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粵劇

指数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省港澳地區的艺术瑰宝,隨著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638 关系: 劍心粵劇團劍新聲劇團嚴詠春劉志榮劉克宣劉殿爵劉洵 (演員)劉惠鳴厦村半日安华山 (作家)华光大帝十五貫卢·哈里森卢海潮千里駒卖油郎独占花魁南紅南音南鳳南派二胡南海十三郎南海十三郎 (電影)南海十三郎 (電視劇)南海十三郎 (消歧義)南方剧院區楚翹名園吳君麗吳仟峰吳美英坪石天主教小學夏金城大埔舊墟天后宮大口何大刺客 (電視劇)大王爺廟 (元洲仔)大龍鳳劇團大排場十八本天后寶誕太平劇團太平戲院 (廣州)太平戲院 (香港)夜總會夜戰馬超娛樂唱片媽閣媽閣廟前地嫦娥英子喉七...孔子世家孔雀 (演員)孔慶東辱罵港人事件定军山 (戏剧)宝莲灯客途秋恨宮粉紅審死官 (1992年電影)寶昌公司小生小麒麟小提琴尤芷韻尤聲普尤敏尹少卿尹飛燕少达子少林五老少新權岭南画派嶺南文化巢非非工尺谱上海妹帝女花中华文化中區健康院普通科門診診所中州韻白話文中國中國傳統音樂中國戲曲中國方言保護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香港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中国音乐中国戏曲节中国戏曲音乐中聯影業公司中華公所七聖古廟丘鶴儔三合會三笑姻緣一年一度燕歸來九天玄女 (粵劇)九龍山平安大戏院平湖秋月 (樂曲)乾旦路广州市广州市南武中学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省广东音乐广东洪兵起义广西壮族自治区亚洲艺术史亂彈腔五億探長雷洛傳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廟街 (香港)廣東粵劇學校任劍聲任劍輝任冰兒任護花廖夢覺廖了了廖俠懷仙鳳鳴粵劇團伊秋水伍锦霞张生张悦楷張姓張醒非張月兒張惠芳弋陽腔开平市彩虹戲院何偉凌何世杞何甘棠何非凡何靜江何驚凡何鑑江佛山市佛山祖庙余麗珍余惠芬余慕蓮徐小明 (香港)徐人心徐二牛徐柳仙徽劇俞亮保良局快板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北流市利舞臺廣場利舞臺戲院刘三姐 (电影)刑事偵緝處 (香港)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周少保周少英呂文成咏春拳傅老榕唐滌生冯克安啟德遊樂場八和會館六國大封相六國大封相兇殺案六柱制元朝元曲先施光藝製片公司回鄉四大声腔四大天王 (粵劇)四大天王 (消歧义)四大美人 (紅線女專輯)倩影儂石塘咀石燕子玫瑰女玉堂春玉皇登殿王中王王爺千歲信仰王超群珍妃琼山区琼剧神功戲 (香港)神鵰俠侶祭白虎秦小嬌秦小梨章台柳竹園洞游泳池簡又文粤剧八和公墓粤语粵劇劇團列表粵劇劇目列表粵劇編劇家列表粵劇演出地點列表粵語廣播劇粵語白話文粵語音系學粵語長片粵語歷史粵語流行音樂粵謳粵曲粉碎姑蘇臺紫羅蘭 (演員)紫羅蓮紫蘭女紫钗记紫釵記 (粵劇)紹武帝紅伶歌女紅船紅船外史红线女红楼梦红泥山義俠女打洞羽佳羅劍郎羅家寶 (粵劇演員)羅家英羅家權羅品超羅麗娟羅艷卿羅文羅旭龢真君廟絳雪玄霜痴鳳狂龍瓊花會館田竇二師田都元帥番禺区电视台牡丹江市盧有容盧海天盧海鵬盲妹雪恨盂蘭神功盂蘭盆會白玉堂白玉堂 (粵劇演員)白燕白駒榮白龍珠白雪仙白文彪百載鑪峰花木兰花旦芳艷芬芙蓉麗音樂即興莊子試妻莊子試妻 (電影)莊雪娟聾人粵劇團聖保羅書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项目荃灣遊樂場荔園荔枝湾華語電影萬福台靚少佳靚少華靚元亨靚榮靚次伯青衣天后古廟顏玉瑩衛少芳衛駿英袁小田裂痕飄色巡遊西九大戲棚西九文化區西关西皮西關口音西關經濟馬師鉅馬師曾馬來西亞華語馬笑英馬鼎盛馬金娘馮小非馮俠魂馮錦娟馮淬帆馮潔貞馴悍記香港香港2006年2月香港2006年9月香港太平清醮香港已結業戲院列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香港盂蘭勝會香港音樂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電台香港電影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香港電影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競賽列表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博物館觀塘官立小學許卿卿許堅信許再添許冠英許秋怡許英秀高山劇場高世章高麗高胡高潤鴻謝平安謝醒儂謝雪心謝曉瑩譚定坤譚伯葉譚倩紅譚玉蘭譚蘭卿许固令鳳凰女超時空要愛麥嘯霞麥先聲麥炳榮身段麗兒黎子流黎彼得黎明詩黃千歲黃小鳳黃玉蓮黃秀嫻黃精甫黃鶴聲黃超武黃霑黃肇生黃金愛黃永黃惠蘭黃星華黄俊英 (演员)龍劍笙龍貫天龍虎武師錢大叔錦田錦添花劇團茶果嶺天后廟胡蝶影郭曖舞台舒巷城與龍共舞阮姓阮德鏘阮兆輝蘇姍蘇翁赛珍珠薛家燕薛覺先關妙美關影憐關德興關海山鑼鼓經葉弗弱葉紹德葉觀楫邝姓肖麗章邓伟根肉山藏妲己肉陣葬龍沮银河革命公墓蓋劍奎蓋鳴暉蔣文端鄧家爭產事件鄧兆尊鄧碧雲鄧美美鄭孟霞鄭幗寶鄭碧影鄭惠森鄺山笑至八會金山炳金影憐金門女金針獎蕭仲坤長篇粵曲列表酬神戲酒是故鄉醇難兄難弟 (1997年電視劇)雪艷梅雲香酒樓蛇仔利蛇王蘇老国音虎牢关之战陳好逑陳安瑩陳寶珠陳志雲陳咏儀陳皮鴨 (演員)陳皮梅 (粵劇演員)陳立品陳笑風陳翠屏陳非儂陳露薇陳艷儂陶三姑陶陶居陸小仙陸雲飛虹口区TVB戲曲台把子功林坤山林家儀林家聲林寶珠林翠蓮林甦林艷林村恐怖電影恩宁路揚鳴粵劇團李姓李小龍 (電影)李小龙李居明 (玄學家)李後主 (電影)李後主之去國歸降李凌李秋元李爾王李燕萍李香琴李鳳李鳳 (粵劇演員)李鳳聲李龍李錦帆李淑勤李振輝李海泉李文茂東九文化中心東華三院桂名揚桂平市桂飄香梁寶珠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儼然梁素琴梁素梅梁瑞冰梁無相梁麗雲梁醒波梁雪霏梁淑卿梁漢威梁挺梁懷玉梨園十大要聞選舉梅姓梅開二度 (1957年電影)梅雪詩梅欣椰胡楊秀鳳楊羚楚留香酒樓楚賓楊業宏樊梨花樟樹灘村樟樹灘村協天宮歐陽儉歐漢姬歡樂滿東華武侠文化武俠片武打歌仔戲毯子功水袖水蛇容永祥永祥大廈永樂戲院江端儀江门市江毅江湖十八本江湖十八本 (贛劇)汪明荃油麻地戲院沖天鳳沙家浜洪紅洪金梅洛神 (消歧义)深圳粵劇團游龍戲鳳 (消歧義)清平巷清平戲院湛江市潮州音樂潘有聲朱影梅朱頂鶴朱慶祥月亮姐姐睡何鄉月園惠天賜戏剧戲神戲曲中心我们来了 (第二季)春香傳昂坪360昂坪市集浴德池新少華新不了情 (1993年電影)新光戲院新界鄉議局大樓新馬師曾新江湖十八本文千歲文化資訊頻道文言文文武生文昭甄皇后旦角撳錢擺花街敖龍打神打金枝招石文曹操与张绣的战争曾三多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怕老婆 (電影)普慶戲院1904年1944年香港1945年香港1950年代香港1953年1953年香港1956年1959年1964年香港1965年香港1980年1981年1984年1985年1985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198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89年1991年1991年香港1991年逝世人物列表1992年1992年逝世人物列表1996年逝世人物列表1997年逝世人物列表1月18日1月20日2002年香港通用郵票2003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2006年4月广东新闻2006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2006年音乐2006年香港2007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2007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2007年香港2010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2010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2010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2010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2011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2012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2013年12月2015年香港2月24日2月4日4月21日4月22日5月5日6月18日6月20日8月4日9月11日9月15日 扩展索引 (588 更多) »

劍心粵劇團

劍心粵劇團,成立於1994年5月26日,前身為香港粵劇演藝工作室,由粵劇演員梁森兒女士所創立,她更擔任行政藝術顧任及粵劇導師,教授粵曲班、粵劇劇本研唱班、粵劇班、兒童粵劇班(演科及唱科)、少年粵劇班(演科及唱科)。後來,在1996年9月30日改組並易名為劍心粵劇團。1999年4月28日正式成為劍心粵劇團有限公司,並由社會知名人士出任董事局。 劍心粵劇團在1998-2006年都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撥款資助,期間策劃及統籌工作有:「藝團駐校計劃1998/1999」、「校園粵藝育新苗:新編國文粵劇折子戲中小學粵劇推廣計劃1999/2000」、「校園粵藝育新苗2001至2005」、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訓練班2000至2005」。 自99年起,創作及演出多齣新編粵劇,包括:2000年《殺狗記》、2001年《風箏誤》、2002年《魚籃觀音》、《杜鵑山》。新編時裝粵劇《血色瑪莉》。新編兒童粵劇:2003年《救父記》、2004年《小小侯兒要回家》、 2005年《騎呢白蛇救許仙》、《太陽神話》。團演:《劍心粵藝展新姿2000至2003》、《劍戲縱橫意生輝2004至2005》。特約計劃:《小學戲曲教育推廣計劃 2002/2003》、2004年粵劇演藝大賽《粵藝雛聲競爭輝》、《中介資助計劃2002/2003》、《戲曲中介計劃2003/2004》。 除了演出外,也參與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統籌的藝團駐場計劃如「兒童及青少年粵 劇培訓工作坊」、「粵劇多面體」、「穿梭虎度門」及「2004年社區文化大使:梨園粵藝小豆丁」。.

新!!: 粵劇和劍心粵劇團 · 查看更多 »

劍新聲劇團

劍新聲劇團,是香港粵劇劇團之一,由粵劇女文武生陳杏葵博士(藝名:陳劍聲)於1986年成立。 成立初期,夥拍梁少芯,在百麗殿登台演出。後來,在香港、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巡迴演出。曾與尹飛燕、梁少芯、林錦屏等人合作演出。現在主要成員有王超群、賽麒麟、呂洪廣、高麗、陳劍烽、余蕙芬、南鳳、鍾麗蓉和其他資深或新進粵劇演員。 劍新聲劇團的開山劇目有:《劍膽琴心》、《英雄呂布俏貂嬋》、《魂斷藍橋》《峰火高平血海仇》、《五福齊來錦绣家》、《為郎頭斷也心甜》、《碧血洒郎腰》。.

新!!: 粵劇和劍新聲劇團 · 查看更多 »

嚴詠春

嚴詠春,是傳說中詠春拳的創始者之一。 中國武術的早期發展多半缺乏文字記載,僅能靠師徒口耳相傳。其間或因個人知識不足而多所的短缺;或因受到章回小說影響而增添幾分傳奇。經過若干年後,今日的傳說與當年的事實必然有其差距。就南派武術而言,各門派皆為其師祖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根據詠春拳一代名師葉問所述:清康熙年間,廣東人嚴二因事被誣告,面臨牢獄之災。其時嚴妻已經亡故,遂攜女嚴詠春遠徒四川大涼山山底,以賣豆腐為生。詠春年15時,有當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來逼婚。然詠春自幼即許配福建鹽商梁博儔,其父深以為憂。 附近大涼山白鶴觀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出身之五枚法師避居於此,得知此事後,乃攜詠春返山,授之以武藝。詠春日夜苦練,技成後返家約土霸比武,將其擊倒。其後五枚法師雲遊四方,臨行前告誡詠春待婚後應發揚武術,同佐反清復明大業。詠春婚後乃將武藝傳予夫婿梁博儔,其後梁博儔再傳予梁桂蘭,梁桂蘭再傳予黃華寶。 黃華寶為棲身紅船之粵劇演員,與曾經獲得另一少林寺武僧至善禪師教授六點半棍的同袍梁二娣為伍。2人互相切磋武藝,彼此盡得所學,技法亦互相融合。其後梁二娣將技法傳予佛山名醫梁贊,梁贊再傳予陳華順。陳華顺傳徒16人,包括吳小魯、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陳汝錦和葉問等。.

新!!: 粵劇和嚴詠春 · 查看更多 »

劉志榮

劉志榮(英文名:David Lau Chi Wing,),祖籍廣西玉林,是華南電影及粵劇著名演員劉克宣之子。劉志榮子承父業,於1973年加入麗的映聲後經歷麗的電視及亞洲電視,並成為其「鎮台之寶」至1997年才離開亞洲電視;後來轉而從政,曾任廣西政協委員、香港油尖旺區議會議員和民主建港協進聯盟中央委員。.

新!!: 粵劇和劉志榮 · 查看更多 »

劉克宣

劉克宣(1904年10月2日-1983年1月24日),香港著名老牌電影演員及粵劇老倌,生於廣西,曾受大學教育,亦為廣州八和會館「粵劇演員養成所」的第一屆畢業生,與羅品超、黃鶴聲及張活游為同班同學,尤以擅唱「馬(師曾)腔」,參演過多部粵劇。其後主演電影《天道人心》、《梁冷艷》、《孤星血淚》、《洛神》、《兒心碎母心》、《六月雪》等等五百多部電影,多扮演反派角色,演技出眾。 劉克宣亦有從事導演工作,執導電影有《六渡何仙姑》、《淒涼金葉菊》、《花落斷腸橋》、《寶兒孝祖救雙親》等等,1970年曾息影至1978年復出,復出後加盟香港亞洲電視前身的麗的電視,參演電視劇《新變色龍》,並改演正派角色。 1980年轉入香港無綫電視,參演過不少劇集包括《執到寶》、《四季情》、《無雙譜》等等,直至1983年拍攝電視劇《天降財神》間因心臟病入院半個月,在1983年1月24日(星期一)上午9時病逝于香港,享年78歲,1983年1月28日(星期五)在紅磡的世界殯儀館舉行喪禮。 他共娶了四位夫人,其中第三太太的長子劉志榮(1952年-2008年)亦是亞洲電視著名演員及大型節目司儀;其外孫女楊羚亦是藝人;外甥女秦小梨(1925年-2005年)亦屬40年代的粵劇名旦。.

新!!: 粵劇和劉克宣 · 查看更多 »

劉殿爵

劉殿爵教授,Hon LLD,Hon DLitt,MA,BA( Professor Din Cheuk Lau,),香港語言學家、翻譯權威和哲學家,在1963年至1979年間翻譯成的《道德經》、《孟子》及《論語》英文版獲國際學術界公認為標準譯本。 畢業於香港大學的劉殿爵,在1950年至1978年間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中文及中國哲學,前後凡二十八年,1971年他成為英國歷來首位出任中文講座教授的華人。劉殿爵在1978年改到香港中文大學執教,在中大度過三十二年的教研生涯,1980年至1983年兼任文學院院長,另外在晚年為先秦兩漢和魏晉南北朝的古籍文獻編製逐字索引。中大和港大先後在1975年和1989年向他頒授榮譽博士學位,表揚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劉殿爵是粵語正音運動中提出粵語「正音」和「正讀」的學者之一,但相關主張引起不少爭論,學術界也始終未能達成共識。.

新!!: 粵劇和劉殿爵 · 查看更多 »

劉洵 (演員)

劉洵,香港演員,出生於北平。京劇演員出身,現為香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課程統籌及藝術指導。正邪各类角色都有许多代表作,有“千面如來”之稱。.

新!!: 粵劇和劉洵 (演員) · 查看更多 »

劉惠鳴

劉惠鳴(昵称阿鳴),香港粵劇演员,飾演文武生。她在寶血小學以及庇理羅士女子中學畢業,到八和粵劇學院及韻文粵劇學苑學習粵劇。開山導師乃曾玉女師傅。 除了參與粵劇的演出外,還擔當粵劇藝術行政、導師、編劇和推廣的工作。.

新!!: 粵劇和劉惠鳴 · 查看更多 »

厦村

--(Ha Tsuen),或稱厦村鄉(Ha Tsuen Heung),坊間俗寫成「廈村」,位於元朗區西部,東面是天水圍新市鎮、南面是洪水橋、北面是流浮山。厦村與屏山、十八鄉、八鄉、錦田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與「廈」(即頂部有沒有一點之分)爲相通異體字,厦村村民傳統使用沒有一點的「--」字,不過由於在繁體中文中,有一點的「廈」爲正字,故此香港政府和村外人多使用「廈」字進行表述,在政府地圖以至是道路命名等都寫作「廈村」而非「--」,但如果要尊重鄉村傳統,應當寫作「--」。.

新!!: 粵劇和厦村 · 查看更多 »

半日安

半日安()原名李鴻安,廣東南海人,著名粵劇丑生。與李海泉,廖俠懷、葉弗弱合稱「粵劇四大名丑」。他的妻子是著名花旦上海妹。 早年師從馬師曾,他便替他改藝名「半日安」,取自詩句“君子難求半日安”。1931年,跟隨馬師曾到美國演出粵劇,並且認識了著名花旦上海妹。與她結婚後,育有一子一女。 上海妹、薛覺先及半日安合演的《胡不歸》大受歡迎,被觀眾稱為「原裝胡不歸」,薛的最後一位入室弟子林家聲晚年傳承《胡不歸》給學生們時,使用私人攝錄的譚定坤(新梁醒波)與他演出時影像視頻作為教材,確保後學們得到最好的學習榜樣。 1964年3月3日於九龍法國醫院病逝。.

新!!: 粵劇和半日安 · 查看更多 »

华山 (作家)

华山 (),中国作家,原名杨华宁,广西龙州镇西街人。曾用笔名:伯韦、未央、西岳、牧荆、肖杨、洛枫、杲讯、若曦等。他也是粵劇名伶紅線女的第二任丈夫。 6岁随家迁居南宁,14岁考入上海泉漳高中。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先”组织,被学校当局开除,遂在张爱萍领导下的上海游击队做传令兵,经张爱萍介绍,赴延安吴堡西北青年训练班,后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后,从事新闻记者工作,曾任《新华日报》记者和中共军委政治部、中央军委东进纵队、《翼热辽日报》、《东北日报》、新华社特派记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华社军事记者、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鲜前线战地采访;1957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华山有许多创作:木刻作品有《爸爸我也要去打日本》等近百幅;文学作品有报告文学、通讯、散文、小说、诗歌。已出版的有《远航集》、《华山战地通讯选》、《朝鲜战场日记》、《华山文集》,其中中篇小说《鸡毛信》和报告文学《英雄十月》、《清川江畔》分别选入小学、中学和大学语文教科书。《鸡毛信》曾改变为同名电影,并收录在《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中。 1972年华山采访林县时给来当地考察的康克清写了一封长信反映了杨贵被迫调离害遭的情况。康克清马上起草了一封信连同华山的信一同派专人紧急送往北京周恩来。后来经中央决定,调杨贵任河南省委常委,仍兼安阳地委书记和林县第一书记。 1985年于广州逝世。 H华 H华 H华 H华 Category:楊姓.

新!!: 粵劇和华山 (作家) · 查看更多 »

华光大帝

五顯靈官大帝,中國著名神祇,是道教的護法神,與王天君齊名,係「四大護法元帥」之一。又稱馬靈官、馬天君、五顯大帝、五顯靈官大帝、五行大帝、華光王爺、華光明輔真君、華光神君、華光大帝、華光元帥、華光天王、華光師傅、三眼華光、三眼靈光、三眼靈官、三眼靈耀真君等。 風將軍(順風耳)、火將軍(千里眼)、田竇二師為五顯大帝左右從神護法。.

新!!: 粵劇和华光大帝 · 查看更多 »

十五貫

《十五貫》是著名崑劇劇目,屬於「江湖十八本」的劇目。其故事收录于明末馮夢龍《醒世恆言》的“十五貫戲言成巧禍”,被清代劇作家朱素臣改编为傳奇《雙熊夢》,後來被多番改編為京劇、秦腔、粵劇、潮劇及歌仔戲的劇目。因為崑劇《十五貫》的首次演出轟動了全國,所以重振了崑劇的地位。.

新!!: 粵劇和十五貫 · 查看更多 »

卢·哈里森

卢·西尔弗·哈里森(Lou Silver Harrison,),美国作曲家。出生于俄勒冈州,但从小移居旧金山湾区一带,深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民族音乐、民间音乐的影响,如粤剧、印第安音乐、墨西哥音乐、爵士乐,以及印尼音乐等,同时也得到了古典音乐方面的启蒙。后来他参加了考埃尔的“世界人民音乐”课程,并跟随考埃尔学习对位法及作曲,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勋伯格,曾受后者的十二音技法影响。他的老师还包括维吉尔·汤姆森。1943年到纽约担任乐评人,在该地结交了当时尚未得到乐坛完全认可的艾夫斯,并致力于推广艾夫斯以及其他“前卫”作曲家的音乐。之后又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教书。1947年回加州。作为研究亚洲和其他各地民族音乐的专家,哈里森于20世纪60年代初曾访问亚洲。1967年,哈里森与业余音乐人比尔·科尔维格(Bill Colvig)相识,并保持同性恋伴侣关系30余年,直到21世纪初两人相继逝世。哈里森与科尔维格曾仿照印尼甘美兰乐队,创设了新型的打击乐队。2003年,哈里森在参加一次音乐节的途中病逝于印第安纳州。 哈里森一生中有过多种创作风格,总体上被认为实验性较强,但与很多先锋派作曲家不同的是,他的音乐旋律性、可听性都很强,经常采用纯律体系、亚洲调式以及各地民族乐器等在西洋古典音乐中属于“非常规”的元素,他自己会演奏古筝。他还热衷于推动多元文化和宣传同性恋权利,支持和平主义和环保主义,也是重要的世界语支持者之一。 哈里森的代表作包括歌剧《长发公主》《青年凯撒》、四部带编号的交响曲、钢琴协奏曲、钢琴与爪哇甘美兰乐队协奏曲、斯兰德罗调式(甘美兰音乐使用的一种五声调式)协奏曲、琵琶与弦乐队协奏曲等。.

新!!: 粵劇和卢·哈里森 · 查看更多 »

卢海潮

卢海潮,广州粤剧名伶,是香港著名演员卢海鹏的胞弟。与黄俊英、杨达等著名相声演员并称“羊城笑星”。他参演过不少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如《外来媳妇本地郎》、《广州人家》等。 盧海潮的兒子盧俊宇(原名盧挺)亦為演員,同時兼任廣播及電視主持。.

新!!: 粵劇和卢海潮 · 查看更多 »

千里駒

千里駒(),原名區家駒,字仲吾,廣東省順德縣烏洲鄉(今屬順德縣)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有「花旦王」之稱。 千里駒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自小喜歡粵劇,十一二歲起,先後拜刀馬旦紮腳勝和小生架架慶為師。千里駒十五歲跟隨紮腳勝到越南演出。後來投靠了惠州的龍門班,擔任小生。 他當初跟隨架架慶學習擔任小武行當,師傅便給他取了藝名「大牛駒」。後來,還要他學習小生和花旦行當,更曾經頂替班中正印花旦粉墨登場。由於大受歡迎,架架慶便馬上讓千里駒擔任各種花旦的角色。 千里駒後來得到香港商人何萼樓賞識,聘請到“鳳凰儀”、“人壽年”、“國中興”、“周豐年”等著名戲班演出。他與著名演員肖麗湘、小生聰等合作演出十多年。期間充當肖麗湘副手,揣摹了她的精妙技藝。 他們演出的劇目都十分精采,特別以主演傳流悲劇《金葉菊》讓人感受至深。後來肖麗湘病倒,千里駒便頂替擔綱,表演後大受觀眾歡迎。及後,與白駒榮、靚少華等合作演出。千里駒在戲台上的演出是文武兼備,能生能旦。他的旦角藝術融合了紮腳勝及肖麗湘的特質,並有所發展。他唱腔則抑揚有致,跌宕多姿,咬線露字。他在傳統精華上,獨特創出自己的風格,在《燕子樓》一劇與樂師黃不滅共同創造了燕子樓中板、燕子樓慢板的新腔。由於演出嚴謹,決不放鬆,被觀眾稱謂「廣東梅蘭芳」。 千里駒成名之後,繼鄺新華之後灌制粵曲唱片,讓他的唱腔藝術得以流傳。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千里駒以表演響應罷工的號召。他並且加入粵劇八和公會成了委員,為粵劇仝人謀取很多福利。 1936年3月20日,千里駒因為長期積勞成疾,在廣州逝世。他一生演出劇目一百二十多個,有《蕩舟》、《葉菊》、《再生緣》、《順母橋》、《舍于奉姑》、《夜送寒衣》、《蔡文姬歸漢》,《崔子弑齊君》、《裙邊蝶》、《昭君出塞》等。以演出倫理悲劇著稱,有悲劇聖手之譽。另外,由於他對粵劇表演藝術有著傑出的貢獻,被粵劇的同行和觀眾都尊稱他為“伶聖”。.

新!!: 粵劇和千里駒 · 查看更多 »

卖油郎独占花魁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短篇拟话本小说,收录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讲述了才貌双全、名噪京城、称为“花魁娘子”的名妓莘瑶琴,最终嫁给了作小本生意的卖油郎秦重的故事。这篇小说后来被多次改编为话本以及多种剧本、电影等。.

新!!: 粵劇和卖油郎独占花魁 · 查看更多 »

南紅

南紅(Nan Hong,),原名蘇淑媚(So Shook Mei),中國廣東省順德人,1950、60年代香港著名粵劇演員、粵語電影演員、歌手,至七十年代开始成為電視劇演員。 南紅乃30年代廣東省廣州市著名歌唱家及演員陳剪娜(陳翦娜 互見)之女,經母親引薦之下,拜紅線女為師學戲,並讓師父為她改了「南紅」為藝名;另外她又隨王粵生學習粵曲唱腔。50年代她開始拍攝電影,60年已為電影紅星,同期曾與羽佳合組慶紅佳劇團演出。她所拍的戲曲電影只有10餘部,較著名的除了1964年的《十二欄杆十二釵》外﹐也有1968年夥拍陳寶珠的《再世紅梅記》,其餘百多部以時裝片居多。踏入70年代中期,曾加盟電視台演出劇集。早年拜師紅線女,多數夥拍羽佳,以「慶紅佳」的班牌做大戲,也追隨紅線女參演電影。後來在1962年合組玫瑰電影公司,並於1967年與知名導演兼演員楚原結婚。南紅也曾為電影獻唱插曲,如女殺手的插曲《荳蔻春心》及《情花朵朵開》、《牆頭馬上-纖情》、《半掩琵琶弄鶯喉》、《蔓莉,親愛的蔓莉》的《癡女情》、《燈塔行屍》的《歸心似箭》、《田園曲》的《風月無邊》、《情種》的《誤種情花》、《少女情》的《杜鵑紅》、《假妻》的《練舞曲》、《浪子癡情》的《四季想郎》、《孽海遺恨》的《永遠想着你》等等。與同期之正印花旦鄧碧雲(藍牡丹)、鳳凰女(紅牡丹)、羅艷卿(銀牡丹)、余麗珍(紫牡丹)、吳君麗(白牡丹)、于素秋(黑牡丹)、林鳳(黃牡丹)七位粵劇女演員結義,合稱八牡丹,南紅為其中之綠牡丹。 南紅曾一度加入麗的電視,七十年代中期轉投無線,至1994年左右又回到亞洲電視。她在電視生涯主要飾演賢妻良母,如《網中人》中的唐少梅、《京華春夢》中的賀母、《播音人》中的陳彩霞等。九十年代末之後沒有演出。.

新!!: 粵劇和南紅 · 查看更多 »

南音

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州話表演的傳統說唱音樂,始於清末。廣義的「南音」泛指粵調,包括地水南音、戲曲南音、老舉南音等,由於南音與木魚、龍舟和粵謳等粵調的用韻形式、平仄、結構都有共同的地方,有時會把粵調統稱為南音。 在結構上,一篇南音多數由數段組成,每一段都有起式、正文和煞尾。通常都是從慢板開始,逐漸加快。但一首粵曲之中,板式非常多變,全曲其實夾雜著很多不同曲體,包括有流水南音、木魚,中間又夾雜說白,而速度的變化也較多。粵曲藝人演唱南音時,唱腔亦和傳統南音有所不同。 早期的南音並沒有留下錄音,直到1975年,榮鴻曾研究演出場合對演唱者的影響,在富隆茶樓重建一個傳統的演出場合安排瞽師杜煥錄音,才保留了一些錄音資料。1980年代中期,南音唱片的出版比以往多,當中演唱的多是粵劇藝人。.

新!!: 粵劇和南音 · 查看更多 »

南鳳

南鳳,原名高佩華,是一名粵劇表演家。她的堂姐高麗也是香港著名旦角。 1960年代隨吳惜衣、譚珊珊及粉菊花學習粵劇做功及北派功架。1963年拜王粵生為師,學習唱腔。再於1966年由王氏介紹下,隨著名粵劇及電影演員南紅參加慶紅佳劇團演出,出任梅香角色。由於南紅亦是王氏門下,南鳳尊南紅為師姐,藝名以「南」為首,故用南鳳為名。 1974年至1980年南鳳任電視藝員,1980年代初南鳳在大、中型戲班中奠定二幫花旦的地位,而不時受聘於中、小班擔任正印花旦。到1990年代更逐步確立在大型中的正印花旦地位。 1985年更與林錦堂聯手開辦粵劇學校「粵藝社」,直到1991年才停辦,期間學員們組織了「粵藝劇團」,從演出中獲得實習的機會。 南鳳是當今香港粵劇界四大名旦之一。其餘三位是陳好逑,吴美英,和尹飛燕。.

新!!: 粵劇和南鳳 · 查看更多 »

南派二胡

南派二胡是二胡音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風格流派,以南方地區的演奏風格為主,地區包括上海、南京及西南大部份地區。演奏風格和北方語言有密切的關係。 中國南方山丘多,雨水多,春季時間長,氣候溼潤。南方人氣質比較柔和、細膩,影響由粵劇、贛劇、花鼓戲等戲曲伴奏音樂發展而成的二胡音樂。 南派二胡具韻味,講求精緻、細膩、流暢,擅長表現歌唱性、抒情性、柔美婉轉的音樂內容,音色清晰、親切、有彈性。多用即興裝飾音,滾揉、滾壓、小滑音等技巧。.

新!!: 粵劇和南派二胡 · 查看更多 »

南海十三郎

江譽鏐()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黃沙叢桂西街,自稱江譽球,別字江楓,藝名南海十三郎,廣東南海縣人,是三十年代著名的年輕編劇家。他曾育有一女黃菊霜,生於1938年。他是父親太史江孔殷其第六夫人杜氏的十三子,故藝名「南海十三郎」。 影星梅綺的叔父,袁準為其弟子。.

新!!: 粵劇和南海十三郎 · 查看更多 »

南海十三郎 (電影)

̃ 是依據香港編劇家杜國威所撰寫的舞台劇《南海十三郎》為基礎,再進行改編的電影作品,高志森監製導演。.

新!!: 粵劇和南海十三郎 (電影) · 查看更多 »

南海十三郎 (電視劇)

《南海十三郎》(英文:The Mad Phoenix),香港亞洲電視製作的劇集,全劇共20集,監製鄭偉文、冼志偉。 本劇是以1930年代著名粵劇編劇家、藝名「南海十三郎」的江譽鏐廣為流傳的生平事跡為藍本創作的一部電視劇。.

新!!: 粵劇和南海十三郎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南海十三郎 (消歧義)

南海十三郎可以指:.

新!!: 粵劇和南海十三郎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南方剧院

南方剧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教育路80号,是一间集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娱乐舞厅等多种功能的娱乐场所。 前身是建于1937年专放电影的大华戏院,1949年11月改名南方戏院,嗣后称现名,1954年开始上映戏剧,举办音乐会等。后多次改造,现用地面积3131平方米,建筑面积2843平方米,是粤剧演出的重要基地。 Category:廣州戲院 Category:粵劇場地 Category:越秀区.

新!!: 粵劇和南方剧院 · 查看更多 »

區楚翹

區楚翹(),美國出生,自幼隨母親關影憐學習粵劇,並在美國登臺演出。曾與桂名揚結婚後離婚;後與舊金山黃姓商人結婚後離婚;在母親作媒下,與盧海天在1965年在美國結婚,後來離婚;1968年曾與趙姓男子熱戀,曾為錢銀轇轕自殺被救活。 在1970年4月22日於美國舊金山采臣街(Jackson Street)1839號住所,服食過量安眠藥自殺,送到舊金山東華醫院(Chinese Hospital, San Francisco)急救時,已經逝世。.

新!!: 粵劇和區楚翹 · 查看更多 »

名園

名園(Ming Yuen)位於香港島,原屬墳場,在中華民國初期由商人修建成遊樂場。電車直接駛至其位於英皇道的正門,其範圍界乎明園西街及錦屏街之間,南部止於山麓,面積廣達1.9公頃,約等於兩個標準足球場。直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北角明園臺附近尚殘存名園的一道石拱橋。名園在1918年6月17日(農曆戊午馬年五月初九)星期一,名園開始對外營業。1928年1月13日星期五,由陳倫先生以港幣110,500元投得易主,惟在同年7月15日星期日,宣告停業。1929年4月25日星期四,再度啟業,提供滾軸溜冰場、跳舞場、單車場、粵劇場、兒童運動場、百鳥巢、唱書臺、九曲橋、韆鞦、旋轉木馬、無線電播音臺、燈謎、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 ,入場費仍維持港幣2角。1929年,上海聯華影業公司以月租港幣250元租賃作其香港分廠的製片場,拍攝粵語片。1930年暑期,轉由「及時公司」經營,加入八陣圖(迷宮)、清暑殿(裝置電風扇的房間)、南北幻術(魔術表演)、談情室(情侶廂座),並免收入場費。.

