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

指数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是法国政治家、国务活动家。他长期担任财政大臣和海军国务大臣,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最著名的偉大人物之一。.

目录

  1. 25 关系: 协和桥威廉三世 (奥兰治)巴黎天文台儒勒·马扎然鐵面人詹姆斯·沃尔夫魁北克神学院让·马比雍路易十四重农主义重商主义雅克·内克尔波旁改革法屬印度法國鹽稅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列表法兰西文学院法国法国东印度公司法国科学院法国总理列表法荷战争有限合伙8月29日

协和桥

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是法国巴黎一座跨越塞纳河的拱桥,介于协和广场的堤道(quai des Tuileries)(右岸)和奥赛堤道(quai d'Orsay)(左岸)之间。它在过去曾称为路易十六桥(pont Louis XVI)、革命桥(pont de la Révolution)、协和桥,波旁复辟时期(1814年)复称路易十六桥,1830年再度恢复协和桥名称,直至今日。附近有地铁的国民议会站和协和站。.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协和桥

威廉三世 (奥兰治)

奥兰治的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出生即繼位為奧蘭治親王,1672年7月任荷兰省、泽兰省执政,1674年4月26日任乌德勒支省、海尔德兰省及上艾瑟尔省执政,1689年2月13日登基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苏格兰国王威廉二世(Uilleam II)和爱尔兰国王利亚姆(Liam),直到1702年3月8日逝世为止,他在英格兰和奥兰治的编号剛好都是三世。1688年11月5日,威廉废黜岳父詹姆斯二世及七世而赢得了英格兰。威廉和妻子玛丽二世共治不列颠群岛,直到瑪麗於1694年12月18日去世。他们共治时期通常被称为「」。 他一生致力於抵抗法國「太陽王」的天主教霸權。從1672年成為荷蘭執政後,他就號召全歐的新教徒一起抵制路易十四的最強霸權,被新教徒視為「新教英雄」。1686年,他和奧地利、西班牙、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奧格斯堡同盟(後稱大同盟),聯合圍堵歐洲霸主路易十四;並於1688年率兩萬精兵渡海到英國,發動光榮革命而成為英王。他以英、荷共主邦聯(1689-1702年)的元首身分,帶領新教的英、荷兩國共抗天主教(舊教)法國(大同盟戰爭1689-1697),成為歐洲第二強的君王。1700年路易大帝的勢力遽增,威廉重組大同盟,開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雖然威廉在1702年意外崩逝,但他任命的主帥約翰·丘吉爾,帶領英荷聯軍打敗法軍,最終打垮路易十四,某程度上實現了威廉的遺願。 他在各地的綽號褒貶不一,英格蘭婦女界喜歡譏笑他是「粗魯的荷蘭矮熊」;在北愛爾蘭和部分蘇格蘭的稱號則是賢明王比利(Good King Billy);荷蘭更是奉他為「護國英雄」,無比崇敬。他在荷蘭與北愛爾蘭極得民心,但英格蘭人卻不太喜歡他的冷酷粗率。伏爾泰因此說他是「英格蘭人的執政、荷蘭人的國王」,表示他在兩國形象顛倒的領導情況。.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威廉三世 (奥兰治)

巴黎天文台

巴黎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Paris)位于法国首都巴黎,是法国的国立天文台,在巴黎、墨东、南賽(Nançay)等地建有观测基地。 巴黎天文台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根据海军国务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的建议于1667年开始建立的,1671年完工,首任台长是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卡西尼,他曾在这里发现了土星的四个卫星(土卫八、土卫五、土卫四、土卫三)、卡西尼环缝、木星的较差自转、大红斑,解释了黄道光的成因。 1679年,巴黎天文台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天文年历,利用木星卫星的掩食帮助船舶测定经度。1863年,天文台出版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图。1913年9月,巴黎天文台用埃菲尔铁塔做天线,接收美国海军天文台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精确测定了两地的经度差。巴黎天文台还是国际时间局的所在地,直到国际时间局于1987年解散。.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巴黎天文台

