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拉伯板块

指数 阿拉伯板块

阿拉伯板块是过去几百万年以来一直向北移动,而与北美洲板塊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的三个板块之一(另两个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这三个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一系列板块碎片的生成,以及西起比利牛斯山脉、经过南欧和中东、东至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南亚诸山脉的巨大山系的隆起。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它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 阿拉伯板块包括了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向北延伸至土耳其。它的边界是:.

33 关系: 加利利海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安那托利亞板塊三叉汇接区伊朗强震台网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伊朗地震遥测台网伊朗国家地震台网伊朗高原伊朗板塊伊朗水库地震台网地球索马里板块約旦河大裂谷菲律宾海板块非洲板块阿尔卑斯带逆時針方向杰贝尔·阿尔泰尔岛東安那托利亞斷層板块构造论板塊列表歐亞大陸歐亞大陸板塊死海斷層札格羅斯山脈1138年阿勒颇大地震1997年加延地震1999年伊茲密特地震2002年布因扎赫拉地震2005年格什姆地震2013年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地震2017年两伊边境地震

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ים כנרת 或 ים כינרת,بحيرة طبريا)又译太巴列湖,是以色列最大的內陆淡水湖,周長53公里,長約21公里,寬約13公里;總面積166平方公里,最大深度48米,低於海平面21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海拔第二低的湖泊(僅高於其南側的盐水湖死海)。加利利海其實不是一個海,只是傳統上稱為海。加利利海全境包括沿岸为以色列所有,与其他爭議地区不同,以色列认为並无任何主权爭议。 由於這個湖泊位於地勢低窪的裂谷中,群山環抱,經常突然發生強烈的風暴,在新約聖经中就記載了關於耶穌平靜風暴及在此传道的故事。在罗马帝國時代,這裡的魚群眾多,捕鱼业发达。在今天,餐廳裡仍非常流行“聖彼得的魚”(羅非魚)。.

新!!: 阿拉伯板块和加利利海 · 查看更多 »

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

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是安那托利亞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和阿拉伯板塊三者之間的三向聯結構造,也是東西向的北安那托利亞斷層與從西南方伸延過來的東安那托利亞斷層交會之處。.

新!!: 阿拉伯板块和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板塊

安那托利亞板塊是位於土耳其的大陸板塊,東接阿拉伯板塊和東安那托利亞斷層,南面和西南面是與非洲板塊之間的聚合板塊邊緣,北面是與歐亞大陸板塊之間形成北安那托利亞斷層的轉形斷層。研究顯示由於受東面的阿拉伯板塊擠壓而歐亞大陸板塊阻礙北移方向,安那托利亞板塊正以逆時針方向轉動,而非洲板塊沉入安那托利亞板塊下。.

新!!: 阿拉伯板块和安那托利亞板塊 · 查看更多 »

三叉汇接区

三叉汇接区,也称作“三联点”,是3个地质板块的边界交汇的区域。板块的边界有3种类型:中洋脊 (R), 海沟 (T), 转换断层 (F)。因此三叉汇接区可分类为:F-F-T, R-R-R等。但仅有部分类型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是的。.

新!!: 阿拉伯板块和三叉汇接区 · 查看更多 »

伊朗强震台网

伊朗强震台网(Iran Strongseismic Network),是伊朗政府直属的一个地震台网,是伊朗全国的四大地震台网之一,也是其中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一个。该台网主要负责伊朗人口稠密地区、重要厂矿和地震频发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 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隐没带的伊朗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1973年由有关计划部门开始策划和建设伊朗强震台网。1981年,伊朗强震台网被移交给伊朗建筑与住房研究中心。 伊朗强震台网的1106个台站分布于伊朗全国30个省,根据地质活动的频繁程度性、城市人口密度和厂矿的重要度,其台站部署有所侧重。伊朗地震台网主要使用模拟强震加速度计、数字强震加速度计、固态存储纪录仪和PS2便携式滚筒记录仪展开地震观测。不过,虽然伊朗强震台网的台站数量多、分布地区广,但这些台站的数据并没有全部实现联网传输,数据的收集方法主要是每两个月到各台站人工提取数据,效率极低,时效性极差,基本不能用于地震应急响应和测报工作。.

