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指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三世(1415年9月21日生於因斯布鲁克—1493年8月19日卒於林茨)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440年—1493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2年加冕)。他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是德意志的施蒂里亚公爵(1424年起)和奥地利大公(以腓特烈五世的名义,1453年起)。 腓特烈三世在1452年在罗马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于德国的一切都取决于那些各自为政的诸侯,腓特烈三世实际上不能在德意志内政方面做出任何决定。所以他把精力集中在扩大哈布斯堡王朝自身的领地上。到1464年,除蒂罗尔以外的全部奥地利领地已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480年代,腓特烈三世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几乎失去了全部的奥地利领地(包括维也纳)。 腓特烈三世晚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研究星象学和炼金术。 |- |- F F F F F.

51 关系: A.E.I.O.U.埃斯特家族十三年戰爭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士瓦本战争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大公國大特权奥地利历史奥地利公国奥地利犹太人历史奥地利统治者列表奧地利大公國威廉四世 (巴伐利亚)德国君主列表哈布斯堡尼德兰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因信稱義神聖羅馬皇帝索菲亚·亚盖隆卡維也納維也納歷史荷尔斯泰因公国萨尔茨堡西吉斯蒙德 (奧地利)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马加什一世诺伊斯費拉拉公國霍恩洛厄家族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阿尔萨斯阿爾布雷希特六世 (奧地利)腓特烈三世雙酬傭兵恩斯特 (哈布斯堡)波傑布拉德的伊日法兰克福犹太巷潘菲利家族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新教施蒂利亞公國摩德納和雷焦公國敦刻尔克教宗列表拉斯洛五世1439年1452年15世纪...9月21日 扩展索引 (1 更多) »

A.E.I.O.U.

A.E.I.O.U.,或AEIOU,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使用的格言,亦是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格言。这个格言是由腓特烈三世发明的,这位皇帝喜欢使用缩写的、带有神秘色彩的语言。 最初腓特烈三世并没有解释A.E.I.O.U.的意义,但是他在逝世前不久用德语解释了A.E.I.O.U.的真正含义,即“Alles Erdreich ist Österreich untertan”(德文,意为“世界属于奥地利”), 然而当时还有已经流传的其它的版本:.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A.E.I.O.U. · 查看更多 »

埃斯特家族

埃斯特家族(Estensi,過去被稱為Este或d'Este),是一個歐洲貴族世家,家族名稱起源於義大利城鎮埃斯特,家族統治著費拉拉(1208-1598年)、摩德納和雷焦(1288年起)、法納諾(1352年起)、(1429或1451年起)、卡爾皮(1527年起)、科雷焦(1636年起)、(1711年起)、諾韋拉拉(1737年起)、馬薩和卡拉拉(1790年起),除費拉拉外,其他地區統治都於1796年被併入奇斯帕達納共和國,1814年家族復辟後於1847年統治了瓜斯塔拉,最終所有屬地在1859年併入中義大利聯合省。埃斯特家族成員包含了數位義大利親王、公爵、眾多天主教樞機、一位英國王后、一位薩丁尼亞王后、一位奧地利皇后及一位巴伐利亞王后。.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埃斯特家族 · 查看更多 »

十三年戰爭

十三年戰爭發生於1454-1466年,是普鲁士邦聯與波蘭王國結盟共同對抗條頓騎士團國的戰爭。1454年,普魯士地區的城市起義和當地貴族爭取獨立的鬥爭引發了戰爭。戰爭開始後,普鲁士邦聯求助於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並提出條件,同意將普魯士併入波蘭王國。波蘭同意支持普魯士邦聯,與騎士團的戰爭隨即爆發。 十三年戰爭以波蘭與普魯士邦聯的勝利而告終,他們與騎士團簽訂了第二次托倫和約(1466)。隨後,教士戰爭爆發(1467-1469),這次戰爭是因為波蘭與騎士團關於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獨立問題的爭執引起的。.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十三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Kazimierz IV Jagiellończyk,)雅盖隆王朝的波兰国王(1447年~1492年在位)。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与索菲亚·霍尔桑斯卡之幼子,生于克拉科夫。他在1440年以13歲之齡,被立陶宛貴族立為立陶宛大公(1440~1492年在位),後來又在其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於1444年11月10日與鄂圖曼土耳其激戰敗死後,迫使波蘭貴族在1447年接受他成為較強勢的波蘭國王,統治波蘭與立陶宛直到1492年過世之時。 他在十三年戰爭(1454-1466年)中徹底擊敗條頓騎士團,收復波美拉尼亞。他對國內貴族進行強勢鬥爭,對王權的強化與中央議會(瑟姆)的重要性具有鮮明作用(壓制教會勢力並使國王主導主教的選舉),但是因為對條頓騎士團作戰需要人力物力,被迫向中小貴族進行妥協(代價是損害中產階級的利益),使波蘭王權轉趨弱勢,貴族的黃金自由蓄勢待發。對比西歐逐漸流行的君主專制(絕對君主制),波蘭逆勢發展成貴族民主制的結果,最終與民族國家運動產生巨大衝突,在17世紀中葉爆發了毀滅性災難。 不過,卡齐米日四世在擴展雅蓋隆王朝的勢力上有很大進展,1471年他的長子——乌拉斯洛二世成為波希米亞國王;當強大的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白騎士」匈雅提之子)於1490年死後,匈牙利貴族立刻拋棄馬加什唯一的私生子,擁立乌拉斯洛二世兼任匈牙利國王,雅蓋隆王朝因此稱雄於中東歐(當時匈牙利是東歐次強,僅次於鄂圖曼土耳其)。不過波蘭與立陶宛在東、南方的勢力,卻因為莫斯科大公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而開始後退。.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 查看更多 »

