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伦敦国王学院

指数 伦敦国王学院

倫敦國王學院(英文:King's College London,縮寫:King's或KCL),又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是倫敦大學的創校學院之一,2016 QS世界排名第19,實屬英國頂尖名校。倫敦國王學院1829年由英王喬治四世和首相威靈頓公爵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精華地帶所創建,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的知名學院,培養出許多諾貝爾獎得主。2005年《衛報》曾盛讚倫敦國王學院、倫敦政經學院、倫敦帝國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是倫敦大學四大學院,譽其在英國學術聲望可與牛津、劍橋相比擬。 伦敦国王学院是一所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也是英国第四古老的学校。此外,伦敦国王学院还是英国金三角名校和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享有世界性的学术声誉。学院的校友及教员中共诞生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文豪托马斯·哈代、诗人约翰·济慈,以及理论物理学巨擘彼得·希格斯皆是国王学院的毕业生。 國王學院於1829年由英王喬治四世和首相威靈頓公爵創立,同年取得皇家特許狀,故按理說是英格蘭第三古老的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於1836年取得特許狀),惟官方則自稱為英格蘭第四所大學。國王學院的教學醫院聖托馬斯醫院是歐洲最大的醫療訓練設施,醫院歷史可追溯自1173年,而其醫學院於1550年建立。1836年,國王學院成為聯邦制倫敦大學的建校成員,;後來於1985年與伊麗莎白女王學院和切爾西科技學院合併,於1997年與倫敦精神病學研究院合併,以及於1998年與蓋伊及聖托馬斯醫院聯合醫學和牙醫學院及南丁格尔护理学和助产教育院合併,令國王學院成為更大規模的大學。 國王學院的主要校園位於倫敦西敏市河岸街,其餘三個校園位於泰晤士河畔,亦於南倫敦丹麥山擁有校區。國王學院共設9所學術學院,其中再分為眾多部門、中心和研究所;學院亦擁有歐洲最大的研究生醫術教育和研究中心,當中包括6所研究中心,國王醫療科學合作夥伴聯盟的創辦成員。國王學院目前擁有約25,000名學生及6,113名職員,在2013/14年度的收入合共6.04億英鎊,其中1.72億為研究經費和合約。.

147 关系: 劍橋加纳加拿大坎特伯雷大主教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大英博物馆大英國協大學協會大本钟天主教解放奧德維奇站妮可·基嫚威斯敏斯特宫安妮公主工業革命巴哈马巴比肯藝術中心丹·布朗布什大楼布里斯托尔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乌干达亞瑟·查理斯·克拉克亨利·哈德遜建制伊莉莎白二世伊拉克伦敦帝国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弗吉尼亚·吴尔夫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住院病人彼得·希格斯德國駐日大使館德斯蒙德·图图心太羈心理疾患國家名勝古蹟信託國王學院醫院國際關係學列柱喬治亞式建築喬治四世內外全科醫學士公立大學勳銜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倫敦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禮拜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B·H·李德·哈特皇家特許狀神秘符號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探案福布莱特计划科普利獎章空戰英豪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索福克勒斯約翰·藍道爾紋章緩和醫療縮寫约翰·济慈约旦纹章学维多利亚时代罗素大学集团羅傑·潘洛斯羅莎琳·富蘭克林爱德华·阿普尔顿甜心大話王照片51特命全權公使特務戇J牛津登錄建築白金汉宫花窗玻璃Ex officio莎孚莫里斯·威爾金斯聖托馬斯醫院達文西密碼達文西密碼 (電影)衛報西西里·桑德斯西敏市香港马克斯·泰累尔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詹姆士·W·布拉克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魏翰楷诺贝尔奖賽普勒斯賀伯特·威爾森迈克尔·霍华德霍奇金淋巴瘤蘭貝斯區阿卜杜勒·拉赫曼·巴扎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薇薇安·魏斯伍德邁可·列維特蓋伊醫院鄧永鏘脱氧核糖核酸金三角名校酷儿研究艾力克·斯托克斯艾倫·狄波頓英國廣播公司新聞英國財政部英国英国君主英语雷蒙·葛斯林雙股螺旋RAETimes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ies UKV怪客查尔斯·巴克拉查尔斯·狄更斯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查爾斯·萊爾格拉斯哥歐洲大學協會河岸街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报法蘭西斯·高爾頓法院巷溫布頓惠灵顿戈弗雷·比奈萨星期日泰晤士報新加坡新古典主義托馬斯·貝爾 (動物學家)托马斯·哈代拿破崙戰爭拉丁语拉惹勒南 扩展索引 (97 更多) »

劍橋

劍橋(Cambridge,舊譯康橋),英國英格蘭東區域劍橋郡的城市、自治市鎮-非都市區,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城。在這裡,除了劍橋大學建築之外,還有商店、公園、茶藝館,以及代表劍橋現代化一面的百貨公司,商店及運動設施。康河上可以泛舟,在劍橋可以參加音樂會或步行到郊外欣賞幽美景色,也可以和劍橋居民一樣,享受騎腳踏車的樂趣。.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劍橋 · 查看更多 »

加纳

加纳(Ghana )是非洲西部的国家,首都阿克拉。加纳西邻科特迪瓦,北靠布吉納法索,东边是多哥,南边为几内亚湾。.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加纳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大主教

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又称为坎特伯里圣座(the holy See of Canterbury),繼承了聖奧古斯丁的使徒統系,為全英格蘭主教長(The Primate of All England)。他是英格蘭聖公會的領袖,坎特伯里教省的都主教,也是坎特伯里教區的教區主教。他作为使徒聖奧古斯丁的继承人的事實,令其成为普世圣公宗中的精神领袖。 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兩個主教座位坐落於英國肯特郡的坎特伯里座堂。.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坎特伯雷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

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Τάσσος Παπαδόπουλος),前塞浦路斯共和国总统(2003年2月28日-2008年2月28日)。1934年生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曾在伦敦的大学学习法律。1960年塞浦路斯独立时,曾作为塞浦路斯宪法起草委员会希腊族代表之一,参加了塞浦路斯宪法起草工作。 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曾担任塞浦路斯共和国内阁部长职务长达12年之久,曾经担任过内政部长、财政部长、劳工和社会保险部长、卫生部长及农业和自然资源部长。 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于1970年、1976年、1991年和1996年四次当选为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共和国议会议员。2000年任民主党主席。2003年2月16日当选塞浦路斯共和国总统,2月28日宣誓就职,任期5年。在2004年4月南北塞浦路斯就關於塞浦路斯統一的「安南方案」舉行公投前,帕帕佐普洛斯呼籲人民投反對票,結果方案被希臘裔人否決。他在2008年大选中被勞動人民進步黨的季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亚斯击败。 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于2008年12月12日因肺癌在尼科西亚病逝,终年74岁。不幸的是在逝世週年前一日,也就是2009年12月11日被人發現,其墳被盜墓賊偷挖掘,遺體被盜走不見。.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 · 查看更多 »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後,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楼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劃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大英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大英國協大學協會

大英國協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Commonwealth Universities,縮寫:ACU)是一個大英國協體系的國家之下,有480餘所成員大學的教育相關組織,其宗旨是「我們為我們的成員機構服務,以提昇國際在高等教育上的合作與共識,並居中提供更廣泛的服務和所需要的設施」。.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大英國協大學協會 · 查看更多 »

大本钟

大本钟(Big Ben,或譯作大--鐘)是倫敦威斯敏斯特宫北端鐘樓的大報時鐘的暱稱,也常代指该钟所在的钟楼 。.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大本钟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解放

天主教解放或天主教救济(Catholic emancipation 或 Catholic relief)是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早期的一个运动,试图减轻或消除对天主教徒的限制,包括宗教自由,以及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等。 Category:英国历史 Category:英国天主教.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天主教解放 · 查看更多 »

奧德維奇站

奧德維奇站(Aldwych tube station,)是英國倫敦地鐵一座,位於倫敦中央地帶的西敏市境內,鄰近河岸街和薩里街(Surrey Street)的交叉口,於1907年啟用,當時的站名取自河岸街,而命為河岸站(Strand),1915年時更為今名。本站曾是皮卡迪利線上的「奧德維奇支線」的終點站,這條僅行經該站和霍本站的短小路線是一宗兩鐵合併案的遺跡,在奧德維奇站尚未關閉之时,曾有數項未實現的計劃提倡將該支線往南延伸,而目的地通常是泰晤士河對岸的滑鐵盧車站。 在奧德維奇站尚有營運的年代中,僅能搭乘短程,而且久受運量低迷的問題所困擾。倫敦地鐵曾數度考慮取消奧德維奇站和支線的運行,最後在1994年時因為考量到電梯等站內設施的維護成本已經不敷效益,而正式停開了這條平日列車班距長達一小時的路線,自此終止了奧德維奇站的營業。 除了運輸機能之外,奧德維奇站內的非開放區域及行車隧道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充當倫敦各座畫廊、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品的庇護所,保護其免於敵機轟炸。不僅於此,本站還是個長久以來都受到歡迎的電影外景拍攝地、亦在數部影片中成為場景,有時會因片中劇情所需而改造成其他的地鐵站,有時則以本尊樣貌出現。該站由於富有歷史上的意義,因此獲英格蘭遺產協會授予二級登錄建築地位。.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奧德維奇站 · 查看更多 »

妮可·基嫚

妮可·基嫚,AC(Nicole Kidman,),是一位澳大利亞電影女演員。她生於美國夏威夷,父母均來自澳大利亞。2002年,以《時時刻刻》獲第75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妮可·基嫚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宫

