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人类学家列表

指数 人类学家列表

此處提出各國知名人类学家列表,分為亞洲、歐美兩大部分。亞洲的華人部份以姓名筆劃簡繁為序,日本人部份以姓氏五十音順排列。歐美部分以姓氏英文字母為序:.

42 关系: 卡里弗·葛茲吴定良吴文藻亞當·庫帕人类学弗雷德里克·巴特克勞德·李維-史陀皮耶·布迪厄約翰·可馬洛夫维克多·特纳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瑪麗·道格拉斯瑪格麗特·米德馬歇爾·薩林斯馬淵東一詹姆斯·弗雷澤鲁思·本尼迪克特鳥居龍藏费孝通路易·杜蒙路易斯·亨利·摩尔根黃應貴黄现璠阿弗烈·芮克里夫-布朗董悌忱蔡元培艾德華·伊凡-普理查艾德蒙·李區艾德溫·阿登納艾瑞克·沃爾夫雷納多·羅薩多陳其南林耀华李亦園李濟梁钊韬法蘭茲·鮑亞士朱利奥·安焦尼朱利安·斯图尔德戈登·藍道夫·威利愛德華·薩丕爾拿破崙·夏儂

卡里弗·葛茲

#重定向 克利福德·格爾茨.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卡里弗·葛茲 · 查看更多 »

吴定良

吴定良(),原名駿、士華,字均一,江蘇省金壇縣人,人类学家、教育家。中国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吴定良 · 查看更多 »

吴文藻

吴文藻(),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吴文藻 · 查看更多 »

亞當·庫帕

亞當·庫帕 (Adam Kuper)(生於1941)是與社會人類學學派最緊密相關的人類學家。在他的作品,經常用懷疑態度看待文化這個概念,討論的重點是這個概念如何被使用,以及它的意義。 庫帕於南非出生並長大成人,就讀帕克敦男子高中(Parktown Boys' High School)。他在約翰尼斯堡的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獲得第一個學位。他在劍橋大學得到博士學位,這是依據在波札那的喀拉哈里沙漠所做的田野研究。畢業之後,他回到非洲繼續在波札那與烏干達做田野工作,並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的馬凱雷雷大學教學三年。從1970年到1976年,他在倫敦大學學院教學。從1976年到1985年,他在荷蘭萊登大學擔任非洲人類學教授。從1985年到2008年,庫帕在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擔任教授,先在人文科學系擔任首位系主任,後來擔任人類學系系主任。 2009年1月,經過媒體披露,布魯內爾對於庫帕繼續任教到2010年的協議背信。他反而在2008年底被迫退休,就在他的出版品送到英國學術評鑑(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的最後期限之後,據報導庫帕的回應是控告學校違約。 在1970年代初期,庫帕在牙買加從事田野工作,這是英國首相辦公室的國家計畫署所資助。然而他的主要民族誌研究焦點持續在非洲南部的社會。1973年他出版一部英國社會人類學史,從那時開始他持續研究並出版人類學的知識史,1999年的一本書討論人類學傳統中的文化概念。 他指導了許多博士班學生,探討非洲南部民族誌、人類學史、家族企業與親屬。.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亞當·庫帕 · 查看更多 »