新!!: 粵劇和名園 · 查看更多 »

吳君麗

吳君麗(),廣東中山小欖人,原名為吳燕雲,是1960年代香港粵語片演員及粵劇花旦。 曾與鄧碧雲(藍牡丹)、鳳凰女(紅牡丹)、羅艷卿(銀牡丹)、余麗珍(紫牡丹)、于素秋(黑牡丹)、南紅(綠牡丹)、林鳳(黃牡丹)七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吳為其中的「白牡丹」。 早年居住上海,就讀中信學校。中國抗日戰爭後,隨母親到香港定居。曾從尹自重學習粵曲。後加入陳非儂所辦的香江粵劇學院,成為陳非儂的「入室弟子」,有「玉喉艷旦」之譽。擅演青衣及刀馬旦,曾參與120部電影,包括粵劇電影及時裝電影。 1962年成立「新麗聲影業公司」,直接參與電影拍攝工作。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參與林家聲的「頌新聲劇團」。1987年至1993年間,與陳劍聲、新海泉組織「新麗聲粵劇團」,並參與粵劇演出。1991年於新加坡舉辦個人演唱會《吳君麗獅城會知音》,其後甚少演出。 2004年吳君麗將3000項服飾、戲箱、道具,以及劇本、宣傳刊物、照片等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 2008年,簽約無綫電視拍攝處境劇《畢打自己人》,2009年因只與無綫電視簽下一年合約而離開劇組。.

新!!: 粵劇和吳君麗 · 查看更多 »

吳仟峰

吳仟峰(),人稱「仔哥」,香港粵劇伶人,為粵劇名伶小武顧天吾末期弟子。他在18歲已經當正印文武生,並自組「日月星劇團」及「仟鳳劇團」。曾經與陳好逑、鄭幗寶、李寶瑩、鍾麗蓉、羅艷卿、南紅、李香琴、吳美英、汪明荃、胡美儀、楊柳菁、謝雪心、尹飛燕、南鳳、王超群、陳詠儀等花旦合作演出。常演公子/才子佳人等。吳仟峰的妻子曾莎莉為「仟鳳劇團」等劇團的統籌人。.

新!!: 粵劇和吳仟峰 · 查看更多 »

吳美英

吳美英,香港粵劇演員,原名潘桂妹。籍贯番禺,出生地點香港。自1994年11月至今,她是鳴芝聲劇團的當家花旦。曾赴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日本,中國,新加坡,澳門等國家演出。吳美英的俏艷扮相及嬌美身段赢得「古典美人」之稱號。 她亦是當今香港粵劇界四大名旦之一,其餘三位是陳好逑、尹飛燕和南鳳。 她曾經參與大型粵劇交流演出,如在第三十四屆香港藝術節 2006中, 她和蓋鳴暉演過《龍鳳爭掛帥》和《俏潘安》,2008紐約香港節演出《牡丹亭驚夢》,《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等,又在第二十四屆澳門國際音樂節2010和蓋鳴暉演出精華版粵劇《紫钗记 》。同時也經常為東華三院及香港公益金等慈善機構籌款演出。.

新!!: 粵劇和吳美英 · 查看更多 »

坪石天主教小學

坪石天主教小學(Ping Shek Estate Catholic Primary School),位於九龍清水灣道10號,地址為觀塘坪石邨屋邨小學第一校舍,是香港一所天主教直屬學校和政府資助小學,創立於1969年。該校以「仁愛 堅毅」作為校訓。該校由1969年創校至2005年分為上、下午校,由2005年度開始轉為全日制學校。.

新!!: 粵劇和坪石天主教小學 · 查看更多 »

夏金城

夏金城(Summer Gold City,),人稱「的士歌王」,是香港著名的另類歌手、作曲人、填詞人、獨立音樂出品人。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曾經是香港油麻地廟街一帶庶民的偶像,最擅長以獨樹一幟的唱腔演繹自行創作的歌曲。他最為人熟悉的是自80年代起,從沒有依靠商業贊助而自資出版了4張唱片,四張唱片裡差不多所有歌曲的音樂和歌詞創作,全是由他一手包辦。他在2003年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表明自己從不受香港流行音樂潮流所影響,只專注製作自己認為是最「好玩」的、最有他個人風格的作品。.

新!!: 粵劇和夏金城 · 查看更多 »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舊墟天后宮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主祀海神天后,位於新界大埔舊墟汀角路,是包括大埔頭、南坑、新圍仔的「聯益鄉」的祭祀中心,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之一。每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前後,大埔舊墟天后宮都有大規模的演劇活動,過往每年都辦演劇賀誕活動,近年因粵劇逐漸式微改為三年舉辦一次,表演及巡游場地設於對面的「風水廣場」。大埔墟天后宮在1981年被列做二級歷史建築,但在2010年1月22日改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粵劇和大埔舊墟天后宮 · 查看更多 »

大口何

大口何(Tai Hau-Ho / Big Mouth Ho),原名何留韻(Ho Lau Wan),祖籍廣東省順德縣,粵劇全女班的女丑,香港電影演員 。.

新!!: 粵劇和大口何 · 查看更多 »

大刺客 (電視劇)

《大刺客》(英文:The Hitman Chronicles)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於1996年製作的古裝劇集,1997年4月及1998年10月於無綫電視翡翠台首播。主題曲《英雄熱血》,由巫啟賢主唱;插曲《易水寒》和《情深》,分別由巫啟賢和劉雅麗主唱,三首歌曲也是由百代唱片有限公司發行。 為迎合香港觀眾口味,在翡翠台首播前已把本來每五集為一個單元的故事作出刪剪,使每個單元僅餘下三至四集;最終,七個單元裡面只有「刺馬」獲得完整保留,令總集數由原來35集刪減至26集。另外,於首播初期,因電視台直播香港粵劇名伶「新馬師曾」的死訊和葬禮,本劇暫停播映兩天,致使最後一個單元「呂四娘」未能如期播出,形成了類似腰斬的情況。「呂四娘」最後於1998年10月28日至30日下午首播。 首五星期播放的六個單元,收視率一直平平,最後一星期亦只有27收視點,約157萬人次收看。 本劇海外發行版本為35集,引進至中國時易名為《青史義俠》,並刪減至20集,只保留“魚腸劍”、“荊軻”、“刺馬”、“煙花殺手”四個故事單元。.

新!!: 粵劇和大刺客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大王爺廟 (元洲仔)

元洲仔大王爺廟是香港一座廟宇,位於新界大埔區元洲仔,鄰近現時的前政務司官邸,建於清朝中葉。大王爺廟是大埔的一座水神廟,大王爺是王爺神,亦曾是昔日大埔的鶴佬漁民敬奉之鄉土神、水神。隨著地方發展,元洲仔已完全改變,再無艇戶棚屋,漁民不少已遷進高樓大廈,但鄉民仍敬神不絕。每年農曆五月初六開始(正誕在初八),為大王爺誕,在天后宮前風水廣場有神功戲賀誕,各花炮會及信眾,都會在這幾天來到戲棚神壇參拜,為大埔區的一大盛事。其中部份花炮會,為了方便村民信眾,選擇在周日舉行慶祝活動。.

新!!: 粵劇和大王爺廟 (元洲仔) · 查看更多 »

大龍鳳劇團

大龍鳳劇團成立於1960年代初,由何少保擔任班主,由鳳凰女及麥炳榮所,表演著名粵劇《鳳閣恩仇未了情》、《百戰榮歸迎彩鳳》、《刁蠻元帥莽將軍》及唐滌生所編撰的《韓信一怒斬虞姬》 。後來,譚蘭卿與梁醒波擔演丑角,並由林家聲擔當小生。.

新!!: 粵劇和大龍鳳劇團 · 查看更多 »

大排場十八本

大排場十八本是清朝同治中葉的傳統粵劇劇目。.

新!!: 粵劇和大排場十八本 · 查看更多 »

天后寶誕

天后寶誕,也稱為天后誕、媽祖誕、天妃誕、媽祖生、天妃祭,是慶祝天后誕辰的東亞傳統文化節日,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相傳天后能保佑人們海上平安。天后是广州、香港、澳門、汕尾、汕头(南澳)、三水、閩東、閩南、臺灣等沿海地區常見供奉的海神,更是莆田的鄉土神,因此每年的天后寶誕都有很多善男信女匯集到各個天后廟慶祝。.

新!!: 粵劇和天后寶誕 · 查看更多 »

太平劇團

太平劇團由馬師曾在1933年所成立,於1943年日軍入侵時結束。資金來自香港太平戲院的老闆源杏翹。由於十年來能夠在同一間太平戲院連續演出,所以成為香港著名並非常賣座的粵劇劇團。 1933年春天,馬師曾從美國返回香港後,馬上接受太平戲院老闆源杏翹的邀請,組織「太平歌劇社」(後改名太平劇團)。當初,他找到了著名男花旦陳非儂,還有半日安、馮醒錚、馮俠魂、袁是我、謝醒儂、馮玉君等人加盟。後來陳非儂因為接了越南及緬甸之約,便離開了太平劇團。 太平劇團的班主源杏翹適逢其會,聘請譚蘭卿、上海妹及麥顰卿三位女藝人為花旦,打破了當年香港不准男女同班的禁令。這樣令觀眾耳目一新,盛極一時,其它各班亦紛紛聘用女花旦,於是男花旦漸遭淘汰,是粵劇歷史大轉變之一。期後加盟的還有衛少芳、區倩明、區倩坤、楚岫雲、鳳凰女等名女花旦,丑生王梁醒波、黃鶴聲、馮俠魂、趙驚魂等。1942年,紅線女加入並得馬師曾的重用。同年她因演出《雷雨》中繁漪一角,逐漸成名。 十年來的編劇曾有盧有容、馮顯洲、黃金昌。他們為馬師曾編寫古今中外內容及其形式的劇目。譬如《刁蠻公主戇駙馬》、《野花香》、《斗氣姑爺》、《審死官》、《我為卿狂》、《野玫瑰怒殺洪承疇》。在長達近10年時間中,新劇迭出,大受觀眾的熱烈歡迎。 同時,馬師曾在太平劇團內積極進行粵劇改革。他把西方電影的導演、排練制度引進粵劇,戒除提綱戲那種臨場即興的做法。佈景方面則運用了硬景、燈光等舞台技術和器材。音樂方面,引用大量西洋樂器來豐富粵劇的音樂。他被新聞界稱為「新派粵劇泰斗導演 兼主演藝術鉅子」。太平劇團與薛覺先所帶領的覺先聲劇團展開了粵劇藝術上的競爭。由於雙方各有千秋,彼此並駕齊驅,粵劇歷史上稱為「薛馬爭雄」時期。.

新!!: 粵劇和太平劇團 · 查看更多 »

太平戲院 (廣州)

太平戲院,又稱太平大戲院,是曾存在於廣東省廣州市的一間戲院,於1921年間由時廣州商團中人所辦,位置在城西豐寧路西瓜園(今人民中路南方娛樂總會)。其是仿照上海大舞台戲院,設立有活動戲臺,每一幕完後可將戲臺轉動,省卻落幕後佈景之煩。觀眾以此為廣州前所未有而趨之若鶩,戲班亦鍾情於此演出。1925年,馬師曾的大羅天班在這裡演出過《苦鳳鶯憐》、《佳偶兵戎》和《狸貓換太子》等。 太平戲院以演粵劇為主,也上演過話劇。當時為惠福(警察)分局管轄辖,坐位等次六等,日场正午十二时,票价一毫半至一元四毫,夜场下午七时(逢星期六下午八时),二毫至三元。抗戰爆發後,太平戲院上演大型歷史劇《黃花崗》,廣東話劇界的“三大小生”(李門、張村、卓文彬)與“三大名旦”(梁綺、阮琪、鄺清輝)都在戲中擔任要角,演出大獲成功,被全城熱議。 可惜該院地點當時非繁盛之處,又屢遭軍隊借駐,故營業日漸不景。其活動舞臺又因設計不合理致使用不方便,亦於1936年廢棄,徐燕琳 《岭南文史》2010年第1期 。.

新!!: 粵劇和太平戲院 (廣州) · 查看更多 »

太平戲院 (香港)

太平戲院是香港19世紀最早的戲院,建於1890年以前,位於石塘咀德輔道西。整間戲院可容納近1000人,分前、中、後座,兩層超等及包廂。東主為源杏翹。位於西環德輔道西402-404號,現址為創業商場。.

新!!: 粵劇和太平戲院 (香港) · 查看更多 »

夜總會

夜總會(Nightclub),或稱夜店、夜場,泛指各類夜生活娛樂場所。世界各地的夜總會,性質及定義皆不盡相同;於夜總會內進行的主要活動也有相異之處,但大致上都與舞蹈有關,而客人大都屬成年人並會喝酒。一些地區的夜總會,設有舞池、樂隊或DJ,提供歌舞表演。參與夜總會的活動稱為夜蒲。 華語地區通常把Nightclub稱為夜店、夜總會,較多動態性活動;Pub稱為酒吧。只有在台灣,夜店指的是Public Bar(簡稱Pub),種類區分為Disco Pub、Live Pub、Talking Pub等等;,特指會員制的夜生活休閒場所,或有女公關陪伴飲酒的場所。.

新!!: 粵劇和夜總會 · 查看更多 »

夜戰馬超

夜戰馬超是一齣著名粵劇折子戲,是大喉名曲.原唱者是大喉唱家熊飛影與源妙生,撰曲家為老丁.故事取材於《三國演義》第65回,張魯派遣馬超進攻葭萌關,張飛請命在葭萌關出戰馬超。全劇分上下卷,均用粵劇官話演唱..

新!!: 粵劇和夜戰馬超 · 查看更多 »

娛樂唱片

娛樂唱片(Crown Records Limited)是一家香港已清盤的唱片公司,1958年成立,2011年清盤。該公司擁有2,000多首名曲的版權,包括《紫釵記》、《帝女花》、《再世紅梅記》等任白粵曲瑰寶,還有《狂潮》、《家變》、《輪流轉》、《京華春夢》、《小李飛刀》、《書劍恩仇錄》等家喻戶曉的經典劇集主題曲。.

新!!: 粵劇和娛樂唱片 · 查看更多 »

媽閣

媽閣(粵語:ma5 gok3,「媽」變調為「馬」;葡萄牙文:Barra),位於澳門半島西南部、位於西望洋山和媽閣山的西面,常指媽閣廟的附近一帶。媽閣有數百年歷史,1993年被評為「澳門八景」-媽閣紫煙。當時廟的附近是媽閣漁村,直到19世紀後期才有所發展。媽閣廟前面是澳門海事博物館和澳門政府船塢。澳門敎育暨青年司的青年廳就在第三座的樓下辦公。 以媽閣一詞命名的地方有很多,包括媽閣廟、媽閣廟前地、媽閣總站、媽閣上街、媽閣斜巷、媽閣斜坡、媽閣街、媽閣里、媽閣台、媽閣巷、媽閣第二巷和媽閣第三巷。.

新!!: 粵劇和媽閣 · 查看更多 »

媽閣廟前地

媽閣廟前地(Largo do Pagode da Barra)是澳门半岛南部風順堂區媽閣廟門前的廣場。因位置於媽閣廟前而得名,是各等地遊客訪澳門必到的旅遊景點之一。前地向海之方向有澳門海事博物館,附近有新發展出現的手信街。北端為妈阁斜巷,南端連接媽閣上街。.

新!!: 粵劇和媽閣廟前地 · 查看更多 »

嫦娥英

嫦娥英,20世紀30年代的粵劇全男班花旦,紅遍香港及澳門,唱做俱佳,天賦歌喉嬌滴滴,屬最佳聲線的男花旦之一。他屬「人壽年」的「六柱」之一,其他是「武生皇」:靚榮、小武:靚新華、「花旦皇」:千里駒、小生:靚少鳳、丑生:羅家權及梁仲升。.

新!!: 粵劇和嫦娥英 · 查看更多 »

子喉七

子喉七(),原名劉海東,廣東省順德縣人,粵劇及電影演員。於清末民初時期成名,是20年代粵劇名--。由於唱功十分獨到,所以在珠江一帶很受歡迎。在“大中華班”與靚少華合作無間,曾經演出《醜女洞房》,在《風流天子》飾演楊貴妃,在《十奏嚴嵩》飾演嚴嵩。他還與朱次伯在「環球樂戲院」拍演過。當時粵劇已經開始盛行六柱制。無論他所在那一班,都以「通天」來掛牌,表示他的戲路甚廣。1930年,“人壽年劇團”的六大臺柱是武生新珠、小武靚少佳、花旦嫦娥英、二花小嫦娥、小生陳醒威、醜生蛇仔利,而他就是第七大臺柱。 1965年3月24日(星期三)凌晨2時,在香港島西環卑利士道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因患淋巴腺癌病逝,享年74歲,遺下任職教師的兒子及任職護士的女兒。1965年3月25日(星期四)下午1時在香港殯儀館出殯。.

新!!: 粵劇和子喉七 · 查看更多 »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或称孔子家族,曲阜孔氏,阙里孔氏,真孔,内孔,内院孔,是孔子后裔的总称,典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新!!: 粵劇和孔子世家 · 查看更多 »

孔雀 (演員)

孔雀 (Hung Cheuk 孔紫薇,),籍貫:廣東省南海縣,原名:孔雪雲 (Hung Suet Wan)1951年2月23日(星期五),香港《大公報》,第一張,第四版。,少年時代在香港讀書,15歲時在聯華港廠學習電影技藝,並一度到廣西撮影,之後至廣州公演臀舞(Booty Dance)成名而當交際花,因事離開廣州返回香港在銀月舞廳當舞女。1933年底曾與著名粵劇乾班男花旦謝醒儂合作到上海表演,謝醒儂反串以女妝子喉唱曲;孔雀則跳她擅長的臀舞(Booty Dance)。孔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電影女明星,拍攝約33齣國語、粵語及廈語電影。.

新!!: 粵劇和孔雀 (演員) · 查看更多 »

孔慶東辱罵港人事件

孔慶東辱罵港人事件是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2012年初在中國大陸《第一視頻》網絡電視台清談時評節目中评论大陆儿童在香港港鐵車廂內进食事件时發表「香港人很多是狗」的言論所引起的一场極度大型风波。.

新!!: 粵劇和孔慶東辱罵港人事件 · 查看更多 »

定军山 (戏剧)

定军山是中国的一出传统剧目,题材取自《三国演义》讲述东汉末期曹操与刘备之间展开的定军山之战。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十一回,情节不尽同,一名《取东川》,又名《一战成功》,京剧、汉剧、川剧、滇剧、徽剧、秦腔、晋剧、同州梆子、粤剧均有此剧,河北梆子剧名《葭萌关》。.

新!!: 粵劇和定军山 (戏剧) · 查看更多 »

宝莲灯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并有多个戏剧改编而成的版本。 女娲的妹妹瑤姬,向女媧娘娘學藝後下凡降魔,卻與凡人楊天祐相戀,於是他們結婚,生下了孩子們,第一個孩子為楊大郎(名为楊蛟、楊昭),第二個孩子為楊戩(楊二郎),第三個孩子為楊嬋(三娘子、三聖母)。有的版本中楊天祐又稱「楊大郎」 後來楊戩(楊二郎)學成道法,在梅山上結廬安居,並與梅山上的康安裕、張伯時、李煥章、姚公麟、郭申、直健等六名神靈鬥法,最後六人服於二郎幕府,是為梅山六兄弟,帳下還有一千二百個草頭神,以及哮天犬、神鷹。二郎帶著六兄弟,以斧劈桃山,救出母親。玉皇大帝念楊戩純孝且肉身得道,封他為灌江顯聖二郎真君(二郎神),六兄弟各封為太尉、將軍。將楊嬋封為「華山三聖母」,也把楊天祐、楊戡釋放,並封為仙官。但玉皇大帝也跟楊戩約定,不能再縱容妹妹嫁給凡人。 楊嬋成仙以後,在華山上頗享香火,一名人间书生刘彦昌落第後到華山遊覽進香,非常欣賞於「華山三聖母」的美貌,自言自語地說,「如能娶妻如此,死而無憾」,出廟門之後,卻被一條千年蛇精嚇死。三聖母化身民女前去搭救,也傾心於刘彦昌的俊朗,終於在侍女朝霞的撮合下,嫁给了刘彦昌,二郎神為了當年的誓言,乘著月黑風高,令梅山六兄弟帶著哮天犬盜走了「寶蓮燈」,楊嬋於是束手就擒,二郎镇压楊嬋於华山的莲花峰之下。其儿子劉沈香长大后经朝霞指点,拜霹雳大仙〈有些版本為孫悟空,並賜與白龍馬〉为师,而学得一身高强的本领,取回女媧娘娘賜給母親的「寶蓮燈」,最后感動了二郎神(一說打敗二郎神),二郎神給了沈香當年劈開桃山的大斧,沈香於是劈开了莲花峰,救出了母亲。.

新!!: 粵劇和宝莲灯 · 查看更多 »

客途秋恨

《客途秋恨》是廣東南海人葉瑞伯在清代道光年間寫成的南音曲,描述文人繆艮(1766年—?,字兼山,號蓮仙子)與妓女麥秋娟的愛情故事。1920年代由編劇黃少拔改編成粵劇《客途秋恨》。白駒榮是詮釋這首歌的代表人物,新馬仔、張國榮亦曾演唱過此曲。.

新!!: 粵劇和客途秋恨 · 查看更多 »

宮粉紅

宮粉紅(GUNG Fan-Hung,),原名姚是君,是香港著名粵劇紅伶。宮粉紅丈夫是著名粵劇男花旦陳非儂、「影迷公主」陳寶珠的養母;而宮粉紅和陳寶珠被稱為「模範母女」。.

新!!: 粵劇和宮粉紅 · 查看更多 »

審死官 (1992年電影)

是一部1992年上映的電影,杜琪峰执导,改編自粵劇《審死官》,由周星馳、梅艷芳主演。當年,周星馳及梅艷芳兩人雙雙憑此片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 《審死官》秉承周星驰电影一贯品质,重播率非常高。.

新!!: 粵劇和審死官 (1992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寶昌公司

寶昌公司成立於清朝末年,由香港商人何萼樓創辦,是粵劇劇團鳳凰儀及人壽年戲班的班主. 名伶千里駒曾被該公司聘請,在鳳凰儀戲班中當第三花旦。蛇王蘇、肖麗湘、小生聰、風情杞、千進而駒、靚榮、白駒榮、薛覺先、馬師曾、靚少鳳、靚新華、嫦娥英、蛇仔利、新珠、靚少佳、靚次伯等粵劇演員則曾在人壽年演出..

新!!: 粵劇和寶昌公司 · 查看更多 »

小生

昆曲《牡丹亭》的表演片段,右为小生柳梦梅。 小生是中國戲曲中的行當名稱,是生的一種,一般來說小生是演文戲而不掛鬚的男角。.

新!!: 粵劇和小生 · 查看更多 »

小麒麟

小麒麟 ,原名陳玄宗,有精湛翻筋斗功夫,被譽為「筋斗皇」,自少隨父親在粵劇舞臺演出,電影童星,少年時代為麗的映聲的龍虎武師,小麒麟私底下與李小龍是知己朋友,丁佩就是由小麒麟介紹給李小龍。.

新!!: 粵劇和小麒麟 · 查看更多 »

小提琴

小提琴(Violin)属于四弦的弓弦乐器,是现代管弦樂團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作为现代弦乐器中最具份量的乐器,小提琴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體型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新!!: 粵劇和小提琴 · 查看更多 »

尤芷韻

尤芷韻(Yau Chi-Wan,),原名:尤桂芳,香港電影及電視 女星,體重90磅(40.8公斤),尤芷韻在16歲開始學粵劇,擅唱「紅線女腔」、「上海妹腔」及「骨子腔」,亦懂得順德話、客家話、潮州話、上海話及國語。銀幕處女作為粵語喜劇《多情妙賊》(1968年5月) 遺作為粵語喜劇《狗咬狗骨》(1978年8月),演出30多齣香港粵語片。最初為香港麗的映聲戲劇組演員,擔任偵探、諧趣話劇、歌唱小說的主角,演出的節目有《小夫妻》、《大頭仔》、《老夫子》(編導:陸志堅、鍾樸飾演老夫子、李平富、令正、李志海)、《我是偵探》(先後由李鵬飛及駱恭擔任主持)及《四千金》等,由於擅演媚態風騷,又常戲弄僱主的俏女傭,被香港麗的映聲的觀眾冠以『媽姐皇后』的渾號;後來跳槽為無線電視服務1978年10月13日,香港《華僑日報》,第一張第四頁。。.

新!!: 粵劇和尤芷韻 · 查看更多 »

尤聲普

尤聲普(1934年-),香港粵劇演員。父為乾旦尤驚鴻,1979年至1985年間亦曾師從京劇名伶李萬春,隨並非「科班」出身師兄劉洵習藝。早期多演林家聲的武生、見習丑生,後改任老生和丑生;1988年受聘為雛鳳鳴劇團丑生,武生靚次伯,演出至2007年12月六場於澳門的《帝女花》為止。 1992年雛鳳鳴解散,香港粵劇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 1990-1991年,最高紀錄一年演出超過150場,只演舊戲,無開山劇目,也非全職,又自由出外埋班,早已預定,準備盛世享其成到退休! 1992年3月10日,為雛鳳鳴劇團告別演出,1992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舞台演員年獎。 2009年獲香港特區榮譽勳章;2016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2017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發傑出藝術貢獻獎。 曾與麥先聲、陳玉郎、雲展鵬、潘有聲、黎家寶及文千歲共七位梨園同行結為七兄弟,尤排行第二。.

新!!: 粵劇和尤聲普 · 查看更多 »

尤敏

尤敏(),香港女演員,原名畢玉儀。粵劇名伶白玉堂是她的父親,任劍輝則是其表姑。.

新!!: 粵劇和尤敏 · 查看更多 »

尹少卿

尹少卿 (Wan Siu Hing,?-1952年11月17日),香港粵劇二幫花旦。她是薛覺先的徒弟,年青貌美,擅演刁蠻青衣。.

新!!: 粵劇和尹少卿 · 查看更多 »

尹飛燕

尹飛燕 (),原名尹美嬋,粵劇表演家。.

新!!: 粵劇和尹飛燕 · 查看更多 »

少达子

少达子(艺名)原名谈伟雄(1896年3月20日 – 1976年2月20日)为粤剧名艺人 、中医跌打医师。广东省新会市四九村人。父亲谈保艺名声架保,也为粤剧名艺人。母亲李齐。少达子在粤剧界是有名气的武生演员。很多粤剧名伶都曾跟他学艺,包括梁荫棠,石燕子等。他亦曾多次为孙中山革命在国内外义演筹款。在戏班中,擅长中医跌打医术并享有盛名。.

新!!: 粵劇和少达子 · 查看更多 »

少林五老

少林五老是指出現於清末民初裡有關少林故事小說中的五位人物。他們的名字最早出現於清末武術小說『聖朝鼎盛萬年青』中:五枚大師、至善禪師、馮道德、白眉道人、苗顯。 五枚大師為雲南白鶴山尼姑,紅眉道人首徒; 至善禪師為福建少林寺和尚,排行第二; 馮道德為湖北武當山道士,排行第三; 白眉道人為四川峨嵋山和尚,後居成都,未提及排行; 苗顯為俗家,廣東連州連山八排洞襄土人,後居南京,未提及排行。 按武功排名則為白眉道人、至善禪師、五枚大師、馮道德。苗顯早亡,未提及武功高低。 在--打機房事件中,馮道德三名弟子牛化蛟、呂英布、雷大鵬接連在擂台上死於--之手。其中呂英布、雷大鵬皆因台下謝亞福(謝福三)所發的暗器「鐵鴛鴦」而死,於是馮道德赴廣州尋--報仇。馮道德即將打死--時,五枚出手勸解,馮道德只得作罷。 後白眉的弟子方魁、高進忠、馬雄奉命拘捕--,高進忠先後擊殺--、三德和尚(劉裕德)、童千斤,馬雄點傷謝亞福廢其武功。白眉知道至善必會報復,於是請五枚與馮道德一起約至善比武。在福建少林寺中,白眉以內功震死至善,五枚踢死方世玉,馮道德刀傷洪熙官後將其生擒。 這些故事經常被後世描寫為少林與武當峨嵋之爭,其實當時並無武當派峨嵋派之稱。馮道德雖然是武當山道士但仍係少林派,而白眉道人則是和尚(當時和尚也稱為道人),並非後世所刻畫的峨嵋或武當派道士。 萬年青書中前後多有矛盾之處,書中前稱李雄(李巴山)為白眉道人首徒,五枚大師為紅眉道人首徒,兩人見面以師兄弟相稱。而後又稱馬雄為白眉道人首徒,白眉道人又與至善禪師等人以師兄弟相稱。.

新!!: 粵劇和少林五老 · 查看更多 »

少新權

少新權(1904年-1966年3月22日,原名:陳利權)是一位香港的粵劇和電影演員。.

新!!: 粵劇和少新權 · 查看更多 »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广东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创建于晚清时期,创始人为“二高一陈”,即高剑父、高奇峰以及陈树人,也称“岭南三杰”。岭南画派为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以创新为宗旨。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并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岭南画派主张引进西洋画法,融合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和创新作品。 第二代岭南画家以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为代表,无论在题材与技法上比起“二高一陈”又有新的突破,被誉为当代岭南画派的四大画家。岭南画派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岭南画派和京津画派、海上画派三足鼎立,是“现代中国画”的代表。.

新!!: 粵劇和岭南画派 · 查看更多 »

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又稱珠江文明,狹義稱廣東文化、廣義稱南粵文化或嶺南文化,指五嶺以南廣東、廣西和海南一帶「嶺南地區」之獨特地域文化。今嶺南文化專指南粵文化,尤其廣東特色突出,狹義的嶺南文化是特指漢族的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廣義的嶺南文化還包括廣西地區的漢族地域文化和嶺南苗、京、壯、瑤等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嶺南先民遺址的出土材料証明,嶺南文化為原生文化。基於獨特之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根基,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之特點。大概分為曲藝、建築、美術、飲食四類。 到了近代,嶺南得風氣之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之重要津梁,多種文化思潮交錯而織成絢麗多彩的畫面,嶺南文化成為中國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發展之先導。從洪秀全之金田起義、幼童留美計劃、康梁變法、何子淵之教育革新到孫文領導之民主革命,嶺南文化始終是中國近代政治革命之重要代表和領導力量。近代嶺南文化精神實質是戰鬥、革命、革新精神。.

新!!: 粵劇和嶺南文化 · 查看更多 »

巢非非

巢非非,廣東省順德縣人,粵劇一線正印丑生;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香港電影演員,參演近250齣電影。 在20世紀30年代,原本擔任車衣的巢非非,在18歲時加入戲劇行業,不過兩、三年就在「大中華粵劇班」擔任正印丑生,當時另一著名丑生廖俠懷排才第二位。後來改組成「梨園樂」,遠赴上海市,在閘北「廣舞臺」演出《玉梨魂》,哄動一時,當時他的工資僅次於文武生薛覺先,後來亦有到南洋演出約4至5年。返回香港後就進入電影圈,銀幕處男作為《摩登新娘》(1935年,飾演老師),自此得外號「巢老師」,在電影裡均為配角。後來火燒木屋區把他的家毀滅,1954年6月13日(星期日),巢非非向香港「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表示當時是他最艱難的時候,沒有屋住,沒有飯吃,滿身生瘡,沒有錢醫治,職員給他10斤米及金錢,他就立刻到九龍木屋區租得床位安身。 粵語電影式微時,他轉業到九龍黃大仙祠為善信解籤。 1959年10月4日(星期日),64歲的巢非非在九龍廟街8號地下,被搜出一張錫紙,有海洛英痕跡,過去已有一次被控吸毒的罪案紀錄,巢非非在1959年10月6日(星期二)在九龍栽判署認罪,並解釋:「吸毒是為了刺激神經。在廟裡工作無法維持精神。」 結果被判入監獄四個月。 巢非非在20世紀60年代病逝。.

新!!: 粵劇和巢非非 · 查看更多 »

工尺谱

工尺谱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現代中樂團一般已改用簡譜或五線譜。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新!!: 粵劇和工尺谱 · 查看更多 »

上海妹

上海妹()原名顏思莊,廣東省中山縣人,出生於新加坡,是一名粵劇演員。上海妹的父親是名伶太子友,其夫是--生半日安,而其兄是班政家顏蝦。上海妹擅演溫柔賢淑的悲劇人物,演出細膩,咬字清晰,自創的反線中板,婉轉幽怨,稱為「妹腔」。.

新!!: 粵劇和上海妹 · 查看更多 »

帝女花

《帝女花》是著名的粵劇戲寶,而在粵劇裡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由梁金棠原創編寫,於1934年10月25日首演,由廣東省廣州市的散天花劇團的廖夢覺、楚賓及林少梅等,在香港九龍普慶戲院演出,迄今只餘殘篇。 現時普遍通解的版本是第二個版本,也有分為原著版本及修訂版本兩種。原著版本是唐滌生參考清朝戲曲家黃燮清(1805-1864)編寫的崑劇作品而改編,後來由著名粵劇演員任劍輝及白雪仙組成的仙鳳鳴劇團於1957年6月7日在香港利舞臺作首演。由於演出成功,此劇於1959年被改編及拍成電影,香港娛樂唱片公司又於1960年把全劇錄成四張唱片發行。 白雪仙為了紀念首演五十週年紀念,在2006年已經開始著手籌備紀念演出,並開始為《帝女花》在歷史、用詞等作出修訂;2007年,由白雪仙作藝術總監,龍劍笙及梅雪詩主演,先後在香港及澳門演出。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為配合「粵劇國際研討會﹕情尋足跡二百年」,及紀念《帝女花》劇本誕生五十周年,香港中文大學於2007年9月籌演《帝女花》(青年版)。青年版由阮兆輝、葉紹德及李奇峰修改唐氏劇本,並由梁淑明、李沛妍、陳鴻進、梁煒康、關凱珊、黃葆輝及王潔清主演。.

