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

指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

亚瑟·威廉·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Arthur William Tedder, 1st Baron Tedder,)GCB,英国皇家空军元帅。他在一戰時是一名陸軍皇家飛行隊戰鬥機機師以及飛行中隊隊長,二戰期間負責指揮中東的皇家空軍,曾參與在地中海和北非的行動,包括克里特撤退和北非的十字軍行動。他的轟炸有泰德地毯之稱。後來泰德成為盟軍地中海空軍司令部司令、參與計劃入侵西西里和義大利。當大君主作戰制定時,泰德成為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副司令,地位僅次於德懷特·艾森豪。戰後成為英國皇家空軍參謀長,期間面對大量機師流失,因此他主張招聘人手,同時把增編一倍,1948年他落實柏林封鎖的空運。.

42 关系: 加来埃及大君主作戰婆罗洲少尉少校巴斯勳章上尉 (英國陸軍與皇家海軍陸戰隊)中尉中东中校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北非戰場入侵義大利克羅伊登克里特克里特島戰役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西西里島戰役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駐外武官诺曼底战役蘇聯薩里郡银制勇敢勋章英屬緬甸英屬香港英國皇家空軍英國皇家飛行隊英國陸軍英国空军元帅列表柏林柏林封鎖格拉斯哥温斯顿·丘吉尔昔德蘭群島斐濟

加来

加来(Calais),是法国加来海峡省的城市,人口约七万两千(2013年統計)。-zh-hans:英吉利海峡;zh-hk:英倫海峽;zh-tw:英吉利海峽;-中最狭窄的临多夫-加来海峡只有34公里宽,离加来最近的英国城市是多佛尔,加来與多佛是法國與英國最近的渡口。加来旧城(又叫北加来)在人工岛上,四周环绕着运河及港口。加来新城圣比尔在东南。.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加来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大君主作戰

#重定向 霸王行动.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大君主作戰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

婆罗洲(Borneo),印尼稱之為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岛,亞洲第一大島,面积736,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格陵蘭及新幾內亞。現全境由印尼、馬來西亞及汶萊三國管轄,而菲律賓曾宣稱有沙巴部分的主權。.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婆罗洲 · 查看更多 »

少尉

少尉是軍隊的職銜,是軍官中的最低級別。英文裏,陆军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军种的少尉称为Second Lieutenant,美国海军少尉称为Ensign,英国海军少尉称为Midshipmen,英国空军少尉则称为Pilot Officer。 大多數國家的陆军少尉,主要担任排长的职务,有時可佔缺擔任副連長。.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少尉 · 查看更多 »

少校

少校是軍隊的職銜,是校官中的最低級別。英文裡,陆军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军种的少校称为Major,海军少校则称为Lieutenant Commander(直譯:副指揮官)。英国皇家空军少校则称为Squadron Leader(直譯:中隊長)。 英国陆军少校主要擔任連長職務。美國陸軍少校主要擔任副營長、營部執行官職務。 中華民国國軍少校精實案前主要擔任兵器連連長或副營長,精實案因為指揮架構修整始改編製擔任副營長、營參謀主任、營輔導長、營級執行官、本部連、旅部連、群部連、營部連或專業連隊連長。.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少校 · 查看更多 »

巴斯勳章

最尊贵的巴斯勋章(The Most Honourable Order of the Bath,旧称最尊贵的巴斯军事勋章),由乔治一世在1725年5月18日设立。巴斯一名来自于中世纪时代,册封骑士的其中一种仪式 - 沐浴,象征着净化。以这种方式册封的骑士称为“沐浴骑士”,音译为“巴斯骑士”。乔治一世为这些骑士设立了巴斯骑士团,但他本人并非巴斯骑士,因为巴斯骑士此前并非骑士团,管理依据一系列的规定进行,在巴斯骑士出现空缺时会选择人选替补。 巴斯勋章分为三等:.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巴斯勳章 · 查看更多 »

上尉 (英國陸軍與皇家海軍陸戰隊)

