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羅馬帝國

指数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1977 关系: 加卢斯加里恩努斯加泰罗尼亚加洛林帝国加洛林王朝加扎利加拉太加拉太書加普努米底亞努马·庞皮里乌斯努梅里安努比亚长颈鹿劉紀文城市史城市广场 (电影)基督徒基督教基督教历史基督教世界基督教传播年表基督教和暴力基督教哲学基督教藝術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明史基瓦索埃及埃及 (羅馬行省)埃及学埃及神廟埃及统治者列表埃塞俄比亚帝国埃夫勒埃德富埃德富神廟埃勾斯埃米利安努斯埃迪爾內埃里亚努斯埃涅阿斯埃斯基谢希尔埃拉伽巴路斯厄利斯厄勒梯亚厄琉息斯秘仪历史假髮博尔 (塞尔维亚)...博地弗广场博斯普鲁斯王国十字军之王II十字軍東征十字架十一奉獻十二群島卡劳修斯卡塞雷斯省卡尔斯鲁厄卡帕多细亚卡修斯·隆基努斯卡利古拉卡特里派卡萊爾卡西乌斯·狄奥卡鲁斯卡里努斯卡里古拉卡里古拉 (劇本)卡里亚卡比利亚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卡斯蒂利亚王国卡拉卡拉卡拉卡拉浴场卢基乌斯·安东尼 (马克·安东尼的孙子)卢布尔雅那卢克索神庙卢科德伊马尔西卢阿 (匈人君主)卢格敦高卢卢森堡人印度历史卷軸南安普敦南特国立高等矿业学校南特敕令南阿爾卑高盧語南欧反犹太主义古埃及古埃及帝王尊號古希臘宗教古希臘神廟古希臘語古希腊古希腊钱币古今風雲人物古代北非古代羅馬的領養制度古典學古典音乐古典时代古典时代晚期古典拉丁語古罗马古罗马与葡萄酒古罗马人命名习俗古罗马军事史古罗马饮食古罗马浴场古罗马攻城器械古羅馬同性戀古羅馬宗教古羅馬軍事古羅馬文化古裝劇台佩莱纳史蒂芬·桑坦双头鹰双性恋变形记 (奥维德)叙利亚叙利亚 (罗马行省)叙利亚北部古村落群叙马库斯吟游诗人后古代史后三头同盟名人DNA名称拉丁化同性婚姻吕基亚吉安·洛伦佐·贝尼尼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城牆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三世 (西罗马帝国)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丁王朝君士坦丁纪念柱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君士坦斯一世君士坦斯二世君主制君王大道君權神授說坎皮达诺方言坎特伯雷座堂堆肥塞卜拉泰塞尔维乌斯·苏尔皮基乌斯·加尔巴塞尔苏斯图书馆塞库瑞塔斯塞琉西亞塞维安城墙塞爾吉烏斯塞萨洛尼基塞萨洛尼基的德米特里塞提夫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塞扬努斯塞拉耶佛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塞普提米乌斯·盖塔塗鴉塔加斯特城塔尔苏斯塔西陀塔拉科西班牙墨尔本大学墨洛溫王朝多多纳多中心法律系统多米那特制多納圖斯派多瑙河大希律王大伊朗大公教會大国大秦大義大利大特权大莱普提斯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洛斯大阿格里皮娜大英博物馆大陸凱爾特語支大敘利亞天将雄师天主教天主教君士坦丁教區天主教萨拉戈萨总教区天主教會天狼星天花天體力學太極圖奥古斯都奥德尔佐奥地利奥利布里乌斯奥勒良奥登纳图斯奥林匹亚奥林匹亚宙斯神庙 (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格斯堡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奥斯若恩奥斯曼帝国奥托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奧古斯塔·勞里卡奧古斯都 (稱號)奧地利葡萄酒奧勒什蒂耶山脈的達契亞要塞群奧維德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奧托奮銳黨奮銳黨的西門奴隶制度奇美博物館奇里乞亚如梅利堡垒威尼斯威利在哪里?威爾士威爾士歷史娛樂孟他努派学术孫吳宦官宗教迫害宗教自由安卡拉安多宁长城安东尼努斯敕令安德鲁克里斯和狮子安特米乌斯安菲波利斯安那托利亞安息帝國安提諾烏斯安提诺座安提阿牧首安条克希腊正教会安條克四世 (科馬基尼)安條克的依納爵安波羅修安濟奧安敦宁·毕尤安敦尼王朝宋朝宋朝科技密码学密特拉密特拉寺密特拉教封建制度 (歐洲)小屋大薇小皇宮小福斯蒂娜小行星545小行星598小阿格里皮娜小普林尼尤利安尤利安努斯尤利亞·索艾米亞斯尤利亞·瑪伊莎尤利烏斯·凱撒尼姆竞技场尼禄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尼科米底亞尼科波尔 (保加利亚)尼瓦尼道尼西比斯之戰尼曼雅王朝少年吸血鬼阿曼德屠牛广场屠牛像屋大维娅的马塞卢斯峭壁川越市川陀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巴尼亚卢卡巴尔干半岛巴尔米拉巴尔比努斯巴利阿里群島巴列奥略王朝巴兰尼亚巴克科斯巴克斯巴勒莫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历史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地区巴米扬省巴爾科赫巴起義巴登-巴登巴登-符腾堡巴西尔二世巴黎巴黎第五区巴蘭比爾巴赫拉姆四世巴耶济德塔巴比伦巴比伦大淫妇巴拿巴上帝之城上空上日耳曼尼亞丟勒的犀牛不可耕地不列顛尼亞 (羅馬行省)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 (消歧义)帝国帝国主义帝国列表帝皇密令丝绸历史丝绸之路个人崇拜中古希腊语中希关系中世紀中期中世纪中世纪前期中世纪的意大利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晚期安纳托利亚国家列表中國的稱號中國猶太人中國-馬其頓關係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土耳其馆中国宗教史中国通商史中意關係丹達臘黃道帶希帕提婭希俄斯希臘化美學希臘化文明希臘英雄崇拜希臘正教會希臘文化希腊希腊历史希腊尺希腊化时期艺术希腊神话希腊独立战争东正教自主教会希波的奥古斯丁希意戰爭希拉克略希拉克略王朝布尔根兰州布匿阿尔卑斯布列塔尼历史七国时代七睡仙节布狄卡布萊克希斯布鲁斯 (维松)布达佩斯布雷西亚布斯拉布拉迪斯拉发世紀帝國系列世紀帝國:羅馬霸主世纪战魂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世界人口世界冒險世界語言世界歷史世界政府且蘭帕加马帕德嫩神廟帕皮尼亚努斯帕米拉王國帕普斯三世紀危機三国三国志注三曲腿图下不列顛下日耳曼尼亞一神論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乌尔巴诺一世亚历山大·塞维鲁亚历山大·冯·罗伊斯亚历山大·赫利俄斯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亚历山大的狄奥尼修斯亚历山大港的希罗亚实基伦亚细亚 (罗马行省)亚美尼亚历史亚美尼亚君主列表亚瑟王亚瑟王 (电影)亚略巴古亚该亚 (罗马行省)亚洲亚拉里克一世亚拉里克二世庞培柱庞培星于尔居普亞丁亞伯拉罕諸教亞伯拉罕書亞克興亞克興戰役亞美尼亞亞美尼亞王國亞瑟王傳說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亞述 (羅馬行省)亞歷山大的區利羅亞歷山大港牧首亞歷山太學派亞挪比烏亞拉拉特山庫爾德斯坦康茂德康涅利乌斯·尼波斯康斯坦丁一世人口史人祭人类:我们的故事人頭牌人類身高库姆兰库尔德历史库施五大牧首區五帝之年庇护一世代尔祖尔以弗所書以呂馬以马内利以色列以色列历史以色列独立宣言伊壁鸠鲁伊珀尔伊萨尔河伊苏系列伊比利亞主義伊斯坦堡伊斯梅利亚伊拉克库尔德斯坦伊拉克利翁考古学博物馆伊普斯威奇伏伊伏丁那伦巴第大区伦敦伦敦动物园伦敦塔伯利恒之星伯罗奔尼撒伽列里乌斯弗里吉亚弗里吉亚人弗里吉亚无边便帽弗雷德里克·特朗普弗洛里安努斯弗朗提努斯弗拉維奧·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弗拉维安宫弗拉维王朝弗拉特斯五世休达住棚節佐伊女皇你往何處去佩皮尼昂佩特拉佩特拉 (消歧義)佩特拉阿拉伯佩蒂纳克斯佩文西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彼得 (使徒)彼得伯勒彼得前書彌賽亞体外排精佛兰德伯国佛罗伦萨侯爵德卡波利斯德國葡萄酒德国德国历史德国世界遗产列表德国犹太人德西乌斯德法關係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历史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保罗 (使徒)保羅歸信修道 (基督教)俄罗斯沙皇国俄耳甫斯教土庫曼世界遺產名錄土豆饼鸿沟土耳其土耳其历史土耳其历史年表圣尼古拉圣帕特里克圣乔治圣彼得大教堂 (日内瓦)圣使徒教堂圣则济利亚圣殿圣马力诺圣诞节圣诞老人地中海地中海盆地地下墓穴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地理決定論地拉那医学史匈人匈牙利匈牙利历史匈牙利黑軍匈牙利葡萄酒圖爾戰役圖拉真北賽普勒斯北欧神话北歐人種國家代表色利奥王朝利比乌斯·塞维鲁利比亚别墅喜剧列強列支敦士登历史列支敦斯登刑具分治島嶼列表切爾尼亞霍夫文化切萨雷·马里亚·德韦基切斯特城牆切斯特座堂刀輪戰車刀斧手單峰駱駝喀里多尼亚周作人和平圣会犹太会堂和平祭坛博物馆傳染病歷史傑姆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洋接触哥德語哥德次文化哥特史哥特战争哥林多前書哲学哈德良哈德良别墅哈德良长城哈特拉儒略-克劳狄王朝冷血悍將 (電影)农业史农神节冈多菲堡内塞伯爾凡尔赛条约凯基纳·阿列安努斯凯法利尼亚岛凯旋式凯旋门凯撒 (头衔)凯撒宫酒店凯撒彗星出埃及記:天地王者凌遲全球帝国全面战争:阿提拉全覆裝甲騎兵全軍破敵:羅馬II公共廁所兰斯共主共济会兹拉马元首制元老院行省先令光明节陀螺克劳狄·塔西佗克劳狄乌斯·托勒密克劳狄二世克基拉島克娄巴特拉·塞勒涅二世克勞狄一世克罗地亚克罗地亚第纳尔克羅埃西亞歷史克鲁维乌斯·鲁福斯克里米亚克里特島戰役克洛维一世克洛迪奥克拉蒙德克拉苏前101年前113年前125年前135年前13年前14年前1千纪前1世纪前1世纪国家领导人列表前227年前241年前26年前27年前30年代前37年前3世纪前42年前59年前63年前尼西亞時期剃髮易服剛鐸勃艮第人勃艮第公國因斯布鲁克国家国家化身国家分裂国家格言列表国王饼国父 (罗马帝国)图密善图尔四帝之年四帝共治制四海华夷总图倫蒂尼恩倫敦市倭马亚大清真寺BattleTechC大調迴旋曲 (莫扎特)Civis romanus sum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Creative Assembly皮同皮托多里斯犹太-罗曼语支犹太君主列表犹太人犹太人流散犹太战争犹太教犹太教与基督教犹地亚皇家騎士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皇帝矇眼貂瞧!这个人王者之心王港玛尔斯珀斯-金罗斯琐罗亚斯德教琥珀之路理诺琉善琉息太尼亞磨坊磷礦翼龍屬示巴王國神學神圣罗马帝国神化神系神聖羅馬皇帝福利斯秦国科学史科寧 (波蘭)科布倫茨科佩尔科穆宁王朝科索沃科维的维杜金德科隆科隆主教座堂科隆選侯國科西嘉人科西嘉與薩丁尼亞科鲁迈拉科蒂埃阿尔卑斯科林斯地峽科林斯运河穆阿威叶一世突尼西亞突尼斯君主列表競爭法第十合组军团第十七军团第十三号仓库第十三合组军团第十一克劳狄军团第十九军团第十二雷电军团第十五初创军团第十五阿波罗军团第十八军团第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第十六高卢军团第十四合组军团第十海峡军团第七合组军团第七克劳狄军团第三十乌尔皮乌斯军团第三奥古斯塔军团第三帕提亚军团第三羅馬第三高卢军团第三次布匿战争第三昔兰尼加军团第三意大利军团第一帕提亚军团第一米涅尔瓦军团第一马克尔军团第一辅助军团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意大利军团第二基地第二十一饕餮军团第二十二德尤塔卢斯军团第二十二初创军团第二十英勇凯旋军团第二奥古斯塔军团第二帕提亚军团第二圣殿第二图拉真军团第二高卢军团第二辅助军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第二意大利军团第五云雀军团第五马其顿军团第八奥古斯塔军团第六凯旋军团第六装甲军团第六西班牙军团第四西徐亚军团第四马其顿军团第四意大利军团第納爾第欧根尼·拉尔修篡位米尔维安大桥战役米利都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米蘭米蘭敕令米拉 (土耳其)米拉格羅斯水道橋精神病学納巴泰人納希契凡歷史索伊斯索维拉索马里历史約克約克城牆約維爾約櫃維帕瓦河維也納維也納歷史維爾戈水道維特里烏斯維魯斯網鬥士編年史 (塔西佗)總主教總統織女一纳塞赫纳夫帕克托斯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纳伊苏斯战役纳沙泰尔城堡经行记维吉尔维克多 (古罗马)维罗纳维留斯·尼科马库斯·弗拉维安努斯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维特鲁威罗得岛罗马罗马 (电视连续剧)罗马 (消歧义)罗马十二帝王传罗马帝国 (消歧义)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艳情史罗马帝国沦亡录罗马帝王纪罗马人民大会罗马军团罗马共和国罗马的建立罗马王政时代罗马电影节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治世罗马法罗马战役列表罗马斗兽场罗马执政官罗曼语族美學家列表美帝國主義美國社會階層美利堅治世美刻尔美因茨美茵茨選侯國美术史義大利藝術義大利歷史義大利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義呆利 Axis Powers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羅馬史 (阿庇安)羅馬大火羅馬尼亞羅馬尼亞人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歷史羅馬征服不列顛羅馬別墅羅馬公民羅馬元老院羅馬皇帝羅馬皇帝列表羅馬統治荷蘭時代羅馬道路羅馬阿哥拉羅馬重標槍羅馬陸軍羅馬歷史羅馬浴場2羅馬海軍省 (行政區劃)猶太 (羅馬行省)猶達·達陡烏德琴爱丁堡爱的艺术爱琴海結婚蛋糕疟疾瑞士历史瑞典历史瑞典君主瑞典君主的王室格言瑪雅文明瓦卢比利斯瓦伦提尼安一世瓦伦提尼安二世瓦伦斯瓦勒良瓦倫斯水道橋瓦瑟比利希瓦盧斯瓦莱瑞亚·麦瑟琳娜瓦莱达奥斯塔大区瓜分非洲瓜达尔基维尔河生物学史生肖纪年男人自行之路甜菜甘英熊棋煙霧特土良特兰西瓦尼亚特里尔特雷维 (罗马)特洛伊特洛伊木馬特拉布宗城堡狮子门 (维罗纳)狄奥多西一世方尖碑狄奥多西王朝狄奥多拉皇后 (查士丁尼一世)狄奧多西一世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盐的历史監護征賦制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直布罗陀盖迪克·艾哈迈德帕夏瀝青白芭蕾白旗百官志百草广场芝诺比娅花崗閃長岩花冠之淚韦尔涅 (日内瓦州)韦诺萨韦斯巴芗音樂史莫里斯 (拜占庭)莫斯塔爾鞭笞莱茵河莱里达莱斯特莉薇婭聖奧爾本斯聖奧斯定堂聖安東尼聖彌額爾修道院聖德尼聖莫尼加聖血與純金聖馬丁教堂 (坎特伯雷)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聖龐加爵聖雅納略聖耶福列木聖潘捷列伊蒙聖海倫納達契亞達契亞人联盟 (古罗马)運輸史荷鲁斯荷蘭歷史菲利普·狄克菲利普二世萊芒湖萨尔布吕肯萨珊王朝萨索斯岛非洲非洲冕豪豬非洲殖民地食品地理学食盐裁判官裝甲龍屬裸體運動飛鏢複都制西域都護府西區 (倫敦)西墙西多士西哥特人西哥特王国西班牙君主列表西班牙葡萄酒西班牙金蒼蠅西班牙LGBT權益西班牙歷史西羅馬帝國西戎西斯笃一世西方世界西方文化馬太馬太福音馬德拉馬其頓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王國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馬克西米安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馬甲 (馬具)馬頭魚尾怪馬提亞香炉 (基督教)香槟沙隆香料贸易角力学校角斗士 (电影)騎士精神記錄抹煞訂婚马可福音第3章马孔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马尔科梅尔马库斯·奥里利乌斯·普罗布斯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马德里马德里自治区马其顿 (希腊)马其顿共和国历史马其顿行省马克·安东尼马克·汉纳马克西米努斯马克里努斯马克森提乌斯马克斯·韦伯马约里安马略改革马赫迪耶马耳他历史马拉加詔令文書骊靬村語言接觸骡 (虚构人物)說方言諸神之死:叛教者尤里安諾里奇諾森伯蘭國家公園諾森伯蘭郡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高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高卢雄鸡高盧帝國高盧語講述教學法魏略警察国家魯姆蘇丹國魯穆國議會暴力魔奇少年魔鬼橋议会记数系统许癸努斯语言帝国主义诸侯诺尼乌斯·马克卢斯诺里库姆诺拉谟涅摩叙涅谢尔貝德里亞庫姆戰役貝扎人貴霜帝國貴族貴族爵位賽佛勒斯·石內卜賽馬賽普勒斯賓漢賓漢 (2016年電影)贝卡谷地贝尔福地区贝尔格莱德贝勒维贝提卡费尔南多一世 (莱昂与卡斯蒂利亚)费赞贺拉斯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越南歷史超級強國超级大国路加福音路加福音第2章路易斯·亨利·摩尔根鹽業麦肯赛特軍事戰略軍用動物軍政 (政體)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默西亞默西亞 (羅馬行省)黑胡椒黑色大理石鼻外觀整型手術龐貝烈焰農夫和蛇达契亚战争运河迦太基迪奥科里斯迪亚杜门尼安迪亞納要塞迷踪:第9鹰团迈亚 (罗马神话)霞慕尼勃朗峰霍克森宝藏霍斯劳一世霍斯蒂利安錫安主義錫比烏都主教都灵都拉斯舞-乙HiME Zwei角色列表船長舒什塔爾歷史水力系統舉事阎膏珍阿基坦阿基勞斯 (卡帕多細亞)阿卡狄奧斯阿古利可拉阿古利可拉傳阿塞拜疆族阿奎萊亞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历史阿尔萨斯阿尔达希尔一世阿尔达希尔二世阿尔达班三世阿尔达班二世阿尔达班四世阿尔比十字军阿尔比提奥阿尔沙克一世 (亚美尼亚)阿巴厄阿布哈茲人阿布哈茲歷史阿伯加文尼阿伯里圖斯戰役阿德里安堡戰役阿凡达阿克苏姆帝国阿玛纳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阿维图斯阿爾及利亞第納爾阿爾比斯龍屬阿特納奧斯阿莱西亚之战阿莱泰乌斯阿非利加 (羅馬行省)阿达纳阿里斯托芬阿波加斯特阿昆庫姆阿斯 (硬币)阿拉尼亚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菲利普阿拉伯馬阿拉伯鴕鳥蘇格蘭蘇格蘭人赫尔维蒂娅赫伦尼乌斯赫罗狄安 (叙利亚)赫鲁利人赫龍河起重机资深执政官资本主义薩第斯薩瓦托·馬然贊諾薩盧塔蒂薩洛尼努斯藍洞 (卡布里島)葡萄牙葡萄牙历史葡萄牙語葡萄牙葡萄酒葡萄酒葡萄酒歷史蒙茅斯邁斯亞夫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湾肥肝邪教铁门 (斯普利特)铜臭蓋厄斯·佩特羅尼烏斯·阿爾比特蓋薩里克醒来吧,罗马尼亚人野豬里昂歷史金驴记金星上的撞击坑列表采邑主教釋廣德釀酒葡萄长城 (消歧义)长安腓力二世 (法兰西)腓立比戰役色雷斯艾克斯门艾滋病苏埃托尼乌斯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苏黎世苏格兰历史英制单位英白拉多英語史英格蘭和威爾斯英格蘭歷史雷加圖斯雷根斯堡雷根斯堡石桥雷托羅曼人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雅比提納的殉道士雙聯畫通俗拉丁语通用希臘語通衢老底嘉老狄奥多西乌斯老普林尼透镜耶和華以勒耶稣耶稣受犹太议会审判耶穌受難記耶穌魚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历史耶路撒冷聖殿耶路撒冷被毀耶柔米陶尔米纳陶弘景陶器陛下GATE 奇幻自衛隊INRILGBT历史年表LGBT歷史人物列表Nero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ShitSN 185SPQRTrajanUFO事件列表暖通空調柏林旧博物馆查士丁 (历史学家)查士丁尼一世柱座林弘宣林道 (城市)恩波利恺撒里昂捷克历史提乌德贝尔特一世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提圖斯提图斯 (1999年电影)提贝里乌斯提比里亞李爾王李锡尼条顿堡森林战役東哥德王國東西教會大分裂東方基督教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栎属格劳庇乌山战役格利凯里乌斯格魯吉亞歷史格鲁吉亚格鲁森尼人格涅乌斯·卡尔普尔尼乌斯·皮索格温内斯王国格朗格拉提安桂冠 (荣誉)梯里达底三世梯里达底三世 (亚美尼亚)梅塞納斯梅里達羅馬劇場楠特威奇橡木 (葡萄酒)橙盖鹅膏菌櫟癭權力平衡欧陆法系欧洲历史欧洲中世纪美术欧洲联盟历史欧洲语言歐奈西克瑞塔斯歐洲黑暗時代歐洲LGBT權益正教歲差 (天文)歷史 (塔西佗)死海古卷歌羅西書歇爾謝爾殺嬰殖民主义殖民地残存国家列表母乳哺育毒药的历史比德比利时比利时历史比利時高盧比勒費爾德阿米尼亞德國體育會比莱吉克省毛里塔尼亚的托勒密民主史汪达尔-阿兰王国汪达尔战争汉朝汉朝和罗马的关系河流沃韦沃鲁西安努斯沃邦港沙律沙皇格勒沙普尔三世沙普尔一世沙普尔二世波希米亚波伊人波利比烏斯波兰波兰纹章旗波罗的海波蘭國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波摩萊泰恩河畔纽卡斯尔法律法國歷史法兰克王国法兰西人法国法国君主列表法国军事史法系法萨卢斯战役法语法蘭克人活性炭洛阳历史洛阳市洛里什洛里昂涅尔瓦温彻斯特游泳池演讲台潘克拉辛潘菲利亚潘诺尼亚潘朶拉 (小說)澳門凱旋門濯足節濱海阿爾卑斯 (羅馬行省)朝貢末阿达末扎库末思信本丟·彼拉多本都本都王国朱紅色朱慈煊月球環形山列表 (T-Z)月面学朗基努斯有限合伙最大帝國列表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惠特灵大道战役情色描写历史戰神廣場 (羅馬)戴克里先戴克里先宫戴克里先高架渠戴克里先迫害戈尔迪安一世戈爾迪安三世戈爾迪安二世戈蘭高地战国七雄战锤40000星际公民明道加斯明道加斯家族昂热城堡昂热城墙昔兰尼加昆圖斯·提圖里烏斯·薩比努斯昆提卢斯昆提利安海上丝绸之路海特贝茨斐洛断尾斯多葛主義斯巴达克斯 (电视连续剧)斯巴达克斯:血与沙斯科普里斯科普里水道橋斯特拉波斯特拉斯堡斯莱戈斯洛文尼亚新世界秩序新約聖經新约的历史背景新罗马帝国新阿基坦大區施派尔文藝復興拉丁語文艺复兴建筑文明IV文明V无神论无神论的历史日耳曼尼亚日耳曼尼亚志日耳曼尼庫斯日耳曼長城早期世界地图摩尼摩尼教摩尔多瓦摩尔多瓦历史摩德纳大广场摩爾多瓦語言和民族問題摩洛哥历史撒丁岛历史撒拉森人撕裂的末日擲標槍改革放血政权政治宣传意大利意大利城邦意大利乾酪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统治者列表意大利殖民帝国愛爾蘭歷史懺悔的囚犯散沫花敦巴頓橡樹園数学教育数量级 (面积)教區教宗启德教宗安塞罗教宗义禄教宗亚历山大一世教宗伊琪教宗彭谦教宗御轎教宗列表教宗则斐琳教宗儒略一世教宗克雷教宗玛策禄一世教宗福禄教宗科尔乃略教宗維笃一世教宗狄约尼削教宗西斯笃二世教宗路基约一世教宗恩狄教宗沙德教宗法比盎教宗斐理斯一世教宗斯德望一世教会法扎耶查尔托加托上帝鴻福托勒密·费拉德尔甫斯托勒密王朝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托斯卡纳大区所罗门圣殿所羅門拿破崙戰爭拜占庭拜占庭帝国拜占庭海軍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头衔拜扎凯纳拉 (埃及神祇)拉埃提亚拉埃提亚号列车拉定人拉丁-法利希语支拉丁字母列表拉丁字母發展史拉丁公民权拉丁禮教會拉丁非洲拉丁語短語列表拉丁语拉齐奥 (古代罗马)拉茲格勒拉赫姆王國拉溫納督主教區拉斯梅德拉斯总督普利亚大区普利茅斯普列文普图伊普皮恩努斯普罗夫迪夫普罗蒂娜普魯塔克普拉競技場晉升體系1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86年教宗選舉1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月13日10月1日10月24日10月28日1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18年教宗選舉1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7年1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9年1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月13日11月16日11月17日11月20日120年代1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2年1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5年12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年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月15日12月21日12月22日12月24日12月30日13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2年13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5年13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8年13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3世紀以前條約列表13年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4年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年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3年16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6年16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0年代17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1年17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0年18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3年18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4年18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5年18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6年18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8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2年19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4年19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千纪1世纪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月16日1月17日1月24日1月27日1月28日1月2日200年國家領導人列表20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8年2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9年2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年代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0年2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2年2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7年2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35年2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40年代249年2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50年253年256年257年258年259年2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60年268年269年26年2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70年代272年2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80年代284年286年2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90年代2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型糖尿病2世纪2年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月12日2月24日2月27日303年305年306年30年代3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10年代313年317年31年3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20年代324年325年3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37年33年3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40年347年3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50年359年35年3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61年363年364年366年3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75年376年377年378年37年3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80年380年代3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90年代392年394年395年397年3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世纪3年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3月1日3月20日3月22日3月28日3月5日3月7日400年406年40年代4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1年4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2年4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39年43年4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48年4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7年4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8年4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世纪4年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4月4月16日4月1日4月26日4月28日4月8日50年50年代5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3年5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4年5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5年5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年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月11日6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6年6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7年6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8年6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9年6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世纪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6月26日6月8日70年7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7月10日7月25日7月6日800年代8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8月25日8月28日8月31日8月4日8月9日9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6年9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7年9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8年9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年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9月13日9月18日9月23日9月24日9月7日9月8日9月9日 扩展索引 (1927 更多) »

劍,是一种尖頂且雙面開鋒的冷兵器,是種可以用来刺击和砍杀的武器。但歐洲僅用於受封儀式的或用於斬首的(沒有戳刺的需要)則是無劍尖的劍,而則是只有單面開鋒的劍。 世界上许多文明都早从青铜时代开始就使用剑这种武器了,是從匕首演變而來的。青铜时代的劍約在西元前1600年。鐵器時代的劍不長,而且沒有劍身與劍柄之間的劍格。晚期羅馬軍隊用的是中古時期歐洲劍的前身,最早演變為,在中世紀中期演變為有劍格的。 用劍的方式稱為劍術。近代時西方的劍演變為護手刺劍及,在18世紀時僅作為決鬥時的武器。19世紀時西方的劍變成或是击剑運動中用到的武器之一。 劍是軍事榮譽的象徵,也代表自由及力量。新約聖經曾用劍代表上帝的話(希伯來書四章十二節)。在神話、文學或是歷史中看到許多的劍的名字可以反映武器及其擁有者的威望。.

新!!: 羅馬帝國和劍 · 查看更多 »

加卢斯

加卢斯(Trebonianus Gallus,),罗马帝国皇帝,251年-253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加卢斯 · 查看更多 »

加里恩努斯

普布里烏斯·利奇尼烏斯·埃格納提烏斯·加里恩努斯(Publius Licinius Egnatius Gallienus,約218年-268年),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在253年-260年與父親瓦勒良成為帝國的共治者;在瓦勒良兵敗波斯被俘之後,260年-268年為帝國的皇帝。 加里恩努斯面對羅馬帝國在三世紀危機高潮,帝國發生分崩離析的現象:261年高盧帝國分裂,267年巴爾米拉王國實值獨立;各地層出不窮的篡位事件,以及蠻族的不斷入侵。在他當政期間,政軍分離原則確立,國家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致使羅馬面臨生產力低落的情況。268年,軍人發動政變,加里恩努斯在米蘭被殺。.

新!!: 羅馬帝國和加里恩努斯 · 查看更多 »

加泰罗尼亚

--> | capital.

新!!: 羅馬帝國和加泰罗尼亚 · 查看更多 »

加洛林帝国

加洛林帝国 (800–888) 是中世纪早期欧洲西部和中部的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加洛林帝国 · 查看更多 »

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les Carolingiens,旧称Carlovingiens,中世纪Karolingi,又译卡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後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卡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在王朝其後的鼎盛時期,卡洛林家族在名義上繼承了古典時期的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後世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這使得卡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後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 卡洛林家族起源於今日法國中部的日耳曼民族之法蘭克人部落,在當時混亂不安的時代,只要有能力就極有可能出頭。丕平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本身有能力並得到軍隊的支持,於是推翻了部落中舊王,自行任命自己是新王。而就在此時羅馬帝國的邊境出現了外族倫巴底人的入侵,當時羅馬教會的教皇就想出了一個彼此互利的點子:就是請丕平與羅馬帝國的軍隊一同出兵攻打倫巴底人,若打勝仗則羅馬教皇就會公開為丕平王進行加冕儀式,立他作王。 不料丕平竟然打了勝仗,並且把所佔領的倫巴底人領土的一部份送給了羅馬教皇,當作是一份大禮,其作用是:使其羅馬城周圍有一個安全且緩衝的保護,使敵人不容易入侵,史稱「丕平獻土」。原來教皇只是屬於宗教上的領導,但因有這一大片土地要管理,故慢慢的有關部隊、百姓生活、政府機關運作等等這些俗世的事物,教皇都得耗費時間來管理。也就是說原本教皇只是教會的領袖,但曾幾何時教皇更是政治上的領袖。所以之後歐洲的一些蠻族國王因著丕平的例子,開始了一個新的認知:只要王能獲得羅馬教皇的加冕,則就算當初是自立為王,此時也具有合法性了,同時也讓百姓們可以信服、有實質的權柄來指揮所屬的百姓和領土。 一般認為,“卡洛林”的名稱,是源自其最著名的君主--查理大帝的祖父查理·馬特的拉丁语名字“Carolus”。最後一位卡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死於首位皇帝登基後一百多年的公元899年。.

新!!: 羅馬帝國和加洛林王朝 · 查看更多 »

加扎利

加扎利 (أَبُو اَلْعِزِ بْنُ إسْماعِيلِ بْنُ الرِّزاز الجزري) 是一个杰出的阿拉伯博学者:兼伊斯兰学者,发明家,机械工程师,工匠,艺术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于一身,来自贾兹拉,美索不达米亚,生活在伊斯兰黄金时代(中世纪)。他最著名的写于1206年的书Kitáb fí ma'rifat al-hiyal al-handasiyya(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描述了50种机械设备以及如何制造他们。.

新!!: 羅馬帝國和加扎利 · 查看更多 »

加拉太

加拉太是古代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中部高地的一个地区。加拉太北面是比提尼亚和帕弗拉哥尼亚,东面是本都,南面是吕高尼和卡帕多细亚,西面是弗里吉亚,东部是前280年侵入的凯尔特人。现在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也位于古代加拉太省。 根據《新約聖經》記載,在聖保罗第二次福音行程中,他和西拉、提摩太(使徒行传16:6)访问"加拉太地区," 他由于疾病停留在那里(加拉太书 4:13),使他有很长的时间向他们传讲福音。在第三次行程中,他"挨次经过加拉太地区和弗吕家" (使徒行传18:23)。保罗旅行期间在加拉太受到热情接待。使徒行传16:6,18:23:"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 和"挨次经过加拉太地区和弗吕家" 。加拉太人变化无常。 Instead, the migration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lived Gaulish territory in central Anatolia, which included the eastern part of ancient Phrygia, a territory that became known as 加拉太.

新!!: 羅馬帝國和加拉太 · 查看更多 »

加拉太書

加拉太书 (迦拉達書)(ΠΡΟΣ ΓΑΛΑΤΑΣ)是新約聖經全书中的第9卷書。為使徒保罗写给加拉太早期基督徒社群的一封信。學者們認為此地點可能是安那托利亞南部的加拉太行省,或是(凱爾特人的一支)所認為的安那托利亞中部。保罗在这封信裡主要關注的議題是這些公元一世紀的外邦基督徒(非猶太人的信徒),是否要遵守摩西律法。保羅認為這些初代加拉太信徒不需要遵守摩西律法的規條,尤其是割禮,在基督啟示的光照下將這些規條處境化。加拉太書對基督教歷史、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以及對使徒保羅的研究都有相當巨大的影響。 《加拉太书》主題:基督頂替律法,與宗教、傳統相對。.

新!!: 羅馬帝國和加拉太書 · 查看更多 »

加普

加普(Gap,) 是法国东南部的一座城市,上阿尔卑斯省首府。.

新!!: 羅馬帝國和加普 · 查看更多 »

努米底亞

努米底亞(前202年-前46年)是一個古羅馬時期的柏柏爾人王國,如今這一國家已經消亡。其領土大約相当于現今的阿爾及利亞东北以及突尼西亞的一部分(皆位於北非)。當時以出產精銳騎兵聞名。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就是以努米底亞騎兵打下早期多場戰爭的勝利,後來也因努米底亞騎兵投向羅馬而戰敗。其後,努米底亞先後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和附庸國。努米底亞王國具體的位置是在現今的阿爾及利亞東部邊境地區。其領土西端與羅馬帝國的另一行省毛里塔尼亞接壤(即現今的阿爾及利亞),東端則與羅馬帝國的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故地,即現今的突尼斯)接壤,其領土北臨地中海,南接撒哈拉沙漠。其民族構成為努米底亞人。.

新!!: 羅馬帝國和努米底亞 · 查看更多 »

努马·庞皮里乌斯

努瑪·龐皮留斯(Numa Pompilius,),羅馬王政時期第二任國王。跟初代國王羅慕路斯以發動戰爭擴大羅馬不同,在其43年的統治中沒有進行一次戰爭並充實內政。.

新!!: 羅馬帝國和努马·庞皮里乌斯 · 查看更多 »

努梅里安

努梅里安(Numerian),253年—284年,全名马尔库斯·奥雷利乌斯·努梅里亚努斯(Marcus Aurelius Numerianus),罗马皇帝(282年—284年11月在位)。 努梅里安是罗马皇帝卡鲁斯(Marcus Aurelius Carus, 230年—283年)的儿子,皇帝卡里努斯(Marcus Aurelius Carinus, 257—285年))的弟弟。282年,在他父亲继位后不久,他被任命为凯撒。 與近卫军长官的女儿结婚后,努梅里安和他的岳父一起跟随卡鲁斯远征萨珊波斯。在卡鲁斯于283年12月暴死后,努梅里安被宣布为皇帝,与早些时候称帝的卡里努斯为共治皇帝。 284年3月,努梅里安在叙利亚生病。近卫军长官认为他眼睛发炎,需要待在封闭的大马车中。随后,努梅里安被发现死于马车中。对于他的死,有人认为是谋杀,也有认为是自然死亡。 Category:罗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努梅里安 · 查看更多 »

努比亚长颈鹿

努比亚长颈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4種長頸鹿中的一種,斑点呈四方形,栗色;底色为白色。腿内侧及上肢以下无斑点。分布苏丹东部及刚果东北部。 种加词为camelopardalis,源于早期罗马帝国时期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骆驼和豹的杂交体,因为它的外形类似这两种动物的揉合体。.

新!!: 羅馬帝國和努比亚长颈鹿 · 查看更多 »

劉紀文

劉紀文()原名兆銘,字自然,别字紀文,并以别字行。祖籍广東省广州府東莞县横沥镇下车岗村,生于广东省順德县,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Who's Who in China 4th ed.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Shanghai), 1931.

新!!: 羅馬帝國和劉紀文 · 查看更多 »

城市史

城--市史又称都--市史,论述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与村庄都是人类的定居点,但是城市与村庄不同的是,居住在村庄的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居住在城市的大部分人口则从事非农业生产,如工业、商业、政治管理、和其他服务行业。从古到今,城市越来越多,可以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城市化的历史,研究城市发展进程的规律,有助于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有利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完善。.

新!!: 羅馬帝國和城市史 · 查看更多 »

城市广场 (电影)

《城市广场》(Agora)2009年10月9日上映于欧洲的史诗片。.

新!!: 羅馬帝國和城市广场 (电影) · 查看更多 »

基督徒

基督徒(Christian)是對基督宗教信徒(教徒)的稱呼,泛指相信耶穌是基督和神的儿子及跟從其教導的人,現泛指基督宗教教會的成員,包括天主教信徒、正教會信徒、新教信徒、獨立教會信徒在內的基督教各宗派人士,部分信奉基督教但不加入任何基督教教派的信徒,亦可被稱或自稱為基督徒。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語境所稱的「基督徒」有時指新教信徒。此名稱出自《新約聖經》,當時其著作所用的通用希臘語將基督徒稱為「」(),意思是“基督的人”。 「基督徒」一詞多次出現在《新約聖經》的書信部分,例如在與:從安提阿的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及後,希律·亞基帕曾對保羅表示,「保羅少許的說話,便叫亞基帕作基督徒嗎!」。《彼得前書》裡,彼得把「基督徒」與「受苦」連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恥,而是榮耀上帝的事」。在保羅傳教時代,基督徒較常以「聖徒」自稱。聖經提到耶穌給基督徒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世界

基督教世界有多種含義,既可以指世界範圍的基督教社區,基督教徒;也可以指基督教徒居多的國家See 。自从羅馬帝國初期基督教自黎凡特傳入歐洲和北非之後,基督教始終存在分裂現象,形成了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方基督教世界。在11世紀至13世紀,西方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世界的中心。.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世界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传播年表

初期的日期只是“大约”.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传播年表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和暴力

基督教与暴力的关系是一个争议性话题,因為雖然基督教教義中宣扬和平、爱与同情,但另一方面部分教义也被用来將使用暴力合理化。和平、同情和对他人的慈善與宽容過失是基督教教義中重要的核心元素。然而,历史上許多對异教徒、教會異端、宗教罪人與外敵的暴力行為,部份人士都曾引用某些特定段落的旧约、新约和基督教神学,來進行合理化。自早期教会教父時代開始,對於何時使用暴力才是具備合理性的這個問題,在基督教會中就不斷進行辯論。這些辩论进而引出了諸如正義戰爭的概念。 在書籍中,宗教評論家山姆·哈里斯分析了宗教造成暴力行為的原因。 基督教神学家指出基督教有着很强的反暴力教义和历史渊源,特别是在耶稣的山上寶訓中的非暴力和“爱你的敌人”的教导。例如Weaver断言耶稣的和平主义“保存在正义战争的教义中,在教义中所有战争甚至偶尔必要的邪恶均被视为罪;也同样保存在反战的僧侣和神职人员和一贯的基督教和平主义传统中”。基督教神學家大衛·本特利·哈特(David Bentley Hart)教授认为基督教與各種宗教及無神論者相同,都有暴力歷史,但無神論者殺戮記錄更多。 “资料显示,在马可·奥勒利乌斯的时代(公元121年-180年)以前,没有基督徒当兵;当兵的,在做了基督徒以后,再没有留在部队中服役。”——《基督教的兴起》。 “早期的基督徒在处世待人方面跟罗马人截然不同。……基督宣扬和平,因此基督徒拒绝当兵。”——《历代世界》。 “早期基督徒认为战争是不对的,也不会参军,即使罗马皇帝要求人民服兵役。”(《在旧世界建立的新世界根基》,R.与W.M.韦斯特合著,1929,131页) 《宗教和战争百科全书》(英语)说:“最早跟从耶稣的人都拒绝参与战争和服兵役”,他们认为参与战争和服兵役,“就是违反了耶稣说的爱人如己的原则和爱仇敌的命令”。.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和暴力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哲學是包括所有代表二千年來試圖用哲學的知識中的理性思考來闡釋基督教的教導的理性思考的傳統。.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哲学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藝術

基督教藝術是以基督教思想、《聖經》記載、歷史或傳說中人物為題材所衍生的相關藝術創作。在宗教藝術領域上,藝術家藉視覺、音樂、小說與戲劇等媒介將創意表達出來。基督教藝術幾乎出現在所有基督教團體中,企圖說明、補充和塑造不同的基督教原則。主題基本是耶穌基督事跡或聖經舊約記載;描述聖人的則常見於聖公會、羅馬天主教和東方正教中。.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藝術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Christian culture)是信仰基督教為主的人群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文化,並構成了基督教文明(Christian civilization)的主體。.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文化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文明史

《基督教文明史》(英語: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是一套BBC於2009年推出的6集紀錄片,首次在 BBC Four 播放。此片由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主持,並於2010年在 BBC Two 重播。.

新!!: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文明史 · 查看更多 »

基瓦索

基瓦索(意大利语:Chivasso),是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大区都灵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51.31平方公里,总人口26368,人口密度513.9人/平方公里(2010年12月31日)。 基瓦索的名字来自拉丁语的 Clavasium,它的意思就是丘陵之前。.

新!!: 羅馬帝國和基瓦索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羅馬帝國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及 (羅馬行省)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在击败其劲敌马克·安东尼,废除克麗歐佩特拉七世埃及女王之位后,吞并了托勒密埃及,并将其纳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作为罗马行省的埃及包括了除西奈半岛之外现今埃及的大部。埃及行省西邻克雷塔和昔兰尼加行省,东接犹太行省(后为阿拉伯行省)。埃及行省是罗马帝国最重要的谷物生产地。.

新!!: 羅馬帝國和埃及 (羅馬行省) · 查看更多 »

埃及学

埃及学(英語:Egyptology)是研究古埃及文化(日常生活、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经济、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从史前(约前5千年)开始直到罗马帝国统治结束(约4世纪)。.

新!!: 羅馬帝國和埃及学 · 查看更多 »

埃及神廟

埃及神廟屬於古埃及建築一種,建成主要目的,通常在於神靈崇拜及紀念古埃及法老,並有宣揚國威及皇室的重要性。這些神廟建成後,通常會指定給某神祇和法老王。於這些神廟內,埃及人進行各種祈禱儀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神廟為阿布辛拜勒神廟和卡納克神廟。.

新!!: 羅馬帝國和埃及神廟 · 查看更多 »

埃及统治者列表

这是埃及统治者的列表。该表中列出的统治者包括今埃及上的主要政权。.

新!!: 羅馬帝國和埃及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埃塞俄比亚帝国

阿比西尼亚帝国(የኢትዮጵያ ንጉሠ ነገሥት መንግሥተ,又称埃塞俄比亚帝国)是1270年到1974年期间,非洲东部的一个国家,是今日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的前身。 阿比西尼亚帝国是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浪潮中,与利比里亚并列的仅有的2个保持了独立地位的国家(而利比里亚实际上是由从美国回归的自由黑奴于19世纪中期才建立的新国家,且独立性受到美国保障。因此严格来说阿比西尼亚是唯一一个经历了非洲殖民浪潮而依旧屹立不倒的独立国家),直至1936年被意大利武力占领。1941年复国后,改称埃塞俄比亚帝国。帝国于1974年被苏联支持的马克思主义军官门格斯图推翻。.

新!!: 羅馬帝國和埃塞俄比亚帝国 · 查看更多 »

埃夫勒

埃夫勒(Évreux),法國北部城市,厄爾省省會,人口50,777(2008年)。.

新!!: 羅馬帝國和埃夫勒 · 查看更多 »

埃德富

埃德富(埃及阿拉伯语:إدفو)是埃及尼羅河西岸的一座城市,介乎伊斯納及阿斯旺之間,人口約六萬。根據埃及神話,荷魯斯為報父仇,與賽特在埃德富大戰,最後把他殺死,埃德富從此成了古埃及人供奉荷魯斯的地方。繼卡納克神廟後最大的古埃及神廟埃德富神廟(又作「荷魯斯神廟」)亦坐落在埃德富上。 當地以北五公里有一個古代金字塔的遺址。.

新!!: 羅馬帝國和埃德富 · 查看更多 »

埃德富神廟

艾得芙神殿(Temple of Edfu;又作荷魯斯神殿,Temple of Horus)是位於埃及尼羅河西岸城市埃德富的一座古埃及神廟。它是繼卡納克神廟後最大及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神廟,除了用作供奉鷹頭神荷魯斯之外,神廟亦作宗教祭祀活動。此外,廟內牆壁的銘文也為學者提供了不少古埃及於希臘羅馬時期在語言、神話及宗教方面的資料。.

新!!: 羅馬帝國和埃德富神廟 · 查看更多 »

埃勾斯

埃勾斯(古希腊语:Αγεύς)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国王,阿提卡英雄忒修斯的父亲。.

新!!: 羅馬帝國和埃勾斯 · 查看更多 »

埃米利安努斯

埃米利安努斯罗马帝国皇帝,253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埃米利安努斯 · 查看更多 »

埃迪爾內

埃迪爾內(Edirne),或稱哈德良堡或阿德里安堡(Hadrianopolis),因羅馬皇帝哈德良所建而得名。土耳其語埃迪爾內是希臘語阿德里安堡的音譯,故兩種稱呼並不是兩個不同的名字。該城是土耳其埃迪爾內省省會,位於鄰近希臘和保加利亞的邊境。2002年人口为128,400人。.

新!!: 羅馬帝國和埃迪爾內 · 查看更多 »

埃里亚努斯

埃里亚努斯(Claudius Aelianus),()。生于普莱奈斯特。他是在罗马教书希腊修辞学家和斯多亚学说的信奉者。现存著作(用希腊语撰写)包括《论动物的特性》,17卷道德说教性质的《杂闻轶事》以及《乡村书信集》(简明文体练习)。他的作品曾被后世伦理学者大量引用。.

新!!: 羅馬帝國和埃里亚努斯 · 查看更多 »

埃涅阿斯

埃涅阿斯(希臘文:Αινείας,Aineías),也譯作「伊尼亞斯」,特洛伊英雄,宙斯7世孙,达耳达诺斯6世孙,厄里克托尼俄斯2世5世孙,特洛斯玄孙,阿萨剌科斯曾孙,卡皮斯孙,安基塞斯王子與愛神阿佛洛狄忒(相對於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維納斯)的兒子。埃涅阿斯的父親與特洛伊末代國王普里阿摩斯有著疏堂兄弟的關係。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描述了埃涅阿斯從特洛伊逃出,然後建立羅馬城的故事。他在希臘與羅馬神話及歷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也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莎士比亞的《特洛伊圍城記》中出現。.

新!!: 羅馬帝國和埃涅阿斯 · 查看更多 »

埃斯基谢希尔

埃斯基谢希尔(土耳其语:Eskişehir,拉丁语:Dorylaeum,希腊语:Δορύλαιον)是土耳其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它是埃斯基谢希尔省的省会,2000年的人口普查时它有482,793名居民。截至2014年人口有685,135人。.

新!!: 羅馬帝國和埃斯基谢希尔 · 查看更多 »

埃拉伽巴路斯

埃拉伽巴路斯或譯埃拉加巴盧斯(Elagabalus,),或稱赫利奧加巴盧斯(Heliogabalus),本名為瓦瑞烏斯·阿維圖斯·巴西安努斯(Varius Avitus Bassianus),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皇帝,218年-222年在位。他的登基之後改名為馬爾庫斯·奧瑞里烏斯·安東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他是羅馬帝國建立以來,第一位出身自帝國東方——敘利亞——的皇帝。在卡拉卡拉遇刺身亡後,政軍情勢紛擾不已,東方軍團擁立這位流有塞維魯王族血統的少年繼位;218年,在戰勝馬克里努斯之後,埃拉伽巴路斯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 埃拉伽巴路斯即位後,大力提倡他個人所信仰的太陽神崇拜,並將帝國東方華靡奢侈的宮廷風味帶入羅馬。年輕的埃拉伽巴路斯無心治國,又嫉妒他受人歡迎的表弟亞歷山大,引發臣民強烈的不滿。222年,由他祖母尤利亞·瑪伊莎所策劃的一場陰謀中,埃拉伽巴路斯受到暗殺身亡。.

新!!: 羅馬帝國和埃拉伽巴路斯 · 查看更多 »

厄利斯

厄利斯(Ήλιδα Ilida;Ἦλις Ēlis)也作埃利斯、伊利斯或爱丽斯,是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一个地区及城邦,以养马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而闻名于世。.

新!!: 羅馬帝國和厄利斯 · 查看更多 »

厄勒梯亚

艾莉西亞(古希腊语:Ελείθυια, Eileithyia)希腊神话中的助产女神。.

新!!: 羅馬帝國和厄勒梯亚 · 查看更多 »

厄琉息斯秘仪

厄琉息斯秘仪(Ἐλευσίνια Μυστήρια)是古希腊时期位于雅典西北部厄琉息斯的一个秘密教派的年度入会仪式,这个教派崇拜女神得墨忒耳和其女兒珀耳塞福涅。厄琉息斯秘仪是公认的与早期農業民族有重大关联的一个上古原始宗教,它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600-1100年)。它起源于女神得墨忒耳失去女儿珀耳塞福涅后落寞的游荡,然后她在一个叫做厄琉息斯的小镇经历了一段故事,最后使得该小镇的人们都普遍崇拜她,她提拔了该镇的贵族成为祭祀,这个小镇最后为她建立庙宇并大兴祭祀。 厄琉息斯秘仪经历了希腊黑暗时代,之后又传到古罗马,它可能属于一个和女神崇拜、极乐世界相互对应的原始宗教体系。这个秘仪的崇拜内容和仪式过程处于严格的保密之中,全体信徒都参加的入会仪式则是一个信众与神直接沟通的重要渠道,以获得神力的佑护及来世的回报。有许多绘画和陶器的碎片,描绘了它的几个侧面,由于神秘的许诺和魔术般的来世信仰。 在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达法令关闭举行仪式神庙,标志它在罗马历史中的终结。在396年,西哥特国王亚拉里克一世入侵罗马,伴随“黑衣"基督徒大量进入,基督教的阿里烏教派开始取代之,并摧毁了举办密仪的神庙。 等级制度、长生不老和致幻剂曾在该仪式中起到关键作用。Wasson, R. Gordon, Ruck, Carl, Hofmann, A., The Road to Eleusis: Unveiling the Secret of the Mysteries.

新!!: 羅馬帝國和厄琉息斯秘仪 · 查看更多 »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新!!: 羅馬帝國和历史 · 查看更多 »

假髮

假髮,古漢語稱鬄、髢()、髲鬄(),指非由人自然生長出來的人造仿真頭髮,因應不同用途而佩戴。「鬄」是假髮的總稱,「髲」則專指人髮造的假髮。 在亞洲,中國很早就出現假髮,《詩經》中就多次提及。到了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假髮開始在中國盛行。日本傳統髮型也經常加上假髮梳成。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開始盛行戴假髻。而非洲的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用假髮,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髮的民族,並將假髮傳到歐洲。 假髮出現在多種形式的表演藝術中,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能劇和歌舞伎、以及西方的歌劇。在英國和大部份英聯邦國家,假髮是大律師和法官的法庭服飾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假髮 · 查看更多 »

博尔 (塞尔维亚)

博尔(塞尔维亚语:Бор)是位于塞尔维亚东部的博尔州博尔县的城镇,这也被称为蒂莫斯卡克拉伊纳地区的主要城镇。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有34160人(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共有40668人),并在扎耶查尔之后这部分塞尔维亚的人口幅度下降最大。 博尔是采矿和工业城市,发展有色冶金。博尔拥有的铜矿是欧洲最大的铜矿之一。 该城始建于1945年,只有经历于1800年左右的地方。定居规划在南斯拉夫的熟练劳动力问题,因此有不同的种族构成。.

新!!: 羅馬帝國和博尔 (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博地弗广场

博地弗广场(Place du Bourg-de-Four)是瑞士日内瓦老城的一个城市广场。这是一个商业中心,有喷泉、餐馆和高档购物店。该广场靠近日内瓦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早在罗马时代,此处是位于城墙外的市集广场。广场的名字可能渊源于此。随着郊区逐渐延伸到罗纳河和莱芒湖岸边,此处即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心。罗马帝国崩溃后,日内瓦收缩回城墙以内,直到11世纪,市集和旅馆重设于此。宗教改革后,在1564年,修建了新的城墙,将人口众多的郊区包围起来。17世纪又修建房屋,以容纳来自法国的流亡新教徒。1816年-1817年重修后,博地弗广场具备了目前的形状。 广场上保存了几座16到18世纪的建筑。广场中心为18世纪的喷泉。 Category:日内瓦.

新!!: 羅馬帝國和博地弗广场 · 查看更多 »

博斯普鲁斯王国

博斯普鲁斯王国(Βασίλειο του Βοσπόρου),又称辛梅里安博斯普鲁斯王国,是一个位于辛梅里安博斯普鲁斯地区的希腊化国家,存在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4世纪。 博斯普鲁斯王国的辖境约为黑海东岸以及今日塔曼半岛一带;其疆域分为东、西两部分,被刻赤海峡隔开。.

新!!: 羅馬帝國和博斯普鲁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十字军之王II

是Paradox Interactive开发发行的一款以中世纪中期至后期为背景的大型战略游戏,是《十字军之王》的续作。这款游戏的Windows版本在2012年2月14日发布,OS X版本则于5月24日发布。.

新!!: 羅馬帝國和十字军之王II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羅馬帝國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十字架

十字架曾作為一種古代死刑的刑具。《新約聖經》希臘文版聖經記載耶稣曾被猶太教宗教領袖拘送到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之後被判處此刑。所以基督十字也是基督教重要的象徵。在歐美文學中,一般用十字架比喻苦難。 作為刑具的十字架,曾流行使用于巴比倫波斯帝國、大馬士革王國、猶大王國、以色列王國、迦太基和古羅馬等地,常用以處死叛逆者、異教徒、奴隸和沒有公民權的人。在當時的社會,這種死刑方式是一種忌諱。由於消耗的資源很大,一年通常只會處死數人,對象是極度重犯。西元337年,羅馬凱撒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禁用此刑具。現除了每年在菲律賓的復活節,願體驗耶穌被釘死的信徒還使用此刑具作为一种仪式。.

新!!: 羅馬帝國和十字架 · 查看更多 »

十一奉獻

什一奉獻(或什一税、什一捐),常用於指猶太教和基督宗教的宗教奉獻,歐洲封建社會時代用來指教會向成年教徒徵收的宗教稅。 源於《聖經舊約》時代,其希伯來文原意是「十分之一」。在古代近東的國家,其中有迦南、腓尼基、阿拉伯等國都有什一奉獻的習俗以維持崇拜及國家支出。.

新!!: 羅馬帝國和十一奉獻 · 查看更多 »

十二群島

十二群島(希臘語:Δωδεκάνησα),又音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或多德卡尼斯群島,原本與薩摩斯島、伊卡利亞島合稱南斯波拉澤斯群島,位於愛琴海的東南部,靠近安納托利亞西南部的海岸。現時群島由希臘統治,主岛为罗得岛,行政上称为十二群島州,属南爱琴大区。群島的名字源於最初認為這組群島由12個大島和一系列小島組成。事實上,群島有12個較大的島嶼和150多個小島,其中26個有人居住。.

新!!: 羅馬帝國和十二群島 · 查看更多 »

卡劳修斯

卡劳修斯(Marcus Aurelius Mausaeus Valerius Carausius,),3世纪罗马帝国的军事指挥官。286年篡位,自立为不列颠和高卢北部的皇帝。执政七年之后,被财务大臣阿勒克图斯暗杀。.

新!!: 羅馬帝國和卡劳修斯 · 查看更多 »

卡塞雷斯省

卡塞雷斯省是西班牙西部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辖下的一个省,位于和葡萄牙边境交界处,总面积为19 868平方千米,2008年统计全省人口为412 899人,首府设在卡塞雷斯市,其中1/5人口集中居住在此。 卡塞雷斯省在史前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在著名的马尔特拉维索岩洞中有他们留下的岩画,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这里是重要的战略基地,现在尚有建于3世纪和4世纪时期的城墙遗迹 罗马帝国覆灭后,这里被西哥特人占领,8世纪时,阿拉伯人征服这里,其后几个世纪一直处于阿拉伯人管辖,城市被重新建设,13世纪,被信仰基督教的西班牙人征服,有相当多的犹太人聚居在这里,形成犹太区,1492年,犹太人被驱逐,但仍然保留许多遗迹。.

新!!: 羅馬帝國和卡塞雷斯省 · 查看更多 »

卡尔斯鲁厄

卡尔斯鲁厄(Karlsruhe)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卡尔斯鲁厄是继斯图加特之后的巴登-符腾堡州第二大城市,面积约173平方公里。卡尔斯鲁厄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所在地。在巴登州与符腾堡州尚未合并为巴登-符腾堡州前,卡尔斯鲁厄曾是巴登州的首府。.

新!!: 羅馬帝國和卡尔斯鲁厄 · 查看更多 »

卡帕多细亚

卡帕多细亚(also Capadocia; Kapadokya, Καππαδοκία Kappadokía,辭源: Katpatuka)),又稱為卡帕達奇亚,亚洲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名,大致位于歷歷史上安纳托利亚地區中部,現今土耳其內夫謝希爾、開塞利、阿克薩賴、尼代。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时代,卡帕多细亚包括了从托罗斯山脉至黑海之间的广大地域。 如此定义的卡帕多细亚,其南面以托罗斯山脉为界,东抵幼发拉底河,北面与本都接壤,西面与中央盐碱荒原相接。具体的范围之广度则很难予以确定。斯特拉波是唯一的专门记述过这一地区情况的古典作家,但是他夸大了卡帕多细亚的面积;人们现在知道,卡帕多细亚东西大约为400公里,而南北只有240公里。.

新!!: 羅馬帝國和卡帕多细亚 · 查看更多 »

卡修斯·隆基努斯

卡修斯·隆基努斯(Cassius Longinus),()。著名希腊修辞学家和哲学家。他曾为泽诺比娅女王顾问,奥莱里安攻克巴尔米拉后,他因为支持泽诺比娅女王而被处死。其作品有残篇传世。.

新!!: 羅馬帝國和卡修斯·隆基努斯 · 查看更多 »

卡利古拉

蓋烏斯·尤利乌斯·凱撒·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後世史學家常稱其為卡利古拉(Caligula)。卡利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號,意為「小軍靴」,源於他嬰兒時代隨其父日耳曼尼庫斯屯駐日爾曼前線時士兵為他穿上的兒童款軍靴。 卡利古拉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典型暴君。他建立恐怖統治,神化王權,行事荒唐。由於他好大喜功,大肆興建公共建築、不斷舉行各式大型歡宴,帝國的財政急劇惡化。後來他企圖以增加各項苛捐賦稅來減緩財務危機,引起所有階層的怨恨。41年,卡利古拉被近衛軍大隊長卡西烏斯·卡瑞亞刺殺身亡。.

新!!: 羅馬帝國和卡利古拉 · 查看更多 »

卡特里派

卡特里派(Catharism),又稱為純潔派(Cathari,又譯迦他利,名稱源自希臘文Katharoi,「清潔」的意思),是一個中世紀的基督教派别,受到摩尼教思想的影響,兴盛于12世纪与13世纪的西欧,主要分布在法國南部。 由於該教派於1145年傳入法國南部的阿爾比(Albi)城,因此又稱阿爾比派(法语 Albigeois, 英文 Albigenses)。.

新!!: 羅馬帝國和卡特里派 · 查看更多 »

卡萊爾

卡萊爾(Carlisle),英國英格蘭西北部區域坎布里亞郡卡萊爾市的鎮,距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僅16公里。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卡萊爾的城區人口達71773人。.

新!!: 羅馬帝國和卡萊爾 · 查看更多 »

卡西乌斯·狄奥

卡西乌斯·狄奥(Cassius Dio),()。古罗马政治家与历史学家。著有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王政时代到公元3世纪早期罗马帝国的历史著作。出身于贵族家庭,后参加政治事务,曾担任执政官。他的著作现仅存残篇,风格模仿修昔底德,内容质朴翔实,为后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新!!: 羅馬帝國和卡西乌斯·狄奥 · 查看更多 »

卡鲁斯

卡鲁斯(Marcus Aurelius Carus,)罗马帝国皇帝,282年-283年在位。 罗马皇帝普罗布斯于282年夏天被叛乱的士兵杀害。军队迅速推举禁卫军统领卡鲁斯继承皇位,同时元老院也承认了卡鲁斯。 卡鲁斯虽是军人,但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继位时已经六十岁,两个儿子努梅里安和卡里努斯均已成年。 卡鲁斯继位后,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提升为“凯撒”,他让卡里努斯统领帝国的西部,而努梅里安和自己一起率领军队向东进攻新起的波斯萨珊王朝,刚开始时,罗马方面进军顺利,卡鲁斯的军队横扫美索不达米亚,但是在283年12月25日,卡鲁斯突然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疾病,或者有一种传说是雷击。 卡鲁斯在位时间只有十六个月,他死后,帝位由他的两个儿子——努梅里安和卡里努斯继承。努梅里安率领罗马军队,退出了波斯的战场。 category:罗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卡鲁斯 · 查看更多 »

卡里努斯

卡里努斯(Marcus Aurelius Carinus,?—285年),罗马帝国皇帝,282年-285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卡里努斯 · 查看更多 »

卡里古拉

卡里古拉」可能是指:.

新!!: 羅馬帝國和卡里古拉 · 查看更多 »

卡里古拉 (劇本)

《卡里古拉》(Caligula)是法國哲學家與作家亞伯特·卡繆於1944年由伽利瑪出版社出版的劇作,1945年在巴黎埃貝爾多劇院首演。劇中的主角卡里古拉在歷史上是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以殘忍、恐怖統治與各種荒唐行徑著稱。在《卡里古拉》的最後一幕,卡里古拉承認他所主張的荒謬的邏輯是錯誤的,並被他所故意催生的政變集團所刺殺。許多評論認為這是一部存在主義的作品,但卡繆一向反對別人給他加上存在主義的哲學立場標籤。.

新!!: 羅馬帝國和卡里古拉 (劇本) · 查看更多 »

卡里亚

卡里亚(古希腊语:Καρία)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在今土耳其境内。 卡里亚位于伊奥尼亚以南,弗里吉亚和吕基亚以西。希腊人把当地的原住民称为“卡里亚人”。远在希腊人到达之前,与“卡里亚”这个名字相当的地名可能就已经出现在许多中东古国的记载中了,如赫梯人所说的“卡尔基亚”,巴比伦人所说的“卡尔萨”和波斯人所说的“库尔卡”。另一些文献则称,该地区原来被叫作“腓尼基亚”,因为当地在很早的时候曾有一个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至于“卡里亚”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与神话传说中的腓尼基国王卡耳有关。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写到,在特洛伊战争时米利都城属于卡里亚人,并且是特洛伊一方的盟友。 在赫梯帝国崩溃后,卡里亚是安纳托利亚地区众多的独立小国之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崛起使卡里亚被并入波斯帝国,并成为帝国的一个省(约在前545年)。该地区最主要的城市是哈利卡尔纳苏斯,为总督的驻节地。其他的大城市包括赫拉克利亚,迈安德河畔安条克,密都斯,劳迪基亚,阿林达和阿拉班达。 卡里亚省的首府哈利卡尔纳苏斯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摩索拉斯王陵墓的所在地。摩索拉斯是波斯帝国驻卡里亚的总督,该陵墓係由其妻子阿耳忒弥西亚所建。 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卡里亚。亚历山大死后,该地区先后属于利西马古、塞琉古帝国和罗马。罗马帝国后期,卡里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卡里亚 · 查看更多 »

卡比利亚

《卡比利亚》(Cabiria)导演和制片都是乔瓦尼·帕斯特洛纳,主演巴特洛·帕伽洛、莉迪娅·卡朗达。.

新!!: 羅馬帝國和卡比利亚 · 查看更多 »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Musei Capitolini)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卡比托利欧山山顶卡比托利欧广场的一组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包括环绕中央梯形广场的三座建筑,由米开朗琪罗在1536年规划,工程经过400多年才全部完成。该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71年,当时教宗西斯都四世将一批古代青铜雕塑捐赠给罗马人民,将其安置在卡比托利欧山。自那时以来,博物馆的收藏已发展到包括大量古罗马雕像,铭文,以及其他工艺品,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艺术、宝石、钱币等等。该博物馆由罗马市拥有和经营。 马可·奥勒留骑马像位于广场中心。这是一个复制品,原作收藏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在中世纪,教会当局下令毁坏了许多罗马雕像;这尊雕像之所以被保存下来,是因为它被误以為是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君士坦丁大帝像。.

新!!: 羅馬帝國和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亚王国

卡斯蒂利亚王國(西班牙语:Reino de Castilla)是中古時代伊比利半島上的一個王國。 它是一個於九世紀時出現、具政治自主權的獨立個體。它於封建時代建立,隸屬於莱昂王国。明代的《东西洋考》称之为“干丝腊”,《明史》中称为“干系腊”,《海岛逸志》称作“干丝蚋”。.

新!!: 羅馬帝國和卡斯蒂利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卡拉卡拉

卡拉卡拉(Caracalla,)是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的大儿子和罗马皇帝(198年-217年)。 他杀死他的弟弟塞普提米乌斯·盖塔和盖塔的支持者来巩固他的皇位。 在他统治期间主要事件如下:.

新!!: 羅馬帝國和卡拉卡拉 · 查看更多 »

卡拉卡拉浴场

卡拉卡拉浴场(Thermae Antoninianae,Terme di Caracalla)是一个位于罗马的古罗马公共浴场,建于公元212年到216年,卡拉卡拉统治罗马帝国期间。其遗址如今为一个旅游胜地。 整个浴场占地面积为13公顷(33英亩),主建筑长228米(750英尺),宽116米(380英尺),高38.5米(125英尺),能同时容纳2,000人洗澡。 卡拉卡拉浴场不仅是一组浴池,还是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它还包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罗马其它图书馆一样,分成两个独立且面积相等的部分,一部分储藏的是希腊语的书籍,另一部分为拉丁语的书籍。浴场外还有购物中心。 整座建筑采用热坑方式供暖,这是一种在地下烧煤或木头来加热水的系统,直到19世纪仍然使用。 20世纪初期,浴场的设计依然為一些现代建筑提供了灵感,包括美国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和孟加拉国民大会大厦。.

新!!: 羅馬帝國和卡拉卡拉浴场 · 查看更多 »

卢基乌斯·安东尼 (马克·安东尼的孙子)

卢基乌斯·安东尼(拉丁语:Lucius Antonius,约前20年~25年)古罗马著名平民氏族安东尼氏族的成员。 卢基乌斯·安东尼是尤卢斯·安东尼与克劳迪娅·马尔凯拉的长子,马克·安东尼的最年长的孙子。从亲属关系上看,他是其祖父的宿敌、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奥古斯都的甥孙。他的同辈兄弟姐妹还有盖乌斯·安东尼和尤拉·安东尼娅。 卢基乌斯·安东尼生于罗马城,并在那里接受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马克·安东尼去世已有十年,其家族也早已失势。大约在公元前2年,卢基乌斯的父亲尤卢斯·安东尼又被指控与奥古斯都皇帝之女大尤利娅通奸,并因此被判死刑。尚不清楚这指控是否是奥古斯都的政治阴谋。尤卢斯·安东尼可能在行刑之前自杀,其子卢基乌斯·安东尼遭到流放。 卢基乌斯·安东尼在流放中受到很好的对待。他被送往今法国境内的城市马赛,后在那里研究法律,并曾担任裁判官等重要职务。 卢基乌斯·安东尼终身未婚。他于公元25年去世,罗马当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新!!: 羅馬帝國和卢基乌斯·安东尼 (马克·安东尼的孙子) · 查看更多 »

卢布尔雅那

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语、匈牙利语:Ljubljana),近似漢音為“溜布倆那”,德语稱莱巴赫(Laibach),意大利语稱盧比亞納(Lubiana),斯洛文尼亚的首都、該國最大城市和11個特別市之一。面积约170平方公里,人口27.86万(2007年统计)。 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该市是斯洛文尼亚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国会和总统的驻地。由于交通联系、产业集中、科研机构和产业传统等方面的优势,该市在斯洛文尼亚得以拥有首席经济地位。 卢布尔雅那地处阿尔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风景宜人。城市的建筑氛围明显受到了来自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强烈影响,位于河畔的市中心地带,遍布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古老建筑与桥梁,高地上始建于中世纪的城堡则俯瞰整个古城。卢布尔雅那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著名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在反传统的青年人中颇有影响。.

新!!: 羅馬帝國和卢布尔雅那 · 查看更多 »

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Luxor Temple)位于埃及卢克索的尼罗河东岸,即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首都底比斯,大约建于公元前十四世纪。.

新!!: 羅馬帝國和卢克索神庙 · 查看更多 »

卢科德伊马尔西

卢科德伊马尔西(Luco dei Marsi),是意大利阿布鲁佐大区阿奎拉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4.61平方公里,人口6037人,人口密度140人/平方公里(2013年)。ISTAT代码为066051。 卢科德伊马尔西大约建立于罗马帝国克劳狄一世在位的时期。在此建立市镇是为了安置因枯竭而被迫离开的居民。城镇的名字源于附近的。在中世纪时此地曾是科隆纳家族的封地。.

新!!: 羅馬帝國和卢科德伊马尔西 · 查看更多 »

卢阿 (匈人君主)

卢阿(Rua,),又作卢支拉(Rugila)、路加(Ruga),是一位匈人君主,其统治事件大约在5世纪左右。他曾多次率军击败罗马帝国Lee, A.D. (2013) From Rome to Byzantium AD 363 to 565: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Rome.

新!!: 羅馬帝國和卢阿 (匈人君主) · 查看更多 »

卢格敦高卢

卢格敦高卢(Gallia Lugdunensis),又名里昂高盧,成立於公元前87年,是羅馬帝國的一個元首行省,位於今日法國的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及中部地區。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卢格敦高卢 · 查看更多 »

卢森堡人

卢森堡族是西欧的一个民族,属欧罗巴人种。.

新!!: 羅馬帝國和卢森堡人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羅馬帝國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卷軸

卷軸是一種裝幀方式,把繪畫或書寫的材料平日滾成卷狀,達至傳遞訊息或裝飾的效果。.

新!!: 羅馬帝國和卷軸 · 查看更多 »

南安普敦

南安普敦(Southampton,讀音:),亦稱--,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漢普郡的港口城市,南、西南臨索倫特海峽,擁有城市地位,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人口228,600,面積51.47平方公里。 南安普敦是濱海城市,東、西、北被漢普郡包圍:東北、東、東南與伊斯特利區相鄰,西與-新福里斯特-區相鄰,西北與泰斯特河谷區相鄰。 南安普敦以港口貿易和輪船製造而聞名。南安普敦自中世紀時期已是英國城市之一,13世紀造船業己出現於南安普敦。雖然時至今日英國製造業日漸式微,南安普敦依然是英國主要港口,有多條豪華郵輪航線,並擁有多個貨櫃碼頭。.

新!!: 羅馬帝國和南安普敦 · 查看更多 »

南特国立高等矿业学校

法国南特国立高等矿业学校(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Mines de Nante),亦称为“南特高等矿业学院”,是一所法国精英式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工程师学校。学校是法国国立高等矿业电信学校联盟(Institut Mines-Télécom,缩写IMT)的成员之一。南特高矿成立于1990年,对于法国工程师动辄几百年的历史来说,可谓是新生儿阶段,但是其依托着矿业集团的强大影响力迅速崛起。 南特国立高等矿业学校隶属法国工业部,是一个为工业发展服务的教育与研究机构,与工业界合作密切。学校培养工业系统工程领域的全科工程师,并提供法语授课和英语授课的硕士文凭(MSc)、博士项目等课程。 法国工程师学院(三年制)在法国是需要申请学生完成两年的预科,再通过相关的考试与考核才能被录取,难度很大。对于法国人来说,学校就是精英的象征,而对于外国人申请来说,反而比法国人更加有优势。中国学生目前可以通过IMT联盟公开项目申请其工程师学位,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直接申请学校硕士学位。.

新!!: 羅馬帝國和南特国立高等矿业学校 · 查看更多 »

南特敕令

南特敕令(法語:Édit de Nantes),又稱為南特詔令、南特詔書、南特詔諭,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1598年4月13日簽署頒布的一條敕令。這條敕令承認了法國國內雨格诺教徒的信仰自由,並在法律上享有和公民同等的權利。而這條敕令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有關宗教寬容的敕令。不過,亨利四世之孫路易十四卻在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宣佈基督新教為非法,南特敕令亦因此而被廢除。.

新!!: 羅馬帝國和南特敕令 · 查看更多 »

南阿爾卑高盧語

南阿爾卑高盧語, 又稱"山南高盧語", 是一種已滅亡的凱爾特語言,曾使用於西元前700年到前400年之間的山南高盧區(今義大利北方)。.

新!!: 羅馬帝國和南阿爾卑高盧語 · 查看更多 »

南欧

南欧是欧洲南部的简称,範圍包括伊比利亚半岛、義大利半島及巴爾幹半島的南部,由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及希臘等國組成,有时也称为地中海欧洲,因为大多南欧国家靠近地中海。南歐隔著地中海與亞、非兩洲相望,自古以來與西亞及北非往來密切,同是重要的古文明起源地;對西方世界而言,南歐更孕育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確立了早期的基督教社會,為西方的思想及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

新!!: 羅馬帝國和南欧 · 查看更多 »

反犹太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一種意識型態,對於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反犹太主义在世界各地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皆存在,在歐洲、亞洲及阿拉伯也有。 「反猶太主義」的原文(Antisemitism、Anti-Semitism 或 anti-semitism)直譯為反閃族主義。在字面意義上,反閃族主義是對於所有閃族的反感情緒,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但是這個名詞在歐洲特指對於猶太人的仇恨情緒。這個名詞在1873年首次在德國出現,同義詞是「仇恨猶太人者」(Judenhass,Jew-hatred)。.

新!!: 羅馬帝國和反犹太主义 · 查看更多 »

古埃及

古埃及(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即尼羅河河谷一帶,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杨洪强编著,《古埃及文明-全球史之四》,2005年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45-64 ISBN 7-5382-7184-8。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古埃及跟很多文明一樣,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

新!!: 羅馬帝國和古埃及 · 查看更多 »

古埃及帝王尊號

古埃及法老的尊號或尊號擬定是古埃及帝王添加尊號的標準。這一標準以遣詞有力、神聖至高為特點,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一代帝王的使命。有些情況下,尊號會在一位帝王在位期間發生變化。 完整的尊號由五個部分組成。因此稱為五至尊號。這種尊號格式直到中王國時期才定型并持續使用至托勒密王朝滅亡(羅馬帝國)。.

新!!: 羅馬帝國和古埃及帝王尊號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宗教

赫淮斯托斯神廟 古希臘宗教(Hellenism,Ἑλληνισμός)是起源自古希臘的信仰、儀式和神話的總集,祂在古希臘人的生活層面具有主導作用,最具體的表現在神廟建築的藝術表現上充滿對神的讚美、歌頌與敬仰。 古希臘文化充滿著神話與傳說,她讓人們希望能夠深入的瞭解希臘文明背後所蘊含的道理;因此研究古希臘文化首要把握一項重點,即欲了解古希臘文化必須先了解古希臘的宗教信仰。然而探討古希臘宗教比起古希臘神話的課題要來的嚴肅的許多,因為祂的影響實際社會層面上的許多面向:政治上的決策(德爾斐神諭)、航海的平安(波塞冬的供奉、祭祀)、節日慶典(泛雅典娜節、月桂節)、經濟發展、祖先與英雄崇拜等等;所以具有相當莊嚴的敬神儀式需要如實的了解。 古希臘多神信仰發展年代大約在西元前八紀到西元五、六世紀之間。古希宗教不是單獨形成的體系,而最主要是傳承自遠古印歐民族的宗教信仰,因此古希臘宗教的淵源要比荷馬史詩來的年代早,古希臘人的宗教內容相當豐富與繁雜,因為祂是原始自然神祇崇拜另稱「多神信仰」、「泛神信仰」。,大大小小的神祇不少,祂們其中的職掌有些有重疊。古希臘宗教其實是擁有綜合性與多元性起源的一項原始信仰,他們的神祇有些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克里特、邁錫尼;而據說酒神狄俄倪索斯是來自小亞細亞的弗里吉亞(Phrygia);即使是希臘主神宙斯,祂也可能是來自最古老的印歐民族神祇有其他的學說認為來自西亞或古埃及。;阿芙洛狄忒是腓尼基人供奉的神祇,後來傳到希臘;所以其他先進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對古希臘宗教的變化也有影響。 古希臘宗教的形式可分為民間的公開宗教(奧林匹斯教)和的儀式作法(英雄崇拜)。這些宗教群體差異很大,為此希臘宗教或“崇拜”可以說是具有著多元化性質,儘管祂們大多數宗教團體都有相似之處。讓許多古希臘人公認並且信仰是為十二尊主要(奧林匹斯神)男神与女神(宙斯、波塞冬、赫拉、得墨忒耳、雅典娜、阿瑞斯、阿芙洛狄忒、阿波羅、阿耳忒彌斯、赫淮斯托斯、赫耳墨斯,以及或是赫斯提亞或是狄俄倪索斯),此外古希臘宗教也包含了哲學的成分在內,那個時代的宗教與哲學並沒有很明確清晰的區隔;雖說哲學學派譬如斯多葛主義與柏拉圖主義的某些形式是使用著似乎是一種假設單獨且超然神性的語言。 古希臘人的信仰基本上與城邦政治結合在一起,以雅典城而言:他們主尊供奉的就是司掌技藝、智慧雅典娜女神,而著名的奧林匹亞則是供奉古希臘神話中的最高神祇宙斯;德爾斐則是以司掌預言、光明、音樂之神阿波羅為主尊;斯巴達則是供奉女神阿耳忒彌斯。事實上不同的城邦往往也信奉同一尊神,有些時候也會偕同著在一起,那是為了区别他們城邦之間的不同並且说明、指出他們本身的地方性質。 希臘人的宗教習俗也隨著他們向海外的拓展而延伸到希臘大陸以外的地區,像是傳播於小亞細亞中愛奧尼亞的群島與海岸、廣被於大希臘(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南部),以及流佈在地中海西部的分散的希臘殖民地,像是馬西利亞馬西利亞是今日的法國馬賽古名。。而且祂們在前基督教時代中影響後來羅馬人信仰深遠的一個原始自然神崇拜,因為古希臘宗教緩和地通過了而形成後來古羅馬宗教的众多宗教儀式。.

新!!: 羅馬帝國和古希臘宗教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神廟

位於希臘雅典衛城的帕德嫩神廟。 希臘神廟(古希臘語:ὁ ναός,ho naós,“居所”;語義有別於拉丁文templum以及英文“temple”(“神廟、寺廟、廟宇”),也名為希臘神殿。在古希臘宗教中的希臘聖所內是為安座眾神神像的神聖建築結構。神廟內部不是做為集會的空間,因為奉獻給諸尊神明的供奉與儀式是在神廟外面舉行得。神廟常常必須使用到祈願奉獻物()。在希臘建築中祂們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及很廣泛普及的建築形式。此外西亞以及北非在希臘化時代中的王國,一座神廟搭建完成的宗教意向通常是為了延續遵循著當地的文化傳統。甚至連在當地的一個希臘人所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力也是明顯可見得,像這樣的建築結構一般認為是與希臘神廟分屬不同的建築系統。這些神廟建築採納的典範方面,譬如說,關於希臘─帕提亞(Graeco-Parthian)以及巴克特里亞的神廟即是,或是關於埃及托勒密之典範,埃及托勒密時代的神廟祂是遵循古埃及宗教(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的傳統。還有很多傳統的希臘神廟方位都是朝向著東方的天象。.

新!!: 羅馬帝國和古希臘神廟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語

λληνικὴ γλῶττα |region.

新!!: 羅馬帝國和古希臘語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新!!: 羅馬帝國和古希腊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钱币

古希腊钱币- 在钱币学领域,古希腊钱币是其中形成时间最早,发行范围最广,并且对后世钱币体系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支。古希腊钱币通常可以按发行地分为以下几类:.

新!!: 羅馬帝國和古希腊钱币 · 查看更多 »

古今風雲人物

《古今風雲人物》,是一個香港電台的廣播節目,於2010年開始播出,介紹古今中外人物的歷史。繼《神州五十年》後於香港電台播放,播放時間為一輯半小時(三十分鐘),由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於香港電台第一台播放。除此之外,香港電台網站亦設有專屬網頁,供聽眾聆聽。 該節目由《中華五千年》的撰稿人張偉國博士,以及與張偉國共同主持《神州五十年》的麥勁生教授、亦有曾與張偉國共同於公開大學共事的曾卓然,在樹仁大學共事的羅永生博士主持,本節目主要以講述及兩位主持人(每集只有兩位主持人)的對談為主。 除了討論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外,亦有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供聽眾了解該時代的時空背景。.

新!!: 羅馬帝國和古今風雲人物 · 查看更多 »

古代北非

古典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北非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东部的埃及历史,中部的古利比亚历史和西部的努米底亚和毛里塔尼亚历史。在击败迦太基后的公元前146年,罗马共和国建立阿非利加省。之后罗马帝国于公元前30年并入埃及、前20年并入昔兰尼加以及44年并入毛里塔尼亚,最终控制整个非洲的地中海沿岸。 最初,东部地区的埃及在古典时期的早期阶段是由波斯统治,在希腊化时代由托勒密王朝统治。利比亚是由柏柏尔人部落居住,与此同时腓尼基和希腊在地中海沿岸的分别设立殖民地。 公元5世纪,罗马失去了非洲部分地区,转由汪达尔人统治。在将近7世纪的时候,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非洲地区的控制,被北非的倭马亚王朝征服。.

新!!: 羅馬帝國和古代北非 · 查看更多 »

古代羅馬的領養制度

在古代罗马,领养男孩是很常見的事,尤其在上层社会元老院阶层中。 罗马人普遍认为一个家庭至少要有一个男孩,因为家族需要一个男性继承人,但孩子又不能太多,原因是养育孩子的花费太高。此時,领养就成了解决方法。它还能密切家族间的关系,培养巩固他们的联盟。 在帝国时期,这个制度也成为保证帝位顺利交班的手段:皇帝把他选定的继承人收养为子。.

新!!: 羅馬帝國和古代羅馬的領養制度 · 查看更多 »

古典學

古典學 ,有時被稱為古代研究或者古典文明研究,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古典学在語言學、文學、哲學、歷史學、藝術、考古学的领域内研究古代地中海世界(公元前3000年青銅器時代 - 公元後300~600年近古時代)——尤其是古典時期的希腊和罗马(公元前600年 - 公元後600年)。而古典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家的文学作品。.

新!!: 羅馬帝國和古典學 · 查看更多 »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根植于西方音乐传统(包括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艺术音乐,包含了从大约11世纪直至当代的广大时间范围。这一艺术传统的中坚时期通常被划定为从155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又称共晓时期。 西方音乐记谱法除了为演奏者预设了一段音乐的音高、速度、拍子、节奏,其特別之處在於對細節的處理也進行了描述,例如裝飾音與力度變化,然而這些裝飾音通常是為了尚未精通即興演奏藝術的初學者而寫的,另一方面,力度變化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標示,需要仰賴演奏者對音樂的內在了解去做詮釋。與其他樂種一樣,古典音乐在器乐方面有相當高度的發展,这与以歌曲为主的流行音乐形頗為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见于19早期初期,最初是用于凸显从巴赫到贝多芬的这一段黄金时期。牛津英语词典中“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出现在1836年。.

新!!: 羅馬帝國和古典音乐 · 查看更多 »

古典时代

古典时代(或称为古典时期、古典古代、古风时期,Classical antiquity)是对(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一系列文明)的长期文化史的一个广义称谓。在这个时期中,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十分繁荣,对欧洲、北非、中东等地施加巨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古典时代起始于古希腊最早的文字记录,即公元前8-7世纪荷马史诗,一直延伸至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古典时代的结束伴随着古典时代晚期(公元300-600年)古典文化的崩溃,欧洲历史随后进入中世纪前期(公元600-1000年)。这段历史时期涵盖广袤的领土、多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分期。后世爱伦·坡的一句诗很好的诠释“古典时代”一词的含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受到古代东方文明影响的古希腊文化,以其艺术、哲学、社会、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古典时代。这些思想被古罗马人继承和效仿。这些来自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的语言、政治、教育系统、哲学、科学、艺术、建筑有巨大的影响:从当时现存的古典时代残片中,一场巨大的复兴运动在14世纪的欧洲逐渐成形,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各种领域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也在18-19世纪兴起。.

新!!: 羅馬帝國和古典时代 · 查看更多 »

古典时代晚期

古典時代晚期又稱作古代晚期、晚古時期或近古代(Late Antiquity),是歷史學上的術語,意指古典古代到中世紀之間的期間,地區包含了歐洲的大部分和環地中海地區,歷史學者彼得·布朗(Peter Brown)把這段期間界定在2世纪到8世紀,一般而言這段時期的開端是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 (公元235年– 284年),在7世紀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席哈克略在位期間遭受穆斯林入侵結束。 羅馬在皇帝戴克里先在位時,社會、文化以及組織出现重大轉變,羅馬開始出現東西部的概念,在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除了基督教化,甚至有更大的舉措-遷都拜占廷,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當4世紀日耳曼人大舉遷徙使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時,蠻族也在各地建立王國,文化也呈現日耳曼-羅馬的形式,歐洲文化的基礎就在日耳曼族和基督教傳統混合而成。 歐洲的人口和知識科技也在此際慢慢轉變,社會崩潰直到文藝復興才開始恢復,而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到中世紀之間的時期,也是所謂的黑暗時期,也是近古代較狹義的定義。.

新!!: 羅馬帝國和古典时代晚期 · 查看更多 »

古典拉丁語

古典拉丁語(Latina Classica)為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與標準語,盛行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 在古典拉丁語,C和G總是發 和 的音,和現代的羅曼語族諸語言有所不同,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幾乎以C來取代K字母,可以說仍然保留了相當程度的古拉丁文特色。 在此時期,大致相當於拉丁語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前90年~公元14年屋大維去世)。拉丁語已經形成有統一規範的標準語,詞彙豐富,句法完善,表現力強。.

新!!: 羅馬帝國和古典拉丁語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羅馬帝國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与葡萄酒

古罗马在葡萄酒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意大利半岛最早出现葡萄酒是在古希腊殖民地和伊特鲁里亚,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起,新的酿酒技术蔓延到帝国的各地。在今天的主要的酿酒地区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古罗马的影响仍在。在罗马人的眼里,酒是“民主”的象征,从卑微的奴隶和农民到贵族,谁都有权利饮酒。罗马人认为葡萄酒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为了确保罗马士兵的葡萄酒供应,罗马帝国环地中海地区都不同程度的种植和酿造葡萄酒。.

新!!: 羅馬帝國和古罗马与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人命名习俗

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男性公民名字的命名通常采用三名法(tria nomina),即组成名字的三个部分依次为个人名(praenomen)、氏族名(nomen)和家族名(cognomen),在三名之外还可能有附加名(绰号,agnomen)。罗马女性公民一般没有个人名和附加名。.

新!!: 羅馬帝國和古罗马人命名习俗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军事史

古罗马的历史往往与其军事史密不可分,而其军事史又与其政治体系密切相关。每年,共和国都将选出两名执政官以行政府职权,同时从共和国的前期直至中期,执政官们还被委任一支罗马军队的指挥权,并被派往特定地区进行征伐。 从盖乌斯·马略和苏拉时代开始,相比于为整个罗马效力,罗马军队更倾向于效忠各地的军事指挥官。对军队的控制权也开始与政客们的政治野心结合在一起,这也促成了共和国末期的三头政治以及紧随其后的大规模内战,并最终导致共和国的倾覆。在帝国时代的罗马,军队支持或发起的篡位事件层出不穷,更是引发了三世纪危机,并在某种意义上为西部帝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新!!: 羅馬帝國和古罗马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饮食

古罗马饮食文化在古罗马兴盛的时代始终在变化。古罗马人的饮食习惯受到古希腊文化、从王政到共和的政治变化,以及帝国扩张的影响。罗马帝国的扩张使罗马人接触到很多其他地区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技术。最初,古罗马各阶级的饮食没有太大不同,随着帝国富强,穷人和富人的食品逐渐拉开差距。.

新!!: 羅馬帝國和古罗马饮食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浴场

在古罗马,公共浴场(thermae,源自古希腊语的“thermos”,意为“热”;或balnea,古希腊语为“βαλανείον”)是常见的建筑,为市民提供洗浴的去处。“thermae”更偏指大型的皇家公共洗浴设施,而“balnea”则一般指数量众多的规模小一些的公共或私人浴场。 大多数的古罗马城市里都有至少一个公共浴场,有时不止一个。公共浴场不仅是大众洗浴的地方,也是主要的社交场所之一。同时在豪华的私人住宅中也会建有浴室。浴场的用水通常来自附近的河流,或者专门挖凿的水道。浴场用水流到热水浴室之前会在专门的空间中被柴火加热。古罗马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学论著《》(De Architectura)中提到了古罗马浴场的设计。.

新!!: 羅馬帝國和古罗马浴场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攻城器械

古罗马攻城器械是直接师承自古希腊的科技,并为他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而凯撒大帝更是将它的技术含量推到极端,为罗马帝国扩张疆土给予极大的帮助。当时主要的攻城器械为弩、投石车、梯子、攻城塔、攻城槌及地道等工具。 Category:攻城武器.

新!!: 羅馬帝國和古罗马攻城器械 · 查看更多 »

古羅馬同性戀

性行為的情景 同性戀在古羅馬是一種公認的社會文化,在極盛時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許多文學、藝術、和詩歌中。古羅馬的同性戀文化最初發展於羅馬共和國時期,但受到社會普遍的譴責,被認為是古希臘傳至的風氣;而到羅馬帝國時期則轉變成流行的社會文化。 這種同性戀文化在拉丁文或古希臘文中所代表的含意與現代同性戀的觀點並不相同,因為前者還代表友情、尊敬和雙性戀。雨禾國際《古代文明圖像大百科》2008/1/14 第7期 此外,羅馬公民可以隨時進入非公民男性、男奴、男孩、閹人或男妓來滿足自己的性慾,與對象為年輕女奴、妾侍和妓女時的情形並無差異,但上層階級絕對不會允許他人進入自己,無論對方的年齡或階層高低與否。在男性性行為中,他必須扮演主導的角色。羅馬社會對同性戀存在一種嚴格的分別,即:主動方(和男女兩性性交)與被動方(被視為具奴性、類似女性的一方)。事實上,這個道德準則是為違對尤利烏斯·凱撒而設;凱撒由於據傳在與比提尼亞國王的性行為中處於被動地位,而被羅馬社會大肆議論。然而,許多上層階級的人民並無視於扮演被動角色的負面評論,其中著名的例子包括羅馬皇帝尼祿和埃拉伽巴路斯。 古羅馬的同性戀文化亦十分豐富,包括文學、藝術與詩歌等形式。古羅馬詩人馬庫斯·瓦勒里烏斯·馬提亞利斯(馬提雅爾)創作的諷刺短詩和詩歌,便以虛構第一人稱筆法描繪透過肛門和陰道的性交,以及接受來自男女兩性的口交。 哈德良是羅馬帝國最著名的同性戀皇帝。他出生於伊斯帕尼亞,西元117年至138年間在位,戀人是美少年安提諾烏斯。安提諾烏斯意外在尼羅河落水而死後,哈德良將他神化,並在埃及以安提諾烏斯為名建立了安提諾波利斯市以作紀念。.

新!!: 羅馬帝國和古羅馬同性戀 · 查看更多 »

古羅馬宗教

古罗马宗教指在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合法宗教之前罗马人的宗教信仰。罗马人相信,每样东西都由神支配,宗教的目的是获得神协助和垂怜。用祈祷和奉献来博取神的好感,往往在专为具体某些神设的寺庙里进行,并由祭祀主持。罗马主祭祀是国家宗教的领袖,称为大祭司;在其他祭司集团中显要的是占卜师。最早的罗马诸神是天神朱庇特、战神马尔斯、以及基林努斯。许多其他的神借自古希腊宗教或与希腊诸神有关,编入罗马神话中的故事往往直接取自希腊神话。.

新!!: 羅馬帝國和古羅馬宗教 · 查看更多 »

古羅馬軍事

羅馬軍事包含從公元前八世紀的羅馬城邦到西羅馬帝國的軍事概況,傳統上羅馬的軍事包含羅馬陸軍以及少量羅馬海軍。羅馬軍事和現代聯邦歐洲的軍事有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曾經描述羅馬人是:「生來就準備好當軍人」,而羅馬實際上也長時間的投注在對外的軍事擴張,從羅馬悠久的歷史來看,羅馬大多擴展本身的金融以及軍事力量。羅馬战史前後長達一千三百年,幅員最東可到波斯(現代的伊朗)、最南可到阿非利加(現代的突尼西亞)和埃及、最北可到不列顛尼亞(今日的英格蘭和威爾斯東北部),羅馬的軍隊從古代的義務兵制演變到後來的專業兵制,羅馬的科技也因軍事需求而日新月異,這也就是羅馬可以不斷擴張版圖的原因。.

新!!: 羅馬帝國和古羅馬軍事 · 查看更多 »

古羅馬文化

羅馬帝國在許多文化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以下可能僅是其中一部份。總的來說,羅馬文化繼承了諸多希臘化文明,其程度更甚雅典。從西元二世紀起,希臘文化就變成帝國文化,並經羅馬人改造後得以普及。再於古文明晚期發展出一種新藝術,是拜占庭和羅曼藝術的前身。.

新!!: 羅馬帝國和古羅馬文化 · 查看更多 »

古裝劇

古裝劇是指時代背景設定為古代的電影、電視劇及舞台劇,亦包括架空歷史但穿著古裝及學習古人習慣的樣子,演員們也會穿著古代的衣物登上舞台。.

新!!: 羅馬帝國和古裝劇 · 查看更多 »

台佩莱纳

台佩莱纳(阿尔巴尼亚语:Tepelenë)是阿尔巴尼亚吉罗卡斯特州台佩莱纳区的一座城市。台佩萊納是一座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在歷史上羅馬帝國曾統治這裡。台佩萊納也曾是反薩利·貝里沙政府活動的據點。台佩萊納有一家頗為成功的礦泉水企業。 T.

新!!: 羅馬帝國和台佩莱纳 · 查看更多 »

史蒂芬·桑坦

史蒂芬·約書亞·桑坦(Stephen Joshua Sondheim,),美國著名音樂劇及電影音樂作曲家及作詞家,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七次托尼獎(Tony Awards),托尼獎戲劇終生成就獎,多次葛萊美獎項(Grammy Awards)以及普立茲戲劇獎(Pulitzer Prize)。他被譽為是「美國音樂劇界最重要及最具知名度的人物」。他包辦作曲及作詞的著名音樂劇有《理髮師陶德》、《》、《夥伴們》(company)、《癡人大秀》、《小夜曲》、《與佐治在公園的星期天》、《拜訪森林》以及《刺殺》等等,而負責作詞的音樂劇則有《西城故事》以及《吉卜賽人》。他是美國劇作家協會1973年至1981年的主席。.

新!!: 羅馬帝國和史蒂芬·桑坦 · 查看更多 »

双头鹰

雙頭鷹是一個常見於歐洲各國徽章和旗幟的圖案。時至今日,雙頭鷹的圖案還留在若干斯拉夫和東歐國家的國徽或旗幟上,而他們的雙頭鷹則是引用自拜占庭帝國的國徽。.

新!!: 羅馬帝國和双头鹰 · 查看更多 »

双性恋

雙性戀,亦稱為雙性向,是一種性傾向或行為,指會對兩種性別產生愛慕情緒,並容易被他們吸引的傾向。它是三大主要性傾向分類之一,與異性戀、同性戀傾向齊列。據美國全國性健康和行為研究,美國成人當中有3.1%為雙性戀,2.5%為同性戀,女性有雙性戀傾向者高於男性,同性戀傾向者的女性低於男性。 雙性戀可見於各種人類社會的歷史記載,同時也存在於其他動物当中。而「雙性戀」一詞則產生於19世紀.

新!!: 羅馬帝國和双性恋 · 查看更多 »

变形记 (奥维德)

《變形記》(拉丁語:Metamorphoseon libri)是羅馬的詩人奧維德的作品,大約開始寫於公元1年或3年,完成于公元8年,是使用六步格詩體記錄了關於變形的神話作品。《變形記》有15冊,每冊大概700到900行,描述了羅馬和希臘神話中的世界歷史。其中總共包括了大約250個左右的傳說。從其第一次發行開始,《變形記》就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神話作品之一,也大受中世纪的作家和詩人的喜愛,因此其對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以及中世紀甚至到巴羅克時期的繪畫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全詩共十五卷,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轉回”理論,變形,即人由於某種原因被變成動物、植物、星星、石頭等這一線索貫穿全書,共包括大小故事250多個(其中以愛情故事為主),是古希臘羅馬神話的大匯集。故事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由宇宙的創立、大地的形成、人類的出現開始,直至羅馬的建立,凱撒遇刺變為星辰和奧古斯都順應天意建立統治為止。.

新!!: 羅馬帝國和变形记 (奥维德)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羅馬帝國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罗马行省)

叙利亚,古罗马行省之一。前64年,在第三次密特里达提战争获胜后,庞贝在兼并领土上设立该行省。罗马帝国分裂后,该地由拜占庭帝国继续统治。637年,该地在伊斯兰征服后陷落。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叙利亚 (罗马行省)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北部古村落群

叙利亚北部古村落群,常被称为“死城”,(المدن الميتة),是位于阿勒颇和伊德利卜之间的一组约40个已废弃的定居点。这些城镇多建于一至七世纪,是罗马和拜占庭时期叙利亚人生活的见证。许多城镇保存状况完好,保留有民居,神庙,教堂,蓄水池和澡堂等建筑。部分遗迹内还显示出使用水利设施和防护墙等罗马农业技术的迹象。这些城镇也是罗马帝国基督教化过程的见证。.

新!!: 羅馬帝國和叙利亚北部古村落群 · 查看更多 »

叙马库斯

叙马库斯(Quintus Aurelius Symmachus),()。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以及文学家。出生于贵族家庭,后参加教会事务,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以此获得了巨额财富。不久他因为卷入罗马帝国政治纷争而死于非命,他的作品传世至今,反映了公元4世纪中期至公元5世纪初期混乱的欧洲状况。.

新!!: 羅馬帝國和叙马库斯 · 查看更多 »

吟游诗人

吟游诗人(英文:bard)原指在凯尔特人中写作颂词的人;推而广之,泛指部族中擅长创作和吟咏英雄及其业绩的诗歌的诗人和歌手。早在公元1世纪,拉丁作家卢卡努斯就把吟游诗人说成是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或歌手。 这种习俗在高卢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透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10世纪的吟游诗人曾分为不同的等级。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的诗人衰落了,但威尔士的这個传统保存下来,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的赛会上都要庆祝一番。.

新!!: 羅馬帝國和吟游诗人 · 查看更多 »

后古代史

后古代史(也称前现代史)是西方历史学划分出来的一段时期的历史。欧洲历史学界一般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近代,而后古代与中世纪是完全对应的,它位于古代史与现代史中间。不同地区的后古代时期也不同,通常开始于公元200-600年,结束于1200-1500年。这段时期的主要古代文明依次为汉朝(结束于220年)、西罗马帝国(476年)、笈多王朝(550年代)和萨珊王朝(65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大致对应于封建时期中段的隋、唐、宋等朝代。但在中国史中,往往以1840年为分界线,之前称古代,之后称近代或现代,因而对这一时期并没有相应的称呼。这一时期主要的特点包括,来自中亚的入侵,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发展,以及不同文明间的贸易和军事接触。.

新!!: 羅馬帝國和后古代史 · 查看更多 »

后三头同盟

後三頭同盟是歷史學家給予屋大维(Augustus)、马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和雷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组成的官方政治同盟的名稱,大多數的歷史學家稱這三人組盟為“後三雄”,與凱撒、克拉蘇和庞培所組的“前三雄”分別。這同盟成立於公元前43年11月27日,維持至公元前33年。不同於較出名的前三頭同盟,後三頭同盟是官方組織(當時憲法未規定),在羅馬帝國獲法律認可取得壓倒性優勢,他們的統治大權高於其他地方官員,包括执政官。.

新!!: 羅馬帝國和后三头同盟 · 查看更多 »

名人DNA

名人DNA(List of haplogroups of historic people)是名人的Y染色體單倍群、亦名人的粒線體DNA單倍群一覧。Y染色體單倍群嚴格遵循父系遺傳規律,可以反映一箇箇體的父系源流,亦粒線體DNA單倍群嚴格遵循母系遺傳規律,可以反映一箇箇體的母系源流。.

新!!: 羅馬帝國和名人DNA · 查看更多 »

名称拉丁化

拉丁化(Latinisation)指將非拉丁文的姓名或名稱改為拉丁文的作法。在羅馬帝國時期,以及於歐洲中古世紀,歐洲及地中海區通行拉丁文,當時習慣將個人姓名或地名等名稱由當地語言轉為拉丁文。現代科學家也有將科學名詞轉化為拉丁文形式,以形成國際通用科技詞彙(ISV)的習俗。 單純將其他的語言文字系統轉化為用拉丁字母來拼寫,稱為羅馬化。.

新!!: 羅馬帝國和名称拉丁化 · 查看更多 »

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same-sex marriage),或稱為同志婚姻(gay marriage),是指性別相同的人互相締結為婚姻的關係,當中亦可能會舉辦民事或宗教儀式。婚姻平權(marriage equality)則是指所有人不分性傾向或性別皆享有彼此締結法定婚姻的權利。 截至2017年,以下國家的法律已經正式認可同性婚姻(25個,包含尚未全區域執行的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岛、愛爾蘭、盧森堡、马耳他、墨西哥同性婚姻在墨西哥城、、、、、、、、、、、下加利福尼亞州、恰帕斯州及普埃布拉州全境有立法,在克雷塔羅州則是部分市镇有立法。墨西哥全國都承認在該些轄區進行的同性婚姻。、荷兰同性婚姻在荷蘭本土全域有立法。阿魯巴、荷屬聖馬丁以及库拉索皆承認在那舉行的同性婚姻。、紐西蘭同性婚姻在紐西蘭本土全域有立法,但其法律效力不及於托克劳、库克群岛以及紐埃。、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国同性婚姻在 英格蘭、威爾斯以及蘇格蘭全域有立法;但在北愛爾蘭則無。 同性婚姻在以下英国海外领地有立法:,, 、、、、 、以及以及英国皇家屬地、曼島。、美国同性婚姻在美国50個州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除美屬薩摩亞以外的所有領土全域有立法。一些美洲原住民管轄區亦承認同性婚姻。、烏拉圭。而亞美尼亞、愛沙尼亞和以色列則承認在其他國家结婚的同性伴侶的法律效力。對於台灣和奧地利而言,同性婚姻分别在2017年5月和12月經其憲法法院確立通過同性婚姻的法律裁決,在其憲法法院限定日期內會完成同性婚姻的法制化台灣和奧地利的憲法法院給各自的立法機構提供一個寬限期,讓其能實施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 (奧地利的寬限期直至2019年1月為止;台灣則直至2019年5月為止)。寬限期結束後,同性婚姻便會得到法律認可。。此外在哥斯达黎加提出動議之後,美洲洲際人權法院於2018年1月9日確立通過一項有利於同性婚姻的裁決,預計這將有助於美洲若干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該些國家為已簽署並承認法院管轄權的國家,包括巴貝多、玻利維亞、智利、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和蘇利南。 多米尼克、格瑞那達和牙買加也是該公約的簽署國,但都尚未承認法院的管轄權。.

新!!: 羅馬帝國和同性婚姻 · 查看更多 »

吕基亚

吕基亚(古希腊语:Λυκία)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境内。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曾是帝国在亚洲的一个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吕基亚 · 查看更多 »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新!!: 羅馬帝國和吉安·洛伦佐·贝尼尼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城牆

君士坦丁堡城牆(İstanbul Surları)是一道圍繞並保護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石牆,城牆自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以來已存在。君士坦丁堡城牆經歷過無數的加建及修補,是現存的古代要塞體系,也是世上最複雜及最精密的要塞體系之一。 城牆最初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興建,全方位地環繞著新都,防禦來自陸路及海路的攻擊。隨著城市擴張,一道被稱為狄奧多西的新城牆在五世紀動工興建。雖然城牆的某些部分略欠精巧,在部署得當的情況下,君士坦丁堡城牆在任何中世紀時代的圍攻下都堅不可破,有效地在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等的圍攻下保護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國。直至攻城火炮的出現,使得君士坦丁堡城牆不再是神話般難以攻破。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城市失陷据称是因為鄂圖曼帝國軍队打通了其中一道城門,并非城牆被突破。 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君士坦丁堡城牆大抵都能維持原狀。直至十九世紀,城市的發展已超出中世紀時的城界,部分城牆被移除。縱使君士坦丁堡城牆在此後日久失修,城牆的許多部分至今依然屹立。1980年代,一個大規模的復原計劃開始啟動,使遊客能夠鑑賞其原貌。.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城牆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宗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正教会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Η Αυτού Θειοτάτη Παναγιότης, ο 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Νέας Ρώμης και 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除了東方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外,天主教會也曾經任命過拉丁禮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Οἰκουμενικὸν Πατριαρχεῖον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Oikoumenikòn Patriarcheîon Konstantinoupóleos, )也称罗马牧首区(Rum Ortodoks Patrikhanesi),是东正教自主教会之一,最高领袖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现任牧首为巴塞洛缪一世。是东正教会名义上的宗主,但各自主教会間地位平等。.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大帝

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常被稱為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ὁ Μέγας,Constantine the Great),或聖君士坦丁(Saint Constantine),羅馬帝國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在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頒佈《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国轄境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内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巩固皇位。统治期間,他对法兰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役均取得勝利,并成功夺回在前一个世纪丧失的达基亚地区。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宫 ,并将之命名为新罗马,但人们为尊君士坦丁之名,将此地称作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此后一千年均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创立者。.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大帝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三世 (西罗马帝国)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Claudius Constantinus;),是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他是西罗马帝国的将军,并于407年在不列颠尼亚自立为皇帝,并于高卢为基地。 随着霍诺留皇帝于409年得到承认,君士坦丁三世的失去支持以及军事上的失败使得他于411年退位。不久之后,他被捕获并被处死。.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三世 (西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二世

君士坦丁二世(Flavius Claudius Constantinus,)是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王朝皇帝(337年至340年在位),也是君士坦丁一世之子。 君士坦丁一世在世时,于326年处死了自己的长子,从此直至他去世,都没有指定帝国的继承人。但是生前,他任命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为“凯撒”並各自统治帝国的不同区域。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过世,他的三个儿子,也即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同时继位,并瓜分了帝国,而两個侄子和其他多位亲属,都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所杀。 君士坦丁二世分得高卢、不列颠、以及西班牙的领土。 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之间发生冲突,君士坦丁二世入侵意大利(当时属于君士坦斯一世统治范围),结果兵败被杀。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君士坦丁王朝.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二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王朝

君士坦丁王朝是在公元四世紀時,屬於同一親族與血源的成員,連續擔任羅馬帝國皇帝的王朝。該王朝肇始於公元305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即位為羅馬帝國西方的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克羅魯斯),其時實行四帝共治制,故其並非為統治全羅馬帝國之王朝,直至君士坦丁一世統一全國,方為惟一之王室,其終於363年,最後一任皇帝為尤利安二世。 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登基為西方的奧古斯都後,帝國的皇位多為此一家族的成員。除了李基尼烏斯屬姻親之外,其後的皇帝皆為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直系血親。 君士坦丁王朝中,曾經登基為帝(使用「奧古斯都」稱號)的有七人:.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王朝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纪念柱

君士坦丁纪念柱,又名被烧之柱(Çemberlitaş sütunu)是一个罗马纪念柱,由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建于330年,用来纪念拜占庭改名新罗马(Nova Roma),作为罗马帝国的新首都。君士坦丁纪念柱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亲兵街(Yeniçeriler Caddesi),沿着古老的帝国议会路(Divan Yolu),介于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原名君士坦丁堡赛马场)和巴耶济德广场(在罗马时期称为狄奧多西广场)之间。.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纪念柱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弗拉維烏斯·瓦勒里烏斯·君士坦提烏斯(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是西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因為臉色蒼白的外表特徵,在拜占庭史學家筆下常稱他為克洛魯斯·君士坦提烏斯(Chlorus,源自於希臘語中的「蒼白」),或稱為君士坦提烏斯一世。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開創者,也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的父親。.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Flavius Iulius Constantius,)是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王朝皇帝(337年至361年),也是君士坦丁一世之子。 君士坦丁一世在世时,于326年处死了自己的长子克里斯帕斯,从此直至他去世,都没有指定帝国的继承人。但是生前,他任命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为“凯撒”並分别统治帝国的不同区域。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过世,他的三个儿子,也即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同时继位,并且瓜分帝国,而两位侄子和其他多位亲属,都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所杀。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當時統治羅馬帝國的東方。 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之间发生冲突,君士坦丁二世入侵意大利(当时属于君士坦斯一世统治范围),结果兵败被杀。 到350年,君士坦斯一世被部下馬格嫩提烏斯所杀,此后君士坦提烏斯擊敗馬格嫩提烏斯,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奧古斯都,罗马帝国恢复暂时的统一。 到355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任命自己的堂弟尤利安为西部的凯撒,后来(360年),他又试图夺取尤利安的兵权,导致军队哗变,拥立尤利安为帝,内战一觸即發。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从东方赶回,准备与尤利安决战,但未开始战斗,自己就因疾而去世(361年),尤利安继承了帝位。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君士坦丁王朝 Category:死于传染病的人.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斯一世

君士坦斯一世(Flavius Julius Constans,Flavius Iulius Constans Augustus,)是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王朝皇帝(337年至350年在位),也是君士坦丁一世之子。.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斯二世

君士坦斯二世()绰号“大胡子”,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641-668年在位),在位期间拜占庭的埃及和东部诸省落入阿拉伯人手中。.

新!!: 羅馬帝國和君士坦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羅馬帝國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君王大道

君王大道(阿拉伯語:الطريق الملوكي;英語:King’s Highway),古代近东地区一个极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它从埃及开始穿越西奈半岛经过约旦南部的亚喀巴,往北向外约旦和大马士革直到幼发拉底河。除了作为贸易经商的通道,君王大道也是近东朝圣者的主要路线。 拜占庭时期和十字军时期,在君王大道沿途的高地建造了坚固的城堡和要塞作为保护基督教朝圣者和商旅。西元7世记到16世记,穆斯林占据了这条路线,成为穆斯林从叙利亚、伊朗等沿途国家到圣城麦加的穆斯林朝圣的路线,也称为「朝觐之路」。君王大道穿越了外约旦的沙漠地带,主要的公路使用者为沙漠内陆地区的居民。 在今天的约旦境内的35号和15高速连接了在北部的伊尔比德与南部的亚喀巴 。南部的路线穿越了许多的乾谷,形成宛如蛇般弯曲连绵的低速行驶道路。.

新!!: 羅馬帝國和君王大道 · 查看更多 »

君權神授說

君權神授說,或作天授君權說(Divine right of kings),是古代以宗教來主導政治時期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種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於凡間管治世人,是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人民只可遵從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這個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但在啟蒙時代後,人們思想開始由宗教指導中釋放出來,使這個說法的相信者變得越來越少,在現代社會這個說法早已為不可信及無稽。.

新!!: 羅馬帝國和君權神授說 · 查看更多 »

坎皮达诺方言

坎皮达诺方言是萨丁尼亚语的两个主要方言之一。留有加泰罗尼亚语和托斯卡那语的强烈影响的痕迹,与海岛语言有很大差异。坎皮达诺(campidano)的意思是指古斯皮尼和维拉西德罗附近的肥沃农田, 这一方言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萨丁尼亚的中北部和整个坎皮达诺地区,卡利亚里区,努奥罗省,奥利斯塔诺地区,大约400,000居民使用这一方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萨丁尼亚人由于经济原因迁移到都灵、米兰和热那亚,坎皮达诺方言也扩展到意大利北部地区,除了意大利本土,在澳大利亚和德国也有零星分布。 对于住在中南部的萨丁尼亚人,他们无法用坎皮达诺方言与萨丁岛北部的人们沟通,特别是保萨尼亚寺和萨萨里地区(当地的人们讲科西嘉-萨丁尼亚方言),而意大利本土人,也可能完全不懂其意思而无法沟通,甚至有人认为,坎皮达诺方言不是意大利的一种方言。.

新!!: 羅馬帝國和坎皮达诺方言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座堂

坎特伯雷座堂(Canterbury Cathedral)是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基督教建筑之一,它是英国圣公会首席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主教座堂,坎特伯雷大主教还是普世圣公宗的精神领袖。教堂的正式名称是“坎特伯雷基督座堂和大主教教堂(Cathedral and Metropolitical Church of Christ at Canterbury)。教堂位於英國東南的肯特郡郡治坎特伯雷市,已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羅馬帝國和坎特伯雷座堂 · 查看更多 »

堆肥

堆肥是被分解和回收的有机物质作为肥料和。堆肥是有机农业的关键成分。 在最简单的层面上,堆肥过程需要将一批被称为(叶子,食物废物)的湿的有机物质物料在等待数周或数月后分解成腐殖质。现代的,有条不紊的堆肥是一个多步骤,密切监测的过程,具有测量水,空气和碳氮富含材料的输入。分解过程通过切碎植物物质,加水并通过定期转动混合物确保适当的通气来辅助。蠕虫和真菌进一步分解材料。需要氧气工作的细菌(好氧细菌)和真菌通过控制化学过程,将输入转化为热,二氧化碳和铵。铵()是植物使用的氮的形式。当植物不使用铵,可用的铵被细菌进一步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 堆肥富含营养。它用于花园,园林绿化,园艺和农业。堆肥本身在许多方面对土地有利,包括作为,肥料,添加重要腐殖质或腐植酸,以及作为土壤的天然杀虫剂。在生态系统中,堆肥可用于侵蚀控制,土地和溪流复垦,湿地建设以及堆填区(见堆肥用途)。用于堆肥的有机成分可以替代地用于通过厌氧消化产生沼气。.

新!!: 羅馬帝國和堆肥 · 查看更多 »

塞卜拉泰

塞卜拉泰(Sabrata,或譯作薩布拉塔),位於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以西的地中海岸邊,西元前5世紀由腓尼基人所建。在羅馬帝國時期,塞卜拉泰因作為非洲內陸與羅馬帝國本土間的轉運港口而盛極一時,不過7世紀時遭阿拉伯人摧毀。 遺址中最古老的建築是約建於西元前7世紀的海邊碼頭。最著名的則是建於西元1世紀左右的朱比特神廟。還有一座古羅馬典型的圓形劇場:劇場背對地中海,有3層樓的後台,粉紅色大理石柱支撐後台的平台;劇場舞台正面的大理石石基上,還有以舞者、人物、神話為題材的浮雕。1982年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羅馬帝國和塞卜拉泰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乌斯·苏尔皮基乌斯·加尔巴

塞爾維烏斯·蘇爾皮基烏斯·加爾巴(Servius Sulpicius Galba),前3年-69年。他在尼祿自殺之後,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結束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在他就任帝位期間,並未穩定帝國的內外混亂局勢,僅僅七個月就遭到殺害。在這一年(69年)中,在羅馬城陸續出現了四位皇帝,因此該年也被稱作四帝之年。.

新!!: 羅馬帝國和塞尔维乌斯·苏尔皮基乌斯·加尔巴 · 查看更多 »

塞尔苏斯图书馆

塞尔苏斯图书馆位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今属土耳其),完成于135年,以蒂伯斯·朱利叶·塞尔苏斯·波乐曼努斯命名,由塞尔苏斯的儿子盖乌斯·朱利叶·亚奎拉建造。塞尔苏斯是当地的富裕公民,曾担任亚细亚省省长。 这座图书馆是用来存放12,000卷书籍,并作为埋葬塞尔苏斯的坟墓。埋葬在城内的图书馆内,是不寻常的,因此这是给予塞尔苏斯特殊的荣誉。.

新!!: 羅馬帝國和塞尔苏斯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塞库瑞塔斯

塞库瑞塔斯(Securitas)古罗马神话职司安全和稳定的女性神祇之一。盛行于罗马帝国时期,其事迹与艺术形象反映于相关古罗马时代的硬币等文物中,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塞库瑞塔斯 · 查看更多 »

塞琉西亞

塞琉西亞或稱為底格里斯河畔塞琉西亞 (Σελεύκεια),是希臘化時代和羅馬時代時的一座大城市,坐落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底格里斯河畔,與俄庇斯(日後的泰西封)對望。.

新!!: 羅馬帝國和塞琉西亞 · 查看更多 »

塞维安城墙

塞维安城墙(Murus Servii Tullii, Mura serviane)是罗马的一道城墙,塞维安城墙用大块凝灰岩砌筑,城墙高达10米,底宽3.6米,长11公里 ,据信有16个大门,其中许多只在著作中提到。 塞维安城墙据说得名于第六位罗马国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虽然它的轮廓可能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但是目前现存的城墙很可能是建于罗马共和国后期,公元前4世纪。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人凭借塞维安城墙击退了穿越阿尔卑斯山入侵意大利的汉尼拔。 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和罗马帝国早期,城墙一直存在,这时,罗马城市早已扩展到塞维安城墙以外。奥古斯都将罗马城分为14个区,其中第二,三,四,六,八,十,十一区位于塞维安城墙以内,其他各区位于塞维安城墙以外。 在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罗马受到其不断扩张的军事实力的保障,城墙变成不必要的。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在帝国的前三个世纪,基本上是无城墙的。然而,到3世纪日耳曼部落沿边境入侵时,皇帝奥勒良修筑了规模较大的奥勒良城墙来保护罗马。.

新!!: 羅馬帝國和塞维安城墙 · 查看更多 »

塞爾吉烏斯

塞爾吉烏斯可以指:.

新!!: 羅馬帝國和塞爾吉烏斯 · 查看更多 »

塞萨洛尼基

塞萨洛尼基(希腊语:Θεσσαλονίκη),又譯作薩洛尼卡、塞萨洛尼卡、薩羅尼加,舊譯作帖撒罗尼迦或忒萨洛尼卡(按古希臘語發音),是希腊第二大城市,也是希腊北部最大城市,希腊中马其顿大区和塞萨洛尼基州的首府。根据2001年官方人口统计,塞萨洛尼卡大都会地区总人口有1,057,825人。 塞萨洛尼基是希腊第二大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东南欧主要的交通枢纽。它的商港对于希腊和东南欧腹地都非常重要。该市拥有2所国立大学,学生人数居希腊首位。作为文化中心,它以拥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筑杰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奥斯曼帝国、犹太人建筑而知名。该市以每年9月初在此举行的国际贸易博览会知名,希腊总理每年會在此发布下一年政府的计划。塞萨洛尼基还以东南欧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而知名,吸引了许多国际名人。.

新!!: 羅馬帝國和塞萨洛尼基 · 查看更多 »

塞萨洛尼基的德米特里

圣德米特里(Άγιος Δημήτριος της Θεσσαλονίκης,Sanctus Demetrius Thessalonicensis)是一位基督教殉道聖人,生活在4世纪早期。 在中世纪时期,他被尊为天主教和東正教最重要的之一,常与圣乔治相比较。圣德米特里的宗教节日是公历的10月26日,對於沿用儒略曆的基督徒則是11月8日。.

新!!: 羅馬帝國和塞萨洛尼基的德米特里 · 查看更多 »

塞提夫

塞提夫(阿拉伯语:)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是塞提夫省的首府,人口有288,461人(2008年)。塞提夫位于阿尔及尔以东约190英里,是阿尔及利亚著名的大学城。 早在前225年,塞提夫便已建城,当时是马塞西里的首都。后该城在朱古达战争中遭到毁灭,罗马帝国皇帝涅尔瓦在位期间重建该城。 S.

新!!: 羅馬帝國和塞提夫 · 查看更多 »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

公元前58年,罗马共和国兼并了原属托勒密王朝的塞浦路斯,并设置了塞浦路斯行省。塞浦路斯居民以希腊人为主,是罗马帝国东部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

新!!: 羅馬帝國和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 · 查看更多 »

塞扬努斯

塞扬努斯(Sejanus, Lucius Aelius),(),提比略统治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之一。公元14年至31年先后担任近卫军司令及执政官等职位。后因为被人告发其企图夺权簒位,被提比略处死。.

新!!: 羅馬帝國和塞扬努斯 · 查看更多 »

塞拉耶佛

塞拉耶佛(Sarajevo;Sarajevo;Сарајево/Sarajevo;--)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都,也是波赫人口最多的城市。據2011年8月估計,波黑塞拉耶佛州下屬四個自治體,人口合共311,161人。塞拉耶佛同时也是塞拉耶佛州的首府。 塞拉耶佛位於波斯尼亞塞拉耶佛山谷之中,米里雅茨河沿岸,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所包圍。塞拉耶佛是波黑的社會及文化中心,也擁有區域性的政治、教育、娛樂、媒體、時尚、科學和藝術影響力,还是波黑主要的經濟中心。 塞拉耶佛以其宗教多樣性聞名於世,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猶太教數世紀以來都共存其中。因其悠久的歷史和宗教及文化多樣性,塞拉耶佛常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 或者「巴爾幹的耶路撒冷」。直到20世紀後期為止,塞拉耶佛都是歐洲僅有的清真寺、天主教堂、東正教堂和猶太教堂可以比鄰共存的大都市。 雖然塞拉耶佛地區在史前時代開始就有人居住,但今日的塞拉耶佛是在15世紀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開始發展的。塞拉耶佛在近代多次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塞拉耶佛在1885年成為歐洲首個,也是全世界第二個全天運行路面電車的城市(世界首個有全天運行路面電車的城市是美國的舊金山)。1914年,塞拉耶佛发生了奧地利王儲暗殺事件(又名塞拉耶佛暗殺事件)。這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線。1984年,塞拉耶佛是198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會場。之後的南斯拉夫解體時期,塞拉耶佛在波黑戰爭期間遭到了持續數年的塞爾維亞人勢力的包圍,這也是現代戰爭史上時間最長的圍困戰。 时至2012年,塞拉耶佛仍处在戰後的復興重建中,正在逐漸恢復戰前的水準。旅行指南《寂寞星球》在「世界都市」排行榜中將塞拉耶佛排在第43位。這個名次要高過同樣是前南斯拉夫諸國各个觀光都市,包括第59位的杜布羅夫尼克、第84位的第盧布爾雅那、第90位的布萊德、第113位的貝爾格萊德以及第135位的薩格勒布Lonely Planet (March 2006).

新!!: 羅馬帝國和塞拉耶佛 · 查看更多 »

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

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在193年4月14日-211年2月4日出任羅馬皇帝。他出生于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的大莱普提斯,在马可·奥勒留和康茂德治下任公职,于193年(五帝之年)在前任皇帝佩蒂纳克斯被杀后取得皇位。 在杀死当时在位的罗马皇帝尤利安努斯后,塞维鲁先后于194年和197年击败与他争夺皇位的两位将军。此间他还向东发动战役,夺取奥斯若恩并将之并入罗马帝国版图。在稳固自己对西部行省的统治之后他再次向东方的安息帝国开战并取得胜利,劫掠其都城泰西封,将帝国版图拓展到底格里斯河流域。在非洲地区他扩大了阿拉比亚行省的范围,Birley (1999), p. 134.

新!!: 羅馬帝國和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 · 查看更多 »

塞普提米乌斯·盖塔

塞普提米乌斯·盖塔(Publius Septimius Geta),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之子,卡拉卡拉之弟,他是塞维鲁和尤利亚·多姆娜(Julia Domna)的儿子,塞维鲁去世后,盖塔被宣布和其兄卡拉卡拉同为共治皇帝。然而不久以后卡拉卡拉就暗杀了盖塔,同时被害的还有盖塔的岳父盖乌斯·弗拉维乌斯·普罗汀纳斯(Gaius Flavius Plautianus)和盖塔的妻子弗拉维娅·普罗提拉(Flavia Plautilla)。随后卡拉卡拉处死了盖塔的支持者,并让元老院立法通过一项除忆诅咒,消除盖塔的功迹记录。.

新!!: 羅馬帝國和塞普提米乌斯·盖塔 · 查看更多 »

塗鴉

塗鴉指在公共、私有設施或牆壁上的人為和有意圖的標記。塗鴉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文字。未經設施擁有者許可的塗鴉一般屬违法或犯罪行為。 「塗鴉」一詞除了作為"Graffiti"的中譯外,中國書法的題字,也有在下款署以「某某塗鴉」代替「某某題」的做法,以示謙卑(習慣上,書法到了一定水平的才能署以「某某題」)。 塗鴉早於一些文明古國如古希臘和羅馬帝國便有存在。如果把塗鴉定義得再廣一些,史前時期的人們在洞穴中塗上的壁畫也可算是塗鴉。 時至今日,「塗鴉」在一定程度上為這種街頭藝術賦予一定認受性。不然,這些作品的稱呼將會是「亂畫」「畫狗屎」或「塗污」。 塗鴉在英語中是以複數Graffiti表示。其單數詞為graffito。兩字均由意大利文借用得來,並且都是起源於希臘文γραφειν(graphein),意指「書寫」。關於這個字何時和如何改為代表「塗鴉」的意思,歷史學家並沒有定論。.

新!!: 羅馬帝國和塗鴉 · 查看更多 »

塔加斯特城

塔加斯特城(Thagaste,阿拉伯文:),這個城市在奧古斯丁出生時,已存在了300多年之久,是屬於羅馬帝國的努米底亞行省(Numidia)的一座城市。距離希坡(Hippo,現稱安納巴)約60英里,距離迦太基(現在的突尼西亞)約150英里。現今改名為桑克阿哈拉城(Souk Ahras,阿拉伯文:),屬阿爾及利亞境內的內陸城市。這座城是羅馬時期,被羅馬人在北非所攻破的數個十分自豪的城市之一,後來她稱自己的塔加斯特議會是一個最輝煌的議會。這個城市是奧古斯丁的出生地。.

新!!: 羅馬帝國和塔加斯特城 · 查看更多 »

塔尔苏斯

塔爾蘇斯(Tarsus),又譯大數,位於今日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的東南部,位於托魯斯山脈之下、西德奴斯河流往地中海的出海口。現屬於梅爾辛省。是羅馬帝國時期基利家省的首府、使徒保羅的出生地。.

新!!: 羅馬帝國和塔尔苏斯 · 查看更多 »

塔西陀

普布利乌斯·科尔奈利乌斯·塔西陀(Publius或Gaius Cornelius Tacitus,也译作塔吉突士,55年?—117年?),罗马帝国执政官、雄辩家、元老院元老,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與文體家,他的最主要的著作有《歷史》和《編年史》等等,从14年奥古斯都去世,提比略继位,一直写到96年图密善逝世(現存有殘缺)。.

