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监

指数 三监

三监,中國古代周朝的三個諸侯國的合稱。 武王克殷后,周武王並未消滅殷商勢力,為了鞏固政權,分殷商京畿朝歌为三部分,设三监監督商朝遺民頑軍,實行軍政殖民統治。封殷都朝歌給商纣王之子武庚。殷都以东为衛國,由武王之弟管叔监管,殷都以西为鄘國,由武王之弟蔡叔监管,殷都以北为邶國,由武王弟霍叔监管。 三监的具体君主及領土,说法不一。一说为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另说为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商都附近武裝,共同監護武庚的領土。前说出现较早,後說較為通行。总称三监。.

21 关系: 卫国君主中國三监之乱京畿周武王周朝商纣王商朝管叔鮮纣王牧野之战遺民诸侯軍政霍叔处邶國蔡叔度武庚殖民主义朝歌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新!!: 三监和卫国 · 查看更多 »

君主

君主是指從一個家庭或家族中挑選成員來任職的國家元首或政權領袖。其職位之傳承以直系血親世襲為主,也可採選舉或禪讓方式產生;其中實行世襲制度者若無直系血親之繼承人,一般多由其親屬中遴選血親較近者而繼承之。 採用君主統治方式的政體稱為君主制,在現代社會中多與共和制相對;而利用君主之權力進行統治的家族團體,則稱為王室/皇室。.

新!!: 三监和君主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三监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故商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貴族(三监)叛乱的事件,為中國第一個宗室之亂,周武王逝后,周成王年少登基,周公摄政,武庚、管叔、蔡叔和霍叔等諸侯非常不滿,起兵反对周公。周公也發動了周公东征,斬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將霍叔廢為庶人,平定了三监之乱。.

新!!: 三监和三监之乱 · 查看更多 »

京畿

京畿一词用于漢字文化圈, 意指一國的國都和其周圍的地方。.

新!!: 三监和京畿 · 查看更多 »

周武王

周武王,'''姬'''姓,名发,諡武,曰名为珷帝日丁,西周第一代天子,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称其为珷。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的创建者。夏商周斷代工程斷代其在位時間為前1046年至前1043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约為前1049或前1045年至前1043年。傳統上,周武王,周文王,堯舜禹和商湯一向為後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先秦明君。.

新!!: 三监和周武王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三监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商纣王

#重定向 帝辛.

新!!: 三监和商纣王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新!!: 三监和商朝 · 查看更多 »

管叔鮮

管叔鮮(),姓姬名鲜,又称管叔、关叔。是西周初年管国的唯一一任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第三子,周成王叔。管叔鮮和蔡叔度、霍叔处并称周初三监,監護殷商的頑軍遺民,後發動三監之亂反對周公,被殺。.

新!!: 三监和管叔鮮 · 查看更多 »

纣王

#重定向 帝辛.

新!!: 三监和纣王 · 查看更多 »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殷商帝辛(周朝稱之為紂王)軍隊和周武王軍隊的決戰,史稱「武王克殷」、「武王克商」、「武王伐紂」。由于殷商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窮兵黷武,加剧了國家財政負擔、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稱:“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新!!: 三监和牧野之战 · 查看更多 »

遺民

遺民或稱舊民,指原来的民人,一般是指某个地域的原住民。引申为改朝換代後,上一个时期或者朝代的人民,或指淪陷區之百姓、不事異朝之百姓。又可依年齡稱為遺少、遺老。《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遺民起源甚早,周代,武王克殷之後,有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河南省洛陽市東30公里偃師境內)。 宋朝養士最厚,南宋滅亡後,許多讀書人不仕,以侍奉蒙古人為恥。遺民謝枋得承認“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欠一死”而已。 明代知識份子階層亦是以重氣節為人格標準,也是歷代史書中最為著名的一輩遺民,許多明代老學者亦以侍奉滿清為奇恥大辱,又因滿清以屠殺手段為威脅的剃髮易服古今未見之殘酷弊政,使得晚明知識份子深惡痛疾。一定數量的遺民躲避到越南,朝鮮,日本。尤以流落日本但至死不忘故國的晚明學者朱舜水先生,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德川光圀深感未有易姓革命和異族統治的日本方是中華思想的正統繼承者,遂發奮編纂《大日本史》,以揚正統,導致尊王攘夷思想之催生。.

新!!: 三监和遺民 · 查看更多 »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新!!: 三监和诸侯 · 查看更多 »

軍政

軍政可解釋為:.

新!!: 三监和軍政 · 查看更多 »

霍叔处

霍叔处,為周朝諸侯國霍國開國君主,他為周文王的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同母兄弟十人:伯邑考、周武王、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卫康叔、冉季载。 叔处封在霍(今山西省霍州市)。他和管叔鲜、蔡叔度并称周初三监,負責監督殷商頑軍與遺民。 周成王时,以周公旦攝政,三监對周公的專制不滿,故联合纣王之子武庚發動三监之乱,周公東征後,霍叔处被東征而來的周公旦貶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國君主。但有一說是他並未隨管蔡一同作亂。.

新!!: 三监和霍叔处 · 查看更多 »

邶國

邶國,周朝初期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周武王灭商朝,将商朝的王畿一分为三,朝歌以北称之为鄺,以东称之为卫。以帝辛的儿子武庚为主。开始在这里设置三监,以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监管。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封康叔为卫国国君。以邶、鄺也为同姓之国,后来卫国合并邶、鄺,《诗经》邶风、鄺风、卫风都是写卫国的事情。.

新!!: 三监和邶國 · 查看更多 »

蔡叔度

蔡叔度,姬姓,名度,是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的弟弟。他是西周诸侯国蔡国第一任國君,在位年大約是從武王滅商後至三監之亂期間。 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把自己的八个弟弟分封在各个地方。叔度受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建立蔡国,以監護商紂王太子武庚所統領的頑軍遺民。 在周成王時,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專擅朝政,與管叔鮮、霍叔處或武庚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聲討周公。周公起兵東征,蔡叔度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繼位於蔡。.

新!!: 三监和蔡叔度 · 查看更多 »

武庚

武庚,史記中又稱作祿父,父親為紂王,後母為妲己,商代滅亡後,受封於殷地,周武王死後,聯合周朝宗室「三監」,管霍蔡,反抗周公,是為三監之亂,被周公東征打敗,武庚被斬。 明代神怪小說《封神演義》裡,僅在朝歌被周兵攻陷時被俘的橋段登場。.

新!!: 三监和武庚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三监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朝歌

朝歌(Zhāogē),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街道。商朝的武乙在此建陪都,称为朝歌。武王克殷时,帝辛在朝歌郊外的牧野迎战而被击败,商朝灭亡。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把原殷商王幾地区一分为三:北部为邺,南部为卫,东部为鄘(浚)。康叔被封于卫国,定都于朝歌城数百年。汉代置朝歌县;西晋八王之亂中朝歌仍扮演一定角色;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淇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朝歌镇。2010年,朝歌镇撤销,改为淇县朝歌街道。 商盘庚迁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后即称为殷,《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更不徙都”。殷是主要都城,朝歌只是陪都,朝歌与殷墟是两个不同的地名。.

新!!: 三监和朝歌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三監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