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指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是前苏联红军軍事領袖及元帥,領導俄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及擔任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蘇聯國防部長;他参与領導史達林格勒攻防戰擊敗納粹德國與戰爭末期領苏联红军攻入中國東北,俘虜近60萬日本關東軍及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37 关系: 古巴导弹危机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巴拉頓湖戰役中苏交恶布達佩斯圍城戰布拉格攻勢下第聶伯河攻勢德布勒森戰役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保衛史達林格勒獎章保衛高加索獎章保衛敖德薩獎章俄羅斯聯邦軍隊綜合軍事學院土星行動周恩来第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紅旗勳章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羅狄翁馬林諾夫茨基西南方面军马特维·扎哈罗夫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贺龙远东军区胜利勋章蘇日戰爭藍色方案苏联占领下的满洲苏联元帅列表苏联国防部雲麾勳章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戰勝日本獎章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布達佩斯獎章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與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古巴导弹危机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Андрей Антонович Гречко,Andrei Antonovich Grechko – 1976年4月26日) 曾任苏联元帅、国防部长。.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 · 查看更多 »

巴拉頓湖戰役

春季覺醒行動(德語:Unternehmen Frühlingserwachen,1945年3月6日—1945年3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最後一次大型攻勢計劃,這次攻勢亦被稱為巴拉頓湖攻勢,是德軍從1945年3月6日秘密發起的。德軍在德蘇戰爭的匈牙利接近巴拉頓湖實施進攻,這地區包括了一些油田,這是納粹德國最後的石油供應區。 这次行動中,一些參戰部隊是西方戰線的突出部之役中戰敗撤下來的部隊,包括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巴拉頓湖戰役 · 查看更多 »

中苏交恶

中苏交恶或称中苏分裂(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是指冷战期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生的外交、军事关系上的疏远甚至對峙衝突。其分歧同时覆盖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層面。有鑑於兩者的軍事地理及歷史關係複雜,双方的矛盾本身就基本不可避免,开始于1950年代末,在1969年达到顶峰,其后续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中後蘇聯改革始有轉變,到1989年六四事件前关系才正常化,期间三十年的冷战時期幾乎都是分裂狀態,中蘇與其所屬社会主义陣營國家關係的改變也對世界政經局勢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中苏交恶 · 查看更多 »

布達佩斯圍城戰

布達佩斯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蘇軍在布達佩斯攻勢中圍攻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戰役,围困长达50天。 圍攻最早開始於1944年12月26日蘇軍包圍了當時由德意志國防軍及匈牙利軍防守的布達佩斯,守軍在1945年2月13日無條件投降,進攻的蘇軍是由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守軍包括了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 Heer)、武裝親衛隊及匈牙利軍(Honved或Honvédség)。 围城期间约有38,000名平民死于饥饿和军事行动,布達佩斯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圍城戰之一,此次围城是盟军向柏林推进过程中的一场策略性的胜利。.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布達佩斯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攻勢

布拉格攻勢(Праж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次攻勢行動,該攻勢和進攻布拉格的戰役在1945年5月6日至5月11日進行,該戰役特別值得記載是因為它是在納粹德國於5月8日投降後才結束的,而戰役進行時亦出現布拉格起義。 布拉格在該蘇軍攻勢中被完全解放,德國中央集團軍各部或被消灭,或被俘虏及投降,全军覆没。中央集團軍的投降是在柏林陷落後9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3天後才出現。.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布拉格攻勢 · 查看更多 »

