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克拉通

指数 克拉通

克拉通或稱穩定地塊、大陸核心、古陸、古陸核、剛塊、安定地塊(来自希腊语kratos,意为“强度”)是大陆地壳上的古老而稳定的部分,在最近至少5亿年内的大陆和超大陆的会聚和分裂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克拉通甚至在20亿年前或更早就形成了。克拉通一般都存在于大陆内部,由古代的结晶基底构成,这些基岩的成分主要是小比重的长英质火成岩如花岗岩。克拉通内的地壳较厚,并有深根插入地幔,可达200公里深处。 克拉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学家L.

34 关系: 基底 (地质)吸积同位素大陆大陆地壳太古宙岩石圈希腊语德国地台地幔地盾地槽喷出岩前寒武纪玄武岩火山火成岩科马提岩花崗岩表壳岩超大陸软流圈钻石造山運動逆冲断层板块构造论榴輝岩橄欖岩沉积岩消减带海洋地殼放射性同位素慶伯利岩

基底 (地质)

在地質學中,基底(Basement)和結晶基底(Crystalline basement)是代表在沉積地台以下,或者更廣泛地指沉積岩或沉積盆地下方被覆蓋的火成岩或變質岩基岩。同樣地,在基底上方的沉積物或沉積岩則被稱為「沉積蓋層」。.

新!!: 克拉通和基底 (地质) · 查看更多 »

吸积

吸积是天体通过引力“吸引”和“积累”周围物质的过程。吸积过程广泛存在于恒星形成、星周盘、行星形成、双星系统、活动星系核、伽玛射线暴等过程中。吸积在天体物理学中是比核聚变等其他能源更高效的产能方式。例如发生在黑洞或中子星周围的吸积过程能够将被吸积物质静质量能的10%以上转化为辐射的能量。由于被吸积的物质往往具有角动量,因此会形成吸积盘。.

新!!: 克拉通和吸积 · 查看更多 »

同位素

同位素(Isotope)是某種特定化學元素之下的不同種類,同一種元素下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相同原子序數,質子數目相同,但中子數目卻不同。這些同位素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佔有同一個位置,因此得名。 例如氫元素中氘和氚,它們原子核中都有1個質子,但是它們的原子核中分別有0個中子、1個中子及2個中子,所以它們互為同位素。.

新!!: 克拉通和同位素 · 查看更多 »

大陆

#重定向 陆地.

新!!: 克拉通和大陆 · 查看更多 »

大陆地壳

大陸地殼(continental crust)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和海洋地殼一同成為固態地球的最外層,主要由較輕之矽鋁質岩石如花崗岩、沉積物和變質岩組成,偏向酸性。相對於海洋地殼,大陸地殼的硅酸鹽較豐富,密度也較小,平均密度約2.7g/cm^3(海洋地殼3.0g/cm^3)。大陸地殼就像冰山浮水一樣浮於地幔之上,在地面上可見的山脈只佔其厚度的一部分,實際上,一般大陸地殼的厚度在20至80公里之間。.

新!!: 克拉通和大陆地壳 · 查看更多 »

太古宙

太古宙(Archean)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宙。 太古宙起始于内太阳系後期重轟炸期的结束(对月岩的同位素定年确定为38.4亿年前),地球岩石开始稳定存在并可以保留到现在。太古宙结束于26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把甲烷为主的还原性的太古宙原始大气转变为氧气丰富的氧化性的元古宙大气,从而导致了持续3亿年的地球第一个冰河时期——休伦冰河时期。 太古宙时期有细菌和低等藍菌存在。生物源疊層石可定年到35亿年前。 太古宙属于前寒武纪,上一个宙是冥古宙,下一个宙是元古宙。太古宙包括了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

新!!: 克拉通和太古宙 · 查看更多 »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的表層,薄而堅硬。岩石圈在軟流圈之上,包含部分上部地幔和地殼。地殼在地幔之上,由莫氏不連續面作為分界。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 岩石圈相對於其下的軟流圈,屬於較剛性、脆性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岩體仍然有足夠的強度來累積能量,發生地震。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区别在于对应力的不同响应:岩石圈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刚性、弹性形变、最终可能发生脆性断裂;软流圈黏滞变形,在应力下塑性形变。 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岩石圈的下界是上地幔岩石从脆性转变为黏性的等温线。超过此温度(~1000°C),上地幔中最软弱的矿物——橄榄石将黏性形变。洋底岩石圈典型厚度为50–100公里厚(但在大洋中脊下的岩石圈厚度仅相当于地壳厚度),大陆岩石圈的厚度约40公里到可能的75公里;其上部的~30到~50公里是大陆地壳。岩石圈的地幔部分主要由橄榄岩组成。地壳与上地幔的化学组成成分有很大不同,二者的分界面即莫霍面。.

