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指数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德语:Johannes Blaskowitz,)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一名一級上將,曾經勸阻希特勒勿濫殺猶太人導致仕途不順;後出任西戰場駐法國G集團軍司令,諾曼底登陸登陸後戰敗被革職,於1944年8月底再派任為駐荷蘭司令官,1945年3月「德國保衛戰」之魯爾突圍戰受莫德爾元帥指揮領導,卻早在3月中旬領軍7萬自「魯登道夫大橋」先行逃逸,導致瓦爾特·莫德爾在西線陷入無退路孤軍奮戰到自盡;戰後以「戰犯」罪名問審,卻未留遺囑自盡獄裡,部份史家相信他是被親衛隊暗殺。.

目录

  1. 17 关系: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大西洋壁壘中歐會戰布楚拉戰役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保羅·豪塞爾北風行動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龍騎兵行動阿道夫·史特勞斯恩斯特·布施波蘭戰役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戰利品行動1944年制裝甲旅 (德國國防軍)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約本-威廉·格奧爾格·"埃爾溫"·馮·維茨勒本(Job-Wilhelm Georg "Erwin" von Witzleben;)是一名德國軍人並在1940年晉昇為元帥,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擔任指揮官,並參與了在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的密謀案。.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是一名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纳粹德国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最终成为制订征服法国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计划的依据。在东线,他先后指挥了位于克里米亚和包围列宁格勒的军队,并随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的司令官。面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的苏联,他成功地阻止了苏联红军自斯大林格勒胜利之后的攻势,并成功地发动反击,夺取了哈尔科夫。最终因为和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职。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医疗原因被释放了,随后他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大西洋壁壘

大西洋壁壘(德語:Atlantikwall)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 ,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大西洋壁壘

中歐會戰

中歐會戰(Central Europe Campaign),在當時的納粹德國又稱為帝國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為在中歐地區擊退德軍所發動一連串軍事行動,時間是自1945年3月22日到5月11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為止,盟軍統稱取名為“中歐會戰”。 在1945年春天歐洲戰場局面轉為對盟軍有利,德軍在突出部之役中受創。阿登攻勢是德軍在西線最後一次最大反攻作戰,但卻以失敗告終並消耗德軍剩餘戰力,殘存的德軍撤退至萊茵河東岸堤防防守。到3月中旬盟軍推進至萊茵河,美軍第1集團軍成功攻佔雷瑪根市魯登道夫大橋,並在此橋東岸建立小面積橋頭堡。 「蘇德戰爭」方面蘇聯紅軍已經佔領波蘭大部份國土,並且蘇軍有如潮水般擁入匈牙利及捷克東境,並暫時抵逹「奧德河-尼斯河線」。蘇軍在東線的快速推進,消滅了德軍不少兵力,導致防衛萊茵河區的德軍明顯兵力缺乏。而西方盟軍已經完成了他們的準備工作,準備隨時攻入德國總司令部,盟軍似乎勝利在望。.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中歐會戰

布楚拉戰役

布楚拉戰役(德方則稱其作庫特諾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戰役中的一場決定性會戰,於1939年9月9日至同月19日由德國與波蘭兩軍間進行。布楚拉戰役是波蘭戰役中規模最大的單一戰鬥The Second World War: An Illustrated History, Putnam, 1975, ISBN 0399114122, ,因發生於華沙以西的布楚拉河附近而命名,這同時也是波軍於波蘭戰役中唯一一次主要攻勢,雖於初期獲得進展,但隨後遭德軍反擊,最終包圍消滅。.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布楚拉戰役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

康斯坦丁·馮·紐賴特男爵(Konstantin Freiherr von Neurath,) 是一位德國外交官、政治人物,1932年至1938年擔任德國外交部長;1939年至1941年擔任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保護者(總督),仍保留該保護者名號至1943年。.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

保羅·豪塞爾

保羅·豪塞爾(德語:Paul Hausser,),是一名德國將領,在兩次大戰的戰間期期間服役於威瑪防衛軍,軍階為中將,退役後加入武裝親衛隊,並作為主要領導者之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在「東戰場」及「西戰場」皆有輝煌勝戰紀錄,且戰鬥負重傷兩次導致瞎一眼;戰後加入前納粹武裝親衛隊老兵互助會(HIAG),並積極爭取武裝親衛隊的榮譽和法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紐倫堡審判是做為證人而非戰犯。.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保羅·豪塞爾

北風行動

北風行動(Unternehmen Nordwind)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戰場上最後一次主要攻勢,它從1945年1月1日於法國東北部的阿爾薩斯及洛林省開始,直至1月25日結束。.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北風行動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英語:High Command Trial,正式案號為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s.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

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戰鬥以及纳粹德国投降發生在1945年的4月底至5月初。.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

龍騎兵行動

龍騎兵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於1944年8月15日在法國南部的入侵行動,也称普罗旺斯登陆。入侵是由美國第7軍團部隊與主要由法國第1軍團組成的後續部隊發起的兩棲攻擊,儘管是一次龐大而複雜的軍事行動,并由兩棲和空降部隊成功執行,可是龍騎兵行動直到今天仍是並不著名。.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龍騎兵行動