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ς(anthrōpos,人)”以及“λογος(-logia,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這個學科名稱首次出現於德國哲學家在1501年的作品《人類學——關於人的優點、本質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Antropologium de hominis dignitate, natura et proprietatibus, de elementis, partibus et membris humani corporis),當時人類學這個字指的是人的體質構造。Dieserud, Juul (1908) London:Open Court Publishing ISBN 978-0-8021-3943-6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誌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則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人類學的基本關注問題是:什麼是智人的定義?誰是現代智人的祖先?人類的體質特徵是什麼?人類如何做出行為?為什麼在人類不同群體之中,有著許多變異與差異?智人在過去的演化歷程,如何影響其社會組織與文化?依此類推。 自從法蘭茲·鮑亞士與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在十九世紀晚期與二十世紀早期從事人類學研究後,這個學科就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區分開來,人類學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社會文化人類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比較研究學科),以及對研究區域的長期、經驗上的深入了解,這往往稱為參與觀察。文化人類學格外強調文化相對性,並運用其研究發現來建構文化批判。這在美國特別風行,源於法蘭茲·鮑亞士對十九世紀種族主義的反對,經過瑪格麗特·米德倡導性別平等與性自由,到當代對於後殖民壓迫的批評,以及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倡。 在美國,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個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也反映在許多大學部教科書,以及許多大學的人類學課程里。在英國以及許多歐洲的大學,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的科系,且被視為不同的學科。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受到後現代理論嚴重影響。在1970與1980年代,有一個認識論的轉向,脫離了這個學科所熟知的實證論傳統。在這個轉向中,關於知識的本質與生產的各項議題,佔據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核心位置。相對地,考古學、生物人類學與語言人類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實證論。由於這種認識論上的差異,甚至導致某些人類學系分家,例如史丹佛大學在1998-9學年,「科學家」與「非科學家」分成兩個科系:人類學,以及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稍後,在2008-9學年,史丹佛大學人類學重新整合為一個科系)。.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人类学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巴特

弗雷德里克·巴特(Thomas Fredrik Weybye Barth,)是一位挪威社會人類學家,出版了數本帶有明確形式論派色彩的民族誌。他現任波士頓大學人類學系的教授,先前曾於挪威的奧斯陸大學、卑爾根大學(他創立該校的社會人類學系),美國的艾默理大學及哈佛大學擔任教授。巴特於1985年獲頒挪威的「政府學者」(government scholar)。.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弗雷德里克·巴特 · 查看更多 »

克勞德·李維-史陀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與弗雷澤、鮑亞士共同享有「現代人類學之父」美譽。他所建構的結構主義與神話學不但深深影響人類學,對社會學、哲學和語言學等學科都有深遠影響。.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克勞德·李維-史陀 · 查看更多 »

皮耶·布迪厄

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法國著名社會學大師、人類學家和哲學家。《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雅各·拉冈等人齊名的思想家。国际社会学协会將他的著作《》評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十部社会学著作之一。布迪厄并不是一个出世的学者。承左拉和萨特的衣钵,他积极投身社会運动,招来不少争议。 布迪厄開創了許多調查架構和術語,如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以及、場域或位置,以及等概念,以揭示在社會生活中的動態權力關係。他的作品強調實踐與體現(embodiment)在社會動態和世界觀的建構所扮演的角色或其型態,經常處在反對普世化的西方哲學傳統的立場。他的理論基礎建立在路德維希·維根斯坦、莫里斯·梅洛-龐蒂、埃德蒙德·胡塞爾、、卡爾·馬克思、加斯東·巴舍拉、馬克斯·韋伯、艾彌爾·涂爾幹、歐文·潘諾夫斯基以及牟斯。值得一提的是布萊茲·帕斯卡對他的影響,布迪厄將他的討論群命名為「帕斯卡學派沉思者」(Pascalian Meditations)。 布迪厄拒斥由尚-保羅·沙特所體現的知識分子「先知」或「全能知識分子」的這個概念。他最著名的書是《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La Distinction)。他認為,品味判斷關連到社會地位。他結合了社會理論以及來自調查研究、照片與訪談的資料,來提出這個論點,試圖調和若干知識難題,例如如何在客觀結構之內理解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他試圖調和外部社會結構與主觀經驗對個體的影響。.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皮耶·布迪厄 · 查看更多 »