新!!: 粵劇和帝女花 · 查看更多 »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新!!: 粵劇和中华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區健康院普通科門診診所

中區健康院普通科門診診所(Central District Health Centre General Out-Patient Clinic) 是一間由位於香港中區的,醫管局轄下的一家門診診所。大樓前名為「中環健康院」,由衞生署管理。.

新!!: 粵劇和中區健康院普通科門診診所 · 查看更多 »

中州韻白話文

中州韵,又称韵白,是指在明代中原地区使用的方言。中州韵在元末是以《中原音韵》韵书为参考的。到了明初,又以《洪武正韵》为依据。是明代主流官话。.

新!!: 粵劇和中州韻白話文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粵劇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通常泛指形成於清代以前的中國、並傳承至今的的各種音樂。從音樂的表現形態來看,可分為合奏器樂、獨奏器樂、戲曲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歌樂、宗教音樂等等 ,為較常見的分類方式。此外亦有按社會層面所作的劃分,如文人音樂、民間音樂、仕紳音樂、宮廷音樂,較適用於考察音樂的傳播發展。.

新!!: 粵劇和中國傳統音樂 · 查看更多 »

中國戲曲

戲曲是指中華文化的傳統戏剧。「戲曲」一詞始見於《水雲村稿》中〈詞人吳雲章傳〉,指南宋流行於民間的永嘉戲曲,是南戲戲文發展之濫觴。在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戏曲演出活动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 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由此定義看來,戲曲必須具備演員、劇場、詩歌、舞蹈、音樂、代言體、演故事等基本元素。臺灣學者曾永義將王國維對戲曲的定義視為戲曲小戲必須具備的條件,小戲的表演藝術較為原始。而相較於小戲的大戲有更高度的藝術表現,已經是綜合的文學與藝術,其定義為:「中國古典戲劇是在搬演故事,以詩歌為本質,密切結合音樂和舞蹈,加上雜技,而以講唱文學的敘述方式,通過俳優妝扮,運用代言體,在狹隘的劇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文學和藝術。」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崑劇獲納入名錄之內,引起公眾對戲曲發展及傳承的關注。2009年及2010年,粵劇、藏劇及京劇更先後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藝術進一步得到世界重視。.

新!!: 粵劇和中國戲曲 · 查看更多 »

中國方言保護

中國方言保護主要指中國大陸漢語方言地區(主要是指非官話方言),以「保护方言」为号召的自发民間語言復興運動。目的是应对各地母语環境因推廣普通話而急剧衰落瀕臨灭绝的现状,并呼吁官方保護以方言为载体的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学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勿永久性地消失。 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表明語言上的「少數人」同樣享有「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權利」。 目前大部分的保護方案仍停留在討論階段以及小規模的民間組織活動,整體相互亦缺乏沟通交流,尚無任何實質保護方言的有效行動。.

新!!: 粵劇和中國方言保護 · 查看更多 »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香港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香港馆,別名無限空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自建臨時展館,位於世博園區A片区,中国国家馆西南侧,以「無限城市—香港」为主题。 香港馆共分为3层。底层主题为“連繫:全球”,展示香港与内地与全球的联系;中间层主题为“連繫:意念、資訊和多元”,展示香港的开放与现代化;顶层的主题则是“連繫:自然”,以展示香港的天然资源。.

新!!: 粵劇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香港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列表:.

新!!: 粵劇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音乐

中國音樂,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9000多年前,禮樂制度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音樂與人心情感間的關係受到很大的重視,《詩經》大序、《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篇》、《史記·樂書》等描述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同時從唐代的胡琴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過不斷充實發展。.

新!!: 粵劇和中国音乐 · 查看更多 »

中国戏曲节

中国戏曲节是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举办的戏曲展演项目,2010年6月举办了第一届,从6月4日至7月21日为期48天。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计划由2010年起每年在香港举办「中国戏曲节」。.

新!!: 粵劇和中国戏曲节 · 查看更多 »

中国戏曲音乐

中国的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在中国很受欢迎也较为普及的音乐之一。广大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其代表是崑曲和京剧。中国戏曲音乐通常以高调的唱腔为主,并以笛、皮鼓、梆子、锣和京胡等弦乐器伴奏。其他中国戏曲音乐代表有:河北梆子、豫剧、评剧、越剧、粤剧、秦腔、黄梅戏、潮剧、高甲戏和傩戏等。全中国共有600多个地方戏剧品种。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粵劇和中国戏曲音乐 · 查看更多 »

中聯影業公司

中聯影業公司,全名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簡稱中聯,於1952年11月成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電影工作人,組織可以主導自主藝術意向的仝人電影製作公司,以拍攝反映社會現實、維護藝術尊嚴的影片為製作方針,提高粵語片水準為己任,抵抗當時粗製濫造的粵語片,被稱為「香港電影光榮旗幟」。 中聯電影是傳統文學的延伸,繼承五四新文學運動傳統反封建、反傳統、批判社會的現實主義,其中又以改編自「激流三部曲」的影片《家》、《春》、《秋》為代表作。.

新!!: 粵劇和中聯影業公司 · 查看更多 »

中華公所

中華會所(中文別稱:中華公所、中華會館)。英文名稱:(Chinese Six Companies、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Association、Chong Wa Benevolent Association)是一個由在美國的不同華人且多樣的華人團體聯合組成、人數眾多、歷史悠久的海外華人組织。.

新!!: 粵劇和中華公所 · 查看更多 »

七聖古廟

七聖古廟,又稱七聖宮古廟,簡稱七聖廟,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西貢北十四鄉官坑。七聖古廟建於明末清初,由十四鄉鄉村組成的「東平社」、「西平社」、「南慶社」及「北慶社」合力建造,每社輪席管理一年。.

新!!: 粵劇和七聖古廟 · 查看更多 »

丘鶴儔

丘鶴儔(),生於廣東台山,乳名阿英,鄉人稱為靚仔英。廣東音樂揚琴演奏家,編著第1本廣東音樂專著《弦歌必讀》,其廣東音樂作品《獅子滾球》於1950年被馬思聰改編成鋼琴曲。 年幼時曾隨鄉中南巫、師姑、八音班學習佛教音樂、道教音樂、戲曲音樂。13歲入八音班為嗩吶演奏員,其後師隨胡德高學習廣東音樂,專習揚琴,亦學二弦、嗩吶、高胡、小提琴等。 1895年,15歲時到東南亞謀生,20多歲定居香港,在電話公司任職,其後經營一家小店,售賣日用品、樂器,兼教授音樂,漸以教授廣東音樂為主業。其間記錄、整理音樂作品,並開始編寫音樂著作,如《弦歌必讀》、《琴學新編》、《琴學精華》、《國樂新聲》等,部份著作外銷到中國、東南亞、美洲。 1934年赴紐約等地演奏,獲得好評。1941年喪子,1942年病逝於香港。 其女兒亦於2016年病逝於香港, 享年九十九。.

新!!: 粵劇和丘鶴儔 · 查看更多 »

三合會

三合會(Triad),史上曾為反清秘密组织,始于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如今由于很多港人黑社会组织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洪门三合会,而现在其實是没有洪門三合會,因此现在‘三合会’一般用来泛指由港人组成的黑社會犯罪組織。 三合會原是在1830年(道光十年)由廣西邊陲至廣州一帶,包括梧州、肇慶和佛山在內的團練、市鎮民團及村民組織互相自保而成的民间组织。經過鴉片戰爭後,兩粵(兩廣)的珠江水系三江民心思變,特別是在廣州、佛山、香山及肇慶的相連的地區,加上鄉勇及團練興起,武裝社團林立,因加入俗稱為洪門的天地會,是為洪門。另說則是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演變成洪仁玕、李文茂、羅大綱、陳開等人组成的“反清復漢”组织,聚眾建立太平天國,實行揭竿起義,互稱洪門子弟,進行現稱「廣東洪兵起義」的革命事跡。早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香港的殖民政府就應清朝要求,封鎖三合會的活動。1842年,英屬香港就頒布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 清朝亡後到二次大戰後,三合會已經演變成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近半世紀以來,三合會的各幫派行为包括收取保護費、贩卖毒品、洗黑錢、非法赌博、經營性產業等所謂黃賭毒的偏門行業。個別成員亦會進行偷竊、诈騙、綁票及恐嚇勒索等犯罪行為。香港大型的三合會會員約20多萬人以上,大部分小型街头帮派裡中有7-10%的黑社會成員是活躍份子,若然統一所有香港三合會和黑幫,可達致40萬-50萬人以上,所以香港往往將三合會與黑社會混在一談。時至今天在香港,自稱三合會會員或成員、身為三合會會員或成員、拿用任何三合會組織的名字和名稱使用者,同樣當成自稱三合會人士亦觸犯法例,採用任何有關三合會物品入會儀式(例如令旗、令符、诗句、禁條、誓詞、隱語及祭器,不少包含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元素)、採用類似的洪門入會儀式、以及藏有有關攻擊性武器、兵器、看管任何武器庫、兵器庫,藏有任何武器危險物品、物件,即違反社團條例及觸犯刑事罪行。一旦被發現,最高刑罰監禁7年和罰款25萬元。加上香港境內和海外秘密結社是有不少有所聯繫,有見及此,至今香港警方仍不時出動打擊任何有關三合會活動。.

新!!: 粵劇和三合會 · 查看更多 »

三笑姻緣

《三笑姻緣》,未署作者姓名,是描寫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在西廂寺偶遇華太師夫人的侍女秋香的故事,遂展開追求,不惜賣身給華太師委身書僮,教導华太師二子石愚(大合)、若拙(二刁),秋香一共對他笑了三次,故名。《三笑姻緣》故事源自元代喬吉的戲曲《李太白匹配金錢記》。明代嘉靖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已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唐子畏被放后,于金阊见一画舫,珠翠盈座,内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顾己。乃易微服,买小艇尾之,抵吴兴, 知为某仕宦家也,日过其门,作落魄状求.

新!!: 粵劇和三笑姻緣 · 查看更多 »

一年一度燕歸來

一年一度燕歸來可以指:.

新!!: 粵劇和一年一度燕歸來 · 查看更多 »

九天玄女 (粵劇)

《九天玄女》乃唐滌生的一部粤剧作品,其詞句非常優美動人。.

新!!: 粵劇和九天玄女 (粵劇) · 查看更多 »

九龍山

九龍山可以指:.

新!!: 粵劇和九龍山 · 查看更多 »

平安大戏院

平安大戏院是一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的戏院,现门牌十甫路125号,1951年2月由私人同益股份有限公司集资6万元建成开业。戏院曾演出过粤剧、话剧、木偶剧、曲艺、歌舞、轻音乐等剧种,中国广州网 。.

新!!: 粵劇和平安大戏院 · 查看更多 »

平湖秋月 (樂曲)

《平湖秋月》又名《醉太平》,是广东作曲家呂文成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于中秋时节遊覽杭州西湖时,觸景生情,遂取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為名創作的中國民族樂曲。1930年已经流行。乐曲表達對西湖勝景的感受,曲調舒緩柔美,勾勒出了月夜下的江南湖景,富於詩意。 現在《平湖秋月》的曲調作為嶺南音樂代表,已經滲透於粵劇及南管音樂中。.

新!!: 粵劇和平湖秋月 (樂曲) · 查看更多 »

乾旦路

,是2012年上映的一部港產紀錄片,由資助兩岸三地的獨立紀錄片的CNEX基金會出品,香港年輕導演卓翔執導,張艾嘉監製。影片先後在台北、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南京及倫敦公開放映;2012年底正式在香港上映。 該為CNEX基金會2010年的特別項目 。.

新!!: 粵劇和乾旦路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

广州市(Canton,),简称穗或广,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開創中國市政建制,現在是副省級市。廣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 广州擁有2200年以上歷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发展程度优秀,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并称为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新!!: 粵劇和广州市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南武中学

广州市南武中学,是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所全日制中学。南武中学分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是高中部,南校区是初中部。占地共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3000余人。校园环境幽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

新!!: 粵劇和广州市南武中学 · 查看更多 »

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

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简称广州综合频道,是广州广播电视台旗下的主频道,於1988年1月10日启播。频道主要播放新闻资讯、生活服务、综艺和粤语配音剧集,主要以粤语播出,亦有部分节目、广告和新闻记者使用普通话播出。 该頻道为24小时播出,每周二01:14~06:00休台。.

新!!: 粵劇和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 · 查看更多 »

广东广播电视台

广东广播电视台(通常简称为广东--;Guangdong Radio & Television,英文简称为GRT)成立於2014年,是中国广东省的一家省级广播电视大型综合传媒机构,由原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东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整合组建而成,涵盖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射传输等多种业务范围。旗下拥有9套广播频率、12套免费电视频道和10套数字付费电视频道。.

新!!: 粵劇和广东广播电视台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粵劇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器乐曲,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廣東音樂形成於清末,很多樂曲是由戲曲過場音樂、民歌、民間器樂曲牌演變而來。广东音乐也吸收了江南和北方音乐以及中原古乐的因素,结合本地语言的特点而产生。由于其出现较晚,许多曲目都是由音乐家创作的。.

新!!: 粵劇和广东音乐 · 查看更多 »

广东洪兵起义

广东洪兵起事是太平天国时期由广东天地会发动的一次反清叛乱。.

新!!: 粵劇和广东洪兵起义 · 查看更多 »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新!!: 粵劇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亚洲艺术史

亚洲艺术史或东方艺术史,包含了各类文化和宗教的广泛影响。 亚洲艺术史与西方美术史在时间上为平行发展,但大体上早上几世纪开始出现。 中国美术史、、 、日本藝術 都对西方艺术史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相应的,西方美术对东方美术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近東艺术同样对西方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开原始藝術外, (现伊拉克,西南亚,约公元前7600年)代表了最古老的亚洲艺术形式。Bellwood, Peter.

新!!: 粵劇和亚洲艺术史 · 查看更多 »

亂彈腔

亂彈腔又稱為戀檀腔、戀壇腔、聯彈、連彈,是一種粵劇音樂唱腔,屬梆黃體系,一般被認為由粵劇武生鄺新華借鑒秦腔所創,首用於《蘇武牧羊》中「猩猩追舟」一幕。.

新!!: 粵劇和亂彈腔 · 查看更多 »

五億探長雷洛傳

1991年上映的香港传记片,描述由劉德華飾演知名探長「雷洛」(影射總華探長吕乐)的故事。由於影射呂樂,但有許多與史實不合之處(例如劇中「顏同」影射的顏雄根本是呂樂的忠實部下),所以在呂樂建議之下,改稱為「雷洛」。 電影分为两部:《五億探長雷洛傳:雷老虎》和《五亿探长雷洛传II之父子情仇》分别于9月19日和10月10日先后上映,累计收获5,300万的票房佳绩。首部获得第11届香港電影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提名,關海山赢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第28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奖。.

新!!: 粵劇和五億探長雷洛傳 · 查看更多 »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Belilios Public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港島東區北角的官立女子中學,是由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董事、著名的猶太裔慈善家庇理羅士在19世紀末創立。學校被公認為全港頂級中學之一,多年來為香港培養了不少名媛、高官及藝人。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6位。.

新!!: 粵劇和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 查看更多 »

廟街 (香港)

廟街(Temple Street)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中的油麻地,,連接及柯士甸道。廟街以售賣平價貨的夜市而聞名,被喻為香港的「平民夜總會」。由於廟街的性質與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訪的人則以男性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稱號。曾有不少電影取景於此。.

新!!: 粵劇和廟街 (香港) · 查看更多 »

廣東粵劇學校

廣東粵劇學校,創立於1958年,現在隸屬广东省文化厅,位於佛山市南海区,是一所綜合性的藝術專業學校。 現時學校教授粵劇表演、粵劇音樂伴奏、音樂、舞蹈、曲藝、電腦美術、舞台美術、電影電視表演等等。當中粵劇有專門的分科,轄下有戲曲表演教研室、戲曲武功教研室、戲曲音樂教研室。.

新!!: 粵劇和廣東粵劇學校 · 查看更多 »

任劍聲

任劍聲 (Yam Kim Sing),聲線圓潤、扮相俊俏、一手灑脫北派的粵劇文武生,原是越南的「泰越劇場」(粵劇)之紅伶,自幼已在越南演出粵劇。20世紀60年代初期,越南戰爭影響粵劇團的票房,在香港粵劇紅伶關海山的慫恿及關照下,任劍聲移居香港,最初只在少數劇場演出,後期漸漸被班政家重用,到新界四鄉演出。任劍聲的銀幕處男作是粵劇電影《英雄掌上野荼薇》(1962年),之後連演多齣武俠電影,成為伶影雙棲演員。.

新!!: 粵劇和任劍聲 · 查看更多 »

任劍輝

任劍輝(Yam Kim Fai,),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人,粵劇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有「戲迷情人」的美譽。 其堂妹任冰兒亦為粵劇演員,隨陳艷儂學習得推車功架自然流暢,深得行內人稱譽,所以替代「仙鳳」正花推車、指導「雛鳳鳴」的表演功架,但是1976年在新加坡急上馬的一位例外。 「阿刨」龍劍笙叫1979年6月11日,在筲箕灣戲棚,政治部伴著,與陳笑風等探雛鳳鳴劇團班 。「爹爹」的誼父羅品超說,自己是好仔,任是活躍好女,於新舞台(香港)由陳皮鴨丈夫介紹認識。〖鑑哥與任姐和阿刨〗圖文:朱侶(歿 - 不涉存在個人利益衝突) 羅品超說最記得當年同任劍輝分手時,由尖沙咀碼頭,一直行去佐敦道,當時還下著毛毛雨,真有點孔雀東南飛的味道。.

新!!: 粵劇和任劍輝 · 查看更多 »

任冰兒

任冰兒為香港粵劇名伶,乳名「細女」,行內人稱「細女姐」,廣東南海人,1931年出生,其堂姐為粵劇紅伶任劍輝,夫婿為名伶石燕子。 在十一歲那年開始她從粵劇最低微的角色─-梅香做起,之後即按部就班升至「二幫花旦」。 四十年代中期,加入任劍輝與陳艷儂的「新聲粵劇團」,是由鄧碧雲僱用才(有機會)升為「二幫花旦」。1956年,任劍輝、白雪仙組成著名的「仙鳳鳴劇團」,她首部演出劇目為《牡丹亭驚夢》,直至「仙鳳鳴」在1970年解散為止。 任冰兒與當時另外八位著名「二幫花旦」朱日紅、李香琴、梁素琴、黎坤蓮、金影憐、許卿卿、英麗梨及譚倩紅結義成金蘭姊妹,合稱九大姐。 1977年,她在其堂姐的遊說下加入「雛鳳鳴劇團」,演出至2007年12月六場於澳門的《帝女花》為止。於2012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傑出藝術貢獻獎」。.

新!!: 粵劇和任冰兒 · 查看更多 »

任護花

任護花﹙Yam Wu Fa,筆名周白蘋﹚,三十年代廣州記者,影評人,流行小說作家,辦報人及著名粵劇編劇家。他曾經執導的電影多達22齣。另外,任護花曾先後創辦的《先導報》及《紅綠日報》。。他的妻子是著名舞星紫葡萄﹙馮翠華﹚,他們的第二位兒子是任忠章,香港英皇書院畢業生,1962年9月1­6日(星期日)到美國加州大學讀醫科。.

新!!: 粵劇和任護花 · 查看更多 »

廖夢覺

廖夢覺(Liu Mung Kok),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及60年代的香港粵劇與電影演員及男歌手。廖夢覺是香港第一齣有聲電影《傻仔洞房》(1933年9月20日公映)的男主角,該片亦是他的銀幕處男作;廖夢覺的息影作亦是諧星歐陽儉的遺作《情比金堅》及《苦雨春風》(1962年公映)。 廖夢覺(丑生)、楚賓(文武生)與林小梅(正印花旦)演出由梁金棠編撰的粵劇《帝女花》由廣東省廣州市的「散天花劇團」在1934年10月25日(星期四)首次公演。 廖夢覺最初是鐘聲慈善社的話劇團之活躍份子,以《傻仔洞房》一曲成名,因外貌關係主要飾演電影裡的諧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經當九龍巴士司機,駕駛第13路公共汽車(佐敦道碼頭-牛池灣)。.

新!!: 粵劇和廖夢覺 · 查看更多 »

廖了了

廖了了,又名廖兴利,字名坚,組籍廣東省新會縣。粵劇編撰家,鄧碧雲的師傅。.

新!!: 粵劇和廖了了 · 查看更多 »

廖俠懷

廖俠懷,英文名:Liu Hap Wai ,廣東顺德人,香港著名粵劇演員、電影明星,與葉弗弱、李海泉、半日安合稱『粵劇四大名--』。 早年,到新加坡謀生,由於酷愛粵劇,所以曾參與當地的業餘表演。得到小武靚元亨的賞識,被收為徒,改藝名「新蛇仔」。20年代,回到香港擔當第二--生。因為他的嗓子不亮,長相不美,被受冷落。同門師兄馬師曾介紹他轉投「大羅天」,在《賊王子》的演出中才得到認同。他的首本戲有《花王之女》、《大鬧廣昌隆》、《甘地會西施》、《雙料龜公》等。.

新!!: 粵劇和廖俠懷 · 查看更多 »

仙鳳鳴粵劇團

仙鳳鳴劇團,香港粵劇劇團,成立於1956年,由任劍輝和白雪仙所創。後來並邀請靚次伯與梁醒波擔任武生及--生之職,更邀得唐滌生為劇團劇務主任,可惜唐滌生於「仙鳳鳴」第八屆上演《再世紅梅記》時,不幸逝世,「仙鳳鳴」在第八屆後便停演了兩年,任白更冒起退隱之意。第九屆演出的劇目《白蛇新傳》是唐滌生生前準備已久的劇目,任白把他已搜集的資料,交與九位編劇家整理,當中包括現今著名編劇家葉紹德先生。.

新!!: 粵劇和仙鳳鳴粵劇團 · 查看更多 »

伊秋水

伊秋水(1904年-1955年5月14日),原名伊景榮,籍貫廣東番禺,香港二十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喜劇演員。.

新!!: 粵劇和伊秋水 · 查看更多 »

伍锦霞

伍锦霞(Esther Eng或Ng Kam-ha,),第二代美國華僑,祖籍廣東台山,是早期华语片女导演,曾在好莱坞电影业界发展,当时被称为“好莱坞唯一华裔女导演”。其一生曾导演或制作过11部电影作品,在香港拍了5部粤语片,在美国执导了6部华语片,获得相当的赞誉。 伍锦霞平时多留短发,穿一身男西装或猎装,畢生沒有與異性相戀及結婚,香港影壇中人更以「霞哥」相稱。.

新!!: 粵劇和伍锦霞 · 查看更多 »

张生

张生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粵劇和张生 · 查看更多 »

张悦楷

張悅楷(),廣州人,人稱楷叔,又稱張楷,是一名粵語話劇、相聲演員和說書藝人,一級演員,被譽為「羊城笑星」。.

新!!: 粵劇和张悦楷 · 查看更多 »

張姓

張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有8750.2萬人,占全國总人口的6.83%,張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為世界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之一。 张姓起源于河东“解邑张城”(今山西运城临猗县西)。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 由於在標準漢語及多種漢語方言中,張的發音近似其它姓,為了區別清楚,張姓多以「弓長張」作為強調。.

新!!: 粵劇和張姓 · 查看更多 »

張醒非

張醒非 (Cheung Sing Fei),最初是粵劇小武,20世紀40年代末期已轉當武生。20世紀50年代遷居香港,亦有當丑生,他在粵劇戲行裡亦是著名的孝子。張醒非與梁金峰短暫返回廣州市,參加廣州市「大四喜劇團」在1953年11月11日(星期三),於廣州市「東樂戲院」首演陳冠卿先生最新編撰的粵劇《劉金定斬四門》。從他的銀幕處男作《金絲蝴蝶》(1949年8月)至息影電影《如來神掌劈魔平九派》(1968年3月),參演約300齣香港粵語電影。.

新!!: 粵劇和張醒非 · 查看更多 »

張月兒

張月兒(),原名張幗雄,祖籍廣東順德謝村,著名香港粵劇老倌。11歲跟從樂師徐桂福學習。13歲開始在香港登臺演唱。她的代表作是《歌姬同樂宴瓊林》。適逢唱片業崛起,上海及香港各唱片公司為她錄製唱片,包括了《蝶迷》、《花月留痕》、《口花花》、《狗肉父老》、《遊子悲秋》、《愛花情果》、《鶯鶯酬柬》、《拜金花》、《難兄難弟》、《字花廠尋妻》等唱片。後來請了音樂撰曲家何少霞寫成《一代藝人》,名震一時,風頭一時無兩。她的“月兒腔”特色在於音量雄厚,音域寬,可同時唱男女對答的粵曲,唱來生動活潑。她擅唱諧曲,還能以生旦醜淨末多種行當聲腔去刻畫人物性格特點,故有“鬼馬歌后”之稱。.

新!!: 粵劇和張月兒 · 查看更多 »

張惠芳

張惠芳,著名香港粵劇女伶。她唱腔以風流瀟灑見稱,四大天王之一,但有關她的資料極少。多年來,只灌錄唱片,不作露面宣傳。 category:粵曲伶人 唱腔以風流瀟灑見稱,有關她的資料極少,因為據說她是四大天王中最為美豔,成名不久即嫁與一名門望族的富家公子,此家族素重書香禮節,因此張惠芳嚴守家訓,不復人前露面,更不用說壇前賣唱。一直到唱片大行其道的時期,與此家族交情極深的唱片公司力邀張惠芳複出,張夫礙於面子無奈答允,但約法三章,只許灌錄唱片,不作露面宣傳。因此張惠芳就灌錄了那幾次唱片,然始終不曾用名露面,之後更是與夫家共隱於香港一山間別墅,再無她的音訊外傳。.

新!!: 粵劇和張惠芳 · 查看更多 »

弋陽腔

弋陽腔,簡稱弋腔,戲曲聲腔,是宋元南戲在江西弋陽的方言、音樂與北曲結合而成。元代末年已經成形,明、清兩代,已經在南北各地發展,成為主要聲腔之一。清李調元《劇話》說:「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因此弋陽腔又通稱高腔。 明初至明中葉,弋陽腔已經於各地流行,並且衍生各色各樣的聲腔。弋陽腔在贛東北的樂平衍變為樂平腔,在徽州衍變為徽州調。此外,還有義烏腔、太平腔、京腔等等。《八能奏錦》、《大明春》、《玉谷調簧》、《秋夜月》等劇目大多數都是演唱弋陽腔、徽州調、太平腔、四平腔的,與崑山腔相互競爭。根據王正祥的《新定十二律京腔譜》,雖有各自發展不同,卻仍然保持著弋陽腔固有的特徵,構成了一種聲腔系統-「高腔腔系」。清中葉,高腔成為多聲腔劇種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四川的川劇,湖南的湘劇、辰河戲、祁劇,浙江的婺劇,江西的贛劇、瑞河戲,嶺南的粵劇等都有高腔。 弋陽腔流行的原因有三點:它繼承和發展了南戲演唱時那種“隨心令”、“順口可歌”的民間藝術創作的傳統。雖也演唱曲牌,但它不像崑山腔那樣格律謹嚴,靈活性很大。第二,弋陽腔可採用方言土語,使它每到一地能與當地語言、語音逐漸結合,而成為地方化的聲腔。第三,弋陽腔對崑曲等傳奇劇本一向採用“改調歌之”移植上演的做法,加入“滾”的表現手法,插入通俗的韻文、散文,使觀眾更易理解。 Category:贛劇 Category:戏曲唱腔 category:江西文化.

新!!: 粵劇和弋陽腔 · 查看更多 »

开平市

开平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广东省的一个县级市,由江门市代管,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地跨东经112°13'—112°48',北纬21°56'—22°39';东北连新会,正北靠鹤山,东南近台山,西南接恩平,西北邻新兴。总面积约1659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2016年统计数字),辖2个街道、13个镇和1个翠山湖管委会。城区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因原县城三埠镇(现三埠街道)被潭江分割为长沙、新昌和荻海三个区域,与武汉三镇相似,故有“小武汉”之称。开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及港澳台者,约有75万人,分布在6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在世界上有两个开平的说法。.

新!!: 粵劇和开平市 · 查看更多 »

彩虹戲院

彩虹戲院,又名彩虹曲苑,是廣東廣州的一間戲院,位處荔灣區西華路120號(西華路同荔灣路交界東南角)。.

新!!: 粵劇和彩虹戲院 · 查看更多 »

何偉凌

何偉凌,廣東東莞人,粵劇演員。 何偉凌自小聽從母親追隨其叔父粵劇名伶何非凡演出。她在「非凡嚮劇團」做了三年梅香。十六歲,她開始拜師羅豔卿,最初學習做花旦,後來轉學習生角。.

新!!: 粵劇和何偉凌 · 查看更多 »

何世杞

何世杞,廣東广州番禺沙灣人,著名粵劇男花旦。 抗日戰爭之前,何世杞移民到香港。後來,他不再登場演出而改在家中收徒教藝。每次只收1人,滿師登臺後,才再收另一人,新馬師曾是他第3個徒弟。曾為新馬師曾度身定做適合他年齡演出的《甘羅十二為丞相》、《慈雲太子走國》、《石鬼仔出世》、《樊梨花罪子》、《哪吒鬧東海》、《方世玉打擂臺》、《背醉紅羅》等等。 其故居於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北村官巷裡容光巷。離著名廣東音樂家“琵琶精”何少霞的故居不遠。 Category:番禺人 Category:粵劇演員 S.

新!!: 粵劇和何世杞 · 查看更多 »

何甘棠

何甘棠(1866年9月16日—1950年),本名何啟棠, 字棣生,是香港望族何啟東家族成員,是富商何東及何福的同母異父之弟,何甘棠非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跟施娣所生的兒子,而是施娣与中國男子郭兴贤所生的兒子Tracing My Children's Lineage 何鸿銮 著,是纯粹华人一名,曾任怡和洋行買辦等職,為香港著名商人及社會活動家。.

新!!: 粵劇和何甘棠 · 查看更多 »

何非凡

何非凡,廣東東莞道滘鎮南城坊新南村人,原名何賀年,又名何康棋,著名粵劇演員,著名文武生。.

新!!: 粵劇和何非凡 · 查看更多 »

何靜江

何靜江(),香港足球評述員,外號何老靜,他曾在香港有線電視及香港電台工作。 何靜江是香港現時僅存1970年代足球評述員,尤其擅長講述香港本地足球賽事。何靜江的評述甚具個人風格,每當球賽出現高潮,總會不能冷靜,並激情地評述賽事,讓有聲無畫的電台轉播帶出同樣的刺激興奮。.

新!!: 粵劇和何靜江 · 查看更多 »

何驚凡

何驚凡,原名:何蘇,粵劇文武生,香港電影演員。銀幕處女作為《食飯神仙》(1951年),最後一齣為《獨掌震龍門》(1970年),約演出60齣電影。.

新!!: 粵劇和何驚凡 · 查看更多 »

何鑑江

何鑑江,退休香港足球評述員,早於1960年代評述香港足球賽事,曾於香港電台工作,有「何老鑑」的稱號。.

新!!: 粵劇和何鑑江 · 查看更多 »

佛山市

佛山(官方音譯:Foshan,传统外文:Fatshan),简称禪、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全省第三大城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经113°06',北纬23°02',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东倚广州,距离香港约231公里,距澳門約140公里。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全市总面积3,7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3.06万,户籍人口388.97万;也是著名侨乡,旅外侨胞140万人。 2015年,佛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003.92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广州、深圳之后,为广东省第三位,同时位列中国大陆地区城市GDP排行榜第十六位。 到2012年底,佛山银行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168亿元,同比增长11%,这个数据在全国地级市中高居首位,人均存款额也跃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新!!: 粵劇和佛山市 · 查看更多 »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21号,是一座供奉道教玄天大帝的神庙。整个佛山祖庙建筑群由祖庙、孔庙、碑廊、陈列馆和园林组成,与黄飞鸿纪念馆相通,占地18600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明旅游区示范点、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祖庙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历经20多次重建和扩建,现存以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明清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萬福台是廣東現存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戲台,見證粵劇發展歷史。.

新!!: 粵劇和佛山祖庙 · 查看更多 »

余麗珍

余麗珍,在英屬馬來聯邦出生,香港1950年代著名粵劇及電影演員,廣東人,基督教徒,13歲已投身粵劇界,以演「刀馬旦」稱著。20世紀50年代至離港赴加前居住在旺角的西洋菜街,其丈夫為編劇李少芸,育有兩子一女,長子為李潤生,么子李榮雄曾在1968年3月4日凌晨在西貢的井欄樹村,與兩位同學王志偉及簡尼一起穖翻車,嚴重受傷。.

新!!: 粵劇和余麗珍 · 查看更多 »

余惠芬

余惠芬為香港電影及粵劇演員。余原名余群英,在片場拍戲時被芳艷芬收為徒弟,遂改藝名余惠芬,最初在「新艷陽班」當三幫花旦;1959年 加入「仙鳳鳴劇團」。.

新!!: 粵劇和余惠芬 · 查看更多 »

余慕蓮

余慕蓮(Mo-Lin Yu,),原名余志雅,暱稱--毛等,前香港無綫電視藝員、電影甘草演員,以飾演醜婦而知名。2012年轉投香港電視,一年半後因不滿只被安排飾演負面角色而賠錢解約。.

新!!: 粵劇和余慕蓮 · 查看更多 »

徐小明 (香港)

徐小明(),又名徐耀明,暱稱「小明哥」,原籍廣東,父母為1950年代粵劇演員,聞名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新!!: 粵劇和徐小明 (香港) · 查看更多 »

徐人心

徐人心,廣州市粵劇花旦,香港及美國電影明星。原名:徐漱芳,;粵劇風騷艷旦關影憐的徒弟,因為初演粵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時,飾演「人心」,因活潑可愛引起觀眾注意,因此用『徐人心』為藝名。她的徒弟是香港的蘇韻琴小姐。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和陸飛鴻到菲律賓演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徐人心與任劍輝是全女班時代的廣州市拍檔,她們拉箱到澳門演出,後來徐人心應聘到美國登臺。.

