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體重下降

指数 體重下降

重下降(Weight loss)在醫學、健康或是體適能領域中,是指人體体重的下降,可能是因為體液的減少、體脂肪或脂肪組織的減少,也有可能是淨體重(lean mass,無脂肪體重,是指骨骼矿物质、肌肉、肌腱及其他结缔组织的總重)的減少。體重下降可能是因為營養不良所造成、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影響,不過也可能是有意調整下的結果,調整的原因可能是要改善實際超重或肥胖,也有可能是自認超重或肥胖而進行調整。若不是因為運動,也不是因為減少熱量攝取,而出現沒有原因的體重下降,會稱為惡病體質,可能是嚴重疾病的症狀。若是因為一些原因,刻意讓體重下降,一般會稱為減肥。.

54 关系: 失智症外科手術寄生虫病尿毒症乳糜泻人类外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体重体重不足心内膜炎心脏病化学疗法嘔吐呼吸困难傷口癒合减肥免疫系统克隆氏症神經性暴食症神经性厌食症糖尿病疲倦炎症性肠病營養不良癌症节食血壓食欲餓死骨关节炎骨質疏鬆症體適能體能鍛煉體溫調節贫血超重身高體重指數胰腺炎胰腺癌胃及十二指肠潰瘍胃炎肝細胞癌肥胖症脂肪組織腎病變腹瀉恶心死亡率溃疡性结肠炎...月經惡病體質慢性阻塞性肺病1型糖尿病 扩展索引 (4 更多) »

失智症

失智症(台灣稱)--(香港稱)痴呆症(中國大陸稱)Dementia(英語) |ICD10.

新!!: 體重下降和失智症 · 查看更多 »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簡稱手術,凡指透過器械,經外科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員的操作下,進入人體或其他生物組織,以外力方式排除病變、改變構造或植入外來物的處理過程。一般情況下,完成手術前置作業(例如核對病人身份、核對手術部位、麻醉、消毒)後,多先使用刀子或剪刀劃開皮膚,因而俗稱開刀。.

新!!: 體重下降和外科手術 · 查看更多 »

寄生虫病

寄身蟲疾病,是由於因寄生虫寄生後所引發的疾病,於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較常發生,特別是熱帶地區。常見的寄生蟲病包括蛔蟲病、蟯蟲病、瘧疾。 Category:寄生虫病.

新!!: 體重下降和寄生虫病 · 查看更多 »

尿毒症

尿毒症(uremia)是指腎功能衰竭,因而使蛋白質消化後產物、尿素等身體廢棄物無法排出,滯留體內所產生的中毒現象。.

新!!: 體重下降和尿毒症 · 查看更多 »

乳糜泻

乳糜泻(coeliac disease),旧称非热带脂肪泻,又称乳糜腹泻、麸质引起的肠病(简称麦胶肠病)。乳糜泻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发生于小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从婴儿到各年龄段的人都有。症状包括因免疫系统攻击小肠绒毛引起慢性腹泻,生长迟滞(儿童)和疲劳,但有些人症状并不明显。乳糜泻的治疗需终身进行无麸质饮食。.

新!!: 體重下降和乳糜泻 · 查看更多 »

人类外貌

个人外貌可能是一个人的外表和容貌,社会学普遍认为一个人的外貌在人格发展及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类容貌的改变有一定的理论可做依循,主要取决于人类的遗传基因、年龄和病变等。 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人通过观察、聆听、气味和接触等各种感觉形成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但有一点必须认识的是:个人外貌并不等于个人本身,而是他人对个人的外在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感知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它的正确性被人的主观意识所影响,因此在认知过程中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形象。 相比起其他物种,人类对于自身外表的变化显得更加的敏感和在意,较热衷于修饰自己的外表和容貌,但在不同的文化里对美和醜的定义其实有挺大的差异。 近年來,由於人們越來越注重外在形象的建立,發展成新興行業形象顧問。.

新!!: 體重下降和人类外貌 · 查看更多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缩写为HIV)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導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愛滋病毒起源於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自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並發展為全球大流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通常也俗稱為「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作為反轉錄病毒,在感染後會整合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療並不能將病毒根除。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6年估計全球約有3670萬名愛滋病毒感染者,流行狀況最為嚴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亞與東南亞,成長幅度最快的地區是東亞、東歐及中亞。 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程的一些時期,特別是早期及末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會存在於含有免疫細胞、血漿、淋巴液或組織液的某些體液中,如血液、精液、 前列腺液、陰道分泌液、乳汁或傷口分泌液;另一方面,病毒在體外環境中極不穩定。因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不安全的性接觸、靜脈注射、輸血、分娩、哺乳等;而通常的工作、學習、社交、或家庭接觸,比如完整皮膚間的接觸、共用坐便器、接觸汗液等,不會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唾液或淚液的通常接觸(如社交吻禮或短暫接吻)也未有導致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報告;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說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可將病毒透過先嚼過的食物(唾液內含血液)傳給孩子。.

新!!: 體重下降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查看更多 »

体重

体重指的是人体(有时也指动物体)的质量,严格地说不是重量。常见衡量单位为千克、斤、磅等。是在医学、人体测量学、考古学和体育方面的有用参数。.

新!!: 體重下降和体重 · 查看更多 »

体重不足

体重不足指一個人的體重低於健康水平,通常以身高體重指數(BMI)作指標,BMI低於18.5屬於体重不足。醫學上体重不足的定義,未必適用於其他方面(如作為吸引力的指標)。.

新!!: 體重下降和体重不足 · 查看更多 »

心内膜炎

心内膜炎(Endocarditis)是心脏的心内膜(心腔中的最深层的组织)引发的炎症,通常会牵扯到心脏瓣膜。此外,心内膜炎也可能与、、或者心脏内植入设备的表面有关系。 Category:心脏瓣膜疾病 Category:炎症 Category:啮齿动物携带疾病.

新!!: 體重下降和心内膜炎 · 查看更多 »

心脏病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

新!!: 體重下降和心脏病 · 查看更多 »

化学疗法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简称化疗(Chemo),是用特殊的药物来治疗疾病,為目前治疗肿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不過在治疗中,普遍會為患者帶來明显的恶心及呕吐等副作用,為患者带来不适感。化疗是指应用药物治疗癌症。这些可杀灭肿瘤细胞,有时称为细胞毒药物。许多化疗药物来源于自然,如:植物,其他是人工合成。目前已超过50种化疗药物,常用的有:、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等。这些药物经常以不同的强度联合应用。 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但是化疗治疗肿瘤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将正常细胞和免疫(抵抗)细胞一同杀灭,所以化疗是一种“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治疗手段。.

新!!: 體重下降和化学疗法 · 查看更多 »

嘔吐

#重定向 呕吐.

