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选帝侯

指数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185 关系: 博義九世卡羅琳 (安斯巴赫)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塔尔基兴-上森德灵-福斯滕里德-菲尔斯滕里德-索恩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大特权大蒂尔加滕公园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天主教美茵茨教區天主教特里尔教区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奥利瓦条约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奧爾米茨條約威廉·硕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法倫王國安妮 (英国女王)富格尔家族小蒂尔加滕公园尿尿小童巴伐利亚巴伐利亚选侯国巴伐利亞王國巴登大公國巴登统治者列表巴登選侯國巴登藩侯國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帝國行政圈帝國議會 (神聖羅馬帝國)布谷鸟钟布赖特沙伊德广场三十年戰爭乔治二世 (大不列颠)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 (黑森-卡塞尔)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弗兰肯的埃贝哈德弗里德里希·威廉·格奥尔格·阿道夫 (黑森-卡塞尔)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 (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三世 (萨克森)弗里德里希三世 (普法尔茨)弗里德里希一世 (符腾堡)弗雷德里克 (威尔士亲王)御林广场德式圣诞蛋糕德国德国君主列表德国世界遗产列表...德国国旗德累斯顿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德累斯顿王宫德意志之角德意志农民战争德意志统一圣巴斯弟盎堂 (曼海姆)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喬治三世喬治四世哈布斯堡王朝八男?別鬧了!勃兰登堡藩侯勃兰登堡选帝侯皇家旗 (英國)皇帝玛丽亚·特蕾西亚神圣罗马帝国神聖羅馬皇帝科特布斯科隆科隆總主教科隆選侯國符腾堡符腾堡统治者列表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第四次俄土战争米迦勒·寇哈斯索菲 (汉诺威选侯夫人)約翰·格奧爾格四世约翰·弗里德里希 (萨克森)约翰·格奥尔格三世约瑟夫·冯·夫琅和费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美因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美茵茨主教座堂美茵茨選侯國美泉瓦伊诺一世瓦茨拉夫四世特里尔特里尔大学白山战役韦廷王朝韋廷家族恩斯廷系諸邦國莱比锡大学選舉君主制菩提樹下大街萨尔茨堡萨克森-哥达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萨克森-阿尔滕堡萨克森公国萨克森王国萨克森自由州領域等級西里西亞馬丁·路德马丁·鲍曼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鲁普雷希特 (德意志)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黑森-卡塞尔伯国黑森统治者列表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霍亨索伦王朝部落公国阿尔坎杰罗·科雷利阿尔布雷希特 (勃兰登堡)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勃兰登堡)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阿梅迪奥八世金玺诏书采邑主教腓特烈·威廉三世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腓特烈二世 (勃兰登堡)腓特烈五世 (普法尔茨)腓特烈四世 (普法尔茨)英国君主配偶列表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选帝侯路堤柏林柏林大教堂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柯尼斯堡東普魯士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欧根亲王汉诺威汉诺威 (地区)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统治者列表波希米亞王國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 (1569年-1648年)漢斯-約阿希·馬西里本杰明·汤普森,伦福德伯爵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海德堡大学海德堡老桥铜猴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新教新教联盟慕尼黑拿骚-锡根的约翰·毛里茨拉斯洛五世曼海姆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普魯士王國普鲁士公国普法尔茨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10月18日1600年-1699年條約列表1701年1月17日3月18日3月28日 扩展索引 (135 更多) »

博義九世

教宗博義九世(Bonifacius PP.,原名Piero Tomacelli,1356年—1404年10月1日)於1389年11月2日至1404年10月1日岀任羅馬教宗。1356年生於那不勒斯,在1404年10月1日死於罗马。他是大分裂发生后第二位驻罗马的教宗。在他前任時代法国王室有在亞維農扶植克勵七世為對立教宗。.

新!!: 选帝侯和博義九世 · 查看更多 »

卡羅琳 (安斯巴赫)

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卡羅琳(Caroline of Ansbach,),是英國喬治二世的妻子,1727年起成為英國的王后。.

新!!: 选帝侯和卡羅琳 (安斯巴赫) · 查看更多 »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Kazimierz IV Jagiellończyk,)雅盖隆王朝的波兰国王(1447年~1492年在位)。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与索菲亚·霍尔桑斯卡之幼子,生于克拉科夫。他在1440年以13歲之齡,被立陶宛貴族立為立陶宛大公(1440~1492年在位),後來又在其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於1444年11月10日與鄂圖曼土耳其激戰敗死後,迫使波蘭貴族在1447年接受他成為較強勢的波蘭國王,統治波蘭與立陶宛直到1492年過世之時。 他在十三年戰爭(1454-1466年)中徹底擊敗條頓騎士團,收復波美拉尼亞。他對國內貴族進行強勢鬥爭,對王權的強化與中央議會(瑟姆)的重要性具有鮮明作用(壓制教會勢力並使國王主導主教的選舉),但是因為對條頓騎士團作戰需要人力物力,被迫向中小貴族進行妥協(代價是損害中產階級的利益),使波蘭王權轉趨弱勢,貴族的黃金自由蓄勢待發。對比西歐逐漸流行的君主專制(絕對君主制),波蘭逆勢發展成貴族民主制的結果,最終與民族國家運動產生巨大衝突,在17世紀中葉爆發了毀滅性災難。 不過,卡齐米日四世在擴展雅蓋隆王朝的勢力上有很大進展,1471年他的長子——乌拉斯洛二世成為波希米亞國王;當強大的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白騎士」匈雅提之子)於1490年死後,匈牙利貴族立刻拋棄馬加什唯一的私生子,擁立乌拉斯洛二世兼任匈牙利國王,雅蓋隆王朝因此稱雄於中東歐(當時匈牙利是東歐次強,僅次於鄂圖曼土耳其)。不過波蘭與立陶宛在東、南方的勢力,卻因為莫斯科大公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而開始後退。.

新!!: 选帝侯和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 查看更多 »

塔尔基兴-上森德灵-福斯滕里德-菲尔斯滕里德-索恩

塔尔基兴-上森德灵-福斯滕里德-菲尔斯滕里德-索恩(Thalkirchen-Obersendling-Forstenried-Fürstenried-Soll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市辖第19区,于1992年由多个原较小的市辖区及合并而成。所谓的巴尔德高地(Balde-Höhe)即位于第19区,这是一座位于修道院地带的山丘(海拔573米),为慕尼黑市内的最高点。影响城市气候的重要绿色通道(伊萨尔河谷、、森德灵森林或是、西门子小树林、等)也都毗邻或通过该区,这是由差异很大的市分区所组成。 与第19区相邻的分别是北部的市辖区哈德恩、森德灵-西公园和森德灵以及东部伊萨尔河对岸的市辖区下吉兴-哈拉兴。第19区以南和以西则组成了慕尼黑的城市边界,位于南部边界外侧的是市镇、非建制地区以及位于西侧的市镇。.

新!!: 选帝侯和塔尔基兴-上森德灵-福斯滕里德-菲尔斯滕里德-索恩 · 查看更多 »

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安德热·塔德乌什·博纳文图拉·柯斯丘什科 (波兰语:Tadeusz Kościuszko;),波兰军队领导人,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美国的民族英雄, 擔任国家武装部队(波兰语:Najwyższy Naczelnik Siły Zbrojnej Narodowej)最高司令领导了反抗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科希丘什科起义。 在领导1794年起义之前,他作为大陆军上校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大陆会议为感谢他对大陆军的全心投入,升他为准将,而科希丘什科也加入美国籍。 在波兰语中,人们常用Tadeusz Kościuszko,而全称Andrzej Tadeusz Bonawentura Kościuszko也可以看到。在立陶宛语中,柯斯丘什科的名字译为Tadas Kosciuška或Tadeušas Kosciuška。在白俄罗斯语中,被译为Тадэвуш Касцюшка。.

新!!: 选帝侯和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 查看更多 »

大特权

《大特权》 (,即)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四世于1358或1359年的一份文件,将奥地利从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公国提升为大公国。1156年,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了《小特权》,将原属巴伐利亚的提升为一个独立的公国,称奥地利公国。同样,1358或1359年的《大特权》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奥地利大公国。 这份文件极大影响了奥地利随后的政治发展,并在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之间建立了一道神圣罗马帝国内独一无二的联结。.

新!!: 选帝侯和大特权 · 查看更多 »

大蒂尔加滕公园

大蒂尔加滕公园,或称蒂尔加滕公园、蒂尔加藤公园(Großer Tiergarten),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下辖蒂尔加滕区的一座城市公园。公园总面积2.1平方公里(210公顷),是德国第三大、柏林第二大市内公园,小于同在柏林的。几条大街从公园中穿过,其中包括六月十七日大街。这些大街交汇于公园中央的胜利纪念柱,交汇处的环路和胜利柱组成“”。.

新!!: 选帝侯和大蒂尔加滕公园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

天主教科隆總教區(德語:Erzbistum Köln;拉丁語:Archidioecesis Coloniensis)是羅馬天主教在德國科隆設立的總教區,也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采邑主教區之一,與其他領土一起並稱為科隆采邑總主教區,12世紀科隆總主教被立為選帝侯後又被稱為科隆選侯國。.

新!!: 选帝侯和天主教科隆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美茵茨教區

天主教美因茨教區(Dioecesis Moguntinus、Bistum Mainz)是羅馬天主教以德國中南部萊茵蘭-普法爾茨首府美因茨為中心的一個教區,屬弗賴堡總教區。 2012年,有教友754,380人,2008年,有336個堂區、533名司鐸、121名執事、134名修士、362名修女。現任教區主教為卡爾·萊曼樞機。教區分為兩個不相連的部分,分別位於萊茵蘭-普爾法茨和黑森。 教區成立於4世紀,747年升為總教區,1801年11月29日被降為教區。歷史上教區總主教是神聖羅馬帝國七位選帝侯之一,直至選舉權被轉移至雷根斯堡主教為止。 M Category:美茵茨.

新!!: 选帝侯和天主教美茵茨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特里尔教区

天主教特里爾教區(Dioecesis Trevirensis、Bistum Trier)是羅馬天主教以德國中南部萊茵蘭-普法爾茨特里爾為中心的一個教區,屬科隆總教區。 2010年有教友1,504,500人,佔轄區總人口61.0%。教區下轄926個堂區,有1,053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卡爾·萊曼樞機。教區分為兩個不相連的部分,分別位於萊茵蘭-普爾法茨和薩爾。 教區成立於3世紀,8世紀升為總教區,1801年11月29日被降為教區。歷史上教區總主教是神聖羅馬帝國七位選帝侯之一,直至轄區被拿破崙佔領為止。 T.

新!!: 选帝侯和天主教特里尔教区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

奥古斯特三世,有时被以绰号称为撒克逊或臃肿者(August III.; August III.),在1733年到1763年间,为萨克森选王侯,称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Kurfürst Friedrich August II.),在1734年到1763年间,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綽號「肥胖王」。.

新!!: 选帝侯和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

(強壯的)奥古斯特二世(波兰语: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语: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1694年—1733年)及波兰国王(1697年—1706年,1709年—1733年)他被認為是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的宮廷輝煌的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因其身形魁梧、力大無窮而綽號「強力王」、「鐵腕」,據說可徒手折斷馬蹄鐵、單手破牆。他於年輕時(1687年)曾造訪過法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凡爾賽宮的華麗排場與路易十四的絕對王權非常仰慕,因此終生以路易十四為偶像。但是他一生的成就有限,只建立了薩克森的絕對君主制,並獲得王權虛設的波蘭王冠一頂;其領土與人口並無實質增加,可說是半吊子的雄圖霸業。.

新!!: 选帝侯和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奥利瓦条约

《奥利瓦条约》(德语:Vertrag von Oliva、波兰语:pokój oliwski、瑞典语:Freden i Oliva)也称《奥利瓦和约》,于1660年4月23日在波兰王国王家普鲁士省但泽附近的奥利瓦签署,签署方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勃兰登堡-普鲁士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和波兰国王约翰二世。 条约中,约翰二世宣布放弃对瑞典王位的要求,同时放弃利沃尼亚和里加,上述地区自1620年代后被瑞典控制。条约解决了自齐格蒙特战争(1598年-1599年)、波兰-瑞典战争(1600年-1629年)、北方战争(1655年-1660年)以来瑞典和波兰之间一直持续的战争状态。 条约还确认霍亨索伦家族拥有曾是波兰附庸的普鲁士公国的完全主权,但如果霍亨索伦家族被结束其统治,则普鲁士仍归波兰王室拥有。 《奥利瓦条约》和同年《哥本哈根条约》的签署代表瑞典帝国的实力达到顶峰。 Category:17世纪欧洲条约 Category:1600年代欧洲 Category:神圣罗马帝国条约 Category:德国条约 Category:波蘭條約 Category:瑞典條約 Category:領土變更相關條約 Category:波兰政治史 Category:瑞典帝国 Category:1600年.

新!!: 选帝侯和奥利瓦条约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1740年—1748年),或稱奧地利領地繼承權戰爭,起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1,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當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

新!!: 选帝侯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奧爾米茨條約

奧爾米茨條約 (Punctation of Olmütz;Olmützer Vertrag),是在1850年11月29日有普鲁士与奥地利签订的条约,基于奧爾米茨 (今捷克奧洛穆克会议的结果。这事件被称为奧爾米茨之耻,因为普鲁士被迫向奥地利称臣。 条约之签订,源于两国争夺德意志邦联的领导权。奥地利一直支配邦联,但邦联在1848年革命后瓦解。腓特烈·威廉四世不甘受制于奥国,遂于1850年成立由普鲁士领导的埃尔福特联盟,以期统一德意志邦国。 黑森选帝侯与臣民争执,奥地利首相施瓦岑貝格借机进一步孤立普鲁士。奥地利与其盟军进驻黑森。1850年11月8日,普军几乎与奥军盟友巴伐利亚在富尔达开战。而且,在10月时,俄国的尼古拉一世在华沙与奥地利达成协议,间接鼓励奥国去对付普鲁士。普王自知势孤力弱,惟有与奥地利妥协,以免引起战争,自削实力。 根据条约,普鲁士放弃领导邦国、统一德意志的计划,德意志邦联重新成立。普鲁士向奥地利称臣,并同意撤军;又与邦联议会合作,干预黑森与荷尔斯泰因的问题。她也答应取消埃尔福特联盟。虽然普国有感受辱,但能保住实力,谋求革新。她早前成立关税同盟,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上后来俾斯麦的改革,普鲁士最终统一德意志。.

新!!: 选帝侯和奧爾米茨條約 · 查看更多 »

威廉·硕特

威廉·硕特(Wilhelm Schott,),德国东方学家和汉学家。 硕特曾在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学习东亚语言,1833年开始教授中国语言与哲学,1838年获得美因茨大学副教授职位,并教授土耳其语、波斯语、汉语、满语、蒙古语、藏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察合台语以及日语。硕特是柏林考古学、人类学与史前史学协会(德语:Berliner Gesellschaft für Anthropologie, Ethnologie und Urgeschichte)荣誉会员,被称为最谦逊、最勤奋的德国汉学家之一。.

新!!: 选帝侯和威廉·硕特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älischer Friede,Peace of Westphalia)是指于1648年10月24日分別在神聖羅馬帝國明斯特市和奥斯纳布吕克市(威斯特伐利亚區)簽定的一系列和約,標誌著三十年战争的结束。簽約方包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西班牙王國、法蘭西王國、瑞典帝國、荷蘭共和國、以及帝國自由城市。和約由《明斯特和約》(簽約雙方為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王國以及各自盟友)和《奧斯納布魯克條約》(簽約雙方為神聖羅馬帝國和瑞典帝國以及各自盟友)組成。和約象徵三十年战争和八十年戰爭结束,政治学者一般将该条约的签订视为“民族国家的开始”。 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條約》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新!!: 选帝侯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法倫王國

威斯特法伦王国是一個1807年-1813年間在現時德國境內存在的國家。雖然官方上威斯特法伦是一個獨立王國,但實際上卻是法國的附庸國,由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統治。雖然王國有「威斯特法伦」一詞,但王國只擁有這地區的一小部分。 威斯特法伦王国是由西元1807年普魯士王國於提爾西特條約中割讓的領土、馬德堡公國、前漢諾威選候國、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和黑森等選候國所組成。王国的首都是卡塞爾,國王居住於威廉高地王宮,入住後改名為拿破崙高地王宮。王国亦是萊茵邦聯的一員。 為了成為拿破崙的「模範國家」,政府重新編寫了一部憲法,而且進行了一連串的社會改革,包括取消農奴制、容許私人企業、推行拿破崙法典、以及度量衡改為公制等等。在拿破崙征服之前,言論自由仍然受到剝削、而且政府亦有一套審查制度監察人民。而王国必須向拿破崙提供士兵和財政支援以協助戰爭,因此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 西元1813年9月俄軍哥薩克騎兵包圍卡塞爾,完全擊潰法軍並重奪該城。10月1日哥薩克騎兵完全征服了整個王國,但三日後国王熱羅姆·波拿巴帶領法軍回歸,並預備重奪卡塞爾。接著黑森-卡塞爾選帝侯威廉一世很快到達,而哥薩克騎兵亦再次圍困該城。隨着拿破崙1813年10月19日在萊比錫戰役中的失敗,俄軍宣佈王國瓦解,而且回復至1806年時的狀態。.