新!!: 粵劇和徐人心 · 查看更多 »

徐二牛

徐二牛(Simon Chui Yee-Ang),綽號火牛,祖籍廣東,是導演徐小明的哥哥。其父母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粵劇演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頗有名氣。此後,對武術有著濃厚興趣的徐二牛到武行當過武師、做過武術導演,並且在亞洲電視拍攝多個電視劇。.

新!!: 粵劇和徐二牛 · 查看更多 »

徐柳仙

徐柳仙(),原名徐振坤,廣東南海西樵人,1917年生於香港,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粵劇演員。自幼偷師而獲得樂師教授,5歲第一次表演已經技驚四座。12歲正式踏上戲臺。15歲因“夢覺紅樓”而走紅。 歌藝自學成家,唱腔獨特,稱為「仙腔」或「柳仙腔」,四大天王當中,徐柳仙以歌喉宏亮、板路嚴謹、歌腔規整、抑揚頓挫、意境深遠如行雲流水、腔純而無雜聲見稱。 1938年與文榮林先生結婚,育有一子一女。 抗日戰爭結束後,上海新興廣播電台創辦點唱節目,徐柳仙的“再折長亭柳”成了最受歡迎的曲目。曾因播放太多,唱片被留聲機的鋼針劃穿,要立刻買回此唱片,才能繼續播放,成了一時佳話。 1952年曾經加入「大金聲粵劇團」和「大鑽石粵劇團」,與薛覺先、上海妹、石燕子、靚次伯等名伶合作,後跟小武顧天吾學功架。 1963年成立香港粵曲歌劇學院。 1974年喪夫,1975年因車禍折斷了左手左腳,1984年開始遭病魔纏繞,最終於1985年8月2日病逝,終年68歲。.

新!!: 粵劇和徐柳仙 · 查看更多 »

徽劇

徽劇是一種中國地方戲曲,起源於明代嘉靖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形成於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縣、貴池、當塗)一帶的“徽池雅調”,在安徽省境內(尤其是皖南,包括今属江西省的婺源縣)流行起來。特色是把傳入安徽的亂彈聲腔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起來。它為京劇、粵劇及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提供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新!!: 粵劇和徽劇 · 查看更多 »

俞亮

俞亮(Yu Leung,),原名:阮俞亮,香港著名粵語片導演及演員。銀幕處男作為粵語故事片《濟公傳》(1939年,飾演廣亮和尚);息影導演粵語武俠片《八荒英雄傳》(1965年,兩集),參予70多齣電影。.

新!!: 粵劇和俞亮 · 查看更多 »

保良局

保良局(Po Leung Kuk)是香港慈善團體,歷來以「保赤安良」為宗旨,初期主要是遏止誘拐婦孺,為受害者提供庇護及教養。隨著香港社會的轉變,現已成為龐大的社會服務機構,提供優質多元服務。.

新!!: 粵劇和保良局 · 查看更多 »

快板

快板(Allegro)是一个常用的音樂術語,用以表示速度和感情的標記,每分鐘演奏約120-168個节拍,同時帶有“歡樂”的含義。在傳統中國音樂上的快板则意义有所不同,例如京劇或粵劇的快板相當於一拍子。.

新!!: 粵劇和快板 · 查看更多 »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簡稱:晴朗;On a Clear Day)是香港商業電台於2004年10月4日起推出的晨早節目,用來取代《風波裡的茶杯》和《男上女下》。節目由商業一、二台分別播出不同版本。.

新!!: 粵劇和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 查看更多 »

北流市

北流市(邮政式拼音:Paklow),位于中国广西的东南部,隶属于地级玉林市。市人民政府驻陵城街道。人口130多万。.

新!!: 粵劇和北流市 · 查看更多 »

利舞臺廣場

利舞臺廣場(Lee Theatre Plaza)是香港的一座以購物及飲食為主的商業大廈,位處香港銅鑼灣波斯富街99號,樓高25層,由希慎興業發展,於1995年落成,曾是本港最高的商場(現已被尖沙咀國際廣場及The ONE取代)。.

新!!: 粵劇和利舞臺廣場 · 查看更多 »

利舞臺戲院

利舞臺原是香港一間著名戲院,位於銅鑼灣波斯富街99號,即波斯富街與霎東街交界,面向禮頓道。主要用作粵劇、歌劇及演唱會等表演,及放映電影等用途,曾經是香港的高尚娛樂表演場地。利舞台在1991年拆卸,重建成利舞臺廣場。.

新!!: 粵劇和利舞臺戲院 · 查看更多 »

刘三姐 (电影)

《刘三姐》是一部描述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的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集团公司)于1960年在广西桂林进行拍摄,是中國大陸拍摄的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影片以广西特色的彩调剧为片中的歌曲蓝本,是著名导演苏里代表作。 该影片在华语地区广受欢迎: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放映时,被誉为“山歌之王”;在马来西亚甚至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1963年举办的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当年它在香港放映时曾和好莱坞電影打擂台,连映数十天创造至今无法突破的票房奇迹。《刘三姐》的拍摄地阳朔一夜成名,仅那棵著名的大榕树每年还为当地创造800万的收益。.

新!!: 粵劇和刘三姐 (电影) · 查看更多 »

刑事偵緝處 (香港)

刑事偵緝處(英文:Criminal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縮寫:CID)於1923年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察隊,負責刑事偵緝,由偵緝處處長領導。於1973年解散。.

新!!: 粵劇和刑事偵緝處 (香港) · 查看更多 »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St.,簡稱SFCC)是一所天主教英文女子資助中學,創校於1869年,亦是意大利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香港開設的第二所學校。校舍自建校以來位於灣仔半山堅尼地道9至13號,刻畫在外牆的四個守護天使是學校的標誌,象徵忠、信、仁、愛。小學部名為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建於堅尼地道校舍山坡下的聖佛蘭士街,是少數附設直屬中學並經統一派位收生的資助小學之一。學校多年來培育出不少社會知名人士,現為一所著名女校。 聖方濟各的學生統稱為「Franciscan」,同時因為「St.

新!!: 粵劇和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 查看更多 »

周少保

周少保(Chow Siu Po,1896年-?),籍貫:廣東省四會市,粵劇小武,首本戲有《蓮花血》及《打死下山虎》。周少保幼習技擊,得少林寺的「三星指」訣,能以一搏十餘人。與李福林將軍的胞弟李福民是結拜兄弟,曾經一度在河南省當兵,清黨運動後,移居香港油麻地 。.

新!!: 粵劇和周少保 · 查看更多 »

周少英

周少英(Chow Siu Ying,1895年-?),出身自新加坡粵劇坤班「八音女」1990年11月24日(星期六),香港《華僑日報》,第22頁:娛樂圈。。活躍於1936年至1961年的香港電影女明星及粵劇演員(反串文武生及正印花旦)。她的丈夫是翟善從;兒子是羽佳(翟羽佳),全家都是粵劇演員。 周少英在1927年12月1日(星期四)晚上7時為美國「詠霓裳男女班」在美國舊金山的「永同福戲院」(Worth Theatre)演出粵劇《盲妹雪恨》,共他演員包括正印花旦譚蘭卿。 95歲的周少英在1990年11月捐款港幣20萬元,贊助兒子羽佳與粵劇紅伶南紅為「粵劇演員會」為籌置會址。.

新!!: 粵劇和周少英 · 查看更多 »

呂文成

呂文成(),粵曲、粵劇演員、樂師、作曲家、樂器工藝家,祖籍廣東中山。後移居上海,一·二八事變後移居香港。 曾為粵劇演員,擅唱子喉,工旦行,曾與薛覺先等錄製粵劇唱片。能演奏提琴、二弦、喉管、椰胡、古箏、二胡、秦琴、木琴、小提琴、鋼琴、結他,曾錄製器樂合奏和獨奏唱片。 1920年代在上海與司徒夢巖發明高胡,高胡為廣東音樂重要的領奏樂器。 音樂作品:.

新!!: 粵劇和呂文成 · 查看更多 »

咏春拳

詠春拳是近代新興及流行的武術。葉問於1950年代從中國大陸來到香港,是第一個以詠春派為名稱的師傅教授這種拳術。於1968年成立詠春聯誼會(後改稱詠春體育會)。於1970年代起,葉問親授徒孫梁挺師傅率先將詠春拳介紹到德國,從此詠春拳在歐洲及北美洲發展。因此可以從香港繼而發展至全世界為人所熟悉。 在中國大陸稱現今在香港流行的詠春拳為香港詠春拳,詳見本頁之"主要分支"章節。 詠春拳以實際的拳術戰鬥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脫離了傳統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學、非科學性質、近似哲學性的解釋。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系統,由第一套拳小念頭的單純靜態氣功及一攤三伏的手部拉筋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擊及防守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於是練習自然反應,不會硬套次序重複性的招式,更加容易使到練習者感到有興趣。故此,詠春拳可以在擂台的項目上比賽,一般的訓練亦可以被視作為長期健身強體運動。於香港,香港警察學院及廉政公署訓練營的常規武術訓練以自衛術為主導,亦曾經加入詠春拳元素。此外,部份航空業在訓練空中服務員保安內容時,亦有加入詠春拳的技巧。.

新!!: 粵劇和咏春拳 · 查看更多 »

傅老榕

傅老榕(),原名傅德用,字廣源,號偉生,廣東省佛山南海縣西樵山碧雲村人。他是港澳地區著名實業家,亦為澳門一代賭王,於何鴻燊承投澳門博彩業專營權之前,專營澳門賭業達二十多年之久,其家族當時與高可寧家族、何東家族和羅文錦家族合稱香港四大家族。.

新!!: 粵劇和傅老榕 · 查看更多 »

唐滌生

唐滌生(),原名唐康年,廣東香山(今珠海市唐家湾)人,著名粵劇劇作家。他能糅合文學與電影藝術,為粵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新!!: 粵劇和唐滌生 · 查看更多 »

冯克安

冯克安()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上亨村,初为粤剧演员,后为电影演员。.

新!!: 粵劇和冯克安 · 查看更多 »

啟德遊樂場

啟德遊樂場(1965年1月31日—1982年4月)是香港一個已拆卸的主題公園,位於九龍新蒲崗彩虹道,於1965年1月31日開幕,至1982年4月正式關閉。.

新!!: 粵劇和啟德遊樂場 · 查看更多 »

八和會館

八和會館是由鄺新華、獨腳英、林之等粵劇藝人所建立粵劇仝人的行會組織,約始創於1889年,原址位於廣州黃沙,此後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均設有分館,其會員稱為八和子弟,目前人數逾7000人。.

新!!: 粵劇和八和會館 · 查看更多 »

六國大封相

《六國大封相》是一套粵劇,相傳在中国清代同治年間,由廣東四大狀師之一的劉華東參考崑劇《金印記》與《滿床笏》改編而成的,講述戰國時代蘇秦遊說六國以合縱策略,聯盟抗秦,六國拜蘇秦為丞相。  該劇有「六國王出場」、「六元帥上場」、「羅傘架」、「接聖旨」、「出馬」、「出車」、「坐車」等排場,著重以表演排場為主,以做功細膩見長,配以豐富的單打大鑼鼓和牌子音樂的。當中以不同演出片段讓不同演員表演個人功架,有檢閱演員的意味在內,其中有武生和正印花旦表演的坐車和推車、六國元帥表演打馬上場,及三幫和四幫花旦藉羅傘架表演戲曲身段等。而由丑角擔演六色馬中的胭脂馬,演出逗趣的片段。而六位帶馬的六旗手,通常由武師擔演,於拉馬時表演翻騰絕藝,作為全劇的尾聲。 粵劇戲在開臺首晚演出正本戲前,必須加演《八仙賀壽》(即《碧天賀壽》),全劇演出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全劇人物眾多,鼓樂鏗鏘,富麗堂皇,演出時要傾全個戲班之力,大演功架,成為劇團顯示實力的劇目之一。.

新!!: 粵劇和六國大封相 · 查看更多 »

六國大封相兇殺案

六國大封相兇殺案是香港轟動一時的案件,兇手朱盛才(約1920年-1952年5月23日),香港人,曾於國民政府軍隊服役,1950年代來港住於兄長位於灣仔駱克道的家中。疑因受不住家人的冷嘲熱諷,殺人縱火,造成3死3傷,被判繯首死刑。 他行兇前不久曾表示要上演《六國大封相《六國大封相》,粵劇劇目,故事記載戰國時代蘇秦遊說六國以合縱抗秦,六國拜蘇秦為丞相的故事。過往粵劇在香港非常流行,而《六國大封相》一般都是戲班開戲時第一套表演的劇目,因為劇目所需要的人數最多,而戲班可借此機會讓所有成員在劇中亮相。因此,在當時的香港有用「六國大封相」這一句歇後語來表示「人人有份」的意思。》,自此該詞演變成為激烈爭執的形容,沿用至今。.

新!!: 粵劇和六國大封相兇殺案 · 查看更多 »

六柱制

六柱制是粵劇內有關行當的戲班制度。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淨」、「--」、「外」、「小」、「夫」、「貼」、「雜」的十大行當。因為戲班常常遠赴外地表演,大型編制使戲班支出龐大。後來,經過抗日戰爭和電影興起後,戲班收入不斷減少。戲班的編制被精簡為以六位台柱為主,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

新!!: 粵劇和六柱制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粵劇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元曲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和杂剧的合称。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漢賦並稱。 廣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狹義的曲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曲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而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音樂部分亦有宮調之分,元曲中最常用的有五宮四調。 相對於艷麗的詞,曲較俚俗而有「惡少」之名,鄭騫評:「詞與曲是孿生兄弟,詞是翩翩佳公子,曲則帶有惡少的氣息。.

新!!: 粵劇和元曲 · 查看更多 »

先施

先施(Sincere,)是香港第一間華資百貨公司,1900年1月8日由在澳洲开果栏致富的香山(今广东中山)籍华侨馬應彪創辦,是香港早年規模最大的百貨公司,亦為香港零售業創下多項創舉。先施的名字取自四書《中庸》篇「先施以誠」(原文:“經營之道,必先以誠施於人,而取信於人”)。先施的少東馬文輝是主張脫離英國政府殖民,香港民主運動與香港自治運動和香港獨立運動等活動的重要人物。.

新!!: 粵劇和先施 · 查看更多 »

光藝製片公司

光藝製片公司,簡稱光藝,由新加坡光藝院線何啟榮家族投資於1955年8月成立。「光藝」以出品粵語片為主,成立時正值粵語片的蓬勃期,登陸香港後以「垂直整合」方式為主的流水線大廠式制片體制、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方式以及全球化的跨國界發展進行電影生產和經營,由1955至1969年間攝製了近120部粵語片,擅長描寫現代男女愛情的文藝片,呈現了一種屬於現代都市的中產調子,「光藝」與「中聯」、「華僑」、「新聯」並稱「粵語片四大公司」。.

新!!: 粵劇和光藝製片公司 · 查看更多 »

回鄉

《回鄉》(Homecoming)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資訊旅遊節目,全節目共19集,由香港不同藝人擔任主持,回到中國內地的故鄉探訪。.

新!!: 粵劇和回鄉 · 查看更多 »

四大声腔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崑山腔、弋阳腔、海盐腔、餘姚腔。 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一说是“南崑、北弋、东柳(柳子戏)、西梆”,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崑腔和高腔。.

新!!: 粵劇和四大声腔 · 查看更多 »

四大天王 (粵劇)

粵劇的四大天王分別是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及白玉堂,他們代表20世紀上半葉粵劇最著名,評價最高的演員。此外,新加坡也有“四大天王”,賴伯疆黃鏡明於1988年出版的粵劇史認為是梁醒波、劉劍秋、羅劍非、文覺非,不過後來有學者張燕萍指土生土長的梁醒波、文少秋、劉劍飛和羅劍飛才是新加坡四大天王。 category:粵劇演員.

新!!: 粵劇和四大天王 (粵劇) · 查看更多 »

四大天王 (消歧义)

四大天王可以是以下意思:.

新!!: 粵劇和四大天王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四大美人 (紅線女專輯)

《四大美人》是粵劇演員紅線女於1991年4月發表的粵劇專輯,限量發行五千套,為香港公益金籌款;製成後母帶毀滅,已絕版。.

新!!: 粵劇和四大美人 (紅線女專輯) · 查看更多 »

倩影儂

倩影儂(Sin Ying Nung),粵劇全女班的正印花旦、香港電影演員,倩影儂的師傅是香港粵劇花旦楊秀鳳。倩影儂的銀幕處女作是廣州默片《裂痕》(1932年);聲片處女作為香港粵語片《客途秋恨》(1936年),息影作《江湖第一劍》(1969年),一生參演約八齣電影。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倩影儂曾在廣東省廣州市長堤的大新公司演出,後來與徐杏林(薛覺先派文武生)、小叫天(武生)及陳佩初(丑生)等全女班一流演員在廣東省廣州市西關十八甫的「安華公司」之天臺演出粵劇,常演薛覺先的首本戲《雙娥弄蝶》及《三伯爵》等西裝戲。由於倩影儂擅演苦情劇,感情逼真,表演細膩,因此《金葉菊》、《捨子奉姑》及《醋淹藍橋》等都有演出。 倩影儂在1936年的春節到上海市演出三個月粵劇,1936年5月1日(星期五)返抵香港,立刻因患氣管炎入醫院治療,然後接拍電影《鄉下佬尋仔》(1936年12月)。.

新!!: 粵劇和倩影儂 · 查看更多 »

石塘咀

石塘咀(Shek Tong Tsui),亦作卑路乍(Belcher) 或石塘嘴,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的地區,位置為堅尼地城以東,香港大學以北,西營盤以西,即由西祥街/西祥街北至水街/興漢道。.

新!!: 粵劇和石塘咀 · 查看更多 »

石燕子

石燕子( ),原名麦志胜,香港著名粤剧演员。 新派武狀元,文武兼併,擅演傳統排場戲目,1930年代成名,40至50年代在舞台上紅極一時,在香港拍了很多武俠電影和粵劇電影。70年代他和妻任冰兒的燕新聲劇團是香港頗有威望的猛班,在六國大封相紀錄片中可一睹他武狀元之風采。 雖然石燕子年齡比何非凡還要年輕兩歲,但何非凡也要拜他為師學藝,稱他為師父,羅家寶亦曾經是他旗下之員。不過他1980年代在香港電台《紅伶訴心聲》專訪節目中曾經給對方一些評價,說何非凡和羅家寶都只是專注唱腔,忽略了粵劇在表演各方面等等全面演、打、翻、唸的五功、五法藝術。 石燕子晚年嗜好騎術和國畫,生活多彩多姿。1986年7月24日,石燕子與朋友打麻將後因突發性腦中風送入九龍伊利沙伯醫院,其後轉送聖德肋撒醫院,入院第一個星期尚清醒,可與探病的朋友交談,粵劇名伶任劍輝及白雪仙曾多次探望。第二個星期後病情惡化,每日處於半昏迷狀態,左邊身亦癱瘓,直至9月9日上午9時45分病逝,終年66歲。9月12日於九龍殯儀館以佛教儀式出殯,隨即奉柩葵涌政府火葬場火化。.

新!!: 粵劇和石燕子 · 查看更多 »

玫瑰女

玫瑰女(Mui Kwai Nui,1947年- ),原名:石杏蓮(Shek Hang Lin),9歲就跟隨肖蘭芳及麥炳榮學習粵劇,由梅香升至三幫花旦。 1965年加入「玉聯公司」拍攝電影,簽署5年演員合約,銀幕處女作是粵劇舞臺片《春花長好月長圓》(1962年2月 ,飾演秋嬋),1969年出演黑白粵語片「入伙大吉」、息影作是武俠片《日月神童》(1971年3月,飾演于大俠妻子),演出卅多齣粵語電影。.

新!!: 粵劇和玫瑰女 · 查看更多 »

玉堂春

《玉堂春》是中国各种戏剧中常见的一齣剧目,其中尤以京剧著名。玉堂春即为故事女主角苏三的花名,其中女起解是剧中最为著名的唱段。.

新!!: 粵劇和玉堂春 · 查看更多 »

玉皇登殿

《玉皇登殿》,1920年代粵劇著名傳統例戲之一,曾經一度失傳,2010年再度公演。 一般在神誕或者廟會首日白晝時間演出,然後才演出《賀壽》、《跳加官》、《天姬送子》。 故事講述玉皇大帝未登位前,本來是人間太子,為了消除民間疾苦而放棄皇位,更向敵國獻上土地財產來尋求和平。最後被佛母點化為玉皇大帝。 由於《玉皇登殿》規模過於龐大,神祇人物眾多,功架與排場又十分複雜。在1930年代薛馬爭雄時期,《玉皇登殿》開始式微。自從1958年11月關德興邀請全行伶人演出後,未曾公演。1998年,阮兆輝及新劍郎等粵劇伶人前往廣州與馬來西亞等地,向前輩請教故事內容和表演細節,由新金山貞和尤聲普負責排演,終於修復了《玉皇登殿》。同時,由於神祇眾多,也有助研究中國傳統,具有歷史研究價值。.

新!!: 粵劇和玉皇登殿 · 查看更多 »

王中王

王中王(),著名粤剧丑生。原名王华生,广东宝安县人。 年轻时随粤剧名旦黄种美学戏,后拜著名艺人廖侠怀为师。他长期在省港两地的名戏班中演出,是粤剧界有名的丑生。他以扮演“奸相”最为投入迫真。 1933年在广州海珠大戏院演奸臣秦桧一角,栩栩如生,其高超演技,使台下观众误以为真,群情激怒,当时台下观剧的莫秀英(陈济棠夫人)也禁不住拿起茶几上的小杯向台上扮演奸臣的王中王掷去,这事使他声名大振,各大猛班均争相拉拢加盟。时有“生秦桧”之称。并拍电影无数:包括:《五虎平西》《荡寇志》《冰山火线》《齐候嫁妹》《洪承畴》等等。 王中王在港期间先后加盟大东亚,新春秋班,日月星,大利年粤剧团。合作演员有马师曾,谭兰卿,上海妹,卫少芳,车秀英,薛觉先,楚岫云,靓次伯等。1950年回广州定居,在太阳升粤剧团任职。1958年加入广东粤剧院二团任副团长。回国后与罗家宝,林小群,吕玉郎,楚岫云,张玉珍,曾三多等合演无数受观众环迎粤剧。如:《柳毅传书》《附荐何文秀》《借靴》《苏三起解》《玉河浸女》《牡丹亭》《荔枝换绦桃》,其中《打麵缸》拍成电影。王中王饰演的谐趣师爷更与文覺非、陆云飞同获粤剧三大名丑称号。 澳门演出.png 师徒.jpg 太阳升六柱.jpg 戯妆照.jpg 资料来源:《粤劇粤曲兿術在西闗》.jpg Category:粵劇演員.

新!!: 粵劇和王中王 · 查看更多 »

王爺千歲信仰

王爺千歲信仰屬於人鬼崇拜之類,是臺灣及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道教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

新!!: 粵劇和王爺千歲信仰 · 查看更多 »

王超群

王超群(Wong Chiu Kwan,),原名王瑞群,香港粵劇演員,以武打北派見稱。.

新!!: 粵劇和王超群 · 查看更多 »

珍妃

珍妃(),谥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帝的嬪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太后而被投井杀害。.

新!!: 粵劇和珍妃 · 查看更多 »

琼山区

山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东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南端的省会市辖区,也是中国最南端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琼台福地”之美称。总面积为953.3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47.9万,区政府驻地为府城街道。.

新!!: 粵劇和琼山区 · 查看更多 »

琼剧

剧,又称瓊州劇、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民間戏曲剧种。瓊劇是南方戲劇的其中一個支系,主要以海南話為戲曲語言,因此流行地域限于海南島及两广(廣東、廣西)之间。.

新!!: 粵劇和琼剧 · 查看更多 »

神功戲 (香港)

功戲,泛指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太平清醮及傳統節日而上演的所有戲曲,是人﹑神共享的戲劇表演。神功是指為神做功德,平日的燒香、拜神、修建祭壇或廟宇的活動,都屬於神功活動。百姓為了酬謝神恩、酬神祈福,神功戲是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之一,亦是當中的重點節目,一般都在為節慶而建立的大戲棚內演出。在廣東一般稱「神功戲」,而中國北方多稱「社戏」(社戏一词中的“社”字指的是旧事奉社神之所在,另有一说“社”字为古代地区的一个小单位,社中演戏,即称社戏),台灣稱為「酬神戲」。.

新!!: 粵劇和神功戲 (香港) · 查看更多 »

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是金庸創作的武俠小說,為「射鵰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鵰俠侶》在描寫情感方面為金庸作品中著墨最多、最深入的一部,被讀者稱為「情書」,也曾多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動畫、漫畫和廣播劇。.

新!!: 粵劇和神鵰俠侶 · 查看更多 »

祭白虎

祭白虎是一種中國民俗信仰(詳見打小人),也是粵劇戲班中一種傳統。 《祭白虎》是一齣短劇,粵劇戲班通常在正式劇目前先演此劇,就是所謂「破台」的儀式。戲行中人相信白虎星君是災星,如果災星顯靈,將會發生意外,而如果在儀式舉行前及過程中說話,會被白虎利用,而答話的戲班成員便會受白虎星所害。祭白虎儀式完成後,閉口禁忌才得解除,戲班才可正常運作及演出。 Category:中国戏剧 category:儀式.

新!!: 粵劇和祭白虎 · 查看更多 »

秦小嬌

小嬌,香港粵劇及電影女演員,秦小梨之妹,劉克宣之外甥女。 秦小嬌在1951年秋季到怡保、吉隆坡及新加坡演出粵劇達10個月;在1952年8月4日與母親及胞姊秦小梨從新加坡搭乘英國海外航空公司回香港 。 秦小嬌在1951年下旬在南洋馬來亞吉隆坡登臺,1951年12月11日從吉隆坡轉到霹靂州首府怡保的「大華戲院」隨電影登臺演出兩星期,然後到新加坡搭乘輪船在1951年聖誕節後與胞姊秦小梨返回香港。.

新!!: 粵劇和秦小嬌 · 查看更多 »

秦小梨

小梨(),原名秦惠卿,在梨園綽號:生妲己,出生於廣西省南寧市,她是著名香港粵語電影演員劉克宣的外甥女,事師花鼓江學藝。.

新!!: 粵劇和秦小梨 · 查看更多 »

章台柳

《章台柳》是一部粵劇,編劇為蘇翁,曾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上映,由市政局主辦。.

新!!: 粵劇和章台柳 · 查看更多 »

竹園洞游泳池

竹園洞游泳池 (1947年10月5日–?)位於九龍鑽石山西麓山腳到慈雲山去的路上之已結業游泳池,佔地9萬餘平方英呎,由「香港九龍居民聯合會」營運,它是環境四周圍上竹欄花圃之雅緻園林游泳場,附有小型動物園及滾軸溜冰場,有高級及初級兩個混凝土游泳池,其中25公呎的標準高級游泳池,橫70英呎、最淺處深4英呎;最深處深6英呎3英吋,可供11人一同競泳,兩邊設有扶梯、滑水臺及跳水板。水源採用由鳳凰溪以明渠引入的天然山澗,並由游泳池底部流出,涓流不息的活水池1947年10月5日(星期日),香港《華僑日報》,第三張;第一頁。。.

新!!: 粵劇和竹園洞游泳池 · 查看更多 »

簡又文

又文(),字永真,號驭繁,笔名大华烈士,斋名猛进书屋,祖籍廣東省新會县双水镇木江维新里。中国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基督徒。.

新!!: 粵劇和簡又文 · 查看更多 »

粤剧八和公墓

粵劇八和公墓,是越秀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礦泉街走馬崗路,是中國唯一一座專門為戲曲藝術工作者而設的墓地。公墓在清朝末年、民國年初由八和會館所購置,專門用作安葬粵劇藝人,是八和會館作為同業公會提供的福利之一。公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曾陷入無人管理的狀態,又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差點被反對派毀壞,後來在1987年8月進行了修復工程。2009年9月8日,八和公墓列入第一批越秀區文物保護單位。.

新!!: 粵劇和粤剧八和公墓 · 查看更多 »

粤语

粵語又称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粵語是漢語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形成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及視粵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粵語下有數支粵語的方言。 受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影响,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的海外迁徙,粤语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地的華人社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 全球以粤语为母语的约为1.2亿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在中国境内,以粤语为母语的群体是继官话和吴语之后的第三名。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族语言。此外,粵語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地的华人社区都有广泛分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粵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新!!: 粵劇和粤语 · 查看更多 »

粵劇劇團列表

粵劇劇團列表.

新!!: 粵劇和粵劇劇團列表 · 查看更多 »

粵劇劇目列表

粵劇劇目/曲目列表(漢語拼音序列)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新!!: 粵劇和粵劇劇目列表 · 查看更多 »

粵劇編劇家列表

以下的粵劇編劇家列表根據漢語拼音來排序的。 A B C D F G H J K L M N P R S T W X Y:楊子静 Z * Category:戏曲列表.

新!!: 粵劇和粵劇編劇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粵劇演出地點列表

以下為部份主要粵劇演出地點列表:.

新!!: 粵劇和粵劇演出地點列表 · 查看更多 »

粵語廣播劇

粵語廣播劇是以粵語(即廣東話)演繹的廣播劇,播音員純以對白、聲效與音樂來表現故事,電台、收音機是其最重要的播放媒界。在電視娛樂尚未普及之時代,粵語廣播劇就是粵語社群最重要的娛樂。粵語廣播劇始於廣州,興盛於香港,輻射到東南亞華人社群,甚至全球各地華人粵語社群,是粵語、廣東文化以至華人文化相當重要的一部份。.

新!!: 粵劇和粵語廣播劇 · 查看更多 »

粵語白話文

粵語白話文,或簡稱粵文,是一種符合粵語語法、詞彙、句式,混用傳統漢字和粵語漢字行文的粵語書寫系統。 五四運動之後,北方漢語白話文運動取得成功,以符合官話口語詞彙、語法的現代漢語白話文逐漸取代了與口語脫離的文言文。與此同時,中國各地方語言都相繼出現了各自的口語書面化嘗試和努力。但在台灣和中國大陸,政府強制推廣基於官話制定的官方標準語(「國語」或「普通話」)及相應的現代漢語白話文,令各地方語言的口語書面化運動無疾而終。在英國殖民地香港和以粵語人群為主的海外華人社區,語言沒有受到限制。粵語在相對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發展,符合粵語口語詞彙、語法的粵語白話文也得以延續並在民間廣泛使用。 粵文使用傳統漢字和民間專門為書寫粵語而創制的粵語漢字書寫。經過長期的發展,粵語行文已經趨於成熟,粵語成文一般情況下沒有什麼問題。對於粵語使用者而言,粵文達意優於現代漢語白話文,因為後者與粵語詞彙、文法脫離,表達某些意境或精確紀錄粵語原話的時候會造成某些失真。粵文在廣東人、澳門人及香港人,特別是在香港為主的網絡論壇、即時通訊中相當流行。.

新!!: 粵劇和粵語白話文 · 查看更多 »

粵語音系學

粵語音系包括粵語的聲母,韻母和聲調。.

新!!: 粵劇和粵語音系學 · 查看更多 »

粵語長片

粵語長片,指香港20世紀40至70年代製作的粵語長篇電影,其中多為黑白畫質,劇情則以民間傳說和市井生活為主,節奏相當緩慢。 粵語長片乃起源於粵地引入有聲電影之時,自20世紀30年代已有所出;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於1933年开拍首部有声粤语片《白金龙》,由薛觉先主演,导演邵醉翁(邵逸夫长兄)与汤晓丹,香港首映一月票房超过十万元,大获成功。开创了粤语片先河。1935-1937年香港拍摄了157部电影,全部是粤语片。国民政府属下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宣布从1937年7月1日起禁止拍摄及上映方言电影,粤语片首当其冲。多家电影公司组成的华南电影协会,发起大规模的「粤语片救亡运动」,迫使国民政府同意延迟三年执行。后抗日战争爆发,有关禁令不了了之。 40年代為發展期;50、60年代為鼎盛之時,星光熠熠、人才輩出、佳作紛陳,每年攝製量達二、三百部,差不多每天便有一部粵語片誕生,產量非常驚人;70年代急劇轉下。1973年,楚原重拍《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纪录,之后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喜剧大受欢迎,粤语片才全面走向复苏,甚至反过来压倒国语片,成为港产片的主要语言。粵語長片亦成為當時的「港產片」。 限於當時的技術、成本,粵語長片多為黑白畫質,部分以彩色畫質的,都冠以「七彩」二字於片名前,如《七彩胡不歸》、《七彩滿天神佛》等。 粵語長片多以人生百態、市井生活等為題材,能反映當時低下層人民生活的境況,故事中的主角為人正直,遭小人多番陷害,吃了苦頭,得到同事、好友的同情、支持,最後雨過天青,受人敬重。亦有道德教育理念在其中,因而備受百姓歡迎。因這些片子能勾起市民美好的回憶,所以至今仍有人對粵語長片念念不忘。 因為粵語長片,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影壇巨星,如謝賢、呂奇、蕭芳芳、陳寶珠、薛家燕、馮寶寶、雪妮、曾江、胡楓、周驄、張英才、林鳳、李香琴、南紅、嘉玲等,至今仍有部分演員活躍於娛樂圈。 早年無線電視翡翠台有於深夜時分甚至上午部分時段播放粵語長片,但目前已經沒有這樣的安排,現在只有無綫網絡電視 TVB粵語片台 24小時不間斷播放。對於說粵語的長者而言,粵語長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如同一日三餐,不可或缺。而部分港產片(如《新難兄難弟》)、港劇(如《難兄難弟》)等,亦常借鑒於粵語長片的經典元素。.

