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指数 ㄠ

ㄠ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的正體字「-幺-」,發音則取「--」字的韻母。《說文解字》:「--,小也。」。ㄠ為複合韻母,發音「ㄚ」+「ㄨ」,尾音發法不同學者不同看法,可能是ㄨ的閉後圓唇元音//,可能是ㄛ的半閉後圓唇元音//,也可能是介於兩者間的次閉次後圓唇元音//。由於ㄚ的發音為張到最大口,而尾音卻是近全閉,在懶音之下,可能收尾的合嘴幅度會有差異,才會有以上的三種差異。 在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和通用拼音中都對應為,在台羅拼音中則為。在注音字母苗文中,ㄠ被用於複合韻母//。.

25 关系: 半閉後圓唇元音台羅拼音大五碼威妥瑪拼音韵母说文解字鼻化元音閉後圓唇元音開元音通用拼音GB 2312Unicode次閉元音次閉次後圓唇元音汉语拼音注音字母苗文注音符號方音符號懒音

半閉後圓唇元音

半閉後圓唇元音是母音的一種。用於部份口說語言當中。國際音標用以表示此音的符號為;而X-SAMPA則以代表此音。漢語普通話有此音,即注音符號中「ㄛ」及漢語拼音中「o」的音。.

新!!: ㄠ和半閉後圓唇元音 · 查看更多 »

台羅拼音

#重定向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新!!: ㄠ和台羅拼音 · 查看更多 »

大五碼

Big5,又稱為大五碼或五大碼,是使用繁体中文(正--體中文)社群中最常用的電腦漢字字符集標準,共收錄13,060個漢字。 中文碼分為內碼及交換碼兩類,Big5屬中文內碼,知名的中文交換碼有CCCII、CNS11643。 Big5雖普及於台灣、香港與澳門等繁體中文通行區,但長期以來並非當地的國家/地區標準或官方標準,而只是業界標準。倚天中文系統、Windows繁體中文版等主要系統的字符集都是以Big5為基準,但廠商又各自增加不同的造字與造字區,衍生成多種不同版本。 2003年,Big5收錄到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的附錄當中,取得了較正式的地位。這個最新版本稱為Big5-2003。.

新!!: ㄠ和大五碼 · 查看更多 »

威妥瑪拼音

威妥瑪拼音(Wei1 Tʻo3-ma3 Pʻin1-yin1,Wade–Giles system),習慣稱作威妥瑪或威式拼音、威氏拼音、韋氏拼音、威翟式拼音,是一套在英文中用羅馬拼音於拼寫中文官话(現代標準漢語)讀音的音譯系統。此系統由19世紀中葉時英國人威妥瑪建立,在翟理斯的漢英字典(1892年)完成。 威妥瑪拼音系統為20世紀翻譯中文主要的英文音譯系統。1979年以前,威妥瑪拼音廣泛運用於英文標準參考資料與所有有關中國的書籍當中。至今,絕大多數的威妥瑪拼音應用都已被漢語拼音所取代,但仍有部份區域(尤其是中華民國直轄市、縣市級行政區的地名),以威妥瑪拼音拼寫。.

新!!: ㄠ和威妥瑪拼音 · 查看更多 »

ㄚ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丫」字,發音則取「丫」字的韻母。ㄚ的發音為開前不圓唇元音//,但部分漢學家認為是開央不圓唇元音;由於國際音標沒有開央不圓唇元音的專屬符號,只有表示較開前不圓唇元音//發音後面的//,因此漢學家又另自行發明//(縮小的大寫A)作為發音符號,但未被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在方音符號中表示臺灣話的ㄧㄚ接齒齦入聲時(「ㄧㄚㆵ」,),此ㄚ會音變為//甚至//,此與ㄢ前接ㄧ或ㄩ的音變規則相同。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ㄚ都對應為。在注音字母苗文中,ㄚ用作開後不圓唇元音//。.

新!!: ㄠ和ㄚ · 查看更多 »

是注音符號中仅有的三個可兼作聲母和韻母使用的符號之一,也有劃歸韻母者。字形取自「五」的古字「㐅」,發音同「五」。ㄨ的發音會根據位置不同,做韻母時發為閉後圓唇元音//;作為聲母時,除了上述發音外,還可能弱化為子音,發為濁圓唇軟顎近音//。 在汉语拼音、威妥瑪拼音和通用拼音中,作韵母的时候写作;作声母时,若ㄨ為該字唯一母音,写作,如「溫」;反之則寫作,如「我」。而在台羅拼音中,則全部寫為。.

