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朗伊斯蘭革命

指数 伊朗伊斯蘭革命

伊朗伊斯蘭革命(又稱1979年革命;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 Enghelābe Eslāmi)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領導的伊朗君主立宪政體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亞圖拉(革命領袖)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成立了以伊斯兰教什叶派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於1978年1月發生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罷工及示威活動癱瘓了整個國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因此在兩星期後,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蘭,受到數百萬伊朗人的歡迎。在不久後的2月11日,游擊隊和叛軍在巷戰裡擊敗了忠於沙阿的部隊,導致皇室政權的崩坍。經過了全國公投後,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為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新宪法《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 這一次異乎尋常的革命使全世界感到錯愕:它的发生沒有那些引起革命的慣常因素,更傾向於價值觀上,西方開放生活形态、世俗化宗教與傳統而保守的伊斯蘭思想之間的深刻矛盾;革命很快使國家发生了彻底的轉變;革命获得了廣大群众的支持The Unthinkable Revolution in Iran,第121頁;耗費大量資金建立的軍隊及保安部門保護下的原政权仍能被推翻,親美巴勒維政權所推崇的、物質主義的世俗化政策被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基赫的监护(伊斯蘭法理學家的管治)之下的神權性政教合一政體,即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在一位來自庫姆的80歲流亡宗教學者監護下,伊斯蘭共和國需要進一步證明它的存在價值」。.

106 关系: 卫星电视南非叛軍叛教 (伊斯蘭教)吉米·卡特大不里士尼加拉瓜居鲁士二世巴哈伊信仰巴斯基帝国主义两伊战争中央情报局世俗主义世俗化庫爾德斯坦人类发展指数以色列什叶派什叶派宗教学者等级伊朗伊朗人民党伊朗人民聖戰組織伊朗臨時政府 (1979年)伊朗歷史伊朗民族陣線伊朗文化及伊斯蘭教令部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教伊斯蘭共和黨伊斯蘭革命衛隊伊斯蘭教法伊斯蘭教法學伊斯法罕伊拉克德黑兰土耳其包機共产主义示威神權政體神權政治种族隔离科威特穆哈兰姆月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穆罕默德贾瓦德·巴霍纳尔第三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第五縱隊维纳·迈克尔·布鲁门塔尔罷工美國美國能源部長美国国务院真主党瑞士独裁白色革命音乐遜尼派萨达姆·侯赛因褻瀆西方化識字率诽谤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胡齊斯坦省阿訇阿扎迪塔蘇聯资本主义薩爾曼·魯西迪自由主义金融危机酷刑英國秘密情報局英苏入侵伊朗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梵蒂冈死亡率殖民主义殉教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沙特阿拉伯沙阿波音747波斯灣阿拉伯國家波斯波利斯波斯湾法基赫的監護泛阿拉伯主义游击战戒严文盲政治自由政治腐敗政教合一愛爾蘭1906年波斯憲法1917年俄国革命1953年伊朗政變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扩展索引 (56 更多) »

卫星电视

卫星电视(簡稱衛視)即通过接收人造卫星转播过来的电视信号节目的电视广播方式。卫星电视的传输过程一般为:通过卫星将地面基站发射的微波信号远距离传输,最终用户使用定向天线将接收的信号通过解码器解码后输出到电视终端收视的一整套过程。其他常见的广播方式有地面電視和有線電視。 早期的微波信号为模拟信号,常常需要很大的天线来接收。90年代后期起数字信号渐渐成为主流,现在模拟信号大多已经淘汰。而数字信号又分为C,Ku两种波段传输,因为很多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更趋于选择Ku段。而加密方式各运营商也有不同选择,华人运营商多选择法国电信、Conax、南瓜Nagra等加密方式。 此外,常常同波束的信号不仅负载视频信号,还会负载音频,数据(远程教育,远程网络传输),还会用作即时视讯传输等多种信号。.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卫星电视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叛軍

#重定向 舉事.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叛軍 · 查看更多 »

叛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所谓的叛教(ارتداد;irtidād 或 riddah)通常被定義為一位先前信奉伊斯蘭教(包括出生在穆斯林家庭)的人在言語或行為上摒棄伊斯蘭教,例如公開宣稱或被證實放棄伊斯蘭信仰、持異端主張、對戒律明知故犯且拒絕悔改(不行五功、故意違犯禁令、跟卡菲爾聯合對抗教胞等均屬之)、故意辱教、公開質疑伊斯蘭信仰本身等。 遜尼派的四個主要教法學派都認同一個人非因無知(如父親是偽信者,致子女從小缺乏伊斯蘭教育)或受脅迫(如因生命安全考量而觸犯禁令)而叛教是一種罪。他們也把嚴重叛教(如上述行為)與輕微叛教(如表示自己不虔誠)區分。根據瓦埃勒·哈拉格(Wael Hallaq)的說法,關於叛教的律法不是從《古蘭經》而來。 有些伊斯蘭教法學家,諸如哈乃斐派教法學家沙拉赫西(Sarakhsi)、馬立克派教法學家Abu al-Walid al-Baji及罕百里派教法學家伊本·泰米葉(Ibn Taymiyyah),以及一些當代伊斯蘭教法學家,諸如沙斐儀派大穆夫提阿里·戈馬(Ali Gomaa)Grand Mufti Ali Gomaa,,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25, 2007.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叛教 (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吉米·卡特

小詹姆斯·厄尔·“吉米”·卡特(James Earl "Jimmy" Carter, Jr.,),是美国的第39任总统。他早年一直在军队中服役,曾任喬治亞州州长。1976年代表民主黨当选总统,在任期间,卡特創建了兩個新的內閣部門,能源部和教育部。外交方面,卡特积极调停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战争,美国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关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卡特跟其他国家外交时注重人权保障,曾施壓當時由軍事強人朴正熙執政的韓國政府改善人权。任內面對持續性的“滯脹” ,高通膨,高失業率和經濟緩慢成長的組合,他为了阻止通货膨胀,曾将利息增加到最高20%,引起了部分民眾的反对。1979年他签署移交巴拿馬運河主權移議,同年蘇聯進兵阿富汗,卡特下令對蘇聯採取糧食禁運,抵制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並撤銷雙方所簽署的限制戰略武器條約。1980年,伊朗霍梅尼政权绑架人质,卡特派遣部隊救援但失败,因此他同年在竞选連任时输给了罗纳德·里根,人質危機經444天後直至他卸任當天才解決。 卸任后,卡特積極參與调停各种战争及人質危機的斡旋工作,反对美国小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吉米·卡特 · 查看更多 »

大不里士

大不里士,(تبریز;Təbriz),中国古称桃里寺,伊朗西北部城市,是东阿塞拜疆省的首府。位于库赫·塞汉特高原之上。海拔1350米。大不里士位于一个山谷内。冬季寒冷,夏季温和,被认为是一个避暑胜地。.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大不里士 · 查看更多 »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共和国(República de Nicaragua),通稱尼加拉瓜,是位於中美洲的一個國家,為中美地峡面積最大的國家,北鄰洪都拉斯,南邊是哥斯達黎加,東臨加勒比海,西面太平洋。尼加拉瓜國土可分為三個主要地理區,分別為太平洋低地區、較為濕涼的中部高地區以及加勒比海低地區。尼加拉瓜近太平洋地區有中美洲最大的2個淡水湖-馬那瓜湖及尼加拉瓜湖。尼加拉瓜首都是马那瓜。溫暖的熱帶氣候、生物多樣性及活火山等為尼加拉瓜主要的旅遊景點。.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尼加拉瓜 · 查看更多 »

