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內札薩克蒙古

指数 內札薩克蒙古

內札薩克蒙古(v)或內札薩克,後簡稱為“內蒙古”,指歸附清朝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薩克 嘉慶《一统志》外藩蒙古统部:“本朝龍興,蒙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諸部相繼來降。於是正其疆界,悉遵約束。有大征伐,並帥師以從。及定鼎後,錫以爵祿,俾得世及。每歲朝貢以時,奔走率職惟謹,設理藩院以統之。蓋奉正朔、隸版圖者,部落二十有五,為旗五十有一,並同內八旗。……是為內札薩克蒙古。”,地位在外札薩克之上,屬於外藩蒙古。乾隆以後,內札薩克分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會清吏司管理。內蒙古一詞即源自內札薩克蒙古。清代後期,内蒙古成為內札薩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稱呼。.

66 关系: 卓索圖盟台吉參領多罗贝勒多罗郡王大清一统志大清會典外藩蒙古外札薩克蒙古奈曼部奉恩辅国公奉恩镇国公山海关巴林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爵位乾隆乌喇特部乌珠穆沁部康熙伊克昭盟张家口市佐领土默特部嘉庆喜峰口喀尔喀右翼旗喀尔喀左翼旗喀喇沁部和硕亲王哲里木盟内蒙古自治区內屬蒙古光绪克什克腾部固山贝子四子部落理藩院科尔沁部纳贡翁牛特部烏蘭察布盟独石口厅骁骑校尉谭其骧茂明安部郭尔罗斯部阿巴哈纳尔部阿巴噶部阿噜科尔沁部...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部苏尼特部苏木 (行政区划)杜爾伯特部 (博爾濟吉特氏)歸化城土默特清史稿清朝漠南蒙古昭烏達盟浩齊特部旗 (行政区划)敖汉部扎鲁特部扎赉特部扎薩克 扩展索引 (16 更多) »

卓索圖盟

卓索圖盟()是漠南蒙古六盟之一,逐成为其辖区所使用的行政区名,沿用至1933年。 皇太极、顺治帝时期,清朝政府对漠南蒙古诸部建旗划界,牧地固定。康熙年间,喀喇沁左、右翼旗和土默特左、右翼旗四旗扎萨克在土默特右翼旗卓索图(在今辽宁省北票市境)会盟,故称卓索图盟。卓索图盟牧地北與昭烏達盟、西與直隸承德府、東北與哲里木盟為鄰,東南沿盛京邊牆與奉天為鄰。進京主要通道和貢道是喜峰口。盟中除土默特右翼外,皆元重臣札爾楚泰之後裔也。 民国初年,属热河特别区,后属热河省。1933年3月,日军攻占热河全省,归满洲国管辖。各旗直属于省,归满洲国国务院兴安局。卓索图盟实质消失。.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卓索圖盟 · 查看更多 »

台吉

台吉(),是明代和清代时蒙古王公贵族的称号。.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台吉 · 查看更多 »

參領

參領(v),清代八旗甲喇額真(甲喇章京)職官的漢譯名,正三品,掌管所属的戰備、兵籍、爭訟、户口、田宅等。 又爲組織名,京旗每旗下分五參領,每參領下轄佐領若干。參領上有副都統(梅勒額真)、都統(固山額真)。 一般情況下,一個參領統轄五個佐領(牛錄額真)。 Category:清朝官制 Category:八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參領 · 查看更多 »

多罗贝勒

多罗贝勒(z),簡稱貝勒,为清朝宗室爵位。 贝勒一词原为明代女真贵族称号,即金代“勃極烈”的异译,汉译为“王”。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贝勒成为其宗室封爵名,在天命年间置四大貝勒共议国政。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其中设多罗贝勒封号,为第三等爵,位次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亦可用以册封蒙古贵族。「多羅」满语意為一隅、一角,相當於漢人的一鄉。 無論是皇帝的兒子還是其他皇族的兒子,都有可能被晉封貝勒。不過,任何爵位還是得經過皇帝的冊封,才能得到,也就是說,只有被冊封為『多羅貝勒』這個爵位的人,才能稱為『貝勒』,不是天生就能獲得,也並不侷限於皇子或是宗室。.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多罗贝勒 · 查看更多 »

