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蕨类植物

指数 蕨类植物

蕨類植物門是植物界中的一門,約有兩萬個左右的物種,屬於維管束植物。 蕨類植物(羊齒類植物)比起較原始的石松門多了真正的葉子,但比起較進化的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則缺少了種子。和所有的維管植物一樣,蕨類植物有著一個世代交替的生命週期,由雙套的孢子體和單套的配子體兩者循環著。和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不同的,配子體是一游離的器官。蕨類植物典型的生命週期如下:.

388 关系: 劍龍屬加菲猫劉業經原槐葉萍藻屬原櫛龍屬华南复叶耳蕨华丽琴鸟南小島南京大學校友列表南国田字草南極甲龍屬南洋假鳞毛蕨南洋山苏花南方獵龍屬古生代古角龍屬台东鳞毛蕨台东耳蕨台灣生態台灣步道列表台湾双盖蕨台湾穴子蕨台湾绒假紫萁台湾骨碎补台湾鳞盖蕨台湾贯众台湾茀蕨台湾舌蕨台湾膜蕨台湾金狗毛蕨台湾蕗蕨台湾树蕨史氏鳞毛蕨司氏碗蕨塞西尔·博登·克洛斯塔沃加岛墨蘭捕蟲堇多羽实蕨夢幻湖 (臺北市)大叶水龙骨大坑風景區大椎龍屬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天长乌毛蕨太平島外山氏鳞毛蕨奥格斯堡奧斯尼爾洛龍屬奄美双盖蕨奇異龍屬...孢子囊安德薩角龍屬小叶复叶耳蕨小叶剑蕨小叶瓶尔小草小叶蹄盖蕨小铁角蕨小苞肉刺蕨小泉氏瘤足蕨尤德觀鳥園尾叶实蕨山苏花崖薑蕨与巨兽同行帝雉丫洲中华双盖蕨中世紀飲食中国大陆食品安全事件列表中国剑蕨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中国蕨科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生代中新世中期滅絕事件东亚假鳞毛蕨东洋蹄盖蕨七指蕨万金毛蕨三叶茀蕨三叉凤尾蕨三叉蕨三合毛蕨三出假瘤蕨三元观音座莲三回蹄盖蕨三角叶鳞毛蕨三角叶陵齿蕨三角龍屬三清山三指假瘤蕨一条线蕨乌来双盖蕨乌毛蕨亚历杭德罗·德洪堡国家公园亚德氏蹄盖蕨亚蹄盖蕨亞洲角龍屬㺢㹢狓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角龍屬仙跡岩伊藤氏原始观音座莲弱角龍屬似鴕龍屬弗吉尼亚州异叶陵齿蕨佛荷里侏罗纪微角龍屬德国快達龍屬心脏叶瓶尔小草匡山 (浦城县)地棲鸚鵡圖蘭角龍屬北方普度鹿圆叶陵齿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二B類致癌物刺头复叶耳蕨划岩山分株假紫萁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嘉陵龍屬喇嘛角龍屬傾角龍屬哥伦比亚哈氏假复叶耳蕨内蒙古维管植物列表内蒙古植物志凤尾蕨科凤丫蕨全缘凤丫蕨副櫛龍屬剑叶凤尾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际植物名称索引四川方秆蕨四国铁角蕨犬问荆知本耳蕨短角龍屬短柄膜蕨矮腳角龍屬石炭纪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石韦属石长生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松門玉山假复叶耳蕨玉山茀蕨王氏铁角蕨火龙果球毛杆蕨硫胺硬叶耳蕨秦仁昌種子蕨門箭叶水龙骨節胸屬精子器粵鐵線蕨粗柄双盖蕨索哥羅鳩維奇苗圃線粒體约翰·吉尔伯特·贝克线粒体分裂纖角龍屬维管束维管植物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细叶姬蕨细叶狗脊蕨细叶鳞始蕨细叶达边蕨细叶铁角蕨细叶蕗蕨网眼瓦韦网脉双盖蕨网脉耳蕨羽叶鳞盖蕨真叶植物真穗猪笼草真蕨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热带雨林爪哇厚壁蕨爪哇蕗蕨疏叶双盖蕨疏叶鳞毛蕨疏网实蕨疏毛荷毛蕨疏毛水龙骨疑惑猪笼草瑶山瓦韦瓦蒂薩屬瓦氏鳞毛蕨瓯窑瓶尔小草瓶尔小草属瓶爾小草科瓶爾小草目生物之最生物分类学生物分類總表生芽蹄盖蕨生殖器田字草甲龍屬無鼻角龍屬熟字訓異特龍屬牛角龍屬独叶草科狭叶瓶尔小草狭叶贯众蕨直角凤丫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白靴兔白边瓦韦百科详编花莲蹄盖蕨芽胞耳蕨蚌殼蕨屬芒萁屬銅藻銀葉蕨韩氏乌毛蕨莱尼蕨莱顿植物园莜蕨過渡化石聖米格爾紅腹灰雀鍬鱗龍屬鐵線蕨鐵芒萁非維管植物顶芽狗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被子植物食肉牛龙属裸蕨屬西加里曼丹省馬來王豬籠草馬灣公園馬鞍山 (香港山峰)香鳞毛蕨角龍屬觀葉植物高山瓶尔小草鬼桫椤鱇𩷕白魚貝恩角龍屬鳞芽里白鳞柄铁角蕨鳞毛蕨科鳳尾綠咬鵑鳳凰木賴氏龍屬贞蕨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鸟巢蕨鹿角蕨黄腹角雉软骨耳蕨边缘鳞盖蕨连接埃德蒙顿龙迪亞曼蒂納龍屬霍尔登猪笼草錨紋蛾科阴地蕨阿尔伯特·查尔斯·史密斯阿根廷蘋科赛芒萁薄叶拟茀蕨问荆针叶耳蕨蒙大拿角龍屬肢节蕨邕宁区银杏叶铁角蕨锐头瓶尔小草锐头舌蕨蔺木贼重返二叠纪釣魚臺列嶼自然環境保全地域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花卉試驗中心臺灣植物誌金丝燕属金狗毛蕨蕨叶草蕨菜長鱗龍屬长苞双盖蕨蕉坑自然教育徑配子體腺鳞毛蕨腕龍屬苏铁属苏铁目雷利諾龍屬蛇髮女怪龍雅角龍屬雉尾乌毛蕨雙角龍屬雙腔龍屬逆羽里白附生植物虛骨龍屬Filicophyta抱树蕨查塔姆群岛染色體倍性枝蕨綱掌叶茀蕨恐龙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根茎格朗富热赖桫椤桫椤科桫椤鳞毛蕨桫欏屬桫欏目梳叶蕨植物植物組織培養槐叶蘋武汉大学标本馆水社拟茀蕨气孔汨罗市汉中市波斯特鱷屬泥盆纪泉氏猪笼草深山双盖蕨深山鳞毛蕨深山蹄盖蕨深山铁线蕨深山铁角蕨湖角龍屬溪谷蹄盖蕨溫頓巨龍屬準角龍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漸新世木质部木贼木贼属木贼科木本植物指裂细口团扇蕨有胚植物情人湖戟龍屬星木屬显脉贯众蕨昆士蘭州海金沙屬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加坡樟宜机场新喀吸蜜鸚鵡新畿內亞極樂鳥斜叶铁角蕨无鳞禾叶蕨无配铁角蕨日本十進分類法日本狗脊蕨早田氏鳞毛蕨早田文藏撕蛙鱷屬擬蕨擅攀鳥龍科支序分類學攀緣植物愛氏角龍屬敏迷龍屬扁角龍屬拇指山普通凤丫蕨 扩展索引 (338 更多) »

劍龍屬

劍龍屬(學名:Stegosaurus)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四足動物,是裝甲亞目劍龍下目的一個屬。屬名為Stegosaurus,源自希臘文中的(stegos-;指屋頂)與(-sauros;指蜥蜴)。劍龍是最知名的恐龍之一,因其特殊的骨板與尾刺聞名。劍龍就像暴龍、三角龍以及迷惑龍一樣,經常出現在書籍、漫畫或是電視、電影當中。 劍龍生活在侏儸紀晚期,大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左右,也就是啟莫里階至提通階早期。劍龍與一些巨型蜥腳類恐龍,如梁龍、圓頂龍與迷惑龍(原名雷龍)等優勢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相同時代的相同地區。在美國與加拿大西部的莫里遜組地層中,大約已經挖掘出約80具劍龍屬的身體骨骼,且其中至少可辨識出3個物種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新!!: 蕨类植物和劍龍屬 · 查看更多 »

加菲猫

《加菲貓》(Garfield),部份書本譯作《加菲爾》,是一部美國漫畫,由吉姆·戴維斯(James Robert "Jim" Davis)創作。首部加菲貓漫畫於1978年6月19日推出。 主角加菲(Garfield)是一隻橙色的貓,同伴包括一隻不太聰明的寵物狗欧迪(Odie)及牠們的主人喬恩·艾伯克(Jon Arbuckle,又譯--、--)。加菲的名字取自吉姆·戴維斯的祖父詹姆斯·加菲爾·戴維斯(James Garfield Davis),而詹姆斯·加菲爾·戴維斯的名字可能是取自美國前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Abram Garfield)。 加菲猫自推出以来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是一个成功的虛擬角色。.

新!!: 蕨类植物和加菲猫 · 查看更多 »

劉業經

劉業經(1917年3月1日-1991年9月14日),字易之,台灣森林學研究者,在台中教了40年的樹木學(樹木分類學),培育了許許多多學生,著有《台灣木本植物誌》、《台灣樹木誌》等書。.

新!!: 蕨类植物和劉業經 · 查看更多 »

原槐葉萍藻屬

原槐葉萍藻屬是一種史前植物,一般會在泥盆紀初期時的海岸線中的頁岩裡所發現。此一名稱是不正確的,其字義上是指「早期的槐葉萍」,來自於對此一化石是現存水生蕨類「槐葉萍」的古老樣式的錯誤認知。但現在已不再認為這類化石是一種蕨類了,然而其分類為何卻仍然有許多爭議。 對「原槐葉萍藻」最有可能的解釋為一種化石地錢或灰色藻。此類植物現存的部份是一個有著短分支的葉狀體,最大物種的分支有1公分長。在一些化石裡,裂片是扁平的,但另有一些的分支前端會有捲曲。葉狀體的組織內是經由減數分裂的孢子(200微分長)。 因為原槐葉萍藻通常是依壓型化石的型式來保存的,所以很難決定它的解剖學較像是植物還是藻類。有些生化上的證據較偏向於將原槐葉萍藻解譯成是藻類,但在葉狀體內發現的孢子群則偏向將其解譯成是植物。原槐葉萍藻的表面缺乏氣孔並不能決定其為植物,亦或是藻類,因為所有的苔蘚植物在其主體上也一樣缺乏氣孔。直到現在,原槐葉萍藻在生物學上的位置依然未知。.

新!!: 蕨类植物和原槐葉萍藻屬 · 查看更多 »

原櫛龍屬

原櫛龍屬(屬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龍、原蜥嵴龍、原蜥冠鱷,意為「原始櫛龍」,是因冠飾與較晚期的櫛龍類似而得名。原櫛龍是種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經發現2個種與至少25個個體,包含頭顱骨與骨骼,但化石整體仍不明確。原櫛龍身長約9公尺,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組與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晚坎潘階,約7600萬到7500萬年前。原櫛龍最顯著的特徵是由鼻骨形成的小型堅硬冠飾,在眼睛前方突出。 模式種是巨原櫛龍(P.

新!!: 蕨类植物和原櫛龍屬 · 查看更多 »

华南复叶耳蕨

华南复叶耳蕨(学名:Arachniodes festina)为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下的一个种。又名细叶汝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台湾两面复叶耳蕨(台湾植物志)。.

新!!: 蕨类植物和华南复叶耳蕨 · 查看更多 »

华丽琴鸟

华丽琴鸟(学名:Menura novaehollandiae)是雉型澳大利亚鸣禽,上身棕色,下身灰褐色,翅膀圆形、腿部健壮。成年华丽琴鸟重约一千克。平均体重仅次于现存鸣禽中的渡鸦与厚嘴渡鸦。华丽琴鸟体长约100厘米,仅次于黑镰嘴风鸟。 华丽琴鸟出现于的背面。琴鸟是澳大利亚的国鸟,1930年澳大利亚政府制定法律加以保护。.

新!!: 蕨类植物和华丽琴鸟 · 查看更多 »

南小島

南小島又被稱作大蛇島或者是鳥島,在日本則稱呼為南小島(),是組成釣魚臺列嶼的其中一座荒島,並且常與北小島合稱為橄欖山、薛坡蘭或者是黃茅嶼。其中南小島與北小島之間相隔長約150公尺、寬約200公尺的橄欖門海峽,而過去在東海風浪大時臺灣漁民往往會選擇將船隻駛於此以躲避風浪。南小島的面積約0.40平方公里,而在島嶼上分別有海拔139公尺高的拳頭嶺與89公尺高的拇指峰。.

新!!: 蕨类植物和南小島 · 查看更多 »

南京大學校友列表

南京大學校友列表含曾經就讀的畢業校友、肄業校友和曾任教職的教授學者等校友。 含自清末以來各時期之校友,即光緒28年成立之「三江師範學堂」、光緒31年更名之「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民國4年成立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民國10年成立之「國立東南大學」、民國16年後之「國立中央大學」以及其後之「南京大學」各个時期之校友。 按入校或畢業時間序列整理,非畢業校友補充「肄業」等字樣標注,教授等單列(或非就讀校友當說明)。補充畢業或者在校院系、以何著名例如職事、成就、榮譽等有關說明。.

新!!: 蕨类植物和南京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国田字草

南国田字草(学名:Marsilea crenata)又稱四葉草、幸運草,为苹科苹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原產於東南亞地區,為多年生挺水性蕨类植物。.

新!!: 蕨类植物和南国田字草 · 查看更多 »

南極甲龍屬

南極甲龍屬(屬名:Antarctopelta)意為「南極洲的盾甲」,是種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南極。南極甲龍的體型中等,身長不超過4公尺,同時具有結節龍科與甲龍科的特徵,使牠們難以準確地分類。目前唯一的標本是在1986年發現於詹姆斯羅斯島,是第一種在南極洲發現的恐龍,但卻是繼冰脊龍之後,第二種被命名的南極洲恐龍。目前只有唯一種,奧氏南極甲龍(A.

新!!: 蕨类植物和南極甲龍屬 · 查看更多 »

南洋假鳞毛蕨

南洋假鳞毛蕨(学名:Deparia subfluvialis),又名波氏蹄盖蕨,为蹄盖蕨科假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南洋假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南洋山苏花

南洋山苏花(学名:Asplenium australasicum),又名南洋巢蕨,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南洋山苏花 · 查看更多 »

南方獵龍屬

南方獵龍屬(學名:Australovenator)是異特龍超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在澳洲的下白堊紀地層,地質年代為阿爾比階,約1億1200萬到996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新!!: 蕨类植物和南方獵龍屬 · 查看更多 »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 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上一个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古生代意為遠古的生物時代,持續约3亿年。對動物界來說,這是一個重要時期。它以一場至今不能完全解釋清楚的進化拉開了寒武紀的序幕。寒武紀動物的活動範圍只限於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廷續下,有些動物的活動轉向乾燥的陸地。古生代後期,爬行動物和類似哺乳動物的動物出現,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吿完結。 早古生代稱為無脊椎動物時代。 晚古生代稱為魚類及兩棲類時代。.

新!!: 蕨类植物和古生代 · 查看更多 »

古角龍屬

古角龍屬(學名:Archaeoceratops)是角龍下目古角龍科的一個屬,是種基礎新角龍類恐龍,生活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的中國中北部。古腳龍似乎是種小型的雙足恐龍,身長約一公尺。不同於後期角龍類,古角龍的頭盾小,沒有角。.

新!!: 蕨类植物和古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台东鳞毛蕨

台东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polita)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东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台东耳蕨

台东耳蕨(学名:Polystichum acutidens)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东耳蕨 · 查看更多 »

台灣生態

台灣的生態類型豐富多樣:氣候、地形、土壤等種種環境因素影響了動植物的分布,造就了台灣獨特的生態環境。台灣有很高的物種歧異度;台灣現有約4,077種原生維管束植物,脊椎動物約800餘種,昆蟲近2萬種被記錄。.

新!!: 蕨类植物和台灣生態 · 查看更多 »

台灣步道列表

本列表主要包含台灣各縣市所有的爬山步道及古道,國家級步道不列入其中。.

新!!: 蕨类植物和台灣步道列表 · 查看更多 »

台湾双盖蕨

台湾双盖蕨(学名:Diplazium taiwanense)为蹄盖蕨科双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双盖蕨 · 查看更多 »

台湾穴子蕨

台湾穴子蕨(学名:Prosaptia urceolaris)为禾叶蕨科穴子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穴子蕨 · 查看更多 »

台湾绒假紫萁

台湾绒假紫萁(学名:Osmunda claytoniana),又名绒假紫萁,为紫萁科紫萁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绒假紫萁 · 查看更多 »

台湾骨碎补

台湾骨碎补(学名:Davallia formosana),又名大叶骨碎补,为骨碎补科骨碎补属下的一个种,高度在50-150釐米之間。其横生的根茎呈圆柱形、紅棕色,长4-15釐米,粗1釐米左右,可作爲壯骨藥使用。.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骨碎补 · 查看更多 »

台湾鳞盖蕨

台湾鳞盖蕨(学名:Microlepia taiwaniana)为碗蕨科鳞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鳞盖蕨 · 查看更多 »

台湾贯众

台湾贯众(学名:Cyrtomium taiwanense),为鳞毛蕨科贯众属下的一个植物种。 根茎未见。叶柄长25厘米,禾秆色,疏生纤毛状和近全缘的披针形棕色鳞片。.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贯众 · 查看更多 »

台湾茀蕨

台湾茀蕨(学名:Phymatopteris taiwanensis)为水龙骨科茀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茀蕨 · 查看更多 »

台湾舌蕨

台湾舌蕨(学名:Elaphoglossum luzonicum),又名吕宋舌蕨,为萝蔓藤蕨科舌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舌蕨 · 查看更多 »

台湾膜蕨

台湾膜蕨(学名:Hymenophyllum devolii),又名隶氏膜蕨,为膜蕨科膜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膜蕨 · 查看更多 »

台湾金狗毛蕨

台湾金狗毛蕨(学名:Cibotium taiwanense)为蚌壳蕨科金狗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金狗毛蕨 · 查看更多 »

台湾蕗蕨

台湾蕗蕨(学名:Hymenophyllum taiwanense)为膜蕨科膜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蕗蕨 · 查看更多 »

台湾树蕨

台湾树蕨(学名:Cyathea metteniana),又名小黑桫椤,为桫椤科桫椤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台湾树蕨 · 查看更多 »

史氏鳞毛蕨

史氏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scottii)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史氏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司氏碗蕨

司氏碗蕨(学名:Dennstaedtia smithii)为碗蕨科碗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司氏碗蕨 · 查看更多 »

塞西尔·博登·克洛斯

塞西尔·博登·克洛斯(学名:Cecil Boden Kloss,)为英国动物学家。其为东南亚哺乳动物及鸟类专家。 20世纪初,他与美国博物学家威廉·路易斯·雅培一起对安达曼海和尼科巴群岛进行了考察。1908年起,他在赫伯特·克里斯托弗·罗宾逊下工作于吉隆坡博物馆。1923年至1932年,他担任莱佛士博物馆馆长。 有许多动植物得名于塞西尔·博登·克洛斯:.

新!!: 蕨类植物和塞西尔·博登·克洛斯 · 查看更多 »

塔沃加岛

塔沃加岛(Isla Taboga),又称圣佩德罗岛,位于巴拿马湾附近,这个岛是一个火山岛。塔沃加岛由巴拿马巴拿马省所辖,距巴拿马城约20公里,现在这里主要从事旅游业。.

新!!: 蕨类植物和塔沃加岛 · 查看更多 »

墨蘭捕蟲堇

墨蘭捕蟲堇(學名:Pinguicula moranensis)是一種多年生的食肉植物,原產於墨西哥與瓜地馬拉。捕蟲堇的一種,植物體在夏季和冬季時㑹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樣貌,夏季時的植株,外形較大,葉片平坦,葉肉質可達10公分長(4英吋),葉面覆蓋著的腺毛用以吸引、捕捉、以及消化淪為獵物的節肢動物。由於植株生長在貧瘠的環境裡,其生長所需的養分,要靠這些捕捉到的獵物來補充。冬季時的植株,外形較矮小,在冬季,當獵物與水分供應減少時,植株會產生不食肉的小型肉質葉以利於節省能量。一年可以開兩次花,花朵單生在直立的花梗上,花梗可達25公分長,花的顏色有粉紅、紫紅或紫蘿蘭色。 該種是在1799年至1804年期間,在亞歷山大·馮·洪堡與埃梅·邦普蘭的拉丁美洲探險中首次採得,位置是帕丘卡山脈的墨蘭礦山近郊(今墨西哥伊達爾戈州)。S.薩穆迪奧(S.Zamudio),1999年。 1817年,洪堡、邦普蘭與卡爾·西吉斯蒙德·孔茨依據這些標本,在《植物新屬新種志》(Nova Genera et Species Plantarum)內聯名發表了該種的描述。到目前為止,這個十分多變的種類已經至少重新定義了兩次,S.J.卡斯珀,1966年。S.J.魯依斯,2001年。 基於多樣的地理或是型態差異,從該種內分離出數個新種,儘管這些新種的部分合理性依舊是有爭議的。 墨蘭捕蟲堇依然是舞花捕蟲堇節最常見與最廣泛分布的成員。 由於這類植物的食肉本能和引人注目的花朵,已被人為長期栽培,而該種也是最常見的栽培捕蟲堇之一。 墨蘭捕蟲堇的屬名「Pinguicula」起源自拉丁語「pinguis」,意為「脂肪」,取自其食肉葉上具油狀組織的特徵。种小名「moranensis」則取自該種的模式產地,墨蘭礦山(Mina de Moran)。.

