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艾兹拉·庞德

指数 艾兹拉·庞德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意象主義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

45 关系: 垮掉的一代协和广场站古斯塔夫·福樓拜史诗变形记 (奥维德)堂·德里罗多萝西·莎士比亚夏志清奥利维亚·莎士比亚威廉·巴特勒·叶芝威廉·福克納宾夕法尼亚大学小評論希尔达·杜利特尔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庞德 (消歧义)亞瑟·偉利现代主义文学福特·馬多克斯·福特第二代朗達女子爵瑪格麗特·麥克沃思纳撒尼尔·韦斯特罗伯特·布莱美国文学爱尔兰文学莎士比亞書店荒原 (詩)詹姆斯·乔伊斯諾貝爾獎爭議象形符号阿爾諾·達尼埃爾耶鲁法学院知名校友T·S·艾略特李白李金髮欧内斯特·海明威汉弗莱·卡彭特沃尔特·惠特曼温德 (学者)漩渦主義戈兰·桑纳维方志彤意象主義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10月30日11月1日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或稱疲憊的一代,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國的一群作家开启的文学运动,意在探索和影响二战后的美国文化和政治。他们在1950年代发表大量作品并广为人传。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包含拒绝时下流行话语的价值观,进行精神探索,美国和东方宗教的探索,反对物质主义,对人类现状详尽描述,试验致幻药物和性解放及探索。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傑克·克魯亞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On the Road)、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Howl)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Naked Lunch)等。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新!!: 艾兹拉·庞德和垮掉的一代 · 查看更多 »

协和广场站

协和广场站(Concorde)是法国巴黎地铁1号线、8号线和12号线共用的一个车站,位于巴黎一區與巴黎八區的邊界,1號線月台於1900年8月13日启用,12號線月台於1910年11月5日啟用,8號線月台於1914年3月12日啟用。 本站位於協和廣場之下,因此得名。協和廣場上的路克索方尖碑(L'obélisque de Louxor)、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杜勒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Galerie nationale du Jeu de Paume)皆在此站附近。 本站12號線月台的牆壁每一片磁磚上有一個字母,為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全文。本站亦是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著名詩詞「地鐵車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的靈感來源。.

新!!: 艾兹拉·庞德和协和广场站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福樓拜

古斯塔夫·福樓拜(法语:Gustave Flaubert,),生于法國鲁昂,法国文学家,世界文学名著《包法利夫人》的作者。.

新!!: 艾兹拉·庞德和古斯塔夫·福樓拜 · 查看更多 »

史诗

史詩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專家Albert Lord和Milman Parry主張經典的史詩基本上是口傳形式流傳的。在文字尚未出現時,史詩最初是純口述式記錄的,在傳達過程中,聽眾聆聽史詩後,會用口述形式將史詩世代相傳,隨著時間而增添情節,最後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記載成為一部統一的作品。這類史詩的代表有荷馬的史詩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另一種為文學作家以特定的觀念目的有意識地編寫而成的「文學史詩」,這類史詩的代表有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和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 epyllion是另一種篇幅簡短的史詩,字源來自古希臘文ἐπύλλιον,意思是「小的史詩」。epyllion一詞在十九世紀開始被使用,其敘述的內容通常是浪漫或神話的主題,經典的epyllion例子包括《埃涅阿斯紀》第六捲中關於Nisus和Euryalus的故事。另外,epyllion亦指一些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特別是那些受奧維德影響的作品。 “史詩”這個詞在現代語文中,多用來指虛構的文藝作品,其特點是背景龐大、人物眾多,涉及大量的虛構地理,時間跨度大的敍事作品。典型的例子如《星球大戰》等,參見大河小說。.