新!!: 羅馬帝國和塔西陀 · 查看更多 »

塔拉科西班牙

塔拉科西班牙(Hispania Tarraconensis),位于现今西班牙的罗马帝国行省,是罗马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三个行省之一,包括西班牙北部与东南部以及巴利阿里群岛,建于前27年,属于元首行省,随后爆发于前26年至前19年的北西班牙山区战役以顺利征服该地而告终,北西班牙终于被被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塔拉科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墨尔本大学

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简称墨大)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始建於1853年,是澳大利亚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晚于悉尼大学三年),维多利亚州最古老的大学。墨尔本大学是澳大利亚六所砂岩學府之一,是八大名校的首要盟校成員,也是Universitas 21的创始会员和秘书处所在地,同时还是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联盟组织環太平洋大学联盟、亞太國際貿易教育暨研究聯盟的成员大學之一,爲全球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也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中蝉联多年澳大利亚排名第一的大学。 作为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学术重镇,墨爾本大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2010,2011,2012)、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2011,2012,2013,2014)世界大學科學論文質量排名(2010,2011,2012)中均為南半球排名最高的大學,其中在201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中墨爾本大學位居全球两万余所大学中的第28位,澳大利亚第一位。在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之中,墨尔本大学以总评86分位居世界第31位。墨尔本法学院的排名经常位居世界前十名,墨尔本商学院的排名始终位居世界百强,被英国高级技术移民签证计划列入世界前50大MBA课程,毕业生有直接赴英国工作的资格,其畢業生擁有極強競爭力,在全球雇主滿意度排名前十位。 墨尔本大学在澳大利亞作為僅次於CSIRO的第二大科研機構以及获得澳洲政府赞助资金最多的大学之一(2011年获得赞助1.173亿澳币,2012年獲得1.9亿澳元,均为所有澳洲大学之首)。墨爾本大學强调学生在学术造诣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竭力為學生塑造獨特的“墨爾本经验”〔Melbourne experience〕。墨大校友中已有八位诺贝尔奖得主,此外還曾聘請诸如乔舒亚·莱德伯格(获诺贝尔奖前是墨大的访问教授)、彼得·杜赫提、伯特·萨克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詹姆斯·莫理斯、克莱夫·格兰杰(诺贝尔经济学奖)等多位世界级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其他著名校友包括澳大利亚第二任总理艾尔弗雷德·迪金、第十二任总理羅伯特·孟席斯、第十七任总理哈罗德·霍尔特、第二十七任总理也是澳洲首位女性总理的茱莉娅·吉拉德等等在內的众多著名政治家、女权主义者吉曼·基尔和奥斯卡获奖演员凯特·布兰切特等。根据《The Bulletin》专刊“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澳洲人”,其中有33位與墨爾本大學有學術關係。 2007年開始,墨爾本大學進行了徹底的學制改革,逐漸拋棄了以往的澳洲傳統“專才”教育模式,而效仿北美地區以及新近改革的歐洲大學所采納的“通才”教育模式(Bologna process),即廣為人知也又頗具爭議的“墨爾本模式”(Melbourne Model),目的是建立起國際認知度更高、于國際教育接軌更緊密的學位制度以及培養出更多澳大利亞及世界所需要的未来社会新型人才。.

新!!: 羅馬帝國和墨尔本大学 · 查看更多 »

墨洛溫王朝

墨洛温王朝(,又譯梅羅文王朝或梅羅文加王朝)是一个法兰克人王朝和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希尔德里克一世,王朝的创立者,在457年第一次被文献提及 ,之后他的儿子克洛维一世在481年降服了高卢北部和中部并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在此之后一直统治着法兰克王国直到751年3月希尔德里克三世被矮子丕平废黜为止。墨洛温王朝的扩张让法兰克王国获得除塞普提马尼亚以外的所有高卢地区。 由于遵循法兰克人的诸子均分制,导致自克洛维一世之后墨洛温王朝对法兰克王国全境的统治变得断续,对土地持续的分割导致王朝后期宫相逐渐掌握大权并最终使得王朝被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者矮子丕平推翻。但由墨洛温王朝引入的基督教文化一直影响着法兰克王国与其后继国家的发展。.

新!!: 羅馬帝國和墨洛溫王朝 · 查看更多 »

多多纳

多多納(多立克希臘語Δωδώνα, 愛奧尼亞希臘語:Δωδώνη, Dòdònè)是位於希臘西北部伊庇魯斯的一個神諭處。雖然多多納最早的銘文歷史只能追溯至約公元前550-560年,但當地延續逾一世紀的考古發掘則出土了早至邁錫尼時代的文物。這些文物部分被存放於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部分則存放於約阿尼納附近的考古博物館。 多多納的考古遺址亦發現了公元前7世紀伊利里亞人的奉獻和物品。直至約公元前650年,此處一直是北方部落的宗教和神諭中心。 多多納被用於奉獻給母神狄俄涅(在其他遗址稱为瑞亞或蓋亞),而在信史時期,此處亦用作奉獻給宙斯。宙斯在青铜器时期取代了母神的地位,并生下爱神阿佛洛狄忒。,多多納的聖地被希羅多德認為是最古老的希臘神諭。直至羅馬帝國後期基督教崛起為止,多多納一直都是希臘一處重要的宗教聖殿。 公元391-392年,狄奧多西一世關閉了所有古希臘宗教建築物,禁制了所有古希臘的傳統宗教活動,並斬去了宙斯神廟的古橡樹,多多納自此成為了廢墟。.

新!!: 羅馬帝國和多多纳 · 查看更多 »

多中心法律系统

多中心法律(Polycentric law)是一种独特的法律系统,其中多个法律提供者相互竞争或彼此司法管辖范围相互重叠,相对于垄断性的制定法系统,后者每个司法辖区有一个单一的法律提供者。 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前电信与技术研究主管、现任加州查普曼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汤姆·贝尔(Tom W. Bell)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法律时,曾写了一篇题为“多中心法律”的论文,后由人道研究所(Institute for Humane Studies)发表,他在论文中指出,其他人(例如兰迪·巴内特)使用“私造法”、“纯私法”和“非独断法”等名词表述这些多中心的另类法律。Tom W. Bell,, Institute for Humane Studies Review, Volume 7, Number 1 Winter 1991/92.

新!!: 羅馬帝國和多中心法律系统 · 查看更多 »

多米那特制

罗马君主制或多米那特制(英语音译:Dominate 拉丁语原文:Dominus)是罗马帝国晚期实行的一种专制政体;此前罗马帝国一直实行的是以“第一公民”为中心的元首制。三世纪危机后,罗马帝国在公元284年迎来了戴克里先的统治,这也是公允之罗马君主制滥觞;罗马君主制在西欧随西罗马帝国灭亡终结,而在东方其结束时间仍有争议,大致是以查士丁尼一世、或希拉克略时期为罗马君主制的最后终点。体制层面上,相较元首制,新的罗马君主政体则显得更专制化、官僚化,且元老院权力不再。.

新!!: 羅馬帝國和多米那特制 · 查看更多 »

多納圖斯派

多納圖斯派(Donatism),又稱多納徒派、多納徒主義,是指由柏柏爾人基督徒(Donatus Magnus)與其追隨者所建立的教派。該教派被正統的天主教會視為是異端。該教派活動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於4世紀與5世紀最為興盛。 330年時該教派已有172名主教,最多時擁有主教約300人。348年,羅馬帝國派軍隊鎮壓,雙方在北非對峙達13年。.

新!!: 羅馬帝國和多納圖斯派 · 查看更多 »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Br.

新!!: 羅馬帝國和多瑙河 · 查看更多 »

大希律王

希律(הוֹרְדוֹס,Ἡρῴδης,Herod,),又譯希律王、黑落德王,亦被稱為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希律大帝,希律一世(Herod I),是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從屬王。 根據記載,希律是位殘酷的國王,為了權位,曾下令殺害自己的家人與多位拉比。但他也是猶太歷史上最著名的建設者,他擴建了耶路撒冷的第二聖殿(又稱希律的聖殿),修建了凯撒利亞的港口,建立馬薩達與希律宮(Herodium)的城牆。他的生平資料主要來自於公元1世紀猶大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的著作。.

新!!: 羅馬帝國和大希律王 · 查看更多 »

大伊朗

大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بزرگ、Irān-e Bozorg;ایران‌زمین、Irān-zamīn;《伊朗百科全書》使用伊朗文化大陸一語)是指明顯受到伊朗文化影響的地區,大抵是指伊朗高原一帶,由高加索延綿至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符合歷史所認知的伊朗全境。在媒體及學術文章上,大伊朗又被稱為大波斯。 大伊朗一詞與文化有關,意指伊朗部族定居的地區,與任何政治實體無關。這詞語也用以表示後青銅時代伊朗的散落族群,較政治實體的出現早了多個世紀。薩珊王朝在三世紀的刻文首次使用帶有政治含意的「伊朗」,多民族的伊朗地區包括小亞細亞,不包括伊朗兩個鹽土荒漠盆地以東的地區,但卻適用在文化語境上。.

新!!: 羅馬帝國和大伊朗 · 查看更多 »

大公教會

大公教會」的「大公」原文起源自希臘语单词καθολικός,意为「普遍的」,汉譯作「公」乃取同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大公教會教徒認為只有大公教會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開始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大公教會」一詞最早出現在《使徒信經》中之「聖而公教會(sancta ecclesia catholica)」。.

新!!: 羅馬帝國和大公教會 · 查看更多 »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新!!: 羅馬帝國和大国 · 查看更多 »

大秦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大秦」一詞亦可指近東地區,特別是敘利亞。 歷史學家約翰·福斯特將之界定為「……羅馬帝國,或其僅被中國所知之部分,敘利亞。.

新!!: 羅馬帝國和大秦 · 查看更多 »

大義大利

大義大利()或稱或稱義大利帝國(),是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人士所訂立的一個野心蓬勃的目標,原因是想要將羅馬帝國領土範圍擴大,收復鄰近地區的土地(科西嘉島、尼斯、達爾馬提亞和馬爾他),並增加移民進入地中海地區和意大利可觸及的勢力範圍,如阿爾巴尼亞、黑山、北突尼斯和非洲北部的利比亞。.

新!!: 羅馬帝國和大義大利 · 查看更多 »

大特权

《大特权》 (,即)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四世于1358或1359年的一份文件,将奥地利从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公国提升为大公国。1156年,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了《小特权》,将原属巴伐利亚的提升为一个独立的公国,称奥地利公国。同样,1358或1359年的《大特权》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奥地利大公国。 这份文件极大影响了奥地利随后的政治发展,并在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之间建立了一道神圣罗马帝国内独一无二的联结。.

新!!: 羅馬帝國和大特权 · 查看更多 »

大莱普提斯

大莱波蒂斯(Leptis Magna,لبدة)是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城市,遗址位于今利比亚胡姆斯附近,首都的黎波里以东130公里,莱卜达甘谷与地中海交接处。它被认为是地中海地区最为壮观的,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罗马城市遗址之一。 1982年,大莱波蒂斯被列入遗产名录。.

新!!: 羅馬帝國和大莱普提斯 · 查看更多 »

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洛斯

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 of Damascus),是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著名的工程师、建筑家、设计家和雕刻家。他是来自叙利亚行省大马士革的希腊人, 受到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的重用,完成大量的建筑作品。.

新!!: 羅馬帝國和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洛斯 · 查看更多 »

大阿格里皮娜

大阿格里皮娜(),全名:尤利娅·维普萨尼亚·阿格里皮娜(Julia Vipsania Agrippina),罗马帝国早期的著名贵族妇女。她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贞洁、最崇高的女性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大阿格里皮娜 · 查看更多 »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後,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楼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劃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新!!: 羅馬帝國和大英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大陸凱爾特語支

大陸凱爾特語支之下歸納了那些非屬於蓋爾亞支或布立吞亞支的凱爾特語族語言。雖然在前羅馬帝國時期,凱爾特人曾在歐洲大陸上說著數十種凱爾特語言,但在歐陸使用的凱爾特語言之中也只有四種有真正得到考證證實其存在:.

新!!: 羅馬帝國和大陸凱爾特語支 · 查看更多 »

大敘利亞

大敘利亞(سوريّة الكبرى)是敘利亞的民族統一主義概念,其範圍包括了地中海東岸的地區。 敘利亞在古典阿拉伯語中的名稱是沙姆(الشام ash-Shām),後來在黎凡特阿拉伯語中,這一名稱則僅指大馬士革的附近地區。而伊斯蘭化之前指代這一地區的名詞「敘利亞」則再次被使用,直到1918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

新!!: 羅馬帝國和大敘利亞 · 查看更多 »

天将雄师

《天将雄师》(Dragon Blade)是一部由李仁港執導的IMAX 3D动作电影,由成龙、约翰·库萨克及阿德里安·布洛迪領銜主演,于2015年春节上映。.

新!!: 羅馬帝國和天将雄师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羅馬帝國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君士坦丁教區

天主教君士坦丁教區(Dioecesis Constantiniana (-Hipponensis Regiorum))是阿爾及利亞一個羅馬天主教教區,屬阿爾及爾總教區。 羅馬帝國時期在基爾塔建立了教區。現代的教區成立於1866年7月25日,包括地中海東部沿岸。2006年有教友300人(佔轄區總人口不足0.1%)、七個堂區、十八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保羅·德法爾熱。 C.

新!!: 羅馬帝國和天主教君士坦丁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萨拉戈萨总教区

天主教薩拉戈薩總教區(Archidiócesis de Zaragoza、拉丁語:Archidioecesis Caesaraugustana)是天主教會在西班牙東北部阿拉貢地區設立的一個總教區,教區成立於羅馬帝國時期,1318年升格為總教區。.

新!!: 羅馬帝國和天主教萨拉戈萨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天狼星

天狼星(Bd:α CMa)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其視星等為-1.46,幾乎為第二亮恆星老人星的兩倍。它的英文名稱為Sirius,讀法為/sɪɹiəs/,源自古希臘語的Σείριος。天狼星根據拜耳命名法的名稱為大犬座α星。我們肉眼以爲是一顆恆星的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個聯星系統,其中包括一顆光譜型A1V的白主序星和另一顆光譜型DA2的暗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Bd:α CMa B)。 天狼星如此之亮除了因爲其原本就很高的光度以外,還因爲它距離太陽很近。天狼星距離地球約2.6秒差距(約8.6光年),並是最近的恆星之一。天狼星A的質量為太陽的兩倍,而絕對星等為1.42等。它比太陽亮25倍,但光度明顯比其它亮星較暗,如對比老人星或參宿七。此雙星系統有約二億至三億年歷史,而初期是由兩顆藍色的亮星組成。更高質量的天狼星B耗盡了能源,成爲一顆紅巨星,然後又漸漸削去外層,約在一億二千萬年前坍塌成爲今天的白矮星狀態。 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中,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惡星。屈原在《九歌·東君》中寫到:「舉長矢兮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位於楚國西北的秦國;而蘇軾《江城子》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威脅北宋西北邊境的西夏。.

新!!: 羅馬帝國和天狼星 · 查看更多 »

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新!!: 羅馬帝國和天花 · 查看更多 »

天體力學

天體力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涉及天體的運動和萬有引力的作用,是應用物理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研究天体的力學運動和形狀。研究對象是太陽系內天體與成員不多的恆星系統。以牛頓、拉格朗日與航海事業發達開始,伴著理論研究的成熟而走向完善的。 天體力學可分六個範疇:攝動理論、數值方法、定性理論、天文動力學、天體形狀與自轉理論、多體問題(其內有二體問題)等。 天體力學也用於編制天體曆,而1846年以攝動理論發現海王星也是代表著天體力學發展的標誌之一。天體力學的卓越成就是發展出zh-cn:航天动力学; zh-tw:太空動力學;-,研究和發展出各式人造衛星的軌道。.

新!!: 羅馬帝國和天體力學 · 查看更多 »

太極圖

太极图是指代表阴阳(太极)思想的中国符号,有时也泛指历史上其他文化中所使用的与中国太极图相似的几何图案。这类符号标志大部分是由两个不同颜色的半圆形泪珠状曲线组成,稱為黑白陰陽双魚。以太極圓直徑的一半作兩個圓,太極圓被分成四部分,每兩部分組合起來,便成為一對陰陽双魚。或者是由一个反S型曲线将一个圆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标记有一个不同颜色的圆点,一般由黑和白两种颜色组成。在西元前五世紀凯尔特艺术和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军服的纹章中都有这种类型的符号。.

新!!: 羅馬帝國和太極圖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Divi F. Augustus,),原名盖乌斯·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是罗马帝国的開國君主。历史学家通常以他的头衔“奧古斯都”(神圣、至尊的意思)来称呼他,这个称号是他在前27年的时候获得的,那时他36岁。14年8月,在他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月,这也是歐洲語言中8月的来源。 屋大维是凯撒的甥孙和养子,亦被正式指定为凯撒的繼承人,一般认为屋大维是最伟大的罗马皇帝之一。前43年,他与马克·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打败了刺杀凯撒的元老院共和派贵族。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亚克兴角战役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回罗马后开始掌握一切国家大权。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前29年获得“大元帅”(Imperator,又译作“皇帝”或“英白拉多”)称号;前27年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保持羅馬共和的表面形式,作为一位獨裁者统治罗马长达43年。他結束了一個世紀的內戰,使羅馬帝國进入了相当长一段和平、繁榮的辉煌时期,史稱羅馬和平。.

新!!: 羅馬帝國和奥古斯都 · 查看更多 »

奥德尔佐

奥德尔佐(Opitergium、Oderzo)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区威尼托特雷维索省的一个城市。该市位于威尼托平原的中心地区,距离威尼斯大约66 km。蒂卡诺河(利文扎河的支流)从城市穿过。市中心有大量丰富的历史建筑,为关于罗马帝国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材料。.

新!!: 羅馬帝國和奥德尔佐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羅馬帝國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利布里乌斯

奥利布里乌斯(Anicius Olybrius,—472年),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472年在位仅七个月)。.

新!!: 羅馬帝國和奥利布里乌斯 · 查看更多 »

奥勒良

魯奇烏斯·多米提烏斯·奧勒里安努斯(Lucius Domitius Aurelianus,通常譯作奧勒良,214年9月9日-275年9月)為羅馬帝國的皇帝,270年-275年在位。在他的統治期間,收復了羅馬帝國曾經失去的三分之二的疆域,將分裂50年的帝國再次統合,使羅馬帝國在3世紀末至4世紀初恢復重新統一。他的統治初步解決了羅馬帝國在第三世紀的危機,是第二位軍人出身即位成功的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奥勒良 · 查看更多 »

奥登纳图斯

奥登纳图斯(Odaenathus),()。罗马帝国殖民地巴尔米拉的邦君。曾于公元260年效忠于罗马帝国统治者瓦莱里安。并且由于在同年击败波斯人以及罗马帝国僭位者而受封为“东方总督”。公元262年他将波斯人赶出美索不达米亚以及附近地区,恢复罗马帝国在东方的统治。公元267年遇刺身亡后,其妻芝诺比阿使帕米拉成为独立的帕米拉王國。.

新!!: 羅馬帝國和奥登纳图斯 · 查看更多 »

奥林匹亚

奥林匹亚(希腊语:Ολυμπία)是希腊南部平原的一个城市,位于伯罗奔尼撒的西北。它是古代厄利斯用以祭拜宙斯的宗教中心,又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遗址。其中由菲迪亚斯所作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早在希腊青铜时代中期在后来奥林匹亚的阿尔提斯就已经有一个居民点。迈锡尼文明时期当地却只留下了少数遗蹟,而在奥林匹亚西边的一个高地上则有一个重要的居民点。前10世纪或者前9世纪里奥林匹亚成为一个圣地,其最重要的大型建筑是在前4世纪成形的。426年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下令禁止在奥林匹亚从事圣事来克服古老宗教的影响,推广基督教。.

新!!: 羅馬帝國和奥林匹亚 · 查看更多 »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 (雅典)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 (Ναὸς τοῦ Ὀλυμπίου Διός, Naos tou Olympiou Dios), 又称Olympieion,是一座已毁的供奉宙斯的神庙,位于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宪法广场以南700米,雅典卫城东南方500米。它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计划建成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寺庙,直到638年后,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在位期间才得以完成。在罗马帝国时期,它是希腊最大的神庙,拥有古代世界最大的神像之一。 公元3世纪遭蛮族洗劫后,该庙被废弃。在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数个世纪中,该庙的石料被大量取走,用于其他建筑的材料。今天仍可见到其遗迹,是雅典一个主要的旅游景点。 2007年1月21日,一群古希臘宗教教徒在神庙举行崇拜宙斯的仪式。.

新!!: 羅馬帝國和奥林匹亚宙斯神庙 (雅典) · 查看更多 »

奥林匹克运动会

奧林匹克運動會(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Jeux olympiques、Olympic Games),簡稱奧運會、奧運,是國際上最主要的綜合型體育賽事,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後因有別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每4年举行一次(從1987年起,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分開,每兩年交替舉行)。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於古希腊,因為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但隨著古希臘的沒落,奧運停办了近1,500年,直到19世纪末由法国的顾拜旦男爵创立了有真正奧運精神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自1896年开始每4年举办一次,只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間中断过3次(分別是在1916年、1940年和1944年),更確立了會期不超過16日的傳統。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和平與友誼的象徵。.

新!!: 羅馬帝國和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奥格斯堡

奥格斯堡(Augsburg,又譯奧古斯堡)是一座位於德国南部、巴伐利亚西南的城市。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奧格斯堡就被劃定是一帝國自由城市,直屬於皇帝。今日的奧格斯堡除了是施瓦本行政区的地区政府所在地之外,也是奥格斯堡县的县府。 奥格斯堡自称是继特里尔之后德国第二古老的城市,其名称来源于前15年罗马皇帝屋大维统治时期建立的古罗马兵营奥古斯塔-温德利科伦(Augusta Vindelicorum),而該兵營的命名由來則是屋大維的稱號「奧古斯都」。 2015年12月31日奥格斯堡有286,374名居民,是巴伐利亚州继慕尼黑和纽伦堡后第三大城市。1906年奥格斯堡的人口数量超过十万人,在德国属于大城市。它是巴伐利亚的23个地区中央之一。其附近的大城市有慕尼黑(东南约57千米)、纽伦堡(北约121千米)和斯图加特(西北约133千米)。奥格斯堡的都市地区在巴伐利亚也是第三大的,其总人口约为83万。 奥格斯堡是德国唯一一座有自己的官方节日的城市:8月8日是奥格斯堡和平节,因此奥格斯堡是德国节假日数量最高的城市。 奥格斯堡是天主教主教的驻地。.

新!!: 羅馬帝國和奥格斯堡 · 查看更多 »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奥斯坎-翁布里亚語支(或称萨贝里克语Sabellic)是印欧語系義大利語族的一个分支,包括奥斯坎語和翁布里亚語。这些語言在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区使用,随着羅馬帝國的扩张,逐渐被拉丁語取代,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的使用者逐渐减少并消失,但仍有大量奥斯坎-翁布里亚语书写的古籍流传下来。.

新!!: 羅馬帝國和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 查看更多 »

奥斯若恩

奥斯若恩(Osroene),是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一古国,前132年于塞琉古帝国崩溃后建立,114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国,244年被彻底并入罗马帝国,成为其一个行省。 奥斯若恩的主要居民是亚述人。201年,奥斯若恩宣布基督教为其国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其首都是埃德萨(今土耳其桑尼乌法)。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國家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Category:土耳其歷史 Category:基督教国家.

新!!: 羅馬帝國和奥斯若恩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羅馬帝國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托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三世(Otto III,Kaiser,980年7月—1002年1月23日)东法兰克国王(983年—1002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996年-1002年)。奥托二世之子。995年亲政以前,由他的母亲狄奧凡諾和祖母阿德莱德摄政。 奥托三世996年进入意大利,册立自己的堂弟格列高利五世为教皇,后者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籍教皇。格列高利五世随即为奥托三世加冕(5月21日)。 奥托三世醉心于恢复罗马帝国,长期驻扎在意大利。1001年,奥托三世因罗马市民发动暴乱才从意大利撤离。他在第二年于意大利去世。 O O O O.

新!!: 羅馬帝國和奥托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塔·勞里卡

奧古斯塔·勞里卡是一個古羅馬遺蹟,位於瑞士的萊茵河南岸的奧格斯特和凱澤勞斯特,距離巴塞爾20公里。它是萊茵河上迄今爲止爲人所知的最古老的古羅馬遺蹟。 奧古斯塔·勞里卡是以凱爾特人的勞里卡部落和羅馬帝國的皇帝奧古斯都命名的。在其鼎盛時期,這個城市住了多達二萬居民。工作坊、商業企業、旅館、寺廟和公共浴池都緊密地連在一起。奧古斯塔·勞里卡保存得格外完好,因為無論中世紀或者現代,都沒有建築新城鎮。.

新!!: 羅馬帝國和奧古斯塔·勞里卡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都 (稱號)

奧古斯都(拉丁文 Augustus的中譯,複數型 Augusti)的原意為「神聖的」、「高貴的」,帶有宗教與神學式的意味。它的陰性型為奧古斯塔(Augusta)。 希臘文的同義字是「Σεβαστός」(Sebastos),或將拉丁語轉寫而成的「Augoustos」。一般奧古斯最常用來指稱羅馬帝國的第一公民——屋大維;但奧古斯都也同樣可以用作為羅馬皇帝的頭銜。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許多貴族也常使用奧古斯都當男子名,特別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境內。.

新!!: 羅馬帝國和奧古斯都 (稱號)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葡萄酒

奧地利葡萄酒是指生產於奧地利的葡萄酒。奧地利生產的葡萄酒以干白葡萄酒為主,但也有一些是甜白葡萄酒。奧地利也是重要的貴腐葡萄酒產地。奧地利葡萄酒總產量中紅葡萄酒約佔30%。 此外,高級葡萄酒杯生產商里德爾也是奧地利企業。.

新!!: 羅馬帝國和奧地利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奧勒什蒂耶山脈的達契亞要塞群

奧勒什蒂耶山脈的達契亞要塞群是羅馬尼亞的一處世界遺產。要塞群建設於西元前1世紀至1世紀時期,是達契亞人為了對抗羅馬帝國入侵而修建。這些要塞擁有獨特的建築結構,展現了達契亞人當時的技術水準。要塞群一共包括了六處建築,範圍廣大且保存狀態良好。.

新!!: 羅馬帝國和奧勒什蒂耶山脈的達契亞要塞群 · 查看更多 »

奧維德

普布利烏斯·奧維修斯·納索(Publius Ovidius Naso,筆名奧維德(Ovid),前43年3月20日 - 17年/18年未能確認),古罗马诗人,与贺拉斯、卡图卢斯和维吉尔齐名。代表作《变形记》,《爱的艺术》和《》。.

新!!: 羅馬帝國和奧維德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始自十三世紀末,至1453年為止。在十三世紀末,塞爾柱帝國滅亡,在安那托利亞形成许多小國,其中一個名為索古特(Söğüt),是一支定居於薩卡里亞河(Sakarya River)河谷的小部落,是奧斯曼帝國的誕生地。 這個部落的創立者及首領是埃爾圖魯爾(Ertuğrul),埃爾圖魯爾在1281年逝世,奧斯曼一世繼承為部落領袖。奧斯曼一世建立奧斯曼王朝,成為首任奧斯曼帝國的蘇丹。 帝國建立後,一些土耳其公國與奧斯曼帝國聯合起來對抗拜占庭帝國,自羅姆蘇丹國在十三世紀敗于蒙古人後,拜占庭帝國統治部分安那托利亞地區。拜占庭與奧斯曼之戰持續百多年,由1299年至1453年,在奧斯曼王朝領導下,奧斯曼帝國奪得安那托利亞及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標誌著拜占庭帝國滅亡,使權力由基督教歐洲社會轉移至中東伊斯蘭勢力。多個世紀以來,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的地區霸主。.

新!!: 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 查看更多 »

奧托

庫斯·撒爾維烏斯·奧托(Marcus Salvius Otho,),羅馬帝國的皇帝之一。皇帝尼祿被迫自殺後,在四帝之年(69年)中的第二位皇帝。奧托殺害了伽爾巴之後,成為羅馬皇帝,不過隨即因內戰戰敗而自殺。.

新!!: 羅馬帝國和奧托 · 查看更多 »

奮銳黨

奮銳黨(Zealotry;קנאי, קנאים;kanai)又名激進黨,是第二圣殿时期之政党,主張反抗罗马帝国對以色列的统治,目標是把以色列的外来者驱除出境。 此黨於犹太人大起义(66-70年)期間十分著名。约瑟夫斯称他们是这一时期的第四个“派系”。.

新!!: 羅馬帝國和奮銳黨 · 查看更多 »

奮銳黨的西門

宗徒西满(Simon the Apostle),在《新約》中經常被稱為热诚者西滿(新教翻译为奮銳黨的西门;Simon Zealot;Simon the Zealot;Σίμων ο Κανανίτης),也被稱為客纳罕人西满(迦南人西门;Simon Kananaios;Simon Cananeus),耶穌的十二门徒之一,基督教圣人,是十二门徒中留下資料最少的一個。 在教會傳統中,西满往往和宗徒猶达連在一起,他們的瞻礼日同在10月28日。傳說指出,他先去埃及傳福音,然後在波斯和亞美尼亞和猶达會合,並一同在此殉道,可見於中世紀著作《黃金傳說》中。.

新!!: 羅馬帝國和奮銳黨的西門 · 查看更多 »

奴隶制度

奴隶制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視為是奴隶主的財產,沒有自己的人格、自由、權利,可以買賣,且奴隶主可強迫奴隶无报酬工作,且无人身自由。如果人類社會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主要是奴隶,馬克思主義將這種社会稱為奴隶社会。 古希臘、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有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即使如此,沒有合約精神的勞動關係仍然存在,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兵、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事實上的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新!!: 羅馬帝國和奴隶制度 · 查看更多 »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位於臺灣臺南市仁德區,為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創立,是臺灣館藏最豐富的私人博物館、美術館。以典藏西洋藝術品為主,展出藝術、樂器、兵器與自然史四大領域。樂器領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小提琴收藏,其中包含世界各大製琴師名作。藝術方面,典藏台灣最完整西方繪畫雕塑,目標為建構出基礎西洋藝術史脈絡。兵器領域,展示亞洲最完整之各國珍貴古兵器,透過戰爭兵器呈現歷史與科技演進史。自然史領域,擁有亞洲最大動物標本收藏,範圍涵蓋五大洲哺乳類及鳥類。 舊奇美博物館於1992年正式開放,利用奇美實業大樓5至8樓供民眾免費參觀,個人或團體可先行預約。奇美實業大樓本館自2013年5月起停用,並陸續將展品遷至台南都會公園內的新館,工程於2008年12月動工,花費新臺幣約18.5億元興建,佔地9.5公頃,已於2012年5月17日捐贈給台南市政府,於2015年1月1日啟用。.

新!!: 羅馬帝國和奇美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奇里乞亚

奇里乞亞(希腊语:Κιλικία、Kilikya),又譯基利家(新教)、基里基雅(天主教),也被称作小亚美尼亚,位於今日土耳其東南部的小亚细亚半岛,塞浦路斯以北,東至旁非利亞,北至托魯斯山脈,地處於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上,曾經是羅馬帝國一個貿易非常繁盛的地區。基督教使徒保羅出生於當時西利西亚的首府塔尔苏斯。 15世紀起,奇里乞亞受奧斯曼帝國統治。今天奇里乞亞分屬土耳其梅爾辛省、阿達納省和奧斯曼尼耶省。.

新!!: 羅馬帝國和奇里乞亚 · 查看更多 »

如梅利堡垒

如梅利堡垒(Rumelihisarı)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萨勒耶尔区,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狭窄处的欧洲一侧的小山上。它由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兴建于1452年,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前。它的对面的亚洲一侧是另一个奥斯曼堡垒安纳托利亚堡垒,由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建于1393年到1394年。 选择这个地点,是在1453年土耳其围城期间,为了阻止来自黑海对君士坦丁堡的援助,特别是来自热那亚殖民地,如卡法、锡诺普和Amasra的援助。此前苏丹穆拉德二世(1404至1451年)试图征服君士坦丁堡时,遇到了困难,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被拜占庭帝国舰队封锁。因此穆拉德二世的儿子穆罕默德二世在1451年登基,1452年4月15日就开始修建这座堡垒,作为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准备工作,到8月31日完成。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试图讲和,遭到穆罕默德二世的拒绝。 在这个地方,过去曾经有有一个罗马帝国堡垒,后来被拜占庭和热那亚用作监狱,后来在此修建了一座修道院。 如梅利堡垒有一个小塔,三个主塔,在连接主塔的墙上还有13个小瞭望塔。三座主塔分别以监工的三位帕夏的名字命名。苏丹亦亲赴现场视察工程。北面的主塔为圆柱形,高9层,28米,直径23.3米,墙厚7米。今天,此塔称为“法提赫(征服者)塔”,以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命名。哈利勒帕夏塔,为十二边形,位于中部,也是9层,高22米,直径23.3米,墙厚6.5米。南面的主塔,扎甘帕夏塔,只有8层,圆柱形,高21米,直径26.7米,墙厚5.7米。每个塔的内部空间用木地板分隔。堡垒的总面积是31250平方米。 奥斯曼帝国时期,如梅利堡垒成为一个海关检查站,控制通过海峡的船舶。但是在修建控制海峡的第二对堡垒后失去了它的战略重要性,在17世纪改为监狱,主要关押外国战俘。1509年堡垒部分毁于地震,不久修复。1746年,一场大火曾烧毁了两座主塔的木结构部分。19世纪,堡垒荒废,变成一个住宅区。 1950年代,如梅利堡垒得到修复。自1960年以来,如梅利堡垒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在夏季作为露天剧场,举办各种音乐会。 如梅利堡垒出现在1939年至1986年土耳其的各种纸币的图案中.

新!!: 羅馬帝國和如梅利堡垒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威利在哪里?

《威利在哪里?》(Where's Wally?,在美国称Where's Waldo?),也译《威力在哪里?》、《大家一起找沃里?》、《聪明的沃里?》,是一套由英国插画家Martin Handford创作的儿童书籍。这个书的目标就是在一张人山人海的图片中找出一个特定的人物——威利。威利穿着红白条纹的衬衫并戴着一个绒球帽,手上拿着木制的,还戴着一副眼镜。他总是会弄丢东西,如书本、野营设备甚至是他的鞋子,而读者也要帮他在图中找出这些东西来。 这套书是一系列复杂的全页绘图册,图中有上百个人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读者的目标就是从这些人中找出威利,但威利总是躲在很隐蔽的地方。例如,在“威利在哪里3:梦幻之旅”中有一张特别困难的任务,这张图里有上百个不同的威利,而读者只能通过他丢失的鞋子来找出哪一个才是真的威利。.

新!!: 羅馬帝國和威利在哪里? · 查看更多 »

威爾士

威尔士(Cymru〔發音:〕;Wales〔〕),--,而在港澳的舊譯名則是威路士,位于大不列顛島西南部,为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構成國之一,东界英格蘭,西临圣乔治海峡,南面布里斯托尔湾,北靠爱尔兰海,卡迪夫是其首都與最大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威爾士 · 查看更多 »

威爾士歷史

威爾士的凱爾特人在羅馬帝國時期曾被羅馬人統治,但並未被盎格魯薩克遜人征服過。在中世紀時,威爾士曾有眾多凱爾特系小部族國家。威爾士人長期以來都對外來侵略進行頑強抵抗。1258年,威爾士公國正式成立。1282年後,威爾士被置入英格蘭的支配之下。1536年,威爾士和英格蘭簽署《聯合法案》(Act of Union),威爾斯自此正式和英格蘭統合。威爾士雖然和英格蘭統合,但威爾士人始終有很強的自國認同感。1997年,威爾士通過國民投票決定設立自己的議會。.

新!!: 羅馬帝國和威爾士歷史 · 查看更多 »

娛樂

娱乐是一项能吸引受众的注意与兴趣并让受众感到愉悦与满足的活动。它既可以是一个想法,也可以是一项任务。如今,人类的娱乐已发展上千年,已成为专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项活动。 虽然因为个人喜好差异,不同娱乐具有不同吸引力,但大多数娱乐活动都被认为具有普遍吸引力。就比如讲故事、音乐、戏剧、舞蹈和各式表演,一般娱乐几乎流行于所有文化中,它们大多出于宫闱,发展出精妙多样的技巧,终闻于市井平民。当代娱乐产业主要依靠娱乐产品的制作和销售,而这一产业的发展更加速了娱乐的大众化。为适应不同规模,娱乐发展出各种形式:可以是私人音乐服务中的自选曲库,也可以适合两个人的二人宴会,更可以是不分国别肤色、包容万千观众、舞乐恢弘的国际化视听盛宴。 娱乐总是与紧密相连。尽管很多娱乐形式的目的是严肃的,就如仪式、庆典、宗教节日、或讽喻等,但人们往往可以能从中汲取欢乐,报以欢笑。因而這些嚴肅活動的娛樂背後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這些娱乐或可增进人的或智力。 娛樂的受众是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众是可以将自己的餘暇投入娱乐活动中的人。受众在观看比赛、歌剧、或电影的过程中,扮演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在参与者身份经常互换的活动中(如游戏),受众又可以是主动的。现实生活中有公共娱乐,也有个人的自娱自乐;既有劇場藝術和音樂會这类正式的、内容固定的娱乐,也有一样内容不固定的、自发的娱乐。大多数娱乐有逾几百年的历史,并且随着文化、科技和潮流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比如舞台魔术。尽管电影和电子游戏使用了新的媒介,却可以回溯到讲故事、近代戏剧、和演奏音乐的传统。音乐、电影和舞蹈可以营造节日气氛,即便在节后也令人心情愉悦。 譬如公开處刑,有些活动在過去曾被认为是一种娱乐,但如今早已远离公众。击剑或射箭之类原本对一些人而言是生存必需的技能,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職業性的体育运动,同时發展出影响更大、更具广泛吸引力的娱乐形式。烹饪等生活行为在过去也是生存技能,现在也成为一些专业人士参加的公开表演,有些還登上舞台、成为国际赛事,以娱乐的形式传播出去。因此某些群体或个人的娱乐活动可能会是另外一些人的正式工作。 娱乐的常见形式可以跨越不同媒体,通过创意再融合展现出无限潜能。这也確保了众多娛樂主题、形象和结构可以保持一致性和持久性。.

新!!: 羅馬帝國和娛樂 · 查看更多 »

孟他努派

孟他努派(Montanist),是由一位名叫孟他努(Montanus)的人所創立,約興起於西元127年,在羅馬帝國小亞細亞(今土耳其)一帶的弗呂家地方盛行。孟他努受洗時,曾經說方言並且宣告聖靈世代的降臨,論及新耶路撒冷的由天而降與千禧年快要開始。因此爆發了一場預言運動,吸引東方教會中廣大的信眾跟隨。由於孟他努是初信主作教徒,未曾擔任過任何教會職務,所以他的主要同工是兩位婦女,被稱為先知的百基拉與馬西米拉,他們自稱是最後一代的先知。孟他努自稱為聖靈的代言人,而他的先知們教導人要聽聖靈的聲音,要預備迎接基督再臨,過著苦修的生活。孟他努派高抬婦女,並倡導勇於殉道,但過度自信宣稱世界的末日馬上來臨,這與以色列傳統和基督徒的想法不同。孟他努派因其教義與神格唯一論的關連,於381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被定為異端,但其影響與教訓卻仍持續,且被人廣泛接受,初代教父特土良也曾加入孟他努派。 孟他努派態度堅決的要求,剛開始對信徒而言是對的,也提供信徒明確可以遵循的方向,但實行到後來卻漸漸變成是一種加在信徒身上固定型態追求的原則。.

新!!: 羅馬帝國和孟他努派 · 查看更多 »

学术

學術,在古代中國是指追尋研究學問的方法與水平,在現代則包括了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從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常被稱呼為学术界或学府。歐洲學術發展隨著文藝復興出現而改變,到了工業革命時期更出現了現代化的過程。東亞的學術發展在清朝中葉或以前,仍然受到中國學術思想所影響。自從日本明治維新,東亞各地的學術朝著西方化發展,由專注人文範疇轉移到科學範疇。由於科學範疇的學術高速發展,所以人文研究方法變得科學化。從整體來看,到了21世紀,現代學術架構以歐美模式為基礎,系統性專業分科變得非常仔細,而跨領域的研究與生命技術成了學術研究新的發展空間。.

新!!: 羅馬帝國和学术 · 查看更多 »

孫吳

吴(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孫策奠基、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且受封为“吴王”,定國號為“吳”。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在三国之中,东吴水軍最強,佔領扬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亡于西晋。.

新!!: 羅馬帝國和孫吳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羅馬帝國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宗教迫害

宗教迫害是一種歧視政策及作為,以針對某種特定的宗教信仰,或是缺乏此類信仰為理由,對於某個人或是團體,系統性的採取一系列行動,例如取消部份或全部的公民權、虐待以至於謀殺或屠殺。這通常被視為是一種缺乏人權的作為。 這也可能是因為政治原因所造成,例如:罗马帝国曾經长期迫害基督教;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歐洲互相爭戰迫害引發宗教戰爭;豐臣秀吉與清聖祖(康熙帝)曾經禁止天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時期红卫兵消灭宗教;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打壓巴哈伊信仰、蘇菲派及基督徒等。.

新!!: 羅馬帝國和宗教迫害 · 查看更多 »

宗教自由

宗教自由是指一个人可以在一个社会中自由选择其宗教信仰和在这个社会中公开参加这个宗教信仰的仪式和传统,或者选择不信仰任何宗教,而不必担心受社会的迫害或歧视。 宗教自由也包括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自由的范围更广,还包含獨自或與他人一道、公開或私下敬拜的權利,以及參加宗教儀式、宗教活動和宗教傳道而無需擔心遭受政府或社會其他團體迫害的權利。.

新!!: 羅馬帝國和宗教自由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

安卡拉(Ankara),曾有媒體簡稱土京,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位於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高原的中北部,人口約500萬,也是土耳其全国仅次于伊斯坦堡的第二大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安卡拉 · 查看更多 »

安多宁长城

安東尼長城(Antonine Wall)位于今日苏格兰境内,在羅馬帝國君主安敦宁·毕尤在位时兴建(始建于142年,建成于154年)。它西起克莱德河河口,东至福斯湾,全长63公里,高约3米,宽5米,将当时南部属古罗马管辖的不列顛尼亚和北部的喀里多尼亞(蘇格蘭在羅馬時代的古名)隔开,并通过其北方的深沟来协助保证安全。.

新!!: 羅馬帝國和安多宁长城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努斯敕令

安东尼努斯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又译安东尼尼安宪令,乃是一道羅馬皇帝卡拉卡拉(他的真正名字是瑪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安东尼努斯)在公元212年所宣佈的敕令。這道法令宣佈,所有羅馬帝國出身自由的男人將被給予完整的羅馬公民權,同样地,所有帝國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羅馬女人相同的權利。 212年以前,只有亚平宁半岛上的居民才握有完整的羅馬公民權。還有,建立于其它行省的殖民地、居住于行省的羅馬人(及他們的後裔)、帝國各个城市的居民,以及少數地方上的貴族(例如属国国王)也握有完整的公民權。此外大多數國民,大多--握著有限的公民權,例如拉丁公民权。 卡拉卡拉通過這條宪令的原因主要是增加提供稅收与服役的居民数量(具有罗马公民权者才能夠在罗马军团中服役)。然而,这却无心引发了外省人对于皇位的觊觎,导致了以此为目的的暴乱(這道敕令之後僅僅二十三年就出现了第一位起义者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它將在三世紀危機,以及最後終於發生了的罗马帝国的衰落中扮演主要的角色。 Category:罗马法 Category:212年 Category:詔令文書.

新!!: 羅馬帝國和安东尼努斯敕令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克里斯和狮子

《安德鲁克里斯和狮子》(Androcles and the Lion)1952年上映于英国的古装片。.

新!!: 羅馬帝國和安德鲁克里斯和狮子 · 查看更多 »

安特米乌斯

安特米乌斯(Procopius Anthemius,约420年—472年),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467年-472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安特米乌斯 · 查看更多 »

安菲波利斯

安菲波利斯 (- Amfipoli; Ἀμφίπολις, Amphípolis)  作为一个宏伟的古希腊城邦而广为人知,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座城市,现在在这里仍然能看到很多其引人注目的遗迹。 在这座城市发生过的著名的历史事件,例如公元前422年,斯巴达人和雅典人在该地爆发的战斗。亚历山大大帝也在这里为领导对亚洲的征服而进行准备。 亚历山大大帝的三个最杰出的海军将领,尼阿库斯, 阿德洛屯厄斯和拉俄墨东居住在这个城市,这座城市也是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妻子罗克珊娜和他们的小儿子亚历山大四世被流放的地方,后来他们被谋杀。 在城市内和城市周边的发掘工作已经揭示了重要的建筑、古代城墙和陵墓。 这些发现在安菲波利斯考古博物馆中展出。 在附近的广阔的喀斯特埋葬冢,一个重要的古代马其顿墓最近重见天日。"安菲波利斯之狮"纪念碑是一个受观光者欢迎的目的地。 安菲波利斯如今位于依多尼斯,如今它是希腊的塞雷斯州的直辖市,市政府位于 Rodolivos。 Greece Ministry of Interior.

新!!: 羅馬帝國和安菲波利斯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羅馬帝國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称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亞帝國(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亚细亚東南的幼发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汉朝之間的貿易路線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傚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國是安息帝國在西線的敵人,斯基泰人則盤據在東面。不過,隨著安息帝國向西擴張,帝國也先後與亞美尼亞王國及羅馬帝國爆發衝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互相爭奪,爭取將亞美尼亞君主成為他們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戰役徹底擊敗克拉苏統領的羅馬軍隊。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羅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區被安息人攻陷。羅馬軍官马克·安东尼對安息帝國進行反擊,多名羅馬將領也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策應,塞琉西亞及泰西封的控制權數度易手,羅馬人始終不能牢固地控制這些地區。与对外战争相比,争夺王位而频繁爆发的内战对安息帝国危害更大,法爾斯伊什塔克爾的統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變,他在224年殺害了安息帝國最後一位統治者阿爾達班五世。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紀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統治著伊朗和近東大部分地區,安息帝國的分支阿薩息斯王朝則仍在亞美尼亞繼續其統治。 相對薩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語、希腊语及其他語言記載的本土安息文獻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簡、殘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幣、殘存的羊皮紙文獻,安息帝國的歷史只能透過外來的資料而得知,這些外來資料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史學,也包括中國貨品在安息帝國流通而形成的中國史學。安息帝國的藝術品被史學家視為了解安息帝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來源,而關於這一方面的文獻資料卻匱乏。.

新!!: 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 · 查看更多 »

安提諾烏斯

安提諾烏斯(Antinous,生於110年~115年間11月25日,卒於130年10月30日),是古羅馬皇帝哈德良的男寵,或同性情人。安提諾烏斯死後被人神化,在東方的希腊和西方的拉丁地区被奉為一位神祇去崇拜,有時則僅稱他是一位英雄。.

新!!: 羅馬帝國和安提諾烏斯 · 查看更多 »

安提诺座

安提诺座(拉丁语:Antinous)是一个已经被废除的星座。公元132年由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创建,以纪念他的同性恋人,公元130年在尼罗河落水身亡的希腊美男子安提诺乌斯。 安提诺座在后来的星图中有时候做为一个独立星座存在,有时候被合并到天鷹座中。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在编写他的星表时就将安提诺座当做独立星座。直至1930年國際天文聯會公布的星座方案后,安提诺座才正式被废弃。现在为天鷹座的一部分。 安提诺座位于天鹰座南面,在古星图中常被描绘成被鹰(天鹰座)抓起的少年,这其实是将安提诺乌斯和伽倪墨得斯混淆了。.

新!!: 羅馬帝國和安提诺座 · 查看更多 »

安提阿牧首

安提阿牧首(Patriarch of Antioch),傳統上基督教安提阿教區主教的頭銜,又稱全東方牧首,全称为安条克和全东方基督徒的宗主教,罗马帝国基督教五大牧首之第三,原牧区包括罗马帝国的大部分亚洲领土。現在同時有五個教會的領袖使用這稱號,有安提阿正教会、敘利亞正教會、敘利亞禮天主教會、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以及馬龍尼禮天主教會。按照历史荣誉,安提阿正教会的牧首在所有15个东正教自主教会的领袖中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和亚历山大牧首。.

新!!: 羅馬帝國和安提阿牧首 · 查看更多 »

安条克希腊正教会

安条克希腊正教会,又译安提阿正教会,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会之一,其领袖拥有牧首称号,称“安条克和全东方基督徒的宗主教”。按照历史荣誉,安提阿东正教会在16个东正教自主教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君士坦丁堡教会和亚历山大教会。 安提阿教会早在基督教建立之时代(1世纪)便已存在。根据传统说法,安提阿的主教教座由圣伯多禄本人所立。由于安提阿是接受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在东方的重镇,其主教很快就与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和耶路撒冷的主教并列,成为教会内最受尊敬的人物。451年卡尔西顿会议之后,安提阿的主教获牧首称号,其辖区称安提阿牧首区。在阿拉伯征服之前,该牧首区包括叙利亚、安纳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但至今仍然保佑那些領土的教會治權(如果正教會重新再立於那些穆斯林國家的話)。 今天,安提阿教会管辖着3个都主教区,22个主教区,以及北美的很多小教会和教堂。現今的牧首驻地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安提阿教会内的信徒,大多为阿拉伯人。.

新!!: 羅馬帝國和安条克希腊正教会 · 查看更多 »

安條克四世 (科馬基尼)

安條克四世(希臘語: ο Αντίοχος Επιφανής),是科馬基尼王國最後一任國王(38年、41年-72年)、羅馬帝國對付帕提亞的盟友及塞琉西帝國國王塞琉古一世的後裔。.

新!!: 羅馬帝國和安條克四世 (科馬基尼) · 查看更多 »

安條克的依納爵

安條克的聖依納爵(Saint Ignatius of Antioch),也稱作「神的使役」(Theophorus),),為使徒後時代(Post-Apostolic Age)的基督徒領袖之一,第一個稱基督教會為“大公教會”者,相傳曾接受使徒约翰直接的教導,正教會第三位安条克牧首(前兩位分別是聖伯多祿與。最终被罗马帝国皇帝投入野獸的籠中而殉道,死前深感能為主殉道為榮。他在在被押往羅馬殉教途中寫了七封書信給小亞細亞和羅馬的教會,四封寫於士每拿,三封寫於特羅亞。透過這七封信,我們可以看見當時教會的情形,是現今瞭解2世紀初基督教會的著名重要資料。 他極力主張主教獨裁,因為這樣能避免教會分裂,基於當時諾斯底主義與孟他努主義兩種思想興起於教會中間。而他自己既是安提阿教會的獨裁監督,所以他設法提高以弗所、馬內夏、他拉勒、羅馬、非拉鐵非、士每拿教會監督的權位。因此透過監督專權可以讓教會更有向心力並且防止教會免於異端的滲透。他曾在士每拿書信中寫到『要免除分裂,因分裂是萬惡之源。你們都要順服監督(主教)正如耶穌基督順服上帝,正如長老順服使徒,又要尊敬執事。』.

新!!: 羅馬帝國和安條克的依納爵 · 查看更多 »

安波羅修

聖盎博罗削(Sanctus Ambrosius,Sant'Ambrogio,英文中常作 Ambrose,),罗马公教(天主教)神职人员,任米兰主教,4世纪基督教著名的拉丁教父之一。他也是羅馬公教公認的四大教會圣师(Doctor of the Church)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安波羅修 · 查看更多 »

安濟奧

安濟奧(Anzio)是座義大利沿海城市,中部「拉齊奧省」渡假海灘聞名,在羅馬市南邊33英哩,不但以海邊艇靠港灣知名,還是著名觀光海釣場、漁港,且是渡船船港、水上飛機自此出發到Ponza,Palmarola與Ventotene的Pontine列島,也曾經是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關鍵的義大利戰役登陸戰地點;安濟奧也被評鑑獎賞為優良渡假海灘Blue Flag。.

新!!: 羅馬帝國和安濟奧 · 查看更多 »

安敦宁·毕尤

安敦宁·毕尤(Antoninus Pius,86年9月19日—161年3月7日,138年—161年在位,又譯安東尼·庇護、安托比烏斯·比烏斯、安托尼烏斯·披烏斯,《後漢書》稱之為大秦王安敦)為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第四位,而五贤帝的统治时期也因他的名字被称为安敦宁王朝。哈德良(哈德里安)认养他的条件,是他同样认养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Category:羅馬皇帝 B B.

新!!: 羅馬帝國和安敦宁·毕尤 · 查看更多 »

安敦尼王朝

安敦寧王朝(96—192年),又称涅尔瓦-安敦尼王朝、安東尼努士王朝,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王朝。王朝初期进行了达西亚战争与帕提亚战争。115年时罗马帝国版图达到最大。此后哈德良放弃了两河流域领土。 安敦尼王朝計有六位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安敦尼王朝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羅馬帝國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宋朝科技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960年—1279年)出现了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的活字印刷术诞生於宋朝。虽然宋朝时期已同时掌握指南针、造纸、火药、活字印刷等技术,但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却不一定发生在宋朝,如四大发明之中的印刷术一直到1440年德国谷登堡的鉛字活字印刷术出现和印刷术开始在欧洲传播以后,世界各地居民的識字率才开始攀升,而中国也在1833年引入此类鉛字活字印刷术,并取代传统的印刷术。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Needham,第一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歷来都拥有先进精巧的机械工程技术。宋朝天文学家苏颂认为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成功是以古代发明家张衡以及其他早期机械专家的成就为基础的。Needham,第四卷,第二分册,466页。宋朝出现了世界最早的一台“水运”天文钟,此外還有精確繪制並保存至今的石刻《天文图》、《墬理圖》與《帝王紹運圖》,这是继公元前2世纪希腊安提基特拉机械天文钟仪器的又一次改革。活字印刷术的应用能比原来已经广为流传的雕版印刷更好地传播知识。而新的武器,如火药的应用使宋朝能抵抗外来者的侵略,直到13世纪后期才被蒙古族忽必烈击败。 宋朝有部分先进的土木工程、航海术和冶金学方面的发明。这些发明和纸币都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世界的伊斯兰黄金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促進了人类的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并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而原始的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在这地方出现,伊斯兰世界發展出市場經濟及商家資本主義的雛形,一些人稱之為「伊斯蘭資本主義」,其商业资本主义(merchant capitalism)对后世欧洲的商业革命产于巨大影响。Jairus Banaji (2007), "Islam,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Journ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5 (1), p. 47-74, Brill Publishers.

新!!: 羅馬帝國和宋朝科技 · 查看更多 »

密码学

密碼學(Cryptography)可分为古典密码学和现代密码学。在西欧語文中,密码学一词源於希臘語kryptós“隱藏的”,和gráphein“書寫”。古典密码学主要关注信息的保密书写和传递,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破译方法。而现代密码学不只关注信息保密问题,还同时涉及信息完整性验证(消息验证码)、信息发布的不可抵赖性(数字签名)、以及在分布式计算中产生的来源于内部和外部的攻击的所有信息安全问题。古典密码学与现代密码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古典密码学的编码和破译通常依赖于设计者和敌手的创造力与技巧,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存在,并没有对于密码学原件的清晰定义。而现代密码学则起源于20世纪末出现的大量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使得现代密码学成为了一种可以系统而严格地学习的科学。 密码学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同时其原理大量涉及信息论。著名的密碼學者罗纳德·李维斯特解釋道:「密碼學是關於如何在敵人存在的環境中通訊」,自工程學的角度,這相當于密碼學與純數學的差异。密碼學的发展促進了计算机科学,特別是在於電腦與網路安全所使用的技術,如存取控制與資訊的機密性。密碼學已被應用在日常生活:包括自动柜员机的晶片卡、電腦使用者存取密碼、電子商務等等。.

新!!: 羅馬帝國和密码学 · 查看更多 »

密特拉

密特拉(原始印度-伊朗語主格形式為*mitras,現代波斯語為میثره)是一個古老的印度-伊朗神祇。这一神祇原是阿利安人萬神殿裡共有的崇拜對象,在伊朗-阿利安人和印度-阿利安人分化之後,開始向著不同特徵發展。.

新!!: 羅馬帝國和密特拉 · 查看更多 »

密特拉寺

密特拉寺(Mithraeum,拉丁文複數寫作:Mithraea,Mithraeum有時拼寫為Mithreum;中文多翻譯為太陽洞、太陽洞穴、太陽式洞穴),乃是一座大型或是小型的密特拉密教神廟,是由密特拉斯(Mithras)的信奉者在古典時代所建築的。.

新!!: 羅馬帝國和密特拉寺 · 查看更多 »

密特拉教

羅浮宮博物館) 密特拉教(Mithraism),也被稱為密特拉密教、密特拉秘儀(Mithraic mysteries),是一支以主神密特拉斯(Mithras)為信仰中心的秘密宗教,大約西元一世紀至西元四世紀盛行於羅馬帝國境內。宗教靈感來自波斯人對主神密特拉(,原始印度-伊朗語寫法為Mitra)的敬拜,雖然希臘的密特拉斯(Mithras)是與一個新的和獨特的(宗教)形象聯繫著,並且在波斯與希腊、罗马之間信仰傳播階段的连续性是被(學者)所讨论著。Beck, Roger (2002-07-20).

新!!: 羅馬帝國和密特拉教 · 查看更多 »

封建制度 (歐洲)

封建制度指的是歐洲中世紀与貴族騎士相对应的法律地位及軍事責任制度。主要圍繞著三個中心:領主、封臣及領地。 定義封建制度要求很多的條件,因為現階段還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定義。然而自從1960年代,許多研究中世紀的歷史學家在封建制度中包括了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加入了被束縛在莊園制的農民階級,而被稱為「封建社會」。還有,自1970年代起,重新審視了之前的證據並得出結論——封建制度是一個不可行的術語而需要被從學術和教育討論中去除,或者至少在使用時需要加上嚴格的限制和警告。 封建制度形成於第八世紀;11世紀開始定型;之後的兩百年是全盛時期;13世紀中葉之後,王權鞏固後封建逐漸沒落,但他的影響至今仍在歐洲各個層面留下痕跡。在歐洲之外的地方,封建制度的概念一般僅僅用於類比(稱為「半封建」),最常用於討論在將軍們統治下的日本,有時候也用於中世紀和貢德爾時期的埃塞俄比亞。然而,有些人把封建制度類比更廣,把古埃及、帕提亞帝國、封建制的印度(封建印度),甚至於19世紀的美國南部(美國南部歷史)。.

新!!: 羅馬帝國和封建制度 (歐洲) · 查看更多 »

小屋大薇

小屋大薇(Octavia minor;),又名年幼的屋大薇(Octavia the Younger)或屋大薇(Octavia),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的姊姊、大屋大薇同父異母的姊姊、馬克·安東尼的第四任妻子。 小屋大薇是古羅馬最著名的女性之一,由於她的忠誠、高尚的情操與善良的人性、以及維持傳統羅馬女性的美德,備受當代人們尊敬和推崇。.

新!!: 羅馬帝國和小屋大薇 · 查看更多 »

小皇宮

小皇宮(Petit Palais)現為小皇宮美術館。.

新!!: 羅馬帝國和小皇宮 · 查看更多 »

小福斯蒂娜

小福斯蒂娜(Faustina the Younger,),古罗马政治人物,父母分别为安东尼努斯·皮乌斯与大福斯蒂娜。公元145年与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里略结婚,育有包括后来成为罗马皇帝的康茂德等十余人。她在随丈夫去东方的途中亡故。后来,她临终时所在的陶鲁斯山附近的一个村镇被命名为法乌斯提娜城。.

新!!: 羅馬帝國和小福斯蒂娜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45

小行星545(545 Messalina),是由德国天文学家保罗·格茨于1904年10月3日在德国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利用照相法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545以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皇帝克劳狄一世的皇后美撒利娜命名。.

新!!: 羅馬帝國和小行星54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98

小行星598(598 Octavia),是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于1906年4月13日在德国海德堡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598以罗马帝国皇帝尼禄的第一任妻子屋大维娅命名。.

新!!: 羅馬帝國和小行星598 · 查看更多 »

小阿格里皮娜

小阿格里皮娜(),全名:尤利亚·维普桑尼亚·阿格里皮娜(Julia Vipsania Agrippina),古罗马皇后,暴君尼禄的生母,、的繼母。她是罗马帝国早期最著名妇女,也是古代世界最有名的投毒者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小阿格里皮娜 · 查看更多 »

小普林尼

尤斯·普林尼·采西利尤斯·塞孔都斯(拉丁语: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61年8月25日至62年8月24日之间出生于今天意大利科莫,约113年逝世于比西尼亚-潘图斯),也被称为小普林尼,是一位罗马帝国律师、作家和議員。他被认为是一位诚实而低调的人物,坚持执行追查基督徒的政策。他的很多信件流传了下来,成为研究当时历史的珍贵资料。.

新!!: 羅馬帝國和小普林尼 · 查看更多 »

尤利安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尤利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英文作朱利安(Julian),君士坦丁王朝的羅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有時候他被稱為尤利安二世,以與193年在位的狄圖斯·尤利安努斯區分。 他在位期間,由於他對希臘哲學的熱愛,讓他贏得了哲學家尤利安( Julian the Philosopher)的稱號。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嚴格基督教教育下長大,但後來卻轉向希臘羅馬的傳統多神信仰。他師承於新柏拉圖主義,崇信神秘儀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對將基督教信仰視為國教,因此被基督教會稱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他在位期間努力推動多項行政改革,是羅馬帝國最後一位多神信仰的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尤利安 · 查看更多 »

尤利安努斯

尤利安努斯(Marcus Didius Severus Julianus,)是193年内的五位罗马皇帝之一。 193年3月28日,罗马皇帝佩蒂纳克斯被叛乱的禁卫军所杀,这些士兵毫无纪律,也没有准备好推举谁来继任皇位。为了获得好处,叛乱的士兵决定用拍卖皇位。在自己妻子和女儿的怂恿下,56岁的元老尤利安努斯来到军营的城堡下,同佩蒂纳克斯的岳父提尔皮西阿努斯(Sulpicianus)展开竞争,提尔皮西阿努斯先答应给每位士兵五千迪纳厄斯,而尤利安努斯急于取得皇位,一下子开价六千两百五十迪纳厄斯,军营门立刻打开,士兵拥立尤利安努斯为皇帝,并且要求他不得伤害提尔皮西阿努斯,以示拍卖的公证。 罗马皇帝的帝位第一次被以这种方式进行了拍卖。使得帝国各地不愿意服从这位皇帝,结果,各地军队纷纷起事。出身於阿非利加行省的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正指挥着罗马帝国驻扎在潘诺尼亚的军团,他率军以替佩蒂纳克斯复仇为名挺进意大利,而意大利各地的人民亦痛恨尤利安努斯,所以未经抵抗,塞维鲁就到达了罗马。 就在尤利安努斯组织禁卫军想进行反抗之时,塞维鲁向禁卫军承诺,只要交出尤利安努斯和谋害佩蒂纳克斯的罪犯,就可以免于流血冲突,结果禁卫军马上接受了条件,抓住了大部分参与谋害佩蒂纳克斯的凶手,并且宣布尤利安努斯退位,然后于193年6月1日将其斩首。 尤利安努斯在位仅66天。.

新!!: 羅馬帝國和尤利安努斯 · 查看更多 »

尤利亞·索艾米亞斯

尤利亞·索艾米亞斯(Julia Soaemias Bassiana,),是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皇帝埃拉伽巴路斯的母親,在她年幼兒子的在位期間,索艾米亞斯是帝國的真實領導者。 索艾米亞斯生於敘利亞的艾梅沙,她的母親瑪伊莎是皇帝塞普提穆斯·塞維魯的妻妹,她的丈夫是當地的騎士塞克圖斯·瓦瑞烏斯·馬爾凱路斯。由於其母親的關係,後來他們全族遷到了羅馬居住。 公元217年,塞維魯王朝的卡拉卡拉在東征時遭到暗殺,索艾米亞斯全家遭到新繼任的馬克里努斯逐出羅馬,但仍允獲准攜帶他們的財物離開,他們一行人回到了艾梅沙。索艾米亞斯同意母瑪伊莎奪回權力的計劃,宣稱她曾與表兄卡拉卡拉私通,生下兒子埃拉伽巴路斯。當他們在218年高舉著正統塞維魯王朝繼承人的名義,在敘利亞軍團的幫助下擊敗了馬克里努斯,十四歲的埃拉伽巴路斯正式成為帝國皇帝。 由於埃拉伽巴路斯從小就以太陽神廟祭司的方式受教育,當他成為皇帝之後,僅僅將心思放在宗教方面的事務上,索艾米亞斯便成了帝國的真正領導人,但索艾米亞斯母子的統治並不得人心。索艾米亞斯的母親瑪伊莎,在221年提拔另一位外孫亞歷山大為帝國繼承人。222年,當埃拉伽巴路斯與亞歷山大兩派爆發鬥爭時,埃拉伽巴路斯受到殺害;不久之後,太后索艾米亞斯後也被宣布為人民公敵被殺,元老院並為她施以除憶詛咒的懲罰。 category:塞維魯王朝 category:古羅馬.

新!!: 羅馬帝國和尤利亞·索艾米亞斯 · 查看更多 »

尤利亞·瑪伊莎

尤利亞·瑪伊莎(Julia Maesa,),或譯作朱麗婭·米薩,是羅馬帝國時期著名的婦女。她的姊姊尤利亞·多姆娜嫁給了塞普提穆斯·塞維魯。她是皇帝埃拉伽巴路斯和亞歷山大的外祖母。 category:塞維魯王朝 Category:古羅馬人.

新!!: 羅馬帝國和尤利亞·瑪伊莎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凱撒

乌斯·尤利乌斯·凱撒¹(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²,),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為羅馬尤利乌斯家族成员。 凱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時間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亦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佔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凱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且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Imperator)。.

新!!: 羅馬帝國和尤利烏斯·凱撒 · 查看更多 »

尼姆竞技场

尼姆竞技场(Arènes de Nîmes)是一座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位于法国城市尼姆。它大约建成于公元70年,1863年改建为斗牛场。尼姆竞技场每年举行两次斗牛,也用于其他公共活动。 这座建筑为椭圆形,长133米,宽101米。设有34排座位,能容纳16300名观众的能力,1989年以后设有可移动的屋顶和供热系统。.

新!!: 羅馬帝國和尼姆竞技场 · 查看更多 »

尼禄

尼祿·克勞狄烏斯·凱薩·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又名尼祿·克勞狄烏斯·凱薩·杜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Nero Claudius Caesar Drusus Germanicus),羅馬帝國皇帝,54年-68年在位。他是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尼祿被他的叔公收養並成為他的繼承人。54年,在克勞狄死後,尼祿繼承為古羅馬帝國的皇帝。 尼祿在位期間,他的注意力大部份集中在外交及貿易上,以及提高帝國的文化素质。他下令建造劇院和促進競技運動。在他統治期間,日耳曼軍團長官科爾布洛在帕提亞的戰役上取得勝利以及和帕提亞帝國達成和談。不列顛軍團長官保利努斯粉碎了發生在不列顛的暴亂。此外,羅馬帝國還吞併博斯普魯斯王國,以及首次與猶太爆發戰爭。 64年,羅馬城發生大火,城市被大面積燒毁。當時許多人認為,這場大火是尼祿派軍隊去做的。尼祿被認為是想利用這場大火,將大量地方燒成白地,以便他可以興建富麗堂皇的金宮。68年,溫代克斯在高盧發起叛亂,以及加爾巴在西斯班尼亞的推波助瀾,直接將尼祿趕下台。最終尼祿在逃難過程沒逃過暗殺的威脅,於68年6月9日自殺身亡。 他執行多宗處決而為人所知,其中包括殺害他的母親,以及謀殺他的養父克勞狄之子:不列塔尼庫斯,逼迫著名斯多亞學派哲學家、授業恩師塞內加自殺。 尼祿因為羅馬發生大火時,在一旁嘲笑人民而惡名昭彰,並使他廣為後人批評;然而史學家後來認為此事純屬謠言。他亦被指控為早期基督教的迫害者,有記載指稱他曾在後花園燃燒基督徒,用以作為照明。多位使徒包括聖保羅和聖彼得在其在位期間被處決。這些資訊主要依據塔西佗、蘇埃托尼烏斯及狄奥·卡西烏斯等羅馬史學家的著作,它們都在尼祿統治期間寫成並遺留至今。 在倖存的歷史文獻當中,很少有著作對尼祿作出正面評價,尼祿的統治往往被連帶專制以及鋪張浪費。儘管如此,某部份的文獻,包括一些上面提及過的,依然會將尼祿描述為一個廣受羅馬人,特別是受東方人歡迎的君主。 後世對他的史料與創作相當多,但普遍對他的形象描述不佳,例如他在20歲時與母親亂倫。.

新!!: 羅馬帝國和尼禄 · 查看更多 »

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

尼祿·克勞狄·德魯蘇斯(Nero Claudius Drusus),通稱大德魯蘇斯,羅馬帝國早期的將軍,本爲提貝里烏斯·尼祿與莉薇婭·杜路希拉之子,莉薇婭改嫁屋大維(即首任皇帝奧古斯都)後成為奧古斯都之子。因德魯蘇斯是第一個率軍攻占日耳曼,并抵达威悉河与易北河的將軍,故獲頭銜日耳曼尼庫斯。.

新!!: 羅馬帝國和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 · 查看更多 »

尼科米底亞

尼科米底亚,(Νικομήδεια)即现在的土耳其城市伊兹密特,建于公元前712年或前711年 ,开始时是作为希腊城邦墨伽拉的殖民地。后被利西马科斯摧毁了之后,又于公元前264年被尼科美德一世重建,这时开始被称为尼科米底亚,随即这座城市成为了小亚细亚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汉尼拔在尼科米底亚度过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历史学家阿里安出生在这座城市。 羅馬帝國時期,尼科米底亞是比提尼亞的大都市。戴克里先在286年建立四帝共治制時亦使尼科底米亞成為帝國的東都。直至李錫尼於324年被君士坦丁一世擊敗為止,尼科米底亞一直是帝國東方的首都。君士坦丁一世只視此城作為臨時的首都,並於330年定都於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於337年死於尼科米底亞附近的一庭皇家別墅內。由於從亞洲各地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均會先匯合於尼科米底亞,尼科米底亞仍是帝國定都拜占庭後一座重要的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尼科米底亞 · 查看更多 »

尼科波尔 (保加利亚)

尼科波尔(保加利亞語:Никопол;土耳其語:Niğbolu;古希臘語:Νικόπολις;拉丁語:Nicopolis)又稱尼科堡,是位於保加利亞北部的一座城鎮。尼科波利斯是普列文州尼科堡市(Nikopol Municipality)的行政中心,位於多瑙河右岸,在奧森河河口的下游方向約4公里。尼科波利斯地處多瑙河河岸的峭壁下,沿狹窄的山谷向上延綿。.

新!!: 羅馬帝國和尼科波尔 (保加利亚) · 查看更多 »

尼瓦

尼瓦(英語:Cniva,意指「刀」)是公元3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哥特人首領,他成功征服了菲利普波利斯(今普羅夫迪夫),又在阿伯里圖斯戰役裡殺死了羅馬皇帝德西烏斯及他的兒子赫倫尼烏斯,尼瓦得以帶著戰利品返回,羅馬帝國要向尼瓦輸貢以確保邊界穩定。.

新!!: 羅馬帝國和尼瓦 · 查看更多 »

尼道

尼道(Nidau)是瑞士伯恩州比尔县的一座城鎮。.

新!!: 羅馬帝國和尼道 · 查看更多 »

尼西比斯之戰

尼西比斯之戰(Battle of Nisibis),是一場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之間的戰爭,其結果是雙方兩敗俱傷,羅馬賠款于帕提亞。 西元210年間,阿爾達班四世從哥哥沃洛吉斯六世(Vologases VI)手中奪取了帕提亞帝位後往西方快速擴張,直逼羅馬邊境。自詡為亞歷山大大帝再世的羅馬皇帝卡拉卡拉認為機不可失,不但向阿爾達班提議同盟,還說要迎娶他女兒。等到天真的阿爾達班答應之後,卡拉卡拉立刻率領軍力龐大的“迎親團”前往帕提亞。帕提亞人認為羅馬皇帝這行是來見岳父的,羅馬軍隊因此一路上沒遇上任何阻礙,直入美索不達米亞。等到進了帕提亞宮殿之後,卡拉卡拉立刻翻臉,屠殺前來迎接的帕提亞貴族並將宮殿劫掠一空。看到“女婿”大開殺戒之後,阿爾達班大夢初醒,立刻逃亡。而羅馬人大肆搶劫數月之後,便前往埃德薩過冬。 217年4月,卡拉卡拉在一場政變之中被他的禁衛隊長馬爾庫斯·歐佩里烏斯·馬克里努斯謀殺,後者旋即稱帝。然而,馬克里努斯帝位還沒坐暖,惱羞成怒的阿爾達班已經集結全帕提亞的軍隊來報仇雪恨。 戰前,馬克里努斯對他的士兵說:“蠻族大軍已經近在咫尺,而阿爾達班的怒火也是有理由的。我們撕毀了協議,並在和平的時候主動挑起了戰爭。這場戰爭可不是單純的領土紛爭,不是為了爭奪河裡的幾顆石子。一個強大的國王正帶著復仇之師排山倒海而來,為了他死去的親族與孩子們而戰!” 缺乏實戰經驗的馬克里努斯試著與帕提亞講和,答應將帕提亞戰俘全數釋放。然而阿爾達班拒絕了這個提議,並說唯有羅馬付龐大的賠款,修復七年間所造成帕提亞的一切損失,並割讓美索布達米亞北部才有可能和平。 羅馬當然不可能接受這個提議,戰爭爆發。 為了爭取水源,兩軍在一個叫尼西比斯的城鎮相遇。羅馬以典型的陣勢迎敵,以步兵為主體的軍團組成正面,騎兵與標槍手組成兩翼,在各大隊中間並安插了輕步兵。另一方面,帕提亞人是天生的騎手,佈署了鐵甲騎兵、鐵甲駱駝與大量的馬弓手。 帕提亞在破曉發難,馬弓手首先射出一波一波的箭雨,重裝騎兵在箭幕的掩護下與配有長矛的駱駝手一同衝進羅馬前列。配置在該處的輕步兵付出慘重傷亡之後被迫撤退,羅馬敗象似乎越來越明顯。 然而,輕步兵在撤退的同時也在戰場上佈下了大量的鐵蒺藜,意圖追擊的帕提亞騎兵直接撞上了滿地的鉤刺。騎士們紛紛落馬,帕提亞進攻節奏一時被打亂。在沒有坐騎的情況下,帕提亞優勢不再,戰士們被迫徒步作戰。重整過後的羅馬軍團見狀立刻反撲,發揮他們擅長的近身肉搏將帕提亞前鋒殺得大敗。主力仍存的帕提亞接連發動數次衝鋒,然而兩軍都沒有任何進展,在夜色降臨後各自收兵回營。 第二天,雙方再次攻防,儘管都付出傷亡,局勢依然僵持不下。 然而在第三天,帕提亞憑著人數優勢與騎兵高機動力意圖包抄羅馬軍。後著見狀放棄了傳統的線列陣行,竭力往兩側延長戰線。騎兵與輕步兵並左右奔馳,截擊意圖繞背的帕提亞人。至此,兩軍全線接戰,傷亡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帕提亞包圍殲滅羅馬軍的意圖沒有成功,但是羅馬也付出了相當高昂的代價。 羅馬史學家赫羅狄安以「平原被滿地的死者覆蓋,遍地都是以陣亡的戰士、戰馬與駱駝堆成的山丘」來形容戰鬥後的慘狀。 看到羅馬軍幾近崩潰,馬克里努斯向阿爾達班派出使者,告訴他仇人卡拉卡拉已死,並答應給帕提亞大筆賠償。阿爾達班知道手下也已無力再戰,況且因為長時間的戰役軍心已經開始浮動,答應了合談。羅馬付出高達兩億色斯特州斯(sestertius)賠償之後,阿爾達班撤兵回國。 尼西比斯之戰是羅馬與帕提亞之間最後的大規模衝突,馬克里努斯不久後在安提阿被政敵埃拉伽巴路斯擊敗並處決,而阿爾達班隨後也在與薩珊帝國的戰事中陣亡,帕提亞帝國隨之覆滅。.

新!!: 羅馬帝國和尼西比斯之戰 · 查看更多 »

尼曼雅王朝

尼曼雅王朝(塞尔维亚语:Немањићи)中世紀時统治塞爾維亞的一个王朝。王朝得名于其始祖斯特凡·尼曼雅一世的名字。 在独立的塞尔维亚王国成立前,尼曼雅家族的统治者是塞尔维亚的地方王公(茹潘),承认羅馬帝國的宗主权。 在斯特凡·尼曼雅一世之后的所有尼曼雅王朝君主名字前都附有“斯特凡”(Стефан),这已经变成一个头衔式的音节,而非君主本人的名字。.

新!!: 羅馬帝國和尼曼雅王朝 · 查看更多 »

少年吸血鬼阿曼德

《少年吸血鬼阿曼德》(英語:The Vampire Armand)是美國作家安·萊絲的系列小說「吸血鬼紀事」第六部,於1998年出版。時報文化於2009年5月25日在臺灣發行正體中文版,由洪凌翻譯。小說以阿曼德本人為敍事者,時間背景從文藝復興時代初期延伸至20世紀末。.

新!!: 羅馬帝國和少年吸血鬼阿曼德 · 查看更多 »

屠牛广场

屠牛广场 Forum Boarium是古罗马的牛市场,也是最古老的广场 Rome possessed.它位于卡比托利欧山、帕拉提诺山和阿文提诺山之间,靠近台伯河的平坦地带,台伯河上的第一座桥梁在此建造。屠牛广场是罗马最主要的港口(Port Tibernius),商业繁盛。 屠牛广场是公元前264年罗马第一次举行角斗比赛的地点(在贵族丧葬仪式上,作为献给死者的礼物)。Decimus Junius Brutus Scaeva就在他父亲去世的仪式上安排三对奴隶作为角斗士格斗。 屠牛广场也是一个宗教中心,集中了胜利者海克力斯神庙, 波图努斯神庙, 以及公元前6世纪或5世纪的“海克力斯大祭坛”。.

新!!: 羅馬帝國和屠牛广场 · 查看更多 »

屠牛像

盧娜。 屠牛像(Tauroctony,或譯為屠牛神像)是一個特定用於羅馬密特拉密教中心的現代學術名詞。該聖像描繪了密特拉斯(Mithras)屠殺一頭公牛,因此英文中的tauroctony的名稱是隨著希臘文拉丁轉寫的字彙tauroktonos(希臘文:ταυροκτόνος;英譯:“bull killing”;中譯:“屠牛”)命名而來的。 儘管這一名稱,該(屠牛)場景是象徵性的,並沒有證據表明羅馬崇拜的庇护人(patrons)曾經行使這樣的儀式。像所有的希臘羅馬密教一樣,密特拉秘儀式僅限於入教者而已,並且外人與今人對有關於這宗教的膜拜信仰或者是宗教習俗知之甚少。然而,公牛的幾個圖像包括了一個蓋在動物背部的(dorsuale)緞帶或者是毯子,這是一個羅馬的習俗以確認一個獻祭的動物,所以它相當確定的是屠戮公牛是意味著一種獻祭的行為,不過這是屬於原始自然神崇拜的一個範疇,在具備尊重眾生生命、以慈悲心救渡眾生的東方宗教中卻嚴格禁止這麼做的。還有,因為主要的屠牛場景往往伴隨著對太陽、月亮和星宿的明確描繪,所以這個場景還具有占星術的內涵也是相當確定的。但是儘管有許多關於這個主題的理論,卻沒有得到廣泛的接受。雖然基本的屠殺形像似乎是從勝利女神尼刻(Nike)的類似描述中所(擷取)採用的,而且可以確定的是屠牛的象徵和其他輔助因素共同講述了一個故事(也就是崇拜的神話、崇拜的奧秘〔mystery〕,只限於告訴入教者),那個故事已經佚失了現在是未知的。在數十年旋繞著日益令人費解的理論之後,研究密特拉密教的學者現在普遍不願意做出推測性的學說了。 另外,屠牛像不應該與“(taurobolium,音譯為陶羅波林姆、多羅波利姆)”混淆,而牛祭是由大母神(Magna Mater,或譯為眾神之母;音譯為玛格那玛特)秘密宗教的入教者所行使的實際屠牛的祭儀行為,並且這牛祭是與密特拉秘儀是無關的,還有佛教和另一个不杀生的宗教耆那教都拒绝动物祭祀,又佛教主张“放生”,主张对动物采取保护,所以牛祭無論是在愛護生命的立場上以及在不殺生的戒律之下是絕對不容許的。“沒有證據表明著〔密特拉秘儀的入教者〕曾經行使這樣的儀式〔也就是說實際的屠牛〕,並且先验的考慮建議一座密特拉寺—任何一座密特拉寺—將是一個最不切實際的場所嘗試這種儀式了。(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ever performed such a rite, and a priori considerations suggest that a mithraeum – any mithraeum – would be a most impractical place to attempt it.)”由此可見,屠牛像並非表示在屠殺公牛而是有他們教派的奧秘存在著。.

新!!: 羅馬帝國和屠牛像 · 查看更多 »

屋大维娅的马塞卢斯

塞卢斯(Marcus Claudius Marcellus (Julio-Claudian dynasty)),()。古罗马奥古斯都的姐姐屋大薇的儿子。公元前25年与尤莉娅结婚。曾与阿格里帕发生冲突。后随屋大维远征西班牙。并享有盛名。死后由屋大维亲自致悼词。.

新!!: 羅馬帝國和屋大维娅的马塞卢斯 · 查看更多 »

峭壁

峭壁或断崖,在行星地质学上是引用自拉丁文的Rupes,用来指其他星球上的悬崖。同行星体系命名法中的其它术语一样,只描述对象外观的單詞,而不反映它的任何起源。因此,适用于任何来源的对象。涉及这一项目的首个命名,是月球上的直壁和阿尔泰峭壁,1961年被国际天文學联合会批准接受。截至2015年3月,国际天文學联合会已在太阳系中命名了62个此类似地质特征,其中水星上17处、金星上7处、月球上8处、火星上23处、小行星灶神星和司琴星上各2处,天王星的卫星米兰达上2处、泰坦妮亚上一处。 有关峭壁或断崖的形成原因,是2008年的一个热门话题,类地行星的地壳冷却收缩和撞击引起的大范围地壳变动是目前的二种主流理论。 各天体上断崖的命名各不相同:.

新!!: 羅馬帝國和峭壁 · 查看更多 »

川越市

川越市()是日本埼玉縣西南部一個城市。過去是入間郡。目前是中核市與業務核都市。.

新!!: 羅馬帝國和川越市 · 查看更多 »

川陀

川陀(Trantor)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和帝国系列小说中一个虚构行星。 1940年代,“川陀”首次在基地系列的短篇小说出现。阿西莫夫把川陀描述在银河系的中心。在之后的故事中,阿西莫夫把川陀描述为离银河系中心最近的人类适居行星。.

新!!: 羅馬帝國和川陀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羅馬帝國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

巴塞隆拿足球俱樂部(Futbol Club Barcelona),簡稱巴萨(Barça),是一家位於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隆拿的足球俱樂部,於1899年由一位瑞士企業家胡安·甘伯(Joan Gamper)所創立,為加泰罗尼亚、伊比利亞半島、歐洲乃至於全球最成功和受歡迎的體育俱樂部之一。主場魯營球場可容納接近十萬名觀眾,是全歐洲最大及世界第三大的足球場。 該隊在1929年奪得第一屆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以及之後的25次聯賽冠軍,30次西班牙國王盃冠軍,5次歐洲聯賽冠軍盃冠軍及3次世界俱樂部冠軍盃冠軍 在2009年,巴塞隆拿足球隊連獲西甲聯賽、西班牙國王盃、歐洲聯賽冠軍盃三項冠軍,成為西班牙足球史及隊史上第一個三冠王球隊。接著參加下半年的三項專屬於冠軍之間的賽事,再度榮獲西班牙超級盃、歐洲超級盃、以及世俱盃三大錦標,完成世界足壇絕無僅有的一次「六冠王」偉業。 2011年,巴塞隆納足球隊除獲西甲聯賽三連冠外,再度榮獲歐洲聯賽冠軍盃冠軍,5年內第3次捧起了歐冠獎盃,之後2011年下半年,又接連奪得西班牙超級盃、歐洲超級盃、以及世俱盃三大錦標,成為2011年的五冠王,近3年內奪得了總計13座獎盃。 2015年,巴塞隆納在西甲聯賽第37輪以1:0作客擊敗上屆冠軍馬德里競技提前一輪獲得14-15賽季西甲聯賽冠軍。於西班牙國王盃決賽中,以3:1擊敗畢爾巴競技奪得冠軍。在歐冠決賽以3:1擊敗義甲尤文圖斯取得球會第五座歐洲冠軍獎盃。歐洲超級盃靠著佩德羅於延長賽以5:4絕殺塞維利亞奪冠;世俱盃賽事首先以蘇亞雷斯上演帽子戲法3:0擊敗中國廣州恒大,決賽同以3:0擊敗阿根廷河床獲得2015的第五冠並成為史上第一支兩次奪得三冠王及五冠王的球隊,是二十一世紀以來最成功的球會。 2015-16賽季,巴塞隆納締造連續39場不敗,打破88-89賽季由皇馬所創下的34場不敗紀錄,在當季也蟬聯西甲冠軍及國王盃冠軍(加時賽2:0擊敗西維爾)。 另外,巴塞隆納亦有自己的籃球隊、五人足球隊、女子足球隊、手球隊、冰上曲棍球隊、欖球隊等其他運動球隊。.

新!!: 羅馬帝國和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 · 查看更多 »

巴尼亚卢卡

巴尼亚卢卡(塞爾維亞語:Бања Лука;波斯尼亞語:Banja Luka;克羅地亞語:Banja Luka)是位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西北部弗尔巴斯河畔的城市,是該國第二大城市。巴尼亞盧卡是波黑的兩個自治共和国中塞族共和國最大的都市,也是塞族共和國實際上的首都(法律上的首都是和薩拉熱窩鄰接的東薩拉熱窩)。波斯尼亞克拉伊納地區的中心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巴尼亚卢卡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新!!: 羅馬帝國和巴尔干半岛 · 查看更多 »

巴尔米拉

巴尔米拉(Palmyra;Παλμυρα)是在叙利亚中部的一个重要的古代城市,位于大马士革东北215公里,幼发拉底河西南120公里处。是商队穿越叙利亚沙漠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巴尔米拉是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它最初的亚拉姆语名字“塔德莫”(Tadmor),意为“棕榈树”。伊斯蘭國於2015年5月21日起佔領該遺址並開始進行破壞活動。尽管该组织宣称不会破坏古城的主体建筑,但从BBC所刊发的影片来看,針對寺廟壁畫、雕塑及一些神像遭到彻底摧毁。.

新!!: 羅馬帝國和巴尔米拉 · 查看更多 »

巴尔比努斯

巴尔比努斯(Decimus Caelius Calvinus Balbinus,),罗马帝国皇帝,於238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巴尔比努斯 · 查看更多 »

巴利阿里群島

巴利阿里群島(Illes Balears;Islas Baleares),西地中海群島,西班牙自治區之一。該群島是由馬略卡島(Mallorca)、梅诺卡岛(Menorca)、伊維薩島(Ibiza)與福门特拉岛(Formentera)四座主要島嶼與周圍其他小島組成。另外,較小的卡夫雷拉島(Cabrera)是國家公園的所在地。 地理上,伊維薩島和福门特拉岛屬於(Pitiüses)。它們約在馬略卡島西南100公里,西班牙大陸東面80公里。.

新!!: 羅馬帝國和巴利阿里群島 · 查看更多 »

巴列奥略王朝

巴列奥略王朝是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1261年-1453年)。巴列奥略家族(Παλαιολόγος)米海尔八世在热那亚共和国的帮助下于1259年夺取尼西亚帝国皇位,与约翰四世一起成为共治皇帝。1261年7月25日他夺取了君士坦丁堡,推翻拉丁帝国,恢复了拜占庭帝国自1205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始中斷的统治。同年他加冕成为拜占庭皇帝,废黜了约翰四世。 巴列奥略王朝是拜占庭帝国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但是这时期拜占庭帝国已是日薄西山,国内封建割据,内讧不已。此外在帝國的安納托利亞,接受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有了征服和入侵異族的熱忱,因此在不斷蠶食帝國的安納托利亞中心領土,亦令拜占庭糧食和人力資源出現短缺(大批希臘語居民成為奧斯曼蘇丹的屬民)。14世纪起,帝國屡遭奥斯曼土耳其入侵,国势日衰,國土不斷縮減。最後帝國的領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附近地區和摩里亞兩地(當然像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民族的國家已完全亡國)。 儘管如此,巴列奥略王朝時期卻是拜占庭文化最旺盛的時段之一,見証了拜占庭藝術最後一次蓬勃的發展,這部分是緣於拜占庭畫家和意大利畫家增加了的文化交流。拜占庭藝術家開展了繪畫關於田園風光和地貌的興趣,而傳統的馬賽克畫作亦漸漸讓路予精細的敘事壁畫,從摩里亞米斯特拉斯的教堂群落即可見一斑。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十一世在與奧斯曼帝國的總決戰中陣亡,君士坦丁堡陷落。隨著1460年奧斯曼帝國征服摩里亞,1461年征服特拉布宗,拜占庭帝国正式滅亡。.

新!!: 羅馬帝國和巴列奥略王朝 · 查看更多 »

巴兰尼亚

巴兰尼亚(Baranya,; Baranja;; Branau)又译为巴拉尼亚,是位于多瑙河及德拉瓦河之间的一个地理区域。现在该区域分属匈牙利及克罗地亚。其在匈牙利的部分,该地区被设为巴蘭尼亞州;而在克罗地亚部分,该地区属奧西耶克-巴拉尼亞縣。.

新!!: 羅馬帝國和巴兰尼亚 · 查看更多 »

巴克科斯

巴克科斯(拉丁语:Bacchus,希腊语:Βάκχος)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植物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倪索斯。.

新!!: 羅馬帝國和巴克科斯 · 查看更多 »

巴克斯

巴克斯可以指:.

新!!: 羅馬帝國和巴克斯 · 查看更多 »

巴勒莫

巴勒莫(Palermo),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島西北部,是西西里岛的首府,人口约130万,面积4992平方公里。.

新!!: 羅馬帝國和巴勒莫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دولة فلسطين)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沙地帶,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区面积6242平方公里,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积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区363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在國際承認巴解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时,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67/19号决议。截至2015年9月,已经有136个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0.5%)承认巴勒斯坦國为一个獨立國家。.

新!!: 羅馬帝國和巴勒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历史

巴勒斯坦历史悠久。由于该地域随时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所以至今还没有完全确定的国界。.

新!!: 羅馬帝國和巴勒斯坦历史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الشعب الفلسطيني,ash-shaʼb al-filasTīni)或稱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الفلسطينيون,al-filasTīnīyyūn;,al-ʼArab al-filasTīnīyyūn,פָלַסְטִינִים),泛指長期以來定居在巴勒斯坦地區的民族,人口約1,200萬,當中約49%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其中包含加薩走廊的所有人口(約160萬人)、約旦河西岸大部分的人口(包含東耶路撒冷的20萬人共有約230萬人,相對於50萬的猶太以色列公民)以及以色列16.5%的人口,其中一些人是被驅逐出境的難民,其餘逾半數的巴勒斯坦人成為僑民,而一半以上的僑民為無國籍人士。海外僑民約有190萬居住在鄰國約旦。海外僑民大多是在大離散之後遷移出巴勒斯坦的,約有324萬居住在鄰國約旦,佔了將近約旦總人口數的一半。另外,約有150萬人居住在敘利亞及黎巴嫩,約25萬人居住在沙烏地阿拉伯。在智利還有一座人口約50萬人,是巴勒斯坦人在阿拉伯世界外最大的僑居地。 大部分的巴勒斯坦人為遜尼派穆斯林,也有少數基督徒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周邊地區。巴勒斯坦人主要使用巴勒斯坦阿拉伯語,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主要是希伯來文和巴勒斯坦阿拉伯語共用。 基因證據顯示,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和南黎凡特(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約旦和黎巴嫩一帶)人,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一項有關高分辨率單倍型(high-resolution haplotypes)的研究指出,以色列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的Y染色體有許多部份是來自同一個基因池(猶太人約70%,巴勒斯坦人約82%)。隨著7世紀阿拉伯世界的擴張,大部分巴勒斯坦人逐漸涵化為遜尼派穆斯林.

新!!: 羅馬帝國和巴勒斯坦人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地区

巴勒斯坦(Παλαιστίνη;فلسطين;פלשתינה)是中东的一个地区,从地中海东岸一直延伸进入亚欧大陆内部。由于该地域的邊界随歷史上行政區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所以至今还没有完全确定的边界。.

新!!: 羅馬帝國和巴勒斯坦地区 · 查看更多 »

巴米扬省

巴米扬省(دباميان ولايت),阿富汗的一个省,居全国中心,首府巴米扬市是哈扎拉贾特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当地占多数的哈扎拉族人的文化中心。.

新!!: 羅馬帝國和巴米扬省 · 查看更多 »

巴爾科赫巴起義

巴爾科赫巴起義是西元132年-135年發生於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一次叛亂事件。此次戰爭是羅馬帝國境內猶太人發起的第三次(如果不計主要不在猶太行省發生的克托斯戰爭,則為第二次)大規模的叛亂,同時也是猶太人與羅馬帝國最後一次的戰爭。 叛亂者由巴爾·科赫巴指揮,曾經在猶太行省的部分地區建立起一個以色列國並維持達二年之久。 羅馬的哈德良皇帝出動6萬至12萬人的兵力鎮壓,135年攻佔叛亂者最後一個要塞貝塔。 根據卡西烏斯·狄奧記載,有58萬猶太人被殺,50個設防城鎮及985條村被摧毀,也有眾多羅馬人戰死。 叛亂過後,哈德良廢除猶太行省,把它與敘利亞行省合併成立新的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 Category:猶太歷史 Category:古羅馬.

新!!: 羅馬帝國和巴爾科赫巴起義 · 查看更多 »

巴登-巴登

巴登-巴登(Baden-Baden),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位于德国的西南部,黑森林的西麓,奥斯河谷,邻近卡尔斯鲁厄。巴登-巴登是著名的温泉疗养地、旅游胜地和国际会议城市。著名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对巴登巴登做出过如下评价:五分钟你会忘了你自己,二十分钟你会忘了全世界。.

新!!: 羅馬帝國和巴登-巴登 · 查看更多 »

巴登-符腾堡

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南部的一个联邦州,是德国的人口第三大州和面積第三大州,州首府位於斯图加特(Stuttgart)。.

新!!: 羅馬帝國和巴登-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巴西尔二世

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人屠夫」,(希腊语:Βασίλειος ό Βουλγαροκτόνος,958年~1025年12月15日)马其顿王朝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皇帝(976年~1025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中世纪的拜占廷帝国达到极盛状态。.

新!!: 羅馬帝國和巴西尔二世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第五区

巴黎第五区(5e arrondissement de Paris)是法国首都巴黎市的20个区之一。它是巴黎最古老的街区,包含了由古罗马人建立的拉丁区的一大部分。 五区位于塞纳河左岸。它北临塞纳河,与四区相接,西临六区,南接十三区和十四区。 根据法国领土法典,五区又名“先贤祠区”,但这个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和很少用。.

新!!: 羅馬帝國和巴黎第五区 · 查看更多 »

巴蘭比爾

巴兰比尔(Balamber)是罗马帝国官员约达尼斯在其所著《哥特史》中提到的一位匈人君主。 根据《哥特史》的记载,巴兰比尔于375年率领匈人大军大破东哥特人厄尔曼纳里克,摧毁其统治的格鲁森尼王国。不过,罗马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认为巴兰比尔的故事不可靠,他认为当时的匈人尚无国王。现代英国学者Peter Heather则认为巴兰比尔是弗拉米尔(Valamir)的转讹。弗拉米尔则是后来阿提拉时期东哥特人的国王,为匈人的重要附庸首领。 Category:匈人.

新!!: 羅馬帝國和巴蘭比爾 · 查看更多 »

巴赫拉姆四世

巴赫拉姆四世(卒於399年),伊朗薩珊王朝的君主之一,於388年-399年統治伊朗。巴赫拉姆四世繼承被殺害的沙普爾三世成為該王朝的君王。統治期間並與羅馬帝國瓜分亞美尼亞,399年,他亦遭叛變殺害。 分类:薩珊王朝君主.

新!!: 羅馬帝國和巴赫拉姆四世 · 查看更多 »

巴耶济德塔

巴耶济德塔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座古老的消防塔,85米高,位于巴耶济德广场(罗马帝国时期称为 Forum Tauri)伊斯坦布尔大学的校园内(从前的奥斯曼帝国战争部),在君士坦丁大帝模仿罗马建都所在的“七山”之一的山顶。 石砌的巴耶济德塔由奥斯曼帝国苏丹Mahmud II下令修建,由Senekerim Balyan设计,建于1828年,取代毁于火灾的原来的木制巴耶济德塔,旧塔由Krikor Balyan设计。.

新!!: 羅馬帝國和巴耶济德塔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羅馬帝國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大淫妇

巴比伦大淫妇,是《新约圣经·启示录》中提到的寓言式的邪恶人物, 她与敌基督与七头十角的兽有关。「大淫婦」一詞,見於《啟示錄》第17章第1節、第5章、第18章以及第19章第2節。《啟示錄》第17章第1節載:「天使對約翰說:『你到這裏來,我將坐在眾水上的大淫婦所要受的刑罰指給你看。』.

新!!: 羅馬帝國和巴比伦大淫妇 · 查看更多 »

巴拿巴

巴拿巴(英語:Barnabas,天主教譯為巴爾納伯、聖納伯),是《新約聖經》中记载的一个早期猶太人基督徒,亦稱他為使徒。他和使徒保羅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的傳教行程,導致基督教的廣傳。.

新!!: 羅馬帝國和巴拿巴 · 查看更多 »

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书名或譯作「天主之城」,為希坡的奥古斯丁所著。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奧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回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時當公元413年。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合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歷史觀。 本書標題取自《詩篇》第八十七篇第三節:「上帝的城啊!有榮耀的事乃是指著祢說的(Gloriosa dicta sunt de te, civitas Dei!)。」本書內容共分二十二章。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新!!: 羅馬帝國和上帝之城 · 查看更多 »

上空

赤裸上身、--(英文:toplessness),或稱無--上裝,意指人裸露上半身,或在腰部以上穿著衣料較少遮蔽的服装,可帶來性感。 這個詞往往也用來描述在公共空間女性有時裸露乳房(可見到乳暈和乳頭)的情況。在一些藝術畫作如《自由引导人民》、《》,可以見到人物上半身仍有衣物,但乳房未遮掩。 --做形容詞使用時(topless),可指稱以下幾種情況:女性出現在公眾場合時,在裸露乳房的情況下,擺出姿勢或表演(上空-zh:模特兒;zh-hant:模特兒;zh-cn:模特;zh-hans:模特儿;-);裸露乳房參加一場活動或演出(半裸日光浴,上空舞蹈);女性裸露乳房參與藝術、攝影、或電影演出(上空攝影);或在某個容忍女性上空的場所(上空酒吧);或是在服裝設計上,裸露了乳房和乳頭(上空泳裝)。 除了女性的上空(female toplessness)之外,若男性在公開場合裸露上半身(male toplessness)也稱赤膊(barechestedness)。.

新!!: 羅馬帝國和上空 · 查看更多 »

上日耳曼尼亞

上日耳曼尼亞(Germania Superior;Obergermanien;Upper Germania),是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因為位處下日耳曼尼亞的上游地區而得名,包括萊茵河中游、現今的瑞士西部、法國侏羅與亞爾薩斯地區、德國南部,以日耳曼長城為邊界,東南方與阿爾卑斯山山區省份拉埃提亞接壤,重要城市有首府美因茨、貝桑松、史特拉斯堡及威斯巴登。.

新!!: 羅馬帝國和上日耳曼尼亞 · 查看更多 »

丟勒的犀牛

《丟勒的犀牛》是一幅由德國畫家兼版畫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於1515年作的木刻版畫。作品建基於一幅印度犀牛的素描,由不知名畫家所畫的,畫上並寫有描述。而畫中的犀牛則是早幾年來到里斯本的,是自從羅馬帝國以來第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然而,丟勒本人從沒見過那隻犀牛的實體。在1515年末,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把這隻動物送贈給教宗利奧十世作為禮物,但牠在1516年初一次在義大利海岸所發生的海難中死去。自此以後,歐洲再沒見過活生生的犀牛的紀錄,直至到1579年左右才有第二隻犀牛從印度進貢給西班牙的腓力二世。 儘管畫中犀牛的構造並不正確,但丟勒的版畫卻风靡了整個歐洲,並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被大量拷貝。在十八世紀晚期以前,這幅畫依然被認為是表達著犀牛的真正模樣。最終,作品被後來一些更真實的素描與繪畫所取代,尤其是有關犀牛克拉拉的繪圖。有人曾這樣說:「再沒有動物圖畫像《丟勒的犀牛》般對於藝術影響深厚。」Quoted in Clarke, p.20.

新!!: 羅馬帝國和丟勒的犀牛 · 查看更多 »

不可耕地

不可耕地是指很多土地由於各種原因如过冷、过熱、过乾旱,过多雨雪、岩石,過於崎嶇、鹽鹼、污染或者少養分而不能耕作。過多的積雲可能造成莊稼缺乏足夠的阳光來進行光合作用。不可耕地上的居民往往從事進行游牧而且時常會發生饑荒。 然而不可耕地可以被轉成可耕地,增加食物生產並且減少飢荒的發生,另外因為減少食物的進口可以讓國家得自給自足和政治獨立。將不可耕地轉成可耕地往往涉及挖掘灌溉渠道、水井、輸水管、海水淡化廠、水耕、肥料、農藥、逆滲透處理器、用聚酯薄膜隔绝溫度、在沙漠中種植樹木提供遮蔭、挖掘溝渠或是土丘防風、在多雲或寒冷地區使用溫室提供光線與溫度。但是這些方法往往都相當昂貴。.

新!!: 羅馬帝國和不可耕地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尼亞 (羅馬行省)

不列颠尼亞行省(Britannia;Roman Britain)是指從43年至410年羅馬帝國佔領大不列顛島的範圍,包括英格蘭的大部分與威爾士。羅馬帝國入侵前,鐵器時代的不列顛已經與歐洲本土有着經濟和文化聯繫。羅馬入侵者從歐洲引進的農業、都市化、工業和建築新發展今天仍然有跡可尋。 第一次入侵前的歷史記載很少,不過有不少羅馬歷史學家都略略提及不列顛尼亞行省。現代學術界對羅馬時期不列顛大部分的認識都是從考古學,特別是對碑銘研究後所得的。.

新!!: 羅馬帝國和不列顛尼亞 (羅馬行省)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英文:Britannia)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拉丁语称呼,后据此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这一拉丁语称谓,后又衍生出守護不列顛岛的女神名稱。若以读音论,实以“不列塔尼亚”最接近原始发音,所以一些架空、奇幻小说中相当于英国的地方,往往译作不列塔尼亚。 罗马帝国不列颠尼亚行省的疆域,包括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绝大部分地区,其北侧以哈德良长城作为和苏格兰之间的边境。哈德良长城以北地区,罗马人称做加勒多尼亚。 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衍生不列颠女神。后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

新!!: 羅馬帝國和不列颠尼亚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尼亚 (消歧义)

不列颠尼亚,可能是指:.

新!!: 羅馬帝國和不列颠尼亚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帝国

帝國,原指国家元首或统治者称为皇帝或女皇的君主制国家,但通常亦泛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往往统治或支配多个民族或邦国的强盛一时的国家。现在有些大的企业或被一个人控制的政治实体也被称为帝国,如商业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帝国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羅馬帝國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新!!: 羅馬帝國和帝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帝皇密令

《帝皇密令:信徒受難曲》(拉丁語:Quo Vadis)是一套2001年的波蘭電影,由執導,耗資高達1800萬美元,是截至現時為止波蘭歷史上製作最龐大的電影。電影的拍攝期長達127天,總共有約1700人參與電影的演出,並由、、及擔綱演出。本片於2002年奪得波蘭電影金像獎的最佳服飾設計、最佳布景設計及最佳男配角獎。.

新!!: 羅馬帝國和帝皇密令 · 查看更多 »

丝绸历史

丝绸的生产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最早是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公元前4000多年)。在西漢(公元前一世紀後半葉)開拓絲綢之路之前,絲綢的使用一直局限於東亞地區,之後一千年來絲綢製作都由中國壟斷。絲綢不僅用於衣物,而且還有許多其它用處,包括書寫。在唐朝,人们穿戴的丝绸颜色是区分社會階級的重要标志。 日本在弥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左右)傳入養蠶術。而到522年為止,拜占庭帝國成功獲得了桑蠶卵,開始了桑蠶的養殖。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開始生產絲綢。由於養蠶業傳播,雖然中國仍然在奢侈品絲綢市場上保持著優勢,但外地已經不那麼依賴中國出口絲綢。十字軍東征把絲綢產品帶到了西歐,特別是義大利半島上的城邦國。這些國家把出口絲綢到歐洲其餘地方造成經濟的繁榮。中世纪时期,随着一些诸如纺车之类设备的首创,制造技术的变革也开始发生。十六世紀期間,雖然其它大部分國家發展他們自己絲綢工業的努力並沒有成功,但法国在意大利之后也开始了丝绸贸易,并取得了成功。 工業革命大大改變了歐洲絲綢工業的面貌。由於紡棉技術的創新,棉製品變得越來越便宜,导致昂贵的丝绸产品不再是那么的主流化。然而,這些新的紡織技術提高了产品的生產效率。在这些新的纺织技术中,包括用于丝绸绣花技术的作雅卡尔织机(或稱提花機)。而几种桑蚕流行病导致了丝绸产品的下滑,特别是在法国,丝绸工业从此一蹶不振。到了二十世纪,日本和中国在丝绸生产方面重获早期的地位,而現在的中國再一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生產國。新織物諸如尼龍的興起削弱了絲綢在整个世界的流行,而现在丝绸再一次成了某种稀有奢侈物品,但与其鼎盛时期相比,丝绸的地位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新!!: 羅馬帝國和丝绸历史 · 查看更多 »

丝绸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張騫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指以大规模宣传手段将某个人在一个社群中塑造成崇拜对象,通常都通过媒体手段将其人格形象理想化、英雄化甚至神化。 当政府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及其他方式予以不质疑的奉承和频繁的颂扬、美化等等,将某一在世(或已身故)的政治领袖塑造为英雄化、神化、理想化的公众形象,则自然会产生個人崇拜的群眾現象。這些崇拜与人类本身具有的英雄仰慕等心理类似,但区别在个人崇拜是非自主性的仰慕,必须同時伴随大量可被限制的單一媒介,將一位普通人物,進行一边倒的形象包裝、過度高估的領袖特質等荒腔走板的宣傳,在常態下通常人都有缺點,而個人崇拜的民眾卻說無法說出來。此外,對偶像的負面批評通常是不被容忍的和不配存在的,會被視為錯誤、反動思想,甚至到了不配合表達效忠(如統一佩戴胸章)就會被整肅的程度,這點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差別。.

新!!: 羅馬帝國和个人崇拜 · 查看更多 »

中古希腊语

中古希腊语,又被称作拜占庭希腊语,是指从公元7世纪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止的这一时期的希腊语。从7世纪起希腊语就作为拜占庭帝国唯一的管理和行政语言。所以对中古希腊语及其文学的研究也是拜占庭研究的一部分。 中古希腊语的开端可以追溯到4世纪或者330年罗马帝国首都迁移到君士坦丁堡或者395年罗马帝国的分裂。但是这样的划分并不能反映语言发展的真实情况。只有当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在7世纪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才能算作这一语音的开端。中古希腊语是连接古典希腊语和现代希腊语的重要纽带,一方面在文学上受到古典希腊语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很多现代希腊语的语言特征开始在口语中出现。.

新!!: 羅馬帝國和中古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中希关系

中希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与希臘、以至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希臘共和國之间的雙邊关系。中希關係最早的記載始於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克特西亞斯對賽里斯的記載。而中華民國則在1947年開始在希臘首都雅典建立大使館。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於1972年6月5日與希臘建立外交關係。由2006年1月起,兩國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至2013年更有所加強。 中国在希腊雅典设有大使馆;希腊在北京设有大使馆,在广州、上海、香港设有领事馆。.

新!!: 羅馬帝國和中希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世紀中期

中世纪中期(又称中世纪盛期,英语:High Middle Ages)是指欧洲历史的一段时期,是中世纪发展最高峰期,一般认为包括11世纪、12世纪和13世纪,承接中世纪前期和后期。 约1000年左右,西欧国家的政治结构变得更有组织了。维京海盗们在英伦三岛、法兰西和其他地区安定下来,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基督教王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马扎儿人在10世纪便停止了扩张的步伐,基督教的匈牙利王国于1000年在中欧建立。除了13世纪蒙古人的短暂入侵,主要的外族入侵活动停止了。 中世纪中期,不仅侵略者败下阵来,精干的国王走上舞台,识字率渐渐提高,而气候也格外宜人,特别是在北方。11世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人开始开垦新的土地,广袤的森林和沼泽被砍伐、种植和利用,包括一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荒芜的土地。密集的人群定居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法兰克疆界,德国的疆域此时东越易北河扩张了三倍。到13世纪中期,人口的增长已对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已十分显著,而有些地区直到19世纪也再没出现过类似发展。 强势的天主教会将欧洲各地的军队号召起来组成十字军,向占领圣地的塞尔柱土耳其人开战,并在地中海东岸建立了一些基督教国家。西欧发起的对波罗的海沿岸的殖民、对伊比利亚半岛和南意大利的征服等等,也为激增的人口进行移民迁徙行动提供条件。Robert Bartlett: The making of Europe: Conquest,Colonization and Culture Change, (950—1350),1993.

新!!: 羅馬帝國和中世紀中期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羅馬帝國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新!!: 羅馬帝國和中世纪前期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的意大利

中世纪的意大利指的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期这一期间内的意大利。.

新!!: 羅馬帝國和中世纪的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是指欧洲各国中世纪时期的文学。在史学上,一般认为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50年左右罗马帝国衰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约1000年的时间。其思想文化上的主要特征是天主教会的势力强大,基督教神学影响到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 西方学术界对中世纪文学的认识和评价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世纪文学是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低谷。这期间经济停滞、倒退,政治反动,蒙昧主义猖獗,文学成为神学的附庸。但19世纪早期的浪漫派作家们在中世纪哥特文化中看到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对精神的崇尚和对女性的赞颂,中世纪文学得以重新发掘,并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流派。.

新!!: 羅馬帝國和中世纪文学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晚期安纳托利亚国家列表

安纳托利亚又称小亚细亚是亚洲西部的一个半岛,也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两个通道之一。现代安纳托利亚全境为土耳其领土,历史上也长期完全属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但在1071年拜占庭帝国在曼齐克特战役被塞尔柱帝国击败后的300年内,该地区内有许多完全独立的亦或是附庸国家成立,直到奥斯曼帝国再次统一该地区。 本列表列出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至奥斯曼帝国重新统一期间出现的大部分国家。.

新!!: 羅馬帝國和中世纪晚期安纳托利亚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國的稱號

中国一词是对位于亚洲东部,。“中国”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而“中国”一词本身有多種不同的含义。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天子所在的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及附近地区,后来中原王朝的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或指统辖中原之国,《晋书·宣帝纪》:“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也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在统一的情况下,中央王朝常自称为“中国”;而分裂时期,“中国”也能指稱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或延續正統的王朝。《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此處「中国」指三國時期于華北地區的魏国,原因是魏繼承漢的正統。 此外,古時「中國」一詞也具有單獨代指漢民族的用法。 秦漢以后,“中国”一名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統治領域的泛稱或正統王朝通称,基本上涵蓋了地理、民族和文化意義 宋朝對待海外人士已自稱為中國,如宋太宗召見僧人奝然,日本僧書寫以中國稱之。 。元朝忽必烈在予日本的通牒上以中國自居,在大都接見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亦以中國自稱:“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 明朝在對外官方文件上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與,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皆是使用「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先後有隨行人員寫了出國見聞錄,如馬歡與瀛涯勝覽描述中,對外多次以中國自稱。做為國體意義上以「中國」實行現代主權國家的權利,則是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正式條約上。。1909年,清朝明確地在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大清國籍條例》中以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 从晚清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传统朝贡关系,开始由条约关系逐渐取代。條約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約定,如何在條約中稱呼自己則體現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從晚清開始,中國與外國的傳統朝貢關係開始由條約關係逐漸取代,在通常情況下,清朝以「中國」和「中華」代表國家,以「大清」代表政府。.

新!!: 羅馬帝國和中國的稱號 · 查看更多 »

中國猶太人

中國猶太人的歷史既悠久又神秘。雖然中國關於猶太人最早的文獻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到8世紀間,但猶太人可能在更早的汉朝就已經來到了中國。從唐宋年間一直到清朝,猶太人都一直生活在一個相對隔離的社群中,大部分都居住在開封。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幾乎所有的中國猶太人都放棄了他們的宗教和文化信仰。不過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一些國際猶太人組織開始幫助中國猶太人恢復他們的傳統。 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隨著中國向西方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割讓半殖民地,一些猶太人移民到中國的上海、天津、香港等商業中心。隨後又有数万名猶太人爲了躲避俄國的大革命和納粹的屠殺而來到中國。 在貿易擴大和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有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宗教背景的猶太人暫時性或永久性地居住在中國當代的商業中心。 在中國開展共產主義運動高潮的時代,有一些著名的外國顧問和技術專家也是猶太人。其中部分人甚至入了中國國籍,成爲永久居民。.

新!!: 羅馬帝國和中國猶太人 · 查看更多 »

中國-馬其頓關係

中國-馬其頓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馬其頓(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國和馬其頓在古代可能已有接觸,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馬其頓則在1993年建交;馬其頓曾在1999年與中華民國建交,令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馬其頓的邦交一度中斷,直至2001年馬其頓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復交。中國和馬其頓在經貿和文化上俱有往來。.

新!!: 羅馬帝國和中國-馬其頓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土耳其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土耳其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代表土耳其的展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土耳其馆的主题是“安纳托利亚:文明的摇篮”。 土耳其馆外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该国境内的有6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恰塔霍裕克(Çatalhöyük)遗址中的壁画。其外墙选择红色不仅是由于红色是壁画原有的颜色,同时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代表了好运的含义。内部的展区则包括了梦想过去、孕育现代、拥抱未来三个部分。其中“梦想过去”部分包括了许多珍藏的文物,并且还特别展示了伊斯坦布尔作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对于东西文化相互交融所起的作用。.

新!!: 羅馬帝國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土耳其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宗教史

中国宗教史,自汉代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正统指导思想。虽然有些朝代有崇道、或者崇佛的时期,但是任何一个宗教都没有能力形成象西方和中东那样的一教独尊,政教合一的局面。.

新!!: 羅馬帝國和中国宗教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通商史

中国通商史,描述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

新!!: 羅馬帝國和中国通商史 · 查看更多 »

中意關係

中国-意大利關係(Relazioni bilaterali tra Italia e Cina),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意大利、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意大利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中国和意大利在汉朝和古羅馬時已有交流,而現代的中意两国於1970年11月6日正式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於米兰和佛罗伦萨设有总领事馆,而意大利在上海、香港、广州以及重庆设总领事馆。 人民網曾以「偉大友誼」形容中意關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王辅国曾指,中意两国传统友好,两国人民之間的交往源远流长,双方合作不断推进。美國的出版物《》曾有報導形容,中國正以一次一家公司的方法「收購」意大利。.

新!!: 羅馬帝國和中意關係 · 查看更多 »

丹達臘黃道帶

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 丹達臘黃道帶(Dendera zodiac or Denderah zodiac)的雕塑是一件眾所周知的淺浮雕來自於(Hathor temple at Dendera)中對專用於歐西里斯禮拜堂的門廊(pronaos or portico)上方之天花板,包含了金牛座()和天秤座(天秤)的圖像。這座禮拜堂於埃及托勒密王朝晚期開始建立;祂的门廊是由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提貝里烏斯(Tiberius)所擴建的。這是使得尚—法蘭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對於追溯這浮雕的正確年代是到了希臘-羅馬時期,但是他大多數同時代的人相信祂是於新王國時期建造的。這件浮雕,其中約翰·H·羅杰斯(John H. Rogers)描述祂的特性為“我們擁有一個古老天空的唯一完整地圖(the only complete map that we have of an ancient sky)”,有人推測對於(丹達臘黃道帶)表示的基本原則或原理是(成為)在後來天文學系統上面的依據。祂目前在位於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展示著。.

新!!: 羅馬帝國和丹達臘黃道帶 · 查看更多 »

希帕提婭

希帕提婭(Ὑπατία;),又譯作海芭夏、海帕西婭,著名的希臘化古埃及新柏拉圖主義學者,是當時名重一時、廣受歡迎的女性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占星學家以及教師,她居住在希臘化時代古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對該城的知識社群做出了極大貢獻。根據後世研究顯示,她曾對丟番圖的《算術》(Arithmetica)、阿波羅尼奧斯的《圓錐曲線論》(Conics)以及托勒密的作品做過評註,但均未留存。從她的學生寫給她的信中,可以看出她的知識背景:她屬柏拉圖學派──雖然我們只能假設她曾採納普羅提諾的學說(普羅提納斯為公元三世紀時的柏拉圖門人,也是新柏拉圖學派的創始者)。另外有少許證據顯示,希帕提婭在科學上最知名的貢獻,為發明了天體觀測儀以及比重計。她最後被暴徒迫害殺死。2009年其生平被改编成西班牙电影《風暴佳人》搬上银幕。.

新!!: 羅馬帝國和希帕提婭 · 查看更多 »

希俄斯

希俄斯(Χίος)是希腊第五大岛屿,位於爱琴海東部,距安納托利亞(今屬土耳其)海岸僅7公里。希俄斯有名於其強大的商船社區,以及島上獨特的乳香脂和中世紀村落。它同时也是希俄斯州的行政区域,據說也是荷马及希波克拉底的故乡。岛上於十一世紀、由君士坦丁九世資助興建的新修女院(Nea Moni)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希俄斯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美學

始於西元前四世紀末 馬其頓王的兒子亞歷山大征服歐亞非,其死後帝國分裂,各王朝統治者都是希臘人,推行希臘化政策,西元前30年被羅馬帝國征服.

新!!: 羅馬帝國和希臘化美學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文明

公元前4世紀下半頁,馬其頓的腓力二世統一了整個希臘,其後後繼者亞歷山大大帝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將希臘文明傳播至東方。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稱希臘文化(Hellenistic civilization)。希臘語漸漸成為“世界語言”。《聖經》的“七十士譯本”即是在公元前三世紀被譯為希臘文。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駕崩之後,其帝國分裂成四大部分,各自獨立,有馬其頓安提哥那王朝、小亞細亞的阿塔羅斯王朝、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猶太人聚居的以色列地區在塞琉古王朝境内。塞琉古王朝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安息帝國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公元前168年,馬其頓安提哥那王朝被羅馬共和國所滅。 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卓圖書館,此處展示一位藝術家對它的描繪,這是一座偉大並且具重大意義的古代世界圖書館。Cosmos: A Personal Voyage, Sagan, C 198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

新!!: 羅馬帝國和希臘化文明 · 查看更多 »

希臘英雄崇拜

Sagalassos(Sagalassos)。 英雄崇拜(英文:Hero cults)是古希臘宗教眾多鮮明特色之一。在荷馬時代希臘語中,指的是於特洛伊戰爭期間中希臘與特洛伊任何一方參戰之男子。英語中的“hero”源自於古希臘語“ἥρως”,而古希臘語轉寫成拉丁文為“”,透過了關於特洛伊這段歷史時期的典故,無論如何,這單字成為了明确表示一位“已逝”的男子之意思,人們對祂們的崇敬與請求息災是位於祂們的陵墓或是在一座特定的神龕,因為在祂還活著的期間之名望或是非凡的辭世態度賜給了祂力量可以去協助與保佑在世的人們。一位英雄的地位是超越於人類但是卻尚未及於一尊神明,還有各類超自然的人物後來都被同化成為英雄的位階;一名英雄與一尊神明之間的區別是前者等級小於後者,尤其是在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情況,這是最突出的,但卻不是典型的英雄。 從青銅時代所留下來宏偉的遺址以及古墓(tumuli)賜予西元前十世紀到西元前九世紀前文字(pre-literate)時期之希臘人一個偉大還有消失年代的觀感,由偉大遺址與古墓反映出了口頭,而《伊利亞特》(Iliad)便是史詩傳統的結晶。豐富更新的奉獻物開始被成為一種象徵,在經過了一個年代的间断之後,像是位在(Lefkandi)的地點,即使是已經過隆重葬禮的死者之名字也幾乎難以記得。“故事開始被告知對於賦予獨特個性的人士們他們現在被認為是是埋葬於古老與雄偉的地點/位址,(Stories began to be told to individuate the persons who were now believed to be buried in these old and imposing sites,)”羅賓·萊恩·福克斯(Robin Lane Fox)陳述著。.

新!!: 羅馬帝國和希臘英雄崇拜 · 查看更多 »

希臘正教會

希臘正教會(Ελλην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Greek Orthodox Church)是東羅馬帝國國家教會分裂後,東羅馬正教會的幾個教會統稱,其神學根植於早期教父以及拜占庭文化,禮拜儀式使用通用希臘語。與普世牧首共融。其起源於近東的早期基督教以及拜占庭帝國,当代東正教修道活动最重要的中心為在埃及西奈半島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和以及馬其頓的阿索斯山。 東西教會大分裂時與羅馬天主教會各分東西,並斯拉夫正教會等正教會共融成為東正教會。.

新!!: 羅馬帝國和希臘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希臘文化

希臘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從邁錫尼文化,到最輝煌的古典希臘文化時期,之後受到羅馬帝國及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其他文化或國家,如拉丁文化,法蘭克王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威尼斯共和國,熱內亞共和國,大英帝國等等,皆對現代希臘有所影響。而多數歷史學家相信希臘獨立戰爭是復興希臘文化的主因,使得多元的文化得以統一。 古時候,希臘是西方文明的起源。現代民主肇因於希臘民主、陪審團制度,及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希臘人能夠在許多學科有所發展,如生物學、幾何學、歷史學、哲學、物理學等等,是因為他們的思考有系統。希臘人亦引介許多文學格式,如史詩、詩歌、歷史、悲劇、喜劇等等。他們追求調理與調和,這種美的概念大大影響了西方的藝術。.

新!!: 羅馬帝國和希臘文化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希腊历史

希腊历史传统上包括对于希腊人民,对于他们统治的地域,以及今天希腊国土内地区的历史研究。這是由於古希臘史的信史和野史嚴重不足,也難以和實地發掘交相印證。另一方面,是與古希臘相關的事物以雅典為最多,而對其他城邦幾乎一無所知,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史料更是匱乏中的匱乏。另外,希腊人的居住范围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变动,因此希腊历史所牽涉的地域具有相当弹性,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地域范围。 公元前3000年,希臘地區發展出高度的愛琴文明,前1500年,古希腊人的其中一支多利安人入侵希臘,進而吸收邁錫尼文明,前1200年,多利安人將其摧毀,原居克里特島的希臘人為了躲避多利安人的侵襲,分別遷往阿提加半島、小亞細亞等地,這段戰亂紛起的時代被稱為黑暗時期,造就希臘城邦政治的發展的基礎,波希戰爭後,古希臘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達到巔峰,但也由於諸邦林立,彼此互相攻伐,導致希臘城邦普遍衰敗的景況,馬其頓趁勢崛起,希臘便在馬其頓的統治之下。亞歷山大南征北討,領土曾擴張到歐亞非三洲。希臘文明傳播至埃及和兴都库什等地區。之后,大量的希腊族裔散落在这片廣大的土地上,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利比亚、黎凡特等。 亞歷山大去世後,帝國分裂成三大王國,古羅馬共和國則先後吞併三大王國,希臘也被羅馬併吞。自此古希臘滅亡成為羅馬的一部分。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庭為中心,孕育出東方色彩的希臘文化。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之後,希臘進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直到1832年,希臘才正式宣布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希臘與同盟國交戰,獲得愛琴海地區的部分領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意兩國輪番侵略,希臘雖有反擊,終究抵擋不住德軍的攻勢,曾一度遭到德軍佔領。二戰後,希臘則開始國家的新建設,1967年,則發生政變,實權落入軍人手中,1974年,希臘政治又做了一次大變革,軍人政府改為民選政府,召開國民會議,廢除君主制,成立新的共和政體。 希腊移民已经广泛融入全球各种不同的社会。不过,今天大多数希腊人还是居住在现代的希臘共和國(独立于1821年)以及塞浦路斯(独立于1960年)。.

新!!: 羅馬帝國和希腊历史 · 查看更多 »

希腊尺

希腊尺(poûs),希腊的长度单位。在不同时期或地区,它曾拥有不同的辅助单位。100尺合1普勒戎(希腊引),600尺合1(希腊浪),而5000尺合1里。希腊尺有长尺、中尺、短尺之分。 希腊尺这一单位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战前后的古典希腊时期传播到了欧洲和中东的各个地区,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它还是一个拜占庭帝国使用的单位。.

新!!: 羅馬帝國和希腊尺 · 查看更多 »

希腊化时期艺术

希腊化时期艺术(Hellenistic art)是指希腊化时期,即从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逝世,至罗马帝国征服希腊世界并最终消灭托勒密王國时期的艺术。有很多著名的希腊雕塑作品即是希腊化时期艺术作品,包括米洛的维纳斯,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拉奥孔与儿子们等等。此后的希腊罗马艺术,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希腊化时期艺术的风格。 “希腊化时期”是一个现代的历史词汇。于地理范围上,它包括了整个爱琴海地区,而不仅仅是“古典希腊时期”一词所指的雅典和斯巴达城邦。于时间范围上,它也涵盖很长。因此,希腊化时期艺术实际上涵盖范围很广。.

新!!: 羅馬帝國和希腊化时期艺术 · 查看更多 »

希腊神话

希臘神話(希腊语:ἡ Ἑλληνικὴ Μυθολογία)即口頭或文字上一切有關古希臘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的神話。希臘神話是古希臘宗教的組成部分之一。現代的學者更傾向於研究神話,因為其實際上反映了古希臘的宗教和政治制度、文明以及這些神話產生的本質原因。一些神學家甚至認為古希臘人創造這些神話是為了解釋他們所遇到所有的事件。 希臘神話涵及大量傳說故事,其中很多都通過希臘藝術品來表現,比如古希臘的陶器繪畫和浮雕藝術。這些傳說意在解釋世界的本源和講述眾神和英雄們的生活和冒險以及對當時的生物的特殊看法。這些神話開始於口耳相傳,今日所知的希臘神話或傳說大多來源於古希臘文學。已知的最早的古希臘文學作品有荷馬的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著重描寫了和特洛伊戰爭相關的重大事件。基本上和荷馬是同時期的赫西俄德的兩部詩歌《神譜》和《工作與時日》包含了當時的學者對世界起源、神權統治和人類時代的延續以及人類疾苦和祭祀活動的起源的看法和認識。除了《荷馬史詩》之外,還可以從《》(抒情詩,公元前5世紀的悲劇作品)、希臘化時期的學術作品和詩歌以及羅馬帝國時期的作品,如普魯塔克和保薩尼亞斯的作品中發現希臘神話的踪跡。 現在希臘神話已經從很多藝術品上關於眾神和英雄故事的裝飾得到考古學上證明。公元前8世紀的陶器上的幾何設計鮮明地記錄特洛伊圍城的場景和赫拉克勒斯的冒險。在隨後的古風時期、古典希臘時期以及希臘化時期,大量得到了文學上的證據證明神話場景不斷湧現。 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化、藝術、文學和語言有著明顯而深遠的影響。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詩人和藝術家很多都從希臘神話中獲得靈感,並為其賦予現代意義。.

