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軌道傾角

指数 軌道傾角

軌道傾角通常是參考平面和另一個平面或軸的方向之間的夾角。軸傾斜的表示法是行星的自轉軸和通過行星的中心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線之間所夾的角度。.

279 关系: 加爾尼群原神星族半人馬座α Bb司法星族双鱼座109b參考平面大遷徙假說大陵五天卫十天卫七天卫二天卫二十三天卫四天大将军六天王星的卫星天牢三天鵝座X-1太空垃圾太阳系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太陽同步軌道 (太陽)太陽系外行星之最列表太陽系外行星列表奇龙大桥妊神星妊神星的卫星小行星10162小行星10353小行星11021小行星12796小行星148209小行星158小行星18996小行星29075小行星3070小行星311999小行星3552小行星4179小行星46643小行星55636小行星6042小行星691小行星692小行星693小行星694小行星695小行星704小行星7991小行星85770...小行星903小行星90377小行星907小行星909小行星凌小行星族尤恩·阿代尔·惠特克尼斯模型左轄不規則衛星中星6A常用的天文學符號主小行星帶主帶彗星希尔达族希望号卫星东方红一号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平黃經人馬光窗掩凌系外行星搜尋計畫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仙女座υc仙女座υd仙女座υe仙王座 VW伽利略衛星侍神星族土卫十三土卫十二土卫十五土卫十八土卫十六土卫一土卫二十土卫二十一土卫二十二土卫二十五土卫二十八土卫二十六土卫八土衛三十七土衛三十九土衛三十八土衛三十六土衛四十土衛四十三土衛四十一土衛四十二土星的卫星土星環地球匈牙利自动望远镜网络计划匈牙利族小行星北冕座κ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创神星呼啸运载火箭傳統古柏帶天體冥卫一冥王星冥族小天體凍原軌道內衛星全球定位系统关谷断层光學重力透鏡實驗克卜勒-10c克卜勒11克卜勒138克卜勒40b克卜勒62克卜勒69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皮亚齐星矮行星玛丽亚族火星天文學球狀星團穀神星第九行星繪架座βb織女一織女星運載火箭真黃經瑞安大桥牛頓旋轉軌道定理盖亚任务EBLM J0555-57花神星族芻蒿六適居帶聯星裕神星飛馬座IK西福特计划規則衛星高层大气研究卫星高椭圆轨道貫索九質量下限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跨大西洋系外行星搜尋計劃鸟神星軌道平面軌道根數轨道共振轩辕增十九达摩克型小行星迫龙沟大桥近心點經度都卜勒光譜學阿波罗8号開普勒16葛利斯317蒂塞朗参数量子2号長期共振離散盤週期彗星列表進動HAT-P-32bHAT-P-7HD 10180HD 13445HD 16175 bHD 167042 bHD 192263 bHD 23127 bHD 46375bHD 47366HD 6434 bHD 73526I (消歧義)IRAS—荒貴—阿爾科克彗星KOI-1686.01NGC 3603-A1OGLE-TR-122PAMELAPSR B1257+12 BS/2003 J 12S/2003 J 16S/2003 J 2S/2003 J 4S/2003 J 9S/2004 S 12S/2004 S 13S/2004 S 17S/2004 S 7S/2011 J 1V-型小行星WASP-17bXO望遠鏡柯侯德彗星极轨道格利泽229格利泽3021格利泽667格利澤876d棕矮星列表比鄰星b水星凌日 (火星)水星凌日 (木星)洪山大桥 (长沙)深圳地铁6号线木卫十木卫十三木卫十一木卫十九木卫十二木卫十五木卫十八木卫十六木卫十四木卫三木卫三十木卫三十七木卫三十三木卫三十一木卫三十九木卫三十二木卫三十五木卫三十八木卫三十六木卫三十四木卫二十七木卫二十三木卫二十九木卫二十二木卫二十五木卫二十八木卫二十六木卫二十四木卫五十七木卫五十五木卫五十八木卫五十六木卫六十木卫四木卫四十三木卫四十二木衛五十三木星木星的磁層木星環會合-舒梅克號月球軌道星雲假說海卫十海卫一海卫九海卫八海卫六海王星的卫星海王星日食测井新视野号拐神星曙神星族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智神星智神星族(471325) 2011 KT191972年白日大火球2004 XR1902010 WC9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撞击事件259273 扩展索引 (229 更多) »

加爾尼群

加爾尼群是木星的一群逆行不規則衛星,它們遵循與加爾尼相似的軌道和有著共同的來源。 它們的半長軸 (與木星的距離) 範圍在22.9至24.1Gm,它們的軌道傾角在164.9° 至165.5°,還有離心率在0.23至0.27之間 (除了一顆之外)。 核心的成員包括 (由大至小) Scott S. Sheppard, David C. Jewitt, Carolyn Porco Jupiter's outer satellites and Trojans, In: Jupiter.

新!!: 軌道傾角和加爾尼群 · 查看更多 »

原神星族

原神星族是半长轴在3.27至3.7天文单位之间,轨道离心率小于0.3,轨道倾角小于25°的一类小行星的总称。第65号小行星原神星是该族小行星的代表星,这组小行星被认为是在很久之前由一个大天体解体产生。 比较知名的原神星族小行星包括原神星、舒女星、林神星、驶神星、赫女星、小行星566和小行星790等。.

新!!: 軌道傾角和原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半人馬座α Bb

半人馬座αBb(Alpha Centauri Bb),即南門二Bb,是環繞光譜類型 K 型主序星南門二B的一顆可能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4.37光年,位於半人馬座。如能证实,它是至今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也是環繞類太陽恆星的行星中質量最低的。.

新!!: 軌道傾角和半人馬座α Bb · 查看更多 »

司法星族

司法星族是一個龐大的S-型的小行星族,是最著名的小行星族之一,小行星帶中大約有5%的小行星屬於這個星族。.

新!!: 軌道傾角和司法星族 · 查看更多 »

双鱼座109b

双鱼座109b(亦称为HD 10697 b)是一颗长周期系外行星,母星是双鱼座109。该行星质量至少为木星的6.38倍,可能是一颗类木行星。作为典型的长周期系外行星,其轨道离心率大于木星。 发现者估计,由于接受母星热辐射的缘故,该行星的有效温度达到了264K,如果存在内热 的话,其温度至少还能再升高10-20K。 初步的天体测量表明该行星的轨道倾角达到了170.3°, 其质量则为木星的38倍,如此大的质量甚至可能使其成为一颗褐矮星。但是,随后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前期的测量方法并不足以得出其轨道值,所以该行星的轨道倾角和质量仍是未知数。.

新!!: 軌道傾角和双鱼座109b · 查看更多 »

參考平面

參考平面是天體力學中用來定義軌道要素的平面(位置)。軌道傾角和升交點黃經是相對於參考平面的兩個主要軌道要素。 依據描述不同類型的天體,通常有四種不同的參考平面會被使用:.

新!!: 軌道傾角和參考平面 · 查看更多 »

大遷徙假說

大遷徙假說是行星天文學的議題,認為木星在距離太陽3.5天文單位之處形成以後,曾經遷移到1.5天文單位,並且在逆轉航向之前,因為捕獲土星的軌道共振,最終停止在5.2天文單位之處。木星遷徙的軌道逆轉路徑被比喻為帆船的改變航向()。 微行星盤在1.0天文單位被木星的遷移截斷,限制了可用於形成火星的材料。木星兩次經過小行星帶,將小行星向外散射。因此造成小行星帶的天體軌道有低質量、較大的傾斜角和離心率,以及散布在原始木星軌道的兩側。在木星前方,被掃掠過的星子之間碰撞產生的碎片,可能會驅使早期形成的行星落入太陽。.

新!!: 軌道傾角和大遷徙假說 · 查看更多 »

大陵五

大陵五(英仙座β)是英仙座內一顆明亮的恆星,也是一對著名的食雙星。他不僅是被發現的第一對食雙星,更是第一顆被發現的非超新星變星。大陵五的視星等很規律的在2天20小時又49分的週期內在2.1~3.4等之間變化。另外,在研究恆星演化的過程中,發現大陵五較小質量的伴星較先演變,與較大恆星生命週期較短的理論不符,這就是“大陵五佯謬”的問題。.

新!!: 軌道傾角和大陵五 · 查看更多 »

天卫十

天卫十(S/1986 U 6,Desdemona)是天王星的一颗小的天然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天卫十 · 查看更多 »

天卫七

没有描述。

新!!: 軌道傾角和天卫七 · 查看更多 »

天卫二

天卫二(烏姆柏里厄爾,Umbriel,国际音标:)是天王星的衛星,以亞歷山大·蒲柏的作品秀髮劫裡的角色烏姆柏里厄爾命名。它與天衛一同時由威廉·拉塞尔在1851年10月24號發現。 天卫二的直徑比天衛一大10公里,但密度相同。 天卫二主要由冰和岩石組成,其中冰占天衛二表面的多數,而它的地幔和核心可能分別由冰和岩石組成。天卫二的構造與天衛四類似,但天衛四的體積比天衛二大35%。 天卫二是天王星所有衛星中最暗的,反射率只有18%。因為天卫二上有多處峽谷,內部可能有變動,因此天衛二可能有過一些地殼變動的事件。 天衛二在早期常常被隕石撞擊,因此表面上有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在天王星所有衛星裡隕石撞擊坑数量僅次於天衛四。最大的隕石坑直徑至少有210公里。天衛二其中一個表面特徵是在旺達隕石坑(Wunda crater)最低點的一圈明亮圓環。天衛二與天王星其它衛星一樣,可能是由天王星的吸積盤所組成。航海家二號經過天王星时深入研究过天卫二,这也是人類第一及唯一一次對其深入研究。航海家二號在經過天衛二时拍下的照片可以讓天文測繪家繪畫天衛二40%的表面。.

新!!: 軌道傾角和天卫二 · 查看更多 »

天卫二十三

天衛二十三(瑪格麗特,Margaret )是天王星唯一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是斯科特·謝帕德和大衞·朱維特在2003年發現的,臨時名稱是S/2003 U 3.

新!!: 軌道傾角和天卫二十三 · 查看更多 »

天卫四

天卫四又稱為奥伯龙(Oberon)是距离天王星最远的大卫星,其体积和质量在天王星所有卫星中均位列次席,同时也是太阳系质量第九大的卫星。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尔在1787年首次观测到该卫星。天卫四的名稱奥伯龙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當中的一個角色。天卫四的公轉轨道有一部分位于天王星磁圈之外。 天卫四由近乎等量的冰体水和岩石构成,其内部可能分化出岩石内核及冰质地幔。此外,在内核和地幔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一层液态水。天卫四的表面呈暗红色,其主要地形是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后所形成的,並有許多直径达到210公里的撞击坑存在。天卫四表現存在峡谷(地堑)地形,该地形是天体演化初期因内部膨胀而形成的。 旅行者2号于1986年1月近距離飞掠該衛星,也是人类目前对天王星系统进行过唯一一次的近距离观测。旅行者2号拍摄了数张天卫四照片,涵蓋該天体40%的表面。.

新!!: 軌道傾角和天卫四 · 查看更多 »

天大将军六

仙女座υ(天大将军六,Upsilon Andromedae、υ Andromedae、υ And)是一個位在仙女座的聯星系統,距離地球約44光年。主星天大將軍六A是一個比太陽年輕的黃-白矮星,伴星天大將軍六B是距離主星很遠的紅矮星。 自從2010年起已確定有四顆太陽系外行星環繞主星天大將軍六A。已知的四顆行星都是類似木星的氣體巨行星。天大將軍六是太陽以外第一個行星系中發現多顆行星的主序星,並且也是第一個已知在聚星中有多顆行星的。天大將軍六A是NASA於2011年取消的類地行星發現者最優先100顆搜尋行星的恆星中第21個。.

新!!: 軌道傾角和天大将军六 · 查看更多 »

天王星的卫星

天王星是太阳系的第7颗行星,截至2014年7月,人类一共发现27颗天王星的卫星,所有卫星均以威廉·莎士比亚或亚历山大·蒲柏著作中的角色命名。威廉·赫歇尔于1787年发现了天卫三和天卫四两颗卫星,另外3颗近球体卫星中的天卫一和天卫二是于1851年由威廉·拉塞尔发现,天卫五则是在1948年由杰拉德·柯伊伯发现。这5颗卫星都拥有行星质量,一旦脱离天王星轨道,直接围绕太阳运行,就可以归类成矮行星。其它22颗卫星都是在1985年以后发现的,部分来自旅行者2号的发现,还有部分是先进地面望远镜的功劳。 天王星的卫星可以分成三类:13个内卫星,5颗主群卫星和9颗不规则卫星。内卫星是暗黑色的小天体,与天王星环的性质和源起相同。5颗主群卫星的质量都大到足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其中4颗卫星的地表有迹象显示内部有驱动形成峡谷和火山喷发等的地质活动。5颗主群卫星中最大的是天卫三,其直径有1578公里,是太阳系的第8大卫星,质量相当于月球的5%。天王星的不规则卫星大部分都以逆行轨道运行,轨道的离心率和倾角都很高,距离天王星很远。.

新!!: 軌道傾角和天王星的卫星 · 查看更多 »

天牢三

大熊座47(47 Ursae Majoris)中文名天牢三,是位於大熊座的黃矮星,也是一顆太陽相似體,距離太陽大約46光年,直到2008年時,天文學家已經確認大熊座47擁有2顆系外行星。因此大熊座47被NASA類地行星搜尋者(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列為前100個觀測目標的恆星之一。.

新!!: 軌道傾角和天牢三 · 查看更多 »

天鵝座X-1

天鵝座X-1(簡稱Cyg X-1)是一個银河系内位于天鵝座的双星系统,是著名的X射線源。它在1964年的一次火箭彈道飛行時被發現,是從地球觀測最強的X射綫源之一,其頂峰X射綫通量為2.3 Wm−2Hz−1。天鵝座X-1是最先被廣泛承認為黑洞的候選星體,也是同類星體中最受研究關注的。現在估計其質量為太陽質量的8.7倍,而其密度之高使黑洞成爲唯一一種解釋。如果如此,它的事件視界半徑約為26公里。 天鵝座X-1屬於一個高質量X射線雙星系統,其距離太陽大約6,070光年,另一成員為一顆超巨星變星,編號為HDE 226868。兩者相互圍繞公轉,距離為0.2天文單位,即地球和太陽間距離的20%。該星的星風為X射綫源的吸積盤提供物質。盤的内部溫度達到幾百萬K,因此輻射出X射綫。兩條垂直于吸積盤的相對論性噴流將被吸進的物質噴射出星際空間。 這個系統可能屬於一個名為天鵝座OB3的星協,意味著天鵝座X-1的年齡超過500萬年,並源于一顆質量大於40個太陽質量的原星。這顆原星的大部分質量都散失了,很可能是以星風的形式。如果該星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則其威力足以將剩餘物質噴射出這個系統。因此它可能直接坍縮成一個黑洞。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基普·索恩曾拿天鵝座X-1作了一場科學的賭局。當中霍金賭天鵝座X-1不是一顆黑洞。1990年霍金讓步,因爲觀測證據顯示這個系統中存在著引力奇點。.

新!!: 軌道傾角和天鵝座X-1 · 查看更多 »

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space debris或space junk),是指在绕地球轨道上运行,但不具备任何用途的各种人造物体。这些物体小到固态火箭的燃烧残渣,大到在发射后被遗弃的多级火箭。它们有撞击其它航天器的风险,某些太空垃圾在返回大气层时也会对地面安全造成威胁。 由于太空垃圾以轨道速度运行,若与它们相撞可能会严重损坏尚在运作的航天器,甚至威胁到宇航员在舱外活动时的生命安全。随着太空探索的推进,太空垃圾的数量逐年递增,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新!!: 軌道傾角和太空垃圾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軌道傾角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缩。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並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盤,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被稱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随后的发展與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進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開始至今,太阳系经历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與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並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经常遷移,某些行星间已經彼此易位。这种行星迁移现在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就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它们最终将灭亡。大约50亿年后,太阳会冷却並向外膨胀超过现在的直径很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抛去它的外层成为行星狀星云,並留下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尸骸。在遥远的未来,太阳的环绕行星会逐渐被经过的恒星的重力卷走。它们中的一些会被毁掉,另一些则会被抛向星际间的太空。最终,数万亿年之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天体在太阳系轨道上。.

新!!: 軌道傾角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

2006年,國際天文聯會对行星做出定义,规定行星即为按轨道围绕恒星运动、尺寸大到足以保持流体静力平衡并且清除邻近的小天体的天体。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在尺寸上足以令其引力克服内部刚性,并因此成为圆形(椭球形)。“清除邻近小天体”的实际意义是指卫星大到其引力足以控制附近的所有物体。根据国际天文联会此一定义,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所有以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并保持流体静力平衡,但未能清除附近小天体的天体称为矮行星。除太阳、行星和矮行星外,太阳系内的所有其它天体则称为太阳系小天体。此外,太阳和另外十余颗卫星尺寸也大到足以达成流体静力平衡。除太阳外,这些天体都属于“行星质量天体”,簡稱“行质天体”(planetary-mass object,縮寫為planemo)。以下列表中列出了太阳和太阳系中所有已知的行星质量天体。太阳的轨道特性列出的是其与银心的距离。其它所有天体按其与太阳的间隔距离排序。.

新!!: 軌道傾角和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同步軌道 (太陽)

等同於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是以日心為中心,軌道周期相同於太陽的自轉週期的軌道。這樣的衛星要在軌道半徑為2,436萬公里(0.1628天文單位),還不到水星軌道半徑一半的距離上環繞太陽。 相同於地球同步軌道,太陽靜止軌道是軌道傾角0度,離心率也是0的太陽同步軌道,所以這樣的衛星相對於太陽表面將是固定不動的。.

新!!: 軌道傾角和太陽同步軌道 (太陽)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外行星之最列表

以下是已知的太陽系外行星之最列表。此條目所列出的值都是已確定的:.

新!!: 軌道傾角和太陽系外行星之最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截至2018年5月,確定存在的太陽系外行星總數逾3,700個。-->由於偵測方法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此數字持續地增長。然而,什麼天體能夠被確認為行星,以及行星如何才「確定存在」並無公認的明確界限,因此不同機構所編制的太陽系外行星目錄會收錄不同數目的「確定存在的行星」。本頁列出之行星均符合以下標準:.

新!!: 軌道傾角和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奇龙大桥

奇龙大桥,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的一座公路斜拉桥,是魁奇路东延线跨越东平水道的关键节点,连接禅城区与顺德区。该桥建成后,承担起佛山中心商务区与广州中心城区、西江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禅城向西可连接广明高速,向东20分钟车程即可直达广州南站,同时也借此打通了与乐从、陈村、桂城等地区的对接,使禅城主城区东西方向的交通压力大为缓解,重新构建了禅城的交通组织体系。 奇龙大桥是“佛山市魁奇路东延线二期工程”的一部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设计,于2014年1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佛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投资,四川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于2016年8月17日合龙,2016年11月18日建成通车。.

新!!: 軌道傾角和奇龙大桥 · 查看更多 »

妊神星

妊神星是柯伊伯带的一颗矮行星,正式名称为(136108) Haumea。妊神星是太阳系的第三大矮行星,它的质量是冥王星质量的三分之一。妊神星的质量要比地球小1,400倍(地球质量的0.07%)。2004年,迈克尔·E·布朗领导的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美国帕洛玛山天文台发现了该天体;2005年,领导的团队在西班牙内华达山脉天文台亦发现了该天体,但后者的声明遭到质疑。2008年9月1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将这颗天体定为矮行星,并以夏威夷生育之神为其命名。 在所有的已知矮行星中,妊神星具有独特的极度形变。尽管人们尚未直接观测到它的形状,但由光变曲线计算的结果表明,妊神星呈椭球形,其长半轴是短半轴的两倍。尽管如此,据推算其自身重力仍足以维持流体静力平衡,因此符合矮行星的定义。天文学家认为,妊神星之所以具备形状伸长、罕见的高速自转、高密度和高反照率(因其结晶水冰的表面)这些特点,是超级碰撞的结果;这让妊神星成为了碰撞家族中最大的成员,几颗大型的海王星外天体以及妊神星的两颗已知卫星亦是该家族的成员。.

