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约翰·梅杰

指数 约翰·梅杰

卓安爵士,KG,CH (Sir John Major,)是一名英国政治家,於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和英国保守党党魁。他曾於1987年至1990年间在玛格利特·撒切尔內閣相继出任英國財政部秘書長、外交大臣及財政大臣。1979年至2001年间,馬卓安为亨丁顿的国会议员。2001年英国大选前,馬卓安宣布退休,淡出英国政壇。自玛格丽特·撒切尔于2013年离世,他成为了最年长的在世前首相。 马卓安生于萨里郡薩頓,成长于布里克斯顿。他曾为一名保险文员,在成为渣打银行行政人员前更为工作。.

目录

  1. 108 关系: 卫生大臣名譽勳位吴百纳同性戀夏偉林夏舜霆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官方妖怪狂歡發瘋黨安妮·沃伯頓尼尔·基诺克工党领袖 (英国)巴斯 (薩默塞特郡)不滿的冬天中文译名丹尼斯·撒切尔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帕特里克·麦克洛林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亨丁頓 (英國國會選區)伊利沙伯二世登基鑽禧紀念彭定康保守党副领袖 (英国)保守黨 (英國)唐寧街10號凯雷集团党鞭长 (英国)內閣辦公廳首席捕鼠大臣八大工業國組織八一九事件玛格丽特·撒切尔约翰·史密斯 (政治人物)羅海星爱德华·希思牛腦海綿狀病變韓達德韋力生達米安·格林華德偉鐵娘子 (電影)行政長官粉嶺別墅衛奕信馬卓安內閣馬爾科姆·里夫金德馬惜珍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回歸香港機場核心計劃高耀洁鲍里斯·约翰逊財政大臣 (英國)... 扩展索引 (58 更多) »

卫生大臣

女王陛下首席卫生大臣(Her Majesty's Principal Secretary of State for Health),是英国内阁职位和卫生部最高长官。自从1999年权力下放以来,该职对国民保健署的责任主要局限于英格兰,在苏格兰和威尔士这些构成国的国民保健署由其相应职务负责。在权力下放之前,这些事务由苏格兰和威尔士大臣各自负责,但卫生大臣在全国卫生政策的协调方面比现在更为重要。北爱尔兰的卫生服务部门一直与英国其他构成国有不同的安排,目前是卫生部长的职责。 第一届卫生委员会是由1831年6月21日、11月14日和21日颁发的枢密院令设立的。1848年短暂合并入职权内。1854年重新建立起来,还设立了主席一职。1858年再次废除,职能转交内政部。1871年担负起卫生职责。 1919年卫生部脱离地方政府委员会正式组建,委员会剩余部分组建。 从1968年起,本部与社会保障部合并为,直到1988年7月25日卫生部与社会保障部分别恢复设置为止。现任卫生大臣为杰里米·亨特,于2012年起任职。.

查看 约翰·梅杰和卫生大臣

名譽勳位

名譽勳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是英國和英联邦的一種勋章。由英皇乔治五世於1917年6月創設,用以表彰在艺术、音乐、文学、自然科学、政治、工业和宗教方面获得重大成就的人士。 除君主以外,名譽勳位的數量限定65人,其中45名来自英国、7名来自澳大利亚、2名来自新西兰,还有11名来自其它奉英国君主为元首的国家。其它国家的人也可以获得名譽勳位,但只屬於「榮譽成員」,並不算在这65名佩戴者中。名譽勳位只有一等,並不屬於騎士勳章,所以受勳者不可冠上「爵士」頭銜,但可以在名稱後冠上「CH」字樣。 勋章呈椭圆形,内绘一颗栎树,左边是一名全身铠甲的、骑马的骑士。树上的一根树枝上挂着繪有英国皇家徽章的盾牌。勋章的边缘塗上明亮的蓝色,並有金字写着勋章的格言:IN ACTION FAITHFUL AND IN HONOUR CLEAR(行为忠诚,名声清白)。勋章正上方绘有帝國王冠。 男子将勋章繫在絲带(緋紅色,兩邊配上金色線),挂在颈上;女子則将它繫在蝴蝶結上,挂在左肩。.

查看 约翰·梅杰和名譽勳位

吴百纳

吳百納女爵士,DCMG,OBE(Dame Barbara Janet Woodward,),英國女性外交官和「中國通」,2015年2月就任為英國駐華大使,成為首位擔任此職務的女性。.

查看 约翰·梅杰和吴百纳

同性戀

同性戀,亦稱為同性向、同性愛,是以同性為對象建立起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做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同性戀連同雙性戀和異性戀構成了性傾向連續光譜不同程度之別的三區帶。對同性戀者常用的稱呼為同志,男性為男同志(Gay),女性為女同志(Lesbian)。 性傾向是個體對特定性別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愛慕或性吸引力。目前尚無研究能夠明確證實性傾向是由特定、或多種因素所引致。但數篇生物學理論研究論文指出性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宮環境等生物性因素,而由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非社會性的環境因子共同作用促成,科學證據不支持能由社會性手段教導或學習性傾向的說法。 科學研究已證實同性戀是人類性慾的自然展現型式之一,同性戀此性傾向與異性戀、雙性戀相同,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傷害。性傾向可能會在一生中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認同;儘管如此,大多數人對於他們的性傾向,幾乎沒有或沒有經驗到能選擇的感覺,並且沒有充足可靠的科學證據支持能用心理學手段干預性傾向。 不少同志處於互相承諾或同居的親密關係,有些也共同育養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國家才展開針對同性親密同居的戶口調查,同志家戶的生活境況也開始獲得矚目。在人類歷史上,同性間的親密關係與性行為受過推崇和迫害,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爭取同志社群能見度、同性親密關係社會承認和相關法律權利的全球性社會運動興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結合、生育撫養、工作就業、從軍入伍、醫療照護上獲得平等對待的權利,並且推動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對性別氣質或性傾向的仇恨言論和霸凌行為。.

查看 约翰·梅杰和同性戀

夏偉林

--(William Jefferson Hague, Baron Hague of Richmond,),英國保守黨政治家,下議院議員,曾任保守黨黨魁、外交大臣及下議院領袖。.

查看 约翰·梅杰和夏偉林

夏舜霆

邁克爾·雷伊·狄布汀·夏舜霆,夏舜霆男爵,CH,PC(Michael Ray Dibdin Heseltine, Baron Heseltine,),又譯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和赫塞爾廷,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商人,是托利黨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的支持者,亦被视作一国派("One Nation" Tory)的派閥人士。擔任內閣職位時長期是戴卓爾夫人在黨內的主要政敵。1983至1986年出任國防大臣,1995至1997年出任英國副首相。 H H H H H.

查看 约翰·梅杰和夏舜霆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簡稱外交大臣或外相,即Foreign Secretary),是英国内阁閣員,負責主理英國的對外事務,並且是外交及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簡稱外交部,即Foreign Office)的首長。出任此職的人,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英國政府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的內閣排列僅次于首相及財政大臣。.

查看 约翰·梅杰和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官方妖怪狂歡發瘋黨

官方妖怪狂歡發瘋黨(Official Monster Raving Loony Party,简称OMRLP),是在英国正式注册的一个政党,由著名音乐人David Sutch于1983年创建,现任党首为阿伦·“嚎叫”·霍普。 该党曾经推出了大量候选人参加了1992年的英国大选,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拿到5%的选票,所以所有人的选举保证金都被没收。David Sutch在自己的选区得到了4.1%的选票,是当年他们的最佳战绩。该党在历次选举中在一个选区获得的最多票数是3339张,由Danny Bamford在1994年欧盟选举中化名“约翰·梅杰”取得。 1987年,阿伦·霍普(即现任党首)当选德文郡Ashburton镇议员,1998年,他当选该镇镇长。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该党的总部其实就是霍普的住所。 和其他政党一样,发疯党也经历了严重的分裂,一些党员(基本教义派),如党首阿伦·霍普等人,认为该党存在纯粹是一种恶搞行为,而另一些党员(严肃派),如Danny Bamford等人则相信该党是通过有目的地通过讽刺手法来达成目的的正规政党。1989年,一些严肃派成员宣布成立狂欢疯狂绿巨人党(Raving Loony Green Giant Party)。1991年,绿巨人党成功地在东德文区议会中取得了一个席位。 绿巨人党的成功使得发疯党奋起直追,到1990年代早期,共有16名发疯党当选区议会议员。 Category:英國政黨 Category:笑話政黨.

查看 约翰·梅杰和官方妖怪狂歡發瘋黨

安妮·沃伯頓

安妮·瑪麗昂·沃伯頓女爵士,DCVO,CMG(Dame Anne Marion Warburton,),英國外交官,1976年至1983年擔任英國駐丹麥大使,是英國歷史上首位正式出任大使的女性。退出外交部後,她於1985年至1994年任劍橋大學露西·卡文迪許學院第四任院長。 沃伯頓於1957年加入外交部,曾在倫敦本部、美國、西德和瑞士等地任職。駐節丹麥期間,她促進了英丹兩國交流、處理雙邊農業和貿易事宜,並安排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在1979年展開對丹麥的國事訪問。不過,為了節省開支,她被迫在1979年遷出已沿用125年的大使官邸。 在露西·卡文迪許學院院長任內,她推動不少改革,學生人數和校園規模都有所擴充,促成這所年輕的成年女子學院後來於1997年取得劍橋大學全學院地位。此外,她曾在1986年至1988年出任平等機會委員會委員,以及在1994年至1997年出任公職事宜標準委員會委員。1992年至1993年,她還擔任歐洲共同體調查團團長,證實波斯尼亞大批穆斯林婦女在波斯尼亞戰爭期間遭塞族共和國軍和其他塞族軍人有組織地虐待,在當時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查看 约翰·梅杰和安妮·沃伯頓

尼尔·基诺克

尼尔·金诺克(Neil Kinnock,)。英国政治家,前工党领袖,于1983年至1992年撒切尔夫人至馬卓安执政期间出任工党党魁兼最大反對黨領袖。 1987年及1992年的英国大选中均败给保守黨。1992年英国大選败選之后宣布退出政坛,由约翰·史密斯接任。 Category:英國工黨黨魁 Category:1942年出生.

查看 约翰·梅杰和尼尔·基诺克

工党领袖 (英国)

工党领袖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是英国工党的最高职位。杰里米·科尔宾于2015年9月12日任是职,他代表北伊斯灵顿选区。 2015年5月8日工党副领袖哈莉特·哈曼接替2015年英国大选中失败的爱德·米利班德代理党领袖。2015年9月12日,她交棒给赢得2015年工党领袖选举的杰里米·科尔宾。汤姆·沃特森是现任工党副领袖,与科尔宾同一天当选。科尔宾的领袖地位在2016年中受到挑战,但他再次赢得了2016年工党领袖选举。.

