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难

指数 阿难

阿難(IAST:,天城文:आनन्द,注音:ㄚ ㄋㄢˊ),又稱阿難陀,迦毘羅衛人,梵語「阿難」,譯曰「喜慶」和「歡喜」又--「無染」。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於是說:「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而命名為「阿難」。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解》曰:「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曾經帶他到天宮去看過,欲界天,也到龍宮去看過,大龍菩薩的住處,無論是在龍宮、是在天宮,他都沒有染污,心地清淨,所以這個名號也有無染的意思。 阿難是白飯王的兒子、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稱「多聞第一」。 阿難在佛入滅後証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阿難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在法華經中,阿難被授記再供養62億諸佛之後將會成佛,佛號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國名常立勝幡,劫名妙音徧滿。 《涅槃經》稱:「阿難多聞士。」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114 关系: 十大弟子印度佛教大乘非佛說論諍大元帅明王大缘经大眾部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大雄寶殿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悲咒契經如是我聞妙应寺妙因寺妙法莲华经实胜寺宏福寺小小戒小乘佛教小说尼柯耶巴利三藏巴利律藏上座部佛教中道 (佛教)中部 (佛經)三乘三圣寺 (石家庄)三藏义净二乘張炳強开福寺 (长沙市)佛宫寺释迦塔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陀 (漫畫)佛滅日佛教佛教历史佛教藝術佛教戒律律藏國師嘉察巴初期佛教哨船頭覺修宮商那和修八敬法王舍城結集...破僧碧云寺 (北京市)神明彩禪宗西天二十八祖第三次结集真际禅林痔疮甘丹彭措林寺目犍連白马寺白水寺石佛聖哥傳聖靈寺聂塘卓玛拉康萬壽山龍泉寺面燃大士須彌福壽之廟须婆经餓鬼西遊記 (2010年電視劇)西遊記 (2011年電視劇)西游记 (1982年电视剧)西游记角色列表馬哈希 (緬甸)馬鳴覺王山日泰寺高徵说一切有部谛音寺辟支佛龍華教龙王堂 (八大处)部派佛教舍利弗般若寺 (沈阳市)阿含經阿罗汉阿难陀寺阿難尊者蘆洲湧蓮寺阇尼沙经闡陀脅侍释迦牟尼金剛經釋迦傳集结提婆達多桑希楞嚴咒楞嚴經歐陽震華法灭尽经涅槃清净经末田底迦昭觉寺施孤斋食摩登伽女摩訶迦葉悉曇文字拘尸那羅結集拘尸那揭羅 扩展索引 (64 更多) »

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是佛陀在世時十個主要弟子。.

新!!: 阿难和十大弟子 · 查看更多 »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發展的歷史及狀況。.

新!!: 阿难和印度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乘非佛說論諍

大乘非佛說論諍,是傳統佛教對新興大乘教派的批判,起源自大約在西元一世紀左右,也就是部派佛教後期,大乘佛教經典開始流行時;傳統的各個佛教部派,不承認這些新興大乘佛教經典的地位,認為這些新興大乘佛教經典皆非釋迦牟尼佛所說,對這些大乘教經的可信性及教義內容所有質疑,於是有「大乘非佛說」這樣的說法出現。為此大乘佛教和傳統佛教部派之間進行了持久的論諍,現代南傳佛教主要繼承「上座部」的教義、戒律和修行方式,北傳佛教中的漢傳佛教主要繼承「大乘」傳統,而藏傳佛教主要修習「金剛乘」,各傳承對此諍論在原則立場上均沒有太大變化。.

新!!: 阿难和大乘非佛說論諍 · 查看更多 »

大元帅明王

大元帥明王,梵名Āṭavaku(आटवकु),譯為「曠野鬼神大將」,具大威力,佛教明王之一。.

新!!: 阿难和大元帅明王 · 查看更多 »

大缘经

《大缘经》(巴利文:Mahanidan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长部》中的第十五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在俱卢国时,对阿难讲述缘起法、四种记我者、七种识住和八种解脱。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第1部第60卷)、《中阿含經·大因經》(第1部第578卷)、安世高譯《人本欲生經》(第1部第241卷)和施護譯《大生義經》(第1部第844卷)。.

新!!: 阿难和大缘经 · 查看更多 »

大眾部

大眾部(梵文:),音譯摩訶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聖大眾部,為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眾部與上座部的根本分裂是部派佛教的開端,而大乘佛教《文殊師利問經》稱「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學術界曾普遍認為大乘佛教從大眾部演變而來,現代則傾向認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

新!!: 阿难和大眾部 · 查看更多 »

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大般涅槃经》(巴利文:Mahaparinibbana Sutta),此经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語《巴利大藏经》中收于长部尼柯耶第十六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中的《遊行经》。该经主要是叙述佛陀(释迦牟尼)入涅槃前三个月的最后游行教化,以及涅槃后八国分得舍利供养的情形。 《大正藏·阿含部》中的同源異本為東晉似法顯譯三卷《大般涅槃經》(原名《方等泥洹經》,唐朝後改為此名)。不明來源異本還有:兩卷《佛般泥洹經》(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錄為西晉白法祖譯),失譯東晉錄兩卷《般泥洹經》。.

新!!: 阿难和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叫大雄殿,或简称大殿,是漢傳佛教寺院或各類祭祀場所稱呼「主奉釋迦牟尼佛之大殿」。大雄,是佛教徒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中國佛教中,大雄寶殿非但是寺院的主殿,且是主奉釋迦牟尼佛的殿宇。一般習慣上,只有主奉釋迦牟尼佛的殿宇才會稱為大雄寶殿,主祀阿彌陀佛或西方三聖的殿宇通常稱為「淨土寶殿」、「極樂寶殿」、「彌陀寶殿」等;主奉藥師佛或東方三聖通常稱為「琉璃寶殿」、「藥師寶殿」等。如果主祀釋迦牟尼佛等三寶佛的殿宇,除了大雄寶殿之外,也可能稱為三寶殿。 但少數寺院,認為諸佛功德平等,雖然主殿中主奉其他佛,如藥師佛或阿彌陀佛等,也有可能稱為大雄寶殿。日本佛教称金堂、本堂,只是主殿的意思,往往奉祀的是其他如來,如阿彌陀佛。 有說法稱,耆那教之教主大雄尊者才是古代「大雄」一稱的擁有者,所以用「大雄」一詞稱呼釋迦牟尼,可能是後代的佛教受耆那教之影響。.

新!!: 阿难和大雄寶殿 · 查看更多 »

大方便佛報恩經

大方便佛報恩經,收於大正藏本緣部,西藏大藏經收有此經。為阿難聞外道譏佛非孝,佛乃說嘗為須闍提太子,以身肉濟父母之難,或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等孝養故事。 據佛教學者考證,《報恩經》是在宋梁之際(445年至516年之間),由漢僧改寫和輯錄《涅般經》、《賢愚經》、《雜寶藏經》等經典中有關孝養的內容,逐步撰集而成,為佛教中國化的表徵。.

