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兩棲作戰

指数 兩棲作戰

兩棲作戰(Amphibious warfare)是一種作戰形式,主要是利用海軍、後勤將己方軍事力量(如陸軍或海軍陸戰隊)自海上投入敵岸或是從己岸移動軍力至他處。兩棲戰是現代戰爭中最複雜的軍事行動,需要機動力、空中支援、海上運輸、后勤和戰略,它能夠進行對敵人不利的戰略佈署和迫其轉移軍力,有效突擊與打擊敵軍。.

73 关系: 加里波利之战加拿大南方作戰協約國塞班島戰役塔拉瓦戰役墨西哥太平洋战争奥马哈海滩奥斯曼帝国威瑟演習作戰密接支援尤利烏斯·凱撒不列顛群島亚洲仁川廣域市仁川登陆伊拉克後勤學呂宋島戰役入侵義大利兩棲車輛元山市火炬行動硫磺岛战役福克兰群岛福克蘭群島戰爭科威特空降部隊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國美軍猶他海灘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特种空勤团直升機聯合國軍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菲律賓戰役 (1941年–1942年)萨达姆·侯赛因装甲车西西里島戰役跳島戰術輕戰車轰炸机龍騎兵行動迪耶普戰役阿根廷...鵝卵石行動苏伊士运河英吉利海峡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英国陆军PT-76搶灘歐洲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沖繩島戰役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法国朝鲜半岛朝鲜人民军朝鲜战争战略海军海軍陸戰隊海湾战争斯里兰卡内战日俄战争敦刻尔克战役63式两栖坦克 扩展索引 (23 更多) »

加里波利之战

加里波利之战(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岛的一场战役。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Çanakkale Savaşlari)。 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11个月的战斗后,约71,985死亡,96,937受伤。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设澳新军团节纪念4月25日登陆日期。.

新!!: 兩棲作戰和加里波利之战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兩棲作戰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南方作戰

南方作戰(Southern Operation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大日本帝國進攻東南亞各地的作戰行動。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從進攻英屬馬來西亞半島到1942年5月攻陷緬甸為止。南方作戰除了巴丹半島上美軍的抵抗較預期長外,日軍完整達成了作戰目標。.

新!!: 兩棲作戰和南方作戰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新!!: 兩棲作戰和協約國 · 查看更多 »

塞班島戰役

塞班島戰役 (Battle of Saip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於1944年6月15日至7月9日在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上進行的戰役,美軍遠征軍艦隊在1944年6月5日離開珍珠港,同一天盟軍實施大君主行動,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德軍所佔領的法國諾曼第地區,諾曼第登陸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行動,而馬里亞納行动则动用了歷史上最大的艦隊。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及第4師和美軍第27步兵師在霍蘭·史密斯中將的指揮下擊敗了由斋藤义次中將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第43師團。.

新!!: 兩棲作戰和塞班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塔拉瓦戰役

塔拉瓦戰役,亦稱為塔拉瓦環礁戰役,美軍代號為電擊行動,是一場發生於基里巴斯吉爾伯特群島的戰役,參戰雙方國為美國與日本,是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戰事從1943年11月20日開始,一直持續至11月23日美軍完全控制塔拉瓦為止。這也是二戰中美軍在中太平洋戰區的第一次軍事攻擊行動。 這場戰役也是美軍在兩棲登陸作戰中首次面臨日軍猛烈的還擊。因為美軍在之前的登島作戰中幾乎沒有遭到日軍的強力抵抗。參與本次作戰的4,500名日本守軍在戰前獲得充足的補給及準備,在這場戰鬥中幾乎與美軍戰到了最後一兵一卒,使美軍在這次登島作戰付出了慘痛代價,在開戰後76小時內共有1,696名美國士兵因此陣亡(上一次日軍造成美軍如此重大傷亡的奪島戰役是為期半年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最終雙方在這場戰鬥中,共有6400人因此身亡。.