新!!: 阿拉伯板块和伊朗强震台网 · 查看更多 »

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

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Iran Reservoir Seismic Network),是伊朗的一个综合性国际地震研究机构,是隶属于伊朗科技部的国家级研究所。 两伊地区是中东地震频发的地区之一。伊朗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的隐没带附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1989年,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全体会议决议的建议下开始调整组建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该研究所自设立后就成为伊朗科学技术部的直属研究所之一。 这一机构主要任务是通过促进减震技术、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育,达到伊朗和周边地区地震减灾目标。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的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包括灾害评估、防灾减灾和应急救灾等。该研究所同时是一个科研机构,能够培养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博士。 伊朗地震研究所下设地震学研究中心、地学技术工程中心、结构工程中心、灾害对策研究中心和国家地震预报中心等五个组成部门。该研究所同时代表伊朗政府对伊朗国家地震台网和伊朗水库地震台网进行质量技术监督。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地震局研究人员指出,两国可以在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和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两个方面加强合作。中国政府将积极考虑向伊朗援助地震观测设备。.

新!!: 阿拉伯板块和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伊朗地震遥测台网

伊朗地震遥测台网(Iran Seismic Telemetry Network),是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直属的一个遥测地震台网,是伊朗全国的四大地震台网之一,同时亦负责伊朗中西部地区的地震监测和学术研究工作。该台网也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地震台网。 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隐没带的伊朗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伊朗地震遥测台网主要负责伊朗全国地震标准公告和目录的编制,并直接对伊朗中央政府负责。伊朗地震遥测台网使用里氏地震规模(ML)和努特里地震规模(里氏地震规模(MN)作为地震规模的度量标准。 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在20世纪末期间内逐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站。伊朗地震遥测台网所有的硬件和软件都是从加拿大购买的。该台网装备三分向短周期地震仪,分别组成了10个子台网,覆盖了伊朗的中西部大部分地区。1995年,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物理研究所最先发起建立了两个子台网。2003年,台网系统的最后一个台网建成,这标志着伊朗地震遥测台网正式投入运行。 伊朗地震遥测台网是伊朗最大的短周期地震台网,该台网还建有一个在线数据库。该数据库除为德黑兰大学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外,还向公众提供相关数据。.

新!!: 阿拉伯板块和伊朗地震遥测台网 · 查看更多 »

伊朗国家地震台网

伊朗国家地震台网(Iran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是伊朗国际地震工程与地震研究所直属的一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是伊朗全国的四大地震台网之一,同时亦负责伊朗全国的地震监测和快速测报工作。 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隐没带的伊朗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伊朗国家地震台网主要负责伊朗全国地震标准公告和目录的编制,并直接对伊朗中央政府负责。伊朗国家地震台网使用面波震级作为地震规模的度量标准。 伊朗国际地震工程与地震研究所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数十年时间内逐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站。伊朗国家地震台网在1988至2006年间完成了27个地震台的安装,实现震后5分钟初步定位和15分钟内精确定位,能够在4.5级地震后一分钟内地震参数的自动处理,监测范围覆盖伊朗及周边地区。2010年,伊朗国家地震台网又建设了21个地震台,实现对2.5级地震的快速测报。每个地震台站装备一台三分向宽频带地震计、24位A/D转换器、GPS天线和数据采集计算机,可以将有关数据即时回传到位于德黑兰的伊朗国家地震台网中心。.

新!!: 阿拉伯板块和伊朗国家地震台网 · 查看更多 »

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 University of Texa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07),它是由於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其東部邊界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將伊朗與印度分開;其西部邊界是扎格羅斯山脈,它將伊朗高原與底格里斯河谷分開;其南部邊界是印度洋和波斯灣;其北部邊界是阿拉斯河、里海、科彼特山鏈、阿姆河以南的帕羅帕米蘇斯山。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濶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從伊朗高原各山脈內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這個乾燥貧瘠的盆地之中。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區。伊朗高原的總面積有370萬平方公里。 按照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征明顯的自然地區:.