居鲁士二世

居鲁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Kūruš;کوروش بزرگ;Κύρος;)即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中文《新旧约聖經》译为古列,現代中文譯本改譯為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国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国王(前549年—前529年在位)Schmitt Achaemenid dynasty (i. The clan and dynasty)。在他的统治下,帝国不仅囊括了古代近东的所有文明国家,还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亚,和一部分中亚及高加索地区。他的帝国从西边的赫勒斯滂到东边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国。他的称号的全称为大帝,波斯国王,安善国王,米底国王,巴比伦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国王,四方之王。他还通过居魯士圓柱宣布了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人权宣言(大约在公元前539年到530年之间)。 居鲁士大帝在位的时间大约在29到31年间。他首先征服了米底王国,然后是呂底亞王国,紧接着是新巴比倫王國。大约在征服巴比伦前后,他领导了一次到中亚的远征,在远征中摧枯拉朽,“毫无例外的征服了每一个国家”。居鲁士大帝没有机会進入埃及,因为他在公元前530年12月死在了沿锡尔河攻打马萨格泰的战役中。Cyrus's date of death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last two references to his own reign (a tablet from Borsippa dated to 12 August and the final from Babylon 12 September 530 BC) and the first reference to the reign of his son Cambyses (a tablet from Babylon dated to 31 August and or 4 September), but a undocumented tablet from the city of Kish dates the last official reign of Cyrus to 4 December 530 BC; see R. A. Parker and W. H. 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 626 B.C. – A.D. 75, 1971.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居鲁士二世 · 查看更多 »

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fa Bahá'iyyat, بهائية Bahá'iyya ;或称巴哈伊教,简称巴哈伊,旧译「大同教」),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1863年,巴哈伊信仰由巴哈欧拉创立于伊朗,并在中东地区开始传播。巴哈伊也可以指代接受巴哈伊信仰并按其准则生活的人,他们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促进他人及社会的福祉。巴哈伊信仰目前拥有500至700万信徒, 遍布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和伊朗的集中度最高。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新興宗教是摩門教,但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新興宗教是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创始人为巴哈欧拉,其名意為「上帝之榮耀」,由此产生教名。根据巴哈伊的教义,宗教的历史是神差遣先知对人类进行教化的进化过程。神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巴哈欧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 巴哈伊教是个新的独立宗教。巴哈伊教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现在每个大洲建有一个灵曦堂,分别位於美洲美国伊利诺州威尔米特、大洋洲澳大利亚悉尼、非洲乌干达坎帕拉、欧洲德国法兰克福、中美洲巴拿马、亚洲印度新德里、太平洋萨摩亚、南美洲智利圣地亚哥。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售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在灵曦堂中可朗诵任何天启宗教的经典作品。 巴哈伊教有自己的历法,每年19个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闰年加5天)。每年公历3月21日(春分前後)为巴哈伊教曆新年,称为诺露兹节。每天从日落时开始。 由于巴哈伊教义的简单和普遍性,在世界各地发展很迅速,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宗教。 1935年,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开始翻译巴哈伊教经典时,认为其社会主张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理想相通,故将其翻译为「大同教」,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为「巴哈伊信仰」。.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巴哈伊信仰 · 查看更多 »

巴斯基

巴斯基(بسيج,意即“动员”;正式名称是Nirou-ye Moqavemat-e Basij,意即“抵抗力量动员”)是伊朗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创立的志愿準軍事部隊(民兵)屬於伊斯蘭革命衛隊系統,起源於1979年11月紧急征召,大量参与保卫伊朗反击伊拉克的战斗民兵。.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巴斯基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الحرب العراقية الإيرانية),在伊朗被称为被迫之战(جنگ تحمیلی)、神圣抗战(دفاع مقدس)、伊拉克入侵战争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قادسيّة صدّام),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反舰导弹等当时最先进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没有武装的平民(包括儿童老人)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设备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用直升機打直升機、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先进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之重要。.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两伊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央情报局

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簡稱CIA,中文方面簡稱中情局)是美國主要的情報機構之一,主要任务是公開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和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他國内情報機構的活動,并把這些情報報告分享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它也持有大量特殊用途的軍事武器及設備,這些設備在美蘇冷戰時期用於干擾共產國家政府,例如前苏联,此外也會針对推翻政府的組織進行資助,或刺殺美国海外利益构成威胁反對者,例如瓜地馬拉的阿本斯和智利的阿連德。中央情報局總部設在 維吉尼亞州的-zh-hans:兰利; zh-hant:蘭利;-。中央情報局是美國情報體系中,唯一一個獨立的情報部門,其地位和功能與英国秘密情報局(俗稱軍情六處,MI6)和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等情報組織並稱。.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中央情报局 · 查看更多 »

世俗主义

世俗主義(secularism),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組織控制的主張。.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世俗主义 · 查看更多 »

世俗化

世俗化(英文:Secularization)是西方宗教社會學提出來的理論概念,主要用來形容在現代社會發生的一種變化,即宗教逐漸由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地位,退縮到一個相對獨立的宗教領域裡,社會不再受到宗教的控制,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逐漸去除宗教色彩。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用「除魅」(disenchantment)來形容現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現代社會世俗化的趨勢,他認為神聖性跟機械連帶的社會控制機制在現代工業為主、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正遭受到侵蝕挑戰。.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世俗化 · 查看更多 »

庫爾德斯坦

庫爾德斯坦(库尔德语:كوردستان, Kurdistan,意为“库尔德人的土地”)是一個橫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四國山區的地區,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庫爾德人聚居的地方,如今庫爾德斯坦被這四個現代國家所分割。庫爾德人一直爭取在庫爾德斯坦地區建國,但一直受到四國政府的鎮壓,尤其是受到土耳其政府的屠殺和迫害。时任政府在2017年9月25日发起咨询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独立公投,28日宣布支持独立的票数达到近93%。另外,库尔德斯坦地区还居住着一些亚述人和亞美尼亞人等其他少數民族。.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人类发展指数

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縮寫為HDI),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从1990年開始發布用以衡量各國社會經濟发展程度的標準,並依此將各國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組。只有被列入第一組“極高”的國家才可能为發達國家。指數值根據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受教育年限(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計算出,在世界範圍內可作各國之間的比較。 分界標準: 極高:0.800以上 高:0.799~0.700 中:0.699~0.550 低:0.549以下 根據近十年的數據,挪威和澳大利亞一直穩居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兩個位置,第三位及以下的排名經常變化,但北歐國家、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爱尔兰、德國、瑞士、荷蘭、香港、日本、南韓及台灣都是近年來排名大致長期屬於前列的國家或地區。.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人类发展指数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