新!!: 艾兹拉·庞德和史诗 · 查看更多 »

变形记 (奥维德)

《變形記》(拉丁語:Metamorphoseon libri)是羅馬的詩人奧維德的作品,大約開始寫於公元1年或3年,完成于公元8年,是使用六步格詩體記錄了關於變形的神話作品。《變形記》有15冊,每冊大概700到900行,描述了羅馬和希臘神話中的世界歷史。其中總共包括了大約250個左右的傳說。從其第一次發行開始,《變形記》就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神話作品之一,也大受中世纪的作家和詩人的喜愛,因此其對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以及中世紀甚至到巴羅克時期的繪畫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全詩共十五卷,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轉回”理論,變形,即人由於某種原因被變成動物、植物、星星、石頭等這一線索貫穿全書,共包括大小故事250多個(其中以愛情故事為主),是古希臘羅馬神話的大匯集。故事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由宇宙的創立、大地的形成、人類的出現開始,直至羅馬的建立,凱撒遇刺變為星辰和奧古斯都順應天意建立統治為止。.

新!!: 艾兹拉·庞德和变形记 (奥维德) · 查看更多 »

堂·德里罗

唐·德里罗(Don DeLillo,),美国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短篇小说作者。他的作品覆盖了诸如电视,核战争,体育,语言的复杂性,行为艺术,冷战,数学,数字时代,全球恐怖主义等极为广泛的主题。 他毕业于福坦莫大学,现居纽约郊区。 2010年他获得了筆會/索尔·贝娄成就奖(美国小说)。他的知名作品包括:《白色噪声》(White Noise)、《自由》(Libra)、《毛二世》(Mao II)、《地下世界》(Underworld)、《大都市》(Cosmopolis)。.

新!!: 艾兹拉·庞德和堂·德里罗 · 查看更多 »

多萝西·莎士比亚

多萝西·莎士比亚(1886 - 1973),英国艺术家,奥利维亚·莎士比亚之女,艾兹拉·庞德之妻。她是漩涡主义运动的参与者,她的作品通常发表于《BLAST》文艺杂志。 多萝西1909年认识庞德,1914年两人结婚。1920年两人移居巴黎,几年后定居意大利拉帕洛。1920年代庞德与奥尔加·拉奇发生婚外恋,这段韵事一直持续到庞德之死。1926年她产下一女奥马尔·庞德,多萝西将此女送至英格兰给母亲抚养。1930年代她由于获得许多遗产而能够经济独立,但由于庞德的建议在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政权上抛了不少钱。 二战后庞德夫妇在美国华盛顿度过一段时间,1958年两人返回意大利。1960年代她独自一人回到伦敦。 Category:英国艺术家.

新!!: 艾兹拉·庞德和多萝西·莎士比亚 · 查看更多 »

夏志清

夏志清(),江蘇吳縣人,生於上海浦東,中國文學評論家,教授。 夏之父為銀行職員,夏於1942年自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時,已大量閱讀了中國文學名著。1946年9月隨長兄夏濟安至北京大學擔任助教,醉心於西歐古典文學,因研究威廉·布莱克檔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論文脫穎而出,取得留美獎學金至耶魯大學攻讀英文碩士、博士。 在紐約州立學院任教時,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又稱洛氏基金會)贊助,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也奠定他學者評論家的地位。1961年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幾年後接任翻譯家王際真(Chi-Chen Wang, 1899-2001)之教席。2006年7月,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該院成立以來當選時最高齡的院士,夏志清表示「好像在作新娘子」。 夏濟安是其親兄。.

新!!: 艾兹拉·庞德和夏志清 · 查看更多 »

奥利维亚·莎士比亚

奥利维亚·莎士比亚(1863年3月17日 - 1938年10月3日),原名奥利维亚·塔克,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艺术赞助者。她的六部长篇小说与同时代的女作家风格相似,被称为“婚配问题”小说,最后几部作品则涉及轻微的乱伦。其作品销量很低,有时只卖出几百份。她最后的小说《希拉里舅舅》被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她还与弗洛伦斯·法尔合作写了两部剧本。 1885年她嫁给了伦敦的一位律师亨利·霍普·莎士比亚,1886年生下他们唯一的子女多萝西·莎士比亚。1894年成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好友,两年后发展出恋情。叶芝声称他们“快活了许多天” qtd.

新!!: 艾兹拉·庞德和奥利维亚·莎士比亚 · 查看更多 »

威廉·巴特勒·叶芝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亦译“--”、“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叶芝是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歌德堡诗歌奖。.