新!!: 兩棲作戰和塔拉瓦戰役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新!!: 兩棲作戰和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兩棲作戰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是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四个主要登陆地点之一的代号名稱,盟軍於此日在諾曼第地區著陸,試圖深入歐洲內陸以解放被納粹德國與傀儡政府維希法國所統治的民眾。 奧馬哈海灘这片位于法国北部海岸,并且直接面对着英吉利海峡的滩头全长有8公里(約5英里),东起聖奧諾里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结束。此海滩对盟军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盟军能够成功控制这片海滩,那么登陸於海滩东部黃金海灘的英国登陆部队,就能与海滩西部猶他海灘的美国登陆部队会師;这样的话便可將整个诺曼底前线从零散的滩头阵地,沿著英吉利海峽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军的作战计划中,负责进攻此海滩的是美国陆军,而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则负责将登陆部队送上滩头。 盟军计划派遣两股部队,於「D-Day」當天分别进攻此海滩的东西两部分:进攻海滩东部的是久经战争考验的美国陆军第1师,而进攻海滩西部的则是从奥克角调过来9个连規模的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与之前从未上过战场的第29步兵師。在計劃中,將會由坦克、装甲部队、步兵与战斗工程兵参加最初的几波攻击;如果计划进展顺利的话,这几波攻击将会大大的削弱德军在海滩上的防御力量,这时盟军的大型登陆舰就可以安全登陆。 奥马哈登陆部队的主要目标是在贝桑-于-潘港与維爾河之间,建立一座长8公里(約5英里)的灘頭堡,并且与东边黃金海滩上的英军第30軍第50師,以及西边犹他海滩上的美国第7军团会师。當時德國負責防守奥马哈海滩的是德军第352步兵师,其轄下的士兵為青少年,另外也有自德蘇戰爭調職過來的老兵;同時,德軍第352步兵师下面也並沒有另設有訓練營或訓練團。在這有12,020人數規模的步兵師中,他們得肩負著守衛著自奥马哈海滩往內53公里的範圍;其中只有6,800名有經驗的作戰步兵,其餘則多尚未有作戰經驗。德军的计划是利用海滩上的大量沿海据点,在盟军登陆部队尚未上岸之前就将其击退。 出乎意料的是,盟军的作战计划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实现。首先,由于导航系统的原因,大部分登陆舰都在错误的地方上了岸。其次,防守海滩的德军比美军预想之中的要强大的多,美軍的登陆部队因此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之下,美军战斗工程兵只能以很慢的速度清理海滩上的地雷以及障礙物,结果后续部队只能沿着区区几条已清除障礙的通道开上滩头。由于在上岸之前承受了过多的损失,幸存下来的--兵已没有能力清除位于内陆一侧的德军据点;美军因此遇到了更多的麻烦,后续部队的登陆时间也不得不被推迟。尽管如此,幸存下来的小股登陆部队还是成功在当天战斗结束时,建立了两个互不相连的小阵地。由于内陆的德军力量仍相对比较弱,因此美军通过逐渐扩大这两个阵地,最後还是达成了原「D-Day」计划中的目标。.

新!!: 兩棲作戰和奥马哈海滩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兩棲作戰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威瑟演習作戰

#重定向 威悉演习行动.

新!!: 兩棲作戰和威瑟演習作戰 · 查看更多 »

密接支援

密接支援(英文:Close Support)是一种軍事戰術上的術語。根據美國國防部2005年出版的军事與相關術語字典對「密接支援」的定義是:「密接支援是指被賦予支援任務的部隊,在足夠接近被支援部隊時,針對敵軍目標採取細密的整合或協調性的支援活動,以火力、運動或其他戰術行動來支援被支援的部隊。」其他的支援戰術包括「直接支援」(Direct Support)、「一般支援」(General Support)、「相互支援」(Mutual Support)。.

新!!: 兩棲作戰和密接支援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凱撒

乌斯·尤利乌斯·凱撒¹(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²,),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為羅馬尤利乌斯家族成员。 凱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時間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亦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佔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凱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且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Imperator)。.

新!!: 兩棲作戰和尤利烏斯·凱撒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群島

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是欧洲西北海岸外,大西洋上的群岛。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马恩岛、设德兰群岛、奥克尼群岛、赫布里底群岛等等岛屿,习惯上还包括海峡群岛。 不列颠群岛今天有两个主权国家并存,分别是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 不列颠群岛这一名称在爱尔兰共和国不受欢迎,因为它过于强调英国和大不列颠岛在这一范围内的主导,民间和政府都不使用这个名称。不过在地理学上这个群岛历来并没有其它合适的名称可供使用。英国各界在与爱尔兰的交涉中,为避免触及敏感情绪,常使用“这些岛屿”等含混的名称。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1999年发表的著作就只稱作《群岛》(The Isles)。.

新!!: 兩棲作戰和不列顛群島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兩棲作戰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仁川廣域市

仁川廣域市(),簡稱仁川,為大韩民国西北部的一個广域市,是一座面向黃海的港灣都市,人口位居於首爾和釜山之後,為韓國第三大城市。位于首尔西部约40km,为韩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與首爾之間有首都圈電鐵聯繫。每日有大量乘客往來仁川與首爾兩地,由於此兩地距離太過接近,已經共同形成一個大的經濟圈。 1883年仁川港开港,成为当时黄海沿岸唯一对外贸易的港口。仁川现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国际港,仁川港的规模仅次于釜山。在首尔与仁川之间形成了大规模的工业地带。仁川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渔业十分发达、且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位於市郊的仁川国际机场,是韓國對外交通的重要門戶,2014年舉辦第十七屆亞洲運動會。韓國職棒SK飛龍、K聯賽仁川聯足球俱樂部的主場也位於此地。仁川唐人街是韩国最大的华侨聚居地。.