在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中,上尉(Captain,Capt)是一個初級軍官的軍階。位階高於中尉,低於少校。在NATO中,相當於第二級軍官(OF-2)。英軍其他軍種中的同等軍階包括英國皇家海軍的海軍上尉(Lieutenant)與英國皇家空軍的上尉(Flight lieutenant),但勿與皇家海軍的上校(Captain RN)混淆。 這個位階最早起源於滑鐵盧戰役。 File:World War I British Army captain's rank insignia (sleeve, general pattern).png|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上尉肩章(一般樣式) File:World War I British Army captain's rank insignia (sleeve, Scottish pattern).png|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上尉肩章(蘇格蘭樣式) category:英國陸軍軍階 category: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軍階.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上尉 (英國陸軍與皇家海軍陸戰隊) · 查看更多 »

中尉

中尉是軍人的職階,位階介於少尉和上尉之間。在英文中,陸軍以及空軍、海軍陸戰隊的中尉稱為Lieutenant或First Lieutenant,美國海軍中尉稱為Lieutenant Junior Grade,英國海軍中尉稱為Sub-Lieutenant,英國空軍中尉則稱為Flying Officer。 中華民国國軍中尉主要擔任排長或副連長的職務,但可佔缺擔任連長。.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中尉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中校

中校是軍隊的職銜,介於少校和上校之間。英文裏,陆军等军种的中校称为Lieutenant Colonel,美國海军中校称为Commander。英国皇家空军中校则称为Wing Commander。在日本,二戰戰敗前日軍称为中佐,戰敗後自衛隊則依陸、海、空部隊分稱為2等陸佐、2等海佐及2等空佐,相當於陸軍中校、海軍中校及空軍中校。 中校在美國陸軍主要担任营长职务,在中華民国國軍主要担任营长、群部單位主官或高司單位參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陆军作战部队则可担任营长、副团长、团长。 *.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中校 · 查看更多 »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重定向 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 查看更多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ˈaɪzənˌhaʊ.ər/ EYE-zən-how-ər,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位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艾森豪威尔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本名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後來才改名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間對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進攻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查看更多 »

北非戰場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40年6月10日至1943年5月16日在北非发生了北非战役。它包括发生在利比亚和埃及的沙漠(西部沙漠战役,也被叫做沙漠战争)以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火炬行动)和突尼斯(突尼西亞戰役)的战役。 战役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展开。同盟国的战力主要来自英联邦和来自德国控制下的欧洲的流亡分子。美国于1941年加入战争并于1942年5月11日在北非开始直接军事援助。 北非的战斗开始于1940年6月10日的意大利宣战。6月14日英国陆军第11轻骑兵团(由第1皇家坦克团协助)穿过边界进入利比亚并夺取了意大利的卡普措堡垒,随后意大利发动一波攻势进入了埃及并在1940年9月占领了西迪拜拉尼,随后在1940年12月英联邦展开了罗盘行动进行反击。在罗盘行动中,意大利第10军团被摧毁,为了防止轴心国全面失利,由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德国非洲军通过向日葵行动被派遣至北非,以增援意大利军队。 随后爆发了一系列为控制利比亚和埃及部分地区的拉锯战,至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达到顶点,当时由伯纳德·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英联邦军队给予了轴心国军队以决定性的打击,并将他们赶回突尼斯。在随后的1942年盟军的火炬行动登陆西北非洲,爆发了与維琪法国军队的战斗(随后法军改变了立场),最终盟军将轴心国军队包围在突尼斯北部并迫使他们投降。 轴心国经过在东部战线对抗苏联,减轻了英国及后来的美国军队在北非的压力。英国通过对密码信息的破解进行情报收集被证明是盟军在北非成功的关键因素。.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北非戰場 · 查看更多 »

入侵義大利

同盟國入侵義大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1943年9月入侵義大利本土的軍事行動,該行動由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率領的第15集團軍實施(由馬克·韋恩·克拉克指揮的美國第5軍團及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8軍團組成)。此行動是跟隨於西西里島登陸戰役的勝利而實施的,主要戰役是代號為雪崩作戰的在西海岸的薩萊諾登陸,另外還有兩個支援性的行動包括在卡拉布里亞登陸的海灣城行動及在塔蘭托登陸的鬧劇行動。.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入侵義大利 · 查看更多 »