新!!: 蕨类植物和墨蘭捕蟲堇 · 查看更多 »

多羽实蕨

细叶实蕨(学名:Bolbitis angustipinna),又名多羽实蕨,为萝蔓藤蕨科刺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多羽实蕨 · 查看更多 »

夢幻湖 (臺北市)

夢幻湖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北投區的一個天然湖泊,海拔標高870公尺,面積0.3公頃,深度不及1公尺中山大學海洋地質所,陳鎮東教授、王冰潔研究員,1997年,主要的水源為雨水。 遊客可由陽金公路旁之夢幻湖停車場往上方步道而行,至夢幻湖觀景臺後下坡即抵達,或由童軍苗圃營地登山口進入七星公園,沿公園旁步道即可抵達。目前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夢幻湖生態保護區管理處所管轄。.

新!!: 蕨类植物和夢幻湖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大叶水龙骨

大叶水龙骨(学名:Goniophlebium niponicum),又名疏毛水龙骨,为水龙骨科水龙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大叶水龙骨 · 查看更多 »

大坑風景區

大坑風景區,是一個由臺中市政府於1976年開發成立的風景區,雖然處於臺中市北屯區的山區,但交通卻便捷,屬臺中市重要的自然觀光景點,被譽為「臺中市的陽明山」。目前由「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風景區管理所」管理此風景區。.

新!!: 蕨类植物和大坑風景區 · 查看更多 »

大椎龍屬

大椎龍屬(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牠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此外,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組、印度、阿根廷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化石,亞利桑那州、阿根廷發現的化石已被歸類於其他屬。 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年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雖然原蜥腳類恐龍被推論可能為雜食性動物,大椎龍卻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大椎龍身長4到6公尺,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大椎龍的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來防衛或協助進食。近年的研究發現大椎龍是以穩定地成長,並具有類似鳥類的氣囊,而且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模式種是刀背大椎龍(M.

新!!: 蕨类植物和大椎龍屬 · 查看更多 »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处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位于鄞州区太白山,紧靠天童寺。198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成为中国最早的三个森林公园之一,1996年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新!!: 蕨类植物和天童国家森林公园 · 查看更多 »

天长乌毛蕨

天长乌毛蕨(学名:Blechnum eburneum),又名天长罗曼蕨,为乌毛蕨科乌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天长乌毛蕨 · 查看更多 »

太平島

太平島(Itu Aba Island / Taiping Island,Ligaw / Ligao,),位居南海南沙群島北部中央鄭和群礁西北角,位在南海西側航道的東邊,面積0.51平方公里,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天然島嶼。東距中洲礁約3.1海浬(約6公里)、敦謙沙洲約7.1海浬(約13公里),西南距南薰礁16海浬(約30公里)。目前由中華民國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實際控制與管轄,與高雄港相距約1,600公里。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越南皆主張擁有太平島主權。 菲律賓向常設仲裁法院控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申請「南海紛爭仲裁」,常設仲裁法院於2016年7月12日之菲律賓控告中國案仲裁書當中指出,南沙群島是岩礁而非島。事後中華民國對於該仲裁表示不承認、不接受。.

新!!: 蕨类植物和太平島 · 查看更多 »

外山氏鳞毛蕨

外山氏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toyamae)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外山氏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奥格斯堡

奥格斯堡(Augsburg,又譯奧古斯堡)是一座位於德国南部、巴伐利亚西南的城市。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奧格斯堡就被劃定是一帝國自由城市,直屬於皇帝。今日的奧格斯堡除了是施瓦本行政区的地区政府所在地之外,也是奥格斯堡县的县府。 奥格斯堡自称是继特里尔之后德国第二古老的城市,其名称来源于前15年罗马皇帝屋大维统治时期建立的古罗马兵营奥古斯塔-温德利科伦(Augusta Vindelicorum),而該兵營的命名由來則是屋大維的稱號「奧古斯都」。 2015年12月31日奥格斯堡有286,374名居民,是巴伐利亚州继慕尼黑和纽伦堡后第三大城市。1906年奥格斯堡的人口数量超过十万人,在德国属于大城市。它是巴伐利亚的23个地区中央之一。其附近的大城市有慕尼黑(东南约57千米)、纽伦堡(北约121千米)和斯图加特(西北约133千米)。奥格斯堡的都市地区在巴伐利亚也是第三大的,其总人口约为83万。 奥格斯堡是德国唯一一座有自己的官方节日的城市:8月8日是奥格斯堡和平节,因此奥格斯堡是德国节假日数量最高的城市。 奥格斯堡是天主教主教的驻地。.

新!!: 蕨类植物和奥格斯堡 · 查看更多 »

奧斯尼爾洛龍屬

奧斯尼爾洛龍屬(Othnielosaurus)意為「奧塞內爾的蜥蜴」,是種鳥臀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美國莫里遜組,年代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800萬年前。奧斯尼爾洛龍經常被歸類於稜齒龍類,一群小型、二足、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恐龍,但近年的研究對稜齒龍類是否為獨立的演化支提出質疑。 奧斯尼爾洛龍原本是化石龍的一個種,部分化石則先後屬於侏儒龍與奧斯尼爾龍(Othniela)。這種混亂的狀態,導因於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9世紀後期的化石戰爭期間,建立了過多的物種。.

新!!: 蕨类植物和奧斯尼爾洛龍屬 · 查看更多 »

奄美双盖蕨

奄美双盖蕨(学名:Diplazium amamianum)为蹄盖蕨科双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奄美双盖蕨 · 查看更多 »

奇異龍屬

奇異龍屬(屬名:Thescelosaurus)在希臘文裡意為“奇蹟蜥蜴”,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最後恐龍動物群之一。奇異龍的完整標本與良好保存狀況,顯示牠們可能生存於接近河流的地區。 目前對於這種二足、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的研究來自於數個部份骨骸與頭顱骨。奇異龍身長平均約2.5到4公尺。牠們有健壯的後肢、小而寬的手掌、頭部有長而尖的口鼻部,身體背部中線可能有小型鱗甲。奇異龍被認為是種特化的稜齒龍類。過去曾有數個種被認為屬於奇異龍,但現今只有漠視奇異龍(T.

新!!: 蕨类植物和奇異龍屬 · 查看更多 »

孢子囊

孢子囊是植物或真菌製造並容納孢子的組織。孢子囊會出現在被子植物門、裸子植物門、蕨類植物門、蕨類相關、苔蘚植物、藻類和真菌等生物上頭。 小孢子囊是花朵雄蕊上被稱做花藥,以及雄毬果小孢子葉上產生花粉的部份。 大孢子囊是此類植物相對的「雌性」部份,分別為花朵的心皮及大孢子囊毬果。 在蕨類植物上,成熟的植物是孢子體,並會在所以或只有某些葉子(稱之為孢子葉)上產生帶有有性孢子的孢子囊。這此孢子會在葉子的下端。 在苔蘚上,其孢子囊則是長在細莖上,並如蕨類植物一般會產生有性孢子。此一孢子體(雙倍體)的孢子囊是從卵受精後的配子體(單倍體)頸卵器長成出來的。孢子囊起初會有一些葉綠素,但之後便會轉變為棕色,並改由依靠配子體提供其養分。孢子囊會從莖部基部,依附著頸卵器組織的地方吸收養分。 因其發育的不同,孢子囊在維管植物中可分成厚孢子囊和薄孢子囊兩種。薄孢子囊只出現在蕨類植物中,一開始只有一個細胞,並由此細胞發展成莖、壁和孢子囊內的孢子。每個薄孢子囊內有64個左右的孢子。厚孢子囊出現在所有的其他維管植物和一些原始蕨類中,一開始是一層細胞(多於一個細胞)。厚孢子囊較大(因此有較多孢子),且有多層的壁。雖然這些壁可能會伸展及損傷,導致最後只剩一層壁還殘留著。 一群孢子囊可能在發展中聚合在一起,稱之為聚合囊。此一結構在松葉蕨屬和如天星蕨屬、單蕨屬及合囊蕨屬等合囊蕨綱中是很顯著的特徵。.

新!!: 蕨类植物和孢子囊 · 查看更多 »

安德薩角龍屬

安德薩角龍屬(屬名:Udanoceratops)又名峨丹角龍,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牠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桑托階晚期或坎潘階早期,化石發現於蒙古。.

新!!: 蕨类植物和安德薩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小叶复叶耳蕨

小叶复叶耳蕨(学名:Arachniodes pseudo-aristata)为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小叶复叶耳蕨 · 查看更多 »

小叶剑蕨

小叶剑蕨(学名:Loxogramme grammitoides)为水龙骨科剑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小叶剑蕨 · 查看更多 »

小叶瓶尔小草

狭叶瓶尔小草(学名:Ophioglossum parvifolium)是一种陆生小型植物,属于蕨类。.

新!!: 蕨类植物和小叶瓶尔小草 · 查看更多 »

小叶蹄盖蕨

小叶蹄盖蕨(学名:Athyrium leiopodum)为蹄盖蕨科蹄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小叶蹄盖蕨 · 查看更多 »

小铁角蕨

小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subnormale)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小铁角蕨 · 查看更多 »

小苞肉刺蕨

小苞肉刺蕨(学名:Nothoperanema hendersonii)为鳞毛蕨科肉刺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小苞肉刺蕨 · 查看更多 »

小泉氏瘤足蕨

小泉氏瘤足蕨(学名:Plagiogyria koidzumii)为瘤足蕨科瘤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小泉氏瘤足蕨 · 查看更多 »

尤德觀鳥園

尤德觀鳥園(Youde Aviary)在香港公園內,佔地3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觀鳥園之一。觀鳥園的雀鳥可隨意在遊客四周活動。.

新!!: 蕨类植物和尤德觀鳥園 · 查看更多 »

尾叶实蕨

尾叶实蕨(学名:Bolbitis heteroclita),又名大实蕨、长叶实蕨,为萝蔓藤蕨科刺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尾叶实蕨 · 查看更多 »

山苏花

山蘇花(學名:Asplenium antiquum),簡稱山蘇,又名鳥巢蕨,为鐵角蕨科鐵角蕨屬下的一個種。.

新!!: 蕨类植物和山苏花 · 查看更多 »

崖薑蕨

崖薑蕨(学名:Aglaomorpha coronans)为水龙骨科连珠蕨属下的一个种,在台灣海拔分布於200~1800公尺的山區。.

新!!: 蕨类植物和崖薑蕨 · 查看更多 »

与巨兽同行

《与巨兽同行》(Walking With Monsters - Life Before Dinosaurs)是英國BBC紀錄片系列《與…同行》的其中一個特輯,為《與龍同行》的前傳。 此劇利用英國最先進的視覺效果及超過600名科學家的知識,顯示了從寒武紀(5.30億年前)到三疊紀早期(2.48亿年前)近3億多年的古生界歷史。.

新!!: 蕨类植物和与巨兽同行 · 查看更多 »

帝雉

帝雉(學名:Syrmaticus mikado)又稱台灣帝雉、黑長尾雉,俗稱羅漢腳雉、海雉、烏雉,是台灣特有的長尾雉屬鳥類,分布於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最高曾見於3850公尺附近,是台灣的雉科鳥類中棲息於最高海拔者。帝雉被列為世界近危鳥類,與台灣藍腹鷴同被列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帝雉也是所有台灣特有種鳥類中體形最大、羽色最高貴的,因而台灣推動選其為「國鳥」。帝雉的形象還被用在1000元新台幣紙鈔的背面,以及中華航空於2016年引進的新型客機空中巴士A350。.

新!!: 蕨类植物和帝雉 · 查看更多 »

丫洲

丫洲(Centre Island或A Chau)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地區行政上屬於大埔區。位於城門河出海口對開,吐露港中央,馬屎洲以南,呈南北向的長條狀,面積約0.035平方公里,海拔高處為26.8米。馬屎洲特別地區範圍涵蓋丫洲在內。 在香港的官方地圖中,丫洲的英文島名叫「Centre Island」,中文直譯就是「中間島」,意指為吐露港正中心的島嶼。丫洲島上草木茂盛,長滿低矮的亞熱帶藤蔓,有「植物殺手」之稱的薇甘菊入侵小島,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研究利用寄生植物菟絲子來清除薇甘菊,在丫洲島上作為實驗基地。島上未見有淡水山溪提供可飲用的淡水,並沒有居民居住,是孤懸海上的荒島。然而丫洲是香港最大的白鷺林,每年的夏季均有數種鷺鳥在此繁殖。.

新!!: 蕨类植物和丫洲 · 查看更多 »

中华双盖蕨

中华双盖蕨(学名:Diplazium chinense)为蹄盖蕨科双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中华双盖蕨 · 查看更多 »

中世紀飲食

中世紀飲食文化泛指欧洲中世纪(從5世纪到16世纪)的飲食習慣、烹調方法和餐桌禮儀,這套飲食文化跨越近千年,涵蓋嚴寒的北歐和酷熱的地中海,屢經轉變和更替,成為今日歐洲菜系的基礎。隨著歐洲文明的擴張,其影響見諸世界各地。 從古時起,麵包已是歐洲的主食,麵條、麥片亦常見於民間;常用调味料有濃酸果汁、酒和醋,伴以白糖和蜜糖,令當時的菜式偏向酸甜。一如不少古文明,肉類同樣是富人之食,而以豬肉和雞肉最常見,牛因為有農業價值而較少入饌。當時的歐洲人亦喜好扁桃漿,在四旬節更會用來代替動物奶。 雖然外界往往視歐洲為一個文化單元,但它幅員廣闊,而且古時交通不便和保鮮方法不周,各地會因應不同就近的特產而發展出不同的飲品習慣。 當時雖然有「進口」食品,但價格高昂,只限於貴族享用。這種以食物區分貴賤的傳統,在古歐洲十分常見。當時只有貴族有資格「浪費」食物,享用不同香料,而未進身貴族的富商卻要受制於禁奢令,不得濫用食物。社會上亦普遍認為食物質素與進食者有一種神聖和自然的聯繫,下層人民應當吃粗糙、廉價食品,而富人要享用精緻菜餚。以階級決定進食食物的優劣,這方面与儒家的名教思想在中國封建時代的用餐(乃至社會和生活的方面)都有著相同的影響。.

新!!: 蕨类植物和中世紀飲食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食品安全事件列表

以下為一個中国大陆食品安全事件列表。自從2003年中国奶制品安全事件以后,媒体对中国大陆的食品安全报道力度大增,以揭发曝光与中国大陆有关的假冒伪劣食用产品或“黑心食品”为新闻重点。以下列出被报道过的與中國大陸有關的黑心食品案例。.

新!!: 蕨类植物和中国大陆食品安全事件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剑蕨

中国剑蕨(学名:Loxogramme chinensis)为水龙骨科剑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中国剑蕨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

新!!: 蕨类植物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蕨科

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蕨类植物门的一个科。.

新!!: 蕨类植物和中国蕨科 · 查看更多 »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简称CVH)是一个中国植物标本及相关植物学信息的网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持,参与建设单位(共建单位/成员单位)达20余家。 网站于2006年初开通,目前包含数据库20余个:.

新!!: 蕨类植物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 查看更多 »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是显生宙的三個地质时代之一,可分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義大利地質學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當時名為第二紀(Secondary),以相對於現代的第三紀。在希臘文中,中生代意為「中間的」+「生物」。中生代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由於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Age of the Reptiles)。 中生代也是板塊、氣候、生物演化改變極大的時代。在中生代開始時,各大陸連接為一塊超大陸-盘古大陆。盤古大陸後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進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氣候非常溫暖,對動物的演化產生影響。在中生代末期,已見現代生物的雛形。.

新!!: 蕨类植物和中生代 · 查看更多 »

中新世中期滅絕事件

中新世中期滅絕事件(Middle Miocene disruption),又稱中新世中期中斷事件或中新世中期滅絕高峰期, 指的是大約發生在1,480至1,450萬年前,也就是中新世中期的的時候,曾經有一波陸上與水中生物共同的滅絕高峰期。該次滅絕事件幾乎在全球各地皆有發生,約有30%的哺乳動物在這段期間滅絕了。這次滅絕事件與中新世中期的氣候變遷同時發生,但兩者間的詳細關聯與影響至今仍不是很清楚。.

新!!: 蕨类植物和中新世中期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东亚假鳞毛蕨

东亚假鳞毛蕨(学名:Deparia unifurcatum),又名拟大蹄盖蕨,为蹄盖蕨科假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东亚假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东洋蹄盖蕨

东洋蹄盖蕨(学名:Deparia petersenii),又名假蹄盖蕨,为蹄盖蕨科假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东洋蹄盖蕨 · 查看更多 »

七指蕨

七指蕨(学名: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又名锡兰七指蕨,属七指蕨科七指蕨属的一种蕨类植物。.

新!!: 蕨类植物和七指蕨 · 查看更多 »

万金毛蕨

万金毛蕨(学名:Cyclosorus subnamburensis)是金星蕨科毛蕨属的植物。分布于台湾岛等地。.

新!!: 蕨类植物和万金毛蕨 · 查看更多 »

三叶茀蕨

三叶茀蕨(学名:Phymatopteris hastata)为水龙骨科茀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三叶茀蕨 · 查看更多 »

三叉凤尾蕨

三叉凤尾蕨(学名:Pteris tripartita)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的植物。分布在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中南半岛、澳大利亚、台湾岛、非洲、波利尼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蕨类植物和三叉凤尾蕨 · 查看更多 »

三叉蕨

三叉蕨(学名:Tectaria subtriphylla)是叉蕨科叉蕨属的植物。分布于印度、台湾岛、波利尼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越南、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云南、广西、海南、贵州、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45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河边密林下阴湿处、生山地以及岩石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蕨类植物和三叉蕨 · 查看更多 »

三合毛蕨

三合毛蕨(学名:Cyclosorus calvescens)为金星蕨科毛蕨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650米至1,6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生山沟酸性土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蕨类植物和三合毛蕨 · 查看更多 »

三出假瘤蕨

三出假瘤蕨(学名:Phymatopteris trisecta)是水龙骨科假瘤蕨属的植物。分布于缅甸、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6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在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蕨类植物和三出假瘤蕨 · 查看更多 »

三元观音座莲

三元观音座莲(学名:Angiopteris shanyuanensis)为合囊蕨科观音座莲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福建等地,多生于林中溪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蕨类植物和三元观音座莲 · 查看更多 »

三回蹄盖蕨

三回蹄盖蕨(学名:Athyrium tripinnatum)为岩蕨科蹄盖蕨属的植物。分布于台湾岛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蕨类植物和三回蹄盖蕨 · 查看更多 »

三角叶鳞毛蕨

三角叶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marginata)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三角叶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三角叶陵齿蕨

三角叶陵齿蕨(学名:Lindsaea javanensis),又名爪哇陵齿蕨,为陵齿蕨科陵齿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三角叶陵齿蕨 · 查看更多 »

三角龍屬

三角龍屬(屬名:Triceratops)通稱三角龍、三觭龍,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龍科的一属,是種食植性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馬斯垂克階)地层,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長大約有7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5到3公尺,重達6到12噸。牠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長久以來,關於牠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動物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自從1887年以來,已發現大量的三角龍化石,年齡層涵蓋剛孵化幼體到成年個體,近年更發現一個完整化石標本。在21世紀的最初10年,已在加拿大海爾河組發現47個完整或部分的三角龍頭顱骨。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新!!: 蕨类植物和三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三清山

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距玉山县城50公里,距上饶市78公里。三清山为怀玉山脉主峰,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6.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之一。 三清山风景秀美,同时又是道教名山。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2011年被列国家AAAAA级旅游区,2012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新!!: 蕨类植物和三清山 · 查看更多 »

三指假瘤蕨

三指假瘤蕨(学名:Phymatopteris triloba)为水龙骨科假瘤蕨属的植物。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300米的地区,常生于树上及石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蕨类植物和三指假瘤蕨 · 查看更多 »

一条线蕨

一条线蕨(学名:Monogramma trichoidea)为书带蕨科一条线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一条线蕨 · 查看更多 »

乌来双盖蕨

乌来双盖蕨(学名:Diplazium uraiense)为蹄盖蕨科双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乌来双盖蕨 · 查看更多 »

乌毛蕨

东方乌毛蕨(学名:Blechnum orientale)是一种乌毛蕨科植物。这种植物分布于中国江西、浙江、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海南、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

新!!: 蕨类植物和乌毛蕨 · 查看更多 »

亚历杭德罗·德洪堡国家公园

亚历杭德罗·德洪堡国家公园(Parque Nacional Alejandro de Humboldt),是古巴的一座国家公园,位于古巴奥尔金省和关塔那摩省。国家公园的名称来自1800年至1801年访问该地的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200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因字母j在西班牙语(古巴官方语言)中的发音是,因此该公园译名应为亚历杭德罗·德洪堡而非以英语发音译出的阿里杰罗德胡波尔德。 从国家公园里的山峰流下来的河流是加勒比地区岛国中最多的一个之一。该国家公园被认为是在古巴最潮湿的地方, 总面积,其中陆地面积,海洋面积。最高峰为托尔多峰,海拔。.

