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健馱邏國

指数 健馱邏國

健馱邏(गन्धार),又译“犍陀羅”(犍:漢語拼音qián;注音符號ㄑ|ㄢˊ)、“乾陀羅”、“香风国”等。有的学者认为健馱邏是今日阿富汗坎大哈的前身。.

64 关系: 嚈哒印度印度河吠陀坎大哈塔克西拉大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月氏大流士一世天山山脉如来妙法莲华经孔雀王朝安息帝國居鲁士二世巴基斯坦中亚希腊丘就却世亲亚历山大三世佛寺俱卢族匈奴北印度喀布尔河唐朝克什米尔窣堵坡竺法护米利都的赫卡塔埃乌斯烏孫白沙瓦隋唐隋文帝菩提树華嚴經萨珊王朝青铜时代馬其頓王國貴霜帝國迦膩色伽一世迦毕试迦濕彌羅國舍利般度族阿契美尼德王朝阿富汗阿育王...雅利安人考铁利亚楚河河西走廊波你尼波斯洛阳市月氏旁遮普地区无著摩诃婆罗多支娄迦谶支谦普曜經 扩展索引 (14 更多) »

嚈哒

#重定向 嚈噠.

新!!: 健馱邏國和嚈哒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健馱邏國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河

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其支流也有經過西藏及北印度。河名出自梵文Sindhu的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该河流上源为狮泉河(森格藏布),它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东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侧,源头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源头溪流名为邦果贡。从喜马拉雅山脉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尔,调头向南流入巴基斯坦,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進阿拉伯海。河流总长度3180公里,流域面积100万1549平方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後來因為約二百年的乾旱而滅亡。 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約有207立方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二十一名的河流。贊斯卡河是位在拉達克的左岸支流,在進入平原後,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是潘季納德河(五河),其五條主要支流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及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庫拉姆河及古馬爾河及。印度河的沿岸有溫帶森林、平原及乾旱鄉村等不同的生態系統。 印度河形成了,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稱為Sapta Sindhu,在伊朗人的波斯古經中稱做Hapta Hindu,兩者都是「七河」的意思。波斯王大流士曾在西元前510年派探索印度河。.

新!!: 健馱邏國和印度河 · 查看更多 »

吠陀

吠陀(梵語:वेद;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 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即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新!!: 健馱邏國和吠陀 · 查看更多 »

坎大哈

坎大哈(قندهار,قندهار),阿富汗第二大城市,位于该国南部,是阿富汗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普什图族聚居的中心城市。 坎大哈建城于公元前4世纪,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波斯和印度诸王朝争夺的军事重镇。1747年,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在此称王,建立阿富汗王国,以坎大哈为首都。虽然阿富汗的首都很快便迁往喀布尔,但是坎大哈作为阿富汗南部地区中心的地位自此一直未被动摇。 1995年,塔利班便是从坎大哈突然崛起,几乎一统阿富汗。阿富汗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也是出身坎大哈的部族首领家庭。.

新!!: 健馱邏國和坎大哈 · 查看更多 »

塔克西拉

塔克西拉(乌尔都语、旁遮普语: ٹیکسلا ;梵文:तक्षशिला Takṣaśilā ;巴利文:Takkasilā ;玄奘於七世紀探訪當地的遺址時、漢文佛經翻譯時稱為「呾叉始羅」),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个考古学遗址。此處曾是古代學習佛教的中心,今譯中國大陸翻譯的外國考古書籍習慣稱之為「塔克西拉」。距离拉瓦尔品第西北32 km (20 mi) 。塔克西拉海拔约549米。1980年,塔克西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健馱邏國和塔克西拉 · 查看更多 »

大夏

大夏可能指:.

新!!: 健馱邏國和大夏 · 查看更多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收於大正藏本緣部。該經中敘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為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開示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自古以來,以經中關於報四恩之思想而馳名。 因經名帶有「本生」二字,而被歸入本緣部,但僅在序品略為提及,非主談本生故事,其思想主要是以心為主導。主張一切諸法皆從心地而生,皆從心地而起。.