新!!: 阿拉伯板块和伊朗高原 · 查看更多 »

伊朗板塊

伊朗板塊(Iranian Plate)是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印度板塊和阿拉伯板塊之間的三角形板塊,有人認為它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位於伊朗和部分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地區,阿拉伯板塊沉入伊朗板塊造成災難性地震。.

新!!: 阿拉伯板块和伊朗板塊 · 查看更多 »

伊朗水库地震台网

伊朗水库地震台网(Iran Reservoir Seismic Network),是伊朗政府直属的一个地震台网,是伊朗全国的四大地震台网之一,也是其中最小的一个。该台网同时负责伊朗国内水库的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 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隐没带的伊朗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但长期以来,伊朗的水库大坝建设与运营单位分离,这导致水库大坝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遭遇地震时不能及时进行应急处置。因此,伊朗政府组建了伊朗水库地震台网,对全国各大型水库进行了重点监测。该地震台网一般不对外公布地震监测信息。 伊朗水库地震台网一般在水库库区建立一个含4至6个个短周期地震计的监测台网,此外往往还会在大坝坝体上安装4至6个个加速度计以监测强震。记录数据采用短波或专用电缆传输,数据中心建立在大坝附近的大坝管理中心,以便于水库管理当局及时作出应变。伊朗水库地震台网的监测台站一般设有强震加速度计、峰值加速度计、水压计、地震验波器和预警用垂直加速度计,整体设施较为简陋,该台网甚至不能计算地震规模。.

新!!: 阿拉伯板块和伊朗水库地震台网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阿拉伯板块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索马里板块

索马里板块是正在形成中的一个板块。它是非洲板块的一部分,因为裂谷作用,正在向东移动。由这一裂谷作用形成的东非大裂谷即是索马里板块和它西边非洲板块的另一部分努比亚板块的分界,沿裂谷形成了许多湖泊和火山,在火山中最著名的就是乞力马扎罗山。 索马里板块的西界已如上述。其北界是印度洋中洋脊的北段嘉士伯海岭向亚丁湾中的延伸,该海岭以北即是阿拉伯板块。索马里板块的北界和西界都是离散边界,它们在相会,形成一个三联点。索马里板块的东界是西南印度洋脊,隔之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邻。由于东非大裂谷向南进入莫桑比克境内即逐渐消失,因此索马里板块的南界现在还不清楚。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它和努比亚板块在南段似乎并未分离,而仍连在一起,而且因为东非大裂谷很可能是一条夭折裂谷,在未来的地质发展过程未必会一直扩张下去,因此这两个板块将来也未必会彻底分离开来;所以有人认为它们还够不上板块的级别,更恰当的称呼是索马里亚板块和努比亚亚板块。 对科摩罗群岛和马达加斯加岛北部的火山的年龄测定显示,相对于造成这些火山的热点,索马里板块向东运动的速度大约是45毫米/年。.

新!!: 阿拉伯板块和索马里板块 · 查看更多 »

約旦河大裂谷

约旦河大裂谷(الغور Al-Ghor或Al-Ghawr,בִּקְעָת הַיַרְדֵּן Bik'at HaYarden),位于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是一个细长的谷地。地理意义上的区域包括从约旦河的源头,到胡拉谷地,加利利海,约旦河谷,再到地球上的最低点死海的整条约旦河,然后穿过阿拉伯谷,到亚喀巴湾直到红海。.