新!!: 艾兹拉·庞德和威廉·巴特勒·叶芝 · 查看更多 »

威廉·福克納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美国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為美国文学歷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在其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作了19部长篇小说、125篇短篇小说、20部电影剧本、一部戏剧,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1950年,他因为“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納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5岁时随家人迁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小镇度过。他从小爱好阅读,但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学待了一年多。青年时参加过皇家空军,但未正式参战,之后短暂游历过欧洲。1920年代末期开始以写作为业,30年代曾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解决经济问题。他的作品起先在国内影响不大,经常销售不出去,而在欧洲却得到一些青年作家的注意。1946年,马尔科姆·考利编选的19卷本《袖珍本福克纳选集》出版,福克纳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承认。 福克纳的作品风格多变,常常不按照时空顺序来组织情节,让人与人、事物与事物、过去与现在进行对照,产生出意义的无限可能。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在其小说中也有广泛使用。另外,他还常常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同宗教和神话对应起来,并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这些作品既具有现实性,又有丰富的想象,既有悲观主义情绪,也包含了英雄主义的激情。他在描写美国南方历史的同时,表现了现代人的异化和孤独,主张宽容、理解和同情,最终达到人类的平等。.

新!!: 艾兹拉·庞德和威廉·福克納 · 查看更多 »

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简称宾大(UPenn)。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是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740年,是美國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国第一所从事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的现代高等学校。美国《独立宣言》的9位签字者和《美国宪法》的11位签字者和该校有关。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学校的创建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商学、建筑与工程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尤为知名的学科是商業学、法学与医学。学校拥有约4,500名教授,近10,000名全日制大學生与10,000多名研究生。2006年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达到6千6百多万美元,从事研究的人员包括约4,200名教职工,870名博士后,3,800名研究生与5,400多名技术人员。同时,学校每年的建设投入达到4亿美元以上,在常春藤盟校中名列前茅。 宾夕法尼亚大学还是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所创始校之一。.

新!!: 艾兹拉·庞德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小評論

《小評論》()是由創辦的美國,在1914年至1929年期間公佈許多文學和藝術作品。其中安德森在和艾茲拉·龐德協助下共同創造了雜誌,內容是收錄了各式各樣西方現代主義作品,並且提供早期許多實驗寫作和藝術創作發揮之空間,雜誌許多貢獻者來自美國、英國、愛爾蘭和法國等國家。而雜誌除了發表各種國際文學作品外,還曾經為早期仍然發展中的超現實主義和達達主義藝術品發表評論。而雜誌曾經發表過最有著名的作品,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連載小說《尤利西斯》。.

新!!: 艾兹拉·庞德和小評論 · 查看更多 »

希尔达·杜利特尔

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或H.D.,),美国诗人、小说家,以20世纪初期与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理查德·奥尔丁顿等人的交往而知名。希尔达后来的诗作吸收了意象派的美学,但更具有女性主义的特色。 杜利特尔1886年生于宾夕法尼亚,1911年迁往伦敦,其诗作使他成为意象主义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由于自己的才华,她得到了庞德的支持。1916至17年,她担任《自我主义》杂志编辑,她的诗作则在《英国评论》和《大西洋评论》上发表。一战期间,她哥哥去世,并与丈夫奥尔丁顿离异,这些事对她后来创作影响很大。1930年代她成为弗洛伊德的朋友,并让他诊断自己双性恋的倾向。 她对古希腊文学感兴趣,她的经常借用希腊神话和古典诗歌的题材。.

新!!: 艾兹拉·庞德和希尔达·杜利特尔 · 查看更多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是喬伊斯自傳體小說,1904年開始執筆,最早的書名叫《斯蒂芬英雄》,1911年事業的不順讓喬伊斯大為灰心,竟將這份書稿投入火爐內,被他的妹妹搶救起來,1916年集書出版,其間多次被退稿,理由是“這本書寫得還不錯,但它不會賣座”、“它太不著邊際,缺乏形式,沒有限制,而且作者又毫不遮掩地描繪醜陋的事物,使用髒話……大家會一致認為這種觀點是有點下流的……而且在書的結尾處,顯得極度凌亂”。在美國詩人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鼓勵下從1914年2月2日開始在《利己主義者》(The Egoist)雜誌上分25次連載,至次年9月止。全書共分五章,主要敘述主角斯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由童年、少年、青少年乃至於青年時期的各階段成長,走向成熟,包含他被毒打、嫖妓(一說喬伊斯因嫖妓而患有梅毒)、與一位少女的邂逅,最後這位青年看清都柏林社會、宗教、文化不可能容忍他這樣的藝術家,終於不顧一切遠走高飛。喬伊斯接下來的巨著如《尤利西斯》與《芬尼根的守灵夜》都是本書的續篇。 A A A Category:1916年長篇小說.