新!!: 健馱邏國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 查看更多 »

大月氏

大月氏,存在於公元前一世紀的古代國家。源自月氏,起源于先秦时期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的一个部落。西汉时期,統治現今的伊犁河流域一帶,其后南迁至今阿富汗。.

新!!: 健馱邏國和大月氏 · 查看更多 »

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古波斯楔形文字:𐎭𐎠𐎼𐎹𐎺𐎢𐏁 ();داریوش;Δαρείος;),即大流士大帝,波斯安息省长希斯塔斯佩斯的儿子,阿尔萨米斯之孙,阿里亚兰尼斯曾孙,泰斯帕斯四世孙,阿契美尼斯五世孙。公元前521年至前48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君主。《圣经》的中文译本译作“大利乌”。.

新!!: 健馱邏國和大流士一世 · 查看更多 »

天山山脉

天山山脉(维吾尔语:تەڭرىتاغ Tengri Tagh/Тәңри тағ;Тәңіртау/تأڭئرتاۋ;Ала-Тоо/تەڭىر-توو;东干文:,小儿经:)是亚洲中部最大的一条山脉,横亘中国新疆的中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等四國。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谓之天山,唐时又名折罗漫山,高达二万一千九百尺,长约2500km,宽约250~300km,平均海拔约5km。最高峰是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m,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第二高峰是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m,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m,在中国境内。前两者是前苏联雪豹登山奖必要五峰之二。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天山由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山间有陷落盆地,如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西部有伊犁谷地。 位于乌鲁木齐市以东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称它“雪海”。位于博格达峰山腰的天池,清澈透明,是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目前,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已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是天山的最高峰,登山界一般承认1956年阿巴拉科夫首次登顶成功,但也有说1938年已有苏联登山队登顶;1975年7月25日首个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

新!!: 健馱邏國和天山山脉 · 查看更多 »

如来

如来(梵语:),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tatha意思是“如”,意思為不變。agata意思是“來”,如来,“不來”。 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

新!!: 健馱邏國和如来 · 查看更多 »

妙法莲华经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簡稱《法華經》,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示所有眾生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天台宗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

新!!: 健馱邏國和妙法莲华经 · 查看更多 »

孔雀王朝

孔雀帝國(梵语:मौर्य राजवंश,约前324年至约前185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擴張所形成的帝國,阿育王為當時主要推廣佛教的領導者,在歷史上具有一席之地。.

新!!: 健馱邏國和孔雀王朝 · 查看更多 »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称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亞帝國(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亚细亚東南的幼发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汉朝之間的貿易路線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傚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國是安息帝國在西線的敵人,斯基泰人則盤據在東面。不過,隨著安息帝國向西擴張,帝國也先後與亞美尼亞王國及羅馬帝國爆發衝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互相爭奪,爭取將亞美尼亞君主成為他們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戰役徹底擊敗克拉苏統領的羅馬軍隊。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羅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區被安息人攻陷。羅馬軍官马克·安东尼對安息帝國進行反擊,多名羅馬將領也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策應,塞琉西亞及泰西封的控制權數度易手,羅馬人始終不能牢固地控制這些地區。与对外战争相比,争夺王位而频繁爆发的内战对安息帝国危害更大,法爾斯伊什塔克爾的統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變,他在224年殺害了安息帝國最後一位統治者阿爾達班五世。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紀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統治著伊朗和近東大部分地區,安息帝國的分支阿薩息斯王朝則仍在亞美尼亞繼續其統治。 相對薩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語、希腊语及其他語言記載的本土安息文獻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簡、殘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幣、殘存的羊皮紙文獻,安息帝國的歷史只能透過外來的資料而得知,這些外來資料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史學,也包括中國貨品在安息帝國流通而形成的中國史學。安息帝國的藝術品被史學家視為了解安息帝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來源,而關於這一方面的文獻資料卻匱乏。.