下第聶伯河攻勢

下第聶伯河攻勢(也稱為“下第聶伯河戰役”)是1943年發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一次軍事行動。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軍事行動之一,交戰雙方總兵力近400萬人,戰線全長1,400公里。在4個月之內蘇聯紅軍的5個方面軍從德軍手中解放了第聶伯河東岸,進行了多次渡河攻擊并在西岸建立起數個橋頭堡。在此之後基輔在基輔戰役中被解放了。 下第聶伯河攻勢是二戰中代價最昂貴的軍事行動之一,雙方的總傷亡人數估計在170萬人到270萬人之間。蘇聯作家及退伍軍人維克多·阿斯塔菲耶夫在回憶錄里寫道,每有25,000人踏上第聶伯河的一岸,只有5,000人至6,000人能踏上對岸。由於傷亡慘重,第聶伯河空降突擊成為了蘇聯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空降行動。 該攻勢包括幾個較小的軍事行動段落:梅利托波爾攻勢、扎波羅熱攻勢、皮亞季哈特基攻勢、茲納緬卡攻勢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攻勢。 蘇聯為表彰在下第聶伯河攻勢中表現傑出的戰士,共授予了2,438人“蘇聯英雄”的稱號,占蘇聯衛國戰爭中授予的11,635位“蘇聯英雄”總數的21%,在此前或此後的任何時候,都未有如此多人同時得到這一稱號。為了突破德軍在第聶伯河西岸構築的“東方壁壘”,無數蘇軍士兵前仆後繼,朱可夫在回憶錄中寫道: 強渡第聶伯河的部隊顯示出了最為勇猛、頑強和堅強不屈的作風。作為慣例,他們在抵達河邊時,沒有等待部隊利用重型設備架橋,而是立即渡河。作戰部隊使用他們能找到的任何工具和各種方法強渡第聶伯河:木筏、臨時渡船、漁舟和摩托艇。為爭奪對橋頭堡的控制權,雙方在對岸發生了激戰。部隊甚至沒有時間加固陣地,就立即與不惜一切代價發動反撲的敵人展開了混戰。.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下第聶伯河攻勢 · 查看更多 »

德布勒森戰役

德布勒森戰役蘇聯紅軍稱為德布勒森攻勢行動(1944年10月6日 - 10月2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烏克蘭第2方面軍於德蘇戰爭進行的戰役,由德國南方集團軍轄下之由馬克西米利安·弗雷特·皮科指揮的德國第6軍團和其盟軍匈牙利第7軍負責迎擊,他們被擊退160公里,而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則攻佔了戰略目標,匈牙利城市德布勒森。.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德布勒森戰役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

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Дми́трий Фёдорович Усти́нов,拉丁化:Dmitriy Feodorovich Ustinov;)苏联政治人物、军事家、苏联元帅,自1976年起担任苏联国防部长直至离世。.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 · 查看更多 »

保衛史達林格勒獎章

保衛史達林格勒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Сталинграда»)是蘇聯在1942年12月22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2年7月12日到11月19日史太林格勒保衛戰對德國軍隊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近76萬軍民獲得此獎章。.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保衛史達林格勒獎章 · 查看更多 »

保衛高加索獎章

保衛高加索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Кавказа»)是蘇聯在1944年5月1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2年7月25日到1943年10月9日高加索戰役對德國軍隊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87萬軍民獲得此獎章,其中大部分是黑海舰队的水兵-他们组成了海军步兵(即其他國家的海軍陸戰隊)投入陸上的戰鬥。除此之外还包括参与保卫高加索的平民和保卫苏联主要石油产地不受轴心国侵略的其他人員。.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保衛高加索獎章 · 查看更多 »

保衛敖德薩獎章

保衛敖德薩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Одессы»;Medal "For the Defence of Odessa")是蘇聯在1942年12月22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1年8月8日至10月16日的苏德战争敖德薩圍城戰期間對納粹德軍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3万多人被授予了保衛敖德薩獎章,其中大部分为黑海舰队的水兵,以及在戰时参与防御工事建造工作、消防工作以及在工厂中工作为前线提供保障的蘇聯公民。.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保衛敖德薩獎章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聯邦軍隊綜合軍事學院