新!!: 阿难和大方便佛報恩經 · 查看更多 »

大悲咒

大悲咒,原稱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महा करुणा धारनी;Mahā Karuna Dhāranī; Nīlakaṇṭha Dhāranī),詳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亦名無礙大悲陀羅尼、廣大圓滿陀羅尼、滿願陀羅尼、隨心自在陀羅尼、救苦陀羅尼、延壽陀羅尼、滅惡趣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速超十地陀羅尼,而朝鮮半島則習慣稱之為神妙章句大陀羅尼,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分,共有八十四句,為梵語構成的咒文章句。.

新!!: 阿难和大悲咒 · 查看更多 »

契經

契經(梵語天城體:सूत्र;IAST:sūtra),又稱線經,音譯修多羅、素怛纜,簡稱經。原義為線,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散文文體。印度教與佛教,都有被稱為契經的經典。 印度教中一般是指格言性質的短文。佛教中是指三藏十二部經典的一種。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謂之契;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眾生,謂之經。在九分教與十二分教中,修多羅包括經與律,後世則專指三藏中的經藏。.

新!!: 阿难和契經 · 查看更多 »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通常是佛經的開頭,“我”是指阿難自稱聞道於佛陀。 在佛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集會上,阿難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法句經》等等,對於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即是指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 由於阿難記憶力最強,佛四十五年所說的經典,他全能記得;但在結集經藏時,阿難是一個初證阿羅漢果的人,其中早已證到四果阿羅漢的有很多,所以如果是由阿難所說出來的經典,一般人都不會佩服的。世尊入滅前曾對阿難表示,須於卷首加上此語。於是用“如是我聞”四字方能息眾疑,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

新!!: 阿难和如是我聞 · 查看更多 »

妙应寺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藏式佛塔。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新!!: 阿难和妙应寺 · 查看更多 »

妙因寺

妙因寺,位于中国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新!!: 阿难和妙因寺 · 查看更多 »

妙法莲华经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簡稱《法華經》,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示所有眾生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天台宗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

新!!: 阿难和妙法莲华经 · 查看更多 »

实胜寺

莲花净土实胜寺,简称实胜寺,又俗称皇寺、黄寺 ,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206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新!!: 阿难和实胜寺 · 查看更多 »

宏福寺

宏福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的黔灵山上,又名弘福寺、黔灵山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现任住持为心照法师 。.

新!!: 阿难和宏福寺 · 查看更多 »

小小戒

小小戒,又稱為雜碎戒或微細戒,釋迦牟尼佛陀将涅槃之前,遺命阿难尊者曰「小小戒可捨」 《长阿含經·遊行經》:「阿難。汝謂佛滅度後。無復覆護。失所持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捨小小戒。」 《長部·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告阿難曰:阿難!若於汝等中,有作如是思惟:『大師之教言滅,我等無復有大師。』阿難!勿作如是見,阿難!依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後,當為汝等之大師。……阿難!於我滅度後,僧團若欲者,小小學處可以捨。」 《巴利律藏》:時,具壽阿難言諸長老比丘:「諸大德!世尊般涅槃時,曾對我言:『阿難!我滅度後,僧伽若欲者,小小戒可捨。』」 《十誦律》:「長老阿難。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白大德摩訶迦葉。我面從佛聞受是語。佛言。我般涅槃後。若僧一心和合。籌量放捨微細戒。」 《四分律》:「時阿難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葉言。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自今已去。為諸比丘捨雜碎戒。」 《五分律》:「阿難復白迦葉言。我親從佛聞。吾般泥洹後。若欲除小小戒。聽除。」 《大般涅槃經》:「爾時如來告阿難言。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何以故。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餘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互相伺察。無令眾中有犯大戒。不應求覓他細過。」 。「小小戒可捨」雖然是佛陀的遺命,但是在王舍城的第一次集結,眾人對何謂小小戒各有己見,故未被採納,阿難還因此而受到包括摩訶迦葉等人的諸多責難。.

新!!: 阿难和小小戒 · 查看更多 »

小乘佛教

小乘(हीनयान,)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低声闻乘、獨覺乘的统称,也被用來貶低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認為大乘經典是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的假佛法,「大乘」「小乘」這些名詞不是佛說。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950年成立大會。.

新!!: 阿难和小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小说

小說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 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的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達亦远矣。”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现时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文學中,小說通常指長篇小說、中篇、短篇小說和詩的形式。 英文「Novel」是指篇幅較長的小說(參見長篇小說),而「Fiction」是指虛構的故事作品(不限於文字)。中文的「小說」嚴格來說沒有單一合適的英語單字可以對應,但是大多會將Novel譯為小說。.

新!!: 阿难和小说 · 查看更多 »

尼柯耶

尼柯耶(巴利文與Nikāya),原義是收集、集合、分類、群體等。在上座部佛教中,用來稱巴利藏中的經藏部份,相當於漢傳佛教中的阿含經。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所屬的派別,也被稱為尼柯耶派,相當於分別說部中的赤銅鍱部。.

新!!: 阿难和尼柯耶 · 查看更多 »

巴利三藏

巴利三藏(Tipiṭaka;Pāli Canon),又作巴利文大藏經、南傳大藏經,指錫蘭上座部所傳用巴利語寫成之佛教三藏,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 其經藏部分分為五部:《長部》或稱《長尼柯耶》,《中部》或稱《中尼柯耶》,《相應部》或稱《相應尼柯耶》,《增支部》或稱《增支尼柯耶》,《小部》或稱《小尼柯耶》。前四部相當於漢傳的《阿含經》,但經數與內容較一致的只有雜阿含經,其他阿含與其他尼柯耶經數出入較大。漢傳對應小部的經典只有《法句經》等零星的經文。 巴利三藏分为律藏、经藏和论藏三大部分。南傳佛教 認為這些都是「佛語」。.

新!!: 阿难和巴利三藏 · 查看更多 »

巴利律藏

《巴利律藏》(Pāli-vinaya,又稱《上座部律》),分五部份。是上座部赤銅鍱部所傳的戒律。現今為南傳各國的比丘所受的戒律依據。.

新!!: 阿难和巴利律藏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新!!: 阿难和上座部佛教 · 查看更多 »

中道 (佛教)

中道(madhyamā-mārga,又作majjhimā paṭipadā、madhyamā-pratipad),佛教術語,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它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雜阿含經》卷12〈301經〉:「佛告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釋迦牟尼在講述中道時,通常都與緣起、十二緣起連結在一起,用來闡明無我、空的道理。 部派佛教時期,多只是援引《阿含經》中的內容,對中道思想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直到大乘佛教興起,在般若系經典與中觀派經典中,中道思想開始成為理論核心。如來藏學派中,以中道為如來藏的代稱之一。.

新!!: 阿难和中道 (佛教) · 查看更多 »

中部 (佛經)

《中部》(巴利文:Majjhima Nikaya)、《中尼迦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其一共有152部佛经,分为三编:《根本五十经编》、《中分五十经编》和《后五十经编》,这些经文涉及佛教的所有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业报、无我、禅定、涅槃等,还有驳斥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等外道思想。 其对应的北传佛教经典为《中阿含经》。.

新!!: 阿难和中部 (佛經) · 查看更多 »

三乘

三乘,大乘佛教術語。“乘”即是交通工具,“三乘”是指佛教的三种交通工具,象征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其根据众生的根机而对应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教法。.