新!!: 选帝侯和威斯特法倫王國 · 查看更多 »

安妮 (英国女王)

安妮(Anne,又譯為安;),通称安妮女王(Queen Anne),1702年3月8日起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707年3月1日,英蘇《联合法令》正式生效,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於是她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王”的名义继续统治,直到1714年逝世。 安妮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及七世与夫人(即位前)的次女。1683年,她与丹麦的喬治親王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被確認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威廉三世及二世的王位继承人。1702年威廉逝世,安妮即位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併,两个国家真正地联合在一起。 自1701年起,安妮就飽受體質虛弱及無後嗣問題的困擾,即使當年的“嗣位法”規定:排除掉所有天主教徒的王位繼承權之後,英國王位將由新教的漢諾威家族繼承(德意志諸侯),但安妮和多數英人卻認為這樣的安排並非最令人滿意的選擇。1710年後,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多次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联系,希望詹姆斯能夠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詹姆斯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为首席大臣(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確保新教的汉诺威选帝侯格奥尔格一世·路德维希,能夠安全地繼承英國王位。 雖然安妮是個貪吃肥胖的平庸婦女,但她虔誠篤實的性格,配上一定的政治敏銳度,使她經常能順應民意、放權給國會與才幹大臣(約翰·邱吉爾為首),促進了內閣制的發展。加上當時英國軍事與經濟的發展都一片大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更使英國大獲其利並上升為一流大國(成為超越荷、法的海上首強)(英)尼爾·弗格森 著,雨珂 译:《帝國》,第一.

新!!: 选帝侯和安妮 (英国女王) · 查看更多 »

富格尔家族

富格尔家族(,又译--家族、佛该尔家族)是15世纪到16世纪德意志著名的工商业和银行业家族。早期主要经营纺织品,后因向中欧国家的君主和诸侯出借巨额贷款而获得了许多矿山的开采权和货币铸造权,16世纪初家族产业达到顶峰。富格尔家族的银行业取代了曾经辉煌一时的-zh-cn:美第奇; zh-hk:美第奇; zh-tw:梅第奇-家族的地位,在16世紀上半可說是基督世界最有錢的家族。富格尔家族还从事对美洲的贸易,在秘鲁建立殖民区,开采美洲的贵金属资源;並且貸款給帝王諸侯,賺取巨額的利息,譬如最重要的債主——西班牙國王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就為了在1519年被選帝侯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向富格爾商借了巨額貸款,開始他長達37年的借貸生涯。富格爾家族因此從查理五世手上,獲得豐厚的利權與特許權,並把金融周轉中心設在南尼德蘭的安特衛普(16世紀歐洲的貿易金融中心),把資金投資在歐洲各地利潤較高的事業。 可惜好景不長,當富格爾誠實的顧客查理五世於1558年去世之後(先在1556年退休,把他的「日不落帝國」分給弟弟斐迪南一世與兒子腓力二世),繼承西班牙帝國的國王腓力二世,悍然在1559年宣布西班牙破產,拒付利息與債務,使富格爾資產損失近半。接著在1560年又因為中南美洲的白銀產量陡然暴增(採用新的水銀提煉法,使礦產大幅提升),造成世界的物價革命,富格爾的資產大幅貶值,再次受到重擊,因此很快就在16世紀後葉沒落下來。1607年,隨著大債主腓力三世宣告破產而拒償債務,富格爾終於承受不住,跟著宣告破產了。.

新!!: 选帝侯和富格尔家族 · 查看更多 »

小蒂尔加滕公园

小蒂尔加滕公园(Kleiner Tiergarten),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下辖的一座城市公园。.

新!!: 选帝侯和小蒂尔加滕公园 · 查看更多 »

尿尿小童

--(Manneken Pis,le Petit Julien),又譯為撒尿小童像、--,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市標。這座聞名於世的小男孩銅像是一座落於市中心步行區的雕像及噴水池。這個五歲小孩身材的雕像不大(身高約53公分),但有將近四百年的歷史。.

新!!: 选帝侯和尿尿小童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选帝侯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选侯国

巴伐利亚选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独立的世袭选帝侯国,国祚从1623年持续到1806年,并在其后被提升为巴伐利亚王国。 选侯国最早是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幼系分支所统治的巴伐利亚公国,该支系在1777年还继承了家族长系分支的普法尔茨选侯国。长系分支的族长,即普法尔茨行宫伯爵,是神圣罗马帝国内根据1356年金玺诏书确立的七大选帝侯之一,但是幼系分支的族长即巴伐利亚公爵则不是。1621年,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被处以帝国制裁令,以惩罚他参与了波西米亚人叛乱,该叛乱旨在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帝国制裁令剥夺了腓特烈五世的选帝侯地位,将其权利,与对上普法尔茨的统治权,一并交与对皇帝保持忠诚的幼系分支族长,即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尽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恢复了腓特烈五世的儿子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地位,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及他的的后裔能继续保有已继承的选帝侯地位,直到1777年幼系分支绝嗣。幼系绝嗣后,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长幼两系终于重新统一,巴伐利亚与普法尔茨两个选侯国也形成了共主邦联,直到神圣罗马帝国解散。1805年签署的普雷斯堡和约将原先的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升格为巴伐利亚国王,称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而神圣罗马帝国则在第二年宣布解散。.

新!!: 选帝侯和巴伐利亚选侯国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亞王國

巴伐利亞王國(德語:Königreich Bayern)是德意志地區曾經存在的一個王國,也曾是萊茵邦聯,德意志邦聯以及德意志帝國的組成國。該國是於1805年由原先的巴伐利亞選侯國升格而來,並持續存在到1918年。維特爾斯巴赫的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在1805年成為巴伐利亞的第一位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Maximilian I Joseph)。直到王國在1918年滅亡前,王權持續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掌控。現代巴伐利亞大部分的邊界是於1814年的巴黎條約簽署後確立的,其中巴伐利亞把蒂羅爾和福拉爾貝格讓予奧地利帝國,同時接收阿沙芬堡和維爾茨堡。 隨著德意志地區於1871年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王國成為新帝國的下屬邦國,並在規模、權力和財富上僅次於帝國內占主導地位的普魯士王國。 自1918年王國和帝國滅亡以來,巴伐利亞一直是德國的一部分。.

新!!: 选帝侯和巴伐利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巴登大公國

巴登大公國(Großherzogtum Baden)是德國西南部萊茵河東岸曾經存在的一個大公国,國祚由1806年至1918年。.

新!!: 选帝侯和巴登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巴登统治者列表

以下是巴登历代统治者名单,巴登所有统治者都属于策林格(Zähringer)王朝。.

新!!: 选帝侯和巴登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登選侯國

巴登選侯國是1803年至1806年之間存在的神聖羅馬帝國邦國,1803年根據《帝國代表重要決議》巴登獲升為選侯國,當時的巴登藩侯卡爾·弗里德里希升為選帝侯。.

新!!: 选帝侯和巴登選侯國 · 查看更多 »

巴登藩侯國

巴登藩侯國 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諸侯國。藩侯國位於今天德國西南部的萊茵河上游一帶。巴登於1112年正式成為一個藩侯,國祚持續到1803年。其後,藩侯國升格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選侯國。1806年,巴登選侯國接收了一些其他的領土,並升格為巴登大公國。巴登的統治者一直屬於士瓦本王朝的分支策林格王朝。.

新!!: 选帝侯和巴登藩侯國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或称汉诺威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Hannover 或 Kurhannover),建立于1692年,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第9个选侯国。其选侯地位于1708年被正式承认。 该公国被韦尔夫家族下的一个分支—汉诺威王朝所统治。除了汉诺威家族,韦尔夫家族下的其他分支也曾统治过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的其他领土。到1705年后,这些领土上只剩下两个独立的公国。其中一个是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公国,作为独立的不伦瑞克公国存在 (头衔确立于1815年),国祚持续到1918年。而另一个公国,即继承自卡伦贝格公国(Fürstentum Calenberg)的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1714年,随着选侯乔治一世登上了大不列颠王国的王位,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与大不列颠王国组成了君主联合统治。结果是,大不列颠王国被迫一次又一次不情愿地参与进德国内部的事物。但是,在选侯国内部,它仍然是一个由独立的政府与机构单独统治其领土的国家。1807年,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被并入拿破仑控制的威斯特法伦王国。1814年,维也纳会议将选侯国升级为汉诺威王国。与英国皇室的联合统治则一直持续到1837年才结束。.

新!!: 选帝侯和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 查看更多 »

帝國行政圈

帝国行政圈(Circulus imperii,复数形式Circuli imperii;Reichskreis,复数形式Reichskreise)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行政体系,囊括了其诸多成员国,但最初不包括选帝侯和哈布斯堡王朝世袭领地。1500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改进帝国的治理而推动改革,建立了这一体系,并一直沿用至1806年。.

新!!: 选帝侯和帝國行政圈 · 查看更多 »

帝國議會 (神聖羅馬帝國)

帝國議會(Dieta Imperii 或 Comitium Imperiale; Reichstag) 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審議與立法機構。 議會成員被稱為帝國政治體,並被分為三個議事團。最早起源於中世紀的,這樣的集會隨著時代變遷最終形成永久且常態化的帝國議會。從1663年開始直到1806年帝國解體為止,帝國議會於雷根斯堡形成並維持長達百年的。 根據封建法,帝國政治體的權力僅次於神聖羅馬皇帝。持有一個帝國領地代表帝國議會中擁有一票。因此一名議會成員可能依據其所擁有之領地數量而在帝國議會中同時擁有數張選票甚而能於不同的議事團中參與投票。議會成員一般不直接參與議事,而是派遣代表前往位於雷根斯堡的永久議會。晚期的帝國議會實際上即為帝國各領地大使的永久集會。.

新!!: 选帝侯和帝國議會 (神聖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布谷鸟钟

布谷鳥鐘(德语:Kuckucksuhr),產自德國黑森林地區,與同一地區出產的拉克施爾德鐘(德语:Lackschild-Uhr)齊名天下。它的内部有設計精巧的齒輪装置,每到半點和整點,鐘上方的小木門就會自動打開,並且出現一個會報時的的布谷鳥,發出悅耳的“咕咕”的叫聲。因此,也稱作咕咕鐘。 布谷鸟鐘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而最早的-布谷鸟鐘出现于1730年到1750年之间的黑森林地区,那时的黑森林地区鐘表制造业已相当盛行,許多家庭都以造表为生。19世纪后半叶起,布谷鸟鐘成为世界闻名的纪念品和外国人眼中德国的一种标志。.

新!!: 选帝侯和布谷鸟钟 · 查看更多 »

布赖特沙伊德广场

布赖特沙伊德广场(Breitscheidplatz),或譯布莱兹雪德广场,是德国首都柏林西部夏洛滕堡区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广场,被看做是两德统一之前西柏林的市中心和象征。.

新!!: 选帝侯和布赖特沙伊德广场 · 查看更多 »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新!!: 选帝侯和三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乔治二世 (大不列颠)

乔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英国国王,汉诺威选帝侯。.

新!!: 选帝侯和乔治二世 (大不列颠)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 (黑森-卡塞尔)

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威廉·阿尔布雷希特·格奥尔格(ALEXANDER FRIEDRICH Wilhelm Albrecht Georg,),黑森家族卡塞尔支族长。 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1863年生于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黑森-卡塞尔的弗里德里希与普鲁士公主玛利亚·安娜·弗里德里克的次子。1884年长兄弗里德里希·威廉因海难去世,他成为黑森家族卡塞尔支族长,黑森选侯继承人,称黑森领地伯爵。 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为了与平民吉塞拉·施多克霍那(Gisela Stockhorner,1884年1月17日—1965年6月22日)结婚,于1925年3月15日放弃黑森家族卡塞尔支族长之位,将其让度给自己的弟弟,前芬兰国王弗里德里希·卡尔。二人于1925年3月25日结婚,婚后没有子嗣。 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于1945年在黑森的伏隆豪森去世,终年82岁。 Category:布拉班特王朝.

新!!: 选帝侯和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 (黑森-卡塞尔)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曆;儒略曆: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國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間改革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期前半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爆發了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固執,又極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稱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不過,在他的統治下,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在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他率領軍隊橫跨大半個歐洲,一直攻至法國巴黎,使俄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的陸權國家。在維也納會議上,他聽從本尼格森伯爵的進言,將歐洲各國的土地歸還各國王室,以免去佔領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面對各國王室道義上的責難,此舉為他羸得了歐洲輿論的普遍支持,從而使俄國瓜分波蘭和吞併芬蘭時並未受到反對。同時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恐嚇鄂圖曼帝國,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不敢在俄軍進佔歐洲時乘虛而入。於是,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當時歐洲的一大軍事強權。.

新!!: 选帝侯和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弗兰肯的埃贝哈德

埃贝哈德三世 (德语:Eberhard III,约885 – 939年10月2日)出自康拉丁家族,918年从兄长康拉德一世继承了弗兰肯公爵的头衔。926 - 928年还曾代管洛林公国。.

新!!: 选帝侯和弗兰肯的埃贝哈德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威廉·格奥尔格·阿道夫 (黑森-卡塞尔)

弗里德里希·威廉·格奥尔格·阿道夫(Friedrich Wilhelm Georg Adolf,),简称黑森-卡塞尔伯爵弗里德里希,黑森-卡塞尔-鲁姆彭海姆领地伯爵,前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于1875年去世后成为黑森家族卡塞尔支族长,称黑森-卡塞尔领地伯爵。.

新!!: 选帝侯和弗里德里希·威廉·格奥尔格·阿道夫 (黑森-卡塞尔)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 (萨克森选侯)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Friedrich Christian Leopold Johann Georg Franz Xaver,)出生于德累斯顿,逝世于同地.是波兰国王和萨克森选侯奥古斯特三世的三子,他属于萨克森韦廷王朝阿尔布雷希特系的选帝侯,他还任神圣罗马帝国元帅。.

新!!: 选帝侯和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 (萨克森选侯)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三世 (萨克森)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der Weise,),萨克森选侯(1486年-1525年在位)。他是德国宗教改革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一度被德意志諸侯們公推為神聖羅馬皇帝,但他放棄了,並轉而支持來自西班牙的查理,所以人稱為智者腓特烈、英明的腓特烈(Friedrich der Weise),另一個原因,他也被認為是當時最博学多才的德意志诸侯。.

新!!: 选帝侯和弗里德里希三世 (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三世 (普法尔茨)

(虔诚的)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der Fromme,),普法茨选侯(1559年-1576年在位)。 腓特烈三世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西莫恩分支的成员西莫恩公爵约翰二世之子,1546年起腓特烈三世皈依路德宗,1557年继承父亲的爵位和领地。1559年,持有普法茲選侯头衔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长支绝嗣,腓特烈三世代表幼支,继承了选侯的职位。 1561年腓特烈改信加尔文宗,因此引起了一些路德宗王公的敌视。他支持同屬加尔文宗的法国胡格诺派新教徒,也向尼德兰的新教徒提供援助。1563年,腓特烈三世主持制订了加尔文主义的重要探題書《海德堡探題》,从而为加尔文主义奠定了系统化的基础。 F Category: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新!!: 选帝侯和弗里德里希三世 (普法尔茨)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一世 (符腾堡)

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卡尔(Friedrich Wilhelm Karl),1798年继承父位成为符腾堡公爵,称弗里德里希三世;1803年升为符腾堡选侯,1806年成为符腾堡王国的第一任国王,称弗里德里希一世。.

新!!: 选帝侯和弗里德里希一世 (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 (威尔士亲王)

威尔士亲王腓特烈王子(The Prince Frederick, Prince of Wales,),全名:腓特烈·路易斯(Frederick Louis),又稱為不伦瑞克-吕讷堡的腓特烈·路德维格公爵。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长子,英国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威尔士亲王,但未及成为英国国王即逝世。.

新!!: 选帝侯和弗雷德里克 (威尔士亲王) · 查看更多 »

御林广场

御林广场(Gendarmenmarkt)是德国柏林中区(Mitte)的一个广场,经常被认为是柏林最美的地方。广场上有3座主要建筑:广场的西部是柏林音乐厅,广场的北侧是法国大教堂,而德国大教堂则位于广场的南侧。广场的中心是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雕像。御林广场的面积大约为4.8万平方米。.