多罗郡王

多罗郡王(a),简称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皇子、宗室子、外藩得封之,和硕亲王世袭者,承嗣者封多罗郡王。多羅為漢字「道路」的滿語讀音,此爵位系承袭于宋朝以前常先封年幼皇子為郡王加節度使(一道长官)的习惯。.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多罗郡王 · 查看更多 »

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是繼隋《区域图志》,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以來的集大成之作。.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大清一统志 · 查看更多 »

大清會典

《大清會典》,簡稱《清會典》,是中國清朝中央政府官修、钦定的會典。.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大清會典 · 查看更多 »

外藩蒙古

外藩蒙古,指清代以世襲札薩克為旗長的蒙古各旗,與內屬蒙古相對。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又稱內札薩克或內蒙古,內札薩克各旗後來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外札薩克蒙古又稱外札薩克,狹義的外札薩克蒙古即外蒙古,包括喀爾喀四部;廣義的外札薩克蒙古還包括西套蒙古、科布多所屬各札薩克旗及青海、新疆的蒙古部落。.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外藩蒙古 · 查看更多 »

外札薩克蒙古

外札薩克蒙古(v),指清代外藩蒙古中除內蒙古二十四部以外的蒙古各旗,與哈密、吐魯番、西藏等地的郡王同為外札薩克。外札薩克蒙古包括西套蒙古二旗、漠北喀爾喀四部以及科布多、青海、新疆所屬札薩克各旗,由理藩院典屬清吏司與柔遠清吏司管理。清末,外札薩克蒙古有時僅指喀爾喀四部,後演變出外蒙古的概念,即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與札薩克圖汗部。.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 · 查看更多 »

奈曼部

奈曼部()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奈曼”意为“八”,与成吉思汗征服的乃蛮部同名。 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长子铁力摆户的曾孙额森伟征统辖奈曼部,属察哈尔万户。清太宗天聪元年(1627年),额森伟征之子衮楚克率属归附皇太极,赐号和硕齐,在旧地游牧。次年,随军征察哈尔,以功赐号达尔汉。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编奈曼部为一扎萨克旗,属昭乌达盟。今内蒙古通辽市有奈曼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奈曼部 · 查看更多 »

奉恩辅国公

奉恩辅国公(z)是清朝宗室、覺羅、外藩爵位,為六等爵,次於奉恩鎮國公、高於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為入八分公當中最低等級的爵位。.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奉恩辅国公 · 查看更多 »

奉恩镇国公

奉恩镇国公(z),清朝宗室、觉罗、外藩爵位,为五等爵,次于固山贝子、高于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为入八分公。除繼任者以外,其嫡出餘子年二十歲按例得推封一等輔國將軍。.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奉恩镇国公 · 查看更多 »

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且地居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山海关又被称为“榆关”,以古渝水而得名。在历史上,所谓关内、关外、闯关东、关东军等“关”字均指山海关,对中国具有著重要的影响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龙头直入海中,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使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通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决定取消山海关景区“5A级景区资质”。原因是存在价格欺诈、环境卫生脏乱、设施破损普遍、服务质量下降严重。.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山海关 · 查看更多 »

巴林部

巴林部(),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名称源于元朝的巴阿邻部落。 达延汗建六万户,喀尔喀万户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分掌喀尔喀万户的达延汗之子格列山只台吉西迁为外喀尔喀,纳力不剌台吉南迁为内喀尔喀。纳力不剌台吉之子虎喇哈赤的五个儿子兀把赛、速把亥、兀班、炒花、答补分别管理扎鲁特、巴林、叭要、我着、弘吉剌五部,称“炒花五大营”。速把亥开始本部称为巴林部,清朝兴起重创内喀尔喀,只剩下扎鲁特部、巴林部二部,速把亥孙色特尔等率属归附皇太极,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仍有巴林左旗、巴林右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巴林部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歷史地图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学院、国家测绘局、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地图出版社等单位共同绘制的一套歷史地图集,主编是谭其骧教授,出版单位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的地图是目前许多中国历史地图书籍和中国教科书上地图的蓝本。.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中国历史地图集 · 查看更多 »

