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阿諾·索末菲

指数 阿諾·索末菲

阿諾德·索末菲 (Arnold Sommerfeld, ),全名Arnold Johannes Wilhelm Sommerfeld,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與原子物理學的開山始祖之一。他發現了精細結構常數,一個關於電磁相互作用的很重要的常數。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老師,教導和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 索末菲是目前為止教導過最多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人,他首先提出第二量子數(角量子數)和第四量子數(自旋量子數),並且提出精細結構常數和開創了X射線波動理論。.

目录

  1. 63 关系: Arnold Sommerfeld加里寧格勒原子理論奥斯特奖章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威廉·楞次尤金·维格纳尼尔斯·玻尔希尔德·利瓦伊亚琛工业大学亨德里克·洛伦兹伊西多·拉比彼得·德拜德鲁德模型保罗·埃伦费斯特快子凝聚态物理学光子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勞侖茲獎章固体物理学玻尔模型理论物理学家列表米格尔·安东尼奥·卡塔兰·萨纽多精细结构常数索末菲展开索末菲环形山约翰·巴丁统计力学重要教科书列表维尔纳·海森堡瓦尔特·海特勒物理学史物理学家列表狭义相对论发现史狹義相對論中的加速度相对论量子化学相速度萊納斯·鮑林萊昂·布里淵馬克士威方程組马克斯·玻恩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斯·普朗克奖章马泰乌奇奖章諾貝爾獎爭議魯道夫·佩爾斯费米-狄拉克统计费迪南德·冯·林德曼舊量子論赫伯特·弗勒利希...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Arnold Sommerfeld

#重定向 阿諾·索末菲.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Arnold Sommerfeld

加里寧格勒

加里宁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拉丁字母轉寫:Kaliningrad),舊名哥尼斯堡(Königsberg,在德文中意指「國王之山」;Кёнигсберг;古普魯士語:Twangste, Kunnegsgarbs, Knigsberg;Królewiec;Karaliaučius),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首府,為濒临波羅的海的海港城市,市区面积215.7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431,402人。 此地最早是古普鲁士人的定居点,1255年条顿骑士团于北方十字军入侵期间在此建立据点,并出于对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国王的敬意取名“哥尼斯堡”。之後,该城一直是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和德国東普魯士的一部分,直到二戰末期的1945年,苏联紅軍占领整个东普鲁士為止。二戰結束後,根据《波茨坦协定》,东普鲁士约三分之一的面積划归给苏联,其余部分划归给波兰。1946年7月4日,苏联把劃归给其的东普鲁士部分领土,取名为加里宁格勒州,以紀念當時剛逝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加里寧,哥尼斯堡也同步更改為現名,並成為該州之首府至今。.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加里寧格勒

原子理論

原子理论(Atomic theory)是物理学与化学中有关物质本质的科学理论。与物质无限可分的概念相反,依据原子理论,物质是由一个个离散单元原子所构成。 原子起初是自然哲学中的概念。西方对于原子的称呼来自于古希腊语的ατομος(意为“不可分割的”)。而中文中,原子早前的译名“莫破”也来源于此 。原子这一概念由于与基督教教义抵触一度被弃置,直到近代才被重拾。 18世纪末,在化学领域里,人們发现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系列可確切描述的规律。這为原子理论成为一个科学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来解释化学中的现象。而有关原子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分子运动论角度解释布朗运动,并得到实验验证后,才真正得到肯定答案。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物理学家通过一系列与电磁学和放射性有关的实验发现,原本认为“不可分割”的原子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亚原子粒子(主要有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这些粒子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由于原子被发现是可分的,物理学家随即引入了一个新术语“基本粒子”以描述原子各个组分。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对于原子结构认识的深入以及物理学界的量子革命,现代原子理论模型被逐步建立起来。.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原子理論

奥斯特奖章

奥斯特奖章 (Oersted Medal)由于1936年设立,旨在奖励对物理教学有显著贡献者。这一奖项以汉斯·奥斯特的名字命名,是该协会的最负盛名的奖项。 知名的获奖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密立根,爱德华·珀塞尔,理查德·费曼,伊西多·拉比,诺曼·拉姆齐,汉斯·贝特,卡尔·威曼,以及 阿諾·索末菲,乔治·乌伦贝克,杰罗尔德·撒迦利亚,菲利普·莫里森,梅尔巴·菲利普斯,维克托·魏斯科普夫, 杰拉德·霍尔顿,约翰·惠勒,弗兰克·奥本海默,罗伯特·雷斯尼克,卡尔·萨根,弗里曼·戴森,丹尼尔·克莱普纳,劳伦斯·克劳斯,安东尼·弗伦奇,戴维·Hestenes,罗伯特·维持, 罗伯特·波尔和弗朗西斯·西尔斯.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奥斯特奖章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语: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拉脱维亚语:Vilhelms Ostvalds;),出生于拉脱维亚的德国籍物理化学家。他提出了稀释定律,对电离理论和质量作用定律进行了验证。他将热力学原理引入结晶学和催化现象的研究中,解释了自然和生产中的许多现象,并成功地完成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出了奥斯特瓦尔德过程。 他也是出色的教材作者和卓越的学术组织者,创立过多种期刊,培养了大量的年青研究者,使得物理化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和其他化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的创立者之一。另外他在颜色学、科学史和哲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1909年因其在催化剂的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威廉·楞次