什葉派(شيعة,,Shia,),來自شيعة علي(,Shia-ne-Ali)的縮寫,原意為阿里的追隨者,與遜尼派併列為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教派之一。什葉派與遜尼派各門派中的主要不同不在於教義問題,主要在於誰是穆罕默德「真正接班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穆阿维耶什叶”、“奥斯曼什叶”和“阿里什叶”等,目前则專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穆罕默德堂弟及女婿)的人,遜尼派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他的岳父阿布·伯克爾。 什葉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一般認為什葉派人口數佔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0至15%,然而某些什葉派人士稱有30至35%。68%至80%的什葉派伊斯兰教徒住在以下四個國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十二伊玛目派是什葉派中最主要的派別。2012年估計什葉派中有85%屬於十二伊玛目派。 什叶派是以古兰经及聖訓上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為基礎,也包括一些什叶派視為是聖書(Nahj al-Balagha)的書籍Esposito, John.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什叶派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宗教学者等级

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些支派,如十二伊玛目派认为,对于不确定或不可靠的教法问题能够通过“创制”(伊智提赫德)得出结论。有资格进行创制的宗教学者(乌理玛,Ulamā)被称为“穆智台希德”。一般来说,宗教学者在宗教学校学习数年后才能成为穆智台希德,他们分为若干等级。.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什叶派宗教学者等级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朗 · 查看更多 »

伊朗人民党

伊朗人民黨(波斯語:حزب توده ایران),也译作伊朗图德党,是伊朗的一个非法的共产主义政黨。 該黨成立於1941年9月,前身是伊朗共产党。該黨成立初期,发展迅速,在伊朗的知识分子和城市工人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1948年,该党党员发展到20万。1950年代初期,该党是推动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的主要力量。1953年,思想较为开明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被政变推翻后,该党遭到大规模镇压,党员大批流亡国外,党的总部迁至东德莱比锡。巴列维国王实行独裁统治期间,该党在反对国王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9年,该党支持伊朗伊斯蘭革命。1983年,該黨被伊朗神权当局取缔并遭到大規模镇压,四分之三的党员及许多支持者被逮捕(这些人很多死于1988年–1989年的大处决),少数倖免于难者大多流亡欧洲。目前,该党总部设于德国柏林和英国伦敦,在伊朗国内也有地下组织。 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反映了伊朗人民党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后的遭遇。.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朗人民党 · 查看更多 »

伊朗人民聖戰組織

#重定向 伊朗人民聖戰者組織.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朗人民聖戰組織 · 查看更多 »

伊朗臨時政府 (1979年)

1979年伊朗臨時政府(又稱臨時革命政府)是伊朗在經歷伊斯蘭革命後成立的第一個政府。臨時政府在沙普尔·巴赫蒂亚尔(Shapour Bakhtiar;沙阿的最後一位首相)仍掌權的情況下在1979年2月4日根據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的授意下建立,由迈赫迪·巴扎尔甘(Mehdi Bazargan)領導。邁赫迪·巴札爾甘是臨時政府的总理,他在1979年2月14日引入七名內閣成員。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憲法在1979年10月24日的公投獲得通過,並在1979年12月3日生效。不過,臨時政府在發生伊朗人質危機不久後的1979年11月請辭,當時革命領袖霍梅尼支持脅持人質,而臨時政府則持相反意見。伊朗伊斯蘭革命議會接替成為伊朗政府,直至1980年8月12日議會成立為止。.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朗臨時政府 (1979年) · 查看更多 »

伊朗歷史

伊朗历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及錫爾河,北起高加索、裡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蘭自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份。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的薩珊帝國。 自從其成為超級大國的一部份時起, 波斯便一直擁有此稱呼,其領域範圍及佔有者數世紀來一直在變化。儘管她先後為希臘人, 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入侵并佔領并常常捲入更加強大的國家的事務中,波斯卻一直保持其國家認同,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實體。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 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并成為了一個帝國。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937172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Article: Media 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伊朗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633–656)及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伊朗的伊斯蘭化發生於八至十世紀,導致了祆教在波斯的最終衰退。然而,之前的波斯文化傳統並沒有失去,而是被新的伊斯蘭政權及其文明大量吸收。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異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于1501年為薩非王朝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王朝將什葉派作為國教,R.M. Savory, Safavids, Encyclopedia of Islam, 2nd edition是為伊斯蘭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伊朗由沙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23 January 2008.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朗歷史 · 查看更多 »

伊朗民族陣線

伊朗民族陣線(جبهه‌ی ملی ایران)是伊朗政治家穆罕默德·摩薩台與其他在1940年代的法國接受教育的伊朗世俗主義者、民族主義者一起成立的反對黨。這個政黨在1953年伊朗政變之前把持伊朗議會多年,此後作為反對派繼續運作。.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朗民族陣線 · 查看更多 »

伊朗文化及伊斯蘭教令部

伊朗文化及伊斯蘭教令部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一個政府部門,負責禁制伊斯蘭政權不許可的大眾傳播。 電影、膠片、影視、錄音帶、唱片、書籍、出版物、小冊子、商業宣傳產品、商業目錄、圖像、凹版印刷、畫作、舞台造型等的進出口都必須得到文化及伊斯蘭教令部的許可。.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朗文化及伊斯蘭教令部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共和国

伊斯兰共和国(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جمهورية إسلامية,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亦称回教共和国,是实行共和制的伊斯兰国家,是四个國教為伊斯蘭教的伊斯蘭國家国号的组成部分。.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斯兰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共和黨

伊斯蘭共和黨(波斯語:حزب 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是一個伊朗政黨,政黨在1979年成立,以響應及協助伊朗伊斯蘭革命及阿亞圖拉魯霍拉·霍梅尼建立神權政体。1987年,由於其成立的目的已經達成,政黨解散。.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斯蘭共和黨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革命衛隊

#重定向 伊斯兰革命卫队.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斯蘭革命衛隊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法

伊斯兰教法,音译为沙里亞(شريعة,,),意为“道路”,是一套以伊斯蘭教教義為準則的法律,根據《古蘭經》和可靠聖訓的內容,對人民日常生活和行為作出法律規定,因此又被稱為伊斯蘭法律(Islamic law)。.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斯蘭教法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法學

伊斯兰教法学(فقه,音译費格赫;Fiqh)是伊斯蘭教的法學,是伊斯兰教法(沙里亞法規,基於《古蘭經》及聖行所得的法律)的延伸,以教法学家的釋法和法特瓦(教令)補足沙里亞法規。 費格赫涉及伊斯蘭教的儀式慣例、道德及社會法規。遜尼派的費格赫主要學派有四(麥茲海布),什葉派則另有兩個學派。一個學習過費格赫的人被稱為法基赫(Faqīh)。.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斯蘭教法學 · 查看更多 »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Esfahān)為伊朗第三大城市,是伊斯法罕省的省會。據2006年統計,有人口1,583,609人。 伊斯法罕早在瑪代王國時已存在。在公元前六世紀中叶时成为居鲁士二世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治下的一个大城市。在前330年的马其顿王国军队入侵时遭受破坏,后被修复,并在塞琉古帝国、阿尔沙克王朝及薩珊王朝時期為一重要城鎮。公元640年阿拉伯帝国佔據伊斯法罕时也遭受毁坏,后被修复;穆斯林式的建築亦隨之出現,并开始了伊斯兰时代的繁荣和辉煌。伊斯法罕曾在1051年至1118年為塞爾柱帝国的都城。在1387年時被當時的帖木儿攻佔及蹂躏,一共屠杀了7万人。其後在1453年,伊斯法罕重新被建立,其光輝在17世纪的薩法維王朝達至高峰,更一度成為首都,人口最高达到60万人,更第二次成為伊朗的國都。現今的伊斯法罕為伊朗一文化古都,城內的伊玛目广场亦被列入世界遺產之內。.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斯法罕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德黑兰