查看 约翰·梅杰和工党领袖 (英国)

巴斯 (薩默塞特郡)

巴斯(Bath,或;Caerfaddon)是英國英格兰西南區域薩默塞特郡巴斯和東北薩默塞特區的一座城市,位于伦敦以西156千米,布里斯托尔东南21千米,2001年人口普查時人口為83,992。1590年,巴斯获得伊丽莎白女王一世颁发的皇家特许证而成为市级行政单位,1889年,它从萨默塞特郡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自治市,获得独立的行政管理权。1974年埃文郡成立,它被划归其中。1996年埃文郡废除后,巴斯和东北萨默塞特单一管理区成立,巴芙市成為該區的行政中心。 巴斯城最早建于公元43年,當時作為羅馬帝國的不列顛行省,巴斯是罗马人的温泉圣地,拉丁文名字是Aquae Sulis,意為「蘇利絲之水」。但口头流传的说法称巴斯建城时间比这更早。埃文河谷地区的温泉是英格兰唯一的天然温泉,罗马人就在河谷之中,巴斯周围的小山上建立了温泉浴场和一座寺庙。公元973年,埃德加在巴斯修道院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多年之后的乔治王时代,巴斯成为一个温泉圣地。这使巴斯城急剧扩张,留下许多杰出的乔治时期巴斯石制建筑。1987年,巴斯城当选为世界遗产城市之一。城中的各种剧院、博物馆,以及其它文化和运动场所吸引了大批游客,巴斯因而成为主要的旅游城市。每年,造访巴斯的过夜游客超过100万,一日游游客超过380万。该城有两座大学,几所学校和学院。鼎盛的服务业,信息和通信产业、创意产业的逐渐成长,为巴斯城和周边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查看 约翰·梅杰和巴斯 (薩默塞特郡)

不滿的冬天

不滿的冬天」()是指大約從1978年12月到1979年2月冬天期間,發生於英國的一連串工業行動,事件造成首相詹姆斯·卡拉漢的工黨政府聲望急挫,隨後更在1979年5月的國會大選遭戴卓爾夫人領導的在野保守黨擊敗。 1978年7月,工黨政府宣佈實施第四階段入息控制,規定全國基層職工在1978年至1979年的加薪幅度不可高於「5%上限」,引起工會激烈反響。英國福特職工在同年9月率先發動罷工,並在11月成功從資方爭取加薪17%後,觸發全國各行業相繼發動工潮。踏入1979年1月,貨運業職工發動的大規模罷工,癱瘓全國物流網絡,但政府仍拒絕正式撤回政策。 未幾,剛從海外出席峰會的卡拉漢在1月10日返抵英國後接受記者訪問,否認英國局勢日益混亂,翌日《太陽報》以「危機?甚麼危機?」為題大造文章,使情況大有火上加油之勢。1月22日,四大公營機構職工工會在全國主要城市發動稱之為「行動日」的全國性罷工,參與人數多達150萬人,是自1926年大罷工以來英國單日最大規模的罷工。至此,參與罷工的職工擴展至醫院雜工、垃圾收集工人、學校助理、機場職工、甚至是挖墓工人等各類公營機構基層人員,造成公共服務癱瘓,嚴重影響國民日常生活。在個別極端例子當中,更出現遺體無人處理,以及公共地方堆滿垃圾的情況。工黨政府與工會遲至2月14日才發表協議書,正式撤回「5%上限」的規定後,全國罷工浪潮到同月底才告大致平息。 「不滿的冬天」標誌著工黨政府與工會合作的社團主義時代告終,也意味政府主導的入息控制的失敗。戴卓爾夫人上台後,取而代之的是以強硬手段對付工會,並以貨幣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管治哲學,取代戰後以來歷屆政府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政策為基礎的「戰後共識」,因此「不滿的冬天」也可說是英國政府管治方針更迭的一個分水嶺。.

查看 约翰·梅杰和不滿的冬天

中文译名

中文译名,是指将某个非中文的人名、地名等翻译成中文后的名称。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關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汉字文化圈的日语、韩语及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一般是採用現代標準漢語,但是港澳地區等则採用廣州話,南洋華人採用閩南語。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雲升”注1。 中华民國時期譯名準則未確立。同一個地名,往往造出多個中文譯名,造成混亂。社會上引起了統一地名翻譯的討論。當時提出的原則有:.

查看 约翰·梅杰和中文译名

丹尼斯·撒切尔

一代从男爵 丹尼斯·撒切尔爵士 MBE TD(Sir Denis Thatcher, 1st Baronet;),英国商人,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丈夫。 丹尼斯生于伦敦路厄斯罕,是紐西蘭裔英籍商人汤马斯·贺伯特·撒切尔(Thomas Herbert Thatcher)及其妻凯瑟琳·伯德(Kathleen Bird)的长子。截至2013年,撒切尔是迄今最後一位获得世袭頭銜的非皇室成员。.

查看 约翰·梅杰和丹尼斯·撒切尔

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

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是1994年12月5日由乌克兰、美国、俄罗斯和英国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签署的一份備忘錄形式的外交文件,不属于正式的國際條約,以解決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獨立以來,前蘇聯遺留下來的武器問題。 由於蘇聯在烏克蘭遺下大量武器,使烏克蘭一度成為第三大擁有核武的國家。 签署人包括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英國首相馬卓安、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烏克蘭總統庫奇馬,这份備忘錄主要關注烏克蘭無核化,以及「尊重烏克蘭現有領土的獨立和主權」、「避免使用武力等方式威脅烏克蘭」,这意味俄軍如果侵犯烏克蘭,美英将不会袖手旁觀。 然而,俄罗斯在2014年入侵克里米亚,被認为已经破坏了该备忘录。.

查看 约翰·梅杰和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

帕特里克·麦克洛林

--爵士(Sir Patrick Allen McLoughlin ;),是英國保守黨的黨員。他自起成功當選英國國會(現德比郡谷地選區)下議院議員而進入政壇至今。2012年9月4日,麥克洛林獲委任為。成為議員前,麥克洛林的職業是一名,是保守黨中為數不多曾為體力勞動者的議員。2016年7月14日,他成为特蕾莎·梅新政府中的和保守黨主席。.

查看 约翰·梅杰和帕特里克·麦克洛林

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亞歷山大·腓特烈·道格拉斯-休姆,夏塞爾的休姆男爵,KT,PC(Alexander Frederick Douglas-Home, Baron Home of the Hirsel,又譯作何謨,),早年曾先後名叫鄧格拉斯勳爵(Lord Dunglass)和第十四代休姆伯爵(14th Earl of Home),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早於二戰前已開始參政,戰後自1960年至1963年任外相,1963年10月至1964年10月出任英國首相一職。在英國歷史上,他是迄今最後一位出身自上議院的首相、最後一位由英國君主指定委任的首相,首位在20世紀出生的首相,以及唯一一位透過放棄貴族爵位,再以補選途徑進入下議院的首相。他為出任首相而在1963年10月放棄包括伯爵爵位在內的六個貴族爵位,成為庶民,名稱亦改為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Sir Alec Douglas-Home)。 儘管如此,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任內未能有所作為,其任期僅僅維持約一年,就在1964年10月的大選中,以些微差距敗於工黨韋爾遜而下野。他隨後在1965年卸任黨魁一位,後於1970年至1974年返回內閣,第二度出任外相一職。退任外相及下院議員後,他獲封終身貴族,成為夏塞爾的休姆勳爵(Lord Home of the Hirsel),得以第二度晉身上議院議政。 除了政治活動外,道格拉斯-休姆早年曾活躍參與木球運動,並多次代表瑪麗勒本木球會(MCC)等會作賽,更是唯一一位參加過一級木球比賽的英國首相。.

查看 约翰·梅杰和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亨丁頓 (英國國會選區)

亨丁頓(Huntingdon),英國國會一郡選區,位於英格蘭東部劍橋郡西部,包括亨廷登郡南部。本區是英格蘭聯邦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以及前英國首相馬卓安的選區。1660至1868年之間應選兩席,此後至1918年應選一席。1983年恢復。 本區近代大部分時間支持保守黨。2010年大選中喬納森·嘉諾格里以48.9%選票成功二度連任。.

查看 约翰·梅杰和亨丁頓 (英國國會選區)

伊利沙伯二世登基鑽禧紀念

伊利沙伯二世女皇鑽禧紀念(Diamond Jubilee of Queen Elizabeth II)是2012年的一項多國慶祝活動,以紀念60年前伊利沙伯二世女皇在1952年2月6日繼駕崩的父皇喬治六世,登基成為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巴基斯坦、南非、錫蘭的君主;伊利沙伯二世現時為16個國家的女王。除她以外,英國歷史和英聯邦歷史上只曾有維多利亞女皇在1897年慶祝登基鑽禧周年紀念。 按照傳統,多個以伊利沙伯二世為元首的國家都會頒授鑽禧獎章,.

查看 约翰·梅杰和伊利沙伯二世登基鑽禧紀念

彭定康

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出任香港總督前音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早年出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非黨首,時任黨魁為馬卓安),於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权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2011年獲委英國廣播公司信托基金主席(2014年因心臟健康問題提早卸任),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查看 约翰·梅杰和彭定康

保守党副领袖 (英国)

保守党副领袖(Deputy Leader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是英国保守党的一个不常使用的高级官方职位。 一些人由党正式地给予这个称号,例如彼得·莱利,而其他人并未正式获得此头衔而只是被媒体公开以副领袖之名称呼,如威廉·黑格。不同于实际的“二把手”,党副领袖一职现在是空置的。保守党副领袖是通过领袖的任命和挑选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全党选举产生,这与工党副领袖不同。经常同时担任政府副首相、第一国务大臣和(或)反对党副领袖等其他官职,并可以在领袖缺席时,代替领袖出席首相首相答问环节。也许因为副领袖这个职位经常没有官方的明确,因此关于谁是正式的谁是事实上的可靠来源有时可能不同。 这个职位有时也会与保守党副主席混淆。.

