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指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20年2月16日-1688年4月29日),霍亨索倫家族的族長,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1640年至1688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是勃蘭登堡選侯與妻子之子,1620年2月16日生於柏林。因其軍事和政治技巧卓越,被稱為「大選侯」(The Great Elector)。腓特烈·威廉是加爾文主義的忠實支持者,在位期間積極推廣商貿,在國內進行改革,使普魯士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生效後逐漸強大,從而成為中北歐的領導者之一,奠定其後繼者能將普魯士由公國進一步成為王國。.

16 关系: 功勛勳章大选帝侯大选帝侯号战列舰大洪水时代威廉·硕特小蒂尔加滕公园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王级战列舰第二次北方戰爭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Frederick William柯尼斯堡楓丹白露敕令普魯士

功勛勳章

功勋勋章(Pour le Mérite),俗称蓝马克斯勋章,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军队最高勋章。或稱德意志普魯士「大藍徽十字勳章」(Blue Max,Blauer Max)。van Wyngarden Early German Aces, p.30 1667年5月12日,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腓特烈·威廉(弗雷德里希一世),其既為腓特烈大帝的曾祖父,在勃蘭登堡创立该勋章,因為當時普魯士宮廷的官方語言為法语,所以命名为“Ordre de la Générosité”(慷慨勋章)。1740年6月6日,弗雷德里希二世,既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将其更名为“Pour le Mérite”勋章(意为“功勋勋章”)。它将被授予在即将于西里西亚领土上爆发的战争中立下卓越功绩的皇室成员。在1740年至1810年间,该勋章用于对军事和民政杰出功绩者的表彰。Hieronymussen, Orders and Decorations of Europe in Color, p.1711810年后,腓特烈·威廉三世规定功勋勋章只能授予军事方面的突出贡献者。如果獲得者有更英勇的表現,勛章上則會加上作為更高一級的獎勵。整個獎章配以帶3條銀色條紋的黑色勳帶。1844年7月14日,腓特烈·威廉四世又在獲勳超過50年者的勛章上加上了皇冠。到了1866年,作為軍隊最高統帥的威廉一世又創立了功勛勛章上的大十字(形狀近似「马耳他十字」)。 一次大战中,一名飞行员想要获得一枚功勋勋章,必须取得8次空战胜利的战绩。1916年1月12日,馬克斯·英麥曼成为首位获得功勋勋章的军人。从此,这枚勋章被非正式地称为「蓝马克思勋章」。到1917年1月,获得勋章的条件上升到了16场空战胜利。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綽號紅男爵)是唯一一位在此苛刻条件下取得蓝色马克思的飞行员。功勋勋章也授予击毁了190,000吨敌对船只的U艇艇长们。海军上尉瓦尔特·施威格就获得了一枚。另外,在二次大戰中人稱沙漠之狐的埃尔温·隆美尔,也曾在一次大戰中成為此勳章的獲獎人。.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功勛勳章 · 查看更多 »

大选帝侯

#重定向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大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大选帝侯号战列舰

大选帝侯号战列舰(SMS Großer Kurfürst)是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该舰于1911年10月进行,1913年5月5日,并于英德交战前几天,即1914年7月30日正式编入公海舰队。其名称取自霍亨索伦王朝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的尊称。大选帝侯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且最高航速为。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国王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大选帝侯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舰只在日德兰受到了猛烈的炮火袭击,但并未严重受损。它在1917年9月和10月的阿尔比恩行动期间则负责炮击俄国海军的岸防。大选帝侯号在其服役生涯中也遭遇过一些意外:曾与国王号及王储号相撞、数次搁浅、被鱼雷击中一次以及触及水雷一次。 随着德国战败和在1918年11月签署停战协定,大选帝侯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同时同盟国开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协商。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签署前的前一天,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无法强占舰只。但不同于其姊妹舰,大选帝侯号在1938年被打捞上岸报废,随后于拆解。.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大选帝侯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大洪水时代