新!!: 阿拉伯板块和約旦河大裂谷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海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英語:Philippine Sea Plate),是位于西太平洋菲律宾海的一个大洋板块,其形状略呈菱形,面积在30个主要板块中排第11位。菲律宾海板块由菲律宾海以下的大洋岩石圈构成,而菲律宾群岛的大部分都位于该板块以西。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它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 菲律宾海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底,西部以菲律宾群岛为界,西北部以台湾和琉球群岛为界,北部以日本为界,东部以伊豆-小笠原列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为界,南部则以雅浦岛、帕劳和印度尼西亚最东部的哈马黑拉岛等岛屿为界。板块的东部形成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系。 菲律宾海板块的东界是隐没带(或细分出来的马里亚纳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隐没于其下。其西界、西北界和北界主要也是隐没带,菲律宾海板块在此边界隐没于欧亚板块(或由较广义的欧亚板块细分为的巽他板块、扬子板块、冲绳板块和阿穆尔板块)之下。其南部主要与加罗林板块相接,东北部一隅则与北美洲板块(或其细分出的鄂霍次克板块)相接。 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亞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台湾岛,这一过程在今天还在延续。在其最北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的增厚地壳则与日本碰撞形成了伊豆碰撞带。 菲律宾海板块构成了菲律宾海的海盆,它是5个较小的岩石圈板块之一,面积与阿拉伯板块相仿(Anderson, 2002)。在地球上现存的所有板块中,菲律宾海板块是唯一的一个几乎全部由消减带包围的板块。它因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被“捕获”和不活动的西半部,及由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消减而形成并不断增生的东半部。西半部将来注定会消失,因为它将向西和北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而东半部则由几条南北向的海岭(自西向东依次是九州-帕劳海岭、冲之鸟-四国海岭和西马里亚纳海岭)及其间的海盆(如四国海盆,是巨大的弧后盆地)组成。伊豆-小笠原列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及其附近的水下火山,则通常被看作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系。 伊豆半岛是菲律宾海板块的最北端。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或其细分成的阿穆尔板块)和北美板块(或其细分成的鄂霍次克板块)三者会聚之点就是富士山。.

新!!: 阿拉伯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 · 查看更多 »

非洲板块

非洲板块是一个较大的板块,几乎包含整个非洲大陆,向西一至延伸到中大西洋海岭。它是1968年勒皮雄提出的六大板块之一,范围基本没有变动。 非洲板块的西界是一个离散边界,形成中大西洋海岭的中段和南段,非洲板块隔此边界在北部与北美洲板块相接,在南部与南美洲板块相接。非洲板块的东北界与阿拉伯板块相接,东南界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接,在北部和南部与之相邻的则分别是欧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了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北界外,其余边界均是离散边界。 非洲板块由几个克拉通(即古陆的稳定陆核)组成,它们在大约5.5亿年前冈瓦纳超大陆形成的过程中会聚在一起,形成现代非洲大陆的前身。这些克拉通自南向北依次是卡拉哈里克拉通、刚果克拉通、撒哈拉克拉通和西非克拉通。每一个克拉通都可以进一步分成几个更小的地块或叫地体,它们沿着前冈瓦纳造山带拼合在一起。 非洲板块在其内部的东部沿着构造和火山活动区阿法尔三角和东非大裂谷发生裂谷作用。这个裂谷区将非洲板块几乎分成了大小明显不等的两部分。据推测,在阿法尔地区之下存在一个地幔热柱。由于这个裂谷区的存在,有人将非洲板块又细分为西部较大的努比亚板块和东部较小的索马里板块 非洲板块的运动速度,据估计大约是每年2.15厘米。按这个速度运动下去,非洲大陆将在大约65万年之后撞上西班牙的南角,而使地中海被封闭而来。 大西洋中的新英格兰热点的活动很可能是非洲板块上一短列中到晚第三纪海山的成因,但是这个热点现在正处于不活动状态。于2007-10-05访问.

新!!: 阿拉伯板块和非洲板块 · 查看更多 »

阿尔卑斯带

阿爾卑斯帶,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K.M. Storetvedt, K. M., The Tethys Sea and the Alpine-Himalayan orogenic belt; mega-elements in a new global tectonic system,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Volume 62, Issues 1–2, 1990, Pages 141–184 ,是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伸延至喜馬拉雅山脈、地中海以及大西洋的地震帶和造山運動帶,是一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板塊移動劇烈。 它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之后,占有全球最大地震的17%。 阿尔卑斯带是被正在进行的板块构造如阿尔卑斯造山运动造成。这条带是特提斯洋中生代到新生代到最近的封闭以及向北移动的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碰撞过程的结果。.