威廉·楞次(Wilhelm Lenz,)是一位德國物理學家。著名的易辛模型是他發明的。他應用拉普拉斯-龍格-楞次向量於氫原子的舊量子論,關鍵性地導引出氫原子的發射光譜。 1906年,楞次從 Klinger-Oberralschule 中學畢業後,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主修數學和物理。1908年,楞次轉到慕尼黑大學。他在教授阿諾·索末菲的指導下,成功地於 1911年得到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仍舊繼續地留在母校,成為索末菲的助理。1914年,他通過了德語國家教授資格考試,正式任職大學講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徵召服役,被派往法國當無線電操作專家。1916年他獲得二級鐵十字勳章。大戰結束後,1920年,他又回到慕尼黑大學的理論物理學院,繼續當索末菲的助理。那年11月,他升職為副教授。12月,羅斯托克大學聘請他為副教授。從1921年至他退休的1956年,他是漢堡大學的理論物理講座教授與理論物理學院主任 - ETH Zurich – Litten。因為德國在原子物理與量子力學的高度發展,再加上索末菲的熱心助力,漢堡大學創立了理論物理學院,又設立了新的教授職位。 在漢堡大學,楞次教導了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像恩斯特·易辛(Ernst Ising)和約翰內斯·延森。在那裡,沃爾夫岡·包立、帕斯庫爾·約爾當和阿爾布雷希特·翁澤爾德都曾經是他的助手。楞次、包立、和奧托·施特恩使漢堡大學的理論物理學院成為一個核子物理的國際中心,與在慕尼黑大學(索末菲)、哥廷根大學(馬克斯·玻恩)、和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波耳)的理論物理學院,都保持緊密的關係。.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威廉·楞次

尤金·维格纳

尤金·保羅·維格納(Eugene Paul Wigner,)原名維格納·帕爾·耶諾(Wigner Pál Jenő),匈牙利-美国理論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奠定了量子力學對稱性的理論基礎,在原子核結構的研究上有重要貢獻。 他在純數學領域也有許多重要工作,許多數學定理以其命名。其中維格納定理是量子力學數學表述的重要基石。維格納首先發現了核反應器中的氙-135帶有毒性,這也是為何這種毒性有時被稱作「維格納毒性」。 1963年,由於「在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物理理論上的貢獻,尤其是基本對稱原理的發現與應用」,維格納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約翰內斯·延森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尤金·维格纳

尼尔斯·玻尔

尼尔斯·亨里克·达维德·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發展出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他还提出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量子力学及相关课题研究者的活动中心,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也是由玻尔在1921年创办的。 20世纪30年代,玻尔积极帮助来自纳粹德国的流亡者。在纳粹德国占领丹麥后,玻尔与主持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的海森堡进行了一次著名会談。他在得知可能被德国人逮捕后,经由瑞典流亡至英国,並於該國参与了合金管工程。這是英国在曼哈顿计划中承擔的任務。战后,他呼吁各国就和平利用核能进行合作。他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及的创建,并于1957年成为的首任主席。为纪念玻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107号元素,𨨏。.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尼尔斯·玻尔

希尔德·利瓦伊

希尔德·利瓦伊(Hilde Levi,),拥有德国和丹麦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曾率先在生物和医药领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也就是知名的和放射性碳定年法。退休后,她转而从事科学史研究,写作并出版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德海韦西的传记。 利瓦伊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不信教的犹太人家庭。1929年進入慕尼黑大学就讀,随后在柏林的进行博士研究,完成有关碱金属卤化物光谱的论文。1934年她得到博士学位,此前纳粹党已经控制了德国,在反犹政策下,犹太人无法出任任何学术职务。她不得不转投丹麦。之后在哥本哈根大学的尼爾斯·波耳理论物理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其间,她与詹姆斯·弗兰克和乔治·德海韦西合作,发表了多篇有关放射性物质在生物学方面应用的论文。 1943年9月,纳粹开始追捕丹麦裔犹太人,利瓦伊逃往瑞典,她在當地协助文纳—格伦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的约翰·伦斯特伦(John Runnström)进行科研工作。战后,她回到丹麦哥本哈根的动物生理学实验室。1947至1948年,她在美国学习了新发现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和放射自显影术,并将两项技术引入欧洲。1979年,她从动物生理学实验室退休,但继续在尼耳斯·玻尔文献馆工作,收集整理德海韦西的论文,最终发表了一部他的传记。.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希尔德·利瓦伊

