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一個國家的誕生

指数 一個國家的誕生

《一個國家的誕生》(英语:The Birth of a Nation),又名《同族人》(The Clansman)《重見光明》(1923年上海放映時譯名),是美國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也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之一,也因為電影播放時間長達三小時,成為有史以來,世上首部具有巨大社會影響的電影作品。 此片由戴维·沃克·格里菲思執導,情節設定在南北戰爭期間及戰後,於1915年2月8日首映。由於拍攝手法的創新,以及因為對白人優越主義的提倡和對三K黨的美化所引起的爭議性,使得此片在電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的誕生》的劇本是改編自湯瑪士·狄克森將三K黨描寫成英雄的小說和舞台劇《同族人》。.

64 关系: AFI百年百大電影做票南卡罗来纳州南北战争堪薩斯城 (密蘇里州)大衛·格里菲斯奧爾德姆縣 (肯塔基州)小托马斯·迪克逊工会上海市丹佛三K党一个国家的衰亡亚伯拉罕·林肯廢奴主義伍德罗·威尔逊强奸休士頓大學俄亥俄州圣路易斯 (密苏里州)匹兹堡國會圖書館 (美國)利息分離主義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共和黨獨立電影私刑种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杰·埃伯特美國美國南部美國北部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美國內戰前時期美國重建時期美国电影学会电影白宮白人優越主義芝加哥莱尼·里芬斯塔尔莉蓮·吉許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西点军校謀殺費城英語...英语雅利安人種耶稣Google视频W·E·B·杜波依斯民兵波士顿洛杉矶洛杉磯時報混血兒明尼阿波利斯无声电影意志的勝利時報廣場 扩展索引 (14 更多) »

AFI百年百大電影

AFI百年百大电影(AFI's 100 Years...)是美国电影学会发布的“AFI百年系列”(AFI 100 Years...)的第一个部分,它发布于于1998年,由美國電影學會(AFI)從400片提名電影中選出100部得来。 2007年1月18日,美國電影學會发布了AFI百年百大电影的更新版。 中港台等地中文電影譯名有歧異者,皆附於英文片名之後。.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AFI百年百大電影 · 查看更多 »

做票

做票為選舉舞弊行為之一,在投開票過程中,利用不正當手段使特定候選人之得票增加或減少,進而改變投票結果的行為。其中種票是做票的一種,出術者在選區安插額外鐵票選民,令指定候選人增加勝算機會。.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做票 · 查看更多 »

南卡罗来纳州

南卡罗来纳州(State of South Carolina),簡稱南卡州,是美國東南方州份中的一州,曾是美國早期13州聯盟裡的南卡羅來納省(Province of South Carolina),在反抗英制高稅的美國獨立革命時期是重要的成員之一。本州的名稱來自於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该州人口約有472.4万人。 美國海軍以南卡罗来纳州命名過USS South Carolina戰艦。.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南卡罗来纳州 · 查看更多 »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或稱美國内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内战,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南北战争 · 查看更多 »

堪薩斯城 (密蘇里州)

堪薩斯城(Kansas City, Missouri,常縮寫成KCMO)为美国密苏里州的一座城市,包含密蘇里州傑克遜(Jackson)、克萊(Clay)、卡斯(Cass)和普拉特(Platte)四個縣,是傑克遜縣最大城市、密蘇里州最大城市,美國第三十七大城市。位處密蘇里河與堪薩斯河交匯處、密蘇里州及堪薩斯州交界,面對堪薩斯州堪薩斯城(堪薩斯城橫跨密蘇里州與堪薩斯州,因此兩州在州界兩側各設有一個同名城市)。 在中西部是第七大城市,界乎克里夫蘭和奧馬哈之間。根據美國2016年人口普查,人口481,420人。加上堪薩斯州堪薩斯城人口588,411,都會區人口2,159,159。由於城市及都會區不斷成長,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the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把堪薩斯城列為「具世界級城市潛力城市」之一。.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堪薩斯城 (密蘇里州) · 查看更多 »

大衛·格里菲斯

大衛·卢埃林·沃克·格里菲斯(英语: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美国电影导演,代表作是备受争议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以及随后的《忍無可忍》(1916年),两部影片曾分别入选1952年英国《影像與聲音》杂志评出的十部世界电影杰作、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评选的“世界电影十二佳片”。 美國電影學會曾分別在1998年、2007年評選百年百大電影(AFI's 100 Years...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大衛·格里菲斯 · 查看更多 »

奧爾德姆縣 (肯塔基州)

奧爾德姆縣(Oldham County, Kentucky)是美國肯塔基州北部的一個縣,北隔俄亥俄河與印第安納州相望。面積509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53,533人。縣治拉格蘭奇 (La Grange)。 成立於1823年12月15日。本縣紀念死於與邁阿密人交戰中的軍人威廉·奧爾德姆 (William Oldham)。2005年1月以前為一禁酒的縣,目前的規定是:座位達一百座而營業額最少有70%來自食品的餐廳方可出售含酒精飲料。.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奧爾德姆縣 (肯塔基州) · 查看更多 »