新!!: 羅馬帝國和希腊神话 · 查看更多 »

希腊独立战争

希腊独立战争(Elliniki Epanastasi;Yunan İsyanı),或可之称为希腊革命、希腊起义,是由希腊革命者于1821年至1832年间发起的成功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独立战争。希腊人后来得到俄罗斯帝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的援助,而奥斯曼人则向到他们的附庸——埃及省、阿尔及利亚省、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及求援。 早在奥斯曼帝国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前几十年,希腊大部就已处于奥斯曼统治之下。 在这一时期里,以求独立。 1814年,一个名为友谊社的秘密组织成立,目标是解放希腊。 友谊社计划在伯罗奔尼撒、多瑙河公国和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发动起义。最初的反抗于1821年3月6日在多瑙河公国发起,但很快便被奥斯曼人镇压。北方的失败促使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采取行动,1821年3月17日,向奥斯曼帝国宣战。该宣言是其他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的民族发动的一系列革命的滥觞。 3月底,伯罗奔尼撒人开始公开反抗土耳其人,到1821年10月,希腊人在的领导下攻陷了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起兵之后,克里特、马其顿和希腊中部的反抗很快便被镇压。同时,临时组成的希腊海军在爱琴海取得了对奥斯曼海军的胜利,阻止了奥斯曼从海上增援的计划。 希腊起义者中不同派系之间的局势很快变得紧张起来,接连导致两次内战。与此同时,奥斯曼苏丹与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谈判,他同意派遣其子易卜拉欣帕夏率兵到希腊镇压起义,以换取领土利益。易卜拉欣在1825年2月登陆伯罗奔尼撒,并立即取得成功:到1825年年底,伯罗奔尼撒大部已处于埃及控制下,经过,迈索隆吉翁也于1826年4月投降。虽然易卜拉欣在马尼被击败,但他却成功地镇压了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反抗,且重新占领了雅典。 经过多年的谈判,三大列强 - 俄国、英国和法国 - 决定干预冲突,并各派一支海军舰队驰援希腊。接到奥斯曼将进攻希腊的伊兹拉岛的情报后,联军舰队在纳瓦林对奥斯曼 - 埃及舰队进行拦截。战斗于长达一周的紧张对峙后开始,并以土-埃舰队的溃败告终。到1828年,埃及军队在的压力下退出战争,伯罗奔尼撒的奥斯曼驻军也随后投降,希腊人则前往奥斯曼控制的希腊中部地区。作为多年谈判的结果,希腊终于1832年5月根据《》被确认为独立国家。 现代希腊国家将发动起义的3月25日作为国庆日。.

新!!: 羅馬帝國和希腊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东正教自主教会

自主教会是东正教最高级别的独立教会,所有自主教会均不受其他教会的管辖。 东正教最早的四个自主教会位于罗马帝国的四个重要的东方城市,即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后来,俄罗斯正教会也取得了与它们同等的地位。比自主教会低一级的是東正教自治教會,它们由某一自主教会的领袖管辖。现在东正教共有15个自主教会。.

新!!: 羅馬帝國和东正教自主教会 · 查看更多 »

希波的奥古斯丁

奥勒留·奥古斯提奴斯(Aurelius Augustinus,),罗马帝国末期北非的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的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天主教会在阿尔及利亚城市安纳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罗马天主教会官方称希波的奥斯定(Augustinus Hipponensis;Augustine of Hippo)或圣奥斯定(Saint Augustine 或 Saint Austin),俗译奥古斯丁。 他出生于罗马帝国在北非的阿非利加行省的塔加斯特城,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著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奧斯定會是跟隨其所制的生活方式的修会。 他死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和教会圣师,也被东正教会等奉为圣人,并称为恩宠博士(Doctor Gratiae,这一称谓源于他在与伯拉纠的论战中,对神的恩典的强调。),但其部分神学理论不被东方基督教认同,而被视为是若干异端理论的重要源头。他的死也被西方史学界视为欧洲在精神层面上的中世纪的开始。.

新!!: 羅馬帝國和希波的奥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希意戰爭

希義戰爭(Ελληνοϊταλικός Πόλεμος或Πόλεμος του Σαράντα,Guerra di Grecia)是義大利王國及希臘王國之間在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4月23日間爆發的軍事衝突,它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巴爾幹戰役的開始,從1941年4月6日納粹德國干預起,這場衝突被稱為希臘戰役。.

新!!: 羅馬帝國和希意戰爭 · 查看更多 »

希拉克略

弗拉维斯·希拉克略(拉丁语:Flavius Heraclius;古希腊语:Ηράκλειος,),也译赫拉克利乌斯,东罗马帝国皇帝(610年10月5日至641年2月11日在位),出生于一个亚美尼亚家庭。傳統上,希拉克略被認為是軍區制的締造者,現代學者則認為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期間才建立。.

新!!: 羅馬帝國和希拉克略 · 查看更多 »

希拉克略王朝

希拉克略王朝也作伊拉克略王朝,是東羅馬帝國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从希拉克略610年登基到711年查士丁尼二世被罢免,整个家族统治了拜占庭1个世纪。 在政治上,王朝统治者进行多项改革,发展出自由农民阶层,其税收成为国库重要的财政收入。建立推行了军事行政州(塞马州)制度。这些改革奠定了東羅馬国家政治机构实力的基础。 在军事上,希拉克略王朝击败了宿敌萨珊波斯和阿瓦尔人,但东部和南部的领土却被新兴的阿拉伯人占领。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后,東羅馬帝國成功地阻止了阿拉伯人进入欧洲。尽管疆域缩小,但疆界内确更加稳固统一。 这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乏善可陈,但这时期東羅馬在语言和文化上完成了从晚期罗马帝国到希腊化帝国的转变,意义重大。基督教教会的影响也得到了强化。.

新!!: 羅馬帝國和希拉克略王朝 · 查看更多 »

布尔根兰州

布尔根兰州(Burgenland ;Gradišće;Gradiščanska;Hradsko;Őrvidék)是奥地利最东面、最年轻(成立于1921年)和最平(该州以平原为主)的州。东面与匈牙利接壤,西部则分别与本国下奥地利州和施泰尔马克州为邻。在南部的丘陵地带和北方还分别和斯洛文尼亚及斯洛伐克有一小段边界。.

新!!: 羅馬帝國和布尔根兰州 · 查看更多 »

布匿阿尔卑斯

布匿阿尔卑斯(Alpes Poeninae)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位于阿尔卑斯山西部意大利与高卢交界处,其辖境相当于今日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自治区和瑞士的瓦莱州。 该行省最为强大的部族为萨拉希族,其领地于前15年被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兼并。该行省的首府为Augusta Praetoria Salassorum(今瓦莱达奥斯塔自治区奥斯塔)。 该行省的名字来源于“布匿山口”(poeninus mons,即今大圣伯纳德山口),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远征意大利的时候曾从这个山口通过。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布匿阿尔卑斯 · 查看更多 »

布列塔尼历史

布列塔尼历史涵盖的范围超过今的布列塔尼大区。.

新!!: 羅馬帝國和布列塔尼历史 · 查看更多 »

七国时代

七国时代或七王國(Heptarchy)是指从5世纪到9世纪居住在英格兰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联盟,包括肯特(Kent)、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麦西亞(Mercia)、埃塞克斯(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威塞克斯(Wessex)。 公元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由南部向中部侵入不列颠岛,渐渐地在这些地域建立起了一些王国。当时由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不列颠原住民所建立的王国的数目远远不止7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国逐渐地吞并了周边的小国,最后形成了以这7个大国为代表的七国时代。而这七个王国的格局,也成为了后来的英格兰王国的雏形。.

新!!: 羅馬帝國和七国时代 · 查看更多 »

七睡仙节

七睡仙节(德语:Siebenschläfertag)德国节日,每年6月27日,源自纪念基督教历史上的以弗所七睡仙事迹,德国农谚节气。该节日没有公休,照常工作。该节日与啮齿目动物“食用睡鼠”(德语俗称七睡仙)无关。 传说在罗马帝国迫害基督徒的时代,在德西乌斯皇帝在位期间(公元249年-251年),有七个基督徒在以弗所附近的一个山洞躲避迫害,并在山洞里睡着,竟然睡了将近两百年。公元446年6月27日那天他们被意外发现,然后被唤醒,突然醒来。他们见证了复活的信仰,不久以后他们才死去。公元六世纪,这个传说被书面记载,有叙利亚文和希腊文,Gregor von Tours(538年-594年)首次翻译成拉丁文。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18∶9至26中也有山洞人的故事。 德国农谚“Siebenschläfer Regen – sieben Wochen Regen.”(七睡仙节下雨,下七周)“Scheint am Siebenschläfer Sonne, gibt es sieben Wochen Wonne”(七睡仙节天晴,七周晴)。.

新!!: 羅馬帝國和七睡仙节 · 查看更多 »

布狄卡

布狄卡(Boudica或Boudicca),旧名博阿迪西亚(Boudicea,或译波阿狄西亚),威尔士语中称她为比达格(Buddug)(),是英格兰东英吉利亚地区古代爱西尼部落的王后和女王,其丈夫普拉蘇塔古斯(Prasutagus)是爱西尼人的统治者。普拉蘇塔古斯去世後,羅馬人搶去了其土地、自己受毒打、國民要交重稅,因此她领导了不列颠诸部落反抗罗马帝国占领军统治的起义。她在惠特灵大道战役慘敗後去世。布狄卡一直是英国重要的文化标志。.

新!!: 羅馬帝國和布狄卡 · 查看更多 »

布萊克希斯

布萊克希斯(Blackheath)是英國首都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地區,地處路厄斯罕倫敦自治市和格林威治皇家自治市之間。布萊克希斯最早見於記錄是在1166年,當時的名稱是 Blachehedfeld。這裡是蘇格蘭以外第一個高爾夫球協會的設立地。羅馬帝國時代,羅馬人建立了一條由多佛到倫敦的道路,布勒希斯是其中一站。喬治王時代和維多利亞時代,布勒希斯一帶開始越來越多住宅。現在,布勒希斯是倫敦東南一個住宅區,交通很方便,是肯特郡北部火車幹線入倫敦的其中一個大站。.

新!!: 羅馬帝國和布萊克希斯 · 查看更多 »

布鲁斯 (维松)

布鲁斯(Sextus Afranius Burrus,)。古罗马将领。出生于维松的一个骑士家庭。曾经担任近卫军长官,他与塞涅卡同为尼禄的谋臣,并帮助其削弱了小阿格里皮娜的政治权力。公元62年去世。.

新!!: 羅馬帝國和布鲁斯 (维松) · 查看更多 »

布达佩斯

布達佩斯(匈牙利语:Budapest,发音:)是匈牙利首都,也是该国主要的政治、商業、運輸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也被認為是東歐一個重要的中繼站。布達佩斯的人口在1980年代中期曾达到高峰207万(布達佩斯都會區人口達到2,451,418人),目前僅有約170萬居民,它是欧洲联盟第七大城市。该市是在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右岸(西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左岸(東岸)城市佩斯合并而成的。此前没有布达佩斯这个称呼,过去人们一般将它称为佩斯-布达(Pest-Buda)。.

新!!: 羅馬帝國和布达佩斯 · 查看更多 »

布雷西亚

布雷西亞(Brescia,;倫巴第語:Brèsa,;Brixia),是意大利伦巴第政区中的一个城市。為小提琴的發源地之一。 該城市是布雷西亞省的行政中心,是意大利最大的城市之一。因為繼承了古羅馬的建築遺產,城市佈局十分規整,街道大多是直角。其外部還有比羅馬城鎮更大的中世紀城牆。 當地的羅馬廣場和聖薩爾瓦托修道院是世界遺產。.

新!!: 羅馬帝國和布雷西亚 · 查看更多 »

布斯拉

布斯拉(بصرى /)是敘利亞的古城,位于该国西南部德拉省德拉区,距離首都大馬士革140公里,海拔高度850米。剧叙利亚中央统计局2004年统计数据,该城拥有居民19,683人,其中绝大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Batatu, 1999, p. 布斯拉古城曾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会,阿拉伯帝国时期仍然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奥斯曼帝国统治后逐渐衰落。古城遗址于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羅馬帝國和布斯拉 · 查看更多 »

布拉迪斯拉发

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舊稱Prešporok、Pressburg)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面积约367平方公里,人口为500,000人左右。布拉迪斯拉发位于斯洛伐克西南部,多瑙河的左畔,紧邻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边境,是世界上唯一同时與两个鄰國接壤的首都。 布拉迪斯拉发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该国总统府、国会和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文化中心,拥有数座大学、博物馆、歌剧院、美术馆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化与教育机构。斯洛伐克许多大型商业与金融机构的总部也设在布拉迪斯拉发。 该市在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德语名称普莱斯堡(Pressburg),而且曾经受到日耳曼、捷克、匈牙利、犹太和斯洛伐克等各种民族的强烈影响。 从1536年到1783年,该市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匈牙利王国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拥有许多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和德意志的历史人物,19世纪的斯洛伐克民族运动也以此为基地。.

新!!: 羅馬帝國和布拉迪斯拉发 · 查看更多 »

世紀帝國系列

系列是一系列由全效工作室開發、微軟遊戲工作室發行的電腦遊戲系列。系列的首個版本是於1997年推出的《世紀帝國》。之後,7個版本和3個分支先後推出。《世紀帝國》是一部游戏背景橫跨了10,000年的即时战略遊戲。遊戲主要分為「隨機地圖」和「戰役模式」兩部分。 《世紀帝國》系列是歷史即時戰略遊戲。首兩部遊戲的背景從石器時代跨越到古典時代的歐洲和亞洲;其中一部探索了羅馬帝國的形成和擴張。之後二部置於中世紀和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時期。接著的三部遊戲探索近代史,背景為美洲殖民和亞洲國家的崛起。遊戲系列的分支——《神話世紀》,所處的時代和首部《世紀帝國》大致相同,但以希臘、古埃及和北歐的神話故事為主。 《世紀帝國》系列作品相當成功,目前全球累積銷售數量已超過2000萬套。負責開發的全效工作室自從這款流行和高質素遊戲系列推出後一直享負盛名。全效亦曾和其他公司合作,例如和Big Huge Games合作推出了《世紀帝國III:亞洲王朝》。有遊戲評論認為遊戲的歷史事件和公平競爭是系列的成功因素——遊戲中的電腦玩家(AI)和別的遊戲相比,「作弊」的情況相對較少。.

新!!: 羅馬帝國和世紀帝國系列 · 查看更多 »

世紀帝國:羅馬霸主

是由全效工作室开发的即时战略游戏《世紀帝國》的資料片,较前作增加可选民族及相关设定上限。1999年发售,其英文名称原义为“罗马的兴起”,中国大陆的游戏商将其误解为“罗马复兴”。.

新!!: 羅馬帝國和世紀帝國:羅馬霸主 · 查看更多 »

世纪战魂

2010年4月23日上映于英国的历史片,由尼爾·馬歇爾執導。.

新!!: 羅馬帝國和世纪战魂 · 查看更多 »

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

此頁面乃關於世界各地在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列表,数值依據购买力平价因素。 本頁內所述之地区并不全然以一国為準。例如阿拉伯帝国、古羅馬、阿契美尼德王朝等横亘多个地区的国家於列表中乃根据曾記載的数值換算來相应。美元数目是以当前美元价值为基础,並納入购买力平价之后考量的預估;相關預估来自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評估一样,相關之貨物與價值上的計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确,仅備參閱人評估參考。.

新!!: 羅馬帝國和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 · 查看更多 »

世界人口

在人口统计学中,世界人口是目前全球的总人数。世界人口已在2017年4月24日16时21分(UTC)达到75亿人。联合国估计,在2100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12亿。 世界人口自13世纪50年代的黑死病和欧洲大饥荒时期后就不断地增长,当时的世界约有3.7亿人。由于战争等因素,增长速度时快时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50年代起,由于导致人口增长放缓的因素(如战争和饥荒)的减少,世界人口增长速率明显加快——每年超过1.8%。这一状态持续到1970年代。1963年世界人口增长了2.2%,达到了历史峰值。随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发生改变,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2011年,世界人口增长率约为1.1%。预计2023年前,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 当前的预计都显示世界人口将在未来数十年持续增长,但由于较难估计出生率下降等因素,无法得出具体数值,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将大约在75亿至105亿之间,取决于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长远看来,估计2050年至21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将停止增长并缓慢下降。于此同时,一些分析也对人口增长能否持续表示担忧。.

新!!: 羅馬帝國和世界人口 · 查看更多 »

世界冒險

世界冒險 (Adventurer's Kit)由號稱美國玩具奧斯卡獎的「美國家長精選獎得獎團隊的綿羊犬藝術有限公司所製作,適合親子互動的桌上遊戲,以世界遺產為主題,遊戲中模擬探險的形式,跨越 30 個古代文明及28,000 年人類歷史,最後,玩家們進行實境考古。此款遊戲(Adventurer's Kit)已於國內採用募資預購販售,在兩個月內賣出超過1,800套。2015年11月11日於Kickstarter開始預購,也成為首個登上Kickstarter的台灣幼教產品。.

新!!: 羅馬帝國和世界冒險 · 查看更多 »

世界語言

世界語言指發展中國家通用的语言。不少人以此為第二語言,但並非單靠使用者(母語或第二語言使用者)人數而定的。其地理分佈,乃至在国际组织和外交上的應用亦是考慮的因素。因為殖民主义的影響,不少世界語言均來自欧洲。來自歷史上的殖民帝國的世界語言有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語及法语。至於阿拉伯语的國際地位,則歸功於中世纪阿拉伯征服者的伊斯蘭教傳播。 有些主要語言不橫跨大陸使用,但在國際上有重要意義。它們曾作為歷史上的帝國的通用語,譬如罗马帝国的拉丁语、中國的漢語、俄羅斯帝國的俄語、德意志帝國的德語,以及通行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坦米爾語,以及在英屬印度以後統一印度的印地語。 印度次大陸的主要語言(包括所有北印度方言和烏爾都語)及孟加拉語,因為數十年來過度的人口增長,使用人數媲美主要世界語言。同樣,日語的使用者比法語為多,分別在於法語是洲際語言,也是不少人的第二語言;而日語使用者以本國的日本人居多,以日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則主要集中在東亞,日本ACG在全球的流行也增加了學習日文的人口。 在現代,英語被最多國家作為官方語言且也是事實上的國際語言。除英文之外,法語、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也是世界上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亦是重要的世界語言。.

新!!: 羅馬帝國和世界語言 · 查看更多 »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又稱人類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世界历史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根据不同的地区,可分为不同地区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根据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为不同事物的历史,例如環境史、航空史。.

新!!: 羅馬帝國和世界歷史 · 查看更多 »

世界政府

世界政府是一个关于可能实现的政治实体的理念,这个政治实体解释并执行国际法。关于这个世界政府的理念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现有的国家要削弱和放弃某些权力。事实上,世界政府将在现有的国家上新增一级行政级别或为不同国家提供独立国家无法提供的协调。 一些人视一些国际机构(例如国际刑事法院、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各种超国家和大陆联合体(例如美洲国家组织、欧盟、非盟、南美洲国家联盟和东盟)为世界政府体系的雏形。一个包含不同国家立法者的机构议员全球行动促进了全球治理的民主,尽管这种促进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范围和力度;與之相對地,一些關聯於光明會、共濟會及「新世界秩序」的陰謀論認為光明會等祕密結社,正透過影子政府,逐步地推動建立基於極權主義的世界政府的計畫,並進而將世界政府視為對人類自由的威脅。.

新!!: 羅馬帝國和世界政府 · 查看更多 »

且蘭

且兰,战国时期至汉初古国。在今之四川省南部、贵州省西部及滇桂黔边一带以濮系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夜郎国境内的小国。在今贵州省都匀市、福泉市、黄平县、贵定县一带。 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改名牂柯,牂柯即系船杙。秦朝至西汉时,为夜郎国一小邑。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发南夷兵击南越国,且兰君害怕远行,拒绝出兵,率众反汉,杀死汉使及犍为郡太守。汉朝集结巴蜀一带的罪人及以前曾经攻打过南越的八校尉击破且兰,杀且兰君(一说即头兰),以其故地置且兰县,为牂牁郡首府(今贵州省安顺市一带),且兰亡国。 《魏略·西戎传》又称大秦国别枝小国有且兰王。其地望主要有耶路撒冷和巴尔米拉(Palmyra)二说。或曰“且兰”系“旦兰”之误。旦兰应即叙利亚的巴尔米拉的古名泰德穆尔(Tadmor或Tadmora)的音译,为叙利亚中部历史名城。罗马帝国于公元17年颁布的法令中已有关于该城税收的内容。位处古代丝绸之路要道,向东穿过安息、中亚达中国,也可以通过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口后从海路至印度、中国;向西可达地中海沿岸以通罗马。东西贸易货物频频通过且兰。.

新!!: 羅馬帝國和且蘭 · 查看更多 »

帕加马

别迦摩(希腊语:Πέργαμος;现代土耳其语:Bergama)是安纳托利亚古国,现在是土耳其境内貝爾加馬的一处历史遗迹。 别迦摩原是密细亚(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一座古希腊殖民城邦,距爱琴海约26公里。城市本身坐落在巴克尔河北岸的一个海角上。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之后,地中海地区进入了所谓希腊化时代,别迦摩则在继业者战争之后变成了一个由独立王公统治的王国。在阿塔罗斯王朝(前282年~前129年)统治下,别迦摩一度成为一个相當强盛的国家。.

新!!: 羅馬帝國和帕加马 · 查看更多 »

帕德嫩神廟

帕德嫩神廟(古希臘文:,現代希臘文:)興建於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衛城,是古希臘奉祀雅典娜女神的神廟。它是現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臘時代建築物,公認是多立克柱式發展的頂端;雕像裝飾更是古希臘藝術的頂點,此外也被尊為古希臘與雅典民主制度的象徵,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之一。近两世纪以来,希臘对該神廟持續進行修復與重建工作。 帕德嫩神廟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史蹟之一,对于研究古希腊的历史、建筑、雕塑、宗教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新!!: 羅馬帝國和帕德嫩神廟 · 查看更多 »

帕皮尼亚努斯

帕皮尼亚努斯(Aemilius Papinianus),()。古罗马法学家与禁卫军将领。出生于叙利亚,早年事迹鲜为人知,曾学习法律,通常被视为罗马法学家中最伟大的人。 他曾经担任过皇帝文书处负责人个人请愿部门的领导人,从公元203年到212年,他担任在帝国最有权势的职位,即皇帝卫队队长(Prefect of the Praetorian Guard)。 公元212年被卡拉卡拉(Caracalla)处死。 他的作品罕有传世。.

新!!: 羅馬帝國和帕皮尼亚努斯 · 查看更多 »

帕米拉王國

帕米拉王國或稱帕米拉帝國(Imperium Palmyrenum、260年 - 273年)是羅馬帝國的軍人皇帝時代(3世紀危機)時短暫從帝國分裂出去的國家,以通商都市帕米拉為首都,支配敘利亞、阿拉比亞、埃及與大部分的小亞細亞。 PE PE PE PE PE PE PE PE.

新!!: 羅馬帝國和帕米拉王國 · 查看更多 »

帕普斯

亚历山大的帕普斯(Πάππος ὁ Ἀλεξανδρεύς,)也译巴普士,是罗马帝国晚期的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著有《数学汇编》(Synagoge)一书,该书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古希腊数学成果,在数学史上意义重大。 出生于今埃及亚历山大港,主要活跃于公元4世纪早期,其生平不详。根据其著作推断,帕普斯主要当数学老师。著书甚多,主要作品《数学汇编》成书约340年,全书共有8卷,现今仅存的希腊文版本首尾部分有缺失,仅有第3卷至第7卷及第2卷和第8卷的部分存世。该书经费代里科·科曼迪诺(Federico Commandino)翻译成拉丁文后开始在欧洲广为流传,书中的几何原理和方法影响了包括勒内·笛卡儿,皮埃尔·德·费马和艾萨克·牛顿在内的诸多数学家。.

新!!: 羅馬帝國和帕普斯 · 查看更多 »

三世紀危機

三世紀危機,又名軍事無政府狀態或帝國危機,是指羅馬帝國在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至284年(皇帝戴克里先即位)間受到三項同時發生的危機而衰落甚至接近崩潰的過程。這三個危機分別是:外敵入侵、內戰及經濟崩潰。在這段期間,羅馬帝國的組織、社會、日常生活以至宗教均產生了根本的轉變,包括承認基督教,因此該危機被視為古典時代前期和後期之間的分水嶺。.

新!!: 羅馬帝國和三世紀危機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新!!: 羅馬帝國和三国 · 查看更多 »

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裴松之為西晋陳壽所编著的史书《三國志》作的注,也称裴注,或与原文并称寿志裴注。.

新!!: 羅馬帝國和三国志注 · 查看更多 »

三曲腿图

三曲腿图(西西里語:Trisceli也称三曲枝图、三曲臂图,来自希腊语τρισκελης“三条腿的”)是指三条腿組成的物件,同时也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符号的名字。公元前8世纪,一支古希腊远征队伍寻找新的陆地时,發現了一个广袤的不知名岛屿。他们被这岛屿的丰富自然资源吸引。在环绕岛屿航行时,远征隊发现岛屿有三个端点,分別是指向南方的Capu Pachinu,指向東方的Capu Peloru,和指向北方的Capu Lilibeu。他們稱這個島為特里纳克里亚(Trinacria),來自希臘語trinacrios,意指三角形。不久三曲腿圖在島上出現,並被希臘人用作為代表,直到現在。.

新!!: 羅馬帝國和三曲腿图 · 查看更多 »

下不列顛

下不列顛(Britannia Inferior)是羅馬帝國不列顛行省(Britannia)底下的次行政區之一,其位置大約是在今日的英格蘭北部,由卡拉卡拉(Caracalla)在約214年時建立。下不列顛的首府為伊布拉坎(Eburacum,也就是今日的約克),羅馬在這裡設有一執政官統帥駐紮於此地的軍團,以便控制鄰近地區。在塞维鲁王朝(Severan dynasty)期間下不列顛一直保持其次行省的地位,直到296年時戴克里先(Diocletian)重整帝國的組織架構,下不列顛才終於消失。 雖然在命名上下不列顛的地名中有個「下」字,但在實際上它卻位於不列顛省的北部,與一般人北邊等於上面的認知相反。之所以會有這落差起因於羅馬帝國的上下觀念是以首都羅馬為中心,靠近羅馬的地方稱為「上」,較遠離的地方則稱為「下」,因此下不列顛意指比不列顛更遠離羅馬的地方,因而得名。.

新!!: 羅馬帝國和下不列顛 · 查看更多 »

下日耳曼尼亞

下日耳曼尼亞(Germania Inferior),是一個羅馬帝國行省,位於萊茵河的左方,在現今的盧森堡,荷蘭的南方,比利時的一部分,萊茵河左方的北萊因-威斯特法倫。.

新!!: 羅馬帝國和下日耳曼尼亞 · 查看更多 »

一神論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monotheism;μόνος),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书》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但并不否认其他天使、伊斯兰教的精灵等精神体之存在,仅承认唯一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 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称闪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外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别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然而二十世紀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亂數等科學發現已證明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存在。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新!!: 羅馬帝國和一神論 · 查看更多 »

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

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Legio IV Flavia Fel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于公元70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达契亚战争、马科曼尼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 · 查看更多 »

乌尔巴诺一世

教宗聖烏爾巴諾一世(Sanctus Urbanus PP.,),222年—230年在位為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乌尔巴诺一世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塞维鲁

亚历山大·塞维鲁(Alexander Severus,,出生于今黎巴嫩,被杀于今德国美因茨),原名马库斯·朱利乌斯·格修斯·巴夏努斯·阿勒夏努斯(Marcus Julius Gessius Bassianus Alexianus),登基后他自己全名称马库斯·奥雷利乌斯·塞维鲁·亚历山大(Marcus Aurelius Severus Alexander),是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222年至235年在位。 亚历山大·塞维鲁13岁时被比他大四岁的表兄埃拉伽巴路斯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次年他登基。他毕生主要受他母亲莫米娅(Julia Avita Mamaea)的影响。莫米娅是当时罗马帝国的真正统治者。他死后塞维鲁王朝就无嗣灭绝了。.

新!!: 羅馬帝國和亚历山大·塞维鲁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冯·罗伊斯

亚历山大·冯·罗伊斯(Alexander von Roes),13世纪罗马帝国历史学家,以其帝国理论著称。.

新!!: 羅馬帝國和亚历山大·冯·罗伊斯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赫利俄斯

亚历山大·赫利俄斯(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Ήλιος,拉丁化:Aléxandros Hēlios,前40年12月25日—前29年至前25年之间)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王子,埃及末代女王(女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通称埃及艳后)与罗马共和国后三头之一的马克·安东尼的长子,埃及末代法老托勒密十五世同母异父的二弟,埃及公主及毛里塔尼亚女王克利奥帕特拉·塞勒涅二世的孪生兄弟,埃及王子托勒密·费拉德尔甫斯的胞兄,名义上的亚美尼亚、米底亚和帕提亚国王(前34年—前30年)。.

新!!: 羅馬帝國和亚历山大·赫利俄斯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

亚历山大的圣加大肋纳,又称车轮圣加大肋纳、圣凯瑟琳 及大殉道者圣加大肋纳(希腊文:,天主教中文除“加大肋纳”外,也有简称“佳琳”者,聖公會譯“聖傑靈”)是一位基督教的圣人和殉道,据称是4世纪早期的著名学者。1100年之后,圣女贞德称加大肋纳在其面前显灵许多次。Williard Trask, Joan of Arc: In Her Own Words (Turtle Point Press, 1996), 99 正教会将其敬礼为「大殉道」,天主教会传统上将其视为十四救难圣人之一。 她是高士底(Costus)的女儿,后者是亚历山大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异教徒。她向父母宣称她所嫁的丈夫应当比她更英俊、更有天赋、更有财富、社会地位更高。这被视为她皈依基督教的前兆。她说,“他的美貌比太阳的光芒更加灿烂,他的智慧统御世间万物,他的财富遍及整个世界。”.

新!!: 羅馬帝國和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的狄奥尼修斯

奥尼修斯(亚历山大)(Pope Dionysius of Alexandria),()。古罗马撒伯里乌主义的主要异议者。公元250年至公元251年因为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徒而流亡利比亚,后又因为宗教迫害再次出逃。他主张尊重基督教徒的权利,反对撒伯里乌主义,坚持三位一体的理论,并撰文攻击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新!!: 羅馬帝國和亚历山大的狄奥尼修斯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港的希罗

亚历山大港的希罗(希腊语:''' Ἥρων ὁ Ἀλεξανδρεύς'''.)() ,是一位古希腊数学家,居住于羅馬時期的埃及省。他也是一名活跃於其家鄉亚历山大港的工程师,他被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实验家 ,他的著作於希臘化時代科學傳統方面享負盛名。 希罗發明了一種叫汽轉球的蒸汽機。在他這麼多種發明之中,最著名的是風輪,這發明是其中一種最早利用風能的設備。一般認為他也是一位原子論者,他的一些思想乃源自克特西比烏斯(Ctesibius)的著作。.

新!!: 羅馬帝國和亚历山大港的希罗 · 查看更多 »

亚实基伦

亚实基伦(אַשְׁקְלוֹן;عسقلان;拉丁语: Ascalon),又译为阿什凯隆或阿什克隆。是以色列南部区內蓋夫西部的一个城市,人口大约为 117,000。在现代亚实基伦的附近,有古代亚实基伦海港的遗迹,自从青铜时代起就相当繁荣,曾经先后被迦南人、非利士人、腓尼基、迦勒底王国、古波斯、马其顿帝国和塞琉古帝国、罗马人、穆斯林和十字军所统治。最终在1191年被埃及阿尤布王朝的萨拉丁摧毁。最迟在16世纪,形成了阿拉伯城镇al-Majdal。1950年代,现代城市创建于al-Majdal以外。.

新!!: 羅馬帝國和亚实基伦 · 查看更多 »

亚细亚 (罗马行省)

亚细亚省(Ασιανή),拜占庭时代称作弗里吉亚,是罗马共和国晚期并入的行省。是一个由资深执政官统治的元老院行省。 今日“亚细亚洲”的名稱即是從该省的名稱而來。.

新!!: 羅馬帝國和亚细亚 (罗马行省)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历史

亚美尼亚位于由亞拉臘山环绕的高地。亚美尼亚国家最初的名字是哈伊克,之后为Hayastan,意为哈伊克人的土地。亚美尼亚--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传统上亚美尼亚的疆域在今天的高加索地区和土耳其东部广大区域。.

新!!: 羅馬帝國和亚美尼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君主列表

根據莫夫希斯·寇倫納西所著的《亞美尼亞歷史》一書,公元前2107年,傳說中的神射手海克率眾擊敗亞西利安國王貝勒斯的軍隊,建立了第一個亞美尼亞王國。公元前1824年,亞美尼亞各王儲領地統一並歸屬於同一個政府之下,自此地理上和政治上的亞美尼亞概念因而誕生。.

新!!: 羅馬帝國和亚美尼亚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亚瑟王

亞瑟王(King Arthur)全名為亞瑟·潘德拉贡(Arthur Pendragon)。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也是凯尔特英雄谱中最受欢迎的圓桌騎士團(或譯圓桌武士)的骑士首領,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中世紀作家,特別是法國作家,對亞瑟王的出生、他的騎士們的奇遇,以及他的騎士蘭斯洛特爵士和亞瑟的王后桂妮薇儿的愛情,使國家走向毀滅之路等,都有不同的描述。依照傳說,他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實際活躍的舞台卡美洛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難以查考並有許多爭議。亞瑟王出現在早期混亂的不列顛歷史書裡,版本也有諸多爭議,一些人提倡亞瑟王有可能不是某一位特定歷史人物,而是以諸多傳說所塑造出來人物。至於《石中劍》则由英國作家和詩人特倫斯·韓伯瑞·懷特所寫的,據說描述的就是亞瑟王年輕時候所發生的故事;而圓桌騎士則是他繼位之後,慢慢聚集在他身邊的勇士,最後曾多達一百四十名;但其實總人數在不同的故事中有很大的差別,從十二名到三千名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妮薇儿皇后的守護騎士蘭斯洛特、亞瑟王的外甥高文和崔斯坦爵士、亞瑟王的私生子與終結者莫德雷德、追隨亞瑟王到最後的貝德維爾等等。亞瑟王的圓桌相對於能區分出首座、末座的方桌,由於圓桌並沒有首尾之分,因此象徵著亞瑟王與他的騎士是平等的存在。.

新!!: 羅馬帝國和亚瑟王 · 查看更多 »

亚瑟王 (电影)

2004年7月7日上映于美国、英国、爱尔兰的战争片,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大不列颠岛上,亞瑟擊敗撒克逊人的侵略,與化敵為友的黥面族共同建立新國度。电影的导演是安东尼·福奎阿,主演是克里夫·欧文、凯拉·奈特利、艾恩·古福特、麦德斯·米科尔森。.

新!!: 羅馬帝國和亚瑟王 (电影) · 查看更多 »

亚略巴古

亚略巴古(Areopagus 或Areios Pagos,希腊语: ,或译:阿雷奥帕古斯)是“阿瑞斯的岩石”,又称战神山议事会。位于雅典卫城的西北,在古典时期作为雅典刑事和民事案件的高等上诉法院。据称阿瑞斯因为杀死波塞冬的儿子哈利罗提奥斯(Alirrothios),就是在此接受希腊众神的审判(原因论神话的典型例子)。.

新!!: 羅馬帝國和亚略巴古 · 查看更多 »

亚该亚 (罗马行省)

亚该亚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该地区于公元前146年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亚该亚大致相当于当今希腊南部,首府科林斯。.

新!!: 羅馬帝國和亚该亚 (罗马行省)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羅馬帝國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亚拉里克一世

亚拉里克一世(德语:Alarich I;法语:Alaric I;拉丁语:Alaricus,约370年~约410年)西哥特国王(395年~410年在位)。一般认为,他是西哥特王国的缔造者。.

新!!: 羅馬帝國和亚拉里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亚拉里克二世

亚拉里克二世(德语:Alarich II;法语:Alaric II,?~507年)西哥特国王(484年~507年在位)。尤里克之子,在父亲去世后即位。他统治的领土包括整个高卢和大部分西班牙。 像大多数西哥特人一样,亚拉里克二世是一个阿里乌派教徒,这个教派被正统的基督教会视为异端。西哥特人信奉阿里乌派教义的事实,给了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一个从正统教会受洗的野心家以袭击西哥特王国的借口。 但是亚拉里克二世是一个宽容的统治者。他非常注意保存罗马文化,并准许其罗马臣民信仰基督教正统教义。他最大的贡献是下令编成以《亚拉里克法律要略》之名著称于世的法律文件。这份文件以罗马法作为西哥特王国境内的法律基础。 507年在普瓦捷附近的小村庄沃耶(Vouillé),亚拉里克二世率领的西哥特人被克洛维彻底击溃。克洛维俘虏了亚拉里克二世,不久将他杀害。此后西哥特人的势力被永久逐出高卢,法兰克人占据了这一地区。 Category:西哥特国王 Category:507年逝世.

新!!: 羅馬帝國和亚拉里克二世 · 查看更多 »

庞培柱

庞培柱是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一根罗马凯旋柱,也是当时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以外最大的一根凯旋柱Thiel 2006, pp.

新!!: 羅馬帝國和庞培柱 · 查看更多 »

庞培星

是第203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體積頗大。 它在1879年9月25日被Christian Heinrich Friedrich Peters发现,并以毁于在79年的火山爆发中毁灭的罗马城镇庞贝命名。.

新!!: 羅馬帝國和庞培星 · 查看更多 »

于尔居普

于尔居普(土耳其语:Ürgüp)是位于土耳其中部内夫谢希尔省的一座小镇,红河从城市里穿过,当地以旅游业闻名。在当地除了有卡帕多西亚地区独有的地貌特征以外,还有罗马帝国时期早期基督徒避难时所留下的大量人居洞穴和美丽的壁画,但是因为历史上民间的以讹传讹,以至于壁画人物的眼珠都被挖走了。在当地可以乘坐热气球进行观光。当地的学校有安纳多卢女子技术高中等学校。距离该市最近的一所大学是位于内夫谢希尔的城市北部的内夫谢希尔大学。 分类:土耳其行政区划.

新!!: 羅馬帝國和于尔居普 · 查看更多 »

亞丁

亚丁(عدن),也门共和国哈迪政权的临时首都、经济中心,亚丁省省会,重要国际港口,也是前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南也门)的首都。 爆發2014-15年葉門政變與葉門內戰 (2015年至今)後,獲国际承认的葉門政府從沙那遷都至亞丁。.

新!!: 羅馬帝國和亞丁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諸教

亞伯拉罕諸教,又稱亚伯拉罕宗教、亚伯拉罕一神諸教、天啟宗教、天啟諸教、沙漠一神諸教、閃族一神諸教、閃米特一神諸教、閃米特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个有共同源头的一神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與东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如此所稱,皆因這三個宗教均給予圣经旧约中的亞伯拉罕(阿拉伯語譯作易卜拉欣)崇高的地位,且均发源于西亚沙漠地区,來源于閃米特人的原始宗教。廣義的沙漠宗教或閃米特宗教還包括當地或其族群中曾經存在的其他多神宗教,儘管現在通常直接用來指這三種一神教。.

新!!: 羅馬帝國和亞伯拉罕諸教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書

《亞伯拉罕書》是後期聖徒運動創始人約瑟·斯密出版的一部書。其文本內容宣稱是由一份埃及紙草紙上翻譯而來的,該份埃及紙草紙1835年由他的教會(即後來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俗稱摩門教)出面從一個巡迴的木乃伊展覽會購入。斯密約瑟指定翻譯的內容。這文本在後期聖徒運動的官方報紙《時代與季節》上面和紙草紙上面的圖樣的摹本以及斯密約瑟的解釋一起出版。 根據斯密約瑟的說明,這個紙草紙上面有亞伯拉罕的親手紀錄,包括他早期的生活和他受到的一個關於世界的創造的異象。這本書也是一些後期聖徒運動獨特和具爭議性的教義的來源,包括高陞、多神論、聖職、前生等等的教義。包括基督社區在內許多的後期聖徒運動宗派並不將這本書列為教會正典。 許多年來原來的紙草紙被認為已經遺失了。在1966年這些紙草紙書卷的部分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被發現。根據重新被發現的《亞伯拉罕書》的資料來源,埃及學專家說《亞伯拉罕書》的圖像和原來的文字是古代埃及的陪葬用品,翻譯出來的內容和斯密約瑟寫下的《亞伯拉罕書》內容無關。這紙草紙上內容和其他歷史和考古上的證據相符,都是在描述亡者將會在陰間會遇到的一系列事件。摩門教護教學者則呈現了數個可能的理論來捍衛《亞伯拉罕書》的真實性。 《亞伯拉罕書》收錄在摩門教列為教會正典的標準經文中的《無價珍珠》中。.

新!!: 羅馬帝國和亞伯拉罕書 · 查看更多 »

亞克興

亞克興(;)是古羅馬地名,為位於今日的希臘西岸阿卡納尼亞西北部的一個海角。公元前31年該處爆發亞克興戰役,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 Category:古羅馬.

新!!: 羅馬帝國和亞克興 · 查看更多 »

亞克興戰役

亞克興戰役是羅馬共和國的馬克·安東尼與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法老克利奧帕特拉七世聯軍與屋大維之間一場決定性戰役。此戰發生於前31年9月2日,地點為希臘阿卡納尼亞北部亞克興附近的愛奧尼亞海海域。屋大維的艦隊由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指揮,而安東尼的艦隊則由他的愛人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所支援。 戰役以屋大維勝利告終,促使他後來成為羅馬帝國的統治者。 Category:罗马共和国战役 Category:托勒密王朝战役 Category:希臘戰役 Category:欧洲海战 Category:前1世纪欧洲战役 Category:前31年.

新!!: 羅馬帝國和亞克興戰役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羅馬帝國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王國

亞美尼亞王國(Kingdom of Armenia)是一個存在於公元前321年至428年的王國,除了提格蘭二世於公元前83-66年獨立外,其餘時間都是羅馬帝國與波斯的從屬地區,最大疆域從裡海伸延到東地中海的敘利亞。.

新!!: 羅馬帝國和亞美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亞瑟王傳說

亞瑟王傳說,是西元十二世紀,由遍歷歐洲的吟遊詩人開始傳頌的。 曾經統治英國的凱爾特民族在西元一世紀的時候被羅馬帝國所統治,歷經六世紀以後,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其勢力漸趨衰微,終於被迫讓出英國王位。傳說中,亞瑟就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這段時期裡面,以凱爾特人的英雄身分登場。他率領各部落在名為巴頓山之役的交戰中一舉擊潰屬於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薩克森人,是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傳奇人物。 但是,亞瑟的形象卻隨著傳說故事的演進而不斷變化,最後演變成為統治不列顛之王,成為將蘭斯洛特、崔斯坦等傳說中騎士收於麾下的「圓桌騎士團」首領,擁有至高榮譽的英雄。 王者之劍(Excalibur)與石中劍(Caliburn、The Sword in the Stone)是亞瑟王至尊的王權象徵,佩帶著這把具有精靈魔力的王者之劍,令眾騎士俯首稱臣,不僅確立他自己的王位,也在眾多的戰役之中贏得勝利,凱旋而歸。.

新!!: 羅馬帝國和亞瑟王傳說 · 查看更多 »

亞西亞的七個教會

亞细亞的七個教會是早期基督教的七個主要教會,被記載在《新約聖經》的《啟示錄》書卷,整個場景都在罗马帝国亚西亚行省,今土耳其小亞細亞半岛。据,基督指示《啟示錄》的作者拔摩島的約翰:.

新!!: 羅馬帝國和亞西亞的七個教會 · 查看更多 »

亞述 (羅馬行省)

亞述行省(Assyria)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該行省存在時間僅僅為兩年。 116年,羅馬皇帝圖拉真在羅馬-安息戰爭中獲勝,在奪取的安息領土上先後設立了亞述、美索不達米亞、亞美尼亞三個行省。其中,亞述行省的大部份轄境位於今日伊拉克境內。然而羅馬帝國未能保持其在這些地區的勢力,同年,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便發生叛亂,鎮守該地區的羅馬將領在鎮壓叛亂中被殺。 圖拉真死後,其子哈德良認為羅馬帝國的勢力無法保有東方的領土,便在118年將這三個行省裁撤。不久,仍為安息帝國所據。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Category:116年羅馬帝國建立 Category:100年代亞洲建立 Category:118年羅馬帝國廢除 Category:2世紀亞洲廢除.

新!!: 羅馬帝國和亞述 (羅馬行省)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的區利羅

區利羅一世(Cyrillus Alexandrinus,),又譯作聖濟利祿或亞歷山大的西里尔,於412年-444年間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任職亞歷山大宗主教。區利羅著作甚多,積極參於當時關於耶穌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爭論。他是第一次以弗所公會議的關鍵人物,會議導致聶斯脫里被革除君士坦丁牧首的職務,聶斯脫里派亦被定作異端,大公教會和聶斯脫里派分裂。 區利羅在羅馬天主教、東方正統教派和東正教被尊為聖人。在東正教,區利羅的瞻禮定於6月9日,並於1月18日和教父亚他那修一同紀念。羅馬天主教會區利羅的瞻禮在1882年定於2月9日,在1969年修改為6月27日,作為逝世紀念日。路德會亦定於同一日。1883年罗马教宗良十三世宣封區利羅为教會聖師。 區利羅是具爭議的人物,他驅逐了亞歷山大城裏的猶太人和諾窪天派(Novatians),並可能參與了殺害希臘女哲學家希帕提婭。歷史學家對於區利羅要為這些事件應負上多少責任有不同意見。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曾指責他的舉止就像一個驕橫的法王,而聶斯脫里派的主教們認為他是「來破壞教會的魔王」。.

新!!: 羅馬帝國和亞歷山大的區利羅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港牧首

亞歷山大港牧首,是亞歷山大港宗主教(Patriarch of Alexandria)的通稱,是羅馬帝國時期埃及亞歷山大港教區的總領袖。在罗马教宗称教宗前,亞歷山大港主教曾有教宗头衔。罗马的宗主教的教宗头衔并不剥夺亞歷山大港主教的教宗头衔。现在有四人称亞歷山大港宗主教头衔。四者都承认公元460年前亞歷山大港宗主教的宗徒继承(apostolic succession)。根据教会传统,亞歷山大港宗主教区于公元42年由马可建立。.

新!!: 羅馬帝國和亞歷山大港牧首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太學派

亞歷山太學派(Alexandrian school.)是某些趨勢的合稱,指在埃及亞歷山太於希臘化時代與羅馬帝國時期發展的文學、哲學、醫學、科學。.

新!!: 羅馬帝國和亞歷山太學派 · 查看更多 »

亞挪比烏

亞挪比烏(Arnobius,亦称 Arnobius of Sicca ,约卒于330年),基督教护教者,享盛名于戴克里先时(284年 - 305年)。根据耶柔米的《编年史》(Chronicle)记载,亞挪比烏在皈依之前是 Sicca Veneria(位于罗马帝国阿非利加省,今突尼西亞 Le Kef 城,是当时阿非利加省的一个基督教中心)著名的修辞学家,他皈依的原因是他做的一个梦。但亞挪比烏现存的著作对这个梦轻描淡写,因此这可能是出于耶柔米对这个梦的重视。据耶柔米的记载,为了消除当地主教对他基督信仰是否热诚的疑虑,他写作了(约于303年,参见 IV:36)七卷护教著作。耶柔米(De Viris Illustribus, lxxix)称之为 Adversus Gentes(意为“反对异教徒”),但在仅存的抄本(9世纪)中,题为 Adversus Nationes(意为“反对异教徒”)。耶柔米的引用和保留下来的这部论著是有关亞挪比烏仅存的史料。 很少有迹象表明这部著作曾被主教们所修改,这一作品反映了他初信的热诚和朴素的观点。亞挪比烏是基督教信仰活跃的辩护者,他热心于维护基督教,更甚于基督教的正统原则。有非议认为基督徒招致了古罗马诸神的忿怒。亞挪比烏在第一卷中否认人们在基督教建立后遭到了更大的灾祸,即使如此,这也不是因为基督教徒。他承认异教神的确存在,但认为他们都服从基督教的上帝;他认为人的灵魂(卷二,14 - 62)并非上帝所创造,而是由某个中间神的作为;以本性而言灵魂并非不死,但可以因为恩典而不死。亞挪比烏引证基督教的迅速传播,在开化蛮族时的影响,及其与哲学的和谐一致,来维护一神论和基督教(deus princeps, deus summus)的正确性,并阐明基督的神性。在第三至五卷中,他猛烈抨击异教神话和偶像崇拜。他认为那是充满矛盾,并且是不道德的。他为证明这一点,他收集了许多关于偶像崇拜的方式,神庙,偶像,希腊罗马宗教习俗的罕见材料。对历史学家和神话学者而言,这些材料有很大价值。 亞挪比烏受到柏拉图和卢克莱修影响很大。.

新!!: 羅馬帝國和亞挪比烏 · 查看更多 »

亞拉拉特山

亞拉臘山(Ağrı Dağı;Արարատ),坐落在土耳其厄德爾省的東北邊界附近,為土耳其的最高峰,距伊朗國界僅16公--,而距亞美尼亞國界也僅32公--,甚至可眺望亞美尼亞的首都埃里溫,其因基督教的聖經《創世記》一篇中記載,著名的挪亞方舟在大洪水後,最後停泊的地方就在亞拉臘山上,因此也使得亞拉臘山在亞伯拉罕宗教遠近馳名。.

新!!: 羅馬帝國和亞拉拉特山 · 查看更多 »

庫爾德斯坦

庫爾德斯坦(库尔德语:كوردستان, Kurdistan,意为“库尔德人的土地”)是一個橫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四國山區的地區,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庫爾德人聚居的地方,如今庫爾德斯坦被這四個現代國家所分割。庫爾德人一直爭取在庫爾德斯坦地區建國,但一直受到四國政府的鎮壓,尤其是受到土耳其政府的屠殺和迫害。时任政府在2017年9月25日发起咨询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独立公投,28日宣布支持独立的票数达到近93%。另外,库尔德斯坦地区还居住着一些亚述人和亞美尼亞人等其他少數民族。.

新!!: 羅馬帝國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康茂德

康茂德,全名魯基烏斯·奧雷里烏斯·柯莫杜斯·安東尼奴斯(Lucius Aurelius Commodus Antoninus,(),其名字又譯為柯摩達、科莫德斯、高摩達、柯姆德斯、康莫都斯、科莫都斯等),是公元二世紀末的羅馬帝國皇帝,180年—192年在位。 康茂德雖然是有名的哲學家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的親生兒子,但他執政的十二年期間普遍不得元老院與一般人民的喜愛,同時代的史學家卡西烏斯·迪歐將其視為另一位暴君的典範,並結束了過去帝國五賢君時代的繁華。 但當康茂德遇刺身亡後,羅馬帝國便陷入了一連串混亂的內戰之中。.

新!!: 羅馬帝國和康茂德 · 查看更多 »

康涅利乌斯·尼波斯

康涅利乌斯·尼波斯(Cornelius Nepos,约100 BC-约25 BC,或譯內珀斯)是古罗马的传记作家。出生于山南高卢的小镇荷斯提利亚(Hostilia,今奥斯蒂利亚)。对其高卢血统,古罗马作家屡有提及。罗马著名作家老普林尼曾在其著名的《自然史》中把他称为Padi accola (波河的居民) 。尼波斯是古典文学上重要的文学人物,其传记作品早在奥古斯都时代就开始获得赞誉。他是罗马诗人卡图卢斯的朋友;后者在其诗集的第一卷开篇中将其作品献给尼波斯:.

新!!: 羅馬帝國和康涅利乌斯·尼波斯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一世

康斯坦丁一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羅馬帝國和康斯坦丁一世 · 查看更多 »

人口史

人口史,是指關於人口發展及其狀況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戰後嬰兒潮、衛生醫療的普及和农业革命,地球人口急速增加。人口學家用「人口爆炸」來描述20世紀出現的世界人口出生率大大超過世界人口死亡率的情況。目前的世界人口已經突破七十亿,並且以一分鐘增加150人,一天增加20萬人的速度推進,一年增加了8000萬人次。隨著人口的递增,地球上面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溫室效應的提升以及資源的短缺問題。 關於中國之人口成長歷史,可参见中国人口史。.

新!!: 羅馬帝國和人口史 · 查看更多 »

人祭

人祭(human sacrifice)是一种古代宗教仪式(祭祀),即用人作为祭品来祭祀神灵,与它相似的仪式有。在整个人类史上,各种文明均发生过用活人作為牲禮的现象。.

新!!: 羅馬帝國和人祭 · 查看更多 »

人类:我们的故事

《人类:我们的故事》(Mankind: The Story of All of Us),美国历史频道知名纪录片,一共12集,中国大陆版本由中國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翻译播出。.

新!!: 羅馬帝國和人类:我们的故事 · 查看更多 »

人頭牌

人頭牌,是指遊戲牌中以人物作圖案的紙牌。目前國際上最流行的撲克牌,是源自法國塔羅牌的人物,在各國圖案常不一樣。.

新!!: 羅馬帝國和人頭牌 · 查看更多 »

人類身高

身高,又称身长,是指一个人从头顶到脚底的身体长度。 成年人的身高有一个标准范围,并且在同民族同性别内部遵循正态分布。身高的标准范围可以用正态分布中的标准差(σ)定义的z-score衡量: z.

新!!: 羅馬帝國和人類身高 · 查看更多 »

库姆兰

库姆兰(קומראן; خربة قمران 、(Khirbet Qumran,或譯昆蘭或坎巒)) 是西岸的一个考古遗址,由以色列的库姆兰国家公园管理。 它位于死海西北岸一英里干燥的高原,靠近以色列定居点和基布兹Kalya。希腊化时代居民点建于John Hyrcanus在位时期(公元前134-104年)或稍后,直到公元68年或稍后被罗马人摧毁。这是最接近埋藏死海古卷的库姆兰洞穴的居民点。在库姆兰的主要发掘是由罗兰德·沃克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

新!!: 羅馬帝國和库姆兰 · 查看更多 »

库尔德历史

库尔德斯坦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尼安德特人.

新!!: 羅馬帝國和库尔德历史 · 查看更多 »

库施

库施(Kush)又譯為古實(Cush),是古代北非地区的一个文明,其地域大致位于今日苏丹共和国。.

新!!: 羅馬帝國和库施 · 查看更多 »

五大牧首區

五大牧首區(Πενταρχία,Pentarchy),基督教歷史上的術語,源自於初代教會首領將整個羅馬帝國的領土,統一在唯一的基督教會(Christendom)的理想。這些地區分別被劃歸為五個主教座,由五個宗主教進行管理。這五個教會分別位於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條克和耶路撒冷。將普世與唯一的統治權力歸於基督教會手中的理念,與羅馬帝國統治結構之間有緊密的關連,但是因為地區政治及教會勢力的現實狀況,造成五大教區的分劃。這五個主教座比起其他主教座擁有更大權力,是因為它們在政治和教會的重要性;它們全都位於帝國內的重要城市和區域,也是教會的主要中心。羅馬、亞歷山大和安條克在早期教會發展有重要角色。君士坦丁堡在4世紀成為皇室首都,成为新罗马,在第六次公会议之后与罗马圣座地位同等。耶路撒冷在使徒時期十分重要,因此獲得禮儀上的排位。 正教會對羅馬帝國境內五個基督教地區的聯盟管制。.

新!!: 羅馬帝國和五大牧首區 · 查看更多 »

五帝之年

五帝之年是指在公元193年时,罗马帝国在一年内出现了5位皇位的争夺者,他们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 192年最后一日,康茂德被杀,执政官佩蒂纳克斯于新年被推举为王。193年3月28日,佩蒂纳克斯被羅馬禁卫军杀死,而在当日晚些时候,尤利安努斯在皇位的竞价拍卖中击败提尔皮西阿努斯(佩蒂纳克斯的岳父,亦是新任执政官),被元老院任命为罗马皇帝。 然而一些有名望的罗马人并不服从这一结果,包括叙利亚的奈哲尔、不列颠尼亚的阿尔拜努斯和潘诺尼亚的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塞维鲁起兵进军罗马,击败尤利安努斯并于193年6月1日将之斩首,然后解散了禁卫军,处决了参与刺杀佩蒂纳克斯的士兵。 塞维鲁在小亚细亚与奈哲尔开战,并于194年将他击败。阿尔拜努斯原先支持塞维鲁,但在意识到后者欲自己夺取皇位之后决定反抗他。在195年,阿尔拜努斯称帝,但于197年2月19日在里昂被最终击败。塞维鲁由此巩固了自己的帝位。.

新!!: 羅馬帝國和五帝之年 · 查看更多 »

庇护一世

教宗聖庇護一世(Sanctus Pius PP.,),142年或146年―157年或161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庇护一世 · 查看更多 »

代尔祖尔

代尔祖尔(دير الزور;阿拉米语:ܕܝܪܐ ܙܥܘܪܬܐ, Տէր Զօր,Դեր Զոր,Ter Zor)也译为德尔祖尔,是叙利亚东北部城市,代尔祖尔省省会。代尔祖尔地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东北450公里,阿勒颇东南方320公里处的幼发拉底河河畔。经济以农业为主。附近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從2015年3月起,代爾祖爾被恐怖組織伊斯兰国長期圍攻,城內的敘政府軍和20萬居民倚賴空運接濟。2017年9月,包圍圈外的敘政府軍成功打破包圍,代爾祖爾之圍結束。.

新!!: 羅馬帝國和代尔祖尔 · 查看更多 »

以弗所書

《以弗所书》(ΠΡΟΣ ΕΦΕΣΙΟΥΣ)是《新约圣经》的第10本书,是由使徒保罗在约公元60年至61年在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的监狱中写给以弗所的基督徒的一封书信。该书信由推基古带給以弗所人。.

新!!: 羅馬帝國和以弗所書 · 查看更多 »

以呂馬

以呂馬,又名巴耶穌,是《新約聖經》《使徒行傳》第13章所出現的人物,為一名猶太法術師。 按《使徒行傳》所述,羅馬方伯士求保羅請了巴拿巴和保羅,希望能從他們口中聽講耶穌,但常與士求保羅一起的以呂馬在塞浦路斯帕弗敵擋了使徒保羅和巴拿巴,由於以呂馬的敵擋,保羅便指神要把以呂馬暫時弄盲,使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士求保羅眼見這奇蹟便信了主。這些事件是保羅踏上第一次傳道旅途中發生的。.

新!!: 羅馬帝國和以呂馬 · 查看更多 »

以马内利

以马内利(עִמָּנוּאֵל,意为“上帝与我们同在”;天主教漢譯為厄玛奴耳)是聖經上出現的一個名詞,由2个希伯来语单词“”(上帝)和“”(与我们同在)组成。这个名称在《希伯来圣经》中出现数次(、),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一次。.

新!!: 羅馬帝國和以马内利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羅馬帝國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历史

以色列人的先祖是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哈蘭地區的閃族人,後來因神要求亞伯蘭(后改名为亞伯拉罕)遷至「应许之地」的原故,遷居至迦南(Canaan),並結合當地的遊牧文化,定居至約旦河西岸,即今希伯崙一帶。 約前1050年掃羅王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以色列。西元前931年是以色列的紀年开始。当年它分裂成南北兩個王國,南國猶大有兩個部族,以較為強大的部族猶大來命名;而北國以色列則有10個部族,仍然保持著以色列的名稱。因此,居住在南部猶大地區的人,被稱作猶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區的人,便保持以色列人的稱號,從而使猶太人與以色列人一樣,都具有種族和民族,乃至國家的多重意義。.

新!!: 羅馬帝國和以色列历史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独立宣言

《以色列独立宣言》(הכרזת העצמאות 或 )于1948年5月14日(希伯来历5708年以珥月5日)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结束之日通过,是新犹太民族国家以色列正式成立的官方文件。该地区原被英国统治,历史上曾经是以色列王国、犹大王国和犹太行省的所在地。 每年以色列人據希伯来历纪念該事件,将该日作为国庆日並稱作独立日()。而巴勒斯坦人将每年的5月15日称为灾难日(يوم النكبة),因几十万巴勒斯坦人於以色列独立後被犹太人赶出家园之故。以色列国曾经被稱为是“第三犹太国”,第一犹太国指被巴比伦王国摧毁圣殿以前的犹太人国家,第二犹太国指被罗马帝国第二次摧毁圣殿以前的国家。.

新!!: 羅馬帝國和以色列独立宣言 · 查看更多 »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Ἐπίκουρο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岛,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3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動態的快乐和靜態的快乐,前者是指正在滿足一種慾望時產生的快樂(例如享用美食時的快樂),後者則指慾望得到滿足後的平靜之樂(例如飽餐一頓後的快樂),伊壁鸠鲁认为靜態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伊壁鸠鲁認為當人不受任何痛苦折磨、欲望也都得到滿足後,就會進入「毫無紛擾」(Ataraxia)的最高境界。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悖论(Epicurean Paradox)是其著名遗产之一。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只追求感官享乐的人们。.

新!!: 羅馬帝國和伊壁鸠鲁 · 查看更多 »

伊珀尔

伊普尔(荷兰语:Ieper, 法语:Ypres)是位於比利时西佛兰德省部的一座城市,总面积130.61平方千米,人口34,897人(2006年)。 伊普尔是一个古老的城镇,历史远朔到古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时已经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人口达到4万人,主要从事和英国的麻布生意,当时是法兰德斯的第三大城市,1241年,一场大火将城市几乎全部烧毁,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伊普尔都处于各场战争的旋涡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处于德法战争的重要战略位置,发生多次战役,并且是世界上第一次被使用化学武器的地方。 战后,伊普尔被重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和平之城”,和日本的广岛一起提倡废除核武器,并成为的主办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伊珀尔 · 查看更多 »

伊萨尔河

伊萨尔河(Isar)是奥地利蒂罗尔州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境内的一条河流,全长295千米,两岸最重要的城市有慕尼黑、弗赖辛和兰茨胡特。伊萨尔河本来是一条典型的山地和阿尔卑斯山脉前部地区河流,其河床宽阔,不断变道,岸边有很宽的石滩和多条走道。今天它已经只有一条河道了,只在上游还有少数地区保存了它原始的状态。伊萨尔河的平均年流量为175 m³/s,是继多瑙河、因河和萨尔察赫河之后巴伐利亚第四大河。.

新!!: 羅馬帝國和伊萨尔河 · 查看更多 »

伊苏系列

是日本電子遊戲公司Falcom所製作的一系列動作角色扮演遊戲。首作於1987年在電腦平台PC-8801上推出,後来發展到多個遊戲平台上。截至2015年,全系列累計銷量達450萬套。 「伊蘇」兩字讀法為國際音標:。美版《伊蘇I》曾經由於世嘉MS版的錯誤,標題誤植為「Y's」。.

新!!: 羅馬帝國和伊苏系列 · 查看更多 »

伊比利亞主義

伊比利亞主義(西班牙語・葡萄牙語:Iberismo)是主張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政治上統合的思想。自19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知識分子中間開始有人提倡這一思想。 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語言、文化和歷史上有諸多共同之處。兩國的原住民都是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之後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份,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成為西哥特王國的一部份(西哥特王國早期還擁有現法國南部的部份土地)。之後因伊斯蘭勢力的進攻而成為安達盧斯的一部份,逃亡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基督教政权展開收復失地運動,逐漸擴大其在南部的領土。1143年,之後成為西班牙主體的卡斯蒂利亞王國承認葡萄牙的前身葡萄牙伯國的獨立,但在文化和語言上都幾乎與葡萄牙相同的加利西亞卻留在了卡斯蒂利亞。加利西亞現在雖仍然使用加利西亞語,但加利西亞語直到葡萄牙獨立為止和葡萄牙語形成了相同的語言共同體,兩者極為接近。即使是現在,葡萄牙人也和加利西亞人有著超越國家的親近感。 收復領土運動結束之後,兩國在大航海時代均在中南美和非洲、亞洲擁有殖民地并進行貿易,也向這些地區輸出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文化和天主教。1580年到1640年期間,哈布斯堡王朝曾兼任西班牙國王和葡萄牙國王,兩國實際上是共主邦聯的狀態,直到布拉干薩王朝成立葡萄牙才再度確保政治上的獨立。然而兩國都在17世紀之後没落,19世紀早期被拿破崙入侵佔領(葡萄牙在這一時期,王室逃到里約熱內盧),雖經過西班牙獨立戰爭獲得獨立,其余波影響到拉丁美洲,殖民地先後獨立。 此外,20世紀西班牙在西班牙內戰後進入弗朗哥獨裁體制時期,葡萄牙也在1930年代后進入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軍事獨裁體制。獨裁持續到197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民主化和經濟的發展,兩國都在1986年加入當時的歐洲共同體(EC、現歐洲聯盟(EU))。此外,如前所述,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亞地區使用和葡萄牙語非常相似的加利西亞語。另外,兩國都是天主教國家,在大航海時代都曾積極在海外進行傳教。 如上所述,雖因歷史經緯現在存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但兩國之間有諸多共同點,兩國通過政治統合實現力量最大化是伊比利亞主義的基本思想。 到19世紀為止,兩國的知識份子提出了各種方案以求政治統合,但未能實現。現今雖已不活躍,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曾提及西班牙應和葡萄牙實現政治統合,引發了一些議論。.

新!!: 羅馬帝國和伊比利亞主義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羅馬帝國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伊斯梅利亚

伊斯梅利亚市(al-Ismāʻīlīyah;)是埃及伊斯梅利亚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位于埃及东北部,全市总面积约1442平方公里,人口约47万(包括郊区)。它位于苏伊士运河西岸, 大约在其北面的塞得港和其南面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中间。运河在该市境内加宽,与提姆萨赫湖相连,再往南则与大苦湖相连,隔运河向东则是埃及的亚洲部分西奈半岛。它是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中心城市、苏伊士运河管理中心所在地,被称为“运河女皇”,并且拥有大量的法国和英国在埃及殖民时期遗留下的住宅群。这些建筑物大部分仍然在被运河的职工和官员们所使用。该市拥有苏伊士运河沿岸三大港口(从北往南依次为塞得港、伊斯梅利亚港、苏伊士港,被称为“运河三城”、“运河三姐妹”。)之一,是依靠运河的水浇灌出来的花园城市,到处分布着椰枣树、草地和花园,有很多旅馆和酒店,市容干净整洁,环境安静优美,被誉为“埃及最美的城市”、“运河的新娘”。.

新!!: 羅馬帝國和伊斯梅利亚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

伊拉克庫德斯坦(庫德語:ههريمى كوردستان,阿拉伯語:إقليم كردستان العراق ),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族自治地區,正式名称是库尔德斯坦地区,中文媒体常称之为“库尔德自治区”(简称“库区”)。该地区包括埃尔比勒、苏莱曼尼亚、杜胡克及哈拉卜贾四省,东邻伊朗,西邻叙利亚,北接土耳其,南接伊拉克其他地区,位于整个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南部。该地区由管辖,首府設在最大城市埃尔比勒。 自治区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70年3月在历经了之后伊拉克政府与库尔德斯坦民主党达成的。该协议最终未能实施,1974年伊拉克北部又陷入了伊拉克政府与库尔德人的新一轮血腥冲突之中。而且1980年代的两伊战争和伊拉克军队的“”也对伊拉克北部地区的人口与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1991年爆发的北方库尔德人及南方什叶派反抗萨达姆·侯赛因的后,库尔德民兵组织“自由斗士”成功地将伊拉克主力部队赶出了北部地区。尽管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并引发了伊朗、土耳其边境地区的难民危机,但自由斗士的胜利和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北部禁飞区的设立,给库尔德自治与难民返乡创造了条件。由于库尔德人与政府军之间持续的战争,1991年10月伊拉克政府军撤出了库尔德地区,使库尔德获得了事实上的自治。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推翻。2005年,伊拉克新宪法颁布实施,新宪法规定库尔德斯坦作为联邦制的一部分存在,使用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两种官方语言。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实行议会制,议会共设有111个席位,其中11个席位固定分配给少数族群。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现任总统为库尔德斯坦民主党的领导人马苏德·巴尔扎尼,政府总理为。.

新!!: 羅馬帝國和伊拉克库尔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利翁考古学博物馆

伊拉克利翁考古学博物馆,为希腊伊拉克利翁市的一个博物馆。它是希腊最大和最佳博物馆之一,也是欧洲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馆藏展品涵盖克里特岛各个历史时期,上至新石器时期,下至罗马帝国时期。时间跨度达5500年。博物馆主要展出于米诺斯文明有关的藏品,是世界最重要的米诺斯文明博物馆。.

新!!: 羅馬帝國和伊拉克利翁考古学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伊普斯威奇

伊普斯威奇(Ipswich;發音:)是英國東部沙福郡的一個城鎮,位於奧爾韋爾河河口。伊普斯威奇城鎮人口非常稠密,根據2001年人口統計,市區人口有138,718人,佔葉士域治選區內總人口的85%。該城鎮歷史悠久,在羅馬帝國時期是通往郊外城鎮的要道,途徑奧爾韋爾河與吉平河。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已經形成一個城鎮的規模,是倫敦通往約克道路上的要塞。倫敦去葉士域治只需要大約一小時。畫家托馬斯·庚斯博羅曾在伊普斯威奇生活和工作。狄更斯也在小說中提到過伊普斯威奇。.

新!!: 羅馬帝國和伊普斯威奇 · 查看更多 »

伏伊伏丁那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塞尔维亚语:Аутономна Покрајина Војводина/Autonomna Pokrajina Vojvodina;匈牙利语:Vajdaság Autonóm Tartomány;斯洛伐克语:Autonómna pokrajina Vojvodina;罗马尼亚语:Provincia Autonomă Voivodina;克罗地亚语:Autonomna Pokrajina Vojvodina;卢森尼亚语:Автономна Покраїна Войводина)是塞尔维亚北部的一个自治省。伏伊伏丁那民族构成复杂,其中塞尔维亚人为主体民族,馬扎爾人為第二大民族。伏伊伏丁那有六种官方语言。最大都市是诺维萨德。.

新!!: 羅馬帝國和伏伊伏丁那 · 查看更多 »

伦巴第大区

伦巴第(Lombardia )是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山和波河的一个意大利北部大区。它与意大利的其它大区皮埃蒙特、艾米利亚-罗马涅、威尼托、特伦蒂诺-上阿迪杰以及瑞士相接。 意大利六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伦巴第大区,首府为意大利北部的最大城市米兰。倍耐力公司塔是全意大利最高的摩天大楼,同时也是伦巴第区政府的所在地。 伦巴第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之一,大区的GDP经统计价值大约4000亿欧元。伦巴第是欧洲三个最富有地区之一,人均GDP高于意大利其它地区百分之三十。2003年的欧盟统计处(Eurostat)的最新统计,伦巴第是成为整个欧洲地区GDP最高的一个地区。很多外国或国有公司于米兰都设有总部,伦巴第亦是很多顶级的足球、榄球、冰上曲棍球及篮球球会的主场。 伦巴第的十二个省再细分为合共1,562个市镇(communes),上至人口最多的米兰(1,256,211人),下至莫特朗尼镇(Morterone),只有33人(2001年统计)。.

新!!: 羅馬帝國和伦巴第大区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羅馬帝國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伦敦动物园

伦敦动物园 (London Zoo) 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该园于公元1828年4月27日開幕。起初,园内动物为科学家的研究对象;后在1847年對公众開放。现它在英國彙集755個动物物種,當中包括16,802個個體,收藏量是英國之最。 该园由於1826年建立的伦敦动物学会管理,位于摄政公园北部,並被摄政運河穿越,占地36英亩。伦敦动物學會亦將如象和犀牛等的大型的動物由市區的动物园遷往貝德福德郡的惠普斯奈德野生公園安置。伦敦动物园不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亦首先於1849年建成爬蟲館、於1853年開放公眾水族館、於1881年擁有第一個昆蟲館以及於1938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兒童動物園。另外,於2007年首家蛙類綜合保護中心館亦向公眾開放。 伦敦动物学会不接受国家資金,而是依靠院士、支持者和会员,以及入场费和赞助创造收入。.

新!!: 羅馬帝國和伦敦动物园 · 查看更多 »

伦敦塔

伦敦塔(英文:Tower of London)是位於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北岸的一座城堡,其官方名称是“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英文: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 The Tower of London),因此虽然将其作为宫殿居住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已是几世纪前的詹姆士一世(1566年至1625年),但在名義上它至今仍是英國王室宮殿。它座落于伦敦的陶尔哈姆莱茨区,与伦敦城的东边相隔着被称为“塔丘”的开放区域。伦敦塔完工于1066年底,是诺曼征服英格兰的一部分。白塔(不以建築風格及材料為名,而是建成當時,整體漆成白色而得名)实际上是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几座塔樓的组合体中间;倫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刑场、公共档案办公室、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最后的这一用途产生一条短语“sent to the Tower”,意思是“入狱”。伊丽莎白一世在她姐姐玛丽一世统治时曾在此入狱一段时间;伦敦塔最后一次作为监狱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押鲁道夫·赫斯。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伦敦塔 · 查看更多 »

伯利恒之星

伯利恒之星,也被称作圣诞之星或者耶稣之星,是耶稣降生时,天上一顆特別的光體,在耶稣降生後指引来自东方的「博士」找到耶稣。 and.

新!!: 羅馬帝國和伯利恒之星 · 查看更多 »

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Peloponnisos)是希腊南部的一个半岛。行政區劃而言,半島東南部是伯羅奔尼撒大區,西北部是西希腊大区。面积15491平方公里,人口632,955.

新!!: 羅馬帝國和伯罗奔尼撒 · 查看更多 »

伽列里乌斯

伽列里乌斯,全名盖乌斯·伽列里乌斯·瓦列里乌斯·马克西米安努斯(Gaius Galerius Valerius Maximianus ,约260年-311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的女婿,後亦為罗马帝国皇帝,公元305年-311年在位。出生在今天塞尔维亚的加姆济格勒-罗慕利亚纳地方。后来他在这里建筑了自己的皇宫,他的皇宫遗迹在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伽列里乌斯 · 查看更多 »

弗里吉亚

弗里吉亚(希腊语:Φρυγία)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中西部。.

新!!: 羅馬帝國和弗里吉亚 · 查看更多 »

弗里吉亚人

弗里吉亚人是古代居住在小亚细亚中西部弗里吉亚地区以及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民族。 弗里吉亚人是一个印欧语系的民族,他们的语言称为弗里吉亚语,与色雷斯语、亚美尼亚语和希腊语比较接近。弗里吉亚人原居巴尔干半岛中部,约在前1200年左右迁入弗里吉亚(但并不是整体迁徙)。他们在公元前8世纪时在弗里吉亚建立了一个王国,即弗里吉亚王国。弗里吉亚王国在约前690年被其邻国吕底亚兼并,后又先后成为波斯帝国、帕加马和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弗里吉亚语一直存在到公元6世纪,此后弗里吉亚人已完全被周围的民族所同化。 弗里吉亚人佩戴著名的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category:歐洲古代族群 category:亚洲民族 Category:弗里吉亚.

新!!: 羅馬帝國和弗里吉亚人 · 查看更多 »

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弗里吉亚无边便帽(Phrygian cap)又称自由之帽,本為古代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人所戴,是一種与头部紧密贴合的软帽,其帽尖向前弯曲,典型的颜色是红色。 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弗里吉亚帽是东方的象征。在18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弗里吉亚帽成为自由和解放的标志而广为传播;例如在名画《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中,自由女神就佩戴着弗里吉亚帽。法兰西共和国的象征玛丽安娜也戴着弗里吉亚帽。弗里吉亚帽还出现在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伦比亚、巴拉圭、古巴等国的国徽上。卡通画中的《-zh-tw:藍色小精靈;zh-hans:蓝精灵-》(Schtroumpf)也戴着弗里吉亚帽。.

新!!: 羅馬帝國和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特朗普

弗雷德里克·特朗普(Frederick Trump、出生名Friedrich Trump,)是一个在巴伐利亞王國(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州)出生的美国商人。他曾在西雅图和克朗代克淘金热等地区经营他的繁荣城镇餐馆和宿舍。他后来回到德国结婚,但后来又被迫离开他的家乡、回到美国。 他是弗雷德·特朗普和约翰·乔治·特朗普的父亲,也是著名商人和第四十五任美國总统唐納·特朗普的祖父。.

新!!: 羅馬帝國和弗雷德里克·特朗普 · 查看更多 »

弗洛里安努斯

弗洛里安努斯(Marcus Annius Florianus,?—276年),罗马帝国皇帝,276年在位。 罗马皇帝克劳狄·塔西佗于276年4月死于卡帕多细亚。弗洛里安努斯是克劳狄·塔西佗同母异父的弟弟,据史载,他被帝国西部地区的军队拥戴为新的皇帝,但是并没有得到元老院的批准。 同时, 东部地区的军队拥立普罗布斯为帝。于是罗马又发生内战,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弗洛里安努斯要强于普罗布斯,但是普罗布斯是有经验的将领,他避免同弗洛里安努斯进行决战。渐渐地,普罗布斯的军队取得了优势。276年7月,弗洛里安努斯被自己的部队背叛,在塔尔苏斯被杀。他在位时间只有88天。 category:罗马皇帝 Category:被处决者.

新!!: 羅馬帝國和弗洛里安努斯 · 查看更多 »

弗朗提努斯

弗朗提努斯(Frontinus),()。古罗马政治家与军事将领,出身于贵族,他著有反映古罗马的著作。曾担任执政官并在外参加战争,后又参加罗马城的市政改造工作,影响深远。.

新!!: 羅馬帝國和弗朗提努斯 · 查看更多 »

弗拉維奧·約瑟夫斯

提圖斯·弗拉維奧·約瑟夫斯(全名Titus Flavius Josephus,),原名約瑟·本·馬賽厄斯(Joseph ben Matthias,意思是Joseph,Matthias的儿子),簡稱約瑟夫或約瑟夫斯,或譯約瑟法斯或約西弗斯,是第一世紀時的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也是軍官及辯論家。 约瑟夫斯曾经做犹太军官,后来被俘虏后入罗马军队服役。有一段时间他跟随罗马军队征讨和平叛在罗马帝国犹迪亚行省的叛乱,并见证了公元70年提多将军摧毁耶路撒冷城。他晚年在罗马潜心研究圣经,专注写作。 作為猶太人,约瑟夫斯对希伯來圣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将圣经的正典和外典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外典圣经從來沒有被猶太人包括在受感示的聖經之內。另外他撰写的《犹太古史》记载了从圣经旧约最开始到公元一世纪整个的犹太历史,这些记载表明约瑟夫斯本人认为圣经的记载是真实的。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有记录了很多福音书和使徒行传记载的事件,由此可以从侧面印证福音书的内容不是杜撰出来的。他撰写的作品《犹太古史》、《犹太战史》、《驳斥阿比安》和自传《人生》对于了解犹太人在古代和罗马统治时期的面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 羅馬帝國和弗拉維奧·約瑟夫斯 · 查看更多 »

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

弗拉维乌斯·霍诺留·奥古斯都(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 384年9月9日-423年8月15日),狄奥多西一世(大帝)之次子,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首任西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间393年-423年。.

新!!: 羅馬帝國和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 · 查看更多 »

弗拉维安宫

弗拉维安宫(Flavian Palace.)罗马帝国宫殿,位于意大利罗马市帕拉蒂尼山鞍部,由拉比留斯负责修建,为图密善时期的建筑代表之作。宫殿由朝堂、寝宫,体育场三部分组成。其后又经过多次扩建,使该宫跨越帕拉蒂尼山,亦可眺望古罗马广场和大竞技场。.

新!!: 羅馬帝國和弗拉维安宫 · 查看更多 »

弗拉维王朝

弗拉维王朝(69年-96年),罗马帝国的一个历史阶段,上接四帝内乱期,下启安敦尼王朝,王朝由韋帕薌开创,结束于圖密善,共計三位皇帝。 西元68年,羅馬帝國暴君尼禄被推翻后,罗马局势陷入混乱,單單在西元69年的1年當中,就更換了4位皇帝(史稱四帝之年),最後由軍人韦帕芗击败各方势力,登上帝位。 弗拉維王朝的君主與奧古斯都並沒有血緣關係,但由於羅馬歷經了一連串的混亂與動盪,韋帕薌上台後積極與元老院合作,改革內政,重建了當時混亂的經濟秩序,所以受到當時百姓熱烈的擁戴與歡迎。西元79年韋帕薌死後,其子提圖斯繼任為皇帝,施政亦寬大和諧,尊重人民財產,死後被元老院冠上「神聖的提圖斯(Divius Titus)」的封號。 但繼任的圖密善一反其父兄的作法,偏重擴張軍力及司法威信,而對於百姓則嚴苛殘酷,他執政的中後期開始對元老院採取敵視的態度,逐漸引起皇室及貴族的恐慌,西元96年9月18日,圖密善在寝宫卧室被侍從及管家刺杀身亡,隨後来自意大利半岛的涅尔瓦被元老院推举為皇帝,弗拉维王朝至此结束。.

新!!: 羅馬帝國和弗拉维王朝 · 查看更多 »

弗拉特斯五世

弗拉特斯五世(?-4年),帕提亞國王(約前2年~4年在位),又被稱作弗拉塔西斯(Φραατάκης)。 弗拉特斯五世為帕提亞國王弗拉特斯四世與穆薩皇后之子,在穆薩皇后毒殺了弗拉特斯四世後繼承了王位。 他想趁亞美尼亞王國於Ariobarzanes II of Atropatene登基時的混亂來煽動亞美尼亞王國內部叛亂,藉此趁機恢復帕提亞對亞美尼亞王國以及米底王國的影響力,並同時削弱羅馬帝國對這兩國的影響力。但在奧古斯都派遣養子Gaius Caesar至帕提亞施加壓力後,弗拉特斯五世不得不放棄,並承認該兩王國是在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內。 2年時,他與他的母親穆薩皇后結婚;然而這種亂倫的關係以及之前對亞美尼亞王國的挫敗造成安息貴族強烈的不滿,於4年時將弗拉特斯五世暗殺。 Category:安息國王 Category:4年逝世 Category:遇刺身亡者.

新!!: 羅馬帝國和弗拉特斯五世 · 查看更多 »

休达

休达(Ceuta),是西班牙兩個位於海外的自治市之一,它位于马格里布的最北部,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地中海沿岸,与摩洛哥接壤。它的面积大约为18.5km²。 休达有一座叫Monte Hacho的山丘,从它的顶峰可以俯瞰到休达的全景。在山丘上有一个西班牙駐軍的碉堡。Monte Hacho山和在摩洛哥最北部的Jebel Musa山都有可能是希腊传说中的赫拉克利斯海角。.

新!!: 羅馬帝國和休达 · 查看更多 »

住棚節

住棚节(希伯来语:סוכות或סֻכּוֹת,音译为Succoth或Sukkos,意为棚)是圣经中规定的犹太教三大节期之一,庆祝时间是从每年秋季的希伯来历提斯利月15日(公历9、10月间)开始,持续7天。在古代,全体以色列男丁都必须集中庆祝三大节期,先在示罗,耶路撒冷圣殿完成后在耶路撒冷。.

新!!: 羅馬帝國和住棚節 · 查看更多 »

佐伊女皇

佐伊一世(希腊语:Ζωή Α' η 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η,拉丁化:Zōḗ I ē Porphyrogénnētē,,绰号“正统嫡系的”),拜占庭帝国(即罗马帝国)马其顿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的第二个女儿,皇帝罗曼努斯三世的妻子和共治皇帝(1028年-1034年在位),皇帝米海尔四世的妻子和共治皇帝(1034年-1041年在位),皇帝米海尔五世的姑母和共治皇帝(1041年-1042年在位),狄奥多拉女皇的二姐和共治皇帝(1042年在位),皇帝君士坦丁九世的妻子、君士坦丁九世与狄奥多拉女皇二人的共治皇帝(1042年-1050年在位),是拜占庭和欧洲历史上第二位女皇(1028年-1050年在位)。她作为一代女皇,一生共结婚三次,不仅在拜占庭、而且在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所有女皇帝的相关纪录中也绝无仅有。.

新!!: 羅馬帝國和佐伊女皇 · 查看更多 »

你往何處去

《你往何處去》(Quo Vadis?)是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顯克維支的歷史小說,記述羅馬帝國尼祿時期的一段歷史,描寫了在尼祿王統治下的社會。 《你往何處去》於1895年出版。根據瑞典學院常任秘書C·D·奧·威爾森的〈頒獎辭〉,出版一年內《你往何處去》英譯本僅英、美兩國就銷售了八十萬冊,波蘭史專家布魯克納教授則在1901年估計,這本書僅英、美兩國就銷售了兩百萬本。到1905年顯克維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你往何處去》已經三十種以上的各語言譯本。 根據法國文學批評家及歷史學家喬治·亞伯·洛萊克的研究,《你往何處去》大部份是在聖摩爾及布列塔尼寫成,由於顯克維支平常對基督教的起源、歷史學、考古學皆已有淵博知識,本書成書相當快。.

新!!: 羅馬帝國和你往何處去 · 查看更多 »

佩皮尼昂

佩皮尼昂(加泰罗尼亚语:Perpinyà;法语:Perpignan)位于法国南部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地中海沿岸,是东比利牛斯省的首府。历史上曾为加泰罗尼亚一部分。.

新!!: 羅馬帝國和佩皮尼昂 · 查看更多 »

佩特拉

佩特拉(希腊语:Πέτρα,阿拉伯语:)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阿拉伯谷东侧的一条狭窄的峡谷内。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 很可能《旧约全书》中称的“西拉”(意义也是岩石)。阿拉伯傳統認為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Josephus認為死海古卷中,佩特拉就是被称为“Rekem”。.

新!!: 羅馬帝國和佩特拉 · 查看更多 »

佩特拉 (消歧義)

佩特拉可以指:.

新!!: 羅馬帝國和佩特拉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佩特拉阿拉伯

阿拉比亞(拉丁语:Arabia Petraea)是羅馬帝國的一个边界行省,它创建于於2世紀,其範圍約是今中東的約旦全境、敘利亞南部、西奈半島和今天的沙特阿拉伯的西北部,其首都为佩特拉。它北部是叙利亚,其西部是猶太省和埃及。 106年,圖拉真消灭了奈伯特王國,為了統治該地,特地於此設置行省。与其它一些圖拉真设立的罗马行省如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和亚述不同的是阿拉比亞在图拉真死后依然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罗马行省。阿拉比亞的沙漠边境被称为阿拉比亞边墙。在罗马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篡位者或皇帝来自阿拉比亞。(阿拉伯的菲利普虽然是阿拉伯人,他出生的城市本来属于叙利亚,是在193年和225年之间被分划给阿拉比亞的。菲利普是204年出生的。)阿拉比亞是一个边境省份,在其沙漠中有游牧的萨拉森人生活。它的东部是安息。 阿拉比亞最后受安息和巴尔米拉攻击和被占领。但是不像罗马帝国的其它边界行省如日耳曼和北非它没有持续地受到入侵,它也缺乏其它希腊化的东部行省的文化特征。.

新!!: 羅馬帝國和佩特拉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佩蒂纳克斯

佩蒂纳克斯(Publius Helvius Pertinax,126年8月1日出生于爱芭,193年3月28日逝世于罗马市)是五帝之年的第一位罗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佩蒂纳克斯 · 查看更多 »

佩文西

佩文西(Pevensey),英國英格兰东南區域東薩塞克斯郡伊斯特本市附近的一个村和民政教区,人口2275人(1991年统计)。该地以罗马帝国时期所筑的佩文西城堡而著名。1066年,征服者威廉率军在此登陆,开始诺曼征服。.

新!!: 羅馬帝國和佩文西 · 查看更多 »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为美国应用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天文学博士麦可·哈特所著。英文初版发行于1978年,中国中文版书名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台湾中文版书名为《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1991年有修訂版。.

新!!: 羅馬帝國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 查看更多 »

彼得 (使徒)

彼得(Πετρος,天主教中文译伯多禄或伯铎,正教中文译裴特若,唐朝景教譯岑穩僧伽法王,),基督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有两封书信被收入新约圣经,另外,写马可福音的马可是他的门徒。 天主教会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 基督新教则认为這個說法沒有證據支持,彼得甚至不一定去过罗马,而羅馬主教的「首位身份」(Primacy),更曾被早期教會視為異教思想,直至中世紀都仍未被廣為接受。新教認為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只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才逐漸建立起來的。 按照《新约圣经》记载,彼得是加利利海边的一位渔夫,本名西門(Σίμων),由兄弟安德肋带领认识耶稣。耶稣给他改名为矶法(Κηφᾶς),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翻译成彼得,又稱伯多禄。他开始跟随耶稣,承認耶稣是神之子,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福音书中对十二门徒的记载以彼得最多。耶稣被捕以后,他失去信心,别人问他是否是耶稣的门徒,他三次否认,正如耶稣预言的一样。耶稣复活以后,他重坚信心。耶稣升天以后,他开始讲道,传讲福音,他大傳耶稣是救世主、也就是彌賽亞,也就是基督的好消息,并成為教会的領導人。按照教会传统说法,他后来在尼禄逼迫基督教的时候到了罗马弘法,不久殉道,官府按照他自己的要求,倒釘十字架而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像耶稣一样端正地钉十字架。.

新!!: 羅馬帝國和彼得 (使徒) · 查看更多 »

彼得伯勒

彼得伯勒(Peterborough)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區域劍橋郡,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2007年時約有人口161,800人。在這裡發現了青銅器時期的遺跡。曾屬羅馬帝國統治。距離倫敦約有125--。在19世紀修建了自倫敦至愛丁堡的東海岸主線之後,彼得伯勒作為工業都市得到發展。.

新!!: 羅馬帝國和彼得伯勒 · 查看更多 »

彼得前書

《彼得前書》(ΠΕΤΡΟΥ Α΄)是《新約聖經》中的第21卷書,是耶稣十二使徒中的彼得(原名西门)寫給當時在小亞細亞幾個教會的信。時間大約是公元60年。 《彼得前書》主題:神行政下的基督徒生活。.

新!!: 羅馬帝國和彼得前書 · 查看更多 »

彌賽亞

彌賽亞(天主教汉譯作默西亞;;;,伊斯兰教汉译作麦西哈,景教譯彌施訶),基督宗教術語,意指受上帝指派,來拯救世人的救主。基督教主張“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耶穌的出現,應驗了許多舊約聖經中的預言”,伊斯蘭教也認同耶穌就是彌賽亞,稱他為"麥西哈爾撒";而猶太教信徒則予以否認,並仍然期待他們心中的彌賽亞來臨。 一些被指為異端和普遍認爲是邪教的教派,其創辦人也常以彌賽亞自居。例如麻原彰晃、文鮮明、又吉耶穌等。.

新!!: 羅馬帝國和彌賽亞 · 查看更多 »

体外排精

性交中断法(拉丁文:coitus interruptus)、“体外排精避孕法、阴道外射精”(日语:膣外射精),是一种古老的生育控制手段,指性交期间男性在未达性高潮之前及早将他的阴茎撤出(withdrawal,或pull-out method)、移開性伴侶的阴道,为避免授精使女方受孕,男性射精或排出精液在其他地方。此种避孕方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為全世界的人所廣用,据估计1991年约有3800万对夫妻用此方法。 此避孕法不需花錢、不需準備材料或藥物,容易施行,然因理論上失敗率偏高(每一百個婦女使用一年中,平均有十八人左右會懷孕)而介紹較少。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此法不能有效防止艾滋病和其他性傳播疾病的感染,而用性交中断法避孕效果因人而異。.

新!!: 羅馬帝國和体外排精 · 查看更多 »

佛兰德伯国

佛兰德伯国(Graafschap Vlaanderen、Comté de Flandre)是一个中世纪国家,领土包括现在比利时东弗兰德省和西弗兰德省、法国的诺尔省以及荷兰的泽兰省南部。 在罗马时期,佛兰德地区位于比利时高卢和下日尔曼尼亚省,居民为凯尔特人,直到日耳曼人攻占了该地区并结束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主要的城市有根特、布鲁日、图尔奈、科特赖克、伊玻尔、米德尔堡、奥德纳尔德、阿尔斯特、里尔、康布雷、杜埃、敦刻尔克和瓦朗谢讷。.

新!!: 羅馬帝國和佛兰德伯国 · 查看更多 »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Firenze,Florentia,意大利诗歌:Fiorenza),又譯--,在19世紀的中國或者現代文學、藝術、餐飲的場合也經常翻譯成翡冷翠。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和佛羅倫斯省的首府,拥有366,091名城市人口,是该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商业中心。从该市延伸出去的佛罗伦萨-普拉托-皮斯托亚都会区共有1,506,098名居民。 佛罗伦萨曾经长期处于美第奇家族控制之下,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文化、商业和金融中心,并曾一度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都(1865-1871年)。 佛罗伦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艺术与建筑的摇篮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诸如烏菲茲美術館、学院美术馆、巴杰罗美术馆、碧提宫内的帕拉提那美术馆等)。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诞生、活动于此地,比较著名的有诗人但丁、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科学家伽利略、政治理论家馬基維利、雕塑家多纳太罗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的美名由來是徐志摩前往度假時,因飽覽當地的湖山之勝,因而觸發內心美的悸動,便將意大利语的Firenze翻譯成--,並寫下《--》及《--》兩篇散文。.

新!!: 羅馬帝國和佛罗伦萨 · 查看更多 »

侯爵

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歐洲中世紀以後,在中文裏也用“侯爵”來翻译歐洲貴族爵位中相應等級的称号(例如法國Marquis、英國Marquess、德國Markgraf等)。.

新!!: 羅馬帝國和侯爵 · 查看更多 »

德卡波利斯

德卡波利斯,中文圣经译为低加波利(希腊语:Decapolis,意为“十座城”)是罗马帝国东部边境,位于今约旦、叙利亚和以色列的10个城邦的联盟,他们并非正式的政治联盟,而是由于相同的语言、文化、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集合而成。德卡波利斯城市是该地区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中心,有别于闪米特人(纳巴泰人、亚兰人和犹太人)。 德卡波利斯城邦大多形成于前63年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以後,它们的领土大致上相互接邻。 除了大马士革和Scythopolis(今以色列境内),其他8个德卡波利斯城邦都位于约旦河以东,即今日的约旦。每个城市都享有某种程度的自治。 Category:罗马帝国城市 Category:約旦歷史 Category:敘利亞歷史 Category:以色列历史 Category:圣经地名.

新!!: 羅馬帝國和德卡波利斯 · 查看更多 »

德國葡萄酒

德國主要葡萄酒產區是西部萊茵河及其支流流域。德國葡萄酒生產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時期,德國約60%葡萄酒生產於萊茵蘭-普法爾茨。 德國葡萄園面積大約是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十分之一,約10.2萬公頃,葡萄酒年產量約為900萬升,是世界第八大葡萄酒生產國 。白葡萄酒佔德國葡萄酒總產量三分之二。.

新!!: 羅馬帝國和德國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羅馬帝國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新!!: 羅馬帝國和德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德国世界遗产列表

德国是世界遗产数较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7年7月,共拥有42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3项。德国拥有多项跨国遗产,其中1项与英国共有、1项与波兰共有、1项与荷兰、丹麦共有、1项与乌克兰和斯洛伐克共有、1项为奥地利等6国共有、1项为日本等7国共有。遗产数量位列世界第5位。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德国城市德累斯顿易北河谷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删除。此外,德国还有17个项目被列入世界记忆计划中。 德国于1976年8月23日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从而可在次年申请本国的世界遗产项目。1978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亚琛大教堂成为德国的首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1995年,德国拥有了第一项自然遗产——梅塞尔坑遗址。目前,德国尚未拥有双重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德国世界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犹太人

德国的犹太人,最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来到上日耳曼尼亚、下日耳曼尼亚和日耳曼尼亚(现德国)定居。在中世纪前期(公元5至10世纪)和中期(10至13世纪)时创建了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这一族群。这一社群是在查理大帝的提议下成立的,但在十字军东征却遭到迫害。德国犹太人在黑死病时期(1340年代)被广泛指控井水投毒,大规模地屠杀导致他们大批逃至邻国波兰。 自摩西·门德尔松时代起至20世纪,德国犹太人逐渐获得解放并开始逐渐繁荣。至1933年1月,约有522,000名犹太人生活在德国。然而,随着纳粹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兴起,德国犹太社群开始遭受严重迫害。纳粹党执政六年内,超过一半的犹太人(约304,000人)已向外移民,德国境内(1937年国境为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还剩余214,000人。由于大屠杀和向东放逐政策的执行,德国的犹太人几乎被根绝。根据纳粹德国官方数据,二战结束时,约有16至18万犹太人被处决。 战后德国犹太人社区开始缓慢恢复,主要由来自苏联和波蘭的犹太人补充新鲜血液,惟直至兩德統一後,才有顯著的增長。至21世纪初,德国犹太人约有20万人。德国也是欧洲唯一一个犹太社群呈正增长的国家Schoelkopf, Katrin.

新!!: 羅馬帝國和德国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德西乌斯

德西乌斯()罗马帝国皇帝,在249年至251年统治罗马帝国。在同哥特人作战的阿伯里图斯战役中阵亡。.

新!!: 羅馬帝國和德西乌斯 · 查看更多 »

德法關係

德法關係是指法國和德國間的外交關係。历史上,法國和德國源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后产生的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最终演变成为法國和德國。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德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熱心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兩國,被稱為“歐洲雙核”。.

新!!: 羅馬帝國和德法關係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是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它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希腊和土耳其接壤,东部滨临黑海。.

新!!: 羅馬帝國和保加利亚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历史

保加利亞歷史,是指現時保加利亞共和國之前身之國家歷史,與大保加利亞和伏尔加保加利亚有分別。保加尔人自在高加索山脈和現時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區西北移動后,在7世紀起陸陸續續到達巴尔干半岛。保加爾人之來源依然不甚清楚,現時理論有二:其一認爲保加爾人與匈人有關,與突厥人則有較疏遠关系。其二而較新之觀點認爲他們是雅利安人種和源於帕米爾高原。 保加爾人受世襲可汗和Boyar貴族(分大小两种)所管理。宗教上,他們是一神論者。在10世紀起很多伏爾加保加爾人改信伊斯兰教。他們是好戰的,大部分時間在馬上到處遊掠和遷居。 在6世紀和7世紀間,保加爾人在黑海北岸與北高加索生活。建立汗國,汗國創立人庫弗拉特汗(kuvrat)死後。由於受到東方之可薩人的侵擾,保加爾人之Kutriguri部在阿斯帕魯克率領下於6世紀遷居到現時是羅馬尼亞的地區。681年,這批保加爾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現時保加利亞地區。保加爾Utiguri部在巴顏率領下於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並改信伊斯蘭教和保持獨立直至十三世紀。.

新!!: 羅馬帝國和保加利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保加利亚语:Първo българско царство)是保加尔人阿斯巴鲁赫于681年在多瑙河三角洲建立的一个国家。在其鼎盛时期,疆域东至黑海、南至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他们在864年接受了基督教。681-864年一般叫保加尔汗国或多瑙河保加利亚。 第一帝国于1018年被罗马帝国巴西尔二世消灭,其继承者为1185年建立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 查看更多 »

保罗 (使徒)

保羅(天主教譯保祿,唐朝景教譯寶路法王;Παῦλος,Paulus;约3年-约67年Harris, p. 411),本名“掃羅”(Saul),又稱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他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领导者之一,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The Canon Debate," McDonald & Sanders editors, 2002, chapter 32, page 577, by James D. G. Dunn: "James, the brother of Jesus, and Paul, the two other most prominent leading figures in first-century Christianity"。在诸多参与基督教信仰传播活动的使徒与传教士之中,保羅通常被认为是在整个基督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之一Powell, Mark A. Introducing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新!!: 羅馬帝國和保罗 (使徒) · 查看更多 »

保羅歸信

保羅歸信(Conversion of Paul the Apostle),又稱保羅皈依基督、保羅改宗等,《新约圣经》中提到的一個事件,保羅在往大馬士革路上,決定改信基督信仰,成為後世所知的外邦人使徒。是《新约圣经》中提到的事例。一名基督徒的迫害者扫罗,(扫罗亦称保罗,但须注意保罗一名并非是其受洗后而改称)在从耶路撒冷到大马士革(罗马帝国叙利亚省会)抓捕基督徒的路上突然发生转变c. 36年。根据使徒行传记载,当时扫罗被击倒,眼睛因受比太阳更强的光刺激而暂时失明,并听见耶稣的声音,几天后在大马士革他被亚拿尼亚治愈并受洗加入基督教并成为基督教主要的对宣教的使徒。"大马色路上"在基督徒之外有时用来指心灵的转变。.

新!!: 羅馬帝國和保羅歸信 · 查看更多 »

修道 (基督教)

基督宗教中的修道制度是起因於反對教會逐漸世俗化,在3、4世紀時興起。而更早的潛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一教會及羅馬帝國前,因基督教的寬柔政策,所以教會水準偏低、基督徒素質不齊。當時一些人走出來,注重屬靈生活,退居大漠。「隱士」的希臘文意思是「沙漠」,而「修士」的希臘文意思是「獨自」(希臘語:μοναχός,monachos),此二詞成為敬虔的象徵。他們持守貧窮、聖潔、順服的誓言,每天祈禱、工作,有些甚至向外傳福音。 「獨修」是最初修道的形式,獨修者會到曠野修道,他們就被稱為「隱士」。聖安東尼被視為第一位修士。因為他這樣的行為,吸引了許多的人仿效。突然之間,這樣的修道方式如浪潮湧起。這當中有一位隱士,西門·斯泰萊特(Simeon Stylites)在修道當中,因為有太多民眾因為景仰而前去拜訪、觀望,他倍感困擾。最後,他不得不移到一根柱樑之上繼續他的修道,這樣過了三十年。其間透過他的門徒以吊籃遞食物給他吃。後來,修道的形式從獨修轉而發展成為團修的形式。這是由一位修士,帕科繆(Pachomius)所開始的。他建立了有管理有規律的團體生活方式,讓修士們一同起居、勞動和崇拜。讓修道者不再是各過各的、各做各的。這樣的改革大大的幫助修士生活中可能會變成懶散、怪異的危險。.

新!!: 羅馬帝國和修道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沙皇国

俄罗斯沙皇国或沙皇俄国 (Царство Русское, Tsarstvo Russkoye),简称沙俄或俄国,是1547年至1721年間,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後,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羅斯帝國之前的俄羅斯国号。.

新!!: 羅馬帝國和俄罗斯沙皇国 · 查看更多 »

俄耳甫斯教

許多晚期羅馬别墅可以發現到俄耳甫斯的鑲嵌聖畫。 俄耳甫斯教(Orphism),英文文獻中更罕見使用的敬稱為Orphicism,Ὀρφικά,名稱是得自於本宗教上的信仰與實踐所訂定得。肇始於古希臘與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的世界, 以及由色雷斯人(Thracians),被归于是與文學作品中的神話詩人俄耳甫斯(Orpheus)有關聯,他曾經降臨冥府(Hades)又回到塵世。俄耳甫斯教徒(Orphics)亦尊奉冥--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祂每一年一次會降臨冥府一個季節,然後再返回人間。)與狄俄倪索斯(Dionysus)或巴克科斯(Bacchus)(祂也同樣是降臨冥府又回到人間)。俄耳甫斯據說他創作出(Mysteries of Dionysus)。Apollodorus (Pseudo-Apollodorus),.

新!!: 羅馬帝國和俄耳甫斯教 · 查看更多 »

土庫曼世界遺產名錄

由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並於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土庫曼在1994年9月20日批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到1999年後開始有歷史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截至2017年,土庫曼已有3處世界遺產,而這3處皆為文化遺產,還有8處在預選名單內。最先登錄的是古代梅爾夫國家歷史文化公園,該遺產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名錄中。近期登錄的世界遺產則是尼薩帕提亞要塞,該遺產於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名錄中。.

新!!: 羅馬帝國和土庫曼世界遺產名錄 · 查看更多 »

土豆饼鸿沟

土豆饼鸿沟(,/ʁø:ʃtigʁɑ:bən/),法语称土豆饼屏障(Barrière des Rösti)或土豆饼之幕(Rideau des Rösti)是形容瑞士联邦的德语区与法语区之间语言、文化与观念隔阂的用语。.

新!!: 羅馬帝國和土豆饼鸿沟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羅馬帝國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历史

代土耳其人原為烏古斯人的一個分支,但经过迁徙和混合,已经和原中亚突厥人关系较远。11世紀左右由中亞一帶遷入小亞細亞,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16世紀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17世紀末期开始衰落。19世紀末,奧匈積極向奧斯曼帝國擴張,加劇奧匈與俄在中東的爭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1918年戰敗。根據《凡爾賽和約》,土耳其喪失大片領土。1919年凱末爾發動民族解放戰爭,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新!!: 羅馬帝國和土耳其历史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历史年表

Category:土耳其历史 Category:各国年表.

新!!: 羅馬帝國和土耳其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圣尼古拉

圣尼古拉(Άγιος Νικόλαος,Hagios Nikólaos,Sanctus Nicolaus,Sinterklaas,Saint Nicholas,约270年~343年)基督教圣徒,米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他被认为是给人悄悄赠送礼物的圣徒(即圣诞老人的原型,也因此成為典當業的主保聖人)。由于他的遗骨在1087年被迁到意大利城市巴里,所以有时他也被称作“巴里的圣尼古拉”。 圣尼古拉生于吕基亚(罗马帝国设在亚洲的一个行省)的一座希腊殖民城市帕塔拉(位于今土耳其境内)。 他从年轻时就全力投身于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后成为米拉城的主教。作为水手的主保圣人,据说他本人曾是一名水手或渔夫。但其他记载则认为他出生于相当富有的家庭,所以更可能是他的家族所拥有的产业包括捕鱼业。 一般认为圣尼古拉的宗教活动始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戴克里先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个大规模迫害基督教徒的皇帝;在他以后的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圣尼古拉在这一时期的迫害中幸免于难。不久东部皇帝李锡尼上台,他不仅容忍而且优待基督教,于是教会在他统治下迅速发展起来。圣尼古拉在李锡尼在位时期成为米拉主教,据说他毁坏了教区内的许多异教神庙。圣尼古拉也以反对阿里乌派著称。他参加了君士坦丁大帝主持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可能在会议上带头谴责阿里乌。一些传说说他与阿里乌在会上发生肢体冲突。 圣尼古拉被封圣的时间可能相当早。在查士丁尼一世(527年–565年在位)统治东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就建起了一座以圣尼古拉命名的教堂。 圣尼古拉在世界各地受到纪念。东正教会尤其重视对他的纪念。在东欧国家和比利时,圣尼古拉是水手、商人、弓箭手、儿童和学生的主保圣人。他也是俄罗斯的主保圣人之一,以及巴兰基亚(在哥伦比亚)、巴里、阿姆斯特丹和拜特贾拉(在巴勒斯坦)等城市的主保圣人。 全世界有许多教堂是以圣尼古拉的名字命名的。.

新!!: 羅馬帝國和圣尼古拉 · 查看更多 »

圣帕特里克

圣帕特--里克(St.;Sanctus Patricius;Naomh Pádraig;Sant Patrig;约386年–461年),又譯為聖博--德或聖派翠--克,天主教译为圣巴特利爵,是5世纪爱尔兰的基督教传教士与主教,他将基督教信仰带到爱尔兰,爱尔兰也从此走出了蛮荒时代。他被称为「爱尔兰使徒」和爱尔兰的主保圣人。每年3月17日的圣帕特里克节是纪念他逝世的日子,也成为庆祝爱尔兰文化的节日。.

新!!: 羅馬帝國和圣帕特里克 · 查看更多 »

圣乔治

圣乔治(Sanctus Georgius;Άγιος Γεώργιος)斯拉夫化稱為聖尤里,著名的基督教殉道圣人,英格蘭的守護聖者。经常以屠龙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西方文学、雕塑、绘画等领域。.

新!!: 羅馬帝國和圣乔治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大教堂 (日内瓦)

圣彼得大教堂是瑞士日内瓦的一座主教座堂,属于瑞士归正会。它始建于12世纪,兼容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它最著名之处是宗教改革领袖约翰·加尔文的基地。教堂内保存有加尔文的木制座椅。 主教座堂的下方近来经过广泛挖掘,发现这一地点拥有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的丰富历史,从8世纪到10世纪这一地点同时存在三个教堂,现存建筑原为主教座堂和早期基督徒葬礼崇拜;另外两座建筑在12世纪并入今天的建筑,它们显然有不同的用途,一个用作公共圣礼,另一个用于教会教义。.

新!!: 羅馬帝國和圣彼得大教堂 (日内瓦) · 查看更多 »

圣使徒教堂

圣使徒教堂(Ἅγιοι Ἀπόστολοι, Agioi Apostoloi),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座大型基督教堂,建于550年。它是拜占庭帝国的第二大教堂,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帝国之手后,圣使徒教堂曾短暂成为东正教普世牧首的驻地。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摧毀了圣使徒教堂,僻出空間建造法提赫清真寺。.

新!!: 羅馬帝國和圣使徒教堂 · 查看更多 »

圣则济利亚圣殿

提伯河西圣则济利亚圣殿(Basilica di Santa Cecilia in Trastevere)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建於5世纪的宗座圣殿及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敬礼圣则济利亚,位于特拉斯提弗列区。.

新!!: 羅馬帝國和圣则济利亚圣殿 · 查看更多 »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官方名称“圣马力诺共和国”(), 也被称为“最庄严尊贵的圣马力诺共和国”(), 位于意大利半岛的亚平宁山脉东北侧,处于被意大利包围的国中国状态。圣马力诺国土面积,人口33,285人。 其国家首都是圣马力诺市,最大的城市是位于塞拉瓦莱的。圣马力诺是欧洲委员会所有国家中人口最少的国家。 圣马力诺的国名来源于圣玛利诺(圣马利诺斯),一个来自拉布岛(位于现在的克罗地亚)罗马帝国殖民地的石匠。公元257年,圣玛利诺参与了里米尼的城墙重建工作,该城市的城墙曾因为遭受海盗的袭击而被破坏。公元301年,圣玛利诺在蒂塔诺山修建了一个独立的修道院社区。因此圣玛利诺号称是现存最古老的主权国家和历史最悠久的立宪制共和国。 圣马力诺由《》管理,该宪法成书于16世纪,由拉丁文书写完成的一套六本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该国的政治制度。圣马力诺认为这是最古老的迄今仍然有效的政府文件或宪法。 圣马力诺的国家经济主要依靠金融业、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就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圣马力诺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与欧洲发达地区水准持平。圣马力诺被认为是国家经济高度稳定和欧洲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该国既没有国家债务也没有预算盈余。 圣马力诺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车比人多的国家。在外交上,圣马力诺追随意大利领导,而且它还是团结谋共识集团的核心成员。.

新!!: 羅馬帝國和圣马力诺 · 查看更多 »

圣诞节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與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圣诞节 · 查看更多 »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或稱耶誕老人(Santa Claus、Saint Nicholas、Father Christmas,或簡稱Santa),西方文化中虚构的一位人物,在聖誕節前夕會發送禮物。原型为罗马帝国时期米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此人慷慨大方,经常给儿童送礼物。.

新!!: 羅馬帝國和圣诞老人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羅馬帝國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盆地

在生物地理学上,地中海盆地(也被称为地中海地区或地中海)是指地中海周围的陆地区域,属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有着颇具特色的地中海型森林、林地和灌木。作为一个,地中海盆地是旧大陆中长着橄榄树的地方。然而橄榄树也见于世界上其他为地中海气候的地区,同时,地中海周边许多不属于地中海气候的地区并没有橄榄树的存在。.

新!!: 羅馬帝國和地中海盆地 · 查看更多 »

地下墓穴

地下墓穴(Catacombs)是因宗教原因,人造的地下通道。虽然任何用于埋葬目的的地下空间都可被称作“地下墓穴”,但是“地下墓穴”这个词一般都会与羅馬帝國联系起来。 Category:地下墓穴 Category:墓葬建築.

新!!: 羅馬帝國和地下墓穴 · 查看更多 »

地理大发现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海權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在几个世纪中,这一情况都是数学家和航海者们面临的难题,亦为当时的帝国崛起制造了障碍。经度测定已成为了当务之急:远洋航行缺乏精确测量工具的支持,从而无法准确测定航船的位置。直接导致了时间和负重量上的浪费,以及频繁发生的船只失事事故。这一问题直到18世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后才得以解决。自那以后,在任何时刻离港的任何船只,都可通过比较航船的当地时间与本初子午线的时间,直接计算出航船所在的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导致坏血病在船员间的传播。,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张箭,31-32页.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後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新!!: 羅馬帝國和地理大发现 · 查看更多 »

地理学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占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製度技術)條件。.

新!!: 羅馬帝國和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地理決定論

地理決定論(Geographic determinism)是指認為人物的生活習慣及其文化特點由其地理條件而形成的理論。地理決定論是由提出的,他以羅馬帝國在400-500年期間的興衰為例,在這段期間,由於羅馬帝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乾旱,導致土地生產力的下降與農業產值的減少。食糧的緊缺使得帝國陷入緊張局面並使得其政治形勢濒臨崩潰。贾德·戴蒙在其獲得普利策獎的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提出了這一理論。 該理論後來發展到地理環境會對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都發生影響。只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才能降低地理對社會所產生的風險。.

新!!: 羅馬帝國和地理決定論 · 查看更多 »

地拉那

本條目記叙的是。其他同名的行政區尚有地拉那州及地拉那區。 地拉那(Tiranë),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整個地拉那位於阿爾巴尼亞中部達埃蒂山和埃爾曾河西側的內陸盆地,阿爾巴尼亞著名的拉納河流經地拉那市中心地帶。而地拉那是阿爾巴尼亞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人口有862,361人(2017年)。 早在公元前1至3萬年地拉那就已經有人居住,並且在古羅馬、古希臘、奧圖曼統治時期融合了不少古希臘及土耳其文化。地拉那在1614年始建城镇。在1920年被阿爾巴尼亞親王國定为阿國首都,並一直維持首都地位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意、德的法西斯軸心國所占领,並把阿爾巴尼亞建立為傀儡國家。到了1944年被南斯拉夫軍隊和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領導人恩維爾·霍查解放。而在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運動中地拉那是阿爾巴尼亞民主化運動的主要示威地點之一。 地拉那是巴爾幹半島國家中第7名最多人口居住的城市,達到86萬人之多。雖然阿爾巴尼亞人口在1990年代至今一直保持在300萬人左右水平,然而地拉那市區人口卻不斷增加,近郊地區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包括愈來愈多來自國內其他城市的阿爾巴尼亞人搬往這裏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學府、交通配套完善等。另外地拉那更是阿爾巴尼亞國內面積最大城市以及全球最龐大阿爾巴尼亞語使用者的城市,當中居住的阿爾巴尼亞人佔超過6成,另外還包括少數民族的希臘人、馬其頓人,以及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外來移民。此外地拉那也是歐洲十大最多日照的城市之一,全年日照時間達到2554小時。.

新!!: 羅馬帝國和地拉那 · 查看更多 »

医学史

醫學史,又稱醫療史或醫藥史,歷史學的一個分支,以疾病經驗及其對應手段為研究對象。二十世紀初期的醫學史,大多由醫生所撰寫,強調醫學技術的進步與突破。近期的醫學史,則強調病人的經驗,以及不同時代或文化對身體和疾病認知的差異。.

新!!: 羅馬帝國和医学史 · 查看更多 »

匈人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並入侵東、西羅馬帝國。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5世纪末时,匈人国家逐渐瓦解并从历史消失。匈人自东向西的进攻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以来部分学者认为匈人就是中国史书中的匈奴人,但匈人和古代位於中国大陸的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解答这一问题。懷疑這兩個民族係出同源的主要原因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最早期的匈人屬蒙古人種,與匈奴相同,而後期的匈人應屬於圖蘭人種(歐亞混血)。.

新!!: 羅馬帝國和匈人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历史

代的匈牙利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

新!!: 羅馬帝國和匈牙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黑軍

匈牙利黑軍((Fekete sereg)因軍團穿著漆黒的甲冑装備而得名。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一世(Hunyadi Mátyás)平定貴族的叛亂後,組織了獨立於大貴族的傭兵軍,以抵禦外敵入侵。 這是自羅馬帝國時期以來,第一個在歐洲非依靠徵兵和定期支付薪水的傭兵軍。布拉德菲尔德戰役(Battle of Breadfield)是其取得的一場重要勝利。一般認為匈牙利黑軍自1458年成立至1490年解散,馬加什一世的死意味著匈牙利黑軍的結束,下一任國王烏拉斯洛二世無法維持費用的支出,只得將大部分的黑軍解散,剩餘的黑軍傭兵則被調遣至東南方與鄂圖曼帝國作戰,直到最後消耗掉或被裁併為止。曾經傲視東歐的勁旅最終消失在歷史之中。.

新!!: 羅馬帝國和匈牙利黑軍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葡萄酒

匈牙利的葡萄酒生產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羅馬帝國時期。匈牙利葡萄酒中最著名的品種是貴腐葡萄酒的代表種類托考伊葡萄酒。歐洲只有三種語言的葡萄酒一詞並非來自拉丁語,匈牙利就是其中之一Miklós Molná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12。現在匈牙利葡萄酒以白葡萄酒為主。.

新!!: 羅馬帝國和匈牙利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圖爾戰役

圖爾戰役又稱普瓦捷戰役(معركة بلاط الشهداء;Bataille de Poitiers;亦有人稱之為“The battle of The Court of Martyrs”)發生於732年10月10日,在法國的普瓦捷附近,接近阿基坦邊界。法兰克人宮相查理·馬特在此戰役率領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對抗由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領的倭馬亞王朝的阿拉伯军队。結果法蘭克人獲勝,阿卜杜勒·拉赫曼被殺,查理·馬特之南方領土得以大幅擴張。由於查理於作戰英勇,9世紀的編年史家給予查理·馬特「鐵錘」的美名(原文:Martellus)。此戰的詳細資料眾說紛紜,包括精確的地點和戰士人數(從生還者數目去判斷,雖然己確定法蘭克軍隊並沒有派騎兵出戰)。 因為後來編年者把查理·馬特歌頌為基督教的戰士,20世紀前的歷史學家開始把這戰役刻畫成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爭鬥的決定性轉捩點──保存基督教在歐洲領導地位的爭鬥。.

新!!: 羅馬帝國和圖爾戰役 · 查看更多 »

圖拉真

图拉真(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罗马帝国皇帝(98年-117年),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 圖拉真在53年出生於西班牙贝提卡的意大利卡,是第一位義大利以外出生的羅馬皇帝。他在位時立下顯赫的战功,使羅馬帝國的版圖在他的統治下達到了極盛。他曾經建立圖拉真柱記載自己的功績。元老院曾贈給他「最優秀的第一公民」(Optimus Princeps)的稱號。.

新!!: 羅馬帝國和圖拉真 · 查看更多 »

北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Kuzey Kıbrıs),全稱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Kuzey Kıbrıs Türk Cumhuriyeti,缩写为KKTC)是一個位於賽普勒斯島北部,尚未受到國際承認的政治實體。北賽普勒斯是在1974年由賽普勒斯島上的土耳其人後裔宣佈獨立建國,政權控制了島上北邊約1/3面積的領土,但目前全世界只有土耳其承認北賽普勒斯的政權,在國際法上被認為是傀儡國家。北賽普勒斯與島南的希臘裔政權皆佔有首都尼古西亞(Lefkoşa,Λευκωσία)部份範圍,因此雙方皆以該城作為首都,其中北塞浦路斯佔有的部分被称为北尼科西亚。.

新!!: 羅馬帝國和北賽普勒斯 · 查看更多 »

北欧神话

北欧神话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所特有的一个神话体系,其形成时间相对的较晚于世界上其他几大神话体系。地理學上的北歐,包括今日的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和芬蘭等國,但一般所稱的北歐神話並不包括芬蘭,因為芬蘭语并不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语言,芬兰人有自己的神話,见芬兰神话。 北欧神话中有许多部分十分特别,大部分的神話都會描寫創世的榮光,但北歐神話卻著力描述于毀滅。神話中的所有事物,包括神都不拥有永恒。因为他们的想法接近于事实,所以对他们而言,所有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這是北歐神話和世界其他神話最不一樣的地方。而另一方面,北欧神话相信当万物消亡,新的生命将再次形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循环的。.

新!!: 羅馬帝國和北欧神话 · 查看更多 »

北歐人種

北歐人種,是二十世纪前半葉時對歐洲白色人种分类中的一支的表述。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冰岛、德国北部、英国、荷兰及波兰北部,也曾经分布于格陵兰,語言分屬日耳曼語族和波羅的語族。而日耳曼人则是起源于日德兰半岛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北欧人,后迁徙至中欧。.

新!!: 羅馬帝國和北歐人種 · 查看更多 »

國家代表色

國家代表色(national colours),是指被認為能代表特定國家的顏色。大多數情況下,國家代表色都是來自於該國的國旗或國徽。然而也有例外,如澳大利亞的國家代表色就是來自於國花的顏色。而荷蘭的國家代表色來自於皇室。國家代表色可通過奧運會和世界杯等國際體育賽事上該國制服的顏色來判斷。.

新!!: 羅馬帝國和國家代表色 · 查看更多 »

利奥王朝

东罗马帝国从457年利奥一世登基时开始由利奥王朝统治,直至518年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 利奥王朝的统治刚好与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崩塌与最终灭亡处于同一时期。在西部帝国解体之后,皇帝泽诺废除了“西部皇帝”这一头衔,并自称为唯一合法的“罗马皇帝”。此后东罗马帝国还将延续近千年,并在随后数个世纪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图重新收复西部诸省。 利奥王朝也在474年-480年短暂统治西部帝国的达尔马提亚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利奥王朝 · 查看更多 »

利比乌斯·塞维鲁

利比乌斯·塞维鲁(Flavius Libius Severus Serpentius ,约420年—465年)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461年-465年在位)。 不清楚利比乌斯·塞维鲁在登上帝位以前的情况,史料中没有留下任何关于他的资料,可能他仅仅是一个罗马的贵族。461年,皇帝马约里安遭到杀害。在意大利掌握权利的将领里西默便将利比乌斯·塞维鲁推上的西罗马皇帝的宝座。而国家实际的权力,仍然掌握在里西默手中。 东罗马方面、以及名义上仍然忠于帝国的埃吉迪乌斯(统治高卢北部)、马塞利乌斯(统治着达尔马提亚)都不承认他的帝位。 利比乌斯·塞维鲁只是里西默的傀儡,所以他在位的五年期间,没有什么作为。另一方面,这五年里,西哥特王国彻底占领了西班牙,而汪达尔王国则一如既往的不定期的对意大利进行进攻和掠夺。 甚至利比乌斯·塞维鲁是如何死亡的都不太清楚,一般认为是他自然死亡的。 利比乌斯·塞维鲁死后,西罗马帝位空悬两年。苦于汪达尔王国攻掠的里西默,决定向东罗马求援,并且接受东罗马派过来的皇帝安特米乌斯继位。 Category:羅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利比乌斯·塞维鲁 · 查看更多 »

利比亚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是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共和國、乍得、尼日尔、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 利比亚地区曾先后属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及奥斯曼帝国;1912年意大利王国战胜奥斯曼帝國,使利比亚成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比亚于1951年独立,建立了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反对君主制的利比亚绿色革命爆发,革命的发动者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卡扎菲成为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2年后加入了阿拉伯联邦共和国;1977年联邦解散后更名为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和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但政权实质未变;2011年,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覆灭,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改利比亚的国号为“利比亚”;2013年,内战后组建的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又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新!!: 羅馬帝國和利比亚 · 查看更多 »

别墅喜剧

别墅喜剧 (Villa Commedia)是小普林尼拥有的罗马别墅,它在意大利北部科摩湖的岸边。普林尼在科莫湖有几栋别墅,但是他在给朋友Voconius Romanus小普林尼 (Plinio)的信中提到,“别墅喜剧和别墅悲剧(Villa Tragedia)是他的两个最爱。”在意大利语中,“喜剧”(Commedia)是指“喜剧”,“悲剧”(tragedia)是指“悲剧”。两栋别墅现在都被毁坏了 Bagot, Richard (1912), pp.

新!!: 羅馬帝國和别墅喜剧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羅馬帝國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列支敦士登历史

列支敦士登的最早形成来源于814年成立的列支敦士登公国。自1434年,与周边国家的边界就没有更改过。.

新!!: 羅馬帝國和列支敦士登历史 · 查看更多 »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也译作列支敦斯登公國,舊譯力喜騰斯坦因,歐洲中部的內陸小國(聯合國區域集團定義為西歐國家),夾在瑞士與奧地利兩國間,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烏茲別克)。同时该国也是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山區小國,雖然土地狹小兼人口稀少,但卻擁有極高的國民收入水準,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60,000歐元,是一個以阿爾卑斯山美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準而著稱的富裕小國。.

新!!: 羅馬帝國和列支敦斯登 · 查看更多 »

刑具

刑具,古代拷訊、拘禁罪犯和執行肉刑時使用的器械。少數如:新加坡、回教國家尚存,其餘多數國家皆已明令禁止使用。.

新!!: 羅馬帝國和刑具 · 查看更多 »

分治島嶼列表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島嶼都由一個國家統治,它們若非成為島國,就是成為大陸沿海國的部分領土。本列表列出了較為少見的多國分治島嶼(跨國島嶼)。這些島嶼通常較大,且當中亦有因為多國分治而陷於國際糾紛者。.

新!!: 羅馬帝國和分治島嶼列表 · 查看更多 »

切爾尼亞霍夫文化

切爾尼亞霍夫文化(Chernyakhov culture)約存在於公元2世紀到公元5世紀,分佈的範圍涵蓋了今烏克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和波蘭南部。已經會使用犁和鐮刀,所生產的穀物以小麥、大麥及小米為主,牲畜則是以牛為主,養馬則被限制在開闊的草原地。使用火葬或土葬,土葬時多半將死者頭部朝北,沿南北方向擺放,會使用陶器、鐵器、骨梳、個人飾品等作為陪葬品。.

新!!: 羅馬帝國和切爾尼亞霍夫文化 · 查看更多 »

切萨雷·马里亚·德韦基

切萨雷·马里亚·德韦基,第一代瓦尔奇斯蒙伯爵(Cesare Maria De Vecchi, I Conte di Val Cismon,),意大利军人、政治家。他也是法西斯四巨头之一。 德韦基出生在卡萨莱蒙费拉托,毕业于法学专业,后来成为都灵的一个律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意大利陆军,回到意大利后,德韦基加入了国家法西斯党,在党内属于保王和温和的一派。他成为都灵的法西斯组织Squadrismo的领袖。1921年,德韦基当选众议院议员,并成为黑衫军的领袖之一。 1922年,德韦基与米凯莱·比安基、埃米利奥·德博诺、伊塔洛·巴尔博四人一起发动向罗马进军。他成功说服倒向法西斯的一边,使法西斯党处于绝对优势,并最终成功夺取政权。墨索里尼内阁成立后,德韦基成为国库副部长,后为财政部副部长。1922年,他率领黑衫军发起,袭击并焚毁意大利共产党的总部,逮捕大量共产党人并公开处决。 1923年至1928年期间,德韦基出任意属索马里兰总督,远离意大利政坛,并获得瓦尔奇斯蒙伯爵的头衔。他被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参议院议员。1929年拉特兰条约签订后,德韦基被任命为意大利驻教廷第一任大使。 1935年至1936年期间任教育部长,宣传萨伏依王室是罗马帝国与罗马法西斯之间的连接,并着手集中学校管理系统的权力。1936年至1940年期间担任总督,推动将当地的官方语言确定为意大利语。翌年进入法西斯大委员会。 1943年7月25日,迪诺·格兰迪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上发起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要求罢免墨索里尼的首相职务。德韦基投了赞成票。随后他使用巴拉圭护照流亡阿根廷。1944年1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举行维罗纳审判,将他以叛国罪缺席判处死刑。 1949年,德韦基回到意大利,与鲁道夫·格拉齐亚尼一起加入了新法西斯主义的政党意大利社会运动,但拒绝在政党中担任职务。1959年病逝于罗马。 Category:国家法西斯党人物 Category:義大利王國參議員 Category: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者 Category:義大利反共主義者 Category:義大利政治人物 Category:皮埃蒙特大區人 Category:被缺席审判判处死刑人物.

