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

指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Christoph von Fürer-Haimendorf,),奧地利民族學家,在印度次大陸生活四十年,其田野調查聞名,包括有關英屬印度東北與英屬緬甸西北山區邊境講藏緬語系的黃種人部落、英屬印度內自治的海得拉巴土邦(今泰倫加納邦)、尼泊爾。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奧匈帝國貴族,有家族紋章。.

9 关系: 印度次大陸奥匈帝国尼泊尔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紋章田野調查英属印度英屬海得拉巴 (土邦)

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陆(又稱南亚次大陆或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澳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和印度次大陸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和尼泊尔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英語: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簡稱:SOAS),全稱為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是一所位在英格蘭倫敦的研究型大學,倫敦大學的學院之一。亞非學院以英國唯一一所專門研究亞洲、非洲與中東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機構,於世界享負盛名,同時也是英國頂尖大學之一。亞非學院成立於1916年,培養了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長,大使,外交官,大法官,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及為數眾多的各領域領袖。 亞非學院位於倫敦市中心之布盧姆茨伯里,專精於亞洲、非洲與中東的人文學、語言學與社會科學,提供約350種大學學位與100多種教學型碩士學位,並授予各學門之研究型碩士與博士學位。.

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 查看更多 »

紋章

紋章(coat of arms)又稱盾形紋章、袍徽,是一種特有的紋章設計,通常出现在、外套或战袍上。中世纪的骑士使用它来辨认其身份。盾徽是由一个盾牌、支撑物、饰章及铭言组成。至今,它仍用來作為識別個人、軍隊、教會、機關團體和公司企業的世襲或繼承性標記,而紋章學則是研究其使用、展示和規則的學術。 有时盾徽也被指称整个纹章,在纹章学的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盾徽是在12世纪,由封建领主和骑士在战场上开始广泛使用的。从13世纪开始,这种盾徽开始不局限于在战场上使用,而是成为一种欧洲上层社会家族所使用的旗帜或标志,一代传一代。尤其是那些有权使用盾徽的人,在法律或社会习惯上,开始逐渐演变为国家权力。在德语区,贵族和平民都会使用盾徽,而在欧洲其他地区,仅有贵族才能使用盾徽。之后教堂的神职人员也开始使用盾徽,接着是小镇用于镇民识别,以及像是大学及商贸公司这类皇家特许的机构。旗帜是由盾徽发展而来的,旗帜学和纹章学的艺术是非常相近的。盾徽是商业公司现代标志的主要资源。 在21世纪,大量机构及个人仍旧在使用盾徽;比如很多欧洲城市和大学都有关于如何使用盾徽的指引,并且将其作为商标保护。很多社团也帮助设计并注册个人盾徽。在某些国家,比如英格兰和苏格兰,持续数个世纪仍旧保持与当时所授予的盾徽相同的纹章格局并持续管理至今。.

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和紋章 · 查看更多 »

田野調查

野調查(Field research),又稱田野研究(field study)或田野工作(Fieldwork),在中文裡另有野外調查、實地考察等稱,為對於描述原始資料蒐集的概括術語,其所應用的領域包括民俗学、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學、地質學、地形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人類學、語言學、哲學、建築學、及社會學等自然或社會科學領域。與其他在實驗室准控制狀態下環境的研究相比,田野調查主要於野外實地進行。 根據研究對象的生亡與否,以及它們的存在地點位於居住棲息地或埋於土下,田野調查的實質內容也會有所差別。化石與考古遺址的發掘均包含實地工作,其他如訪問或觀察人們以學習他們的語言、民俗、和他們的社會結構等過程也都包含在內。某些狀況,尤其是研究的主題為人類本身的時候,工作的擬定必須再經過設計,以避免觀察者效應或是過度理論化或過於理想化該實質文化活動的風險。.

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和田野調查 · 查看更多 »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和英属印度 · 查看更多 »

英屬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和英屬 · 查看更多 »

海得拉巴 (土邦)

海得拉巴邦(乌尔都语:حیدرآباد کی ریاست;泰卢固语:హైదరాబాద్ స్టేట్;波斯语:دولت حیدرآباد;马拉地语:हैद्राबाहैद्राबाद स्टेट;卡纳达语:ಹೈದರಾಬಾದ್ ಸ್ಟೇಟ್;),又译海得拉巴国、海得拉巴土邦、尼萨姆王国,是存在于1724年-1948年间,位于印度次大陆南部,德干高原的一个君主制国家。海得拉巴在1724年-1798年时是莫卧儿帝国的一个省份,在1798-1947年时是与东印度公司及英属印度并存的一个土邦。在印度联邦建立后,海得拉巴邦获得短暂独立,在之后的1948年并入印度。海得拉巴邦的君主(王公)称尼萨姆,首都位于海得拉巴城。.

新!!: 克里斯托夫·馮·菲雷爾-海門多夫和海得拉巴 (土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