新!!: 选帝侯和御林广场 · 查看更多 »

德式圣诞蛋糕

德式圣诞麵包(Christstollen),一種質地像硬面包、但製作材料像水果蛋糕的麵點。是德國耶誕節期間的傳統節慶食品。.

新!!: 选帝侯和德式圣诞蛋糕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选帝侯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君主列表

德国君主列表给出了从843年《凡尔登条约》(该条约三分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导致了东法兰克王国的诞生)签订,到1910年德意志帝国帝制终结为止的统治德国地区的历代君主,也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各种德国地区邦联的领导者。.

新!!: 选帝侯和德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世界遗产列表

德国是世界遗产数较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7年7月,共拥有42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3项。德国拥有多项跨国遗产,其中1项与英国共有、1项与波兰共有、1项与荷兰、丹麦共有、1项与乌克兰和斯洛伐克共有、1项为奥地利等6国共有、1项为日本等7国共有。遗产数量位列世界第5位。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德国城市德累斯顿易北河谷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删除。此外,德国还有17个项目被列入世界记忆计划中。 德国于1976年8月23日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从而可在次年申请本国的世界遗产项目。1978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亚琛大教堂成为德国的首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1995年,德国拥有了第一项自然遗产——梅塞尔坑遗址。目前,德国尚未拥有双重遗产。.

新!!: 选帝侯和德国世界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旗

德國國旗是由三條等寬的分別為德國國家代表色「黑、紅、金」色的橫條組成的三色旗。 黑、紅、金三色旗最早出現於19世紀早期,開始正式使用是在1848年德國革命。短命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1848–1850)提議使用三色旗為民主化德國聯邦的旗幟。一戰之後建立的威瑪共和國也使用三色旗為德國國旗。世界大戰後的東西德都將三色旗作為自己的國旗,直到1959年東德在三色旗上加上國徽前這兩個國家的旗幟是完全相同的。從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黑、紅、金三色旗再次成為德國國旗。 德國國旗也並非總是使用黑、紅、金三色作為其基色。1866年的普奧戰爭之後,普魯士王國領導的北德意志邦联採用黑、白、紅三色旗為聯邦旗。黑-白-紅三色旗後來也成為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旗,並一直使用到1918年一戰結束。1933年開始納粹德國也曾短期的使用過黑、白、紅三色旗。 三基色黑、紅、金和黑、白、紅在德國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常常獲得不同的解釋。現在黑、紅、金代表二戰後的共和民主政體體制,現在的德國聯邦和自由的聯合體:不僅僅是德國的自由,還包含了德國人民的民主自由。.

新!!: 选帝侯和德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德语:Dresden;Drážďany;索布语:Drježdźany,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是德國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公里,离西北方萨克森州另一个大城市莱比锡100公里。 德累斯顿的城市人口超过56万(2016年),都会区人口共有125万,而德累斯顿所在的萨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区共有320万人,被列为德国主要大城市之一。 殘留的考古學上的踪跡可以證明,後來成為城市區域的地區在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在可考的文字記錄中,德累斯頓最早於1206年被提及,並被發展為選帝侯以及後來的皇家領地,之後更成為歷史上的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累斯顿的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顿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累斯顿也是德国照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根据某些标准,德累斯顿是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该市遭到盟军的大规模空襲,城市面貌已经面目全非。不过自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累斯顿再度成为德国东部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再度成為一个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德累斯顿还是一个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拥有许多研究人员。该市经常被称为“德国硅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学之一,2012年位列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由于地处狭窄的河谷,德累斯顿的气候类似于德国南部,比德国东部大部分地方温暖。2002年德累斯顿列为欧洲绿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区被森林覆盖。“大花园”(Großer Garten)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新!!: 选帝侯和德累斯顿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

德累斯顿萨克森国家管弦乐团(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简称: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Staatskapelle Dresden)位于德国德累斯顿,成立于1548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管弦乐团之一,现驻地为森柏歌剧院。.

新!!: 选帝侯和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王宫

德累斯顿王宫(Dresdner Residenzschloss)是德累斯顿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萨克森选帝侯(1547–1806)和萨克森国王(1806–1918)的宫殿。在其中能发现多种建筑风格,从 罗曼式到巴洛克式。.

新!!: 选帝侯和德累斯顿王宫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之角

德意志之角,又称德意志角或德国之角(德语:Deutsches Eck),是位于德国科布伦茨市摩泽尔河和莱茵河交汇处的一块陆地,建有一座宏伟的德意志帝国首任皇帝威廉一世铜制骑马雕塑。.

新!!: 选帝侯和德意志之角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农民战争

德意志农民战争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地區一场1524年爆发的的农民起义,后来扩展到拜恩、普法茲、符騰堡、奥地利和瑞士等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通过提出《十二条款》起义农民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525年起义在士瓦本、法兰克尼亚、亞爾薩斯和图林根被镇压。1526年起义在萨克森和提洛被扑灭。在这次农民起义爆发前在英国和瑞士就已经爆发过类似的起义了。.

新!!: 选帝侯和德意志农民战争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之后,德意志诸侯于此日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人口即已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6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崛起,贵族之间便不断尝试进行联合,但由于各自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德意志的统一还暴露了新国家在宗教、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内部差异,表明1871年的统一仅仅是长期联合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讯中称“德意志”,而在帝国内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统领着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经存在的东法兰克独立君主制小国。这一领土多山,人口相对隔离,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发展出了基于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上的诸多差异。但19世纪的德意志同时也和全世界一样,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德意志人民的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帝国事实上解体。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旧帝国德语地区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而这一传统也通过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经历而得到了巩固加强。这些独立国家有各自的统治阶级、封建制度、传统以及地方法律。欧洲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传统、教育和语言统一的重要性。经济上,普鲁士于1818年创立关税同盟,并于日后扩张至全德意志邦联中,减少了各国间的竞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公务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在中欧推动了德语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但有时也带来一定的冲突。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外交上的势力范围体系,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这一“德意志二元”问题为统一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对于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本人是计划将1866年北德意志邦联扩大并包含所有德意志国家,从而建立一个统一体,还是仅仅希望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国际力量,史学界存在争议。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并推动了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组。对丹麦和法国民族主义的回应为德国统一提供了问题的聚焦点。在三场区域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尤其是普鲁士的胜利)推动了统一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尊。这一经历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共同成功遥相呼应(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战争)。在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来之后,二元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

新!!: 选帝侯和德意志统一 · 查看更多 »

圣巴斯弟盎堂 (曼海姆)

圣巴斯弟盎堂(St.)是德國曼海姆最古老的天主教会,也是市中心的三座牧区教堂之一,其与旧市政厅组成的巴洛克风格双子楼還是該市最古老的現存建筑.

新!!: 选帝侯和圣巴斯弟盎堂 (曼海姆)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全名利奥波德·依格纳茨·约瑟夫·巴尔塔萨·费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利奧波德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在他死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未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靠著盟友英國、荷蘭的幫助,依然瓜分了龐大的西班牙帝國,獲得大量領土並擊潰路易大帝的霸權和野心。 經過十多年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遺囑(傳位給法國王室腓力五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前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11年查理六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轉捩點,英、荷失去讓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作戰意願)。1705年利奧波德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雖然獲得大量的領土與人口,但戰果卻充滿遺憾(失去西班牙王位),不如大土耳其戰爭結局那樣的巨大勝利。.

新!!: 选帝侯和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George III,),全名喬治·威廉·腓特烈(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至1801年1月1日後因大不列顛及爱尔兰組成聯合王國而成為聯合王國國王,直到1820年駕崩為止。喬治三世同時為不倫瑞克公爵,因此在1814年10月12日成為漢諾威國王以前,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漢諾威的選帝侯。喬治三世為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位不列顛君主,是首位以英语為母語的漢諾威王朝君主,而事實上,喬治三世從未到訪過德意志地區。 喬治三世漫長的統治,見證了其王國與大片歐洲大陸進行的一連串軍事衝突。在他的統治初期,大不列顛在七年战争中擊敗法国,並使大不列顛壓倒歐洲各國、成功支配著北美洲及印度地區。不過,隨著大不列顛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戰敗,喬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的獨立最終促成美國立國。此後,喬治三世參與了一連串的反法戰爭,反抗拿破崙及革命後的法國,這些戰爭最後以拿破崙在1815年被擊敗而作結。 喬治三世晚年的管治倍受精神問題困擾,其精神病最初僅反覆出現,但後來卻演變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喬治三世的病情曾令當時的醫學界大惑不解,但現今學者一般相信他所患的是噗瑳症(Porphyria)。噗瑳症是血液病的一種,能夠透過服用毒藥砒霜而引發,而根據近世研究,亦的確發現喬治三世留存後世的頭髮樣本中,存有高含量的砒霜。喬治三世在1810年最後一次病發後,其太子威爾斯親王喬治以攝政王身份代為統治。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後,威爾斯親王繼位,是為喬治四世。歷史學界對喬治三世的生平研究往往猶如「萬花筒般觀點多變」(kaleidoscope of changing views),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受到歷來傳記作者的個人偏見所局限,以及受有限的歷史史料所影響的。.

新!!: 选帝侯和喬治三世 · 查看更多 »

喬治四世

喬治四世(George IV,),全名喬治·奧古斯塔斯·腓特烈(George Augustus Frederick),英國王室成員,1762年至1820年以王儲身份出任威爾斯親王,1811年至1820年期間因為父王喬治三世患精神病而兼任攝政王,1820年1月29日正式繼承父王出任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和漢諾威王國國王,至1830年6月26日駕崩。 喬治四世平生沉醉奢華生活,他引領英國攝政時期上流社會的潮流時尚,和熱衷支持新興的休閒、潮流和品味生活。他曾委任知名建築師約翰·納西在英國海邊旅遊名勝布萊頓興建規模宏大的皇家穹頂宮,另外又重新裝修白金漢宮、以及委託傑弗里·威雅維爾爵士重建溫莎堡等。他對倫敦國家美術館和倫敦国王學院的籌建計劃也起重要影響。 在家庭方面,喬治不單與父王交惡,與髮妻卡羅琳的婚姻關係更是如同災難。他在1821年加冕時下令禁制卡羅琳出席大典,在1820年還事先透過國會引入極大反響的《痛苦和刑罰草案》,企圖與卡羅琳離婚,結果不但失敗,還廣受抨擊。 政治上,喬治在位攝政王和君主期間,大部份時間均由利物浦勳爵擔任首相,掌控政府。在喬治甚少過問朝政的情況下,英政府帶領英國於曠日持久的拿破崙戰爭中取得最後勝利,並與各國商定戰後的和平秩序,還試圖應付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動盪。喬治在晚年被迫接受與他不和的喬治·坎寧先後出任外相和首相,以及放棄一直以來反對解放天主教的立場。 雖然喬治的風采和品味為他贏得「英格蘭第一紳士」的讚譽,但他與父王和妻子的惡劣關係,以及放縱奢華的生活,使他受到平民百姓的蔑視,王室尊嚴也因而受損,很多納稅人更對他戰時的窮奢極侈感到憤怒。他在國家陷入危機的時候沒有擔當領導國民的重任,生活上也沒有成為國民效法的良好楷模;不少朝臣也認為喬治四世為人自私、欠缺誠信和不負責任,而且他一生也深受身邊寵臣的不良影響。 乔治四世驾崩后,由於他的独女夏洛特公主已於1817年死於難產,而他的二弟約克公爵也於1827年逝世,王位遂由他的三弟克拉倫斯公爵繼位,是為威廉四世。.

新!!: 选帝侯和喬治四世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选帝侯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八男?別鬧了!

八男?別鬧了!(八男って、それはないでしょう!)是日本小說家Y.A創作的輕小說,最初是發表於小說投稿網站成為小說家吧的網路小說,且該網站累計前十名的超人氣連載小說。網路版已於2017年3月25日,三年又九個月的連載打上完結狀態,保留番外篇更新。文庫版10.5卷開始增加網路版沒出現過的加筆短篇,連載中。 漫畫版於角川書店旗下網路平台ComicWalker連載中。.

新!!: 选帝侯和八男?別鬧了!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藩侯

113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洛泰尔二世为了向易北河以东扩展势力,抵御斯拉夫人西侵,建立了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以下是勃兰登堡藩侯名单。 1355年,勃兰登堡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升为选侯国。.

新!!: 选帝侯和勃兰登堡藩侯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选帝侯

这是一份勃兰登堡藩侯兼选帝侯的名单。在成为选侯之前,勃兰登堡的领主的爵位只是藩侯。关于获得选侯头衔之前勃兰登堡地区统治者的情况,请参見「勃兰登堡藩侯」。.

新!!: 选帝侯和勃兰登堡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皇家旗 (英國)

皇家旗或王室旗(Royal Standard)是英國及其他英联邦王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英國與其他英聯邦王国作為元首的象征旗帜。在英國,旗幟由國徽中央的盾徽圖案形成。而在英國之外的一些较大的英聯邦王国,皇家旗旗幟則是將皇家徽章放於該英聯邦王国國徽內的盾徽圖案中央(試比較英格兰、蘇格蘭、澳洲、巴貝多、加拿大、牙買加、紐西蘭各自的皇家旗及各自的國徽),在其他没有各自的皇家旗的其他英联邦王国,则统一使用皇家徽章作为皇家旗。皇家徽章為藍色底,中央为大写字母“E”(代表“伊麗莎白”),字母E上为加冕皇冠,四周以金色玫瑰花圈包圍。 皇家旗是英国及多数英联邦王国的旗帜礼仪中位居首位。此旗只能在女王所在的建築物或车船上使用,如同时有其他旗帜使用的话,皇家旗的高度必须超过英國國旗、其它王室成員旗幟和其它旗帜。此外,皇家旗从不降半旗,表示女王不向任何人屈首。.

新!!: 选帝侯和皇家旗 (英國)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选帝侯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玛丽亚·特蕾西亚

玛丽亚·特蕾西亚·沃尔布加·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哈布斯堡君主国史上唯一女性统治者,亦为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君主,统治范围覆盖奥地利、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波希米亚、特兰西瓦尼亚、曼托瓦、米兰、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奥属尼德兰及帕尔马。通过婚姻,其亦为洛林公爵夫人、托斯卡纳大公夫人及.

新!!: 选帝侯和玛丽亚·特蕾西亚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选帝侯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选帝侯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科特布斯

科特布斯(德语: Cottbus,中古高地德语: Kottbus,索布语: Chośebuz)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第二大城市,次於波茨坦,位于柏林东南大约125公里的施普雷河上。是一座工業都市。緊鄰波蘭。.

新!!: 选帝侯和科特布斯 · 查看更多 »

科隆

科隆(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國第四大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是天主教科隆大主教座堂所在地。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ö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游行(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新!!: 选帝侯和科隆 · 查看更多 »

科隆總主教

科隆總主教是天主教科隆總教區的正權主教。在1356至1801年,同時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因而科隆總教區當時又被稱為「科隆選侯國」。 至今为止,科隆的主教和總主教共有94位。现任科隆總主教为莱内·玛利亚·沃尔基。.

新!!: 选帝侯和科隆總主教 · 查看更多 »

科隆選侯國

科隆選侯國(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存在於10世紀到19世紀初的采邑主教領國,由科隆總主教統治。在13世紀科隆總主教被封為選帝侯前被稱為科隆采邑總主教區,是最早的七個選侯國之一,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區以及其他教會領地。1288年時因為和試圖使科隆成為自由城市的市民團體衝突,因此科隆總主教將首都從科隆搬到波恩。1794年被法國軍隊入侵,最後在1803年世俗化。直到1824年才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總教區。.

新!!: 选帝侯和科隆選侯國 · 查看更多 »

符腾堡

腾堡(Württemberg),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今天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东边与巴伐利亚接壤,南边与奥地利,瑞士共享博登湖,西部与巴登、霍亨索伦,北边又与普法尔茨,黑森为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符腾堡首都在斯图加特,其他时间,君主们则选择路德维希堡或乌拉赫为首都。符腾堡得名于斯图加特一座叫Wirtemberg的山。 1143年,符腾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块伯爵领地。1419年分为乌拉赫和斯图加特两支。1495年成为公国。1496年乌拉赫支灭绝。1806年,符腾堡被升为王国,公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成为符腾堡的第一任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 1871年,符腾堡作为自治王国加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几次成功的战争和外交手段缔造的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君主制垮台,国王威廉二世被推翻。符腾堡作为符腾堡人民邦,成了魏玛共和国的一部分。1920年,斯图加特是德国国民政府的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图加特的市中心几乎被空袭完全摧毁。 1945年盟军占领了德国。他们将巴登和符腾堡合并,1952年成立新的民主的巴登-符腾堡州(德国第三大州),首府在斯图加特。.

新!!: 选帝侯和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符腾堡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是符腾堡历代统治者的名单。符腾堡从最初的伯国发展为公国、王国,最后在1918年王室被颠覆。.