新!!: 艾兹拉·庞德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查看更多 »

庞德 (消歧义)

庞德可以是下列四个人.

新!!: 艾兹拉·庞德和庞德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亞瑟·偉利

亞瑟·偉利,CH、CBE(Arthur Waley,アーサー・ウェイリー,),英籍東方學學者及漢學家。 正如一近期的評論所言,“在中日二國的古文,與英語系大眾讀者間,偉雷是一位偉大的轉介者;他在20世紀的上半段時期扮演了東方與西方間的大使。他的中文及日文皆是自學成才,而且不論是流暢性或學識,都達到了卓越的程度。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成就,也如他自己後來所注,或許這只能發生在那個時期,也無法再能做到了。” 他对提高认识和学术关注英语世界做出极大贡献,使得再次出版的经典作品有了更广泛的阅读群体。.

新!!: 艾兹拉·庞德和亞瑟·偉利 · 查看更多 »

现代主义文学

subst:subst/leftUnreferenced/auto 自动产生。 --> 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新!!: 艾兹拉·庞德和现代主义文学 · 查看更多 »

福特·馬多克斯·福特

福特·馬多克斯·福特(Ford Madox Ford,)是一位英國小說家、詩人、評論家、編輯。《The English Review》、《The Transatlantic Review》有助於20世紀早期英國文學發展。 福特·馬多克斯·福特最著名的著作是《》(1915)、《隊列之末》四部曲(1924年至1928年)、《》三部曲(1906至08年)。《好兵》是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 。.

新!!: 艾兹拉·庞德和福特·馬多克斯·福特 · 查看更多 »

第二代朗達女子爵瑪格麗特·麥克沃思

格麗特·黑格·麥克沃思,第二代朗達女子爵,JP(Margaret Haig Mackworth, 2nd Viscountess Rhondda,),英國威爾斯女貴族,是20世紀活躍於兩戰期間的女權主義者和企業家,她在1920年創立女權周刊《時勢》,並在1926年至1958年間擔任周刊編輯。 朗達女子爵於1908年加入婦女社會及政治聯會,早年以激進手段為婦女爭取普選的權利。在1913年,她當眾焚燒一個郵筒以示抗議,事後被判入獄,結果在獄中絕食五天才獲得假釋。除了女權運動外,她還在1910年代開始接掌父親的煤業和報業業務,逐漸成為當時英國罕有的商界女性領袖人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於1915年5月與父親從美國乘搭盧西塔尼亞號郵輪回國,郵輪中途被德軍潛艇擊沉,從海難獲救的經歷激發她在一戰後期參與不少公職,當中包括出任威爾斯的婦女軍事服務總監、首席婦女招募管制官以及婦女諮詢委員會委員等。 朗達女子爵在1920年代起醉心經營自己的《時勢》周刊,歷年來投放於周刊的資助金額高達25萬英鎊,並且耗用了她大部份的家財。晚年的她雖然身患胃癌,但到臨終前仍堅持親自打理業務,又透過發起募捐運動,使周刊得以繼續維持下去。另外,自1918年繼承父親的子爵爵位後,她多年來不斷爭取女性貴族在上議院議政的權利,但這個願望要到1958年她逝世的同一年才得以實現。.

新!!: 艾兹拉·庞德和第二代朗達女子爵瑪格麗特·麥克沃思 · 查看更多 »

纳撒尼尔·韦斯特

纳撒尼尔·韦斯特(英文:Nathanael West,)本名纳森·温斯坦(英文:Nathan Weinstein),美国作家、编剧,他出生於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双亲均为来自立陶宛的犹太移民。1930年开始创作,1932年帮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编辑《联系》杂志,1933年起为好莱坞写剧本。1940年死于车祸。.

