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罗马军团

指数 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Roman legion,源自legio,意為軍階)為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的正规军队,以其高效的适应性及机动性--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区。 按照古罗马传统,一旦有战争爆发,执政官就需要担负起从合格的公民中临时征集起一支军队的职责。而后,两名执政官中的一个,就需要率领这支主要由志愿者组成的军队开赴战场。 直到前2世纪的最后几年,除了少数特别情况外,罗马大体上仍然在实行这种传统的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度,所有的士兵都必须符合:必须达到户口调查的第15等级或以上。至少拥有3,000塞斯特尔提乌斯的财产。能够自行购置所属兵种等级对应的武器装备等严格条件。 自蓋烏斯·馬略當選前107年的執政官後,對羅馬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但同時也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為日後的軍閥出現以及軍事獨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馬略一就任,就立即着手開始進行軍事改革。他一反舊制,對已經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做法進行變更,並把之前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就已經出現的一些臨時性的,但卻行之有效的應急措施從法律上予以固定。 這些措施包括以募兵制代替徵兵制。馬略放棄了早就難以為繼的財產資格限制,規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條件的羅馬公民,包括無財產者都可以應募入伍。這樣就解決了困擾羅馬多年的因符合服役資格者不足而導致的兵源匱乏問題。而且也延長服役年限,明確軍餉報酬,軍隊能夠進行長期的正規訓練,有利於戰鬥力的提高。馬略規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須服役滿16年。士兵退伍後,還能在被征服地區分得屬於自己的土地或一次性退休金,大多士兵會選擇後者,因為大多分得的土地是比較荒涼遠無人煙的地方。然後在改編羅馬軍團編制,戰鬥隊形則變得更加多樣,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得到加強,統一武器裝備規格、樣式,而便于軍隊補給。.

154 关系: 加拉太戰爭基督教传播年表埃及 (羅馬行省)十一抽杀律卡利古拉卡纳克巨石林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马其顿尼库斯卢基乌斯·安东尼卢比孔河古罗马第一军团失踪之谜古罗马陆军单位类型列表古羅馬軍事后备兵 (罗马军团)大灾难大西庇阿奥格斯堡安多宁长城安东尼努斯敕令安息帝國安条克四世上日耳曼尼亞中世纪前期东洛锡安世紀帝國 (遊戲)下日耳曼尼亞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庫諾斯克法萊戰役彼得那戰役佛日战役 (公元前58年)德国圣福里安圣殿 (克拉科夫)凯撒入侵不列颠全軍破敵:羅馬II倫蒂尼恩皮亚琴察皮翁尼亚皮洛士式胜利玛尔斯禾草环第十埃克斯里斯軍團第十合组军团第十七军团第十三合组军团第十一克劳狄军团第十九军团第十二雷电军团第十五初创军团第十五阿波罗军团第十八军团第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第十六高卢军团第十四合组军团第十海峡军团第七合组军团第七克劳狄军团第三十乌尔皮乌斯军团第三奥古斯塔军团第三帕提亚军团第三高卢军团第三昔兰尼加军团第三意大利军团第一帕提亚军团第一“日耳曼尼亚”军团第一米涅尔瓦军团第一马克尔军团第一辅助军团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第一意大利军团第九「西班牙」軍團第二十一饕餮军团第二十二德尤塔卢斯军团第二十二初创军团第二十英勇凯旋军团第二奥古斯塔军团第二帕提亚军团第二图拉真军团第二高卢军团第二辅助军团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第二意大利军团第五云雀军团第五马其顿军团第八奥古斯塔军团第六凯旋军团第六装甲军团第六西班牙军团第四西徐亚军团第四马其顿军团第四意大利军团米特里達梯六世罗马帝国的衰落罗马共和国罗马:全面战争罗慕路斯与雷穆斯羅馬-敘利亞戰爭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政府羅馬征服不列顛羅馬匕首羅馬總督羅馬海軍瓦盧斯狄奧多西一世百夫長百人队銀盾兵西羅馬帝國馬格尼西亞戰役马尼乌斯·库里乌斯·登塔图斯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马其顿方阵马克·安东尼马略改革高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高盧戰記護民官费边·马克西姆斯都爾的瑪爾定阿德里安堡戰役阿斯庫路姆戰役阿拉尔战役赫拉克利亞戰役资深执政官重裝步兵腓立比英白拉多雷加圖斯老加图SPQR提基努斯河會戰条顿堡森林战役条顿入侵格劳庇乌山战役步兵隊比布拉克特战役民主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法兰西人潘诺尼亚戰象我來,我見,我征服斯巴达克斯起义文明帝國VI文明III文明V日耳曼人拜占庭海軍拉丁公民权185年194年208年9月13日 扩展索引 (104 更多) »

加拉太戰爭

加拉太戰爭(Galatian War),是前189年羅馬共和國和盟友帕加馬王國進攻加拉太高盧人的一場戰爭。戰場發生在小亞細亞中部的加拉太,今日土耳其境內。 前190年,羅馬人剛在羅馬-敘利亞戰爭擊敗塞琉古帝國,並迫使他們簽定和約。也因為羅馬與塞琉古帝國的戰爭相當成功,他們開始把矛頭轉向加拉太部落的高盧人身上,這些高盧人遷入小亞細亞將近100年時間了。前189年,羅馬執政官格奈烏斯·曼利烏斯·烏爾索個人以加拉太人在先前戰爭提供部隊支援塞琉古帝國一事為藉口,朝加拉太進軍,然而,發動戰爭的決定並沒有經過羅馬元老院任何授權。羅馬軍隊與盟國帕加馬合軍後,深入內陸攻擊加拉太人,並在奧林匹斯山戰役擊敗加拉太軍,隨後又在安卡拉附近擊敗另一支大軍。 這些戰爭失利讓加拉太人不得不向羅馬求和,終使羅馬人退回小亞細亞沿岸,當格奈烏斯·曼利烏斯·烏爾索回到羅馬,他被控訴有破壞羅馬和塞琉古帝國之間的和平嫌疑,最後他無罪,還擁有一場元老院批准的凱旋式。.

新!!: 罗马军团和加拉太戰爭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传播年表

初期的日期只是“大约”.

新!!: 罗马军团和基督教传播年表 · 查看更多 »

埃及 (羅馬行省)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在击败其劲敌马克·安东尼,废除克麗歐佩特拉七世埃及女王之位后,吞并了托勒密埃及,并将其纳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作为罗马行省的埃及包括了除西奈半岛之外现今埃及的大部。埃及行省西邻克雷塔和昔兰尼加行省,东接犹太行省(后为阿拉伯行省)。埃及行省是罗马帝国最重要的谷物生产地。.

新!!: 罗马军团和埃及 (羅馬行省) · 查看更多 »

十一抽杀律

十一抽杀律(Decimation;Decimatio,decem的意思是“十”)是罗马军队中,对叛乱或者大规模临阵脱逃的部队施以集体惩罚的一种手段。采用十一抽杀律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部队中的恐慌与怯战心理,坚定士兵们作战的决心。但事实上,十一抽杀律往往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由于士兵们直面其战友被自己人而非敌人屠戮,因而士气低落或对自己的指挥官失去信任。由于属于集体惩罚措施,十一抽杀律并不常见。.

新!!: 罗马军团和十一抽杀律 · 查看更多 »

卡利古拉

蓋烏斯·尤利乌斯·凱撒·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後世史學家常稱其為卡利古拉(Caligula)。卡利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號,意為「小軍靴」,源於他嬰兒時代隨其父日耳曼尼庫斯屯駐日爾曼前線時士兵為他穿上的兒童款軍靴。 卡利古拉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典型暴君。他建立恐怖統治,神化王權,行事荒唐。由於他好大喜功,大肆興建公共建築、不斷舉行各式大型歡宴,帝國的財政急劇惡化。後來他企圖以增加各項苛捐賦稅來減緩財務危機,引起所有階層的怨恨。41年,卡利古拉被近衛軍大隊長卡西烏斯·卡瑞亞刺殺身亡。.

新!!: 罗马军团和卡利古拉 · 查看更多 »

卡纳克巨石林

卡纳克巨石林(法语:Alignements de Carnac)是位于法国布列塔尼卡纳克村周边的非常紧密的石器时代遗址的总称,由石阵、支石墓、岩冢和单独树立的独石组成。当地有3000多块史前布列塔尼凯尔特人居民树立的石头,这些石头均产于本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史前石阵。当地的传说说这些排列笔直的石阵是被梅林石化了的罗马军团,是亚瑟王传说的一个当地版本之一。大多数这些石头树立在卡纳克境内,少数位于东部的临镇中。 这些石头是在新石器时代树立起来的,估计于前3300年左右,但是也有人估计其年代在前4500年左右。 一些石阵在过去的世纪中被破坏,比如支石墓被用作羊圈、鸡圈甚至火炉。还有许多石头被搬走铺路或者当作建筑材料。对现存的石阵的管理在当地依然是一个争议内容。.

新!!: 罗马军团和卡纳克巨石林 · 查看更多 »

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马其顿尼库斯

(征服马其顿的)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Lucius Aemilius Paulus Macedonicus,),古罗马国务活动家和统帅。.

新!!: 罗马军团和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马其顿尼库斯 · 查看更多 »

卢基乌斯·安东尼

卢基乌斯·安东尼(拉丁语:Lucius Antonius,活动时期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政治家。.

新!!: 罗马军团和卢基乌斯·安东尼 · 查看更多 »

卢比孔河

卢比孔河(Rubicone)是意大利北部的一条约29公里长的河流。这条河源自亚平宁山脉,流经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南部,最终在里米尼以北大约18公里处流入亚德里亚海。 在西方,“渡过卢比孔河”(Crossing the Rubicon)是一句很流行的成语,意为“破釜沉舟”。这个习语源自于西元前49年,凱撒破除将领不得带兵渡过卢比孔河的禁忌,带兵进军罗马与格奈乌斯·庞培展开内战,并最终获胜的典故。.

新!!: 罗马军团和卢比孔河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第一军团失踪之谜

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是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德效騫對漢朝和羅馬的關係提出的歷史假說,認為西元前53年,克拉蘇所率7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役中慘敗給安息軍隊時,克拉蘇長子沒有戰死,反而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防線,沒有再回到羅馬,不知所終,猜測其最后可能为定居中国甘肃省永昌縣驪靬村。.

新!!: 罗马军团和古罗马第一军团失踪之谜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陆军单位类型列表

*(Accensus / Accensi)——后备役军人或轻型军团士兵,与后备兵(Triarii)一样在第三线战斗。.