中国爵位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世爵从夏商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中国爵位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乌喇特部

乌喇特部()(Urad),又译吴喇忒、乌拉特,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名称源于元朝的哈剌赤(牧人、制黑马奶酒者,“乌喇特”即能工巧匠。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5世孙布尔海(图美尼雅哈齐之子、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弟)时,号所部号称乌喇特,游牧在呼伦贝尔及其以北。清太宗天聪七年(1633年),布尔海长子赖噶之孙鄂木布、幼子巴尔赛之孙图巴及曾孙色棱率属归附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初年编为三个扎萨克旗,移牧黄河河套北岸,属乌兰察布盟。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仍有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三旗。 Category:巴彦淖尔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乌喇特部 · 查看更多 »

乌珠穆沁部

乌珠穆沁部()(jmin),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乌珠穆沁意为“种葡萄的人”,“乌珠穆”意为葡萄。 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曾孙、博迪之子翁衮都喇尔号称所部为乌珠穆沁,属察哈尔万户。翁衮都喇尔幼子多尔济车臣济农时,惧怕察哈尔部林丹汗,依附喀尔喀部。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多尔济和兄子色棱率部归清朝,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有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乌珠穆沁部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伊克昭盟

伊克昭盟(),舊盟名,后成为行政区名。.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伊克昭盟 · 查看更多 »

张家口市

张家口市(汉语拼音:Zhāngjiākǒu Shì,邮政式拼音:Kalg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离近300公里、东西最大距离约228公里,是京包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京张高速公路的终点,是河北与内蒙古的交通要冲,是连通中国西北、蒙古和北京的重要通道和货物集散地、军事要地与陆路商埠。著名的大境门是长城的主要关口。 张家口自古以来就是“屏翰神京”的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俗称京都的“北大门”。在经济上,曾是中国北方汉蒙贸易的商业都会,是冀、京、晋、内蒙古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有“陆路商埠”之称。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张家口成为沟通中原与北疆,连接东部京津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与中西部资源产区的重要纽带《张家口地理》 海南出版社。 2015年7月31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第128屆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奧委會決定由北京和張家口共同承辦2022年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张家口市 · 查看更多 »

佐领

佐领(v),滿語音譯牛彔額真,清代八旗官名。「牛彔」,或稱「牛錄」(v),满语音译,汉名「佐」,在早期女真語中,意為「大箭」,後來演變為八旗當中的基本單位。「額真」,意為「主人」。「牛彔額真」即「箭主」,組長之意。.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佐领 · 查看更多 »

土默特部

土默特部()是蒙古部落。大多數從事定居農業,主要生活在呼和浩特,一部分生活在呼倫貝爾。「土默特」這個名稱源於「万户制」。.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土默特部 · 查看更多 »

嘉庆

嘉庆(p;;公元1796年至1820年)为滿洲清朝第七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公元1796年37歲(虛歲)即位,前后共二十五年。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嘉庆 · 查看更多 »

喜峰口

喜峰口,是中国华北地区北部燕山山脉东段的一个重要隘口,位于迁西县县城以北40公里与宽城县接近之处,由滦河自北向南切割燕山而成。关隘现已沉入潘家口水库库区内。.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喜峰口 · 查看更多 »

喀尔喀右翼旗

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汉旗,清朝时旗名。 顺治十年(1653年)以喀尔喀部置,本塔尔(诺诺和曾孙)为扎萨克(旗主),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南大汗海之北,属乌兰察布盟。1940年代迁治昌汗。1952年与茂明安旗合并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治所在百灵庙。.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喀尔喀右翼旗 · 查看更多 »

喀尔喀左翼旗

喀尔喀左翼旗,中国旧旗名。 清康熙三年(1664年)以喀尔喀部置,衮布伊勒登(硕垒乌巴什之子)为扎萨克(旗主),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西,或说治今库伦旗东二家子。属昭乌达盟。1934年撤销,与唐古特喀尔喀旗、锡垺图库伦旗合并,改置库伦旗。 Category:內札薩克蒙古 Category:清朝的旗 Category:内蒙古已撤消的旗 Category:通辽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库伦旗 Category:1934年廢除.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喀尔喀左翼旗 · 查看更多 »