新!!: 兩棲作戰和仁川廣域市 · 查看更多 »

仁川登陆

仁川登陸戰(;代號:鐵鉻行動(Operation Chromite))是韓戰中一場決定性的進攻及戰役。 戰役開始於1950年9月15日至9月28日結束,在兩棲行動中,聯合國軍通過在敵軍後方一系列登陸攻佔了京畿道的仁川并突破釜山地區戰線,當時參與進攻的聯合國軍主要是由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所指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組成。 仁川戰役擊退了當時入侵的朝鲜人民军,聯合國軍接著展開反攻,一連串的勝利向北的進攻於鴨綠江觸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干預聯軍北上攻勢。.

新!!: 兩棲作戰和仁川登陆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兩棲作戰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後勤學

後勤學,又稱軍事物流學,是計劃與執行軍事部隊的物流運輸與維護的藝術與科學。就是軍事行動中的:.

新!!: 兩棲作戰和後勤學 · 查看更多 »

呂宋島戰役

呂宋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及菲律賓聯軍的登陸戰役,以消滅島上的日本帝國軍隊,戰役結果是美國和菲律賓聯軍獲勝,盟軍在3月份控制了呂宋島上所有戰略及經濟上重要之據點,雖然在包圍圈內的日軍仍持續在山區抵抗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新!!: 兩棲作戰和呂宋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入侵義大利

同盟國入侵義大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1943年9月入侵義大利本土的軍事行動,該行動由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率領的第15集團軍實施(由馬克·韋恩·克拉克指揮的美國第5軍團及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8軍團組成)。此行動是跟隨於西西里島登陸戰役的勝利而實施的,主要戰役是代號為雪崩作戰的在西海岸的薩萊諾登陸,另外還有兩個支援性的行動包括在卡拉布里亞登陸的海灣城行動及在塔蘭托登陸的鬧劇行動。.

新!!: 兩棲作戰和入侵義大利 · 查看更多 »

兩棲車輛

兩棲車輛,又稱為水陸兩用車輛,意指無需使用輔助設備及能通過水障礙的車輛。兩棲車輛大致上可分為軍用及民用。.

新!!: 兩棲作戰和兩棲車輛 · 查看更多 »

元山市

元山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江原道首府,位于东朝鲜湾的港口城市,2008年人口36萬3127人。在元山也有朝鲜人民军海军基地。.

新!!: 兩棲作戰和元山市 · 查看更多 »

火炬行動

火炬行動(最初被稱為體育家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及大英帝國在1942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間攻打法屬北非的軍事行動。 蘇聯對美國及英國施加壓力,要求儘快在歐洲展開軍事行動及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納粹德國軍隊對蘇聯紅軍的壓力,當美軍指揮官贊同大鎚行動,儘快在歐洲佔領區登陸時,英軍指揮官相信這類型行動將會導致災難,因此建議以進攻法屬北非來代替,以消滅在北非的軸心國軍隊、改善在地中海的制海權及為準備在1943年入侵歐洲南部作好準備,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懷疑盟軍如果进攻非洲就排除了在1943年入侵歐洲的可能性,但同意支持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

新!!: 兩棲作戰和火炬行動 · 查看更多 »

硫磺岛战役

硫磺島戰役(Battle of Iwo Jima,硫黄島の戦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與美國間爆發的一場戰役,自1945年2月19日戰鬥至3月26日。硫磺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較激烈的戰鬥,期間日本堅守硫磺島,但美軍最終還是將其攻破,戰役中美軍共犧牲6,821人,而日本的23,786名士兵之中除了1,083人被俘之外,其餘全部陣亡。隨後美軍將該島建設為供戰鬥機起飛的機場,為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護航,大幅提昇了對日本政治和工業核心的東京進行戰略轟炸之效率。 硫磺島戰役除了其戰鬥艱苦而成為著名的戰鬥外,還有美軍攝影師拍下了其士兵於該島的上豎起了美國國旗的場景,這張照片廣為流傳,成為了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也令該戰鬥有別於其他太平洋的島嶼登陸戰。.

新!!: 兩棲作戰和硫磺岛战役 · 查看更多 »

福克兰群岛

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阿根廷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亚大陆架上的群岛。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福克兰群岛是英国海外领土,拥有内部自治权,英国负责其国防和外交事务。群岛首府是斯坦利,位于东福克兰岛。 福克兰群岛的发现及其后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历史均存在争议。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岛上设立定居点。英国于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统治,但阿根廷仍宣称拥有岛上主权。1982年,阿根廷对岛上实施军事占领,福克蘭戰爭由此爆发,之后阿根廷战败撤军,英国再次拥有群岛主权。 根据201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除卻服役军人及其家眷,福克兰群岛一共有2,932位居民,其中大部分都是具英国血统的福克兰群岛人。其他种族包括法国人、直布罗陀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自英国、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和智利的移民已经扭转岛上人口数量下降的趋势。群岛的主要和官方语言都是英语,根据,福克兰群岛人都是合法的英国公民。 群岛坐落在亚寒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边界,两个主要岛屿上都拥有海拔高度达到700米的山脉。岛上有大量鸟类种群,但由于有外来物种的竞争,有许多种鸟类已经不再在主岛繁衍。群岛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旅游业和以高品质羊毛出口为重心的绵羊养殖业。由于与阿根廷存在海上争端,由福克兰群岛政府许可的石油勘探仍然存在争议。.