新!!: 軌道傾角和妊神星 · 查看更多 »

妊神星的卫星

位於外太陽系的矮行星妊神星擁有兩颗已知自然衛星:妊衛一和妊衛二。這些小衛星在2005年利用位於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的大型望遠鏡觀察妊神星時被發現。 妊神星的衛星在多方面都有不尋常之處。它們屬於妊神星族,妊神星的碰撞家族,在數十億年前一次破壞了妊神星冰幔的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冰中形成。妊衛一是較大且較遠的衛星,表面存在大量的水冰,這在古柏帶天體中甚為罕有。妊衛二的質量大約為妊衛一的十分之一,軌道傾角異常地高,其軌道也時常受較大的衛星所影響。.

新!!: 軌道傾角和妊神星的卫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62

小行星10162(10162 Issunboushi)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5年1月2日由群馬縣尾島町(現為太田市)的新島恒男及靜岡縣的浦田武發現。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大眾文學作品御伽草子篇章之一的一寸法師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1016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353

小行星10353(10353 Momotaro)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2年12月20日由大友哲在山梨縣北杜市清里發現。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童話作品桃太郎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1035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021

小行星11021是一颗主带小行星,于1986年1月12日由E.鲍威尔发现。它的轨道周期为2057.1033608 天,即5.63年。.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1102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2796

小行星12796(12796 Kamenrider)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5年11月16日由中村彰正發現,命名於2000年3月26日獲得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承認。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漫畫並改編為特攝作品,石之森章太郎原作的假面騎士命名;這是因為飾演能變身為假面騎士1號的本郷猛的演員藤岡弘和中村本人都是久萬高原町出身,而且中村本人也是假面騎士的影迷。.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1279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48209

2000 CR105是一顆外海王星天體,也是繼小行星90377「塞德娜」及已定義為矮行星的鬩神星外,距離太陽第三遠的系內已知天體。該天體以極橢圓的軌道圍繞太陽公轉,其週期為3240年,平均日距為219天文單位,近日點及遠日點分別為44及394 AU,軌道傾角22.75°。 這顆天體的直徑約為265公里,相信不會被列入「矮行星」的名單當中。 與「塞德娜」小行星一樣,它有別於一般的黃道離散天體,在於它通過近日點位置時,並不會受到海王星引力的影響,因而被界定為獨立天體。這些天體為何會距離太陽相當遠,至今仍是一個謎。其中一個解釋,是它們的軌道曾給一顆未知的巨大天體或是一顆靠近太陽系的恆星拉遠的。 2004年,美國史密松恩天文物理天文台的Scott Kenyon與猶他大學的Benjamin Bromley等人指出,距今40多億年前,曾經有一顆恆星接近太陽,透過它們的引力,太陽從這顆恆星上擄獲了一些小型天體,而環繞太陽公轉的一些天體也給該顆恆星擄走。2000 CR105這樣奇特的軌道,使他們認為這顆天體可能是太陽擄獲的天體之一。.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14820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58

鸦女星 (小行星158, Koronis, "kuh ROE niss")是一顆S型的主帶小行星 。 它是在1876年1月4日被Viktor Knorre在柏林天文台發現的,是他發現的四顆小行星中的第一顆。 這顆小行星可能不是很壯觀的,但它是鴉女星族中很重要的一顆,並以其為該小行星族命名。這個家族的一顆小行星,Ida,曾經被太空船探測過,並且使我們對其他小行星可能的外觀有所了解。 以光度曲線為基礎建立的模型構造,鴉女星的外觀與Ida相似,但是鴨女星比較大。.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15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996

小行星18996(18996 Torasan)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外緣的小行星,於2000年9月4日由渡邊和郎在北海道札幌市發現。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電影作品男人真命苦的主角,外號「瘋瘋癲癲的阿寅」的車寅次郎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1899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9075

(29075) 1950 DA是一顆近地小行星。該小行星因為是目前已知小行星中撞擊地球機率最高(0到0.33%)而聞名。它曾經是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最高的天體(0.17),並可能在2880年撞擊地球。在2004年12月底一次短時間觀測後小行星99942成為該指數最高的天體,達到1.10。.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2907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070

3070 艾特肯,臨時名稱為1949 GK,它是位在主小行星帶內側,屬花神星族的石質小行星,估計直徑是4公里。它是在1949年4月4日在下由美國印大安納州的發現的小行星。後來,這顆小行星以羅伯特·艾特肯之名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307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11999

是一顆位於火星後方60度的L5點上的一顆小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31199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552

小行星3552(唐吉訶德星,英文:3552 Don Quixote)是一顆小的主帶小行星、阿莫爾型小行星、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潛在威脅天體的小行星。它有著像彗星軌道的高傾角和大約19公里的直徑,它的自轉週期為7.7小時。它是保罗·维尔特在1983年發現的,並且以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小說唐吉訶德(1605年)的同名主人公命名。 唐吉訶德被懷疑是一顆熄火彗星。唐吉訶德經常受到木星的攝動。.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355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179

小行星4179 (4179 Toutatis)是一颗阿波罗型艾琳达族小行星,同时也是一颗火星轨道穿越小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417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6643

小行星46643(46643 Yanase)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5年5月23日由中村彰正在愛媛縣久萬町(現為久萬高原町)久萬高原天體觀測館發現,並於2003年獲得命名。 該小行星以日本動漫作品麵包超人的原作者柳瀨嵩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4664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5636

300-->.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5563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042

小行星6042(6042 Cheshirecat)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为火星轨道穿越小行星。该小行星于1990年11月23日,在靜岡縣的Yakiimo Station觀測所发现。 該小行星以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的兒童文學作品《愛麗斯夢遊仙境》中的角色柴郡貓(Cheshire Cat)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604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91

691 Lehigh 小行星691(691 Lehigh,1909 JG)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它的名字“Lehigh”来自于理海大学。因为是在这所大学中,Joseph B. Reynolds计算出了它的轨道,然后Metcalf观测到了它。.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69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92

692 Hippodamia 小行星692(Hippodamia,1901 HD)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和奥古斯特·科普夫共同发现。 小行星以古希腊神话的比萨王俄諾瑪俄斯的女儿、珀罗普斯的妻子希波达弥亚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69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93

693 Zerbinetta 小行星693(Zerbinetta,1909 HN)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 它是以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戏剧《阿里阿德涅在纳索斯岛》中的一个人物命名的。.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69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94

694 Ekard 小行星694(Ekard,1909 JA)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它由美国人乔尔·梅特卡夫于1909年发现。 小行星名字以美国德雷克大学的英文字母倒写而成。.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69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95

695 Bella 小行星695(Bella,1909 JB)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它由美国人乔尔·梅特卡夫于1909年发现。 小行星695的命名依据不详。.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69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704

小行星704(704 Interamnia) 是一颗体积非常大的小行星,直径大约为350千米,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067个天文单位。 它是在1910年10月2日由意大利天文学家文森佐·切鲁利发现,并以他工作的地方——意大利城市泰拉莫的拉丁名字命名。小行星704是目前已知在海王星轨道内第五大的小行星,仅次于谷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它的质量大约占整个小行星带质量总和的1.2%。.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70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7991

小行星7991(7991 Kaguyahime)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81年10月30日由香西洋樹及古川騏一郎在東京天文台木曾觀測所發現。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童話作品竹取物語的主角輝夜姬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799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5770

是一顆接近地球的阿登型小行星,軌道週期接近與地球1:1的共振。.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8577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3

903 Nealley 小行星903(Nealley)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外主帶小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90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377

賽德娜(英文:Sedna)為一顆外海王星天體,小行星編號為90377。它於2003年11月14日由天文學家布朗(加州理工學院)、特魯希略(雙子星天文臺)及拉比諾維茨(耶魯大學)共同發現,它被發現時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遠的天然天體。賽德娜目前距離太陽88天文單位 ,為海王星與太陽之間距離的3倍。在賽德娜大部分的公轉週期中,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比任何已知的矮行星候選都要遙遠。賽德娜是太陽系中颜色最紅的天體之一。它大部分由水、甲烷、氮冰及托林(Tholin)所構成。國際天文聯會目前並未將賽德娜視為矮行星,但是有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它應該是一顆矮行星 。 賽德娜的公轉軌道是一個離心率較大的橢圓,遠日點估計為937天文單位,所以它是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體之一,比大部份的長週期彗星都還要遠。賽德娜的公轉週期約為11,400年,近日點約為76天文單位,天文學家可以藉此推斷它的起源。小行星中心目前將賽德娜視為黃道離散天體,這類天體是因為海王星向外遷徙造成的引力擾動,从柯伊柏帶散射入高傾斜和高離心率的軌道內。但是這種分類已經引起爭議,因為賽德娜不曾接近海王星,所以海王星的引力擾動無法造成它的軌道如此橢圓。一些天文學家認為賽德娜是人類首度發現的首顆歐特雲天體,其他天文學家則認為賽德娜的橢圓軌道是一顆通過太陽系附近的恆星所造成的,它可能位在與诞生太陽的星團(一个疏散星團)之內,甚至有天文學家認為賽德娜是太陽從其他恆星系所捕捉到的天體。認為賽德娜的軌道是海王星外天體存在的證據。共同發現賽德娜和矮行星鬩神星,妊神星,和鸟神星的天文學家米高·E·布朗認為它是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外海王星天體中最重要的一顆,因為瞭解它的特殊公轉軌道可能可以得知太陽系的起源及早期的演化資訊 。.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9037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7

907 Rhoda 小行星907(Rhod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主帶小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90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9

909 Ulla 小行星909(Ull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外主帶小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90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凌

小行星凌發生於一顆小行星直接經過觀測者和另一顆天體的中間,使得該天體的盤面有一小部分被遮蔽。從地球上觀測者的角度,小行星凌太陽或月球的事件非常罕見,這是因為在太陽和月球之間的小行星不僅少還非常小。外側行星比較常見凌日的現象。 凌和掩星是有所不同的,掩星是小行星完全遮蔽了萊自另一顆天體的光線。.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凌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族

小行星族是一些有相似的軌道要素,例如半長軸、扁率、軌道傾角的小行星。族內的成員被認為是過去小行星碰撞所產生的碎片。.

新!!: 軌道傾角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尤恩·阿代尔·惠特克

尤恩·阿代尔·惠特克(Ewen Adair Whitaker)出生于1922年6月22日,是一位英国的天文学家,专门从事月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主要从事为在法国的盟军车辆供给汽油的英吉利海峡海底管道(PLUTO)铅护套的质量控制。战后,他在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从事恒星紫外光谱的研究,但对月球研究产生了深厚兴趣。作为副业,惠特克于1954年绘制并发表了第一张精确的月球南极图,并担任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球部主任。 1955年,惠特克在国际天文联合会都柏林大会上 ,遇见了美国威斯康辛州叶凯士天文台台长杰拉德·彼得·柯伊伯博士,他被柯伊伯邀请参加在凯士天文台刚起步的制作高品质月球摄影地图集的项目。随着前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的发射,太空时代的黎明来临,很快公众目光就聚集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1960年,惠特克跟随柯伊伯进入了亚利桑那大学月球项目组。该小组很快就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名科学家、技术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的月球与行星实验室(LPL)。在此拍摄的月球正射影像(给出了月表上的精准定位)以及精制的月面地图集(为宇航员显示了整个月球正面的视图)被证明对以后的登月计划及操作运行起到了非常宝贵的作用。惠特克参与了美国宇航局的多项任务,包括成功定位到了勘测者3号的着陆点,后被用作阿波罗12号飞船的着陆地点,阿波罗12号宇航员就此找到了勘测者3号着陆器。 惠特克被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月球测绘和命名专家。他曾活跃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月球命名小组。1999年他出版一部介绍月球测绘和命名史的书籍-《月球的测绘和命名》。 1978年,惠特克以名誉科学家的身份从月球与行星实验室退休,直到2016年10月11日去世,他一直居住在亚利桑那图森,他的妻子贝里尔(Beryl)则在2013年去世。.

新!!: 軌道傾角和尤恩·阿代尔·惠特克 · 查看更多 »

尼斯模型

尼斯模型(Nice model,()是一個太陽系動力演化理論。該理論以提出地,蔚藍海岸天文台所在的法國城市尼斯命名 。該模型的提出是為了解釋太陽系中的類木行星在原行星盤內氣體消散很久之後從原本排列緊湊的位置遷移到今日位置的機制,這個模型和先前其他太陽系形成的模型並不相同。這個模型的太陽系動力學模擬是用來解釋太陽系內許多事件,其中包含了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炸期、奥尔特云的形成、太陽系小天體的分布,例如柯伊伯带,木星與海王星的特洛伊天体,以及大量被海王星重力影響的共振海王星外天體。這個模型因為許多對太陽系天體觀測的結果符合其預測而獲得成功,並且是近年最被廣泛接受的太陽系早期演化模型;雖然它並沒有被行星科學家普遍接受。該模型其中一個限制就是外行星的衛星和柯伊伯带(參見下文)。.

新!!: 軌道傾角和尼斯模型 · 查看更多 »

左轄

烏鴉座η(η Crv、η Corvi或左轄)是一顆位于烏鴉座的黃白色主序星。圍繞著它的,是一個塵埃盤。.

新!!: 軌道傾角和左轄 · 查看更多 »

不規則衛星

不規則衛星是天文學中以逆行軌道環繞著行星的天然衛星,通常有著較遠的距離、傾角、和離心率。他們被認為是行星捕獲的,不同於規則衛星是原生的。 從1997年起,已經發現93顆不規則衛星,環繞著4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1997年之前,包括土星最大的不規則衛星Phoebe、木星最大的不規則衛星Himalia,只有10顆是已知的。天王星最大的不規則衛星Sycorax是在1997年發現的。目前認為不規則衛星原本是在靠近現在位置環繞太陽的日心軌道上,而在母行星形成不久之後就被捕獲。一種替代的理論,認為它們來自古柏帶,但現在的觀測並不支持這種說法。.

新!!: 軌道傾角和不規則衛星 · 查看更多 »

中星6A

鑫诺六号通信衛星(SinoSat-6),又叫中星6A通信衛星(Chinasat 6A),是一颗运行在东经126.4度、赤道上空的通信广播卫星,用以接替于2007年7月投入使用的鑫诺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郭威.

新!!: 軌道傾角和中星6A · 查看更多 »

常用的天文學符號

這些是經常用在天文學,特別是專業天文學上的標誌或符號。.

新!!: 軌道傾角和常用的天文學符號 · 查看更多 »

主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在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中,有98.5%是在这里被發現的這個數值来自2006年2月8日的資料。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組成,圍繞著太陽運動的小天體。因為在比較上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主小行星帶,简称“主带”。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木星巨大的引力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並造成許多星子相互間高能量的碰撞,造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繼續受到木星的攝動,形成了與木星的軌道共振。在這些軌道距離(即柯克伍德空隙)上的小行星會被很快地掃进其它軌道。 主帶內最早发现的三顆小行星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而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则为智神星、健神星和灶神星,它们的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在主帶中只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大約950 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不大,有些甚至只有塵埃那样大。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平安的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色彩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新!!: 軌道傾角和主小行星帶 · 查看更多 »

主帶彗星

主帶彗星是在主要的小行星帶內的天體,但在部分的軌道上會呈現出彗星的活動和特徵。噴射推進實驗室定義主帶小行星是轨道半長軸大於2天文單位,但不超過3.2天文單位的小行星,而近日點 (最接近太陽的距離) 不小於1.6天文單位。.

新!!: 軌道傾角和主帶彗星 · 查看更多 »

希尔达族

希尔达小行星(Hilda asteriod)包括了轨道半长径在3.7至4.2天文单位之间、轨道离心率小于0.3、轨道倾角小于20°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并非来源于同一个母天体,因而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小行星族。不过,它们都与木星间形成2:3的轨道共振。希尔达小行星的远日点可能是L3、L4、L5这三个拉格朗日点。 当其连续绕太阳旋转三圈,会相继通过这三个点。小行星153(希尔达星)是该族小行星的代表星,1875年由约翰·帕利扎发现。目前已知的希尔达小行星超过1100颗。 希尔达小行星大多为低反照率的D-型小行星与P-型小行星,另有一小部分为C-型小行星。在小行星主带外部的包括希尔达小行星与特洛伊小行星在内的D-型与P-型小行星,与彗核有着类似的表面颜色及表面矿物学。这显示它们有着相同的起源。.

新!!: 軌道傾角和希尔达族 · 查看更多 »

希望号卫星

希望号(Omid,امید,意为“希望” )是伊朗首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说2009年2月2日成功发射了一颗用于科研和通讯的数据处理人造卫星。伊朗自行研制的 “信使号 2”(Safir)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卫星已经被送入低地轨道。本次发射恰逄伊朗革命的30周年庆典,总统内贾德出席了发射仪式,并开启卫星传送信号“Allāhu Akbar”(真主至大)。他说发射这颗卫星是为了向全世界传播“一神论,和平和公正”。伊朗外交部长马努切赫尔·穆塔基说发射这颗卫星完全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纯粹是为了和平的目的”。 希望号是伊朗的第二颗在轨卫星。2005年俄罗斯为伊朗制造并发射了一颗名为Sina-1的卫星。希望号卫星装载有卫星控制装置及动力供应系统,可用于收集情报和对设备进行检验。但很多功能还没全部激活。伊朗表示发射卫星是为了改进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技术和监测自然灾害等用途,但是西方分析家则认为此举将等于为该国增加了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

新!!: 軌道傾角和希望号卫星 · 查看更多 »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NSSDC ID: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同时也是东方红人造卫星系列的首颗卫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雖比它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晚了13年,但它的技術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的第一顆衛星,質量更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的總和。.

新!!: 軌道傾角和东方红一号 · 查看更多 »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

三角洲運載火箭是一种不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大家族,於1960年代開始進行美國的太空酬載任務,並發射超過300次,且成功率高達95%以上。現役有三角洲2號運載火箭及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2006年起,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由聯合發射同盟負責建造與營運。.

新!!: 軌道傾角和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平黃經

平黃經是在太空動力學或天體力學中,天體在 軌道傾角為0的假想圓軌道上運動的黃經值。平黃經對時間的變化是一個常數,只有在近心點與遠心點的值會與真黃經相同。.

新!!: 軌道傾角和平黃經 · 查看更多 »

人馬光窗掩凌系外行星搜尋計畫

人馬光窗掩凌系外行星搜尋計畫(Sagittarius Window Eclipsing Extrasolar Planet Search, SWEEPS,或依其縮寫稱為掃蕩計畫)是一個2006年的巡天項目。該計畫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先進巡天照相機的廣域通道觀測18萬顆恆星7日以利用凌日法偵測太陽系外行星 。.

新!!: 軌道傾角和人馬光窗掩凌系外行星搜尋計畫 · 查看更多 »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是NASA的紅外線空間望遠鏡,於2009年12月14日發射。WISE搭載口徑40公分的紅外線望遠鏡,以3至25微米的波長,六個月的時間進行巡天。WISE的紅外線偵測器比之前的紅外線巡天太空望遠鏡,如IRAS、AKARI、COBE靈敏一千倍以上。一般預期WISE一天可以發現數十顆小行星。 WISE預定將拍攝全天99%的影像,且同一區域影像至少將拍攝八幅以增加精確度。WISE將位於526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並至少運行10個月。預估WISE將拍攝約150萬幅影像,平均每11秒拍攝1幅。每幅影像的視野是47角分。每個區域將被觀測過至少10次。WISE的影像將拍攝太陽系、銀河系以及宇宙深處的影像。在這些影像中將可增進我們對小行星、棕矮星和主要輻射紅外線的星系的認識。 WISE同時也是用來取代1999年3月發射失敗的廣角紅外線探測器。 2010年10月WISE的制冷劑用完,NASA Planetary division 出資進行不使用制冷劑的搜尋近地天體延伸任務,NEOWISE(Near-Earth Object WISE)。.