儒勒·马扎然

儒勒·马萨林樞機(Jules Cardinal Mazarin;出生时姓名朱里歐·萊蒙多·馬薩里諾(Giulio Raimondo Mazzarino),),又译马扎然,法国外交家、政治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宰相(1643~1661年)及枢机。任內結束三十年戰爭,並替法國獲得不少重要領土;但是1648年發生的投石黨之亂,使得仍與西班牙作戰的法國,陷入內憂外患中,國力大挫並暫時淪為二流國家。一直到1659年才取得對西班牙的勝利而結束戰爭,替之後路易十四的霸業打下初步的基礎。.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儒勒·马扎然

鏡子,也稱鑑,是一種表面光滑,具反射光線能力的物品。最常見的鏡子是平面鏡,常被人們利用來整理儀容。在科學方面,鏡子也常被使用在和望遠鏡、雷射、工業器械等儀器上。.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鏡

鐵面人

鐵面人(法語:L'Homme au Masque de Fer,,下葬时稱作“馬奇歐利”(Marchioly),是在法國路易十四當政期間的神秘囚犯,曾先後被關押於皮內羅要塞(今義大利都靈省皮內羅洛)、巴士底監獄等監獄。由於此人的臉一直戴著一個由絨布製成的黑色面具,沒有人見過他的面容,因此他的真實身份曾受到許多著名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並成為許多書籍的題材。 在1771年出版的《百科全書上的疑問》(Questions sur l'Encyclopédie)中,伏爾泰宣稱鐵面人是路易十四的長兄、先王的私生子。1840年代末期,大仲馬在其《三劍客》系列冒險故事的最後一章,闡述了鐵面人的身份是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 關於鐵面人的事蹟,人們主要是從監獄看守和在巴黎的上司之間的信件中得知的。.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鐵面人

詹姆斯·沃尔夫

陆军少将詹姆斯·彼得·沃尔夫(James Peter Wolfe,),英国陆军军官,因為击败法國军隊、赢得亞伯拉罕平原戰役而广为后世所知。其父爱德华·沃尔夫中将亦是一位出色的将军,他通过此層关系,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少尉,前往欧洲大陆参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来,沃尔夫又回到英国到苏格兰镇压詹姆斯党起义(Jacobite Rebellion),表现突出而被上级注意。於1748年,英國、法國、奥地利及荷蘭等国家签署第二亞琛和約,结束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令到他的事业一度停滞不前。沃尔夫在和约签订后,驻守於苏格兰高地8年。他在23岁时获得了中校军衔。 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沃尔夫有了晋升的机会。他在次年参与了突袭羅什福爾的行动,在行動中负责调度物资,表现出色,获得首相老威廉·皮特赏识,任命他为副指挥,参与路易斯堡围城战(Siege of Louisbourg)。攻陷路易斯堡后,沃尔夫的部队乘船沿圣劳伦斯河南下,准备夺取魁北克。经过一段漫长的围城战后,英國军隊取胜,攻陷魁北克。 但是沃尔夫本人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身中3颗火枪弹丸身亡。此役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使到他成为了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胜出、领土扩大的标志。英裔美国画家本杰明·委斯特广为流传的画作沃尔夫将军之死(The Death of General Wolfe)就是以他为题材。沃尔夫因為攻占魁北克,使到他人能夠顺势攻占蒙特利尔,最终结束法国统治,被称为“魁北克英雄”、“魁北克征服者”与“加拿大征服者”。.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詹姆斯·沃尔夫

魁北克神学院

魁北克神学院(法语:Séminaire de Québec)是魁北克市的一个天主教教区神父的团体,由新法兰西第一任主教方济·拉瓦尔创立于1663年3月26日。.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魁北克神学院

让·马比雍

让·马比雍修士(1632年11月23日-1707年12月27日)法国本笃会僧侣、学者,他在1681年出版的《古文献学论》中提出了古文献的辨伪原则,被认为是西方古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的创始人。.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让·马比雍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路易十四