新!!: 健馱邏國和安息帝國 · 查看更多 »

居鲁士二世

居鲁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Kūruš;کوروش بزرگ;Κύρος;)即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中文《新旧约聖經》译为古列,現代中文譯本改譯為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国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国王(前549年—前529年在位)Schmitt Achaemenid dynasty (i. The clan and dynasty)。在他的统治下,帝国不仅囊括了古代近东的所有文明国家,还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亚,和一部分中亚及高加索地区。他的帝国从西边的赫勒斯滂到东边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国。他的称号的全称为大帝,波斯国王,安善国王,米底国王,巴比伦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国王,四方之王。他还通过居魯士圓柱宣布了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人权宣言(大约在公元前539年到530年之间)。 居鲁士大帝在位的时间大约在29到31年间。他首先征服了米底王国,然后是呂底亞王国,紧接着是新巴比倫王國。大约在征服巴比伦前后,他领导了一次到中亚的远征,在远征中摧枯拉朽,“毫无例外的征服了每一个国家”。居鲁士大帝没有机会進入埃及,因为他在公元前530年12月死在了沿锡尔河攻打马萨格泰的战役中。Cyrus's date of death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last two references to his own reign (a tablet from Borsippa dated to 12 August and the final from Babylon 12 September 530 BC) and the first reference to the reign of his son Cambyses (a tablet from Babylon dated to 31 August and or 4 September), but a undocumented tablet from the city of Kish dates the last official reign of Cyrus to 4 December 530 BC; see R. A. Parker and W. H. 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 626 B.C. – A.D. 75, 1971.

新!!: 健馱邏國和居鲁士二世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健馱邏國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健馱邏國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健馱邏國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丘就却

丘就却(大夏語:,或,Kujula Kadphises,Kujula Kasasa,30年-80年在位)是中亞地區在1世紀時建立的貴霜王朝的开国国王。.

新!!: 健馱邏國和丘就却 · 查看更多 »

世亲

世親菩薩(梵文:वसुबन्दु ),舊曰天親菩薩,音譯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 佛教4世紀瑜伽行唯識學派論師,生於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為無著之弟,和無著同為古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創始人。.

新!!: 健馱邏國和世亲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三世,又譯歷山三世、亞力山大三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健馱邏國和亚历山大三世 · 查看更多 »

佛寺

佛寺,又稱寺院、寺,梵文稱為精舍 vihāra, 又稱伽藍,禪宗則多稱為叢林,是佛教的宗教建築物,也是僧伽居住、修行的地方。佛寺中常有佛塔。佛寺的管理者稱為住持 (中國北方多稱為 方丈)。上座部佛教在滇西地区的佛寺又称为奘房,管理者俗称“老佛爷”。.

新!!: 健馱邏國和佛寺 · 查看更多 »

俱卢族

俱卢族(कौरव,IAST:)在梵语中意为俱卢之子孙后代。该词有两个含义,一指俱卢国王持国之诸子,另也可指俱卢王的全部后裔。其中,以難敵、难降(दुःशासन)、(विकर्ण)、(युयुत्सु)与女儿杜沙罗(दुःशला)最为人熟知。.

新!!: 健馱邏國和俱卢族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健馱邏國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北印度

北印度(उत्तरापथ),又稱北天竺,也叫雅利安·伐爾塔,約當印度次大陸北方,今印度北方、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一帶。古婆罗谜文佛经中北印度指古印度贍部洲(Jambudvipa)的北疆。 最初北印度一词指北疆商路--沿恒河流域经过旁遮普邦、塔克西拉通往大夏的北疆商道。北疆商道东起西孟加拉恒河口的塔姆鲁克(Tamluk)。这条北印度古时最长的商路在印度孔雀王朝由与和印度东海岸的海港交通繁忙而十分著名。后来北印度又指北印度商路所经过的北疆。至于北印度的疆域范围,历来都不十分明确。有以下几种说法:.

新!!: 健馱邏國和北印度 · 查看更多 »

喀布尔河

喀布尔河(دریای کابل,دریائے کابل,Kabul River)是印度河西岸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中段,向东流经喀布尔和贾拉拉巴德后,在开伯尔山口以北30公里处流入巴基斯坦,经过白沙瓦后注入印度河,全长约700公里。喀布尔河一名早在《梨俱吠陀》中便有记载,喀布尔便是以其命名。 Category: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印度河水系 Category:阿富汗河流 Category:巴基斯坦河流.