克羅伊登

克羅伊登(Croydon)是南倫敦的一個鎮,位於克羅伊登區內,地處查令十字以南9.5英里,它是大倫敦的11個大都會中心之一。 在歷史上克羅伊登曾是薩里郡的一部分。在諾曼征服英格蘭時期,克羅伊登擁有一間教堂及一間作坊,當時的居民大約有365人。中世紀的時候克羅伊登被擴建成一座集鎮並成為木炭和皮革製造中心及釀酒中心。1803年開通的從克羅伊登至Wandsworth的薩里鐵路(Surrey Iron Railway)是世界上最初的馬車鐵路,後來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交通方式,促使克羅伊登變成倫敦市和更廣區域的通勤鎮。到了20世紀初,克羅伊登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工業中心,以汽車製造,金屬行業和它的機場而聞名。進入20世紀中葉,這些行業被零售業和服務業取代。1965年克羅伊登被合併到大倫敦。如今車流被轉移到步行街以外。它的主要火車站,東克羅伊登站是英國鐵路運輸系統中的一個主要樞紐。.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克羅伊登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克里特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島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Luftlandeschlacht um Kreta,Μάχη της Κρήτη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臘战役的一部分,爆發于希臘克里特島的戰事。战斗開始於1941年5月20日早上,纳粹德国發動代號“水星行動”(德語:Unternehmen Merkur)的军事行動,空降入侵克里特島。防守該島的为希臘抵抗军及盟軍。 經過首天的戰鬥以英軍為首的盟軍承受了极高的傷亡,卻無法有效阻斷德軍的進攻。第2天由於盟军方面的通讯出現问题,导致盟軍指揮官无法及时掌握戰況,致使島上西面的馬萊邁機場落入德軍手中,令德軍得以大量空運增援部隊,在数量上压倒盟軍并最终完全控制克里特島。 克里特島戰役在3个方面都是空前的:.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克里特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衝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獲合稱為「牛剑」。 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共有116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0位菲爾茲獎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剑桥大学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二次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从1942年10月23日一直持续到11月3日。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于1942年8月取代了克勞德·奧金萊克,成为由英联邦士兵组成的英国第8集团军的总指挥官。 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德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油田的希望破灭。这次战役结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阿拉曼戰役與同時期的史達林格勒戰役與瓜達康納爾戰役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 查看更多 »

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

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Supreme Headquarters Allied Expeditionary Force),英文縮寫為「SHAEF」(),是盟軍軍隊指揮官在歐洲西北部的司令部。SHAEF由1943年底開始運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部份完結後於1945年7月解散,期間一直由美國派出的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將軍領導。.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島戰役

盟軍入侵西西里開始於1943年7月9日晚上,而盟軍獲勝於8月17日。入侵西西里島之行動代號為哈士奇及被視為入侵義大利的行動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登陸行動之一。從軍事策略上進攻西西里之行動達到盟軍策劃者之目的,從島上消滅軸心國的空中及海上力量,控制地中海及令義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此行動為後來入侵義大利揭開續幕。.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西西里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是指1914年戰爭爆發後,德國入侵比利時與盧森堡後所開闢的戰區,前者迅速佔領了法國大片的重要工業地區,但戰爭形勢因為馬恩河戰役而有了戲劇性地改變,雙方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至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實行陣地戰,整條戰線在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未有明顯的變動。在1915年至1917年期間,雙方沿著此戰線發動了一些大型攻勢,其以大規模火砲的砲擊與步兵進行攻擊,然而在結合壕溝、機槍巢、鐵絲網和火砲的防禦工事下造成進攻方巨大的人員傷亡,而防禦者則發動反攻;因此,雙方的進攻皆無明顯的成果。為了打破僵局,雙方研發了新型的軍事科技與戰術,包括毒氣、噴火器、飛機和戰車等,但僅讓戰線有了小幅的改變。 儘管此戰區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卻被證明對於戰爭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時已擁有同盟國無法阻擋的軍事力量,令德軍指揮官瞭解到戰敗已無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駐外武官

外武官,即外交代表機構(大使館、領事館)的武職。多由陸海空三軍種的校官或將官中選派,處理軍事性業務,為使館中專司國防的館員,也是一國軍隊的駐外代表。 駐外武官職務可包括辦理兩國軍隊之間交流相關事務、與他國駐外武官之間來往、辦理兩國軍事合作或援助事項、擔任駐該國大使的軍事助手等。.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駐外武官 · 查看更多 »