小托马斯·迪克逊

小托马斯·F·迪克逊(Thomas F. Dixon, Jr.,),美国作家。其作品站在南方立场,宣扬白人至上主义。在迪克逊的笔下,黑人只是一些“千条腿的野兽”,虚伪、懒惰、邪恶,是他们给美国南方带来了毁灭,而种族纯洁性是国家存亡的关键。 1902年发表的《豹斑》讲述查尔斯·加斯顿从以前的黑奴那里得到了父亲的剑,他认为黑人是美国的威胁,决心用剑保护国家。另一主角汤姆·坎普的女儿安妮结婚时,黑人士兵前来劫掠,坎普下令开枪,安妮在乱枪中死去。1915年发表的《同宗者》是当时的畅销书,后改编为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该书讲述16岁白人少女玛丽安被黑人强奸,只有自杀。那个黑人强奸犯后来被私刑处死。.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小托马斯·迪克逊 · 查看更多 »

工会

工会(trade unions),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會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可以与雇主集體談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工会成立的主要意图)。这些组织和联合会最常见的共同目标是“保持或改善雇佣待遇”。 ch.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工会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丹佛

丹佛市縣(City and County of Denver),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個合併市縣,也是科羅拉多州的最大城市和首府。 丹佛位於一片緊鄰著洛磯山脈的平原上,形成丹佛-奧羅拉大都會區的核心。丹佛的市中心位於南普拉特河(South Platte River)東岸,接近南佩雷特河與櫻桃溪()的--,離山腳大約15英里遠的地方。 根據2004年的估計,丹佛是在人口上在美國排名第25位。丹佛地區政府協會(Denver Regional Council of Governments)估计丹佛在2008年時的人口為59萬8707人;整個丹佛大都會區的人口則大約為283萬人,是美國第23多人口的都會區。 丹佛的別名為里高城(The Mile-High City),因為在州議會大樓西側第13階階梯測量的高度為離海平面1英里(5280呎,或1609公尺)。在丹佛國際機場測量的高度為5431呎(1655公尺)。為此,該地的大聯盟球隊科羅拉多洛磯把他們的主場庫爾斯球場(Coors Field)裡位於海平面1英里高以上的座位特別漆成他們隊色之一的紫色。 丹佛在歷史上曾被稱為草原上的女王城(Queen City of the Plains),表示丹佛對洛磯山脈東邊平原上農業的重要性。美國海軍也曾把數艘軍艦命名為丹佛號(USS Denver)。.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丹佛 · 查看更多 »

三K党

三K党(Ku Klux Klan, KKK)是指美国历史上和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奉行白人至上主义运动和基督教恐怖主义的民间团体,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该组织常使用不同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三K党最早于1866年由美国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邦联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在其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势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行的改善黑人待遇政策。1871年,共和党的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和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组织。 第二个使用这个名称的组织是在1915年由威廉·西蒙斯在亚特兰大附近的石头山顶建立的。这是一个营利性组织,其宗旨在于赢取以英国裔为主的新教背景的白种人族群对于黑人、罗马天主教徒、犹太人、亚裔及其他移民的相对优势地位。尽管这个组织宣扬种族主义,并且实施私刑和其他暴力行为,但是却在美国公开运作,并且在1920年代的巅峰时期拥有400万成员,其中包括在政府各级机关中的政治家。在大萧条时期,该组织的发展跌入了低谷,并且在反法西斯战争氛围中丧失很多成员支持。 该组织的名字Ku Klux Klan也曾经被其他许多组织所使用,其中包括1960年代反对1964年民权法案和鼓吹人种差别待遇的组织。在当今美国和其他国家,仍有数十个组织使用全部或者部分词语作为名称。.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三K党 · 查看更多 »

一个国家的衰亡

,是由Thomas Dixon导演的美国无声电影,该电影在1916年上映,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续集。该电影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电影续集。该电影由导演的同名小说改编,该电影已遗失。.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一个国家的衰亡 · 查看更多 »

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ən,),第十六任美国总统,1861年3月就任,直至1865年4月遇刺身亡。林肯领导美国经历其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和最为严重的道德、宪政和政治危机——南北战争。經由此役,他维护联邦的完整,废除奴隶制,解放所有奴隸,增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并推动经济的现代化。也因此美国学.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亚伯拉罕·林肯 · 查看更多 »

廢奴主義

廢奴主義(),又稱廢除主義、奴隸廢除論,是一場以廢除奴隸制度及其奴隸貿易而展开的政治運動,其運動開始於啟蒙時代,並在19世紀推至高峰,也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大致上的成功。.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廢奴主義 · 查看更多 »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為間唯一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伍德罗·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强奸