新!!: 克拉通和岩石圈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克拉通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克拉通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地台

地台,又称为陆台(Platform),是大陆地壳的构造单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是由地槽旋回转化形成的,基本由两层结构组成,下层为褶皱基底,由强烈褶皱和广泛变质的复杂岩系组成;上层为沉积盖层,由平缓的沉积岩层组成。地台和地盾、沉积岩一起组成稳定地块。 基底在前寒武纪就结束地槽旋回转化的为古地台,古生代以后形成基底的为新地台,一般在大地构造学中所称的地台指古地台,新地台习惯被称为褶皱系。.

新!!: 克拉通和地台 · 查看更多 »

地幔

地函(Erdmantel;mantle;manteau;原於mantellum,意為斗篷),--,位於地殼之下,地核之上,和地殼以莫氏不連續面為界,和地核間則以古氏不連續面為界。厚度约2900公里。化学成分主要是含铁、镁的矽酸鹽,平均密度是3.3–5.5 g/cm3。地函含石榴子石、輝石、橄欖石及其他類型的岩石。占地球體積的83%,總質量的68%。由於P波及S波皆可通過地函,故推測地函主要為固體構成。地函可分成上部地函、過渡帶及下部地函。.

新!!: 克拉通和地幔 · 查看更多 »

地盾

地盾(,又稱盾地)是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区域,前寒武纪基岩(火成岩或高度变质岩)广泛出露于地面的一类克拉通。地盾长期处于相对隆起的状态,因此受到风化剥蚀很严重,表面的沉积盖层已经缺失或只遗留很薄的一层,褶皱基底广泛地出露地表。地盾的轮廓状如盾形,表面地势没有大的起伏。造山活动、断层、其它地质活动都很少。 地盾通常是大陆板块的核心,环绕着寒武纪岩石褶皱。 全球的著名地盾有:.

新!!: 克拉通和地盾 · 查看更多 »

地槽

地槽是大陆地壳的一级构造单元,呈狭长带状,长达数百至数千千米,但宽仅数十至数百千米,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区域,有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因此也有丰富多样的矿物存在。 地槽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有强烈的差异下降,接受了非常厚的沉积层;在第二阶段反而有强烈的褶皱上升,相成巨大的山系。 地槽主要位于大陆的边缘地带或两个大陆之间,现代位于大陆内部的地槽褶皱带,在当时发育时,也是处于古代大陆的边缘。 1857年,美国地质学家霍尔(James Hall)定名为“大向斜轴”,1873年地质学家丹纳(James Dwight Dana)正名为“地槽”。.

新!!: 克拉通和地槽 · 查看更多 »

喷出岩

喷出岩是一种火成岩,也被称为火山岩,是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由于冷却速度很快,一般喷出岩的结构会形成细粒、隐晶,或形成玻璃质,经常包含有碎屑和斑晶;含有斑晶的称为“某某斑岩”,比如英安斑岩、流纹斑岩等等,岩石中及含有斑晶也含有碎屑,大些的碎屑则称为角砾。 喷出岩由于冷却很快,有时其中气体无法逸出,形成很小的气泡,最典型的如浮岩,由于含气量大,造成比重小,甚至能在水中漂浮。 喷出岩中含硅量低的一般称为玄武岩,含硅量高的为流纹岩,此外硅含量中等的还有安山岩、粗面岩和英安岩等。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和碎屑会形成凝灰岩。其实就是一一对应了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花岗岩岩浆化学成分对应的岩类:蛇绿岩套(辉长岩、辉绿岩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只是说在成因上一个是喷出岩,一个是潜伏岩。 构成中国漳州南碇岛的火山岩.