新!!: 健馱邏國和喀布尔河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健馱邏國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कश्मीर、کشمیر)是位于南亚最北端的一个地区。19世纪中期之前,“克什米尔”一词仅指代喜马拉雅山脉和比尔本贾尔岭之间的,而今日则广泛覆盖由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邦(细分为查谟、克什米尔及拉达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以及由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 Quote: "Kashmir,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subcontinent.

新!!: 健馱邏國和克什米尔 · 查看更多 »

窣堵坡

窣堵坡(窣,音「素」),又称卒塔婆,音译自梵文的स्तूप(stūpa),巴利文稱Thupa,譯為塔婆,因為通常是置放高僧舍利子所用,漢文譯為舍利塔。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及泰國、緬甸等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

新!!: 健馱邏國和窣堵坡 · 查看更多 »

竺法护

法護(IAST:Dharma-rakṣa,229-306 CE),梵名達磨羅察(曇摩羅察、曇摩羅剎、達磨羅剎),甘肃敦煌人,西晋佛教译经師,時人稱「敦煌菩薩」。其先世月支人,本姓支,又称支法护,八歲依竺高座出家,從師姓竺。約生活在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至晉惠帝永興三年(306年),享壽七十八歲。.

新!!: 健馱邏國和竺法护 · 查看更多 »

米利都的赫卡塔埃乌斯

米利都的赫卡塔埃乌斯(Ἑκαταῖος,)。古希腊米利都的历史学家,为最早的伊奥尼亚编史家之一,他通过散文记述往事。起初他反对伊奥尼亚反抗波斯的起义(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94年),后从其旅行中获知波斯帝国的范围后,又成为起义的领导人。他所著的《指南》旨在说明他搜集的地图,现仅存300个残篇,曾被希罗多德所广泛引用。他还著有《族谱》等作,把诸家族追溯到神话时代,但现仅存片段。.

新!!: 健馱邏國和米利都的赫卡塔埃乌斯 · 查看更多 »

烏孫

烏孫國是西漢時由游牧民族烏孫在西域建立的行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立國君主是獵驕靡。 烏孫國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西漢文帝時,被匈奴擊潰的月氏攻擊烏孫的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約於前113年指派獵驕靡率領烏孫遠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國家,以族名命名為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了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烏孫國曾經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後來與西漢建交,西漢宣帝時分裂為二,5世紀為柔然所滅。 前蘇聯學者認為烏孫文化是操印欧语系的塞人(塞迦,即薩迦或塞克,斯基泰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並稱塞-烏孫文化,烏孫文化時期是前300年-300年。亦有其他外國學者進行考古研究時為塞克文化及烏孫文化定下時限(Saka/Wusun period,前600-400年)。中國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推斷在先秦时期烏孫自號「昆」,是一個古老的西戎部落,春秋戰國時代與月氏遊牧於河西走廊,,,,104-112頁。.

新!!: 健馱邏國和烏孫 · 查看更多 »

白沙瓦

白沙瓦(پشاور,پېښور),另譯白夏瓦,巴基斯坦一個鄰近阿富汗邊境的城市。白沙瓦屬於西北邊境省,人口約有57萬人。附近的开伯尔山口是來往巴基斯坦及阿富汗的唯一要塞。 白沙瓦曾經在公元前58年被貴霜王朝犍陀羅的迦膩色伽一世定為國都。由於地處中亞多個的貿易要道上,當地在多個世紀以來都一直是南亞大陸與中亞之間的貿易重鎮。 現代的白沙瓦仍然肩負着中亞和南亞之間的貿易通道。此外,白沙瓦也有自己的輕工業。紡織、毒品、造鞋及陶器生產都是白沙瓦的主要經濟支柱。白沙瓦的大學城是當地學術機構的集中地,白沙瓦大學、白沙瓦農業大學及白沙瓦工程及技術大學都在大學城裡。而近年亦有不少私立大學於白沙瓦開辦。 白沙瓦的居民大致可分為兩部份:講Hindko語的當地少數族裔原居民Pishoris族,以及人口佔多數、來自阿富汗的普什圖族人。阿富汗戰爭發生之時,白沙瓦成為了反蘇聯聖戰士的政治中心。 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玄奘都曾到过此地。.