強姦,亦称強暴、奸污、施暴、性侵、强制性交,有時也用凌辱、蹂躪和糟蹋等詞来代指。是指用暴力、威脅等手段,強迫被害人進行性行为的犯罪“性侵入行為”:“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或使之接合之行為”。或“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使之接合之行為”。參見 中華民國刑法第10條第5款。。 强奸的受害和加害者皆不分男女,在传统的观念里一般男性是施暴者、女性是受害者,但亦有完全相反的情況。據美国司法统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91%的強姦受害人為女性,9%的受害人為男性;加害人中,有99%的強姦者為男性。 此外,不論加害者與受害者熟悉與否,該行為皆有可能發生。.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强奸 · 查看更多 »

休士頓大學

休斯顿大学一景 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简称UH)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州立研究型大学,位于休斯顿东南部。在1927年3月7日创立,截止2015年拥有超過四萬名学生,是美國國内較好的大學之一。.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休士頓大學 · 查看更多 »

俄亥俄州

俄亥俄州(State of Ohio)位于美國中东部,是五大湖地区的组成部分。俄亥俄州处于美国文化和地理的交叉口,州民来自新英格兰、美国中部、阿巴拉契亚和美国上南部等地区。 俄亥俄州是第一个依據《西北法令》加入聯邦的州,邮政编码“OH”(以前為“O”)。“俄亥俄”来源于当地土著易洛魁族语,意为“美好之河(Beautiful River)”。 为了表达敬意,美國海軍以“俄亥俄”命名過多艘軍艦。.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俄亥俄州 · 查看更多 »

圣路易斯 (密苏里州)

圣路易斯(Saint Louis),是美國密蘇里州唯一的獨立市,也是該州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為堪薩斯城)。市內人口為356,837人,為美國按人口排名第58大城市。 聖路易斯位于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汇合处,是美国中西部交通枢纽。曾於1904年舉辦過第三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聖路易斯市與1764年由法國探險家兼皮草商人皮埃爾·拉克利德(Pierre Laclède)和奧古斯特·舒托(Auguste Chouteau)建立,並以中世紀是法王路易九世的封號聖路易命名。早年居民為法國殖民者,18世紀中葉七年战争後被西班牙人開始增多,由於法國在戰爭中失敗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殖民地由大英帝國佔領。如今聖路易斯市所在的區被稱為西班牙路易斯安那仍然保留在法國勢力範圍內。.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圣路易斯 (密苏里州) · 查看更多 »

匹兹堡

匹兹堡(Pittsburgh)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阿勒格尼河与莫农加希拉河汇合成俄亥俄河的河口,為美國最適宜居住的都市。宾夕法尼亚州第二大城市,阿利根尼縣縣治。2000年人口統計334,563(七縣大都區人口2,462,571)。匹兹堡曾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有“世界鋼都”之稱。但1980年代後,匹茲堡的鋼鐵業務已經淡出,現已轉型為以醫療、金融及高科技工業為主之都市。市內最大企業為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並為全美第六大銀行匹茲堡國家銀行所在地。 由於近年的經濟發展堪為典範,於2009年獲選主辦世界二十國集團(G20)高峰會。匹兹堡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和水上运输发达,匹兹堡国际机场位於該市西部,为美国东部著名的大型機場,有18家航空公司聚集此地。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匹兹堡 · 查看更多 »

國會圖書館 (美國)

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是美國國會的附屬圖書館,也是美國實際上的國家圖書館,為美國5個國立圖書館之一。位于华盛顿。 整個館舍由托马斯·杰斐逊大楼、约翰·亚当斯大楼、詹姆斯·麦迪逊大楼三座建筑组成,均坐落於华盛顿特区。其書籍收藏量有3000萬種,涵蓋了470種語言,超過5800萬份手稿,是美國最大的稀有書籍珍藏地點,當中包括了《古登堡圣经》、 超過一百萬份美國政府刊物、一百萬份跨越三個世紀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紙、3萬3千份報刊的合訂本、50萬個微縮膠片卷軸、12萬本漫画书;除此之外,還保存了很多法律文獻、電影、480萬張地圖、270萬首音樂,館藏量為全球最大。.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國會圖書館 (美國) · 查看更多 »

利息

利息,指负债方为借债向债权人所付的补偿性费用。对于借债方来说,利息是借钱的代价;对于提供贷款或购买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利息可以部分抵消债务投资的信用风险和机会成本。 利息主要分為單利息和複利息兩種。.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利息 · 查看更多 »

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又称分裂主義,意味著將自身從原本相连的其他部分抽離。.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分離主義 · 查看更多 »

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

#重定向 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 · 查看更多 »

共和黨

#重定向 共和黨 (美國).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共和黨 · 查看更多 »

獨立電影

立電影是指電影製作過程中大部分或完全獨立於主流電影公司的劇情片,除了可能是由獨立娛樂公司製作與發行之外,獨立電影亦可能是由大型電影廠牌附屬的小型電影製作廠牌所製作發行。獨立電影通常與主流電影不同的是,電影劇情與拍攝手法時常顯現出電影工作者的藝術觀點和手法;通常,但也可能例外,獨立電影的製作預算較主流電影為低,且上映的規模較受限制。獨立電影通常在發行前會先在各個地方、國家、國際影展先放映。 在美國,獨立電影通常是指非好萊塢大型公司投資製作的電影,並有日舞影展等影展放映獨立電影作品;在其他國家,獨立電影則通常指獨立於主流商業市場之外的小成本藝術電影或類型電影。.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獨立電影 · 查看更多 »