士瓦本战争

1499年的士瓦本战争(Schwabenkrieg)在德国又被称为瑞士战争(Schweizerkrieg),在奥地利又被称为恩嘎丁战争(Engadiner Krieg)。它是旧瑞士邦联与哈布斯堡家族间的最后一场大型武装冲突。这场战争始于为了控制格劳宾登的米施泰尔谷和温布拉伊尔山隘的一场地方冲突,之后双方都召集了自己的盟友来帮忙,事态便很快失控了。哈布斯堡请求士瓦本同盟支持自己,而格劳宾登三同盟自由州则转向了瑞士邦联。敌对行为很快从格劳宾登越过莱茵谷而扩散到了康斯坦茨湖,并且甚至扩散到了阿尔萨斯南部的桑德戈,而阿尔萨斯当时是哈布斯堡的前奥地利的最西部分。主要的参考一般来自莫拉尔德;战争过程一节的参考主要来自里茨勒尔的详细的编年史式记述。 这场战争的许多战役是在1499年的1月到7月间打的,并且除了很少的几场小规模战斗以外,所有的战斗都是老练的瑞士士兵击败了士瓦本和哈布斯堡军队。瑞士人自从在勃艮第战争胜利之后,就拥有着身经百战的战士和指挥官。而士瓦本方面,骑士与步兵之间互不信任,军队领导人之间意见不一,全体人员普遍不情愿打仗,甚至士瓦本的伯爵们被认为比起神圣罗马帝国的利益,更看重强大的哈布斯堡的利益。N·莫拉尔德: 欧洲舞台上的瑞士邦联, 316-326页, 施瓦伯公司 (编辑): 瑞士与瑞士人史, 施瓦伯公司 1986/2004; ISBN 3-7965-2067-7.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士瓦本战争 · 查看更多 »

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

大衛·梅加斯·科穆寧(Δαβίδ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約),是特拉比松帝國最後一任皇帝(1459年4月22日-1461年8月15日在位)。他是阿歷克塞四世和的第三個兒子。在1461年特拉比松帝國被鄂圖曼帝國吞併後,他帶領孩子們遷至阿德里安堡居住,並於1463年和他的兒子們被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處決。 2013年7月,大衛與他的三個兒子以及他的侄子阿歷克塞被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冊封為聖人,並在同年11月1日紀念其逝世550週年。.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大公國

大公國(Magnus Dux;Großherzogtum;Gran Duca;Grand-duché;立陶宛語:Didysis kunigaikštis;Wielkie księstwo),是一种在帝制範圍之內保持自治的君主制主權公國,其元首的頭銜為大公或者是女大公,在中世紀歐洲具有較高級別的主權。 在大公國等級之下的領土有公國(Dukedom)和諸侯國(Principality,意譯是「諸侯的封地」,Prince本意可以指所有伯爵以上的諸侯,作法語時專指“主權等級最低的君長”、多在后拿破崙時期的法國控制範圍內使用;在神聖羅馬帝國範圍內的德意志諸邦,也往往被稱為“Princes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意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眾諸侯),有些被承認具有獨立的主權,有些則在其他王國或帝國保護之下享有一定主權。雖然此類國家元首的爵位頭銜的等級有別,但在当代国际体系中實際上都是平等論交的國家元首。 現今實際上仍然保留大公國名號的只剩下盧森堡大公國,但由於早期翻譯的不準確、以及由英文和法文中的Prince一詞帶來的混淆,基本上任何君主制的城邦或微型國家,在中文或日文都被稱為大公國或公國,其君主則大多翻譯為親王、大公、公爵、王子等等。當今國際上被中文翻譯作“大公國”的國家尚有摩納哥公國(或作“親王國”)、列支敦士登公國(或作“親王國”)、安道爾。此類國家的起源都是歷史上獨立的城邦領地,或是被大帝國冊封而來的君主制諸侯國、在其帝國消亡后仍然保持君主制和獨立地位,此類國家,不論其原本在歐洲封建體系內的等級,現今在國際上都被平等地當做主權獨立的國家對待。.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大特权