新!!: 體重下降和嘔吐 · 查看更多 »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或Dyspnoea)、呼吸急促或空气饥是患者因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症状,病人一般可自己觉察到呼吸困难,但外界不易观察出来。 一般而言重体力劳动等带来的呼吸困难是正常症状,但如果在意外情况下发生呼吸困难,则可能是病态症状。85%的呼吸困难病例都是由于哮喘、肺炎、心肌缺血、间质性肺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理因素导致的。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新!!: 體重下降和呼吸困难 · 查看更多 »

傷口癒合

伤口愈合或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创伤後人体皮肤和表皮组织再生的自然过程。正常來說,皮膚的表皮(最外層)和真皮(內部或深層)存在於一個平衡的狀態,以形成一個保護傷口的屏障。而當焦痂破裂,正常的傷口癒合過程便會迅速地開始。其基本过程包括以下阶段:止血期、炎症期、增生期、成熟及重塑期。 當皮膚受損後,一套複雜的生化程序將修復其損傷。在受傷後的幾分鐘內,血小板將在創傷附近處形成纖維蛋白凝塊,以用作止血。.

新!!: 體重下降和傷口癒合 · 查看更多 »

减肥

减肥,又稱纖體、瘦身或秀身,是指採用人為手段故意降低体重,特别是减少体内的脂肪。减肥的原因主要有:.

新!!: 體重下降和减肥 · 查看更多 »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学结构和所组成的疾病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可以检测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并且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将这些物质与生物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和组织区分开来。 病原体可以快速地进化和调整,来躲避免疫系统的侦测和攻击。为了能够在与病原体的对抗中获胜,生物体进化出了多种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的机制。就连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也发展出了可以对抗噬菌体感染的酶系统。一些真核生物,例如植物和昆虫,从它们古老的祖先那里继承了简单的免疫系统。这些免疫机制包括抗微生物多肽(防御素)、吞噬作用和补体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有颌类脊椎动物则发展出更为复杂多样的防御机制。 典型的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由多种蛋白质、细胞、器官和组织所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精细的动态网络。作为复杂的免疫应答的一部分,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地适应来更有效地识别特定的病原体。这种适应过程被定义为“适应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的初次入侵,免疫系统中的記憶T細胞能够产生“免疫记忆”;当该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这种记忆就可以使免疫系统迅速作出强化的免疫应答(即“适应性”)。而适应性免疫正是疫苗注射能够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免疫系统的活力降低就会发生免疫缺陷,进而导致经常性和致命的感染。免疫缺陷可以是遗传性疾病,如重症聯合免疫缺陷;也可以由药物治疗或病菌感染引发,如艾滋病就是由于艾滋病毒感染而引发的适应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另一方面,免疫系统異常会将正常的组织作为入侵者而进行攻击,从而引起自体免疫疾病。常见的自体免疫疾病包括慢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型糖尿病和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新!!: 體重下降和免疫系统 · 查看更多 »

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又称克罗恩病、克隆氏症候群或局部性腸炎,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影響腸胃道從口腔至肛門的任何部分。症狀通常包含:腹痛、腹瀉(如果發炎嚴重可能會呈血性)、發燒和體重減輕。其他合併症可能發生於腸胃道之外且包括:貧血、皮疹、關節炎、和倦怠 -->。可能會因為感染出現皮疹、或。也常發生,那些具有此疾病的人罹患腸癌的風險更大。 克隆氏症是由環境、免疫和細菌等因素在遺傳易感個體上的組合所引起的。它會導致慢性發炎疾病,其中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針對腸胃道的微生物抗原進行攻擊。雖然克隆氏症是一種免疫相關疾病,但它不會以自體免疫疾病的形式表現(免疫系統不被身體本身所觸發)。確切的潛在性免疫問題尚未明確;然而它可能是免疫缺陷的狀態。整體風險中約有一半和超過70個的基因相關。吸菸者罹患克隆氏症的機率是沒吸菸者的兩倍。它也時常發生於腸胃炎後。診斷是基於許多發現結果包括:組織切片和腸壁外觀、醫學影像和疾病描述。可以呈現其他的類似病症包含:腸躁症和貝賽特氏症。 目前並無任何藥物治療和手術能根治克隆氏症。的目的在於改善症狀,使病情緩解以及預防。新診斷為克隆氏症的病人通常會接受短暫的類固醇治療,使病情有顯著的改善,之後並合併滅殺除癌錠或硫嘌呤等藥物防止復發。對於有菸癮的病患來說,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戒菸。患有克隆氏症的病患中,每五位就有一位需要每年定期回醫院複診,其中約有一半的病患在發病後十年左右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雖然手術並非必要的治療方式,但適用於膿瘍、某些情況下的腸阻塞以及癌症。同時也建議患者在發病的八年後,需要隔幾年接受,以檢查是否有罹患大腸癌。 在歐洲以及北美等地區,克隆氏症的盛行率約為每1000人中有3.2人罹患克隆氏症。在亞州以及非洲等地區較為罕見。就歷史的發展情形來說,克隆氏症在已開發國家較為常見。但罹患克隆氏症的人口比例自1970年以來,在開發中國家已經不斷竄升。發炎性腸道疾病在2010年造成35000例死亡案例,而罹患克隆氏症的病患的預期壽命有轻微的減少。克隆氏症好發的年齡層位於十多歲至二十多歲,但依然會在各種年齡層中出現。且不因性別有所不同。克隆氏症的名稱是用來紀念,這位腸胃科醫師和另外兩位同事在1932年於描述許多在迴腸末端以及小腸等容易受感染的部分有發炎狀況,病患的病情。 治療克隆氏症的方法有二: ! 利用TNF-α的抗體 ! 利用可調節T細胞過敏反應的interleukin-10.

新!!: 體重下降和克隆氏症 · 查看更多 »

神經性暴食症

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又譯心因性暴食症或者神經性貪食症,一般簡稱為暴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其特徵為患者會嘗試在後試圖進行淨空行為 -->。暴飲暴食代表在極短時間內攝取巨量食物,而淨空行為則是盡其所能消除所吃下的食物 -->,例如透過嘔吐或服食瀉藥來達成,也可能透過使用利尿劑、興奮劑、持續禁食或過度運動來努力減重;不過,大部分患者的身高體重指數在正常值內。如此強制性的嘔吐行為,可能導致關節皮膚增厚及牙齒破損 -->。暴食症經常與其他精神病相關,如抑鬱、焦慮、藥物與酒精成癮等,亦有高風險的自殺與自殘傾向。 如果近親有暴食症症狀,其家族內較普遍有其他暴食症患者;遺傳導致暴食症的風險比例約為30%至80%。其餘導致患病的風險因素包含、對於標準身型的社會文化壓力、自尊低落和肥胖症等。生活環境中若有家長擔心體重的狀況或推廣節食的文化價值觀,也有風險導致罹患暴食症。通常會基於個人病史來診斷是否罹患暴食症,但若患者否認有暴飲暴食與淨空行為時則難以確診。如果病人曾被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則應依照此診斷。其他類似的疾病包括過胖暴食症、克萊恩-萊文症候群和邊緣性人格障礙等。 認知行為療法是暴食症主要的治療方式。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 或 三環類抗抑鬱藥類抗抑鬱藥物通常具有一定療效 。儘管神經性暴食症患者較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相比預後較佳,但患者的死亡風險較健康人群高。約五成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十年後狀況完全改善。 女性的暴食症發病率約為男性的9倍 -->,其中年輕婦女患病率最高 。 1979年,暴食症由英國精神科醫師首次命名並描述.