西敏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Houses of Parliament),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西敏宮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接近白廳範圍內的其他政府建築物。西敏宮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北角的钟楼就是著名的-zh-hans:大本钟; zh-hant:大笨鐘;-所在地。 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由19世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蹟,如西敏厅 (Westminster Hall)(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典仪,如国葬前的停灵等。 西敏宫及周边区域的掌控权几个世纪以来属于英王的代理人:掌礼大臣。1965年,通过与王室达成协议,上下两院获得控制权。但也依然有个别纪念厅室继续由掌礼大臣管理。 在1834年發生的火災幾乎將西敏宮完全燒毀,今天的宫殿于1830年代开始由建筑师查尔斯·巴里爵士和他的助手A.W.普金设计完成,并在此后进行了30余年的施工。该方案也将西敏厅和圣斯蒂芬堂遗蹟也纳入其中。进入20世纪,西敏宫进行过陆续的修缮,二战期间,曾遭到德军轰炸,部分建筑结构受损,此后又陆续进行过维修和小规模的结构调整。今天既是英国政府机构的代表建筑,也是伦敦当地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威斯敏斯特宫 · 查看更多 »

安妮公主

#重定向 安妮长公主.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安妮公主 · 查看更多 »

工業革命

#重定向 第一次工业革命.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工業革命 · 查看更多 »

巴哈马

巴哈馬國(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简称巴哈马,是位於大西洋西侧廬卡雅群島上的一个島國,全國包含700座岛屿(以及小岛屿)和珊瑚礁。地處美国佛罗里达礁島群東南面,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和多米尼加以北,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东北部。其首都拿骚位于新普罗维登斯岛上。.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巴哈马 · 查看更多 »

巴比肯藝術中心

巴比肯藝術中心(英文:Barbican Centre)是位於英國倫敦的的表演藝術中心,位于市中心倫敦城北部的巴比肯屋村。該中心定期舉行音樂、戲劇、電影節目及藝術品展覽,是全歐洲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巴比肯藝術中心於1982年啟用,由伦敦市的政府,也是英國第三大藝術資助機構--倫敦市法團斥資1億6,100萬英鎊(相當於2007年的近4億英鎊)建造,并由該法团所有和管理。巴比肯藝術中心音樂廳是著名的倫敦交響樂團和BBC交響樂團的駐團場地,也曾是倫敦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駐團場地。 “巴比肯”意译为“瓮城”,指的是巴比肯屋村这座庞大的建筑群坐落于伦敦城的一座古城门和相连的城堡的原址上。.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巴比肯藝術中心 · 查看更多 »

丹·布朗

丹·布朗(英语:Dan Brown,),生于美国新罕布夏州,美國作家,《达芬奇密码》的作者。 他的作品多為密碼學結合科技、宗教、藝術的驚悚懸疑小說。2003年以小說《达·芬奇密码》一炮而紅,聞名世界,在臺灣被出版商封為「全球驚悚小說之王」。.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丹·布朗 · 查看更多 »

布什大楼

布什大楼(Bush House)是英国伦敦的一座建筑,介于奧德維奇路和河岸街之间,國王道南端。布什大楼是倫敦國王學院主校區的一部份,於2012年前為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總部。.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布什大楼 · 查看更多 »

布里斯托尔

布里斯托(Bristol,讀音:),香港有戰前街道譯作碧仙桃,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的名譽郡、單一管理區、城市。布里斯托西臨愛爾蘭海,人口410,500(英格蘭第8、英國第11多),自中世紀起已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港口,地位一度僅次於倫敦,直到1780年代才被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翰超過。現今的布里斯托乃英國重要的航天、高科技及金融貿易中心,擁有一個國際機場。全市有兩所大學,布里斯托大学和西英格兰大学。 布里斯托北、東、南三方都被其他的單一管理區包圍:東南與萨默塞特郡的巴斯和東北萨默塞特相鄰,西南與萨默塞特郡的北萨默塞特相鄰,東北與格洛斯特郡的南格洛斯特郡相鄰。布里斯托距離西面的威爾斯首府卡迪夫約41公里(26英里),而英國首都倫敦,則位於該市東北方約131公里(81英里)的位置處。 2012年11月15日,民選布里斯托市長,不再是「市長閣下」(Lord Mayor)。.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布里斯托尔 · 查看更多 »

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

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World Anti-Doping Agency,Agence mondiale antidopage,简称WADA)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下设的一个独立部门。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 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于1999年11月10日在瑞士洛桑成立。它对兴奋剂的各个项目的检测方法制定了统一的标注。现任主席John Fahey是原澳大利亚经济部长。.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 · 查看更多 »

乌干达

烏干達共和國(Jamhuri ya Uganda,Republic of Uganda)是東非的內陸國家,為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 烏干達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銅、錫、鎢等礦藏豐富,英國殖民時期曾被稱為「非洲明珠」。20世紀下半葉因連年內戰及錯誤政策,國家經濟遭受巨大困難。與五個國家:肯尼亞、坦桑尼亞、布隆迪、盧旺達和南蘇丹同為東非共同體成員。近年來,除南蘇丹以外其他國家有意合併為東非聯邦,新國體將共同使用同一部憲法、一樣的貨幣,由同一位總統與合組的議會來治理。。.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乌干达 · 查看更多 »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爵士,CBE(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是英國作家、發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說闻名。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茵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 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品是《2001太空漫遊》。該書由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于1968年拍攝成同名電影,成为科幻電影的經典名作。克拉克于2008年3月19日在斯里兰卡辭世,享壽90歲。他在临终前剛完成最後一本書《The Last Theorem》的校對工作,该書已於2008年出版。.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 查看更多 »

亨利·哈德遜

亨利·哈德遜(英語:Henry Hudson,)是一位英國探險家與航海家,以搜尋西北航道而聞名。 哈德遜前半生只是一名普通船員,直至1607年受聘於英國的莫斯科公司探索西北航道,他兩次遠行亦未能為英國帶來任何實質的經濟利益,結果被莫斯科公司解職。後來他又受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最終第三次遠行亦無功而還,回國後更被英國拘押。後來,他再次受聘於莫斯科公司及東印度公司,雖然這次探索仍未能打通西北航道,但成功探勘了加拿大的部分的地方,哈德遜灣、哈德遜郡、哈得遜海峽及哈得遜河即是以亨利·哈德遜來命名的。不過,在這次航行中,亨利遭到船員的叛變,最後被流放在北美海域,從此下落不明。.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亨利·哈德遜 · 查看更多 »

建制

建制在某一國家或機構內,手握權力或權威的支配羣體或精英。 「建制」可能是封閉的社羣,會自行選擇其成員(而非公開或以選舉方式選取成員),又或在政府或某特定體制的精英階層。.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建制 · 查看更多 »

伊莉莎白二世

#重定向 伊丽莎白二世.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伊莉莎白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伦敦帝国学院

伦敦帝国学院(正式法律名稱:帝國科学、工程及醫學院;英文: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全稱: The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學院本為倫敦大學聯邦中的一員,後在2007年7月9日其百週年紀念日正式宣布獨立,並由數個機構合併而成:聖瑪麗醫院醫學院(1988年)、國家心肺研究中心(1995年)及查林與威斯敏斯特醫學院(1997年)。後於2003年成立。 帝國學院的本部校園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南肯辛頓,另設切爾西、哈默史密斯、帕丁頓、及校區,並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辦新加坡李光前醫學院,為最具規模的校園網絡之一。大學各個學系與研究中心被歸入四大學術學院。其亦為、兩大健康科學學術中心的始創者、眾多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之一。 帝國學院專注於醫學、理工、商學的教研,並為全英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其於2010-11年獲得全國第二大研究經費資助;2012-13年度的研究總收入為八億兩千兩百萬英鎊,當中的三億多為研究資助。 學院亦長期獲多個國內外大學排名評為全球十強之一。該校校友包括眾多曾在有關領域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及數名政治家。另也有十五位師生校友為諾貝爾獎得主。.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 · 查看更多 »

伦敦国王学院

倫敦國王學院(英文:King's College London,縮寫:King's或KCL),又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是倫敦大學的創校學院之一,2016 QS世界排名第19,實屬英國頂尖名校。倫敦國王學院1829年由英王喬治四世和首相威靈頓公爵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精華地帶所創建,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的知名學院,培養出許多諾貝爾獎得主。2005年《衛報》曾盛讚倫敦國王學院、倫敦政經學院、倫敦帝國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是倫敦大學四大學院,譽其在英國學術聲望可與牛津、劍橋相比擬。 伦敦国王学院是一所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也是英国第四古老的学校。此外,伦敦国王学院还是英国金三角名校和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享有世界性的学术声誉。学院的校友及教员中共诞生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文豪托马斯·哈代、诗人约翰·济慈,以及理论物理学巨擘彼得·希格斯皆是国王学院的毕业生。 國王學院於1829年由英王喬治四世和首相威靈頓公爵創立,同年取得皇家特許狀,故按理說是英格蘭第三古老的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於1836年取得特許狀),惟官方則自稱為英格蘭第四所大學。國王學院的教學醫院聖托馬斯醫院是歐洲最大的醫療訓練設施,醫院歷史可追溯自1173年,而其醫學院於1550年建立。1836年,國王學院成為聯邦制倫敦大學的建校成員,;後來於1985年與伊麗莎白女王學院和切爾西科技學院合併,於1997年與倫敦精神病學研究院合併,以及於1998年與蓋伊及聖托馬斯醫院聯合醫學和牙醫學院及南丁格尔护理学和助产教育院合併,令國王學院成為更大規模的大學。 國王學院的主要校園位於倫敦西敏市河岸街,其餘三個校園位於泰晤士河畔,亦於南倫敦丹麥山擁有校區。國王學院共設9所學術學院,其中再分為眾多部門、中心和研究所;學院亦擁有歐洲最大的研究生醫術教育和研究中心,當中包括6所研究中心,國王醫療科學合作夥伴聯盟的創辦成員。國王學院目前擁有約25,000名學生及6,113名職員,在2013/14年度的收入合共6.04億英鎊,其中1.72億為研究經費和合約。.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 · 查看更多 »