新!!: ㄠ和ㄨ · 查看更多 »

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兀」,發音則取「兀」字的聲母(今「兀」的聲母為「ㄨ」,但在老國音中則為//)。《說文解字》:「兀:高而上平也。」。ㄫ為1918年公布的第一批--音字母,對應發音為軟顎鼻音//,多數拼音方案寫為,單講「ㄫ」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ㄫㄛ」。但是1932年5月7日,國民政府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取代了老國音。「ㄫ」變成僅在各地漢語使用,如臺灣話便有此聲母,而不在國語中正式使用,但可作為解釋用注音符號。如「ㄤ」會被解釋為「ㄚ」+「ㄫ」,「ㄥ」被解釋為「ㄜ」+「ㄫ」,「ㄧㄥ」實際發音應為「ㄧㄫ」等。.

新!!: ㄠ和ㄫ · 查看更多 »

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广-。 ㄬ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广-」,音則取自--的聲母(今--的聲母為ㄧ,但在老國音中為//,另--的簡體字併入此字)。《說文解字》:「因--為屋也,--象對剌高屋之形。」。ㄬ為1918年公布的第一批--音字母,對應發音為齦齶鼻音,即ㄐㄑㄒ行的對應鼻音,國際音標未有專用符號,而用多個符號組合為//,漢學家則自行發明//作為符號,但未被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多數拼音方案寫為,單講「ㄬ」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ㄬㄧ」。但是1932年5月7日,國民政府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取代了老國音。「ㄬ」變成僅在各地漢語使用,如蘇州話、中古漢語便有此聲母,而不在國語中正式使用。.

新!!: ㄠ和ㄬ · 查看更多 »

ㄇ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冪」的古字「冖」,發音則取「冪」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冖:覆也。从一下垂也。」。ㄇ的發音為雙唇鼻音//,不過單講「ㄇ」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ㄇㄛ」或「ㄇㄜ」。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裡,ㄇ都是被寫為。在注音字母苗文中,ㄇ同時用於表示//()跟送氣清雙唇鼻音//()。.

新!!: ㄠ和ㄇ · 查看更多 »

ㄋ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乃的古字「𠄎」,發音則取「乃」字的聲母。ㄋ的發音為齒齦鼻音//,不過單講「ㄋ」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ㄋㄛ」或「ㄋㄜ」。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裡,ㄋ都是被寫為。.

新!!: ㄠ和ㄋ · 查看更多 »

韵母

韵母是一個音節中除声母外的部分。它必须包含響音,一般是元音。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称为单元音韵母,由多个元音构成的称为複元音韵母。.

新!!: ㄠ和韵母 · 查看更多 »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一部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全書共分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說解共用133,441字,原書分為目錄一篇和正文14篇。原書現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內容被漢朝以後的其他書籍引用,並有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986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流傳至今。宋以後的說文研究著作多以此為藍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是中國現存最早字典。.

新!!: ㄠ和说文解字 · 查看更多 »

鼻化元音

鼻化元音(nasal vowel、半鼻音、鼻腔元音)是发音时气息从口腔和鼻腔同时流出的元音。 国际音标及葡萄牙语都採用“~”標示鼻化。.

新!!: ㄠ和鼻化元音 · 查看更多 »

閉後圓唇元音

閉後圓唇元音是元音的一種。用於部份口說語言當中。國際音標用以表示此音的符號為;而X-SAMPA則以 u代表此音。 普通话的韵母u就是此音。 在多數有此音的語言中,此音以唇內('endolabial')的方式發音;然而在少部份的狀況下,此音以唇外('exolabial')的方式發音。.

新!!: ㄠ和閉後圓唇元音 · 查看更多 »

開元音

開元音是一類將舌頭盡可能放低、遠離上顎的元音,故亦稱低元音。世界上98%的語言都有開元音,除了少數語言如。.

新!!: ㄠ和開元音 · 查看更多 »

通用拼音

通用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漢字標音的方案,包含了「華語通用拼音」、「臺語通用拼音」、「客語通用拼音」三種拼音方案。 一般情況下,通用拼音通常用做「華語通用拼音」的簡稱,是臺灣使用的一種中文拉丁化拼寫系統,也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在2002年至2008年採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8年12月18日修正「中文譯音使用原則」,改採用漢語拼音,但是包括高雄市在內的民進黨長期執政縣市,仍堅持使用通用拼音。.