诺曼底战役

諾曼第戰役發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為霸王行动的一部份。這場戰役在1944年6月6日展開,是迄今為止人類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近300萬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後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登陸。 在諾曼第戰役中作戰的盟軍軍隊主要由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自由法軍及波蘭軍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的士兵。 進攻諾曼第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乘滑翔機降落、進行大規模的空中轟炸、海軍軍艦砲擊,而兩棲登陸戰則在當地時間6月6日早上6時30分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樸茨茅斯部署。.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诺曼底战役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薩里郡

萨里郡(Surrey),英格蘭東南部的郡。泰晤士河流經萨里後,向東北流向大倫敦。以人口計算,吉爾福德是第1大鎮,沃金是第2大鎮,尤厄爾是第3大鎮,坎伯利是第4大鎮;古爾福德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萨里郡政府所在地并不在萨里,而是在附近伦敦的金士顿。 萨里郡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成非都市郡還是名譽郡,其面積都是1,663平方公里,人口都是1,085,400。.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薩里郡 · 查看更多 »

银制勇敢勋章

银制勇敢勋章 (Silver Medal of Military Valo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的银制勇敢勋章被授予在战斗中表现特别勇敢的个人,根据其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程度,授予相应的杠数。 该勋章最早由撒丁尼亞國王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三世于1793年建立。 Category:意大利军事 category:意大利勳章 Category:1793年建立的獎項.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银制勇敢勋章 · 查看更多 »

英屬緬甸

英屬緬甸,是大英帝國在中南半島上的一個殖民地,存在於1824年至1948年。原先是英屬印度的一部份,1937年成為獨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改為緬甸國;直至戰後才正式獨立。 英國為了英屬印度的東邊界,與緬甸貢榜王朝爆發第一次英緬戰爭。英國獲勝,並且在1824年成立英屬緬甸,管理攻占的土地。當時英屬緬甸是英屬印度之下的一省。1852年,英國贏得第二次英緬戰爭,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1886年,英國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貢榜王朝滅亡,英國完全占領緬甸,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英國占領緬甸後發生許多反抗,英國勢力將鄉村領袖結合入殖民政府以統治鄉村,並且對各民族採「分而治之」政策:直接統治緬族,間接統治其他族。英屬緬甸以稻米為單一作物,出口至英國以及英國殖民地。英國並且開發緬甸的木材、石油與錫礦。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国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伊洛瓦底江。為彌補水路的不足以及鎮壓反抗,英國人也興建與改善鐵路和道路。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印度資本家也進入緬甸,威脅緬甸經濟。因此緬甸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英國發展英式教育,影響緬甸佛教,使僧侶開始反抗,所以緬甸佛教成緬甸民族主義與反殖民推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民族獨立浪潮也傳入緬甸。1920年,仰光大學爆發反對殖民教育的「國民教育運動」,導致「佛教青年會」結合其他團體成立「緬甸人民團體總會」,其開放與改革政治與教育要求被英國拒絕。1930年代,學生與農民暴動持續,英國改採懷柔政策。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當選為英国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本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名義上獨立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又譯翁山)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1944年,昂山轉而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1945年日本投降後,同盟國宣布緬甸獨立有效。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1948年1月4日,英國議會正式承認緬甸独立,英屬緬甸結束,緬甸聯邦成立。.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英屬緬甸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英屬香港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空軍

英國皇家空軍(英文:Royal Air Force,RAF)為英國軍隊的航空作戰軍種,創設於1918年4月1日,為世界上第一支編成獨立軍種的空軍。在一战胜过同盟国后,英国皇家空军成为了该时期最庞大的空军。自创设以來,英国皇家空军在英國軍事史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战役。据2007年统计,皇家空軍有1000架以上飛行器,及45710位常備兵員。.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英國皇家空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飛行隊