新!!: 羅馬帝國和切萨雷·马里亚·德韦基 · 查看更多 »

切斯特城牆

切斯特城牆(Chester city walls)是英國英格蘭柴郡城市切斯特的城牆建築。切斯特城牆始建於羅馬帝國時代,大約修建於西元70年至80年。在中世紀時期,城牆得到重建。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之後,又擴建了城牆,使得城牆建設完成。城牆可能在12世紀中期完成。切斯特城牆現在總長,是切斯特主要的觀光景點。現在切斯特城牆是英國保存最完整的羅馬和中世紀時代城牆系統。.

新!!: 羅馬帝國和切斯特城牆 · 查看更多 »

切斯特座堂

切斯特座堂(Chester Cathedral)是英國的一座教堂,位於英格蘭切斯特,也是聖公會切斯特教區的座堂。切斯特大教堂是一座一級登錄建築,在羅馬帝國時期曾經是一座重要的堡壘,而在羅馬時代的晚期,這裡可能已經有一座教堂。在21世紀初,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翻新和維護。.

新!!: 羅馬帝國和切斯特座堂 · 查看更多 »

刀輪戰車

刀輪戰車或譯鐮刀戰車(Scythed chariot),是古代一種馬戰車,其兩個車輪的輪軸尾裝上大鐮,這些刀刃可以快速地把人和馬的肢體切下,除了造成敵軍損傷外,更重要的是讓敵人陣形產生混亂。.

新!!: 羅馬帝國和刀輪戰車 · 查看更多 »

刀斧手

刀斧手(lictor,又譯侍從執法吏),來自拉丁文ligare,意指「束縛」,乃是羅馬文官之特殊階級的成員,帶有特殊的派定工作,隨侍羅馬共和以及帝國,握有統治大權的長官。刀斧手之傳統的起源,可回溯到當羅馬王政時期,可能是從他們的伊特魯里亞(Etruria)鄰居處所學得。.

新!!: 羅馬帝國和刀斧手 · 查看更多 »

單峰駱駝

單峰駱駝(學名:Camelus dromedarius)是一種大型的偶蹄目動物,產於非洲北部、亞洲西部與南部 - 漫漫「驼生」,作者為汪永晨(人民網亦有收錄該文,位於,文章名稱為「大漠苦行者——野骆驼」,作者汪永晨),亦有部分是來自非洲之角、蘇丹共和國、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然而,現今的野生駱駝僅有澳大利亞的澳洲野生駱駝及南美洲的美洲駝。。 單峰駱駝是駱駝科中最為人所知的成員,而駱駝科中的其他成員有南美洲的骆马属和羊驼属的几种美洲駝。單峰駱駝的背上僅有一個駱峰,跟背上有兩個駱峰的雙峰駱駝有著明顯的不同。有時單峰駱駝亦會被稱為“阿拉伯駱駝”。一些人仍舊認為單峰駱駝的英語「dromedary」只適用於賽跑的駱駝(此名來自希臘語,意為「奔跑」)。在奧克蘭動物園(Oakland Zoo)的網站上有這麼一句話:.

新!!: 羅馬帝國和單峰駱駝 · 查看更多 »

喀里多尼亚

喀里多尼亚或加里东(Caledonia)是古羅馬時期的拉丁語地名,主要指現今大不列顛島上苏格兰地区,即罗马帝国不列颠尼亚行省以北的地区。 喀里多尼亚人同時也被稱為皮克特人,是今天苏格兰人的祖先。 在現代英語裡,「喀里多尼亚」常作為蘇格蘭的詩體代稱。.

新!!: 羅馬帝國和喀里多尼亚 · 查看更多 »

周作人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号知堂、药堂等。魯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新!!: 羅馬帝國和周作人 · 查看更多 »

和平圣会犹太会堂

和平圣会犹太会堂 (בית הכנסת קהל קדוש שלום,Beit HaKnesset Kahal Kadosh Shalom;Συναγωγή Καχάλ Σαλόμ;英语:Kahal Shalom Synagogue)是希腊罗得岛罗得市的一个塞法迪犹太人的犹太会堂,位于La Juderia犹太区。它是希腊现存最古老的犹太会堂。.

新!!: 羅馬帝國和和平圣会犹太会堂 · 查看更多 »

和平祭坛博物馆

和平祭坛(拉丁语:Ara Pacis Augustae)是一个供奉和平女神的祭坛,公元前13年7月4日由罗马元老院修建,以庆祝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从西班牙和高卢凯旋,公元前9年1月30日罗马元老院进行祝圣,以庆祝奥古斯都胜利后为帝国带来的和平; Samuel Ball Platner.

新!!: 羅馬帝國和和平祭坛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傳染病歷史

傳染病歷史记述在世界历史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的传染病。.

新!!: 羅馬帝國和傳染病歷史 · 查看更多 »

傑姆

傑姆(亦作艾爾迪約姆;阿拉伯語:قصر الجمّ;拉丁化:Thysdrus;英語:El Djem或El Jem)是一個位於突尼西亞馬赫迪耶省的城市,人口為18,302(2004年統計數字)。傑姆擁有數個在非洲享負盛名的羅馬帝國遺跡。.

新!!: 羅馬帝國和傑姆 · 查看更多 »

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洋接触

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洋接触是指公元前10000年前就定居在了美洲的那些美洲原住民们及其后裔和其他大陆(非洲、亚洲、欧洲及大洋洲)的人们之间,在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抵达加勒比群岛之前,所发生的互相影响,然而穿越白令海峡,或者穿越该地区的曾经存在过的陆桥,都不算是跨大洋接触。 哥伦布时代前的欧洲人与美洲人的接触推测只有一个实例被确认无疑了,那就是古北欧人大约在公元1000年定居在了加拿大纽芬兰的水母湾牧草地。 除了维京人定居加拿大以外,根据历史记述、考古发现、文化对比,又有其他许多哥伦布时代前的接触被提了出来。不过,关于这些接触的宣称大多数都是有争议的,这一部分是因为这些理论的提出者所引用的证据许多都是含糊不清的,或者有充分的细节却无法证实的。科学界对于哥伦布时代前的接触的宣称的回应既有在同行评议刊物中的严肃的考虑,也有将之视为边缘科学或而进行否定,等等。.

新!!: 羅馬帝國和哥伦布时代前的跨大洋接触 · 查看更多 »

哥德語

哥德語是一種由哥德人所使用的,已滅亡的日耳曼語族語言。它的內容主要是從一個4世紀聖經翻譯版本的6世紀抄本,也就是所謂的「銀色聖經抄本」(Codex Argenteus)裡頭得知的,哥德語也是唯一擁有相當數量語料的東日耳曼語言。其他的語言,包括勃根地語和汪達爾語等,僅能從歷史紀錄裡所遺留的姓名來得知其內容。 做為日耳曼語言,哥德語當然也是印歐語系的語言之一。它是有著存在證據的日耳曼語言當中最早的一種,但哥德語沒有現代的後裔存活下來。最早的哥德語文獻可追溯到四世紀的時候。在六世紀中期時,這個語言處於逐漸衰微的狀態,在某些程度上,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哥德人在軍事上敗於法蘭克人的手中、哥德人在義大利半島的被消滅、大規模地對主要使用拉丁語的天主教教會的皈依,以及地理上的孤立等。這個語言在伊比利亞半島上最晚一直存活到八世紀紀左右,而法蘭克人作家瓦拉福里德‧史特拉伯(Walafrid Strabo)寫到說哥德語在九世紀早期時,在下多瑙河地區和克里米亚的孤立山區依舊被使用著(另見克里米亞哥德語)。另外,在九世紀後出現於一些手稿裡的一些近似哥德語詞彙的用詞可能不是同一個語言的。 早期的語料證據的存在,使得它成為比較語言學裡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 注:在本篇文章裡所提到的哥德語單字,都會用羅馬字母轉寫來表示。.

新!!: 羅馬帝國和哥德語 · 查看更多 »

哥德次文化

哥德次文化是現今存在於許多國家中的一種文化,起源於1980年代初期的英國,自後龐克衍生出來的哥德搖滾界。哥德次文化比同時期其它文化的存在時間還要長久,並不斷衍生出各種類型。其意象及文化影響從19世紀的哥德文學與恐怖電影,到少部分的BDSM文化。 哥德文化也衍生出相關的音樂、美學和風格。哥德音樂包含不同的類型,共同特色是哀傷、神秘的音樂和觀點。衣服風格則包含死亡搖滾(Death rock)、龐克風、雙性(Androgynous)、維多利亞風、一些文藝復興和中世紀時期的衣服樣式,或者是結合上述各項風格。另外還經常搭配黑色的服裝、彩妝和頭髮。.

新!!: 羅馬帝國和哥德次文化 · 查看更多 »

哥特史

《哥特史》(拉丁語原名:De origine actibusque Getarum,意為《論該塔伊人的起源和行為》;德語名:Gotengeschichte),由6世紀投效拜占庭帝國的東哥特人約達尼斯(又譯作約爾南德斯、約達爾南迪斯,約生活於500年至555年或560年)寫成。該書使用拉丁語,記述日耳曼人(包括哥特族人)、匈人等民族遷入東歐、中歐、西歐,導致西羅馬帝國崩潰的民族大遷徙歷程。該書取材自現已散佚的當代史籍,以及約達尼斯的親身見聞,雖然書中存有內容粗糙、輕信、文筆較差的情況,但因其史料價值,而獲得後世史家的重視。.

新!!: 羅馬帝國和哥特史 · 查看更多 »

哥特战争

哥特戰爭(Guerra gotica、Bellum Gothicum、Gothic War)發生在公元535到554年,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和東哥特王國於意大利、達爾馬提亞、薩丁島、西西里島和科西嘉島發生的戰爭。 這場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535年-540年)東羅馬帝國的貝利薩留進攻並佔領了意大利。第二階段(540/541年–553年)東哥特軍在托提拉率領下東山再起,與東羅馬帝國長期交戰後,最後被納爾塞斯平定。納爾塞斯在554年擊退了法蘭克人和阿拉曼人的入侵。同年,查士丁尼頒布《國事詔書》(Pragmatic sanction),指定意大利的新政府。許多城市在意大利北部繼續抵抗,一直到560年代初。 戰爭起因於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欲收回昔日西羅馬帝國領土的雄心,自上個世紀的歐洲民族大遷徙後這些領土就落入蠻族的手中。經過這場戰爭的蹂躪後,意大利的人口大幅減少。最後拜占庭雖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卻沒有能力抵抗倫巴第人在568年的入侵,並因此失去了在意大利大部分的土地。.

新!!: 羅馬帝國和哥特战争 · 查看更多 »

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ΠΡΟΣ ΚΟΡΙΝΘΙΟΥΣ Α΄),又譯《格林多前書》,全名是《保羅達哥林多人前書》,是新約圣经全书第7本书,也是使徒保羅為哥林多人所寫的第二封書信,收录在新约圣经的保罗书信集当中,第一封先前的信已散佚。 教會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新的不分種族(猶太人與非猶太人的羅馬帝國公民),以饒恕代替仇恨,崇尚聖潔的道德規範,與講究階級,放縱肉體的舊行為模式有了衝突,而犹太人泥守律法的傳統和基督徒所享的新自由,其間也多爭執。希臘尚智的文化和一種尚靈的“說方言”的熱情,同時在教會中激蕩。保羅離開哥林多不久,便聽到教會出問題的消息,這些問題不少至今仍在教會中出現。保羅對這個富有恩賜但尚在“吃奶”階段的年輕教會,寫了他所有書信中最長的一篇。 《哥林多前書》主題:基督與十字架,是教會一切難處的解答。.

新!!: 羅馬帝國和哥林多前書 · 查看更多 »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新!!: 羅馬帝國和哲学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

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Augustus,),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兴建了哈德良长城,划定了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尼亚的北部国境线。他还在罗马城内重建了万神庙,并新建了维纳斯和罗马神庙。身為罗马皇帝,他倡导人文主义,提倡希腊文化。 哈德良另一個廣人為知是與希臘青年安提諾烏斯的同性戀情,安提諾烏斯死後,哈德良皇帝用各種方式緬懷安提諾烏斯,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獎章上刻上了他的畫像,帝國的多處場所樹立起了他的雕像,宣布安提諾烏斯為神,並在比提尼亞、曼提尼亞、阿卡迪亞以及雅典等地建立了多座廟宇,今天的安提諾波利斯市()就是哈德良在安提諾烏斯溺水的地點所修建的城市。日本暢銷漫畫《羅馬浴場》也把這段故事劃入漫畫之中。 哈德良生于意大利卡(另一说罗马)一個富裕的意大利裔家庭,是前任君主圖拉真的遠房姻親。事實上,圖拉真從未正式指定繼任人,但據皇后所說,他在臨嚥氣之前將帝位傳給哈德良。由於皇后對哈德良懷有好感,哈德良的繼任很大可能出於她的安排。 哈德良在统治期间几乎走遍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行省。他崇尚希腊文化,试图将雅典建设为帝国的文化中心,在雅典城内建设了许多神庙。他通过自己与希腊青年安提诺乌斯的亲密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希腊的景仰,而这也成为古代最为著名的一段罗曼史之一。哈德良与军队关系密切,时常身着军服,甚至与士兵一同进餐和就寝。他要求更加严苛的军事训练,并利用假警报来保持军队的警惕性。 即位之后哈德良便将图拉真的罗马军队从对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的征服战中撤回,还考虑过放弃达基亚。在统治后期他镇压了犹太行省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并将该行省改名为叙利亚-巴勒斯坦。136年,病重的哈德良将卢修斯·埃里乌斯认养为继承人,但后者却在两年后突然死去,于是他决意认养安敦宁·毕尤,前提是后者将马可·奥勒留和卢修斯·埃里乌斯之子维鲁斯认养为继承人。安敦宁同意了这一请求,而哈德良也在之后于拜亚去世。.

新!!: 羅馬帝國和哈德良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别墅

哈德良别墅(Villa Adriana)(125—134年)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在蒂沃利建造的别墅。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富裕和优雅在建筑上的集中体现。占地约18平方公里,为皇家花园城市。建筑物随地形起伏布置,包括浴场及附属建筑、图书馆、雕塑园、剧场、室外餐厅、厅榭和住宅。哈德良别墅融合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哈德良别墅遗迹,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羅馬帝國和哈德良别墅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Vallum Aelium),是一条由石头和泥土构成的横断大不列颠岛的防御工事,由罗马帝国君主哈德良所兴建。公元122年,哈德良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护已控制的不列颠岛的人民安全,开始在今英格兰北面的边界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后人称为“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的建立,标志着罗马帝国扩张的最北界。 长城十分重要的一段至今尚存,并且可以沿着国家步道领略它的风采。哈德良长城是英格兰北部最受欢迎的景区,并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哈德良长城 · 查看更多 »

哈特拉

哈特拉(الحضر )是位于今伊拉克尼尼微省的一座古城,位于美索不达米亚贾兹拉地區,旧时也曾为大波斯一省的省会。哈特拉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290公里,摩苏尔西南110公里处。 2015年3月8日,一名官員宣稱該遺址遭到控制當地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軍隊以炸藥和推土機摧毀。2017年4月26日,伊拉克親政府民兵人民動員宣佈已從伊斯蘭國手上收復哈特拉。.

新!!: 羅馬帝國和哈特拉 · 查看更多 »

儒略-克劳狄王朝

儒略-克勞狄王朝(Julio-Claudian Dynasty,前27年-68年),羅馬帝國建立者屋大維與其家族形成的王朝,是羅馬帝國第一個王朝。.

新!!: 羅馬帝國和儒略-克劳狄王朝 · 查看更多 »

冷血悍將 (電影)

《浪人》(Ronin),是一部1998年的美國間諜動作驚悚電影,由約翰·法蘭克海默執導。勞勃·狄尼洛、尚·雷諾等人主演。數名爾虞我詐、各懷鬼胎的國際佣兵合夥去偷一個神秘的金屬製公事箱。常為人所稱道的是片中幾場飛車追逐的場面。.

新!!: 羅馬帝國和冷血悍將 (電影) · 查看更多 »

农业史

农业史记录了人类驯化植物和动物、发展以及传播技术用来提高生产力的历史。农业起源于地球不同的地方,农业的起源中心包括旧大陆和新大陸的至少11个独立的区域。 早在公元前2万年,人类就已经有采集和进食野生的谷物。大约在公元前9500年,黎凡特开始耕种8种——、一粒小麦、大麦、豌豆、小扁豆、、鹰嘴豆、亚麻。公元前1.15万年到公元前6200年之间,中国开始耕种稻、绿豆、大豆、紅豆。大约在公元前1.1万年,美索不达米亚开始驯养猪属,公元前1.1万年到公元前9000年之间开始驯养绵羊。大约公元前8500年,在现今的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地区,原牛被驯化成家牛。大约公元前7000年,新幾內亞开始栽培甘蔗和。公元前5000年,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开始栽培高粱。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之间,南美的安地斯山脈开始栽培马铃薯、菜豆、古柯,驯养大羊駝、羊驼、豚鼠。同一时期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始种植并杂交香蕉。公元前4000年,把野生的玉蜀黍属驯化成 玉米。公元前3600年,秘鲁栽培棉花。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人类开始驯养骆驼。 公元前3300年,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见证了农业的多样性。这个时期出现了多种文明诸如美索不达米亚的 苏美尔、古埃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古希腊。到了铁器时代以及古典时代,古罗马的扩张,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建立的羅馬帝國,把古代地中海和西欧都贯穿起来,在原有的农业体系之上建设了一套庄园体系。到了中世纪,在和欧洲,农业有了技术改良,农作物被传播移植。这其中包括经由安达卢斯传播到欧洲的糖、大米、棉花、果树(如橙)。1492年之后,哥倫布大交換把新世界的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番薯、木薯带到了欧洲,把旧世界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大米、芜菁还有马牛羊等牲畜带到了美洲。 新石器革命之后,灌溉、輪作、肥料被使用,并从英国农业革命开始的过去200年内大幅发展。从1900年开始,发达国家以及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力被机械化所替代,并出现了人工肥料、农药以及人工選擇。哈柏法的发明使得人工硝酸铵肥料被大规模运用,从而大幅提高了。现代农业引发了社会、政治、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生物燃料、转基因生物、关税、農業補貼。作为回应,20世纪发展起来的有機農業被用来取代合成农药。.

新!!: 羅馬帝國和农业史 · 查看更多 »

农神节

古罗马城中心的农神庙遗迹 农神节或萨图尔纳利亚()是古罗马在年底为祭祀农神的大型节日,一般在每年的12月17日至12月24日间召开。古羅馬廣場农神庙内有由罗马皇帝主持的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罗马农神萨图尔努斯()。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罗马帝国被基督化后,农神节的许多习俗被转用于圣诞节。例如圣诞树来自于农神节的丰收树。节日期间的活动包括农神庙的兽祭,广场上的大型公共宴会以及欢会,和礼物的馈赠。农神节类似于中国的庙会。.

新!!: 羅馬帝國和农神节 · 查看更多 »

冈多菲堡

冈多菲堡(Castel Gandolfo;亦稱為岡道爾夫堡)是在意大利罗马东南方30公里的小镇,位於拉齐奥大区,人口約7,000人。冈多菲堡高踞在阿尔巴诺山上,俯视阿尔巴诺湖,风景优美,是教宗的夏日别墅所在地,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新!!: 羅馬帝國和冈多菲堡 · 查看更多 »

内塞伯爾

內塞伯爾(保加利亞語:Несебър、拉丁化:Nesebar)是保加利亞的一座歷史古城,今天則是布爾加斯州的一個沿海度假城市。在色雷斯語中的名稱是Menebria、現代希臘語中的名稱是Μεσημβρια(Mesimvria),舊名墨森布里亞(Mesembria)。內塞伯爾有著超過3000年的悠久歷史,可說是一座城市博物館。 內塞伯爾也是黑海最知名的觀光地和度假地。內塞伯爾附近有不少度假地,其中最大的是位於市北的陽光海灘(Sunny Beach)。 內塞伯爾古代都市建設在一個通過細長的人工地峽與大陸連接的半島(過去曾是島嶼)上,因地形關係而得以逃脫眾多其他文明的征服。內塞伯爾眾多的歷史建築使其在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2009年12月,內塞伯爾的人口有11,626人 。.

新!!: 羅馬帝國和内塞伯爾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羅馬帝國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凯基纳·阿列安努斯

凯基纳·阿列安努斯(Aulus Caecina Alienus),(),古罗马将军。出生于维塞蒂亚,于公元68年于西班牙担任度支官。在公元69年的战争中发挥作用,在该战争中他先后支持加尔巴与维特利乌斯。维特利乌斯胜利后他担任执政官,后又将其出卖。维特利乌斯被韦斯巴芗推翻后,他于公元79年为韦斯巴芗之子提图斯以叛逆罪处决。.

新!!: 羅馬帝國和凯基纳·阿列安努斯 · 查看更多 »

凯法利尼亚岛

凯法利尼亚岛(Κεφαλλονιά,Kefalonia),古希腊语名称为Κεφαλλήνια(Cephallinia),位於爱奥尼亚海上,為伊奧尼亞群島中最大的岛屿。这个岛屿的名称据信来自于古希腊神话英雄刻法罗斯(Κέφαλος)。岛屿以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故乡而著名,在《奥德赛》中荷马称其为“凯法利尼亚人的国王”。畅销小说及同名电影《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又译《战地情人》)的故事背景也设在二次大战中被德军占领的该岛上。今天,岛上美丽的沙滩和洞穴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消夏,島嶼亦因為接近意大利本土而成為許多意大利人的熱門旅遊地點。 除了旅遊業外,橄欖油製造亦是島上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島上有超過100萬棵橄欖樹,覆蓋了島嶼55%的面積。.

新!!: 羅馬帝國和凯法利尼亚岛 · 查看更多 »

凯旋式

凯旋儀式(triumphus,thríambos)是古罗马授予取得重大军事成果,特别是那些获得打赢了一整场战争的军事将领的庆祝仪式。对于统治罗马的贵族而言,凯旋儀式是最大且最受欢迎的荣耀。 获得凯旋式的将领被称为凯旋者(或凯旋英雄,vir triumphalis),并且有权在其余生中保留使用这一称号的权利。在他死后,每当其家族举行葬礼时,都会雇佣一名演员戴上他的死亡面具(imago),穿上其在凯旋儀式上穿着过的紫色绣金的刺绣托加相同的托加,以彰显其生前的成就。.

新!!: 羅馬帝國和凯旋式 · 查看更多 »

凯旋门

凯旋门本來是指古代罗马人创建,为庆祝战争胜利而建造出来的纪念性建筑物,是门的一种,通常为横跨在一条道路上之独立性建筑。近代世界各地皆有仿照古罗马凯旋门建造的建筑物。.

新!!: 羅馬帝國和凯旋门 · 查看更多 »

凯撒 (头衔)

凱撒(Caesar),源自於Cæsar,是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之一。從羅馬共和政體轉型為帝國的過程中,在身為獨裁官的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前102年-前44年)死亡之後,幾位古羅馬掌握實權的領導人,都宣稱自己繼承了凱撒家族的名號(與其合法的統治地位)。於是「凱撒」一詞便成了羅馬皇帝的眾多頭銜之一。在羅馬帝國的四帝共治時期,戴克里先正式將「凱撒」一詞重新定位為「副帝」,為「正帝」頭銜奧古斯都的副手與指定繼承人。.

新!!: 羅馬帝國和凯撒 (头衔) · 查看更多 »

凯撒宫酒店

凱薩宮酒店(Caesars Palace)是一間位於美國內華達州天堂市賭城大道上的豪華酒店與賭場,由凱薩娛樂公司持有並經營。酒店坐落在賭場大道的西側,介於百樂宮和幻景酒店之間。酒店由六棟大樓組成,分別命名為奧古斯特(Augustus)、百夫長(Centurion,現為松久酒店(Nobu Hotel))、羅馬(Roman)、皇宮(Palace)、屋大維(Octavius)和廣場(Forum),共計有3,960間客房。此外酒店內另有一個面積達的會展中心。.

新!!: 羅馬帝國和凯撒宫酒店 · 查看更多 »

凯撒彗星

凯撒彗星(科学命名C/-43 K1),又被称前44年大彗星,可能是古代最有名的彗星。这颗彗星出现时正值罗马共和国終身獨裁官尤利乌斯·凯撒(公元前100-前44)遇刺身亡不久。凯撒死后被按照法令列入众神行列,而此时罗马人连续七天看到这颗大彗星,因此被当做凯撒神化的象征。 凯撒彗星是目前已知五颗绝对星等为负数的彗星之一,并有可能是在有历史记载后人类所看到最明亮的白昼彗星​​。它是一颗非周期彗星,现在可能已经瓦解。.

新!!: 羅馬帝國和凯撒彗星 · 查看更多 »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

是一部2014年美國聖經史詩片,導演為雷利·史考特,而比爾·克爾吉、亞當·庫柏和則分別負責故事和劇本。主要敘述《出埃及記》當中摩西對上拉美西斯二世的故事。電影由克里斯汀·貝爾、喬爾·埃哲頓、約翰·特托羅、亞倫·保爾、雪歌妮·薇佛和班·金斯利擔任主演。 本片是雷利·史考特要獻給於2012年逝世的弟弟,英國電影導演兼監製東尼·史考特。電影定於2014年12月12日在美國上映。.

新!!: 羅馬帝國和出埃及記:天地王者 · 查看更多 »

凌遲

凌遲,或稱寸斬、磔刑,俗称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是最殘酷的死刑之一。凌遲是指劊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數百至數千塊,用小刀逐塊割下來。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數小時的痛楚才會氣絕身亡。而且,行刑很有讲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或刀傷不正確,则说明刽子手行刑失败,劊子手也可能會受罰。此刑罰主要在中國古代實施,但西方也有類似的記錄。 西方方面,在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時,曾下令對女巫採用鐵鉤將骨肉分離至死亡的刑罰,類似凌遲。而史上第一位有名氣的女數學家希帕提婭,也被暴民以類似手法殺害。中世紀歐洲有以鐵梳切掉皮肉的死刑,16世紀日耳曼地區仍有實施。 中國从五代開始出現凌遲,凌遲與春秋時期的「醢」處決屍體不同,是以活人執行。元代凌迟120刀為限。至明清時達至頂峰,用刑廣範。明武宗時,宦官劉瑾被施以此刑,據說割了三天三夜。此刑罰主要針對叛國者,明成祖朱棣也將許多幫助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處凌遲之刑。清朝末年,有至少三次凌遲的行刑過程被駐北京的西方士兵用相機拍了下來,相片傳到西方。 由於凌遲過於殘酷,歷代以來均有不少人主張廢除。包括南宋時的詩人陸游以及清朝同治年間的英國駐華支使使館參贊威妥瑪等人。最終,在1905年,凌遲和其他極刑一起廢除,唯1907年仍有執行記錄。.

新!!: 羅馬帝國和凌遲 · 查看更多 »

全球帝国

全球帝国(英文:Global empire)或世界帝国(德文:Weltreich,荷兰文:Wereldrijk) 是帝国的一种形式,即全球性或世界性的帝国,属于超级帝国范畴,通常表现为幅员辽阔、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全球”性或“世界”性意味着属于这个国家主权下的领土遍及全世界。它的基本标准是,当在全球航行时,从该帝国版图的最东端至最西端或最西端至最东端至少要航行半个地球的圆周,“全球”即意味着帝国版图要横跨至少180度的经度而不是90度的纬度。举例来说,由于西班牙帝国的版图曾遍及全球,所以在16世纪它常常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个说法后来也适用于大英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全球帝国 · 查看更多 »

全面战争:阿提拉

是一由Creative Assembly開發、經世嘉公司於2015年2月17日在Windows、OS X及Linux平台上发行的电子游戏,该作为《全面战争》系列第九部作品。 遊戲背景設定為描述民族大迁徙及黑暗時代的歷史進程,於公元395年開始,當時歐洲正處於大規模蠻族入侵的水深火熱中。雖說遊戲以匈奴王阿提拉命名,但其實遊戲開始時阿提拉並未登位(遊戲開始時匈奴王為烏爾丁)。.

新!!: 羅馬帝國和全面战争: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全覆裝甲騎兵

鐵甲騎兵(κριβαναριος)是裝甲化的重騎兵類型,運用在西歐亞大陸與歐亞草原的許多民族之中。 鐵甲騎兵一詞源於希臘語 κατάφρακτος(或作 κατάφρακτοι),字面上的意思是「完全覆蓋裝甲」。歷史上鐵甲騎兵是種全裝甲騎兵,騎馬者與坐騎皆從頭到腳穿掛鱗甲,一般裝備騎槍或騎矛(kontos)作為武器。 鐵甲騎兵為許多帝國與民族當成精銳騎兵或突襲戰力,最初用於突破步兵陣列的衝鋒。他們據信出現在上古到中古許多西方歷史學家的編年著作中,通常與歐洲封建時期的騎士與聖騎士相提並論,此乃與東羅馬帝國接觸的結果Nell, Grant S. (1995) The Savaran: The Original Knight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一些著名的傳說故事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包括西徐亞、亞述、薩爾馬提亞、安息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薩卡、亞美尼亞、塞琉古帝國、帕加馬、高句麗、薩珊王朝、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會安排鐵甲騎兵出現。在西方世界中,追求重裝甲羅馬騎兵的潮流似乎是回應波斯安息王朝與薩珊王朝等東方世界在小亞細亞之類地區的戰役,尤其是無數由在歐亞草原穿梭的鐵甲騎兵帶頭打下的勝仗,如卡萊戰役(Battle of Carrhae)。但傳統上,羅馬騎兵既不配重裝甲也沒如此彰顯的用處:羅馬騎士軍團主要由配備長矛和劍的輕裝騎兵組成,用來追擊脫隊落伍者和攪亂敵軍陣列。鐵甲騎兵式的騎兵類型主要在三世紀後半至四世紀的羅馬晚期軍隊才成為主流,羅馬皇帝加里恩努斯(西元253年–268年)與他的將領兼預謀篡位者奧勒良(Aureolus)對此要負起將羅馬鐵甲騎兵部隊制度化的主要責任。.

新!!: 羅馬帝國和全覆裝甲騎兵 · 查看更多 »

全軍破敵:羅馬II

是一款由Creative Assembly開發,並由世嘉發行的戰略遊戲。遊戲在2013年9月3日在Windowshttp://www.joystiq.com/2012/07/02/total-war- rome-2-marches-to-pc-in-2013/平台上發布。這是全面戰爭系列的第8代獨立遊戲,也是第3代作品《羅馬:全面戰爭》的續作。這遊戲是一個商業上的成功,它在銷售量和發布當天的線上玩家人數都超越全軍破敵系列的其他遊戲http:/ /www.vg247.com/2013/09/03/total-war-rome-2-concurrent-players-peak-at-three-times-that-of-shogun-2/http://www.steamcharts.com/app/214950#7dhttp://www.pcgamesn.com/ totalwar/total-war-rome-ii-trumps-shogun-ii-s-peak-number-players-three-times-over。 遊戲的背景設定在古典時代的歐洲,相對於《羅馬:全軍破敵》的遊戲背景幾乎完全集中在羅馬共和國和它的政治不同,羅馬II盡可能準確和深入地刻畫出在那時代的每一個文明。玩家在遊戲中扮演其中一個可玩派系,而玩家想取得勝利便要比敵人更快建立一個帝國。單人遊戲模式開始於公元前272年,並持續300多年。然而,玩家可以繼續進行遊戲,因為在羅馬II中沒有時間勝利條件。 Linux (SteamOS)版本的遊戲正在開發中。.

新!!: 羅馬帝國和全軍破敵:羅馬II · 查看更多 »

公共廁所

公共廁所,簡稱公廁,文雅的稱為洗手間或衛生間,广东口语称为屎坑,旧时也有茅厕、茅坑,指供公共使用的厕所。一部分的公共廁所按照性別分為男廁、女廁,也有一些是不分性別的中性廁所(無性別廁所)。.

新!!: 羅馬帝國和公共廁所 · 查看更多 »

兰斯

漢斯(Reims,,英语读音:,古作Rheims),是位於法國東北部香檳-阿登大區馬恩省的城市。 兰斯是世界著名的香槟城。兰斯的郵遞區號是51100,其中首二位的51代表的是马恩省。.

新!!: 羅馬帝國和兰斯 · 查看更多 »

共主

共主,亦即宗主。自人类文明早期阶段、国家形成过程中或产生国家以后,各个部落或共同体共同承认的首领,或封建时代各个王国、诸侯国共同承认的中央政权,現在也叫宗主國。.

新!!: 羅馬帝國和共主 · 查看更多 »

共济会

共濟會(Freemasonry),亦稱美生會,出现于18世纪西欧,自从1717年成立英格兰第一个总会所,至今其已经遍布全球。会员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有些要求申请者必须是有神论者,有些則接受無神論者申请。 共济会是一种非宗教性質的兄弟會,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自由、慈善,追求提升个人精神内在美德以促进人类社会完善。陰謀論者認為,共济会是富人和权贵的阴谋组织,其有着不为人知的统治世界秘密计划,比如「新世界秩序」。.

新!!: 羅馬帝國和共济会 · 查看更多 »

兹拉马

兹拉马(Δράμα)是希腊北部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城市,兹拉马州首府。位于法拉克罗山南麓,为当地的工农业中心。1922年该地接纳了大量来自小亞細亞和本都的希腊人,使人口增加近2倍。2001年市內人口為42501人。 古代、中世紀,茲拉馬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古稱Drabescus。1371年起,該地區由鄂圖曼帝國控制,直至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軍隊佔領此地為止。後來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的布加勒斯特條約 (1913年)中,茲拉馬的統治權歸屬希臘。.

新!!: 羅馬帝國和兹拉马 · 查看更多 »

元首制

古羅馬的元首制,是拉丁文Principate此一政治制度的中文翻譯。Principate源自於Princeps——直譯為第一公民。由這位第一公民來領導國家的制度,就稱為元首制。在羅馬史的劃分上,羅馬的「元首制」始於公元前23年,終止於三世紀的末期。 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共和發生了連番的內戰,最後由屋大維掃除群雄,建立不可動搖的政治地位。由於羅馬共和在傳統上,一向厭惡「國王」的稱號,於是屋大維便在共和國的架構上,讓第一公民同時擁有傳統的保民官、統帥等統治大權,並時常參與執政官的競選。基本上,元首制通常被認為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而後代史學家通常用皇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國家領導人,並將屋大維改制後的羅馬國家視為羅馬帝國的開端。 雖然元首制時代的羅馬帝國領導人已經是一位終生執政的獨裁者,而共和時期的象徵——羅馬元老院——對於第一公民並不具備必要的抗衡之力,但元首制時期的羅馬皇帝仍需經過元老院的附議,法案才得以成立。並且當前任皇帝去世之後,即使國家群雄發起內戰奪權,繼任皇帝也必須經由元老院的認可,才算是法理上的羅馬皇帝。公元69年的維斯帕先皇帝受軍隊擁立為帝之後,朱利亞·克勞狄王朝終結,羅馬元老院便以共同決議的方式,明文訂立了羅馬皇帝的各項權力。從現今的銅版銘刻殘本中,後人可以得知元首制下的皇權特徵:.

新!!: 羅馬帝國和元首制 · 查看更多 »

元老院行省

在罗马帝国的的历史上,行省的划分一直在变化,在奥古斯都统治期间,他在凯撒的基础上,行省被划分为元老院行省和元首行省。由于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那些早期建立的行省,由于治理时间较长,拉丁化较深,叛变的风险较小,大体上被划入元老院行省内。而元老院行省委派的总督,出身元老阶层的前执政官或者前大法官才有资格,然后由元老院来决议总督的出任。元老院行省的总督并没有兵权。 Category:羅馬帝國.

新!!: 羅馬帝國和元老院行省 · 查看更多 »

先令

先令」(Shilling)曾經是英國,前英國附庸國/附屬國與英聯邦(Commonwealth)的貨幣單位,亦有在已退出英聯邦的愛爾蘭與坦尚尼亞通用。「先令」這個字源於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古英語Scilling,是當時的會計名詞,大約相等於當時肯特郡的一隻牛或其他地方的一隻羊的市值。 「先令」簡稱s,來自於羅馬帝國的其中一種硬幣單位蘇德(「盾」solidus),在德意志,稱為马克(mark)。是一镑(pound)的二十分之一(1/20),也是十二便士(pence)。在非正式場合,會用斜扛「/」或有襯線的撇號「'」符號來取代長s,用作分隔先令及便士的符號;當幣值沒有便士的時候,會用一小橫表示。例如:.

新!!: 羅馬帝國和先令 · 查看更多 »

光明节陀螺

光明节陀螺(意第绪语:דרײדל,拉丁化:dreydl;希伯来语:,拉丁化:Sevivon),四面陀螺的一种,是犹太节日光明节的传统玩具,通常用于赌博游戏。陀螺的四面分别书上一个希伯来字母:נ(Nun)、ג(Gimel)、ה(Hei)和(Shin),合起来可拼成“נס גדול היה שם”(一个伟大的奇迹在那里发生)的缩写。这四个字母也可以组成一个光明节陀螺赌博游戏的规则的缩写:Nun代表意第绪语单词“nit”(没有);Hei代表“halb”(一半);Gimel代表“gants”(所有);Shin则代表“shteln”(放置)。在以色列,大部分陀螺书上字母פ而不是,得出“נס גדול היה פה”(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里发生),以指出该“伟大的奇迹”在以色列发生。 一些犹太评论者认为光明节陀螺的记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有人把四个字母与四个曾占据以色列人聚居地的国家-巴比伦尼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国名的首个字母联系起来。.

新!!: 羅馬帝國和光明节陀螺 · 查看更多 »

克劳狄·塔西佗

克劳狄·塔西佗(Claudius Tacitus,),全名马库斯·克劳狄·塔西佗(Marcus Claudius Tacitus), 罗马皇帝,275年9月25日至276年6月在位。 克劳狄·塔西佗出生在意大利的因特兰纳(Interamna),和著名的罗马元老历史学家塔西佗没有血缘关系。塔西佗曾担任多种公职,在273年任执政官。 塔西佗在皇帝奥勒良被杀后,被元老院推举为皇帝,这是最后一次元老院推举皇帝。塔西托上台后马上就发兵向东,去平定一场以前奥勒良召集的蛮族部队的叛乱,并获得了成功。 塔西佗于276年6月死于卡帕多细亚,在位不到一年。有些历史学家说他是因热病而死,而有些则说他是被军队所害。他的同母兄弟,近卫军长官弗洛里安努斯继位。 Ǎ Category:罗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克劳狄·塔西佗 · 查看更多 »

克劳狄乌斯·托勒密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Κλαύδιος Πτολεμαῖος;Claudius Ptolemaeus,,又译托勒玫或多禄某)是一位學者,同时也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家,公元168年于埃及亚历山大港逝世。身為罗马公民的托勒密生活在埃及行省的亚历山大港,并以希腊语写作,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述不多,最為著名的便是他所提出的《地心說》。14世纪時的天文学家Theodore Meliteniotes宣称托勒密出生于埃及的托勒密赫米欧(Ptolemais Hermiou)。这个说法距离托勒密生活的年代已有一段時間,因此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出他曾在亚历山大港以外的任何地方居住過。 托勒密著有许多科學著作,其中有三部對拜占庭,伊斯蘭世界以及歐洲的科學發展影響頗大。第一部是《天文學大成》(古希臘語:Η μεγάλη Σύνταξις,意謂「巨著」)。第二部是《地理學指南》,是一部探討希臘羅馬地區的地理知識的典籍。而第三部是有關占星學的《占星四書》,書中嘗試改進占星術中繪製星圖的方法,以便融入當時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

新!!: 羅馬帝國和克劳狄乌斯·托勒密 · 查看更多 »

克劳狄二世

(打败哥特人的)克劳狄二世(拉丁语全名为:MARCUS AURELIUS CLAUDIUS AUGUSTUS GOTHICUS,213年或214年5月10日-270年1月)是罗马帝国皇帝(268年-270年在位)。虽然他的统治只有短短两年,但却在罗马帝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是所谓“伊利里亚诸帝”中的第一位皇帝。正是在这些皇帝的领导下,帝国从严重的危机中恢复过来。克劳狄二世后来被罗马元老院宣布为神。 克劳狄的身份背景不是很清楚。他或是出生于西尔米亚(在潘诺尼亚行省境内),或是出生于达尔达尼亚,还可能有部分蛮族血统。268年9月,他作为加利恩努斯皇帝的最高将领,指挥罗马军队在纳伊苏斯战役中决定性地击溃了哥特人。加利恩努斯在战役之后很快就死了,而克劳狄被宣布为皇帝,并得到称号“Gothicus”,意为“打败哥特人的”。虽然没有证据,但普遍怀疑克劳狄谋杀了加利恩努斯;不过他在返回罗马之后,要求元老院善待加利恩努斯的家人和支持者。 在经历了3世纪的混乱之后,克劳狄是第一位军人出身的强有力的皇帝。由于纳伊苏斯战役的胜利,哥特人被赶回多瑙河另一邊,整整过了一个世纪他们才对帝国再次构成威胁。在战胜哥特人之后,克劳狄把俘虏大规模地安置在罗马领土上。另一支日耳曼人部落阿勒曼尼人在268年晚些时候被克劳狄打败,这样蛮族入侵的威胁就暂时解除了。克劳狄二世腾出手来对付使帝国分裂的割据者。他的目标是独立了近10年的高卢帝国,在僭位者的统治下这个割据政权已经占据了帝国在不列颠,高卢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的省份。经过一系列战役,克劳狄二世成功地收复了西班牙,并征服高卢的一部分。269年年末,克劳狄二世准备讨伐入侵潘诺尼亚的汪达尔人,但未及出兵便在270年年初死于瘟疫。在克劳狄二世死后,他那无能的兄弟昆蒂卢斯继承了皇位,然而很快就被克劳狄的骑兵统帅奥勒里安推翻。元老院宣布克劳狄为“神圣的、打败哥特人的克劳狄皇帝”(Divus Claudius Gothicus)。 在罗马帝国后期的诸皇帝中,最早谋求限制庇护权的大概是克劳狄二世。.

新!!: 羅馬帝國和克劳狄二世 · 查看更多 »

克基拉島

克基拉島(Κέρκυρα,拉丁化:Kérkyra;古希臘語:Κέρκυρα/Κόρκυρα),英語稱科孚島(Corfu),伊奥尼亚海岛屿,属希腊克基拉州。科孚岛面积580平方公里,是愛奥尼亚群島中第2大的島嶼,隔科孚海峡与阿爾巴尼亞相望。此島是愛奧尼亞大學的所在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在此島出生。 克基拉島曾先後被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所管治。其中威尼斯共和國曾統治島嶼由1401年至1797年,克基拉島時稱「威尼斯的門戶」,鄂圖曼土耳其曾多次侵略該島,如1537、1571、1573和1716年土耳其海軍和陸軍就曾圍困島嶼,但均以失敗而終。當時克基拉島可被視為西方文明抵抗鄂圖曼的堡壘。 1864年英、法、俄三國和希臘簽訂倫敦條約,正式將克基拉島在內的愛奧尼亞群島主權歸還希臘。 現今克基拉島是一個熱門的旅遊勝地。在2007年,島上克基拉市的老城區因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的推薦而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羅馬帝國和克基拉島 · 查看更多 »

克娄巴特拉·塞勒涅二世

克娄巴特拉·塞勒涅二世(希腊语:Κλεοπάτρα Σελήνη Β’,拉丁化:Kleōpátra Selḗnē II,),也称克娄巴特拉八世(希腊语:Κλεοπάτρα Η’,拉丁化:Kleōpátra VIII),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公主,埃及末代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与罗马共和国后三头之一的马克·安东尼的唯一的女儿,埃及末代法老托勒密十五世同母异父的妹妹,埃及王子亚历山大·赫利俄斯的孪生姐妹,名义上的昔兰尼加和利比亚女王(前34年-前30年在位),努米底亚和毛里塔尼亚国王尤巴二世的妻子和共治女王(约前26年-6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克娄巴特拉·塞勒涅二世 · 查看更多 »

克勞狄一世

提貝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凯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簡稱克勞狄烏斯、克勞狄、革老丟、或模仿後來歐洲君主習慣冠以數字的克勞狄一世,),他是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第四任皇帝,41年—54年在位。 克勞狄烏斯是意外而登基為元首的。41年,皇帝卡利古拉遭到刺殺後,近衛軍擁立這位克勞狄烏斯家族的中年男子,並受到元老院的承認而繼位為羅馬皇帝。他的統治力求各階層的和諧,凡事採取中庸之道,修補了卡利古拉時期皇帝與元老議員之間的破裂關係,提高行省公民在羅馬的政治權力,並興建國家的實業。後期史學家認為,羅馬帝國初期政治的中央集權統治型式,是在他的手中和平地轉移完成的。.

新!!: 羅馬帝國和克勞狄一世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新!!: 羅馬帝國和克罗地亚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第纳尔

克罗地亚第纳尔是克罗地亚共和国独立后为替代南斯拉夫第納爾而在1991年12月23日开始发行的临时貨幣。ISO4217代码为HRD。 第纳尔的名字来自于罗马帝国的一种被称为“Denarius”的银币。Denarius在拉丁语中意谓“银钱(币)”,西班牙语的“银钱”(Dinero)和葡萄牙文的“银钱”(Dinheiro)也语出同源。.

新!!: 羅馬帝國和克罗地亚第纳尔 · 查看更多 »

克羅埃西亞歷史

克罗地亚首先出现在历史上是8世纪。那时它以一个大公国形式存在。10世纪克罗地亚成为一个王国。.

新!!: 羅馬帝國和克羅埃西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克鲁维乌斯·鲁福斯

克鲁维乌斯·鲁福斯,(Marcus Cluvius Rufus),约活动于公元1世纪前后,公元69年左右仍在世。罗马帝国早期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曾经出任公职,著有罗马史,已失传。.

新!!: 羅馬帝國和克鲁维乌斯·鲁福斯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半岛(又译克里木半岛;Krymskiy poluostrov;Krymskyi nivostriv;Къырым ярымадасы, Qırım yarımadası),简称克里米亚,是黑海北岸的一个几乎完全被海包围的半岛。東部為刻赤半島,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之西,人口约235万(2007年估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包含几乎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行政上与位于半岛西南方的塞瓦斯托波爾直辖市分离。自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以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于2014年3月11日宣布联合塞瓦斯托波爾從烏克蘭獨立。首都是辛菲罗波尔,最大都市是塞瓦斯托波爾。 該自治共和國在俄軍支持下於2014年3月16日舉辦全區域性的歸屬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7日,克里米亞公投最終結果公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爾的投票率均超过八成,共约97%的選民支持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但烏克蘭政府、美國、歐盟以及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認此公投。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一項與克里米亞有關接納克里米亞共和國加入俄罗斯並組建新的俄罗斯聯邦主體的條約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4月11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将克里米亚地区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写入条文。.

新!!: 羅馬帝國和克里米亚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島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Luftlandeschlacht um Kreta,Μάχη της Κρήτη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臘战役的一部分,爆發于希臘克里特島的戰事。战斗開始於1941年5月20日早上,纳粹德国發動代號“水星行動”(德語:Unternehmen Merkur)的军事行動,空降入侵克里特島。防守該島的为希臘抵抗军及盟軍。 經過首天的戰鬥以英軍為首的盟軍承受了极高的傷亡,卻無法有效阻斷德軍的進攻。第2天由於盟军方面的通讯出現问题,导致盟軍指揮官无法及时掌握戰況,致使島上西面的馬萊邁機場落入德軍手中,令德軍得以大量空運增援部隊,在数量上压倒盟軍并最终完全控制克里特島。 克里特島戰役在3个方面都是空前的:.

新!!: 羅馬帝國和克里特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克洛维一世

克洛维一世(Clovis Ier,),法兰克王国奠基人、国王。 481年6月26日,法兰克人部落萨利昂法兰克人的首领希尔德里克一世逝世,其子克洛维一世继任。萨利昂法兰克人占据了以如今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图尔奈和康布雷为中心的莱茵河下游以西被称为托克桑德里亚的地区。克洛维一世征服了邻近的几个法兰克部落并称王。 克洛维一世在其妻子的劝说下,放弃了大多數日耳曼人所信奉的阿里乌教派,转而皈依羅馬公教。这一行动在法国和西欧历史上产生了极重要影响,也为后来克洛维一世将其统治领土扩张到原罗马帝国高卢地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克洛维一世被认为是法国和墨洛温王朝的奠基人。.

新!!: 羅馬帝國和克洛维一世 · 查看更多 »

克洛迪奥

(长毛)克洛迪奥(Chlodio le Chevelu,),428年—450年在位,是萨利昂法兰克人的领袖,这一支日耳曼部落缔造了法兰克人的同盟。克洛迪奥是墨洛温王朝可以肯定真实存在的第一位国王。然而,历史记载仅仅是略微提及他两次,故而为他写传记十分困难。.

新!!: 羅馬帝國和克洛迪奥 · 查看更多 »

克拉蒙德

克拉蒙德(Cramond ;Cathair Amain)是蘇格蘭愛丁堡的一個海邊村莊,位於愛丁堡西北部、阿爾蒙德河在福斯灣的入海口處。 在克拉蒙德已發現中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址,之後的青銅時代和羅馬時代也有人類活動記錄。經濟學家約翰·羅出生於此。1920年依據愛丁堡市法案併入愛丁堡。.

新!!: 羅馬帝國和克拉蒙德 · 查看更多 »

克拉苏

克拉苏可能指:.

新!!: 羅馬帝國和克拉苏 · 查看更多 »

前101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101年 · 查看更多 »

前11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113年 · 查看更多 »

前12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125年 · 查看更多 »

前13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135年 · 查看更多 »

前1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13年 · 查看更多 »

前1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14年 · 查看更多 »

前1千纪

前1千紀,是指從西元前1000年至西元前1年間的這一千年。.

新!!: 羅馬帝國和前1千纪 · 查看更多 »

前1世纪

公元前100年1月1日至前1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1世纪。.

新!!: 羅馬帝國和前1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1世纪国家领导人列表

前2世纪 - 前1世纪 - 1年.

新!!: 羅馬帝國和前1世纪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前22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227年 · 查看更多 »

前241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241年 · 查看更多 »

前2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26年 · 查看更多 »

前2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27年 · 查看更多 »

前30年代

前30年代從前39年1月1日開始,於前30年12月31日結束。.

新!!: 羅馬帝國和前30年代 · 查看更多 »

前3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37年 · 查看更多 »

前3世纪

前300年至前2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3世纪。 秦始皇統一中國,制定度量衡標準,統一文字,對中國文化影嚮深遠。與此同時,匈奴勢力亦達至高峰,與中國之間的衝突亦隨之升級,引致日後的民族大遷徙,影響達數個世紀。阿育王提倡佛教,對印度以至整個亞洲影響深遠。在歐洲,雖然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業者在帝國內互相爭奪,但希臘文明持續影嚮帝國內各民族。兩次布匿戰爭奠定了羅馬崛起的基礎。.

新!!: 羅馬帝國和前3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4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42年 · 查看更多 »

前5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59年 · 查看更多 »

前6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前63年 · 查看更多 »

前尼西亞時期

在基督教歷史中,前尼西亞時期(Ante-Nicene Period)為西元1世紀使徒時代結束後,一直到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舉行之前的這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基督教會擴展到全羅馬帝國,並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這段時期又被稱為後使徒時代(Post-Apostolic Age)。在這段時期中,許多基督教會的共同基本教義被確立。.

新!!: 羅馬帝國和前尼西亞時期 · 查看更多 »

剃髮易服

--髮易服或薙髮易服,乃指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强令其统治下包括漢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的男子改剃滿族髡髮髮型的“--髮令”(或稱“薙髮令”),以及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這些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針對漢族,政策實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區別服從者和反抗者,方便統治。剃髮令在明末清初引起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反抗者在清初一度遭致清廷的血腥鎮壓。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 “剃发易服”政策從清初的暴力鎮壓到康熙年間及康熙以後的潛移默化,對後來中國的髮式及服飾有明顯影響。.

新!!: 羅馬帝國和剃髮易服 · 查看更多 »

剛鐸

剛鐸(Gondor),是英國作家約翰·羅納德·鲁埃尔·托爾金的史詩式奇幻小說《魔戒》中,位於中土大陸南方之登丹人王國。 「剛鐸」之名意思為「岩石之地」Land of Stone,由辛達林語的gond(石Stone)和(n)dor(土地land)結合而成。又有一說,由於剛鐸處於白色山脈附近,所以如此命名。用昆雅語表示的話,則稱安多諾爾Ondonórë。.

新!!: 羅馬帝國和剛鐸 · 查看更多 »

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勃艮第語:Börguntan,Burgundiōnes, Burgundī,Burgundar,Burgundians,Burgendas,Βούργουνδοι))属于东日耳曼民族的部落,可能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居到丹麦的,勃恩霍姆岛在古丹麦语中称为勃艮第霍姆,就是勃艮第岛,然后又向欧洲大陆迁徙,古代关于维京人的诗歌说他们是从“勃艮第”来的,因此被称为勃艮第人。.

新!!: 羅馬帝國和勃艮第人 · 查看更多 »

勃艮第公國

勃艮第公國(Duché de Bourgogne;,又譯勃艮地王國)由於9世紀建立,包括法國中部和東部一些地區。在腓力二世(大膽者)當政時期(1363年—1404年),勃艮第公國的軍事和政治勢力有所擴展,亦獲得了佛蘭德、阿圖瓦、弗朗什孔泰(又稱勃艮第伯國)以及其他地區;在腓力三世(好人)當政時期(1419年—1467年),又獲得了布洛涅伯爵領地、盧森堡以及尼德蘭的一部分和皮卡第。勃艮第公國在查理公爵(大膽者)統治之下(1467年—1477年),勢力達到頂峰,並與法國爭雄。然而,1477年查理公爵在南錫戰役中被瑞士擊敗,公國逐漸被法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瓜分。 法国原勃艮第大区的大部分地区旧为勃艮第公国属地。.

新!!: 羅馬帝國和勃艮第公國 · 查看更多 »

因斯布鲁克

因斯布鲁克(德语:Innsbruck)位于奥地利西部群山之间的因河畔,是蒂罗尔州的首府。穿越阿尔卑斯山通往意大利南蒂罗尔地区的布仑纳隘道从这里开始。因斯布鲁克的名字来自于因河和德语中的Brücke(桥)。因斯布魯克是奥地利第五大城市,整个都市地区约有18.4万居民。 因斯布鲁克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在此举办。 慈善组织SOS儿童村总部即位于因斯布鲁克。.

新!!: 羅馬帝國和因斯布鲁克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羅馬帝國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国家化身

国家化身是一个国家的人格化形象,通过拟人化或物像化的方式来代表一个国家。日本漫畫黑塔利亚以及波蘭球也是大量使用擬人化的著作,而中國大陸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就用擬動物來比喻國家。 西方国家通常采用智慧和战争之神雅典娜作为国家化身,并采用罗马帝国的行省的名称来命名,西亞國家大多使用老鷹或禿鷹的國家化身,如埃及和南葉門,東南亞和南亞則是使用老虎或大象如印度和泰國,和經濟崛起的亞洲四小虎們,遠東國家則大多使用神龍作為其國家化身,尤其是大中華地區。台灣,香港,新加坡和南韓則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不過英文原版稱呼叫「亞洲四小虎」),整合亞洲的新亞運會旗象徵正是被老鷹和神龍雙方圍繞著,代表西亞和東亞的結合,非洲國家則大多以獅子斑馬等非洲野生動物當作他們的國家化身,或者更傳統帶有本地鮮明色彩的黑色人種。.

新!!: 羅馬帝國和国家化身 · 查看更多 »

国家分裂

政治上的國家分裂是指國家的主權受到另一政治實體干擾而無法於部份地區正常運作。此一情況往往會受到各種地方分裂主義壓力或強權國家壓力而促使其地區實行獨立。政治上的分裂是相對於「政治統一」而言。.

新!!: 羅馬帝國和国家分裂 · 查看更多 »

国家格言列表

本条目列举了全世界独立政体的政区和国家格言。一些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政体以及一些已不存在的国家的格言也被编入目录,但是他们的名字不用粗体标明。 国家格言通常是一条短语,用来描述该国的目的或动力。它可以出现在一国的国徽、硬币或纸币上。不过,也有一些国家没有指定自己的格言。 以下国家依其英文名称首字母排序:.

新!!: 羅馬帝國和国家格言列表 · 查看更多 »

国王饼

国王饼(galette des Rois),又称“国王派”,是法国人在每年1月6日天主教主显节前后食用的一种圆形饼状蛋糕,由千层酥加上杏仁奶油内馅烤制而成,名义上为了纪念基督教《圣经》记载的东方三博士朝见襁褓中的耶稣的事件。 国王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农神节,当时罗马人在节庆的宴会上在糕点中放置蚕豆,分给奴隶,吃到蚕豆者成为“一日国王”,享受一天的特权。基督教统治欧洲之后,教会将这一传统与东方三博士联系起来,并将蚕豆换成幼年耶稣的瓷制小像,但在法语中仍称为“蚕豆”(fève)。如今的国王饼中往往藏有小瓷像,题材不一,并通常与硬纸王冠一起售卖。尽管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大部分法国人在1月初的亲朋聚会中仍会分食国王饼,吃到“蚕豆”者成为幸运儿,得到他人的祝福。 国王饼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有不少变种,统称国王蛋糕。.

新!!: 羅馬帝國和国王饼 · 查看更多 »

国父 (罗马帝国)

國父(拉丁文:Pater Patriae,有时也作Parens Patriae,其複數形式为Patres Patriae,意思是祖國之父)原本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一个向其拥有者表示敬意的头衔。意味着某人创建了一个新的国家,和拥有者在维护其祖国(罗马)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近代則多意指對於當前國家政權締造有特殊貢獻之人。.

新!!: 羅馬帝國和国父 (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图密善

提圖斯·弗拉維烏斯·多米提安努斯(Titus Flavius Domitianus),英語化作「多米提安」、「圖密善」(Domitian),漢文神學書籍譯作豆米仙或多米田,。他繼承父親維斯帕先與兄長提圖斯的帝位,為弗拉維王朝的最後一位羅馬皇帝,81年-96年在位。由於他執政中後期曾嚴酷處決許多元老以及迫害基督徒,因此他在後世史書中的評價普遍不佳。.

新!!: 羅馬帝國和图密善 · 查看更多 »

图尔

图尔(法语:Tours;Teurgn)為法国一座古老城市。目前為安德尔-卢瓦尔省首府,人口136,500(2005年估计)。.

新!!: 羅馬帝國和图尔 · 查看更多 »

四帝之年

四帝之年是指在公元69年時,羅馬帝國在一年中出現了四位皇帝。這四位皇帝就是罗马皇帝加尔巴(Galba)、奧托(Otho)、維特里烏斯(Vitellius)和維斯帕先(Vespasian)。.

新!!: 羅馬帝國和四帝之年 · 查看更多 »

四帝共治制

四帝共治制(Tetrarchy)是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創立的一個治理模式。由於他看出羅馬帝國過去兩、三百年間世襲制度的缺點,整個國家積弱不振,甚至引發空前絕後的三世紀危機。於是他大規模地將全國的政治體制整個翻轉,即廢除了帝位世襲及君王獨裁的制度,創新一個四帝共治制的治理模式:兩位最高級的領導人(或稱皇帝)任職為奧古斯都及兩位次級領導人(或稱副皇帝)任職為凯撒,即全境共有四位領導人去分治東、西羅馬帝國。而奧古斯都的任期是有期限的,屆滿後得自動退位由統帥繼任之。.

新!!: 羅馬帝國和四帝共治制 · 查看更多 »

四海华夷总图

《四海華夷总图》,是一幅於明代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所製的世界地圖,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新!!: 羅馬帝國和四海华夷总图 · 查看更多 »

倫蒂尼恩

倫蒂尼恩(又譯倫丁尼姆、朗蒂尼亞姆;拉丁文:Londinium),又稱羅馬倫敦,公元約43年建於今倫敦市一帶的聚居地。有賴泰晤士河上的橋樑,倫蒂尼恩發展為道路樞紐和主港口,是羅馬帝國不列顛尼亞行省的重要商業中心,及至5世紀衰亡。 隨着1世紀中葉建城,早期倫蒂尼恩僅佔地1.4平方公里(0.5平方英里),相當於今日海德公園的範圍,其中一座山丘上駐有守兵。60、61年左右,布狄卡王后領導愛西尼部落起義,逼使守兵棄城,並將該處夷為平地。愛西尼部落於惠特靈大道戰役被擊敗後,倫蒂尼恩遂重建為羅馬的規劃城鎮,歷經十年才復甦。1世紀後期,倫蒂尼恩擴展迅速,不久便成為不列顛尼亞行省最大的城市。時值新世紀之交,倫蒂尼恩的人口攀升至60,000人,鐵定足以取代(Camulodunum;今高車士打)成為首府。2世紀期間,倫蒂尼恩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其羅馬廣場(forum)及巴西利卡,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型的建築群。羅馬帝國哈德良皇帝122年到訪這裏。考古發掘證實,一場大火幾乎摧毀了整座城,其後再度重建。2世紀後半葉,倫蒂尼恩的範圍和人口均萎縮。 倫蒂尼恩在羅馬時期餘下的光景中仍見重要,然而已大不如前。考古學家發現,城內大部分地區被黑土覆蓋了數個世紀。190至225年間,羅馬人於城中近陸處修築了防衛牆,是不列顛尼亞行省的最大建設之一,與哈德良長城及羅馬道路網絡齊名。倫敦城牆自此矗立了1,600年之久,粗略地劃定了古時倫敦市的邊界。.

新!!: 羅馬帝國和倫蒂尼恩 · 查看更多 »

倫敦市

倫敦市(City of London),音譯作西堤區,又稱為--和(市法團使用的官方簡體中文名稱)伦敦金融城,是位於英國倫敦的一個市和郡。自從公元一世紀羅馬人在此殖民起到中世紀,倫敦市一直涵蓋倫敦的大部分,但到今天倫敦的城鎮區域已擴張到遠遠大於倫敦市的地界。倫敦市現在只是大倫敦都會區的極小一部分,但仍是倫敦市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倫敦市是大倫敦各區中兩個擁有“城市”地位的區之一:另一個是與其隔鄰的西敏市。 在英語裏,倫敦市的一個常用別稱是“the City”(“城”,或僅稱“City”——以大寫“C”與整個倫敦城市區分),此外由於其面積為又俗稱“平方英里”(Square Mile)。這兩個名字都經常被用作整個英國的交易和金融服務業的代稱:倫敦市作爲這些行業的集中地,已有相當的歷史。倫敦市法團在海外進行宣傳時選用的官方簡體中文名稱“伦敦金融城”也強調了其作爲金融中心的角色。 作爲地名,“倫敦”現在通常指的是遠大於倫敦市的地區。“倫敦”經常指整個倫敦大都市蔓延區,或所有32個倫敦自治市加上倫敦市本身。這種泛稱的用法最早在16世紀就已出現。 倫敦市的地方政府機構是倫敦市法團,其建制不同於英國其他的所有地方政府。倫敦市法團具有一些作爲地方政府很特別的職責,例如它也是倫敦市的警務負責機構。此外,與多數地方政府不同,倫敦市法團的職責和財產延伸到其轄境以外。法團的首長是倫敦市市長(與大倫敦市長是兩個不同的職位)。现任倫敦市市長(第690任)是安德魯·帕爾密。 倫敦市是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在19世紀,倫敦市曾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商業中心,現在它仍是重要的商務聚匯點。根據2008年發佈的倫敦排名第一。倫敦市的東部是保險業聚集的中心。近年倫敦在倫敦市外又發展出第二個金融中心,即城東的金絲雀碼頭商務區。 倫敦市的常住人口約為9,401(2016年中統計署估計),但有300,000人每天湧入城中工作。倫敦市内的工作崗位中有四分之三屬於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包括法律、會計等)以及相關工商業服務行業。倫敦市的西部和北部則是法律行業的中心,其中圣殿区域和法院巷地區是英國的四個大律師學院的所在地,其中中殿律師學院和內殿律師學院位於倫敦市的轄境内。.

新!!: 羅馬帝國和倫敦市 · 查看更多 »

倭马亚大清真寺

倭马亚大清真寺(始建于705年)是伊斯兰教最主要的清真寺之一,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该寺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四大圣寺。 倭马亚清真寺最早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朱庇特神殿,后来在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后改为圣约翰大教堂(纪念施洗约翰)。叙利亚于7世纪为阿拉伯人征服后,圣约翰大教堂一度仍归基督教徒做礼拜之用。705年,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瓦利德一世接收了这座教堂,将其改为清真寺。瓦利德一世从拜占庭、叙利亚、埃及等地招集工匠,历时十年将清真寺建成。 在改造过程中,教堂的长方形布局被保存下来,但其余部分有多少被留用则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倭马亚清真寺有两座尖塔原来是教堂的望楼,第三座光塔则为瓦利德一世所建。 历史上,倭马亚清真寺曾经三次被焚毁。第一次是在1069年清真寺发生火灾;第二次是在1400年,中亚的征服者帖木儿纵火烧毁了清真寺;第三次是在1893年,清真寺再度发生火灾。 今天,倭马亚清真寺中同时保存有施洗约翰和萨拉丁的陵墓。.

新!!: 羅馬帝國和倭马亚大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BattleTech

《BattleTech》(暫譯:戰鬥科技,另有譯作:暴戰機甲兵)是一個虛構的科幻世界,類似星艦迷航記或是星際大戰系列。《BattleTech》最先出現的是棋盤式的戰爭遊戲,於1984年由FASA公司設計。遊戲中模擬了31世紀後的未來戰場,在那時,以核融合為動力的巨大步行機器人,也就是所謂的戰鬥機甲(BattleMechs),成為戰場的主宰者,搭配坦克、星艦、戰鬥機等載具,並使用諸如雷射、粒子砲(particle projection cannons)、電磁槍(gauss rifles)、自動機砲和飛彈等武器。遊戲的主軸就是戰鬥機甲之間的戰鬥,以及關於戰鬥機甲的種種故事,所以《BattleTech》可以算是一種有著濃重軍事風的科幻世界。 《BattleTech》最早期的版本名叫《BattleDrolds》(『drold』是機器人的別稱),但由於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和盧卡斯影業(Lucasfilm Ltd.)已經先為『drold』一字註冊了商標,所以從第二版開始便改名叫《BattleTech》。 《BattleTech》贏得了三次Origins獎,並延伸了許多產品與擴充資料。 最早的戰鬥機甲設計取材自《超時空要塞》等其它動畫,但由於版權因素,已經不再使用。 據目前的估計,已經有兩千五百萬人玩過《BattleTech》相關遊戲、或是讀過相關的小說。並至少有一千萬人玩過《BattleTech》的改編電玩,《機甲爭霸戰》(MechWarrior)系列電玩和《MechWarrior: Dark Age》系列玩具也已經賣破千萬,已知有超過三百款的遊戲與玩具產品被發行,相關的書籍例如核心規則書也是一再的被出版,並有超過五千個由社群製作的相關網頁。.

新!!: 羅馬帝國和BattleTech · 查看更多 »

C大調迴旋曲 (莫扎特)

C大調小提琴與樂隊迴旋曲,K373,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1781年4月2日於維也納完成。此曲同樣是為一直演奏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小提琴家布魯勒堤(Antonio Brunetti)而寫的,而6日後的首演,羅馬帝國的科羅雷多皇子(:de:Rudolph Joseph von Colloredo)亦是座上客之一。 有別於K261和K269的替換性質,現時學者對莫扎特為何創作這首樂曲的動機仍未完全掌握,特別是莫扎特於1775年一口氣創作多首小提琴協奏曲後,便再沒有為獨奏小提琴寫過任何交響作品。而樂曲為C大調,亦與同時間的小提琴作品並不吻合,曾經有人猜想可能是一首已放棄或銷毀的作品一部份,但同樣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論點。.

新!!: 羅馬帝國和C大調迴旋曲 (莫扎特) · 查看更多 »

Civis romanus sum

拉丁文短语civis romanus sum(cīvis rōmānus sum,,意为我是罗马公民)是西塞罗《反对维勒斯的演讲》(In Verrem)中用来为罗马公民法律权利抗辩的短语。 在新約聖經中,圣保禄被囚禁和审判的时候在凯撒面前宣示他作为罗马公民的权利,并且司法程序不得不暂停,直到他被带到罗马。 这句习语被巴麦尊勋爵引用在他对决定在中封锁希腊的解释时候。在1850年6月25日于国会大厦的演讲中他宣称世界上的每一位英籍人士应该受到大英帝国的保护,就像罗马帝国里的罗马公民一样。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3年使用了这一短语:“两千年前,最自豪的是‘civis romanus sum’。今天,在自由世界,最自豪的是‘Ich bin ein Berliner’。”.

新!!: 羅馬帝國和Civis romanus sum · 查看更多 »

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

本条目记录《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Code Geass 亡國的AKITO》和《Code Geass 双貌的奥兹》中的世界观设定及专有名词。.

新!!: 羅馬帝國和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 · 查看更多 »

Creative Assembly

Creative Assembly是一个英国游戏开发商,由Tim Ansell于1987年创立。 The Creative Assembly的总部位于西萨塞克斯郡的Horsham镇,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毅力谷设有分部。该公司早期的作品是将Amiga和Sinclair ZX Spectrum平台上的游戏移植到DOS,后来与美国艺电合作,以EA Sports的品牌生产不同的游戏。1999年,该公司有足够的资源来探索新的原创项目,进行开发战略游戏《幕府将军:全面战争》,上市後取得高度評價并成为了战略游戏的基准之一。建立在《幕府将军:全面战争》成功基础上的全面战争系列后续作品,增加着公司的关键的商业成功。 2005年3月,The Creative Assembly被日本世嘉公司收购成为其欧洲子公司。在世嘉旗下,全面战争题材得到进一步发展,The Creative Assembly凭借动作冒险游戏如《斯巴达人:最强武士》和《维京人:神域之战》进入游戏机市场。该公司最新的产品是《全軍破敵:戰錘II》和《最後一戰:星環戰役 2》。.

新!!: 羅馬帝國和Creative Assembly · 查看更多 »

皮同

同(古希腊语:Πύθων),希腊神话中住于德尔斐地区的巨蟒。 根据保萨尼阿斯的记载,皮同为大地女神该亚所生,住於德尔斐(在帕尔纳索斯山山麓),负责守卫此处的该亚(或忒弥斯)神示所。其他说法则认为皮同在丢卡利翁时代的大洪水所残留的水潭中出生。 在希腊神话中,关于皮同的故事的核心内容是:阿波罗杀死皮同,并在其占据之处建起了自己的神庙。此故事有多个不同的版。最早的版来自荷马的《阿波罗颂歌》,但它并没有对整件事做具体描写。 罗马帝国初期的古典作家许癸努斯提供了一版皮同神话。提坦女神勒托怀上了主神宙斯的两个孩子,即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嫉妒的赫拉派皮同去迫害怀孕的勒托(赫拉还曾让皮同抚养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怪物堤丰)。众神祇惧怕赫拉,皆拒绝庇护勒托,勒托仅能逃到阿斯忒利亚岛(即提洛岛)上去分娩。这段故事解释了阿波罗为何憎恨皮同。阿波罗长大后找皮同复仇,故此来到德尔斐。这时德尔斐的神谕属于该亚。皮同逃入该亚的神示所,而阿波罗大胆地闯入,在女祭司所坐的岩石裂缝用箭射死了皮同。但阿波罗擅闯圣地受到了惩罚:众神创立了皮提亚竞技会,阿波罗被命令主持此竞技会,以为他的亵神行为的赎罪。 其他版中,阿波罗杀死皮同的缘故仅为了找地点建筑神示所。当阿波罗来到德尔斐时,当地有该亚的神示所了,在那里发布神谕的就是皮同。阿波罗杀了皮同,并选定德尔斐为建立自己神庙之处。两位传说中的建筑师特洛福尼俄斯和阿伽墨得斯建成了神庙。德尔斐神示所位于神庙内殿,该神示所的神谕就是古希腊世界最著名的德尔斐神谕。 匈牙利神话学家凯雷尼·卡罗伊曾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原始的神话中包含两条不同的巨蟒,后来它们被混为一谈。其中一条巨蟒实际是亲阿波罗的,许多古代艺术作品表现了蟒蛇(在爱琴文明时期往往代表大地)与阿波罗和平共处的场景。确实有些神话中守卫德尔斐的蟒蛇的名字不叫皮同而叫“德尔福娜”。还有研究者指出,原始神话中的巨蟒本来是雌性且没有名字,后来演变为雄性并得名皮同。 阿波罗杀死皮同的故事可以被解读为光明战胜黑暗。关于该神话的起源,现代学者通常认为皮同可能是德尔斐地区原有的地祇,后来被奥林波斯教的全国信奉的天神阿波罗排挤并取代。大概阿波罗神庙就建在古代敬奉皮同的神庙的原址上。在德尔斐,对阿波罗的崇拜中仍残存着古代皮同崇拜的痕迹。阿波罗的又名皮透斯(或皮提俄斯);在德尔斐发布神谕的女祭司被称为“皮提亚”;阿波罗神庙有时被称为“皮托”,这些皆与皮同有关。传统上认为,每四年一次的皮提亚竞技会是为纪念阿波罗战胜皮同而办。 在古希腊瓶画上,皮同的形象通常是一条大蛇;中世纪以后的欧洲人笔下的皮同则接近于龙。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引用过阿波罗杀死皮同的典故: 在生物学中,蟒科(Pythonidae)和蟒属(Python)的拉丁文学名来自皮同。.

新!!: 羅馬帝國和皮同 · 查看更多 »

皮托多里斯

托多里斯(希腊语:Πυθοδωρίς,?~约23年),本都女王(约前8年~约23年在位)。 皮托多里斯是在罗马支持下获取王位的本都国王波列蒙一世的妻子。从家世来看,皮托多里斯的身份相当显赫:她的母亲是罗马统帅马克·安东尼的女儿。她的父亲皮托多罗斯则是加里亚(在小亚细亚)地区的一个小王公,是马克·安东尼进军东方时的热心支持者。 在公元前8年波列蒙死于与阿斯普尔吉安人的战争后,皮托多里斯继承了王位,虽然这时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罗马人承认她的国王地位。皮托多里斯后来再嫁,丈夫是卡帕多细亚的末代国王阿尔刻拉奥斯;阿尔刻拉奥斯失宠于罗马皇帝提比略,被召到罗马,不久死去。 在皮托多里斯在位时期,本都实际上变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本都王室能统治的只有很小一块地方。在她死后,长子波列蒙二世继承了王位。.

新!!: 羅馬帝國和皮托多里斯 · 查看更多 »

犹太-罗曼语支

犹太-罗曼语是由罗曼语言转化而来,它仍在某些犹太人群中使用,并且为了获得作为一门语言的认同,它演变为现在的形式,成为了数量众多的犹太语中的一种。.

新!!: 羅馬帝國和犹太-罗曼语支 · 查看更多 »

犹太君主列表

本表列出犹太人历史、以色列历史中的历代犹太人君主。.

新!!: 羅馬帝國和犹太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羅馬帝國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流散

犹太人流散史,(希伯来语:Tfutza,תְּפוּצָה)或流亡(希伯来语:Galut,גָּלוּת;意第緒語:Golus)是指以色列人、犹大族人(Judahites)和随后的犹太人离开祖先的故土(以色列地),随后在世界各个角落定居。 根据希伯来文圣经,“流亡”一词是指公元前8世纪从以色列王国流亡出来的以色列人的命运,也指公元6世从猶大王國(Judah)流放出来的犹太族人(Judahites)的命运。在流亡中,人们将犹太族人(Judahites)称为“犹太人”(יְהוּדִים,或Yehudim)——以斯帖記中的“犹太人末底改”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犹太人这个词语。 第一次大流散是亚述流亡(Assyrian exile),公元前733年亚述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将犹太人从以色列王國(後期)驱逐出去,公元前722年(这是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在以色列王国进行了三年围困之后),当萨尔贡二世摧毁了以色列王国后,这次流亡结束了。 公元前597年,在巴比伦囚虏(巴比伦流亡)中,猶大王國的一部分犹太继续流亡出去。圣经的以斯拉記包括两个文本,据说是新巴比倫王國的征服者居鲁士二世的法令,这两个文本允许被驱逐出境的犹太人在几十年后中返回祖国,并命令重建圣殿。这两个法令在内容和语调上存在差异,一个用希伯来语写成,一个用亞拉姆語写成,这让一些学者质疑它们的真实性。居魯士文書(又译居鲁士圆柱或居鲁士铭筒)是一个古代泥制圆筒,以居鲁士大帝的名义用古代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所写成,其中提到了重建圣殿,让流亡人民重新归国,人们经常认为这能够证明圣经中居鲁士法令的真实性,但是其他学者则指出,这个圆筒的文本针对的是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没有提到犹大王国(Judah)或耶路撒冷。 Lester L Grabbe教授认为,关于犹大王国(Judah)“所谓的居鲁士的法令”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但是,确实存在“允许被驱逐出境者返回和重建敬拜地点的一般政策”。他还表示,考古学表明,流亡人的回归是几十年中“慢慢流入”,而不是一次性发生的事件。在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占领后,哈斯蒙尼王朝成为罗马的附庸国,在公元6年,被列为犹太(罗马行省)。犹太人在公元66年期间反抗罗马征服者,历史称为犹太战争,它最终导致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毁。在侵占期间,罗马人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件标志着犹太人从罗马流亡的开始,也被称为以东流亡。犹太领袖和精英从土地上流亡出来、被杀、或被带到罗马做奴隶。 公元前132年,剩下的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反抗哈德良。公元135年,哈德良的军队击败了犹太军队,犹太人从此失去了独立。作为惩罚,哈德良流放了更多的犹太人,将他们作为奴隶出售,将耶路撒冷的名字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爱利亚加比多连),将其变成一个罗马的异教城市,并禁止犹太人居住在那里。哈德良将犹地亚和和撒馬利亞命名为Syria Palaestina,这是根据亚述人和非利士人而命名的,其目的是为了侮辱犹太人,以抹除这片土地的犹太特征。Mor, M. The Second Jewish Revolt: The Bar Kokhba War, 132-136 CE.

新!!: 羅馬帝國和犹太人流散 · 查看更多 »

犹太战争

犹太战争,公元66年至70年发生在罗马帝国犹太省(今以色列国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反抗罗马征服者的起义,参加者主要为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组成著名的反抗組織奮銳黨和短劍黨(Sicarii,音譯作西卡里),和下层人民结合,焚毁藏在神庙中的债务账册,消灭耶路撒冷的罗马驻军,罗马皇帝尼禄派韦斯巴芗前往镇压,公元70年提图斯(Titus Flavius,韦斯巴芗之子)攻陷耶路撒冷,大肆破坏和屠杀,焚毀第二聖殿,大批犹太人被俘为奴。公元131年,起义再度爆发,皇帝哈德良派军镇压;公元135年,罗马军队又攻陷耶路撒冷,几十万犹太人被杀,幸存者多流徙异地。.

新!!: 羅馬帝國和犹太战争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羅馬帝國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与基督教

犹太教与基督教:犹太教是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宗教,后来在犹太教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基督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也有不同或相反之处。基督教借用了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和犹太教的许多词汇,並把希伯来圣经的教义融入新約圣经中。但基督教和犹太教在经书上和一系列基本观念上存在根本分歧,比如“三一论”、“基督论”、“中保论”、“救赎论”、“原罪论”等等,尤其是耶穌基督是否作為神的兒子和彌赛亚。.

新!!: 羅馬帝國和犹太教与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犹地亚

犹地亚(יהודה, 標準讀音: , 提式發音: ;Ἰουδαία/,يهودية/,IVDÆA/)是古代以色列地的南部山區地帶從聖經記載、到羅馬帝國時期、直至現今的通稱,自1948年成為約旦王國之「西岸」而聞名。 该山地又叫中央山脉,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宽约15里、长约50里,高度平均在2000至3000尺之间。东连犹大旷野,南连南地,西连高原,北连以法莲山地。主要城市有北部的耶路撒冷和南部的希伯伦。.

新!!: 羅馬帝國和犹地亚 · 查看更多 »

皇家騎士

皇家騎士(Ranger's Apprentice)是澳洲電視劇本作家的作品,本作原本是作者為約翰鼓勵自己十二歲的兒子能愛上閱讀才撰寫。背景雖設在現實界的古歐洲,但劇情是在平行世界發展.

新!!: 羅馬帝國和皇家騎士 · 查看更多 »

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

皇家馬德里足球俱乐部(Real Madrid Club de Fútbol,),是一家位於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足球會,成立於1902年3月6日,是世界球壇最成功的足球俱樂部之一。俱樂部的主場場館是可以容納85,454人的伯纳乌球场。 皇家馬德里是目前贏得最多次西班牙甲組聯賽和歐洲冠軍聯賽冠軍的足球俱樂部。國內賽事方面一共奪得33次西班牙甲組聯賽冠軍、19次西班牙國王盃冠軍及10次西班牙超級盃;歐洲賽事方面共奪得13次歐洲冠軍聯賽冠軍、2次歐洲足協盃冠軍及4次歐洲超級盃冠軍;洲際賽事方面共奪得3次洲際盃足球賽冠軍及3次世界冠軍球會盃冠軍。 皇家馬德里是三個未曾從頂級聯賽降級的西班牙甲組聯賽創始成員之一(另外兩個為巴塞隆納與畢爾包競技)。曾為已解散的G-14創立成員之一。1950年代曾於歐洲冠軍聯賽創立時五連冠,2017年皇家馬德里成為了歐洲冠軍聯賽改制後首家衛冕成功的足球俱樂部,更於2018年再次奪冠,締造三連冠歷史。 2000年12月21日,《國際足協雜誌》讀者選出皇家馬德里為國際足協二十世紀最佳球會。2004年5月20日,皇家馬德里与謝菲爾德聯共同獲得國際足聯紀念勳章。2010年5月11日,國際足球歷史和統計聯合會給予皇家馬德里20世紀歐洲大陸最佳足球俱樂部的榮譽。 2017年,皇家馬德里的競技成績在歐洲足協球會系數名列第一,商業價值在富比士商業雜誌評鑑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足球俱樂部中排名第二,社交網站上的讚好與追蹤數量在全世界職業運動隊伍與聯盟中排名第一。.

新!!: 羅馬帝國和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羅馬帝國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矇眼貂

寵物貂(學名:),又名雪貂、地中海雪貂或矇眼貂,是的馴養亞種。牠們是兩性異形體的,雄貂比雌貂大。牠們一般呈褐色、黑色、白色或混色,公貂連同尾巴長可到51公分,重1—2公斤,母貂體型較小,體重約在600公克—1公斤,壽命為7—10歲。 寵物貂的馴養歷史不明,但很有可能是早於25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的古埃及時代原生種鼬鼠。目前仍有一些地區利用歐洲雪貂來獵捕兔,但漸漸被馴養為寵物的寵物貂已經不適合野外生活。由於寵物貂與歐洲雪貂有著密切關係,雪貂是非常容易與他們交配的。過度的歐洲野生雪貂與寵物貂的繁殖,被認為在紐西蘭對當地生物造成損害。所以,現在有某些地區是禁止飼養雪貂的。雪貂一詞常常讓人誤會寵物貂是全白色,其實除了白子,全白的寵物貂是非常少見的。.

新!!: 羅馬帝國和矇眼貂 · 查看更多 »

瞧!这个人

《瞧! 這個人》(Ecce Homo),德国哲學家尼采的自傳,完成於1888年,并在尼采死後的1908年由其妹出版。本書其實在出版後並未受到重視,一直到1970年才廣為人知。 在《瞧! 這個人》這本書裡面,是尼采對自己哲學著作作出註腳的作品,同時也是他展現自身的一部作品。在本書裡面,已經出現他晚期作品的主題,特別是在批判基督教和「重估一切價值」的觀念上。 現在對尼采創作的可信度,以及其作品受到精神疾病影響的程度,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不過尼采經《瞧! 這個人》這本書裡面的自我解釋遠比其他作品、甚至是自傳多。.

新!!: 羅馬帝國和瞧!这个人 · 查看更多 »

王者之心

王者之心(英文名:Tristan & Isolde),2006年1月13日上映于美国的史诗电影。.

新!!: 羅馬帝國和王者之心 · 查看更多 »

王港

王港Puerto Real是西班牙的城市,位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加迪斯省加迪斯湾区,离省会加迪斯市远10公里。人口多于3万7千8百。 王港1483年6月18日被西班牙天主教双皇卡斯蒂利亚伊利莎贝尔一世和阿拉贡费尔南多二世所成立。 城市中心位于加迪斯湾自然公园里,周围有松林和生理盐水的地点。王港以工业为经济基础(航空厂,造船厂等)。 因为王港的历史较长,它的文化遗产很丰富,它的土地存有不少历史文物,例如罗马帝国时代的遗迹,教堂等。 R.

新!!: 羅馬帝國和王港 · 查看更多 »

玛尔斯

玛尔斯(拉丁語:Mars),羅馬神話中的战神,朱比特與茱諾之子,貝羅納之丈夫,维纳斯的情人,他是羅馬軍團崇拜的戰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重要程度僅次於朱比特。瑪爾斯的節日是在三月和十月。拉丁语的「火星」和英語的「March」正是源自瑪爾斯。但拉丁語「Mars」一詞並非源自原始印歐語,似乎是從伊特拉斯坎神話中的瑪里斯(Maris)拉丁化而成的。起初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繁殖與植物之神,同時亦是牲畜、農田與農夫的守護神。在公元前2世紀,大加圖曾說「好好飼養你的牲畜,每年要向瑪爾斯·西爾瓦諾斯(Mars Silvanus)奉獻。」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瑪爾斯成為了戰爭的象徵,等同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但與阿瑞斯不同,瑪爾斯一般備受敬畏,跟朱庇特一樣是最受尊崇的神祇。 玛尔斯被視為是傳說中建立罗马的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父親,所以罗马人有时自称為“玛尔斯之子”。 在许多欧洲语言,星期二是由玛尔斯而来,意为玛尔斯之日或者火星之日,如意大利语(martedi)、西班牙语(martes)、法语(mardi)。.

新!!: 羅馬帝國和玛尔斯 · 查看更多 »

珀斯-金罗斯

斯-金罗斯(Perth and Kinross),是英国苏格兰32个一级行政区之一。其管辖区域基本是过去旧体制下的珀斯郡和金罗斯郡。境内西北部属于苏格兰高地,苏格兰主要河流之一泰河从境内的泰湖(Loch Tay)发源,向东流入北海。面积5,286km²,人口134,949。区域的行政中心在珀斯。 珀斯地区历史上是苏格兰王国的心脏地区之一,很多著名事件和人物都与之有关系。王国古都斯昆就在珀斯城郊。 珀斯人口分散而风景优美,虽然地处苏格兰高地南部,但是地面交通到苏格兰中心城市相对方便。2005年7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小山村格兰伊格尔斯(Gleneagles)举行。.

新!!: 羅馬帝國和珀斯-金罗斯 · 查看更多 »

琐罗亚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教」或「白頭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论,有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现今西方圣诞节即为密特拉节。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聲稱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說法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创,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新!!: 羅馬帝國和琐罗亚斯德教 · 查看更多 »

琥珀之路

琥珀之路是一条古代运输琥珀的贸易道路,这条水路和陆路结合而成的通商道路,从欧洲北部的北海和波罗的海通往欧洲南部的地中海,连结了欧洲的多个重要城市,维持了多个世纪。 在公元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琥珀作为装饰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从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的产地,经由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运输到意大利、希腊、黑海和埃及。琥珀之路连结了琥珀的产地和在欧洲、中东地区和远东地区的消费地,并经由另一条通商道路丝绸之路继续通往亚洲。.

新!!: 羅馬帝國和琥珀之路 · 查看更多 »

理诺

教宗聖理諾(Sanctus Linus PP.,),為羅馬公教會羅馬城第二任教會領導者。羅馬天主教會視其為承繼聖伯多禄的第二任教宗。但一些新教學者視其為第一任羅馬主教,由聖保祿任命,記於使徒宪典(Apostolic Constitutions)。.

新!!: 羅馬帝國和理诺 · 查看更多 »

琉善

琉善(希臘語:Λουκιανός,約120年—180年),生於敍利亞的薩莫薩塔,羅馬帝國時代的以希臘語創作的諷刺作家,以遊歷月球的奇幻短篇《信史》(周作人譯作《真實的故事》)及一系列對話集聞名。周作人曾翻譯其作品,並按希臘語發音將其名譯為路吉阿諾斯。.

新!!: 羅馬帝國和琉善 · 查看更多 »

琉息太尼亞

琉息太尼亞(Lusitania,又譯路西塔尼亞、盧西塔尼亞、盧士坦尼亞)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琉息太尼亞的範圍約在今日的葡萄牙及西班牙西部的一部份(特別是埃斯特拉馬度拉自治區)。該省得名自盧西塔尼人(Lusitani或Lusitanian)。盧西塔尼人的起源未知,。.

新!!: 羅馬帝國和琉息太尼亞 · 查看更多 »

磨坊

坊用來磨穀物的地方。可分為水力磨坊、風力磨坊和動物磨坊三種。.

新!!: 羅馬帝國和磨坊 · 查看更多 »

磷礦翼龍屬

磷礦翼龍屬(學名:Phosphatodraco)意為「磷礦的龍」,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科的一屬,化石是在2000年發現於摩洛哥的胡里卜蓋市附近,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晚期。 正模標本(編號OCP DEK/GE 111)是五節頸椎,來自於第五到第九節頸椎,這些頸椎的關節脫落、遭到擠壓變形,還有一個不清楚部位的骨頭。最長的第五節頸椎長30公分。這隻磷礦翼龍的翼展約5公尺。磷礦翼龍的頸部後段的脊椎延長,在神龍翼龍科中相當特別;在神龍翼龍科中,磷礦翼龍也具有已知最完整的頸椎之一。磷礦翼龍是生存於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翼龍類之一,同時也是第一種發現於北非的神龍翼龍科。模式種是茅利塔尼亞磷礦翼龍(P.

新!!: 羅馬帝國和磷礦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示巴王國

巴(希伯來文:שבא,阿拉伯文:سبأ,阿姆哈拉文:ሳባ),古兰经中称为塞伯邑(Sabaʾ),是指在旧约聖經和古兰经中提到的一个位於阿拉伯半島南方的王国。王國具體位置可能在現今的衣索匹亞、厄立特里亞沿岸或也门南部境内,但也有可能是同時處於衣索匹亞和也门的一個跨亞、非大陸的大王國。 示巴王國在古代亞述人、希臘人及羅馬人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提及過,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立國,於公元5世紀到6世紀時因為氣候變遷而引起的一連串連鎖反應而滅亡。示巴王國曾經以多個不同的城市作為首都,當中在中期時以今日薩那以東120公里的馬利卜作首都的時間最長。 今時今日的賽伯伊人 (Sabaeans),被認為是示巴王國的遺民。.

新!!: 羅馬帝國和示巴王國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新!!: 羅馬帝國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羅馬帝國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化

化或神格化(ἀποθέωσις,英文為Apotheosis或deification)是指把一個人高舉至神的地位。中國民間信仰也常常將歷史人物神化,朝廷也會順應民情給予認証,例如明朝萬曆帝敕封關公為關聖帝君,清朝康熙帝冊封媽祖為天后。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在內的多神信仰地區都有將傑出人物封神的傳統。 很多歷史上著名的宗教家和哲學家都不以神自居,卻長期被其弟子們把其神化.

新!!: 羅馬帝國和神化 · 查看更多 »

神系

系 (或譯為神譜,音譯為潘提翁。来自古希臘語πάνθεον。字面意思為"萬神之殿",或"所有神(共同)的"。 πᾶν意為"所有", θεός意為"神")指任一多神論宗教、神话中,所有神祇的特定集合。 傳統上認為神系是對於特定文化中的神祇概述,不僅反映了社會的價值,也反映其對自身認識的意義。马克斯·韦伯在1922年《經濟與社會》一書中討論了神系中的神祇與一神論發展之間的關係。.

新!!: 羅馬帝國和神系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福利斯

福利斯--古罗马和拜占庭发行的一种铜币。.

新!!: 羅馬帝國和福利斯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羅馬帝國和秦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新!!: 羅馬帝國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科学史

科學史,利用了思想史和社會史兩個面向的歷史研究方法。科學起源於對自然其功能性的實用考量以及纯粹的哲學探究。 雖然科學方法自古便不斷發展,但現代科學方法卻是始自伊斯蘭科學家,海什木(Alhazen)在大約西元1000年左右,運用實驗的經驗法則寫出了一本關於光學的著作《》。然而,現代科學方法在13世紀的歐洲由大學經院哲學的學者所發起科學革命時,方才算發展完全Thomas Woods, How the Catholic Church Built Western Civilization, (Washington, DC: Regenery, 2005), ISBN 978-0-89526-038-3,到了16世紀及17世紀早期的發展高峰,現代科學方法的廣泛應用更引領了知識的全面重估。科學方法的發展被某些人(尤其是科學哲學家及實證科學家)認為是太過於基礎而重要的,認為早先對於自然的探索只不過是前科學(pre-scientific),現代科學方法才被他們認為是真正的科學。習慣上,科學史學家仍舊認定早先的科學探索也包含於廣大而充足的科學範疇之中。 數學史、科技史及哲學史則在其各自的條目中描述。數學跟科學很接近但有所區别(至少在現代的觀念上是這樣認為)。科技涉及設計有用的物件和系統的創造過程,跟尋求传统意义上的真理(empirical truth)又有所不同。哲學跟科學的不同在哲學還尋求其他的知識領域,如倫理學,即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都是以既定的事實作爲理論基礎。實際上這些領域都作爲外在的重要工具為其他領域所用。.

新!!: 羅馬帝國和科学史 · 查看更多 »

科寧 (波蘭)

科寧(Konin,)是位於波蘭中部,瓦爾塔河沿岸的一個城市。屬科寧縣管轄。自1999年之後,科寧被合併入大波蘭省,在此之前科寧曾是科寧省的省會(1975–1998年)。2006年,有人口 81,233人。.

新!!: 羅馬帝國和科寧 (波蘭) · 查看更多 »

科布倫茨

科布倫茨,依粵語又譯高本斯(Koblenz,源於拉丁語Confluentes,匯流的意思)。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於二十世紀初造訪此地時,曾在所著《環球遊記》一書中,將此城名譯為科不林士,是德國重要的觀光都市。位於德國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摩泽尔河與萊茵河交匯處。兩河匯流之處,稱德意志角,為當地名勝。人口 113.000 (2017),是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第四大城市,排在美茵茲、路德維希港,以及特里爾之後。科布倫茨所在的萊茵河谷於2002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新!!: 羅馬帝國和科布倫茨 · 查看更多 »

科佩尔

科佩尔(斯洛文尼亚语:Koper;意大利语:Capodistria),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与意大利的边境地区,亚得里亚海北端,是斯洛文尼亚全国唯一的商业港口。该市全境约311平方公里,人口47539人,斯洛文尼亚语和意大利语同为该市官方语言。 科佩尔早在希腊化时代便已建城,希腊语称之为Aegida,其拉丁语名称Capris更为流行,今日Koper一词便是Capris的变音。568年,附近罗马帝国城市的里雅斯特的大量市民为躲避伦巴德人入侵而逃来该市,使得该市开始繁荣。当时,该市处于东罗马帝国治下,其名字也为纪念查士丁尼二世而改为“查士丁诺波尔”。不久以后,该地被并入伦巴底王国,后又随着伦巴底被兼并入法兰克王国。 932年,科佩尔开始与威尼斯建立起稳定的贸易关系。虽然如此,当威尼斯和神圣罗马帝国发生冲突时,科佩尔却站在帝国一边。因此,康拉德二世于1035年授予科佩尔自治市镇的地位。但是,1232年,科佩尔被划入了阿奎莱拉大主教区,1278年随之并入威尼斯共和国,被更名为“Caput Histriae”,意为“伊斯特利亚之都”,今日Capodistria一词便来自于此。 哈布斯堡家族夺得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后,科佩尔作为的里雅斯特的一部分,被划成奥地利的领地。一战之后,被奥地利割让给意大利。二战之后,科佩尔作为第里雅斯特自由區的B区一部分,1954年被正式划入南斯拉夫,其意大利裔居民多半迁走。 1991年,随着斯洛文尼亚的独立,科佩尔成为其唯一的商业港口。.

新!!: 羅馬帝國和科佩尔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王朝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学家用于描述中世纪时期主体民族为希腊人、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部罗马帝国,在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东部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在拜占庭的历史中,1081年至1185年这段帝国在科穆宁家族统治下时期被称作科穆宁王朝。此期间先后5位科穆宁皇帝总共统治帝国104年,努力支撑着帝国,并复兴了帝国的军事、经济与政治地位,尽管在一些方面最终并未完全恢复到4-6世纪时期甚至是马其顿王朝的地位,他们的成就被称为“科穆宁中兴”。 处于科穆宁王朝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对圣地的十字军国家的历史有着关键作用,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援的外交行动在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上起了关键的直接作用,而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则对十字军国家有着重大的直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此外,同时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近东的其它地区、地中海世界、东欧甚至西欧施加了大量其它影响。在科穆宁王朝期间,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部基督教世界与包括十字军国家的“拉丁”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交流达到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史无前例的高峰阶段。威尼斯共和国与其它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的商人大量定居于帝国境内,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约60000至80000拉丁人,与他们伴随的是曼努埃尔雇佣的大量拉丁雇佣兵。这些人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拜占庭科学、艺术、文学与文化传播遍及了整个西欧。特别的是,拜占庭艺术在科穆宁王朝期间对西欧艺术及未来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深远。 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影响。通过收复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帝国阻挡了突厥人向欧洲进军的步伐超过2个世纪。此时期的再征服行动也为后来的拜占庭继承国尼西亚帝国和特拉比松帝国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修建的大量工事的部分仍持久地矗立在地平线上,今日仍然可以看到。.

新!!: 羅馬帝國和科穆宁王朝 · 查看更多 »

科索沃

科索沃共和國(Republika e Kosovës;Republika Kosovo),通称科索沃(又譯科索夫、科索伏),是一個主權爭端地區及有限承認國家,位於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於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塞爾維亞雖然承認其民選政府,但只承認该地区为塞爾維亞的兩个自治省之一(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 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是聯合國的託管地,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臨時管治。1990年至1999年間,該地阿爾巴尼亞族人也將科索沃稱為“科索沃共和国”,但当时該國僅有阿爾巴尼亞一國承認。 科索沃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阿族堅持要求獨立,但塞方要求保證塞爾維亞領土完整。各方已於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問題展開談判。經過兩年的談判與周旋,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通過獨立宣言,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現時获得了110个联合国国家的承认。塞爾維亞政府已經宣佈絕不放棄科索沃的主權,準備採取多項制裁措施,但保證絕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獨立。2010年7月22日,國際法院指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

新!!: 羅馬帝國和科索沃 · 查看更多 »

科维的维杜金德

科维的维杜金德 (c. 925年973以后) 是中世纪萨克森编年史作者,著有三卷本的《萨克森人事迹》(Res gestae saxonicae sive annalium libri tres )是研究10世纪奥托王朝时期德国的重要史料。.

新!!: 羅馬帝國和科维的维杜金德 · 查看更多 »

科隆

科隆(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國第四大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是天主教科隆大主教座堂所在地。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ö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游行(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新!!: 羅馬帝國和科隆 · 查看更多 »

科隆主教座堂

科隆主教座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新!!: 羅馬帝國和科隆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科隆選侯國

科隆選侯國(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存在於10世紀到19世紀初的采邑主教領國,由科隆總主教統治。在13世紀科隆總主教被封為選帝侯前被稱為科隆采邑總主教區,是最早的七個選侯國之一,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區以及其他教會領地。1288年時因為和試圖使科隆成為自由城市的市民團體衝突,因此科隆總主教將首都從科隆搬到波恩。1794年被法國軍隊入侵,最後在1803年世俗化。直到1824年才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總教區。.

新!!: 羅馬帝國和科隆選侯國 · 查看更多 »

科西嘉人

科西嘉人(corsicans),是主要分布在法國科西嘉島上的民族,總人口約32萬人(2013年),使用科西嘉語,主要信仰天主教。.

新!!: 羅馬帝國和科西嘉人 · 查看更多 »

科西嘉與薩丁尼亞

科西嘉與薩丁尼亞行省(Corsica et Sardinia)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腓尼基人是第一批在該地建立商業據點的人。希臘人後來也在該地建立了殖民地。西元前535年,迦太基人協助伊特拉斯坎人征服了希臘人在科西嘉島上的殖民地阿拉利亞(Alalia或Aléria)。薩丁尼亞島與科西嘉島都落入了迦太基人的控制之中。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人在西元前259年攻擊薩丁尼亞但未成功。西元前241年迦太基人被打敗後,為迦太基人服務的薩丁尼亞的傭兵趁機反抗迦太基,並於西元前238年向羅馬人求助。於是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端再啟,羅馬派艦隊攻擊迦太基。西元前229年,迦太基割讓科西嘉島與薩丁尼亞島給羅馬,失去了在地中海上兩個重要的島嶼。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迦太基曾試圖奪回薩丁尼亞但未成功。 控制海岸與平原的羅馬人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試圖征服島上內陸地區的原住民。一直到了西元前27年,由於情勢一度大致平定下來,該省變成一個元老院行省(法語province sénatoriale)。然而後來情勢又動蕩使得搶劫掠奪盛行,66年左右羅馬又把該省改為元首行省(法語province impériale)並派遣軍團。由於當地生活艱苦,該省多次充當羅馬帝國的流刑地。 汪達爾人入侵北非之後,在456年左右佔領了科西嘉島與薩丁尼亞島。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Category:意大利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法国行政区划史 Category:科西嘉大区.

新!!: 羅馬帝國和科西嘉與薩丁尼亞 · 查看更多 »

科鲁迈拉

科鲁迈拉(Columella,)。来自加的斯。著有12卷的《论农业》,主要以散文体写成, 只有卷十以六音步的格律写成。他还有一部篇幅较为短小的有关农业的小册子,其中有关树木一卷《论树林》仍存世。.

新!!: 羅馬帝國和科鲁迈拉 · 查看更多 »

科蒂埃阿尔卑斯

科蒂埃阿尔卑斯(Alpes Cottiae)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其辖境位于阿尔卑斯山在今日法国与意大利交界处。科蒂安阿尔卑斯山脉便是以此而得名的。 科蒂埃阿尔卑斯行省于公元前15年设立。奥古斯都设立此行省的目的是为了扼守阿尔卑斯山的要道。该行省西部与纳尔榜高卢行省相邻,东部与滨海阿尔卑斯行省相邻。行省的首府为Segusio(今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苏萨)。476年,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后,该行省被废除。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科蒂埃阿尔卑斯 · 查看更多 »

科林斯地峽

科林斯地峽(英語:Isthmus of Corinth;希臘語:Isthmos Korinthou),位於希臘南部聯繫歐洲大陸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狹窄地峽,將科林斯灣與薩羅尼加灣隔斷,寬約6.5公里,海拔約90公尺(300呎)。含有石灰岩斷層,主要產小麥、大麥、葡萄,釀酒業為主要產業。 在古代世界是劃分伯羅奔尼撒和希臘主陸的地標,公元前1世紀地理學家斯特拉博 提到科林斯地峽有兩個刻著銘文的石柱。其中一個面朝東方的阿提卡的墨伽拉,銘文為“這裡不是伯羅奔尼撒,而是愛奧尼亞”(τάδ᾽ οὐχὶ Πελοπόννησος, ἀλλ᾽ Ἰωνία),另一個面朝西方的伯羅奔尼撒,銘文為“這裡不是愛奧尼亞,而是伯羅奔尼撒”(τάδ᾽ ἐστὶ Πελοπόννησος, οὐκ Ἰωνία)。普魯塔克認為這是忒修斯在前往雅典時建立起來的。 公元67年罗马帝国皇帝尼祿曾在此開鑿運河,利用約6000名因猶太起義被俘虜為奴的猶太人興建。但自尼祿死後,工程因經費問題被擱置。直至1881年,運河才再次被法國人重建,並於1893年正式開通。長達6.3公里(4哩)的科林斯運河通航,大大縮短了從亞得里亞海到雅典比雷埃夫斯的航程。.

新!!: 羅馬帝國和科林斯地峽 · 查看更多 »

科林斯运河

科林斯运河(Διώρυγα της Κορίνθου)是横穿希腊科林斯地峡的一条运河,它将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希腊大陆分割开来,使得伯罗奔尼撒半岛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岛。.

新!!: 羅馬帝國和科林斯运河 · 查看更多 »

穆阿威叶一世

阿維亞·本·阿布·蘇富揚 (Muawiyah bin Abi-Sufyan),即穆阿維亞一世(英文: Muawiyah I; 阿拉伯文:,約),伊斯蘭教第五代哈里發(661年—680年在位),統治被稱為“阿拉伯帝國”(歐洲文獻中稱之為薩拉森帝國)的廣大穆斯林國家的伍麥葉王朝的創建者。.

新!!: 羅馬帝國和穆阿威叶一世 · 查看更多 »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通称突尼斯,位於北非、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北部緊鄰地中海。突尼斯有兩個鄰國,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與東南方的利比亞(公共国界线長459公里)。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而得名。.

新!!: 羅馬帝國和突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突尼斯君主列表

突尼斯地区自古以来被地中海附近强权控制,在18世纪侯赛因王朝建立后,逐渐形成民族国家。本文列出突尼斯历史各个政权的君主.

新!!: 羅馬帝國和突尼斯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競爭法

爭法(Competition Law)是一種法律,透過規範企業的反競爭行為,以達成促進或維持市場競爭之目標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

新!!: 羅馬帝國和競爭法 · 查看更多 »

第十合组军团

十合组军团(Legio X Gemi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8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高卢战争、法萨卢斯战役、入侵不列颠、达契亚战争等相关军事活动,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合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七军团

十七军团(Legio XVII)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9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内战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9年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日耳曼人消灭而被撤销番号。.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七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三号仓库

《13號倉庫》(Warehouse 13),是一部美国科幻电视剧,2009年7月7日在有线电视频道Syfy播出。.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三号仓库 · 查看更多 »

第十三合组军团

十三合组军团(Legio XIII Gemi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7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高卢战争、阿莱西亚之战、罗马内战、达契亚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三合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一克劳狄军团

十一克劳狄军团(Legio XI Claud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8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内战、腓立比战役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一克劳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九军团

十九军团(Legio X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一说公元前40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9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内战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9年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日耳曼人消灭而被撤销番号。.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九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二雷电军团

十二雷电军团(Legio XII Fulmina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8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法萨卢斯战役、犹太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二雷电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五初创军团

十五初创军团(Legio XV Primigen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卡利古拉于39年建立并存在至70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帝国对日耳曼部落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70年因全军覆没而被取消番号。.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五初创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五阿波罗军团

十五阿波罗军团(Legio XV Apollinaris)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一说公元前40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犹太战争、达契亚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 ,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五阿波罗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八军团

十八军团(Legio XVIII)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9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内战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9年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日耳曼人消灭而被撤销番号。.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八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

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Legio XVI Flavia Firm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于公元70年建立并存在至4世纪。该军团曾长驻叙利亚省,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六高卢军团

十六高卢军团(Legio XVI Gal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一说公元前40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70年。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即位后,该军团被撤销番号。.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六高卢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四合组军团

十四合组军团(Legio XIV Gemi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41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高卢战争 、镇压西西里起义、入侵不列颠、达契亚战争、西弗勒斯帕提亚战役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四合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海峡军团

十海峡军团(Legio X Fretensis)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一说公元前40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410年后。该军团曾先后参加亚克兴战役、犹太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十海峡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七合组军团

七合组军团(Legio VII Gemi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四帝之年时期的加爾巴于公元69年建立,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帝国对日耳曼尼亚的相关战争并发挥作用,至公元4世纪末仍于历史著述中得到反映, 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七合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七克劳狄军团

七克劳狄军团(Legio VII Claud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公元前65年由格奈乌斯·庞培所建立,该军团曾由尤利乌斯·凯撒率领参加高卢战争并发挥作用。至公元4世纪末其事迹仍见于著述,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七克劳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十乌尔皮乌斯军团

三十乌尔皮乌斯军团(Legio XXX Ulpia Vic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图拉真在达契亚战争时期于105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初。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波斯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三十乌尔皮乌斯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奥古斯塔军团

三奥古斯塔军团(Legio III Augus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盖乌斯·维比乌斯·潘撒·凯特洛尼亚努斯等人于公元前43年成立。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对北非的相关战争并发挥作用,Yann Le Bohec, The Imperial Roman Army (New York: Hippocrene, 1994), Print.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三奥古斯塔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帕提亚军团

三帕提亚军团(Legio III Parth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于公元197年所成立,该军团长期活动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东部省区并参加罗马-波斯战争,约持续存在至5世纪早期,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三帕提亚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羅馬

三罗马,是指欧洲一些声称是古罗马帝国(即「第一罗马」)继承者的城市、城邦、王国或大公国。这些城市、城邦、大公国或王国有的通过自己和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又称「第二罗马」)的联系来成构建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比如俄罗斯帝国);也有的通过自己和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比如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来建立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三羅馬 · 查看更多 »

第三高卢军团

三高卢军团(Legio III Gal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49年建立。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内战并发挥作用,后又在罗马帝国对亚洲的战争中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三高卢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布匿战争

三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后最短的战争,作战三年,前149年-前146年。.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三次布匿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三昔兰尼加军团

三昔兰尼加军团(Legio III Cyrena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约由馬克·安東尼成立于公元前36年,公元1世纪前后仍持续存在。长期活动于古罗马统治的东方区域。.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三昔兰尼加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意大利军团

三意大利军团(Legio III Ita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马可·奥勒留于公元165年所建立,长期活动于多瑙河流域,在三世纪危机时曾发挥影响与作用,并持续存在至5世纪后期。.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三意大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帕提亚军团

一帕提亚军团(Legio I Parth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于公元197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5世纪早期。活动于古罗马所统治的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对萨珊波斯的战争并发挥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一帕提亚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米涅尔瓦军团

一米涅尔瓦军团(Legio I Minerv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图密善为进行日耳曼部落战争而于公元82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4世纪前后。活动于古罗马所统治的日耳曼尼亚省并发挥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一米涅尔瓦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马克尔军团

一马克尔军团(Legio I Macriana libera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于公元68年建立,四帝之年时期该军团被解散。曾长期活动于古罗马所统治的北非地区,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一马克尔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辅助军团

一辅助军团(Legio I Adiu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建立于公元68年,至公元4世纪中期仍见于著述。其驻地多次变更,后固定于潘诺尼亚地区。长期影响古罗马历史 并与活动于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人发生战争,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一辅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的一项军事行动,旨在收复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黎凡特聖地,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十字军隊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和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的农民数量大大超过骑士,但由于他们沒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重新组织的十字军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勢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啟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來衰落的国际贸易。.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一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325年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尼西亞(今 土耳其布爾薩省伊茲尼克)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乃基督教歷史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確立了一些影響深遠的宗教法規和現今普遍基督教會接納的傳統教義。在基督教被國教化過程中,會議亦為關鍵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更準確的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個起點約於1760年代,一直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的歷史時期。在這段時間裡,人類生產逐漸轉向新的製造過程,出現了以机器取代人力、獸力的趨勢,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 工业革命在1759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國為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與1000年前農業革命一般,革命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們推向了一个崭新的「蒸汽时代」。.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一次工业革命 · 查看更多 »

第一意大利军团

一意大利军团(Legio I Ita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尼禄于公元66年建立,存在至公元5世纪前后。长期作用于古罗马不同之历史时期并曾随图拉真出征多瑙河流域,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一意大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基地

《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是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出版於1953年的科幻小說中篇集,「基地三部曲」的第三部(後來發展成「基地系列」),收錄2篇中篇小說。《第二基地》指的是一個與基地位置相對的組織,最早見於《基地》,在《基地與帝國》裡為眾人百般找尋,直到《基地邊緣》才暴露全貌。.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基地 · 查看更多 »

第二十一饕餮军团

二十一饕餮军团(Legio XXI Rapa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31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92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镇压雷蒂安人起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92年因全军覆没而被撤销番号。.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十一饕餮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十二德尤塔卢斯军团

二十二德尤塔卢斯军团(Legio XXII Deiotaria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约于公元前48年建立并存在至约公元135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泽拉战役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十二德尤塔卢斯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十二初创军团

二十二初创军团(Legio XXII Primigen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卡利古拉于公元39年建立并存在至3世纪后期。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纳苏斯战役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十二初创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十英勇凯旋军团

二十英勇凯旋军团(Legio XX Valeria Vic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约公元前31年建立并存在至4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马科曼尼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并凭借修建哈德良长城而闻名于世。.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十英勇凯旋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奥古斯塔军团

二奥古斯塔军团(Legio II Augus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盖乌斯·维比乌斯·潘撒·凯特洛尼亚努斯于公元前43年成立。该军团曾加入罗马入侵不列颠的战争并于2世纪时参加建造哈德良长城,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奥古斯塔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帕提亚军团

二帕提亚军团(Legio II Parth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于公元197年成立。该军团长期参加罗马帝国在亚洲与萨珊波斯的相关战争并发挥作用,约持续存在至公元5世纪,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帕提亚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圣殿

二圣殿,旧址位于耶路撒冷,是继第一圣殿被毁后所建的。前586年,犹太人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掳往巴比伦,沦为巴比伦之囚,第一圣殿被毁。后新巴比伦被波斯帝国的古列二世所灭,古列二世释放了犹太人,并允许犹太人重建圣殿。重回故地的犹太人开始了圣殿的重建,但重建过程并不顺利,直至大流士时期才完成,大流士也对第二圣殿的重建给予了帮助,此时已是第一圣殿被毁70年后的前516年,整个重建过程被记录在旧约的以斯拉记。 公元前19年,大希律王开始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第二圣殿,由此有时被称为希律圣殿,但大部分情况下它仍被称为第二圣殿,整个施工过程,祭典仪式继续进行。 公元70年,耶路撒冷在犹太战争中被罗马帝国将军提多攻陷,第二圣殿也被毁,圣殿里的圣物被掳往罗马,为纪念这件事情,罗马人开建了提圖斯凱旋門,由于圣物现已下落不明,凯旋门上的雕塑成为人们对圣物的推测根据。 2009年,英国诺福克78岁退休农民亚历克·加勒德用30多年时间,搭建出犹太人历史上的第二圣殿复原模型。.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圣殿 · 查看更多 »

第二图拉真军团

二图拉真军团(Legio II Traiana Fortis)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图拉真于公元105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5世纪前后。活动于近东等地区并发挥相关之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图拉真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高卢军团

二高卢军团(Legio II Gal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约成立于今西欧法国东南的奥朗日附近地区(即古罗马时期的高卢一带)。该军团事迹阙如,约与其建立时间稍晚的第二奥古斯塔军团相当。.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高卢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辅助军团

二辅助军团(Legio II Adiu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于公元70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4世纪初期。活动于古罗马所统治的日耳曼尼亚省等地区并发挥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辅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主要為國際紛爭、未解決的問題和仇恨心而導致。而這些問題也正好因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加劇,從而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 查看更多 »

第二意大利军团

二意大利军团(Legio II Ita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马可·奥勒留于公元165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5世纪前后。活动于多瑙河流域并发挥相关之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二意大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五云雀军团

五云雀军团(Legio V Alaudae)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2年在高卢建立。 该军团主要由高卢人组成,绝大部分士兵在加入军团时不具备罗马公民权,不符合罗马军团的入伍条件。不过后来元老院还是追认了这些士兵的公民权。 该军团曾先后参加法萨卢斯战役、高卢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 ,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在公元前46年4月6日的塔普苏斯会战中,属于庞培余党一方的梅特鲁斯·西庇阿在两翼部署象群试图突破凯撒军队的两翼骑兵并借此包抄凯撒方,此时第五云雀军团位于凯撒方的中央步兵阵列。凯撒利用石弩射击使得西庇阿的象群失控。一侧象群返身向西庇阿军冲去,另一侧象群则斜向冲往凯撒中央部署的第五云雀军团,此举极有可能导致凯撒中央步兵战线崩溃。但是第五军团的士兵们表现出过人的英勇,将冲入步兵群中的敌方战象如数歼灭。自此,第五云雀军团即以象作为军团吉祥物。.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五云雀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五马其顿军团

五马其顿军团(Legio V Macedon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盖乌斯·维比乌斯·潘撒·凯特洛尼亚努斯等人于公元前43年所建立。该军团曾参加镇压犹太人起义并长期活动于西亚地区,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五马其顿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八奥古斯塔军团

八奥古斯塔军团(Legio VIII Augus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格奈乌斯·庞培于公元前65年所建立。该军团曾参加高卢战争、罗马内战以及罗马入侵不列颠的相关行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八奥古斯塔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六凯旋军团

六凯旋军团(Legio VI Vic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建立并存在至2世纪后。该军团曾先后参加亚克兴战役、佩鲁西亚战役、坎塔布连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六凯旋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六装甲军团

六装甲军团(Legio VI Ferra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建立于公元前52年并存在了两个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蒙达战役、罗马-波斯战争Graham Webster, The Roman Imperial Army, Adam & Charles Black, London, (1969)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六装甲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六西班牙军团

六西班牙军团(Legio VI Hispa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一说卡拉卡拉)于约公元210年前后建立并存在至公元251年。该军团在公元251年七月的西亚之阿伯瑞图斯战役中遭到消灭而被取消番号。.

新!!: 羅馬帝國和第六西班牙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四西徐亚军团

四西徐亚军团(Legio IV Scyth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马克·安东尼于公元前42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波斯战争、犹太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四西徐亚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四马其顿军团

四马其顿军团(Legio IV Macedon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48年建立,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内战并发挥作用。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解散,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四马其顿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四意大利军团

四意大利军团(Legio IV Ita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亚历山大·塞维鲁于公元231年建立并存在至6世纪中期。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波斯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第四意大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納爾

納爾(Dinar; دينار)是一種貨幣的單位。有數十個國家採用此種名稱的貨幣,但是各國的第納爾的價值和面額並不盡相同。第納爾這個名稱是來自於羅馬帝國一種被稱為第納爾斯(denarius)的銀幣(詳細請參考下方的歷史一欄)。此外馬其頓代納爾雖然拼法是Denar,實際上語源也是來自同樣的東西。.

新!!: 羅馬帝國和第納爾 · 查看更多 »

第欧根尼·拉尔修

歐根尼·拉爾修(Διογένης Λαέρτιος),羅馬帝國時代作家,約活躍於3世紀,其名字暗示他生於奇里乞亚,生平不詳,以希臘文寫作,重要史料《哲人言行錄》(Βίοι και γνώμαι των εν φιλοσοφία ευδοκιμησάντων)的編纂者。由於書中有關伊壁鳩魯的篇幅最長,有人認為他是該學派的信徒。.

新!!: 羅馬帝國和第欧根尼·拉尔修 · 查看更多 »

篡位

篡位是一個貶詞,通常用來形容不合法地或有爭議地在君主制下奪取王位(皇位/帝位)的權力;或者一個人不是透過繼承王位來成功成為君主;或者任何人違反憲法而行使權力,都屬於篡位。篡位也可伸延到在一個人在他的權力或管轄權(權限)以外,作出超越權限的公務行為。.

新!!: 羅馬帝國和篡位 · 查看更多 »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是发生于公元312年10月28日的一场战役。交战双方为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一世和马克森提乌斯。是役之名来源于战役的发生地米尔维安大桥,它是台伯河上的重要桥梁。君士坦丁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他能在后来废除四帝共治成为罗马帝国的不二君主。马克森提乌斯在交战时溺毙于河中。 按照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和拉克坦提烏斯这些编年史学家的说法,这场战役标志着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的开始。拉克坦修斯提到上帝向君士坦丁及其部下托梦,允诺只要他们把凱樂符號涂在他们的盾牌上他们就会胜利。君士坦丁凯旋门的建造即是为了庆祝这场胜利。人们常常把这场战役的胜利归功于教会的介入,然而,这座凯旋门上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基督教标志。.

新!!: 羅馬帝國和米尔维安大桥战役 · 查看更多 »

米利都

米利都(Μίλητος)是位于安纳托利亚西海岸线上的一座古希腊城邦,靠近米安得尔河口。它在赫梯文献中被称为Millawanda或者Milawata,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也有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些从克里特岛来的移民定居于此,随后,这个城市就成为了爱奥尼亚十二城邦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它建立起了强大的海上力量,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在希波战争前它处于波斯统治下。米利都拥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世称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曾先後被赫梯帝國、弗里吉亚人、吕底亚、马其顿帝国、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鄂圖曼帝國所統治。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米利都被用作一個與威尼斯進行貿易的港口,後來港口淤塞,城市被廢棄。今日米利都的廢墟距離海面數十公里,在衛星地圖上 37°31.8'N 27°16.7'E 的位置,於土耳其艾登省內。.

新!!: 羅馬帝國和米利都 · 查看更多 »

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

米蘭敕令(,,又譯作米蘭詔令、米蘭諭旨或米蘭詔書)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在313年於意大利的米蘭頒發的一個寬容基督教的敕令;此詔書宣佈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戴克里先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而基督教也開始了與帝國政府的政權合流。.

新!!: 羅馬帝國和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 · 查看更多 »

米蘭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新!!: 羅馬帝國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米蘭敕令

米蘭敕令.

新!!: 羅馬帝國和米蘭敕令 · 查看更多 »

米拉 (土耳其)

米拉(土耳其语:Myra)土耳其历史上的古城;现名代姆雷。位于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境内。 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其著作中最早提到米拉,说她是吕基亚(安纳托利亚一地区,后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的一个大城。该城居住的主要是希腊移民,他们崇拜阿耳忒弥斯。当地的原住民是吕基亚人,他们约在前1世纪被希腊人取代了。希腊-罗马时代的遗迹大多被河流带来的泥沙冲积所掩盖,只有卫城等少数建筑得到发掘。1840年,欧洲旅行家查尔斯·费劳斯在古城附近的峭壁上发现了两座古吕基亚人开凿的石墓。 米拉在公元初曾是小亚细亚的大城市。使徒圣保罗曾在该城的港口换乘船舶。狄奥多西二世皇帝在位时期(408年~450年),米拉成为东罗马帝国吕基亚省的首府。809年,米拉被阿拉伯人攻占,从此走向衰落。阿历克塞一世皇帝(1081年~1118年在位)曾将该城从突厥人手中夺回,但随着拜占庭本身的衰微,米拉终于成为穆斯林的地盘。 米拉是著名的基督教圣人圣尼古拉担任主教的城市。当地现存的圣尼古拉教堂大约建于8世纪。1863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下令重修该教堂,但最终未能完工。1963年起,对该教堂进行了考古发掘。.

新!!: 羅馬帝國和米拉 (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米拉格羅斯水道橋

米拉格羅斯水道橋(Acueducto de los Milagros)是西班牙的一處羅馬帝國時代的水道橋遺跡,位於梅里達附近。米拉格羅斯水道橋現存部分由38座拱形柱構成,高約25米,長約830米,修建於1世紀時期,並在約300年時翻新。水道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羅馬帝國和米拉格羅斯水道橋 · 查看更多 »

精神病学

精神醫學目前是一門醫學專科,內容是關於心智及精神疾病的預防、甚至壽命。精神疾患因為容易慢性化及復發,患者常需要長期或終生接受治療。如何採取有效的治療,常因不同的患者及情境而有不同的考量。 在中文裡,醫療院所中的精神科也可能會被稱身心科、身心醫學科;然而在德國,身心科與精神科則屬於兩種不同疾患。而兒童精神科也可能被稱兒童心智科或兒童心理科。 精神醫學與神經醫學從數十年前分開,神經醫學處理如中風等腦部疾患,精神醫學則治療心智疾患(mental illness);隨著神經科學進展,這兩個研究中樞神經疾病的臨床範圍於近年互有涵蓋。.

新!!: 羅馬帝國和精神病学 · 查看更多 »

納巴泰人

納巴泰人(阿拉伯文:;英文:Nabataeans。又譯納巴提人), 是在約旦、迦南的南部和阿拉伯北部營商的古代商人。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把敘利亞和阿拉伯的邊界、幼發拉底河至紅海的地命名為「納巴泰」,也就是他們位於綠洲的居住地和名字來源。 他們寬鬆的貿易管理網絡以一串綠洲為中心點,但中心點沒有足夠範圍作集体農業,而綠洲間的通路在荒漠周遭毫無防線。在106年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征服納巴泰並併入羅馬帝國,令到其文化尤其是罐裝著色陶器業分散,最後永久失落。.

新!!: 羅馬帝國和納巴泰人 · 查看更多 »

納希契凡歷史

納希契凡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前1世紀,依靠亞美尼亞成為當時西亞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後經歷羅馬帝國、帕提亞帝國、蒙古、奧斯曼帝國等國家入侵,其後為俄國所吞併,後來伴隨阿塞拜疆獨立,成為納希契凡自治共和國。納希契凡1991年宣佈獨立。.

新!!: 羅馬帝國和納希契凡歷史 · 查看更多 »

索伊斯

索伊斯(Ξόις; Xois)是古代的一个伟大的大城镇。它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中心,被确定为就是古埃及的Khasut市(Khaset或Sakha)。.

新!!: 羅馬帝國和索伊斯 · 查看更多 »

索维拉

索维拉(الصويرة,原名莫加多尔)是摩洛哥西部马拉喀什-坦西夫特-豪兹大区的一个城市和旅游游胜地,濒临大西洋。.

新!!: 羅馬帝國和索维拉 · 查看更多 »

索马里历史

索马里,是东非的一个沿海国家, 被广泛地称做非洲之角。北部和中西部于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毗邻,西南于肯尼亚接壤。亚丁湾位于国土北方。.

新!!: 羅馬帝國和索马里历史 · 查看更多 »

約克

约克(York,),位於英國英格蘭約克郡-亨伯區域北約克郡,英格蘭的城市、單一管理區,位于乌斯河畔、利兹东北偏东,起初为盖尔人的居点,后为罗马人、盎格鲁人、丹麦人和诺曼人占领。中世纪该城是繁荣的羊毛市场和教育中心,其大主教地位仅次于坎特伯雷大主教。市區人口約为137,505人(2001年)。 至於在行政區劃方面,1996年4月1日時設置的約克市(City of York)則包含了傳統上的約克市區與一些鄰近的教區,是英格蘭的郡級行政單位──單一管理區──之一,隸屬於約克郡-亨伯,並具有自治市地位。根據2006年的統計,整個約克市行政區內的人口約有186,800人。.

新!!: 羅馬帝國和約克 · 查看更多 »

約克城牆

約克自羅馬帝國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了城牆,現在約克仍然擁有英格蘭城市中最完整的城牆系統。雖然約克城牆又有羅馬城牆的別稱,但實際上現在約克城牆中修建於羅馬時代的部分所剩無幾,並且城牆的線路和羅馬時代相比也有很大變化。約克最早的城牆大約修建於西元71年。867年丹麥人佔領約克。當時約克的羅馬城牆已經年久失修。丹麥人重建了城牆。現在約克城牆大部分即為中世紀時期修建。約克城牆是英國的一級保護建築。.

新!!: 羅馬帝國和約克城牆 · 查看更多 »

約維爾

約維爾(Yeovil)是位於英國英格蘭索美塞特郡南部的一個城市和民政郊區,有人口約45,000人。在選區上,約維爾屬於約維爾。約維爾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羅馬帝國時代。.

新!!: 羅馬帝國和約維爾 · 查看更多 »

約櫃

約櫃(אָרוֹן הָבְּרִית、),又稱「法櫃」,是古代以色列民族的聖物,「約」是指上帝跟以色列人所訂立的契約,而約櫃就是放置了上帝與以色列人所立的契約的櫃。這份契約,是指由先知摩西在西乃山上從上帝耶和華得來的兩塊十誡法版。.

新!!: 羅馬帝國和約櫃 · 查看更多 »

維帕瓦河

維帕瓦河是歐洲的河流,流經斯洛文尼亞西部和意大利東北部,屬於索查河的支流,河道全長49公里,流域面積598平方公里,河口處在薩沃尼亞迪松佐。罗马帝国晚期394年的冷河战役就发生在这附近。.