私刑

私刑,指沒有經過刑事诉讼法对自然人执行体罚或死刑。私刑是无法准确定义的,在不同的国度,法庭与法律都是执行战争胜利者一方的意志,也只有在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胜利者一方才有条件执行法律。.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私刑 · 查看更多 »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Racism" in R. Schaefer.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种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罗杰·埃伯特

罗杰·--·伊伯特(Roger Joseph Ebert,),美国影评人、剧本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 伊伯特以他每周评论专栏(从1997年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报》刊登,后来在网络上发布)和与另一位影评人吉恩·西斯克尔联袂主持的主持电视节目《西斯克尔和伊伯特电影评论》(Siskel & Ebert at the Movies) 而著名。1999年西斯克尔逝世后,他选择了多位候选人试镜,最终理查德·罗佩成为他的新搭档,2000年节目而因此更名为《伊伯特与罗佩和电影》(Ebert & Roeper and the Movies)。 伊伯特的电影评论在美国和全球被超过200家报纸发表。他撰写了超过15本书,包括他的电影年鉴。1975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电影影评人。他的电视节目也在全球播放,获得艾美奖提名。1995年,芝加哥靠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伊利路的一段被命名为“西斯克尔和伊伯特街”。2005年6月,伊伯特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得到一颗星,也是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影评人。2007年,伊伯特被《-zh-cn:福布斯; zh-sg:资本家杂志; zh-hk:福布斯; zh-tw:富比士;-》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影响的评论家。Tom Van Riper,,福布斯,2007年9月24日发表,于2008年1月29日查阅。 他拥有科罗拉多大学、美国电影学会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荣誉学位。 1994年开始,他开始以个人视角撰写《伟大的电影》(Great Movies)系列,列出他认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电影。1999年,他开始举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一年一度的“罗杰·伊伯特最受忽视电影节”(Roger Ebert's Overlooked Film Festival)。.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罗杰·埃伯特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南部

美國南部(Southern United States,或 American South)—也經常被簡稱為美南、迪克西、或直接稱為南部,構成了美國南部至東南部的一片廣大地區。這個地區帶有相當特殊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包括了早期歐洲殖民時期留下的痕跡、對於州權原則的堅持、早期的奴隸制度、以及在聯盟國分離時於美國內戰中受到的衝擊,美國南部發展出了她獨特的傳統、文學、音樂形式、以及各種的烹飪食物。.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美國南部 · 查看更多 »

美國北部

美國北部(Northern United States,American North)是指美國北部与加拿大接壤但是位于西部地區以东的地區,现今通常专指中西部、东北部和新英格蘭地区。.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美國北部 · 查看更多 »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

#重定向 國家影片登記表.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 · 查看更多 »

美國內戰前時期

Antebellum是一個拉丁語單字,意思為戰爭之前(ante意指「以前」;bellum意指「戰爭」)。在美國歷史及史學史當中,這個單字一般是指美國內戰以前,一段地方本位主義逐漸增長的時代,在英語中又稱「pre-Civil War」。一般認為這段期間始於1854年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Kansas-Nebraska Act)通過,有時更往前推到1812年。此時期有時也稱舊南方(Old South)。相對而言,在內戰結束後的時期稱作戰後(postbellum)或重建(reconstruction)時期。.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美國內戰前時期 · 查看更多 »

美國重建時期

美國重建時期(Reconstruction Era)在美國歷史上指1865年-1877年,當南方邦聯與奴隸制度一併被摧毀時,試圖解決南北戰爭遺留問題的時期。「重建」提出了南方分離各州如何重返聯邦,南方邦聯領導人的公民地位,以及黑人自由民(Freedman)的法律地位等課題的解決方式。這些問題應如何處理引起了暴烈的爭論。 到了1870年代晚期,重建未能將黑人平等整合於法律、政治、經濟、社會體系之中。「重建時期」也是1865-1877年間整個美國歷史的通稱。 重建可分為三個階段。總統重建期(1863年-1866年),是由亞伯拉罕·林肯和安德魯·詹森兩位總統主導,以迅速團結國家為目標。可說開始於解放宣言。他們的溫和方案受到的激進共和黨人(Radical Republican)抵制,此共和黨派系在1866年大選後贏得權力並開啟國會重建期(1866年-1873年),他們以自由黑人的公民權利和投票權為重點進行改革,一個由自由黑人、提包客(carpetbaggers)和南方共和黨白人(Scalawag)組成的共和黨同盟掌握了南方大部分的州。在救贖期(1873年-1877年),南方民主黨白人(自稱救贖者,Redeemers)擊敗了共和黨並控制了南方的每一個州直至1960年代,标志着重建時期的結束。 激進共和黨人查爾斯·桑諾(Charles Sumner)主張,南方分離雖摧毀了州地位,但憲法對於個人及疆域的權威和保護仍然有效。泰迪爾斯·史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和他的追隨者則認為,分離讓州的地位如同新佔領的領土。 國會否決詹森總統的論點,認為戰爭既已結束,他就不能再以戰時權力主導國家施政方針。國會認為最終決定權操之於自己,因為憲法明令國會必須確保為各州實行共和政體。這一問題隨後發展成如何在南方各州實行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美國重建時期 · 查看更多 »