皇家飛行隊(Royal Flying Corps)(RFC)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陸軍航空兵。在戰爭的早期,皇家飛行隊主要通過火炮協作、照片偵察來支援英國陸軍。這些工作漸漸轉變到飛行員之間的空戰 ,到戰爭的後期,這些工作包括襲擊敵人的步兵部隊和砲台,轟炸德國機場,後來發展到戰略轟炸德國的工業和運輸設備。 在一戰開始的時候,由David Henderson領導的皇家飛行隊由5個中隊(squadron)組成。包括1個觀察氣球(Observation balloon)中隊(皇家飛行隊第一中隊)和4個飛機中隊(第二和第三中隊是世界上第一個固定翼飛行中隊)。 它們最早於1914年9月13日用於空中觀靶,但是只有在1915年5月9日在Aubers Ridge使用了無線通訊後,這一應用才開始完善。航空攝影(Aerial photography)也於1914年開始試驗,同樣在下一年才開始完善。到1918年拍攝可以在15000英尺高度進行,有超過3000人進行判讀。.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英國皇家飛行隊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是英國軍隊的地上作戰部隊,它是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的。至2006年,英國陸軍的現役部隊有79,550人,國土軍有24,690人,除国土军外的其它陆军预备役部队有121,800人。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參與多國聯軍的戰鬥或參與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 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军和英國皇家空軍不同,沒有“皇家”头銜,原因是英国内战期间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的一系列斗争中英国陆军总是站在英国国会一边,并且根据英国国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中的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英国陆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王室管辖。不过尽管英国陆军没有皇家头銜,这并不妨碍在陆军有若干團(Regiments)使用「皇家」此一頭銜。.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英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英国空军元帅列表

以下是英國皇家空军元帅列表。.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英国空军元帅列表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柏林封鎖

柏林封锁(德語:Berlin-Blockade,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重大国际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处于多国占领下的德国,因冷戰令蘇聯和西方國家關係惡化,苏联遂封锁了西方盟国通向在其管制下的柏林地区的道路和铁路。迫使西方力量同意让苏联與其佔領区向整个柏林供应食物和燃料,使苏联在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城市。 為了防止城市落入蘇聯手中,英美為首的西方陣營开展了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運輸行動:柏林空運(Berlin Airlift;Berliner Luftbrücke),为西柏林提供物资供给。英国皇家空军和刚刚成立的美国空军等盟國空軍部隊在1年内进行了278,228次飞行,向柏林提供了2,326,406吨的物資,包括燃料和食物。除了英美空軍,还有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加拿大皇家空军、新西兰皇家空军和南非空军参加了整个空运。 到了1949年春天空运的成果开始显现,4月份后通过空运投下的物资甚至超过了之前通过铁路向城市运送的货物,柏林空运的成功让之前不相信其可能有所作为的苏联感到耻辱。封锁在1949年5月被解除,并导致了3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的建立:柏林從法理上一分為二,西柏林獨立,並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形成特殊的同盟關係;東柏林則併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領土。。作为对空运的纪念,原先柏林西部的3个机场在其后的50年裡依然作为德国的重要国门。.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柏林封鎖 · 查看更多 »

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Glasgow ; Glesca;Glaschu)是英國苏格兰最大城市,位於蘇格蘭西部的克萊德河河口。格拉斯哥不僅是蘇格蘭最大城市與最大商港,也是英国第三大城市。大格拉斯哥地区拥有人口230万,占苏格兰总人口的41%。 格拉斯哥是從主教區和皇家自治鎮發展而來的,隨著15世紀時格拉斯哥大學的建立而成為區域文化中心,在18世紀的蘇格蘭啟蒙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英屬北美及英屬西印度群島之間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到了工业革命时期重要性更大,在维多利亚及爱德华时期被誉为仅次于伦敦的“(大英)帝国第二城”,是继伦敦和巴黎之后第三个人口达到百万的欧洲城市。 近年来格拉斯哥逐渐发展成为欧洲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众多苏格兰企业将总部设于此。 2011年格拉斯哥被评选为英国第3、世界第57适宜居住的城市。.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格拉斯哥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昔德蘭群島

#重定向 设德兰.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昔德蘭群島 · 查看更多 »

斐濟

斐濟共和國(Republic of Fiji,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斐濟印地語:रिपब्लिक ऑफ फीजी)為位於南太平洋,瓦努阿圖以東、東加以西、吐瓦魯以南的群島國家,由330個島嶼組成(一半為無人島,而維提島和瓦努阿島兩個主要島嶼的人口佔全國的87%)。國家名稱是源自東加語中的「島嶼」,並且轉為斐濟文中的“Viti”。.

新!!: 亚瑟·泰德,第一代泰德男爵和斐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亚瑟·泰德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