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二乘解脫道

指数 二乘解脫道

解脫道,佛教術語,在大乘佛教理論中,指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解脫道的內容即是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不再受業力與無明的牽制,滅除眾生所有能障礙生死的煩惱(即煩惱障),而得解脫的智慧,能證涅槃果,不受後有,出離三界六道生死的輪迴。 解脫道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世間。二乘的解脫道只能使人成為阿羅漢而不能使人成佛。.

26 关系: 大乘佛教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小乘佛教世間三乘菩提三界二乘佛菩提道佛教俱解脫心解脫八正道四谛緣覺生死煩惱 (佛教)須陀洹解脫解脫道阿罗汉阿那含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斯陀含无著慧解脫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二乘解脫道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梵語:),無著菩薩造,唐玄奘三藏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翻譯。 本論是《瑜伽師地論》中阿毘達磨相關內容的匯集,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重要論書。 增補注疏本有:.

新!!: 二乘解脫道和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 查看更多 »

小乘佛教

小乘(हीनयान,)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低声闻乘、獨覺乘的统称,也被用來貶低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認為大乘經典是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的假佛法,「大乘」「小乘」這些名詞不是佛說。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950年成立大會。.

新!!: 二乘解脫道和小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世間

世間(loka),佛教術語,音譯路迦。意為壞滅。又作 laukika,意為世俗。包括了代表有情眾生的有情世間,以及有情所居住之山河大地的器世間。 無論是出生在三界中的有情眾生、或者作為眾生居住之地--無情的山河大地器世間,都是因緣和合,不是本來真實、本來自在的法,都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的無常法。.

新!!: 二乘解脫道和世間 · 查看更多 »

三乘菩提

三乘菩提,佛教術語,菩提(梵文:बोधि bodhi),是指「覺悟」的意思」,三乘是將佛教修行的法道的總體大綱分成三種:大乘佛菩提道、中乘緣覺菩提、小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聲聞菩提合稱二乘菩提,是所謂的解脫道)。透過這三種修行的法道,可以開悟佛法的智慧。.

新!!: 二乘解脫道和三乘菩提 · 查看更多 »

三界

三界(त्रैलोक्य,),佛教用语,指有情眾生存在的三個領域: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構成世間,相當於三有。.

新!!: 二乘解脫道和三界 · 查看更多 »

二乘

二乘,大乘佛教術語,對獨覺與聲聞的合稱,主要修證內涵即是解脫道,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大乘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主要是透過佛法中修行斷我見、我執的方法,滅除眾生的分段生死等無明,而得證解脫的智慧。二乘菩提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三界世間。.

新!!: 二乘解脫道和二乘 · 查看更多 »

佛菩提道

佛菩提道,佛教術語,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解脫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其實涵蓋了解脫道所有的內容)。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以祂自己修行成佛的經驗,教導祂的弟子們如何一步一步地跟隨祂的腳步,也一樣能夠得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圓明而成佛的修行內容。這也是菩薩要修行到最後究竟成佛的所有過程。 也可稱作是菩薩道,因為成佛的途徑就是菩薩階位的修行。.

新!!: 二乘解脫道和佛菩提道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二乘解脫道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俱解脫

俱解脫,佛教術語,阿羅漢有兩種:俱解脫及慧解脫,同樣都是透過佛法中解脫道的修行得證生死解脫的阿羅漢果證,皆可證有餘涅槃界、捨報後入無餘涅槃界,不受後有。 所不同的是,慧解脫的阿羅漢,並沒有四禪八定的修證,但同樣滅盡世間一切種種有漏法而無有餘,只是未具足證得八解脫的身證;而俱解脫的阿羅漢則有加修四禪八定,同樣也是已經得滅盡世間一切種種有漏法而無有餘。但更進一步於具足證得八解脫的身證。。 阿羅漢比丘,除成就慧觀之外,同時成就八解脫,稱俱解脫。.

新!!: 二乘解脫道和俱解脫 · 查看更多 »

心解脫

心解脫是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目標,於世間憂、悲、惱、苦徹底解脫。 如雜阿含經卷一第一經中,世尊所述:.

新!!: 二乘解脫道和心解脫 · 查看更多 »

八正道

#重定向 八聖道分.

