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五方佛

指数 五方佛

五方佛,又稱五方如來、五智如來,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即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毗盧遮那佛象徵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東方阿閦佛象徵「大圓鏡智」,西方阿彌陀佛象徵「妙觀察智」,南方寶生佛象徵「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徵「成所作智」。 佛教典籍認為五佛皆是毗盧遮那佛所化現。密藏道開《如來淵源攷》:「五方明王為五方五佛之化現;五方五佛名號不一,皆為同體,毗盧遮那佛所化現。」雲棲蓮池《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14 关系: 寶生佛密宗密藏道開不空成就佛五智化身阿弥陀佛阿閦佛金刚界雲棲蓮池極樂世界毗卢遮那佛明王

寶生佛

寶生佛(梵文名Ratna-sambhava,藏語名Rin-Chen hbyun-ba),又稱為寶生如來、寶相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寶生佛為佛教五方佛中之南方如來,代表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圓滿中,得到無量福德、珍寶,故曰「寶生」。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說,寶生佛手印為滿願印,即左手持衣角當心,右手仰掌,能隨順眾生之所欲,滿足其所願,以便其修法。 《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中說:「次當禮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想持摩尼寶瓶,想與一切如來灌頂,即虛空藏菩薩執摩尼寶珠,成滿一切眾生所求願。由於福德聚功德無量無邊,赫奕威光所求願滿,此乃寶生如來部所攝,即平等性智。」 一般來說,寶生佛常現衣著黃色、座於駿馬背負的蓮台之像,因「馬」代表世間吉祥奮疾之寶物,故馬座屬寶部之座。.

新!!: 五方佛和寶生佛 · 查看更多 »

密宗

密大乘佛教,又名金剛乘(वज्रयान ;;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印度的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 歷史上密教流傳地域十分廣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為興盛。日本密教傳承自中國的唐密,唐密傳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来。西藏密教則是傳承印度的後期密教,藏密流傳於西藏、青海、蒙古和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贤王如来、金剛總持等。南诏大理国还盛行过阿吒力教,俗称滇密。.

新!!: 五方佛和密宗 · 查看更多 »

密藏道開

密藏道開,名道開,號密藏,明代禪師,江西南昌人,師從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後離開真可,不知所蹤。.

新!!: 五方佛和密藏道開 · 查看更多 »

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藏文Don-yod-grub-pa)五方如來之一,為北方之佛,又稱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等名。 《佛名釋典傳略》記載,不空成就佛代表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之「成所作智」,多化現寶綠色、金色,常現駕馭大鵬金翅鳥之像,可以降伏惡龍、毒蛇;也象徵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來事業與眾生之事業。佛門修行者遭煩惱所惑,只要仰賴不空成就佛的佛力加持,能夠自利利他,而使一切眾生遠離煩惱。密教中,轉「不淨」為「清淨」之德之金剛夜叉明王,即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載,不空成就佛手印是施無畏印,即左手執衣兩角,右手展掌、豎其五指,當肩向外。這一手印,乃為救度有情眾生與成就佛法的功德。.

新!!: 五方佛和不空成就佛 · 查看更多 »

五智

五智,密教金剛界将一切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分为五种,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具足,称为“五智”,并以五智配于金刚界和胎藏界之五方佛、五部等。五智分别是: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 category:藏傳佛教.

新!!: 五方佛和五智 · 查看更多 »

佛(बुद्ध;IAST:Buddha;Buddho),又稱佛陀,佛教術语,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有十個稱號,亦有三身。狹義而言,現在佛教的「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佛教分裂後菩薩成佛之道理論分裂成兩大不同菩薩道,傳統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和大乘菩薩道,其中大乘菩薩道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不合。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先發願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成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註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佈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兩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捨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道、果、涅槃。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中阿含經》: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者﹞,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十號具足。.

