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

指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或譯以馬內利來臨歌)是基督教拉丁文將臨期聖詩Veni, veni, Emmanuel的翻譯。歌詞來自,預告上帝會給以色列民一個兆頭,名為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宣告,拿撒勒的耶穌出生,就是應驗了這個預言。.

15 关系: 基督教將臨期上帝以马内利翻译猶大王國聖詩预言英语耶稣陳述性記憶歌詞汉语拿撒勒拉丁语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將臨期

將臨期、待降節(Advent,Adventus)是天主教教會的重要節期,是为了慶祝耶穌聖誕前的準備期與等待期,亦可算是教會的新年。拉丁文Adventus意指即將到來,意義上除了古代希伯來人等待救主到來之外,另也包括基督徒等待耶穌的降臨。 將臨期起自聖誕節前四週,由最接近11月30日之主日算起直到聖誕節。西方基督教教會曆一年始於將臨期的第一主日。 將臨期的節慶,主要為羅馬天主教所遵守。整個將臨期一般採用的禮儀顏色是紫色或藍色。但降臨第三主日,俗稱「喜樂主日」,可用粉紅色。 天主教教會在將臨期時會擺飾一個花環,稱為將臨花環(又稱將臨環或將臨圈),裡面共有四支蠟燭,依照傳統應該是三枝紫色蠟燭,一枝粉紅色或白色蠟燭,每一主日燃點一枝蠟燭。 第一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醒悟 第二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悔改 第三個主日(使用粉紅色蠟燭):喜樂 第四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平安.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將臨期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上帝 · 查看更多 »

以马内利

以马内利(עִמָּנוּאֵל,意为“上帝与我们同在”;天主教漢譯為厄玛奴耳)是聖經上出現的一個名詞,由2个希伯来语单词“”(上帝)和“”(与我们同在)组成。这个名称在《希伯来圣经》中出现数次(、),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一次。.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以马内利 · 查看更多 »

翻译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这个过程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从源语言中译码含义,然后把信息重新编码成目标语言。所有的这两步都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个好的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應該要能像是以母語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並要符合譯入语的习惯(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演说者并不打算像一个本语言使用者那样说话,例如在戏剧中)。 翻譯分为口譯、筆譯和手語。口譯又稱為「傳譯」,顧名思義,是指譯員以口語的方式,將譯入語轉換為譯出語。由於語言必定早於文字出現,因此口譯的出現也必定早於筆譯。.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翻译 · 查看更多 »

猶大王國

大王國(מַמְלֶכֶת יְהוּדָה )(前931年-前586年)是一個於前10世紀至前6世紀存在的中東國家,首都耶路撒冷,與首都在撒馬利亞的“北国以色列”同时從原來的以色列王國分裂出去,也被称为“南国猶大”。.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猶大王國 · 查看更多 »

聖詩

#重定向 讚美詩.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聖詩 · 查看更多 »

预言

言(英文:Prophecy),是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报或者断言。一般来说预言指的不是通过科学规律对未来所作的计算而得出的结论,而是指某人通过預知超能力出于灵感获得的预报。 这个概念还包括着通过神力或者非凡的能力所获得的对现时的真理和事实的宣布。最常见的预言是在社会或者宗教危机时期对未来的警告。在许多重要的宗教著作中都纪录有这样的预言。.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预言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陳述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又名述說記憶、宣告記憶),有時也被稱為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是人類長時記憶形式的一種。它指的是能夠明確想起某個事件或事實的一種記憶。跟它相對的,是程序記憶,或是內隱記憶,那是屬於無意識,不能被表述的記憶形式。.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陳述性記憶 · 查看更多 »

歌詞

歌詞是歌曲中的文詞部分。許多用以詠唱,並有較具體和詳細內容的歌,除了音樂部分以外,都會有文詞部分。歌詞與歌曲,絕大多數都能互相配合,成為同時涉及文學和音樂的藝術作品。由於歌詞佔很大多數都是押韻的,因此亦屬韻文之一種,是一種文學體裁。歌詞與詩的分別,主要是詩不一定要入樂(合樂),歌詞是要合樂的。 中國古代的宋詞、元曲均是一種歌詞,除獨立吟誦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當時的漢字發音唱出。可惜現時大部分曲譜已失傳,而且因語音變化相當大,古人亦無錄音設備,才使今人難以把這些詞曲詠唱出來。 及至今天的戲曲、歌劇、音樂劇、流行音樂等等同時涉及到文學和音樂的創作,作品的文詞部分仍稱作歌詞。 創作歌詞,一般稱為填詞或作詞。 Category:詞 Category:文學體裁.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歌詞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拿撒勒

拿撒勒(希伯来语:;阿拉伯语:,an-Nāṣira),天主教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于历史上的加利利(加里肋亞)地区。 与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计有大约12万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犹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余的是穆斯林。.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拿撒勒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