德黑蘭(波斯語:تهران / 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同時也是德黑蘭省省會,總人口達8,429,807人,它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並且是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又是世界第19大的城市。 在20世紀,伊朗各地有大批民眾湧入德黑蘭定居,有意見認為德黑蘭的市區人口應要減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蘭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猶太會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廟。當代的德黑蘭是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當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蘭的標誌性建築。根據生活成本指數顯示,德黑蘭在2008年是全球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以城市人口計算,德黑蘭是全球第19大的都市,國內生產總值排行第56位,城市群人口排行第29位。伊朗的歷史悠久,首都也隨著時代的推進而變遷,德黑蘭是第32個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的波斯語,98%人口都使用母語,德黑蘭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蘭及伊斯蘭時代早期,德黑蘭在祆教裡被稱為「拉伊」(Ray),亦即波斯古經裡的剌伽。.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德黑兰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包機

包機,是出租飛機的一種形式,有如出租車,主要分為指定行程、目的地和時間等三種。包機不是定期班機,租戶與機主訂立出租合約。包機的乘客是租戶的顧客,除了客運包機之外,還有貨運包機。.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包機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示威

威活動是一群人共同表達意見的展現,是激進主義的一種類型,通常採取一干人集結在同一地方的形式。因為有一群人為了同一意見而集結,他們所主張的意見也因此顯得有重要性。 示威可以用來表示對一公共議題的觀點(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尤其是和社會不公及人民疾苦有關的議題。一場示威活動若參與的人越多,通常被認為是越成功的。示威活動所關注的通常是政治、經濟和社會等議題。.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示威 · 查看更多 »

神權政體

權政體(theocracy)為政體形式的一種;由上帝或神直接或透過教士階層來掌控。此外,亦可指深受宗教領袖影響之政體。.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神權政體 · 查看更多 »

神權政治

權政治是以宗教信仰作為政治的主導的政治體制。此概念自古有之,譬如,尊奉伊斯兰教法的伊斯兰国家,沙烏地阿拉伯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等。 中世紀時代歐洲也是屬於天主教神權政治,在教權大於政權的年代,教宗的權力很大,足以支配、壟斷整個歐洲的政治、軍事、社會甚至經濟。.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神權政治 · 查看更多 »

种族隔离

种族隔离,指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不同种族将人群分割开来,使得各种族不能同时使用公共空间或者服务。种族隔离可能是法律规定的,也可能是无法律规定但事实存在的。不论种族隔离是平等隔离,还是不平等隔离,实质上均是一种种族歧视行为。在種族隔離制度下,人民所能擁有的權利是依照其種族背景來劃分。.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种族隔离 · 查看更多 »

科威特

科威特国(دولة الكويت),通称科威特(الكويت),是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岸的君主制国家,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北部与伊拉克相邻,同伊朗隔海相望,其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于1961年6月19日独立。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居全球第四位,因此油气出口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科威特 · 查看更多 »

穆哈兰姆月

哈兰姆月(阿拉伯语: محرم ),是伊斯兰历第一个月,也是全年第一个聖月,本月不许打鬥。 本月重要节日有:.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穆哈兰姆月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محمد أنورالسادات,),前埃及總統。 萨达特出生於米努夫省迈特阿布库姆村(Mit Abu Al-Kum),有13个兄弟姐妹。1936年進入开罗军事学院学习。1939年秘密建立“自由军官”小组,因从事反英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1952年7月23日,参加纳赛尔领导推翻法鲁克王朝的七月革命。埃及共和国成立后,曾於1964年至1966年及1969年到1970年間,两次任職副总统。 1970年,纳赛尔逝世,萨达特继任总统。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一起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摧毁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1978年9月,在美国参与下,萨达特與以色列总理贝京在華盛頓特區签署戴维营協議,因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在开罗举行庆祝贖罪日戰爭胜利八周年的阅兵儀式上身亡。他的國葬於10月10日舉行,遺體安葬於位於他遇刺地方對面的無名英雄紀念碑;此處及當年遇刺的檢閱台,後來成為遊客必到的埃及旅遊景點。 沙達特繼任總統之初經常睡不著,三更半夜仍在寢室走來走去不睡。他的妻子就問「你怎麼了?」沙達特回答「我想起納瑟這二十年所發生的事睡不著」。沙達特的妻子告訴他說「忘掉納瑟吧,想想你自己的事」。日後台灣發生二月政爭時,李登輝處於精神壓力大而在許多夜晚都睡不著。即以沙達特的處境比擬當時他的心境。.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重定向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贾瓦德·巴霍纳尔

罕默德贾瓦德·巴霍纳尔(محمد جواد باهنر,),曾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第二任总理、伊斯兰共和党总书记。是伊朗执政党伊斯兰共和党创始人之一。 巴霍纳尔生于伊朗东南部的克尔曼省。他是一位神职人员,在1960年代因反政府活动而被囚禁。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他成为伊斯兰共和党创始人和伊斯兰革命委员会成员之一,1981年3月出任穆罕默德·阿里·拉贾伊政府的文化和伊斯兰指导部部长,并继续努力清除世俗大学对伊朗的影响,即所谓的伊斯兰文化革命。 1981年6月28日,人民圣战者组织用定时炸弹炸毁了伊斯兰共和党总部,伊斯兰共和党总书记穆罕默德·贝赫什提(Mohammad Beheshti)身亡。8月3日,总理穆罕默德·阿里·拉贾伊就任总统,巴霍纳尔被任命为新总理。 8月30日,总理府发生爆炸事件,刚刚上任的拉贾伊和巴霍纳尔被炸死。.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穆罕默德贾瓦德·巴霍纳尔 · 查看更多 »

第三世界

圖中三種不同顏色分別表示屬於冷战时期「三個不同世界」的國家。 '''藍色''':第一世界國家,'''紅色''':第二世界國家,'''綠色''':'''第三世界'''國家 第三世界通常指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其所指涉的國家和區域,雖然沒有絕對明確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经济、社会現代化進程中比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大眾文化中,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詞,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甚至是蠻荒狀態(如傳染病肆虐、巫覡與私刑氾濫)的地區,帶有強烈的貶意。 傳統觀點是將世界諸國區分為第一世界:資本主義陣營的西方國家、第二世界:共產主義陣營的東方國家,以及第三世界:發展中的南方國家。.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第三世界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石油危机

一次石油危机從1973年延續至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三美元涨到接近12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第一次石油危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石油危机

二次石油危机,又称作1979年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第二次石油危机 · 查看更多 »

第五縱隊

五縱隊(Fifth column),指在內部進行破壞,與敵方裡應外合,不擇手段意圖顛覆、破壞國家團結的團體。現泛稱隱藏在對方內部、尚未曝光的敵方間諜。.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第五縱隊 · 查看更多 »