亚琛工业大学

亚琛工业大学(德语:Rheinisch-Westfä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缩写:RWTH Aachen,英语:RWTH Aachen University)坐落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亚琛市,有超过45000名学生在157个不同专业注册(2017/2018冬季学期),是德国最大的理工大学,也是欧洲著名的理工大学。 亚琛工业大学于2007年德国第一轮第二批精英大学评选中成为德国9所精英大学之一,并在2012年第三轮评比中成功保持在11所精英大学之列。亚琛工业大学同时是TU9、IDEA联盟、TIME、UNITECH等一系列学术联合体以及ALMA Snowevent的成员。.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亚琛工业大学

亨德里克·洛伦兹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荷兰物理学家,曾与彼得·塞曼共同获得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於1881年当选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同时还曾担任多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洛伦兹以其在电磁学与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闻名于世。他通过连续电磁场以及物质中离散电子等概念得到了经典电子理论。这一理论可以在许多问题中派上用场:比如电磁场对运动的带电粒子的作用力(洛伦兹力)、介质的折射率与其密度的关系(洛伦兹-洛伦茨方程)、光色散理论、对于一些磁学现象的解释(比如塞曼效应)以及金属的部分性质。在电子理论的基础上,他还发展了运动介质中的电动力学,其中包括提出了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会发生长度收缩的假说(洛伦兹-斐兹杰惹收缩)、引入了“局部时”的概念、获得了质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构造了表述不同惯性系间坐标和时间关系的方程组(洛伦兹变换)。洛伦兹的研究工作后来成为狭义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基础。此外,洛伦兹在热力学、分子运动论、广义相对论以及热辐射理论等方面也有建树。.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亨德里克·洛伦兹

伊西多·拉比

伊西多·艾薩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出生名為以色列·拉比,),美國猶太人物理學家,因發現核磁共振(NMR)而獲得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核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基於核磁共振技術的。他也是其中一個最早研究多腔磁控管的美國科學家,多腔磁腔管可用於微波雷達和微波爐。.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伊西多·拉比

彼得·德拜

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后改名为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荷兰物理学家与物理化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彼得·德拜

德鲁德模型

电传导的德鲁德模型在1900年 由保罗·德鲁德提出,以解释电子在物质(特别是金属)中的输运性质。这个模型是分子运动论的一个应用,假设了电子在固体中的微观表现可以用经典的方法处理,很像一个钉球机,其中电子不断在较重的、相对固定的正离子之间来回反弹。 德鲁德模型的两个最重要的结果是电子的运动方程: 以及电流密度J与电场E之间的线性关系: 在这里,t代表时间,p、q、n、m和\tau分别代表电子的动量、电荷、数密度、质量,以及与离子碰撞之间的平均自由时间。后一个表达式尤其重要,因为它用半定量的术语解释了为什么欧姆定律,电磁学中最普遍存在的一个关系,应该是正确的。.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德鲁德模型

保罗·埃伦费斯特

保罗·埃伦费斯特(Paul Ehrenfest,),奥地利数学家、物理学家,1922年取得荷兰国籍。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统计力学的领域及对其与量子力学的关系的研究上,包括相變理論及埃倫費斯特定理。.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保罗·埃伦费斯特

快子

--(tachyon)也称为--、速子,是一种理论上预测的超光速次原子粒子。这种由相对论衍生出的假想粒子,总是以超过光速的速度在运动。快子与一般物质(相应称为慢子(tardyon))的相互作用可能不明显,所以即使其存在也不一定能侦测得到。在狭义相对论中,快子具有类空的四维动量和虚的原时,并被限定在能量-动量图中的类空区间部分。因此,它无法降低速度至亚光速状态。.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快子

凝聚态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專門研究物质凝聚相的物理性质。该领域的研究者力图通过物理学定律来解释凝聚相物质的行为。其中,量子力学、电磁学以及统计力学的相关定律对于该领域尤为重要。 固相以及液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凝聚相。除了这两种相之外,凝聚相还包括一些特定的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相、自旋有关的铁磁相及反铁磁相、超低温原子系统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等等。对于凝聚态的研究包括通过实验手段测定物质的各种性质,以及利用理论方法发展数学模型以深入理解这些物质的物理行为。 由于尚有大量的系统及现象亟待研究,凝聚态物理学成为了目前物理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仅在美国,该领域的研究者就占到该国物理学者整体的近三分之一,凝聚态物理学部也是美国物理学会最大的部门。此外,该领域还与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等学科领域交叉,并与原子物理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等物理学分支紧密相关。该领域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概念与方法也适用于粒子物理学及核物理学等领域。 晶体学、冶金学、弹性力学以及磁学等等起初是各自独立的学科领域。这些学科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物理学家统合为固体物理学。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有关液体物理性质的研究也被纳入其中,形成凝聚态物理学这一新学科。据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所述,术语“凝聚态物理学”是他和首创。1967年,他们把位于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组名称由“固体理论”改为“凝聚态理论”。二人觉得原来的名称并没有涵盖液体及等方面研究。但是,“凝聚态”这一术语此前已在欧洲学界出现,只是由他们普及而已。较为著名的例子是施普林格公司于1963年创建的期刊《凝聚态物理学》(Physics of Condensed Matter)。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金环境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冷战政策促使相关领域物理学家接纳了“凝聚态物理学”这一术语。他们认为这一术语相对于“固体物理学”而言更为突出了固体、液体、等离子体以及其他复杂物质研究之间的共通性。这些研究与金属和半导体在工业上的应用息息相关。贝尔实验室是最早开展凝聚态物理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机构之一。 “凝聚态”这一术语在更早的文献中即已出现。例如,在1947年出版的由雅科夫·弗伦克尔撰写的专著《液体动力学理论》(Kinetic theory of liquids)的绪论中,他提出:“液体动力学理论日后也将发展为固体动力学理论的推广与延伸。实际上,更为正确的做法或许是将液体与固体统归为‘--’。”.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凝聚态物理学