新!!: 艾兹拉·庞德和纳撒尼尔·韦斯特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布莱

罗伯特·布莱(Robert Bly,),是一位美国诗人、作家、活动家,他最著名的《上帝之肋:一部男人的文化史》(1990)一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登榜达62周。而他的《身体周围的光》也获得1968年度诗歌领域美国国家图书奖。.

新!!: 艾兹拉·庞德和罗伯特·布莱 · 查看更多 »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 或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指在美国产生的文学(也包括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用英語寫成的美國文學可视为英语文学的一部分。.

新!!: 艾兹拉·庞德和美国文学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文学

爱尔兰文学(蓋爾語:Litríocht Éireanneach;英語:Irish literature)是指在愛爾蘭産生或愛爾蘭人創作的文學作品。爱尔兰是一个无论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很小的国家,却对世界文学做出了与其国家规模极不成比例的巨大贡献。用英语写成的爱尔兰文学可以看作是英语文学的一个分支。此外,爱尔兰还存在用盖尔语以及其他古凯尔特语言写成的文学。盖尔语文学的发展主要局限在诗歌和神话传说领域。 爱尔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使得爱尔兰的英语文学和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用英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们从古老的凯尔特文化中继承了很多特质,包括对自然界奥妙的探索、一种包孕着夸张和荒谬的叙事风格,以及讽刺的创作态度,等等。盖尔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无论语法还是风格上都很独特的爱尔兰英语,而多数爱尔兰英语作家们就用这种带有方言特征的英文来写作。.

新!!: 艾兹拉·庞德和爱尔兰文学 · 查看更多 »

莎士比亞書店

莎士比亞書店是一間著名書店,位於法國巴黎。.

新!!: 艾兹拉·庞德和莎士比亞書店 · 查看更多 »

荒原 (詩)

《荒原》(The Waste Land)是英國詩人T·S·艾略特的作品。 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特接受醫生建議到瑞士洛桑易地療養,《荒原》初稿的大部分內容都在這三個月的時間完成。 《荒原》全文分五個部分:“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话”。在《荒原》中,水的意象始终贯穿全詩。《荒原》同時夾雜著粗俗的伦敦方言,“对弈”篇中有兩個女人談論到假牙、怀孕和流产的事,反映出對愛情的不貞,只有色情和淫欲。 《荒原》以晦涩著稱,其原稿有800多行,經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刪改近半又加以編定後,成為我们所看到的434行緊密、明晰的好詩,对此艾略特竟毫无意见,他表示“甚至不在乎自己是否懂得自己在说些什么”。这首诗发表之初,幾乎無人能懂。当代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阿伦·塔特说第一次读《荒原》时,一个字也看不懂,不过他已意识到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后来艾略特给诗加了50多条注释。《荒原》是宣示著一战後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絕望。 1922年艾略特出版《荒原》,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庞德在写给太太的信中说: “只要《荒原》一出版,我就要给它捧场”。《荒原》的(epigraph)即引用蓋厄斯·佩特羅尼烏斯·阿爾比特(Gaius Petronius Arbiter)《》(其意為「好色男人」)的古罗马詩句(拉丁文),強烈表達對死的願望。至今,这部作品仍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新!!: 艾兹拉·庞德和荒原 (詩)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伊修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 尽管乔伊斯一生大部分时光都远离故土爱尔兰,但早年在祖国的生活经历却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爱尔兰为背景和主题。他所创作的小说大多根植于他早年在都柏林的生活,包括他的家庭、朋友、敌人、中学和大学的岁月。乔伊斯是用英文写作的现代主义作家中将国际化因素和乡土化情节结合最好的人。.

新!!: 艾兹拉·庞德和詹姆斯·乔伊斯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獎爭議

諾貝爾獎爭議是一些關於歷史上諾貝爾獎獲獎者所產生的爭議,而歷年來文學獎與和平獎所招致的爭議最多"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5 January 2009,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新!!: 艾兹拉·庞德和諾貝爾獎爭議 · 查看更多 »

象形符号

象形符号(英文:pictogram,亦稱象形图、形图或象形文字),是既有象形畫義又有定義且能依定義作文的符號。.