新!!: 罗马军团和古罗马陆军单位类型列表 · 查看更多 »

古羅馬軍事

羅馬軍事包含從公元前八世紀的羅馬城邦到西羅馬帝國的軍事概況,傳統上羅馬的軍事包含羅馬陸軍以及少量羅馬海軍。羅馬軍事和現代聯邦歐洲的軍事有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曾經描述羅馬人是:「生來就準備好當軍人」,而羅馬實際上也長時間的投注在對外的軍事擴張,從羅馬悠久的歷史來看,羅馬大多擴展本身的金融以及軍事力量。羅馬战史前後長達一千三百年,幅員最東可到波斯(現代的伊朗)、最南可到阿非利加(現代的突尼西亞)和埃及、最北可到不列顛尼亞(今日的英格蘭和威爾斯東北部),羅馬的軍隊從古代的義務兵制演變到後來的專業兵制,羅馬的科技也因軍事需求而日新月異,這也就是羅馬可以不斷擴張版圖的原因。.

新!!: 罗马军团和古羅馬軍事 · 查看更多 »

后备兵 (罗马军团)

在罗马共和国时代早期,后备兵(也译作老兵,三线兵,Triarii,单数Triarius由“第三”(tri)和“线”(arius)两个词组成,亦即“第三线”)是罗马军团中的一个兵种。他们穿着重金属甲,配备长矛和大盾,并且经常被布置在第三线。在马尔库斯·弗里乌斯·卡米卢斯时期,他们通常组成较浅的方阵,在轻型兵种的帮助下作战。但是在大部分战斗中,敌人都被第一线的青年兵(Hastati)和第二线的壮年兵(Principes)解决,这些老兵小队(Manipulus)很少会被实际投入战斗。一旦这些步兵被投入战场时,表示战役已面临决战时刻,因此“事情发展到了后备兵”(Rem ad Triarios redisse)成了一句表示“事情已经到了危急关头”的谚语。 最初,他们是由步兵中最富裕的人组成,可以支付得起最好的装备,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前,经过若干改革后,后备兵成了军团中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的部队。在前107年的马略改革后,该兵种被逐步淘汰。.

新!!: 罗马军团和后备兵 (罗马军团) · 查看更多 »

大灾难

大灾难是《新约圣经》中的(“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等一些段落中提到的一个事件。根据基督教末世论的未来派(Futurism)观点,大灾难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那时跟随上帝的人将要经历世界性的迫害、净化和加强。而根据基督教末世预言实现论(preterism)的观点,大灾难已经在公元70年罗马军团摧毁耶路撒冷和圣殿时发生过了,受其影响的只是犹太人,而不是全人类。.

新!!: 罗马军团和大灾难 · 查看更多 »

大西庇阿

大西庇阿,全名为(征服非洲的)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P·CORNELIVS·P·F·L·N·SCIPIO·AFRICANVS;)古罗马统帅和政治家。他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方面的主要将领之一,以在扎马战役中打败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而著称于世。由于西庇阿的胜利,罗马人以绝对有利的条件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西庇阿因此得到他那著名的绰号:“征服非洲者”(Africanus)。在伊里帕之役(the Batlle of Ilipa)中,时年30岁的西庇阿就已经展示了他过人的战术素养。.

新!!: 罗马军团和大西庇阿 · 查看更多 »

奥格斯堡

奥格斯堡(Augsburg,又譯奧古斯堡)是一座位於德国南部、巴伐利亚西南的城市。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奧格斯堡就被劃定是一帝國自由城市,直屬於皇帝。今日的奧格斯堡除了是施瓦本行政区的地区政府所在地之外,也是奥格斯堡县的县府。 奥格斯堡自称是继特里尔之后德国第二古老的城市,其名称来源于前15年罗马皇帝屋大维统治时期建立的古罗马兵营奥古斯塔-温德利科伦(Augusta Vindelicorum),而該兵營的命名由來則是屋大維的稱號「奧古斯都」。 2015年12月31日奥格斯堡有286,374名居民,是巴伐利亚州继慕尼黑和纽伦堡后第三大城市。1906年奥格斯堡的人口数量超过十万人,在德国属于大城市。它是巴伐利亚的23个地区中央之一。其附近的大城市有慕尼黑(东南约57千米)、纽伦堡(北约121千米)和斯图加特(西北约133千米)。奥格斯堡的都市地区在巴伐利亚也是第三大的,其总人口约为83万。 奥格斯堡是德国唯一一座有自己的官方节日的城市:8月8日是奥格斯堡和平节,因此奥格斯堡是德国节假日数量最高的城市。 奥格斯堡是天主教主教的驻地。.

新!!: 罗马军团和奥格斯堡 · 查看更多 »

安多宁长城

安東尼長城(Antonine Wall)位于今日苏格兰境内,在羅馬帝國君主安敦宁·毕尤在位时兴建(始建于142年,建成于154年)。它西起克莱德河河口,东至福斯湾,全长63公里,高约3米,宽5米,将当时南部属古罗马管辖的不列顛尼亚和北部的喀里多尼亞(蘇格蘭在羅馬時代的古名)隔开,并通过其北方的深沟来协助保证安全。.

新!!: 罗马军团和安多宁长城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努斯敕令

安东尼努斯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又译安东尼尼安宪令,乃是一道羅馬皇帝卡拉卡拉(他的真正名字是瑪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安东尼努斯)在公元212年所宣佈的敕令。這道法令宣佈,所有羅馬帝國出身自由的男人將被給予完整的羅馬公民權,同样地,所有帝國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羅馬女人相同的權利。 212年以前,只有亚平宁半岛上的居民才握有完整的羅馬公民權。還有,建立于其它行省的殖民地、居住于行省的羅馬人(及他們的後裔)、帝國各个城市的居民,以及少數地方上的貴族(例如属国国王)也握有完整的公民權。此外大多數國民,大多--握著有限的公民權,例如拉丁公民权。 卡拉卡拉通過這條宪令的原因主要是增加提供稅收与服役的居民数量(具有罗马公民权者才能夠在罗马军团中服役)。然而,这却无心引发了外省人对于皇位的觊觎,导致了以此为目的的暴乱(這道敕令之後僅僅二十三年就出现了第一位起义者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它將在三世紀危機,以及最後終於發生了的罗马帝国的衰落中扮演主要的角色。 Category:罗马法 Category:212年 Category:詔令文書.

新!!: 罗马军团和安东尼努斯敕令 · 查看更多 »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称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亞帝國(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亚细亚東南的幼发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汉朝之間的貿易路線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傚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國是安息帝國在西線的敵人,斯基泰人則盤據在東面。不過,隨著安息帝國向西擴張,帝國也先後與亞美尼亞王國及羅馬帝國爆發衝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互相爭奪,爭取將亞美尼亞君主成為他們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戰役徹底擊敗克拉苏統領的羅馬軍隊。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羅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區被安息人攻陷。羅馬軍官马克·安东尼對安息帝國進行反擊,多名羅馬將領也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策應,塞琉西亞及泰西封的控制權數度易手,羅馬人始終不能牢固地控制這些地區。与对外战争相比,争夺王位而频繁爆发的内战对安息帝国危害更大,法爾斯伊什塔克爾的統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變,他在224年殺害了安息帝國最後一位統治者阿爾達班五世。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紀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統治著伊朗和近東大部分地區,安息帝國的分支阿薩息斯王朝則仍在亞美尼亞繼續其統治。 相對薩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語、希腊语及其他語言記載的本土安息文獻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簡、殘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幣、殘存的羊皮紙文獻,安息帝國的歷史只能透過外來的資料而得知,這些外來資料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史學,也包括中國貨品在安息帝國流通而形成的中國史學。安息帝國的藝術品被史學家視為了解安息帝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來源,而關於這一方面的文獻資料卻匱乏。.

新!!: 罗马军团和安息帝國 · 查看更多 »

安条克四世

安条克四世(神顯者)或譯安提約古四世(希臘語:Αντιοχος ο Επιφανης;約),是塞琉古帝國国王(前175年—前164年在位)。他是安条克三世第三子,原名米特里達梯,登基後改名為安條克。 安條克四世任內最著名的兩件事分别是:他差點征服埃及,卻在羅馬干涉下不得不撤退,此事亦是西方諺語“在沙地劃下底線”(Line in the sand)的典故;另外,安條克四世對猶太人推行希臘化政策,導致後來馬加比起義。 安條克是首任在錢幣上使用神性稱號(divine epithets)的塞琉古國王,这或许是仿效早先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希臘化君主推行的类似政策,也可能是受到其父安條克三世已在帝國境內所建立的統治者崇拜的鼓舞。安條克四世的稱號包含Θεὸς Ἐπιφανής(「顯現的神」)及擊敗埃及後的稱號Νικηφόρος(「勝利擁有者」)。另外,安條克也試圖展現他親民的風格,并积极與民眾接觸:他曾出現在公眾澡堂,亦曾尝試擔任新創的市政官。這些舉動讓他的臣民難以適應,甚至覺得相當古怪,又因安條克時有任性行為,因而也有厭惡他的人把他的稱號Επιφανης改念成Επιμανης(「瘋子」)。.

新!!: 罗马军团和安条克四世 · 查看更多 »

上日耳曼尼亞

上日耳曼尼亞(Germania Superior;Obergermanien;Upper Germania),是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因為位處下日耳曼尼亞的上游地區而得名,包括萊茵河中游、現今的瑞士西部、法國侏羅與亞爾薩斯地區、德國南部,以日耳曼長城為邊界,東南方與阿爾卑斯山山區省份拉埃提亞接壤,重要城市有首府美因茨、貝桑松、史特拉斯堡及威斯巴登。.

新!!: 罗马军团和上日耳曼尼亞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新!!: 罗马军团和中世纪前期 · 查看更多 »

东洛锡安

东洛锡安(East Lothian),是英国苏格兰的32个一级行政区之一。地处首府爱丁堡东郊,是苏格兰古代历史上较出名的地区。13世纪的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出生在此。而多次英格兰军队对于苏格兰的入侵都由此地行进,引发过多次攻城战。面积679km²,人口101,360(2013年)。 地区的行政中心在小镇哈丁顿(Haddington),但是最大镇则是默塞尔堡(Musselburgh)。默塞尔堡被认为是苏格兰历史最悠久的镇落,大约于公元80年时由罗马军团建立。它距离王国首都爱丁堡市中心只有十公里,一直是都市的东大门。 E.

新!!: 罗马军团和东洛锡安 · 查看更多 »

世紀帝國 (遊戲)

是一部依据歷史而製作的即時戰略遊戲,由全效工作室開發,微軟公司发行,於1997年在Windows和Macintosh平台推出。這款可以讓玩家操縱歷史上某個真實民族的遊戲有着許多優點:低配備需求、變化性、趣味性,常常使玩家樂此不疲,受到電玩市場熱烈的歡迎。後來有許多公司也競相推出類似的遊戲,像《世紀爭霸》、《王國的興起》和微軟再推出的《神話世紀》等,卻無法複製《世紀帝國》的成功。《世紀帝國》也在2003年推出掌上型電腦版。 由於《世紀帝國》的風行,其後陸續推出續作與擴充資料片,發展成了自己的系列。世紀帝國系列的遊戲包括《世紀帝國》、《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世紀帝國III》,每作都有各自的資料片,其中《世紀帝國》的資料片是《世紀帝國:羅馬霸主》。 在2000年11月出版世紀帝國典藏合輯,結合了世紀帝國和資料片羅馬霸主、《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和征服者入侵》兩代遊戲,讓玩家可以遊玩。.