《大特权》 (,即)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四世于1358或1359年的一份文件,将奥地利从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公国提升为大公国。1156年,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了《小特权》,将原属巴伐利亚的提升为一个独立的公国,称奥地利公国。同样,1358或1359年的《大特权》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奥地利大公国。 这份文件极大影响了奥地利随后的政治发展,并在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之间建立了一道神圣罗马帝国内独一无二的联结。.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大特权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历史

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統治德意志地區的最大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急速衰弱,後來在民主化運動下成為讓人安享晚年的福利國。.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公国

奥地利公国()是中世纪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1156年的帝国小特权,将(意即)()从的一个属国升格为一个独立的公国。1276年,巴本堡王朝的奥地利绝嗣后,罗马人民的国王鲁道夫一世继承了奥地利公国,哈布斯堡王朝由此攫取了奥地利。在随后数百年,奥地利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的核心。1359年,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在伪造帝国,僭称奥地利大公,奥地利公国始为奥地利大公国。1453年,奥地利大公腓特烈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公国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犹太人历史

奥地利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犹太社团,可能起源于罗马征服以色列。在许多个世纪中,这个社团的政治地位曾经起起落落过多次:在某些时期,犹太社团很繁荣,享受政治平等,在另一些时期,犹太社团遭到集体屠杀、放逐和反犹迫害。犹太人大屠杀基本毁灭了奥地利的犹太社团,根据2001年人口统计,在奥地利只有8,140名犹太人,但是另一些估计介于9,000, 15,000到2万人之间。.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这是一份奥地利自成为独立封地以来各代藩侯、公爵、大公以及皇帝的名单。.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大公國

奧地利大公國(德文:Erzherzogtum Österreich),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邦國之一,為哈布斯堡君主國的權力核心,奧地利帝國的前身。將近七百年來,奧地利從一個藩侯國(Markgraftum)晉身為帝國的中心。.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奧地利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威廉四世 (巴伐利亚)

威廉四世(德語:Wilhelm IV,1493年11月13日—1550年3月7日),巴伐利亞公爵,1508年至1550年在位。他在慕尼黑出生,公親是,母親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的女兒。 威廉四世於1516年頒布了《啤酒純釀法》。 Category:巴伐利亚公爵.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威廉四世 (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德国君主列表

德国君主列表给出了从843年《凡尔登条约》(该条约三分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导致了东法兰克王国的诞生)签订,到1910年德意志帝国帝制终结为止的统治德国地区的历代君主,也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各种德国地区邦联的领导者。.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德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尼德兰

哈布斯堡尼德兰(Habsburgse Nederlanden)是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和低地国家组成的一个采邑制共主邦联,之后成为西班牙帝国下的西属尼德兰。1482年随着瓦卢瓦王朝的勃艮第公爵勇士查理去世,勃艮第统治尼德兰时代也随之结束。1556年政权交替给予哈布斯堡家族,成立十七省联盟,隶属于西班牙帝国。1581年通过荷兰独立宣言,七省表示脱离西班牙的统治,余下的尼德兰南部组成奥属尼德兰,这部分最终1795年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吞并。.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尼德兰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的家族成員曾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公爵、大公、皇帝,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國王,墨西哥皇帝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公爵。 該列表將詳細列出各位出任以上職位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其中的年期代表着各君主的在位期,而非生逝。.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Sola fide,天主教译作因信成義,或称作唯獨信心、唯獨因信稱義),是路德宗教會、甚至整個基督新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因信”意为凭借「信心」,“称义”意为「被上帝判為無罪」Keller, Brian R.,, p7, "The Greek verb for 'justified' means that a judge declares people 'not guilty' of all charges.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因信稱義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索菲亚·亚盖隆卡

索菲亚·亚盖隆卡(,生于克拉科夫,卒于安斯巴赫),是波兰女王,立陶宛公主,安斯巴赫及拜罗伊特藩侯夫人,卡齐米日四世之女。1479年2月14日她嫁给了腓特烈二世,阿尔布雷希特·霍亨索伦是他们的儿子。.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索菲亚·亚盖隆卡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歷史

維也納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時代,後來羅馬帝國在這裡建立軍營(位於現在的內城區),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後來維也納在11世紀成為重要的貿易據點,並在13世紀成為巴本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19世紀時奧地利帝國及奧匈帝國的首都,並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維也納歷史 · 查看更多 »