俄罗斯联邦軍隊综合军事学院(Общевойсковая академия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院址在莫斯科,是一所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团以上指挥军官的学校。全称“俄罗斯聯邦軍隊列寧勳章、十月革命勋章、紅旗勳章、苏沃洛夫勋章综合学院-俄罗斯联邦軍隊军事教育及科学中心”(Военный учебно-научный центр Сухопутных войск "Общевойсковая орденов Ленина и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ая, ордена Суворова академия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学院成立于1998年,由伏龙芝军事学院(得名自蘇联軍事體系建立者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与合并而成。伏龙芝军事学院创建于1918年,初名工农红军总学院,1925年11月5日改名,以纪念苏联军事家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歷史上曾被列為四大军校(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之一。学院共分30个部门,分别设于莫斯科哈莫夫尼奇区及列福尔托沃区。 该校的校长为奧列格·馬卡列維奇(Олег Леонтьевич Макаревич)中將。.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俄羅斯聯邦軍隊綜合軍事學院 · 查看更多 »

土星行動

土星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蘇聯紅軍於1942年12月至1943年2月收復高加索北部及頓河平原的戰役。 1942年11月19日開始的天王星行動非常成功,超過300,000名在史達林格勒隸屬於由弗里德里希·保盧斯指揮的德國第6軍團及第4裝甲軍團的士兵被包圍,為擴大勝利,蘇聯最高統帥部計劃一個冬季攻勢以延續勝利及擴大戰果,代號為土星行動。.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土星行動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周恩来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

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是蘇聯和軸心國在1944年4月8日至6月6日間的一場戰鬥,這次進攻實際上是蘇聯紅軍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及第3方面軍根據約瑟夫·史達林顯示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對巴爾幹的政治影響,而協調入侵羅馬尼亞的行動。 根據蘇軍最高統帥部的計劃:以兩個蘇軍方面軍將切斷軸心國在羅馬尼亞北部的主要防線,這就將有利於蘇軍以後向整個巴爾幹地區的進攻。蘇聯進攻開始時實施第一次特爾古弗魯莫斯戰役和波杜伊洛阿耶伊戰役,並最終進行第二次特爾古弗魯莫斯戰役,然而蘇軍未能克服德軍在該地區的防禦和進攻行動最終失敗。失敗主要是由於蘇軍低落的作戰能力以及德軍防禦陣地的精心準備。 這一行動是一系列“被遺忘的戰役”的一部分,幾乎完全被蘇聯檔案記錄和史學忽略Glantz, p. 371,根據軍事歷史學家大衛·格蘭茲的說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近60年來,蘇聯和俄羅斯的軍事歷史學家和理論家仔細抹去任何提及第2和第3烏克蘭方面軍在第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的歷史記錄,在此期間蘇軍的兩個方面軍試圖在1944年4月至5月侵入羅馬尼亞,由於這次攻勢與蘇軍在戰爭期間進行了的許多其他的軍事行動案件有關,所以他們故意這樣做,在這個過程中把這次攻勢貶謫為蘇德戰爭中一張頗長的“被遺忘的戰役”之名單的其中之一”。.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第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

2次卡爾可夫戰役(Schlacht bei Charkow,由威廉·凱特爾命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42年5月12日至5月28日,苏方称之为第1次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由於蘇聯紅軍在冬季的成功反攻,德意志國防軍自莫斯科周圍被逐退,同時蘇軍也耗盡了其後備力量,因此苏军决定奪回卡爾可夫來擴大戰果,鞏固其戰略主動權。 1942年5月12日,由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所指揮的蘇軍自冬季反攻時形成的「巴芬柯柏突出部」(Барвенковский выступ)向德國第6軍團發動攻勢。蘇軍在攻勢進行之初有成功的跡象,但隨後即被德軍強力的反擊而潰敗。由於蘇軍參謀人員以及最高統帥约瑟夫·斯大林误判了德國第6軍團的實力,同時也高估了己方新整訓部隊的實力,戰鬥經驗較豐富的德軍得以自苏军戰線上的兵力空隙處繞過,完成其鉗形攻勢,將蘇軍包圍殲滅。.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Орден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拉丁化:Orden Krasnogo Znameni)是俄羅斯最高人民議會蘇維埃於俄國內戰時代的1918年9月16日制定頒贈的獎章。第一枚獎章頒贈給蘇聯元帥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 。蘇聯政府則於1924年8月1日设立全苏「紅旗勳章」。 俄國內戰時代,苏联多个加盟共和国设立了自己的红旗勋章。 軍人有戰功才能獲獎紅旗勳章;頒贈「列寧勳章」是更晚遲至1930年4月6日的事:蘇聯政府因為人民建立特大戰功所以頒贈紅旗勳章以資鼓勵,幾乎幾個家喻戶曉有立過戰功的蘇聯將軍,都为成為红旗勋章获得者感到榮耀。 勳章由內外兩層組成:白色琺瑯質為底色,佩帶金質鑄成鐵鎚與鐮刀,再有兩條金麥花穗圍著紅星,外層背景有圖案「黑鐵鎚」與「黑鐮刀」交叉、火把與紅旗,旗上刻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來!”也是兩條更大金麥花穗圍著,徽章底部寫“CCCP”,即蘇聯一词的俄文縮寫字。 最早贈此勳章时由受勳者佩掛在左胸,附加綬帶中白、左右兩邊為紅。.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紅旗勳章 · 查看更多 »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