喀喇沁部

喀喇沁部()(Qaracin),又译哈喇臣、哈喇慎、哈拉克亲,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名称源于元朝的哈剌赤(牧人、制黑马奶酒者,“喀喇”即黑),融入一部分欽察人和康里人。 15世纪前半叶属孛来,15世纪末为亦卜剌统领的永谢布部十营之一。1510年,达延汗击败亦卜剌,喀喇沁分七鄂托克(鄂托克为万户之下的军事行政单位),成为组成永谢布万户的部落之一。达延汗之孙昆都力哈统领,牧地在明朝独石口边外开平(元上都)附近,东扩至朵颜卫地区(在今赤峰市和北京市北部)。1628年,林丹汗于土默特赵城(今呼和浩特)大败喀喇沁,喀喇沁部溃散。朵颜袭用喀喇沁之名。朵颜首领姓兀良哈,是者勒蔑的后裔。清太宗天聪初年,朵颜首领苏布地等率属归附皇太极,编喀喇沁为二扎萨克旗,康熙年间,增编一扎萨克旗,喀喇沁一共左中右三旗,属卓索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有喀喇沁旗,辽宁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喀喇沁部 · 查看更多 »

和硕亲王

和硕亲王(a),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内扎萨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位。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在外扎萨克蒙古中為第二等爵,僅次於汗。清太宗仿明建制时于亲王前加号和硕,意思為方城或王國,亲王以下爵仅加号多罗或固山(旗),以示此亲王即旧和硕贝勒,地位尊崇。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和硕亲王 · 查看更多 »

哲里木盟

哲里木盟(Жиримийн чуулган),内蒙古自治区的旧盟名。.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哲里木盟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内蒙古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內屬蒙古

內屬蒙古,指清代不設世襲札薩克,直接任命官員治理的蒙古各旗,與外藩蒙古相對(這些多是曾經反抗清朝統治的部落)。內屬蒙古各旗以副都統、散秩大臣或總管等為旗長,其下有參領、佐領、驍騎校、護軍校、前鋒校等官吏。旗長為副都統者,稱“副都統旗”;為散秩大臣者,稱“散秩大臣旗”;為總管者,稱“總管旗”。各旗隸屬於將軍、都統、駐劄大臣或行省,亦歸理藩院旗籍清吏司、典屬清吏司監管。.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內屬蒙古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光绪 · 查看更多 »

克什克腾部

克什克腾部()(Kesigten)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又译称克失旦、克失探、克锡克腾,克什克腾词源元朝蒙古大汗护卫—客失克田、怯薛歹。 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其子阿赤赖台吉统辖克什克腾部。16世纪中期以后,牧地在明朝蓟州镇边外两千五百多里处。1634年,林丹汗败于皇太极,阿赤赖台吉后裔索诺木率部降附皇太极。清代以后编为一扎萨克旗,属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有克什克腾旗。 Category:克什克腾旗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克什克腾部 · 查看更多 »

固山贝子

固山贝子(a),简称贝子。固山即“旗”,贝子原为满语“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之意。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贝子为四等爵,位次多罗贝勒而高于镇国公。.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固山贝子 · 查看更多 »

四子部落

四子部落(Drben keked ayima),是清朝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5世孙诺延泰时,在呼伦贝尔及以北一带游牧,据说其有四子分牧而居,遂被称为四子部落。清太宗天聪年间,四子部落相继降清,崇德初年,编为一扎萨克旗。和茂明安部、乌喇特部从呼伦贝尔移至归化城土默特东北,属乌兰察布盟。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有四子王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四子部落 · 查看更多 »

理藩院

藩院(z)是清朝時處理外藩事務的部門,始創於清朝皇太極年間,在順治年間由附屬於禮部改為獨立部門,並在清初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前兼領對俄羅斯事務。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清末新政中因改革官制,理藩院改爲理藩部。在清亡後,再無藩屬的概念,理藩部被撤銷。.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理藩院 · 查看更多 »

