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诺贝尔物理学奖

指数 诺贝尔物理学奖

| title.

985 关系: AdS/CFT对偶AdS/CMT对偶劍橋干涉儀加博尔·德奈什加尔各答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加布里埃尔·李普曼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加拿大劳伦斯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基本相互作用基普·索恩埼玉大學埃尔温·薛定谔埃米利奥·塞格雷埃里克埃里克·康奈尔原子力显微镜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列表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十倉好紀卡尔·威曼卡尔·布劳恩卡尔·冯林德卡尔·米勒卡尔·戴维·安德森卡尔顿学院卡尔斯鲁厄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卡爾頓大學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卡洛·鲁比亚卡末林·昂內斯 (坑)印度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印度裔美國人卜平樓南九州市南达科他州南部阳一郎反質子反重力古列尔莫·马可尼古斯塔夫·达伦古斯塔夫·赫兹史蒂文·温伯格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叶军...双极性晶体管參宿四名城大學名古屋大學名古屋工業大學吳茂昆吴健雄吴秀兰吴氏实验吴有训合肥市第一中学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各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吉森大学坂田昌一塞尔日·阿罗什塞西尔·鲍威尔塞曼环形山塞曼效应夏尔·纪尧姆大紫荊勳章大爆炸大衛 (人名)大阪大学大阪市立大學大洲市天体粒子物理学天野浩天文学家太仓市太阳中微子问题夸克模型奥格·玻尔奥斯陆大学奥托·雷曼奥托·施特恩奧利弗·黑維塞奧莉維亞·紐頓-約翰奈尔温度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学契忍可夫輻射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威廉·塞西尔·坎贝尔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伦琴威廉·福勒威廉·维恩威廉·肖克利威利斯·兰姆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威拉德·博伊尔学习院大学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宝丰县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宇宙加速膨脹宇宙學年表宇宙微波背景宇宙線宇宙背景探測者宇称不守恒安东尼·休伊什安德烈·彼得罗维奇·卡皮察安德烈·海姆安德鲁安德森安徽省安東尼·萊格特对称性破缺密尔沃基密歇根大学小行星3443小行星77318小柴昌俊小林诚小林诚 (物理学家)尤金 (人名)尤金·维格纳尼古拉·卡比博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尼古拉斯·克默尔尼尔斯·玻尔尼克·何倫亞克射电望远镜崔琦左利手巨磁阻效应巴克拉陨石坑巴黎大学巴黎第六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里·巴里什上海人丁肇中丁惟汾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不變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子星中微子中微子振荡中野董夫中村修二丹吉尔东北大学 (日本)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探索希格斯机制布喇格环形山布勞恩布罗伊公爵布莱克特环形山布莱恩·施密特布赖恩·约瑟夫森布里奇曼环形山布里斯托尔大学世界小学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帕维亚大学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干涉 (物理学)平顶山市平成广义相对论中的开普勒问题乌特勒支大学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乔治·史密斯乔治·夏帕克乔治·汤姆孙乔治·斯穆特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亚当·里斯交變梯度同步加速器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亨德里克·洛伦兹亨利·莫塞莱亨利·贝可勒尔亨利·肯德尔京都大学京都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康普頓散射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底夸克仁科芳雄仁科芳雄獎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入門伊利亚·米哈伊洛维奇·弗兰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教師及校友列表伊瓦尔·贾埃弗伊西多·拉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伊方町伍斯特 (俄亥俄州)张首晟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帝国学院伦敦帝国学院诺贝尔奖得主列表伦敦出生诺贝尔奖得主列表伯特伦·布罗克豪斯伯顿·里克特弱相互作用弗兰克陨石坑弗罗茨瓦夫弗里茨·泽尔尼克弗雷德·霍伊尔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弗雷德里克·莱因斯弗朗克·韦尔切克弗朗索瓦·恩格勒弗朗西斯·克里克休·波利策引力的熵力假说引力波天文学引力波探测器低温物理学佐藤勝彥 (物理學家)佩尔-奥洛夫·勒夫丁彭宁离子阱彼得·塞曼彼得·希格斯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彼得·格林贝格何梁何利基金御宅族微中子天文学微电子学德島大學德州仪器德国德国物理学会保罗·狄拉克心灵捕手俄勒冈州俄羅斯大百科全書俄羅斯教育土浦市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化学家列表北京大学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國立清華大學校友列表國立成功大學校友列表國道41號利华休姆奖章利奥·雷恩沃特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利奧·西拉德利昂娜·伍兹利昂·库珀利昂·萊德曼别列津斯基-科斯特利茨-索利斯相变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喬治·茨威格命運石之門和平饭店 (上海)和田昭允傳染病歷史傑克·基爾比傑拉德·古拉尼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实验室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哈尔科夫大学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哈罗德·巴洛哈雷-维滕贝格大学哈拉尔德·弗里奇唐獎唐纳德·格拉泽内维尔·莫特凡偉稱電荷不存在事件凯·西格巴恩凱斯西儲大學全息摄影公費留考光子光導纖維光电效应克劳斯·冯·克利青克利福德·沙尔克莱德·科温克林顿·戴维孙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剑桥大学默里·爱德华兹学院勞侖茲獎章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网络四极离子阱B2FHBCS理论Belle實驗CP破壞皮埃尔-吉勒·德热纳皮埃尔·居里皇家工程科學院皇家理工学院知覽町石墨烯玻尔模型玻恩定則王隽英玛丽·居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奖珀西·布里奇曼理论物理学理查·爱德华·泰勒理查·泰勒理查德·費曼磁流体力学科学领域中的女性科普利獎章稀有气体穆斯堡尔效应筑波大学等离子体简并半导体粒子物理學系綜詮釋索尔·珀尔马特約翰·凡扶累克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約翰內斯·延森紅色精靈維格納分佈约翰·巴丁约翰·科斯特利茨约翰·马瑟约翰·霍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考克饶夫约翰·施里弗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约翰内斯·斯塔克约瑟夫·汤姆孙约瑟夫·泰勒约瑟夫森效应约瑟琳·贝尔·伯奈尔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纽约市立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兹堡维尔纳·海森堡维克托·赫斯罗伊·格劳伯罗伯特·威尔逊罗伯特·密立根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罗马大学罗杰斯委员会美国文理科学院義大利文化羅伯特·布繞特羅伯特·勞夫林真空管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爱丁堡大学爱丁堡大学校友爱德华爱德华·珀塞尔爱德华·阿普尔顿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瑞典皇家科学院瑪格麗特·伯比奇瓦尔·菲奇瓦尔特·博特瓦爾特·格拉赫生活大爆炸角色列表田中耕一电子电子俘获电子显微镜电现象电离层物理学物理学史物理学家列表物理學分支特奥多尔·亨施牛津大学牛津大學墨頓學院狭义相对论发现史益川敏英相衬显微技术發光二極管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白矮星百人会会员列表隧道二極體隆德大学莫塞萊定律莫特絕緣體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莱纳·魏斯莱纳德陨石坑莱比锡大学莉泽·迈特纳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若瑟書院道格拉斯·奥谢罗夫荒勝文策菲利普·安德森菲利普·莱纳德萊頓大學頂夸克衍射顯微鏡飞驒市神冈图书馆饭岛澄男西宇和郡西島和彥西蒙西蒙·范德梅尔西澤潤一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首都大學東京香港2009年10月香港培正小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學院香港教育马尔堡大学马丁·佩尔马丁·赖尔马丁纽斯·韦尔特曼马克斯·冯·劳厄马克斯·玻恩马克斯·普朗克詹姆斯·弗兰克詹姆斯·克罗宁詹姆斯·查德威克諾貝爾委員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諾貝爾獎女性得主列表諾貝爾獎得主列表諾貝爾獎爭議高姓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高錕高溫超導让·卡巴纳让·佩兰诺贝尔 (消歧义)诺贝尔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诺曼·拉姆齐谢尔登·格拉肖谢尔顿·库珀鲁道夫·穆斯堡尔鲍国昌贝可勒尔贝尔实验室贝克勒尔环形山贝拉克·奥巴马质谱法费利克斯·布洛赫超导现象超级神冈探测器超新星宇宙學計畫超晶格路易·奈爾路易·德布罗意路易斯路易斯·阿尔瓦雷茨路易斯·斯洛廷麥馬士達大學麻省理工学院默里·盖尔曼黄昆辐射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近藤淳霍姆德爾鎮區 (紐澤西州)霍斯特·施特默范德瓦耳斯环形山胡兰成舊制第三高等學校鈴木厚人與華人有關的小行星列表阿卜杜勒·萨拉姆阿尔伯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阿尔伯特·迈克耳孙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阿尔贝·费尔阿尔法磁谱仪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伯丁大学阿德萊德市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阿纳姆阿瑟·康普顿阿瑟·麦克唐纳阿瑟·肖洛阿諾·索末菲阿诺·彭齐亚斯赤崎勇赫伯特·克勒默赫斯环形山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藍光LED钱德拉塞卡拉·拉曼肯尼斯·威爾森邓肯·霍尔丹铯钟脉冲星重力波 (相對論)量子力學入門量子穿隧效應量子霍尔效应量子色動力學量子電動力學自发对称破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友列表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臺灣教育史里卡尔多·贾科尼里尔金山区 (上海市)金兹堡-朗道方程金澤大學艾伦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苏联苏黎世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英國2009年10月英國2010年6月雷射冷卻雷蒙德·戴维斯雷斯特·革末電弱交互作用電磁力電荷電機工程學電氣通信大學耦合常數IEEE榮譽獎章IEEE愛迪生獎章Π介子Τ子Υ介子Μ中微子Β函數 (物理學)J/ψ介子K介子PSR B1913+16PSR B1919+21PSR J0737-3039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TR35W及Z玻色子X射线X射线天文学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X射线衍射法暗能量柏克萊加州大學教師列表柏林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查尔斯·巴克拉查尔斯·汤斯查德威克陨石坑查爾斯·湯姆森·里斯·威爾遜查爾摩斯工學院恩里科·费米恩斯特·鲁斯卡恒星物理学李中汉李中清李书田李政道李普曼环形山李普曼群島杨培东杨姓杨振宁杰尔姆·弗里德曼杰克·施泰因贝格尔杰拉德杰拉德·特·胡夫特東大阪市東京大學校友列表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市東京府東邦大學東松山市杜聿明核天体物理学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波谱法核殼層模型根岸英一格尔德·宾宁格罗宁根大学格鲁伯宇宙学奖标量玻色子梶田隆章梅尔文·施瓦茨機率幅欣谢尔伍德陨石坑欧内斯特·劳伦斯欧内斯特·沃尔顿欧文·张伯伦欧文·理查森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正電子歷史學系比萨大学比萨高等师范学校氣泡室江崎玲於奈江西省江淮文化汤川秀树汉尼斯·阿尔文汉斯·德默尔特汉斯·贝特油滴實驗沃尔夫奖沃尔夫冈·保罗沃尔夫冈·泡利沃尔特·布拉顿沃罗涅日州沃爾夫岡·克特勒沃爾夫岡·克洛爾沃爾夫物理學獎沃爾特·阿爾瓦雷茨波利卡普·库施波兰波恩大学泽尔尼克多项式泽尔尼克环形山法国法国核能法蘭克-赫茲實驗法朗基獎洛伦兹温伯格港區 (東京都)清华大学西院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滨松市漸近自由澳洲國立大學校友列表激光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激光干涉空间天线朝永振一郎挪威科技大學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本·莫特森朱姓朱利安·施温格朱棣文朱汝瑾月球環形山列表 (A-B)月球環形山列表 (C-F)月球環形山列表 (L-N)月球環形山列表 (R-S)朗道朗道环形山朗道金质奖章成對產生戴維森-革末實驗戴维·索利斯戴维·瓦恩兰戴维·李戴维·格娄斯戶塚洋二明尼蘇達大學校友明顯對稱性破缺昆明一中海克·卡末林·昂內斯海因里希·罗雷尔海因里希·赫兹海部宣男海部俊樹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斯特拉斯堡大学新基兴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文京區无神论者列表日照市日裔美國人日本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日本科技日本核研究日本教育史旭日章时代百大人物意大利愛丁頓獎章愛德華·莫立愛德華·泰勒愛因斯坦與中國慕尼黑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扁球面坐標系扫描隧道显微镜扶輪社員列表拉塞尔·赫尔斯曼内·西格巴恩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人物列表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普渡大學普朗克卫星晶体管時間晶體10月15日10月18日10月19日10月21日10月22日10月6日11月12日11月17日11月18日11月1日11月22日11月23日11月24日11月28日11月30日11月4日11月5日11月7日12月11日12月13日12月14日12月15日12月18日12月19日12月25日12月3日12月5日12月7日12月9日1901年1902年1903年1904年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1909年1910年1911年1912年1913年1914年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19年191街車站 (IRT百老匯-第七大道線)1920年1921年1922年1923年1924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28年1929年1930年1931年1932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1938年1939年1939年香港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1966年196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1970年美國1971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0年科技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6年10月逝世人物列表1987年1987年逝世人物列表1988年1989年1990年1990年逝世人物列表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7年逝世人物列表1998年1999年1月10日1月11日1月13日1月1日1月26日1月27日1月4日1月5日1月6日1月7日1月8日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3年科技2004年2004年10月2005 世界物理年2005年2005年10月2005年6月逝世人物列表2006年2006年10月2006年11月2007年2007年10月2007年12月2007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2007年時代百大人物2008年10月2008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2008年9月英國2009年2009年10月2009年11月逝世人物列表2009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2010年2010年10月2010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2011年2011年10月2011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2012年2012年10月2013年2013年10月2013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2014年2014年10月2015年2015年10月2015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2015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2015年习近平访英2015年日本2016年2016年10月2017年2017年10月2017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2017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2018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2018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2022年2024年2025年2026年2027年2032年2月12日2月13日2月14日2月24日2月4日2月5日3月12日3月14日3月27日3月6日3月7日4月15日4月20日4月21日4月25日4月8日5月11日5月20日5月23日5月30日5月5日5月9日6月19日6月20日6月28日7月18日7月20日7月5日7月8日7月9日8月10日8月31日9月15日9月18日9月19日9月21日9月22日9月23日9月29日 扩展索引 (935 更多) »

AdS/CFT对偶

在理論物理學中,AdS/CFT對偶(AdS/CFT correspondence)又稱馬爾達西那對偶(Maldacena duality)和規範/重力對偶(gauge/gravity duality),全稱為反德西特/共形場論對偶(Anti-de Sitter/Conformal Field Theory correspondence),是兩種物理理論間的假想聯繫。對偶的一邊是共形場論,是量子場論的一種,量子場論中還包括與描述基本粒子的楊-米爾斯理論相近的其他理論。而對偶的另一邊則是反德西特空間(AdS),是用於量子重力理論的空間。 此對偶代表着人類理解弦理論和量子重力的重大躍進。這是因為它為某些邊界條件的弦理論表述提供了非微擾表述。同時也因為它是全息原理最成功的展演,全息原理是量子重力的概念,最初由傑拉德·特·胡夫特提出,之後由李奧納特·蘇士侃改良及提倡。 它亦為強耦合量子場論提供了強大的研究工具。此對偶的有用之處主要是在於它是一種强弱對偶;量子場論中的場有着很強的相互作用,而重力場的相互作用則很弱,因此在數學上也比較容易對付。所以在核物理與凝聚態物理學的研究中可以利用這對偶,將該領域的難題轉譯成數學上較易於對付的弦理論難題。 AdS/CFT對偶最早由胡安·馬爾達西那於1997年末提出。而對偶的重要方面則由另外兩篇論文詳述,一篇是由、和亞歷山大·泊里雅科夫合著的,另一篇則是愛德華·威滕所撰寫。截至2015年,馬爾達西那的論文被超過10,000篇其他論文引用,名列高能物理領域引用次數的首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AdS/CFT对偶 · 查看更多 »

AdS/CMT对偶

在理论物理学中,AdS/CMT对偶(AdS/CMT correspondence),全称反德西特/凝聚体理论对偶(Anti-de Sitter/condensed matter theory correspondence)是指通过利用AdS/CFT对偶将弦理论应用到凝聚体理论中。 几十年来,实验凝聚体物理学家发现了许多物质的奇异状态,包括超导态、超流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这些状态可以用量子场论来解释,但是一些现象使用标准的场论方法难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一些理论凝聚体物理学家希望AdS/CFT对偶可以用来描述这些系统,并更多地了解它们的性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AdS/CMT对偶 · 查看更多 »

劍橋干涉儀

劍橋干涉儀是由馬丁·賴爾和安東尼·休伊什在1950年代早期於劍橋西區(在現在的格蘭奇道足球場與卡文迪許實驗室之間)建造的干涉儀電波望遠鏡。這個干涉儀是包含4個固定元件的巡天陣列,它產生了兩份劍橋的無線電原目錄(以81.5MHz編製的2C無線電源表,和以159MHz編製的3C無線電源表。建築在45MHz-214MHz,使用2個元件的長麥克遜干涉儀),發現一些最有趣且有名的天體。這架望遠鏡由劍橋大學的電波天文小組操作。 馬丁·賴爾和安東尼·休伊什因為這件事和其他的工作獲得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劍橋干涉儀 · 查看更多 »

加博尔·德奈什

加博尔·德奈什(Gábor Dénes,),英国籍匈牙利裔猶太人物理学家,因发明全息摄影而获得1967年的英國物理學會楊氏獎及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6月5日,Google主页的LOGO为一个全息摄影的Google图标,以纪念丹尼斯诞辰110周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加博尔·德奈什 · 查看更多 »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কলকাতা, कोलकाता:Kolkata,旧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胡格利河(恒河一条支流)的东岸。该市有人口4,486,679人,整个大都市区的人口为14,681,589人(2006年1月),属印度第三大大都会区(仅次于孟买和德里)和印度第七大城市。 在殖民地时期,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这期间,该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当时遗留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但在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该市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停滞。不过,自从2000年起,经济复苏取代了病态的衰落,该市开始重新迸发出增长的活力。如同其他大城市一样,加尔各答仍在继续与贫困、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化问题作斗争。 加尔各答还是一个拥有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城市,以其从印度独立运动到左翼和工会运动的革命历史著称,以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为主的左翼阵线通过民主选举,已经在加尔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0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加尔各答 · 查看更多 »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UCSB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是隶属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工程学院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是工程学院五个系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 查看更多 »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语:Gabriel Lippmann,),法國知名物理學家,他因為發明製作彩色玻璃照相技術,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此之外,他亦對物理波長的干涉現象有其深研,亦有李普曼干涉定律發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 查看更多 »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簡稱UCSB,又常被译作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是一所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學系統的成员之一。学校坐落在位於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以西10英里的一個約1,055英畝(427公頃)的半島上,距洛杉矶约100英里。主校区东南兩面環海,北邻圣巴巴拉机场,西接景岛(Isla Vista)社区。学校享有行政上的自治权,并不隸屬於聖塔芭芭拉市或更近的戈立塔(Goleta)市。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891年的安娜布雷克学校(Anna Blake School)。1908年学校改公立并改名为“加州州立师范学校(Santa Barbara State Normal School)”,1921年又改名为“聖塔芭芭拉州立学院(Santa Barbara State College)"。学校于1944年成为加州大學系統中第三个成员,并改名“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学院(Santa Barbara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最后于1958年改为今名。加州大学系统的管理者们最初想把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文理学院,但之后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最近十几年学校在杨祖佑校长的领导下发展迅速,已經成為美國頂尖以研究科學為主,且學術聲望非常高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学校被譽為公立常春藤之一,同時也是美國重要的學術聯盟美國大學聯合會61所知名大學成員之一。 自1972年以來,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教授們,在化學,物理學,經濟學等領域已榮膺7個諾貝爾獎,以及数学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菲爾茨獎。此外UCSB的現職教授中更有29位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27位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士以及34位藝術和科學學院(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如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已經是全美重要的學術發展重地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 查看更多 »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柏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英文: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縮寫:UC Berkeley 或 CAL),簡稱伯克利加大,又常被譯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舊金山湾区柏克萊市,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其許多科系位于全球大学排行前十名,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常被誉为美国乃至世界最顶尖的公立大学。 伯克利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统的创始大学,創立於1868年,它也是美國大學協會的創始會員之一。在美國的大學運動聯賽裡,因以往只有一所加州大學,因此伯克利一直以加州大學(California)作校名,簡稱Cal,並沿用至今;其吉祥物蛻變自加州徽號,故其學生亦常自稱「黃金熊」(Golden Bears/Cal Bears)。 伯克利学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反越战运动”等等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變了几代人對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伯克利研究水平极高,截止2018年3月,伯克利共有104位教職員或校友為諾貝爾獎得主、位列世界第三,还有13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五)、25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二)、9位沃爾夫獎得主、45位麥克阿瑟獎得主、20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及14位普利策奖得主。“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氢弹之父”愛德華·泰勒均曾长期担任伯克利加大教授;欧内斯特·劳伦斯教授在此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基于此伯克利以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员共發現了16種化學元素,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鉳(Berkelium)更以伯克利來命名。根據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的調查,柏克萊擁有全美最多十大傑出研究課程。同时,伯克利还与美国能源部的三所美国国家实验室保持紧密联系,包括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而许多世界著名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SSL)也都位于伯克利。 除了學術成就外,伯克利在體育運動上亦成绩斐然。在历届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伯克利的校友共獲得207面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117金51銀39銅),金牌及总奖牌数均位列全美第四。其中,校友蜜茜·富兰克林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5金1铜,校友纳塔莉·考芙林是首位在同一屆奧運(2008年)中獲得六面獎牌的女性,校友馬特·尼古拉斯·比昂迪更打破12項世界紀錄、共获得11面獎牌(包括8面金牌);學校賽艇代表隊曾三次代表美國在奧運會奪金亦是世界紀錄。 伯克利是培养华人精英的两个摇篮和聚集地之一(另一个是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培养了朱棣文、李远哲两个华人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庄小威,数学家丘成桐,美国航天局前宇航员焦立中,美国政治家余江月桂,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HTC创始人王雪红等也都毕业于伯克利。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数学家陈省身、语言学家赵元任、作家张爱玲也都曾在伯克利研究任教。.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 查看更多 »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Caltech)是一所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私立大學,創建於1891年。現有1204名研究生和977名本科生,約有300名教授以及超過600名研究學者。另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噴射推進實驗室也是由加州理工學院管理。 雖然加州理工學院的規模不大,但是它卻是全球最頂尖的大學之一。加州理工學院擁有37位校友或教授獲得38次諾貝爾獎,1位校友獲得菲爾茲獎(相当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70位校友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或,112位教授獲選為美國國家學院院士。 英國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在2011-2012學年和2012-2013學年的評鑑中,都評加州理工學院為世界第一的大學。加州理工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全美大學排名中,也名列前十名。而在物理學、行星科學、地球科學領域,更被公認為全美领先。.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劳伦斯

勞倫斯(Lawrence或有時Laurence)是英語中常見的人名(姓、名都包括)和地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劳伦斯 · 查看更多 »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是由基礎物理學獎基金會(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 Foundation)頒發的一個獎項。該基金會是由俄國物理學者與互聯網企業家尤里·米爾納於2012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專門表彰從事於基礎物理研究的物理學者。 從2012開始至今,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是全世界獎額最高的物理學獎,獎金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倍以上。.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 查看更多 »

基本相互作用

基本相互作用(fundamental interaction),為物质间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常稱為自然界四力或宇宙基本力。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所有关于物质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學中都可借助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机--得到描述和解释。 大统一理论認為: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可以統一成一種相互作用,目前统一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电弱统一理论已經獲得實驗證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基本相互作用 · 查看更多 »

基普·索恩

基普·斯蒂芬·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在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索恩和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以及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卡尔·萨根保持了长期的好友和同事关系。2009年以前一直担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研究在天体物理学領域的广义相对论理論與實驗的领导者之一。 2017年,索恩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莱纳·魏斯及巴里·巴里什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基普·索恩 · 查看更多 »

埼玉大學

埼玉大学(;英語譯名:Saitama University),是一所位於埼玉县埼玉市樱区(旧浦和市)的日本国立大学,簡稱埼大。 埼大校友包括1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埼玉大學 · 查看更多 »

埃尔温·薛定谔

埃尔温·魯道夫·尤則夫·亞歷山大·薛定諤(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奥地利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想出薛定谔猫思想實驗,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 1933年,因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裏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諤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他的父亲鲁道夫·薛定諤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同时也是一名园艺家。他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科技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埃尔温·薛定谔 · 查看更多 »

埃米利奥·塞格雷

埃米利奥·塞格雷(意大利语:Emilio Segrè,),意大利-美国物理学家,因与欧文·张伯伦发现反质子而共同获得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犹太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埃米利奥·塞格雷 · 查看更多 »

埃里克

埃里克(Eric)可以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埃里克 · 查看更多 »

埃里克·康奈尔

埃里克·阿林·康奈尔(Eric Allin Cornell,),出生於美國加州帕洛阿尔托,美国物理学家。由于他「在鹼金屬原子稀釋氣體中(製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成就,以及關於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礎研究」,与沃爾夫岡·克特勒和卡尔·威曼三人共同获得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埃里克·康奈尔 · 查看更多 »

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AFM),也称扫描力显微镜(scanning force microscope,SFM)是一种纳米级高分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优于光学衍射极限1000倍。原子力显微镜的前身是扫描隧道显微镜,是由IBM苏黎士研究实验室的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和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发明的,他们之后因此获得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格爾德·賓寧、魁特(Calvin Quate)和格勃(Gerber)于1986年发明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而第一台商业化原子力显微镜于1989年生产的。AFM是在纳米尺度操作材料,及其成像和测量最重要的工具。信息是通过微悬臂感受和悬臂上尖细探针的表面的“感觉”来收集的,而压电元件可以控制样品或扫描器非常精确的微小移动,用导电悬臂(cantilever)和导电原子力显微镜附件则可以测量样品的电流偏压;更高级的仪器则可以测试探针上的电流来测试样品的电导率或下表面的电子的移动,不过这种测试是非常艰难的,只有个别实验室报道了一致的数据。利用微悬臂感受和放大悬臂上尖细探针與受測樣品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具有原子级的分辨率。由于原子力显微镜既可以观察导体,也可以观察非导体,从而弥补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不足。 原子力显微镜是由IBM公司苏黎世研究中心的格尔德·宾宁与斯坦福大学的Calvin Quate于一九八五年所发明的,其目的是为了使非导体也可以采用類似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观测方法。原子力显微镜(AFM)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最大的差别在于并非利用电子穿隧效應,而是检测原子之间的接触,原子键合,范德瓦耳斯力或卡西米爾效應等来呈现样品的表面特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原子力显微镜 · 查看更多 »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列表

华东师范大学是位于中国上海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成立于1951年,1972年至1980年曾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于2013年成立,是教育部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法人社团。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章程》第六十三条,华东师范大学校友是指在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含历史上组成或并入的有关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学生和教职工,以及被学校授予各种荣誉学位和荣誉职衔的中外各界人士。2015年10月,圣约翰大学北京校友会并入华东师大校友会。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列表列举了部分1951年后求学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或曾于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的知名人士,不包括其前身学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華人界諾貝爾獎得主列表,列举了不同意义上的華人,海外華人,在中國出生者或持有/曾經持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十倉好紀

十倉好紀(,),日本凝聚态物理学學家,專長電子型高溫超導體與鐵電材料研究。現任東京大學卓越教授、理化學研究所新興材料研究中心(CEMS)主任。紫綬褒章表彰。 十倉教授曾獲得日本人首座馬蒂亞斯獎,2002年、2014年兩度入選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長年被看好角逐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十倉好紀 · 查看更多 »

卡尔·威曼

卡尔·埃德温·威曼(Carl Edwin Wieman,),出生於俄勒冈州科瓦利斯),美国物理学家,威曼、沃爾夫岡·克特勒與埃里克·康奈尔,因「在鹼金屬原子稀釋氣體中(製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成就,以及關於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礎研究」,獲頒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人平分獎金。 Category:美国物理学家 Category: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Category:麻省理工學院校友 Category:史丹佛大學校友 Category:光学学会会士 Category:洛伦兹奖章获得者 Category:富兰克林研究所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 Category:奥斯特奖章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尔·威曼 · 查看更多 »

卡尔·布劳恩

卡尔·費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阴极射线管的发明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尔·布劳恩 · 查看更多 »

卡尔·冯林德

卡尔·冯林德 (Carl Paul Gottfried Linde)是一位德国发明家,科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发现了林德-汉普逊循环,发明了首台气体分离机,这一项发明为193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奠定了基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尔·冯林德 · 查看更多 »

卡尔·米勒

卡尔·米勒(Karl Müller,,巴塞尔),瑞士物理学家,198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尔·米勒 · 查看更多 »

卡尔·戴维·安德森

卡尔·戴维·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正电子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安德森出生在美国纽约,父母是瑞典移民。安德森1927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著名物理学家密立根的指导下,安德森研究了宇宙线,在云室的轨迹中发现了一种质量与电子相当,但是带有正电荷的新粒子——正电子。这一发现在1932年公布,并完全符合保罗·狄拉克的理论预言。由于这一发现,安德森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尔·戴维·安德森 · 查看更多 »

卡尔顿学院

卡尔顿学院(Carleton College)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所頂尖私立文理学院,于1866年在明尼苏达州諾斯菲爾德市成立。 根據2012年數據,卡尔顿学院一共有2018名学生、220位全职教员和23位兼职教员。在2012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大学排行榜上,卡尔顿学院名列文理学院第6位。2012年,《福布斯杂志》在其大学和文理学院综合排行榜上将卡尔顿学院列为全美650所大学的第31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尔顿学院 · 查看更多 »

卡尔斯鲁厄大学

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ät Karlsruhe (TH),又名Fridericiana)坐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在欧洲是历史第四悠久的理工大学。2006年入选为德国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于2012年失去此头衔)。自2006年1月起与Helmholtz旗下的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成为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一部分。2009年10月1日KIT基本法案正式生效,自此卡尔斯鲁厄大学这个名称不再使用,改为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尔斯鲁厄大学 · 查看更多 »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为KIT)既是一所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大学也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拥有约9000名雇员以及约25000名学生,年度预算8.6亿欧元。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是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是继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794年)、捷克技术大学(1806年)和维也纳技术大学(1815年)之后的欧洲第四所理工大学。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前身是德国的核物理研究中心,随着德国退出核能的步伐,如今的科研领域主要集中在核子物理、纳米技术、微系统、气候、环境、新能源等方面,属于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隶属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拥有雇员3800人。 KIT是一所在自然科学及工程领域国际领先的大学,学术综合影响力排名居欧洲第六位。KIT是德国理工大学九校联盟成员之一。2006年,KIT同慕尼黑大学以及慕尼黑工业大学一起入选为第一批德国精英大学。KIT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评为全球第26位,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全球顶尖大学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卡爾頓大學

卡爾頓大學 (Carleton University),又譯卡爾登大學,是一所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的綜合性大學。學校於1942年創立,當時名為卡爾頓學院。大學名稱是由安大略省卡爾頓郡命名,包括渥太華市所在地,已合併到城市中。卡爾頓郡則命名自Guy Carleton,是英屬北美洲早期的總督。學校早期沒有固定的校區,多半租借課室來辦課,1946年,卡爾頓學院遷往前渥太華女子學院舊址 - Glebe區,1952-1953年取得現址使用權。卡爾頓大學在1946年正式頒發第一個學位,分別為新聞學與公共行政學。 現今,卡爾頓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提供超過65個科系,如新聞系、電影學系、大眾傳播學系、電腦工程學系、生化系、語言學系、商學院、建築系等。目前任職的教授與講師約有2,000人,學生人數約莫23,000人,在這其中有來自約147個國家的國際學生,以及交換教授。卡爾頓大學提供普通學士學位、榮譽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每年卡爾頓大學在加拿大Macleans雜誌,综合性大学排名裡裡保持在前八名以內,近年来常跻身前五。.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爾頓大學 · 查看更多 »

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

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或KM matrix)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份,它表征了顶类型和底类型夸克间通过W粒子弱相互作用的耦合强度。对二代夸克情形,它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比博在1963年首先给出的,通常被称为卡比博矩阵或卡比博角。1973年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把它推广到三代夸克。三代矩阵含有相位,可以用来解释弱相互作用中的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CP破坏),也被经常用来解释宇宙重子数不对称。CKM矩阵在轻子中的对应是牧-中川-坂田矩阵(Maki-Nakagawa-Sakata或MNS)。.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 · 查看更多 »

卡洛·鲁比亚

卡洛·鲁比亚(Carlo Rubbia,),出生于戈里齐亚,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与西蒙·范德梅尔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共同发现W及Z玻色子而获得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洛·鲁比亚 · 查看更多 »

卡末林·昂內斯 (坑)

卡末林·昂內斯(Kamerlingh Onnes) 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荷兰物理学家及化学家,193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克·卡末林·昂内斯(1853年-192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卡末林·昂內斯 (坑) · 查看更多 »

印度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印度人諾貝爾獎得主係指印度人、海外印度人、印度出生者或定居於印度身份的諾貝爾獎得主。 迄2014年,已有12名印度人獲得諾貝爾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印度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印度裔美國人

印度裔美國人,指具有印度血統的美国人,是属于亚裔美國人群体的一部分。为了区别和美洲原住民的不同,美国人口调查局通常称他们为亚裔印度人(英語:Asian Indian),并避免与美洲原住民混淆。印度裔美國人2015年度的平均家庭年收入為$103,821 ,在美國各族群中位列第一,其次為台裔美國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印度裔美國人 · 查看更多 »

卜平樓

卜平物理實驗室(Pupin Physics Laboratories),又稱為卜平樓(Pupin Hall),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西120街538號,是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系及天文學系的所在地。卜平樓於1925年至1927年間建成,並在1935年以該年逝世的塞爾維亞裔美國發明家米海洛·卜平命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卜平樓 · 查看更多 »

南九州市

南九州市()是位於日本鹿兒島縣薩摩半島南部的一個城市,成立于2007年12月1日,由川邊郡川邊町、知覽町及揖宿郡穎娃町合併而成,川邊郡及揖宿郡也在同時因無管轄町村而消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南九州市 · 查看更多 »

南达科他州

南達科他州(State of South Dakota)是美國中西部平原上地勢較高的一州,過去曾是美國印地安人蘇族中拉科他族(Lakota)的聚落所在。南達科他州在1889年11月2日加入美國聯邦,也是在同一天被命名的。 南達科他州的北邊是北達科他州,南邊是內布拉斯加州,東邊則緊鄰愛荷華州與明尼蘇達州,西邊是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它同時也是美國上被稱為邊疆帶六州中的一州。 美國戰艦南達科他號就是以此州命名的。 該州分為66個郡,請參看南達科他州的郡列表(List of South Dakota counties)。.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南达科他州 · 查看更多 »

南部阳一郎

南部阳一郎(,),生於日本東京的日裔美國公民,世界知名粒子物理学家,去世前为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及费米研究所名誉退休教授、大阪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學術顧問。 南部教授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是弦理论的創始人之一,普世譽為「物理學的預言家」。他從1960年代起就在粒子物理领域开展了许多超前時代的先驱研究,包括发现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提出等。此外,他還提出量子色动力学的色荷規範,亦曾為彼得·希格斯發現希格斯機制提供重要建議。 在超過半世紀的時間裡,南部獲得幾乎所有的物理學界最高榮譽,其中包括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南部阳一郎 · 查看更多 »

反質子

反質子(antiproton)是質子的反粒子,其質量及自旋與質子相同,但電荷及磁矩則與質子相反,帶有與電子相同的負電荷。 保羅·狄拉克在他的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演講中預言反質子的存在。1955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家埃米利奥·塞格雷和欧文·张伯伦透過粒子加速器,而發現了這種反粒子,他們二人於195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反質子是質子的反粒子,符號為,其質量、自旋與質子相同,且壽命也與質子相當;但其電荷及磁矩則與質子相反,且帶有與電子同電量的負電荷。這些性質與量子場理論的基礎--CPT對稱理論預測相符合。一個反質子是由兩個上反夸克及一個下反夸克所組成()。雖然反質子本身是穩定的,但由於反質子與質子撞擊會發生湮滅的現象,並且轉化為能量,是故反粒子無法在一般的自然環境中保存。 由於這些粒子在與質子撞擊時會相湮滅,轉化為能量,因此這些粒子在自然界中的壽命極短。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實驗室作出的研究中,他們以同步加速器把質子加速至達26GeV量的水平,然後與金屬銥棒撞擊,其能量足夠產生反質子,在所得到的粒子與反粒子中,科學家用磁鐵把反粒子隔離在真空中。 物理學家塞格雷和張伯倫証實了反質子與質子的相應性質,以及相反的電荷和磁矩。他們二人因而於195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反質子可以於宇宙射線中被偵測到,目前普遍認為是宇宙射線中的高速正質子與星際間的原子核相互撞擊所產生的,其反應式為: 其中,A表示一個被撞擊的原子核。上式產物中的反質子遂散佈於宇宙中,並受到星際磁場的束縛。 反質子的特性已可由宇宙射線的觀察中略見端倪:反質子的能量分佈會隨著其與星際物質的碰撞而改變,這個性質可以被用來驗證宇宙射線中反質子的成因,目前我們觀測到宇宙射線中反質子的能量分佈跟相互撞擊機制所預測的結果是大體符合的,從這個比較中,科學家們還可以推估宇宙中經由超對稱暗物質粒子湮滅、或黑洞霍金輻射等等特殊機制中產生出的反質子數量的上限。同樣地,科學家也可由目前宇宙中觀測到的反質子的保存時間,推測反質子壽命的下界。迄今科學家多半經由氣球運載實驗(balloon-borne experiment)來偵測宇宙射線中反粒子的存在與性質,此類實驗會在氣球上裝載磁場偵測儀,用以偵測範圍內帶電粒子的性質。 此外也有為了偵測宇宙射線以及反物質的太空任務,例如2006年發射的搭載於人造衛星上的PAMELA偵測模組(Payload for Antimatter Matter Exploration and Light-nuclei Astrophysics),該實驗於2011年報告.發現28個反質子在南大西洋異常區。 2015年,發表論文報告,已成功測量反質子與反質子之間的強作用力,其與質子彼此之間的強作用相同。.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反質子 · 查看更多 »

反重力

反重力一詞常見於宇宙論和星體動力學。該詞的概念是希望能创造一个物体或者空间,可以不受重力影响。它并不是指一種失重狀態,例如自由落體或衛星運行,也不是指用別的力來平衡萬有引力,例如用電磁力或空氣動力;反重力的基础缘由是指透过一种科技的干预,让反重力的物体或者空间可以使引力场不复存在或者不会对物体或空间造成影响。反重力一般会在科学幻想中提及,特别是在航天器推进这一内容中。这种概念首次在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作品《月球上最早的人类》中出现,从此反重力成为幻想科技中最受欢迎的部分。 在人类首个数学化描述引力的文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引力被描述成未知介质传递的外力。然而,在20世纪早期,牛顿的模型被更普遍和完整描述的广义相对论所替代。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力,是空间维度自身的一种特征。这种几何算法通常情况下会产生互相吸引的「力量」。在广义相对论的范围裡,反重力是非常不可能的,除非在非自然状况下,但即使如此,反重力同样不太可能產生。 量子力学将重力设定为能够传递力量并且无质量的基本粒子引力子,有没有可能创造或消灭重力是不确定的。 “反重力”通常指被看作能够反转重力的设备,即使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这个目的,例如:依靠电磁场运行的“飘升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反重力 · 查看更多 »

古列尔莫·马可尼

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意大利工程师,专门从事无线电设备的研制和改进;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馬可尼在1895年春季利用电磁波作通信试验,但是向意大利政府请求资助未果。1896年在英国进行了14.4公里的通讯试验成功,并取得专利。1897年起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无线电通信实验,他在伦敦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901年12月12日,馬可尼的研究小組,在紐芬蘭接收到從英國發送出來的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信號。1924年受封为侯爵,成为贵族。1932年发现高频波。.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古列尔莫·马可尼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达伦

古斯塔夫·达伦(Gustaf Dalén,),瑞典物理學家和發明家,研究領域為機械工程的應用。1912年因為發明結合燃點航標、燃點浮標和蓄電池等功能的自動調節裝置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古斯塔夫·达伦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赫兹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先驱,他是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電磁波發現者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侄子和卡尔·赫尔穆特·赫兹的父亲。.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古斯塔夫·赫兹 · 查看更多 »

史蒂文·温伯格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生于纽约,美国物理学家,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史蒂文·温伯格 · 查看更多 »

史蒂文斯理工學院

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SIT)是位於美國新澤西州霍博肯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坐落於哈德遜河河畔,由美國工程師、企業家的遺產捐助創立於1870年, 是美國最古老的理工學院之一、美國(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的創始院校之一,也是美國最早開始專門研究機械工程的學院。 除去霍博肯的主校區外,它于華盛頓特區還有一個分校區。 這所理工學院有超過五千名、來自數十個國家的學生。大學內有三所卓越中心, 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雷德里克·萊因斯是該校校友,該校的教員歐文·朗繆爾亦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史蒂文斯理工學院 · 查看更多 »

叶军

叶军(),浙江绍兴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5-1989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97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2009任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叶军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霍尔的学生。叶军已于2008年约翰·霍尔退休后接管了他在科罗拉多大学的实验室。 叶军是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并于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士,成为极少数在文革后本科就读于中国大陆高校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叶军 · 查看更多 »

双极性晶体管

双极性電晶體(bipolar transistor),全称双极性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俗称三极管,是一种具有三个终端的电子器件。双极性晶体管是电子学历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一项发明,其发明者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喇顿被授予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种晶体管的工作,同时涉及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的流动,因此它被称为双极性的,所以也稱雙極性載子電晶體。这种工作方式与诸如场效应管的单极性晶体管不同,后者的工作方式仅涉及单一种类载流子的漂移作用。两种不同掺杂物聚集区域之间的边界由PN结形成。 双极性晶体管由三部分掺杂程度不同的半导体制成,晶体管中的电荷流动主要是由于载流子在PN结处的扩散作用和漂移运动。以NPN電晶體為例,按照设计,高掺杂的发射极区域的电子,通过扩散作用运动到基极。在基极区域,空穴为多数载流子,而电子少数载流子。由于基极区域很薄,这些电子又通过漂移运动到达集电极,从而形成集电极电流,因此双极性晶体管被归到少数载流子设备。 双极性晶体管能够放大信号,并且具有较好的功率控制、高速工作以及耐久能力,,所以它常被用来构成放大器电路,或驱动扬声器、电动机等设备,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工程、医疗器械和机器人等应用产品中。 通斷(傳遞訊號)時的雙極晶體管表現出一些延遲特性。大多數晶體管,尤其是功率晶體管,具有長的儲存時間,限制操作處理器的最高頻率。一種方法用於減少該存儲時間是使用Baker clamp。.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双极性晶体管 · 查看更多 »

參宿四

参宿四(Betelgeuse),也就是拜耳命名法中著名的獵戶座α(α Orionis或α Ori),是全天第九亮星,也是獵戶座第二亮星,只比鄰近的参宿七(獵戶座β)暗淡一點。它有著明顯紅色的半規則變星,視星等在0.2至1.2等之間變化著,是變光幅度最大的一等星。這顆恆星標示著冬季大三角的頂點和冬季六邊形的中心。 在分類上,参宿四是一顆紅超巨星,並且是已知最大和最亮的恆星之一。如果它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它的表面會超越小行星帶,並可能抵達並超越木星的軌道,完全地席捲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但是,在上個世紀對参宿四的距離估計從180光年至1,300光年不等,因此對其直徑、光度和質量的估計是很難被證實的。目前認為参宿四的距離大約是640光年,平均的絕對星等是-6.05。 而事实上,有关参宿四的质量始终有争议,有的资料显示它的质量不过太阳的14至15倍,但也有的资料认为它的质量达到太阳的18至19倍甚至20倍的,而这种质量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测量距离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在1920年,参宿四是第一顆被測出角直徑的恆星(除太陽之外)。從此以後,研究人員不斷使用不同的技術參數和望遠鏡測量這顆巨星的大小,而且經常產生衝突的結果。目前估計這顆恆星的視直徑在0.043~0.056角秒,作為一個移動的目標,参宿四似乎周期性的改變它的形狀。由於周邊昏暗、光度變化(變星脈動理論)、和角直徑隨著波長改變,這顆恆星仍然充滿了令人費解的謎。参宿四有一些複雜的、不對稱的包層,引起巨大的質量流失,涉及從表面向外排出的龐大冠羽狀氣體,使事情變得更為複雜。甚至有證據指出在它的氣體包層內有伴星環繞著,可能加劇了這顆恆星古怪的行為。 天文學家認為参宿四的年齡只有1,000萬年,但是因為質量大而演化得很快。它被認為是來自獵戶座OB1星協的奔逃星,還包含在獵戶腰帶的参宿一、参宿二、和参宿三等0和B型晚期恆星的集團。以現行恆星演化的晚期階段,預料参宿四在未來的數百萬年將爆炸成為II型超新星,並變成一顆中子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參宿四 · 查看更多 »

名城大學

名城大學(),是一所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天白區的私立大學。1949年創校,簡稱名城、名城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名城大學 · 查看更多 »

名古屋大學

名古屋大學(;英語譯名:Nagoya University),簡稱名大,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的國立研究型綜合大學。名大創基於1871年,前身名古屋帝國大學創立於1939年。現正籌備組成日本最大的國立大學法人「東海国立大学機構(暫稱)」。 名大師生共有6名諾貝爾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學術排名世界第72、日本第3。2018年入選全國頂尖五校「指定国立大学法人」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名古屋大學 · 查看更多 »

名古屋工業大學

名古屋工業大學(),是一所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昭和區的國立大學。1949年創校,簡稱名工大、Nitech。.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名古屋工業大學 · 查看更多 »

吳茂昆

吳茂昆,臺灣花蓮縣玉里鎮人,超導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國立東華大學校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與教育部長等職。因其突破性的高溫超導體研究,曾獲得中華民國總統科學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傑出貢獻獎和馬蒂亞斯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吳茂昆 · 查看更多 »

吴健雄

吴健雄(Chien-Shiung Wu;),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核物理学领域卓有贡献。在曼哈顿计划中,她参与研究了如何利用气体扩散法分离铀的两种同位素,铀-235与铀-238。其最著名的一项工作是利用实验方法验证宇称不守恒。这项工作令其同事李政道与杨振宁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令其本人获授1978年首次颁发的沃尔夫物理学奖。吴健雄在实验物理学方面的造诣常令人将她与居里夫人相提并论。她常被人称作是“中國的居里夫人”、“物理研究的第一女士”、“核子研究的女王”以及“世界最傑出女性實驗物理學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吴健雄 · 查看更多 »

吴秀兰

吴秀兰(Sau-Lan Wu),美籍華裔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現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恩里科·費米講座傑出物理學教授。她對J/ψ粒子的發現作出過重要的貢獻,這種粒子為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的粲夸克提供了實驗證據,並且她也在发现胶子的实验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膠子是強相互作用中矢量玻色子,即其載體。最重要的是,發現與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所謂的“上帝粒子”)性質相符的粒子,是全球許多科學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而吳秀蘭所在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隊伍與大型強子對撞機也參與其中。.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吴秀兰 · 查看更多 »

吴氏实验

吴氏实验是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与美国国家标准局低温研究组合作进行的一项核物理学实验。这一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此前,人们已经确认电磁相互作用及强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守恒,但弱相互作用中是否仍然守恒,尚没有实验进行验证。在宇称守恒情况下,一个系统在进行镜像变换后,其物理行为也会随之发生镜像变换。从表观来看,系统在变换后只是左右相反,其余与原来无异。而如果宇称不守恒,则在镜像变换前后,除了左右相反外,系统的行为相对于原来还会存在其他差异。 这项实验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项结果此前已由李政道与杨振宁从理论上导出。他们还提出了验证此项结果的实验方案。二人因为这项理论成果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吴氏实验 · 查看更多 »

吴有训

吴有训(),字正之,江西省高安市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吴有训 · 查看更多 »

合肥市第一中学

合肥市第一中学,简称合肥一中,是建立于1902的安徽省重点中学,属于首批安徽省示范中学。被校友亲切地称为“大合一”。合肥一中在2016年中国内地高中美国留学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十八。.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合肥市第一中学 · 查看更多 »

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詳列了各個與諾貝爾獎得主有聯繫的大學(獲獎者可為該校的學生、校友或教職員)。院校的次序按聯繫人數的多寡排列顯示——由多至少。 值得注意的是,每所院校均有自己的計算法則,這些標準有些較為寬鬆而有些則較嚴謹。 例如:某些大學並不計算那些在得獎以後才加入的人,而有些則仍將其計算在內;有些亦不計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職員,但其他的卻仍視其為與該校有聯繫的得獎主。為了公平比較,這裡的數字為统一採用较寬鬆的方法計算後所得出的結果。下表中還會顯示“校方数据”的數字,此為該校自己的計算結果。這些校方統計亦可能與這裡所顯示的有很大的參差。 再者,亦很難斷定每所院校對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所作出的貢獻的多寡。某些獲獎者在不同的大學裡完成其本科及研究生課程;某些得主亦曾在不同院校進行研究或任教。因此同一個名字或獲計算入不同的大學裡,而下面的數字亦僅供參考。 有些為“聯邦制”分若干個分校的大學,在這裡會以各個分校作計算單位。這裡包括英國的倫敦大學及美國的加州大學。前者分為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而後者則包括十個地區的校園。 另外,諾貝爾基金會本身亦有類似的人物列表,只以得獎者獲獎時在職的教育機構為歸類準則。 為避免任何有關“聯繫者”定義的爭論,這裡將其界定為該校的:学生及校友、长期教职员和短期教职员。但聯繫者並不包括教學顧問(consultants),因其不屬於專任任教的職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各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