美国电影学会

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简称AFI)成立于1967年,是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创建的独立运作的非营利组织。.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美国电影学会 · 查看更多 »

电影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计算机动画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电影 · 查看更多 »

白宮

白宮(White House)是美國總統官邸與主要辦公場所,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區,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自1800年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入住以來,白宮就是美國歷任總統在位時的居所。 白宮由愛爾蘭裔建築師設計,工程期為1792年至1800年,建材使用白色的,風格則是新古典主義式樣。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於1801年搬入白宮後,他和建築師為了隱蔽白宮馬廄與儲藏室,而在白宮每側增添少許列柱。到了1814年,英軍在1812年戰爭中縱火摧毀華盛頓特區,白宮內部遭受火焚,外觀也被燒黑。待美軍收復華盛頓後,美國政府便立刻重建白宮,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於1817年10月搬進部分重建完成的白宮行政官邸。其後白宮建築工事仍持續進行,美國政府分別於1824年和1829年完成增建白宮南、北面的門廊。 隨著美國政府逐漸擴大,白宮作為辦公場所顯得越來越擁擠。第二十六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於1901年要求白宮內所有辦公室遷往新建成的白宮西廂辦公室,八年後第二十七任總統威廉·霍華·塔虎脫擴建西廂辦公室,並增建橢圓形辦公室作為總統辦公室之用。主建築部分,三樓原本用作閣樓,也在1927年轉為總統家庭的起居空間。至於與傑佛遜柱廊相連的,落成後便一直用作處理白宮的社交事務,接待訪客、民眾與外賓,並於1946年改建擴大辦公空間。1948年,美國政府發現白宮的外部承重牆與內部木樑並無效用。第三十三任總統哈瑞·S·杜魯門任內便拆除白宮所有房間,以鋼樑作為白宮新建築結構的承重建材;此工程完工後,白宮所有房間才再度重建。 今日的白宮建築群包括行政官邸、西廂、東廂、與布萊爾宮等建物。行政官邸共有五層,包括、大廳層、國家層、第二層與第三層。而一般語境下所稱的「白宮」,通常是對「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或總統行政與顧問團隊的轉喻,如「白宮宣布……」。此外,由於白宮是,其產權屬於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是「總統公園」的一部分。2007年,白宮獲美國建築師學會評選為美國最受喜愛的建築第二名。.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白宮 · 查看更多 »

白人優越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張白色人種族裔優越於其他族裔。大眾普遍認為,白人優越主義與種族主義,特別是歧視非白人和反猶太主義有關連。白人優越主義往往充滿偏見和歧視,被此思想排斥為「劣等」的人種包括印度人、亞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墨西哥人、猶太人、黑人、和拉丁美洲族裔膚色較深的人、美洲原住民和其他。 白人優越主義者常主張某類歐洲人是優等人種,膚色與優等程度直接關聯。但僅有北歐人種(即雅利安人種後代的其中一支),才擁有白裡透紅的膚色,而其他白色人種的膚色皆是米白色或黃色,與現今東北亞人種(即蒙古人種的一種)的膚色無異,因此部份較極端的白人優越主義者,認為僅純正的雅利安人種後代才是真正的白色人種,其他的東南歐與東亞的人即使擁有淺膚色也不算在內。 在美國重建時期前後幾十年間,白人優越主義在政治、文化和經濟上盛行;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時代和纳粹德国統治下的歐洲,這一思想也是同樣盛行。 白人優越主義的範疇、性質,和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一直引起爭議。一些狹義優越主義者認為,白種人優越於其他人種,因此白種人更應統治其他人種。而白人分離主義和白人國家主義組織通常使用更狹窄的定義,希望以此區別於其他白人優越主義者。不過他們的觀點通常重疊。 白人優越主義,像其他一樣,根植於民族優越感和對霸權的慾望。它有著不同程度的種族主義和仇外傾向。白人優越主義通常與種族清洗和種族隔離結合,但並不一定是從其而來。他們會說「黑鬼」歧視性用語。.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白人優越主義 · 查看更多 »

芝加哥

芝加哥(Chicago)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伊州,為库克县縣治,东临密歇根湖,辖区内人口约290万。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人口超过900万,是美国仅次于紐約、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也是美國第二繁忙的机场。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同時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自1837年建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芝加哥常见的别名包括:“风城”等。 201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排名第7位。.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芝加哥 · 查看更多 »