新!!: 罗马军团和世紀帝國 (遊戲) · 查看更多 »

下日耳曼尼亞

下日耳曼尼亞(Germania Inferior),是一個羅馬帝國行省,位於萊茵河的左方,在現今的盧森堡,荷蘭的南方,比利時的一部分,萊茵河左方的北萊因-威斯特法倫。.

新!!: 罗马军团和下日耳曼尼亞 · 查看更多 »

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

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Legio IV Flavia Fel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于公元70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达契亚战争、马科曼尼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 · 查看更多 »

庫諾斯克法萊戰役

庫諾斯克法萊戰役或譯西諾塞法拉戰役(Battle of Cynoscephalae),發生在前197年的色薩利,是馬其頓王國與羅馬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這場戰役中,提圖斯·昆克蒂烏斯·弗拉米寧所率領的羅馬聯軍擊敗馬其頓腓力五世,結束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新!!: 罗马军团和庫諾斯克法萊戰役 · 查看更多 »

彼得那戰役

彼得那戰役(Battle of Pydna),發生在前168年的馬其頓,是馬其頓王國與羅馬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這場戰役中,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所率領的羅馬軍擊敗馬其頓珀爾修斯,結束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此次戰役結果導致馬其頓王國覆亡,安提柯王朝因此斷絕,此戰確定羅馬將君臨希臘世界。 學者Paul K. Davis指出這場戰役決定了亞歷山大繼業者王國的命運,並使羅馬的權勢開始影響近東地區。.

新!!: 罗马军团和彼得那戰役 · 查看更多 »

佛日战役 (公元前58年)

佛日战役(Battle of Vosges)是公元前58年,领导下的日耳曼苏维汇人部落与凯撒麾下的六个军团之间发生的一场战斗。这是高卢战争中第三大战役。 Category:法国战役 Category:前1世纪欧洲战役 Category:罗马共和国战役 Category:前50年代军事 Category:前58年 Category:大東部大區歷史 Category:苏维汇人.

新!!: 罗马军团和佛日战役 (公元前58年)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罗马军团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圣福里安圣殿 (克拉科夫)

圣福里安圣殿(Kościół św.)是波兰城市克拉科夫一座建築於中世紀的天主教教堂,位于马泰伊科广场的北端,曾是中世纪城市克莱帕日(现在是克拉科夫的一个区)的中心。 圣福里安圣殿兴建于1185到1216年。曾经在12世纪、16世纪和17世纪多次被大火烧毁。在瑞典人围攻克拉科夫期间,斯特凡·恰尔涅茨基将军下令烧毁城市郊区。不过在1528年全城大火中,该教堂包括圣徒遗物奇迹般的幸存了下来。自那时起,(罗马军团的运水官),成为波兰消防队员和扫烟囱的人的主保圣人。 今日的面貌是由于后的重建,成为巴洛克建筑。16世纪以后,教堂归属大学。瓦维尔主教座堂皇家加冕仪式的加冕路线开始于这里,由大学理事会主席欢迎新国王。这座教堂也是前往瓦维尔主教座堂的皇家葬礼游行的起点。 1667年,路德维卡·玛丽亚·贡扎加王后的遗体临时安放于此处,1818年,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的遗体也安葬于此。从1949年9月17日到1951年9月,日后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此担任神甫。1999年升格为次级圣殿。2002年9月18日他在前往波兰朝圣时又访问了这座教堂。 在传说中,1184年,牛运着圣福里安(波兰未来的主保圣人)的遗体,停在目前教堂所在的地方。遗物神奇地变重,无法进城,于是决定就在此处兴建教堂。殉道者本来与波兰并无联系,但是,出于政治原因,他的遗物由罗马被带到克拉科夫。由于格涅兹诺竞争首都的地位,克拉科夫需要有自己的圣徒。 克莱帕日镇是由卡齐米日大帝创建于1366年,环绕着圣福里安圣殿,由卡齐米日国王根据教堂命名为Florencja,在拉丁语中称为 Clepardia。 1792年,波兰国会将这个郊区并入克拉科夫。.

新!!: 罗马军团和圣福里安圣殿 (克拉科夫) · 查看更多 »

凯撒入侵不列颠

在高卢战争中,凯撒两次入侵不列颠: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第一次入侵在夏末,这一次可能只是打算做一个单纯的侦查,着重于探索,亦或是作为一次全面入侵,如果是后者,这次行动就是极其失败的。罗马人什么也没有得到,除了肯特郡的滩头。第二次入侵有着不错的成果:罗马人拥护了一个国王,曼杜布拉库斯,一个拥戴罗马的人,并且使曼杜布拉库斯的敌人卡西维拉努斯屈服。罗马不仅没有占领控制别的领土,相反他们还把占领的土地交还给了盟军特里诺文特人,并要求英格兰东部的其他部落上交贡金。.

新!!: 罗马军团和凯撒入侵不列颠 · 查看更多 »

全軍破敵:羅馬II

是一款由Creative Assembly開發,並由世嘉發行的戰略遊戲。遊戲在2013年9月3日在Windowshttp://www.joystiq.com/2012/07/02/total-war- rome-2-marches-to-pc-in-2013/平台上發布。這是全面戰爭系列的第8代獨立遊戲,也是第3代作品《羅馬:全面戰爭》的續作。這遊戲是一個商業上的成功,它在銷售量和發布當天的線上玩家人數都超越全軍破敵系列的其他遊戲http:/ /www.vg247.com/2013/09/03/total-war-rome-2-concurrent-players-peak-at-three-times-that-of-shogun-2/http://www.steamcharts.com/app/214950#7dhttp://www.pcgamesn.com/ totalwar/total-war-rome-ii-trumps-shogun-ii-s-peak-number-players-three-times-over。 遊戲的背景設定在古典時代的歐洲,相對於《羅馬:全軍破敵》的遊戲背景幾乎完全集中在羅馬共和國和它的政治不同,羅馬II盡可能準確和深入地刻畫出在那時代的每一個文明。玩家在遊戲中扮演其中一個可玩派系,而玩家想取得勝利便要比敵人更快建立一個帝國。單人遊戲模式開始於公元前272年,並持續300多年。然而,玩家可以繼續進行遊戲,因為在羅馬II中沒有時間勝利條件。 Linux (SteamOS)版本的遊戲正在開發中。.

新!!: 罗马军团和全軍破敵:羅馬II · 查看更多 »

倫蒂尼恩

倫蒂尼恩(又譯倫丁尼姆、朗蒂尼亞姆;拉丁文:Londinium),又稱羅馬倫敦,公元約43年建於今倫敦市一帶的聚居地。有賴泰晤士河上的橋樑,倫蒂尼恩發展為道路樞紐和主港口,是羅馬帝國不列顛尼亞行省的重要商業中心,及至5世紀衰亡。 隨着1世紀中葉建城,早期倫蒂尼恩僅佔地1.4平方公里(0.5平方英里),相當於今日海德公園的範圍,其中一座山丘上駐有守兵。60、61年左右,布狄卡王后領導愛西尼部落起義,逼使守兵棄城,並將該處夷為平地。愛西尼部落於惠特靈大道戰役被擊敗後,倫蒂尼恩遂重建為羅馬的規劃城鎮,歷經十年才復甦。1世紀後期,倫蒂尼恩擴展迅速,不久便成為不列顛尼亞行省最大的城市。時值新世紀之交,倫蒂尼恩的人口攀升至60,000人,鐵定足以取代(Camulodunum;今高車士打)成為首府。2世紀期間,倫蒂尼恩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其羅馬廣場(forum)及巴西利卡,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型的建築群。羅馬帝國哈德良皇帝122年到訪這裏。考古發掘證實,一場大火幾乎摧毀了整座城,其後再度重建。2世紀後半葉,倫蒂尼恩的範圍和人口均萎縮。 倫蒂尼恩在羅馬時期餘下的光景中仍見重要,然而已大不如前。考古學家發現,城內大部分地區被黑土覆蓋了數個世紀。190至225年間,羅馬人於城中近陸處修築了防衛牆,是不列顛尼亞行省的最大建設之一,與哈德良長城及羅馬道路網絡齊名。倫敦城牆自此矗立了1,600年之久,粗略地劃定了古時倫敦市的邊界。.

新!!: 罗马军团和倫蒂尼恩 · 查看更多 »

皮亚琴察

亚琴察(意大利语:Piacenza,拉丁语:Placentia)是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的一座城市,它是皮亚琴察省的省会。作为地区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它设有天然气及石油提炼厂。此外它还生产水泥、食品、塑料、皮具以及农业机械。附近有一座空军基地。2013年的人口为100,413人。.

新!!: 罗马军团和皮亚琴察 · 查看更多 »

皮翁尼亚

在古代, 皮翁尼亚(英 Paeonia) (Παιονία)是皮翁尼亚人的土地和国家。(Παίονες).

新!!: 罗马军团和皮翁尼亚 · 查看更多 »

皮洛士式胜利

洛士式胜利(Pyrrhic victory)是一句西方谚语,意思為代價高昂之胜利,中文常意译為惨胜。.

新!!: 罗马军团和皮洛士式胜利 · 查看更多 »

玛尔斯

玛尔斯(拉丁語:Mars),羅馬神話中的战神,朱比特與茱諾之子,貝羅納之丈夫,维纳斯的情人,他是羅馬軍團崇拜的戰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重要程度僅次於朱比特。瑪爾斯的節日是在三月和十月。拉丁语的「火星」和英語的「March」正是源自瑪爾斯。但拉丁語「Mars」一詞並非源自原始印歐語,似乎是從伊特拉斯坎神話中的瑪里斯(Maris)拉丁化而成的。起初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繁殖與植物之神,同時亦是牲畜、農田與農夫的守護神。在公元前2世紀,大加圖曾說「好好飼養你的牲畜,每年要向瑪爾斯·西爾瓦諾斯(Mars Silvanus)奉獻。」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瑪爾斯成為了戰爭的象徵,等同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但與阿瑞斯不同,瑪爾斯一般備受敬畏,跟朱庇特一樣是最受尊崇的神祇。 玛尔斯被視為是傳說中建立罗马的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父親,所以罗马人有时自称為“玛尔斯之子”。 在许多欧洲语言,星期二是由玛尔斯而来,意为玛尔斯之日或者火星之日,如意大利语(martedi)、西班牙语(martes)、法语(mardi)。.

新!!: 罗马军团和玛尔斯 · 查看更多 »

禾草环

草环(corona graminea)是古罗马时代的一种奖励品,通常它只会颁授给曾经直接挽救过军团的将军、指挥官或高级兵士。禾草环是以在战場上采取的禾草、花卉、野草和各种谷物等植物编织而成。.