新!!: 羅馬帝國和維帕瓦河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羅馬帝國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歷史

維也納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時代,後來羅馬帝國在這裡建立軍營(位於現在的內城區),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後來維也納在11世紀成為重要的貿易據點,並在13世紀成為巴本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19世紀時奧地利帝國及奧匈帝國的首都,並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維也納歷史 · 查看更多 »

維爾戈水道

維爾戈水道 (Aqua Virgo) 是給古羅馬供水的11座水道橋之一,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被廢棄,但又在之後約1000年的文藝復興時得到重建。維爾戈水道修建於西元前19年,大部分都位於地下。1453年,當時的教皇尼各老五世修復了水道。2007年時,水道曾遭遇損傷,導致羅馬的多座噴泉在數日內沒有噴水。.

新!!: 羅馬帝國和維爾戈水道 · 查看更多 »

維特里烏斯

奧魯斯·維提里烏斯·日耳曼尼庫斯(Aulus Vitellius Germanicus,),或譯維鐵里烏斯,羅馬帝國的皇帝之一。在69年的「四帝之年」中,他的部隊擊敗了皇帝奧托,奧托自殺,維提里烏斯進入羅馬城,成了該年的第三位皇帝。但在69年年底,支持維斯帕先的部隊進入羅馬,維提里烏斯兵敗被殺。.

新!!: 羅馬帝國和維特里烏斯 · 查看更多 »

維魯斯

路奇烏斯·維魯斯(Lucius Ceionius Commodus Verus Armeniacus,)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期的皇帝。羅馬元老院本意是要他哥哥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做皇帝,但後者拒絕居於其弟之上,因此元老院授予維魯斯“imperium”的頭銜,並給予其名“奧古斯都”。由此他與其兄共同統治羅馬帝國,這也是羅馬帝國首度出現兩帝共治。但實際還是以奧列里烏斯為最高領導者。維魯斯於161年至169年在位,後來因病在169年死於返回羅馬的途中。.

新!!: 羅馬帝國和維魯斯 · 查看更多 »

網鬥士

網鬥士(retiarius)是古羅馬以仿漁夫裝備——手拋網(rete)、三叉戟(fuscina 或 tridens)和匕首(pugio)進行搏鬥的角鬥士。武裝方面,他戴有護臂(manica)和護肩(galerus),屬輕度裝甲戰士。典型的網鬥士僅在適當處綁上纏腰布(subligaculum),或穿著極輕襯料製成的短袍(tunic),並未配戴頭盔或穿著鞋類。 網鬥士在慣例上常被安排與重型武裝的追擊鬥士(secutor)作戰。網鬥士必須以速度和敏捷性彌補他在武裝保護上的不足,並不斷躲避敵方攻擊,等候反擊的時機。在突擊時,網鬥士首先擲出手拋網,成功拋中目標後,再趁對手被網線糾纏之際以三叉戟進攻。另一種戰術是,以手拋網捕套住敵人的武器,再將它扯離敵人的掌控,使對方陷入沒有武器的狀態。如果手拋網未擊中敵方或被追擊鬥士抓住,那麼網鬥士可以選擇拋棄手拋網,之後再伺機撿回。一般而言,網鬥士必須依靠三叉戟和匕首來結束戰鬥。三叉戟長度大致和人高相等,刃鋒堅硬而銳利,使網鬥士能迅速進行捅擊,並和敵方維持適當距離。匕首是網鬥士最後的備用武器,通常在喪失三叉戟後的近身肉搏戰派上用場。有時候,網鬥士必須同時對抗二個追擊鬥士。此時網鬥士會被置於地勢較高的平台上,並提供他石頭做為擲退敵方用途。 網鬥士最早於西元一世紀出現在競技場上,隨後在二或三世紀時成為標準格鬥項目。由於缺乏武裝以及高度依賴閃躲戰術,網鬥士在原本就屬卑劣的角鬥士階層中,被貶定最為文弱、地位最低。在朱凡諾、塞內卡和蘇埃托尼烏斯的作品中,都可以見到相關論述,認為著短袍進行搏鬥的網鬥士構成了奴隸階層中的另一個弱勢階級(retiarii tunicati);現實上他們並不被視為合法、正式的角鬥士,而是競技場上的丑角。儘管如此,古羅馬藝術、塗畫和墓誌依然具體留下網鬥士的身影,說明了網鬥士在某方面仍受譽為善戰的戰士。.

新!!: 羅馬帝國和網鬥士 · 查看更多 »

編年史 (塔西佗)

《編年史》(拉丁語:Annales),又稱作《羅馬編年史》、《羅馬帝國編年史》塔西佗《羅馬帝國編年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古羅馬史書。由塔西佗撰写。塔西佗(生卒:約55年─120年)為羅馬帝國時代史家,以拉丁文寫成本書,原書有16卷或18卷,現時第7至10卷已佚,其餘各卷則是完整或部份保存下來。書中主要內容,上自公元14年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去世及提比留繼位,下至尼祿皇帝時期(現存內容至66年)。本書對研究羅馬帝國早期歷史具有一定價值,並因作者的文筆風格,使其成為重要的文學作品。.

新!!: 羅馬帝國和編年史 (塔西佗) · 查看更多 »

總主教

总主教,也翻譯為大主教,是基督教传统教会的一种高階聖職人員,根据天主教及聖公會的制度,数个教区组成一个教省,其中會設有一個總教區,總教區的正權主教則稱為總主教;而教省總主教在省属教区中有某些权限。通常兼任省屬教區主教組成的主教團團長。不過這一職銜在聖秩聖事三階級的分類上和一般的主教是同等的。頭銜簡稱為『abp.』.

新!!: 羅馬帝國和總主教 · 查看更多 »

總統

總統(President),日本及朝鲜半岛称为“大统领”(;),是共和制國家的元首稱呼。.

新!!: 羅馬帝國和總統 · 查看更多 »

織女一

織女一又稱為織女星或天琴座α(α Lyr,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與大角星及天狼星一樣,是非常靠近地球的恆星,距離地球只有25.3光年;它也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在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神話中,織女為天帝孫女,故亦稱天孫。 天文學家對織女星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因此它「無疑是天空中第二重要的恆星,僅次於太陽」。織女星大約在西元前12,000年曾是北半球的極星,但因歲差現象地球自轉軸傾斜,再加上日月對地球各部份的引力並不一致,使地球自轉軸緩慢轉圈,週期約兩萬六千年,稱為歲差現象。,它在13,727年會再度成為北極星,屆時它的赤緯會達到+86°14'。織女星是太陽之外第一顆被人類拍攝下來的恆星,也是第一顆有光譜記錄的恆星。它也是第一批經由視差測量估計出距離的恆星之一。織女星也曾是測量光度亮度標尺的校準基線,是UBV測光系統用來定義平均值的恆星之一。在北半球的夏天,觀測者多半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見到織女星,因為身為天文學上星等的標準,其視星等被定義為0等,因此天文學家會以織女星作為光度測定的標準。 織女星的年齡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但是因為它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因此它的預期壽命也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這兩顆恆星目前都在接近壽命的中點上。織女星的光譜分類為A0V,其溫度比天狼星的A1V高一點。它仍处於主序星階段,透過把核心內的氫聚變成氦來發光發熱。織女星比氦重(原子序數較大)的元素豐度異常的低,織女星光度有輕微的周期性變化,因此天文學家懷疑它是一顆變星。它的自轉相當快速,赤道自轉速度是每秒274公里。離心力的影響導致恆星的赤道向外突起,溫度的變化通過光球表面在極點達到最大值。地球上的觀測者視線正朝著織女星的極點。天文學家經過測定後,得知織女星每12.5小時自轉一周,整顆恆星呈扁平狀,赤道直徑比兩極大了23%。 天文學家觀測到織女星紅外線輻射超量,顯示織女星似乎有塵埃組成的拱星盤。這些塵粒可能類似於太陽系的柯伊伯带,是岩屑盤中的天體碰撞產生的結果。這些由於塵埃盤造成紅外線輻射超量的恆星被歸類為類織女恆星。織女星盤的分布並不規則,顯示至少有一顆大小類似木星的行星環繞著織女星公轉。.

新!!: 羅馬帝國和織女一 · 查看更多 »

纳塞赫

纳塞赫(Narseh) ,(),波斯国王(公元293年—公元302年在位),沙普尔一世之子,原任亚美尼亚总督。公元293年夺取巴赫拉姆三世之位,曾因为亚美尼亚而与罗马帝国发生冲突。为罗马帝国击败后,于公元296年与其和解,承认罗马帝国对亚美尼亚的控制,同时将美索不达米亚以北的草原以及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山区让予罗马帝国。从而维持了约40年的和平局面。.

新!!: 羅馬帝國和纳塞赫 · 查看更多 »

纳夫帕克托斯

纳夫帕克托斯(Ναύπακτος),又译诺帕克都,是希腊西希腊大区埃托利亚-阿卡纳尼亚州的第三大城镇,位于科林斯湾北侧。1571年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的勒班陀战役就在这里发生,并且以其意大利名“勒班陀”命名(Lepanto)。.

新!!: 羅馬帝國和纳夫帕克托斯 · 查看更多 »

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

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Naxçıvan Muxtar Respublikası;Նախիջեվան;Nahcivan zerk Cumhuriyeti;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阿塞拜疆共和国里的自治共和国,位于外高加索南部,是阿塞拜疆的外飞地,北邻亚美尼亚,南部和伊朗接壤,一小部分国土和土耳其相邻。面积5500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2015年),首都为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成立于1924年的苏联,当时全称为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外高加索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隶属于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除南部平原以外,大部分属于山区,属大陆性干燥气候,降雨量为500毫米以下。工业以食品和采矿为主,农业是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主导经济部门。.

新!!: 羅馬帝國和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纳伊苏斯战役

纳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Naissus)是一场由罗马皇帝加里恩努斯(或者是克劳狄二世)领导的对哥特部落的大胜。战役发生地纳伊苏斯在现代的塞尔维亚。围绕着这次入侵所发生的事件和此役是三世纪危机历史的重要部分。凭着这场战的胜利,克劳狄二世获得了哥特库斯(Gothicus)的称号。 在这场战役之后,在奥勒良皇帝的不懈努力之下,日耳曼人入侵者在随后的年代中基本被驱逐出巴尔干前线。.

新!!: 羅馬帝國和纳伊苏斯战役 · 查看更多 »

纳沙泰尔城堡

纳沙泰尔城堡(Château de Neuchâtel)是瑞士纳沙泰尔州州府纳沙泰尔的一座中世纪城堡,坐落于纳沙泰尔湖北岸。现已列入瑞士国家重要文化财产名录。.

新!!: 羅馬帝國和纳沙泰尔城堡 · 查看更多 »

经行记

經行記,是唐代杜環所寫的經歷記錄。 唐玄宗天寶十年七月(公元751年)右羽林大將軍高仙芝親率蕃、漢兵數萬進攻大食爆發怛邏斯之戰(战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唐朝戰敗,此役“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千餘人”。杜環成為唐軍俘虜的一員。杜環在中亞、西亞及地中海等大食佔據的地區停留十多年。更可能是曾到達摩洛哥的中國人。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杜環等人被准许回国,杜環附商船由海路返回廣州,將他的遊歷見--著作成書。杜環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佑在《通典》中有如下記載:“族子環隨鎮西節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寶十載至西海,寶應初因賈商船舶自廣州而回,著《經行記》。” 此书原本書籍已經遺失。但其族叔杜佑在《通典》卷191《西戎總序》,及卷193《大食傳》、《邊防典》中曾經引述部份內容。.

新!!: 羅馬帝國和经行记 · 查看更多 »

维吉尔

普布利乌斯·维吉利乌斯·马罗(Publius Vergilius Maro,),英語化為维吉尔(Vergil或Virgil),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其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农事诗》(Georgics)、史詩《埃涅阿斯纪》(Aeneid)三部傑作。《维吉尔附录》可能也是他的作品。 维吉尔被奉为罗马的国民诗人、被当代及后世广泛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因在《牧歌集》中预言耶稣诞生被基督教奉为圣人。其《埃涅阿斯纪》影响了包括贺拉斯、但丁和莎士比亚等许多当代与后世的诗人与作家。《埃涅阿斯纪》在中世纪被当作占卜的圣书,由此衍生出“维吉尔卦”。在但丁的《神曲》中,维吉尔也曾作为但丁的保护者和老师出现。.

新!!: 羅馬帝國和维吉尔 · 查看更多 »

维克多 (古罗马)

维克多(古罗马)(Aurelius Victor),()。来自北非。他是一位历史学家和异教徒,360年,写完罗马帝国简史《凯撒》(该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衍误)。389年成为罗马城摄政官。.

新!!: 羅馬帝國和维克多 (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维罗纳

维罗纳(意大利语:Verona)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威尼托阿迪杰河畔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200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 莎士比亞的名作《羅密歐與茱麗葉》以此城為背景,有「愛之都」之稱。.

新!!: 羅馬帝國和维罗纳 · 查看更多 »

维留斯·尼科马库斯·弗拉维安努斯

维留斯·尼科马库斯·弗拉维安努斯(Virius Nicomachus Flavianus),()。古罗马政治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元老和传统宗教者,叙马库斯的朋友。他用暴力手段对抗基督教,并以此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在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时期,他于公元338年出任财务官,公元390年担任意大利近卫军长官,欧格尼乌斯夺位后,他与阿尔波加斯特相勾结,在被狄奥多西一世击败后自杀身亡。.

新!!: 羅馬帝國和维留斯·尼科马库斯·弗拉维安努斯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新!!: 羅馬帝國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维特鲁威

尔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Marcus Vitruvius Pollio,约公元前80年或前70年-约公元前25年)是古罗马的作家、建筑师和工程师,他的创作时期在公元前1世纪,他的生平不詳,连他的名字马尔库斯和姓波利奥也只是由伐温提努斯(Cetius Faventinus)提到过,他的生平年代主要是根据他的作品确定的。 他出生时是罗马的自由民,可能是出生于坎帕尼亚,他曾经在凯撒的军队中服过役,在西班牙和高卢驻军,他可能是军中的工程师,制作攻城的机械。他后期由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直接授予养老金,他生前可能并不太出名。 他写了一部《建筑十书》,并献给奥古斯都,这是一部用拉丁文写的关于建筑的论著,是目前西方古代唯一一部建筑著作,我们只是从他这部著作中才知道他是一位建筑师,当时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岛的总督曾经提到他为连接管道设计了管径标准。唯一他自己说的由他建造的建筑是法诺镇的会堂,但现在已经丝毫痕迹也没有存留。 最使维特鲁威出名的还是他的《》(De Architectura),他在书中为建筑设计了三个主要标准:持久、有用、美观(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维特鲁威认为建筑是对自然的模仿,正如鸟和蜜蜂筑巢, 人类也用自然材料造建筑物保护自己,为了建筑美观,先后发明了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其中的比例要依照最美的比例-人体比例,后来达·芬奇依照他的描述画了《建筑人体比例图》(维特鲁威人),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圆中,放入了一个人体。 维特鲁威可能并不是古代西方第一位建筑师,但是第一位能把建筑原理写下来的人,他列举了一些古代建筑,他并没有进行创造,只是把已经存在的建筑法则进行条理化,但他的描述要包括许多现代建筑门类,包括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园林规划、艺术加工和工艺制造等,从语源学上讲,拉丁词“建筑”是从希腊语的“领导”和“建设者”派生出来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包括了城市规划、建筑概论、建筑材料、神庙构造、希腊柱式的应用、公共建筑(浴室、剧场)、私家建筑、地坪与饰面、水力学、计时、测量、天文、土木、军事机械等。 《建筑十书》在1414年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家波焦·布拉喬利尼重新发现,1486年在罗马重新出版,1520年被翻译成意大利语、法语(1547年)、英语、德语(1575年)和西班牙语,原有的插图已经佚失,16世纪又根据其中的描述加上木版画插图,这本书很快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建筑界的经典。.

新!!: 羅馬帝國和维特鲁威 · 查看更多 »

罗得岛

罗得岛(Ρόδος Ródos )是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位于佐则卡尼萨群岛的最东端,它也是该群岛的主岛和希腊所辖最东的岛屿,距离土耳其仅18公里。其名来自于古希腊语中的「Ρόδον」(玫瑰),当时指的是今天的朱槿;島徽則是一隻跳躍的鹿。全岛面积为1,398平方公里,居民约为125,000人,其中约一半住在岛北部的羅得市,該市也是全島的首府和旅游中心。 罗得岛是爱琴地区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相当古老的关于忒尔喀涅斯的神话。品达的诗中称罗得岛是太阳神赫利俄斯和女神罗得结合的产物。在希腊化时期,这个岛屿的鼎盛时期,人们竖立起一个巨大的太阳神銅像,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十字軍東征期间,医院骑士团占领了该岛,并改名为“罗得岛骑士团”,成为了岛屿历史上重要的存在,他们在岛上留下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罗得岛以它的文学气质和独特的历史内涵无愧为爱琴诸岛中的一颗明珠。.

新!!: 羅馬帝國和罗得岛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马 (电视连续剧)

《罗马》(Rome)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及美國合作拍摄的历史剧集 ,由Bruno Heller、约翰·米利厄斯、和William J. MacDonald创作。 第一季於2005年8月28日到11月20日在美国HBO台播出,随后于2005年11月2日到2006年1月4日在英国BBC二台播出 。2006年3月17日到2006年4月28日在意大利Rai Due频道播出。第二季从2007年1月14日到3月25日在美国HBO播出。 《罗马》描述了古羅馬從共和國走向帝國的歷史,起自凱撒入侵高盧,截至馬克·安東尼之死以及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的崛起。本剧的两位主人公陸西亞·弗羅納斯(Lucius Vorenus)和提鐸斯·普羅(Titus Pullo)雖然只是普通古羅馬士兵,但他們卻不知不覺間參與甚至影響了不少重大歷史事件。 这部剧集在HBO和BBC收视率颇高。 《罗马》一直深受媒体关注,并获得多项奖项及提名。制作人之一的Heller在2008年12月表示,电影版《罗马》在制作之中。本剧覆盖多个拍摄地点,但最主要的拍摄地是意大利的 Cinecittà studios 。.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 (电视连续剧) · 查看更多 »

罗马 (消歧义)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以及罗马所在的行政区羅馬广域市(原羅馬省) 此外罗马也可以指:;国家.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罗马十二帝王传

罗马十二帝王传,是一本记述罗马帝国前12位帝王的书籍,由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所著,共12章,分别是第一章尤利乌斯·凱撒(后来被奉为神)、第二章奥古斯都也就是屋大維(后来被奉为神)、第三章提比略传、第四章盖乌斯·卡利古拉传、第五章克劳迪(后来被奉为神)、第六章尼禄、第七章加尔巴、第八章奥托、第九章维特里乌斯 、第十章韦帕芗(后来被奉为神)、第十一章提图斯(后来被奉为神)、第十二章图密善又譯為多米田。记述了罗马共和国末年、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四帝之年和弗拉维王朝的诸位统治者。 Category:君主传记 Category:羅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十二帝王传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 (消歧义)

罗马帝国(前27年–476年)是存在于欧洲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帝国,由屋大维建立。 罗马帝国也可以指:.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帝国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衰亡史

《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一部巨著,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歷史著作,共有六--,分期出版。第一--出版於1776年,第二、三--出版於1781年,第四、五、六--出版於1788年。包括羅馬帝國的全部歷史。.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帝国衰亡史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艳情史

《罗马帝国艳情史》(Caligula)(香港譯名《暴君卡里古拉》,DVD譯名《羅馬帝國--荒淫史》) 1979年上映于意大利的史诗片,讲述了罗马帝国皇帝卡里古拉好色荒淫、残酷冷血的一生。导演是丁度·巴拉斯、鲍伯·古乔内,主演是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约翰·吉尔古德、彼得·奥图、海伦·米兰、特里萨·安妮·萨沃伊。.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帝国艳情史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沦亡录

《罗马帝国沦亡录》(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导演安东尼·曼,主演索非娅·罗兰、史蒂芬·博伊德、亚历克·吉尼斯、詹姆士·梅遜、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麦尔·费尔、奧瑪·雪瑞夫。.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帝国沦亡录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王纪

罗马帝王纪(),历史学家所命名的一部反映罗马帝国君主哈德良到努梅里安皇帝统治时期(公元117年——公元284年)的传记文集。为记载罗马帝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已残损,原名已经难以考证。作者和成书年代亦众说纷纭。其早期抄本于公元6世纪初期出现。此作具有明显异教思想。该书从哈德良至卡拉卡拉部分具有较高研究价值,而其他部分则不可确信。.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帝王纪 · 查看更多 »

罗马人民大会

罗马人民大会是古罗马时期羅馬共和國的立法機構。会议推行直接民主制,权力建立在普通公民的基础之上,而经选举产生的代表掌握权力,罗马人民大会与罗马元老院的组成是当今议会兩院制的雛形。大會授與正式的政府權力,設給四個獨立分開的人民會議—區會議(Comitia Curiata),百人會議(Comitia Centuriata),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以及平民會議(Concilium Plebis)。拉丁文Comitia有時被翻譯,在英文中,為Comices。与近代議會不同,大会兼有立法、司法與選舉的功能。就像行政長官處置 - 雖然沒有權力分立,但體制存在制衡,在羅馬共和國中是非凡出眾地精心結構的。他們擁有權力去制定追溯法令(ex post facto),溯及既往地,使既成法律不合法。注意羅馬元老院是審議法律的最高權力機構,但並未擁有立法或司法的權力。.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人民大会 · 查看更多 »

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Roman legion,源自legio,意為軍階)為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的正规军队,以其高效的适应性及机动性--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区。 按照古罗马传统,一旦有战争爆发,执政官就需要担负起从合格的公民中临时征集起一支军队的职责。而后,两名执政官中的一个,就需要率领这支主要由志愿者组成的军队开赴战场。 直到前2世纪的最后几年,除了少数特别情况外,罗马大体上仍然在实行这种传统的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度,所有的士兵都必须符合:必须达到户口调查的第15等级或以上。至少拥有3,000塞斯特尔提乌斯的财产。能够自行购置所属兵种等级对应的武器装备等严格条件。 自蓋烏斯·馬略當選前107年的執政官後,對羅馬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但同時也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為日後的軍閥出現以及軍事獨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馬略一就任,就立即着手開始進行軍事改革。他一反舊制,對已經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做法進行變更,並把之前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就已經出現的一些臨時性的,但卻行之有效的應急措施從法律上予以固定。 這些措施包括以募兵制代替徵兵制。馬略放棄了早就難以為繼的財產資格限制,規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條件的羅馬公民,包括無財產者都可以應募入伍。這樣就解決了困擾羅馬多年的因符合服役資格者不足而導致的兵源匱乏問題。而且也延長服役年限,明確軍餉報酬,軍隊能夠進行長期的正規訓練,有利於戰鬥力的提高。馬略規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須服役滿16年。士兵退伍後,還能在被征服地區分得屬於自己的土地或一次性退休金,大多士兵會選擇後者,因為大多分得的土地是比較荒涼遠無人煙的地方。然後在改編羅馬軍團編制,戰鬥隊形則變得更加多樣,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得到加強,統一武器裝備規格、樣式,而便于軍隊補給。.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军团 · 查看更多 »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罗马的建立

罗马的建立曾有考古学方面的研究,但更多资料的是建立在神话传说故事。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罗慕路斯与雷穆斯,他们由一头母狼喂大。另根据研究, 另有一种说法称,罗马是由特洛伊战争难民埃涅阿斯逃到当地后其后人建立的。.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的建立 · 查看更多 »

罗马王政时代

罗马王政时代或罗马王国(REGNVM ROMANVM)是指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的古罗马,此时的罗马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尚未建立共和国。 罗马王国时期,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人民代表会议。王是由选举产生的,元老院相当于王的顾问团,开始是100人,成员都是贵族,由王指定。 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不同, 罗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袭的。 当一个王去世时,罗马就进入了空位时期,此时的罗马暂时由一名临时执政者统治,临时执政者将有权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选。临时执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确定。一旦临时执政者找到了一个王的候选人,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给区会议,一个人民的大会。如果这个人选被区会议通过, 元老院将批准这个投票。从理论上讲,人民选举出了他们国王,但实际上整个过程被元老院掌控着。.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王政时代 · 查看更多 »

罗马电影节

罗马电影节(Festival Internazionale del Film di Roma)是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一个电影节,每年11月举办。2006年创办,尽管该影展的历史很年轻,影响力却不小。.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电影节 · 查看更多 »

罗马-波斯战争

罗马-波斯战争是发生在罗马世界与帕提亚帝国与萨珊王朝这两个波斯国家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共和国的第一次军事接触发生在公元前92年。战争贯穿整个罗马帝国时期,并且延续到东罗马帝国。在帕提亚统治者被推翻后,继任的萨珊王朝继续与罗马帝国对抗。战争随着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到来而结束。由于双方长达几个世纪的军事消耗,阿拉伯人很快便击垮了东罗马帝国,同时灭亡了萨珊王朝。 尽管罗马人与波斯人的战争持续了七个世纪之久,但战线却大致稳定。战争多是些拉锯战。城镇、城堡,还有一些行省被反复地掠夺、占领、摧毁、交易。理论上没有哪一方有实力去维持冗长的战役,也没有哪一方敢冒拉长战线的风险深入敌人后方,双方都是在前线附近作战,各自的平衡得以维持。僵局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有所转机:原本沿着幼发拉底河的边界线一度向东推进,跨过美索不达米亚到达底格里斯河北部,甚至向北到了亚美尼亚和高加索山脉。 战争的开销证明了这对双方都是场灾难。公元6世纪和7世纪冗长又逐步升级的战事使得他们在面对突然来犯的哈里发时显得疲惫和脆弱不堪。得益于双方孱弱的国力,穆斯林们很快占领了整个萨珊王朝,拿下了原东罗马帝国的领土黎凡特、高加索、埃及以及北非其它地区。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原来东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沦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 Category:古罗马 Category:波斯战争 Category:罗马-波斯战争.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波斯战争 · 查看更多 »

罗马治世

罗马治世(拉丁語:Pax Romana),又称罗马和平,是指羅馬帝國存在的五百多年間,前二百年比較興盛的時期,亦即盛世。 公元前30年,屋大維消滅埃及托勒密王朝,結束了羅馬內戰。一般將這一年視為羅馬和平時期的開始,也有一個說法是從公元9年(羅馬基本上停止侵略日耳曼地區)開始算起。 公元161年,五賢帝中的最後一個─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即位,不久後遇上帕提亞入侵亞美尼亞,緊接著又發生瘟疫,他本人更在征伐日耳曼的途中病逝。期間,羅馬帝國的財務狀況惡化,日耳曼人也開始騷擾邊境,帝國由盛轉衰。 從屋大維統一羅馬至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過世(公元180年),長達200年左右的時間羅馬大致富強穩定,沒有較大的戰亂,因此史稱“羅馬治世”。.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治世 · 查看更多 »

罗马法

罗马法,包含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法 · 查看更多 »

罗马战役列表

罗马战役列表(英语:List of Roman battles)是一个涉及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战役的并不全面的列表,以时间排序。.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战役列表 · 查看更多 »

罗马斗兽场

羅馬競技場(Colosseo,Colosseum,又譯作罗马--鬥獸场、罗马大角鬥场、罗马圆形競技場、科洛西姆或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nfiteatro Flavio / Amphitheatrvm falvvm)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鬥场,建於公元72年-82年间,现仅存遗迹位於現今意大利罗马市的中心。羅馬競技場是卵形的圓形劇場,也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岩及砖饰面的混凝土。 羅馬競技場估計可以容納五萬至八萬名觀眾,平均觀眾約六萬五千人, The Local。罗马斗兽场用來進行角鬥士的比賽、(不過只有短暫的時間,後來斗兽场地下室就開始安裝其他的設備了)、處決、重要戰役的歷史重演、以及演出以羅馬神話為基礎的戲劇。在中世紀前期已不再將羅馬競技場用在娛樂用途,後來用作住宅、工作坊、聖職人員宿舍、防御工事、採石場以及基督教聖地等用途。 罗马斗兽场中有部份因為地震以及盜石賊的破壞而受損,不過仍然是羅馬帝國的代表性建築物。罗马斗兽场是羅馬著名的之一,也和天主教教會有關,教宗在每年聖週五帶領的苦路遊行都會從罗马斗兽场附近開始。義大利版本的5歐分硬幣上面就是以罗马斗兽场為主題。罗马斗兽场也列名在中古世界七大奇蹟及世界新七大奇蹟中。1980年,罗马竞技场以罗马历史中心,该城中享有治外法权的圣座房地产和城外圣保禄大殿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斗兽场 · 查看更多 »

罗马执政官

執政官(consul,縮寫为cos.)是羅馬共和國通過選舉產生的最高的職務,而在羅馬帝國是委任的職務。在拉丁语中,consules的意思是「那些走在一起的人」。.

新!!: 羅馬帝國和罗马执政官 · 查看更多 »

罗曼语族

罗曼语族(又稱羅馬語族、拉丁语族),属於印欧语系,是从意大利语族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主要包括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现代诸语言。操罗曼语族语言的人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拉丁人”。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原本统一的拉丁语也随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各类方言。这些方言就是今日罗曼诸语言的雏形。 尽管如此,现代罗曼语族诸语言和古老的拉丁文之间已经存在很大不同了。比如,现代罗曼语多以冠词和介词来替代拉丁文詞尾复杂的格变化;现代罗曼语用助动词来构成复合时态,这也是拉丁文不具备的。 尽管都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罗曼诸语言之间仍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包括:历史传统的彼此隔绝、古罗马帝国治前的地域性古语的影响、罗马帝国覆灭后频繁的战争和社会变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融,等等。.

新!!: 羅馬帝國和罗曼语族 · 查看更多 »

美學家列表

此列表列出了世界上的所有美學家。 Category:美學家.

新!!: 羅馬帝國和美學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帝國主義

美帝國主義(American Imperialism),或者美利堅帝國(American Empire),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美帝,这一詞用来描述美國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影響力以及其在全球之擴張。美國作為西方世界或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其領導世界的文明及價值觀產生中立性之描述。中國大陸和北韓境內的“美帝”一詞來自於蘇聯在冷戰時期對敵手美國的稱呼,以共產主義的立場批判美國的圍堵政策及外交政策;而西方國家(連同美國本身在內)則針對美國之國家性格與外交,作為評判是否符合學理上的帝國或帝国主义。.

新!!: 羅馬帝國和美帝國主義 · 查看更多 »

美國社會階層

於美國社會階層一直有著很大的爭議,而對於階層的定義也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許多美國民眾認為可分成三個階層,分別是「富裕」、「中產階級」和「貧窮」。其他許多更複雜的社會階層模型將分類擴展為十數種等級;而也有觀點否認美國存在社會階層之分。大部分的定義是依據財富、收入、教育水平、職業類別,以及是否參與特定的次文化或社交圈來區分一個人所的社會階層。 社會學家丹尼斯·蓋伯特(Dennis Gilbert)、威廉·湯瑪森(William Thompson)、喬瑟夫·希吉(Joseph Hickey)和詹姆士·漢斯林(James Henslin)提出一套分為六個社會階層的系統。這些階層模型包括上層階級,由富裕且有權勢的人組成、上層中產階級,由受過高等教育且薪資優渥的專業人士組成、下層中產階級,由受過大學教育的專業業務員以及辦公室助理組成、勞動階級,由工作內容大多是重複規律的藍領階級職員組成;最後是較低的階層,再分為勞動貧窮階級和下層階級(underclass)。.

新!!: 羅馬帝國和美國社會階層 · 查看更多 »

美利堅治世

美利堅治世(拉丁文:Pax Americana,亦被翻譯為「美利堅和平」)是指在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延續至今的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的相對和平,以及由此美國享有全球權力優勢的時期。儘管這個單語的含義和用途根據使用者的政見、歷史觀等有很大的不同;但人們通常認為美利堅治世在北美開端於內戰後百廢俱興的美國,這個時期的美國在國內大規模開發工業、礦業,並通過與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開戰獲得北美洲西部的大量土地,並以鐵路和白人拓荒者鞏固了美國在當地的影響,並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在當地建立新州。 Pax XXX這一單語起源於Pax Romana(羅馬治世)和Pax Britannica(不列顛治世)。在歷史上,羅馬帝國和大英帝國強大的國力與隨之而來的國際影響力保證大多數地方強權不敢對抗他們,並由是保證了很長一段時間裡,在許多地區相對的和平。.

新!!: 羅馬帝國和美利堅治世 · 查看更多 »

美刻尔

美刻尔(腓尼基语: ;Melqart)是古代腓尼基人的神祇之一。 美刻尔在腓尼基语中意思是“城邦之王”,是古代腓尼基城邦泰尔的守护神。泰尔国王常常自称是美刻尔的后裔。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里也有记载,并被比作“泰尔的赫拉克勒斯”。 随着腓尼基的殖民扩张,叙利亚地区都开始信仰美刻尔。根据《塔纳赫》的记载,美刻尔信仰被亚哈带到以色列,在耶户在位期间被根除。 在迦太基势力达到全盛的时候,美刻尔的信仰被传播到西班牙以及广阔地中海沿岸地区。 193年,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成为罗马帝国皇帝。由于塞维鲁出生在原腓尼基在北非的殖民城市大莱普提斯,尊奉美刻尔,故而他在罗马城为其建立了一座神殿。不过,这座神殿并非以美刻尔的名义建立的,而是以“利柏尔和赫拉克勒斯”的名义建立的。此后,美刻尔被等同于罗马神话里的丰收之神利柏尔。.

新!!: 羅馬帝國和美刻尔 · 查看更多 »

美因茨

美因茨(Mainz)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于萊茵河左岸,正对美茵河注入萊茵河的入口处。美因茨是政教古都,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美因茨大主教身兼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駐蹕在此,政治與宗教勢力權傾一時。美因茨擁有一所古老的大學,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古騰堡為大學命名。目前有多个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总部設立在此。美因茨也是萊茵河流域的狂欢节重鎮之一,每年二月,美因茨、科隆與杜塞道夫的狂歡節最為盛大。鄰近美因茨的重要城市尚有威斯巴登、达姆施塔特和法兰克福等等。 美因茨与隔岸而对的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共同形成「双子城」(雙聯市),是萊茵-美茵-法蘭克福都會區的西端入口。.

新!!: 羅馬帝國和美因茨 · 查看更多 »

美茵茨選侯國

美茵茨選侯國(Erzbistum Mainz),是一個存在於神聖羅馬帝國時代,10世紀到19世紀初的采邑主教領國,由美茵茨大主教統治,主要範圍包含今天的美茵茨市。 13世紀美茵茨大主教被封為選帝侯前,此區被稱為美茵茨采邑大主教區。美茵茨大主教除了擁有選帝侯頭銜外,同時擁有德意志大書記官的頭銜,是最早的七個選侯國之首也因此美茵茨選侯國是神聖羅馬帝國時代,最富盛名且影響力最大的諸侯國之一。 選侯國包含了幾個不完全接壤領地,包括位於萊茵河兩岸鄰近美茵茨的地區,法蘭克福沿美茵河往上游的地帶;圖林根的艾希斯費爾德和艾福特。 1803年,因為法軍占領以及《帝國代表重要決議》(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選侯國解散,時任大主教卡爾·特奧多爾·馮·達爾貝格遷到雷斯根堡;美茵茨在法國統治下成立天主教教區。.

新!!: 羅馬帝國和美茵茨選侯國 · 查看更多 »

美术史

美术史是有關藝術作品的歷史發展及其風格的研究,風格可能包括其藝術類型、設計、形式及等。它也研究和描述美术在其当时和当地的美术感和世界观条件下的文化作用以及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美术史一般研究的對象會包括繪畫、雕塑及建築,也可會包括陶瓷、家具及其他装饰藝術。.

新!!: 羅馬帝國和美术史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藝術

義大利藝術對西方藝術影像非常深遠。義大利藝術在伊特拉斯坎文明或羅馬帝國時代主宰整個西方藝術幾個世紀之久,文藝復興運動也是義大利藝術重要的環節之一。義大利藝術在18世紀後影響力逐漸下降。.

新!!: 羅馬帝國和義大利藝術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歷史

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伊特鲁里亚、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為后世留下深遠的影響的貢獻。義大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經過長期的分裂後,義大利終於在19世紀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新!!: 羅馬帝國和義大利歷史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文化

義大利文化是指義大利半島與周圍地區形成的文化。從古代到16世紀為止,義大利都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也是伊特拉斯坎文明、古羅馬、羅馬天主教、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的起源。 在羅馬帝國出現之前,伊特拉斯坎文明和薩姆尼烏姆(Samnium)文化於義大利蓬勃發展。腓尼基人和希臘人在耶穌誕生前幾個世紀開始於義大利建立定居點,特別是成為欣欣向榮的希臘古典文明定居地。義大利南部的希臘遺址或許是世界上最壯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隨著君士坦丁皇帝於312年開放基督教信仰後,羅馬天主教成為義大利公開和正式的主要宗教,義大利對基督教的發展和西方信仰和道德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 。 義大利於1088年建立博洛尼亞大學,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其他義大利大學緊隨其後出現,例如義大利南部的色藍諾醫學院(Schola Medica Salernitana)是中世紀歐洲第一所醫學院。這些優秀的學習中心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於義大利,而義大利的繪畫、雕塑、建築、科學、文學和音樂則是整個歐洲的核心。從巴羅克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義大利的文化繼續於歐洲保持領先地位,當繪畫和雕塑的主導地位減弱時,義大利文化在音樂重新建立領先地位。 義大利藝術家在20世紀已經相當具有影響力。他們在1920年代和30年代的現代主義,並繼續在國際當代藝術市場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在電影界具有重要影響力,從1960年代開始,義大利建立了一個偉大的電影文化。義大利的設計塑造了戰後世界的面貌,今天義大利時尚和設計無疑具有國際領先地位。西方文明內部和外部的各個方面都出現在義大利半島上,例如基督教信仰、公民社會(如參議院)、哲學、法律、藝術、科學、社會習俗和文化。 義大利直到1861年統一之前並不存在於世界上,因此在歷史上曾經存在於義大利半島的政體、傳統及藝術活動都被歸屬在義大利之下。雖然這些地區的政治及社會制度是獨立運作,義大利在歷史及文化上的遺產仍然是相當巨大的。。歌劇和音樂是義大利文化中聞名於世的部分,義大利料理和食品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文化之一,電影(如甜蜜生活、美麗人生與黃昏三飆客等經典影片),藝術和時尚文化(米蘭為世界時尚之都)也都舉世聞名。 義大利是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53個),義大利擁有世界上最偉大藝術品的半數,義大利全國估計有100,000個任何形式的紀念物(博物館、宮殿、建築物、雕像、教堂、藝術畫廊、別墅、噴泉、歷史建築與考古遺跡。.

新!!: 羅馬帝國和義大利文化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Rinascimento italiano)開創了早期的文藝復興時代,即從14世紀末期到大約1600年之間,一個具有文化上重大改變與成就的時代。雖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早期,義大利文化裡的許多面向大致都是中世紀的,而且文藝復興一直要到這個世紀結束時才整個呈現出來。義大利文“rinascimento”的字面意思是「重生」,而這個時代最為人熟知的是,在被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稱為黑暗時代之後,重新對古典文化產生興趣。這些改變雖然很有意義,卻集中在精英階層,绝大多數的人民生活跟中世紀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義大利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北部開始,集中在佛羅倫斯,喬托等人逐漸突破了僵化的中世紀藝術,使得藝術作品更加生動立體。它接著往南傳佈,對羅馬的影響尤其大,而羅馬大致上是被文藝復興教宗們重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15世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外國入侵使整個地區陷入混亂。但是,文藝復興的想法跟理想散佈到歐洲其他地方,開啟了北方文藝復興與等。 義大利文藝復興最為人熟知的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佩脫拉克、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和馬基維利的文學作品,藝術家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和拉斐爾的画作,還有偉大的建築物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和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

新!!: 羅馬帝國和義大利文藝復興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義呆利 Axis Powers》(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簡稱APH,是一部於網際網路上連載的漫畫,作者為日丸屋秀和。.

新!!: 羅馬帝國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k 表列出漫畫《義呆利 Axis Powers》中的登場角色。其中每一個角色均代表著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個性依其民族性也有所不同。作品本質屬於輕鬆搞笑類型,因此某種程度上迴避了尖銳的歷史問題,與真實歷史有較大程度的差異。 商業版廣播劇CD和電視動畫的配音員是共通的。 條目僅收錄日丸屋秀和的作品,並未收錄其他同人作品創造出的角色。和真實存在的政黨、國家、人物無直接關係。 原版爲日文維基百科-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的翻譯與適當補充。.

新!!: 羅馬帝國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羅馬史 (阿庇安)

阿庇安所撰的《羅馬史》(希臘語:Ρωμαϊκά),古羅馬史書,於公元2世紀以希臘語寫成。原書二十四卷,內容為從羅馬王政時代起,歷經羅馬共和國,至公元2世紀阿庇安身處的時期,當中涉及古羅馬的對外戰爭(包括對伊比利亞半島、迦太基、馬其頓、本都等地的征伐),和羅馬共和時期的內爭(包括革拉古兄弟改革、馬略與蘇拉的內戰、同盟戰爭、斯巴達克起義、前三頭同盟、後三頭同盟等等),對於研究古羅馬國家的發展及地中海沿岸各地的歷史,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原書當中有十一卷完整保存至今,其餘部份或全佚,或有殘篇遺留下來。.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史 (阿庇安) · 查看更多 »

羅馬大火

羅馬大火(Magnum Incendium Romae)發生在公元64年7月18日的羅馬,當時羅馬帝國的君主是尼祿。關於這一場火災的種種,由於現在距離事發當年已有差不多二千年,中間歷代都有人就這題目作文學創作,使事件發生的始末變得模糊。而尼祿本人及當時的早期基督教徒在這件事的角色更是眾說紛紜。以下總結事件的大概。.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大火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

罗马尼亞(România),位於東歐洲。羅馬尼亞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保加利亞在南,北邊與东北則是乌克兰與摩尔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多瑙河幾乎佔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並且從該國东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羅馬尼亞的首都為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所流經的平原地帶上,是羅馬尼亞第一大城與工商業城市。值得提到的是,羅馬尼亞的女子組體操曾经相當強,與美國、俄羅斯、中國並駕齊驅,到目前為止獲得過70個世界冠軍。.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尼亞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人

羅馬尼亞人 (羅馬尼亞語:români)是主要聚居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民族。總人口在2380萬人之間。大部分羅馬尼亞人分布在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兩國。另外在羅馬尼亞鄰近的巴爾幹半島各國也有少量分布。.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尼亞人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歷史

羅馬帝國的歷史由羅馬共和國結束後開始,橫跨十六個世紀、包括了羅馬在數個不同階段的轉變;古羅馬帝國時代、帝國分裂時期、延續到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時代、並現代史的開始都包含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羅馬征服不列顛

羅馬征服不列顛是自公元43年由羅馬帝國的克勞狄一世派遣革老丟擔任不列顛尼亞總督開始的一個對不列顛的緩慢征服過程。實際上在這之前,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就已經對不列顛進行過斷斷續續的侵略了。而自尤里烏斯·凱撒在前55和54年遠征以來,古羅馬就已經和不列顛建立了貿易往來關係。而古羅馬對鐵器時代的不列顛,特別是不列顛南部的影響也自此變得十分重大。 在前55年之公元40年代,雖然由於凱撒入侵的緣故變成了古羅馬的附庸國,但實際上不列顛還保留著相當程度的獨立。前34年、前27年和前25年,奧古斯都曾多次準備入侵不列顛,但都未能成行。 根據奧古斯都的《奧古斯都神的功業》,在他在任時,曾有兩個不列顛國王Dubnovellaunus和Tincomarus逃到羅馬請求他的援助, 而斯特拉博在他的《地理學》中認為這一時代不列顛對羅馬的進貢比如果能征服不列顛并徵稅能得來的還要多。 公元40年代,不列顛政局混亂。卡图维劳尼人取代特里諾文特人成為不列顛東南部最強大的統治者,掌控了原先特里諾文特人的首都科尔切斯特(当时称为Camulodunum)。他的統治對其鄰居阿特雷巴特人構成了威脅,後者是凱撒的前盟友康明烏斯的後人。 40年,卡利古拉計劃進攻不列顛, 但根據《羅馬十二帝王傳》,其舉止異常,卡利古拉的軍隊行進到英吉利海峽時,卡利古拉命令他們停止前進,到沙灘上去撿貝殼。 現代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卡利古拉在懲罰士兵們曾發起的暴動或只是由於其個人的神經錯亂。不過即使如此,這次的行軍還是為後來克勞狄一世的入侵打好了基礎。例如卡利古拉在Bononia(今濱海布洛涅)建造了燈塔。.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征服不列顛 · 查看更多 »

羅馬別墅

羅馬別墅(Roman villa)是指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上流人士的鄉間別墅。據老普林尼的記載,羅馬別墅有兩種不同的類型。villa urbana位於羅馬(或其他城市)的郊區,容易抵達,一般只需一夜或兩夜就可從市區到達。這種別墅還帶有農場,平時由僕人使用。另一種別墅則是villa rustica,這種別墅只在特定季節使用。拿坡里灣一帶是皇帝們的別墅聚集地,特別是卡普里島。羅馬別墅有許多不同的建築風格。.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別墅 · 查看更多 »

羅馬公民

羅馬公民,羅馬帝國的一種身分。212年之後,依據安东尼努斯敕令,所有的羅馬帝國自由人,被授與公民權。.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公民 · 查看更多 »

羅馬元老院

羅馬元老院(Senatus)是一個審議的團體,它在羅馬共和国與羅馬帝國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元老院 · 查看更多 »

羅馬皇帝

羅馬皇帝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最高頭銜,是身兼國家元首和-zh:政府首腦;zh-hans:政府首脑;zh-hk:政府首腦;zh-sg:政府首脑;zh-tw:行政首長;-的最高領導人。在歐洲歷史中,皇帝(Imperator;emperor)源自于古罗马时期,音譯為“英白拉多”,原意是统帅,源自Imperium(意為權威、權力、統治)。 羅馬帝政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之後,由於羅馬內戰將本來由羅馬元老院實行的權利集於屋大維一身,而由屋大維創立的政府體制。作為共和國獨裁官、大征服者凱撒的養子,屋大維以凱撒之名行世,而後又令名存實亡的元老院封他為「奧古斯都」,意為聖上、至尊、神聖。屋大維死後,被羅馬帝國神格化而列入神的行列。凱撒(他借用的名字)和奧古斯都(他的稱號)兩者,遂成為未來400多年羅馬統治者的永久性稱號。此外君主的稱號还有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中文又譯為“元首”、“第一公民”),直到三世紀末,皇帝戴克里先才拋棄「第一公民」的稱號,史學家通常將從屋大維至戴克里先的羅馬帝國政體稱為元首制的封号。.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羅馬皇帝列表

這是羅馬帝國歷代皇帝一覽表。奥古斯都于前27年创元首制,开始了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皇位的承继方式一般为养子承继制,但也有亲子承继的。罗马多次出现两帝共治,甚至四帝共治。戴克里先创君主制,将皇帝进一步神化。 下表中粗体为合法君主,斜体为未受广泛承认的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皇帝列表 · 查看更多 »

羅馬統治荷蘭時代

荷蘭南部地區在古代被羅馬人所占領,從公元前55年被凱薩所征服,到公元410年成為墨洛溫王朝的一部分,一共歷經四百餘年,在羅馬幾年的統治之下,荷蘭從此往後的生活以及文化層面深受羅馬的影響。.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統治荷蘭時代 · 查看更多 »

羅馬道路

羅馬道路(拉丁語:viae,單數為via)是古羅馬的重要基礎建設,由公元前500年開始,並隨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版國的擴大而延伸這些羅馬道路為羅馬軍隊、官員及平民帶來便捷的交通路徑,更促進陸上通訊及貿易。這些道路由地方小路,連接上廣闊、長距離的公路,連接各主要市鎮及軍事基地。羅馬道路是主要由石頭鋪成,部份混入金屬材料。道路由弧形的石頭組成,這些石頭形式和高於路面的行人道以方便排水,而道路兩旁除有行人道外,還有马道和排水沟渠。羅馬道路的建設有賴於精確的測量工序,包括透過切割山坡,用橋連接河流和沟壑,濕滑的地面部份用木樁作地基支撐。Corbishley, Mike: "The Roman World", page 50.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道路 · 查看更多 »

羅馬阿哥拉

羅馬阿哥拉(Roman Agora)是羅馬帝國時期雅典的市場,位於雅典衛城的北側,古雅典阿哥拉的東側。這裡保存至今的主要建築有風之塔等。.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阿哥拉 · 查看更多 »

羅馬重標槍

羅馬重標槍(單數型pilum,複數型為pila)是被古羅馬軍隊廣為使用的一種標槍。一支這種標槍大約有2公尺長,鐵桿的直徑有7公釐,鐵桿包含菱形的槍尖則有60公分長。鐵桿會再插到一個木製握桿上。.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重標槍 · 查看更多 »

羅馬陸軍

罗马陆军(exercitus Romanorum)是指罗马王国、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以及它的後繼者東羅馬帝國的地面战斗部队。.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陸軍 · 查看更多 »

羅馬歷史

羅馬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800年前建城時,後來由來義大利人的村落,逐漸發展成一座城市,並成為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市在1871年成為義大利的首都。.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歷史 · 查看更多 »

羅馬浴場2

羅馬浴場2 (日語:テルマエ・ロマエ II,英語:THERMAE ROMAE II)是一部與澡堂/浴場有關的時空穿越電影,並涉及到日本的文化和羅馬帝國的歷史。本片由前集《羅馬浴場》原班人馬武內英樹擔任導演,阿部寬、上戶彩、北村一輝、市村正親為主要演員,改編自山崎麻里漫畫作品《羅馬浴場》。日本、台灣及香港分別於2014年4月26日、5月1日及6月12日上映。 本片為電影《羅馬浴場》的續集。.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浴場2 · 查看更多 »

羅馬海軍

羅馬海軍 (Classis)乃古羅馬的海軍,這支海軍為羅馬在地中海開疆闢地,卻從未如同羅馬軍團享有同等特權,寰顧歷史羅馬人始終是個以土地為基礎的國家,羅馬征服希臘及埃及等地方後,由這些地方引進非凡的航海技術,從而發展及管理自身的艦隊。間接因為這個原因,羅馬人認為海軍並不是源自羅馬,在古代海軍及艦隊卻沒有自主權,古羅馬海軍就算在最全盛的時代,也從來沒有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軍隊,他們只不過是羅馬陸軍的輔助。 經過第一次布匿戰爭後羅馬海軍大規模的擴軍以及為羅馬的勝戰扮演積極的角色,也為羅馬共和國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權,公元前2世紀的前期羅馬欲摧毀迦太基以及在東地中海的希臘化諸王國,以完全掌控海上的各個島嶼使其成為內海(Mare Nostrum),而羅馬海軍再次聲名大噪是在公元前1世紀剿滅海盜,隨內戰導致共和結束也使地中海再次分崩離析,公元前31年亞克興角戰役也是共和時期最後一次內戰,最後在奧古斯都的勝利下建立羅馬帝國。 在帝國時期地中海變成遼闊且和平的"羅馬湖",在缺乏海上敵人的狀況下海軍大多被削減,其任務也轉以打擊海上私掠為主,海軍也管理以及維持主要的河道像萊茵河以及多瑙河來支援陸軍。 在帝國末期出現新的征服者以及野蠻人的部落,羅馬船艦持續保衛開放的戰場,三世紀危機海軍開始徵收通行費以減少其本部的壓力,之後歐洲民族大遷徙(Völkerwanderung)衝擊帝國陸上的防線也是海軍不在處於次等地位,公元5世紀初羅馬必須阻擋野蠻人王國在西地中海的侵略,其中一支汪達爾-阿蘭王國也在地中海上掌握海軍並侵略羅馬城內,使羅馬船艦淪其所有,公元5世紀末繼承帝國西部西羅馬帝國覆亡,帝國東部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建立拜占廷海軍。.

新!!: 羅馬帝國和羅馬海軍 · 查看更多 »

省 (行政區劃)

省,是中文語境中第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此外,在其他語言中行政区划「province」或相同語源的區劃單位名,在中文中也常被翻译为“省”。.

新!!: 羅馬帝國和省 (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猶太 (羅馬行省)

猶太(יהודה/,يهودا,Ἰουδαία,IVDAEA),中國大陸的出版經常依其英語發音音譯作「朱迪亞」,是羅馬帝國東部的一個行省,傳統以來都是猶太人生活聚居的地方。 据《圣经》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占领了耶路撒冷,建立以色列王国。大卫王死后,其子所罗门即位。所罗门王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北为以色列地,南为犹太山地。公元前722年,亚述人消灭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太山地,将大批犹太人虏至巴比伦。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波斯消灭。之后波斯王居鲁士允许被虏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 公元前281年,亚历山大大帝部将所建立的塞琉古帝国统治了耶路撒冷,推行希腊文化。公元前168年至前143年,马卡比大起义爆發,犹太人建立了独立的哈斯蒙尼王朝。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羅馬帝國的格奈烏斯·龐培占领,设犹太行省。保留犹太人国王,作为傀儡,由罗马方面设置总督。 公元66年和132年,為了反抗羅馬帝國統治,當地猶太人發起了猶太戰爭以及巴爾柯赫巴起義,但均遭到罗马军队的镇压。公元135年,罗马拆除耶路撒冷圣殿,并把所有犹太人驱逐出犹太行省,同時将該地重新命名為「巴勒斯坦」(Palestine)。 J R.

新!!: 羅馬帝國和猶太 (羅馬行省) · 查看更多 »

猶達·達陡

圣犹达(Ιουδας,Jude)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他亦被稱為聖达陡(Θαδδαῖος,Thaddaeus、Thaddæus)。因此他也被稱為犹达·达陡(Jude Thaddaeus,或Judas Thaddaeus)或犹达·利貝烏(Jude Lebbeus、Judas Lebbeus)。有时,他被认作“耶稣的兄弟”犹达。应当注意的是,他不是出賣耶穌的犹达斯。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將他與巴尔多禄茂,列為其主保聖人。在罗马天主教中,他是衰败的事业和处于绝境的人的主保圣人。在俄羅斯正教会傳統中被稱為Saint Faddej(Фаддей,он же Иуда Иаковлев или Леввей, in Russian, along with Saint Jude)。 圣犹达的象征是棍棒。在圣像中,他的头顶常围绕着火焰。犹达的另一个象征是他握着曼德兰基督圣像。有些场合中,犹达会拿着一支卷轴、书本,表明他是公函犹达书的作者。还有就是拿着木匠的尺。.

新!!: 羅馬帝國和猶達·達陡 · 查看更多 »

烏德琴

烏德琴,又称厄烏德琴(英文Oud;阿拉伯文عود;波斯語بربط;土耳其語ud或ut;希臘語ούτι;亞美尼亞語ուդ),是中东及非洲东部及北部使用的一种传统弦乐器,有“中东乐器之王”之称。 烏德琴被认为是欧洲魯特琴和。由于现代吉它延自鲁特琴之一种类,是以烏德琴也被视为吉它之祖。 中亚国家如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亚美尼亚、伊拉克、敘利亞、阿塞拜疆的传统音乐里乌德琴占有重要地位。在北非国家如埃及、苏丹、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也是人们所喜爱的乐器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烏德琴 · 查看更多 »

爱丁堡

爱丁堡(Edinburgh,Dùn Èideann),是英国苏格兰首府,也是繼格拉斯哥后苏格兰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东海岸福斯湾南岸。截止到2013年,全市人口為487,500。 自15世紀以來愛丁堡就被當做蘇格蘭首府,但在1603年和1707年政治力量多次南移到倫敦。1999年蘇格蘭議會的自治權利才得以確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和蘇格蘭國家畫廊等重要文化機構也位於愛丁堡。在經濟上,現在的愛丁堡主要依靠金融業,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金融中心。 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建築亦完好保存下來。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都位於此地。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4年愛丁堡成為世界第一座文學之城。愛丁堡的教育也很發達,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愛丁堡大學就坐落於此,為一所歷史超過四百年的世界頂尖名校。加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愛丁堡成為了英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旅遊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爱丁堡 · 查看更多 »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拉丁语:Ars amatoria)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作于公元2年。全书分为3卷。内容关于男女交往的技术和技巧,指导男女如何处理爱情问题。.

新!!: 羅馬帝國和爱的艺术 · 查看更多 »

爱琴海

爱琴海(Αιγαίο Πέλαγος,Ege Denizi)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巴爾幹半岛南部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爱琴海的东北部经达达尼尔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相连,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除了土耳其沿岸海域,整个爱琴海都是希腊的领海。.

新!!: 羅馬帝國和爱琴海 · 查看更多 »

結婚蛋糕

結婚蛋糕是西式婚禮時使用的蛋糕。在某些傳統中,新娘和新郎是第一個吃結婚蛋糕的,並常常用手指挖一塊蛋糕互相送到對方嘴巴裡。.

新!!: 羅馬帝國和結婚蛋糕 · 查看更多 »

疟疾

瘧疾(Malaria,中文俗称打擺子、冷熱病、發瘧子)是一種會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其病原瘧原蟲藉由蚊子散播,隸屬原生生物界,皆為单细胞生物。瘧疾引起的典型症狀有發燒、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在嚴重的病例中會引起黃疸、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這些症狀通常在蚊子叮咬後的十到十五天內出現,若病人沒有接受治療,症狀緩解後數月內症狀可能再次出現。曾感染瘧疾的患者再次感染所引起的症狀通常較輕微,如果患者沒有持續暴露於瘧疾的環境,此種部分抵抗力會在數月至數年內消失。 瘧疾最常透過受感染的雌性瘧蚊來傳播,瘧原蟲會在瘧蚊叮咬時從蚊子的唾液傳入人類的血液,接著瘧原蟲會隨血液移動至肝臟,在肝細胞中發育成熟和繁殖。瘧原蟲屬(Plasmodium)中有五個種可以感染人類並藉此散播,多數死亡案例由惡性瘧(P. falciparum)、(P. vivax)及(P. ovale)所造成,(P. malariae)產生的症狀較輕微,而(P. knowlesi,又稱諾氏瘧原蟲)則較少造成人類疾病。瘧疾的診斷方式主要為鏡檢或前者配合,近年也發展聚合酶鏈式反應來偵測瘧原蟲的DNA,但因為成本和複雜性較高,目前尚未廣泛地應用於瘧疾的盛行地區。 避免瘧蚊叮咬能降低感染瘧疾的風險,實務上包括使用蚊帳、防蚊液或(如噴灑殺蟲劑和清除積水)。前往瘧疾盛行地區的旅客可以使用數種藥物來,而瘧疾好發地區的嬰兒及第一個三月期以後的孕婦也建議適時使用進行防治。20世紀中葉,以屠呦呦為首的中國科學家研製出抗瘧效果良好的藥物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儘管有所需求,但瘧疾目前尚無疫苗,相關研究仍在進行。現在建議的治療方法是併用青蒿素及另一種抗瘧藥物(可能是甲氟喹、苯芴醇或);如果青蒿素無法取得,則可使用奎寧加上去氧羥四環素。為避免瘧原蟲抗藥性增加,瘧疾盛行地區的病患應盡量在確診後才開始投藥。瘧原蟲已逐漸對幾種藥物產生抗藥性,具有(氯喹)抗性的惡性瘧已經散布到多數的瘧疾盛行區,青蒿素抗藥性的問題在部分東南亞地區也日益嚴重。 主要流行地區包括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及拉丁美洲,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3年全球瘧疾病例共有1.98億例,造成584,000至855,000人死亡,當中有90%是在非洲發生。 瘧疾普遍存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位於赤道周圍的廣大帶狀區域,包含漠南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等 -->。2015年,全球約有2.14億人新感染瘧疾,並造成多達43.8萬人死亡,其中有90%的死亡病例位於非洲。2000年至2015年間,病例數減少37%,但自2014年的1.98億例之後開始回升。瘧疾與貧困息息相關,並严重影響經濟發展。瘧疾會造成醫療衛生支出增加、勞動力減少、並衝擊觀光業,非洲每年估計因瘧疾損失120億美元。.

新!!: 羅馬帝國和疟疾 · 查看更多 »

瑞士历史

当今瑞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291年舊瑞士邦聯的建立。起初它包括三个州(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之后逐步扩大直到1815年的现今疆域。.

新!!: 羅馬帝國和瑞士历史 · 查看更多 »

瑞典历史

典国家形成于公元11世纪。1397年瑞典被并入丹麦控制的卡尔马联盟。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17世纪瑞典成为称霸欧洲北部的强国。18世纪初开始衰落,丧失了大部分海外领地。1809年,瑞典控制下的芬兰被并入俄国。1814年从丹麦手中取得挪威。1905年,挪威脱离瑞典独立,现代瑞典王国的版图最终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均保持中立。二战后经济与科技发展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瑞典自国家形成至今一直实行君主制政体,从未成立过共和国。.

新!!: 羅馬帝國和瑞典历史 · 查看更多 »

瑞典君主

典君主是瑞典王國的國家元首。瑞典奉行君主立憲制,實行代議民主的議會制,故此君主雖然擁有瑞典最高官職和軍階,但只負責國家禮儀。1810年的《繼承法案》指定貝爾納多特王朝為瑞典王室,也規定國王(同時暗示女王)必須為新教徒。 現任瑞典君主為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國王。.

新!!: 羅馬帝國和瑞典君主 · 查看更多 »

瑞典君主的王室格言

典君主訂立格言(Valspråk)的傳統,始於16世紀初的古斯塔夫·瓦薩。之前統治瑞典的卡爾馬聯合國王雖然也訂立過格言,但不曾在瑞典使用。阿道夫·弗雷德里克及之前的君主訂定的格言都以瑞典語和拉丁語寫成,有些甚至以德語寫成;但古斯塔夫三世至今的君主格言都只有瑞典語。.

新!!: 羅馬帝國和瑞典君主的王室格言 · 查看更多 »

瑪雅文明

雅文明,是古代分布於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貝里斯5個國家的叢林文明。雖然處於新石器時代,惟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與印加帝國及阿茲特克帝國並列為美洲三大文明(阿茲特克帝國與馬雅文明位於中美洲;印加帝國位於南美洲安地斯山一帶)。 依據中美洲編年,瑪雅歷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后古典期。前古典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250年)也稱形成期,曆法及文字的發明、紀念碑的設立及建築的興建均在此時期;古典期是全盛期(約3世紀-9世紀),此時期文字的使用、紀念碑的設立、建築的興建及藝術的發揮均在此時期達於極盛;後古典期(約10世紀-16世紀),此時期北部興起奇琴伊察及烏斯馬爾等城邦興起,文化也逐漸式微(衰弱)。玛雅从來不像中國、羅馬及埃及等文明擁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但因為沒有冶金術,農業技術薄弱,無法支撐起龐大的人口,帝國在10世紀之後又逐步回到分散部落的型態。16世紀時,玛雅文化的傳承者阿茲特克帝國被西班牙帝國帶來的瘟疫消滅了大量居民,唯一的美洲文字也被基督徒視為宗教異端而加以抹除,侵略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直到19世紀遺址才被重新發現,今天的馬雅原住民已經不知道過去的文明歷史。.

新!!: 羅馬帝國和瑪雅文明 · 查看更多 »

,又稱油炸(或deep fat frying),是一種將食物放入高溫食用油中浸泡的烹飪方法。通常在或中進行,工業上則多以或。油炸亦可使用於鍋中預先加熱的食用油進行。 油炸被歸類為使用熱油的烹飪方法之一。食物通常以油炸方式烹飪很快就會熟透;因為食物的整個表面都與油接觸,而油具有高度的熱傳導率。 在某些地區,“油炸”一詞和許多現代油炸食品直到19世紀才被發明,但實際上這種烹飪方法已經存在了幾千年。.

新!!: 羅馬帝國和炸 · 查看更多 »

瓦卢比利斯

盧比利斯(وليلي,拉丁轉寫:Volubilis,又譯作沃呂比利斯)是一座部分出土的罗马古城,位于摩洛哥非斯和拉巴特之间的梅克内斯附近。内有富饶的农业区,它的开发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的,当时是一个腓尼基/迦太基居民点。公元1世纪起,它在古罗马的统治下迅速增长,面积增至40公顷,城墙总长2.6公里。2世纪时城内建成了许多大型公共建筑,包括教堂、寺庙和凯旋门。橄榄种植业是该城得以繁荣的主因,许多精美的大型马赛克地板城镇房屋在此一时期得到了建设。.

新!!: 羅馬帝國和瓦卢比利斯 · 查看更多 »

瓦伦提尼安一世

弗拉维斯·瓦伦提尼安努斯(大帝)(Flavius Valentinianus,),通称瓦伦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罗马帝国皇帝(364年——375年在位),也稱作「瓦伦提尼安大帝」。.

新!!: 羅馬帝國和瓦伦提尼安一世 · 查看更多 »

瓦伦提尼安二世

小弗拉维斯·瓦伦提尼安努斯(Flavius Valentinianus Iunior,),通称瓦伦提尼安二世(Valentinian II),罗马帝国皇帝(375年-392年在位)。 四岁时其父瓦伦提尼安一世逝世。此后,瓦伦提尼安一世的将军们拒绝完全拥戴其长子格拉提安,而是宣称瓦伦提尼安二世也是罗马皇帝。格拉提安被迫认可了这一事实,并将意大利、北非和伊利里亚西部交给瓦伦提尼安二世统治,自己仅保留了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 由于瓦伦提尼安二世年幼,其母优斯提那把持了朝政,建都于米兰,同时也受到基督教米兰主教安波罗修的影响,双方争斗不已。383年,马格努斯·马克西穆斯在不列颠发动叛乱,格拉提安战败后被刺杀。虽然在安波罗修的调停下,瓦伦提尼安二世和马克西穆斯曾经达成过一段时期的妥协,东部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也承认了马克西穆斯的皇帝地位。但是马克西穆斯仍然在387年入侵意大利,瓦伦提尼安二世同其母被迫逃往萨洛尼卡,托庇于狄奥多西一世帐下。388年,狄奥多西一世以拥戴瓦伦提尼安二世--位为名,出兵击败马克西穆斯,在名义上恢复了瓦伦提尼安二世的皇帝地位。 此后,瓦伦提尼安二世被安置在远离意大利本土的高卢小镇维也纳,朝政完全被效忠于狄奥多西一世的大将阿波盖斯特控制。瓦伦提尼安二世对此十分不满,392年,他宣布将阿波盖斯特撤职。但是,阿波盖斯特完全拒绝接受,声称他本就不是被瓦伦提尼安二世任命的。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5月15日,瓦伦提尼安二世被发现--死于宫中,阿波盖斯特宣布他是自杀。 瓦伦提尼安二世死后,狄奥多西一世成为了全罗马的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瓦伦提尼安二世 · 查看更多 »

瓦伦斯

弗拉维斯·埃弗利乌斯·瓦伦斯(FLAVIVS IVLIVS VALENS PIVS FELIX AVGVSTVS,),罗马帝国东部皇帝(364年至378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瓦伦斯 · 查看更多 »

瓦勒良

普布里烏斯·利奇尼烏斯·瓦勒瑞安努斯,通常譯作瓦勒良,是羅馬帝国皇帝(公元253-260年在位)。瓦勒良在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中,經由內戰勝利而成為皇帝。260年,瓦勒良率軍東征薩珊波斯時受到敵軍俘虜,最後卒於波斯。.

新!!: 羅馬帝國和瓦勒良 · 查看更多 »

瓦倫斯水道橋

倫斯水道橋(Bozdoğan Kemeri,)是一个罗马高架渠,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主要供水系统,由拜占庭皇帝瓦倫斯完成于公元4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数位苏丹加以修复,是该市最重要的地标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瓦倫斯水道橋 · 查看更多 »

瓦瑟比利希

瑟比利希(德语:Wasserbillig,卢森堡语:Waasserbëlleg)是卢森堡境内的一个地方,位于绍尔河与摩泽尔河汇流处。.

新!!: 羅馬帝國和瓦瑟比利希 · 查看更多 »

瓦盧斯

盧斯()又稱瓦魯斯,全名為普布利烏斯·昆克蒂利烏斯·瓦盧斯,是奧古斯都統治下羅馬帝國的政治家和將軍,因為在條頓堡森林戰役而聞名。在這場戰役中,瓦鲁斯被條頓領袖阿爾米尼烏斯伏擊,失去了三支羅馬軍團,瓦鲁斯自己亦因戰敗而自殺。.

新!!: 羅馬帝國和瓦盧斯 · 查看更多 »

瓦莱瑞亚·麦瑟琳娜

莱瑞亚·麦瑟琳娜(Valeria Messalina,有时也拼成Messallina),是罗马皇帝克勞狄一世的妻子。她是尼禄皇帝的堂亲,也是奥古斯都的曾侄孙女。她是一位充满力量、影响力的女性,却在婚内出轨,将丈夫暗算,别人发现后她被处以死刑。声名狼藉的她饱受政治偏见,但她的故事却被当作素材,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一直使用至今。.

新!!: 羅馬帝國和瓦莱瑞亚·麦瑟琳娜 · 查看更多 »

瓦莱达奥斯塔大区

莱达奥斯塔(Valle d'Aosta,Vallée d'Aoste;阿皮坦語:Vâl d'Aoûta,Valle意為山谷)是意大利西北部的一个多山的大区,也是意大利--积最小的大区,面积3,263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19,548。其西临法国,北方与瑞士接壤,南方毗邻皮埃蒙特大区。该大区为意大利五个特别自治区之一。大区首府为奥斯塔。.

新!!: 羅馬帝國和瓦莱达奥斯塔大区 · 查看更多 »

瓜分非洲

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有關列強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又稱非洲大獵。有關對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歐洲人的殖民。(參見非洲史、對非洲的殖民和殖民主義) 從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新帝國主義時代,由於歐洲各國對於非洲領土所有權的爭執,有關對非洲的殖民(或稱在非洲的競賽)的爭論白熱化。 19世紀末,可以看到這樣的轉變,從「非正式」的帝國主義控制到以武力和經濟優勢的直接控制。企圖調停這些競爭的,如柏林會議(1884年-1885年),與會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未能確實的建立競爭的主張。不間斷的紛爭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協約、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而且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 羅馬帝國和瓜分非洲 · 查看更多 »

瓜达尔基维尔河

达尔基维尔河(西班牙语:Guadalquivir)是西班牙的第五长河(仅次于塔古斯河和埃布罗河),也是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境内的第一长河。它的名字源于阿拉伯语阿尔-瓦德-阿尔-卡比尔(,音译al-Wadī al-Kabīr),意为“大河”。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前,这条河的名字是巴埃提斯河,罗马帝国在西班牙的行省巴埃提卡行省即以此河命名。 瓜达尔基维尔河全长657公里,流域面积约58,000平方公里。它发源于哈恩省境内的卡索拉山脉,流经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两大城市,在桑卢卡尔-德巴拉梅达附近的小渔村注入加的斯湾。河流入海口处的湿地构成了多尼安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瓜达尔基维尔河是西班牙境内唯一可以通航的大河。在罗马帝国时代,直到科尔多瓦的水道都可以通行;现在的通航段只到塞维利亚。.

新!!: 羅馬帝國和瓜达尔基维尔河 · 查看更多 »

生物学史

生物学史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生命研究的过程。虽然生物学的概念作为单一领域出现於19世纪,但生物学从传统医学起就已经出现,并可以根据自然史追溯到古埃及医学及时代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工作。中世纪时,及学者贾希兹(al-Jahiz)、阿维森纳、伊本·苏尔(Ibn Zuhr或Avenzoar)、伊本·贝塔尔(Ibn al-Baitar)及伊本·纳菲斯(Ibn al-Nafis)进一步发展。欧洲文艺复兴及近代时期,生物学思想被新的经验主义思想彻底变革并发现了一些新的生物。这次活动中比较突出的是对生理机能进行了实验和认真观察的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和威廉·哈维以及开始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化石记录的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和蒲豐,同时还对有机体的发展和行为进行研究,显微镜展示了之前从未看到的世界并为细胞学说打下基础。自然神学的重要性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机械论学说的兴起,鼓励了博物学的发展(虽然它也巩固了)。 从18世纪到19世纪,植物学及动物学等生物科学逐渐形成专门的学科。拉瓦锡和其它物理学家开始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有生物的世界和无生命的世界连接起来。探索博物学家如亚历山大·冯·洪堡调查了生物和他们所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取决於地理,并建立了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及动物行为学。博物学家开始否认本质主义并考虑灭绝及物种突变的重要性。细胞学说为生命的基础提供了新的角度。这些发展以及胚胎学和古生物学,被查尔斯·达尔文综合到自然选择的演化论中。19世纪末,自然发生说开始没落,同时兴起,而遗传的机制仍处於神秘状态。 20世纪初,对孟德尔的作品的重新发现带来了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的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到了1930年代,群体遗传学和自然选择相结合形成「新达尔文主义」。新的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结构之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的建立和遗传密码的破译,生物学被明显地分为有机体生物学(organismal biology)——主要研究生物体及所在的群体—和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所在领域。到20世纪末,一些新学科如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则打破了这一趋势,有机体生物学家使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而分子生物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也调查了基因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然生物体的遗传。.

新!!: 羅馬帝國和生物学史 · 查看更多 »

生肖纪年

生肖纪年法,分成三种类型生肖法 、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生肖法指以十二生肖作为12周期循环的纪年法,因其简单易用,在生肖纪年法中最被广泛运用,而五行(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为西北地区独特的60周期循环纪年法。李树辉 (2006), pg.

新!!: 羅馬帝國和生肖纪年 · 查看更多 »

男人自行之路

男人自行之路(Men Going Their Own Way, MGTOW),是一个以网站和社交媒体形式为依托的以伪匿名用户为主体的在线社区。它告诫男人杜绝与女人发生严肃认真的恋爱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此社区是一个在更广范围内被称为“男性地盘”的网络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 MGTOW與男權主義有相當的差異:MGTOW傾向於報復,拒絕對女性負責(拒絕婚姻、拒絕養育子女)、甚至拒絕與女性往來。.

新!!: 羅馬帝國和男人自行之路 · 查看更多 »

甜菜

菜(學名:Beta vulgaris、英文:beetroot)又名菾菜或紅菜,为藜科甜菜属下的一个种。原产于欧洲西部和南部沿海,从瑞典直到西班牙,是热带甘蔗以外的一个主要糖来源。叶子也是一种蔬菜。.

新!!: 羅馬帝國和甜菜 · 查看更多 »

甘英

英(),字崇兰,东汉人。.

新!!: 羅馬帝國和甘英 · 查看更多 »

熊棋

棋(Bear games),是昔日流行於羅馬帝國的兩人棋類統稱,具有數種棋盤,至今義大利仍可見到,歷史上與老虎棋、兔棋有所淵源。勝利條件與老虎棋類似,但不具吃子規則,其中一種棋盤與中國的西瓜棋完全相同。.

新!!: 羅馬帝國和熊棋 · 查看更多 »

煙霧

煙霧,或雾霾,是一种空氣污染现象,香港稱毒霧。這個詞的原意是指在英國倫敦有時別稱「」的烟霞,是倫敦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的嚴重問題。這種煙霧是在城市內燃燒大量的煤所造成;這種煙霧中包含有煙、二氧化硫和其他成分組成的煤煙微粒。現代煙霧,例如在洛杉磯發現的煙霧,是一種來源於從机动车内燃机排放的懸浮粒子造成的空氣污染,和工業廢氣在大氣中與陽光反應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結合初級排放形成光化學煙霧。.

新!!: 羅馬帝國和煙霧 · 查看更多 »

特土良

昆圖·塞普蒂米烏斯·佛洛倫特·特爾土良諾(Quinto Septimius Florente Tertuliano),英語化後被稱為特土良(Tertullian ,,),或譯戴都良、特图里安、德爾圖良,北非柏柏爾人,生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城,為基督教會主教,是早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护教士。 特土良出身柏柏爾人,終身都生活在迦太基,因理论贡献被誉为拉丁教父和西方基督教神学鼻祖之一。特土良所使用的神學方法,主要以寫作思辯性的基督教神學與反對異端的著作為主。有人稱特土良是「希臘最後一位護教士」,亦有人說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特土良對於三位一體與基督的神人二性,這二個教義的闡明,為後來東方與西方兩個教會的正統教義奠定了基礎。因他首先發現理性有極限,人在衝破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應該有信仰做指南,發展人生的未來,他以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官之外,還有理性,在理性之上,還有信仰,人的感觀所不能達到的極限,由理性可以補足,在理性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便由信仰可以補足。當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約書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稱基督宗教的經典為《新約》。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約》一千八百多處,有消極反對當時的異端又有「護教學」,積極的為教會的學說辯護,將自己的信仰用希臘哲學,羅馬辯論的形式表現出來。.

新!!: 羅馬帝國和特土良 · 查看更多 »

特兰西瓦尼亚

特兰西瓦尼亚(Transsilvania;Transilvania/Ardeal;Erdély;Siebenbürgen,中文译为锡本布尔根),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中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公国。 特兰西瓦尼亚原為匈牙利王國之領土,在奧斯曼帝國攻佔布達佩斯後,成為匈牙利貴族的避難所,抗拒土耳其文化入侵,在一戰後,因1920年簽訂的特里阿農條約,成為羅馬尼亞一部份。.

新!!: 羅馬帝國和特兰西瓦尼亚 · 查看更多 »

特里尔

特里爾,依粵語又譯堤雅(Trier,Trèves),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西南部,摩泽尔河岸,靠近卢森堡边境。開埠於公元前16年,曾为罗马帝国四帝共治制时期西部恺撒(副皇帝)的驻节地。特里尔不是唯一声称最古老的德国城市,但它作为“城市”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而不是作为殖民地或者军队驻扎地,这在德国确实是最古老的。 特里尔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西南部的摩泽尔河谷中,两岸是低缓的红砂岩山丘,布满葡萄田,属于著名的摩泽尔-萨尔-乌沃(Mosel-Saar-Ruwer)葡萄酒产区。 特里尔是最早的基督教在阿尔卑斯山北侧的主教教区。中世纪,特里尔大主教是一个重要的教会诸侯;他管辖的主教辖区控制了从法国边界到莱茵河的大片地区。特里尔大主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7个选帝侯之一。 特里爾也以马克思誕生地而闻名。.

新!!: 羅馬帝國和特里尔 · 查看更多 »

特雷维 (罗马)

特雷维(Trevi)是罗马的第二区。其名称来源不清楚,但是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来自于拉丁语trivium(意为“三条街”),因为有三条街都通往Crociferi广场(毗邻特萊維广场)。该区的标志是三把剑。 在古罗马时期,特雷维区有大量私人住宅以及一些纪念建筑。自那时以来,该地区实际上分成两部分:毗邻台伯河较低平的部分,以及山丘上较高的部分。前者是城市的活动中心之一,而后者是富裕而宁静的住宅区。 罗马帝国倒台后,很多人从山上移居到山下的河边。此后,沿台伯河一带布满了建筑物,而山上几乎什么都没有,直到文艺复兴。 17世纪的城市化,新的街道,教堂和喷泉造成特雷维区相当拥挤,直到19世纪末。奎利那雷山与拥挤的沿河地区不同,由于许多属于教宗的建筑物,慢慢地成为一个权力的中心。 在拿破仑统治下,于1811年,奎利那雷山被选为在罗马的帝国中心。由于拿破仑倒台,计划未能完成,但是这一想法在1870年以后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后部分得到实现。事实上,如今有几个部都设在特雷维区。这使得该区较高的部分完全改观,虽然不是很拥挤,但是布满了小街道,教堂和纪念建筑。该区最著名的景点为特萊維噴泉。.

新!!: 羅馬帝國和特雷维 (罗马)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

特洛伊(古希臘語:Τροία,或Ίλιον,拉丁語Troia,或Ilium),古希腊时代小亚细亚(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其遺址於公元1871年被發現。诗人荷马创作的兩部西方文学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特洛伊戰爭,便以此城市為中心。19世紀之前一直被科學家視為虛構傳說的城市。 公元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發現特洛伊城遺址废墟,其後於同址發現更多不同時代的城市遺址。其中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特洛伊Ⅶ”的遺址,被認為是荷马史诗時期的特洛伊城,但至今仍有爭議。据考古研究,此城毁灭于公元前13世纪。 史诗中特洛伊的遺址位於現今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納卡萊省的(Hissarlik,北緯39°58′度,東經26°13′度),於愛達山的西南面,离達達尼爾海峽不远。於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曾於此處建成一座名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後於拜占庭帝國時期迅速沒落。.

新!!: 羅馬帝國和特洛伊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木馬

特洛伊木馬是木馬屠城記裡,希臘軍隊在特洛伊戰爭中,用來攻破特洛伊城的那隻大木馬。值得注意的是,木馬屠城記並非於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兩部著作伊利亞特與奧德赛裡記載,而是在羅馬帝國時期的詩人維吉爾所寫的史詩《埃涅阿斯纪》中, 才第一次被記載。木馬屠城記一直被現代科學人視為神話故事,直至十九世紀時,業餘考古學者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才證實特洛伊城的遺址。.

新!!: 羅馬帝國和特洛伊木馬 · 查看更多 »

特拉布宗城堡

特拉布宗城堡 (Trabzon Kalesi)是土耳其东北部城市特拉布宗的一个堡垒,位于黑海海滨的山上。它包括三个部分:上堡垒(Yukari Hisar)、中堡垒(Orta Hisar)和下堡垒(Aşağı Hisar)。 上堡垒最初建于公元前2000年。中堡垒建于1300年前后的拜占庭帝国时期,有新星期五清真寺、总督府等著名建筑。 城墙的大部分仍然矗立,在该市最古老的建筑之列。现存最古老的部分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时期。而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文献证明城墙已经存在。.

新!!: 羅馬帝國和特拉布宗城堡 · 查看更多 »

狮子门 (维罗纳)

子门(Porta Leoni)是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的一座古罗马城门。 狮子门建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在罗马帝国时期重建。它连接通往博洛尼亚和阿奎莱亚的道路。 在中世纪,它称为“圣费尔莫门”(Porta San Fermo),得名于附近的教堂。现在的名称源于一个装饰以两只狮子的罗马古墓。.

新!!: 羅馬帝國和狮子门 (维罗纳)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西一世方尖碑

狄奥多西一世方尖碑位于君士坦丁堡,是为纪念最后一位统一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而建。該碑由紫色的花崗岩造成,是在西元390年由埃及運到此地的。 Category:方尖碑 Category:古罗马纪念碑 Category:土耳其纪念碑 Category:伊斯坦布尔纪念性建筑物.

新!!: 羅馬帝國和狄奥多西一世方尖碑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西王朝

东罗马帝国从379年狄奥多西一世登基时开始由狄奥多西王朝统治,到457年皇帝马尔西安去世。在狄奥多西王朝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再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在395年阿卡狄乌斯和霍诺留分别担任帝国东部和西部的皇帝。虽然在此之前,罗马帝国曾数次分裂,但是在395年之后,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就此成为历史。狄奥多西一世的子嗣们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5世纪帝国的风雨飘摇,并最终导致西部帝国的完全崩溃与灭亡。 而相比于西部帝国,东部帝国在3世纪和4世纪中所遭受的困难则要小得多,部分原因在于东部的城镇文化较为稳固,东部诸省的经济资源也好于西部,因此能够在蛮族入侵危机到来之时能通过贡金的形式来取悦各路蛮族首领,并招募其作为守卫帝国的蛮盟佣兵(Foederati)。贯穿整个5世纪,大批蛮族军队蹂躏了西部帝国,但是基本没有对东部造成很大的破坏。 狄奥多西王朝在392年到455年之间也曾统治西罗马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狄奥多西王朝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拉皇后 (查士丁尼一世)

奥多拉(希腊语:Θεοδώρα,拉丁化:Theodṓra,或译提奥多拉、塞奥多拉等,500年-548年6月28日),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王朝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大帝)的妻子和皇后。和丈夫查士丁尼大帝一样,她也被东正教教会封为圣人,纪念日为11月14日。 她有天生過人實務智慧,與查士丁尼共同為保守古舊的政權加上新動力。532年的尼卡暴動中,城堡大火,亂軍逼近皇宮之際,查士丁尼差點要棄皇宮逃命,狄奧多拉令他恢復勇氣。她拒絕逃命——宣布準備殉身與皇宮共存亡。因為她的堅定,暴亂終結,而查士丁尼的政權得以保存。 548年狄奥多拉死後,查士丁尼失去賢內助,變得意氣全失、優柔寡斷。而查士丁尼晚年的政策轉變也頗有可能跟狄奥多拉之死有關。.

新!!: 羅馬帝國和狄奥多拉皇后 (查士丁尼一世)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西一世

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為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也被称作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年-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晚期古典至中世紀這段過渡時期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新!!: 羅馬帝國和狄奧多西一世 · 查看更多 »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格鲁-撒克逊英格兰(Anglo-Saxon England)是指从5世纪不列颠罗马统治的结束和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的建立,到1066年诺曼征服的一段英格兰历史时期。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对在5世纪、6世纪期间迁居不列颠群岛的日耳曼部落的总称,包括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弗里斯兰人和朱特人。 9世纪前的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由七个王国主导:诺森布里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埃塞克斯、肯特、萨塞克斯和威塞克斯。这些蛮族王国在7世纪完成了基督教化,而原有宗教的强势地位随着655年麦西亚国王彭达的去世而终结。 面对维京人入侵的威胁,阿尔弗雷德领导下的威塞克斯在9世纪的英格兰取得优势地位。10世纪时,各割据王国已经统一于英格兰王国,与在英格兰北部和东米德兰兹地区建立的维京人王国(即丹麦法区)相抗衡。1013年—1042年,英格兰王国被纳入丹麦王朝统治下,后威塞克斯王朝复辟。1066年最后一位无争议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哈罗德二世败于黑斯廷斯战役,同时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历史的结束。.

新!!: 羅馬帝國和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盐的历史

文明建立在用食盐储藏食物的基础上。可以腌制储存食物以后,人类饮食对季节的依赖大大降低,也给长途旅行提供了条件。在漫长的历史中,食盐很难制取,也因此被当做珍贵的贸易物资。在一些时期,盐被当做货币使用。在文化中,盐被当做“价值”的象征。 食盐贸易和城市兴衰、经济繁荣、战争胜负结合在一起。掌握了食盐专营权的人富可敌国。世界各地都为贩盐建立起的“盐路”,如意大利的“Via Salaria”盐路从青铜时代起就被利用。 今天,食盐是廉价而普及的调味料,价格相对低廉。.

新!!: 羅馬帝國和盐的历史 · 查看更多 »

監護征賦制

監護征賦制(Encomienda)是一種依賴體系,最初出現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班牙,武力強大的人保護武力弱小的人,以換取他們的服務。後來西班牙王室在菲律賓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時用該制度管理和統治印第安人。 在監護征賦制下,西班牙王室授予個人特定數量的印第安人并要求對這些印第安人負責。理論上而言,得到授予的人需要保護自己管轄的印第安人免遭戰亂部落的侵害,並要向他們傳授西班牙語和天主教信仰:作為回報,他們可以要求印第安人為他們勞動,收集金銀,或其他物品。實際上,監護征賦制和奴隸制別無兩樣。許多印第安人被迫去做高強度的勞動,如果反抗的話,將會面臨極其殘酷的懲罰甚至是死亡。 舉例說明,在之前的印加帝國,這種體制甚至在印加傳統文化中都有體現,即以體力勞動作為要繳納的貢金。.

新!!: 羅馬帝國和監護征賦制 · 查看更多 »

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葡國魂,正式名稱為路濟塔尼亞人之歌(Os Lusíadas)是葡萄牙詩人賈梅士歷時三十年所作的史詩。1572年出版,是葡萄牙文學史上最優秀和最重要的作品。 此詩以荷馬詩風寫成,對葡萄牙在14至17世紀建立帝國的事跡加入藝術的想像。在葡萄牙具有開國史詩的地位,與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纪》之於羅馬帝國一般。 在詩的開頭詩人答應頌唱「那些自路濟塔尼亞西部海岸|朝未知海域進發的軍旅與英雄」的時候,已經將海上歷險與古代神話形成對比。此處是模仿《埃內亞斯》的開頭。 詩人把葡萄牙人說成是路索斯(Lusus,希臘神話中酒神狄俄倪索斯的朋友和傳說中路濟塔尼亞國的始創者)的後代,又以達伽馬(第一個經海路抵達印度的歐洲人)作為詩中的英雄,述說葡萄牙直到16世紀中期的歷史。.

新!!: 羅馬帝國和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 查看更多 »

直布罗陀

布罗陀(Gibraltar)是14個英國海外領土之一,也是最小的一個,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是通往地中海的入口。 直布罗陀面积約为6平方公里,北接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加的斯省。直布罗陀巨岩是直布罗陀主要的地标之一。直布罗陀的人口集中在该区域的南部,容纳了直布罗陀人和其他民族共三万多人。居民人数包括常住的直布罗陀人,一些常驻的英国人(包括英国军人的妻子和家人,未包括军人本身)和非英国居民。没有包括参观的游客和短暂停留的人士。 2009年,本地出生的人数达到23,907人,含3,129名英国移民居住者和其余民族2,395人,总人口数达到31,623人。.

新!!: 羅馬帝國和直布罗陀 · 查看更多 »

盖迪克·艾哈迈德帕夏

迪克·艾哈迈德帕夏(),奥斯曼帝国官员、将领,曾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和巴耶济德二世在位期间出任帝国宰相“大维齐尔”和元帅“卡普丹帕夏”。.

新!!: 羅馬帝國和盖迪克·艾哈迈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瀝青

瀝青,是高黏度有機液體的一種,表面呈黑色,可溶於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它們多會以柏油或焦油的形態存在。 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其中,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天然沥青则是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Buton Asphalt Indonesia.

新!!: 羅馬帝國和瀝青 · 查看更多 »

白芭蕾

圣白芭蕾(Αγία Βαρβάρα;Saint Barbara)是一位3世纪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圣人和殉道者,可能在小亚细亚的尼科米底亞或埃及的赫里奥波里斯。对她的崇拜可以追溯到9世纪,在东正教徒中很普遍。 圣白芭蕾经常被刻画为带着锁链和一个塔。圣白芭蕾是十四救难圣人之一。 根据圣徒传的描述 白芭蕾是一位富有的异教徒之女,被自己的父亲关进塔内,与世隔绝。她成为基督徒后,被她的父亲杀害。因为对此传说存疑,保禄六世在1969年将其从天主教圣人历中移除。但是东正教徒从未停止敬奉圣白芭蕾,圣白芭蕾在他们中非常受欢迎。对于他们来说,她的宗教庆日是12月4日。 在12世纪,圣白芭蕾的圣髑从君士坦丁堡来到基辅的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20世纪30年代拆除修道院时,转移到同一座城市的圣弗拉基米尔主教座堂。2012年11月,圣白芭蕾的一小部分圣髑来到了美国,供奉在伊利诺斯州的乌克兰东正教堂。.

新!!: 羅馬帝國和白芭蕾 · 查看更多 »

白旗

白旗於歷史上的記載、不同的地方及不同的層面,均有不同的意義。.

新!!: 羅馬帝國和白旗 · 查看更多 »

百官志

官志(),古罗马文武官员官阶表。原件已佚,1551年抄本流传至今。为了解后期罗马帝国(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行政架构的重要历史资料,以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划分为两大部分。.

新!!: 羅馬帝國和百官志 · 查看更多 »

百草广场

草广场(Piazza delle Erbe)是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的一个广场.

新!!: 羅馬帝國和百草广场 · 查看更多 »

芝诺比娅

芝诺比阿或譯潔諾比亞(Zenobia),()。帕尔米拉王国国王奥德那特之妻与继承人之一,她上台以后否定了亲罗马帝国的政策,并将其赶出了埃及、叙利亚以及土耳其。后被罗马帝国统治者奥列良所击败,并将其押至罗马城游街示众。 后其被奥列良免死,并被赐予罗马城外一块面积广大的庄园颐养天年,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罗马贵妇。其子女多与罗马贵族通婚,血脉融入了罗马上层社会。.

新!!: 羅馬帝國和芝诺比娅 · 查看更多 »

花崗閃長岩

花崗閃長岩或稱為花岡閃長岩,是一种中酸性的深成岩,是花岡岩类向閃長岩类过渡的中间类型岩石,是一种深成岩,粗粒状,斜長石含量较多,碱性长石含量较少,二氧化矽含量在56%左右,石英含量在20%以上。伴生的主要矿物有铜、铁等。花岡閃長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地壳中34%的火成岩是花岡閃長岩,它在所有大陆上都有分布。.

新!!: 羅馬帝國和花崗閃長岩 · 查看更多 »

花冠之淚

| 《花冠之淚》(ティアーズ・トゥ・ティアラ;Tears to Tiara),是2005年4月由AQUAPLUS旗下Leaf公司发售的十八禁模擬角色扮演遊戲,2008年发售PS3版本《花冠之淚:花冠的大地》(ティアーズ・トゥ・ティアラ 花冠の大地),同年决定动画化。 2011年2月,AQUAPLUS宣布将在PS3平台上推出续作。.

新!!: 羅馬帝國和花冠之淚 · 查看更多 »

韦尔涅 (日内瓦州)

韦尔涅(Vernier)是瑞士日内瓦州的一座城市,位于罗纳河右岸,东与日内瓦邻接。.

新!!: 羅馬帝國和韦尔涅 (日内瓦州) · 查看更多 »

韦诺萨

韦诺萨(意大利语:Venosa)是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大区波坦察省的一个镇,人口12,147(2004年)。 罗马帝国时代著名的诗人贺拉斯出生于韦诺萨。 V.

新!!: 羅馬帝國和韦诺萨 · 查看更多 »

韦斯巴芗

提圖斯·弗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英語化作維斯帕先(Vespasian),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是四帝之年(69年)的最後一位皇帝,結束了自尼祿皇帝死後,帝國18個月以來的戰亂紛爭情勢。在他10年的統治期間,積極與羅馬元老院合作,改革內政,重建經濟秩序。後世普遍對這位皇帝有正面的評價。.

新!!: 羅馬帝國和韦斯巴芗 · 查看更多 »

音樂史

音樂存在於每個已知的文明,不論過去或現在,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也有很大的變化。 世界上所有的人民,包括了孤立的民族,也有它的音樂形式,可以認為人類始祖在不同人種分散在世界各地之前已知曉音樂。所以音樂很可能已存在55,000年以上。第一個音樂或許在非洲發明,隨後演變為人類生活的一個基本部份。 一個文明的音樂受著該文明的其他層面影響,包括社會、經濟、经历、气候和所獲得的科技。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及想法,音樂演奏及聽眾的情景,以及對樂手和作曲者的态度在不同的地域和時期也大有不同。「音樂歷史」是音乐学的一個分枝,它時間順序對音乐的變化及發展(尤其是西方艺术音乐)進行研究。.

新!!: 羅馬帝國和音樂史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 (拜占庭)

莫里斯一世(英语:Maurice;拉丁语: Flavius Mauricius Tiberius Augustus; 希腊语: Φλάβιος Μαυρίκιος Τιβέριος Αὔγουστος)是拜占庭帝国杰出的将军和皇帝(582年-602年在位),他将业已衰弱的东罗马帝国改造成为新的、组织良好的中世纪拜占庭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莫里斯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莫斯塔爾

莫斯塔爾(Mostar、Mostar、Мостар)是位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的一座城市,也可以指城市所在的行政區。在波黑的兩個的政治實體中,莫斯塔爾屬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另外,莫斯塔爾是赫塞哥維納-涅雷特瓦州的首府 Mostar,黑塞哥維那地區最大的中心都市,波黑國內第五大都市。內雷特瓦河流經市內。在波黑戰爭期間,莫斯塔爾被實際上獨立的克羅埃西亞赫塞哥波士尼亞共和國定為首都(但由於政治形勢,實際上的首都是莫斯塔爾近郊的古爾德)。.

新!!: 羅馬帝國和莫斯塔爾 · 查看更多 »

鞭笞

鞭笞、打藤或笞刑,簡稱鞭刑,歷史悠久,是刑罰的一種執行方式。執行者會以竹片或藤製成的鞭,鞭打犯人的臀部,受者的臀部常會皮開肉裂。鞭笞不但見於國家刑罰,也常見於家庭和學校,施行地方主要是手掌或臀部,但其殘酷程度通常不及國家刑罰。 由於這種刑罰普遍被國際組織認為是對受刑人不人道及侵犯其人權,此刑罰在世界上多數地區已經廢除。如今,今日世界上約有16個國家實施類似笞刑,大部份在亞洲及非洲(多数也實行沙里亞法),例如: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阿富汗、伊朗、坦桑尼亞、波札那、尼日利亞等。.

新!!: 羅馬帝國和鞭笞 · 查看更多 »

莱茵河

萊茵河(Rhein;瑞士德语:Rhy;Rhin;Rijn;Rein;Rhine)是一條歐洲国际河流,發源於瑞士格劳宾登州的阿尔卑斯山區,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于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约1,232公里,通航區段為883公里,流域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是欧洲最長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莱茵河三角洲由于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欧洲早期的商业城市,例如布鲁日、安特卫普與鹿特丹等。在歷史上,莱茵河与多瑙河共同构成罗马帝国北界,擔任贸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從美因茨到科布倫茨的萊茵河段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擺渡過河,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新!!: 羅馬帝國和莱茵河 · 查看更多 »

莱里达

莱里达(Lleida),按照加泰罗尼亚语音译为列伊达,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西部莱里达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根据2009年数据包括莱马特和苏克斯两个镇的居民莱里达有135,919名居民。根据2006年人口普查莱里达是加泰罗尼亚第七大城市,是加泰罗尼亚内地最大的城市。它也是加泰罗尼亚最老的城市之一,1297年成立的列伊达大学是中世纪阿拉贡王国最老,今天西班牙境内第三老的大学。 莱里达的经济主要是商业和服务业,其农业也很重要。.

新!!: 羅馬帝國和莱里达 · 查看更多 »

莱斯特

萊斯特(Leicester,讀音:),是英國英格蘭東米德蘭茲萊斯特郡的一座城市和單一管理區,是莱斯特郡的首府。这座城市位于索尔河边和国家森林公园的边缘处。 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莱斯特人口数量为329,839,是东米德兰兹地区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市。其相关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在英格兰排第11位,在全英国排第13位。 莱斯特是两大主要铁路线的交叉点,一条是北/南米德兰主干线,另一条是东/西伯明翰至伦敦斯坦斯特德纵贯铁路线(London Stansted Crosscountry)。莱斯特还是M1/M69高速公路和A6/A46干线的汇流处。莱斯特是莱斯特城足球俱乐部的所在地,莱斯特城足球俱乐部赢得2016年英超联赛冠军,这是数十年来第一个新的英超冠军得主。.

新!!: 羅馬帝國和莱斯特 · 查看更多 »

莉薇婭

莉薇婭·杜路莎·奧古斯塔(Livia Drusa Augusta)、莉薇婭·杜路希拉(Livia Drusilla)或朱莉婭·奧古斯塔(Julia Augusta)(公元前58年1月30日—公元後29年9月28日)是凱撒·奧古斯都(屋大維)的妻子。她是羅馬帝國早期最有權力的婦女,屋大維的许多国事都会与她商量,她也多次以实际执政的身份主宰帝国政治。她是皇帝提庇留(或譯提貝里)與杜路蘇斯的母親,日耳曼尼庫斯與克勞狄的祖母,卡里古拉與小阿格里皮娜的曾祖母,以及尼祿的高祖母。她被克勞狄所神格化,此后她获得了奧古斯塔之頭銜。.

新!!: 羅馬帝國和莉薇婭 · 查看更多 »

聖奧爾本斯

聖奧爾本斯(St Albans),英格蘭赫特福德郡一鎮,有64,038人口。弗爾河(Ver)流經此鎮。.

新!!: 羅馬帝國和聖奧爾本斯 · 查看更多 »

聖奧斯定堂

聖奧斯定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anto Agostinho;俗稱龍嵩廟、龍鬚廟、崗頂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教堂於1874年重修後,形成今天的規模。該教堂每年為期兩天的苦難耶穌像巡遊,有悠久的歷史,是澳門天主教會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聖奧斯定堂 · 查看更多 »

聖安東尼

聖安東尼(St.

新!!: 羅馬帝國和聖安東尼 · 查看更多 »

聖彌額爾修道院

聖彌額爾修道院(sacra di San Michele)是位於義大利北部的一座修道院,是皮埃蒙特地區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在羅馬帝國時期,這裡曾是一座軍事要塞。而現在的修道院則大約建於10世紀末期。.

新!!: 羅馬帝國和聖彌額爾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聖德尼

聖德尼(Saint Denis,),又譯為聖丹尼斯,又稱巴黎的德尼(Denis de Paris),拉丁文中稱為戴奧尼修斯(Dionysius,暱稱為 Dennis,或 Denys),基督教聖徒與殉教者。活躍於3世紀時,他是巴黎主教,西元250年前後,他在羅馬皇帝德西烏斯迫害基督教時殉教。傳聞他被斬首後仍拾起頭顱邊走邊講道,長達十公里。他是法國與巴黎的主保聖人。.

新!!: 羅馬帝國和聖德尼 · 查看更多 »

聖莫尼加

聖莫尼加(Monica, Be. Timaniket,331年 - 387年),常被稱作 希波的莫尼加,是早期基督教聖人、聖奧思定的母親。 聖莫尼加在眾多基督教宗派中都很受尊敬,因為她具有高尚的美德,特別體現在處於不幸的家庭生活中的堅忍、期待兒子回歸教會所作的日日夜夜的祈禱(這在聖奧思定的懺悔錄中有所敘述)。部分基督教聖人傳指出莫尼加為兒子奧思定每晚流淚,請求天主使奧思定回心轉意。 在羅馬天主教中,聖莫尼加的紀念日於8月27日慶祝,而在東方正教會中則於5月4日慶祝。.

新!!: 羅馬帝國和聖莫尼加 · 查看更多 »

聖血與純金

《聖血與純金》(英語:Blood and Gold)是美國作家安·萊絲的系列小說「吸血鬼紀事」第八部,於2001年10月16日出版。此作中,安·萊絲繼續為讀者講述吸血世界裡的另一個傳奇:「聖父聖母」的守護者,吸血鬼的故事。一個來自北歐的新角色索恩 (Thorne) 也出現在故事裡,他是一名在冰洞中休眠近千年的吸血鬼,僅以精神意念力與外界保持聯繫。.

新!!: 羅馬帝國和聖血與純金 · 查看更多 »

聖馬丁教堂 (坎特伯雷)

圣马丁教堂位于英格兰坎特伯雷市中心,是英格兰最古老的教区教堂。自1668年以来,圣马丁教堂和附近的圣保罗教堂一直在被当地的基督徒使用。1988年,圣马丁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世界遗产”称号。.

新!!: 羅馬帝國和聖馬丁教堂 (坎特伯雷) · 查看更多 »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俗譯:聖馬可大教堂)是義大利威尼斯的天主教主教座堂,也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宗座圣殿,是世界上知名的教堂之一,並且是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聖馬可大教堂座落在聖馬可廣場東面,與總督宮相連。最初它是威尼斯公爵的教堂,1807起它成為天主教威尼斯宗主教區的座堂,同時是威尼斯宗主教駐地。.

新!!: 羅馬帝國和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聖龐加爵

圣庞加爵 (Sanctus Pancratius;Ἅγιος Παγκράτιος)是一名天主教敬奉的圣人。作为一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公民,因此缘故在其十四岁时殉道,时在约公元304年。庞加爵的名字在希腊语中的含义为:“握住一切的那个人”("the one that holds everything")。 圣庞加爵与圣聂勒、圣亚基略的瞻礼日同在5月12日。.

新!!: 羅馬帝國和聖龐加爵 · 查看更多 »

聖雅納略

聖雅納略 (San Gennaro),又譯為聖亞努阿裡烏斯、聖熱內羅,那不勒斯主教,是四世紀時的,同為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方正教會尊為聖人。儘管幾乎沒有同時代的文獻記錄他的生平,其後的文獻和聖人傳敘述他死於305年結束的戴克里先迫害中Thurston, Herbert (1910) "Saint Januarius" entry in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

新!!: 羅馬帝國和聖雅納略 · 查看更多 »

聖耶福列木

聖耶福列木,天主教译作圣厄弗冷(敘利亞文:ܐܦܪܝܡ ܣܘܪܝܝܐ,拉丁化:Mor Afrêm Sûryāyâ,希臘文:;Ephraem Syrus,),四世纪敘利亞神學家,被天主教及東正教奉為聖人。 聖耶福列木在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中备受尊崇,并且在東正教内被尊为可敬的教父之一,他的瞻礼日为1月28日与復活節前第7個星期六(纪念众教父)。1920年,罗马天主教册封其为教会圣师之一。 聖耶福列木创作了诸多圣咏、诗歌、讲道集与经文注解,这些实践神学的作品在异端丛生的年代维护了教会的正统信仰。他的作品在之后的几个世纪广为传播,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托名聖耶福列木的作品。.

新!!: 羅馬帝國和聖耶福列木 · 查看更多 »

聖潘捷列伊蒙

聖潘捷列伊蒙(Παντελεήμονας;羅馬化:Panteleímon),天主教會譯龐大良(Pantaleon),是一位生活於3-4世紀的羅馬帝國基督教聖人和殉道者。他於東方教會受尊為廉施聖人療癒者之一,於西方教會在中世紀後期列為十四救難聖人之一。他在公元305年的戴克里先迫害時期於比提尼亞地區的尼科米底亞殉道。 雖然有證據顯示確有一位名叫潘捷列伊蒙的殉道者,但也有人認為這位聖徒的生平和殉道純粹是個傳說。.

新!!: 羅馬帝國和聖潘捷列伊蒙 · 查看更多 »

聖海倫納

聖海倫納、聖海倫、聖海倫娜(拉丁語:Flavia Iulia Helena Augusta ,英語:Saint Helen, hl.Helena, Helena Augusta or Helena of Constantinople , 德语:Flavia Iulia Helena , 西班牙語:Sant' Elena, S.Elena , 法語:sainte Hélène,)是罗马帝国皇后,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妻子。她有名的事迹是在274年生君士坦丁一世,以及在基督宗教傳說中找到了真十字架。她在天主教及正教會都被視作聖人。.

新!!: 羅馬帝國和聖海倫納 · 查看更多 »

達契亞

達契亞(Dacia),也译作達基亞和達西亞,为喀尔巴阡山与多瑙河之间的古代王国,后在105年—271年成为古罗马帝国一行省。为今罗马尼亚中部和西部地区。 達契亞人是色雷斯人的一支,与当代的罗马尼亚人和摩爾多瓦人有一点渊源关系。达契亚人最早于公元前4世纪出现在雅典的奴隶市场,后与希腊人通商,使用希腊货币,操色雷斯方言。 文字受相邻的西徐亚人和前4世纪入侵的凯尔特人的影响。前112年、前109年及前75年分别加入罗马军队。前60~前50年统一,后又分裂。 罗马皇帝图拉真于106年征服达契亚,分为上达契亚和下达契亚,分别相当于今特兰西瓦尼亚和瓦拉几亚。159年,安东尼·庇护将此地重新划分为三个省,统归一个执政官管辖。 168年左右,马克·奥勒利乌斯将三省合为一个军区。 D D D D.

新!!: 羅馬帝國和達契亞 · 查看更多 »

達契亞人

達契亞人是自西元前約1000年時開始居住在達契亞地區(現在的羅馬尼亞)的色雷斯系的民族。西元前4世紀時,達契亞人曾受到凱爾特人的侵略。西元前70年時,達契亞人有了自己的國家。106年時,達契亞被併入羅馬帝國,這一地區開始羅馬化。羅馬帝國撤離之後,眾多民族入侵達契亞地區,達契亞人的文化也被消滅。現在的羅馬尼亞人被認為是達契亞人和羅馬人混血產生的民族。 Category:歐洲民族.

新!!: 羅馬帝國和達契亞人 · 查看更多 »

联盟 (古罗马)

联盟 (古罗马)(拉丁語:foederati),在古羅馬時代而言,是專指最初羅馬共和國的部落結盟,該結盟直至羅馬帝國晚期,甚至以不同方式還存在著。羅馬共和國初期,羅馬條約訂定,促進了這次聯盟,聯盟聯繫著古羅馬不同部落與其殖民地,並以聯盟公權力,來解決著部落間任何問題。古羅馬維持一定數量的聯盟,其中以拉齊奧最具代表性。 Category:古羅馬.

新!!: 羅馬帝國和联盟 (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運輸史

運輸史隨著人類的文化而有所進展。在舊石器時代時長距離的步行軌跡發展成了貿易路線。而對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來說除了步行以外僅剩的運輸形式便是使用家畜或是靠小舟運輸。 運輸史大半與科技革新有關。科技上的進步讓人們能旅行得更遠,探索更多的地區,以及擴展其影響力到越來越大的區域。即使在古代,像是滑雪橇和雪鞋等腳的包裹物之類的新工具亦延長了人類能旅行的距離。由於靠著新發明與發現來解決運輸問題,旅行時間減少了,然而移動更多更大負載物的能力卻提升了。今天革新依舊持續著,而運輸的研究者也努力找出新方法以減少成本和增進運輸效率。.

新!!: 羅馬帝國和運輸史 · 查看更多 »

荷鲁斯

荷鲁斯(Horus,也作Heru-sa-Aset荷鲁—沙—阿赛特、Hrw、Hr以及Hor-Hekenu)是古代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是王权的象征。他的形象是一位隼头人身的神祇。 像许多其他神祇一样,荷鲁斯的性质,以及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一直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以把荷鲁斯看作是由许多其他与皇权,天空等有关的神祇组成的合并体。而这些神祇大多是太阳神。 Heru-ur(也称作Harmerti哈默迪)是荷鲁斯最早的一个版本,他是一位隼形的造物神。他的眼睛是太阳和月亮。当新月出现时,他就成了一个瞎子,称作Mekhenty-er-irty(意思是“無目者”);而当他的视力恢复时,他又被称作Khenty-irty(意思是“有目者”)。眼盲时的荷鲁斯是非常危险的,他有时会将朋友误认为敌人并发起攻击。他是盖布与努特的孫子,是莱托波-里-斯(Letopolis)的守护神。.

新!!: 羅馬帝國和荷鲁斯 · 查看更多 »

荷蘭歷史

羅馬帝國時期,荷蘭歸屬高盧行省以及下日耳曼行省,當時這塊地區有廣義的日耳曼部落,而南部有高盧人,高盧人後來佔領這塊地區並建立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時期,這些沿著北海的低地國家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之後伴隨哈布士堡家族的勢力興起,這個地區又轉為他們的勢力範圍,隨著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利浦二世在1581年7月26日出任西班牙國王,哈布士堡也一分為二,同時荷蘭爆發武裝起義「八十年戰爭」(1568年-1648年),在荷蘭在脫離西班牙哈布士堡王朝而獨立後也開始荷兰黄金时代。 1795年荷蘭被法國入侵而亡國,直到1815年滑鐵盧戰爭之後,諸國召開維也納會議,其中確立荷蘭由奧倫治家族統治,並確立荷蘭王國的建立,然而在這個時期自由主義的興起,王族的統治受到挑戰,在1840年-1848年間荷蘭逐步建立議會民主的體制,與此同時南尼德蘭爆發革命宣布獨立。 近代荷蘭王國在貿易上仍是巨大的殖民帝國,殖民統治維持荷蘭穩健的經濟,在二次大戰後荷蘭逐步邁入現代國家的歷程。.

新!!: 羅馬帝國和荷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狄克

菲利浦·金德里德·狄克(Philip Kindred Dick,),美國的科幻小說作家,除了現在仍在發行的38本書外,他還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和少數作品出版在廉價雜誌上,其中至少有七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雖然他生前受到知名科幻作家史坦尼斯勞·萊姆、羅伯特·海萊因的讚賞,但卻直到他去世後才漸漸被人們熟知。 狄克的創作成為了賽博朋克類型作品的先驱,他這些作品都描述一個道德淪喪的美國加州社會,早期的小說探索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論題,後期的作品則是在討論毒品和神學,這些描繪其實出於他自己的生活經驗,像是《心機掃描》和《》。 錯列宇宙(Alternate universes)和擬像複製(simulacra)是常見的情節發展工具,住在虛擬世界的是普通的、工作的人們,而不是銀河的精英份子。「在狄克的書中沒有英雄」,娥蘇拉·勒瑰恩寫道,「但有著許多英雄事跡,令人想起狄更斯說的,重要的是那些誠實、堅定、仁慈及有耐心的平凡人們。」 其中一部長篇小說《高堡奇人》,建造出一種新的科幻作品類型——架空歷史(alternative history),也因此獲得1963年雨果獎(Hugo Award)最佳長篇小說。《》(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這個故事是關於一位舉世聞名的人,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中醒過來,在這個外觀完全相同的世界裡他不再是個名人,甚至沒有任何人認識他。這篇小說贏得1975年(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最佳長篇小說。在這些故事中,狄克將他所喜愛的人們放進虛構的世界,一個被他質疑其構想和制度的世界。「我甚至質疑這個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實的,我想知道是否我們都是真實的!」狄克寫道。 狄克的故事常墮落為看似荒謬的幻想,角色們發現他們每天生活的世界是個假象,產生自強大的外間實體、巨大的政治陰謀、或自一個不可靠旁述者的變化。「所有他的著作開始於沒有一個單獨、客觀存在的真實這個基本假設。」寫道:「所有東西感覺上都不太對勁,腳下的地板很可能會突然移動,主角可能發現自己曾活在某人的夢中,或是他可能進入某種毒品誘發的狀態而感覺比在真實世界還要好,亦或者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宇宙中。」 當有人也寫下這種有特色的論點和妄想狂的氣氛,有時候我們會形容它是「有狄克特色的("Dickian" or "Phildickian")」。.

新!!: 羅馬帝國和菲利普·狄克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二世

菲利普二世,全名为马尔库斯·尤利乌斯·菲利普·塞维鲁(Marcus Julius Philippus Severus,238年—249年),是罗马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的儿子与继承人,由罗马皇后玛尔西娅·奥塔西利娅·塞维娅所生。.

新!!: 羅馬帝國和菲利普二世 · 查看更多 »

萊芒湖

萊芒湖(法語:lac Léman),又稱日內瓦湖(lac de Genève),是西歐的重要湖泊。萊芒湖略呈新月形,湖北岸和東西兩端分屬瑞士沃州、瓦萊州和日內瓦州,南岸則屬于法國上薩瓦省。瑞士和法國分別占有湖面的60%和40%。 萊芒湖東西長約75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4公里,水面積約582平方公里,是中歐面積第二大的淡水湖,僅次于巴拉頓湖。其最深處水深310米,湖水容積估計為88.9立方公里,流域面積則達7975平方公里。新月的形狀在伊弗的南岸開始變形,而因此被分為東邊的大湖(Grand Lac)和西邊的小湖(Petit Lac)。 萊芒湖在隆河的流經路線當中,這條河的源頭位於湖東部格-里-姆瑟爾山口附近的隆河冰河,流經瓦萊州,並流入維倫紐夫和聖吉葛爾(St.

新!!: 羅馬帝國和萊芒湖 · 查看更多 »

萨尔布吕肯

萨尔布吕肯(德语:Saarbrücken)是德国萨尔州的首府,人口约为17万9千人。 萨尔布吕肯曾经是一个巨大煤层的工业和运输中心。这里的工厂生产铁和钢、糖、啤酒、陶器、光学仪器、机器和建筑材料。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萨尔州的工业重要地位逐渐下降,因为越来越多的德国公司开始从工资低下的国家直接进口廉价的煤。 萨尔布吕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包括:横跨萨尔河的石桥(1546年)、哥特式教堂St Arnual和建于18世纪的萨尔布吕肯城堡等。1815年,萨尔布吕肯被纳入普鲁士的控制。在二十世纪的两个时期(1919年至1935年、1945年至1957年),它成为法国轄下的一部分。包含薩爾布魯根在內的薩爾地區於1957年1月1日起回归德国版图。.

新!!: 羅馬帝國和萨尔布吕肯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羅馬帝國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萨索斯岛

萨索斯岛是希腊卡瓦拉州的岛屿,面积378.8km²,是希臘第十二大島嶼。 島上最大的城鎮萨索斯,與島同名,人口约3,130(2001年調查),位於島的北部,與希臘大陸相對。2001年全島人口13,765。.

新!!: 羅馬帝國和萨索斯岛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羅馬帝國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非洲冕豪豬

非洲冕豪豬(Hystrix cristata)是一種豪豬。 牠們主要分佈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北非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新!!: 羅馬帝國和非洲冕豪豬 · 查看更多 »

非洲殖民地

列強於非洲的殖民始於1415年,葡萄牙帝國佔領休達,至現今仍由西班牙管三台(歐洲國家仍控制非洲一些小島作為海外自治领土,例如法國的留尼汪島)。列強殖民非洲的高峰期約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約有95%非洲領土被列強侵佔,只有埃塞俄比亞、賴比瑞亞仍然獨立。非洲殖民地於1947年開始陸續獨立,而非洲獨立年(1960年),多數非洲国家脫離欧洲列強統治,象徵欧洲对非洲殖民時代的結束。.

新!!: 羅馬帝國和非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食品地理学

食品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中涉及到生产、消费和食物链的供给。.

新!!: 羅馬帝國和食品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食盐

食鹽是一種調味劑,能产生人类能感知的鹹味,常在烹飪和享用食物時用作調味。常見的餐桌鹽是一種含有97至99%的氯化钠的精製鹽.

新!!: 羅馬帝國和食盐 · 查看更多 »

裁判官

裁判官(Praetor)是一項古羅馬政府的頭銜,把執政官叫做國家軍隊之領導人的。他認為這個字包含相同的基本部份,就像動詞praeire(praeeo: "走在前,前導,引路")。執政官指揮權的期間與職務,可以恰當地被稱為前導大權(Praetorium)。裁判官也是官職的頭銜,在拉丁文當中:而且它是名字,李維給予亚该亚人的將軍(strategus)的。.

新!!: 羅馬帝國和裁判官 · 查看更多 »

裝甲龍屬

裝甲龍屬(學名:Hoplitosaurus)是甲龍類恐龍的一屬,是多刺甲龍的近親。化石是一個部份骨骼,發現於美國南達科他州卡斯特縣的拉科塔組,可能屬於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由於過去對化石的錯誤鑑定,裝甲龍目前的資料不多。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有學者將牠歸類為多刺甲龍的異名,但最近的研究則接受牠為一個資料不足的有效屬。牠是以羅馬帝國的方陣步兵(Hoplite)為名。.

新!!: 羅馬帝國和裝甲龍屬 · 查看更多 »

裸體運動

裸體運動是指在運動時裸體。 在古希臘時代,從事運動時是必須裸體的。而在現代大多數的地方,運動員在從事運動時通常會穿衣服,一方面是文化使然、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身體不受到運動傷害,但在熱帶地區、也有一些裸體運動的文化。.

新!!: 羅馬帝國和裸體運動 · 查看更多 »

飛鏢

飛鏢,是一種用手將前端使用金屬製作,後端具有尾翼的細長鏢具投擲至靶子,並講究投射精準度的運動。.

新!!: 羅馬帝國和飛鏢 · 查看更多 »

複都制

複都制,是指一个国家设置两个以上的首都的制度。拥有广阔的领土的国家很多采用複都制,拥有两个首都的常被称为「两都制」或「两京制」。(相对的,只设一个都城的叫做「单都制」)。另外,也包括把首都功能分别发放到多个城市的制度。关于现代意义上的複都制,请参考首都#特殊情況。 在中央集权国家的複都制,皇帝常驻的京或都常被称为「上京」、「上都」、「皇都」、「京师」、「正都」等,其他的都叫「陪都」。但是,「陪都」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无对应的西方词汇,此为东方特有的概念(陪都制)。日本历史上所说的難波遷都等,正确的解释是天皇的陪都巡守或是皇都升格,与迁都不同。 当皇帝在行在而不在正都时,国政由其他人代理,在权限限制的基础上由太子代理被称为「太子监国制」,由信赖的大臣代理被称为「留守官制」。.

新!!: 羅馬帝國和複都制 · 查看更多 »

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是漢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在西漢,都護是加在其他官號上的職稱,普遍由騎都尉或谏议大夫兼領,領二千石俸;東漢年間為單任官職。西汉、新朝和东汉都设置过西域都护。 在蒙古高原对匈奴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后,尤其是在张骞通西域、汉攻大宛之战之后,为西域此后纳入汉朝的势力范围创造有利条件,此时为保障西域通商之路的通畅,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武帝开始在渠犁和轮台二地屯田以供应往返河西四郡的使者;此时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西域诸国仍役属于匈奴,诸国也必须向匈奴僮仆都尉交赋税。 西域都護一職初設於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都護府設在烏壘国都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策大雅南),西域都护设置后,结束了匈奴在西域长达百余年的支配与影响,将天山南部第一次置于中央朝廷的势力范围之下,郑吉被任命为首位都护。除了保护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西域諸城各小國,都护也有“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的责任,但这些外部的西域诸国不属汉朝势力范围内,《汉书·西域传》将这些诸外国列入监护名单外。林梅村,考古学视野下的西域都护府今址研究,《历史研究》2013年第6期43-58。郑吉之后,西汉时代担任西域都护职位的共有18位;已知姓名的共有10位。公元10年,新朝王莽与匈奴断绝关系后,匈奴大举攻入西域;公元13年焉耆王起兵斩杀由西汉任命的西域都护但钦,于是“西域亦瓦解”,新朝势力退出西域;公元16年,王莽以李崇为西域都护讨伐焉耆失败,李崇还保龟兹国;公元23年王莽死后“(李)崇遂沒,西域因絕”。建國二年……後三歲,單于死,弟烏絫單于咸立,復與莽和親……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匈奴大擊北邊,而西域亦瓦解。焉耆國近匈奴,先叛,殺都護但欽,莽不能討。天鳳三年,迺遣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將戊己校尉出西域……焉耆伏兵要遮駿。及姑墨、尉犂、危須國兵為反閒,還共襲擊駿等,皆殺之……李崇收餘士,還保龜茲。數年莽死,崇遂沒,西域因絕。《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单于始用夏侯籓求地有距汉语,后以求税乌桓不得,因寇略其人民,衅由是生,重以印文改易,故怨恨。乃遣右大且渠蒲呼卢訾等十余人将兵众万骑,以护送乌桓为名,勒兵朔方塞下。朔方太守以闻。明年,西域车师后王须置离谋降匈奴,都护但钦诛斩之。置离兄狐兰支将人众二千余人,驱畜产,举国亡降匈奴,单于受之。《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Yu, Taishan.

新!!: 羅馬帝國和西域都護府 · 查看更多 »

西區 (倫敦)

西區(英語:West End of London)是英國英格蘭倫敦地名,由於此處商業區與西區劇院眾多,所以許多遊客經常聚集至此。西區一名是19世紀英國人用來描述查令十字以西的地區所產生的Mills, A., Oxford Dictionary of London Place Names, (2001)。西區也是倫敦都市計劃中的兩個國際性中心之一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西區是英國的娛樂中心,也有歐洲最大的購物區,劇院、電影公司、餐廳、酒吧與夜店。.

新!!: 羅馬帝國和西區 (倫敦) · 查看更多 »

西墙

西墙,又名哭墙(希伯来语:,HaKotel HaMa'aravi),阿拉伯人稱之為布拉克牆(阿拉伯语:,Ḥā'iṭ Al-Burāq)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圣殿山山下西侧。这是环绕第二圣殿庭院的古城墙的残存部分。在四面牆之中,西牆被認為是當年最靠近聖殿的,使它成為犹太教信仰中除圣殿山本身以外最神圣的地点。 通常认为,西墙由大希律王兴建于公元前19年,但最近的发掘表明希律王生前并未完成此项工程。牆底部的大石塊區段是於希律王時期修築;上方中型石塊區段於奧米亞王朝時期修築;頂部小石塊區段修築時間於鄂圖曼帝國時期之後。現存西牆總長488公尺,猶太人聚集祈禱的那段位在聖殿山西南端猶太區裡的大广场,其他部分隱身在穆斯林區的建築物後。 许多个世纪以来,西墙一直是犹太人祈祷和朝圣的地点。最早记载犹太来此祈祷的文献可以追溯到4世纪。从19世纪中叶起,犹太人试买下西墙和其邻近地区,但没有成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20世纪早期兴起后,西墙成为犹太社区和穆斯林袖之间摩擦的原因,穆斯林担心西墙被用于犹太民族主义对圣殿山和耶路撒冷主權的宣示。西墙下的暴力行为变得司空见惯,于1930年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以解決穆斯林和犹太人對西牆所有权的問題。 1948年以阿戰爭后,约旦控制了西墙,長达19年之久都禁止犹太人前往,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占领老城。占領後三日,以色列拆掉西牆邊有770年歷史的,讓猶太人有更多祈禱的空間。.

新!!: 羅馬帝國和西墙 · 查看更多 »

西多士

西多士(French toast,pain perdu,全稱法蘭西--,--,香港簡稱西多士或西多)是一種源自歐洲的麵包食品,其出現可追溯至羅馬帝國時期Joseph Dommers Vehling, trans., Apicius: Cookery and Dining in Imperial Rome, Book VII, chapter 13, recipe 296 。西多士是用麵包加入蛋汁後,再用食油煎至金黃色而成。在食用西多士前會在其表面,依不同地區的喜好,加上糖漿、牛油、鮮奶油,甚至配上水果食用。西多士可作為早餐或茶點食用。.

新!!: 羅馬帝國和西多士 · 查看更多 »

西哥特人

西哥特人(Visigothi),--,是东日耳曼部落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另一个分支是东哥特人。在民族大迁移时期,是摧毁罗马帝国的众多蛮族中的一个。公元4世纪西哥特人兴起于巴尔干地区,后加入对罗马帝国的战争。410年在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攻陷并洗劫罗马。 西哥特人后定居于高卢南部,成为罗马帝国的盟友。随后建立西哥特王国,统治法国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公元589年,皈依基督教。.

新!!: 羅馬帝國和西哥特人 · 查看更多 »

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王国(拉丁语:Hispania Visigothica),从5世纪到8世纪,由西哥特人在罗马帝国阿基坦高卢行省境内创建并扩张到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国家。 公元507年,西哥特人被克洛維一世領導下的法蘭克人擊敗,喪失了阿基坦地區的控制權,退出了高盧 。 6世紀的伊比利亞半島在西哥特人的統治下沒有發生地震式的政治事件。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國王們在保留羅馬的舊有行政方式上比墨洛溫王朝統治者們更成功些,特別是在估稅和收稅方面。他們在統治早期比墨洛溫王朝缺乏一個宗教方面的重要優勢,因為信奉亞流派的統治者與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羅馬人以及猶太教臣民在信仰上並不統一。公元587年,西哥特國王里卡雷多(,586年-601年在位)帶領西哥特貴族和大多數亞流派的神職人員,改信天主教,總算解決了這個問題。大為促進了羅馬舊貴族和西哥特貴族的聯合。589年,里卡雷多在都城托萊多召開教會大會,兩教合為一體。隨後,西哥特國王強行推進天主教的普及,與猶太教爆發了衝突。 6世纪70-80年代,西哥特王國从东罗马帝国手中收回地中海沿岸地区,而权利和财富渐渐流入强势的地方贵族手中。公元711年,伍麦叶王朝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公元714年被阿拉伯攻滅,西哥特王國滅亡。.

新!!: 羅馬帝國和西哥特王国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君主列表

這是一份西班牙君主的列表。嚴格來說,是現代定義下統一的西班牙的君主列表,此前在現今西班牙乃至葡萄牙領土上的君主國統治者,請參看下面的列表:.

新!!: 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葡萄酒

西班牙葡萄酒()指的是在西班牙生產的葡萄酒。西班牙的葡萄園面積達117萬公頃,是世界上葡萄園面積最大的國家K.