弗吉尼亚·吴尔夫

維吉尼亞·伍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在一战与二战的战间期,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奥兰多》,散文《属于自己的房间》等,其中的名言指出,女人必须有她自己的一点收入及独立的房间。.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弗吉尼亚·吴尔夫 · 查看更多 »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OM,RRC(Florence Nightingale,),英國護士和統計學家,出生於義大利一個來自英國上流社會的家庭。 在德國學習護理後,曾往倫敦的醫院工作。於1853年成為倫敦慈善醫院的護士長。 克里米亞戰爭時,她極力向英國軍方爭取在戰地開設醫院,為士兵提供醫療護理。她分析過堆積如山的軍事檔案,指出在克里米亞戰役中,英軍死亡的原因是在戰場外感染疾病,及在戰場上受傷後缺乏適當護理而傷重致死,真正死在戰場上的人反而不多。她更用了圓形圖以說明這些資料。 南丁格爾於1854年10月21日和38位護士到克里米亞野戰醫院工作。成為該院的護士長,被稱為「克里米亞的天使」;南丁格爾經常在黑夜中提燈巡視病房,又被譽為「提燈女士」(The Lady with the Lamp)。 由於南丁格爾的貢獻,讓昔日地位低微的護士,社會地位與形象都大為提高,成為崇高的象徵。「南丁格爾」也成為護士精神的代名詞。.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弗羅倫斯·南丁格爾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弗雷德里克·哥蘭·霍普金斯爵士,OM,FRS(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國生物化學家,在1929年與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因為發現了多種維生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此外他也在在1901年發現了色胺酸(主要胺基酸之一)。.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 查看更多 »

住院病人

《住院病人》是柯南·道爾所著的福爾摩斯探案的56個短篇故事之一,收錄於《福爾摩斯回憶錄》。.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住院病人 · 查看更多 »

彼得·希格斯

彼得·威爾·希格斯,CH,FRS,FRSE(Peter Ware Higgs,),英國理論物理學家,愛丁堡大學榮譽退休教授Griggs, Jessica.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彼得·希格斯 · 查看更多 »

德國駐日大使館

德國駐日大使館(Deutsche Botschaft Tokyo),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對日本國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亦為德國規模最大的駐外使館之一,館址位於東京港區的南麻布四丁目,主要任務是負責增進、擴充德日關係,加密德國與日本政經、學術、文藝及傳媒各界的交流。德國駐日大使是使館位階最高的外交人員,2014年3月起的大使職務由前德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魏翰楷擔任archivedate。 除了東京的大使館外,德國亦於大阪設有「德國駐阪神總領事館」(Deutsches Generalkonsulat Osaka-Kobe)df。.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德國駐日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德斯蒙德·图图

#重定向 戴斯蒙·屠圖.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德斯蒙德·图图 · 查看更多 »

心太羈

《心太羈》(Wilde)是一套1997年首映的英國傳記電影,以奧斯卡·王爾德成名後的感情及家庭生活為主題。此片由Brian Gilbert執導,史蒂芬·弗莱及裘德·洛等主演。 王爾德由史蒂芬·弗莱扮演,獲好評如潮,不少影評人更說弗莱樣子、性傾向及擁有寫作天份都跟王爾德差不多,簡直天生就應該飾演這個角色。.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心太羈 · 查看更多 »

心理疾患

心理疾患(英語:mental disorder)(或稱做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病、精神障礙、心理障礙),主要是一組以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認為主要是由於家庭、社會環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徵的病症。.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心理疾患 · 查看更多 »

國家名勝古蹟信託

國家名勝古蹟信託(National Trust for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or Natural Beauty),是位於英國的國民信託組織,活動範圍包括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蘇格蘭因為當地有獨立的蘇格蘭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 for Scotland),故沒有參與此信託組支。 國家名勝古蹟信托是世界上最大的保育組織和慈善團體之一,同時也是全英國最多會員的組織。協會的主要收入來自會費、捐款、遺贈產和透過商業活動所得之利潤。.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國家名勝古蹟信託 · 查看更多 »

國王學院醫院

國王學院醫院(King's College Hospital)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薩瑟克區坎伯韋爾的公立醫院,亦是倫敦國王學院醫學院三所教學醫院之一(另外兩所分別為蓋伊醫院和聖托馬斯醫院)。醫院主要服務薩瑟克區內的70萬人,同時為倫敦南部數百萬人的醫療轉診中心。國王學院醫院是國王醫療合作聯盟的成員,並屬國王學院醫院國民保健信託基金會。.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國王學院醫院 · 查看更多 »

國際關係學

国际关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战争与和平、合作、一体化、国际组织等国际体系层面的政治现象。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作为政治学的一部分,国际关系也和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研究紧密联系。从全球化到领土纠纷、核危机、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人权,都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议题。国际关系的思想雏形散见于古典政治哲学家们,但专门探讨过国际政治问题的很少。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视作国际政治创立的直接原因,1919年阿伯斯威大学设立国际政治教席被视为学科初步创立的标志。1927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国际政治院系与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同时建立,代表学科的逐渐成熟。学科发展九十多年以来,经过四次范式间争论,目前学界形成了三大主要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等。.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國際關係學 · 查看更多 »

列柱

列柱(colonnade)是指傳統西式建築中的一個由一連串帶有柱頂的柱子連結的走廊。典型的例子包括了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和俄羅斯的喀山主教座堂。與之相對的是,若為由一連串柱子圍起的中庭則被稱為列柱中庭。美國最大的列柱位於紐約州的奧爾巴尼。.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列柱 · 查看更多 »

喬治亞式建築

喬治亞式建築(Georgian architecture)是指1720年和1840年之間,在大多數英語系國家出現的建築風格。漢諾威王朝前四的英國君主:英國喬治一世,喬治二世,喬治三世和喬治四世從1714年8月到1830年6月統治英國。.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喬治亞式建築 · 查看更多 »

喬治四世

喬治四世(George IV,),全名喬治·奧古斯塔斯·腓特烈(George Augustus Frederick),英國王室成員,1762年至1820年以王儲身份出任威爾斯親王,1811年至1820年期間因為父王喬治三世患精神病而兼任攝政王,1820年1月29日正式繼承父王出任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和漢諾威王國國王,至1830年6月26日駕崩。 喬治四世平生沉醉奢華生活,他引領英國攝政時期上流社會的潮流時尚,和熱衷支持新興的休閒、潮流和品味生活。他曾委任知名建築師約翰·納西在英國海邊旅遊名勝布萊頓興建規模宏大的皇家穹頂宮,另外又重新裝修白金漢宮、以及委託傑弗里·威雅維爾爵士重建溫莎堡等。他對倫敦國家美術館和倫敦国王學院的籌建計劃也起重要影響。 在家庭方面,喬治不單與父王交惡,與髮妻卡羅琳的婚姻關係更是如同災難。他在1821年加冕時下令禁制卡羅琳出席大典,在1820年還事先透過國會引入極大反響的《痛苦和刑罰草案》,企圖與卡羅琳離婚,結果不但失敗,還廣受抨擊。 政治上,喬治在位攝政王和君主期間,大部份時間均由利物浦勳爵擔任首相,掌控政府。在喬治甚少過問朝政的情況下,英政府帶領英國於曠日持久的拿破崙戰爭中取得最後勝利,並與各國商定戰後的和平秩序,還試圖應付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動盪。喬治在晚年被迫接受與他不和的喬治·坎寧先後出任外相和首相,以及放棄一直以來反對解放天主教的立場。 雖然喬治的風采和品味為他贏得「英格蘭第一紳士」的讚譽,但他與父王和妻子的惡劣關係,以及放縱奢華的生活,使他受到平民百姓的蔑視,王室尊嚴也因而受損,很多納稅人更對他戰時的窮奢極侈感到憤怒。他在國家陷入危機的時候沒有擔當領導國民的重任,生活上也沒有成為國民效法的良好楷模;不少朝臣也認為喬治四世為人自私、欠缺誠信和不負責任,而且他一生也深受身邊寵臣的不良影響。 乔治四世驾崩后,由於他的独女夏洛特公主已於1817年死於難產,而他的二弟約克公爵也於1827年逝世,王位遂由他的三弟克拉倫斯公爵繼位,是為威廉四世。.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喬治四世 · 查看更多 »

內外全科醫學士

內外全科醫學士(英語: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源於拉丁文:Medicinae Baccalaureus, Baccalaureus Chirurgiae)為醫科本科(學士)課程,也是世上頭兩個出現的專業課程。此銜頭獲英國及某些模仿英國制度的國家(多為英聯邦地區)採用。 醫科生在醫學院成功畢業後會獲得此證明。在某些國家,此課程只稱之為“醫學士”(Bachelor of Medicine,簡稱 BMed或BM)。 課程的簡稱有很多,如:MBBS,MBChB,MBBChir,BMBCh,MB BCh,BMBS等。 內外全科醫學士為醫學本科畢業證明,與美國及加拿大制度的醫學博士(M.D.)銜頭相同。.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內外全科醫學士 · 查看更多 »

公立大學

公立大学(public university)是指為滿足公共目的,由政府資金創立維持的大学,在歐洲也包括天主教大學(如魯汶大學)。在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公立大学被政府指定為重點發展的大學(如重點大學),接受特別豐厚的補助金。 在各項大學排名中,位居全球頂尖的公立大學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多倫多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伦敦帝国学院、海德堡大學、東京大學等等。.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公立大學 · 查看更多 »