查看 约翰·梅杰和保守党副领袖 (英国)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查看 约翰·梅杰和保守黨 (英國)

唐寧街10號

唐寧街10號(),位於英國首都倫敦西敏市西敏區白廳旁的唐寧街,一所喬治亞式建築。傳統上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由英國首相兼領後,就成為今日普遍認為的英國首相官邸。其設計樸實的黑色木門,綴上白色的阿拉伯數字「10」,成為了人所共知的標記。 唐寧街10號除了是首相的官邸和首相的辦公廳外,首相的秘書、助理和顧問都在首相官邸內工作。首相每天都會在唐寧街10號與閣僚和智囊制定政策,而一般的機要部門如國會、財政部和外務部距唐寧街10號也只有數分鐘的路程,所以首相很容易便能夠取得情報和聯繫。另外,君主所居住的白金漢宮就在附近,好讓首相定期前往白金漢宮向君主匯報政事。首相官邸內有不同的會議室和晚宴廳,首相常常在那裡接見社會各界和各國領導人。因此,唐寧街10號象徵英國政府的中樞,也是英國政治的權力核心之一。 現今的唐寧街10號,原本是由一所「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本身所合併而成的。「宮殿後的房子」是一所大約建於1530年左右的樓房,而最初的唐寧街10號則是一所修建於1685年的小市區宅第。在1732年,英皇乔治二世將上述的兩座房屋一併賜予罗伯特·沃波尔(即後世通稱的第一任英國首相),以表揚他的功勞。然而,沃波尔不願以個人名義接受獎賞,而代之以其官銜,即第一財政大臣的名義接受,結果「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就成為了每任第一財政大臣的資產。自1732年至1735年,沃波尔委託了知名建築師威廉·肯特將兩座樓房連接在一起,這就是今日所知的唐寧街10號。 雖然唐寧街10號是君主的御賜禮物,但由於它面積狹小,長年缺乏維修,又建在沼土之上,歷史上不少的首相都不願意入住,有些首相甚至有意將之夷平。此外,由於英國首相一職至19世紀仍然未有明確的確立,因此唐寧街10號以往常常由其他官員入住,在當時不可算是真正的首相府。可是,時至今日,唐寧街10號已漸漸確立成為英國首相的象徵,在倫敦更加是一座極具歷史價值的地標。前首相-zh-hans:玛格利特·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zh-tw:柴契爾夫人;-就曾在1985年說過,唐寧街10號已經成為「全國的遺產中,最珍貴的珠寶。.

查看 约翰·梅杰和唐寧街10號

凯雷集团

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舊譯為卡萊爾集團,成立於1987年,創始人為大卫·鲁宾斯坦(David M. Rubenstein)等人,是一家位于美國华盛顿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主要業務包括企業購併、房地產、槓桿財務以及創投,投資產業範圍遍及航太國防、消費零售、能源、醫療保健、科技、電信、媒體與運輸業。管理的资产超过800亿美元,给投资者的年均回报率高达35%,被称为“总统俱乐部”。美国前任总统老布什、英国前首相梅杰、菲律宾前总统菲德尔·拉莫斯、美国前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主席阿瑟·列维特、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都曾在其中挂职,拥有较深的政治资源。在这个“俱乐部”的投资者中间,也包括美国前任总统布什、本·拉登家族成员,只是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凯雷集团结束了与賓拉登家族表面的合作关系。.

查看 约翰·梅杰和凯雷集团

党鞭长 (英国)

党鞭长(chief whip)是一些国家立法机关中的一个政治职务,其任务是管理党鞭系统,以求确保党的立法机构成员按照党和党的领袖的意愿投票。在英国政治中,下议院中政府的党鞭长也会兼任财政部的国会秘书,得以出席内阁会议。政府党鞭长在唐宁街12号有官邸,但其现在会于唐宁街9号办公。 党鞭长可以对本党党员行使重大权力,甚至包括内阁成员,党鞭长的话往往被视为是首相的意见。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党鞭长以“内阁强制实施者”而闻名。 党鞭长的角色在外界看来非常神秘,因为其工作是监督和鞭策本党党员、执行党纪,而且党鞭从不在电视或者广播中亮相。但在2012年政府党鞭长安德鲁·米切尔身陷丑闻时,他不得不公开露面为自己辩护。下院的党鞭们也不能在下院发言。 党鞭长由副党鞭长、普通党鞭和助理党鞭等协助工作。党鞭这份工作本身没有薪水,他们通过兼任财政部或宫内大臣的下属职务而获得薪水。他们的兼职一般是礼仪性任务,不影响他们的本职工作。副党鞭长兼任、排名最靠前的两名党鞭兼任和、其他党鞭兼任、助理党鞭和所有反对党党鞭则不兼它职,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作为党鞭的薪水。当然反对党党鞭长除外,像反对党领袖一样,他或她除了一份议员的薪水以外,还通过兼任一个公职获得额外薪水,一般是枢密院的职务。 党鞭表面上独断专行,但实际上却是党的领导层和后座议员们之间的沟通者。如果后座议员对党的领导层的决策不满意,他们会在投票时反对领导层,迫使领导层做出妥协和让步。 党鞭制度正式引入英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第一位党鞭是的查尔斯·斯图尔特·帕内尔,但在1846年威灵顿公爵就曾劝告过时任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组建“猎犬(whippers-in)队”来确保党内忠诚。.

查看 约翰·梅杰和党鞭长 (英国)

內閣辦公廳首席捕鼠大臣

内阁辦公廳首席捕鼠大臣(Chief Mouser to the Cabinet Office)是居于唐宁街10号的英国首相家猫的头衔,历史上僅和拉里两只猫正式获得这一头衔,其它猫则往往由英国媒体赋予此暱称,亦稱「英國第一貓」。自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开始便有一只猫在财政部或唐宁街担当捕鼠家猫;当时沃尔西枢机在行使其大法官(1515年就任)职责时将一只猫置于其旁。.

查看 约翰·梅杰和內閣辦公廳首席捕鼠大臣

八大工業國組織

八大工業國組織(簡稱「G8」,2014年起因俄羅斯會籍被凍結而復稱七大工業國組織,亦稱「G7」),現代世界主要已發展國家所組成之政府首腦會議性質的國際組織,創始於1973年,目前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及日本,除日本以外均爲西方國家。 該組織源於法國舉行的第1届六国集团峰会。1976年,加拿大加入,改稱七大工業國組織。1997年,俄羅斯加入,於1998年起稱八大工業國組織。 2009年,在G20美國舉行的匹茲堡峰會上,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宣布,G20已取代G8的主要功能,成為協調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論壇。儘管如此,G8仍繼續舉行。 2014年,俄羅斯於克--里米亞危機中占領克--里米亞半島及介入頓巴斯戰爭,被凍結會籍至今,因而改稱為G7。.

查看 约翰·梅杰和八大工業國組織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查看 约翰·梅杰和八一九事件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查看 约翰·梅杰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约翰·史密斯 (政治人物)

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英国政治家,前工党领袖,于1992年至1994年馬卓安执政期间出任工党党魁兼最大反對黨領袖。 Category:英国下议院议员 Category:英國工黨黨魁 Category:英国御用大律师 Category:英国内阁大臣 Category:英國樞密院顧問官 Category:蘇格蘭政治人物 Category:蘇格蘭長老宗教徒.

查看 约翰·梅杰和约翰·史密斯 (政治人物)

羅海星

羅海星(),是香港民主運動支持者,又是《新晚報》前總編輯羅孚的兒子。他在六四事件之後,因為協助中國1989年因民運而被通緝之人士逃出國外,所以給中國逮捕及判刑,坐牢2年後獲釋。羅海星因為血癌兼肺炎併發症,在2010年1月14日於瑪麗醫院去世,終年61歲。 羅海星在早年於中國大陸讀書,在文革年代參加共青團及紅衛兵活動,之後任職為香港貿易發展局駐北京首席代表,在1989年初下海經營中港生意,在六四運動後期,以自己在內地的人脈關係,協助香港的黃雀行動,成功救助多名民運人士出國,在營救王軍濤時失手被捕,被判5年監禁,1991年由於當時英國首相馬卓安提出,羅海星獲提早釋放。.

查看 约翰·梅杰和羅海星

爱德华·希思

愛德華·理查·喬治·「泰德」·希思爵士,KG,MBE(Sir Edward Richard George 'Ted' Heath,又譯奚斯,),英國軍人和政治家,1965年至1975年出任保守黨黨魁,1970年至1974年間出任英國首相。作為平民出身的保守黨黨魁,希思的前任大多都是地主和貴族出身(如麥美倫),而後繼者卻來自精英管理階層(如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因此他扮演了兩個時期之間的過渡角色。不過,希思親歐共體的立場及政策也使保守黨陷入數十年對歐盟態度的分歧及政治鬥爭。.

查看 约翰·梅杰和爱德华·希思

牛腦海綿狀病變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缩写:BSE),俗稱疯牛病(mad cow disease),是由传染因子引起,屬於牛的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此疾病是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牛脑发生海绵状病变,并伴随大脑功能退化,临床表现为神经错乱、运动失调、痴呆和死亡。 这种疾病据信是由于朊毒體(prion)引起的,并且可以通过喂食含有疾病的动物骨粉传播。人类中的朊毒體疾病之一,变种克雅二氏病(vCJD)被认为可以通过食用带有疯牛病的牛腦或其結締組織传播。另一种在麝鹿中发现的相关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缩病。1996年3月20日,英国首次官方证实了BSE病例。.

查看 约翰·梅杰和牛腦海綿狀病變

韓達德

--,韋斯特維爾的韓達德男爵,CH,CBE,PC(Douglas Richard Hurd, Baron Hurd of Westwell,),英國資深的保守黨政治家及小說家。 1979年起,赫德先後在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的內閣供職,最後在1995年退休。他是「托利黨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的支持者,也是「監獄改革基金會」主席。韓達德勳爵雖然已經退休,但仍常活躍於不同的社交場合。 H H H H H H Category: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查看 约翰·梅杰和韓達德

韋力生

--(David Linsay Willetts,),中國譯作「--」、香港譯作「--」、臺灣譯作「--」,英國保守黨政治家,1992年至2015年代表哈文特選區擔任下議院議員,任內曾於1996年在馬卓安政府出任財政部主計長,2010年至2014年再於大衛·卡梅倫政府擔任大學及科學國務大臣。.