新!!: 罗马军团和禾草环 · 查看更多 »

第十埃克斯里斯軍團

十埃克斯里斯軍團(Legio X Equestris)是一只由当时担任远西班牙总督的尤里乌斯凯撒于公元前61年创建的罗马军团。第十军团是第一只由凯撒亲自建立的军团,也是他一直最信任的军团。埃克斯里斯(拉丁语意为骑兵)这个称号在公元前58年获得,起因是凯撒破解了日耳曼国王Ariovistus的密谋,原因与凯撒并不信任高卢Aedui部落的辅助骑兵有关。第十军团无论在当时 还是历史上都很有名气,因为这个军团在高卢战记中的形象以及其在高卢战争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Julius Caesar, I.42.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埃克斯里斯軍團 · 查看更多 »

第十合组军团

十合组军团(Legio X Gemi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8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高卢战争、法萨卢斯战役、入侵不列颠、达契亚战争等相关军事活动,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合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七军团

十七军团(Legio XVII)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9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内战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9年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日耳曼人消灭而被撤销番号。.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七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三合组军团

十三合组军团(Legio XIII Gemi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7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高卢战争、阿莱西亚之战、罗马内战、达契亚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三合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一克劳狄军团

十一克劳狄军团(Legio XI Claud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8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内战、腓立比战役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一克劳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九军团

十九军团(Legio X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一说公元前40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9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内战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9年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日耳曼人消灭而被撤销番号。.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九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二雷电军团

十二雷电军团(Legio XII Fulmina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8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法萨卢斯战役、犹太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二雷电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五初创军团

十五初创军团(Legio XV Primigen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卡利古拉于39年建立并存在至70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帝国对日耳曼部落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70年因全军覆没而被取消番号。.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五初创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五阿波罗军团

十五阿波罗军团(Legio XV Apollinaris)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一说公元前40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犹太战争、达契亚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 ,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五阿波罗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八军团

十八军团(Legio XVIII)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9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内战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9年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日耳曼人消灭而被撤销番号。.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八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

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Legio XVI Flavia Firm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于公元70年建立并存在至4世纪。该军团曾长驻叙利亚省,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六高卢军团

十六高卢军团(Legio XVI Gal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一说公元前40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70年。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即位后,该军团被撤销番号。.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六高卢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四合组军团

十四合组军团(Legio XIV Gemi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41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高卢战争 、镇压西西里起义、入侵不列颠、达契亚战争、西弗勒斯帕提亚战役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四合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十海峡军团

十海峡军团(Legio X Fretensis)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一说公元前40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410年后。该军团曾先后参加亚克兴战役、犹太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十海峡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七合组军团

七合组军团(Legio VII Gemi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四帝之年时期的加爾巴于公元69年建立,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帝国对日耳曼尼亚的相关战争并发挥作用,至公元4世纪末仍于历史著述中得到反映, 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七合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七克劳狄军团

七克劳狄军团(Legio VII Claud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公元前65年由格奈乌斯·庞培所建立,该军团曾由尤利乌斯·凯撒率领参加高卢战争并发挥作用。至公元4世纪末其事迹仍见于著述,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七克劳狄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十乌尔皮乌斯军团

三十乌尔皮乌斯军团(Legio XXX Ulpia Vic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图拉真在达契亚战争时期于105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初。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波斯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三十乌尔皮乌斯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奥古斯塔军团

三奥古斯塔军团(Legio III Augus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盖乌斯·维比乌斯·潘撒·凯特洛尼亚努斯等人于公元前43年成立。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对北非的相关战争并发挥作用,Yann Le Bohec, The Imperial Roman Army (New York: Hippocrene, 1994), Print.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三奥古斯塔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帕提亚军团

三帕提亚军团(Legio III Parth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于公元197年所成立,该军团长期活动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东部省区并参加罗马-波斯战争,约持续存在至5世纪早期,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三帕提亚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高卢军团

三高卢军团(Legio III Gal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49年建立。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内战并发挥作用,后又在罗马帝国对亚洲的战争中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三高卢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昔兰尼加军团

三昔兰尼加军团(Legio III Cyrena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约由馬克·安東尼成立于公元前36年,公元1世纪前后仍持续存在。长期活动于古罗马统治的东方区域。.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三昔兰尼加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三意大利军团

三意大利军团(Legio III Ita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马可·奥勒留于公元165年所建立,长期活动于多瑙河流域,在三世纪危机时曾发挥影响与作用,并持续存在至5世纪后期。.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三意大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帕提亚军团

一帕提亚军团(Legio I Parth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于公元197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5世纪早期。活动于古罗马所统治的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对萨珊波斯的战争并发挥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一帕提亚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日耳曼尼亚”军团

一“日耳曼尼亚”军团(拉丁语:Legio I Germannica,英语:First Legion Germanica)是一个罗马军团的名称。一般认为,它于公元前48年由盖乌斯·朱利乌斯·凯撒建立,用来对抗他的政敌庞培。在公元70年的巴达维武装起事以后,剩余的第一军团士兵被整编加入第七“盖米纳”军团。该军团的标志物仍不明确,但很可能是金牛座,亦如凯撒曾经建立的其他军团。.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一“日耳曼尼亚”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米涅尔瓦军团

一米涅尔瓦军团(Legio I Minerv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图密善为进行日耳曼部落战争而于公元82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4世纪前后。活动于古罗马所统治的日耳曼尼亚省并发挥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一米涅尔瓦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马克尔军团

一马克尔军团(Legio I Macriana libera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于公元68年建立,四帝之年时期该军团被解散。曾长期活动于古罗马所统治的北非地区,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一马克尔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辅助军团

一辅助军团(Legio I Adiu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建立于公元68年,至公元4世纪中期仍见于著述。其驻地多次变更,后固定于潘诺尼亚地区。长期影响古罗马历史 并与活动于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人发生战争,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一辅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是一场爆发在前135–132年的反抗罗马共和国的奴隶起义,但最终失败。起义西西里的恩纳城的奴隶首先发难,自称是先知的攸努斯成为起义领导者。西里西亚人克里昂成为其军事指挥官。在起义军屡次击败岛上的罗马军队后,起义被抵达的更强大的罗马军团扑灭。 Category:罗马共和国战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

一次馬其頓戰爭(First Macedonian War,前214年─前205年)是羅馬共和國和其希臘盟友與馬其頓王國腓力五世之間的一場戰爭。 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爆發前,羅馬正與迦太基共和國進行第二次布匿戰爭。入侵至義大利半島的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向馬其頓腓力五世同盟,準備一同對付羅馬,加上腓力五世早就對羅馬勢力範圍中的伊利里亞虎視眈眈,馬其頓和羅馬間因此爆發戰爭。 在前211年之後,原先反馬其頓霸權的埃托利亞同盟與帕加馬阿塔羅斯一世等希臘諸勢力擔心馬其頓勢力會過於擴大,因此加入羅馬一側。在此戰爭中,腓力五世企圖得到伊利里亞與全希臘的控制權,但是沒有成功。通常認為這些在希臘戰線上的小交戰使得馬其頓軍隊無法援助迦太基漢尼拔軍。這場戰爭沒有決定性的戰役,敵對雙方在僵持中決定和談,在前205年於伊庇魯斯附近的腓尼基簽訂《腓尼基和約》規定雙方大致上恢復戰前狀態,而馬其頓獲得伊利里亞南部一小部分,正式地結束這場戰爭。.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一次马其顿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意大利军团

一意大利军团(Legio I Ita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尼禄于公元66年建立,存在至公元5世纪前后。长期作用于古罗马不同之历史时期并曾随图拉真出征多瑙河流域,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一意大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九「西班牙」軍團

九「西班牙」軍團(Legio nona "Hispana"),是一支羅馬軍團。.

新!!: 罗马军团和第九「西班牙」軍團 · 查看更多 »

第二十一饕餮军团

二十一饕餮军团(Legio XXI Rapa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31年建立并存在至公元92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镇压雷蒂安人起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公元92年因全军覆没而被撤销番号。.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十一饕餮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十二德尤塔卢斯军团

二十二德尤塔卢斯军团(Legio XXII Deiotaria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约于公元前48年建立并存在至约公元135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泽拉战役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十二德尤塔卢斯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十二初创军团

二十二初创军团(Legio XXII Primigen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卡利古拉于公元39年建立并存在至3世纪后期。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纳苏斯战役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十二初创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十英勇凯旋军团

二十英勇凯旋军团(Legio XX Valeria Vic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约公元前31年建立并存在至4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马科曼尼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并凭借修建哈德良长城而闻名于世。.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十英勇凯旋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奥古斯塔军团

二奥古斯塔军团(Legio II Augus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盖乌斯·维比乌斯·潘撒·凯特洛尼亚努斯于公元前43年成立。该军团曾加入罗马入侵不列颠的战争并于2世纪时参加建造哈德良长城,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奥古斯塔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帕提亚军团

二帕提亚军团(Legio II Parth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于公元197年成立。该军团长期参加罗马帝国在亚洲与萨珊波斯的相关战争并发挥作用,约持续存在至公元5世纪,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帕提亚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图拉真军团

二图拉真军团(Legio II Traiana Fortis)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图拉真于公元105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5世纪前后。活动于近东等地区并发挥相关之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图拉真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高卢军团

二高卢军团(Legio II Gal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约成立于今西欧法国东南的奥朗日附近地区(即古罗马时期的高卢一带)。该军团事迹阙如,约与其建立时间稍晚的第二奥古斯塔军团相当。.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高卢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辅助军团

二辅助军团(Legio II Adiu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于公元70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4世纪初期。活动于古罗马所统治的日耳曼尼亚省等地区并发挥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辅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二次馬其頓戰爭發生於公元前200年–前196年,羅馬和帕加馬王國和羅德島聯合起來與馬其頓腓力五世交戰。戰爭結果腓力五世遭受到大敗,馬其頓失去在希臘半島、小亞細亞和色雷斯所有領土,而羅馬宣布所有的希臘城邦將獲得自由。這場戰爭標誌著羅馬開始大幅干涉東地中海事務,甚至最終征服整個區域。.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意大利军团

二意大利军团(Legio II Ita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马可·奥勒留于公元165年建立,约存在于公元5世纪前后。活动于多瑙河流域并发挥相关之作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二意大利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五云雀军团

五云雀军团(Legio V Alaudae)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2年在高卢建立。 该军团主要由高卢人组成,绝大部分士兵在加入军团时不具备罗马公民权,不符合罗马军团的入伍条件。不过后来元老院还是追认了这些士兵的公民权。 该军团曾先后参加法萨卢斯战役、高卢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 ,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在公元前46年4月6日的塔普苏斯会战中,属于庞培余党一方的梅特鲁斯·西庇阿在两翼部署象群试图突破凯撒军队的两翼骑兵并借此包抄凯撒方,此时第五云雀军团位于凯撒方的中央步兵阵列。凯撒利用石弩射击使得西庇阿的象群失控。一侧象群返身向西庇阿军冲去,另一侧象群则斜向冲往凯撒中央部署的第五云雀军团,此举极有可能导致凯撒中央步兵战线崩溃。但是第五军团的士兵们表现出过人的英勇,将冲入步兵群中的敌方战象如数歼灭。自此,第五云雀军团即以象作为军团吉祥物。.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五云雀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五马其顿军团

五马其顿军团(Legio V Macedon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盖乌斯·维比乌斯·潘撒·凯特洛尼亚努斯等人于公元前43年所建立。该军团曾参加镇压犹太人起义并长期活动于西亚地区,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五马其顿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八奥古斯塔军团

八奥古斯塔军团(Legio VIII Augus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格奈乌斯·庞培于公元前65年所建立。该军团曾参加高卢战争、罗马内战以及罗马入侵不列颠的相关行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八奥古斯塔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六凯旋军团

六凯旋军团(Legio VI Victrix)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屋大维于公元前41年建立并存在至2世纪后。该军团曾先后参加亚克兴战役、佩鲁西亚战役、坎塔布连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六凯旋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六装甲军团

六装甲军团(Legio VI Ferrat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建立于公元前52年并存在了两个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蒙达战役、罗马-波斯战争Graham Webster, The Roman Imperial Army, Adam & Charles Black, London, (1969)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六装甲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六西班牙军团

六西班牙军团(Legio VI Hispan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一说卡拉卡拉)于约公元210年前后建立并存在至公元251年。该军团在公元251年七月的西亚之阿伯瑞图斯战役中遭到消灭而被取消番号。.