勳銜

勳銜(英文:Post-nominal letters),是在缀于一个人姓名后的字母,作用為顯示某人所加入的机构、所担任的职位、所取得的学历、资格或者是荣誉。這也是最常见的姓名后缀。如果某人姓名后有多个勳銜,这些勳銜将会按照高低与类别來排列。.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勳銜 · 查看更多 »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法语:Comité International Olympique,CIO;英语: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是一个非政府、非營利的国际体育组织,总部位于瑞士洛桑。由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894年6月23日建立,首任主席是泽麦特里乌斯·维凯拉斯。目前有100个委员和32个荣誉委员。 国际奥委会组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它组织的首届夏季奥运会于1896年于希腊雅典举行,首届冬奥会于1924年在法国霞慕尼举行,首屆青奧會於2010年在新加坡舉行。 国际奥委会依照《奥林匹克宪章》领导奥林匹克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五环会徽的专管机构,和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有关奥林匹克运动问题的最高权力机关;对每4年举办一次的奥运会拥有一切权力;它与其成员国或地区,以及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相互承认。其第一负责人即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由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选出,另设副主席4人,委员6名;工作語言为法语和英语,另外还使用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學

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是由多个行政獨立的院校联合组成的學府(聯邦制大學),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这些院校包括不少世界上最具名望的学校(如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倫敦大學城市学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皇家賀洛唯學院、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等)。全英国有大约5%的学生都在伦敦大学的学院中学习过。大學旗下的學院都擁有高度的自治權,各學院在學術上有各自的領域,例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負責社會科學、皇家音樂學院負責音樂、金匠學院負責藝文和傳媒、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負責哲學和神學、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負責公共衛生與熱帶醫學、科陶德藝術學院爲頂尖藝術史學府、亞非學院則為世界最重要的亞洲與非洲區域研究機構,其漢學研究與館藏亦享負盛名。2016年新加入的城市学院的法学院以及傳播學院在英國相當知名,在QS新聞傳播科系類排名在全英國第二位。英國衛報記者Michael Hann曾將卡迪夫大學與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新聞科系比做「傳播界的劍橋牛津」。倫敦大學的學院擁有英國最完整的科系,旗下有些獨立院校(如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皇家賀洛唯學院、城市学院)的規模相比於其他大型大學無異。而倫敦大學主要行政辦公室位於倫敦布卢姆茨伯里區(Bloomsbury)的羅素廣場的议事大楼(Senate House)之內,该处还建有图书馆和校长的住所。 英國和國外很多大學建校時都是倫敦大學的下屬學院,在授權下頒發倫敦大學的學位。例如,南安普敦大學在1952年獲得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升格為獨立大學之前,也是作为倫敦大學的一個學院提供倫敦大學學位的。近年隨着教育市場的全球化,越來越多的海外院校被授權頒發倫敦大學的文憑和學位。 1836年倫敦大學最初建校時,只有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这兩所學院。如今學院有19所,除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之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伦敦玛丽王后大学、亞非學院、皇家賀洛唯學院、金匠學院、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和倫敦商學院等學院在世界享負盛名。各個學院和研究所分散在大倫敦地區,給予高度的自主權。在多數實際場合中,這些學院被作為獨立的大學對待。根據英國法律,這些學院中有些是有權頒發自己的學位的“認可機構”(Recognized bodies)儘管多數學院並不履行這個權利。另外一些則是僅提供倫敦大學學位的課程的“指定機構”(Listed bodies)。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創建於1894年,2016年加入倫敦大學。 倫敦帝國學院的學生曾經被授予倫敦大學的學位,倫敦帝國學院在2007年7月8日其一百週年校慶之际,正式宣布脫離倫敦大學。伦敦大學校长霍华德·戴维斯爵士发表声明,表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决定不会退出伦敦大学,但将对2007年9月入学的新生开始颁发学院自己的学位。 伦敦大学下属眾多学院的学术声望在英国可与牛津、剑桥相比拟,三校被称为金三角名校。.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倫敦大學 · 查看更多 »

倫敦國王學院禮拜堂

倫敦國王學院禮拜堂是倫敦國王學院的禮拜堂,於19世紀在學院河岸校區興建,為英國一級登錄建築。禮拜堂在1831年由羅伯特·斯默克爵士所建成,及後由贾莱斯·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以7000英鎊改建為目前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築。.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禮拜堂 · 查看更多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文: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縮寫:LSE;簡稱:倫敦經濟學院或倫敦政經學院),常被稱為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位於英國倫敦,成立於1895年,是一所在政商界享譽盛名、專注于社会科学的大学,为倫敦大學的成员学院之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向被譽为“世界领先的社会科学教育及研究机构”。 它对社會科学的專注在倫敦大學和全英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倫敦政經學院一直以来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一起并称为「英國G5大学集團」,它也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的成員。《衛報》曾评价伦敦政经学院,称其与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在英国的声誉只有牛剑才能超越。」 至2016年為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校友、教員及前教員之中包括了18名諾貝爾獎得獎者、34名各國政壇領袖、31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42名上議院議員。 在2013至2018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社會科學及管理學的排名上已連續六年荣登世界第二、歐洲第一。 其管理學碩士亦在2018年QS管理學碩士排名中名列全球第七。 除此以外,在最近6年(2011-2016)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社科領域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均居於英國第一位。 根據2014年對全球億萬富翁的調查報告,在所有歐洲大學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培養了最多的億萬富翁。 在多數的大學綜合排名中,醫學及理工為主的學校更佔優勢,例如僅有醫學院及其他理工相關學院的伦敦帝国学院在多個大學綜合排名上就大幅領先僅有社會科學設置的倫敦政經學院。 但倫敦政經學院在專業排名中表現出色,例如在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的專業排名中,倫敦政經學院所有的14個專業裏有12個都進入了世界前八。.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 查看更多 »

B·H·李德·哈特

巴塞爾·亨利·李德·哈特爵士(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 Category:下級勳位爵士 Category:英国历史学家 Category:軍事學家.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B·H·李德·哈特 · 查看更多 »

皇家特許狀

皇家特許狀()是一種由英國君主簽發的正式文書,類似於皇室制誥,專門用於向個人或者法人團體授予特定的權利或者權力,不少英國城市(部份連同都會特許狀)、公司、大學等重要機構都是透過頒發皇家特許狀而設立,也稱作「皇家憲章」。不同於(Warrant)及任命狀(Appointment),皇家特許狀一般永久有效。 皇家特許狀通常由專業技師在羊皮紙上以西洋書法精製而成。截止2012年,歷代英國君主已累積頒發超過980份皇家特許狀;其中750份仍然有效,而最早的一份可上溯至1066年,是一份向泰恩()賦予市鎮地位的文書,這份文書也使坦恩成為蘇格蘭歷史最悠久的皇家自治鎮;繼坦恩的皇家特許狀以後,第二古老的皇家特許狀則是在1231年頒授予劍橋大學的一份。近年英國君主仍保留頒授皇家特許狀的傳統,例子有在2011年4月7日授予特許體育及體力活動管理學會的一份。 歐洲早自中世紀便已經有頒發特許狀的習慣,用以向一些地方賦予城市地位,從而讓這些地方取得一些認可的法律權利和特權。歷史上,簽發皇家特許狀是成立法人團體的主要途徑,但現代社會則主要透過其他方法(如透過商業登記成立有限公司)來組織這些機構。 歷史上一些透過頒發皇家特許狀而成立的著名特许公司包括英屬東印度公司(1600年)、哈德遜灣公司、大英輪船公司、英屬南非公司、北美部份前英國殖民地、倫敦市的一些同業公會、英倫銀行、以至是渣打銀行、英國廣播公司等。.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皇家特許狀 · 查看更多 »

神秘符號

《神秘符號》(The Blind Banker)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英國電視劇《新福爾摩斯》第1季的第2集,於2010年8月1日透過BBC One和BBC HD首播;該集由史蒂芬·湯普森編劇,並由尤若斯·林恩執導。劇中的部分劇情改編自由柯南·道爾撰寫的福爾摩斯小說《恐怖谷》(1914年)及《小舞人探案》(1903年),講述-zh-tw:福爾摩斯;zh-cn:夏洛克;-與華生聯手偵查兩起兇殺案,但隨著案情的演進,兩人發現,一個勢力龐大的走私集團涉及其中。 編劇湯普森在開始編劇前對中國文化進行了一番研究。該集的取景地點包含倫敦的42大廈、亨格福德橋、唐人街及特拉法加廣場等地。《銀行家之死》在播出後取得相當高的評價,播出當晚共有640萬人觀看該節目,收視率佔25.6%,評論家多稱讚演員的表現、導演對角色的詮釋及劇情,但該集的開場受到了部分評論家的詬病。.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神秘符號 · 查看更多 »

神探夏洛克

《神探夏洛克》(Sherlock)是一部英国 BBC 电视连续剧,改編自亞瑟·柯南·道爾爵士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偵探小說。該劇將原著的故事背景從19世紀大英帝國鼎盛時期搬到了21世紀英國繁華熱鬧的大都市。 本剧編劇為史蒂芬·莫法特和马克·加蒂斯。由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饰演夏洛克·福尔摩斯,馬丁·費里曼饰演約翰·華生。继2009年末播出的试播集之后,各90分钟的第一季三集在2010年7月、8月于英國廣播公司第一台和英國廣播公司高清台播放;第二季的三集於2012年1月播放,並於同年5月在美國的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台和PBS公共电视网頻道播放。第三季則于2014年1月1日開始在英国播出,並取得平均達1182萬人次的收視率,成為英國自2001年以來,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集。這部劇集已在超過200个國家及地區播放。 此劇是哈斯伍德电影公司為英国广播公司製作,並成為美国公共电视台《》(Masterpiece)系列的一部分。劇集曾在多個地區進行拍攝,包括伦敦、梅瑟蒂德菲尔、斯旺西、达特穆尔和加的夫等。其他演員包括鲁珀特·格雷夫斯飾演雷斯垂德探長、安德魯·斯科特飾演吉姆·莫里亚蒂教授、马克·加蒂斯飾演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尤娜·斯塔布斯飾演房東哈德遜夫人(Mrs.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神探夏洛克 · 查看更多 »