查看 约翰·梅杰和韋力生

達米安·格林

--(Damian Howard Green ;)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前新闻工作者。现任下議院阿什福德選區議員。曾任特蕾莎·梅政府二号人物。 格林生于威尔士的巴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学习哲学、政治学及经济学,是现任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的学长。在從政之前,他曾在BBC、英國第四台和《泰晤士报》工作。 1997年他进入国会,1998年成为前座议员,2001年进入影子内阁,先后担任影子教育和就业大臣、影子运输大臣、影子移民副大臣等职。2008年11月,其国会办公室被警方突击搜查,未见异常。联合政府上台后,他先后担任内政部移民副大臣、警务和刑事司法副大臣,是特蕾莎·梅的副手。梅任首相后,任命格林为工作和养老金大臣。2017年大选升任首席大臣兼內閣廳大臣。他因涉嫌在电脑中藏有限制级色情照和骚扰一位女记者而接受调查,2017年12月20日晚8点以不符内阁成员的行为准则为由宣布辞内阁职务。.

查看 约翰·梅杰和達米安·格林

華德偉

--,GCVO,PC,QC,DL(David Charles Waddington, Baron Waddington,),英國保守黨政治家,1989年至1990年在戴卓爾夫人內閣擔任最後一任內政大臣,1990年至1992年於馬卓安內閣出任掌璽大臣兼上議院領袖,其後於1992年至1997年出任百慕達總督。.

查看 约翰·梅杰和華德偉

鐵娘子 (電影)

《铁娘子》(The Iron Lady)是2011年一部关于英国首位女首相,有鐵--娘子之稱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传记电影,《媽媽咪呀!》一片的英国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执导,美国著名演员梅麗·史翠普主演,梅麗·史翠普凭借本片获得了她的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查看 约翰·梅杰和鐵娘子 (電影)

行政長官粉嶺別墅

行政長官粉嶺別墅(英文:Fanling Lodge)前身為港督粉嶺別墅,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古洞,被粉嶺高爾夫球場包圍。行政長官粉嶺別墅為一幢兩層高的平房,設有客廳、飯廳及4間睡房,設有游泳池、網球場、燒烤場及直升機坪。 港督粉嶺別墅主要為香港殖民地時期的香港總督及香港回歸後的香港行政長官及其官眷度假、招呼外賓及舉行宴會之場地。.

查看 约翰·梅杰和行政長官粉嶺別墅

衛奕信

衛奕信,蒂利安的衛奕信男爵,KT,GCMG(David Clive Wilson, Baron Wilson of Tillyorn,),早年以魏德巍為中文譯名,英國外交官,爱丁堡皇家学会會長,熟知中國事務,於1980年代負責與中方起草《中英聯合聲明》,後來又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擔任首任英方首席代表。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決定以衛奕信接任。 衛奕信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期間,香港主權尚有10年時間就要移交中國。在這個過渡期內,中國大陸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大陸當局以坦克進佔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運動。六四事件引起香港人的恐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見及此,衛奕信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當中,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然而,新機場的興建,最終成為他被撤換的一大伏筆。 不少人士對衛奕信的印象比較負面,這主要是因為他在任港督期間,曾經被指過度在香港問題上偏袒中方,而有「末代港督」之稱的彭定康接任後所顯露的強硬姿態,就與衛奕信構成明顯對比。衛奕信於1992年7月卸任港督,在離任前不久他獲英廷冊封為終身貴族。雖已卸任多年,但他仍不時來港,仍舊關注香港事務。.

查看 约翰·梅杰和衛奕信

馬卓安內閣

此条目介绍的由英国首相馬卓安所组的内阁:.

查看 约翰·梅杰和馬卓安內閣

馬爾科姆·里夫金德

--(Sir Malcolm Leslie Rifkind,--;),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肯辛頓國會議員。他在-zh-hans: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zh-tw:柴契爾夫人;-和約翰·梅傑首相內閣內擔任部長,包括蘇格蘭事務大臣(1986-1990年),國防部長(1992-1995年)和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1995-1997)。 馬爾科姆·里夫金德是愛丁堡國會議員(MP)(從1974年到1997年)。 首相戴維·卡梅倫上任後,他被任命為情報和安全委員會主席。馬爾科姆·里夫金德支持保守黨改革小組,並倡導英國軍事干預敘利亞內戰。.

查看 约翰·梅杰和馬爾科姆·里夫金德

馬惜珍

惜珍,又名馬奕盛,香港人,籍貫廣東潮陽和平鎮里美鄉,香港三合會福義興成員,與兄長馬惜如合創東方報業集團。1978年被控販毒,棄保潛逃至台灣,後一直被香港政府通緝。馬有三名兒子:馬澄坤、馬澄發、馬澄財,香港富豪馬廷強為其姪兒。.

查看 约翰·梅杰和馬惜珍

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縮寫:HKIA,),亦稱赤鱲角機場(Chek Lap Kok Airport),是香港現時唯一的民航機場,位於新界大嶼山赤鱲角(赤鱲角地段第1號),佔地1,255公頃(是香港最大面積的單一地段,其次為愉景灣的649公頃及中文大學的134公頃),1998年7月6日啟用,設有兩條跑道及182個停機位,並在2016年8月開始擴建第三條跑道。此機場由香港機場管理局管理,並為國泰航空、國泰港龍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運航空、香港貨運航空及香港華民航空的樞紐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被Skytrax評為五星級機場,於2001年至2012年一直躋身三甲,其中八度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於2006年至2008年及2010年4度被知名商務旅遊雜誌《商旅》評為中國最佳機場,於2012年的《》旅遊大獎選舉中,連續10屆獲選為最佳,並且在每年客運量逾4,000萬人次的機場類別中,獲國際機場協會推選為全球最佳。 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220個航點,超過100家航空公司在此營運,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2010年起,其貨運流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1位,客運流量則排名世界第8位。2017年,總客運量達7,28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共493.8萬噸。.

查看 约翰·梅杰和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查看 约翰·梅杰和香港回歸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英文:Hong Kong Airport Core Programme)是香港一份規模龐大的基礎建設發展計劃,以計劃在大嶼山赤鱲角興建的新香港國際機場為核心,包括十項核心工程。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簡稱「新機場計劃」,於1989年由香港政府宣布,由於此份計劃描繪將來像玫瑰園般美好,故此又稱為「玫瑰園計劃」。 計劃原預算逾2,000億港元,當計劃公佈時,香港社會譁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擔心新機場的造價過高,將會影響將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而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計劃最後經過多次修改(包括將青馬大橋主塔之間的距離縮短)以降低成本,最後中英兩國就興建新機場問題於1991年達成諒解,工程啟動。新機場原訂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落成,最終延遲至1998年啟用。整個計劃建築工程歷時8年,耗資1,553億港元,是香港歷史上至啟德發展計劃前,規模及耗資最大的一份基礎建設發展計劃。.

查看 约翰·梅杰和香港機場核心計劃

高耀洁

耀洁(),汉族 ,艾滋病防治活动家,被譽為「中國防艾第一人」。因揭示中共河南李長春當局造成愛滋病蔓延而遭河南當局整肅,被迫於2009年8月出走美國,現居纽约曼哈顿。據披露,高出國前曾獲時任副總理吳儀誇獎及李克強的關注接見,高向吳儀說「我是醫生,一看見病人,我的腳就挪不動。」香港《爭鳴》雜誌報導,朱鎔基總理,親自點名李克強出任河南,收拾李長春留下的愛滋村問題。.

查看 约翰·梅杰和高耀洁

鲍里斯·约翰逊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又譯莊漢生;)是英國政治人物、、作家及記者。他自2016年7月13日起擔任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以及自2015年起為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擔任國會議員。他曾於2001年至2008年為亨利選區擔任國會議員,及於2008年至2016年擔任大倫敦市長。他是保守黨黨員,一國保守主義者,支持經濟自由及社會自由的政策。 他在紐約市出生,父母均為英國人,家境富裕。約翰遜曾於、及伊頓公學就讀,並於牛津大學修讀古典學,於1986年當選。約翰遜曾於《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擔任記者,於《每日電訊報》撰寫歐洲懷疑主義的文章。他於1999至2005年在《旁觀者》擔任主編輯。加入保守黨後,他於2001年在亨利當選國會議員,並於夏偉明和大衛·金馬倫領導下加入影子內閣。他的政治立場大部分與保守黨相同,不過在如LGBT權利等問題上的立場則偏向自由主義。他經常在電視上露面,並繼續撰寫書籍和專欄,是英國最受注目的政客之一。 約翰遜於中擊敗肯·利文斯通成為大倫敦市長,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他首个任內實行禁止在公共交通公具內飲酒、支持金融業發展和建設公共交通設施包括新伦敦巴士、桑坦德自行车和泰晤士河缆车。2012年他,任內舉行2012年倫敦奧運。他於2015年英國大選於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當選國會議員。2016年卸任市長後,於脫歐公投中支持脫離歐洲聯盟,並成為脫離派的领袖人物之一。 約翰遜於英國是一名備受爭議的人物。支持者指他性格幽默,能吸引非傳統保守黨選民。但他亦同時被批評奉行精英主義、排外、任人唯親、懒惰和不誠實。他是數本傳記的传主和虛構小說中的主角。.

查看 约翰·梅杰和鲍里斯·约翰逊

財政大臣 (英國)

財政大臣(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是英國內閣中,主管經濟與金融事務之官員職稱,通常簡稱財相(The Chancellor)。財政大臣負責管理女皇陛下財政部,職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財政部長」。財政大臣一般被認為是重大國務官位之一,地位更是僅次於英國首相。 現任財政大臣是夏文達閣下,MP,屬保守黨籍。 在一眾主要官職中,財政大臣是英格蘭與聯合王國兩地,歷史第三悠久的官職。此職最初職掌是管理國庫(Exchequer),而國庫在中世紀英格蘭時代則是負責收集皇家歲入的。直至近代,財政大臣除了主理財政政策外,還負責制定貨幣政策。不過,隨著英倫銀行在1997年取得獨立控制利率的權力以後,財相失去對這方面的權力。另外,財政大臣亦照管政府部門內的公共開支。 財政大臣的英文職稱與大法官(Lord Chancellor)、(Chancellor of the Duchy of Lancaster)、(Chancellor of the High Court)與(Lord Chief Baron of the Exchequer)相近,切忌混淆。.