新!!: 兩棲作戰和福克兰群岛 · 查看更多 »

福克蘭群島戰爭

#重定向 马岛战争.

新!!: 兩棲作戰和福克蘭群島戰爭 · 查看更多 »

科威特

科威特国(دولة الكويت),通称科威特(الكويت),是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岸的君主制国家,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北部与伊拉克相邻,同伊朗隔海相望,其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于1961年6月19日独立。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居全球第四位,因此油气出口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新!!: 兩棲作戰和科威特 · 查看更多 »

空降部隊

-- 空降 軍事跳傘或滑翔前運人員或物資的形式。 用途 提供人員,設備或耗材。 起源 起源於1927年11月意大利部隊。 空降部隊(Airborne forces)屬於軍事單位,早期為輕裝步兵,近年分演為「傘兵」、「」、「」3種,其部隊運動採航空器和“空投”戰鬥。因此,他們可以放在敵後,有能力與小警告,幾乎在任何地方部署。編隊是有限的,只能經由他們的航空器運輸,難以有足夠的武力,主要的優勢在於“在幾分鐘內突然冒出的數量和大小”,歐美稱為。.

新!!: 兩棲作戰和空降部隊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重定向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新!!: 兩棲作戰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文常用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War)或1956年戰爭指稱此次事件,阿拉伯世界則常以三方衝突()稱呼之,其它名稱尚有西奈戰爭(Sinai war)、蘇伊士-西奈戰爭(Suez-Sinai war)、1956年以阿戰爭(1956 Arab-Israeli War)、第二次以阿戰爭(Second Arab-Israeli War)、蘇伊士運河戰役(Suez Campaign)、西奈戰役(Sinai Campaign)、卡德墟戰役(Kadesh Operation)或火槍手行動(Operation Musketeer),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新!!: 兩棲作戰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兩棲作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兩棲作戰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軍

#重定向 美军.

新!!: 兩棲作戰和美軍 · 查看更多 »

猶他海灘

他海灘(Utah Beach)是1944年6月6日(D日),盟軍於大君主作戰中進行諾曼第登陸時,對於最右側或最西側的登陸海灘所給的一個軍事代號,並由美軍第4步兵師(隸屬第7軍)負責搶灘,而德軍在此防區的區碼則為W5。該海灘長約3英里(5公里),處在普皮維爾(Pouppeville)和兩村莊之間,是五個登陸海灘中最西的一個。當時盟軍的作戰計畫已準備到最後階段,隨著可利用的登陸艇變得較多,於是便將猶他海灘的登陸行動加入了諾曼第入侵計畫。這對於沿著杜沃河河口左岸(西岸)採取攻勢的盟軍來說,控制住此海灘有穩定右翼攻勢的作用。儘管之後美軍於登陸時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預定航線,但其所受到的抵抗卻相對較小,若與戰況慘烈的奥馬哈海灘相比,實是天壤之別。.

新!!: 兩棲作戰和猶他海灘 · 查看更多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达尔卡纳尔岛战事,亦稱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或简称瓜岛战役,代号瞭望台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同盟国部队于1942年8月7日至1943年2月9日期间在瓜达尔卡纳尔及其周围岛屿进行的战役。这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目标是保护美国、澳洲和紐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同时也是在科科达小径战役实施数个月后,盟军对大日本帝国实施的第2个主要攻势。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以美军小型登陆战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和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经过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双方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日本的人员伤亡远超美军。日本因无力继续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美军得以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的制海权,美军由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瓜达尔卡纳尔是中途岛戰役之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从世界范围来看,1942年底盟军在瓜岛的反攻和胜利,与同时期的史達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火炬行动一起,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新!!: 兩棲作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特种空勤团

特種空勤團,或稱空勤特遣隊、空中特勤隊(Special Air Service,縮寫:“SAS”)是英國陸軍的一支特種部隊單位。它於1941年被創立為一個團,並於1950年重組為一個軍團 。該單位會執行多種任務,包括:隱蔽偵察、反恐、直接行動和人質營救等。 SAS目前由三個團組成,這包括了第22特種空勤團, 它是由英國特種部隊直接指揮的基本組成部份 ;以及,這兩個團為直接指揮的預備役單位Army Briefing Note 120/14, NEWLY FORMED FORCE TROOPS COMMAND SPECIALIST BRIGADES, Quote.

新!!: 兩棲作戰和特种空勤团 · 查看更多 »

直升機

没有描述。

新!!: 兩棲作戰和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軍

#重定向 联合国军.