新!!: 粵劇和粵語長片 · 查看更多 »

粵語歷史

粵語歷史自秦始皇攻嶺南起,因中原雅言隨著諸夏族群多次南遷,與嶺南百越語言融合而成。南宋朱熹因說四方聲音多訛,曰:「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 現時,廣東逾1億人口以上當中,粵語使用人數約6,700萬、廣西約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有約1.2億人口使用粵語。粵語為澳大利亞第4大語言(次於英語、意大利語、希臘語)、加拿大第3大語言(次於英語、法語),美國第3大語言(次於有英語、西班牙語).

新!!: 粵劇和粵語歷史 · 查看更多 »

粵語流行音樂

粵語流行音乐(Cantonese popular music、簡稱Cantopop),又名香港流行音樂,主要是指產生於香港的本土音樂,同時也被用於指代音樂的創作、製作和消費的文化背景 粵語流行音樂於1970年代中期由《铁塔凌云》(许冠杰曲、许冠文词、许冠杰唱)及《啼笑因緣》一曲(顧嘉煇曲、葉紹德詞、仙杜拉唱)所帶動,因此被视为本地流行音樂的分水嶺;其後蓬勃發展(另有論者認為是1973年的《分飛燕》)。 粵語流行音樂深受多種曲風影響,包括爵士、搖滾、節奏藍調、電子、西方流行音樂等,並擁有跨國的樂迷基礎,特別是东南亚國家和地區(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China Briefing Media.

新!!: 粵劇和粵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粵謳

粵謳是廣東珠三角地区曲藝說唱之一。歌詞是半文言半白話文體,以七字句為主,四句为一节,句中多有衬字,格律要求押韵,若有一字一词拗口,便无法成讴,但平仄要求較詩詞寬鬆,有時更會加入地方色彩的俚語,雅俗共融。.

新!!: 粵劇和粵謳 · 查看更多 »

粵曲

粵曲源自粵劇清唱的表演方式,經過了清朝時期,結合了嶺南一帶的大調、小調、粵謳、龍舟歌、木魚歌、南音,以音樂伴奏,唱說戲文的表演藝術。 清道光年間,大八音班在嶺南一帶把粵劇以唱說方式表演給聽眾。同治年間,被稱為「瞽目師娘」或者「瞽姬」的失明女藝人主導了粵曲。现代粤曲始于民國初期,「女伶」開始登上曲壇,诞生了一大批名伶,造就了粤曲的盛世。粵曲與粵劇互相吸收音樂的養分,在1930至1940年代非常流行。.

新!!: 粵劇和粵曲 · 查看更多 »

粉碎姑蘇臺

《粉碎姑蘇臺》乃一部由粵劇編劇家任護花為粵劇乾班『勝壽年班』編撰的舞臺粵劇,根據《吳越春秋》的故事編寫。由於大受歡迎,被『廣州聲片公司』聘請『勝壽年班』的五位主要男演員:武生曾三多、小武靚少佳、丑生龐順堯、反串男花旦林超群、武生鄭炳光,聯同有『生藕皇后』之稱的當時得令艷星陸小仙、陳雲裳、粵劇花旦何芙蓮、冼碧根、鄭炳光、曹偉川、任護花等聯合演出,片裡並有多場由百多名美女跳艷舞鏡頭,此片乃『廣州聲片公司』的第二齣電影出品。此片以指桑罵槐來諷刺日本侵略中國,被認為屬愛國電影,被廣東省『廣州戲劇審查委員會』特別明令褒獎,授以『喚起愛國雄心』的獎狀。.

新!!: 粵劇和粉碎姑蘇臺 · 查看更多 »

紫羅蘭 (演員)

紫羅蘭(原名:黃紫羅,Violet Wong,),籍貫:廣東省番禺縣,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活躍於廣州、香港的歌舞演員,8歲開始在廣州「第一公園」的春節遊藝會登臺唱歌開始演藝生涯,以上海「天一公司」的電影《歌台春色》成名。從銀幕處女作默片《銀漢雙星》(1931年,擔任女主角李月英)至《江湖鐵漢》(1948年),參演超過30多齣電影。.

新!!: 粵劇和紫羅蘭 (演員) · 查看更多 »

紫羅蓮

紫羅蓮(),原名鄒潔蓮,籍貫廣東省雲浮縣,胞姊鄒潔雲是廣州著名的粵劇一線花旦,受薰陶在13歲開始學習粵劇,其後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當二幫花旦。紫羅蓮在14歲時的銀幕處女作《第八天堂》(1938年),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大日本映畫社」攝製宣傳軍國主義的《香港攻略》(1941年),紫羅蓮擔任配角演一場戲,還曾到日本觀摩學習,宣稱她將主演兩部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電影,回港後伺機潛逃回中華民國,並找律師稱她是被迫接拍,因此避過「漢奸」罪名。戰後,她重返香港當電影演員,首演《含笑飲砒霜》(1947年),至1964年已演出超過110齣,角式多屬優閑少女、賢妻良母等正派人物。紫羅蓮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息影後一直在教會當義工。.

新!!: 粵劇和紫羅蓮 · 查看更多 »

紫蘭女

紫蘭女(1917年-1991年﹚,籍貫:廣東省南海縣,原名:盧綺文,活躍於20世紀40年代的粵劇花旦。紫蘭女﹙盧綺文﹚在12歲入行,18歲成名,年青時在美國及加拿大巡回登臺,20世紀30年代擔任「勝壽年」的正印花旦,喜歡引入西方舞臺表演藝術入粵劇舞臺,紫蘭女﹙盧綺文﹚的首本名劇包括《--》、《金蓮戲叔》、《武松醉打蔣門神》,以刀馬旦、刁蠻戲成名。紫蘭女﹙盧綺文﹚的 丈夫是「佛山粵劇學院」副院長陳蔭棠先生(武狀元:陳錦棠的徒弟);紫蘭女對於13歲時拜她門下的徒弟鳳凰女,悉心傳藝,因此鳳凰女亦精於刁蠻戲。當鳳凰女滿師時,根據當時的『師約』是要把三年裡的戲金悉數納作「謝師飯」。然而在約滿那天,紫蘭女取出三年前的師約,當着鳳凰女及其它戲班人員面前撕毀,她表示師約已經不合潮流,自己期望以後與鳳凰女以姊妹身份相處,當時鳳凰女感動跪地,一直視紫蘭女﹙盧綺文﹚如親人。紫蘭女﹙盧綺文﹚於1979年獨自返回香港定居,鳳凰女曾買一幢樓給師傅紫蘭女﹙盧綺文﹚養老。.

新!!: 粵劇和紫蘭女 · 查看更多 »

紫钗记

紫釵記可以指:.

新!!: 粵劇和紫钗记 · 查看更多 »

紫釵記 (粵劇)

紫钗记是在1956年唐滌生根據明代湯顯祖原著崑劇改編的粵劇,共八齣,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

新!!: 粵劇和紫釵記 (粵劇) · 查看更多 »

紹武帝

明文宗朱聿𨮁(),或稱紹武帝。年號紹武,1646年—1647年在位,南明第三任君主,朱聿𨮁又稱小唐王,是明绍宗(唐王)之弟,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

新!!: 粵劇和紹武帝 · 查看更多 »

紅伶歌女

是香港「全球影片公司」在1935年2月耗時一個月在香港拍竣的香港第一齣歌舞片,拍攝期間,當時的廣州粵劇乾班男花旦謝醒儂 及艷旦譚玉蘭特別來香港島之香港仔暫住。這是一部黑白粵語片,採用上海法租界,蒲石路(Rue Bourgeat)之「電通公司」的三友式錄音機收音。1935年3月4日(星期一)中午12時在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30號之娛樂戲院試影。.

新!!: 粵劇和紅伶歌女 · 查看更多 »

紅船

紅船是指粵劇戲班所乘坐的船。 紅船為,粵劇戲班為於兩廣河道間演出所使用的船隻,據說伶人最初僱用紫洞艇作為戲船,後來加上帆,在船身繪畫龍鱗菊花圖案,船頭髹成红色,因而稱為紅船。主要用於運載戲班成員和戲箱,兼為戲班成員食宿之所,此類戲班皆稱為紅船戲班。紅船於清中葉集中在瓊花會館附近大基尾水埗頭邊的「瓊花水埗」。 紅船船艙臥鋪分配及工人職責皆有規定,成為日後戲班的基礎。 1854年(咸豐四年),瓊花會館粵劇藝人李文茂等組織三合會、響應太平天國起義,在佛山經堂古寺起義。清政府為此燒毀瓊花會館,解散藝人,禁演粵劇10多年,紅船從此絕跡。 Category:粵劇 Category:中國傳統船艦 Category:三合會.

新!!: 粵劇和紅船 · 查看更多 »

紅船外史

紅船外史(Story in a Cantonese Opera Company),又名:《美德夫人》、《麥夫人》(中國大陸)、《皇姑嫁何人》(新加坡)、它是著名粵劇乾班男花旦謝醒儂在1934年初隨『日月星班』到上海演出他的首本粵劇《火燒阿房宮》時,籍貫廣東省的上海明星電影公司基本演員女明星胡蝶建議邀請該粵劇團拍攝的時裝粵語片。此片裡的謝醒儂以其本身的美少年形象出鏡;然而加插的三齣戲中戲粵劇則以他傳統的反串女妝造型示人。此片亦是謝醒儂演出的第一齣粵語聲片。.

新!!: 粵劇和紅船外史 · 查看更多 »

红线女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廣東开平人,生于广州西关,著名粵劇演員,人称“女姐”,代表作《紅燭淚》、《昭君出塞》及《荔枝颂》,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女腔(大陸官方稱為「红腔」)。.

新!!: 粵劇和红线女 · 查看更多 »

红楼梦

《紅樓夢》,中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是中國四大小說名著之一。《红楼梦》书内提及的別名,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緣》;故事是從女媧補天時所剩下的一塊石頭講起,因此又名《石頭記》。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甲辰梦序抄本)。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程甲本)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成为通行的书名。 原本前80回尚存。全本回數問题有兩说:据脂砚斋批语,應少于114回;而据高鶚、程偉元的版本,共120回。後來高鶚、程偉元取得后40回稿,並整理印行,即為目前較通行的120回全本。 程偉元稱,自己經過多年收集,重金購得《紅樓夢》後四十回殘稿,並對不連貫的地方進行補綴。於1791年和1792年印行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一百多年間,《紅樓夢》以此流傳,受到讀者歡迎。 從1920年代開始,胡適「大膽假設」,認為後四十回非曹雪芹著,並提出高鹗续書後四十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认为後四十回是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另外周汝昌则认为《红楼梦》原著共108回,现存78回,后30回迷失。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在20世紀,《紅樓夢》是中國最受重視的一部文學作品。因为其不完整,加上作者曹氏已亡故,所述內容又鉅細靡遺,結局設定更是超乎尋常,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問——红学。自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认为曹雪芹以其家族的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

新!!: 粵劇和红楼梦 · 查看更多 »

红泥山

红泥山新村(马来语:Kampung Baharu Bukit Merah)位于马来西亚霹雳州近打县怡保市,隶属怡保市政厅。由于其马来文名字和比较著名的太平区武吉美拉(Bukit Merah,以水上乐园闻名)相同,所以村民一般都会特别注明怡保、万里望(Menglembu)和拿乞(Lahat)以作区别。据说较早时村子附近有一座红土小丘,故被命名为红泥山(亦有人说最初的名字是“黄泥山”)。.

新!!: 粵劇和红泥山 · 查看更多 »

義俠女打洞

義俠女打洞,加拿大的粵劇,1927年7月18日(星期一)晚上7時在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的「同利大舞臺戲院」(Mandarin Theatre)演出。.

新!!: 粵劇和義俠女打洞 · 查看更多 »

羽佳

羽佳()是六七十年代香港粵劇文武生及電影演員,原名翟羽佳, 父為武生翟善从, 母為花旦周少英。羽佳十歲開始踏台板,十五歲担綱,被譽為神童。唐涤生曾讚賞他「孔融四岁能让梨,君今七岁亦神奇,歌台一出生吕布,亦是梨园可畏儿。」 羽佳曾跟北派名師黃鳯山、田其芳、袁小田和祈玉崑等學習北派武藝;又跟陳漢宗及劉湛學習國術。 唱功方面,曾跟隨盧家熾、張生、王粵生及羅寶生等名家學唱粵曲;馮鶴亭學唱京腔。 羽佳曾与南红創立庆红佳剧团,亦曾与李宝莹组织佳宝剧团。2011年他將大量珍藏捐贈香港文化博物館,包括戲服、劇本、戲橋、照片和道具等共二千多件。.

新!!: 粵劇和羽佳 · 查看更多 »

羅劍郎

羅劍郎(1921年-2003年1月23日)原名羅富文,人稱富哥,為香港粵劇名伶及電影演員,師從小武黄鹤声。1957年創立國貞影業公司,曾拍攝超過100齣粵語長片,合作的有罗艳卿、芳艳芬、鄧碧雲、林家聲、梁醒波等紅星。1960年代移民美國;2003年1月23日病逝於三藩市。.

新!!: 粵劇和羅劍郎 · 查看更多 »

羅家寶 (粵劇演員)

羅家寶,廣東順德人,著名粵劇表演家,中國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香港粵劇名人羅家英堂兄。生於戲劇世家,從小受到粤劇熏陶。羅家寶也是粵曲唱腔「蝦腔」的始創人。亦曾於亞洲電視劇集《97變色龍》中飾演粤劇紅伶馮德昌一角。。.

新!!: 粵劇和羅家寶 (粵劇演員) · 查看更多 »

羅家英

羅家英博士(Dr.

新!!: 粵劇和羅家英 · 查看更多 »

羅家權

羅家權,,原名羅仕乾,廣東順德均安鎮人,羅家英的父親,家中排行第八,行內尊稱「八叔」,著名粵劇--。.

新!!: 粵劇和羅家權 · 查看更多 »

羅品超

羅品超(原名羅肇鑒,人稱鑒叔,),祖籍廣東南海南莊(今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龍畔村頭,著名粵劇文武生,“世界上年龄最大、表演时间最长的艺术家”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南都網 羅品超12岁进入广州花地孤儿院举办的粤剧科班学艺,18岁入广州戏剧研究所附属戏剧学校、八和会馆的八和戏剧养成所学习。,騰訊網1931年后,罗品超在“千秋鉴”、“九华台”任正印小生,继而进入觉先声粤剧团,与薛觉先、靓少凤、千里驹等合作演出,在广州、香港、澳门以及南洋各地有较大影响。解放后组创珠江粤剧团,任团主任委员。其表演刚柔相济,洗炼细腻,尤以小武见长。以演《罗成写书》中的罗成、《平贵别窑》中的薛平贵、《五郎救弟》中的杨五郎、《林冲》中的林冲、《荆轲》中的荆轲及《山乡风云》中的黑牛等著称。他自成一格的“回龙腔”,韵味独特。 羅先後主演過許多劇目,如傳統戲《荊軻》、《梁山伯與祝英台》、《林衝》、《五郎救弟》、《黃飛虎反五關》、《樓臺會》、《山東響馬》、《平貴別窯》,現代戲《山鄉風雲》、《紅花崗》、《沙家浜》,還改編過外國戲《璇宫艳史》、《春香傳》等,長期積累了大量首演劇目,塑造了一批批性格迥異、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1950年,罗品超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以《鳳儀亭》獲得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表演一等獎,此後獲獎無數。1958年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1979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秘书长。1988年退休后移居美国,但仍致力于宣传推广粤剧艺术,经常参加国内各种粤剧表演。2004年6月,93歲高齡的罗品超再演首本戏《荆轲》,成功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成為至今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年齡最大,舞臺演出時間最長的藝術家;这一纪录保持至今尚无人超越。2009年6月18日,罗品超以一场“罗派艺术经典剧目展演”来祝贺百岁寿辰。罗品超以粤曲《故乡情》压轴。 羅品超每年也會到香港度假,香港演藝學院每年也特設一個粵劇課程由他來教授講學,為期一個月,他也希望粵劇得以流傳下去。羅品超多才多藝,戲路很廣,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師。 2010年7月15日13時30分,罗品超在广州家中逝世,享年99岁。 當天18时30分,罗品超遗体在家人、徒弟和广东粤剧界相关人士的目送下,从荔湾家中移至广州殡仪馆。 7月22日,广州八和会馆举行了罗品超追思会,其间播放的一段罗老生前接受采访时录下的声音片段,详述了他与前辈、粤剧大师薛觉先早年合作,演出失败、后获谅解的一段插曲。 ,南都网,2010-07-23.

新!!: 粵劇和羅品超 · 查看更多 »

羅麗娟

羅麗娟(Law Lai Kuen,?-1999年8月4日),原名羅潔濤,廣東省東莞縣人,母親是20世紀20年代在廣州市大新公司天台演出的粵劇坤班花旦臺柱沈小佩,羅麗娟自16歲開始任正印花旦,跟隨馬師曾演出,羅麗娟的首本劇目有《藕斷絲連》、《甘地會西施》等,20世紀50年代末期移居美國紐約。自銀幕處女作粵語文藝片《本地狀元》(1948年12月)至息影作粵語歌唱片《哪吒大鬧天宮》(1957年8月,擔任第一女主角飾演李靖夫人),參演10多齣電影。 羅麗娟在1957年10月30日(星期三)首次返回臺灣遊覽,除臺北外,到過臺中日月潭及臺南。並在臺北「三軍託兒所」禮堂演出3晚勞軍粵劇,1957年11月16日(星期六)演《玉葵寶扇》;1957年11月17日(星期日)及1957年11月18日(星期一)演《一把存忠劍》;1957年11月20日(星期三)下午乘搭香港航空公司「子爵」式客機返回香港。羅麗娟到美國紐約後,與當地一位商人結婚,1969年6月傳出她爆血管不能走動,需要香港的兒女赴美國同居照顧她。.

新!!: 粵劇和羅麗娟 · 查看更多 »

羅艷卿

羅艷卿(Law Yim-Hing,),原名羅大紅, 廣東順德人,為20世紀50-60年代香港粵劇名伶及粵語片紅星,是 薛覺先的徒弟。 1953年6月7日星期日嫁與名伶何非凡,當晚在石塘嘴萬國酒家設宴,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圍觀。但期後於1957年5月離異。 曾組織過艷堂皇劇團、鳳求凰劇團 、千紅劇團及寶艷紅劇團並拍攝電影,多與紅線女、馬師曾、文覺非、新馬師曾、羅劍郎、何非凡、任劍輝合作,經典作品包括《梟雄虎將美人威》、《夢斷香銷四十年》、《箭上胭脂弓上粉》、《雙龍丹鳳霸王都》、《蓋世雙雄霸楚城》、《燕歸人未歸》、《孟麗君》、《楊貴妃》、《江山錦繡月團圓》、、《乞米養狀元》、《劉金定斬四門》、《樊梨花》、《十兄弟》、《璇宮艷史》及《夜光杯》等。 羅艷卿上世紀40年代開始活躍於香港梨園舞台,1949年開展其銀色旅途,從影和舞台藝術生涯形象百變,戲路縱橫,堪稱多產量和票房號召力非凡,20年間主演了超過300多部電影。 其端莊艷麗的外型,紮實的粵劇舞台技藝,加上自然流露的演技成功塑造了無數經典角色。 作為華語影壇第一位以扮演女俠著名的電影明星,羅艷卿演活了梁羽生筆下《白髮魔女傳》的練霓裳,金庸名著《碧血劍》裡的溫儀,以及一系列《七劍十三俠》的武俠電影。 憑著宜古宜今的扮相開創了時裝粵曲歌舞片的潮流,其《璇宮艷史》和《歷盡滄桑一美人》裡華麗摩登的女王形象引領時尚,風靡了萬千影迷。 偶像魅力與演技兼具讓羅氏戲路作多方面發展,在時裝和武俠片以外同時主演了無數深受歡迎的倫理,神怪和傳統戲曲電影,當中包括《夜光杯》,《十兄弟》,《大冬瓜》,《非夢奇緣》,《代代扭紋柴》,《西河會妻》,《大紅袍》,《狄青》,《寒江關》等,堪稱香港粵語片殿堂級女演員。 1978年先在麗的電視演出該台首套長篇劇《追族》,年中再在佳藝電視拍攝劇集《名流情史》。 1986年與吳仟峰、任冰兒、阮兆輝等完成金龍劇團演出後,短暫休息三年。1989年與羅家英組成春秋劇團,於香港大會堂演出。1990年再與羅家寶組成寶艷紅劇團,間有演出,至九十年代中期始淡出舞台。 羅艷卿曾与鄧碧雲(藍牡丹)、鳳凰女(紅牡丹)、余麗珍(紫牡丹)、吳君麗(白牡丹)、于素秋(黑牡丹)、南紅(綠牡丹)、林鳳(黃牡丹)七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羅為其中之銀牡丹。.

新!!: 粵劇和羅艷卿 · 查看更多 »

羅文

羅文(Roman Tam Pak Sin,),本名譚百先,暱稱羅記,籍貫廣西桂平,生于广西百色、廣州長大。是一名已故实力派歌手,亦是带動粵語流行曲發展的先驅者;活躍于六十年代末至千禧年代初,得益於粵曲根底,其音域廣闊、氣息綿長、咬字清晰、唱腔別樹一格,也敢於挑戰不同旋律並駕馭有如,又培育了不少香港新一代的歌手,因而有「一代歌聖」之美譽,與「歌神」許冠傑齊名。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香港歌手一生通常只會獲頒一次樂壇致敬獎項,如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十大勁歌金曲榮譽大獎及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的金針獎(或同等獎項),羅文卻獲獎數次。他在1985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獲頒十大勁歌金曲榮譽大獎,及至1996年又獲頒輝煌成就大獎,而於2002年則獲追頒十大勁歌金曲20週年榮譽大獎;此外,香港電台在1991年及2001年兩度頒發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金曲銀禧榮譽大獎)予羅文。雖然金曲銀禧榮譽大獎在2002年亦頒贈給廿多位對香港樂壇有重大貢獻的音樂人,(香港樂壇教父顧嘉煇為第一屆獲獎人),可見其地位之超然。 2005年11月8日,香港郵政推出「香港流行歌星」郵品系列,羅文成為其中一名獲致敬推出郵票的歌手(面額為港幣2元4角)。2006年,其家屬把他近3,000項演藝文物(包括獎項、服飾、剪報、相片、舞台劇資料、海報等等)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捐贈儀式於2007年10月18日舉行,其中60件物品由翌日起於二樓迴廊展區展出半年。2011年12月,該館再展出部分物品。.

新!!: 粵劇和羅文 · 查看更多 »

羅旭龢

羅旭龢爵士,CMG(Sir Robert Hormus Kotewall,),巴斯華人混血兒,籍貫廣東省寶安(香港) 前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華人太平紳士,對香港教育及文化事業貢獻不少,當年與何東、伍才、羅文錦和曹善允等是為上流社會成員,在香港社會上地位超然。.

新!!: 粵劇和羅旭龢 · 查看更多 »

真君廟

真君廟是香港一所廟宇,位於新界青衣島,供奉靈昭真君(俗稱真君大帝)。這座真君廟是香港地區僅存的一間真君大帝廟。.

新!!: 粵劇和真君廟 · 查看更多 »

絳雪玄霜

《絳雪玄霜》,臥龍生撰寫的武俠小說,作品名稱源自書中兩女主角梅絳雪、陳玄霜。作品初連載於星洲日報,本作雖不如《飛燕驚龍》與《玉釵盟》廣為人知,但臥龍生自己卻是很喜歡的。大陸的雲南出版社曾策畫出版一套「港臺新武俠小說精品點評叢書」,請臥龍生自薦一部,臥龍生就挑了《絳雪玄霜》。.

新!!: 粵劇和絳雪玄霜 · 查看更多 »

痴鳳狂龍

《痴鳳狂龍》是一齣著名的粵劇作品,是粤劇演員麥炳榮的經典名作。現時以阮兆輝及尹飛燕演出的版本較為知名。.

新!!: 粵劇和痴鳳狂龍 · 查看更多 »

瓊花會館

花會館位於中國廣東省佛山,是粵劇民間組織的會館,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 根據《佛山忠義鄉志》的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還有“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當時瓊花會館座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佛山市紅強街區)。會館門口有四條大柱,還有個亭子。大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面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全館共分三進:第一進是鐘鼓,繼後有可拆可合的臨時舞臺;第二進是瓊花宮大殿,大殿前是天階;第三進是會所。華光誕時戲行中人匯聚瓊花宮大殿祭祀戲神華光天王。瓊花會館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方便坐紅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而根據黃君武,大基尾水埗頭邊,刻有「瓊花水埗」四字,是明朝萬曆年間立的。當時,瓊花會館俱有泊戲船,英國倫敦圖書館藏書:道光十年刻本《佛山街略》並設有伶人報賽之所。每逢酬謝神恩時候,七八個戲班合演,非常熱鬧。咸豐四年(1854年),粵劇藝人李文茂,與陳開等組織三合會、響應太平天國起義,在佛山經堂古寺率領梨園弟子,編成文虎、猛虎、飛虎三軍。清政府為了消滅三軍勢力,殘殺藝人,禁演粵劇,瓊花會館亦被燒毀。.

新!!: 粵劇和瓊花會館 · 查看更多 »

田竇二師

竇二師,即田仙師、竇仙師二神,是粤剧、崑曲、弋阳腔、宜黄腔戲班的戲神,粤剧演員一般視為华光天王的從神,田竇二師的來源,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新!!: 粵劇和田竇二師 · 查看更多 »

田都元帥

都元帥,戲神、道教護法神,亦稱田元帥、田公元帥、田府元帥、相公佛、相公爺、宋江爺,與老郎神、二郎神一樣都是音樂界、戲劇界的保護神(祖師爺)。閩南地區以此神與西秦王爺為主要戲劇神,早期各個劇團時常械鬥,各以所奉的神像相互叫陣。今日由於藝師與戲班的交流,臺灣的劇團常有兩神兼奉的現象。同時也是台灣區域部分宋江陣的主祀神。.

新!!: 粵劇和田都元帥 · 查看更多 »

番禺区电视台

區電視台(俗稱番禺台),是廣州市的一個區縣級電視台,由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廣播電視中心控制。该电视台使用广东公共频道信号插播。從2017年8月1日起,開播番禺綜合頻道,並停播公共(番禺)頻道。.

新!!: 粵劇和番禺区电视台 · 查看更多 »

牡丹江市

牡丹江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中国大陸最大的边贸城市之一,是該省最南部的一座城市;亦是北方的一個著名旅遊城市。南接吉林省,東与俄罗斯接壤,境内的绥芬河和东宁是中国与俄罗斯进行贸易的重要口岸。因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橫跨市區因而得名。牡丹江海浪机场拥有六条国际航线和数条国内航线,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七大航空港之一。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亦是黑龙江省东部最大的城市和政治、文化、交通、科技、经济中心。总面积3.88万平方公里,人口262.04万,其中市区人口88.32万。市人民政府驻江南新區。.

新!!: 粵劇和牡丹江市 · 查看更多 »

盧有容

盧有容,是廣東粵劇創作名家,清朝光緒十五年舊曆五月十五日出生,至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七月十七日逝世,原藉廣州莞城沙巷步步高人士,名魯史,字雲耶,號范陽夢覺山人,戲行內尊稱他為「容叔」。.

新!!: 粵劇和盧有容 · 查看更多 »

盧海天

盧海天(Lo Hoi Tin,),別號謙哥,粵劇文武生。盧海天曾經是「日月星劇團」的主帥,與曾三多、譚秀珍、車秀英、王中王等演出粵劇《七劍十三俠》及《五鼠鬧東京》等,20世紀60年代移居美國西雅圖,與黃超武合資在美國舊金山經營「金漢酒樓」1983年10月13日(星期四),香港《華僑日報》,第六張;第四頁,娛樂圈。。.

新!!: 粵劇和盧海天 · 查看更多 »

盧海鵬

盧海鵬(Lo Hoi Pang,),人稱「鵬哥」,香港著名電視劇、電影演員。為無綫電視及亞洲電視前藝員。盧年輕時為 中國歌舞團團長,其現多數參與電影。.

新!!: 粵劇和盧海鵬 · 查看更多 »

盲妹雪恨

《盲妹雪恨》(Revenge of the Blind Girl)是一齣悲情悲劇的美國粵劇。它是美國粵劇團「詠霓裳男女班」的戲目,1927年12月1日在美國舊金山永同福戲院演出。.

新!!: 粵劇和盲妹雪恨 · 查看更多 »

盂蘭神功

是一部2014年的香港電影,由張家輝自導、張家輝、劉心悠、吳家麗等主演,是一部靈異電影,也是張家輝首部自導自演的電影。融合了諸如《大法師》、《咒怨》、《厲陰宅》等西洋電影,甚至是時事藍可兒事件等經典恐怖元素。.

新!!: 粵劇和盂蘭神功 · 查看更多 »

盂蘭盆會

蘭盆會,又稱盂蘭勝會、盂蘭法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台灣又稱為公普(相對於家庭、機構的普渡「私普」),是中元、佛歡喜日與盂蘭盆節的祭祀儀式。各地、各族群及各宗教派別有不同的儀式。源於佛教盂蘭盆法會,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道教的中元普渡則是為亡魂赦罪。.

新!!: 粵劇和盂蘭盆會 · 查看更多 »

白玉堂

白玉堂是清朝艺人石玉昆口头创作的评书《三侠五义》中的人物,五义之一。绰号锦毛鼠。.

新!!: 粵劇和白玉堂 · 查看更多 »

白玉堂 (粵劇演員)

白玉堂(),原名畢琨生,又名畢釗南,廣東花縣人,著名粵劇演員。出身海員家庭,父親畢善福,堂兄畢勁持(藝名黃腫美),同胞兄長畢釗倫都是海員工人。 三歲隨親人往香港,六歲回鄉讀書,十一歲失學,十二歲學粵劇,拜小生靚全為師。最先是在白駒榮的戲班裏演出,取藝名「靚南」。由於在《五鼠鬧東京》表現突出,從此改藝名為「白玉堂」。 他擅演「大審戲」及「袍甲戲」,曾長期隸屬新中華劇團,與名旦肖麗章、陳艷儂合作。20世纪20年代,白玉堂先後在樂同春、新中華、永壽年、定乾坤、孔雀屏、唐天寶、勝中華等戲班演出。除在廣東港澳演出外,還到過美國、越南、新加坡等地演出。後來更自組興中華戲班。劉美卿、黃君武也成了白玉堂的徒弟。 1950年定居香港,育有三子五女。著名演員尤敏是他的女兒。他有徒弟黄君武。 Category:香港天主教徒.

新!!: 粵劇和白玉堂 (粵劇演員) · 查看更多 »

白燕

白燕(),原名陳玉屏,廣東惠州人,是香港1950年代至1960年代粵語片女演員,人稱扁姐,有「華南影后」的美譽。白燕精於演繹不幸女性,及賢妻良母,形象鮮明,端莊嫻淑,故事寫實。幕前對手有著名小生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等。期間總共主演影片有300多部。.

新!!: 粵劇和白燕 · 查看更多 »

白駒榮

白駒榮(1892年—1974年),原名陳榮,號少波,廣東順德杏坛龍潭村人,著名粵劇小生表演藝術家,粵劇四大天王之一。他是著名花旦白雪仙之父。白駒榮父親是一位普通粵劇演員。白駒榮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靚次伯等人同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前軀。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的白駒榮發展了「四門頭二黃」(又名和尚腔和參禪腔)、「八字二黃」等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對薛覺先、馬師曾的演唱方法有較大的影響。他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美清潤,自創“白派”的演唱方式。.

新!!: 粵劇和白駒榮 · 查看更多 »

白龍珠

白龍珠(1906年 - 1970年2月4日),原名:麥龍珠,粵劇行裡人稱他為「阿蛇」,籍貫:廣東省南海縣,15歲少年時代已從事粵劇,他是薛覺先的首徒,最初擔任小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白龍珠跟隨薛覺先到廣西省的桂林及柳州演出,有一晚表演《四大美人》,原來演伍員的武生醉酒失場,被薛覺先臨時拉夫出臺,自此被薛覺先 要求轉型作武生。白龍珠亦是香港電影演員,自銀幕處男《歌唱新美人計》(1952年)作至息影作《樊梨花》(1968年,飾演薛仁貴),一生參演約90齣電影。.

新!!: 粵劇和白龍珠 · 查看更多 »

白雪仙

白雪仙(本名陳淑良,),出生於廣東廣州黃沙區,祖籍廣東順德,粵劇名伶「小生王」白駒榮之女,於家中排行第九,故行內人愛稱她為「九姑娘」,香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

新!!: 粵劇和白雪仙 · 查看更多 »

白文彪

白文彪(),原名招鸿福,香港移民。從1940年代香港重光之後,即从事粤剧艺术工作。其後加入香港的電視台。在中英談判期間移民美國。於2007年8月2日凌晨四時在纽约曼哈顿圣云仙医院病逝。 白文彪於香港重光之後,从事粤剧艺术工作。1950年代加入电影娱乐圈,任编剧及副导演,曾与导演李翰祥拍摄多部经典名剧。 之后他加盟無綫電視,曾与周润发、汪明荃、郑裕玲等影视红星合作,出演《家變》、《奋斗》、《倚天屠龍記》、《網中人》、《射雕英雄传》等多部经典剧集。.

新!!: 粵劇和白文彪 · 查看更多 »

百載鑪峰

《百載鑪峰》(Archaeology and Antiquities),是由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半小時文化及歷史研究節目。曾於1982年、1984年、2001年及2002年期間製作及播出,主要探討香港歷史發展及文化演變。.

新!!: 粵劇和百載鑪峰 · 查看更多 »

花木兰

花木蘭,是中國文學作品中一位代父從軍的女性人物。該故事之背景為北魏對抗柔然期間。在故事中,花木蘭是個年輕女孩,她穿著男裝加入軍隊以代替父親出征打仗。.