重农主义

重农主义(Physiocracy,其希臘字源為Physio(自然)-cracy(治理),也称作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認為,國家财富的根本來源為土地生產及土地發展,偏重以農業勞動為主的自然秩序的概念。該理論以1750年代~1770年代初的法国弗朗索瓦·魁奈和杜爾哥为主要代表,這和“科尔贝尔主义”偏重以國家以關稅管制貿易並鼓勵及控制工商製造业不同,重農主義者傾向降低關稅(特別是農產品)及經濟自由放任(laissez-faire)主義。 重农主义者认为,經濟活動的主要動力是來自農業生產的的盈余,而其它的如工資、消費、地租是這盈余的转化及衍生活動。 魁奈的重農理論將經濟行動者分為三階級:資產階級(Proprietary)的地主、有(农业)生產力(Productive)的農業勞動者、及無(农业)生產力(Sterile)的工匠及商人。在政策方面,為鼓勵生產創造真正的物質財富,國家徵的稅應主要在土地擁有者而非農業勞動者上,並要求國際的農糧貿易要自由化並免除關稅。 国家的财富决定于农业生产。其他的经济活动,如制造,被看作是利用农业产品的盈余部分,将其转化为另外的产品形式,用盈余的农产品养活从事制造的工人。虽然制造业和其他非农业工人还是有其用途,他们的收入并非最终来源于他们的劳动,而是农产品盈余部分的转化。 重农主义的最早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学者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重农主义在18世纪晚期非常流行,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经济理论。 重农主义者得到法国君主(Pompadour夫人及早期路易十六)的支持,并且定期在马赛会面。亚当·斯密在法国讲学期间深受其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大段引述重农主义观点,将其发展为现代的劳动价值论。.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重农主义

重商主义

重商主義 (mercantilism)是在16世紀到18世紀之間盛行的經濟理論、經濟政策。重商主義是民族主義在經濟上的一種形式。它的目標是最大限度的使國家富足與強盛,藉由獲取並留下盡量多的境內經濟活動。製造和工業,特別是有軍事用途的商品,佔有優先地位。重商主義試圖確保國家能夠生產盡可能多的量與種類,藉此限制本國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封閉經濟是重商主義的重要元素。上述目標主要靠著以下方法達成:.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重商主义

雅克·内克尔

雅克·内克尔(Jacques Necker,)是法国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监(1777年至1781年、1788年至1789年和1789年至1790年)与银行家。.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雅克·内克尔

波旁改革

波旁改革(Reformas Borbónicas)是18世紀西班牙波旁王朝數位君王進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變法。相對於哈布斯堡王朝時期複雜的政府體系,加強了王權對各官員的明確權威。 改革導致行政結構和人事組成大幅度重建。改革原本打算刺激手工業和技術發展,幫助西班牙走向現代化。在西屬美洲,進行改革是希望讓行政體系加強效率,促進美洲的經濟、貿易和財政發展。王室著手改革,希望可以為西班牙帶來正面影響。此外,改革的目的也有意限制克里奧人的權力,讓西班牙在殖民地的地位有更多的權威。 改革造成了行政體系的混亂,使美洲當地菁英(克里奧人)與西班牙本土漸行漸遠,最終導致西屬美洲的獨立。.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波旁改革

法屬印度

法屬印度是印度独立前法國在印度殖民地的總稱,包括位於科羅曼德爾海岸的本地治里、卡來卡、亚南;位於馬拉巴海岸的马埃,及於孟加拉灣附近的金德訥格爾。此外還包括在默吉利伯德訥姆、科澤科德和蘇拉特的補給地,但這些「補給地」一般只是一些零散的法國工廠而已。法屬印度面積共203平方里,或526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首府本地治里,面積113平方里,或293平方公里。於1901年,法屬印度共有人口273,185人。.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法屬印度