新!!: 阿难和三乘 · 查看更多 »

三圣寺 (石家庄)

三圣古寺,又称三圣寺,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东良厢村的一座汉传佛教尼寺。.

新!!: 阿难和三圣寺 (石家庄) · 查看更多 »

三藏

三藏(梵语:त्रिपिटक,,Tipiṭaka),佛教術語,佛教經典的一種分類法,即經、律、論三種類別的佛典,包含:.

新!!: 阿难和三藏 · 查看更多 »

义净

義淨(),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在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唐代高僧,佛經翻譯家。.

新!!: 阿难和义净 · 查看更多 »

二乘

二乘,大乘佛教術語,對獨覺與聲聞的合稱,主要修證內涵即是解脫道,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大乘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主要是透過佛法中修行斷我見、我執的方法,滅除眾生的分段生死等無明,而得證解脫的智慧。二乘菩提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三界世間。.

新!!: 阿难和二乘 · 查看更多 »

張炳強

張炳強(Billy Cheung Ping Keung,),香港男配音員。.

新!!: 阿难和張炳強 · 查看更多 »

开福寺 (长沙市)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

新!!: 阿难和开福寺 (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其确切建造年代无从考证,但可从其建筑风格和相关文物信息确认其建造时间在辽代。该塔在金代、元代、明代和清代时曾被多次修葺。该塔曾经历过多次大地震,并于1926年时在军阀混战中被炮击,但塔身从未倾倒。该塔通高67.31米,主体结构全部为木质结构,塔身外看为五层,其中第一层至第四层内各建有一层作为上一层基座的暗层,塔顶为铁制塔刹。每层塔室内的内槽均安置有佛像,其中第一层的内槽安置有一尊高约10米的释迦造像,内壁还绘有壁画。由于应县木塔塔身结构过于复杂,全塔共计出现54种不同的斗拱类型,关于该塔的维修方案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处于争议状态,直至2013年相关方案才得以最终确定。1961年,佛宫寺释迦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阿难和佛宫寺释迦塔 · 查看更多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位於台灣高雄市大樹區,占地五十公頃,2011年落成。1998年釋星雲法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感念佛光山寺長期為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並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30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臺灣建館供奉,讓正法永存,舍利重光。釋星雲為此珍貴的宗教遺產而建館至今,秉持「以人為本」推動社會終身教育,是綜合性最強並極具特色的博物館。 佛陀紀念館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五年合作計畫,共同舉辦過「千年重光」、「光照大千」、「七寶瑞光」、「紫禁佛光」、「絕壁重光」等大型展覽。與山東省文物局、安徽博物院、蘇州博物館、湖北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等九個簽署成為友好博物館,每年在兩岸博物館館際交流及春節都有舉辦文化藝術展演活動。 佛陀紀念館實踐三好、四給的核心價值,以「文藝化、電影化、人間化、國際化」四化為發展目標,朝著典藏、研究、教育、探索及公共服務、休閒和觀光於一體,一年入館近千萬人次。2014年晉身ICOM國際博物館、首家通過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國際認證的博物館至今,2015年獲第五屆中國旅遊投資艾帝亞獎,榮登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2015年報(UNWTO)。2014、2016及2017年獲全球最大TripAdvisor大獎、卓越獎,榮獲台灣高雄景點第一。 佛陀紀念館設有四個常設展,四處展覽廳,重點展示引進海内外專題展覽和館藏珍品主題展。並設有一千五百人專業表演劇場「大覺堂」,民眾可公益欣賞藝術表演。以興建48座地宮的因緣,特地規劃「佛教地宮還原」常設展區,模擬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展出地宮珍寶文物,設計了「開啟地宮門倒數」,以數字讓參觀民眾參與時空的進行。 佛陀紀念館歷來重要出版有:《博物館的奇蹟-佛陀紀念館的故事》、《兩岸博物館論壇論文集》、《與大師面對面-張大千書畫展‧星雲大師書法展》、《金身合璧 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紀實暨佛塔寶藏藝術展》、弘一大師•豐子愷《護生圖書畫集》、《畫說紅樓─清‧孫溫 孫允謨繪紅樓夢》、《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等明清水陸畫精選作品》、《紫禁佛光-明清宮廷佛教藝術展》等近30冊。 每年配合舉辦指標性、國際性大型活動:佛光山2018春節平安燈法會、佛誕節、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星雲人文世界論壇、世界神明聯誼會,均為大活動,世界各地中外人士都歡喜參與。佛陀紀念館和海內外博物館及各大學交流,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國際交流活動,實為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

新!!: 阿难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新!!: 阿难和佛经 · 查看更多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梵語:Amitāyurdhyāna-sūtra),略名《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觀經》,亦稱《十六觀經》,共一卷,劉宋畺良耶舍譯。為淨土三經之一。.

新!!: 阿难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 查看更多 »

佛陀 (漫畫)

《佛陀》(ブッダ)是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創作的日本漫画作品。描述佛教創始人、擁有“釋迦牟尼”“佛”等稱號的釋迦族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成為僧侶的一生經歷的故事。在潮出版社的少年漫画雜誌《希望之友》(之後改成《少年世界》→《Comic Tom》)自1972年起連載至1983年止。 本作在美国受到高度評價,並且在2004年及2005年的Eisner獎中得到最優秀国際作品獎。 2010年7月,以《手塚治虫的佛陀》為名,製作全三部的動畫電影。而台灣及香港則譯作《佛陀》。第一部於2011年5月28日上映,第二部於2014年2月8日上映。 2010年12月時,整部作品的發行量超越2000万部。.

新!!: 阿难和佛陀 (漫畫) · 查看更多 »

佛滅日

佛滅日,即釋迦牟尼佛滅度之日,詳細日期眾說紛紜。後被引伸為日本系統時曆中,六曜(先勝・友引・先負・仏滅・大安・赤口)之一的諸事不宜的大凶之日。 北傳佛教中的釋迦牟尼佛滅度之日,即陰曆的二月十五日。一些宗派的釋迦牟尼佛滅度日,是陰曆的二月初八日。也有一些宗派說法是四月八日。 南傳佛教中有衛塞節,是佛生日,也是佛滅日。選在新曆五月的第一個月圓日,通常即舊曆的四月十五日,南洋相傳,釋迦佛於五月月圓之日在菩提樹下悟道;後來他湼槃那天,巧的也是五月的月圓之日。三者雖不一定是同一天,卻全都在五月份,且都是月圓之日。.

新!!: 阿难和佛滅日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阿难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历史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創建,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是佛陀的簡稱,其意思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靈的清淨和覺悟,佛教認為世界是遵循因果循環,只有達到覺悟,才能超越生死輪迴。釋迦牟尼涅槃後,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 自從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流傳到中國东北,再傳播到韓國、日本及越南;唐朝時期傳入西藏,于是北傳佛教被后人分称汉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則以上座部佛教為主,則通過斯里蘭卡,傳播到緬甸、泰國、印尼、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到了現代,佛教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新!!: 阿难和佛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泛指與佛教相關的藝術,特別是雕塑、建築、繪畫等有較多歷史遺存,而文學與音樂方面作品相對較少。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徵意義還未發展成複雜與多樣化的體系時,佛教藝術已經開始發展。佛教藝術发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左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次大陆。之后,随着向亚洲其它地區和世界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佛教艺术也隨之不断演变。 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質上是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後,将佛陀以人像呈現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变,以適應各國的需要。往北,它通过中亚,渗入东亚形成了佛教艺术北部的分支;往东,它一直扩张到东南亚而形成了佛教艺术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荣的佛教艺术对印度教艺术发展的影响持续到公元10世纪,但随着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迅猛扩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声匿迹。.