光子

| mean_lifetime.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光子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TU Clausthal,全称Technische Universität Clausthal)位于下萨克森州的小城克劳斯塔尔·采勒费尔德(Clausthal-Zellerfeld)。.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勞侖茲獎章

勞侖茲獎章(Lorentzmedaille,Lorentz Medal)是由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科學獎項。它成立於1925年亨德里克·洛倫茲獲得博士學位的50週年之際,每四年颁发一次。洛侖茲獎章頒發給對於理論物理學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儘管在過去也出現了一些實驗科學家得主。許多獲獎者後來也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勞侖茲獎章

固体物理学

固体物理学是凝聚态物理学中最大的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固体,特别是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晶体。固体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从微观上解释固体材料的宏观物理性质,主要理论基础是非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还会使用到电动力学、统计物理中的理论。主要方法是应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固体物质的电子态,并使用布洛赫波函数表达晶体周期性势场中的电子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固体的能带论,预言了半导体的存在,并且为晶体管的制造提供理论基础。.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固体物理学

玻尔模型

玻尔模型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关于氢原子结构的模型。玻尔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使用经典力学研究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和元素周期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玻尔模型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取得的重要成就,对原子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玻尔模型

理论物理学家列表

以下是对理论物理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列表。以其去世时间作为分类,然后以出生时间再为细分:.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理论物理学家列表

米格尔·安东尼奥·卡塔兰·萨纽多

米格尔·安东尼奥·卡塔兰·萨纽多(Miguel Antonio Catalán Sañudo,)是一位西班牙光谱学家。.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米格尔·安东尼奥·卡塔兰·萨纽多

精细结构常数

精细结构常数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无量纲量,常用希腊字母α表示,精细结构指的是原子物理学中原子谱线分裂的样式。其定义为 或者:\alpha.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精细结构常数

索末菲展开

索末菲展开是由阿诺德·索末菲发展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专门用于计算在凝聚态物理和统计物理中出现的一类特定的积分。在物理中,这类积分表示的是采用费米-狄拉克分布计算的统计平均。 在的值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以下形式的积分关于\beta展开为: 上式即为索末菲展开的一般形式。其中H(\varepsilon)表示一个任意函数,H^\prime(\mu)表示H(\varepsilon)在 \varepsilon.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索末菲展开

索末菲环形山

索末菲环形山(Sommerfeld)是月球背面北极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暨数学家阿诺德·索末菲(1868年-195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索末菲环形山

约翰·巴丁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美国物理学家,因發明電晶體及其相關效應;超导的BCS理论分別在1956年、1972年2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约翰·巴丁

统计力学重要教科书列表

这是一个统计力学重要教科书的列表,以出版年代排序:.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统计力学重要教科书列表

维尔纳·海森堡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2年,海森堡因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經典著作。.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维尔纳·海森堡

瓦尔特·海特勒

尔特·海因里希·海特勒(Walter Heinrich Heitler,,),德国物理学家,对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做出了贡献。他通过价键理论将量子力学引入到化学中。.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瓦尔特·海特勒

物理学史

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质、能量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伦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以及其后的经院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於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物理学史

物理学家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包含更多的20世纪以及21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物理学家列表

狭义相对论发现史

狭义相对论发现史讲述的是狭义相对论从无到逐渐确立的过程。在其发现过程中,包括了阿尔伯特·迈克耳孙、洛伦兹、庞加莱等先辈的研究发展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过程,这些成果在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达到了顶峰。此外,还包括了普朗克和闵可夫斯基等人的后续的工作。.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狭义相对论发现史