莱尼·里芬斯塔尔

萊尼·里芬斯塔爾(Berta Helene Amalie "Leni" Riefenstahl,),德國演員、導演兼電影製作人,以其電影美學與對電影技巧的深刻掌握著稱。里芬斯塔爾最著名的作品乃是為德國納粹黨拍攝的宣傳性紀錄片《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該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影業排斥。里芬斯塔爾由於為納粹黨拍攝宣傳片而備受爭議,戰後漸轉為攝影師,并从事拍摄海洋生物纪录片。於98岁高龄完成《水下印象》,里芬斯塔尔拍摄的另一部极具知名度的电影是记录柏林第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奥林匹亚》(Olympia)。这部电影在摄影技法及美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莱尼·里芬斯塔尔 · 查看更多 »

莉蓮·吉許

莉蓮·黛安娜·吉許(英语:Lillian Diana Gish,),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童星出身的美國電影演員,默片年代的銀幕标志之一,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莉蓮·吉許 · 查看更多 »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1955年—1968年)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于1950年代興起,直至1970年代,是美国黑人为争取与白人同等的地位而发起的群众性斗争运动,乃是經由非暴力的抗議行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民權的群眾鬥爭,這個全國性政治運動除了黑人外,亦有不少白人支持。 195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員會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為民權運動的高峰,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X等人。運動在1968年反越戰時達到最高峰,雖然同年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遭到刺殺,但運動成功促使南方廢除實行一個世紀的種族隔離。.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 查看更多 »

西点军校

美国军事学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常稱為西點軍校,是美國第一所軍校,也是美國陸軍的軍官培養機構,位于纽约州西點(哈德逊河西岸),距离纽约市约80公里。学校占地1万6千英亩(约647500公亩)。 從該軍事學校畢業的學生將獲得理學學士,畢業後的軍銜是陸軍少尉。畢業生必須在軍隊中至少服役5年和退伍後至少3年的後備役。 军事学院的美式足球隊历史上一直称为“哈德逊黑骑士”(The Black Knights of the Hudson),不过现在已经缩写为“黑骑士”(Black Knights)。美国的媒体有时也将西点军校的美式足球隊称为“陆军”(Army),这种叫法也已经成为正式的称谓。 西點軍校的校訓是“責任、榮譽、國家”,該校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軍事學院之一,曾與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以及法國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並稱世界“四大軍校”。西點軍校是美國愛國者聯盟盟校之一。除西點軍校之外,該聯盟由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理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和美國海軍學院(USNA)在內的其他12個精英學府組成。這些學府的共同特點是規模小和高度精英化。 西点军校名列国家史迹名录中,也是美国国家历史名胜。.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西点军校 · 查看更多 »

謀殺

謀殺是一項普通法罪行,是蓄意以任何方法結束生命,或使他人受嚴重傷害後死亡。基於生命權是行使一切權利的基礎、且一旦喪失無法回復,謀殺在所有普通法國家中都是最嚴重的刑事罪行之一,謀殺罪(或殺人罪)的法定刑通常即為該國刑法所允許的最高刑罰(例如死刑、終身監禁或法定最高監禁年期)。.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謀殺 · 查看更多 »

費城

費城(Philadelphia),即費利德菲亞,也常被簡稱為費利(或菲利,Philly) ,中文又音譯為非拉鐵非和菲拉德爾斐亞,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都市,同時是美國第五大城。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費城人口为1,526,006人。費城市中心的人口在全美國排名第五,僅次於紐約、洛杉矶、芝加哥和休斯顿。以現在美國官方的定義而言,費城都會區的面積大小排名全美第四,共約620萬人居住其中,但若以其他定義來衡量,費城排名第六,次於舊金山灣區與華盛頓-巴爾的摩都會區。費城是德拉瓦河谷都會區的中心城市。 費利德菲亞即希臘文「友愛」的意思,是傳教士命名的,費城是美國最老、最具歷史意義的城市,它在美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18世紀時,費城是美國第二大城與人口最多的城市,在當時,它的政治與社會重要性超過紐約與波士頓。班傑明·富蘭克林對費城的興起貢獻良多。從1854年起,費城市和費城縣為兩個並行的地方政府,而從1952年起,市與縣共有一個政府組織,但費城縣仍屬賓州州政府下的一個獨立的縣。 自從1854年通過「合併法案」(Act of Consolidation)後,費城市的邊界就與費城縣相同。在此之前,費城市只在南街(South Street)、葡萄街(Vine Street)與德拉瓦河與斯库基尔河(Schuylkill River)之間的區域。費城後來擴張至周圍的西費城(West Philadelphia)、北費城(North Philadelphia)與東北費城(Northeast Philadelphia),同時也包括了幾個小型的聚落如羅布魯(Roxborough)、馬拉揚克(Manayunk)、艾利山(Mount Airy)與栗樹丘(Chestnut)。費城同時是全美最大的大學城(college town)之一,拥有许多高等学府,其中包括常春藤盟校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国家第一所医学院和法学院兼缘于此校。有超過120,000名大學生就讀市區的學院與大學,週遭的都會區也有接近300,000名的大學與學院學生。.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費城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雅利安人種

