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指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天文學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创立者,該學說認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古陸」或稱盤古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大洋」的水域包圍,該大陸後來開始破裂,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魯夫雷多·魏格納”、“艾尔弗雷德·韋格納”,简称“魏格纳”。 魏格纳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並曾經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參軍並兩度負傷。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1912年1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地質研討會首次提出大陸漂移的觀點,1915年正式出版《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他后在1920年、1922年和1929年改进并拓展了大陆漂移学说,但始终没有引起业界注意,因此颇为沮丧。为寻找更多证据支持,他曾4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河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曾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渡過2個冬天。1930年11月,他在第4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遇难,享年50歲。科学家在找到巨大陆块移动的原因之后才接受了他的理论。魏格納的岳父是提出柯本氣候分類法的氣象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33 关系: 古登堡,B.大西洋大西洋洋中脊大陆漂移学说威廉·亨利·皮克林小行星29227二十世紀科學演變年表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地质学史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喬治·慕勒哈里·哈蒙德·赫斯冰川学兰萨罗特岛科学史米盧廷·米蘭科維奇盤古大陸韦格纳,A.L.马尔堡大学魏格纳环形山阿爾弗雷德·韋格納膨脹地球說量子引力柏林洪堡大學板块构造论植物汉堡大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月球環形山列表 (T-Z)海底扩张学说11月1日1912年1月6日

古登堡,B.

#重定向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古登堡,B.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洋中脊

大西洋洋中脊(又稱大西洋中洋脊;英文:Mid-Atlantic Ridge)是一個大部分地區位於海底的山脈,橫跨大西洋及北冰洋。大西洋洋中脊由北緯87度(距離北極333公里)伸延至南緯54度的布韋島。大西洋中脊的最高點突出海面,形成海島。大西洋洋中脊為全球中洋脊(Mid-ocean ridge)系統的一部分,其形成方式亦被認為與其他洋中脊相同,即在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ies)把板塊分開。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互相分離,在南大西洋則有南美洲板塊及非洲板塊互相分離。由於它們的分離作用仍然持續,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東西方向成長。.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大西洋洋中脊 · 查看更多 »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球大陆相对于彼此的运动,因此似乎在海床上“漂流”。最初由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後來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闡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這個大膽的學說一直被學界忽視,直至1960年代海洋擴張說出現,令大陸飄移說得以發展,後來更闡述為板塊構造理論。大陆漂移的想法已经被板块构造理论纳入,解释大陆如何移动。 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稱盤古大陸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漂移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有些根本的不同,前者假設推動力是潮汐,後者假想推動力是由於地幔出現對流,拖動板塊。但在魏格纳1929年第四版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中,他已经接受了地幔对流提供动力的思想。.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 查看更多 »

威廉·亨利·皮克林

威廉·亨利·皮克林(William Henry Pickering,)是一名美国天文学家,土卫九的发现者。他是爱德华·皮克林的弟弟。.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威廉·亨利·皮克林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9227

小行星29227(29227 Wegener),天文學臨時編號1992 DY13,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2年2月29日由弗賴穆特·伯恩根(Freimut Börngen)發現於德國陶騰堡卡爾·史瓦西天文台。以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命名。.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小行星29227 · 查看更多 »

二十世紀科學演變年表

二十世紀的科學演變年表按年份列出20世紀人類的科學成就。.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二十世紀科學演變年表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柯本」又譯「科本」(Wladimir Peter Köppen,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Кёппен;),德國裔氣象學家、氣候學家、地理學家、植物學家,其中以氣候方面的成就最大。他發明的柯本氣候分類法(Effektiven Klimaklassifikationen)是最被廣泛被使用的氣候分類法,於1918年發表首個完整版本,1936年發表最後修訂版。.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 查看更多 »

地质学史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结构、起源和历史的学科。人类很早就开始观察地质现象,在古人类使用石器,开发矿物,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地质学的经验和知识。地质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地球认识的一个过程。.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地质学史 · 查看更多 »

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為平地附中、政附、附中,The 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為國立政治大學所設立的附屬高級中學,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校園鄰近貓空纜車、臺北市立動物園、國立政治大學。設有國中部,為一國立完全中學。設有高中部18班,國中部15班。學校成立於2005年,創立之初乃歸功於創校校長湯志民。較知名的校友有吳崢等人。.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喬治·慕勒

喬治·慕勒(George Müller,),19世纪英国基督教弟兄会的教会领袖之一,在布里斯托开办孤儿院,一生照顾的孤儿总数超过1万人。他以对上帝的信心和为他照顾的儿童提供教育著称,在这一点上,他被有些人责备将这些可怜人提高到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生活水平。.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喬治·慕勒 · 查看更多 »