狹義相對論中的加速度

狹義相對論中的加速度類似於牛頓力學中的概念,乃速度對於時間的微分。因為相對論中的勞侖茲轉換及時間膨脹,時間與距離的概念變為複雜,因此「加速度」的定義也變得複雜。狹義相對論為平直閔考斯基時空的理論,即使加速度存在依然有效,前提是能量動量張量所造成的重力場效應可以忽略。否則,則需用到廣義相對論以及彎曲時空來詮釋。在地球表面附近,時空彎曲程度不明顯,因此實務上採用狹義相對論來詮釋物理現象仍是合宜作法,比如粒子加速器實驗。 如同在外界慣性座標系中的測量,三維空間中的普通加速度(稱為「三維加速度」或「座標加速度」)的轉換式可以推導得出。此外作為一特例,也可用共動(comoving)的加速規來測量固有加速度。另一種有用的形式是四維加速度,其分量可透過勞侖茲轉換在不同參考系中做連結。連結加速度與力的運動方程式也可得到。幾種特殊形式的加速物體運動方程式以及它們的彎曲世界線可以透過對上述方程式的積分求得。知名的特例如,適用於常數值縱向固有加速度的例子,以及等速率圓周運動。最後,在狹義相對論的架構下,描述加速參考系中的物理現象亦為可行。 歷史演進上,在相對論發展的早年即已出現包含加速度的相對論性方程式,在早年的教科書中有整理,如馬克斯·馮·勞厄(1911年、1921年)von Laue (1921)或沃夫岡·包立(1921年)。Pauli (1921)舉例來說,運動方程式以及加速度轉換式於以下學者的論文中建立起來:亨德里克·勞侖茲(1899年、1904年)、儒勒·昂利·龐加萊(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05年)、馬克斯·普朗克(1906年);四維加速度、固有加速度與雙曲運動的分析參見赫爾曼·閔考斯基 (1908年)、馬克斯·玻恩(1909年)、(1909年)、阿諾·索末菲(1910年)、馮·勞厄(1911年)。.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狹義相對論中的加速度

相对论量子化学

对论量子化学是指同時使用量子化学和相对论力学来解释元素的性质与结构的方法,特别是對於元素周期表中的重元素。 早期量子力学的发展并不考虑相对论的影响,因此人們通常认为“相对论效应”是指由于计算没有考虑相对论而与真实值產生差异或甚至矛盾。本文中的重元素指的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由於質量較大的緣故,相对论对它们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典型的重元素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等。 在化学中,相对论效应可以视为非相对论理论的微扰或微小修正,这可以从薛定谔方程推导获得。这些修正对原子中不同原子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影响,这取决于这些电子的速度与光速的相对差别。相对论效应在重元素更加显著,这是由于只有这些元素中的电子速度能与光速相比拟。.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相对论量子化学

相速度

波的相速度或相位速度(phase velocity),或簡稱相速,是指波的相位在空間中傳遞的速度,換句話說,波的任一頻率成分所具有的相位即以此速度傳遞。可以挑選波的任一特定相位來觀察(例如波峰),則此處會以相速度前行。相速度可藉由波的頻率f與波長λ,或者是角頻率ω與波數(wave number)k的關係式表示: 注意到波的相速度不必然與波的群速度相同,相速是波包中某一单频波的相位移动速度;群速度代表的是「振幅變化」(或說波包)的傳遞速度,表示一段波包的包络面上具有某特性(如幅值最大或最小)的点的传播速度。 群速和相速只有是混合波(非单频波)在频散介质中传播时才有差别。 電磁輻射的相速度可能在一些特定情況下(例如:出現異常色散的情形)超過真空中光速,但這不表示任何超光速的--或者是能量移轉。物理學家阿諾·索末菲與里昂·布里於因(Léon Brillouin)對此皆有理論性描述。 參閱色散以對波的各種速度有更完整的了解。.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相速度

萊納斯·鮑林

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美國化学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获得196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成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兩人之一(另一人為居里夫人);也是唯一的一位每次都是独立地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人。其後他主要的行動為支持維他命C在醫學的功用。鮑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學入手分析化學問題,結論卻以直觀、淺白的概念重新闡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學訓練的化學家亦可利用準確的直觀圖像研究化學問題,影響至為深遠,比如他所提出的許多概念:电负度、共振論、价键理论、混成軌域、蛋白质二級結構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為化学領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觀念。 他晚年过度吹捧营养补充品的药用价值,并提倡使用高剂量的维生素C治疗感冒,给自己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萊納斯·鮑林

萊昂·布里淵

萊昂·尼古拉·布里淵(Léon Nicolas Brillouin,,),法國物理學家,貢獻領域包括量子力學、大氣中無線電波傳遞、固態物理以及資訊理論。.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萊昂·布里淵

