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上清派

指数 上清派

上清派是在晋朝时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以《上清经》(《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奉魏華存为开派祖师,在上清派发展史上,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主要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东晋兴宁二年(364年)道士杨羲声称魏華存(南嶽魏夫人)传授给他上清众经31卷。到东晋末年,道士王灵期加以增饰,开始广泛流传。至陶弘景时,茅山成为上清派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以后的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 上清派强调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重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不重炼外丹。该派开创人物认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上清派的开创人物均为門閥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士大夫)道教发展的变化。 Category:道派 Category:晋朝宗教.

16 关系: 士大夫士族士族 (中国)天师道外丹术上清经东晋兴宁 (东晋)道教魏華存黄庭经茅山茅山宗陶弘景杨羲晋朝

士大夫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與者,同时又是社會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於「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新!!: 上清派和士大夫 · 查看更多 »

士族

士族可以指:.

新!!: 上清派和士族 · 查看更多 »

士族 (中国)

士族,是中国歷史上自东汉至唐朝、五代,世代為高官的士大夫階層,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家族。宋代及以後,「士族」一詞含義有所改變。士人取得官位後,就是士族,已沒有累世為高官的意思。.

新!!: 上清派和士族 (中国) · 查看更多 »

天师道

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派别,就是原来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主,基本经典是《道德经》,道士能替信徒上章向太上道君祈願求福。张道陵称“正一盟威道”。 信徒多为贫苦农民,因尊张道陵为天师,所以称“天师道”;天师道在各地分设“祭酒”领导徒众,并设有“义舍”救济贫苦教徒。.

新!!: 上清派和天师道 · 查看更多 »

外丹术

外丹术或炼丹术是中国的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也是化学的雏形。同时它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外丹术包括了黄白术,也就是炼金术。最早是通过炼制铅、汞等药物来制作长生不老的丹药。开始称作金丹,后来为了与内丹相区别,而称为外丹。相信外丹术的人认为,丹砂可以反复变化,黄金可以永久,因此用他们制成的丹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炼制外丹,是通过各种秘法,烧炼成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 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近代陈撄宁先生云:“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在虚空中寻求。”“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清灵之气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气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 李道纯云:“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乃内药也。” 《天仙正理》认为内药、外药皆原本先天祖气,所谓外药,是指“祖气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成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气而已。” 外丹也可指道家法术如符箓、雷法等。.

新!!: 上清派和外丹术 · 查看更多 »

上清经

上清經是中國道教重要經典,據稱有「三十一卷」為主的經群降世,於六朝前成書。上清經與靈寶經、三皇文同屬三洞經書,構成道藏的「洞真」部,其中《上清大洞真經》為上清三十一卷之首,內容以存思煉神的修道方法為主。 在上清經的發展過程中,丹陽句容許家佔據關鍵地位,結合了張魯天師道與南方方仙道的方士傳統。上清經系的成型,間接影響了後來靈寶經的興起,以及南朝天師道的革新。.

新!!: 上清派和上清经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上清派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兴宁 (东晋)

兴宁(363年二月-365年)是東晋皇帝晉哀帝司馬丕的第二个年号,共计3年。 兴宁元年二月,改元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庚戌土斷頒佈。八月,前燕奪取洛陽。三年二月,哀帝死;廢帝司馬奕即位,沿用至明年改元太和。.

新!!: 上清派和兴宁 (东晋)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上清派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魏華存

魏華存(),又稱魏夫人,晉代女道士,山東任城樊邑(今山東微山县)人,傳說傳授道教上清經出世,茅山宗追尊為第一代太師。 她是晉司徒剧阳侯魏舒之女,二十四岁时嫁给修武县令南阳刘幼彦,博覽老莊、春秋、五經、諸子百家,持斋修道多年,信奉天师道,擔任祭酒。傳說有清虛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授之以《黃庭經》。永嘉之亂時,魏華存帶同兩兒避亂江南,把天師道帶到南方。 魏華存過世後,東晉道士楊羲自稱得魏華存降臨,稱其已封為「紫虛元君南嶽魏夫人」,授與上清經及仙真內傳(《隋书·经籍志》著录《清虚真人王君内传》一卷,题「弟子华存撰」)。楊羲又撰有《魏夫人傳》,神化魏華存的生平事蹟。 元代茅山宗追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 W W W W W W H华丰.

新!!: 上清派和魏華存 · 查看更多 »

黄庭经

庭經指《太上黄庭内景玉經》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經》,約出於魏晉之際,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大旨在於服氣以養精神。主張固守精神,則身形可以長存。《内景經》乃道教上清一脈修習要典,據傳為上清仙真降授於南嶽魏華存,後來成為宋元内丹家修炼内丹的重要典籍。有學者認為《外景經》則與早期天師道關係密切,較內景早出,而為內景經的源流,也有相反意見主張內景經較為早出。 黃庭外、内二經,《外景經》一百九十六句,分為上中下三經或二十四章,《内景經》四百三十七句,分爲三十六章,均是規整的七言韻語,各版本異文甚多,句之多少、有無及次序先後,各有不同。 是書以韻語描述人體五官、五臟、六腑以及全身八景諸神二十四真形象與作用,旨在存神內觀,固精練氣,填滿黃庭,久而行之,則五臟生華、色返孩童,最後臻至長生久視之境。.

新!!: 上清派和黄庭经 · 查看更多 »

茅山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和常州市金坛区交界处,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主峰名大茅峰,海拔372.5米。.

新!!: 上清派和茅山 · 查看更多 »

茅山宗

茅山宗茅山宗是道教的一个派别,因为其活动中心为茅山而得名。 茅山现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东,常州市金坛西北,鄰近金陵。自東晉起,相傳茅山中有洞天福地,漢代有三茅真君在此得道,隱居在茅山的道士漸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陶弘景。这批道士特別尊崇與三茅真君有關的上清經,又稱為上清派。 在隋、唐兩代,不少高道都自稱師承自上清派,追踵陶弘景,精研上清經,如潘師正、司馬承禎和李含光。 元代茅山道士受到元朝的承認和封賞,號稱「茅山宗」。.

新!!: 上清派和茅山宗 · 查看更多 »

陶弘景

陶弘景(;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 (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博學多才,善於描寫自然風景,精通醫藥與天文知識,兼修佛、道二教,特別尊崇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南齊時,他擔任親王的侍讀多年,有感官職低微,索性辭官隱居不仕,率弟子棲隱茅山,專心修道,卻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諮詢國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譽。陶弘景長期煉製丹藥,鑄煉寶刀,撰有《真誥》、《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等道教與醫學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其淵博知識廣受現代史家所推崇。.

新!!: 上清派和陶弘景 · 查看更多 »

杨羲

杨羲(330年出生,逝世年份不詳),字羲和,东晋道士,是道教上清經的主要作者。元代茅山宗追尊楊羲為第二代宗師。.

新!!: 上清派和杨羲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上清派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