荷尔斯泰因公国

荷尔斯泰因公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公国,為神圣罗马帝国所屬最北方的一個邦國,它的领土位于今天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荷尔斯泰因公国是1474年诞生的,当时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同时也是荷尔斯泰因伯爵领地的领主。在他的请求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将这个伯爵领地提升为一个公国,而克里斯蒂安一世也就成为了这个公国的第一位公爵了。 此前,在1460年,克里斯蒂安一世就已经在一个条约中规定荷尔斯泰因与石勒苏益格是不可分割的。虽然如此这两个公国的从属并不一样。石勒苏益格是丹麦的领地,而荷尔斯泰因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 從1490年至1523年,以及1544年至1773年,公國領土兩度被歐登堡王朝的不同支系所分割,其中最著名的是家族(丹麥王室)及家族。公國一直延續至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之後,才在1866年被普魯士王國併吞。.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荷尔斯泰因公国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Salzburg),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萨尔茨堡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奧地利)

西吉斯蒙德()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外奧地利大公(1439年-1490年在位)及蒂羅爾伯爵(1439年-1490年在位)。西吉斯蒙德是外奧地利大公及蒂羅爾伯爵腓特烈四世的獨生子。西吉斯蒙德出生於因斯布魯克。 1439年,父親腓特烈四世逝世,當時西吉斯蒙德只得12歲,遂由施蒂里亞支系的堂兄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五世攝政。1446年,當攝政結束時,腓特烈五世將權力交回西吉斯蒙德手中。西吉斯蒙德便繼承了外奧地利公國及蒂羅爾伯國,成為有實權的統治者。1449年,西吉斯蒙德娶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埃莉諾為妻。 在位期間西吉斯蒙德與布雷薩諾內教區主教尼古勞斯爭奪因河流域的控制權。1460年,西吉斯蒙德因囚禁尼古勞斯而遭受教皇庇護二世懲以絕罰。尼古勞斯其後逃亡,但是在西吉斯蒙德向教皇投降以獲得赦免前逝世。 1469年,西吉斯蒙德將在萊茵河及亞爾薩斯的領地售給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卻又於1474年將這些土地買回。其後,他卻加入瑞士聯邦聯軍與勃艮第公爵查理戰鬥。 1477年,腓特烈五世封西吉斯蒙德為大公。1480年,其妻埃莉諾逝世,西吉斯蒙德於1484年再娶薩克森公爵阿爾布雷希特的女兒年僅16歲的凱瑟琳。但是兩段婚姻皆無子嗣。 1470年代至1480年代初期,西吉斯蒙德進行激進的貨幣改革。蒂羅爾擁有銀礦得以增加財富鑄造銀幣,加上使用新的開採方法和技術,將大量停產的銀礦被重新投入生產,很快許多周邊國家亦跟隨重新開放舊礦山和鑄造類似的銀幣,蒂羅爾鑄造的銀幣成為歐美日後的銀幣始祖。西吉斯蒙德亦因此被稱為「富有的」。 因為西吉斯蒙德很容易受他的幕僚的錯誤建議而動搖,他於1487年3月與威尼斯共和國進行了一場無目的的羅韋雷托戰役。蒂羅爾軍隊突擊威尼斯共和國及佔領了威尼斯的一些銀礦。其後,西吉斯蒙德再進一步激怒威尼斯,他將130名前往在博岑(現時的博爾扎諾)市集的威尼斯商人囚禁及沒收他們的貨物。蒂羅爾軍隊跟着突擊通過卡利亞諾隘口,以大量炮擊圍困羅韋雷托的城堡,是其中一次最早進行大量炮擊的戰爭。戰爭持續到夏季,但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1490年,蒂羅爾居民叛亂,驅逐西吉斯蒙德而迎接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成為蒂羅爾的統治者。西吉斯蒙德是否自願將蒂羅爾讓與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卻不得而知。 1496年,西吉斯蒙德於因斯布魯克逝世。 S.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西吉斯蒙德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偉大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德文:Maximilian I,或譯馬克西米連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大公(1493年-1519年),也被稱作「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三世的長子,是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西班牙王卡洛斯一世)的祖父,亦是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利安通过自己和子女的婚姻,使得孙子成功地取得西班牙这个殖民帝国的王位,再加上自己的神圣罗马帝位,使查理五世成为欧洲的盟主,更令哈布斯堡王朝成为一「日不落帝国」。.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马加什一世

