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冒襄

指数 冒襄

冒襄(),字辟疆,號巢民。如皋(今屬江蘇)人。明末四公子之一。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30 关系: 同治如皋市宰相崇祯世家书法侯方域忽必烈冒起宗元朝王羲之米芾鍾繇表字顺治颜真卿貴族董小宛董其昌蒙古脱脱镇南王陳名夏陈贞慧李邕江苏省清朝明末四公子方以智

同治

同治(a;;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为滿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史學家一般認為兩宮太后廢用祺祥而起用同治一詞,是要代表兩位太后與天子共同而治。也有人認為,「同治」是呼應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順治,等「同」順「治」。表達了中興帝國的意願。.

新!!: 冒襄和同治 · 查看更多 »

如皋市

如皋市又名雉皋、雉水,在中國江蘇省东部、长江北岸,是南通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内,临近黄海。.

新!!: 冒襄和如皋市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冒襄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崇祯

崇祯(1628年—1644年)是明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朱由檢於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 内阁拟定的年号为“--圣”、“兴福”、“咸嘉”、“崇贞”,朱由检圈定“崇贞”,并改为“贞”为“祯”。一说呈上的四个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宁”、“崇贞”。次年(1628年)改元。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京师,思宗自缢。李自成建立確立大順,改年號為永昌;吳三桂則擁立朱慈烺為帝,改元義興。 明朝滅亡之後,李氏朝鲜的士族出於反清情緒及小中華思想,在國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如崇禎紀元後八十三年(1710年)、崇禎後再癸丑(1733年)、崇禎紀元後四乙丑(1865年)等等,這被稱作「崇禎紀元」。.

新!!: 冒襄和崇祯 · 查看更多 »

世家

世家可指:.

新!!: 冒襄和世家 · 查看更多 »

书法

書法是一種書寫的藝術。書法縱向穿透兩個層面:「使用」與「審美」;橫向跨越文字兩個層面:「文字」、「繪畫」。書法也是一種研究書寫者心理與性格的工具。當代對實踐書法的定義有:.

新!!: 冒襄和书法 · 查看更多 »

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號雪苑、杂庸子,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與汪琬、魏禧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與陳貞慧交情尤深。孔尚任《桃花扇》戲劇,即方域愛情故事。.

新!!: 冒襄和侯方域 · 查看更多 »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新!!: 冒襄和忽必烈 · 查看更多 »

冒起宗

冒起宗,直隸如皋县 (今江苏如皋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选南考功司。出为山东佥事。调湖广宝庆副使,督漕江上,官至湖廣布政使參議。乞休归。明亡,归隐如皋。 自幼读《太上感應篇》。有《拙存堂经质》和《史括》。 有子冒襄。.

新!!: 冒襄和冒起宗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冒襄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会稽,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稱,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盡善盡美。但其真跡皆已失傳,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為後人臨摹。.

新!!: 冒襄和王羲之 · 查看更多 »

米芾

米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新!!: 冒襄和米芾 · 查看更多 »

鍾繇

鍾繇(),字元常,豫州潁川長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傅,逝世後諡曰「成侯」。钟繇在書法上頗有造詣,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合稱為「鍾王」。.

新!!: 冒襄和鍾繇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冒襄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顺治

順治(p;;公元1644年至1661年)为中国清朝在清軍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的年号,前后共18年。 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

新!!: 冒襄和顺治 · 查看更多 »

颜真卿

真卿(),字清臣,雍州萬年縣(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其楷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新!!: 冒襄和颜真卿 · 查看更多 »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新!!: 冒襄和貴族 · 查看更多 »

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名字因仰慕李白而起,明末清初蘇州人。.

新!!: 冒襄和董小宛 · 查看更多 »

董其昌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直隶華亭县(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政治人物,書畫藝術家。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與邢侗、張瑞圖、米萬鍾合稱晚明四家。.

新!!: 冒襄和董其昌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冒襄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脱脱

脱脱(,,清代以後改譯托克托或托托帖木兒,蔑兒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曾出任御史大夫和中書省右丞相。任內恢復科舉制度、反正前丞相伯顏時的冤案,減輕剝削、放寬稅政,乃元朝末年有為的高級官员,後世稱為「脱脱更化」。脱脱汉文化修养极高,亦是二十四史中《宋史》、《辽史》、《金史》的主编。.

新!!: 冒襄和脱脱 · 查看更多 »

镇南王

镇南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冒襄和镇南王 · 查看更多 »

陳名夏

陳名夏(),字百史,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江南溧陽縣(今属江苏常州溧阳市)人。明末科探花,官翰林院編修兼都給事中。李自成破京師,授職弘文院編修。隨即降清,官至秘書院大學士。順治中捲入南北黨爭,得罪寧完我,以反對薙髮令之名處絞。《清史稿》有傳。.

新!!: 冒襄和陳名夏 · 查看更多 »

陈贞慧

贞慧(),字定生,中国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长子陈维崧爲清代文人,四子陈宗石爲侯方域女婿。.

新!!: 冒襄和陈贞慧 · 查看更多 »

李邕

李邕(),字太和,江夏咸宁(今湖北咸宁市)人,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唐代學者李善之子,著名书法家。 李邕为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新!!: 冒襄和李邕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冒襄和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冒襄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明朝.

新!!: 冒襄和明 · 查看更多 »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又作明季四公子,即方以智(1611-1671),冒襄(1611-1693),陳貞慧(1604-1656),侯方域(1618-1655)四人之合稱。高陽《明末四公子》說:“從詩經出現的公子開始追溯,古今四公子,除戰國四君子外,文采風流,冠絕一時的,非明末四公子莫屬。”.

新!!: 冒襄和明末四公子 · 查看更多 »

方以智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後改名大智,字无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南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思想家、科学家。.

新!!: 冒襄和方以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冒辟疆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