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 关系: 天主教會,俄亥俄州,美国,美国众议院,民主党 (美国),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 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 俄亥俄州作家
- 俄亥俄州天主教徒
- 俄亥俄州民主党人
- 克罗地亚裔美国人
- 克里夫兰州立大学校友
- 克里夫蘭市長
- 凱斯西儲大學校友
- 反企业活动家
- 福斯新闻频道人物
- 美國反伊拉克戰爭人士
- 美國反戰人士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俄亥俄州
俄亥俄州(State of Ohio)位于美國中东部,是五大湖地区的组成部分。俄亥俄州处于美国文化和地理的交叉口,州民来自新英格兰、美国中部、阿巴拉契亚和美国上南部等地区。 俄亥俄州是第一个依據《西北法令》加入聯邦的州,邮政编码“OH”(以前為“O”)。“俄亥俄”来源于当地土著易洛魁族语,意为“美好之河(Beautiful River)”。 为了表达敬意,美國海軍以“俄亥俄”命名過多艘軍艦。.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丹尼斯·库辛尼奇和美国
美国众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眾議院(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為美國國會兩院之一,另一院為參議院。美國各州在眾議院中拥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為基準,但至少會有一名議員。 院內議員總數經法律明定為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无连任限制。眾議院議長由眾议员选举产生,傳統上為多数党之領導人。然而多數黨領袖另由該多數黨於院內之第二重要議員擔任。據美國總統繼位條例,眾議院議長繼任總統之順序仅次於兼任参议院议长的副总统,為政壇上第三重要的領袖人物。 兩院制國會的起源是因為建國者希望擁有一個貼近且跟隨民意公論的“人民議院”,代表各州政府、以制衡不太受大众情绪干扰的參議院。憲法規定法案須經兩院批准方能通過。 眾議院一般被認為較參議院更具黨派色彩。憲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圖讓參議院(1914年前是由州議會選舉)成為眾議院(公民直選)的制衡機構。於是“建議與同意”權(如批准條約的權力)授權僅由參議院單獨行使。眾議院也有其獨有的權力:倡議歲入法案之權、彈劾政府官員、以及在選舉人團僵持不下時選舉總統。然而,所有這些權力都可由參議院制衡(counter-check)。參議院一般較眾議院及眾議員更具威望。參議員任期較長、人數較少、且(多數情況下)較眾議員代表更多的選民。 眾議院會議廳位於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南翼。參議院在同一建築物的北翼開會。.
民主党 (美国)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共和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 1828年第七任美國總統安德鲁·杰克逊創建民主黨,1848年成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為首任主席,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於1792年創立的民主共和黨。 民主党在建立之初主要为保障美国农业发展。因此民主党在19世纪中期通过法案强制驱逐印第安人,发动美墨战争,获得大量土地以供农耕。在美国内战中则支持奴隶制以维护成型的农业体制。20世纪初,民主党支持维护工人权利,创建了联邦储备系统,并通过了反垄断法。自從1932年以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總統推行新政並稱之為美國的自由主義,成為了之後民主黨的主要政策走向。逐渐将民主党根基由银行和商人向工农倾斜。新政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越戰導致在民主黨內部引發了對國外軍事干預的立場及國內政策嚴重分歧,這種分歧導致之後民主黨失去執政地位,但民主黨維持對國會兩院的控制權直至至1995年。比尔·克林顿1993年上台後,由於共和黨1995年起控制國會兩院,民主黨轉走溫和中間路線,吸引不少中產及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2009年巴拉克·歐巴馬領導民主黨重新上台後,民主黨加強其自由派和進步主義路線,強調對少數族群的支持(包括非裔、拉美裔少數族裔及LGBT族群),但同時失去不少白人藍領階層的支持,導致2017年再度成為在野黨。.
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
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於2004年11月2日舉行,時任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成功連任,這次他成功同時贏得普選票及選舉人票。2005年1月6日選舉人投票結束,確定總統人選,他於2005年1月20日宣誓就職。.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于2008年11月4日举行。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副总统是总统的副手和联邦参议院议长。同一天,也进行了联邦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和参议院中37个席位的换届选举。 根据美国宪法第二章和第十二修正案,选举将决定美国选举人团成员,赢得选举人团多数票的总统候选人(赢得至少270票)将出任第44任美国总统。如果没有候选人取得选举人团多数票,则新总统由联邦众议院投票选出,而副总统由联邦参议院投票选出。当选总统及副总统将于2009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职。 2008年11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晚間11時,計票結果已經顯示巴拉克·欧巴馬以349比163選舉人票當選為美國第44任總統。最終結果為欧巴馬365票比麥凱恩173票選舉人票。.