匈雅提·马加什一世(匈牙利語:Hunyadi Mátyás,)是一位匈牙利及克羅地亞國王(號稱「科爾文納」),從1458年以十四歲之齡登基,至1490年身亡為止一直在統治整個帝國。期間以強大的雇用軍征服大貴族,並通過數次的軍事運動,他又成為了波希米亞之王(1469-1490)以及奧地利公爵(1486-1490年)。當他在1485年占領維也納之後,他看來即將建立一個匈牙利-奧地利的君主國,不久就會作出堅實的努力來控制神聖羅馬帝國。結果,他在1490年突然的死亡使所有計畫化為烏有,匈亞提王朝一代而終,所征服的土地立刻被把持國政的大貴族放棄。 匈雅提·马加什生于1443年,匈牙利摄政王匈雅提·亚诺什(「白騎士」)的次子,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的科罗茨瓦尔(今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屬於社會新貴,以家族紋章上的烏鴉圖案而號稱「科爾文納」(意指烏鴉)。匈雅提·亚诺什死后,匈牙利爆发了贵族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国王拉斯洛五世的叛乱。拉斯洛五世死后,一些地位较低的贵族和佩斯人民都支持时年14岁的马加什成为匈牙利国王。大贵族们认为年轻的国王便于控制,也支持他成为国王。 匈雅提·马加什于1458年1月20日被选为匈牙利国王。而这时的他被新上任的波希米亚国王波傑布拉德的伊日(又稱伊日·波杰布拉德)扣为人质,直到马加什娶了波杰布拉德的女儿才将其释放。15岁时,他正式登基称王。在位期间,贵族叛乱仍在继续,他于1463年平定叛乱,并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承认他为匈牙利国王。成年后,马加什留学意大利,并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推广到匈牙利,建立欧洲15世纪最大的收藏历史记录、哲学和科学成就的图书馆科尔文纳图书馆(Bibliotheca Corviniana)。马加什懂得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克罗地亚语、拉丁语,后来又学会了德语以及捷克语等许多斯拉夫语。 马加什平定了贵族们的叛乱,组织独立于大贵族的雇佣常备军“黑军”(匈牙利文:fekete sereg),以抵御外敌入侵(1480年代擴大至三萬人)。这时的匈牙利領土,是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也是最強的自主時期。马加什多次打败奥斯曼帝国。瓦拉几亚大公弗拉德三世向其称臣。1465年響應教宗發起的十字軍,討伐異端的胡斯派,率領聯軍对岳父波傑布拉德的伊日的捷克作战,於1469年在捷克天主教徒的支持,获得波希米亞國王的称号,在1471年之前,陸續占领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等地。1485年他打败了腓特烈三世皇帝,占领奥地利的一半地区和首都维也纳。匈牙利在此時攀至巔峰,確立其東歐第二強國的地位(第一強國是鄂圖曼土耳其);當時領土上的人口超過六百萬(匈牙利人占了四百萬),稅收超過一百萬佛羅林,僅次於奧斯曼帝國與西歐最強的法國(鄂圖曼稅收將近兩百萬佛羅林)。 马加什一世于1490年去世,他只有一名學究氣的私生子亚诺什,私生子不能继承王位。亚盖隆王朝的波希米亚国王乌拉斯洛二世继承了他的王位。从此,匈牙利日渐衰落。.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马加什一世 · 查看更多 »

诺伊斯

诺伊斯(Neuss)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座城市,坐落在莱茵河下游的西岸,与杜塞尔多夫相望,是诺伊斯莱茵县最大的城市。诺伊斯的人口在1963年超过10万,成为大型城市,它也是德国面积最大的非直辖市(即隶属于县的市)。诺伊斯以它的古罗马历史、莱茵河港口和诺伊斯射击节(Neusser Bürger-Schützenfest)而闻名,在1984年庆祝建城2000周年。.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诺伊斯 · 查看更多 »

費拉拉公國

費拉拉公國(Ducato di Ferrara)是一個透過封建制度,存在於1471-1598年的義大利主權國家。.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費拉拉公國 · 查看更多 »