查看 约翰·梅杰和財政大臣 (英國)

麥若彬

麥若彬爵士,KCMG(,),英國外交官,1987年至1989年間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1991年至1994年任英國駐華大使。 麥若彬爵士在1958年加入外交部,先後在多個駐外使館和外交部本部任職,1978年出任香港及常務司司長,翌年改任遠東司司長。麥若彬在1981年擔任港督政治顧問,任內與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和港督尤德爵士等人參與香港前途談判,其後為《中英聯合聲明》的條文細節擔任草擬工作。 麥若彬在1987年至1989年擔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1990年至1991年出任外交部副國務次官,以及在1991年至1994年出任駐華大使,負責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與中方商討香港主權移交前後的過渡安排。不過他在任內遇到相當的困難,除了中國大陸發生的六四事件外,中英雙方亦就「玫瑰園計劃」和後來的彭定康政改方案等爭執爭拗不斷。麥若彬在六四後和新機場爭拗後,兩度隨柯利達秘密訪華,亦被香港不少輿論批評是架空立法局和漠視香港民意的行為。 彭定康在1992年10月推出倍受中方譴責的政改方案後,麥若彬在1993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姜恩柱展開十多輪會談,試圖尋求共識,但最後會談破裂,促成港府單方面舉行「九五直選」,以及中方自行成立臨時立法會和取消原有的「直通車」安排。此外,中英雙方以會談保密為理由,一度拒絕透露會談的細節,在當時受到輿論抨擊。.

查看 约翰·梅杰和麥若彬

黃雀行動

黃雀行動(或Operation Yellow Bird)是1989年6月下旬至1997年為止,以司徒华為首香港人士為了秘密營救在六四事件中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緝的持不同政見者前往香港之行動代號。其中在中國政府1989年6月13日發表《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聯」在逃分子通緝令》後,香港人士便發起黃雀行動協助遭到通緝者偷渡離開中國大陸並且之後協助前往其他西方國家。当中包括人權倡導者、西方外交官、商人、走私份子和香港帮會等不同背景之人士超过400人也曾協助整起行動。對此「司徒华」曾經表示黃雀行動的細節極度敏感,也因此許多涉及的人物和細節在多年來一直沒有曝光。整個黃雀行動共救出約800人(其中包括黄鳥行动救出约400人),其中在通緝令中遭到搜捕的23名學生領導人中有15人成功因而獲得營救,而藉此前往海外人士包括有吾爾開希、柴玲、封從德、蘇曉康、陳一諮等人。過程中中國政府也曾逮捕3名在香港積極參與參與黃雀行動的成員,不過因此入獄的營救行動成員則在香港政府干預下陸續獲得釋放。.

查看 约翰·梅杰和黃雀行動

黑心食品

黑心食品,涉及、微生物学或非法使用食品添加物事件時有發生,如因收穫不佳或貯存的糧食衍生,使用違禁獸藥產品,工業污染排放農魚林生態,人為錯誤和蓄意的摻假和欺詐等種種行為,均屬之。.

查看 约翰·梅杰和黑心食品

迈克尔·多布斯

迈克尔·多布斯(Michael Dobbs,),英国保守党政客和畅销书作者,特別是他的《紙牌屋》三部曲。.

查看 约翰·梅杰和迈克尔·多布斯

迈克尔·霍华德

迈克尔·霍华德,林姆的霍华德男爵,CH,QC,PC(,),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大律師出身,2003年至2005年任保守黨黨魁。 夏偉明從1983年至2010年間任下議院福克斯通和海斯選區議員,歷仕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內閣,先後在1990年至1992年任就業大臣,1992年至1993年任環境大臣,以及在1993年至1997年任內政大臣。夏偉明在2003年接替因不信任動議獲通過而卸任的施志安,出任保守黨黨魁,同時兼任下院反對黨領袖,至2005年由大衛·卡麥隆接任。 在2006年,夏偉明宣佈將於2010年英國大選放棄尋求競逐下院議席。退出下院後,他在2010年5月獲冊封為終身貴族,晉身上議院。在2011年的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中,他獲英廷授予名譽勳位。.

查看 约翰·梅杰和迈克尔·霍华德

霍理林

利亚姆·福克斯(Liam Fox ,)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下議院議員。現任英國國際貿易大臣、。 福克斯格拉斯哥大學醫科畢業,从政前他是一名醫生和。1992年當選為國會議員。在约翰·梅杰政府担任了几个初级大臣职务后,他于1998年進入保守黨影子內閣,任憲制事務發言人(1998-1999年)、影子衛生大臣(1999-2003年)。2003年至2005年間與一同擔任保守黨主席。其後擔任影子外交大臣(2005年)和影子國防部長(2005-2010年)。 2009年中,他是违规报销金额最大的影子内阁成员,赔付的金额也最大。2010年戴维·卡梅倫上台後,他被任命為英國國防大臣。2011年,因违规给朋友兼说客国防部通行证和公款旅行的机会而引咎辞职。 2016年脱欧公投后,首相卡梅伦辞职。6月29日,利亚姆·福克斯宣布競逐保守黨领袖,但首輪出局。最後特蕾莎·梅當選保守黨领袖,並成為英國首相。福克斯任命為首任英國國際貿易大臣。2005年他亦曾角逐保守党领袖,以失败告终。.

查看 约翰·梅杰和霍理林

范理申

--,KG,PC(Nicholas Addison Phillips, Baron Phillips of Worth Matravers,),--,英國資深法官,2008年至2009年出任上議院末任首席常任上訴法官,2009年至2012年轉任聯合王國最高法院首任院長。 --勳爵於1962年考獲執業大律師資格,擅長商業法和海事法,1978年成為御用大律師,1982年出任特委法官,到1987年獲任命為高等法院法官,任內曾主審巴洛克洛斯詐騙案和麥士維詐騙案。他在1995年出任上訴法院法官,至1999年出任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翌年再升任卷宗主事官,期間曾於1998年至2000年任牛腦海綿狀病變調查委員會主席,調查政府在瘋牛症事件中的失誤,另又於1999年參與審理智利前總統皮諾切特的引渡聆訊。 未出任首席常任上訴法官和最高法院首任院長以前,--曾在2005年至2008年出任英格蘭及威爾斯首席法官,成為兩地法官之首。在多年的司法首長生涯中,他推動了不少重大改革,比較重要的包括廢除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設立全新的最高法院、大幅簡化法官的傳統服飾、以及推廣在課刑時使用社區刑罰以取代傳統的監禁刑罰。--任內還多番強調人權與《1998年人權法令》的重要性,但有輿論批評《人權法令》導致了司法干預和司法積極主義的抬升。 在最高法院院長任內,他作出了不少重要的判決,其中包括在2009年裁定銀行無需向客戶退還因未經授權透支而徵收的高昂費用;以及在2010年裁定涉嫌詐取國會津貼的前下議院議員不可運用國會特權,使他們不能避過與普通人一樣在法院接受刑事司法審訊。原本在2013年1月才屆滿退休年齡的--在2011年10月宣佈於2012年9月提早退休,此後轉任香港終審法院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非常任法官。為了表彰他對司法界的貢獻,他在2011年榮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頒授屬於最高騎士榮譽的嘉德勳章。.

查看 约翰·梅杰和范理申

鄧永鏘

鄧永鏘爵士(Sir David Tang Wing-cheung,),已故香港慈善家鄧志昂曾孫、鄧肇堅之長孫、鄧伯勤兒子、鄧日燊侄兒,中國傳統服裝品牌上海灘,香港、北京及新加坡中國會創辦人。.

查看 约翰·梅杰和鄧永鏘

重大国务官位

英国的重大国务官位(Great Offices of State)是英国政府的国会系统中四个最高级别和声望的职位。“”。“他担任所有四位重大国务官位”。politics.guardian.co.uk。卫报。2008年6月10日查阅。它们是首相、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自2016年7月13日以来,这些职位分别由文翠珊、夏文達、鲍里斯·约翰逊和盧綺婷担任。按照惯例,当首相提名他的内阁时,在大选或中期改组后,首先被宣布的内阁大臣将是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并且通常按此顺序。 詹姆斯·卡拉汉是迄今担任过所有四个职位的唯一一个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几个其他人接近这种殊荣: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和温斯顿·丘吉尔都担任过财政大臣、首相和内政大臣,而哈罗德·麦克米伦和约翰·梅杰担任过首相、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拉布·巴特勒和约翰·西蒙爵士担任过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 重大国务官位不是國務重臣:後者是歷史上朝廷中最重要的職位,多數現在僅具儀式功能,少數演變為次要的政治官職。.

查看 约翰·梅杰和重大国务官位

英國官方與政治人物漢化譯名列表

本列表按英文姓氏順序收录英國政治人物和官方人員的漢化譯名。 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時,這些漢化譯名多數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1996年改組為法定語文事務署)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等官方機構制定。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制定汉化譯名的責任大致落到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轄下的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手上。 這些譯名在香港和澳門兩大中文地區被各大報章、電視、電台等媒體廣泛使用,也擴及英國、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地不少華人社區,但是与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其它所有使用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地区以及BBC、美国之音等国际媒体的中文报道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關於官方制定譯名和民間制定譯名的分別,可參考中文譯名條目。.

查看 约翰·梅杰和英國官方與政治人物漢化譯名列表

英國國籍法與香港

英國國籍法與香港的關係始自香港在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延續至香港主權移交後的時代。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初,凡在香港出生者皆英籍人士,但隨着殖民地移民湧入英國,以及香港主權問題進入議程,英國國籍法曾經歷多番變動,其中不少影響到香港,使香港人的公民身份問題變得獨特和複雜。1980年代,英國因應香港主權問題而推出英國國民(海外)身份,並不賦予持有人任何地區的居留權,惟可使其在主權移交後仍然與英國保持某種關係。.

查看 约翰·梅杰和英國國籍法與香港

英國國防大臣

女王陛下首席国防大臣(Her Majesty's Principal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簡稱国防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是英国政府的内阁级职位和英国国防部的首長。 该职位于1964年设立,以替代国防协调大臣(Minister for Coordination of Defence,1936-1940)和国防大臣(Minister of Defence,1940-1964)。该职位也取代了海军大臣、和这三个职位,海军部、战争部和也随着国防部的成立而一并撤销。.

查看 约翰·梅杰和英國國防大臣

英國副首相

英國副首相(Deputy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國内阁的一個高級官員。英國副首相不是一個常設職位,其设立是由首相根据当时政治情况决定,首相还可以让副首相兼任其他职务-比如-使之成为内阁最资深者。 与其他国家政府首脑副职不同,英国副首相在宪法中没有规定,虽然这个职务一直担负特殊政府责任。而且首相不能履职,如缺席、生病或死亡时,副首相无权代理首相解散国会、任命同僚或为君主做简报。副首相也不能自动继任首相和党领袖的位置。副首相往往兼任其他内阁职位而实际(De facto)上获得权力,即使没有法律(De jure)上的权力。 在联合政府中,则任命小党的领袖(尼克·克萊格)为副首相,如2010-2015年的保守党-自民党联合政府,以使之有足够的权力执行联合协议的内容。副首相通常在首相问答环节代替首相。 2015年大选后,该职位一直空置。.