维纳·迈克尔·布鲁门塔尔

维纳·迈克尔·布鲁门塔尔(Werner Michael Blumenthal,),第64任美国财政部长,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 布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纳粹德国时期他家庭的财产被没收,父亲被送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关押了两个月。1939年一家流亡到上海隔都。 1947年,布鲁门塔尔前往美国。在学习了经济学之后。他先后在公司和政府就职。1976年,他成为美国政府财政部长。从1980年开始,他领导一家美国计算机公司。1997年他成为柏林犹太博物馆的馆长。.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维纳·迈克尔·布鲁门塔尔 · 查看更多 »

罷工

罷工行動,或被簡稱為罷工,是工人為了表示抗議,而集體拒絕工作的行為。在以集體勞動為重的工作行業,如工廠、煤礦等,罷工往往能夠迅速得到僱主、政府和公眾的迅速注意,從而工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更可能獲得保證。在西方國家,罷工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工業革命發生期間產生了關鍵的作用,成功迫使了政府修改政策、甚至倒台。 罷工並非現代人所創的概念。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三世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在位期間,皇家墓園的工人就發起了罷工,這是一般歷史學家認為世界上的第一場罷工,顯示着工人階級首次獲得重視。本次事件在紙莎草紙上有詳細的歷史記載,保藏於意大利的都靈市埃及博物馆(Museo Egizio di Torino)。.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罷工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能源部長

美國能源部長是美國能源部的領導人,為總統內閣成員,名列總統繼任順序第十五位。部長職位於1977年10月1日,總統吉米·卡特簽署《美國能源部組織法》時,隨美國能源部而設立。能源部最初旨在能源生產與管理,後主要傾力在發展更好的技術、更有效率的能源以及能源教育上。冷戰落幕後,能源部也投入放射性廢料處理的相關研究以及環境品質的維護。 吉米·卡特雖屬民主黨,卻任命共和黨員、前國防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為首任能源部長;這是歷史上唯一一次總統指定其他黨派的人選擔任此要職。施萊辛格也是唯一一位在任期內被免職的能源部長。比爾·柯林頓任內的首任能源部長海澤·奧利里,是第一位擔綱此職的女性和非裔美國人,也是任期最久的一位。柯林頓的第二任能源部長費德里克·潘尼亞則是首位拉丁裔部長。2009年1月20日,朱棣文為巴拉克·歐巴馬政府接掌能源部,成為首位亞裔能源部長。他也是第一位擔任內閣部長的諾貝爾獎得主。2013年5月16日,歐巴馬指派麻省理工核能物理學的教授厄尼斯·莫尼茲接替朱棣文。.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美國能源部長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务院

美国国务院(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有时亦称State Department),直译为美国国务部,是美國聯邦政府負責外交事務的行政部门,前身为美国外交部,目前亦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外交部。美国国务院是美国最龐大的政府機構之一;其行政首長为国务卿,现任的国务卿是麦克·蓬佩奥。 美国国务院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雾谷地區C街2201号的杜鲁门大楼,离白宫只有几个街区距离。因此「霧谷」(Foggy Bottom)有時也作為國務院的代稱。 美国国务卿是美国内阁中仅次于副总统後的成员。如果总统无法有效行使总统权力能力或者意外死亡,按照美国总统继任顺序,国务卿排在第四位,即排在美国副总统、美国众议院议长和参议院临时议长之后。但由于副總統祇是充當總統的後備因而位高權不重,而参议院临时议长象征意義較大,美國政治權力當中,国务卿的真正實權相比副總統和参议院临时议长還要大,故国务卿的真正權力僅次於總統和美国众议院议长。.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美国国务院 · 查看更多 »

真主党

真主党(‮حزب الله‬;Hezbollah;Hezbollah)是1982年黎巴嫩人为了抵抗以色列侵占该国南部,而在伊朗的帮助下成立的什叶派伊斯兰政治和军事组织,目前是黎巴嫩主要的反對派政党。除武装活动外,该党还从事一系列社会活动,如开办孤儿院、兴办学校、兴建文化中心、经营诊所和建筑公司等。 真主党是阿拉伯语“Hizballah”的意译,“Hizba”原意为“党派、群体”。.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真主党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独裁

裁(autocracy),也譯為專制、專政,政治學名詞,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一個擁有無限威權的統治者,在不受法律及傳統的制衡下,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由統治者個人獨攬國家最高權力,以專制殘暴之手段實行統治之方式。這個具備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稱為獨裁者(αὐτοκράτης,autocrates)。以這種統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稱為獨裁政體(dictatorship)。.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独裁 · 查看更多 »

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انقلاب سفید,Enghelāb-e Sefid)是一系列由伊朗末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1963年发起的意义深远的改革。.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白色革命 · 查看更多 »

音乐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樂里,每個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區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的身份。 至於何謂聲音、噪音和音樂的區別,沒有公認的標準。因為音樂和數學、物理相關,歐洲自古希臘時代開始,有人論述樂理。在西方樂理中,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或聲音的頻率)、節奏和音色。不同的音高重疊形成和聲,音高依據節奏進行成為旋律,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類型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记录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現在人們可以在家中聆聽唱片和音樂錄像,透過無線電以收音機和電視接收聲音的訊號,也可以携帶隨身聽在任何一個地方聆聽音樂。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MIDI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种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乐学是一個歷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音乐 · 查看更多 »

遜尼派

逊尼派(Sunni,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简称 ),又譯素尼派,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1%穆斯林隸屬此派別See.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遜尼派 · 查看更多 »

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迈吉德·提克里蒂(阿拉伯语:,),简称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语:;西方媒体多转写作Saddam Hussein)或萨达姆,伊拉克前政治人物、獨裁者,从1979年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伊拉克总理、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总书记、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与最高军事将领等职。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薩達姆的復興黨政權被美國推翻,其本人也在逃亡半年後被美軍擄獲。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处绞刑,並於12月30日執行,终年69歲。.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萨达姆·侯赛因 · 查看更多 »

褻瀆

褻瀆(Blasphemy),又稱冒瀆,是指對上帝、神靈、宗教上的神話人物、書籍或圣物,作出侮辱的行為,發表批評或負面的言論,或是展現出缺少敬意、輕視的態度。在某些宗教中,認為褻瀆是一種宗教上的罪行,如基督教與回教。 在此更廣泛的意義下,褻瀆一詞也被用于非宗教的语境下。例如,培根在其著作《學習之促進》中講到“對於學習的褻瀆”。許多文化不允許任何誹謗此文化所建立之宗教中的“神”或眾神們的言論和著作。而這些限制,在一些國家有與法律同等的力量。.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褻瀆 · 查看更多 »

