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

指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Князь Барятин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俄羅斯帝國親王元帥。1856年至1862年任高加索總督,在位期間攻滅,並成功穩定了高加索局勢長達三年,是繼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再度穩定高加索超過一年時間之總督。1879年3月9日,在出訪德意志帝國時患病,在瑞士日內瓦休養時去世,享年63歲。.

14 关系: 一月起義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俄罗斯帝国俄羅斯帝國陸軍元帅克里米亚战争瑞士親王高加索戰爭日内瓦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

一月起義

一月起義是指波兰1863年1月开始的一场反俄罗斯帝国的起義。当时波兰民族主义者的主要领袖有右翼“白党”的吉莱尔和左翼“红党”的帕德列夫斯基。在后者主持下,中央民族委员会于1863年1月22日宣布起义。当天夜晚,6000名波兰下层民众组成的起义军揭竿起義。他们获得了农民的支持,在基埃尔策和卢布林东部获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沙俄军队围剿,转入游击战。起义烽火后来蔓延至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然而,4月至6月,在沙俄的严厉镇压下多处义军都遭到失败,帕德列夫斯基也在5月15日阵亡。 4月之后,起义的领导权渐渐转入“白党”手中,5月10日成立了民族政府。10月,罗·特劳古特将军控制了政权,镇压地主,一些“白党”开始投靠沙俄政府。1864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在波兰废除农奴制。这些改革使不少农民丧失了对起义军的支持,4月特劳古特被捕,起义失败。.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一月起義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长子。.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

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 Свистунов),全名亞歷山大·加里爾·康斯坦斯諾維奇·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特維爾公爵、政治家、俄羅斯帝國炮兵上將,出身於斯維斯圖諾夫家族特維爾-迪爾馬科申-維亞濟馬分支 ,亦因戰功取代宗家成為斯維斯圖諾夫家第十六代及未任家長。於克里米亞戰爭、高加索戰爭、第十次俄土戰爭、中亞征服中均有出戰,除了在阿爾馬河戰役作為上尉執掌炮兵營時戰敗外,再無敗績。一生有二十年時間都在高加索地區服役,在平定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後,1881年開始推動高加索地區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穩定了自1817年以來長達六十多年戰亂不斷的高加索地區。1856年7月娶遠房表妹柳德米拉‧納什金娜為妻,兩人無生養子嗣。.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Нейдгардт;1784年10月25日-1845年8月27日),俄羅斯帝國步兵中將,1842年至1845年擔任高加索總督,1842年至1844年兼任駐軍總司令,1834年至1845年在高加索地區服役,與帕維爾·加拉必一同在高加索戰爭中期抵擋伊瑪目國伊玛目沙米勒擴張。並中止了前幾任官員大規模進行掃蕩的戰略,改為慢性削弱的方式來令伊瑪目國的擴張受阻。.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帝國陸軍

俄羅斯帝國陸軍(Ру́сская импера́торская а́рмия.),是俄羅斯帝國的陸軍部隊,在1721年彼得大帝稱帝、俄羅斯帝國成立後創建,直至1917年俄國革命解散。在19世紀中葉,俄羅斯帝國陸軍由超過900,000名正規軍及近250,000名非常備軍人(多數為哥薩克人)組成。.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俄羅斯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元帅

元帅是一个军衔等级,处于军衔体系中的最高等次。.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元帅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克里米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親王

#重定向 王爵.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親王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戰爭