各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以主權國家或地區區分計算諾貝爾獎得主總數與人均的列表,也計入諾貝爾經濟學獎。。 列表同時認可獲獎之前(通常是出生地)及獲獎當時這2種公民權。倘有雙重國籍則分別計算,1人獲獎2次以1人計算。不計算國際組織得主。斜體為「非國家」單位。 國旗以現存版本為準,已不存在的國家得主計入其繼承國,如蘇聯得主計入俄羅斯。但是中國不包括中華民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 · 查看更多 »

吉森大学

吉森大学,全称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德语:Justus-Liebig-Universität Gießen,缩写为JLU),是一所位于德国黑森州吉森的公立大学,1607年由黑森-达姆施塔特伯爵(Ludwig V.)建立,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德国大学列表 1945年以前学校的正式名称一直是路德维希大学(Ludwigsuniversität),以此来纪念这位学校的奠基人。1957年,经过战后重建,学校以曾在此工作过的化学家尤斯图斯·李比希来命名并沿用至今。 学校所处的吉森市位于黑森州中部,距法兰克福70公里,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其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全德国排名第一。和毗邻的马尔堡以及诸如海德堡、弗莱堡、蒂宾根、格丁根这样的德国城市类似,凭借着庞大的学生数目以及不设围墙的学校,吉森堪称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吉森大学 · 查看更多 »

坂田昌一

坂田昌一(),日本物理學家,以强子結構理論聞名於世Nussbaum, Louis-Frédéric.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坂田昌一 · 查看更多 »

塞尔日·阿罗什

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法国物理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2012年,因为研究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阿罗什与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塞尔日·阿罗什 · 查看更多 »

塞西尔·鲍威尔

塞西尔·鲍威尔(Cecil Powell,),英国物理学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塞西尔·鲍威尔 · 查看更多 »

塞曼环形山

塞曼环形山(Zeeman)是月球背面靠近南极附近一座古老而巨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物理学家,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彼得·塞曼(1865年-194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塞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Zeeman effect),在原子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光谱分析里是指原子的光谱线在外磁场中出现分裂的现象,是1896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彼得·塞曼譯註发现的,随后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洛伦兹在理论上解释了谱线分裂成3条的原因。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很多原子的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非常复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anomalous Zeeman effect)譯註。完整解释塞曼效应需要用到量子力学,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耦合成总磁矩,并且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磁场作用下的附加能量不同,引起能级分裂。在外磁场中,总自旋为零的原子表现出正常塞曼效应,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表现出反常塞曼效应。塞曼效应是继1845年法拉第效应和1875年克尔效应之后发现的第三个磁场对光有影响的实例。塞曼效应证实了原子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利用塞曼效应可以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塞曼效應也在核磁共振頻譜學、電子自旋共振頻譜學、磁振造影以及穆斯堡尔谱学方面有重要的應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塞曼效应 · 查看更多 »

夏尔·纪尧姆

夏尔·纪尧姆(法语:Charles Guillaume,),瑞士物理學家。1920年,於國際度量衡組織瑞士辦事處任職的他,因發現鎳鋼合金於精密物理中的重要性,而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夏尔·纪尧姆 · 查看更多 »

大紫荊勳章

大紫荊勳章(Grand Bauhinia Medal,縮寫GBM)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授勳及嘉獎制度下的最高榮譽,表揚畢生為香港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大紫荊勳章自1997年起每年頒授一次,2003年和2004年因為無人獲頒授而懸空。任何受勳者如因被定罪入獄一年或以上,將會被褫奪大紫荊勳章。另外,所有受勳者皆可以終生在其英文名字前加上「The Honourable」(遭到褫奪者除外),亦可在其名字後加上大紫荊勳賢或「GBM」。.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大紫荊勳章 · 查看更多 »

大爆炸

--又稱大--靂(Big Bang),是描述宇宙的源起與演化的宇宙學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5年普朗克卫星所得到的最佳观测结果,宇宙大爆炸距今137.99 ± 0.21亿年,并经过不断的到达今天的状态。 大爆炸这一模型的框架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在场方程的求解上作出了一定的简化(例如宇宙學原理假设空间的和各向同性)。1922年,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用广义相对论描述了流体,从而给出了这一模型的场方程。1929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德温·哈勃通过观测发现,从地球到达遥远星系的距离正比于这些星系的红移,从而推导出宇宙膨胀的观点。1927年时勒梅特通过求解弗里德曼方程已经在理论上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这个解后来被称作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哈勃的观测表明,所有遥远的星系和星系团在视線速度上都在远离我们这一观察点,并且距离越远退行视速度越大 。如果当前星系和星团间彼此的距离在不断增大,则说明它们在过去曾经距离很近。从这一观点物理学家进一步推测:在过去宇宙曾经处于一个密度极高且温度极高的状态,大型粒子加速器在类似条件下所进行的实验结果则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理论。然而,由于当前技术原因,粒子加速器所能达到的高能范围还十分有限,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能够直接或间接描述膨胀初始的极短时间内的宇宙状态。从而,大爆炸理论还无法对宇宙的初始状态作出任何描述和解释,事实上它所能描述并解释的是宇宙在初始状态之后的演化图景。当前所观测到的宇宙中氢元素的丰度,和理论所预言的宇宙早期快速膨胀并冷却过程中,最初的几分钟内通过核反应所形成的这些元素的理论丰度值非常接近,定性并定量描述宇宙早期形成的氢元素丰度的理论被称作太初核合成。 大爆炸一词首先是由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所采用的。霍伊尔是与大爆炸对立的宇宙学模型——穩態學說的倡导者,他在1949年3月BBC的一次广播节目中将勒梅特等人的理论称作“这个大爆炸的观点”。虽然有很多通俗轶事记录霍伊尔这样讲是出于讽刺,但霍伊尔本人明确否认了这一点,他声称这只是为了着重说明这两个模型的显著不同之处。霍伊尔后来为恒星核合成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恒星内部通过核反应利用氢元素制造出某些重元素的途径。1964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支持大爆炸确实发生的重要证据,特别是当测得其频谱从而绘制出它的黑体辐射曲线之后,大多数科学家都开始相信大爆炸理论了。.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大衛 (人名)

大衛(David),也译为达维德、戴维,是常见英语和法语人名,也是姓氏。 大卫这个名字源于古美索不达米亚人名,并出现于《希伯来圣经》之中,希伯来语为דָּוִד,意思是亲爱的,其希伯来语常见昵称形式为Dudi,英语常见昵称为Dave和Davy。 阿拉伯语和阿卡德語的拼法为 Daud(音"Da-ood")和。 在美国,大卫是第二常用男名,有10,905,563(28分之一)的美国人名叫大卫,每年大约有92,597名大卫出生。在北爱尔兰,大卫在1975年新生儿中是最流行男名,但到21世纪初期降至大约第20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大衛 (人名) · 查看更多 »

大阪大学

大阪大学(;英語譯名:Osaka University),簡稱阪大(はんだい;Handai),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大阪府的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阪大前身是舊制帝国大学-大阪帝國大學(1931年)。理科起源於明治時代最大的兰学塾「適塾」(1838年);文科起源於西日本最大的漢學塾「怀德堂」(1724年)。 阪大學術排名日本第4、世界第96。最新QS 2018世界大學排名第63,在讀大學生规模为日本之首。校友涵蓋日本第一個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奖、克拉福德奖得主,亦獲得若干蓋爾德納國際獎、日本國際獎、與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大阪大学 · 查看更多 »

大阪市立大學

大阪市立大學(),是位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的公立大學,簡稱市大(しだい・いちだい),是舊三商大之一,也是日本第一所「市立大學」。 其校友涵蓋許多、國會議員,若干諾貝爾獎得主曾任教或畢業於該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大阪市立大學 · 查看更多 »

大洲市

大洲市()是位於愛媛縣南予地方的城市,位於肱川流域,是個以過去的大洲城為中心發展的城下町,有「伊予的小京都」之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大洲市 · 查看更多 »

天体粒子物理学

粒子天文物理學是粒子物理學的一个分支,研究基本粒子的天文学的起源及其与有关的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这是一个新兴的的交叉领域研究,包含粒子物理学,天文学,天体物理,探测器物理,相对论,固体物理,和宇宙学。因为中微子振荡发现的部分激励,自2000年初,这个领域在理论和实验上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天体粒子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天野浩

天野浩(,),日本工程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專長半导体器件制造。現任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榮獲文化勳章,並被表彰為文化功勞者。 2014年凭借「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与赤崎勇、中村修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天野浩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太仓市

太仓市,位于中国江苏省最南部,是苏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太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文化底蕴丰厚,工业发展迅速,是距离上海最近的一座城市,太仓市区与上海市嘉定区相邻。太仓市区到上海地铁11号线(嘉定北站)有公交相连,用时20分钟。太仓市经济增速指标近年常位居苏州市域首位,太仓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市之一,2012年列全国百强县(市)第四位。根据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为94.7万,户籍人口为47.26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超过30万。预计2013年GDP将超过1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总收入有望超过300亿元。.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太仓市 · 查看更多 »

太阳中微子问题

太阳中微子问题是测量到穿过地球的太阳中微子流量与理论计算相比出现缺失的问题,从1960年代中期持续至约2002年。这种缺失已经被中微子物理的新的认识解决了,这要求对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进行修改-特别是中微子振荡。从本质上讲,因为中微子具有质量,它们可以改变它们从已被预计在太阳内部被产生的那一种类型,变成了被当时使用的探测器无法探测到另外两种类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太阳中微子问题 · 查看更多 »

夸克模型

在粒子物理學上,夸克模型(Quark Model)是一種根據強子內價夸克種類的強子分類方案,而價夸克就是強子內的夸克和反夸克,它們是強子量子數的源頭。夸克是“SU(3)味對稱”或八重道的基礎,這個分類方案成功將1950至60年代所發現的的大量較輕的強子妥當編組。它在1960年代後期得到了實驗確認,至今仍是一套既正確又有效的分類法。夸克模型在1964年分別由默里·蓋爾曼 和喬治·茨威格獨立提出 (另見)。時至今日,夸克模型已被標準模型所吸收,並成為了它的一部份,標準模型指的是已確立的強相互作用和電弱相互作用的量子場論。 強子並不“基本”,並可被視為“價夸克”及其反夸克的束縛態,而“價夸克”及其反夸克就是強子量子數的源頭。這些量子數是識別強子的標籤,可分為兩種。一種從龐加萊對稱J^而來,其中J、P和C分別代表總角動量、宇稱和電荷共軛對稱。 而其餘的則是味量子數,例如同位旋、奇異數和魅數等如此類推。把夸克束縛在一起的強相互作用並不會受到味量子數的影響,因此在同一味多重態的不同味量子數組成的強子能擁有系統性的質量和耦合關係。 所有夸克的重子數皆被定為。上、魅和頂夸克的電荷為+,而下、奇和底夸克的電荷則為-。反夸克的全部量子數相反。夸克的自旋為,因此是費米子。由於每一夸克和反夸克都各自遵守蓋爾曼-西島關係,因此它們加總而成的集合亦都會遵守該關係。 介子是由價夸克─反夸克對所組成(因此強子數為0),而重子則由三個夸克組成(因此強子數為1)。本條目所討論的是上、下、奇這三種味的夸克模型(形成味的SU(3)近似對稱)。也有較多味的通用化夸克模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夸克模型 · 查看更多 »

奥格·玻尔

奥格·尼尔斯·玻尔(Aage Niels Bohr,),丹麦核物理学家,因“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与本·莫特森及利奥·雷恩沃特共同榮獲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于雷恩沃特提出的原子核的不规则形状液滴模型,玻尔与莫特森发展出一套与实验結果高度一致的詳細理论。他与父亲尼尔斯·玻尔是四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父子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奥格·玻尔 · 查看更多 »

奥斯陆大学

奥斯陆大学(Universitetet i Oslo),是挪威最大及最古老的大学,位于首都奥斯陆,被認為是北歐最具聲望的大學之一,並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名列第58名。这所大学目前约有27700名学生和4700名职员,其中教员2027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奥斯陆大学 · 查看更多 »

奥托·雷曼

奥托·雷曼(Otto Lehmann,),德国物理学家,被譽為“液晶之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奥托·雷曼 · 查看更多 »

奥托·施特恩

奧托·斯特恩(Otto Stern,),德國裔美國核物理學家及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發展了核物理研究中的分子束方法並發現了質子磁矩,獲得了194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奥托·施特恩 · 查看更多 »

奧利弗·黑維塞

奧利弗·黑維塞(Oliver Heaviside,),英國自學成才的物理學家和电子工程师。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作风古怪,不太重视严格的数学论证,善以直觉进行论述和演算,在数学和工程上做出了众多原创性成就。他通过数年时间自学微积分和麦克斯韦的《》,创立向量分析学,并将电磁学中最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改写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形式。.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奧利弗·黑維塞 · 查看更多 »

奧莉維亞·紐頓-約翰

奥莉维亚·纽顿-约翰,OBE,AO(Olivia Newton-John,),出生於英格蘭劍橋,澳洲流行音樂及鄉村音樂歌手,榮獲過4項格莱美奖。另外又獲得《告示牌》五首冠軍單曲和十五首十大單曲,以及兩張告示牌200大專輯榜冠軍。她的11首單曲(包括兩張白金)和她的14張專輯(包括兩張白金和四張雙白金)已經獲得RIAA認證的金獎。她在全球銷售了大約1億張唱片,使她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藝人之一。其中1981年的專輯 《Physical》同名歌曲“”,更取得告示牌百大單曲榜連續10週冠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奧莉維亞·紐頓-約翰 · 查看更多 »

奈尔温度

奈尔温度(Néel temperature),TN,指的是反铁磁性材料转变为顺磁性材料所需要达到的温度。在这个温度的时候,晶体内部的原子内能会大到足以破坏材料内部宏观磁性排列,从而发生相变,由反铁磁性转变为顺磁性。 奈尔温度可类比於居-里-温度TC(相对于铁磁性而言)。它是因纪念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國物理學者路易·奈尔(1904年-2000年)而得名。 下表為一些物質的奈尔温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奈尔温度 · 查看更多 »

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学

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是一所创建于1923年位于荷兰最古老城市奈梅亨的公立大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学 · 查看更多 »

契忍可夫輻射

契伦科夫辐射(Cherenkov radiation)是介質中運動的电荷速度超過該介質中光速時發出的一種以短波長為主的電磁輻射,其特徵是藍色輝光。這種輻射是1934年由苏联物理學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發現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1937年另兩名苏联物理學家伊利亞·弗蘭克和伊戈爾·塔姆成功地解釋了契忍可夫辐射的成因,三人因此共同獲得195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契忍可夫輻射 · 查看更多 »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爵士,CH,OBE,MC,FRS(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出生於澳洲的物理学家,他擁有澳洲和英國雙重國籍,因為發現了關於X射線衍射的布拉格定律,1915年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威廉·塞西尔·坎贝尔

威廉·塞西尔·坎贝尔(William Cecil Campbell,),美国籍爱尔兰裔生物化学家、生物学家、寄生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为德鲁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2015年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的新疗法”与日本的大村智和中国的屠呦呦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廉·塞西尔·坎贝尔 · 查看更多 »

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

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William Daniel Phillips,)。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巴里),美国物理学家,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OM,KBE,FRS(Sir William Henry Bragg,),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15年与其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廉·亨利·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威廉·伦琴

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德国物理学家。 1895年11月8日,时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的他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观察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的微光,最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有人提议将他发现的新射线定名为“伦琴射线”,伦琴却坚持用“X射线”这一名称,产生X射线的机器叫做X射线机。伦琴的名字英文一般写为Roentgen(德文名字Röntgen的另一种拼法),很多英语文献和资料使用这一拼写。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廉·伦琴 · 查看更多 »

威廉·福勒

威廉·福勒(William Fowler,),美国天体物理学家,1979年获太平洋天文学会布鲁斯奖,1983年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廉·福勒 · 查看更多 »

威廉·维恩

威廉·卡尔·维尔纳·奥托·弗里茨·弗兰茨·维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德國物理學家,研究領域為熱輻射與電磁學等。1893年,維恩經由熱力學、光譜學、電磁學和光學等理論支援,發現了維恩位移定律,並應用於黑體等學術理論,揭開量子力學新領域。1911年,他因對於熱輻射等物理法則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廉·维恩 · 查看更多 »

威廉·肖克利

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英国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一生共获得90多项专利。 他和约翰·巴丁、沃尔特·布喇顿共同发明了晶体管。他并因此获得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20世纪50-60年代,他在推动晶体管商业化的同时,造就了加利福尼亚州今天电子工业密布的硅谷地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廉·肖克利 · 查看更多 »

威利斯·兰姆

威利斯·兰姆(Willis Lamb, Junior,),美国物理学家,生於洛杉矶,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利斯·兰姆 · 查看更多 »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UWM, UW-Milwaukee) 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密尔沃基市,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体系中两所可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之一。该校是在密尔沃基大都市地区最大的大学,也是该州第二大的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坐落于密歇根湖畔西岸。该校包括14所学院和70多个学术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提供180个学位课程,包括94个学士、53个硕士和32个博士学位。,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 查看更多 »

威拉德·博伊尔

威拉德·斯特林·博伊尔(Willard Sterling Boyle,),加拿大物理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威拉德·博伊尔 · 查看更多 »

学习院大学

学习院大学 (日文:学習院大学;英文:Gakushuin University)是由日本“学校法人学习院”设置、位於东京都丰岛区内的一所私立大学,與學習院女子大學、學習院中學(高等科與中等科)、學習院幼稚園等機構同屬學校法人學習院所有。由于日本的大多数皇族就读于此,所以学习院大学作为皇家大学而在日本有很高的知名度。学校的学生数相对说来人数较少,在1万人左右。.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学习院大学 · 查看更多 »

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

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英文:Joint Institute of Laboratory Astrophysics,简称JILA)是一个美国前沿物理学研究为方向的研究所。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位于科罗拉多大学校园内,由科罗拉多大学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联合运作。JILA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天体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光学、生物物理、化学物理、纳米技术以及精细测量。 2001年,JILA有2名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2005年约翰·霍尔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宝丰县

宝丰县在中国河南省中部、北汝河流域,是平顶山市下属的一个县。.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宝丰县 · 查看更多 »

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简称宾大(UPenn)。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是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740年,是美國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国第一所从事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的现代高等学校。美国《独立宣言》的9位签字者和《美国宪法》的11位签字者和该校有关。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学校的创建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商学、建筑与工程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尤为知名的学科是商業学、法学与医学。学校拥有约4,500名教授,近10,000名全日制大學生与10,000多名研究生。2006年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达到6千6百多万美元,从事研究的人员包括约4,200名教职工,870名博士后,3,800名研究生与5,400多名技术人员。同时,学校每年的建设投入达到4亿美元以上,在常春藤盟校中名列前茅。 宾夕法尼亚大学还是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所创始校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宾夕法尼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济学奖外,其他五个奖项都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这五个奖项也就都是由诺贝尔基金会进行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銀行于1968年设立,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奖都是由独立的委员会颁发,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瑞典学院颁奖文学奖,卡罗琳学院颁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奖和平奖。每位获奖者都将获得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首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拿到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2008年,获奖者的奖金数额为一千万瑞典克朗。除和平奖是在奥斯陆颁发外,另外五个奖都是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仪式上颁发,颁奖日期为每年的12月10日,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 截至2015年,共有28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其中单过去10年里就有6位。根据该校的定义,这些人可以包括其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学校的教师。曾于192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奥托·迈尔霍夫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理化学研究教授,也是与该校相关的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5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分享两座奖项,分别是:拉格纳·格拉尼特和霍尔登·凯弗·哈特兰共同获得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艾伦·黑格、艾伦·麦克德尔米德和白川英树一起赢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有9位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相关的获奖者赢得了生理学和医学奖,在数量上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奖项。1972年,该校的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杰拉尔德·埃德尔曼和约翰·施里弗3位获奖者分别获得3项不同类别的诺贝尔奖,这3位获奖者也于次年得到学校授予的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宇宙加速膨脹

宇宙加速膨脹是宇宙的膨脹速度越來越快的現象。以天文學術語來說,就是宇宙標度因子 a(t) 的二次導數是正值,這意味著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隨著時間演進,應該會持續地增快。這速度是哈勃定律裏所提到的退行速度。於1998年觀測Ia超新星得到的數據,提示宇宙的膨脹速度正在加快。物理學者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與亚当·里斯「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因此,共同榮獲2006年邵逸夫天文學獎與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宇宙加速膨脹 · 查看更多 »

宇宙學年表

宇宙學年表是人類在過去兩年多千年來對於宇宙認識的發展記錄。現代宇宙學的思想遵循科學學科物理宇宙學的發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宇宙學年表 · 查看更多 »

宇宙微波背景

宇宙微波背景(英语: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简称CMB,又稱3K背景輻射)是宇宙學中“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在早期的文獻中,「宇宙微波背景」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R)或「遺留輻射」,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特徵和絕對溫標2.725K的黑體輻射相同。頻率屬於微波範圍。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背景輻射之一,為觀測宇宙學的基礎,因其為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可追溯至再復合時期。利用傳統的光學望遠鏡,恆星和星系之間的空間(背景)是一片漆黑。然而,利用靈敏的輻射望遠鏡可發現微弱的背景輝光,且在各個方向上幾乎一模一樣,與任何恆星,星系或其他對象都毫無關係。這種光的電磁波譜在微波區域最強。1964年美國射電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偶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 ,这一发现是基于於1940年代開始的研究,並於1978年獲得諾貝爾獎。 宇宙微波背景很好地解釋了宇宙早期發展所遺留下來的輻射,它的發現被認為是一個檢測大爆炸宇宙模型的里程碑。宇宙在年輕時期,恆星和行星尚未形成之前,含有緻密,高溫,充滿著白熱化的氫氣雲霧電漿。電漿與輻射充滿著整個宇宙,隨著宇宙的膨脹而逐漸冷卻。當宇宙冷卻到某個溫度時,質子和電子結合形成中性原子。這些原子不再吸收熱輻射,因此宇宙逐漸明朗,不再是不透明的雲霧。宇宙學家提出中性原子在「再復合」時期形成,緊接在「光子脫耦」之後,即光子開始自由穿越整個空間,而非在電子與質子所組成的電漿中緊密的碰撞。光子在脫耦之後開始傳播,但由於空間膨脹,導致波長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根據普朗克定律,波長與能量成反比),光線越來越微弱,能量也較低。這就是別稱「遺留輻射」的來源。「最後散射面」是指我們由光子脫耦時的放射源接收到光子的來源點在空間中的集合。 因為任何建議的宇宙模型都必須解釋這種輻射,因此宇宙微波背景是精確測量宇​​宙學的關鍵。宇宙微波背景在黑體輻射光譜的溫度為 K。光譜輻射dEν/dν的峰值為60.2 GHz,在微波頻率的範圍內。(若光譜輻射的定義為dEλ/dλ,則峰值波長為1.063公釐。) 該光輝在所有方向中幾乎一致,但細微的殘留變化展現出各向異性,與預期的一樣,分佈相當均勻的熾熱氣體已經擴大到目前的宇宙大小。特別的是,在天空中不同角度的光譜輻射包含相同的各向異性,或不規則性,隨區域大小變化。它們已被詳細測量,若有因物質在極小空間的量子微擾而起的微小溫度變化,且膨脹到今日可觀測的宇宙大小,應該會與之吻合。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科學家同時尋求更好的數據(例如,普郎克衛星)和更好的宇宙膨脹初始條件。雖然許多不同的過程都可產生黑體輻射的一般形式,但沒有比大霹靂模型更能解釋漲落。因此,大多數宇宙學家認為,宇宙大霹靂模型最能解釋宇宙微波背景。 在整個可視宇宙中有高度的一致性,黯淡卻已測得的各向異性非常廣泛的支持大霹靂模型,尤其是ΛCDM模型。此外,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及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實驗觀測相距大於再復合時期之宇宙視界角尺度上漲落間的相關性。此相關可能為非因果的微調,或因宇宙暴脹產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宇宙微波背景 · 查看更多 »

宇宙線

宇宙線亦稱為宇宙射线,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射線這個名詞源自於曾被認為是電磁輻射的歷史。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但是,有非常少的比例是穩定的反物質粒子,像是正電子或反質子,這剩餘的小部分是研究的活躍領域。 大約89%的宇宙線是單純的質子,10%是氦原子核(即α粒子),還有1%是重元素。這些原子核構成宇宙線的99%。孤獨的電子(像是β粒子,雖然來源仍不清楚),構成其餘1%的絕大部分;γ射線和超高能微中子只佔極小的一部分。 粒子能量的多樣化顯示宇宙線有著廣泛的來源。這些粒子的來源可能是太陽(或其它恆星)或來自遙遠的可見宇宙,由一些還未知的物理機制產生的。宇宙線的能量可以超過1020 eV,遠超過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可以達到的1012至1013 eV,使許多人對有更大能量的宇宙線感興趣而投入研究。 經由宇宙線核合成的過程,宇宙線對宇宙中鋰、鈹、和硼的產生,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它們也在地球上產生了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像是碳-14。在粒子物理的歷史上,從宇宙线中發現了正電子、緲子和π介子。宇宙線也造成地球上很大部份的背景輻射,由於在地球大氣層外和磁場中的宇宙線是非常強的,因此對維護航行在行星際空間的太空船上太空人的安全,在設計有重大的影響。.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宇宙線 · 查看更多 »

宇宙背景探測者

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也稱為探險家66號 ,是建造來探索宇宙論的第一顆衛星。他的目的是調查宇宙間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而測量和提供的結果將可以協助提供我們了解宇宙的形狀,這工作也將可以鞏固宇宙的大霹靂理論。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的看法:「宇宙背景探測的計畫可以視為宇宙論成為精密科學的起點。」 這個計劃的兩位主要研究員,乔治·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宇宙背景探測者 · 查看更多 »

宇称不守恒

宇稱不守恆原理,又称P破壞或P不守恒,是當代物理学的一個重要原理,由物理学家楊振寧與李政道於1956年提出。相對於宇稱守恆在弱相互作用中不成立而推論宇稱守恆不成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宇称不守恒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休伊什

安东尼·休伊什,FRS(Antony Hewish,),生於英格蘭康沃爾郡福伊,英國射電天文學家,與馬丁·賴爾共同獲得1974年諾貝爾物理獎,以表彰他在射電合成孔徑的發展與脈衝星的發現等方面的贡献。休伊什也是1969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愛丁頓獎章的得獎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安东尼·休伊什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彼得罗维奇·卡皮察

安德烈·彼得罗维奇·卡皮察(Андрей Петрович Капица,)是俄羅斯地理學家和南極探險家,南極洲最大的冰底湖——沃斯托克湖的第一位發現者。也是俄羅斯卡皮察家族的一員。 安德烈藉由蘇聯南極遠征時所取得的地震波測定南極冰蓋厚度數據,而認為南極洲沃斯托克站區域底下存在水體。發現沃斯托克湖是一項近代世界地理研究的重大事件。 RIAN.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安德烈·彼得罗维奇·卡皮察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海姆

安德烈·海姆,FRS(Андр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ейм,Sir Andre Konstantin Geim,),俄罗斯裔荷兰藉与英国藉的物理学家,因为「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与其学生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一同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並於2013年獲得科普利獎章。他是主任、曼彻斯特大学Langworthy研究教授、皇家学会2010周年研究教授。.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安德烈·海姆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

安德鲁(Andrew),在希腊语中为安德烈(Andreas),在日尔曼语中为安德斯,昵称为安迪。.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安德鲁 · 查看更多 »

安德森

安德森,或譯安達臣、安德松(Anderson、Andersson、Andersen或Andrésen)可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安德森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萊格特

安東尼·萊格特爵士,KBE,FRS(Sir Anthony Leggett,),英国物理学家,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萊格特教授在低溫物理的理論作為世界領先的廣泛認可。他塑造了正常和超流氦液體的理論,強耦合的超流體。他的研究方向涉及宏觀耗散系統和使用簡明系統中的量子物理量子力學測試的基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安東尼·萊格特 · 查看更多 »

对称性破缺

對稱性破缺(symmetry breaking)係指物理學裏,在具有某種對稱性的物理系統之臨界點附近發生的微小振盪,通過選擇所有可能分岔中的一個分岔,打破了這物理系統的對稱性,並且決定了這物理系統的命運。例如當水溫降至接近冰點時,水中各處看起來皆相同,因此水系統具有空間上的對稱性,此時若某處的溫度振盪至低於冰點,便破壞了對稱性,且決定了所凝固之冰的結構。對於外在觀察者,不清楚有漲落(或熱噪聲)的存在,會覺得這選擇相當隨機或任意。在圖樣形成(pattern formation)裏,對稱性破缺佔有重要角色。 對稱性破缺可以分為兩種:.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对称性破缺 · 查看更多 »

密尔沃基

密尔沃基(Milwaukee)是一座位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县密歇根湖畔的城市,是该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密尔沃基县的县府所在。 威斯康辛州面积约140672平方千米,居全国第26位。位于美国中北部,夹在苏必利尔湖及密歇根湖之间。1643年法国探险家让·尼克莱成为第一个到达这里的欧洲人。1763年归英国。1783年归属美国。1836年建边区。1848年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第30个州。 密尔沃基位于威斯康辛州东南的密歇根湖畔。1846年建市。19世纪的移民中,以德国移民人数最多。他们建设了剧场、音乐厅、体育馆等等。很快本城以“社会主义”思想出了名,并被称为“德国的雅典”。20世纪,德国的影响逐渐减少。本城成为全州最大的港口、工商中心及谷物市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密尔沃基 · 查看更多 »

密歇根大学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简称:UMich 或 Michigan,縮寫:UM)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一所世界名校,于1817年建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有三个校区,分别是安娜堡(主校区,又译安阿伯)、迪尔伯恩(Dearborn)和弗林特。 密大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拥有巨大影响,多項调查显示该大学超过70%的专业排在全美前10名,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威斯康辛大学麥迪遜分校以及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密大同时也是美国重要的学术联盟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个发起者之一。因为高质量的教育,该校的学术水平和校友水準都很高。其校友中包括1位美国总统、24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美國太空總署宇航员、18位普利策奖得主、25名罗德奖学金得主、30多位各个大学的校长。.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密歇根大学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443

小行星3443,又称为李政道星,是由紫金山天文台在1979年9月26日发现的火星轨道穿越小行星。 小行星3443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命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小行星344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77318

小行星77318(77318 Danieltsui,崔琦星)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为主小行星带小行星。该小行星于2001年3月发现,以在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命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小行星77318 · 查看更多 »

小柴昌俊

小柴昌俊(,),日本物理学家,日本学士院会员。現任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ICEPP)高级顾问,東京大學最初4名特別榮譽教授之一。勳一等旭日大綬章、文化勳章表彰。 1987年,小柴教授在超级神冈探测器完成人類史上首次的微中子發生觀測。2002年,小柴與戶塚洋二、梶田隆章三人同獲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同年因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微中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柴教授是首位「雙博士」頭銜的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此外亦是日本人第2位諾貝爾獎暨沃爾夫獎雙料得主。他的老師朝永振一郎、門生梶田隆章也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小柴昌俊 · 查看更多 »

小林诚

小林诚(こばやし まこと)可以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小林诚 · 查看更多 »

小林诚 (物理学家)

小林诚(,),以研究CP破壞著名的日本物理学家,现为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獨立行政法人理事及財團法人研究員(fellow)。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小林与益川敏英因共同提出小林-益川矩阵,可以解釋電荷宇稱不守恆的現象,並預測當時尚未發現的至少三族以上的夸克,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小林诚 (物理学家) · 查看更多 »

尤金 (人名)

尤金(拉丁语:Eugenius),西方男子教名,简称Gene,源于希腊语“ευγενής”(意为“高贵的”)一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尤金 (人名) · 查看更多 »

尤金·维格纳

尤金·保羅·維格納(Eugene Paul Wigner,)原名維格納·帕爾·耶諾(Wigner Pál Jenő),匈牙利-美国理論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奠定了量子力學對稱性的理論基礎,在原子核結構的研究上有重要貢獻。 他在純數學領域也有許多重要工作,許多數學定理以其命名。其中維格納定理是量子力學數學表述的重要基石。維格納首先發現了核反應器中的氙-135帶有毒性,這也是為何這種毒性有時被稱作「維格納毒性」。 1963年,由於「在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物理理論上的貢獻,尤其是基本對稱原理的發現與應用」,維格納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約翰內斯·延森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尤金·维格纳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卡比博

尼古拉·卡比博(Nicola Cabibbo,),意大利物理学家。1983年至1992年间他曾任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院长。从1993年起至今,他是教宗科学院的院长。.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尼古拉·卡比博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Никола́й Генна́диевич Ба́сов,),苏联物理学家、教育家,因在量子光学领域的重要贡献,1964年与查尔斯·汤斯和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出生于多德雷赫特的荷兰物理学家,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亞利桑那大學教授。.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克默尔

尼古拉斯·克默尔,FRS FRSE(Nicholas Kemmer,),俄罗斯出生的德裔英国核物理学家,在英国的核计划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领导作用。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卜杜勒·萨拉姆的导师。.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尼古拉斯·克默尔 · 查看更多 »

尼尔斯·玻尔

尼尔斯·亨里克·达维德·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發展出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他还提出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量子力学及相关课题研究者的活动中心,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也是由玻尔在1921年创办的。 20世纪30年代,玻尔积极帮助来自纳粹德国的流亡者。在纳粹德国占领丹麥后,玻尔与主持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的海森堡进行了一次著名会談。他在得知可能被德国人逮捕后,经由瑞典流亡至英国,並於該國参与了合金管工程。這是英国在曼哈顿计划中承擔的任務。战后,他呼吁各国就和平利用核能进行合作。他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及的创建,并于1957年成为的首任主席。为纪念玻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107号元素,𨨏。.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尼尔斯·玻尔 · 查看更多 »

尼克·何倫亞克

尼克·何倫亞克(Nick Holonyak,Микола Голоняк,),出生于伊利諾伊州齊格勒,美國物理學家,於1962年發明了第一台實用的可見光發光二極管,擔任通用電氣公司在紐約州錫拉丘茲實驗室的顧問科學家。他一直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教授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物理和電氣和計算機工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尼克·何倫亞克 · 查看更多 »

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是一个专门的天线和无线电接收机,在射电天文学用来接收天空中从天文射电源的无线电波。射电望远镜的外形差别很大,有固定在地面的单一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能够全方位转动的类似卫星接收天线的射电望远镜,有射电望远镜阵列,还有金属杆制成的射电望远镜。 1931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央斯基用天线阵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随后美国人格羅特·雷伯在自家的后院建造了一架口径9.5米的天线,并在1939年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并且根据观测结果绘制了第一张射电天图。射电天文学从此诞生。雷伯使用的那架天线是世界上第一架专门用于天文观测的射电望远镜。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取得了四项非常重要的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被称为“四大发现”。这四项发现都与射电望远镜有关。 天文望远镜的极限分辨率取决于望远镜的口径和观测所用的波长。口径越大,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由于无线电波的波长要远远大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射电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远远低于相同口径的光学望远镜,而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又不能无限做大。这在射电天文学诞生的初期严重阻碍了射电望远镜的发展。 1962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马丁·赖尔(Ryle)利用干涉的原理,发明了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大大提高了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其基本原理是:用相隔两地的两架射电望远镜接收同一天体的无线电波,两束波进行干涉,其等效分辨率最高可以等同于一架口径相当于两地之间距离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赖尔因为此项发明获得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射电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崔琦

崔琦(),生於中國河南省寶豐縣,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崔琦 · 查看更多 »

左利手

--,又稱--,是指擅長使用左手進行例如書寫等日常活動的人,,新文化报相對的是右撇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左利手 · 查看更多 »

巨磁阻效应

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ance,缩写:GMR)是一种量子力学和凝聚体物理学现象,磁阻效应的一种,可以在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相间的薄膜层(几个纳米厚)结构中观察到。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发现巨磁阻效应(GMR)的彼得·格林贝格和艾尔伯·费尔。 这种结构物质的电阻值与铁磁性材料薄膜层的磁化方向有关,两层磁性材料磁化方向相反情况下的电阻值,明显大于磁化方向相同时的电阻值,电阻在很弱的外加磁场下具有很大的变化量。巨磁阻效应被成功地运用在硬碟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商业应用价值。.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巨磁阻效应 · 查看更多 »

巴克拉陨石坑

巴克拉陨石坑(Barkla)是位于月球正面东侧边沿上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查理斯·格洛弗·巴克拉(1877年-1944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巴克拉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其授课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中叶。大学分别在1200年和1215年获得法王腓力二世和教宗英诺森三世的官方认可。1257年,大学的第一个学院机构索邦學院成立,索邦成为大学的代称。1793年,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巴黎大学遭到解散。1896年重建。1968年後,被拆分成13所獨立大學。.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巴黎大学 · 查看更多 »

巴黎第六大学

巴黎第六大學(法语:Université Paris VI),又称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法语: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UPMC),是一所法國大學,坐落于巴黎市区中心的拉丁区,是巴黎大学及巴黎科学学院中科学师资的主要继承者。该校有大约32000名学生,其中约21000名为科学生,约11000名为医学生。2018年1月1日起,巴黎第六大学与巴黎第四大學合併為索邦大學。 该校拥有超過180間實驗室,絕大多數的實驗室都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有合作關係。除坐落于拉丁区的主校区,以及位于十三区的医学校区外,该校在巴黎还拥有7个附属医院,并在法国各地设立了超过125个研究所,包括著名的亨利·庞加莱研究所与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 巴黎第六大学共有1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玛丽·居里获得2次诺贝尔奖)和7位菲尔兹奖得主,在数学、物理、化学及医学领域全球领先。特别地,在7位菲尔兹奖得主中,6位在巴黎科学学院完成博士学位或留任教授研究员,是巴黎第六大学及索邦大学主要的师资力量。 巴黎第六大学依据“顶级期刊及高被引论文数”,“校友及教工获奖人数”等多项数据,在多项排名中均为法国排名最高,世界排名顶尖的公立大学。其中,2018年《美国新闻》将巴黎第六大学评为法国第1、全球第38,数学领域全球第1,物理领域全球第11,另有11项学科排名处于世界前50;2017年《ARWU》则将巴黎第六大学评为法国第1、全球第40,数学领域全球第3,物理领域全球第13,自然科学领域全球第14,工程领域全球第25。在2015年《自然指数》排名中,巴黎第六大学被评为全球第5大研究型大学,世界十强科研机构。 巴黎科学学院名誉校长馬克·扎曼斯基(Marc Zamansky)将巴黎第六大学比喻为「在巴黎中心科学思想的结晶」(la matérialisation de la pensée scientifique au cœur de Paris)。.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巴黎第六大学 · 查看更多 »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别称“X”),1794年法国创立工程师大学校,创立时校名为“中央公共工程学院”。它是一所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隶属于法国国防部,是法国最顶尖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国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在法国,“'综合理工学院”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备受拿破仑的推崇和呵护,学校的校旗和校训则为拿破仑所赠。为了彰显该校地位,法国法律甚至规定每年7月14日的法国国庆游行,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学生必须走在所有队伍的最前面并为共和国总统护卫。 两百多年来,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著名人物无数,可以说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史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法国历史交织并行。 法语中专门有「綜合理工人(polytechnicien)」一词,特指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是每一个法国青年的梦想。 2007年起,综合理工学院成为了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之一——巴黎高科集团的一个创立成员。 综合理工学院每届仅招收500名工程师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是通过入学竞考的预科班学生,另一部分是从普通大学平行进入的大学生。综合理工学院的入学竞考同高等师范学校的一样,是历史最久、难度最大的竞考。 1937年以来,学校向经过三年学习合格的学生颁发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的文凭。学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2004年起,综合理工大学的学制为四年。学习四年后毕业的学生将获得第二个文凭,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文凭”。除了培养“综合理工人”。 “综合理工人”以培养领导人才著名,毕业生大多进入法国或者国际上的私有企业,还有20%的毕业排名优秀的学生选择进入国家高级机关职团 ,第36頁。在其校友中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名菲亚特奖得主,三位法国总统,以及近半数以上的法国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 综合理工大学在法国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她的名字通常意味着严格的选拔和杰出的学术。 她在法国工程师大学校的排名中经常位居榜首:在《快车》周刊、《大学生》月刊、《新经济学人》週刊和《挑战》週刊的排名中位居第一; 法國工程師學院排行榜。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认为它是法国最负盛名的工程师大学校。在各式世界大学排行中,《泰晤士报》將巴黎综合理工排在第34位;在上海交大的排名中位居第201位;而巴黎矿业学校的「國際高等教育機構專業排名」則將之排在第14位。在2017年“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17:Top 10”世界排名第6,欧洲国家仅次于英国剑桥(排名第5)。.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巴里·巴里什

巴里·克拉克·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美国实验物理学家,任加州理工学院林德物理学教授。他是引力波领域的专家,并于2017年“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莱纳·魏斯及基普·索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巴里·巴里什 · 查看更多 »

上海人

从上海简短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的概念存在仅百年左右。上海人通常讲上海话,上海话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由于现代上海地区的三分之二是最近的两千年才逐渐成陆,而其余早先成陆的地区也饱受海侵与洪水,几度荒无人烟,所以如今上海的居民追根搠源,基本上都是不同时期的移民。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邻近的江苏、浙江地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上海人 · 查看更多 »

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C. C. Ting,),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山东省日照市人,擁有美國及中華民國國籍,為臺裔美國人,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美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並把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丁肇中 · 查看更多 »

丁惟汾

丁惟汾(),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监察院副院长。山东日照县涛雒镇官庄人,丁家为当地望族。字鼎丞,又字鼎臣。曾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建立之后,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参与了国民党党纲、总章的草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丁惟汾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niversité de la Colombie-Britannique,簡稱UBC)--簡稱卑--詩大學或卑大,是一所位於加拿大卑斯省的公立大學,也是U15大學聯盟、大英國協大學協會、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和Universitas 21成員之一。UBC为全世界培養了眾多的顶尖人才,學術聲譽極高,至目前為止共有7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著名经济学家-zh-tw:勞勃·孟岱爾;zh-cn:罗伯特·蒙代尔;zh-hant:羅伯特·蒙代爾;zh-hk:羅拔·蒙道;-。UBC於1908年創校,現在總共有兩個主要校區。學校主校區位於緊鄰溫哥華市西端的大學保留地,為卑斯省最古老的大學,起初為研究性合作機構,後來逐漸發展為聞名國際的綜合大學;另外该校位於基隆拿市的新校區成立于2005年,稱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奧卡納干分校,取代原奧卡納干大學學院。.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 查看更多 »

不變鋼

不變鋼(又稱因瓦合金、恆範鋼、殷瓦钢)是一種鎳鋼合金,是含鎳元素量36%的特殊鋼,由於其膨脹係數極小,在极低温度到超过室温的温度范围内都能保持固定长度(这种特性也被称为因瓦效应),適合做測量元件。 因瓦合金是瑞士科學家夏爾·紀堯姆在1896年發明,他也因此獲得了19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不變鋼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由中国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以奖励对中国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外国人或组织。其前身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创立于1992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中央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之榮譽頭銜,也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但並非職務。.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 查看更多 »

中子星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变反應中耗盡,当它们最终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的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的過程中恒星遭受劇烈的壓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併入質子轉化成中子,直徑大約只有十餘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便可重達十億噸,且旋轉速度極快。由於其磁軸和自轉軸並不重合,磁場旋轉時所產生的無線電波等各种辐射可能會以一明一滅的方式傳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此時稱作脈衝星。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質量越大半徑收縮得越小),也就是太陽半徑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因此,中子星的密度在每立方公分8×1013克至2×1015克間,此密度大約是原子核的密度。 緻密恆星的質量低於1.44倍太陽質量,則可能是白矮星,但质量大於奧本海默-沃爾可夫極限(3.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会继续發生引力坍縮,則無可避免的將產生黑洞。 由於中子星保留母恆星大部分的角動量,但半徑只是母恆星極微小的量,轉動慣量的減少導致轉速迅速的增加,產生非常高的自轉速率,周期從毫秒脈衝星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中子星的高密度也使它有強大的表面重力,強度是地球的2×1011到3×1012倍。逃逸速度是將物體由重力場移動至無窮遠的距離所需要的速度,是測量重力的一項指標。一顆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大約在10,000至150,000公里/秒之間,也就是可以達到光速的一半。換言之,物體落至中子星表面的速度也將達到150,000公里/秒。更具體的說明,如果一個普通體重(70公斤)的人遇到中子星,他撞擊到中子星表面的能量將相當於二億噸TNT當量的威力(四倍於全球最巨大的核彈大沙皇的威力)。.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中子星 · 查看更多 »

中微子

中微子(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又譯作--)是一种电中性的基本粒子,自旋量子數為½,以希腊字母ν标记。现在已经有证据表明其具有质量。但其质量即使相比于其他亚原子粒子也是非常微小的。它可能是现在唯一一种已探测到的暗物质,是一种热暗物质。 中微子与电子、μ子以及τ子同属轻子,有三种“味”:电中微子()、μ中微子()以及τ中微子()。每种味的中微子都相应存在一种同样电中性且自旋量子數為½的反中微子。在标准模型中,中微子的产生过程遵循轻子数守恒定律。 由于中微子是电中性的,同时还是一种轻子,因而其并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以及强相互作用。其只参与弱相互作用以及引力相互作用。 由于弱相互作用作用距离非常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亚原子尺度下又是十分微弱的,因而中微子在穿过一般物质时不会受到太多阻碍,且难以检测。 中微子可以通过放射性衰变以及核反应等多种方式产生。由于太阳内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核反应,而超新星产生等过程也会伴随着剧烈的核反应,因而在宇宙射线中可以检测到中微子的存在。地球附近所检测到的中微子大多来源于太阳。事实上,地球面向太阳的区域每秒钟在每平方厘米上都会穿过大约650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 人们现在认识到中微子在飞行过程中会在不同味间振荡,比如β衰变中产生的电中微子可能在检测时会变为μ中微子或τ中微子。这一现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且不同味的中微子的质量也是不同的。依据现在宇宙学探测的数据,三种味的中微子质量之和小于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中微子 · 查看更多 »

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Neutrino oscillation)是一个量子力学现象,是指微中子在生成時所伴隨的輕子(包括電子、渺子、陶子)味可在之後轉化成不同的味,而被測量出改變。當微中子在空間中傳播時,測到微中子帶有某個味的機率呈現週期性變化。 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最先於1957年提出此猜想。 reproduced and translated in and reproduced and translated in 爾後一連串的各种實驗皆觀察到此一現象。微中子振盪也是长期未解决的太陽微中子問題的解答。 中微子振荡无论对理论物理还是实验物理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中微子具有非零的靜質量,这与原始版本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不相吻合。 由於发现了微中子振盪現象存在的證明,並取得微中子質量數據,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的梶田隆章以及加拿大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的阿瑟·麥克唐納兩人獲頒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中微子振荡 · 查看更多 »

中野董夫

中野董夫(, 47NEWS(共同通信)、2004年8月16日),日本粒子物理學家,東京大學博士。曾任大阪市立大學教授、大阪市立科學館首任館長。 中野曾與西島和彥合作、與默里·蓋爾曼分别独自提出蓋爾曼-西島關係,被提名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只有蓋爾曼一人獲獎。 1950年在大阪市立大學理工學部,南部陽一郎、西島和彥、中野董夫、、山口嘉夫等人形成了一個理論物理學學派,南部教授回憶:「在大阪市大的三年間沒有一個年邁的教授,教學的負擔也很少,充滿著自由」。包括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Nambu-Jona-Lasinio model)、K介子發生等著名理論,皆與市大有關。.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中野董夫 · 查看更多 »

中村修二

中村修二(,),生於日本愛媛縣的日裔美國公民,專業為电子工程學家,商業用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與青紫色激光二極管的發明者,世稱「藍光之父」。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愛媛大學客座教授。文化勳章獲得者。文化功勞者。 2014年,中村凭借「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与赤崎勇、天野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晉身繼南部陽一郎之後的第2位美國籍日裔諾貝爾獎得主。 中村是日本唯一同時擁有諾貝爾獎、富蘭克林獎章、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這5大榮譽的科學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中村修二 · 查看更多 »

丹吉尔

丹吉尔(柏柏爾語:ⵜⴰⵏⵊⴰ;阿拉伯語:;轉寫:Tanja;西班牙語:Tánger;法語:Tanger),又譯坦幾亞,是北非國家摩洛哥北部的一個濱海城市,在直布羅陀海峽西面的入口,與大西洋及地中海的交界。有定期渡輪連接西班牙本土最南端的城市塔里法(Tarifa)。.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丹吉尔 · 查看更多 »

东北大学 (日本)

東北大學(;英語譯名:Tohoku University),簡稱東北大,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东北地区仙台市的國立研究型綜合大學。東北大前身是舊制帝国大学-東北帝國大學(1907年),起源於1736年的仙台藩藩校「明倫養賢堂」。 東北大是世界材料學中心,也是曾經接待爱因斯坦的物理學名校與光通信發祥之地。校友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拉斯克奖得主與日本第一個IEEE愛迪生獎章得主。知名留學生有文豪魯迅以及復旦、臺大、清華等名校的校長。.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东北大学 (日本) · 查看更多 »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是標準模型裏的一種基本粒子,是一種玻色子,自旋為零,宇稱為正值,不帶電荷、色荷,極不穩定,生成後會立刻衰變。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量子激發。根據希格斯機制,基本粒子因與希格斯場耦合而獲得質量。假若希格斯玻色子被證實存在,則希格斯場應該也存在,而希格斯機制也可被確認為基本無誤。 物理學者用了四十多年時間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蹤跡。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全世界至今為止最昂貴、最複雜的實驗設施之一,其建成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尋找與觀察希格斯玻色子與其它種粒子。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LHC的緊湊渺子線圈(CMS)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玻色子(超過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環面儀器(ATLAS)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玻色子(5个标准差),这两種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表新聞稿正式宣布,先前探測到的新粒子暫時被確認是希格斯玻色子,具有零自旋與偶宇稱,這是希格斯玻色子應該具有的兩種基本性質,但有一部分實驗結果不盡符合理論預測,更多數據仍在等待處理與分析。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而命名。術語「玻色子」是為了紀念印度物理學者薩特延德拉·玻色而命名。玻色子的自旋为整数,其物理行為可以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描述,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處於單獨一個量子態上的粒子數目不受限制。他是於1964年提出希格斯機制的六位物理學者中的一位。2013年10月8日,因為“次原子粒子質量的生成機制理論,促進了人類對這方面的理解,並且最近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屬下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超環面儀器及緊湊緲子線圈探測器發現的基本粒子證實”,弗朗索瓦·恩格勒、彼得·希格斯榮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希格斯玻色子 · 查看更多 »