西方化

西方化,又稱西化、西洋化、歐美化,是指社會在產業、技術、藝術、法律、政治、經濟、生活方式、飲食、語言、字母、宗教、哲學及價值方面採納西方文化的歷史進程。 在最近多個世紀,西方化在全球都有普遍且促進的影響力。此外西方化的字面意義容易令人誤會,所謂西方化通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受到西方的影響力影響的傳統社會會驅使使之轉變成更加類似西方化的社會,以希望獲得西方的生活或它的某部分,例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一代表。另一方面西方本身也透過西方化來使文明具有可塑性與文化接受能力,來維持其在全球的影響力,例如現實中現代倫敦隨處可見的外籍人士、巴黎的穆斯林社區、加拿大華埠,這些移民第二代受西方教育後通常具有本地籍,通常會組成政治團體在影響著西方國家走向,甚至操控出兵海外的行為,就是西方自身也在被西方化的明證,而進化成為更強勢主導的新時代西方文明。 所以綜上所述,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西方化又與文化互滲和文化適應相關。文化互滲是指一個社會或文化裡兩個不同族群的持續接觸所產生的轉變,接觸以後雙方文化模式的轉變是明顯的。西方化在流行的說法是指西方擴張和殖民主義對當地社會的作用。例如接納歐洲語言和典型西方習俗的本土人可被稱為文化適應或西方化。取決於文化接觸的處境,西方化可以是被迫或自願的。例如除了南美洲國家是被迫西方化、連身處西方文化中心的美國也遭受到明顯的自我西方化過程,這是因為大量歐洲移民使得英美為主的文化受到西歐的德法文化的衝擊。 跨民族接觸可對本土文化產生不同程度的控制、壓迫、抵抗、殘存、適應及改變。當本土文化受到強大外來者的破壞,經常都會造成「休克期」。「休克期」是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時期相互作用的特徵。在休克期,利用軍隊鎮壓民間會導致文化浩劫或文化灭绝,使一個文化被消滅。據康拉德·科塔克所說,「西方人試圖以他們的想像力重塑當地文化,漠視他們所創造的文化模式不適合西方文明以外的範圍這個事實」可能是由於康拉德·科塔克認為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的亞細亞人比歐羅巴人更具奴隸性,他們忍受專制統治而無怨的歐洲中心主義觀點是正確的,非西方國家只適合絕對君主制不適合民主。.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西方化 · 查看更多 »

識字率

識字率的定義為一個國家當中,十五歲以上的合法「勞動人口」中能讀寫文字的人的比率,就目前而言,全球平均識字率正在增加當中,但是世界上依然有不少失學的人口。 識字率能反映出一個國家教育普及的程度,也可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同時在某種程度中也可以反映出國家的政局安定性,另一方面,識字率增加和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以及印刷術普及等也有著關聯。 傳統上,「識字」是指讀書和寫字的能力水準到達可以溝通的能力。.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識字率 · 查看更多 »

诽谤

诽谤(也称譭謗、诋譭、中伤、恶语中伤、名誉损毁等)是一种明确表示或暗示的虚构事实,可能给个人、企业、产品、团体、政府或民族负面形象的「與事實不符」的宣稱。 大多数普通法司法体系允许采取。 在大多数欧陆法系国家,。 诽谤無論是否屬实,無論是否构成伤害,都不影響诽谤罪的成立。.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诽谤 · 查看更多 »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赛义德鲁霍拉·穆斯塔法维·穆萨维·霍梅尼(波斯语: ,Revolutions And Revolutionary Movements,第286頁Islamic Imperialism: A History,第220頁),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該革命推翻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經過革命及全民公投後,霍梅尼成為了國家最高領袖,最高領袖是憲法所創造的一個職位,是國家政治和宗教上的最高職位。 霍梅尼是一名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瑪爾扎,但以他的政治角色最為聞名。他在著作和講道內容裡擴展了十二伊瑪目派烏蘇里派主張的「法基赫的監護」(教法學家的監護),即是伊斯蘭教法學家的神權統治。 在國外的穆斯林世界裡,他被描述為「西方大眾文化對伊斯蘭教的虛擬形象」The Shia revival: how conflicts within Islam will shape the future,第138頁。他在伊朗人質危機時支持挾持者,又頒佈追殺英國人薩爾曼·魯西迪的命令,因而聞名。霍梅尼被稱為「廣受支持、別具魅力的領袖」,什葉派學者視他為「伊斯蘭復興的戰士」。 在伊朗國內及他的國際支持者之間,他被稱為伊瑪目霍梅尼,其他人則以(大)阿亞圖拉霍梅尼指稱。.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 查看更多 »

胡齊斯坦省

胡齊斯坦省(خوزستان)是伊朗三十個省份之一。面積63,213平方公里,在所有省份中排行第9。人口約4,345,607(2005年數據);首府位於阿瓦士市。.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胡齊斯坦省 · 查看更多 »

阿訇

阿訇(ā hōng;آخوند,转写为Akhund,Akhoond,或 Akhwand),又译阿衡、阿轟、阿洪、哈訇等等,是一个古波斯语词汇,意为“老师”或“学者”,在古代也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民族对本民族中各种宗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如今该词也是中国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穆斯林对本民族中伊斯兰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中国民族宗教网,2010-05-10。.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阿訇 · 查看更多 »

阿扎迪塔

阿扎迪自由纪念塔(برج آزادی),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國際機場附近,是德黑兰的地标,也是伊朗的象征。.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阿扎迪塔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薩爾曼·魯西迪

艾哈邁德·薩爾曼·魯西迪爵士(英文:Ahmed Salman Rushdie;अहमद सलमान रश्दी,)印度/英国文学家,作家,又译为萨尔曼·拉什迪,於生於孟買,十四歲移居英國讀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歷史系畢業。其作品风格往往被归类为魔幻写实主义,作品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他在英國支持工黨,並批評祖國印度的保守派政黨。 魯西迪現居紐約,並曾經在電影《BJ單身日記》客串。.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薩爾曼·魯西迪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常常随之而来的信用紧缩,是一种货币需求快速增长大于货币供给的状况。在几十年前金融危机基本上等同于挤提,现在则多以货币危机形式出现。股市暴跌有时也是一种金融危机。很多学者提出很多理论来论证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但至目前还没有取得共识.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金融危机 · 查看更多 »

酷刑

酷刑,屬於一種會對人的肉體或精神造成極大痛苦的刑罰,其屬於一種手段,目的往往在於處罰某種不法行為或是以此取得特定的資訊,後者也稱為刑求。 根据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约第1條的定义:.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酷刑 · 查看更多 »

英國秘密情報局

#重定向 秘密情報局.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英國秘密情報局 · 查看更多 »

英苏入侵伊朗

英苏入侵伊朗是1941年8月25日至9月17日英国和苏联为了确保对伊朗的油田和援苏物资通道安全,联合出兵干涉伊朗的军事行动。入侵的结果是伊朗国王礼萨汗退位,纳粹德国在伊朗的势力被全部肃清。.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英苏入侵伊朗 · 查看更多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Frente Sandin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簡稱桑解陣(FSLN),是尼加拉瓜的一个左翼政黨。该党得名于尼加拉瓜民族英雄奥古斯托·塞萨尔·桑地诺。.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

梵蒂岡城國(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通稱梵蒂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亦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视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现有十多亿天主教教徒,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對世界擁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梵蒂冈 · 查看更多 »