查看 约翰·梅杰和英國副首相

英國病

英国病(British disease)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经济停滞,充实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干行业的国有化导致社会保障负担增加,国民工作积极性下降,既得利益滋生等经济、社会问题频出的现象。该术语用于描述此类现象。 1960~1970年代英国由于劳资纠纷频发、经济增长不振,被欧洲诸国称为“欧洲病人(Sick man of Europe)”"" The Economist, May 19, 2005.

查看 约翰·梅杰和英國病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约翰·梅杰和英国

英国大选

英国大选(General elec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指英国选举最高立法机构英国国会议员的选举,英国的国会议员(Members of Parliament,MP)通常指下议院议员。国会议员最长任期为5年,但可因为解散国会而提前结束。 选举候选人大部分为某政党的成员,他们的竞选目标是赢得英国地域上的某选区。2001年上届大选一共有659个选区,或者称下议院有659个席位,即有659位议员。在2005年5月5日的大选中,英国则有较少的646个席位以供各候选人竞争。大多数英国选民根据候选人的党派,而不是其个人品质或主张来进行投票选择。.

查看 约翰·梅杰和英国大选

英国首相列表

英国首相,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通称英国)的政治领导人及政府首脑。其主要职责是领导执政党和主持内阁会议,从而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根据英国首相的意见,英国君主还会行使其法定权力及特权,包括任命英國政府高级官员、司法人员和英国国教会的相关人员,以及颁授勋衔等。 英国首相这一职位是3百年来慢慢演化而成的,并非由君主突然下令而设立。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爵士是英国第一任首相。他在1721年被国王乔治一世任命为内阁领班,1742年辞职退仕,在位长达21年,是历史上最长任的英国首相。不过,在当时,该职位的正式名称并非首相,而是“第一财政大臣”Clarke (1993), p.

查看 约翰·梅杰和英国首相列表

英国政党

英国政党最早出现於1662年,當時最先出現法院派及國家派,兩派迅速合併成托利黨。其時英國自君主專制政體變為君主立憲制後,地主和貴族手執中央大權,托利黨正是保守黨的前身,但18世紀工人階級冒起,並於1900年組成勞工代表委員會,亦即工黨前身,英國政治受兩黨把持的局面,自此成形。.

查看 约翰·梅杰和英国政党

雪莉·波特

雪莉·波特女爵士(Dame Shirley Porter,),英國保守黨前黨員,曾任倫敦西敏市市議會主席,1991年獲馬卓安首相頒發DBE勳銜。在任期間因以社區政策改變選民戶籍分佈而捲入選舉舞弊醜聞,被法庭判定有罪並罰款4,200萬英鎊。1994年,雪莉在案件調查過程中逃亡至以色列,在12年後才重返倫敦。.

查看 约翰·梅杰和雪莉·波特

考文垂大学

雲地利大學(英文:Coventry University)位於英國高雲地利市中心,是一所新大學。 高雲地利大學的根源可追溯到1843年的高雲地利設計學院(Coventry College of Design),後於1954年成為美術學院(College of Art)。1970年,美術學院(Coventry College of Art)與蘭徹斯特技術學院(Lanchester College of Technology)、Rugby工程技術學院(Rugb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合併為「蘭切斯特理工學院」(Lanchester Polytechnic),以紀念英格蘭中部地區的汽車工業先驅。1987年,更名為高雲地利理工學院(Coventry Polytechnic)。在1992年,英國馬卓安政府頒佈《1992年持續進修及高等教育法案》,將多間不同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所以高雲地利理工學院亦於同年更名為高雲地利大學。.

查看 约翰·梅杰和考文垂大学

查尔斯·鲍威尔

查尔斯·鲍威尔(Charles Powell, Baron Powell of Bayswater,)英国人,英国外交官、政治家、商人。.

查看 约翰·梅杰和查尔斯·鲍威尔

柯利達

柯利達爵士,GCMG(Sir Percy Cradock,),英國外交官及公務員,1978年至1983年出任英國駐華大使,是英方的「中國通」和主要參與草擬《中英聯合聲明》的英方人物。 柯利達爵士在1954年加入外交部,1967年中國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時,他正在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任職。同年8月22日,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柯利達與代辦等其他職工被紅衛兵毆傷,事後一度被軟禁。柯利達後來在1968年至1969年出任英國駐華代辦,1978年接替尤德爵士任駐華大使,任內促成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以及後來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解決香港在1997年以後的主權問題。然而,他在前途談判中作出重大讓步,又強調與中方妥協對香港前途最為有利的看法,激起爭議,不少香港及英國輿論更批評他與英政府出賣港人利益。 儘管如此,柯利達仍深獲首相戴卓爾夫人信任,更在1985年起任三軍情報委員會主席。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他多番訪問北京領導人,設法維持《聯合聲明》,並成功爭取將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在2007年有半數議席透直選產生的承諾,寫進《基本法》附件二內。柯利達後來就新機場計劃向中方多次「解畫」,迫使首相馬卓安於1991年訪華示好,引來馬卓安的不滿。馬卓安因柯利達與港督衛奕信爵士對華過份妥協,在1992年將兩人撤換,且以黨友彭定康出任港督。 彭定康上任後,立即對立法局推動大幅度的民主改革,引來中方強烈不滿。柯利達雖已退出政府,但仍就彭定康推翻中、英早前達成的過渡安排感到相當不滿,多番責難彭定康,指他是「難以置信的畏縮港督」。兩人在香港主權移交前數年多次互相指責,彭定康則以「性情憂鬱的退休大使」揶揄柯利達,並以「柯利達症」嘲諷他對華妥協示好的策略。柯利達晚年主要專注寫作,曾任《南華早報》非執行董事。.

查看 约翰·梅杰和柯利達

恆安邨

恆安邨(Heng On Estate)是香港的租者置其屋計劃的一個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ST13,但已列入擴展市區配屋區內,位於新界沙田區馬鞍山的東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精心設計,乃馬鞍山新市鎮首個入伙的屋邨,於1987年落成,1988年3月24日由時任布政司霍德爵士主持揭幕。恆安邨商場及中央花園獲得198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

查看 约翰·梅杰和恆安邨

東方報業集團

東方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綜合企業公司,於1987年8月18日上市。主要業務是出版報章及營運網上新聞及資訊平台。1969年1月22日由馬惜珍兄弟創辦《東方日報》,後來一直由家族後人掌控,現時由馬惜珍兒子馬澄發擔任集團執行董事。.

查看 约翰·梅杰和東方報業集團

東方日報 (香港)

《東方日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章之一,由東方報業集團發行,屬該集團旗艦報章,創刊於1969年1月22日,自稱連續38年「全港銷量第一」。集團另一主要報章曾是《太陽報》(已停止發行)。東方日報主要競爭对手是政治立場親泛民主派的《蘋果日报》。 東方日報的相關網上版為東網和東網電視。.

查看 约翰·梅杰和東方日報 (香港)

東方日報藐視法庭案

東方日報藐視法庭案是香港歷史上涉及藐視法庭而被判刑最嚴厲的案件。1996年,《東方日報》因為不滿一宗裁決,報復性地派遣狗仔隊跟蹤法官、辱罵法官、對法官人身攻擊及恐嚇,最終其總編輯黃陽午因為藐視法庭罪名成立,被判入獄4個月,集團被罰款500萬港元,案件當時轟動香港社會。.

查看 约翰·梅杰和東方日報藐視法庭案

杜莎夫人蠟像館

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是位於英國倫敦的一間蠟像館,在全球各地有眾多分館。.

查看 约翰·梅杰和杜莎夫人蠟像館

欧盟法律

欧盟法律(EU Law)是与欧盟各成员国国内法律平行执行的独立法律系统,是在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运作的规则体系。欧盟法律在欧盟各成员国的法律系统有直接效力,在很多领域高于国内法,特别是单一市场所涵盖的领域(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方面)。根据欧洲法院的确认,欧盟不是一个联邦政府而是构成国际法中一个全新法律秩序的联合体。欧盟法律有时候被归类为超国家法,目前在27个成员国中大约有5亿欧盟公民受欧盟法律支配,这使其称为世界上适用最广泛的现代法律系统之一。 就像欧盟本身一样,欧盟法律也可以分为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欧洲各共同体,涵盖欧盟制定的大部分法律,欧洲法院具有最高权威。欧盟同时还根据第二支柱-对外政策和第三大支柱,此时欧洲法院的权威被削减并不适用直接效力。 欧盟委员会负责立法,欧盟理事会代表成员国政府,欧洲议会由欧洲公民选举产生,欧洲法院是维护法治和人权的保障。 正如欧洲法院所言,欧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联盟”,而是旨在“确保社会进步,谋求不断改善其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组织。欧盟类似与联邦制国家,法律制度是为了保证各成员国的政治成果,因为政治制度具有分散性。欧盟制定的决议,各成员国必须绝对执行。相比而言,各成员国国内的决议制定和执行通常由各成员国自己进行。欧盟以“促进其人民的和平、价值和福祉”为宗旨。欧盟的政治机构、社会和经济政策有以超越民族国家、以合作和人类发展为目。根据其法院的规定,欧盟代表“国际法的新法律秩序”。欧盟的法律基础是欧洲联盟条约和欧洲联盟运作条约,这两项条约得到了28个成员国政府的一致同意。新成员国如果同意遵照执行欧盟组织的规则,可以申请加入欧盟;现有成员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宪法要求”退出欧盟。人们有权通过欧洲议会及其国家政府参与欧盟的立法。.

查看 约翰·梅杰和欧盟法律

欧洲理事会主席

歐洲理事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是歐洲理事會的国家元首,負責主持和推動其在歐盟的相關事務,同時也是歐盟在世界舞台上對外的主要代表。在里斯本條約簽署後設立常任的主席,俗稱「歐盟總統」,任期為兩年半,可以連任一次,取代輪值歐盟國家主席國制度。.

查看 约翰·梅杰和欧洲理事会主席

歐盟高峰會

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Consiglio Europeo),是由欧盟28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行政首長与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共同参加的首脑会议。它並非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在於訂定歐洲統合方針與定調歐盟的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各国的外长和欧盟委员也会出席欧洲理事会。最早的欧洲理事会由前法国总统德斯坦提议成立于1974年,当时被称之为欧洲经济体首脑会议。欧洲理事会通常一年举行四次。在特殊情况下,欧洲理事会主席国也能在其国家召开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每隔5年,新的歐盟執委會主席也由欧洲理事会任命。.