新!!: 粵劇和花木兰 · 查看更多 »

花旦

昆曲《牡丹亭》的表演片段,左为花旦杜丽娘。 花旦是中國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潑或潑辣放蕩,常常帶點喜劇色彩。 花旦一詞,來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樓集》:“凡妓,以墨點破其面者為花旦。” 元雜劇就有花旦雜劇一類。朱權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所著的《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更把花旦雜劇列為「煙花粉黛」,充分說明花旦是以扮演妓女為主的類型。《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的趙盼兒就是一個典型花旦的例子。經過多個朝代,花旦成了中國各種地方戲曲,譬如漢劇、崑劇、京劇和粵劇,共有的性格造型。 其造型則重唸散白,做功與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清秀美麗、靈敏乖巧。 典型人物有《拾玉镯》的孙玉姣、《小放牛》的村姑、《梵王宮》的耶律含嫣、《少華山》的殷碧蓮、《辛安驛》的周鳳英、越剧《西厢记》的红娘等。.

新!!: 粵劇和花旦 · 查看更多 »

芳艷芬

芳豔芬(),原名周東仕,又名梁燕芳,出生於廣東恩平縣東成南坑瓏村,著名粵劇表演家,外號「花旦王」。.

新!!: 粵劇和芳艷芬 · 查看更多 »

芙蓉麗

芙蓉麗 (Fu Yung Lai),姓符 (Fu), 獨生女,香港粵劇花旦、電影演員,芙蓉麗有「好好花旦」的美譽,她喜歡幫助別人,她的口頭禪為「助人為快樂之本」,商店剪綵、電臺播唱、登臺客串,有求必應,從不敷衍別人,因此在粵劇班裡人緣極好。芙蓉麗的銀幕處女作是《醉打金枝》(1955年),息影作《金鳳斬蛟龍》(1961年,飾演金三鳳),角色形象多樣化,電影裡通常為二幫花旦,參演約10齣電影。.

新!!: 粵劇和芙蓉麗 · 查看更多 »

音樂即興

音樂即興,或即興演奏,是在演奏音樂同時亦即時參與創作。演奏者可以依據或沒有依據樂譜,在演奏的同時加入自己的創意,或透過聆聽其它演奏者即時作出回應Gorow 2002, 212.

新!!: 粵劇和音樂即興 · 查看更多 »

莊子試妻

莊子試妻或庄子戏妻,是由庄周梦蝶而衍生出的故事。 元代史九敬先杂剧《老庄周一枕蝴蝶梦》是最早有记载的关于庄周梦蝶题材的戏曲作品。在晚明之前,故事情节已由庄周梦蝶转化为庄子试妻。明末冯梦龙小说《警世通言》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和谢弘仪著传奇昆剧剧本《蝴蝶梦》是最早的两个故事完本。冯梦龙和谢弘仪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大体相同。此后,各类戏曲均对这一故事有所演绛。剧目命名略有不同,昆剧、越剧称《蝴蝶梦》,粤剧称《庄周蝴蝶梦》,歌仔戏、黄梅戏称《劈棺惊梦》,京剧或名《大劈棺》等等。 1913年出品,改编自粤剧的默片《庄子试妻》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影作品。1930、40年代,出现一批同题材舞台作品,如《蝴蝶梦》、《小寡妇扇坟》、《庄周试妻》。以童芷苓的京剧《大劈棺》为代表。1988年中国大陆拍摄了黄梅戏电视《劈棺惊梦》。2001年,上海越剧院推出的越剧版本中,田氏被命名为田秀,并在2009年拍摄了越剧戏曲电影《蝴蝶梦》。民间对这一故事亦有演绎。情节演变成庄子度妻。.

新!!: 粵劇和莊子試妻 · 查看更多 »

莊子試妻 (電影)

是一部1913年出品的無聲黑白電影,由香港華美影片公司出品,是香港本土最早製作的電影之一。電影由黎北海導演兼飾演莊周,黎民偉編劇兼反串飾演莊子妻,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使女,而此電影讓嚴珊珊成為中國銀幕上的第一位女性演員。 此片曾到美國作首映,但從未在香港上映。.

新!!: 粵劇和莊子試妻 (電影) · 查看更多 »

莊雪娟

莊雪娟 (Chong Suet Kuen),籍貫:廣東省普寧縣,活躍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期的香港電影女明星及潮劇文武生。.

新!!: 粵劇和莊雪娟 · 查看更多 »

聾人粵劇團

聾人粵劇團是由香港慈善機構龍耳於2014年7月成立,讓喜歡粵劇藝術的聾人學習粵劇的造手、武功及步法,並以手語演繹曲詞,並在活動上公開演出。.

新!!: 粵劇和聾人粵劇團 · 查看更多 »

聖保羅書院

聖保羅書院(St.)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創辦的一間著名傳統名校,屬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設有小學部和中學部,俱只收男生。該校中學部校舍位於中西區半山般咸道69號,小學部則已遷離西區,於2013年落戶於港島南區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的全新校舍。 據正式記載,該校於1851年正式成立;但文獻顯示,早於1841年,創辦人史丹頓牧師已開始在英國籌集款項,並於1851年創立聖保羅書院。起始之時,該校只有一位導師及九位學生。聖保羅書院創校規模雖小,由於秉持辦學理念,不怕與殖民政府意見相左而堅持其治學風格,該校得以於1840至1880年間成為現代中國思想的搖籃,眾多著名中外知識分子曾任教、就讀及寓居於書院,包括王韜、、傅蘭雅、伍廷芳。現時,這間全日制學校大約有1,200名學生就讀,學生成績優異。現任校長是源迪恩先生。.

新!!: 粵劇和聖保羅書院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项目

《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据该公约在国际一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迄今共有30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公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名录包含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在国际一级保护的另外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

新!!: 粵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项目 · 查看更多 »

荃灣遊樂場

荃灣遊樂場(1952年8月9日-1970年代)是香港一個已結業的主題遊樂區,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道與德士古道口,於1952年8月9日開幕,到了1970年代初結業。.

新!!: 粵劇和荃灣遊樂場 · 查看更多 »

荔園

荔園遊樂場(原名荔枝園,簡稱荔園;Lai Chi Kok Amusement Park,現稱Lai Yuen),原址位於荔枝角灣,1949年4月16日開業,曾是香港規模最大型的遊樂場。最初設有三個山泉游泳池,水源經兩重沙漏消毒,並有濱海泳場1961年,邱德根購入荔園,增設「宋城」,該景點入場費為港幣5角,成人、小童同價。1997年3月31日晚上,荔園與「宋城」一併結業。 現址已發展為荔欣苑、華荔邨和盈暉臺,地址為新界下葵涌九華徑。.

新!!: 粵劇和荔園 · 查看更多 »

荔枝湾

荔枝湾(Lychee Bay)是一個河湧,位于廣東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泮塘一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歷史上是有名消夏游乐地,素有小秦淮之称,荔湾区因此而命名。 荔枝湾是西关涌(包括上西关涌和下西关涌)和荔枝涌几条河汊的总称,范围大致为现时中山八路、荔湾湖公园、西郊等一带。其地处西关腹地,毗邻珠江,汇集众多名人、名园故址,是西关大屋、西关小姐、西关五宝、西关美食及粤剧曲艺等岭南广府文化风情荟萃之地,有“小秦淮”、“岭南第一胜景”之美称。.

新!!: 粵劇和荔枝湾 · 查看更多 »

華語電影

華語電影是指用華語製作的電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現今華語電影發展由中國大陸、香港、澳门、台灣以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漸次形成各自系統文化。 首部華語電影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第一部黑白無聲電影《定軍山》。隨後在上海與香港有更多華語電影拍攝,其中香港(港产片)更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华语梦工场”、“东方之珠”。國際及兩岸三地間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地的華語電影也在不斷地融合、互補、發展之中。 而為了表揚大中華的電影工作者,兩岸三地每年都舉辦多個電影獎,其中:中国大陆金鸡獎、百花奖、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被視為華人電影界的三大最高榮譽。.

新!!: 粵劇和華語電影 · 查看更多 »

萬福台

萬福台,位於佛山祖廟內,前身是華封戲台,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在靈應祠祖廟前興建,《華封台會碑》矗立在旁。祖廟坐北向南,萬福台則坐南向北,目的是演出酬神戲。 康熙年間改名為萬福台,是廣東現存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戲台,見證粵劇發展歷史。戲台分前後兩部分,前台以金漆木雕為佈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四柱三間開敞,兩側有「出將」、「入相」兩門供演員出入。整個萬福台還採用拱型結構,無論站何處,所能聽到的音質基本相同。.

新!!: 粵劇和萬福台 · 查看更多 »

靚少佳

靚少佳(),原名譚少佳,字春田,廣東南海縣(現佛山市南海區)平洲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

新!!: 粵劇和靚少佳 · 查看更多 »

靚少華

靚少華(1901年—)原名陳伯鈞,廣東東莞麻湧東村人,著名粵劇文武生。生於清朝光緒二十七年的他出身於粵劇紅船,後來加入廣州八和會館。 往南洋一帶演出的時候已經很出名。回到廣州後,在"大羅天"與花旦陳非儂合作演出。後來,靚少華自組"梨國樂"、"大中華"等戲班,聘請了著名小武靚仙並自立新行當"文武生"。意思是能文能武的角色。不久,其他戲班開始效法,於是"文武生"成了粵劇的新行當。 靚少華的首本戲有《十奏嚴嵩》、《殺嫂從軍》、《風流天子》、《大紅袍》、《唐明皇遊月殿》等。他幫助了不少名伶,如薛覺先、鐘桌芳、陳非儂等人。 在抗日戰爭開始不久,靚少華便不知所終。 陳 陳 B.

新!!: 粵劇和靚少華 · 查看更多 »

靚元亨

靚元亨,大公報, 1966-02-18 第5頁,原名李雁秋,又名寸度亨,號稱小武王,清末民初的著名粵劇演員。早年出身自由陳少白、程子儀、李紀堂所創立的采南歌戲班,後來組織了永壽年戲班,在南洋一帶尋找人才,如陳非儂、馬師曾、薛覺先、廖俠懷、何劍秋。由於他的南派武功紮實,分寸不差,行內稱他為「寸度亨」。香港無線藝員李子奇,就是李雁秋的孫。李姓家族中有多人均在演藝界。.

新!!: 粵劇和靚元亨 · 查看更多 »

靚榮

靚榮(),原名張華泉,廣東東莞篁村人,著名粵劇演員,是20世紀20年代的武生王。他與金山炳、朱次伯(靚次伯)、千里駒、白駒榮等人齊名,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 大約在清朝光緒後期,靚榮與金山炳、周瑜利等人受聘乘“總結” 號輪船赴美演出。回到廣州時,加入“漢同春”戲班。次年,轉投“漢天樂”班。靚榮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武生名角,工架老到,擅長飾演岳飛、文天祥、關羽、楚霸王等英雄人物。首本戲有《霸王別姬》、《岳武穆班師》、《沙陀班兵》、《關張戰古城》等劇目。靚榮擅演白鬚、黑鬚、武生及醜生。在《華容道》一劇中,靚榮先飾魯肅,後飾關羽,演來得心應手。他文武佳能,唱做俱佳,中氣充足,嗓音洪亮,唱工精煉,運腔自然,咬線露字,手腳功架、關目身型,扎實有勁。 1904年,與陳少白與程子儀、李紀堂在廣州河南海幢寺創辦「采南歌」戲班。當時采南歌是新式粵劇學校,主要是宣傳民主革命的信息,表演的都是新戲,譬如《地府鬧革命》、《文天祥殉國》、《兒女英雄》、《俠男兒》。 20世紀20年代,靚榮的首本戲《楚霸王別姬》與《沙陀班兵》中的演唱段落就被錄製成唱片,現存於佛山市的粵劇博物館。 20世纪30年代,靚榮曾任八和會館理事。抗日戰爭前,在香港應邀到祕魯演出。廣州淪陷後,靚榮再赴美國舊金山(三藩市)演出謀生。1946年,才返回廣州。1948年,在廣州平安大戲院演出時,在臺上突患中風,送往柔濟醫院,搶救不治,享年六十二歲。.

新!!: 粵劇和靚榮 · 查看更多 »

靚次伯

靚次伯(),原名黎松柏,書名黎國祥,廣東新會人,南派粵劇著名老倌。由於家中排名第四,便人稱「四叔」,被稱為“武生王”、“南音王”。「靚次伯」的藝名是把其師靚大方跟他所仰慕的朱次伯二人的藝名合成的。他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白駒榮等人都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先軀。.

新!!: 粵劇和靚次伯 · 查看更多 »

青衣天后古廟

青衣天后古廟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現址位於新界青衣島涌美路,其北為青衣警署及青衣消防局,其南為長青邨。.

新!!: 粵劇和青衣天后古廟 · 查看更多 »

顏玉瑩

顏玉瑩(Gan Geok-Eng,),是一位出生於福建省漳州海澄縣的商人。他是白花油的始創人。.

新!!: 粵劇和顏玉瑩 · 查看更多 »

衛少芳

衛少芳,30年代粵劇“四大名旦”之一,與上海妹、譚蘭卿、譚玉蘭等人齊名。 早年曾加入太平劇團、花錦繡粵劇班、錦添花劇團、前鋒劇團等戲班。後來在廣州組織太上劇團。她擅演青衣戲,有首本戲《花街慈母》。 著名粵劇班政家及樂師劉潤雄就是她的丈夫。.

新!!: 粵劇和衛少芳 · 查看更多 »

衛駿英

衛駿輝,又名衛駿英,是香港粵劇藝人,新界原居民,她自小酷愛粵劇,善演武場,是粵劇新一代文武生,中文傳媒及觀眾常與之跟任劍輝等比較。衛駿輝畢業於八和粵劇學院,拜任大勳師父練北派。.

新!!: 粵劇和衛駿英 · 查看更多 »

袁小田

袁小田是已故香港演員、及武術指導,京劇武生出身,曾經參演成龍電影《蛇形刁手》、《醉拳》的蘇乞兒角色。他是袁和平、袁信義、袁祥仁、袁日初、袁振威的父親,.

新!!: 粵劇和袁小田 · 查看更多 »

裂痕

裂痕(Argument)是廣州著名粵劇乾班男花旦謝醒儂在1932年與天津導演姜白谷、廣州越秀山永漢南路的南關戲院之經理薛兆榮、粵劇名宿白玉堂、撰曲家麥嘯霞等人,在廣州西關開設『華藝影片公司(Chinese Artistic Film Company)』,謝醒儂為 經理,拍攝的第一齣黑白默片。謝醒儂在粵劇舞臺上都是反串成婀娜多姿的女妝,風騷入骨,雌雄難辨,這齣電影是他的銀幕處男作,亦是他首次以自己本身的美少年形象展現給觀眾。四角戀愛的社會問題故事在21世紀的今天看來都屬前衛之作品。.

新!!: 粵劇和裂痕 · 查看更多 »

飄色巡遊

色巡遊,簡稱飄色,是戲劇、雜技和裝飾造型工藝的匯合,因為發源於番禺縣沙灣鎮一帶,又稱沙灣飄色。飄色遊行,多在神誕、節慶舉行。香港每年佛誕公眾假期舉行的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中擔當了一個重點表演項目。此外,每年的筲箕灣譚公誕、澳門路環譚公誕及部份天后誕活動均有飄色巡遊活動。在這個表演項目中,由身高不高於42英寸(106.6釐米)和體重少於35磅(15.9公斤)的小孩被支架撐著,扮演歷史人物、虛構人物,以及新聞和政治人物等巡遊。因為小孩需要在支架上遊行良久,故此參與飄色表演的小孩均包著尿片。.

新!!: 粵劇和飄色巡遊 · 查看更多 »

西九大戲棚

西九大戲棚(West Kowloon Bamboo Theatre)是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於西九文化區興建戲曲中心的選址所舉辦的臨時文化節目,也是該管理局舉辦的首個文化節目。2012年年初,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西九大戲棚時旨在推廣粵劇文化;及後鑑於反應熱烈,於2013年起再每年舉辦,於該年起,除了粵劇表演,戲棚內亦加入現代音樂及中國舞蹈演出,並且增加年宵市集,讓無法購票入場的公眾亦可以參與活動。.

新!!: 粵劇和西九大戲棚 · 查看更多 »

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縮寫:WKCD)前身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位於香港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西九龍最南端,由填海所形成的約40公頃土地,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廣東道伸延至西區海底隧道入口一帶,北至柯士甸道),將會是集結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核心設施包括劇院、博物館、演藝場館、劇場及廣場等,共17座,旨意提高香港文化的水平及世界地位。此外,西九文化區包含長兩公里的海濱長廊,並且將會設有佔地23公頃的公園。 西九文化區的前身為由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透過《199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布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2004年,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以:「創地標,顯文化,添悠閒。」為計劃口號,規定計劃必須建造一塊巨形天薘。2006年2月,在香港社會不同的意見及爭議下,香港政府宣佈放棄原有的發展框架,不再堅持天篷設計,計劃被推倒重來,重新發展為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西九管理局)於2008年根據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成立,香港政府同時向該局注資216億港元。2011年3月,西九管理局公佈全新概念設計,發展大綱於同年12月呈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2012年3月,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發展圖則草圖;2013年1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發展圖則,計劃啟動,於2013年起分階段展開工程,第一階段建設預計於2020年或者以前竣工,第二階段建設預計於2030年或者以前竣工。 M+展亭為西九文化區首個落成的永久場地,於2016年9月啟用。.

新!!: 粵劇和西九文化區 · 查看更多 »

西关

西關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個傳統區劃,可視之等同於荔灣區,範圍大致為:北到西村,東至人民路,西、南瀕珠江邊,是明、清時期對廣州城西門外一帶的統稱,該名沿用至今。.

新!!: 粵劇和西关 · 查看更多 »

西皮

西皮,中國戲曲的唱腔之一,又稱“襄陽腔”或“北路”。明末清初,盛行於武漢一帶。因為湖北人稱唱詞為「皮」,他們把陝西傳來的的腔調稱為「西皮」。 西皮的京胡定弦為(la~mi)弦。西皮主要來表現輕鬆愉快、活潑、激昂的情感。西皮、二黄在京劇、漢戲、粵劇、徽劇被合稱皮黄。.

新!!: 粵劇和西皮 · 查看更多 »

西關口音

西關口音,又稱西關話,是粵語廣州話或稱廣府話的一種子方言(或稱口音),指以往居住在廣州市西關地區一帶的居民(舊街坊)所操粵語之地方口音。粵語以廣州話爲標準,而廣州話以西關口音爲標準。.

新!!: 粵劇和西關口音 · 查看更多 »

西關經濟

西關經濟,歷史上的廣州城,分東關、南關、西關和北門。東關、北門是廣州城的丘陵地帶,交通不便,經濟難能發達;南關則面臨珠江,亦欠發達。惟西關地勢低平,瀕臨珠江,河叉交錯,田園廣佈。古代西關是廣州城對外交通的樞紐。到了近代,更成為中西文化撞擊交融的窗口。.

新!!: 粵劇和西關經濟 · 查看更多 »

馬師鉅

師鉅(Ma Si Kui),香港粵劇丑生、電影演員,他的銀幕處男作為《梁紅玉擊鼓退金兵》(1956年8月),飾演師爺;最後一齣參演的電影是《雙星伴月》(1975年2月),迄今參演約39齣電影。 原名鄧永鉅,新馬師曾胞弟。.

新!!: 粵劇和馬師鉅 · 查看更多 »

馬師曾

師曾(Ma Si Tsang,)字伯魯,號景參,廣東順德縣龍潭(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在1944年與紅線女結婚,其子馬鼎盛是著名的軍事與時事評論員。.

新!!: 粵劇和馬師曾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華語

來西亞華語(Mangdarin)或華文、大馬中文(Mangnese),是馬來西亞華人圈中普遍使用的一種含有當地特色的華語,使用人數約8百萬。雖然馬來西亞華語是以中國現代標準漢語為基準,但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跟中國普通話有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日常口語及用詞上。此外,俗式華語和標準華語有很大的差異,前者為華人社會於日常生活中所用,後者為當地中文(電子)媒體所用。由于马来西亚华语使用的词汇和现今北京规范华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政府以及华人社团成立了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範),规范当地不正规的华语用词。 基於早期華人先輩下南洋的共同文化和經歷,口語化的馬來西亞華語有不少地方與新加坡華語相似。某些新加坡人取笑馬來西亞華語為聯邦腔華語 ,而馬來西亞人常以使用新加坡華語來反唇相譏。.

新!!: 粵劇和馬來西亞華語 · 查看更多 »

馬笑英

笑英(英語:Ma Siu Ying,1908年2月4日-1978年2月9日),是南洋著名粵劇花旦及香港電影演員,籍貫廣東省順德縣,於新加坡出生,為家中長女,父親是葯材鋪當掌櫃;母親為洗衣婦,13歲時登臺演粵劇幫補家計,並「唱桂枝」(街頭賣唱),至15歲時已在南洋成為著名粵劇的正印花旦,後來在香港加入馬師曾的太平劇團,二次大戰後為電影及電視演員。 馬笑英的胞妹馬金娘亦是粵劇及電影艷星。馬笑英曾與著名笑匠伊秋水結婚;離異後再嫁電影監製張作康,育有兩子一女。 馬笑英與曾與黃曼梨、黎灼灼、李倩蘋、徐意、甘露、鄭文霞、李月清、容玉意、陳皮梅、黎雯、高偉蘭(盧敦夫人)等結義金蘭組成「十二金釵」。馬笑英之誼女為許瑩英之長女李白燕。 1978年2月9日,馬笑英在九龍美孚新邨的往所心臟病突發,急送瑪嘉烈醫院搶救不治逝世,2月13日在九龍殯儀館舉行喪禮,遺體下葬九龍長沙灣天主教墳場。.

新!!: 粵劇和馬笑英 · 查看更多 »

馬鼎盛

鼎盛(Ma Ding Sheng,),香港軍事評論員,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凤凰卫视主播、前香港电台节目主持、香港专栏作家、中國近代軍事史學會會員、廣東省政協委員,1982至1989年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到香港定居,曾主持亞視馬鼎盛講軍事等時政节目,亦曾先后在《明报》、《大公报》、《天天日报》、《星岛日报》、《文汇报》等报刊撰写时事评论及军事专栏。 现主持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

新!!: 粵劇和馬鼎盛 · 查看更多 »

馬金娘

金娘 (Ma Kam Neong),籍貫:廣東省順德縣,在新加坡出生,少女時代已隨胞姊馬笑英移民香港,最初只是粵劇幫花,赴美國登臺回香港後,才轉為粵劇正印花旦;馬金娘亦是香港電影艷星。.

新!!: 粵劇和馬金娘 · 查看更多 »

馮小非

馮小非(Fung Siu Fei,?-40年代初期),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期的一線粵劇乾班男花旦;上海電影演員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成為粵劇乾班男花旦陳非儂的第一位徒弟,曾與鍾卓芳齊名;後來與李翠芳齊名。可惜英年早逝,在日本侵略時期在廣州病逝。梁蔭棠曾經跟他學藝,然而馮小非稍有差錯就體罰,梁蔭棠受不了就逃跑了。.

新!!: 粵劇和馮小非 · 查看更多 »

馮俠魂

馮俠魂,成名於1930年代之粵劇演員。扮相俊俏,武打精湛出色,1930年代與陳非儂合作,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先後太平劇團和白玉堂的興中華劇團任正印小武文武小生,後又在勝利年劇團任文武生,與唐雪卿等合作。抗戰時期夥拍楚岫雲前往美國、加拿大、越南、泰國等地演出,大受歡迎,哄動異城,上演多齣大型文場戲及武打劇,當中以《嫦娥奔月》、《木蘭從軍》、《劉金定斬四門》等劇最為轟動。戰後回國曾在各大劇團演出,1952年加入永光明粵劇團,1955年至1956年兩年間拍花旦之王楚岫雲演出《牛郎織女》,轟動廣州市,持續連演滿座300場。.

新!!: 粵劇和馮俠魂 · 查看更多 »

馮錦娟

馮錦娟(),中國粵劇演員,是1970年代起傑出的坤伶名花旦,她的圓台、水袖功力了得,技藝精巧,高超絕倫,雅妙優美。她台步輕盈細密,快捷靈巧,趨前退後法。.

新!!: 粵劇和馮錦娟 · 查看更多 »

馮淬帆

馮淬帆(Stanley Fung Shui Fan,),人稱阿緊,有“幽默祖师”之称,出生于廣東順德,香港演員。1965年起主演過幾部劇集後獲邀拍首部電影《黑玫瑰之三之紅花俠盜》,1968年加盟無線。1983年演出電影《五福星》系列,至 1987年又演出一系列《精裝追女仔》電影。馮淬帆先後擔任電視和電影編劇導演,1987年到台灣定居後仍繼續其演藝工作。近年再演出「我愛香港」系列電影,2年之內分別於《我愛HK開心萬歲》、《2012我愛HK 喜上加囍》和《2013我愛HK 恭喜發財》中再發揮其詼諧搞笑功力。更憑《意外》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新!!: 粵劇和馮淬帆 · 查看更多 »

馮潔貞

馮潔貞(Fung Kit Ching,1916年–?)是默片時代的女明星,她是香港「聯華演員養成所」畢業的高材生之一。1933年底的香港報章報導馮潔貞因天氣轉變,哮喘病發,她的丈夫是廣州華藝影片公司老闆、粵劇乾班男花旦謝醒儂,他們曾經合演廣州默片《裂痕》,飾演夫婦。.

新!!: 粵劇和馮潔貞 · 查看更多 »

馴悍記

《馴悍記》()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可能成剧于1590年至1594年。.

新!!: 粵劇和馴悍記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粵劇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6年2月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香港2006年2月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6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香港2006年9月 · 查看更多 »

香港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在香港一般簡稱為「打醮」,而亦有稱為「安龍清醮」,是一種保平安的祈安醮,用以保境祈陽、許願酬還。香港的太平清醮定期舉行,周期由最短1年以至長達60年,普遍的漁業社區每2年或7年舉行一次,多選在農曆四、五月;而農業社區則每5年、10年或前後10年(9年)舉行一次太平清醮,大多選在農曆十月進行。醮期由一日一夜至五日六夜不等。.

新!!: 粵劇和香港太平清醮 · 查看更多 »

香港已結業戲院列表

以下是香港已結業戲院(包括粵劇及電影院)的列表。.

新!!: 粵劇和香港已結業戲院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英文:10th Anniversary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或者香港特區成立十週年,是在香港回歸10週年(即2007年)期間由政府官方、民間所舉辦的活動總稱。200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籌的一連串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

新!!: 粵劇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 · 查看更多 »

香港盂蘭勝會

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勝會”是指一大群人舉行活動的意思,在香港亦稱為盂蘭節、中元節或鬼節。相傳陰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開鬼門關,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關閉,七月十四日佛教定為「盂蘭盆會」,而道教則稱為「中元普渡」(詳見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香港盂蘭勝會是始於中國潮州、海豐、陸豐、鶴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們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從中國內地來到香港,聚居於銅鑼灣、上環、西營盤、深水埗、尖沙咀等地,並將他們在家鄉流行的盂蘭節也一併帶來,以聯繫同鄉感情、紀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這些活動於2011年更以「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名義獲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 粵劇和香港盂蘭勝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音樂

香港音樂指產生於香港的音樂,包括粵語流行音乐、歷史悠久的粵劇、香港西洋交響樂(香港管弦樂團為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樂團)、香港中樂(見香港中樂團)等。.

新!!: 粵劇和香港音樂 · 查看更多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位於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時,「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上共有480個項目;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上共有20個項目。 文化遺產一般分為 “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属于“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而“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简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实物的,是无形的,与传统意义上的“有形文化遗产”不同。.

新!!: 粵劇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台

香港電--(簡稱港--;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縮寫RTHK),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是香港廣播史上首家廣播機構,同時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及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現時香港電台擁有7條電台頻道、3條數碼地面電視頻道,以及2條模擬電視頻道。截至目前,港台共有862名員工。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包括教育電視,會通過旗下電視頻道港台電視31和其他本地電視台播放。港台負責製作多媒體節目,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報道本地及國際時事,協力推動香港文化發展及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 香港電台於1970年代曾經製作經典電視劇集《獅子山下》,以戲劇反映現實的社會狀況,當時以這種方式去談社會民生議題可謂一次大膽嘗試,雖然惹來部分政府部門不滿,但真正奠定了多年來港台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

新!!: 粵劇和香港電台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作為華語電影的一部分,是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香港在戰後五十年代開始形成具規模的電影工業,至八十年代迎來一段黃金年代,往後作為大中華地區的一個重要電影基地,被譽為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日本東京齊名的全球四大電影制作基地,香港更成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 在上世紀戰後,香港社會在政治及經濟上相對自由,電影業相比於其他大中華地區,例如新加坡、中國內地及台灣,更不受規範,自由的環境得以孕育出具規模的電影工業。1946年,中国内战重啟,戰亂致使华语电影業南移至香港。1949年,大批中國電影制作人由上海轉移到香港,繼承上海的藝術事業,使國語電影於1970年代及以前成為香港主流,香港亦逐渐成为主要的华语电影生产基地,五十年代九龙城一带是香港电影片场的集中地,除了位於钻石山的永华片场和大观片场、土瓜湾的南洋片场(邵氏前身)以外,世光片场、万里片场、友侨片场、九龙国家片场等都集中在這裏,因此九龙半島東部、獅子山以南一帶可被視為港產片的發祥地。這時期香港開始出現大規模的電影出口,近至東南亞、遠至五大洲都有華語電影踪迹,但由于翻译難度,加上早年华语电影業者並不重視对作品的翻译工作,因此华语电影只局限于世界各地的华语社区。直至1963年,香港政府當局通過一條廣播法例,使出品的港產片都配有英文字幕,以便於政治監察。英文字幕的出現反而幫助港产電影打入英語世界。港產片早年多是以國語電影的形式出現,如邵氏兄弟、國際電影懋業等電影業巨頭早年皆以制作國語電影為主。直到以粵語爲母語香港新一代的電影人出現,粤语电影才在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取代国语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電影業在八十年代迎來黃金年代,由於不少港產片演員主演美國好萊塢的英語電影,在英語世界電影業的主舞台成名,並令華人文化得到英語世界的推崇,港產片亦隨之受到英語世界的更多關注,並開始流行對其他华语电影作品進行翻译。後來港產片更傳播至日語世界、俄語世界。八十年代港產片電影業總產值更超越以制作英語電影為主的印度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另一個英語電影制作基地美國好萊塢,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制作基地。該年代的港產片在制作質量、藝術性、題材的創新性上,均有不凡的成就。往後幾十年,香港一直維持全球第二大電影制作基地的地位,港產片在國際仍然保持著魅力。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香港電影業的一大盛事。香港電影與大多數的商業電影一樣,有一套完善的明星制度,而這個制度之下的影星亦與香港電視產業和香港樂壇的領域重疊。.

新!!: 粵劇和香港電影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Hong Kong Film A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頒發,旨在表揚對香港電影發展有卓越貢獻的電影工作者。終身成就獎於1995年創立,但並非每年頒發。.

新!!: 粵劇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影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競賽列表

香港於1959年首次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其後32次角逐該獎項。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為奧斯卡獎中頒發給年度美國以外最佳非英語電影的獎項。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決定代表香港參賽的電影。 香港和中國獲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視為兩個參賽單位,各自遞交電影參賽。截至2013年,代表香港的兩齣電影曾經入圍,均由中國大陸導演執導。雖然香港電影以粵語為主,但代表香港參與奧斯卡的電影不足一半是粵語片。縱然《無間道風雲》獲得2007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其原著電影《無間道》卻沒有入圍。 迄今杜琪-峯-和許鞍華各有四部参选为最多之香港导演,李翰祥有三齣電影獲選代表香港,而岳楓、韋家輝、胡金銓、羅啟銳、嚴浩和王家衞則各有兩齣電影獲選。 香港遞交的電影於2002年和2004年因不符合資格而被取消資格。.

新!!: 粵劇和香港電影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競賽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Affiliated School Wong Kam Fai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簡稱:HKBUAS、HKBU WKFS、HKBUAS WKFS&P)位於沙田區的直資學校,是「一條龍」中小學,為全港首間由大學開辦的附屬學校。 1990年代,香港浸會大學開始構思和籌劃成立一所提供十二年中小學連貫課程的學校。2001年8月,浸大前校長謝志偉博士代表浸大與王錦輝先生簽署協定,接受金城營造王錦輝慈善教育基金會捐出款項作購置學校傢具與設備之用,並將學校命為「王錦輝中小學」,以謝王先生的捐助。奠基典禮於2004年12月13日舉行。2006年,學校校舍正式落成,首批學生在同年九月開始上課。.

新!!: 粵劇和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文化

香港文化饒有特色,屬遠東文化版圖之內,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而在過去百多年間香港曾經成為英國殖民地,故此同時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釀造成華洋融合的獨特文化。從19世紀的轉口港,到21世紀的國際都會,世界各地的文化也持續影響香港文化。.

新!!: 粵劇和香港文化 · 查看更多 »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市中心,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一所綜合性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和文化等範疇。博物館耗資超過8億港元興建,2000年12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設有12個展覽場館,陳列面積達7,500平方米,為香港最大型的博物館。2009/10年度總參觀人數達到479,000人次。 博物館透過常設展覽館及專題展覽館的多元化展覽及節目,讓參觀者在欣賞文物之餘,還可以參與其中活動,寓學習於消閒。博物館亦出版季度博物館通訊、製作教學資源冊及工作紙,同時也舉辦相關講座、學校節目、親子/兒童活動、劇院節目和導賞服務等,鼓勵不同社群學校參與博物館活動。 香港鐵路博物館、三棟屋博物館及上窰民俗文物館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分館。.

新!!: 粵劇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觀塘官立小學

觀塘官立小學(英語:Kwun Tong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為一所香港官立小學,有50年歷史,分為上下午校,並於2008年9月轉為全日制小學。 North of Kwun Tong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jpg|校舍北面 Kwun Tong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JPG|翻油前的校舍.

新!!: 粵劇和觀塘官立小學 · 查看更多 »

許卿卿

許卿卿,香港粵語電影演員及粵劇工作者,初隨薛覺先習藝,薛覺先病逝後轉拜余麗珍為師,一直追隨左右。與李香琴、任冰兒、梁素琴、黎坤蓮、金影憐、朱日紅、英麗梨及譚倩紅九位二幫花旦結義成金蘭姊妹,合稱「九大姐」。 許卿卿戲路甚廣,由二幫花旦到女丑,甚至反串丑生和武生都能勝任。.