新!!: 健馱邏國和白沙瓦 · 查看更多 »

隋唐

隋唐(581年-907年),是对中国古代的隋朝和唐朝的合称,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後的两个大一统皇朝。是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大统一,有学者认为隋唐宋构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帝国,也有学者认为隋至盛唐为中国第二次一元体制。日本學者杉山正明將隋唐歸於拓跋國家中。 雖然隋唐皆被視為漢族皇朝,但其實兩朝皇帝多少帶有異族血統或受異族影響,故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兩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隋唐兩朝君主在治國政策上較為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朝在其后期经过八年的隋末民变,唐朝建立。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直至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這一百六十七年是中國的另一個盛世。另外,由于唐朝初期的文治武功和國際聲望都十分強盛,故人们亦常将它与同样被认为曾经很强盛的汉朝放在一起而合称为漢唐。 與秦漢相比,隋唐同樣是前一個統一皇朝國祚短,而後一個統一皇朝能建立百餘年盛世的大帝國。.

新!!: 健馱邏國和隋唐 · 查看更多 »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新!!: 健馱邏國和隋文帝 · 查看更多 »

菩提树

#重定向 天竺菩提树.

新!!: 健馱邏國和菩提树 · 查看更多 »

華嚴經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mahā-vaipulya-buddhâvataṃsaka-sūtra),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據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禪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新!!: 健馱邏國和華嚴經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健馱邏國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鉛的合金,因为其氧化物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而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的第二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的特色是青銅的廣泛使用,即利用銅與錫、鉛、銻或砷的合金製作工具和武器。.

新!!: 健馱邏國和青铜时代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王國

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 亞歷山大帝國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裏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新!!: 健馱邏國和馬其頓王國 · 查看更多 »

貴霜帝國

貴霜帝国(梵语:कुषाण राजवंश;巴克特里亚语:;公元1世紀至3世紀)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裡海、阿富汗及恆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千萬,被認為是当时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羅馬、安息三個同一時期的帝國並列。.

新!!: 健馱邏國和貴霜帝國 · 查看更多 »

迦膩色伽一世

迦膩色伽王一世(कनिष्क. ,大夏語:,Kanishka I,在位期:公元127年-151年)是公元2世纪貴霜帝国的一个君主。.

新!!: 健馱邏國和迦膩色伽一世 · 查看更多 »

迦毕试

迦毕试(梵文:कापिश,IAST:Kāpiśa;Kapici,Kapisaya),又译迦臂施、迦毗尸、迦卑试、迦比沙、劫比舍也,是1世纪时阿富汗境内古国,在今喀布尔西北60公里的贝格拉姆城(Begram)。今卡比萨省得名于此。1世纪时,迦毕试曾是贵霜王朝的夏都。241年萨珊王朝国王沙普尔一世攻占迦毕试。后被嚈噠统治。 唐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曾取道巴米扬来到迦毕试国。《大唐西域记》有专章:“迦毕試国。周四千餘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岭。国大都城周十餘里。宜穀麥多果木。出善馬郁金香。异方奇貨多聚此国。……文字大同睹貨邏国。习俗语言风教颇异。服用毛氎衣兼皮褐。貨用金錢銀錢及小銅錢。規矩模樣异于諸国。王窣利种也。有智略性勇烈。威懾鄰境统十餘国。爱育百姓。敬崇三宝。”。 贞观年间,沙门玄照法师经缚渴罗、纳婆毗诃罗到迦毕试国。到过迦毕试国的还有荆州江陵道琳法师。.

新!!: 健馱邏國和迦毕试 · 查看更多 »

迦濕彌羅國

迦濕彌羅國(梵語:काश्मीर,कश्मीर,IAST:,)是北印度古代國家,即今天的克什米爾。《大唐西域记》引“迦濕彌羅國志”稱佛陀入滅後第五十年由末田底迦來此建國,此前為無人湖區。.