新!!: 蕨类植物和亚历杭德罗·德洪堡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亚德氏蹄盖蕨

亚德氏蹄盖蕨(学名:Athyrium atkinsonii),又名假冷蕨,为蹄盖蕨科蹄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亚德氏蹄盖蕨 · 查看更多 »

亚蹄盖蕨

亚蹄盖蕨(学名:Deparia allantodioides)为蹄盖蕨科假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亚蹄盖蕨 · 查看更多 »

亞洲角龍屬

亞洲角龍屬(學名:Asia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亞洲。牠的化石發現於中國、蒙古及烏茲別克。模式種是「A.

新!!: 蕨类植物和亞洲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㺢㹢狓

㺢㹢狓(,学名:Okapia johnstoni),是一種一直到1901年才在非洲扎伊尔森林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又稱作歐卡皮鹿。它是长颈鹿科中的一种偶蹄动物。它與长颈鹿有亲缘关系,是长颈鹿唯一的尚未灭绝的近亲。不过第一眼上它看上去更像一匹马,由于它的后部有黑白交替的条纹,它看上去非常像一匹斑马。过去曾经有人以为㺢㹢狓是长颈鹿与斑马交配产生的,但实际上它与斑马不是近亲。生物學家相信长颈鹿的祖先在脖子变长之前其模样跟㺢㹢狓相差不遠。㺢㹢狓的分布地区是非洲中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的雨林。.

新!!: 蕨类植物和㺢㹢狓 · 查看更多 »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距离中缅边界最近仅2.4千米。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4.3%,被誉为“北回归线以南最后一块绿洲”,自建立以来从未出现过大的森林火灾。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掌长臂猿在中国的唯一分布地,主要保护对象为亚洲象和热带季雨林景观。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植被近似西双版纳,动物分布种类与之大体相同;又因与缅甸为邻,动物常出入国境有利于促进物种交流,因此也具有东南亚动物区系的特征。.

新!!: 蕨类植物和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查看更多 »

五角龍屬

五角龍屬(屬名:Penta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大部分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盆地的Kirtland地層,地質年代為晚白堊紀,約7500萬年前到7300萬年前。五角龍的身長約8公尺,體重估計約為5500公斤。與五角龍生存於同一地區的恐龍包含:短冠副櫛龍、厚頭龍下目的傾頭龍、甲龍類的結節頭龍、可能還有暴龍科的懼龍。五角龍的化石紀錄,明確分隔了茱蒂斯河動物群的結束、Kirtland動物群的開始 。 五角龍的屬名意為「有五根角的面孔」,penta/πέντα意為「五」,ceras/κέρας意為「角」,而-ops/ωψ意為「面孔」,五根角除了兩根額角與一根鼻角以外,還有眼睛下側的尖刺。.

新!!: 蕨类植物和五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仙跡岩

仙跡岩是位於台灣台北市文山區溪子口山(或稱景美山)的一塊大岩石,傳說呂洞賓曾在此留下足跡,信眾並在岩下建有一呂洞賓廟,附近有世新大學與中國科技大學。.

新!!: 蕨类植物和仙跡岩 · 查看更多 »

伊藤氏原始观音座莲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學名:Angiopteris itoi)為觀音座蓮舅科 原始觀音座蓮屬下的一個種,台灣特有種。僅分布於南投蓮華池及烏來雲仙樂園,數量十分稀少,野生族群不到100株,極度瀕臨滅絕。.

新!!: 蕨类植物和伊藤氏原始观音座莲 · 查看更多 »

弱角龍屬

弱角龍屬(學名:Bagaceratops)是弱角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亞洲,距今約80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蒙古。弱角龍的生存時期相當晚,但被認為比原角龍原始,具有原始角龍類的特徵與體型。 弱角龍約有1米長,0.5米高,體重約22公斤。與近親原角龍相比,弱角龍有著較小的頭盾、更接近三角形的頭顱骨,頭盾缺乏洞孔。弱角龍與原角龍都具有喙嘴,鼻部有小型突起物,但沒有額角。.

新!!: 蕨类植物和弱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似鴕龍屬

似鴕龍屬(屬名:Struthiomimus)是種類似鴕鳥的長腿恐龍,屬於獸腳亞目似鳥龍下目,牠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亞伯達省,約7600萬到7000萬年前。似鴕龍的屬名衍化自希臘文,strouthion(στρουθιον)意為「鴕鳥」,mimos(μιμος)意為「模仿」或「模仿者」;而種名altus在拉丁語意為「高聳的」或「高尚的」。 似鴕龍是種二足動物,身長約4.3公尺,臀部高度為1.4公尺,重量約150公斤。似鴕龍是省立恐龍公園中最常見的小型恐龍之一;似鴕龍的繁盛顯示牠們應為草食性或雜食性,而非肉食性Barrett, Paul M. (2005).

新!!: 蕨类植物和似鴕龍屬 · 查看更多 »

弗吉尼亚州

維吉尼亞州(),正式名称为維珍尼亞聯邦,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州,美国开国时十三州之一。 維吉尼亚州域范围位于北纬36°31'至39°37',西经75°13'至83°37'之间,其北部地区与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相邻。该州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源地之一,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全州总人口818.6万,实现GDP总量3970亿美元。.

新!!: 蕨类植物和弗吉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异叶陵齿蕨

异叶陵齿蕨(学名:Lindsaea heterophylla)为陵齿蕨科陵齿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异叶陵齿蕨 · 查看更多 »

佛荷里

佛荷里(片假名:フオリ-,,),法國傳教士、植物採集家。,似乎未見很一致的譯法,這裡採用維基百科偉人銅像 (台北市)已採用的譯稱,但這似乎是從日文讀音而來。其他的譯名,在植物來說有傅氏、佛氏、法利、佛歐里等。1847年出生於法國奥弗涅大區上盧瓦爾省的小鎮都尼厄鎮 (Dunières),1915年7月4日在台灣過世。 他在1869年參加了一個教會的海外會社,並於1873年成為牧師。一開始,他前往日本東京和新潟。1882年至1894年間,他在日本傳教 ,這是Sophie LE BERRE撰寫的網頁《日本植物園(Jardins Botaniques japonais)》裡介紹佛荷里的文章。。 他在旅日期間,經常在當時為日本領地的各個地方採集,所採集到的植物標本極其重要,大量地被其他植物學者引用發表為新種。.

新!!: 蕨类植物和佛荷里 · 查看更多 »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联合大陆Pangea,自泥盆纪形成(4亿年前)以来,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开始分裂。中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

新!!: 蕨类植物和侏罗纪 · 查看更多 »

微角龍屬

微角龍屬(屬名:Microceratops),又名小角龍,是種小型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亞洲。微角龍以二足方式行走,身長可能約0.6公尺。微角龍與蒙古的鸚鵡嘴龍是最早的角龍類恐龍之一。 模式種為戈壁微角龍(Microceratops gobiensis),是由Birger Bohlin在1953年所敘述、命名。然而,已經有一種昆蟲(屬於溝姬蜂亞科)先使用Microceratops這名稱;而且有許多化石被重新歸類於雅角龍屬。在2008年,其他科學家建立Microceratus,來取代原有的屬名。.

新!!: 蕨类植物和微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蕨类植物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快達龍屬

快達龍屬(屬名:Qantas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屬,是種迅速及二足的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約1億1500萬年前的澳洲,當時的澳洲位於南極圈之內。快達龍的體型相當於小型灰袋鼠的大小,牠們擁有大型眼睛,可以在極地的永夜中保持視力。快達龍是在1996年由帕特·里奇(Patricia Vickers-Rich)與他的丈夫托馬斯·里奇(Thomas Rich)在維多利亞州的Inverloch鎮附近所發現,並以澳洲航空的簡稱Qantas為名。.

新!!: 蕨类植物和快達龍屬 · 查看更多 »

心脏叶瓶尔小草

心脏叶瓶尔小草(学名:Ophioglossum reticulatum)为瓶尔小草科瓶尔小草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心脏叶瓶尔小草 · 查看更多 »

匡山 (浦城县)

匡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总面积4173公顷。又名匡山斗,因山表似匡庐而得名。最高海拔1401米,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1座。大部分岩层为侏罗纪时期火山岩,小部分为花岗岩。 匡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曲林、竹林、灌丛和草丛、沼泽与湿地等8个植被类型。有维管束植物175科615属1234种、蕨类植物32科60属128种。 山脚下有匡湖。 2009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匡山国家森林公园,2010年1月4日举行揭牌仪式。.

新!!: 蕨类植物和匡山 (浦城县) · 查看更多 »

地棲鸚鵡

地棲鸚鵡(学名:Pezoporus wallicus),又名地鸚鵡,是住在地上的鸚鵡之一,其他的有夜鸚鵡、純綠鸚鵡及鴞鸚鵡。牠們呈黃綠色,有較深色的斑紋,有點兒像野生虎皮鸚鵡的頭部及背部,這可能是保留了共同祖先的特徵。 地棲鸚鵡若受到騷擾時,會立即飛離地面再逃入樹林中。牠們會在黎明及黃昏時活動,飛行時保持寂靜。.

新!!: 蕨类植物和地棲鸚鵡 · 查看更多 »

圖蘭角龍屬

圖蘭角龍屬(屬名:Turanoceratops)是種角龍下目恐龍,可能屬於角龍科。牠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土侖階中晚期,約90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烏茲別克的Bissekty組。圖蘭角龍可能是已知最早的角龍科動物,也是少數生存於亞洲的角龍科,但目前仍在爭議中Sues, H.-D., and Averianov, A. (2009).

新!!: 蕨类植物和圖蘭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北方普度鹿

北方普度鹿(Pudu mephistophiles),又名北普度鹿,是一種普度鹿。.

新!!: 蕨类植物和北方普度鹿 · 查看更多 »

圆叶陵齿蕨

圆叶陵齿蕨(学名:Lindsaea orbiculata)为陵齿蕨科陵齿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圆叶陵齿蕨 · 查看更多 »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二B類致癌物

2B类致癌物(Group 2B carcinogens),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对致癌物质的分类,此类物质(或其混合物)可能对人类致癌。236類物質(如黃樟素、四氯化碳、電磁波、抗甲狀腺藥物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二異氰酸甲苯、抗愛滋病藥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汽油引擎廢氣、乾洗業等),對人類為有可能致癌物,對動物為很可能也是致癌物。 - 台北榮民總醫院 毒物科 楊振昌醫師更多詳細信息,可以搜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專著。.

新!!: 蕨类植物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二B類致癌物 · 查看更多 »

刺头复叶耳蕨

刺头复叶耳蕨(学名:Arachniodes exilis)为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刺头复叶耳蕨 · 查看更多 »

划岩山

划岩山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溪上与三屯交界处,距离黄岩城区约18公里,为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内有水帘洞、三瀑、裂谷等景点,面积约为11.52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约17℃。景区内有马尾松、柳杉、香樟等树种以及众多的蕨类、禾本科植物以及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黄腹角雉、黑麂、云豹等。.

新!!: 蕨类植物和划岩山 · 查看更多 »

分株假紫萁

分株假紫萁(学名:Osmunda cinnamomea),又名假紫萁,为紫萁科紫萁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分株假紫萁 · 查看更多 »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 KFBG(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 -KFBG)前稱,是香港一個環境保育教育中心及植物園,位於新界大埔區大帽山北坡和山麓,林錦公路近林村白牛石以及元朗觀音山一帶,佔地148公頃,範圍橫跨了大埔區和元朗區。.

新!!: 蕨类植物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 查看更多 »

嘉陵龍屬

嘉陵龍屬(學名:Chialingosaurus)是劍龍科恐龍的一屬,類似釘狀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的上沙溪廟組地層,地質年代為晚侏羅紀。嘉陵龍是最早的劍龍科之一,生活於約1億6000萬年前。由於牠是草食性動物,科學家推測嘉陵龍可能以當時最豐富的蕨類及蘇鐵科為食物。牠的名字是取自中國南部的嘉陵江。嘉陵龍身長可以達4米長,體重估計約150公斤重,較其他晚期劍龍科為小。.

新!!: 蕨类植物和嘉陵龍屬 · 查看更多 »

喇嘛角龍屬

喇嘛角龍屬(學名:Lama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牠們是草食性動物,具有頭盾,類似弱角龍,但體型較小型。如同大部份的角龍下目,喇嘛角龍的鼻部上有小型鼻角。喇嘛角龍的有效性仍有爭議,甚至可能是弱角龍的變異個體 喇嘛角龍的化石是被發現在蒙古納摩蓋吐盆地的Khulsan地區,生存年代為上白堊紀。模式種是聖徒喇嘛角龍(L.

新!!: 蕨类植物和喇嘛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傾角龍屬

傾角龍屬(屬名:Prenoceratops)是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角龍類,屬於纖角龍科,化石於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被發現。傾角龍生存於坎潘階,約8300萬年前到7400萬年前。.

新!!: 蕨类植物和傾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共和国(República de Colombia)是南美洲西北部的一个国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它的北部是加勒比海,东部与委内瑞拉接壤,东南方是巴西,南方有秘鲁和厄瓜多尔,西部是巴拿马和太平洋。.

新!!: 蕨类植物和哥伦比亚 · 查看更多 »

哈氏假复叶耳蕨

哈氏假复叶耳蕨(学名:Dryopteris hasseltii),又名假复叶耳蕨,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哈氏假复叶耳蕨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维管植物列表

以下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维管植物名录(据《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

新!!: 蕨类植物和内蒙古维管植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植物志

《内蒙古植物志》(拉丁文:Flora Innermongolica)是记载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维管植物的植物志。.

新!!: 蕨类植物和内蒙古植物志 · 查看更多 »

凤尾蕨科

凤尾蕨科(Pteridaceae),蕨类植物门的一个科。其下有5亞科、45屬、1150种蕨類植物。其中種屬的分類按不同分類法可能會產生一定差異。.

新!!: 蕨类植物和凤尾蕨科 · 查看更多 »

凤丫蕨

鳯丫蕨(学名:Coniogramme japonica),又名日本凤了蕨,为铁线蕨科凤丫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凤丫蕨 · 查看更多 »

全缘凤丫蕨

全缘凤丫蕨(学名:Coniogramme fraxinea),又名全缘凤了蕨,为裸子蕨科凤丫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全缘凤丫蕨 · 查看更多 »

副櫛龍屬

副櫛龍屬(屬名:Parasaurolophus,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又名副龍櫛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50萬年到7,300萬年前Evans, D.C., Bavington, R. and Campione, N.E. (2009).

新!!: 蕨类植物和副櫛龍屬 · 查看更多 »

剑叶凤尾蕨

剑叶凤尾蕨(学名:Pteris ensiformis)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下的一个种,又有劍葉鳳尾蕨、斑紋鳳尾蕨、銀脈鳳尾蕨、箭葉鳳尾蕨等別名。本身是一種蕨類植物,頂羽片單一,側羽片多少分叉,形成不規則多裂,羽軸兩側之羽片不對稱,葉軸無翅。.

新!!: 蕨类植物和剑叶凤尾蕨 · 查看更多 »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之一。获奖成果由国务院批准、授予。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 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在2000年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 蕨类植物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 查看更多 »

国际植物名称索引

国际植物名称索引(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是一个植物名称数据库。其记录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植物。其内容包括与名称有关的基本书目资料,免去了需要反复提及植物名称有关的基本书目资料的麻烦。 国际植物名称索引是英国邱園、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和澳大利亚国立植物标本馆协作的成果。国际植物名称索引数据库记录着这在三家机构登记了的名称及标准化信息。 国际植物名称索引使用免费。国际植物名称索引旨在记录学术刊物中出现过的名称,其目的是提供一个已发表的名称的引索,而不是为了规定植物的命名。.

新!!: 蕨类植物和国际植物名称索引 · 查看更多 »

四川方秆蕨

四川方秆蕨(学名:Glaphyropteridopsis sichuanensis),为金星蕨科方秆蕨属下的一个植物种。.

新!!: 蕨类植物和四川方秆蕨 · 查看更多 »

四国铁角蕨

四国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shikokianum)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四国铁角蕨 · 查看更多 »

犬问荆

问荆(学名:Equisetum palustre)为木贼科木贼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犬问荆 · 查看更多 »

知本耳蕨

知本耳蕨(学名:Polystichum obliquum)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知本耳蕨 · 查看更多 »

短角龍屬

短角龍屬(學名:Brachy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牠們的化石都是幼年個體的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及美國的蒙大拿州。 在過去被編入於短角龍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化石,其中一個目前被改歸類於刺叢龍(Rubeosaurus)Andrew T. McDonald & John R. Horner, (2010).

新!!: 蕨类植物和短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短柄膜蕨

短柄膜蕨(学名:Hymenophyllum brachypus),是厄瓜多尔特有的一种附生蕨类。其栖息地位于海拔200-500米潮湿的沿海森林中。现时仅有一个于19世纪所采集的标本,它们的模式产地因伐木而被大部分破坏,但它们可能仍有部分种群生存在残存的森林中。目前它们因为难以评估其现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数据缺乏。.

新!!: 蕨类植物和短柄膜蕨 · 查看更多 »

矮腳角龍屬

腳角龍屬(學名:Breviceratops)又名雛角龍,意為「有短角的面孔」,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牠是原角龍的近親。在1975年,Maryanska及Osmolska將其化石進行敘述、命名,當時歸類為原角龍的一個種。在1990年,由Kurzanov建立為另一個新屬,模式種是柯氏矮腳角龍(Breviceratops kozlowskii)。矮腳角龍的化石,可能是弱角龍的一個幼年個體。.

新!!: 蕨类植物和矮腳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石炭纪

石炭纪是地球历史中的一个地质时代。早在1822年石炭纪在英国就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地质时代中的纪了。石炭纪的名字来自于石炭纪时期在全世界各地形成的煤。它从3.55亿年前开始,延续到2.9亿年前。它与二叠纪和泥盆纪之间的边界的年代主要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断代获得的。 对石炭纪的内部分类各个地区使用非常不同的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在其使用地区和传统中却相当稳定。在西欧石炭纪一般被分为上下两个亚纪,在美国分密西西比纪和宾西法尼亚纪,在俄罗斯分上中下三个亚纪。古生物学上的细节划分一般使用海生动物:头足纲动物、腕足纲动物、珊瑚等。陆地植物也被用来对上石炭纪作细节划分。.

新!!: 蕨类植物和石炭纪 · 查看更多 »

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

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Carboniferous rainforest collapse)是一個小型滅絕事件,發生在大約3.05億年前的石炭紀末期。它改變了覆蓋歐洲和美洲赤道地區的廣闊煤炭森林。 這一事件可能將森林分裂。也導致許多植物和動物物種變的矮小,以及不久之後的物種滅絕。事件發生之後,熱帶森林又開始繼續分布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區,但其程度和組成發生了變化。 事件發生在石炭紀的結束和早期之間。 此事件屬小型物種滅絕事件,不過仍然有許多物種於此次事件中滅絕,包括受影響最深的昆蟲,兩棲動物和爬行類等。.

新!!: 蕨类植物和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 · 查看更多 »

石韦属

石韦属(学名:Pyrrosia) 是蕨类植物中比较进化的一类中小型蕨类,隶属于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石韦亚科(Pyrrosioideae),是水龙骨科中较大的属。该属植物一般附生于树上或岩石上,少数为土生,石韦属以其特殊的脉序和星芒状的毛被而成为一个自然的类群,从而与水龙骨科的其他属相区别。该属全世界约有70种,是水龙骨科中较大的属,分布于旧大陆,东亚和东南亚是其主要分布区,少数种类达非洲和大洋洲。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及其邻近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生态中心。杨鲁红(导师 陆树刚).中国石韦属植物系统分类学.昆明: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年6月.

新!!: 蕨类植物和石韦属 · 查看更多 »

石长生

石长生(学名:Adiantum monochlamys),又名单盖铁线蕨,为铁线蕨科铁线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石长生 · 查看更多 »

石林彝族自治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文:)简称石林县,原名路南彝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的一个彝族自治县,位于昆明市的东南部,是昆明市下辖的一个远郊县,与曲靖市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接壤。全县面积1,680平方公里,2016年估算共有26.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5.93%,彝族撒尼人是主要的原居民族。 石林县是云南省政府确定的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县之一《石林彝族自治县志1989—2000》, 第15页,在1956年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现辖有3街道、3镇和1乡共7个乡级行政区。撒尼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石林县拥有“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等美誉,也是著名彝族叙事诗《阿诗玛》的故乡,彝族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撒尼刺绣、摔跤、大三弦舞和《阿诗玛》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创作地即为石林。 石林县是云南省重要的旅游县份,2017年接待游客650万人,县内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石林也是全国烤烟及奶山羊生产基地县,近年在花卉产业拥有较大发展,农业在自治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 蕨类植物和石林彝族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石松門

石松門是植物界維管植物中的一門,是現存最古老的維管植物,並包含一些最原始的現存物種,出現於約四億一千萬年前。此類物理藉由散佈孢子繁殖,並有著巨觀的世代交替,其中部份是無性孢子,一部份則是有性孢子。石松門和其他維管植物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小型葉,和在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上頭出現的較為複雜的大型葉相比,只有單一個維管葉脈。.