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探索

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探索(search for the Higgs boson)指的是從實驗中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存在與否?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基礎物理問題。物理學者花費四十多年時間尋找它。至今為止,全世界最昂貴、最複雜的實驗設施之一,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其建成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尋找與觀察希格斯玻色子與其它種粒子。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LHC的緊湊渺子線圈(CMS)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玻色子(超過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環面儀器(ATLAS)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玻色子(5个标准差),这两種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表新聞稿正式宣布,先前探測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並且暫時確認具有偶宇稱與零自旋,這是希格斯玻色子應該具有的兩種基本性質,但有一部分實驗結果不盡符合理論預測,更多數據仍舊等待處理與分析。 2013年10月8日,因為“次原子粒子質量的生成機制理論,促進了人類對這方面的理解,並且最近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屬下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超環面儀器及緊湊緲子線圈探測器發現的基本粒子證實”,弗朗索瓦·恩格勒、彼得·希格斯榮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篇文章從下段落起,將希格斯玻色子簡稱為「希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探索 · 查看更多 »

希格斯机制

在標準模型裏,希格斯機制(Higgs mechanism)是一種生成質量的機制,能夠使基本粒子獲得質量。為什麼費米子、W玻色子、Z玻色子具有質量,而光子、膠子的質量為零?希格斯機制可以解釋這問題。希格斯機制應用自發對稱性破缺來賦予規範玻色子質量。在所有可以賦予規範玻色子質量,而同時又遵守規範理論的可能機制中,這是最簡單的機制。根據希格斯機制,希格斯場遍佈於宇宙,有些基本粒子因為與希格斯場之間交互作用而獲得質量。 更仔細地解釋,在规范场论裏,為了滿足定域規範不變性,必須設定规范玻色子的质量為零。由於希格斯場的真空期望值不等於零,希格斯場在最低能量態的平均值,就是「希格斯場的真空期望值」。費曼微積分(Feymann calculus)用來計算的是希格斯場在最低能量態的振動,即希格斯玻色子。造成自發對稱性破缺,因此規範玻色子會獲得質量,同時生成一種零質量玻色子,稱為戈德斯通玻色子,而希格斯玻色子則是伴隨著希格斯場的粒子,是希格斯場的振動。通過選擇適當的規範,戈德斯通玻色子會被抵銷,只存留帶質量希格斯玻色子與帶質量規範向量場。 費米子也是因為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但它們獲得質量的方式不同於W玻色子、Z玻色子的方式。在规范场论裏,為了滿足定域規範不變性,必須設定費米子的质量為零。通過湯川耦合,費米子也可以因為自發對稱性破缺而獲得質量。 本條目的數學表述內容需要讀者了解一些量子場論的知識。所有方程式都遵守愛因斯坦求合約定。按照粒子物理學慣例,採用CGS單位制為物理量的單位,並且設定光速與約化普朗克常數的數值為1。.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希格斯机制 · 查看更多 »

布喇格环形山

布喇格环形山(Bragg)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亨利·布喇格爵士(1862年-194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布喇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布勞恩

布勞恩可以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布勞恩 · 查看更多 »

布罗伊公爵

布罗伊公爵(Duc de Broglie) 法國貴族,17世紀皮埃蒙特家族的後裔,法國許多著名的高階軍官、外交、政治人物均來自這個家族,如:法国元帅弗朗索瓦-马利·布罗伊公爵(1671~1745)、法國軍人和元帥維克托-弗朗索瓦·布羅伊公爵(1718~1814)、與反對勢力奮鬥的維克多·布羅伊公爵(1785~1870)、法國第三共和初期的總理阿尔貝特·布羅伊公爵(1821~1901)。著名的物理學家路易-維克多布羅伊公爵亦屬這個家族。.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布罗伊公爵 · 查看更多 »

布莱克特环形山

布莱克特环形山(Blackett)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1897年-1974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布莱克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布莱恩·施密特

布莱恩·保罗·施密特(Brian Paul Schmidt,),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在澳洲國立大學(ANU)斯壯羅山天文台(Mount Stromlo Observatory)工作。.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布莱恩·施密特 · 查看更多 »

布赖恩·约瑟夫森

布赖恩·约瑟夫森(Brian Josephson,),英国物理学家,犹太人,生于威尔士卡地夫。 在22岁,尚是一个博士生时,他就提出约瑟夫森结这一概念,并凭此赢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2007年秋天起,他将从剑桥大学退休。.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布赖恩·约瑟夫森 · 查看更多 »

布里奇曼环形山

布里奇曼环形山(Bridgma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珀西·威廉姆斯·布里奇曼(1882年-196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布里奇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布里斯托尔大学

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位於英格兰西部布里斯托市的一所顶尖大學,其历史可追溯到1876年建立的布里斯托大学学院。该校是英国老牌頂尖大學“红砖”高等学府之一,也是被稱為英国常春藤聯盟之稱的罗素大学集团創始成员。 大学分六个學術部門:人文艺术学部(Faculty of Arts)、科学学部(Faculty of Science)、工程学部(Faculty of Engineering)、 医药学与牙医学部(Facul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社会科学与法律学部(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Law)、医学科学与兽医科学学部(Faculty of Medic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其中以醫學、法律、經濟與金融學、工程與物理學最為聞名。 布里斯托大學在各大世界排名中稳居英国大学十强,历年最高世界排名为全球28名(2011年QS);在2017/18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英第9名、全球第44名;在2016-17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英第9名、全球第71名;在2017世界大学学术(ARWU)排名中位居全英第8名、全球第61名;在2017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英第9名、全球第76名。在社會科學領域(包含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金融、會計、經濟、行銷等),布里斯托大學曾被衛報大學指南評為全英前4名;地理學與環境工程則為全英第3(前兩名分別為劍橋及牛津);音樂則曾被評為全英第1名。英國大學完全指南將其評為全英前8名最難進入的大學,並且是英國最受企業青睞大學第3名。学校至今共计培养了13位诺贝尔奖得主。此外,布里斯托大学也是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最青睐的大学之一,时至今日,其学生来自中产家庭的比例依然高达87%,僅次於牛津大學以及劍橋大學,位列第三。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所评论的那样:“Bristol has long been a natural alternative to Oxbridge”。布里斯托大学一直都是英国本地人心目中僅次於牛劍的顶级名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布里斯托尔大学 · 查看更多 »

世界小学

世界小学是上海市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世界小学 · 查看更多 »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Па́вел Алексе́евич Черенко́в,),苏联物理学家,曾发现切连科夫辐射并因此获得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 · 查看更多 »

帕维亚大学

帕维亚大学(意大利语: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via, 縮寫為UNIPV),是意大利帕维亚市的一所研究型大学。帕维亚大学成立于1361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帕维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布萊克特男爵,OM,CH,FRS(Patrick Blackett, Baron Blackett,),英国物理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 查看更多 »

干涉 (物理学)

干涉(interference)在物理学中,指的是兩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空间中重疊時发生叠加,从而形成新波形的現象。 例如采用分束器将一束单色光束分成两束后,再让它们在空间中的某个区域内重叠,将会发现在重叠区域内的光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明暗程度随其在空间中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最亮的地方超过了原先两束光的光强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强有可能为零,这种光强的重新分布被称作“干涉条纹”。在历史上,干涉现象及其相关实验是证明光的波动性的重要依据 ,但光的这种干涉性质直到十九世纪初才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原因是相干光源的不易获得。 为了获得可以观测到可见光干涉的相干光源,人们发明制造了各种产生相干光的光学器件以及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当时都具有非常高的测量精度: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就借助迈克耳孙干涉仪完成了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得到了以太风观测的零结果。迈克耳孙也利用此干涉仪測得的精確長度,並因此獲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激光这一高强度相干光源的发明使光学干涉测量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在各种精密测量中都能见到激光干涉仪的身影。现在人们知道,两束电磁波的干涉是彼此振动的电场强度矢量叠加的结果,而由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也是光子自身的几率幅叠加的结果。.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干涉 (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平顶山市

平顶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平顶山市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因环绕市区北面的山峰皆平坦如削故得名平顶山市。全市总面积7,910平方公里,人口496万,以汉族为主。西周时期,今平顶山市境内的应国以鹰为图腾,因此平顶山别称鹰城。春秋时期,孔子与叶公沈诸梁在叶邑(今叶县)商讨国策,留下了“近者悦,远者来”的治国名言,叶公的后人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平顶山叶县是叶姓的发源地。 近代,平顶山市做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为了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新兴的能源型工业城市,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2003年,平顶山市被河南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九个中心城市之一。平顶山市境内的旅游资源以尧山、温泉、湖泊和寺庙为主,2007年初,平顶山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的一员。.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平顶山市 · 查看更多 »

平成

平成()是日本天皇明仁的年号,也是日本現行使用的紀年稱號,自1989年1月8日明仁繼位開始使用。 今年是西元+8hours年,也就是平成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平成 · 查看更多 »

广义相对论中的开普勒问题

广义相对论中的开普勒问题,是指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求解存在引力相互作用的两体动力学问题。在典型情况下以及本文中,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m和另一个物体的质量M相比可忽略,这种近似对应着实际情形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以及一个光子在一颗恒星的引力场中的运动等问题。在这些情形下,可以认为大质量M的位置在空间中是固定的,并且只有大质量的引力场对周围时空曲率变化有贡献。这时的时空曲率可由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史瓦西解来描述;而小质量m(以下简称“粒子”)的运动可由史瓦西解的测地线方程来描述。由于假设小质量m是点状的无尺寸粒子,两者之间的潮汐力可忽略。 从测地线方程可以推出广义相对论的关键性实验证据,著名的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以及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偏折。对于前者,广义相对论为观测到的这一现象提供了漂亮的解释,而后者则是广义相对论的--名预言,其正确性被亚瑟·爱丁顿爵士的实验观测所证实。 广义相对论的两体问题中还涉及了引力辐射造成的轨道衰减,这是一个纯粹的相对论效应,没有对应的经典力学版本。这个问题并不包含在史瓦西解中,请参见引力辐射和引力波天文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开普勒问题 · 查看更多 »

乌特勒支大学

乌特勒支大学(Universiteit Utrecht),荷兰最古老大学之一,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乌特勒支大学 · 查看更多 »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ئۈرۈمچى شەھەرلىك 1-ئوتتۇرا مەكتەپ,拉丁维文:Ürümchi Sheherlik Birinchi Ottura Mektep),简称乌鲁木齐市一中、乌市一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公立高级中学,自治区重点中学之一。学校历史悠久,成立于1891年(清朝光绪年间),时称“新疆博达书院”,是新疆成立最早的中学 ,也是中国历史最长的学校之一。1930年来,一中被认为是拥有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学校之一,是西北地区知名度很高的学校。现今全校在教职工179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高级教师77人,教学班38个,在校学生2132名(每年教师、学生人数都略有变化),学校现任校长为李志贵。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坐落在北门繁华地段,位于天山区的健康路和解放北路上,是乌鲁木齐市市区中心地带,地址为健康路一巷(一中巷)。学校被人们认为是乌鲁木齐市及新疆的顶尖学校之一,并被人们视为中等教育的典范。校内学生大部分为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 查看更多 »

乔治·史密斯

乔治·史密斯(George Elwood Smith,),美国物理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乔治·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乔治·夏帕克

乔治·夏帕克(Georges Charpak,),法国物理学家,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獲獎者。,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0年9月30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乔治·夏帕克 · 查看更多 »

乔治·汤姆孙

乔治·汤姆孙爵士,FRS(Sir George Thomson,),又稱G.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乔治·汤姆孙 · 查看更多 »

乔治·斯穆特

乔治·菲茨杰拉德·斯穆特三世(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趙氏廷箴懷芳教授。乔治·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分享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這個使用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宇宙背景探測)衛星的工作,有助於鞏固宇宙大爆炸理论。據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記載,"此 COBE 計畫,堪稱是宇宙學步入精確科學的一個起點".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乔治·斯穆特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罗霍罗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о́хоров,),蘇聯物理學家,他於澳大利亚阿瑟顿出生,逝世於俄羅斯莫斯科,196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69年,他曾担任《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主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 · 查看更多 »

亚当·里斯

亚当·盖伊·里斯(Adam Guy Riess,),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任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以用超新星作宇宙探测而知名。2006年,里斯與布莱恩·施密特、索尔·珀尔马特共同获得邵逸夫天文奖。2011年,里斯與布莱恩·施密特平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金,另一半獎金由索尔·珀尔马特獲得,以表揚他們「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因发现宇宙加速膨胀,施密特、里斯與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成員、珀尔马特與超新星宇宙學計畫實驗團隊共同榮獲2015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亚当·里斯 · 查看更多 »

交變梯度同步加速器

交變梯度同步加速器(Alternating Gradient Synchrotron或簡稱AGS)是一個位于美国纽约州长岛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粒子加速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交變梯度同步加速器 · 查看更多 »

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

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学院。1893年起,她在哈佛大学天文台担任計算員,负责监视感光片,计算和记录各种星体的亮度。勒维特最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这一发现在她在世时没有得到认可,但却使之后的天文学家能够计算地球与遥远星系间的距离。勒维特逝世后,天文学家哈勃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连同在洛厄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维斯托·斯里弗首先测量的光谱变化,发现银河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并且宇宙一直处在膨胀之中,这就是著名的哈伯定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 · 查看更多 »

亨德里克·洛伦兹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荷兰物理学家,曾与彼得·塞曼共同获得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於1881年当选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同时还曾担任多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洛伦兹以其在电磁学与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闻名于世。他通过连续电磁场以及物质中离散电子等概念得到了经典电子理论。这一理论可以在许多问题中派上用场:比如电磁场对运动的带电粒子的作用力(洛伦兹力)、介质的折射率与其密度的关系(洛伦兹-洛伦茨方程)、光色散理论、对于一些磁学现象的解释(比如塞曼效应)以及金属的部分性质。在电子理论的基础上,他还发展了运动介质中的电动力学,其中包括提出了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会发生长度收缩的假说(洛伦兹-斐兹杰惹收缩)、引入了“局部时”的概念、获得了质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构造了表述不同惯性系间坐标和时间关系的方程组(洛伦兹变换)。洛伦兹的研究工作后来成为狭义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基础。此外,洛伦兹在热力学、分子运动论、广义相对论以及热辐射理论等方面也有建树。.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亨德里克·洛伦兹 · 查看更多 »

亨利·莫塞莱

亨利·格溫·傑弗里·莫塞莱(Henry Gwyn Jeffreys Moseley,),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莫塞莱对物理学和化学做出的最重大的贡献就是打破先前物理学理论的成见,发现了原子序数这一概念。莫塞莱定律通过对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的正确排列,修正了化学中的众多基础概念。 当玻尔为重构氢原子结构而创立了玻尔模型的同时,莫塞莱定律也首次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这一理论完善了欧内斯特·卢瑟福和安东尼斯·范登布勒克的模型,后者设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有效核电荷数量。至今为止,莫塞莱定律仍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塞莱毅然离开了牛津大学的研究室,成为英军的皇家工兵的一名志愿兵。1915年4月,他作为负责电话通讯的军官,受命前往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岛。同年8月10日,他在加里波利之战中被敌军开枪击中死亡,年仅27岁。当时多位人士都感慨,如果莫塞莱能够幸存到1916年,他将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亨利·莫塞莱 · 查看更多 »

亨利·贝可勒尔

亨利·贝可勒尔(Henri Becquerel,),法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与居里夫妇一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受伦琴发现X-射线的启发,貝可勒爾在研究鈾和鉀的雙硫酸鹽的磷光现象。他讓這兩樣材料曝露於陽光,然後用黑紙把曝光過的材料和感光底片包在一起。一段時間后,沖洗底片,底片上顯示出鈾晶體的影像。貝可勒爾推测:「材料所發出的磷光射线能穿過不透光的紙張」。剛開始時他以為是晶体吸收太陽的能量,然後發出X射線。 在1896年2月26日和2月27日,貝可勒爾本打算把包好的鈾和感光底片曬太陽,但巴黎多云,阳光时断时续,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于是他把材料送回抽屜避光保存。之后几天都是阴天,也未能进行阳光激发实验。到了3月1日他沖洗底片,因为阳光激发的时间不长,所以他预计磷光强度会很弱,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想不到卻看到非常清晰的影像,使他大為驚訝。进一步的实验显示:鈾不需要外來的能源如陽光也能發射輻射,因此他發現了放射性,從材料中自發的發出輻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亨利·贝可勒尔 · 查看更多 »

亨利·肯德尔

亨利·韦·肯德尔(Henry Way Kendall,),出生于波士顿,美国物理学家,199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亨利·肯德尔 · 查看更多 »

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英語譯名:Kyoto University),簡稱京大(きょ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区的国立研究型綜合大學。京大前身是日本第2所舊制帝国大学-京都帝國大學(1897年),亦為京都學派的發祥地。 京大學術排名世界第32位、化學世界9強。京大相關人物有9至13人獲得諾貝爾獎。現校友涵蓋若干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奖、羅伯·柯霍獎、盖尔德纳国际奖以及得主、2名日本首相以及4名芥川賞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京都大学 · 查看更多 »

京都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济学奖外,其他五个奖项都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这五个奖项也就都是由诺贝尔基金会进行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銀行于1968年设立,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奖都是由独立的委员会颁发,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瑞典学院颁奖文学奖,卡罗琳学院颁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奖和平奖。每位获奖者都将获得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首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拿到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2008年,获奖者的奖金数额为一千万瑞典克朗。除和平奖是在奥斯陆颁发外,另外五个奖都是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仪式上颁发,颁奖日期为每年的12月10日,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 截至2014年,共有9+4位诺贝尔奖得主与京都大學(京大)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涵蓋京大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或是京大的教職員。首位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暨該國首位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皆畢業於京都大學。.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京都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Новосёлов,Sir Konstantin Sergeevich "Kostya" Novoselov,),拥有俄罗斯、英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於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及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学博士學位畢業,為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因為「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与其導師安德烈·海姆一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 查看更多 »

康普頓散射

在原子物理学中,康普顿散射,或称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是指当X射线或伽马射线的光子跟物质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导致波长变长的现象。相应的还存在逆康普顿效应——光子获得能量引起波长变短。这一波长变化的幅度被称为康普顿偏移。 康普顿效应通常指物质电子雲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但还有物质原子核与光子的相互作用——核康普顿效应存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康普頓散射 · 查看更多 »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synthetic crystalline bovine insulin)是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65年達成的科學成就。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是世界上首個在體外全合成且仍具有完整結構的功能性蛋白質。該研究項目於1958年上馬,研究團隊由來自北京大學化學系、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研究者組成。 胰島素屬於蛋白質(多肽)類激素,由A鏈和B鏈兩條肽鏈組成,其中A鏈由21個氨基酸殘基構成,B鏈由30個氨基酸殘基構成。胰島素參與調控血糖濃度控制,1型糖尿病即與胰島素合成分泌異常密切相關,注射胰島素則可用於治療1型糖尿病。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研究團隊成員鈕經義曾因對該項目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提名。然而,他最終並未能獲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獎。對於未能獲諾貝爾獎一事,中國大陸的互聯網上有許多相關謠言廣泛流傳。.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 查看更多 »

底夸克

底夸克是帶有電荷− e的 第三代夸克,又稱為美夸克。雖然量子色動力學描述每一種夸克的方法都很類似,由於底夸克帶有很大的(約為,稍微多過質子質量的四倍),而且CKM矩陣的元素Vub與Vcb的數值很小,因此底夸克擁有獨特的標籤。當做實驗時,使用一種稱為的技術,可以很容易地辨識出它的蹤跡。由於CP破壞涉及到三代的夸克,因此研究CP破壞比較合適使用的粒子是含有底夸克的介子。BaBar实验、Belle實驗與LHCb實驗都正在進行這類實驗。 幾乎所有頂夸克的衰變都會產生底夸克,希格斯玻色子的衰變也常會產生底夸克。1973年,為了解釋CP破壞,物理學者 小林誠與益川敏英預言底夸克的存在。 在1975年將這粒子命名為底夸克。費米實驗室的利昂·萊德曼研究團隊於1977年做通過粒子碰撞實驗製成 底夸克偶素,從而發現底夸克。 由於「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小林誠與益川敏英榮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一些學者稱底夸克為「美夸克」,但至今為止,「底夸克」仍舊是最常用的名稱。 通過弱相對作用,底夸克可以衰變為上夸克或粲夸克。這類衰變被CKM矩陣所抑制(Vub.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底夸克 · 查看更多 »

仁科芳雄

仁科芳雄()是一位日本物理學家,也是日本近代物理的奠基人,被稱為日本物理之父。他曾是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指導過許多著名日本物理學家,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與朝永振一郎。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日本核研究計畫。奧斯卡·克萊因(Oskar Klein)與他提出克萊茵-仁科方程式。仁科芳雄曾在宇宙線中偵測到μ子,獨立於卡爾·安德森的研究。他也發現鈾237同位素,也是鈾分裂的研究先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仁科芳雄 · 查看更多 »

仁科芳雄獎

仁科芳雄獎(仁科記念賞)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科學獎項,由仁科紀念財團於1955年開始每年頒發 。紀念日本近代物理的奠基人仁科芳雄,頒發給原子物理學領域的優秀科學家。 迄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11人當中,就有6人是仁科芳雄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仁科芳雄獎 · 查看更多 »

廣義相對論

广义相对论是現代物理中基于相对性原理利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该理论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自1907年开始发展,最终在1915年基本完成。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與狭义相对论加以推廣。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时空的曲率则通过爱因斯坦场方程和处于其中的物质及辐射的能量與动量联系在一起。 从广义相对论得到的部分预言和经典物理中的对应预言非常不同,尤其是有关时间流易、空间几何、自由落体的运动以及光的传播等问题,例如引力场内的时间膨胀、光的引力红移和引力时间延迟效应。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至今为止已经通过了所有观测和实验的验证——广义相对论虽然并非当今描述引力的唯一理论,但却是能够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最简洁的理论。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最为基础的即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应如何统一以形成完备并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它预言了某些大质量恒星终结后,会形成时空极度扭曲以至于所有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逸出的区域,黑洞。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量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可能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形成的多个像。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已经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在2015年9月直接观测到。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是现代宇宙学中的的理论基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廣義相對論 · 查看更多 »

廣義相對論入門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关于引力的理论,它在1907年到1915年由爱因斯坦完成。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之间的引力来自于时空的弯曲。 在广义相对论出现之前的200多年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被广泛接受,它成功地解释了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在牛顿的定律中,引力来自大质量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虽然牛顿也不知道这种力的本质,但它在描述运动时却非常成功。 但是,实验和观测都显示,爱因斯坦对引力的描述能够解释多个由牛顿定律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水星和其他行星轨道的反常的进动。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一些关于引力的显著效应,比如引力波和引力透镜,还有引力场引发的时间膨胀。2016年2月11日,LIGO團隊於華盛頓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共同宣布人類對於重力波的首個直接探測結果。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來源於雙黑洞融合。 广义相对论已经成为现代天体物理学的重要工具。它提供了现在理解黑洞(一个引力强大到使光都无法逃逸的空间区域)的基础。其强大的引力也使一些天体(比如活动星系核和X射线双星)发射出强烈的辐射。广义相对论也是宇宙学的标準大爆炸模型的理论框架中的一部分。 然而,到现在仍然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解决,其中最根本的是广义相对论如何和量子力学结合而产生一个完整一致的量子引力理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廣義相對論入門 · 查看更多 »

伊利亚·米哈伊洛维奇·弗兰克

伊利亚·米哈伊洛维奇·弗兰克(俄语:Илья́ Миха́йлович Франк,),苏联物理学家,195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伊利亚·米哈伊洛维奇·弗兰克 · 查看更多 »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教師及校友列表

於「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教師及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伊瓦尔·贾埃弗

伊瓦尔·贾埃弗(挪威语:Ivar Giæver,),挪威物理学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伊瓦尔·贾埃弗 · 查看更多 »

伊西多·拉比

伊西多·艾薩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出生名為以色列·拉比,),美國猶太人物理學家,因發現核磁共振(NMR)而獲得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核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基於核磁共振技術的。他也是其中一個最早研究多腔磁控管的美國科學家,多腔磁腔管可用於微波雷達和微波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伊西多·拉比 · 查看更多 »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И́горь Евге́ньевич Та́мм,),苏联物理学家,生於海參崴。由于在1934年发现契忍可夫輻射,塔姆在195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获奖还有帕维尔·切连科夫和伊利亚·弗兰克。1971年逝於莫斯科。.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 · 查看更多 »

伊方町

伊方町()是位於愛媛縣佐田岬半島上的町。產業以農漁業為主,主要產物包括橘子和鯖魚。 由於佐田岬半島狹窄細長,半島上地形又陡峭,因此在稜線上適合興建風力發電廠,轄區內有多達六座風力發電廠,近60座風車 。此外,轄區內的四國電力伊方核能發電廠的發電量佔了四國地區的35%。.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伊方町 · 查看更多 »

伍斯特 (俄亥俄州)

伍斯特(Wooster)是美国俄亥俄州韦恩县一个城市和韦恩县的县城。 城市位于俄亥俄州东北部,克利夫兰西南约80公里,阿克伦西南56公里。 伍斯特作为伍斯特学院的所在地而闻名。 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人口为24811人,2010年人口普查为26119人。 该市是韦恩县最大的城市,也是伍斯特小都会统计区的中心(由美国人口调查局确定)。 伍斯特有韦恩县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分支机构和行政办公室。 伍斯特是康普顿兄弟的出生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阿瑟·康普顿,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兼校长卡尔·泰勒·康普顿,以及华盛顿州立大学外交官兼校长威尔逊·马丁代尔·康普顿。 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杂志回顾了伍斯特的商业友好和战略,并将其列为北美“2013/2014”十大微型城市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伍斯特 (俄亥俄州) · 查看更多 »

张首晟

张首晟(Shou-Cheng Zhang,),美籍華裔物理学家,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現任斯坦福大学J.G. Jackson和C.J. Wood讲座教授。 主要贡献包括对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高温超导等领域的研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张首晟 · 查看更多 »

伦敦大学学院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縮寫:UCL)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倫敦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學院最初於1826年,由湯瑪斯·坎貝爾及以“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之名創立,是倫敦市第一所高等學府,且為全英首間不拘學生性別及宗教背景的世俗高校。雖沒有直接介入學校的建設,但哲學家傑里米·邊沁對教育的理念啟發了創辦者,故獲譽為“倫大教父”。1836年,以書院聯邦制正式成立倫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ondon),學校改名為“倫敦大學學院”,與-zh:倫敦國王學院;zh-cn:伦敦国王学院; zh-sg:伦敦国王学院; zh-tw:倫敦國王學院; zh-hk:倫敦英皇學院; zh-mo:倫敦英皇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成為了此大學的兩位始創成員學院。學校隨後迅速發展並與多所專科院校合併,也在英格蘭開創了不少高校學系。 倫敦大學學院共設11所學術學院,擁有超過100個學術科系與研究中心。其本部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布盧姆茨伯里區,另設兩所分別坐落於澳大利亚及卡塔爾的衛星校園。雖隸屬倫敦大學聯邦,但學院本身擁有包括獨立頒授學位的高度自治權,故性質與一般大學無異。倫大學院為英國其中一所“金三角名校”,亦是建立的11所生物醫學研究基地及多個科技聯盟的始創者之一。 倫敦大學學院為英國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亦在多個世界大學排行榜上位居全球前二十,全英四強之列。校內現有17間圖書館、9所博物館及收藏區,館藏涵蓋不同學術範疇。此校的師生、校友包括了34名諾貝爾獎得主、3位菲爾茲獲獎者、多名政治要員與組織領袖及數位著名文藝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伦敦大学学院 · 查看更多 »

伦敦帝国学院

伦敦帝国学院(正式法律名稱:帝國科学、工程及醫學院;英文: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全稱: The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學院本為倫敦大學聯邦中的一員,後在2007年7月9日其百週年紀念日正式宣布獨立,並由數個機構合併而成:聖瑪麗醫院醫學院(1988年)、國家心肺研究中心(1995年)及查林與威斯敏斯特醫學院(1997年)。後於2003年成立。 帝國學院的本部校園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南肯辛頓,另設切爾西、哈默史密斯、帕丁頓、及校區,並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辦新加坡李光前醫學院,為最具規模的校園網絡之一。大學各個學系與研究中心被歸入四大學術學院。其亦為、兩大健康科學學術中心的始創者、眾多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之一。 帝國學院專注於醫學、理工、商學的教研,並為全英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其於2010-11年獲得全國第二大研究經費資助;2012-13年度的研究總收入為八億兩千兩百萬英鎊,當中的三億多為研究資助。 學院亦長期獲多個國內外大學排名評為全球十強之一。該校校友包括眾多曾在有關領域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及數名政治家。另也有十五位師生校友為諾貝爾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伦敦帝国学院 · 查看更多 »

伦敦帝国学院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伦敦帝国学院是英国著名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原为伦敦大学加盟学院。2007年,在成立100周年之际,伦敦帝国学院宣布独立,现为独立大学,科学、工程、医学是它的特色专业。.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伦敦帝国学院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伦敦出生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伦敦出生诺贝尔奖得主列表,列出在英国伦敦出生的诺贝尔奖得主。伦敦是英国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欧盟的最大都会区。该列表为不完全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伦敦出生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伯特伦·布罗克豪斯

伯特伦·内维尔·布罗克豪斯(Bertram Neville Brockhouse,),加拿大物理学家,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布罗克豪斯出生於莱斯布里奇,1947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1948年和1950年在多伦多大学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 1950年至1962年,布罗克豪斯在加拿大原子能公司的乔克里弗实验室工作。1962年,布罗克豪斯成为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教授直至1984年退休。 1994年,布罗克豪斯因与克利福德·沙尔在中子衍射研究中取得进展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82年,布罗克豪斯还获得了加拿大勋章。 2003年病逝於安大略省哈密尔顿。 2005年10月,作为麦克马斯特大学75周年庆典的一部分,安大略省哈密尔顿的大学大道被重新命名为布罗克豪斯大道。.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伯特伦·布罗克豪斯 · 查看更多 »

伯顿·里克特

伯顿·里克特(Burton Richter,),美国物理学家,1984年到1999年間擔任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主任。里克特帶領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團隊與另一個由丁肇中帶領的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團隊,同時發現J/ψ介子,並於1974年11月發表成果,這項發現造成粒子物理學上的「十一月革命」,隨後在1976年里克特與丁肇中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伯顿·里克特 · 查看更多 »

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又稱弱力或弱核力)是自然的四種基本力中的一種,其餘三種為強核力、电磁力及万有引力。次原子粒子的放射性衰變就是由它引起的,恆星中一種叫氫聚變的過程也是由它啟動的。弱相互作用會影響所有費米子,即所有自旋為半奇數的粒子。 在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弱相互作用的理論指出,它是由W及Z玻色子的交換(即發射及吸收)所引起的,由於弱力是由玻色子的發射(或吸收)所造成的,所以它是一種非接觸力。這種發射中最有名的是β衰變,它是放射性的一種表現。重的粒子性質不穩定,由於Z及W玻色子比質子或中子重得多,所以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非常短。這種相互作用叫做“弱”,是因為β衰變發生的機率比強交互作用低很多,表示它的一般強度比電磁及強核力弱好幾個數量級。大部份粒子在一段時間後,都會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弱相互作用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特性——那就是夸克味變——其他相互作用做不到這一點。另外,它還會破壞宇稱對稱及CP對稱。夸克的味變使得夸克能夠在六種“味”之間互換。 弱力最早的描述是在1930年代,是四費米子接觸相互作用的費米理論:接觸指的是沒有作用距離(即完全靠物理接觸)。但是現在最好是用有作用距離的場來描述它,儘管那個距離很短。在1968年,電磁與弱相互作用統一了,它們是同一種力的兩個方面,現在叫電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在粒子的β衰變中最為明顯,在由氫生產重氫和氦的過程中(恆星熱核反應的能量來源)也很明顯。放射性碳定年法用的就是這樣的衰變,此時碳-14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成氮-14。它也可以造出輻射冷光,常見於超重氫照明;也造就了β伏這一應用領域(把β射線的電子當電流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弱相互作用 · 查看更多 »

弗兰克陨石坑

弗兰克陨石坑(Franck)是位于月球正面爱湾西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弗兰克(1882年-1964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弗兰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弗罗茨瓦夫

弗罗茨瓦夫(波兰语:Wrocław;德语:Breslau,中文譯為布雷斯勞、布列斯勞、洛克勞;捷克语:Vratislav;拉丁语:Wratislavia 或 Vratislavia),是波兰城市,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自1999年起是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该市人口约为637,075人(2016年),列波兰第四大城(次于华沙、克拉科夫和罗兹),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在波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弗罗茨瓦夫在其城市发展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一直是一个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兰、捷克、犹太等民族均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德语曾长期是占有优势地位的语言,该市的德语名称布雷斯勞(Breslau)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战以前该市曾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德国第六位,那時人口已达60多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领土调整和民族大迁徙中,该市是德国在战后失去的最大城市,原有的德国居民被迫西迁,而波兰东部因為割让给苏联,大批波蘭人湧入這座城市導致弗罗茨瓦夫在人口构成上基本上成为一个纯粹的波兰城市,但由于保留下来的以及战后重建的大量普鲁士、奥地利乃至波希米亚风格的建筑,该市在波兰境内仍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城市。.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弗罗茨瓦夫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泽尔尼克

弗里茨·塞尔尼克(Frits Zernike,),荷兰物理学家,1953年因相襯顯微技術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弗里茨·泽尔尼克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霍伊尔

弗雷德·霍伊尔爵士,FRS(Sir Fred Hoyle,),生於英国英格蘭约克郡宾利,英国天体物理学家。他是最早將恆星核合成過程加以理論化的物理學者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弗雷德·霍伊尔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原姓氏为Joliot,),法国物理学家,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美国物理学家,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因为对中微子检测的贡献获199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 查看更多 »

弗朗克·韦尔切克

弗兰克·安东尼·维尔切克(Frank Anthony Wilczek,),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現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西屋科学奖获得者,大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期间,他和他的导师戴维·格娄斯发现了量子色动力学中的渐近自由,他们因此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粒子物理学和凝聚体物理学都有所建树。.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弗朗克·韦尔切克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恩格勒

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做出重要貢獻。 1964年,恩格勒和羅伯特·布繞特共同提出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另外還有兩個研究小組也在同年獨立地提出類似結果,一組為傑拉德·古拉尼、卡爾·哈庚、湯姆·基博爾,另一組為彼得·希格斯。六位物理學者分別發表的三篇論文, 在《物理評論快報》50周年慶祝文獻裏被公認為里程碑論文。 恩格勒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統計力學、量子場論、宇宙學、弦理論、超引力,並且作出貢獻。恩格勒、希格斯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共同獲得2013年阿斯图里亚斯亲王科學技術奖。 因為「次原子粒子質量的生成機制理論,促進了人類對這方面的理解,近來經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屬下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超環面儀器及緊湊緲子線圈探測器所發現基本粒子而獲得證實」,恩格勒、希格斯共同獲授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弗朗索瓦·恩格勒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立克,OM,FRS(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二人也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獲獎原因是「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克里克在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於美國加州。他的同事克里斯多福·科赫,曾感叹道:“他临死前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至死仍是一名科学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弗朗西斯·克里克 · 查看更多 »

休·波利策

休·波利策(Hugh Politzer,),出生于纽约,美国物理学家,200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休·波利策 · 查看更多 »

引力的熵力假说

引力的熵力假说是一种关于万有引力本质的理论假说,由荷兰弦理论家埃里克·韦尔兰德(Erik Verlinde)于2009年提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都对引力有了很好的阐述,但对其本质我们仍不了解。韦尔兰德的这一理论便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假说来描述引力的来源。目前这一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引力的熵力假说 · 查看更多 »

引力波天文学

引力波天文学(Gravitational-wave astronomy)是观测天文学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基础是广义相对论中引力的辐射理论在各类相对论性天体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传统天文学主要是使用电磁波來觀測各種天體系統,而引力波天文学則是通过引力波来观测发出引力辐射的天体系统。由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相比强度十分微弱,引力波的直接观测需要利用到當今最高端科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於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隔年他又在理论上预言引力波的存在。然而,在之後一世紀時間,引力波都未能在实验上直接被检测到。間接的觀測最早是1974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发现的脉冲双星,PSR 1913+16,其軌道的演化遵守引力波理論的預測,兩人因此榮獲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又觀測到很多其它脈衝雙星,它們的軌道的演化都符合引力波理論的預測。 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於華盛頓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宣布人類對於重力波的首個直接探測結果。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來源於雙黑洞併合。兩個黑洞分別估計為29及36倍太陽質量,這次探測為物理學家史上首次由地面直接成功探測重力波。同年6月15日,LIGO團隊宣布,第二次直接探測到重力波。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也來源於雙黑洞併合。兩個黑洞分別估計為14.2及7.8倍太陽質量,之後,又陸續確認探測到多次重力波事件。巴里·巴里什,莱纳·魏斯及基普·索恩因领导此项工作而荣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引力波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引力波探测器

引力波探测器(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是引力波天文学中用于探测引力波的装置。重力波是加速中的質量在時空中所產生的漣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16年首次提出引力波的概念。通過探測重力波,可以對廣義相對論進行實驗驗證。常用的探測器有棒状探测器和激光干涉儀等,這些探測器的主要運作原理是測量重力波通過時對兩個相隔遙遠位置之間距離的影響。1960年代起,多個重力波探測器陸續被建造與啟用,並在探測器靈敏度上有不斷的進步。現今,這些探測器已具備探測銀河系以內與以外的重力波源的功能,是重力波天文學的主要探測工具。 有一些實驗已經給出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例如,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的軌道衰減符合廣義相對論預測的因引力波發射而導致的能量減損。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因這項研究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6年,LIGO科學團隊與VIRGO團隊共同宣布,在2015年9月14日测量到在距离地球13亿光年处的两个黑洞合并所發射出的引力波信号。之後,又陸續探測到多次重力波事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引力波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低温物理学

低溫物理學 (Cryogenics),又稱低溫學,是物理學的分支,主要研究物質在低溫狀況下的物理性質的科學,有時也包括低溫下獲得的生成物和它的測量技術。而低溫物理學中的低溫定義為−150 °C(−238 °F,即123K)以下的溫度。 19世紀,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在一次實驗中偶然液化了氯氣,由此,他認為一切氣體在低溫高壓的情況下都可以被液化。到了19世紀40年代,法拉第本人已經成功液化了當時大多數已知的氣體,只有氧氣、氮氣、氫氣、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甲烷六種氣體無法液化,而且創出當時的最低溫度( -110 °C, 163K)。隨後,低溫設備不斷被完善,逐級降溫和定壓氣體膨脹方法開始廣泛應用。1898年英國物理學家杜瓦成功液化了氫氣,標誌著這六種氣體都夠能被液化。1895年,英國化學家從礦石中分離出更難液化的氣體——氦氣。直至1908年,才成功被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將其液化,同時令低溫記錄創下新低( -269 °C, 4K)。之後,昂內斯獲得19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昂內斯意外發現以( -268.8 °C, 4.2K)的液氦冷卻汞時,電阻突然驟降到接近零歐姆(0Ω),此現象即為超導現象。隨後,他又發現在低溫下鉛、錫也和汞一樣具有相似的超導特性。超導效應的發展前景可觀,如果能使超導材料在室溫下應用,將能大大提高輸電的效能,延長材料使用的壽命,降低熱損耗。近年,物理學家正不斷尋找超導轉變溫度(Tc)更高的超導材料。目前,高溫超導體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學中最熱門的研究領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低温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佐藤勝彥 (物理學家)

佐藤勝彥(,),日本天體物理學家,專長宇宙學,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現任主持人、明星大學客座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功勞者。 佐藤教授於1981年發表提倡宇宙暴脹的論文,因而知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佐藤勝彥 (物理學家) · 查看更多 »

佩尔-奥洛夫·勒夫丁

佩尔-奥洛夫·勒夫丁 (Per-Olov Löwdin)() 是瑞典物理学家,在乌普萨拉大学从1960年至1983年是教授,同时是佛罗里达大学的教授直到1993年。 勒夫丁在1969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成员,并且从1972年到1984年他是该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成员。他是和的创始人。他是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的创始成员。.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佩尔-奥洛夫·勒夫丁 · 查看更多 »

彭宁离子阱

彭宁离子阱是一个可以储存带电粒子的装置,它使用均匀轴向磁场和不均匀四极电场束缚离子。特别适合于精确测量离子和稳定的亚原子粒子的特性。为了测量电子磁矩,人们利用这种装置制造并研究了Geonium原子。根据最新进展,通过捕获量子比特,彭宁离子阱有希望实现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处理。彭宁离子阱被全球各大实验室广泛采用。比如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反质子的储存就是使用的这种方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彭宁离子阱 · 查看更多 »

彼得·塞曼

彼得·塞曼(Pieter Zeeman,,),荷兰物理学家。1885年进入莱顿大学在亨德里克·洛伦兹和海克·卡末林·昂內斯的指导下学习物理,1893年取得博士学位。1896年塞曼发现了原子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现象,被命名为塞曼效应。随后,洛伦兹在理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二人因此被授予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彼得·塞曼 · 查看更多 »

彼得·希格斯

彼得·威爾·希格斯,CH,FRS,FRSE(Peter Ware Higgs,),英國理論物理學家,愛丁堡大學榮譽退休教授Griggs, Jessica.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彼得·希格斯 · 查看更多 »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 · 查看更多 »

彼得·格林贝格

彼得·安德烈亚斯·格林贝格(Peter Andreas Grünberg,),德国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固態物理学,因发现巨磁阻效應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彼得·格林贝格 · 查看更多 »

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是一个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基金,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科技发展并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何梁何利基金 · 查看更多 »

御宅族

御宅族(/)是一个源於日本的用語(原指「達人」之意),用以代指熱衷於某些事物人群,特别是動畫和漫畫。中森明夫於《漫画ブリッコ》上連載的《御宅的研究》(「おたく」の研究)專欄中,初次正式的使用這個名詞來稱呼這個族群。「御宅族」此一用詞在某些用法中會帶含貶義,因為大眾對此一族群帶有刻板印象,以及宮崎勤所犯下的杀人事件。然而根據一項發表於2013年的研究,「御宅族」此用語已較少用作貶義詞,且愈見多人自稱為御宅族。 御宅亞文化是許多動漫畫作品、紀錄片,以及學術研究的中心主題。御宅亞文化始於20世紀80年代,並因社會心理的變化、較有利於培育御宅族的日本教育,以及不出外工作現象盛行而起。亞文化的誕生與動漫市場的爆發時間吻合——該時間點位於御宅亞文化分支为Comic Market以前,像機動戰士GUNDAM般的作品發行以後。御宅族的定義隨後變得更为複雜,並出現了不同的子分類。野村综合研究所於2005年將御宅族分為12个組别,並以此估計每個組别的規模和市場影響。其他機構則進一步把御宅族細分,或只專注於某一个组别。這些出版物以所熱衷的事物來把御宅族分類,包括動畫、漫畫、相機、汽車、偶像,以及電子產品。御宅族的經濟影響更估計高達2兆日元(180億美元)。.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御宅族 · 查看更多 »

微中子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以测量中微子的流量为主要手段,研究天体物理过程。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爆发等过程都会发出大量的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种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与普通物质的反应截面很小,平均自由程很长,给探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太阳中微子是在太阳内部核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在地球附近具有很高的流量。因为中微子与物质的弱相互作用,中微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观察那些光学望远镜无法接触的过程。 中微子天文学领域仍然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 唯一证实地球之外来源至今为止仅有太阳和超新星SN 1987A。.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微中子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微电子学

微电子学(Microelectronics)是研究在固体(主要是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化电路,子系统及系统的电子学分支。微电子学作为电子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电子或离子在固体材料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并利用它实现信号处理功能的学科。微电子学是以实现电路和系统的集成为目的的。微电子学中实现的电路和系统又成为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是微小化的;在微电子学中的空间尺寸通常是以微米(μm,1μm.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微电子学 · 查看更多 »

德島大學

德岛大学(;英語譯名:The University of Tokushima),是一所位於德岛县的日本国立大学。1949年由德岛师范学校,德岛青年师范学校,德岛医科大学,德岛医学专门学校,德岛高等学校,德岛工业专门学校合并而成。 德島大學校友涵蓋1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德島大學 · 查看更多 »

德州仪器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 TI,)是一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跨国公司,以开发、制造、销售半导体和计算器技术闻名于世,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与模拟电路方面的研究、制造和销售。它在25个国家有制造、设计或者销售机构。德州仪器是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制造商,仅次于英特尔,三星;是行動電話的第二大芯片供应商,仅次于高通;同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大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模拟半导体元件的制造商,其产品还包括计算器、微控制器以及多核处理器。德州仪器居世界半导体公司20强。 德州仪器于1951年建立。它由地球物理业务公司(Geophysical Service Incorporated, GSI)整组而产生。这家公司最初生产地震工业和国防电子的相关设备。TI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研究晶体管,同时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硅晶体管。1954年,TI研发制造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58年,在TI中新研究实验室工作的Jack Kilby发明了集成电路。1961年,TI为美国空军制造了第一台集成电路电脑。50年代末期,TI开始研究红外线技术,随后TI涉足制造导弹和炸弹的雷达系统,导航和控制系统。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计算器由TI于1967年发明。 20世纪70、80年代公司业务集中于家用电子产品,如数字钟表、电子手表、便携式计算器、家用电脑以及各种传感器。1997年公司将其国防业务出售给了美国雷神公司。2007年,德州仪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道德企业之一。 2011年收购美國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之后,TI拥有由约45000种模拟电路产品及客户设计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这使TI成为世界上最大模拟电路元器件生产厂商。2011年TI在财富500强中位列第175名。TI旗下业务有两个主要分支:半导体(SC)和教育技术(ET),其中半导体业务创造了公司收益的约96%。.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德州仪器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物理学会

德国物理学会(德语:Deutsche 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缩写DPG)是一家国际性的物理学者专业协会,总部位于德国巴特洪内夫(Bad Honnef,波恩附近),是一家非盈利性的协会。德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845年,目前有会员约62000人(2012年6月),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和最大的物理专业学会。 德国物理学会每年举办一届年会和在不同的城市举行多次春季会议,介绍和讨论研究的新成果,也举办当今物理领域热门课题的通俗公开讲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德国物理学会 · 查看更多 »

保罗·狄拉克

保羅·埃德里安·莫里斯·狄拉克,OM,FRS(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英国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曾經主持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並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度過他人生的最後十四個年頭。 狄拉克在物理學上有諸多開創性的貢獻。他統合了維爾納·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埃爾溫·薛定谔的波動力學,發展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數學架構。他給出的狄拉克方程式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為,解釋了粒子的自旋,並且首先預測了反粒子的存在。而他在路徑積分和二次量子化也扮演了的先驅者的角色,為後來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此外,他將拓扑的概念引入物理學,提出了磁單極的理論。 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薛丁格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當時史上最年輕獲獎的理論物理學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保罗·狄拉克 · 查看更多 »

心灵捕手

是一部由格斯·范·桑特於1997年導演的電影,故事发生地是麻省的波士頓,主要在多伦多取景拍摄。故事圍繞在年輕人威爾·杭汀(Will Hunting),一個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清潔工,卻在高級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的叛逆天才。在教授西恩·麥奎爾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 本片在當年的奧斯卡入圍了9個獎項,演員麥特·戴蒙聯合班·艾佛列克及羅賓·威廉斯也在當年分別獲得了最佳編劇獎和最佳男配角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心灵捕手 · 查看更多 »

俄勒冈州

俄勒冈州(State of Oregon)是美国的一个州,位于美国西北的太平洋沿岸,西临太平洋、北接华盛顿州、东面是爱德荷州、南面是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2012年人口3,899,353。州别称:海狸州,邮编代号OR。本州的行政區劃,共管轄36個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俄勒冈州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大百科全書

《俄羅斯大百科全書》(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縮寫:БРЭ;拉丁化:Bol'shaya rossiyskaya enciklopediya),2004年出版的30冊套裝俄羅斯文百科全書,由80名俄羅斯科學院成員編寫,主編是俄羅斯科學院主席尤里·奧西波夫,其中2名成員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若雷斯·阿爾費羅夫、維塔利·金兹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俄羅斯大百科全書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教育

俄羅斯教育由教育與科學部管理,是一種高度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制度。地方政府在俄羅斯教育系統中只扮演著上級命令傳達者的角色。根據2013年的統計資料,俄羅斯聯邦的教育支出僅佔GDP的3.8%,雖然已比2005年的2.7%增長不少,但仍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5.2%。 在1990以前的蘇聯時代,俄羅斯的義務教育為期十年。蘇聯解體後,新成立的俄羅斯聯邦隨即將義務教育年限改為11年。在俄羅斯,就讀公立中學是免費的;同時,就讀大學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免費的,甚至有許多學生在就讀大學時還能拿到相當於薪水的報酬。在教育的各階段中,男性和女性學生的總比例都大致各半Education for all by 2015, p. 82 and underlying data tables。 根據201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俄羅斯的識字率為 99.7% (男性99.7%, 女性99.6%)。根據2016年OECD的預估,53.48%的俄羅斯成人(25至64歲)擁有大學文憑,是世界第二高。47.7%的成人擁有中學文憑(完整11年教育),26.5% 擁有初中文憑(9年教育),只有8.1%的成人最高學歷為小學(4年以上)。 俄羅斯教育行政制度可分為聯邦與地方,其實施,各級教育組織的職權如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俄羅斯教育 · 查看更多 »