新!!: 兩棲作戰和聯合國軍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或譯道格拉斯·麦克亞瑟,是美国著名军事将领,1937年出任菲律宾陆军總司令,1944年授衔五星上将,华人常称其为“麦克阿瑟元帅”,簡稱“麦帅”。1930年代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太平洋战争中同盟國軍隊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他和父亲小亚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都获得过荣誉勋章的父子。.

新!!: 兩棲作戰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戰役 (1941年–1942年)

菲律賓戰役是日本在1941年至1942年間在菲律賓群島上開展的戰役,此役日本獲得勝利。直至1942年底,盟國開始在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反攻。.

新!!: 兩棲作戰和菲律賓戰役 (1941年–1942年) · 查看更多 »

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迈吉德·提克里蒂(阿拉伯语:,),简称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语:;西方媒体多转写作Saddam Hussein)或萨达姆,伊拉克前政治人物、獨裁者,从1979年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伊拉克总理、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总书记、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与最高军事将领等职。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薩達姆的復興黨政權被美國推翻,其本人也在逃亡半年後被美軍擄獲。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处绞刑,並於12月30日執行,终年69歲。.

新!!: 兩棲作戰和萨达姆·侯赛因 · 查看更多 »

装甲车

裝甲車輛是具有裝甲防護的各種履帶或輪式車輛統稱。坦克也是裝甲車輛的一種,但是在習慣上通常因作戰用途另外獨立分類,而裝甲車輛多半是指防護力與火力較坦克弱的車種。裝甲車的特性為具有高度的越野機動性能,有一定的防護和火力,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種,一般軍用裝甲車會裝備一至三門中小口徑火炮及數挺機槍,一些還裝有反坦克導彈,結構以裝甲車體、武器系統、動力裝置等組成。為了增強防護和方便成員下車戰鬥。 大多數軍用裝甲車輛可以在水上行駛,可以執行運輸、偵察、指揮、救護、伴隨、支援坦克及步兵作戰等多種任務,還有執行專門任務的裝甲車輛,如裝甲回收車、裝甲指揮車、裝甲掃雷車、裝甲架橋車等。在警用領域多用於鎮壓暴亂等問題。.

新!!: 兩棲作戰和装甲车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島戰役

盟軍入侵西西里開始於1943年7月9日晚上,而盟軍獲勝於8月17日。入侵西西里島之行動代號為哈士奇及被視為入侵義大利的行動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登陸行動之一。從軍事策略上進攻西西里之行動達到盟軍策劃者之目的,從島上消滅軸心國的空中及海上力量,控制地中海及令義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此行動為後來入侵義大利揭開續幕。.

新!!: 兩棲作戰和西西里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跳島戰術

跳島战术(Island hopping),或稱跳島戰略、蛙跳战术(Leapfrogging),是太平洋戰爭後期以美軍為主的同盟國軍隊為加速進逼日本本土、結束戰爭並減少損失,而策略性跳過亞太地區某些日軍佔領島嶼的战术。.

新!!: 兩棲作戰和跳島戰術 · 查看更多 »

輕戰車

#重定向 輕型戰車.

新!!: 兩棲作戰和輕戰車 · 查看更多 »

轰炸机

轰炸机,係一種從高空對地面、水面或水下目标投擲航空炸彈用的军用飞机。世界上第一款具备上述特征的轰炸机是1915年俄羅斯帝國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生产的伊利亚·慕罗梅茨-V型。它是一款裝備四具發動機和双翼的大型飞机,可携带522公斤的炸弹以120公里的最大时速飞行,这在当时可謂是优秀的载弹飞行能力了。.

新!!: 兩棲作戰和轰炸机 · 查看更多 »

龍騎兵行動

龍騎兵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於1944年8月15日在法國南部的入侵行動,也称普罗旺斯登陆。入侵是由美國第7軍團部隊與主要由法國第1軍團組成的後續部隊發起的兩棲攻擊,儘管是一次龐大而複雜的軍事行動,并由兩棲和空降部隊成功執行,可是龍騎兵行動直到今天仍是並不著名。.

新!!: 兩棲作戰和龍騎兵行動 · 查看更多 »

迪耶普戰役

迪耶普突擊戰,亦稱迪耶普戰役、瑞特行動或官方稍後定名的銀禧行動,是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8月19日攻擊德國在法國北部海岸佔領的港口迪耶普的战斗。突擊從上午5時正開始,直至上午10時50分盟軍指揮官被迫下令撤退。超過6,000名步兵參與突擊,加拿大軍隊為主力,並得到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的支援。其目的是奪取和短期佔領一個主要港口,以證明這類行動是可能的,又可從俘虜中收集情報和評估材料,同時知道德軍的应对方式。盟軍也想破壞海防、港口設施和所有的戰略建築物。 該突擊沒有達成主要目標。登陸的6,086人中一共有3,623人战死、负伤或被俘(幾乎達60%)。空軍沒有吸引“納粹德國空軍”投入戰鬥中,納粹德國空軍只損失了48架飛機,盟軍則損失了96架飛機,以及34艘軍艦。迪耶普事件影響了後來在北非(火炬行動)和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籌備工作。.