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为蒙古旧部名,牧地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 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合撒兒及其后裔所属部下,明朝末年成为蒙古察哈尔林丹汗部。明天启四年(1624年)与林丹汗失和,率部投奔满洲努尔哈赤,为最早归附清王朝的蒙古部落。所属六旗,与扎赉特旗、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前后两旗共十旗,会盟于哲里木。 科尔沁部与清皇室联姻,关系密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的多个妃子,包括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等均出于此部。清末将领僧格林沁、起义军首领嘎达梅林等都是科尔沁蒙古人。满洲人认识藏傳佛教也与科尔沁蒙古人有关,而他们也几乎世代与清代满族贵族通婚。.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科尔沁部 · 查看更多 »

纳贡

纳贡,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指:.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纳贡 · 查看更多 »

翁牛特部

翁牛特部(Onnigud),又译往流、翁里郭特。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驻于塔儿河(嫩江支流洮儿河)流域,翁牛特,意为“王所领有”,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在元朝为辽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设泰宁卫,辽王阿札失里为指挥使。后南迁至锦州、义州边外。16世纪中叶后,受到察哈尔、内喀尔喀侵扰。斡赤斤十二世孙巴彦岱洪果尔诺颜时,所部始称翁牛特。清太宗天聪六年,巴彦岱洪果尔曾孙逊杜棱和叔父栋岱青归附后金,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有翁牛特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翁牛特部 · 查看更多 »

烏蘭察布盟

烏蘭察布盟(Улаанцав)是清代內蒙古六盟之一,因其會盟之地而得名,隸屬於綏遠將軍。清代烏蘭察布盟統四部六旗,會盟於四子部落旗(今四子王旗)境內之烏蘭察布山(五藍叉拍山)。置盟長、副盟長各一名,於所屬各旗札薩克內簡選。后成为其管辖牧地的行政区名,沿用至2003年,今为乌兰察布市。.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烏蘭察布盟 · 查看更多 »

独石口厅

独石口厅,中国清朝时设置的厅。 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治所在今河北省赤城县北独石口镇。属直隶口北道。为口北三厅之一。主要管理口外官地及察哈尔东翼正蓝、镶白、正白、镶黄四旗及口内延庆州与赤城、龙门、怀来三县旗民事务。1913年省,改置独石县。 Category:河北的厅 Category:张家口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沽源县 Category:173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独石口厅 · 查看更多 »

骁骑校尉

骁骑校尉是东汉末年出现的武官职位,正史上记载董卓曾授予曹操一人,但曹操受职后很快出逃,具体职权不明。 骁骑校尉的职名与汉制的“骁骑将军”及“越骑校尉”、“胡骑校尉”、“屯骑校尉”等相仿。骁骑将军曾授予西汉著名的“飞将军”李广。而其余的三个校尉则分别是东汉、西汉不同时期的常设军职。其中屯骑校尉东汉初年曾经一度改为骁骑校尉,但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即恢复原名。漢東京五校,典宿衛士。屯騎校尉於漢武帝初設時掌騎兵。.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骁骑校尉 · 查看更多 »

谭其骧

谭其骧,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兴人,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奠基人。.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谭其骧 · 查看更多 »

茂明安部

茂明安部(Muuminan),又译毛名安,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茂明安意为“歹的千户”。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6世孙车根时,号所部号称茂明安,游牧在呼伦贝尔及其以北尼布楚河流域。清太宗天聪七年(1633年),车根率属归附皇太极。编为一扎萨克旗,移牧归化城土默特北,属乌兰察布盟,与达尔罕旗相邻。今内蒙古有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茂明安部 · 查看更多 »

郭尔罗斯部

郭尔罗斯部()(orlos),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科尔沁部之一部。与元朝的火罗剌思部同名。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6世孙乌巴什(曾祖父图美尼雅哈齐、祖父奎蒙克塔斯哈喇、博第达喇第三子)号所部号称郭尔罗斯。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乌巴什孙布木巴随同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博第达喇长子齐齐克之孙)归附努尔哈赤。顺治年间编郭尔罗斯为二扎萨克旗,属于科尔沁左翼,隶属于哲里木盟。今吉林省有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Category: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郭尔罗斯部 · 查看更多 »