哈里·哈蒙德·赫斯

哈里·哈蒙德·赫斯(Harry Hammond Hess,),或翻譯為海斯,是一位美国地质学家,生於紐約市。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美国海军軍官。赫斯被认为是板块构造论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海底扩张学说。他的研究主要是島弧和海床重力異常和蛇紋石化橄欖岩之間的關係,這表示地函的對流是海底擴張的驅動力,成為板块构造论發展的理論基礎。.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哈里·哈蒙德·赫斯 · 查看更多 »

冰川学

冰川学(glaci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一门学科。自然冰体的范围包括山岳冰川、大陆冰盖、海冰以及河冰、湖冰、地下水、季节性结冰等。早期的冰川学只研究冰川,现已扩展到研究地表一切形态的自然冰体。.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冰川学 · 查看更多 »

兰萨罗特岛

兰萨罗特岛(Lanzarote)是一个西班牙岛屿,位于大西洋加那利群岛的最东北端,距离非洲海岸125公里,伊比利亚半岛1000公里。面积845.94平方公里,为该群岛中的第四大岛。岛上居民数量为141,938人,为加纳利群岛中特内里费岛和大加那利岛之后人口第三多的岛屿。在岛的中西部为岛上主要风景名胜之一的蒂曼法亚国家公园。岛屿的首府城市为阿雷西费。.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兰萨罗特岛 · 查看更多 »

科学史

科學史,利用了思想史和社會史兩個面向的歷史研究方法。科學起源於對自然其功能性的實用考量以及纯粹的哲學探究。 雖然科學方法自古便不斷發展,但現代科學方法卻是始自伊斯蘭科學家,海什木(Alhazen)在大約西元1000年左右,運用實驗的經驗法則寫出了一本關於光學的著作《》。然而,現代科學方法在13世紀的歐洲由大學經院哲學的學者所發起科學革命時,方才算發展完全Thomas Woods, How the Catholic Church Built Western Civilization, (Washington, DC: Regenery, 2005), ISBN 978-0-89526-038-3,到了16世紀及17世紀早期的發展高峰,現代科學方法的廣泛應用更引領了知識的全面重估。科學方法的發展被某些人(尤其是科學哲學家及實證科學家)認為是太過於基礎而重要的,認為早先對於自然的探索只不過是前科學(pre-scientific),現代科學方法才被他們認為是真正的科學。習慣上,科學史學家仍舊認定早先的科學探索也包含於廣大而充足的科學範疇之中。 數學史、科技史及哲學史則在其各自的條目中描述。數學跟科學很接近但有所區别(至少在現代的觀念上是這樣認為)。科技涉及設計有用的物件和系統的創造過程,跟尋求传统意义上的真理(empirical truth)又有所不同。哲學跟科學的不同在哲學還尋求其他的知識領域,如倫理學,即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都是以既定的事實作爲理論基礎。實際上這些領域都作爲外在的重要工具為其他領域所用。.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科学史 · 查看更多 »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Милутин Миланковић,拉丁化:Milutin Milanković,發音:,)是一位塞爾維亞土木工程師、地球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因為冰河時期的研究而聞名;他提出了地球長期氣候變化和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關係,也就是今日的米蘭科維奇循環。米蘭科維奇提出了地球科學的兩大貢獻。第一個是關於地球日照的學說(Canon of the Earth's Insolation),該學說特別指出了太陽系各行星氣候特徵;第二個貢獻是解釋地球氣候變遷是因為地球和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這解釋了過去地球冰河時期的發生時間,並可預測地球未來氣候變化。.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米盧廷·米蘭科維奇 · 查看更多 »

盤古大陸

古大陸(Pangaea 或 Pangea),又稱“超大陸”、“泛大陆”,原文為希臘語 Παγγαία,是 πᾶν(全部)和 γαῖα(陸地)的合字,即「全陸地」。盤古大陸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3.35-1.75亿年存在大片陸地。而這個名字是由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所提出的。 罗迪尼亚大陆解体形成了冈瓦纳大陆(又分为东冈瓦纳大陆包括澳洲与南极洲克拉通,与西冈瓦纳大陆),以及劳亚大陆,以及单独的西伯利亚地块、波罗的地块等。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為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經過三個階段的分裂,形成現今大陸的分布情形: 第一階段: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中葉。 第二階段:由於今北美東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動,將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階段:南美和北美的分離,形成墨西哥灣,南極和馬達加斯加邊界的火山活動,使西印度洋逐漸生成。 由於板塊運動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大陸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稱為终極盤古大陸(Pangea Ultima 或 Pangea Proxima),預測在二億五千萬年後形成。 包圍盤古大陸的海洋稱為泛大洋或盤古大洋(Panthalassa)。 Pangea animation 03.gif|盘古大陆分解动态示意图 Pangäa.jpg|北美、南美、非、歐四洲,可互相接和在一起.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盤古大陸 · 查看更多 »

韦格纳,A.L.