新!!: 兩棲作戰和迪耶普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兩棲作戰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鵝卵石行動

鵝卵石行動(Operation Shingle)開始於1944年1月2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戰役時,盟軍在義大利中部的安濟奧與聶圖諾地區對軸心國軍進行的兩棲登陸行動;行動由約翰·P·盧卡斯少將統領及意圖包抄冬季防線以切斷德軍退路和進攻羅馬;這場戰鬥亦被稱為安濟奧戰役(Battle of Anzio)。.

新!!: 兩棲作戰和鵝卵石行動 · 查看更多 »

苏伊士运河

蘇伊士運河(阿拉伯语:قناة السويس Qanā al-Suways,又譯蘇彝士運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在亞洲、非洲交界處的苏伊士地峡,頭尾則在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公里,是全球少數具備大型商船通行能力的無船閘運河。 这条运河連結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船隻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大节省航程。以從英国伦敦港或法国马赛港到印度孟买港的航行為例,穿過苏伊士运河比绕道好望角可缩短至少43%的航程距離(約7000公里)。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透過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运输。 运河当前由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拥有和管理。由於戰略位置極重要,根据国际协定,“运河在战时也可像和平时期一样,可以被任何商用或军用船只使用而无需悬挂区别旗帜。”.

新!!: 兩棲作戰和苏伊士运河 · 查看更多 »

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English Channel;la Manche;Mor Breizh;Môr Udd、Mor Bretannek),是分隔英国与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峡。海峡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狭窄處又稱多佛海峡,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国的多佛与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

新!!: 兩棲作戰和英吉利海峡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

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Corps of Royal Marines,縮寫為RM),屬於英軍的輕裝步兵,並兼為兩棲作戰或海陸空協同作戰部隊,及雪地作戰、山地作戰專門部隊,與英國皇家海軍共同組成。 身為英國快速應變部隊主力,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是一支能夠全天候、獨立行動的突擊部隊。.

新!!: 兩棲作戰和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兩棲作戰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陆军

軍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個軍種,主要在陸地上作戰,故也叫地面部隊。現代陸軍有多個兵科,包括步兵、裝甲兵、炮兵、航空兵、工兵、通訊兵、運輸等等,是目前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種。 在冷兵器時代,陸軍主要以刀、劍、斧、矛、弓、弩等作為戰鬥工具。而到了現代,陸軍兵器則有槍械、火炮、飛彈、戰車、直昇機等類別,可謂多不勝數。.

新!!: 兩棲作戰和陆军 · 查看更多 »

PT-76

#重定向 PT-76兩棲坦克.

新!!: 兩棲作戰和PT-76 · 查看更多 »

搶灘

搶灘(Beachhead),原為軍事術語,即「登陸軍艦向海灘前進,使艦首擱置沙灘上,以便人員及物資直接下卸。」。後又被引用在商場上,為搶得先機如提高(市場佔有率)的行動。搶灘的目的,在敵方封鎖地面路線時,另外開闢由岸際登陸的方式,以達到實質佔領或實現作戰目標。.

新!!: 兩棲作戰和搶灘 · 查看更多 »

歐洲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

#重定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新!!: 兩棲作戰和歐洲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沖繩島戰役

冲繩島戰役(沖繩戰役、沖縄戦)(英語: Battle of Okinawa),盟军代號為“冰山行動”,是在琉球群島中冲繩本島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戰役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持續到6月中旬,為期82天。 經過漫長的跳島戰役,盟軍逐漸逼近日本本土,並計劃利用沖繩這個距離日本本土僅340英里的島嶼作為空中作戰基地,以實行戰略中入侵日本本土的計劃(代號沒落行動)。美國陸軍的5個師,包括美軍第7步兵師、第27步兵師、第77步兵師、第81步兵師和美軍第96持續保障旅为陆地主要战队。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和美國第6海軍陸戰師提供在陆地上必要的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師則作為兩棲預備隊。入侵行動得到海軍、兩棲和戰術空中部隊的支援。 這場戰役在英文稱為“Typhoon of Steel”,在日語稱為或。這些代號反映出戰鬥之激烈、火力之密集以及盟軍參戰車、艦的龐大數量。該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战争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0,000名战士戰死或被俘,盟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0,000人。此外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冲繩的戰鬥結束數星期後,美軍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最終迫使日本投降。.