雅利安人種或譯為亞利安人種,是在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中期劃分出的一個人種,屬高加索人種,该人种身材较高大,淡色皮膚,面長多毛,鼻骨高,瞳孔颜色浅,虹膜多成淺灰至藍色,髮色多變,採用印欧语系的语言。 此人種細分為北歐人種、阿爾卑斯人種和地中海人種。.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雅利安人種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Google视频

Google影片(Google Video)是Google提供的一项視訊共享和搜索服务。与YouTube类似,「Google影片」向用户提供必要的HTML代码,允许用户将选定的視訊嵌入到其它的网站的页面中。这种方法可以使用户在网站中嵌入大量的視訊而无需考虑頻寬和儲存容量限制的问题。在2006年10月9日,Google收购了前競争对手YouTube,并在2007年6月13日发表声明,「Google影片」的搜索结果将包含由网络蜘蛛在其它托管服务、YouTube和用户上传中抓取的内容, by Alex Chitu, 13 June 2007。 2009年,Google停止了向其Web服务器上传視訊的服务, by Michael Cohen, Product Manager, 14 January 2009,, accessed 23 April 2009。2011年5月13日起,Google Video不再提供一般使用者影片播放的服務,並開放使用者取回自己上傳影片或是快速移轉至Youtube的功能。企業或教育所使用的Google Video服務目前則不影響。 由於YouTube的风头远远盖过了Google Video,Google Video于2012年8月20日关闭,所有遗留下来的内容都作为私人视频被转到YouTube上去。 由於中国法律法规的限制,「Google视频」(中国版)与国际版或其他的地区版在功能和界面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Google视频 · 查看更多 »

W·E·B·杜波依斯

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W. )是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权运动者、泛非主义者、作家和编辑。杜波依斯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在一个相对包容、多元的环境中长大。他是哈佛大学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非裔美国人,毕业之后任职于亚特兰大大学,教授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杜波依斯是1909年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最初创建者之一。 杜波依斯因为领导尼亚加拉运动——非裔美国人为黑人寻求平等权利的运动——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反对布克·华盛顿倡导的“亚特兰大妥协案”,该协议要求南方的黑人服从于白人的政治规则并为之工作,以换取基本受教育权和致富机会。杜波依斯则坚持争取完整的公民权利和逐步增加的政治参与,他认为这些将由非裔美国人中的知识精英实现,他称这些人为“天才的十分之一”,因此杜波依斯认为非裔美国人需要先进的教育来发展其领导力。 种族主义是杜波依斯斗争的主要对象:他强烈反对私刑、吉姆·克劳法案以及在教育与就业中的种族歧视。杜波依斯的事业囊括了各地的有色人种,尤其是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做斗争的亚非同胞。他是泛非主义的强烈支持者,并且帮助组织了几次泛非主义大会,以推动非洲殖民地脱离欧洲强权统治。杜波依斯多次访问过欧洲、非洲和亚洲。一战后,他调查了美国黑人士兵在法国的经历,记录了在美国军队中普遍存在的种族偏见。 杜波依斯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文集《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是非裔美国文学中开创性的一部作品。他于1935年发表的巨著《美国的黑人重建》(Black Reconstruction in America)挑战了“黑人应该对重建时代的失败负责”的传统思想。在社会学领域,他写就了第一本系统性研究著作。他出版过3本自传,都体现了他对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深刻见解。在担任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刊物《危机》编辑期间,他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 杜波依斯相信,资本主义是种族主义的主要原因,他一生都怀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情。他是一个积极的和平运动者,支持核裁军。杜波依斯去世后一年,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体现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大部分目标。.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W·E·B·杜波依斯 · 查看更多 »

民兵

民兵(Militia)或武裝民兵相對於現役或者是後備軍人,泛指一個國家當中具備最基礎的作戰能力的人民。這些人民可能已經自軍中退役,或者是受過簡單到完整的軍事訓練,至少會操作各式輕型槍支類的武器進行作戰。 民兵可能出現的場合包括作為一個國家的輔助或者是後備補充兵力,也可能是在內戰的場合出現在反對政府的武裝力量當中,或者是在和平時期民間自己組織的武裝力量。民兵多半有固定的工作或者是職業,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組織起來執行戰鬥或者是相關的支援任務。 在歷史上民兵參與戰爭或者是衝突的機會非常多,無論是在傳統正規軍隊作戰的場合,或者是作為游擊戰的武裝力量。包括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以及在非洲許多內戰當中,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美国允許人民擁有槍枝的權利也與美國獨立戰爭的民兵有很大關聯(參見: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民兵 · 查看更多 »

波士顿

波士頓(Boston)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全美大都市排名第21。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欧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陆美洲所建立的城市,在美国革命期间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源地,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今天,该市是美国高等教育、医疗保健及投资基金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它的经济基础是教育、金融、医疗及科技,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数大城市之一,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该市位于大波士顿都会区的中心,这个都会区包括萨福克县的全部和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里维尔和切尔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镇和远离波士顿的郊区,还包括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部分。.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波士顿 · 查看更多 »