新!!: 羅馬帝國和西班牙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金蒼蠅

芫菁為一類的昆蟲之統稱,也稱之為斑蝥或稱斑蟊、斑貓,坊間稱之西班牙蒼蠅(粵語:西班牙烏蠅;英語:Spanish fly;)是一種的鞘翅目甲殼昆蟲,屬芫菁科,體形常隨著不同種類而大小有所改變,常居於忍冬科和木犀科的植物之上。能分泌一種氣味辛辣的黃色液體,而芫菁體內含有最多5%的芫菁素,能刺激動物的細胞組織。而利用它烘焙壓成的粉末,粉色閃亮,並且呈淺黃褐至褐橄欖色,食味苦澀,氣味難聞。幼蟲吃地棲蜂所釀的蜜。 有文獻顯示,芫菁會不時刺激農場的動物交配。芫菁在尿液中的分泌物會刺激尿道,生殖器會產生炎症反應,導致持繼勃起。因此,早有人類使用芫菁作春藥用途。不過由於需要的份量很少,而且易於超出有效劑量,使用時有一定的危險。服用芫菁後,會出發熱、排尿疼痛,甚至血尿等徵狀,而且可能對腎臟和生殖器造成永久損害。該成份毒性極大,曾引起許多中毒死亡的案例。.

新!!: 羅馬帝國和西班牙金蒼蠅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LGBT權益

在西班牙,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的歷史可追溯至古羅馬;隨著時代變遷,在歷經近數十年來的重大改革與變化後,西班牙已成為世界上同志族群自由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最早在羅馬時代,性行為是一種征服和控制的權力象徵;演變至近代,同性戀學說出現,認為性行為是一種性傾向,甚至是生活型態。性的發展過程中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一項最主要的因子便是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力;它認為性行為的唯一目的是生殖,凡是不為生殖而進行的性行為都是不自然、有罪的,違背上帝的旨意。這個觀念反應在神權時代的立法上,如雞姦被判定為叛國罪,是處以火刑的死罪。直到啟蒙時代,個人自由漸獲重視,方見轉捩;1822年,雞姦行為始自西班牙刑法中除罪、合法化。西班牙社會漸漸突破困境、成功推動接納同性戀的思維之際,卻被接踵而至的西班牙內戰及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獨裁統治硬生生打斷,對同性戀者的壓迫再次興起。獨裁政權落幕後,權利運動又重新運行,但仍遭逢同性戀恐懼症等阻力。 現今,西班牙是世界上具有合法同性婚姻的十個國家之一,也已立法保障同性伴侶合法收養的權利,並積極制定了許多相關法律。西班牙的同志文化亦十分多元,如揚名國際的電影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以及2007年在馬德里舉行的歐洲同志驕傲遊行(Europride)。同志的可見度已經提升至以往難以想像的各階層,包括軍隊、憲警隊、法官和神父,儘管在足球等其他領域,同志平權之路仍然漫長。.

新!!: 羅馬帝國和西班牙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時期,其间经历第二个全球性帝国——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欧盟成员国的现状。 现代人类在大约三万五千年前即已经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其后数千年里,又有数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zh-hant:西哥德人; zh-hans:西哥特人-。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們为摩尔人)入侵,并几乎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里,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宗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對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地运动。随着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地运动的結果,使伊比利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雷多王國、穆爾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塞維利亞王國、格拉納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國、瓦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西班牙殖民帝国興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裡,西班牙諸國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和17世纪大部分时间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阴谋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廣濶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後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数场战争。西班牙諸國的欧洲战争換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统治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占据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混乱,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布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費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老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发血腥的内战。内战最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终结,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仍发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是现代西班牙显示在受欢迎的胡安·卡洛斯国王领导下、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健康、现代、民主的发展趋向,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現今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举办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

新!!: 羅馬帝國和西班牙歷史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戎

西戎是三代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是漢族前身之一,但與战国以后的胡人各民族并沒有任何關係,後來「西戎」被漢族用來代指位於漢族以西的各個非漢民族。.

新!!: 羅馬帝國和西戎 · 查看更多 »

西斯笃一世

教宗聖思道一世(Sanctus Sixtus PP.,),117年或119年—126年或128年擔任教宗。教廷2003年教廷年鑑和他之前的教宗一樣,他常被當成殉道者紀念,但是沒有歷史證據支持這樣的結論。.

新!!: 羅馬帝國和西斯笃一世 · 查看更多 »

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也称西洋、西方国家、西方文化区,旧称泰西,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有不同定义。这些国家文化與文字皆是一脉相承。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後來的基督教,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及通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战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基督教文化及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资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的西亚、南亚與东亚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裡,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美洲及大洋洲的國家。 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现代用法则与“西方世界”同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洲島中间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新!!: 羅馬帝國和西方世界 · 查看更多 »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於南欧、北歐;盛行於西歐、北歐、北美,澳洲,纽西蘭等國家的文化,包括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在欧美,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伊斯兰、亚洲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新!!: 羅馬帝國和西方文化 · 查看更多 »

馬太

太(מַתִּתְיָהוּ,Mattityahu,或מתי,Mattay,意为“主的禮物”,Ματθαῖος,Matthaios,Matthew,天主教汉譯為瑪竇,東方正教會譯為瑪爾泰,唐朝景教譯為明泰法王),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四个传福音者之一。傳統相信他是《新约》中《馬太福音》的作者。在跟從耶穌之前,原任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稅吏長。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呼召他的時候他大擺宴席招待耶穌和門徒。 最後提到他是《使徒行傳》。他是《多馬福音》提到的少數門徒之一,顯示他在早期教會地位。傳說他在耶穌升天後四處傳道一直到埃塞俄比亞最後殉道。有關細節並不清晰。有些說他在埃塞俄比亞殉道,但另一些說在帕提亞的希拉波利斯。.

新!!: 羅馬帝國和馬太 · 查看更多 »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新!!: 羅馬帝國和馬太福音 · 查看更多 »

馬德拉

德拉(Madeira)是非洲西海岸外,北大西洋上一个属于葡萄牙的群岛和该群岛的主岛的名字。位于葡萄牙的西南部。葡萄牙语中“Madeira”是木头的意思。明代《坤輿萬國全圖》把馬德拉島称为“木島”。2011年,总人口估计为267 785人。马德拉的首府是丰沙尔,位于主岛的南海岸。 马德拉群岛距离加纳利群岛的特内里费岛仅有400公里,位于里斯本西南约1000千米,离摩洛哥的海岸线约600千米。自从1976年以来,这个群岛成为葡萄牙的两个自治省之一(另外一个自治省是亚速尔群岛,位于西北方)。这个群岛由馬德拉島、圣港岛和两个无人居住的小岛群(和萨维奇群岛,今天是自然保护区)组成。自治省的范围覆盖整个群岛。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299-2条规定,它是欧洲联盟特别领域。 在恩里克王子时期,葡萄牙人就发现了马德拉并宣称其为葡萄牙领土(1419年)。1420年,葡萄牙人开始在马德拉上建立殖民地。这是葡萄牙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第一次发现与扩张。 今天,它是一个受欢迎的全年度假村,每年大约有一百万游客访问,是当地人口的三倍。该地区以马德拉酒,美食,历史和文化价值,植物和动物,被列为世界遗产的风景(月桂树林),和刺绣工匠而闻名。每年一次的新年烟火秀曾于2006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烟火秀。丰沙尔港是葡萄牙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是超过半数前往葡萄牙的邮轮的目的地,也是来往于欧洲与加勒比、北非的大西洋轮渡乘客重要的中途停靠站点。仅次于里斯本,马德拉群岛是葡萄牙人均GDP第二高的区域。.

新!!: 羅馬帝國和馬德拉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新!!: 羅馬帝國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共和國

其頓共和國(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拉丁化:Republika Makedonija)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国家,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尔维亚,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 原屬於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塞尔维亚,1945年,建立馬其頓人民共和國;后更名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隸屬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體後獲得獨立。首都與最大都市是斯科普里。 自独立以来,马其顿由于国名问题和希臘发生争端:希腊反对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故联合国、欧盟与許多国际组织以及世界上部分国家现在将该国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font|Поранешна Југословенска 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 ПЈРМ;拉丁化:Poranešna Jugoslovenska Republika Makedonija, PJRM),马其顿共和国以此身分加入聯合國。截至2011年12月,有133个国家承认“马其顿共和国”这一名称,也有一些國家只承認「前南斯拉夫馬其頓」之名。 2018年,希臘与馬其頓共和國已就国名问题达成协议,马其顿总理佐兰·萨耶夫在6月12日在特别记者会上表示,该国的正式国名将更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但仍待全民公投表决通过。.

新!!: 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王國

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 亞歷山大帝國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裏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新!!: 羅馬帝國和馬其頓王國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

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全名蓋烏斯·朱利斯·威勒斯·馬克西米努斯(Gaius Iulius Verus Maximinus,),俗稱色雷斯的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 Thrax),罗马帝国皇帝,於235年至238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安

马库斯·奥勒留·瓦勒里乌斯·马克西米安努斯·赫库里乌斯(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imianus Herculius,),通称马克西米安(Maximian),罗马皇帝。 285年任罗马帝国凯撒 (头衔)(副帝),286年被羅馬東部的奧古斯都(正帝)戴克里先任命为西部奧古斯都,305年5月1日与戴克里先一同退位,由原西部凱撒君士坦提乌斯一世接任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不久去世,而东部的奧古斯都伽列里乌斯指定塞维鲁二世出任西部的奧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的儿子君士坦丁一世遂在不列颠起兵自立為羅馬西部的凱撒,馬克西米安也于306年复出,與其子马克森提乌斯合作,兩人自立為共治的西部奧古斯都,打败并杀死塞维鲁二世。 308年他向自己儿子马克森提乌斯夺权未果,後來被迫放弃西部奧古斯都的名號,翌年逃往女婿君士坦丁一世处寻求庇护。310年,他趁君士坦丁一世出兵在外时发动叛变,但应者寥寥,很快被回师的君士坦丁一世包围于马赛。同年夏,马克西米安被迫自杀。 M Category:歐洲自殺者 Category:記錄抹煞.

新!!: 羅馬帝國和馬克西米安 · 查看更多 »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庫斯·奧列里烏斯(Marcus Aurelius,),全名為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安敦宁·奧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擁有凱撒稱號(Imperator Caesar)的他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最後一個皇帝,於161年至180年在位。有「哲學家皇帝」的美譽。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罗马黄金时代的标志。他不但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臘文寫成的关于斯多葛哲学的著作《沉思錄》(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傳世。在整個西方文明之中,奧列里烏斯也算是一個少見的賢君。.

新!!: 羅馬帝國和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 查看更多 »

馬甲 (馬具)

馬甲是一種用來保護戰馬的鎧甲,早期為西亞遊牧民族所使用,後來隨著羅馬帝國傳入歐洲。二世紀時,帕提亞帝國、羅馬帝國騎兵隊會為戰馬披上鎖子甲或小鱗甲,十五世紀左右歐洲騎士也會給座騎裝備板甲。 Category:马具.

新!!: 羅馬帝國和馬甲 (馬具) · 查看更多 »

馬頭魚尾怪

頭魚尾怪(ἱππόκαμπος,來自ἵππος——馬,及κάμπος——怪物 at reference.com; compare the nameless monster Campe.

新!!: 羅馬帝國和馬頭魚尾怪 · 查看更多 »

馬提亞

玛弟亚(מתיאס הקדוש,拉丁化转写:Mattityahu;中国基督教新教常譯作马提亚),据《宗徒大事录》记载,是耶稣的十二宗徒中剩下的十一位在耶稣升天后补选出的宗徒,代替因背叛耶稣而自杀的犹达斯。他作为一名宗徒的圣召是独特的,因为他受召于耶稣升天之后,又在圣神降临之前。 在希伯来语中,“玛弟亚”意为“神的恩赐”。.

新!!: 羅馬帝國和馬提亞 · 查看更多 »

香炉 (基督教)

香炉(thurible),这一单词来自于古法语,而根源则是拉丁语的“Thuribulum”,它在中国更多是被称为“提炉”,将动词与名词相结合指代Thurible。香炉是由一个金属材质的炉体与金属链条结合所组成的器具,在弥撒时通过将产于中东的乳香香料放置在炉内的炭火上燃烧发出香气,而将礼仪环境带入神秘感。香炉被广泛用于基督宗教各教派中,拉丁礼与东仪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东方亚述教会,以及在一些新教团体诸如路德宗、圣公会、旧天主教都可以看到它;香炉最开始为罗马帝国时期,罗马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火炉。罗马官员出行,按照礼制应点燃一支蜡烛,一个人拿著火炉防止蜡烛熄灭后可以迅速借火点燃。天主教教宗也效仿这种礼制,出行时也配有火炉、持蜡者。公元8世纪,火炉开始改为香炉样式,加上金属环链,但不用于上香。公元9世纪,提炉被用于上香。公元14世纪,香炉设备更加完善,与今日相同;在东正教会(或东仪)中,现今保留了单手甩香炉的传统。不过这一传统礼仪也植根于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第二圣殿年代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除去在宗教信仰上的用途外,香炉还被用于民间习俗或礼仪内,甚至是邪教或迷信中。诺斯底派、共济会(当一间房间成为新的聚会地点时)和魔法仪式都用香炉,但是在形制上却与天主教会的香炉有较大不同; 香炉是简单易学的,不需要复杂的步骤;通常香炉的上方会由三或四根金属链(单根金属链的单手提炉也存在,但天主教会使用较少)吊起,与炉体上的圆环衔接在一起,并在链子上配有单独的圆环,该圆环可以固定香炉的镂空盖子,保证它在使用时更加牢固,不至香炉倾洒。炉内有放置木炭的空间,使用前需要将燃烧的木炭放入其内。香炉又分为可移动的内胆香炉与单体的香炉,前者当要放置木炭时,可以将香炉内部的内胆取出,放入木炭再放置回炉体中,这种香炉是较为普遍的;在燃烧的木炭上撒乳香,较高的温度将乳香香料熔化,产生香烟,它将从香炉的盖子上散发出去。一旦乳香被放置在炉内,该香炉就会被关上盖子,并在游行队伍行进时由辅祭者摇摆,将香烟尽量散发出来(这也保证木炭与空气接触,不至于熄灭);香炉的风格也没有固定的样式,不过它就像高路斯(Chorus)一样,经常与教堂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因此就出现了哥特式、罗马式等等; 天主教会的弥撒广泛使用到香炉,根据1969年修订的《罗马弥撒经书》(Missale Romanum),允许司铎可在任何弥撒中使用香炉(不过在1969年前教会不准许在常礼弥撒中使用香炉)。弥撒中,在苦像前、祭台、圣人像或福音书、圣体圣血、圣髑匣等,都将用到香炉,在圣体游行时也将被使用。因此作为一位与弥撒礼仪有较深接触的辅祭者或祭台服务者,必须在堂区服务中学会香炉的使用与添香、上香方法,使能更好的辅助主祭神父完成弥撒。拿香炉的辅祭者,也被称为“thurifer”,他们的职责包括:打开香炉方便神父(主教)添香、手持香炉带领游行队伍、给神职人员递交香炉、炭火的保持等;在礼仪中,香炉的职务也可以分为两人,即持香炉者(thurifer)与持香船者(boat boys),后者只负责递交和管理香船(香盒),可以认为持香船者是thurifer的助手。香船是拉丁风格船型的盒子,其内盛放乳香香料,并配有一把小勺,持香船者有些时候也负责添香,但大多数时候他只会把添香的机会留给司铎;东仪天主教会频繁使用香炉,不仅在侍奉礼仪中,而且在晨祷、晚祷及葬礼或敬礼方面,香炉都几乎不断地摆动。炉中的烟被理解为象征着天主圣神的恩典及圣人们在天国的代祷,而在东方的传统中,教会牧长(ecclesiarch)和他的助手在特定的时刻负责焚香。 1969年《罗马弥撒经书》提到了如何使用香炉的规定,这其中包括了,1、三组摆动:对至圣圣体、天主的圣像或明供圣体、苦像、福音书、复活蜡、神职和教友。2、两组摆动:对圣髑和公开敬礼的圣人像。3、一系列的单组摆动:祭台;神父当需要向祭品上香时,则通过使用香炉画十字的方式完成,而不是用三组摆动。 category:基督教禮儀 Category:香.

新!!: 羅馬帝國和香炉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香槟沙隆

香槟沙隆(Châlons-en-Champagne)简称沙隆,位于法国东北部,是香槟-阿登大区和马恩省的首府。 香槟沙隆在1998年前称为马恩河畔沙隆(Châlons-sur-Marne)。.

新!!: 羅馬帝國和香槟沙隆 · 查看更多 »

香料贸易

香料贸易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对香料的渴望直接催生了地理大发现。从遥远的东方运送香料到欧洲的贸易线路被称为香料之路。香料作为当时最贵重的商品之一,其价值几与黄金相当。英语中“Spice”(香料)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pecies”,常用来指代贵重但量小的物品。 在16世纪,葡萄牙统治了东印度的香料贸易,17世纪的霸主是荷兰,而18世纪则是英国。.

新!!: 羅馬帝國和香料贸易 · 查看更多 »

角力学校

從其東南角所見、奧林匹亞的角力學校遺址 角力学校(παλαίστρα)是古希腊训练摔跤和拳击的学校。这项活动并不需要很大的空间。角力学校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作为体育馆的一部分。角力学校可以离开体育馆单独存在,但是体育馆则不能没有角力学校。 角力學校分別可於希臘的奧林匹亞和德爾斐遺址中找到。 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角力學校常常與古羅馬浴場結合,又或者是建造在一起。當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接納了古羅馬浴場的傳統後,他們並沒有延續附設角力學校的傳統。.

新!!: 羅馬帝國和角力学校 · 查看更多 »

角斗士 (电影)

是一部2000年的美國史詩電影,雷利·史考特執導,大衛·法蘭索尼編劇。由罗素·克劳、瓦昆·菲尼克斯、康妮·尼尔森、奧利佛·李德、戴瑞克·傑寇比、杰曼·翰苏、李察·哈里斯等人主演。劇情敘述羅馬帝國五賢君時期的末任君主马卡斯·奧里勒斯之子康莫德斯奪位,而将军麦希穆斯被其陷害沦为角鬥士,最终展開复仇的故事。本片上映後好評如潮,並獲得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12項提名,最終贏得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最佳音效獎等5項大獎,是本屆的大贏家。.

新!!: 羅馬帝國和角斗士 (电影) · 查看更多 »

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是中世紀歐洲上層社会的贵族精神文明,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的表现,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繼承了古代歐洲部落文明至早期工商業文明歷史以來的尚武精神,代表了中世纪贵族的高尚品格。 在中世紀,騎士們是貴族並屬於國家的精英階級,作為騎士有保衛教會及國家的責任。在戰爭來臨時,騎士必定身先士卒保护弱小,與日本的尚武文化有不少相似之處。除此之外,騎士亦有對野蛮地区進行文明教化的責任。騎士作為貴族,實際上是國家的統治者,但不像奴隶制國家一樣,統治者以上帝視角統治人民,每逢戰爭來臨,統治者必定逃之夭夭,騎士在戰爭來臨時勇於犧牲不畏縮退卻。騎士精神包括了英勇無畏、勇於犧牲、崇尚榮譽、憐憫弱者、誠實守信、謙卑禮貌、執著、大公無私這些美德。中世紀騎士亦有漠視騎士精神的例子,例如查理大帝的孫子們之間的衝突,日耳曼部落酋長會均分遺產給兒子,兄弟之間便為了爭奪財產引發戰爭。 時至今日,騎士精神對於歐洲民族特性有很大的影響,歐洲人許多道德修養皆源於它,構成了當中的紳士文化及歐洲文化中的貴族色彩。.

新!!: 羅馬帝國和騎士精神 · 查看更多 »

記錄抹煞

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或稱為記錄抹煞之刑)是一個拉丁文詞語。按字面上的解釋是「記憶上的懲罰」,意指從人們的記憶中抹消某一個人的存在。通常對於叛國者、或敗壞羅馬帝國名聲的上層人士死後,經由元老院通過決議,消除特定公眾人士的功蹟記錄。對被加上除憶詛咒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最嚴重的恥辱。.

新!!: 羅馬帝國和記錄抹煞 · 查看更多 »

訂婚

订婚是社会仪式的一种,有訂婚典禮,現代大多在訂婚當天由女方宴客女方親友及男方參加典禮的親友,告知大众此对情侣双方已心有所属,并准备步入结婚阶段。東亞傳統的訂婚儀式稱為包括納采、納徵、下文定,現代多簡化至只保留納徵。有些法律也不再保留儀式或書面的要求,如中華民國民法,將訂婚規範為婚約,不以儀式、書面或交換禮物等習俗上所慣行的活動為必要,僅訂婚之當事人雙方互相有合意,具將締結正式婚姻之意思,即可成立婚約。 但訂婚後,未必具備法律上之親屬關係,現代多數國家規定,必須待當事人正式結婚後,雙方始享有為配偶之法律資格與地位。.

新!!: 羅馬帝國和訂婚 · 查看更多 »

马可福音第3章

可福音3章是《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的第三章,包括了在安息日治病的冲突、耶稣选立十二使徒,与经学家的冲突,以及与家人的冲突。.

新!!: 羅馬帝國和马可福音第3章 · 查看更多 »

马孔

孔(法语:Mâcon)位于法国勃艮第大区南部,是索恩-卢瓦尔省的首府。.

新!!: 羅馬帝國和马孔 · 查看更多 »

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

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约前248年)古罗马军事活动家,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的统帅。 雷古鲁斯于前267年第一次任执政官时,率兵征服了伊利里亚人的城市布伦迪西乌姆(今布林迪西)。前256年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由于执政官昆图斯·卡埃迪基乌斯阵亡,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成为补任执政官,他与另一位执政官卢基乌斯·曼利乌斯·乌尔索·隆古斯一起指挥罗马海軍在埃科诺姆斯海战中粉碎了迦太基的强大舰队,并随后率领罗马军团在非洲登陆,威胁迦太基本土。不久曼利乌斯·乌尔索被召回罗马,在非洲的军事行动完全由雷古鲁斯负责。 雷古鲁斯的行动开始时进展迅速,他在克鲁彼亚附近取得一次重大胜利。此时迦太基已打算求和,但雷古鲁斯开出的条件如此苛刻,以致迦太基議會衡量輕重後决定继续战争。在迦太基人更换了他们的将领之后,罗马人遇到挫折。前255年罗马军队在突尼斯被彻底击败。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及500名罗马士兵被迦太基的斯巴达雇佣兵头领克桑提普斯俘获。 关于雷古鲁斯此后的经历没有准确的记载。罗马帝国时代的大诗人贺拉西在他的《诗简》中讲述了一个著名的说法:迦太基人在前250年的一次惨败之后释放了雷古鲁斯,企图通过他与罗马人议和并交换俘虏。但雷古鲁斯回到罗马后却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指出决不能与迦太基人议和,并自愿返回迦太基,后来被酷刑处死。这个使雷古鲁斯名垂千古的故事西塞罗也提到过。但是更早和更可信的资料,如波利比阿的著作,则没有提及此事。也许雷古鲁斯更可能的结局是在迦太基的俘虏营中去世。.

新!!: 羅馬帝國和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 · 查看更多 »

马尔科梅尔

尔科梅尔(英文:Marcomer,又作Marcomeres, Marchomer, Marchomir)()是公元4世纪的法兰克人首领(380年-400年在位),公元388年左右曾经入侵罗马帝国。 法兰克人著名的早期领导人,曾经于公元388年左右入侵罗马,法拉蒙德是他的弟弟。主要出现在神话和古籍中。 马尔科梅尔和格诺鲍德、松诺入侵罗马省份日耳曼和比利时。他们冲破了特里尔的防守,大肆屠杀,蹂躏了最肥沃的土地,威胁城市科隆。这次袭击后,大部分的法兰克人和他们的战利品回到莱茵河。有些法兰克人的留在比利时的森林里。当罗马大将南尼努斯和昆提努斯在莱茵河闻讯,他们袭击剩余的法兰克军队并杀死了许多人。战后,昆提努斯越过莱茵河在法兰克人自己的国家惩罚他们;但是,他的军队被法兰克军队围攻。一些罗马士兵被淹死在沼泽,剩余的被法兰克人杀死,只有少数回到自己的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马尔科梅尔 · 查看更多 »

马库斯·奥里利乌斯·普罗布斯

库斯·奥里利乌斯·普罗布斯(Marcus Aurelius Probus,),罗马帝国皇帝,276年-282年在位。 罗马皇帝克劳狄·塔西佗于276年4月死于卡帕多细亚。克劳狄·塔西佗同母异父的弟弟,弗洛里安努斯被帝国西部地区的军队拥戴为新的皇帝,但是并没有得到元老院的批准。 同时, 东部地区的军队拥立普罗布斯为帝。于是罗马又发生内战,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弗洛里安努斯要强于普罗布斯,但是普罗布斯是有经验的将领,他避免同弗洛里安努斯进行决战。渐渐地,普罗布斯的军队取得优势。276年7月,弗洛里安努斯被自己的部队背叛,在塔尔苏斯被杀。战胜弗洛里安努斯之后,普罗布斯成为罗马唯一的皇帝,并且得到元老院的批准。 普罗布斯在位时间仅五年,但是却是一位卓越的将领。他在277年将入寇的日耳曼人打败,光复了高卢,在这场战役之中,罗马军队活捉利吉人(Lygii)的首领森诺(Semno),也击败并赶走法兰克人和汪达尔人(这是法兰克人和汪达尔人较早出现在欧洲的历史舞台上)。罗马军队重新出现在易北河,罗马的高层甚至在商讨是否将日耳曼地区纳为罗马的新行省。 当然,同三世纪的其他皇帝一样,普罗布斯在位期间,也要面对不少反叛的将领,不过他在280年至281年间,他平定帝国西部和东部的数场叛乱。总体上,普罗布斯证明自己是一位强有力的皇帝。 普罗布斯不允许他的军队有闲暇之时,在不作战之时,他安排军队开垦土地,栽种灌溉。这种辛苦的劳作,引来已经习惯于闲散的士兵们不满。结果在282年夏天,发生兵变,普罗布斯被兵变的士兵杀死。.

新!!: 羅馬帝國和马库斯·奥里利乌斯·普罗布斯 · 查看更多 »

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

库斯·李锡尼·克拉苏(拉丁文: M·LICINIVS·P·F·P·N·CRASSVS,约前115年-前53年),罗马将军,政治家,在罗马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过程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克拉蘇出身在富有的上流階級,後來又在上級(蘇拉)的默許下迫害政敵、濫用職權,他也是一位成功的黑心奴隸商人,不擇手段的斂財。所以他在一生中聚斂了巨大的财富,所以后人认为他是罗马历史中最富裕的人,也是世界历史中最富裕的人之一。 克拉苏是在内战时期,以担任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手下一名将领,开始政治生涯的。苏拉上台担任独裁官之后,他通过投机不動產,聚斂了大量财富。克拉苏在镇压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隸叛乱之后,在政坛崛起,与对手格奈乌斯·庞培一起担任执政官。 克拉苏、凯撒与庞培一起,组成了前三头同盟,同盟主导了罗马的政治制度。三人的野心、自负与猜忌令这个同盟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虽然克拉苏与凯撒是终身盟友,但是克拉苏与庞培厌恶对方,而且庞培越来越嫉妒凯撒在高卢战争中建立的军功。在克拉苏与庞培一起再次担任执政官之后,同盟的成员在前56年召开了卢卡会议,会议稳固了同盟,修补了同盟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个执政官任期完结之后,克拉苏获任命为叙利亚行省总督。他以叙利亚为基地,向罗马的长久敌人安息帝国发起了进攻。在這場卡莱战役中克拉苏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他在試圖前往敵營議和時也中了安息軍的埋伏而阵亡。 克拉苏的死,拆散了凯撒与庞培的同盟。在他逝世四年之后,凯撒带兵渡过卢比孔河,开始了对抗庞培与共和国合法政府的内战。.

新!!: 羅馬帝國和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 · 查看更多 »

马德里

德里(Madrid)是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马德里自治区首府,其位置處於西班牙國土中部,曼薩納雷斯河貫穿市區。市內人口約340萬,都会区人口則約627.1萬(2010年),均佔西班牙首位。其建城於9世紀,是在摩尔人边贸站「马格立特」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1561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将首都从托莱多迁入於此,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成為往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運籌中心,現今則與巴塞罗那並列為西班牙的兩大對外文化窗口。.

新!!: 羅馬帝國和马德里 · 查看更多 »

马德里自治区

德里共同体(Comunidad de Madrid)是西班牙一个单省自治区,位于西班牙中部高原,與瓜达拉哈拉省、昆卡省、托莱多省(上列隸屬於卡斯蒂利亚-拉曼恰)、阿维拉省以及塞哥维亚省(上列隸屬於卡斯蒂利亞-萊昂)接壤。自治区首府为马德里,同时也是其同名省份的省会、和西班牙的國都。自治区人口为5,921,066人(INE 2005),主要集中在马德里市区。.

新!!: 羅馬帝國和马德里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 (希腊)

其顿(希腊语:Μακεδονία)是希腊面积最大、人口第二高的地区。它与西色雷斯和伊庇鲁斯往往被非官方地统称为北希腊。其地理位置为北纬40°45',东经22°54'。 它包括古代马其顿帝国的大部分位于今天希腊北部的领域。后来这个名称被扩展到巴尔干半岛的其它部分,这个地区成为今天的馬其頓地区。希腊的马其顿地区占这个地区的52.1%的陆地面积以及52.9%的人口。到1912年为止它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13年,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分领地被分给了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蒙特內哥羅。.

新!!: 羅馬帝國和马其顿 (希腊)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共和国历史

其顿共和国历史定义为马其顿共和国的历史。1991年马其顿共和国脱离南斯拉夫独立。.

新!!: 羅馬帝國和马其顿共和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行省

其顿行省(拉丁语:Provincia Macedoniae,希腊语:Ἐπαρχία Μακεδονίας),罗马帝国行省之一,设立于前146年。前148年,罗马将军战胜马其顿王国最后一任国王安德里斯库斯(Andriscus of Macedon),之后於前146年设立马其顿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马其顿行省 · 查看更多 »

马克·安东尼

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约前83年1月14日出生于罗马,逝世于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凯撒最重要的军队指挥官和管理人员之一。凯撒被刺后,他与屋大维和雷必达一起组成了后三头同盟。前33年后三头同盟分裂,前30年马克·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先後自杀身亡。.

新!!: 羅馬帝國和马克·安东尼 · 查看更多 »

马克·汉纳

库斯·阿朗佐·“马克”·汉纳(Marcus Alonzo "Mark" Hanna),)是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也是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的政治经理和好友。汉纳靠经商成为百万富翁,并成功利用自己的商业技巧帮助麦金莱在1896年赢得竞选,再于1900年取得连任。 汉纳于1837年在俄亥俄州新里斯本(现名“里斯本”)出生,少年时同家人迁居正高速发展的克里夫兰,在此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就读同一所高中。大学期间被开除后,他进入家族企业工作,后在南北战争期间短暂服役,然后同夏洛特·罗兹结为连理。战争结束后,汉纳在岳父的引领下开始经商,并且很快就成为公司合伙人,对许多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煤矿和钢铁行业。汉纳满40岁时就已是克里夫兰最富有的人士之一,接下来他的兴趣开始转向政治。 1884及1888年,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约翰·舍曼两度出马争取共和党提名竞选美国总统,虽有汉纳为他竞选助威,但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接下来舍曼年势已高,不适合再度出山,所以汉纳调整目标,争取要把麦金莱扶上总统宝座。1895年,汉纳将名下企业交给兄弟管理,全身心投入麦金莱的竞选活动。为确保麦金莱在1896年获得党派提名,汉纳独力承担所有相关费用,不过麦金莱自始至终都是胜算颇高的热门人选。民主党提名内布拉斯加州前联邦众议员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应战,此人大力提倡金银复本位(即“自由铸造银币”)。在汉纳的努力下,麦金莱的竞选获得创纪录的资助,布莱恩及其理念起初在公众心中激起强烈波澜,但随着竞选继续,这种热情逐渐消退,麦金莱最终轻取对手赢得选举。 接下来汉纳谢绝新总统的内阁职位邀约,在舍曼辞职出任国务卿之际获州议会委派继任联邦参议员席位,再于1898年赢得连任。担任参议员期间,汉纳曾提议在中美洲其他国家修建运河,但在1901年麦金莱遇刺后改为建议在巴拿马修筑。1904年2月26日,马库斯·阿朗佐·“马克·”汉纳因伤寒在首都哥伦比亚特区辞世,终年66岁。插画家霍默·达文波特在许多漫画中把汉纳刻画成麦金莱背后的政治推手,受此影响,汉纳也以他在麦金莱竞选总统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后人铭记。.

新!!: 羅馬帝國和马克·汉纳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努斯

乌斯·瓦列里乌斯·伽列里乌斯·马克西米努斯(Gaius Valerius Galerius Maximinus,),原名代亚(Daia),罗马帝国东部皇帝伽列里乌斯的外甥、养子,後自立罗马帝国东部皇帝(在位时间305年至313年),因敗於李锡尼,流亡而卒。.

新!!: 羅馬帝國和马克西米努斯 · 查看更多 »

马克里努斯

馬爾庫斯·歐佩里烏斯·馬克里努斯(Marcus Opellius Macrinus),大約生於165年,卒於218年,羅馬帝國的皇帝,217年-218年在位。馬克里努斯是羅馬帝國第一個北非努米底亞行省出身的皇帝;他的父親是毛里塔尼亚凯撒利恩西斯行省的解放奴隸,沒有顯赫的家世。 馬克里努斯在卡拉卡拉進行波斯戰役之前,暗殺了卡拉卡拉,受到軍團擁立為帝。他在和波斯簽訂了退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和約,但此時駐在敘利亞的軍團,擁立具有塞維魯王朝血緣的少年埃拉伽巴路斯為帝。馬克里努斯在安提阿外與埃拉伽巴路斯的軍隊對抗,但他底下的士兵卻紛紛投靠對方。馬克里努斯打算逃--首都,卻在小亞細亞的比提尼亞被士兵認出殺死,其子迪亞杜門尼安也一同遇害。他的在位僅僅只有一年。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2世纪罗马人 Category:3世纪罗马人.

新!!: 羅馬帝國和马克里努斯 · 查看更多 »

马克森提乌斯

克森提乌斯(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entius,278年—312年),马克西米安之子,罗马帝国皇帝,公元306年至312年在位,與君士坦丁一世在米爾維安大橋決戰,最後兵敗溺死。.

新!!: 羅馬帝國和马克森提乌斯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韦伯

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小名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是德国的政治經濟學家、法學家、社会学家、哲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玛共和国憲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的主要著作圍繞於社會學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領域上,但他也對经济学領域作出極大的貢獻。他的知名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指出韋伯並未提出足夠的證據實例證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許多不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經濟發展一樣很出色。韋伯並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對於西方現代政治学的發展影響極大。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通常被通稱為「韋伯命題」。.

新!!: 羅馬帝國和马克斯·韦伯 · 查看更多 »

马约里安

约里安(Iulius Valerius Maiorianus,),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在位457年至461年)。他在位期间,试图重振已经分崩离析的西罗马帝国,他也是最后一个在实际上还能统治一部分高卢和西班牙的西罗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马约里安 · 查看更多 »

马略改革

略改革是指盖乌斯·马略当选前107年的执政官后,对罗马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但同时也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为日后的军阀出现以及军事独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马略改革 · 查看更多 »

马赫迪耶

赫迪耶(المهدية)是突尼西亞馬赫迪耶省的省會,為一沿海城市,位于莫納斯提爾的南方及蘇塞的東南方。法蒂瑪王朝曾在此地建立首都。 根據2004年的人口普查,約有45,977人居住於此,居民主要從事漁業相關行業。.

新!!: 羅馬帝國和马赫迪耶 · 查看更多 »

马耳他历史

自公元前5200年,马耳他开始有人类居住。它们是来自西西里岛的人们。.

新!!: 羅馬帝國和马耳他历史 · 查看更多 »

马拉加

拉加(Málaga)是位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中海太阳海岸的一个城市,也是西班牙的第二大港口。据2015年估算,它拥有人口572,947人。而整个马拉加都市圈人口约为1,074,074,是西班牙五大都市圈之一。马拉加被群山和两条注入地中海的河流所环抱,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和旅游观光业。與伊比利亞的其他城市一樣,融入了伊斯蘭和基督的文化。 画家巴勃罗·毕加索、19世纪政治家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略和演员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均出生在马拉加。.

新!!: 羅馬帝國和马拉加 · 查看更多 »

詔令文書

詔令文書,民間俗稱為「聖旨」,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親政、殯天、繼承大統等宗室要務,與國家重大災變、重大革新或隆重慶典時,詔告天下所用之文書。由於擬旨承宣的機構與功能各有不同,功用、名稱便不同,如詔書、誥命、敕命、敕諭、敕令、諭令、諭旨、聖旨、皇旨、聖批、聖令、皇令、皇榜、金榜、公榜、冊、書、符、檄文等。.

新!!: 羅馬帝國和詔令文書 · 查看更多 »

骊靬村

骊靬村,位於中国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焦家庄乡,位于城关镇西南11公里,旧称者来寨,西汉時设置,當時為骊靬县。此名於最早文獻紀錄為西元前60年,為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的假設發生地。.

新!!: 羅馬帝國和骊靬村 · 查看更多 »

語言接觸

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是一個語言學研究的現象,發生在不同的語言系統相互互動或影響之時。此種研究又稱接觸語言學(contact linguistics)。 當不同語言的說話者密切的接觸時,這種接觸會影響至少一種語言,並帶來語音、句法、語意或等等社會語言學形式的變化。.

新!!: 羅馬帝國和語言接觸 · 查看更多 »

骡 (虚构人物)

“骡”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基地系列中出现的一个人物,被描写为拥有控制他人情感的强大心智力量,同时也是银河系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他的存在破坏了哈里·谢顿(同为小说人物)为心理史学定下的“研究对象的随机性和自发性”的前提,直接威胁了谢顿计划的有效性。小说中写到他是罕见的变异人类个体,无法生育后代,所以自称为“骡”。.

新!!: 羅馬帝國和骡 (虚构人物) · 查看更多 »

說方言

說方言是指流暢地說類似話語般的聲音,但發出的聲音一般無法被人們理解。與失語症不同,說方言是暫時性的精神狀態,而不是一種長期的生理疾病。說方言通常是宗教活動的一部份,特別是印度教和基督新教的靈恩派。.

新!!: 羅馬帝國和說方言 · 查看更多 »

諸神之死:叛教者尤里安

《諸神之死:叛教者尤里安》(Смерть богов.

新!!: 羅馬帝國和諸神之死:叛教者尤里安 · 查看更多 »

諾里奇

英國英格蘭東區域諾福克郡的城市、自治市鎮(Borough)。諾里奇是英格蘭歷史上著名的古城,十一世紀時曾是全英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倫敦。火車往返倫敦兩小時。諾里奇市被普遍認為是治安良好的城市。最新的官方調查表明,東英格蘭是英國犯罪事件發生最少,人們健康狀況最好且處於就業率最高行列的地區,亦是英國的第一個提供免費無線網絡的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諾里奇 · 查看更多 »

諾森伯蘭國家公園

諾森伯蘭國家公園(英語:Northumberland National Park)是英格蘭最北部的國家公園。公園位於諾森伯蘭郡境內,面積超過1030平方公里,約佔該郡四分之一大,西北面與蘇格蘭接壤,南面則以哈德良長城為界。諾森伯蘭國家公園是最少人口及訪客的國家公園之一。 公園內有多個不同的地區。北面是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天然邊界-。再往南是荒野,部分是林業種殖場,成為基爾德森林。哈德良長城的中段坐落於公園的最南部。 公園內的古跡可上溯到10,000年前,有史前遺跡、羅馬人遺跡,以至,抵禦)的防衛建築)。 公園的官方標誌是白腰杓鷸。 Image:Northumberland National Park.jpg|橫越公園的哈德良長城 File:Northumberland National Park UK location map.svg|地圖.

新!!: 羅馬帝國和諾森伯蘭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諾森伯蘭郡

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香港舊譯諾森伯倫),英國英格蘭最北、最東北的區,北靠蘇格蘭邊區的邊界,東臨北海,擁有近80公里長的北海海岸線。莫珀斯是郡治。以人口計算,克拉姆靈頓是第1大鎮(Town),布萊斯是第2大鎮;布萊斯河谷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 2009年之前,諾森伯蘭實際管轄6個非都市區,無單一管理區。2009年4月全郡改制為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為名譽郡還是單一管理區,其人口和面積都分別是309,900和5,013平方公里。.

新!!: 羅馬帝國和諾森伯蘭郡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

伊比利亞(格魯吉亞語:იბერია,又稱ივერია)是古希臘及羅馬人對卡特--(Kartli,公元前4世紀-公元5世紀)的--王國的稱謂,約在現今--的東部及南部。 通常稱之為「高加索伊比利亞」或「東伊比利亞」,以別於現今國家西班牙、安道爾及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高加索伊比利亞人(或「卡特維爾語族」,Kartvelians)成為日後格魯吉亞國家地位的基礎及現今格魯吉亞人民的核心。.

新!!: 羅馬帝國和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高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

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Astérix aux Jeux Olympiques)是一部2008年的法国喜剧电影,由弗雷德里克·佛瑞斯提亚和托马斯·朗曼执导。法国名漫画《阿斯特歷險記》改编的第三部电影。 电影叙述了亚力历险记的主角亚力、奥贝利克斯帮助同伴渥夫希克斯在奥运会上夺冠,以从罗马皇位继承人布鲁图手中赢得希腊公主的故事。 本片请来了大量体育界和演艺界的明星客串。其中迈克尔·舒马赫和法国拳击手杰若梅·班纳还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新!!: 羅馬帝國和高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 · 查看更多 »

高卢雄鸡

盧雄雞(法語:Le Coq gaulois),或高盧公雞,是法國的擬物化形象。 高盧雄雞來源於羅馬帝國時代,法蘭西被稱為高盧(Gallia),高盧人叫Gallus,而Gallus在拉丁語另一意思是雄雞,所以被稱為高盧雄雞。.

新!!: 羅馬帝國和高卢雄鸡 · 查看更多 »

高盧帝國

盧帝國,乃是羅馬帝國處於三世紀危機時獨立出去的一部。「帝國」稱號為今人所取,在其時稱之為「高盧的政權(Imperium Galliarum)」。 其包含了原羅馬帝國的高盧行省、不列顛行省、伊斯帕尼亞行省與貝迪卡行省,肇始於瓦萊里安皇帝被薩珊波斯所擒後,其子加里恩努斯皇帝無力控制全國之時,潘諾尼亞行省的長官於是時發動了一場叛亂,使得皇帝趕至多瑙河流域鎮壓,獨留上日耳曼行省與下日耳曼行省長官波斯圖穆斯於萊茵河地區,叛亂最後雖然失敗,但卻給了波斯圖穆斯獨立稱帝之機。 皇帝雖然命太子薩洛尼努斯與禁衛隊長西拉留守基帕拿(即今科隆),以確保太子安全,並藉此抑制波斯圖穆斯的野心。然而在經過少量的邊境戰鬥後,波斯圖穆斯控制了基帕拿,並處決了太子和其侍衛。 波斯圖穆斯在事後登基為帝,定都基帕拿,設立元老院,並年選兩名執政官(然而其名單至今已不全),及設立其個人禁衛軍。雖然有獨立元老院,其本人曾經五度控制之。 其國之創立,可說是其時日益嚴重的羅馬公民身份與高盧人身份認知矛盾的表現,波斯圖穆斯選擇了作為高盧人之帝。其於261年擊退了法蘭克人與阿拉曼人對萊茵河邊境的進侵,然而在上萊茵與多瑙河以外之領土則被棄與夷狄數年。 高盧諸帝因為其發行的貨幣上的刻貌而為人所知,帝國軍政史亦可以由諸帝之事業描繪出來。今列諸帝之名如下:.

新!!: 羅馬帝國和高盧帝國 · 查看更多 »

高盧語

盧語是一種已滅亡的凱爾特語言,通行於古羅馬帝國、法蘭克人、及不列顛凱爾特人入侵前的高盧,從發現於法國及比利時各處的上百個墓碑、石柱、紀念碑了解這種語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發現於法國與瑞士邊界 Ain 河畔的科利尼曆法,是凱爾特民族曆法史料的一大發現。.

新!!: 羅馬帝國和高盧語 · 查看更多 »

講述教學法

講述教學法是教學的一種形態,教師透過口述教導或介紹知識給學生,使其對某一主題的知識有所了解。講學的內容可依課程不同而有所差異,學校系統中的講學通常會包含語言、數學、科學、歷史、地理與社會學等基本項目,部份科目在講學外常會有實習課程,例如藝術或資訊科學。授課的講師通常會站在講台上對少則數名、大則數百名學生或聽眾演講。由於講學帶有教育性質,因此除了學校中的教師,政治人物的演說、神職人員的布道,甚至是銷售員的商品展示都可視為是講述教學的另一種形態。 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講述教學法是現代各國學校系統中最普遍的教學方式,但也受到批評。批評者認為,講述教學是一種單向的交流,而不涉及聽眾與講師間的雙向溝通,因此缺乏主動學習的效果。然而目前各國高等教育仍普遍採取講述教學法作為教學的方式,因為如果想將知識傳播給最多的學生,講述教學是兼具經濟性與便利性的方法。除了教學以外,講述教學在其它場合中也是重要的環節。例如學術獎項頒發時,得主對自己成就的演講也可視為是講述教學的一種,而在學術會議上,講學也是促進學術交流的重要方式。.

新!!: 羅馬帝國和講述教學法 · 查看更多 »

魏略

《魏略》,共50卷,魏郎中魚豢私撰,為中國三國時代中記載魏國的史書。一般認為《典略》也是此書中的一部分所構成的,《三國志注》多引用《魏略》的內容來注釋。 本書原卷數,各史記載相異,如《隋書·經籍志二》載「《典略》(疑《魏略》之誤)八十九卷」,《舊唐書·經籍志上》載「《魏略》三十八卷;《典略》五十卷」,《新唐書·藝文志二》載「《魏略》五十卷」。有的學者認為《典略》及《魏略》為同一書,有則認為是二書。 此書久佚,現今僅存佚文。其內容分別由《後漢書》、《翰苑》、《北戶錄》、《三國志》、《法苑珠林》、《太平御覽》等書所引用。清代時史家王仁俊、張鵬一分別為此書作了輯佚工作,其中以張鵬一輯本為佳,輯有25卷並附遺文6條。.

新!!: 羅馬帝國和魏略 · 查看更多 »

警察国家

警察国家(又譯警察社會;Police state),為政治學及社會學術語,描述一种政府自称為人民的監護者及擁有法定權力,在缺乏法律程序的前提下以行政力量控制人民及違反人民意願,指導人民如何生活的社會。.

新!!: 羅馬帝國和警察国家 · 查看更多 »

魯姆蘇丹國

罗姆蘇丹國(波斯語:سلجوقیان روم,現代土耳其語:Anadolu Selçuklu Devleti),是在安那托利亞的塞爾柱帝國延續政權,在1077年至1307年間統治安那托利亞内陆大部分区域,初時的首都在伊茲尼克,及後在科尼亚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罗姆蘇丹國宮廷的流動性強,故開塞利、錫瓦斯等城市也扮演著首都的角色。在東面,罗姆蘇丹國逐步吞并、整合其它的突厥國家。在罗姆蘇丹國最強盛時,領土橫跨地中海安塔利亞及阿拉尼亞一線至黑海錫諾普地區的安那托利亞中部领土東至凡湖,西端接近代尼兹利及愛琴海流域。 罗姆(Rûm)出自阿拉伯语,指安纳托利亚,后来在阿拉伯语及伊斯兰世界指羅馬帝國,亦即后来的希腊化的拜占庭帝国。塞爾柱人称他們的蘇丹國為罗姆是因為蘇丹國建立在長久以來属于拜占庭帝國的地區。在一些較古老的西方文獻裡,罗姆蘇丹國有時被稱為科尼亞蘇丹國或以哥念蘇丹國。 十二世紀末及十三世紀初,罗姆蘇丹國興盛,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在地中海及黑海的重要港口。在安那托利亞,罗姆苏丹通過建立商隊旅館鼓勵通商,便利了貨物由伊朗及中亞運往港口,還與熱那亞人建立了穩健的貿易關係。財富的累積使罗姆蘇丹國得以併吞曼齐克特战役以後建立的諸多突厥國家,如达尼什曼德王朝、、、阿爾圖格王朝。罗姆蘇丹成功抵受十字軍的攻擊,但在1243年被蒙古人打败,在此之前塞尔柱帝国已经灭亡,罗姆苏丹国成為了伊兒汗國的附庸。即使有一些精明强干的統治者為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努力,但罗姆蘇丹國还是在十三世紀末分崩离析,並在十四世紀徹底消失。 在罗姆蘇丹國統治的最後十年裡,領土内許多小(酋长国)宣布独立,其中包括奧斯曼人的奥斯曼贝立克。其地位最终被奥斯曼人崛起后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所取代。.

新!!: 羅馬帝國和魯姆蘇丹國 · 查看更多 »

魯穆國

魯穆國 即為魯姆(Rûm)其為自阿拉伯語(روم),指羅馬帝國。 於北宋時期歸屬於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今歸屬土耳其。.

新!!: 羅馬帝國和魯穆國 · 查看更多 »

議會暴力

議會暴力指稱發生於議會中的暴力事件。 尽管当众斗殴有损立法机构的庄严形象,政治的高度对抗性带给立法者的压力和愤怒情绪使得议会暴力在各国都时有发生。现代议会暴力经常由意见不合、票数紧逼引起。 古代的議會暴力則無關政府的合法性,政府行為的不公義,危害公眾或極度無理等因素,因此形式與現代的議會暴力不同。古代的議會暴力有時候是政變或赤裸暴力,有時候是議員之間因為榮辱而攻擊對方或進行決鬥。.

新!!: 羅馬帝國和議會暴力 · 查看更多 »

魔奇少年

《--》(マギ),為日本漫畫家大高忍的作品,於週刊少年Sunday上連載,小學館出版。港版單行本由玉皇朝出版,台版單行本由尖端出版發行。中國大陸於《龙漫少年星期天》2012年1月上半月號起連載。.

新!!: 羅馬帝國和魔奇少年 · 查看更多 »

魔鬼橋

橋(Devil's Bridges)是歐洲羅馬帝國時代建築的一些石造拱桥的統稱,因為中世紀早期西羅馬帝國崩潰,蠻族入侵與歐洲人狂熱的天主教崇拜導致文明大幅度倒退,建造石拱橋的技術一度失傳,人們因而認為這類橋建造困難,必定需要魔鬼幫助。.

新!!: 羅馬帝國和魔鬼橋 · 查看更多 »

议会

议会是立法机关的一種型態,由人民中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者組成以執行立法權;這些代表者稱為議員,可以透過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產生、也可能是委任的。議會常用來指稱民主國家的立法機關,由於其運作內容很大部分來自人民的意向,因此亦被稱為「民意機關」;而國家層級的議會,又稱為國家議會,簡稱「國會」。 現代民主国家的议会一般都以歷史最悠久的英国國會作为典範,英國是第一個君主立憲議會制國家,奉行兩院制。虽然议会普遍被視為民主國家體系的一環,但部分非民主国家也有形式上的议会。当今世界,议会承受着来自公众的前所未有的监察和压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國會內一般分為執政黨及反對黨,在正常情況下,前者是輔助支持中央政府施政,所以中央政府推出的政策等,通常作出對中央政府有利的發言辯論及投贊成票,期望順利通過所有議/法案,而後者則反之亦然,甚至作出任何形式對抗;所以不論前或後者在議會內的議員人數非常重要。 國會的首長稱為「議長」,之下有「副議長」,再之下還有各事務「委員會主席」,他/她們都是由議員互選或內部進升;只有「秘書長」是政府委任的官員,所以秘書長沒有發言、投票或裁決權,只有審批文件的權利。 國會大廈的建築規模,通常代表著議會的權威和尊嚴,象徵主權在民和議會至上。.

新!!: 羅馬帝國和议会 · 查看更多 »

记数系统

记数系统,或称记数法或数制(numeral system、system of numeration),是使用一组數字符号来表示數的体系。 一个理想的记数系统能够:.

新!!: 羅馬帝國和记数系统 · 查看更多 »

许癸努斯

乌斯·尤利乌斯·许癸努斯(拉丁语:Gaius Julius Hyginus,约前64年~17年)拉丁作家,他的著作对于现代学者研究古希腊神话具有重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许癸努斯 · 查看更多 »

语言帝国主义

语言帝国主义是指在优势语言与其他语言之间,由于结构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而确立并不断重构,长期维持的支配地位。这种发生重构的转换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证明——通常为军事实力,但在现代世界也可以是经济实力。舉例說:在現代社會中,國際社會間語言的能力可以影響一家國際機構的行事標準,而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等金融機構批出貸款的原則,很可能受到貸款申請者的(語文)能力。而這亦是過往這些機構被指對待南美洲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國家的申請人造成不公平,間接造成這些國家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經濟危機的元兇。 优势文化方面通常也会跟随优势语言的重构,而在劣势文化中发生重构现象。.

新!!: 羅馬帝國和语言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新!!: 羅馬帝國和诸侯 · 查看更多 »

诺尼乌斯·马克卢斯

诺尼乌斯·马克卢斯,来自努米底亚,约生活于公元4世纪上半期。他是拉丁文辞典编纂者和文法学家,在君士坦丁统治时期写作的《学问概略》系为20卷百科全书,其中16卷已经失传。许多著作家在作品中引用时对它们进行解释。.

新!!: 羅馬帝國和诺尼乌斯·马克卢斯 · 查看更多 »

诺里库姆

诺里库姆,是罗马帝国诸行省之一,是个紧邻帝国意大利本土的行省,公元前16年,罗马帝国的军队入侵阿尔卑斯山以东和多瑙河上游,征服当地居民,建立了雷蒂亚和诺里库姆两个行省,领土范围大概在今天的奥地利与捷克的部分地区,其西北为雷蒂亚行省,东南为上潘诺尼亚行省。 Category:羅馬帝國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诺里库姆 · 查看更多 »

诺拉

诺拉(意大利语:Nola)是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那不勒斯省的一个镇,位于维苏威火山和亚平宁山脉之间的平原。 14年8月19日,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屋大维在诺拉逝世。.

新!!: 羅馬帝國和诺拉 · 查看更多 »

谟涅摩叙涅

谟涅摩叙涅(希腊语:Μνημοσύνη)希腊神话中司记忆的提坦女神。 谟涅摩叙涅最初只是对记忆的拟人化,后来发展为记忆女神。根据赫西俄德的记载,她是天空之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亚的女儿。谟涅摩叙涅也是宙斯的众多情人之一,并为宙斯生下了九个缪斯(文艺女神)。 在古代艺术作品中,谟涅摩叙涅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支着下巴沉思的女子。一般情况下她是与众缪斯待在一起,但偶尔也会有她的单人雕塑。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在其诗作中引用过谟涅摩叙涅的名字: 罗马帝国时代的古希腊地理学家保萨尼阿斯在其著作中记载,希腊玻俄提亚地区的特罗福尼俄斯洞附近有两眼名泉,一个叫勒忒泉(遗忘泉),另一个就叫谟涅摩叙涅泉(记忆泉)。 小行星57号忆神星的名字来自谟涅摩叙涅。.

新!!: 羅馬帝國和谟涅摩叙涅 · 查看更多 »

谢尔

谢尔(法语:Sierre)是瑞士瓦莱州谢尔区的一座城市,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14355人(2002年)。 谢尔位于罗纳河畔,在锡永上游15千米处。谢尔拥有瑞士日照最多的城市的声誉,因此被称为是“太阳城”(cité du Soleil)。它的市徽和市旗上均有太阳的图案。 谢尔位于瓦莱州德语区和法语区的边境,镇上多数人使用法语,少数人使用德语,谢尔是瑞士仅有的三个拥用多种官方语言的城镇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谢尔 · 查看更多 »

貝德里亞庫姆戰役

貝德里亞庫姆戰役是發生在公元69年的羅馬帝國內戰。該地位在今日義大利的北方,是從日耳曼、高盧或者伊里利庫姆,進入義大利半島的必經道路之一。69年四月,擁護維提里烏斯派的軍隊,從萊茵河軍區南下,與支持皇帝奧托的軍隊在此會戰,被稱為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維提里烏斯派勝利。同年10月,擁護維斯帕先的東方軍團從伊里利庫姆南下,在此地與維提里烏斯派的軍團展開攻防戰,稱為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維斯帕先派勝利。.

新!!: 羅馬帝國和貝德里亞庫姆戰役 · 查看更多 »

貝扎人

貝扎人(البجا,Beja,另有譯作貝賈,別扎,柏加等),東北非民族之一。他們也是非洲最早期的游牧人。主要分佈在蘇丹東北部地區,部份分佈在厄立特里亞、埃及東南部,以及撒哈拉沙漠等地區。主要以貝扎語為母語,屬於亞非語系。由於受阿拉伯人影響,大多數貝扎人兼通阿拉伯語。貝扎人屬於高加索人種,體型有如下特點:皮膚由棕黃色到深棕色,身高中等(成人約五呎五六吋),頭寬中等,鼻子瘦窄,薄嘴唇。頭髮蜷曲而不絞結,通常為黑色,有時為紅色或金黃色。 “貝扎”一詞起源於古代阿拉伯文獻,系指蘇丹東部使用含米特語的部落。他們在羅馬帝國時期,曾被稱作布列米斯,而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則曾經稱氏族的人為富吉烏吉(Fuzzy Wuzzy)。.

新!!: 羅馬帝國和貝扎人 · 查看更多 »

貴霜帝國

貴霜帝国(梵语:कुषाण राजवंश;巴克特里亚语:;公元1世紀至3世紀)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裡海、阿富汗及恆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千萬,被認為是当时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羅馬、安息三個同一時期的帝國並列。.

新!!: 羅馬帝國和貴霜帝國 · 查看更多 »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新!!: 羅馬帝國和貴族 · 查看更多 »

貴族爵位

貴族爵位是一种世袭的贵族身份等级,爵位的拥有者享受与其爵位等级相对应的政治经济权利。贵族爵位一般具有其对应的等级体系,称为“贵族等级制度”或“爵位制度”,是一种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广泛存在的现象。.

新!!: 羅馬帝國和貴族爵位 · 查看更多 »

賽佛勒斯·石內卜

--(Severus Snape),--為--,是英國作家喬安·羅琳的兒童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人物。 賽佛勒斯·石內卜(1960年1月9日-1998年5月2日)是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院的魔藥學教授和史萊哲林學院院長。第六集開始擔任黑魔法防禦術教授,並在第7集擔任校長。是全系列故事中一個重要的角色。表面上不喜歡哈利·波特,卻因對莉莉·伊凡的愛,因而答應鄧不利多而一直暗中保護哈利;但石內卜內心認為哈利跟他父親一樣「驕傲自大」,而在學校中對他百般刁難。實際上石內卜扮演雙面間諜的身分,後被佛地魔所殺,最終證明他對莉莉·伊凡的絕對忠心和不求回報的愛。 在電影中,賽佛勒斯·石內卜一角由艾倫·瑞克曼飾演。艾倫·瑞克曼於2016年1月14日因癌症病逝,享年69歲。.

新!!: 羅馬帝國和賽佛勒斯·石內卜 · 查看更多 »

賽馬

賽馬(Horse racing)是一项已经存在很多世纪的马術运动,廣義而言是使用人類馬科動物比賽的賽事。罗马帝国时代的二轮战车比赛就是一个较早的例子,又或者如同挪威神话中神奧丁和巨人Hrungnir之间的战马比赛。它不可避免的常与赌博——对比赛结果的打赌活动——联系在一起。 在世界很多地区非常流行的赛马方式是纯种马比赛。賽馬車(或稱辔马赛)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比较流行,在其他的地区就相对少了。夸特赛马在美国也很流行。 在很多国家,对马的饲养、训练和比赛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赛马投注是马业的巨大支柱。杰出非凡的马匹能赢得数百万美元,通过提供马群服务如配种可以赚取更多的钱。 在流行赛马的国家里,比赛的风格、距离和比赛的类型是各不相同的,很多国家国内的赛马类型也各不相同。拿英国来说,有一种叫國家狩獵賽馬的障碍赛马(篱笆或者栅栏),还有在特定距离内的无障碍比赛(平地赛马)。.

新!!: 羅馬帝國和賽馬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国通称賽普勒斯(Κύπρος;Kıbrıs),是位於歐洲與亚洲交界處的一個岛国,位於地中海東部,面積9,251平方公里。 已知人類在賽普勒斯的活動足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10,000年,此一時期的遺址有喬伊魯科蒂亞,為新石器時代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建築群。塞浦路斯因地處地中海進入西亞地區的要衝,從古至今已被西臺、亞述、埃及、波斯、阿拉伯哈里發王朝、烏邁耶王朝、威尼斯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外來勢力侵略或佔領過。西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從波斯人手中接管了此島。1878年起,為英國所管理,直至於1960年獲得獨立,隔年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 賽普勒斯独立后的主體民族希腊人和少數民族土耳其人零星冲突不断,直至1974年爆发严重的種族流血冲突。主要居住于该岛北部的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干預和支持下于当地另立政权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因此賽普勒斯共和國法理主權為賽普勒斯全島及其周圍海域(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因為條約分配予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然而事實上(希臘人政权)有效統治區域仅为南方,占全島面积的63%。北賽普勒斯作为政治實體目前僅為土耳其共和國所承認。賽普勒斯共和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

新!!: 羅馬帝國和賽普勒斯 · 查看更多 »

賓漢

是一部於195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劇情改編自小說《》,由影史大師威廉·惠勒執導,查爾登·希士頓主演,榮獲AFI百年百大电影第72名。此片是第一部大受欣赏,获得11項奧斯卡獎的電影(此紀錄保持長達40年後才被《鐵達尼號》、《魔戒》追平)。《賓漢》是1907年及1925年黑白片同名電影的重拍版。.

新!!: 羅馬帝國和賓漢 · 查看更多 »

賓漢 (2016年電影)

是一部於2016年上映的美國歷史史詩片,由提默·貝克曼比托夫執導,基斯·R·克拉克和約翰·雷利編劇。電影改編自的1880年小說《》,本書曾於和1959年改編成電影。由傑克·休斯頓、摩根·弗里曼、托比·凱貝爾、娜莎莉·波尼亞蒂和羅德林哥·桑特羅主演。正式拍攝於2015年2月2日在義大利的羅馬進行,歷時約6個月左右,於2015年8月完成。 《賓漢》於2016年8月19日在北美上映(含3D和Digital 3D版本)。電影上映後獲得了普遍負評,並在全球僅獲得9400萬美元的票房,相對高達1億美元的成本可謂是票房炸彈。.

新!!: 羅馬帝國和賓漢 (2016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贝卡谷地

贝卡谷地(英语:Beqaa Valley,阿拉伯语:البقاع),是位于黎巴嫩东部叙利亚边境地区的一个山谷,属贝卡省管辖。 贝卡谷地是东非大裂谷的最北端,位于贝鲁特以东30公里的黎巴嫩山脉之间,长120公里,宽约16公里。贝卡谷地气候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降雨量因受黎巴嫩山脉阻挡而比较有限。谷地中有两条主要河流:阿西河(Asi)和利塔尼河(Lîtânî)。 贝卡谷地早在前1世纪归入罗马帝国统治下时,就以叙利亚的谷仓而闻名。今天,贝卡谷地的耕地占到全黎巴嫩的40%。贝卡谷地的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和棉花,其北端由于降雨有限而以畜牧业为主,南部有大规模的葡萄园。历史上贝卡谷地一度是鸦片的出产地。1957年后黎巴嫩政府在利塔尼河流域修建了一系列水利设施,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扎赫勒是贝卡谷地的主要城市,居民以信奉基督教马龙教派的阿拉伯人为主。贝鲁特至大马士革的高速公路穿谷而过,使得贝卡谷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叙利亚军队进入贝卡谷地,将其作为在黎巴嫩的主要基地,并设立了萨姆-6防空导弹部队。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同叙利亚军队发生激战,6月9日,在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不但摧毁了叙利亚的全部13个防空连,还在空中格斗中取得了82:0的胜利。 此后,叙利亚逐渐将其在黎巴嫩的驻军全部收缩至贝卡谷地内,直到2005年黎巴嫩发生雪杉革命后方才被迫撤出。目前,激进的什叶派军事组织真主党仍然在谷地内存有大规模军事存在。 Category:黎巴嫩地理.

新!!: 羅馬帝國和贝卡谷地 · 查看更多 »

贝尔福地区

贝尔福地区(Territoire de Belfort)是法國弗朗什-孔泰大區所轄的省份,東鄰上莱茵省、北接孚日省、西临上索恩省、南与杜省、瑞士相邻。省編號90。.

新!!: 羅馬帝國和贝尔福地区 · 查看更多 »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语:Београд,意为“白城”),欧洲国家塞尔维亚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及当年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的总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位于塞尔维亚北部萨瓦河和多瑙河汇合处,此处也是潘诺尼亚平原和巴尔干半岛的相遇处。贝尔格莱德市内共有人口123万,整个行政区范围内的人口达到近170万,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 贝尔格莱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出现在公元前4800年温查文明时期。凯尔特人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这一地区,并将其命名为, 后被罗马帝国占领 。 公元520年,斯拉夫人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后它在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几次易手。城市的斯拉夫语名字Beligrad(字面意思为“白城”)第一次被提及是在878年。1284年,贝尔格莱德第一次成为塞尔维亚斯雷姆王国的首都。此后,它还先后成为塞尔维亚(1404年-1918年、2006年-)、南斯拉夫(1918年-2003年)首都以及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行政、立法首都(2003年-2006年)。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唯一的直辖市,被分为17个自治市,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地方委员会。贝尔格莱德占塞尔维亚总面积的3.6%,约21%(不包括科索沃自治省)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在该市。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新!!: 羅馬帝國和贝尔格莱德 · 查看更多 »

贝勒维

贝勒维(Bellevue)是瑞士日内瓦州的一个镇,位于日内瓦市区以北,莱芒湖北岸(右岸)。.

新!!: 羅馬帝國和贝勒维 · 查看更多 »

贝提卡

贝提卡是罗马帝国在西斯班尼亚(现伊比利亚半岛)的三个行省之一。贝提卡西与卢西塔尼亚接壤,东北与塔拉哥那接壤。贝提卡在公元8世纪摩尔人统治时期属于安达卢斯,大致与现今的安达卢西亚相近。首府是科尔多瓦。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贝提卡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一世 (莱昂与卡斯蒂利亚)

斐迪南一世 (西班牙语:Fernando I,),被稱為大帝(El Magno),是納瓦拉的桑乔三世和卡斯蒂利亚的玛攸儿的兒子,在他的舅舅死於1029年後成為卡斯蒂利亚伯爵。後來在1037年打敗了他的妹夫取得了萊昂王國,他便成為了萊昂與卡斯蒂利亚的國王。1056年,他更加冕自己為西班牙皇帝。 斐迪南年僅十二歲時便登上爵位。當時的卡斯蒂利亚伯爵加西亚·桑切斯正要與萊昂國王贝尔穆多三世的妹妹桑查結婚,婚禮的地點在萊昂的聖若翰洗者教堂。當他正進入教堂的時候,卻被一幫遭到放逐的卡斯蒂利亚貴族暗殺。納瓦拉的桑喬三世作為卡斯蒂利亚的宗主,任命他的幼子斐迪南(母親為已故加西亞的姐妹)為繼任者。他更安排斐迪南與加西亞原先的未婚妻萊昂的桑查結婚。 在他的父親死後,斐迪南繼續出任卡斯蒂利亞伯爵,同時他改承認他的妹夫貝爾穆多三世為宗主,但他們後來撕破臉了,在1037年9月4日的塔馬倫戰役中,斐迪南殺死了貝爾穆多。因為妻子是萊昂的繼承人,他成功的得到了萊昂的領土,隔年他便加冕自己為萊昂與卡斯蒂利亚國王。他佔領了摩爾人控制的部分加利西亞,並建立了一個在現今葡萄牙北部的一個附庸伯國。隨著伊比利半島北部的穩固,在1039年,斐迪南聲稱自己是西班牙的皇帝,1055年,此舉引起神聖羅馬皇帝亨利三世和教宗维克托二世的不滿,原因是隱射性的宣稱自己是全基督教世界的領導者,以及篡奪羅馬帝國。但並非如此,更深遠的意義是使萊昂的主權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上眾諸侯的主要代表。斐迪南的兄弟納瓦拉的加西亚·桑切斯三世和阿拉貢的拉米罗一世皆反抗他的權利,但兩人均在隨後的戰爭中戰死,留下斐迪南一人獨霸。 1065年6月24日,聖若翰洗者日,斐迪南去世於萊昂,在許多熱心虔誠的儀式後,他被安葬在聖依西多羅教堂。他的遺體被穿上了一套僧侶的長袍,安放在被灰燼覆蓋的靈柩中,靈柩兩旁是他的皇冠以及皇室衣缽。在他死後,斐迪南將他的王國分封給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桑喬獲封卡斯蒂利亚,而次子阿方索得到萊昂,幼子加西亞則接收其父親從萊昂分離出來的加利西亞。斐迪南的兩個女兒也各自得到了一座城市:埃尔维拉得到托羅,乌拉卡得到薩莫拉。透過分封領土,斐迪南對他的兒女們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各自維持領土,但在他死後不久,他的初衷就未能實現了,桑喬與阿方索很快的將目標指向他們的弟弟加西亞,在瓜分加利西亞後,兩人又相互爭鬥,直到桑喬取得勝利後,1072年才又短暫的將他父親的領土維持在一個王國之下。然而桑喬在同一年被殺了,王位回到了他的弟弟阿方索的手中。.

新!!: 羅馬帝國和费尔南多一世 (莱昂与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费赞

费赞(فزان Fizzān,柏柏尔语:Fezzan,Fizan,Phasania),又譯菲贊,是北非的一个历史地区,属于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位于今利比亚西南部。 费赞地区气候极端,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且极不规律,北部比南部通常要多一些。人口约20万,主要生活在中部和南部的绿洲中。主要城市迈尔祖格和拾哈,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间有柏柏尔人和非洲黑人。该地区以盛产椰枣而闻名。石油资源丰富。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到该地区原为加拉曼特人的居住地。公元前19年,该地区被罗马帝国占领。666年被阿拉伯人征服。1842年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1912年同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一起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51年利比亚王国独立,为利比亚一个省,1963年撤销。.

新!!: 羅馬帝國和费赞 · 查看更多 »

贺拉斯

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拉丁语: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希腊语:Οράτιος,前65年12月8日意大利韦诺萨 - 前8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 他是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之一。 作为翻译家,受西塞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影响,用相当的篇幅谈了创作中语言的使用和翻译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新!!: 羅馬帝國和贺拉斯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統治的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公元40年,在徵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反漢的起義。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徵。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次北屬時期開始。 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著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新!!: 羅馬帝國和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新!!: 羅馬帝國和越南歷史 · 查看更多 »

超級強國

超級強國(Hyperpower),或特級大國是一個主導或支配所有其餘國家的行動的國家。一個超級強國在傳統看法下是高級於超級大國。超級強國的定義及使用都有變數。 有些人提議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中國朝代、蒙古帝國、孔雀帝國和大英帝國均為超級強國。因為這些國家在當時世界上擁有特別強的國力及影響力,因此被稱為超級強國。在有關國際關係文獻中,使用霸權主義的人較為普遍。 自從蘇聯於1991年解體後,美国已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強國。.

新!!: 羅馬帝國和超級強國 · 查看更多 »

超级大国

超級大國(英语:superpower),又稱超級強權、超級強國,是國際社會體系中,國力處於第一級水準的國家。超級大國擁有較大的影響國際事件的能力,並能夠向全世界投射军事力量。「超級大國」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普及於冷戰時代,最早指英国、蘇聯和美國三个大国;冷戰时期随着大英帝国的瓦解、殖民地紛紛脫離及衰弱,改为即指美国與苏联两大国。.

新!!: 羅馬帝國和超级大国 · 查看更多 »

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Τὸ κατὰ Λουκᾶν εὐαγγέλιον)是《新約聖經》正典中,四福音書之一,並與《馬太福音》、《馬可福音》構成对观福音。 這本福音书记述了耶穌一生的生活,详细记载了他的降生、工作、受難与復活等相關事蹟,並以耶稣升天结束。路加福音是四部福音中對耶稣出生前及童年生活描述最詳細的一部。 《路加福音》主題:赦罪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人救主。.

新!!: 羅馬帝國和路加福音 · 查看更多 »

路加福音第2章

《路加福音》第2章是《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的第2章,全章共有52節。内容包括耶稣的出生及幼年。.

新!!: 羅馬帝國和路加福音第2章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年11月21日 - 1881年12月17日),出生于纽约州奥罗拉,他是美國知名的人類學家和社會理論家的先驅人物,並且是十九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社會科學家之一。最廣為人知的是他討論親屬和社會結構的作品、社會演化理論,他的易洛魁人民族誌。由於他對於親屬關係的研究,摩爾根是早期支持美洲原住民在古代由亞洲遷徙而來的這個理論的學者。他的社會理論影響了後來的左派理論家。摩根是唯一受到查爾斯·達爾文、卡爾·馬克思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所引用的美國社會理論家。.

新!!: 羅馬帝國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 查看更多 »

鹽業

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6000年。當時在現羅馬尼亞一帶生活的人們會把溫泉泉水煮沸以提取鹽份;而中國在大約同一時期也已有鹽業存在。在古代,鹽巴對於希伯來、希臘、羅馬、拜占庭、赫梯和埃及等人來說皆是珍品。食鹽是一种重要的商品,當時的人們會把食鹽經地中海船運,運經特地為食鹽而建的道路,再以穿過撒哈拉。由於食鹽稀少、而且人們對鹽有廣泛需求,有些國家之間為了食鹽而動起干戈,也有國家開徵鹽稅,以提高稅收。 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盐,总产量超过2亿吨。十个主要产盐国为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英国、印度、法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虽然本国盐产量不大,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盐进口国和消费大国;而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制盐公司和先进制盐技术。这12个国家是对世界制盐工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

新!!: 羅馬帝國和鹽業 · 查看更多 »

麦肯赛特

麦肯赛特(Magonsæte)是麦西亚王国的一个较小的次王国,它毗邻赫里福德教区。 656年,Pengwern的布立吞人领地被诺森布里亚的奥斯威征服,当时他是麦西亚王国的宗主。随后,西Pengwern也被一群生活在罗马古镇Magnis(或Caer Magon,现在的Kenchester,靠近赫里福德)的盎格鲁人占领。 Western Hecani次王国存在于7世纪后期和8世纪早期,已知的三个统治者是:Merewalh、Mildfrith和Merchelm。8世纪后期,这一地区似乎已被并入麦西亚并被称作Westerna。到了9世纪,这一地区开始被称作麦肯赛特。.

新!!: 羅馬帝國和麦肯赛特 · 查看更多 »

軍事戰略

克劳塞维茨將戰略定義為「如何使用戰爭手段以達成戰爭目的的學問」;李德哈特定義為「使用以及分配軍事工具以達成政策目標的藝術」。就以現代用法而言,戰略分為多種層次,傳統的戰略指軍事戰略(Military Strategy),亦即是戰爭的前置規劃、軍事行動的詳細計畫,武力的運動與處置等等。而加上了政治層面,亦即戰爭的指導,則被稱之為大戰略(grand Strategy),此外還有包含經濟、心理各層面的總體戰略(Total Strategy),以及野戰戰略(現在指為戰術Tactic)等較為低層面的說法,但大體來說戰略指的是具有「總體性」的規劃。.

新!!: 羅馬帝國和軍事戰略 · 查看更多 »

軍用動物

軍用動物 (Military animal),泛指一切使用於戰爭和其他戰鬥相关活動的生物。役用動物於軍事中是指多種功能的軍用動物,如狗、豬、、駱駝、馬和其他被馴化的動物等,有時也被使用於運輸和上。大象、鴿子和老鼠在戰時也曾被使用,而海豚和海獅是現代積極利用的動物。.

新!!: 羅馬帝國和軍用動物 · 查看更多 »

軍政 (政體)

軍政(stratocracy),又稱軍人專政、軍閥政治,一種由軍人擔任國家元首,由軍隊進行直接控制的政體形式,在此政體下由軍人組成的政府稱為軍事政府。絕大部份軍政是經過政變或軍事占領而建立起來的,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實施軍事法律,或宣布永久性緊急狀態。 在一般情況下,軍政的大部份人員均來自軍隊之內的軍人。有些軍政會吸納一些文職官員,但軍事統帥仍然掌握著最高權力。軍政會標榜自己無黨派,並指責文職政治家腐敗。 軍事獨裁與軍政,在概念上很類似。差別在於,軍事獨裁政府的权力不一定是强行取得的,有时甚至得到了法律的授权。而在军政国家中,政权机关和军事机关通常是同一个实体。 軍政的例子包括缅甸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宪法和立法机构完全废止,幾乎所有的政府機關,都由軍隊直接控制,这种做法不同于其它大部分军事独裁政权。.

新!!: 羅馬帝國和軍政 (政體) · 查看更多 »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كنيسة الروم الملكيين الكاثوليك)為一與羅馬教宗完全共融的東儀天主教教會。採行混合了黎凡特等地中海東岸以及希臘文化的拜占庭禮儀,其淵源可以追朔到宗徒伯多祿在安提約基亞建立的基督徒團體。領袖為 默基特希臘禮安提約基雅宗主教,由於教宗方濟各於2017年5月6日接受宗主教額我略三世·拉罕的辭呈,現由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阿勒頗總主教讓巴爾於選出新任宗主教前代為管理。 默基特禮教會以敘利亞、黎巴嫩為核心分布在中東地區以及埃及,此外亦有在海外建立團體。現今的全球默基特禮天主教徒約有一百六十萬人。 Information sourced from Annuario Pontificio 2010 edition.

新!!: 羅馬帝國和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默西亞

西亞,可以指:.

新!!: 羅馬帝國和默西亞 · 查看更多 »

默西亞 (羅馬行省)

西亚(希腊语:Μοισία,拉丁语:Moesia),巴尔干半岛历史上的地区名,位于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境内。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曾为帝国在东南欧的一个行省。 该地区得名于居住在这里的默西人,他们是一支色雷斯人部落。.

新!!: 羅馬帝國和默西亞 (羅馬行省) · 查看更多 »

黑胡椒

黑胡椒(學名:Piper nigrum),又名黑川,是胡椒科的开花藤本植物,果实在晒--后通常可作为香料和调味料使用。同样的果实还是--、红胡椒与绿胡椒的制作原料。黑胡椒原产于南印度,在当地和其他热带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种植。黑胡椒的果实在熟透时会呈现黑红色,并包含一粒种子;果实在晒--后会成为直径5毫米的胡椒子核果。 --燥的黑胡椒粉是欧洲风格菜肴的常用香料,自古以來,黑胡椒就因其在调味与医学上的双重价值而备受珍视。黑胡椒的香馥来自其含有的胡椒碱。常简称作“胡椒”的黑胡椒粉,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香料之一,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都可见到,通常会与精制食盐放在一起。.

新!!: 羅馬帝國和黑胡椒 · 查看更多 »

黑色大理石

黑色大理石(Lapis Niger)位于意大利罗马元老院前面的户外集会场(Comitium),在周围古罗马一系列祭祀神祠顶部的神圣位置。这个名称最初指的是黑色的石碑,上面有已知最早的拉丁文铭文。后来由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或恺撒覆盖了黑色大理石砖。 在古罗马广场许多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早期的古代碑文都提到,这一地点的意义在一段时间内已经改变,但是对于罗马人始终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地点。黑色大理石在19世纪末被意大利考古学家贾科莫波尼(Giacomo Boni)重新发现。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拉丁文铭文。.

新!!: 羅馬帝國和黑色大理石 · 查看更多 »

鼻外觀整型手術

(英文:Rhinoplasty)、又被稱為隆鼻,是一種將鼻子的外觀進行調整或重建的一種行為,主要訴求為使鼻子更加的美觀,常用於解決一些因意外引發的鼻部外傷,或由於先天性缺陷造成呼吸障礙。 在手術上 - 隆鼻有分成封閉手街和開放式手術,傳統開放式手術多以L形的矽膠鼻骨放入鼻樑及鼻頭處但因為尺寸有限,所以無法儘可做到量身訂作而達到完全合於自己的鼻形,或因長時間的植入物和鼻頭的磨擦,因而造成和植入物接觸的鼻尖變薄甚至有穿孔的結果。現在多改以注射的方式注射填充物,目前市面上的常見填充物材料有玻尿酸、微晶瓷。.

新!!: 羅馬帝國和鼻外觀整型手術 · 查看更多 »

龐貝烈焰

《龐貝烈焰》(The Fires of Pompeii)是英國科幻電視劇《異世奇人》系列4的第2集,於2008年4月12日在BBC One首播。這集的編劇是,由執導。在演員方面,除了固有的大衛·田納特繼續飾演博士和嘉芙蓮·塔特扮演外,彼得·卡波蒂詮演的凱基利烏斯也有很重的戲份。 這集講述博士和唐娜來到公元79年8月23日的龐貝城,也就是維蘇威火山爆發前一天。博士認為火山爆發是一場不可逆轉的悲劇,故決定與當娜離開。不料,TARDIS意外地被富商凱基利烏斯買走。在尋回TARDIS的過程中,博士發現龐貝城的地底躲藏有一種意圖毀滅人類的外星生物。為此,博士要做出一個困難的決擇﹕要麼令維蘇威火山爆發,要麼看著全球人類死去。 節目在羅馬奇尼奇塔電影城拍攝,是《異世奇人》自2005年重新製作後首次帶同主角到英國以外的地方拍攝。受電影城的火警和入境問題影響,這集的拍攝被延誤。此集在首映時共吸引904萬人收看,是當日的收視亞軍。另一方面,節目取得混合的評價,影評人普遍喜歡劇中博士面對的道德決擇以及當娜請求博士挽救凱基利烏斯一家的戲碼,但部份演員的演出受到批評。.

新!!: 羅馬帝國和龐貝烈焰 · 查看更多 »

農夫和蛇

《農夫和蛇》(英文:The Farmer and the Viper)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在中的编号为176。.

新!!: 羅馬帝國和農夫和蛇 · 查看更多 »

达契亚战争

达契亚战争是罗马帝国征服达契亚的战争。达契亚(一译达基亚)位于今天的罗马尼亚一带,盛产黄金。公元前1世纪,布雷比斯塔逐渐将达契亚的达契亚人和盖塔人的部落联合起来,成立了达契亚王国。逐渐壮大的达契亚对罗马共和国的边境构成了威胁,以至于凯撒也制定了征服达契亚的计划。但是公元前44年布雷比斯塔遇刺身亡,达契亚王国陷入分裂,征服达契亚的计划才推迟。双方的相对和平持续了100多年,直到公元85年至86年,又有来自达契亚的势力威胁到了罗马帝国东部默西亚行省的边境安全。于是公元85年至89年,当时的罗马皇帝多米提安进攻达契亚,因受到达契亚统治者德凯巴鲁斯顽强抵抗而失败。图拉真上台后,再次发动了对达契亚征服的战争。第一次达契亚战争(101年-102年),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无法完全征服达契亚,图拉真最后与德凯巴鲁斯签订了和平条约。为了彻底消除达契亚的威胁,图拉真于105年发动了第二次达契亚战争,并最终征服了达契亚。罗马由此战直接取获了极为丰厚的战利品。图拉真为纪念征服达契亚,还立了图拉真柱以示纪念。.

新!!: 羅馬帝國和达契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运河

运河是指人工开凿的规模比较大的,可以使水流流过的運輸通道。運河通常連接湖泊、河流和海洋,或橫貫半島、地峽而造。 相傳在四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已有開運河,但具體難以考證。信史上中國的胥河是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中國的京杭大运河是歷史上最長的運河,長約1700公里,但今日只有少部份河段可供航運。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土庫曼南部的卡拉庫姆運河,全長約1375公里,大部份河段都可航行。運河的主要用途是行駛船隻運輸貨物。在工業革命之後,由於建造成本和運輸時間的緣故,內陸運河逐漸被鐵路取代。許多運河目前都只剩下觀光用途,如威尼斯的運河。 运河主要可以分為二種:有一種是和現有的河流平行,分擔河流的水流量,在維持河谷及流域的條件下,通過建設水壩和水閘來調整水量,維持夠高的緩流水位。另一種則會越過分水岭的山脊,這種方式多半會需要在海拔最高點上方有水源供應。許多的運河。會興建在在山谷及其他水路高很多的地方。城市需要很多的水源,而海拔較高的運河可以提供水源給海拔較低的缺水地區。像羅馬帝國的高架渠就有類似功能。.

新!!: 羅馬帝國和运河 · 查看更多 »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新!!: 羅馬帝國和迦太基 · 查看更多 »

迪奥科里斯

戴奥科里斯(Πεδάνιος Διοσκουρίδης;Pedanius Dioscorides),()。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医生与药理学家,曾被羅馬軍隊聘為軍醫。其希腊文代表作《药物论》(或譯作《論药物》)在之後的1500多年中成为药理学的主要教材,並成为现代植物术语的重要来源。曾随罗马帝国君主尼禄四處征战,进而得以研究植物学以及药理学。《药物论》中对约600种藥用植物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取鸦片作为外科麻醉药的观点。该书被多次翻译并再版发行,其中的許多药物一直沿用至今。 名字裡的「Pedanius」來自羅馬語,說明有個名為Pedanius的貴族,資助他成為羅馬公民。.

新!!: 羅馬帝國和迪奥科里斯 · 查看更多 »

迪亚杜门尼安

馬爾庫斯·歐佩里烏斯·安東尼努斯·迪亞杜門尼安努斯(Marcus Opellius Antoninus Diadumenianus),英語化作迪亞杜門尼安(Diadumenian),他是羅馬帝國皇帝馬克里努斯的兒子。217年,當馬克里努斯刺殺卡拉卡拉並成為皇帝之後,迪亞杜門尼安便受封為凱撒,成為帝國的共治者。關於他的史料缺乏,因此他的個人事蹟不詳。 在218年埃拉伽巴路斯起兵之後,馬克里努斯失敗,迪亞杜門尼安也隨著其父被殺身亡。 Category:羅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迪亚杜门尼安 · 查看更多 »

迪亞納要塞

迪亞納要塞(Тврђава Диана)是位於塞爾維亞東部城市克拉多沃的一座古羅馬兵營,修建於100至101年。這座要塞位於鐵門附近的山崖上。4世紀中期,要塞被入侵的匈人摧毀。在530年時,查士丁尼重建要塞。.

新!!: 羅馬帝國和迪亞納要塞 · 查看更多 »

迷踪:第9鹰团

《迷踪:第9鹰团》(The Eagle)2011年上映于美国和英国的史诗片,主演是查尼·泰坦、杰米·贝尔、唐纳德·萨瑟兰、马克·史壮,导演是凯文·麦克唐纳。.

新!!: 羅馬帝國和迷踪:第9鹰团 · 查看更多 »

迈亚 (罗马神话)

迈亚(拉丁语:Maia),罗马神话中的一个女神。 迈亚的形象可能起源于古代意大利的土地女神(或春天女神)迈厄斯塔(不属于罗马神话体系)。有时,人们认为她是火神武尔坎努斯的妻子,神使墨丘利的母亲。 迈亚的祭典是在每年的5月,人们在5月1日向她献上祭品。在大多数欧洲语言中,“五月”一词得自迈亚的名字(如英语May,俄语Май,等等),这是因为继承了罗马帝国时代的儒略历,罗马历法中即以迈亚的名字来命名每年的第5个月份。 后期罗马神话经常把迈亚和波娜·得亚、浮娜等女神混同。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她与希腊神话中的同名人物迈亚(Μαα,普勒阿得斯之一)有神话学上的联系。.

新!!: 羅馬帝國和迈亚 (罗马神话) · 查看更多 »

霞慕尼勃朗峰

霞慕尼勃朗峰(Chamonix-Mont-Blanc)是法国東南方接近瑞士與意大利國界的一個山中小鎮,处于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上萨瓦省的勃朗峰山脚下,常住居民約9830人,是法国人口第865名的城镇INSEE - ,由16个村庄组成。 1091年日内瓦的伯爵把周边的谷地赠送给位于皮埃蒙特的一座本笃会修道院,这是首次提到阿尔沃河右岸的一些小建筑,即霞慕尼的前身。它后来属于薩伏依,后来随之被合并入萨丁王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它被并入法国。1860年3月24日按照都灵条约(32页)萨伏依公国正式合并入法国,由此霞慕尼也于1860年4月4日正式成为法国一镇,1921年11月21日它更名为今天的名字。 霞慕尼是法国高度最高的镇之一,欧洲最高的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于其境内,因此它是歐洲知名滑雪勝地,一般遊客和体育登山攀登勃朗峰起點,因此是一座旅游业很兴旺的镇,这使得这座镇显得非常世界主义。霞慕尼的面积为245.46平方公里,是法国面积第四大的镇。 在1924年,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在这个城市举行。.

新!!: 羅馬帝國和霞慕尼勃朗峰 · 查看更多 »

霍克森宝藏

霍克森宝藏(Hoxne Hoard),是1992年11月16日在英国英格兰萨福克郡霍克森发现的一个英国罗马时期晚期金银,该窖藏被霍克森的当地农民艾瑞克·劳斯(Eric Lawes)用金属探测器发现,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主要藏品和部分其他藏品在该馆永久性展出。该窖藏包括14865枚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和大约200件银质餐具和黄金首饰,是英国已发现的同时期金银窖藏中最大的,也是在原罗马帝国各地区发现的四、五世纪金银币文物中数量最多的。1993年,对其估值是175万英镑(合年英镑)。 根据宝藏中的钱币,推测其埋藏时间在407年不列颠作为罗马省份之后。宝藏原本的所有者以及当时的埋藏原因仍不明确,不过从包装的精致程度和内容的丰富程度可以推断其所有者家境富裕。由于其中没有大型银器和常见珠宝,该宝藏可能仅仅是原主财富的一部分。 霍克森宝藏中的黄金体链和包括在内的镀银胡椒罐均是非常罕见的文物。宝藏的发现令考古学家提高了对金属探测器的重视程度,并促使英国修改了与发掘宝藏相关的法律规定。.

新!!: 羅馬帝國和霍克森宝藏 · 查看更多 »

霍斯劳一世

霍斯劳一世(不朽的灵魂)(波斯语:خسرو انوشیروان;去世于579年)伊朗萨珊王朝最伟大的国王(531年~579年在位)。在后世的伊朗文学中,霍斯劳一世总是以正义的化身和完美的君主的形象出现。.

新!!: 羅馬帝國和霍斯劳一世 · 查看更多 »

霍斯蒂利安

霍斯蒂利安(Gaius Valens Hostilianus Messius Quintus,230年代-251年),罗马帝国皇帝,251年在位。 霍斯蒂利安是罗马皇帝德西乌斯的儿子,赫伦尼乌斯的弟弟。 251年,哥特人越过多瑙河侵入罗马帝国,皇帝德西乌斯出兵征讨。同时,他把自己的儿子赫伦尼乌斯立为共治的皇帝。 但是251年六月,发生了阿伯里图斯战役,哥特人在其国王尼瓦的指挥下,打败了罗马的军队,德西乌斯和赫伦尼乌斯都在战斗中阵亡。 罗马的军队在军营中立将领加卢斯为帝。而罗马城内,由于元老院和罗马民众拥戴德西乌斯,所以立了他的儿子,只有十几岁的霍斯蒂利安为皇帝。由于这个原因,罗马又出现了两个皇帝,面临内战的危险。但是,霍斯蒂利安很快因瘟疫而死。从而加卢斯顺利即位。 在整个三世纪危机之中,霍斯蒂利安因为一即位就因病而亡,从而成为四十年来唯一的一个自然死亡的罗马皇帝。 category:罗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霍斯蒂利安 · 查看更多 »

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ציונות/,الصهيونية/),中文通譯「猶太復國主義」,也称「猶太圣会主義」,是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和猶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猶太家園」的行為,也是建基於猶太人在宗教思想與傳統上對以色列土地之聯繫的一種意識形態。 猶太人是一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黎凡特的特殊民族,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斷斷續續地存在過猶太王國及其自治領。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前9世纪。 在猶太復國運動發展初期,錫安主義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對19世紀時在歐洲的以天主教徒為首的社會中十分猖獗的反猶主義的一種回應。從1世紀開始,猶太人遭受來自羅馬天主教會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迫害,原因當時天主教認為是猶太人被認為對耶穌受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區的猶太人則相對而言得以和當地人較為和睦地相處 http://www.ifamericansknew.org/history/origin.html#early 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 2001。在經過一連串的進展和挫折,以及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大屠殺中摧毀了歐洲的猶太族群後,錫安主義的民粹運動於1948年達到了高潮。犹太人全国委员会于1948年5月14日发布了《以色列独立宣言》,现代以色列建国。.

新!!: 羅馬帝國和錫安主義 · 查看更多 »

錫比烏

錫比烏(羅馬尼亞語:Sibiu;德語:Hermannstadt,赫尔曼施塔特;匈牙利語:Nagyszeben)為羅馬尼亞錫比烏縣的首府,位於特兰西瓦尼亚南部,橫跨著奧爾特河(Olt)的支流奇濱河(Cibin)。.

新!!: 羅馬帝國和錫比烏 · 查看更多 »

都主教

都主教(拉丁文、意大利文:Metropolita;希腊文:Μητροπολίτης)或稱教省首都主教,是基督教教会的一种職銜。 受到羅馬帝國的行省制度影響,各行省的行政中心都會(Metropolis)的教区主教往往會因地利而成為當地教會的領袖。由於是都會「Metropolis」的主教,因此被稱之為都主教「Metropolita」。 而在現在都主教也大多指各教省首都的主教,或是當地教會的重要領袖。在拉丁禮天主教會中被稱為總主教。而在宗主教制度形成前,都主教往往是各地東方禮教會的最高領袖,他們主持主教會議,並由教會法和聖傳授予一定的權限。.

新!!: 羅馬帝國和都主教 · 查看更多 »

都灵

都灵(Torino ;皮埃蒙特語:Turin ;Augusta Taurinorum),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稱為都--靈,台湾稱為--,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重要城市,皮埃蒙特大区和都灵廣域市的首府。它坐落在波河的左岸,距離米蘭大約,阿尔卑斯山环绕在城市的西北。都灵中心区有面积130.17km²,人口911,534,是意大利人口第四多的城市;都灵城市区有面积1,126.6 km²,人口1,745,221;都灵都市圈有面积1,977 km²,人口2,200,000(占意大利总人口的3.4%)。 都灵是一国际化的欧洲城市, 都灵有时被称为“意大利自由的摇篮”、、“阿尔卑斯之都”、“萨沃亚之都”。它拥有众多的文化設施和其他名胜。都灵因为它的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法式建筑而举世闻名。它的很多广场、城堡、庭园和宫殿(如贵妇宫),都是由西西里建筑师菲利波·尤瓦拉建造的,他在设计时借鉴了法国经典建筑凡尔赛宫。 这些法式建筑的典范包括:王宫、斯杜皮尼吉行宫和苏佩尔加大教堂。許多意大利高等教育機構位於此地,如都灵大学、都灵理工大学、都灵美术学院等。还有许多重要和著名的博物馆,如埃及博物馆 和安托内利尖塔。 都灵曾经是欧洲重要的政治中心。1563年,它成为了萨伏依公国的首都,随后是萨伏依王室统治下的萨丁尼亚王国的首都,最后是意大利统一之后的第一个首都(1861年—1865年)。 同时,它也是萨沃亚王室(意大利王室)的故乡。 虽然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的大部分政治意义和重要性都丢失了,它还是在战后成为了欧洲重要的工业、商业和贸易的集散地。它现在是意大利的工业中心之一,和米兰、热那亚组成了“工业铁三角”。从经济上来说,都灵紧随罗马和米兰之后,是意大利第三大城市。 它的GDP高达58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78位。 虽然不像罗马、米兰那样是“世界级城市”,GaWC评其为“适合发展”级别。 都灵是意大利汽车制造业的摇篮,被称为“意大利汽车之都”或者“意大利的底特律”。是汽车品牌菲亚特、蓝旗亚和阿尔法·罗密欧的总部所在地。 都灵还拥有足球俱乐部尤文图斯和都灵,举办过200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些国际空间站设备,如和谐号节点舱和哥伦布实验舱,也是在都灵制造的。.

新!!: 羅馬帝國和都灵 · 查看更多 »

都拉斯

都拉斯(阿尔巴尼亚语:Durrës();意大利语作“都拉佐”(Durazzo,)),曾在青铜时代被称作“埃庇达诺斯(Epidamnos,Επίδαμνος)”,在罗马帝国及拜占庭帝国时期则称为“底拉西乌姆(Dyrrachium)”(“都拉齐翁”)。都拉斯位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西部亚得里亚海畔,距首都地拉那31千米,是都拉斯州的首府,也是阿尔巴尼亚第二大城市,是阿尔巴尼亚最为重要的经济与文化古城,人口约201,110(2015年)。 都拉斯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由来自科林斯和科孚的古希腊殖民者所建立,被称为“埃庇达诺斯”,此后在罗马帝国及拜占庭帝国治下进一步发展。(Via Egnatia)始于都拉斯,并穿过巴尔干半岛通向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是罗马阿皮亚大道在东方的进一步延伸。中世纪晚期,该城在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及奥斯曼土耳其人之间反复易手。 在之后,都拉斯曾短暂成为阿尔巴尼亚亲王国的首都,但很快在战间期被意大利王国及纳粹德国所吞并。此外,该市在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时期发展迅速,人口与经济规模都得到了成倍增长。 都拉斯市内的,是亚得里亚海沿岸最大的海港之一,并将该市与意大利及其它邻近国家连接起来。都拉斯市内主要的景点包括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名录的,它始建于图拉真统治之下的罗马帝国,是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罗马露天竞技场,一度可以容纳20000人。.

新!!: 羅馬帝國和都拉斯 · 查看更多 »

舞-乙HiME Zwei角色列表

;以下可能包含原著舞乙HiME的人物但Zwei沒出現(因為舞乙HiME的專屬頁還未完成,所以在此頁會有介紹原著的事情).

新!!: 羅馬帝國和舞-乙HiME Zwei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船長

船長(英文:Captain、Master或者Ship Master),是船上擁有航行執照中最高階的航海指揮官。船長的職責在於維護全船的安全及有效的運作,包括乘載貨物的管理維護、航行、船員管理以及確保船舶符合港口國及國際公約之規定,和船籍國與船東(航商)的政策。武裝船隻(如軍艦及海巡船艦)的船長通常稱為「艦長」。 船長負有在船舶發生事故或是旅客、船員發生事故(生病、受傷或死亡)時,提出書面報告及提供有關案件的說明與證明的責任及對其負責。 不同於車輛上的司機及飛機上的機師,中大型船舶的船長通常只會作出指揮而不會直接操控船隻,實際操控工作由舵工及船副負責,商船船長僅在靠離碼頭於駕駛台甲板操縱船舶以維持所需要的操作精準度,並且避免傳令指揮的誤差造成船舶損害。如果船舶設有三副,則船長不執行站更(stand watch)。.

新!!: 羅馬帝國和船長 · 查看更多 »

鈾(Uranium)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化學元素,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的錒系,化學符號為U,原子序為92。每個鈾原子有92個質子和92個電子,其中6個為價電子。鈾具有微放射性,其同位素都不稳定,并以鈾-238(146個中子)和鈾-235(143個中子)最为常见。鈾在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原子量第二高,仅次于钚。其密度比鉛高出大約70%,比金和鎢低。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萬分之一至百萬分之十左右的鈾。採礦工業從瀝青鈾礦等礦物中提取出鈾元素。 自然界中的鈾以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鈾-238(99.2739至99.2752%)、鈾-235(0.7198至0.7202%)、和微量的鈾-234(0.0050至0.0059%)。鈾在衰變的時候釋放出α粒子。鈾-238的半衰期為44.7億年,鈾-235的則為7.04億年,因此它们被用于估算地球的年齡。 鈾獨特的核子特性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鈾-235是唯一自发裂變的同位素。鈾-238在快速中子撞擊下能夠裂變,屬於增殖性材料,即能在核反應爐中經核嬗變成為可裂變的鈈-239。鈾-233也是一種用於核科技的可裂變同位素,可從自然釷元素製成。鈾-238自發裂變的機率极低,快中子撞擊可诱导其裂變;鈾-235和233可被慢中子撞击而裂变,如果其质量超过临界质量,就都能夠維持核連鎖反應,在核反应过程中的微小质量损失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这一特性使它们可用于生产核裂变武器与核能发电。耗尽后的鈾-235发电原料被称为貧鈾(含238U),可用做钢材添加剂,製造贫铀弹和裝甲。.

新!!: 羅馬帝國和鈾 · 查看更多 »

舒什塔爾歷史水力系統

舒什塔爾历史水力系统(سازه‌های آبی شوشتر)是在萨珊王朝時的一個島嶼城市中的複雜灌溉系統,位在伊朗的胡齊斯坦省, PressTV, Retrieved on May 1, 2010.

新!!: 羅馬帝國和舒什塔爾歷史水力系統 · 查看更多 »

舉事

舉事,或稱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脫離或反抗現政權的行為,是中性詞;故此也可以作為褒義詞「起義」或貶義詞「暴動」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強調舉事者以使用武力為手段,可加上「武裝」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裝起事」、「武裝起義」或「武裝暴動」。.

新!!: 羅馬帝國和舉事 · 查看更多 »

阎膏珍

閻膏珍(大夏語:,Vima Kadphises)是贵霜帝国的第三任君主,约公元1世纪后半叶在位。在位期间贵霜国势强盛,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半岛西北部。与中国汉朝和罗马帝国保持友好关系,相互间有贸易往来。.

新!!: 羅馬帝國和阎膏珍 · 查看更多 »

阿基坦

阿基坦(Aquitaine),是法国西南部一個大區的名稱,共有多爾多涅省、吉倫特省、朗德省、洛特-加龍省、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等行政區。.

新!!: 羅馬帝國和阿基坦 · 查看更多 »

阿基勞斯 (卡帕多細亞)

阿基勞斯 (Arkhélaos)(?—17年)卡帕多細亞的末代國王(前36年—14年在位)。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初期的屬國卡帕多細亞國王,父親是卡帕多細亞的祭司,母親是馬克·安東尼的情婦,阿基勞斯的王位是由馬克·安東尼授予的。西元前31年,安東尼在亞克興角戰役被擊敗後,他與屋大維締結合約,保住自己的王位。西元前20年,羅馬皇帝屋大維擴大卡帕多細亞王國,把一部分奇里乞亞和少部分亞美尼亞交給阿基勞斯統治。之後,他與本都女王皮托多里斯聯姻,間接控制本都王國大部。阿基勞斯相當不受他的臣民愛載,西元14年,羅馬皇帝提庇留繼位,阿基勞斯被招到羅馬,他在元老院受到指控,隨即被廢,幽禁在羅馬後不久去世,此後卡帕多細亞被併入羅馬帝國,成為羅馬一個省。 Category:卡帕多细亚国王 Category:末代帝王.

新!!: 羅馬帝國和阿基勞斯 (卡帕多細亞) · 查看更多 »

阿卡狄奧斯

弗拉维斯·阿卡狄乌斯·奧古斯都(Flavius Arcadius Augustus; Ἀρκάδιος。公元377年1月1日 – 公元408年5月1日)是从公元395年到公元408年间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作为狄奥多西一世与妻子(Aelia Flaccilla)的长子,他是西部皇帝弗拉维斯·霍诺留(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的兄长。学术界一般认为,他是个较为文弱的皇帝,在皇位上的他一直活在权臣和妻子艾丽娅·尤多西娅(Aelia Eudoxia)的阴影之下。.

新!!: 羅馬帝國和阿卡狄奧斯 · 查看更多 »

阿古利可拉

阿古利可拉(Gnaeus Julius Agricola),()。古罗马政治家、将领。生于弗雷尤斯。他的传记为其女婿历史学家塔西陀所作。他长年于军中服役,曾出任阿奎塔尼亚及不列颠等地的总督等职,公元77年前后又担任执政官。公元85年,他取得了苏格兰格劳皮乌斯山战役的胜利,之后受命重回罗马,不再担任公职。.

新!!: 羅馬帝國和阿古利可拉 · 查看更多 »

阿古利可拉傳

《阿古利可拉傳》(拉丁文:De vita et moribus Iulii Agricolae),古羅馬史家塔西佗大約於公元98年左右寫成的傳記。原書為拉丁文,記載羅馬帝國統治不列顛行省,以及頌揚派駐當地的總督阿古利可拉(塔西佗岳父)的品行、政績及軍功。書中對於研究羅馬人在不列顛經略的情形,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新!!: 羅馬帝國和阿古利可拉傳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Stephan Thernstrom、Ann Orlov、Oscar Handlin。,引言:「在他們的家鄉,阿塞拜疆族被稱做『Azerbaijanis』或『Azeri Turks』……」)是阿塞拜疆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於阿塞拜疆共和國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塔吉克、格魯吉亞共和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零星分布。絕大多數的阿塞拜疆族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其文化傳統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與突厥等周边诸多元素。 尽管自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和1828年《土库曼恰伊条约》签订后分居于国境线两边,但是伊朗还是将自己北部的来自阿塞拜疆一单一民族的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新!!: 羅馬帝國和阿塞拜疆族 · 查看更多 »

阿奎萊亞

阿奎萊亞(Aquileia)是義大利乌迪内省的一个市镇,曾經屬於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519人,人口密度97.8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30004。 A Category:意大利世界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阿奎萊亞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جزائرية),简稱阿爾及利亞(الجزائر,),是非洲北部阿拉伯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阿爾及利亞的陸地面積居非洲國家之冠、地中海國家之冠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国土濒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zh-hant:突尼西亞;zh-hans: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 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名来自城市名、首都阿尔及尔,其阿拉伯语的含义是“群岛”,指的是以前该市海湾处的四个岛屿,1525年之后这四个岛逐渐和大陆连成一体了。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政党是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一直由他们掌握。但是许多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感到满意,他们反对民族解放阵线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1991年12月, 出乎意料地在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胜,随后遭到了军方--干涉,并且延期第二轮选举,以防止出现一个由极端主义者领导的强权政府。阿尔及利亚内战隨之爆發,直至2002年結束。.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及利亚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历史

阿尔巴尼亚的历史是欧洲历史的一部分。.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巴尼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Région Alsace;Elsass)是法国东部地区,以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古代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在17世纪以前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完全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給普鲁士,一战结束后重新被法国吞并,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占领,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白葡萄酒的著名产地。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希尔一世

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I,?—约240年),或名阿塔泽克西斯(Artaxerxes)伊朗萨珊王朝的创建者,第一位“众王之王”(约226年—约240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达希尔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希尔二世

阿尔达希尔二世(Ardashir II,?—约383年)是伊朗萨珊王朝的第十位国王(379年—383年在位)。一些学者认为他是沙普尔二世之弟(也有文献认为,他是沙普尔二世的儿子)。 可以肯定的是在沙普尔二世统治时期,阿尔达希尔是阿迪亚波纳的一个藩王,曾在那裏迫害當地的基督徒。但是他对基督徒的迫害与他在他的臣民心目中的印象正好相反,他被看作是萨珊王朝中最慈祥和美德的统治者。据说他在统治的四年中不向他的臣民征税,因此获得了他们的爱戴。.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达希尔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班三世

阿尔达班三世(?-90年)是安息国王(约80年-90年在位)。 阿尔达班三世是帕科罗斯二世的敌对国王,他可能在贵族支持下发动了反对帕科罗斯二世的叛乱。在一枚80年发行的金币上,阿尔达班三世称自己为“阿尔沙克·阿尔达班”(阿尔沙克是每个安息国王都使用的第二名字)。有一段时间阿尔达班三世的权力如此稳固,以至于他可以支持一名罗马皇位的觊觎者在安纳托利亚发动叛乱,此人自称是罗马皇帝尼禄。但最后,阿尔达班三世被帕科罗斯二世打败并被杀(公元90年)。.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达班三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班二世

阿爾達班二世(?-38年)是安息國王(公元10年-35年,36年-38年)。 阿尔达班二世是阿尔沙克王朝的一名公主的儿子,幼年时与牧民生活在一起。公元初年安息王国的政治正处于混乱局面。由于国王奥罗德三世被刺杀,安息的大贵族们不得不请求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让长期在罗马当人质的沃诺内斯一世(安息国王弗拉特斯四世之子)回来继承王位。奥古斯都欣然同意,显然他企图利用在罗马接受教育、非常了解罗马的沃诺内斯来影响安息王国。果然,沃诺内斯一世上台不久其亲罗马的态度就引起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一些贵族想到了阿尔达班这号人物,于是将他拥立为王,希望以他为旗帜推翻沃诺内斯。 两个王位争夺者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互有胜负。在一枚金币上沃诺内斯提到他战胜了阿尔达班。最后,阿尔达班二世取得了胜利,占领了安息王国的首都泰西封;沃诺内斯一世逃到亚美尼亚,在那里他在罗马人的支持下当了国王,但不久又被阿尔达班二世赶跑。新的罗马皇帝提比略不愿继续支持沃诺内斯,他与阿尔达班二世签订了和约,承认阿尔达班为罗马人民的盟友。两国对亚美尼亚的争夺也在公元18年暂告停止,双方同意让阿尔塔舍斯三世继承王位,这个阿尔塔舍斯是近东小国本都国王的儿子。 阿尔达班二世很快也陷入与安息贵族的斗争之中。为了稳固地位他杀害了阿尔沙克王朝的所有王子。贵族们震惊于他的残暴,开始密谋反对他。在这段时间他积极向外扩张,研究者已经知道他在一座希腊人聚居的城市塞琉古扶植寡头政权,并且支持两个犹太匪徒在巴比伦沼泽地区割据称霸。 35年阿尔达班二世再次企图征服亚美尼亚,一场与罗马帝国的恶斗看来已不可避免。但是贵族们抓住这个机会造反,他们向提比略建议,放回另一名安息王族人质梯里达底三世(弗拉特斯四世之孙)来代替阿尔达班。提比略同意这一计划,派遣叙利亚总督卢基乌斯·维特里乌斯(维特里乌斯皇帝的父亲)护送梯里达底返回安息。罗马人获得了短暂的成功,阿尔达班二世在公元35年被推翻并逃往东方。但不久他就率领着一支凶悍的斯基泰雇佣军从希尔卡尼亚返回,将梯里达底三世赶到叙利亚。但是阿尔达班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罗马人开战,遂于37年与卢基乌斯·维特里乌斯缔约表示不会进犯叙利亚。后来阿尔达班三世又被短暂地推翻过一次,一个叫秦纳莫斯的人被贵族拥立为国王。阿尔达班向他的附庸阿迪亚波纳国王伊扎特斯求助,后者通过谈判(承诺赦免所有参与谋叛者)使阿尔达班复位。阿尔达班在重获王位之后不久即去世。.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达班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班四世

阿尔达班四世(?-224年或226年或227年)是帕提亚帝国(安息)的最后一位国王(约213年-约224年在位)。也有一些文献把他列为阿尔达班五世。.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达班四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比十字军

阿爾比十字軍或卡特里派十字軍(1209年至1229年)教宗諾森三世發起為剷除卡特里派(又稱阿爾比派),對法蘭西南部隆格多克發動的長達二十年的軍事討伐。十字軍主要是因法蘭西王室的指控,並迅速激起了政治的風向,結果不僅是信仰卡特里派教徒人數顯著的減少,也是重組,使它進入法蘭西王室的領域並削弱了巴塞隆納公國高水準鮮明地域文化的影響力。 中世紀基督教激進的卡特里派,起源於達爾馬提亞和保加利亞的波格米勒教會內,唯心的改革運動教派,回歸完美的基督教信息,貧困和宣教,尋求清心寡欲的生活。這個改革教派,大約於1145年傳入阿爾比,反對法蘭西南部天主教神職人員經常的醜聞和放蕩的生活方式,引發十字軍直接的討伐。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280290-3), article "Cathari" 他們教派的一些主張和儀式,尤其是他們相信人的肉體是被魔鬼控制的,這與道成肉身的基督及的教義相衝突,給他們帶來天主教教會的怒火。在12和13世紀時,因為在阿爾比城市周邊地區有許多追隨者,後來他們被稱為“阿爾比信徒”。 1022年到1163年期間,他們被當地八個教會理事會譴責,1179年在圖爾舉行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會後宣佈所有的阿爾比信徒“都應被監禁,並處沒收財產”。英諾森三世的外交努力要求卡特里派歸化正統的羅馬公教 收效甚微。1208年1月14日,他的使節被謀殺後,英諾森三世發動卡特里派十字軍。他提供異端卡特里派的土地給任何願意拿起武器的法蘭西貴族。初期成功後,法蘭西貴族面臨隆格多克普遍的起義,導致了法蘭西皇家軍隊的干預。 阿爾比十字軍在創建 道明會及制度化這兩件工作發揮了作用。.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比十字军 · 查看更多 »

阿尔比提奥

阿尔比提奥(Arbitio)。约活动于公元4世纪前后。古罗马政治家、将领。 后升为马军长官(约公元351年至公元361年)前后,公元355年担任执政官。他多年领导军务,为罗马帝国皇帝所信赖。其于后期罗马帝国中发挥了广泛影响力。.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比提奥 · 查看更多 »

阿尔沙克一世 (亚美尼亚)

阿尔沙克一世(希腊语:Αρσακης,活动时期公元1世纪初)亚美尼亚国王(约34年~35年在位)。 阿尔沙克一世是安息国王阿尔达班三世的长子。当时罗马与安息围绕亚美尼亚的主权展开激烈竞争,最后双方同意让本都王国国王波列蒙一世的儿子芝诺(即亚美尼亚的阿尔塔克西三世)继承王位。在阿尔塔克西三世于34年死后,阿尔达班三世再次企图控制亚美尼亚,于是派遣阿尔沙克到那里去。阿尔达班三世本人不久之后被国内贵族推翻;虽然如此,罗马人并没有反对阿尔沙克在亚美尼亚的统治。但是阿尔沙克一世的弟弟、阿尔达班的幼子奥罗德却前来争夺亚美尼亚的王位,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后,罗马皇帝提比略决定进行干预,他支持一个名叫米特里達梯的东伊比利亚王子继承亚美尼亚王位,此人据说有安息王室阿尔沙克王朝的血统(阿尔达班三世只是阿尔沙克王朝的旁系)。阿尔沙克一世与米特里達梯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最后被打败,并可能被杀。但米特里達梯不久被罗马皇帝卡里古拉召回监禁。奥罗德于是从中得利,成为亚美尼亚国王。.

新!!: 羅馬帝國和阿尔沙克一世 (亚美尼亚) · 查看更多 »

阿巴厄

阿巴厄(Ἄβαι,Abai),古希腊福基斯东北角一古镇,古时以该地阿波罗的神谕闻名,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曾到此。公元前480年为波斯人所破坏,但信徒未断。该神殿在公元前355年至公元前346年神圣战争中再次受到破坏,部分建筑为罗马帝国哈德良所重建。现存残迹。.

新!!: 羅馬帝國和阿巴厄 · 查看更多 »

阿布哈茲人

阿布哈兹人(Аҧсуа,“阿普苏阿”)是阿布哈兹共和国的主体居民。屬於高加索族群,主要生活在阿布哈茲——一個在黑海海岸,充滿爭議的地區。有一大部分的阿布哈茲人散居住在土耳其,也有很多阿布哈茲人住在前蘇聯的其他地區,像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在人類學上,阿布哈茲人屬於西高加索人的巴爾幹 - 白種人種族。他們的特徵是:高於一般平均身高,擁有瘦長的身體構造,相對較亮色的皮膚、尖挺的五官和深色眼珠。 在民族學上,阿布哈茲人是屬於高加索地區的原住民,他們的物質文化是高加索人的典型,與原始的喬治亞部落之間有密切的文化和政治接觸。 其先民来自高加索黑海沿岸,古希腊人称其为“阿巴斯格”。阿布哈兹共和国境内的阿布哈兹人可分为布泽皮、阿布朱依、萨穆尔札康3个支系。还有相当部分的阿布哈兹人在土耳其定居。总人口大约有200,000 - 600,000。 多从事农业、畜牧业、园艺,文化与西部格鲁吉亚人相近。阿布哈兹地区主要的作物有烟草、茶树、桐树、柑橘、葡萄等,手工业产品有毛、麻、丝、木材等。苏联时代对阿布哈兹的调查是在马尔院士的领导下开始的。政府强制对阿布哈兹进行民族同化,“消灭民族界限”,1970年代曾爆发多次大规模示威,最多时参加人数达三万。这迫使政府兴建阿布哈兹大学、新建了一系列电视台。 阿布哈兹人也以長壽聞名。.

新!!: 羅馬帝國和阿布哈茲人 · 查看更多 »

阿布哈茲歷史

阿布哈茲歷史始於青銅器時代,文化發展極早。其後經歷喬治亞,蒙古,奧斯曼帝國等外族入侵,後來在1810年後續漸被俄國所兼併。 1991年格魯吉亞獨立,成為其一部分。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茲宣佈獨立,格魯吉亞軍隊於同年8月進入阿布哈茲,但在1993年9月被擊敗。 最終在1994年,在聯合國和獨聯體的干預下雙方停火,1994年宣佈成立共和國。 2008年8月南奧賽梯戰爭爆發後,阿布哈茲在俄羅斯軍隊的幫助下驅逐了領土上的所有格魯吉亞軍隊,再次宣佈獨立,但不為聯合國所承認,只有少數國家承認其獨立。.

新!!: 羅馬帝國和阿布哈茲歷史 · 查看更多 »

阿伯加文尼

阿伯加文尼(Abergavenny,Y Fenni)是英國威爾斯的一座城市,位於威爾斯東南部,其歷史可以追溯自羅馬帝國時期。因其地理位置,阿伯加文尼有「通往威爾斯的玄關」之稱。.

新!!: 羅馬帝國和阿伯加文尼 · 查看更多 »

阿伯里圖斯戰役

阿伯里圖斯戰役(英語:Battle of Abritus,阿伯里圖斯位於今保加利亞拉茲格勒)又稱霍林泰雷布朗尼伊會戰(英語:Battle of Forum Terebronii)在約251年7月於羅馬默西亞行省爆發,交戰雙方是羅馬帝國與哥特人皇帝尼瓦(Cniva)領導的斯基泰人聯盟。羅馬人被徹底擊敗,羅馬皇帝德西烏斯及他的兒子赫倫尼烏斯雙雙戰死,德西烏斯成為首位在與外敵發生的戰役裡被殺的羅馬皇帝。 雖然羅馬帝國的危機在戰役發生之前的數十年已出現徵兆,阿伯里圖斯戰役仍標誌著羅馬帝國開始步入政治及軍事不穩的時期。.

新!!: 羅馬帝國和阿伯里圖斯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德里安堡戰役

阿德里安堡战役也作哈德良堡战役,是公元378年罗马帝国军队与反叛的哥特人之间的一次战斗,发生在当时罗马帝国的色雷斯行省马里查河河畔的阿德里安堡(也称为哈德良堡),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国埃迪尔内省省会埃迪尔内。.

新!!: 羅馬帝國和阿德里安堡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凡达

《阿凡達》(Avatar)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美國科幻史詩式電影,由詹姆斯·卡麥隆撰寫劇本並執導,主要演員有山姆·沃辛頓、柔伊·沙達納、雪歌妮·薇佛、蜜雪兒·羅德里奎茲和史帝芬·朗。電影設定於2154年,當時人類正在南門二恆星系生態茂盛的潘朵拉衛星上開採珍稀礦產難得素。 採礦殖民地的擴張威脅到了當地部落纳美人的生存:納美人是土生土長於潘多拉星球上的有感知智慧能力的類人種族。電影的標題「阿凡達」,指的是經過基因改造而能為部分人類所控制的納美人身體,人類使用他們來同潘朵拉星上的原住民展開交流。 阿凡達的開發始於1994年,卡梅隆當時為這部電影撰寫了80頁的劇本論述。柯麥隆原計劃在1997年的《鐵達尼號》攝製完成後就開始製作這部電影,並打算在1999年上映,但最終未能如愿。柯麥隆解釋說,當時的技術手段還不足以表現出他想像的電影場景。為電影中的外星人創造語言的工作開始於2005年夏天,柯麥隆也在2006年初開始發展劇本及其虛構世界。 官方公佈的《阿凡達》製作費為2.37億美元。其餘的估計則認為電影製作大概花費了2.8至3.1億美元,另外投入1.5億美元到市場的宣傳營銷上。在發行上,這部電影不僅使用了傳統的2D放映格式,還使用了包括RealD 3D、Dolby 3D、XpanD 3D和IMAX 3D在內的多種3D格式,乃至4D格式。因為在3D視野和立体视觉製片上有著諸多創新,這部電影被譽為電影製片技術上的一大突破。因為這部電影,爾後所有好萊塢動作片都使用了3D拍攝技術,之後,3D放映版本也開始遍及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首輪戲院。 2009年12月10日,《阿凡達》在倫敦舉行了預映,12月16日開始全球上映,北美地區則在12月18日上映。上映後,電影好評如潮,實現了商業成功。在上映期間,這部電影打破了不少票房記錄,成為了有史以來北美(不考慮通貨膨脹)乃至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超過了保持這一紀錄12年之久的《鐵達尼號》。《阿凡達》還是首部票房收入超過20億美元的電影。隨著電影的成功,卡麥隆表示將會繼續拍攝續集。《阿凡達》入圍9項奧斯卡獎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新!!: 羅馬帝國和阿凡达 · 查看更多 »

阿克苏姆帝国

阿克苏姆是公元前或公元初在东北非洲的国家,首都为阿克蘇姆城(今属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省)。公元1世纪,一位古希腊商人写的《红海环航记》裡首次提到它。国王埃扎納在位时(320年-360年),征服埃塞俄比亚高原、麦罗埃和南阿拉伯,与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缔结同盟条约,国势极盛,被称为“众王之王”。埃扎纳还皈依基督教,推行新拼音文字,使阿克苏姆成为非洲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 阿杜利斯是阿克苏姆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它地近曼德海峡,控制红海的航运;西距阿特巴拉河不远,沿河北上可至尼罗河中游,所以又是内陆贸易的集散地。来自意大利、埃及、拜占廷、印度的铁器、棉布、酒和装饰品,源源运进阿杜利斯,运出的是黄金、象牙、香料、犀角和玳瑁。使用铸有国王头像的金、银、铜币。阿克苏姆人民修建梯田和灌溉工程,种植小麦、葡萄、或放牧牛羊,驯猎野象。技术高超的匠人在山巅开凿(不是砌造)教堂和碉堡,堪称一绝。 六世纪中叶,波斯萨珊王朝攻占也门,阿克苏姆被挤出南阿拉伯。七世纪初叶阿拉伯帝国兴起,垄断从印度到地中海的商路,阿克苏姆衰落。八世纪,阿杜利斯被黄沙淹没。九世纪起,埃塞俄比亚政治中心南移今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带。十世纪,阿克苏姆帝国灭亡。 Category:衣索比亞歷史 A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帝國.

新!!: 羅馬帝國和阿克苏姆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玛纳

阿玛纳(Amarna)埃及古都。即泰尔埃尔阿马那,位于今之明亚省。古埃及第十八王朝阿肯那顿法老统治时期在此建都并由底比斯迁都于此,得名意为“阿頓神德泽所被之地”。该地位于中埃及,近于赫尔摩波利斯而横跨尼罗河两岸。阿肯那顿以界石划分东西两岸,宫观等建筑设于东岸。史称“阿玛纳时代”。阿肯那顿死后该城因王室迁回底比斯而逐渐衰落,至霍伦希布统治时期被摧毁,部分残件被拉美西斯二世用于建筑埃尔穆波里斯等地工程。.

新!!: 羅馬帝國和阿玛纳 · 查看更多 »

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

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325年?-391年),或譯“阿米亚努斯·瑪尔凱里努斯”,古羅馬末期最知名史學家。 出身於希臘貴族家庭,從西元350年起以文學書寫及編年方式詳細描繪羅馬帝國後期歷史,直至378年。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將近30年的史學編著所遺留羅馬歷史相關著作本共有31卷,後來因動亂等各種原因佚失13冊,不過即使如此,遺留下的18本著作仍是羅馬史研究的最主要根源之一。 Category:古罗马人 Category:歷史學家 Category:古罗马历史学家.

新!!: 羅馬帝國和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 · 查看更多 »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希腊语:Αναστάσιος Α',),东罗马帝国皇帝(491年-518年在位)。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生于杜勒希厄姆(今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在成为皇帝之前,他是君士坦丁堡宫廷--一位颇受尊敬的官员,以强干和廉洁著称。在491年芝诺皇帝去世后,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被推举为皇位继承者,并于当年与芝诺的遗孀结婚。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统治动荡不安,其在位时期发生的重大危机包括:伊苏里亚人的反叛;与波斯萨珊王朝的战争(502年-505年);匈奴人、斯拉夫人、保加尔人等落后民族不断侵扰帝国边境。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及邻近地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于512年下令修建一道坚固的城墙。城墙位于君士坦丁堡西部,全长约56公里,以“安纳斯塔西亚墙”的名称为世人所熟知。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是一个著名的基督一性论支持者。他严令禁止了被认为是罗马帝国衰落原因的淫乱舞会和角斗士表演。 当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时,他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帝国和一支经过精良训练的军队。 Category:拜占庭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阿纳斯塔修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维图斯

阿维图斯(Eparchius Avitus,385年—456年或457年),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455年-456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阿维图斯 · 查看更多 »

阿爾及利亞第納爾

阿爾及利亞第納爾 (阿拉伯語: دينار, 貨幣編號: DZD)是阿爾及利亞的流通貨幣。輔幣單位為分,1第納.

新!!: 羅馬帝國和阿爾及利亞第納爾 · 查看更多 »

阿爾比斯龍屬

阿爾比斯龍屬(學名:Albisaurus)曾經被認為是恐龍的一屬,現在被認為是種非恐龍的主龍類 Brinkmann, W. (1988).

新!!: 羅馬帝國和阿爾比斯龍屬 · 查看更多 »

阿特納奧斯

阿特納奧斯(Ἀθήναιος),活躍於1至2世紀的羅馬帝國時代作家,生活埃及的瑙克剌提斯(Ναύκρατις),生平不詳,用希臘文寫作,留下《歡宴的智者》(Δειπνοσοφισταί)一書,該書以對話體寫成,為後世保留了大量珍貴的風俗和文學資料。 A.

新!!: 羅馬帝國和阿特納奧斯 · 查看更多 »

阿莱西亚之战

阿莱西亚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2年的九月,高卢地区的阿莱西亚。阿莱西亚是曼杜比伊人居住区里的一座重要城市和筑在山上的要塞。作战的一方是凯撒指挥的罗马共和国军团,他手下的助手有骑兵统领马克·安东尼、提图斯·拉比努斯和盖尤斯·特拨纽斯,另一方则是阿维尔尼人維欽托利领导的高卢部落联军。这场战斗是高卢与罗马之间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它标志着罗马赢得高卢战争的决定点。阿莱西亚之战被看作是凯撒最大的军事成就,至今为止被看作是围攻战和包围的典范之一。 阿莱西亚位于今天法国阿利斯圣兰的奥索瓦山(Mont Auxois)上,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地方的地形与凯撒描写的地形不一样。因此也有其它建议,比如今天法国汝拉省的绍代克罗特奈(Chaux-des-Crotenay),具体地址今天在历史学上依然有争议。 在作战过程中高卢人一度是罗马人的五倍。许多当时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描写了这场战役,包括凯撒本人的《高卢战记》。罗马获胜后高卢成为一个罗马行省。凯撒获胜后罗马元老院拒绝授予他凯旋式的荣誉,这是凯撒于前50年至前45年发动内战的原因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阿莱西亚之战 · 查看更多 »

阿莱泰乌斯

阿莱泰乌斯(Aretaeus of Cappadocia)。2世纪前后罗马帝国统治卡帕多西亚时期的医学著作家,他用希腊语著有《医书》一书。.