新!!: 體重下降和神經性暴食症 · 查看更多 »

神经性厌食症

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一般稱為厭食症(anorexia)是一種進食障礙,一般分別為:「自我约束型」以及「暴飲暴食型」。其中「自我约束型」厌食患者占多數,此型患者會万分担心體重過重因而約束自己的進食量。 「自我约束型」患者或簡稱厭食症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體重不足、營養不良、害怕體重增加、非常渴望變瘦,並因而。 儘管厭食症患者實際上體重過輕,但患者仍然會認為自己太胖。當被問到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他們會否認自身存在體重不足的問題。 厭食症患者通常會頻繁的量體重,只吃一點點東西甚或只吃某些東西。部分患者會出現運動過量、強迫嘔吐或使用緩瀉劑試圖減重。 厭食症的併發症包括骨質疏鬆症、不孕症以及心臟損傷。女性除了上述的併發症外還可能發生月經週期停止的現象。 厭食症的病因目前未明,部分基因的組成對於同卵雙生造成的影響往往多過對於異卵雙生。 重視苗條的社會文化價值也是提高罹病風險的重要環境因子。此外,厭食症通常出現於高階競技運動(high-level athletics)、模特兒與舞者等重視苗條的職業與活動 。 通常「生活遇到劇變」或遭遇引發的事情,可能會導致厭食症的出現。厭食症確診的必要條件為明顯過低的體重。厭食症的嚴重度以身高體重指數(BMI)為判定標準,輕度為BMI指數降至17;中度為16-17;重度為15-16,極重度為低於15。兒童係以為主,低於5%者即為體重顯著過低。 厭食症的治療方式包括恢復健康體重、治療潛在心理問題與解決引發厭食症的慣性行為。雖然藥物無法幫助增加體重,但可以協助治療相關的焦慮或抑鬱。有效療法包含:(也就是熟知的)與認知行為療法等。 部分病患需要住院治療以恢復體重。目前尚未釐清以餵食對恢復體重有何助益之相關證據。有些病患發病後痊癒再也不會復發,但也有病患反覆發病多年。厭食症的患者一旦恢復正常體重,其併發症就可以得到改善或解決。 西方國家估計約 0.9~4.3%女性與0.2~0.3%男性曾在人生中某個時間點得過厭食症。約有0.4%年輕女性會發生厭食症,是年輕男性病例數量的10倍以上;目前未知開發中國家的發病頻率。厭食症常見發病於青少年時期。20世紀時,厭食症變得更加普遍,其原因目前尚未釐清,可能是因為診斷技術進步且更加方便。1990年,全球因厭食症死亡人數為400人,2013年更增長到約600人。飲食失調也會提高一個人的死亡風險,甚至在廣泛致死原因(如自殺)之中也是如此。約5%厭食症病患會在10年內死於併發症。「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一詞起源於1873年,最早使用的人是。.

新!!: 體重下降和神经性厌食症 · 查看更多 »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缩写为DMs,简称diabetes)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它的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高血糖會造成俗稱「三多一少」的症狀:、 、及體重下降。對於第一型糖尿病,其症狀會在一個星期至一個月期間出現,而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則較後出現。不論是哪一種糖尿病,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引發許多併發症。一般病徵有視力模糊、頭痛、肌肉無力、傷口癒合緩慢及皮膚很癢。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與;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則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臟病、、以及視網膜病變等。 糖尿病有兩個主要成因:胰臟無法生產足夠的胰島素,或者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全世界糖尿病患人數,1997 年為 1 億 2,400 萬人,2014年全球估计有4.22亿成人患有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患人數快速增加及其併發症,造成財務負擔、生活品 質下降,因此聯合國將每年的 11 月 14 日定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新!!: 體重下降和糖尿病 · 查看更多 »

(Fistula,或称瘘管)是体表上皮细胞与内脏或深层组织之间形成的病理性管道,有内口与外口。瘘管的外口,又称为漏,是流脓水,淋漓不断,不能收口的溃疡疮口。而有时,为了达到对某种疾病的治疗目的时,也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制造一条瘘管。.

新!!: 體重下降和瘘 · 查看更多 »

疲倦

#重定向 疲勞.

新!!: 體重下降和疲倦 · 查看更多 »

炎症性肠病

症性肠病、發炎性腸道疾病(英语: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简称IBD)是一组特定的肠道慢性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克隆氏症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

新!!: 體重下降和炎症性肠病 · 查看更多 »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malnutrition)是一個描述健康狀況的用語,是指由不平衡飲食所造成的營養素缺乏、過剩、或比例失調。重要的營養成分包括:產生熱量的蛋白質、脂質與醣類,還有不產生熱量的維生素與膳食礦物質。一般會用「營養不良」指稱營養不足,也就是攝取的熱量、蛋白質與微量元素不足,但也屬於營養不良的一種。若是孕婦在懷孕時或兒童在兩歲以前發生營養不足,可能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造成永久性的損傷。極度的營養不足稱之為饑饉,處在饑饉狀態的人可能會有身高偏低、體型瘦弱、活力不佳、腿部及腹部腫脹的情形,也容易受到疾病感染且不耐寒冷,而產生的症狀則視缺乏的元素而各有不同。如果不能長期攝取由適當數量、種類或質量的營養素所構成的健康飲食,個體將產生營養不良。長期的營養不良可能導致飢餓死亡。 营养不良最经常的原因是高质量的食品获取不足,而这又常常跟高昂的食品价格与贫困相关。除此之外缺乏母乳餵養也可能會造成嬰兒營養不足,而部分传染性疾病如腸胃炎、肺炎、瘧疾與痲疹,會造成人體熱量需求上升,也可能引起營養不足。營養不足主要可分為兩大類:與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又有幾種常見型態:因同時缺乏蛋白質和熱量而產生的與單純缺乏蛋白質產生的紅孩症;飲食成份中常缺乏的微量元素包括鐵、碘與。孕婦對營養的需求會增加,因此在懷孕期間營養不足更容易發生。在某些開發中國家,肥胖症不僅是營養過剩的表現,營養不足亦能造成肥胖症。其他可能引起營養不足的狀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與減肥手術,老年人則常因為生理、心理或社會因素而發生營養不良。 改善營養為發展援助中部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母乳哺餵可減少孩童的營養不良及死亡,並有效推進存活率。除母乳外,提供其他食物給6個月至2歲大的孩童,可改善營養不良。另外有良好證據,支持提供發展中國家懷孕過程中的孕婦與孩童,補充含微量元素的膳食補充劑。讓亟需的人取得食物之最佳方法為提供食品或給予金錢於當地市場購買,然而僅提供食物給學童是不夠的。大部分嚴重營養不良的都能以處理。當營養不良併發其他健康問題時,則建議進一步就醫治療。這些常包括處理低血糖、體溫、脫水以及漸進式餵食。基於感染之高風險,通常建議例行性給予抗生素。而解決營養不良的長期措施,包括提升農業技術、降低貧窮、改善和女性賦權。 2010年,全球共有9.25億人營養不良,並自1990年起,營養不良人數從1990年至今每年增加8,000萬人。此外,約10億人可能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2010年,估計造成60萬人死亡,比起1990年時造成88.3萬人死亡來說,有所降低。其他營養不良的情形,包含了碘缺乏病與缺鐵性貧血,造成8.4萬人死亡。2010年,營養不良造成失能調整生命年成長了1.4%。據信營養不良為兒童死亡起因的1/3,然而此部分卻很少被提及。2010年,估計已造成150萬兒童與婦女死於營養不良,而部分估計可能超過300萬。此外,有1.65億兒童有疾病導致的。營養不良於開發中國家更為常見。.