#重定向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韦格纳,A.L. · 查看更多 »

马尔堡大学

尔堡大学,全称马尔堡菲利普大学(Philipps-Universität Marburg),是一所位于德国黑森州马尔堡的大学,1527年由黑森-卡塞尔伯爵菲利普一世创办,是世界上第二所新教大学。 馬爾堡大學擁有兩萬名左右的學生,使得马尔堡这座总人口不到8万的小城成为知名的“大学城”(Universitätsstadt)。.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马尔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魏格纳环形山

魏格纳环形山(Wegener)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暨气象学家,极地研究者、大陆漂移说创始者"阿尔弗雷德·洛塔尔·魏格纳"(1880年-193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魏格纳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韋格納

#重定向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阿爾弗雷德·韋格納 · 查看更多 »

膨脹地球說

膨脹地球說是一個假設地球上的大陆漂移都是因地球膨脹所致的學說。相反,則是假設地球上的板塊移動都是因地球收縮所致的學說。自從板塊構造論出現後,膨脹地球說和收縮地球說便被科學界一致否定了。.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膨脹地球說 · 查看更多 »

量子引力

量子引力,是對引力場進行量子化描述的理論,屬於萬有理論之一。研究方向主要嘗試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當前物理學尚未解决的問題。當前主流嘗試理論有:超弦理論、迴圈量子重力理論。引力波的发现,为量子引力理论提供了新的佐证。.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量子引力 · 查看更多 »

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於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所創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該校後因二戰緣故,而與柏林自由大學誕生關聯密切。柏林洪堡大学2012年6月入选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柏林洪堡大學 · 查看更多 »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板块构造论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汉堡大学

汉堡大学是一座位于德国汉堡市的大学,1919年建校,它是德国最大的大学之一。大学校区位于汉堡-爱斯布图勒,地理位置为北纬53°34'1",东经9°59'2"。.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汉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截至2013年已出14辑600种。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从1950年代起印行至今,包含五大类:哲学类,历史、地理类,政治、法律、社会类,经济类,语言类。除常规版本外,其中一些作品还有精装本和节选本。因收录数目及翻译质量頗佳,該丛书在中国颇受好评。 对于原有单行本的书籍,被编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一般仍用原纸型,并不重新排版,译文及序跋都一仍其旧,故这套丛书体例并不统一。某些书籍的字体字型与现今出版物有差异。丛书中包括古希腊名著在内的各种学术名著大多是从原著直接汉译,也有部分版本参照各种语言译本翻译,如企鹅丛书等。 2009年,商务印书馆推出该丛书的“珍藏版”,共400种、490册,并于9月24日在北京召开出版座谈会。201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该丛书的“分科本”,分科本在2009年“珍藏本”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从2009年到2011年新出版的第十一、十二辑书目,共500种,以软精装形式出版,并于11月19日在北京商务印书馆礼堂召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座谈会暨第十四辑专家论证会。.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T-Z)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T,U,V,W,X,Y及Z开头的环形山。.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T-Z) · 查看更多 »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擴張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所發展出的進階地球地質活動學說。在各大洋的中央有一帶狀分布的海岭,這些帶狀海岭是下方地幔軟流層的出口。不斷涌出的熔岩自海岭流出,冷卻而成為剛性強的大洋地殼。大洋地殼不斷的受到新由海岭湧出的熔岩所推擠而向兩旁移動,使海面積擴大,同時大陸地殼受到推擠而分離。导致海底扩张的原因是海水不平衡的压力导致的板块漂移。 地球上大约3/4的表面由海洋覆盖,海水的总量巨大,对海底以及周围陆地的压力也十分巨大。由于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和不同区域海水温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海水对不同板块的压力是不平衡的,这就使得板块发生漂移,同时也就产生了海洋带状岭。 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地球两极冰川的溶化,海水总量的增加,海水对板块漂移的作用将增大,即大陆漂移的速度将增大,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增多。.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海底扩张学说 · 查看更多 »

11月1日

11月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5天(闰年第30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0天。.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11月1日 · 查看更多 »

1912年

没有描述。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1912年 · 查看更多 »

1月6日

1月6日是公历年的第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9天(闰年是360天)。.

新!!: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和1月6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魏格纳魏格纳,A.L.韋格納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