新!!: 兩棲作戰和沖繩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

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泰米尔语:தமிழீழ விடுதலைப் புலிகள்;英语: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缩写为LTTE),简称泰米尔猛虎组织,又称猛虎组织、泰米爾之虎,是斯里兰卡以北泰米爾族的民族主義武装组织,擅長游擊戰術,为建立一个在斯里兰卡东部和北部的独立的泰米尔国家而成立於1976年,並持續與斯里兰卡政府進行武装斗争。“自杀性爆炸袭击”是猛虎组织最常用的抗爭手段,不少高官政要在袭击中遇难;此外,“猛虎组织”还对斯里兰卡境内建筑物、商业中心、军用设施甚至佛教圣地发动恐怖袭击。1998年1月,猛虎组织试图炸毁古都康提市著名的佛牙寺;为此,斯里兰卡政府宣布猛虎组织为非法组织。印度、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欧盟先后確認其性質屬恐怖组织,並據此將其列入恐怖组织名单;2008年,它被30个国家列为恐怖组织。.

新!!: 兩棲作戰和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兩棲作戰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兩棲作戰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朝鲜人民军

朝鮮人民軍(朝鲜语:조선인민군)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国家武装力量,采用了典型的政令和军令一体化的指挥体制。军事指挥方面由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中央军委委员长担任最高司令官统帅全军,目前最高统帅是金正恩元帅。整個朝鮮人民軍下轄有五大軍種,分别包括:陆军、海军、空軍、戰略軍、朝鮮人民軍特種作戰軍和特種部隊。這些部隊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人民武装力量部(相当于国防部)管轄,其下再有常设领导机关总参谋部和总政治局。 1978年,金日成指示將「朝鮮人民軍創建日」由原本的2月8日改為4月25日,將朝鮮人民軍改定調為是自1932年組織的抗日部隊所發展而來。2018年1月22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发布决定,将2月8日定为朝鲜人民军建军节。报道称,1948年2月8日是宣布朝鲜人民军诞生的日子。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为发扬光大朝鲜人民军创建者、建设者金日成的革命业绩,作出上述决定。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还决定,将金日成创建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的1932年4月25日定为朝鲜人民革命军成立日。 有評論認為,朝鮮是當今世界中最具軍事色彩背景的國家,擁有全世界人数排名第四的軍隊(不分男女25人中1人是軍人),约110万名武裝人員的龐大規模,其中約有20%的17到54歲的男性是屬於正規軍的行列。此外,後備軍事動員能力也十分驚人,學者估計如果戰事發生後,將會再有800万人投入戰場的行列,戰爭潛力巨大。在整個北朝鮮國土上,眾多的軍事設施連成了一密集的網絡。在國內,朝鮮擁有許多大型武器的生產線,以及密集的防空系統。而朝鮮在軍事排名上也佔了許多名次,如在全球擁有数量排名第三的化學武器,储存有大约2500吨至5000吨,种类涉及芥子氣、光氣、沙林等多種致命毒氣或毒劑。這些武器可裝載於火炮、導彈、飛機或軍艦上。具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特種作戰部隊(估計有180,000人左右)。 自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支持的韓國,同蘇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鮮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後,朝鮮的龐大軍力便持續與大韓民國國軍及駐韓美軍在朝韓非軍事區兩側對峙著。不過朝鮮因為其在經濟上的困境,導致許多軍事設備無法按時汰換而大多都已結構老化嚴重,這也常被視為朝鮮的軍事能力一大缺陷之一。 但朝鮮人民軍仍然是被美國、韓國以及日本等鄰國視為一個重大的威脅,因為它仍然具有能力摧毀附近的都市城鎮,但2010年後其核武計畫有顯著進展,2015年更疑似列裝了發射小型彈道飛彈的新浦級潛艇,若有水下核打擊能力理論上朝鮮將有極高成功率毀滅或重創首爾和東京,許多國家並不能再以和朝鮮開戰只會是有限局部戰爭的角度來看待。.

新!!: 兩棲作戰和朝鲜人民军 · 查看更多 »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新!!: 兩棲作戰和朝鲜战争 · 查看更多 »

战略

战略/策略,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政治、军事、经济或国家利益方面的目标)而制定的大规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

新!!: 兩棲作戰和战略 · 查看更多 »

海军

海軍或水軍是一國軍隊當中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為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體上作戰的軍種,一般來說以錨作為標誌。海軍使用的武器主要為各式水上的軍艦、以及在海底航行的潛艇;操控艦艇的海軍為海軍艦艇兵,除了在水上及海底作戰的海軍艦艇兵之外,海軍還可衍生出空中戰鬥的海軍航空兵、以及能在水上戰鬥與陸上戰鬥的海軍陸戰隊。 海軍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軍種之一,在漢字中稱為「水軍」或「水師」,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航海貿易、海上掠奪與自衛的發展,如西元前1400年的腓尼基人為保護於敘利亞沿岸穿越地中海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活動,建造和使用了三列槳座戰船於海上與敵人戰鬥。隨著造船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進步,海軍船艦從人力划槳、風力推動的帆船到了輪機動力,航程大為增加;海軍的武力也因為火砲的發明從水兵間的登艦近距離戰鬥演變到遠距開火射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戰鬥模式丕變,巨砲厚甲的戰艦逐漸退出世界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潛艇和航空母艦空中武力的活躍,同時也在該時期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戰役—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爭奪戰》(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C.