約翰·可馬洛夫

約翰·可馬洛夫 (John L. Comaroff,生於1945年1月1日) 是哈佛大學的人類學與社會學史威夫特(Harold H. Swift)傑出貢獻教授,他也是美國法律基金會(American Bar Foundation)的研究教授。 可馬洛夫1945年生於開普敦,他在1968年從開普敦大學取得文學士。大學畢業後,他與妻子離開南非前往英國,在1973年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博士。他的田野研究焦點是非洲南部的札那人。在他的研究當中,有的是獨立研究,有的是跟妻子珍·可馬洛夫協同完成,珍也是芝加哥大學的傑出貢獻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基督教、巫術、政治文化、殖民主義、意識史、政治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法律、後殖民主義、當代性與社會理論。.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約翰·可馬洛夫 · 查看更多 »

维克多·特纳

维克多·威特·特納 (Victor Witter Turner,),蘇格蘭文化人類學家,因他的象徵、儀式與通過儀式的研究作品而聞名。他的作品,連同克利弗德·格爾茨和其他學者的作品,往往稱為象徵人類學或象徵與詮釋人類學。.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维克多·特纳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英國人類學家。 泰勒被視爲文化進化論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及《人類學》中,他定義了人類學的科學研究語境,將之立基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他相信社會和宗教這兩個他認爲具有普遍性的事物的發展具有功能的基礎。 泰勒被視爲社會/文化人類學這門科學的奠基人,而他的學術著作亦被看作對人類學這門成形於19世紀的學科的重要且持久的貢獻。Paul Bohannan, Soci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9)他相信對人類歷史及史前史的研究能够被用作英國社會改革的基礎。Lewis, Herbert S. (1998)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0:" 716-731 他將萬物有靈論(對萬物的個體靈魂或 anima 以及自然顯靈的信仰)這一術語帶回常用語中。他認爲萬物有靈論是宗教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 查看更多 »

瑪麗·道格拉斯

麗·道格拉斯女爵士,DBE,FBA(英文:Dame Mary Douglas,)。英國人類學家,因其對於人類文化與象徵主義的作品而聞名於世。 她的領域是社會人類學;她被認定為塗爾幹的追隨者與結構主義分析的提倡者,她對於宗教比較研究(comparative religion)具有強烈興趣。.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瑪麗·道格拉斯 · 查看更多 »

瑪格麗特·米德

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美國人類學家,美國現代人類學成形過程中的重要的學者。1978年逝世後隨即獲授總統自由勳章。 米德誕生在中產家庭,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則為爭取婦女權益、黑人或移民待遇而四處奔走。米德在學生時代已經與盧瑟·克里斯曼(Luther Cressman)結了婚,1926年認識心理學家里歐·福群(Leo Fortune)後不久,便與克里斯曼分手,1928年10月正式與里歐在紐西蘭結婚,但二人在1935年7月亦告離婚,1936年米德與第三任丈夫人類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新加坡結婚,並於1939年12月誕下女兒凱薩琳。 米德23歲取得心理學的碩士學位,在研讀人類學博士學位五年後,決定走出教室去從事田野工作,原意選擇南太平洋群島玻里尼西亞文化作研究對象,希望在他們的古老習俗及傳統生活方式被文明侵蝕消失前作出觀察紀錄,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主任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教授卻因其地偏遠危險而反對,二人終協商前往南太平洋上的薩摩亞群島研究,因當地有一所美國海軍基地,米德可以隨時求助。 米德根據薩摩亞的田野研究資料,於1928年出版了《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探討了正值青春期的薩摩亞少女的性和家庭風俗,針砭美國社會對待青少年的方式,轟動一時。在她的觀察中,薩摩亞社會沒有什麼不良青少年,因為薩摩亞人不要求青少年服從任何清規誡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規證明自己的存在。 由於米德的女性身份,不能親身參與薩摩亞人只准男性參加討論政治、宗教、經濟的聚會,使她對整體社會的運作體系的瞭解有很大限制。1983年澳大利亚人類學家德里克·弗裡曼(Derek Freeman)出版《瑪格麗特·米德與薩摩亞——一個人類學神話的形成與破滅》(Margaret Mead and Samoa: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an Anthropological Myth),指出《薩摩亞人的成年》中“米德對於薩摩亞人生活的田園詩般的描寫是一個誤導,甚至是謊話。”米德研究萨摩亚人并出版该书的时候并不懂萨摩亚语,她在研究时也不和当地人住在一起,而是住在当地的一个美国家庭中。弗里曼指出:米德的的结论主要源于一个翻译者转述几个萨摩亚少女的话,而这些少女很可能是在开玩笑,并没有描述事实。米德也没有查验当地高企的谋杀和强奸等犯罪率的数据,就营造了萨摩亚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後來米德再以《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1935年)一書,對西方社會中的「性别」議題投下炸彈,影響了整個世代的女權運動者。她描述的原始部落都在新幾內亞,米德以這書奠定性別的文化決定論。 在米德的筆下,阿拉佩什(Arapesh)是個「陰性」社會,理想的人恰恰符合西方社會對於理想女性的想像,「阿拉佩什男子並沒有養成對女子頤指氣使的習慣,也沒有要求女子對他們唯命是從。在他們的觀念中,男女之間不存在天賦的差異。……理想中的男子應該具有和藹可親、慈愛友善的秉性。而蒙杜古馬(Mundugumor)人卻走向另一極端……無論男女,文化強調他們都應具備一種勇猛剛強的性格特徵(宛如我們所說的男子氣),以至完全摒棄了那種溫柔的特徵(即我們通常認為女子天賦的秉性)。.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瑪格麗特·米德 · 查看更多 »