新!!: 阿难和佛教藝術 · 查看更多 »

佛教戒律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vinaya),毗奈耶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廣義上尚指最初的尸羅、出家眾的學處、波羅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團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对于修習佛法,嚴謹遵守戒律有着绝對的重要性;对研究佛教思想,亦有着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语:-),与“经”和“论”合称“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

新!!: 阿难和佛教戒律 · 查看更多 »

律藏

律藏(巴利语:-,梵語:),又稱毘奈耶藏,佛教術語,為三藏之一,是毗奈耶的集合,內容是有關佛教戒律的規定與討論。《律藏》被認為是僧伽的依怙。《律藏》講述制定戒律的原因及意義, 亦記載了從佛教創建之初逐漸發展的歷史, 佛陀的一生及教化情況。它間接地提供了古印度歷史、風俗習慣、古老藝術及科學等資料。.

新!!: 阿难和律藏 · 查看更多 »

國師嘉察巴

國師嘉察巴仁波切(,Goshir Gyaltsab Rinpoche),又稱嘉察仁波切,噶瑪噶舉派中的轉世祖古傳承頭銜。信徒相信他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相傳曾轉世為阿難、祿東贊以及密勒日巴的弟子希哇俄等。 嘉察巴為噶瑪巴的攝政,名號中的「嘉」,即為「噶瑪巴」之意,「察」,則為「攝政」之意。目前傳承至第十二世,现任嘉察巴名讳扎巴丹巴雅培。.

新!!: 阿难和國師嘉察巴 · 查看更多 »

初期佛教

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佛教史的最初階段,一般指從佛陀證道傳教或佛滅後開始,到根本分裂後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歷史階段,此時的教義與釋迦牟尼原始的教義相去不遠,被認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義。現存所有佛教典籍都是第三次結集之後記載下來的,因而初期佛教主要研究對象仍是部派佛教三藏。 現代佛教研究學者,又將此時期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這幾個術語經常被混用,學者經常賦與它們不同的定義。但亦有將根本佛教一詞用作佛陀傳道時期,而原始佛教一詞用作佛滅後100年左右的使用方法。.

新!!: 阿难和初期佛教 · 查看更多 »

哨船頭覺修宮

基隆哨船頭覺修宮 (Keelung Jue Xiu Gong;Keelung Jue Xiu Temple) 為台灣基隆一間主祀 田都元帥 的民間信仰寺廟,俗稱哨船頭老爺廟。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日治時期被毀,民國40年 (1950年) 重建。與基隆奠濟宮、基隆慶安宮及基隆城隍廟,合稱基隆四大廟,亦是每年基隆中元祭主辦廟宇。設有北管樂社,屬於西皮派(新路)得意堂系統,為 哨船頭儒霖堂(基隆音樂團第三組)。.

新!!: 阿难和哨船頭覺修宮 · 查看更多 »

商那和修

商那和修(梵文:Śāṇavāsi, Sambhūta,Sanakavasa,或 Shanavasa),又譯為舍那婆斯、舍那婆數、舍那波私、舍那和修、奢搦迦、商諾迦縛娑。古印度佛教僧侶,相傳為阿難弟子,證阿羅漢果,是先上座部和大眾部共尊的早期大師。 漢傳佛教中,以他為印度第四祖,列為異世五師之一,禪宗西天二十八祖中以其為印度第三祖。.

新!!: 阿难和商那和修 · 查看更多 »

八敬法

八敬法(aṭṭha garudhamma),又名八重法、八尊法、八尊重法、八尊師法、八敬戒、八尊敬法、八不可越法,記錄於比丘尼的一六六條心懺悔戒之中,說明比丘尼要尊敬比丘。比丘尼有此八條戒涉及比丘, 而比丘戒中亦有涉及十修戒關於如何教誡比丘尼。此八條戒在上座部中廣泛被接受,認為這是比丘尼根本戒;大眾部明顯較不嚴格,戒律中雖有敬法,但沒有完整八條,也不認為這是根本戒。 因為現代女權運動,認為這八敬法其實代表了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因此提出「八敬法非佛制」與「廢除八敬法」的言論,其中以釋昭慧法師為代表。.

新!!: 阿难和八敬法 · 查看更多 »

王舍城結集

五百结集,也通稱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佛陀釋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後,大迦葉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闍世王在王舍城毘婆羅山側七叶窟前興建的講堂,僧團舉行了第一次結集活動,為佛教經律的起源。 佛教各部派經典都記載了此次結集活動,但是其敍述多少有出入,也沒有考古或佛教之外的文獻加以佐證。.

新!!: 阿难和王舍城結集 · 查看更多 »

破僧

僧(Saghabheda)是指佛教出家僧團分化。在佛教歷史上,首次僧團分裂,是在釋迦牟尼在世時,提婆達多提出天授五法,以佛陀年邁為由,希望佛陀交出僧團的領導權,但未獲同意,提婆達多自立僧團,形成提婆達多派僧團與佛教僧團兩大系統。.

新!!: 阿难和破僧 · 查看更多 »

碧云寺 (北京市)

碧云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内北部,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新!!: 阿难和碧云寺 (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神明彩

明彩,又稱神明漆等,為台灣家庭、神明廳、佛堂擺設中相當普遍盛行的祭拜用神明繪像。今即使於台灣都會區的公寓或大樓,常見的有觀音彩和安溪諸聖圖等,兩側通常會加裝文字對聯,神明彩的材質常是木材或壓克力,上面偶會覆蓋防塵用玻璃。.

新!!: 阿难和神明彩 · 查看更多 »

禪宗西天二十八祖

西天二十八祖佛教禅宗的開始,指釋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以「拈花微笑」教外別傳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迦叶被尊為禅宗始姐,傳至菩提達摩,共二十八代。.

新!!: 阿难和禪宗西天二十八祖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结集

三次结集又称華氏城結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在大約佛陀入滅235年前後,由阿育王召集在華氏城举行。當時有大量外道為了供養混入佛教,比丘僧伽不同他們一起舉行布薩會和自恣會,因此阿育王園寺(雞園寺)七年沒有舉行布薩會,阿育王請回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平息諍論舉行布薩會。在阿育王遣散所有外道之後,帝須尊者舉行布薩會,此後選取了一千位通達三藏的阿羅漢進行合誦,合誦歷時九個月完成。 由于這次结集仅保存在南传佛教文献中,而无其他资料佐证,有许多佛学家对这次集结持怀疑态度。北傳佛教有大眾部、正量部和說一切有部所傳的發生在阿育王時代的第三次結集。.