新!!: 阿拉伯板块和阿尔卑斯带 · 查看更多 »

逆時針方向

以逆時針方向運行指依從時針移動的相反方向(如圖),即可視為由左上方向下,然後轉向右,再回到上。也就是說逆時針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的相反,也是鏡射變換後的結果,故逆時針方向的反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太陽系大部分的行星由北半球正上方看下去,該自轉屬於逆時針,但金星是順時針方向和其他行星相反。.

新!!: 阿拉伯板块和逆時針方向 · 查看更多 »

杰贝尔·阿尔泰尔岛

杰贝尔·阿尔泰尔岛(جزيرة جبل الطير,,字面的意思是“鸟山岛”),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火山岛,位于红海与亚丁湾交汇处的曼德海峡的西北部,也门和厄立特里亚中间。1996年以来,也门在该岛上设立了两个瞭望塔和一个小型军事基地。 在经过124年的休眠之后,造就了这个岛屿的火山于2007年9月30日再次喷发。.

新!!: 阿拉伯板块和杰贝尔·阿尔泰尔岛 · 查看更多 »

東安那托利亞斷層

東安那托利亞斷層是土耳其東部的主要斷層,從死海斷層北端開始,沿著安那托利亞板塊和向北移動的阿拉伯板塊朝東北方向延伸,終點是與北安那托利亞斷層交會的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由於安那托利亞板塊和阿拉伯板塊移動速度不同,因此出現左移斷層。.

新!!: 阿拉伯板块和東安那托利亞斷層 · 查看更多 »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新!!: 阿拉伯板块和板块构造论 · 查看更多 »

板塊列表

構造板塊(tectonic plates)是岩石圈(地殼和上層地幔)的一部分。一般板塊厚約100公里(62英里),材料組成有兩種主要類型:海洋地殼(矽、鎂組成的矽鎂層)和大陸地殼(矽、鋁組成的矽鋁層)。海洋地殼中以玄武岩為主,而大陸地殼大多是低密度花崗岩。參見板塊構造論。.

新!!: 阿拉伯板块和板塊列表 · 查看更多 »

歐亞大陸

歐亞大陸或亚欧大陆是亚细亚洲大陆和欧罗巴洲大陆的合稱。面积5473.8万平方公里。亚、欧二大陆单从地理学方面来归类应属同一个、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洲。亚洲与欧洲的分别主要出于社会学区别这两个地区人文历史的需求。 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亞歐大陸由亞歐板塊、印度板塊、阿拉伯板塊和東西伯利亞所在的北美板塊所組成。注意,在此说的亞歐大陆并不完全是亚洲与欧洲的并称,而是大陆的连着的陆地部分,所以亞歐大陆并不包含两大洲的“岛屿”。 另外,亞歐大陸亦有其他意思。它亦可以是前蘇聯解體後各個加盟共和國所在的地域的雅稱。而傳統上,亞歐大陸這一塊大陸地有不同的種族居住,組成了西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及歐洲等多個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圈。亞歐大陸(以及北非)在歷史上也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地域(不包括西伯利亞等邊陲)所在。.

新!!: 阿拉伯板块和歐亞大陸 · 查看更多 »

歐亞大陸板塊

歐亞板塊(英文:Eurasian Plate)為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西的地區。 此外,歐亞大陸向西延伸至大西洋中洋脊(中大西洋海嶺;Mid-Atlantic Ridge)。.

新!!: 阿拉伯板块和歐亞大陸板塊 · 查看更多 »

死海斷層

死海斷層是中東貫穿約旦河的左移轉形斷層,斷層從西奈半島南面的紅海裂谷開始,沿著阿拉伯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的板塊邊緣伸延,終點是土耳其東南部與東安那托利亞斷層交會的地方。由於兩個板塊均朝東北偏北方向移動,而東面的阿拉伯板塊移動速度較快,因此測出斷層向左移位約107公里。.