新!!: ㄠ和通用拼音 · 查看更多 »

GB 2312

GB 2312 或 GB 2312–80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简体中文字符集,全称《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通常簡稱GB,又稱GB0,由中国国家标准总局发布,1981年5月1日实施。GB 2312编码通行于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地也采用此编码。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中文系统和国际化的软件都支持GB 2312。.

新!!: ㄠ和GB 2312 · 查看更多 »

Unicode

Unicode(萬國-)是電腦科學領域裡的一項業界標準。它对世界上大部分的文字系統進行了整理、編碼,使得電腦可以用更為簡單的方式來呈現和處理文字。 Unicode伴隨著通用字符集的標準而發展,同時也以書本的形式對外發表。Unicode至今仍在不斷增修,每個新版本都加入更多新的字符。目前最新的版本為2018年6月5日公布的11.0.0,已經收錄超過13萬個字符(第十萬個字符在2005年獲採納)。Unicode涵蓋的資料除了視覺上的字形、編碼方法、標準的字符編碼外,還包含了字符特性,如大小寫字母。 Unicode發展由非營利機構統一碼聯盟負責,該機構致力於讓Unicode方案取代既有的字符編碼方案。因為既有的方案往往空間非常有限,亦不適用於多語環境。 Unicode備受认可,並廣泛地應用於電腦軟體的國際化與本地化過程。有很多新科技,如可扩展置标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簡稱:XML)、Java程式語言以及現代的作業系統,都採用Unicode編碼。.

新!!: ㄠ和Unicode · 查看更多 »

次閉元音

次閉元音(near-close vowel、near-high vowel)是一種用於口語中的元音。次閉元音的特徵類似於閉元音,同样是舌头的位置接近上颚,但不需閉元音那么紧密。.

新!!: ㄠ和次閉元音 · 查看更多 »

次閉次後圓唇元音

次閉次後圓唇元音是個介于閉後圓唇元音/u/及半閉後圓唇元音/o/之間的圓唇元音。其国际音标写法为,为小型大写字母U的变种,别称“马蹄铁U”(horseshoe u)。1989年以前此音还有另一个音标为(closed omega)。中写作。 英語book中的oo就是這個音。此外,湘语的果摄字主元音普遍为此音。.

新!!: ㄠ和次閉次後圓唇元音 · 查看更多 »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簡稱为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话(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目前中文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面使用,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海外,特别是常用現代標準漢語的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美国唐人街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臺灣自2008年開始,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也採用漢語拼音,但舊護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採用舊式威妥瑪拼音。 汉语拼音同时是将汉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规范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无论是中国大陆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寫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新!!: ㄠ和汉语拼音 · 查看更多 »

注音字母苗文

胡托苗文,又稱注音字母苗文,黔東南老苗文,是澳大利亞內地會傳教士胡致中20世紀20年代在爐山縣旁海爲當地的黑苗(Hmu)創製的文字,運用當時由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注音字母添加了三個輔助子音字母,來直接拼寫旁海苗語的發音,但由於漢語官話與黔東苗語的音系差異,故存在許多音近替代的做法,加上1928年出版的初稿裡並沒有標記聲調,因此胡托苗文讀來容易產生歧義。並且由於胡托等人並未如同柏格理一樣得到當地苗人的認同,而是始終被黔東南苗人(Hmu)被為是外人,胡托苗文被接受的程度遠遠低於柏格理苗文在滇東北方言區的苗人(A-Hmao)裡的接受程度,但直至21世紀,仍然有凱里市(原:爐山縣)、雷山縣交界的清水江、巴拉河一帶的部分信仰新教的苗族在使用王貴生,《黔東南老苗文的歷史及現狀的調查和研究》.《凱里學院學報》,2010年10月,28卷,第53頁.

新!!: ㄠ和注音字母苗文 · 查看更多 »

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原名注音字母,簡稱注音,是標準漢語標音系統之一,以章太炎編創的「紐文」、「韻文」為藍本,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佈,1930年改為現名。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現代標準漢語)的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8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新華字典》等標準漢語工具書虽然也会使用注音符号进行標音,不過基本上仍以汉语拼音为主流。.

新!!: ㄠ和注音符號 · 查看更多 »

方音符號

#重定向 臺灣方音符號.

新!!: ㄠ和方音符號 · 查看更多 »

懒音

比如英語making是標準音,説話或唱歌卻會變成makin';粵語“猛”正確發音是maang5,但懶音變成maan5。英語和粵語說懶音時,都成了。依此定義,可以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不同程度“懶音”化現象。 網路流行後,也有為了少打幾個字而將兩個字音合併的例子,比如將“這樣”簡化成“醬”。.

新!!: ㄠ和懒音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