新!!: 选帝侯和符腾堡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

一代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KG,PC(John Churchill, 1st Duke of Marlborough,),英国军事家、政治家。靠著他妻子(Sarah Churchill, Duchess of Marlborough)與安妮女王的私密友誼,以及他個人卓越的軍事、外交才能,讓他在1702年成為英國最有權力的男人。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名利雙收,與戰友歐根親王共列為法國太陽王的兩大剋星,並使英國上升為一級的海陸強權,促成18世紀的繁榮興盛。但是他貪婪投機的性格,既使他成為安妮時代最有錢的英國男性,卻也減損他部分的聲望。(英)屈勒味林著,錢端升譯,《英國史》,頁643-644 在英國軍事史上,约翰·丘吉爾與納爾遜及威靈頓鼎足齊名,三人被看作是偉大的民族英雄。雖然一般觀點常把他和威灵顿公爵(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崙)相提並論,不過許多人更看重他的外交天分與政治智慧(如溫斯頓·邱吉爾)。前一項的論點是,馬爾博羅與威靈頓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们都有輝煌的军事生涯并取得政界高位,然後都失足於晚年的政壇;後一項觀點則頗受輝格黨史家屈勒味林的影響,屈勒味林對給予丘吉爾至高的評價,把他的軍事天才與外交天份,比作是威靈頓與外交大臣卡蘇里的綜合體(兩人在1815年各自於軍事、外交上有傑出表現)。.

新!!: 选帝侯和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俄土战争

四次俄土战争(1735—1739年)起因於俄羅斯帝國與土耳其之間在1733年—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后不斷激化的矛盾以及克裡米亞韃靼人對俄國國土無休止的襲擊。這場戰爭同時展現了俄羅斯帝國持續向黑海地區擴張的決心。.

新!!: 选帝侯和第四次俄土战争 · 查看更多 »

米迦勒·寇哈斯

《米迦勒·寇哈斯》(Michael Kohlhaas)是一部德國文學家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創作的中篇小說,該故事原型為十六世紀時,馬商漢斯·寇哈瑟(Hans Kohlhase)對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發起的私人戰爭。在1808年六月時,克萊斯特在他的文學期刊Phöbus第六卷發表該作品的部份。完整作品於1810年時出版在克萊斯特中篇小說集的第一部。 本書具兩現代小說的特點:狂熱地追求正義的主題,以及作為編年史所達到具存在主義抽離特質的特色。這兩特點比其他現代作家早於一個多世紀就被寫出。.

新!!: 选帝侯和米迦勒·寇哈斯 · 查看更多 »

索菲 (汉诺威选侯夫人)

普法尔茨的索菲(德语:Sophie von der Pfalz,),又称汉诺威的索菲(德语:Sophie von Hannover)、汉诺威的索菲娅(英语:Sophia of Hanover),是“冬王”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和伊丽莎白·斯图亚特(Elisabeth Stuart)最小的女儿。她按血统可以称西莫恩的普法尔茨女伯爵索菲娅(英语:Sophia, Countess Palatine of Simmern),因婚姻可以称布伦瑞克-呂讷堡公爵夫人(德语:Herzogin von Braunschweig-Lüneburg)、汉诺威选帝侯夫人(德语:Kurfürstin von Hannover,英语:Electress Sophia of Hanover)。在提及后来成为她儿媳的侄女索菲公主(Sophie Dorothea von Braunschweig-Lüneburg)的时候,她也经常被称为索菲公爵夫人,以茲區別。 1701年,英国為了解決当时因英国王室年老和缺乏新教子女引起的各種潜在继承危机,而颁布了《王位继承法》,使索菲亞成為了她表侄女安妮女王的继位人。如果不是因为早于安妮女王数星期去世,索菲亚就会继任英国王位。索菲亚的儿子是汉诺威选帝侯、不伦瑞克-呂讷堡公爵格奥尔格·路德维希,在安妮女王死后加冕为乔治一世。 索菲亚是英国汉诺威王朝及现代派生的温莎王朝继承英国王位的法定关键宗譜人物。她的外祖父是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也即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她的舅舅是英格兰国王及苏格兰国王查理一世。索菲亞直到丈夫汉诺威选帝侯恩斯特·奥古斯特1698年死前一直是选帝侯夫人。.

新!!: 选帝侯和索菲 (汉诺威选侯夫人) · 查看更多 »

約翰·格奧爾格四世

約翰·格奧爾格四世 Johann Georg IV(1668年10月18日出生於德雷斯顿,1694年4月27日逝世於德雷斯顿)是薩克森公爵和選帝侯,他是出於韋廷家族的薩克森公爵,是薩克森公爵約翰·格奧爾格三世及其妻子丹麥的安娜·索非亞的長子。 1691年9月12日,父親約翰·格奧爾格三世逝世,約翰·格奧爾格四世繼承王位。 他執政後,他的首席顧問建議薩克森與勃蘭登堡選帝侯結盟,採取獨立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路線。薩克森軍隊其後更退出帝國軍隊,利奧波德一世趁機於1692年7月將約翰·格奧爾格四世的首席顧問逮捕及囚禁。雖然約翰·格奧爾格四世無法令他的首席顧問被釋放,但是利奧波德一世仍能平息選帝侯的怒火,薩克森軍隊於1693年從新回到帝國軍隊的行列。.

新!!: 选帝侯和約翰·格奧爾格四世 · 查看更多 »

约翰·弗里德里希 (萨克森)

(宽宏的)约翰·腓特烈(Johann Friedrich der Großmütige,),德意志的萨克森选侯(1532年-1547年在位)。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统治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新教王公。 约翰·腓特烈属于长期统治萨克森的韦廷家族,是选侯坚定的约翰之子,生于托尔高。1526年,他与克莱沃公爵约翰三世之女西比尔结婚。 约翰·腓特烈支持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是新教信仰的保护者。在德意志新教诸侯为抵抗查理五世而组成施马尔卡尔登联盟之后,约翰·腓特烈成为该联盟的领袖之一。1546年,他被查理五世下令废黜并逐出帝国。约翰·腓特烈成功地抵御了由忠于皇帝的萨克森公爵莫里茨(亦为维丁家族成员)率领的军队对其领地的进攻。但由于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在1547年米尔堡战役中被查理五世彻底打败,他终于落到皇帝手里。 约翰·腓特烈选侯被查理五世判处死刑。鉴于的妻子西比尔仍然控制着符腾堡,查理五世没有立刻执行死刑,而是开始进行谈判。在同意将领地和选侯头衔都被转交给皇帝宠信的萨克森公爵莫里茨后,约翰·腓特烈被改判为终身监禁。 1552年,莫里茨出乎意料的背叛了皇帝,并向皇帝发起进攻。约翰·腓特烈于是被查理五世释放,并得到了魏玛作为领地。1554年他在魏玛去世。.

新!!: 选帝侯和约翰·弗里德里希 (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约翰·格奥尔格三世

约翰·格奥尔格三世 Johann Georg III(1647年6月30日出生于德雷斯顿,1691年9月12日逝世于蒂宾根)是一位萨克森公爵和选帝侯,他从1680年开始在任,他是韦廷家族的一个萨克森公爵,由於他的勇氣和熱情對於戰爭起了很大的幫助,他也得到了“薩克森火星”之稱。 作為一個孩子和薩克森儲,他學會了典型的繼承人應該有的義務和禮儀,除了嚴格的路德教育,語言教學外,他的注意力都放在學習防禦工事和藝術戰爭上。 约翰·格奥尔格三世执政后立刻从萨克森贵族和城市议会取得了建立一支军队(12000人)的允许,1683年他带领这支军队参加了维也纳战役来解围鄂图曼帝国对维也纳的包围。当时波兰的国王扬三世·索别斯基评价说:“萨克森的选帝侯是一个正直的人。” 当时萨克森已经从三十年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了,萨克森的选帝侯在欧洲享有一定的威望。1689年德雷斯顿已有两万多人口,正渐渐成为一个都市。 1686年他专门从威尼斯聘请了一位女歌手到德雷斯顿,为这座城市的歌剧历史创立了一个新的开端,同年,他又支持對土耳其人皇帝利奧波德戰爭。除支付30萬美元的補貼,他發出了5000強大的輔助軍匈牙利。在威尼斯共和國就已經於1685年在戰爭摩里亞(伯羅奔尼撒租賃3000撒克遜軍120000美元的兩年)。此外,他在1688年又租借了10,000軍隊給荷蘭(軍人貿易)。 在1689年到1691年的普法尔茨继承权战争中他与路易十四作战(1688-1697年大同盟戰爭的一部分)。他于蒂宾根病死,可能死于霍乱,在錫棺材裡的皇室墓穴弗賴貝格大教堂安葬。.

新!!: 选帝侯和约翰·格奥尔格三世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冯·夫琅和费

约瑟夫·冯·夫琅和费(Joseph von Fraunhofer,)德国物理学家,主要贡献集中在光学方面。 夫琅和费11岁成为孤儿,在慕尼黑的一家玻璃作坊当学徒。1801年,这家作坊的房子崩塌了,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亲自带人将其从废墟中救起。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十分爱护夫琅和费,为其提供了书籍和学习的机会。8个月后,夫琅和费被送往著名的的光学学院接受训练,这所本笃会修道院十分重视玻璃制作工艺。到1818年,夫琅和费已经成为光学学院的主要领导。由于夫琅和费的努力,巴伐利亚取代英国成为当时光学仪器的制作中心,连迈克尔·法拉第也只能甘拜下风。 1824年,夫琅和费被授予蓝马克斯勋章,成为贵族和慕尼黑荣誉市民。由于长期从事玻璃制作而导致的重金属中毒,夫琅和费年仅39岁便与世长辞。 夫琅和费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光谱方面。1814年,他发明了分光仪,在太阳光的光谱中,他发现了574条黑线,这些线被称作夫琅和费线。.

新!!: 选帝侯和约瑟夫·冯·夫琅和费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約瑟夫二世(Josef II,)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764年成为羅馬人民的國王(1764年-1790年在位),1765年加冕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65年-1790年在位),1780年起也是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新!!: 选帝侯和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新!!: 选帝侯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美因茨

美因茨(Mainz)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于萊茵河左岸,正对美茵河注入萊茵河的入口处。美因茨是政教古都,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美因茨大主教身兼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駐蹕在此,政治與宗教勢力權傾一時。美因茨擁有一所古老的大學,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古騰堡為大學命名。目前有多个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总部設立在此。美因茨也是萊茵河流域的狂欢节重鎮之一,每年二月,美因茨、科隆與杜塞道夫的狂歡節最為盛大。鄰近美因茨的重要城市尚有威斯巴登、达姆施塔特和法兰克福等等。 美因茨与隔岸而对的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共同形成「双子城」(雙聯市),是萊茵-美茵-法蘭克福都會區的西端入口。.

新!!: 选帝侯和美因茨 · 查看更多 »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法蘭克福(Frankfurt),正式全名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是德国中西部黑森州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德国第五大城。城区拥有73万2688人,如合併周边城镇計算则約有230万人。整個法兰克福-莱茵河-美茵河都會區約有五百万人口,为仅次于莱茵-鲁尔的德国第二大都會区。法兰克福是一个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有着移民背景,而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国公民。 自中世纪起,法兰克福即为德国的中心城市。公元794年时,法兰克福被授予帝国自由城市的地位。1815年,法兰克福自由市成为德意志邦联的政治中心。在1848年革命时期,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在圣保罗教堂召开。在普奥战争中,与奥地利结盟的法兰克福被普鲁士王国所吞并后,在1866年正式失去--的主权。1875年时,法兰克福居民突破十万人,1928年时则已超过50万人。如今作为阿尔法级别的全球城市,法兰克福是许多欧洲及跨国大型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另外德國聯邦銀行、歐洲中央銀行、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及多家大型商業銀行總部也設立在此,它是歐盟的經濟中心。法蘭克福掌握了全德國乃至全歐洲的鉅大財富,遂有「美茵河畔曼哈頓」之戲稱("Main"hattan 或 Manhattan am Main)。 因其地理位置,法蘭克福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法兰克福高速立交桥是欧洲最为繁忙的陆路枢纽;火车总站为德国流量第二大的火车站,萊茵-美茵國際機場為德國規模最大的商用民航機場,也是欧洲重要的航空中转站。 法蘭克福是歌德的誕生地,這位德國最受景仰的人文思想家,他的名字與德意志文化的傳承及傳播緊緊相連。法蘭克福大學即以歌德為大學命名,德國政府也在世界各地成立「歌德學院」致力於德語教學。歌德在德語文化世界具備國粹瑰寶的地位,讓這座城市始終散發著與有榮焉的光彩。.

新!!: 选帝侯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查看更多 »

美茵茨主教座堂

美茵茨聖馬丁主教座堂(Der Hohe Dom St.),又稱為美茵茲大教堂(Mainzer Dom)或聖馬丁大教堂(Martinsdom),是天主教美因茨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德国美茵茨旧城中心的集市广场附近,已有千年历史。美茵茨是政教古都,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美茵茨大主教身兼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並駐蹕在此,政治與宗教勢力權傾一時。 教堂建築採罗曼式风格,沉穩平衡,相較於後來歐洲常見追高的哥德式教堂,羅曼式建築屬於更上一代的建築形式。教堂供奉都爾的聖瑪爾定,东侧唱经楼供奉圣斯德望。堂内埋葬历代选帝侯-采邑主教。庭院有圣波尼法爵和圣母雕像。 Image:Mainzer Dom Hauptschiff nach Westen.jpg|.

新!!: 选帝侯和美茵茨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美茵茨選侯國

美茵茨選侯國(Erzbistum Mainz),是一個存在於神聖羅馬帝國時代,10世紀到19世紀初的采邑主教領國,由美茵茨大主教統治,主要範圍包含今天的美茵茨市。 13世紀美茵茨大主教被封為選帝侯前,此區被稱為美茵茨采邑大主教區。美茵茨大主教除了擁有選帝侯頭銜外,同時擁有德意志大書記官的頭銜,是最早的七個選侯國之首也因此美茵茨選侯國是神聖羅馬帝國時代,最富盛名且影響力最大的諸侯國之一。 選侯國包含了幾個不完全接壤領地,包括位於萊茵河兩岸鄰近美茵茨的地區,法蘭克福沿美茵河往上游的地帶;圖林根的艾希斯費爾德和艾福特。 1803年,因為法軍占領以及《帝國代表重要決議》(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選侯國解散,時任大主教卡爾·特奧多爾·馮·達爾貝格遷到雷斯根堡;美茵茨在法國統治下成立天主教教區。.

新!!: 选帝侯和美茵茨選侯國 · 查看更多 »

美泉

美泉(Schöner Brunnen)是一个14世纪喷泉,位于德国纽伦堡的大集市广场,毗邻市政厅,为该市主要名胜之一。高19米,哥特式尖塔形状。 美泉建于1385年到1396年J.

新!!: 选帝侯和美泉 · 查看更多 »

瓦伊诺一世

伊诺一世(Väinö I,),亦称弗里德里克•卡勒一世,芬兰和卡累利阿国王,奥兰公爵,拉普兰大亲王,卡勒瓦和波赫约拉的领主(Fredrik Kaarle I, Suomen ja Karjalan kuningas, Ahvenanmaan herttua, Lapinmaan suuriruhtinas, Kalevan ja Pohjolan isäntä)。德国黑森-卡塞尔王子,全名为弗里德里希·卡尔·路德维希·康斯坦丁(FRIEDRICH KARL Ludwig Konstantin)。黑森-卡塞尔伯爵弗里德里希的第五个孩子,母亲为普鲁士公主玛利亚·安娜。.