新!!: 罗马军团和第六西班牙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四西徐亚军团

四西徐亚军团(Legio IV Scyth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马克·安东尼于公元前42年建立并存在至5世纪。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波斯战争、犹太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四西徐亚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四马其顿军团

四马其顿军团(Legio IV Macedon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48年建立,该军团曾参加罗马内战并发挥作用。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君主韦斯伯芗解散,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四马其顿军团 · 查看更多 »

第四意大利军团

四意大利军团(Legio IV Italic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罗马帝国君主亚历山大·塞维鲁于公元231年建立并存在至6世纪中期。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波斯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

新!!: 罗马军团和第四意大利军团 · 查看更多 »

米特里達梯六世

米特里達梯六世(Μιθριδάτης Ευπάτωρ Διόνυσος,拉丁化:Mithridates Eupator Dionysos;)或译为密特里达提六世,是本都王国的一位国王,前121年至前63年在位。他的外号“Ευπάτωρ”的意思是“出身高贵的”,另一个外号“Διόνυσος”则是酒神的名字。米特里達梯六世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罗马最著名的敌人之一;他与罗马之间为争夺安纳托利亚而进行的三次战争,历史上称为“米特里达梯战争”。.

新!!: 罗马军团和米特里達梯六世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的衰落(英语: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是指罗马帝国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机构等的逐步瓦解和崩溃,最终使西欧遭受蛮族入侵和占据的厄运。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做的定义,但吉本不是第一个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和具体时间提出质疑的人。「从十八世纪起」,吉本评论说,「我们开始沉迷于它的衰落史;我们将它捧为可知的没落史的范本,也因此,作为我们对现实担忧的一个象征」。罗马帝国的衰落已经成为最大的历史未解之谜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1984年,德国历史教授亚历山大·德曼特出版的专著中列举了前人给罗马衰亡的210种解释,而新的理论也从那时起纷纷被提出。 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和欧洲中世纪的开始。大衰退持续了約320年,告终于西元476年9月4日,即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日耳曼将军奥多亚塞廢黜之日,但被东罗马帝国承认的皇帝尼波斯政权在达尔马提亚苟延残喘到480年。根据吉本的评述,东罗马帝国从此却越来越强大,一直存在到君士坦丁堡的沦陷(1453年5月29日)。关于罗马帝国终结的标志性时间还有: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的395年,也是罗马帝国政治统一的最后一年;日耳曼部落大规模穿越莱茵河的406年(罗马军团因意大利告急而撤出了边境);410年,近八百年牢牢掌控在罗马人手里的罗马城沦于蛮族;最后一位努力恢复西方失地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65年的去世;632年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长期以来关于罗马衰落的理论汗牛充栋,也有关于归根到底是不是衰落的争论。不少学者主张与其说是衰落,不如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曲折的发展”更加确切。.

新!!: 罗马军团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 查看更多 »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新!!: 罗马军团和罗马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罗马:全面战争

是一款由Creative Assembly开发的回合制即时战术游戏,游戏背景设定为公元前270年开始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游戏发布於2004年9月22日。 游戏以全景式战场表现著称,因3D引擎性能提升,游戏最多可於一战斗场景中显示三万名以上士兵。另游戏要求玩家运用综合性策略技巧,亦赢得好评。.

新!!: 罗马军团和罗马:全面战争 · 查看更多 »

罗慕路斯与雷穆斯

罗慕路斯(Romulus,约前771年出生,约前717年7月5日逝世)与瑞摩斯(Remus,约前771年出生,约前753年4月21日逝世)是罗马神话中罗马市的奠基人。在罗马神话中他们是一对双生子。他们的母亲是女祭司雷亚·西尔维亚,他们的父亲是战神玛尔斯。按照普魯塔克和蒂托·李维等的传统罗马历史记载罗穆卢斯是罗马王政时代的首位国王。 兄弟俩人后来因为就谁获得当地神的支持应该给新建的城市命名的问题而发生争执,甚至爆发战斗,结果罗穆卢斯将瑞摩斯杀死。此后罗穆卢斯还创立了罗马军团和羅馬元老院。通过抢劫附近的萨宾人的妇女他为新建的城市增加了人口,由此将罗马人与萨宾人融合为一个民族。罗穆卢斯成为古罗马最大的征服者,将大量地区及其居民纳入罗马的统治范围。 罗穆卢斯死后他被提升为象征罗马人的神奎利努斯。大多数人认为罗穆卢斯和瑞摩斯是传说人物,他们是从罗马这个名字引申出来得,而罗马原来可能是“河流”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罗穆卢斯的确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个理论的原因之一是1988年在罗马市帕拉蒂尼山北坡发现的“罗穆卢斯墙”(Murus Romuli)。.

新!!: 罗马军团和罗慕路斯与雷穆斯 · 查看更多 »

羅馬-敘利亞戰爭

羅馬-敘利亞戰爭(前192年-前188年),也被稱為安條克戰爭或敘利亞戰爭,主要是羅馬和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在希臘、愛琴海和小亞細亞間的軍事衝突。 隨著馬其頓王國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敗於羅馬,使羅馬把影響力擴張到希臘本土,同時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擊敗托勒密埃及後,勢力也擴張到小亞細亞和色雷斯。從前196年起,這兩大勢力逐漸相互在檯面下摩擦,最終引發羅馬-敘利亞戰爭。 戰爭的最後由羅馬獲得徹底的勝利,安條克三世被迫簽下阿帕米亞和約,使塞琉古帝國割讓小亞細亞給羅馬的盟國,也進一步確認羅馬在希臘的霸權,更使羅馬成為地中海唯一的一等強國。.

新!!: 罗马军团和羅馬-敘利亞戰爭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罗马军团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政府

古羅馬在進入罗马帝國時代之後,行政體係由原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移交給皇帝大權獨攬,雖然最初幾位皇帝都並沒有正式稱帝(例如:屋大維),但是實際上已經具備帝制的特點,所以整個政府可以說是由皇帝領導而運作。.

新!!: 罗马军团和羅馬帝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羅馬征服不列顛

羅馬征服不列顛是自公元43年由羅馬帝國的克勞狄一世派遣革老丟擔任不列顛尼亞總督開始的一個對不列顛的緩慢征服過程。實際上在這之前,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就已經對不列顛進行過斷斷續續的侵略了。而自尤里烏斯·凱撒在前55和54年遠征以來,古羅馬就已經和不列顛建立了貿易往來關係。而古羅馬對鐵器時代的不列顛,特別是不列顛南部的影響也自此變得十分重大。 在前55年之公元40年代,雖然由於凱撒入侵的緣故變成了古羅馬的附庸國,但實際上不列顛還保留著相當程度的獨立。前34年、前27年和前25年,奧古斯都曾多次準備入侵不列顛,但都未能成行。 根據奧古斯都的《奧古斯都神的功業》,在他在任時,曾有兩個不列顛國王Dubnovellaunus和Tincomarus逃到羅馬請求他的援助, 而斯特拉博在他的《地理學》中認為這一時代不列顛對羅馬的進貢比如果能征服不列顛并徵稅能得來的還要多。 公元40年代,不列顛政局混亂。卡图维劳尼人取代特里諾文特人成為不列顛東南部最強大的統治者,掌控了原先特里諾文特人的首都科尔切斯特(当时称为Camulodunum)。他的統治對其鄰居阿特雷巴特人構成了威脅,後者是凱撒的前盟友康明烏斯的後人。 40年,卡利古拉計劃進攻不列顛, 但根據《羅馬十二帝王傳》,其舉止異常,卡利古拉的軍隊行進到英吉利海峽時,卡利古拉命令他們停止前進,到沙灘上去撿貝殼。 現代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卡利古拉在懲罰士兵們曾發起的暴動或只是由於其個人的神經錯亂。不過即使如此,這次的行軍還是為後來克勞狄一世的入侵打好了基礎。例如卡利古拉在Bononia(今濱海布洛涅)建造了燈塔。.

新!!: 罗马军团和羅馬征服不列顛 · 查看更多 »

羅馬匕首

羅馬匕首(pugio),古代羅馬軍團佩備的隨身匕首。它似乎是一種輔助兵器,但是它的確切用途,到目前為止,學界還沒有定論。 這種匕首經常被用來當成自殺或暗殺用的武器,例如,刺殺凱撒的刺客就是使用這種匕首。.

新!!: 罗马军团和羅馬匕首 · 查看更多 »

羅馬總督

一个古罗马总督通过选举或任命产生,是古罗马一个或多个省的首席管理员,一个罗马总督也被称为作为方伯或地方长官。罗马总督在罗马法律中的专业术语称为Rector provinciae。罗马总督本身也体现了他所管辖的省的内在价值和战略地位,这也反应了总督之间也有权利的差异。 在帝国早期的时候,有两种类型的省份,元老院管辖的和皇帝管辖下的省份,由此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省长。.