新!!: 健馱邏國和迦濕彌羅國 · 查看更多 »

舍利

舍利(शरीर ,漢語拼音:Shèlì),又作堅固子、舍利子、設利羅,意为尸体或身骨,常指骨灰。其中有的结晶体形色各异。最早指佛陀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遺留的固体物,后来也指高僧圓寂火化剩下的骨烬,通常埋葬于塔中。.

新!!: 健馱邏國和舍利 · 查看更多 »

般度族

般度族(Pandavas)是指印度教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般度的五个儿子,由其两位妻子、的公主貢蒂、玛德利所诞下。五子分别名为堅戰、怖軍、阿周那、、。五兄弟全都娶了黑公主为妻,并在俱盧之戰中与其表亲作战,大获全胜。 Category:摩訶婆羅多角色.

新!!: 健馱邏國和般度族 · 查看更多 »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代波斯语: ;现代波斯语:شاهنشاهی هخامنشی ;前550年-前330年),也稱波斯第一帝國,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領土擴張到大部份中亞和西亚領域的王朝,也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极盛时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帝国,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约为1800万。.

新!!: 健馱邏國和阿契美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健馱邏國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健馱邏國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Aryan),雅利安人一般指印度西北部的一支族群。而在當今學術界,這個術語在大多數情況下指“印度-伊朗人”或“印歐人”,即講“印度-伊朗語族”或印歐語系語言的人;現在“雅利安”幾乎僅用於語言學術語印度-雅利安語支中,“雅利安人”就是講這個語支的語言的人。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t is now used in linguistics only in the sense of the term Indo-Aryan languages, a branch of the larger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二十世紀初,纳粹德国把使用優生政策創造的優等民族(Herrenrasse)稱為雅利安人,幾乎是另一個概念。.

新!!: 健馱邏國和雅利安人 · 查看更多 »

考铁利亚

#重定向 考底利耶.

新!!: 健馱邏國和考铁利亚 · 查看更多 »

楚河

楚河可能指以下其中一條河流:.

新!!: 健馱邏國和楚河 · 查看更多 »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狀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丝绸之路必经之道。其範圍是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北部可经居延海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入漠北,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為甘肅省、青海省海东市、西宁市和部分内蒙古额济纳旗所轄,由於大部分範圍在甘肃省,故又稱“甘肅走廊”。 最早先后为月氏、匈奴领土,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以來是中原連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东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漢地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在大部分中國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西北端。.

新!!: 健馱邏國和河西走廊 · 查看更多 »

波你尼

波你尼(IAST:;天城文:पाणिनि,意思是“波你人的后代”)是來自古代南亞健馱邏現在巴基斯坦地區的古代梵語文法家。(fl. 公元前4世紀 The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 2, p. 263.)。 他著名於對梵语语法学的貢獻,特別是在叫做《八篇书》(,意思是“八章”)的文法中對梵語構詞學用 3,959 個規則所做的公式化 ,它是吠陀宗教的輔助學科吠陀支的语法分支毗迦罗那的基礎文本。 《八篇书》(是最早的已知梵語文法,儘管他提及了以前的文本如《溫那地經》、《界讀》和《群讀》。它是關於描述語言學、生成語言學最早的已知著作,和緊前於它的學科(尼禄多、尼犍豆、對支)一起代表了語言學史的開始。 波你尼的全面和科學的文法理論通過定義介入了古典梵語而通常被作為吠陀梵語時期結束的標誌。.

新!!: 健馱邏國和波你尼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健馱邏國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健馱邏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月氏

月氏(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又譯禺氏、禺知、月支、苑支)為前7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始见于先秦史籍,早期以游牧為生,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這時,月氏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