馬歇爾·薩林斯

歇爾·大衛·薩林斯(Marshall David Sahlins; ;1930年12月27日-)是一位美國人類學家,以其在太平洋地區做的田野調查及其他一些理論研究出名,現為芝加哥大學教授。Moore, Jerry D. 2009.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馬歇爾·薩林斯 · 查看更多 »

馬淵東一

淵東一(),日本籍台灣人類學者。.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馬淵東一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弗雷澤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爵士,OM(Sir James George Frazer,),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社会人类学家、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的先驱。曾在格拉斯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弗雷泽在1914年获封爵士。由于长期劳作,1930年之后,他的视力大为下降。 弗雷泽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神话和宗教。除了意大利和希腊,他游历不广。他进行研究工作的主要来源是浩如烟海的史料文献,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调查表。弗雷泽在人类学上的启蒙者是人类学开创者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以及泰勒的名著《原始文化》(1871)。弗雷泽一生的研究尽在《金枝》(The Golden Bough)一书,第一版出版于1890年,两卷。1915年第三版出版的时候,已经扩充到十二卷。.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詹姆斯·弗雷澤 · 查看更多 »

鲁思·本尼迪克特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原姓Fulton,),美國人類學家。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受到法蘭茲·鮑亞士的影響,同愛德華·薩丕爾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 潘乃德早年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並善於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Patterns of Culture)與《菊與刀》最為著名。儘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鲁思·本尼迪克特 · 查看更多 »

鳥居龍藏

鳥居龍藏(とりい りゅうぞう,1870年5月4日-1953年1月14日),是一位生於日本德島縣的人類學家、民族学家、考古學家及民俗學家。.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鳥居龍藏 · 查看更多 »

费孝通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费孝通 · 查看更多 »

路易·杜蒙

路易杜蒙(Louis Dumont,1911年生於奧斯曼帝國塞薩洛尼基,1998年11月19日卒於巴黎) 是法國人類學家,在1950年代於牛津大學擔任副教授,曾任巴黎社會科學高等學院主任。杜蒙是印度文化與社會的專家,他也研究西方文化的社會哲學與意識形態。.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路易·杜蒙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年11月21日 - 1881年12月17日),出生于纽约州奥罗拉,他是美國知名的人類學家和社會理論家的先驅人物,並且是十九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社會科學家之一。最廣為人知的是他討論親屬和社會結構的作品、社會演化理論,他的易洛魁人民族誌。由於他對於親屬關係的研究,摩爾根是早期支持美洲原住民在古代由亞洲遷徙而來的這個理論的學者。他的社會理論影響了後來的左派理論家。摩根是唯一受到查爾斯·達爾文、卡爾·馬克思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所引用的美國社會理論家。.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 查看更多 »