新!!: 蕨类植物和石松門 · 查看更多 »

玉山假复叶耳蕨

玉山假复叶耳蕨(学名:Dryopteris yoroii)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玉山假复叶耳蕨 · 查看更多 »

玉山茀蕨

玉山茀蕨(学名:Phymatopteris quasidivaricata)为水龙骨科茀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玉山茀蕨 · 查看更多 »

王氏铁角蕨

王氏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wangii)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王氏铁角蕨 · 查看更多 »

火龙果

火龙果又稱紅龍果、龙珠果,是仙人掌科三角柱属或植物果實。水果呈椭圆形,直径10~12cm,外观為红色或黃色,有綠色圓角三角形的葉狀體,白色、紅色或黃色果肉,黑色種子。.

新!!: 蕨类植物和火龙果 · 查看更多 »

球毛杆蕨

球毛杆蕨(学名:Cephalomanes thysanostomum)为膜蕨科厚叶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球毛杆蕨 · 查看更多 »

硫胺

硫胺(Thiamine),又称维生素B1、維他命B1,命名為「thio-vitamine」(含硫維生素)。分子式C12H17N4OS+。它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属于维生素B族,它最終被指定了通用描述名稱維生素B1。其磷酸鹽衍生物參與許多細胞過程。最好形式是焦磷酸硫胺素(TPP),是糖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謝的輔酶。在酵母中,TPP中也是酒精發酵的第一步驟。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提高食欲。穩定且非吸濕性硝酸硫胺鹽是用於麵粉和食品的營養強化同效維生素。硫胺是列在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的名單中,這是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最重要的藥物名單。 硫胺主要是扮演食物中的糖與醣類(澱粉)在消化過程中的處理角色,最後產生能量;同時作為肌肉協調及維持神經傳導之需。維生素B1亦有中度的利尿作用。硫胺不够稳定,遇热、紫外线、氧气都会发生化学反应,分解或变质。硫胺可以溶于水,不溶于醇等有机溶剂。常温下在pH为3.5的水溶液中稳定,而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会发生分解。通常会被制作为盐酸盐(C12H18Cl2N4OS,CAS No.67-03-8)、硝酸盐(C12H17N5O4S,CAS No.532-43-4)等较稳定的形式来使用。.

新!!: 蕨类植物和硫胺 · 查看更多 »

硬叶耳蕨

叶耳蕨(学名:Polystichum neo-lobatum)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硬叶耳蕨 · 查看更多 »

秦仁昌

仁昌(),中国植物学家。江苏武进人。.

新!!: 蕨类植物和秦仁昌 · 查看更多 »

種子蕨門

子蕨(学名:Pteridospermatophyta)是一類已滅絕的古代裸子植物,始見於晚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極為興盛,到中生世逐漸衰退,及後於白堊紀滅絕。 種子蕨的種株不大,多數為倚生或攀援的藤本植物,也有一部分呈灌木狀或樹蕨狀,只有少部份是高可達10米的喬木。它們絕大部分有真蕨植物一樣的大型羽狀複葉和具有二歧分叉的主葉柄,但葉的表面角質層較真蕨類厚。 根據種子蕨類的解剖結構,它們既有蕨類植物性狀,又有裸子植物性狀;莖和根有像真蕨一樣的維管束,又有像蘇鐵一樣的形成層、次生木質部和次生韌皮部等。在種子蕨的生殖葉上長有花粉囊和種子,以種子進行繁殖。種子有的長在葉的羽片頂端,有的則生在葉的裂片上。 在種子蕨類植物中,至今僅發現兩例種子中有胚,大多數種子實際上是胚珠。胚珠有離生珠被。研究發現它們還沒有花,但已形成種子,這說明在植物系統發育過程中,種子的出現比花和果實更早;同時在胚珠的花粉室中,只看到有花粉粒,而未發現花粉管,這也是原始的性狀之一。由此可見,種子蕨是介於蕨類植物跟裸子植物之間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植物類型,並成為許多現代裸子植物的起點。.

新!!: 蕨类植物和種子蕨門 · 查看更多 »

箭叶水龙骨

箭叶水龙骨(学名:Goniophlebium mengtzeense),又名拟水龙骨,为水龙骨科水龙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箭叶水龙骨 · 查看更多 »

節胸屬

胸屬(學名:Arthropleura),又稱節胸蜈蚣屬,是史前的倍足綱動物,即現今蜈蚣及馬陸的遠古親屬。虽然名叫節胸蜈蚣,但是實際上比起蜈蚣節胸屬與馬陸的親緣關係較近。節胸屬成員的體型範圍在之間,寬度則可達。,生存於3億4000萬至2億8000萬年前的石炭紀晚期,分佈在北美洲及蘇格蘭。牠們已知陸地上最大型的無脊椎動物,相信只有少數的天敵。.

新!!: 蕨类植物和節胸屬 · 查看更多 »

精子器

精子器是一個單倍體組織或器官,產生並容納雄性的配子(精子),出現於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等低等植物的配子體階段。許多的藻類和部份真菌(如子囊菌門)在其繁殖階段也會有精子器。 精子器一般是由無生育力的細胞和產生精子的組織所組成的。無生育力的細胞可能會形成核心支撐的結構,或包圍住產生精子的組織做為保護的外筴。產生精子的細胞可以經由减数分裂產生精子。在苔蘚植物裡,精子器是長在雄生殖托(類似莖部的結構)之上的,不過在角苔中則是在其內部封閉腔。 在許多的裸子植物和所有被子植物裡,雄配子體會縮成花粉,而其精子器則縮成花粉粒中的單一個生殖細胞。在授粉時,此一生殖細胞會分裂並產生兩個精子核。 精子器雌性相對的器官為頸卵器。 J J J he:מורפולוגיה של הצמח - מונחים#איברים בצמחים פרימיטיביים.

新!!: 蕨类植物和精子器 · 查看更多 »

粵鐵線蕨

粵鐵線蕨(學名Adiantum lianxianense)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蕨類。它們在亞熱帶或熱帶的潮濕低地森林生長,但因失去棲息地而滅絕。.

新!!: 蕨类植物和粵鐵線蕨 · 查看更多 »

粗柄双盖蕨

粗柄双盖蕨(学名:Diplazium asperum),又名糙柄双盖蕨,为蹄盖蕨科双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粗柄双盖蕨 · 查看更多 »

索哥羅鳩

索哥羅鳩(學名:Zenaida graysoni),又名索岛哀鸽,鳩鴿科动物的一種,是其位于太平洋的原產地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中索哥罗岛(Socorro Island)上的特有種,在海拔500米以上的森林地區最為普遍,但已經於1972年在岛上滅絕。目前全世界現存的個體不超过200只,而人工馴養的纯种個體据估計少於100隻。當地正設計再引回計畫,以使索哥羅鳩重现岛上。 索哥羅鳩的近缘种是哀鸽(Zenaida macroura)和斑颊哀鸽(Zenaida auriculata),因此索哥羅鳩曾被认为是哀鸽的一个亚种。索哥羅鳩的种加词graysoni是为了纪念塞奈达·莱提西娅·朱莉·波拿巴和美国鸟类学家、艺术家安德鲁·杰克逊·格雷森。.

新!!: 蕨类植物和索哥羅鳩 · 查看更多 »

維奇苗圃

維奇苗圃(Veitch Nurseries)是19世纪欧洲最大的家族经营苗圃。1808年早些时候,约翰·维奇创建了维奇苗圃。短短的几十年间维奇苗圃迅速发展壮大,最终被分拆为两个独立的公司,分别位于切尔西和埃克塞特,这两者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运作。维多利亚时代的众多植物采集者都就职于维奇家族,包括托马斯·洛布和威廉·洛布。 威廉·杰克逊·胡克对“Verticordia nitens”的描述中提到,维奇苗圃可为该描述提供一份标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维奇苗圃就已引入栽培了1281种从前未知或新培育出的品种。其中包括498种温室植物,232种兰花,153种落叶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122种草本植物,118种蕨类植物,72种常绿植物攀缘植物,49种针叶树,及37种球茎植物。接下来的几年,植物种类的数量不断增加。维奇苗圃主要因其栽培的兰花而著名,但同时也因几种著名的猪笼草而出名,如马来王猪笼草()和诺斯猪笼草()。其中的维奇猪笼草()即得名于维奇世家。 切尔西公司的业务终止于1914年,埃克塞特公司由彼得·维奇和她女儿米尔德里德·维奇继续经营。1969年她把维奇苗圃卖给了圣·布里奇特苗圃。其作为一个独立公司继续经营了20年,但现已成为圣·布里奇特苗圃下的一个不再运作的子公司。.

新!!: 蕨类植物和維奇苗圃 · 查看更多 »

線粒體

--(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篮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多或少都拥有线粒体,但它们各自拥有的线粒体在大小、数量及外观等方面上都有所不同。这种细胞器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因其基因组大小有限,所以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化学能量,所以有“細胞的發電站”(the powerhouse of the cell)之称。除了为细胞供能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英文中的“线粒体”(mitochondrion,复数形式为“mitochondria”)一词是由希腊语中的“线”(“μίτος”或“mitos”)和“颗粒”(“χονδρίον”或“chondrion”)组合而成的。在“线粒体”这一名称出现前后,“粒体”“球状体”等众多名字曾先后或同时被使用。这些现在已不再继续使用的名称包括:blepharoblast、condriokont、chondriomite、chondrioplast、chondriosome、chondrioshere、filum、fuchsinophilic granule、interstitial body、körner、fädenkörner、mitogel、parabasal body、plasmasome、plastochondria、plastome、sphereoplast和vermicle等(按首字母在英文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其中“chondriosome”(可译为“颗粒体”)直至1982年仍见诸欧洲各国的科学文献。.

新!!: 蕨类植物和線粒體 · 查看更多 »

约翰·吉尔伯特·贝克

约翰·吉尔伯特·贝克(John Gilbert Baker)是英国植物学家。 贝克出生于北约克郡基斯堡,从1866年至1899年在皇家植物园的标本馆工作,从1890年开始成为正式馆员,他曾为石蒜科、凤梨科、鸢尾科、百合科等植物以及蕨类植物写过许多单行本手册。.

新!!: 蕨类植物和约翰·吉尔伯特·贝克 · 查看更多 »

线粒体分裂

线粒体分裂是线粒体增殖的过程,在真核细胞内持续进行并受到高度调控。线粒体它使得细胞内不同区域的线粒体明确分工,并分裂在线粒体分布方面有重要作用(对细胞分裂后保证线粒体传递到子细胞中尤为关键)。为了保证在细胞发生分裂后每个子细胞都能继承母细胞的线粒体,母细胞中的线粒体在一个细胞周期需要至少复制一次。即使是在不再分裂的细胞内,线粒体为了填补已老化的线粒体造成的空缺也需要进行分裂。的线粒体以与细菌的无丝分裂类似的方式进行增殖,可细分为三种模式:.

新!!: 蕨类植物和线粒体分裂 · 查看更多 »

纖角龍屬

纖角龍屬(属名:Leptoceratops)又譯隱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纖細角的面孔”,是種原始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6680萬到655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新!!: 蕨类植物和纖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维管束

维管束是指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状排列形成的结构。维管束多存在于茎(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幼体)、叶(叶中的维管束又称为叶脉)等器官中。维管束相互连接构成维管系统主要作用是为植物体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等,也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新!!: 蕨类植物和维管束 · 查看更多 »

维管植物

维管植物(或作--)是指具有维管组织的植物,這些組織中可將液體作快速的流動,在體內运输水分和养分,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新!!: 蕨类植物和维管植物 · 查看更多 »

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

绵阳三江湖湿地公园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湿地公园,位于中国四川省绵阳市主城区内,规划总面积9.21平方公里,于2016年开始建设,预计2021年全面建成。湿地公园以河流沙洲景观和鸟类栖息地为主,同时也重点突显西蜀的历史文化风采。.

新!!: 蕨类植物和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 · 查看更多 »

细叶姬蕨

细叶姬蕨(学名:Hypolepis tenuifolia)为碗蕨科姬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细叶姬蕨 · 查看更多 »

细叶狗脊蕨

细叶狗脊蕨(学名:Woodwardia kempii)为乌毛蕨科狗脊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细叶狗脊蕨 · 查看更多 »

细叶鳞始蕨

细叶鳞始蕨(学名:Lindsaea kawabatae)为陵齿蕨科陵齿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细叶鳞始蕨 · 查看更多 »

细叶达边蕨

细叶达边蕨(学名:Tapeinidium gracile)为陵齿蕨科达边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细叶达边蕨 · 查看更多 »

细叶铁角蕨

细叶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pulcherrimum)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细叶铁角蕨 · 查看更多 »

细叶蕗蕨

细叶蕗蕨(学名:Hymenophyllum polyanthos)为膜蕨科膜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细叶蕗蕨 · 查看更多 »

网眼瓦韦

网眼瓦韦(学名:Lepisorus clathratus)为水龙骨科瓦韦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网眼瓦韦 · 查看更多 »

网脉双盖蕨

网脉双盖蕨(学名:Diplazium formosanum)为蹄盖蕨科双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网脉双盖蕨 · 查看更多 »

网脉耳蕨

网脉耳蕨(学名:Polystichum fraxinellum),又名柳叶蕨,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网脉耳蕨 · 查看更多 »

羽叶鳞盖蕨

羽叶鳞盖蕨(学名:Microlepia intramarginalis)为碗蕨科鳞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羽叶鳞盖蕨 · 查看更多 »

真叶植物

真叶植物(Euphyllophytina)是一个未分级的植物类群,是维管植物的子类群,石松门的姊妹类群。真叶植物包括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两大类,以及一些灭绝的化石类群。根据多项分子生物学证据,现存的维管植物都可以归为石松、蕨类、种子植物这三个单系群Pryer, K. M., E. Schuettpelz, et al.

新!!: 蕨类植物和真叶植物 · 查看更多 »

真穗猪笼草

真穗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eustachy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存在于海拔1600米处。其种加词“eustachya”来源于希腊语,“eu”意为“真实的”,“stachys”意为“穗”,指其总状花序结构。Clarke, C.M. 2001.

新!!: 蕨类植物和真穗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真蕨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中的的一个亚门。分为3个纲。 *.

新!!: 蕨类植物和真蕨 · 查看更多 »

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位於臺灣宜蘭縣蘇澳鎮,是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設立的自然保留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海岸林和特殊地景。本區位於東澳溪口和南澳溪口之間,是一座向東突出於太平洋的狹長海岬。範圍北起蘇花公路舊烏石鼻隧道,南至南澳三角洲平原東北端的浪速,西界為臨海最高稜線,最高點為大南澳嶺(702公尺),由此向東至太平洋之陸地即為本區範圍。地形由海平面急劇上升至200公尺,鼻頭處最高點距海面亦有170公尺,多屬東向之陡坡。自然保留區內有舊蘇花公路貫穿,邊界稜線上建有棧道供人行走至大南澳嶺。 根據2009年調查結果,本區維管束植物計有110科276屬389種,包括蕨類植物20科49種,裸子植物1科1種,雙子葉植物79科290種,單子葉植物10科49種。哺乳類野生動物共計7目13科18種,鳥類9目24科43種,爬蟲類1目8科15種,兩棲類1目4科12種。另在2005年調查記錄有蝶類8科111種。.

新!!: 蕨类植物和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 查看更多 »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约北纬10度、南纬10度之间热带地区的生物群系,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墨西哥和众多太平洋島嶼。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对各种生物群落的分类,热带雨林,或熱帶濕潤闊葉林(Tropical moist broadleaf forest),亦可被归类为赤道低地常綠雨林(lowland equatorial evergreen rainforest),因此热带雨林又称赤道雨林。 热带雨林地區長年氣候炎熱,雨水充足,正常年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至2,000毫米,全年每月平均气温超过26℃,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地球上过半数动物、植物物种的栖息居所。由于现时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 虽然热带雨林树木茂密且品種繁雜,形成了庞大的层状结构,但实际上由于阳光难以穿透层状结构而到达地面,所以底層灌木叢并不多,这也为人类及动物徒步穿越树林提供了便利。由于热带雨林提供了植物优异的生长条件,阳光的照射将使地表很快地被密集而糾纏的藤蔓、灌木丛、树苗占据,从而形成了叢林。.

新!!: 蕨类植物和热带雨林 · 查看更多 »

爪哇厚壁蕨

哇厚壁蕨(学名:Hymenophyllum blandum)为膜蕨科膜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爪哇厚壁蕨 · 查看更多 »

爪哇蕗蕨

哇蕗蕨(学名:Hymenophyllum javanicum)为膜蕨科膜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爪哇蕗蕨 · 查看更多 »

疏叶双盖蕨

疏叶双盖蕨(学名:Diplazium laxifrons)为蹄盖蕨科双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疏叶双盖蕨 · 查看更多 »

疏叶鳞毛蕨

疏叶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tenuicula)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疏叶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疏网实蕨

疏网实蕨(学名:Bolbitis ×laxireticulata),又名网脉刺蕨,为萝蔓藤蕨科刺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疏网实蕨 · 查看更多 »

疏毛荷毛蕨

疏毛荷毛蕨(学名:Calymmodon gracillimus)为禾叶蕨科荷包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疏毛荷毛蕨 · 查看更多 »

疏毛水龙骨

疏毛水龙骨(学名:Polypodium transpianense)为水龙骨科水龙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疏毛水龙骨 · 查看更多 »

疑惑猪笼草

疑惑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dubi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海拔分布范围为1600米至2700米。其种加词“dubia”来源于拉丁文,意为“疑惑的,困惑的”。 疑惑猪笼草的特点在于其笼盖与笼口的夹角几乎都会超过180°,与其他之间存在着密切近缘关系一样,其也会产生黏稠度极高的消化液。.

新!!: 蕨类植物和疑惑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瑶山瓦韦

山瓦韦(学名:Lepisorus kuchenensis)为水龙骨科瓦韦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瑶山瓦韦 · 查看更多 »

瓦蒂薩屬

蒂薩屬是生存於泥盆紀中期的一種古代植物,屬於枝蕨綱,和現今的蕨類為近親。最近在斯科哈里郡發現的泥盆紀中期化石統一了「瓦蒂薩屬」的樹冠,其中樹根和樹幹的部份早在1870年便於吉爾博市的化石樹叢中被發現,但植物完整的樣子仍然不明。這些化石被稱之為現知最早的樹,可長至8公尺或更高的高度,和樹蕨相似。.

新!!: 蕨类植物和瓦蒂薩屬 · 查看更多 »

瓦氏鳞毛蕨

氏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wallichiana)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瓦氏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瓯窑

瓯窑,指浙江省温州市一带的古瓷窑,有200多处窑址,广泛分布于温州市区和永嘉、乐清、瑞安、文成、泰顺等县市,多数集中在瓯江流域。上述瓷窑所产的瓷器亦称瓯窑,历史悠久,以青瓷为主,有胎白、淡釉的特点,装饰多用褐彩。.

新!!: 蕨类植物和瓯窑 · 查看更多 »

瓶尔小草

尔小草(学名:Ophioglossum vulgatum),为瓶尔小草科瓶尔小草属下的一个植物种。根肥厚肉質,莖短而直立,葉片單葉全緣肉質,有時葉片上同時著生孢子囊枝,地生型的蕨類,可見於台灣低海拔地區,有時公園中空曠的草地上也可見到。整個葉片湯匙狀一片片挺出地面,因此又俗稱為一葉草,是一種治瘡的中藥材,在公園或學校綠油油的草地上偶見有人彎腰採草藥,他們多半就是在尋覓瓶爾小草。.

新!!: 蕨类植物和瓶尔小草 · 查看更多 »

瓶尔小草属

尔小草属(学名:Ophioglossum)是一种陆生小型植物。它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 其直立,根壮茎短,有1-2片营养叶。有柄,通常为单叶,全缘,为披针形或卵形,叶脉网状,网眼内没有内藏小脉,而中脉并不明显。孢子囊穗从营养叶的基部生出,有长柄。本属有28种,变异性较大。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中国目前分布有6种,可做药用。 瓶尔小草属是已知生物中染色体最多的,有高达1,260条染色体。.

新!!: 蕨类植物和瓶尔小草属 · 查看更多 »

瓶爾小草科

瓶爾小草科(学名:Ophiogiossaceae)是一種蕨類。有著由孢子囊形成的短壽型孢子,誕生於和葉片分開的葉柄上;以及肥大的根。許多物種一年只會長成一片蕨葉。而有少數的物種只有能生育的穗,而非一般所謂的葉片。瓶爾小草目的配子體是在地底下的。其孢子不會在陽光之下生長,且配子體可以在不形成孢子體的狀態下存活兩個世紀之久。莖短直立狀、肉質;葉片通常亦為肉質狀,幼葉不卷旋,孢子囊枝以一定的角度著生於營養葉上。絕大多數為地生型,少數著生於樹幹,或為濕地植物。分布世界各地,但不常見,全世界僅有3屬80種。 * Category:植物科名.

新!!: 蕨类植物和瓶爾小草科 · 查看更多 »

瓶爾小草目

小草目是蕨類植物的一個小類群。傳統上,它們被歸於蕨類植物門內,原本是做成一個科,但後來則被當做一個目。在某些分類法裡,此一類群被置於一單獨的門-瓶爾小草門裡。但現今的基因系統研究已顯示,瓶爾小草目和松葉蕨目最為相關,且由 Smith et al.

新!!: 蕨类植物和瓶爾小草目 · 查看更多 »

生物之最

生物之最紀錄了在世界領域上一些方面最頂尖的生物,這裡列舉了一些生物之最。.