新!!: 选帝侯和瓦伊诺一世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四世

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1361年2月26日—1419年8月16日)波希米亚国王(1378年—1419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1378年—1400年在位,称文策尔一世,Wenzel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波希米亚的“卡莱尔一世”,Karel I.)之子。 瓦茨拉夫四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在波希米亚和德意志的头衔。尽管他事实上已经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但他从未加冕为皇帝。直到他被诸侯废黜为止,瓦茨拉夫的头衔一直是“罗马人民的国王”。 瓦茨拉夫四世在位时,波希米亚的王权大大衰落,贵族们企图割据。1384年至1395年,瓦茨拉夫四世同布拉格大主教扬进行斗争,甚至在1393年淹死無辜的副主教臬玻穆的若望(死後被尊為殉教的「聖人」)。因為大環境的不利,以及國王嗜酒殘暴的作風,14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个反对瓦茨拉夫四世的贵族联盟,聯盟領袖是強橫的羅森堡家族(House of Rosenberg),而未來波希米亞的民族英雄揚·傑式卡,以及瓦茨拉夫的兄弟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等,都参加了这一联盟。在与贵族的战争中,瓦茨拉夫四世两次被俘(1394年、1402年)。他被迫向贵族们作出一系列让步。1396年波希米亚创设由大领主组成的常设委员会以限制国王权力。 因為瓦茨拉夫四世忙著在波西米亞與反對派貴族鬥爭,他既未尋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長期未踏足德意志土地去履行其羅馬人國王的職責。對國王長年的怠工與失職造成了廣大的憤怒,1400年德意志的选侯们废黜了他的羅馬人王位,改立普法爾茨選侯魯普雷希特三世為國王。但是瓦茨拉夫四世拒絕退位,也拒不承認魯普雷希特的王位,因此魯普雷希特在他的十年任期(1400-1410年)中,從未能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兩個羅馬人國王並存的爭議,一直延續到1411年,瓦茨拉夫之弟西吉斯蒙德接替魯普雷希特被選為國王,瓦茨拉夫才終於放棄了自己的羅馬人王位,承認弟弟的王位繼承。 在瓦茨拉夫四世执政晚期,波希米亞王國出现了胡斯运动。瓦茨拉夫四世曾是扬·胡斯宗教改革计划的支持者。 他死後因為沒有子女,波希米亞王位傳給其弟西吉斯蒙德,造成揚·傑式卡領導的胡斯戰爭(1420-1434年)爆發,波希米亞的王權徹底衰弱,一直到1620年代的三十年戰爭才大幅上升。.

新!!: 选帝侯和瓦茨拉夫四世 · 查看更多 »

特里尔

特里爾,依粵語又譯堤雅(Trier,Trèves),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西南部,摩泽尔河岸,靠近卢森堡边境。開埠於公元前16年,曾为罗马帝国四帝共治制时期西部恺撒(副皇帝)的驻节地。特里尔不是唯一声称最古老的德国城市,但它作为“城市”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而不是作为殖民地或者军队驻扎地,这在德国确实是最古老的。 特里尔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西南部的摩泽尔河谷中,两岸是低缓的红砂岩山丘,布满葡萄田,属于著名的摩泽尔-萨尔-乌沃(Mosel-Saar-Ruwer)葡萄酒产区。 特里尔是最早的基督教在阿尔卑斯山北侧的主教教区。中世纪,特里尔大主教是一个重要的教会诸侯;他管辖的主教辖区控制了从法国边界到莱茵河的大片地区。特里尔大主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7个选帝侯之一。 特里爾也以马克思誕生地而闻名。.

新!!: 选帝侯和特里尔 · 查看更多 »

特里尔大学

特里尔大学(Universität Trier)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特里尔,為一以人文科學見長之公立綜合大學。由於該城市為卡爾·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爾大學亦曾被稱為為特里爾卡爾·馬克思大學。該校创始于1473年,至1798年因遭法國大革命軍隊佔領而被下令關閉,新大学于1970年重建。.

新!!: 选帝侯和特里尔大学 · 查看更多 »

白山战役

白山戰役或称白山之战發生於1620年11月8日,是三十年戰爭早期的一場戰役。是役,由安哈爾特公爵克里斯蒂安率領的20000名波西米亞及傭兵部隊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陣營的25000名聯軍部隊擊敗。聯軍由法國將軍布奎伯爵(Karel Bonaventura Buquoy)指揮的帝國軍和約翰·蒂利指揮的的天主教聯盟軍隊組成。這場戰役結束了三十年戰爭的波西米亞階段。.

新!!: 选帝侯和白山战役 · 查看更多 »

韦廷王朝

韦廷王朝(Wettin)是源自德國的一個王朝,此家族成員曾出任薩克森選帝侯、國王,波蘭國王,英国国王等。.

新!!: 选帝侯和韦廷王朝 · 查看更多 »

韋廷家族恩斯廷系諸邦國

恩斯廷系在1485年韋廷王朝分家後,繼承了薩克森選帝侯之位和王朝在圖林根的領地。在宗教戰爭期間,該分支逐漸傾向支持基督新教。最終,在1547年,薩克森選帝侯的職位和領地,被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卡爾五世改封予阿贝丁系。.

新!!: 选帝侯和韋廷家族恩斯廷系諸邦國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年),另两所创建曾早于莱比锡大学的大学科隆大学(1388年—1798年,1919年重建)和埃尔福特大学(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关闭后又重开。1953年至1991年间,莱比锡大学曾名为“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 自从创建以来经历了近600年不间断的教学与科研,现在的莱比锡大学发展到了14个系、150多个研究所,有注册学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学期),是莱比锡最大的一所大学,萨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学。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医学专业是莱比锡大学最知名的专业。.

新!!: 选帝侯和莱比锡大学 · 查看更多 »

選舉君主制

選舉君主制(elective monarchy),一種君主制國家,不同於世襲君主制,它以選舉方式來產生下一任君主。但是它進行選舉的方式,候選人資格,與選舉者的資格,則依每個國家不同的情況而定。 在歐洲歷史上,神聖羅馬帝國就是採用選舉君主制的一個例子。梵蒂崗的教宗选举則是另一個例子。威尼斯共和国也采用选举的方式选出其总督。 另外,蒙古帝國由成吉思汗開始到忽必烈的歷代大汗都需要庫力臺大會由各宗王和大臣選舉出來。 現代國家已很少實行選舉君主制。除了教宗之外,現時的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也是在統治者會議中選出的。雖然馬來西亞按照1957年至1994年所形成的最高元首輪任次序來順序推選其最高元首,但這種選舉並不是有競爭的選舉。同時,馬來西亞森美蘭的最高統治者是由四位酋長從四位王子中選出。.

新!!: 选帝侯和選舉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菩提樹下大街

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或按字面譯作椴樹下大街,也常直接音譯為林登大道,是一條位于德國首都柏林、歐洲最著名的大街之一。它西起勃蘭登堡門東面的巴黎廣場,那里有柏林艺术学院和著名的阿德龍飯店,向東延伸1.5千米經過宫殿桥和柏林博物館島,直到高聳的柏林電視塔。菩提樹下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交通樞紐,並且將不計其數的重要景觀和名勝連接在了一起。作爲傳奇性的首都景觀大街,它有很多動人的歷史故事。.

新!!: 选帝侯和菩提樹下大街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Salzburg),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选帝侯和萨尔茨堡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哥达

萨克森-哥达(Sachsen-Gotha)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1640年由萨克森-魏玛分出,1680年分裂为七个邦国。.

新!!: 选帝侯和萨克森-哥达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

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Sachsen-Gotha-Altenburg)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1681年由萨克森-哥达和萨克森-阿尔滕堡合并而来。1806年成为莱茵联邦的一个邦国,1815年成为德意志邦聯的一个邦国。1825年绝嗣,被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和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瓜分。.

新!!: 选帝侯和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Sachsen-Weimar-Eisenach)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于1741年由萨克森-魏玛和萨克森-艾森纳赫合并而来,1815年正式成为德意志邦联的一个大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君主制被推翻,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选帝侯和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阿尔滕堡

萨克森-阿尔滕堡(Sachsen-Altenburg)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1603年由萨克森-魏玛分出,1672年绝嗣,归于萨克森-哥达,形成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1825年,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绝嗣,阿尔滕堡归于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1826年,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将本土交给萨克森-迈宁根,改称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选帝侯和萨克森-阿尔滕堡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公国

萨克森公国,中欧古国,领土大概涵盖了不来梅、汉堡、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现代德语国家地区,和萨安州和大部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 804年,查理曼大帝透过萨克森战争把萨克森地区纳入到法兰克帝国的版图内。843年,凡爾登條約签订,他的孙子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为东法兰克国王,从而开启了东法兰克(即德意志)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王朝,他的继任者即著名的奥托大帝。1156年亨利三世,即狮子亨利,兼领了巴伐利亚。1174年,由于狮子亨利拒绝参加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腓特烈一世向亨利进攻并将之打败。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剥夺,只保住了不伦瑞克和吕讷堡。萨克森公爵也被剥夺,继任萨克森公爵的是伯恩哈德三世。1356年1月10日的“1356年金玺诏书”将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拿破仑在1806年将萨克森升为王国。.

新!!: 选帝侯和萨克森公国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王国

萨克森王国 (Königreich Sachsen),国祚由1806年至1918年,历七主,在拿破侖時代是數個歷史性聯盟的獨立成員。 從1871年起是德国历史众诸侯国中一个独立的成员,最后于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首都德勒斯登。它是現代德國的萨克森自由邦。.

新!!: 选帝侯和萨克森王国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选帝侯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領域等級

域等級是指由中世紀到 社會等級制度的廣泛階級。不同的系統,為了劃分社會成員因隨著時間的演變形成的等級。 最著名的系統是法蘭西的舊制度,三等級制度,一直持續存在到1789年-1799年的 法蘭西大革命。三等級制度由第一等級的神職人員,第二等級的貴族,和第三等級的平民組成。 有些地區,特別是斯堪地那維亞和基輔羅斯,再區分和農村平民成為單獨的等級,創建四等級制度,農村平民是排名最低的第四等級。 在英國,演化出二等級制度,貴族和主教合併為”地主等級”("lordly estate")和“民眾”("commons")作為第二等級。這系統產生兩個 國會大廈,下議院和上議院。 在德國南部,三等級制度包括貴族(王子和高級神職人員), 和自治市的居民。 今天,所謂“ 第四權 ”,通常是指已建立的權力結構的外部力量,是對中世紀三等級系統回憶,最常提到對應獨立的新聞或媒體。從歷史上看,在北歐和東歐,第四等級意味著農村平民。.

新!!: 选帝侯和領域等級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新!!: 选帝侯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新!!: 选帝侯和馬丁·路德 · 查看更多 »

马丁·鲍曼

丁·鲍曼(Martin Bormann,)是纳粹德国时期纳粹党党务中心的领导人,他的级别相当于当时德国的一个部长。他的弟弟阿尔伯特·鲍曼也是纳粹党的高级领导人,他的夫人盖尔达是一名纳粹党党务法官的女儿。.

新!!: 选帝侯和马丁·鲍曼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巴伐利亚国王)

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亦稱作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Maximilian Joseph,1756年5月27日至1825年10月13日),是1775年至1799年的茨魏布吕肯公爵及巴伐利亞選帝侯(以 Maximilian IV Joseph之名,1799年至1805年),亦是巴伐利亞國王(以Maximilian I 之名,1806年到1825年 )。他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統治家族之一普法爾茨 - 比肯費爾德家族的成員。.

新!!: 选帝侯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巴伐利亚国王)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1576年在位)。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 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童年接受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对新教显示出特别的好感,但最终出于政治前途的考虑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公开宣布信仰天主教。但他因为反对查理五世,赢得了新教派诸侯(Reichsfürsten)的好感。.

新!!: 选帝侯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魯道夫四世(Rudolf IV;)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58年-1365年在位)。因為哈布斯堡家族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的金璽詔書中沒有成為選帝侯,魯道夫四世因此假製了大特權,試圖將奧地利升格為一個大公國,以期與金璽詔書上的七大選帝侯的權位互相抗衡,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魯道夫四世被後世稱為「創始人」。.

新!!: 选帝侯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鲁普雷希特 (德意志)

鲁普雷希特(Ruprecht,1352年5月5日—1410年5月18日)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羅馬人民的國王(1400年—1410年在位)和普法尔茨選侯(1398年起,稱鲁普雷希特三世)。 鲁普雷希特是普法尔茨选侯鲁普雷希特二世之子,生于安贝格。1398年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选帝侯的职位。 1400年,鲁普雷希特在选侯们废黜了国王文策爾后当选為“罗马人民的國王”。由于文策尔拒绝放弃自己的德意志王位,鲁普雷希特从未能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鲁普雷希特意大利期間聯合佛罗伦萨攻擊米蘭公爵。1401年戰敗,返回德意志。他在位短短的十年中,將太多的精力和資源浪費在意大利的冒險上。 R R Category: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R R.

新!!: 选帝侯和鲁普雷希特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

巴登藩侯路德维希·威廉(Markgraf Ludwig Wilhelm von Baden,),1677年至1707年任神圣罗马帝国巴登-巴登藩侯,是一位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地区首领,一生共征战57场从未战败,绰号“土耳其人路易”(德语:Türkenlouis),土耳其人称他为“红色国王”(德语:Roten König),因为他经常身披红色战袍出现在疆场上。.

新!!: 选帝侯和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新!!: 选帝侯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查看更多 »

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Ludwig IV der Bayern,),上巴伐利亚公爵(1302年起),罗马人民的国王(1314年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28年加冕)。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之子。他是统治巴伐利亚公国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成员,这个家族统治巴伐利亚至1918年。.

新!!: 选帝侯和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黑森-卡塞尔伯国

黑森-卡塞尔伯国(),或称黑森-卡塞尔方伯国,简称黑塞-卡塞尔,是神圣罗马帝国其中一个邦国。作为伯国,黑森-卡塞尔实际上。1567年,黑森伯国领主黑森伯爵死后,对伯爵领地的均分是造成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 通过均分,腓力一世的长子继承了黑森伯国的北半部,以及首都卡塞尔。他的兄弟们则瓜分了剩余领土,并建立了,和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 1803年,拿破仑战争时期,黑森-卡塞尔伯国被升格为黑森选侯国,黑森伯爵威廉九世也成为选帝侯。选侯国随后被法国占领,并被合并到法国的卫星国威斯特法伦王国。.

新!!: 选帝侯和黑森-卡塞尔伯国 · 查看更多 »

黑森统治者列表

黑森开端于1264年,布拉班特公爵亨利二世(Henri II,1207年-1248年)与第二位妻子图林根公主索非亚(1224年-1275年)的长子“孩子”亨利(在亨利二世所有儿子中排行第二,所以不能继承布拉班特公国)在这一年被封为黑森伯爵。 “孩子”亨利的曾祖父是下洛林公爵高德瓦尔德三世(Godevaard III),外祖父是图林根伯爵路德维希四世。他的祖先马斯郜的雷基那尔一世(Reginar I von Maasgau),作为皇帝洛泰尔一世的外孙被封为洛林公爵,随着卡洛林王朝的灭亡,洛林被当地的贵族们瓜分。雷基那尔一世的曾孙朗贝尔一世(Lambert I)成了鲁文伯爵(Comte de Louvain)。1106年,当时的鲁文伯爵高德瓦尔德一世从下洛林公爵林堡伯爵交易到下洛林公国。由于当地贵族的武力反对,鲁文伯爵家族于1186年用洛林换来布拉班特,下洛林公爵高德瓦尔德三世成为布拉班特伯爵,他的儿子亨利一世将布拉班特升为公国。作为布拉班特和图林根联姻的后代“孩子”亨利应拥有广大的土地,何况他母亲的叔叔亨利·拉斯佩曾与皇帝腓特烈二世争夺过王位。然而,亨利二世与索非亚的一个表弟,迈森的亨利(维丁王朝的祖先)取得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广阔领地,“孩子”亨利只得到黑森作为安慰。 黑森的所有统治者都属于洛林-布拉班特王朝。.

新!!: 选帝侯和黑森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

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国际银行业王朝、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之父。在2005年福布斯的排名榜,“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二十位商人”,他名列第七,被誉为“国际金融业之父”。.

新!!: 选帝侯和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王朝

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s),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伦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境内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在11世纪初叶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索倫伯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支持者。118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與聯姻,前者娶了后者的女儿索菲亚,因康拉德二世没有男性继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后,弗里德里希三世成為紐倫堡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此后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先后继承爵位,弗里德里希四世继承索倫伯爵及紐倫堡伯爵領地,其後他於1218年將紐倫堡伯爵領地傳給他的弟弟康拉德三世。索倫伯爵是弗里德里希四世的子嗣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而紐倫堡伯爵皆是康拉德三世的子嗣其後改為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

新!!: 选帝侯和霍亨索伦王朝 · 查看更多 »

部落公国

部落公国(,源于“部落”(Stamm),即日耳曼人中的法兰克,萨克森,巴伐利亚和士瓦本等部落)是911年卡洛林王朝绝嗣到十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间,德意志王国的组成形式。八世纪时,卡洛林家族的法兰克王国国王曾试图打乱各个日耳曼部落,但是随着其势力在九世纪后期的衰退,这些部落又开始各行其是,按照原来的部落领地形成了五个部落公国:巴伐利亚,弗兰肯(法兰克尼亚),洛林,萨克森和士瓦本(阿勒曼尼亚)。See Donald C. Jackman, The Konradiner: A Study in Genealogical Methodology, 1990,, citing Hans-Werner Guetz, "Dux" und "Ducatus." Begriffs- und verfassungs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en zur Enstehung des sogenannten "jüngeren Stammesherzogtums" an der Wende vom neunten zum zehnten Jahrhundert, 1977.

新!!: 选帝侯和部落公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幾乎只為弦樂器創作。在器樂領域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音樂史上人稱「現代小提琴技巧創建者」及「大協奏曲之父」。.