新!!: 克拉通和喷出岩 · 查看更多 »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英語:Precambrian)是地質年代中,對於顯生宙之前數個宙(eon)的非正式涵蓋統稱,原本正式的名稱是隱生宙或隱生元(Cryptozoic eon),但後來拆分成冥古宙、太古宙與元古宙三個時代。開始於大約45億年前的地球形成時期,結束於約5億4200萬年前,大量肉眼可見的硬殼動物誕生之時。 儘管前寒武紀佔了地球歷史中大約八分之七的時間,但人們對這段時期的了解相當少。這是因為前寒武紀少有化石紀錄,且其中多數的化石,如疊層石,只適合用來作生物地層學研究。此外,許多前寒武紀時期的岩石已經嚴重變質,使其起源變得晦澀不明。而其他的要不是已經腐蝕毀壞,就是還埋藏在顯生宙地層底下。 大約在45億年前左右,原始的地球從環繞太陽的物質之中聚集而成。不久之後可能又因為小行星(大小如火星)的撞擊,而分離出月球(參見大碰撞說)。一開始地球表面皆為岩漿覆蓋,穩固地殼則大約出現於44億年前。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岩石發現於澳洲西部,放射性分析顯示一塊鋯石結晶已有大約44億400萬年歷史。.

新!!: 克拉通和前寒武纪 · 查看更多 »

玄武岩

武岩(basalt)是一種细粒致密、外觀呈黑色的火成岩,由基性岩漿噴發凝結而成,主要成分是硅铝酸钠或硅铝酸钙,二氧化硅的含量大约是45-52%,还含有较高的氧化铁和氧化镁。由于喷发时产生大量气孔,有时是大孔如杏仁状构造,后来中间常被其他矿物充填。玄武岩岩浆的黏度小,易于流动,形成很大的覆盖层,常形成广大的熔岩台地,所以分布很广。 玄武岩根据其成分不同可以分为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高铝玄武岩;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玄武玻璃;按其充填矿物不同可分为橄榄玄武岩、紫苏辉石玄武岩等。 没有被风化的玄武岩是黑色或暗绿色的致密岩石,由于其凝结后产生六方晶体节理,被风化后形成六方柱状,风化厉害可以形成黄褐色的玄武土,如果进一步被雨水淋滤,除去二氧化硅形成铝土矿。有的玄武岩气孔中还充填有铜、钴、硫磺等矿物。.

新!!: 克拉通和玄武岩 · 查看更多 »

火山

火山是地表下在岩浆库中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行星的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质结构。 地球上的火山发生是因为地壳被分裂成17个主要的和刚性的地壳板块,它们漂浮在地幔的一个更热和更软的层。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現喷发事件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还有一种泥火山,它在科学上严格来说不属于火山,但是许多社会大众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种类型。 火山爆发可能会造成许多危害,不仅在火山爆发附近。其中一个危险是火山灰可能对飞机构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喷气发动机,其中灰尘颗粒可以在高温下熔化; 熔化的颗粒随后粘附到涡轮机叶片并改变它们的形状,从而中断涡轮发动机的操作。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有地震。大型爆发可能会影响温度,因为火山灰和硫酸液滴遮挡太阳并冷却地球的低层大气(或对流层); 然而,它们也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从而使高层大气(或平流层)变暖。 历史上,火山冬天造成了灾难性的饥荒。 虽然火山喷发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同时它也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可以促进宝石的形成;扩大陆地的面积(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作为观光旅游考察景点,推动旅游业,如日本的富士山。 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学科称为火山学。.

新!!: 克拉通和火山 · 查看更多 »

火成岩

火成岩(大陆稱--漿岩),是指岩漿或熔岩冷卻和凝固後(地壳裡喷出的岩浆,或者被熔化的现存岩石),成形的一種岩石。火成岩是三种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其他两种类型分别是沉积岩和变质岩。现在已经发现700多种岩浆岩,大部分是在地壳裡面的岩石。常見的岩漿岩有花崗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等。.