新!!: 軌道傾角和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 · 查看更多 »

仙女座υc

仙女座υc,或稱為天大將軍六c(Upsilon Andromedae c)是一個環繞仙女座類太陽恆星天大將軍六A的太陽系外行星。公轉週期為241.2日。該行星由傑佛瑞·馬西和保羅·巴特勒發現於1999年4月,該發現使恆星天大將軍六成為太陽和脈衝星 PSR 1257+12 以外第一個發現多行星的行星系統。仙女座υc是該行星系統中第二個被發現的行星,也是目前距離母恆星第二近的。.

新!!: 軌道傾角和仙女座υc · 查看更多 »

仙女座υd

仙女座υd,或稱為天大將軍六d(Upsilon Andromedae d)是環繞仙女座類太陽恆星天大將軍六A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由傑佛瑞·馬西和保羅·巴特勒發現於1999年4月,該發現使恆星天大將軍六成為太陽和脈衝星 PSR 1257+12 以外第一個發現多行星的行星系統。仙女座υd是該行星系統中第三個被發現的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仙女座υd · 查看更多 »

仙女座υe

仙女座υe,或稱為天大將軍六e(Upsilon Andromedae e)是仙女座恆星天大將軍六的行星系中最外側的系外行星。該行星是已知系外行星中最像木星的。.

新!!: 軌道傾角和仙女座υe · 查看更多 »

仙王座 VW

仙王座VW (VW Cep)是一顆距離太陽90.6光年的 密接聯星,它的兩顆成員共享共有包層。因為這兩顆恆星與大熊座W星一樣共用它們的外層,所以被歸類為大熊座W型變星。這兩顆星有著相同的恆星類型,都屬於矮星的G型主序星。兩顆恆星圍繞共同質心的互繞週期為0.2783日(約6.7小時),軌道週期的變化顯示有一顆或更多的天體,可能是低質量的恆星。.

新!!: 軌道傾角和仙王座 VW · 查看更多 »

伽利略衛星

伽利略衛星是木星的四個大型衛星,由伽利略於1610年1月7日首次發現。這四個衛星可以用低倍率望遠鏡來觀測到,如果沒有光害,且環境極好,甚至可用肉眼勉強看到木衛三和木衛四,利用數位單眼相機搭配合適的望遠鏡頭也可以輕易的在較無光害的地方拍下這幾顆伽利略衛星。.

新!!: 軌道傾角和伽利略衛星 · 查看更多 »

侍神星族

侍神星族或侍神星族小行星(也稱為(135) Hertha族或(142) Polana族)是在2.41至2.5天文單位距離上繞行太陽的一群主帶小行星。在這個家族中的小行星的軌道離心率在0.12至0.21之間,軌道傾角在1.4至4.3度。這個家族的名稱是根據其中質量最大的(44) Nysa命名的,但也可以稱為沃神星族。.

新!!: 軌道傾角和侍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三

土卫十三又稱為「泰勒斯托」(S/1980 S 13, Telesto),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十三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二

土卫十二又稱為「海倫」(S/1980 S 6,Helene),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於1980年在Pic du Midi de Bigorre天文台被發現。1988年,土衛十二被命名為海倫。這個名字是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海倫。.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十二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五

土卫十五又稱為「亞特剌斯」(S/1980 S 28, Atlas),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內衛星。.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十五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八

土衛十八又稱做「潘 」(, Πάν),是土星最內側的衛星。它是核桃形的小衛星,大約長35公里,高23公里,軌道完全在土星A環的恩克環縫中。潘的行為像是環的牧羊犬,維繫著恩克環縫的形狀,並且清除侵入環中的粒子。 它是Mark R. Showalter在1990年分析早期的航海家2號的影像資料時發現的,由於資料的時間追溯至1981年,所以它被賦予的臨時名稱是 July 16, 1990 (discovery)。.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十八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六

土卫十六又稱為「普羅米修斯」(S/1980 S 27, Prometheus),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十六 · 查看更多 »

土卫一

土卫一又稱為「彌瑪斯」(Mimas,Μίμᾱς,极少情况下拼为Μίμανς),是土星的一颗卫星,1789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 它以希腊神话中的盖亚之子Mimas命名。 土卫一是已知的太阳系中最小的在自吸引作用下呈球状的天体。.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一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

土卫二十又稱為「帕利亞克」(S/2000 S 2, Paaliaq),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二十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一

土卫二十一又直接音譯為「特弗斯」或「塔沃斯」(S/2000 S 4, Tarvos),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二十一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二

土卫二十二(S/2000 S 6, Ijiraq)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正轉不規則卫星,在2000年被 約翰·卡維拉斯和布萊特·格萊德曼發現,隨後並給它一個暫時性的編號S/2000 S 6。直到2003年才替它取了一個正式的英文名伊耶拉克(Ijiraq),而伊耶拉克在因努伊特神話中的一個怪物。.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二十二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五

土卫二十五又稱為「曼蒂爾法里」(S/2000 S 9, Mundilfari),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二十五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八

土卫二十八又稱為「」(S/2000 S 10, Erriapus),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二十八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六

土卫二十六又稱為「阿爾比歐利克」(S/2000 S 11, Albiorix),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二十六 · 查看更多 »

土卫八

土卫八又稱為「伊阿珀托斯」(Iapetus或Japetus,希腊语:Ιαπετός),是土星的第3大卫星,同时也是太阳系中的第11大卫星,由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于1671年发现。土卫八以其两半球面巨大的颜色差异而著称,而卡西尼号最近的发现则揭示了该卫星其他多处不寻常的特征,如其拥有一个环绕球体半圈的赤道脊。.

新!!: 軌道傾角和土卫八 · 查看更多 »

土衛三十七

土衛三十七(Bebhionn),編號S/2004 S 11,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

新!!: 軌道傾角和土衛三十七 · 查看更多 »

土衛三十九

土衛三十九(Bestla),編號S/2004 S 18,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等人。土衛三十九直径大约7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19,959Mm,轨道周期1052.722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147°(相对土星赤道153°)以离心率0.772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土衛三十九 · 查看更多 »

土衛三十八

土衛三十八(Bergelmir),編號S/2004 S 15,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等人。土衛三十八直径大约6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为19,372 Mm,轨道周期1006.659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157°(相对土星赤道156°)以离心率0.152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土衛三十八 · 查看更多 »

土衛三十六

土衛三十六(Aegir),編號S/2004 S 10,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等人。土卫三十六直径大约6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为19,618 Mm,轨道周期1025.908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 167°(相对土星赤道163°)以离心率0.237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土衛三十六 · 查看更多 »

土衛四十

土衛四十(Farbauti),編號S/2004 S 9,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等人。S/2004 S 9直径大约5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20,291 Mm,轨道周期1079.099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158°(相对土星赤道151°),以离心率0.209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土衛四十 · 查看更多 »

土衛四十三

土衛四十三(Hati),編號S/2004 S 14,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等人。S/2004 S 14直径大约6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为20,303 Mm,轨道周期1080.099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163°(相对土星赤道169°)以离心率0.291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土衛四十三 · 查看更多 »

土衛四十一

土衛四十一(Fenrir),編號S/2004 S 16,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等人。土衛四十一直径大约4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22,611Mm,轨道周期1269.362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163°(相对土星赤道164°)以离心率0.131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土衛四十一 · 查看更多 »

土衛四十二

土衛四十二(Fornjot),編號S/2004 S 8,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

新!!: 軌道傾角和土衛四十二 · 查看更多 »

土星的卫星

土星擁有62顆已確定軌道的天然衛星,其中52顆已命名,大部分體積都很小。另外還有幾百顆已知的“小衛星”,位於土星環內。有7顆衛星的質量足夠大,其重力使其坍縮成近球體形狀(因此若它們是直接環繞太陽公轉,則會歸為矮行星)。土星不但擁有複雜的環系統,其衛星系統也是太陽系中最多種多樣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有土衛六,它是太陽系第二大衛星,而且有著類似於地球的大氣層、液態碳氫化合物的湖泊、河流和降雨;另有土衛二,其南極地區底下很可能有液態水。 土星衛星之中有23顆為“規則衛星”,其順行的軌道和土星赤道平面的傾斜度並不高。當中有7顆大衛星、4顆與較大衛星共有軌道的特洛依衛星和一對共軌衛星。最後,兩顆衛星的軌道是在土星環縫中。這些規則衛星都以泰坦巨人族或其他與農神薩圖爾努斯相關的神祇之名來命名。 其餘的38顆較小衛星均為“不規則衛星”,其軌道距離土星更遠,軌道傾角更高,包括順行及逆行衛星。它們很可能是引力捕捉來的微型行星,或是微型行星分裂後的殘餘物,形成各個撞擊衛星群。這些不規則衛星根據軌道特性分爲:因紐特衛星群、諾爾斯衛星群、高盧衛星群,其名稱選自相關神話。 土星環由冰體組成,體積從顯微鏡程度到幾百米不等,各自有著自己圍繞土星的軌道。土星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衛星數目,因爲在組成環系統的小物體和被標誌為衛星的大物體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標準。根據量度對鄰近物質的干擾,至少有150顆位於環以內的“小衛星”被發現,但人們相信這只是總數的一小部分。 確認的衛星會由國際天文聯會賦予永久命名,包括名稱和羅馬數字。1900年之前發現的9顆衛星(土衛九是唯一一顆不規則衛星)以其距離土星的距離編號,而其餘的以其得到永久命名的順序編號。.

新!!: 軌道傾角和土星的卫星 · 查看更多 »

土星環

土星環是太陽系行星的行星環中最突出與明顯的一個,環中有不計其數的小顆粒,其大小從微米到米都有,軌道成叢集的繞著土星運轉。環中的顆粒主要成分都是水冰,還有一些塵埃和其它的化學物質。 雖然環的反射能夠增加土星的視星等(亮度),但從地球僅憑肉眼還是看不見環。在1610年,當望遠鏡第一次指向天空之際,伽利略雖然未能清楚的看出環的本質,但他還是成為觀察土星環的第一個人。在1655年,惠更斯成為第一個描述環是環繞土星的盤狀物的人。 雖然許多人都認為土星環是由許多微細的小環累積而成的(這個觀念可以回溯至拉普拉斯),並有少數真實的空隙。更正確的想法是這些環是有著同心但是在密度和亮度上有著極值的圓環盤。在叢集的尺度上,圓環之間有許多空洞的空間。 在環的中間有一些空隙:有兩條已經知道是與被埋藏在環中的衛星產生軌道共振引起的波動造成的,其它的空隙還不知道成因。穩定的共振,另一方面,也維繫了一些環長期的存在,像是泰坦環。.

新!!: 軌道傾角和土星環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軌道傾角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自动望远镜网络计划

匈牙利自动望远镜网络(Hungarian Automated Telescope Network,HATNet)是一个由6架小型全自动化望远镜组成的网络。匈牙利自动望远镜网络计划(HATNet Project)即依赖该网络得以实施,其科学目标是使用凌星观测法探测系外行星。该网络也被用于寻找和追逐明亮的变星。目前,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负责维护该网络。 该网络的英文名简写HAT即表示“匈牙利自动望远镜”(Hungarian-made Automated Telescope),因为该网络最初是由一群匈牙利科学家发展起来的。该计划开始于1999年,并从2001年5月开始全面运作。.

新!!: 軌道傾角和匈牙利自动望远镜网络计划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族小行星

匈牙利族小行星是與太陽的距離在1.78至2.00天文單位之間的一群主帶小行星,這群小行星有著低離心率(小於0.18),和介於16至34度之間的傾角,軌道週期大約為2.5年.

新!!: 軌道傾角和匈牙利族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北冕座κb

北冕座κb(Kappa Coronae Borealis b)是一個距離地球約102光年的系外行星,位於北冕座。該行星由約翰·阿謝爾·強森(John Asher Johnson)等人以行星對母恆星重力影響徑向速度變化的方式發現。該行星於2007年9月首次被觀測,並於同年11月發表相關論文。.

新!!: 軌道傾角和北冕座κb · 查看更多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建设的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一个是2000年开始运作的区域实验系统,另一个是正在建设中的全球导航系统。 第一代北斗系统,官方名称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也被称作北斗一号,由三颗卫星提供区域定位服务。从2000年开始,该系统主要在中国境内提供导航服务。 第二代北斗系统,官方名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被称为北斗二号。北斗二号建成后,将是一个包含16颗卫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别为6颗静止轨道卫星、6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截止2011年11月,北斗二代包含了10颗卫星,开始在中国投入服务 。2012年11月,第二代北斗系统开始在亚太地区为用户提供区域定位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罗斯全球导航衛星系統(GLONASS)和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為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 2015年中期,中国开始建设第三代北斗系统(北斗三号),进行全球卫星组网。北斗卫星第三代导航系统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第一颗三代卫星于2015年3月30日发射升空。截止2018年2月,已发射了13颗第三代在轨导航卫星。按照计划,该系统将在2018年覆盖“一带一路”国家,2020年完成建设提供全球定位服务。 据中国日报报道,北斗系统第一颗卫星发射15年后,它每年为几家大型企业产生的营业额高达3150万美元,其中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新!!: 軌道傾角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查看更多 »

创神星

創神星,正式名称为50000 Quaoar,中文音譯為--欧尔,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两位天文学家布朗和特鲁希略于2002年10月7日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欧尔”(Quaoar)一词,源自美国原住民通格瓦部族(Tongva)神话的创世之神,所以中文的正式译名為創神星。国际天文联会之前给予这颗天体临时编号为,也叫小行星50000。 天文學家对創神星的了解甚少,根据天文學家估計,創神星直径介於800至1300公里之間,約相等于地球的十分之一。根據天文學家初步计算,創神星距离地球约41至45天文单位,公轉一周需时286年。.

新!!: 軌道傾角和创神星 · 查看更多 »

呼啸运载火箭

呼啸运载火箭(Ро́кот,或译为“轰鸣号”)俄罗斯开发的一种小型运载火箭。它可以将质量为195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高度200公里、轨道倾角63度的近地轨道。.

新!!: 軌道傾角和呼啸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傳統古柏帶天體

在天文學中,QB1天體(Cubewano)是指運行軌道在海王星之外,且不與大行星產生軌道共振的古柏帶天體。這類天體的半長軸在40-50天文單位之間,且不會切入海王星的軌道,有時也稱為傳統的古柏帶天體。軌道接近圓形(離心率在0.15以下) 這個奇特的名稱來自被發現的第一顆海王星外天體(除了冥王星與卡戎),(15760) 1992 QB1,此後發現的類似天體均稱作QB1天體(原文為「QB1-o's」或直接發音為「Cubewanos」)。 歸屬於QB1天體者如下:.

新!!: 軌道傾角和傳統古柏帶天體 · 查看更多 »

冥卫一

没有描述。

新!!: 軌道傾角和冥卫一 · 查看更多 »

冥王星

冥王星(小行星序号:134340 Pluto。天文代號:♇,Unicode編碼U+2647)是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第一颗被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冥王星是太阳系内已知体积最大、质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中,冥王星体积排名第九,质量排名第十。冥王星是体积最大的海王星外天体,其质量仅次于位于离散盘中的阋神星。与其他柯伊伯带天体一样,冥王星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冥王星相对较小,仅有月球质量的六分之一、月球体积的三分之一。冥王星的轨道离心率及倾角皆较高,近日点为30天文单位(44亿公里),远日点为49天文单位(74亿公里)。冥王星因此周期性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海王星与冥王星因相互的轨道共振而不会碰撞。在冥王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上阳光需要5.5小时到达冥王星。 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并将其视为第九大行星。1992年后在柯伊伯带发现的一些质量与冥王星相若的冰制天体挑战冥王星的行星地位。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质量甚至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因此在翌年正式定义行星概念。新定义将冥王星排除行星范围,将其划为矮行星(類冥矮行星)。 冥王星目前已知的卫星总共有五颗:冥卫一、冥卫二、冥卫三、冥卫四、冥卫五。冥王星与冥卫一的共同质心不在任何一天体内部,因此有时被视为一联星系统。IAU并没有正式定义矮行星联星,因此冥卫一仍被定义为于冥王星的卫星。 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探测器成为首架飞掠冥王星的宇宙飞船。在飞掠的过程中,新视野号对冥王星及其卫星进行细致的观测。.

新!!: 軌道傾角和冥王星 · 查看更多 »

冥族小天體

在天文學中,冥族小天體或类冥小天体(plutino)是與海王星有2:3的平均運動共振的海王星外天體,Plutinos這個名稱是在冥王星之後才有的,使用了義大利文表示小的附加語詞-ino,指像冥王星一樣被困在共振軌道中的小天體。名稱只提到軌道共振,並不涉及其他的物理性質,且原本僅用於描述比冥王星小的共振天體,但現在已將冥王星本身也包含在內。 冥族小天體分布在古柏帶的內層部分,現時已知的古柏帶天體中,有近四分一是冥族小天體。除了冥王星之外,第一顆冥族小天體是在1993年9月16日發現的1993 RO。 最大的幾顆冥族小天體,包括冥王星,有亡神星(90482,Orcus)、伊克西翁(28978,Ixion)、拉達曼迪斯(38083,Rhadamanthus)、和雨神星(38628,Huya)。.

新!!: 軌道傾角和冥族小天體 · 查看更多 »

凍原軌道

凍原軌道,或稱苔原軌道,(Орбита «Тундра» tundra orbit)是一種有著較高傾角(苏联使用的通常約 63.4°)、高椭圆的地球同步轨道,轨道周期為一恒星日(比太阳日少約 4 分鐘)。這種軌道上的人造衛星會在大部分時間里處于地球上某個選定的區域中,這是被叫做“apogee dwell”(字面含義為“远地点駐留”)的現象。凍原軌道的衛星的地面軌跡為一個閉合的“8”字形。 凍原軌道和闪电轨道使用的軌道傾角可以消除因為赤道隆起引起的近地點長期攝動。對於其他不是 63.43°的傾角,近地點會穩定改變,遠地點亦隨之離開最高緯度。.

新!!: 軌道傾角和凍原軌道 · 查看更多 »

內衛星

內衛星是天文學上在低傾斜軌道上跟隨著順行大衛星的小天體。人們通常認為它們在原始行星融合時就在當地同時一起生成的。海王星的衛星是個例外,它們被認為是原始天體的一部分,在遭受破壞後又被捕獲成為衛星崔頓 。內衛星會比臨近的規則衛星更接近母行星,它們的週期短(通常在一天以內)、質量低、體積小和形狀不規則。.

新!!: 軌道傾角和內衛星 · 查看更多 »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通常简称GPS),又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美国国防部研制和维护的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标准時間。全球定位系统可满足位于全球地面任一處或近地空间的军事用户连续且精确的确定三维位置、三维运动和时间的需求。该系统包括太空中的31颗GPS人造衛星;地面上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最少只需其中3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用户端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接收到的衛星訊號數越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越精確。 该系统由美国政府于1970年代开始进行研制,并于1994年全面建成。使用者只需拥有GPS接收机即可使用该服务,无需另外付费。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軍用的精確定位服务(PP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兩類。由於GPS無須任何授權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國因為擔心敵對國家或組織會利用GPS對美國發動攻擊,故在民用訊號中人为地加入選擇性誤差(即SA政策,Selective Availability)以降低其精確度,使其最终定位精確度大概在100米左右;軍規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后,比尔·克林顿政府决定取消对民用訊號的干擾。因此,现在民用GPS也可以达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统拥有如下多种优点:使用低頻訊號,縱使天候不佳仍能保持相當的訊號穿透性;高达98%的全球覆蓋率;高精度三维定速定时;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可移动定位。不同于双星定位系统,使用过程中接收机不需要发出任何信号;此舉增加了隐蔽性,提高了其军事应用效能。.