土浦市

土浦市()是位於茨城縣南部的一市。毎年10月都會在此舉行土浦全國花火競技大會。因與築波研究學園都市鄰接被指定為業務核都市。.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土浦市 · 查看更多 »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是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和圣路易斯县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赞助捐赠总金额一直排名全美国前十名,大学捐款超过60亿美元,是全美最富有的大学之一。 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22名。现任校监博士从1995年开始领导学校,他也是全美最高薪的大学校长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 查看更多 »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济学奖外,其他五个奖项都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这五个奖项也就都是由诺贝尔基金会进行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銀行于1968年设立,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奖都是由独立的委员会颁发,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瑞典学院颁奖文学奖,卡罗琳学院颁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奖和平奖。每位获奖者都将获得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首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拿到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2008年,获奖者的奖金数额为一千万瑞典克朗。除和平奖是在奥斯陆颁发外,另外五个奖都是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仪式上颁发,颁奖日期为每年的12月10日,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 截至2015年,共有23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根据该校定义,这些人可以包括其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学校的教师。曾于1945至1953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阿瑟·康普顿于192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与该校相关的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八位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分享了四座奖项,分别是:约瑟夫·厄尔兰格和赫伯特·斯潘塞·加塞一起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卡尔·斐迪南·科里与夫人格蒂·科里一起赢得了194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阿瑟·科恩伯格和塞韦罗·奥乔亚一起获得了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还有丹尼尔·那森斯和乔治·斯内尔一起赢得了198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有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共有17位赢得的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超过其他所有奖项的总和。除丹尼尔·那森斯是在这所学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威廉·莫尔纳尔在该校获本科学位外,其他所有的获奖者都是或曾经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师。.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化学家列表

这是一个知名化学家列表: (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中国化学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北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最初成立於1926年,為清華大學早期設立的院系之一。1955年國立清華大學於台灣新竹市復校後,1965年恢復物理系大學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 · 查看更多 »

國立清華大學校友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國立清華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國立成功大學校友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國立成功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國道41號

起點標識 國道41號是日本的一般國道,由愛知縣名古屋市至富山縣富山市。通稱為路線編號的讀音「Yon-ichi」「Shippin」。 此國道於岐阜縣美濃加茂市以北路段大概與高山本線路徑一致,吉城郡古川町(現飛驒市) - 婦負郡細入村(現富山市)區間則穿越數河山經吉城郡神岡町(現飛驒市)通向「越中東街道」。 北為觀光、南為產業,富山方向於假日、名古屋方向之雙線區間於平日、假日皆很繁忙。近頃因為名古屋高速道路、東海北陸自動車道的通車而稍為緩和。 由於其穿越的縣市(主要是高山市、飛驒市、富山市)也是許多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的出生地、居住地或工作場所,因此在日本有「諾貝爾街道」的別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國道41號 · 查看更多 »

利华休姆奖章

利华休姆奖章(Leverhulme Medal)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奖项,每三年颁发一次,旨在奖励“为纯粹或应用化学或工程,包括化学工程领域做出杰出的重要贡献”者。 它创建于1960年,由利华休姆信托基金捐赠,以纪念皇家学会成立300周年,其奖金为2000英镑。不像其他的皇家学会奖章如皇家奖章,利华休姆奖章从未向同一个人多次授奖。 在20位获奖者中,英国公民有19位;唯一的非英国获奖者是印度人曼·莫汉·夏尔马,他于1996年获奖,为他在工业过程多相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的工作。两位利华休姆奖章得主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奖章得主阿彻·约翰·波特·马丁,1952年获诺贝尔奖 ;1960年奖章得主西里尔·欣谢尔伍德,1956年获诺贝尔奖。一位利华休姆奖章得主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13年奖章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201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安妮·内维尔于2016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女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利华休姆奖章 · 查看更多 »

利奥·雷恩沃特

利奥·雷恩沃特(Leo Rainwater,1917年12月9日爱达荷州 - 1986年5月31日),美国物理学家,1975年,因為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繫,並且根據這種聯繫發展了有關原子核結構的理論,與奥格·玻尔、本·莫特森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利奥·雷恩沃特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Deutsche Akademie der Naturforscher Leopoldina),是德國的國家科學院。利奥波第那科学院总部现位于哈勒。 德国一直未有全国性的科学院,直至2007年11月,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升格为德国国家级科学院。利奥波第那科学院成立于1652年,是世界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学术机构〈研究中心〉。.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利奥波第那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利奧·西拉德

利奧·西拉德(Szilárd Leó,),匈牙利─美國物理學家和發明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利奧·西拉德 · 查看更多 »

利昂娜·伍兹

利昂娜·伍兹(Leona Woods,),亦称利昂娜·伍兹·马歇尔和利昂娜·伍兹·马歇尔·利比(Leona Woods Marshall Libby),美国物理学家,曾协助建立人类史上首个核反应堆与首枚原子弹。 早在23岁,伍兹就参与了世界上首个核反应堆Chicago Pile-1的建设,她是导师费米领导的项目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此外,伍兹在建立和使用实验所需的盖革计数器上起到关键作用。反应堆成功运转并达到自持状态时,她也是唯一在场的女性。曼哈顿计划中,她与费米合作;同时,她曾与第一任丈夫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一同解决了汉福德区钚生产厂氙中毒的问题,并负责监督钚生产反应炉的建造和运行。 战后,她加入恩里科·费米研究所,随后先后供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和纽约大学,并于1962年成为纽约大学教授。她的研究方向包括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1966年,她与马歇尔离婚,转而与诺贝尔奖得主威拉得·利比结为伉俪。此外,她还是科罗拉多大学的教授和兰德公司的职员。晚年,她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明了一种利用树木年轮中同位素比例来研究气候变化的方法。同时,她强烈支持用食品輻照作为消灭有害细菌的手段。.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利昂娜·伍兹 · 查看更多 »

利昂·库珀

利昂·库珀(Leon Cooper,1930年2月28日纽约),美国物理学家,布朗大學物理系教授。1972年,因為與約翰·巴丁、约翰·施里弗聯合創立了超導微觀理論,即常說的BCS理論,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利昂·库珀 · 查看更多 »

利昂·萊德曼

利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美国物理学家,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利昂·萊德曼 · 查看更多 »

别列津斯基-科斯特利茨-索利斯相变

别列津斯基-科斯特利茨-索利斯相變(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transition,又稱BKT相變、科斯特利茨-索利斯相變及KT相變)是二維(2D)中的一种相變。它是指超过某一臨界溫度时,系统中的渦旋-反渦旋束縛態融化成为不成對的涡旋和反涡旋的相變。這種相變是以凝聚態物理學家、约翰·科斯特利茨和戴維·索利斯命名的。BKT相變在凝聚態物理學中多個可用XY模型作近似的系統中出現,例如約瑟夫森接面陣列和薄無序超導顆粒膜。這個詞最近還被研究二維超導絕緣體相變的社群應用,用於把庫珀對釘在絕緣區,能夠這樣做是因為超导中的这一相变与BKT相變有相似的地方。 對這種相變的研究使得索利斯和科斯特利茨於2016年與鄧肯·霍爾丹一同獲授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别列津斯基-科斯特利茨-索利斯相变 · 查看更多 »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Fract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簡稱FQHE)是一種物理現象,指的是二維電子氣體的霍爾傳導率在e^2/h分數值時會出現準確量子化的平線區。它是一種集體態的特性,在這種集體態裡,電子把磁通量線束縛在一起,形成新的準粒子、有着基本電荷的新激發態,並且有可能出現分數統計。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因着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與解釋而授予羅伯特·勞夫林、霍斯特·施特默和崔琦三人 。然而,勞夫林的解釋只是一個唯象性的猜測,而且只適用於 \nu.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 查看更多 »

喬治·茨威格

喬治·茨威格(George Zweig,),美國物理學家及神經生物學家,因與默里·蓋爾曼分別提出夸克模型而聞名。茨威格生於俄羅斯莫斯科一猶太家庭,原本要在理查德·費曼的指導下成為粒子物理學家,但後來轉往研究神經生物學。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及麻省理工學院任職科學研究員,但於2004年轉投金融行業。.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喬治·茨威格 · 查看更多 »

命運石之門

| | | 《命運石之門》(原名:)是5pb.所製作的一款视觉小说遊戲,於2009年10月15日發行。这部作品是继《CHAOS;HEAD》之后,5pb.与Nitro+合作企划的“妄想科學ADV系列”冒险游戏(ADV)的第二作:假想科学ADV。《Steins;Gate》的「Steins」(命運石)一詞取自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Einstein,アインシュタイン),故事中也涉及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的物理学要素。 本作在日本發售電腦遊戲前就已經有動畫化的消息。Windows版本於2010年8月26日發售。動畫於2011年4月5日開始首播,於首播第24話(2011年9月13日)完畢後,公佈製作《劇場版 Steins;Gate》的消息。2015年3月宣布製作關於β世界線故事的新作,名為《Steins;Gate 0》,且於同期宣布動畫化。發售日期為2015年12月10日。同年7月,為配合遊戲《Steins;Gate 0》,東京都會電視台重播《命運石之門》動畫,但第23話的內容卻與原版有相當大的分歧,同時原本預計播放第24話的時段將會改播特別節目,內容是《命運石之門0》的宣傳以及改編版23集的幕後花絮。.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命運石之門 · 查看更多 »

和平饭店 (上海)

和平饭店()是位于上海南京东路与外滩路口的一家饭店,其有南楼和北楼两栋历史建筑组成。饭店在1956年开业,接替原先已停业的华懋饭店继续使用沙逊大厦,即北楼。1965年原汇中饭店并入和平饭店,即南楼,地址分别为南京东路20号和23号。1965年至2010年之间,两座建筑共同作为“和平饭店”经营。1991年到1994年,和平饭店连续4个年度被评为“世界最著名饭店”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并至今仍是中国唯一一家被评为世界著名饭店的酒店。 2007年至2010年,两家饭店都经历整修和重组,2010年北楼的原华懋饭店作为加拿大旗下“上海和平饭店”恢复营业,南楼原汇中饭店改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主要对艺术家开放。目前,上海和平饭店共有270间客房,包括39间套房。而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则在二和三楼有18间客房,在四楼有7间套房。 上海和平饭店的九国特色套房为其一特色,这九间套房每个房间的建筑风格都来自9个不同国家。此外,和平飯店老年爵士酒吧也是上海最负盛名的爵士乐队之一,成立于1980年,由7名年纪超过75岁的老人组织,每晚都会演奏三、四十年代欧美爵士流行曲。.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和平饭店 (上海) · 查看更多 »

和田昭允

和田昭允(,),日本生物物理學家。現任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常任顧問(supervisor)。 和田教授出身華族,是當代DNA計畫的早期推動者。其恩師與學長當中,有3人是諾貝爾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和田昭允 · 查看更多 »

傳染病歷史

傳染病歷史记述在世界历史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的传染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傳染病歷史 · 查看更多 »

傑克·基爾比

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美国物理学家,積體電路的两位發明人之一(另一位是罗伯特·诺伊斯),德州仪器的工程師,其於1958年發明積體電路,JK正反器即以其名字命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傑克·基爾比 · 查看更多 »

傑拉德·古拉尼

傑拉德·古拉尼 (Gerald Guralnik,),美国物理学家,布朗大學物理系「校長」教授,美國物理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員,艾爾弗·斯隆基金研究員。 這是布朗大學現任校長Thomas J. Tisch 於2010年5月28日特別捐款設立的教授席位,取名為「校長」教授。這些席位可以用來聘請傑出學者在其專精領域做研究貢獻,不需要顧慮到油米材鹽等等日常問題。 1964年,古拉尼與卡爾·哈庚、湯姆·基博爾共同提出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另外還有兩個研究小組也在同年獨立地提出類似結果,一組為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羅伯特·布繞特,另一組為彼得·希格斯。六位物理學者分別發表的三篇論文,在《物理評論快報》50周年慶祝文獻裏被公認為里程碑論文。2010年,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理論粒子物理學櫻井獎給他們,因為他們「詳細闡述,在四維相對論性規範場論裏,自發對稱性破缺的性質與向量玻色子質量的持續守恆生成。」 2014年,古拉尼因心臟病發作離世,享壽77歲。.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傑拉德·古拉尼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实验室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实验室(CBS Laboratories或CBS Labs),后来改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科技中心(CBS Technology Center),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科技研发组织。实验室创造的革新包括许多应用于广播、工业和消费者之上的创造性技术。.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每年頒發一次,分別授予在化學、物理學、文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和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每個獎都是由獨立的委員會頒發,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獎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獎,瑞典學院頒獎文學獎,卡羅琳學院頒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獎和平獎。 截至2017年,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共有83位諾貝爾獎得主與該校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根據該校的官方定義,這些人包括該校的畢業生、教師(包括兼職教師)、研究人員和行政人員。19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時任美國總統狄奧多·羅斯福曾在哥倫比亞法學院就讀,也是與該校相關的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有13位哥倫比亞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分享了六座獎項,他們分別是:波利卡普·庫施與威利斯·蘭姆共同獲得195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茲與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共同獲得195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奧格·波耳與利奧·雷恩沃特共同獲得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利昂·萊德曼、梅爾文·施瓦茨與傑克·施泰因貝格爾共同獲得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理察·阿克塞爾與琳達·巴克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27位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數量上超過任何其他獎項;1976年,該校有四人獲得了三項不同的諾貝爾獎,為歷年最多。.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哈尔科夫大学

哈尔科夫大学,全名卡拉津哈尔科夫国立大学(乌克兰语:Харків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імені В. Н. Каразіна)--东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学校于1805年1月29日开始正式招生,它是当时小俄罗斯和当今乌克兰境内最早建立的大学(利沃夫大学在1817年才达到综合大学的规模),也是俄罗斯沙皇敕造的五所大学之一,其它的四所大学分别是:维尔纽斯大学、塔尔图大学,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哈尔科夫大学 · 查看更多 »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缩写为CfA)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劍橋,由哈佛大学天文台和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组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 查看更多 »

哈罗德·巴洛

哈罗德·巴洛(Harold Barlow,),全名哈罗德·埃弗拉德·蒙蒂格尔·巴洛(Harold Everard Monteagle Barlow),英国电气工程师,高锟的导师。.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哈罗德·巴洛 · 查看更多 »

哈雷-维滕贝格大学

哈雷-維騰貝格馬丁路德大學(德文: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MLU)是德国一所国立的研究型大学,位于哈雷和维滕贝格。它是一所於1817年由兩所大學合併的德國大學。其中較舊的一所Leucorea大學在1502年於維滕貝格建立,較新的一所則於1694年於哈雷建立。 哈勒大学、哈雷大学、哈雷-维腾贝格大学、马丁路德大学均是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的中文译名。 今日的名字“馬丁路德·哈雷威騰貝格大學”,則於1933年11月10日訂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哈雷-维滕贝格大学 · 查看更多 »

哈拉尔德·弗里奇

哈拉尔德·弗里奇(Harald Fritzsch,),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和科普作家,研究基本粒子,是量子色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夸克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哈拉尔德·弗里奇 · 查看更多 »

唐獎

唐獎(Tang Prize),由臺灣企業家尹衍樑個人效法諾貝爾獎精神捐助成立,發揚盛唐精神。設置四大獎項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每兩年一屆,首屆獲獎名單於2014年6月18日(唐朝開國日為6月18日)公布,首屆頒獎典禮於2014年9月18日在國立國父紀念館舉行。獎金為新臺幣5千萬元,当时约合165万美元,曾是全球獎金最高的學術獎。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啟惠認為唐獎是臺灣第一座真正的國際級大獎,臺灣主流媒體則以「東方諾貝爾獎」期許目標來報導此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唐獎 · 查看更多 »

唐纳德·格拉泽

唐纳德·格拉泽(Donald Arthur Glaser,全称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物理学家,1960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出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1950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和数学博士学位。他提出了气泡室理论,因此获得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转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NA。1980年代,转向神经生物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唐纳德·格拉泽 · 查看更多 »

内维尔·莫特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爵士,CH,FRS(Sir Nevill Francis Mott,),英国物理学家,1977年,因為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與菲利普·安德森、約翰·凡扶累克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内维尔·莫特 · 查看更多 »

凡偉稱電荷不存在事件

凡伟(),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宣威市东山镇人,农民家庭出身,从事广告方面工作,头条号“青年传媒”(全称「青年全媒体传媒」)运营者,是一名爱好物理学的民间科学家,因在2017年宣称电荷不存在而闻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凡偉稱電荷不存在事件 · 查看更多 »

凯·西格巴恩

凯·曼内·伯耶·西格巴恩(瑞典语:Kai Manne Börje Siegbahn,)是瑞典物理学家及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之一。他的父亲曼内·西格巴恩曾获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凱·西格巴恩出生於隆德,1944年於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博士學位,1951年至1954年於皇家工學院任教授,1954年轉到乌普萨拉大学任實驗物理學教授至1984年。1981年他與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及阿瑟·伦纳德·肖洛因為在光譜學(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凯·西格巴恩 · 查看更多 »

凱斯西儲大學

凯斯西储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是美國的一所研究型私立大學,位於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市。該校是由凱斯理工學院(由慈善家倫納德·凱斯創立於1880年)及西方儲備大學(在1826年由康乃狄克西部儲備區創立)於1967年合併而成。历史上著名的证明光速不变性的邁克爾遜-莫雷实验,就是1887年在这里进行的。而邁克爾遜也成為第一個贏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美國人。 在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學是第一學府也是最大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它提供文理、工程、法律、管理、醫科、牙科、護理及社會科學的教學與學術研究。 該校已有16名校友及教授獲諾貝爾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凱斯西儲大學 · 查看更多 »

全息摄影

全像術(Holography),又稱--,是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而物体反射或者透射的光线可以通过记录胶片完全重建,仿佛物体就在那里一样。通过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观察照片,可以看到被拍摄的物体的不同的角度,因此记录得到的像可以使人产生立体视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全息摄影 · 查看更多 »

公費留考

公費留考是『公費留學考試』的簡稱。在中國,從清朝起公費留學是政府作為學習外國文化的一個國家策略,從此不斷有規劃政府經費支持學生出國求學,以便日後回國,提升國內的技術及知識。從過去100年間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大事觀之,「留學」處在一個很靠前的位置上,一部留學史實際上是中國社會變革、時局演化的投影,並由此影響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公費留考錄取者們可說是肩負著振興國家的重任。在台灣,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後繼續維持這種制度,持續獎勵優秀學生出國留學。以下就公費留考制度的起源與演變做個介紹.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公費留考 · 查看更多 »

光子

| mean_lifetime.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光子 · 查看更多 »

光導纖維

光導纖維(Optical fiber),簡稱光纖,是一種由玻璃或塑料製成的纖維,利用光在這些纖維中以全反射原理傳輸的光傳導工具。微細的光纖封裝在塑料護套中,使得它能夠彎曲而不至於斷裂。通常光纖的一端的發射裝置使用發光二極體或一束激光將光脈衝傳送至光纖中,光纖的另一端的接收裝置使用光敏元件檢測脈衝。包含光纖的线缆称为光缆。由於信息在光導纖維的傳輸損失比電在電線傳導的損耗低得多,更因為主要生產原料是硅,蘊藏量極大,較易開採,所以價格很便宜,促使光纖被用作長距離的信息傳遞媒介。隨著光纖的價格進一步降低,光纖也被用於醫療和娛樂的用途。 光纖主要分為兩類,與。前者的折射率是漸變的,而後者的折射率是突變的。另外還分為單模光纖及多模光纖。近年來,又有新的光子晶體光纖問世。 光导纤维是双重构造,核心部分是高折射率玻璃,表层部分是低折射率的玻璃或塑料,光在核心部分傳輸,并在表层交界处不断进行全反射,沿“之”字形向前傳輸。这种纤维比头发稍粗,这样细的纤维要有折射率截然不同的双重结构分布,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技术。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创造了内附着法、MCVD法、VAD法等等,制成了超高纯石英玻璃,特制成的光导纤维傳輸光的效率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现在较好的光导纤维,其光傳輸損失每公里只有零点二分贝;也就是说传播一公里后只損4.5%。.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光導纖維 · 查看更多 »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是指光束照射物体时會使其發射出電子的物理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稱為「光電子」。 1887年,德國物理學者海因里希·赫茲發現,紫外線照射到金屬電極上,可以幫助產生電火花。(On an effect of ultra-violet light upon the electric discharge)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論文《关于光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給出了光電效應實驗數據的理论解釋。愛因斯坦主張,光的能量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負載於離散的光量子(光子),而這光子的能量和其所組成的光的頻率有關。這个突破性的理論不但能够解释光电效应,也推动了量子力學的诞生。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愛因斯坦獲頒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研究光電效應的过程中,物理學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除了光電效應以外,在其它現象裏,光子束也會影響電子的運動,包括光電導效應、光伏效應、光電化學效應(photoelectrochemical effect)。 根據波粒二象性,光電效應也可以用波動概念來分析,完全不需用到光子概念。威利斯·蘭姆與馬蘭·斯考立(Marlan Scully)於1969年使用半經典方法證明光電效應,這方法將電子的行為量子化,又將光視為純粹經典電磁波,完全不考慮光是由光子組成的概念。.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光电效应 · 查看更多 »

克劳斯·冯·克利青

克劳斯·冯·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德国物理学家。 他因于1980年2月5日在格勒诺布尔高强度磁场实验室发现量子霍尔效应而获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克劳斯·冯·克利青 · 查看更多 »

克利福德·沙尔

克利福德·沙尔(Clifford Shull,),美国物理学家,199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克利福德·沙尔 · 查看更多 »

克莱德·科温

小克莱德·洛蘭·科温(Clyde Lorrain Cowan Jr,),美国物理学家,中微子的发现者之一。1956年,他与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等人共同发现了电中微子。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科温因为早逝而未在获奖名单中。 Category:美国物理学家 Category: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人物 Category:安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者 Category:喬治華盛頓大學教師 Category:美國陸軍航空軍軍官 Category: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克莱德·科温 · 查看更多 »

克林顿·戴维孙

柯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美国物理学家,曾在贝尔实验室長期工作。他與雷斯特·革末,在戴維森-革末實驗裏,共同合作發現電子繞射現象。因此,戴維森和喬治·湯姆森於 1937 年一起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湯姆森也在同時獨立地發現電子繞射現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克林顿·戴维孙 · 查看更多 »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Claude Cohen-Tannoudji,),法国物理学家、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1979年獲英國物理學會楊氏獎。由於「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與朱棣文和威廉·丹尼爾·菲利普斯一同獲得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默里·爱德华兹学院

剑桥大学默里·爱德华兹学院(Murray Edwards College, Cambridge) 是剑桥大学的一所女子学院。此学院成立时並没有捐款人,因此并未像其他学院般用捐款人名字命名,原名新学堂(New Hall,另譯紐霍學院)。在2008年6月,校友罗斯·爱德华兹和丈夫史蒂夫·爱德华兹向学院捐贈3000万英镑,成為學院的捐款人。學院为了纪念学院首任院长露斯瑪莉·默里以及捐款人爱德华兹夫婦,決定易名为默里·爱德华兹学院。.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剑桥大学默里·爱德华兹学院 · 查看更多 »

勞侖茲獎章

勞侖茲獎章(Lorentzmedaille,Lorentz Medal)是由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科學獎項。它成立於1925年亨德里克·洛倫茲獲得博士學位的50週年之際,每四年颁发一次。洛侖茲獎章頒發給對於理論物理學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儘管在過去也出現了一些實驗科學家得主。許多獲獎者後來也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勞侖茲獎章 · 查看更多 »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國際理論物理中心(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簡稱:ICTP),於1964年由巴基斯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阿卜杜勒·薩拉姆建立。 由義大利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运作,地點位於義大利的里雅斯特,距離市區約10公里。 ICTP是意大利物理学家Paolo Budinich倡导的里雅斯特国家和国际科学研究机构的里雅斯特系统的一部分。.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 查看更多 »

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网络

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网络(ICRANet),是一个旨在开展促进相对论天体物理和相关领域研究活动和发展的国际组织。它的成员包括四个国家和三所大学及研究中心。这些成员是亚美尼亚共和国、巴西联邦共和国、意大利共和国、梵蒂冈、亚利桑那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及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该国际组织总部坐落于意大利佩斯卡拉。 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网络总部位于意大利佩斯卡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网络 · 查看更多 »

四极离子阱

四极离子阱是一种使用交变电场来束缚带电粒子的离子阱,也称无线射频 (RF)阱或者保罗离子阱。沃尔夫冈·保罗发明了这种装置并因此分享了198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它一般用于质谱仪的一个组件或俘获离子量子计算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四极离子阱 · 查看更多 »

B2FH

B2FH理论是弗雷德·霍伊尔和伯比奇夫妇(傑佛瑞·伯比奇和玛格丽特·伯比奇)、威廉·福勒四人提出關於恆星核合成的一篇著名論文。該篇論文於1957年發表於期刊《现代物理评论》,是恆星物理學的指標性論文。該論文的正式標題為《Synthesis of the Elements in Stars》(恆星中的元素合成),但是該文章常以四人姓氏開頭字母簡稱為「B2FH」。 該篇論文全面性的概括和分析了幾個可能是自然界中元素合成的關鍵步驟和元素相對豐度,並且被認為是今日恆星核合成理論的由來。.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B2FH · 查看更多 »

BCS理论

BCS理论是解释常规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所以也常意译为超导的微观理论)。该理论以其发明者约翰·巴丁、利昂·库珀和约翰·施里弗的名字首字母命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BCS理论 · 查看更多 »

Belle實驗

貝爾實驗(Belle experiment)為世界上兩大B介子工廠之一,是一個國際合作的實驗計畫,使用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的KEKB加速器來進行CP對稱性破壞的研究。 貝爾實驗的名稱Belle由來,乃是因為此實驗的研究需要產生大量的B介子,而產生的來源是由電子(electron)與正電子(電子的鏡像反粒子,el)對撞生成的。 參與此實驗的研究團隊包含有來自17個國家,超過400位物理學家與技術人員所組成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Belle實驗 · 查看更多 »

CP破壞

CP破壞又稱CP不守恒,是物理学,尤其是粒子物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和定理。它说明在一个物理过程中所谓的CP对称被破坏了。在宇宙学中它对解释今天宇宙中物质的数量超过反物质的数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64年在CP破坏首先在中性K介子的衰变中被实验证实。1980年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为止对CP破壞的研究依然是一个在理论物理和试验物理中非常活跃的领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CP破壞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埃尔-吉勒·德热纳(Pierre-Gilles de Gennes,),法国物理学家,199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07年5月18日於奥赛逝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居里

埃爾·居里(Pierre Curie,),法國物理学家、化学家,曾經由於發現放射性元素鐳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皮埃尔·居里 · 查看更多 »

皇家工程科學院

皇家工程科學院(英语: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缩写:RAE)是英国的学术荣誉性机构,是英国工程学界的最高学会。被入选皇家工程科學院被视作是英国工程师的最高荣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皇家工程科學院 · 查看更多 »

皇家理工学院

皇家理工学院(Kungliga Tekniska högskolan,缩写为KTH)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世界百強頂尖名校之一,成立于1827年,为瑞典最大的工学院之一,也是欧洲顶尖的理工大学,校名原為工學院(Teknologiska Institutet),1877年起改為現名。瑞典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工程师都出自这所大学。该校除了位于斯德哥爾摩東城的主校区外,另外还有西斯塔、漢寧南、胡丁厄和南泰利耶幾个校区。自1827年,皇家理工学院便是歐洲培養創新與科技人才的主要中心之一,其理工科享譽歐洲甚至全世界。 皇家理工学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英國劍橋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日本東京大學等知名學府同列於Deans Forum成員。 根據2015-2016QS世界大學排名,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位列第92位。韦伯麦特里克斯网世界大学排名第84。它是一所著名的理工院校,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201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工程学科世界排名列第38位。其中,在2015-2016QS世界大学排名中,电子与电气工程世界排名第16位,机械工程世界排名第25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皇家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知覽町

知覽町()是位于鹿兒島縣薩摩半島南部中央的町,屬川邊郡。已於2007年12月1日與川邊郡川邊町、揖宿郡穎娃町合併為南九州市。.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知覽町 · 查看更多 »

石墨烯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種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只有一個碳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石墨烯一直被認為是假設性的結構,無法單獨穩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實驗中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而證實它可以單獨存在,兩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為由,共同獲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卻也是最堅硬的纳米材料,它幾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導熱系數高達5300 W/m·K,高於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溫下其電子遷移率超過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矽晶體(monocrystalline silicon)高,而電阻率只約10-6 Ω·cm,比銅或銀更低,為目前世上電阻率最小的材料 。因為它的電阻率極低,電子的移动速度極快,因此被期待可用來發展出更薄、導電速度更快的新一代電子元件或電晶體。由於石墨烯實質上是一種透明、良好的導體,也適合用來製造透明觸控螢幕、光板、甚至是太陽能電池。 石墨烯另一個特性,是能夠在常溫下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石墨烯 · 查看更多 »

玻尔模型

玻尔模型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关于氢原子结构的模型。玻尔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使用经典力学研究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和元素周期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玻尔模型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取得的重要成就,对原子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玻尔模型 · 查看更多 »

玻恩定則

克斯·玻恩 在量子力學裏,玻恩定則是一個基礎公設。,是因原本提出這定則的物理學者馬克斯·玻恩而命名。它給定對量子系統做測量得到某種結果的概率,它與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將概率的概念引入量子力學,因此使得量子力學展現出其獨特的非決定性質。物理學者做實驗尚未發現任何違背玻恩定則的量子行為。 物理學者試圖從其它假定推導出玻恩定律,但結果都不具強而有力的說服力。例如,有些物理學者聲稱從多世界詮釋可以推導出玻恩定律,但他們給出的導引被批評為循環論證。對於玻恩定則的形式給出數學線索,但並沒有對於其概率行為顯示出物理曙光。 倚賴系統與環境之間的量子纏結引起的(環境輔助不變性,environment-assisted invariance)來推導出玻恩定則。在這裡,環境扮演了促使概率出現的關鍵角色。這也意味著祖瑞克的方法只適用於開放系統。不論如何,這是一種充滿想像力的點子,很具有未來發展的潛能。.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玻恩定則 · 查看更多 »

王隽英

王隽英(),别号崆峒筱侠,山东海阳人。她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母亲。.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王隽英 · 查看更多 »

玛丽·居里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Curie,),通常稱為玛丽·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獲得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第一人(另一位為鲍林,獲得化學奖及和平奖)及唯一的女性,是唯一獲得二種不同科學類诺贝尔奖的人。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成为第一位凭自身成就入葬先贤祠的女性。 玛丽·居里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生于当时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波兰会议王国的华沙,即现在波兰的首都。她在华沙地下读书,并开始接受真正的科学训练。她在华沙生活至24岁,1891年追随姊姊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读书。她在巴黎取得学位并在毕业后留在巴黎从事科学研究。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可勒尔共同獲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是她造的词,她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釙(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肿瘤。她在巴黎和华沙各创办了一座居里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至今仍是重要的医学研究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创办了第一批战地放射中心。 雖然玛丽·居里是法國公民,人身在異國,但也从未忘记她的祖国波兰。她教女兒波蘭文,多次帶她們去波蘭。她以祖国波兰的名字命名她所发现的第一种元素釙。 第一次世界大战時期,瑪麗·居里利用她本人发明的流動式X光機協助外科醫生。1934年病逝於法國上薩瓦省療養院,享年66岁。.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玛丽·居里 · 查看更多 »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德裔美国物理学家。1963年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繼瑪麗·居里之後第二位拿到此獎的女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 查看更多 »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奖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奖(Maria Goeppert-Mayer Award)是由美国物理协会颁发的年度奖项,授予对物理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科学家。 该奖项于1986年首次颁发,以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的名字命名。格佩特-梅耶是继居里夫人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奖 · 查看更多 »

珀西·布里奇曼

西·布里奇曼(Percy Williams Bridgman,),美国物理学家,因他在高壓物理方面的貢獻,194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布里奇曼對科學方法及科學哲學的一些觀點有相當廣泛的著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珀西·布里奇曼 · 查看更多 »

理论物理学

论物理学(Theoretical physics)通过为现实世界建立数学模型来试图理解所有物理现象的运行机制。通过“物理理论”来条理化、解释、预言物理现象。 豐富的想像力、精湛的數學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這些都是成為理論物理學家需要培養的優良素質。例如,在十九世紀中期,物理大師詹姆斯·麥克斯韋覺得電磁學的理論雜亂無章、急需整合。尤其是其中許多理論都涉及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的概念。麥克斯韋對於這概念極為反對,他主張用場論來解釋。例如,磁鐵會在四周產生磁場,而磁場會施加磁場力於鐵粉,使得這些鐵粉依著磁場力的方向排列,形成一條條的磁場線;磁鐵並不是直接施加力量於鐵粉,而是經過磁場施加力量於鐵粉;麥克斯韋嘗試朝著這方向開闢一條思路。他想出的「分子渦流模型」,借用流體力學的一些數學框架,能夠解釋所有那時已知的電磁現象。更進一步,這模型還展示出一個嶄新的概念——電位移。由於這概念,他推理電磁場能夠以波動形式傳播於空間,他又計算出其波速恰巧等於光速。麥克斯韋斷定光波就是一種電磁波。從此,電學、磁學、光學被整合為一統的電磁學。.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理论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理查·爱德华·泰勒

查·爱德华·泰勒(Richard Edward Taylor,),加拿大-美国物理学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理查·爱德华·泰勒 · 查看更多 »

理查·泰勒

查·泰勒(Richard Taylor),可以指以下其中一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理查·泰勒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費曼

查德·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美國理论物理學家,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之一,纳米技术之父。由費曼提出或完善的费曼图、费曼规则(Feynman rules)和重整化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费曼个性十足,爱出风头,平易近人且喜爱搞怪,有很多逸闻流传于世。在1999年英國雜誌《》对全球130名領先物理學家的民意調查中,他被評為有史以來10位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費曼父母皆為立陶宛猶太人,來自白俄羅斯,然而費曼本人是無神論者。 费曼业余爱好广泛,如打邦哥鼓、破译玛雅文明的象形文字、研究如何撬開保险櫃的鎖及逛脱衣舞厅等。他自己搜罗了不少这类故事,整理成了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该书后來成为畅销大众读物。费曼是少数几个在大众心目中形象生动鲜活的前沿科学家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理查德·費曼 · 查看更多 »

磁流体力学

磁流体力学(英文:MHD, Magnetohydrodynamics、magnetofluiddynamics或hydromagnetics),是研究等离子体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其基本思想是在运动的导电流体中,磁场能够感应出电流。磁流体力学将等离子体作为连续介质处理,要求其特征尺度远远大于粒子的平均自由程、特征时间远远大于粒子的平均碰撞时间,不需考虑单个粒子的运动。由于磁流体力学只关心流体元的平均效果,因此是一种近似描述的方法,能够解释等离子体中的大多数现象,广泛应用于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研究。更精确的描述方法是考虑粒子速度分布函数的动理学理论。磁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是流体力学中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电动力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磁流体力学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汉尼斯·阿尔文创立的,阿尔文因此获得197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磁流体力学 · 查看更多 »

科学领域中的女性

女性從很早開就就在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研究性別和科學關係的歷史學家已經闡述了女性在科學上的努力與成就、她們面臨的阻礙,還有她們應用了何種策略,讓她們的工作成果能在主流科學雜誌或其他出版物上進入同行評審,並且獲得通過。這些議題的歷史、批評和社會學研究本身已經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 在幾個早期的文明中,婦女已經在醫學領域有所參與,而古希臘的自然哲學也是開放婦女研究的。在公元一至二世紀,女性為煉金術的原始科學做出了貢獻。在中世紀,修道院是婦女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在這類社群之中,有些也提供了婦女為學術研究作出貢獻的機會。在11世紀出現了第一批大學的時候,女性大部分被排除在大學教育之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科学领域中的女性 · 查看更多 »

科普利獎章

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是英國皇家學会每年頒發的科學獎章,以奖励“在任何科学分支上的杰出成就”。始于1731年授予的科普利獎章是皇家學会仍在颁发的最古老的科学奖章,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奖章。.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科普利獎章 · 查看更多 »

稀有气体

--、鈍氣、高貴氣體,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的18族元素(IUPAC新规定,即原来的0族)。它们性质相似,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很难进行化学反应。天然存在的稀有气体有六种,即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和具放射性的氡(Rn)。而人工合成的Og原子核非常不稳定,半衰期很短。根据元素周期律,估计Og比氡更活泼。不過,理论计算显示,它可能会非常活泼,并不一定能称为稀有气体;根據預測,同為第七週期的碳族元素鈇反而能表現出稀有氣體的性質。 稀有气体的特性可以用现代的原子结构理论来解释:它们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已「满」(即已达成八隅体状态),所以它们非常稳定,极少进行化学反应,至今只成功制备出几百种稀有气体化合物。每种稀有气体的熔点和沸点十分接近,温度差距小于10 °C(18 °F),因此它们仅在很小的温度范围内以液态存在。 经气体液化和分馏方法可从空气中获得氖、氩、氪和氙,而氦气通常提取自天然气,氡气则通常由镭化合物经放射性衰变后分离出来。稀有气体在工业方面主要应用在照明设备、焊接和太空探测。氦也会应用在深海潜水。如潜水深度大于55米,潜水员所用的压缩空气瓶内的氮要被氦代替,以避免氧中毒及氮麻醉的徵状。另一方面,由于氢气非常不稳定,容易燃烧和爆炸,现今的飞艇及气球都采用氦气替代氢气。.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稀有气体 · 查看更多 »

穆斯堡尔效应

斯堡尔效应,即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这个效应首先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穆斯堡尔于1958年首次在实验中实现的,因此被命名为穆斯堡尔效应。应用穆斯堡尔效应可以研究原子核与周围环境的超精细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精确的测量手段,其能量分辨率可高达10-13,并且抗干扰能力强、实验设备和技术相对简单、对样品无破坏。由于这些特点,穆斯堡尔效应一经发现,就迅速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冶金学、矿物学、地质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穆斯堡尔效应也在一些新兴学科,如材料科学和表面科学开拓了应用前景。 理论上,当一个原子核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出一个γ射线光子。当这个光子遇到另一个同样的原子核时,就能够被共振吸收。但是实际情况中,处于自由状态的原子核要实现上述过程是困难的。因为原子核在放出一个光子的时候,自身也具有了一个反冲动量,这个反冲动量会使光子的能量减少。同样原理,吸收光子的原子核光子由于反冲效应,吸收的光子能量会有所增大。这样造成相同原子核的发射谱和吸收谱有一定差异,所以自由的原子核很难实现共振吸收。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在气体和不太粘稠的液体中观察到穆斯堡尔效应。 1957年底,穆斯堡尔提出实现γ射线共振吸收的关键在于消除反冲效应。如果在实验中把发射和吸收光子的原子核置于固体晶格中,那么出现反冲效应的就不再是单一的原子核,而是整个晶体。由于晶体的质量远远大于单一的原子核的质量,反冲能量就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实现穆斯堡尔效应。实验中原子核在发射或吸收光子时无反冲的概率叫做无反冲分数f,无反冲分数与光子能量、晶格的性质以及环境的温度有关。 穆斯堡尔使用191Os(锇)晶体作γ射线放射源,用191Ir(铱)晶体作吸收体,于1958年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原子核的无反冲共振吸收。为减少热运动对结果的影响,放射源和吸收源都冷却到88K。放射源安装在一个转盘上,可以相对吸收体作前后运动,用多普勒效应调节γ射线的能量。191Os经过β-衰变成为191Ir的激发态,191Ir的激发态可以发出能量为129 keV的γ射线,被吸收体吸收。实验发现,当转盘不动,即相对速度为0时共振吸收最强,并且吸收谱线的宽度很窄,每秒几厘米的速度就足以破坏共振。除了191Ir外,穆斯堡尔还观察到了187Re、177Hf、166Er等原子核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由于这些工作,穆斯堡尔被授予196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截至2005年上半年,人们已经在固体和粘稠液体中实现了穆斯堡尔效应,样品的形态可以是晶体、非晶体、薄膜、固体表层、粉末、颗粒、冷冻溶液等等,涉及40余种元素90余种同位素的110余个跃迁。然而大部分同位素只能在低温下才能实现穆斯堡尔效应,有的需要使用液氮甚至液氦对样品进行冷却。在室温下只有57Fe、119Sn、151Eu三种同位素能够实现穆斯堡尔效应。其中57Fe的 14.4 keV 跃迁是人们最常用的、也是研究最多的谱线。 穆斯堡尔效应对环境的依赖性很高。细微的环境条件差异会对穆斯堡尔效应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实验中,为减少环境带来的影响,需要利用多普勒效应对γ射线光子的能量进行细微的调制。具体做法是令γ射线辐射源和吸收体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对速度,通过调整v的大小来略微调整γ射线的能量,使其达到共振吸收,即吸收率达到最大,透射率达到最小。透射率与相对速度之间的变化曲线叫做穆斯堡尔谱。应用穆斯堡尔谱可以清楚地检查到原子核能级的移动和分裂,进而得到原子核的超精细场、原子的价态和对称性等方面的信息。应用穆斯堡尔谱研究原子核与核外环境的超精细相互作用的学科叫做穆斯堡尔谱学。 穆斯堡尔谱的宽度非常窄,因此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本领。例如57Fe的 14.4 keV 跃迁,穆斯堡尔谱宽度与γ射线的能量之比ΔE/E~10-13,67Zn的 93.3 keV 跃迁ΔE/E~10-15,107Ag的93 keV 跃迁ΔE/E~10-22。因此穆斯堡尔效应一经发现就在各种精密频差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穆斯堡尔效应 · 查看更多 »

筑波大学

筑波大学(;英語譯名:University of Tsukuba),是一所本部位於茨城县筑波市天王台1-1-1号的日本國立大學,也是結合筑波研究學園都市的新型大學,簡稱筑大()。前身為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东京教育大学」。 筑大曾有3名教授獲得諾貝爾獎。筑波校區佔地258公頃,是日本面積第二大的單一大學校園。.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筑波大学 · 查看更多 »

等离子体

--(又稱--)是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以外的第四大物質狀態,其特性與前三者截然不同。 氣體在高溫或強電磁場下,會變為等離子體。在這種狀態下,氣體中的原子會擁有比正常更多或更少的電子,從而形成陰離子或陽離子,即帶負電荷或正電荷的粒子。氣體中的任何共價鍵也會分離。 由於等離子體含有許多載流子,因此它能夠導電,對電磁場也有很強的反應。和氣體一樣,等離子體的形狀和體積並非固定,而是會根據容器而改變;但和氣體不一樣的是,在磁場的作用下,它會形成各種結構,例如絲狀物、圓柱狀物和雙層等。 等離子體是宇宙重子物質最常見的形態,其中大部分存在於稀薄的星系際空間(特別是星系團內介質)和恆星之中。.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等离子体 · 查看更多 »

简并半导体

。是杂质半导体的一种,它具有较高的掺杂浓度,因而它表现得更接近金属。22cm-3,而一般積體電路製程裡的摻雜濃度約在1013cm-3至1018cm-3之間。摻雜濃度在1018cm-3以上的半導體在室溫下通常就會被視為是一個退化態半導體。因此,重摻雜的半導體其摻雜物濃度約半導體原子的濃度的千分之一以上稱之,而輕摻雜則可能會到十億分之一的比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简并半导体 · 查看更多 »

粒子物理學

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组成物质和射线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個物理学分支。由于许多基本粒子在大自然的一般条件下不存在或不单独出现,物理学家只有使用粒子加速器在高能相撞的条件下才能生产和研究它们,因此粒子物理学也被称为高能物理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粒子物理學 · 查看更多 »

系綜詮釋

系综诠释是量子力学的一种诠释,也是一种最小诠释,即它提出最少的假设来表述量子力学。系综诠释有时也被称为「统计诠释」,其核心是馬克思·玻恩對於波函數給出的統計詮釋。玻恩因此基礎研究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系综诠释表明,量子態能夠描述系綜的統計性質,但量子態不一定能完備地描述單獨量子系統的性質,例如,單獨粒子。在這裏,系綜指的是,理論而言,無窮多個以相同方法製備而成的系統,而單獨系統只的是其中任何一個系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系綜詮釋的著名支持者之一,他主張, 至今為止,系綜詮釋的最有力發言者當屬西門菲莎大學物理學教授,他撰寫的教科書《量子力學的一種現代發展》(Quantum Mechanics, a Modern Development)對於系綜詮釋有很詳細的說明。 與許多其他種詮釋不同,系綜詮釋並不試圖從任何決定性程序對於量子力學給出辯解或導引,它也不會給出任何關於量子現像真實內秉性質的說明,它只是一種對於量子態的詮釋方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系綜詮釋 · 查看更多 »

索尔·珀尔马特

索尔·珀尔马特(Saul Perlmutter,),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3年獲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会员。 2011年,珀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項,另一半獎項由布莱恩·施密特與亚当·里斯共同獲得,以表揚他們「透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因「基礎性地發現與探索中微子震盪,顯示出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新領域」,施密特、里斯與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成員、珀尔马特與超新星宇宙學計畫實驗團隊共同榮獲2015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索尔·珀尔马特 · 查看更多 »

約翰·凡扶累克

約翰·凡扶累克(John van Vleck,),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米德尔敦,美国物理学家,1977年,因為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與菲利普·安德森、內維爾·莫特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去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約翰·凡扶累克 · 查看更多 »

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OM,FRS(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英國物理學家。他与威廉·拉姆齐合作发现氩元素,并因此获得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发现了瑞利散射,预测了面波的存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 查看更多 »

約翰內斯·延森

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Johannes Hans Daniel Jensen,),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原子核的核殼層模型理论而获得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約翰內斯·延森 · 查看更多 »

紅色精靈

精靈(Sprites)是一種發生在積雨雲以上的大範圍放電現象,由雷暴雲和地面之間的正地閃所致。 精靈發橙紅色光,會在夜空中以各種形狀閃爍地出現。精靈在對流層以上海拔約50至90公里處形成,往往成群出現。有關精靈的報告可以追溯至1886年以前,但要直到1989年7月6日,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才首次拍攝到精靈的照片。至今人們已拍攝到數以萬計的精靈照片或影片。 精靈不應與閃電混淆,因為精靈是一種冷等離子體現象,缺乏閃電的高溫。事實上,相比閃電,組成精靈的等離子體更接近於熒光燈內的放電物質。.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紅色精靈 · 查看更多 »

維格納分佈

維格納分布(又名韋格納分佈,英文: Wigner Distribution Function,縮寫為WDF) 是由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尤金·维格纳,于1932年首次引用的一個新的方程式。 眾所皆知,傅立葉變換對於研究穩態(時間獨立)的訊號(波形)是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然而,訊號(波形)一般來說在時間上並非是獨立的,這樣的訊號或是波形傅立葉變換並無法有效地完全分析其特性,因此對於一個非穩態的訊號完全分析需要測量出時間以及頻率上的表現。本頁面介紹的數學函數是時頻分析中的基礎方法,在1980年,Claasen,Mecklenbrauker對WDF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除此之外,線性時頻分析中,STFT、Gabor transform和WDF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中WDF對於分析很多非穩態的隨機訊號都有很好的表現,例如:量子力學、光學、聲學、通訊、生物工程、訊號處理和影像處理。有時也被用在分析地震的資料,以及處理聲音的相位失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維格納分佈 · 查看更多 »

约翰·巴丁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美国物理学家,因發明電晶體及其相關效應;超导的BCS理论分別在1956年、1972年2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巴丁 · 查看更多 »

约翰·科斯特利茨

约翰·科斯特利茨,FRS(John Kosterlitz,),英裔美國凝聚体物理学家,现任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他与戴维·索利斯以及邓肯·霍尔丹因“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的理论性发现”获得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科斯特利茨生在一个德国犹太人移民家庭,父亲是生物化学家。他在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而后在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获得博士学位。在伯明翰大学以及康奈尔大学等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后,1974年,科斯特利茨成为伯明翰大学的教员。1982年,他成为布朗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科斯特利茨目前是芬兰阿尔托大学的访问学者。 科斯特利茨的研究领域包括凝聚体物理学,一维及二维系统物理学,相变理论中的随机系统问题、问题及自旋玻璃问题,临界动力学中的熔化以及凝固过程。 科斯特利茨所获荣誉包括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及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时,他还曾获得英国物理学会颁发的麦克斯韦奖章和奖金(1981)、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2000)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科斯特利茨 · 查看更多 »

约翰·马瑟

约翰·克倫威爾·马瑟(John Cromwell Mather,),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高级天体物理学家。他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共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马瑟 · 查看更多 »

约翰·霍尔

约翰·霍尔(John L. Hall,),美国物理学家,美国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JILA)教授,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讲师。霍尔与德国物理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该奖的另一半由美国物理学奖罗伊·格劳伯获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霍尔 · 查看更多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简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Hopkins或JHU),是一所主校区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研究型私立大学。于1876年根据慈善家约翰·霍普金斯的遗嘱用其遗产建立。学校在美国马里兰州、华盛顿特区、中国南京、新加坡、意大利博洛尼亚设有校区或研究机构。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它的成功引发了美国其它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连续31年将该校列为全美科研经费开支最高的大学。学校以医学、公共卫生、空间科学、国际关系、歷史學、文学及音乐等学科而闻名世界,也是哈勃空间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地面控制中心所在地。 截止至2012年,共有37名校友获诺贝尔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查看更多 »

约翰·考克饶夫

约翰·考克饶夫爵士,OM,KCB,CBE,FRS(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英国物理学家,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61-1965年間,曾擔任澳洲國立大學校監。.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考克饶夫 · 查看更多 »