新!!: 阿难和第三次结集 · 查看更多 »

真际禅林

真际禅林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裕华西路142号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新!!: 阿难和真际禅林 · 查看更多 »

痔疮

垫(Haemorrhoids),是位于的组织,在正常情形下可協助控制排便。但当它或发炎时,会呈现病态或变成痔瘡(hemorrhoid,與痔墊為同一英文字)。痔瘡的症狀依其發生位置及種類而定。內痔通常無痛,但在排便時會產生鮮紅色的便血。外痔則通常會造肛門周圍疼痛或腫脹,且通常顏色較深。症狀通常會於數日後改善,但外痔癒合後可能會形成。 造成痔瘡的明確原因至今尚未明朗,但有些會增加腹腔壓力的因素可能會提高發生痔瘡的風險。這些風險因子包含便秘、腹瀉,或如廁過久等等,妊娠期間發生痔瘡的比例也較高。診斷方法為肛門指診及視診。許多人會誤將任何發生於肛門周圍的疾病稱為痔瘡,因此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可能更危險的潛在因子。及可以協助排除其他更危險的因子。 一般來說,痔瘡通常會自行改善,此類患者不需特別治療。可以多攝取膳食纖維、多補充流質。若有疼痛則可給予非甾体抗炎药並多休息。可以給予外用藥膏塗抹,但療效缺乏證據支持。若症狀持續無法改善,則可考慮進行手術。 約 50% 至 66% 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時期會罹患痔瘡,且男女罹患比例相當。罹患痔瘡的年齡一般介於45至65歲之間。富人罹患此病的比例較高,且預後一般相當良好。目前已知關於痔瘡的最古老紀載是在西元前1700年的古埃及莎草纸上。.

新!!: 阿难和痔疮 · 查看更多 »

甘丹彭措林寺

丹彭措林寺(藏语称“甘丹彭措林”),简称“彭措林寺”(藏语称“彭措林”),又译“平措林寺”,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彭措林乡,原是一座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后来改宗格鲁派。.

新!!: 阿难和甘丹彭措林寺 · 查看更多 »

目犍連

犍連(梵語:;巴利語:Moggallāna)也稱「大目犍連」、又譯作沒特伽羅、目犍蓮。簡稱為「目連」、「目蓮」。中國道教及民間傳說的創作故事 - 「目連救母」中的「目連」正是指此人。普遍認為說一切有部所傳《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是其作品。.

新!!: 阿难和目犍連 · 查看更多 »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21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目前,白马寺占地面积约为200亩,根据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规划,白马寺的面积将达到1300亩,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佛寺。.

新!!: 阿难和白马寺 · 查看更多 »

白水寺石佛

白水寺石佛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歇山岗半山腰上。其寺已不存,惟留无梁殿及其中的三尊石佛,石佛分别为释迦牟尼、阿难和摩诃迦叶造像,造形古朴,高五米左右,是北京现存元明时期最大的石雕像,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 阿难和白水寺石佛 · 查看更多 »

聖哥傳

| 《聖☆哥傳》(聖☆おにいさん),是日本漫畫家中村光的作品,在日本講談社的漫畫雜誌《Morning Two》連載中,台灣的中文版由東立出版社代理。 本作品在2009年時獲得手塚治虫文化獎短篇賞榮譽。在讀賣新聞社主辦的SUGOI JAPAN Award 2015「最想向海外介紹的日本流行文化」評選中獲得漫畫部門第9名。.

新!!: 阿难和聖哥傳 · 查看更多 »

聖靈寺

聖靈寺 (聖靈禪寺)全名財團法人台北市聖靈寺,舊稱惟善堂及聖靈宮,原為齋教龍華派之齋堂,建立於清道光年間(1835年),目前為具佛教及民間信仰之寺廟,現任住持為釋今能和尚。.

新!!: 阿难和聖靈寺 · 查看更多 »

聂塘卓玛拉康

聂塘卓玛拉康(),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聂当乡,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新!!: 阿难和聂塘卓玛拉康 · 查看更多 »

萬壽山龍泉寺

龍泉寺,原名湧泉寺,亦名喝水巖,是位於臺灣高雄市鼓山區龍 井 里的一間佛教古剎,於清乾隆9年(1744年)所創建,屬於禪門臨濟宗法脈。.

新!!: 阿难和萬壽山龍泉寺 · 查看更多 »

面燃大士

面燃大士,為佛教、道教的著名神祇,俗謂「大士爺」、「大士王」、「普渡公」或「普渡爺」。佛教、道教認為,農曆七月,所有來陽世享香火的亡靈,都歸此神管理;不少地方中元法會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面燃大士。在臺灣,嘉義縣民雄鄉有專為祭祀此神的「大士爺廟」。.

新!!: 阿难和面燃大士 · 查看更多 »

須彌福壽之廟

须弥福寿之庙,俗称班禅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外八廟”之一。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阿难和須彌福壽之廟 · 查看更多 »

须婆经

须婆经(巴利文:Subh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二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涅槃后,阿难应婆罗门须婆邀请说法。阿难讲述如何修行戒定慧,并认识四谛,最终得到解脱。须婆听闻后,决定皈依三宝,成为优婆塞。该经没有相应的汉译经典。.

新!!: 阿难和须婆经 · 查看更多 »

餓鬼

餓鬼(Preta;巴利語:peta),又稱祖父鬼或鬼,音譯薜茘多、閉戾多、卑帝黎()等,本自於印度固有的死後信仰,而又為佛教所加以條理簡別,成為類似於魑魅魍魎的鬼神精怪,常為天人(Deva,提婆)所驅使。印度傳說:世界最初的鬼王,名閉多,是父或祖父(老祖宗),所以閉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後來的鬼王,名為閻魔羅王(Yamarāja,或譯琰魔、閻魔、閻羅,簡稱閻王)。 鬼──薜茘多分二類:一、住在閻魔羅王世界的,由閻魔羅王治理。二、散在人間的,多數在樹林中,所以稱樹林為「鬼村」。後者生活在人類周圍,但大部分人無法見到。絕大多數的鬼生活飢饉貧乏,無人(或無法接受)施食,貪婪多欲,永遠無法滿足,所以籠統稱之為餓鬼。此般餓鬼所居的世界稱為饿鬼道(或稱之為鬼神道、鬼道),是六道轮回中的惡趣,代表著三不善根中的貪欲。 雖然往往翻譯為「餓鬼」,但其實薜茘多不一定飢餓,其中也有富裕奢華甚至有大神通者,其力堪比於天人,如夜叉(勇健鬼)、羅剎(兇惡鬼),被佛教認為是具有大能力的鬼王《阿毘達磨藏顯宗論》:「鬼有三種:謂無、少、多財。無財,復三:謂炬、針、臭口。少財,亦有三:謂針、臭毛、癭。多財亦有三:謂希祠、棄、大勢,廣釋此九如順正理然諸鬼中,無威德者,唯三洲有,除北俱盧。若有威德,天上亦有。贍部洲西渚有五百,於中有二,唯鬼所居。渚各有城,二百五十。有威德鬼住一渚城,一渚城居無威德鬼。諸鬼多分,行竪而行。於劫初時皆同聖語,後隨處別種種乖訛。」 《 大毗婆沙論》:「四大王眾天及三十三天中,雖有大威德鬼,與諸天眾守門防邏導從給使。……時王見彼有威德鬼。首冠花鬘身著天衣。食甘美食猶如天子。乘象馬車各各遊戲。見無威德鬼。頭髮蓬亂裸形無衣。顏色枯悴以髮自覆。執持瓦器而行乞匃。」。 。.