阿道夫·史特勞斯

阿道夫·史特勞斯(Adolf Strauß,1879年9月6日–1973年3月20日)是一位德國一級上將,也是騎士鐵十字勳章的獲得者。.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阿道夫·史特勞斯

恩斯特·布施

恩斯特·布施 (Ernst Busc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陸軍元帥。在二戰中布施出名的並非他的戰功,而是在1944年6月他指揮中央集團軍於蘇軍發動的巴格拉基昂行動後完全崩潰的結果。.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恩斯特·布施

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又稱「德波戰爭」,而波蘭稱其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Kampania wrześniowa,德國則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德國軍隊分作北、南、西三個方向發動攻擊,並以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波軍損失慘重、欲撤出佈署於德波邊境的部隊,將其用於首都華沙以西的位置建立一條防線,等待軍事同盟國的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西方戰線發動攻擊,但擁有兵力絕對優勢的盟軍卻按兵不動。9月中旬,德軍兵臨華沙,波軍將大部分僅存的主力集結,於布楚拉河一線反擊德軍,一度逼迫後者抽調兵力應付,最終,德軍將波軍主力包圍殲滅,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9月17日,東方的蘇聯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議而入侵波蘭,開闢了第二戰場。波蘭政府認定原先守於東方「」進行固守的計劃已不可行,遂下令撤離所有部隊至中立的鄰國—羅馬尼亞。10月6日,最後一批波蘭軍隊於科克戰役被擊潰,德蘇兩軍佔領波蘭全國。儘管波蘭從未有代表全國的政府或組織出面宣佈投降過,但也已象徵了波蘭境內戰事的結束。 10月8日,經過短暫的軍政府管理後,德國直接將波蘭西部,包括西里西亞、大波蘭、波莫查、羅茲等曾為德意志帝國領土或有大量德裔人居住的地區併吞為國土,而前但澤自由市與其餘區域則由親衛隊上將的漢斯·法郎克所領導的波蘭總督府進行管理,對內施行「德國化」政策,在德國佔領期間,納粹親衛隊於波蘭境內建立了大量的集中營,關押猶太人、醫生、公務員、教會人員與地主等群眾,最後將其有系統地大量處決。在蘇聯1939年後的佔領區中,史達林則對波蘭人實行「俄羅斯化」,同樣殺害了波蘭社會精英與政治反對者,其中尤以屠殺兩萬名波蘭軍官的「卡廷森林屠殺案」最為出名。在德國佔領波蘭全國後,後者組織起地下抵抗勢力—「波蘭家鄉軍」於二戰期間進行游擊戰。逃到西方國家的數十萬波軍則另外組成一流亡政府,並加入了盟軍,於其他戰場繼續與軸心國戰鬥。二戰結束後,波蘭本土由波蘭統一工人黨所執政,與西方意識形態接近的流亡政府則無法回到波蘭,一直到東歐革命後才重回故土。 波蘭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軍的首次大規模陸上作戰,世界各國對於德軍迅速達成的勝利感到驚訝,進而產生許多誤解或有很大爭議的觀點,部份錯誤資訊仍在今日的出版品中可以見得,例如最有名的「波蘭騎兵向德國戰車衝鋒」、「德國空軍於一天內消滅波蘭空軍」等,實際上是眾多以訛傳訛的資訊加上的刻意宣传所造成的不正確印象。另外,有軍事歷史學家將本戰役視為德軍新型態作戰模式—「閃擊戰」首次使用的作戰,並視其為德軍吸收西方軍事家(B·H·李德哈特、J·C·富勒和夏爾·戴高樂等人)的戰車理論而發展的結果,同樣地,這個論點也受到了相當的批評。.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波蘭戰役

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

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是指發生於1942年11月27日,法國海軍艦隊在的集體自沉行動。 當同盟國侵略法屬北非後,维希法國主要人物弗朗索瓦·達爾朗叛逃至聯軍,使納粹德國方面開始懷疑维希政權的中立性。為了消除法國艦隊的威脅,德國元首希特勒下令策畫,旨在和意大利迅速占領維琪法國,以及強化納粹德國在非洲的主控權。德國軍方也在1942年11月19日執行里拉行動,旨在迅速擄獲在土倫的大型艦隊,並在行動後將艦艇轉交給義大利海軍,以免這些艦隊倒向聲望逐漸提高的自由法國政權。 然而,德軍的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維琪海軍將領成功地將77艘艦體鑿沉,而大型艦體則是全部鑿沉,德軍只擄獲39艘小型船隻,其中大多數已遭破壞或解除武裝,僅少數潛艦與1艘水面艦隻順利逃往北非並倒向盟軍。此次行動標誌著维希法國失去最後一個權力的象徵,以及其與德國間的信譽。.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

戰利品行動

戰利品行動(Operation Plund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軍在1945年3月23日晚上開始的一次行動。這次行動是盟軍強渡萊茵河的其中一次行動,目的是要在德國的里斯、威塞爾及利珀運河以南強渡萊茵河。.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戰利品行動

1944年制裝甲旅 (德國國防軍)

本條目記述納粹德國陸軍於1944年啟用的裝甲旅編制。.

查看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1944年制裝甲旅 (德國國防軍)

亦称为 布拉斯科維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