福尔摩斯探案

福尔摩斯探案是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所著的,以私家侦探福尔摩斯(歇洛克·福尔摩斯)为主角的系列侦探小说。以下列出福尔摩斯探案各部小说的书名。.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福尔摩斯探案 · 查看更多 »

福布莱特计划

福布莱特计划(Fulbright Program),亦译为富布赖特计划或傅爾布萊特計畫,是一项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际教育交流计划,根据时任美国参议员J·威廉·福布莱特(民主党,阿肯色州)的提案于1946年设立。 福布莱特计划是世界上声誉最高的国际教育交流计划之一,它通过50个负责机构在155个国家和地区运作,已有超过29.4万的学者、教育者、研究生和专业人士参与交流。至今,参与者中有53位诺贝尔奖得主、29位國家元首、80位普利策奖得主。.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福布莱特计划 · 查看更多 »

科普利獎章

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是英國皇家學会每年頒發的科學獎章,以奖励“在任何科学分支上的杰出成就”。始于1731年授予的科普利獎章是皇家學会仍在颁发的最古老的科学奖章,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奖章。.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科普利獎章 · 查看更多 »

空戰英豪

戰英豪(英文:Flyboys)是一部在2006年上映的美國歷史電影。電影中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軍的飛行戰鬥隊伍:拉法業中隊,和在拉法耶飛行隊服役的美國士兵(當時,美國還是中立國,所以美國人只可以在英國或者法國軍隊服役)。.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空戰英豪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Σοφοκλῆς,前496年/前497年-前405年/前406年)Sommerstein (2002), p. 41.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索福克勒斯 · 查看更多 »

約翰·藍道爾

約翰·藍道爾爵士,FRS,FRSE(Sir John Randall,),英國物理學家,雷達與微波技術的發展者之一。也是倫敦國王學院的DNA結構研究團隊的領導者,他是研究計畫的執導者與整合者,但並不是實際的研究者。.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約翰·藍道爾 · 查看更多 »

紋章

紋章(coat of arms)又稱盾形紋章、袍徽,是一種特有的紋章設計,通常出现在、外套或战袍上。中世纪的骑士使用它来辨认其身份。盾徽是由一个盾牌、支撑物、饰章及铭言组成。至今,它仍用來作為識別個人、軍隊、教會、機關團體和公司企業的世襲或繼承性標記,而紋章學則是研究其使用、展示和規則的學術。 有时盾徽也被指称整个纹章,在纹章学的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盾徽是在12世纪,由封建领主和骑士在战场上开始广泛使用的。从13世纪开始,这种盾徽开始不局限于在战场上使用,而是成为一种欧洲上层社会家族所使用的旗帜或标志,一代传一代。尤其是那些有权使用盾徽的人,在法律或社会习惯上,开始逐渐演变为国家权力。在德语区,贵族和平民都会使用盾徽,而在欧洲其他地区,仅有贵族才能使用盾徽。之后教堂的神职人员也开始使用盾徽,接着是小镇用于镇民识别,以及像是大学及商贸公司这类皇家特许的机构。旗帜是由盾徽发展而来的,旗帜学和纹章学的艺术是非常相近的。盾徽是商业公司现代标志的主要资源。 在21世纪,大量机构及个人仍旧在使用盾徽;比如很多欧洲城市和大学都有关于如何使用盾徽的指引,并且将其作为商标保护。很多社团也帮助设计并注册个人盾徽。在某些国家,比如英格兰和苏格兰,持续数个世纪仍旧保持与当时所授予的盾徽相同的纹章格局并持续管理至今。.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紋章 · 查看更多 »

緩和醫療

#重定向 和缓医疗.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緩和醫療 · 查看更多 »

縮寫

縮寫(abbreviation),在语言学裡嚴格地说是一種詞語的簡易格式,又称缩略语或簡稱。但實際上,它是從詞中提取關鍵字來簡要地代表原來的意思。例如,「欧洲联盟」被省略作為「欧盟」。.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縮寫 · 查看更多 »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John Keats,)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约翰·济慈 · 查看更多 »

约旦

约旦哈希姆王国(阿拉伯语:,一般通稱約旦)是中东的国家,它北临叙利亚,东临伊拉克,东南临沙特阿拉伯,西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约旦 · 查看更多 »

纹章学

纹章学(法文:Héraldique;德文:Heraldik;英文:Heraldry)是西方一門研究紋章的設計與應用的學問。紋章學一詞源自「傳令官」(古法語:heraut, hiraut),據說在中世紀的馬上比武大會上,騎士全身披掛,全靠盾牌上的紋章才搞得清誰是誰,大會上的傳令官就憑紋章而向觀眾報告騎士的比武情況(有點像今日的體育旁白),漸漸「傳令官」成了「紋章專家」的代名詞,紋章學一詞也就由此衍生。紋章的構圖、用色都有嚴格的規定,其研究除了作為文化史的一部分,還有助於歷史考證,例如用於斷定宗譜及鑑定藝術品、文物的年分。.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纹章学 ·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英文:Victorian era),前接喬治王時代,后启爱德华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後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與愛德華時代一同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至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统治时期。此長時期的和平,繁榮得以更加細化英國的理性發展,並鞏固了大英帝國的國家自信.部分学者認為,1832年改革法案的1832年才是該時期理性與政治發展的真正開端。 許多社會歷史學或文學將此時期之風格標定為維多利亞時期或維多利亞風格,尤其是在討論十九世紀中後期當時文化風俗與人民普遍態度時。針對維多利亞時代的研究很多著重於所謂“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觀念”,包含了高度的道德操守,與細緻的語言和行為規範。.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维多利亚时代 · 查看更多 »

罗素大学集团

羅素大學集團(The Russell Group)成立於1994年,由二十四所英國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組成,包含了著名的金三角名校,被稱為「英國的常春藤聯盟」,代表着英國最顶尖的大學。與美國的常春藤盟校不同的是,他們皆由國家資助,其目的是要代表这些机构的观点、游说政府国会、提出研究报告来支持他们的立场。 羅素集團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最初的二十所院校的校長,每年春季固定於倫敦羅素廣場旁的羅素飯店舉行研究經費大會而得名。該集團關心的焦點在於提升研究經費、增加學校收入、招聘最優秀的教職員與學生、降低政府干預及提倡大學合作等。.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罗素大学集团 · 查看更多 »

羅傑·潘洛斯

羅傑·潘洛斯爵士,OM,FRS(Sir 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物理學家與牛津大學數學系W. W. Rouse Ball名譽教授。他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工作擁有高度評價,特別是對廣義相對論與宇宙學方面的貢獻。他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羅傑·潘洛斯是科學家理昂內·潘洛斯與的兒子,為數學家與西洋棋大師強納森·潘洛斯的兄弟。.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羅傑·潘洛斯 · 查看更多 »

羅莎琳·富蘭克林

羅莎琳·愛爾西·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是一位英國物理化學家與晶體學家。她所做的研究,專注於DNA、病毒、煤炭與石墨等物質的結構。其中她所拍攝的DNA晶體繞射圖片「照片51號」,以及關於此物質的相關數據,是詹姆斯·華生與佛朗西斯·克里克解出DNA結構的關鍵線索。此後她也領導了關於菸草鑲嵌病毒與小兒麻痺病毒的研究。 1958年,富蘭克林因支氣管肺炎及卵巢癌逝世。2003年,倫敦國王學院將一棟新大樓命名為「富蘭克林—威爾金斯館」以紀念她與同事莫里斯·威尔金斯的貢獻。.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羅莎琳·富蘭克林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阿普尔顿

爱德华·阿普尔顿爵士,GBE,KCB,FRS(Sir Edward Appleton,),英国物理学家,曾任爱丁堡大学校长,国际科学无线电协会主席。 他长期从事大气层物理性质的研究,1926年发现高度约为150英里(241千米)的电离层,后被命名为阿普顿层,194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爱德华·阿普尔顿 · 查看更多 »

甜心大話王

《甜心大話王》(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是一套2002年的英國喜劇片,由奧利華·柏加執導,哥連·費夫、路柏·艾弗烈、麗絲·韋花絲潘及法蘭絲·奧歌娜等主演。電影改編自王爾德著名諷刺風俗喜劇《不可兒戲》,以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為背景,描述兩名倫敦紳士結為好友後,各自找到真愛的故事。.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甜心大話王 · 查看更多 »

照片51

照片51(Photo 51)是1952年由羅莎琳·富蘭克林所拍攝的一張DNA之X光繞射圖片,是解出DNA結構Watson JD, Crick FHC(1953).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照片51 · 查看更多 »

特命全權公使

特命全權公使,通常簡稱公使,是一國元首向駐在國元首派遣的次高外交代表,級別僅次於特命全權大使,但實質地位、職務以及所享受的外交特權與豁免同大使相同。 特命全權公使原為君主制國家的元首向共和制國家的政府派出的全權代表,後演變為大國向小國派出的外交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联合国所有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各國開始向所有建交國家派遣大使。.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特命全權公使 · 查看更多 »

特務戇J

《憨豆特工》(Johnny English)是一部於2003年上映的英國喜劇電影,由執導,也是《戇豆先生》罗温·阿特金森主演的作品之一。《憨豆特工》与阿特金森先生主演的《憨豆先生》系列并没有任何联系,惟二者的主人公之扮演者为同一人且性格十分相似而得名。.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特務戇J · 查看更多 »

牛津

牛津(Oxford,,),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牛津郡的行政總部、非都市郡區和城市地位,為牛津大學-英語國家中歷史最久的大學的發源地,人口大约在165,000左右,其中153,900住在中央城区。中央城区位于伦敦西南方向80公里处。著名的查威尔河与泰晤士河贯穿牛津,于城市南部中央交匯。.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牛津 · 查看更多 »