阿巴哈纳尔部

阿巴哈纳尔部(Abaanar),又译阿霸哈纳尔、阿巴噶那尔,是清朝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18世孙诺密特默克图所部号为阿巴哈纳尔,阿巴哈纳尔,意为叔父们,因成吉思汗后裔称别里古台为叔父。明末,阿巴哈纳尔部徙牧克鲁伦河流域,依附喀尔喀。康熙初年,诺密特默克图曾孙色棱墨尔根和栋伊思喇布兄弟归附清朝,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哈纳尔旗的行政建置撤销后,归属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 Category:锡林浩特市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阿巴哈纳尔部 · 查看更多 »

阿巴噶部

阿巴噶部(Aba-a),又译阿霸垓,是清朝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18世孙塔尔尼库同所部号为阿巴噶,阿巴噶,意为叔父,因成吉思汗后裔称别里古台为叔父。明末,塔尔尼库同曾孙额齐格诺颜多尔济服属于察哈尔林丹汗,后徙牧克鲁伦河,依附喀尔喀。清太宗崇德四年(1639年),多尔济归附清朝,编为一扎萨克旗。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济从孙都思噶尔也归附清朝,编为另一扎萨克旗。二旗同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有阿巴嘎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阿巴噶部 · 查看更多 »

阿噜科尔沁部

阿噜科尔沁(),又译阿鲁科尔沁,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阿鲁意思是北面,与南迁的嫩科尔沁相区别。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5世孙昆都伦岱青号所部号称阿鲁科尔沁。清太宗天聪四年(1630年),昆都伦岱青子达赉、孙穆彰率军归附皇太极。编阿鲁科尔沁为二扎萨克旗,清太宗崇德元年,因达赉年老嗜酒,其所领旗被削,与穆彰所领旗合为一旗。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编为一扎萨克旗,隶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有阿鲁科尔沁旗。 Category:阿鲁科尔沁旗 Category:內札薩克蒙古.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阿噜科尔沁部 · 查看更多 »

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辖境东接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南邻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西界乌兰察布市,北与蒙古国接壤。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势南高北低,盟境东缘为大兴安岭西麓,中部为乌拉盖盆地,西部为乌兰察布高原东段。境内河流多为季节性内陆河,主要河流有乌拉盖河和锡林河。全盟总面积19.99万平方公里,人口104.26万,蒙古族人口比例约三成,盟行政公署驻锡林浩特市。锡林郭勒盟是全区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草原辽阔,牧马产业发达,有“中国马都”之称,位于辖境西北部边境的二连浩特是中蒙边境的重要口岸。.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锡林郭勒盟 · 查看更多 »

鄂尔多斯部

鄂尔多斯部(),又译阿尔秃厮(Ordos)。是蒙古部落。又称济农部,是守卫成吉思汗陵的蒙古一部,主要生活在今鄂尔多斯高原。 鄂尔多斯的名字在15世纪末,始见史书。原因是鄂尔多斯部内有供奉成吉思汗灵柩的斡耳朵(ordo,“鄂尔多”,大汗的蒙古包)。由八个白色的蒙古包组成,称“八白室”蒙古语称其为“鄂尔多斯”。开始属于异姓领主亦卜剌、满都赉阿都勒呼,后在1510年被达延汗驱逐至青海,鄂尔多斯成为达延汗六万户之中右翼三万户之一。达延汗任命第三子赛那剌(巴尔斯博罗特)为济农,驻帐统辖右翼三万户。济农子孙掌握部内孛合厮、偶甚(乌审)、叭哈纳思、打郎(达拉特)诸部,称为鄂尔多斯四营或鄂尔多斯十二鄂托克。1628年,林丹汗西进,击溃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溃散。林丹汗死后,1635年,鄂尔多斯部降附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初年,鄂尔多斯编为六个扎萨克旗,乾隆元年(1736年)增编一扎萨克旗。七旗在伊克昭统盟,称伊克昭盟,位于黄河河套之内,即今鄂尔多斯市,现在还有乌审旗、达拉特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鄂尔多斯部 · 查看更多 »