新!!: 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 · 查看更多 »

癌症

症(英語:Cancer)又名為腫瘤(英語:Malignant tumor),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且這些增生的細胞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中医学中称岩,為由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体内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转移到身體其他部分。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會癌化,有些細胞增生不會侵犯身體其他部分,稱為良性腫瘤。癌症常見的徵象與症狀包括新發生的腫塊、異常的出血、慢性咳嗽、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以及腸胃蠕動的改變等等,但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因此發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表示得了癌症。在人類身上,目前已知的癌症超過一百種。 癌症有許多類型,因吸菸而罹癌者佔了癌症死者中的22%,肥胖、飲食不佳、運動不足、飲酒則共佔了10%。其他可能造成癌症的因素還包括某些感染、暴露於游離輻射、以及環境汙染因子。在發展中國家約有20%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如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等)造成。致癌因子通常是透過改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運作,通常許多這類遺傳物質的變化是癌症產生所必要的。約5-10%的癌症是由於遺傳自雙親的基因異常。癌症可以由症狀和徵候或透過的方式發現,然後再以影像檢查和切片檢查來確診。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細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異常,如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轉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將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一個惡性腫瘤細胞通常需要許多次突變,或是基因轉譯為蛋白質的过程受到干扰。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质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激活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許多癌症都可以預防,預防的方式包括戒烟、不要攝取太多酒精、多吃蔬菜水果及類食品、減少紅肉與速食(包含)的攝取、維持健康體重、多運動、減少陽光曝曬、以及施打疫苗預防某些感染症等等。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對於部分的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和子宮頸癌等)有用,但乳癌篩檢的價值則有爭議性。對癌症的治療方式通常結合化學療法、放射療法、手術以及標靶治療等。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是癌症治療中重要的一環,而安寧緩和醫療對於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相當重要。癌症病人的存活率端看癌症的種類與開始治療時的疾病狀況。在已開發國家兒童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高達80%,在美國的成年癌症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則有66%。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經治療,通常最終結果將導致死亡,也有出現因癌症未及時治療或是改用另類療法而延誤正規治療,因此影響病情的情形。 在2012年,大約有1,410萬人得到癌症,並且造成820萬人身亡(相當於全年總死亡人數的14.6%)。男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包括肺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以及胃癌;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則是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和子宮頸癌。兒童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腦瘤最常見,不過非洲除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那裡更常見。2012年,大約16.5萬個15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DNA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罹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同時有數種癌症在已開發國家較常見。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100-350/100000。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台灣則是長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隨著人類越來越長壽及開發中國家生活習慣的改變,全球的罹癌率整體而言在上升中。.

新!!: 體重下降和癌症 · 查看更多 »

节食

食指限制吃的食物份量,通常是以减肥瘦身作為目的。.

新!!: 體重下降和节食 · 查看更多 »

血壓

血壓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在单位面积上的侧压力,即压强。习惯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而动脉血压则指的是血液对动脉血管的压力,一般指主动脉压。而平均血压则是.

新!!: 體重下降和血壓 · 查看更多 »

食欲

食欲(Appetite)是指一个人对于食物進食的渴望,有時可能是因為饥饿所造成,不過具吸引力的食物可能會讓人在不饥饿時仍然有食欲。食欲可以調節能量的攝取,以維持身體代谢所需的量,其調節方式是透過消化道、脂肪組織及腦部的紧密相互作用來调节。食欲好的人,对于食物的需求十分多以及频繁;食欲不好的人,则只会吃很少的食物,同时不太容易感觉到饿。食欲跟一个人肠胃的消化吸收以及运动消耗有很大关系。 食欲和每個個體的行為都有關係。食欲和其完備行為(consummatory behaviours)是唯一影響能量攝取的過程,而所有人類其他的行為都會影響能量的消耗。若食欲提昇,會增加食物攝取的量,若食欲減少,稱為食欲不振,而多食癥是指食慾增加的情形。食欲调节不良和神经性厌食症、神經性暴食症、惡病體質、及過胖暴食症有關。.

新!!: 體重下降和食欲 · 查看更多 »

餓死

餓死,在自願的前提下,被視為是一種自殺的方式。但是在大多數餓死的例子中,是非自願的情況下,因缺乏食物而活活餓死。.

新!!: 體重下降和餓死 · 查看更多 »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簡稱OA),或稱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 或關節下骨頭損傷的關節炎,常見症狀是關節疼痛或僵.

新!!: 體重下降和骨关节炎 · 查看更多 »