约翰·施里弗

约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人,美国物理学家。1972年,因為與約翰·巴丁、利昂·庫珀聯合創立了超導微觀理論,即BCS理論,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施里弗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Johannes Bednorz,),德国物理学家,因在发现陶瓷材料中的超导电性(高温超导)所作的重大突破,与卡尔·米勒共同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

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Johannes van der Waals,),荷兰物理学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对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所作的工作。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范德瓦耳斯力。.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斯塔克

约翰内斯·斯塔克(Johannes Stark,),德国物理学家,种族歧视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翰内斯·斯塔克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汤姆孙

约瑟夫·汤姆孙爵士,OM,FRS(Sir Joseph John Thomson,,簡稱J.J.Thomson),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瑟夫·汤姆孙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泰勒

约瑟夫·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美国物理学家。他和拉塞尔·赫尔斯共同发现史上第一个位于双星系统脉冲星PSR B1913+16,并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 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泰勒也因此和赫尔斯一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瑟夫·泰勒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森效应

約瑟夫森效應(Josephson effect)是一種橫跨約瑟夫森接面的現象。約瑟夫森接面由二個互相微弱連接的超導體組成,而這個微弱連結的組成结构可以是一个薄的絕緣層(稱為,簡稱S-I-S),一小段非超導金屬(簡稱S-N-S),或者是可弱化接觸點超導性的狭窄部分(簡稱S-s-S)。 約瑟夫森效應是的一種体现。它以英國物理學家布赖恩·约瑟夫森命名,這位物理學家在1962年提出了弱連結上的電流與電壓關係式。直流約瑟夫森效應在1962年之前已經在實驗中被發現,但是當時被認為是「超短路」(super-shorts)或者是絕緣層的破损導致超導體之間電子的傳遞。第一篇宣稱發現約瑟夫森效應的實驗論文是由菲利普·安德森和約翰·羅威爾所發表。這篇論文的作者們因此获得專利,该專利從未被強制執行、但也從未被挑戰。 在約瑟夫森的預測之前,人們僅知道非超導狀態的的電子可以藉由量子穿隧效應流過絕緣層。約瑟夫森首次預測了超導狀態下庫柏對的穿隧現象,也因此獲得了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約瑟夫森接面在量子線路當中有許多重要的應用,例如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s)、以及(RSFQ)數位電子設備等。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對於1伏特的標準是由所達成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瑟夫森效应 · 查看更多 »

约瑟琳·贝尔·伯奈尔

乔丝琳·贝尔·伯内尔女爵士,DBE,FRS,FRSE,FRAS(Dame Jocelyn Bell Burnell, ),出生名蘇珊·乔丝琳·贝尔(Susan Jocelyn Bell),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出生於贝尔法斯特。当她还是研究生时,与安东尼·休伊什一起利用射电望远镜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 她现在是物理研究所的主管。2014年10月起擔任愛丁堡皇家學會會長。 关于发现脉冲星的文件共有5个作者,安东尼·休伊什位列第一,约瑟琳·贝尔·伯奈尔列在第二。休伊什博士与马丁·赖尔博士一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并没有把贝尔作为共同研究者列入诺贝尔奖获奖名单。这引起了争议,遭到了休伊什的同胞——天文学家霍伊尔的谴责。 瑞典科学院在其新闻稿中宣布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引用莱尔和休伊什他们在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提到莱尔对孔径的工作合成技术的支持,和休伊什发现脉冲星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约瑟夫·什克洛夫斯基博士,1972年的布鲁斯奖的获奖者,已在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时找出贝尔,告诉她“贝尔小姐,你已作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文发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瑟琳·贝尔·伯奈尔 · 查看更多 »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美国科学家。他在物理学、化学以及数学领域都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他有关热力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奠定了物理化學的基础。吉布斯还通过系综理论给出了热力学定律的一种微观解释,由此成为统计力学的创建者之一。“统计力学”这个术语也是由他引入的。同时,吉布斯还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引入物理光学的研究,并与英国科学家奥利弗·亥维赛各自独立发展了现代向量分析理论。 1863年,吉布斯获得耶鲁学院所授予的美国国内首个工程学博士学位。1871年,他在旅居欧洲三年后被聘任为耶鲁学院的数学物理学教授,并一直担任这一职位直到去世。吉布斯尽管相对孤立於当时科学蓬勃发展的欧洲,但还是成为了美国首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理论科学家,并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誉为“美国史上最为杰出的英才”。1901年,他因在数学物理学领域的贡献而獲授当时国际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科普利奖章。 吉布斯一生的事迹受到众多作家以及评论家的传颂。他所做的研究尽管大多都是纯理论性的,但其实际应用价值在20世纪上半叶化工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罗伯特·密立根曾这样评价吉布斯:“(他)對于统计力学和热力学来说,就如同拉普拉斯之于天体力学,麦克斯韦之于电动力学。他为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构造了几近完整的理论体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 查看更多 »

纽约市立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济学奖外,其他五个奖项都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这五个奖项也就都是由诺贝尔基金会进行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銀行于1968年设立,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奖都是由独立的委员会颁发,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瑞典学院颁奖文学奖,卡罗琳学院颁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奖和平奖。每位获奖者都将获得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首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拿到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2008年,获奖者的奖金数额为一千万瑞典克朗。除和平奖是在奥斯陆颁发外,另外五个奖都是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仪式上颁发,颁奖日期为每年的12月10日,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 截至2015年,共有13位诺贝尔奖得主与纽约市立大学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根据该校的定义,这些人只包括曾在其高级学院就读的校友。于195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阿瑟·科恩伯格曾就读纽约市立学院并在1937年毕业,该校是纽约市立大学的高级学院,而科恩伯格也就成为与大学关联的首位诺贝尔奖得主。与科恩伯格一样于1937年从市立学院毕业的赫伯特·豪普特曼和杰尔姆·卡尔在1985年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该校仅有的两位分享同一奖项的校友,也是仅有的化学奖得主。有6位纽约市立大学校友赢得过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在数量上超过其他任何奖项。10位校友毕业于市立学院,罗莎琳·苏斯曼·雅洛和格特魯德·B·埃利恩则毕业于市立大学的另一所高级院校亨特学院,还有一位获奖者斯坦利·科恩于1943年从布鲁克林学院毕业,这也是市立大学下辖的高级学院。.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纽约市立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兹堡

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兹堡(Виталий Лазаревич Гинзбург,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苏联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兹堡 · 查看更多 »

维尔纳·海森堡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2年,海森堡因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經典著作。.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维尔纳·海森堡 · 查看更多 »

维克托·赫斯

维克托·赫斯(德语:Victor Hess,)是一名奥地利裔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出生在奥地利施蒂利亞州Deutschfeistritz附近,逝世于美国纽约州弗農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维克托·赫斯 · 查看更多 »

罗伊·格劳伯

罗伊·杰·格劳伯(Roy Jay Glauber,),美国物理学家,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和亞利桑那大學光學科學兼職教授,出生於紐約市。他因“对光学相干性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得一半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半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特奥多尔·亨施分享。他亦是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掃帚保管員,總是負責清掃臺上的紙飛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罗伊·格劳伯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威尔逊

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 ),美国射电天文学家,1964年与阿诺·彭齐亚斯一起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并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尔逊1936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父亲是一位化学工程师。威尔逊1957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萊斯大學,而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在那里,他受到著名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的影响,支持稳恒态宇宙学。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年威尔逊转往贝尔实验室设在新泽西州霍姆代尔的研究中心,与彭齐亚斯进行合作,于1964年使用一具为早期通讯卫星设计的天线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威尔逊致力于使用射电天文的方法研究星际分子、测定星际物质中各种同位素的相对丰度。1976年 威尔逊成为贝尔实验室无线电物理研究部的主任,1978年与彭齐亚斯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罗伯特·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密立根

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美国物理学家,1922年IEEE爱迪生奖章得主与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10-1917年曾以油滴實驗精确地测得出基本电荷的电荷量e的值,从而确定了电荷的不连续性,1916年曾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是正确的,并测定了普朗克常数;另外他在宇宙射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罗伯特·密立根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

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Robert Coleman Richardson,),生於华盛顿特区,美国物理学家,199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Robert Hofstadter,),美国物理学家,因為“其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现象的开创性研究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核子结构的发现”而和鲁道夫·穆斯堡尔共同分享了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 查看更多 »

罗马大学

罗马大学(Sapienza - Università di Roma),也译罗马智慧大学,亦称罗马第一大学或罗马一大,是意大利罗马市的一所著名大学。罗马大学为全歐洲學生註冊人數最多的大学(若包含遠距離教學則為第三大),学生人数达111,000。 罗马大学建立于1303年,為羅馬歷史最悠久的四所大學之一。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羅馬大學全球排名124位,為歐洲聲譽最高的大學之一,且為義大利最崇高的學府也是最大的大学。根據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該校古典學與古代史科系排名世界第1,考古學排名世界第9。.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罗马大学 · 查看更多 »

罗杰斯委员会

罗杰斯委员会(Rogers Commission,又譯羅吉斯委員會)是為了調查STS-51-L飛行計畫失敗(也就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災難事件)的總統委員會(Presidential Commission)。此委員會最後將調查結果寫成一篇長225頁的報告,公佈於1986年6月9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罗杰斯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美国文理科学院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又译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文理科学院,英语: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 American Academy 或 AAAS )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院士机构及地位最为崇高的荣誉团体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自从约翰·亚当斯、约翰·汉考克、詹姆斯·鲍登、罗伯特·崔特·潘恩及其他的建国先贤于独立战争期间创立人文与科学院以来,当选为其院士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的最高荣誉之一。 人文与科学院负有双重职能:从科学、人文、商业、政治、艺术等领域选举每个世代最优秀的学者及最具影响力的领袖成为其院士,以及针对社会的需要进行政策研究。 目前人文与科学院的主要研究计划聚焦于高等教育与科研、人文与文化研究、科学与技术进展、美国政治、人口与环境、儿童福利等。其主办的季刊《代达罗斯》被广泛的认为是国际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 人文与科学院的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文理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文化

義大利文化是指義大利半島與周圍地區形成的文化。從古代到16世紀為止,義大利都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也是伊特拉斯坎文明、古羅馬、羅馬天主教、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的起源。 在羅馬帝國出現之前,伊特拉斯坎文明和薩姆尼烏姆(Samnium)文化於義大利蓬勃發展。腓尼基人和希臘人在耶穌誕生前幾個世紀開始於義大利建立定居點,特別是成為欣欣向榮的希臘古典文明定居地。義大利南部的希臘遺址或許是世界上最壯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隨著君士坦丁皇帝於312年開放基督教信仰後,羅馬天主教成為義大利公開和正式的主要宗教,義大利對基督教的發展和西方信仰和道德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 。 義大利於1088年建立博洛尼亞大學,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其他義大利大學緊隨其後出現,例如義大利南部的色藍諾醫學院(Schola Medica Salernitana)是中世紀歐洲第一所醫學院。這些優秀的學習中心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於義大利,而義大利的繪畫、雕塑、建築、科學、文學和音樂則是整個歐洲的核心。從巴羅克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義大利的文化繼續於歐洲保持領先地位,當繪畫和雕塑的主導地位減弱時,義大利文化在音樂重新建立領先地位。 義大利藝術家在20世紀已經相當具有影響力。他們在1920年代和30年代的現代主義,並繼續在國際當代藝術市場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在電影界具有重要影響力,從1960年代開始,義大利建立了一個偉大的電影文化。義大利的設計塑造了戰後世界的面貌,今天義大利時尚和設計無疑具有國際領先地位。西方文明內部和外部的各個方面都出現在義大利半島上,例如基督教信仰、公民社會(如參議院)、哲學、法律、藝術、科學、社會習俗和文化。 義大利直到1861年統一之前並不存在於世界上,因此在歷史上曾經存在於義大利半島的政體、傳統及藝術活動都被歸屬在義大利之下。雖然這些地區的政治及社會制度是獨立運作,義大利在歷史及文化上的遺產仍然是相當巨大的。。歌劇和音樂是義大利文化中聞名於世的部分,義大利料理和食品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文化之一,電影(如甜蜜生活、美麗人生與黃昏三飆客等經典影片),藝術和時尚文化(米蘭為世界時尚之都)也都舉世聞名。 義大利是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53個),義大利擁有世界上最偉大藝術品的半數,義大利全國估計有100,000個任何形式的紀念物(博物館、宮殿、建築物、雕像、教堂、藝術畫廊、別墅、噴泉、歷史建築與考古遺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義大利文化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布繞特

羅伯特·布繞特(Robert Brout,),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 1964年,布繞特和弗朗索瓦·恩格勒共同提出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另外還有兩個研究小組也在同年獨立地提出類似結果,一組為傑拉德·古拉尼、卡爾·哈庚、湯姆·基博爾,另一組為彼得·希格斯。六位物理學者分別發表的三篇論文, 在《物理評論快報》50周年慶祝文獻裏被公認為里程碑論文。 布饒特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統計力學、粒子物理學、宇宙學。.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羅伯特·布繞特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勞夫林

罗伯特·勞夫林(Robert Laughlin,1950年11月1日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美国物理学家,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研究量子霍爾效應而聞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羅伯特·勞夫林 · 查看更多 »

真空管

-- -- -- -- 真空管(Vacuum Tube)是一種在電路中控制電子流動的電子元件。參與工作的電極被封裝在一個真空的容器內(管壁大多為玻璃),因而得名。在中国大陆,真空管則會被稱為「電子管」。在香港和廣東省,真空管會被稱作「膽」。一般來說真空管內都是真空。但隨著發展也不一定:有充气震盪管、充氣穩壓管及水银整流管。 在二十世紀中期前,因半導體尚未普及,基本上當時所有的電子器材均使用真空管,形成了當時對真空管的需求。但在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普及和平民化下,真空管因成本高、不耐用、體積大、效能低等原因,最後被半導體取代了。但是可以在音響擴大機、微波爐及人造衛星的高頻發射機看見真空管的身影;許多音響特別使用真空管是因為其特殊音質,在音響界、老舊的真空管常與最新的數位IC共存。另外,像是電視機與電腦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內的阴极射线管以及X光機的X射线管等則是屬於特殊的真空管。 對于大功率放大(如百万瓦电台)及衛星而言(微波大功率)而言,大功率真空管及行波管仍是唯一的選擇。對于高頻電焊機及X射线机,它仍是主流器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真空管 · 查看更多 »

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一年頒發一次的國際獎項,其中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及和平等5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經濟學獎則於1969年起頒發"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4 November 2007,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諾貝爾獎至今已頒給800多人,其中至少有20%是以色列或者以色列移民。 首位得到諾貝爾獎的猶太人或持有以色列国籍的是阿道夫·冯·拜尔,因成功分析出吲哚的結構而於1905年獲頒化學獎。2011年中,除了文學獎、和平獎及經濟學獎外,其他獎均有猶太人獲獎。其中,丹·谢赫特曼獲得化學獎,拉尔夫·斯坦曼及布鲁斯·博伊特勒獲生物或醫學獎,至於物理學獎則由索尔·珀尔马特、亚当·里斯連同非猶太人的布萊恩·施密特共同獲得。 一些猶太得主,如埃利·維瑟爾(1986年收到和平獎),凯尔泰斯·伊姆雷(2002年收到文學獎)是大屠殺的倖存者, Associated Press, January 16, 2006.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爱丁堡大学

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坐落在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市,是一所创建于1583年的公立研究型大学。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第18位,英國前5名,蘇格蘭第1位。爱丁堡大学是苏格兰的第四所也是整个英语圈的第六所大学。在苏格兰排名通常位于第一或第二位,竞争者为同样是古典大學的格拉斯哥大學和圣安德鲁斯大学。此外亦被《ARWU》、《QS排名》和《泰晤士大学排名》这三大排名列在英国国内前5位,世界排名位于20至50之间。它是唯一的同时身为罗素集团、科英布拉集团及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員的蘇格蘭大學。还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学术机构保持联系,包含美国的常春藤盟校及加拿大的U15。 爱丁堡大学在欧洲启蒙时代具有相当重要的领导地位,使爱丁堡市成为了当时的启蒙中心之一,享有「北方雅典」之盛名。其著名的毕业生,包括: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哲学家大卫·休谟、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发明家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美国独立宣言签署人约翰·威瑟斯庞及本杰明·拉什。爱丁堡大学共有二十三名诺贝尔奖得主、二名图灵奖得主和一名阿贝尔奖得主。其与英国皇室保有良好关系,菲利普亲王在1953到2010年担任校监,2010年至今则由长公主安妮公主就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丁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爱丁堡大学校友

爱丁堡大学校友列舉了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校友,當中包括21名诺贝尔奖得主和3位英国首相。.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丁堡大学校友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

爱德华 / 愛華德(英语:Edward),起源于日耳曼语族的男性名字,其含义为 “财富保护者”(一說意為「興旺守護者」),大多出现于英语国家的男性中。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英語國家的地名,是使用愛德華作為命名或命名的一部份。.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德华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珀塞尔

爱德华·珀塞尔(Edward Purcell,),美国物理学家,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1979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 珀塞尔担任过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三位总统的科学顾问。珀塞尔还曾是美国物理学会主席以及美国哲学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会员。.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德华·珀塞尔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阿普尔顿

爱德华·阿普尔顿爵士,GBE,KCB,FRS(Sir Edward Appleton,),英国物理学家,曾任爱丁堡大学校长,国际科学无线电协会主席。 他长期从事大气层物理性质的研究,1926年发现高度约为150英里(241千米)的电离层,后被命名为阿普顿层,194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德华·阿普尔顿 · 查看更多 »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在量子力學裏,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弔詭(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簡稱「愛波羅弔詭」、「EPR弔詭」(EPR paradoxE、P、R這三個英文字母分別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英文原文的第一個字母。)等,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在193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以弔詭的形式針對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而提出的早期重要批評。 在這篇題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嗎?》(,下稱「EPR論文」)的論文中,他們設計出一個思想實驗,稱為「EPR思想實驗」。藉著檢驗兩個量子糾纏粒子所呈現出的關聯性物理行為,EPR思想實驗凸顯出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完備性之間的矛盾,因此,這論述被稱為「EPR弔詭」。 EPR論文並沒有質疑量子力學的正確性,它質疑的是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EPR論文是建立於貌似合理的假設──定域論與實在論,合稱為定域實在論。定域論只允許在某區域發生的事件以不超過光速的傳遞方式影響其它區域。實在論主張,做實驗觀測到的現象是出自於某種物理實在,而這物理實在與觀測的動作無關。換句話說,定域論不允許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實在論堅持,即使無人賞月,月亮依舊存在。將定域論與實在論合併在一起,定域實在論闡明,在某區域發生的事件不能立即影響在其它區域的物理實在,傳遞影響的速度必須被納入考量。在學術界裏,這些假設引起強烈的爭論,特別是在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之間。 EPR論文表明,假若定域實在論成立,則可以推導出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在那時期,很多物理學者都支持定域實在論,但是,定域實在論這假設到底能否站得住腳還是一個待查的問題。1964年,物理學者約翰·貝爾提出貝爾定理表明,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的預測不相符。專門檢驗貝爾定理所獲得的實驗結果,證實與量子力學的預測相符合,因此定域實在論不成立。Bell, John.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 查看更多 »

瑞典皇家科学院

典皇家科学院(Ku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鲜译“瑞典皇家自然科学学会”)於1739年奉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之命,仿效当时的伦敦皇家自然科学促进学会和巴黎皇家科学院成立,是17个团体之一。作为非官方的独立学术团体,它致力于推进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及数学的发展。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总部设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目前有约350名瑞典籍会员(院士)和164名外籍会员(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会员采用终身制,自1739年成立以来,共选举产生了约1450名会员。随着会员的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自1970年代起,超过65岁的会员将成为荣誉退休会员,目前瑞典皇家科学院有164名65岁以下瑞典籍会员。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会员分为十个学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瑞典皇家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瑪格麗特·伯比奇

愛蓮娜·瑪格麗特·伯比奇(Eleanor Margaret Burbidge, née Peachey,FRS,),英國出生的美國天文學家,因為她的原創性研究而聞名,並且擔任包含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等多項行政職務。 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曾經在倫敦大學天文台、芝加哥大學葉凱士天文台、卡文迪許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任職。1962年起她開始在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任職,並且在1979年到1988年間是該校天文與太空科學中心首任主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瑪格麗特·伯比奇 · 查看更多 »

瓦尔·菲奇

尔·菲奇(Val Logsdon Fitch,),美国物理学家,1980年,因為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時存在對稱破壞,與詹姆斯·克羅寧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瓦尔·菲奇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博特

尔特·威廉·格奥尔格·博特(Walther Wilhelm Georg Bothe,),德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瓦尔特·博特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格拉赫

特·格拉赫(Walther Gerlach,),德國物理學家,於1921年與奧托·施特恩通过施特恩-格拉赫實驗共同發現原子在磁場中取向量子化的現象,以此闻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瓦爾特·格拉赫 · 查看更多 »

生活大爆炸角色列表

此列表收录了从2007年9月24日起播出的美国情景喜剧《宅男行不行》中的主要角色。.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生活大爆炸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田中耕一

中耕一(,),是一名日本化學、工程學家,任職於京都。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2002年,田中因為「開發生物巨分子的同定與構造解析手法」,與库尔特·维特里希及约翰·贝内特·芬恩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獲獎時僅有學士學位,為歷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僅見的特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田中耕一 · 查看更多 »

电子

电子(electron)是一种带有负电的次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 e^- \,\!。電子屬於轻子类,以重力、電磁力和弱核力與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因此,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兩個電子都不能處於同樣的狀態。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又称正子),其质量、自旋、帶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負性与电子相反。電子與正子會因碰撞而互相湮滅,在這過程中,生成一對以上的光子。 由电子與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当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不等时,原子会带电;称該帶電原子为离子。当原子得到额外的电子时,它带有负电,叫阴离子,失去电子时,它带有正电,叫阳离子。若物体带有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时,称该物体带静电。当正负电量平衡时,称物体的电性为电中性。靜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靜電油漆系統能夠將或聚氨酯漆,均勻地噴灑於物品表面。 電子與質子之間的吸引性庫侖力,使得電子被束縛於原子,稱此電子為束縛電子。兩個以上的原子,會交換或分享它們的束縛電子,這是化學鍵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則改稱此電子为自由电子。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許多物理現象裏,像電傳導、磁性或熱傳導,電子都扮演了機要的角色。移動的電子會產生磁場,也會被外磁場偏轉。呈加速度運動的電子會發射電磁輻射。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現存的電子大部份都是生成於大爆炸事件。但也有一小部份是因為放射性物質的β衰變或高能量碰撞而生成的。例如,當宇宙線進入大氣層時遇到的碰撞。在另一方面,許多電子會因為與正子相碰撞而互相湮滅,或者,會在恆星內部製造新原子核的恆星核合成過程中被吸收。 在實驗室裏,精密的尖端儀器,像四極離子阱,可以長時間局限電子,以供觀察和測量。大型托卡馬克設施,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藉著局限電子和離子電漿,來實現受控核融合。無線電望遠鏡可以用來偵測外太空的電子電漿。 電子被广泛應用于電子束焊接、陰極射線管、電子顯微鏡、放射線治療、激光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电子 · 查看更多 »

电子俘获

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是富质子的原子核吸收一个自身轨道的电子(使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并同时发射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伴随发生的过程还包括光子的辐射(伽马射线),使新产生原子核的能级降至基态。.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电子俘获 · 查看更多 »

电子显微镜

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簡稱電鏡或電顯)是使用電子來展示物件的內部或表面的顯微鏡。 高速的電子的波長比可見光的波長短(波粒二象性),而顯微鏡的分辨率受其使用的波長的限制,因此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約0.2奈米)遠高於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約200奈米)。.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电子显微镜 · 查看更多 »

电现象

电现象是关于电的物理现象,例如人类熟知的闪电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此外,随着电学的发展,人们还认识到了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壓電效應等各种电现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电现象 · 查看更多 »

电离层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被太阳射线电离的部分,它是地球磁层的内界。由于它影响到无线电波的传播,它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电离层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史

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质、能量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伦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以及其后的经院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於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物理学史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家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包含更多的20世纪以及21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物理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物理學分支

物理學是一種自然科學,注重于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物理學是關於大自然規律的知識;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探索分析大自然所發生的現象,以了解其規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物理學分支 · 查看更多 »

特奥多尔·亨施

特奥多尔·亨施 (Theodor Wolfgang Hänsch,),德国物理学家,出生于德国海德堡。因为对光学梳形频谱技术等激光精确光谱学发展上的贡献,与约翰·霍尔共同获得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的一半,另一半授予了罗伊·格劳伯。特奥多尔·亨施是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量子光学)的理事,也是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大学实验物理学和激光光谱学教授。 在海德堡获得博士学位后,1972年到1986年,亨施在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任教授。苹果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斯蒂夫·乔布斯就是他的学生。1986年,亨施回到德国,主持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量子光学研究所。1988年,他荣获德国科学基金会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2005年,他又获得德国化学学会及物理学会颁发的奥托·哈恩奖。 亨施的学生卡尔·威曼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特奥多尔·亨施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勳銜簡稱:Oxon)位於英格蘭牛津市。是一所世界聞名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它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晚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牛津鎮。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外,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9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計算學生;連教職員計算則達69位)、6位图灵奖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學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牛津大学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學墨頓學院

墨頓學院(英文:Merton College, Oxford),位于牛津市墨頓街,是牛津大學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建立于1264年,以悠久的歷史、出色的學術著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牛津大學墨頓學院 · 查看更多 »

狭义相对论发现史

狭义相对论发现史讲述的是狭义相对论从无到逐渐确立的过程。在其发现过程中,包括了阿尔伯特·迈克耳孙、洛伦兹、庞加莱等先辈的研究发展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过程,这些成果在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达到了顶峰。此外,还包括了普朗克和闵可夫斯基等人的后续的工作。.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狭义相对论发现史 · 查看更多 »

益川敏英

川敏英(,),日本物理學家,專長基本粒子理論。名古屋大學基本粒子宇宙起源研究機構長・特別教授、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益川塾教授・塾頭。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益川教授以提出小林-益川模型而聞名於世,並因此與小林誠及南部陽一郎共同獲得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小林-益川模型是用來描述頂類型和底類型夸克之間通過W粒子弱相互作用的耦合強度,將卡比博矩陣推廣到三代夸克,並可以用來解釋弱相互作用中的電荷宇稱對稱性破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益川敏英 · 查看更多 »

相衬显微技术

衬显微技术是一种光学显微技术,光线在穿过透明的样品时会产生微小的相位差,而这个相位差可以被转换为图象中的幅度或对比度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利用相位差来成像。 光线在穿过非真空介质时,会与介质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幅度和相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介质的性质相关。幅度的变化通常是由于介质对光的吸收,变化程度与波长也就是光的颜色相关,而介质的厚度、折射率的变化会导致光线相位的改变。人的眼睛仅能测量到达视网膜的光线的能量强度,而很难观察到相位的改变,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法检测相位的改变。然而相位的变化通常也会携带相当多的信息,但是在对光线进行测量的时候这部分信息就全部丢弃了。为了使相位变化的信息可以被观察到,就需要将穿过样品的光线与参考光源l相结合,相干的结果可以显示出样品的相位结构。 相衬显微镜观察样品时不需要进行染色,在观察细胞的时候也就不会对细胞标本产生伤害,因此这种显微镜可以用来研究细胞周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相衬显微技术 · 查看更多 »

發光二極管

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縮寫为LED)是一種能發光的半導體電子元件,透過三價與五價元素所組成的複合光源。此種電子元件早在1962年出現,早期只能夠發出低光度的紅光,被惠普買下專利後當作指示燈利用。及後發展出其他單色光的版本,時至今日,能夠發出的光已經遍及可見光、紅外線及紫外線,光度亦提高到相當高的程度。用途由初時的指示燈及顯示板等;隨著白光發光二極管的出現,近年逐漸發展至被普遍用作照明用途。 發光二極管只能夠往一個方向導通(通電),叫作正向偏置,當電流流過時,電子與電洞在其內复合而發出單色光,這叫電致發光效應,而光線的波長、顏色跟其所採用的半導體物料種類與故意摻入的元素雜質有關。具有效率高、壽命長、不易破損、反應速度快、可靠性高等傳統光源不及的優點。白光LED的發光效率近年有所進步;每千流明成本,也因為大量的資金投入使價格下降,但成本仍遠高於其他的傳統照明。雖然如此,近年仍然越來越多被用在照明用途上。 2014年凭借「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天野浩与赤崎勇、中村修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發光二極管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K-T滅絕),又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簡稱K-Pg事件、K-Pg滅絕),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物种滅絕事件,約發生於6600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第三紀之間,並導致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消失,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這個事件因為造成大部份恐龍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聞名,但是綜觀地球歷史,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地球約90%的生物种类,才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生物集體滅絕事件。 由於國際地層委員會不再承認第三紀是正式的地質年代名稱,而由古近紀與新近紀取代,因此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又可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在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銥的黏土層,名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恐龍(不包含鳥類)的化石僅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下層,顯示牠們在這次滅絕事件發生時(或之前)迅速滅絕。有少部份恐龍化石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之上,但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因為侵蝕等作用,而被帶離原本的地點,並沉積在較年輕的沉積層。除了恐龍以外,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也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哺乳動物與鳥類則存活下來,並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 大部分的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等隕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發,與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時間相近,被認為最有可能與這次滅絕事件的主因。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將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中,遮闢了陽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對全球各地的生態系造成影響。但也有少數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的,而滅絕的原因是逐漸改變的海平面與氣候。.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 查看更多 »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 §1.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白矮星 · 查看更多 »

百人会会员列表

人会是美籍华人的精英组织,本条目为该会现任及历任的各位会员名录。以下列表按英文名排序,共152人 已去世会员(共7人) 曾入列但未出現在最新(2017年)會員名單(共80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百人会会员列表 · 查看更多 »

隧道二極體

隧道二極體(又稱江崎二極體、穿隧效應二極體、穿隧二極體、透納二極體或Tunnel Diode)是一種可以高速切換的半導體,其切換速度可到達微波頻率的範圍,其原理是利用量子穿隧效應。 隧道二極體是江崎玲於奈1958年8月時發明的,當時他在東京通訊工業株式會社(現在的索尼)。1973年時江崎玲於奈和布赖恩·约瑟夫森因為發現上述半導體中的量子穿隧效應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羅伯特·諾伊斯在為威廉·肖克利工作時也有有關隧道二極體的想法,但沒有繼續進行研究。 此種二極體是由高摻雜的PN接面所形成(空乏區通常只有10奈米寬),常用的材料包括鍺、砷化鎵等窄能隙的材料,由於高摻雜會產生晶格的破壞,,加上窄能隙材料縮小量子穿隧的障礙,所以能夠增加量子穿隧的電流。隧道二極體常用於頻率轉換器和偵測器上,由於隧道二極體的負微分電阻的特性,其也可應用於振盪器、放大器以及開關電路的遲滯。.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隧道二極體 · 查看更多 »

隆德大学

隆德大学(Lunds universitet),建于1666年,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为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隆德大学为瑞典顶尖学府,名列世界第六十大、欧洲前二十大学府。 其位于瑞典斯堪尼省的隆德市,所在的城市约十万人口左右。隆德大学的建立可以溯及1425年,方济各会在隆德大教堂比邻设立的中世纪大學(studium generale),因此时常与1477年和1479年分别设立在乌普萨拉和哥本哈根的中世纪大学互别苗头。在瑞典于1658年与丹麦的和平协议下取得斯堪尼省之后,现今的隆德大学则在1666年建立。 隆德大学有10个學院,包含另外在马尔默和赫尔辛堡设有的分校区,以及航空学院。2013年的统计下,全年学生共有47700人,其中约6400人为国际学生,分别在50个专业的800个课程学习。隆德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也是全球Universitas 21联盟成员。 2016年6月,隆德大学与瑞典科学委员会,已在隆德共同完成同步辐射实验室四期 MAX IV 的建设,用于研究粒子加速物理。此外,一所正在建设中的跨领域科研机构,欧洲散裂中子源 ,也预计在2025年,全面完工。 隆德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以隆德大教堂附近的隆德公园(Lundagård)中心,另有一些学院系所散布在隆德市的不同地点,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一个带状地带,这个带状地带从公园向北,穿过大学医院并继续向北,一直到市的东北外围地区,在最外围的就是工程学院的大校园,该院在瑞典又称为隆德工学院。.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隆德大学 · 查看更多 »

莫塞萊定律

莫塞莱定律(Moseley's law)是一個描述從原子發射出來的 X-射線性質的經驗定律。这一定律的结论是原子的电子层受激发(例如用高能贝塔射线轰击该元素做的靶板)产生的X射线的频率的平方根与元素的原子序数成线性比。这实际上是玻尔公式的一个实验结果。 在量子力學的發展歷史裏,亨利·莫塞莱建立的莫塞莱定律佔有很重要的角色。這定律證實了波耳模型的原子核在數量方面的概念:給予每一種元素其原子序數,與原子核的單位電荷數目成正比(後來的實驗發現原子序數就是原子核的質子數量)。在這定律之前,原子序數只是一個元素在週期表內的位置,並沒有直接地牽扯到任何可測量的物理量。.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莫塞萊定律 · 查看更多 »

莫特絕緣體

莫特絕緣體(Mott insulator)的命名是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兼197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內維爾·莫特。 莫特絕緣體是應該分類在常規能帶理論之下的導體,當在特別低溫測量時是绝緣體。這個作用歸結於電子和電子的相互作用,在常規能帶理論上沒有被考慮。 雖然固體的能帶理論在描述材料電子特性上是非常成功的。但在1937年時,和 Evert Johannes Willem Verwey即已指出不同的過渡金屬氧化物可以被能帶理論預測是導體(因為在每單位晶格有奇數個電子)或是绝緣體。內維爾·莫特和魯道夫·佩爾斯也在1937年然後預言這個反常現象可以被解釋用包括電子之間的互作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莫特絕緣體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Московский Физик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为俄罗斯莫斯科的一所理工院校。该校以理论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等方面为擅长。该校有时被称作“俄罗斯的MIT”。.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 · 查看更多 »

莱纳·魏斯

莱纳·“莱”·魏斯(Rainer "Rai" Weiss,)是美國理論物理學者,因在引力物理學與天文物理學的貢獻而知名於學術界,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榮譽教授。在他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為發展出激光干涉術,其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關鍵技術。魏斯是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科學工作小組的主席。 2017年,魏斯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巴里·巴里什及基普·索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莱纳·魏斯 · 查看更多 »

莱纳德陨石坑

莱纳德陨石坑(Lenard)是位于月球背面北极地区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1862年-1947年),2008年10月30日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莱纳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年),另两所创建曾早于莱比锡大学的大学科隆大学(1388年—1798年,1919年重建)和埃尔福特大学(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关闭后又重开。1953年至1991年间,莱比锡大学曾名为“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 自从创建以来经历了近600年不间断的教学与科研,现在的莱比锡大学发展到了14个系、150多个研究所,有注册学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学期),是莱比锡最大的一所大学,萨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学。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医学专业是莱比锡大学最知名的专业。.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莱比锡大学 · 查看更多 »

莉泽·迈特纳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奥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学家。她的众多成绩中最重要的是她第一个理论解释了奥托·哈恩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莉泽·迈特纳 · 查看更多 »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常用縮寫「UCSD」或「UC San Diego」),簡稱「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或「聖地牙哥加大」,民間多譯作「加利福尼亚大学聖地牙哥分校」,是美國一所著名公立學府,成立於1960年,為美國大學(Tier I),隸屬加州大學行政系統。該校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城市聖迭戈以北城鎮拉霍亞,擁有一個所有加州大學中最大,佔地866公頃的校園。 聖地牙哥加大雖然建校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但是已經成為美國頂尖以研究科學為主,且學術聲望非常高的研究性公立大學。此間學校亦被譽為「公立常春藤」之一,同時也是美國重要的學術聯盟美國大學協會的成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書院

聖若瑟書院(Saint Joseph's College,簡稱SJC)是香港現存首間羅馬天主教男子學校,創校於1875年,設有小學及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所補助的22所傳統名校之一。學校為香港著名學府,在學術、體育及音樂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現,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八位。校舍位於中半山堅尼地道7號及堅尼地道26號。建於1920年的校舍北座(教學樓或高錕教學樓)及西座(科學樓或教堂樓)被列為法定古蹟,而建於1935年的堅尼地道26號則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聖若瑟書院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 Osheroff,)美國华盛顿州阿伯丁),美国物理学家,199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 查看更多 »

荒勝文策

荒勝文策(,)是一名日本高能物理學家。他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姬路市,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物化學科,為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物理學博士。他也曾短暫留學德國,跟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進行研究。 1928年,荒勝文策出任臺北帝國大學首任物理學講座教授。他領導建造直線粒子加速器,於臺灣做出亞洲第一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936年,他轉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並曾吸引湯川秀樹回母校旁聽其課程。後者於1949年成為日本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二戰期間,荒勝文策曾為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原子能研究計畫服務,並於其後不久成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他在二戰後期被委任調查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受害區域,以了解原子彈的影響力,其調查報告數據之精確震驚世界。 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於戰後下令拆除京都大學荒勝研究室的迴旋加速器,使大量荒勝文策的報告與其製作的儀器因此而流失。該次拆除行動也引來國際的批評。此外,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發展核子技術,曾派遣教育部次長前往日本訪問荒勝文策等人,希望他們能協助發展原子科學研究,然未成功。荒勝文策於晚年曾參與創辦私立的甲南大學,並成為其首任校長。1973年,他於神戶市逝世,享壽83歲。.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荒勝文策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安德森

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美國物理學家。 物理上,在反鐵磁性、高溫超導等領域有重大貢獻。 因「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與內維爾·莫特、約翰·凡扶累克一同獲得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菲利普·安德森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莱纳德

菲利普·冯·莱纳德(Philipp von Lenard,),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莱纳德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曾获得卓越成果,为此获得诺贝尔奖;他用实验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规律;他也提出过一种原子结构设想。.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菲利普·莱纳德 · 查看更多 »

萊頓大學

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座落在荷蘭的萊頓市,是目前荷蘭持續運作中最古老的大學。萊頓大學是科英布拉集團、Europaeum以及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等大學聯盟的一員,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該校建立於1575年,由八十年戰爭中的荷蘭革命領袖威廉王子所建,迄今仍與奧蘭治王室有密切關係。荷蘭君主威廉明娜女王、朱丽安娜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女王以及威廉-亚历山大國王也曾在萊頓大學學習。2005年,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從萊頓大學獲得罕有的榮譽學位。 現今萊頓大學擁有6個學院、超過50個系及提供150個以上的課程。有超過40個國家級或國際級研究機構在該校設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萊頓大學 · 查看更多 »

頂夸克

顶夸克是目前发现最重的夸克,其质量为173.1±1.3GeV/c2,质子的质量也不过938MeV 。和其他夸克一样,顶夸克属于费米子,具有的自旋,带有+电荷。 顶夸克的反粒子被称为反顶夸克,两者质量相同。顶夸克通过强作用力同其他基本粒子相作用,通过弱力衰变为W玻色子和底夸克,有时也会衰变为奇夸克。顶夸克可以衰变为下夸克,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根据标准模型的预测顶夸克的寿命仅为5×10-25s。 不过顶夸克极短的寿命使得其来不及在强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下形成强子,这给科学们提供了一个观测独立夸克的机会。顶夸克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日后发现希格斯子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頂夸克 · 查看更多 »

衍射

--(diffraction),又稱--,是指波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物理现象。 在古典物理学中,波在穿过狭缝、小孔或圆盘之类的障碍物后會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散传播。假設將一个障碍物置放在光源和观察屏之间,則會有光亮区域與陰暗区域出現於观察屏,而且這些区域的边界並不銳利,是一种明暗相间的复杂图样。這现象称为衍射,當波在其传播路径上遇到障碍物时,都有可能發生这种现象。除此之外,当光波穿过折射率不均匀的介质时,或当声波穿过声阻抗不均匀的介质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不仅水波、光波能够产生肉眼可见的衍射现象,其他类型的电磁波(例如X射线和无线电波等)也能够发生衍射。由於原子尺度的實際物體具有類似波的性質,它們也會表现出衍射现象,可以通过量子力学进行研究其性质。 在適當情况下,任何波都具有衍射的固有性质。然而,不同情况中波发生衍射的程度有所不同。如果障碍物具有多个密集分布的孔隙,就会造成较为复杂的衍射强度分布图样。这是因為波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路径传播到观察者的位置,发生波叠加而形成的現象。 衍射的形式論还可以用來描述有限波(量度為有限尺寸的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情况。例如,激光束的發散性質、雷达天线的波束形状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视野范围都可以利用衍射方程来加以分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衍射 · 查看更多 »

顯微鏡

顯微鏡泛指將微小不可見或難見物品之影像放大,而能被肉眼或其他成像儀器觀察之工具。日常用語中之顯微鏡多指光學顯微鏡。放大倍率和清析度(聚焦)為顯微鏡重要因素。 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父子所首创。顯微鏡的類型有許多。最常見的(和第一個被發明的)是光學顯微鏡,其使用樣品的光圖像。其他主要的顯微鏡類型是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超顯微鏡,和各種類型的掃描探針顯微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顯微鏡 · 查看更多 »

飞驒市神冈图书馆

是一座位于日本岐阜县飞驒市神岡町東町的,2016年搬入飛驒市神岡振興事務所1层。 与同在飛驒市,以职员构思为基础开展活动的古川町飛驒市图書館相比,神冈图书馆进行的活动相对较少,但也有等自主活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飞驒市神冈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饭岛澄男

饭岛澄男(,),日本物理学家暨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NEC特別主任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日本學士院恩赐奖得主。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飯島因發現奈米碳管與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相關工作享譽世界,長年被視為諾貝爾獎的有力候選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饭岛澄男 · 查看更多 »

西宇和郡

西宇和郡()是位於愛媛縣西北端的一郡。 現轄有以下1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西宇和郡 · 查看更多 »

西島和彥

西島和彥(,),日本粒子物理學家,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贈從三位。 西島生于日本土浦市,学术生涯著名成就是與中野董夫合作、與默里·蓋爾曼分别独自提出蓋爾曼-西島關係,被提名1960年、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只有蓋爾曼一人獲獎。西島独立与他人提出奇异数概念,他称之为“η电荷”。.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西島和彥 · 查看更多 »

西蒙

西蒙(英语:Simon)是一个西方名字,源于西缅,可以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西蒙 · 查看更多 »

西蒙·范德梅尔

西蒙·范德梅尔(Simon van der Meer,),荷兰物理学家,因發展出隨機冷凝技術,而促使義大利物理學家卡洛·魯比亞發現W及Z玻色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西蒙·范德梅尔 · 查看更多 »

西澤潤一

西澤潤一(,),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與教育家。現任上智大學特聘教授、東北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勲章、勲一等瑞寶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西澤教授是裴聲國際的大發明家,在電子工程、通信工程、半導體器件、半導體制程、光通信開發領域皆有獨創性成就。世稱「半導體先生」與「日本光通信之父」。2000年獲得日本人首座IEEE愛迪生獎章。 IEEE設置了以他命名的「IEEE西澤潤一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西澤潤一 · 查看更多 »

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英文简称UM、UMD、UMCP或Maryland),是一所在美国排名前列,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公立研究性大学。大学创建于1856年,位于美国东北部马里兰州大学公园市,是马里兰大学系統的旗舰分校,同时也是馬里蘭州以及华盛顿都會区最大的大學,也被認為是公立常春藤院校之一。马大首位华裔校长陆道逵(Wallace D. Loh)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上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 查看更多 »

首都大學東京

首都大學東京(,英語: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是一所位於東京都八王子市的公立大學。於2005年創立。簡稱為「首都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首都大學東京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9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香港2009年10月 · 查看更多 »

香港培正小學

香港培正小學是香港九龍何文田的一所小學,由香港浸信會聯會創辦,位於窩打老道80號,其校色分為紅色、藍色。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小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8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香港培正小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香港中文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科學院

香港科學院是香港一個榮譽學術機構,成立於2015年12月,由前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牽頭成立,創會院士共27人,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遺傳學權威簡悅威、多位香港各大學的歷任校長如朱經武、郭位及沈祖堯等。香港科學院经过近十年的筹备,並在時任特首梁振英支持下於2015年成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香港科學院 · 查看更多 »

香港教育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管理,現行制度上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香港教育 · 查看更多 »

马尔堡大学

尔堡大学,全称马尔堡菲利普大学(Philipps-Universität Marburg),是一所位于德国黑森州马尔堡的大学,1527年由黑森-卡塞尔伯爵菲利普一世创办,是世界上第二所新教大学。 馬爾堡大學擁有兩萬名左右的學生,使得马尔堡这座总人口不到8万的小城成为知名的“大学城”(Universitätsstadt)。.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马尔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马丁·佩尔

丁·路易斯·佩尔(Martin Lewis Perl,),美国物理学家,1995年因发现Τ子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马丁·佩尔 · 查看更多 »

马丁·赖尔

丁·賴爾爵士,FRS(Sir Martin Ryle,),英國射電天文學家,賴爾開發出革命性的射電望遠鏡系統,且使用這套系統對弱射電源準確定位和成像。1964年賴爾與馮堡(D.D. Vonberg)首度發表了無線射頻的概念(縱然另有聲稱認為悉尼大學的在同年較早時候已實際製作出天文干涉儀。)賴爾在大學中利用經改良的設備,能觀察到當時已知宇宙中最遠的星系,賴爾也是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天體物理組的第一位教授,並創辦了,1972至1982年間受任命為皇家天文學家。 賴爾與安東尼·休伊什共同獲得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諾貝爾獎第一次授獎表彰天文研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马丁·赖尔 · 查看更多 »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丁纽斯·韦尔特曼(Martinus Justinus Godefriedus Veltman,),荷兰理论物理学家,密歇根大学退休教授。他和特胡夫特因在量子规范场论的重整化上的工作而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冯·劳厄

克斯·冯·劳厄(Max von Laue,),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晶体中X射线的衍射现象而获得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马克斯·冯·劳厄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玻恩

克斯·玻恩(Max Born,),德国物理学家与数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在固体物理学及光学方面也有所建树。此外,他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培养了大量知名物理学家。1954年,玻恩因“量子力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给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马克斯·玻恩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普朗克

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並在1918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舊)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與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波耳、愛因斯坦與普朗克被稱為舊量子論的奠基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马克斯·普朗克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弗兰克

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德国物理学家,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詹姆斯·弗兰克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克罗宁

詹姆斯·克罗宁(James Cronin,),美国物理学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詹姆斯·克罗宁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查德威克

詹姆斯·查德威克爵士,CH,FRS(Sir James Chadwick,),英国物理学家,因於1932年发现中子而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1年,他为核武器报告的最後稿本执笔,这份报告促使美國政府開始积极进行核武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担任曼哈頓計劃英國小組的組長。因對物理學的貢獻,他於1945年在英格蘭被冊封為爵士。.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詹姆斯·查德威克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委員會

諾貝爾委員會是負責評審諾貝爾獎得獎者大部分工作的工作單位。每個諾貝爾獎各有一個委員會負責,總共有五個。 負責其中四個獎項──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的諾貝爾委員會,是其頒授機構──瑞典皇家科學院、卡羅琳學院、瑞典學院──內的工作單位。這四個諾貝爾委員會只負責提出得獎者的建議,而不作最終決定;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的得主由整個學院決定,生理或醫學獎則由學院的50人大會決定。 諾貝爾和平獎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負責,但它具有不同地位,不僅是工作單位,而且有權力決定得獎者。 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五個諾貝爾獎的評選方法相同。 File:Main building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Ku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 Frescati, Norra Djurgården, Stockholm.jpg|物理學和化學諾貝爾委員會,和經濟學獎委員會,設於瑞典皇家科學院 File:KI Berz lab 20060723.jpg|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委員會設於卡羅琳學院 File:Svenska-Akademien.jpg|文學諾貝爾委員會設於瑞典學院 File:Norske nobelinstiutt 1.jpg|挪威議會任命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以挪威諾貝爾研究所的形式運作.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諾貝爾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都会向“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颁发诺贝尔和平奖。该奖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以及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进行管理,挪威议会将选出5人组成委员会决定获奖人选。诺贝尔和平奖首次颁发是在1901年,有两位获奖者,分别是弗雷德里克·帕西和亨利·杜南。每位获奖者都赢得到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帕西和杜南获奖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8年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和平奖每年12月10日在奥斯陆颁发,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挪威国王将亲自向获奖者授予该奖项,是唯一一项不是在斯德哥尔摩颁发的诺贝尔奖。另一个与其他诺贝尔奖的不同点在于,和平奖经常授予组织而非个人,例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就先后三次获得该奖项。 有观点认为和平奖是诺贝尔奖中最具争议的一项,其对多位获奖者的选择受到过批评,圣雄甘地曾先后五次获得提名,但始终未能获奖。1948年他被刺杀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曾考虑追授,但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而是决定在这年不予授奖,所给出的解释是:“没有适合且在生的候选人”。1961年,达格·哈马舍尔德在获得提名后逝世,但这时奖项尚未颁发,他也成为唯一一位获得追授的获奖者,这以后规则进行了调整,使将之后几乎不可能再有人得到追授。1973年,黎德寿拒绝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表示考虑到越南的处境,自己没有立场来接受这一奖项。莱纳斯·鲍林曾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还在1954年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唯一一位独享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奖人。1989年和2010年,西藏宗教领袖十四世达赖喇嘛和中国异见人士刘晓波分别获奖,激起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馬拉拉·優素福扎伊于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获奖时年仅17岁。201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獎女性得主列表