另见
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 乔·拜登
- 傑克·費里爾
- 傑瑞·懷特 (社會主義者)
- 克里斯多夫·杜德
- 吉姆·吉尔摩
- 布拉德福德·雷托
- 希拉里·克林顿
- 弗雷德·汤普森
- 拉尔夫·纳德
- 斯蒂芬·科拜尔
- 格洛麗亞·拉·里瓦
- 榮·保羅
- 比尔·理查森
- 汤姆·维尔萨克
- 汤米·汤普森
- 沃克文·施平
- 湯姆·譚奎多
- 米特·羅姆尼
- 約翰·麥凱恩
- 约翰·爱德华兹
- 萨姆·布朗巴克
- 贝拉克·奥巴马
- 辛西亞·麥金尼
- 迈克·格拉韦尔
- 韋恩·埃林·魯特
- 魯迪·朱利安尼
- 麥克·赫卡比
俄亥俄州作家
俄亥俄州天主教徒
- 凯文·格兰纳达
- 凯瑟琳·西贝利厄斯
- 史提夫·奧地利
- 史蒂夫·夏波
- 吉姆·雷納齊
- 姬蒂·荷姆絲
- 布拉德·文斯特普
- 托妮·莫里森
- 提姆·瑞安
- 斯蒂普·米欧奇
- 特雷莎·布鲁尔
- 瓦尔达斯·阿达姆库斯
- 約翰·博納
- 菲利普·谢里登
- 西蒙·拜爾斯
- 迪安·马丁
- 麥克·德文
俄亥俄州民主党人
- 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
- 埃文·埃施迈耶
- 埃莉诺·帕克
- 康查塔·费雷尔
- 戴夫·格羅爾
- 戴维·托德
- 李模楷
- 杰里·斯普林格
- 桃乐茜·丹缀之
- 牛顿·D·贝克
- 約翰·傳奇
- 约翰·格伦
- 肖恩·埃尔德里奇
- 艾蓮·赫格
- 菲尔·唐纳修
- 萨蒙·波特兰·蔡斯
- 馬田·辛
克罗地亚裔美国人
- 「怪人奧爾」揚科維奇
- 丹妮埃拉·莫内特
- 乔治·迈肯
- 保罗·莫德里奇
- 克里斯蒂安·普利西奇
- 凯文·麦克海尔
- 勒妮·埃爾姆斯
- 史蒂夫·斯蒂帕诺维奇
- 史蒂芬·寇瓦謝維契
- 喬·曼根尼羅
- 塞斯·梅耶斯
- 安娜·克倫斯基
- 強尼·戴蒙
- 托尼·羅賓斯
- 托马斯·霍恩
- 拉里·迈肯
- 斯坦娜·卡蒂克
- 斯蒂普·米欧奇
- 格雷格·波波维奇
- 理查德·馬辛克
- 皮特·維斯克勞斯基
- 約翰·凱西克
- 約翰·馬克維奇
- 约翰·哈夫利切克
- 约翰·曼迪克
- 约翰·阿布拉莫维奇
- 约翰尼·佩斯基
- 维克多·格里尼克
- 艾瑞克·布托拉克
- 萊恩·艾格爾德
- 詹姆斯·斯普迪赫
- 馬克·貝吉奇
- 鲁迪·汤姆贾诺维奇
- 麥可·康寧漢
- 黛安·韦斯特
克里夫兰州立大学校友
克里夫蘭市長
凱斯西儲大學校友
- 保罗·劳特伯
- 保罗·布赫海特
- 唐纳德·格拉泽
- 埃里克·邁耶
- 尼可拉斯·桑度列克
- 布鲁斯·格雷厄姆
- 张兴钤
- 愛德華·莫立
- 歐晉德
- 波利卡普·库施
- 熊向晖
-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 理查德·塞勒
- 約翰·梅爾 (心理學家)
- 约翰·霍华德·德林杰
- 维克托·乔尔贝亚
- 罗伯特·卡恩斯
- 罗素兄弟
- 羅傑·澤拉茲尼
- 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
- 薛琦
- 許賢發
- 費瑞·慕拉德