骨質疏鬆症

質疏鬆症(英文:osteoporosis,來自希臘文 porous bones,意為「多孔的骨頭」)是一種因骨質密度下降,而骨折風險提高的疾病 -->。起因是礦物質大量流失,導致骨頭中的鈣質不斷流失到血液中;骨質疏鬆症也是中高年齡族群最常見的骨折原因。易於因骨質疏鬆而骨折的骨骼部位有脊椎、前臂骨、髖關節骨。通常骨折前都不會有任何症狀 -->,一直到骨骼變得鬆軟易折,稍微受壓就會斷裂 -->;發生慢性疼痛及機能衰退後,就連日常活動都會導致再度骨折。 骨質疏鬆包含最高骨質密度低於平均值,以及骨質流失高於一般平均值 -->,因雌激素下降,女性在更年期後骨質疏鬆會加劇 -->;該病症也可能因患病或接受治療而引起,例如酗酒、厭食症、甲狀腺機能亢進、卵巢切除術和腎病變 -->等疾病,有些用藥會促進骨質流失,如抗癲癇藥物、化療、氫離子幫浦阻斷劑、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糖皮質素等 -->。運動不足和吸菸亦為風險因子。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骨質疏鬆症是以低於青年人的平均骨骼密度2.5個標準差為定,通常是用雙能量X射線吸收測定法檢測髖關節骨骼。 骨骼疏鬆症的預防方法如兒童時期正常攝取鈣質,避免吃會骨折疏鬆的藥物 -->,患者預防骨折的方法有正常飲食、運動以及防跌倒 -->;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戒酒也有幫助 。曾因骨質疏鬆而骨折過的患者服用雙磷酸鹽藥物很有效,但是這種藥對沒有骨折過的患者則效益不大,其他還有許多可用的藥物。 骨質疏鬆症會隨著年紀增加而加重,約 15% 的白人 50 多歲起會出現症狀,80 歲以上則會提高到 70% ;骨質疏鬆亦多見於女性,甚於男性患者。已開發國家中利用篩檢發現 2% - 8% 男性及 9% - 38% 的女性確診罹患骨質疏鬆;開發中國家的發病率則尚不明朗。2010 年,歐洲有將近 2200 萬女性患者和 550 萬左右男性患者,同年在美國,發現有 800 萬左右女性和 100-200 萬男性患者。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性別(尤其是女性)、太早停經、種族(尤其是白人和亞洲人)、骨頭結構較細、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抽煙、酗酒、活動量不足、具有家族病史。 骨質疏鬆症主要可分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妇女的骨質疏鬆症(I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更年期引致的骨質疏鬆症主要影響踏入更年期後的女性;隨著女性荷爾蒙的流失,骨質慢慢流失。另一方面,因年老所引致的骨質疏鬆症則是隨著年紀老邁,鈣質慢慢流失所引致;無論男性或女性都同樣受形響。 人類的最高骨骼密度通常在30到40歲間就會達到,隨後便會走下坡,漸漸發生礦物質流失現象。一般來說,女人骨質流失最快的時期是停經後五年間,脊椎密度平均每年減少3-6%,而超過50%年過80歲的女性會有骨折的經歷。男性骨質流失的速率則較為穩定,在達平均巔峰骨骼質量後,依據不同部位,每年流失約0.5-2%。雖然骨質疏鬆症多數情況下並不會直接導致死亡,但骨質疏鬆症增加骨折機會,從而影響病患者的健康和獨立生活能力,更大大增加社會醫療負擔。.

新!!: 體重下降和骨質疏鬆症 · 查看更多 »

體適能

適能(Physical Fitness),字面解釋為身體適應外界環境之能力,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它包含了兩個面向,一般素質(身體健康的狀態)以及特定素質(執行某種職業或運動所需要的特定身體能力)。 除了足以勝任日常工作外,還有餘力享受休閒,及能夠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及壓力之身體素質與能力。 因此良好的體適能通常需要通過正確的均衡營養、運動、飲食管理,以及足夠的睡眠與休息,才能夠獲得。.

新!!: 體重下降和體適能 · 查看更多 »

體能鍛煉

能鍛鍊,又稱體能訓練、體適能訓練,泛指所有通過運動方式,來達到維持與發展適當體能,增進身體健康的身體活動。它的目標有許多種,包括增強肌肉與循环系统,增進運動技能與身體體能,減重或維持體重,或是只是單純的休閒等等。規律而定時的進行體能訓練有助於活化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助於預防或改善一些被稱為文明病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以及肥胖。它也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減輕憂鬱及增進對壓力的抵抗能力,改善睡眠品質,改善失眠問題。有助於形成正面的自尊。.

新!!: 體重下降和體能鍛煉 · 查看更多 »

體溫調節

溫調節(thermoregulation),指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和外在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產熱和散熱的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恆定的水平。為動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獲得的較高級的調節功能。 體溫調節的中樞位於下視丘。傳統生理學認為,在下視丘前部存在著散熱中樞,而下視丘後部則存在著產熱中樞,兩個中樞之間有著交互抑制的關係,從而保持了體溫的相對穩定。.

新!!: 體重下降和體溫調節 · 查看更多 »

贫血

貧血(anemia, anaemia,anæmia)通常定義為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素總數量下降的情形;也可以被定義為血液攜帶氧氣能力下降的情況。當貧血慢性發作時,其症狀往往不明顯,可能包含疲倦、虛弱、呼吸困難或活動能力下降;有時急性發作,就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症狀,可能包含、感覺將要昏倒以及想喝更多水。在一個人得很明顯之前,就已經有顯著的貧血狀況了。依據不同病因,可能會出現額外的症狀。 貧血的原因總共分為三種主要類型:一為失血;二為紅血球製造數量下降;三為紅血球細胞分解增加。失血可能是由於創傷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紅血球製造減少的原因包括鐵質缺乏、維生素B12缺乏症、地中海型貧血、以及各種等等。造成紅血球分解增加的原因包括基因上的異常(例如鐮刀型貧血)、感染(例如瘧疾)、以及自體免疫性疾病。貧血也可以依紅血球的大小及每個紅血球中的血紅素量進行分類。如果紅血球較正常小,則稱為 (microcytic anemia);如果較正常大則是(macrocytic anemia);如果大小在正常範圍內則屬於(normocytic anemia)。 貧血診斷標準可根據血紅素量(Hemoglobin)或血容比(血細胞壓積)(Hematocrit; Hct)。 在男性血紅素正常是130-140 g/L(13-14 g/dL),但女性正常是120-130 g/L(12-13 g/dL)。在男性血容比正常是41-50%,但女性血容比正常是36-44%。至於貧血的真正原因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測試才能知道病因。 因红细胞容量测定复杂,临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血容比(血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替代,这就可能造成:.

新!!: 體重下降和贫血 · 查看更多 »

超重

超重的定义通常是比標準身形有更多的身体脂肪。肥胖是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粮食供应充足,且民眾生活方式流於久坐不立的地方。美国成年人口中,高达64%被认为超重或肥胖,而且这一比例在过去40年中一直增加。 過重已經達到流行性的程度,全球有十憶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的問題。 此觀察已經增加至各個年齡組別。 一個健康的身體需要適量的脂肪以便使荷爾蒙、生殖和免疫系統適當地運作,及作為散熱、對過敏範圍的震動吸收作用,並作為能量供身體未來的活動。但當脂肪積累太多時可阻礙動作和彈性,還可能轉變身形。.

新!!: 體重下降和超重 · 查看更多 »

身高體重指數

身高體重指數(又稱身體質量指數,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一個計算值,主要用於統計用途。 “身高體重指數”這個概念,是由19世紀中期的比利時統計學家及數學家凱特勒(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最先提出。它的定義如下:.