霍恩洛厄家族

霍恩洛厄家族是德意志貴族家庭,來自法蘭克尼亞地區,此家族在1450年成為伯爵,後又升格為親王國;最終在1806年成立的萊茵邦聯中分割併入巴伐利亞、符騰堡兩個王國。在霍恩洛厄被兼併之際,他們擁有1,760平方公里的領土,以及108,000人口。萊茵邦聯的成立雖然終結了親王國,但並未奪取家族的財產,直到德意志帝國垮台前,霍恩洛厄等貴族家庭仍然擁有部分政治特權,如在巴伐利亞、普魯士、符騰堡等邦國,霍恩洛厄家族都可世襲帝國議會議員資格;他們在1825年時更由德意志邦聯議會授予了「殿下」(Durchlaucht)的尊稱。.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霍恩洛厄家族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德语:Albrecht I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称阿尔布雷希特五世,1404年~1439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437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437年起)。1438年他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未能加冕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是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四世之子,生于维也纳。他在1404年继承父亲的领地奥地利大公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支统治着内奥地利)。在长大成人--,阿尔布雷希特积极支持卢森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镇压胡斯运动。1422年,他与西吉斯蒙德的女儿和继承人卢森堡的伊丽莎白结婚。由于西吉斯蒙德没有男性子嗣,阿尔布雷希特因婚姻关系成为他在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继承人。除了他妻子与匈牙利古老的阿尔帕德王朝和波希米亚的古代王朝有血缘关系以外,阿尔布雷希特自己也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远房--裔,这就给他继承这两国的王位增添了依据。 在西吉斯蒙德于1437年去世--,阿尔布雷希特在次年1月1日加冕为匈牙利国王,6个月--又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1438年3月18日,德意志选侯在法兰克福选举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这意味着他有机会成为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权力局限于奥地利和匈牙利。他企图在波希米亚进一步扑灭胡斯运动,但那里的胡斯派仍拥有强大力量。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被圣杯派的领袖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打败,此--他不再试图控制波希米亚。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颁布了著名的美因茨国事诏书。这份诏书是皇帝与教皇之间的一个初步协定,旨在使德国基督教会受皇帝影响,并推迟对教会的进一步改革。 143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派军队入侵匈牙利,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他留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拉迪斯勞斯出生--繼承了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匈牙利贵族则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国王。.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Région Alsace;Elsass)是法国东部地区,以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古代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在17世纪以前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完全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給普鲁士,一战结束后重新被法国吞并,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占领,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白葡萄酒的著名产地。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阿爾布雷希特六世 (奧地利)

阿爾布雷希特六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奧地利大公(1457年-1463年在位)及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公爵(內奧地利大公)(1424年-1463年在位)。阿爾布雷希特六世是奧地利大公恩斯特次子、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五世的弟弟。相比起其兄長腓特烈五世,阿爾布雷希特六世的個性充滿活力,卻傾向於輕率,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浪子」。.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阿爾布雷希特六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腓特烈三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腓特烈三世 · 查看更多 »

雙酬傭兵

雙酬傭兵(Doppelsöldner)是16世紀德國的國土傭僕(Landsknecht)的一種,他們配置在軍隊最前線,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但能獲得一般傭兵兩倍的酬金。指定的比率是每四名國土傭僕中,要一位是雙酬傭兵。每個連中,會有一小部分的雙酬傭兵裝備槍械。主要的配備有雙手劍、焰形雙手大劍、長矛(他們甚至使用豬牙矛這種獵人使用之武器)、斧槍、德式鬥劍等。 雙酬傭兵的稱號一般是給與受過德式雙手劍(Zweihänder)訓練的國土傭僕。1487年,神聖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三世將雙手巨劍的壟斷權授予一家叫Brotherhood of St. Mark的劍術公會。 據說雙酬傭兵的雙手巨劍能使其突破長矛兵的陣型──尤其是瑞士長矛兵(Swiss Pikemen)。揮舞巨劍砍斷矛頭,或推開長矛,直接攻擊長矛兵都能使長矛兵的陣型瓦解。這個傳說最早出現在17世紀,唯其真實性頗具爭議。.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雙酬傭兵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 (哈布斯堡)

恩斯特(德語:Ernst der Eiserne,)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及首領(1411年-1424年),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的統治者(內奧地利公國)(1406年-1424年在位)。恩斯特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三世的第三子,出生於施蒂里亞公國的穆爾河畔布魯克。 1386年,父親利奧波德三世為了取得瑞士及士瓦本兩地,在森帕赫與舊瑞士邦聯大戰,利奧波德三世在此戰役中戰死,長兄威廉便繼承內奧地利公國王位,統治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等公國,任命次兄利奧波德四世成為共同統治者。當時恩斯特及其弟腓特烈尚年幼,由其伯父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監護。 1401年,恩斯特參加羅馬人民的國王魯普雷希特聯合佛羅倫斯攻擊米蘭公國的戰爭。1406年,其長兄威廉逝世,並無留下子嗣。因為次兄利奧波德四世亦無子嗣,根據1406年所訂的條約,恩斯特及腓特烈四世一同成為共同統治者。利奧波德四世成為名義上的內奧地利公爵及利奧波德支系的族長,恩斯特接管施蒂里亞、克恩滕及卡尼鄂拉,而腓特烈四世接管蒂羅爾。從此,內奧地利公國一分為二,分裂為施蒂里亞支系(恩斯特及其後人)和老蒂羅爾支系(腓特烈四世及其後人)。同年,利奧波德四世成為阿爾布雷希特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的監護人。因此,恩斯特與利奧波德四世發生爭執,於1407年引發兩人之間的內戰,直至1409年,此內戰才結束。 1411年,利奧波德四世於維也納逝世。恩斯特無可爭議地繼承利奧波德支系族長之位。1414年,恩斯特使用伯父魯道夫四世創立的奧地利大公頭銜,成為首先使用此頭銜的君主。 1424年,恩斯特於穆爾河畔布魯克逝世,下葬於熙篤會修院聖殿萊茵修院。恩斯特死後被冠以「鋼鐵」之名號。其長子腓特烈繼承其位,稱為腓特烈五世。1440年,腓特烈又繼承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出任羅馬人民的國王。1457年,他又繼承為奧地利大公。恩斯特及腓特烈成為其後哈布斯堡王朝各君主的祖先。 E.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恩斯特 (哈布斯堡) · 查看更多 »