新!!: 罗马军团和羅馬總督 · 查看更多 »

羅馬海軍

羅馬海軍 (Classis)乃古羅馬的海軍,這支海軍為羅馬在地中海開疆闢地,卻從未如同羅馬軍團享有同等特權,寰顧歷史羅馬人始終是個以土地為基礎的國家,羅馬征服希臘及埃及等地方後,由這些地方引進非凡的航海技術,從而發展及管理自身的艦隊。間接因為這個原因,羅馬人認為海軍並不是源自羅馬,在古代海軍及艦隊卻沒有自主權,古羅馬海軍就算在最全盛的時代,也從來沒有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軍隊,他們只不過是羅馬陸軍的輔助。 經過第一次布匿戰爭後羅馬海軍大規模的擴軍以及為羅馬的勝戰扮演積極的角色,也為羅馬共和國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權,公元前2世紀的前期羅馬欲摧毀迦太基以及在東地中海的希臘化諸王國,以完全掌控海上的各個島嶼使其成為內海(Mare Nostrum),而羅馬海軍再次聲名大噪是在公元前1世紀剿滅海盜,隨內戰導致共和結束也使地中海再次分崩離析,公元前31年亞克興角戰役也是共和時期最後一次內戰,最後在奧古斯都的勝利下建立羅馬帝國。 在帝國時期地中海變成遼闊且和平的"羅馬湖",在缺乏海上敵人的狀況下海軍大多被削減,其任務也轉以打擊海上私掠為主,海軍也管理以及維持主要的河道像萊茵河以及多瑙河來支援陸軍。 在帝國末期出現新的征服者以及野蠻人的部落,羅馬船艦持續保衛開放的戰場,三世紀危機海軍開始徵收通行費以減少其本部的壓力,之後歐洲民族大遷徙(Völkerwanderung)衝擊帝國陸上的防線也是海軍不在處於次等地位,公元5世紀初羅馬必須阻擋野蠻人王國在西地中海的侵略,其中一支汪達爾-阿蘭王國也在地中海上掌握海軍並侵略羅馬城內,使羅馬船艦淪其所有,公元5世紀末繼承帝國西部西羅馬帝國覆亡,帝國東部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建立拜占廷海軍。.

新!!: 罗马军团和羅馬海軍 · 查看更多 »

瓦盧斯

盧斯()又稱瓦魯斯,全名為普布利烏斯·昆克蒂利烏斯·瓦盧斯,是奧古斯都統治下羅馬帝國的政治家和將軍,因為在條頓堡森林戰役而聞名。在這場戰役中,瓦鲁斯被條頓領袖阿爾米尼烏斯伏擊,失去了三支羅馬軍團,瓦鲁斯自己亦因戰敗而自殺。.

新!!: 罗马军团和瓦盧斯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西一世

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為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也被称作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年-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晚期古典至中世紀這段過渡時期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新!!: 罗马军团和狄奧多西一世 · 查看更多 »

或盾牌是保護裝備的一種,和盔甲一樣用於武裝衝突中,主要用來阻擋外來攻擊,包括可阻截箭,或擋開刀劍、槌和戰斧的攻擊。與盔甲不一樣的是盔甲穿身上,而盾常持手上。 各種盾的大小相差可以很大,有的大到可覆蓋整個身體,小的則只適用於近身交戰。盾的厚度亦有分別,分別於厚的能夠保護軍人免受矛、弩甚至槍傷,薄的則只能阻檔刀刃。.

新!!: 罗马军团和盾 · 查看更多 »

百夫長

夫长(Centurion,Centurio,κεντυρίων)是罗马军团中的职业军官,平时负责训练,战时负责指挥。大部分百夫长都各自领导一个百人队,但是也有较高等级的百夫长会领导一个步兵队,或者在军团中担任高级参谋的角色。 百夫长这个名称来自于他们所领导百人队。百人队在罗马军队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编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6世纪的罗马王政时代。如同其名称一样,百人队最初大约由100人组成。后来百人队又变为了由60人组成,两个百人队组成一个小队(Manipulus),其中一个有较高的权威。在马略改革后,标准的百人队编制又变为80人。.

新!!: 罗马军团和百夫長 · 查看更多 »

百人队

人队(Centuria)在罗马军队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编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6世纪的罗马王政时代。如同其名称一样,百人队最初大约由100人组成。后来百人队又变为了由60人组成,在马略改革后,标准的百人队编制又变为80人。 在马略改革后,百人队成为了罗马军团战术的核心。标准的80人百人队分为十个8人的小组。8人小组(Contubernium)是罗马军队中最小的组织单位,一个8人小组由8名军团士兵组成,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步兵班。它由一名伍长(Decanus)指挥,伍长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士官。8人小组是罗马军团最小的单位,他们在战地居住在同一帐篷内,而在营房中则居住在同一房间内。他们可能被一起嘉奖或处罚。此外每个8人小组配有两名辅助的“仆人”。他们负责照料为8人小组驼行李的骡子,保证士兵在长距离行军中的饮水供应。这些“仆人”时常具有铁匠或木匠的技能。由于加上了这些非战斗人员,一个满员的百人队人数依然在一百人左右。 百人队由一名百夫长领导。两个百人队组成一个小队(Manipulus),再由小队组成大队(chort)。第一大队的组成比较特殊。第一大队由军团中最勇敢的士兵组成,包括5个百人队。但是这些百人队是由160名士兵组成的,也就是普通百人队的两倍,所以第一大队由800名士兵组成。领导这些特殊的百人队的百夫长被称为首列百夫長(primi ordinis),其中第一个百人队的百夫长被称为首席百夫長(Primus pilus)。.

新!!: 罗马军团和百人队 · 查看更多 »

銀盾兵

銀盾兵(希臘語:Ἀργυράσπιδες )字義為攜帶銀盾的,為當年跟隨亞歷山大大帝南征北討的馬其頓老兵,因手持銀盾而得名。 銀盾兵以馬其頓方陣陣型作戰,成員主要來自亞歷山大時的持盾衛隊老兵,帕曼紐之子尼卡諾爾曾擔任過持盾衛隊的指揮官。亞歷山大逝世後,在第二次繼業者之戰中他們跟隨歐邁尼斯與安提柯作戰,此時他們至少六十多歲,但多年來的征戰經驗使他們在戰場幾乎無敵。銀盾兵對亞歷山大大帝相當愛戴,當時,歐邁尼斯需拿出亞歷山大的名號才能駕馭它們。 在伽比埃奈戰役中,雖然銀盾兵擊退安提柯的步兵,但營帳卻遭到安提柯騎兵的洗劫,因而失去了銀盾兵的所有行囊。這些行囊累積三十多年來的戰利品。戰利品中不但有黃金寶石,還有希臘婦女及小孩。安提柯要求銀盾兵交出歐邁尼斯,便可換回全部行囊,銀盾兵隨即反叛,並把歐邁尼斯繳給安提柯。然而,安提柯相當厭惡銀盾兵這種不齒的行為,且銀盾兵自視甚高難以統御,安提柯把其中一些人派遣到邊境阿拉霍西亞那,在分割成小隊後,執行對付蠻族的危險任務。使銀盾兵逐漸被消滅。.

新!!: 罗马军团和銀盾兵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罗马军团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馬格尼西亞戰役

格尼西亞戰役(Battle of Magnesia),發生在公元前190年,是塞琉古帝國與羅馬在羅馬-敘利亞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場在馬格尼西亞附近,羅馬和他的同盟帕加馬擊敗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確認了羅馬在東地中海的霸權。.

新!!: 罗马军团和馬格尼西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马尼乌斯·库里乌斯·登塔图斯

尼乌斯·库里乌斯·登塔图斯(Manius Curius Dentatus,?~前270年)古罗马军事活动家和政治家,曾4次当选为执政官(前290年,前284年,前275年和前274年),一次当选为监察官(前272年)。他因领导罗马军队取得第三次萨莫奈战争的胜利而名垂史册。 库里乌斯·登塔图斯出身于平民氏族。据老普林尼记载,他生下来就有牙,因此得到“登塔图斯”(意为“有牙的”)这个绰号作为其家族的第三名。 库里乌斯·登塔图斯可谓常胜将军。他在前290年第一次执政,并于当年决定性地打败了反抗罗马的萨莫奈人及其盟友萨宾人,从而结束了第三次萨莫奈战争(前298年至前290年)。这次战争是罗马统一全意大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经过此役,罗马人控制了从波河到卢卡尼亚之间的全部土地。根据某些史料,库里乌斯·登塔图斯因为这次战役的胜利而得到了两次凯旋式(一次为战胜萨莫奈人,一次为战胜萨宾人)。前284年执政官卢基乌斯·卡埃基利乌斯·梅特鲁斯·登特尔在与高卢人(他们因为畏惧罗马的威胁而支持萨莫奈人)的战斗中阵亡,库里乌斯·登塔图斯成为补任执政官,并迅速打败了高卢人。前275年他第三次任执政官,在贝内文托战役中挫败了前来支援南意大利各希腊城邦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迫使后者离开意大利。此役使他获得广大罗马人民的拥护。在前274年最后一个执政官任内,他打败了卢卡尼人。 在内政方面,库里乌斯·登塔图斯以廉洁和简朴著称。他曾经负责部分排干维利努斯湖的工作(前289年),并在前272年任监察官时领导修建罗马的第二条水道。.

新!!: 罗马军团和马尼乌斯·库里乌斯·登塔图斯 · 查看更多 »

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

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约前248年)古罗马军事活动家,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的统帅。 雷古鲁斯于前267年第一次任执政官时,率兵征服了伊利里亚人的城市布伦迪西乌姆(今布林迪西)。前256年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由于执政官昆图斯·卡埃迪基乌斯阵亡,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成为补任执政官,他与另一位执政官卢基乌斯·曼利乌斯·乌尔索·隆古斯一起指挥罗马海軍在埃科诺姆斯海战中粉碎了迦太基的强大舰队,并随后率领罗马军团在非洲登陆,威胁迦太基本土。不久曼利乌斯·乌尔索被召回罗马,在非洲的军事行动完全由雷古鲁斯负责。 雷古鲁斯的行动开始时进展迅速,他在克鲁彼亚附近取得一次重大胜利。此时迦太基已打算求和,但雷古鲁斯开出的条件如此苛刻,以致迦太基議會衡量輕重後决定继续战争。在迦太基人更换了他们的将领之后,罗马人遇到挫折。前255年罗马军队在突尼斯被彻底击败。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及500名罗马士兵被迦太基的斯巴达雇佣兵头领克桑提普斯俘获。 关于雷古鲁斯此后的经历没有准确的记载。罗马帝国时代的大诗人贺拉西在他的《诗简》中讲述了一个著名的说法:迦太基人在前250年的一次惨败之后释放了雷古鲁斯,企图通过他与罗马人议和并交换俘虏。但雷古鲁斯回到罗马后却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指出决不能与迦太基人议和,并自愿返回迦太基,后来被酷刑处死。这个使雷古鲁斯名垂千古的故事西塞罗也提到过。但是更早和更可信的资料,如波利比阿的著作,则没有提及此事。也许雷古鲁斯更可能的结局是在迦太基的俘虏营中去世。.

新!!: 罗马军团和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方阵

其顿方阵是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前359年-前336年),所創的军队方阵阵型,以16乘16共256名手持長矛及盾牌的步兵所構成的正方形陣形。.