新!!: 軌道傾角和全球定位系统 · 查看更多 »

关谷断层

关谷断层(関谷断層)是一条位于日本栃木县北部的断层,也被称为关谷构造线。该断层是栃木县境内最长的活断层,全长约38千米。.

新!!: 軌道傾角和关谷断层 · 查看更多 »

光學重力透鏡實驗

光學重力透鏡實驗(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簡稱OGLE)是波蘭華沙大學的一個天文學研究項目,其目標是以重力透鏡的方法,來尋找宇宙中的黑暗物質。研究項目於1992年開始,其間也發現了一些太陽系外行星。該計畫的主持人是華沙大學的。 這個項目所選取的目標分別為麥哲倫星雲及銀河系內的星系核球,由於中間有不少的恆星,因此在該恆星掩過目標時可作為重力透鏡使用。不少觀測均在智利的拉斯坎帕納斯天文台進行,並與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及卡內基學院共同進行。 而計劃的前三個階段,OGLE-I(1992-1995年)、OGLE-II(1996-2000年)和OGLE-III(2001-2009年)。OGLE-I 是計畫的試驗階段,OGLE-II 是製造設置於拉斯坎帕納斯天文台的望遠鏡。使用8個晶片的 CCD 在波蘭製造後送往智利。OGLE-III 主要是偵測重力微透鏡事件和凌日行星。而定期偵測數百萬顆恆星的副產物就是完成了至今最大的變星星表。這一階段望遠鏡巡天的四個主要方向是在銀河系核球方向、船底座方向 、大麥哲倫雲和小麥哲倫雲方向。在這個階段也以重力微透鏡法發現了第一顆行星。緊接著2009年的工程階段之後,2010年正式開始使用32個晶片的 OGLE-IV 階段。本階段主要目標是增加以重力微透鏡法偵測到的行星數量。新照相機增加的視野增加了在同一天區觀測次數的可能性。.

新!!: 軌道傾角和光學重力透鏡實驗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10c

克卜勒-10c(Kepler-10c)是環繞黃矮星克卜勒-10的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560光年,位於天龍座。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團隊於2011年5月宣布發現該行星,雖然同年1月开普勒-10b被發現時它已被列為行星候選者。該團隊之後使用來自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資料以Blender技術排除了大多數的假陽性訊號。克卜勒-10c是在克卜勒-9d和之後第三個以統計學方式確認存在的系外行星(基於機率,而非實際觀察)。克卜勒科學團隊認為發現克卜勒-10c的統計方式將是確認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視野內多個行星候選者所必須的。 克卜勒-10c環繞母恆星的公轉週期為45日,和母恆星的距離為日地距離的四分之一。該行星的半徑超過地球2倍,但密度更高,因此直到2014年6月時它是已知體積最大與質量最高的類地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克卜勒-10c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11

克卜勒11(Kepler-11)是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位於天鵝座內,距離地球約2,000光年。這顆星是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並且由美國航空航天局於2011年2月2日公佈這個發現。克卜勒11是首個被確定擁有6顆行星的恆星。所有克卜勒11的行星质量均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

新!!: 軌道傾角和克卜勒11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138

克卜勒138(Kepler-138),舊稱KOI-314,是一顆位於天琴座的紅矮星,距離地球約200光年。該恆星位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視野內,因此如有行星在恆星盤面通過時有機會被觀測到。 克卜勒138已確認有3顆行星存在,其中一顆是經測量後確認為發現時體積和質量最低的KOI-314c,它的質量幾乎和地球相等。KOI-314c因為密度過低,被認為是氣體行星,而非岩石行星,即使它的質量與地球大約相等。.

新!!: 軌道傾角和克卜勒138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40b

克卜勒40b, 也被称为KOI-428b, 是一颗环绕红巨星克卜勒40的热木星。该行星是首次发现是由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远镜拍摄到其凌日瞬间。克卜勒团队由卫星收集到包含克卜勒40的数据;法国和瑞士天文学家根据苏菲阶梯摄谱仪收集的数据表明存在克卜勒40存在着周期运行的天体。 克卜勒40b比木星稍大,拥有2倍木星质量,密度与海王星相接近。克卜勒40b的温度比木星高13倍,轨道比水星轨道还短5倍。.

新!!: 軌道傾角和克卜勒40b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62

克卜勒62(Kepler-62)是一顆位於天琴座,體積較太陽小的光譜K型恆星,距離地球約1200光年。該恆星位於美國太空總署以凌日法搜尋太陽系外行星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視野內。2013年4月18日,天文學家宣布在該恆星旁發現五顆系外行星,其中的克卜勒62e和克卜勒62f可能是位於該恆星適居帶內的固體表面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克卜勒62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69

克卜勒69(Kepler-69,舊稱KOI-172,或2MASS J19330262+4452080、 KIC 8692861),是一顆天鵝座內與太陽相似的黃矮星,距離地球約2700光年(830秒差距)。.

新!!: 軌道傾角和克卜勒69 · 查看更多 »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行星下了定義,太陽系內的天體要成為行星的資格是:.

新!!: 軌道傾角和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 查看更多 »

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

以下列舉了太陽系中一些值得關注的小行星,此列表也包括木星軌道以外的小行星。如需更完整的列表,請參見依編號排列的小行星列表。 備註:任何小行星要在其軌道數據被準確得知以後才會賦予一個系統化的數字編號。在此之前,小行星只有一個臨時編號(provisional designation),如“1950 DA”。.

新!!: 軌道傾角和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皮亚齐星

小行星1000(Piazzia),发现于1923年,位于小行星带。该小行星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第一颗小行星的发现者朱塞普·皮亚齐。.

新!!: 軌道傾角和皮亚齐星 · 查看更多 »

矮行星

行星(別稱中行星、準行星、侏儒行星)是具有行星級質量,但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的太陽系天體。也就是說,它是直接環繞著太陽,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通常是球體),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 矮行星這個項目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8月通過環繞太陽天體的三種分類定義的一部分,導致新增加了發現的比海王星離太陽更遠的天體,其大小足以和冥王星匹敵,並且最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例如鬩神星。200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行星定義上決議將矮行星排除在外,對此學界評價兩極。天文學家麥克·布朗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而他是鬩神星和其它新矮行星的發現者。但拒絕接受這樣定義的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卻是在1991年4月創造矮行星這個名詞的天文學家。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冥王星、、和。布朗批評官方的認可:「一個理性的人可能會認為,太陽系裡面只有5顆符合IAU定義的已知矮行星,但這些理性的人將無從修正。」 在另一份有數百顆已知的天體列在其中的清單,被懷疑都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估計在完整的探索過整個古柏帶之後,可能會發現200顆矮行星,而在探索過古柏帶以外的區域後,矮行星的總數可能超過10,000顆。個別的科學家認定的還有一些,麥克-布朗在2011年8月發表的清單中,從幾乎可以肯定到有可能是矮行星,就有390顆候選天體。布朗目前標示的11顆已知天體 -除5顆是已經被IAU認可的之外,還有(225088) 2007 OR10、、、、(307261) 2002 MS4和—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另外還有12顆是極有可能的Mike Brown, Accessed 2013-11-15。斯特恩也指出還有十多顆已知的矮行星Alan Stern,, August 24, 2012。 然而,只有兩顆天體,穀神星和冥王星,有足夠詳細的觀測資料可以確定它們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接受鬩神星是矮行星,是因為它比冥王星更大。他們附帶決議尚未命名的海王星外天體,它們的絕對星等必須大於 +1(這意味著假設幾何反照率 ≤ 1,直徑就必須≥838公里),就會據以假設是矮行星來命名。目前,只有鳥神星和妊神星是依據這個程序被承認是矮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沒有討論其它可能是矮行星天體的相關問題。 在其它行星系統的分類中,並未列出矮行星的特徵。.

新!!: 軌道傾角和矮行星 · 查看更多 »

玛丽亚族

玛丽亚族是半长轴在2.5至2.706天文单位之间,轨道倾角在12°至17°的一类小行星的总称。其中小行星170(170 Maria)是该族小行星的代表星。.

新!!: 軌道傾角和玛丽亚族 · 查看更多 »

火星天文學

火星天文學這篇文章是介紹從火星這顆行星察看天空所看見的資訊和影像。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現象與地球所見的相同或是類似,但是有時會相當的不同,好比觀看地球是晨星或昏星。例如,因為火星的大氣層沒有臭氧層,這使得在火星表面有可能從事紫外線的觀察。 也另請參閱:外星的天空:火星。.

新!!: 軌道傾角和火星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是外觀呈球形,在軌道上繞著星系核心運行,很像衛星的恆星集團。球狀星團因為被重力緊緊束縛,使得恆星高度的向中心集中,因此外觀呈球形。 球狀星團被發現多在星系的暈之中,遠比在星系盤中被發現的疏散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但球狀星團的數量相較疏散星團相對的稀少,在銀河系內迄今只發現大約150個至158個。在銀河系內也許還有10- 20個或更多個尚未被發現。這些球狀星團環繞星系公轉的半徑可以達到40,000秒差距(大約130,000光年)或更遠的距離。越大的星系擁有越多:以仙女座星系為例,可能有500個球狀星團。有些巨大的橢圓星系,特別是位於星系團中心的,像是M87,有多達13,000個球狀星團。 在本星系群擁有足夠質量的星系,都有關聯性的球狀星團,並且幾乎每個曾經探測過的大質量星系都被發現擁有球狀星團的系統。人馬座矮橢球星系和有 爭議的大犬座矮星系似乎正在將它們的球狀星團(像是帕羅馬12)捐贈給銀河系。這表明這個星系的許多球狀星團在之前是如何取得的。 雖然這些球狀團看起來包含一些最初在銀河系產生的恆星,但它們的起源和在銀河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仍不清楚。球狀星團看起來和矮橢圓星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是母星系形成恆星時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星系。然而,由天文學家最近的推測顯示,球狀星團和矮橢球可能不能很明確的區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天體。.

新!!: 軌道傾角和球狀星團 · 查看更多 »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新!!: 軌道傾角和穀神星 · 查看更多 »

第九行星

九行星(Planet Nine)是對於太陽系外圍邊界,可能存在的一顆假想海王星外行星的稱呼。據推測,「第九行星」可能是大小至少為地球兩倍的超級地球。 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這顆行星確實存在,但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如果是真的,便可以合理解釋太陽系邊緣古柏帶與歐特雲內數顆海王星外天體不尋常的軌道。.

新!!: 軌道傾角和第九行星 · 查看更多 »

繪架座βb

繪架座βb(Beta Pictoris b)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63光年,位於繪架座。該行星的母恆星是周圍存在岩屑盤的視星等4等恆星老人增四(繪架座β)。.

新!!: 軌道傾角和繪架座βb · 查看更多 »

織女一

織女一又稱為織女星或天琴座α(α Lyr,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與大角星及天狼星一樣,是非常靠近地球的恆星,距離地球只有25.3光年;它也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在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神話中,織女為天帝孫女,故亦稱天孫。 天文學家對織女星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因此它「無疑是天空中第二重要的恆星,僅次於太陽」。織女星大約在西元前12,000年曾是北半球的極星,但因歲差現象地球自轉軸傾斜,再加上日月對地球各部份的引力並不一致,使地球自轉軸緩慢轉圈,週期約兩萬六千年,稱為歲差現象。,它在13,727年會再度成為北極星,屆時它的赤緯會達到+86°14'。織女星是太陽之外第一顆被人類拍攝下來的恆星,也是第一顆有光譜記錄的恆星。它也是第一批經由視差測量估計出距離的恆星之一。織女星也曾是測量光度亮度標尺的校準基線,是UBV測光系統用來定義平均值的恆星之一。在北半球的夏天,觀測者多半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見到織女星,因為身為天文學上星等的標準,其視星等被定義為0等,因此天文學家會以織女星作為光度測定的標準。 織女星的年齡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但是因為它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因此它的預期壽命也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這兩顆恆星目前都在接近壽命的中點上。織女星的光譜分類為A0V,其溫度比天狼星的A1V高一點。它仍处於主序星階段,透過把核心內的氫聚變成氦來發光發熱。織女星比氦重(原子序數較大)的元素豐度異常的低,織女星光度有輕微的周期性變化,因此天文學家懷疑它是一顆變星。它的自轉相當快速,赤道自轉速度是每秒274公里。離心力的影響導致恆星的赤道向外突起,溫度的變化通過光球表面在極點達到最大值。地球上的觀測者視線正朝著織女星的極點。天文學家經過測定後,得知織女星每12.5小時自轉一周,整顆恆星呈扁平狀,赤道直徑比兩極大了23%。 天文學家觀測到織女星紅外線輻射超量,顯示織女星似乎有塵埃組成的拱星盤。這些塵粒可能類似於太陽系的柯伊伯带,是岩屑盤中的天體碰撞產生的結果。這些由於塵埃盤造成紅外線輻射超量的恆星被歸類為類織女恆星。織女星盤的分布並不規則,顯示至少有一顆大小類似木星的行星環繞著織女星公轉。.

新!!: 軌道傾角和織女一 · 查看更多 »

織女星運載火箭

織女星運載火箭(Vettore Europeo di Generazione AvanzataESA: Antonio Fabrizi: from 'nuts and bolts' to Europe’s launchers of today and tomorrow ,Advanced Generation European Carrier Rocket,歐洲新一代運載火箭)屬一次性使用運載系統,,她的名稱源自織女星-天琴座最明亮的一顆星星。由義大利太空總署及歐洲太空總署自1998年合作研發,並於2012年2月13日首次發射並成功達成預定軌道,亞利安太空公司也宣布在2018年之前會持續發射織女星運載火箭, media release, 20 November 2013, accessed 22 November 2013。 其設計用來發射重量介於300公斤到2500公斤之間的科學衛星或地球觀測衛星,並可將此類衛星送至太陽同步軌道或低地球軌道,織女星運載火箭為無輔助火箭的三節式固態火箭及第四節液態火箭,P80固態火箭為其第一節;契法羅23火箭為第二節;契法羅9火箭為第三節;而末端節的液態火箭稱之AVUM,P80固態火箭的技術也將應用在未來的亞利安火箭上,整個織女星運載火箭中,義大利為資金主要貢獻者,提供65%左右的資金援助,其他資金貢獻有法國約12.43%;比利時約5.63%;西班牙約5%;荷蘭約3.5%;瑞士則只有1.34%;瑞典更少,僅僅貢獻0.8%,其中比利時、法國、義大利及荷蘭參與P80固態火箭的研製。.

新!!: 軌道傾角和織女星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真黃經

真黃經,在太空動力學中是天體在軌道傾角為0的軌道上真實位置的黃經值。與傾斜的升交點黃經結合,真黃經可以告訴我們在軌道上環繞中心物體運動天體的真實位置。.

新!!: 軌道傾角和真黃經 · 查看更多 »

瑞安大桥

安大桥,又称“飞云江三桥”,是位于中国浙江省瑞安市的一座公路桥梁,跨越飞云江,连接北岸的东山街道与南岸的飞云街道,是温州市滨海大道的重要控制性工程。大桥全长2,956米,双向六车道,总投资4.6亿元人民币。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和黑龙江龙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建。于2003年4月30日开工建设,2009年1月13日正式通车。从而缓解了104国道瑞安段和飞云江大桥交通拥堵的状况。.

新!!: 軌道傾角和瑞安大桥 · 查看更多 »

牛頓旋轉軌道定理

在經典力學裏,牛頓旋轉軌道定理(Newton's theorem of revolving orbits)辨明哪種連心力能夠改變移動粒子的角速度,同時不影響其徑向運動(圖1和圖2)。艾薩克·牛頓應用這理論於分析軌道的整體旋轉運動(稱為拱點進動,圖3)。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軌道都會展現出這種很容易觀測到的旋轉運動。連心力的方向永遠指向一個固定點;稱此點為「力中心點」。「徑向運動」表示朝向或背向力中心點的運動,「角運動」表示垂直於徑向方向的運動。 發表於1687年,牛頓在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冊命題43至45裏,推導出這定理。在命題43裏,他表明只有連心力才能達成此目標,這是因為感受連心力作用的粒子,其運動遵守角動量守恆定律。在命題44裏,他推導出這連心力的特徵方程式,證明這連心力是立方反比作用力,與粒子位置離力中心點的徑向距離r\,\!的三次方成反比。在命題45裏,牛頓假定粒子移動於近圓形軌道,將這定理延伸至任意連心力狀況,並提出牛頓拱點進動定理(Newton's apsidal precession theorem)。 天文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在他的1995年關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評論中指出,雖然已經過了三個世紀,但這理論仍然鮮為人知,有待發展。自1997年以來,唐納德·淩澄-貝爾(Donald Lynden-Bell)與合作者曾經研究過這理論。2000年,費紹·瑪侯嵋(Fazal Mahomed)與F·娃達(F.)共同貢獻出這理論的延伸的精確解。.

新!!: 軌道傾角和牛頓旋轉軌道定理 · 查看更多 »

盖亚任务

蓋亞任務(Gaia)是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望遠鏡。該任務的目的是要繪製一個包含約10億顆或銀河系1%恆星的三維星圖 。作為依巴谷卫星的後繼任務,蓋亞任務是歐洲太空總署在2000年以後的遠期科學任務。蓋亞任務在約5年的任務中將可觀測到視星等最暗為20等的天體。它的目標包含:.

新!!: 軌道傾角和盖亚任务 · 查看更多 »

EBLM J0555-57

EBLM J0555-57是一個距離地球約600光年的三合星系統。系統中的EBLM J0555-57Ab是該系統中體積最小的成員星,軌道週期7.8日,並且自發現起該恆星是已知足以讓核心中進行氫核融合反應的恆星中質量最小者。.

新!!: 軌道傾角和EBLM J0555-57 · 查看更多 »

花神星族

花神星族(英語:Flora family)是小行星主帶中的一個很大的小行星族,光譜上屬於S-型小行星,其起源和星族成員數量迄今仍不清楚,据估計主帶中的4%-5%都屬於這個星族。由於这个星族的邊界不明確,而且8号小行星花神星靠近边界,因此未將花神星納入時这个星族也被稱為線女星族(e.g. the WAM analysis by Zappala 1995)。.

新!!: 軌道傾角和花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芻蒿六

芻蒿六,即鯨魚座ε(Epsilon Ceti,ε Ceti),又名BD-12 501,HD 16620、SAO 148528、HR 781,是一個位於鯨魚座的聯星系統。它的視星等是肉眼可見的+4.84.

新!!: 軌道傾角和芻蒿六 · 查看更多 »

適居帶

適居帶(circumstellar habitable zone, CHZ,或稱宜居帶),是天文學上給一種空間的名稱,指的是行星系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適居帶中的情況有利於生命的發展,並且可能像地球般出現高等生命。。有兩種區域是有可能的,一個是在行星系內,另一個則存在于星系之中。在適合的區域內的行星和天然衛星是最佳的候選者,這些地球外的生命有能力生活在類似我們的環境下。天文學家相信生命最可能發生在像太陽系這樣的星周盤適居帶(CHZ)和大星系的星系適居帶(GHZ) 內(雖然天文學家對後者的研究才剛開始)。適居帶也許是指「生命帶」、「綠帶」或「古迪洛克帶」(Goldilocks)。在我們的太陽系中,適居帶為距離恆星0.99至1.70天文單位之間的區域。 格利泽581g是人類在紅矮星格利泽 581 (距離地球大約20光年)旁發現的第六颗行星。格利泽581g是至今在天文學家發現系外行星中,軌道理論上位於適居帶中的著名例子。目前天文學家僅發現了十幾顆行星位於適居帶中,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則確認了54顆行星位於適居帶中。天文學家目前估計銀河系至少有500,000,000顆行星位於適居帶中。.