加索战争,又称俄罗斯征服高加索,是指俄罗斯帝国在19世紀入侵北高加索地区的战争。戰爭開始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俄軍將領葉爾莫洛夫在1817年10月26日在尤鄧金村(今哈薩維尤爾特)展開大屠殺開始;二是加齊‧穆罕默德在1829年成立車臣尼亞開始。1859年8月25日,第三代伊瑪目沙米爾投降,結束了東部戰事。1864年5月21日,切爾卡斯亞投降,高加索戰爭結束。最终俄罗斯兼并了北高加索地区,并对当地进行了民族清洗。 1801年,南高加索地區由卡特利-卡赫季王國系的大衛‧巴格拉季昂親王所統一,格魯吉亞併入俄羅斯帝國,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親王國。除了波斯和土耳其兩國的南高加索領地外,俄羅斯已經擁有大部分南高加索,北高加索則是自第五次俄土戰爭一直維持著雙方邊界,但山民不定時下山劫掠俄國邊境百姓。因此俄羅斯帝國在百日王朝崩潰後,出兵北高加索平定殘餘的反抗部落,是俄羅斯征服北高加索的開始。 1816年,俄羅斯帝國的主要對手是阿瓦爾人、切爾克斯人、庫巴人、達吉斯坦人。而車臣人由於在1794年已經投降俄羅斯,因此車臣人在戰爭初期沒有參戰。但由於1817年的尤鄧金村大屠殺,令車臣人開始反抗俄羅斯人統治。1817年,俄軍北高加索駐軍30,000士兵由弗拉季高加索南下車臣地區,對車臣人、印古什人進行屠殺和掠奪。迫使車臣人於1826年聯合起來,與波斯的卡扎爾王朝合作,在第六次俄波戰爭中共同對俄作戰。在波斯全面潰敗後,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等地的毛拉聯合起來,推舉加齊‧穆罕默德為伊瑪目,創立政教合一國家「車臣尼亞」。高加索戰爭進入了最慘酷的階段。 1830年2月9日,毛拉沙米爾率五百人下山搶掠俄軍駐屯的村莊貢扎哈,並將村莊中三百多名居民一律剜去雙眼、割去雙耳、削下鼻子、切去四肢,成年女子切去乳房、成年男子切去陰莖,僅穆斯林和改信者獲得寬恕。俄軍於5月6日由伊凡‧帕斯凱維奇率領28,000軍隊由弗拉季高加索南下,對車臣人作報復性屠殺,雙方至此開始互相進行酷刑式屠殺,多數受害人均遭到重度凌虐和酷刑。帕斯凱維奇實施焦土作戰,以優勢兵力多次對車臣尼亞軍隊作出包圍。1832年,聖戰軍領袖加齊‧穆罕默德於吉邁之戰戰死,由徒弟哈姆扎特‧貝克繼位為第二代伊瑪目,貝克無法挽回敗局,因沙米爾回軍而得救。1833年1月初,車臣尼亞只餘下約3,000平方公里土地,但由於帕斯凱維奇被調回聖彼得堡,俄軍退兵,車臣尼亞倖存。 1834年2月,哈姆扎特‧貝克解除沙米爾軍權,將沙米爾軟禁,並組織對俄反攻。但於哥扎提戰役被俄軍撃敗,貝克遭到部下暗殺,沙米爾繼位為第三代伊瑪目。沙米爾即位後與俄軍談和,並以賄賂北高加索駐軍總司令維魯明諾夫,車臣尼亞因此能休養生息。1836年6月12日,俄軍不宣而戰,攻打車臣尼亞,戰爭再度開始。1841年6月14日,車臣軍於泰爾米河戰役大勝俄軍,將十二位俄軍將領處以酷刑,俄軍轉為守勢。。1840年6月22日,沙米爾改國名為高加索伊瑪目國,成為高加索戰爭中各部族之領導者。1845年5月31日,伊瑪目國軍於第一次達戈戰役採取中央突破的方式,將俄軍分段包圍在達戈山谷並採取火攻,導致遠征軍大量燒死和餓死,高加索駐軍近乎全軍覆沒。1845年6月2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下令全國動員220,000士兵應戰,抵抗伊瑪目國入侵俄羅斯帝國。 1847年6月24日,俄軍於薩爾塔會戰以250,000士兵,將伊瑪目國軍隊24,000軍隊包圍,俄軍大勝,伊瑪目國軍死亡近半,殘軍撤回車臣地區。俄軍20多萬軍隊分四路追撃至車臣境內,大規模燒殺屠掠,1848年9月14日,俄軍於阿干提會戰與伊瑪目國展開決戰,伊瑪目國慘勝,守住了西南達吉斯坦,但已無力反攻俄軍,由於1848年革命爆發,俄軍退兵。 1858年,俄國決定平定伊瑪目國,由亞歷山大‧巴米亞京斯基元帥率132,000軍隊由基輔和阿斯特拉罕南下,會同高加索各軍63,000人攻打伊瑪目國,俄軍用了六個月時間平定了車臣地區,並約束軍紀,嚴禁士兵燒殺搶掠。1859年2月3日,俄軍侵入達吉斯坦西南部,1859年8月25日,沙米爾在吉倫戰役後向俄軍投降,伊瑪目國滅亡。亞歷山大二世准許沙米爾保留伊瑪目頭銜,以勸說尚在抵抗中的切爾卡斯人投降,1864年3月18日,最後一支抵抗軍在頭目克倫杜戈指揮下向俄軍投降,高加索戰爭結束。 歷時約半世紀的高加索戰爭結束,也標誌了俄羅斯對北高加索的全面征服。俄軍在高加索戰爭的傷亡數以萬計,付出了很大代價,回報卻只有高加索山脈的少數礦坑和通行山谷,更因一連串的戰爭罪行孕育出車臣人對俄羅斯人的深仇大恨,影響深遠。戰後巴米亞京斯基元帥主導成立軍政府,對戰區人民給予了物資援助,並建立政府機關。但1865年軍隊撤走後,俄羅斯帝國地方官員對高加索山民的暴政依舊,不久後再度爆發了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Category:高加索战争.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高加索戰爭 · 查看更多 »

日内瓦

日内瓦(; Genève,; Genèva, and Genf; )是瑞士第二大城市,日内瓦州首府。建在日内瓦湖流入羅訥河之處。今天,日内瓦在国际上享有的高知名度主要得益于这里無數的國際組織,包括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日内瓦是一座著名的國際都市,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聯盟的總部就是設立在此地。今天仍有許多國際組織在日內瓦設立總部或办事处,包括有红十字會的總部。屬於聯合國的組織有世界衛生組織等。.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日内瓦 · 查看更多 »

1830年革命

1830年革命是指1830年代初期歐洲革命力量與貴族間的對抗。實際發生時間為1830年-1832年。該活動源自1830年7月26日,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頒布一連串壓制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法律。此擴充貴族勢力並限制公民權利的法案,導致街頭罷工與武力革命。響應者則有波蘭、比利時、義大利、德意志、希臘等地區。此革命活動成功者有法國、比利時與希臘。其中,法國廢除了君主專制,成功成立一個君主立憲制的政府,比利時與希臘獨立。不過波蘭、德意志和義大利則均被俄羅斯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的君主專制政府鎮壓。其中,波蘭更被俄國沙皇政權併吞。.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1830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裝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但是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新!!: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和1848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