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济学奖外,其他五个奖项都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这五个奖项也就都是由诺贝尔基金会进行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銀行于1968年设立,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奖都是由独立的委员会颁发,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瑞典学院颁奖文学奖,卡罗琳学院颁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奖和平奖。每位获奖者都将获得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首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拿到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2008年,获奖者的奖金数额为一千万瑞典克朗。除和平奖是在奥斯陆颁发外,另外五个奖都是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仪式上颁发,颁奖日期为每年的12月10日,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 截至2017年,诺贝尔奖有844次授予男性,48次授予女性,此外还有27次授予组织。首位赢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玛丽·居里,她和亨利·贝可勒尔以及自己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赢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瑪麗·居禮也是唯一一位多次获奖的女性,她还在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所以诺贝尔奖女性得主一共是47位。瑪麗·居禮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于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两人也是唯一一对获诺贝尔奖的母女。共有16位女性曾获诺贝尔和平奖,14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12位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位曾获诺贝尔化学奖,两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2009年获奖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则成为唯一一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这年共有5位女性获得诺贝尔奖,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諾貝爾獎女性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一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給對化學、物理、文學、和平和生理及醫學這五方面有著傑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的獎項。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獲得大約10,000,000瑞典克朗。每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死忌,物理学、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经济学獎項會在斯德哥爾摩頒發,而和平奖则会在奥斯陆颁发。 截至2014年10月6日,已有881人士和56個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包括74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諾貝爾獎得主中,有5名得主所屬的政府拒絕讓他們前往領獎,阿道夫·希特拉禁止其中3位德國得主,分別是里夏德·庫恩(1938年化學獎得主)、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化學獎得主)和格哈德·多馬克(1939年生理及醫學獎得主),另二位則是因為受到蘇聯政府施壓而拒絕領獎的鮑里斯·巴斯特納克(1958年文學獎得主)以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禁而無法領獎的劉曉波(2010年和平獎得主)。1964年文學獎得主尚-保羅·薩特和1973年和平獎得主黎德壽是目前仅有的兩名拒絕領獎的得主;尚-保羅·薩特拒絕獎項的原因是他拒絕所有官方獎項,黎德壽拒絕的原因則是當時越南仍陷入戰亂之中。有6名得主曾多次獲得諾貝爾獎,其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三奪諾貝爾和平獎,是獲獎次數最多的得主。在881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46位是女性,而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是瑪麗·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得主)。某些由於外圍因素或缺乏提名而沒有頒發諾貝爾獎的年份中原本的獎金會回撥到基金用作其他相關獎項。在1940年至1942年之間,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諾貝爾獎停止頒發。.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獎爭議

諾貝爾獎爭議是一些關於歷史上諾貝爾獎獲獎者所產生的爭議,而歷年來文學獎與和平獎所招致的爭議最多"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5 January 2009,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諾貝爾獎爭議 · 查看更多 »

高姓

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排行第18位;《百家姓》中排名第153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高姓 · 查看更多 »

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

红移超新星搜索队(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是一个国际宇宙学合作项目,用Ia型超新星来描述宇宙膨胀。该小组于1994年由布萊恩·施密特(当时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助理)以及尼古拉斯·桑契夫(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研究员)共同创建。该小队囊括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智利的大约20位天文学家。他们用托洛洛山的维克多·布兰科望远镜来发现红移高于z.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 · 查看更多 »

高錕

錕爵士(Sir Charles Kuen Kao,),出身上海的香港電機工程學家,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揚「在光傳輸於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突破性成就」。 籍貫江蘇省金山縣張堰鎮的書香門弟,祖父高吹萬是清末江南著名書畫家,父親高君湘律師是美國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博士。直至中學一年級,一家人住在上海法租界,1949年移民香港跳級讀中學四到七年級,獲香港大學錄取,但港大二戰後停辦電機工程學系,故高錕赴英國重讀高中、繼而本科、1965年獲帝國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學博士。 1966年在美國電信企業ITT的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任工程師時做出劃時代的實驗,證明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長距離傳遞信息,打破玻璃纖維在早期只能短距離傳信的理論難題。1970年回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創系教授,1987年昇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諾貝爾獎委員會認定其獎項算在標準電信實驗室和香港中文大學名下。獲獎後自言「在香港就讀高中、也曾在中大執教鞭、當校長,並在這裏退休,在香港生活逾三十載,是個名副其實的香港人。」,有英国、美国双重国籍和香港永久居留权。國際媒體常稱「光纖通訊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高錕 · 查看更多 »

高溫超導

溫超導(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High Tc)是一種物理現象,指一些具有較其他超導物質相對較高的臨界溫度的物質在液態氮的環境下產生的超導現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高溫超導 · 查看更多 »

让·卡巴纳

让·卡巴纳(Jean Cabannes,1885年8月12日-1959年10月31日)是法国一位从事光学研究的物理学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让·卡巴纳 · 查看更多 »

让·佩兰

让·巴蒂斯特·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法国物理学家,生于法国里尔。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让·佩兰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 (消歧义)

诺贝尔包括以下含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奖

诺贝爾奖(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奖项。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经济学奖于1968由瑞典中央银行增设,全称“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经济学奖

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Sveriges riksbanks pris i ekonomisk vetenskap till Alfred Nobels minne;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許多人反對此一通稱)。經濟學獎屬於諾貝爾基金會專屬之「諾貝爾獎」商標中的「一種諾貝爾獎」,是表彰经济学领域杰出研究者的奖项,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学的最高獎。儘管此獎項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大獎勵領域,但一般認爲此獎與其他諾貝爾獎地位相同,并與它們在同一典禮上頒授。 經濟學獎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其成立300週年(1668-1968)時所設立,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由挪威人朗納·弗里施和荷蘭人簡·丁伯根共同獲得,獲獎緣由是他們“爲經濟分析中動態模型的發展和應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November 16, 2007,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给在物理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该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出5名成员组成一个委员会来评选出获奖者。 诺贝尔物理学奖於1901年第一次頒發,由德国的威廉·伦琴獲得。每个获奖者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1901年,伦琴得到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三位获奖者(小林诚、益川敏英和南部阳一郎)分享了总额为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100万欧元,或140万美元)。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颁发。 约翰·巴丁是唯一两次获得该奖的得主,他于1956年和1972年獲獎。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至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得主,也是诺贝尔三项科学奖项中的最年轻得主,他在1915年获奖时仅有25岁。 至今共有两位女性获得过该奖,分别是玛丽·居里(1903年)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1963年)。在六个诺贝尔奖项中,这是女性获奖人次第二少的奖项(只多於僅一位女性得主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截至2016年10月,共有203人获得过该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有6年因故停发(1916、1931、1934、1940至1942)。.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诺曼·拉姆齐

小诺曼·福斯特·拉姆齐(Norman Foster Ramsey Jr.,),美国物理学家,1989年因发明对于设计制造原子钟非常重要的分离振荡场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拉姆齐在其职业生涯中主要担任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同时还曾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等政府机构以及北约等国际组织任职。此外,他还参与创建了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以及费米实验室。.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曼·拉姆齐 · 查看更多 »

谢尔登·格拉肖

谢尔登·李·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美国物理学家,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谢尔登·格拉肖 · 查看更多 »

谢尔顿·库珀

谢尔顿·李·库珀博士(Sheldon Lee Cooper)是CBS推出的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的一个主要角色,由吉姆·帕森斯饰演,他因为扮演这个角色在2010年获得艾美奖,2011年1月获得金球奖。在2017年推出的《生活大爆炸》衍生剧集《少年谢尔顿》()中,美国童星饰演少年时期的谢尔顿·库珀。 谢尔顿是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和他的同事及最好的朋友伦纳德·霍夫斯塔特(约翰尼·盖尔克奇饰)合租一套公寓。他们住在佩妮(凯莉·库柯饰)的对门。谢尔顿因他超常的智力而显得与众不同。他十分精明又吹毛求疵,在生活中一定要按规律行事,缺乏对幽默、讽刺的理解,习惯于显摆他超常的智商(其他角色时不时会觉得这让人很不爽),并且完全没有幽默感。这些性格是谢尔顿大部分笑点的来源,也成为了数集的情节中心。这个角色被描述为剧中的一个。评论者和粉丝们已经推断出谢尔顿的个性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强迫症的特征。.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谢尔顿·库珀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穆斯堡尔

鲁道夫·穆斯堡尔(Rudolf Mössbauer,),德国物理学家,穆斯堡尔效应(伽马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现象)的发现者,196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鲁道夫·穆斯堡尔 · 查看更多 »

鲍国昌

鲍国昌,1894年生,另说1902年生,卒年待考,民国上海制药业、化工业巨头,信谊药厂老板,一生经历颇富传奇,经历上海、香港、美国、南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鲍国昌 · 查看更多 »

贝可勒尔

贝克勒尔(Becquerel,符号为:Bq),簡稱貝克 。是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用於衡量放射性物質或放射源的計量單位。贝可勒尔的国际单位制量纲为,同频率单位赫兹相同,但意义完全不一样。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種,若每秒有一个原子衰变,其放射性活度即為1貝克,例如,一克的镭-226放射性活度有3.7×1010Bq。這是個相當龐大的數值,因此常用千貝克(kBq)甚至百萬貝克(MBq)來表示。 放射性射線對人體具有危害,毫无防护下长期接触放射物质,會使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給予固定質量的放射性物質,其貝克數值會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改變。因此,對於短壽命同位素,必需標明其放射性衰變率與時間戳在一起,有時候,這衰變率還會調整至某特定日期(過去日期或未來日期)。例如,安全組織時常會標明出一個十日調整數目,即十日後的放射性活度。在這時間間隔內,短壽命同位素的數量可能會大幅降低。 簡而言之,貝克表現了放射源在某一時刻的放射性活度。如果放射源不變,由於自然衰變的作用放射性活度會隨時間逐漸變小。.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贝可勒尔 · 查看更多 »

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最初是内从事包括电话交换机、电话电缆、半导体等电信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机构。地点位于美國新澤西州聯合縣的Murray Hill。.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贝尔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贝克勒尔环形山

贝克勒尔环形山(Becquerel)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暨放射性现象发现者之一—"安托万·亨利·贝克勒尔"(1852年-190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贝克勒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贝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是美國政治人物,从2009年至2017年任第44任美國總統。他是首位美国非裔总统。2005年至2008年代表伊利诺伊州担任美國聯邦參議員,从1997年至2004年担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奥巴马出生於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他在夏威夷长大,但童年时期也在华盛顿州和印度尼西亚分别生活了一年和四年。在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他在芝加哥做一名社区活动组织者。1988年奥巴马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在那成为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名非裔总编辑。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民权律师,并从1997年至2004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宪制性法律教授。1997年当选伊利诺州参议员,并担任职务直至2004年参选联邦参议员。同年因意想不到的参议员初选胜利,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和以绝对优势胜出参议员选举,成为全美知名的政治人物。2007年2月10日,他正式宣佈参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同年6月赢得民主党初选,並在联邦选举中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約翰·麥凱恩获得了胜利。2009年10月9日,获頒诺贝尔和平奖。 2017年1月,奧巴馬以60%的民意支持率结束任期。現定居华盛顿特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贝拉克·奥巴马 · 查看更多 »

质谱法

质谱(mass spectrometry,缩写:MS)是一种电离化学物质并根据其质荷比(质量-电荷比)对其进行排序的分析技术。简单来说,质谱测量样品内的质量。 质谱法被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并被用于纯样品和复杂混合物。 质谱是离子信号作为质荷比的函数的曲线图。这些频谱被用于确定样品的元素或,颗粒和分子的质量,并阐明分子的化学结构,如肽和其他化合物。 在典型的质谱法中,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的样品被电离,例如用电子轰击它。 这可能导致一些样品的分子破碎成带电的碎片。 然后,这些离子根据其质荷比被分离,通常通过加速它们并使其经受电场或磁场:相同质荷比的离子将经历相同数量的偏转。离子通过能够探测带电粒子的机制被探测到,例如一个电子倍增管。 结果被显示为作为质荷比的函数的已经探测离子的相对丰度的频谱。 样品中的原子或分子可以通过将已知质量与鉴定的质量相关联或通过特征分解模式来鉴定。.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质谱法 · 查看更多 »

费利克斯·布洛赫

费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瑞士物理学家,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费利克斯·布洛赫 · 查看更多 »

超导现象

超导现象是指材料在低于某一温度时,电阻变为零的现象,而这一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Tc)。超导现象的特征是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超导现象 · 查看更多 »

超级神冈探测器

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Kamiokande,可縮寫為Super-K或SK;スーパーカミオカンデ),全名為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實驗(Super-Kamioka Neutrino Detection Experiment),是日本東京大學在岐阜縣飛驒市神岡町的茂住礦山一个深达1000米的废弃砷矿中建造的大型中微子探测器。其目标是探测质子衰变以及被设计来寻找太阳、地球大气的中微子,并观测銀河系內超新星爆发。.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超级神冈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超新星宇宙學計畫

超新星宇宙學計畫(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是應用來自Ia超新星的紅移資料研究加速宇宙和因此宇宙常數是正值可能性的兩個研究小組之一。這個專案的主持人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索羅·珀爾穆特,成員來自澳大利亞、智利、法國、西班牙、瑞典、英國和美國,總計31人。 這個發現被科學雜誌評選為"1998年的突破" ,並且和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共同獲得2007年的宇宙學格魯獎。在2011年,珀爾穆特和高紅移團隊的亚当·里斯與布萊恩·施密特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2014年,因「基礎性地發現與探索中微子震盪,顯示出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新領域」,施密特、里斯與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成員、珀尔马特與超新星宇宙學計畫實驗團隊共同榮獲2015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超新星宇宙學計畫 · 查看更多 »

超晶格

超晶格(superlattice)是两种或多种材料构成的周期性交替层结构。通常每一层的厚度在几个纳米的数量级。20世纪初,人们通过X射线繞射发现了超晶格的现象。 1970年美国IBM实验室的江崎玲于奈(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和朱兆祥提出了超晶格的概念.他们设想如果用两种晶格匹配很好的半导体材料交替地生长周期性结构,每层材料的厚度在100nm以下,如图所示,则电子沿生长方向的运动将会产生振荡,可用于制造微波器件.他们的这个设想两年以后在一种分子束外延设备上得以实现.可见,超晶格材料是两种不同组元以几个纳米到几十个纳米的薄层交替生长并保持严格周期性的多层膜,事实上就是特定形式的层状精细复合材料。 超晶格又分以下几种 1.组分超晶格:在超晶格结构中,如果超晶格的重复单元是由不同半导体材料的薄膜堆垛而成的 叫做组分超晶格 2.掺杂超晶格:在同一种半导体中,用交替地改变掺杂类型的方法做成的新型人造周期性半导体结构的材料 掺杂超晶格的优点:任何一种半导体材料只要很好控制掺杂类型都可以做成超晶格;多层结构的完整性非常好,由于掺杂量一般比较小,杂质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较小,掺杂超晶格中没有像组分超晶格那样明显的异质界面;掺杂超晶格的有效能量隙可以具有从零到位调制的基体材料能量隙之间的任何值,取决于各分层厚度和掺杂浓度的选择。 3.多维超晶格 4.应变超晶格.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超晶格 · 查看更多 »

路易·奈爾

路易·奈尔(法语:Louis Néel,),全名Louis Eugène Félix Néel,法国物理学家,197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路易·奈爾 · 查看更多 »

路易·德布罗意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第七代布罗意公爵(Louis Victor de Broglie, prince, puis duc de Broglie,),简称路易·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法國物理學家,法國外交和政治世家布羅意公爵家族的後代。从1928年到1962年在索邦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1929年因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以及他對量子理論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52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 於1944年,德布羅意膺選為法蘭西學術院第一席位的院士,是第十六位得到此殊榮的人士。他也是法國科學院的永久秘書。.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路易·德布罗意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

路易斯(Louis,Louÿs,Luis),也译为路易,可以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路易斯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阿尔瓦雷茨

路易斯·阿尔瓦雷茨(Luis Alvarez,),西班牙裔美国物理学家,196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外,他在1980年時與身為地質學家的兒子沃爾特·阿爾瓦雷茨等人研究K-T界線地層時發現全球的白堊紀與第三紀交接地層,地層中的銥含量高於正常標準。提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因為隕石撞擊造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路易斯·阿尔瓦雷茨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斯洛廷

路易斯·亞歷山大·斯洛廷(Louis Alexander Slotin,),加拿大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曾參與曼哈頓計劃。斯洛廷生於加拿大緬尼托巴省温尼伯市北區,並在那裏長大,在马尼托巴大学取得理學學士及理學碩士學位之後,轉到倫敦國王學院學習,並於1936年在該校取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之後,他以研究員的身份加入芝加哥大學,並協助設計了一套回旋加速器。 斯洛廷於1942年獲邀參加曼哈頓計劃。在曼哈頓計劃中,他負責測量鈾及鈈核心的臨界質量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洛廷繼續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於1946年5月21日,斯洛廷意外地啟動了一次裂變反應,當中釋放出一股硬性輻射。斯洛廷被緊急送院,並於九天後的5月30日逝世,成為史上第二名臨界事故的遇難者。 斯洛廷在事發後迅速作出反應,成功防止同事死亡,故被美國政府譽為英雄。然而,一部分物理學家認為該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該事故及其餘波已在文學作品中被戲劇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路易斯·斯洛廷 · 查看更多 »

麥馬士達大學

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哈密爾頓的一間研究型公立大學,創辦於1887年。2012年有23,500名全日制學生及4,836名兼讀學生。 大學設有6個學院:理學院、健康科學學院、工程學院、人文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及商學院。校園佔地300英畝(1.2平方公里),位處Westdale 住宅區附近,毗鄰哈密尔顿市的皇家植物園。 麥馬士達大學多年来在不同的大学排名上稳居加拿大前五位,在泰晤士專上教育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所編輯之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65,加拿大第4,而在上海交通大學所編制的201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則排第66、加拿大第3。另外,2012年,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所發表的大學成績表中,就大學整體教育素質方面給予麥大A-的評分。2017QS世界大学排名第140,加拿大第6。麦克马斯特大学一直以來都被公認為是加拿大頂尖學府之一,美國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詢察要求全球各大公司行號執行長或總裁挑選出會招募的全球一百五十大大學畢業生,麦克马斯特大学被列為全球第六十一名,以及加拿大第四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麥馬士達大學 · 查看更多 »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MIT)是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成立於1861年,當時目的是為了響應。學校採用了辦學,早期著力於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的實驗教學。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在二戰及冷戰期間,致力開發電腦、雷達及慣性導航系統技術;戰後的防禦性科技研究使學校得以進一步發展,教職員人數及校園面積在的帶領下有所上升。大學於1916年遷往現在位於查爾斯河北岸的校址,沿岸伸延逾,佔地。 擁有6間學術學院、32個學系部門的麻省理工學院常獲納入全球最佳學府之列。學校一直聞名於物理科學與工程學的教研,但在近代亦大力發展諸如生命科學、經濟學、管理學、語言學等其他學術範疇。別名「工程師」的麻省理工體育校隊合計31支,涵蓋不同項目,學生因此可參與不同類型的跨校體育聯賽。 ,著名麻省理工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包括了91位諾貝爾獎得主、52位國家科學獎章獲獎者、45位羅德學者、38名麥克阿瑟獎得主、6名菲爾茲獎獲獎者、25位图灵奖得主。此校同時具很強的創業文化,由其校友所創辦的公司利潤總值相當於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麻省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默里·盖尔曼

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美國物理學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因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盖尔曼通晓的学科极广,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也是20世纪后期学术界少见的通才。除数理类的学科外,对考古学、动物分类学、语言学等学科也非常精通。 盖尔曼在加州理工学院与理查德·费曼一起共事时所发生的一些逸闻趣事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默里·盖尔曼 · 查看更多 »

黄昆

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2001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黄昆 · 查看更多 »

辐射

物理學上的輻射指的是能量以波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動的型態,在真空或介質中傳送。包含.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辐射 · 查看更多 »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是德国歷史悠久的理工科技大学,位於黑森州达姆施塔特,以工程学,自然科学及建筑学等而闻名。是各邦联州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诞生以来,第一个自主办学的公立大学。自己实行财政预算和不动产管理,并独立自由的聘请教授。德国九所卓越理工大学联盟TU9成员之一,两次入选德国大学卓越计划(Exzellenzinitiative)。世界第一个电子工程系于1882年在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成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 查看更多 »

近藤淳

近藤淳(,),日本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東邦大學名譽教授、特別顧問。文化功勞者。 近藤教授以發現「近藤效應」聞名於世,曾獲日本物理學最高獎仁科芳雄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近藤淳 · 查看更多 »

霍姆德爾鎮區 (紐澤西州)

霍姆德爾鎮區(Holmdel Township)是一個位於美國紐澤西州蒙茅斯縣的鎮區。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結果,該鎮區有16,773人,相較於2000年的15,781人成長了6.3%。 霍姆德爾鎮區是紐約市的郊區且位於西邊15英里(24公里)處。該鎮區最著名的就是貝爾實驗室,那裡是電晶體最早發展的地方。而大爆炸的重要證據也是由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在貝爾實驗室發現的,而兩人也因此貢獻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霍姆德爾鎮區 (紐澤西州) · 查看更多 »

霍斯特·施特默

霍斯特·施特默(Horst Störmer,),德国物理学家,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霍斯特·施特默 · 查看更多 »

范德瓦耳斯环形山

范德瓦耳斯环形山(Van der Waals)是月球背面南半球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物理学家、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内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1837年-192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范德瓦耳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胡兰成

胡蘭成(),原名胡積蕊,小名蕊生,浙江绍兴人,為中國近代作家。為張愛玲第一任丈夫。曾任職汪精衛政權。.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胡兰成 · 查看更多 »

舊制第三高等學校

舊制第三高等學校(日文:きゅうせいだいさんこうとうがっこう)為現在京都大學前身之一的舊制高等學校,簡稱為三高。.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舊制第三高等學校 · 查看更多 »

鈴木厚人

鈴木厚人(,),日本物理學家,專長粒子物理學、微中子物理學。曾任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負責人,現任岩手縣立大學校長。紫綬褒章表彰。 鈴木教授是地球內部反微中子的發現者以及微中子地球科學的創始人,因「基礎性地發現與探索微中子震盪,顯示出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新領域」榮獲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鈴木厚人 · 查看更多 »

與華人有關的小行星列表

與華人有關的小行星列表收錄在大中華地區發現、由華人發現和以華人命名的小行星,再以命名名稱的相關性做分類,例如:地方、組織、人物等,最後用小行星編號排序(與「發現日期」無絕對關係)。 由於國際小行星中心或小行星的命名者,皆沒有義務特別告知被命名的人事物或通知當地相關機構,所以許多的小行星儘管應該有「中文譯名」,但因為沒有引起大眾注意或無華文媒體報導,而不為人所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與華人有關的小行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勒·萨拉姆

罕默德·阿卜杜勒·萨拉姆(محمد عبد السلام,),巴基斯坦理論物理學家。 由於「關於基本粒子間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的,包括對弱中性流的預言在內的貢獻」,薩拉姆與謝爾登·格拉肖、史蒂文·溫伯格共同獲得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萨拉姆是首位穆斯林諾貝爾科學獎項得主,也是首位巴基斯坦籍諾貝爾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卜杜勒·萨拉姆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

阿尔伯特(Albert)是一個常見的男子名,亦可作为姓氏,通常在歐美文化圈使用,英文讀音譯為中文為阿爾伯特,法文讀音譯為中文為阿爾貝,在此列出名為阿尔伯特的著名人士或動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尔伯特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是二十世纪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建立闻名于世。他在统计力学领域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解决了关于比热容的佯谬,以及建立了涨落与耗散之间的联系。尽管他在对量子力学的诠释上有保留意见,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诞生仍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且他对光子的理论研究也间接导致了量子场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的科学出版物在下面的四个列表中列出:期刊论文、书籍章节、书籍和授权译作。在列表的第一列中,每一篇出版物的索引号都采用了保罗·席尔普(Paul Arthur Schilpp)的参考书目(参见席尔普所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人-科学家》(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第694-730页)中的编号以及《爱因斯坦全集》中的编号。这两个参考书目的完整信息可以从后面的参考书目章节中找到。席尔普编号用于注解中的交叉参考(每一个列表的最后一列),因为它们涵括了爱因斯坦人生的大部分时期。中文翻译的标题大部分来自于出版的中文版《爱因斯坦全集》和《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一版)。然而一些出版物并没有官方的翻译,非官方的翻译以§记号标明。虽然列表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然而点击每一列顶部的箭头,每一个列表的任意栏可以重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举例说明,按照主题重新排序一个表,以便将“广义相对论”和“比热容”相关的文章分组,只需按一下“分类注释”一栏的箭头即可。打印重新排列的列表,页面可能会直接使用浏览器默认的打印选项打印,左侧的“打印版本”的链接只提供了缺省排序的版本。爱因斯坦与他人合作作品用淡紫色标识,合作者的名字列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为了限制本文的重点和长度,爱因斯坦的许多非科学作品没有列在这裡。区分科学和非科学作品标准是根据席尔普参考书目,书中列出了130多个非科学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人道主义或政治主题(第730-746页)。《爱因斯坦全集》中的5卷(第1、5、8-10卷)是关于他的信件,其中大部分与科学问题相关。由于这些信件原来并不准备出版,因此同样也没有列在这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Albert Abraham Michelson,),又譯「邁克生」、「迈克耳逊」,波蘭裔美国藉物理学家,以测量光速而闻名,尤其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Alfred Kastler,1902年5月3日法国盖布维莱尔 - 1984年1月7日),法国物理学家,196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费尔

艾尔伯·费尔(Albert Fert,),法国物理学家,2007年以巨磁阻效應与彼得·格林贝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尔贝·费尔 · 查看更多 »

阿尔法磁谱仪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又譯反物質太空磁譜儀,簡稱AMS)是一个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最初由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於1995年提议开始,並主持其相關的國際合作計畫。這計畫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动员了二百多人,来自31所大学院校和15个国家。目的在于探测宇宙中的奇异物质,包括暗物质及反物质。阿尔法磁谱仪将依靠一个巨大的磁铁及六个超高精确度的探测器来完成它搜索的使命。 2013年3月,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一個講座裏,丁肇中教授宣佈,AMS已觀察到超過四十萬個正電子。在能量10 GeV至250 GeV區域,正電子與電子比例隨著能量增強而增加,但在高能量區域顯示出較緩慢的增加速度,並沒有隨時間演進而出現任何顯著的變化,也沒有出現任何特別入射方向。這些結果與正電子源自於太空的暗物質湮滅相符合,但尚未能足以確定並排除其它種解釋。相關結果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AMS仍在收集更多數據。.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尔法磁谱仪 · 查看更多 »

阿伏伽德罗常数

在物理学和化学中,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N或L)的定義是一个比值,是一個樣本中所含的基本單元數(一般為原子或分子)N,與它所含的物質量n(單位為摩爾)間的比值,公式為NA.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伏伽德罗常数 · 查看更多 »

阿伯丁大学

阿伯丁大学 (University of Aberdeen;Universitas Aberdonensis)於1495年在苏格兰阿伯丁創立,是著名的教育和研究中心,中世纪时期建立的四所之一,也是全英国校龄第五长的大学。世界大學排名約100名。該校有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包括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醫學獎和和平獎等。阿伯丁大學的醫學享有盛譽,胰島素和核磁共振都是由阿伯丁大學教授發明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伯丁大学 · 查看更多 »

阿德萊德市

阿德萊德市(英語:City of Adelaide)是南澳州阿德萊德的地方政府區域,行政範圍包括阿德萊德市中心、北阿德萊德、阿德萊德柏蘭。 阿德萊德市於1840年成立,其市政局是澳州最早成立的市政機構。首任市長為,現任市長為,於2014年上任。自1919年,市長一職獲得「市長大人」(Lord Mayor)的尊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德萊德市 · 查看更多 »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

阿列克谢·阿列克謝維奇·阿布里科索夫(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Абрико́сов,2017年3月29日),俄罗斯物理学家,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 · 查看更多 »

阿纳姆

安恆(Arnhem ),是位於荷蘭東部的城市,也是海尔德兰省的首府。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曾經爆發市場花園作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纳姆 · 查看更多 »

阿瑟·康普顿

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展示电磁辐射粒子性的康普顿效应而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的人们尽管已经清楚理解光的波动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因而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领导冶金实验室的事迹,以及在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经历也为人熟知。 1919年,康普顿成为首批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出外留学的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深造。在那里,他研究了伽马射线的散射与吸收。他在日后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此外,他还利用X射线研究了铁磁性与宇宙射线,并发现:铁磁性是电子自旋排列的宏观表现;宇宙射线主要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康普顿是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人物。他的报告对于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1942年,他成为冶金实验室的领导人,负责建造将铀转化为钚的核反应堆、寻找将钚从铀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及设计原子弹等工作。康普顿监理了恩里科·费米建造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的过程,该反应堆在1942年12月2日开始试运行。冶金实验室还负责了位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的设计与实现。钚则在1945年自汉福德区的中开始制造出来。 战后,康普顿成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校长。在其任期内,学校正式废止本科生中的种族隔离,任命了首任女性正教授,又录取了大量回国老兵。.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瑟·康普顿 · 查看更多 »

阿瑟·麦克唐纳

阿瑟·布魯斯·麦克唐纳(Arthur Bruce McDonald,),加拿大物理学家、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研究所主任,皇后大学的戈登和派翠西亞·葛雷粒子天体物理主席。2015年,由於「發現中微子震盪,並且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質量」,麦克唐纳與梶田隆章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瑟·麦克唐纳 · 查看更多 »

阿瑟·肖洛

阿瑟·肖洛(Arthur Schawlow,),出生于纽约州芒特弗农 ,美国物理学家,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瑟·肖洛 · 查看更多 »

阿諾·索末菲

阿諾德·索末菲 (Arnold Sommerfeld, ),全名Arnold Johannes Wilhelm Sommerfeld,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與原子物理學的開山始祖之一。他發現了精細結構常數,一個關於電磁相互作用的很重要的常數。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老師,教導和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 索末菲是目前為止教導過最多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人,他首先提出第二量子數(角量子數)和第四量子數(自旋量子數),並且提出精細結構常數和開創了X射線波動理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諾·索末菲 · 查看更多 »

阿诺·彭齐亚斯

阿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德國出生的美國射电天文学家,犹太人,1964年与罗伯特·威尔逊一起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并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彭齐亚斯1933年出生于德国的慕尼黑,后随全家移居美国。是1939年二战爆发前最后一批逃离纳粹德国的难民。到达美国后就读于纽约市立学院,1954年毕业于物理系,毕业后在陆军通讯兵团服役。两年后,彭齐亚斯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58年获得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而后任职于新泽西州霍姆代尔附近克劳福德山的贝尔电话公司。1964年,彭齐亚斯和同在贝尔电话公司工作的威尔逊使用一具为早期通讯卫星设计的天线,接收到了来自天空的均匀、且不随时间变化的讯号。1965年,他们二人在《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在4080兆赫上额外天线温度的测量》的论文,宣布了这个发现。随后,普林斯顿大学的狄克等人在同一杂志上解释道,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也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阿诺·彭齐亚斯 · 查看更多 »

赤崎勇

赤崎勇(,),日本化學工程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及名譽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紫綬褒章、文化勲章、勳三等旭日中綬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赤崎教授於2014年凭借「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与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获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是繼羅伯特·密立根之後,史上第2位兼有諾貝爾獎暨IEEE愛迪生獎章榮譽的科學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赤崎勇 · 查看更多 »

赫伯特·克勒默

赫伯特·克勒默(Herbert Kroemer,),美国籍德国物理学家,2000年因将半导体异质结构发展应用于高速光电子元件中,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赫伯特·克勒默 · 查看更多 »

赫斯环形山

赫斯环形山(Hess)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分别取自奥地利裔美籍物理学家、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克托·弗朗茨·赫斯(1883年-1964年)和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蒙德·赫斯(1906年-196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赫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

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缩写为SNO)是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里2100米深的镍矿中的中微子觀測站。因為對於中微子振盪的發現做出重大貢獻,SNO實驗主任阿瑟·麥克唐納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的建立是為了要研究太陽中微子問題。觀測站的中微子探測器主要是用來探測太陽中微子,通過它們與重水的相互作用。探測器從1999年5月開始啟用,直到2006年11月為止。雖然探測器已停止運作,在未來數年中,SNO團隊仍會繼續分析在那段時期獲得的數據。現今(2015年),已被擴充的地下實驗室仍舊繼續被用來進行其它SNOLAB實驗。SNO的設備正在整修,準備未來用於實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 · 查看更多 »

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

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孟加拉語:সত্যেন্দ্র নাথ বসু,),印度物理學家,專門研究數學物理。他最著名的研究是1920年代早期的量子物理研究,該研究為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理論提供了基礎。玻色子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儘管玻色子、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概念的相關研究所獲得的諾貝爾獎不止一個──最近的是2001年的物理學獎,因對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理論進展有貢獻而獲獎的──但玻色本人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多才多藝,能說多國語言之餘,還會彈(Esraj,一種跟小提琴相近的樂器)。 著名物理學家(Jayant Narlikar)在他的《科學邊緣》一書中寫道:“S·N·玻色的粒子物理研究(約1922年),其中闡明了光子的表現,並為統計遵從量子規則的微系統提供了機會,是二十世紀印度科學貢獻的前十名之一,是可被視為諾貝爾獎級數的研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 · 查看更多 »

藍光LED

藍光LED是能發出藍光的LED(發光二極體)燈,其發明獲譽為「愛迪生之後的第二次照明革命」。2014年,天野浩与赤崎勇、中村修二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藍光LED的發明,使得人類湊齊能發出三原色光的LED,得以用LED湊出足夠亮的白光。而發白光的LED燈的發明,大幅提高人類的照明效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藍光LED · 查看更多 »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爵士,FRS(Sir Chandrasekhara Raman,चन्द्रशेखर वेङ्कट रामन्,சந்திரசேகர வெங்கடராமன்,),印度物理学家。他在光散射方面開創性的工作使他成為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發現,當光穿過一個透明的物料,部分被反射的光改變波長,此現象現被稱為拉曼效應。在1954年,他獲頒發印度的第一級公民榮譽獎——印度國寶勳章。.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 查看更多 »

肯尼斯·威爾森

肯尼斯·格德斯·威爾森(Kenneth Geddes Wilson,),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利用電腦研究粒子物理學的先驅。於1982年,他因為相變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為不同現象的微妙本質提供了詳細解釋,這些現象包括冰的熔解及磁性的出現。這項研究是威爾森對重正化群基礎研究的一部份。他的同行都把他譽為理論物理學的偉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肯尼斯·威爾森 · 查看更多 »

邓肯·霍尔丹

弗雷德里克·邓肯·迈克尔·霍尔丹,FRS(Frederick Duncan Michael Haldane,),英裔美國物理学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系尤金·希金斯物理学教授。他因“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的理论性发现”而与戴维·索利斯以及约翰·科斯特利茨共同获得了201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于凝聚体物理学做出了一系列基础性贡献,其中包括:理论、一维理论、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理论、排斥统计(Exclusion Statistics)以及纠缠谱(Entanglement Spectra)等等。所获荣誉包括: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國科學促進會会员、艾尔弗·斯隆基金资助研究人员(1984-1988)及主任(2008)。他还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1993)、狄拉克奖章(2012)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邓肯·霍尔丹 · 查看更多 »

铯钟

铯钟,又叫原子铯钟,是一种使用铯的精密的计时仪器。其发明者是美国人N·F·拉姆齐(Norman Foster Ramsey),他也因发明原子铯钟以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获得了198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3年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铯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震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为1秒。此定义一直延用至今。 早期的铯原子钟为磁选态原子钟,即依据能级不同的原子的磁矩不同及不同磁矩的原子在磁场中所受力不同来选择处于不同能级的铯原子。 S S.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铯钟 · 查看更多 »

銥是化學元素,符號為Ir,原子序為77,屬於鉑系過渡金屬,为質地堅硬易碎的銀白色固体。銥是所有元素中密度第二高的元素(僅次於鋨),而其耐腐蝕性是所有金屬元素中最高,在2000℃高溫下仍然能抵抗腐蝕。雖然固態銥只能受少數熔融鹽和鹵素侵蝕,但是銥粉末则相比之下較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燃燒。 1803年,史密森·特南特在自然鉑礦石的不可溶雜質中發現了銥元素。由於該元素的鹽有眾多鮮豔的顏色,所以他根據希臘神話的彩虹女神伊里斯(Iris)把這新元素命名為「Iridium」。銥是地球地殼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其全球年產量及年消耗量只有三噸。自然存在的銥有191Ir和193Ir两种同位素,後者的丰度較高。銥的其他同位素都是不穩定同位素。 最有實用價值的銥化合物包括其與氯所產生的鹽和酸。銥還可以形成多種有機金屬化合物,用於工業催化反應和科學研究。銥金屬可用作高耐蝕性高溫工具的材料,用於製造火花塞、高溫半導體再結晶過程所用的坩堝以及氯鹼法所用的電極等等。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也有用到銥的放射性同位素。 一些隕石的含銥量比地壳的平均銥含量高出許多。K-T界線(白堊紀-第三紀界線)黏土層上的銥含量異常高,因此科學家提出了有關6600萬年前大型天體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等許多物種滅絕的假說,這一滅絕事件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根據估算,地球中銥的總含量應比地殼中的銥含量要高很多。但與其他鉑系金屬一樣,銥密度高,且容易與鐵結合,因此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仍處於熔融狀態時,大部份銥都已沉到地底深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铱 · 查看更多 »

銣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Rb,原子序数為37。銣是種質軟、呈銀白色的金屬,屬於鹼金屬,原子量為85.4678。單質銣的反應性極高,其性質與其他鹼金屬相似,例如會在空氣中快速氧化。自然出現的銣元素由兩種同位素組成:85Rb是唯一一種穩定同位素,佔72%;87Rb具微放射性,佔28%,其半衰期為490億年,超過宇宙年齡的三倍。 德國化學家羅伯特·威廉·本生和古斯塔夫·基爾霍夫於1861年利用當時的新技術火焰光譜法發現了銣元素。 銣化合物有一些化學和電子上的應用。銣金屬能夠輕易氣化,而且它有特殊的吸收光譜範圍,所以常被用在原子的激光操控技術上。 銣並沒有已知的生物功用。但生物體對銣離子的處理機制和鉀離子相似,因此銣離子會被主動運輸到植物和動物細胞中。.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铷 · 查看更多 »

脉冲星

脉冲星(Pulsar)是中子星的一種,為會週期性發射脈衝訊號的星體。.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脉冲星 · 查看更多 »

重力波 (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裡,重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由於廣義相對論限制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為光速,因此會產生重力波的現象。相反地說,牛頓重力理論中的交互作用是以無限的速度傳播,所以在這一理論下並不存在重力波。 由於重力波與物質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重力波很不容易被傳播途中的物質所改變,因此重力波是優良的信息載子,能夠從宇宙遙遠的那一端真實地傳遞寶貴信息過來給人們觀測。重力波天文學是觀測天文學的一門新興分支。重力波天文學利用重力波來對於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進行數據收集,例如,像白矮星、中子星與黑洞一類的星體所組成的聯星,另外,超新星與大爆炸也是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原則而言,天文學者可以利用重力波觀測到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幾分之一秒,利用電磁波無法觀測到這些重要天文事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於1916年預言了重力波的存在。1974年,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發現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這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由於不斷發射重力波而失去能量,因此逐漸相互靠近,這現象為重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科學家也利用重力波探測器來觀測重力波現象,如簡稱LIGO的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共同宣布,人类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重力波,其源自於双黑洞合併。之後,又陸續多次探測到重力波事件,特別是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探測到源自於雙中子星合併的重力波事件GW170817。除了LIGO以外,另外還有幾所重力波天文台正在建造。2017年,萊納·魏斯、巴里·巴利許與基普·索恩因成功探測到重力波,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重力波 (相對論) · 查看更多 »

量子力學入門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或称量子论)是描述微观物质(原子,亚原子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是我们理解除万有引力之外的所有基本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基础。 量子力学是许多物理学分支的基础,包括电磁学、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宇宙学的部分内容。量子力学也是化学键理论、结构生物学以及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 量子力學主要是用來描述微觀下的行為,所描述的粒子現象無法精確地以古典力學詮釋。例如:根據哥本哈根詮釋,一個粒子在被觀測之前,不具有任何物理性質,然而被觀測之後,依測量儀器而定,可能觀測到其粒子性質,也可能觀測到其波動性質,或者觀測到一部分粒子性質一部分波動性質,此即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始于20世纪初马克斯·普朗克和尼尔斯·玻尔的开创性工作,马克斯·玻恩于1924年创造了“量子力学”一词。因其成功的解释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并精确地预言了此后的一些发现,物理学界开始广泛接受这个新理论。量子力学早期的一个主要成就是成功地解释了波粒二象性,此术语源于亚原子粒子同时表现出粒子和波的特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量子力學入門 · 查看更多 »

量子穿隧效應

在量子力學裏,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指的是,像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夠穿入或穿越位勢壘的量子行為,儘管位勢壘的高度大於粒子的總能量。在經典力學裏,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使用量子力學理論卻可以給出合理解釋。 量子穿隧效應是太陽核聚變所倚賴的機制。量子穿隧效應限制了太陽燃燒的速率,是太陽聚變循環的瓶頸,因此維持太陽的長久壽命。許多現代器件的運作都倚賴這效應,例如,隧道二極管、場致發射、約瑟夫森結、等等。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鐘也應用到量子穿隧效應。量子穿隧理論也被應用在半導體物理學、超導體物理學等其它領域。 至2017年為止,由於對於量子穿隧效應在半導體、超導體等領域的研究或應用,已有5位物理學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量子穿隧效應 · 查看更多 »

量子霍尔效应

量子霍尔效应,是霍爾效應的量子力學版本。一般看作是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统称。 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由马普所的德国物理学家冯·克利青发现。他因此获得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由崔琦、霍斯特·施特默和发现,前两者因此与羅伯特·勞夫林分享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数量子霍尔效应最初在高磁场下的二维电子氣體中观测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通常在迁移率更高的二维电子气下才能观测到。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在實驗中從石墨分離出石墨烯,在室溫下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量子霍尔效应 · 查看更多 »

量子色動力學

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简称QCD)是一个描述夸克胶子之间强相互作用的标准动力学理论,它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夸克是构成重子(质子、中子等)以及介子(、等)的基本单元,而胶子则传递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结合,形成各种核子和介子,或者使它们相互分离,发生衰变等。多年来量子色动力学已经收集了庞大的实验证据。 量子色动力学是规范场论的一个成功运用,它所对应的规范群是非阿贝尔的SU(3)群,群量子数被称为“颜色”或者“色荷”。每一种夸克有三种颜色,对应着SU(3)群的基本表示。胶子是作用力的传播者,有八种,对应着SU(3)群的伴随表示。这个理论的动力学完全由它的SU(3)规范对称群决定。 量子色动力学享有2种特有的属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量子色動力學 · 查看更多 »

量子電動力學

在粒子物理學中,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 Electrodynamics,簡稱QED)是電動力學的相對論性量子場論。它在本質上描述了光與物質間的相互作用,而且它還是第一套同時完全符合量子力學及狹義相對論的理論。量子電動力學在數學上描述了所有由帶電荷粒子經交換光子產生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現象,同時亦代表了古典電動力學所對應的量子理論,為物質與光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完整的科學論述。 用術語來說,量子電動力學就是電磁量子的微擾理論。它的其中一個創始人,理查德·費曼把它譽為「物理學的瑰寶」("the jewel of physics"),原因是它能為相關的物理量提供,例如電子的異常磁矩及氫原子能階的蘭姆位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量子電動力學 · 查看更多 »

自发对称破缺

自發對稱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是某些物理系統實現對稱性破缺的模式。當物理系統所遵守的自然定律具有某種對稱性,而物理系統本身並不具有這種對稱性,則稱此現象為自發對稱破缺。這是一種自發性過程(spontaneous process),由於這過程,本來具有這種對稱性的物理系統,最終變得不再具有這種對稱性,或不再表現出這種對稱性,因此這種對稱性被隱藏。因為自發對稱破缺,有些物理系統的運動方程式或拉格朗日量遵守這種對稱性,但是最低能量解答不具有這種對稱性。從描述物理現象的拉格朗日量或運動方程式,可以對於這現象做分析研究。 對稱性破缺主要分為自發對稱破缺與明顯對稱性破缺兩種。假若在物理系統的拉格朗日量裏存在著一個或多個違反某種對稱性的項目,因此導致系統的物理行為不具備這種對稱性,則稱此為明顯對稱性破缺。 如右圖所示,假設在墨西哥帽(sombrero)的帽頂有一個圓球。这個圓球是處於旋轉對稱性狀態,對於繞著帽子中心軸的旋轉,圓球的位置不變。這圓球也處於局部最大引力勢的狀態,極不稳定,稍加微擾,就可以促使圓球滾落至帽子谷底的任意位置,因此降低至最小引力勢位置,使得旋轉對稱性被打破。儘管這圓球在帽子谷底的所有可能位置因旋轉對稱性而相互關聯,圓球實際實現的帽子谷底位置不具有旋轉對稱性──對於繞著帽子中心軸的旋轉,圓球的位置會改變。 大多數物質的簡單相態或相變,例如晶體、磁鐵、一般超導體等等,可以從自發對稱破缺的觀點來了解。像分數量子霍爾效應(fract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一類的拓扑相(topological phase)物質是值得注意的例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自发对称破缺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Taipei Municipal Jianguo High School),縮寫常作CKHS,簡稱建國中學、建國高中、建中,舊稱台北建國中學,為一所公立高級中學。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南海學園正對面。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一中、三中及四中。 該校校友涵蓋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蘇有朋、黃國倫、辰亦儒、吳思賢等演藝明星等各領域人物。科技界則包含曹興誠、黃崇仁、張凱鈞等企業領導人。公益領域則有社會企業家胡庭碩、陳慕天、徐凡甘 該校設有數理資優班、人文社會資優班、科學班、及體育班;其體育班曾培育出多位臺灣體育好手,包含網球界前亞洲球王盧彥勳。.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以下收錄畢業自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附設高級進修補習學校(建中補校,已裁撤)之著名校友。陳又亮.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簡稱成功高中、成功中學、成功,舊稱台北成功中學,前身是台灣日治時期根據成立時序而命名的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大正11年(1922年)5月8日以地方人士之倡議,設校於萬華的艋舺清水祖師廟,1925年於現址創建校舍,翌年夏落成遷入啟用,並訂5月17日登陸台灣之日為校慶。1925年5月30日由萬華遷往鄰近樺山車站的現址。二戰終戰後,在1946年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 在校園刊物及網路世界中,成功校友及學生習慣稱成功高中為「濟城」、自稱「濟城墨客」(因校址在濟南路)。.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簡稱為臺北高等學校或台北高校)是臺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以在台日人子弟為主的所就讀的七年制高等學校,但仍有部份台灣人曾就讀該校,也有極少數來自朝鮮和滿洲國的學生,本校是日治時期台灣島內唯一升大學的管道,入學競爭十分激烈。1945年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1946年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67年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校區),其本館、普通教室、生徒控所與講堂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 查看更多 »

臺灣教育史

臺灣教育史相對於臺灣開發史而言,啟蒙相當的早。如果不包含沒有文字記載的平埔族及高山族等原住民的史前教育方式,可溯源自荷西時期的宗教跟語文教育,之後歷經明鄭時期建設孔廟太學、清治時期建設書院、日治時期成立學校制度、戰後的戒嚴時期教育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直到解嚴後的教育改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臺灣教育史 · 查看更多 »

里卡尔多·贾科尼

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意大利裔美国天文学家,因在X射线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贡献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里卡尔多·贾科尼 · 查看更多 »

里尔

里爾(法語:Lille,荷蘭語:Rijsel)是法國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北部-加萊海峽大區(法語:Nord-Pas-de-Calais)首府和諾爾省的省會。里爾是法國北部的經濟、文化、教育與交通中心。 里爾在古法語中稱為(L'Isle),佛萊明語稱之為(Ryssel),現代荷蘭語稱之為(Rijsel),都是「渡漁樂河」上的一個島嶼的意思。 里爾擁有225,784位居民(2008年),里爾也是里爾都會區的主要城市。這個都會區擁有上百萬的人口,並包括附近一些規模較小的城市,例如魯貝、圖爾寬和阿斯克新城。里爾也屬於一個延伸到比利時的巨大城市群,稱為里爾-科爾特賴克歐洲區(Eurodistrict),其中包括有城市科爾特賴克、圖爾奈、穆斯克龍(Mouscron)、伊佩爾和梅嫩,一共包含了1,905,000位居民。 里爾和它的周邊地區歷史上屬於古羅馬法蘭德斯地區,即原法蘭德斯伯爵的領地,但它並不屬於佛來芒語區,和敦克爾克相反。因此和廣泛流傳的說法相反,里爾從來不是一個講佛萊明語的城市,而講的是羅馬帝國的方言。法國家喻戶曉的故事2008年影片《歡迎來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生動詼諧、惟妙惟肖地展現了里爾附近貝爾格(Bergues)市的地方方言與法國南方是多麼的不同。.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里尔 · 查看更多 »

金山区 (上海市)

金山区,是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1997年撤县设区,取代金山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上海市西南部。东邻奉贤区,西与浙江省平湖市、嘉善县交界,南濒杭州湾,北与松江区、青浦区接壤。 金山地区6400年前已成陆,全境地势低平,地面高程自北西至东南略有升高,西临杭嘉湖浙水下游,受浙江客水和黄浦江潮水之利,河渠交织成网。区内有上海地区仅存的古海岸遗址漕泾古冈身沙冈,戚家墩、查山、亭林、招贤浜、南阳港等古文化遗址。有23.3公里海岸线。距陆地东南6.2公里海面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俗称:乌龟山)三岛,大金山海拔103.4米(吴淞高程),是上海市地面最高点,山上生长着上海地区陆上早已绝迹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是区境内正待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金山三岛至陆地为广阔的深水区,是一个天然良港。 区境东南部有全国特大型化工企业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化学工业区。沪昆铁路、金山铁路支线、G60沪昆高速/G92杭州湾环线、G15沈海高速、G1501上海绕城、S4沪金高速,320国道(亭枫公路)等多条铁路、公路构成陆上交通网络。 1997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原金山县和中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联合建政、撤县建区,掀开了金山历史崭新的一页。金山成为了上海远郊第一个建区的区县。.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金山区 (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金兹堡-朗道方程