苏尼特部

苏尼特部()(Snid)又译苏尼忒等,是明清時期的蒙古地區部落。苏尼特名称源于元朝的雪你惕部落。 达延汗之孙博迪次子可可出大台吉时,所部号称苏尼特,属察哈尔万户。可可出大台吉曾孙塔尔巴海达尔汉(苏尼特东路台吉)和其叔父绰尔衮(西路台吉)害怕被林丹汗吞并,北徙喀尔喀蒙古。清太宗崇德年间,绰尔衮子素塞、塔尔巴海子腾机思率部附清,清朝编苏尼特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有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苏尼特部 · 查看更多 »

苏木 (行政区划)

苏木(,意思是“箭”)是一種高于村级的行政区划單位。現時全世界有蒙古國、图瓦共和国(俄羅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俄羅斯)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有苏木。以下為苏木之間的差異。.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苏木 (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杜爾伯特部 (博爾濟吉特氏)

杜尔伯特部(Drbed)又译都尔伯特,博尔济吉特氏,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杜尔伯特”是“四”的意思,与元朝的朵儿边部同名。与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同名异部。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6世孙爱纳噶(曾祖父图美尼雅哈齐、祖父奎蒙克塔斯哈喇、博第达喇第四子)号所部号称杜尔伯特。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纳噶子阿都齐随同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归附努尔哈赤。顺治年间编杜尔伯特为一扎萨克旗,属于科尔沁右翼,隶属于哲里木盟。今黑龙江省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Category:科尔沁部 Category:黑龙江民族史 Category:大庆历史.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杜爾伯特部 (博爾濟吉特氏) · 查看更多 »

歸化城土默特

归化城土默特,是清朝蒙古部落一支。 土默特部博硕克图为林丹汗征服,1634年林丹汗亡,归化城土默特首领俄木布降皇太极。1635年,俄木布叛清,被剥夺统辖部众之权,取消部落王公爵位,由非俺答汗的后裔古禄格、杭高、托博克统领其众。1636年,分为左右两翼,以都统二人领之,隶属乌兰察布盟。都统开始是世职,后来改由在京旗员补授,歸化城土默特不入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都统,设副都统,事务统辖在绥远城将军。设置归化城、和林格尔、托克托城、清水河、萨拉齐五厅后,土默特部众和汉民散居。蒙汉交涉由五厅辖治。地望即今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和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境内。 Category:蒙古族历史 Category:呼和浩特行政区划史.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歸化城土默特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其居住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直至13世紀中葉仍為漢族聚居地,後來成为蒙古族聚居地。在理藩院則例中,此名一直在官書中使用,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相对。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北元后分裂成许多部落。察哈尔部为漠南蒙古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 後金甫興起时,與察哈爾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遂被併入后金(后为清朝)版图。.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漠南蒙古 · 查看更多 »

昭烏達盟

昭烏達盟(昭烏達,,蒙古语“百柳”之意)是清代內蒙古六盟之一,隸屬於熱河都統。清代昭烏達盟統八部十一旗,諸旗會盟於翁牛特左翼旗(今翁牛特旗)境內。置盟長、副盟長各一名,於所屬各旗札薩克內簡選。 中華民國成立後歸熱河特别區、熱河省管轄。1955年劃入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改隸遼寧省。1979年復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83年撤盟,改名為赤峰市。.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昭烏達盟 · 查看更多 »

浩齊特部

浩齐特部(Qauid)又称蒿齐忒、霍齐忒,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浩齐特意为“老”,与此部较早属蒙古大汗有关。 达延汗之孙达赉逊时,号所部为浩齐特。达赉逊汗曾孙博罗特和噶尔玛色旺时,投奔喀尔喀车臣汗硕垒。清太宗崇德二年,博罗特率部归附清朝。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编为扎萨克旗(扎萨克额尔德尼郡王)。1651年,噶尔玛色旺率部归附清朝,又编一扎萨克旗(浩齐特扎萨克郡王),同属于锡林郭勒盟。现在浩齐特的行政区划被撤消,划入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之中。.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浩齊特部 · 查看更多 »