獅(學名:Panthera leo),俗稱獅子(古稱狻猊),被人稱為万獸之王。獅是一種生存在非洲和亞洲的大型猫科動物,豹屬之中最著名的一種,現存中是和老虎并列的两大猫科动物,其雄性的鬃毛是其特徵之一,過去牠分佈在多個洲,但因為人類的開發,現代的獅群生存環境與分佈已經大大縮小了。中國地區本來沒有獅子,直到張騫通西域以後,才從伊朗附近的地區知道獅子的存在。 獅子的天生死敵为鬣狗。.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狮 · 查看更多 »

登錄建築

登錄建築(listed building)是英國特殊建築和歷史遺產法定列表(Statutory List of Buildings of Special Architectural or Historic Interest)中在列的建築物,是一種受保護建築類別。該國有大約五十萬建築在該列表中。各個構成國維護登錄建築的機構各不相同,在英格蘭是英格蘭遺產委員會、蘇格蘭是蘇格蘭文物局、威爾士是威爾士議會歷史環境部、北愛爾蘭是北愛爾蘭環境局。這個詞也在愛爾蘭共和國使用,不過這裡更常見是“Protected structure”(保護建築)一詞。 登錄建築若無官方特別許可,不得拆毀、擴建或改造,不過一些宗教用建築有自己的處理辦法。在一些情況下,登錄建築的業主若不能擔負起修補和維護登錄建築的職責,甚至可能面臨起訴的風險。 雖然大部分在列的結構物都是建築物,但實際上也有橋樑、紀念碑、雕塑甚至阿比路等其他結構物登錄在冊。 此外,一些特別古老的建築,例如巨石陣,則屬於纪念性建筑(Scheduled Monument)的範疇。.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登錄建築 · 查看更多 »

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君主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宫殿坐落在西敏市,是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在英国历史上的欢庆或危机时刻,白金汉宫也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 1703年至1705年,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白金汉屋”,构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築,1761年,喬治三世获得该府邸Robinson, p. 14,并作为一处私人寝宫。此后宫殿的扩建工程持续超过了75年,主要由建筑师约翰·纳西和爱德华·布罗尔主持,为中央庭院构筑了三侧建筑。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王正式宫寝。19世纪末20世纪初,宫殿公共立面修建,形成延续至今天白金汉宫形象。二战期间,宫殿礼拜堂遭一枚德国炸弹袭击而毁;在其址上建立的女王画廊于1962年向公众开放,展示皇家收藏品。现在的白金漢宮對外開放參觀,每天清晨都会進行著名的禁衛軍交接典禮,成为英国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观。,英國語言文化中心.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白金汉宫 · 查看更多 »

花窗玻璃

花窗玻璃(stained glass),為西方建築裝飾品,常見於教堂,裝置於建物牆面上。在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花窗玻璃藝術也很常見。其作用原理是,當日光照射玻璃時,可以造成燦爛奪目的效果。而在電燈時代,夜間從教會內放射出的彩光,更是氣象萬千。早期花窗玻璃多以聖經故事為內容,以光線配合圖案的效果感動信徒。而一些教會所在地本地的傳說和神話,也會進入其主題之中。近代以來,花窗玻璃不僅出現在教堂,也在許多一般建築中獲得應用。.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花窗玻璃 · 查看更多 »

Ex officio

#重定向 拉丁語短語列表_(E字頭)#ex officio.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Ex officio · 查看更多 »

莎孚

莎孚(古希臘文:Σαπφώ;拉丁化:Sappho,約630-570BC),古希臘的女同性戀詩人,一生寫過不少情詩、婚歌、頌神詩、銘辭等。著有詩集九卷,大部分已散軼,現僅存一首完篇、三首幾近完篇的詩作,(最新一首剛在2005年出版)以及若干斷句,在一首嫁名柏拉圖的短歌中,莎孚被稱「第十繆斯」。周作人早年曾譯介她的詩歌。莎芙是女同性戀者,西方語言中「女同性戀者」一詞(例如德語:Lesbe,法語:lesbienne,英語:lesbian),即源自其居住地萊斯博斯島(現代及古希臘語:Λέσβος,古希臘語拉丁字母轉寫:Lesbos,現代希臘語拉丁字母轉寫:Lesvos)。.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莎孚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威爾金斯

莫里斯·休·弗雷德里克·威爾金斯,FRS(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出生於紐西蘭,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專注於磷光、雷達、同位素分離與X光繞射等領域。其在倫敦國王學院期間解開了DNA分子結構,以及一些相關研究,使其與佛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在國王大學的同事羅莎琳·富蘭克林,也是這項研究的主要貢獻者之一,但因病逝世,無緣得獎。.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莫里斯·威爾金斯 · 查看更多 »

聖托馬斯醫院

聖托馬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市中心的大型教學醫院,附屬蓋伊和聖托馬斯國民保健信託基金會,同時為醫療科學學術中心國王醫療合作聯盟的成員。聖托馬斯醫院聯同蓋伊醫院及國王學院醫院皆為倫敦國王學院醫學院提供教學設施。 聖托馬斯醫院最初位於倫敦薩瑟克,但於1871年遷至蘭貝斯;醫院座落於泰晤士河畔、國會大廈西敏宮對岸。醫院自12世紀起為倫敦薩瑟克区及蘭貝斯区提無醫療服務。聖托馬斯醫院為倫敦其中一所著名醫院,阿斯特利·庫柏、威廉·切塞爾頓、弗羅倫斯·南丁格爾等醫生和護士都曾在內工作。.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聖托馬斯醫院 · 查看更多 »

達文西密碼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ISBN 0-385-50420-9)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部小说,2003年3月18日由兰登书屋出版。这本书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记录,目前全球累積銷售量更已突破8000萬冊,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这本书集合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并激起了大众对某些宗教理论的普遍兴趣,包括:有关圣杯的传说、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e)在基督教历史中的角色等通常被基督徒视为异端的理论。虽然作者声称书中所用资料是事实,不少批评者已经指出内有极多歪曲事实和捏造之处。 此书是布朗2000年小说《天使与魔鬼》(Angels and Demons)的续篇。藍燈書屋于2004年将此书再版为“特制插图版”。新版本包含了超过160幅包括文字说明的图片。.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達文西密碼 · 查看更多 »

達文西密碼 (電影)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改編自美國作家丹·布朗2003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是丹·布朗的小說中首部改編成電影的作品,是主角羅柏·蘭登第二次登場的故事。.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達文西密碼 (電影) · 查看更多 »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衛報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桑德斯

西西里·瑪麗·桑德斯女爵士,OM,DBE,FRCS,FRCP(Dame Cicely Mary Saunders,),英國醫護工作者及社會工作者,開創了臨終關懷(palliative care)的醫療實踐。.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西西里·桑德斯 · 查看更多 »

西敏市

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是現在的英國大倫敦地區轄下之一自治市。西敏市的土地向東毗鄰古老的倫敦市,向西則是肯辛頓-切爾西區,而南邊的邊界即是泰晤士河。1965年時《》(London Government Act 1963)實際施行,該法廢除倫敦郡設置大倫敦,於同時一併成立西敏市,並賦予城市地位。在此之前,此地區的行政區劃稱為(Metropolitan Borough of Westminster),是倫敦郡下屬的次級行政區之一,範圍略小於今日的西敏市。 除了為數不少的公園和開放空間以外,該區的人口密度亦相當高。許多與倫敦有關的景點都在該區內,如聖詹姆士宮、白金漢宮、西敏宮以及唐寧街10號。該區又可被劃分為數個區域,包含白金漢宮周邊古老的行政區域西敏;牛津街、攝政街、皮卡迪利街、龐德街附近的商業區;以及夜間娛樂區域蘇荷區。該區大部分區域都是住宅區,截至2008年大約有23.6萬的人口數。西敏市的地方政府為。.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西敏市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泰累尔

克斯·泰累尔(Max Theiler,),又译马克斯·蒂勒,南非微生物学家。1951年由于发现黄热病疫苗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马克斯·泰累尔 · 查看更多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里奧·巴爾加斯·略薩(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秘魯作家和詩人。創作小說、劇本、隨筆、詩歌、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臺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Mario(馬里奧)是名字,Jorge(豪爾赫)和Pedro(佩德羅)也是名字,Vargas(巴爾加斯)是父親的姓,Llosa(略薩)是母親的姓,分別代表Mario父親和母親的家族。因「他對權力結構描繪,以及他那反抗、起義、失敗的犀利印象」獲頒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2011年2月3日,被西班牙國王依Real Decreto 134/2011號令,成為第一代巴爾加斯·尤薩侯爵(Marquesado de Vargas Llosa).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 查看更多 »

詹姆士·W·布拉克

詹姆士·懷特·布拉克爵士,OM,FRS,FRSE,FRCP(Sir James Whyte Black,),蘇格蘭藥理學家,發明藥物Propranolol和合成出Cimetidine。他因這些成就而在1988年獲頒贈諾貝爾醫學獎。.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詹姆士·W·布拉克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苏格兰数学物理学家。其最大功绩是提出了将电、磁、光统归为电磁场中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在电磁学领域的功绩实现了物理学自艾萨克·牛顿后的第二次统一。 在1864年發表的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中,麦克斯韦提出電場和磁場以波的形式以光速在空間中传播,并提出光是引起同种介质中電场和磁场中許多現象的电磁扰动,同时从理论上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此外,他还推进了分子运动论的发展,提出了彩色摄影的基础理论,奠定了结构刚度分析的基礎。 麦克斯韦被普遍认为是十九世纪物理学家中,对于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的巨大进展影响最为巨大的一位。他的科学工作为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下理论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先声。有观点认为,他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仅次于艾萨克·牛顿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麦克斯韦百年诞辰时,爱因斯坦本人盛赞了麦克斯韦,称其对于物理学做出了“自牛顿时代以来的一次最深刻、最富有成效的变革”。.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查看更多 »