新!!: 粵劇和許卿卿 · 查看更多 »

許堅信

許堅信,JP是香港的老牌演員、粵劇名伶,亦是香港歌手許秋怡的父親、演員王書麒的岳父。他曾擔任舞台劇《南海十三郎》的粵劇指導。在1980年代,亦在電視擔任甘草角色(例如:1983年在無綫的《射鵰英雄傳》飾演臨安牛家村的一位鐵匠張老爹。).

新!!: 粵劇和許堅信 · 查看更多 »

許再添

許再添.

新!!: 粵劇和許再添 · 查看更多 »

許冠英

許冠英(Ricky Hui Kwun Ying,),香港著名演員。许冠英於1971年進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演員培訓班,1974年参与哥哥許冠文和弟弟許冠傑主演的《鬼马双星》而受人注意。 代表作有:《半斤八两》、《发钱寒》、《摩登保鑣》、《僵尸先生》等,都是香港喜剧的卖座经典。.

新!!: 粵劇和許冠英 · 查看更多 »

許秋怡

許秋怡(Maple Hui,),香港女歌手,現已淡出樂壇,最著名歌曲是與張智霖合唱《現代愛情故事》。.

新!!: 粵劇和許秋怡 · 查看更多 »

許英秀

許英秀 (Hui Ying Sau,),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生,詩詞歌賦畫等無一不精,初期任粵劇文武生,與風騷艷旦梁素琴在石叻(星洲)演出;20世紀60年代轉職丑生,唱「廖俠懷腔」。 銀幕處男作《七虎渡金灘》(1951年3月);遺作《婚姻勿語》(1991年3月),一生參演200多齣電影,其中《精裝追女仔Ⅱ》中扮演邵逸夫(阿SIR)最為近代人所熟識。­ 1970-1980年代除電影外,亦為香港麗的電視及亞洲電視甘草藝員,參演《變色龍》、《大地恩情》、《再會太平山》及《對對糊》等劇集,亦參演香港電台電視劇《小時候》之《老人與錢》。 許英秀的花園植滿奇花異草及飼養金魚,許英秀­的桌球技術亦是香港娛樂圈裡的高手,育有兩子兩女,長子已移居加拿大。.

新!!: 粵劇和許英秀 · 查看更多 »

高山劇場

山劇場是香港的一個劇場,以粵劇表演為主,位於九龍城區老龍坑高山道公園內,地址高山道77號,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高山劇場於1983年3月落成啟用,原為半露天式劇場,設有3000個座位。因其設計經常受到惡劣天氣及噪音影響,遂於1994年夏季起展開了多項改善工程,主要將原有的劇場改建為全天候室內劇場,並改善舞台設備和加添排練室、會議室等設施。改善後的場館於1996年10月23日重新開放,劇院座位1031個(堂座916個,樓座115個)。其除了是難得一見的粵劇表演場地外,每逢元宵節和中秋節,均會連同高山道公園舉行大型綵燈會。 高山劇場於2008至2009年度進行擴建工程,將高山道公園的四個網球場改建為高山劇場附屬大樓;大樓樓高五層,內設置一個設有600個座位的中型劇場、活動室、排演室及排唱室等。而三樓設天台綠化帶,設有步行徑、休憩長椅及蔭棚。新翼於2014年10月31日隆重開幕。 到2017年9月9日,位於三樓的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開幕,逢星期一、三至日及公眾假期的不同時段對外開放。.

新!!: 粵劇和高山劇場 · 查看更多 »

高世章

世章(Leon Ko),音樂劇及電影作曲家。曾獲「Richard Rodgers Development Award」、金馬獎及多個音樂獎項。作品曾搬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舞台,並為美國公眾廣播電視台節目《The Puzzle Place》創作音樂。母親是兩屆「亞洲影后」及第一屆「金馬影后」尤敏,外祖父是粵劇名伶白玉堂,而「曼波女郎」葛蘭則是他的伯娘。高氏於美國西北大學修讀音樂,及後到紐約大學專攻音樂劇作曲。.

新!!: 粵劇和高世章 · 查看更多 »

高麗

麗可以指:.

新!!: 粵劇和高麗 · 查看更多 »

高胡

胡,高音二胡的簡稱,又叫粵胡,是一種弓弦樂器,於1920年代由司徒夢巖及其學生呂文成創制,取代了二弦的位置,成為廣東音樂和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高胡的琴筒比二胡小,皮膜和音窗通常是圓形,定弦是G4到D5,比二胡高四度。高胡是坐著演奏,大腿夾住皮膜和音窗以控制音色、音量,並能減少狼音。演奏時皮膜向右,弓毛置於兩弦之間,弓桿置於外側。高胡的音色比二胡清澈明麗,因此常用於演奏歡快明媚的曲。 高胡原用於廣東音樂,為滿足模仿管弦樂團的民樂團對高音域弓弦樂器的需求,與二胡、中胡、板胡、大提琴(或革胡)和低音提琴(或低音革胡)組成弓弦樂器組。.

新!!: 粵劇和高胡 · 查看更多 »

高潤鴻

潤鴻,香港粵劇界人物。香港靈宵劇團、金靈宵、青靈宵藝術總監,香港戲曲總會有限公司創立董事。他畢業於坪石天主教小學。.

新!!: 粵劇和高潤鴻 · 查看更多 »

謝平安

謝平安(),中國傳統戲劇導演,重庆人,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一級導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華導演獎獲得者。導演作品涵蓋川劇、京劇、眉户剧、粵劇、豫劇等多個劇種。 川劇導演作品《死水微瀾》、《變臉》得到文華導演獎。 川劇導演作品《變臉》、京剧導演作品《华子良》、眉户剧導演作品《迟开的玫瑰》被選入中國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 X谢 X谢 X谢 P平.

新!!: 粵劇和謝平安 · 查看更多 »

謝醒儂

謝醒儂(Tse Sing Nong),活躍於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一線粵劇乾班男花旦;廣州、上海、香港電影演員,其女妝造形扮相比真的女人更嬌魅上鏡;落妝後亦是一位青靚白淨的美男子。他曾在唐天寶班(白玉堂)、覺先聲班(薛覺先)、日月星班(桂名揚、曾三多)等一線粵劇團擔任正印男花旦。首本戲有《冰山火線》、《璇宮艷史》、《天姬送子》、《皇姑嫁何人》、《荒唐女俠》等多齣。 1930年,謝醒儂擔任正印花旦,參加「唐天寶班」與新珠(文武生)、靚元亨(小生)、薛覺先(小生)、蝴蝶仔、譚猩猩、吳鏡斌、嫦娥英、新丁香耀演出《玉梅花》、《重建姑蘇台》(編劇:黃不廢)。 1931年夏季,謝醒儂居住在廣州市河南福仁里卅六號。1931年7月18日(星期六),投宿在廣州東亞酒店349號房的16歲南洋華僑少女戲迷余洛美為戀謝醒儂服毒自殺。她被送醫院急救醒後,就立刻寫信給謝醒儂要求見他。 謝醒儂在1932年與天津導演姜白谷、廣州越秀山永漢南路的南關戲院之經理薛兆榮、粵劇名宿白玉堂、撰曲家麥嘯霞等人,在廣州西關開設『華藝影片公司』,謝醒儂為 經理,拍攝默片《裂痕》、《前進》及《花落見花心》等默片,後來週周轉不靈,無法清還債務而例倒閉。 香港東莞商會在農曆壬申年六月初十日(1932年7月13日)起,一連三日三晚,在九龍油麻地彌敦道380號普慶戲院(Astor Theatre),為貧民義學籌款義演粵劇,省港一線紅伶雲集。謝醒儂在1932年7月15日(星期五)日戲演《淺水蛟龍》,與白玉堂及林坤山合演,票價港幣一毫半至三元。 粵劇伶人常到香港島中環的「黃龍跳舞學院」找舞女伴舞消遣,謝醒儂卻鮮有涉足歡場。 太平洋戰爭期間,謝醒儂與羅文煥、梁少南、黃鶴聲、歐陽儉等粵劇紅伶在越南演出,並兩度轉赴泰國演出,除演出傳統粵劇劇碼外,還演情節離奇曲折的《荒唐女俠》等新編劇,謝醒儂由於長期與薛覺先拍演,技藝精湛,深受泰國觀眾歡迎。 戰後鮮見他的消息。 1933年底的香港報章報導謝醒儂的妻子是默片女明星馮潔貞,她亦曾經參演香港默片《鐵骨蘭心》(1931年11月29日香港公映)、《洞房雙屍案》(1934年1月21日香港公映)、《婚後的問題》(1934年8月5日香港公映)。亦提及謝醒儂與香港當時的名女人、舞女、交際花孔雀合作到上海表演,謝醒儂反串以女妝子喉唱曲;孔雀跳臀舞(Booty Dance)。.

新!!: 粵劇和謝醒儂 · 查看更多 »

謝雪心

謝雪心(Susan Tse,),原名孔令馥,人稱心姐。籍貫山東曲阜,是孔子第76代後人,與台灣嘻哈歌手孔令奇為同輩之孔子後人,同為「令」字輩。香港著名粵劇演員,為1990年代最搶手神功戲粵劇花旦,著名電視女演員。90年代末曾經是亞洲電視女藝員之一,2007年重返無綫電視為基本藝人合約女藝員。11歲成為任劍輝、白雪仙的門徒。配偶為陳啟亨。曾應邀香港華仁書院創辦的英語粵劇演出。.

新!!: 粵劇和謝雪心 · 查看更多 »

謝曉瑩

謝曉瑩(1983—),香港粵劇人物。香港靈宵劇團、金靈宵、青靈宵創辦人、劇團主席、正印花旦及編劇 香港戲曲總會有限公司創立董事.

新!!: 粵劇和謝曉瑩 · 查看更多 »

譚定坤

譚定坤 (Tam Ting Kwan),1963年以前曾使用藝名:「新梁醒波」,大胖子,走丑生路線,身型、做手及唱腔均與梁醒波相似;渾號「千面笑匠」,香港粵劇丑生及電影演員 。1973年11月參予李少芸的「頌新聲」與林家聲、吳君麗、尤聲普、李錦帆、李嘉鳳、尹飛燕等粵劇紅伶合演粵劇 曾在1979年2月22日(星期四)晚上連續10晚,參演「花錦繡」粵劇團,在啟德遊樂場的「珍寶戲院」演出,林錦棠為文武生;李鳳為正印花旦;陳燕棠為騎龍武生;南鳳為二幫花旦;新加坡演員李文華為小生;其他演員有馬師鉅、潘家碧。.

新!!: 粵劇和譚定坤 · 查看更多 »

譚伯葉

譚伯葉 (Tam Pak Yip,),廣東省開平縣人,香港電影製片商會理事長、香港音樂曲藝協會常務理事。譚伯葉在廣州培正中學讀書,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組織灌錄唱片,尤其經手大量粵劇、曲藝和廣東音樂。曾參加省港大罷工;九一八事變後,主持灌錄流亡三部曲《松花江上》、《保家鄉》、《歸不得家鄉》等數十張愛國唱片。1983年由香港返回廣州,因病進入廣州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搶救無效在1983年5月10日(星期二) 凌晨2時逝世,享齡75歲。1983年5月16日(星期一)上午在廣州殯儀館舉行追悼會,250多人參加。.

新!!: 粵劇和譚伯葉 · 查看更多 »

譚倩紅

譚倩紅(Tam Sin Hung,),粵劇艷旦,祖籍廣東江門市新會區。 她拜京劇名師粉菊花及吳惜衣的徒弟;因此是陳好逑的師姐。譚倩紅為「花旦皇」芳艷芬的副車,公認是勤力及易於相處。她由任劍輝小姐在1947年引薦進入粵劇行業香港電影風騷艷星,經周詩祿導演引薦接拍銀幕處女作《恨海芳魂》(1953年)。1961年與任冰兒、朱日紅、金影憐、許卿卿、黎坤蓮、英麗梨、李香琴及梁素琴,義結金蘭姐妹,組成九大姐。 至近作《基佬40》(1997年,客串「劍笙輝劇團」團員),參演約160齣電影,年青時的角式多屬風騷艷婦或刁蠻十三點小姐。晚年復出參演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的肥皂劇,形象則多為小女人及慈祥長者。.

新!!: 粵劇和譚倩紅 · 查看更多 »

譚玉蘭

譚玉蘭 (Tam Yuk Lan),活躍於20世紀至年代的粵劇花旦及電影演員。從銀幕處女作粵語文藝片《野花香》(1935年2月)至息影作品粵語文藝片《心魔》(1937年11月),她擅演風騷潑辣的蕩婦角式。朱影梅是她的徒弟。.

新!!: 粵劇和譚玉蘭 · 查看更多 »

譚蘭卿

譚蘭卿(),原名譚瑞芬,陳寶琳(1907年-1983年1月14日)夫人,原籍廣東省順德,工花旦,後轉工女丑生。於1921年加入粵劇界,戲行中人尊稱她為「六姑」,她的徒弟有關海山及陳好逑。.

新!!: 粵劇和譚蘭卿 · 查看更多 »

许固令

许固令(),字白父,广东汕尾人,当代书法家、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移居港台美澳等地,游历多国,2000年后定居广州。代表作品包括脸谱画系列等等。.

新!!: 粵劇和许固令 · 查看更多 »

鳳凰女

鳳凰女(),原名郭瑞貞,廣東三水人,港澳著名粵劇名伶。.

新!!: 粵劇和鳳凰女 · 查看更多 »

超時空要愛

,為1998年香港導演黎大煒執導之電影,也是劉鎮偉在1990年代逐漸淡出的最後一部電影(直到2000年代劉鎮偉東山再起)。.

新!!: 粵劇和超時空要愛 · 查看更多 »

麥嘯霞

麥嘯霞(Mak Siu Ha,),香港畫家、粵劇撰曲人、電影導演及演員。麥嘯霞的銀幕處男作局部有聲粵語文藝片《良心》(1933年11月28日香港公映,擔任導演及演員,並撰寫歌曲);遺作是粵語 黑色喜劇《血濺桃花扇》(1940年9月28日香港公映,擔任導演及編劇),一生參予廿多電影。麥嘯霞在1940年撰寫書籍《廣東戲劇史畧》,列舉從明朝至清朝以來較有影響的粵劇撰曲家。.

新!!: 粵劇和麥嘯霞 · 查看更多 »

麥先聲

麥先聲 (Mak Sin Sing),原名:麥灼榮,香港粵劇文武生、香港麗的映聲電視藝員、粵語片演員。排行第八的麥先聲之胞兄麥炳榮亦是粵劇紅伶;麥先聲與尤聲普、潘有聲、陳玉郎、雲展鵬、黎家寶及文千歲組成藝壇結義「七兄弟」,他是長兄。麥先聲與妻子楚湘雲(原名:賀秀雲)育有兩女一子。麥先聲的妻子粵劇紅伶楚湘雲(原名:賀秀雲),太平洋戰爭前在「太平劇團」先後為正印花旦紫蘭女及楚岫雲的副車,並在那時認識同團演出的麥先聲,倆人在1948年底結婚,並居住在廣州,中國共產黨統治大陸後移居香港。在1958年10月22日(星期三)下午4時30分於九龍石峽尾巴域街一號四樓的尾房住所被同屋鄰居陳維恭(47歲廣告經紀,該屋業主陳依雲的兒子),當著麥先聲的6歲的兒子麥耀雲面前,以銼刀刺死楚湘雲,兇手在1959年2月21日(星期六) 被判處環首死刑,經上訴至1959年5月12日(星期一)宣判維持原判。事發後,麥先聲遷居九龍城南角道 。.

新!!: 粵劇和麥先聲 · 查看更多 »

麥炳榮

麥炳榮(),原名麥漢明,是武術指導韓英傑姻親和于占元女婿,為人「牛精」,故又名牛榮,廣東番禺人,著名粵劇藝人,師承自由鐘(梁鐘)。 他曾前後加入「人壽年」、「覺先聲」、「新生活劇團」、「前鋒粤劇團」,由配角升包尾小生,再升二幫小武。到了1930年擔當正印小生。後來和鳳凰女組織班霸「大龍鳳劇團」,演出著名劇目《百戰榮歸迎彩鳳》、《刁蠻元帥莽將軍》、《彩鳳榮華雙拜相》、《鳳閣恩仇未了情》等。除了粵劇之外,麥炳榮曾拍攝戲曲電影、粵語電影及電視劇。1964年,他擔任香港八和會館第11屆的主席。 麥炳榮原為富家子,1936年他承母命與劉亞葵結婚,後來與陳塘名妓花麗華(原名陳秀雲)相戀,因而遭劉氏控告重婚。後來他與花麗華逃至香港,花氏於1963年病逝。1966年2月麥炳榮與武俠影后--結縭,雙方皆為第三度結婚;聽聞起初--母甚為反對這樁婚事,一來大家為同行,二來--氏跟麥炳榮交往之時,花氏正抱病,最後--氏在花氏病逝後才與麥炳榮結合。劉氏和花氏替麥炳榮共誕下7名孩子。1984年,在美國因心臟病逝世,享年68歲。.

新!!: 粵劇和麥炳榮 · 查看更多 »

身段

身段為中國傳統戲劇中,演員透過象徵性的姿態及動作,交代劇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時空的改變及劇情的發展。以粵劇或京劇為例子,基本身段包括:站相、臺步、七星步、指掌、雲掌、亮相、跑圓台、開門、拉山、上馬及背供。小生的臺步身段是丁字步,要表現氣宇軒昂。花旦的臺步是撇步,要表現輕盈。為了作猶豫不決、考慮如何應對等心理狀態或搜索物件、覓路等情節時,演員便會運用「水波浪」程式來表達。 另外,常見演員身段尚有上場、拉山、掛單腳、亮相、七星步、撮步、俏步、雲步、小跳、踢腿、踢甲、車身、洗面、順風旗、走圓台等一連串的動作。.

新!!: 粵劇和身段 · 查看更多 »

麗兒

麗兒 (Lai Yee, 1917年7月17日 - 1991年),原名:關寶玉(Marianne Quon),美國華僑,美國及香港電影演員,身高1.57公尺(5呎2吋),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有「七彩影后」的美譽。.

新!!: 粵劇和麗兒 · 查看更多 »

黎子流

黎子流(),生於廣東順德龍江鎮,廣州市前任市長。他生於農民家庭,只在學校讀過兩年書。 1951年,被選派為順德縣大洲鄉土改隊員,任小組長。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6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列為“三反分子”和“走資派”,接受了100多場批判,坐了兩年牢房。1974年,擔任中共順德縣委副書記、書記、佛山地委委員。1983年,調任江門市委書記,並推動興建連接江門至中山的外海大橋,大大改善江門對外的交通。1990年,被任命為廣州市副市長、代市長,後任市長,並推動興建連接廣州市區至白雲機場的道路及廣州地鐵等大型建設。 黎子流1997年退休後,在其家鄉廣東順德龍江鎮,創辦了一個新型的農業企業——「新世紀農業園」,其中香港的恆基兆業、新世界發展、信德集團、嘉華集團等均有參與投資。.

新!!: 粵劇和黎子流 · 查看更多 »

黎彼得

黎彼得(Peter Lai,),原名黎成就,香港著名詞作家及演員。在七、八十年代寫出多首金曲歌詞,如早期和許冠傑合填的《加價熱潮》、《賣身契》,後來有譚詠麟的經典情歌如《愛人‧女神》、《天邊一隻雁》,梅艷芳的《將冰山劈開》及張國榮的《Monica》等。 黎彼得與黃霑、盧國沾、鄭國江同屬香港第一代粵語流行曲填詞人。黃、盧及鄭可說是當時鼎足而立的重要詞人,當時只有許冠傑、黎彼得的組合可以借許氏兄弟的電影之幫助而與他們分庭抗禮。朱耀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7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頁3。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黎與許冠傑合作填寫大量流行曲歌詞。歌詞以香港地道的廣州話填寫,寫得通俗親切、生動有趣,內容多有反映社會現狀,諷刺時弊,入肉三分,故黎有「鬼馬填詞人」之稱。 黎曾在嘉禾電影公司及香港無綫電視任職編劇、電影監製以及創作經理。九十年代經常在電視劇中演出,亦在電影內客串,專演市井角色,亦曾主持商業電台個人節目《豪情夜話》。於2012年9月離開無綫電視,結束多年與無綫電視之賓主關係,轉投城市電訊旗下香港媒體製作(香港電視網絡)。2016年為無綫電視及ViuTV拍攝電視劇,同年轉回無綫電視為基本藝人合約藝人。.

新!!: 粵劇和黎彼得 · 查看更多 »

黎明詩

黎明詩(Stephanie Lai,),香港女歌手、電影演員,第十四屆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獎銅獎(金銀獎得主分別為郭富城和劉錫明),1991年度叱咤樂壇生力軍女歌手金獎及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新人獎銅獎得主。其父親為香港粵劇演員黎家寶。.

新!!: 粵劇和黎明詩 · 查看更多 »

黃千歲

黃千歲(Wong Chin Sui,原名:黃芬,),香港粵劇文武生。有「道理芬」之名:為了辯論是非,好與別人爭論道理 到底。 黃千歲在1959年從美國返回香港,與呂楚雲在荃灣演出粵劇,並參演其師傅廖俠懷的首本劇粵語電影《花王之女》(1960年5月18日香港首映)以紀念廖俠懷。。1960年9月與陳錦棠、鳳凰女、任冰兒及梁醒波組成「鳳和鳴劇團」在九龍旺角東樂戲院演出14天粵劇。 1960年12月23日,香港政府輔政司署在憲報,公布核准黃千歲及梁無相(又名梁慕荷)歸化英國國籍。 1964年黃千歲與艷旦譚倩紅組織中型班「千紅劇團」,參與茶果嶺天后誕神功戲演出。1965年12月黃千歲參加「皇上皇劇團」,與鳳凰女、梁醒波、石燕子、梁素琴及張醒非為新界上水「石湖墟商會」籌建會址,在「上水墟球場」演出粵劇。 黃千歲在1966年12月7日因膽管毛病曾進養和醫院,做手術割除膽石。後在1967年2月9日(農曆丁未羊年大年初一)參加「新馬劇團」的演出。不久任香港八和會館的財務主任。 1968年黃千歲因藏有4瓶載有小量鴉片被捕,由於他在審訊時認罪及吸食鴉片被記案底,記錄其在1950年曾被罰款港幣100元,香港島西區裁判署在3月14日他省釋。黃千歲妻子梅芳(梅荔芳)亦因為在香港島西環列提頓道23號藏有鴉片煙,在3月19日被法庭判罰港幣50元簽保及3個月守行為。 20世紀70年代移居加拿大,在1993年3月24日(星期三)早上,黃千歲在加拿大多倫多東區醫院的廁所暈倒,經搶救後不治逝世,享齡79歲,遺下妻子及一子一女。.

新!!: 粵劇和黃千歲 · 查看更多 »

黃小鳳

黃小鳳,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粵劇全女班之正印花旦。 黃小鳳曾參予「金鏡鐸班」在1920年初期在上海及天津演出,最初的正印花旦是張淑勤,然而她的合約期滿後,轉到暹羅演出,自此易角讓黃小鳳當正印花旦。那時一位上海富翁劉先生對黃小鳳作出追求,送她6,000元的鑽石戒指,希望金屋藏嬌,然而最終因年齡相差而告摧。 黃小鳳的「鏡花影班」在1921年3月23日(星期五)晚上開始,在香港島的太平戲院演出新編粵劇《情海雙環》,標榜布景華麗,非凡悅目。 1921年9月,黃小鳳在中華民國廣東省的省會廣州市之「南關戲院」演出粵劇《夜送寒衣》,被黎耀民呈請廣州市教育局以「淫戲」禁止,結果該戲被禁,另傳黃小鳳訊問。 黃小鳳自廣東省廣州市的粵劇全女班衰落後,即到美洲的古巴之哈瓦那等地繼續演出粵劇,黃小鳳搭乘「加蘭總統」輪船的頭等位20號房在1927年7月19日(星期日)返抵香港。.

新!!: 粵劇和黃小鳳 · 查看更多 »

黃玉蓮

黃玉蓮(),曾在「羅富」餐館工作,閒時當華僑傳譯,辦事認真,待人和藹,深得華僑愛戴。她自小喜愛粵劇,努力貢獻華僑社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熱心為「清韻音樂社」及「振華聲劇社」等演唱及演劇籌款救中華民國的活動1981年6月26日(星期五),加拿大《大漢公報》(Chinese Times),第五頁。。.

新!!: 粵劇和黃玉蓮 · 查看更多 »

黃秀嫻

黃秀嫻 (Wong Sau Han,)是「明眸皓齒,容貌娟好」的香港電影演員,自幼喪父;母親在粵劇戲班負責看管衣箱,13歲時的黃秀嫻在1949年跟粵劇艷旦羅麗娟學了兩年戲,就參演粵劇,曾為「新艷陽劇團」演出;並曾隨何非凡的「非凡響劇團」到廣州市演出兩個月。黃秀嫻的銀幕處女作為粵語喜劇《雄寡婦》(1955年11月),飾演送嫁妹;息影電影為粵語喜劇《冒牌丈夫》(1964年12月),飾演徐玉蓮,參演十多齣電影。.

新!!: 粵劇和黃秀嫻 · 查看更多 »

黃精甫

黃精甫(Wong, Ching-Po,),香港導演、劇作家,第三屆ifva劇情組金獎及第五屆ifva公開組優異獎得主,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獎得主。.

新!!: 粵劇和黃精甫 · 查看更多 »

黃鶴聲

黃鶴聲(Wong Hok Sing,又名黃金印,),粵劇文武生、香港電影演員及導演、美國電影演員。 黃鶴聲(黃金印)曾與黃岱、莫康時、龍圖、胡鵬、馮志剛、李鐵、吳回、盧雨岐及珠璣義結金蘭兄弟,組成十大導,黃鶴聲(黃金印)為八弟。 粵劇文武生黃鶴聲(黃金印)接受麗的呼聲銀色電臺的《戲劇生涯》節目主持人鄭孟霞女士的訪問,1962年6月26日(星期二)晚上8時30分播出第一部分;1962年6月29日(星期五)晚上8時30分播出第二部分。 1966年的春節,黃鶴聲(黃金印)客串當丑生,還反串網巾邊,參予「艷堂皇」劇團,與文武生蘇少棠、石燕子、花旦羅艷卿、譚倩紅、武生白龍珠、丑生梁中良一同在香港大會堂演出粵劇。 黃鶴聲(黃金印)在1968年12月14日(星期六)搭乘菲律賓航空公司到美國夏威夷州的州府檀香山觀光數天,然後到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考察美國的電影及電視,為期約一年。結果留在美國登臺演出粵劇。1983年11月才回香港探親,表示已長居美國與黃卓港合營戲院。.

新!!: 粵劇和黃鶴聲 · 查看更多 »

黃超武

黃超武(Wong Chiu Mo,),粵劇小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服務馬師曾的「太平劇團」,一副雄赳赳的精神,長打、短打教好。 黃超武從越南返回香港後,1956年7月開始在高陞戲院及東樂戲院演出。 以黃超武始創「宇宙燈」為號召增加舞台效果,電影《斬龍遇仙》(1956年12月12日香港首映)在1956年12月10日(星期一)於金華戲院試影。 香港《工商晚報》、亞洲畫報及香港商業電台主辦的「第一屆最受歡迎國粵語十大影片選舉」,黃超武在1962年2月3日(星期五)晚上7時45分,商台的《最受歡迎國粵語十大影片特輯》節目裡,與周坤玲、王萊接受梁德海訪問,黃超武講述他在1961年11月從美國返回香港,與李寶瑩組成「超寶劇團」,其他演員包括英麗梨、羅家權及蕭仲坤。 黃超武與盧海天在美國舊金山合資經營金漢酒家。 黃超武的長子黃美生與劉錦玲(香港政治部前總華探長鄧天的第二女兒)在1966年5月15日(星期日)在美國舊金山聖馬利教堂舉行婚禮。 何非凡1964年到美國舊金山演出時,曾住在黃超武及周坤玲夫婦的家,並傳出緋聞後,周坤玲向黃超武要求離婚。 黃超武在1973年返回香港觀看雛鳳鳴劇團的演出,任劍輝在1973年11月13日(星期二)晚上演出後,設宴與他夜宵。 黃超武從美國舊金山搭乘中華航空公司客機經臺灣省觀光兩星期,在1974年11月16日(星期六)下午4時到達香港,麥炳榮、李寶瑩、阮兆輝及尹飛燕等粵劇紅伶接機。他向記者表示會留在香港一星期,然後到泰國觀光。 年過60歲的黃超武在1979年11月仍與白艷江組團在美國演出粵劇。 黃超武在20世紀80年代結束金漢酒家,正式退休。之後曾因心臟病入醫院三次,1991年被選為美國八和會館主席。每日操曲練功,常參加慈善籌款演出。 79歲的黃超武在1991年12月來香港參加由黃夏蕙策劃,為仁愛堂籌款的省港澳美加紅伶閨秀大匯演,他在1991年12月13日(星期五)晚上在,穿著麥炳榮的「鎖子黃金甲、拉直雉雞尾」戲服,與陳嘉鳴合唱《鳳閣恩仇未了情》主題曲 ,唱功仍鏗鏗悅耳,動架穩如盤石,做手不凡。.

新!!: 粵劇和黃超武 · 查看更多 »

黃霑

黃霑(James Wong Jum-sum;),原名黃湛森,表字亦芹,另有筆名劉杰、陸郎、不文霑、詹嘯、久流、鐵樹等。华人资深作曲家和填詞人,投身樂壇數十載,筆下作品逾千首,於兩岸三地獲獎甚豐;同時身兼廣告人、作家、藝人等多種身份,被視為香港跨媒體的代表人物;並與金庸、倪匡、蔡瀾一起,獲傳媒冠以「香港四大才子」之譽。 2004年11月24日,黃霑因肺癌逝世,終年63歲。.

新!!: 粵劇和黃霑 · 查看更多 »

黃肇生

黃肇生,香港粵劇劇團經理,其父黃炎為前八和會館主席。雛鳳鳴劇團成立於1965年,1972年改組,父親黃炎出任班主後,在1972至1987年出任其父助理。 雛鳳鳴因朱劍丹及言雪芬離團再重組,在1987年7月17日脫離班主自組公司親自主理劇團大小事務。「雛鳳鳴粤劇團有限公司」任命黄肇生為經理。 早年曾在頌新聲及鳳求凰等劇團擔任班主。現在則擔任鳴芝聲、龍嘉鳳及黃金劇團等多個香港粵劇劇團經理。2006年,他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在香港中學舉辦一連串粵劇推廣活動,讓中學生能夠認識傳統粵劇。他不但把學生帶入戲棚講解神功戲,更在中學巡迴示範及舉辦粵劇工作坊。.

新!!: 粵劇和黃肇生 · 查看更多 »

黃金愛

黃金愛(Wong Kam Oi,),香港粵劇紅伶及電影演員。黃金愛在七歲時已踏足粵劇舞臺板,有『外圍花旦王』之稱,擔任六元班的正印花旦,曾與石燕子組成「金燕劇團」到澳門演出。她的粵劇拍檔尚有盧海天及小千歲等。嗜好釣魚。黃金愛的銀幕處女作是美國拍攝的第一齣粵語彩色愛情文藝電影《金粉霓裳》(1947年);她在香港拍駿粵語歌唱喜劇電影《戲迷奇遇記》(1962年,飾演粵劇紅伶白艷芳)就赴美國留學。 黃金愛欣賞紅線女的歌聲,由於黃金愛聲線夠尖亮,腔穩字露,有本錢唱高音,前紅線女的香港私人樂手馮華先生建議她主攻「紅線女腔」。 黃金愛的父親黃劍公先生在她孩童時代已聘請師傅教授舞台粵劇、古箏、秦琴、揚琴、琵琶、三弦琴、結他,她的師傅有尹自重、馮華、周景伊、周憲薄(撰曲名家)等音樂名家。她能演奏,亦擅長唱「紅線女腔」,演「紮腳戲」,因與丑生廖俠懷合演《花王之女》,令原屬「二步針」的黃金愛一舉成名。1962年香港政府憲報公佈黃金愛已獲批准歸化入英國國籍。1963年赴美國舊金山深造聲學,另一方面聯合留美紅伶經常演出舞台劇,亦有機會單獨舉行個人廣東古樂演奏會。1964年9月14日(星期一),香港國語電影女星張仲文訪問美國舊金山,住在閨中密友黃金愛的房間,由她帶領遊覽美國名勝。1965年初在紐約讀英文 1966年因住美國三年,領取美國公民身份後,1967年初曾回香港與父母小住,1967年6月12日(星期一)下午5時30分乘機飛返美國.

新!!: 粵劇和黃金愛 · 查看更多 »

黃永

黃永(原名黃伯康,英文名:Vincent Wong,),曾為香港商業電台策劃總監及商業一-台-台長,亦曾任社企民間高峰會總幹事。現時致力傳媒改革,推動「解困新聞學」。.

新!!: 粵劇和黃永 · 查看更多 »

黃惠蘭

黃惠蘭,(英文名︰Wong Wai Lan),香港出生,是香港聾人機構「龍耳」的手語主任,亦是聾人粵劇團的成員。現她符合《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基本條件的手語翻譯員。.

新!!: 粵劇和黃惠蘭 · 查看更多 »

黃星華

黃星華(Prof.,)生前是一位退休香港政府高級官員及是天主教徒,祖籍廣東佛山南海西樵祿舟村,早年就讀於香港華仁書院及羅富國師範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前身)並以囊括學術和教學兩方面的首名成績畢業,畢業後曾擔任維多利亞工業學校教師。及後進入政府先後任職行政主任和貿易主任職系人員,一九七三年十月轉入政務職系工作,擔任郵政署署長時,曾為母校籌款而粉墨登場演出英語粵劇。就任教育署署長(1992年-1994年)時,曾經聲稱「六四事件發生不足20年,不應該放進中國歷史的課程內」而受到公眾的批評。 後升任至房屋司(1994年12月15日─1997年6月30日) 及房屋局局長 (1997年7月1日─2002年4月12日)。任內制訂長遠房屋策略,公屋輪候時間由上任前達6.8年,降至他離任後的2.3年,成功令不少基層市民上樓。 黃星華在1998年發現患上喉癌。 黃星華於2000年獲頒授金紫荊星章。 黃星華於1993年獲委任為國際專業管理學會榮譽會長。 2002年4月退休,退休後亦擔任“善寧會”管治顧問委員會主席,該會工作包括加強公眾對死亡、臨終和喪親議題的關注。 2012年5月因病去世。.

