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1 关系: 埃米尔-奥古斯特·沙尔捷,卡尔·马克思,卡尔·施米特,宇宙怪獸,對暴力的壟斷,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亞歷西斯·托克維爾,伊拉斯谟奖,皮耶·布迪厄,社会学,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社會學家列表,爱米尔·涂尔干,田所昌幸,西蒙·波娃,让-保罗·萨特,艾伦·布鲁姆,極權主義,歌德獎,托尼·朱特,3月14日。
埃米尔-奥古斯特·沙尔捷
阿兰(Alain,),原名埃米尔-奥古斯特·沙尔捷(Émile-Auguste Chartier),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学生,他是忠实的人道主义者。他告诫人们警惕潜伏在社会中的专制主义;拥护个人权力与自由;认为具备激情和道德责任感的真诚之人,才会厌恶战争等。在教育领域中他提倡文艺的作用,并主张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与创造力。 主要著作为:《论美学》、《》、《论教育》、《论文学》、《论政治》、《论经济》、《诸神》(1947年) 。.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查看 雷蒙·阿隆和卡尔·马克思
卡尔·施米特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學、神學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決斷論為著;並提出了許多國家法學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實質法治國及法律與主權的關係。.
查看 雷蒙·阿隆和卡尔·施米特
宇宙怪獸
宇宙怪獸,是日本動畫、影劇的架空世界中,來自地球之外的怪獸。.
查看 雷蒙·阿隆和宇宙怪獸
對暴力的壟斷
在領土內壟斷著正當的暴力使用(或稱為一個國家對暴力的壟斷),是對國家的一種理解,由馬克斯·韋伯在《政治作為一種職業》一書中提出。根據韋伯所言,國家是一個「宣稱壟斷了正當的暴力使用以維持治安,並能夠付諸實行」的實體。韋伯這套理解在二十世紀的法律哲學和政治哲學中有顯著地位。 韋伯把國家定義為一個群體,宣稱並成功地得到於領土內正當地使用武力的權威;韋伯亦同時認為領土是一個國家的必備條件。據韋伯所言,獲得這種壟斷地位必然要經過一個正當化的過程。 雷蒙·阿隆認為,國際關係的特點在於上述的,存在於一國之內的正當武力使用,並不存在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當中。.
查看 雷蒙·阿隆和對暴力的壟斷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也译作高等師範学校,簡称巴黎高师(ENS Paris或Normale sup或ENS Ulm),位于巴黎乌尔姆路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它是世界上高等师范学校中最古老的一所。如同國家行政學院,巴黎高師也沒有頒發學位的權利,學生必須透過合作大學的註冊學籍,來取得該大學頒發的學位。现为(PSL)的成员之一。 擁有法國國籍的入學學生可獲得4年免費教育,及準公務員身分,並享有公務員津貼,畢業後需服務於國家單位至少6年,期間分別為4年工作,及2年帶薪假期的安排。如不願意進入公務體系,則必須支付學費及已領取的津貼。 ENS位于巴黎五区的乌尔姆路,受部长直接管理。物理学家于2012年接替了哲学家担任校长。其学生和校友被称为“高师人”(normaliens),Normalien一词通常是指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新老“学生”,即学校章程中指明的、通过口试和笔试选拔的学生。高师里还有一些通过审核材料而选拔的“自由听课生”,他们不包含在normalien之列,一般所謂「高師人」,僅指那些具有準公務員身份的學生,通常外國學生也不在高師人之列。 一般高師人畢業後多任教職,学校1987年8月26日的章程中写到,“通过高水平的科学与文化教育,学校培养的学生将从事基础或应用科学的研究、大学、预科班、中学的教学,以及国家、地方、公共机构或企业的行政管理”。 作为高等师范学校網路的起源,坐落在乌尔姆路上的这所学校如今已跻身欧洲最负盛名的教育机构之列。学校通过全国最富选拔性的竞考之一——大學校竞考来录取新生,同时也招收国际学生。《泰晤士高等教育》对学校的介绍是这样的:.