黃應貴

黃應貴(),出生於福建福州,臺灣人類學家,布農族研究專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學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所長,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兼任教授,為台灣人類學界重要代表人物,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黃應貴 · 查看更多 »

黄现璠

(),原名甘锦英,生于清朝广西新宁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壮族。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因家贫,求学之路颇为艰辛。在北京师范大学从预科、本科到研究生就读九年。主攻历史、民族和教育学。其后,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主攻东洋史。回国后,先后在不同大学任教,是壮族历史上首位大学教授。他生前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涉及颇广,范围涵盖:中国通史、先秦史、中古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民族学、语言学和壮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许多作品因其具有重要价值和开拓意义,而被多次再版。其著《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的发表,由此产生广泛影响形成的“无奴学派”,使其成为该派创始人。他较早及多次领导开展少数民族田野调查,完成的《壮族简史》等一系列有关少数民族的开拓性研究成果,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少数民族田野调查先驱,壮学开山祖师。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 由于他长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活和工作,从事学术研究、办学和教书育人。桃李不言蹊自成,众多的门人、弟子和学生受其影响,热衷少数民族研究,从而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派“八桂学派”,因此称他为该派的领袖。 其人为人处世:“不学『千人之诺诺』,而作『一夫之谔谔』”“挺起脊梁敢作敢言堪作群里喉舌”。毕生敢于对抗强权。因此政治仕途坎坷,屡遭磨难。先后被国共两党打成左派或右派。特别是1957年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和壮族头号大右派,使其受迫害二十年。在他的两次人生转折期间,曾任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民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顾问,第一、二届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 去世后,鉴于黄现璠生前对国家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他的骨灰盒安置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第一室。1999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隆重举办“黄现璠教授诞辰一百年纪念座谈会”,会后广西师大编印《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一册。现在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中学分别设立有“黄现璠少数民族奖学金”和“黄现璠奖学金”。桂林的重点中学“桂林中学”设有“黄现璠奖学金”。.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黄现璠 · 查看更多 »

阿弗烈·芮克里夫-布朗

Alfred Reginald Radcliffe-Brown 出生 1881年9月17日 英國伯明罕 逝世 1955年10月24日 英國倫敦 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原名Alfred Brown,),英國人類學家,結構功能論的創建者。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戰後英國人類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類學家。相較於馬林諾斯基強調實證主義的功能論,拉德克利夫布朗結合爱米尔·杜尔凯姆的社會學理論、伯特蘭·羅素等人的科學哲學以及威廉·黎佛斯(William Halse Rivers Rivers)等人的社會組織研究,提出一套結合自然與社會科學的人類學理論。他認為透過觀察抽離出來的社會體系與結構,能夠找出套有系統的社會分析方式,進而探究人類的普同法則。 雖然有人認為芮克里夫-布朗的研究粗劣,且理論僅止於資料的收集,缺乏深度的關懷。但他的學說深深影響了戰後的人類學發展,使其逐漸走向系統化的理論研究。而其足跡遍及歐、亞、非、北美與大洋洲,所到之處皆設人類學系與相關研究單位,這對人類學推廣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  .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阿弗烈·芮克里夫-布朗 · 查看更多 »

董悌忱

董悌忱 (1931年 - 1966年9月2日),遼寧盤錦人。人類學家 、教育家,中國體質人類學的奠基者之一。.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董悌忱 · 查看更多 »