馬克士威方程組

克士威方程組(Maxwell's equations)是一組描述電場、磁場與電荷密度、電流密度之間關係的偏微分方程。該方程組由四個方程式組成,分別是描述电荷如何产生电场的高斯定律、表明磁单极子不存在的高斯磁定律、解釋时变磁场如何产生电场的法拉第感应定律,以及說明电流和时变电场怎样产生磁场的馬克士威-安培定律。馬克士威方程組是因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馬克士威而命名。馬克士威在19世紀60年代構想出這方程組的早期形式。 在不同的領域會使用到不同形式的馬克士威方程組。例如,在高能物理學與引力物理學裏,通常會用到時空表述的馬克士威方程組版本。這種表述建立於結合時間與空間在一起的愛因斯坦時空概念,而不是三維空間與第四維時間各自獨立展現的牛頓絕對時空概念。愛因斯坦的時空表述明顯地符合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在量子力學裏,基於電勢與磁勢的馬克士威方程組版本比較獲人們青睞。 自從20世紀中期以來,物理學者已明白馬克士威方程組不是精確规律,精確的描述需要藉助更能顯示背後物理基礎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而馬克士威方程組只是它的一種經典場論近似。儘管如此,對於大多數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案例,通過馬克士威方程組計算獲得的解答跟精確解答的分歧甚為微小。而對於非經典光、雙光子散射、量子光學與許多其它與光子或虛光子相關的現象,馬克士威方程組不能給出接近實際情況的解答。 從馬克士威方程組,可以推論出光波是電磁波。馬克士威方程組和勞侖茲力方程式是經典電磁學的基礎方程式。得益于這一組基礎方程式以及相關理論,許多現代的電力科技與電子科技得以被發明并快速發展。.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馬克士威方程組

马克斯·玻恩

克斯·玻恩(Max Born,),德国物理学家与数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在固体物理学及光学方面也有所建树。此外,他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培养了大量知名物理学家。1954年,玻恩因“量子力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给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马克斯·玻恩

马克斯·普朗克

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並在1918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舊)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與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波耳、愛因斯坦與普朗克被稱為舊量子論的奠基者。.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马克斯·普朗克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克斯·普朗克奖章(德语:Max-Planck-Medaille)是1929年起每年由德国物理学会颁发给理论物理学领域杰出贡献的奖项,是德国最重要的物理学奖项之一,获奖者被授予证书和一枚马克斯·普朗克肖像的金质奖章。.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马泰乌奇奖章

泰乌奇奖章(Medaglia Matteucci,Matteucci Medal)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奖(以意大利物理学家Carlo Matteucci命名)。本奖项为做出基本贡献的物理学家公开颁奖。按照意大利皇家法令,本奖项在1870年7月10日意大利科学院接受Carlo Matteucci的捐赠建立。.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马泰乌奇奖章

諾貝爾獎爭議

諾貝爾獎爭議是一些關於歷史上諾貝爾獎獲獎者所產生的爭議,而歷年來文學獎與和平獎所招致的爭議最多"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5 January 2009,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諾貝爾獎爭議

魯道夫·佩爾斯

魯道夫·恩斯特·佩爾斯爵士,CBE(Sir Rudolf Ernst Peierls,),出生於德國的英國物理學家。魯道夫·佩爾斯是中的重要人物,但同時亦在不少現代科學領域中起到了作用。《》雜誌中的訃聞描述他為“核物理爆發性地進入世界事務這齣劇中的主要角色……”。.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魯道夫·佩爾斯

费米-狄拉克统计

费米-狄拉克统计(Fermi–Dirac statistics),简称费米统计或 FD 统计,是统计力学中描述由大量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粒子分处不同量子态的统计规律。该统计规律的命名源于恩里科·费米和保罗·狄拉克,他们分别独立地发现了该统计律。不过费米在数据定义比狄拉克稍早。, translated as 费米–狄拉克统计的适用对象是热平衡的费米子 (自旋量子数为半奇数的粒子)。此外,应用此统计规律的前提是系统中各粒子间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如此便可用粒子在不同定态的分布状况来描述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不同的粒子分处不同能态,这点对系统许多性质会产生影响。自旋量子数为 1/2 的电子是费米–狄拉克统计最普遍的应用对象。费米–狄拉克统计是统计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了量子力学的一些原理。.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费米-狄拉克统计

费迪南德·冯·林德曼

卡尔·路易斯·费迪南德·冯·林德曼(Carl Louis Ferdinand von Lindemann,),德国数学家,1882年证明π是一个超越數,即不是任意整系数代数多项式的根。林德曼因此解决了化圆为方问题。.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费迪南德·冯·林德曼

舊量子論

舊量子論是一些比現代量子力學還早期,出現於1900年至1925年之間的量子理論。雖然並不很完整或一致,這些啟發式理論是對於經典力學所做的最初始的量子修正。舊量子論最亮麗輝煌的貢獻無疑應屬波耳模型。自從夫朗和斐於1814年發現了太陽光譜的譜線之後,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物理學家仍舊無法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波耳的模型居然能以簡單的算術公式,準確地計算出氫原子的譜線。這驚人的結果給予了科學家無比的鼓勵和振奮,他們的確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很多年輕有為的物理學家,都開始研究量子方面的物理。因為,可以得到很多珍貴的結果。 直到今天,舊量子論仍舊有聲有色地存在著。它已經轉變成一種半古典近似方法,稱為WKB近似。許多物理學家時常會使用WKB近似來解析一些極困難的量子問題。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物理學家Martin Gutzwiller發現了怎樣半經典地解析混沌理論之後,這研究領域又變得非常熱門。(參閱量子混沌理論 (quantum chaos))。.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舊量子論