新!!: 軌道傾角和適居帶 · 查看更多 »

聯星

聯星是兩顆恆星組成,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運轉的恆星系統。有著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稱為多星系統。這種系統,尤其是在距離遙遠時,肉眼看見的經常是單一的點光源,要過其它的觀測方法,才能揭示其本質。過去兩個世紀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可見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 雙星(double star)通常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然而,雙星應該只是光學雙星。之所以稱為光學雙星,只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在視線上幾乎是相同的位置。然而,它們的"雙重性"只取決於這光學效應;恆星本身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沒有任何共用的物理連結。通過測量視差、自行或徑向速度的差異,可以揭示它們只是光學雙星。 許多著名的光學雙星尚未進行充分與嚴謹的觀測,來確認它們是光學雙星還是有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多星系統。 聯星系統在天文物理上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軌道計算允許直接得出系統的質量,而更進一步還能間接估計出半徑和密度。也可以從質光關係(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MLR)估計出單獨一顆恆星的質量。 有些聯星經常是在以可見光檢測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視覺聯星。許多視覺聯星有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軌道週期,因此還不是很了解它們的軌道。它們也可能通過其他的技術,例如光譜學(聯星光譜)或天體測量學來檢測。如果聯星的軌道平面正巧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它與伴星會發生互相食與凌的現象;這樣的一對聯星會被稱為食聯星,或因為它們是經由光度變化被檢測出來的,而被稱為光度計聯星。 如果聯星系統中的成員非常接近,將會因為引力而相互扭曲它們的大氣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接近的聯星系統可以交換質量,可能會帶來它們在恆星演化時,單獨的恆星不能達到的階段。這些聯星的例子有大陵五、天狼星、天鵝座X-1(這是眾所皆知的黑洞)。也有許多聯星是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和新星與Ia型超新星的祖恆星。.

新!!: 軌道傾角和聯星 · 查看更多 »

裕神星

(Abundantia)是位於主帶小行星的一顆石質小行星,于1875年11月1日被奥匈帝国海军天文台台长约翰·帕里沙(Johann Palisa)发现,是第151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被以富裕女神阿班丹提亚(Abundantia)命名此星,以庆祝19世纪70年代有越来越多的小行星被发现。 2001年的数据是直径45.37千米。.

新!!: 軌道傾角和裕神星 · 查看更多 »

飛馬座IK

飛馬座IK(亦作HR 8210)是位於飛馬座的聯星系統,距離太陽系約150光年。由于视星等仅为6.078等,只有理想状况下才能用肉眼勉强看到。 該聯星系統的主星(飛馬座IK A)是一顆主序星,光譜分類屬A型,其光度波動不大。在分類上,它屬矮造父變星,光度變化每天會重複22.9次。而伴星(飛馬座IK B)則為一顆已脫離主序星階段,並已停止以核聚變產生能量的大質量白矮星。兩顆恆星平均距離3,100萬公里(0.21 AU),比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還要短。 飛馬座IK B是已知最有可能演變為超新星的恆星。人們估計,當主星演化成紅巨星時,其半徑足以令伴星從主星的氣態外層吸積物質。當伴星累積的質量接近錢德拉塞卡極限(太陽質量的1.38倍)時,便有機會演化成Ia超新星。.

新!!: 軌道傾角和飛馬座IK · 查看更多 »

西福特计划

西福特计划(Project West Ford),别名西福特针(Westford Needles)或针计划(Project Needles),是一个通过在以近地轨道上散布金属针形成云状环来反射无线电信号,从而解决当时美军在通信方面存在的重大弱点的计划。.

新!!: 軌道傾角和西福特计划 · 查看更多 »

規則衛星

規則衛星,在天文學是指有著較密切的順行軌道,以及較小的軌道傾角或離心率的天然衛星。相對於被捕獲的不規則衛星,它們被認為是原生的衛星。 八大行星總共有55顆規則衛星:地球1顆、木星8顆、土星有22顆已經命名的規則衛星(不包括數百顆或數千顆的小衛星)、天王星18顆、和海王星6顆小的規則衛星(巨大的崔頓顯示是被捕獲的)。矮行星冥王星的3顆衛星和妊神星的兩顆衛星被認為是劇烈碰撞產生的碎片。.

新!!: 軌道傾角和規則衛星 · 查看更多 »

高层大气研究卫星

层大气研究卫星(Upper Atmosphere Research Satellite,UARS)是一颗探测地球大气尤其是臭氧层的科学探测卫星。这颗5900千克重的卫星是在1991年9月由发现号航天飞机的STS-48任务带入太空的,并在1991年9月15日到达距地面高度为600公里的运行轨道,其轨道倾角为57度。 UARS原来设定的任务期限只是3年。但是直至2005年6月,即卫星发射后的第14年,UARS搭载的10个仪器中仍然有6个可以正常使用。小布什政府减少对地球科学组织的资金预算,但科学界对地球臭氧层耗损的关注却在持续增加,这也使得是否应该让UARS退役成为争论的焦点。2005年UARS正式退役,12月初,卫星钝化进入配置轨道。2010年10月26日,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在和UARS交合时曾经做过一次碎片回避操作。 UARS预计将在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9月23日下午或傍晚(即UTC+8时区2011年9月24日凌晨)坠落到地球表面。后美国航天局称该卫星于格林尼治时间24日3时23分至5时9分(北京时间24日11时23分至13时9分)之间经由太平洋上空进入大气层坠落至地球表面,具体落点不明确。.

新!!: 軌道傾角和高层大气研究卫星 · 查看更多 »

高椭圆轨道

椭圆轨道(Highly Elliptical Orbit,缩写为HEO)地球轨道的一种,常为航天器所使用。 高椭圆轨道是一种具有较低近地点和极高远地点的椭圆轨道,其远地点高度大于静止卫星的高度(35786千米)。根据开普勒定律,卫星在远地点附近区域的运行速度较慢,因此这种极度拉长的轨道的特点是卫星到达和离开远地点的过程很长,而经过近地点的过程极短。这使得卫星对远地点下方的地面区域的覆盖时间可以超过12小时。这种特点能够被通信卫星所利用。 具有大倾斜角度的高椭圆轨道卫星可以覆盖地球的极地地区,这是运行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卫星所无法做到的。由于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处于纬度较高的地区,发展地球同步卫星对其意义不大,所以苏联是最重视发展高椭圆轨道卫星的国家。一种著名的高椭圆轨道类型,即闪电轨道(或有音譯為莫尼亞軌道,倾角为63.4°),是以苏联的运载火箭名称(闪电号)命名的。.

新!!: 軌道傾角和高椭圆轨道 · 查看更多 »

貫索九

貫索九,即北冕座ρ(Rho Coronae Borealis, ρ CrB, ρ Coronae Borealis)是一顆位於北冕座,距離地球約57光年的類太陽黃矮星。這顆和太陽類似的恆星其質量、半徑和光度被認為與太陽幾乎相同。1997年在該恆星旁發現一顆系外行星。有人認為該恆星可能有一顆恆星的伴星,但也有人認為其實是光学双星。.

新!!: 軌道傾角和貫索九 · 查看更多 »

質量下限

在天文學上的質量下限(Minimum mass)是指觀測到的行星、恆星、聯星和黑洞等天體的估計質量最小值。.

新!!: 軌道傾角和質量下限 · 查看更多 »

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

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原名Gamma-ray Large Area Space Telescope, GLAST,大面積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是在地球低軌道的伽馬射線天文學太空望遠鏡。此望遠鏡是用來進行大面積巡天以研究天文物理或宇宙論現象,如活躍星系核、脈衝星、其他高能輻射來源和暗物質。另外,該衛星搭載的伽瑪射線爆監視系統(Gamma-ray Burst Monitor, GBM)可用來研究伽瑪射線暴。 GLAST在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008年6月11日16:05由Delta II 7920-H火箭發射。本任務是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美國能源部、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瑞典政府機關聯合執行。NASA宣布2008年8月2日公開徵求GLAST一個可以「讓大眾注意與喚起對伽馬射線天文學和高能天文學重視」的新名字。.

新!!: 軌道傾角和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跨大西洋系外行星搜尋計劃

跨大西洋系外行星搜尋計劃(Trans-atlantic Exoplanet Survey,TrES,或譯為大西洋兩岸太陽系外行星調查、跨大西洋太陽系外行星調查)是使用分別位於羅威爾天文台、帕洛马山天文台和加那利群岛的三個口徑 4 英吋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一項計劃。該計劃使用小型且相對廉價的望遠鏡組成特別設計觀測太陽系外行星通過恆星盤面的網路。.

新!!: 軌道傾角和跨大西洋系外行星搜尋計劃 · 查看更多 »

鸟神星

鸟神星(Makemake/Maha-Maha,发音为: 或 ),正式名称为 (136472) Makemake,是太陽系內已知的第三大矮行星,亦是傳統古柏帶天體中最大的兩顆之一。鸟神星的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鳥神星有一颗衛星。鸟神星的平均溫度極低(約30 K(−243.2 °C)),这意味着它的表面覆蓋着甲烷与乙烷,并可能还存在固态氮。 最初被稱為的鸟神星(後来被编号为136472),是由迈克尔·E·布朗領導的团队在2005年3月31日發现的;2005年7月29日,他们公佈了该次發現。2008年6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鳥神星列入類冥矮行星的候選者名單內。類冥矮行星是海王星轨道外的矮行星的专属分類,當時只有冥王星和鬩神星屬於這個分類。2008年7月,鳥神星正式被列为類冥矮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鸟神星 · 查看更多 »

軌道平面

軌道平面是當一個天體環繞另一個天體時軌道被嵌進去的幾何平面。在空間中只要有三個點就可以確定一個平面,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中心有一個大質量的天體,一個天體環繞中心天體的位置,以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環繞中心的該天體新位置。 在太陽系內,行星軌道傾角的定義是它的軌道平面和地球軌道間的角度。在其他的情況下,像是衛星環繞著行星的軌道,最方便的定義就是軌道平面和行星赤道平面間的夾角。.

新!!: 軌道傾角和軌道平面 · 查看更多 »

軌道根數

軌道根數(或稱軌道要素或軌道參數)是對選定的两個質點,在牛頓運動定律和平方反比定律的重力吸引下,確認特定軌道所必須要的參數。由於運動的方式有許多種的參數表示法,依照你所選定的測量裝置不同,有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定義軌道根數,但都是描述相同的軌道。 這個問題包含三個自由度(軌道上的三個笛卡兒座標系),所以每個獨立的开普勒轨道(未受到攝動)經過解析後,可以由原始的笛卡尔數值以六個參數明確地定義天體的姿態和速度。因此,所有的軌道元素組合都明確的含有這六個元素。在數學上的明確解釋和討論可以參考以下的論述(參見:軌道狀態向量)。.

新!!: 軌道傾角和軌道根數 · 查看更多 »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新!!: 軌道傾角和轨道共振 · 查看更多 »

轩辕增十九

巨蟹座55(55 Cancri),中文名轩辕增十九或轩辕增廿,是一對位於巨蟹座的雙星系統,距離地球約41光年。巨蟹座55的兩顆恆分別是巨蟹座55A和巨蟹座55B,其中巨蟹座55A是一顆與太陽差不多的黃矮星,而巨蟹座55B是一顆紅矮星,這顆恆星的距離比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上1000倍,但以恆星的尺度來,他們兩個恆星可說是幾乎靠在一起。迄2008年,已發現5個環繞著巨蟹座55A的太陽系外行星,其中4個是性質跟木星類似的氣態巨行星,其中最靠近母恆星的大小就和海王星差不多,另外還有1顆是由岩石構成的岩石行星。也因為這樣,讓巨蟹座55成了目前發現最多太陽系外行星的雙星系統,而且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規劃的類地行星發現者也把巨蟹座55A列為第63個關注的恆星(共有100個)。.

新!!: 軌道傾角和轩辕增十九 · 查看更多 »

达摩克型小行星

達摩克型小行星是像(5335) 達摩克里斯和1996 PW這兩顆,有著像哈雷彗星這種哈雷族彗星的軌道週期,或長週期與高離心率軌道,但不會顯示彗髪或尾巴的小行星。大衛·朱維特定義達摩克型小行星為相較於木星的蒂塞朗參數小於或等於2的的天體();而日本天文學家中村彰正建議,符合以下兩項條件之一的小行星,即可將之列入達摩克型: 但是,這個定義並未聚焦在木星,不包括像是、、和等天體。 使用相較於木星小於或等於2的蒂塞朗參數,目前有156顆達摩克型小行星的候選者.

新!!: 軌道傾角和达摩克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迫龙沟大桥

迫龙沟大桥,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境内的一座公路斜拉桥,跨越迫龙沟与帕隆藏布的交汇处,是川藏公路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的控制性项目之一,也是西藏自治区主跨最长的斜拉桥。大桥全长743米,为双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总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抗震级别为里氏9级,由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建设工期3年,于2016年4月13日正式通车。.

新!!: 軌道傾角和迫龙沟大桥 · 查看更多 »

近心點經度

近心點經度(符號為ω)是在太空動力學中,當軌道傾角不為0時,描述在軌道上的天體近心點(在軌道上最接近中心天體的點)由春分點為起點量度的經度。進心點經度是一個複合的角度,一部分在參考平面上量度,其餘的則在軌道平面上量度。同樣的,任何近心點經度的變量(例如平經度和真經度)也都是複合的角度。.

新!!: 軌道傾角和近心點經度 · 查看更多 »

都卜勒光譜學

都卜勒光譜學(Doppler spectroscopy),或者是徑向速度量測是以光谱学方式搜尋太陽系外行星。該法是以觀測恆星光譜中譜線的都卜勒效應以尋找是否有行星環繞。 因為距離的關係,從地球上所見的系外行星光度極弱,難以直接觀察,雖然在2004和2005年已有直接觀察到太陽系外行星的聲明。因此必須以間接方式觀測太陽系外行星,因為其母星所受到影響更容易觀察。目前成功的方式包含都卜勒光譜、天體測量、微引力透镜、脈衝星計時法、凌日法。直到2011年9月15日,超過 90% 已知系外行星都由都卜勒光譜學法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都卜勒光譜學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8号

阿波罗8号(Apollo 8)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指令舱驾驶员詹姆斯·洛威尔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威廉·安德斯。阿波罗8号是人类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并绕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务。阿波罗8号同时还是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次载人发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针对阿波罗8号的准备工作只花了四个月时间。计划中采用的硬件只被使用过几次:土星5号火箭此前只发射过两次,而阿波罗太空船也只执行过一次载人任务(阿波罗7号)。但是,阿波罗8号任务的成功为完成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代内登月的计划铺平了道路。 在1968年12月21日发射后,飞船在太空中航行了三天才到达月球,并围绕月球轨道飞行了20小时。在平安夜时三位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向地球作了电视直播,共同朗誦了《聖經·創世記》的前十節。这次转播创造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电视收视人数的纪录。.

新!!: 軌道傾角和阿波罗8号 · 查看更多 »

開普勒16

開普勒16(Kepler-16)是一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的目標聯星。該聯星系統已知有一顆行星存在,即體積和土星相若的開普勒16b。系統中兩顆恆星距離 0.22 天文單位,繞兩者質量中心公轉週期是 41 日。該系統兩顆恆星都比太陽小;較大的主星的光譜類型是K型,而較小的伴星則是M型紅矮星。.

新!!: 軌道傾角和開普勒16 · 查看更多 »

葛利斯317

葛利斯317(Gliese 317)是一個距離地球約50光年的紅矮星,位於羅盤座。2011年確認該恆星旁有兩顆系外行星。測光校正和紅外線光譜量測指出該恆星和太陽相較之下有大量重元素。.

新!!: 軌道傾角和葛利斯317 · 查看更多 »

蒂塞朗参数

蒂塞朗参数(Tisserand's parameter 或 Tisserand's invariant)是在受限制的三體問題下使用的複合軌道根數,該根數名稱來自於法國天文學家費利克斯·蒂塞朗(Félix Tisserand)。.

新!!: 軌道傾角和蒂塞朗参数 · 查看更多 »

量子2号

量子2号(俄语:Квант-2; 英语:Quantum-II/2) (77KSD, TsM-D, 11F77D) 是第三个和平号空间站的组件。其主要目的是给空间站提供新的科学实验仪器,更好的生命支持系统,及一个气密室。于1989年11月26日由质子-K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新!!: 軌道傾角和量子2号 · 查看更多 »

長期共振

長期共振是軌道共振的一種型態。 長期共振發生於兩個軌道之間的同步(近日點的進動,頻率g,或升交點,頻率 s,或兩者都有)引發的進動。小天體與相較之下很大天體(例如行星)的長期共振,與大天體所消耗的速度是一樣的。在相對較短的時段(100萬年,或這樣)的長期共振會改變小天體的離心率和軌道傾角。 長期共振的影響是對小行星帶內小行星軌道長期演進 (百萬年或更長) 的最主要研究範圍。 可以區分為兩者中之一.

新!!: 軌道傾角和長期共振 · 查看更多 »

離散盤

黃道離散天體 (scattered disc objects)是在太陽系最遠的區域(離散盤)內零星散佈著,主要由冰組成的小行星,是範圍更廣闊的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TNO))的一部分。離散盤最內側的部分與柯伊伯带重疊,但它的外緣向外伸展並比一般的古柏帶天體遠離了黃道的上下方。.

新!!: 軌道傾角和離散盤 · 查看更多 »

週期彗星列表

本條目列出太陽系內經國際天文聯會給予永久編號的週期彗星。截至2014年末,太陽系內擁有永久編號的週期彗星共有314顆。 週期彗星指的是任何軌道週期小於200年,或其兩次通過近日點時都被觀測到的彗星(如池谷-張彗星)。(有時「週期彗星」也用來指任何擁有週期性軌道的彗星,儘管它的週期可能超過200年。) 彗星通常會在它第二次通過近日點時獲得永久編號,所以有不少未獲永久編號的彗星,例如P/2005 T5 (Broughton)。如果彗星在經過近日點幾次以後無法再觀測得到,或者因各種原因已經被毀滅,它的編號字母就會變為「D」。同樣,擁有永久編號的彗星在消失以後,編號中原有的「P」就會換為「D」,如3D/Biela(比拉彗星)和5D/Brorsen(布羅森彗星)等。 彗星一般會以發現者來命名,有少數彗星以進行軌道計算的人命名,如2P/Encke(恩克彗星)和27P/Crommelin(克羅瑪林彗星)。由於各大行星對彗星的攝動效應會隨時間遞增,所以一顆彗星的長期軌道是很難計算的。在電腦計算時代之前,有些天文學家會為此奉上整個職業生涯。然而,一些彗星還是因為氣體及其他物質的噴發而改變了軌道,以致後來的天文學家無法再觀測到它。與長週期彗星不同的是,有永久編號的彗星下一次經過近日點的時間和位置可以非常精准地計算出來。 不少週期彗星都擁有重複的名稱,例如9個舒梅克-李維彗星和24個尼特彗星。國際天文聯會利用開頭的數字(如181P和192P)進行區別,而在一些出版物中,擁有同一個名稱的週期彗星會有自己的一套序號(181P和192P分別亦稱舒梅克-李維6號彗星和舒梅克-李維1號彗星)。非週期彗星則排列在這種序號之間:C/1991 B1排在2號和3號之間,C/1991 T2在5號和6號之間,C/1993 K1和C/1994 E2則在9號以後。 在彗星的正式編號中,位於「/」之前的字母分別為:「C」表示非週期彗星,「P」表示週期彗星,「D」表示已無法找到或已解體的彗星,「X」表示無法準確計算彗星軌道(通常適用於歷史上較早發現的彗星),最後「A」表示誤認為彗星的小行星。 有些彗星目錄會為週期大於30年的彗星標上「C」,直到它的回歸能夠被確認為止。.

