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夏鑾
夏鑾(),字鳴之,江蘇上元(南京)人。附生出身,以從九品發往廣西。天地會陳亞貴在廣西起事,夏鑾在荔浦、修仁招募鄉勇剿匪,獲保舉為府經歷。與褚汝航治湘軍水師,凡器械之屬及營制,多經夏鑾定制。復岳州、湘潭,歷保府同知。城陵磯之役,褚汝航統水師進擊,夏鑾於陸路設伏互應。進剿至白螺磯蘆葦中,躍入水中戰死。何南青也一同戰死。清廷均賜卹如例。.
查看 褚汝航和夏鑾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權,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餘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因清朝推行薙发令,太平天国蓄发、披髮,故太平軍被称作「长毛」,清廷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军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称其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查看 褚汝航和太平天国
唐正才
唐正才(1816年—1863年11月10日),湖南祁陽縣(一說道縣)人,出身往來湖廣商販,1852年秋在湖南益陽加入太平軍,太平天國水師將領,因識水性在1857年以前以水師為太平天國屢建戰功(曾國藩早年兩次水戰失利,幾乎被逼迫跳水自盡),1854年封贈「典水將」,1861年封贈「航王」;驻防芜湖,往来補給運輸于长江中下游太平军统治地区,1863年11月10日,阵亡于无锡城郊至德桥。.
查看 褚汝航和唐正才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褚汝航和清史稿
湘军
湘军,或称湘勇,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由湖南(湘)长沙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国藩姻亲罗泽南家族、新宁江忠源家族等统领的乡勇合并而成的軍隊。 初创时募水勇五千人,分为十营,其中在湘潭募水军四营,以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为营官,衡州募六营,以成名标、褚殿元、彭玉麟、邹汉章、龙献琛为营官;陆勇五千余人,以塔齐布、周凤山等为营官。水路以褚汝航为各营总统,陆军以塔齐布为诸将先锋,合计员弁兵勇夫役一万七千余人。后期名将包括李续宾、李续宾长子李光久、鲍超、吳大澂。曾国藩统领湘军与清廷湖南巡抚骆秉章是合作的关系。左宗棠原是骆秉章麾下,后自成一军,与曾国藩湘军、湖北胡林翼军队并列,被视为广义上的湘军。 湘军历经太平天国、捻军、甲午战争,1895年3月被日軍第一軍及第二軍於牛莊鎮、田庄台镇围歼,李光久只身逃出牛庄,湘军后逐渐解散。.
查看 褚汝航和湘军
曾天養
曾天養(),清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 他早年加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時,他已年過五十。初任御林侍衛,建都天京後先後任指揮、檢點,官至秋官又正丞相。1854年初,曾天養在湖北黃州擊敗清軍,湖廣總督吳文鎔戰死。曾天養隨太平軍入湖南,其後退守岳州。8月9日在附近的城陵磯擊破敵軍水師,殺湘軍水師將領褚汝航。8月11日遇湘軍塔齊布部,曾天養戰死。.
查看 褚汝航和曾天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