新!!: 选帝侯和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希特 Albrecht von Brandenburg (1490年6月28日~1545年9月24日)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重要人物。出身于霍亨索伦家族的马格德堡大主教和美因茨大主教(选侯)。他也是勃兰登堡藩侯(不是选侯;1499年~1513年在位)。 阿尔布雷希特是勃兰登堡选侯约翰·西塞罗的幼子,1513年被任命为马格德堡大主教。1518年,他成为美因茨大主教,该职位使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1518年,阿尔布雷希特成为枢机主教,然而他也因此而欠下德国著名的银行家族富格尔家族一笔巨款。教皇良十世授权他在其管辖教区内出售赎罪券。在为他代理此事的人中,包括马丁·路德在其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中猛烈抨击过的修士若望·特次勒。 在后来发生的路德宗信徒与天主教传统势力的激烈斗争中,阿尔布雷希特表现出倾向于教皇的保守态度。但他竭力地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并在1530年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力主双方和解。 阿尔布雷希特·冯·勃兰登堡是第一个允许耶稣会会士在其管辖境内活动的德意志诸侯。在美因茨的新教徒们为他付清了其为获得枢机主教一职而欠下的50万弗罗林之后,阿尔布雷希特允许在其管辖的领土内传播新教。 A A A Category:德国选帝侯 Category:德國天主教徒.

新!!: 选帝侯和阿尔布雷希特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勃兰登堡)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阿基里斯)(德语:Albrecht III Achilles,),德意志的安斯巴赫公爵(1440年—1486年在位),勃兰登堡藩侯和选帝侯(1471年起)。他是霍亨索伦家族的代表人物。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为勃兰登堡藩侯腓特烈一世的第三子,生于萨克森-安哈尔特的小城唐格明德。他的外号是阿基里斯或尤利西斯,因为他过人的膂力和敏锐的头脑而得名。 1440年阿尔布雷希特之父腓特烈一世去世后,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地被他的三个儿子分别继承。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及选帝侯头衔归属阿尔布雷希特的哥哥腓特烈二世;拜罗伊特公国由另一位兄长约翰继承;阿尔布雷希特本人得到了安斯巴赫公国。但他最终合并了家族的全部领地:1464年从无嗣的约翰处继承拜罗伊特,1470年从退位的腓特烈二世得到勃兰登堡和选帝侯头衔。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大大加强了霍亨索伦家族的权势,尤其是对世袭领地的控制。他与勃兰登堡边疆区内的独立城邦及小王公作战,迫使他们臣服。但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勃兰登堡确立了选帝侯职位永远只能由长子继承的制度,即所谓《阿喀琉斯的安排》。这份公布于1473年的文件规定:在阿尔布雷希特三世死后,勃兰登堡领地必须完整地由其长子继承,而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国南方法兰克尼亚地区的领地也必须完整地由其他两个年幼的儿子继承。此后,所有这些地产只能由家族各分支中的长子获得。 阿尔布雷希特去世后霍亨索伦家族领地的分配情况如下:.

新!!: 选帝侯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德语:Albrecht I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称阿尔布雷希特五世,1404年~1439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437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437年起)。1438年他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未能加冕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是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四世之子,生于维也纳。他在1404年继承父亲的领地奥地利大公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支统治着内奥地利)。在长大成人--,阿尔布雷希特积极支持卢森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镇压胡斯运动。1422年,他与西吉斯蒙德的女儿和继承人卢森堡的伊丽莎白结婚。由于西吉斯蒙德没有男性子嗣,阿尔布雷希特因婚姻关系成为他在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继承人。除了他妻子与匈牙利古老的阿尔帕德王朝和波希米亚的古代王朝有血缘关系以外,阿尔布雷希特自己也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远房--裔,这就给他继承这两国的王位增添了依据。 在西吉斯蒙德于1437年去世--,阿尔布雷希特在次年1月1日加冕为匈牙利国王,6个月--又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1438年3月18日,德意志选侯在法兰克福选举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这意味着他有机会成为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权力局限于奥地利和匈牙利。他企图在波希米亚进一步扑灭胡斯运动,但那里的胡斯派仍拥有强大力量。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被圣杯派的领袖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打败,此--他不再试图控制波希米亚。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颁布了著名的美因茨国事诏书。这份诏书是皇帝与教皇之间的一个初步协定,旨在使德国基督教会受皇帝影响,并推迟对教会的进一步改革。 143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派军队入侵匈牙利,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他留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拉迪斯勞斯出生--繼承了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匈牙利贵族则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国王。.

新!!: 选帝侯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

阿道夫一世(Adolf I,约1250年—1298年7月2日),1292年至1298年间任罗马人民的国王,登基之前为拿骚伯爵,1276年起在任。 阿道夫是拿骚伯爵瓦尔拉姆二世与卡岑奈伦博根的阿德莱德(Adelheid of Katzenelnbogen)的次子。特里尔大主教狄特尔·冯·拿骚的弟弟。 神圣罗马帝国七选侯于1292年5月5日在法兰克福选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國王,他们认为阿道夫比鲁道夫一世的长子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更适合做国王。因为德国贵族们对迅速崛起的哈布斯堡王朝心怀疑虑,不愿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王室加于他们头上。既无号召力又无军事势力的阿道夫成了国王的最好人选。阿道夫于7月1日在亚琛举行了加冕礼。他即位后忙于应付选民的要求和阿尔布雷希特的争斗。1294年,阿道夫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结盟对付法国,因此得到英国的津贴。在英国的资助下,他多次击败国内的反对势力。选侯对其日益增长的势力感到不安,又将他废黜,选举阿尔布雷希特为对立国王。1298年7月2日,两军在格尔海姆附近的哈森比尔展开了一场骑士会战。阿道夫被打败,在战斗中阵亡。 阿道夫1271年与伊森堡-林堡的伊玛吉娜结婚,有五子三女:.

新!!: 选帝侯和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梅迪奥八世

阿梅迪奥八世(1383年9月4日-1451年1月7日),號稱和平者,是義大利的薩伏依伯爵(1391年~1416年)和公爵(1416年~1440年)。从1439年11月到1449年4月,他是对立教宗,称斐理斯五世。他是历史上最后一位有现实意义的对立教宗,其對立教宗生涯結束於他自認非法的自行退位。 141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升阿梅迪奥伯爵為第一代薩伏依公爵。阿梅迪奥八世娶勃艮第的玛丽(,生於第戎,卒於阿拉斯)为妻子。 玛丽是勃艮第公爵勇敢的菲利普二世的女儿,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的孙女。他们有九个孩子.

新!!: 选帝侯和阿梅迪奥八世 · 查看更多 »

金玺诏书

金璽詔書(拉丁语:Bulla aurea),或著稱作「金色詔書」、「金皮詔書」或「黃金詔書」,是指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或是歐洲君主所頒發的詔書,以繫上金質裝飾來代表印信,或王璽以金印而非傳統的蠟印,稱做金璽詔書。這個專有名詞本來專指被鑄造的金質印信本身,後來用來泛稱整張詔書。這樣的詔書就是在西歐所稱的金璽詔書,在東羅馬帝國亦稱為黃金詔書標識、黃金詔書等。日文翻譯為「金印敕書」,或是「黃金文書」,均不遠於原意,這裡一並提出以供參考。.

新!!: 选帝侯和金玺诏书 · 查看更多 »

采邑主教

采邑主教,或稱親王主教,是指以教會諸侯的身分治理著一個或是多個公國,同時擁有政教二重權力的主教。這些世俗地位並不是源自於擔任主教者在領受聖職前獲得的貴族身分,而是附加於這些主教職位上,隨著主教職務的傳承而跟著繼承。當該主教之管轄地為總教區,則被稱作采邑總主教或采邑大主教,此外相似的神職身分還有采邑修道院長。一般而言,這些主教治理的公國會和他管理的教區部分或完全重疊,但並非全都如此,如科隆因為從科隆選侯國獨立成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總主教的領地就不包含科隆一地。 在西歐自4世紀起,羅馬帝國因為蠻族的入侵以及自身內亂等原因而衰亡,一些城邦的主教必須挑起或插手羅馬指揮官的職責,管理世俗政務,有時還必須帶領軍隊抵禦外敵。而在封建社會形成後,主教等高級教士又從高階的領主那獲得封地,進而同時擁有教會上的頭銜與世俗領主的地位。現代僅存之相似案例,為同時兼任安道爾大公的烏格爾主教,其以教區主教身份擔任安道爾的國家元首;雖然並非采邑主教,但與法國總統同為該國的虛位元首。.

新!!: 选帝侯和采邑主教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或译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和布蘭登堡的選帝侯。 他还创作了军乐《普鲁士检阅进行曲》(Preußischer Präsentiermarsch)。.

新!!: 选帝侯和腓特烈·威廉三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一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普鲁士國王兼勃兰登堡选帝侯(1713年—1740年在位),綽號“軍曹國王”、「士兵王」(Soldatenkönig)。腓特烈一世之子,腓特烈二世之父。他的父親腓特烈一世成功地使普魯士變為一個王國,而他本人則大大加強了這個王國的軍事力量。.

新!!: 选帝侯和腓特烈·威廉一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

美男子腓特烈(Friedrich III der Schöne,),奥地利公爵(1308年~1330年在位)和未被公认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314年~1326年)。 腓特烈三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次子。阿尔布雷希特于1308年被其侄谋杀后,腓特烈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奥地利的领地,但未能说服选侯让他继承德意志的王位。 腓特烈三世与其表兄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四世发生争执。1313年,他在加迈尔斯多夫战役中被路易击败。 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他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德意志王位继承者)于1314年去世后,4个选侯选举腓特烈三世为新的罗马人民的国王。腓特烈在科隆大主教的主持下进行了加冕仪式。然而,另外5个选侯选择了他的对手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即皇帝路易四世。战争再次在两人之间爆发。1322年,腓特烈三世在米尔多夫战役中被路易四世决定性地击败并被俘。 1325年腓特烈三世在承认路易四世的皇帝地位之后被释放。同年9月,路易四世宣布接受腓特烈三世为共同统治者;但在1326年后腓特烈的权力仅限于奥地利。 F F.

新!!: 选帝侯和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371年9月21日~1440年9月20日)德意志的纽伦堡伯爵(称腓特烈六世,1397年~1427年在位)和勃兰登堡藩侯(也是选侯,1415年起)。他是霍亨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地区的第一个统治者。 腓特烈是纽伦堡伯爵腓特烈五世之子,生于纽伦堡。141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為了感謝戰場上的救命之恩,将本家族(卢森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勃兰登堡赐予腓特烈,并授予他马克藩侯爵位。从此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由“熊”阿尔布雷希特所建立的德国最重要的领地之一归属霍亨索伦家族,并经历了该家族长达400年的统治。 腓特烈之子包括约翰(炼金术士),他在父亲参加西吉斯蒙德皇帝镇压波希米亚胡斯教徒的胡斯战争时是勃兰登堡的摄政;其他重要的儿子是腓特烈二世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两人先后继承了选侯的头衔。.

新!!: 选帝侯和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全名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1701年至1713年在位),得到国王的称号前为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

新!!: 选帝侯和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勃兰登堡)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413年11月19日生于坦格尔明德,1471年2月10日卒于艾施河畔诺伊斯塔特),绰号“铁人”,“铁牙”,勃兰登堡藩侯,1440至1470年任勃兰登堡选侯。.

新!!: 选帝侯和腓特烈二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五世 (普法尔茨)

腓特烈五世(冬王)(Friedrich V der Winterkönig,),普法尔茨选侯(1610年-1623年在位),英格蘭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三十年战争期间在位一年的波希米亚国王(1619年-1620年)。 腓特烈五世生於上普法爾茨安貝格附近的劳特罗芬狩獵宮,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四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之女路易莎·朱丽安娜。1610年父亲去世后继承选帝侯职位,1614年起亲政。著名的海德堡花園由其建成。1613年,他与英格蘭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斯图亚特结婚,他们最小的女儿索菲亚嫁给了第一个汉诺威选侯(正式名称是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索菲亚后因母亲的血缘关系成为英国王位继承人,因此他亦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祖先。 腓特烈五世是加尔文宗信徒。部分是受到妻子的怂恿,他积极参与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活动,并在诸侯们形成的新教联盟中取得了显赫的位置。当时德国各新教力量共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天主教至上政策,其中捷克人的活动终于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1619年8月波希米亚起义之后,尽管违背本人的意愿,腓特烈五世被捷克人推举为波希米亚国王,同年11月在布拉格正式加冕。然而仅仅一年之后,1620年11月8日捷克人在白山战役中的惨败即终结了腓特烈五世短暂的帝王生涯。他因此获得一个讽刺性的外号:“冬王”。 腓特烈五世逃往尼德兰。由于遭到皇帝斐迪南二世的驱逐,他的余生几乎都在流亡中度过,仰仗从前的盟友们的慷慨馈赠。1623年他的选侯称号连同普法尔茨领地都被皇帝剥夺。选侯头衔和上普法尔茨的土地被转封给了他的表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后者是哈布斯堡王室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主要支持者。下普法尔茨遭到西班牙占领军的搜刮。 腓特烈五世希望新教联盟的胜利能为他夺回领地,但从来没有实现。莱茵-普法尔茨的选侯国地位被巴伐利亚取代。1632年11月英格兰决定出兵援助他,但是为时已晚。他从10月初患了严重的瘟疫,11月29日在美因茨死于高烧。.

新!!: 选帝侯和腓特烈五世 (普法尔茨)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四世 (普法尔茨)

(正直的)腓特烈四世(Friedrich IV der Aufrichtige,),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普法尔茨选侯(1583年-1610年在位)。 腓特烈四世是普法尔茨选侯路德维希六世之子,母为黑森的伊丽莎白,生于安贝格。1583年路德维希六世去世后,腓特烈继承了选帝侯职位,而由其叔父约翰·卡西米尔摄政。1592年约翰·卡西米尔去世后,腓特烈四世开始执政。 腓特烈四世是德国宗教改革和新教最主要的支持者之一,对1608年新教联盟的建立发挥了重大影响。 F Category: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新!!: 选帝侯和腓特烈四世 (普法尔茨)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配偶列表

这里列出的是1707年-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以及1801年至今联合王国的君主配偶。 自从大不列颠王国成立以来,它和之后的联合王国一共有9位皇室配偶。1727年至1814年间的英国国王兼任汉诺威选帝侯,所以王后同时也是汉诺威选帝侯妃。在1814年至1837年间,选帝侯成了汉诺威国王,所以王后就兼任了汉诺威王后。这个共主邦聯在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结束,根据萨利克继承法,在有男性继承者的前提下,汉诺威不能由女性继承。到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汉诺威就被普魯士王國并吞了。 所有的女性配偶都有权享有王后的头衔,但1707年以后的2位男性配偶都没有享有王夫的头衔:.

新!!: 选帝侯和英国君主配偶列表 · 查看更多 »

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雅盖隆王朝时期是波兰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中世纪晚期延伸至近代早期。自立陶宛大公约盖拉(瓦迪斯瓦夫·雅盖沃)登上波兰王位起,雅盖隆王朝(1386年-1572年)逐步形成了波兰立陶宛联盟。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伙伴关系将立陶宛所控制的幅员辽阔的鲁塞尼亚地区纳入波兰势力范围,而历史也证明这种关系对波兰人和立陶宛人都有利,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这两个民族在这欧洲最大的政治实体之一中和平共存互相合作。 在波罗的海地区,波兰与条顿骑士团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其中,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爆发,条顿骑士团战败,1466年卡齐米日四世在位时双方签署具里程碑意义的索恩和约;这份和约促成后来的普鲁士公国的产生。波兰在南方应对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东面帮助立陶宛与莫斯科大公国作战。波兰与立陶宛的领土延伸至利沃尼亚的极北。 波兰逐渐发展为封建国家,农业占主导地位,而地主阶级也逐渐居统治地位。1505年,波兰瑟姆(国会)通过“无共识则无新议”法案,将君主的绝大部分立法权转交给瑟姆。这一事件标志着“贵族民主制”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国家由“自由且平等”的波兰贵族统治。 宗教革命运动在波兰有着长足进展,令波兰发展出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宗教宽容政策。欧洲的文艺复兴潮流为雅盖隆王朝晚期(齐格蒙特一世与齐格蒙特二世)带来极大的文化繁荣。.