旗 (行政区划)

旗(简写:туг)是中国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起源于清代,现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使用,为其特有的县级行政区,行政地位与县相同。截至2004年12月31日,内蒙古境内有52个旗,其中3个自治旗。 后金皇太极时期,仿照满洲的八旗制度,对漠南蒙古实行建旗划界的管理策略。其后,清代蒙古形成盟旗制,而随着蒙古诸旗管辖的牧地的固定,旗逐渐成为整个蒙古地区的基层行政区,沿用至今。.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旗 (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敖汉部

敖汉部(Auqan)又译鄂罕等,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敖汉是明代出现的部名。 达延汗长子铁力摆户的曾孙岱青杜棱,所部号称敖汉,属于察哈尔万户。清太宗天聪元年(1627年),岱青杜棱子索诺木杜棱与弟塞臣卓哩克图归依皇太极,皇太极以开原(今辽宁开原)属地令索诺木杜棱居住,索诺木杜棱私猎盛京围场,开原的属地被收回,索诺木杜棱还回原处游牧。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敖汉部被编为一扎萨克旗,属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有敖汉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敖汉部 · 查看更多 »

扎鲁特部

扎鲁特部(),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 达延汗建六万户,喀尔喀万户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分掌喀尔喀万户的达延汗之子格列山只台吉西迁为外喀尔喀,纳力不剌台吉南迁为内喀尔喀。纳力不剌台吉之子虎喇哈赤的五个儿子兀把赛、速把亥、兀班、炒花、答补分别管理扎鲁特、巴林、叭要、我着、弘吉剌五部,称“炒花五大营”。兀把赛开始本部称为扎鲁特部,清朝兴起重创内喀尔喀,只剩下扎鲁特部、巴林部二部,兀把赛孙色本、兀把赛曾孙内齐率属归附皇太极,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通辽市仍有扎鲁特旗。.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扎鲁特部 · 查看更多 »

扎赉特部

扎赉特部(),又译札赖特,是明朝、清朝蒙古族部落。与元朝的札剌亦儿部同名。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6世孙阿敏(曾祖父图美尼雅哈齐、祖父奎蒙克塔斯哈喇、博第达喇第五子)号所部号称扎赉特。 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阿敏子蒙衮随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博第达喇长子齐齐克之孙)归附努尔哈赤。编扎赉特为一扎萨克旗,属于科尔沁右翼,隶属于哲里木盟。 今内蒙古兴安盟有扎赉特旗。 Category:扎赉特旗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扎赉特部 · 查看更多 »

扎薩克

扎薩克,又作札薩克(;系蒙古语词汇,“执政官”的意思,有酋長及政府之意),是中國清朝政府授予蒙古貴族和少數藏人、回人(維吾爾族)的官职。札薩克由朝廷授予,受当地將軍、都統、駐紮大臣的节制。設札薩克的蒙古部落,稱為外藩蒙古,札薩克為一旗之行政、軍事長官,相當於內屬蒙古的總管(旗長)。外藩蒙古的札萨克一般有爵位,大多可以世袭。在新疆的哈密廳、吐魯番廳,朝廷也冊封維吾爾貴族首領為札薩克,視同蒙古之一旗。 旗仿滿洲八旗制而編成,各旗有旗長,亦即世襲之扎薩克,掌理領內之行政,並以協理台吉為之副,佐理旗務。分世管及公中二種。世管者,各旗王公的首長世世承襲其職者之謂;公中者,不拘爵秩之高下,選出其人,特授敕命之謂。 在札萨克的封地内,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产均归其所有,且不向政府担负任何徭役、税赋。人民统归其管辖并交纳赋税,承担徭役,而且札萨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雍正之后,在汉族移民定居的内扎萨克蒙古地区,清政府为避免税赋流入扎萨克之手,实行蒙汉分治。.

新!!: 內札薩克蒙古和扎薩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内扎萨克内扎萨克蒙古內札薩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