新!!: 兩棲作戰和海军 · 查看更多 »

海軍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Marines、marine corps),簡稱海陸或陸戰隊,又稱為海兵隊,是海軍中負責地面作戰、兩棲作戰、船上作戰的軍隊,早期都是步兵隊伍,進入現代則有裝甲配備甚至飛行裝備。大部分國家的海軍陸戰隊組織是隸屬於海軍體制內,但美國與英國是將海軍陸戰隊體系獨立為單一軍種,法國則由陸軍所轄。 海軍陸戰隊出現的歷史中,早期存在的理由是為了解決船隻衍生出來的叛變問題,同時也有保護本國船隻,攻擊敵國船隻的任務;近代海軍陸戰隊在科技演化下朝向專業兩棲作戰部隊改組,成為各國海權發揚的一部分。.

新!!: 兩棲作戰和海軍陸戰隊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新!!: 兩棲作戰和海湾战争 · 查看更多 »

斯里兰卡内战

斯里兰卡内战从1983年7月23日开始,交战双方主要是斯里兰卡政府和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通常简称猛虎组织)。猛虎组织的宗旨是在斯里兰卡北部和东部建立一个独立的泰米尔伊拉姆国。 從1983年起,這個長達25年以上的內戰為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與折磨,傷害國家的環境與經濟,估計約有80,000至100,000人在內戰中喪生。在衝突初期中,斯里蘭卡軍隊試圖奪回被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佔領的區域,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在衝突中所使用的戰術也使他們被32個國家列入恐怖組織的名單,這32個國家包含美國、印度、加拿大、以及歐盟成員國。斯里蘭卡政府軍亦被指控濫用職權,有嚴重違反人權的行為,例如恣意監禁、綁架、恐怖審訊的行為並未尊重人身保護權。 在20多年的內戰中,有過4次失敗的和平談判,其中包括印度從1987年至1990年的維和行動。國際社會的調停下,交戰雙方曾經在2001年12月停火,第2年簽署一項停火協定。但到了2005年反對勢力抬頭,雙方再度開戰,而且衝突開始升級,迫使斯里蘭卡政府從2006年7月向猛虎組織發起了一系列的重大軍事進攻,將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逐出整個東部省,這一波衝突才結束。猛虎組織隨後宣布,他們將「繼續為自由而奮鬥,以達成獨立建國的目標」。 在2007年斯里蘭卡政府軍在該國北部地區發起攻勢,並在2008年1月2日正式宣布退出停火協議,指控猛虎組織違反停火協議超過10,000次。從那時開始,斯里蘭卡政府開始銷毀屬於猛虎組織走私軍火的一批大型船隻,而且國際禁絕對泰米爾之虎的募資管道;同時政府軍接管原先猛虎組織的控制區,包括猛虎組織行政中心基利諾奇(Kilinochchi),主要軍事基地穆莱蒂武(Mullaitivu)和整個A9號公路。 2009年5月18日斯里蘭卡政府軍在穆萊蒂武擊斃猛虎組織最高領導人普拉巴卡蘭後,宣布斯里蘭卡內戰結束。2009年6月3日斯里蘭卡政府在斯里蘭卡在首都可倫坡參加閱兵典禮,慶祝政府軍上月在打擊反政府武裝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的軍事行動中取得最後勝利。在戰爭結束後,斯里蘭卡政府聲稱斯里蘭卡是現代第一個在本國國土內滅絕恐怖主義的國家。在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失敗後,該組織前最高領導人放棄原有分離國家的要求,傾向「聯邦」的解套之法。在2010年斯里蘭卡總統馬欣達‧拉賈派克薩(Mahinda Rajapaksa)任命「教訓與調停委員會」()調查2002年停火協議期間發生的衝突和2009年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的落敗。.

新!!: 兩棲作戰和斯里兰卡内战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新!!: 兩棲作戰和日俄战争 · 查看更多 »

敦刻尔克战役

敦克爾克戰役,又稱敦克爾克大撤退或燈卻灣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德國軍隊瓦解法國馬奇諾防線後包抄英法盟軍,盟軍撤至敦克爾克(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後,為了避免被德軍圍殲,執行了當時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名為「發電機行動」。撤退過程中,英國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最終英國仍得以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份的士兵撤離歐洲大陸。 這次的撤退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但盟軍所有的重型裝備都遺留在歐洲大陸,英國的地面防衛嚴重不足。由於許多地勤人員無法及時備戰,導致不列顛空戰初期的不足。.

新!!: 兩棲作戰和敦刻尔克战役 · 查看更多 »

63式两栖坦克

63式水陆坦克(工厂产品代号WZ21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0年代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两用坦克。適用于内陆江河湖泊、沼泽和水网稻田地作战;沿海地区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摧毁敌方滩头阵地防御设施。 63式水陆坦克退役后由05式两栖突击车替代。.

新!!: 兩棲作戰和63式两栖坦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兩棲戰兩棲登陸兩棲登陸作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