蔡元培

蔡元培(),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绍兴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3年后他本人便不在北大,只是名义上的校长,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梁容若,〈蔡元培先生的生平〉,載梁容若、齊鐵恨、方師鐸、何容編《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1年12月31日。。手定教育方針,創立現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學學術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礎。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倡导自由思想、民權與女權,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開科學性研究風氣。.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蔡元培 · 查看更多 »

艾德華·伊凡-普理查

#重定向 E·E·伊凡-普理查.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艾德華·伊凡-普理查 · 查看更多 »

艾德蒙·李區

#重定向 埃德蒙·利奇.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艾德蒙·李區 · 查看更多 »

艾德溫·阿登納

愛德溫·阿登納(Edwin Ardener, 1927–1987)是英國社會人類學家。他也由於對歷史研究的貢獻而聞名。在人類學當中,他的某些最重要 貢獻是對於性別研究,他在1975年的作品將女性描寫為在社會論述中「禁聲」。 阿登納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在艾德華·伊凡-普理查邀請下前往牛津大學擔任講師。 他的民族誌研究專注於非洲,特別是喀麥隆。 他對於喀麥隆的貝克威里人(Bakweri)在十九世紀的歷史研究被認定是最可靠的。 阿登納對於人類學最有名貢獻之一是1975年的文章〈重新檢視「這個問題」〉('"The Problem" revisited'),收錄在其妻雪莉·阿登納(Shirley Ardener)所編的《感知女性》(Perceiving women)一書。在這篇論文,他推進了一個理論,女性已成為一個「被禁聲的群體」,相對之下在社會論述之中未被人所聽見,這些女性的相對靜默也可被視為主控群體對她們聽而不聞。他找出人類學方法論的一個有問題的傾向,就是只有「對」男人說話,並討論「關於女性」的東西,因此在他們假定要觀察的這個人群當中,就至少忽略了其中一半。 阿登納診斷這個問題,認為這是因為民族誌研究方法由男性人類學家所設計與驗證,他們並未認識到自己忽略了什麼。.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艾德溫·阿登納 · 查看更多 »

艾瑞克·沃爾夫

艾瑞克·沃爾夫(Eric R. Wolf,1923年2月1日-1999年3月6日)是一位人類學家,他因鄉民研究、拉丁美洲研究,以及他在人類學之中倡導馬克思理論的觀點而知名。 沃爾夫生於維也納的猶太家庭,他全家起初遷移到英國,然後到美國,以逃避納粹迫害,而且沃爾夫在紐約長大成人。二次大戰期間他前往義大利參戰。如同許多解甲歸田的軍人,他獲得退伍軍人權利法案(G. I. Bill)的資助,得到大學教育並發展對異文化的興趣。沃爾夫開始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習人類學。 哥倫比亞大學多年以來是鮑亞士與露絲·潘乃德任教之處,而且曾是美國人類學散播的中心。當沃爾夫入學時,鮑亞士已去世,而且鮑亞士對於歸納法的反對,並偏好對特定主題詳盡研究的人類學風格,已經不再流行。當時人類學系的新任系主任是史都華(Julian Steward),他是羅維(Robert Lowie)與克魯伯(Alfred Kroeber)的學生。史都華感興趣的是建立一套科學性的人類學,以解釋各個社會如何演進,並適應於它們所處的自然環境。 沃爾夫是史都華身邊發展出來的學生小圈圈的其中一員。較年長學生的左派思想、馬克思論者的取向,都在史都華較不政治化的演化論中得到良好發展。許多在1980年代知名的人類學家,例如西尼敏茲(Sidney Mintz)、莫頓傅瑞德(Morton Fried)、艾曼瑟維斯(Elman Service)、史坦利戴蒙(Stanley Diamond)與羅伯墨非(Robert F. Murphy)都是這個群體的成員。 沃爾夫的博士論文研究,是史都華的「波多黎各人群」研究計畫的一部份。取得博士後不久,沃爾夫展開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教學。他在1971年獲得美國里曼學院(Lehman College)與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的合聘傑出教授職位,並在那裡度過學術生涯的後半段。沃爾夫除了從事拉丁美洲研究,也在歐洲從事田野工作。 沃爾夫與人類學的關聯,在於他在1970與1980年代關注權力、政治與殖民主義的議題,當時這些議題正逐漸成為這個學科的關注點。他最廣為人知的《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由於展現了歐洲以外的人群如何被牽連到全球過程之中,例如毛皮交易與奴隸貿易等。因此,他們並不是「凍結在時間中」或是「孤立的」,而是經常受到世界歷史所深刻影響。 在他的生命告終之際,沃爾夫警告當時人類學的「知識森林濫伐」--專注於誇大的理論陳述,而不是忠於生命與田野工作的實際內容。沃爾夫晚年與癌症搏鬥,於1999年辭世。.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艾瑞克·沃爾夫 · 查看更多 »