新!!: 軌道傾角和週期彗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進動

進動(precession)是自轉物體之自轉軸又繞著另一軸旋轉的現象,又可稱作旋進。在天文學上,又稱為「歲差現象」。 常見的例子為陀螺。當其自轉軸的軸線不再呈鉛直時,即自转轴与对称轴不重合不平行时,會發現自轉軸會沿著鉛直線作旋轉,此即「旋進」現象。另外的例子是地球的自轉。 對於量子物體如粒子,其帶有自旋特徵,常將之類比於陀螺自轉的例子。然而實際上自旋是一個內稟性質,並不是真正的自轉。粒子在標準的量子力學處理上是視為點粒子,無法說出一個點是怎樣自轉。若要將粒子視為帶質量球狀物體來計算,以電子來說,會發現球表面轉速超過光速,違反狹義相對論的說法。 自旋的進動現象主要出現在核磁共振與磁振造影上。其中的例子包括了穩定態自由旋進(進動)造影。 進動是轉動中的物體自轉軸的指向變化。在物理學中,有兩種類型的進動,自由力矩和誘導力矩,此處對後者的討論會比較詳細。在某些文章中,"進動"可能會提到地球經驗的歲差,這是進動在天文觀測上造成的效應,或是物體在軌道上的進動。.

新!!: 軌道傾角和進動 · 查看更多 »

HAT-P-32b

HAT-P-32b是一個環繞可能是黃矮星或黃-白矮星HAT-P-32的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1044光年。HAT-P-32b最早被匈牙利自动望远镜网络计划於2004年認為可能是行星,但是量測徑向速度的困難讓天文學家直到三年後才開始進行確認工作。程式Blendanal幫助天文學家排除了HAT-P-32b其他的可能身份,使天文學家確認它最可能是行星。HAT-P-32b和HAT-P-33b的發現相關論文於2011年6月6日提交。 該行星半徑大約是木星的2倍,即逾140,000公里。HAT-P-32b在被發現開始就是已知體積最大的系外行星。該行星和WASP-17b、HAT-P-33b這兩顆行星同樣其體積相當巨大。.

新!!: 軌道傾角和HAT-P-32b · 查看更多 »

HAT-P-7

HAT-P-7,是一颗位于天鹅座的恒星,距离地球1044光年,视星等为10.5,裸眼不能看到它,但条件良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小型望远镜找到它。.

新!!: 軌道傾角和HAT-P-7 · 查看更多 »

HD 10180

HD 10180是一颗太阳型恒星。它距离地球127光年,位于水蛇座南部。該恆星因為其規模龐大的行星系而聞名。科学家认为其拥有至少7颗、可能多达9颗行星。因此它被認為是擁有最多太陽系外行星的恆星,超越了克卜勒11、轩辕增十九,甚至是太陽系。.

新!!: 軌道傾角和HD 10180 · 查看更多 »

HD 13445

HD 13445,又名CD-51 532、SAO 232658、HR 637、葛利斯86,是一個波江座的恒星系統,视星等为6.12,位于銀經275.99,銀緯-61.97,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1998年歐洲南方天文台宣布在該恆星系統中發現一顆太陽系外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HD 13445 · 查看更多 »

HD 16175 b

HD 16175 b是一個距離地球約195光年的系外行星,位於英仙座,母恆星是HD 16175。.

新!!: 軌道傾角和HD 16175 b · 查看更多 »

HD 167042 b

HD 167042 b是一個屬於類木行星的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163光年,位於天龍座。母恆星是 HD 167042。.

新!!: 軌道傾角和HD 167042 b · 查看更多 »

HD 192263 b

HD 192263 b是一個質量大約為木星四分之三的太陽系外行星,以圓形軌道環繞母恆星,週期24日。.

新!!: 軌道傾角和HD 192263 b · 查看更多 »

HD 23127 b

HD 23127 b是一顆環繞恆星HD 23127的類木行星,軌道半長軸2.29天文單位,公轉週期3.32年。該行星的軌道離心率相當高,屬於「離心木星」。它與母恆星距離最近是1.28天文單位,到達了母恆星的適居帶外緣,距離最遠則是3.30天文單位。它的質量下限是1.37被木星質量,但因為軌道傾角未知而無法得知其真實質量。.

新!!: 軌道傾角和HD 23127 b · 查看更多 »

HD 46375b

HD 46375b是一個距離地球約109光年的系外行星,位於麒麟座,母恆星是HD 46375。.

新!!: 軌道傾角和HD 46375b · 查看更多 »

HD 47366

HD 47366是一顆在天球上位於大犬座的恆星,視星等6.12,接近人類肉眼可見恆星最低亮度極限。根據波特尔暗空分类法,必須在無光害的鄉村夜空才能以肉眼看到它。依巴谷卫星以恆星視差量測其距離約為。.

新!!: 軌道傾角和HD 47366 · 查看更多 »

HD 6434 b

HD 6434 b是一顆位於鳳凰座的太陽系外行星,母恆星是 HD 6434。該行星的質量下限大約是木星的一半。它和母恆星的距離只有0.14天文單位,因此公轉周期只有22日。它和飛馬座51b等典型的熱木星不同的是,它的軌道並非接近圓形,而是橢圓形。 藉著研究依巴谷卫星的天文測量資料,一群科學家認為該行星的軌道傾角是179.9°(幾乎完全面對地球觀測者),質量是木星的196倍。如果是這樣的話,HD 6434 b 就應該是紅矮星。不過根據統計的結果,它是紅矮星的可能性極低。但因為它的軌道傾角目前未知,至今無法知道它的真實質量。因此目前該天體仍很可能是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HD 6434 b · 查看更多 »

HD 73526

HD 73526是一颗黄矮星(G6V),位于大约323光年之外的船帆座中。.

新!!: 軌道傾角和HD 73526 · 查看更多 »

I (消歧義)

I或i在語言方面可以指:.

新!!: 軌道傾角和I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IRAS—荒貴—阿爾科克彗星

IRAS—荒貴—阿爾科克彗星(Comet IRAS–Araki–Alcock),舊稱 C/1983 H1 和 1983 VII,是一顆長週期彗星,於协调世界时1983年5月11日12:02最接近地球時距離0.0312天文單位,在當時是200年間最接近地球的彗星。這之前只有1770年的勒克色爾彗星(0.0151天文單位)和1366年的坦普爾·塔特爾彗星(0.0229天文單位)更接近地球。在這之後有另一小彗星 P/1999 J6(SOHO)於1999年6月12日以更近距離0.01天文單位更接近地球。.

新!!: 軌道傾角和IRAS—荒貴—阿爾科克彗星 · 查看更多 »

KOI-1686.01

KOI-1686.01是一顆待確認的太陽系外行星候選天體,名稱來自(KOI),距離地球約1033.8光年。已在2015年被NASA證實是誤報。.

新!!: 軌道傾角和KOI-1686.01 · 查看更多 »

NGC 3603-A1

|- ! style.

新!!: 軌道傾角和NGC 3603-A1 · 查看更多 »

OGLE-TR-122

|- ! style.

新!!: 軌道傾角和OGLE-TR-122 · 查看更多 »

PAMELA

PAMELA (Payload for Antimatter Matter Exploration and Light-nuclei Astrophysics) 是一個在地球轨道卫星上架設的宇宙射線探測器模組。此探测器於2006年6月15日發射,是第一個運用衛星作载体的觀測宇宙射線的實驗。該實驗主要觀察的對象為宇宙射线中的反物質成分,比如正電子和反質子。其它任务包括長期監控太陽的对宇宙射线的调制作用,測量地球磁層中存在的的高能量粒子,以及氣體巨行星放出的電子。 此計畫也期望能夠觀測到暗物質在宇宙中湮滅的實質證據。.

新!!: 軌道傾角和PAMELA · 查看更多 »

PSR B1257+12 B

PSR B1257+12B是一個距離地球約980光年的太陽系外行星,位於室女座。PSR B1257+12B是首次在太陽系之外發現的行星,並且是第二個所知環繞脈衝星PSR B1257+12的天體。該行星距離母恆星0.36天文單位,軌道週期大約66日。這個脈衝星行星的質量超過地球四倍。因為B行星和C行星的質量相近(而且軌道相當接近),這兩顆行星之間會產生可量測的軌道攝動。正如所預測的,偵測到軌道攝動代表行星是存在的。這兩顆行星的質量和軌道傾角就是藉由計算行星之間互相影響而得知。.

新!!: 軌道傾角和PSR B1257+12 B · 查看更多 »

S/2003 J 12

S/2003 J 12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已知最小的一顆衛星。它在2003年被由斯科特·谢泼德領導的夏威夷大學一個天文小組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S/2003 J 12 · 查看更多 »

S/2003 J 16

S/2003 J 16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在2003年被由Brett J. Gladman領導的一個天文小組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S/2003 J 16 · 查看更多 »

S/2003 J 2

S/2003 J 2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在2003年3月4日被由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領導的夏威夷大學一個天文小組發現。至2006年,它是已發現的木星最外圍的衛星。.

新!!: 軌道傾角和S/2003 J 2 · 查看更多 »

S/2003 J 4

S/2003 J 4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在2003年被由Scott S. Sheppard領導的夏威夷大學一個天文小組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S/2003 J 4 · 查看更多 »

S/2003 J 9

S/2003 J 9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在2003年被由Scott S. Sheppard領導的夏威夷大學一個天文小組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S/2003 J 9 · 查看更多 »

S/2004 S 12

S/2004 S 12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可能是斯科特·谢帕德,戴卫·杰维特等人。 S/2004 S 12直径大约5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199.06亿米,轨道周期1048.541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164°(相对土星赤道170°)。以离心率0.396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S/2004 S 12 · 查看更多 »

S/2004 S 13

S/2004 S 13 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等人.S/2004 S 13直径大约6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 18,056 Mm,轨道周期905.848 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 167°(相对土星赤道166°)以离心率0.261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S/2004 S 13 · 查看更多 »

S/2004 S 17

S/2004 S 17 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可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等人。S/2004 S 17直径大约4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19,099Mm,轨道周期985.453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167°(相对土星赤道168°)以离心率0.226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S/2004 S 17 · 查看更多 »

S/2004 S 7

S/2004 S 7是土星的一颗天然卫星。发现时间是在2004年12月12日。发现者是斯科特·谢泼德、大衛·朱維特等人。S/2004 S 7 直径大约6千米,运行轨道距离土星大约 20,577 Mm,周期1101.989日,轨道与黄道角度为 166°(相对土星赤道170°),以离心率0.554绕土星逆行轨道运行。.

新!!: 軌道傾角和S/2004 S 7 · 查看更多 »

S/2011 J 1

S/2011 J 1是木星的一颗自然卫星,由斯科特·谢泼德等天文学家于2011年9月27日通过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麦哲伦-巴德望远镜发现。 S/2011 J 1的直径约为1千米,以约582天的公转周期绕木星逆行,半长轴为20,101Mm,轨道倾角为162.83°,轨道离心率为0.296。.

新!!: 軌道傾角和S/2011 J 1 · 查看更多 »

V-型小行星

V-型小行星或灶神星型是與灶神星,此型中體積最大的小行星(因而得名),有著相似光譜的小行星。 大部分成員的軌道元素類似於灶神星,不是足以成為灶神星族的成員,就是有著相似的離心率和軌道傾角,但是半長軸在2.18天文單位和3:1柯克伍德空隙的2.50天文單位。這表示大部分或全部的成員都來自灶神星外殼被撞擊的碎片,也可能是歷史上某個時刻一次很大的單一撞擊事件造成的。在灶神星南半球的巨大撞擊坑是此一撞擊事件的主要候選場所。 V-型小行星與也是由岩石、鐵和普通球粒隕石組成,與類似但更普通的S-型比較是中等的亮度。這種較為罕見的小行星類型,包含的輝石比S-型更多。 電磁頻譜在0.75 μm有很強的吸收特性longward,另一個特徵出現在大約1 μm,和很紅的0.7μm shortwards。可見光波長光譜為V-型的小行星 (包括灶神星本身) 的光譜都類似於玄武岩無球粒隕石HED隕石。 J-型曾經被認為是在1 μm 有著特別強吸收帶的小行星,類似於古銅無球隕石 ,可能是從灶神星地殼深處衍生的。.

新!!: 軌道傾角和V-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WASP-17b

WASP-17b是一個位於天蠍座,環繞恆星WASP-17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發現於2009年8月11日。該行星是首顆被發現的逆行軌道的行星,即行星公轉方向和所屬恆星自轉方向相反。這個發現也因此改變了行星系的理論。WASP-17b可能是目前發現半徑最大的系外行星,但質量只有木星的一半,是一顆蓬鬆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WASP-17b · 查看更多 »

XO望遠鏡

XO望遠鏡(XO Telescope)是位於夏威夷茂宜島海拔3054公尺的海勒卡拉火山頂的望遠鏡。該望遠鏡以一對焦距200 mm的望遠鏡頭組成,是以凌日法偵測太陽系外行星,其原理相當類似跨大西洋系外行星搜尋計畫(Trans-atlantic Exoplanet Survey, TrES)。硬體花費為六萬美金,相關軟體花費則更少得多。.

新!!: 軌道傾角和XO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柯侯德彗星

柯侯德彗星,天文學的名稱是 C/1973 E1、1973 XII、和1973f,是捷克天文學家柯侯德在1973年3月7日最初發現的,它在當年 (1973年) 12月28日通過近日點。.

新!!: 軌道傾角和柯侯德彗星 · 查看更多 »

极轨道

极轨道,地心轨道的一种,其特点是沿此轨道运行的卫星在每次环绕地球的圆周运动中都从两极上空经过。因此这类轨道的倾角是90度或接近90度。 极轨道经常为地球测绘卫星、遥感卫星、侦察卫星和一些气象卫星所采用。极轨道卫星的缺点是,不能对地球上某一点进行持续观测(这通常要靠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来实现)。 当极轨道同时又是高椭圆轨道时,若其远地点位于极点上空,便可实现对极地地区的长时间观测(但这是从一个极远的距离进行观测)。典型的例子是苏联所发展的闪电轨道,许多军事卫星运行在这种轨道上。.

新!!: 軌道傾角和极轨道 · 查看更多 »

格利泽229

格利澤229 (也可以寫成Gl 229或GJ 229) 是在天兔座內距離地球大約19光年的一顆紅矮星。它的質量是58%太陽質量,半徑是 69%太陽半徑,和在赤道只有1公里/秒,非常低的投影轉速。 已知這顆恆星是低活動的焰星,這意味著它曾經是一顆表面亮度會因為磁場活動而隨意變化的恆星。頻譜中顯示出鈣的H和K發射譜線,在冕部的光譜中也曾經檢測出X射線,這可能是磁場迴圈與恆星外圍的大氣層交互作用引起的,但沒有檢測到大規模的黑子活動。 在1994年拍到次恆星伴星格利澤229B的影像,並在1995年獲得證實。它是一顆棕矮星。雖然是一顆質量太小,無法維持氫的核融合的恆星,它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20至50倍,對行星而言是太重了。格利澤229B是第一顆被確認的次恆星質量的天體,表面溫度大約是950K。 這顆恆星的空間速度分量是U.

新!!: 軌道傾角和格利泽229 · 查看更多 »

格利泽3021

格利泽3021是水蛇座中一个距离地球大约57光年的双星系统。 这个系统中可见的那颗恒星被视为类太阳恒星。截止2000年,已经确认有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围绕它公转。这颗恒星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与太阳相当相似并且离太阳较近,最重要的是它拥有太阳系外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格利泽3021 · 查看更多 »

格利泽667

格利泽667(Gliese 667,又称HR 6426或MLO 4)是天蝎座的一个三恒星系统,离地球大约6.97秒差距(22.7光年)。除了三个相互有引力约束的恒星系统外,它还包括第四个光学密近成员(视星等为12),这个第四成员与上述三恒星系统没有引力约束,但用裸眼看来这四颗星就仿佛是一颗暗星,视星等为5.89。该系统有着相对较高的运行速度,每年超过1角秒。.

新!!: 軌道傾角和格利泽667 · 查看更多 »

格利澤876d

格利泽876d (Gliese 876 d)是围绕着红矮星格利泽876公转的太阳系外行星。当它在2005年被发现时,它是除围绕PSR B1257+12公转的脉冲星行星之外的已知质量最小的太阳系外行星。格利泽876d在它的行星系统中位置最靠内,它和母星格利泽876之间的距离只有地球到太阳之间距离的五十分之一。因此格利泽876d只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一次公转。由于低质量的缘故,格利泽876d可以被归类为超级地球。.

新!!: 軌道傾角和格利澤876d · 查看更多 »

棕矮星列表

棕矮星就是質量大於木星13倍以上的太陽系外行星,一般來說,都會繞著另一個恆星公轉,但是也有少數幾個例外,像是OTS 44。目前已發現608個棕矮星,而本頁只列出39個。.

新!!: 軌道傾角和棕矮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比鄰星b

比鄰星b(Proxima Centauri b 或 Proxima b)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位於紅矮星比鄰星適居帶內。該行星距離地球約4.2光年(1.3秒差距),在天球上位於半人馬座 。比鄰星b是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系外行星,也是已知距離最近的適居帶內系外行星。該行星是由觀測母恆星光譜譜線週期性移動狀況的徑向速度法發現。根據觀測資料,該天體相對於地球的運動速度大約時速5公里。.

新!!: 軌道傾角和比鄰星b · 查看更多 »

水星凌日 (火星)

水星凌日是水星運行到太陽和火星之間時,看見水星橫越過太陽前方的一種罕見天文現象。當水星從火星和太陽之間穿越時,從火星上可以看到一個黑色的小圓盤從太陽表面劃過。 火星上的水星凌日比地球上的水星凌日更為罕見,要數十年才發生一次。 迄今尚無人從火星上看見水星凌日,但未來殖民火星的人類可以觀測到。 火星漫遊車精神號和机遇號在2005年1月12日 (從14:45 UTC至23:05 UTC) 可能已經觀測到水星凌日的現象,但是提供的影像解析力不足。它們可能也從火星上觀測到視直徑有2'的火衛二凌日,火衛二2'的視直徑比視直徑只有6.1"的水星大了20倍。噴射推進實驗室推算的天體曆 指出,机遇號可以從凌的開始一直觀測到所在地的日落,大約是19:23 UTC;而精神號可以從所在地的日出,大約是19:38 UTC,一直觀測到凌的結束。 運用公式 1/(1/P-1/Q) ,可以算出火星與水星的會合週期是100.888天,式中水星的軌道週期 (P) 是87.969日,火星的軌道週期 (Q) 是686.98日。 水星的軌道面相對於火星的軌道面傾斜5.16°,比相對於地球軌道面 (黃道)的傾角7.00°還要小。.

新!!: 軌道傾角和水星凌日 (火星) · 查看更多 »

水星凌日 (木星)

從木星看見水星從太陽前方經過的水星凌日發生在水星直接從木星與太陽之間經過的時刻,從木星看見水星遮蔽了太陽盤面上很小的一部分。當凌日的時候,從木星看見的水星是從太陽盤面上經過的一個小黑點。 水星凌日可能是從木星的衛星上觀察到,而不是從木星本身,凌日的間和周遭的自然環境也會有些微不同。 利用公式1/(1/P-1/Q),可以計算出水星和木星的會合週期是89.792日。此處P是水星的恆星軌道週期 (87.968435日),Q是木星的軌道週期 (4330.595日)。 水星軌道相對於木星黃道的軌道傾角是6.29°,比相對於地球黃道的7.00°略小一些。 從木星看到的水星凌日系列週期通常是17,330日 (大約47.44年)。這相當於木星公轉4週,水星公轉197週,或是193個會合週期。 由於水星繞日公轉比木星快了許多,因此在木星離開軌道交點之前,水星會有一次以上的機會經過交點,因此,在木星行經交點之際,水星凌日會在6年之間成集團性的發生。.

新!!: 軌道傾角和水星凌日 (木星) · 查看更多 »

洪山大桥 (长沙)

洪山大桥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境内,是长沙东二环跨越浏阳河的一座桥梁,距下游老洪山桥约60米,南接四方坪立交,北连捞刀河大桥。大桥主桥采用单塔无背索结合梁斜拉桥,由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设计,该设计方案于2000年获得长沙市政府会议的一致通过。大桥由中铁大桥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于1999年12月30日开工兴建,共耗费混凝土2.52万立方米,钢材5,985吨,于200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总造价1.21亿元人民币。.