新!!: 克拉通和火成岩 · 查看更多 »

科马提岩

科馬提岩(Komatiite),一種在高溫下形成,富含鎂的超基性噴出岩。粒狀結構,主要由橄欖石和輝石組成,其中橄欖石成分達到40%-50%以上,含有少量的角閃石、黑雲母以及鉻、鐵礦等。橄欖岩含有少於45%的二氧化硅,屬於超基性岩石。 Category:火成岩.

新!!: 克拉通和科马提岩 · 查看更多 »

花崗岩

花崗岩(香港又名麻石,Granite),英文名稱是從拉丁文granum來的,意指顆粒。而「花崗岩」一詞是指「花」紋美麗又質地「崗」強的「岩」石。 花岗岩经常用作建筑材料。它是芬兰岩石地表层中最常见的石头种类。当1989年为每个芬兰行政区推选代表性的石头时,制订候选名单的评委会一致认定花岗岩凭其独特的地位无愧为代表整个芬兰的国石。.

新!!: 克拉通和花崗岩 · 查看更多 »

表壳岩

表壳岩(Supracrustal rock)是在已有的地壳基岩上堆积而成的岩石。它们可由沉积岩和火成岩经历进一步变质作用。 包含了最古老的表壳岩,年龄在37至38亿年。 Category:水成岩 Category:變質岩.

新!!: 克拉通和表壳岩 · 查看更多 »

超大陸

古大陸分裂为当今大陆板块的模拟动画 超大陸(),一般定義為擁有一個以上陸核()或克拉通的大陸。 以下為地質年代中曾出現與可能形成的超大陸,依照時間順序排列:.

新!!: 克拉通和超大陸 · 查看更多 »

软流圈

软流圈(Asthenosphere)是地球地幔的一部分弱塑性变形区域,位于岩石圈的下面、中间圈的上面,其深度下界在地表以下180-220km深处,其基部甚至在700km深处。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边界,定义在1300°C等温线。此线以上的岩石圈为刚性变形,此线以下的软流圈为黏滞变形。地震波在软流圈的波速下降10%左右,形成一个低速区。这可能是由于软流圈存在部分熔融。大洋地壳下的岩石圈-软流圈边界比较浅(平均在60km深处)。在中洋脊,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在大洋地壳下几千米处。 软流圈由J.巴拉鹿于1914年命名,来源于希腊语单词asthenēs(weak)与单词sphere的组合;推测为塑性状态的超铁镁物质;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为坚硬的岩石,与地壳的岩石合称为岩石圈;因为板块构造论的地幔对流体的运动就是在软流圈中进行,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之上受到对流体的驱动而飘移,故称软流圈。 虽然早在1926年,就有推测软流圈的存在,但软流圈的证实始于1960年5月22日智利地震。 Category:地球物理学 Category:地球的结构.

新!!: 克拉通和软流圈 · 查看更多 »

钻石

鑽石(古希腊文:ἀδάμας;法文、德文:Diamant;英文:Diamond),化学和工业中称为金剛石。鑽石是碳元素组成的無色晶体,為目前已知的自然存在的最硬物質。.

新!!: 克拉通和钻石 · 查看更多 »

造山運動

造山運動(Orogeny)是指地殼結構因為板塊運動產生劇烈變化,屬地殼變動的一種。這種作用會產生岩石高度變形的帶狀區域,稱為造山帶(Orogens或Orogenic belts)。“Orogeny”來自希臘語,“oro”是山,“geny”是“genesis”的略語,誕生或起源的意思。造山運動是造成各大陸山地的主要機制;當大陸地殼因為造山運動產生褶皺和厚度增加時就形成山脈。涉及大範圍的地質作用統稱造山運動 。.

新!!: 克拉通和造山運動 · 查看更多 »

逆冲断层

#重定向 逆斷層.

新!!: 克拉通和逆冲断层 · 查看更多 »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新!!: 克拉通和板块构造论 · 查看更多 »

榴輝岩

榴辉岩是一种变质岩。为块状、具有粒性变晶结构;主要由绿色的辉石和浅红色的石榴石组成,有时也含有蓝晶石、金红石和角闪石等。比重大(3.6-3.9),是变质岩中密度最大的岩石,是岩浆岩在极大的压力下变质产生的,温度不限,在低温或高温下都可以相成这种变质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大陆架深层海底。.