雷納多·羅薩多

雷納多·羅薩多 (Renato Rosaldo,生於1941年)是美國人類學家及詩人。.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雷納多·羅薩多 · 查看更多 »

陳其南

陳其南,台灣人類學家。.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陳其南 · 查看更多 »

林耀华

林耀华中国福建省古田县人,中国社会学界、人类学界、民族学界一代宗师。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4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并于1941年-1942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42年一1952年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主任,并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52年起任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他致力于原始社会史和民族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教学和科研人员,为中国的人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汉族的宗族组织及凉山彝家的社会组织的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林耀华 · 查看更多 »

李亦園

李亦園(),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人類學家。他在198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並在同年參與籌創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擔任該院首任院長至1990年。.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李亦園 · 查看更多 »

李濟

李濟(),原名順井,字受之,改字濟之。湖北省鍾祥縣人。中華民國人類學家。是中國考古學史上首次正式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的學者,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所主持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李濟 · 查看更多 »

梁钊韬

梁钊韬先生,(1916年6月26日-1987年)字逸之。中国著名人类学家、教育家,为人类学在中国大陆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梁钊韬 · 查看更多 »

法蘭茲·鮑亞士

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或译法蘭茲·鮑亞士,是德國裔美國人類學家,現代人類學的先驅之一,享有“美國人類學之父”的名號。他也是语言学家,美国语言学研究的先驱。他开创了人类学的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以及文化人类学。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39265/346507如同許多當年的先驅者,他的學科訓練來自其他學科;他获得物理學博士,並從事地理學的博士后研究。他將科學研究方法運用於人類文化與社會的研究,這個領域先前植基於圍繞著奇聞軼事的巨型理論論述。.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法蘭茲·鮑亞士 · 查看更多 »

朱利奥·安焦尼

朱利奥·安焦尼(意大利语:Giulio Angioni,)是意大利小說家及人类学家。.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朱利奥·安焦尼 · 查看更多 »

朱利安·斯图尔德

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Haynes Steward,),美国人类学家,文化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创造者,文化变迁科学理论的创始人。在人类学界关于进化论的长期争论中,他以其多线进化论独树一帜,因此被视为新一代进化论的支持者,其影响也相当大。 Category:美国人类学家 Category:康乃爾大學校友 Category: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友 Category:深泉学院校友 Category:密歇根大学教师.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朱利安·斯图尔德 · 查看更多 »

戈登·藍道夫·威利

戈登·藍道夫·威利(Gordon Randolph Wille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考古學家之一,威利的田野地點主要在南美、中美與美國西南區域, 是聚落型態理論的發展者。任職於史密森尼學會與哈佛大學。.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戈登·藍道夫·威利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薩丕爾

愛德華·薩皮爾(Edward Sapir,,)《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440頁,「Sapir, Edward」條。國家教育研究院 ,「沙皮爾-沃爾夫假設」,又譯--、--,生於普魯士王國倫堡(今屬波蘭),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愛德華·薩丕爾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夏儂

#重定向 拿破崙·沙尼翁.

新!!: 人类学家列表和拿破崙·夏儂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