新!!: 體重下降和身高體重指數 · 查看更多 »

胰腺炎

胰臟炎()也稱為胰腺炎,指的是胰臟的發炎。 -->胰臟是身體裡的一個大型器官,位置在胃後方,功能有分泌消化酵素等等。 -->胰臟炎有兩種,分別是和。 -->兩種型式共同表現的症狀有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等。 -->值得注意的是,胰臟炎所引發的疼痛,病患通常會感覺從上腹部一直繞到背後都有疼痛感,且程度十分劇烈。 -->兩種型式也有一些不同的表現,急性胰臟炎可能會有發燒的情況,但通常幾天內就會緩解; -->慢性胰臟炎則可能會有體重減輕、、腹瀉等情況發生; -->另外慢性會有感染、出血、糖尿病等併發症,可能也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器官。 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病因是膽結石以及酗酒 -->。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外傷、使用特定藥物、腮腺炎等感染甚至是腫瘤等 -->。慢性胰臟炎可能為急性胰臟炎後的結果 -->。但最常見的原因還是因為多年的酗酒 -->。其他可能引發慢性胰臟炎的原因有:高血脂、高血鈣、使用特定藥物甚至是部分遺傳性疾病,像是囊腫纖維症。抽菸會同時增加急性與慢性胰臟炎發生的可能。診斷急性胰臟炎時,血中的澱粉酶或脂解酶可能為正常值的三倍以上 -->,但慢性胰臟炎的澱粉酶跟脂解酶可能為正常數值 -->。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醫學影像檢查也可幫助診斷。 急性胰臟炎經常以靜脈點滴及止痛藥治療,有時也會使用抗生素 -->。一般急性胰臟炎會禁止飲食及喝水,會用將食物直接餵到胃中 -->。如果阻塞,會施行(ERCP)的手術,維持胰管通暢 -->,攝影時如果發現膽囊有膽結石,也會一併摘除 -->至於慢性胰臟炎,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治療外,也可能暫時使用管灌飲食,來提供患者充足的營養 -->。長期而言需要改善飲食習慣並進行 -->,有時會需要以手術去除部分胰腺。 每年於十萬人中,大約會有三十人罹患急性胰臟炎。而每年每十萬人中,會多出八個慢性胰臟炎的新案例,在美國,約有萬分之五的人罹患慢性胰臟炎。1990年全球共有八萬三千人因此喪命,到了2013年,則上升到了十二萬三千人。。相對於女性,男性更容易罹患胰臟炎。慢性胰臟炎大多好發於三十歲至四十歲左右成人,在幼童極為少見。1882年第一次由解剖時發現急性胰臟炎,而直到1946年,慢性胰臟炎才逐漸被視為一種疾病。.

新!!: 體重下降和胰腺炎 · 查看更多 »

胰腺癌

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是指胰臟細胞發生癌變而產生的腫瘤,這些腫瘤細胞具有侵犯其他組織的能力。胰臟的癌症可分為許多類型,最常見的是胰臟腺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佔了85%,因此胰臟癌一詞有時也用來直接指稱胰臟腺癌,這些發源於胰臟製造消化酶的部位;該部位也可能發生其他幾種通稱為非腺癌(non-adenocarcinomas)的癌症。另外1-2%的病例為來自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這類癌症的侵襲性通常沒有胰臟腺癌強。 胰臟癌最常見的症狀和徵象包括黄疸、腹痛或背痛、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淺色糞便、茶色尿和食慾不振。疾病的早期通常沒有症狀,且這些症狀通常不具特異性,因此發現胰臟癌時常常已經進展到癌症晚期,癌細胞已經遠端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胰臟癌很少發生在40歲以下的病人,半數以上的患者超過70歲。胰臟癌的風險因子包括吸菸、肥胖、糖尿病和特定的罕見基因。 約20%的胰臟癌和抽菸有關, 5–10%則和遺傳因素有關。胰臟癌的診斷常結合醫學影像(超音波和電腦斷層)、血液檢驗和組織切片等技術。癌症分期則分為最早的第I期到最嚴重的第IV期。目前尚無合適的方法能針對群眾胰臟癌。 非吸煙者和少吃紅肉或加工肉品的人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低。吸菸者在戒菸後罹癌的機率會降低,戒菸20年後風險甚至能降到與一般人無異。胰臟癌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放療、化療、和缓医疗或結合上述數種療法,療法的選擇和癌症的分期有關。手術是唯一能治癒胰臟腺癌的方法,針對無法治癒的患者,手術則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患者有時也會需要控制疼痛和促進消化的藥物,即便是接受積極治療的病人,也建議在疾病早期就實施緩和療護。 2015年,胰臟癌在全球已造成約411,600人死亡,為英國第五大死因,美國第四大死因。胰臟癌於已開發國家較常見,佔了2012年新病例的70%。胰臟腺癌的預後通常很差,一年存活率和五年存活率分別僅有25%和5% See p. 4 for incidence estimates, and p. 19 for survival percentages.

新!!: 體重下降和胰腺癌 · 查看更多 »

胃及十二指肠潰瘍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peptic ulcer,簡稱PUD),又稱胃及十二指肠潰瘍。這是指胃、小腸前段(十二指肠)或幽门,有時也包含了食道下端的黏膜損傷(潰瘍)。在胃發生的潰瘍稱作胃潰瘍(stomach ulcer),在小腸的開頭部分所發生的潰瘍則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的症狀是會因為吃東西而改善的上腹痛,或者晚上因肚子痛而醒來。胃潰瘍的疼痛大多被用「燒灼感」或「悶痛」描述,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打嗝、嘔吐、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胃口不佳,但年紀較大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完全沒有症狀 。胃潰瘍若不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出血、、或是,出血的發生率約為15%。 常見的致病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其他較少見的致病因子包括抽煙、嚴重疾病造成的壓力、貝賽特氏症、、克隆氏症以及肝硬化等。高齡者服用非固醇類抗發炎藥更容易造成潰瘍。當臨床症狀出現時,可以進行內視鏡以及鋇劑吞嚥檢查法進行檢查。臨床上可以抽血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進行、進行糞便檢查或進行胃活組織檢查來診斷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造成類似症狀的其他病症包括胃癌、冠狀動脈心臟疾病、胃粘膜發炎以及膽囊發炎。 對引起或預防潰瘍的層面而言,飲食內容並非重要的影響因子。較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戒菸、戒酒、停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簡稱NSAIDs),以及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常見的治療藥物像是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pump inhibitor,簡稱PPI)或H2受體阻抗劑(H2 antagonist,俗稱H2 blocker),通常建議的基本用藥療期為四週。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通常會以安默西林(Amoxicill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與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作為藥物組合治療;但因抗生素抗藥性與日俱增,此療法並非絕對有效。出血性潰瘍有時會以內視鏡進行治療,而外科手術只會在內視鏡治療無法處理時進行。 胃潰瘍的盛行率大約為4%。大約有10%的人會在一生中得過胃潰瘍。胃潰瘍1990年造成全世界327,000人死亡,2013年時死亡人數降低,造成301,000人死亡。胃潰瘍穿孔在1670年因英國的亨麗埃塔公主患病而第一次有相關述。幽門桿菌是在1981年由巴里·馬歇爾以及罗宾·沃伦發現。.