查看 约翰·梅杰和歐盟高峰會

歐思邦

--,(George Gideon Oliver Osborne,),英國保守黨政治家,2001年至2017年任下議院塔頓(Tatton)選區議員。2010至2016年任卡梅倫內閣的財政大臣。 奥斯本曾在《每日电讯报》工作,后加入保守党中央研究部,任政治组的组长。1995年他成为农业、渔业和食品大臣的特别顾问,并在唐宁街10号,以及首相约翰·梅杰的1997年大选竞选团队工作,然后成为梅杰党领袖的继任者威廉·黑格的撰稿人兼政治秘书。 2001年,奥斯本当选为塔顿的国会议员,成为下议院中最年轻的保守党议员。他于2004年被保守党领袖迈克尔·霍华德任命为影子财政部首席秘书。2005年,他负责戴维·卡梅伦成功的竞选领袖运动。随后卡梅伦任命奥斯本为影子财政大臣,并在2010年大选后,保守党 - 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中任财政大臣。 作为财政大臣,奥斯本奉行旨在减少英国国债的财政紧缩政策。在保守党意外赢得2015年大选后,奥斯本在卡梅伦的第二届政府中留任财政大臣,并获得了第一国务大臣的额外头衔。在2016年脱欧公投和卡梅伦辞职后,奥斯本被新首相特蕾莎·梅解雇,回到了后座。 2017年3月,奥斯本獲《倫敦標準晚報》聘用為下一任編輯。2017年4月19日,奥斯本宣佈辭去下議院議席。.

查看 约翰·梅杰和歐思邦

戴卓爾夫人內閣

T.

查看 约翰·梅杰和戴卓爾夫人內閣

戴德偉

--(David Micheal Davis, )是一位英国政治人物,他的黨籍是保守黨,现任退出歐盟事務大臣、英国下院赫坦普來斯和豪登選區议员。 他在伦敦西南的图厅镇议会庄园地区长大,后读于伦敦图厅的贝克文法学校,25岁时获得伦敦商学院颁发的商业硕士学位,并在跨国农业公司开始了商务职业生涯。1987年38岁时进入国会,当选选区议员。1994年至1997年,任,1997年成为枢密院成员。1997年大选由于选区变更,他改任赫坦普來斯和豪登選區選出的英國下議院議員,连任至今。随即担任保守党主席和影子副首相职务。 2003年至2008年,他是迈克尔·霍华德和戴维·卡梅伦的影子内政大臣。戴维斯曾是2001年和2005年保守党领袖的候选人,得票率分别排第四和第二位。2008年6月12日,戴维斯意外地宣布他打算辞去议员职务,其担任的影子内政大臣职务立即被替换;这是为了引发他的议席强制补选,而他打算通过举行一个来寻求连任,旨在更广泛地引起公众对于受侵犯的关注。他正式辞去议员的职务后,成为保守党候选人,并在一个月后赢得补选。 2016年7月,在大多数英国选民支持离开欧盟的全民投票之后,戴维斯被新任首相特蕾莎·梅任命为退欧大臣,负责谈判英国退出欧盟。.

查看 约翰·梅杰和戴德偉

戴维·卡梅伦

--(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原官方漢化譯名為甘民樂,於2010年和2016年間出任英國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大臣、保守党黨魁和英國下議院威特尼選區的議員。卡梅倫是英國自1812年的利物浦伯爵以來最年輕的首相,就任時僅43歲,比44歲成為首相的貝理雅年輕。卡梅倫内阁也是二战后英国首个联合政府。2015年英國大選,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成功連任,並組建23年來保守黨首個多數黨政府。 2016年6月24日,因英国脱离欧盟公投结果以52%赞成脱离,卡梅伦引咎宣布辭去保守黨黨魁及首相,宣布將於10月保守黨大會舉行選出新黨魁後辞去英国首相职务。惟黨魁選舉因7月11日利雅華退選,剩下唯一候選人內政大臣文翠珊自動當選,使卡梅倫宣佈提早於7月13日辭任首相,結束6年的首相任期。2016年9月12日,卡梅倫辭去國會下議院議席,結束政治生涯。.

查看 约翰·梅杰和戴维·卡梅伦

房應麟

--爵士(Sir Michael Cathel Fallon,;),香港譯「--」、臺灣譯「--」、大陸譯「--」,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前英國国防大臣,現任塞文歐克斯國會議員。 法伦自2014年9月起任国防大臣,同时成为英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此前他曾于2014年任朴茨茅次大臣,负责发展英国最重要的军港城市,亦曾任能源部副大臣、商务部副大臣、保守党副主席等职。.

查看 约翰·梅杰和房應麟

斯特拉·克雷西

斯特拉·朱迪斯·克雷西(Stella Judith Creasy;)是一位英国劳工与合作党政治人物,现任英国国会沃尔瑟姆斯托选区议员。.

查看 约翰·梅杰和斯特拉·克雷西

新大学

新大學(New universities),在非正式場合中,常指英國數次新大學成立(或院校改名為大學)的風潮。 早於1928年,這個名詞曾用作形容新出現的城市大學(civic universities),如布里斯托爾大學,以及其他紅磚大學(red brick universities)。 在較後時間,這個名詞則用來指任何在關於高等教育的《罗宾斯报告》(Robbins Report)发表以後、於1960年代成立的大学,这些大学現在常被称为平板玻璃大学(plate glass universities)。 今天,這個名詞則專指在1992年、因為馬卓安政府所頒布的《1992年持續進修及高等教育法》而獲授予大學地位的前理工學院(Polytechic)、中央學院或高等教育學院,以及此後獲授予大學地位的學院。這些院校更普遍地被稱作“1992年後大學”(post-1992 universities),有時或會被稱為“现代大学”(modern universities)。.

查看 约翰·梅杰和新大学

施卓琪

--(Jacqueline Jill "Jacqui" Smith,),--,英國工黨政治家,1997年至2010年間任下議院雷迪奇選區議員,2007年至2009年是英國歷來首位出任內政大臣的女性,也是繼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和前外相貝嘉晴後,第三位出掌重大國務官位的女性。 --在內政大臣任內爭議不斷,在2008年她嘗試立法賦予警方權力扣留「懷疑恐怖份子」或「涉及恐怖主義活動人士」最多42日,但被上議院否決;另外在受到多方阻力下,她繼續推動英國的國民身份證計劃,並在2008年11月率先向定居英國的非歐盟人士發放首批身份證。 在2008年11月27日,下議院發生議員辦公室遭受警方搜查的事件,--被指事前不獲知會,而倍受反對黨抨擊。但她任內最大污點,是在2009年2月捲入國會津貼醜聞,被傳媒揭發涉嫌違規申領議員津貼,將倫敦的臨時住所申報為「第一居所」,但卻把與家人同住的雷迪奇住所申報為「第二居所」,以便申領「第二居所津貼」。到2009年3月,傳媒再揭發她曾動用納稅人公帑,報銷兩齣各值5英鎊的色情電影,引來輿論責難,民望急跌。儘管--強調有關電影由丈夫訂購,但她仍致以道歉,並承諾全數退還涉及款項。 津貼醜聞對--構成重大打擊,她除了在2009年6月退出內閣外,在同年10月再被下議院建議就津貼醜聞向下院全院道歉,最後在2010年大選,她敗於保守黨對手,為13年的下院議員生涯畫上句號。.

查看 约翰·梅杰和施卓琪

文德森

文德森,文德森男爵,PC(Peter Benjamin Mandelson, Baron Mandelson,),英國工黨政治家,他與貝理雅及白高敦等人被視為把工黨在1990年代重新塑造成「新工黨」(New Labour)的關鍵人物之一。, BBC News, 3 October 2008.

查看 约翰·梅杰和文德森

文翠珊

--(Theresa Mary May,),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英國保守黨政治家,2016年7月起出任英國首相和保守黨黨魁,1997年至今擔任下議院梅登黑德選區國會議員,並曾於2010年至2016年擔任內政大臣。她是繼戴卓爾夫人之後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出任首相的女性。 文翠珊畢業於牛津大學聖曉治學院,1977年至1997年間先後任職於英倫銀行、銀行同業研究組織和付款結算服務公會等金融機構。她於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投身地方政治,除了在1986年至1994年代表保守黨擔任倫敦默頓自治市議員,還於1992年和1994年兩度參與下議院大選,但不成功。1997年,她當選下院國會議員,成功晉身英國國會,並且於翌年加入下院前座成為反對黨教育及就業事務發言人。1998年,她獲邀加入影子內閣,此後歷任影子教育及就業大臣、影子運輸地方政府及區域大臣、影子環境及運輸大臣、影子家庭大臣和影子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等職。2005年至2009年間,她出任影子下議院領袖,期間分別於2007年至2010年兼任影子婦女部長,以及於2009年至2010年兼任影子工作及退休金大臣。此外,她於2002年至2003年出任保守黨主席,是歷來首位擔任該黨主席的女性。 2010年保守黨上台籌組聯合政府後,文翠珊獲時任首相大衛·卡麥隆起用為內政大臣,並於2010年至2012年間兼任婦女及平等部長。任內,她著手削減警務及相關開支,同時廢除了前工黨政府有關國民身份證和《反社會行為令》等政策,以便把資源重新調配到反恐和打擊罪案等重點範疇。同時間,她曾應對2010年英國學生示威、以及2011年先後爆發的英格蘭騷亂和佔領倫敦等騷動。另外,她任內嘗試削減移民增長,但未能兌現把每年淨增長限制於10萬人以下的目標。在反恐方面,她較主要的工作包括在2013年成功把約旦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教士阿布·卡塔達遞解出境,以及於2015年立法禁止涉嫌在伊斯蘭國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的英國公民返回英國本土等。文翠珊在任內政大臣前後六年,是60多年以來在任時間最長的一位。 2016年6月,英國公投通過脫離歐盟,導致支持留歐的卡麥隆決定辭任首相和黨魁席位。文翠珊雖然也屬於留歐陣營,但在公投期間沒有高調表態,這使她得以代表黨內的留歐派競逐黨魁一位。文翠珊在黨內首兩輪黨魁初選都獲得最多票數,本應與另一對手利雅華進入第三輪投票。然而,--其後退選,使文翠珊在7月11日自動成為黨魁,並於7月13日正式接替卡麥隆成為首相。.