新!!: 二乘解脫道和八正道 · 查看更多 »

四谛

四圣谛 (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 ;cattāri ariyasaccāni,藏文 བདེན་པ་བཞི། 又称四真谛、四谛),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

新!!: 二乘解脫道和四谛 · 查看更多 »

緣覺

緣覺或因緣覺,佛教術語,是觀修因緣法(如十二因緣法)而成就辟支佛果的人。他們煩惱的現行已斷盡,可於捨報後入無餘涅槃界,永不受三界生死輪迴之苦。《大智度論》將辟支佛區分「獨覺」和「因緣覺」。.

新!!: 二乘解脫道和緣覺 · 查看更多 »

生死

生死,佛教術語,乃指有情眾生在世間的出生與死亡兩個接續而輾轉的狀態。也是佛教中說明眾生在一生當中四個過程階段─生、老、病、死中,代表生命的最初始與完結最後的階段,而這兩個階段,正好是上一個生命連結下一個生命,而這樣的循環不止的生死,在沒有因為透過佛法的修行而斷盡一念無明的煩惱前,是無法中斷的。.

新!!: 二乘解脫道和生死 · 查看更多 »

煩惱 (佛教)

煩惱(क्लेश,,,kilesa,藏文:nyon mongs),佛教術語,除了一般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其中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 「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蔽,意謂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而因為煩惱而導致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會眾生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就稱作煩惱障(梵語:kleśāvarana),為二障或三障之一。 煩惱的種子眠藏在藏識之中,未現行顯發出來,故稱為煩惱隨眠。.

新!!: 二乘解脫道和煩惱 (佛教) · 查看更多 »

須陀洹

洹(Srotāpanna,Sotapanna),又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佛陀的四雙八輩聖弟子中的最初位階,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新!!: 二乘解脫道和須陀洹 · 查看更多 »

解脫

在印度宗教中,解脫(梵文: मोक्ष ,, 或 मुक्ति,),意即「解放」,來自同一語根 意即「解開」、「放開」),就是生命個體能脫出離開在世界之間之中的生死輪迴及其隨之而來的各種苦。解脫的方法有許多種,如持誦陀羅尼、念誦佛號、修禪定、做瑜伽,依各教派傳承而定。這是印度宗教的重要宗教與哲學概念,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皆繼承了這個觀念,但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見解。.

新!!: 二乘解脫道和解脫 · 查看更多 »

解脫道

解脫道,佛教術語,有著三種不同意義的用法:.

新!!: 二乘解脫道和解脫道 · 查看更多 »

阿罗汉

阿羅漢(Arhat,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新!!: 二乘解脫道和阿罗汉 · 查看更多 »

阿那含

阿那含(Anāgāmi),是一個佛教用語,由後秦鳩摩羅什由梵語譯為阿那含,「不來」或「不還」之義,聲聞第三果。謂不再來,又稱不还果,是佛教修行者進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部派佛教之中沙門四果的第三向,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迴還欲界,而證涅槃。.

新!!: 二乘解脫道和阿那含 · 查看更多 »

涅槃

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又譯為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波利暱縛男,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

新!!: 二乘解脫道和涅槃 · 查看更多 »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佛教術語,為大乘佛教四種涅槃之第一種,根據玄奘三藏《成唯識論》卷第十中的解釋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新!!: 二乘解脫道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 查看更多 »

斯陀含

斯陀含(Sakridāgāmi,Sakadagami)是部派佛教修行的位階、果位名稱,意为一还果,是沙門四果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在此之前則為須陀洹(初果、预流果),此之後則為阿那含(三果、不还果)。.

新!!: 二乘解脫道和斯陀含 · 查看更多 »

无著

无著(Asanga),著是执着的着。音譯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在化地部出家,為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與其弟世亲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

新!!: 二乘解脫道和无著 · 查看更多 »

慧解脫

慧解脫,佛教術語,阿羅漢有兩種:慧解脫及俱解脫,同樣都是透過佛法中解脫道的修行得證生死解脫的阿羅漢果證,皆可證有餘涅槃界、捨報後入無餘涅槃界,不受後有。 所不同的是,慧解脫的阿羅漢,巴利佛教三藏聖典與覺音註釋書不同,而北傳說一切有部也不同。沒有四禪八定是說一切有部及巴利註釋所傳,而未得八解脫之身證才是巴利聖典原說,如中部經。《人施設論》與《顯揚聖教論》卷3(1攝事品)的定義大致相同,即:「六慧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未得八解脫身證具足住。七俱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及於八解脫身證具足住。」(CBETA, T31, no.

新!!: 二乘解脫道和慧解脫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