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人本主义心理学

指数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卡爾·羅哲斯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15 关系: 卡爾·羅哲斯同理心存在主义人文主义心理学哲学個人中心治療精神分析学美国行为主义馬斯洛夫輔導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實現決定論

卡爾·羅哲斯

卡爾·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的創始者之一。首創非指導性治療,又稱案主中心治療,強調人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卡爾·羅哲斯 · 查看更多 »

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或称做換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以致理解這种行為和事件的發生。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並不代表對其認同。.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同理心 · 查看更多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獨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羅·萨特和卡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繆)、精神分析學(例如: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 · 查看更多 »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个人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都是人文主义内涵范畴。同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道主义关系密切。 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世俗人文主义外,也存在有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宗教中,人文主义一般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有些人文主义还认为,人有需要参加仪式和规则,并组织一些团体来满足这种需要。相比唯物主义,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此,有無神論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 · 查看更多 »

心理学

--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類以及其他动物的內在心理歷程、精神功能和外在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意識、感覺、知覺、認知、動機、情绪、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眾多領域,影響其他學科的發展,例如:教育學、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精神病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以及文學等等。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体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心理学 · 查看更多 »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哲学 · 查看更多 »

個人中心治療

個人中心治療(Person-Centered Therapy)是由羅吉斯於二十世紀四、五年代在美國所創立的一個心理治療取向,或會被稱為「非指導式治療」、「當事人中心治療法」。與心理分析學派有很大的分別,強調人的正面成長和發展,並且非常著重治療師本身的態度如一致(Congruence)、真誠(Genuineness)、無條件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和同理心(Empathy)等,而非治療的技巧。 而且羅吉斯亦提出療治應由案主洞察自己的問題,而非如傳統心理分析治療等由治療師主導治療過程。.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個人中心治療 · 查看更多 »

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英文:Psychoanalysis)或稱心理分析學,是於19世纪末期由奧地利神经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創立的一门学科。當時精神病學普遍受生物學的影响,對於心理現象的構成、發展及治療,以工業革命時代流行的機械主義的方式進行,弗洛伊德於1885年到巴黎拜著名精神及人腦科學家Charcot為師,並受到Charcot研究歇斯底里的影响,開始了他關於早期或童年創傷經歷和情緒病的研究。其首個研究個案是聯同Josef Breuer完成,病者化名Anna O的病患記錄,他們初期利用催眠和,心理病患者提供了解心靈困擾的技術,後來鑑於弗洛伊德認為催眠雖然可以發現病患者的過去創傷經歷的片斷,但却沒法為病者帶來治療的方法,弗洛伊德因而開始建立另一套潛意識理論。 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又稱作行為論,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识。其主要特色為以系統方法理解人類和動物行為,並假設所有行為的產生皆是由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或是個體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結果;特別個體在環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懲罰、激勵、刺激與行為結果所造成的強化。 因此,雖然行為主義者通常接受遺傳因子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他們主要仍較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 行為主義結合了哲學、方法論和心理學理論。過往的深層心理學和其他形式的傳統心理學通常是難以透過實驗預測的。 行為主義的最早的衍生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開創了效果律(law of effect) ,指出行為的結果會持續強化往後的行為。 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開創了方法學的行為主義,他反對內省的研究方法,主張以純實驗的方法研究心理學。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史金納則對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問題,主張運用实用主义研究心理學。約翰·布羅德斯·華生與伊万·巴甫洛夫探討了古典制約的刺激與反應過程,史金納則探討了操作制約,指出結果會產生後效強化,及能夠產生控制性以及作為行為的前因。史金納也在1930年代,主張包括思想與感覺等的私人因子也應該與可觀察的行為一樣受到變量控制,其哲學被認為是激進行為主義的基礎。 與行為主義路線大相逕庭的精神分析学也在20世紀展開。.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 · 查看更多 »

馬斯洛夫

斯洛夫/馬思勞(Ма́слов;'''Maslow'''.)可以指:.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馬斯洛夫 · 查看更多 »

輔導

輔導或輔導心理學,是指應用精神健康、心理學或人類發展的理論和原則等,透過認知、情感、行為或系統性的介入方式,(對事主)提出並強調個人價值、個人成長、事業發展以及心理疾病。.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輔導 · 查看更多 »

需求层次理论

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心理學評論》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所提出的理論Maslow, A.H. (1943).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需求层次理论 · 查看更多 »

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大師馬斯洛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他將研究焦點放在心理健康的個體上,特別是那些所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嘗試歸納出那些對生命感到滿意、能發揮潛能又具有創造力的人的共通點。馬斯洛發現,這些人之所以較不易受到焦慮與恐懼影響,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及他人都能抱著喜歡及接納的態度。他們雖然也有缺點,但因為能夠接受自己的缺點,所以他們較一般人更真誠、更不防衛,也對自己更滿意。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及教育家相信每個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當一個人較低層次的需求(如安全感)獲得基本滿足之後,他便會轉而嘗試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如自我實現),對生命的滿意度也隨之提高。但是當這樣的傾向受到阻礙時,特別是孩童時期遭受父母冷酷或拒絕的態度,便會影響到這個人自我概念的健康發展和他對現實世界的覺察,開始有自我防衛的意識,甚至從真實的感受中抽離出來時,更難成為自我實現的人。.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自我實現 · 查看更多 »

決定論

決定論(Determinism),又称拉普拉斯信条,是一种哲学立场,認為每個事件的發生,包括人類的認知、舉止、決定和行動,都有条件决定它发生,而非另外的事件发生。”决定论有很多种,取决于什么样的预先条件成为决定的因素。“各种有关决定论的理论贯穿在哲学史中,往往出于不同但有时会重叠的动机与考虑。有些形式的决定论可以从物理学上得到经验地证实或证否。与决定论直接对立的是非决定论。决定论也常常与自由意志相对比。 如果從原始宇宙以來,有一連串的事件註定地、從未中斷地發生,自由意志則是不可能的。Van Inwagen, Peter, 1983, An Essay on Free Will, Oxford: Clarendon Press.

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決定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人本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義學說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心理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