新!!: 克拉通和榴輝岩 · 查看更多 »

橄欖岩

橄欖岩是一種超基性侵入岩石,深綠色,粒狀結構,主要由橄欖石和輝石組成,其中橄欖石成分達到40%-50%以上,含有少量的角閃石、黑雲母以及鉻、鐵礦等。橄欖岩含有少於45%的二氧化硅,屬於超基性岩石。 根據其含有的輝石種類的區別,橄欖岩可分為:.

新!!: 克拉通和橄欖岩 · 查看更多 »

沉积岩

沉积岩,在有水循环的星球上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組成的,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體積只占5%,因此沉积岩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极为丰富,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沉积岩特征是有层理,某些含有动植物化石,所以可以断定其地质年代。相較於火成岩及變質岩,沉積岩中的化石所受破壞較少,也較易完整保存,因此對考古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目標。.

新!!: 克拉通和沉积岩 · 查看更多 »

消减带

#重定向 隱沒帶.

新!!: 克拉通和消减带 · 查看更多 »

海洋地殼

海洋地殼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由密度較大的矽鎂質岩石構成,偏向鹼性,與大陸地殼相比,硅酸鹽較缺乏,密度也較大,平均密度約3.0g/cm^3(大陸地殼2.7g/cm^3),由於密度較大,根據大陸均衡學說,海洋地殼無法像大陸地殼般在地幔之上浮得那麼高。 主要是由玄武岩組成。海洋地殼的厚度約在5至10公里之間,地球內部由於熱的作用產生對流,岩漿上升處,是在地表張裂板塊,產生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ies),中洋脊是為代表,該地區會有許多淺的、正斷層(張裂作用)式的小地震。大部分情況下,和板塊碰撞時隱沒,因此地質年齡也較年輕,現存的海洋地殼年齡都在200百萬年之內。在中洋脊由深部岩漿加進來,所產生的是為海洋板塊,在淺部都是玄武岩,深部則為輝長岩。 海洋地殼上的大板塊只有太平洋海板塊,其餘均為較小的板塊。 海洋板塊以每年兩公分的速度向外擴張(稱為海底擴張學說),直到碰到大陸板塊邊緣,由於海洋板塊密度較大,會隱沒到大陸板塊之下,產生聚合板塊邊緣(convergent boundaries)。海洋板塊在擠壓過程中,會推動大陸板塊移動,產生「大陸漂移」,目前世界五大洲分佈,是由二億年前一大塊「盤古」大陸(泛大陸)張裂開來的。聚合板塊邊緣由於兩種不同性質的板塊碰撞,不斷的在擠壓,不斷的在累積變形能量,直到超過岩石能夠忍受的程度,遂將累積之變形能量在瞬間釋放出來,發生地震。這種巨大的碰撞力量,使聚合板塊邊緣產生許多淺至深的、逆衝斷層(擠壓作用)式的大地震。海洋板塊沿著隱沒帶,俯衝下插到大陸板塊之下約七百公里,才會與周遭物質同化,因此最深的地震也可到達七百公里。 Category:地球的结构 Category:地球物理學 category:地质学.

新!!: 克拉通和海洋地殼 · 查看更多 »

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radionuclide,或radioactive nuclide),一種具有放射性的核素。是一種原子核不穩定的原子,每個原子也有很多同位素,每組同位素的原子序雖然是相同,但是卻有著不同的原子量,如果這原子是有放射性的話,它會被稱為物理放射性核種或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會進行放射性衰變,從而放射出伽瑪射線,和次原子粒子。 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都把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應用在我們的食品、水和身體健康等事項上。不過他們也察覺到危險性,因而制訂使用的安全守則。有些放射性同位素是天然存在的,有些則是人工製造的,稱為人造放射性同位素。.

新!!: 克拉通和放射性同位素 · 查看更多 »

慶伯利岩

金伯利岩(Kimberlite)是一种火成岩,同时是金刚石的母岩,因此寻找钻石矿通常由寻找找金伯利岩开始。金伯利岩得名于其首次被发现的地点南非金伯利,1869年于此产出的83.5克拉(16.70g)钻石南非之星曾在该地引发了一场钻石热。国内曾将该类岩石译作角砾云母橄榄岩。.

新!!: 克拉通和慶伯利岩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安定地塊穩定地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