新!!: 选帝侯和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 查看更多 »

选帝侯路堤

选帝侯路堤(Kurfürstendamm,当地人称为Ku'damm,中文译为库达姆大街、裤裆大街或错译为选帝侯大街)是德国首都柏林最著名的大道之一。这条街得名于昔日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这条大街既宽又长,可以认为是柏林的香榭丽舍大街 — 充满了商店、住宅、酒店和餐馆。最著名的设计师们都在此拥有自己的商店:Gucci、宝格丽、香奈儿、路易威登、华伦天奴、Lacoste、Tommy Hilfiger、卡地亚、爱马仕、施华洛世奇,以及几个汽车制造商展示室。 这条大街长3.5公里,沿街种植着四行悬铃木,穿过西柏林的夏洛滕堡-威默尔斯多夫区。它起于動物園車站和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废墟附近的布赖特施德广场,然后向西南经过夏洛滕堡区。在与Joachimstaler 大街交汇处是克兰茨勒咖啡厅(Café Kranzler),其前任西方咖啡馆(Café des Westens)曾是一战以前艺术家和波希米亚主义者著名的聚集地。在Uhlandstraße地铁站附近,有凯宾斯基酒店,以及选帝侯大街剧院(在昔日柏林分离派艺术协会展览厅的遗址上)。 在阿登纳广场,这条大街进入了威默尔斯多夫区,在那里经过莱宁广场(Lehniner Platz)上的邵宾那(Schaubühne)剧院。在较朴素的西段或选帝侯大街的“上段”,其标志是上的,以及与100号高速公路交汇处的Rathenau环岛广场,那里有引起长期争议的1987年沃尔夫福斯特尔“混凝土凯迪拉克”雕塑。.

新!!: 选帝侯和选帝侯路堤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选帝侯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夜景(从100路公交车站方向)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是德国柏林的一座基督教路德宗教堂,位于柏林市区博物馆岛的东部,曾是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的宫廷教堂。由于其英文写作Berlin Cathedral,柏林大教堂有时被误译作“柏林主教座堂”,但该教堂并不是主教座堂,也从未有主教进驻。.

新!!: 选帝侯和柏林大教堂 · 查看更多 »

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七世(Karl VII,原名为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或查理·阿尔伯特,Karl Albrecht,)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选侯(1726年-1745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42年-1745年在位)。他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仅有的两位皇帝之一(另一位是路易四世)。 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是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之子,生于布鲁塞尔。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分成两派,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的父亲属于支持西班牙与法国的一派,其家族在战争中被奥地利俘虏。卡尔·阿尔布雷希特被带到维也纳,在那里由耶稣会会士教育。1715年,由于两支都臣服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得以恢复统一。1717年,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参加皇帝查理六世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在战斗中指挥一支巴伐利亚军队。1726年,他继承了父亲的选侯爵位。 尽管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查理六世为确保其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奥地利的《1713年国事诏书》上签字,但在查理六世去世后,他是立即否认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的王公之一。玛丽亚·特蕾西亚在诸侯的一片反对声中登上了奥地利王位,结果引发了包括西班牙、法国、波兰在内的欧洲大国介入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1741年被承认为波希米亚国王(通常由奥地利首席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头衔)。1742年,德意志诸侯全体一致选举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缺乏争夺哈布斯堡领地的真正实力。他既没有大量的军队也没有钱;看来他是诸侯们利用来反对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旗帜。甚至就在查理七世的加冕礼进行之时,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军队正在进攻他的世袭领地巴伐利亚。有一段时间查理七世几乎陷入绝境,但是得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是玛丽亚·特蕾西亚最凶恶的敌人)的援助。不久,他的波希米亚国王头衔被波希米亚议会废黜。 1745年,四面楚歌的查理七世去世。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三世被迫放弃对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要求。皇帝的称号被玛丽亚·特蕾西亚巧妙地交给了自己的丈夫弗兰茨一世。.

新!!: 选帝侯和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新!!: 选帝侯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四世(捷克语:Karel IV.

新!!: 选帝侯和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新!!: 选帝侯和柯尼斯堡 · 查看更多 »

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Ostpreußen;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Prusy Wschodnie;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魯士王國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魯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舊稱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份被納入波兰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德国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新!!: 选帝侯和東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

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Duke of Gloucester;1689年7月24日–1700年7月30日)是日后在1702年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的安妮王妃和她的丈夫坎伯兰公爵丹麦和挪威的乔治亲王的儿子,也是父母唯一活过婴儿期的孩子。他一出生就受封為格洛斯特公爵,並且被當時人視為未來的新教領袖。這是因為他出生在光榮革命的岁月,當時許多人仍害怕他的信仰天主教的外祖父詹姆斯二世及七世可能會回國復辟,渴望英格兰王室能有一個在未来繼位的新教血脈。因此格洛斯特降生後,英格蘭民心大振,即使詹姆斯與其天主教後嗣仍試圖復辟王位,英格兰人對天主教的恐懼相比之前也大幅減弱。 格洛斯特的母親尽管與姊姊瑪麗二世、姐夫兼表兄威廉三世及二世有间隙,一段時間不相往來,但支持儿子和姐姐姐夫保持亲密联系,使他成为她和姐姐姐夫间的润滑剂。格洛斯特自幼便与威廉國王过从甚密,受封为嘉德騎士;姨母瑪麗女王經常在探視時送禮物給他。格洛斯特襁褓时期一直都住在肯辛頓地區的卡普登宅,並與他的貼身侍衛詹金斯·路易斯建立起特殊情誼。路易斯對小主人的回憶錄,後來成為歷史學家描述格洛斯特公爵的重要來源。路易斯指導格洛斯特並幫他成立一支小型童子軍隊,叫作「騎兵衛隊」,最後衛隊共有90個男童。 格洛斯特的健康状况不稳定,他的母亲为此担忧不断。1700年,年仅11岁的格洛斯特夭折,酿成王位继承危机,他的死让他的母亲成了1689年《權利法案》既定继承线路上仅存的人士。议会不愿王位复归天主教徒,遂于1701年制定《王位继承法》,規定讓詹姆斯二世及七世的表姐、漢諾威的选侯夫人索菲及其新教後嗣繼承王位。.

新!!: 选帝侯和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 · 查看更多 »

欧根亲王

弗朗索瓦-欧根,萨伏伊-卡里尼昂亲王(François-Eugène, Prince of Savoy-Carignan,意大利语:Principe Eugenio di Savoia,德语:Prinz Eugen von Savoyen,),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之一,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他與英國的約翰·邱吉爾、法國的維拉爾元帥,並列為歐洲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天才將領。.

新!!: 选帝侯和欧根亲王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

汉诺威(Hannover)位于莱納河畔,德国下薩克森-zh-hans:州; zh-hant:邦;-的首府,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既处于德国南北和东西铁路干线的交叉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个水陆辐辏的交通枢纽。汉诺威是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是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中心。此外第三产业已占就业人数的2/3,除商业、金融、保险业外,汉诺威最著名的就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欧洲最大的旅游企业途易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当地每年将举办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展览CeBIT,2000年,这里还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另外,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射手节也是全世界类似节日中最大规模者。.

新!!: 选帝侯和汉诺威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 (地区)

汉诺威(德语:Hannover),德国的历史疆域。从1814年到1866年期间,它曾经是一个独立王国;在1866年到1946年期间,它曾经是一个普鲁士的一个省。该地区以它的首府汉诺威而得名。 1636年,不倫斯克-呂訥堡公国卡伦贝格家系的首府迁移到了汉诺威城,从此这个家系也被称为汉诺威家系。1692年,公爵得到了选帝侯的追加头衔,从此也被称为“汉诺威选帝侯”。1714年,汉诺威王室的选帝侯正式成为英国国王(参见汉诺威王朝)。汉诺威公国也在德国继续扩张他的领地。1705年,他们继承了不倫斯克-呂訥堡家族的策勒家系的领地,以及从前瑞典的领地不来梅和威尔登。 1803年,选区被法国占领,并在实际上统治了十年。自1807年,汉诺威领地成为威斯特法伦王国的一部分。1813年,选区被归还;1814年10月,在维也纳会议上,汉诺威成为汉诺威王国。该会议是为了使乔治三世在德国事务上与新登基的符腾堡国王获得对等的影响力。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为英王,汉诺威由于实行薩利克繼承法,女性不能继承王位,该共主邦聯宣布告终。汉诺威国王由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继承。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汉诺威被普鲁士兼并成为一个省;1939年,该省拥有38551平方公里面积以及350万人口。1946年,盟軍分區佔領德國,在英国军队的管理下,汉诺威成为下萨克森州的主要组成部分。.

新!!: 选帝侯和汉诺威 (地区)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Haus Hannover),是於1692年-1866年間統治德意志漢諾威地區與在1714年-1901年間統治英国的王朝。.

新!!: 选帝侯和汉诺威王朝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统治者列表

汉诺威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邦国,前身是不伦瑞克-卡伦贝格公国,不伦瑞克-卡伦贝格是不伦瑞克-吕讷堡的幼系。该公国1636年被封给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胜利者」威廉四世的第六子格奥尔格。不久,该家系将首府迁移到了汉诺威城。1692年,不伦瑞克-卡伦贝格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被晋升为选侯,他的长子格奥尔格·路德维希更于1714年继承了英国的王位。1814年10月,在维也纳会议上,汉诺威升为王国。 以下是汉诺威历代君主的名单。.

新!!: 选帝侯和汉诺威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亞王國

波希米亞王國(České království;Königreich Böhmen;Regnum Bohemiae)是以前位於中歐的一個國家。其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捷克。在歷史上曾是神圣羅馬帝國內獨立的一員,許多國王皆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首都布拉格於14世紀末期曾為神聖羅馬帝國中心,1526年王國為哈布斯堡統治。波希米亞王國在1198年由國王奧圖卡一世成立,歷經查理四世的黃金時期、波希米亞戰爭、哈布斯堡統治,最後一任國王為卡萊爾五世(Karel V)。1918年一戰結束後,大部份地區被劃入當時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新!!: 选帝侯和波希米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 (1569年-1648年)

在波兰与立陶宛两国的历史中,1569年至1648年间可以说是一个共同而完整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开始于1569年的卢布林联合,结束于1648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卢布林联合使波兰立陶宛联邦登上历史舞台,取代了先前存在于波兰和立陶宛两国之间的共主邦联,使两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两国联盟主要是由波兰贵族、波兰化的立陶宛贵族和鲁塞尼亚贵族通过中央议会与地方议会制度运作的,但是自1573年以后,便由经选举产生的国王领导。联邦贵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其他欧洲国家要高,与在欧洲其他地方盛行的绝对君主制政体相比,这些贵族所建立的早期民主政体更加先进。 联邦初创时,波兰正处在一个国力雄厚强大,国家繁荣昌盛,文明也不断发展的时期。波兰立陶宛联盟已成为欧洲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势力与必不可少的文化实体,将西方文化不断向东传播。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前半叶,波兰立陶宛联邦一直是中欧的大国,幅员达100万平方千米。 在宗教改革(新教勢力的劇增)于波兰取得成效(联邦在全欧独一无二的宗教宽容于1573年的華沙聯盟協約中达到极点)后,天主教会在耶穌會的先鋒開路下,從各方面发起反击——反宗教改革(特指1564-1648年的天主教反撲)使很多新教徒皈依回天主教,但也迫害了大量聯邦國內的「異教徒」(虔誠的東正教徒與新教徒)。联邦在同化联邦东部鲁塞尼亚人(東正教徒)的方面产生的分歧与遇到的困难越发明显。在早期(自16世纪末开始),这些分歧与困难在1596年宗教领域的布列斯特聯合中(強迫東正教徒承認教宗權威,轉化成東儀天主教徒),表露无疑。中央發布的這份宗教「联合」,使联邦的东正教徒分裂並奮起反抗;而在军事层面上,哥萨克(屬於拒絕教宗權威的東正教徒)的一系列起义也表明这种宗教-民族矛盾的严重程度。 联邦在国王斯特凡·巴托里治下武功强盛,但在瓦萨王朝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和瓦迪斯瓦夫四世治下,被卷入一系列王朝矛盾当中。联邦成为一系列国内冲突的发生地,而国王、手握重权的权贵和各种贵族派系是其中的主角。联邦与沙俄、瑞典和奥斯曼帝国作战。联邦的势力达到鼎盛的霸權地位時,她的一些强邻则正处在国运最为艰难的阶段。波兰-立陶宛国寻求在东北欧建立至高無上的霸主地位,特别是对沙俄的统治地位。三十年战争期间,联邦与哈布斯堡王朝结盟,但其并未直接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以下是1577-1641年聯邦對外影響力的概述: 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在1577年发动利沃尼亚战争,攻占利沃尼亚地区大部,使联邦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国王巴托利和扬·扎莫伊斯基反击成功,迫使沙俄与联邦签署1582年条约,并收复大部分曾被俄罗斯夺取的领土,而瑞军已在极北的爱沙尼亚地区扎根。齐格蒙特三世在1600年宣布爱沙尼亚是联邦领土,此言成了波兰与瑞典为争夺利沃尼亚所引发的战争的导火索;这场战争持续至1611年,胜负未定。 1600年,俄国进入政局动荡期,联邦提议与俄国缔结联盟。此举失败后,其他很多类似的尝试接踵而至,这些举动很多都非常大胆,但也都已失败告终,其中包括军事入侵、其他王朝和外交行动和阴谋。因为俄波两个社会和帝国之间的差异太过巨大,难以弥合,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619年的杜里诺休战后便停止了上述的一切尝试,达到其领土的最大面积。同时,其军力也因大规模军事行动而受到削弱。 1620年,在苏丹奥斯曼二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宣布向联邦宣战。联邦在楚措拉战役中惨败,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战死,面对奥斯曼-鞑靼的侵略军,联邦形势非常危急。随后,波兰-立陶宛开始动员军队,盖特曼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在霍滕战役(1621年)成功抵挡敌军的多次猛攻,而东南前线的局势也由此得到缓解。1633年至1634年间,联邦和奥斯曼波兰-奥斯曼战争重启战端,在这一时期,联邦的大片领土受到鞑靼袭击,不少居民被劫掠为奴。 162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袭击里加,重启波兰与瑞典间的战争,随后,瑞军占领利沃尼亚大部,控制波罗的海至普茨克一带,并封锁但泽。此时联邦疲于其他地方的战事,在1626年至1627年间,发起反击,利用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的军事才能与奥地利的援助。在欧洲几个强权的压力下,战争结束,双方签署阿尔特马克和约,瑞典得到的领土甚至比古斯塔夫·阿道夫所征服的还要多。 1632年,联邦与沙俄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战后双方势力并无太大变化。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继续收复瑞典占领的失地。随后,双方签署斯图赫姆斯多尔夫条约,结束敌对状态,瑞典从王室普鲁士的城市与港口中退出,但保留利沃尼亚大部。库尔兰仍然留在联邦内,负责立陶宛的波罗的海贸易。在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于1641年最后一次代表普鲁士向波兰国王称臣后,联邦对普鲁士及其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者的影响力日益减弱。.

新!!: 选帝侯和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 (1569年-1648年) · 查看更多 »

漢斯-約阿希·馬西里

汉斯·约阿希·马尔塞(Hans-Joachim Marseille,),全名漢斯-約阿希·懷特·魯道夫·齊格菲·馬爾塞(Hans-Joachim "Jochen" Walter Rudolf Siegfried Marseill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空军”的一位王牌飞行员,常被称为“非洲之星”(Stern von Afrika)。马尔塞一共参加了三百八十二次任务,击落了一百五十八架敌机,其中的一百五十一架均在“北非战场”中获得。大部分的二戰德國空戰英雄主要的擊落紀錄大多來自東線蘇聯,他的全部戰績都是英美的西方國,因此他也是“德国空军”中击落西方飞机最多的驾驶员,同时也荣获了“钻石橡叶带剑铁十字勋章”。 马尔塞利用了他杰出的观察能力,操控和高角度偏差射击战术使他的攻击常常拥有非常大的杀伤率,在良好的环境下他的每次攻击都能够击伤或击落敌机,令他成为空战历史上最杰出的偏差射击飞行员之一。他也曾创造了在十分钟内击落八架敌机,一天里击落十七架敌机,一个月击落五十四架敌机等记录。据有些学者的计算,他击落一架飞机平均只须十五发子弹。马尔塞所属的“第二十七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27)的“第一大队”(I./JG 27)所取得的五百八十八架战绩裡,马尔塞占了一百五十一架,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六。.

新!!: 选帝侯和漢斯-約阿希·馬西里 · 查看更多 »

本杰明·汤普森,伦福德伯爵

本杰明·汤普森爵士,伦福德伯爵,FRS (Sir Benjamin Thompson, Count Rumford, Reichsgraf von Rumford,),英国物理学家,生于英属美洲。他对于热的本质的研究挑战了当时占主流的热质说,对19世纪热力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他也是位多产的发明家。 他于美国独立战争中忠于英国王室,在英国陆军中服役,銜至中校,於战后移居伦敦。在那里,其在后勤方面才能受到赏识,晋升上校,于1784年被英王乔治三世进封爵士。其后,他又移居巴伐利亚,出任当地的陆军大臣,重整了陆军,于1791年获封为神圣罗马帝国伯爵。.