新!!: 阿难和餓鬼 · 查看更多 »

西遊記 (2010年電視劇)

2010年版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又称为新西游记,浙版西游记,是由浙江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负责,由程力栋执导拍摄的以小说《西游记》为基础的52集电视剧。拍摄起始于2008年9月20日,耗时3个月,后期制作耗时3个月。原定于2009年暑假首播,后推迟到2010年1月3日在江苏综艺频道全国首播。2010年2月14日,在浙江、安徽、山东和福建东南四家卫视台上星。因为剧情相比原版小说改动较大,因而饱受争议,新浪娱乐,2010年02月23日。马来西亚八度空间电视台于2010年8月9日晚上8:30及韓國中华TV(2012年3月15日)首播此剧。.

新!!: 阿难和西遊記 (2010年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西遊記 (2011年電視劇)

《西游记》是根据同名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集,制片人为张纪中,导演为张建亚,共计66集。 2006年年底,制片人张纪中宣布开始筹拍新版西游记,新版西游记投资将创下1亿元人民幣的纪录。新西游记于2008年4月开机,于2011年7月28日在湖北经视首播。2012年1月30日,《西遊記》首次在上星频道播出,登陆浙江卫视、天津卫视、东方卫视及云南卫视晚间19:30黄金强档。相比于地面频道(北京电视台的地面频道除外)播出的66集,此番上星播出是60集,总共删掉了6集300分钟,为了向1986版本的《西游记》致敬,新版特此保留的舊版主题曲等均被修改。.

新!!: 阿难和西遊記 (2011年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西游记 (1982年电视剧)

《西游记》,导演為杨洁,由六小龄童、馬德華、閻懷禮、徐少華、遲重瑞、汪粵、左大玢主演。是一部中央电视台以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蓝本拍摄的电视剧,於1982年10月1日首播试拍集《除妖烏雞國》,自1983年开始每年春节播放当年拍摄完成的几集,1986年春节连播十一集,於1988年春节第25集拍摄完成播出当时创下了89.4%的收视率。续集于1998年开拍,主要故事是第一部中部分未收录的故事情节,于1999年播出,共16集,导演與主演人員相同。自首播起,该剧一直受到好评,至今仍然為中国大陸各大电视台寒及暑假常播的节目。根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本剧经地方台重播逾3000次,创下了世界上重播最多次电视剧的纪录。本劇曾經在臺灣八大綜合台、華夏衛視播出,此外香港亞洲電視本港台亦於在1995年12月至1996年2月期間播放過粵語版本。第二部續集在衛視中文台則冠以《齊天大聖西遊記》之名播放。.

新!!: 阿难和西游记 (1982年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西游记角色列表

本列表記載由吳承恩撰寫的中國古典神怪小說《西遊記》中登場的角色。《西遊記》描述唐代高僧唐三藏和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及白龍馬跋山涉水、遠赴天竺取得佛經的歷險故事。他們在旅程中經常與妖魔鬼怪對戰,亦經常受到仙、佛、菩薩的協助,而此列表中的各路神仙是依據祂們在《西遊記》的歸屬來劃分的,和實際上的宗教情況不見得一致。此外,包括唐三藏在內,《西遊記》中亦出現許多基於史實的人物,但書中對這些角色的描述與史實不盡相符。 關於《西遊記》中的地名、法術、事件或其他專有名詞,請參閱西遊記名詞列表。.

新!!: 阿难和西游记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馬哈希 (緬甸)

哈希·西亞多·吳·蘇班納 (မဟာစည်ဆရာတော် ဦးသောဘန,,Mahasi Sayadaw U Sobhana,),生於緬甸實皆省雪布(Shwebo),是一名緬甸上座部佛教的比丘及禪修導師,在推動西方及亞洲的毗婆舍那(Vipassana)禪修運動有重大的影響。其教授風格要求禪修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腹部的起、伏狀態,以及留意任何其他感受或想法。.

新!!: 阿难和馬哈希 (緬甸) · 查看更多 »

馬鳴

菩薩(अश्वघोष,,),音譯阿濕縛窶沙,大約生活在西元二世紀或更早,佛教僧侶,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經常被歸為譬喻師一派。為古印度佛教宗師、詩人、劇作家。 對漢傳佛教有深遠影響的《大乘起信论》,隋朝時開始托名為馬鳴所作;在雜密中,他以乘白馬之白衣大士形象成為密教本尊;在天台宗、禅宗及華嚴宗等,他被推崇為佛教第十二代祖师。.

新!!: 阿难和馬鳴 · 查看更多 »

覺王山日泰寺

覺王山日泰寺 (日語片假名:かくおうざん にったいじ) 是位於愛知縣名古屋市千種區法王町的超宗派寺院,為了安放泰國所贈送的真舍利(釋迦佛陀的遺骨)所創建。「覺王」為釋迦佛陀的別名,而「日泰」則表示日本及泰國。 日本唯一不屬於任何宗派的超宗派寺院,由各宗派(現有19個宗派參與其中)的總持每三年交替擔任住持(但院內北側所設置的僧堂,現由曹洞宗管理)。不同宗派的住持也可能遵奉不同的經書。 而真舍利安置於離院內本堂有段距離的「奉安塔」中。 院內也有向日本捐贈真舍利的拉瑪五世像,駐日泰國大使一向會在其生日前來參拜。且在日本的泰國人也常常為參拜而來訪。 每月的21號,院內大概600公尺的參道有日用雜貨、生鮮食品、外食攤販等將近100間店家營業,人潮眾多。.

新!!: 阿难和覺王山日泰寺 · 查看更多 »

高徵

徵(),字阿难,北齐公主,神武帝高欢的第三个女儿,母不詳。 年九岁,封渤海郡君。嫁东魏敷城县公刘洪徽。550年,北齊開國後,高徵晉封長樂长公主,丈夫晉封平梁王。557年去世,春秋三十三。文宣帝高洋親自臨奠痛哭。謚號昭順。.

新!!: 阿难和高徵 · 查看更多 »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語天城文:सर्वास्तिवाद,IAST:,Sabbatthivāda),简称为有部,音譯為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新!!: 阿难和说一切有部 · 查看更多 »

谛音寺

谛音寺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孙村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石家庄市佛教协会设在寺内后楼。.

新!!: 阿难和谛音寺 · 查看更多 »

辟支佛

辟支佛(、,巴利語:),佛教術語,其梵語音譯為缽剌翳迦佛陀,俗語音譯為辟支迦佛陀,或簡稱為辟支迦佛、辟支等,意譯為獨覺。是因過去世因緣,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沒有聽聞佛法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進而修行無師自悟證阿羅漢果但無法教導其它眾生佛法。.