亞歷西斯·托克維爾
亞歷西斯-夏尔-昂利·克雷莱尔·德托克維爾(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是法國政治社会学家、政治思想家及歷史學家。他最知名的著作是《论美国的民主》(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1835)以及《舊制度與大革命》(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1856),在這兩本書裡他探討了西方社會中民主、平等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並檢視平等觀念的崛起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產生的摩擦。在《民主在美國》一書裡,托克維爾以他遊歷美國的經驗,從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傳統出發,探索美國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這本書成為社會學的早期重要著作之一。托克維爾提出以私人慈善而非政府來協助窮人的主張,也對於日後的保守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有著深遠影響。托克維爾曾積極投入法國政治,包括了從七月王朝(1830-1848)至第二共和國(1849-1851),但在1851年的政變後他便退出了政壇,並開始撰寫《舊制度與大革命》,但只完成了全書的第一卷便去世了。.
伊拉斯谟奖
伊拉斯谟奖是一个年度奖项,由伊拉斯谟基金会颁发给对欧洲及世界其它地方的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有着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该奖项是欧洲最杰出的奖项之一。.
查看 雷蒙·阿隆和伊拉斯谟奖
皮耶·布迪厄
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法國著名社會學大師、人類學家和哲學家。《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雅各·拉冈等人齊名的思想家。国际社会学协会將他的著作《》評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十部社会学著作之一。布迪厄并不是一个出世的学者。承左拉和萨特的衣钵,他积极投身社会運动,招来不少争议。 布迪厄開創了許多調查架構和術語,如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以及、場域或位置,以及等概念,以揭示在社會生活中的動態權力關係。他的作品強調實踐與體現(embodiment)在社會動態和世界觀的建構所扮演的角色或其型態,經常處在反對普世化的西方哲學傳統的立場。他的理論基礎建立在路德維希·維根斯坦、莫里斯·梅洛-龐蒂、埃德蒙德·胡塞爾、、卡爾·馬克思、加斯東·巴舍拉、馬克斯·韋伯、艾彌爾·涂爾幹、歐文·潘諾夫斯基以及牟斯。值得一提的是布萊茲·帕斯卡對他的影響,布迪厄將他的討論群命名為「帕斯卡學派沉思者」(Pascalian Meditations)。 布迪厄拒斥由尚-保羅·沙特所體現的知識分子「先知」或「全能知識分子」的這個概念。他最著名的書是《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La Distinction)。他認為,品味判斷關連到社會地位。他結合了社會理論以及來自調查研究、照片與訪談的資料,來提出這個論點,試圖調和若干知識難題,例如如何在客觀結構之內理解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他試圖調和外部社會結構與主觀經驗對個體的影響。.
查看 雷蒙·阿隆和皮耶·布迪厄
社会学
會學(sociology)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社會學使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調查和批判分析,以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會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目標。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社會學的本體有社會中的個人、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問題、和社會控制,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醫療、護理、軍事或刑事制度、網際網路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然而,自20世紀末起的科技浪潮,也為社會學帶來了嶄新的數學化計算分析技術,例如個體為本模型和社交網路。 因其興起的歷史背景,社會學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現代性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實態,或是當代社會如何形成演進以至今日的過程,不但注重描述現況,也不忽略社會變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範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家庭、各式各樣的組織、企業工廠等經濟體、城市、市場、政黨、國家、文化、媒體等都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而這些研究對象的共通點是一些具有社會性的社會事實。雖然「社會性」的定義在不同學派之間仍有爭執,但社會事實外在於個人,且對個人的行為跟認知有影響,這一點是大致上為社會學者所共同接受的。.