新!!: 罗马军团和马其顿方阵 · 查看更多 »

马克·安东尼

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约前83年1月14日出生于罗马,逝世于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凯撒最重要的军队指挥官和管理人员之一。凯撒被刺后,他与屋大维和雷必达一起组成了后三头同盟。前33年后三头同盟分裂,前30年马克·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先後自杀身亡。.

新!!: 罗马军团和马克·安东尼 · 查看更多 »

马略改革

略改革是指盖乌斯·马略当选前107年的执政官后,对罗马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但同时也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为日后的军阀出现以及军事独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新!!: 罗马军团和马略改革 · 查看更多 »

高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

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Astérix aux Jeux Olympiques)是一部2008年的法国喜剧电影,由弗雷德里克·佛瑞斯提亚和托马斯·朗曼执导。法国名漫画《阿斯特歷險記》改编的第三部电影。 电影叙述了亚力历险记的主角亚力、奥贝利克斯帮助同伴渥夫希克斯在奥运会上夺冠,以从罗马皇位继承人布鲁图手中赢得希腊公主的故事。 本片请来了大量体育界和演艺界的明星客串。其中迈克尔·舒马赫和法国拳击手杰若梅·班纳还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新!!: 罗马军团和高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 · 查看更多 »

高盧戰記

《高盧戰記》(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凱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擔任高盧行省省長時遭遇到種種事件的隨記。 全書共分成8卷,每章各描述整年凱撒遭遇的種種大事,其中包括戰事、舉辦祭典、巡迴裁判等行省大事。前七卷(即前58年至前52年這七年)為凱撒本人親筆著作,最後一卷(即前51年與前50年這兩年)則由凱撒的幕僚兼好友奧盧斯·伊爾久斯(Aulus Hirtius)補充。 公元前52年—前51年,凱撒壓制住高盧領袖——維欽托利所發起的聯合作戰,高卢基本平定。而同時他在羅馬的政治地位也開始動搖,前三頭同盟之一的克拉蘇於安息戰死,龐培表面雖沒跟凱撒決裂,卻在共和派元老貴族指摘凱撒時不為其辯護而袖手旁觀。《高盧戰記》即是凱撒為了反駁共和派元老的政治攻擊,並作为自己在羅馬的擁護者的宣傳守則。书中对于每次战事不得不爆发的原因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用以辩护凯撒多次违反了他自己在担任罗马执政官时通过的《尤理亚反贿赂法》的问题。.

新!!: 罗马军团和高盧戰記 · 查看更多 »

護民官

護民官(Tribune)是羅馬共和國的政治職務。是羅馬古代各種軍事和民政官員的總稱。.

新!!: 罗马军团和護民官 · 查看更多 »

费边·马克西姆斯

费边,全名为“拖延者”昆图斯·费边·马克西穆斯·维尔鲁科苏斯(拉丁语:QVINTVS·FABIVS·Q·F·Q·N·MAXIMVS·VERRVCOSVS·CVNCTATOR,约前280年~前203年)古罗马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统帅。費邊曾五次当选为执政官(前233年、前228年、前215年、前214年和前209年),两次出任独裁官(前221年、前217年),并担任过监察官(前230年)。费边以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采用拖延战术对抗汉尼拔,挽救罗马于危难之中而著称于史册。.

新!!: 罗马军团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都爾的瑪爾定

都爾的聖瑪爾定(聖公會譯聖馬田,圖爾主教)(拉丁文:Sanctus Martinus Turonensis,),4世紀基督教著名圣人。关于他的一个传说是割袍赠予化身为乞丐的耶稣。瑪爾定生于匈牙利,因父親的影響而加入軍伍並在法国服役。他在當地接觸了基督宗教並受洗,爾後他退伍成為了隱修士,最後被選為都爾的主教。他是西欧修道主义最出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宗教改革者-zh:馬丁·路德;zh-tw:馬丁·路德;zh-cn:马丁·路德;-也因他命名。 聖瑪爾定的慶日是在11月11日。.

新!!: 罗马军团和都爾的瑪爾定 · 查看更多 »

阿德里安堡戰役

阿德里安堡战役也作哈德良堡战役,是公元378年罗马帝国军队与反叛的哥特人之间的一次战斗,发生在当时罗马帝国的色雷斯行省马里查河河畔的阿德里安堡(也称为哈德良堡),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国埃迪尔内省省会埃迪尔内。.

新!!: 罗马军团和阿德里安堡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斯庫路姆戰役

阿斯庫路姆戰役(Battle of Asculum)發生在前279年,羅馬共和國在執政官普布利烏斯·德西烏斯·穆斯的指揮下與伊庇魯斯摩羅西亞國王皮洛士所帶領的塔蘭托、俄斯克、薩姆奈特人和伊庇魯斯等聯軍作戰,是皮洛士戰爭的第二場戰役。這場戰役皮洛士獲得惨烈的勝利,但惨烈勝利的代價是皮洛士難以承受的,也是西方諺語皮洛士的勝利的來由。.

新!!: 罗马军团和阿斯庫路姆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拉尔战役

阿拉尔战役(Battle of the Arar)是公元前58年,赫尔维蒂人部落与凯撒麾下的三个军团之间发生的一场战斗。这是高卢战争中第一次重大战役。.

新!!: 罗马军团和阿拉尔战役 · 查看更多 »

赫拉克利亞戰役

赫拉克利亞戰役(Battle of Heraclea)發生在前280年7月,是皮洛士戰爭的第一場戰役,伊庇魯斯統帥皮洛士所率領的大希臘城邦和當地部族共有塔蘭托、梅塔蓬圖姆、圖利和赫拉克利亞的聯軍,並在赫拉克利亞附近擊敗羅馬執政官布利烏斯·瓦萊里烏斯·拉埃維努斯所帶領的羅馬軍團。.

新!!: 罗马军团和赫拉克利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资深执政官

资深执政官(拉丁语:proconsul)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一种文职官员(类似于资深裁判官)。 在共和时期,当值的执政官在卸任后,赴罗马的某个行省担任一年总督,就被称为资深执政官。罗马的一些行省实际上是保留给这种资深执政官的。元老院具体安排哪位资深执政官(即卸任的执政官)管理哪个行省,往往出于随意或者由两位资深执政官本人达成妥协。 资深执政官在行省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有时他们可以不受限制任意搜刮,从而在返回罗马后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在某些时候,资深执政官几乎就是行省总督的代名词。 在罗马帝国时代,皇帝以虚伪的形式维持着罗马国家共和制的外壳;他们通过兼任许多共和国的最主要官职(如保民官和军事统帅)来“合理”地保持皇帝的独裁权力,其中就包括实际上是终身地以资深执政官的名义对一些被称为“帝国行省”的省份进行委任统治(在元老院委任下)。皇帝可能指派一到两个军团去保卫这些行省,或者(更经常地)派遣可以信任的代表和副官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它们。 罗马帝国时期的执政官(与共和时代一样,名义上仍然是罗马的最高文职官员,但是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在卸任后依然会获得资深执政官的头衔,但他们将要管理的行省是所谓“元老院行省”,帝国行省则是皇帝的个人财产。 曾由资深执政官统治(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行省包括:亚该亚,阿非利加,亚细亚,奇里乞亚,塞浦路斯,路格杜努姆高卢,近西班牙,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在一份公元5世纪的法庭文件中,历史学家发现里面仍然提到了3位握有大权的资深执政官的存在(此时资深裁判官的职位早已取消了)。他们管理的行省是:.

新!!: 罗马军团和资深执政官 · 查看更多 »

重裝步兵

重裝步兵是相對於中型、或輕裝步兵而言,裝備重型盔甲和武器的地面部隊。重裝步兵在裝備上也比輕裝步兵的裝備齊全,在古代戰場也因為裝備較重,其機動性較輕裝步兵差,但攻擊力也較高。 重裝步兵在許多古代國家陸軍的扮演重要角色,通常在步兵戰中左右戰役勝負。其中,希臘重裝步兵和羅馬軍團兵是西方較為知名的重裝步兵之一。.

新!!: 罗马军团和重裝步兵 · 查看更多 »

腓立比

腓立比(Φἱλιπποι,转写:Philippoi)是在東馬其頓的一個城市,在主前356年由腓力二世建立。在十四世紀的鄂圖曼帝國統治之下被摒棄。.

新!!: 罗马军团和腓立比 · 查看更多 »

英白拉多

凯旋將軍(Imperator,又譯為大元帥、統帥等,音譯為英白拉多),起源於古羅馬的一種頭銜。在羅馬共和期間大略地相當於軍隊的總指揮官,後來變成羅馬皇帝之名銜的一部份,而且進入歐洲政治詞語,成為“皇帝”的同義詞。.

新!!: 罗马军团和英白拉多 · 查看更多 »

雷加圖斯

雷加圖斯(legatus),是屬於元老院的頭銜,原義指「使者」、「使節」,也是羅馬軍隊的「司令官」、「副將」等高級將領、幕僚的職銜,等同於現代的將官。.

新!!: 罗马军团和雷加圖斯 · 查看更多 »

老加图

尔库斯·波尔基乌斯·加图(Marcus Porcius Cato,)通称为老加图(Cato Maior)或监察官加图(Cato Censorius)以与其曾孙小加图区别,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演说家,前195年的执政官。他也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拉丁语散文作家。.

新!!: 罗马军团和老加图 · 查看更多 »

SPQR

SPQR(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意即“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作为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或其缩写形式)被紋飾在羅馬軍團的鹰旗上以及古罗马很多公共建筑之上。时至今日,当今罗马市的城徽、市政设施上,以及公用建筑物上都可以找到"SPQR"这个缩写词。 对于"SPQR"这个词的完整写法,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差异主要集中在这个“R”代表什么意思。最常见是Romanus(羅馬人民)和Romæ(羅馬的人民)。在图拉真紀念柱和提图斯拱门上的版本都是“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新!!: 罗马军团和SPQR · 查看更多 »

提基努斯河會戰

提基努斯河會戰是第二次布匿戰爭其中一場戰役,是迦太基共和國的漢尼拔與羅馬共和國的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對抗,於西元前218年11月爆發。 這是布匿戰爭中第一場在義大利本土發生的戰鬥。結果是漢尼拔獲勝,而後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進入了義大利。.

新!!: 罗马军团和提基努斯河會戰 · 查看更多 »

条顿堡森林战役

条顿堡森林战役(Battle of the Teutoburg Forest),又譯条陀堡森林战役、条陶堡森林戰役。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日耳曼人反对罗马占领军的一次战役。 奧古斯都(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大舉入侵日耳曼尼亚,一直征服到易北河附近。5年羅馬在萊茵河以東設置日耳曼行省,總督瓦魯斯試圖引進羅馬的租稅與法律制度,引起日耳曼人強烈不滿,遂於9年爆发起义。普布利烏斯·昆克蒂利烏斯·瓦盧斯率領罗马三個軍團鎮壓,分別是第十七、十八、十九軍團,日耳曼人在凯路斯奇族的阿尔米尼烏斯領导下,阿尔米尼乌斯成功將瓦鲁斯及三個羅馬軍團引誘至萊茵河以東的条顿堡森林地带,罗马遭受伏埋全軍覆沒,统帅瓦鲁斯自杀。.