新!!: 蕨类植物和生物之最 · 查看更多 »

生物分类学

生物分類學(biotaxonomy)通常直接稱分類学(taxonomy;taxonomie;taxonomía),是一門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以及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要將生物分類,首先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定義,但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準確定義,以病毒來說,雖然可在其他生物體內寄生並複製,但在生物體外卻沒有一般生物的特徵如製造或攝取營養,生殖等現象。又如引起瘋牛病的朊粒(prion)可以造成感染卻無DNA成分,一直以來,DNA被視為生命遺傳物質,經由與RNA的轉錄轉譯過程,形成蛋白質,再進一步形成組成細胞的各個部分,如細胞膜、胞器等,而細胞則是我們長久以來所認為組成生命體的最小單位。 这种分类应该反映不同生物体间的进化树关系。分类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群,而系统学试图寻找生物之间的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法是林奈氏分类系统(Linnaean),它包括一个属名和种加词。.

新!!: 蕨类植物和生物分类学 · 查看更多 »

生物分類總表

这个列表以上的分類爲基礎。.

新!!: 蕨类植物和生物分類總表 · 查看更多 »

生芽蹄盖蕨

生芽蹄盖蕨(学名:Athyrium strigillosum)为蹄盖蕨科蹄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生芽蹄盖蕨 · 查看更多 »

生殖器

生殖器官是指在复杂生物体上任何与有性繁殖及组成生殖系统有关的组织(严格意义上,不一定都属于器官)。 另外有相關的性器官一詞,廣義地說是指會帶來性快感的器官。生殖腺是指產生配子的器官。在人類身上是指睾丸與卵巢。 開花植物的性器官是花。 松柏門植物的性器官是松球,苔藓植物门、蕨類植物則以孢子囊為其性器官。.

新!!: 蕨类植物和生殖器 · 查看更多 »

田字草

字草(学名:Marsilea minuta)为苹科田字草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田字草 · 查看更多 »

甲龍屬

龍屬(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僵硬的蜥蜴」)是甲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新!!: 蕨类植物和甲龍屬 · 查看更多 »

無鼻角龍屬

無鼻角龍屬(學名:Arrhinoceratops)是角龍亞科下的一個屬,名字是古希臘文的「α-」、「ρινο-」、「κερατ-」及「ωψ」組合而來,意即「無鼻有角的面」。最初命名者認為這種動物沒有鼻角,但後來的研究發現了短鼻角。牠生活在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與準角龍相同時期,較牠的近親三角龍早幾百萬年。牠的化石是在加拿大被發現。.

新!!: 蕨类植物和無鼻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熟字訓

熟字訓(),是日語訓讀的一種,它並非像一般訓讀以每個漢字為單位,而是以每個「熟語」(由兩個或以上的漢字組成的詞彙)為單位使用的訓讀。大部份熟字訓的讀音不能分拆並對應個別漢字,必須把整個讀音與整個詞彙對應。例如山葵的日文「わさび」(wasabi),可寫成漢字「」,但「わさび」這個音與「山」和「葵」這兩個字根本不能對應;「」的訓讀是「やま」(yama),「」的訓讀是「あおい」(aoi),但「」卻要讀成「わさび」,這就是熟字訓。以下是一些熟字訓的例子:.

新!!: 蕨类植物和熟字訓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屬

特龍(屬名:Allosaurus)又稱異龙或躍龙,是獸腳亞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屬。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至早提通階,約1億5500萬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新!!: 蕨类植物和異特龍屬 · 查看更多 »

牛角龍屬

牛角龍屬(屬名:Torosauru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的北美洲,約6880萬到655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新!!: 蕨类植物和牛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独叶草科

叶草科只有1属1种,全部生长在中国的西部和北方,是中国的特有种。 独叶草为多年生草本,有细长的根状茎,茎的顶端长出1个叶和1条花茎;叶片心状,宽3.5—7厘米,五全裂,中间的三个裂片还有三浅裂,另两个裂片有二深裂,形状类似银杏叶。花茎高7一12厘米。花淡绿色,直径8毫米;果实为瘦果。因其根茎的茎节有一个叶迹,叶子的脉序近似于银杏和某些蕨类植物,所以和其他毛茛科的植物不同。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入毛茛科,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但有选择性地可以和星叶草科合并,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维持原来的分类。.

新!!: 蕨类植物和独叶草科 · 查看更多 »

狭叶瓶尔小草

狭叶瓶尔小草(学名:Ophioglossum thermale)是一种陆生小型植物,为中国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属于蕨类植物。.

新!!: 蕨类植物和狭叶瓶尔小草 · 查看更多 »

狭叶贯众蕨

狭叶贯众蕨(学名:Cyrtomium integripinnum)为鳞毛蕨科贯众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狭叶贯众蕨 · 查看更多 »

直角凤丫蕨

角凤丫蕨(学名:Coniogramme procera),又名高山凤了蕨,为铁线蕨科凤丫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直角凤丫蕨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K-T滅絕),又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簡稱K-Pg事件、K-Pg滅絕),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物种滅絕事件,約發生於6600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第三紀之間,並導致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消失,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這個事件因為造成大部份恐龍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聞名,但是綜觀地球歷史,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地球約90%的生物种类,才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生物集體滅絕事件。 由於國際地層委員會不再承認第三紀是正式的地質年代名稱,而由古近紀與新近紀取代,因此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又可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在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銥的黏土層,名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恐龍(不包含鳥類)的化石僅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下層,顯示牠們在這次滅絕事件發生時(或之前)迅速滅絕。有少部份恐龍化石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之上,但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因為侵蝕等作用,而被帶離原本的地點,並沉積在較年輕的沉積層。除了恐龍以外,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也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哺乳動物與鳥類則存活下來,並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 大部分的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等隕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發,與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時間相近,被認為最有可能與這次滅絕事件的主因。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將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中,遮闢了陽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對全球各地的生態系造成影響。但也有少數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的,而滅絕的原因是逐漸改變的海平面與氣候。.

新!!: 蕨类植物和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 查看更多 »

白靴兔

白靴兔(學名:Lepus americanus),又名雪鞋兔,是北美洲的一種野兔。由於牠們的後腳很大,故被命名為「白靴」。牠們的腳可以阻止牠們在行走時或跳躍時沉入雪中,而腳底下也有毛可以保溫。 白靴兔的毛在夏天時是銹褐色的,到了冬天時就會轉變為白色,是為一種偽裝。牠們的腹部全年是白色的。牠們的耳朵邊有黑色的絨毛,耳朵比其他野兔較短。 白靴兔夏天時會吃植物,如草、蕨類及葉子。到了冬天,牠們就會吃樹枝、樹皮及芽等,也會像北極兔般從陷阱中偷取肉來吃。牠們也會吃同類的屍體,與及在缺乏植物蛋白質等情況下吃大家鼠等齧齒目。牠們主要是夜間活動的,並且不會冬眠。 白靴兔每一年會生四胎,平均會生3-8隻幼兔。雄兔會互相競爭來與雌兔交配,雌兔會與多隻雄兔交配。 白靴兔有六個亞種:.

新!!: 蕨类植物和白靴兔 · 查看更多 »

白边瓦韦

白边瓦韦(学名:Lepisorus morrisonensis)为水龙骨科瓦韦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白边瓦韦 · 查看更多 »

百科详编

《百科详编》(Macropædia),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第三部分;另外两部分是《百科类目》(Propædia)和《百科细编》(Micropædia)。 2007版的百科详编(Macropædia)共17卷,699篇文章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每篇文章长度从2页到310页不等,平均为24页。所有文章几乎都有参考文献和署名贡献者,这些贡献者的名字在百科类目(Propædia)都按照首字母顺序予以列明。.

新!!: 蕨类植物和百科详编 · 查看更多 »

花莲蹄盖蕨

花莲蹄盖蕨(学名:Rhachidosorus pulcher),又名台湾轴果蕨,为蹄盖蕨科轴果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花莲蹄盖蕨 · 查看更多 »

芽胞耳蕨

芽胞耳蕨(学名:Polystichum stenophyllum)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芽胞耳蕨 · 查看更多 »

蚌殼蕨屬

蚌殼蕨屬(學名:Dicksonia)是一屬蕨類。它們與桫欏屬有親緣關係,但卻較為原始,最少可以追溯至侏羅紀及白堊紀。它們的化石紀錄有莖、葉子及孢子。 蚌殼蕨屬包含了20-25個物種,分佈在墨西哥至烏拉圭及智利、聖赫勒拿島、新西蘭、澳洲、印尼、新畿內亞及菲律賓。在新畿內亞的物種最為多樣化,共有5個物種。所有物種中最為容易種植的是軟樹蕨。 蚌殼蕨屬最初是由Charles Louis L'Héritier de Brutelle於1788年描述,其學名是為紀念植物學家詹姆斯·迪克森(James Dickson)。Dicksonia antarctica – the soft tree fern.

新!!: 蕨类植物和蚌殼蕨屬 · 查看更多 »

芒萁屬

芒萁屬(學名:Dicranopteris),是下的一屬,並屬於蕨類。芒萁屬下有10個種。.

新!!: 蕨类植物和芒萁屬 · 查看更多 »

銅藻

銅藻(學名:Sargassum horneri)又稱柱囊马尾藻、草茜、竹茜菜,是一種分布在日本、韓國及中國北方海域,常形成海藻林的常見溫帶馬尾藻,可在每年的冬末、春初大量繁殖,每天可以長約一公尺,最長可達十公尺。台灣北部海岸春天常有銅藻從溫帶海域漂來,堆積在岸邊和海灣,2013年因海水溫度較低,有較多銅藻能成功漂至台灣,使銅藻量較往年為多,各風景區皆發起淨灘活動將大量銅藻撈起焚毀,但如此大量的銅藻其實可作為堆肥或季節性食材,甚至發展成為生質酒精的原料。.

新!!: 蕨类植物和銅藻 · 查看更多 »

銀葉蕨

銀葉蕨()是一種生長於紐西蘭的蕨類植物。紐西蘭是蕨類植物的寶庫,許多蕨類植物甚至可以生長為樹木大小,銀葉蕨就是其中之一。銀葉蕨因其葉子為白色而成為毛利人的信仰對象,並且也是紐西蘭的象徵之一,是紐西蘭國徽的組成圖案。銀葉蕨高度可達10米以上,但通常匍匐生長。其葉子長度可達4米,而背面呈銀色,因而得名。.

新!!: 蕨类植物和銀葉蕨 · 查看更多 »

韩氏乌毛蕨

韩氏乌毛蕨(学名:Blechnum hancockii),又名韩氏罗曼蕨,为乌毛蕨科乌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韩氏乌毛蕨 · 查看更多 »

莱尼蕨

萊尼蕨(學名:Rhynia),又名雷尼蕨、賴尼蕨,是一屬已滅絕的原始陸生維管植物,是在約四億年前的泥盆紀地層中所發現的一種化石蕨類。科學家認為它們是原始的蕨類,只有莖,而沒有根與葉,高度大約30公分。而且它們的化石證據比起其他原始蕨類更為完整。 由於松葉蕨的外型和莱尼蕨很像,一度曾被以為兩者有親密的血緣關係,但後來經研究證實並非如此,松葉蕨簡單的外型其實是退化的結果。但松葉蕨在所有現生的蕨類中仍是屬於較原始的類群。松葉蕨主要分佈在低海拔天然林,喜好潮濕溫暖的環境。除了筆筒樹的樹幹上外,偶爾在水溝石縫中,甚至花盆等人工環境也可能出現。.

新!!: 蕨类植物和莱尼蕨 · 查看更多 »

莱顿植物园

莱顿植物园(Hortus botanicus Leiden)是荷兰最古老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园之一。该园位于荷兰南荷兰省莱顿城历史中心的西南角,学术楼和莱顿天文台之间。.

新!!: 蕨类植物和莱顿植物园 · 查看更多 »

莜蕨

莜蕨(学名:Oleandra wallichii)为莜蕨科莜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莜蕨 · 查看更多 »

過渡化石

過渡化石是既保留有其祖先、也保留有其演進出的後代的生命形態的生物化石。 尤其是當其演進出來的生物與其祖先完全不同時,過渡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就顯得更加重大。這種化石暗示著人類只是用自己所認定的生物劃分系統強行將一個完整的連續統給割裂開來了而已。因為化石本身的不完整性,通常無法判斷一具過渡化石與進化的分歧點有多接近。因此雖然過渡化石場被當做其祖先的模型來進行研究,但并不能假設它們就是後代們的直接祖先。 當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時,化石記錄本身亦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更勿論過渡化石。因此達爾文曾說過渡化石的缺乏是其理論最大的弱點,但同時他也認為這可以用地質記錄數據的缺乏來解釋。 實際上後來其反對者也用這“缺失的一環”來攻擊達爾文的學說。 然而在《物種起源》出版之後兩年就出土了始祖鳥的化石,而這一化石被認為是恐龍向鳥類演進的重要過渡化石。在隨後的幾百年中,又有更多的過渡化石被人類發現,現在其豐富程度已經足以證實脊椎動物的綱之間都是有關係的。.

新!!: 蕨类植物和過渡化石 · 查看更多 »

聖米格爾紅腹灰雀

聖米格爾紅腹灰雀(學名Pyrrhula murina)是聖米格爾島(São Miguel Island)一種瀕危的雀。.

新!!: 蕨类植物和聖米格爾紅腹灰雀 · 查看更多 »

鍬鱗龍屬

鍬鱗龍屬(屬名:Stagonolepis)是種已滅絕主龍類爬行動物,屬於堅蜥目,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鍬鱗龍的化石已在蘇格蘭與波蘭發現。 鍬鱗龍是種四足、草食性動物,身體覆蓋者厚重鱗甲。鍬鱗龍行動緩慢,牠們使用厚重骨板來抵抗同時代鑲嵌踝類主龍掠食動物的攻擊。鍬鱗龍身長3公尺,頭部長達25公分;與身體相比,鍬鱗龍的頭部非常小頭部少於身體長度的10%。牠們的嘴部前段沒有牙齒,嘴部後段有適合咀嚼的釘狀牙齒,但喙狀嘴的前端往上拱起,可讓鍬鱗龍拔起植物(類似現在的豬),包括木賊、蕨類植物、以及剛演化出現的蘇鐵。.

新!!: 蕨类植物和鍬鱗龍屬 · 查看更多 »

鐵線蕨

铁线蕨,學名Adiantum capillus-veneris。是蕨类植物,又名鐵絲草、少女的髮絲、鐵線草、水豬毛土。.

新!!: 蕨类植物和鐵線蕨 · 查看更多 »

鐵芒萁

鐵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英文:Old World forked fern,夏威夷語:uluhe ),又稱芒萁、芒萁骨、小裏白、小羊齒、山蕨、三叉齒朵、蜈蚣草、欽芒萁、芼仔、山旺芼仔、毛枝、毛萁、草芒、烏萁、雞毛蕨、狼萁、山芒、蘆萁,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蕨類。Russell, A. E., et al.

新!!: 蕨类植物和鐵芒萁 · 查看更多 »

非維管植物

非維管束植物(或作--)是對沒有維管束(木質部和韌皮部)的植物(包括綠藻)的總稱。雖然非維管束植物缺乏此類特殊的組織,但一部份的非維管束植物會有特化來在體內輸送水份的組織。 非維管束植物沒有根莖葉等器具,因為此類結構是由含有維管束來定義的。地錢的裂片可能看起來很像葉子,但因為它們沒有木質部或韌皮部,所以不是真正的葉子。同樣地,苔蘚和藻類也沒有此類組織。.

新!!: 蕨类植物和非維管植物 · 查看更多 »

顶芽狗脊

顶芽狗脊(学名:Woodwardia unigemmata),又称生芽狗脊蕨,为乌毛蕨科狗脊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顶芽狗脊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由1992年成立的「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改制而來,為政府試驗研究單位,主要以台灣特有種、珍貴及稀有生物為對象,進行物種分布、族群數量、生態史、棲地環境、復育方法及生態教育等調查研究工作。.

新!!: 蕨类植物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名開花植物或有花植物,生物學分類稱被--子植--物門,是有胚植物中為數最多且最為人所知的一種,是植物界最多樣化的種類,约有304000種。同時開花植物是現時地球上演化最先進及優勢的植物種類。開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合稱為種子植物。開花植物可以由一系列的衍徵將其與其他的種子植物相區隔開來。.

新!!: 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 · 查看更多 »

食肉牛龙属

食肉牛龙(屬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龍,屬於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是一類中型的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在南美洲發現很多恐龍的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José Fernando Bonaparte)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

新!!: 蕨类植物和食肉牛龙属 · 查看更多 »

裸蕨屬

裸蕨(學名:Psilophyton)是一屬已滅絕的陸生維管植物,是泥盆紀時期被發現的第一批化石植物之一,它們的構造比其他一些與其生存於相同年代的植物(如萊尼蕨)複雜得多,並被認為是蕨類植物演化成種子植物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新!!: 蕨类植物和裸蕨屬 · 查看更多 »

西加里曼丹省

西加里曼丹是印尼在婆羅洲島加里曼丹地區的四個省份之一。面積約146,807平方公里。居民中超過一半信仰為伊斯蘭教、23.94%為天主教、12.38%為基督新教,其餘信佛教,印度教和孔教。首府坤甸(Pontianak)剛好位於赤道線上,故该省又称为“赤道上的土地”。2000年人口約3,740,017,人口年增長率是1.5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人。.

新!!: 蕨类植物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馬來王豬籠草

来王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ajah),又名王侯豬籠草、拉賈豬籠草及豬王豬籠草,是婆罗洲马来西亚沙巴坦布幼昆山附近及基纳巴卢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Clarke, C. M. 1997.

新!!: 蕨类植物和馬來王豬籠草 · 查看更多 »

馬灣公園

灣公園(落成前稱為馬灣主題公園,英文:Ma Wan Park)是香港的一座主題公園,位於新界荃灣區馬灣南部及馬灣島中部,佔地約1,869,700平方呎。公園由新鴻基地產興建及營運,第一期的大自然公園已於2007年7月1日正式開幕,第一期的其餘部份於2009年5月啟用。當中大自然公園免費開放予公眾觀光,而挪亞方舟博覽館則是收費參觀。.

新!!: 蕨类植物和馬灣公園 · 查看更多 »

馬鞍山 (香港山峰)

鞍山(Ma On Shan)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橫跨沙田區及大埔區(西貢北)兩區,分隔沙田和西貢市。馬鞍山有兩個山峰,較高的俗稱馬頭頂或馬鞍頭,高702米,是新界東部最高的主體山峰,在新界大陸繼大帽山之後排行第二,而以全港計則排行第六,而副峰為牛押山或馬鞍尾,600多米高,兩峰之間形成一條很長的弧線,形如馬鞍,故被稱為馬鞍山。根據王崇熙《新安縣志》(卷四),亦提及馬鞍山名字源由:「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而馬鞍山西北面山腳下的市鎮亦得名馬鞍山。 馬鞍山東面的山坡陡直,山壁企立,所以又有企嶺的稱號。馬鞍山之東的山腳下就有一個名為企嶺下的村落(企嶺下老圍和企嶺下新圍),和一個名為企嶺下海的海灣。 馬鞍山昂平草原是香港少數的高山平原之一,約高400米,地形遼闊,可遠眺西貢市和西貢內海。草原屬馬鞍山郊野公園營地,提供燒烤爐、檯、櫈、污水穴和旱廁等設施供民眾使用,周邊有大片林木。而昂平草原上的大金鐘就高500米,在草原上如金字塔般拔地而起,只適宜有豐富經驗人士攀登。.

新!!: 蕨类植物和馬鞍山 (香港山峰) · 查看更多 »

香鳞毛蕨

香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fragrans)为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分布於日本、俄罗斯、朝鲜、欧洲、北美洲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生长於海拔7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於林下、峭壁。 香鳞毛蕨植株小巧雅致,略具香气,可入药。株高20-30厘米。香鳞毛蕨对真菌病、银屑病、皮肤瘙痒及过敏、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有一定的疗效。.

新!!: 蕨类植物和香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角龍屬

角龍屬(學名:Ceratops)意為「有角的面孔」,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1.44亿年前至6640万年前)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雖然對角龍的研究很少,但牠們在恐龍的分類歷史很重要,因為角龍是角龍下目及角龍科的模式屬。但是角龍的化石過少,因此很難被有效鑑定,而被認為是疑名。.

新!!: 蕨类植物和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觀葉植物

觀葉植物一般指葉形葉色美麗、可作觀賞的植物,原生於高溫多濕的熱帶雨林中,需光量較少。又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多屬多年生植物如,椒草類、竹芋類、蕨類植物等。木本植物有五米高以上的喬木樹及有如、鵝掌藤、等等的灌木。 * * *.

新!!: 蕨类植物和觀葉植物 · 查看更多 »

高山瓶尔小草

山瓶尔小草(学名:Ophioglossum austro-asiaticum),又名钝头瓶尔小草,为瓶尔小草科瓶尔小草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高山瓶尔小草 · 查看更多 »

鬼桫椤

桫椤(学名:Cyathea podophylla),又名黑桫椤,为桫椤科桫椤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鬼桫椤 · 查看更多 »

鱇𩷕白魚

鱇𩷕白魚(学名:Anabarilius grahami),俗名抗浪魚、洞魚、網魚、鱇浪白魚,為白魚屬其中一種。抗浪鱼为抚仙湖独有鱼种,大理南诏时就有文字记载,早在十八世纪,抗浪鱼的咸干制品就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由于鱼类喜欢逆流而上的特性在抗浪鱼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故而得名“抗浪鱼”。利用了抗浪鱼这一显著特性及其产卵期“来三去七”的特性,当地渔民发明了一种特有的捕鱼方法:车水捕鱼法。用水车把水抽向引水渠,抗浪鱼便自动游入渔民特制的鱼篓中。.