魏翰楷

魏翰楷(Hans Carl Freiherr von Werthern,),或稱魏翰凱,德國外交官,2007年至2010年間擔任德國駐華公使,2014年起則出任駐日大使。 魏氏出身自德國萊茵蘭-普法茲-zh-hans:州; zh-hant:邦;-,從該--的美茵茨大學畢業,並曾留學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和。1984年參加外交部受訓後,他遂進入外交界服務,除了使節生涯外,尚歷任駐外館員、參贊及外交部本部組長、處長、司長等職務。.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魏翰楷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奖

诺贝爾奖(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奖项。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经济学奖于1968由瑞典中央银行增设,全称“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诺贝尔奖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国通称賽普勒斯(Κύπρος;Kıbrıs),是位於歐洲與亚洲交界處的一個岛国,位於地中海東部,面積9,251平方公里。 已知人類在賽普勒斯的活動足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10,000年,此一時期的遺址有喬伊魯科蒂亞,為新石器時代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建築群。塞浦路斯因地處地中海進入西亞地區的要衝,從古至今已被西臺、亞述、埃及、波斯、阿拉伯哈里發王朝、烏邁耶王朝、威尼斯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外來勢力侵略或佔領過。西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從波斯人手中接管了此島。1878年起,為英國所管理,直至於1960年獲得獨立,隔年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 賽普勒斯独立后的主體民族希腊人和少數民族土耳其人零星冲突不断,直至1974年爆发严重的種族流血冲突。主要居住于该岛北部的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干預和支持下于当地另立政权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因此賽普勒斯共和國法理主權為賽普勒斯全島及其周圍海域(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因為條約分配予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然而事實上(希臘人政权)有效統治區域仅为南方,占全島面积的63%。北賽普勒斯作为政治實體目前僅為土耳其共和國所承認。賽普勒斯共和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賽普勒斯 · 查看更多 »

賀伯特·威爾森

賀伯特·威爾森(Herbert Wilson,)是一位英國物理學家,為倫敦國王學院發現DNA結構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賀伯特·威爾森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霍华德

迈克尔·霍华德,林姆的霍华德男爵,CH,QC,PC(,),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大律師出身,2003年至2005年任保守黨黨魁。 夏偉明從1983年至2010年間任下議院福克斯通和海斯選區議員,歷仕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內閣,先後在1990年至1992年任就業大臣,1992年至1993年任環境大臣,以及在1993年至1997年任內政大臣。夏偉明在2003年接替因不信任動議獲通過而卸任的施志安,出任保守黨黨魁,同時兼任下院反對黨領袖,至2005年由大衛·卡麥隆接任。 在2006年,夏偉明宣佈將於2010年英國大選放棄尋求競逐下院議席。退出下院後,他在2010年5月獲冊封為終身貴族,晉身上議院。在2011年的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中,他獲英廷授予名譽勳位。.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迈克尔·霍华德 · 查看更多 »

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又称霍奇金氏病、何杰金氏病,或何杰金氏淋巴瘤,為淋巴瘤的一型,是一种淋巴细胞的癌变,症狀包含發燒、,以及體重減輕,常見頸部、上臂,以及鼠蹊部,患者同時也可能會感到疲憊或搔癢。 約半數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是因EB病毒引起,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家族有相關病史,或是個人曾受HIV感染。何杰金氏淋巴瘤主要分為典型(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及兩種,可以藉由尋找淋巴結中的何杰金氏淋巴細胞協助診斷,例如。 何杰金氏淋巴瘤可以藉由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以及骨髓移植治療,治療的選擇一般藉由疾病的進展程度,以及其特性進行判斷。在疾病初期,治癒率通常較高,在美國,此疾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86%,20歲以下的患者存活率更高達97%。但放療及化療藥物可能增加日後罹患其他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肺部疾病的風險。 2015年,全球約有57.4萬人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約2.39萬人死於此病,在美國,0.2%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時間點有罹患過此一疾病 此疾病最常於20至40歲之間診斷出來。何杰金氏淋巴瘤命名自英國醫師,他於1832年首次描述了此一疾病。.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霍奇金淋巴瘤 · 查看更多 »

蘭貝斯區

蘭貝斯區(London Borough of Lambeth,讀音:)是英國英格蘭大倫敦內倫敦的自治市,人口272,000,面積26.82平方公里。.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蘭貝斯區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勒·拉赫曼·巴扎兹

阿卜杜勒·拉赫曼·巴扎兹(阿拉伯语: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بزاز,拉丁化:Abdul Rahman al-Bazzaz,),伊拉克政治家、总理。 1964年5月1日至1965年4月30日他担任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1965年任外交部长长达数月,后来在1965年他成为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总统死亡时代理三天总统,1966年8月选举前离开总理职位。 B B B B B.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阿卜杜勒·拉赫曼·巴扎兹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薇薇安·魏斯伍德

薇薇安·伊莎貝爾·威斯活女爵士,(Dame Vivienne Isabel Westwood née Swire,本名薇薇安·伊莎貝爾·施懷雅,)是一名英國時裝設計師,出生於英格蘭柴郡,17歲遷至倫敦,曾經當過教師。 她曾有過多段婚姻,首任丈夫是Derek Westwood,婚姻維持了3年。後認識其後成為性手槍樂隊(The Sex Pistols)經理的(Malcom McLaren),1971年,馬金開設一家商店,薇薇安在此時開始設計時裝,曾為男友設計舞台服裝,1972年和馬金合資開設“Let it Rock”酒吧,銷售唱片及衣服,帶領起龐克風潮。其後建立起以自己名字為名的時裝品牌。經常遊歷米蘭和巴黎。中文媒體常稱呼其綽號「西太后」。.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薇薇安·魏斯伍德 · 查看更多 »

邁可·列維特

邁可·列維特,FRS(Michael Levitt,),是一位出生於南非的犹太裔美国、英國、以色列籍生物物理學家,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研究專長為計算生物學,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列維特與馬丁·卡普拉斯、阿里耶·瓦舍爾,因「為複雜化學系統創造了多尺度模型」,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邁可·列維特 · 查看更多 »

蓋伊醫院

蓋伊醫院(Guy's Hospital)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市中心的大型醫院,屬於蓋伊和聖托馬斯國民保健信託基金會(Guy's and St Thomas' NHS Foundation Trust)的一部份,亦是醫療科學學術中心國王醫療合作聯盟(King's Health Partners)的成員。蓋伊醫院為倫敦國王學院醫學院的其中一所教學醫院,另外兩所醫院分別為聖托馬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及國王學院醫院(King's College Hospital)。蓋伊醫院塔翼(前稱蓋伊塔)曾為全球最高的醫院大樓,塔翼樓高,合共34樓。.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蓋伊醫院 · 查看更多 »

鄧永鏘

鄧永鏘爵士(Sir David Tang Wing-cheung,),已故香港慈善家鄧志昂曾孫、鄧肇堅之長孫、鄧伯勤兒子、鄧日燊侄兒,中國傳統服裝品牌上海灘,香港、北京及新加坡中國會創辦人。.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鄧永鏘 · 查看更多 »

脱氧核糖核酸

--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DNA)又稱--氧核醣核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配方」。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核醣核酸所需。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稱為核苷酸,而糖類與磷酸藉由酯鍵相連,組成其長鏈骨架。每個糖單位都與四種鹼基裡的其中一種相接,這些鹼基沿著DNA長鏈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組成遺傳密碼,是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讀取密碼的過程稱為轉錄,是根據DNA序列複製出一段稱為RNA的核酸分子。多數RNA帶有合成蛋白質的訊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擁有特殊功能,例如核糖體RNA、小核RNA與小干擾RNA。 在細胞內,DNA能組織成染色體結構,整組染色體則統稱為基因組。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之前會先行複製,此過程稱為DNA複製。對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體是存放於細胞核內;對於原核生物而言,如細菌,則是存放在細胞質中的拟核裡。染色體上的染色質蛋白,如組織蛋白,能夠將DNA組織並壓縮,以幫助DNA與其他蛋白質進行交互作用,進而調節基因的轉錄。.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脱氧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金三角名校

金三角名校(Golden Triangle)是指位于英国牛津、剑桥及伦敦三个城市的一批最顶尖社会与人文科学研究型大学。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toryCode.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金三角名校 · 查看更多 »

酷儿研究

酷儿研究是一门从文学理论、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其它研究酷儿人群的定义、生活、历史和人口的人文学科发展而来的综合学科。 一些最初的酷儿研究的人包括米歇尔·福柯、朱迪恩·巴特勒(Judith Butler)、Audre Lorde、约翰·博斯韦尔和伊夫·科索夫斯基·塞奇威克(Eve Kosofsky Sedgwick)。 酷儿研究的方法包括搜集酷儿的影响和文学作品的主题;政治趋向和受压迫女性、种族群体、贫穷阶级与酷儿关系的分析;以及研究历史上被忽略的以及被宗教排除在外的酷儿人物和趋向。 酷儿研究不应与酷儿理论相混淆,酷儿研究是酷儿理论里面一个解析主义的分析观点。.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酷儿研究 · 查看更多 »

艾力克·斯托克斯

艾力克·斯托克斯(Alec Stokes,)是1940年代到1950年代間,倫敦國王學院的DNA研究團隊成員之一。他曾與羅莎琳·富蘭克林、雷蒙·葛斯林、莫里斯·威爾金斯、賀伯特·威爾森等人共事。.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艾力克·斯托克斯 · 查看更多 »