新!!: 罗马军团和条顿堡森林战役 · 查看更多 »

条顿入侵

条顿入侵或辛布里战争(前113年–前101年)是罗马共和国与从日德兰半岛迁徙来的日耳曼三族(辛布里人、条顿人和阿姆布昂人)之间的殊死之战,这场战争也是自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来罗马的意大利本土遭遇的最严重威胁。 这场战争对罗马的内政与军事组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场战争是马略执政官生涯中的一大贡献,并使之对共和国的政治与习俗开始了改革,日耳曼人的威胁与朱古达战争共同促进了他对罗马军团的马略改革。 虽然日耳曼人对罗马人及其盟友造成了自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最为剧大的损失,尤其是在阿劳西奥与诺里亚。但是罗马人在六水河和Vercellae全歼了日耳曼人,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新!!: 罗马军团和条顿入侵 · 查看更多 »

格劳庇乌山战役

根据塔西佗的记载,格劳庇乌山战役是一场发生在公元83或84年的战役。作战的双方分别为喀里多尼亚联盟(Caledonian Confederacy)和罗马帝国。塔西佗的岳父,同时也是不列颠的总督格涅乌斯·尤利乌斯·阿古利可拉派水军和由不列颠人组成的辅助部队进攻喀里多尼亚人,当他们赶到指定地点时,他们发现该地已为敌人所占据。于是就这样爆发了战斗。 尽管众寡悬殊,喀里多尼亚人时常缺乏面对他们的敌人的勇气。这群蛮族部落是最后被征服的。在许多年的避战之后,当罗马人侵入主要产粮区时他们被迫参战,他们要么奋战而死,要么在下个冬天来临之时饿死。.

新!!: 罗马军团和格劳庇乌山战役 · 查看更多 »

步兵隊

步兵隊(Cohors,複數形為Cohortes,Cohort),一種軍事編制,是羅馬軍團最基本的編制,由蓋烏斯·馬略在西元前107年所制定。.

新!!: 罗马军团和步兵隊 · 查看更多 »

比布拉克特战役

比布拉克特战役(Battle of Bibracte)是公元前58年,赫尔维蒂人部落与凯撒麾下的六个军团之间发生的一场战斗。这是高卢战争中第二次重大战役。 同时根据凯撒在战争开始时统计的部落人口总数: Category:古羅馬軍事 Category:羅馬共和國戰爭 Category:赫尔维蒂人.

新!!: 罗马军团和比布拉克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民主史

民主的歷史要追溯至史前的時期,以及民主在17世紀的重新出現,並不斷發展直至今日。.

新!!: 罗马军团和民主史 · 查看更多 »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英文譯作 Legion of Honour,又譯為法國榮譽勳位勳章),全名為法國國家榮譽軍團勳位(Ordre national de la Légion d'honneur),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勳位勳章,以表彰對法國做出特殊貢獻的軍人和其他各界人士。1802年由拿破崙設立,勳章绶带為紅色,分六個等級。.

新!!: 罗马军团和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人

法兰西人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欧洲的拉丁语民族之一。包括先辈居住在法国或后来并入法国的地区的人。.

新!!: 罗马军团和法兰西人 · 查看更多 »

潘诺尼亚

潘诺尼亚(Pannon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名,大致相当于今日匈牙利西部、奥地利东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塞尔维亚北部(伏伊伏丁那)。在1~4世纪,这里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省治布达佩斯。 潘诺尼亚约在前35年~前14年被罗马人征服,并划为一个行省。433年罗马军团撤出,并被割让给匈人阿提拉之后,潘诺尼亚行省不再存在。896年,这里曾成为阿尔帕德大公领导下的匈牙利人(马扎尔人)侵袭欧洲的基地。 现在中欧的大平原潘诺尼亚平原的名字即得自罗马行省潘诺尼亚。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Category:匈牙利歷史 Category:奧地利歷史 Category:塞尔维亚历史 Category:克罗地亚历史 Category:斯洛文尼亚历史.

新!!: 罗马军团和潘诺尼亚 · 查看更多 »

戰象

戰象是經人類馴服和訓練後用於作戰用途的大象。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踐踏敵人以及利用高聳的象背向敵方施放投射兵器。士兵也可騎在象背上,形成象兵。战象通常是雄性,因为公象相對母象更加强健而凶猛。.

新!!: 罗马军团和戰象 · 查看更多 »

我來,我見,我征服

我來,我见,我征服(VENI VIDI VICI,国际音标:,在文法上,是三個動詞:來、见、征服的第一人稱完成式),是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在泽拉战役中打败本都国王法尔纳克二世之后写给罗马元老院的著名捷报。他以三個雙音節的拉丁文词汇,写成了這句口號。.

新!!: 罗马军团和我來,我見,我征服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克斯起义

斯巴达克斯起义(又称“第三次奴隶战争”,拉丁语:Tertium Bellum Servile),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前73年-前71年)由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大规模角斗士奴隶起义,也是古罗马三次奴隶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公元前73年,70多名角斗士和奴隶在斯巴达克斯的率领下逃离卡普亚的角斗士训练所并发动起义,随着各地奴隶和贫民的加入,起义军迅速扩大到约12万人。起义军四处袭击罗马各地庄园城镇,多次击败罗马军民兵和执政官率领的罗马军团。后世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认为当时逃亡奴隶的主要目的是从山南高卢(现在的北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回到自己的家园。但阿庇安和弗罗鲁斯等学者则认为叛乱者的目标是进军罗马城。 面对一系列的失败,罗马元老院在惊恐之余授权克拉苏组织8个罗马军团,全力镇压起义。公元前71年,斯巴达克斯的军队被克拉苏率军围困在意大利半岛最南端的卡拉布里亚。被困的斯巴达克斯得知罗马元老院已派遣庞培和卢库鲁斯率军支援克拉苏,于是集合全体力量背水一战,向克拉苏发起决战,最终战败,全军覆灭。 普鲁塔克的《比较列传》和阿庇安的《罗马史》记述了本次起义的经过,此外弗罗鲁斯、弗朗提努斯、李维和撒路斯提乌斯等人的著作中也有关于本次起义的记载。 近代以来,伏尔泰、马克思和列宁等思想家和革命家给予斯巴达克斯起义极高的评价,称之为“正义的战争”,并将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斯视为带领劳动者阶层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英雄人物。.

新!!: 罗马军团和斯巴达克斯起义 · 查看更多 »

文明帝國VI

是由Firaxis Games开发的回合策略游戏,是文明系列的最新作品,同时是庆祝该系列25周年的作品。游戏对应Microsoft Windows、Mac OS X及Linux平台,于2016年10月21日在全球发行。2017年12月21日登陆iOS平台(只支持iPad)。.

新!!: 罗马军团和文明帝國VI · 查看更多 »

文明III

,是由費拉西司(Firaxis)遊戲所出品的一款回合制的策略性電腦遊戲,它是席德·梅爾《文明II》的續作。它也被一些玩家簡稱為《文三》,是原來電腦遊戲《文明》的第三代作品。這遊戲同時在技巧及策略方面提供了頗高進展的可玩性。不同於這個遊戲的前版,《文明三代》並非由席德·梅爾設計,而是由傑夫·布里格司和梭仁·強森,也就是分別由費拉西斯的另一個遊樂設計家及遊戲程式設計師所完成。.

新!!: 罗马军团和文明III · 查看更多 »

文明V

《文明V》(Civilization V)是由Firaxis开发的回合策略游戏,是文明系列的第5部作品。游戏对应Microsoft Windows及Mac OS X平台,于2010年9月21日和9月24日分别在北美和欧洲发行。 文明V是文明系列游戏中的一个里程碑。文明V取消了宗教系统(后资料片又重新加入),而且出现了领袖的全身动画以取代以往的头像模式,并且使领袖有了自己的声音,这些细节都增加了游戏性。文明5并不把游戏模组与地图修改工具直接集成,玩家可以通过安装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 SDK来完成模组与地图的修改。 游戏包含社区、游戏模组和多人游戏元素。 文明5目前已发布两部資料片《眾神與諸王》及《美麗新世界》,已分别於2012年6月19日和2013年7月9日推出。 此游戏还能在有触控功能的Windows 8或Windows 10電腦上使用觸控操作。.

新!!: 罗马军团和文明V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总称。这些民族从西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兰人和德意志人、奥地利人、东普鲁士人。奥地利同样属于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战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紐西蘭、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等,現今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新!!: 罗马军团和日耳曼人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海軍

拜占庭海軍組成拜占庭帝國的海軍部隊,直接繼承自羅馬海軍,如同它所服務的拜占庭帝國繼承自羅馬帝國一樣。但拜占庭海軍比前輩發揮的作用更大。比起拜占庭海軍,羅馬海軍面對的巨大海上威脅較少,它的任務是維持治安,而且不論權力和威望都遠遠比不上羅馬軍團。而大海則主宰拜占庭的生死存亡,一些歷史學家稱拜占庭為“海上帝國”。 在公元5世紀,羅馬在地中海的霸權,首次威受到沃達爾的威脅。不過在公元6世紀,沃達爾的威脅由查士丁尼一世用戰爭解除了;同一時期,拜占庭海軍重新建立永久艦隊和引進道蒙戰船(dromon),標誌著拜占庭海軍開始偏離其羅馬根源,並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特性。穆斯林於公元七世紀開始征服戰,令到拜占庭更進一步加強海軍。隨著失去地中海東部和非洲,地中海從“羅馬湖”變成拜占廷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戰場。在這些鬥爭中,拜占庭艦隊是至關重要的,它們不僅保衛帝國廣佈地中海周圍的財產,而且擊退對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海上攻擊。拜占庭海軍使用新發明的“希臘火”──拜占庭最知名和令人聞風喪膽的秘密武器,而獲得多次勝利並且數次解救被圍攻的君士坦丁堡。.

新!!: 罗马军团和拜占庭海軍 · 查看更多 »

拉丁公民权

拉丁公民权(ius Latii,Latinitas,或Latium)是罗马人给予被征服地区人的一种介于完整的罗马公民和无公民权者(外来者或外乡人,peregrinus)之间的公民权,因最早授予拉丁人而得名。拉丁公民权最重要的内容包括:.

新!!: 罗马军团和拉丁公民权 · 查看更多 »

185年

没有描述。

新!!: 罗马军团和185年 · 查看更多 »

194年

没有描述。

新!!: 罗马军团和194年 · 查看更多 »

208年

没有描述。

新!!: 罗马军团和208年 · 查看更多 »

9月13日

9月13日是阳历年的第256天(闰年是25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9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13日。.

新!!: 罗马军团和9月13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羅馬軍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