新!!: 蕨类植物和鱇𩷕白魚 · 查看更多 »

貝恩角龍屬

貝恩角龍屬(學名:Baino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亞洲。牠們是由Tereschenko及Alifanov於2003年所發表、命名。化石發現於蒙古南部。.

新!!: 蕨类植物和貝恩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鳞芽里白

鳞芽里白(学名:Diplopterygium laevissimum),又名光里白,为里白科里白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鳞芽里白 · 查看更多 »

鳞柄铁角蕨

鳞柄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gueinzianum),又名撕裂铁角蕨,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鳞柄铁角蕨 · 查看更多 »

鳞毛蕨科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是蕨类植物的一个科。 鳞毛蕨科包含3個亞科,26屬,估計2115種 (PPG_1_2016) Polybotryoideae 攀實蕨亞科 Elaphoglossoideae 舌蕨亞科 Dryopteridoideae 鱗毛蕨亞科 台灣產的鱗毛蕨科,屬名依據(PPG_1_2016),種名依據(Ralf, 2011) 1.

新!!: 蕨类植物和鳞毛蕨科 · 查看更多 »

鳳尾綠咬鵑

鳳尾綠咬鵑(學名:Pharomachrus mocinno),是咬鵑科中一種十分華麗的鳥類。其他咬鵑科的鳥都是在南美洲及東巴拿馬中出現,只有此種鳥出沒在南墨西哥到西巴拿馬等地。共有兩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P.

新!!: 蕨类植物和鳳尾綠咬鵑 · 查看更多 »

鳳凰木

鳳凰木(学名:Delonix regia)又名影樹、凤凰树、凤凰花、金鳳、火鳳凰、洋楹、紅花楹(广州)、火樹、紅火楹、火焰樹、森之炎等,为豆科凤凰木属的植物。 它以華麗的花朵與蕨類植物般的綠葉出色。它生長在世界上許多熱帶亞熱帶地方作為裝飾和遮蔽太陽的樹木。.

新!!: 蕨类植物和鳳凰木 · 查看更多 »

賴氏龍屬

賴氏龍屬(屬名:Lambeosaurus)又名蘭伯龍,意為「蘭伯的蜥蜴」,是鳥腳下目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採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頭冠而著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但只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賴氏龍是中等大小鳥臀目恐龍。在墨西哥發現的寬尾賴氏龍(L.

新!!: 蕨类植物和賴氏龍屬 · 查看更多 »

贞蕨

贞蕨(学名:Cornopteris decurrenti-alatum)为蹄盖蕨科贞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贞蕨 · 查看更多 »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The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是一座自然史博物馆,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占地1900平方米,2010年10月16日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收藏有200余万种标本,这些标本的制作年代跨越1910年代至现在。博物馆展厅包括考文四足动物标本馆、海洋无脊椎动物标本馆、化石标本馆、斯宾塞昆虫标本馆、鱼类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博物馆尤其注重收藏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育空地区、太平洋海岸特有物种的标本。博物馆最著名的陈列是一具雌性蓝鲸骨架,高达25米,以凌空悬吊方式展示。 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包括面向儿童、游客、贝蒂生物多样性中心相关实验室的故事会和科学讨论会、生物多样性公众报告会、播放电影纪录片。.

新!!: 蕨类植物和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鸟巢蕨

鳥巢蕨(学名:Asplenium nidus)又名巢蕨、山苏、山苏花、台湾山苏花、鳥巢芒,为鐵角蕨科鐵角蕨屬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鸟巢蕨 · 查看更多 »

鹿角蕨

鹿角蕨為水龍骨科鹿角蕨屬植物,主要產地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約有17種。它們生長於熱帶雨林,以樹表的腐爛有機物為營養,用硬而光滑的蕨葉把持在樹上。雖然它原產熱帶高溫的雨林中,但適應力很強。 它們的主要特徵; 葉分二型, 一是孢子葉(生育葉),大型,伸展於空氣中,分叉,狀似鹿角, 葉面被有茸毛。能生孢子,孢子囊群集生於葉端背面。二是營養葉(不育葉),葉片較小,呈圓、橢圓形或扇形, 種類不同而異, 密貼著生於附著物,重疊著生, 初生時為嫩綠色,後變為紙質的淺褐色,有貯存養料和水份的功能。 Category:水龍骨科 Category:附生植物.

新!!: 蕨类植物和鹿角蕨 · 查看更多 »

黄腹角雉

腹角雉(學名Tragopan caboti),别名角鸡、吐绶鸟,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鸟,主要分布于浙江,在福建、广东、湖南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类植物的果实。目前,中国唯一的黄腹角雉保护地为乌岩岭。.

新!!: 蕨类植物和黄腹角雉 · 查看更多 »

软骨耳蕨

软骨耳蕨(学名:Polystichum nepalense)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软骨耳蕨 · 查看更多 »

边缘鳞盖蕨

边缘鳞盖蕨(学名:Microlepia marginata)为碗蕨科鳞盖蕨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至云南东南部。生长在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溪边。.

新!!: 蕨类植物和边缘鳞盖蕨 · 查看更多 »

连接埃德蒙顿龙

连接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 annectens),为埃德蒙顿龙属的一种,属于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中的栉龙亚科(Saurolophinae),生活在白垩纪最末期的北美洲。它的遗骸被发现于海尔河组与兰斯组。这些组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马斯垂可阶晚期,距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还有300万年(距今6,800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连接埃德蒙顿龙目前已发现了数个标本,包括至少20个部分到完整的头颅骨,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南达科他州和怀俄明州,还有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它是一种巨大的动物,大约12米(39英尺)长,还有非常长而矮的头骨。连接埃德蒙顿龙有很漫长的分类历史,先后分类为鸭龙属、大鸭龙属、破碎龙属、双芽龙属、强龙属、糙齿龙属。.

新!!: 蕨类植物和连接埃德蒙顿龙 · 查看更多 »

迪亞曼蒂納龍屬

迪亞曼蒂納龍屬(學名:Diamantinasaurus)是一屬衍化的泰坦巨龍類恐龍,化石是在澳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發現的。目前只有發現部份顱後骨骼。.

新!!: 蕨类植物和迪亞曼蒂納龍屬 · 查看更多 »

霍尔登猪笼草

霍尔登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oldenii)是柬埔寨西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600米至800米的地区。原仅在豆蔻山脉的两座山上发现其分布,2011年10月又在其模式产地附近数公里处发现了新的分布地。霍尔登猪笼草的原生地分旱季和雨季,因此其具有了适应这样环境的块根。其花序的花梗带两朵花。霍尔登猪笼草似乎与其他中南半岛所产的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其种加词“holdenii”来源于杰里米·霍尔登。他是第一个记录并将霍尔登猪笼草确定为一个可能的新物种的人,同时他还是摄影师和生物学家。菩萨省人将霍尔登猪笼草称为“ampong sramoch”,在高棉语中意为“蚂蚁腐管”,有时也称为“ampong kralaom”,意为“昆虫腐管”。根据生活在原生地附近的村民提供的材料,霍尔登猪笼草的叶片和根对发热和疼痛有疗效。.

新!!: 蕨类植物和霍尔登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錨紋蛾科

錨紋蛾科(Callidulidae)是鱗翅目下的一個科,也是錨紋蛾總科(Calliduloidea)下唯一的科,下含8屬。其下的蛾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到澳大利亞及馬達加斯加的熱帶地區。 其下主要是日間飛行的錨紋蛾亞科可以很容易地從其極似蝴蝶的休息姿勢(翅膀收攏於背部)看出。 關於下大多數物種的資料都不甚明晰, Griveaudiinae和錨紋蛾亞科的卵都比較扁平,錨紋蛾亞科的幼蟲為綠色,有黑色頭部,僅發現於蕨類植物上。 纓尺蛾亞科的幼蟲則生活在地底。.

新!!: 蕨类植物和錨紋蛾科 · 查看更多 »

阴地蕨

大阴地蕨(学名:Botrychium ternatum),又名阴地蕨、大羽阴地蕨,为瓶尔小草科阴地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阴地蕨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查尔斯·史密斯

阿尔伯特·查尔斯·史密斯(Albert Charles Smith,),是美国植物学家,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美国植物分类学会理事长,196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史密斯是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专家,一直在美国和斐济工作。.

新!!: 蕨类植物和阿尔伯特·查尔斯·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蕨类植物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蘋科

蘋科(学名:Marsileaceae),又稱田字草科,為蕨類植物中一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或浮葉植物,高從5公分到15公分以上都有。該植物最大特色是莖呈現綿延,沿地生長,葉子多呈現十字對生。孢子密生於葉子柄基。一般來說,該種植物都生長在溼地、水田或人造水溝。.

新!!: 蕨类植物和蘋科 · 查看更多 »

赛芒萁

赛芒萁(学名:Dicranopteris subpectinata)为里白科芒萁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赛芒萁 · 查看更多 »

薄叶拟茀蕨

薄叶拟茀蕨(学名:Phymatosorum membranifolium),又名薄叶陷囊蕨,为水龙骨科拟茀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薄叶拟茀蕨 · 查看更多 »

问荆

问荆(学名:Equisetum arvense),又名杉菜,为木贼科木贼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问荆 · 查看更多 »

针叶耳蕨

针叶耳蕨(学名:Polystichum acanthophyllum)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分佈在喜瑪拉雅山東部及鄰近地區,台灣產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較為稀有。.

新!!: 蕨类植物和针叶耳蕨 · 查看更多 »

蒙大拿角龍屬

蒙大拿角龍屬(屬名:Montanoceratops)是種小型角龍下目恐龍。蒙大拿角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早馬斯垂克階。如同名稱所顯示,牠們的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

新!!: 蕨类植物和蒙大拿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肢节蕨

肢节蕨(学名:Arthromeris pinnata)为水龙骨科肢节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肢节蕨 · 查看更多 »

邕宁区

邕宁区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首府南宁市东南部。现辖蒲庙镇、新江镇、百济镇、那楼镇、中和乡5个乡镇,9个社区、65个行政村、402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2016年末辖区人口36.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79万人,乡村人口21.25万人,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4%。辖区耕地面积约为4.56万公顷,其中水田约为1.38万公顷,旱地约为2.03万公顷,森林面积4.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4.5%。.

新!!: 蕨类植物和邕宁区 · 查看更多 »

银杏叶铁角蕨

银杏叶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ruta-muraria),又名卵叶铁角蕨,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银杏叶铁角蕨 · 查看更多 »

锐头瓶尔小草

锐头瓶尔小草(学名:Ophioglossum petiolatum)为瓶尔小草科瓶尔小草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锐头瓶尔小草 · 查看更多 »

锐头舌蕨

锐头舌蕨(学名:Elaphoglossum callifolium)为萝蔓藤蕨科舌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锐头舌蕨 · 查看更多 »

蔺木贼

蔺木贼(学名:Equisetum scirpoides)为木贼科木贼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蔺木贼 · 查看更多 »

重返二叠纪

《重返二叠纪》(Return to the Permian),是一部古生物4D电影,片长17分钟,2011年12月上映。影片根据确切的科学发现,复原了十余种古动物角色,并在复原十余种植物基础上重建了古生态环境,反映了2.7亿年前古两栖动物的繁盛景象。 2.7亿年前的二叠纪,地球正从一次漫长的冰期中苏醒过来。此时,翼龙和鸟类还没有出现,爬行动物还在襁褓之中,两栖动物统治着即将形成的泛大陆。身长9米的锯齿螈、灵动的笠头螈、美丽的帆螈、邪恶的长脸螈,还有凶恶的旋齿鲨、巨型蜻蜓、杯鼻龙,在这里生生不息。.

新!!: 蕨类植物和重返二叠纪 · 查看更多 »

釣魚臺列嶼

釣魚台列嶼是位於東海南部、台灣與八重山群島以北、沖繩海槽南端西北方向的一组岛屿,由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及岩礁構成,總陸地面積約6.1636-7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釣魚臺之面積約3.82-4.38平方公里(潮差變化),高363公尺。各島泥土不厚、風浪較大,僅釣魚臺上有淡水溪流。19世紀末期至太平洋戰爭期間曾有人定居,惟現今各島均為無人島。 目前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與日本国皆聲稱釣魚台列嶼為其領土。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釣魚台列嶼依地理、歷史和法理均為台灣附屬島嶼;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划属琉球群島;琉球語則稱為「魚國久場島」();该组島嶼的主權归属现在处于争议状态。.

新!!: 蕨类植物和釣魚臺列嶼 · 查看更多 »

自然環境保全地域

日本的自然環境保全地域是基於自然環境保全法,針對需要特別保護的自然環境而指定的區域。此外,也有基於同一法律所指定的原生自然環境保全地域(環境大臣指定)和都道府縣自然環境保全地域(都道府縣的知事指定)。.

新!!: 蕨类植物和自然環境保全地域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Taichung Municipal Taichung First Senior High School, TCFSH),簡稱臺中一中、中一中、一中,是一所位於臺灣臺中市的高級中等學校。該校成立於1915年,是日治時期第一間臺灣人可就讀的中學,係由中部仕紳向臺灣總督府爭取辦學,以捐獻的方式爭取台灣子弟就讀中學的權力;後於日台共學期間,因日籍校長爭取下,守住「第一」的名號,成為當時唯一一間以臺灣人為主的「第一中學」。是臺灣著名的高中,在臺灣教育史上有重要意義,為臺灣人於日治時期爭取教育權的象徵。 學校旁有以其命名的一中街,因交通便利、補習班聚集的因素,聚集大量學生,而與週邊街道組成一中商圈的大型學生商圈。.

新!!: 蕨类植物和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花卉試驗中心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花卉試驗中心座落於陽明山區,位於中國文化大學旁,有「台北後花園」之稱,隸屬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主園區佔地廣闊,因為鄰近陽明山國家公園,所以會常態配合陽明山花季,是許多對新郎新娘拍攝婚紗照的場所,更是家人、親子休閒活動賞花的好去處,非常適合親子同遊。.

新!!: 蕨类植物和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花卉試驗中心 · 查看更多 »

臺灣植物誌

《臺灣植物誌》,參考此一鏈結,是為《臺灣植物誌》第二版最早出版的第3卷之中文書名頁,編輯採用"誌"字,但通文在編輯書名遵循此字,通用用法則採方志的"志"字。共有二版,皆以英文撰寫。第一版於1975年至1979年間陸續出版六卷,第二版則於1993年-2002年陸續出版,亦共六卷。內容為台灣維管束植物之記錄,且是「對臺灣維管束植物記述最詳盡的著作」,此為查詢系統本書之前言。。 《植物誌》可「為國內外從事自然資源經營管理、農林產業、教育及學術研究等眾多人士所必備之書籍」。.

新!!: 蕨类植物和臺灣植物誌 · 查看更多 »

金丝燕属

金丝燕属(学名Aerodramu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雨燕目雨燕科中的一个属。.

新!!: 蕨类植物和金丝燕属 · 查看更多 »

金狗毛蕨

金狗毛蕨(学名:Cibotium barometz)又名金毛狗脊或金毛狗,是一種蕨类植物,为蚌壳蕨科金毛狗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金狗毛蕨 · 查看更多 »

歐洲蕨(bracken fern学名:Pteridium aquilinum var.),是碗蕨科蕨属下的一种蕨类植物,並非俗称蕨菜或拳头菜、龍頭菜。 其含有致癌性。 然經過台灣行政院農委會證實,其並非民間所食用之"過貓"。 過溝菜蕨(或稱"過貓")為蹄蓋蕨科,與網路所傳含致癌物質的拳蕨(碗蕨科)為不同植物。過溝菜蕨並無致癌成分。 過溝菜蕨為蹄蓋蕨科,學名: 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w.,與拳蕨(碗蕨科)學名: 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

新!!: 蕨类植物和蕨 · 查看更多 »

蕨叶草

蕨叶草(学名:Pteridophyllum racemosum),又名蕨叶罂粟,是日本特有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分布於本州中部和东北部的高山针叶林中或林边。.

新!!: 蕨类植物和蕨叶草 · 查看更多 »

蕨菜

蕨菜,是可食用蕨類植物嫩卷芽的通稱。蕨菜在臺灣俗稱蕨貓,常以台語轉寫為「過貓」。 常見的蕨菜包括歐洲蕨及其變種(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sub sp.

新!!: 蕨类植物和蕨菜 · 查看更多 »

長鱗龍屬

長鱗龍屬(學名:Longisquama)是種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生活於2億3000萬年到2億2500前的早三疊紀,在現今的吉爾吉斯斯坦地區。牠的化石是一個保存狀態差、不完整的化石,位在編號PIN 2548/4及PIN 2584/5的兩塊石板,還有5個標本(編號PIN 2584/7~9)具有可能是外皮的附著物。這些標本都存放在莫斯科的俄羅斯科學院內。 長鱗龍在不同的學者之間有不同的解釋,且是鳥類起源爭論的中心。對於一些學者來說,長鱗龍是冷血、可滑翔的原始鳥類(Proavis),並証明鳥類不是恐龍的後代。其他學者則認為牠只是躺在蕨類植物的蜥蜴。 長鱗龍的屬名意思是「長的鱗片」,意指正模標本有彷彿從背部皮膚上生長的長結構;種名則意指牠們的小體型。.

新!!: 蕨类植物和長鱗龍屬 · 查看更多 »

长苞双盖蕨

长苞双盖蕨(学名:Diplazium squamigerum),又名鳞柄双盖蕨,为蹄盖蕨科双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长苞双盖蕨 · 查看更多 »

蕉坑自然教育徑

蕉坑自然教育徑位於香港西貢對面海蕉坑(西貢蕉坑特別地區)內,起點就是香港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鄰近白沙灣,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所管轄。 此教育徑全長約0.6公里,遊人約需半小時便可走畢全程。在此教育徑上,除了可以瞭解到有趣的生物(如蕨類植物、共生植物、野漆樹、鴨腳木)外,還可見到地理學上及地質學上具有價值的地方。例如:林地成層、生物風化等等。.

新!!: 蕨类植物和蕉坑自然教育徑 · 查看更多 »

配子體

配子體(英文:gametophyte)為行世代交替的植物及藻類中,處於單倍體的多細胞階段。配子體會進行有絲分裂產生配子(可能是雄配子、雌配子或兩者皆產生,依種類不同)。配子結合後產生合子 (zygote),合子會行有絲分裂長成雙倍體多細胞的孢子體個體。孢子體成熟後,會經由減數分裂產生單倍體的孢子,孢子再度行有絲分裂生長形成配子體個體,完成世代交替的循環。 在苔蘚植物(地錢門、角苔門及苔蘚植物門)中,配子體為較明顯可辨認的階段,由孢子萌發後,經由原絲體的階段生長而來(角苔的配子體發育過程中未經過原絲體的階段);苔蘚的孢子體必須依附於配子體上以獲取養分。苔蘚植物配子體上生產配子的器官稱為配子囊 (gametangium)。 在蕨類植物中,配子體為行自由生活的個體,稱之為原葉體 (prothallus)。原葉體上具有藏精器及藏卵器,分別產生精細胞及卵細胞。大部分的蕨類的配子體是由單一一種孢子(同形孢子)發育而來的,因此可同時產生精細胞及卵細胞,但部分水生蕨類具有兩種不同大小的孢子(異形孢子):大孢子萌發發育為產生卵細胞的雌配子體,小孢子發育為產生精細胞的雄配子體。 在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配子體為微小、依附於孢子體上生存的寄生性個體。雌配子體又稱大配子體 (megagametophyte)在被子植物中即為胚囊;雄配子體又稱小配子體 (microgametophyte),即為花粉管。 某些多細胞的綠藻、紅藻或褐藻(例如石蓴)中,配子體與孢子體的形態相同,但有些物種的配子體則是退化的。.

新!!: 蕨类植物和配子體 · 查看更多 »

腺鳞毛蕨

腺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alpestris)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腺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腕龍屬

腕龍屬(学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的北非。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牠的前肢長於後肢。腕龍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最聞名的恐龍之一。腕龍的科學研究大多來自於東非的布氏腕龍(B.

新!!: 蕨类植物和腕龍屬 · 查看更多 »

苏铁属

苏铁属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苏铁目中苏铁科的唯一属,是一種裸子植物。苏铁,又称为铁树、凤尾铁、凤尾蕉。苏铁类植物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起源於古生代的印度次大陸,迄今为止已有2.8亿年的历史。到侏罗纪至白堊紀時期達至巔峰,遍及全球,成为恐龙的主要食物。及至白堊紀結束時,當非鳥類的恐龍都滅絕時,北半球大多數的蘇鐵類物種亦同時滅絕。 苏铁“Cyca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椰子树名,苏铁类植物常被误认为棕榈树或是蕨类植物。.