大洪水时代(Potop;Tvanas)是波兰立陶宛联邦17世纪中期的一个历史时代,其中包括一系列战役。广义上讲这个时代以1648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为始,以1667年的安德鲁索沃休战为终,这样俄波战争与第二次北方战争中的波兰阶段便也处在这一时期。狭义上讲,大洪水时代指的是瑞典帝国对联邦的入侵与占领时的这一阶段,这样便只包括第二次北方战争中的联邦阶段(1655年-1660年),这也被称为“瑞典大洪水时代”(Švedų tvanas,Potop Szwedzki)。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战争中丧失了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与大国地位。.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大洪水时代 · 查看更多 »

威廉·硕特

威廉·硕特(Wilhelm Schott,),德国东方学家和汉学家。 硕特曾在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学习东亚语言,1833年开始教授中国语言与哲学,1838年获得美因茨大学副教授职位,并教授土耳其语、波斯语、汉语、满语、蒙古语、藏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察合台语以及日语。硕特是柏林考古学、人类学与史前史学协会(德语:Berliner Gesellschaft für Anthropologie, Ethnologie und Urgeschichte)荣誉会员,被称为最谦逊、最勤奋的德国汉学家之一。.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威廉·硕特 · 查看更多 »

小蒂尔加滕公园

小蒂尔加滕公园(Kleiner Tiergarten),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下辖的一座城市公园。.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小蒂尔加滕公园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 der Brandenburg-Klasse)是德国的首个远洋战列舰,也是首批装备無線通訊的德国军舰,它们代表着德国铁甲舰建造的巅峰。该船级由勃兰登堡号、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魏森堡号和韦尔特号组成,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传统惯例相反,该船级不是根据主导舰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命名,而是按最先的勃兰登堡号命名。四艘舰均是在1890年、并于1893年完工,仅1894年完工的魏森堡号除外。它们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就任国家海军办公室国务大臣前便兴起,并成为了提尔皮茨在《艦隊法》中要求的战列舰的基石。 勃兰登堡号及其三艘姊妹舰以各类角色发挥了广泛的作用。1900年,四艘同级舰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被部署至中国,之后完成了大幅的现代化改造。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及魏森堡号被售予奥斯曼海军;其中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于1915年被一艘英国潜艇击沉,而魏森堡号则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直至1938年才拆解报废。勃兰登堡号和韦尔特号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海防舰,并在撤出辅助职能前执行过有限的任务。这两艘舰均于1915年作废金属出售。.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选帝侯

这是一份勃兰登堡藩侯兼选帝侯的名单。在成为选侯之前,勃兰登堡的领主的爵位只是藩侯。关于获得选侯头衔之前勃兰登堡地区统治者的情况,请参見「勃兰登堡藩侯」。.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勃兰登堡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国王级战列舰

国王级战列舰(Köni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四艘战列舰的。该船级由国王号、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所组成。战争於1914年爆发后,作为公海舰队最强大的军舰,该船级在整个一战期间都被编入的第五支队服役。期间舰只参加了日德兰海战的若干舰队行动,并在該次海戰中担当战斗队形的先锋。它们在战争中全部幸存,并于1918年11月被英国皇家海军扣留在斯卡帕湾。当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下令凿沉整个公海舰队后,全部四艘同级舰均在1919年6月21日沉没。 国王级是在其前身皇帝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是主炮炮位的布置。皇帝级舰在五座双联发炮塔中安装了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其中一座炮塔安装在舰艏,两座以超射布局部署在舰艉,另外两座則作为翼炮塔以锯齿梯阵配置在舰舯。而在国王级上,翼炮塔不再有主炮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炮塔前移并安排为超射布局,以及一座被安装於舰舯中心线的独立向后炮塔,它们可在舷侧来回移动,但无法向前开火;舰尾的两座超射炮塔则被保留。这使得舷侧拥有更宽的射击角度,因为所有十门炮都可以在同一个大区域进行发射,然而舰只的向前开火能力却被降低,有六门炮局限于在翼炮塔进行横向移动,仅四门炮可以全向发射。.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国王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北方戰爭