#重定向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羅狄翁馬林諾夫茨基

#重定向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羅狄翁馬林諾夫茨基 · 查看更多 »

西南方面军

西南方面军是苏德战争时的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1920年1月,在苏联国内战争其间,曾组建西南方面军,1920年12月被撤销。 1941年6月22日,基辅特别军区被改编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5、第6、第12、第26、第3、第9、第13、第21、第28、第37、第38、第40、第57、第6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基尔波诺斯上将(1941年6月-9月)、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12月)、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1941年9月至1942年7月赫鲁晓夫曾任该方面军军事委员。参加过基輔戰役、叶列茨战役、哈尔科夫战役。1942年7月12日被撤销,在其基础上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1942年10月22日第二次组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21、第63、第6、第12、第46、第57、第62集团军,第5、第3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7、第2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上将(1941年6月22日-1941年9月20日)、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20日-1941年12月)、费奥多尔·雅科夫列维奇·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2年4月-6月)、瓦图京中将(1942年10月—1943年3月)、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上将(1943年3—10月)。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顿巴斯战役等。1943年10月20日,西南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3方面军。.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西南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马特维·扎哈罗夫

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札哈罗夫(),苏联军事家、1960年代的苏军总参谋长。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担任方面军参谋长协助科涅夫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等统帅指挥了多次重要的方面军大纵深进攻战役。1945年9月8日、1971年9月22日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59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马特维·扎哈罗夫 · 查看更多 »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俄语:Фё́дор Ива́нович Толбу́хин,),苏联军事家,政治家,战时第七个晋升苏联元帅 。他是唯一一位死後才獲追授蘇聯英雄稱號的苏联元帅。.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 · 查看更多 »

贺龙

贺龙(),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省桑植县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贺龙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曾手持两把菜刀袭击慈利县长卫兵。曾任讨袁护国军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曾率部与北洋军阀及四川军阀杨森作战。1926年,贺龙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1927年8月1日,他担任南昌起义总指挥,此后回到湘西,组建红二军团,任军团长,并开辟洪湖苏区。1936年,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120师师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参加百团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他任西北军区司令员,组织后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西南军区司令员。1952年,任国家体委主任,开创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1954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9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时,被林彪和康生指控为准备推动“二月兵變”,于1969年6月9日遭迫害致死。1974年,中共中央宣布为贺龙平反。.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贺龙 · 查看更多 »

远东军区

苏联远东军区,是苏联武装力量的大军区之一,机关驻地位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远东军区 · 查看更多 »

胜利勋章

胜利勋章(Орден «Победа»)是苏联最高级别的军功勋章,授予给“顺利完成一个或数个方面军战役并使战争全局发生有利于苏联红军的根本改变”的军事统帅。历史上总共颁发给17人20枚胜利勋章,收回1枚(勃列日涅夫),是世界上获得人数最少的勋章之一。.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胜利勋章 · 查看更多 »