艾倫·狄波頓

艾倫·狄波頓 FRSL(Alain de Botton,),出生於瑞士、居住在英國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及製作人。他的著作及所制作的電視節目慣以哲學角度,詮釋與探討各種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際遇。他出版的小说《愛情筆記》(1993)售出了两百萬份拷贝。他的《拥抱似水年华》(1997)、《身份的焦虑》(2004)和《幸福建筑》(2006)都创出了最畅销书籍的佳绩。 他于2008联合创办了人生学校,在2009年创立了生活建筑。他在2015年被授予“叔本华奖“——墨尔本作家节的年度作家奖。.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艾倫·狄波頓 · 查看更多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BBC新聞(BBC News)是英國廣播公司旗下負責播報新聞節目的一個部門 。在BBC第一台,除了早上的《BBC早餐》之外,還在下午1點和傍晚6點以及晚上10點播出約30分的新聞。BBC在英國各地的分支機構也會製作面向各地區播出的新聞節目。除了電視和廣播之外,BBC也通過網絡提供新聞。BBC新聞網在1997年11月上線,現在每月的訪問者數超過1500萬人,是英國最具人氣的新聞網站之一。許多BBC電視新聞節目也在網上公開。.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 查看更多 »

英國財政部

#重定向 英国财政部.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英國財政部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雷蒙·葛斯林

雷蒙·葛斯林(Raymond Gosling,)是一位與莫里斯·威爾金斯及羅莎林·富蘭克林於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共事的科學家,是DNA結構的推導者之一。上司為約翰·藍道爾。在醫藥物理方面也有所貢獻。 他于2015年5月18日逝世,享年88岁。.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雷蒙·葛斯林 · 查看更多 »

雙股螺旋

雙股螺旋由两条螺旋曲线相互缠绕而成'。最常见的雙股螺旋是表现生态遗传的DNA。核酸复合物的双螺旋结构出现作为其的结果,并且是在确定其的基本组成部分。該術語隨著1968年的出版物《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故事》(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是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杜威·沃森所寫的一本科學研究自傳,進入流行文化。.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雙股螺旋 · 查看更多 »

RAE

RAE可以指:.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RAE · 查看更多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重定向 泰晤士高等教育.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Times Higher Education · 查看更多 »

Universities UK

Universities UK是一英國的一家大學倡導團體,前身是英國大學校長委員會(Committee of Vice-Chancellors and Principals of the Universities of the United Kingdom,CVCP),與會人士是英國各大學校長。 1918年該團體的第一次校長諮詢會議召開,與會校長有二十一位。 2000年12月1日改現名。 該組織的工作是支持各大學的工作并謀求大學地位的提升。其下還有為蘇格蘭地區大學服務的Universities Scotland。.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Universities UK · 查看更多 »

V怪客

《V怪客》(V for Vendetta)是一部於2005年上映的電影,由詹姆斯·麥克特格執導,華卓斯基姐妹編劇,劇情改編自與阿蘭·摩爾創作的同名1988年DC漫畫,並由雨果·威明、娜塔莉·波曼、與约翰·赫特等人主演。該片的背景設定在一個架空的未來——受到新法西斯主義統治的倫敦,講述自由鬥士V(威明飾演)反抗極權政府北方之火的故事。 《V怪客》的製片作業始於1988年,當時製片人喬·西佛取得了漫畫《V怪客》的電影改編權。該片的主體拍攝於2005年3月至6月間進行,取景地包含德国波茨坦的巴貝爾堡攝影棚以及英國倫敦的奧德維奇站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地。 《V怪客》所獲評價多為正面,並以5,400萬美元的製片預算在全球收穫逾1.32億美元的票房。此外,《V怪客》還因片中的諸多爭議性題材——如同性戀議題等——而引起各方爭論。該片入圍了多個獎項,如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獎及雨果獎的等,而演員娜塔莉·波曼則拿下了土星獎。.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V怪客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巴克拉

查尔斯·巴克拉(Charles Barkla,),英國物理學家。任教於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的他,致力於基礎物理研究。1917年,他因發現X射線的散射現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查尔斯·巴克拉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維多利亞時代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就已有空前的名聲,在二十世紀時他的文學作品受到評論家和學者廣泛的認可。狄更斯的小說和短篇故事繼續廣為流行。 狄更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有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事评论、戏剧、诗歌等,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了卓越的贡献,一百多年来他的代表作《双城记》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查尔斯·狄更斯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功绩勋章和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皇家学会会长(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组织学家、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在生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方面有很多贡献。他和埃德加·阿德里安一起由于“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萊爾

查爾斯·萊爾爵士,第一代從男爵(Sir Charles Lyell, 1st Baronet,FRS,),英國地質學家、律師,是均變說的重要論述者。.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查爾斯·萊爾 · 查看更多 »

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Glasgow ; Glesca;Glaschu)是英國苏格兰最大城市,位於蘇格蘭西部的克萊德河河口。格拉斯哥不僅是蘇格蘭最大城市與最大商港,也是英国第三大城市。大格拉斯哥地区拥有人口230万,占苏格兰总人口的41%。 格拉斯哥是從主教區和皇家自治鎮發展而來的,隨著15世紀時格拉斯哥大學的建立而成為區域文化中心,在18世紀的蘇格蘭啟蒙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英屬北美及英屬西印度群島之間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到了工业革命时期重要性更大,在维多利亚及爱德华时期被誉为仅次于伦敦的“(大英)帝国第二城”,是继伦敦和巴黎之后第三个人口达到百万的欧洲城市。 近年来格拉斯哥逐渐发展成为欧洲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众多苏格兰企业将总部设于此。 2011年格拉斯哥被评选为英国第3、世界第57适宜居住的城市。.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格拉斯哥 · 查看更多 »

歐洲大學協會

歐洲大學協會(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EUA)代表並為超過850所座落於47個國家內的大學提供一個高等教育及研究的合作和交換的平台。協會的成員包括歐洲之研究及教學大學、各國之校長協會、及各國活躍於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機構。歐洲大學協會的總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歐洲大學協會 · 查看更多 »

河岸街

河岸街(官方Strand,民间the Strand,音译斯特兰德)或名河岸,是伦敦西敏市一条街道的名称。河岸街西起特拉法加广场,东至圣殿关处与弗利特街汇合。今天的河岸街比历史上短,长度刚刚超过3/4英里(3/4英里约合1,207米)。.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河岸街 · 查看更多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英文: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為《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此機構原本與QS公司合作,於2004-2009年期間聯合推出《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但後各闢蹊徑。泰晤士改與路透社及近期的愛思唯爾合作,並建立了自己的排名系統。發展至今,此排行榜囊括了世界綜合、學科、聲譽,以及亞洲及金磚五國兩個地區性榜單。《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獲評為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排行榜之一。其因採用了較為客觀的準則而獲得一些學者的讚賞,但也因部分調查方式不周延及具一定的商業性質而惹來批評。.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查看更多 »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英国的一份於全国发行的綜合型日报,是一张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巨大影響力的报纸。昔译《太晤士报》,又稱《倫敦時報》。 《泰晤士报》隶属於-zh-hans:鲁珀特·默多克; zh-hant:魯珀特·梅鐸;-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視为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針砭時勢的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後,《泰晤士报》风格渐趋保守。該報在政治立場上傾向支持英國保守黨。.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泰晤士报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斯·高爾頓

法蘭西斯·高爾頓爵士,FRS(Sir Francis Galton,),英格蘭維多利亞時代的博学家、人類學家、優生學家、熱帶探險家、地理學家、發明家、氣象學家、統計學家、心理學家和遺傳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表弟。.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法蘭西斯·高爾頓 · 查看更多 »

法院巷

法院巷(Chancery Lane),粵語亦音譯為贊善里,是位於英國倫敦市中心倫敦市地區的一條單行道。法院巷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161年。在歷史上法院巷曾和法律界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在這裡仍有不少諮詢公司。.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法院巷 · 查看更多 »

溫布頓

温布尔登(Wimbledon)可能是指:;网球.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溫布頓 · 查看更多 »

惠灵顿

惠灵顿(Wellington、毛利語:Te Whanganui-a-Tara 或 Poneke)是新西兰的首都,位於新西兰北岛南端,人口约四十万。它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城市,与悉尼和墨尔本一起成为大洋洲的文化中心。许多艺术家在此定居或活动,它还有许多艺术咖啡馆和生动的夜生活。.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惠灵顿 · 查看更多 »

戈弗雷·比奈萨

戈弗雷·卢孔格瓦·比奈萨(斯瓦希里语:Godfrey Lukongwa Binaisa,),乌干达政治家、律师,1979年至1980年期间曾出任总统。.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戈弗雷·比奈萨 · 查看更多 »

星期日泰晤士報

《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英國的一份於每周日出刊的報紙。 《星期日泰晤士報》也有出版愛爾蘭共和國的版本,不過其與《愛爾蘭時報》沒有直接關聯。《星期日泰晤士報》由時報報業公司(Times Newspapers Ltd)出版,而該公司又是新聞集團的下屬企業。.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星期日泰晤士報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英語:Neoclassicism),是一種新的復古運動。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並迅速在西方世界擴展的藝術運動,影响了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亦即反對華麗的裝飾,儘量以儉樸的風格為主)。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並且知曉所模仿的內容為何。.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新古典主義 · 查看更多 »

托馬斯·貝爾 (動物學家)

托馬斯·貝爾 FRS(Thomas Bell,1792年10月1日-1880年3月13日)是一位英國動物學家、外科醫生及作家,出生於英格蘭普爾。.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托馬斯·貝爾 (動物學家)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哈代

托马斯·哈代,OM(Thomas Hardy,),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托马斯·哈代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拉惹勒南

拉惹勒南(Sinnathamby Rajaratnam,)是新加坡的前副总理和高级部长。拉惹勒南从1959年至1988年也是一名新加坡国会议员。拉惹勒南被视为新加坡國父之一。.

新!!: 伦敦国王学院和拉惹勒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倫敦英皇學院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