- 里奇·索莫
- 马克·汉纳
- 马努特·波尔
- 高德纳
- 黃桑希蘭
反企业活动家
福斯新闻频道人物
- 丹尼斯·米勒
- 傑森·查菲茨
- 克里斯·华莱士
- 凯特琳·詹纳
- 勞拉·英格拉漢姆
- 卡爾·羅夫
- 史蒂夫·杜斯
- 史蒂芬·克勞德
- 喬納森·莫里斯
- 埃文·贝赫
- 塔克·卡森
- 奧利弗·諾斯
- 尼爾·卡夫托
- 布萊特·拜爾
- 彼得·杜西
- 朱迪思·米勒
- 格林·贝克
- 格瑞格·古特菲德
- 格雷格·柏克
- 梅根·凯利
- 比尔·奥莱利
- 比爾·赫默
- 特雷·高迪
- 玛丽亚·巴蒂罗姆
- 瑪麗·哈夫
- 約翰·凱西克
- 約翰·萊菲爾德
- 紐特·金里奇
- 羅拔·安東尼·斯諾
- 肖恩·漢尼提
- 肖恩·達菲 (政治人物)
- 莎拉·佩林
- 謝潑德·史密斯
- 貝利·米克
- 里克·桑托勒姆
- 麥克·赫卡比
美國反伊拉克戰爭人士
-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 亨利·羅林斯
- 伍迪·哈里森
- 伯尼·桑德斯
- 佐治·古尼
- 傑西·溫圖拉
-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 勞勃·阿特曼
- 堅克·維吾爾
- 塞尔日·坦基扬
- 大衛·咸美頓·科赫
- 娜塔丽·麦恩斯
- 尤金·珀伊爾
- 帕特·布坎南
- 库尔特·冯内古特
- 拉姆齊·克拉克
- 拉尔夫·纳德
- 格洛麗亞·拉·里瓦
- 梅尔·哈格德
- 榮·保羅
- 湯姆·海登
- 珍·芳達
- 琼·贝兹
- 瑪姬·吉倫荷
- 盧埃林·羅克維爾
- 約翰·庫薩克
- 約翰·弗格蒂
- 罗伯特·布莱
- 菲尔·唐纳修
- 葛倫·葛林華德
- 蒂姆·罗宾斯
- 蘇珊·莎蘭登
- 西恩·潘
- 諾曼·梅勒
- 诺姆·乔姆斯基
- 辛西亞·麥金尼
- 辛迪·希恩
- 迈克·格拉韦尔
- 雪瑞兒·可洛
- 雷切尔·玛多
- 麥可·摩爾
美國反戰人士
- 丹尼·葛洛佛
-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 乔迪·威廉斯
- 亞歷山大·貝克曼
- 亨利·福特
- 亨利·羅林斯
- 伍迪·哈里森
- 伏爾泰琳·克蕾
- 休伊·皮尔斯·朗
- 傑西·溫圖拉
- 吉姆·琼斯
- 吉爾·斯泰因
- 唐娜·里德
- 埃玛·戈尔德曼
- 塞尔日·坦基扬
-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 安娜·路易絲·斯特朗
- 托马斯·默顿
- 拉姆齊·克拉克
- 朱莉亞·沃德·豪
- 林登·拉罗奇
- 榮·保羅
- 海倫·凱勒
- 爱米莉·巴尔奇
- 玛丽安娜·威廉森
- 珍·亞當斯
- 皮特·西格
- 罗素·柯克
- 艾伯特·加勒廷
- 艾弗里·布伦戴奇
- 艾德丽安·里奇
- 若雪·柯利
- 萊桑德·斯波納
- 萊納斯·鮑林
- 萨曼莎·史密斯
- 謝漢蘭
- 辛西亞·麥金尼
- 辛迪·希恩
- 阿尔伯特·圣捷尔吉
- 雪瑞兒·可洛
- 霍华德·津恩
- 馬田·辛
- 马克斯·伊斯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