查看 雷蒙·阿隆和社会学
社会科学高等学院
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位於巴黎第六區,是法國的一所高等學院。此校建立於1975年,原先是高等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的一個分支。其目標為“以社会科學實踐研究培養研究生”。這所學校有各式各樣的社會科學領域,包括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經濟學、地理學、心理學、哲學等等。 該校只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並向高年级大學生提供高水平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她特别是在法國現代社會科學模式的轉型、認知科學和交叉學科研究的形成,以及關於人的科學等研究發展方面,起了巨大且獨一無二的推動作用。並從那時候起,確立了自己的立院宗旨:‘致力於對社會中人的研究。試圖對人文社會學科的現代危機進行反思,重新對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界線進行探求。’”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 Accueil),或EHESS(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s)这所著名的学院并不是一所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尽管她的主要功能是研究与教学,但她只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向高年级大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并隶属于素有法国精英教育之称的“大学校”系统。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是根据法兰西共和国第85-427条法令(著名的索瓦热法令Loi Sauvage)创立的国立高等研究学院,它的宗旨是推动和加速法国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她属于法国教育体系中的“大学校”(这一体系中还包括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高等政治学院、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等等),独立于公立大学体系之外。同时又和法兰西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一样,是一个专门的公立研究机构。该校本来是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EPHE,1868年创建)中的第六部,即社会科学学部,由著名的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费尔南德·布罗岱尔(Fernand Braudel)和作为年鉴学派创始之一的著名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创建于1945年,后于1975年独立出来,成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学校从创建初期开始便成为了法国乃至欧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实际上,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创建本身就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被人们称为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她特别是在法国现代社会科学模式的转型、认知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形成以及关于人的科学的研究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独一无二的巨大推动作用。从那个时候起,她就确立了自己的立院宗旨:“致力于对社会中的人的研究。试图对人文社会学科的现代危机进行反思,重新对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边界进行探求。” 从其早期仍作为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的一个分支学部开始,她便拥有一大批举世闻名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并在上世纪一直成为法国年鉴学派、法国结构主义等重大思潮和思想运动的策源地与中心。曾在该校执教的教授学者除了费尔南德·布罗岱尔和吕西安·费弗尔之外,还包括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Emmaunel Le Roy ladurie),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布尔当斯基(Luc Boltanski),皮埃尔·布尔迪厄,罗兰·巴特,雅克·德里达,雅克·拉康,戈德曼(Lucien Goldmann),德贡布(Vincent Descombes),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图海纳(Alain Touraine),米兰·昆德拉,阿方斯·迪普龙(Alphonse Dupront),路易·杜蒙(Louis Dumont)等等。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涵盖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并一直倡导并致力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法国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典范和领头羊。该校的传统优势科目包括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科学等等,特别是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方面拥有深厚的积淀和研究传统,并与其他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合作联系,比如人类学方面,她和法兰西学院共创的社会人类学实验室LAS(列维-斯特劳斯创建于1960年)一直是法国人类学的研究中心,并拥有著名的《人类》(L’Homme)等学术期刊。除此以外,该校在东亚研究和汉学研究方面也一直在法国遥遥领先。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科设置包括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语言科学、认知科学、政治科学、哲学与数学等。该校拥有47个研究中心,其中37个是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联合创立的。300位教师,500位研究人员,450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3000名在校学生。每年还邀请世界各地的150多名教授学者前来讲学和从事研究。该校一直是法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颁发深入研究文凭(DEA) 、博士文凭(le doctorat)以及学院自己的文凭,同时还与其他学校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生。它尤其拥有“社会人类学和人种学”博士研究生院。学制一般为三年,根据考生材料择优录取学生,由每位教师认定学生是否具备听取课程的各项条件。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是“巴黎大学联盟”(l'Alliance Paris-Universitas)六个成员学校之一,另外五所学校分别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二大、巴黎三大、巴黎六大、巴黎九大。除此以外,她还入选了法国“校园计划”,用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长佩克雷斯女士的话说,巴黎北部将出现一个一流的社会科学集群,培养人类学家克罗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地理学家费尔南德·布罗岱尔(Fernand Braudel)和社会学家阿兰·杜兰(Alain Touraine)的“继承人”。此即奥贝维利埃校园计划,将建在塞纳·圣德尼省(Seine-Saint-Denis),主要包括巴黎一大、八大、十三大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
社會學家列表
此一條目提供了一個有關著名社會學家和對社會學有貢獻者(即使其主要工作非為社會學家)的列表。.