新!!: 艾兹拉·庞德和象形符号 · 查看更多 »

阿爾諾·達尼埃爾

阿爾諾·達尼埃爾(奧克語:Arnaut Daniel)是12世紀的奧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一帶)遊吟詩人。他的作品被意大利詩人但丁稱讚為「最佳手藝家」;被意大利學者彼特拉克稱讚為「無上愛情大師」;被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在其作品《The Spirit of Romance》中稱讚為「最偉大的詩人」。.

新!!: 艾兹拉·庞德和阿爾諾·達尼埃爾 · 查看更多 »

耶鲁法学院知名校友

此列表为 耶鲁法学院知名校友。 耶鲁大学知名校友名单,请参见耶鲁大学名人录.

新!!: 艾兹拉·庞德和耶鲁法学院知名校友 · 查看更多 »

T·S·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OM(Thomas Stearns Eliot,),美國英國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新!!: 艾兹拉·庞德和T·S·艾略特 · 查看更多 »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另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屬唐安西都護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有“詩仙”、“詩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躍于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义詩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 李白的詩歌在唐朝已被選進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於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韋莊編選的《又玄集》和韋縠編選的《才調集》。 其作品想像奇特豐富,風格雄奇浪漫,意境獨特,清新俊逸;善於利用誇飾與譬喻等手法、自然優美的詞句,表現出奔放的情感。詩句行云流水,渾然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清趙翼稱:“李杜詩篇萬口傳”(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譜入曲)。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詩歌的巅峰。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新!!: 艾兹拉·庞德和李白 · 查看更多 »

李金髮

李金髮()原名李淑良,又名李权兴,笔名金髮,中国第一位现代主义诗人、雕塑家、艺术教育家和中华民国外交官。.

新!!: 艾兹拉·庞德和李金髮 · 查看更多 »

欧内斯特·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美國記者和作家,被認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复杂,先后结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1939年至1960年間,海明威在古巴定居,并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在這段期間海明威写下了闻名於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古巴革命成功以後,海明威曾与古巴革命的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会面。2002年11月11日,卡斯特罗更親自出席海明威故居博物馆的落成仪式。 海明威一生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2年,他以《老人与海》一書獲得普立兹獎;1954年,《老人与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兩部作品被列入「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簡潔著称,對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他的很多作品至今仍極具權威。.

新!!: 艾兹拉·庞德和欧内斯特·海明威 · 查看更多 »

汉弗莱·卡彭特

汉弗莱·威廉·布弗里·卡彭特(Humphrey William Bouverie Carpenter,),英国传记作家、电台主持人。 卡彭特生於英国牛津。他的傳記著作多以英國文化名人為題材,包括J·R·R·托爾金、W·H·奧登、艾兹拉·庞德、本杰明·布里顿及伊弗林·沃(Evelyn Waugh)。.

新!!: 艾兹拉·庞德和汉弗莱·卡彭特 · 查看更多 »

沃尔特·惠特曼

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美國詩人、散文家、新聞工作者及人文主義者。他身處於超驗主義與現實主義間的變革時期,著作兼併了二者的文風。惠特曼是美國文壇中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有自由詩之父的美譽Reynolds, 314。他的文作在当时實具爭議性,尤其是他的著名詩集《草葉集》,曾因其對性的大膽描述而被歸為淫穢。 出生於長島,惠特曼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也從事記者、教師、政府文書等職,並曾於美國內戰期間志願擔任護士。他也曾在創作生涯初期發行過禁酒小說《富蘭克林·伊凡》 (1842)。惠特曼的重要著作《草葉集》則是於1855年自費出版,嘗試著讓普羅大眾接觸美國史詩,直至1892年逝世之前仍不斷增著、刪修該著作。在晚年的一次中風後,他遷居至新澤西州的肯頓,病情並在當地持續惡化。惠特曼以72歲高齡辭世,他的葬禮隨後以公開方式舉行,出席者眾多、景象壯觀Loving, 480Reynolds, 589。 惠特曼的性向和他的詩作一樣,常是眾人議論的對象。儘管傳記作家不斷為其性向爭辯,在愛慕與情感面,惠特曼通常被視為同性戀或雙性戀者Buckham, Luke.