新!!: 阿拉伯板块和死海斷層 · 查看更多 »

札格羅斯山脈

札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波斯語:شتهکوههای زاگرس;阿拉伯語:سلسلة جبال زاجروس;庫德語:Çîyayên Zagrosê),是伊拉克與伊朗境內最大的山脈,由西北土耳其與兩伊邊境庫爾德斯坦,至東南方波斯灣和荷姆茲海峽,綿延約一千五百公里,寬三百多公里。 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受阿拉伯板塊的衝撞而形成的;形成的過程在原本的沉積岩層產生大規模皺摺地形。山脈形成的地質年代與阿爾卑斯山相同,同屬漸新世(Oligocene)到中新世(Miocene)。風化作用將泥岩等較軟的岩層侵襲掉,留下石灰岩與白雲石等較硬的岩層。這種風化的差異,使得札格羅斯山區形成許多直條狀的山脊。沉積與板塊作用將許多古代有機物封鎖於地下變成石油,札格羅斯山區是波斯灣地區的重要產油區。伊朗的主要油田是分佈於札格羅斯山脈西部的中央丘陵山麓。若干石灰岩含有豐富的化石,曾經有探險隊在三千公尺的岩層中發現了重達兩公斤的蝸牛化石,證明此處五千萬年前是位於深海海底。 鹽丘(salt dome)與鹽川(salt glacier)是札格羅斯山脈地區常見的景觀;鹽丘是石油探勘的重要依據,由於鹽層具有非滲透性,可使油礦保持在岩層中。 山勢西高東低,最高峰阿拉拉特山位於土耳其境內,而扎尔德峰(Zard Kuh:4,548m)是分佈於伊朗境內的札格羅斯山脈最高峰,第二高峰稱為迪納峰。往東南越來越低,到伊朗法爾斯省只有四千公尺以下的山峰。 西部平行山脈間的河谷山麓,海拔高,氣候較溫和,是伊朗主要的人口密集區。.

新!!: 阿拉伯板块和札格羅斯山脈 · 查看更多 »

1138年阿勒颇大地震

1138年阿勒頗大地震是發生在1138年10月11日一場在敘利亞南部城鎮阿勒頗附近(現主要道路Ghrintana St.上)的地震,被美國地質調查局列為歷史上第三大具破壞性的地震。地震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的統計是在15世紀的首次提及;然而,230,000人死亡的數字是基於1137年11月大地震以及1139年9月30日阿塞拜疆占賈更大規模的地震的兩組數據所推測的。.

新!!: 阿拉伯板块和1138年阿勒颇大地震 · 查看更多 »

1997年加延地震

1997年加延地震是于1997年5月10日协调世界时7时57分、当地时间12时57分发生在伊朗呼羅珊省北部的一起重大地震,是该地区自199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矩震级为7.3级,中心位于马什哈德以南约270公里的一个名叫阿德库尔(Ardekul)的乡村。这也是该国1997年所发生的第三场地震,造成严重的灾情,比尔詹德-加延地区变得满目疮痍,有1567人丧生,超过2300人受伤,5万人无家可归,超过15000幢房屋遭到破坏或损毁,美国地质调查局形容这是1997年最致命的一场地震。其后还发生了约155次余震,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并迫使幸存者远离家园。之后的研究发现,这场地震是由一个沿伊朗和阿富汗边界地下蔓延的断层断裂所造成。 最终估计此次灾害的损失约为1亿美元,许多国家为此紧急捐赠了毛毯、帐篷、衣服和食品,并派出救援队伍协助当地义工寻找被困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围绕地震震央的地区几乎全部被毁,这与乡村地区建筑质量不佳有很大关系。之后联合国还建议对相应建筑法规进行调整。按死亡人数计算,自进入20世纪以来,伊朗平均每3000人就有1人在地震相关事件中遇难,一位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建议为了解决持续的公共安全隐患,需要有一个全国范围的重建方案。.