查看 雷蒙·阿隆和社會學家列表
爱米尔·涂尔干
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杜尔凯姆等,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社会学年鉴》创刊人,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 涂尔干的主要的思想集中于四部巨著:《社会分工论》(1893年)、《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年)、《自杀论》(1897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这些目前都被視為社会学這門學科的基础著作。作为现代社會學的开拓者,涂尔干一生出版了大量關于教育、宗教、自殺、法律和犯罪的论文和专著,為社会学的學門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對確立社会学為一門独立学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田所昌幸
所 昌幸 是日本的一名国際關係學者,専門為国際政治学,出身於大阪府。.
查看 雷蒙·阿隆和田所昌幸
西蒙·波娃
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Simone Lucie Ernestine Marie Bertrand de Beauvoir,),通常簡稱為西蒙娜·德·波伏娃或西蒙·波娃,是法国作家、知识分子、存在主义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女权主义者、社会理论家,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创始人。虽然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但她在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领域都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小说、议论文、传记等,著名小说有《女客》(L'Invitée)、《名士风流》(Les Mandarins),哲学散文《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是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她和存在主義哲学家-zh-hans:萨特; zh-hant:沙特;-是非传统的伴侣关系。.
查看 雷蒙·阿隆和西蒙·波娃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著名法国哲學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存在主義哲學大师及二戰後存在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巔峰作品。 1964年,让-保罗·萨特憑著《嘔吐》(或譯作噁心)一書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主動回絕該獎項,成為第一位拒絕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他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侶,他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艾伦·布鲁姆
艾伦·布鲁姆(Allan Bloom,)是一位美国政治哲学家、古典派著作家、学者。他曾师从列奥·施特劳斯、科耶夫等人,被公认为施特劳斯学派第二代的掌门人。.
查看 雷蒙·阿隆和艾伦·布鲁姆
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也譯作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全体主义)或極權國家(Totalitarian state),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威并儘一切可能謀求控制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之政治制度。 極權主義之概念在形成之初有著積極的含義,由威瑪德國法學家、納粹學者卡爾·施米特與一些在1920年代提出。施米特在其有關全能(all-powerful,即統治一切)政府之合法性的、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中使用了「Totalstaat」一詞。 冷戰時期,這一概念在西方反共政治論述中尤為著名,通常被用以強調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國家與蘇聯共產黨之間的相似性。 其它運動與政府組織亦會被定性為極權主義。歷史上一個叫做的保守主義運動之領袖就曾經宣告其目的是「為西班牙帶來真正的統一、全新的靈魂、極權的政體」,並且稱「民主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國家征戰四方的手段。當時機來臨,要麼國會屈服,要麼我們將消滅國會。.
查看 雷蒙·阿隆和極權主義
歌德獎
歌德獎(Goethepreis der Stadt Frankfurt am Main)是一項高榮譽的德國文學獎(並不限制只有作家方能得獎),以德國作家歌德命名。最初為一年一度頒獎,但後來改為三年一度。.
查看 雷蒙·阿隆和歌德獎
托尼·朱特
托尼·罗伯特·朱特(Tony Robert Judt,又譯為東尼·賈德,),英国历史学家、作家、大学教授、社会民主主义者。他以其对欧洲历史的贡献而闻名,是纽约大学研究欧洲历史的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教授和纽约大学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研究所主任。他还经常为《纽约书评》写文章,成为了一名公共知识分子。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07年则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查看 雷蒙·阿隆和托尼·朱特
3月14日
3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3天(闰年第7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2天。.
查看 雷蒙·阿隆和3月14日
亦称为 阿隆,阿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