赫伯特·弗勒利希

赫伯特·弗勒利希,FRS(Herbert Fröhlich,),德国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赫伯特·弗勒利希

量子力學入門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或称量子论)是描述微观物质(原子,亚原子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是我们理解除万有引力之外的所有基本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基础。 量子力学是许多物理学分支的基础,包括电磁学、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宇宙学的部分内容。量子力学也是化学键理论、结构生物学以及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 量子力學主要是用來描述微觀下的行為,所描述的粒子現象無法精確地以古典力學詮釋。例如:根據哥本哈根詮釋,一個粒子在被觀測之前,不具有任何物理性質,然而被觀測之後,依測量儀器而定,可能觀測到其粒子性質,也可能觀測到其波動性質,或者觀測到一部分粒子性質一部分波動性質,此即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始于20世纪初马克斯·普朗克和尼尔斯·玻尔的开创性工作,马克斯·玻恩于1924年创造了“量子力学”一词。因其成功的解释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并精确地预言了此后的一些发现,物理学界开始广泛接受这个新理论。量子力学早期的一个主要成就是成功地解释了波粒二象性,此术语源于亚原子粒子同时表现出粒子和波的特性。.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量子力學入門

速度加成式

物理學中,速度加成式是將不同參考系下個別描述同一移動物體速度的關聯方程式。.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速度加成式

柯尼斯堡大学

柯尼斯堡大学(德语:Albertus-Universität Königsberg)是一所位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的大学。柯尼斯堡大学于公元1544年由普鲁士阿尔伯特公爵创立。该校是继维滕堡大学与马尔堡大学之后第三所新教大学,更是马尔堡大学之后第二所新建的新教大学。在西蒙-达赫于1656年起担任校长后开始为人所熟知。 1701-1918年之间其官方名称是柯尼斯堡皇家阿博图斯大学,1930年普鲁士地方分管学术、艺术与国民教育的主管部门将“阿尔贝蒂娜”一字眼去除。(阿尔贝蒂娜是阿博图斯的拉丁语变格形式)。 1945年后,根据《波茨坦公告》决议,德国将东普鲁士地区割让给波兰和苏联,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加里宁格勒。柯尼斯堡大学也被苏方接收,师生被驱逐至德国本土。.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柯尼斯堡大学

格雷戈尔·文策尔

格雷戈尔·文策尔(Gregory Wentzel,),德国物理学家,知名于对量子力学的贡献。1926年,文策尔、克喇末和布里渊提出了文策尔–克喇末–布里渊近似。他对X射线光谱学,量子力学,的量子电动力学以及介子理论做出了贡献。.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格雷戈尔·文策尔

汉斯·贝特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Hans Albrecht Bethe,),德国和美国犹太裔核物理学家,对于天体物理学,量子电动力学和固体物理学有很重要的贡献。由于恆星核合成理论研究成果,他荣获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汉斯·贝特

沃尔夫冈·泡利

沃尔夫冈·欧内斯特·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量子力学研究先驱者之一。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论,是理解物质结构乃至化学的基础。.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沃尔夫冈·泡利

沃爾夫岡·克洛爾

沃爾夫岡·克洛爾(Wolfgang Kroll,),是一名德裔臺灣物理學家。他出生於德國北部的格賴夫斯瓦爾德。1930年,克洛爾進入布雷斯勞大學就讀,1930年畢業并取得博士學位。隨後幾年,克洛爾於萊比錫跟隨維爾納·海森堡進行博士後研究。 1937年,由於納粹掌權,克洛爾離開德國而轉往日本北海道任教,最後於1941年到達日治時代的臺北,並任教於臺北帝國大學預科。戰後,克洛爾受邀轉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升任為副教授再升為教授,是戰後臺灣第一位擁有理論物理博士學位的專任教授,亦為臺大物理系第一篇在國際科學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教師。此後,他也受邀至東海大學物理系等地教課。1976年8月,克洛爾自臺大物理系退休,並於隔年和許雲基一同成為名譽教授。退休後,克洛爾亦曾在中國文化學院等處兼課。1970年代後期,由於臺灣經濟開始起飛,導致物價上揚,使得克洛爾的退休金相對而言變得微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到了1992年2月28日,克洛爾因肺氣腫,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壽87歲。.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沃爾夫岡·克洛爾