新!!: 选帝侯和本杰明·汤普森,伦福德伯爵 · 查看更多 »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或 ;Godefroi Guillaume Leibnitz,,),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獲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廣泛的使用,萊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其中約四成為拉丁文、約三成為法文、約一成五為德文。截至2010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 2007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暨下薩克森州州立圖書舘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由於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新!!: 选帝侯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 查看更多 »

海德堡大学

海德堡大学,全名鲁普莱希特-卡尔斯-海德堡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位於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海德堡市。 1385年10月23日海德堡获得教宗伍朋六世建立大学的特许,1386年由普法爾茨選帝侯魯普萊希特一世創建,為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繼布拉格大學與維也納大學之後,於神聖羅馬帝國創設的第三所大學。 建校之初即设有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四大经典科系。直至1890年,自然科学系才成为第五个独立的科系。現今海德堡大学下发展为12个學院,超過100個學門,分為大學部、研究所與博士後研究。於2014/2015年冬季班註冊學生人數達30,898人,516位講座教授,教職與研究人員5,603人。海德堡大學向來為德國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之象徵,每年吸引大批外國學生或學者前來求學或研究,來自130個國家之外國學生約佔學生總數之五分之一,每年約有1,000名博士生獲頒博士學位,其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國外。海德堡大學校舍大致分布於老城區、Bergheim城區與Neuenheimer Field城區。 海德堡大學為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及科英布拉集團、歐洲大學協會之創始會員,2007年10月19日,德国“精英大学”评选,海德堡大学名列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在2012年6月揭晓的又一轮卓越计划评选中,依旧被评为精英大学。至2015年為止,計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及至少18位萊布尼茲獎得主曾於此求學、任教或研究,為德國乃至於歐洲頂尖之研究型大學。 在2016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的全球大学排名”U.S. News & World Report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中,海德堡大学名列德国第1,全球第37位。在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名列德国第1,全球第46位。在2015-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德国第2,全球第37位。在2015/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德国第2,全球第66位。.

新!!: 选帝侯和海德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海德堡老桥铜猴

海德堡老桥有猴子的说法早于1481年的记载。当时老桥的塔楼里就坐着一只石猴。楼塔是为了让过路人感到敬畏,而猴子的目的是愚弄,让人反思,并引起自我批评。猴子的后部对着对岸的美茵茨选侯国,右手摸着光腚,表达海德堡居民对美茵茨主教们的反感,增强选帝侯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不幸的是,大同盟战争中塑像跟塔楼一起被摧毁。今天的铜猴旁边依然写着17世纪马丁·蔡勒(1589-1661)的一首诗: “嘿,你干啥在这儿瞪眼瞧着我? 难道你没有看见海德堡的老猴?/ 我劝你不妨回头看看你的四周/ 就会发现我的同类还有许许多多。”.

新!!: 选帝侯和海德堡老桥铜猴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一世(德语:Ferdinand 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起;1558年加冕)。他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1526年起)。.

新!!: 选帝侯和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哈布斯堡王朝施蒂里亚支系的代表人物,曾任施蒂里亚大公(1590年—1637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20年—1637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1618年—1625年,1620年被叛乱打断)和波希米亚国王(1617年—1619年,1620年—1637年)。由于他的不明智的宗教政策(狂热支持天主教,压制新教),导致了神聖羅馬帝國诸侯的公开反抗,从而引发了对欧洲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十年战争。.

新!!: 选帝侯和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

斐迪南四世(德语:Ferdinand IV,)奥地利王储。他也是波希米亚国王(1646年起)和匈牙利国王(1647年起),1653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继承人)。 斐迪南四世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的长子,母亲为西班牙公主玛丽亚·安娜。他是利奥波德一世皇帝的哥哥。 1646年,斐迪南被其父指名为波希米亚的国王,1647年他又继承了父亲在匈牙利的王位。1653年5月31日斐迪南被选侯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显然这时斐迪南三世已决心让他继承皇位。同年6月18日,斐迪南四世在雷根斯堡加冕。 但是,斐迪南四世在1654年先于父亲去世。这就使得他的弟弟,未来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继承人。 |- |- F F F.

新!!: 选帝侯和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

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Stanisław Koniecpolski,)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贵族(波兰语:szlachta)和权贵,曾任多个地区的长老和城主。他自1625年起,历任桑多梅日省省长、王室陆军指挥官和王室大指挥官(级位仅次于国王的军事指挥官)。 科涅茨波尔斯基戎马一生,战绩卓著,在20岁前就已参加德米特里战争和摩尔达维亚权贵战争,曾在1620年的楚措拉战役中被俘,后来在1623年释放。1624年至1626年间,他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盟友鞑靼人。 波瑞战争(1626年-1629年)中,他赶赴普鲁士,与古斯塔夫·阿道夫麾下的瑞军交战,虽然在兵力上占下风,却仍能战至僵持。后来这场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科涅茨波尔斯基在7月15日至8月9日间多次向瑞军发起进攻,但都被击退。另外,他在1634年于乌克兰的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击退了奥斯曼人的一次大规模入侵。在其他战役中,他也多次战胜起义的哥萨克人与来犯的鞑靼人。 他被公认为是在波兰和立陶宛历史上最有能力也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官。George J. Lerski, Jerzy Jan Lerski, Piotr Wróbel, Richard J. Kozicki,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oland, 966-1945",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6, 第262页,.

新!!: 选帝侯和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选帝侯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新教联盟

新教联盟是信奉新教的德意志诸国在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四世的号召下于1608年成立的,用于保护盟国的主权,土地,和人民。联盟于1621年解散。两个导火索事件决定了联盟的形成。其一,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和巴伐利亚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于1607年在多瑙沃特恢复了天主教的影响。 其二,帝国会议于1608年决定,1555年奧格斯堡和约是否有效取决于之前被占有的教会土地的归还情况。为了回应天主教势力的反扑,以腓特烈四世为首的新教诸侯于1608年5月14日组成新教联盟。天主教联盟也于第二年在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率领下成立。 联盟的盟国包括普法尔茨,纽因堡,符腾堡,巴登,安斯巴赫,拜罗伊特,安哈尔特,茨维布吕肯,黑森-卡塞尔,勃兰登堡,以及自由市乌尔姆,斯特拉斯堡,纽伦堡,罗滕堡,巴特温茨海姆,施韦因富特,魏森堡,讷德林根,施韦比施哈尔市,海尔布隆,梅明根,肯普滕,兰道,沃尔姆斯,施派尔,阿伦,金根。 尽管如此,萨克森选帝侯和其他几个重要的新教诸侯的缺席让联盟从诞生之初就缺少权威性。路德派和加尔文派的内斗也进一步削弱其实力。 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腓特烈四世的继承者)于1619年在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的反对下接受了波希米亚王位,但新教联盟在1620年签订乌尔姆条约拒绝给予其支持。斐迪南二世于1621年一月动用帝国禁令取消了他的选帝权。普法尔茨被迫将上普法尔茨割让给巴伐利亚。联盟于二月在海尔布隆的会议上正式向皇帝抗议其行径,但他将抗议置之脑后并命令联盟解散其军队。经共同商议后,联盟盟国最终决定服从斐迪南二世并于1621年五月十四日正式宣告解散。.

新!!: 选帝侯和新教联盟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新!!: 选帝侯和慕尼黑 · 查看更多 »

拿骚-锡根的约翰·毛里茨

拿骚-锡根的约翰·毛里茨 ( Johan Maurits van Nassau-Siegen即“拿骚-锡根的约翰·毛里茨”, Johann Moritz von Nassau-Siegen即“拿骚-锡根的约翰-莫里茨”,John Maurice of Nassau-Siegen即“拿骚-锡根的约翰-莫里斯”)()是拿骚-锡根的伯爵,后自1674年起为拿骚-锡根亲王。 他出生在迪伦堡(Dillenburg,今属德国),其父为拿骚-锡根伯爵约翰七世(Johann VII.);其祖父为拿骚-锡根伯爵约翰六世(Johann VI.),这位祖父也是荷兰执政沉默者威廉的弟弟。 约翰·莫里茨年轻时便于1621年加入荷兰军队。他在堂叔、荷兰执政腓特烈·亨利(Friderik Hendrik,沉默者威廉的幼子)領導的战役中脱颖而出。1626年他晋升上尉。他在1629年登博斯(Den Bosch)的俘虏的行列中。1636年,他在斯亨肯斯汉斯围困战(Siege of Schenkenschans)中攻克了一个堡垒。 1634年,他在海牙結識布蘭登堡的十五歲年輕王子腓特烈·威廉(1640年繼位成為布蘭登堡選帝侯),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在往後生涯的各個時期都互相援助。腓特烈·威廉更藉此學習吸收荷蘭先進的商貿技術與科技知識,在约翰·莫里茨的幫助下大力提升布蘭登堡的國力,終於在領地內建立絕對君主制,並於1675年打敗北歐霸主瑞典,被譽為「大選侯」(The Great Elector)。.

新!!: 选帝侯和拿骚-锡根的约翰·毛里茨 · 查看更多 »

拉斯洛五世

拉斯洛五世(遗腹子)(匈牙利语:V.(Utószülött)László,捷克语:Ladislav Pohrobek,德语:Ladislaus Postumus;)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国王(1444年起),波希米亚国王(1440年起)和奥地利大公。 拉斯洛五世是德意志、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五世)唯一的儿子。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当阿尔布雷希特死时,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正在怀孕,所以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等国的王位只有等孩子生下来之后才有人继承。这个孩子就是拉斯洛五世,他出生于父亲去世4个月之后,因此得到绰号“遗腹子”。 拉斯洛五世一出生就继承了奥地利大公的头衔,並有波希米亚国王的繼承權,而德意志选侯选择他的堂叔、内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五世来继任日耳曼國王,后者在145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拉斯洛的母亲还想为他保住匈牙利的王位,但是以匈雅提·亚诺什为首的匈牙利大贵族挫败了这个图谋,他们在巴塔谢克战役中击败了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派贵族。贵族们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匈牙利国王(即乌拉斯洛一世);伊丽莎白为了阻止烏拉斯洛一世的加冕把匈牙利的圣伊什特万皇冠偷了出来。伊丽莎白领着孩子去寻求腓特烈五世的庇护,结果后者为了获得在奥地利的统治权将他们软禁。 1444年11月10日,乌拉斯洛一世在抗击奥斯曼帝国的瓦尔纳战役中阵亡。匈牙利贵族决定让拉斯洛五世继承王位,他们派出使者到维也纳要求腓特烈五世释放伊丽莎白母子并归还王冠,遭到后者拒绝。贵族们选举匈雅提·亚诺什为匈牙利摄政,同时在波希米亚,波杰布拉德的伊日获得了同样的地位。 1452年,奥地利贵族冲入王宫强行释放了拉斯洛五世。拉斯洛五世在1453年10月28日正式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在拉斯洛五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匈牙利的实际统治者是匈雅提,后者成功地领导了一系列抵御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役。拉斯洛五世身边的重臣采列伯爵乌尔里希二世与匈雅提素来不和;在匈雅提于1456年死于鼠疫后,他诱使国王任命他接替匈雅提的职务。乌尔里希二世企图谋杀匈雅提的儿子匈雅提·拉斯洛,后者为了报复反过来把他刺杀了。拉斯洛五世愚蠢地将匈雅提·拉斯洛斩首,结果引起了一场政治风暴,他因此不得不逃往布拉格。1457年11月23日,拉斯洛五世在布拉格忽然病逝,当时他正准备与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的女儿玛格达莱娜公主结婚。當時的人懷疑小國王是被毒死的,不過近代藉由分析他的遺骸,拉斯洛可能死于腺鼠疫或白血病。 拉斯洛五世去世时年仅17岁,既未结婚也无子嗣。他在三个国家的王位分别由不同的人继承。腓特烈五世兼并了奥地利大公国;匈雅提的另一个儿子匈雅提·马加什继承匈牙利王位;波希米亚摄政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成为波希米亚国王。.

新!!: 选帝侯和拉斯洛五世 · 查看更多 »

曼海姆

曼海姆(Mannheim)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继斯图加特和卡尔斯鲁厄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约31万,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城市路得维希港隔莱茵河相望。曼海姆是一座大学城,这座曾经的普法尔茨皇城如今也是欧洲都市圈莱茵-内卡三角(Rhein-Neckar-Dreieck)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 选帝侯和曼海姆 · 查看更多 »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Přemysl Otakar II.,)波希米亚国王(1253年-1278年在位)。他在位时期是波希米亚最强大的时代。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为瓦茨拉夫一世国王之子。他在即位后实行一系列加强王权和军队的改革,统一度量衡并接纳德国人向波希米亚移民。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统治下,国家边境扩张至亚得里亚海北岸,囊括了奥地利(1251年起)、施蒂里亚(1261年起)、克恩滕(1269年起)和卡尼鄂拉,暂时还包括匈牙利。这些领地大多数兼并自覆灭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地产。波希米亚成为中欧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强大的诸侯(也是七大选帝侯中唯一的大诸侯)。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参加了条顿骑士团对波罗的海地区立陶宛人和普鲁士人的远征,1255年建立的克拉洛维茨(源于捷克语国王一词,即今日的加里宁格勒)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在大空位时代即将结束之时,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竞争。其他竞争者包括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法国国王腓力三世和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伯爵(即后来的国王鲁道夫一世)。由于教皇格里高利十世及居心叵测的德意志诸侯的支持(他们都希望看到一个软弱的皇帝,又不希望德意志与外国合并),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遭到失败。 在鲁道夫一世当选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拒绝做封建采邑宣誓,导致前者在1274年11月于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对他提出控告。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3次拒绝出席重新分配采邑的帝国会议(这些会议可能会剥夺他的大多数地产)后,鲁道夫一世决定开战。德意志诸侯不愿看到一个非德国人成为皇帝又惧怕波希米亚势力的强大,而教皇由于自己的目的也宣布支持鲁道夫一世。反对国王集权的波希米亚封建领主们趁火打劫。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四面受敌;这时奥格斯堡帝国议会又将他废黜。在1275年的战争中失利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不得不放弃对奥地利、施蒂里亚和卡尼鄂拉的统治权(1276年)。1278年8月26日,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摩拉维亚与鲁道夫一世发生决战(杜恩克鲁特战役),后者的军队中包括德国诸侯及匈牙利国王拉斯洛四世的士兵。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战斗中阵亡。他的领地除捷克本土外几乎全部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16。 O O.

新!!: 选帝侯和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选帝侯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公国

普鲁士公国(Herzogtum Preußen、Prusy Książęce)位于普鲁士地区东部,存在时间为1525年至1701年(其中1618年-1701年间以勃兰登堡-普鲁士形式存在)。普鲁士公国是历史上第一个新教国家,人口中德语使用者為主,亦有為數不少的波兰语和立陶宛语人口。.

新!!: 选帝侯和普鲁士公国 · 查看更多 »

普法尔茨

普法尔茨(Pfalz;Palatinate)是德国历史上一种特殊领地的名字。这种领地的领主称为普法尔茨伯爵(德语:Pfalzgraf;英语:Count palatine),这个头衔的意思是“王权伯爵”(或译为“行宫伯爵”),来自于罗马的帕拉蒂尼山。在普法尔茨领地内,普法尔茨伯爵拥有行使王权的能力。 普法尔茨伯爵作为一种职位的出现最早是为了作为君主(罗马人民的国王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该地的直接代表。但是后来这种职位变成世袭的了。 德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普法尔茨领地主要有洛林-普法尔茨伯國、莱茵-普法尔茨伯國和最为著名的普法尔茨选侯国(Kurpfalz)。同时也存在着其它普法尔茨领地。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普法尔茨选侯国比位于莱茵河左岸的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大得多,领土范围涵盖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和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部分区域。普法尔茨选侯国原来的领土还包括位于莱茵河东岸的海德堡和曼海姆。.

新!!: 选帝侯和普法尔茨 · 查看更多 »

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

这个列表是关于德国历史上的普法尔茨领地的统治者。关于普法尔茨一词的含义,请参见条目普法尔茨。.

新!!: 选帝侯和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10月18日

10月18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1天(闰年第29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4天。.

新!!: 选帝侯和10月18日 · 查看更多 »

1600年-16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600年-16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选帝侯和1600年-16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701年

没有描述。

新!!: 选帝侯和1701年 · 查看更多 »

1月17日

1月17日是公历年的第1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8天(闰年是349天)。.

新!!: 选帝侯和1月17日 · 查看更多 »

3月18日

3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7天(闰年第7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8天。.

新!!: 选帝侯和3月18日 · 查看更多 »

3月28日

3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7天(闰年第8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78天。.

新!!: 选帝侯和3月2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七大选帝侯德国选帝侯選帝侯選帝候选侯选侯公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