新!!: 蕨类植物和苏铁属 · 查看更多 »

苏铁目

苏铁目(学名:Cycadales)統稱蘇鐵,是苏铁纲(Cycadopsida)中一个唯一目,共有3科,10至12屬約305种,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科植物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典型特徵是茎粗壮,多數有羽状叶集生于茎干顶部,孢子叶球也生于茎顶部,為雌雄异株植物。蘇鐵類植物常會被誤認為棕櫚或蕨類植物。 由于多数生长在人迹罕见的热带森林中,最近25年才逐渐被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种,可能尚有许多品种没有被人们发现。蘇鐵被發現橫跨許多世界各地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蘇鐵在南美洲和中美洲有最多樣性,其餘分佈在墨西哥,安的列斯群島,美國東南部,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日本,中國,東南亞,印度,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等地則至少有65 種。有些蘇鐵可以生存在半沙漠、氣候惡劣、乾旱、潮濕的熱帶雨林環境下。 苏铁纲植物传统分类被分到裸子植物门,但后来发现裸子植物门是个并系群(被子植物也是起源于裸子植物祖先),且各种裸子植物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最新的分类方法将其拆分,单独列为一个苏铁门(Cycadophyta)。.

新!!: 蕨类植物和苏铁目 · 查看更多 »

雷利諾龍屬

雷利諾龍屬(屬名:Leaellynasaura)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身長60到90公分,體重約10公斤,生存於早白堊紀阿爾比階,化石發現於澳洲恐龍灣。 目前已發現數個雷利諾龍的化石,包含兩個完整的骨骸,兩個破碎的頭顱骨碎片。在1989年,這些化石首次被研究、敘述。模式種是L.

新!!: 蕨类植物和雷利諾龍屬 · 查看更多 »

蛇髮女怪龍

蛇髮女怪龍屬(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650萬至75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蛇髮女怪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牠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蛇髮女怪龍的最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蛇髮女怪龍與艾伯塔龍非常類似,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牙齒與顱骨的細微特徵。因此部分科學家主張蛇髮女怪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如果屬實,蛇髮女怪龍將成為艾伯塔龍的一個次異名。 蛇髮女怪龍生存於西部內陸海道西岸的氾濫平原。蛇髮女怪龍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可能獵食大型的角龍科及鴨嘴龍科。在一些地區,牠與其他暴龍科共同生存,例如懼龍。雖然這些動物的體型相近,但證據顯示牠們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 蛇髮女怪龍是在1914年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描述、命名。模式種是平衡蛇髮女怪龍(G.

新!!: 蕨类植物和蛇髮女怪龍 · 查看更多 »

雅角龍屬

雅角龍屬(學名:Graciliceratops)是原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目前只有發現一個部份骨骼,化石發現於蒙古,地質年代估計是屬於上白堊紀。 模式種是蒙古雅角龍(G.

新!!: 蕨类植物和雅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雉尾乌毛蕨

雉尾乌毛蕨(学名:Blechnum melanopus)为乌毛蕨科乌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雉尾乌毛蕨 · 查看更多 »

雙角龍屬

雙角龍屬(學名:Nedoceratops)是角龍亞科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的化石是一具保存較差的頭顱骨,是在1905年發現於懷俄明州的蘭斯組。許多年來,雙角龍曾被認為是三角龍的一種,但一個1996年的研究認為雙角龍是一個獨立的屬。雙角龍的學名曾先後為Diceratops、Diceratus,但都被發現被其他動物所使用。在2007年,雙角龍被改名為NedoceratopsUkrainsky, A.S. (2009).

新!!: 蕨类植物和雙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雙腔龍屬

雙腔龍屬(學名:Amphicoelia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包括了已知體型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A.

新!!: 蕨类植物和雙腔龍屬 · 查看更多 »

逆羽里白

逆羽里白(学名:Diplopterygium blotianum),又名阔片里白,为里白科里白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逆羽里白 · 查看更多 »

附生植物

生植物,又稱附著植物、著生植物,是植物在其它活體植物上面生長或是依附的現象。這種關係通常多數與較高階的植物有關,然而表生細菌、真菌(表生菌)、藻類、地衣、苔蘚,以及蕨類也生存良好。附生植物通常存在於溫帶(例如,許多苔蘚,地錢,地衣和藻類)或熱帶(例如許多蕨類,仙人掌,蘭花和鳳梨)中。由於它們對水和土壤的要求極低,植物物種可以形成良好的室內觀葉植物。附生植物為其他生物體包括動物,真菌,細菌,和粘菌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 附生植物分为附生非维管植物(如地衣、苔藓)和附生维管植物(如蕨类和种子植物)。 附生植物是勞恩凱爾植物生活型分類系統(Raunkiær system)的分类細分之一。.

新!!: 蕨类植物和附生植物 · 查看更多 »

虛骨龍屬

虛骨龍屬(學名:Coelurus)又譯空尾龍、空骨龍,是虛骨龍科下的一屬,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至提通階,距今約1億53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虛骨龍是種小型、二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為2.4公尺,體重最大可達20公斤。 如同許多早期命名的恐龍,虛骨龍有複雜的分類歷史,有數個種被建立,而後被建立個別的屬,或是被廢除。模式種是脆弱虛骨龍(C.

新!!: 蕨类植物和虛骨龍屬 · 查看更多 »

Filicophyta

#重定向 蕨类植物.

新!!: 蕨类植物和Filicophyta · 查看更多 »

抱树蕨

抱树蕨(学名:Lemmaphyllum arnosum),又名伏石蕨,为水龙骨科伏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抱树蕨 · 查看更多 »

查塔姆群岛

查塔姆群岛(莫里奥里语:Rekohu;毛利语:Wharekauri;英語:Chatham Islands)是新西兰的一个群岛,由40千米范围内的约10个大小岛屿组成。这些位于新西兰东南方800多公里远的岛屿,于1982年正式归属新西兰管辖。.

新!!: 蕨类植物和查塔姆群岛 · 查看更多 »

染色體倍性

染色體倍性是指細胞內同源染色體的數目,只有一組最基本的稱為「單套」或「單倍體」(haploid),兩組備份稱為「雙套」或「二倍體」(diploid)。多倍體的細胞則有更多套的染色體。 其中有些常見生物就是多倍體(polyploid),譬如金魚、鮭魚、螞蟥、扁形蟲、有尾目和蕨類植物。多套的動物通常都是低等動物,或能行孤雌生殖的居多。這種多倍體,又分異源多倍體(Allopolyploidy)和同源多倍體(Polyploid或Autopolyploidy,或「單源多倍體」),特別是前者的染色體來自不同種。 在雙套生物中,有一個過程,將雙倍體的細胞分裂成單倍體,使配子結合後的合子為雙倍體,稱為減數分裂。有些生物以倍性來作決定性別:雌性為雙倍體,雄性為單倍體。 在人類,只有精子和卵子是單倍體,其他細胞都是雙倍體。如果一個人類胚胎部分染色體為多倍體,多數不能正常發育,但如果是性染色體是多倍體(XXX或XYY)、三套第21對染色體(唐氏綜合症)、三套第18對染色體(愛德華氏症)、三套第13對染色體(帕陀氏症),則有機會長大成人。 细胞是根据存在的集合数目(倍性水平)被描述:单倍体(1组),二倍体(2组),三倍体(3组),四倍体(4组),五倍体(5组),六倍体 (6组),七倍体(heptaploid或septaploid,7组)等。通用术语多倍体通常用于描述具有三组或更多组染色体(三倍体或更高倍数)的细胞。.

新!!: 蕨类植物和染色體倍性 · 查看更多 »

枝蕨綱

枝蕨綱是植物的一個類群,目前已絕種,被認為是蕨類與木賊。的祖先。 枝蕨綱的植物有一個主幹,主幹上頭接有數條橫枝。此類植物的化石出現於泥盆紀和石炭紀期間,大多數都只有莖部。 枝蕨綱的分類學還不是很清楚,只知主要的分類包含兩個目-「枝蕨目」和「叉葉蕨目」。 泥盆紀中期時枝蕨綱的「瓦蒂薩」完整不缺的化石於2007年被確定,化石外形顯示其曾為一顆樹。.

新!!: 蕨类植物和枝蕨綱 · 查看更多 »

掌叶茀蕨

掌叶茀蕨(学名:Phymatopteris palmata)为水龙骨科茀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掌叶茀蕨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蕨类植物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英文: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是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尔威·杜威发明的,对世界图书馆分类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已翻译成西班牙文、中文、法文、挪威文、土耳其文、日文、僧伽羅文、葡萄牙文、泰文等出版,并被许多英语国家的大多数图书馆、以及使用其它相应译文之国家的部分图书馆采用。在美国,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都采用这种分类法。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於1876年首次發表,歷經23次的大改版後,內容已有相當程度的修改與擴充。最新的版本為2011年版。該分類法以三位數字代表分類碼,共可分為10個大分類、100個中分類及1000個小分類。除了三位數分類外,一般會有兩位數字的附加碼,以代表不同的地區、時間、材料或其他特性的研究,分類碼與附加碼之間則以小數點.」隔開。例如 330 代表經濟學 +.9 代表地區別論述 +.04 代表歐洲.

新!!: 蕨类植物和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 查看更多 »

根茎

根茎(Rhizome)是植物在地下变态茎的一种。某些植物的枝干部分,但是并不在地面以上生长,而是在土壤中生长,从形态上看,又似植物的根。但根的作用是吸收土壤中的水和礦物質,而根茎不是,它只是扩展植物的体积。类似的现象还有有块茎。根茎从发育而来,并且是向重力性或生长垂直于重力。根茎还保留允许新梢向上生长的能力。 如果一个根茎被分割成片,每片可能能够生长为一个新的植物。植物用根茎存储淀粉,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当新梢必须被形成或当植物过冬回来,这些营养成分变得对植物有用。这是一个是营养繁殖的过程,被农民和园丁用于繁殖某些植物。这也允许像竹子和等草类的横向扩散。那些以这种方式扩散的植物的例子包括啤酒花,芦笋,生姜,菖蒲,铃兰,美人蕉和蘭花。被直接用于烹饪的一些根茎包括姜,姜黄,高良姜和凹唇姜。 保存的根茎受到细菌和真菌感染使得它们不适于再种植,并大大减少作物。然而,根茎也可以人工的从组织培养制备。从组织培养轻松地生长根茎的能力,导致对再种植更好的作物和更高的产量。植物激素乙烯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已被发现有助于促使和调节根茎的生长,尤其是大黄。外部施加的乙烯被发现影响内部乙烯的水平,从而允许乙烯浓度的方便操纵。如何使用这些激素诱导根茎增长的知识,可能会帮助农民和生物学家从种植根茎生产更容易培养和更好地成长的植物。 杨树(胡杨种)是使用根茎传播的树的例子。在犹他州的群体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杨树群已经生活了约80000年。杨树群体的根茎是其长寿的关键:觅食者,昆虫,真菌和森林火灾可能摧毁树的地上部分,但地下根茎抵抗这些威胁而有所保护。 有些植物具有长出地面的或躺在土壤表面的根茎,包括一些鸢尾属品种,和蕨类植物,其传播茎是根茎。具有地下根茎的植物包括生姜,竹,捕蝇草,锦灯笼,,啤酒花,,杂草石茅,狗牙根,和紫色坚果莎草。根茎一般形成单层,但在巨型木贼根茎可以是多层的。.

新!!: 蕨类植物和根茎 · 查看更多 »

格朗富热赖

格朗富热赖(Grand-Fougeray)是法国伊勒-维莱讷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勒东区(Redon)格朗富热赖县(Grand-Fougeray)。该市镇总面积55.42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2321人。.

新!!: 蕨类植物和格朗富热赖 · 查看更多 »

樹是具有木質樹幹及樹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主干,植株一,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樹有很多種。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樹在減少土地侵蝕及調整氣候上相當的重要,樹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大量的碳儲存在組織內。樹木和森林是許多物種的棲息地。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樹可以提供遮陰及保護,木材可供建築用,木炭可以用來加熱及烹煮,果子可以用來作為食物。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面積正在下降,目的是要增加可以農業使用的土地。由於樹的長壽及實用,在許多神話中也有樹的出現。 2015年有報告估計地球上共有約3萬億棵大樹,當中約1.39萬億棵在熱帶和亞熱帶,6100億棵在溫帶,7400億棵在圍繞北極的北方森林。與11000年前比較,人類活動已導致樹的數量減少一半。現時人類每年除去約150億棵樹,只植回約50億棵。.

新!!: 蕨类植物和树 · 查看更多 »

桫椤

桫椤(学名:Cyathea spinulosa),又名台湾桫椤、桫椤树、树蕨、蕨树、水桫椤、刺桫椤、大贯众、龙骨风、七叶树、蛇木,是一种桫椤科蕨类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 木本,茎柱状,直立,高3-8米;叶柄与叶轴为暗紫色,密生小刺;叶片长1-3米,三回羽状分裂,以螺旋方式排列;孢子囊群多数,小型,近小羽轴着生。 生于林下或溪边荫地;产於中国大陆的西藏贵州赤水及南方各地,在尼泊爾、印度錫金、不丹、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在臺灣則格外常見於山野林地中。茎含淀粉,可供食用。 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受到香港法例96章林務規例保護。 干燥後的桫椤茎碎屑被称为“蛇木屑”,可用作兰花等植物的肥料。.

新!!: 蕨类植物和桫椤 · 查看更多 »

桫椤科

桫椤科(学名:Cyatheaceae)属于蕨类植物门真蕨纲,本科植物都是树形蕨。.

新!!: 蕨类植物和桫椤科 · 查看更多 »

桫椤鳞毛蕨

桫椤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cycadina)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桫椤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桫欏屬

桫欏屬(学名:Cyathea)是一屬蕨類。它們大部份都是陸生的,有著單一高大的莖。較少部份的樹幹有分枝。很多物種有纖維性的根。它們有超過470個物種,都是泛熱帶分佈的。它們可以在熱帶雨林至溫帶樹林生長。 桫欏屬的學名是由古希臘文的「小杯」而來,意指它們葉底的杯狀芽胞囊群。.

新!!: 蕨类植物和桫欏屬 · 查看更多 »

桫欏目

桫欏目(学名:Cyatheales),是蕨类植物真蕨纲的一個目。.

新!!: 蕨类植物和桫欏目 · 查看更多 »

梳叶蕨

梳叶蕨(学名:Grammitis okuboi)为禾叶蕨科禾叶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梳叶蕨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蕨类植物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植物組織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是一種將植物體的部分細胞或組織與母體分離,在適當的條件下加以培養,使它們能夠生長、發育、分化與增殖的技術。原理是來自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分化能力,也就是植物體內的某一類細胞,能夠獨立發育並且分化成為完整的植物成體。植物組織培養能夠以少量的母體培養出大量的植物,這使植物組織培養有許多的用途,例如基礎植物學與遺傳學研究,以及農業上的育種與品種保留。.

新!!: 蕨类植物和植物組織培養 · 查看更多 »

槐叶蘋

槐叶蘋(学名:Salvinia natans)屬於漂浮性的水生蕨類植物,通常在春夏時不長孢子囊,等入秋後方由繁殖器官出現,可做為藥用,这种植物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四川更为普遍;此外越南、印度、日本和欧洲也有 ,其生長在淡水的沼澤濕地,也是一種重要的環境指標生物,由於目前不少淡水的水域環境遭到過度開發或汙染,則逐漸變成一種瀕臨絕種的生物,目前全世界只有一屬十種。.

新!!: 蕨类植物和槐叶蘋 · 查看更多 »

武汉大学标本馆

武汉大学标本馆是中国高校中规模名列前茅的,分为动物标本馆和植物标本馆。其中动物馆是中国最早、最大的标本馆之一,鸟类标本居全国各馆之首;植物馆则为中国十大植物标本馆之一,武大校园本身也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的会员。.

新!!: 蕨类植物和武汉大学标本馆 · 查看更多 »

水社拟茀蕨

水社拟茀蕨(学名:Phymatosorum longissimus)为水龙骨科拟茀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水社拟茀蕨 · 查看更多 »

气孔

气孔是植物用来与外界交换气体和水的器官。一般来说气孔由两个腰果状的保衛细胞组成,它们形成一个可以開閉的孔。 一般气孔位于植物叶子的背面,禾本科植物叶子两面都有气孔,只有叶面铺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的气孔只位于叶面上方。.

新!!: 蕨类植物和气孔 · 查看更多 »

汨罗市

罗市,别称罗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的县级市,由岳阳市代管。市人民政府驻归义镇。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汨罗江的下游,因汨罗江而得名。全市总面积1669.8平方公里,人口73.69万。交通发达,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纵贯市境。湖南省第五大、中国第22大肉类生产大县市,农业基础坚实,是中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战国时期文学家屈原自沉之地,现有屈子祠、屈原墓等古迹纪念建筑。.

新!!: 蕨类植物和汨罗市 · 查看更多 »

汉中市

汉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经济以农业、旅游业、采矿业为主,工业产值较低。与甘肃、四川毗邻。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为盆地。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1964年前旧名“沔縣”)、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6万(2016年)。地方方言为汉中话,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

新!!: 蕨类植物和汉中市 · 查看更多 »

波斯特鱷屬

波斯特鱷屬(屬名:Postosuchus)又譯後鱷龍,是種基礎主龍類爬行動物,屬於鑲嵌踝類主龍的勞氏鱷目,是現代鱷魚的早期遠親。牠們生存於三疊紀中到晚期的北美洲,約2億2800萬年前到2億200萬年前。波斯特鱷是該地區三疊紀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體型比當時的小型肉食性恐龍還大(例如腔骨龍)。波斯特鱷可能獵食其他較小型的爬行動物。 波斯特鱷是種四足爬行動物,擁有寬廣的頭顱骨與長尾巴,以及大型彎曲指爪。牠們身長可達約4公尺,身體由圓柱狀四肢支撐者,圓柱狀四肢在爬行動物中相當獨特。口鼻部類似鱷魚,充滿大型匕首狀牙齒,用來殺死牠的獵物。波斯特鱷背部覆蓋者多排骨板,形成保護。.

新!!: 蕨类植物和波斯特鱷屬 · 查看更多 »

泥盆纪

泥盆纪(Devonian,符號D)是地质时代古生代中的第四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416±2.8百万年(Ma),结束于359.2±2.5Ma。 泥盆纪在英语中叫Devonian,名称来自英国德文郡,因该地的泥盆纪地层被最早研究。其他语言的称呼与英文大同小异。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泥盆紀”(音讀:デーボンキ,羅馬字:dēbonki)。 泥盆纪早期裸蕨类繁荣。中期后,腕足类和珊瑚发育、原始菊石、昆虫出现。晚期原始两栖类、迷齿类出现,蕨类植物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无颌类趋于灭绝。 年代:4.05亿年前—3.65亿年前。 泥盆纪属于显生宙古生代。泥盆纪分为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

新!!: 蕨类植物和泥盆纪 · 查看更多 »

泉氏猪笼草

泉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izumiae)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700米至1900米的山地森林中。McPherson, S.R. 2009.

新!!: 蕨类植物和泉氏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深山双盖蕨

深山双盖蕨(学名:Diplazium mettenianum)为蹄盖蕨科双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深山双盖蕨 · 查看更多 »

深山鳞毛蕨

深山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fructuosa)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深山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深山蹄盖蕨

深山蹄盖蕨(学名:Athyrium pycnosorum)为蹄盖蕨科蹄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深山蹄盖蕨 · 查看更多 »

深山铁线蕨

深山铁线蕨(学名:Adiantum formosanum)为铁线蕨科铁线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深山铁线蕨 · 查看更多 »

深山铁角蕨

深山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adiantum-nigrum)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深山铁角蕨 · 查看更多 »

湖角龍屬

湖角龍屬(學名:Kul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牠生存於下白堊紀的阿爾布階,是當時的少數角龍類恐龍之一。湖角龍的化石很少,只有在中亞發現的上頜與牙齒碎片,所以被認為是疑名。湖角龍屬於古角龍科,古角龍科包含一群基礎角龍類恐龍。.

新!!: 蕨类植物和湖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溪谷蹄盖蕨

溪谷蹄盖蕨(学名:Athyrium delavayii)为蹄盖蕨科蹄盖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溪谷蹄盖蕨 · 查看更多 »

溫頓巨龍屬

溫頓巨龍屬(學名:Wintonotitan)是一屬巨龍形類恐龍,化石發現於澳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目前只有幾個顱後骨骼的化石被發現。.

新!!: 蕨类植物和溫頓巨龍屬 · 查看更多 »

準角龍

準角龍屬(拉丁屬名:Anchiceratops)又譯安琪角龍,是角龍亞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臉部有三隻角、鸚鵡般的喙狀嘴,頭後有長的頭盾。在眼睛上方的兩隻額角較鼻角為長。準角龍約有6公尺長"Anchiceratop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新!!: 蕨类植物和準角龍 · 查看更多 »

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

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台灣新北市三峽區東南郊,因周邊有座山勢渾圓,山頭狀似滿月的滿月圓山而得名。園區主要是由滿月圓山、熊空南山、北插天山、拉卡山、東眼山等山峰所環繞的深邃谷地,地處雪山山脈尾稜,內有蚋仔溪流經,河谷地形陡峭而地勢落差大,乃形成許多瀑布景觀,固有「瀑布天堂」之稱。若將插天山自然保留區計算在內,總面積達1,573公頃,海拔介於300~1728公尺之間,管理單位歸屬於新竹林區管理處。.