新!!: 羅馬帝國和阿莱泰乌斯 · 查看更多 »

阿非利加 (羅馬行省)

阿非利加行省(拉丁语:Africa)是罗马共和国及其继承者羅馬帝國在今北非的一个行省,範圍約在今日的突尼西亞北部及利比亞西部靠地中海沿岸的地區。 阿非利加行省是好幾個羅馬帝國時代重要城市的所在地,如迦太基、哈德盧密塔姆(Hadrumetum,即今日突尼西亞的蘇塞)、希波勒吉烏斯(Hippo Regius,即今日阿爾及利亞的安納巴)。該省大部份區域在第二次布匿克戰爭中落入羅馬帝國的控制,在第三次布匿克戰爭中完全被羅馬帝國征服。 今日非洲大陸的名稱即是從该省的名稱而來。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Category:突尼斯历史 Category:非洲歷史.

新!!: 羅馬帝國和阿非利加 (羅馬行省) · 查看更多 »

阿达纳

阿达纳(Adana),土耳其第四大城市,安纳托利亚地区南部古城,现为阿达纳省省会,扼通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交通要冲,附近有美国设立的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 同樣地由於阿達納鄰近敘利亞邊境,近年飽受敘利亞內戰影響,有不少敘利亞難民為了自由及生存選擇逃亡至土耳其南部邊境居住,當中阿達納是其中一個收容難民的城市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阿达纳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Ἀριστοφάνης,),古希腊喜剧作家,雅典公民。他被看作是古希腊喜剧尤其是旧喜剧最重要的代表。相傳寫有四十四部喜劇,現存《阿哈奈人》(The Acharnians 425 B.C.)、《騎士》(The Knights 424 B.C) 、《和平》(Peace 421 B.C)、《鳥》(The Birds 414 B.C)、《蛙》(The Frogs 405 B.C)等十一部。有「喜劇之父」之稱。 关于阿里斯托芬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估计他于前448年左右在雅典的一个市区诞生,他的父亲可能叫腓利普斯。从前430年至前428年他受到良好的戏剧教育,此后他开始发表剧本。一开始的三部剧是匿名发表的。此后他也常常使用其它名字发表了剧本。他一共写了44部剧,其中11部完整地保留下来,四部可能并不是他写的。 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始终涉及到当时的人和事件,往往对其加以戏剧化和添加幽默。他也常引用其他诗人(如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对苏格拉底等人他往往进行批评,甚至于嘲弄。尤其与克利翁他很敌对。他在前426年的作品《巴比伦人》中对克利翁的描写导致了克利翁以诬蔑城邦的罪名告他。但这个控告没有任何后果。两年后克利翁又试图剥夺他雅典公民的权利,但也没有成功。据说阿里斯托芬的父亲是从罗得岛或者埃及迁入的,是后来才获得雅典公民的权利的。 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多次在比赛中获得最高奖,已知的有六次第一名,四次第二名。他的喜剧《蛙》(前405年)甚至被允许在前404年再次参加同一比赛,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前390年他通过抓采被任命为首席执政官。 阿里斯托芬的三个儿子也是喜剧作家。约前385年阿里斯托芬在雅典逝世。他全生大多数时间是在雅典度过的。短期他也在前431年才殖民的爱琴那岛上生活过。一尊与米南德一起的双胸像是留下的唯一一份阿里斯托芬的肖像作品。今天这尊像在波恩的博物馆中展出。 在阿里斯托芬之前的喜劇作家不勝枚舉,但他現存的十一個劇本,卻是現存於世最早的希臘喜劇。阿里斯托芬現存的劇本中,前九部及在他之前的喜劇被稱為舊喜劇,剩餘的兩部後起的則被稱為中喜劇和新喜劇。 老喜劇的特徵是有二十四人的歌隊,並常有四至五位演員擔綱演出;結構上由「序場」(prologue)、「入場」(parados)、「妙想」(a happy idea)、「辯論」(agon)、「場次」(episodes)、「致辭」(parabasis)及「終場」(komos)所組成。 阿里斯托芬自前427年開始參加戲劇競賽。他的喜劇中包含了對時事的評論、鬧劇、抒情詩、狂想等內容。.

新!!: 羅馬帝國和阿里斯托芬 · 查看更多 »

阿波加斯特

阿波加斯特(英語:Arbogast,),羅馬帝國将领,法兰克人,步军长官。为格拉提安统治时期的统帅,在狄奧多西一世战胜马克西姆斯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是瓦伦提尼安二世的最高指挥官(388年),后与其不和。瓦伦提尼安二世死后,他拥立新君,并与尼科马库斯·弗拉维亚努斯等人一起--复兴罗马传统宗教,后被狄奥多西一世击败,394年9月自杀身亡。.

新!!: 羅馬帝國和阿波加斯特 · 查看更多 »

阿昆庫姆

阿昆庫姆(Aquincum)是一个古代城市遺跡,位於羅馬帝國潘諾尼亞省的東北邊境。阿昆庫姆的廢墟位於今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馬可·奧里略的沉思錄據信有部分內容寫作於阿昆庫姆。.

新!!: 羅馬帝國和阿昆庫姆 · 查看更多 »

阿斯 (硬币)

阿斯(as) (复数形式 asses,圣经希腊语 Ασσαριων)是一种青铜币,后来成为铜币,此硬币使用于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其名来源是同意异意的重量单位(12 unciae.

新!!: 羅馬帝國和阿斯 (硬币) · 查看更多 »

阿拉尼亚

阿拉尼亚(土耳其语:Alanya)是土耳其安塔利亚省的一座旅游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距离省府安塔利亚约166公里。城市人口近25万,几乎全部是安纳托利亚血统,此外还有约1万左右的欧洲人居住在此。 阿拉尼亚位于托罗斯山脉下面的一个小半岛,延伸到地中海,天然的战略地位重要,因此一直是许多地中海帝国的据点,包括托勒密,塞琉古,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阿拉尼亚最重要的政治地位体现在中世纪,凯库巴德一世统治鲁姆苏丹国时期,很多该时期建造的建筑成为城市地标,包括克孜尔库勒(红楼)、造船厂和阿兰亚城堡。 地中海气候、自然景观和历史遗产,使阿拉尼亚成为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旅游业自1958年以来已上升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导致城市人口相应增加。.

新!!: 羅馬帝國和阿拉尼亚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العالم العربي)是指分布于西亚和北非,主要以阿拉伯语作為主要語言的国家。從西邊的毛里塔尼亞延伸至東邊的阿曼,橫跨非洲北部與亞洲西部,總共包括22個國家。其人口總和約為3億5800萬人,生產量多於1兆6000億美元,經濟上以每年5%增長。阿拉伯世界的生產量佔穆斯林世界總生產量的40%。.

新!!: 羅馬帝國和阿拉伯世界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人菲利普

阿拉伯人菲利普(),全名马尔库斯·尤利乌斯·菲利普,生于叙利亚,早年参军追随皇帝戈尔迪安三世,244年成为罗马皇帝,249年同德西乌斯战斗中阵亡。德西乌斯在得到元老院承认后,成为新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阿拉伯人菲利普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馬

阿拉伯馬是馬的一個品種,阿拉伯馬的頭形獨特,尾巴高聳,容易分辨。 一直以來,,牠們分散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加、英國、澳洲、歐洲、南美洲及其起源地中東。.

新!!: 羅馬帝國和阿拉伯馬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鴕鳥

阿拉伯鴕鳥(Struthio camelus syriacus)是一種已滅絕的鴕鳥亞種,曾生活在阿拉伯半島及近東。.

新!!: 羅馬帝國和阿拉伯鴕鳥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低地蘇格蘭語:Scotland,;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内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新!!: 羅馬帝國和蘇格蘭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人

蘇格蘭人(低地蘇格蘭語:Scots Fowk,蘇格蘭蓋爾語:Albannaich),是國家和社會所定義蘇格蘭的族群居民。 從歷史上看,他們是兩族—皮克特人和凱爾特人的混合。前者在西元9世紀創立蘇格蘭(阿爾巴)王國,並在民族語言上已經認同凱爾特人。後來,附近也使用凱爾特語的坎布里亞英國人,以及日耳曼語盎格魯撒克遜人及北歐,皆被納入蘇格蘭民族。現代使用“Scottish people” (蘇格蘭人)或“Scots” (蘇格蘭人)可用來指任何人的語言、文化、家庭祖先或遺傳起源是來自蘇格蘭。拉丁文“Scotti ”原指“蓋爾”但後來用來描述蘇格蘭的所有居民。“Scotch”儘管有時被認為是過時的或貶義的,這種用法還是被用來指稱蘇格蘭人,主要是在蘇格蘭外使用。 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南下到英格蘭,繼承伊麗莎白一世留下的王位,成為統治兩地的共同國王。然而,英國和蘇格蘭的實質合併是1707的聯合法令生效。今天,蘇格蘭是英國的國家之一,絕大多數生活在蘇格蘭的人是英國公民。.

新!!: 羅馬帝國和蘇格蘭人 · 查看更多 »

赫尔维蒂娅

赫尔维蒂娅(Helvetia)是瑞士联邦的象征。这一名称和瑞士的官方名称“赫尔维蒂亚邦联”都源于罗马帝国征服瑞士高原之前当地的居民赫尔维蒂人。 赫尔维蒂娅通常为头戴桂冠,身着长袍,手持绘有瑞士国旗图案的盾牌女神形象。 瑞士邮票的国名标记便是“HELVETIA”,而不是“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

新!!: 羅馬帝國和赫尔维蒂娅 · 查看更多 »

赫伦尼乌斯

赫伦尼乌斯(Quintus Herennius Etruscus Messius Decius,)罗马帝国皇帝,251年在位。 赫伦尼乌斯是皇帝德西乌斯的儿子,251年,哥特人越过多瑙河侵入罗马帝国,皇帝德西乌斯出兵征讨。同时,他把自己的儿子赫伦尼乌斯立为共治的皇帝,罗马皇帝通常用这种方式表明将传位给赫伦尼乌斯。 但是251年6月,发生了阿伯里图斯战役,哥特人在其国王尼瓦的指挥下,打败了罗马的军队,德西乌斯本人和赫伦尼乌斯都在战斗中阵亡。 德西乌斯和赫伦尼乌斯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罗马皇帝死于对蛮族的战争。 Category:罗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赫伦尼乌斯 · 查看更多 »

赫罗狄安 (叙利亚)

赫罗狄安(叙利亚)(Herodian),()。来自叙利亚,约居于安条克城,曾出任行政职务,著有(用希腊语撰写)的一部自马尔库斯·奥里略到狄亚努斯三世即位的罗马皇帝史。.

新!!: 羅馬帝國和赫罗狄安 (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赫鲁利人

赫鲁利人,一作赫卢利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民族,先后臣服于哥特人、匈人,公元5世纪曾于多瑙河中游地区建立政权,6世纪初被伦巴第人所灭,6世纪中叶在历史上消失。 赫鲁利人经常劫掠罗马帝国境内城镇,曾于267年占领拜占庭,洗劫希腊各城镇。然而不久在纳伊苏斯战役中被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二世击败,受到沉重打击。.

新!!: 羅馬帝國和赫鲁利人 · 查看更多 »

赫龍河

赫龍河 (Hron、Gran、Garam、Granus)為多瑙河左岸支流,長298公里,斯洛伐克的第二長河,發源於低塔特拉山(位於Kráľova hoľa山附近),流經斯洛伐克中部及南部,於什圖羅沃及艾斯特根附近注入多瑙河,赫隆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則有布雷茲諾、班斯卡-比斯特里察、斯利亞奇、茲沃倫、赫龍河畔日亞爾、扎爾諾維察, 新巴尼亞、特爾馬切、萊維采、熱列佐夫采及什圖羅沃。 赫龍河流域面積約佔斯洛伐克國土的11%。.

新!!: 羅馬帝國和赫龍河 · 查看更多 »

又稱鵰鷹,是對大型鷹科鳥類的泛稱。包括真鵰屬(Aquila)、鷹鵰屬(Spizaetus)、林鵰屬(Ictinaetus)、海鵰屬(Haliaeetus)、蛇鵰屬(Spilornis)等屬的鳥類。 菲律宾的食猿鵰是目前世界已知的体形最大的鵰,是菲律宾的国鸟。.

新!!: 羅馬帝國和鵰 · 查看更多 »

起重机

起重机(Crane),指用吊钩或其他取物装置吊挂重物,在空间进行升降与运移等循环性作业的机械。起重机有很多分类,“吊车”、“塔吊”、“天车”、“行车”等俗称指的就是起重机中的一类或几类。.

新!!: 羅馬帝國和起重机 · 查看更多 »

资深执政官

资深执政官(拉丁语:proconsul)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一种文职官员(类似于资深裁判官)。 在共和时期,当值的执政官在卸任后,赴罗马的某个行省担任一年总督,就被称为资深执政官。罗马的一些行省实际上是保留给这种资深执政官的。元老院具体安排哪位资深执政官(即卸任的执政官)管理哪个行省,往往出于随意或者由两位资深执政官本人达成妥协。 资深执政官在行省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有时他们可以不受限制任意搜刮,从而在返回罗马后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在某些时候,资深执政官几乎就是行省总督的代名词。 在罗马帝国时代,皇帝以虚伪的形式维持着罗马国家共和制的外壳;他们通过兼任许多共和国的最主要官职(如保民官和军事统帅)来“合理”地保持皇帝的独裁权力,其中就包括实际上是终身地以资深执政官的名义对一些被称为“帝国行省”的省份进行委任统治(在元老院委任下)。皇帝可能指派一到两个军团去保卫这些行省,或者(更经常地)派遣可以信任的代表和副官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它们。 罗马帝国时期的执政官(与共和时代一样,名义上仍然是罗马的最高文职官员,但是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在卸任后依然会获得资深执政官的头衔,但他们将要管理的行省是所谓“元老院行省”,帝国行省则是皇帝的个人财产。 曾由资深执政官统治(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行省包括:亚该亚,阿非利加,亚细亚,奇里乞亚,塞浦路斯,路格杜努姆高卢,近西班牙,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在一份公元5世纪的法庭文件中,历史学家发现里面仍然提到了3位握有大权的资深执政官的存在(此时资深裁判官的职位早已取消了)。他们管理的行省是:.

新!!: 羅馬帝國和资深执政官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羅馬帝國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薩第斯

薩第斯(英語:Sardis,拉丁語:Sfard)是一座位於今天土耳其馬尼薩省境內的古代城市。它曾是古國里底亞的首都,也是波斯帝國重要的城市之一,羅馬帝國資深執政官的所在地。在羅馬帝國晚期至拜占庭帝國統治時期,它亦是里底亞省的大都會之一。薩第斯也是新約聖經啟示錄提到的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之一撒狄教會。到了19世紀,薩第斯已成為一座遺址,主要保存著羅馬時期興建的建築。.

新!!: 羅馬帝國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薩瓦托·馬然贊諾

薩瓦托·馬然贊諾(Salvatore Maranzano,,)是一名來自西西里島卡斯泰拉姆馬雷德爾戈爾福鎮的有組織犯罪人物,以及一名早期的老大,他領導了後來成為在美國的。他發動了以奪取美國黑手黨活動的控制,並短暫成為黑手黨的「」( capo di tutti capi)。他後來在查理·「幸運」·盧西安諾的命令下被謀殺,盧西安諾建立了一個權力分享的協議來防止未來的地盤爭奪戰。.

新!!: 羅馬帝國和薩瓦托·馬然贊諾 · 查看更多 »

薩盧塔蒂

薩盧塔蒂(Coluccio Salutati,)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曾任佛羅倫斯執政官。.

新!!: 羅馬帝國和薩盧塔蒂 · 查看更多 »

薩洛尼努斯

普布里烏斯·利奇尼烏斯·柯爾涅利烏斯·薩洛尼努斯(Publius Licinius Cornelius Saloninus,約242年-260年),羅馬帝國的皇帝,但從未實際親政。 薩洛尼努斯的父親是加里恩努斯,母親則為柯爾涅利家族的「柯爾涅利亞·薩洛尼那」。258年,即將成年的薩洛尼努斯,在兄長過世後便被受封為「凱撒」,代表他的皇位繼承地位。之後他被派往高盧。 260年初,薩洛尼努斯的祖父瓦勒良皇帝在東征波斯失敗被俘,其父親加里恩努斯的皇帝權威尚未鞏固。此時的高盧軍團為了戰利品分配的問題,軍團長官波斯圖穆斯與西爾瓦努斯產生了嚴重的爭執——西爾瓦努斯是薩洛尼努斯的保護人,兩方因而爆發軍事衝突。波斯圖穆斯將薩洛尼努斯一方圍在科隆城內,守軍擁立薩洛尼努斯為「奧古斯都」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但最後科隆城仍被攻破,薩洛尼努斯被殺。後人推測,薩洛尼努斯時年應不滿廿歲。 波斯圖穆斯殺死薩洛尼努斯之後,已經不可能與羅馬皇帝加里恩努斯和解。於是他便自立為帝,成立了高盧帝國。 Category:羅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薩洛尼努斯 · 查看更多 »

藍洞 (卡布里島)

藍洞(Grotta Azzurra)是位於義大利南部卡布里島的一處海蝕洞,也是著名的觀光勝地。卡布里島的海岸多懸崖峭壁,並有多座海蝕洞,藍洞就是其中之一。藍洞為石灰岩地形,,洞窟內側深54米,高15米。由於光線原因,上午時海水顏色更為美麗,遊客也比較多。在藍洞內發現了波塞冬和特里同的雕像,這裡在古代可能是羅馬帝國皇帝的個人泳池和入浴場所。在1830年代之後,這裡重新成為旅遊聖地。.

新!!: 羅馬帝國和藍洞 (卡布里島)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羅馬帝國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历史

代里斯本的高楼大厦 1986年,苏亚雷斯成为60年来的第一位文人总统。1986年加入欧共体,1999年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葡萄牙历史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葡语:Português,簡稱:葡語),是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葡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語言,使用地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索、東帝汶和澳门,共計九個國家或地區。超過兩億人口以葡萄牙语为母語。 由於葡萄牙從15世紀和16世紀開始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包括美洲的巴西、亞洲的澳門的殖民統治,葡萄牙語也成為某些地區最常用的第二外語,如西印度的達曼-第烏聯邦區,以及馬來西亞的马六甲州。 最古早的葡萄牙語,源於中世紀的加里西亞王國所使用的一支通俗拉丁語變體。今日的母語人口約為2.1億左右,若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則約為2.4億人,通常被列為母語人口世界第6或第7多的語言。葡萄牙語使用區域佔地相當廣泛,同時主要因為巴西眾多的人口,葡萄牙語也是南半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和拉丁美洲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語言。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葡語界目前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曾說:「世上沒有葡萄牙語這種語言,而是有很多語言使用葡語。.

新!!: 羅馬帝國和葡萄牙語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葡萄酒

葡萄牙在羅馬帝國時代就開始生產並出口葡萄酒,杜羅河谷和皮庫島兩大葡萄酒產區更被列為世界遺產。在羅馬帝國時期,葡萄牙南部地區就已經開始進行葡萄種植,並將葡萄酒出口至羅馬帝國各地J.

新!!: 羅馬帝國和葡萄牙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葡萄酒

葡萄酒是用新鲜葡萄果实或葡萄汁,经过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饮料。在水果中,由於葡萄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较高,贮存一段时间就会发出酒味,因此常常以葡萄釀酒。葡萄酒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普及最广的单糖酿造酒。早在六千年以前,在盛产葡萄的地中海区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就会酿造葡萄酒。有趣的是,在舞蹈文化中,有一種葡萄酒舞是在釀酒用葡萄豐收時,慶祝的團體舞蹈。在古埃及文化中,葡萄酒(紅酒)和血相關聯,這種象徵關係也影響了附近地區產生的的宗教。在中國文化中,與葡萄酒有關的詩詞文學始自漢朝,多視葡萄酒為一種美酒。 葡萄酒有許多分類方式。以成品顏色來說,可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紅葡萄酒三類。按照糖度划分可分为干型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及甜型葡萄酒。以釀造方式來說,可以分為平静葡萄酒、氣泡葡萄酒、加烈葡萄酒和加味葡萄酒四類。其中一般葡萄酒的酒精含量約為百分之八到十五,然而加烈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可能會更高。 葡萄酒的酒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壤、氣候以及釀酒技巧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酒的風味卻取決於釀酒葡萄的品種。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葡萄酒的原料-葡萄,最早產於中國以及黑海與裡海之間的外高加索地區。外高加索葡萄亦在西汉时经张骞出使西域传到中国。目前葡萄已经被广泛引种到世界各地,主要是作为釀酒原料。但世界最有名的葡萄酒大多產自法国,法国葡萄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由於法国气候温和,除了北部诺曼底一些區域以外,全國都能生产高品质的葡萄。在1996年時,全國共有超過818,000公頃的葡萄園,13個產酒區域,葡萄酒產量超過46億公升。至於其他歐洲國家,義大利與西班牙也是傳統的葡萄酒大國,以往多生產一般餐酒,但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開始有酒商走精緻路線,目前也有生產評價極高的葡萄酒。德國的白葡萄酒,產量雖然不多,但是幾百年的工藝傳承,也產出不少精緻的珍釀。歐洲國家生產的葡萄酒,通稱為舊世界葡萄酒,其他區域生產的葡萄酒,則稱為新世界葡萄酒,美國、澳洲、紐西蘭、智利、阿根廷、以及南非,是新世界葡萄酒的主要產區,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一些非传统葡萄酒生产国比如英国也开始尝试生产起泡葡萄酒。.

新!!: 羅馬帝國和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葡萄酒歷史

葡萄酒歷史距今已有數千年,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與人類農業和西方文明具有非常緊密的連結。據考古證據顯示,最早的釀酒紀錄可能出現在中國,距今約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不久之後才於中東地區出現廣泛的葡萄酒釀造紀錄,像是美索不達米亞、古以色列、腓尼基、古埃及、古希臘、羅馬等古文明,在他們文化當中葡萄屬植物與其果汁發酵飲品佔了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西歐以及地中海的葡萄酒主要產地大部分在中世紀前就已大量種植。R.

新!!: 羅馬帝國和葡萄酒歷史 · 查看更多 »

蒙茅斯

蒙茅斯/蒙莫斯(Monmouth; 威尔士语: Trefynwy)位於英國威爾斯東南部,距離英格蘭邊界僅3.2公里(2英里)。城鎮是曼诺河(River Monnow)與威河(River Wye)的交匯處。它位於威爾斯首府卡地夫東北方58公里(36英里),倫敦西方204公里(127英里)。蒙茅斯是蒙茅斯郡的郡治,屬蒙茅斯郡的單一管理區,也在蒙茅斯國會選區的範圍內。依據2001年英國人口普查,人口為8,877人。.

新!!: 羅馬帝國和蒙茅斯 · 查看更多 »

邁斯亞夫

邁斯亞夫(,转写:)是敘利亞的城鎮,由哈馬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西部。是迈斯亚夫区的行政中心,距離叙利亚首府哈馬40公里,海拔高度447米。据叙利亚中央统计局的统计结果,2009年马西亚夫拥有人口37,109,绝大多数是什叶派穆斯林。尽管1940年代伊斯玛仪派曾占主导地位,现如今也有很多阿拉维派居民。 迈斯亚夫以其中世纪的要塞著称,迈斯亚夫堡曾经是著名的刺客组织阿萨辛派的总部。.

新!!: 羅馬帝國和邁斯亞夫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 羅馬帝國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湾

那不勒斯湾是位于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那不勒斯省,其西侧向地中海敞开,北面有那不勒斯和波佐利等城市,东面是维苏威火山,南面是索伦托半岛及其主要城镇索伦托,以此与萨莱诺湾隔开。被諭名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那不勒斯湾有普罗奇达岛、卡普里岛和伊斯基亚岛等岛屿。这一地区是意大利重要的旅游区,拥有罗马帝国的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古城废墟(毁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 Category:義大利海灣 Category:坎帕尼亚大区地形 Category:那不勒斯廣域市.

新!!: 羅馬帝國和那不勒斯湾 · 查看更多 »

肥肝

肥肝(foie gras)是一道法國著名料理。 虽然传统上用鹅肝来制作肥肝,但主要由於成本的原因,现在绝大多数肥肝都用鸭肝来制作,2014年法国产的肥肝之中97%都是鸭肝。法语、英语等语言中,“肥肝”并未说明是鹅还是鸭,需要时使用“肥鸭肝”(foie gras de canard)和“肥鹅肝”(foie gras d'oie)以精确说明。然而中文口语中却常用鹅肝来指代所有肥肝,鉴于目前鸭鹅肝的使用比例,这种称呼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混淆。.

新!!: 羅馬帝國和肥肝 · 查看更多 »

邪教

邪教是對某些具有不为熟悉的信仰或宗教行为,或被认为是奇怪的宗教教派的帶有負面價值的評斷稱呼。 也有学者这样定义邪教:邪教,就是利用宗教及其他文化形成反社会的学说,并以此作为对他人精神控制的手段,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极端团体。根據不同人士所持不同價值觀,會對邪教有不同認定;因此这个词的使用被认为具主观性。例如,基於不同權力鬥爭的形式,世俗權力不時會點名稱呼一些教派為邪教。而被这个词指称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特定社会里的少数人。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宗教学术界摒弃使用这个主观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不含贬义色彩的中性的「新興宗教」概念。Richardson, 1993Lewis, 2004.

新!!: 羅馬帝國和邪教 · 查看更多 »

铁门 (斯普利特)

铁门 (拉丁语 Porta ferrea;克罗地亚语:Željezna vrata)是克罗地亚城市斯普利特戴克里先宫的一座宫门,位于西部宫墙的中央,东西横轴线上,与东端的银门相对。它兴建于罗马帝国时期,戴克里先经此前往硫磺温泉, 也会在此执行刑罚。铁门是戴克里先宫保存最完好的一个门。 铁门上描绘的异教神像和标志均已被清除,在5世纪雕刻了十字架。。.

新!!: 羅馬帝國和铁门 (斯普利特) · 查看更多 »

铜臭

銅臭本來是指銅錢的臭味,後用作指錢或譏諷富人。諷刺貪財庸俗的有錢人可以用「銅臭味」、「渾身銅臭」、「渾身銅臭」等詞來形容。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描述東漢靈帝時的賣官歪氣,冀州的名士崔烈用五百萬錢當上司徒之位,因此令崔烈的聲譽下跌,大家嫌棄他這樣的銅臭行為。這就是「崔烈銅臭」的典故和銅臭一詞的來由。。 與之相對的,西方有句諺語說「錢沒有氣味」(拉丁語:Pecunia non olet,英語將之翻譯作Money does not stink),這是源於羅馬帝國皇帝維斯帕先時代對公共廁所的尿開徵「尿稅」的作法。當時羅馬帝國有些人會買源自公共廁所的尿,而這些買尿的人會因此支付這項稅款。羅馬帝國的史學家苏埃托尼乌斯曾寫道說,維斯帕先的兒子提圖斯對他父親開徵這項稅收的做法感到噁心,結果維斯帕先拿一枚金幣問他兒子說道:「這枚錢的味道會讓你感到厭惡嗎?」結果提圖斯回答道:「不。」然後維斯帕先就說道:「這枚錢是來自尿水的。」 一名美國微軟公司業務部門副總裁,聘請專家研發了一款「銅臭味」的香水,且直接取名為「錢」(Money),號稱可以讓人聞起來像富人,而且可以增加人的自信。.

新!!: 羅馬帝國和铜臭 · 查看更多 »

蓋厄斯·佩特羅尼烏斯·阿爾比特

蓋厄斯·佩特羅尼烏斯·阿爾比特(Gaius Petronius Arbiter,27年至66年)是一位羅馬帝國、抒情詩人與小說家,生活於羅馬皇帝尼禄統治時期。諷刺小說《》(其意為「好色男人」)被認為是他的作品。.

新!!: 羅馬帝國和蓋厄斯·佩特羅尼烏斯·阿爾比特 · 查看更多 »

蓋薩里克

萨里克(),其名意为“矛之王”,汪达尔人和阿兰人领袖(428年-477年在位),北非的征服者。.

新!!: 羅馬帝國和蓋薩里克 · 查看更多 »

醒来吧,罗马尼亚人

《醒来吧,罗马尼亚人》(Deșteaptă-te, române)是罗马尼亚的国歌,启用于1990年,作词者為Andrei Mureșanu(1816年-1863年),作曲者Anton Pann(1796年-1854年)。这首歌在1917年到1918年和1991年到1994年之间两度成为摩尔多瓦的国歌,1994年摩尔多瓦将国歌换为《我们的语言》。 这首歌作于1848年革命期间,原名《回声》(Un răsunet)。这首歌在当年7月29日在Râmnicu Vâlcea首次歌唱,随后被当作革命颂歌,并更名《醒来吧,罗马尼亚人》。从那时起,这首代表自由和爱国的歌曲在罗马尼亚的所有主要的冲突中被演唱,包括1989年导致羅馬尼亞共產黨領袖壽西斯古倒台的羅馬尼亞革命。这首歌在1989年革命后成为了罗马尼亚国歌,代替了共产党时代的《三色旗》。 每年7月29日是罗马尼亚的「国歌日」(Ziua Imnului național)。.

新!!: 羅馬帝國和醒来吧,罗马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野豬

野豬(学名:Sus scrofa)又名山豬,豬屬動物。牠們廣爲分佈在世界上,适应多种栖息环境,為雜食性。 現今肉類食糧主要來源之一的家豬,也是於8000年前由野豬馴化而成,牠是野豬下的一個亞種。野豬不僅與家豬外貌極為不同,成長速度也遠比家豬慢得多,體重亦較輕。.

新!!: 羅馬帝國和野豬 · 查看更多 »

里昂歷史

里昂歷史相當久遠,這個地區在史前時代(至少九千年前)已經有人居住。里昂建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羅馬帝國時代,當時因為它位於兩條河流交匯處的緣故,所以迅速成为高卢的主要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里昂歷史 · 查看更多 »

金驴记

金驴记(Metamorphoses)一作变形记,是一部拉丁语小说,由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创作。共11卷。描写了一个醉心魔法的年轻人误食一种魔药变成驴子,历经奇遇和苦难,最终恢复人形。本书是唯一完整流传至今的古罗马小说,结构奇特,叙事生动,语言幽默,真实而广泛地描写了罗马帝国外省生活。.

新!!: 羅馬帝國和金驴记 · 查看更多 »

金星上的撞击坑列表

这是一金星上已命名撞击坑列表,所有金星上的撞击坑都以世界各民族著名女性和女性常见名命名。.

新!!: 羅馬帝國和金星上的撞击坑列表 · 查看更多 »

采邑主教

采邑主教,或稱親王主教,是指以教會諸侯的身分治理著一個或是多個公國,同時擁有政教二重權力的主教。這些世俗地位並不是源自於擔任主教者在領受聖職前獲得的貴族身分,而是附加於這些主教職位上,隨著主教職務的傳承而跟著繼承。當該主教之管轄地為總教區,則被稱作采邑總主教或采邑大主教,此外相似的神職身分還有采邑修道院長。一般而言,這些主教治理的公國會和他管理的教區部分或完全重疊,但並非全都如此,如科隆因為從科隆選侯國獨立成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總主教的領地就不包含科隆一地。 在西歐自4世紀起,羅馬帝國因為蠻族的入侵以及自身內亂等原因而衰亡,一些城邦的主教必須挑起或插手羅馬指揮官的職責,管理世俗政務,有時還必須帶領軍隊抵禦外敵。而在封建社會形成後,主教等高級教士又從高階的領主那獲得封地,進而同時擁有教會上的頭銜與世俗領主的地位。現代僅存之相似案例,為同時兼任安道爾大公的烏格爾主教,其以教區主教身份擔任安道爾的國家元首;雖然並非采邑主教,但與法國總統同為該國的虛位元首。.

新!!: 羅馬帝國和采邑主教 · 查看更多 »

釋廣德

釋廣德法師(,國際音標:;,)是一名越南大乘佛教僧人。1963年6月11日,他在西貢的十字路口用汽油引火自焚。他的自焚場面被一名《紐約時報》記者大衛·哈伯斯坦記錄了下來。 釋廣德自焚動機是為了抗議南越政府领袖吳廷琰的迫害佛教徒政策。他自焚的照片在世界上廣泛流傳,並令人再次關注吳氏的領導方針。《紐約時報》記者麥爾肯因這張轟動的照片贏得了普立茲獎,而另一位記者大衛·哈伯斯坦目擊整個過程並因報導越戰而獲得喬治波克獎最佳國際報導。 釋廣德殉道使國際間迫使吳廷琰改革的壓力增加了不少,而這最終迫他宣佈一些政策改革以緩和佛教徒的情緒。可是,這個已確立的改革不是進行緩慢便是不了了之,甚至在爭論中令官民關係更加惡化。在抗議示威同時,效忠吳廷瑈(吳廷琰的胞兄弟)的於南越全國性地查抄了包括舍利寺的許多寺院,且搶走了「聖心」(广德法师未烧的心脏)造成了寺院嚴重損毀與大量傷亡,導致數名佛教僧人跟隨釋廣德的行為自焚致死。最終,陸軍的楊文明帶領發動政變,並捕殺吳廷琰。因此,這件自焚事件間接地導致了政權的更替。.

新!!: 羅馬帝國和釋廣德 · 查看更多 »

釀酒葡萄

釀酒葡萄(學名:Vitis vinifera),又名欧亞葡萄或欧洲葡萄,属葡萄科植物。 野生葡萄一般稱為野生亞種(V.

新!!: 羅馬帝國和釀酒葡萄 · 查看更多 »

长城 (消歧义)

長城可以指:.

新!!: 羅馬帝國和长城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羅馬帝國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法兰西)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法语:Philippe II Auguste,)卡佩王朝國王(1180年—1223年在位),法國名君之一。 因為饒富謀略與政治手腕而有「尊嚴王」的美稱。.

新!!: 羅馬帝國和腓力二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腓立比戰役

腓立比戰役是爆發於西元前42年的羅馬帝國內戰,一方是馬克·安東尼和屋大維,另一方是蓋烏斯·卡西烏斯·朗基努斯和马尔库斯·尤利乌斯·布鲁图斯,這場戰爭主要因為兩年半前凱撒遭後方人士刺殺,前者遂予以討伐弔罪。 在10月3日的戰役可細分為兩場對戰,都發生於古城腓立比平原西部。這次戰鬥結果各陣營都一勝一負(安東尼勝卡西烏斯,但屋大維敗給布鲁图斯),然而卡西烏斯誤信布鲁图斯戰敗自殺的假情報而自盡;後來在10月23日的第二輪戰役中,孤軍作戰的布鲁图斯終吞敗果,最後真地以自殺收場。安東尼與屋大維遂成為羅馬最有權勢的兩位統帥。 Category:罗马共和国内战.

新!!: 羅馬帝國和腓立比戰役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羅馬帝國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艾克斯门

艾克斯门(Porte d'Aix)是法国南部城市马赛的一个凯旋门,标志过去来自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的道路进城的入口。其古典主义设计受到罗马帝国凯旋门的启发。艾克斯门最初设想于1784年,以尊荣路易十四,并纪念结束美国独立战争的巴黎和约(1783年)。1814年至1815年波旁复辟后,该项目在1823年恢复,现在为了纪念法国远征西班牙的胜利,特别是在1823年8月31日特罗卡德罗战役中。它最终完成于1839年, 采用一个更普遍的主题:胜利。.

新!!: 羅馬帝國和艾克斯门 · 查看更多 »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音译为艾滋病),源自于一种反轉錄病毒——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缩写为HIV)感染后,导致免疫系統被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进而促成多種臨床症狀New disease baffles medical community, J. L. Marx, Science, 2003, 217 (4560): 618–621. 。 HIV為脆弱的RNA病毒,如暴露在空氣中,依照病毒量多寡会在幾秒鐘至幾分鐘之內全數死亡。HIV特性原本即特別脆弱且不能接觸空氣,HIV的感染大多於較封閉環境,如血管裡面傳播(輸血/共用針筒方式等), 陰道或肛門直腸的環境(如無套陰交、肛交),透過潛藏在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母乳等傳染,不包括唾液, 汗液, 尿液或其他體液。一般情况下,接吻不会造成感染HIV。 愛滋病與HIV感染兩者,具有本意上的不同。HIV感染後,若獲得控制(有些不須藥物即可控制)、或在發病前的潛伏期,HIV病患則為HIV帶原者。唯病發後之相關症狀,則稱為愛滋病。.

新!!: 羅馬帝國和艾滋病 · 查看更多 »

苏埃托尼乌斯

苏埃托尼乌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約公元69或75年—公元130年之後),罗马帝国時期历史学家,屬於騎士階級。 他最重要的现存作品是从凯撒到图密善的12位皇帝的传记,即《羅馬十二帝王傳》(De Vita Caesarum)。其他作品內容包括罗马日常生活、政治、演讲,著名作家(包括诗人、历史学家、文法家)。这些作品中少部分保存了下来,大部分遗失了。 Category:傳記作家 Category:古羅馬歷史學家.

新!!: 羅馬帝國和苏埃托尼乌斯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新!!: 羅馬帝國和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

苏黎世(Zürich ;瑞士德語:Züri )是瑞士联邦的最大城市(2012年城市人口約38万,市区人口近110万,包括郊区在内的苏黎世都会区人口达190万。),苏黎世州的首府。苏黎世是瑞士主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瑞士的政治中心和首都在伯尔尼)。苏黎世是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贷银行和许多私人银行都将总部设在苏黎世。苏黎世国际机场是瑞士全国最大的机场。国际足球联合会总部也设在苏黎世。根据2006年和2007年的部分调查显示,苏黎世在这两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高居全球首位。 「苏黎世」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凯尔特语中的“Turus”,一项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出土的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占领时期的墓志铭上发现了古代该城名称的罗马化形式——“Turicum”。.

新!!: 羅馬帝國和苏黎世 · 查看更多 »

苏格兰历史

苏格兰历史大约开始于一万多年前。考古学研究在现在的苏格兰地域内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证据与信息,但是并没有成文的历史资料。对于苏格兰的正式记载则要等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侵占。公元9至11世纪前后,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因为领土、宗教、政治等不同原因,苏格兰与南面的英格兰、西面的爱尔兰、欧洲大陆的法国、挪威等王国和势力之间有过错综复杂的联盟、婚姻和战争关系。公元十七和十八世纪,苏格兰王国最终与英格兰王国合并,形成了现在联合王国的主干。 历史上的苏格兰,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强烈的民族意识,涌现出一大批各界的杰出人物,对欧洲甚至世界近代史发展有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新!!: 羅馬帝國和苏格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英制单位

英制单位是源自英国的计量单位制。 由於十進制的公制單位使用方便,多為各國採行,所以英国自1965年起立例轉換成国际单位制,並于1995年完成了单位制的转换(陸路交通仍以英里作為單位)。但國際上許多個別領域,仍沿用英制:例如電視機、電腦顯示器、手機螢幕大小以英吋表示;航空管制上,如飛行高度、跑道長度等,多以英呎為單位,不過里程長度則是以海哩計算。此外,一度被美國英制影響的宇宙航太領域因為曾发生度量衡轉換的事故(火星氣候探測者號),現在的太空船又回到使用公制計算。美國等國家,雖然名義上繼續沿用英制度量衡,但美國稱為美式英制,與英國所使用的單位已經有所不同。 其量度單位為了與公制或中國傳統單位區別,多在單位前加一「英」字,或冠以口字旁稱之,如:-英里-(-英哩-)、-英尺-(-英呎-)、-英寸-(-英吋-),或簡稱哩、呎、吋。另見計量用漢字。.

新!!: 羅馬帝國和英制单位 · 查看更多 »

英白拉多

凯旋將軍(Imperator,又譯為大元帥、統帥等,音譯為英白拉多),起源於古羅馬的一種頭銜。在羅馬共和期間大略地相當於軍隊的總指揮官,後來變成羅馬皇帝之名銜的一部份,而且進入歐洲政治詞語,成為“皇帝”的同義詞。.

新!!: 羅馬帝國和英白拉多 · 查看更多 »

英語史

英语属于西日耳曼语支,起源于盎格鲁-弗里西亚方言,是在日耳曼人(主要来自今天的德国西北地区以及荷兰)入侵时被引入不列颠的。最初的古英语由多种方言组成,这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英格兰岛上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起源具有多样性这一事实。这些方言其中的一种,晚期西撒克逊语最终成为了统一英语的语言。 英语语言在中世纪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公元1000年的书面古英语在词汇和语法上与其他古日耳曼语(如古高地德语、古诺尔斯语)相似,现代人完全不能理解这个时期的古英语。现代人所认识的英语,很大程度上和公元1400年的书面中古英语相似。这种转变是由历史上两次入侵引起的。第一次是来自北日耳曼语支(也称斯堪的那维亚语支)的入侵,他们在公元八、九世纪征服并使部分不列颠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第二次是十一世纪时来自诺曼人的入侵,他们讲的古诺曼语最终发展为英语的一种变体,称为盎格鲁-诺曼语。 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密切来往引起了英语中大量的语法简化,同时也扩充了盎格鲁-弗里西亚语的词汇量(该语言处于英语核心地位)。然而,直到公元9世纪这些改变都还没有影响到英格兰的西南地区。也正是因为如此,该地区的古英语得以渐渐发展成为一门健全的语言。当书面英语最初崭露头角时,它是以离斯堪的那维亚殖民地的中心更近的伦敦地区的口头语言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与技术、文化相关的词汇大都从古诺曼语演化而来,尤其受到教堂、法庭和统治阶级的深远影响。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和大多数其他正在发展中的欧洲语言(如德语、荷兰语、拉丁语、古希腊语)一样,取代了诺曼语和法语作为主要语言来源。至此,英语形成了一种词汇大量外借、不同词汇的来源迥异的混合形态。.

新!!: 羅馬帝國和英語史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和威爾斯

英格蘭和威爾斯是英國的一個政治和法律用語。它包含英格蘭和威爾斯,英國四個構成國家中的兩個。不同于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威爾士採用英格蘭法律,和英格蘭一起是英格蘭王國的憲制繼承者,因此在國際私法中英格蘭和威爾士被視為同一實體。在聯合王國的演化過程中,威爾士被視為一個公國(或親王國,Principality)威爾斯公國,威爾士親王為其元首,而非一個被合併的國家,儘管威爾士有異于英格蘭的種族和文化。1999年,威爾斯國民議會根據《1998年威爾斯地方政府法案》,由英國國會下放權力成立,使威爾士開始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包括更改國會所訂英格蘭法律的權力。這些權力在《2006年威爾斯地方政府法案》通過後獲進一步擴展,現在威爾斯議會政府已經可以就區內事務自行立法。 英格蘭和威爾斯是首先在古罗马時期被合併管治,當時是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威爾斯法律是起初由當時統治威爾士大部分地區的國王豪厄尔达(Hywel Dda,942年-950年在位)轉錄為成文法,然而1284年的《罗德兰法令》將威爾士的刑事法律以英格蘭法律取代。民事法律則繼續使用威爾士本身的法律,直至16世紀併入英格蘭為止。.

新!!: 羅馬帝國和英格蘭和威爾斯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歷史

英格蘭是聯合王國四個主要地區中面積最大以及人口最多的地方。之所以會有這種地區上的劃分,可以追溯到5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到來。而英格蘭地區在政治上的統一則是從10世紀開始的。本篇文章主要就是在敘述這塊地區的歷史。要注意的是,自从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即位為英格蘭國王直到公元10世紀之前,英格蘭的歷史其實是很難和整個不列顛的歷史分割開來的。.

新!!: 羅馬帝國和英格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雷加圖斯

雷加圖斯(legatus),是屬於元老院的頭銜,原義指「使者」、「使節」,也是羅馬軍隊的「司令官」、「副將」等高級將領、幕僚的職銜,等同於現代的將官。.

新!!: 羅馬帝國和雷加圖斯 · 查看更多 »

雷根斯堡

雷根斯堡(Regensburg),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直辖市,是上普法尔茨行政区和雷根斯堡县的首府,天主教雷根斯堡教区主教的驻地。雷根斯堡位于上巴伐利亚,多瑙河与雷根河的交汇处,向西北约88千米是纽伦堡,向南约104千米是慕尼黑,向西南约113千米是奥格斯堡,面积80.7平方公里,人口145,465(2015年12月31日),是继慕尼黑、纽伦堡、奥格斯堡、维尔茨堡之后的巴伐利亚州第五大城市。雷根斯堡的支柱产业是加工工业,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和微电子等。 雷根斯堡老城于200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雷根斯堡 · 查看更多 »

雷根斯堡石桥

雷根斯堡石桥 (德语:Steinerne Brücke) 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的一座中世纪桥梁,跨越多瑙河。它是除了主教座堂之外,雷根斯堡最有名的地标。自2006年7月13日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雷根斯堡历史中心的一部分。 这座桥的兴建花费了11年的时间,最有可能是从1135年至1146年。它的设计者的灵感很可能是来自多瑙河下游罗马帝国的图拉真桥,位于现在的罗马尼亚的德羅貝塔-塞維林堡。在过去的800多年,这是雷根斯堡多瑙河上唯一的桥梁。在十二至十三世纪,这座桥曾作为许多其他桥梁的模式,例如布拉格伏尔塔瓦河上的犹滴桥(查理大桥的前身),德累斯顿的易北河大桥、伦敦的泰晤士河大桥,以及阿维尼翁的罗纳河大桥。.

新!!: 羅馬帝國和雷根斯堡石桥 · 查看更多 »

雷托羅曼人

雷托羅曼人(Rheato-Romances),又譯列托羅曼斯人,是主要分布在歐洲中南部的瑞士、義大利境內的幾個語言相似的民族總稱,包括佛留爾人、羅曼什人及拉定人,均屬於高加索人種。其使用的言雷托羅曼斯語,總人口約785,000人(2000),主要信仰天主教。.

新!!: 羅馬帝國和雷托羅曼人 · 查看更多 »

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son of Alphaeus),天主教譯為阿尔斐的兒子雅各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傳統上認為他即是小雅各(次雅各伯,James the Lesser)。他在新约中只被提及四次,每一次都出现在宗徒名单里。注意不要与另一位宗徒,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大雅各伯,James the Greater)弄混淆。 哲罗姆認為他即是公義者雅各,這個看法被後世天主教會所接受。但是東方基督教認為兩人是不同的。.

新!!: 羅馬帝國和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 · 查看更多 »

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יַעֲקֹב Yaʿqob,通用希臘語:Ἰάκωβος,ⲓⲁⲕⲱⲃⲟⲥ)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天主教称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圣雅各伯或聖長雅各伯宗徒,以区别于亚勒腓的儿子雅各。 是西班牙、士兵、朝圣者、骑手的主保圣人,相传其遗骨葬于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通往該城的聖雅各之路是朝圣热点。.

新!!: 羅馬帝國和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 · 查看更多 »

雅比提納的殉道士

雅比提納的殉道士(Martyrs of Abitina,又譯亞比提納的殉道者),是49位於公元304年在雅比提娜城(位於今日突尼西亞境內)殉道的基督徒的統稱。雅比提娜城是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的一座城市,這群基督徒因著違反了當時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或譯為德修或丟克理先)頒佈不得聚會崇拜上帝的飭令,拒絕否定對上帝的信仰在星期日進行禮拜,因而遭審訊處決。 戴克里先是羅馬皇帝中對基督徒迫害最為嚴厲的一位,他不僅摧毀帝國內的基督教經卷及崇拜聚會之處,更強迫基督徒在信仰中作出抉擇,不肯放棄信仰等同於必須放棄生命。公元303年2月24日,戴克里先頒布了第一條對付基督徒的飭令,下令全國銷毀所有聖經經文、基督徒聚會場所,並禁止基督徒聚集敬拜 這群基督徒在他們的主教,雅比提納城地區主教方旦努斯(Fundanus)遵照皇帝命令,將教會的經文文件都交給當局,不過還是有些基督徒在祭司沙坦尼斯(Saturninus)的帶領下,秘密地違法聚集。這些人被地方裁判署逮捕,並送往省會迦太基審判。 這群勇敢的基督徒在面對入獄、酷刑、死亡的威脅,在監獄裡長期受苦,或因著警衛的攔阻,得不到任何來自監獄外的支持及探問,仍然不受信仰背離者的影響,宣稱任何與變節者交往都與在神國度裡的我們無關。但在基督教二千年史一書中的記載,則稱在戴克理先發動的宗教大迫害,對北非產生的影響最為嚴重,有來自亞比提那的47位基督徒在北非迦太基殉道,在實際人數的計算上有些差異。 。.

新!!: 羅馬帝國和雅比提納的殉道士 · 查看更多 »

雙聯畫

雙聯畫(來自希臘語 δίπτυχον,,即“雙折的”)一般是可折叠的兩面畫作,但也有雕刻等藝術作品,以木头、金属或象牙製成,串以金属链、环或绳索。基督徒早先将此板用于礼拜,上面记有殉教者或重要人物之名。许多遗留下来的记事板属罗马帝国晚期,用以注明执政官任期。.

新!!: 羅馬帝國和雙聯畫 · 查看更多 »

通俗拉丁语

通俗拉丁語(拉丁文:sermo vulgaris,意为“通俗话”,又叫民间拉丁語,或流行拉丁語),是古典拉丁語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等地的民间通俗变体。中世紀早期開始分化,至九世紀成為羅曼語支的一支。 通俗拉丁語的語法比古典拉丁語简单得多,在語言学上体现了古典拉丁語作为一种综合語到今日的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語言作为一种分析語的过渡。 今日罗曼語族诸語言都是直接从通俗拉丁語演变而来。.

新!!: 羅馬帝國和通俗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通用希臘語

Κοινὴ Ἑλληνική |region.

新!!: 羅馬帝國和通用希臘語 · 查看更多 »

通衢

通衢,中國的諺語。最早的出處為東漢史學家班昭 的《東征賦》「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 。 其意義與歐洲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一辭是一樣的。如秦馳道一樣,當時羅馬帝國征戰到哪裡,大路修到哪裡,形成縱橫交錯的網路。於是當時的歐洲大陸,條條大路都通向羅馬。現今的武漢則有九省通衢的美名。.

新!!: 羅馬帝國和通衢 · 查看更多 »

老底嘉

老底嘉(希腊语:; Laodicea ad Lycum)是弗里吉亚的古代都市(也归属于卡里亚和吕底亚),兴建於安纳托利亚的呂卡士河(Lycus)河畔,靠近现代土耳其代尼兹利省的村庄Eskihisar。.

新!!: 羅馬帝國和老底嘉 · 查看更多 »

老狄奥多西乌斯

弗莱维厄斯·狄奥多西乌斯或老狄奥多西乌斯(Flavius Theodosius),常被称作狄奥多西乌斯伯爵(Comes(英语Count) Theodosius),()。古罗马政治人物。狄奥多西一世之父,蛮族入侵后,从公元367年至公元369年他恢复了不列颠的防御安全,后作为步军长官被派往非洲镇压起义。瓦伦提尼安一世死后,由于他对新任皇帝的威胁而被处死。.

新!!: 羅馬帝國和老狄奥多西乌斯 · 查看更多 »

老普林尼

蓋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常稱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羅馬作家、博物学者、军人、政治家,以《自然史》(一译《博物志》)一書留名後世。其外甥为小普林尼。 老普林尼是罗马骑士与元老院议员加伊乌斯·凯奇利乌斯的外孫。他出生在科莫,而非訛傳的维罗纳。学过法律,任西班牙代理总督,后担任那不勒斯舰队司令。老普林尼在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不幸被火山噴出的毒氣毒死。 其一生著有7部著作,其中六本散失,僅剩片段。。.

新!!: 羅馬帝國和老普林尼 · 查看更多 »

透镜

本条目介绍的是光學設備,其他領域的透鏡不在此處討論。 透鏡是一種將光線聚合或分散的設備,通常是由一片玻璃構成,但用於其他電磁輻射的類似設備通常也稱為透鏡,例如:由石蠟製成的微波透鏡,用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放大镜、眼镜等,也都是透镜。 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比球面半径小许多的透镜叫薄透镜,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叫透镜的鏡心。 透镜并不一定是固定形状,使用满足要求的材料来制作可以改变形状的透镜可以提高清晰度,景深,不过通过使用镜头组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就如澳大利亚摄影师吉姆·弗雷泽(Jim Frazier)做的那样,这样做是等效的。如果你有适合形状的壳来封存洁净的可增减的水,那就能做到。.

新!!: 羅馬帝國和透镜 · 查看更多 »

耶和華以勒

耶和華以勒(Jehovah-jireh )一詞源至舊約聖經《創世紀》第22章有關亞伯拉罕(Abraham )的記敘,意即「耶和華必預備」(The LORD Will Provide),是亞伯拉罕以羊羔取代其子以撒獻為燔祭之處。.

新!!: 羅馬帝國和耶和華以勒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羅馬帝國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耶稣受犹太议会审判

耶稣受犹太议会审判是《新约圣经·四福音书》都加以记载的一个事件(,,,)。 耶稣和他的门徒在庆祝逾越节时共用最后的晚餐后,耶稣被加略人犹大出卖,在客西马尼园被捕。耶稣首先被带到犹太公议会面前,连夜受审,然后交给罗马帝国的总督彼拉多,判处死刑。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已经征服了以色列。当时的大祭司该亚法也由前任罗马总督指派。 根据,耶稣首先被带到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亚那(可能是前任大祭司)那里,亚那盘问耶稣关于祂门徒和祂教训的事,耶稣拒绝在暗地里说话,说自己向来是公开的对世人说话,要亚那问曾听见他教导的许多见证人。旁边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祂,耶稣说,“我若说的不对,你可以指证那里不对;若说的对,你为什么打我?”()。亚那又把他押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去。约翰没有详细描述下面的情形,而是集中于描写彼得如何否认认识耶稣。 根据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议会授意好些假见证人控告耶稣,例如耶稣要拆毁圣殿,三日内另造一座非人手所造的殿,但是还是找不到足以致他于死地的证据,而且那些见证又互不吻合。耶稣此時竟默不作声。最后大祭司直接问耶稣是否是上帝的兒子基督,耶稣回答说“我是!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大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而来”()于是大祭司撕开衣服,说,“祂说了僭妄的话,我们还需要什么证人?你看,这僭妄的话现在你们都听见了,你们怎么看?”群众回答说,他是该死的。并且吐唾沫在耶稣脸上,用拳头、手掌打他。随后在凌晨,犹太议会将耶稣交给罗马总督彼拉多判決。.

新!!: 羅馬帝國和耶稣受犹太议会审判 · 查看更多 »

耶穌受難記

,2004年发行的讲述耶稣基督生命中最后十二个小时的独立制片电影。导演梅爾·吉勃遜筹措资金,根據《新约全书·四福音書》的內容而改编的劇本。影片中对话采用拉丁语、希伯来语和亚拉姆语(耶稣的母語),配以字幕。許多基督教和一些政治立場保守的猶太人對這部電影給予讚賞。.

新!!: 羅馬帝國和耶穌受難記 · 查看更多 »

耶穌魚

耶穌魚(ΙΧΘΥΣ)是基督教的一個代表符號,最早是基督徒為了躲避羅馬帝國宗教迫害而使用的暗號,隨著米兰敕令的發佈,基督教得以合法化,此符號也因其歷史意義而成為基督教的代表符號之一。 此符號為魚形,在希臘語中「魚」稱為「ΙΧΘΥΣ」,對基督徒而言這個字恰好可由5個詞彙的首字母組成,象徵著基督教的信仰核心: 當時基督徒藉由此符號來確認彼此的身份,例如先隨意畫出其中一條弧線,若對方亦為基督徒,則對方應會在心照不宣的情況下完成符號的另一半。.

新!!: 羅馬帝國和耶穌魚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羅馬帝國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历史

根據許多考古发现,今天的耶路撒冷的开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四千年,关于该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前19世纪的埃及诅咒祷文和前14世纪的阿馬爾奈文書。 大约在西元前1000年,大卫王率领以色列人屠杀了耶布斯人,夺取了该城,向南扩建了城市并定都于此,更改成今天的名称「Yerushalayim(耶路撒拉冷)」。他將約櫃迁到耶路撒冷并为约柜建立会幕,还想进一步建造圣殿,却被耶和华的先知拿單所阻止。.

新!!: 羅馬帝國和耶路撒冷历史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聖殿

聖殿(),是古代以色列人最高的祭祀場所。在聖殿建成之前,以色列人在會幕中進行祭祀。直到聖殿建成,聖殿隨即成為敬奉上帝的崇拜場所,也成了以色列民族的象徵。歷史上的耶路撒冷曾先後出現兩座聖殿,現已被毀。.

新!!: 羅馬帝國和耶路撒冷聖殿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被毀

耶路撒冷被毀是指66年爆发的犹太战争——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在70年被羅馬軍隊攻破,聖殿(第二聖殿,Second Temple)被羅馬帝國軍隊焚毀,只餘西牆(哭牆)。猶太人被羅馬帝國驅散到各地。.

新!!: 羅馬帝國和耶路撒冷被毀 · 查看更多 »

耶柔米

耶柔米,天主教譯聖熱羅尼莫或聖葉理諾,也译作圣杰罗姆(約;英文:Jerome(以前叫 Saint Hierom);拉丁文:Eusebius Sophronius Hieronymus;希臘文:Εὐσέβιος Σωφρόνιος Ἱερώνυμος)是古代西方教會領導群倫的聖經學者,公元340年生於的一個基督徒家庭。耶柔米很早就显露出对藏书的热情,并建立了古典晚期最卓著的私人图书馆(由学生时代的异教文学经典开始,逐渐包含大量的基督教圣经与神学作品);他在罗马接受教育,去莱茵河边寻求仕途,并在皈依苦修理念后前往叙利亚的荒漠地区苦行,晚年時(386年-420年)定居於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過苦修隱居的生活。 在早期的拉丁教會他被尊為四位西方教會聖師之一,這個約定俗成的稱號後來被教宗鮑尼法八世列為正式頭銜。.

新!!: 羅馬帝國和耶柔米 · 查看更多 »

陶尔米纳

塔奥敏纳(Taormina),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省内、位于墨西拿和卡塔尼亚之间,人口约九千九百余。公元前400年塔奥敏纳曾是希腊的殖民地。公元前212年又归罗马帝国管辖。 塔奥敏纳是个山城,面临爱奥尼亚海,现在是西西里岛上一个度假胜地。塔奥敏纳山城最高处有一“希腊剧院”,是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所建。 塔奥敏纳是历史学家提麦奥斯(Timaeus)的故乡。 T.

新!!: 羅馬帝國和陶尔米纳 · 查看更多 »

陶弘景

陶弘景(;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 (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博學多才,善於描寫自然風景,精通醫藥與天文知識,兼修佛、道二教,特別尊崇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南齊時,他擔任親王的侍讀多年,有感官職低微,索性辭官隱居不仕,率弟子棲隱茅山,專心修道,卻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諮詢國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譽。陶弘景長期煉製丹藥,鑄煉寶刀,撰有《真誥》、《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等道教與醫學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其淵博知識廣受現代史家所推崇。.

新!!: 羅馬帝國和陶弘景 · 查看更多 »

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制成形后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种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新!!: 羅馬帝國和陶器 · 查看更多 »

陛下

陛下是对包括中国皇帝、越南皇帝、日本天皇等皇帝和女皇帝的敬称,原指天子陛階之下的侍衛,後成為對皇帝的尊稱,比殿下、阁下等高级,属于最高级的敬称,因此后来也引申为对其他君主敬称。 此外,英文中的「Majesty」作为陛下的等义词,是在国际外交上对君主制国家元首及其法定配偶的敬称。.

新!!: 羅馬帝國和陛下 · 查看更多 »

GATE 奇幻自衛隊

《GATE 奇幻自衛隊》(ゲート 自衛隊 彼の地にて、斯く戦えり、中文直譯為:門 自衛隊,在彼方的土地,奮勇戰鬥)是由日本小说家柳內巧编写的奇幻小说。.

新!!: 羅馬帝國和GATE 奇幻自衛隊 · 查看更多 »

INRI

“耶稣,拿撒勒人,犹太人的君王”(IESVS NAZARENVS REX IVDAEORVM),是中的一个短语,常缩写为INRI。 是这样描述的: 有些东正教教會和東儀天主教會使用希腊字母ΙΝΒΙ,是基于耶稣十字架上的希腊文:。在许多东正教的圣像画中,会将其改为(世界之王),这并不表明原来写的就是这个,而是表明原来写的文字的意义。羅馬尼亞正教會使用羅馬尼亞語 Iisus din Nazaret, Regele Iudeilor 的縮寫,即還是INRI。俄羅斯正教會則使用ІНЦІ,是基於教會斯拉夫語 І҆и҃съ назѡрѧни́нъ, цр҃ь і҆ꙋде́йскїй (拿撒勒的耶穌,猶太人之王) 的縮寫。 当彼拉多不愿意未经审判就钉死耶稣时,他引用的是当时罗马帝国政府允许犹太人有限自治的条约。而犹太教大祭司们起诉耶稣,认为他违背了这个有限自治的条约,因为耶稣声称他拥有他实际所没有的权柄。彼拉多于是希望耶稣否认他自己是“犹太人的君王”,可是耶稣没有否认。.

新!!: 羅馬帝國和INRI · 查看更多 »

LGBT历史年表

以下内容为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LGBT) 的历史年表。.

新!!: 羅馬帝國和LGBT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LGBT歷史人物列表

本列表收錄歷史上的LGBT人物及其相關歷史事件。很多文明或社會都存在過同性別間的親密關係,就靈長目動物和當代原始社會存在同性親密關係的事實來看,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同性之間的性關係應當就存在了(像是對遺址出現雕刻圖案的其中一種解釋是:兩名男性間的性愛活動)。 歷史人物是否为同性戀或雙性戀,時常是人們熱烈爭辯的話題。然而關於这方面的確切資訊卻很少,人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证据来推斷或詮釋。列表人物的列名,是以親密情感或性關係來推測,從現代的標準來看不一定會被认为是同性恋或雙性戀。 親密情感可能是浪漫友情的展現,未必涉及情慾關係。性關係的發生不必然表徵性傾向和情慾品質,而可能是迫於生計的賣淫,迎合社會形象成家生子,或士人表現灑脫風流的一時享受。經驗過同性或異性性行為的歷史人物,並不能確定該個體符合現代觀點下「同性戀」、「雙性戀」的身份認同。不過由於過往歷史對LGBT的形成有所影響,同性之間的情慾和親密友誼,仍是LGBT歷史的重要面向。 本列表按照時代先後排序,收錄公元1900年前逝世的歷史人物,二十世紀以及之後的LGBT人物請見LGBT人物列表。.

新!!: 羅馬帝國和LGBT歷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Nero

Nero或尼祿這個名字可以指:.

新!!: 羅馬帝國和Nero · 查看更多 »

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

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是一句,通常被认为出自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的讽刺作品《Satire VI》段落 347章8節,直译为「谁来把守守卫者?」,亦译「谁来监督监督者?」,这句话也有一些比较白話的翻译和改编,例「监管之人,谁人监管?」 。在现代的用法中,它的出现经常伴随有柏拉图政治哲学或者政治腐败等的问题,但是现在没有已知连接到柏拉图或者政治理论的原始来源。.

新!!: 羅馬帝國和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 · 查看更多 »

Shit

Shit(屎;排泄物)在现代英语中可做為一个髒話。Shit可作为一个动词,指排便和狗屎。作为俚语時,則有许多含义,包括「胡扯」、「蠢货」、任何没有价值的东西、自夸或错误的言论,或指卑鄙的人。.

新!!: 羅馬帝國和Shit · 查看更多 »

SN 185

SN 185是出現於公元185年的一顆超新星,位置在圓規座和半人馬座之間,靠近南門二的附近。這顆客星被中國天文學家紀錄在《後漢書》內,並且也可能記錄在羅馬帝國的文獻中。 他在夜晚可以見到的時間長達8個月,相信是人類紀錄到的第一顆超新星。建议取名为「南门客星」。 氣體的殼層RCW 86,距離估計約為三千秒差距,被認為是這顆超新星事件的殘骸,近來的X射線研究與預期的年代有很好的吻合。.

新!!: 羅馬帝國和SN 185 · 查看更多 »

SPQR

SPQR(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意即“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作为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或其缩写形式)被紋飾在羅馬軍團的鹰旗上以及古罗马很多公共建筑之上。时至今日,当今罗马市的城徽、市政设施上,以及公用建筑物上都可以找到"SPQR"这个缩写词。 对于"SPQR"这个词的完整写法,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差异主要集中在这个“R”代表什么意思。最常见是Romanus(羅馬人民)和Romæ(羅馬的人民)。在图拉真紀念柱和提图斯拱门上的版本都是“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新!!: 羅馬帝國和SPQR · 查看更多 »

Trajan

Trajan 是一种衬线字体,是卡罗·吐温布里(Carol Twombly)在1989年为Adobe公司设计制作的。 Trajan一词本身,是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名字的英文拼写。该字体的设计基于“古罗马方块大写字母”(capitalis monumentalis)的风格,常用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石柱石碑雕刻使用。由于罗马时代还没有使用小写字母,因此Trajan字体全部都是大写字母。代替小写字母的,是一种小型大写字母。 现在该字体的电子版本在2001年复刻,改名为Trajan Pro,作为新型的OpenType字体 (.otf) 通过Adobe公司发售。该字体也随Adobe Creative Suite安装盘发布。字体家族包括正体(Regular)和粗体(Bold),版本号为1.004,字符集涵盖了Adobe Western 2 和 Adobe CE,包含中欧字符和小型大写字母。 这种古风字体广泛用于古罗马石碑上。近来一些电影海报、电视和书籍封面也经常使用这种字体。.

新!!: 羅馬帝國和Trajan · 查看更多 »

UFO事件列表

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上有记载的不明飞行物事件列表,包括近距离接触以及绑架。有部分事件非常有名,已经成为民间的传说,另外一些事件则模糊一些,仅仅只有UFO研究者和爱好者知道。.

新!!: 羅馬帝國和UFO事件列表 · 查看更多 »

暖通空調

暖通空調(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簡稱HVAC)是指室內或車內負責暖氣、通風及空氣調節的系統或相關設備。暖通空調系統的設計應用到熱力學、流體力學及流體機械,是機械工程領域中的重要分支學科。其目的是建立有益于人类生存的室内人工环境。 如果沒有安裝暖氣(如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則會寫作MVAC(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有時也在縮寫HVAC中加入R,代表冷凍(refrigeration),縮寫就變成HVAC&R或HVACR,或是縮寫中加入R,減去代表通風的V,縮寫就變成HACR。 暖通空調系統可以控制空氣的溫度及濕度,提高室內的舒適度,是中大型工業建築或辦公建築(如摩天樓)中重要的一環。在制药、电子、关键任务设施以及油气等领域和行业中,暖通空调的作用举足轻重。.

新!!: 羅馬帝國和暖通空調 · 查看更多 »

柏林旧博物馆

柏林旧博物馆(Altes Museum)位于柏林博物馆岛南侧。由普鲁士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enkel)建造于1823年至1830年间,是一座新古典主义的建筑,也是博物馆岛上最老的一家博物馆。目前该博物馆在柏林国家博物馆系统内,主要展出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品。1999年作为博物馆岛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柏林旧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 (历史学家)

查士丁全名马库斯·优尼亚努斯·尤斯蒂努斯(Marcus Junianus Justinus)是公元3世纪时期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著有《〈腓利史〉概要》一书。《腓利史》由庞培·特罗古斯所著,原书已轶,现仅存《概要》和保存在其他人著作中的各卷的前言。查士丁的这部《〈腓利史〉概要》在中世纪被广泛引用,现存超过200份手稿。.

新!!: 羅馬帝國和查士丁 (历史学家)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27年到565年。由於他收復了許多失土,重建聖索菲亞教堂,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沒,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比如他于542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神在地上的代表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首席执行官、“国家之父”,“第一公民”的形象。但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就已经对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新!!: 羅馬帝國和查士丁尼一世 · 查看更多 »

柱座

柱座(stylobate,στυλοβάτης),不同于柱础,是一个专用于描述古希腊/罗马柱式中,位于台阶式基础顶部,柱子底部平台的名词(柱座底与神殿内地面呈同一平面)。 有些文献用柱座来描述神殿基础的最上一层,而无柱底基(stereobate)则被用来描述不与柱座相连的,地平面以上的,剩下的几层基础。有时柱座会被用来描述整个平面。 柱座经常被设计为贴合神殿其他元素的部分。在古希腊的多力克柱式中,柱座的长宽是相连的。在一些早期多立克式神殿中,柱座的宽度是柱长的三分之一。罗马帝国则发展向了不同的方向,他们使用高得多的柱座,并通常只有神殿正面才有台阶,形成了门廊。.

新!!: 羅馬帝國和柱座 · 查看更多 »

林弘宣

林弘宣(),臺灣台中人,黨外運動人士,美麗島事件受難者,有別於和其他美麗島受難者,出獄後始終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2015年9月18日,林弘宣被發現昏迷在自家浴室。送醫後,於9月25日凌晨1:38分離世,享壽73歲。.

新!!: 羅馬帝國和林弘宣 · 查看更多 »

林道 (城市)

林道(Lindau)又譯作林島,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城市,位于博登湖东岸的岛上,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国的交界处。林道是一座旅游城市,是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之路”的起点,最具特色的是它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的港口、灯塔和代表巴伐利亚的狮子雕塑。.

新!!: 羅馬帝國和林道 (城市) · 查看更多 »

恩波利

恩波利(意大利语:Empoli),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一城市,位于佛罗伦萨西南30公里,市区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48,086人(2011年)。.

新!!: 羅馬帝國和恩波利 · 查看更多 »

恺撒里昂

托勒密十五世·菲洛帕托尔·菲洛墨托尔·凱撒(希腊语:Πτολεμαίος ΙΕ' Φιλοπάτωρ Φιλομήτωρ Καίσαρ,拉丁化:Ptolemaíos XV Philopátōr Philomḗtōr Kaísar,前47年6月23日-前30年8月23日),昵称凱撒里昂(希腊语:Καισαρίων,拉丁语:Caesarion),意为“小凱撒”,古埃及希腊化的托勒密王朝末代国王(法老),也是史学界公认的最后一任男性法老,于前44年9月2日至前30年8月1日在位,与其母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女王(通称埃及艳后)共治。即位时尚幼,实际大权掌握在母亲和继父马克·安东尼手中。公元前30年8月1日首都亚历山大里亚被罗马共和国军队攻破,王朝灭亡,不久被罗马统帅屋大维即后来的首任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杀害。 他是埃及艳后的长子,并被认为是他母亲和罗马终身独裁官尤利乌斯·凱撒的儿子,而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他的名字中有“凱撒”二字。普遍认为,他就是凱撒为人所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

新!!: 羅馬帝國和恺撒里昂 · 查看更多 »

捷克历史

捷克历史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捷克的历史。.

新!!: 羅馬帝國和捷克历史 · 查看更多 »

提乌德贝尔特一世

提乌德贝尔特一世(Thibert or Théodebert,500年-547或548年),从533年直到548年死亡是墨洛温王朝的奥斯特拉西亚国王。他是提乌德里克一世的儿子和图德巴得的父亲。.

新!!: 羅馬帝國和提乌德贝尔特一世 · 查看更多 »

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

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约),有时也被称为提亚纳的阿波罗尼奥斯,是位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希腊哲学家,来自罗马帝国安那托利亚卡帕多细亚行省的提亚纳。他是位与耶稣差不多同时代的演说家与哲学家,常被四世纪的基督徒及现代的一些作家拿来与拿撒勒的耶稣作比较。.

新!!: 羅馬帝國和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 · 查看更多 »

提圖斯

提圖斯·弗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與父親維斯帕先同名),史學家通稱為提圖斯,教會中文作提多王,41年(一說為39年)12月30日—81年9月13日。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的第二任皇帝,79年—81年在位。提圖斯以主將的身份,在70年攻破耶路撒冷,大體上終結了猶太戰役。他经历了三件嚴重災害:79年的維蘇威火山爆發、80年的羅馬大火與瘟疫。他是一個在當時普遍受到人民愛戴的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提圖斯 · 查看更多 »

提图斯 (1999年电影)

《--》(Titus),1999年10月26日于美国上映的英美合作传记/战争电影,该片根据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劇作品《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改编而成,讲述罗马帝国时期提图斯征战杀伐的一生。.

新!!: 羅馬帝國和提图斯 (1999年电影) · 查看更多 »

提贝里乌斯

提貝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尼祿(Tiberius Claudius Nero.,),又譯提庇留、台伯留、提比略,或模仿後來歐洲君主習慣冠以數字的提比略一世,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在位於西元14年-37年。 提貝里烏斯繼承由奧古斯都(屋大維)締造的帝國,藉由聯姻關係,成為史學家所稱的朱里亞·克勞狄王朝之繼承人。提貝里烏斯個性深沈嚴苛,執政之後並不受到臣民的普遍喜愛。執政後期,由於黨派之間的鬥爭的陰謀,使得他採用殘暴的手段對付政敵。在羅馬古典作家的筆下,他的形象被定位為殘虐、好色;但近代學者根據帝國當年的安定景象與文獻銘刻,重新為提貝里烏斯翻案。.

新!!: 羅馬帝國和提贝里乌斯 · 查看更多 »

提比里亞

提比里亞或太巴列(טְבֶרְיָה,Tveria,Tiveria,طبرية,,Τιβεριάς,Tiberiás,Τιβεριάδα,Tiveriáda,Tiberias,),以色列城市,位於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海畔的下加利利.1948年被以色列占领.目前是以色列的一個古城。提比里亞建於公元20年,由大希律王的兒子、加利利行省的分封王安提帕·希律於Rakkat的廢墟上所建,並成為加利利行省的省會。「提比里亞」的名字源自當時羅馬帝國的君主提庇留。 希律王執政時,猶大行省的猶太人拒絕前往當地殖民,認為當地不潔淨,因為當地有一個墳場。提比里亞被視為是猶太教四大聖城之一,猶太傳統相信彌賽亞在當地崛起,而猶太公會亦會在當地復興。.

新!!: 羅馬帝國和提比里亞 · 查看更多 »

李爾王

《李爾王》(King Lear)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之一。由于两位女儿阿谀奉承,李尔王将自己的产业分给了她们,造成了悲惨的后果。 戏剧可能于1605年写成,故事讲述了一位传说中罗马人时代之前,不列颠国王李尔的故事,关于这位国王的史记、诗歌和剧作在莎士比亚时代前便已存在。莎士比亚的早期版本《李尔王生平的真实历史和他的三位女儿》于1608年以四开本的形式出版。另一更加适合演出的版本则在1623年出现在《第一对开本》上。今天,编辑们常常就两者进行对比,有人则认为每一版本都有自己独特的完整性,应当得到保护。 清教徒革命后剧院往往不喜欢这部作品中虚无主义的味道,因此一般在上演时对它改编。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部作品被普遍公认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创作。许多有名的演员扮演过李尔王,但一般认为只有上了年纪的演员才能真正体现这个角色。悲剧的特色在于探究人类的不幸和亲属之间的关系。萧伯纳曾写道:“没有人可以写出比‘李尔’更加悲惨的戏剧了。”.

新!!: 羅馬帝國和李爾王 · 查看更多 »

李锡尼

李锡尼(Gaius Valerius Licinianus Licinius,),罗马帝国东部的皇帝(在位时间308年至324年)。李锡尼出身在色雷斯一个农民家庭,起初他跟随羅馬东部的凱撒(副皇帝)伽列里乌斯,並在对抗波斯的战争中受到赏识,伽列里乌斯駕崩後,李锡尼繼位。313年李锡尼與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之子)締結姻親,娶了君士坦丁的妹妹君士坦提娅,並與君士坦丁共同發佈米蘭敕令,認可了羅馬人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同年稍後李锡尼擊敗了伽列里乌斯的外甥馬克西米努斯而成為羅馬東部的唯一統治者,從此與君士坦丁一世分治羅馬東、西部11年。但天無二日,兩人終歸一戰,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在哈德良堡大敗李錫尼,李錫尼投降,由於君士坦提娅求情的關係,君士坦丁姑且軟禁了李錫尼,但翌年君士坦丁依然將李锡尼以煽惑軍心、陰謀叛亂的理由絞死,羅馬帝國統治權回歸君士坦丁一人。.

新!!: 羅馬帝國和李锡尼 · 查看更多 »

条顿堡森林战役

条顿堡森林战役(Battle of the Teutoburg Forest),又譯条陀堡森林战役、条陶堡森林戰役。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日耳曼人反对罗马占领军的一次战役。 奧古斯都(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大舉入侵日耳曼尼亚,一直征服到易北河附近。5年羅馬在萊茵河以東設置日耳曼行省,總督瓦魯斯試圖引進羅馬的租稅與法律制度,引起日耳曼人強烈不滿,遂於9年爆发起义。普布利烏斯·昆克蒂利烏斯·瓦盧斯率領罗马三個軍團鎮壓,分別是第十七、十八、十九軍團,日耳曼人在凯路斯奇族的阿尔米尼烏斯領导下,阿尔米尼乌斯成功將瓦鲁斯及三個羅馬軍團引誘至萊茵河以東的条顿堡森林地带,罗马遭受伏埋全軍覆沒,统帅瓦鲁斯自杀。.

新!!: 羅馬帝國和条顿堡森林战役 · 查看更多 »

東哥德王國

東哥德王國(英文:The Ostrogothic Kingdom,489年-553年),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東哥德人(Ostrogoths)建立的國家。隨著東哥德人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遷入義大利,東哥德王國的勢力約在義大利半島及附近地區。.

新!!: 羅馬帝國和東哥德王國 · 查看更多 »

東西教會大分裂

東西教會大分裂(East–West Schism)是指11世紀基督教會大分裂,分出了希臘正教(東方正教會)以及羅馬天主教(羅馬普世公教會)兩大宗。自2世紀以後,以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教會、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在神學,以及教會的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彼此爭論不休,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形成日後的公教(此乃原意譯名;慣稱為天主教:在明朝時,公教傳入中國時借用外教名詞「天主」稱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和正教会(即東正教)。.

新!!: 羅馬帝國和東西教會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東方基督教

東方基督教(Eastern Christianity)源自共同的基督宗教傳統和教會,是發展於巴爾幹半島、東歐、西亞(小亞細亞)、東北非以及南印度的基督教派的統稱,擁有數世紀的傳承,與西歐所發展出的西方基督教呈現特殊的對比。但这种称谓并不意味着孤立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传统。实际上,部份“东方”基督教派在历史上和神学思想上反而更接近于“西方”基督教派,而非同为“东方”的其他教派。 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的称谓源于东方的希腊文化与西方的拉丁文化的分离,更与罗马帝国分裂为衰弱的西罗马和强盛的东罗马直接相关。在东方,希腊正教会成为最为强大的教会。.

新!!: 羅馬帝國和東方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杜塞尔多夫

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位于莱茵河畔。杜塞爾多夫市区人口约58万人,是德国广告、服装和通讯业的重要城市。杜塞爾多夫也是德國最大的海外日本人聚居地,市内有许多日资公司設立。杜塞尔多夫也是19世纪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出生地。杜塞爾多夫位於萊茵-魯爾都會區(Metropolregion Rhein-Ruhr)核心地帶,該都會區人口超過1,100萬人。杜塞爾多夫位於藍香蕉範圍內,是5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與幾間德國DAX指數公司總部的所在地。 著名的美術學院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設立在此,其電子及實驗音樂影響廣泛。因萊茵河流經杜塞爾多夫,所以杜塞爾多夫是萊茵河狂歡節活動據點。每年7月有超過450萬人參觀萊茵河狂歡節。 杜塞爾多夫為德國人口第七多的城市,城市區人口達150萬。杜塞爾多夫在2012年美世生活質素調查中名列世界第六位,僅次於維也納、蘇黎世、奧克蘭、慕尼黑、溫哥華。 河水會上漲係冬天, 會上漲至地面 覆蓋河岸店鋪。 近年發展迅速,不少店鋪林立, 冬天全都被河水覆蓋了。.

新!!: 羅馬帝國和杜塞尔多夫 · 查看更多 »

杜伊斯堡

杜伊斯堡(德語:Duisburg )位于鲁尔区西部的下莱茵。它是杜塞尔多夫行政区里的一个獨立市,同时也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第五大城市。 杜伊斯堡-鲁罗尔特港,其市中心坐落在鲁罗尔特区,是欧洲最大的内陆港。杜伊斯堡市内一所大学于2003年和临近的埃森大学重组为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新!!: 羅馬帝國和杜伊斯堡 · 查看更多 »

栎属

栎属(又稱麻櫟屬,俗名橡树、櫟樹或柞树)是壳斗科的一个属。栎属有600个种,其中450种来自栎亚属和150则是青剛櫟亞屬。它们分布在北半球地区,主要是北美洲 並且在中文名字上橡樹,常會和熱帶地區的“橡膠樹”混淆,所以在中文名上並不是那麼精確,並且栎属在帶熱雨林也是有分布的。.

新!!: 羅馬帝國和栎属 · 查看更多 »

格劳庇乌山战役

根据塔西佗的记载,格劳庇乌山战役是一场发生在公元83或84年的战役。作战的双方分别为喀里多尼亚联盟(Caledonian Confederacy)和罗马帝国。塔西佗的岳父,同时也是不列颠的总督格涅乌斯·尤利乌斯·阿古利可拉派水军和由不列颠人组成的辅助部队进攻喀里多尼亚人,当他们赶到指定地点时,他们发现该地已为敌人所占据。于是就这样爆发了战斗。 尽管众寡悬殊,喀里多尼亚人时常缺乏面对他们的敌人的勇气。这群蛮族部落是最后被征服的。在许多年的避战之后,当罗马人侵入主要产粮区时他们被迫参战,他们要么奋战而死,要么在下个冬天来临之时饿死。.

新!!: 羅馬帝國和格劳庇乌山战役 · 查看更多 »

格利凯里乌斯

格利凯里乌斯(Glycerius,,480年时仍然在世),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473年-474年在位)。在一般史书中罗马皇帝列表里,他被認為是西罗马帝国倒数第三个皇帝,但有关的生平资料,却非常缺乏。.

新!!: 羅馬帝國和格利凯里乌斯 · 查看更多 »

格魯吉亞歷史

格魯吉亞的歷史是与格鲁吉亚人有着密切关系。.

新!!: 羅馬帝國和格魯吉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羅馬帝國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格鲁森尼人

格鲁森尼人(Greuthungi)是公元3、4世纪生活在黑海一带的哥特人部落。他们与生活在德涅斯特河对岸的关系密切,后来肯能融合成了东哥特人。 格鲁森尼一词可能意思是“草原居民”。6世纪中期的罗马史学家约丹内斯,在其所著的《哥特史》里,认为格鲁森尼人就是后来的东哥特人。约丹内斯描述了4世纪末期格鲁森尼王国具有庞大的疆域;但生活在4世纪末期的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的著作里并没有相关描述。包括和在内的现代学者,怀疑所谓“特别广阔的疆域”的记载是否属实,并认为其真实疆域要比约丹内斯描述的小得多。 根据约丹内斯《哥特史》的记载,格鲁森尼王国于375年遭到匈人君主巴兰比尔的袭击,大败,国王厄尔曼纳里克自杀。格鲁森尼人一部分投降匈人,另一部分人逃入罗马帝国境内。 Category:古日耳曼人 Category:哥特人 Category:巴尔干的罗马晚期部族.

新!!: 羅馬帝國和格鲁森尼人 · 查看更多 »

格涅乌斯·卡尔普尔尼乌斯·皮索

格涅乌斯·卡尔普尔尼乌斯·皮索(Gaius Calpurnius Piso),()。古罗马政治家、修辞家。同时又是一位富有的元老,曾于卡里古拉在位时被流放,而后在克劳狄统治时期担任执政官。曾与人谋划推翻尼禄,成立皮索黨,后因事泄而与同党被杀。.

新!!: 羅馬帝國和格涅乌斯·卡尔普尔尼乌斯·皮索 · 查看更多 »

格温内斯王国

格温内斯王国(英语:Kingdom of Gwynedd;拉丁语:Venedotia或Norwallia;威尔士语:Guynet),一译圭内斯王国,是公元五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侵略不列颠后,不列颠人建立的罗马帝国继承国之一。该国占据威尔士西北部。 格温内斯王国是不列颠历史上重要的王国,其国王享有“”的尊号。 公元1216年,格温内斯王国的罗埃林大王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诺曼王朝)达成协议,撤销威尔士地区各个王国的称制,统一成威尔士公国并由自己统治。1285年,爱德华一世入侵并征服威尔士,威尔士名存实亡。.

新!!: 羅馬帝國和格温内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格朗

格朗(Gland)是瑞士联邦西部法语区的沃州的一座城市,在行政上属于尼永区管辖。格朗的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总人口为。.

新!!: 羅馬帝國和格朗 · 查看更多 »

格拉提安

格拉提安(格拉典)(Flavius Gratianus,),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375年至383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格拉提安 · 查看更多 »

桂冠 (荣誉)

桂冠(Laureate)在英语中指的是获的某项学会认可的文学成就或是军事上的胜利,同时它也是给于诺贝尔奖优胜者的头衔。羅馬帝國時代,以桂冠做為帝王冠冕。.

新!!: 羅馬帝國和桂冠 (荣誉) · 查看更多 »

梯里达底三世

梯里达底三世(活动时期公元1世纪初)安息国王(35年-36年在位)。 梯里达底三世是安息国王弗拉特斯四世的孙子,少年时被送往罗马当人质并在那里受教育。约36年,安息贵族发动了反对国王阿尔达班三世的叛变。他们派遣使节前往罗马皇帝提比略处,请求他送一位弗拉特斯王族的王子来代替阿尔达班。提比略于是派遣叙利亚总督卢基乌斯·维特里乌斯护送梯里达底返回东方。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罗马人取得了成功,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并扶立梯里达底三世为王;阿尔达班被贵族推翻并逃往东方。 但是梯里达底三世的统治显然无法维持,因为他深受罗马影响。安息贵族发觉他们的国家有被罗马人遥控的危险,于是不再支持他。36年阿尔达班三世率领一支斯基泰雇佣军从希尔卡尼亚返回,很快夺回了王位。梯里达底三世逃往叙利亚,他以后的事迹不详。.

新!!: 羅馬帝國和梯里达底三世 · 查看更多 »

梯里达底三世 (亚美尼亚)

梯里达底三世(亚美尼亚语:Տրդատ Գ,?~约330年)大亚美尼亚国王(约287年-330年在位)。也有一些学者把他列为梯里达底四世,因为把统治过两次的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一世当成了两个人。梯里达底三世的在位时间难于确定,并且可能与其他一些国王的名字弄混了。只知道他是确立了基督教在亚美尼亚的国教地位的国王。 梯里达底三世是大亚美尼亚国王库思老二世之子,并且可能是亚美尼亚基督教会的创立者启蒙者格列高利的弟弟。根据记载,他是由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所扶立的。由于亚美尼亚的王室是帕提亚统治者阿尔沙克王朝的旁系,因而在帕提亚帝国覆灭后,亚美尼亚感受到了伊朗的新统治者萨珊王朝的威胁。梯里达底三世与罗马帝国结盟,于297年的关键战役中打败了萨珊王朝的军队,从而保障了亚美尼亚的独立。 梯里达底三世统治时期最著名的事件是:亚美尼亚于301年接受基督教为国教。亚美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家信仰的国家。梯里达底三世得到了部分贵族的支持,并赐给教会很多土地。但是,这种做法也使原本与伊朗有着深厚历史关系的亚美尼亚和东方发生了永久的分裂。梯里达底三世因此被反对基督教的贵族刺杀。 一般认为,是梯里达底三世将小亚美尼亚并入大亚美尼亚王国。 Category:亞美尼亞君主.

新!!: 羅馬帝國和梯里达底三世 (亚美尼亚) · 查看更多 »

梅塞納斯

蓋烏斯·梅塞納斯(Gaius Cilnius Maecenas,前70年4月13日-前8年10月),是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的谋臣,著名的外交家,同时还是诗人艺术家的保护人。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都曾蒙他提携。他的名字在西方被认为是文学艺术赞助者的代名词。.

新!!: 羅馬帝國和梅塞納斯 · 查看更多 »

梅里達羅馬劇場

梅里達羅馬劇場是一座由古羅馬在其奧古斯達埃梅里達殖民地(位於今天西班牙的梅里達)建造的古代劇場。該劇場的建造由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執政官推動,而根據建築中銘刻的日期,該劇場是在公元前16-15年落成的。據1964年主持修復該劇場的建築師 José Menéndez-Pidal 言,「(此劇場)是埃梅里達所有古蹟中最主要的建築」。而在1993年,該劇場作爲梅里達考古集合的一部分成爲了世界遺產。 此劇場經歷過數次修復,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於公元105年(圖拉真時代)進行的,當時修建了現存舞臺的前部,而其他部分則是在公元333-335期間的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修建的。由於羅馬帝國將基督教作爲了國教,舞臺表演被認爲是不道德的,因此大約在公元4世紀該劇場被廢棄。此後數個世紀劇場的大部分都被沙土掩埋,唯一可見的部分是其最上幾層,這些部分被該地區人民尊爲「七座」。對於此建築的考古發掘始於20世紀初期,到1933年時,在該建築中舉行了梅里達國際古典戲劇節。2007年時,該建築被提名納入西班牙十二國寶。.

新!!: 羅馬帝國和梅里達羅馬劇場 · 查看更多 »

楠特威奇

楠特威奇(Nantwich),英格兰柴郡克鲁-楠特威奇区城镇(教区)。位于威弗河流域。罗马帝国时代为重要的产盐地。多16~19世纪的古建筑,有100多座建筑物被政府列为历史遗产。最著名的有彻奇斯大厦。 Category:英格蘭城鎮.

新!!: 羅馬帝國和楠特威奇 · 查看更多 »

橡木 (葡萄酒)

橡木在葡萄酒釀造時主要用於製作酒桶,是葡萄酒酒桶製造的一種主要材料。它對葡萄酒最終的色澤、氣味、口感和質地都有巨大的影響。在不鏽鋼酒桶中也做成橡木片一類的物質加入葡萄酒中,但不適用於白酒醋的釀造。.

新!!: 羅馬帝國和橡木 (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橙盖鹅膏菌

橙蓋鵝膏菌 (學名:Amanita caesarea. ),又名橙蓋傘、黃羅傘及白橙蓋鵝膏菌,有「凱撒磨菇」之稱,是鹅膏菌科鵝膏屬的食用菌,原產於歐洲南部及北非。它的菌蓋呈突出的橙色,菌褶及菌莖呈黃色。.

新!!: 羅馬帝國和橙盖鹅膏菌 · 查看更多 »

櫟癭

櫟癭,即櫟五倍子,是櫟屬植物上常見的一種大而圓的,蘋果狀的癭。一般長度為,實際上是由某些癭蜂爲了孵化幼蟲而注入樹幹中的化學物質所造成的。 幼蟲將以櫟癭的組織為食。因為與雲石癭很像而常被人混為一談。 會製造櫟癭的癭蜂包括歐洲的Biorhiza pallida、北美東部的Amphibolips confluenta 以及北美西部的Atrusca bella。 其顏色是褐、黃、綠、粉或紅不等。.

新!!: 羅馬帝國和櫟癭 · 查看更多 »

權力平衡

權力平衡(英語:Balance of power),亦譯做「均勢」、「勢力均衡」,是國際關係理論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文獻中的「格局」概念與此相近。此一概念可以指一種強調國家間應彼此警惕、制約的政策主張。也可以指客觀存在的,國際體系間的權力對比態勢。究竟採何定義,端視文獻脈絡而定。 另外,由於權力的行使主體非僅限於國家,組織、機構、企業、政黨體系、家族中,也可能有權力平衡的現象。例如某種產品市場或某個國家的政黨體系中,也可以出現「權力平衡」。其參與者,如公司、自然人,也可以採取權力平衡的策略以獲取各種利益。.

新!!: 羅馬帝國和權力平衡 · 查看更多 »

欧陆法系

欧陆法系(civil law、civilian law、Roman law),亦称民法法系、大陸法系、市民法、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日尔曼法系,受羅馬法影響而成立的法律系統,与英美法系并列的当今世界两大重要法系之一,覆盖了当今世界的广大区域,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澳門,但不包括香港)、中華民國等均為歐陸法系地區。.

新!!: 羅馬帝國和欧陆法系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羅馬帝國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中世纪美术

欧洲中世纪美术是指自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至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大致1000年间中世纪欧洲的艺术,有時也包括一些中東和北非的藝術。包括了主要的艺术运动及时期,民族及地区性艺术,各类流派、复兴、工艺及艺术家本身。艺术史学家门发现很难就如何划分主要中世纪艺术时期达成共识。最为流行的划分方法包括早期基督教艺术、民族大迁徙时期艺术、拜占庭艺术、海岛艺术、前罗马式艺术、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和许多其他涵盖在以上主要主题中时期的艺术。在这些地区外,还有很多国家和文化正在形成中,他们的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如盎格鲁撒克逊艺术和北欧艺术。 中世纪美术运用多种表现。其中留存的作品大多数为雕塑、泥金写本、花窗玻璃、冶金制品和马赛克艺术,相较湿壁画、贵重金属制品、壁毯等纺织品材质的艺术品,这些材质具有有较高的留存几率。尤其在中世纪的早期,所谓的“次要艺术”或装饰艺术领域的作品,如冶金制品、象牙雕刻、珐琅和使用贵重金属的刺绣较绘画和纪念性雕塑而言往往更加被珍视。 中世纪艺术的起源是罗马帝国的艺术传统和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图像学传统。这些艺术结合北欧的“野蛮人艺术”而产生了卓越的艺术遗产。因此中世纪艺术的形成可以看做是古典艺术、早期基督教艺术和“野蛮人”艺术相互影响的结果。除了正规的古典主义沿袭,中世纪时期美术还延续了拜占庭艺术的写实传统。与此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其在西方间歇地与西欧产生的表现主义萌芽和北欧沿袭的有力的装饰元素的融合与对抗。 这一时期终结于文艺复兴时期主动恢复古典艺术技巧和价值观的追求。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世纪的艺术遗产普遍被轻视。直到十九世纪对中世纪美术的兴趣和认知的复兴才使人们意识到,这个时期的伟大艺术成就奠定了后世欧洲艺术的发展的基础。.

新!!: 羅馬帝國和欧洲中世纪美术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历史

歐洲聯盟是一個涵蓋大部分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實體。其成立是以數個條約為基礎。歐盟經歷多次擴張,從原來的6個成員國擴展到現今的28個成員國。 歐盟的起源可追溯至後二戰時代,特別是1951年依據舒曼計劃在巴黎創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或是根據《羅馬條約》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這兩個共同體都在1993年併入歐洲聯盟。.

新!!: 羅馬帝國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语言

欧洲语言绝大部分属于印欧语系,另外比较大的语系是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此外也有几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在欧洲的东南端,有几种高加索语言,巴斯克语是一种孤立语言,和古代的阿基坦语有直接联系;马耳他语是欧洲唯一一个作为国家官方语言的闪含语系语言。.

新!!: 羅馬帝國和欧洲语言 · 查看更多 »

歐奈西克瑞塔斯

歐奈西克瑞塔斯 (Ὀνησίκριτος;)是希臘的作家,他跟著亞歷山大大帝參與東征行動,並寫了一部關於亞歷山大的傳記,然而他在傳記中謊稱自己是亞歷山大的艦隊司令,但實際上當時他只不過是個旗艦的領航員。羅馬帝國時的阿利安在《亞歷山大遠征記》中以及後世很多歷史學家都引用很多次歐奈西克瑞塔斯的史料。.

新!!: 羅馬帝國和歐奈西克瑞塔斯 · 查看更多 »

歐洲黑暗時代

欧洲黑暗時代(英语:Dark Ages或Dark Age)在编史工作上是指在西欧历史上,从罗马帝国的灭亡到文艺复兴开始,一段文化层次下降或者社会崩溃的时期。.

新!!: 羅馬帝國和歐洲黑暗時代 · 查看更多 »

歐洲LGBT權益

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在歐洲的權益受到歐洲聯盟與多國法律的保障。全球23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中,有14個在歐洲,同時英國的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與丹麥屬地格陵蘭也已經先後通過同性婚姻法,另有12個歐洲國家已承認民事結合或透過其它形式承認同性結合。儘管歐洲自羅馬帝國後期開始有一段很長的同性戀迫害歷史,但自20世紀中葉以來,歐洲各國陸續保障LGBT權益,是各大洲中對LGBT人士最友善的一洲。 但即便是對待LGBT人士相對友善的一洲,不少歐洲地區對於同性戀的看法依舊很保守,包括東歐、巴爾幹部分國家;教廷、俄羅斯和一些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共和國等地無法像西歐或北歐民眾那樣相對開放的對待同性戀人士,捷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賽普勒斯、斯洛維尼亞和希臘是少數有制定法律保障同性戀權利的巴爾幹和東歐國家,不過除希臘外,東歐國家不少是在共產党统治時期立法,而在共產党统治结束后,新的民主政府趨向保守,東歐各國對於同性戀權利並不如西歐或北歐那般重視,同時近年來部分東歐國家對於LGBT的權益出現了衰退的現象,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近期都通過修憲不承認同性婚姻,波蘭、俄羅斯和立陶宛也通過法律禁止向未成年人宣導有關同性戀的任何訊息等同壓縮該國LGBT的權益。但也有例外,阿爾巴尼亞昔日共產時期進行、捍衛各種同性戀行為是屬於違法且需要監禁,不過民主化後新政府逐漸為LGBT權利制定多項法律保障,而現任阿爾巴尼亞總理埃迪·拉馬更表示支持LGBT權利,該國的年青人較其他年齡層為接納同性戀者。另一方面,在歐洲各國人數日漸眾多的穆斯林及移民社群也幾乎非常排斥同性戀人士,成為另一問題。.

新!!: 羅馬帝國和歐洲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正教

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Orthodox Christianity)是东方正教会和东方正统教会所信仰的意识形态的总称。 正教与天主教(罗马公教)、西方基督教的新教並称为基督教三大宗派。.

新!!: 羅馬帝國和正教 · 查看更多 »

歲差 (天文)

歲差(axial precession,字面意義為「(自轉)軸進動」),在天文學中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重力作用導致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軸的方向逐漸漂移,追蹤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25,800年的週期掃掠出一個圓錐(在占星學稱為大年或柏拉圖年)。「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 在歷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討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在歷史上,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lanetarium, accessed 30 December 2008,記載喜帕恰斯發現分點歲差,雖然確實的時代和日期並不清楚,但由托勒密認為是他所做的天文觀測推測,期間在西元前147年至127年。 在19世紀的前半世紀,由於對行星之間引力計算能力的改進,人們發現黃道本身也有輕微的移動,在1863年之際這稱為行星歲差,而占主導地位的部份稱為日月歲差(lunisolar precession)。它們合起來稱為綜合歲差,並且取代了分點歲差。日月歲差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引發地軸相對於慣性空間的轉動。 行星歲差(actually an advance)是由於其它行星對地球和軌道面(黃道)的引力有小角度造成的,導致黃道面相對於慣性空間的移動。日月歲差比行星歲差強大了500倍。除了月球和太陽,其它行星也會造成地軸的運動在慣性空間中產生微小的變化,在對比時會造成對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的誤解,所以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將主要的部分重新命名為赤道歲差,而較微弱的成份命名為黃道歲差,但是兩者的合稱仍是綜合歲差。.

新!!: 羅馬帝國和歲差 (天文) · 查看更多 »

歷史 (塔西佗)

塔西佗所撰的《歷史》(拉丁語:Historiae),又稱作《羅馬史》,古羅馬史書。塔西佗(約55年─120年)為羅馬帝國時代史家,以拉丁文寫成本書,全書原有12卷或14卷,內容上自公元69年,下至96年,現存只有第1至4卷較完整地流傳下來,以及第5卷的一部份,內容為69年元旦至70年8月的事跡,體裁為編年體。本書對研究羅馬帝國早期歷史,具有一定價值。.

新!!: 羅馬帝國和歷史 (塔西佗) · 查看更多 »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或稱死海經卷、死海書卷、死海文書),是為目前最古老的希伯來聖經抄本(旧约),除了《聖經·以斯帖記》以外的《舊約全書》全部内容都能在死海古卷中找到,还含有一些虽然已经得到天主教承认、但仍被新教视作外典(包括次經及偽經)的經卷,此外,當中也包含一些不属于《聖經》的文獻。 此古卷出土於公元1947年的死海附近的库姆兰,故名為死海古卷。古卷主要是羊皮紙,部分是紙莎草紙。抄寫的文字以希伯來文為主,當中也有少數由希臘文、亞蘭文、納巴提文和拉丁文寫成。.

新!!: 羅馬帝國和死海古卷 · 查看更多 »

歌羅西書

歌罗西书(ΠΡΟΣ ΚΟΛΟΣΣΑΕΙΣ)是使徒保罗写给公元1世纪位于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的歌罗西的基督徒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新約圣经全书中第12本书。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60年-61年,当时使徒保罗正在罗马的监狱中。不过对此有学者不认同,认为是使徒保罗在以弗所坐监时所写的,如著名的新约学者N.T.Wright。 《歌罗西书》主題:基督─包羅萬有、在萬有中居首位、作神的奧祕與化身,作教會的頭與成分,作聖徒的業分、生命、成分、盼望,並作一切正面事物的實體。.

新!!: 羅馬帝國和歌羅西書 · 查看更多 »

歇爾謝爾

歇爾謝爾(شرشال、ⵛⴻⵔⵛⴻⵍ、Cherchell、Caesarea Iol),或稱舍尔沙勒、謝爾謝爾,是阿爾及利亞的西北的一個臨地中海的小漁港。 古時起初為迦太基的貿易據點,稱爲約爾。它後來被改名為凱撒里亞並在前25年成爲附屬於羅馬帝國的茅利塔尼亞王國的首都。此時的歇爾謝爾被後世稱爲約爾凱撒里亞來與其他各個名為凱撒里亞的市鎮分別開來。羅馬帝國時期的約爾凱撒里亞是帝國在非洲沿海的重要港口和希臘化的中心之一。40年,羅馬皇帝卡利古拉下令將受羅馬教育的茅利塔尼亞君主托勒密殺死並兼併了茅利塔尼亞王國。羅馬平定了當地的反抗以後,約在皇帝克勞狄一世之統治時期的42年將它分爲兩個羅馬行省:茅利塔尼亞廷吉他納(或稱毛利塔尼亚廷吉他纳)和茅利塔尼亞凱撒利恩西斯(或稱毛利塔尼亚恺撒利恩西斯)。約爾凱撒里亞成爲茅利塔尼亞凱撒利恩西斯行省的首府。1342年,歇爾謝爾被Awlad Mandil家族領袖阿里·本·拉希德的勢力佔領。1942年10月21日至22日,二戰盟軍曾在此舉行會議。 現今的歇爾謝爾只是小漁港,範圍比古代時少得多。來自歇爾謝爾的名人有羅馬皇帝馬克里努斯和當今女作家,筆名阿西婭·杰巴爾的法蒂瑪·佐哈·伊瑪拉耶。 Category:港口 Category:阿爾及利亞 Category:非洲歷史.

新!!: 羅馬帝國和歇爾謝爾 · 查看更多 »

殺嬰

在生物學和社會學上來說,殺嬰是某一物種意圖令自己同種嬰兒死亡的行動。在許多過去的社會裡特定形式的殺嬰被認為是適宜的,但大多數的現代社會卻認為不道德或犯罪。雖然如此,這一行為依然發生,在西方社會通常是因母親的心理疾病,在某些國家是因為不言而喻的社會認知(如重男輕女、弱肉強食等)。.

新!!: 羅馬帝國和殺嬰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羅馬帝國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羅馬帝國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残存国家列表

残存国家列表,列舉歷史上及當代的殘存國家。.

新!!: 羅馬帝國和残存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母乳哺育

母乳哺育(Breastfeeding),亦稱哺乳、授乳或母乳餵養,指的是女性以乳房餵食婴儿母乳的行為。婴儿有吮吸反射,因此可以吮吸乳房並吞嚥母乳,專家建議在出生後一小時即可哺餵母乳,之後可持續哺乳直到嬰兒自行斷奶為止。嬰兒出生前數周大約每二至三小時即需哺乳一次 -->,每次餵食約需十至十五分鐘。嬰兒逐漸長大後,餵食頻率可以調降。母親也能預先用擠乳器抽出母乳,之後再進行餵食。有些職業婦女的小孩是由其他人照顧,但由婦女提供母乳喂小孩。哺乳相較配方奶來說有許多好處。 假設大多數嬰兒皆採母乳哺育的方式育幼,估計可以避免約820,000名嬰兒於五歲前死亡。不論發展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哺乳均可減少呼吸道感染和腹瀉的機會,還能降低哮喘、食物過敏、乳糜泻、1型糖尿病,以及白血病的風險。哺乳也可能提升嬰兒的認知能力發展及減少成人後肥胖的機會。母乳哺育可能對部分母親造成壓力,在已開發國家,將母乳以奶瓶餵食,對嬰兒的成長並無影響。 純母乳哺育六個月之後,除了餵母乳外,也可以加入適合小孩年齡的副食品,一直到二歲為止。美國小兒科協會建議在純母乳哺育的六個月後,在母親和小孩都有意願的情形下,可以再繼續餵母乳一年。 哺乳對母親的好處包含減少產後出血、加強子宫的產後收縮、減重,以及減少产后抑郁症的機會 -->。母乳哺育也能延遲月經和生育能力的回復,此現象稱為泌乳停經 -->。長期的好處包含減少乳癌、心血管疾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哺乳也能節省購買配方奶粉所花費的支出。 世界卫生组织等健康促進組織建議嬰兒出生後前六個月完全僅給予母乳,避免給予其他副食品或飲品,但可以給予適量的维生素D。六個月以後可以給予一些副食品,但還是建議持續哺乳到至少1至2歲。全球僅有38%的嬰兒在出生後六個月僅食用母乳。在美國,有75%的母親一開始餵食母乳,但只有13%持續到六個月。不允許哺乳的狀況很罕見,例如說母親使用娛樂性藥物等等。哺乳期間使用菸、少量酒品、咖啡仍建議持續哺乳。.

新!!: 羅馬帝國和母乳哺育 · 查看更多 »

毒药的历史

毒药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之前。自人类有史以来,毒药就用途广泛,通常是作为武器、解毒药或医疗药。毒药极大促进了医学、毒理学等其他学科分支的发展。 毒药在远古时就已经被人们发现了。原始部落与早期文明把它作为一种狩猎工具,来加速并确保猎物或敌人的死亡。毒药在这方面的使用不断完善,很多古代人开始锻造特制的武器,用以强化毒药药性,增强其威力。再后来,特别是在帝国时代的罗马,用毒药来进行暗杀已经极为普遍。早在公元前331年,就有在食物和饮料中下毒的记载,这种行为变得司空见惯。毒杀现象见于社会各个阶层,就连贵族也经常用毒药来对付政敌或生意上的对手。 在欧洲中世纪,下毒杀人变得愈发流行,虽然一些常见的毒药是用于疾病治疗的。随着毒药使用的增多,药店可以向公众出售各种药物。从此,原先用于治疗疾病的药品被某些人製成毒药。大约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毒药使用也盛行起来。阿拉伯人成功研制了无嗅无味的砒霜,杀人于无形之中。此时,亚洲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毒药盛行的情况。 过去的数百年中,毒药被用于阴险目的的情况不断增加。随着加工毒药的手段的不断翻新,解毒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毒药研制出来,并应用在越来越多的谋杀案件中。目前,故意投毒的事件少了,但因日常用品所导致的意外中毒的频率却更高了。另外,由于毒药应用广泛,被普遍用于杀虫、消毒剂、洗涤剂或防腐剂等领域。毒药的最初用途——毒饵,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地区仍然使用,尤其是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地区。.

新!!: 羅馬帝國和毒药的历史 · 查看更多 »

比德

聖比德(聖公會譯聖貝德,Bede,古英语中为 Bǣda 或 Bēda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編年史家及神學家,亦為诺森布里亚本篤會的修士。拉丁文著作《英吉利教會史》,獲尊称为“英国历史之父”。 其一生似乎都是在英格蘭北部度過。 据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文献所记载,比德精通语言学,对天文学、地理学、神学甚至哲学都深有研究。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幼性格孤僻。传闻就是他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此事记载于他的作品《De temporum ratione》(On the Reckoning of Time)。 由于比德所居住的修道院比邻一个庞大的图书馆Cramp, "Monkwearmouth (or Wearmouth) and Jarrow", pp. 325–326.

新!!: 羅馬帝國和比德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羅馬帝國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历史

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比利时都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在过去的2000年内,其见证了各种种族与文化的兴盛与衰败。也正因为这样,比利时是欧洲真正的种族熔炉,凯尔特人、罗马人、德意志人、法国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和奥地利人在此都留下了文化的痕迹。.

新!!: 羅馬帝國和比利时历史 · 查看更多 »

比利時高盧

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是古羅馬地區的稱呼,位於今日的尼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德國的西部地方。今天的比利時國名就是源自於此一古稱,雖然羅馬時期對比利時所涵蓋的範圍比今天大得多。比利時高盧一名可以從凱撒的《高盧戰記》中見到,當時羅馬人將高盧分成數個地區,比利時高盧是其中之一。古代居住在這個區域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通常被稱為「貝爾吉(Belgae)」。按照古羅馬人的定義,比利時高盧的西界位在今日法國的塞納-馬恩省,東界則是位在今日德國的萊茵河。 公元一世紀,羅馬在高盧地區建立行省。原來的廣大的比利時高盧地區,將東方的萊茵河流域分出新的日耳曼行省,比利時高盧東北部劃為下日耳曼行省,而比利時高盧的南方則重劃歸為上日耳曼行省向西延伸的一部分。建省後的比利時高盧以蘭斯城為中心,包括今日法國東北部、比利時全境、以及荷蘭德國的國境地帶。.

新!!: 羅馬帝國和比利時高盧 · 查看更多 »

比勒費爾德阿米尼亞德國體育會

比勒费尔德·阿米尼亚德国体育俱乐部(德語:Deutsche Sport-Club Arminia Bielefeld,簡稱:DSC Arminia Bielefeld)是一間位於德國西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比勒费尔德市以足球為主的體育會,於1905年成立,現時在德國乙組聯賽作賽。比勒費爾德曾經七次參與德甲聯賽,但每一次都逃不到降班的命運,2004-2005年球季再次挑戰德甲,以第十三名完成聯賽。2005年比勒費爾德於德國盃第二圈擊敗科特布斯歷史性晉級16強賽事。.

新!!: 羅馬帝國和比勒費爾德阿米尼亞德國體育會 · 查看更多 »

比莱吉克省

比莱吉克(Bilecik)是位于土耳其西部的一个省,面积4,181km²,首府比莱吉克。.

新!!: 羅馬帝國和比莱吉克省 · 查看更多 »

毛里塔尼亚的托勒密

托勒密(Ptolemy of Mauretania),()。古罗马在北非所立的邦君之一(公元23年至公元40年在位),曾帮助罗马军队镇压北非附近的叛乱并与其结盟,后为罗马统治者卡利古拉所杀。出生于努米底亚,为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后裔。在接受希腊教育后继承王位。接受罗马帝国统治,在他死后该地因为再次发生叛乱而一分为二。.

新!!: 羅馬帝國和毛里塔尼亚的托勒密 · 查看更多 »

民主史

民主的歷史要追溯至史前的時期,以及民主在17世紀的重新出現,並不斷發展直至今日。.

新!!: 羅馬帝國和民主史 · 查看更多 »

汪达尔-阿兰王国

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 Kingdom (Latin: Regnum Vandalum) or Kingdom of the Vandals and Alans (Latin: Regnum Vandalorum et Alanorum) )是439年-534年之间存在于北非的一个国家。.

新!!: 羅馬帝國和汪达尔-阿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汪达尔战争

汪达尔战争(Vandalic Wars)是于公元533-534年发生在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东部地区的战争。战争双方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國)和汪达尔-阿兰王国。这是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及其麾下猛將貝利撒留进行对原罗马帝国西部领土再征服的第一战,战争进展很快,结果汪达尔-阿兰王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恢复了其在北非的统治。.

新!!: 羅馬帝國和汪达尔战争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羅馬帝國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是指漢帝國和罗马帝国这两个帝国之间的关系。 虽然汉朝和罗马帝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两端,但是两大帝国之间依然有小幅度的接触,不过,贵霜帝国等一些国家在地理上阻隔了汉朝和罗马之间的交流,这导致了两国对对方的了解并不是非常透彻。 97年(永元九年),东汉名将班超曾經试图派遣甘英由陆路出使罗马,但是由于安息国的阻挠,甘英没有成功抵达罗马。汉朝的史书中也记载了罗马皇帝安敦宁·毕尤曾經派遣使者出访汉朝,他的继任者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也曾經派遣过使者,并于166年(延熹九年)登陆汉朝日南郡后前往洛阳。Pulleybank (1999), p. 78 汉朝与罗马帝国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进行商业贸易,汉朝出口精美的丝绸到罗马,而罗马则出口玻璃器皿和高品质的衣服布料到汉朝。 在古典時期的文獻中,塞里斯這個拉丁名詞意思浮移不定,而且可以涵蓋自印度、中亞以至中國的亞洲人,導致西方對古中國的辨識出現嚴重的扭曲。Schoff (1915), p. 237在中國的紀錄中,羅馬帝國被命名為大秦,即甘英所言「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明顯地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认为罗马帝国就像另一個中国一样位於世界的另一端。“秦”最初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范围以外比较落后的西方诸侯国,其文化、经济和修养都比周边山戎,犬戎、狄人高。漢學家蒲立本認為「需要強調的是,在最初,『大秦』這中國概念乃受到對西方的古代虛構想像而被混淆」。公元96年—192年为罗马治世,又叫作五贤帝时期或五贤帝时代,即罗马帝国的顶峰时期。.

新!!: 羅馬帝國和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 查看更多 »

河流

河流(江、河、川、江河、河川、河道)是自然汇入海洋、湖泊的流水,通常为淡水。在少数情况下,河流流入地下或者在汇入另一水体之前便干涸。河流有時會匯入另一條河流。较小的河流可能会被称作溪、支流等。 河流是水循环的一环。河流中的水主要来自其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其他诸如地下水补给、泉以及自然积雪(比如冰川)存水融化。河川学是研究河流的科学,湖沼学则是研究内陆水体的科学。 地球外星球上尚未发现河流,尽管在土卫六上有大量烃形成的类河流。其他行星上的峡谷可能是曾经有过河流的证据,特别是火星,理论上推理认为在適居帶的行星或卫星上也可能存在。.

新!!: 羅馬帝國和河流 · 查看更多 »

沃韦

沃韋(Vevey)是瑞士沃州的城市,位于莱芒湖东北岸,西距洛桑不遠。最早曾是羅馬帝國的居民点,后來發展成贸易中心。雀巢公司的总部設在這里。沃韋景色優美,吸引許多名人在此居住。截至2010年底,总人口为。.

新!!: 羅馬帝國和沃韦 · 查看更多 »

沃鲁西安努斯

沃鲁西安努斯(Gaius Vibius Volusianus, ?-253年),罗马帝国皇帝,251年-253年在位。 沃鲁西安努斯是罗马皇帝加卢斯的儿子,加卢斯于251年成为罗马皇帝,立即就立自己的儿子沃鲁西安努斯为共位的皇帝。 梅西亚的军队拥立埃米利安努斯为皇帝。埃米利安努斯率军打回意大利,加卢斯匆忙应战,结果,加卢斯尚未能够面对埃米利安努斯,便被自己的部下所暗杀。一同被杀的,还有沃鲁西安努斯。.

新!!: 羅馬帝國和沃鲁西安努斯 · 查看更多 »

沃邦港

沃邦港(Port Vauban)是地中海最大的游艇码头,为昂蒂布游艇俱乐部所在地,位于法国蓝色海岸昂蒂布。 沃邦港在罗马帝国以前已经投入使用,后由路易十四的军事工程师沃邦侯爵加固。 Category:昂蒂布.

新!!: 羅馬帝國和沃邦港 · 查看更多 »

沙律

沙拉(),是西餐中的一道普遍菜式,通常是配菜或前菜,有時也會作為一道主菜。沙拉可被視為涼菜。 沙拉经常与蔬菜、肉、海鮮或蛋與蛋黃醬混合食用。蔬菜沙拉可以作为一部分菜的調味料,也常用作三明治餡料。沙拉的種類包括蛋沙拉、雞丁沙拉、鮪魚沙拉、蝦沙拉和火腿沙拉。在丹麥,人们將沙拉加上肉片製成上層不蓋麵包的,其他種類还有黃瓜沙拉、辣根沙拉、義大利沙拉和俄國沙拉等等。.

新!!: 羅馬帝國和沙律 · 查看更多 »

沙皇格勒

沙皇格勒、察尔格勒或察尔哥罗德,意为“皇城”(Цѣсарьградъ,拉丁化转写Cěsarĭgradŭ;Царьгра̀дъ,Carĭgradŭ;Царьгра́д;斯洛文尼亚语、保加利亚语、马其顿语、塞尔维亚语:font|Цариград/Carigrad(或用另一种拉丁化转写Tsarigrad);Carihrad;Cařihrad;Ţarigrad;Царгород,Tsargorod;也常以Tsargrad、Czargrad和Tzargrad标示),是斯拉夫人语言中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名称,该地为罗马帝国和后来东半部——拜占廷帝国的首都,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沙皇格勒是古教会斯拉夫语对希腊语的翻译,由斯拉夫语词汇tsar(凯撒、皇帝)和grad(城)组合而成,意为“恺撒之城”、“皇城”。古俄语中还有一个来自古北欧语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密克拉迦德(Mikligarðr→Miklagard)。 沙皇格勒并非这座城市的名称,而是它的别名。同时代的古斯拉夫语言里还把它叫做(康斯坦丁格勒,古教会斯拉夫语和教会斯拉夫语)和(康斯坦提诺格勒,仅在教会斯拉夫语中),都是该城市的希腊语名称的翻译,意为君士坦丁之城。 保加利亚人也曾把保加利亚沙皇的一个都城图尔诺夫格勒叫做沙皇格勒,但在巴尔干半岛落入奥托曼帝国的统治后,保加利亚人曾把此名作为君士坦丁堡的雅称,在保加利亚斯拉夫人的地方话中,土耳其苏丹也被叫做沙皇。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声威日隆的俄罗斯帝国开始将自身视做罗马帝国的最后延续,并以复活消失的利伯坦(亦即第三罗马)为己任。此理念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理论支持,同时伊凡三世与末代拜占廷皇帝血脉的联姻,也使得俄罗斯人夸耀宣扬此种皇权转移的合法性。俄罗斯帝国矢志重建新的罗马帝国,它一直向南拓展帝国的统治,亦曾希望为沙皇得到沙皇格勒(君士坦丁堡),但由于在克里木战争中与西方冲突而未能得以实现。 沙皇格勒这个词在俄语中如今已不再使用,在保加利亚仍然零星地使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命名为“Tsarigradsko shose”(沙皇格勒之路),这条路可通往连接伊斯坦布尔的高速公路。.

新!!: 羅馬帝國和沙皇格勒 · 查看更多 »

沙普尔三世

沙普尔三世(Shapur III),萨珊王朝的伊朗国王(383年-388年在位),前任国王阿尔达希尔二世之子。 沙普尔三世与罗马帝国保持和平,并和罗马一起瓜分了亚美尼亚。387年,沙普尔三世与罗马签订了所谓亚美尼亚和约。 在今日伊朗西部的克爾曼沙汗省的塔格博斯坦保存有沙普尔三世的巨大雕像。 Category:388年逝世 Category:薩珊王朝君主.

新!!: 羅馬帝國和沙普尔三世 · 查看更多 »

沙普尔一世

沙普尔一世 (215年~272年,波斯语:شاپور نخست)伊朗萨珊王朝的王中王(萨珊王朝的君主爵位为:伊朗及非伊朗世界之王中王,阿胡拉·玛兹达信仰之守护者,来自天上的雅利安人后裔)(239年—272年在位)。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人,文化的庇护者。.

新!!: 羅馬帝國和沙普尔一世 · 查看更多 »

沙普尔二世

沙普尔二世 Shapur II(309年—379年)伊朗萨珊王朝国王(309年—379年在位)。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沙普尔二世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新!!: 羅馬帝國和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波伊人

波伊人(拉丁文︰Boii,单数形式 Boius;古希腊语︰Βόϊοι)是一个铁器时代在中欧的高卢人部落名称。曾在罗马共和国山南高卢行省(意大利北部)、潘诺尼亚行省(匈牙利及其西方地区)、巴伐利亚的部分地区、波希米亚及其附近地区以及纳尔榜南西斯高卢行省一带活动。此外,考古证据表明,在公元前二世纪,凯尔特人曾从波西米亚通过克沃兹科河谷进入西里西亚(现为波兰和捷克的一部分)。发现出土的铭文有附近的凯尔特语的使用,但波伊人所使用语言不明。 波伊人在历史上第一次登场是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北意大利,他们攻占了费尔西纳的伊特鲁利亚文明城市博洛尼亚,并将该城定为新的都城。而一系列的战争后,罗马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波伊人的领地沦为罗马的山南高卢行省。两世纪后的斯特拉波记述道,比起像凯尔特人一样被罗马人消灭, 公元前 60 年左右,一支波伊人加入凯尔特人,企图征服西高卢,最终与盟友们一起被凯撒在比布拉克特战役中击败。恺撒将波伊人的残部安置于高戈比那,六年后他们到维钦托利参加了阿莱西亚战役。东支波伊人最终在公元8年融入罗马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波伊人 · 查看更多 »

波利比烏斯

波利比烏斯(Πολύϐιος,前200年-前118年)生於伯罗奔尼撒的,希腊化时代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歷史》一書留名傳世,原書40卷,只有5卷傳世,記敘地中海周邊的歷史,尤其著中於羅馬帝國的崛起。他在密碼學上也有建樹,「波利比烏斯方表」即以他命名。 他於前167年開始當作亞該亞聯盟的人質而帶到羅馬16年,期間觀察羅馬的各類制度。他極為推崇羅馬人的政治制度,他認為那是融合了君主制、貴族政治、平民政治的優點,他相信羅馬人的興起是勢之所趨,他的《歷史》即旨在向他的希臘同胞說明這點。.

新!!: 羅馬帝國和波利比烏斯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羅馬帝國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兰纹章旗

在波兰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段内,波兰纹章旗是波兰国家的主要象征,通常由国家首脑使用。虽然它的设计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动,但它通常是一面纹章旗,也就是说,它是完全基于国徽设计(红底金冠白鹰)的。纹章旗不应与在1919年被正式使用,由白红两色条纹构成的波兰国旗相混淆。 王室纹章旗最早可以追溯11世纪,它起源于早期斯拉夫文化中一种类似旗的物品。作为王权的象征,它主要用于加冕时或战时。在间战期时,它被作为总统标志的波兰共和国纹章旗所替代。纹章旗并没有被现行(2007年)的波兰国家象征条例所提及,虽然今天的总统旗完全基于间战期时所设计的共和国纹章旗。.

新!!: 羅馬帝國和波兰纹章旗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羅馬帝國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波蘭國旗

波兰国旗(下文国旗皆指波兰国旗,除非特别指明)由上白下红两条同宽的水平色条构成。波兰宪法将这红白两色规定为国家代表色。在白条中央嵌了国徽的国旗变体在法律上保留给官方于国外或海上使用。波兰人使用与变体旗类似、带燕尾旗的衍生版被作为海军旗。 波兰官方在1831年采用白色和红色为国家代表色。这两种颜色有着纹章学的血统并延伸自波兰立陶宛联邦两个政体国徽上的颜色(即波兰红底白鹰和立陶宛红底白马白骑士(Vytis、Pogoń)上的红和白)。在1831年之前,波兰士兵配戴各种颜色的帽徽。国旗在1919年被正式采用。自2004年起,每年5月2日定为波兰的国旗日。 国旗每天都要悬挂于议会和总统府之类的最高国家机构。很多波兰人和其他机构会在国定假日与其他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悬挂国旗。现行波兰法律规定只要不对国旗不敬,国旗的使用不会受到限制。 由于红白双色横条身为相当普遍的一种设计,许多旗帜与之类似但与它毫无关系,最著名的是捷克的波希米亚旗;有两种国旗——印度尼西亚国旗和摩纳哥国旗都将红条放在白条上面。在波兰,很多旗帜是根据国旗设计的,用色也以国家代表色为主。.

新!!: 羅馬帝國和波蘭國旗 · 查看更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a i Hercegovina/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简称波黑)是欧洲南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首都萨拉热窝。 波黑為組成原南斯拉夫的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即加盟共和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之一,于1990年代,南斯拉夫戰爭时期獨立,並且根據《岱頓協定》,波黑目前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獨立主權國家,波黑議會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監督。 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又称穆斯林和克羅地亞聯邦),其二為塞族共和國。2000年處於國際監護的布爾奇科市設立了特區,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第三個政治實體—布爾奇科特區,雖然布爾奇科特區在名義上是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兩個政治實體共同治理,但是事實上該區的地位卻等同於第三個政治實體,因為該區具有等同於其他兩個政治實體的相同權力,並且直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政府所管轄。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僅為歷史學上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時至今日在該國仍然沒有直接使用這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僅有使用種族名稱波士尼亞人跟克羅地亞人(波赫聯邦)、及塞爾維亞人(塞族共和國)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而已。.

新!!: 羅馬帝國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查看更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

be-x-old:Босьнія і Герцагавіна#Гісторыя bg: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История ca:Bòsnia i Hercegovina#Història da:Bosnien-Hercegovina#Historie el:Βοσνία και Ερζεγοβίνη#Ιστορία eu:Bosnia-Herzegovina#Historia fi:Bosnia ja Hertsegovina#Historia gl:Bosnia e Hercegovina - 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Historia hu:Bosznia-Hercegovina#Történelem id:Bosnia dan Herzegovina#Sejarah it:Bosnia-Erzegovina#Storia ja:ボスニア・ヘルツェゴビナ#歴史 sk:Bosna a Hercegovina#Dejiny sv:Bosnien och Hercegovina#Historia sw:Bosnia na Herzegovina#Historia.

新!!: 羅馬帝國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 · 查看更多 »

波摩萊

波摩萊(保加利亞語:Поморие,拉丁文字轉寫:Pomorie,舊稱在希臘語中是Αγχίαλος、Anchialos;拉丁語中是Anchialus;保加爾語中是Tuthom;保加利亞語中是Анхиало;土耳其語中是Ahyolu)是位於保加利亞東南部,布爾加斯州的城市。是黑海沿岸的度假區。位於黑海沿岸,布爾加斯灣內的半島中。距離布爾加斯有20公里,Sunny beach有18公里。波摩萊湖(Поморийско езеро、Pomoriysko ezero)位於布爾加斯諸湖(Бургаски езера、Burgaski ezera)的北端,是鹽分很高的潟湖。2009年12月,波摩萊的人口有13,569人 。 波摩萊在古代就是都市,今日則是重要的觀光景區。座標位置是。.

新!!: 羅馬帝國和波摩萊 · 查看更多 »

泰恩河畔纽卡斯尔

泰恩河畔紐卡素(Newcastle upon Tyne 英式发音: ;本地发音: ),简称纽卡素,又名纽卡斯尔,英國英格蘭東北區域泰恩-威尔郡的都市自治市、城市。纽卡素曾屬诺森伯兰郡,毗鄰桑德兰和北泰因赛德。纽卡斯尔在泰恩河的北岸,建城于罗马帝国时代,当时的名字叫做Pons Aelius,是由罗马帝国哈德里安皇帝修建的。至今仍能在纽卡斯尔部分地区看到这些旧时的城墙,尤其是沿西路(West Road)一带。 著名的新堡大学坐落在市中心,该市也是泰恩河畔拥有卫星城市的集合城市中最大的一個。纽卡素是英格兰核心城市(English Core Cities Group)之一。纽卡素和其周边地区的人通常被叫做“高地人”(Geordies)。紐卡素在工業革命時期是英國重要工業都市,造船業和鋼鐵產業尤其發達。現在主要產業則已轉換為服務業。.