死亡率

死亡率是用來衡量一部分人口中,一定規模的人口大小、每單位時間的死亡數目(整體或歸因於指定因素)。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為單位來表示;因此在死亡率為9.5的10萬人口中,表示這一人口中每年死去950人。死亡率有別於發病率,發病率是指一定規模的人口在一定時間內罹患該病新增加例數(發病率)。患病率是指一定時間一定規模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總和。 辨別:.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死亡率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殉教

殉教,又稱殉道,意指为了宗教或信仰而不畏迫害和杀戮,以致牺牲生命。.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殉教 · 查看更多 »

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大眾主義、人民主義、公民主義,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理念,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也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 民粹主義通常是精英主义的反義詞。在古希臘城邦發明民主制度之後,对于應由菁英貴族还是一般大眾來掌握政治,出現了爭論。支持民粹主義者則訴求直接民主與草根民主,認為政治菁英(當下或未來)只追求自身利益,腐化且不可相信,希望由人民直接決定政治事務。Cas Mudde, "The populist zeitgeist."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9.4 (2004): 542–63 at p. 560.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民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王國(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通称沙特或沙地阿拉伯(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是一個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國家。面積約2,149,690平方公里,它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地理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沙地阿拉伯北方與約旦和伊拉克接壤;東北與科威特接壤;東邊和卡塔爾、巴林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交界;東南方和阿曼接壤;南方則與也門交界。它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紅海和波斯灣海岸線的國家,而它大部分的土地由不宜居的沙漠及貧瘠的荒野組成。 現時的沙地阿拉伯由四個本來分明的區域——漢志、內志、部分和部分(阿西爾)組成。沙地阿拉伯王國是於1932年由伊本·沙特成立,他由1902年奪回沙特王朝歷史領地利雅得開始,相繼以征服統一了以上的四個區域。該國從此便一直是以根據伊斯蘭教原則、以君主專制的形式管治,瓦哈比派伊斯蘭教亦被稱為「沙特文化的首要特徵」Tripp, ''Culture Shock'', 2003: p.14。沙地阿拉伯有時被稱為「兩聖寺之地」,因它的範圍包括了伊斯蘭教中兩個最神聖的聖地:麥加的禁寺及麥地那的先知寺。 沙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及輸出量最高的國家,它同時亦控制了全球第二大的烴儲藏。由於有石化燃料支持經濟,沙地阿拉伯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之一,人類發展指數亦極高,且是唯一在二十國集團中的阿拉伯國家。但是,它在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中擁有最單一的經濟。它政治上保守偏右,作為伊斯蘭國教的背景為瓦哈比派,採用君主世襲制,且是由政教合一的威權政權實權統治,是被自由之家列為「不自由」的國家之一。沙地阿拉伯的國防開支在世界排行第四,又在2010至2014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世界軍備入口者排行中排行第二。它被分類為地域大國和中等強國。除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它亦是伊斯蘭合作組織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成員。 的限制使沙特阿拉伯曾成為世界上唯一不容許女性駕駛的國家。这一政策直至2017年才開始有所放寬,而沙特政府于2018年6月允许女性开车。.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沙特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沙阿

沙阿或沙赫(شاه‎;Shah)是波斯语古代君主头衔的汉译名。“沙阿”在中文文献中又简称为“沙”,如“花剌子模沙”等。波斯语的头衔“沙阿”在历史上为波斯语民族和很多非波斯语民族所使用。尼泊尔国王也叫沙阿。 “沙阿”是古代伊朗高原诸民族的君主头衔,古代波斯人为伊朗高原诸民族的一支,他们缔造的地跨三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的君主,同样采用了“沙阿”作为头衔。其实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的君主头衔的完整形式为xšāyaθiya xšāyaθiyānām,即汉语的“王中之王”,而此头衔与中古波斯语šāhān šāh相一致,šāhān šāh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众王之王”。此头衔的现代波斯语形式为shāhanshāh (شاهنشاه)。在希腊语中此头衔被翻译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έων (basileus tōn basiléōn)",βασιλεύς正是希腊语“国王”的意思。以希腊人看来,"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έων (basileus tōn basiléōn)" 王中之王在国王之上,和“皇帝”是同一等级。此头衔相应的印度语言头衔为rajadhiraja 或kshetra-pati ,后者更接近于 Padishah。正如此波斯语的完整头衔常简化为“沙阿”,希腊人也常将相应的头衔简化为basileus。 波斯语中另一个相关的词kshathra来源于kshathrapavan,字面上是行省守护者的意思,是波斯帝国行省总督的名号。后来这个词汇通过希腊语和拉丁语而为西方语言所吸收,例如英语中的satrap,意为省长或总督,带有一点贬义。 S Category:古波斯 Category:波斯语借词.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沙阿 · 查看更多 »

波音747

波音747,又稱為「珍寶客機」(Jumbo Jet)同時擁有「空中女王」的美譽,機首一端的雙層設計,是世界上最易識別的飛機之一,亦是全世界首款生产出的廣體民航機,由美國波音民用飞机集团製造。波音747雛型的大小是1960年代被廣泛使用的波音707的兩倍,飛機翼展比萊特兄弟的首次飛行距離還要長。自1970年投入服務後,到2007年A380投入服務之前,波音747保持全世界載客量最高飛機的纪录長達31年。 波音747是一款雙層四引擎飛機,能夠用來載客、載貨、軍事和其它用途,例如作為美國總統指揮專機和空軍司令部。747的上層甲板設計使它節貨機型號能夠在機首裝一個貨艙門,而客機型號的波音747則可以增加額外座位,三級座艙設計(即是分為經濟,商務和頭等艙)的載客量達到416人,而雙級艙設計的載客量則高達524人。 隨著超音速客機的問世及持續發展,部份業界人士估計波音747將會慢慢退役,但直到1993年,波音747累計超過1000架的訂單使他們的預測落空Sutter 2006, p. 259.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波音747 · 查看更多 »

波斯灣阿拉伯國家

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由兩王國(巴林和-zh-cn:沙特; zh-hk:沙地; zh-tw:沙烏地-)、一蘇丹國(阿曼)及三酋長国(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酋)所組成。 該六國同時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員。.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波斯灣阿拉伯國家 · 查看更多 »

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古波斯语: ;波斯语:تخت جمشید/پارسه ,Persepolis)位於伊朗境內的设拉子(Shiraz)东北51公里一座当地人称为“善心山”(Mountain of Mercy)之下,曾經是波斯帝國的首都,大約在前560年由居魯士二世所建造(一說於前520年大流士所建),该城的名字在古代波斯的含义是“波斯人的城市”。在前331年被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焚城。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波斯波利斯东部的遗址起于前515年。这座城市是作为波斯帝国礼仪上的首都,即用于接待外国使臣,接受万国朝拜。.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波斯波利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湾

波斯湾(خلیج فارس),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與伊朗高原之間,简称海湾。 南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连,总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長990公里,寬58-338公里;平均深約30米,最深約100米;盐度38-40‰。它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的地方。北至東北至東方與伊朗相鄰,西北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西南方為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波斯湾 · 查看更多 »