新!!: 五方佛和佛 · 查看更多 »

化身

化身(Incarnation),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靈等超自然力量,通過某種方式,以人類或動物的形態,實體化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在宗教文獻中,神佛由其國土來到人間,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現,他的本體仍然在淨土、天堂或靈界,出現在人間的形象並非本體,而是本體的投射或變化。而且本體也可以有無限化身,比如藏傳佛教,同一時代的兩名上師可能是同一名菩薩的化身。.

新!!: 五方佛和化身 · 查看更多 »

阿弥陀佛

阿彌陀佛(अमिताभ,),意為無量光佛,另名無量壽佛(अमितायूस्,),又稱為甘露王如来,在華人地區習慣作彌陀佛、彌陀等簡稱;在大乘佛教信仰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國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在唐朝,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之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

新!!: 五方佛和阿弥陀佛 · 查看更多 »

阿閦佛

阿閦佛(अक्षोभ्य,,Sangs-rgyas mi-vkhrugs-pa;「閦」音「觸」),又名不動佛、無動佛以及寶幢如來稱號,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據《阿閦佛國經》--,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目如來(又譯廣目如來),示而萌發「對眾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即於東方妙喜世界成佛。 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與「不動明王」不同。 阿閦佛,為大乘佛教信仰中,東方妙喜世界的佛陀,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世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非常莊嚴,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阿閦佛信仰與阿彌陀佛信仰皆起源於大乘佛教早期,不過同屬大乘的漢傳佛教中,另外一位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較為人知。在藏傳佛教與密宗信仰中,阿閦佛是金刚界五智如来(五方佛)中的东方如来,代表“大圓鏡智”。 最早有關阿閦佛的漢語佛經是公元147年由東漢月氏三藏支娄迦谶法師译成漢語的《阿閦佛国经》,这部经也是已知最古老的净土经典。最近在巴基斯坦发现了用犍陀罗语书写的,涉及到阿閦佛的佛经残卷,它们属于早期的大乘佛教,书写时间在公元1世纪末和2世纪间。阿閦佛心咒則是阿閦佛信仰者持誦以求得渡的經典。 大寶積經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不動如來功德法門,善能受持,讀誦通利,願生彼剎者,乃至命終,不動如來為護念,不使諸魔及魔眷屬退轉其心」。 阿閦佛在不同的经典中也被譯為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惡乞芻毗也佛、不恚佛、無怒佛、無嗔恚佛。.

新!!: 五方佛和阿閦佛 · 查看更多 »

金刚界

金剛界(वज्रधातु ),密宗術語,藏傳佛教稱為瑜伽續、瑜伽怛特羅,是一個密宗流派,以密續《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它與胎藏界合稱二部純密。它是唐密的中心,後傳至日本,形成東密與台密。 金剛界是日本東密及台密的核心教義之一,在日本信奉者較多。藏傳佛教視它為下三部瑜伽之首,修習的人較少。.

新!!: 五方佛和金刚界 · 查看更多 »

雲棲蓮池

#重定向 蓮池祩宏.

新!!: 五方佛和雲棲蓮池 · 查看更多 »

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音譯為須摩提,又稱西方極樂世界、安樂世界、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淨土,是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時,依因地修行所發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國淨土。.

新!!: 五方佛和極樂世界 · 查看更多 »

毗卢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वैरोचन,,又作Maha-vairocana),又譯為毗盧遮那佛、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即釋迦牟尼佛稱號之一,依佛教不同派系,有不同見解,或認為是法身佛、報身佛或應化身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

新!!: 五方佛和毗卢遮那佛 · 查看更多 »

明王

明王(vidyā-rāja),又作金剛明王、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是佛教護法神,屬於天界的天人,是執金剛神之一。據稱是佛陀、菩薩的忿怒化身,密宗修行者經常以明王為本尊,以修行天瑜伽。 女性明王稱為明妃,通常是明王的伴侶。藏傳佛教的赫魯嘎神也是明王的一種。.

新!!: 五方佛和明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五方如來五智如来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