新!!: 阿拉伯板块和1997年加延地震 · 查看更多 »

1999年伊茲密特地震

1999年伊茲密特地震又稱作科賈埃利地震或格爾居克地震,是一場發生於1999年8月17日清晨3點1分40秒的地震,震央在土耳其西北部科賈埃利省的首府伊茲密特。本地震的矩震級達到7.6,麥加利地震震度為9(IX)。37秒的搖晃造成超過17,000人死亡與50萬人無家可歸 。伊茲密特和鄰近城鎮均遭受嚴重的破壞。.

新!!: 阿拉伯板块和1999年伊茲密特地震 · 查看更多 »

2002年布因扎赫拉地震

2002年布因扎赫拉地震又称2002年埃瓦吉地震或2002年千格拉地震,于2002年6月22日发生在伊朗西北部多个大规模断层交叉的区域。这场地震的震央位于加兹温省的布因扎赫拉(Bou'in-Zahra)附近,该地区以破坏性地震频发闻名。这场地震的近震震級为6.5级,矩震级6.3级,造成至少261人死亡,超过1500人受伤,其后还发生了超过20次余震。总计经济损失约为9100万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据国际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的消息称,远在震央以东约290公里外的伊朗首都德黑兰都可以感觉到这场地震,不过当地没有受到严重破坏。震央附近地区的大部分房屋都是单层砖石建筑,几乎全部都在地震期间倒塌。伊朗官方对灾民急需的救援物资派发效率欠佳,民众对此非常不滿,附近埃瓦吉镇(Avaj)的居民甚至向政府部长的车辆投掷石块。.

新!!: 阿拉伯板块和2002年布因扎赫拉地震 · 查看更多 »

2005年格什姆地震

2005年格什姆地震是伊朗標準時間2005年11月27日下午13点52分(协调世界时10點22分)发生在伊朗南部格什姆岛的一场强烈地震。虽然当地人口稀少,但地震还是造成13人死亡,并使13个村庄受到毁灭性打击。这是该国继2005年2月的扎兰德地震以来遭受的又一场重大地震,震央位于德黑兰以南约1500公里,接近伊朗南部边境。初步测量结果表明地震的矩震级为6.0级,不过在进一步分析后调低至5.8级。主震后还发生了约400次轻度余震,其中36次的矩震级在2.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偏远地区,时间又是中午,所以死亡人数较少。伊朗的救援工作卓有成效,各种抗震资源准备充足,伊朗得以直接开展自救,无需依赖他国和国际组织援助。 格什姆岛是扎格罗斯简单褶皱带的组成部分,后者是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Zagros fold and thrust belt)中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与当地大部分地震类似,2005年这场地震也是逆滑断层的产物。由于所处位置地震活动频繁,伊朗遇到破坏性地震的风险也很高,进入20世纪以来,平均每3,000名伊朗人中就有1人死于地震相关事件。认为,伊朗的建筑施工标准和质量也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都是伊朗地震频发并且造成惨重人员伤亡的原因。.

新!!: 阿拉伯板块和2005年格什姆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3年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地震

2013年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地震,发生于伊朗當地時間2013年4月16日15时14分(UTC+4:30),震央位于伊朗和巴基斯坦边境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薩拉萬市和哈什市之间,矩震級7.8。持续约25秒。 此地震是伊朗在过去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2013年4月9日伊朗西南部布什尔省刚刚发生芮氏規模6.3的地震。震中附近的Mashkel镇,85%左右的城市建筑被摧毁。.

新!!: 阿拉伯板块和2013年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7年两伊边境地震

2017年两伊边境地震,是一次于2017年11月12日世界协调时18:18(伊朗标准时间21:48,阿拉伯标准时间21:18)发生在伊朗一侧的地震 。其震中位于伊拉克哈莱卜杰西南约32千米。在伊朗、伊拉克乃至阿联酋、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地都有震感,此次地震目前已造成630人死亡,8100人受伤。震中附近最大烈度达到了8(VIII)度,是两伊地区本世纪发生的规模最大的地震。.

新!!: 阿拉伯板块和2017年两伊边境地震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阿拉伯板塊阿拉伯版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