新!!: 軌道傾角和洪山大桥 (长沙) · 查看更多 »

深圳地铁6号线

深圳地铁6号线(光明线)是深圳地铁的一条建設中的通勤鐵路,由深圳北站至松岗,全长37.85公里,设站20座,其中换乘站6座,深圳晚报, 2012-12-06。6号线連接龍華新城、石岩、光明、公明、松崗等片區,並通過4號綫換乘至福田中心區,為聯繫核心城區與中部綜合組團、西部高新組團的城市組團快線。落成後將會是深圳地铁第二條速度達100km/h的線路。6号线同時在荔林站预留与东莞轨道交通R1线衔接的条件。 6号线为深圳地铁三期工程线路,建设时间为2015-2019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經完成,等待国家发改委批复。深圳市政府有意引入港铁公司兴建并营运该路线。.

新!!: 軌道傾角和深圳地铁6号线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

木卫十又稱為「萊西薩」(Lysithea),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1938年被威尔森天文台的塞思·巴恩斯·尼科尔森发现的。1975年,国际天文协会正式将它授名为Lysithea(莱西萨)。莱西萨是希腊神话中海神欧申纳斯的一个女儿,宙斯的众多爱人之一。 木卫十与木星的其它五颗卫星一起属于希瑪利亚群,它们的轨道类似。.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十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三

木卫十三又稱為「勒達」(Leda),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十三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一

木卫十一又稱為「加爾尼」(Carme),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十一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九

木卫十九又稱為「瑪卡柔斯」(S/2000 J 8, Megaclite),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天然卫星。臨時編號是S/2000 J8,它是在2000年由斯科特·謝帕德發現於夏威夷大學。木卫十九是在2002年10月以希臘神話中的瑪卡柔斯命名,它的直徑5.4公里,與木星距離平均23806000公里,離心率0.4210,公轉一週需752.82天,反照率0.04,軌道傾角152.849°光度21.7。木衛十九是屬於帕西法爾群,是逆行和不規則衛星,與木星平均距離介於22.8百萬公里至24.1百萬公里之間。.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十九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二

木卫十二又稱為「阿南刻」(Ananke),是木星的其中一顆衛星,它是一颗逆行的不規則卫星,在1951年被賽斯·尼克爾森於威爾遜山天文台發現,並命運女神阿南刻命名。 直到1975年前,木卫十二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他一直只有一個簡單的編號——「木星XII」。在1955年至1975年之間,人們叫它做阿德剌斯忒亚,而阿德剌斯忒亞現在是木星另一顆衛星木衛十五的名字。.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十二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五

木衛十五又稱為「阿德剌斯忒亞」(Adrastea),是木星的內圈衛星群當中離木星第二近及最小的衛星。木衛十五從探測器旅行者2号於1979年所拍攝的照片中被發現,成為首顆透過星際探測器而不是透過望遠鏡觀察所發現的衛星。木衛十五的官方名稱以希臘神話人物宙斯(相當於罗马神话的朱庇特)的養母阿德剌斯忒亚命名。 木衛十五是目前所知太阳系少數在軌道上運行的時間比母星自轉的時間還要來得短的衛星。木衛十五在木星環主環的邊緣上運行,且被認為是導致木星環組成最主要的根源。儘管在1990年代已派出伽利略号探测器來探測木衛十五,但科學家除了知道木衛十五的大小以及它與木星同步自轉,對其他方面的瞭解卻少之又少。.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十五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八

木卫十八又稱為「德彌斯托」(S/1975 J 1, S/2000 J 1, Themisto),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發現於1975年,之後就失蹤了,直到2000年才再度被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十八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六

木卫十六(Metis),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之一,它是在1979年被航海家一號發現。一開始,它只有一個叫做S/1979 J 3的臨時編號,是直到1983年它才以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墨提斯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十六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四

木卫十四又稱為「忒拜」(S/1979 J 2,Thebe),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十四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

* 注意:在希臘神話方面,名稱叫做伽倪墨得斯。關於天文學方面,名稱叫蓋尼米德,也可以叫做甘尼米德。 木卫三又稱為「蓋尼米德」(Ganymede,),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公转周期约为7天。按距离木星从近到远排序,木卫三在木星的所有卫星中排第七,在伽利略卫星中排第三。它与木卫二及木卫一保持着1:2:4的轨道共振关系。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其直径大于水星,质量约为水星的一半。 木卫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冰体构成,星体分层明显,拥有一个富铁的、流动性的内核。人们推测在木卫三表面之下200公里处存在一个被夹在两层冰体之间的咸水海洋。木卫三表面存在两种主要地形。其中较暗的地区约占星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间密布着撞击坑,地质年龄估计有40亿年之久;其余地区较为明亮,纵横交错着大量的槽沟和山脊,其地质年龄较前者稍小。明亮地区的破碎地质构造的产生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有可能是潮汐热所导致的构造活动造成的。 木卫三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磁圈的卫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铁的流动内核的对流运动所产生的。 其中的少量磁圈与木星的更为庞大的磁场相交迭,从而产生了向外扩散的场线。木卫三拥有一层稀薄的含氧大气层,其中含有原子氧,氧气和臭氧,同时原子氢也是大气的构成成分之一。而木卫三上是否拥有电离层还尚未确定。 一般认为木卫三是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观测到的。后来天文学家西门·马里乌斯建议以希腊神话中神的斟酒者、宙斯的爱人蓋尼米德为之命名。 从先驱者10号开始,多艘太空船曾近距离掠过木卫三。旅行者号太空船曾经精确地测量了该卫星的大小,伽利略号探测器则发现了它的地下海洋和磁场。此外,一个被称为“木衛二-木星系統任務”的全新的探测木星的冰卫星的计划,预计将会于2020年实施。.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

木卫三十又稱為「赫密佩」(S/2001 J 3,Hermippe),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逆行不規則卫星。 木卫三十在2002年由斯科特·谢泼德領導的天文學家小組於夏威夷大學發現。以木衛三十的軌道特性來分類的話,有可能會被歸類到阿南刻衛星群。木衛三十的直径4公里,质量0.0090公斤,半长轴21,182,086公里,公转週期629.81個地球日,轨道倾角151.242°,轨道离心率0.2290。.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七

木卫三十七(,Kale,,;希腊语:Καλή),又名,是木星的一颗逆行的不規則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D.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七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三

木卫三十三(,Euanthe ,;希腊语:Ευάνθη), 也叫,是木星的一个逆行的不规则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1年發現。 其直徑約為3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0,465 Mm,軌道周期為598.093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43°(与木星赤道142°),軌道離心率為0.2001。 它于2003年8月以Euranthe命名,她是希腊神话中美惠三女神卡里忒斯的母亲。 它是中的成员,而阿南刻衛星群是一群環繞木星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們的軌道半長軸在19.3與22.7 Gm之間,且軌道傾角都在150°左右。.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三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一

木卫三十一(,Aitne,,,,;希腊语:Αίτνη), 又名,是木星的一颗逆行的不規則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1年發現。木卫三十一是加爾尼群的成员,而加爾尼群是一群環繞木星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們的軌道半長軸在23與24 Gm之間,且軌道傾角都在约165°。 其直徑約為3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2,285 Mm,軌道周期為679.641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66°(与木星赤道164°),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393。 它在2003年8月被命名为Aitna或Aitne,是埃特纳火山的化身。.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一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九

木卫三十九(,Hegemone,,;希腊语:Ηγεμόνη), 又名,是木星的一个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3年發現。 其直徑約為3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3,703 Mm,軌道周期為745.500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53°(与木星赤道151°),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4077。 它在2005年3月被命名为Hegemone(赫革摩涅,是卡里忒斯(美惠三女神)之一,宙斯(Jupiter)的女儿。 它是中的成员,而帕西法尔衛星群是一群環繞木星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們的軌道半長軸在22.8與24.1 Gm之間,且軌道傾角都在144.5°和158.3°之间。.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九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二

木卫三十二(,Eurydome,;希腊语:Ευριδόμη),又名,是木星的一个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1年發現。 其直徑約為3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3,231 Mm,軌道周期為723.359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49°(与木星赤道147°),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3770。 它在2003年8月被命名为,是希腊神话中宙斯(Jupiter)认为的卡里忒斯的母亲。 它是中的成员,而帕西法尔衛星群是一群環繞木星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們的軌道半長軸在22.8與24.1 Gm之間,且軌道傾角都在144.5°和158.3°之间。.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二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五

木卫三十五(,Orthosie,,或,;希腊语:Ορθωσία)也叫,是木星的一个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1年發現。 其直徑約為2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0,568 Mm,軌道周期為602.619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42°(与木星赤道143°),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2433。 它在2003年8月被命名为Orthosie,是荷赖(希腊神话中掌管季节氣候變遷、植物生长和社會法律秩序的女神們的总称)之一。是宙斯(Jupiter)和忒弥斯的女儿。 它是中的成员。.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五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八

木卫三十八又稱為「帕西克」(S/2001 J 6,Pasithee),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逆行不規則卫星。是在2002年由斯科特·謝帕德帶領的天文小組於夏威夷大學發現。以木衛三十八的軌道特性來分類的話,會被歸類為加爾尼群(加爾尼群是一群木星的衛星離木星23000000公里到24000000公里之間)。軌道傾斜165°左右,而木衛三十八符合這些特性。木衛三十八的直徑2公里,半長軸23,307,318公里,公轉繞木星一圈需要726.93個地球日,軌道傾角165.759°,軌道離心率0.3288。.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八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六

木卫三十六(,Sponde,,;希腊语:Σπονδή),又名,是木星的一个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1年發現。 其直徑約為2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4,253 Mm,軌道周期為771.604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54°(与木星赤道156°),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443。 它在2003年8月被命名为Sponde,是荷赖(希腊神话中掌管季节氣候變遷、植物生长和社會法律秩序的女神們的总称)之一。是宙斯(Jupiter)和忒弥斯的女儿。 它是中的成员,而帕西法尔衛星群是一群環繞木星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們的軌道半長軸在22.8與24.1 Gm之間,且軌道傾角都在144.5°和158.3°之间。.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六 · 查看更多 »

木卫三十四

木衛三十四(S/2001 J 10,Euporie)是木星的一顆自然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1年發現,並以臨時編號S/2001 J 10命名。 其直徑約為兩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19,088 Mm,軌道周期為538.780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45°,運轉方向為逆行,離心率為0.0960。 它於2003年正式以希臘女神(Euporie)命名,她是豐饒女神,同時是希臘神話中荷賴的一員(因此是宙斯的女兒)。 它是中的成员。.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三十四 · 查看更多 »

木卫二十七

木卫二十七(,Praxidike,,;希腊语:Πραξιδίκη),又名是木星的一颗逆行的不規則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0年發現。 木卫二十七軌道平均半徑為20,824 Mm,軌道周期為613.904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44°(与木星赤道143°),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1840。 它在2003年8月被命名为,是希腊神话中的惩罚女神。 它是中的成员,据信是被俘虏的日心形小行星分裂的残余物。Sheppard, S. S., Jewitt, D. C.;, Nature, Vol.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二十七 · 查看更多 »

木卫二十三

木卫二十三又稱為「卡呂刻」(S/2000 J 2, Kalyke),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逆行不規則卫星。是在2000年由斯科特·謝帕德帶領的天文小組於夏威夷大學發現,並給它一個臨時編號S/2000 J 2。 之後木卫二十三在2002年10月才以希臘神話中的王后卡吕刻(Kalyke)命名,而祂是埃特利俄斯(Aithlios)之妻。 以木卫二十三的軌道特性來分類的話,會被歸類為加爾尼群(加爾尼群是一群木星的衛星離木星23000000公里到24000000公里之間)。軌道傾斜165°左右,而木卫二十三符合這些特性。 木卫二十三是一個半徑約2.6公里的衛星,距離木星23,583,000公里,平均密度2.6g/cm3,公轉木星一圈需要742.98個地球日,離心率0.2453,軌道傾角165.198°,反射率0.04,光度21.8。.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二十三 · 查看更多 »

木卫二十九

木卫二十九(,Thyone,,;希腊语:Θυώνη),又名,是木星的一颗逆行的不規則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0年發現。 其直徑約為4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1.406 Mm,軌道周期為639.803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47°(与木星赤道147°),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2526。它的平均轨道速度是2.43 km/s。 它在2003年8月被命名为Thyone,指希腊神话中狄俄倪索斯的母亲塞墨勒。 它是中的成员,而阿南刻衛星群是一群環繞木星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們的軌道半長軸在19.3與22.7 Gm之間,且軌道傾角都在150°左右。.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二十九 · 查看更多 »

木卫二十二

木卫二十二又稱為「哈爾帕呂刻」(S/2000 J 5, Harpalyke,希腊语:),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逆行不規則卫星。在2000年斯科特·謝帕德領導的天文小組於夏威夷大學發現,並暫時給他一個叫做S/2000 J 5的臨時編號, 直到2003年才以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哈爾帕呂刻(Harpalyke)命名,而祂是克呂墨諾斯(Klymenos)的女兒。 木卫二十二屬於阿南刻群,是一種傾斜角介於145.7°到154.8°,而且距離木星1930000公里到2270000公里的木星衛星群。木卫二十二距離木星21,105,000公里,半徑2.2公里,平均密度約2.6g/cm3,公轉木星一圈需要623.34地球日,離心率為0.2259,軌道傾角148.644°,反照率4%,光度約22.2。.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二十二 · 查看更多 »

木卫二十五

木卫二十五又稱為「伊莉諾姆」(S/2000 J 4,Erinome,希腊语:),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木卫二十五在2001年斯科特·謝帕德領導的天文小組於夏威夷大學發現,並暫時給他一個叫做S/2000 J 4的臨時編號。以木卫二十五的軌道特性來分類的話,會被歸類為加爾尼群(加爾尼群是一群木星的衛星離木星23000000公里到24000000公里之間)。軌道傾斜165°左右,而木卫二十五符合這些特性。木衛二十五的直径约为3.2公里,半長軸22,986,266公里,公轉木星繞一圈需要711.96個地球日,軌道傾角163.737°,軌道離心率0.2552。.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二十五 · 查看更多 »

木卫二十八

木卫二十八又稱為「奧托諾爾」(Autonoe,Αυτονόη),是環繞木星運行的一顆衛星,属于帕西法尔卫星群。在2001年由斯科特·谢泼德(Scott S. Sheppard)领导的一组天文學家於夏威夷大学發現。最初被命名为S/2001 J1。 木卫二十八的直径约4公里,以24,264 Mm的平均半径绕木星运行,公转周期为772.168個地球日。它对黄道的轨道倾角为151°(对木星赤道为150°),绕木星逆行,轨道离心率为0.369。.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二十八 · 查看更多 »

木卫二十六

木卫二十六(,Isonoe,,;希腊语:Ισονόη),又名,是木星的一颗逆行的不規則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0年發現。 其直徑約為3.8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3,833 Mm,軌道周期為751.647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66°(与木星赤道169°),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166。 它在2002年10月被命名为,是希腊神话中的达那伊得斯(达那俄斯的女儿们)之一,也是宙斯(Jupiter)的情人。 木卫二十六是加爾尼群的成员,而加爾尼群是一群環繞木星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們的軌道半長軸在23與24 Gm之間,且軌道傾角都在约165°。.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二十六 · 查看更多 »

木卫二十四

木卫二十四(,Iocaste,,;希腊语:Ιοκάστη),又名,是木星的一颗逆行的不規則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0年發現。 其軌道平均半徑為20,723 Mm,軌道周期為609.427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47°(与木星赤道146°),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2874。 它在2002年10月被命名为Iocaste(伊俄卡斯忒),是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母亲兼妻子。 它是中的成员,据信是被俘虏的日心形小行星分裂的残余物。Sheppard, S. S.; Jewitt, D. C.;, Nature, Vol.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二十四 · 查看更多 »

木卫五十七

木卫五十七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逆行不规则卫星。它在2003年被由Scott S. Sheppard領導的夏威夷大學一個天文小組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五十七 · 查看更多 »

木卫五十五

木卫五十五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在2003年被由Brett J. Gladman領導的一個天文小組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五十五 · 查看更多 »

木卫五十八

S/2003 J 15「木衛五十八」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在2003年被由斯科特·谢泼德領導的夏威夷大學一個天文小組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五十八 · 查看更多 »

木卫五十六

木卫五十六是木星的一颗自然卫星,由斯科特·谢泼德等天文学家于2011年9月27日通过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麦哲伦-巴德望远镜发现。 木卫五十六的直径约为1千米,以约725天的公转周期绕木星逆行,半长轴为23,267Mm,轨道倾角为151.85°,轨道离心率为0.387。.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五十六 · 查看更多 »

木卫六十

S/2003 J 3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在2003年被由斯科特·谢泼德領導的夏威夷大學一個天文小組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六十 · 查看更多 »

木卫四

木卫四又稱為「卡利斯托」(Callisto、、希腊文:),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发现。木卫四是太阳系第三大卫星,也是木星第二大卫星,僅次於木卫三。木卫四的直径为水星直径的99%,但是质量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該衛星的轨道在四颗伽利略卫星中距离木星最远,约为188万公里。木卫四并不像内层的三颗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那般处于轨道共振状态,所以并不存在明显的潮汐热效应。木卫四属於同步自转卫星,永远以同一個面朝向木星。木卫四由于公轉轨道较远,表面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小於内层的卫星。 木卫四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所构成,平均密度约为1.83公克/公分3。天文學家通过光谱测定得知木卫四表面物质包括冰、二氧化碳、硅酸盐和各种有机物。伽利略号的探测结果顯示木卫四内部可能存在一个较小的硅酸盐内核,同时在其表面下100公里处可能有一个液态水構成的地下海洋存在。 木卫四表面曾经遭受过猛烈撞击,其地质年龄十分古老。由于木卫四上没有任何板块运动、地震或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存在的证据,故天文學家認為其地质特征主要是陨石撞击所造成的。木卫四主要的地质特征包括多环结构、各种形态的撞击坑、撞击坑链、悬崖、山脊與沉积地形。在天文學家仔细考察後,發現该卫星表面地形多变,包括位于抬升地形顶部、面积较小且明亮的冰体沉积物及环绕其四周、边缘较平缓的地区(由较黑暗的物质來构成)。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地形是小型地質構造昇華所導致的,小型撞擊坑普遍消失,許多疙瘩地形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该地形的确切年龄还未确定。 木卫四上存在一层非常稀薄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成分可能还包括氧气,此外木卫四还有一个活动剧烈的电离层。科学家们认为木卫四是因木星四周气体和尘埃圆盘的吸积作用而缓慢形成的。由于木卫四形成过程缓慢且缺乏潮汐热效应,所以内部结构并未经历快速的分化。木卫四内部的热对流在形成后不久就已经開始,这种对流导致内部结构的部分分化,位于地表100至150公里深处的地下海洋與一个個比较小的岩质内核可能因此形成。 由于木卫四上可能有海洋存在,所以该卫星上也可能有生物生存,不过概率要小于邻近的另一顆卫星木卫二。多艘空间探测器都曾对该卫星进行过探测,包括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伽利略号和卡西尼号。长久以来,人們都认为木卫四是设置进一步探索木星系统基地的最佳地点。.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四 · 查看更多 »

木卫四十三

木卫四十三(,Arche,,;希腊语: Αρχή),又名,是木星的一个衛星。由斯科特·谢泼德所領導的夏威夷大學研究小組於2002年發現。 其直徑約為3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3,717 Mm,軌道周期為746.185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65°(与木星赤道162°),運轉方向為逆行,軌道離心率为0.149。 它在2005年被命名为,,这个名字取自希腊神话中四个原始缪斯之一,另外三个是,和。 木卫四十三是加爾尼群的成员,而加爾尼群是一群環繞木星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們的軌道半長軸在23與24 Gm之間,且軌道傾角都在约165°。.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四十三 · 查看更多 »

木卫四十二

木卫四十二(,Thelxinoe,,;希腊语: Θελξινόη),也叫,是木星的一个衛星。它由一群由斯科特·谢泼德领导的夏威夷大学天文学家于2003年从拍摄的照片中发现。 木卫四十二直径约2公里,軌道平均半徑為20,454 Mm,軌道周期為597.607地球日,與黃道間的軌道傾角為151°(与木星赤道153°),運轉方向為逆行,離心率為0.2685。 它在2005年3月被命名为,这个名字取自希腊神话中四个原始缪斯之一,是宙斯(Jupiter)和谟涅摩叙涅的一个女儿。 它是中的成员,而阿南刻衛星群是一群環繞木星逆行的不規則衛星,它們的軌道半長軸在19.3與22.7 Gm之間,且軌道傾角都在150°左右。.