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量子力学裏,泡利不--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表明,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於相同的量子態。這原理是由沃尔夫冈·泡利於1925年通过分析实验結果得到的結論。例如,由於電子是費米子,在一個原子裏,每個電子都擁有獨特的一組量子數n,\ell,m_\ell,m_s,兩個電子各自擁有的一組量子數不能完全相同,假若它們的主量子數n,角量子數\ell,磁量子數m_\ell分別相同,則自旋磁量子數m_s必定不同,它們必定擁有相反的自旋磁量子數。換句話說,處於同一原子軌域的兩個電子必定擁有相反的自旋方向。泡利不--容原理簡稱為泡利原理或不相容原理。 全同粒子是不可区分的粒子,按照自旋分為費米子、玻色子兩種。費米子的自旋為半整數,它的波函數對於粒子交換具有反對稱性,因此它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必须用費米–狄拉克統計來描述它的統計行為。費米子包括像夸克、電子、中微子等等基本粒子。 玻色子的自旋為整數,它的波函數對於粒子交換具有對稱性,因此它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它的統計行為只符合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任意數量的全同玻色子都可以處於同樣量子態。例如,激光產生的光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等等。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原子物理學與分子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它促成了化學的變幻多端、奧妙無窮。2013年,義大利的格蘭沙索國家實驗室(Laboratori Nazionali del Gran Sasso)團隊發佈實驗結果,違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概率上限被設定為4.7×10-29。.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波函数

在量子力學裏,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wave function)來描述。薛丁格方程式設定波函數如何隨著時間流逝而演化。從數學角度來看,薛丁格方程式乃是一種波動方程式,因此,波函數具有類似波的性質。這說明了波函數這術語的命名原因。 波函數 \Psi (\mathbf,t) 是一種複值函數,表示粒子在位置 \mathbf 、時間 t 的機率幅,它的絕對值平方 |\Psi(\mathbf,t)|^2 是在位置 \mathbf 、時間 t 找到粒子的機率密度。以另一種角度詮釋,波函數\Psi (\mathbf,t)是「在某時間、某位置發生相互作用的概率幅」。 波函數的概念在量子力學裏非常基礎與重要,諸多關於量子力學詮釋像謎一樣之結果與困惑,都源自於波函數,甚至今天,這些論題仍舊尚未獲得滿意解答。.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波函数

潤德勒座標

對論中,「雙曲加速參考系」座標構成了平直閔考斯基時空中重要且有用的座標卡系統。狹義相對論中,一均勻加速的物體進行所謂的;在其固有參考系中,該物體是靜止的。這現象可與均勻重力場相應。關於平直時空中之加速度的一般性論述,參見狹義相對論中的加速度。 本文中,光速定義為,慣性座標系為,雙曲座標系則為。這類雙曲座標系可主要分為兩大類,與加速觀察者位置有關:若觀察者時間時位在(其中為常數值的固有加速度,由共動的加速規測得),則雙曲座標系稱為「潤德勒座標」(或譯林德勒座標;Rindler coordinates),與之相應的是「潤德勒度規」(Rindler metric)若觀察者時間時位在,則雙曲座標系有時稱為「穆勒座標」(Møller coordinates)或「寇特勒-穆勒座標」(Kottler-Møller coordinates),與之相應的是「寇特勒-穆勒度規」(Kottler-Møller metric)。透過採用雷達座標,可得到一常與雙曲運動觀察者有關的替代座標卡(Chart)。雷達座標有時也稱作「拉斯座標」(Lass coordinates) 寇特勒-穆勒座標以及拉斯座標也常標示為潤德勒座標。 關於潤德勒座標的歷史,這樣的座標系在狹義相對論發表不久後即被引入,在研究雙曲運動此一概念的同時也被研究:與平直閔考斯基時空的關係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07年,1912年)、馬克斯·玻恩(1909年)、阿諾·索末菲(1910年)、馬克斯·馮·勞厄(1911年)、亨德里克·勞侖茲(1913年)、(1914年)、沃夫岡·包立(1921年)、Karl Bollert(1922年)、Stjepan Mohorovičić(1922年)、喬治·勒梅特(1924年)、愛因斯坦與納森·羅森(1935年)、Christian Møller(1943年,1952年)、Fritz Rohrlich(1963年)、(1963年);與廣義相對論中平直或彎曲時空的關聯性:沃夫岡·潤德勒(1960年,1966年)。.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潤德勒座標

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R及S开头的环形山。.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常數記為h,是一個物理常數,用以描述量子大小。在量子力學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才能和实验结果是相符。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一份能量子等于普朗克常數乘以辐射电磁波的频率。这关系称为普朗克关系,用方程式表示普朗克关系式: 其中,E 是能量,h 是普朗克常數,\nu 是频率。 普朗克常數的值約為: 普朗克常數的量綱為能量乘上時間,也可視為動量乘上位移量: (牛頓(N)·公尺(m)·秒(s))為角動量單位.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普朗克常数

12月5日

12月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9天(闰年第34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天。.

查看 阿諾·索末菲和12月5日

亦称为 索末菲,索末菲,A.,阿诺尔德·佐默费尔德。

量子力學入門速度加成式柯尼斯堡大学格雷戈尔·文策尔汉斯·贝特沃尔夫冈·泡利沃爾夫岡·克洛爾泡利不相容原理波函数潤德勒座標月球環形山列表 (R-S)普朗克常数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