金兹堡-朗道方程,或金兹堡-朗道理论,是由维塔利·金兹堡和列夫·朗道在1950年提出的一个描述超导现象的理论。早期的金兹堡-朗道方程只是一个唯象的数学模型,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第一类超导体。1957年,苏联物理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基于金兹堡-朗道理论提出了第二类超导体的概念。1959年,结合BCS理论,从微观角度严格证明了金兹堡-朗道理论是BCS理论的一种极限情况。为了表彰金兹堡和阿布里科索夫对超导理论的贡献,他们与研究超流理论的安东尼·莱格特共同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金兹堡-朗道方程 · 查看更多 »

金澤大學

金澤大學(;英語譯名:Kanazawa University),簡稱金大(きんだい),是一所本部位於石川縣金澤市的日本國立大學,與岡山大學、千葉大學和廣島大學並稱為上位地方國立大學群「金岡千広」。 其前身是1862年由蘭學醫生黑川良安創辦的加賀藩彦三種痘所。後為日本「」之一,代表日本醫學教育的最高水平。 新制金澤大學1949年由6所大學、專科、師範與高等學校合併而成,現時為北陸地方及日本海一側學術實力最強的綜合大學,日本文部科學省「超級全球大學」計劃牽引型成員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金澤大學 · 查看更多 »

艾伦

艾伦是Allen与Alan人名的音译,也译为阿兰,阿伦和爱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艾伦 · 查看更多 »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蘇布拉馬尼安·錢德拉塞卡,FRS(சுப்பிரமணியன் சந்திரசேகர்,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印度裔美國籍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體結構和進化的研究而與另一位美國體物理學家威廉·福勒共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是另一個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拉·拉曼的親戚。錢德拉塞卡從1937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職,直到1995年去世為止。他在1953年成為美國的公民。錢德拉塞卡興趣廣泛,年輕時曾學習過德語,並讀遍自莎士比亞到托馬斯·哈代時代的各種文學作品。.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大学

苏黎世大学(Universität Zürich,UZH)是瑞士的一所州立大学,位于瑞士德语区苏黎世。该校成立于1833年,现有425位教授、两万四千余名学生分布于7个学院、百四十多个研究所,是瑞士最大的综合大学。苏黎世大学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享有世界声誉,产生了爱因斯坦等12位诺贝尔奖得主http://www.uzh.ch/about/portrait/nobelprize.html。苏黎世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和国际博登湖高校联盟的成员。.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苏黎世大学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简称ETH Zürich或ETHZ,中文简称苏高工(罕用),是瑞士的两所联邦理工学院之一,位于德语区的苏黎世,另一所是位于法语区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世界最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享有“欧陆第一名校”的美誉。该校创立于1855年,现有来自于一百多个国家的两万六千名师生分布于16个系,教研领域涵盖建筑、工程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诞生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32位诺贝尔奖得主http://www.ethz.ch/about/bginfos/nobelprize。该校还是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DEA联盟和GlobalTech Alliance等国际高校合作组织的成员。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2018/2019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综合排名全球第7,其中工程和技术领域第5,自然科学第6;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名列综合排名全球第9,工程和技术第9,自然科学第8;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名列综合排名全球第19。.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

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俄语:Жоре́с Ива́нович Алфёров,),俄罗斯物理学家,生於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200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俄罗斯政治家,自1995年以来一直是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的成员。.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英國2009年10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英國2010年6月 · 查看更多 »

雷射冷卻

雷射冷卻是指運用一道或多道雷射將原子、分子冷卻的技術。1974年,斯坦福大学的T.W.汉森等人提出以激光将气体分子减速的设想。.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雷射冷卻 · 查看更多 »

雷蒙德·戴维斯

雷蒙德·戴維斯(Raymond "Ray" Davis, Jr.,),美国化學、物理學家,戴維斯、小柴昌俊與里卡尔多·贾科尼,共同獲頒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戴維斯與小柴昌俊因「在天體物理學中的開創性貢獻,特別是探測宇宙中微子」共享一半獎金、另一半頒給里卡尔多·贾科尼。.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雷蒙德·戴维斯 · 查看更多 »

雷斯特·革末

雷斯特·革末(Lester Germer ,),是一位美國物理學家。他與柯林頓·戴維森,在戴維森-革末實驗裏,共同合作證明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這實驗更證實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使得那時剛創立的量子力學,獲得了物理學家的廣泛接受。後來,因為這重大的貢獻,戴維森和喬治·湯姆森一起榮獲 193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戴維森-革末實驗也為電子顯微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革末在熱離子學 (thermionics) 、金屬沖蝕 (metal erosion) 、接觸力學等等學術領域,都有很大的貢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革末曾經是一位戰鬥機駕駛員。戰後,他任職於紐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 1945年, 49 歲革末開始了攀岩的副業生涯。在美國東北部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足跡。他特別喜歡在紐約州的 Shawangunk Ridge 攀岩。那時候,阿帕拉契登山俱樂部是那裏主要管理攀岩運動的組織。革末從來沒有參加阿帕拉契登山俱樂部的活動。不僅這樣,他還與俱樂部的安全委員會主席 Hans Claus 發生劇烈的衝突。有一陣子,革末的攀登證照居然被撤銷,理由是「過度友善,過度熱心」。大家都知道,革末樂意善捐,廣交朋友,綽號為「一人攀岩班」。 於 1971 年,在他的 75 歲生日的前一星期,當他又在先鋒攀登 Shawangunk Ridge (眉毛點,5.6 等級)的時候,不幸因心肌梗死而往生。直到那時刻,革末擁有二十六年完美的安全紀錄;他從來沒有過一次先鋒跌落 (leader fall) 的紀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雷斯特·革末 · 查看更多 »

電弱交互作用

在粒子物理學中,電弱交互作用是電磁作用與弱交互作用的統一描述,而這兩種作用都是自然界中四種已知基本力。雖然在日常的低能量情況下,電磁作用與弱作用存在很大的差異,然而在超過統一溫度,即數量級在100 GeV的情況下,這兩種作用力會統合成單一的電弱作用力。因此如果宇宙是足夠的熱(約1015K,在大爆炸發生不久以後溫度才降至比上述低的水平),就只有一種電弱作用力,不會有分開的電磁作用與弱交互作用。 由於將基本粒子的電磁作用與弱作用統一的這項貢獻,阿卜杜勒·薩拉姆、謝爾登·格拉肖以及史蒂文·溫伯格獲頒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電弱交互作用的理論目前經以下兩個實驗證明存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電弱交互作用 · 查看更多 »

電磁力

電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是處於電場、磁場或電磁場的帶電粒子所受到的作用力。大自然的四種基本力中,電磁力是其中一種,其它三種是強作用力、弱作用力、引力。光子是傳遞電磁力的媒介。在電動力學裏,電磁力稱為勞侖茲力。延伸至相對論性量子場論,在量子電動力學裏,兩個帶電粒子倚賴光子為媒介傳遞電磁力。帶電粒子是帶有淨電荷的粒子。電荷是基本粒子的內秉性質。只有帶電粒子或帶電物質(帶有淨電荷的物質)才能夠感受到電磁力,也只有帶電粒子或帶電物質才能夠製成電場、磁場或電磁場來影響其它帶電粒子或帶電物質。 對於決定日常生活所遇到的物質的內部性質,電磁力扮演重要角色。在物質內部,分子與分子之間彼此相互作用的分子間作用力,就是電磁力的一種形式。分子間作用力促使一般物質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物理與化學性質。由於電子與原子核分別帶有的負電荷與正電荷,它們彼此之間會以電磁力相互吸引,使得電子移動於環繞著原子核的原子軌道,與原子核共同組成原子。分子的建構組元是原子。幾個鄰近原子的電子與電子、電子與原子核、原子核與原子核,以電磁力彼此之間相互作用,主導與驅動各種化學反應,因此促成了所有生物程序。.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電磁力 · 查看更多 »

電荷

在電磁學裡,電荷(electric charge)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稱帶有電荷的物質為「帶電物質」。兩個帶電物質之間會互相施加作用力於對方,也會感受到對方施加的作用力,所涉及的作用力遵守庫侖定律。电荷分为两种,「正电荷」与「负电荷」。带有正电荷的物质称为「带正电」;带有负电荷的物质称为「带负电」。假若两个物质都带有正电或都带有负电,则称这两个物质「同电性」,否则称这两个物质「异电性」。两个同电性物质会相互感受到对方施加的排斥力;两个异电性物质会相互感受到对方施加的吸引力。 电荷是许多次原子粒子所拥有的一种基本守恒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粒子为「带电粒子」。电荷决定了带电粒子在电磁方面的物理行为。静止的带电粒子会产生电场,移动中的带电粒子会产生电磁场,带电粒子也会被电磁场所影响。一个带电粒子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电磁力或电磁交互作用。这是四种基本交互作用中的一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電荷 · 查看更多 »

電機工程學

電機工程學是以電子學、電磁學等物理学分支为基础,涵盖電子學、電子計算機、電力工程、电信、控制工程、訊號處理等子领域的一門工程學。十九世紀後半期以來,隨著電報、電話、電能在供應與使用方面的商業化,該學科逐漸發展為相對獨立的專業領域。 電機工程廣義上涵蓋該領域的分支,但在有些地方,「電機工程學」(Electrical Engineering)一詞的意義有時不包括「電子工程學」(Electronic Engineering)。 這個情況下,「電機工程學」是指涉及到大能量的電力系統(如電能傳輸、重型電機機械及電動機),而「電子工程」則是指處理小信號的電子系統(如計算機和積體電路)。 另一種區分法為,電力工程師著重於電能的傳輸,而電子工程師則著重於利用電子訊號進行資訊的傳輸。這些子領域的範圍有時也會重疊:例如,電力電子學使用電力電子元件對電能進行變換和控制;又如,智慧電網偵測電能供應者的電能供應狀況與一般家庭使用者的電能使用狀況,并据之調整家電用品的耗電量,以此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增强輸電網路可靠性的目的。因此,電機工程亦函蓋電子工程部分領域的專業知識。.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電機工程學 · 查看更多 »

電氣通信大學

電氣通信大學(;英語譯名:University of Electro-Communications),是一所位在東京都調布市的日本國立大學,1949年創校。簡稱電通大、UEC。.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電氣通信大學 · 查看更多 »

耦合常數

在物理学中,耦合常數决定了相互作用的強度。例如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牛顿常数 G_N 就是引力的耦合常数。在粒子物理中,耦合常数的数值常常通过精细结构常数来给出。例如电磁相互作用的精细结构常数为 \alpha.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耦合常數 · 查看更多 »

IEEE榮譽獎章

IEEE荣誉奖章(英文:IEEE Medal of Honor),是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学会(IEEE)的最高荣誉,也是世界电气电子工程学界的最高奖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IEEE榮譽獎章 · 查看更多 »

IEEE愛迪生獎章

IEEE愛迪生獎章(IEEE Edison Medal)是由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頒發,表彰“授予在電氣,電子工程或電氣技術領域具有卓越成就的人”,是美國電子工程領域歷史最悠久,同時也是競爭最激烈的獎項。該獎項分為金章、青銅章、以及小金章、證書和獎金。IEEE愛迪生獎章只授予個人。 IEEE愛迪生獎章得名於發明家湯瑪斯·愛迪生,與1904年2月11日由愛迪生的家族及同事創立。四年後被引入當時的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AIEE,IEEE的前身之一),作為其頒發的最高榮譽。第一位獲獎者是(1909年)。之後的獲獎者包括喬治·威斯汀豪斯、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尼古拉·特斯拉、米海洛·卜平、羅伯特·密立根(獲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萬尼瓦爾·布什等。IEEE在其網站公佈有完整的獲獎者名單。 1963年,無線電工程師學會(IRE)和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AIEE)合併為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之後,IEEE榮譽獎章成為了最高榮譽,IEEE愛迪生獎章則是 IEEE的主要獎項。 截至2014年,只有2名IEEE愛迪生獎章得主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羅伯特·密立根(1923年)、赤崎勇(2014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IEEE愛迪生獎章 · 查看更多 »

Π介子

在粒子物理学中,π介子是以下三种次原子粒子之一:π+、π0和π−。π介子是最重要的介子之一,在揭示强核力的低能量特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Π介子 · 查看更多 »

Τ子

--(tauon),又稱--、--,是帶負電荷、自旋的基本粒子,標記為,由馬丁·佩爾實驗團隊於1975年發現。陶子、電子、緲子與對應的三種中微子,都歸屬於輕子;陶子是第三代輕子,電子是第一代,緲子是第二代。對應於陶子的中微子稱為陶中微子。陶子的反粒子稱為反陶子,帶正電荷,其壽命、質量、自旋都和陶子相同,標記為。 陶子的半衰期為,質量為(稍加比較,電子的質量為,緲子的質量為)。陶子的相互作用與電子非常類似,陶子可以視為電子的特大質量版本。由於陶子的特大質量,陶子發射出的軔致輻射比電子少很多,因此,陶子比電子更具有穿透性,但是陶子的壽命很短,陶子的移動範圍主要是由衰變長度設定,由於數值過小,很難觀察到軔致輻射。只有在超高能量時,即能量超過PeV時,才能觀察到陶子的穿透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Τ子 · 查看更多 »

Υ介子

Υ介子()是一种由底夸克和它的反粒子构成的无味的介子。它由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的E288协作于1977年发现,领导者为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这也是第一种被发现的含有底夸克的离子,因为它最轻,生成时不需要其他大质量的离子。它的平均寿命为,质量约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Υ介子 · 查看更多 »

Μ中微子

μ中微子(Muon neutrino)()是三种中微子的第二种;因其总伴随μ子形成第二代轻子,因此称作μ中微子。20世纪40年代初有几个人假设其存在;1962年由利昂·莱德曼、梅尔文·施瓦茨和杰克·施泰因贝格尔发现。这项发现使他们获得了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Μ中微子 · 查看更多 »

Β函數 (物理學)

在理论物理量子场论中β函數,β(g)描述的是在重正化群下,理論中耦合常數g随能量标度μ的變化,定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Β函數 (物理學) · 查看更多 »

J/ψ介子

J/ψ介子是一种次原子粒子,属于介子,由一枚粲夸克和一枚反粲夸克组成。它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次原子粒子当中第一个激发态。它的质量为3096.9兆电子伏特/c2,平均寿命为7.2*10-21秒。 两个互相之间独立的研究组分别首次发现了J/ψ介子。其中一个组是伯顿·里克特领导的史丹佛直線加速器中心,另一个组是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领导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他们得知彼此发现了同一粒子,并同时于1974年11月11日发表了他们的发现。这个发现后粒子物理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改变有时也被称为“十一月革命”。1976年里克特和丁肇中因为这个发现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J/ψ介子 · 查看更多 »

K介子

在粒子物理學中,K介子(Kaon,標記為帶正電的K介子從前被分開叫做τ+及θ+,因為直至1960年代前K+一直被視為兩種粒子。見上面的宇稱不守恆))是帶有奇異數這一量子數的四種介子的任一種。在夸克模型中,我們知道它們含有一個奇夸克(或其反夸克),及一個上或下夸克的反夸克(或其夸克)。 自從它們在1947年被發現之後,K介子為基礎相互作用的性質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在建立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基礎的過程中,它們有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強子的夸克模型及夸克混合的理論(後者於2008年被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在人類對基礎守恆定律的了解中,K介子也有着傑出的貢獻:CP破壞(一種造成大家所見的宇宙物質-反物質失衡的現象)的發現在1980年被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這種現象就是在K介子系統被發現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K介子 · 查看更多 »

PSR B1913+16

PSR B1913+16,又称PSR J1915+1606 ,PSR 1913+16,是一颗位于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它和一颗中子星围绕同一个质心公转。這颗中子星是於1974年由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发现,因此亦被称为赫尔斯-泰勒脉冲双星(Hulse–Taylor binary pulsar)。PSR B1913+16是人类发现的首个脉冲双星系统,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两人也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PSR B1913+16 · 查看更多 »

PSR B1919+21

PSR B1919+21是一顆位于狐狸座的脉冲星,距离地球2283.12光年,自转周期为1.3373秒,脉宽0.04秒。这颗脉冲星于1967年由剑桥大学研究生乔丝琳·贝尔无意中发现,並將之命名为「CP1919」。因為其電源和信號的規律性類似於烽火台,因此这颗脉冲星曾一度獲得綽號「LGM-1」(Little Green Man,小綠人)PSR B1919+21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首颗脉冲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PSR B1919+21 · 查看更多 »

PSR J0737-3039

|- style.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PSR J0737-3039 · 查看更多 »

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原名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 ,是美國能源部所屬的國家實驗室,在能源部的方案下由斯坦福大學指揮運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有運用電子束進行基本粒子物理的實驗及理論研究、原子物理、固態物理、使用同步輻射光源的化學、生物以及醫學研究 。.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 查看更多 »

TR35

TR35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创刊的科技创业杂志每年评选年龄在35岁以下的全球最佳35名创新人士的名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TR35 · 查看更多 »

W及Z玻色子

在物理學中,W及Z玻色子(boson)是負責傳遞弱核力的基本粒子。它們是1983年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現的,被認為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一大勝利。 W玻色子是因弱核力的“弱”(Weak)字而命名的。而Z玻色子則半幽默地因是“最後一個要發現的粒子”而名。另一個說法是因Z玻色子有零(Zero)電荷而得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W及Z玻色子 · 查看更多 »

X射线

--(X-ray),又被称为爱克斯射线、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X射线也是游離輻射等这一类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 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X射线 · 查看更多 »

X射线天文学

X射线天文学是以天体的X射线辐射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天文学分支。X射线天文学中常以电子伏特(eV)表示光子的能量,观测对象为0.1keV到100keV的X射线。其中又将0.1keV-10keV的X射线称为软X射线,10keV-100keV称为硬X射线。由于X射线属于电磁波谱的高能端,因此X射线天文学与伽玛射线天文学同称为高能天体物理学。 宇宙中辐射X射线的天体包括X射线双星、脉冲星、伽玛射线暴、超新星遗迹、活动星系核、太阳活动区,以及星系团周围的高温气体等等。由于地球大气层对于X射线是不透明的,只能在高空或者大气层以外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因此空间天文卫星是X射线天文学的主要工具。.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X射线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

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英文: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简称XPS)是一种用於测定材料中元素构成、实验式,以及其中所含元素化学态和电子态的定量能谱技术。这种技术用X射线照射所要分析的材料,同时测量从材料表面以下1纳米到10纳米范围内逸出电子的动能和数量,从而得到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需要在超高真空环境下进行。 XPS是一种表面化学分析技术,可以用来分析金属材料在特定状态下或在一些加工处理后的表面化学。这些加工处理方法包括空气或超高真空中的压裂、切割、刮削,用於清除某些表面污染的离子束蚀刻,为研究受热时的变化而置于加热环境,置于可反应的气体或溶剂环境,置于离子注入环境,以及置于紫外线照射环境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 · 查看更多 »

X射线衍射法

X射线衍射法,是指使用X射线探测某些分子或晶体结构的科研方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X射线衍射法 · 查看更多 »

暗能量

在物理宇宙學中,暗能量是一種充溢空間的、增加宇宙膨脹速度的難以察覺的能量形式。暗能量假說是當今對宇宙加速膨脹的觀測結果的解釋中最為流行的一種。在宇宙標準模型中,暗能量佔據宇宙68.3%的質能。 Sean Carroll, Ph.D., Cal Tech, 2007, The Teaching Company,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The Dark Side of the Universe, Guidebook Part 2 page 46, Accessed Oct.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暗能量 · 查看更多 »

柏克萊加州大學教師列表

這一列表列出柏克萊加州大學最為著名的教師列表,包括目前及曾經的教師,並按其所獲主要獎項排序。同為柏克萊加州大學畢業生的教師以粗體列出,並註明畢業學位與時間。.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柏克萊加州大學教師列表 · 查看更多 »

柏林工业大学

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TU Berlin,或译“柏林理工大学”、“柏林科技大学”)是柏林市的四所大学之一,也是柏林州唯一一所理工科大学。主楼建于1884年,由理查德·卢卡(Richard Lucae)设计,坐落于柏林夏洛特堡区,面向六月十七大街。该校约有26800多名学生(2007年夏季学期),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大学(TU)之一。柏林工业大学大约20%的学生来自于国外,使该校相比德国其他高校更具国际化色彩。校友和教授中有10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柏林工业大学 · 查看更多 »

柏林自由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FU Berlin)成立于1948年12月4日,前身為柏林大學,主校址位于柏林(Berlin-Dahlem)。為德國首都地區四所大学中规模最大,也最先赢得德国精英大学的称号的大學。德國之聲更以「名师驻足的柏林自由大学」為題進行報導。 2006年1月,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和科学委员会公布德国精英大学候选名单,柏林自由大学位列其中。2007年10月19日,德国首轮第二批“精英大学”评选最终揭晓,柏林自由大学正式成为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2012年,柏林自由大学繼續当选為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柏林自由大学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巴克拉

查尔斯·巴克拉(Charles Barkla,),英國物理學家。任教於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的他,致力於基礎物理研究。1917年,他因發現X射線的散射現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查尔斯·巴克拉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汤斯

查爾斯·哈德·湯斯(Charles Hard Townes,),生于美國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美国物理学家、教育家。 让汤斯闻名的是的激微波的理论和应用,其中他得到了根本性的专利,并与激微波和激光两种设备连接量子电子学等工作。1964年,汤斯和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分享同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查尔斯·汤斯 · 查看更多 »

查德威克陨石坑

查德威克陨石坑(Chadwick)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詹姆斯·查德威克"(1891年-1974年),198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查德威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湯姆森·里斯·威爾遜

查尔斯·湯瑪斯·里斯·威耳逊,CH,FRS(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英国原子物理學和核子物理學先驅,生於蘇格蘭中洛锡安郡格倫科斯。先後就學於曼徹斯特和劍橋,1925年到1934年任劍橋自然哲學教授。他以研究大氣電學而聞名,主要成就是發明雲室,用以觀察α粒子與電子的軌跡,從而進一步研究原子、粒子的交互作用。1927年他與康普頓一起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卒於皮布爾斯郡卡洛普斯。.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查爾斯·湯姆森·里斯·威爾遜 · 查看更多 »

查爾摩斯工學院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又称:查尔莫斯理工大学,查尔莫(摩)斯工学院等,英文: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瑞典語:Chalmers tekniska högskola,简称:Chalmers或CTH),位于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成立于1829年,是一所以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建筑学教育与研究为主旨的瑞典理工大学。Chalmers与欧洲多所顶尖理工大学共同组成著名的IDEA联盟。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在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工程技术领域排名中列世界第55位,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52位。在荷兰莱顿大学发布的2014年CWTS Leiden Ranking世界高校排名中,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与工业界的科研合作水平排名全球第2,较2013年上升一个名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查爾摩斯工學院 · 查看更多 »

恩里科·费米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他对量子力学、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统计力学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他还是原子弹的设计师和缔造者之一。 费米拥有数项核能相关专利,并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轰击产生的感生放射以及发现超铀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物理学日渐专门化后少数几位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皆能称作佼佼者的物理学家之一。 费米在统计力学领域做出了他第一个重大理论贡献。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1925年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依据这一原理对于理想气体系统进行了分析,所得到的统计形式现在通常称作费米–狄拉克统计。现在,人们将遵守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称为“费米子”。之后,泡利又对β衰变进行了分析。为使这一衰变过程能量守恒,泡利假设在产生电子时同时会产生一种电中性的粒子。这种粒子当时尚未观测到。费米对于这一粒子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它的理论模型,并将其称为“中微子”。他对β衰变进行理论分析而得到的理论模型后来被物理学家称作“”。这一理论后来发展为弱相互作用理论。弱相互作用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费米还对由中子诱发的感生放射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慢中子要比快中子易于俘获,并推导出来描述这一放射过程。在用慢中子对钍核以及铀核进行轰击后,他认为他得到了新的元素。尽管他因为这一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些元素后来被发现只是核裂变产物。 费米1938年逃离意大利,以避免他的夫人劳拉因为犹太裔出身而受到新通过的波及。他移民至美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曼哈顿计划。费米领导了他的团队设计并建造了芝加哥1号堆。这个反应堆1942年12月2日进行了,完成了首次人工自持续链式反应。他之后着手建造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和漢福德區的。这两个反应堆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进行了临界试验。他还领导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F部,致力于实现爱德华·泰勒设计的利用热核反应的“”。1945年7月16日,费米参与了三位一体核试,并利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了爆炸当量。 战后,费米参与了由罗伯特·奥本海默领导的一般顾问委员会,向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供核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议。在得知苏联1949年8月完成了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后,费米从道德以及技术层面都极力反对发展氢弹。他1954年在上为奥本海默作证。但奥本海默最终仍是被剥夺了。费米对于粒子物理,特别是π介子以及μ子的相关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测宇宙射线产生于星际空间中受磁场作用加速的物质。在他身后,有许许多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事物以及研究机构,其中包括:恩里科·費米獎、恩里科·费米研究所、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以及元素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恩里科·费米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鲁斯卡

恩斯特·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鲁斯卡(Ernst August Friedrich Ruska,),德國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恩斯特·鲁斯卡 · 查看更多 »

恒星物理学

恒星物理学,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恒星内部的结构与物理过程、恒星的演化、脉动与大气内辐射以及致密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等,它奠定了当代天体物理的基础。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次颁给了恒星物理学领域相关的研究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恒星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李中汉

李中汉(Stephen Lee,),出生于美国,祖籍苏州。美籍华裔化学家,现为康奈尔大学教授。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之次子,其兄为历史学家李中清。 李中汉1978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密歇根大学任教,1993年起出任助理教授。1994年获麦克阿瑟奖。1995年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康奈尔大学。1999年起他正式加盟康奈尔大学,获聘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终身教授。.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李中汉 · 查看更多 »

李中清

李中清(James Lee,),美籍华裔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其对人口学的研究而知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之子,其弟李中汉为康奈尔大学化学教授。 李中清早年就讀耶魯大學,1983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任教。2003年至2008年任密歇根大学历史及社会学系教授、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起出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同時他也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2010年起又兼任香港科技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国东北历史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李中清 · 查看更多 »

李书田

李书田(),字耕砚,直隶昌黎人,水利学家,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李书田 · 查看更多 »

李政道

李政道(Tsung-Dao (T. D.) Lee,),美國華人物理學家,主要知名於宇稱不守恆、李模型(Lee Model)、相對論重離子(RHIC)物理、量子場論的非拓撲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他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於1953年至2012年間講學。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理論由吳健雄的實驗証實。 李政道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此一紀錄直到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才被刷新。他也是歷史上第4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僅次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5歲,1915年)、维尔纳·海森堡(30歲,1932年)以及馬拉拉(17歲,2014年)。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初的中國人諾貝爾獎得主,即使在1962年歸化美國籍之後,他也仍是最年輕的美國人諾貝爾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李政道 · 查看更多 »

李普曼环形山

李普曼环形山(Lippman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845年-1921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李普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李普曼群島

李普曼群島是南極洲的群島,位於葛拉漢地西岸,處於拉耶島西北面,由讓-巴蒂斯特·夏古率領的法國探險隊繪入地圖,以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法國物理學家加布里埃爾·李普曼命名,現時由南極條約體系管理。.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李普曼群島 · 查看更多 »

杨培东

杨培东(),江苏苏州人。美籍华裔化学家、材料科学家。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和材料科学双聘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杨培东 · 查看更多 »

杨姓

楊姓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6。根據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楊姓也是第六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涉「姓」的論文上指出,楊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此姓氏全球都有广泛分布,此外,杨姓也是隋朝君主的姓氏(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杨姓起源于古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周宣王将儿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历史。 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楊」稱作「木易楊」;但實際上「楊」字的右邊並非「易」,而是「昜」(音同陽)。.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杨姓 · 查看更多 »

杨振宁

杨振宁(Chen-Ning Franklin Yang,),中國理论物理学家,在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等领域贡献卓著,在物理学界影响力很大。他曾在抗日戰爭時的西南聯合大學唸本科、碩士,后赴美唸博士。他與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因而分享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中华民国国籍成为最早的华人諾獎得主。 1954年,杨振宁同米尔斯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和米尔斯把电磁作用是由定域规范不变性所决定的观念推广到不可对易的定域对称群,提出具有定域同位旋不变性的理论,发现必须引进三种矢量规范场,它们形成同位旋转动群SU(2)的伴随表示。这就揭示出规范不变性可能是电磁作用和其他作用的共同本质,从而开辟了用此规范原理来统一各种相互作用的新途径。 自从杨振宁和R.J.Baxter分别于1967年与1972年创建了量子杨一巴克斯特方程(简称QYBE)以来,量子可积模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V.G.Drinfeld所建立的Yangian和量子群理论对物理中的量子完全可积模型的对称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经过系统的发展,已经证明杨-巴克斯特方程在统计模型、量子多体问题、量子可积模型和扭结理论等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杨振宁 · 查看更多 »

杰尔姆·弗里德曼

杰尔姆·弗里德曼(Jerome Friedman,1930年3月28日芝加哥),美国物理学家,199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杰尔姆·弗里德曼 · 查看更多 »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Jack Steinberger,),生于德国巴特基辛根,德国裔美国物理学家。1962年他与利昂·莱德曼和梅尔文·施瓦茨一起发现了\mu子中微子,凭借这一结果他们共享了198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 查看更多 »

杰拉德

杰拉德(Gerald)可以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杰拉德 · 查看更多 »

杰拉德·特·胡夫特

杰拉德·特·胡夫特(Gerard 't Hooft ,),荷兰理论物理學家,乌得勒支大学教授,於1999年因為「闡明物理学中電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與其指導教授馬丁紐斯·韋爾特曼一同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二十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杰拉德·特·胡夫特 · 查看更多 »

東大阪市

東大阪市()是日本大阪府東部的城市。其人口規模位居大阪府第三,僅次于府內兩個政令指定都市大阪市和堺市。目前是中核市。将来有成為政令指定都市及與八尾市和柏原市進行市町村合併的構想。現任市長為長尾淳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東大阪市 · 查看更多 »

東京大學校友列表

東京大學校友列表,是著名知名東大校友的集成資料。本條目將東大校友分為數大類,除了特例,各分人物不重疊。.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東京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東京工業大學

東京工業大學(日:東京工業大学/とうきょうこうぎょうだいがく,英語名称: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為日本東京的一所國立大學,本校區位於東京都目黑區大岡山。該校於1929年創辦,大學的簡稱為“東工大”,英文簡稱為“Tokyo Tech”。該校於2011年度過130年校慶。 東工大有3個校區,位於東京都目黑區大岡山的大岡山校區為主校區。另外兩個校區為位於東京都港區芝浦的田町校區,以及位於橫濱市綠區長津田町的鈴懸台校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東京工業大學 · 查看更多 »

東京市

東京市()是昔日日本東京府東部的一個市,轄區範圍相當於現今的東京都區部(東京23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決定在東京實行都制,因此東京市與東京府在1943年被廢除,並在東京府的基礎上設置東京都,原東京市下屬的各區則改為東京都直接管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東京市 · 查看更多 »

東京府

東京府()是日本曾存在的一個一級行政區,為今日東京都之前身。存續期間為1868年(慶應四年、明治元年)至1943年(昭和十八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東京府 · 查看更多 »

東邦大學

東邦大學(),是一所位於日本東京都大田區的醫學類私立大學。1950年創校,簡稱東邦、東邦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東邦大學 · 查看更多 »

東松山市

東松山市()是位于埼玉縣中央的一個人口約9萬人的市。.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東松山市 · 查看更多 »

杜聿明

杜聿明(),号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百师师长、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军长,率部參加桂南會戰,取得崑崙關大捷。曾因錯誤決策,在緬甸導致四萬國軍大半死於野人山(今枯門嶺)撤退。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於安徽省萧县张老庄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獲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赦釋放。1981年,病逝於北京。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楊振寧是他的女婿。.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杜聿明 · 查看更多 »

核天体物理学

核天体物理学(nuclear astrophysics)是天體物理學和核物理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的領域有恆星結構,天體質量與其壽命的關係等,並從中了解恆星如何產生能量,認識化學元素的起源和演变與,分析驱动天体物理现象的机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核天体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基於原子尺度的量子磁物理性質。具有奇數質子或中子的核子,具有內在的性質:核自旋,自旋角動量。核自旋產生磁矩。NMR觀測原子的方法,是將樣品置於外加強大的磁場下,現代的儀器通常採用低溫超導磁鐵。核自旋本身的磁場,在外加磁場下重新排列,大多數核自旋會處於低能態。我們額外施加電磁場來干涉低能態的核自旋轉向高能態,再回到平衡態便會釋放出射頻,這就是NMR訊號。利用這樣的過程,可以進行分子科學的研究,如分子結構、動態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核磁共振 · 查看更多 »

核磁共振波谱法

--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简称 NMR spectroscopy 或 NMR ),又称核磁共振波谱,是将核磁共振现象应用于测定分子结构的一种谱学技术。目前,核磁共振波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H(氢谱)和13C(碳谱)两类原子核的波谱。 人们可以从核磁共振波谱上获取很多信息,正如同红外光谱一样,核磁共振波谱也可以提供分子中化学官能团的数目和种类,但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提供许多红外光谱无法提供的信息。核磁共振波谱对自然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不仅可以借助它来研究反应机理,还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供研究的核磁样品可为液体或固体。 波谱这一译名是科学家丁渝提出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核磁共振波谱法 · 查看更多 »

核殼層模型

在核物理與核化學中,核殼層模型是一個利用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結構來描述的原子核的能量級別的一個模型。此種模型與電子軌域模型略不同:核子的角動量量子數可大於或等於主量子數,而後在1949年核殼層模型由幾個物理學家研究及提出,最主要的幾個人是尤金·維格納、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和約翰內斯·延森,由於發現核殼層模型理论和对称性原理,因此於1963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核殼層模型部分是類似於原子的電子殼層描述原子中的電子的安排,當殼層填滿時特別穩定,核殼層模型描述原子中次原子粒子的排佈,當質子與中子填滿某個核殼層,該核素更穩定。當在一個穩定的原子核加入核子(質子或中子)時,也有一定的結合能,但其量值明顯小於前一個核子。發現幻數:2,8,20,28,50,82,126當質子或中子為幻數時有較高的結合能,這就是核殼層模型的起源。 質子和中子的核殼層是相互獨立的。因此,質子或中子可以只有其中一個為幻數,此時稱為幻核,也可以兩者皆是幻數,則為雙幻核。由於在核軌域填充有一些變化,目前最大的幻數是126,並推測有184個中子,但只有114個質子,這在搜索所謂的穩定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目前已發現一些半幻數,特別是Z.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核殼層模型 · 查看更多 »

根岸英一

根岸英一(,),日本化学家,普渡大学講座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文化勳章獲得者、文化功勞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學位。 根岸教授是根岸反應的發現者,在化学界尤其是有机化学界享有盛誉,因為在「有机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而與理查德·赫克、鈴木章共同獲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是唯一在滿洲國領土出生的諾貝爾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根岸英一 · 查看更多 »

格尔德·宾宁

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德国物理学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发明者之一,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格尔德·宾宁 · 查看更多 »

格罗宁根大学

格罗宁根大学(荷兰语: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位于荷兰格罗宁根,始建于1614年,是荷兰历史第二悠久和第三大大学,学生约三万人。自17世纪建校以来,学校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和教授。 格罗宁根大学是欧洲科英布拉集團的成员,并和世界上一些优秀大学建立起了长期伙伴关系和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格罗宁根大学 · 查看更多 »

格鲁伯宇宙学奖

格鲁伯宇宙学奖(Gruber Prize in Cosmology)设立于2000年,是由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的非营利组织格鲁伯基金会(Gruber Foundation)提供的价值50万美元的三项国际奖项之一。 自2001年以来,格鲁伯宇宙学奖得到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赞助。获奖人由一个专家组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提名名单中选出。 格鲁伯基金会宇宙学奖授予一流的宇宙学家,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或科学哲学家,奖励他们在理论、分析或概念上的发现,导致某个领域的根本性进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格鲁伯宇宙学奖 · 查看更多 »

标量玻色子

标量玻色子(Scalar boson)是指自旋为0的玻色子。标量玻色子的名称起源于量子场论,指的是洛伦兹变换下特定的变换性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标量玻色子 · 查看更多 »

梶田隆章

梶田隆章(,),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現任所長、同研究所附屬宇宙中微子觀測信息融合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Cosmic Neutrino)負責人、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東大卓越教授,榮獲文化勳章,並被表彰為文化功勞者。 梶田教授受業於知名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塚洋二,他與戶塚領導的實驗於1998年證實中微子震盪,2002年三人同獲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2015年梶田因「發現了中微子震盪,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與阿瑟·麥克唐納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梶田隆章 · 查看更多 »

梅尔文·施瓦茨

梅尔文·施瓦茨(Melvin Schwartz,1932年11月2日-2006年8月28日),美国物理学家,198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2年11月2日出生于纽约,195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受教于拉比、斯坦博格和李政道,并留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这三位大师对他都有很深的影响。还有就是与莱德曼的合作。 1966年,施瓦茨转到斯坦福大学,那里有一台新加速器刚刚完工。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投入两项主要的研究。一项是研究长寿命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电荷不对称性,第二项是由π介子和μ子组成的类氢原子的产生和检测。 70年代,在“硅谷”引起新的产业革命后,施瓦茨决定投入新的事业,当了数字通讯公司的总裁,这家公司主要从事数字通讯。1991年2月,施瓦茨又回到高能物理,当了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高能和核物理部的副主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梅尔文·施瓦茨 · 查看更多 »

機率幅

在量子力學裏,機率幅,又稱為量子幅,是一個描述粒子的量子行為的複函數。例如,機率幅可以描述粒子的位置。當描述粒子的位置時,機率幅是一個波函數,表達為位置的函數。這波函數必須符合薛丁格方程。 一個機率幅\psi\,\!的機率密度函數是 \psi^*\psi\,\!,等於 \mid\psi\mid^2\,\!,又稱為機率密度。在使用前,不一定要將機率密度函數歸一化。尚未歸一化的機率密度函數可以給出關於機率的相對大小的資訊。 假若,在整個三維空間內,機率密度 \mid\psi\mid^2\,\!是一個有限積分。那麼,可以計算一個歸一常數 c\,\!,替代 \psi\,\!為 c\psi\,\!,使得有限積分等於1。這樣,就可以將機率幅歸一化。粒子存在於某一個特定區域V\,\!內的機率是 \mid\psi\mid^2\,\!在區域V\,\!的積分。這句話的含義是,根據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假若,某一位觀察者試著測量這粒子的位置。他找到粒子在 \varepsilon\,\!區域內的機率 P(\varepsilon)\,\!是 不光局限於粒子觀,機率幅的絕對值平方可以詮釋為「在某時間、某位置發生相互作用的概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機率幅 · 查看更多 »

欣谢尔伍德陨石坑

欣谢尔伍德陨石坑(Hinshelwood)是位于月球背面北极的一座小撞击坑, 其名称取自英国化学家,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西里尔·欣谢尔伍德(1897年-1967年),2009年4月17日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欣谢尔伍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欧内斯特·劳伦斯

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又译恩奈斯特·勞倫斯,美国物理学家。1939年因为参与发明回旋加速器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欧内斯特·劳伦斯 · 查看更多 »

欧内斯特·沃尔顿

欧内斯特·托马斯·辛顿·沃尔顿(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爱尔兰物理学家,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與約翰·考克饒夫於20世纪30年代初在劍橋大學做「原子撞擊」實驗,而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以人為方式分裂原子的人,因此開創了核時代。沃尔顿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愛爾蘭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欧内斯特·沃尔顿 · 查看更多 »

欧文·张伯伦

欧文·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1920年7月10日 - 2006年2月28日),是一名出生在旧金山的美國物理学家,因与埃米利奥·塞格雷发现反质子而共同获得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欧文·张伯伦 · 查看更多 »

欧文·理查森

欧文·瑞查森爵士,FRS(Sir Owen Willans Richardson,),英国物理学家,他在熱離子學發射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特別是發現了瑞查森定律 (Richardson's Law) ,因而榮獲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欧文·理查森 · 查看更多 »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法语:Organisation Européenne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英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通常被簡稱為CERN ),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也是全球資訊網的發祥地。它成立於1954年9月29日,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西北部郊區的法瑞邊境上,享有治外法權。CERN目前有21個成員國。以色列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非歐洲成員國。 CERN也被用來稱呼它的實驗室,其主要功能是為高能物理學研究的需要,提供粒子加速器和其它基礎設施,以進行許多國際合作的實驗。同時也設立了資料處理能力很強的大型電腦中心,協助實驗數據的分析,供其他地方的研究員使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中樞。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現在已經聘用大約三千名的全職員工。並有來自80個國籍的大約6500位科學家和工程師,代表500餘所大學機構,在CERN進行試驗。這大約佔了世界上的粒子物理學圈子的一半。 粒子物理學博物館歡迎一般公眾在辦公時間參觀。除此之外,事前預約的話每天上下午共有兩個時段可以參觀實際的實驗工作,並備有導覽說明。導覽員來自各國的實驗合作者,可以提供多種語言的嚮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 查看更多 »

正電子

正电子(又称陽電子、反電子、正子,Positron),是電子的反粒子,即電子的對應反物質。它带有+1单位电荷,+1.6×10-19C,自旋为1/2,质量与电子相同,皆为9.10×10-31kg。 正电子与电子碰撞时会产生湮灭现象,这一过程遵守电荷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在高能情况下,湮灭会生成其他基本粒子。在低能情况下,正负电子湮灭主要生成两个或三个光子(有时也会生成更多光子)。另外,电子和正电子在湮灭之前有时会形成亚稳定的束缚态,即电子偶素。根据电子和正电子的不同自旋状态,电子偶素分为单态(1S0,总自旋为0)和三重态(3S1,总自旋为1)。在真空中,单态电子偶素的半衰期为125ps。三重态电子偶素的半衰期为142ns。 当能量超过1.02兆电子伏特的光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成對產生),或者在放射性元素的正β衰变中(通過弱相互作用),都有可能产生正电子。 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正電子 · 查看更多 »

歷史學系

歷史學系是文學院的分科之一,主修人類各朝代以來的政治事件為主,並整理歷史資料以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而培養歷史人才以編修文獻也為歷史學系的主要方向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歷史學系 · 查看更多 »

比萨大学

比萨大学(意大利语:Università di Pisa),意大利比萨的一所著名大学。官方宣称的创建时间为1343年9月3日,但是其历史可上溯到11世纪。.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比萨大学 · 查看更多 »

比萨高等师范学校

比萨高等师范学校(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di Pisa,简称SNS)是坐落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所公立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是的一部分,由拿破仑于1810年仿照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创建。 比萨高等师范学校通过极严格的选拔考试录取新生,被视为意大利最好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校友包括三名诺贝尔奖得主和多名意大利政要。.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比萨高等师范学校 · 查看更多 »

氣泡室

氣泡室是一種偵測帶電粒子的儀器,它是在1952年由唐納德·格拉澤發明,這因此讓他得到1960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據說他是在密西根大學外的酒吧,看到有人把鹽放進啤酒裡而得到的靈感,但他在2006年時否認了這項說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氣泡室 · 查看更多 »

江崎玲於奈

江崎玲於奈(,),羅馬拼音Leo Esaki(レオ・エサキ),日本物理学家,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校長。文化勳章、勲一等旭日大綬章表彰。 江崎是诺贝尔物理学奖(1973年)暨IEEE榮譽獎章(1991年)雙料得主。他藉由穿隧效應發明了江崎二極體(又稱穿隧效應二極體,與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合作完成),此外也是超晶格研究的先驅(與IBM合作)。.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江崎玲於奈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江淮文化

江淮文化是指以今江苏省、安徽省中部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其间居民被称为江淮民系,是使用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江淮民系具有典型的“南蠻北侉”居中心態。在文化上,江淮文化既不屬於典型的北方文化、也不屬於南方文化,而是一種南北混合的文化類型。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江淮文化 · 查看更多 »

汤川秀树

湯川秀樹(,),FRS,日本理论物理学家,理學博士。歷任京都大學、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榮譽市民。勳一等旭日大綬章、文化勳章表彰,贈從二位。 湯川研究位在原子核內部使質子與中子結合的強交互作用,並在1935年發表推測其之間應有介子的存在。1947年,英國物理學家塞西爾·鮑威爾從宇宙線中發現π介子,同時也證明了湯川的理論。因此,湯川在1949年成為首位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汤川秀树 · 查看更多 »

汉尼斯·阿尔文

漢尼斯·奧洛夫·哥斯達·阿爾文(Hannes Olof Gösta Alfvén,),瑞典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致力于磁流体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其成果被广泛应用天体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初時為工程師,後來轉為研究及教授等離子學及電子工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汉尼斯·阿尔文 · 查看更多 »

汉斯·德默尔特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Hans Georg Dehmelt,),德国-美国物理学家,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汉斯·德默尔特 · 查看更多 »

汉斯·贝特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Hans Albrecht Bethe,),德国和美国犹太裔核物理学家,对于天体物理学,量子电动力学和固体物理学有很重要的贡献。由于恆星核合成理论研究成果,他荣获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汉斯·贝特 · 查看更多 »

油滴實驗

油滴實驗(Oil-drop experiment),是羅伯特·密立根與哈維·福萊柴爾(Harvey Fletcher)在1909年所進行的一項物理學實驗.羅伯特·密立根因而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實驗的目的是要測量單一電子的電荷。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與電力,使油滴懸浮於兩片金屬電極之間。並根據已知的電場強度,計算出整顆油滴的總電荷量。重複對許多油滴進行實驗之後,密立根發現所有油滴的總電荷值皆為同一數字的倍數,因此認定此數值為單一電子的電荷e: 到2006年為止,已知基本電荷值為1.60217653(14) x 10−19庫侖。密立根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表示他的計算值為4.774(5) x 10−10靜庫侖(等於1.5924(17) x 10−19庫侖)。現在已知的數值與密立根的結果差異小於百分之一,但仍比密立根測量結果的標準誤差(standard error)大了5倍,因此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油滴實驗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奖

沃尔夫奖(Wolf Prize)由沃尔夫基金会颁发,该基金会於1976年在以色列创立,1978年开始颁奖。创始人里卡多·沃爾夫是外交家、实业家和慈善家。 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药和物理领域,或艺术领域中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 沃尔夫奖具有终身成就性质,是世界最高成就奖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沃尔夫奖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保罗

沃尔夫冈·保罗(Wolfgang Paul,),德国物理学家,离子阱的开发人之一,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沃尔夫冈·保罗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泡利

沃尔夫冈·欧内斯特·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量子力学研究先驱者之一。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论,是理解物质结构乃至化学的基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沃尔夫冈·泡利 · 查看更多 »

沃尔特·布拉顿

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美国近代物理学家,生於中國廈門。1947年與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因發明電晶體的貢獻,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沃尔特·布拉顿 · 查看更多 »

沃罗涅日州

沃罗涅日州(Voronezhskaya oblast),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中央聯邦管區。面積52,400平方公里,人口2,378,803 (2002年)。首府沃罗涅日,距離首都莫斯科582公里。该州与乌克兰接壤。 沃罗涅日州是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的出生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沃罗涅日州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岡·克特勒

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德國物理學家,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他的研究專注在冷原子的捕捉,以使這些原子接近絕對零度。在1995年時,他所領導的團隊,成為首先獲得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團隊之一。由於這些研究,使他與埃里克·康奈尔以及卡爾·威曼,因「在鹼金屬原子稀釋氣體中(製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成就,以及關於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礎研究」,共同獲頒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人平分獎金。.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沃爾夫岡·克特勒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岡·克洛爾

沃爾夫岡·克洛爾(Wolfgang Kroll,),是一名德裔臺灣物理學家。他出生於德國北部的格賴夫斯瓦爾德。1930年,克洛爾進入布雷斯勞大學就讀,1930年畢業并取得博士學位。隨後幾年,克洛爾於萊比錫跟隨維爾納·海森堡進行博士後研究。 1937年,由於納粹掌權,克洛爾離開德國而轉往日本北海道任教,最後於1941年到達日治時代的臺北,並任教於臺北帝國大學預科。戰後,克洛爾受邀轉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升任為副教授再升為教授,是戰後臺灣第一位擁有理論物理博士學位的專任教授,亦為臺大物理系第一篇在國際科學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教師。此後,他也受邀至東海大學物理系等地教課。1976年8月,克洛爾自臺大物理系退休,並於隔年和許雲基一同成為名譽教授。退休後,克洛爾亦曾在中國文化學院等處兼課。1970年代後期,由於臺灣經濟開始起飛,導致物價上揚,使得克洛爾的退休金相對而言變得微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到了1992年2月28日,克洛爾因肺氣腫,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壽87歲。.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沃爾夫岡·克洛爾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物理學獎

沃爾夫物理學獎(Wolf Prize in Physics)是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每年一次(雖然有些年度並無獲獎者)授予傑出物理人士的一個獎項,是沃爾夫獎六個獎項之一,自1978年以來開始頒發。沃爾夫物理學獎經常被認為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許多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也曾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直到目前為止,吳健雄為唯一一位女性得主,也是唯一一位華裔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沃爾夫物理學獎 · 查看更多 »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Walter Alvarez,)是一位美國地質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之子。任教於柏克萊加州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因為與其父共同提出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的理論而聞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 查看更多 »