法基赫的監護

法基赫的監護或教法學家的監護(阿拉伯語:ولاية الفقيه;波斯語:ولایت فقیه;烏爾都語:ولایت فقیه)是什葉派伊斯蘭教的學說,認為伊斯蘭教將管治者的職務賦予法基赫(教法學家),履行天命和監護所需者。阿訇對於管治人應握有多大的權力存在分歧,有限教法學家監護是其中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監護權應局限在非訴訟事項,包括宗教捐獻(瓦克夫)、法律事項和沒有受責人的財產。絕對教法學家監護則認為監護權包涵伊斯蘭教先知和什葉派伊瑪目相關的所有事項,包括國家管治。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在1970年代的一系列演講促成了監護理念的成形,形成了當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的基本概念。伊朗憲法規定政府的最高領袖必須是法基赫。在伊朗,教法學家的監護常被稱為「教法學家的管治」或「伊斯蘭法學家的管治」。.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法基赫的監護 · 查看更多 »

泛阿拉伯主义

泛阿拉伯主义是一种旨在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运动。它与阿拉伯民族主义有紧密联系,该思潮认为阿拉伯人应该组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此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泛阿拉伯主义逐渐趋向世俗化和社会主义,强烈反对殖民主义和西方对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介入。它寻求组建联盟来抵御外力干扰,加强经济合作。泛阿拉伯主义是一种阿拉伯民族主义。 Category:阿拉伯 Category:民族主義 Category:泛阿拉伯民族主義 Category:泛運動.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泛阿拉伯主义 · 查看更多 »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游击战一词来自18世纪的西班牙语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为“小战”,这一词在后来的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也出现过。游击战以多發性主動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及融入群众裡。 游击战在史前或许就出现过,但直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才有实据。在后来的古典中国也出现过,比如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实际意义上的游击战,直到近代才出现。.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游击战 · 查看更多 »

戒严

戒严是指国家在处于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瘟疫或者财政经济危机的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的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戒嚴實施時司法及行政權會部分或全部由軍隊接管。在有的国家又称之为紧急状态。.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戒严 · 查看更多 »

文盲

文盲,即不识字、无读写能力的人。识字量少、不能正常读写的人,常被称为半文盲。.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文盲 · 查看更多 »

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一種政治思想、西方歷史的核心概念,也是民主社會間最重要的(真實或理想)特徵之一。.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政治自由 · 查看更多 »

政治腐敗

政治腐敗,通常簡稱腐敗、貪腐、貪污等,指贪官利用公權力或職務之便,牟取特定族群、團體、或個人的經濟、政治、或宗教利益。所有形式的政府都可能在實踐中出現政治腐敗。腐敗的程度可以有天壤之別,從利用影響力作某事而牟利、到機構性行賄、到作假。腐敗有時候跟犯罪集團連繫在一起,協助他們販毒、洗錢、販賣人口、強迫賣淫、誣告構陷異己等。腐敗的定義因不同國家或法律體系而有不同。有些政治募款的行為在一個地方可能合法,卻可能在另一個地方屬非法。 「腐敗」在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另一個用法,是會面聚餐或進行其他消費性消遣活動(比如在卡拉OK包廂唱歌、出遊等)的意思。該用法可能是來源於政府官員政治腐敗的一些形式,例如:公款吃喝或消費。但如果此词用在此处,因為其屬合法規範行為,通常属于调侃性质,并无讽刺意义。.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政治腐敗 · 查看更多 »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是指政治領袖同時兼為宗教領袖,或者宗教領袖同時兼為政治領袖的政體。.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政教合一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1906年波斯憲法

1906年波斯憲法是波斯立憲革命後波斯的首部憲法,由伊斯梅爾·蒙塔茲撰寫。憲法分為五章,當中許多條文經過長年累月而生成。穆罕默德·摩薩台在1953年被推翻後,憲法被大幅度修改。.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1906年波斯憲法 · 查看更多 »

1917年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十月革命後,擁護舊有帝政或臨時政府的白軍與蘇維埃工農紅軍對抗,非紅、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機起兵,俄國內戰爆發;而沙皇專政的潰滅,亦促成舊帝國疆域內各民族的獨立運動。.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1917年俄国革命 · 查看更多 »

1953年伊朗政變

1953年伊朗政變(在伊朗又稱莫爾達德月28日政變)是指由英國和美國情報機關在1953年8月19日策動推翻伊朗帝國民選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的政變,中情局代號為阿賈克斯行動。政變使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由立憲君主變成倚賴美國支持在位的當權人物,直至1979年2月被推翻。 1951年,領導伊朗國會內民族主義議員的摩薩台提出的國有化伊朗石油產業議案得到國會幾乎一致的通過。過往伊朗的石油一直由英屬的英伊石油公司控制,伊朗民眾對英伊石油公司的不滿始於1940年代後期,大部分伊朗民眾和政治人物都認為英伊石油公司是大英帝國主義的遺物,剝削伊朗的利益。縱使摩薩台受到普遍民眾的支持,英國還是不願意為她在海外最有價值的資產妥協,並挑動全球杯葛伊朗石油,對伊朗經濟施加壓力。起初,英國企圖軍事佔領當時世界最大的煉油廠阿巴丹煉油廠,但英國首相艾德禮選擇加緊經濟抵制,同時動用伊朗間諜暗中顛覆摩薩台政府。雖然美國前任總統杜魯門反對在伊朗策動政變,但隨著英美兩國政府越趨保守,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及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決定要推翻伊朗政府。 英美兩國扶植法茲盧拉·扎赫迪為首相組成軍政府取代摩薩台。在兩國情報機關的策劃下,沙阿頒佈了法令罷免摩薩台,任命法茲盧拉·扎赫迪為首相。中央情報局成功迫使弱勢的沙阿參與政變,同時收買惡霸、教士、政客及伊朗軍官發動對摩薩台政府的宣傳戰。在8月15日至16日晚間,內馬圖拉·納西里(Nematollah Nassiri)上校試圖逮捕摩薩台但失敗被捕,沙阿在翌日逃離國家。8月19日,中央情報局收買的一批暴民來到摩薩台的宅邸。根據已經解密的中央情報局文檔顯示,德黑蘭最令人畏懼的一些暴民接受中央情報局的收買,在8月19日發動暴亂,另一些人則由巴士和卡車運送到德黑蘭,佔領各個街區,衝突導致800人喪生。摩薩台被捕,經過軍事法庭審訊後以叛國罪作出判決。1953年12月21日,摩薩台被處以三年徒刑,及後被軟禁家中直至逝世。摩薩台的支持者也遭到圍捕、監禁、拷問及處死。 巴列維在政變往後的26年裡作為威權君主統治國家,直至1979年被平民革命推翻。美國推翻伊朗民選政府所得的實際利益包括伊朗的石油財富,並且堅決制止了伊朗政府投向蘇聯的可能性,可是後者的動機引起了史學家的爭議。華盛頓持續支持不得民心的沙阿,幫助沙阿訓練他的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該政變被廣泛認為造成了伊朗和中東的反美情緒高漲。1979年發生的伊斯蘭革命廢黜了親西方的獨裁者沙阿,建立持反西方立場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1953年伊朗政變 · 查看更多 »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Revoluția Română)指1989年发生在罗马尼亚的共产党政权倒台的政权更迭。除前南斯拉夫外,是东欧剧变中唯一以流血形式完成的政权更替。.

新!!: 伊朗伊斯蘭革命和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回教革命伊朗革命伊斯兰革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