新!!: 羅馬帝國和泰恩河畔纽卡斯尔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羅馬帝國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法國歷史

根据考古發现,法国曾誕生过舊石器時代的阿布维利文化,而巴士克人有可能為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 最早記載關於高盧地區(即今法國)的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但這些修昔底德所寫,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马赛)的資料也只限於粗略的介紹,而沒有指出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亚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年-前332年)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凱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凯尔特居民(κέλτοι)。亞里斯多德如同其他在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蠻族之風俗。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人大肆擴張,散佈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非常少。.

新!!: 羅馬帝國和法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Regnum Francorum;royaume des Francs;意为“法兰克人的王国”)是5世纪至9世纪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王国,其疆域与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疆域基本相同。 法兰克王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由民族大迁徙过程中从日耳曼尼亚迁入的民族组成。 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在其存在的三个世纪中成为中欧最重要的国家,它当时是中欧的大国。在它瓦解后它的组成部分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法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小国家。统治法兰克王国的國王出自墨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它达到了其顶峰。.

新!!: 羅馬帝國和法兰克王国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人

法兰西人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欧洲的拉丁语民族之一。包括先辈居住在法国或后来并入法国的地区的人。.

新!!: 羅馬帝國和法兰西人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羅馬帝國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歷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Sullivan, William.

新!!: 羅馬帝國和法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军事史

法国军事史是指从2,000多年前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中,在今天的法国、欧洲和欧洲海外殖民地上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反抗。法国发生的大事常常会影响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 高卢-罗马冲突从前400年一直延续到了前50年,罗马在凯撒的领导下取得了高卢战争的胜利。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一支名为法兰克人的日耳曼人分支在战胜其他民族后控制了高卢。法国的扩张在克洛维一世和查理大帝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在中世纪,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冲突,例如百年战争。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自罗马时代以来的第一支常备军队使法国成为了中世纪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只在意大利战争中输给了西班牙。16世纪的胡诺格战争(1562—1598年)一度使法国一蹶不振,但是在瑞典的帮助下,法国在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并再一次成为了西部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和18世纪初,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下扩大了法兰西王国的领土,但是此时法兰西王国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国力已达到极限了。 法国与英国在18世纪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與全球竞争,导致了1756—1763年七年战争。虽然法国最终战败,丧失了它的北美殖民地,但是它随后又帮助北美十三州从英国独立了出来,因此英国的损失也不小。然而國內的財政問題與政治纷争,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法国的势力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1813年10月中旬的莱比锡戰役和1814年3月,它的国力大幅退縮,甚至不如大革命之前(失去所有的境外領土與海外殖民地)。接下来就是殖民帝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法国共与俄国(1853年10月—1856年2月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1859年法奥战争)和普鲁士(1870年7月—1871年2月普法战争)发生了战争。 在1870年7月—1871年2月的普法戰爭中被打败之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一次成为了德国的劲敌。这次,法国和英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占领。盟军最终战胜了德国,战后法国也在德国境内有了一个占领区。两次世界大战化解了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并为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今天,法国军队经常出现在它从前的殖民地,并与法国在北约中的盟友一起在全球焦点地区执行任务。.

新!!: 羅馬帝國和法国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法系

法系是比较法中用来对各种法律进行划分的概念,意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传统、原则、制度和特征等要素的一类法律制度的总和。一个法系通常涵盖了若干国家或地区,但有时一个国家的不同地方也会采用不同的法系,如英国、美国、澳洲、加拿大是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但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加拿大的魁北克则采用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 由于法系是一个学术概念,因此并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例如德国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但在茨威格特(Konrad Zweigert)和克茨(Hein Kötz)的《比较法总论》中将德国单独作为“德意志法系”,与“罗马法系”并列。同时,根据研究的需要,在同一法系下也可以划分不同的亚类型,例如英国法和美国法就是英美法系中两个不同的亚类型。 法律体系所指的法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法,其中有些已经消失了。例如以《唐律疏议》为典范的中华法系,曾经在东亚有广泛的影响,但这种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了。 一般来说,世界上的法系主要可以分为英美法系、欧陆法系、中华法系、北欧法系、远东法系、社会主义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等。其中英美法系和欧陆法系一般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大法系,但这两大法系在当今也多有交流与融合之处。.

新!!: 羅馬帝國和法系 · 查看更多 »

法萨卢斯战役

法萨卢斯战役是公元前48年,以凱撒为首的平民派军队和以格奈乌斯·庞培为首的贵族共和派军队之间展开的罗马内战的决定性战役。凱撒在此役的获胜使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实际最高统治者,罗马开始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而庞培则败逃埃及,继而被杀。.

新!!: 羅馬帝國和法萨卢斯战役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羅馬帝國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法蘭克人

法兰克人(Franci 或 gens Francorum,Franks)是对历史上居住在莱因河北部法兰西亚(Francia)地区的日耳曼人部落的总称。.

新!!: 羅馬帝國和法蘭克人 · 查看更多 »

洲,或大洲,指地球上的大塊陸地地区,人類將現今的地球分為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 及南極洲。.

新!!: 羅馬帝國和洲 · 查看更多 »

活性炭

活性炭(Active charcoal),亦稱活性碳(Active carbon)、活化炭(Activated charcoal; Activated char)或活化碳(Activated carbon),是黑色粉末状或颗粒状的碳物質。活性炭在结构上由于微晶碳是不规则排列,在交叉连接之间有细孔,在活化时会产生碳组织缺陷,因此它是一种多孔碳,堆积密度低,比表面积大,也是做一個過濾器的主要物料。.

新!!: 羅馬帝國和活性炭 · 查看更多 »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新!!: 羅馬帝國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羅馬帝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洛里什

洛里什(Loures)是葡萄牙的一座城市。位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郊區。面積33平方公里。洛里什有人口66,231人。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時期。摩爾人也曾統治過這裡。.

新!!: 羅馬帝國和洛里什 · 查看更多 »

洛里昂

洛里昂(Lorient、An Oriant)是法國布列塔尼地區莫尔比昂省的一个市镇,也是该省的一个副省会,下辖洛里昂区。鄰大西洋,盛產海鮮。.

新!!: 羅馬帝國和洛里昂 · 查看更多 »

涅尔瓦

庫斯·寇克烏斯·涅爾瓦(Marcus Cocceius Nerva,30年11月8日-98年1月27日,又譯內爾瓦、教會文獻漢譯尼法王)。他是古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的第一位君主(在位期96年-98年),也是最後一位在意大利半島出生的羅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涅尔瓦 · 查看更多 »

温彻斯特

温彻斯特(Winchester)是英国南部的一座的城市,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漢普郡,在南唐斯国家公园的西端,伊钦河沿岸, 温彻斯特是威塞克斯王國和英格兰王国的古都,现为汉普郡的郡治,也是温切斯特市的核心部分。2001年人口41,420。 温彻斯特的歷史悠久,早在铁器时代这里即为人类聚落。罗马帝国在当地建立城市,称作万塔比尔格鲁姆(Venta Belgarum)。 其主要地標是哥特式的温彻斯特大教堂,該教堂是歐洲最大的教堂之一。温彻斯特大学和著名的溫徹斯特公學都位於此地。宜人的环境、丰富的古蹟和發達的教育使得此地成為漢普郡消費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 溫徹斯特人有時會被稱作“Wintonian”。.

新!!: 羅馬帝國和温彻斯特 · 查看更多 »

游泳池

游泳池(Swimming pool),簡稱為泳池,是游泳等水上運動的場地。多数游泳池建在地面,根據水溫可分為一般游泳池和溫水游泳池。.

新!!: 羅馬帝國和游泳池 · 查看更多 »

演讲台

演讲台(Rostra)是古罗马的一个平台,长官、政治家、倡导者和其他演讲者在上面向聚集的罗马人民演说,进行刑事审判。最初的演讲台由占卜师诸圣成为一座神庙(templum),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位于古罗马广场附近的户外集会场(Comitium),早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建成。这个演讲台历经重建、搬迁,扩大了若干倍。最后的变化发生在凯撒重新安排元老院的地位时,另外新建了一个演讲台来取代它。他的继任者奥古斯都完成了恺撒开始的,最终被称为Rostra Vetera,以区别于后来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数次扩建。.

新!!: 羅馬帝國和演讲台 · 查看更多 »

潘克拉辛

希臘上古時代曾經出現過之格鬥活動,同樣都是使用全身各個可以格鬥的部位進行整體性攻防對戰,後流傳至英國經過修改成為國際上眾所皆知的拳擊運動,對西方武術界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其英文爲Pankration。 古希臘人非常善戰,這片土地有500多年被戰火籠罩著,除了城邦之間的戰爭,波斯人、羅馬人、土耳其人、歌德人和汪達爾人都曾企圖征服這塊美麗的土地,因此在當時的希臘連哲學家都是戰士,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受過潘克拉辛的訓練。 在古希臘的軍隊裡,士兵必須自己購買裝備,但有數千名士兵根本買不起當時昂貴的裝備,因此他們唯一的選擇便是利用潘克拉辛徒手搏鬥至死。 潘克拉辛曾一度失傳,後由吉姆‧阿爾瓦尼蒂斯於20世紀70年代試圖復興潘克拉辛,但直到1995年才真正復興此項傳奇的格鬥技藝,目前人們對潘克拉辛的相關知識是來自於歷史與考古資料。.

新!!: 羅馬帝國和潘克拉辛 · 查看更多 »

潘菲利亚

--(希腊语:Παμφυλία,台湾、香港及和合本圣经一般譯作--)古代安纳托利亚南部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境内,首府位於佩爾格。 潘菲利亚位于吕基亚与奇里乞亚之间,从地中海海滨延伸到塔罗斯山脉。它在北面与皮西迪亚交界。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是帝国在亚洲的一个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潘菲利亚 · 查看更多 »

潘诺尼亚

潘诺尼亚(Pannon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名,大致相当于今日匈牙利西部、奥地利东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塞尔维亚北部(伏伊伏丁那)。在1~4世纪,这里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省治布达佩斯。 潘诺尼亚约在前35年~前14年被罗马人征服,并划为一个行省。433年罗马军团撤出,并被割让给匈人阿提拉之后,潘诺尼亚行省不再存在。896年,这里曾成为阿尔帕德大公领导下的匈牙利人(马扎尔人)侵袭欧洲的基地。 现在中欧的大平原潘诺尼亚平原的名字即得自罗马行省潘诺尼亚。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Category:匈牙利歷史 Category:奧地利歷史 Category:塞尔维亚历史 Category:克罗地亚历史 Category:斯洛文尼亚历史.

新!!: 羅馬帝國和潘诺尼亚 · 查看更多 »

潘朶拉 (小說)

《潘朶拉》(英語:Pandora)是美國作家安·萊絲的系列小說「吸血新紀事」第一部,於1998年3月2日出版。潘朶拉這個角色於「吸血鬼紀事」系列裡已經出現過,她曾是的伴侶,並與他一起生活了兩百多年。.

新!!: 羅馬帝國和潘朶拉 (小說) · 查看更多 »

澳門凱旋門

澳門凱旋門(L'Arc,前稱Le Royal Arc)位於澳門新口岸新填海區城市日大馬路(即新口岸新填海區A2/J地段),第一階段於2009年9月21日正式開幕。「凱旋門」是澳門首間(也是現時唯一一間)匯集豪華住宅、酒店、商場以及娛樂場於一身的物業發展計劃。.

新!!: 羅馬帝國和澳門凱旋門 · 查看更多 »

濯足節

濯足節(Maundy Thursday,意思是「授命星期四」,Dies Cenae Domini、意思是「設立聖餐日」,Giovedì Santo、意思是「神聖星期四」)為復活節前的星期四,乃基督教(廣義)紀念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設立了聖餐禮、濯足服事精神的重要日子。 在亞洲的菲律賓、印度部份邦與地區,歐洲的丹麥、挪威、西班牙部分地區,北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巴拉圭、烏拉圭等國,濯足節都是法定假日。.

新!!: 羅馬帝國和濯足節 · 查看更多 »

濱海阿爾卑斯 (羅馬行省)

濱海阿爾卑斯行省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该地区于公元前14年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大致相当于当今法國南部及義大利地區。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新!!: 羅馬帝國和濱海阿爾卑斯 (羅馬行省) · 查看更多 »

朝貢

朝贡(tributum),又稱進貢,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順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朝贡体系也称“宗藩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当中。.

新!!: 羅馬帝國和朝貢 · 查看更多 »

末阿达

末阿达(叙利亚语: Mār Addā ),又作阿驮,摩尼教创建者摩尼的十二使徒之一,早期教会的传道者,生卒年不详。 受摩尼派遣,时任主教的末阿达进入罗马帝国传播摩尼教信仰。与他同行的还有使徒帕提格(Pattīg)和加布里亚布(Gabryab)。帕提格一年后回到了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摩尼身边,摩尼又派三个书记员带着《生命福音》和其他两部经书到末阿达那里去。末阿达继续了帕提格的使命,继续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教。他建立了许多修道院,挑选了许多选民与听者,写了一些论集,以智慧为武器与其他宗教的信徒辩论。他在亚历山大使许多人改宗摩尼教,在那里展示奇迹。末阿达在帕尔米拉治好了纳菲莎(Nafšā)的病,使她以及她的姐妹及家人,王后塔迪(Tadī)和其夫帕尔米拉城主塞普蒂米乌斯(Septimius )都皈依了摩尼教。 对于末阿达在罗马帝国活动的时间尚不确定。有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244年到261-262年之间。也有人认为大约在公元241年。 末阿达在东方摩尼教会中提及不多,但亦居重要位置。敦煌文书中《摩尼教残经》即以末阿达向摩尼提问世界起源开篇。.

新!!: 羅馬帝國和末阿达 · 查看更多 »

末扎库

末扎库(叙利亚语:Mār Zaku),又名阿库亚斯(拉丁语:Akouas或Acuas),摩尼教创建者摩尼的弟子之一,早期教会的传道者,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00年。.

新!!: 羅馬帝國和末扎库 · 查看更多 »

末思信

末思信(叙利亚语:Mār Sîsin,?-291/292年),又作西辛纽斯(拉丁语:Sisinnius),摩尼教创建者摩尼的十二使徒之一,早期教会最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摩尼教教廷首任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末思信 · 查看更多 »

本丟·彼拉多

提烏斯·彼拉多(Pontius Pilatus;Πόντιος Πιλᾶτος;),又譯般雀·比拉多,是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第五任總督(26年-36年在任)。他最出名的事蹟是判处耶稣钉十字架。由於總督的職責,他是羅馬皇帝在猶太地的最高代表。 关于彼拉多的资料,来自四福音书、斐洛、約瑟夫斯和塔西佗的少许记录。碑文『彼拉多之石』更确定了他曾經擔任猶大總督的職務。根据这些资料,彼拉多可能是平托家族骑士团中的一员,并在公元26年接續了瓦伦利亚斯·格拉特斯的治理。他一上任,就冒犯治下百姓的宗教传统,受到了斐洛与約瑟夫斯的斥责。根据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所說,在残酷镇压撒玛利亚暴動之后,他被召回罗马,時間正好在提庇留死后回去,即公元37年3月16日。继任總督的是马赛鲁斯。 在所有四卷福音书中,彼拉多回避处死耶稣的责任。在《马太福音》中,彼拉多洗手以示不負处死耶稣的责任,且不情愿地送他上刑架。在《马可福音》中,描述耶稣并未对罗马帝国策反,彼拉多是不情愿地行刑。在《路加福音》中,不单单是彼拉多否认耶稣对罗马帝国策反,而且希律·安提帕斯,加利利地區的都督均找不出耶稣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在《约翰福音》中,彼拉多说:『我没发现他有什么罪过』,并且向犹太人讯问是否可以把他釋放。 学者常常争辩當如何解释關於彼拉多的描述。而在1961年发现的、刻有本丢·彼拉多的彼拉多之石,也為学者们所争议。.

新!!: 羅馬帝國和本丟·彼拉多 · 查看更多 »

本都

本都(Πόντος),古代小亚细亚北部的一个地區,在黑海南岸。.

新!!: 羅馬帝國和本都 · 查看更多 »

本都王国

本都王国(Πόντος),又称本都帝国,是公元前3世纪至至公元后1世纪期间一个以安那托利亚地区为中心的希腊化国家。其君主是希腊化的波斯人,自称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大流士一世的后裔。 本都一词在希腊语中意思是“海”。本都原本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附属国,其根据地位于克泽尔河一带。继业者战争期间从属于安提柯王朝。安提柯一世战死之后,米特拉达梯一世于前281年宣布独立,定都阿马西亚,建立本都王国。 本都土地肥沃,谷物繁多,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本都与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王朝长期争雄。法尔纳克一世在位期间征服锡诺普,迁都于此。 在本都王国的晚期,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王朝先后为罗马共和国所吞并,塞琉古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都衰退,本都直接面临来自古罗马的威胁。 米特拉达梯六世在位期间,本都势力达到全盛,科尔基斯和博斯普鲁斯王国都被本都征服,称霸黑海沿岸。还侵略罗马的属国比提尼亚和卡帕多细亚。这引发了本都与罗马之间的战争。这场所谓的米特拉达梯战争最终以本都的战败告终。本都的大部分领土于前64年被罗马占领。米特拉达梯六世逃往博斯普鲁斯,在博斯普鲁斯继续称王,但于前63年被迫自杀。 其子法尔纳克二世向罗马投降,被罗马人当作盟友,仍旧为称本都国王兼博斯普鲁斯国王,但其统治区域只有博斯普鲁斯之地。但法尔纳克仍旧希望夺回本都之地,于前48年趁罗马内战之机进军安纳托利亚,结果在泽拉城(今土耳其境内)附近被凯撒彻底击败。本都王国仍旧被作为罗马的附属国而保留,直到公元64年被罗马皇帝尼禄废除。.

新!!: 羅馬帝國和本都王国 · 查看更多 »

朱紅色

朱紅色(vermilion,又拼写作vermillion),又名中國紅,是一種红色系顏色,是红色系顏色之一,介乎紅色和橙色之間。是一種不透明的硃砂而制成的顏色,從上古已使用,作搽粉的胭脂。但顏料成份是硫化汞,而汞的化合物都是有汞毒性的。 朱紅色最能引起人們聯想到的是硃砂,而最純正的硃砂出自中國,因此又名「中國紅」。 因為最純正的硃砂是非常罕見的,自然而言,朱紅色這顏色極端珍貴。在中世紀,朱紅色顏料有如金箔一樣珍貴。在2007年,一支35毫升真正的中國朱紅色油漆,亦可能花費170美元。 繪畫上,朱紅色由鎘做顏料制成,因為鎘比水銀更穩定,特別用於水彩上。水彩的主流商業來源是Blockx。不同於汞硫化物,鎘硫化物加工後所成的暖色系顏色範圍非常大,包括加上硒或鋅而獲得顏色。範圍從檸檬黃到深紅色,有時稱為「鎘紫色」。.

新!!: 羅馬帝國和朱紅色 · 查看更多 »

朱慈煊

朱慈炫(又作朱慈煊,),明昭宗朱由榔第三子、母孝剛王皇后。永曆二年(1648年)出生,出生時受洗成為天主教基督徒,並取教名「當定」(Constantine,今譯“君士坦丁”)。這個教名與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相同,永曆帝希望藉由該皇子的受洗與即位,使大明能如同羅馬帝國般,開始轉天主教為國教。永曆五年(1651年)封為皇太子,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改信基督信仰之太子。也是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擒朱慈煊,他大罵吳三桂:「逆賊!大明負了你甚麼?我父子倆負了你甚麼?使我有此下場?」遂於永曆十六年(1662年)與其父一同被殺於滇京五華山逼死坡,年十四歲,鄭經追諡為哀愍太子。.

新!!: 羅馬帝國和朱慈煊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T-Z)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T,U,V,W,X,Y及Z开头的环形山。.

新!!: 羅馬帝國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T-Z) · 查看更多 »

月面学

月面学是专门研究月球表面及物理特征的学科。从历史上看,最主要涉及对月球月海、环形山、山脉及其他各种特征的测绘和命名。早期太空时代通过轨道航天器已基本完成了正背面高分辨率图像的拍摄。然而,月球上还有一些地区的图像(特别是在极区附近)及许多特征(如陨坑深度)的精确位置仍不确定。今天,月面学是月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自身经常被简称为“月球科学”。“月面”一词来自希腊月亮女神塞勒涅(Σελήνη)。.

新!!: 羅馬帝國和月面学 · 查看更多 »

朗基努斯

朗基努斯(Longinus,?-45年),是命名于中世纪及现代基督宗教传说中,耶稣受十字架刑后,为确定耶稣是否已经受刑而死,因而用一枝长矛戳刺耶稣的侧腹位置的罗马帝国士兵。由于长矛沾上了耶稣的血液,被一些基督徒视为圣物,长矛亦以物主朗基努斯之名命名为朗基努斯枪。 福音书并未记载这名罗马士兵的名字。传说表述这名罗马士兵称为朗基努斯。传说进一步描述他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记载的十字架前之百夫长,见证:「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这个人真是义人!」自此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基督徒,被天主教、东正教及其他传统基督教教派视为圣人。.

新!!: 羅馬帝國和朗基努斯 · 查看更多 »

有限合伙

有限合伙是一种类似于普通合伙的合伙企业,只是除了“普通合伙人”之外有限合伙还可以包括“有限合伙人”。.

新!!: 羅馬帝國和有限合伙 · 查看更多 »

最大帝國列表

以下是歷史上最大帝國的一些列表。.

新!!: 羅馬帝國和最大帝國列表 · 查看更多 »

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100 Greatest Britons)是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一个票选活动。 這項活動舉辦後引起了西方其他國家媒體的爭相模仿。.

新!!: 羅馬帝國和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 查看更多 »

惠特灵大道战役

惠特灵大道战役(Battle of Watling Street)于61年或62年发生在罗马的不列颠行省。交战双方为由布狄卡女王领导下的土著不列颠人民和由指挥的罗马军队。尽管人数上众寡悬殊,罗马仍旧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并付出了小得多的代价。这场战役标志着不列颠南部对罗马统治不列颠的反抗结束,罗马在此的统治一直延续到410年,罗马军团撤出不列颠為止。 历史学家在研究这场战役时不得不完全依赖罗马史料。战役发生地尚不清楚,不过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战场位于倫蒂尼恩和之间(什罗普郡的),在现今所知的惠特灵大道上。惠特灵大道这个名字实际上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时代对这条路的称呼,因此现在为这场战役取的名字实际上是錯誤的。.

新!!: 羅馬帝國和惠特灵大道战役 · 查看更多 »

情色描写历史

情色描写(英语:erotic depictions)包括以繪畫、雕塑、攝影、戲劇、音樂以及寫作的手法描述人类的性相關的場面,這在歷史上幾乎所有文明都曾產生過,不分古今東西。在早期人類文化上,性型態與動作上常與超自然力量相聯繫,在一些宗教儀式可見端倪。在亞洲國家如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中國和日本,情欲的表達與在當地本土宗教(諸如印度教、佛教、道教或神道教等)之中有其各自特殊的精神上的意義。而古希臘與古羅馬人产製了諸多情色藝術與裝飾,也多與他們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習俗相融合。 近幾十年隨著電信科技的演進,新興技術——如印刷、攝影、電影與電腦——使得情色描写有了新型態的應用呈現與傳遞形式 ISBN 978-1-4172-2885-0。.

新!!: 羅馬帝國和情色描写历史 · 查看更多 »

戰神廣場 (羅馬)

戰神廣場(Campus Martius,拉丁語的意思:瑪爾斯的廣場)位於意大利羅馬,在古羅馬時期是一個公有的地區,佔地約2平方公里(約600英畝)。在中世紀,戰神廣場是羅馬最為人口稠密的地方。羅馬的第四區(IV rione)馬爾茲廣場(Campo Marzio)覆蓋了廣場的少部分地區,而馬爾茲廣場和羅馬廣場的意大利語同為Campo Marzio。 隨著羅馬共和國末期以及羅馬帝國的初期之間的羅馬城市發展,在戰神廣場建造了越來越多的設施。主要的新建築包括奧古斯都陵墓(Mausoleum of Augustus)、羅馬劇場(Theatre of Marcellus)。這個廣場充滿著神殿和公共建築、競技場、劇場、門廊、澡堂、紀念碑、列柱以及方尖碑。 異族人入侵後引水渠道被毀,使得居民大幅減少,而居民也遺棄了附近的山丘,並且移至戰神廣場附近聚集,以台伯河的水源維生,卻因後來的水災而受害,於1870年之後統一的義大利,隨著首都羅馬的擴建,戰神廣場便有一大部分被劃分於羅馬城市之內。.

新!!: 羅馬帝國和戰神廣場 (羅馬) · 查看更多 »

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原名為狄奧克萊斯(Diocles),羅馬帝國皇帝,於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結束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建立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內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

新!!: 羅馬帝國和戴克里先 · 查看更多 »

戴克里先宫

戴克里先宫(Dioklecijanova palača)罗马帝国宫殿,约公元295年—公元305年建,占地近4公顷。戴克里先退位后即居于此。位于克罗地亚斯普利特市,为一座宏大壮丽的海滨堡垒和豪华巨型乡间别墅。平面呈长方形,宫殿南北长215米,宫墙厚2.1米。前临亚得里亚海,南高22米,北高18米。计16座塔楼和4座宫门。其中心有两条11米宽的拱廊大道。宫殿前部为寝宫,沿海拱廊长160米,宽7.3米,可瞭望海景和达尔马提亚海岸。后部为朝堂,宫殿于阿瓦尔人入侵时被严重破坏,639年阿瓦尔人撤退后,宫殿遗址被萨洛纳城难民改为他用。1979年,该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羅馬帝國和戴克里先宫 · 查看更多 »

戴克里先高架渠

戴克里先高架渠(Dioklecijanov akvadukt)是一个古罗马高架渠,靠近克罗地亚斯普利特,修建于罗马帝国时期,供水到戴克里先宫。 戴克里先高架渠建于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初,与宫殿同时建造。高架渠从戴克里先宫(今天的斯普利特市中心)东北9公里的Jadro 河引水,利用13米的高度差,将河水引到戴克里先宫。另一个高架渠把水从同一个水源引到萨罗纳。 高架渠保存最好的部分邻近索林,高16.5米,长180米。 戴克里先高架渠在6世纪中叶哥特人入侵时被破坏,之后废弃了一千三百年之久。高架渠的首次重建是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1877-1880年)。1932年修建现代水厂后停止使用。 高架渠目前正在修复。.

新!!: 羅馬帝國和戴克里先高架渠 · 查看更多 »

戴克里先迫害

戴克里先迫害或稱作大迫害,是羅馬帝國最後一次和最嚴重的一次对基督徒的迫害。303年時,羅馬皇帝戴克里先、馬克西米安、伽列里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一世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廢除基督教的合法權益並要求他們遵守傳統的古羅馬宗教習俗。後來法令開始針對神職人員展開迫害,下令將這些民眾奉獻給羅馬神明。然而因為高盧和不列顛尼亞的起義使得羅馬帝國國力下降,相關的迫害行動強度因而有所變化,最終僅有勢力較強東部省份仍然繼續採行所有的禁令。這些迫害基督徒的法律隨著不同羅馬皇帝的上位而實施效力並不一致,但最終在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錫尼頒布《米蘭敕令》後,標誌著過去的迫害正式結束。.

新!!: 羅馬帝國和戴克里先迫害 · 查看更多 »

戈尔迪安一世

戈尔迪安一世(约159年—238年4月12日),全名为马尔库斯·安东尼乌斯·戈尔迪安努斯·森普隆尼安努斯·罗曼努斯·阿非利加努斯(拉丁语:Marcus Antonius Gordianus Sempronianus Romanus Africanus),罗马帝国皇帝,238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戈尔迪安一世 · 查看更多 »

戈爾迪安三世

戈爾迪安三世(Marcus Antonius Gordianus Pius,)是羅馬帝國皇帝(238年至244年),在馬克西米努斯死後,元老院推舉戈爾迪安一世、戈爾迪安二世、普皮恩努斯與巴爾比努斯這四位皇帝皆先後死亡,於是年僅13歲的戈爾迪安三世繼位,不過他也受到近衛軍的控制。戈爾迪安三世後來在與波斯的作戰中去世。 Category:羅馬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戈爾迪安三世 · 查看更多 »

戈爾迪安二世

戈尔迪安二世(Gordian II,约192年—238年4月12日),全名马库斯·安东尼乌斯·戈尔迪安努斯·森普隆尼亚努斯·罗马努斯·阿菲利加努斯(Marcus Antonius Gordianus Sempronianus Romanus Africanus),罗马皇帝,238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戈爾迪安二世 · 查看更多 »

戈蘭高地

戈兰高地(Hadhbat al-Jaulan,Ramat HaGolan)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公里)。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东到鲁卡德河、南到亚尔木克河、北到赫尔蒙山东坡,其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太巴列湖,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最高处海拔黑門山2814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至今,聯合國在邊界設置緩衝區。國際上承認戈兰高地為叙利亚的領土。 戈兰高地南部为农耕区,北部的谢赫山麓为林木和灌丛所覆盖的牧场。居民约15,000人,大多是德鲁兹派穆斯林,大部分人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叙利亚国籍。 戈兰高地西面與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上公路交通网密布,库奈特拉为此地重镇,有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

新!!: 羅馬帝國和戈蘭高地 · 查看更多 »

战国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戰國時期无数次兼併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從數百减少到數十。到战国後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燕、秦、楚、齊(田齊)、韩、赵、魏,合称为“战国七雄”。常与春秋五霸并称。 除战国七雄外,小國尚有宋、衛、東周、中山、魯、滕、鄒、費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惟中山與他國互王,《戰國策》載其國之策,宋国也在战国后期称王,有一定的实力(宋襄公一說為春秋五霸之一)。 在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齊國國力最強。三晉之中,韓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壯觀,趙國多名將。楚才晉用為知名典故。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东六國”。前230年,秦灭韩,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序幕。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新!!: 羅馬帝國和战国七雄 · 查看更多 »

战锤40000

战锤40000(Warhammer 40,000,又称Warhammer 40K或简称40K)是一款桌上战棋游戏,由英国游戏公司“游戏工坊”(Games Workshop)制作。遊戲中有大量不同的種族,而每一個種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故事背景,而且充滿科幻及宗教色彩。玩家需要購買軍隊模型及規則書進行遊戲。.

新!!: 羅馬帝國和战锤40000 · 查看更多 »

星际公民

是即将在Microsoft Windows和Linux公开的電子遊戲。《星际公民》由四个主要要素组成:第一人称太空作战、开采、探索和贸易。星际公民为一个大型多人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并且有定制的,也有名为《Squadron 42》的单人模式和名为《Star Citizen》的多人模式。游戏是建立于改良的CryEngine并将由支持所有主要VR頭戴裝置。 《星際公民》及《Squadron 42》皆設定在30世紀銀河系中心虛構的地球聯合帝國(United Empire of Earth,UEE),一個晚期羅馬帝國的類似體制。遊戲主題是在UEE上的公民,透過玩家的行動而謀生,例如完成一段時期的兵役。這會預期到公民將會享受某些在遊戲中的福利,例如支付低稅率,但準確的詳細資料仍然有待確定。 遊戲的一個明顯焦點放在玩家的互動上,玩家行為會有影響力,也會受動態經濟系統所影響。 《星際公民》及《Squadron 42》由的公司、和歐洲的Foundry 42製作。市場銷售則由Cloud Imperium Games子公司Roberts Space Industries負責。.

新!!: 羅馬帝國和星际公民 · 查看更多 »

明道加斯

明道加斯(Mindaugas,约1200年—1263年9月12日)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立陶宛大公和唯一的立陶宛国王。 明道加斯的出身、早年生活和权力上升的过程至今无人知晓;不过在一份1219年的条约中,他作为一位上等公爵被提及,在1236年的一份文献中,他又被提及为全立陶宛人的首领;而且当时和现代的文献论及他的夺权之路时,都提到其至关重要的婚姻和对敌人的流放与谋杀。1230年代和1240年代,他将其统治版图向立陶宛本部的东南方延伸。1250年和1251年,在国内权力斗争时,明道加斯昄依罗马天主教;此举也使他得以与利沃尼亚骑士团,这一立陶宛人长期的敌人结盟。1253年夏,他获得加冕,成为立陶宛国王,统治着30万到40万子民。 在位10年,明道加斯在国家建设方面功劳卓著,而其与亲属和其他公爵的冲突仍在继续,且西立陶宛强烈抵制联盟的统治。他在东南方向扩张的领土受鞑靼人威胁。1261年他与利沃尼亚骑士团断交,并有可能放弃天主教信仰。1263年,明道加斯遭其侄特莱尼奥塔和另一位政敌道曼塔斯暗杀。他的三位直接继承人也遭毒手。直到特莱德尼斯在约1270年得到大公头衔,立陶宛的政治动乱才被平息。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明道加斯还没有什么名声,他的后代也并不出名,但在19和20世纪,他开始为人所知。明道加斯是唯一一位立陶宛国王;虽然自约盖拉之后的立陶宛大公也被封为波兰国王,但这两个头衔是彼此独立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明道加斯是立陶宛的建国者,他现在也被认为是阻止鞑靼人向波罗的海进军,令国际社会承认立陶宛,并使立陶宛向西方文明过渡的君王。 1990年代,历史学家发表调查报告,证明明道加斯在1253年7月6日加冕为国王。这一天现在被定为法定假日——。.

新!!: 羅馬帝國和明道加斯 · 查看更多 »

明道加斯家族

明道加斯家族是立陶宛大公国的第一个王室,该王室以立陶宛第一位已知,且毋庸置疑的君主明道加斯为中心。他在1253年加冕为立陶宛国王,在10年后遇刺身亡。他已知的家族关系只延续到他的子辈,而他的重孙则杳无音信,也没有资料可以显示他的家族与格迪米尼兹王室,这个从约1285年布蒂盖迪斯开始,到1572年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结束这一段时间内,统治立陶宛和波兰的王室有什么关系。 为了重建整个族谱,历史学家不得不做出大量假设,因为关于立陶宛历史早期的文献极为匮乏。而16到17世纪的系谱,特别是贝霍维茨编年史的那个系谱,将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它将传说和事实混在一起。关于帕莱莫尼德家族,这个来自罗马帝国,后定居在立陶宛,使公国崛起的贵族家族的传说在这些系谱中最为流行,分布也最为广泛。真实的历史资料则来自于俄罗斯和利沃尼亚的编年史,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希帕提亚编年史。.

新!!: 羅馬帝國和明道加斯家族 · 查看更多 »

昂热城堡

昂热城堡(Château d'Angers)是法国昂热的一座大型法式城堡。 昂热城堡耸立在曼恩河畔的岩石上,由于它的战略防御位置,曾是罗马人居住的地点之一。 在9世纪,堡垒属于强大的安茹伯爵,在12世纪归属金雀花王朝的英格兰国王。1204年,该地区被腓力二世征服,他的孙子路易九世(圣王路易)在13世纪初兴建了庞大的城堡。 昂热城堡周长600米,占地25,000平方米,周围有17个巨大的塔楼,每一个塔曾经有40米高,但后来为使用大炮而降低了高度。只有磨坊塔保留了原来的高度。 1352年,约翰二世将这座城堡给了他的儿子那不勒斯的路易一世。路易娶了富有的布列塔尼公爵夏尔·德·布卢瓦的女儿,改建城堡,在1373年委托布鲁日画家 Hennequin 和巴黎的挂毯织工尼古拉巴塔耶完成了著名的启示录挂毯。 那不勒斯的路易二世(路易一世的儿子)和阿拉贡的约朗德增建了圣吉纳维夫小堂(1405年至1412年)和皇家公寓。小堂供奉的是圣王路易收购的真十字架碎片。 15世纪初,法国王太子得到圣女贞德的帮助,从巴黎逃到昂热城堡,后来登基成为查理七世。 1562年,凯瑟琳·德·美第奇将城堡恢复为强大的堡垒,但她的儿子亨利三世降低了塔的高度,用城堡的石头兴建街道和村庄。但是面对来自胡格诺派的威胁,国王还是在城堡的阳台上安装了火炮,维持城堡的防御能力。在18世纪末,它厚厚的墙壁经受住了旺代起义军的大规模炮轰,显示作为一个军事堡垒的价值。 一所军事学院在城堡成立,以训练年轻军官战略。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一世的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也是受训于昂热军事学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的弹药储存场在城堡内爆炸,这座城堡严重受损今天,城堡由昂热市拥有,改为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中世纪挂毯收藏,其中14世纪的“启示录挂毯”为其无价的宝藏之一。 2009年1月10日,该城堡遭受意外火灾,400平方米的屋顶被完全烧毁,总损失估计为200万欧元。据文化部长克丽丝蒂娜表示,预计在2009年第二季度完成修复。.

新!!: 羅馬帝國和昂热城堡 · 查看更多 »

昂热城墙

昂热城墙(fortifications d'Angers)是法国昂热的古城墙,始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在中世纪进行扩建,19世纪拆除。目前保留的少数遗址在1907年和1927年列为法国历史古迹。 Angers rue Toussaint-2015a.JPG| Angers rue Toussaint-2015b.JPG| Tour des anglais, Angers (1).jpg| Tour Villebon - Angers - 20101201.JPG| Tour de l'enceinte de Saint-Louis - side view - Angers - 20101201.jpg|.

新!!: 羅馬帝國和昂热城墙 · 查看更多 »

昔兰尼加

昔兰尼加(古希腊语:Κυρηναϊκή),在阿拉伯语中称为拜尔盖(),是利比亚东部的一个地区,得名于古希腊城市昔兰尼,古称“五城地区”(Pentapolis),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是克里特和昔兰尼加行省的一部分。 从1927年到1963年,昔兰尼加是意属利比亚和后来的利比亚王国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现在已被分为几个省。广义来说,这个名称至今仍在使用,地域涵盖包括库夫拉省的利比亚东部全境,与利比亚的另外两个地区相邻:西北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和西南部的费赞地区。 昔兰尼加是2011年利比亚利比亚国民解放军的基地,其政权利比亚全国委员会总部设于班加西。.

新!!: 羅馬帝國和昔兰尼加 · 查看更多 »

昆圖斯·提圖里烏斯·薩比努斯

昆圖斯·提圖里烏斯·薩比努斯(Quintus Titurius Sabinus;),古羅馬軍事家。是凱薩於高盧戰爭時期的一位副將。 Category:古羅馬軍事人物.

新!!: 羅馬帝國和昆圖斯·提圖里烏斯·薩比努斯 · 查看更多 »

昆提卢斯

庫斯·奧瑞利烏斯·克勞狄烏斯·昆提盧斯,羅馬帝國的皇帝。.

新!!: 羅馬帝國和昆提卢斯 · 查看更多 »

昆提利安

库斯·法比尤斯·昆提利安(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公元35-100年)是一位羅馬帝國西班牙行省的雄辩家、修辞家、教育家、拉丁语教师、作家。69至88年教授修辞学,成为罗马第一名领受国家薪俸的修辞学教授,并且是著名的法庭辩护人。 他的著作有《雄辩家的培训》以及《长篇雄辩术》、《短篇雄辩术》。 他的著作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广泛运用,他的教育思想受到15世紀至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重视,并从而对现代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有极大影响。.

新!!: 羅馬帝國和昆提利安 · 查看更多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尤其於兩宋年間,遊牧民族盤據華北地方導致絲路斷流,令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更加蓬勃。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但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底存不存还有问题,《汉书》记载中国人所乘之船为当时的“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利用这些停留在广西、广东港口的外国船只进行转送到南海和印度。唐宋时的广州港很繁荣,港口大船云集,最多的时候,每年有四千多艘大食船,当时还发生了千名大食、波斯穆斯林劫掠广州的事件。最早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则是罗马商队与使者,于公元166年抵达中国;而迄今东南亚出土的最早沉船和中国瓷器也属于西亚的阿拉伯帆船,年代为公元830年的晚唐。.

新!!: 羅馬帝國和海上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海特贝茨

海特贝茨(荷兰语:Geetbets)是位於比利时佛羅明-布拉奔省部的一座市镇,人口5,765人(2006年)。其镇名来自罗马时期的日耳曼部落Betasii人,“海特贝茨”意为海特河畔的贝茨,旧时写作Geet-betz。.

新!!: 羅馬帝國和海特贝茨 · 查看更多 »

斐洛

斐洛‧尤迪厄斯(Philo Judeaus)亦稱亞歷山大里亞的斐洛(约公元前25年~40年或45年),是生於亞歷山大城的猶太哲学家和政治家。斐洛第一個嘗試將宗教信仰與哲學理性相結合,故在哲學史和宗教史上有獨特地位,更被視為希臘化時期猶太教哲學的代表人物和基督教神學的先驅。他的哲學對猶太教和及後的基督教發展有極深遠影響。 斐洛与耶穌是同時代的人物。斐洛的母語是希臘語,運用的是希臘語的《圣经》(七十士譯本)。斐洛認為《圣经》的希伯來語經卷(即舊約)与當時的希腊哲学是和谐一致,故致力於使猶太教的信仰哲學化。他主張用揣測寓意的方法去解釋《聖經》。 斐洛主要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犬儒學派和斯多噶哲學等的哲學思想影響,他特別推崇柏拉圖的學說。斐洛認為人無法理解上帝,上帝是超乎一切界限的,只能知道上帝是存在。既然不能理解神,自然便不可能用任何名字稱呼上帝。斐洛認為神對世界的作用須通過“邏各斯”,作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介。斐洛主張人除了血肉軀體外,還有一個不死的靈魂。而靈魂的死只不過一種比喻說法,靈魂是不死的。由於運用柏拉圖的哲學思想,這為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模式和理論提供了基礎藍圖。斐洛對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們,如俄利根,影響是顯然易見的。雖然斐洛不是基督徒,但因其哲學促成了早期基督教的希腊化,故此作家恩格斯在著作《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中,更稱斐洛為“基督教真正的父亲”。 除其哲學影響外,斐洛在40年曾代表犹太人建議罗马皇帝改变对犹太人的政策,在犹太人中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新!!: 羅馬帝國和斐洛 · 查看更多 »

断尾

断尾是用于描述将动物尾巴去除的专业术语。.

新!!: 羅馬帝國和断尾 · 查看更多 »

斯多葛主義

斯多葛主義(英語:Stoicism),斯多葛又譯斯多噶或斯多亞,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思想流派,哲學家芝諾於西元前3世紀早期創立,在雅典時他常「在門廊」(希臘語發音為斯多噶)講學,傳人有克雷安德與克呂西普;在羅馬帝國,代表思想家有塞內卡、愛比克泰德與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斯多噶派學說以倫理學為重心,秉持泛神物質一元論,強調神、自然與人為一體,「神」是宇宙靈魂和智慧,其理性滲透整個宇宙。個體小「我」必須依照自然而生活,愛人如己,融合於與整個大自然。.

新!!: 羅馬帝國和斯多葛主義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克斯 (电视连续剧)

《斯巴达克斯》(Spartacus)是一部美国Starz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于2010年1月22日首播。剧情围绕着历史人物色雷斯角斗士斯巴達克斯(安迪·怀特菲尔德饰)领导奴隶起义对抗罗马共和国的故事而展开。执行制片人史蒂文·S·迪克奈特和罗伯特·塔珀特侧重于塑造斯巴達克斯早期不太被历史重视的事件。剧中不少格斗场面因为力求逼真而颇为血腥,亦不时穿插一些点到为止的性爱与粗话。 原本Starz預訂了第二季,但因為主演懷特菲爾德診獲癌症而被逼推遲製作,因此官方改為推出六集的前傳故事,稱為《浴血戰士:競技場之神》(Sparatcus: Gods of the Arena)。懷特菲爾德病癒後第二季的前期製作立即開始,不過不久之後他又復發,令官方和懷特菲爾德一致決定以演員利亞姆·麥肯泰(Liam McIntyre)取代成為新的主演。至2011年9月11日,懷特菲爾德最終病逝。利亞姆·麥肯泰接下角色开始了第二季的製作,第二季稱為《斯巴达克斯:复仇》(Spartacus: Vengeance),在2012年1月27日首播。第三季(最終季)稱為《斯巴达克斯:诅咒之战》(War of the Damned),在2013年1月25日首播。.

新!!: 羅馬帝國和斯巴达克斯 (电视连续剧)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克斯:血与沙

《斯巴达克斯:血与沙》(Spartacus: Blood and Sand)是美国Starz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斯巴达克斯》第一季,于2010年1月22日首播。剧情围绕着历史人物色雷斯角斗士斯巴達克斯(安迪·怀特菲尔德饰)领导奴隶起义对抗罗马共和国的故事而展开。执行制片人史蒂文·S·迪克奈特和罗伯特·塔珀特侧重于塑造斯巴達克斯早期不太被历史重视的事件。剧中不少格斗场面因为力求逼真而颇为血腥,亦不时穿插一些点到为止的性爱与粗话。.

新!!: 羅馬帝國和斯巴达克斯:血与沙 · 查看更多 »

斯科普里

斯科普里(latin)是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也是馬其頓最大的都市,馬其頓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斯科普里。斯科普里也是馬其頓的政治、文化、經濟、学術的中心都市。斯科普里在古羅馬時期的名稱是斯庫皮(Scupi)。斯科普里附近地區自約公元前4000年以來就有人居住。在今日斯科普里市中心的斯科普里城堡附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集落遺跡。1世紀前夕,集落被羅馬人攻克,成為羅馬軍隊的野營地。 羅馬帝國在395年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斯庫皮由首都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統治。在中世紀的早期,拜占庭和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爭奪巴爾幹地區的霸權。972年至992年期間,斯科普里是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首都。1282年開始,斯科普里由塞爾維亞統治。1346年,塞爾維亞帝國將斯科普里設為首都。1392年,斯科普里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奧斯曼人稱斯科普里為于斯屈普(Üsküp)。斯科普里在此之後被奧斯曼統治超過500年,是于斯屈普帕夏桑扎克的首府。之後又是科索沃州(Vilayet of Kosovo)的首府。在這一期間,市內建造了許多著名的東方樣式的建築物。 在1912年巴爾幹戰爭期間,斯科普里被塞爾維亞王國征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斯科普里成為新建國家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后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份。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斯科普里被軸心國國家保加利亞王國軍隊佔領。1944年,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加盟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斯科普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了急速的開發。但因1963年發生了地震,其發展一時停滯。1991年,斯科普里成為自南斯拉夫獨立的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 斯科普里位於發達河的上流,地處連接貝爾格萊德和雅典的巴爾幹半島南北走廊中央。斯科普里的主要產業有金屬加工和木材、紡織、皮革、印刷產業。斯科普里的產業發展除了貿易、物流、金融部門之外,也將文化和體育事業設為開發的重點。據2002年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斯科普里有人口506,926人。而據2010年的兩個非官方的調查,斯科普里有人口668,518人,另一數字則是491,000人。.

新!!: 羅馬帝國和斯科普里 · 查看更多 »

斯科普里水道橋

斯科普里水道橋(Скопски аквадукт)是位於馬其頓共和國斯科普里郊區的一個羅馬帝國時期的水道橋遺跡。斯科普里水道橋是馬其頓唯一的水道橋遺跡,也是前南斯拉夫地區三個水道橋遺跡中保存狀況最好規模最大的一座水道橋。.

新!!: 羅馬帝國和斯科普里水道橋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波

斯特拉波(Στράβων,前64年–23年),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生於現在土耳其的阿馬西亞(當時屬羅馬帝國),著有《地理學》(Γεωγραφικά)17卷。.

新!!: 羅馬帝國和斯特拉波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StraßburgAdrian Room - - McFarland, 2006, p. 359.

新!!: 羅馬帝國和斯特拉斯堡 · 查看更多 »

斯莱戈

斯莱戈(英语:Sligo/ˈslaɪɡoʊ/;爱尔兰语:Sligeach),是爱尔兰斯莱戈郡的一个城镇,位于该郡北部海滨。总人口19,452(2014年)。该城镇为斯莱戈郡郡治,也是爱尔兰西北部最大的城镇。.

新!!: 羅馬帝國和斯莱戈 · 查看更多 »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亞(Slovenija)是一個位於東南歐,毗鄰阿爾卑斯山的小國。全稱斯洛文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Slovenija),西鄰意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文尼亚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布爾雅那為首都及最大城市。 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獨立。.

新!!: 羅馬帝國和斯洛文尼亚 · 查看更多 »

新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有時寫作NWO)是一項關於極權主義世界政府的陰謀論。此理論認為,世上有少數權力菁英階級組成的秘密集團、影子政府與其密謀的全球主義議程在幕後操控世界,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威權主義的世界政府,取代現今的主權國家或民族國家體制來統治世界,這項邪惡計畫稱之為「新世界秩序」。藉由一個包羅萬象的政治宣傳來建立新的意識形態,讓人類相信成立新世界秩序政府才是歷史的進步。因此,許多有影響力的歷史和當代人物,被該理論認為是透過許多掩護機構來操縱重要的政治和金融事件,並使全球的金融體系發生系統風險,作為逐步實現統治世界的陰謀。 在1990年代以前,「新世界秩序」陰謀論僅限於兩個美國的反殖民主義:「愛國者運動」與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中關於世界末日和敵基督的理論。諸如和般的懷疑論者都觀察到,右派民粹主義主張的反「新世界秩序」、反菁英主義、拒絕現有的政治共識等政治哲學,不僅有許多知識分子接受,而且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在20世紀末,全球壟罩在千禧年主義、人們積極的準備面臨世界末日的預期心理下,這項理論更加盛行於民間。2013年,根據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電話調查顯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相信有一個隱密的權力菁英團體正在推動一項全球性議程,以及「新世界秩序」陰謀論的真實性。.

新!!: 羅馬帝國和新世界秩序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羅馬帝國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约的历史背景

大多研究历史中的耶稣和早期基督教的学者认为,正典福音和耶稣的生活必须在耶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而不是纯粹以基督教正统观念来看待。他们研究那个地区的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及其局势,趋势和变化的时候,是从希腊、罗马占领的影响以及那时的犹太教派别的角度去研究的,将耶稣看作是在这种环境中的犹太人,并将记载下来的新约看成是耶稣死后兴起的口头福音传统。 公元前64年,当罗马将军庞培占领耶路撒冷时,已部分希腊化的犹地亚地区(犹大)被并入了罗马共和国,成为罗马附庸国。罗马人把犹地亚视为重要的贸易十字路口,和一个缓冲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的国家。公元6年,罗马在犹地亚强加了直接统治,通过大祭司政治任命罗马总督到当地维持秩序。在加利利的犹大起义后和在彼拉多任命前(公元前26年),一般来说,罗马的犹地亚陷入了困境中,但它仍旧能够自治,偶尔的骚乱、零星的叛乱和暴力抵抗是持续发生的风险。 在整个一世纪第三季度中,犹太人和罗马人之间的冲突使局势日益紧张。在第一世纪第三季度结束之前,这些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和耶路撒冷第二圣殿的毁灭,这次战争几乎将耶路撒冷夷为平地。羅馬人後來將耶路撒冷重建为一个名叫爱利亚加比多连(Aelia Capitolina)的都市,犹太人被禁止住在城内。.

新!!: 羅馬帝國和新约的历史背景 · 查看更多 »

新罗马帝国

新罗马帝国(意大利语:Nuovo Impero Romano;拉丁语:Novum Imperium Romanum)是源自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原創。墨索里尼有严重民族主义倾向,对领土有强烈扩张欲望,并创造出新罗马帝国一词以求得自己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拥有历史上罗马帝国的威望。墨索里尼此举和同时代德国统治者阿道夫希特勒所鼓吹的第三帝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人们喜欢用这个词语形容超级强权。现今,当今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也开始被一部分人称为新罗马帝国。.

新!!: 羅馬帝國和新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新阿基坦大區

南奧索峰 新阿基坦(Nouvelle-Aquitaine)為法國大區,是根據2014年大區重劃,合併阿基坦、利穆赞、普瓦图-夏朗德等三個大區,2016年1月1日起生效。.

新!!: 羅馬帝國和新阿基坦大區 · 查看更多 »

施派尔

施派尔(Speyer)是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一座城市。 1529年4月19日神圣罗马帝国在此召开帝国会议,讨论解冻迫害新教徒的《沃木斯议会》议案,遭到部分与会的诸侯和自由城市代表的反对,史称“抗议者”(德语:Protestanten),即新教徒的代名词。 約在五千年前,施派尔即擁有著第一批原始住民在這塊土地上活動。接著自從凱撒爭奪下高盧地區以後,萊茵河成了迅速擴展的羅馬帝國一道保護疆界,而剛好位於萊茵河東方的施派尔,也成了羅馬士兵駐軍的一大據點。在主後一百五十年,施派尔以「NOVIOMAGUS」的名稱出現在希臘人托勒密(Ptolemaios)的世界地圖中。直到主後346年以後,才以施派尔這個名稱納入主教區中。 十六世紀中期,施派尔成為德國歷史的轉捩點,自從路德於主後1521年站上沃木斯帝國會議,和皇帝卡爾五世以及教廷答辯以降,就在歐洲大陸掀起了一股宗教改革的風潮,而主後1526年,帝國會議舉辦在施派尔主教座堂,也使施派尔瞬間湧進了大批的皇親貴族。歷經了1526年的帝國會議,在1529年帝國會議再一次於施派尔舉行,並且至此時奠定了抗議宗教會(Protestation)的基礎。 施派尔擁有許多保存良好的古老建築,例如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ENESCO)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施派尔主教座堂(Der Dom Zu Speyer)、紀念抗議宗在議會中爭取改革的紀念教堂(Gedächtniskirche)、萊茵流域唯一後洛可可風格的三位一體教堂(Dreifaltigkeitkirche)、以及德國境內最高聳和最重要的護城門。.

新!!: 羅馬帝國和施派尔 · 查看更多 »

文藝復興拉丁語

文藝復興拉丁語(Renaissance Latin),又稱為人文主義拉丁語(Latin humaniste),為文藝復興時期,在歐洲使用的拉丁語。時間為14世紀至18世紀之間,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作者模仿了古典拉丁文的風格,創造了這種拉丁語,並用來進行寫作。.

新!!: 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拉丁語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新!!: 羅馬帝國和文艺复兴建筑 · 查看更多 »

文明IV

《文明IV》(全称“席德·梅尔之文明IV”,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V)是一个回合制策略电脑游戏,它是游戏设计师席德·梅尔的文明系列作品。由主设计师索伦·约翰逊在梅尔的指导下,由梅尔的工作室Firaxis Games开发。文明IV于2005年10月25日和11月4日之间,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发行。麦金塔版于2006年初发行。游戏的第一个资料片——《战神》(Warlord)和第二个资料片——《超越刀锋》(Beyond the Sword)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在美国和欧洲上市。采用相同引擎而玩法差异很大的“独立资料片”《殖民统治》(Colonization)于2008年9月上市。到2007年初,文明IV已经售出了超过150万套。 与其他文明系列的游戏相似,文明IV游戏是由玩家从一个小城市开始来建立一个帝国的过程。一个标准的游戏过程通常是玩家选定一个文明(每个文明对应一个帝国)后,游戏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玩家拥有一个“定居者”(settler),可用于建立一个城市;然后玩家通过内政、外交和战争来为自己的文明(即帝国)获取资源和土地,与多个由电脑(单人游戏中)或其他玩家(多人游戏中)控制的文明竞争,以争取最终的胜利。 《文明IV》目前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波兰语等多个语言版本。而其他一些语言也有非官方翻译版,如俄语、芬兰语、捷克语和匈牙利语 。.

新!!: 羅馬帝國和文明IV · 查看更多 »

文明V

《文明V》(Civilization V)是由Firaxis开发的回合策略游戏,是文明系列的第5部作品。游戏对应Microsoft Windows及Mac OS X平台,于2010年9月21日和9月24日分别在北美和欧洲发行。 文明V是文明系列游戏中的一个里程碑。文明V取消了宗教系统(后资料片又重新加入),而且出现了领袖的全身动画以取代以往的头像模式,并且使领袖有了自己的声音,这些细节都增加了游戏性。文明5并不把游戏模组与地图修改工具直接集成,玩家可以通过安装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 SDK来完成模组与地图的修改。 游戏包含社区、游戏模组和多人游戏元素。 文明5目前已发布两部資料片《眾神與諸王》及《美麗新世界》,已分别於2012年6月19日和2013年7月9日推出。 此游戏还能在有触控功能的Windows 8或Windows 10電腦上使用觸控操作。.

新!!: 羅馬帝國和文明V · 查看更多 »

无神论

无神论(Atheism),在廣義上,是指一種不相信神存在的觀念Most dictionaries (see the OneLook query for) first list one of the more narrow definitions.

新!!: 羅馬帝國和无神论 · 查看更多 »

无神论的历史

尽管无神论一词出现在16世纪—源于古希腊词汇ἄθεος“‘不信神的’,‘與神斷絕關係’或‘否認神的存在’ ”—且现代对无神论更为广泛地接受也不早于18世纪;但是无神论的概念与信仰,以及它的政治影响力,却有着深远的历史。.

新!!: 羅馬帝國和无神论的历史 · 查看更多 »

日,一般指地球日,时间单位。.

新!!: 羅馬帝國和日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尼亚

日耳曼尼亚(拉丁语:Germania;德语:Germania)是古代欧洲的一处地名,位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同时也包括被古罗马控制的莱茵河以西地区。地名来自高卢语,由罗马共和国统帅尤利乌斯·凯撒最先使用,以指代莱茵河以东的居民,意为“邻居” 。.

新!!: 羅馬帝國和日耳曼尼亚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尼亚志

《日耳曼尼亚志》(De Origine et situ Germanorum,意为“关于日耳曼人的起源和分布”),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著,于公元98年完成。记述了公元1世纪左右的日耳曼部族的分布情况。篇幅不长,但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中世纪时,这部书基本在欧洲遗佚并且被忘记。1455年,唯一一份手稿在德国的Hersfeld大教堂被发现。这份手稿被带到了意大利。正是在那里,后来的教皇庇护二世第一次查看了这部书。这引发了德国人文主义学者Conrad Celtes、Johannes Aventinus以及Ulrich von Hutten的兴趣,在一系列的研究和辩论后,这部书被看成是有关日耳曼地区的可靠来源。 1956年意大利历史学家Arnaldo Momigliano将这部书描述成“历史上最危险的书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日耳曼尼亚志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尼庫斯

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6/15年5月24日至公元19年10月10日),是儒略-克劳狄王朝的一位王室成员,也是罗马帝国皇帝卡里古拉之父,生前颇受群众爱戴。他的名字日耳曼尼库斯来自他的父亲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以纪念其父在日耳曼尼亚的军功。他和其他王室成员的关系是奥古斯都的养孙和大侄子,提比略的养子和侄子,克劳狄一世的兄弟,尼禄的外祖父。.

新!!: 羅馬帝國和日耳曼尼庫斯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長城

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是罗马帝国在上日耳曼行省(Germania Superior)和雷蒂安行省(Raetia)内修建的一段边境防御工事,建筑于83年到260年间。它把罗马帝国和未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分隔开来,从莱茵河上的波恩延伸到多瑙河上的雷根斯堡。总长568公里,包括至少60座堡垒和900座瞭望塔。.

新!!: 羅馬帝國和日耳曼長城 · 查看更多 »

早期世界地图

早期世界地图介绍从古典时代至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地图绘制的发展和现代地理的产生与发展。.

新!!: 羅馬帝國和早期世界地图 · 查看更多 »

摩尼

摩尼(叙利亚语:ܡܐܢܝ ܚܝܐ Mānī,),或譯牟尼,是摩尼教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波斯帝国安息王朝的巴比伦北部的玛第奴(今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畔),即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其死亡日期有274年、276年和277年等几种说法。.

新!!: 羅馬帝國和摩尼 · 查看更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新!!: 羅馬帝國和摩尼教 · 查看更多 »

摩尔多瓦

摩爾多瓦(Moldova, ),正式名稱是摩爾多瓦共和國(Republica Moldova),是一個東歐的內陸國家,首都是基希涅夫。摩爾多瓦西鄰羅馬尼亞,北面、東面、南面毗鄰烏克蘭。 今天的摩爾多瓦,大部分領土屬於中世紀的摩爾達維亞公國。摩爾達維亞公國在14世紀立國後,自16世紀開始淪爲奧斯曼帝國保護國。19世紀,摩爾達維亞的大塊領土(即比萨拉比亚地區)又割讓給沙皇俄國。領有其餘領土的摩爾達維亞其後參與組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20世紀俄國發生革命後,割讓給俄國的比萨拉比亚先是獨立,後又併入羅馬尼亞。1940年,蘇聯控制摩爾達維亞地區,組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爲蘇聯的第15個加盟共和國。雖然納粹德國一度攻佔摩爾達維亞地區並將之歸還給盟友羅馬尼亞,但1944年蘇聯又再度佔領該地,恢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制。蘇東劇變後,1991年,摩爾多瓦宣佈獨立,成立今天的摩爾多瓦共和國。摩爾多瓦獨立後因政治動盪、能源短缺等原因,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又因在內戰中戰敗,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地區事實上獨立至今,演變成德左問題。 摩爾多瓦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國民經濟依賴農業、釀酒業等第一產業。摩爾多瓦至今仍然是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人均年GDP僅有兩千餘美元。政治上,存在對反對派進行政治迫害的情況。摩爾多瓦國內亦面臨較嚴重的人口販賣問題。 1991年獨立後,摩爾多瓦先後加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歐安組織(OSCE)、獨聯體等國際組織。摩爾多瓦目前是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成員,與歐盟是東部夥伴關係。摩爾多瓦正尋求加入歐盟的機會。.

新!!: 羅馬帝國和摩尔多瓦 · 查看更多 »

摩尔多瓦历史

摩尔多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350年代。摩尔多瓦人与罗马尼亚人同宗同文,都是达契亚的子孙。13至14世纪,蒙古鞑靼人侵入该地,后沙皇俄国将摩部分领土比薩拉比亞划入俄罗斯版图。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成为新成立的罗马尼亚联合公国的一部分。20世纪初期受苏维埃俄国控制并最终加入苏联,成为其中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代独立至今,为欧洲内较为落后的国家。.

新!!: 羅馬帝國和摩尔多瓦历史 · 查看更多 »

摩德纳大广场

大广场(Piazza Grande)是意大利摩德纳一个兴建于12世纪的广场,位于该市历史街区的摩德纳主教座堂门前。虽然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名为大广场,但是其实地方不是很大。1997年,大广场与摩德纳主教座堂及其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在广场上,有建于17世纪的市政厅(Palazzo Comunale),有几座毁于1501年地震的中世纪塔楼。在广场的西侧是档案馆,南侧是现代的银行建筑,19世纪在那个位置曾是法院。建筑师吉奥·庞蒂(Gio Ponti)试图与广场上的旧建筑相协调。 在广场东北部,靠近市政厅,有一块3米长的长方形大理石 Preda Ringadora,原是一座罗马帝国建筑的一部分,在中世纪用作演讲的平台,也是处决死刑犯的地方。 在市政厅内,有12世纪小雕像 Bonissima。据说代表名叫博纳的贵族妇女,她慷慨地接济穷人。也有人认为它代表负责建造主教座堂的圣玛蒂达(Matilda di Canossa)。摩德纳人将对与己无关的一切事情都感兴趣的人,称为Bonissima,因为这尊雕像在广场上,可以听到那里所有的流言。 这个地方是当地所有的庆祝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包括狂欢节。 意大利作曲家和演奏家鲁奇欧·达拉(Lucio Dalla)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标题是《大广场》(Piazza Grande)。.

新!!: 羅馬帝國和摩德纳大广场 · 查看更多 »

摩爾多瓦語言和民族問題

摩爾多瓦語言和民族問題是指在摩爾多瓦共和國主要民族認同和母語認同的問題。摩爾多瓦人在摩爾多瓦共和国的民族認同意見分歧,摩爾多瓦人是羅馬尼亞人的一部份還是與羅馬尼亞人不同的兩個民族一直以來爭論不休。此外,雖多認為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兩國所使用的語言近乎相同,但由於政治因素,「摩爾多瓦語」這一詞彙是否正確也是糾紛的問題。 1991年,摩爾多瓦共和国宣佈獨立時,曾規定其公用語言是「羅馬尼亞語」,國歌也和羅馬尼亞國歌相同,都是「醒來吧,羅馬尼亞人」。然而之後因政治上的紛爭,1994年憲法將該國的公用語改為「摩爾多瓦語」,國歌改為「我們的語言」。在2003年制訂的「民族法」中,摩爾多瓦將羅馬尼亞人定為少數民族。摩爾多瓦至此在法律上將羅馬尼亞人和摩爾多瓦人視為不同民族。這件事情引發摩爾多瓦學者的強烈批評,市民(特別是知識份子和學生)也展開了抗議,對政界也產生了影響。甚至發展為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兩國之間的外交問題。.

新!!: 羅馬帝國和摩爾多瓦語言和民族問題 · 查看更多 »

摩洛哥历史

摩洛哥历史,卡普萨文化(Capsian culture)在西元前8000年将摩洛哥带入到新石器时代,那时马格里布不像今天这样贫瘠。柏柏尔语言也许是和农耕差不多同时来到,被本地居民和带来这种语言的外来者所共同继承。现代DNA分析业已证明,现代摩洛哥人的基因池由多个人种而来,不仅有主要的种族如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也有腓尼基人、西班牙犹太人和撒哈拉以南地区(sub-Saharan)的非洲人。.

新!!: 羅馬帝國和摩洛哥历史 · 查看更多 »

撒丁岛历史

考古学证明史前人类在撒丁岛上的定居点,是一种点在土地上的塔形小屋和其他史前遗迹。记录中撒丁岛的历史起源于古典时期,在它和试图掌控地中海西部贸易的腓尼基人和罗马人联系时。最初,作为殖民地的腓尼基,是政治经济联盟管辖下的城市,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38年)中被罗马占领。撒丁岛隶属于科西嘉岛与撒丁岛的罗马行省长达几个世纪,包括在第3世纪和第4世纪,在意大利suburbicaria教区。 中世纪早期,在欧洲民族大迁徙中,西地中海人和撒拉森人的袭击的影响下,拜占庭帝国陷落,撒丁岛不再在更高政府影响范围内。这导致了8世纪到10世纪里,数个被称为吉乌帝卡提(Giudicati)的土著王国诞生。在教皇的影响下衰落,撒丁岛成为热那亚和比萨、科穆尼(comuni)和斯戈诺里(Signorie)、吉乌帝卡提土著王国和阿拉贡王国竞争的焦点,1324年,被归入到撒丁岛王国范围内,直到1718年,被萨伏依王朝攻占,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并最终在1946年成为意大利共和国。.

新!!: 羅馬帝國和撒丁岛历史 · 查看更多 »

撒拉森人

撒拉森人,或譯薩拉森人,係源自阿拉伯文的「東方人(、sharqiyyin)」,轉寫成希臘文作Σαρακηνοί、Sarakēnoí,拉丁文作Saracen(撒拉堅),中文則受英語化或晚期拉丁語顎化的影響而習慣譯成「撒拉森」。在西方的歷史文獻中,撒拉森最常用來籠統地泛稱伊斯蘭的阿拉伯帝國。 在早期的羅馬帝國時代,撒拉森只用以指稱西奈半島上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後來的東羅馬帝國則將這個名字,套用在所有阿拉伯民族上。伊斯蘭教興起於西亞,特別在十一世紀末期的十字軍東征後,以基督教信仰為主的歐洲人,普遍用「撒拉森」來稱呼所有位於亞洲與北非的穆斯林。 實際上,歷史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撒拉森帝國」。歐洲人在七世紀以後的文獻中,單方面地稱穆斯林為撒拉森人。以平等中立的觀點,現代人應將「撒拉森帝國」這種稱呼,還原為當時當地人民所使用的名詞:阿拉伯哈里發王朝、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 Category:阿拉伯人.

新!!: 羅馬帝國和撒拉森人 · 查看更多 »

撕裂的末日

是一部2002年的美國反烏托邦科幻電影,由寇特·威默執導,主演有克里斯汀·貝爾、艾蜜莉·華森和。 電影描述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城市廢墟堆裡,一個使用英語的國家成為以社會主義、高科技、專制特色統治的有秩序國家,認為人類社會的亂象皆源自於「感覺」,因此以藥物 Prozium 麻痺人類的感情和感覺,探討「高科技侵犯人性人權」的哲學電影。.

新!!: 羅馬帝國和撕裂的末日 · 查看更多 »

擲標槍

掷标枪是一项田径运动,在田径场中,运动员会掷出标枪,并比较掷出的距离长短。掷标枪也是十项全能和七项全能的参赛项目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擲標槍 · 查看更多 »

改革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 羅馬帝國和改革 · 查看更多 »

放血

放血是将人的血液放出,以治疗、预防或者诊断疾病的替代医学疗法。放血在西方和中东的理论基础是古代医学的体液学说系统。该系统认为如果体液在人体内失去平衡,则会导致疾病。放血是自古代至19世纪末,外科医生最常实施的治疗手段,在欧洲,医生则使用放血疗法直至19世纪末Anderson, Julie, Emm Barnes, and Enna Shackleton.

新!!: 羅馬帝國和放血 · 查看更多 »

政权

政权(regime)在政府、政治和外交领域是指国家的政体的统治体制,或者特定的行政管理当局;在社会学范畴是指社会的制度,或社会的秩序。 政权也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通常国家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又譯為政治實體。 国家政权具有相对自主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自主性程度也不同。对自主性的影响包括了社会危机、社会结构、行政权力。 对政权本质的探讨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典问题。早期的政治学者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政权的本质是至善。到了中世纪,奥古斯丁将政权视为“世俗之城”,认为世俗世界没有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了马基雅维里,而从洛克到潘恩,国家政权蜕变为“必要的恶”。马克思主义则从阶级的观点探讨政权的本质,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的本质,国家政权是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

新!!: 羅馬帝國和政权 · 查看更多 »

政治宣传

政治宣傳(Propaganda)是一種宣傳的方式,其目的是在影響社會大眾對某一政府的立場或態度,使得特定人士或團體在其中獲益。 政治宣傳提供資訊的主要目的是在影響受眾的態度,因此一般不會公正的提供相關的資訊。政治宣傳往往有失偏頗,會選擇性的提供資訊,或者利用資訊,設法使受眾產生情緒性的反應。其預期效果是使目標受眾更可以接受某一特定的政治議題。政治宣傳可以是政治作戰中的一環。 利用偏見及情感的影響會加強人們對某一訊息的接受程度。例如政治宣傳中若讓人產生恐懼的感受,很容易使受眾接受宣傳的內容,達到宣傳者的目的。另一個政治宣傳的重要特徵是錯誤的信念往往是在無意識中產生或維持的,當人們對自身對訊息接受程度的了解越少,越容易受到政治宣傳的影響。.

新!!: 羅馬帝國和政治宣传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羅馬帝國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城邦

意大利城邦都是小型独立国家,主要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和北部地区.是一种10-15世纪中的政治现象.

新!!: 羅馬帝國和意大利城邦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乾酪

意大利乾酪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奶酪制作技术失传,各地发展出当地特色的奶酪。许多意大利奶酪已被授予原产地保护标识(PDO)。 意大利是欧盟中第三大乾酪生产国,仅次于法国和德国。按照奶源可分家牛、绵羊、山羊和水牛等几类共有450多种。.

新!!: 羅馬帝國和意大利乾酪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

意大利王国(Regno d'Italia)是于1861年義大利统一后建立的国家。王国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一个控制整个義大利半岛的国家。在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掌权的1922年-1943年这段时间里,義大利王国也通常被历史学家称做“法西斯義大利”。在二战结束前的两年中,意大利王国转投同盟国阵营,墨索里尼及其狂热法西斯主义追随者曾在義大利北部成立过一个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義大利社会共和国。战后的1946年民怨四起,导致在1946年義大利政体公投中人民选择放弃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就是现在的義大利共和国。.

新!!: 羅馬帝國和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对大部分意大利领土尤其是伦巴底地区拥有统治权的各统治者名单。 关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统治者,请参考主题条目:.

新!!: 羅馬帝國和意大利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殖民帝国

義大利殖民帝國(Impero coloniale italiano)是由近代義大利所建立的殖民地帝國。而這個殖民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擁有意大利外,更支配著地中海和東非的其他屬土諸如厄立特里亞、衣索匹亞等東非殖民地。帝國勢力在1940年達到頂峰,而后随着意大利投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意大利殖民帝国也逐渐成为历史。 就如德意志帝國一樣,義大利比起其他歐洲強國較遲達成統一。所以,其殖民帝國也比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來得要遲。亦因如此,它並不能和其他歐洲列強競逐亞美兩洲的勢力(中國的天津租界例外),儘管在新大陸有很多意大利裔移民。.

新!!: 羅馬帝國和意大利殖民帝国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歷史

愛爾蘭历史起始於西元前6600年前後,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开始。约前300年当地的人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可能与此同时随着凯尔特人向爱尔兰的迁徙凯尔特语来到爱尔兰,后来凯尔特语与当地人的语言混合后形成了爱尔兰语。 4世纪和5世纪爱尔兰基督化后在爱尔兰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但随着维京人的入侵这个文化受到冲击。1169年和1171年诺曼人占领爱尔兰,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的文化和政治中占支配作用。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由许多王国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兰才完全占领爱尔兰。 1801年以前,爱尔兰由一个由新教徒支配的爱尔兰议会统治,这个议会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新教徒在爱尔兰属少数人。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在政治和武力斗争后,1921年,爱尔兰岛南部的26个郡从英国独立,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争执至今未能解决,从1960年代开始这个争执恶化为危机,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922年后爱尔兰南部在此后的几个十年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大量居民外移。从1990年代开始,爱尔兰共和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新!!: 羅馬帝國和愛爾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懺悔的囚犯

懺悔的囚犯(?-37年),亦稱十字架上的囚犯、好囚犯、右盜、善盜,是《路加福音》記載與耶穌兩名同釘的無名囚犯其中一人,他駁斥不知悔改的囚犯對耶穌的侮辱,並希望耶穌作王時記得他,耶穌答應帶他去樂園《路加福音》23:39-43。 雖然他並沒有在《路加福音》記載名字,但後世基督宗教諸教會根據各自的傳說為他命名,天主教和經外書《彼拉多行傳》稱狄思瑪斯、偽典《叙利亞聖嬰福音》稱提圖斯、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稱迪馬斯、《康巴提烏斯法典》稱助坦Bruce M. Metzger, Bart D. Ehrman, "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 Its Transmission, Corruption and Resto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 Oxford, 2005), p. 270.

新!!: 羅馬帝國和懺悔的囚犯 · 查看更多 »

散沫花

指甲花又名散沫花,是千屈菜科,指甲花屬的一種植物。原產於非洲、南亞及澳大拉西亞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在澳大拉西亞主要分佈於北部的半乾旱地帶。指甲花屬又名散沫花屬,是一個單種屬,屬內只有指甲花一個種。 植株為大灌木或小喬木,株高約二至六公尺。葉對生,無毛,近無柄,葉緣全緣,葉形為橢圓形至寬披針形,葉長1.5-5.0公分,葉寬0.5-2公分,葉先端為漸尖形。在雨季開始時,植株會快速的生長,長出新的枝葉,而後生長會逐漸減緩,在乾旱期或寒冷的季節,葉子會逐漸變黃,然後掉落。花有四片萼片,萼片長約0.5公分,在基部合成筒狀,花萼筒長0.2公分,花瓣白色或紅色。子房四室,花柱直立,花柱長約0.5公分。果實小,果徑約0.4-0.8公分,每一個果實內約有32-49粒種子,果實為褐色的蒴果,成熟時會裂開為四瓣,開裂呈不規則狀。.

新!!: 羅馬帝國和散沫花 · 查看更多 »

敦巴頓橡樹園

敦巴顿橡树园(Dumbarton Oaks)是一座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市郊的历史建筑。庄园建于1920年,曾为罗伯特·布利斯(Robert Bliss, 1875-1962)及其妻子米尔德里德·布利斯(Mildred Bliss, 1879-1969)的宅邸。1940年,布利斯夫妇将庄园赠予哈佛大学,成立敦巴顿橡树园研究图书馆及收藏库(The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1944年,著名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即是在此召开。 现时该学会专注于拜占庭、前哥伦布时期历史研究,以及园艺设计与园林建筑研究。并通过研究团体、研讨会、展览与出版物展示其研究成果。敦巴顿橡树园的馆藏与花园向公众开放,园内亦会举办公共讲座与音乐会。.

新!!: 羅馬帝國和敦巴頓橡樹園 · 查看更多 »

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是研究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方法的学科。而且,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关注促进这种实践的工具及其研究的发展。数学教育是现代社会激烈争论的主题之一。这个术语有个歧义,它既指各地的教室里的实践,也指新生的一个学科,它有自己的期刊,会议,等等。这方面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是。.

新!!: 羅馬帝國和数学教育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面积)

本页按面积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面积大小的概念,比较面积单位的数量级区别。.

新!!: 羅馬帝國和数量级 (面积) · 查看更多 »

教區

教區是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等基督宗教宗派使用的一種管理區域或機構,由數個堂區組成,並設有一位主教擔任最高領導者。其字源來自於希臘語「διοίκησις」(dioíkēsis),即管理、行政或政府之意。.

新!!: 羅馬帝國和教區 · 查看更多 »

教宗启德

教宗聖启德(Sanctus Anicetus PP.,),是第11任教宗,150年或157年—153年或168年在位。他是一名叙利亚人,生于今叙利亚的霍姆斯。.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启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安塞罗

教宗聖安祿(Sanctus Anterus PP.,),235年9月28日—236年1月3日在位,他与对立教宗依波立(Hippolytus)一起从罗马被驱逐至撒丁岛。有人认为他殉道了,但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很少。他葬于罗马教宗嘉礼一世的墓室,后被封圣。.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安塞罗 · 查看更多 »

教宗义禄

教宗聖義祿(Sanctus Eleuther PP.,,原名Eleutherius,於171年或177年—185年或193年出任教宗),出生於希臘北部伊庇鲁斯地區的尼哥波立。 在《歷任教宗名錄》一書中聲稱教宗義祿曾與想改信基督教的不列顛國王路魯斯 Lucius通信,然而,沒有其他證據支持這說法。 他可能是殉教者,他的聖日是5月26日。.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义禄 · 查看更多 »

教宗亚历山大一世

教宗聖亞歷山大一世(Sanctus Alexander PP.,)於108年或109年—116年或119年出任教宗。很多人認為亞歷山大一世是殉教者,但是沒有歷史證據支持這樣的結論。.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亚历山大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伊琪

教宗聖伊琪(Sanctus Hyginus PP.,)於138年―142年或149年出任教宗。他在位期間決定了聖職人員不同特權,也規定了教會內的階層。教宗伊琪規定教父母制,在新生兒受洗後幫助他們教會方面的成長。他也宣告說所有的教堂都是神聖的。 他在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的迫害下成為殉道者。 聖日於1月11日。.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伊琪 · 查看更多 »

教宗彭谦

教宗聖秉天(Sanctus Pontianus PP.,),是第18任教宗,230年8月21日—235年9月28日在位。他曾被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努斯迫害,被押解到薩丁尼亞服苦役。.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彭谦 · 查看更多 »

教宗御轎

教宗御座(sedia gestatoria)是一张便携式的御座,教宗可坐在上面被抬着走。它由一把装饰繁复的丝绸覆盖的扶手椅固定在suppedaneum上,其每边都有两个镀金环;长棍可以穿过圆环被12名穿红色制服的轿夫(palafrenieri)用肩膀抬着。 教宗御座是一个经过变形的精巧的轿子。两把用白鸵鸟毛造的大扇子(圣扇)——古代礼仪用圣扇的遗迹,Constitutiones Apostolicae(使徒宪典)中提到过——被一边一个举在教宗御座两边。 教宗御座主要是用来将教宗运去或运回在圣若望拉特朗大殿和圣伯多禄大殿举行的教宗典礼。sedia被用作教宗典礼的一部分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起源有时被认为可以追溯到拜占庭,在那里拜占庭皇帝被以同样方式运送,但许多资料来源都指出教宗御座的使用须追溯到较此更为古老的时期,可能起源于古代罗马帝国领袖的有关仪式。 该御座相对专门用在教宗加冕典礼上,以及总的来说教宗所有庄严地进入圣伯多禄大殿或参加公共的御前会议(consistory)之时。在前一种情况下,三束丝束(tow)在坐在教宗御座上的新选出的教宗面前被焚烧,此时司仪说:"Sancte Pater sic transit gloria mundi," (圣父,世间的荣耀就此消失)。抬着新选出的教宗(以及在一些国家抬着新选出的主教)到其教堂的习惯在一些情况下可回溯至久远年代,且可以与罗马的高官座椅(sella curulis)相比,后者是用来抬着新选出的罗马执政官游城的。 麦格纳思·菲利克思·恩诺狄欧思,帕维亚主教(d. 521)在他的"Apologia pro Synodo", Gestatoriam sellam apostolicae confessionis里, 暗暗提到了伯铎座位(Cathedra S. Petri),如今该座仍保存在罗马的圣伯多禄圣咏团内。这是一把便携式木制扶手椅,镶嵌象牙,每边有两个铁环。 除了通常用在教宗加冕时(这可能开始于16世纪初)之外,教宗御座还被用在其他不同场合,如每年教宗收到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其他采邑的贡物之时,以及至少自15世纪就开始的当教宗当众举起圣体时。在后一情况下,教宗御座具有另一种外形,一张桌子被在御座前来回挪动。庇护十世在1905年罗马召开的国际圣体大会(International Eucharistic Congress)上就用过这种御座。 教宗若望·保禄一世起初拒绝使用教宗御座,以及三重冕和其他若干教宗权威的标志,但最终被圣座人员说服,后者劝他说为了能让群众看到他,教宗御座是必须的。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完全拒绝使用教宗御座;本笃十六世还没有恢复它的使用。教宗御座从功能上讲现在已经被机动化和世俗化的教宗座驾代替了。.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御轎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则斐琳

教宗聖才斐(Sanctus Zephyrinus PP.,,原名Zephyrinus)於199年—217年12月20日出任教宗,出生於羅馬。 教宗才斐的主要顧問教宗嘉禮一世接任成為教宗。 他的聖日是8月26日。.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则斐琳 · 查看更多 »

教宗儒略一世

教宗聖儒略一世(Sanctus Iulius PP.,),337年2月6日至352年4月12日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儒略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克雷

教宗聖克雷(Sanctus Anacletus PP.,)是第3任教宗,於76年9月23日-88年4月26日岀任教宗。 教宗克雷在羅馬帝國羅馬出生,在88年於出生地逝世。 教宗克雷的名字是希臘語,「Cletus」解作「召喚」;「Anacletus」解作「召回來」。.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克雷 · 查看更多 »

教宗玛策禄一世

教宗聖才祿一世(Sanctus Marcellus PP.,),308年5月27日—309年1月16日在位為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玛策禄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福禄

教宗聖福禄(Sanctus Telesphorus PP.,),是第8任教宗,127年或128年—137年或138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福禄 · 查看更多 »

教宗科尔乃略

教宗聖高略(Sanctus Cornelius PP.,)是第21任教宗,251年3月6日—253年6月25日在位。他曾被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努斯迫害而被押解到桑圖塞拉服苦役。.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科尔乃略 · 查看更多 »

教宗維笃一世

教宗聖維篤一世(Sanctus Victor PP.,),約189年至約199年在位為教宗。他是史上第一位出生於非洲的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維笃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狄约尼削

教宗聖德宜(Sanctus Dionysius PP.,),公元259年7月22日─268年12月26日期間任教宗。 教宗德宜可能在大希臘出生,但这从来未被證实。公元258年教宗思道二世殉教后,德宜在翌年获选为新任教宗。因为当时基督徒遭到迫害,教宗位置悬空近一年,当迫害逐渐减退,德宜方上任教宗职位。领导迫害教徒的罗马帝国皇帝瓦勒良在公元260年被波斯国王沙普尔一世杀害,新任皇帝加里恩努斯宣布对基督教采取容忍政策,教会从此得到合法地位。 教宗德宜任内的任务是重整教会的秩序,他发出大量金钱重建在卡帕多细亚被哥特人破壞的教堂,并下令释放被囚禁的基督徒。他在公元268年12月26日逝世,是首位未被列为殉道者的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狄约尼削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斯笃二世

教宗聖思道二世(Sanctus Sixtus PP.,),257年8月30日—258年8月6日在位為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西斯笃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路基约一世

教宗聖路爵一世(Sanctus Lucius PP.,),253年6月25日—254年3月5日在位為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路基约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恩狄

教宗聖恩狄(Sanctus Eutychianus PP.,)自275年1月4日至283年12月7日為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恩狄 · 查看更多 »

教宗沙德

教宗聖沙德(Sanctus Soterius PP.,,於約167年—174年出任教宗),出生於羅馬帝國豐迪地區,人稱仁慈教宗,教宗沙德宣稱只有教士作過聖禮祝福,婚姻才是合法。根據傳統,作為殉道者,他葬在羅馬的Callixtus公墓。他的聖日於4月22日。 復活節也是他制定的。.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沙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法比盎

教宗聖法彬(Sanctus Fabianus PP.,),是第20任教宗,236年1月10日—250年1月20日在位。他將羅馬帝國分成7個區,由7名助祭管轄。他是首位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的教宗。於羅馬帝國第三十四任皇帝德西烏斯開始大規模迫害基督教徒,教宗法彬因而殉教。.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法比盎 · 查看更多 »

教宗斐理斯一世

教宗聖斐利一世(Sanctus Felix PP.,),269年1月5日—274年12月30日在位為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斐理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一世

教宗聖德範一世(Sanctus Stephanus PP.,),原名Stephanus,254年3月12日—257年8月2日在位為教宗。.

新!!: 羅馬帝國和教宗斯德望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会法

教会法泛指整个基督教会(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东方基督教的独立教会以及新教的圣公会和加尔文教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和编纂的各种规则和章程,是关于教会本身的组织制度和教徒个人的品德、生活守则的一些宗教规则、章程和法规的总和。.

新!!: 羅馬帝國和教会法 · 查看更多 »

扎耶查尔

扎耶查尔(塞尔维亚语:Зајечар,Zaječar)是位于塞尔维亚中东部的一个城市。扎耶查尔是扎耶查尔州的首府所在地。约有人口39700人。有三位罗马帝国皇帝出生在扎耶查尔,分别是伽列里乌斯、马克西米努斯和柯尔涅利乌斯。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加姆濟格勒--位于扎耶查尔市.

新!!: 羅馬帝國和扎耶查尔 · 查看更多 »

托加

托加长袍(Toga,τήβεννος,简称托加,或称罗马长袍)是最能体现古罗马男子服饰特点的服装。它是一段呈半圆形长约6米,最宽处约有1.8 米的羊毛制兼具披肩、饰带、围裙作用的服装。穿着时一般在内穿一件麻制的丘尼卡(Tunica),然后将托加搭在左肩并围绕全身。托加也是罗马人的身份象征,只有男子才能穿着,而女子只能穿斯托拉(Stola)及帕拉(Palla),而没有罗马公民权者更是被禁止穿着托加。.

新!!: 羅馬帝國和托加 · 查看更多 »

托上帝鴻福

托上帝鴻福(By the Grace of God,又可譯為蒙上帝恩典),是西方君主或貴族頭銜慣用開啟語,通常只見於貴族頭銜的全寫,往往在貴族的慣用名號的後面,完整的頭銜前面,如英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在英國和大部分非英聯邦王國境內完整稱號是「伊丽莎白二世,托上帝鴻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屬土及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聖公會)信仰的守護者」(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类似于中国皇帝所谓“奉天承运”。.

新!!: 羅馬帝國和托上帝鴻福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费拉德尔甫斯

托勒密·费拉德尔甫斯(希腊语:Πτολεμαίος Φιλάδελφος,拉丁化:Ptolemaíos Philádelphos;前36年8月或9月—约前29年?)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王子,埃及末代女王(女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埃及艳后)与罗马共和国后三头之一的马克·安东尼的幼子、埃及末代法老托勒密十五世同母异父的弟弟、埃及王子亚历山大·赫利俄斯和埃及公主克利奥帕特拉·塞勒涅二世的胞弟,名义上的叙利亚、腓尼基和奇里乞亚国王(前34年—前30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托勒密·费拉德尔甫斯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王朝(希腊语:Πτολεμαίος),是由马其顿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其將軍托勒密一世所開創的一個王朝,托勒密王朝主要統治埃及,是埃及的一個朝代。首都在-zh-cn:亚历山大港;zh-hk:亞歷山大港;zh-tw:亞歷山卓-。第一代君主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托勒密一世,最後的君主是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其兒子托勒密十五世·小凱撒。這王朝的諸位君主都被埃及歷史上認爲是法老。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繼任人亞歷山大之同父異母弟腓力三世無能和遺腹子亞歷山大四世年幼。前323年,托勒密被任命為埃及總督。前305年,托勒密自立為埃及王;此後托勒密一裔鞏固了對埃及的統治至羅馬帝國在前30年入主。 埃及托勒密王朝一裔中兄妹或姊弟通婚很多。男性後裔常稱托勒密,女性的名稱常有克利奥帕特拉、贝勒尼基和阿尔西诺伊。其中最後的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最爲後世所知的。 另外,嚴格來說馬其頓王國還有一個相當短命的托勒密王朝。.

新!!: 羅馬帝國和托勒密王朝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上校(Thomas Edward Lawrence,常稱T.,),也称“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是一位英國軍官,因在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起义中作为英国联络官的角色而出名。他成为公众偶像有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維爾·傑克森·湯瑪斯所写关于那场起义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还有劳伦斯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柱》。许多阿拉伯人将他看成民间英雄,推动了他们从奥斯曼帝国和欧洲的统治中获得自由的理想;同樣地,许多英国人将他包括在他们国家最伟大的战争英雄之一。.

新!!: 羅馬帝國和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纳大区

托斯卡纳(Toscana, ),也譯為--、塔斯卡尼,是意大利一个大区,拉齐奥位于其南,翁布里亚位于其东,艾米利亚-罗马涅和利古里亚在其北,西濒第勒尼安海。它经常被评价为意大利的最美丽的部分。其首府为佛罗伦萨。 托斯卡纳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艺术遗产而著称。已有6处被列为世界遗产:佛罗伦萨历史中心(1982年)、比萨主教座堂广场(1987年)、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1990年)、锡耶纳历史中心(1995年)、皮恩扎历史中心(1996年)和瓦尔道尔契亚(2004年)。 托斯卡纳实质上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发源地,它的艺术遗产包括建筑学、绘画及雕塑、被许多的博物馆收藏,而最知名的博物馆是位于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而很多小城市亦有这些博物馆。托斯卡纳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及但丁(意大利语之父)的出生地。托斯卡纳也以酿酒著名(例如吉安地酒),境内并有120受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 托斯卡纳最著名的旅游热点包括佛罗伦萨、锡耶纳、比萨、卢卡、利禾奴、馬薩、科雷特-色內西地区(Crete Senesi)、卢尼芝安和加法那拿地区及厄尔巴岛。.

新!!: 羅馬帝國和托斯卡纳大区 · 查看更多 »

所罗门圣殿

所罗门圣殿(希伯来语:,拉丁化譯音:Beit HaMikdash),通常指第一圣殿。在《希伯来圣经》的记载中,所罗门圣殿是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子孙们信仰的古老宗教的第一座圣殿,为所罗门王所修建。 根据圣经中的记述,圣殿作为犹太教信仰的一个核心,其功能是为教徒们提供崇拜上帝和进行五祭(燔祭、素祭、赎罪祭、赎愆祭和平安祭)的场所。所罗门圣殿于公元前960年建成,公元前586年毁于巴比伦人之手。 圣殿在公元前516年到公元70年间被重建,重建后的圣殿被称为第二圣殿,《以斯拉记》中记载了圣殿被重建的始末。第二圣殿的修建得到了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的授权,并得到了大流士一世的准许。第二圣殿于公元70年的犹太战争中毁于罗马帝国将军提图斯(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皇帝)之手。(关于这场战争中罗马帝国一方获得的战利品,参见提图斯凯旋门。) 犹太教末世论预言会有一座“第三圣殿”被修建。 关于圣经中对所罗门王和统一的以色列王国的描写,现代研究对其细节提出了质疑。参见2001年出版的《The Bible Unearthed: Archaeology's New Vision of Ancient Israel and the Origin of Its Sacred Texts》一书。.

新!!: 羅馬帝國和所罗门圣殿 · 查看更多 »

所羅門

所罗门(שְׁלֹמֹה),天主教汉译为撒罗满,阿拉伯语称为苏莱曼(سليمان)。根据《希伯来圣经》记载,曾是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一代帝王,後來在《古兰经》,則視之为先知。据《希伯來聖經》记载,所罗门王是大卫与拔示巴的儿子,以色列王國第三任君主,是北方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犹大王国分裂前的最后一位君主。 据圣经记载,所罗门王是耶路撒冷第一圣殿的建造者,并有超人的智慧,大量的财富和无上的权力。但最后由于所罗门王的罪过(包括偶像崇拜和背弃神的旨意)导致在他的儿子罗波安执政时期王国发生了分裂。所罗门王还是后世许多文献和传说的主角。.

新!!: 羅馬帝國和所羅門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羅馬帝國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

拜占庭(Βυζάντιον,Byzantium)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為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墨伽拉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占斯(Βύζας或Βύζαντας)」,直至4世纪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453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堡。.

新!!: 羅馬帝國和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海軍

拜占庭海軍組成拜占庭帝國的海軍部隊,直接繼承自羅馬海軍,如同它所服務的拜占庭帝國繼承自羅馬帝國一樣。但拜占庭海軍比前輩發揮的作用更大。比起拜占庭海軍,羅馬海軍面對的巨大海上威脅較少,它的任務是維持治安,而且不論權力和威望都遠遠比不上羅馬軍團。而大海則主宰拜占庭的生死存亡,一些歷史學家稱拜占庭為“海上帝國”。 在公元5世紀,羅馬在地中海的霸權,首次威受到沃達爾的威脅。不過在公元6世紀,沃達爾的威脅由查士丁尼一世用戰爭解除了;同一時期,拜占庭海軍重新建立永久艦隊和引進道蒙戰船(dromon),標誌著拜占庭海軍開始偏離其羅馬根源,並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特性。穆斯林於公元七世紀開始征服戰,令到拜占庭更進一步加強海軍。隨著失去地中海東部和非洲,地中海從“羅馬湖”變成拜占廷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戰場。在這些鬥爭中,拜占庭艦隊是至關重要的,它們不僅保衛帝國廣佈地中海周圍的財產,而且擊退對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海上攻擊。拜占庭海軍使用新發明的“希臘火”──拜占庭最知名和令人聞風喪膽的秘密武器,而獲得多次勝利並且數次解救被圍攻的君士坦丁堡。.

新!!: 羅馬帝國和拜占庭海軍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头衔

继承于统一帝国时期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具有一套复杂的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体系。在东罗马帝国政治体系的顶端是皇帝,是帝国的国家元首,但受到罗马的共和传统的影响,大部分拜占庭皇帝们并不是通过“君权神授”确立的皇帝权威。 在皇帝之下,众多官员与宫廷人员参与复杂的国家行政体系的运转,维持帝国政府的正常运作。同时帝国也有许多用于表示尊敬的头衔,这些头衔被皇帝们用于任命官员、奖励下属或者授予给与帝国交好的外国统治者。 在帝國超過千年的存續期間,许多不同的頭銜被创立或者不再使用,許多持有这些头衔的人获得或失去了名望。起初拜占庭的各種頭銜和统一帝国晚期的各类头衔相同。到了7世紀希拉克略皇帝在位時,許多頭銜被取消,其孙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时对政府机构的大规模改革也导致许多官职、头衔的设立与取消;到了阿歷克塞一世時,又增设了一些新头衔,許多旧有职位的职责大幅改變。此后,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時,官职、头衔等再也没有大的变动,与阿莱克修斯时期大致相同。.

新!!: 羅馬帝國和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头衔 · 查看更多 »

拜扎凯纳

拜扎凯纳(Byzacena)古罗马突尼斯行省之一。建立于公元3世纪末的戴克里先统治时期,约相当于今突尼斯的萨赫勒地区。该省设立促进了古罗马后期北非城市之发展,并见于相关著述,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羅馬帝國和拜扎凯纳 · 查看更多 »

拉 (埃及神祇)

拉,或譯瑞(Ra,也拼作Rah、Ré)是古埃及太阳神。从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年至公元前2345年)开始,成为古埃及神話中最重要的神,被看作是白天的太阳。一千多年以来,拉一直是埃及的最高神,直到阿肯那顿(Akhenaten,即阿蒙霍特普四世)的一神教宗教改革,阿顿(即朝日之太阳神,他的形象是一枚日轮)以外的崇拜都受到禁止。后来,对他的崇拜与(Hydersall)结合在一起。 拉的主要崇拜中心在赫利奥波利斯(在埃及称为卢努“Iunu”-“柱石之地”),在那里他被当作地方太阳神“阿图姆”。通过他或与他结合成“阿图姆-拉”(Atum-Ra),成为九元神之首和鼻祖,其它八位是舒(Shu)和忒弗努特(Tefnut)、盖勃(Geb)和努特(Nut)、奥西里斯(Osiris)、塞特(Set)、伊西斯(Isis)和涅弗提斯(Nephthys)。 在后来的埃及王朝时期,拉与荷鲁斯神合并,成为“拉·哈拉胡提”(Ra-Horakhty,意指「拉是二个地平线上的荷鲁斯」)。据信他统治着天空、大地和冥界,与鹰或隼有关。新王国时期阿蒙神地位明显提升,拉又与阿蒙神融合为“阿蒙·拉”(Amun-Ra)。在阿玛尔纳时代,阿肯那顿抑制对拉的崇拜,大力推崇另一位太阳神“阿顿”(Aten)-神化的日轮,但在阿肯那顿死后,对拉的崇拜又得以恢复。 尼维斯(Mnevis)公牛是拉神的一个化身,在赫利奥波利斯有它的崇拜中心,并在城北有一个祭祀用公牛的墓地。 据说所有的生命都是由拉神创造的,他通过念出它们每个的真名而唤出了它们。此外,人类产生于拉神的眼泪和汗水。因此,埃及人自称为“拉神之牛”。在天牛的神话中,曾讲述了人类想暗算拉神,而他派出了作为他眼睛的塞赫麦特女神去惩罚人类。当她变得过于嗜血时,他利用掺了石榴汁的啤酒灌醉了她。.

新!!: 羅馬帝國和拉 (埃及神祇) · 查看更多 »

拉埃提亚

雷蒂亚(Raetia,或作Rhaetia),是罗马帝国建于公元15年的行省,名字来源于拉埃提亚人(Raeti)。其土地相当于今瑞士东、中部(包括莱茵河上游和博登湖),巴伐利亚南部,上施瓦本,福拉尔贝格州,蒂罗尔大部及一部分伦巴第。前16年,罗马帝国出兵入侵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地区,建立了雷蒂亚和诺里库姆两个行省。南方即意大利本土,东南为诺里库姆,西为上日耳曼尼亚。 Category:羅馬帝國行省 Category:瑞士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德国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意大利行政区划史.

新!!: 羅馬帝國和拉埃提亚 · 查看更多 »

拉埃提亚号列车

拉埃提亚号(Rätia)是曾运行于瑞士东南部城市库尔至德国北部城市汉堡间一班欧城列车所使用的名称,线路途经苏黎世、巴塞尔、曼海姆、科隆和多特蒙德等地,行程大部分沿莱茵河运行。其名称源自原罗马帝国的行省拉埃提亚,即如今库尔所处的地区。多年来,拉埃提亚号的名称已被用于库尔连接至德国不同城市间的各班欧城列车服务,直至2004年被撤销。.

新!!: 羅馬帝國和拉埃提亚号列车 · 查看更多 »

拉定人

拉定人(Ladin people),是分佈於義大利北部的一個民族。.

新!!: 羅馬帝國和拉定人 · 查看更多 »

拉丁-法利希语支

拉丁-法利希語支是印歐語系意大利语族的一個分支,包括拉丁語和法利希語。這些語言在意大利和拉齐奥地區使用,之後拉丁語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通用語言。法利希語的使用者逐漸減少並消失;而拉丁語的民間通俗變體──通俗拉丁語,中世紀早期開始分化,至九世紀成為羅曼語族,從而發展成西歐的40多種語言。.

新!!: 羅馬帝國和拉丁-法利希语支 · 查看更多 »

拉丁字母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拉丁字母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丁字母發展史

拉丁字母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出現,經歷了大約2500年歷史的轉變,成為今時今日的樣式,是現時世上應用最廣泛的書寫系統。.

新!!: 羅馬帝國和拉丁字母發展史 · 查看更多 »

拉丁公民权

拉丁公民权(ius Latii,Latinitas,或Latium)是罗马人给予被征服地区人的一种介于完整的罗马公民和无公民权者(外来者或外乡人,peregrinus)之间的公民权,因最早授予拉丁人而得名。拉丁公民权最重要的内容包括:.

新!!: 羅馬帝國和拉丁公民权 · 查看更多 »

拉丁禮教會

拉丁禮教會(Latin Church)或稱西方教會,是天主教會內最大的個別教會。它不是在個別教會中的地方個別教會層面內,即教區或東方禮教區。而是在自治個別教會層面內。另外有22個東方禮自治教會組成東儀天主教會。.

新!!: 羅馬帝國和拉丁禮教會 · 查看更多 »

拉丁非洲

拉丁非洲(Afrique latine,África Latina)或罗曼语非洲指的是官方语言或主要语言属于罗曼语族,受影响的非洲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操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这四种罗曼语族语言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些语言并非非洲本土语言,它们的传播源自欧洲殖民主义对非洲的殖民扩张,是法兰西、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五个殖民帝国的遗产。 拉丁非洲诸国大多是法语圈国际组织或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的成员,其中有七国加入了拉丁语联盟。 东起埃及西至摩洛哥的北部非洲地区曾是罗马帝国属地,因而拉丁语在北非发展为变种,曾通行于今突尼斯共和国、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直到阿拉伯帝国征服这些地区后为阿拉伯语取代,最终于13世纪消亡。意大利语曾是原非洲意属各殖民地的官方语言,但如今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将其作为官方语言。.

新!!: 羅馬帝國和拉丁非洲 · 查看更多 »

拉丁語短語列表

拉丁語短語列表(List of Latin phrases)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拉丁文短语。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现在欧洲的许多语言都含有拉丁语的-借-词。许多拉丁语词汇也是从古希腊文引入。 由于两千多年來的改变,许多词的含义和用法已经改变了。请读者参考专业辞典。比如“ad hominem”直译是“对着人”,英文常用的意思是“從個人偏好出發”或“呼吁个人的同情”,但是在哲学上的意思是“人身攻击的谬误”。.

新!!: 羅馬帝國和拉丁語短語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羅馬帝國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拉齐奥 (古代罗马)

拉齐奥(Lătĭŭm)或被译作“拉丁姆”,是意大利中西部的一个区域,在那里罗马城建立并扩展至罗马帝国首都。 這裡的居民在羅馬王國被建立前使用的語言,即為拉丁文的前身。.

新!!: 羅馬帝國和拉齐奥 (古代罗马) · 查看更多 »

拉茲格勒

拉茲格勒 (保加利亞語:Разград;英語:Razgrad)是位於保加利亞東北部的一個城市,是拉茲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以往的古羅馬城鎮阿伯里圖斯(Abritus)。拉茲格勒是保加利亞土耳其族人口比例較高的一個城市,土族人口占了當地總人口的27%。保加利亞人占69%,其余4%大部分是茨岡人。 拉茲格勒的地標包括19世紀的瓦洛沙建築群、民族博物館、1864年所建的特色鐘樓、1860年的聖尼古拉斯教堂、解放者墓地及1530年的易卜拉欣帕夏清真寺(Ibrahim Pasha Mosque)。除了伊斯坦堡,據說易卜拉欣帕夏清真寺是巴爾幹半島半島第三大的清真寺,清真寺的重建工作在共產時代便開始,至今仍未完成。 251年,阿伯里圖斯戰役(Battle of Abrittus)在這裡發生,哥特人擊敗了德西烏斯和赫倫尼烏斯領導的羅馬軍隊。在這次戰役裡第一次有羅馬皇帝被殺。 在奧斯曼時代,拉茲格勒的土耳其名稱是「希扎爾格勒」(Hezargrad)。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格林尼治島(Greenwich Island)上的拉茲格勒峰(Razgrad Peak)以此命名。.

新!!: 羅馬帝國和拉茲格勒 · 查看更多 »

拉赫姆王國

拉赫姆(阿拉伯語:)或),英文:Lakhmids。是一群居住在伊朗南部的阿拉伯基督徒,他們在266年以希拉赫(al-Hirah)為首都。傳說中,希拉赫有很多城堡、浴池及棕櫚園。阿拉伯的詩篇這樣形容他的美麗和怡人的氣候:「在希拉赫的一天勝於一年的治療」。希拉赫的遺跡位於庫發(al-Kufa)以南2英哩、幼發拉底河西岸。.

新!!: 羅馬帝國和拉赫姆王國 · 查看更多 »

拉溫納督主教區

拉溫納总管府或義大利总管府(Esarcato d'Italia)是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權力中心。其设立于584年并延续至751年,在最后一任总管被伦巴第人处死后解体。该府是查士丁尼大帝光复西方领土后,东罗马帝国为求更高效地管理光复领土而设立的的两个之一,另一个总管府是。.

新!!: 羅馬帝國和拉溫納督主教區 · 查看更多 »

拉斯梅德拉斯

拉斯梅德拉斯()是位於西班牙萊昂省蓬費拉達近郊的一個地區,為人工惡地地形。這個地區在羅馬帝國時代曾是金礦的礦山,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產業遺產。這一地區的礦山和集落遺跡顯示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1997年,拉斯梅德拉斯被登錄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羅馬帝國和拉斯梅德拉斯 · 查看更多 »

总督

总督是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官職。在清代,總督多被尊稱為督憲、制軍或制臺。總督一職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職官制度,設有總督一職。 在西方羅馬帝國時代,也設有與清朝總督職能相類似的職務——「rector provinciae」,漢語一般也翻譯為「總督」,後來西方列強對外殖民的時候,在殖民地上設置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漢語中往往也譯為「總督」。.

新!!: 羅馬帝國和总督 · 查看更多 »

普利亚大区

普利亚(Puglia;Apulia),也译作阿普利亚,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大区,东邻亚得里亚海,东南面临爱奥尼亚海,南面则邻近奥特朗托海峡及塔兰托湾。该区南部知名的萨伦托半岛,组成了意大利「皮靴」的一部分。大区面积19,366km²,人口4,023,957人(1991年)。 该区还与其它意大利大区连接,北邻莫利塞大区,西临坎帕尼亚大区,及西南面的巴斯利卡塔大区。大区隔着亚得里亚海及爱奥尼亚海与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相邻。大区扩展至北面远处的莫特—格加奴地区,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最后一次围城所发生的地方。.

新!!: 羅馬帝國和普利亚大区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Plymouth,讀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文郡,面積79.29平方公里,人口246,100,人口密度3,085每平方公里。普利茅斯是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東北310公里(192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東北58公里(36英哩)達德文郡郡治埃克塞特。此「普利茅斯」是世界各地同名城市的發源地。 普利姆河(Plym)流經普利茅斯西部、泰馬河(Tamar)流經東部,兩條河的河口形成普利茅斯灣(Plymouth Sound);西南臨英倫海峽,東北、東、東南與南哈姆斯區相鄰,北與西德文區相鄰。普利茅斯商業發達。市內有大規模購物中心。普利茅斯每年八月都會舉行煙花節。市內有多處文化機構。 普利茅斯有豐富的航海歷史,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基地,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為德國空軍的襲擊目標(稱為「普利茅斯閃電戰」)。在1941年,該市的船塢和市中心遭受破壞後。战后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负责重建,现在該市設有,是皇家海軍三大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少數仍保留海军船塢、及西欧最大的軍港城市之一。该市的重要地点包括城堡、德文港船塢和碉楼(1620年清教徒前往美洲出发点)。普利茅斯交通發達。港口有開往法國和西班牙的定期國際渡輪。聯盟街是普雷斯頓文化的核心區。市內有多家美術館。.

新!!: 羅馬帝國和普利茅斯 · 查看更多 »

普列文

普列文(保加利亞語:Плевен ;土耳其語:Plevne;英語:Plevna),是北保加利亞繼瓦爾納和魯塞以後的第三大城市,為普列文州的行政首府和直轄市。有國際列車通過普列文。 截至2011年2月,市內人口為106,011人,是保加利亞北部的第七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普列文 · 查看更多 »

普图伊

普图伊(德语: Pettau,佩陶; 拉丁文: Poetovio),斯洛文尼亚东北部城市。现有人口23,000。.

新!!: 羅馬帝國和普图伊 · 查看更多 »

普皮恩努斯

普皮恩努斯·马克西穆斯(Marcus Clodius Pupienus Maximus,),罗马帝国皇帝,於238年在位。.

新!!: 羅馬帝國和普皮恩努斯 · 查看更多 »

普罗夫迪夫

普罗夫迪夫(保加利亚语:Пловдив、Plowdiw、Filippoúpoli、Filibe)是保加利亚第二大城市和普罗夫迪夫州的首府,人口376,918人,以古老、多样的文化和六千年以上的历史而闻名,也是歐洲已知之最古老的城市。历史上,普罗夫迪夫还是古代色雷斯地区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

新!!: 羅馬帝國和普罗夫迪夫 · 查看更多 »

普罗蒂娜

普罗蒂娜(,)。罗马帝国君主图拉真之妻。凭借关心下层群众的利益和美德而受到爱戴。曾多次阻止包税人的横征暴敛以及致力于希腊之相关活动。尽管终生未有生育,但在死后被哈德良皇帝在罗马和高卢的尼姆等地建庙祭祀。.

新!!: 羅馬帝國和普罗蒂娜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新!!: 羅馬帝國和普魯塔克 · 查看更多 »

普拉競技場

普拉競技場(Amfiteatar u Puli)是位於克羅埃西亞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城市普拉的一座古羅馬時期的圓形競技場Amphitheater, by Pula Tourism Office http://www.pulainfo.hr/en/main-highlights/main-highlights/0/amphitheater/538/。現在則是音樂會和電影節的會場。普拉競技場修建於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奧古斯都在位時期。.

新!!: 羅馬帝國和普拉競技場 · 查看更多 »

晉升體系

晉升體系(拉丁文:Cursus honorum;意為「荣耀之路」)是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初期時,有抱負的政治家們就任政府職位的次序。這個制度是为有元老身份的人而设。晉升體系包含军队及政治行政职位。不同的职位对候选人均有最低年龄的限制。官員在各職位間調任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而法例禁止重复担任同一职位。 這些規則在共和国的最后一百年中被改變並忽視。如盖乌斯·马略在公元前104年與公元前100年之間连续五年担任執政官。原本是為公众服务的機會,但這些职位通常變成贵族们自夸炫耀的機會。 苏拉所行的各項改革中改變了晉升體系,要求官員完成某職位的任期後要等十年才可再担任官員,但容許再次擔任同一職位。 當年羅馬沒有類似近代政黨的東西。候選人被選出的原因常是基於他們家族的與個人的聲望。具有家族歷史的候選人較受到青睞,因為他們能夠使用他們祖先的功勞作選舉宣傳。 在規定下的最低年齡(拉丁文:in suo anno;英文:in his year)時已經任職過晉升體系中的各項職務會被視為政治上很大的成就,因為三十九歲時不能就任副執政職位的話,四十二歲時就不能夠成為執政官。西塞羅曾因為他的兩個成就而感到非常驕傲;第一:他是以新人之姿成為執政官的-他的家族裏從未有人當過此職位;第二:就是因為他能夠在"in suo anno"的時候成為執政官。.

新!!: 羅馬帝國和晉升體系 · 查看更多 »

1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86年教宗選舉

1086年教宗選舉於1085年5月25日教宗額我略七世離世後舉行的教宗選舉。由於各項原因,這次選舉並沒有於教宗離世後的翌日舉行。.

新!!: 羅馬帝國和1086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月13日

10月1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6天(闰年第28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9天。.

新!!: 羅馬帝國和10月13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日

10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74天(闰年是27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91天。.

新!!: 羅馬帝國和10月1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4日

10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7天(闰年第2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8天,離10月結束還有6日。.

新!!: 羅馬帝國和10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8日

10月28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1天(闰年第30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4天。.

新!!: 羅馬帝國和10月28日 · 查看更多 »

1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18年教宗選舉

1118年教宗選舉於1118年1月21日教宗帕斯卡二世離世後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次亦是有紀錄以來首次設有和的教宗選舉。選舉選出若望·卡塔尼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名為「傑拉二世」。.

新!!: 羅馬帝國和1118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7年 · 查看更多 »

1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9年 · 查看更多 »

1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月13日

11月1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7天(闰年第31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8天。.

新!!: 羅馬帝國和11月13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6日

11月1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20天(闰年第32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5天。.

新!!: 羅馬帝國和11月16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7日

11月1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21天(闰年第32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4天。.

新!!: 羅馬帝國和11月17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0日

11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4天(闰年第32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1天。.

新!!: 羅馬帝國和11月20日 · 查看更多 »

120年代

120年代從120年1月1日開始,於129年12月31日結束。.

新!!: 羅馬帝國和120年代 · 查看更多 »

1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2年 · 查看更多 »

1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5年 · 查看更多 »

12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年 · 查看更多 »

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月15日

12月1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9天(闰年第35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6天。.

新!!: 羅馬帝國和12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1日

12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5天(闰年第35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天。.

新!!: 羅馬帝國和12月21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2日

12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6天(闰年第35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天。.

新!!: 羅馬帝國和12月22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4日

12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8天(闰年第35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7天。.

新!!: 羅馬帝國和12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2月30日

12月3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4天(闰年第3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天。.

新!!: 羅馬帝國和12月30日 · 查看更多 »

13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2年 · 查看更多 »

13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5年 · 查看更多 »

13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8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8年 · 查看更多 »

13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3世紀以前條約列表

以下是13世紀以前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羅馬帝國和13世紀以前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年 · 查看更多 »

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年 · 查看更多 »

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年 · 查看更多 »

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3年 · 查看更多 »

16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6年 · 查看更多 »

16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0年代 · 查看更多 »

17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1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1年 · 查看更多 »

17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0年 · 查看更多 »

18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3年 · 查看更多 »

18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4年 · 查看更多 »

18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5年 · 查看更多 »

18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6年 · 查看更多 »

18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18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自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公元393年废除古代奥运会以后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由於希臘為奧林匹克的誕生地,因此該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至1896年4月15日在希腊王國首都雅典举行。 1894年6月23日,在法國歷史學者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倡导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巴黎创立,并确定希腊首都雅典承办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希腊并没有太多的举办此类运动会的经验,且一度遇上财政困难,但组委会还是按时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因此這次運動會基本上被認為相當成功。尽管当时的运动员水平无法同今日相比,但在当时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却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此次奧運在帕那辛納克體育場舉辦,為唯一在1900年前使用的奧林匹克體育場,當時湧進了相當多的人潮。.

新!!: 羅馬帝國和18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8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2年 · 查看更多 »

19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4年 · 查看更多 »

19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千纪

1千纪,或称第1个千年,是指从西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1千纪开始于公元1年(或称公元元年),因为公元纪年中没有0年。 本千紀初中國歷史上為西漢末,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經十餘載旋即被推翻,25年漢光武帝劉秀即位,經幾年統一新莽篡位後割據之局面。 然而,經百餘年後東漢末再度進入割據之局面,220年曹丕篡漢建曹魏,三國時代開始。221年劉備在蜀地建蜀漢,263年曹魏滅之;222年孫權在東南建孫吳,最終280年被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建的西晉所滅,三國結束,進入大一統的西晉。但大一統的西晉不久經八王之亂的內憂及五胡亂華的外患,於317年晉室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帶,由晉元帝司馬睿建東晉,而北方就處於五胡十六國時分時合的割據狀態。 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東晉建劉宋,南朝始。繼劉宋後,479年齊高帝蕭道成篡劉宋建南齊,502年梁武帝蕭衍篡南齊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557年陳霸先篡南梁建陳,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為南朝。而北方於439年(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由386年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建的北魏統一北方,北朝始。534年北魏分東魏、西魏,55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篡東魏建北齊,557年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更於577年滅北齊,統一了北方與西南。 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隋,北朝結束。過幾了年,先并入西梁(555年由西魏支持下由宣帝蕭詧建立的),589年隋滅陳,南朝結束。 1千纪的早期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古典时代晚期是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是欧洲的中世纪前期。在4世纪和7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达到鼎盛时期。1千纪的最后时期,欧洲向中世纪中期转变。世界人口是上一个千年的3倍但是曲线演变的发展,全世界大约有2亿至2亿8880万人。.

新!!: 羅馬帝國和1千纪 · 查看更多 »

1世纪

公元1年1月1日至1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世纪。.

新!!: 羅馬帝國和1世纪 · 查看更多 »

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Category:1年 Category:历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新!!: 羅馬帝國和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月16日

1月16日是公历年的第1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9天(闰年是350天)。.

新!!: 羅馬帝國和1月16日 · 查看更多 »

1月17日

1月17日是公历年的第1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8天(闰年是349天)。.

新!!: 羅馬帝國和1月17日 · 查看更多 »

1月24日

1月24日是阳历年的第2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1天(闰年是342天)。.

新!!: 羅馬帝國和1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月27日

1月27日是阳历年的第2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8天(闰年还有339天)。.

新!!: 羅馬帝國和1月27日 · 查看更多 »

1月28日

1月28日是阳历年的第2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7天(闰年是338天)。.

新!!: 羅馬帝國和1月28日 · 查看更多 »

1月2日

1月2日是公历年的第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3天(闰年是364天)。.

新!!: 羅馬帝國和1月2日 · 查看更多 »

200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0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8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8年 · 查看更多 »

2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9年 · 查看更多 »

2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年代

20年代從20年1月1日開始,於29年12月31日結束。.

新!!: 羅馬帝國和20年代 · 查看更多 »

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0年 · 查看更多 »

2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2年 · 查看更多 »

2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7年 · 查看更多 »

2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3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35年 · 查看更多 »

2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4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40年代 · 查看更多 »

24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49年 · 查看更多 »

2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5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50年 · 查看更多 »

25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53年 · 查看更多 »

25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56年 · 查看更多 »

25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57年 · 查看更多 »

258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58年 · 查看更多 »

25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59年 · 查看更多 »

2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6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60年 · 查看更多 »

268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68年 · 查看更多 »

26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69年 · 查看更多 »

2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6年 · 查看更多 »

2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70年代 · 查看更多 »

27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72年 · 查看更多 »

2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8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80年代 · 查看更多 »

28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84年 · 查看更多 »

28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86年 · 查看更多 »

2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9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90年代 · 查看更多 »

2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简称T2DM,--),大陆旧称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简称NIDDM)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adult-onset diabete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是一種長期的代謝疾病,患者特徵為高血糖、相對缺乏胰島素、有胰島素抗性等。常見症狀有、頻尿、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症狀可能還包含多食、感覺疲倦、治不好的痠痛。症狀一般慢慢出現,高血糖會帶來的長期併發症有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能導致失明、腎臟衰竭,甚至會造成四肢血液流通不順而需要截肢 ;可能會突然發生,然而卻不太會併發糖尿病酮酸血症。 第二型糖尿病主要發生在肥胖卻又缺乏運動者身上,具有先天基因者風險也會較高。2型糖尿病佔了糖尿病患者約九成的病例,剩下的一成為第一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患者。一型糖尿病患者因胰臟內的遭破壞,而有著絕對性缺乏胰島素的問題。糖尿病確診需經由血液檢查而定,如檢測、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或是檢測糖化血紅蛋白(A1C)。 有些第二型糖尿病可經由保持正常體重、規律運動及適當飲食來預防,治療方式有運動、等。如果沒有血糖水平經常性偏低,建議使用二甲双胍來治療。許多患者最終都必須使用胰島素治療。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必須定期測量血糖,口服降血壓藥的患者則不一定需要。對肥胖的患者而言,接受减肥手术對改善糖尿病十分有效。 自 1960 年起,第二型糖尿病病例隨著肥胖率升高。1985 年全球僅有約 3000 萬人確診罹患糖尿病,到了2015年患者則增至 3.92 億人;糖尿病通常好發於中高年齡層,但現今青年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比率逐漸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者可能減損長達約十年的壽命。糖尿病是最早被描述的疾病之一,在1920年代就發現了胰島素的重要性。.

新!!: 羅馬帝國和2型糖尿病 · 查看更多 »

2世纪

101年1月1日至2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世纪。.

新!!: 羅馬帝國和2世纪 · 查看更多 »

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2年 · 查看更多 »

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Category:前1年 Category:历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Category:2年.

新!!: 羅馬帝國和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月12日

2月12日在公历当中是第43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2天(闰年则是323天)。.

新!!: 羅馬帝國和2月12日 · 查看更多 »

2月24日

2月24日是阳历年中的第55天,距一年的结束还有310天(闰年则还有311天)。.

新!!: 羅馬帝國和2月24日 · 查看更多 »

2月27日

2月2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7天(闰年则还有308天)。.

新!!: 羅馬帝國和2月27日 · 查看更多 »

30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03年 · 查看更多 »

30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05年 · 查看更多 »

30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06年 · 查看更多 »

30年代

30年代從30年1月1日開始,於39年12月31日結束。.

新!!: 羅馬帝國和30年代 · 查看更多 »

3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1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10年代 · 查看更多 »

31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13年 · 查看更多 »

31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17年 · 查看更多 »

31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1年 · 查看更多 »

3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2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20年代 · 查看更多 »

32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24年 · 查看更多 »

32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25年 · 查看更多 »

3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3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37年 · 查看更多 »

3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3年 · 查看更多 »

3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4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40年 · 查看更多 »

34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47年 · 查看更多 »

3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5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50年 · 查看更多 »

35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59年 · 查看更多 »

3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5年 · 查看更多 »

3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61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61年 · 查看更多 »

36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63年 · 查看更多 »

36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64年 · 查看更多 »

36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66年 · 查看更多 »

3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7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75年 · 查看更多 »

37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76年 · 查看更多 »

37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77年 · 查看更多 »

378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78年 · 查看更多 »

3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7年 · 查看更多 »

3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8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80年 · 查看更多 »

38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80年代 · 查看更多 »

3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9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90年代 · 查看更多 »

39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92年 · 查看更多 »

39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94年 · 查看更多 »

39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95年 · 查看更多 »

39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97年 · 查看更多 »

3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世纪

201年1月1日至3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3世纪。.

新!!: 羅馬帝國和3世纪 · 查看更多 »

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年 · 查看更多 »

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3月1日

3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0天(闰年第6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5天。.

新!!: 羅馬帝國和3月1日 · 查看更多 »

3月20日

3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9天(闰年第8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6天。.

新!!: 羅馬帝國和3月20日 · 查看更多 »

3月22日

3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1天(闰年第8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4天。.

新!!: 羅馬帝國和3月22日 · 查看更多 »

3月28日

3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7天(闰年第8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78天。.

新!!: 羅馬帝國和3月28日 · 查看更多 »

3月5日

3月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4天(闰年第6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1天。.

新!!: 羅馬帝國和3月5日 · 查看更多 »

3月7日

3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6天(闰年第6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9天。.

新!!: 羅馬帝國和3月7日 · 查看更多 »

40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00年 · 查看更多 »

40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06年 · 查看更多 »

4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0年代 · 查看更多 »

4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1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1年 · 查看更多 »

4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2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2年 · 查看更多 »

4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3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39年 · 查看更多 »

4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3年 · 查看更多 »

4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48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48年 · 查看更多 »

4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7年 · 查看更多 »

4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8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8年 · 查看更多 »

4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世纪

301年1月1日至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4世纪。.

新!!: 羅馬帝國和4世纪 · 查看更多 »

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年 · 查看更多 »

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4月

4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四個月,是全年第一個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4月是春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的節氣:清明、谷雨 英文中的4月(April)來源於單詞aperire,表示「開」,可能意味著植物在春天開始生長。.

新!!: 羅馬帝國和4月 · 查看更多 »

4月16日

4月16日是阳历年的第106天(闰年是1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9天。.

新!!: 羅馬帝國和4月16日 · 查看更多 »

4月1日

4月1日是公历年中的第91天(闰年的第9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4天。.

新!!: 羅馬帝國和4月1日 · 查看更多 »

4月26日

4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6天(闰年第11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9天。.

新!!: 羅馬帝國和4月26日 · 查看更多 »

4月28日

4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8天(闰年第11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7天。.

新!!: 羅馬帝國和4月28日 · 查看更多 »

4月8日

4月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8天(闰年第9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7天。.

新!!: 羅馬帝國和4月8日 · 查看更多 »

5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0年 · 查看更多 »

5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0年代 · 查看更多 »

5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3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3年 · 查看更多 »

5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4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4年 · 查看更多 »

5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5年 · 查看更多 »

5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年 · 查看更多 »

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月11日

5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131天(闰年是13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4天。.

新!!: 羅馬帝國和5月11日 · 查看更多 »

6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6年 · 查看更多 »

6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7年 · 查看更多 »

6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8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8年 · 查看更多 »

6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9年 · 查看更多 »

6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世纪

501年1月1日至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6世纪。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很动乱及不稳定的时期。 在中国南北朝轮换交替,战火纷纷,一百年间,中国南方三朝交替,在北方换了五个朝代。直到世纪末,中国才再度在隋朝的统治下统一。 在欧洲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但新生的势力还未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在亚欧大陆上唯一一个比较稳定的帝国是拜占廷帝国。 在与世隔绝的美洲,玛雅文明的發展到達了它的顶峰。 宗教方面,在东方佛教向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地区流传,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影响很深的宗派(如天台宗)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在西方基督教也开始了它对中欧的征服。在阿拉伯半岛上,伊斯蘭教這一个新的世界宗教,正在形成。.

新!!: 羅馬帝國和6世纪 · 查看更多 »

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6月26日

6月26日在一年当中是第177天(闰年则是178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8天。.

新!!: 羅馬帝國和6月26日 · 查看更多 »

6月8日

6月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9天(闰年第16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6天。.

新!!: 羅馬帝國和6月8日 · 查看更多 »

70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0年 · 查看更多 »

7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7月10日

7月10日是阳历年的第191天(闰年是19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4天。.

新!!: 羅馬帝國和7月10日 · 查看更多 »

7月25日

7月25日是阳历年的第206天(闰年是2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9天。.

新!!: 羅馬帝國和7月25日 · 查看更多 »

7月6日

7月6日是公曆年的第187天(閏年的第188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8天。.

新!!: 羅馬帝國和7月6日 · 查看更多 »

80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00年代 · 查看更多 »

8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8月25日

8月25日是阳历年的第237天(闰年是23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8天。.

新!!: 羅馬帝國和8月25日 · 查看更多 »

8月28日

8月28日是阳历年的第240天(闰年是24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5天。.

新!!: 羅馬帝國和8月28日 · 查看更多 »

8月31日

8月31日是阳历年的第243天(闰年是24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2天。.

新!!: 羅馬帝國和8月31日 · 查看更多 »

8月4日

8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216天(闰年是21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9天。.

新!!: 羅馬帝國和8月4日 · 查看更多 »

8月9日

8月9日是阳历年的第221天(闰年是22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4天。.

新!!: 羅馬帝國和8月9日 · 查看更多 »

9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6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6年 · 查看更多 »

9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7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7年 · 查看更多 »

9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8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8年 · 查看更多 »

9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年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年 · 查看更多 »

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羅馬帝國和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9月13日

9月13日是阳历年的第256天(闰年是25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9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13日。.

新!!: 羅馬帝國和9月13日 · 查看更多 »

9月18日

9月18日是阳历年的第261天(闰年是26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4天。.

新!!: 羅馬帝國和9月18日 · 查看更多 »

9月23日

9月2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6天(闰年第26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9天。.

新!!: 羅馬帝國和9月23日 · 查看更多 »

9月24日

9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7天(闰年第26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8天。.

新!!: 羅馬帝國和9月24日 · 查看更多 »

9月7日

9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250天(闰年是25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5天。 在英國與其屬地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7日。.

新!!: 羅馬帝國和9月7日 · 查看更多 »

9月8日

9月8日是阳历年的第251天(闰年是25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4天。 在英国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8日。.

新!!: 羅馬帝國和9月8日 · 查看更多 »

9月9日

9月9日是阳历年的第252天(闰年是25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3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9日。.

新!!: 羅馬帝國和9月9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大秦國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时期羅馬帝政時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