法國鹽稅

加貝爾(Gabelle du sel,)是一項曾於法國開徵的鹽稅,在法國人心中長期被視為典型的苛捐雜稅,可謂臭名昭彰、無人不曉。從14世紀中葉起至1946年,歷屆法國政府幾乎都有徵收該稅項,而且鮮少修改稅則。「加貝爾」一詞是從意大利文的「稅」(gabella) 衍變的,而該意大利文詞語則來自阿拉伯語的(qabala)(接收)。加貝爾最初是對農業和工業商品(如床單、小麥、香料和酒)開徵的間接稅,至14世紀中葉開始成為法蘭西王室開徵的鹽稅的專稱。由於加貝爾影響所有法國公民(鹽在烹調、保存食品,製作奶酪和飼養家畜均有廣泛應用),並導致法國各地的鹽價差距擴大,因此它被視為法國政府最招致人民厭惡及不平等的稅項之一。 該稅收曾於1790年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由國民議會廢除,但拿破崙·波拿巴在1806年恢復徵收之。之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政府亦曾短暫地停收該稅。加貝爾最終在法國從納粹德國佔領之中解放後被永久廢除。.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法國鹽稅

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列表

本列表按席位编号列出了历任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学术院由四十位院士组成,为终身制。在一位院士去世后,由其他院士补选产生新任院士填补其空缺。列表中人名后的日期为其院士任期。.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列表

法兰西文学院

法兰西文学院,全名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术院(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法兰西学会(Institut de France)下属的五个学术院(cinq Académies)之一。相对于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曾被称为“小学术院”(Petite Académie)。.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法兰西文学院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法国

法国东印度公司

法国东印度公司(法语:La Compagnie française des Indes orientales or Compagnie française pour le commerce des Indes orientales)是一个商业组织,成立于1664年,目的是为了与英国与荷兰争夺在印度殖民地的利益。 该公司由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1619年8月29日-1683年9月6日)筹建,路易十四许可,旨在促进在东半球的贸易。它由三个早先成立的公司整合而成,它们是1660年成立的中国公司、东方公司、马达加斯加公司。 公司在1670年代法荷戰爭的激烈競爭中損失頗大,於是在1680年代初大幅縮小規模後,倖存了下來。1690年代與170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公司因為英荷海船的大肆搜捕,營易額持續低落,特別是169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陸軍占領其東方大本營──印度的本地治里之後,貿易從此一路蕭條,一直到1713年烏得勒支和約簽定後,因為法荷戰爭結束以及本地治里的歸還,公司才重新恢復生機,並在1715-1723年的奧爾良公爵主政法國的時期,獲得迅猛的發展與開創,足以跟印度的荷蘭人及英國人對抗。 公司在1769年,被法國官方接收管理;1785年重組後,又因為法國大革命的打擊,終於在1794年破產。.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法国东印度公司

法国科学院

法国科学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是法兰西学会下属的五个学院之一。它集中了最出色的法国科学家和与法国有联系的外国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不同,法国科学院不设研究机构。.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法国科学院

法国总理列表

法国总理(法語:Premier ministre français),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首脑(国家元首是法国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国政府首脑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在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首脑称作部长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des Ministres,简称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法国总理列表

法荷战争

法荷战争,1672年-1678年,是一场欧洲战争,一方为路易十四法兰西王国、瑞典帝国、明斯特主教区、科隆主教区和英国,另一方为荷兰共和国,以及后来加入的神圣罗马帝国、勃兰登堡、西班牙帝国、洛林公國、普法尔茨公國、丹麥。1672年英、法突然進攻,造成荷蘭的大恐慌,史稱「災難年」;1678年戰爭以法國大獲全勝結束,被視為「太陽王」霸權的崛起。.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法荷战争

有限合伙

有限合伙是一种类似于普通合伙的合伙企业,只是除了“普通合伙人”之外有限合伙还可以包括“有限合伙人”。.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有限合伙

8月29日

8月29日是阳历年的第241天(闰年是24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4天。.

查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和8月29日

亦称为 柯尔培尔,柯尔柏,柯尔贝尔,J.-B.,科尔贝尔主义,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讓-巴蒂斯特·科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