新!!: 阿难和辟支佛 · 查看更多 »

龍華教

龍華教為台灣民間信仰的一支,又稱為龍華齋教,因持齋的教徒互相尊稱為「老官」,又稱為老官齋教,部份教徒也自稱在家佛教。在台灣日治時期,為了管理方便,總督府將當時流行於台灣的民間宗教龍華教、先天道、金幢教一同列入齋教管理,故後世台灣學者也有稱成為齋教龍華派。龍華教教徒和佛教一樣同守三皈五戒,吃長齋,但可嫁娶。龍華教起源於中國,在清治乾隆年間傳入台灣,現雖式微,但在台灣宗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新!!: 阿难和龍華教 · 查看更多 »

龙王堂 (八大处)

龙王堂,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为八大处第五处。.

新!!: 阿难和龙王堂 (八大处) · 查看更多 »

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新!!: 阿难和部派佛教 · 查看更多 »

舍利弗

舍利弗(梵語:शारिपुत्र ,巴利語:),又譯為舍利弗多、舍利弗羅、奢利富多羅、舍利弗多羅、舍利補怛羅,玄奘譯為舍利子,意譯鶖鷺子,其父取其名為優婆低沙(),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心經中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舍利弗比釋迦牟尼佛年長,並先於佛涅槃。在藏傳佛教,目犍連與舍利弗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佛身邊,隨侍釋迦佛,並與佛祖一同接受供養、膜拜,往往騎乘或腳踏獅子,象徵佛教智慧的「獅子吼」。而漢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阿難陀與大迦葉較多。南傳上座部的論書中,經常以法將(Dhamma-senapati)來稱呼舍利弗。.

新!!: 阿难和舍利弗 · 查看更多 »

般若寺 (沈阳市)

沈阳般若寺,位于辽宁沈阳沈河区大南街8号,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现任住持为大惺法师。.

新!!: 阿难和般若寺 (沈阳市) · 查看更多 »

阿含經

阿含(梵文和巴利文:),又譯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經典,構成了部派佛教時期的經藏,在巴利三藏中稱為《尼柯耶》()。 漢譯四部《阿含經》是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時由天竺或西域來華的僧人誦出翻譯而來,和皆出自於銅鍱部的巴利經藏有所不同,而是來自於說一切有部、法藏部、大眾部等各種不同的佛教部派。此外,還有部份的阿含經保存在藏文大藏經以及殘留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當中。 漢譯阿含經與南傳巴利語記載的《尼柯耶》有對應關係。現代原始佛教研究者重建佛陀本初教義亦以阿含經為基礎之一。其內容多為當時佛與弟子、王公及外教人士等的言談,為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

新!!: 阿难和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阿罗汉

阿羅漢(Arhat,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新!!: 阿难和阿罗汉 · 查看更多 »

阿难陀寺

阿难陀寺(英文:Ananda Temple),一译阿难达寺,是一座位于缅甸蒲甘的佛教寺庙。由緬甸蒲甘王國國王江喜陀于公元1105年時興建,寺名来源自佛陀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阿难陀,是蒲甘现存的四座佛教寺庙之一。曾一度毁于1975年的地震,后又重建。 File:Ananda Temple Bagan.jpg File:Ananda-Bagan-Myanmar-01-gje.jpg File:Burma15.jpg File:Bagan panorama3.jpg File:Ananda-Bagan-Myanmar-04-gje.jpg File:Ananda-Bagan-Myanmar-21-gje.jpg.

新!!: 阿难和阿难陀寺 · 查看更多 »

阿難尊者

#重定向 阿难.

新!!: 阿难和阿難尊者 · 查看更多 »

蘆洲湧蓮寺

蘆洲湧蓮寺,是一座位於臺灣新北市蘆洲區的著名寺院,原名「佛祖宮」,主奉觀世音菩薩,亦是蘆洲之信仰中心。香客可參拜時間為早上五點開廟門,晚上十點半關廟門。.

新!!: 阿难和蘆洲湧蓮寺 · 查看更多 »

阇尼沙经

《阇尼沙经》(巴利文:Janavasabh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八部经。 佛陀在那提迦时候,阿难鉴于佛陀曾经将说过那提迦信徒命终再生的故事,请求佛陀讲述摩揭陀信徒命终再生。此时,一名叫阇尼沙的药叉前来告诉佛陀,常童子梵天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四神通、三径路,四念处,七定具,皈依三宝后就能像摩揭陀信徒那样,断除三结,进入预流,达到正觉。根據南传上座部佛教長老們在長部第十八经沙門果經開示,這一位药叉正是摩揭陀國頻毘娑羅王(Bimbisara)的轉世。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闍尼沙經》(第1部第34卷)、《人仙經》(第1部第213卷)。 Category:长部 Category:阿含部.

新!!: 阿难和阇尼沙经 · 查看更多 »

闡陀

闡陀(梵名 Chandaka,巴利名 Channa),又譯為闡鐸迦、闡陀迦、闡特、闡怒、羼陀、孱那、闡那、闍那、栴檀,舊譯為車匿《大唐西域記》卷6:「沙彌伽藍東,大林中行百餘里,至大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是太子踰城至此,解寶衣,去纓絡,命僕還處。太子夜半踰城,遲明至此,既允宿心,乃形言曰:「是我出籠樊,去羈鎖,最後釋駕之處也。」於天冠中解末尼寶,命僕夫曰:「汝持此寶,還白父王,今茲遠遁,非苟違離,欲斷無常,絕諸有漏。」闡鐸迦(舊曰車匿,訛也)曰:「詎有何心,空駕而返?」太子善言慰喻,感悟而還。迴駕窣堵波東,有贍部樹,枝葉雖凋,枯株尚在。」、車那。意譯為樂欲、應作、樂作、欲作、覆藏。本是釋迦牟尼未出家前的僕役,後成為他的弟子。 經典記載,他證阿羅漢果。但是對他證阿羅漢果的經過,以及過世日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新!!: 阿难和闡陀 · 查看更多 »

脅侍

脅侍,又作「脅士」,侍立在佛、菩薩等的兩側,協助降妖伏魔或教化眾生的輔佐者,道教中又稱從神。.

新!!: 阿难和脅侍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阿难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简称《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南北朝時代的開善智藏,持誦該經,多有靈驗感應,加之以禪宗後來大力弘揚,使得金剛經成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誦的佛經。 早期天台宗和華嚴宗皆視金剛經為不了義的經典,唐朝以後的僧人,則多將該經視為闡揚佛性密意的經典,民間則極尊此經,認為讀通之後可以成就佛果,就是單純念誦時也能感召八大金剛護法。明朝末年的祕密宗教大力推崇金剛經,將「空」等同於「道」,視之為能源出萬物的「真空家鄉」。 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間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新!!: 阿难和金剛經 · 查看更多 »

釋迦傳

『釋迦傳』(しゃか)為1961年上映的歷史電影,堪稱日本首部70釐米寬螢幕大片,大映電影公司製作,三隅研次導演作品,故事主軸以釋迦牟尼從離開皇宮出家尋求佛法的事蹟。本片口碑甚佳,曾在歐美等其他國家上映,票房收入高達7億日圓左右。.

新!!: 阿难和釋迦傳 · 查看更多 »

集结

結集(梵文:),又稱集结,亦稱為合誦或會誦。早期佛教並沒有書面經典,僧眾以口頭傳誦方式傳承佛陀教法。結集是指僧團進行集會,由上座比丘主持,與會持三藏比丘分別誦出佛陀教法,大眾對內容共同審定,再編成次第,以傳承佛陀教法。佛教不同部派共同承認的有二或三次結集。.