新!!: 艾兹拉·庞德和沃尔特·惠特曼 · 查看更多 »

温德 (学者)

温德(Robert Winter,),美国西洋文学专家,长期在中国任教。 温德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毕业于瓦伯西學院,曾师从美国著名诗人艾兹拉·庞德。又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后留学法国,学习法国文学。回美国后,先后在沃巴希学院、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1923年前往中国,经吴宓邀请赴国立东南大学任英文系主任。之后又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87年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死后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新!!: 艾兹拉·庞德和温德 (学者) · 查看更多 »

漩渦主義

漩渦主義是由艾兹拉·庞德命名,並與立體主義和未来主义相關聯的艺术及诗歌流派West, Shearer (general editor), The Bullfinch Guide to Art History, page 883,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United Kingdom, 1996.

新!!: 艾兹拉·庞德和漩渦主義 · 查看更多 »

戈兰·桑纳维

戈兰·桑纳维(Göran Sonnevi,),瑞典诗人、翻译家。.

新!!: 艾兹拉·庞德和戈兰·桑纳维 · 查看更多 »

方志彤

方志彤(早年多写作“方志浵”,英文名:Achilles Chih-t'ung Fang,本名“金淳谟”,),朝鲜族,哈佛大学学者,汉学家和比较文学家。通晓多种语言,除中、英文外,还包括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和日文。.

新!!: 艾兹拉·庞德和方志彤 · 查看更多 »

意象主義

意象主义是发生于20世纪初提倡在英裔美国人诗歌中使用精准的意象和清晰、犀利的语言的运动。意象主义被认为是自前拉斐尔运动之后英语诗歌界最有影响力的运动。 意象主义运动促进了现代主义运动在20世纪初的诞生, 并且被认为是英语语言首个有组织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 有时人们会认为意象主义是“一连串的创造性时刻”,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发展时期。评论道:“更准确地来说,意象主义既不是一项准则,也不是一个诗歌流派,而是一些诗人在一小部分重要原则上达成的一致意见。” 与意象主义同时代的诗人,比如格鲁吉亚派诗人大都遵循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诗歌的风格进行创作,但意象主义派诗人拒绝接受这种多愁善感和漫无边际的风格。他们提倡回归一种类似古典派的标准,例如提倡语言的直白简练,采用非传统的诗歌形式。意象派诗人采用自由诗体。 意象派诗作集中发表于1914至1917年,包括许多颇负盛名的现代主义诗人的作品。意象派诗人集中分布在伦敦,也有大不列颠,爱尔兰和美国诗人。在当时有些异常的是,许多女性作家也是主要的意象派代表。 意象主义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尝试分离出单个意象来揭示主旨。这一特征与当时前衛艺术,特别是立体派的发展相吻合。美国作家艾兹拉·庞德的表意法——将具体事物并排来表现抽象事物——与立体派的将不同层次合成一个意象相似。他说意象主义以“闪闪发亮的细节”表现物体。.

新!!: 艾兹拉·庞德和意象主義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上校(Thomas Edward Lawrence,常稱T.,),也称“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是一位英國軍官,因在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起义中作为英国联络官的角色而出名。他成为公众偶像有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維爾·傑克森·湯瑪斯所写关于那场起义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还有劳伦斯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柱》。许多阿拉伯人将他看成民间英雄,推动了他们从奥斯曼帝国和欧洲的统治中获得自由的理想;同樣地,许多英国人将他包括在他们国家最伟大的战争英雄之一。.

新!!: 艾兹拉·庞德和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 查看更多 »

10月30日

10月30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3天(闰年第30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2天。.

新!!: 艾兹拉·庞德和10月30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日

11月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5天(闰年第30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0天。.

新!!: 艾兹拉·庞德和11月1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伊兹拉·庞德庞德,E.埃兹拉·庞德艾茲拉·龐德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