新!!: 軌道傾角和木卫四十二 · 查看更多 »

木衛五十三

木衛五十三(Dia)即S/2000 J 11,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在2000年被由斯科特·谢泼德領導的夏威夷大學一個天文小組發現。.

新!!: 軌道傾角和木衛五十三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新!!: 軌道傾角和木星 · 查看更多 »

木星的磁層

木星的磁層是太陽風在木星的磁場創造出來的空腔(太陽風的低密度空間),在朝向太陽的方向上延伸超過700萬公里,背向太陽的方向上則幾乎達到土星的軌道。木星的磁層是太陽系的行星磁層中最強大,也是體積最大的連續結構體(僅次于日球)。比起地球的磁層,木星的磁層更寬且更扁平,而且強了數個數量級,它的磁矩大約是地球的18,000倍。早在1950年代末期,無線電波的觀測就首先推測出木星磁場的存在,先鋒10號在1973年更直接測量到木星的磁場。 木星內部的磁場是由液態金屬氫構成的外核電流產生的。木星衛星,埃歐上的火山噴發,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氣體進入太空,在木星的附近形成巨大的氣體環,木星的磁場迫使這個環以與木星自轉相同的方向與相同的角速度旋轉。這些環攜帶了與電漿在一起的磁場,在過程中它被拉成煎餅狀的結構,稱為磁盤。結果是,木星的磁層是由埃歐的電漿和它自身的旋轉決定了形狀,而不像地球的磁層形狀是由太陽風造成的。磁層中強大的電流在木星的極區形成永駐的極光和強烈多變的無線電波,圍繞著木星的極軸,這意味著木星可以被視為非常微弱的電波脈衝星。木星的極光幾乎包括所有的電磁波頻譜,像是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和軟X射線。 木星的磁層有捕獲粒子並使粒子加速的作用,產生類似地球的范艾倫輻射帶,但強大了千萬倍輻射帶。高能粒子與木星巨大的衛星表面的交互作用,對它們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顯著的影響。這些相同的粒子也影響木星稀薄的行星環內的粒子。輻射帶的存在很明顯地會危害探測器和在太空旅行的人類。.

新!!: 軌道傾角和木星的磁層 · 查看更多 »

木星環

木星環,是指圍繞在木星周圍的行星環系統。它是太陽系第三個被發現的行星環系統,第一個和第二個分別是土星環及天王星環。木星環首次被觀測到是在1979年,由航海家一號發現及在1990年代受到伽利略號進行詳細調查。木星環在25年來亦可以由哈勃太空望遠鏡及地球觀察。在地上需要現存最大的望遠鏡才能夠進行木星環的觀察。 隱約的木星環系統主要由塵埃組成。木星環分成四個部分:厚厚的粒子環面內晕層稱為“光環”;一個相對光亮的而且特別薄的“主環”;以及兩個外部既厚又隱約的“薄紗環”(或称“蛛网环”),其名稱由形成她們的物質的衛星而來:木衛五(阿馬爾塞)和木衛十四(底比斯)。 木星環的主環及光環由衛星木衛十六(墨提斯)、木衛十五(阿德剌斯忒亞)及其他不能觀測的主體因為高速撞擊而噴出的塵埃組成。在2007年二月至三月由新視野號取得的高解像度圖像顯示主環有豐富的精細結構。 在可見光及近紅外線光線下,除了光環呈現灰色或藍色外,木星環會呈現紅色。在環內的塵埃大小不定,但是所有環除了光環以外的塵埃橫切面面積最大為半徑約15微米的非球體粒子。光環主要由亞微米級塵埃組成。環狀系統的主要質量(包括不可見的主體)約為1016 公斤,和木衛十五質量相當。環狀系統的年齡不詳,但是可能在木星形成時已經存在。.

新!!: 軌道傾角和木星環 · 查看更多 »

會合-舒梅克號

會合-舒梅克號(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 - Shoemak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探測衛星,會合-舒梅克號這個名稱則是為了紀念天文學家尤金·舒梅克(Eugene M. Shoemaker)而命名的。會合-舒梅克號計畫主要目標是已超過1年的時間研究愛神星,並傳回愛神星內部構造、組成、礦物學、質量分布及磁場等數據。次要目標則包括研究風化層的特性、小行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小行星表面可能出現的地質活動(例如塵埃或氣體)及小行星的自轉狀態。這些數據將幫助科學家理解小行星的普遍特徵,隕石和彗星之間的關係及太陽系早期的情況。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太空船配備一臺X光/伽瑪射線光譜儀、近紅外線成像光譜儀、裝有CCD成像探測器的多重光譜照相機、雷射測距儀和一個磁力計。科學家也使用近距離追踪系統進行無線電科學實驗來估計小行星的重力場。儀器的總重量為56公斤,並需要81瓦特的電源來運轉。會合-舒梅克號也是第1艘登陸小行星的探測器。.

新!!: 軌道傾角和會合-舒梅克號 · 查看更多 »

月球軌道

月球軌道以27.323天完整的環繞地球一圈。地球和月球的質心在距離地心4,700公里處(地球赤道半徑的⅔),兩者各自圍繞著質心運轉。月球與地球中心的平均距離是385,000公里,大約是地球半徑的60倍。軌道的平均速度是1.023公里/秒,月球在恆星的背景之間大約每小時移動0.5°,這相當於月球的視直徑。月球的軌道不同於大部分行星的天然衛星,它是接近黃道平面,而非地球的赤道平面。月球軌道面相對於黃道平面的傾斜只有5.1°,自轉軸的傾角也只有1.5°。.

新!!: 軌道傾角和月球軌道 · 查看更多 »

星雲假說

星雲假說是在天體演化學的場合要解釋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最被廣泛接受的模型。它建議太陽系是在星雲物質中形成的,這個理論最早是伊曼努爾·康德於1755年發表在自然史和天空理論。起初使用在太陽系的行星系統形成過程,現在更應用在宇宙的工作中。被廣泛接受的變體現代星雲假說是太陽星雲盤假說(solar nebular disk model,SNDM)或簡單的太陽星雲模型。這個星雲假說提供太陽系各種性質的解釋,包括行星軌道接近圓形和共軌道面,和它們的運動方向與太陽自轉方向的一致性。一些星雲假說的元素反映在現代的行星形成,但大多數的元素已經被取代。 依據星雲假說,形成恆星的雲是大質量和濃稠的分子氫-巨分子雲(giant molecular cloud,GMC)。這些雲是引力不穩定,並且物質在內部密集叢生的合併,然後旋轉、坍縮形成恆星。恆星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總是先在年輕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的原行星盤。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孕育行星,但尚不清楚。因此,行星系統的形成被認為是恆星形成的自然結果。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通常需要100萬年的十來形成,從原行星盤發展出行星系統還需要再1000萬年。 - 原行星盤是餵養中心恆星的吸積盤。起初很熱,稍後盤面逐漸變冷,成為所謂的金牛T星階段;此時,可能是岩石和冰的小塵埃顆粒形成。顆粒最終可能凝聚成公里尺度的微行星。如果盤有足夠的質量,增長會開始失控,導致迅速 -100,000年到300,000年- 形成月球到火星大小的原行星。臨近恆星,原行星會經過暴力的合併,生成幾顆類地行星。這個階段可能要經歷1億年至10億年。 巨行星的形成是一個更複雜的過程。它被認為要越過凍結線才會發生,在哪裡元行星主要由各種類型的冰組成。其結果是,它們會比原行星盤內側的巨大許多倍。原行星形成後的演化並不完全清楚,有些原行星會繼續成長,最終達到5-10地球質量-臨界值,必須開始從盤中吸積氫和氦。由核心積累氣體在開始時是很緩慢的,需要持續數百萬年,但是在原行星的質量達到30地球質量(),它就會以失控的速率加速吸收。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行星,被認為只要一萬年就能累積如此大量的質量。當氣體耗盡時,吸積就停止了。在形成的期間或形成之後,行星都可以長距離的遷移。冰巨星像是天王星和海王星,被認為是失敗的核心,形成得太晚而盤面幾乎已經消失了。.

新!!: 軌道傾角和星雲假說 · 查看更多 »

海卫十

海卫十是海王星的一颗不规则天然卫星,国际天文学协会授予它的正式名称为“Psamathe”(普萨玛忒)。它曾经是海王星附近的小行星,被海王星俘获,在2003年被发现,被编为S/2003 N 1。它是一个离海王星比较远的卫星之一。.

新!!: 軌道傾角和海卫十 · 查看更多 »

海卫一

海卫一是环绕海王星运行的衛星中最大的一颗,它也是太阳系中最冷的天体之一,具有复杂的地质历史和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年轻的表面。1846年10月10日威廉·拉塞尔(William Lassell)发现了海卫一(这是海王星被发现后第17天)。拉塞尔以为他还发现了海王星的一个环。虽然后来发现海王星的确有一个环,但是拉塞尔的发现还是值得怀疑,因为实际上海王星的环太暗了,不可能被拉塞尔用他的仪器发现。.

新!!: 軌道傾角和海卫一 · 查看更多 »

海卫九

海卫九(Halimede, S/2002 N 1)是环绕海王星运行的一颗不規則衛星,于2002年8月14日由馬修·霍爾曼等学者发现。它是海王星軌道離心率第二大的衛星,亦是軌道傾角第三大的的衛星。.

新!!: 軌道傾角和海卫九 · 查看更多 »

海卫八

海卫八(S/1989 N 1,Proteus)是环绕海王星运行的第二大的卫星。 它的大小已经接近不规则星体的极限,也是海王星的最大內衛星。其英文名字「Proteus」(普罗透斯)源于希腊神话中会变形的海神。.

新!!: 軌道傾角和海卫八 · 查看更多 »

海卫六

海卫六(S/1989 N 4, Galatea)是环绕海王星运行的一颗卫星,以希臘神話中涅瑞伊得斯之一的伽拉忒亞命名。.

新!!: 軌道傾角和海卫六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的卫星

截至2014年6月,海王星已知拥有14颗天然卫星,这些卫星都是以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水神命名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命名原則,此后發現的海王星卫星都将按这一规则命名,不过S/2004 N 1還没有获得永久性的名称。。其中最大的一颗仍然是威廉·拉塞尔在發現海王星之後僅17天,于1846年10月10日发现的海卫一;第二颗卫星海卫二(勒德)则在超过一世纪后才发现。 海衛一是唯一擁有行星質量的不規則衛星,也就是說它的軌道與海王星的自轉方向相反,軌道相對於赤道也是傾斜的。這顯示它不是與海王星同時形成,而是被海王星的引力捕獲的。太陽系第二大的不規則衛星是土衛九(費比),但它的質量僅有海衛一的萬分之三。海衛一的捕獲,可能發生在海王星與它的衛星系統形成一段時間之後,對海王星原始的衛星系統而言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擾亂了它們原有的軌道,所以它們相互撞擊形成碎石礫的盤面。海衛一的質量夠大,可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並能夠保留稀薄的大氣層,可以形成雲層和霧靄。 海卫一的轨道内側还有7颗规则卫星,其运行轨道与海王星相同,並且靠近海王星的赤道面;在海王星环内也有一些衛星,这些卫星中最大的是海卫八(普羅秋斯),它們都是在海王星捕获海卫一,并且在海卫一的轨道变圆后从之前的碎石礫盤面中重生的。在海卫一的外层,海王星还拥有6颗不规则卫星,海卫二也是其中之一,其运行轨道距离海王星要远得多,并且倾角也很大:其中有3颗卫星拥有顺行轨道,其餘几颗则是逆行轨道。从不规则卫星的角度来说,海卫二的轨道很不尋常,它的离心率异常之大,距海王星最近的点也异常之近,表明它很可能曾是规则卫星,但其运行轨道在海王星捕获海卫一之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海卫十 (普薩瑪忒)和海卫十三 (Neso)是海王星最外层的两颗不规则卫星,其运行轨道也是迄今在太阳系中所有卫星里最大的。.

新!!: 軌道傾角和海王星的卫星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日食

海王星日食是当海王星的卫星在海王星和太阳之间穿过时,在海王星表面上观测到的现象。海王星所有的内层卫星与海卫一都能在海王星上产生日食。其他卫星由于距离海王星过远或自身较小,无法在海王星表面产生本影,而发生卫星凌日。 虽然海王星的一些卫星能完全遮蔽太阳而在海王星上产生日食,但海王星日食仍然十分罕见。这是由于海王星具有高达28°的轨道倾角。同时,海王星最大的卫星海卫一的轨道平面与海王星的轨道平面有25°的倾角,使得海卫一造成的日食非常少见。即使海卫一的影子从海王星表面掠过,海王星上经历的日食时间也非常短,因为海卫一的公转方向与海王星自转方向相反。.

新!!: 軌道傾角和海王星日食 · 查看更多 »

测井

测井是通过钻井眼对地层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把样品带到地上直接观察,也包括把放到井眼里的仪器进行的物理测量。测井可在井的任何时候进行,包括钻井,完井,生产和弃井。测井是为了钻探油气,地下水,勘探矿物和地热,也包括环境和土工技术研究。.

新!!: 軌道傾角和测井 · 查看更多 »

新视野号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又譯新地平線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旨在探索矮行星冥王星(在發射時間仍然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和柯伊伯带的行星際機器人太空船任務,它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凱倫、尼克斯和許德拉的太空探測器。NASA可能還會批准它飛越一個或两個古柏帶天體。任務概要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所領導的一個團隊提出。 經過在發射地點的幾個延誤後,新視野號于2006年1月19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發射,直接進入地球和太陽逃逸軌道,在最後關閉引擎時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是16.26公里/秒,或58,536公里/小時(10.10英里/秒或36,373英里/小時)。因此,它是有史以來以最快的發射速度離開地球的人造物體。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飛越冥王星系统。随后,新視野號将繼續進入古柏帶。 經過與小行星132524 APL一個短暫的相遇後,新視野號飛往木星,在2007年2月28日使得其最接近木星的距離为。木星飛掠提供重力助推给新視野號的速度增加了。木星相遇也被用來作為新視野號科技性能的全面測試,傳回關於行星的大氣層,衛星和磁層的數據。在飛掠木星後,探測器繼續前往冥王星。在木星後的大部分旅行中,太空船是处于休眠模式度過,以保護太空船上的系統。在2006年9月,新視野號第一次拍攝了冥王星,其次是在2013年7月拍攝了區分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冥卫一作為兩個單獨的對象的圖像。無線電信號从新視野號太空船旅行到地球需要用4個多小時。 格林威治時間2015年7月14日上午11時49分,新視野號接近冥王星12,500公里,為旅程中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 它成為了第一艘探索冥王星的航天器。 協調世界時7月15日00時52分37秒(美國東部時間7月14日20時52分37秒),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收到了新視野號傳來的訊息,證實了探測器在預定的時間成功地飛越了冥王星,探測器各方面的運作一切正常,和先前預料的一樣。.

新!!: 軌道傾角和新视野号 · 查看更多 »

拐神星

小行星101(101 Helena)是一顆體積頗大的小行星帶天體。 这颗小行星是由美国-加拿大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雷格·沃森於1868年8月15日發現的。其名字来自希腊神话中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的美女海伦。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68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軌道傾角和拐神星 · 查看更多 »

曙神星族

曙神星族是主要的小行星家族之一,相信是在一次災難性撞擊後形成的一群小行星,並以221 曙神星為首來命名。 曙神星族的軌道半長軸在2.99至3.03天文單位,離心率在0.01至0.13,軌道傾角在8° 至 12°,以知的成員約為480顆。 Category:小行星族.

新!!: 軌道傾角和曙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

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Космодром Плесе́цк),正式名称为第1国家测试发射场(1-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спытательный космодром)是俄罗斯境内的一座航天发射场,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州,距莫斯科以北约800公里。.

新!!: 軌道傾角和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 · 查看更多 »

智神星

智神星(英語、拉丁語:Pallas),小行星序號是2 智神星(2 Pallas),是人類繼谷神星(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後所發現的第二顆小行星。估計它的質量是小行星帶的7%。智神星直徑為,比灶神星稍大一些,但是其質量卻比灶神星輕10–30% ,所以智神星是小行星帶中第三重的小行星。智神星可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不規則天體(也就是本身的重力不能使外貌呈現圓滑),也可能是殘餘的原行星。 天文學家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2年3月28日發現智神星,那時被歸類為行星。事實上,19世紀初期發現的小行星都曾經被歸類為行星,直到1845年有更多的小行星被發現之後,才重新分類。 智神星的表面似乎由矽酸鹽組成;表面光譜和密度類似於碳質球粒隕石。智神星有異常高的軌道傾角(高達34.8°)、高離心率,類似冥王星,所以太空船很難前往智神星拜訪。.

新!!: 軌道傾角和智神星 · 查看更多 »

智神星族

智神星族是以智神星為首的小行星家族,特徵是位於主帶中間,有高傾角的B-型 小行星(Cellino et al (2002)).

新!!: 軌道傾角和智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471325) 2011 KT19

(471325) 2011 KT19,暱稱逆骨(Niku),是一顆海王星外天體。該天體與黃道面的軌道傾角達到異常大的110度,並且以逆行環繞太陽。.

新!!: 軌道傾角和(471325) 2011 KT19 · 查看更多 »

1972年白日大火球

1972年白日大火球(或編號 US19720810)是一個於UTC 1972年8月10日20:29 掠過地球57公里高空的掠地流星體。該天體在當時是白晝的美國猶他州(當地時間 14:30)直到北方的加拿大亞伯達省都有人目擊。該火球被許多人錄下影像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Edward Tagliaferri, 2003, 'It was first detected by satellite at an altitude of about 73 km, tracked as it descended to about 53 km, and then tracked as it climbed back out of the atmosphere', 'object is still in an Earth-crossing orbit around the Sun and passed close to the Earth again in August 1997'。.

新!!: 軌道傾角和1972年白日大火球 · 查看更多 »

2004 XR190

没有描述。

新!!: 軌道傾角和2004 XR190 · 查看更多 »

2010 WC9

(非正式名稱ZJ99C60)是一顆次公里級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直徑約。於2010年由卡特林那巡天系統首次觀測了11天,其後於2018年5月以短於月球距離飛近地球時才再次被發現 。.

新!!: 軌道傾角和2010 WC9 · 查看更多 »

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撞击事件

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撞击事件是发生在2013年2月15日叶卡捷琳堡时间(YEKT)上午9時15分(世界标准时间3时15分)左右,位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管区车里雅宾斯克市的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陨石进入大气层时直径约15米,质量约7千公吨,在天空中留下大约10公里长的轨迹。主要的碎片似乎击中了切巴尔库尔湖。該次事件中有1,491人受伤。大多数受伤的原因是碎玻璃和建筑震动。 这次事件是自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以来在地球上发生的最大的空中爆炸。.

新!!: 軌道傾角和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撞击事件 · 查看更多 »

259

259是258與260之間的自然數。.

新!!: 軌道傾角和259 · 查看更多 »

273

273是272與274之間的自然數。.

新!!: 軌道傾角和273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倾角轨道倾角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