二次北方战争,也称北方战争,是1655年-1661年,发生在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勃兰登堡-普鲁士、外西凡尼亞、克里米亞汗國、神圣罗马帝国、丹麦-挪威之间的战争。波蘭在這場混戰中受創最重,雖然最後免於崩裂瓦解,但仍直接導致了國家的破敗與中衰;在這場災難的「大洪水時代」(1655–1660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喪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與大國地位。 1655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世进攻波兰立陶宛联邦,輕易地攻入華沙,以后一些相關國家先後参戰。勃兰登堡-普鲁士在瑞典軍的奇襲之下,被迫選擇瑞典為盟友,在1656年與瑞典簽下拉比傲條約,瑞典獲得東普魯士之宗主權,領主腓特烈·威廉必須將一半的關稅與地方稅收交給瑞典,並提供一千五人的兵力。1656年10月,瑞典、哥薩克酋長國、外西凡尼亞、勃兰登堡、摩達維亞、瓦拉幾亞等國正式組成同盟,該同盟的目的即在瓜分波蘭,而波蘭雖有克里米亞汗國為同盟(11月還加上俄羅斯為同盟),一時間卻難敵眾多敵人,大有瓦解崩潰的趨勢。勃兰登堡-普鲁士後來轉而向波兰立陶宛联邦合作,在1657年簽下衛勞條約,波兰立陶宛联邦承認東普魯士之獨立主權。此時瑞典軍不滿足於從波蘭和立陶宛撈得的戰利品,他們將進攻的矛頭轉向老仇敵俄羅斯,俄瑞戰爭(1656-1658年)因此進入白熱化狀態。 接著羅馬教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丹麥、荷蘭聯合起來反對瑞典。此時波蘭名將斯特凡·恰爾涅茨基的救國行動逐漸看到成果,波蘭因此從谷底向上回升,把越來越多的敵軍趕出國土,譬如在1657年,外西凡尼亞軍團被斯特凡·恰爾涅茨基徹底擊敗,終於在7月22日與波蘭簽定和約、退出戰爭;哥薩克酋長國也獨木難支,8月6日酋長國領袖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病死之後,酋長國也正式結束對波蘭的戰爭。 雖然瑞典為了對付丹麥,大膽渡過冰封的海峽,在1658年攻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但卻被荷蘭與新加入戰局的英吉利共和國之聯合艦隊擊敗,放棄哥本哈根。1660年5月,因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世突然病逝,双方签订和平的奧利瓦條約。波蘭立陶宛聯邦放棄對瑞典王位的要求,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属地。瑞典在波羅的海勢力達到鼎盛時期。條約並正式確認霍亨索倫家族擁有本是波蘭附庸普魯士公國的完全主權。.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第二次北方戰爭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SMS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是德意志帝国的首批远洋战列舰之一,以17世纪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威廉所命名。它是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的第四艘,其它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韦尔特号和魏森堡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威廉港的开始,1891年并至1893年完工,造价高达1123万马克。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从1894年起至1900年担任德国舰队的旗舰。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它在德国舰队生涯中所参与的现役任务十分有限。因此,其职业生涯主要专注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领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大型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派遣至中国。舰只于1904-19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更名为巴巴罗萨·海雷丁号(Barbaros Hayreddin)。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主要是为色雷斯的奥斯曼地面部队提供火炮支持。它也参与了与希腊海军的两次海上交锋——1912年12月的以及次月的,两场战役均以奥斯曼海军的失败告终。由于长期处于严重失修的状态,这艘老旧的战列舰在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加入同盟国后,被拆除了部分武装。1915年8月8日,该舰在达达尼尔海峡遭英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并沉没,造成多人罹难。.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Frederick William

#重定向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Frederick William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柯尼斯堡 · 查看更多 »

楓丹白露敕令

楓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為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於1685年10月18日所簽署頒布的一條敕令,又稱為廢除南特敕令。路易十四認為,要獲得無上的權力,就必須統一法國人的宗教信仰,因此他推翻了祖父亨利四世所頒布的南特敕令。.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楓丹白露敕令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