新!!: 健馱邏國和月氏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地区

旁遮普,波斯語(panj-āb,英語化成Punjab)意為「五川」(panj是五,āb是川),由突厥裔波斯統治者命名,至蒙古裔的蒙兀兒帝國時期廣泛採用。 旁遮普指印度河中上游眾多支流的一帶地區,在下游眾支流合一的沿岸地區通常不算作旁遮普。旁遮普地區横跨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東北兩國。这一地区自亞歷山大遠--軍到來以前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民族为旁遮普人,主要语言为旁遮普语。印度籍的旁遮普人,主要信仰为锡克教和印度教,巴基斯坦籍則主要為伊斯兰教。 古代旁遮普地区(大旁遮普地区)地域宽广,包括了: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东部和阿富汗部分地区,最东处曾一度延伸至亚穆纳河。 旁遮普人在古代也被称为或,这些称谓糅合了包括健馱邏人、、、伊朗人和境外的、、波斯化的爱奥尼亚人等等诸民族。 旁遮普地区人种构成上为雅利安人,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民族统治,包括古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莫卧儿人、阿富汗人、锡克人和英国人。 历史上,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以亚穆纳河和印度河为界,也是前15世纪以后,早期雅里安人定居以来的印度河谷史前文明的中心地带。8世纪开始,随着莫卧儿人的统治,伊斯兰教取得主导地位,旁遮普地区成为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中心。往后,由于锡克人的频频反叛,加速了英国人对这一地区的征服,最终随著印巴分治而分属二个不同的国家,即“东旁遮普”和“西旁遮普”二大地区。.

新!!: 健馱邏國和旁遮普地区 · 查看更多 »

无著

无著(Asanga),著是执着的着。音譯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在化地部出家,為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與其弟世亲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

新!!: 健馱邏國和无著 · 查看更多 »

摩诃婆罗多

《摩訶婆羅多》(महाभारतम्,拉丁字母轉寫:,;),一般梵译(按唐音译)作“摩诃婆罗多”,但也有按今音(现代印度和印度教一般用今音译)译作「瑪哈帕臘達」或“玛哈巴如阿特”的,乃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成書於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5世紀之間,與另一經典《罗摩衍那》齊名。 《摩诃婆罗多》全长74000颂(“”,古印度常用的诗体单位,每颂两行32个音节),此外还有一些散文句,总共有180万个单词,是世界上第三长的史诗,是《罗摩衍那》的四倍。相当《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合的10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吉尔吉斯族的史诗《玛纳斯》可以与之媲美,如果持续不断地念颂,得两个星期才能念完。 《摩诃婆罗多》对于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经成为印度教的经典。 “摩诃婆罗多”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王後裔”,摩訶(Mahā)是偉大的意思,讲述的据说是创立印度王国的婆罗多王後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行,後來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度,是亞洲文化的遠古源頭之一。 根據印度民間說法,該史詩的原始作者為广博仙人,抄錄者為象頭神;但因此人可能源自传说,故現今無法考證;而原始故事則一直在民间流行,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元前八、九世紀。.

新!!: 健馱邏國和摩诃婆罗多 · 查看更多 »

支娄迦谶

支婁迦讖(),又叫支讖,生卒年不詳(大約2世紀)。东汉时來自月支(貴霜帝國)的佛教僧人。為最早将大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的譯經僧。 其本为月支國人,故稱為「支」,「婁迦讖」為梵語的音譯。在东汉桓帝末年(約167 CE)到洛阳,于汉灵帝时(178—189 CE)翻译《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經》等十餘部佛典,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支婁迦讖所譯術語多用音譯,少用意譯,譯文晦澀難懂,又以無為、自然、本無等老子及道家詞語來譯般若經,支敏度說他「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 安世高所译的佛经是上座部教典,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涉及般若、華嚴、寶積、涅槃等部。後來「般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

新!!: 健馱邏國和支娄迦谶 · 查看更多 »

支谦

支謙(約三世紀),字恭明,一名越,從支婁迦讖之弟子支亮受業的優婆塞(佛教居士),三国时佛教著名译经人。.

新!!: 健馱邏國和支谦 · 查看更多 »

普曜經

《佛說普曜經》(梵文名:Lalitavistara),又称《方等本起經》,大乘佛教經典,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西晉永嘉二年(308年),由竺法護在天水寺譯出,共八卷。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由降生,一直到證悟成佛的故事。 category:本緣部.

新!!: 健馱邏國和普曜經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乾陀羅健馱羅國健馱邏健驮罗健驮逻国健陀罗建驮罗犍陀羅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