新!!: 阿难和集结 · 查看更多 »

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梵語、巴利語:देवदत्‍त,Devadatta),一譯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調婆達兜,法顯略譯作調達;亦有義譯為天授或天啟者。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曾經加入釋迦佛的僧團,但是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另外成立教派。提婆达多溺水而死,其教派並没有因为他溺亡而解散,東晉法顯、唐代玄奘遊歷天竺時,还曾看过此派活动。法顯、玄奘记载提婆达多派只供奉过去三佛,独不奉释迦文佛(釋迦牟尼)。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記載佛和佛弟子吃肉,但提婆達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殺生,所以禁止弟子吃肉。《十誦律》記載提婆達多破和合僧時在佛教僧團推行完全素食主義,佛拒絕提婆達多,並說一向允許三淨肉,之後提婆達多召開破和合僧布薩,有504位比丘追隨提婆達多,成立不吃肉的新僧團。 提婆達多在原始佛教中犯下五逆重罪,破壞僧團,背叛佛教,設計謀害釋迦佛,是極為負面的人物。《增壹阿含經》記載提婆達多在地獄中「身體苦痛如斯」。大乘佛教的《妙法蓮華經》中,則紀錄提婆達多亦被釋迦佛授記,將來成佛。其實提婆達多是來示現作反面角色,讓眾生體悟作五逆罪者會墮落地獄。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中「如比丘入三禪樂」。.

新!!: 阿难和提婆達多 · 查看更多 »

桑希

桑希(),藏传佛教前弘期名僧,佛经译师。.

新!!: 阿难和桑希 · 查看更多 »

楞嚴咒

《楞嚴咒》出現在《楞嚴經》,亦稱《楞嚴神咒》。.

新!!: 阿难和楞嚴咒 · 查看更多 »

楞嚴經

《楞嚴經》(Śūraṃgama-sūtra),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简称《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據傳說,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至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的作品。 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楞嚴經》梵文原本未傳世,從面世開始,因未被列入正式譯經目錄,對於它的真偽,就有了經久不息的爭議,佛教學者認為它是在唐代的中國所寫作,再偽託為印度傳入的作品。.

新!!: 阿难和楞嚴經 · 查看更多 »

歐陽震華

歐陽震華(Bobby Au-yeung,),本名歐陽耀泉,香港電視劇實力派演員,現為無綫電視部頭合約藝人,妻子傅潔嫻為澳門前任賭王傅老榕的孫女。.

新!!: 阿难和歐陽震華 · 查看更多 »

法灭尽经

《法灭尽经》,全称《佛说法灭尽经》,佛教典籍,讲述佛陀对佛法逐渐消亡的预见。.

新!!: 阿难和法灭尽经 · 查看更多 »

涅槃

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又譯為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波利暱縛男,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

新!!: 阿难和涅槃 · 查看更多 »

清净经

《清净经》,(巴利文:Pasadik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九部经。 該經講述,佛陀住在释迦族弓术园时,阿难带着沙弥周陀告诉佛陀,尼乾子在波婆城去世后,其弟子发生分裂互相攻击。佛陀以自我为例,说明什么是理想的导师与弟子。佛陀说他达到正等正觉,获得阿罗汉果,而成为导师。佛陀强调自己宣讲的法为三十七道品。佛陀并告诫弟子,为众生利益与幸福,必须保证这些法常存世间,众比丘要互相团结,共同切磋诵读,不要争执。佛陀还讲述四安乐、四禅、四果位和四圣谛。并要求比丘不为九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蓄财、不随欲、不随恚、不随痴、不随怖,也不要陷入对灵魂和世界起源之类无谓的思辨。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清净经》(第1部第72卷)。 Category:长部.

新!!: 阿难和清净经 · 查看更多 »

末田底迦

末田底迦(梵文:Madhyantika),又譯為摩闡提、末闡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末彈地、末田提、摩田提,印度佛教僧侶,證阿羅漢果,是先上座部和大眾部共尊的早期大師,為罽賓佛教的開創者。 按南傳佛教記載約於西元前260年前後,阿育王派他至罽賓傳教。漢傳佛教尊其為西方第三祖,列為異世五師之一。.

新!!: 阿难和末田底迦 · 查看更多 »

昭觉寺

昭觉寺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青龙乡。昭觉寺在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新!!: 阿难和昭觉寺 · 查看更多 »

施孤

施孤,即施饿鬼、施食就是在佛教上的一个仪式的名称。也称为施饿鬼会、施食,後來也被道教吸收。.

新!!: 阿难和施孤 · 查看更多 »

斋食

齋食,現在往往是素食的代稱。原本指的是过午不食,过午不食从字面理解就是过了中午(上午11时到下午1时)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它最早来源于佛教。“过午不食,是釋迦佛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

新!!: 阿难和斋食 · 查看更多 »

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釋迦牟尼弟子,出身首陀羅種姓,加入比丘尼眾,証阿羅漢果。.

新!!: 阿难和摩登伽女 · 查看更多 »

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Mahākāśyapa;巴利語:),又被稱為大迦葉、摩訶迦葉波、迦葉波、迦葉(音「迦攝」),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頭陀第一。在釋迦牟尼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禪宗尊他為第一代祖師。.

新!!: 阿难和摩訶迦葉 · 查看更多 »

悉曇文字

悉曇文字(सिद्धं ,意為成就或完美;或者),又称梵字,是西元約600至1200年間書寫梵語的文字。悉曇文字是對笈多王朝時使用的笈多文的改良,笈多文源於婆羅米文又是藏文等文字的祖先。名稱起源於在文首寫 或 (祝願完美)的字樣的做法。 悉曇文字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並非全音素文字,因為每個字符表示一個音節,不加輔助符號時以a為元音,加輔助符號表示其他元音、鼻化音或止韻。悉曇文字多以毛筆書寫,但亦可以竹筆或鋼筆等書寫。.

新!!: 阿难和悉曇文字 · 查看更多 »

拘尸那羅結集

拘--那羅結集是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錄為西晉白法祖譯兩卷《佛般泥洹經》和唐朝錄為東晉失譯兩卷《般泥洹經》記載的極少被人提及的一則傳說,佛陀涅槃荼毘後八王分舍利,九十天後由拘-尸-那羅國王護持,於拘-尸-那羅城外修建的窣堵波旁邊的精舍,舉行了首次四阿含經結集。《佛般泥洹經》: 這則傳說沒有提及王舍城、五百阿羅漢雨安居、阿難證阿羅漢果、優波離誦戒,最獨特之處是記載當時就在佛荼毘處將四阿含寫為文字。《般泥洹經》:.

新!!: 阿难和拘尸那羅結集 · 查看更多 »

拘尸那揭羅

拘--那揭罗(梵語:कुशिनगर,Kuśi-nagara,巴利語:Kusi-nārā,拘--那罗),又稱拘--那竭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卡西亞(Kasia)村,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末罗国的都城。因释迦牟尼在此间涅槃,也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新!!: 阿难和拘尸那揭羅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阿傩阿难陀阿難阿難陀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