新!!: 體重下降和胃及十二指肠潰瘍 · 查看更多 »

胃炎

胃炎是指胃壁內部的發炎反應 -->,有可能短促而劇烈,也可能是長期持續的過程。 -->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痛 -->,其他可能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脹、食慾不振,以及心灼熱;甚至有患者是沒有症狀的。 -->胃炎的併發症可能有出血、胃潰瘍、胃腫瘤等。若患者因體內有胃幽門螺旋桿菌之抗體所引發的自體免疫疾病,進而造成缺乏維生素B12導致紅血球低下,這種症狀稱為惡性貧血。 常見的胃炎成因包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 -->;相對少見的胃炎成因則包含:喝酒、吸菸、吸食古柯鹼、自體免疫疾病、放射治療、克隆氏症及其他嚴重疾病。內視鏡檢查、上消化道的X光檢查、血液檢查和糞便檢查,皆有助於診斷病況。有時胃炎僅是疾病表徵,如心肌梗塞 -->、胰腺炎、膽囊疾病和消化性潰瘍,均可能引發胃炎。 避免接觸引發胃炎的事物是預防的最好作法。能夠使用的藥物治療包括抗胃酸藥物、抗H2藥物、氫離子阻斷劑。在急性發作的時候,糊狀利多卡因可能會有所幫助。胃炎也可能是因為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所引起的。 -->如果檢測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話,建議合併使用阿莫西林和克拉黴素。如果合併發生惡性貧血,口服或注射補充維他命B12會有所幫助。停止食用對胃部造成壓力的食物會有所幫助。 全球有半數的人都有胃炎的困擾。 症狀發生的頻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變得更為頻繁。胃炎常常併發十二指腸炎,在2013年造成六萬人死亡。幽門螺旋桿菌在1981年,首次由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醫師發現。.

新!!: 體重下降和胃炎 · 查看更多 »

肝細胞癌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簡稱HCC)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类型的慢性肝癌,并且在肝硬化的患者中也是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它發生在慢性肝臟炎症的環境中,並且與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或與酒精或黃曲霉素等毒素接觸相關性極高。 某些疾病,如血色素沉著症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也會顯著增加發展為肝細胞癌的風險。 代謝綜合徵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也稱“非酒精性脂肪肝”或“假性酒精性肝病”。是一種肝組織學改變與酒精性肝病相類似,但無過量飲酒史的臨床病理綜合徵。)也被越來越多地認定為肝細胞癌的危險因素。  與任何癌症一樣,肝細胞癌的治療和預後根據腫瘤組織學特徵,大小,癌細胞擴散程度以及整體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 絕大多數HCC發生在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乙型肝炎感染流行的國家,許多人因出生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由於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增加,美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HCC發病率正在上升。 由於不明原因,男性比女性更常見。 .

新!!: 體重下降和肝細胞癌 · 查看更多 »

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是指體脂肪累積過多而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身體狀態,可能導致壽命減短及各種健康問題。肥胖的標準常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即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西方人認為BMI大於 即為肥胖,介於25到間則為過重;一些东亚国家採用更严格的标准,例如台灣行政院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於2002年4月公布台灣成人的BMI≧27 即為肥胖,24≦BMI<27 則為過重。但幼兒並不適合用成人的BMI標準來評量。 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某些癌症、退化性關節炎及其他疾病的發生機會。而造成肥胖的主因常包括熱量攝取過多、欠缺運動及體質問題等,其他如基因缺陷、內分泌異常、藥物影響及精神疾病也可能造成肥胖。有種說法認為「肥胖的人由於代謝慢,因此即使吃得不多也會越來越胖」,但目前的科學證據傾向不支持此種論點,因為肥胖的人必須花更多能量維持較重的體重,所以他們的代謝率反而高於常人。 肥胖的主要治療方式有飲食計畫和運動。患者在日常飲食中必須避免高熱量(高油高糖)食物並增加高纖食物,若良好的飲食控制無法有效減重,則可以考慮搭配來減低食慾和抑制脂肪吸收。如果飲食、運動、甚至搭配藥物都不見效,用來減少胃容積的胃內水球置放術可能會有幫助,以手術來減少胃容積或腸道長度也能直接降低食量並減少營養素的吸收。 肥胖是一種很常見的,也是21世紀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目前成人與兒童的肥胖盛行率都在上升,且女性較男性更常發生。2014年,全球有6億名成人(13%)和4200萬名五歲以下的孩童有肥胖問題。歷史上,常視肥胖為財富與多產的象徵,部分國家現今仍保有這樣的看法;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尤其是西方國家),肥胖已經受到汙名化。2013年,美國醫學會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

新!!: 體重下降和肥胖症 · 查看更多 »

脂肪組織

脂肪組織在人體組織學上屬於人體內一種鬆散的結締組織,由脂肪細胞(一種在細胞質內含有脂肪滴的細胞)組成,用來儲存脂肪。可分為單房性脂肪組織和多房性脂肪組織兩大類:.

新!!: 體重下降和脂肪組織 · 查看更多 »

腎病變

腎病變(Nephropathy、kidney disease、renal disease),又稱腎損傷,指腎臟的疾病或是功能損傷。又分成非發炎性的腎病(Nephrosis),以及發炎性的腎炎(Nephritis)。嚴重者將需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

新!!: 體重下降和腎病變 · 查看更多 »

腹瀉

腹泻(俗称拉肚子,廣東俗稱肚痾,中医称之为泄泻,diarrhea, diarrhœa來自διάρροια,包含兩個字根:「διά /dia,經過」,以及「ῥέω/rheo,流動」)的定義是在24小时之內有軟便或水便的狀況而且排便三次以上 -->,症狀常持續好幾天而且可能因為體液流失的關係而產生脫水現象 -->。如果脫水的情形繼續惡化,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排尿量減少、膚色蒼白、心跳過速、或者對外界刺激反應不佳 -->。另外,對以母乳餵養的嬰兒來說,軟便可能是正常的現象。 最常見的原因為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腸胃炎」 -->。主要是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 -->(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途徑傳染。另外也可能是全身性感染的其中一個表現。非感染性原因例如:乳糖不耐症、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大腸激躁症、急性中毒等因素 。另外依症狀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腹瀉(小於兩周)、持續性腹瀉(二至四周)、慢性腹瀉(大於四周)。急性水樣腹瀉其中一個原因為霍亂弧菌感染。出血性腹瀉,也就是糞便中帶血,又稱為「痢疾」(Dysentery)。大部分情況不需做糞便培養確定病原。 感染性腹瀉的預防方式包括:改善、確保飲用水的潔淨以及勤洗手。讓嬰兒持續哺乳至少六個月,並施打輪狀病毒疫苗也是推薦的預防方式。在治療方面,給病人服用(乾淨的飲用水加上適量的鹽、糖、以及鋅片),如果說買不到口服脫水補充液,可以參考配方自行配製,口服脫水補充療法在過去25年內拯救了五千萬名孩童免於因腹瀉造成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死亡。一般建議腹瀉患者仍可正常進食(如果是哺乳中的嬰幼兒則照常哺乳)。徜若病人出現嚴重的脫水症狀,則可能需要靜脈輸液,但這情形並不常見,絕大多數的案例都能經口補足流失的水和電解質。腹瀉的病人很少需要抗生素,但在極少狀況下仍需要依情形給予抗生素(例如腹瀉中帶血、伴隨高燒、旅行後隨即發作的嚴重腹瀉、或是在糞便檢體中見到或培養出特定的細菌或寄生蟲。)樂必寧(Loperamide)對減緩腸道運動可能有幫助,但並不被建議用在嚴重腹瀉的患者身上。 全球每年有17至50億例的腹瀉病例,尤其常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兒童身上(平均約一年3次)。2012年全球五歲以下兒童死因當中腹瀉排名第二(有76萬名兒童死於腹瀉,佔11%)。經常發生的腹瀉也會造成五歲以下的兒童的營養不良及其他長期問題(如生長遲緩或智力發展遲緩)。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泻所引發的脫水現象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万孩子死于腹泻。.