新!!: 蕨类植物和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 · 查看更多 »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新!!: 蕨类植物和漸新世 · 查看更多 »

木质部

木質部(Xylem)是维管植物的运输组织,负责将根吸收的水分及溶解于水里面的离子往上运输,以供其他器官组织使用,另外还具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新!!: 蕨类植物和木质部 · 查看更多 »

木贼

木贼(学名:Equisetum hyemale,英文名稱:)为木贼科木贼属下的一个种,屬於蕨類植物,別名:節節草、節骨草、接骨木、筆頭草、接骨筒、接骨草、接骨筒、剝節草、木賊草。.

新!!: 蕨类植物和木贼 · 查看更多 »

木贼属

木賊屬是蕨類植物的一屬,共有15個物種。此屬植物幾乎分佈在全世界上,除了澳洲和南極洲之外。它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會在冬天死去的(大部份的溫帶物種)或為常綠植物的(某些熱帶物種和溫帶物種「木賊、藺木賊、斑紋木賊」和「節節草」)。大多有0.2至1.5公尺高,但沼生問荊可達2.5公尺高,且熱帶美洲物種的巨木賊可達5公尺高,墨西哥木賊則可達8公尺高。 在此類植物中,葉子大幅地退化於輪生體中,部份則和節鞘相結合。莖部是綠色的且可行光合作用,並有中空、有節與有脊線等特徵。在每一節點上可能有或沒有分枝的輪生體;但若出現了的話,其分枝除了較小外,和主幹沒有差別。 孢子生成於位於某些莖部頂端之孢子囊穗(類似松毬的結構)裡的孢囊梗內。在許多物種裡,有孢子囊穗的莖部不會有分枝;而有些(如問荊)則不會行光合作用,且在春天很早地便和可行光合作用的莖部分離生長出去。在另外的一些物種(如犬問荊)裡,它們和一般不生育的莖部非常相像,都會行光合作用,且具有分枝的輪生體。 木賊屬的孢子大多是無性孢子,但問荊較小的孢子則可以產生出雄性的原葉體。孢子含有四個彈絲,有如濕度感應彈簧般地作用著,讓孢子只會在孢子體已縱向地裂開後才開始傳播。 許多此屬的植物喜歡潮濕的沙土,而有一些則是水生的,且亦有部份是適應潮濕的黏土。其中一個物種-問荊可以是一種很煩人的雜草,因為它很容易在拔掉後又再長出來。其莖部是由地下莖長出來的,而其地下莖長在很深的地底,且幾乎不可能被挖出。它也不受許多被用來殺死種子植物的除草劑影響。某些物種的葉子是有毒的,若放牧的動物誤食了很大量的話。木賊屬在日本是可以拿來料理且食用的。 可以當作一種利尿劑,減輕發炎及減少肌肉的抽筋和痙攣。有助於鈣質的吸收,可促進皮膚的健康和強化骨骼、頭髮、指甲和牙齒。幫助骨折和結締組織恢復健康。加強心臟和肺臟。對於治療關節炎、骨骼疾病,如骨質疏鬆、支氣管炎、心血管疾病、水腫、膽囊疾病、痛風、肌肉痙攣、和前列腺疾病有效。可減少出血和加速燒燙傷的痊癒。 木賊在種子植物稱霸地球之前曾經是更巨大且更多樣的類群。某些物種可以達到30公尺的高度。.

新!!: 蕨类植物和木贼属 · 查看更多 »

木贼科

木賊科(Equisetaceae)是蕨類植物木賊目的一個科,包括一個現存屬和一個化石屬。木賊目是木賊綱下唯一的一目。木賊綱通常被單獨置於木賊門下,雖然一些現代的分子分析將它放在蕨類植物門,和合囊蕨綱相關。木賊門的其他綱目都是由化石的記錄中得知,而它們都是石炭紀時世界植物區系的重要成員。.

新!!: 蕨类植物和木贼科 · 查看更多 »

木本植物

木本植物是一類植物的總稱,指植物的茎内木质部发达,质地坚硬的植物,但並非生物分類學中植物的一個單元。一般直立、壽命長,能多年生長,与草本植物相对,人們常將前者稱為樹,後者稱為草。 木材主要由木质部细胞组成,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木质部是一种维管组织,它将水和营养物质从根部移到叶子上。 大多数木本植物每年都会形成新层次的木质组织,从而逐年增加茎直径,新的木材沉积在位于树皮下方的维管形成层的内侧。 然而,在一些单子叶植物如棕榈树和龙血树属那样,木头通过树干的内部散布成束。 木本植物依形态不同,分乔木、灌木、木质藤本。 木本植物是木材的来源,均为多年生植物。另外除買麻藤綱外所有裸子植物均属于木本植物、筆筒樹是僅有的蕨類木本植物。.

新!!: 蕨类植物和木本植物 · 查看更多 »

指裂细口团扇蕨

指裂细口团扇蕨(学名:Crepidomanes digitatum)为膜蕨科假脉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指裂细口团扇蕨 · 查看更多 »

有胚植物

有胚植物,又称为高等植物,是那些最熟悉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门、地钱纲、角苔纲、蕨类、石松、裸子植物、开花植物等,但不包括绿藻。有胚植物都是具有专门的生殖器官的复杂多细胞真核生物,除极少例外,都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如吸收光,从二氧化碳中生成养料。有胚植物具有的特化的生殖器官中有非生殖性的组织,这一点可以与多细胞藻类相区分。有胚植物主要是适应陆地的生活环境,虽然有些再一次进入水中生活,这样,有胚植物也被称为陆生植物。.

新!!: 蕨类植物和有胚植物 · 查看更多 »

情人湖

情人湖又名釣魚坑、五叉埤,是位於台灣基隆市安樂區的一個湖泊,亦是基隆市營風景區之一,附近有大武崙砲台等景點。因為風景區內有一大一小兩相連之湖泊,似情人相依,因而得名。 情人湖風景區先前由基隆市政府委外經營,但因經營不善已經結束委外經營,由基隆市政府自行管理、維護。區內有環湖步道、情人吊橋、風車、城堡眺望台等設施。情人湖風景區之動、植物種類繁多,風景秀麗、空氣清新,是基隆市民踏青、健行、休閒、運動的最佳去處,也多有新人前往拍攝婚紗。 情人湖有很豐富的植物,如台灣欒樹、山月桃、茶樹、蓉科植物、蕨類植物等;另外也有一些特有種植物,其中被稱為「情人湖三寶」的是降真香、青剛櫟、野鴨春。 Q情 Q情 Q情.

新!!: 蕨类植物和情人湖 · 查看更多 »

戟龍屬

戟龍屬(學名:Styracosaurus),又名刺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刺的蜥蜴」,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戟龍的頭盾延伸出四或六個長角,兩頰各有一個較小的角,以及一個從鼻部延伸出的角,這個單獨的角約60公分長、15公分寬。這些角狀物與頭盾的功能已經爭論很多年。 戟龍是種大型恐龍,身長5.5公尺,高度約1.8公尺,重量約3噸。戟龍擁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體。戟龍的尾巴相當短。牠們有喙狀嘴,以及平坦的頰齒,顯示牠們是草食性恐龍。如同其他角龍類,戟龍可能是群居動物,以大群體方式遷徙,這理論從屍骨層可以透露出來。 戟龍是由勞倫斯·賴博在1913年命名,是尖角龍亞科的物種。戟龍目前只有一個種:亞伯達戟龍(S.

新!!: 蕨类植物和戟龍屬 · 查看更多 »

星木屬

星木(學名:Asteroxylon),又名星狀木,是一屬已滅絕的陸生維管植物,繁盛於早泥盆紀時期。它們被認為是石松綱下最基本的成員。.

新!!: 蕨类植物和星木屬 · 查看更多 »

显脉贯众蕨

显脉贯众蕨(学名:Polystichum nervosum)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显脉贯众蕨 · 查看更多 »

昆士蘭州

昆士蘭--(Queensland,縮寫:QLD,簡稱昆--),位於澳洲的東北部,論面積為澳洲的第二大州,人口則排名全澳第三。據2017年3月統計,昆士蘭人口已突破490萬人,约占全國總人口的20.0%。 昆士蘭第一大城為首府布里斯本,人口118.03萬(2016年9月數據),大都會區人口約236萬。第二大城是觀光重鎮黃金海岸,人口56.76萬(2016年數據)。澳大利亚前30大城市有個城市位于昆士蘭州。由於昆士蘭有相當廣大的地區位於熱帶、盛產礦物與蔬果,州民熱愛運動,素有“陽光之州”(Sunshine State)的美稱。 昆州以農業為主要貿易產品,為澳洲牛奶,咖啡、煙草、花生、木材、豆類、蘋果、香蕉、鳳梨、木瓜、荔枝、芒果、穀物、甘蔗、棉花等產品的主要產地。 州內礦產資源豐富,產量達全澳的24%。主要有鉛、鋅、銅、鈾、鋁礬土、錳、銀、金、鉬、煤、鐵礦石、石油、天然氣、磷酸鹽、红金石和蛋白石等。.

新!!: 蕨类植物和昆士蘭州 · 查看更多 »

海金沙屬

海金沙屬是蕨類植物中的一門,約有40個物種,原生於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少數生長於亞洲東部及北美東部的溫帶地區。海金沙屬現在是海金沙科下的唯一屬,不過有些植物學家曾將其歸類於莎草蕨科之下。 海金沙屬和其他蕨類植物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們的葉軸很細、柔韌且很長。海金沙屬的蕨葉以無限延長的方式展開,且葉軸會偶合在支撐物上,因此每個蕨葉都會形成分開的藤蔓。依據物種的不同,蕨葉可長到3至12公尺。;部份物.

新!!: 蕨类植物和海金沙屬 · 查看更多 »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西北部,浙南沿海山地,与福建省福安市、温州文成县、丽水景宁少数民族自治县相邻。保护区面积18861.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黄腹角雉及其生态环境。.

新!!: 蕨类植物和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樟宜机场

新加坡樟宜機場(IATA代碼:SIN,ICAO代碼:WSSS)是一座位于新加坡樟宜的国际机场,占地13平方公里,距市区约17.2公里。 樟宜機場由新加坡民航局營運,是新加坡航空、新加坡航空貨運、捷達航空貨運、欣豐虎航、勝安航空、捷星亞洲航空和惠旅航空的主要枢纽。此外,它亦是加魯達印尼航空公司的运营基地。至2015年,樟宜機場每週共有100多家航空公司來往,提供超過6,800個航班,連接超過80個國家的320個城市。樟宜機場亦為新加坡製造了超過13000個就業機會。 樟宜机场2015年度共接待乘客55,448,964人次,比去年增加了2.5%,為全球第6、亞洲第2繁忙的国际客量机场,同時也位列全球第13繁忙的貨運機場,處理超過1,853,087噸貨物,起降架次增加了1.4%共有346,334架次,大約每90秒一次。為了吸引更多航空公司使用樟宜機場,该机场在2003年推出空運發展基金(Air Hub Development Fund),並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投入2亿1000万及3亿新元以更新机场设施,而投入了17億5000万元的3號客運大樓亦在2008年1月9日啟用。同时,机场也斥資2亿4000万元翻新1號及2號客運大樓。 自1981年啟用以来,樟宜機場以其优质服务享誉航空界,在1987年至2015年間共贏取超過500個獎項,其中在2015年贏得28個最佳獎項。樟宜機場亦會定期维护其客運大樓,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

新!!: 蕨类植物和新加坡樟宜机场 · 查看更多 »

新喀吸蜜鸚鵡

新喀吸蜜鸚鵡(Charmosyna diadema)是新喀里多尼亞美拉尼西亞特有及可能已滅絕的一種吸蜜鸚鵡。.

新!!: 蕨类植物和新喀吸蜜鸚鵡 · 查看更多 »

新畿內亞極樂鳥

新畿內亞極樂鳥(學名Paradisaea raggiana),又名紅羽極樂鳥或紅羽天堂鳥,是一種大型的極樂鳥。它們分佈在新畿內亞南部及東北部。在D·艾拔提斯(Luigi Maria D'Albertis)要求下,取了為紀念熱那亞侯爵Francis Raggi的學名。 新畿內亞極樂鳥是巴布亞新畿內亞的國鳥。它們於1971年就已經被作為該國的國徽及包含在國旗之內。.

新!!: 蕨类植物和新畿內亞極樂鳥 · 查看更多 »

斜叶铁角蕨

斜叶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yoshinagae),又名胎生铁角蕨,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斜叶铁角蕨 · 查看更多 »

无鳞禾叶蕨

无鳞禾叶蕨(学名:Grammitis alepidota)为禾叶蕨科禾叶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无鳞禾叶蕨 · 查看更多 »

无配铁角蕨

无配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apogamum)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无配铁角蕨 · 查看更多 »

日本十進分類法

日本十進分類法(にほんじっしんぶんるいほう、NDC),是日本參考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所發展適用於日本國情的圖書分類法。最初的版本為1928年發表的「和洋圖書共用十進分類法案」,1929年始改為現名,最新的版本為2014年12月發行的「新訂10版」。.

新!!: 蕨类植物和日本十進分類法 · 查看更多 »

日本狗脊蕨

日本狗脊蕨(学名:Woodwardia japonica)为乌毛蕨科狗脊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日本狗脊蕨 · 查看更多 »

早田氏鳞毛蕨

早田氏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subexaltata)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早田氏鳞毛蕨 · 查看更多 »

早田文藏

早田文藏(),日本植物學家,為「台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Ohashi, 2009.原文為「Bunzo Hayata w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study of the flora of Taiwan」;flora指的是台灣植物相。。 早田文藏出生於新潟縣加茂市,1903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負責台灣植物研究工作,「從1900至1921年,台灣植物相是他的研究焦點。」,其間曾赴中南半島從事調查。1911年出版《臺灣植物圖譜》第1卷,其後陸續出版至第10卷,此間,「他為大約1600種的台灣新發現的植物(分類群)命名」。因研究臺灣植物成果卓著,獲選為帝國學士院會員。1922年擔任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教授,並兼任東大附屬植物園園長。他提倡植物的「動的分類系」說,注重以植物內部形態和構造之不同,尤其是以莖的中心柱構造作為分類的基準。.

新!!: 蕨类植物和早田文藏 · 查看更多 »

撕蛙鱷屬

撕蛙鱷屬(屬名:Batrachotomus)是三疊紀鑲嵌踝類主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德國,地質年代相當於2億3100萬到2億2800萬年前,相當於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撕蛙鱷是種大型肉食性動物,四足採直立步態,因此牠們行動較為靈活;而現代爬行動物的四肢則是往兩側延展。撕蛙鱷的背部中線有兩排平坦鱗甲(皮內成骨)。撕蛙鱷可能是迅猛鱷的近親,迅猛鱷生存於較晚時期,與最早的恐龍生存於相同時期。 撕蛙鱷被命名時,被推測會以同時代的大型兩棲動物為食,因此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青蛙撕裂」。.

新!!: 蕨类植物和撕蛙鱷屬 · 查看更多 »

擬蕨

擬蕨這個名稱乃相對於「真蕨」而言。它們傳統上被歸類於廣義的蕨類植物,但現在由於親緣關係的確定,這群不形成單系群的植物,各分別被納入石松門(石松類、卷柏類、水韭及部份已滅絕的化石植物)與蕨類植物門(松葉蕨、木賊類等)。 擬蕨是一群形態多樣、不產生種子的維管束植物,它們散播的方式與真蕨相同,都是產生孢子,孢子散出後,在合適的地方萌發,開始其世代交替的生活史。.

新!!: 蕨类植物和擬蕨 · 查看更多 »

擅攀鳥龍科

擅攀鳥龍科(学名:Scansoriopterygidae)又名攀龍類,是群手盜龍類恐龍,在中國遼寧省的道虎溝地層發現了保存良好的化石,生存年代為侏儸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 擅攀鳥龍與樹息龍是已發現的非鳥類恐龍中,第一群已明顯適應樹棲生活或半樹棲生活的動物,牠們可能有大部分時間待在樹上。目前所發現的標本顯示這些個體都是未成年,這使得很難確認擅攀鳥龍科與恐龍、鳥類間的關係。直到2008年,才發現了第一個成年標本,屬於耀龍Czerkas, S.A., and Yuan, C. (2002).

新!!: 蕨类植物和擅攀鳥龍科 · 查看更多 »

支序分類學

支序分類學(英語:Cladistics)又稱親緣分支分類學,是一種生物分類的哲學,其指只依據演化樹分支的順序,而不參考形態上的相似性來排列物種。此一學派的主要貢獻者一般認為是德國昆蟲學家威利·漢寧根,他稱此為種系發生系統學。 分支研究的最終結果是由被稱之為「分支圖」的樹狀關係圖來描繪出其假定的關係。 現代的系統學研究會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包括DNA序列、生化數據和形態學上的數據等。 在一個「分支圖」中,所有的生物體都如同一片樹葉,且每個內節點理想上都是二元(有兩條分歧)的,在此一分歧點兩端的分類群即稱為「旁系分類群」或「旁系群」。每一枝幹,不論其包含了上萬種類別或只有一種類別,都被稱做是一個分支。一個自然的類群應該會有包含在任一分支裡的所有生物體,這個分支會有著屬於此一分支的唯一祖先(一個不會是此一分支外的其他生命體的祖先)。每一分支都會有一些只共同出現在分支內每一個成員上,而不會出現在其他生命體上的特徵。這些特徵稱之為衍徵。例如,堅硬的前翅(鞘翅)是鞘翅目的衍徵,而幼葉卷疊式-由卷曲的幼芽舒展成叶子則是蕨類植物的衍徵。.

新!!: 蕨类植物和支序分類學 · 查看更多 »

攀緣植物

攀緣植物,又名藤本植物,是指茎部细长,不能直立,只能依附在其他物体(如树、墙等)或匍匐于地面上生长的一类植物,最典型的如葡萄。 藤在英语中为 vine,来源于希腊语 oinos,意思是“葡萄酒”,原来专指葡萄,后来引申为藤本植物。英国英语一般用 climbers(爬行的)指称藤类。 藤本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借助其他物体生长或匍匐于地面,但也有的植物随环境而变,如果有支撑物,它会成为藤本,但如果没有支撑物,它会长成灌木。例如:漆树科和茄科的一些品种。 藤本植物可以节省用于生长支撑组织的能量,可以更有效地吸收阳光。例如葛和金银花已经成为北美的未来入侵物种,成功地迅速繁殖。也有一些生活在热带的藤本植物是耐阴的,在雨林中可以借助大树遮荫。 就是不用攀爬,藤本植物也可以在地面上迅速蔓延,占据较大的地区。绝大部分藤本植物都是有花植物。依照其茎的结构,可以分为“木质藤本”(如葡萄)和“草质藤本”(如牵牛)。如果根据其攀爬的方式,可以分为“缠绕藤本”(如牵牛),“吸附藤本”(如常春藤),“卷须藤本”(如葡萄)和“攀缘藤本”(如藤棕)。还有一种特殊的藤本蕨类植物,并不依靠茎攀爬,而是依靠不断生长的叶子,逐渐覆盖攀爬到依附物上。.

新!!: 蕨类植物和攀緣植物 · 查看更多 »

愛氏角龍屬

愛氏角龍屬(學名:Avaceratops)是種小型的角龍科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美國西北部。.

新!!: 蕨类植物和愛氏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敏迷龍屬

敏迷龍屬(屬名:Minmi)是種小型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1900萬年前到1億1300萬年前。敏迷龍是第一種發現於南半球的甲龍類恐龍。近年親緣分支分類法分析,提出敏迷龍的最原始的甲龍科恐龍。 敏迷龍是在1980年由拉弗·莫納兒(Ralph Molnar)命名。屬名是以澳洲Minmi渡口為名,該地也是敏迷龍的發現處。敏迷龍曾擁有恐龍中最短的屬名,之後由2004年發現於中國的肉食性恐龍寐龍(Mei)、以及在2009年發現於蒙古國的足龍(Kol)。敏迷龍目前已發現兩個完整骨骸,以及其他化石。.

新!!: 蕨类植物和敏迷龍屬 · 查看更多 »

扁角龍屬

扁角龍屬(屬名:Platyceratops)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約7500萬年前到7200萬年前。扁角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牠們的頭顱骨大於弱角龍;牠們曾被歸類於弱角龍科或新角龍類。模式種是韃靼扁角龍(Platyceratops tatarinovi),是由Aliafanov在2003年所敘述。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平坦的有角面孔」。.

新!!: 蕨类植物和扁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拇指山

拇指山是台北盆地東側的南港山系中的一座山峰,位在台北市信義區和南港區的交界處,海拔高320公尺。從台北市區看姆指山,狀似拇指擎天,因而得名。 姆指山是一座單面山,東坡較平緩,西坡則為陡坡,山頂由一大塊岩石構成,登頂之後四週無阻礙,展望甚佳,可望及整個台北盆地,及週圍的高山,山頂上有北市508號基點。 拇指山的登山路線有二,一是經由南港山縱走親山步道,沿南港山稜線行進,中途便可抵達拇指山;二是循著拇指山南面的樹梅古道而行,約莫半小時即可抵達山頂。樹梅古道的登山口位於研究院路四段的坑頭土地公旁,是一條未經修飾的原始林徑。步道兩旁蕨類植物繁多,途中尚有一供奉觀音的岩洞,被稱作「仙洞」。 Category:台北市山峰.

新!!: 蕨类植物和拇指山 · 查看更多 »

普通凤丫蕨

普通鳯丫蕨(学名:Coniogramme intermedia),又名华凤了蕨,为铁线蕨科凤丫蕨属下的一个种。.

新!!: 蕨类植物和普通凤丫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羊齒植物蕨类植物门蕨類蕨類植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