洛杉矶

洛杉磯(City of Los Angeles,缩写为L.A.),簡稱洛城,當地華僑亦稱羅省,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都市,也是洛杉矶县的县治,人口約397萬,為加州第一大城,同時也是美國人口第二大都市,僅次於紐約市。全市面积为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公里)。由洛杉矶、長灘、安那翰3市組成的洛杉磯都會區擁有約1331萬的人口,涵蓋範圍更廣的大洛杉磯地區則達到1870萬,兩者在統計上均次於紐約都會區,為全美國第二大都會區。 洛杉矶在1781年由西屬上加利福尼亞總督建立。它曾先後屬於西班牙與墨西哥,但在1848年美墨战争結束後,墨西哥將包括洛杉磯在內的上加利福尼亞地區割让给美国。1850年4月4日,洛杉矶正式建市,比加州加入聯邦的時間早了5個月。時至今日,洛杉磯已發展成為全世界的文化、科学、技术、体育、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各种专业与文化领域的机构。整個大洛杉磯地區在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构成了洛杉矶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的基础。截至2014年,洛杉磯的達860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洛杉矶 · 查看更多 »

洛杉磯時報

《洛杉磯時報》(英语:Los Angeles Times),又稱《洛城時報》,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洛杉磯時報 · 查看更多 »

混血兒

混血兒用于描述有不同人种、民族或國族背景的人,例如父母的肤色不同,但是也有人用于称呼不同物种动物之间的后代。 在西方對不同種族與國家聯姻產生的後代之稱呼,更可細分為美亞混血兒、印歐混血兒、拉丁美洲人和印地安人混血兒、北美印地安人和歐洲白人混血兒等等。 美亞人一詞最早是用來表示越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等戰爭期間,美軍與亞洲當地婦女的後代。由於人數龐大,美國國會在1982年10月22日立法通過美國公法97-359(又稱美亞混血兒移民法),允許此類人民移民美國。.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混血兒 · 查看更多 »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英语:Minneapolis),又譯--、--、--、明尼波里斯。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该州东南部亨内平县的县治。该市位于密西西比河的两岸,明尼苏达河与密西西比河汇流点以北,紧邻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两市合称“双子城”,一同构成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的核心。该都會區拥有約380萬居民,位列美国第14大都市区。在2014年,明尼阿波利斯城市人口估计为407,207人,是美国第46大城市和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 明尼阿波利斯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拥有20处湖泊和湿地、密西西比河河滨,以及众多的溪流与瀑布。 明尼阿波利斯在历史上曾是世界的面粉工业之都和重要的伐木业中心,如今,该市仍然是芝加哥与西雅图之间广阔区域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明尼阿波利斯也拥有众多吸引着创作者与观众的文化机构,涉及戏剧、视觉艺术、文学和音乐各个领域,其中著名的格斯里剧院(Guthrie Theater)是纽约百老汇以外的地方剧院的先驱。该市还拥有多样化的人口,长期以来形成了通过公共社会改良规划或私人的善举来支持慈善事业的传统。明尼阿波利斯也是公共园林系统的典范,每个家庭到公园的距离都在800 米之内。 该市名称「Minneapolis」的命名者是该市第一位学校教师(schoolteacher),他将达科他语中表示水的词「mni」和希腊语表示城市的词「polis」组合成该市的名称。明尼阿波利斯的绰号是“湖城”和“面粉城”。.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明尼阿波利斯 · 查看更多 »

无声电影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是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捲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默片年代,亦被稱為「銀幕年代」。.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无声电影 · 查看更多 »

意志的勝利

《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是1935年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摄的影片。影片记述了1934年纳粹党在纽伦堡召开的全国党代会,此次党代会共有逾700,000名纳粹支持者出席。希特勒委托萊尼·里芬斯塔爾制作了这部影片,他的名字亦在片头出现,其在制作过程中起到了执行制片人的角色。本片的主题意在顯示德国已重返世界大国行列,希特勒成为了国家的真正领袖并将为德国带来荣耀。该片拍摄于1934年长刀之夜后,故许多重要的冲锋队人物没有在片中出现。 《意志的胜利》发布于1935年,并迅速成为宣传影片的代表作之一。里芬斯塔尔因本片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获奖。她在影片中使用的一些技法,例如移动摄影、使用长焦镜头制造扭曲视角、航拍以及音乐和影片的结合技巧使这部影片在电影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对之后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表现出对纳粹主义的拥护以及大量展示纳粹标志,该片在二战后的德国被禁止公映。.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意志的勝利 · 查看更多 »

時報廣場

時報廣場(Times Square,又譯為--)是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一個商業中心,位於百老匯大道與第七大道會合處,範圍由西42街延伸至。時報廣場的名稱源自《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又譯為「紐約時代報」)早期在此設立的總部大樓,因此中文譯名有時會根據報社而譯為「時--廣場」,或根據英文原名「Times」直譯為「時--廣場」。.

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時報廣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The Birth of a Nation一个国家的诞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