新!!: 體重下降和腹瀉 · 查看更多 »

恶心

噁心,(英文:Nausea又稱kalang,或pinky),在醫學上是指一種胃部不適或感到想嘔吐的症狀。噁心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情況下產生症狀,其中許多與胃有關。頭暈可能會導致噁心。 Category:症狀 Category:呕吐.

新!!: 體重下降和恶心 · 查看更多 »

死亡率

死亡率是用來衡量一部分人口中,一定規模的人口大小、每單位時間的死亡數目(整體或歸因於指定因素)。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為單位來表示;因此在死亡率為9.5的10萬人口中,表示這一人口中每年死去950人。死亡率有別於發病率,發病率是指一定規模的人口在一定時間內罹患該病新增加例數(發病率)。患病率是指一定時間一定規模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總和。 辨別:.

新!!: 體重下降和死亡率 · 查看更多 »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缩写作 UC),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種會導致結腸與直腸發炎與 的慢性疾病。其發作時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與伴有血便的腹瀉,體重減輕、發熱以及貧血的症狀也有可能在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時出現。通常其症狀發生的進程緩慢,且會輕重不一,其症狀表現常間歇出現,兩次發作中間常伴隨有一段無症狀期。潰瘍性結腸炎的併發症可能包括或眼部、關節或肝臟的炎症,以及結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並不明確。與其病因相關的理論有自體免疫性疾病、遺傳學、的改變,以及環境因素。對於已開發國家之罹病率較高,部分提出的論點為:缺少接觸感染原的衛生假說、的引進及生活方式的差異等。早期將闌尾去除,可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典型的診斷方式為搭配活體組織切片。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伴隨著克隆氏症和的炎症性腸病.

新!!: 體重下降和溃疡性结肠炎 · 查看更多 »

月經

月經(menstruation, period, monthly,俗稱好朋友、大姨妈等),係指女性血液或黏膜定期從子宮內膜經陰道排出體外的現象。高達80%女性曾表示在月經開始前出現部分症狀。常見症狀包含長出粉刺、乳房變得柔軟、感到疲憊、容易發怒與情緒改變。由於這些症狀會干擾正常生活,因此稱為經前綜合症;20-30%女性會得到此症,其中的3-8%則較為嚴重。 月經通常在12-15歲之間首次出現,該次月經稱做初潮;然而,初潮可能會提早於8歲出現。已開發國家的初潮平均年齡比開發中國家早。從一段經期開始到下一段經期開始的間隔(月經週期),在青少年女性時期為21-45天,在成年女性則為21-31天,平均約為28天。月經在更年期後結束,通常發生於45-55歲時。月經來臨時,經血會持續流出約2-7天。 月經週期的發生與體內激素濃度的高低有關。月經週期間,為了做好懷孕的準備,子宮內膜會增厚,同時會排出卵子。卵子大約是在月經週期的第14天被釋出,同時間,用來提供養分的子宮內膜也已經變厚,準備讓胚胎著床發育。如果懷孕並未發生的話,子宮內膜將會崩解,形成月經。 有一些身體的問題和疾病和月經有關。無月經症候的定義,是指當女性滿15歲還沒有初經,或是連續90天都沒有出現月經。經期在懷孕期間會暫時停止,甚至哺乳初期的幾個月也都還不會出現。其他月經相關的病症:像是經痛、非經期的不正常出血或是異常的大量出血。除了人以外,部分的生物像是:鼩鼱、蝙蝠和靈長類的猿與猴也都有週期。.

新!!: 體重下降和月經 · 查看更多 »

惡病體質

惡病體質(Cachexia)代表因疾病引起的體重減輕以及肌肉量減少,呈現衰落的狀態,通常為癌症或愛滋病等嚴重疾病引起的併發症。.

新!!: 體重下降和惡病體質 · 查看更多 »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COPD是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气流受限。症状包括呼吸短促、咳嗽和。COPD是一種,也就是說病情會隨時間逐漸惡化,最後連走路、著衣等日常活動都難以進行。 過去學界會將COPD分為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和肺氣腫(emphysema)兩型。慢性支氣管炎一詞現今則用於描述「連續兩年痰咳三個月以上」的症狀。 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原因。其他相对次要的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和遗传等。在发展中国家,导致空气污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烹煮及供暖炉火的通風不良。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環境下,会使肺部产生炎症反应,并导致气流通道变窄及肺组织功能障碍。这一诊断是以所给出的空气流通不良為準。COPD與哮喘不同的是,前者在使用支气管扩张药之後,改善效果不若後者。 减少的暴露可有效预防大多數慢性阻塞性肺病。这包括尽可能地减少吸烟频率和改善室内外的空气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方式包括戒烟、接种疫苗、,以及常用的各种吸入性支气管扩张药和皮質類固醇。有些患者还需要长期供氧或。在遇到急性发作的患者时,可采取加大药物用量以及住院治疗的方式。 2015年,全球COPD的患者约有1.74億人(2.4%),主要影響40歲以上的人口,男女罹病風險相當。1990年,COPD共約造成240萬人死亡;到了2015年,數字則攀升至320萬人。約90%的死亡人數分布於開發中國家,可能肇因於較高的吸菸率。2010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了2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新!!: 體重下降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 查看更多 »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旧称青少年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类型,患者的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血糖水平过高,典型的1型糖尿病发病症状包括:多尿、口渴、以及体重减轻。其他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疲憊、癒合不良。典型症狀的發展期一般為較短。 1型糖尿病目前成因不明。不過可能是遺傳和環境因子的共同作用所致。風險因子包括家族病患史。根本機制是負責產生胰島素的胰脏遭破壞。糖尿病可通过測試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來診斷 。1型糖尿病跟2型糖尿病可以由自身抗體檢測區分。 並沒有辦法防止1型糖尿病發生。施打胰島素是維持患者性命所必需的。胰島素療法通常是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施行,但也可以透過一個胰島素泵輸送胰島素給身體。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和運動是病情管理的重要部分。未經妥善控制的糖尿病可引起多種併發症,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長期併發症包括心臟病、中風、腎衰竭、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此外,併發症可由施打過多胰島素所導致的低血糖引起。 1型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病例的5%-10% 。全球的1型糖尿病患總人數不明;但據估計,每年大約有8萬名兒童患上1型糖尿病。美國國內受影響的人數估計在一百萬至三百萬之間。新發病例的情況因國家和地區而異:最低年發病率的國家為日本和中國,每10萬人中有1名新病例;最高年發病率為芬蘭,每10萬人中有57名新病例。美國和其他北歐國家每年每10萬人中有介乎8-17名之間的新病例。它一般於兒童和青壯年開始發病。.

新!!: 體重下降和1型糖尿病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减轻体重體重降低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