蘇日戰爭

蘇日戰爭(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或稱「日蘇戰爭」(日ソ戦争)、「遠東戰役」或「八月風暴行動」(Operation August Stor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與蘇聯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二戰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由蘇聯发动迅速、猛烈的大规模进攻,佔領庫頁島以南以及南千岛群岛,日本於滿洲(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軍事力量在此打击下缴械投降,日方傀儡政權「滿洲國」滅亡,傀儡政權皇帝溥儀亦成了蘇軍俘虜。 1945年初軸心國集團各地戰線皆瀕臨崩潰,同盟國於雅爾達會議上規劃戰後秩序與要求蘇聯加入對日戰爭,後者承諾將於納粹德國投降後3個月加入遠東戰鬥。苏联要求了同盟国战后归还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亞洲方面日本急於應付逐漸進逼中的英美聯軍,冀望尚對日中立的蘇聯可從中調停,以维持日本在东亚的利益。蘇聯表面上與日軍“友好”,但已秘密備戰且漠视日方调停要求直至1945年8月8日開戰最後一刻。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其主要對手為駐於滿洲的日軍70万人之龐大的關東軍,與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等條件相比,關東軍早將精銳單位調出而空洞化,蘇軍享有質與量的龐大優勢,而关东军则拥有大量日軍武器坐守经营了数十年的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工事以逸待劳。 1945年8月8日當天150万蘇軍同時自北、東、西3方向對滿洲發動進攻,由於蘇方遞交宣戰書後即被切斷通訊,日本大使沒能將消息傳回國內,等於是技巧性的不宣而戰。關東軍原本是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因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对苏联转入防御,但在太平洋战场占用了日本大量资源的时候,仍保有70万人的规模,拥有后来被证实“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及经营了数十年的工事,无需等待日本国内下达作战命令,实际上關東軍的停止作战命令也是于8月18日由司令 山田乙三 下达的,等于是技巧性的对苏备战。同時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进攻非常順利,在交战过程中攻势凌厉,“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并最终迫使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苏军将满洲国当敌国看待,军纪弛懈,滿州國的治安被战事破壞後,亦犯下不少罪行,不少漢奸因為恐懼還跟著日軍撤退而後未得赦免而被處決。占领东北地区后,蘇聯立刻展開對南庫頁島和北方群島登陸行動,奪回日俄戰爭中失去的領土與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於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宣言》即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於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此役“蘇聯軍隊在遠東做了長期準備”一次投入89个师150万军队,其中不乏经历了苏德战场有经验的老兵,“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透過短期對日作戰和極少傷亡而为盟国取得龐大利益。当时美军在太平洋夺岛战中伤亡惨重,尤其是冲绳一役,18万美军伤7万余亡1万余人占总兵力近一半,预计进攻日本本岛需付出伤亡美军百万英军50万人的代价,而中华民国国军对日军的“中国派遣军”都疲于应付,更妄论击败“关东军”夺回满洲地区。苏联于8月14日与中華民國签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換文內容附件有两条主要:苏军出兵攻打满洲国后,一、苏军三个月内从东北“撤完”;二、「鑑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後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没有时限。随即苏军根據《雅爾達協定》攻佔了滿洲地區,随后又根据《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撤出东北,但撤军因掠奪大量財物及日本投資工業設備等战利品并搶運至蘇俄境內而推迟,不过1946年蒋介石仍要求苏联暂缓从东北撤军以待中华民国国军进驻,3月22日苏联大使通知国民政府,4月底以前苏军将全部撤离东北,但中华民国国军仍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入东北。 而後冷戰時期在扶植勢力代理人的政策主導下,停止了向对日战绩不佳的国民党的自孙中山时代以来的长年资金和武器扶植,转而同意中共將中國東北作為根據地,並裝備了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大幅增強了在日後內戰中的實力。而朝鮮亦由蘇聯所扶殖,對半島局勢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在對蘇戰爭也在滿洲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日僑,日侨被迅速遣返,許多人返国后因占领区内戰後生活艱苦而死亡;被蘇軍俘虜的600,000名日軍也被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後約有100,000人死於當地。.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蘇日戰爭 · 查看更多 »