查看 约翰·梅杰和文翠珊

无代表,不纳税

“无代表,不纳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起源于1750年代和1760年代,最早由Jonathan Mayhew提出。此口号概述了英国十三殖民地人民的不满,这也是美国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简言之,殖民地中的许多人认为,因为他们在英国议会中没有被直接代表,所以任何它通过的关于殖民地税收的法律(如食糖法和印花税法),根据1689年权利法案,都是违宪的,这些法律同时也是对他们身为英国臣民应得权利的否认。不过,美国革命时期,20个英国公民中只有1个人在议会中有代表席位,其中没有任何人是殖民地的一部分。而在当下,关于相似争议,此口号也被不同国家的不同团体使用,其中还包括美国的一些地方(见下文)。 这句话抓住了英国内战中的核心观点,如John Hampden关于造船费(Ship Money)所表达的那样:“国王所无权要求的,即为臣民有权反对的”。.

查看 约翰·梅杰和无代表,不纳税

托尼·布莱尔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查看 约翰·梅杰和托尼·布莱尔

普丽蒂·帕特尔

--(Priti Sushil Patel;),是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自2010年英國大選後擔任英國國會威特姆選區下議院議員。2016至2017年间任,2013至2015年间任就业副大臣。她被认为是保守党内右翼,撒切尔主义者。 帕特尔出生在伦敦的一个乌干达印度移民家庭。在基尔大学学习经济学,在艾塞克斯大學完成了研究生课程。曾加入改革党,后转为保守党。她在工作数年,为烟草和酒精行业进行游说。2005年出马北诺丁汉选区落败,但进入了保守党领袖卡梅伦视野内。2016年,她支持英国脱欧。 帕特尔有时是一个直率的人物,她因为烟草和酒精行业辩护的言论而常被政治对手批评;在她的论文《释放不列颠:增长和繁荣的全球教训》中,她批评英国工人过于懒惰。.

查看 约翰·梅杰和普丽蒂·帕特尔

11月27日

11月2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1天(闰年第33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4天。.

查看 约翰·梅杰和11月27日

11月28日

11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2天(闰年第33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3天。.

查看 约翰·梅杰和11月28日

1990年

21次全美人口普查于1990年由人口调查局进行,并于1990年4月1日结束。.

查看 约翰·梅杰和1990年

1990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1990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於1990年11月進行,由前英國國防大臣夏舜霆挑戰當時黨魁戴卓爾夫人,戴卓爾夫人未能於第一輪投票中勝出,其後退出第二輪投票並支持時任財政大臣馬卓安,馬卓安最終成功當選黨魁。.

查看 约翰·梅杰和1990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

1992年英國大選

1992年英國大選於1992年4月9日舉行,這次大選保守黨連續第四次取得勝利。這次選舉結果贏得驚喜,選舉當日的投票顯示,保守黨意外地擊敗工黨,繼續執政。工黨領袖金諾克敗選後辭職。 在歷史上,保守黨獲得數量最多的選票,打破了工黨在1951年創下的紀錄。.

查看 约翰·梅杰和1992年英國大選

1995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下表列出1995年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最高领导人,包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执政党领袖。.

查看 约翰·梅杰和1995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1996年曼徹斯特爆炸案

曼彻斯特爆炸案是爱尔兰共和军(IRA)于1996年6月15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市中心发起的一場恐怖袭击。事件中,一枚炸弹被人放置在面包车裏。在炸彈引爆前約90分鐘,愛爾蘭共和軍曾打電話作事先警告,令至少7.5萬因而撤離的人倖免於難。雖無人在爆炸中喪生,但由於拆彈小組未能及時移除炸彈,故仍造成212人受伤。 這是自二戰以來,於英國發生的最大一宗炸彈襲擊,它以市中心的基礎設施為襲擊目標,保險公司估計事件招致約7亿英鎊的經濟損失。當時,英格蘭正主辦1996年歐洲足球錦標賽,而翌日將進行俄羅斯對德國的比賽。.

查看 约翰·梅杰和1996年曼徹斯特爆炸案

1997年蘇格蘭憲政公投

1997年蘇格蘭權力下放公投是指1997年9月11日,於蘇格蘭舉行,就是否支持成立具有限權力和稅收變更權的蘇格蘭議會並交由其選出新的蘇格蘭政府的公民表決。公投為當時的以貝理雅為首工黨黨派於其選舉宣言中承諾並於當選後推動。這是繼1979年就同一議題所作的第二次公投且達到60.4%的投票率。.

查看 约翰·梅杰和1997年蘇格蘭憲政公投

1997年英國大選

1997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1997)於1997年5月1日舉行,時任首相馬卓安於3月17日宣布解散國會及舉行大選。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59個選區進行,使用簡單多數制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英国下议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英国首相。 選舉前民意調查顯示工黨的民望領先保守黨,而工黨於大選亦大獲全勝,保守黨遭逢自1832年以來最大選舉敗績。貝理雅帶領工黨取得勝利,終止保守黨連續18年的執政。1988年成立的自民黨取得成立以來最多的議席,取得46席,但仍無法取代工黨及保守黨二大政黨的地位。.

查看 约翰·梅杰和1997年英國大選

2010年英国政府难产

2010年英国政府难产指的是2010年英国大选后的5月7日至12日间三个英国主要政党的政治博弈事件。5月6日举行的大选导致英国36年来首次出现悬浮议会,引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组建首个联合政府的一系列谈判。 由戈登·布朗领导的工党政府在大选中落败,失去13年的执政权。由戴维·卡梅伦领导的反对党保守党赢得最多席位,但是未达到执政所需的多数。因此,两党的高层人士开始与尼克·克莱格领导的自由民主党进行一连串的会晤,以求与自民党组建一个联合政府。 作为第三大党的领导人,克莱格曾宣布自由民主党将会与获得更多议会议席的党派举行会谈。与保守党举行的一系列会议在大选结果出炉后不久便开始,即便在周末仍继续进行。但自民党也与工党举行了会谈,苏格兰民族党表示愿意与工党和自民党组成“彩虹联合政府”,但戈登·布朗留任首相却成为工党与自民党达成协议的障碍。 尽管布朗在5月10日宣布辞任工党领袖,但是工党仍未能与自由民主党达成协议;后者则于第二天与保守党达成协议。布朗于5月11日傍晚辞去首相职务,而由戴维·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自由民主联合政府当晚即上任。自民党召集的国会党团和执行机关联席会议经过连夜讨论并在12日凌晨以“绝大多数”批准了联合协议,12日下午,两党共同发表了保守党 - 自由民主党联合协议,将协议条款公之于众。卡梅伦任首相,同时任命克莱格为副首相。.

查看 约翰·梅杰和2010年英国政府难产

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

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是蘇格蘭政府於2014年9月18日舉行的一場公民投票,目的是讓蘇格蘭選民決定是否從英國獨立。法案於2013年3月21日被提出,于同年11月14日在苏格兰议会通過,于同年12月17日获得御准。公投中的問題由選舉委員會提出,題目為:“苏格兰是否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Should Scotland be an independent country?),而選民只能夠回答「是」或者「不是」。所有年逾16歲的苏格兰居民都可以參與投票,參與人數共逾400万。公投於當地時間(歐洲西部夏令時間,UTC+1)9月18日上午7點開始,至同日晚上10點結束,公果于翌日早晨对外公布,结果为55%反对独立、45%支持独立。根据此结果,苏格兰留在联合王国内。.

查看 约翰·梅杰和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

2017年英國大選

2017年英國大選是英國國會下議院大選,於2017年6月8日舉行。這次大選將改選英國下議院的全部議席,产生第57届英国国会。下議院議員在4月19日投票同意解散國會,首相文翠珊於4月25日向英女皇提出解散國會。 本次選舉適用2011年以來的新法律,必須尋求下議院的同意才能夠解散國會。依照《2011年國會固定任期法令》,英國大選的選舉日期固定為每五年的五月第一個星期四,若在該法規定的原訂日期以外的日子舉行大選,將需要下議院進行投票並獲得三分之二多數通過。2017年4月19日,下議院以522票支持、13票反對通過提早舉行大選。法定的原訂大選日期,原本應該在2020年5月7日。自2015年以来完全执政的保守党(2010年至2015年与自民党联合执政),力图捍卫17人的多数席位,工党则为官方反对党。第三大党是苏格兰民族党,2015年赢得59个苏格兰选区中的56个。第四大党为自由民主党,第五大党为民主统一党,各自有9个和8个议席。 屬保守黨的首相文翠珊在解釋下議院的解散動議時表示,英國脫歐談判前後,需要穩固且強而有力的政府來對外談判,而大選則是要整合國會以維護國家利益。本次大选英国脱欧谈判将成为主要议题,此外经济、教育、就业和国民卫生服务亦为选民关心的议题。在大选刚刚宣布时,民调显示特蕾莎·梅领导的保守党对杰里米·科尔宾领导的工党有巨大优势,但接近投票日时优势大幅縮小。 大選后,第一大黨保守黨失去多数党地位,由于无政党取得多数议席,产生懸峙國會。保守黨獲民主統一黨支持組建少數派政府。雖然如此,但保守黨的得票則是自1992年來最高,而工黨的得票亦是自2001年最高,兩黨得票合共82%,英國實際上重回兩黨制。.

查看 约翰·梅杰和2017年英國大選

3月29日

3月2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8天(闰年第8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77天。.

查看 约翰·梅杰和3月29日

4月24日

4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4天(闰年第11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1天。.

查看 约翰·梅杰和4月24日

9月3日

9月3日是阳历年的第246天(闰年是24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9天。 在英國與其屬地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3日。.

查看 约翰·梅杰和9月3日

亦称为 梅杰,馬卓安。

麥若彬黃雀行動黑心食品迈克尔·多布斯迈克尔·霍华德霍理林范理申鄧永鏘重大国务官位英國官方與政治人物漢化譯名列表英國國籍法與香港英國國防大臣英國副首相英國病英国英国大选英国首相列表英国政党雪莉·波特考文垂大学查尔斯·鲍威尔柯利達恆安邨東方報業集團東方日報 (香港)東方日報藐視法庭案杜莎夫人蠟像館欧盟法律欧洲理事会主席歐盟高峰會歐思邦戴卓爾夫人內閣戴德偉戴维·卡梅伦房應麟斯特拉·克雷西新大学施卓琪文德森文翠珊无代表,不纳税托尼·布莱尔普丽蒂·帕特尔11月27日11月28日1990年1990年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1992年英國大選1995年國家領導人列表1996年曼徹斯特爆炸案1997年蘇格蘭憲政公投1997年英國大選2010年英国政府难产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2017年英國大選3月29日4月24日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