波利卡普·库施

波利卡普·库施(Polykarp Kusch,1911年1月26日 - 1993年3月20日),德裔美国物理学家,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库施于1931年从获得物理学本科学位, 并于1933年从伊犁诺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校。 他毕业后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指导过的博士生包括后来发明了激光的 。 库施从1972年起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任教,直到1982年退休。.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波利卡普·库施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恩大学

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简称波恩大学,是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波恩市的一所公立大学。 2003年冬季学期波恩大学注册学生达到3万8千名,其中有大约5千5百名外国留学生来自13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学费的原因2004年夏季学期注册学生下降到了3万1千名。2005年/2006年的冬季学期,波恩大学有注册学生31846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波恩大学 · 查看更多 »

泽尔尼克多项式

泽尔尼克多项式是一个以195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荷兰物理学家弗里茨·泽尔尼克命名的正交多项式,分为奇、偶两类 奇多项式: 偶多项式 其中 n \ge m 为非负整数, \phi为方位角 如果 n-m为偶数则 如果n-m为奇数,则.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泽尔尼克多项式 · 查看更多 »

泽尔尼克环形山

泽尔尼克环形山(Zernike)是位于月球背面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荷兰物理学家,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里茨·泽尔尼克(1888年–196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泽尔尼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核能

核能发电是法国的主要能源来源,占2015年能源消耗占40% 。核电是法国最大的电力来源,发电量为416.8 TWh (4168 亿千瓦时),占全国总产量546 TWh的76.3%,为世界上最高的百分比。 法国电力公司(EDF) - 法国主要的发电和配电公司,负责管理该国58座核电反应堆 。法国电力公司基本上由法国政府所有,约85%的股份在政府手中.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法国核能 · 查看更多 »

法蘭克-赫茲實驗

法蘭克-赫茲實驗是一個由德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法蘭克和古斯塔夫·赫茲完成的著名物理實驗。這實驗首先直接地證實了波耳模型離散能級概念的正確性。 1914 年,他們發表了這令人信服的實驗結果,對於現代量子力學被科学界接受做出重大的貢獻。由于他们「發現那些支配原子和電子碰撞的定律」,法蘭克和赫茲共同得到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尼爾斯·波耳創建的波耳模型裏,電子是繞著原子核運行於離散能級的軌道。法蘭克-赫茲實驗顯示出,原子的确只能夠吸收(受激)特定數量的能量(量子),因此证实了波耳原子的能級是離散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法蘭克-赫茲實驗 · 查看更多 »

法朗基獎

法朗基獎(Prix Francqui,Francqui Prize),比利時頒發的最高學術與科學獎項,始於1933年,由法朗基基金會(Francqui Foundation)頒發,其對象是五十歲以下,年青而傑出的比利時學者或是科學家。這個獎項是為了紀念艾米里·法朗基(Émile Francqui)而設立,獎金為150,000歐元,獲獎者分為三個領域,每三年內輪替一次:包括精密科學(exact sciences),社會科學,以及生物或醫學科學。.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法朗基獎 · 查看更多 »

洛伦兹

洛伦兹(Lorentz或Lorenz)是古罗马姓氏“Laurentius”的日耳曼变体,意思是“来自的人”,與英語中的“Lawrence”類似。洛伦兹既可用作姓氏,也可用於人名。以此作为姓氏(名字)的人物包括:.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洛伦兹 · 查看更多 »

温伯格

温伯格可以指:.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温伯格 · 查看更多 »

港區 (東京都)

港區()是日本東京都內23個特別區之一,是一个聚集着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气氛浓厚的地区。 港區位於東京東南方、緊鄰東京灣。境內較著名的市街包括有--、经济活动活跃的新橋、濱松町等商务街、外國觀光客與酒吧雲集的六本木、高級住宅區的麻布和白金台、高級商店街的青山、新興的遊樂觀光區-台場-、以及自2002年以來逐步開發完成的兩個大型複合都市地帶—六本木新城(六本木ヒルズ)、東京中城(東京ミッドタウン)和汐留SIO-SITE(汐留シオサイト);東京最重要地標之一的东京铁塔亦位於此区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港區 (東京都) · 查看更多 »

清华大学西院

清华大学西院是清華大學的教職員工宿舍,位於西校門附近,歷史上分為新、就兩部分。舊西院建於1924年,共20個單元,建築面積3131平方公尺,原為二合院,後增為四合院,由中國早期著名的建築師莊俊設計與施工。新西院位於舊西院南部,建於1933年,為工字形日式住宅,共10個單元,建築面積2312平方公尺。「新西院」建成後,與「舊西院」統編一個門牌號,並沿用至今。 西院曾經住過許多清華著名的教授,如聞一多(西院46號)、朱自清(西院45號)、王國維(西院32、42號)、雷海宗(西院37號)、陳寅恪(西院36號)、陳達(西院35號)、李繼侗(西院32號)、熊慶來(西院31號)、顧毓琇(西院16號)、陳楨(西院13號)、吳晗(西院12號)和楊武之(西院11號)等。而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著名雕塑家熊秉明則跟隨父輩在西院度過童年時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清华大学西院 · 查看更多 »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是湯森路透美國總部發佈的「諾貝爾獎得主預測」名單,以研究論文的引用率為評選根據。發佈時間固定於每年諾貝爾獎公佈前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 查看更多 »

滨松市

濱松市()是位於日本靜岡縣西部遠州地區的都市,也是靜岡縣第2個政令指定都市,人口約79萬,為靜岡縣內人口最多的市,轄區面積為1,558.04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二大的市,僅次於岐阜縣高山市。其為日本重要的工業都市,鈴木公司、本田技研工業、山葉等日本大型企業都是創業於此。 濱松最早是江戶時代的城下町,也是當時東海道的宿場町之一。1911年7月1日,濱松正式建市。2005年7月1日,濱松市和附近的多個市町村進行合併,市域面積大幅擴大。2007年4月1日,濱松市與新潟縣新潟市同時升格為政令指定都市,。現在全市分為中區、東區、西區、南區、北區、濱北區、天龍區7個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滨松市 · 查看更多 »

漸近自由

在物理學中,漸近自由是某些規範場論的性質,在能量尺度變得任意大的時候,或等效地,距離尺度變得任意小(即最近距離)的時候,漸近自由會使得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變得任意地弱。 漸近自由是量子色動力學的一項特性,量子色動力學乃描述夸克和膠子間的核相互作用,而這兩種粒子是組成核物質的基本構成部份。在高能量時,夸克與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因此可以通過粒子物理學中的,深度非線性散射的截面DGLAP方程(描述QCD的演化方程),來進行微擾計算;低能量時會進行強相互作用,來防止重子(由三個夸克組成,如質子及中子)或介子(由兩個夸克組成,如π介子)分體,這些都是核物質內的複合粒子。 漸近自由的發現者為弗朗克·韋爾切克、戴維·格婁斯和休·波利策,他們在2004年因這項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漸近自由 · 查看更多 »

澳洲國立大學校友列表

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建校至今,已累積人數龐大的傑出校友與知名教職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澳洲國立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激光

雷射(LASER),中國大陸譯成激--光,在港澳台又音譯为镭--射或雷--射,是“通过受激辐射产生的光放大”(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缩写,指通过刺激原子导致电子跃迁释放辐射能量而产生的具有同調性的增强光子束,其特点包括发散度极小,亮度(功率)可以达到很高等。產生激光需要“激發來源”,“增益介質”,“共振结构”這三個要素。.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激光 · 查看更多 »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缩写:LIGO)是探测引力波的一个大规模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台,其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汉福德與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分別建有激光干涉儀。利用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干涉儀共同進行篩檢,可以大幅度減少誤判假引力波的可能性。干涉儀的靈敏度極高,即使臂長為4千米的干涉臂的長度發生任何變化小至質子的電荷直徑的萬分之一,都能夠被精確地察覺。 LIGO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由加州理工学院與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者基普·索恩、朗納·德瑞福與莱纳·魏斯領導創建的一个科學项目,兩個學院共同管理與營運LIGO的日常操作。在2002年至2010年之間,LIGO進行了多次探測實驗,蒐集到大量數據,但並未探測到引力波。為了提升探測器的靈敏度,LIGO於2010年停止運作,進行大幅度改良工程。2015年,LIGO重新正式探测引力波。負責组织参与该项目的人員,估計全球約有1000多个科学家參與探測引力波,另外,在2016年12月約有44萬名活跃的Einstein@Home用户。。 在2016年2月11日,和Virgo协作共同发表论文表示,在2015年9月14日检测到引力波信号,其源自於距离地球約13亿光年处的两个質量分別為36太阳质量與29太阳质量的黑洞併合。因為「對LIGO探測器及重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索恩、魏斯和LIGO主任巴里·巴里什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激光干涉空间天线

光干涉空间天线(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LISA)是一个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合作的引力波探测计划,由於募款問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於2011年宣布終止合作關係。欧洲空间局因此修改任務概念,於2013年宣布改名為演化激光干涉空间天线(Evolved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eLISA),目前仍在设计阶段,计划于2034年投入运行,这将是人类第一座太空中的引力波天文台。 LISA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项目的一部分。“超越爱因斯坦”是一组实验上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理论的计划,其中包含两个空间天文台(HTXS——X射线天文台和LISA)和数个以宇宙学相关观测为目的的探测器。LISA将利用激光干涉的方法精确测量信号相位,从而对于来自宇宙间遥远的引力波源的低频且微弱的引力波进行探测。这将对引力波天文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广义相对论的一些实验观测以及早期宇宙的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激光干涉空间天线 · 查看更多 »

朝永振一郎

朝永振一郎(,),日本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也因為這項貢獻與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及朱利安·施溫格共同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朝永振一郎 · 查看更多 »

挪威科技大學

挪威科技大學(Norges teknisk-naturvitenskapelige universitet,缩写作 NTNU),是座落在挪威特隆赫姆的一所公立大學。學生人數大約39,000人,為挪威八所大學之中第一大,是挪威全國最頂尖的工程學與工業技術的研究中心。 該校有4名校友獲得諾貝爾獎。.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挪威科技大學 · 查看更多 »

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

本條目列出一些重要但尚未解決的物理問題。其中包括理論性的,即現時理論未能夠給予觀測到的物理現象或實驗結果令人滿意的解釋;還有實驗性的,即能夠周密測試某先進理論或深入研究某物理現象的實驗,不過現時現地很難建造或完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 · 查看更多 »

本·莫特森

本·莫特森(Ben Roy Mottelson,1926年7月9日芝加哥),美国-丹麦物理学家,1975年,因為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繫,並且根據這種聯繫發展了有關原子核結構的理論,與奥格·玻尔、利奧·雷恩沃特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本·莫特森 · 查看更多 »

朱姓

朱姓是人口超过千万的中文姓氏之一,在現今中國排行第14位,在《百家姓》中排第17位。朱姓曾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两个王朝,分别是五代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朱姓 · 查看更多 »

朱利安·施温格

朱利安·西摩·施温格(Julian Seymour Schwinger,),犹太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与理查德·费曼、朝永振一郎共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施温格出生于纽约,16岁就发表了第一篇物理论文。他起先在纽约市立学院求学,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并于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和普渡大学任教,并曾一度担任奥本海默的助手;二战期间,施温格从事了有关雷达和加速器的研究;1945年出任哈佛大学教授,但在70年代因有效场论的论点与同事不和,离开哈佛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直至退休。.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朱利安·施温格 · 查看更多 »

朱棣文

朱棣文(Steven Chu,),美國華人物理学家,籍貫江苏太仓,生於美國聖路易斯;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前任美國能源部部長。2013年2月1日宣布即将离职,但將留任至續任者獲得同意上任為止。 當朱棣文被任命為能源部長時,他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和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主任,他的研究關心的主要是研究在水平的生物系統。而在此之前,他曾在斯坦福大學教授物理學。他積極主張進行更多對於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研究,他认为從化石燃料轉變出來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Sarah Jane Tribble, Oakland Tribune, 2007-06-18.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朱棣文 · 查看更多 »

朱汝瑾

朱汝瑾(),江苏太仓人,化学工程专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前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的父亲。.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朱汝瑾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A-B)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A-B)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C-F)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C、D、E及F开头的环形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C-F)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L-N)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L,M及N开头的环形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L-N)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R及S开头的环形山。.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 查看更多 »

朗道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Lev Davidovich Landau,),前蘇聯知名物理學家,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苏联科学领军人之一,在理論物理裡多個領域都有重大貢獻。他由於「關於凝聚態物質的開創性理論,特別是液氦」獲得196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仍活跃于研究前沿的朗道发生严重车祸,智力和记忆力均受损,身体状况大不如前,6年后去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朗道 · 查看更多 »

朗道环形山

朗道环形山(Landau)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犹太籍理论物理学家、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1908年-196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朗道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朗道金质奖章

朗道金质奖章(Премия имени Л. Д. Ландау)是俄罗斯科学院及其前身苏联科学院颁发的理论物理最高奖项。它设立于1971年,并以苏联物理学家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夫·朗道的名字命名。 苏联科学院颁奖时,奖项名为“朗道奖”;1992年,奖项改名为“朗道金质奖章”。.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朗道金质奖章 · 查看更多 »

成對產生

在原子核物理學中,成對產生(pair production)指的是基本粒子和其反粒子的創生,例如,電子和其反粒子正子,緲子與反緲子,陶子與反陶子。通常當一個光子或另外一個中性玻色子,與原子核或另外一個中性玻色子或甚至自己本身相互作用時,會發生成對產生。在原子核裏,一個高能量光子會因成對產生而形成電子和正子對偶。這過程必須遵守能量守恆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生成的粒子的所有其它守恆量(例如角動量、電荷量、輕子數)都必須總和為零。根據質能轉換公式,光子的能量必需等於兩個電子的質量,其中一半轉換成電子,另一半則轉換成正子。當然,只要光子的能量符合的話,形成其它質量更大的也可以(像是緲子、陶子等)。 這個現象首次由派屈克·布萊克特發現,而因此他得到1948年諾貝爾物理獎。 C.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成對產生 · 查看更多 »

戴維森-革末實驗

戴維森-革末實驗是柯林頓·戴維森與雷斯特·革末設計與研究成功的一個量子力學實驗。他們用低速電子入射於鎳晶體,取得電子的繞射圖案。發表於 1927 年,這實驗為德布羅意假說(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的性質,即波粒二象性),提供了不可否定的證據。因此,戴維森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量子力學的發展史上,這實驗證實了其正確性,使得那時剛創立的量子力學,獲得了物理學家的廣泛接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戴維森-革末實驗 · 查看更多 »

戴维·索利斯

戴维·詹姆斯·索利斯,FRS(David James Thouless,),英国凝聚体物理学家,与邓肯·霍尔丹及约翰·科斯特利茨因“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的理论性发现”而获得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曾获得沃尔夫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戴维·索利斯 · 查看更多 »

戴维·瓦恩兰

戴维·瓦恩兰(David Jeffrey Wineland,),美国物理学家,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物理实验室與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工作。他的工作主要在量子光學领域,特別是以下方面:.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戴维·瓦恩兰 · 查看更多 »

戴维·李

戴维·莫里斯·李(David Morris Lee),纽约州拉伊),美国物理学家,1996年,因為發現了在氦-3裏的超流動性,與道格拉斯·奧謝羅夫、羅伯特·理查森共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戴维·李 · 查看更多 »

戴维·格娄斯

戴维·格娄斯(David Jonathan Gross,),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凱維里理論物理研究所教授。他受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杰弗里·丘教授。 在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期间,他和他的学生弗朗克·韦尔切克发现了量子色动力学中的渐近自由,由此他们与休·波利策一同分享了2004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他致力于弦理论的研究。他和,,的杂交弦理论是第一次弦论革命期间的经典文献。它开创了弦理论应用于粒子物理唯象学研究的先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戴维·格娄斯 · 查看更多 »

戶塚洋二

戶塚洋二(,),日本物理学家,東京大學最初的4名特別榮譽教授之一。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富士市名譽市民(第1號)。追贈從三位。 戶塚教授曾於2002年與小柴昌俊、梶田隆章三人同獲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2007年與阿瑟·麥克唐納同獲富蘭克林獎章。他與梶田、麥克唐納等人的工作,修正了當代物理學的基石-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由於早逝,戶塚未能與上述三人同樣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首設於2010年的「戶塚洋二獎」即以他命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戶塚洋二 · 查看更多 »

明尼蘇達大學校友

此表列出明尼蘇達大學的校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明尼蘇達大學校友 · 查看更多 »

明顯對稱性破缺

在理論物理學裏,明顯對稱性破缺(explicit symmetry breaking)是對稱性破缺的一種。假若系統的哈密頓量或拉格朗日量本身存在一個或多個違反某種對稱性的項目,導致系統的物理行爲不具備這種對稱性,則稱此為明顯對稱性破缺。這術語特別適用於大致具有對稱性、違反對稱項目很小的系統。 這類的項目有許多種可能的來源:.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明顯對稱性破缺 · 查看更多 »

昆明一中

昆明第一中学,简称昆一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昆明一中 · 查看更多 »

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荷兰物理学家,超导现象的发现者,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罗雷尔

海因里希·罗雷尔(德语:Heinrich Rohrer,),瑞士物理学家,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海因里希·罗雷尔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赫兹

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德国物理学家,于1887年首先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于1888年发表了论文。他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海因里希·赫兹 · 查看更多 »

海部宣男

海部宣男(,),出生於日本新潟縣新潟市,天文學家,曾任日本國立天文台台長。.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海部宣男 · 查看更多 »

海部俊樹

海部俊樹(),日本政治家,愛知縣名古屋市生身,是日本第76任及第77任首相,也是首位在昭和時代出生的首相。日本自民黨一個弱小派系河本派的成員。在青年时期与竹下登、宇野宗佑并称为“自民党青年三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海部俊樹 · 查看更多 »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是浙江大学的一个学系,现属于理学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浙江大学物理学系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简称:Unistra或UDS)坐落于法国阿尔萨斯大区首府斯特拉斯堡。斯特拉斯堡大学最早成立于1538年,前身为德意志,后者于1566年升为学术院,1621年改建为大学。1681年,随着斯特拉斯堡市的主权由神圣罗马帝国移交给法兰西王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开始由法兰西管辖。在法国大革命、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管辖权曾多次变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特拉斯堡大学管辖权被重新交还给法兰西共和国。受1968年“五月风暴”运动影响,斯特拉斯堡大学在1971年拆分为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第二大学、斯特拉斯堡第三大学等三所大学。2009年1月1日,三所大学重新合并为斯特拉斯堡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公立大学:在校学生约48011人(其中20%为留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2727人,下设36个部门机构(学院、培训研究单位、学校、研究院)以及72个研究单位。斯特拉斯堡大学是法国第一批自治大学之一,也是法国最先设立基金会的大学之一。斯特拉斯堡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成员,也是历史悠久的欧洲学院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校友和教师中,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位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1位法兰西学院院士,12名法兰西科学院院士,4名法兰西文学院院士。另外,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3位、17位、铜奖37位。 在2016年路透社《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Top100》排名中,斯特拉斯堡大学全球排名98位。在2013-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斯特拉斯堡大学连续3年进入全球前100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斯特拉斯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新基兴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新基兴(德语:Neuenkirchen)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施泰因富特县的一个市镇。“新基兴”直译即“新教堂”,音译也作诺因基兴。 因发现高温超导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物理学家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就出生在新基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新基兴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 查看更多 »

文京區

文京区()是東京都的23个特别區之一,劃分上屬於23區西部,實際位於中央偏北的位置,現任區長是成澤廣修。文京區的面積11.31平方千米,在23區中位列倒数第4,佔東京都區部的50分之一。該區以文化教育機關和住宅街區為主,有“文之京”的美名。從明治時期以来,這裡居住過夏目漱石、森鷗外、宮澤賢治等著名的文人、學者和政治家。除此以外出版、印刷業也很繁盛,並设有先進醫療設施和大型醫院。區內著名的設施包括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本部(本鄉校區)、東京巨蛋和講道館等,六义园、后乐园和小石川植物園等古老而寬廣的日本庭園也坐落於文京區内。.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文京區 · 查看更多 »

无神论者列表

无神论者是指不相信神的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无神论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日照市

日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北与青岛市、潍坊市相连,西和临沂市、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毗邻,东濒黄海。全市总面积5,359平方公里,人口288万。对外贸易和渔业是日照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日照港是魯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其中24%的运货是煤炭,现在临港大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日照市 · 查看更多 »

日裔美國人

日裔美國人指具有日本血統的美國人,是屬於亞裔美國人群體的一部分。.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日裔美國人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係指日本人或出生於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日本人完成獲獎研究,但獲獎時已移籍者,亦作為參考資料一併收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 查看更多 »

日本科技

日本科技的优势主要在于消费电子产品、机器人和汽车行业,其他国际竞争力行业还有钢铁、机械、化工、金属工业。.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日本科技 · 查看更多 »

日本核研究

日本核武器计划(Japanese nuclear weapon program)起始于1930年代終結于1945年,由当时的大日本帝国陸軍和帝国海军主持,目的是研制核武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日本核研究 · 查看更多 »

日本教育史

日本教育史,自古以来,日本人认为教育是国民才智的基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日本教育史 · 查看更多 »

旭日章

旭日章,日本勳章的一種。1875年4月10日制定,2003年11月3日更正。授與“對國家公共有功勞者中,有引人矚目的顯著功績內容”。比起瑞寶章的授與對象更為狹窄。.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旭日章 · 查看更多 »

时代百大人物

时代百大人物(又称时代:最具影响力一百人,英文:Time 100)是美国《时代》杂志的年度榜单,每年选取100位影響世界的人物。1999年的榜单评选的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而2004年开始则每年评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时代百大人物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愛丁頓獎章

愛丁頓獎章(Eddington Medal)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授予理論天文物理學最高獎項,一般情形下每兩年頒發一次。本獎項以理論天文物理學家亚瑟·爱丁顿爵士命名。 愛丁頓獎章於1953年開始頒發,得獎者是比利時牧師與天文學家乔治·勒梅特。在早期時愛丁頓獎章頒發時間不定,1958年至1972年連續頒發,1972年至2005間每三年頒獎一次,之後2005再改為每兩年頒發一次,但2014年卻又破格頒授給萊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最近得獎的是英國物理學家。 得主最多的國家是英國,有16個,美國則有14個,排第二。在所有得獎者中有三位隨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為1967年獲得的漢斯·貝特、1974年獲得的安東尼·休伊什與1983年獲得的威廉·福勒。.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愛丁頓獎章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莫立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愛德華·莫立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為Teller Ede,),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被誉为「氫彈之父」,但他本人對此稱號並不在意。除氫彈之外,他對物理學多個領域都有相當的貢獻。 泰勒於1930年代移民美國,並成為曼哈頓計畫的早期成員,參與研制第一顆原子彈。這段期間,他还熱衷於推動研制最早的核聚变武器(氢弹),不過這些構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實現。在一場對於羅伯特·奧本海默背景調查的聽證會上,泰勒對這位過去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同事,作出一些具爭議性的證詞,此後他在科學界中變得不受歡迎。他持續尋求美國政府與軍事研究機構的援助。他是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建立者之一,並於此機構擔任多年的主管及助理主管。 泰勒晚年對於一些軍事與公共議題,發表了一些具爭議性的技術解決方法,其中包括計畫在阿拉斯加利用熱核爆開鑿港口。他是羅納德·雷根的戰略防禦計劃之熱衷支持者。泰勒的一生因其科學才能、欠佳的人際關係,以及善變的個性而知名。此外也被認為是1964年電影《奇愛博士》的靈感來源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愛德華·泰勒 · 查看更多 »

愛因斯坦與中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20世紀重要的物理學家。從1917年至1923年,中國的《改造》雜誌、《少年中國》與《東方雜誌》等先後發表愛因斯坦的專論,各報刊登載的論著、譯文、報告多過100篇,出版譯著15種左右。愛因斯坦1916年撰寫的名作《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由北大教授夏元瑮負責翻譯,1921年4月刊登於《改造》雜誌,翌年又以《相對論淺釋》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相對論引起了學生們的强烈求知意願。 1920年代初,英國哲學家羅素訪華,他發表的《物之分析》演說,主要談論的是愛因斯坦與他創建的相對論,他在中國多次指「愛因斯坦是近世最出色的偉人之一。」令愛因斯坦和相對論的名字在中國家傳戶曉。.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愛因斯坦與中國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慕尼黑大学(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是德国著名大学之一。大学成立时间可追溯到1471年。慕尼黑大学历史上名人辈出,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杰出表现。历史上共有34位校友荣获诺贝尔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慕尼黑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工业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簡稱TU München及TUM),校園坐落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是德国的一所著名大学,亦是是德国最古老的工业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之一,属TU9成员,于2006年10月被选为德国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德国科研联合会(DFG) 在2006年和2012年连续两度授予慕尼黑工业大学“精英大学”(Elite-Uni)的称号,是德国政府“未来计划”中重点资助和扶植的对象。.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慕尼黑工业大学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工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慕尼黑工业大学(英语: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德语: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是德国著名技术类大学(工业大学)。历史上校友中名人辈出。.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慕尼黑工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扁球面坐標系

扁球面坐標系(Oblate spheroidal coordinates)是一種三維正交坐標系。設定二維橢圓坐標系包含於xz-平面;兩個焦點F_與F_的直角坐標分別為(- a,\ 0,\ 0)與(a,\ 0,\ 0)。將橢圓坐標系繞著z-軸旋轉,則可以得到扁球面坐標系。(假若,繞著y-軸旋轉,則可以得到長球面坐標系。)橢圓坐標系的兩個焦點,變為一個半徑為a的圓圈,包含於三維空間的xy-平面。稱這圓圈為焦圓,又稱為參考圓。扁球面坐標系可以被視為橢球坐標系的極限案例,其兩個最大的半軸的長度相同。 當邊界條件涉及扁球面或旋轉雙曲面時,扁球面坐標時常可以用來解析偏微分方程式。例如,關於佩蘭摩擦因子(Perrin friction factors)的計算,扁球面坐標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讓·佩蘭因此而榮獲1926年諾貝爾物理獎。佩蘭摩擦因子決定了分子的旋轉擴散(rotational diffusion)。這程序又影響了許多科技,像蛋白質核磁共振光譜學(protein NMR),的可行性。應用這程序,我們可以推論分子的流體動力體積與形狀。扁球面坐標也時常用來解析電磁學(例如,扁球形帶電的分子的電容率),聲學(例如,聲音通過圓孔時產生的散射),流體動力學(水通過消防水帶的噴口),擴散理論(紅熱的錢幣在水裏的冷卻),等等方面的問題。.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扁球面坐標系 · 查看更多 »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缩写为STM),是一种利用量子隧穿效应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它于1981年由格尔德·宾宁及海因里希·罗雷尔在IBM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苏黎世实验室发明,两位发明者因此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恩斯特·鲁斯卡分享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是扫描探针显微术的一种,基于对探针和表面之间的隧穿电流大小的探测,可以观察表面上单原子级别的起伏。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下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单个分子或原子,因此它不仅是重要的微纳尺度测量工具,又是颇具潜力的微纳加工工具。.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 查看更多 »

扶輪社員列表

國際扶輪是一個總部位於美國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的國際服務組織。扶輪社的成員被稱為扶輪社員(Rotarians)。這個列表上的名單,是列出過去和現在知名的國際扶輪成員。列出有中文條目者,依英文姓名排序。.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扶輪社員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塞尔·赫尔斯

拉塞尔·赫尔斯(Russell Hulse,1950年11月28日-),美国物理学家。他和约瑟夫·泰勒共同发现史上第一个位于双星系统脉冲星PSR B1913+16,并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 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赫尔斯也因此和泰勒一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拉塞尔·赫尔斯 · 查看更多 »

曼内·西格巴恩

曼内·西格巴恩(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瑞典物理學家,1924年,他因為發現X射線的光譜,而獲得當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兒子凯·西格巴恩亦是198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曼内·西格巴恩 · 查看更多 »

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

下表列出曾獲大英帝國勳章的部份知名人士。內閣辦公室每年都會公佈一份「新年授勳名單」和「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內裡列出新獲勳人士所得的勳銜。獲勳者並非在名單公佈時獲勳,而是在事後才獲勳的。「新年授勳名單」一般在每年元旦前後公佈,而「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則在每年6月初公佈。.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又译普林斯敦大学,常被直接称为普林斯顿,是一所位於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现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顿历史悠久。它成立于1746年,是九所在美国革命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在1747年移至纽瓦克,最终在1756年搬到了现在的普林斯顿,并于1896年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虽然其旧校名是“新泽西学院”,但它与今天位于邻近的尤因镇(Ewing Township)的“新泽西学院”没有任何关联。此外虽然它最初是长老制的教育机构,但学校从没有跟任何宗教机构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在对学生亦无任何宗教上的要求。 普林斯顿现提供各种有关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学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它并没有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及商学院,但能在政治及工程上提供专业课程。大学也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及普林斯顿宗教学校有联谊。至今,已经有63位诺贝尔奖得主、17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4名菲尔兹奖得主,13名图灵奖得主,及3名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夺得人曾经或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或教职员。另外,普林斯顿也是获得最多捐款的学术机构之一。.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普林斯顿大学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大学人物列表

这些是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人物。名单按照职业分类,各个分类里按照英文姓氏排列。.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普林斯顿大学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济学奖外,其他五个奖项都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这五个奖项也就都是由诺贝尔基金会进行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设立,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奖都是由独立的委员会颁发,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瑞典学院颁奖文学奖,卡罗琳学院颁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奖和平奖。每位获奖者都将获得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首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拿到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2008年,获奖者的奖金数额为一千万瑞典克朗。除和平奖是在奥斯陆颁发外,另外五个奖都是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仪式上颁发,颁奖日期为每年的12月10日,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 2008年10月时,普林斯顿大学有11位在职教师或研究人员是诺贝尔奖得主。截至2015年,累计有39位诺贝尔奖得主和该校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的标准,这些人包括曾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或是获奖时是该校雇员,还可以是在该校聘用期间从事了导致最终获奖的研究。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于191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是与该校相关的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八位普林斯顿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分享了四座奖项,分别是: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一起获得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一起赢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戴维·格娄斯和弗朗克·韦尔切克一起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赢得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有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中有18位是获物理学奖,超过其它任何奖项,有22位获奖者是该校教师,12位在该校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另外伍德罗·威尔逊、尤金·奥尼尔、盖瑞·贝克和迈克尔·斯彭斯曾是该校的本科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普渡大學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又译普度大学,是美国的一所大学。普渡大学拥有六个校区的州立大学系统,学生人数约四万人,主校区位于美国中西部印第安纳州蒂珀卡努縣西拉法叶。普渡大学提供了超过210种的主修;最为人所知的是它的工学院;普渡工学院提供了高竞争力的课程设计与具领先地位的系所,经常被认为是全球顶尖的工程学校之一,在此发展出了数项创新,包含Wiki、世界上首台全电子电视、机器人的控制与远制技术等。商学院的MBA教学也有很高的性价比。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行中, 航空学院为全美第4名 (仅次于MIT), 普渡工学院为第9名,研究所为第8名;总体上,普渡大学在美国公立学校中排第18名。在US news上学术声誉排名为全美第32位,泰晤士报将其世界声誉列为全球首50名之一。 普渡大学所在的西拉法叶横跨Wabash河,是个纯朴安静的大学城。距全美第三大城芝加哥约100英里,车程二小时;距该州首府、全美第十二大城印第安纳波利斯约65英里,车程约一小时;美国铁路Amtrak每天都有列车经过此地前往芝加哥或是印第安纳波利斯。 普渡大学成立於1869年5月6日,Morrill所提出的土地拨赠法案,联邦政府按照众议员的数目给各州拨地,而这些土地出售后的资金,用来建设以传授农业和机械知识为主的大学。1865年,印第安那州政府收到拉法叶(Lafayette, IN)地区的商业领袖和慈善家所捐赠的十五万美元,包括Tippecanoe郡既有的五万美元经费及由拉法叶居民提供的150亩土地,在1869年时在拉法叶市郊的这片土地上正式设立普渡大学。今日普渡大学拥有3000名教师和四万名学生;以学生人数而言,普渡大学是印地安那州最大的大学,同时也是美国国际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2011年时,普渡大学国际学生共7934名,占该校学生近20%。根据国际教育协会统计,普渡大学为国际学生第二多的公立大学,在Big Ten中也为第二名,并在全美所有大学中排第4位。普渡大学的Discovery Park与Purdue Research Park是数百家医学、生物科技与奈米科技实验室的所在地。 普渡提供大学部与研究所超过200种以上的主修。普渡在美国的航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该校建立了第一个提供了飞行训练的学院、第一个四年制航空学士学位与第一个大学机场(普渡大学机场)。在中20世纪,普渡的航空系扩编并包含了了先进航太科技,这也使得普渡有了"太空人的摇篮"的美名。目前的太空人有22名是普渡校友,其中包含了维吉尔·格里森,尼尔·阿姆斯壮,和尤金·塞尔南。第23届美国总统本杰明·哈里森在1895到1901为董事会成员,校园中的Harrison Hall以他为名。.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普渡大學 · 查看更多 »

普朗克卫星

普朗克巡天者是歐洲太空總署在視野2000年的第三個中型的科學計畫。她的設計目標為以史無前例的高靈敏的角解析力獲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整個天空的的各向異性圖。普朗克巡天者將提供幾個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的主要訊息,例如,測試早期宇宙的理論和宇宙結構的起源。在計畫獲准之前的企畫案名稱為宇宙背景輻射各向異性衛星和背景各向異性測量(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 Anisotropy Satellite and Satellite for Measurement of Background Anisotropies.,縮寫為COBRAS/SAMBA) 在任務被核准後,更改為現在的名稱以尊崇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1858-1947)。 普朗克巡天者已於2009年5月14日由亞利安五號火箭和赫歇爾太空天文臺一起發射升空。這是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合作的計畫,將補全WMAP探測器測量大尺度連漪的不足之處。.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普朗克卫星 · 查看更多 »

晶体管

晶体管(transistor),早期音譯為穿細絲體,是一种-zh-cn:固体; zh-tw:固態;--zh-cn:半导体器件; zh-tw:半導體元件;-,可以用于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他功能。在1947年,由約翰·巴丁、沃爾特·布喇頓和威廉·肖克利所發明。當時巴丁、布喇頓主要發明半導體三極體;肖克利則是發明PN二極體,他們因為半導體及電晶體效應的研究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獎。 電晶體由半導體材料組成,至少有三個對外端點(稱為極),(C)集極、(E)射極、(B)基極,其中(B)基極是控制極,另外兩個端點之間的伏安特性關係是受到控制極的非線性電阻關係。晶体管基于输入的電流或电压,改變輸出端的阻抗 ,從而控制通過輸出端的电流,因此晶體管可以作為電流開關,而因為晶体管輸出信號的功率可以大於輸入信號的功率,因此晶体管可以作為电子放大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晶体管 · 查看更多 »

時間晶體

時間晶體(Time crystal)乃一開放系統,其與周圍環境保持非平衡態,呈現時間平移對稱破缺(time translation symmetry breaking)的特性。2017年3月的科學報導指出,此一理論概念已在實驗上獲得證實;隨著時間演進,時間晶體仍無法與環境達到熱平衡。 時間晶體的概念首先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朗克·韋爾切克於2012年提出。與尋常晶體相比,尋常晶體在空間上呈週期性重複,而時間晶體則在時間上呈週期性重複;這使得時間晶體呈現永動狀態。時間晶體在時間平移對稱上具有自發對稱破缺現象。時間晶體也與零點能量和動態卡西米爾效應有關。 2016年,姚穎(Norman Y. Yao)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系的同僚提出在實驗室建構時間晶體的藍圖。姚穎的藍圖隨後經兩組人馬採用,包括馬里蘭大學的Christopher Monroe,以及哈佛大學的Mikhail Lukin。兩團隊皆成功創造出時間晶體,實驗成果於2017年3月發表在《自然》期刊。.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時間晶體 · 查看更多 »

10月15日

10月1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8天(闰年第28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7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0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8日

10月18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1天(闰年第29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0月18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9日

10月19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2天(闰年第29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3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0月19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1日

10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294天(闰年第29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1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0月21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2日

10月2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5天(闰年第29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0月22日 · 查看更多 »

10月6日

10月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79天(闰年第28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0月6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2日

11月1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6天(闰年第31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9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12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7日

11月1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21天(闰年第32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17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8日

11月18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22天(闰年第32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3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18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日

11月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5天(闰年第30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1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2日

11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6天(闰年第32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9天,這天在世界歷史上發生許多重大事件。.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22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3日

11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7天(闰年第32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8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23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4日

11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8天(闰年第32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7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8日

11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2天(闰年第33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3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28日 · 查看更多 »

11月30日

11月3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4天(闰年第33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1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30日 · 查看更多 »

11月4日

11月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8天(闰年第30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7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4日 · 查看更多 »

11月5日

11月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9天(闰年第31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5日 · 查看更多 »

11月7日

11月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1天(闰年第31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1月7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1日

12月1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5天(闰年第34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11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3日

12月1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7天(闰年第34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8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13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4日

12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8天(闰年第34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7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14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5日

12月1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9天(闰年第35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8日

12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2天(闰年第35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3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18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9日

12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3天(闰年第35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2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19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5日

12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9天(闰年第36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25日 · 查看更多 »

12月3日

12月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7天(闰年第33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8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3日 · 查看更多 »

12月5日

12月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9天(闰年第34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5日 · 查看更多 »

12月7日

12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1天(闰年第34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7日 · 查看更多 »

12月9日

12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3天(闰年第34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2月9日 · 查看更多 »

1901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01年 · 查看更多 »

1902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02年 · 查看更多 »

190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03年 · 查看更多 »

190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04年 · 查看更多 »

190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05年 · 查看更多 »

190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06年 · 查看更多 »

190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07年 · 查看更多 »

1908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08年 · 查看更多 »

1909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09年 · 查看更多 »

1910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0年 · 查看更多 »

1911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 · 查看更多 »

1912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2年 · 查看更多 »

191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3年 · 查看更多 »

1914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4年 · 查看更多 »

191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5年 · 查看更多 »

191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6年 · 查看更多 »

191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7年 · 查看更多 »

1918年

1918年是一個平年,第一天從星期二開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8年 · 查看更多 »

1919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9年 · 查看更多 »

191街車站 (IRT百老匯-第七大道線)

191街車站(191st Street)是紐約地鐵IRT百老匯-第七大道線一個地鐵站,位於曼哈頓191街及交界,設有1號線(任何時候停站)服務。.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街車站 (IRT百老匯-第七大道線) · 查看更多 »

1920年

1920年是一個閏年,第一天從星期四開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0年 · 查看更多 »

1921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1年 · 查看更多 »

1922年

* 这一年的夏天,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他的助手研究糖尿病治療方法的時候,他們製成了一種可以控制血糖的注射藥物-人造胰島素。.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2年 · 查看更多 »

1923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3年 · 查看更多 »

1924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4年 · 查看更多 »

192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5年 · 查看更多 »

1926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6年 · 查看更多 »

1927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7年 · 查看更多 »

1928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8年 · 查看更多 »

1929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9年 · 查看更多 »

1930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0年 · 查看更多 »

1931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1年 · 查看更多 »

1932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2年 · 查看更多 »

193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3年 · 查看更多 »

193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4年 · 查看更多 »

193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5年 · 查看更多 »

193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6年 · 查看更多 »

193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7年 · 查看更多 »

1938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8年 · 查看更多 »

1939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9年 · 查看更多 »

1939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39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40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0年 · 查看更多 »

1941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1年 · 查看更多 »

1942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2年 · 查看更多 »

194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3年 · 查看更多 »

194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4年 · 查看更多 »

194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5年 · 查看更多 »

194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6年 · 查看更多 »

194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7年 · 查看更多 »

1948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8年 · 查看更多 »

1949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49年 · 查看更多 »

1950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0年 · 查看更多 »

1951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1年 · 查看更多 »

1952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2年 · 查看更多 »

195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3年 · 查看更多 »

195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4年 · 查看更多 »

1955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5年 · 查看更多 »

1956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6年 · 查看更多 »

1957年

1957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地球观测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7年 · 查看更多 »

1958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8年 · 查看更多 »

1959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59年 · 查看更多 »

1960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0年 · 查看更多 »

1961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1年 · 查看更多 »

1962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2年 · 查看更多 »

1963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3年 · 查看更多 »

196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4年 · 查看更多 »

196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5年 · 查看更多 »

1966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6年 · 查看更多 »

196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7年 · 查看更多 »

1968年

196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水球比赛由1968年10月14日至10月25日进行,为期11天;只设男子项目,决出金、银、铜牌各一面。本届赛事原有16支队伍参与,但由于澳大利亚因故弃权,后只余下15队竞逐。最终,由南斯拉夫夺得金牌。.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8年 · 查看更多 »

1969年

请参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9年 · 查看更多 »

1970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0年 · 查看更多 »

1970年美國

以下事件說明1970年的美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0年美國 · 查看更多 »

1971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1年 · 查看更多 »

1972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2年 · 查看更多 »

197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3年 · 查看更多 »

197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4年 · 查看更多 »

1975年

1975年欧洲冠军杯决赛(1975 European Cup Final),于1975年5月28日在法国巴黎王子公园球场举行。对阵双方为德国的拜仁慕尼黑和英格兰的利兹联。拜仁慕尼黑凭借弗朗茨·罗特和盖德·穆勒在下半场的两粒进球,以2比0战胜利兹联,取得欧洲冠军杯两连冠。.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5年 · 查看更多 »

197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6年 · 查看更多 »

197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7年 · 查看更多 »

1978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8年 · 查看更多 »

1979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79年 · 查看更多 »

1980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0年 · 查看更多 »

1980年科技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0年科技 · 查看更多 »

1981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1年 · 查看更多 »

1982年

天龙八部 (1982年电视剧).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2年 · 查看更多 »

198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3年 · 查看更多 »

198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4年 · 查看更多 »

198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5年 · 查看更多 »

198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6年 · 查看更多 »

1986年10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86年10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0月22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6年10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98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7年 · 查看更多 »

1987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87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7年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988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8年 · 查看更多 »

1989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89年 · 查看更多 »

1990年

21次全美人口普查于1990年由人口调查局进行,并于1990年4月1日结束。.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0年 · 查看更多 »

1990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90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0年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991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1年 · 查看更多 »

1992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2年 · 查看更多 »

199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3年 · 查看更多 »

199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4年 · 查看更多 »

199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5年 · 查看更多 »

199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6年 · 查看更多 »

199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7年 · 查看更多 »

1997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97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7年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998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8年 · 查看更多 »

1999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99年 · 查看更多 »

1月10日

1月10日是公历年的第1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5天(闰年是35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10日 · 查看更多 »

1月11日

1月11日是公历年的第1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4天(闰年是355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11日 · 查看更多 »

1月13日

1月13日是公历年的第1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2天(闰年是353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13日 · 查看更多 »

1月1日

1月1日是公历年的第一天,距离全年结束还有364天(闰年则还有365天)。因为這天是一年的開始故稱之為「元旦」。.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1日 · 查看更多 »

1月26日

1月26日是阳历年的第2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9天(闰年的話还有34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26日 · 查看更多 »

1月27日

1月27日是阳历年的第2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8天(闰年还有339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27日 · 查看更多 »

1月4日

1月4日是公历年的第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1天(闰年是362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4日 · 查看更多 »

1月5日

1月5日是公历年的第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0天(闰年是361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5日 · 查看更多 »

1月6日

1月6日是公历年的第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9天(闰年是36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6日 · 查看更多 »

1月7日

1月7日是公历年的第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8天(闰年是359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7日 · 查看更多 »

1月8日

1月8日是公历年的第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7天(闰年是358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月8日 · 查看更多 »

2000年

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0年 · 查看更多 »

2001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1年 · 查看更多 »

2002年

二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于2002年2月27日公布提名名单,于同年4月21日星期日晚上于香港文化中心颁发,一共颁发了19个奖项。颁奖典礼司仪为曾志伟、叶童、张达明和彭晴;典礼由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取得播映权。.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2年 · 查看更多 »

200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3年 · 查看更多 »

2003年科技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3年科技 · 查看更多 »

200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4年 · 查看更多 »

2004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4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05 世界物理年

2005年被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定为世界物理年,以紀念愛因斯坦在一百年前發表五篇 里程碑性的論文,并表彰愛因斯坦對近代物理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5 世界物理年 · 查看更多 »

200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5年 · 查看更多 »

2005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5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05年6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5年12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6月30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5年6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6年 · 查看更多 »

2006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6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06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6年11月 · 查看更多 »

200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7年 · 查看更多 »

2007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7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07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7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07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7年5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5月31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7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7年時代百大人物

2007年時代百大人物是2007年5月14日出版的《時代》評選出的时代百大人物名單。.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7年時代百大人物 · 查看更多 »

2008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8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08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8年5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5月31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8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8年9月英國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8年9月英國 · 查看更多 »

2009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9年 · 查看更多 »

2009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9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11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9年11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1月30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9年11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9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9年9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9月30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09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0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0年 · 查看更多 »

2010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0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0年9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9月30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0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1年

* 聯合國宣布該年為國際化學年和國際森林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1年 · 查看更多 »

2011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1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1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1年5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5月31日.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1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2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2年 · 查看更多 »

2012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2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3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3年 · 查看更多 »

2013年10月

; 武裝衝突.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3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3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3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3年5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3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4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4年 · 查看更多 »

2014年10月

; 武装冲突.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4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5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5年 · 查看更多 »

2015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5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5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5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5年2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5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5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5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5年7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5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5年习近平访英

2015年习近平访英,是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的国事访问。这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英国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也是自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后的又一轮中国国家领导人对英国的国事访问。访英期间,习近平前往白金汉宫会见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唐宁街10号会见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并前往曼彻斯特参观了曼彻斯特城足球俱乐部等活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5年习近平访英 · 查看更多 »

2015年日本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5年日本 · 查看更多 »

201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6年 · 查看更多 »

2016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6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7年

2017年經联合国大会指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也是俄國十月革命100週年。.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7年 · 查看更多 »

2017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7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7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7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7年3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7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7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7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於匯總2017年9月期間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7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8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8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8年2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8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8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8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8年4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8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22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22年 · 查看更多 »

2024年

2024年是一個閏年,它的第一天從星期一開始。2024年又是:.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24年 · 查看更多 »

2025年

2025年是一個平年,它的第一天從星期三開始。2025年又是:.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25年 · 查看更多 »

2026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26年 · 查看更多 »

2027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27年 · 查看更多 »

2032年

没有描述。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32年 · 查看更多 »

2月12日

2月12日在公历当中是第43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2天(闰年则是323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月12日 · 查看更多 »

2月13日

2月13日在公历当中是第44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1天(闰年则是322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月13日 · 查看更多 »

2月14日

2月1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4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20天(闰年则还有321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月14日 · 查看更多 »

2月24日

2月24日是阳历年中的第55天,距一年的结束还有310天(闰年则还有311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月24日 · 查看更多 »

2月4日

2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3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0天(闰年是331天)。 亦南北半球春秋季開始.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月4日 · 查看更多 »

2月5日

2月5日是阳历年的第3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9天(闰年是33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月5日 · 查看更多 »

3月12日

3月1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1天(闰年第7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3月12日 · 查看更多 »

3月14日

3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3天(闰年第7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2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3月14日 · 查看更多 »

3月27日

3月2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6天(闰年第8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79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3月27日 · 查看更多 »

3月6日

3月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5天(闰年第6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3月6日 · 查看更多 »

3月7日

3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6天(闰年第6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9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3月7日 · 查看更多 »

4月15日

4月15日是阳历年的第105天(闰年是10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6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4月15日 · 查看更多 »

4月20日

4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0天(闰年第11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5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4月20日 · 查看更多 »

4月21日

4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1天(闰年第11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4月21日 · 查看更多 »

4月25日

4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5天(闰年第11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4月25日 · 查看更多 »

4月8日

4月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8天(闰年第9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7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4月8日 · 查看更多 »

5月11日

5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131天(闰年是13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5月11日 · 查看更多 »

5月20日

5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0天(闰年第14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5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5月20日 · 查看更多 »

5月23日

5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3天(闰年第14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2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5月23日 · 查看更多 »

5月30日

5月3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0天(闰年第15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5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5月30日 · 查看更多 »

5月5日

5月5日是阳历年的第125天(闰年是12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40天。 此日為24氣節的立夏。.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5月5日 · 查看更多 »

5月9日

5月9日是阳历年的第129天(闰年是13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5月9日 · 查看更多 »

6月19日

6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0天(闰年第17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5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6月19日 · 查看更多 »

6月20日

6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1天(闰年第17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6月20日 · 查看更多 »

6月28日

6月28日是阳历年中的第179天(闰年是180天),距一年的结束还有18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6月28日 · 查看更多 »

7月18日

7月18日是阳历年的第199天(闰年是20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7月18日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

7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01天(闰年是20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7月20日 · 查看更多 »

7月5日

7月5日是公曆年的第186天(閏年的第187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9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7月5日 · 查看更多 »

7月8日

7月8日是公曆年的第189天(閏年的第190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6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7月8日 · 查看更多 »

7月9日

7月9日是公曆年的第190天(閏年的第191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5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7月9日 · 查看更多 »

8月10日

8月10日是阳历年的第222天(闰年是22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3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8月10日 · 查看更多 »

8月31日

8月31日是阳历年的第243天(闰年是24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2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8月31日 · 查看更多 »

9月15日

9月15日是阳历年的第258天(闰年是25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7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9月15日 · 查看更多 »

9月18日

9月18日是阳历年的第261天(闰年是26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4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9月18日 · 查看更多 »

9月19日

9月19日是阳历年的第262天(闰年是26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3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9月19日 · 查看更多 »

9月21日

9月2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4天(闰年第2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1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9月21日 · 查看更多 »

9月22日

9月2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5天(闰年第26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0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9月22日 · 查看更多 »

9月23日

9月2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6天(闰年第26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9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9月23日 · 查看更多 »

9月29日

9月29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72天(闰年第27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93天。.

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9月29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獎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