藍色方案

藍色方案(Fall Blau)是德意志國防軍於1942年夏季在蘇聯南部實施的戰略性進攻行動的代號。 該行動是巴巴羅薩行動的延續。這次行動里德軍將兵分兩路,右翼的部隊進攻高加索地區的原油儲藏地;左翼的部隊則向斯大林格勒推進。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分成及B集團軍 ,A集團軍的任務是越過高加索山脈,奪取巴庫的油田,它在伏爾加河畔的腹背則由B集團軍負責掩護。6月28日,南方集團軍群的1,370,287人在2035架飛機,1934架坦克和突擊炮的支援下大舉進攻,一日內推進48公里。蘇軍誤以為德軍的戰略目標是莫斯科,其兵力縱有一百七十萬之眾也無法阻擋德國軍隊。蘇軍抵抗的崩潰讓德軍在7月6日攻佔沃羅涅日西部,7月26日抵達頓河並予以強渡。到了七八月之交,德軍補給線越拉越長,加上蘇軍預備隊輪番反攻,德軍向斯大林推進的速率逐漸減慢。 八月下旬,德軍在卡拉奇擊敗了蘇軍,戰鬥的中心遂轉入斯大林格勒城中。炮火,街巷戰,以及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幾乎將斯大林格勒夷為平地。激戰三個月之後,德軍在11月19日控制了斯大林格勒9成。 在南方,A集團軍在7月23日攻佔羅斯托夫,隨即挺進高加索地區。它在8月9日攻佔邁科普,獲得一片被蘇軍拆毀的油田,並在8月13日攻佔黑海邊上的埃利斯塔。蘇軍的猛烈抵抗加上後勤困難使德軍的行動衰變成零星的攻勢,並使其攻佔巴庫油田的目標落空。德國空軍的轟炸機炸毀了格羅茲尼的油田設施,但對於巴庫卻是鞭長莫及。 德軍在東南面的動向使盟軍不得不面德國和日本(當時日軍在緬甸節節勝利)在印度會師的可能性。但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天王星行動及土星行動中打敗了德意志國防軍,這次戰敗令軸心國從高加索撤退以免被包圍,最後只有沃羅涅日仍控制在軸心國軍隊手中。.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藍色方案 · 查看更多 »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Маньчжурия под оккупацией СССР),亦称苏联占领下的中国东北地区,是指1945年至1946年期间,处于苏联军队军事占领下的中国东北部地区,亦称满洲地区、关东地区。.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 查看更多 »

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苏联元帅列表 · 查看更多 »

苏联国防部

苏联国防部,是苏联部长会议的组成部门,主管苏联武装力量与军事部门。 国防部大楼位于莫斯科市阿尔巴特广场,建于1940年代,1980年代加以改建。.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苏联国防部 · 查看更多 »

雲麾勳章

雲麾勳章,爲中華民國之軍職勳章,用以表彰在保衛國家作出貢獻、平定內亂、擁有顯著戰功的軍人。雲麾勳章於1935年6月15日正式開始頒發。 雲麾勳章共分9個等級,其等級低於宝鼎勳章,高於忠勇勳章。.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雲麾勳章 · 查看更多 »

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雅西-奇西瑙行動 或雅西—基什尼奧夫行動Glantz, pp.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儒略曆)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因其在德蘇战争上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成为仅有的4次荣获苏联英雄的两人之一,另外一人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 查看更多 »

戰勝日本獎章

戰勝日本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победу над Японией»;Medal "For the Victory over Japan")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苏日战争結束后不久的1945年9月30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軍事獎章,以慶祝其在二战中對日作戰的勝利。总共约180万人曾被授予战胜日本奖章,搜狐网。.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戰勝日本獎章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对争夺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為止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 查看更多 »

攻克布達佩斯獎章

攻克布達佩斯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взятие Будапешта»)是蘇聯在1945年6月9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應的請求而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軍民在1944年12月29日到1945年2月13日期間在布达佩斯战役中對德國軍隊及匈牙利軍隊的英勇戰鬥。有約36萬軍民獲得此獎章。有關此獎章的法令在1980年7月18日曾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修定(USSR № 2523-X)。.

新!!: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攻克布達佩斯獎章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羅狄翁·馬林諾夫茨基马利诺夫斯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