波傑布拉德的伊日

波傑布拉德的伊日(Jiří z Poděbrad;Georg von Podiebrad,),波希米亞國王(1458年-1471年)。 波傑布拉德的伊日出生於波希米亞一個貴族家庭。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在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於1437年去世後,阿爾布雷希特在1438年6月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但是他的權力只局限於奧地利和匈牙利。他企圖在波希米亞進一步撲滅胡斯運動,但那裡的胡斯派仍擁有強大力量。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被身為聖杯派領袖的伊日打敗,此後他不再試圖控制波希米亞。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逝世,他的遺腹子拉斯洛五世繼承了波希米亞國王的頭銜,但是他與母親伊麗莎白在奧地利被堂叔羅馬人民的國王腓特烈三世軟禁。1444年,伊日出任胡斯派餅酒同領派的領袖。他在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波希米亞成為權威人物。 1444年11月10日,匈牙利國王烏拉斯洛一世在抗擊鄂圖曼帝國的瓦爾納戰役中陣亡。匈牙利貴族決定讓拉斯洛五世繼承王位,他們派出使者到維也納要求腓特烈五世釋放伊麗莎白母子並歸還王冠,遭到後者拒絕。貴族們選舉匈雅提·亞諾什為匈牙利攝政,同時在波希米亞,波傑布拉德的伊日獲得了同樣的地位。 腓特烈三世鑑於當地局勢,乃於1451年將波希米亞的行政大權委任給伊日,波希米亞議會指派伊日擔任攝政。 1457年拉斯洛五世突然死去,伊日又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而匈雅提·亞諾什的次子馬加什一世亦被選為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被伊日扣為人質,直到馬加什娶了波傑布拉德的女兒才將其釋放。伊日身為胡斯教徒當選為波希米亞國王,為教廷和天主教鄰邦所不容。 雖然伊日於1462年組職基督教各國反土耳其聯盟,以提高了自己的國際聲譽。但是新任教皇保羅二世於1465年作出反擊,他組織一個反伊日的貴族同盟,翌年12月23日,對伊日進行絕罰處分,聲稱將其王位廢黜,並禁止天主教徒效忠伊日。 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於1465年響應教宗發起的十字軍,討伐異端的胡斯派,率領聯軍與岳父伊日統領的波希米亞軍作戰,波希米亞戰爭爆發。1469年5月3日,馬加什一世在波希米亞天主教徒的支持下,自立為波希米亞國王。在1471年之前,陸續佔領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等地。 1471年3月22日,伊日於布拉格逝世。他的支持者選出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的長子弗拉迪斯拉夫四世成為波希米亞國王,繼續與馬加什一世對抗。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14。 Category:捷克君主.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傑布拉德的伊日 · 查看更多 »

法兰克福犹太巷

法兰克福犹太巷(德语:Frankfurter Judengasse)是德国和法兰克福最早的犹太隔都之一。它存在于1462年到1811年,是近代早期德国最大的犹太社区。 在19世纪末,犹太巷的大部分建筑物都被拆除。该地区在二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在当今法兰克福的城市景观中没有留下犹太隔都的明显迹象。战后,该地区曾用作停车场,加油站和花卉批发市场。1977年,在建造行政建筑群期间发现原犹太巷19座建筑的基础。关于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遗址,引发了公众讨论。最后,其中五座被保留下来,作为“犹太巷博物馆”,整合进新建筑内。.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兰克福犹太巷 · 查看更多 »

潘菲利家族

潘菲利家族(Pamphili或 Pamphilj)是一個羅馬的教宗家族,對於16、17世紀的義大利歷史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由於缺乏男性繼承者,家族於18世紀藉由婚姻與結合,成為。.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潘菲利家族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一世(德语:Ferdinand 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起;1558年加冕)。他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1526年起)。.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Stanisław Leszczyński,)曾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二立二廢)、洛林公爵(1738-1766年)和神圣罗马帝国伯爵(皇帝腓特烈三世授权给莱什琴斯基家族)。.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施蒂利亞公國

施蒂利亞公國(Herzogtum Steiermark; Vojvodina Štajerska; Stájer Hercegség)是一個曾經存在於現今奧地利南部與斯洛文尼亞北部地區的公國。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前公國一直是帝國的一部分,之後公國成為奧匈帝國內萊塔尼亞的王冠領地直至1918年,隨著奧匈解體公國亦同時滅亡。.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施蒂利亞公國 · 查看更多 »

摩德納和雷焦公國

摩德納和雷焦公國(Ducato di Modena e Reggio),是一個於1452-1859年,存在於義大利的獨立公國,公國除了於拿破崙統治時期短暫的被奇斯帕達納共和國及拿破崙義大利王國取代外,皆是由埃斯特家族及後來的奧地利-埃斯特家族統治,公國最後於1859年被合併至中義大利聯合省。.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摩德納和雷焦公國 · 查看更多 »

敦刻尔克

--(法文:Dunkerque;Duinkerke(n))是法国北部诺尔省的臨海市镇,十公里之外便是法國與比利时边境。人口数约为71000(1990年)。--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敦刻尔克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斯洛五世

拉斯洛五世(遗腹子)(匈牙利语:V.(Utószülött)László,捷克语:Ladislav Pohrobek,德语:Ladislaus Postumus;)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国王(1444年起),波希米亚国王(1440年起)和奥地利大公。 拉斯洛五世是德意志、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五世)唯一的儿子。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当阿尔布雷希特死时,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正在怀孕,所以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等国的王位只有等孩子生下来之后才有人继承。这个孩子就是拉斯洛五世,他出生于父亲去世4个月之后,因此得到绰号“遗腹子”。 拉斯洛五世一出生就继承了奥地利大公的头衔,並有波希米亚国王的繼承權,而德意志选侯选择他的堂叔、内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五世来继任日耳曼國王,后者在145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拉斯洛的母亲还想为他保住匈牙利的王位,但是以匈雅提·亚诺什为首的匈牙利大贵族挫败了这个图谋,他们在巴塔谢克战役中击败了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派贵族。贵族们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匈牙利国王(即乌拉斯洛一世);伊丽莎白为了阻止烏拉斯洛一世的加冕把匈牙利的圣伊什特万皇冠偷了出来。伊丽莎白领着孩子去寻求腓特烈五世的庇护,结果后者为了获得在奥地利的统治权将他们软禁。 1444年11月10日,乌拉斯洛一世在抗击奥斯曼帝国的瓦尔纳战役中阵亡。匈牙利贵族决定让拉斯洛五世继承王位,他们派出使者到维也纳要求腓特烈五世释放伊丽莎白母子并归还王冠,遭到后者拒绝。贵族们选举匈雅提·亚诺什为匈牙利摄政,同时在波希米亚,波杰布拉德的伊日获得了同样的地位。 1452年,奥地利贵族冲入王宫强行释放了拉斯洛五世。拉斯洛五世在1453年10月28日正式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在拉斯洛五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匈牙利的实际统治者是匈雅提,后者成功地领导了一系列抵御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役。拉斯洛五世身边的重臣采列伯爵乌尔里希二世与匈雅提素来不和;在匈雅提于1456年死于鼠疫后,他诱使国王任命他接替匈雅提的职务。乌尔里希二世企图谋杀匈雅提的儿子匈雅提·拉斯洛,后者为了报复反过来把他刺杀了。拉斯洛五世愚蠢地将匈雅提·拉斯洛斩首,结果引起了一场政治风暴,他因此不得不逃往布拉格。1457年11月23日,拉斯洛五世在布拉格忽然病逝,当时他正准备与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的女儿玛格达莱娜公主结婚。當時的人懷疑小國王是被毒死的,不過近代藉由分析他的遺骸,拉斯洛可能死于腺鼠疫或白血病。 拉斯洛五世去世时年仅17岁,既未结婚也无子嗣。他在三个国家的王位分别由不同的人继承。腓特烈五世兼并了奥地利大公国;匈雅提的另一个儿子匈雅提·马加什继承匈牙利王位;波希米亚摄政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成为波希米亚国王。.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拉斯洛五世 · 查看更多 »

1439年

没有描述。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1439年 · 查看更多 »

1452年

没有描述。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1452年 · 查看更多 »

15世纪

1401年1月1日至15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5世纪。15世纪是开辟新航路的一个世纪。.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15世纪 · 查看更多 »

9月21日

9月2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4天(闰年第2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1天。.

新!!: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9月21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腓特烈三世 (神聖羅馬帝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