新!!: 粵劇和黃星華 · 查看更多 »

黄俊英 (演员)

俊英(),中國大陸一級演員,原籍广东罗定,著名曲艺表演家,在广州表演工作直至退休,至今仍不时参与电视剧与舞台表演。.

新!!: 粵劇和黄俊英 (演员) · 查看更多 »

龍劍笙

龍劍笙(英文名:Sabrina,),原名李菩生,昵稱阿刨,祖籍廣東中山,生于1944年, 農曆九月十九,香港粵劇演員(女文武生)、金漆班牌雛鳳鳴唯一主帥,超過半世紀在粵劇行中衣箱標記為--- 龍 ---一字。她在家中排行第四,家有長兄,2姊及4妹。.

新!!: 粵劇和龍劍笙 · 查看更多 »

龍貫天

龍貫天(),原名司徒旭,香港著名粵劇演員(文武生),1979年入行,師承粵劇老倌蘇少棠,1994年正式成為文武生。而龍貫天同時亦參與電視劇、舞台劇、政府宣導劇集及廣播劇,堪稱香港粵劇界的多棲類藝人。.

新!!: 粵劇和龍貫天 · 查看更多 »

龍虎武師

龍虎武師,專指粵劇和電影行業中負責武打動作的武師,故就簡稱武師(武行)。他們除了負責武打演出外,也擔當特技演員,例如做演員替身、吊鋼絲等。他們多數參與動作電影的演出,例如功夫、武俠、搏擊、警匪、黑幫、間諜、戰爭、玄幻(鬼片、僵屍、仙俠)、超級英雄、超自然、恐怖、動作喜劇、動作特技等類形的電影。 龍虎武師的晉身途徑,包括武術指導、武打演員、動作導演等工作。.

新!!: 粵劇和龍虎武師 · 查看更多 »

錢大叔

錢大叔,原名錢廣仁,早年就讀聖保羅書院,香港音樂家、電影演員及導演。錢氏少時,熱心體育運動,曾連膺聖保羅書院週年田徑賽冠軍三年:又代表我國出席遠東排球隊兩屆。在上海時,曾極力提倡各大學與社團排球運動。 錢大叔雅好絲竹,在1927年創辦「新月唱片公司」,1935年加入電影圈,銀幕處男作粵語喜劇《摩登新娘》(1935年);息影作粵語文藝片《孤兒行》(1955年),擔任導演,一生參與30齣電影。 1937年6月10日,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委員戴策在香港「思豪酒店」舉行茶會招待香港新聞界,闡釋「禁止粵語聲片」的政策。錢大叔代表華南電影界致詞,請求維護粵語聲片。 在香港聖保羅書院求學時,由於與李善卿及何澤民(大傻)是親戚,結識陳紹棠,彼此志同道合,合力創辦「鐘聲慈善社」,造福人群。1952年9月6日,在香港高陞戲院籌款,由「金鳳屏劇團」演出粵劇《六國大封相》及《一樓風雨夜歸人》,錢大叔客串音樂拍和。。 自編自導粵語文藝片《難為了妹妹》並於1955年3月31日 香港公映;《女大要嫁》及《愛皆甜蜜》。.

新!!: 粵劇和錢大叔 · 查看更多 »

錦田

錦田(Kam Tin)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東面,具有悠久的歷史。錦田古稱岑田,明朝萬曆年間才改稱錦田。錦田位處多座包括大帽山等山中間的盆地,鄰接東面的石崗及八鄉,與西面的凹頭。錦田與屏山、厦村、十八鄉、八鄉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錦田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不少香港原居民在此居住,主要為鄧氏族人。鄉民在此興建了多座圍村,以吉慶圍最為著名。在錦田水尾村的鄉公所外,有一棵包圍著房屋而生長的樹木,被稱為錦田樹屋。據說錦田樹屋原是書齋,旁邊大榕樹自書齋主人搬走而無人打理。樹屋及後100年不斷生長,便形成樹根緊纏石屋的奇景。.

新!!: 粵劇和錦田 · 查看更多 »

錦添花劇團

錦添花劇團,香港粵劇劇團,成立於1945年,由陳錦棠所創。錦添花主要台柱有陳錦棠、關影憐、靚新華、李海泉、黃超武、文覺非、鄧碧雲 --等等。1950年,羅麗娟、芳豔芬曾經加入。.

新!!: 粵劇和錦添花劇團 · 查看更多 »

茶果嶺天后廟

茶果嶺天后廟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位於九龍觀塘區茶果嶺,為香港少數完全使用麻石興建的廟宇,現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 茶果嶺天后廟是清朝道光年間時官府所建,並由當時觀塘居民合資。據廟門石額所記,現存的建築在光緒辛卯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 廟宇原本位於觀塘灣灣畔(今麗港城一帶),直至1941年因該址被選為興建亞細亞油庫,才搬到茶果嶺現址,並曾於1947年重修。於1999年再重修時,重現原本的石砌建築,呈現古樸的氣質。廟內正中的神壇供奉天后,以金黃色為主色,而左面的神壇供奉魯班,右面的神壇供奉觀音。 天后廟面闊三間,深兩進,規模屬中型。而最具特色之處是整座建築都用花崗岩建成,在香港以至鄰近地區,都是少見的例子。村民至今依然虔誠禮奉,每逢農曆三月廿三天后寶誕,村民舉辦別具特式的花炮巡遊以及粵劇賀誕表演慶祝。.

新!!: 粵劇和茶果嶺天后廟 · 查看更多 »

胡蝶影

胡蝶影(Wu Tip Ying,),原名胡佩環,又名胡德馨,籍貫廣東省中山縣,美國的粵劇及歌劇演員。 在1933年於美國舊金山與關德興演出她的首齣電影《歌侶情潮》(1933年),該片亦是世界第一齣粵語有聲電影;在婚前拍攝的《南國姊妹花》(1939年,分別飾演小蝶及周雲英(大蝶))是自資的「胡蝶影影業公司」出品的第一齣電影,當年聲稱為她息影之作;婚後仍然演出彩色聲片《檀島佳人 Hawaii Beauty》(1953年,分別飾演檀島佳人胡邊影及胡雪蝶),參演約17齣電影。 胡蝶影參加「新蝶魂男女劇團」在1936年4月30日(星期四)晚上與關德興、剛從南洋登臺演出歸來的梁麗雲、伊秋水、羅鑑波、鄧桂枝、銀劍影、王少伯在香港島上環高陞戲院演出粵劇。1936年4月30日(星期四)晚上演梁麗雲的首本戲《楊貴妃》,胡蝶影與梁麗雲分別飾演楊貴妃在御苑與唐明皇(關德興飾演)耍樂及醉酒與沐浴;1936年4月30日(星期四)日場演《桃花運》;夜場演《白骨美人》。 胡蝶影在1952年9月15日(星期一)下午5時30分搭乘美國泛美航空公司客機經日本東京到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拍攝粵語片《檀島佳人》(1953年4月5日香港首映)的外影,同機還有國畫大師張大千 ,他經日本至美國紐約再赴南美洲阿根廷定居,期間應當地華僑團體「歐多昔橋(Outdoor Circle)婦女會」邀請參加義演,表演中國古劍舞及唱英語《天女散花》,籌得2萬多美元。之後搭乘美國泛美航空公司客機經日本 ,在1952年10月22日(星期三)上午9時30分返抵香港 。 胡蝶影應泰國慈善團體邀請,在1953年12月3日(星期四)搭乘美國泛美航空公司客機到曼谷,參加義演,並參觀1953年12月5日(星期六)舉行的一年一度皇家點燈會景,然後轉到越南西貢觀光。.

新!!: 粵劇和胡蝶影 · 查看更多 »

郭曖

郭曖(),祖籍山西汾陽,生於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唐朝將領郭子儀第六子,霍国夫人王氏所生第四子,襲代國公,唐代宗時期駙馬,娶昇平公主。.

新!!: 粵劇和郭曖 · 查看更多 »

舞台

舞臺是在剧院中为演员表演提供的空间,也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它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表演并获得理想的观赏效果。舞臺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平臺构成,它们有的可以升降。.

新!!: 粵劇和舞台 · 查看更多 »

舒巷城

舒巷城(),原名王深泉,祖籍廣東惠陽縣。香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作家。.

新!!: 粵劇和舒巷城 · 查看更多 »

與龍共舞

是一部於1991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由王晶擔任導演兼編劇,劉德華、張敏、葉德嫻、吳孟達主演。葉德嫻凭借该片获得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奖,张敏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新!!: 粵劇和與龍共舞 · 查看更多 »

阮姓

阮姓,是中國大陆、香港、台灣和越南的姓氏之一,是越南全國最大的姓氏,約佔總人口的38.4%。在越南語裡,阮的國語字拼寫為「Nguyễn」。.

新!!: 粵劇和阮姓 · 查看更多 »

阮德鏘

阮德鏘(Johnson Yuen Tak Cheong,),原籍广东新会,前香港无线电视藝員及主持人,現為香港電台第五台節目主持。父亲是著名粤剧演员阮兆輝,母亲是著名粤剧演员尹飛燕,现任香港演艺人协会理事。2004年10月约满后离开无线,转行戏曲及電影界工作。他曾就讀嶺南小學(小四至小六)和嶺南中學(中一至中三)。.

新!!: 粵劇和阮德鏘 · 查看更多 »

阮兆輝

阮兆輝(英文:Franco YUEN,),祖籍廣東新會,出生於廣東佛山,著名香港粵劇演員,有「神童」、「萬能泰斗」等美譽。.

新!!: 粵劇和阮兆輝 · 查看更多 »

蘇姍

蘇姍(Suzan Guterres,),是香港著名酒廊歌手。蘇姍出身於音樂世家,母親亦是一名歌手,年少時就已在酒店演唱,後來轉到酒廊演唱。1987年獲酒廊公司推薦,參加無線電視的全港酒廊歌手大挑戰,並獲得冠軍及與無線簽約。之后蘇姍仍然集中在酒廊歌唱上,較少幕前演出。直至2000年代,蘇姍作更多元化演出,包括粵劇、舞台劇及演唱會等。現逢星期五於亞洲電視數碼媒體主持現場直播節目《今晚見》。.

新!!: 粵劇和蘇姍 · 查看更多 »

蘇翁

蘇翁;原名蘇炳鴻,(),順德碧江人,香港已故知名粵劇編劇家、劇評家,香港電台節目《戲曲天地》前主持人。.

新!!: 粵劇和蘇翁 · 查看更多 »

赛珍珠

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直译为“珀尔· 赛登斯特里克·巴克”,),美国旅华作家,曾凭借其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后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第一位女作家,以及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新!!: 粵劇和赛珍珠 · 查看更多 »

薛家燕

薛家燕(Nancy Sit Ka Yin,),本名薛家彥,香港知名女藝人,人稱家燕姐或好姨,又因主持兒童節目綽號家燕媽媽。.

新!!: 粵劇和薛家燕 · 查看更多 »

薛覺先

薛覺先(),原名薛作梅,字平愷,廣東順德人,著名粵劇老倌,四大天王之一。.

新!!: 粵劇和薛覺先 · 查看更多 »

關妙美

妙美,是前香港油尖旺區議會議員,自1980年代起服務油尖旺區。關妙美熱衷推廣廣東戲曲文化,成立精英粵劇團。.

新!!: 粵劇和關妙美 · 查看更多 »

關影憐

影憐 (Kwan Ying Lin,?-1979年11月18日),原名:周蓮 (Chow Lin),籍貫:廣東省中山縣小欖鎮。活躍於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的著名粵劇一線花旦,亦演出香港電影。.

新!!: 粵劇和關影憐 · 查看更多 »

關德興

德興,MBE(),香港著名粵劇和電影演員、粵劇編劇及武術家。以演出黃飛鴻系列電影而享譽藝壇。 他在家族排行第二。早年跟小武靚就學戲,故入班後取藝名「新靚就」。與新馬師曾齊名。.

新!!: 粵劇和關德興 · 查看更多 »

關海山

海山(),原名關銘覺見2006-9-15香港的星島日報,祖籍中國廣東南海縣(目前劃歸為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又名關寧,人稱「蝦叔」,香港資深演員、粵劇老倌,曾參與超過300多部電影及電視劇演出,為199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得主。.

新!!: 粵劇和關海山 · 查看更多 »

鑼鼓經

鑼鼓經是中國傳統器樂及戲曲裏面常用的打擊樂記譜方法,以中文字的聲音模擬敲擊樂的聲音,紀錄打擊樂的各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常用的節奏型稱為「鑼鼓點」。 而鑼鼓是戲曲節奏的支柱,除了加強演員身段動作的節奏感,也作為音樂的引子和尾聲,提示音樂的板式和速度,以及作為唱腔和唸白的伴奏,令詩句的韻律更加抑揚頓銼,段落分明。鑼鼓的運用有約定俗成的程式,依照角色行當的身份、性格、情緒以及環境,配合相應的鑼鼓點。鑼鼓亦可以模仿大自然的音響效果,如雷電、波浪等等。 戲曲鑼鼓所運用的敲擊樂器主要分為鼓、鑼、鈸和板四類型:鼓類包括有單皮鼓(板鼓)、大鼓、大堂鼓(唐鼓)、小堂鼓、懷鼓、花盆鼓等;鑼類有大鑼、小鑼(手鑼)、鉦鑼、篩鑼、馬鑼、鏜鑼、雲鑼;鈸類有鐃鈸、大鈸、小鈸、水鈸、齊鈸、鑔鈸、鉸子、碰鐘等;打拍子用的檀板、木魚、梆子等。因為京劇的鑼鼓通常由四位樂師負責,又稱為四大件,領奏的師傅稱為:「鼓佬」,其職責有如西方樂隊的指揮,負責控制速度以及利用各種手勢提示樂師演奏不同的鑼鼓點。粵劇吸收了部份京劇的鑼鼓,但以木魚和沙的代替了京劇的板和鼓,作為打拍子的主要樂器。 以下是京劇、崑劇和粵劇鑼鼓中樂器對應的口訣用字:.

新!!: 粵劇和鑼鼓經 · 查看更多 »

葉弗弱

葉弗弱,著名粵劇--生。與李海泉,廖俠懷、半日安合稱『粵劇四大名--』。1929年,在覺先聲劇團與薛覺先及嫦娥英合作表演。他在那裏工作了八個月後便邀請羅品天一起加入義擎天劇團。 後來,育有一名女兒葉尚香。.

新!!: 粵劇和葉弗弱 · 查看更多 »

葉紹德

葉紹德(Yip Shiu-Tak,),人稱德叔,籍貫廣東东莞,资深粵劇作家及填詞人。.

新!!: 粵劇和葉紹德 · 查看更多 »

葉觀楫

葉觀楫(),綽號「大聲葉」,香港著名電台足球評述員。學生時期已為港澳多份報章專欄撰述,戰後則在港澳的廣播電台評述足球賽事,葉觀楫的評述生動,創造了不少精彩詞彙,如「醫院波」解作傳球「到喉不到肺」(傳球不到位),「彈琵琶」解作守門員讓球從腋下溜入球門(因像彈琵琶的姿勢)等等,時至今日也是足球評述員的常用術語。葉觀楫先生也曾演出於香港電台轄下的龍翔粵劇團,又在電視劇《陸小鳳之鳳舞九天》飾演苦瓜大師,以及飾演電影《靚妹仔》的一角。 當年的電視機屬於奢侈品,不太普遍,所以普羅大眾的一般娛樂便是靠一台收音機;尤其是每當有香港的足球比賽進行時,電台都會直接派足球評述員,到球場一邊觀戰一邊作即時評述,所以很多人都喜歡靠在收音機旁邊,一邊收聽賽事一邊幻想球賽進行情況,因此當時足球轉播的收聽率十分高。而葉觀楫在進行直播時十分投入,他大聲的評述、「豆沙喉」(聲音沙啞)加上他說話的張力,評述至緊張關頭時連自己也會大叫歡呼,忘記了自己的現場直播正在播出;不過若他沒有這分緊張,收音機旁便不會有那麼多的聽球迷。一些人為使在看球賽時更投入,更會帶收音機一邊聽一邊看。 後來葉觀楫移民溫哥華後,仍活躍於粵劇界及文化界,曾擔任燕鳳鳴粵劇團顧問以及為《星島日報》撰寫文稿。 葉觀楫於2006年9月2日於溫哥華因病逝世。其後兒子葉存楫在擔任副校長的東華三院辛亥年總理中學校刊裡,提及了葉觀楫在加拿大逝世。 Category:香港足球評述員 category:葉姓.

新!!: 粵劇和葉觀楫 · 查看更多 »

邝姓

邝姓为中文姓氏之一,据《中国四百大姓》一书中所载邝姓为中国国内姓氏人口排名第256位的大姓姓氏,邝姓人口佔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0.024%,邝姓在中国国内总人口为32万,邝姓人口的第一大省为广东省,其中在粤邝姓人口佔全国邝姓人口的比例高達46%,在粤邝姓人口有14.72万。邝的粵語式拼音為Kwong。.

新!!: 粵劇和邝姓 · 查看更多 »

肖麗章

肖麗章(),原名古錦文,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的粵劇男花旦,與白玉棠一同服務「興中華劇團」,有「聲皇」之美譽,天生一副玉喉,他極少使用花腔,歌聲高亢瞭亮,珠落玉盤,非常動聽。太平洋戰爭前夕,已赴美國登臺演出,其後歸化入籍成為美國公民,在夏威夷州檀香山經營「天天茶座」。 1930年2月居住在九龍九龍塘金巴倫道11號。 1934年5月3日(星期四)居住在「希路活道」35號的繼室潘麗芬被控蓄婢未註冊,主控官檢控她在1931年當肖麗章的髮妻病逝後,她購買一名婢女,又未有向香港政府註冊。惟姑念該名婢女在肖麗章的住宅裡「好衣好食、待遇頗好」,衹輕判罰款港幣25元。 1941年與妻子潘麗芬居住在九龍尖沙嘴山林道,他在美國演出期間,寄出航空信給妻子潘麗芬,途中被歹徒竊去,更改字句,騙得潘麗芬即交港幣800元給送信歹徒婚禮之.

新!!: 粵劇和肖麗章 · 查看更多 »

邓伟根

邓伟根(),常被称为邓博士、邓SIR、邓老师、根哥,广东佛山人,1988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共江门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新!!: 粵劇和邓伟根 · 查看更多 »

肉山藏妲己

《肉山藏妲己》是1940年代的廣東省新派粵劇,取材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封神榜,由著名粵劇作家楊捷先生編寫,在1945年在廣州市東樂戲院首演。劇中以飾演女主角妲己的著名粵劇名旦秦小梨以珠片胸圍配以三角褲的新潮戲服,並加入西洋軟骨功、拗腰咬杯雜技等動作作點子。該劇使秦小梨一炮而紅,是40年代廣東省的流行劇目,後來引致越南劇「仙水瓶」來效法。 移居美國舊金山的灣區之前廣州市粵劇名伶林小群當年在此劇裡才剛剛出道,只站在舞臺上扮演一名無名宮女。她的劇裡對白:「風滿天、雪滿天,不宜久立在山邊。.

新!!: 粵劇和肉山藏妲己 · 查看更多 »

肉陣葬龍沮

肉陣葬龍沮:中華民國32年(1943年)的香港 之新派粵劇。由著名粵劇作家莫志翔先生編寫,他以業餘少女慈善表演者秦惠卿小姐的專長,度身訂做了女主角梨花 的角色,劇裡女主角需要作出以彎腰啄杯及大耍銅棍等西洋雜技等多項高難度動作。該劇亦是秦惠卿小姐首踏粵劇舞臺的商業演出。由於大受歡迎,女主角秦惠卿小姐亦以該劇女主角的名稱「梨花」作範本,改藝名為「秦小梨」,當時二幫花旦是白雪仙小姐。.

新!!: 粵劇和肉陣葬龍沮 · 查看更多 »

银河革命公墓

银河革命公墓始建于1956年,位于中国广州市广汕公路东侧银锭塘村,因地处银河村而得名,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作为广东省、广州市革命先烈、本地区党政军某些领导人和社会名人的公墓,已建成中国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墓40多座,建有革命烈士史料室一座,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小学生、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公墓的东侧为广州市殡仪馆银河园。.

新!!: 粵劇和银河革命公墓 · 查看更多 »

蓋劍奎

蓋劍奎(),原名:余志麗,任劍輝的徒弟,雛鳳鳴劇團的文武生。母親是電影艷星鄧美美,胞姊是著名電影、電視藝員余慕蓮(余志雅)。1972年5月19日(星期五)與粵劇紅伶:「香港實驗粵劇團」的始創人之一的李奇峰之胞弟李志勇先生在九龍太子道聖德肋撒堂舉行天主教婚禮,當晚在美麗華太和殿設聯婚宴筵。2007年6月10日(星期日)在新界汀九橋三車連環相撞車禍裡重傷垂危,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中午12時48分不治。.

新!!: 粵劇和蓋劍奎 · 查看更多 »

蓋鳴暉

蓋鳴暉(Joyce Koi Ming Fai;),本名李麗芬,香港著名粵劇女演員,是鳴芝聲劇團的文武生,師承林家聲。.

新!!: 粵劇和蓋鳴暉 · 查看更多 »

蔣文端

蒋文端(),现为广东粤剧院著名花旦,已婚,育有兩個女兒。 1984年考入广东粤剧学校,1990年毕业后進入广东粤剧院,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她在1990年代初期,亦曾于香港無線電視所拍摄的多部剧集中演出。蔣文端也是第二批華南理工派往香港無線電視實習學生。1995年約滿離開無綫,返回廣州粵劇院一團,主演《紫釵記》、《紅樓夢》、《西施》、《貍貓換太子》等粵劇劇目。曾獲“跨世紀之星”稱號。現為廣東粵劇院一團正印花旦, 並列為國家一級演員。.

新!!: 粵劇和蔣文端 · 查看更多 »

鄧家爭產事件

鄧家爭產事件指1996年年底至1997年4月、隨着香港粵劇演唱家鄧永祥(人稱新馬師曾)病危後逝世而引起的遺產爭奪事件。鄧永祥妻子洪金梅和鄧家的兒女各不相讓,通過傳媒叫囂對罵。鄧家週邊的親友如白韻琴、黃夏蕙等,也紛紛通過傳媒表態,引發一系列的週邊罵戰。事件獲香港多份綜合報章、娛樂雜誌、電子傳媒夜以繼日追蹤報導,繼而引起香港社會對傳媒道德以及新聞娛樂化的關注。其中以香港兩間免費電視台的資訊娛樂節目(infotainment)的處理手法最備受爭議。.

新!!: 粵劇和鄧家爭產事件 · 查看更多 »

鄧兆尊

鄧兆尊(),生於香港,籍貫廣東順德,香港男藝人,已故粵劇名伶新馬師曾(鄧永祥)與洪金梅之長子。曾在無綫電視演出綜合性節目,包括已停播的《歡樂今宵》,由於他身型瘦削,常在趣劇中模仿其他名人或飾演被欺負的角色(但也擅長演反派),及在處境喜劇《皆大歡喜》中演出。鄧兆尊曾與一同在《皆大歡喜》裡合演夫婦的陳彥行傳出緋聞。另外鄧兆尊在獎門人系列中經常有突出的表現。因爲其父親新馬師曾被稱為慈善伶王,所以鄧兆尊也被戲稱為慈善羚羊。 2017年7月,鄧兆尊為首的兄妹成功出售新馬師曾擁有位於筲箕灣的楚留香酒樓物業。.

新!!: 粵劇和鄧兆尊 · 查看更多 »

鄧碧雲

鄧碧雲(),原名鄧芍芙,廣東三水人,是粵劇演員及影視演員。早年以演粵劇和粵語電影為主,後主力在電視演出,以「媽打」形象膾炙人口。.

新!!: 粵劇和鄧碧雲 · 查看更多 »

鄧美美

鄧美美(Tang Mei Mei,),原名:鄧少賢,籍貫:廣東省梅縣,香港電影艷星,從1947年8月的時裝文藝片《藕斷絲連》起已參演百多齣電影。.

新!!: 粵劇和鄧美美 · 查看更多 »

鄭孟霞

鄭孟霞(),著名粵劇劇作家唐滌生之妻,上海京劇名伶、京劇青衣,擅長舞蹈,年輕時風華卓絕、舞藝超群,是上海名流界中紅人,被譽為「上海四大美人」之一。.

新!!: 粵劇和鄭孟霞 · 查看更多 »

鄭幗寶

鄭幗寶(Cheng Kwok Bo,1938年 - 2010年3月)有「濠江之鶯」的美譽。.

新!!: 粵劇和鄭幗寶 · 查看更多 »

鄭碧影

鄭碧影(Pauline Cheng Big Ying,),港九藝壇『三碧』裡的『細碧』(『大碧』為鄧碧雲;『中碧』為梁碧玉) ,粵劇花旦、香港電影演員。她生於富裕家庭,畢業於聖保祿學校,在學時以英文及世界歷史兩科成績最好。.

新!!: 粵劇和鄭碧影 · 查看更多 »

鄭惠森

鄭惠森(Cheng Wai Sum,),籍貫:廣東省寶安縣,香港出生,家中長子,香港電影演員。.

新!!: 粵劇和鄭惠森 · 查看更多 »

鄺山笑

鄺山笑(),原名鄺劍飛,籍貫:廣東省臺山縣,曾經參軍及在廣州市辦報。粵劇紅伶,師事花旦王千里駒,亦是著名香港粵語片演員。1932年開始拍電影,於廣州市與友人合資拍攝默片《璇宮金粉獄》並擔任男主角。後在香港主演及參予多齣電影,包括:《唐伯虎點秋香》(1937年)、《背解紅羅》(1939年,飾演漢宣皇)、《斷鴻零雁記》(1939年,飾演三郎)、《脂粉將軍》(1939年)等。鄺山笑一生參加拍攝粵語片百多部。 鄺山笑有「風流小生」之稱,是香港在太平洋戰爭前最多產的電影演員,主演的電影比同期的曹達華、吳楚帆為多。鄺山笑、葉仁甫等,於1937年7月底,距離「七七事變」不到一個月成立「香港電影界賑災會」,它的救濟對象是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引致受苦受難的中華民國同胞。香港電影《最後關頭》(1938年)就是該會同人發起義拍的。鄺山笑的電影裡,合作最多的女演員是紫羅蘭、陳雲裳及梁雪霏。 鄺山笑的髮妻姓金,兩人非常恩愛,可惜金氏病逝;10年後才續娶粵劇歌伶小燕飛,兩人誕下一女一子:長女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晚上誕生,取名:鄺月圓;么子在抗擊日本侵華戰爭開始時期誕生,取諧音名:鄺箭。鄺山笑與小燕飛離異後,第三段婚姻誕下兩女兒,么女是商業電臺前播音員鄺月恆Inti,曾主持樂隊節目:組Band時間。 鄺山笑在香港演出的第一齣電影是《野花香》(1935年),太平洋戰爭後,鄺山笑逐漸減少演出電影,整個20世紀50年代,只參與《冷落斷腸花》(1950年,飾演白超文)、《人海萬花筒》(1950年,前廣州市警察局長的兒子)、《豪門蕩婦》(1950年,擔任監製)、《烏龍將軍》(1950年,飾演高日清)、《銀海春光》(1951年,飾演江三兆)、《十月芥菜》(1952年,飾演張永超)、《鴛鴦譜》(1955年,飾演江永才)及息影作《海角紅樓》(1958年,飾演上官六郎)共8齣,一生約演出120多齣香港電影。 鄺山笑於1976年病逝香港,享年67歲。.

新!!: 粵劇和鄺山笑 · 查看更多 »

醮或醮典為道教祭典儀式。舉行醮典亦稱打醮、建醮、造醮或齋蘸。醮的種類很多,如禳災祈福為齋蘸,最著名的就是武則天的三官手書;感謝神明庇佑的叫清醮又稱為祈安醮;為慶祝寺廟或其他建築物落成的“慶成醮”;祭拜瘟神的叫“瘟醮”;超度死於水火亡魂的是“水醮”或“火醮”。此外,尚有為神明祝壽的“神誕醮”和佛教盂蘭盆會混合而成的“中元醮”等。.

新!!: 粵劇和醮 · 查看更多 »

至八會

至八會是一個香港政府登記認可的香港民間組織,由香港演藝界、娛樂圈、新聞界、名媛圈的頂級“大姐大”藝人名人組成,最初成員只有8個女人,所以取名“至八會”,英文名爲“super eight”。接頭暗號:至尊“八婆”,無八不歡,八不外傳。 至八會在香港名聲頗大,經常受邀上大牌節目,於是至八會成員--脆自己開了檔電視節目《至八女人心》。.

新!!: 粵劇和至八會 · 查看更多 »

金山炳

金山炳,是清朝末年著名粵劇小生,擅長唱古腔《泣荆花》、《寳玉參禪》等。 大約在清朝光緒後期,金山炳與靚榮、周瑜利等人受聘乘“總結”號輪船遠赴美國演出。民國初期在辛亥革命前後,他提倡以平喉來演唱,即小生演唱由假嗓改用真嗓,並且以白話夾雜在官話中間。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他在《季札掛劍》中第一次試用平喉。其實當時,金山炳與白駒榮、靚榮、千里駒、靚次伯等人同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前軀。他三十多歲才回國,先後加入「周康年」和「祝華年」等戲班。他的首本戲有《季劄掛劍》、《豫讓復仇》、《醉斬鄭恩》等劇目。 金.

新!!: 粵劇和金山炳 · 查看更多 »

金影憐

金影憐 (1940年8月18日 -),原名應為金影蓮,由於經常被人誤寫,習非成是,很多人都寫作金影憐。在中華民國廣東省廣州市出生,孩童時代隨父母移民南洋,金影憐在1961年偶然來香港,戲劇化般進入了香港的粵劇及電影工作,她是活躍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粵劇二幫花旦及電影演員。從銀幕處女作《神蛇飛虎救正宮》(1961年) 至 電影息影作《摩登濟公》(1965年),約演出70多齣電影。.

新!!: 粵劇和金影憐 · 查看更多 »

金門女

《金門女》(英文名:Golden Gate Girl)是一齣講述美國舊金山華僑社區的一段愛情悲劇的粵語電影。.

新!!: 粵劇和金門女 · 查看更多 »

金針獎

金針獎(The Golden Needle Award)是由香港電台舉辦的十大中文金曲所評選出的樂壇最高榮譽大獎,以表揚個別從事音樂行業者在香港音樂領域的卓越成就和貢獻。金針獎並不拘泥於流行音樂領域,評選範圍亦包括戲劇、古典音樂以及民樂。 此獎項於1982年(第四屆,1981年度)首次以「最高榮譽獎」名義頒發,由第八屆即1985年度起易名為「金針獎」。得獎者有個人亦有團體;亦不固定每年頒發,過去則最多連續兩屆從缺,期間亦設有其他相當於金針獎的榮誉獎项。金針獎獲同業認同為香港音樂領域獎項中的最高榮譽,在華語樂壇亦有廣泛的影響力,權威性備受尊重。.

新!!: 粵劇和金針獎 · 查看更多 »

蕭仲坤

蕭仲坤為粵劇老倌及粵語電影演員,與前妻李香琴有一段七年的婚姻並育有一女蕭紫筠,於1957年離婚,遺孀李菊華為七小福 (演員)。 蕭活躍於二十世紀四十至八十年代的港粵藝壇,曾參演多齣影片如《虎度門》 (1996年)演靚嘯天 ,《如來神掌》系列,《帝女花》(1959年)演周寶倫。他曾於廣州加入陳錦棠的「錦添花劇團」,後於越南及新加坡走埠。陳錦棠(1906 - 1981)門下羅家寶和蘇少棠的大師兄、結拜兄弟。 亂世打江山十數載,另一人盛世享其成。 長期擔任龍劍笙及「雛鳳鳴劇團」的走埠武生 、第二武生, (按: "武生王" 靚次伯唯一1976年為「雛鳳鳴」走埠演出。) 1975年走埠演出,在《胡不歸》演方三郎及《西樓錯夢》演于雪賓,開山演出劇目1972年《英烈劍中劍》及1982年《李後主 (粵劇)》,1969-1987年在香港與賽麒麟更多屆代"武生王"演出。 1988-1991年,由於一山不能藏二虎, 先後離開「雛鳳鳴劇團」及「鳴芝聲劇團」。從那時起前者波、靚年代的和諧共存變成一人獨大,後者另外轉聘和平共融二人為六柱,至于博取各家所長,他們保留阮兆輝為小生。 2005年於加拿大溫哥華因食道癌逝世,得年七十六歲。.

新!!: 粵劇和蕭仲坤 · 查看更多 »

長篇粵曲列表

長篇粵曲為香港在五六十年代,各唱片公司灌錄多套粵劇黑膠唱片。全由當時著名唱家演繹,亦有不少粵劇老倌參與演出。.

新!!: 粵劇和長篇粵曲列表 · 查看更多 »

酬神戲

酬神戲,泛指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太平清醮及傳統節日而上演的所有戲曲,是迎接神赛会所表演的戏,是百姓為了酬謝神恩、酬神祈福,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之一,一般都在庙会或是戏台上演出。廣東多稱神功戲,中國北方多稱社戏(社戏一词中的“社”字指的是旧事奉社神之所在,另有一说“社”字为古代地区的一个小单位,社中演戏,即称社戏)。.

新!!: 粵劇和酬神戲 · 查看更多 »

酒是故鄉醇

《酒是故鄉醇》(Country Spirit)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清末民初劇集,全劇共42集,由林家棟、佘詩曼、鄧萃雯及秦沛領銜主演,並由馬德鐘及元華聯合主演,監製劉仕裕,此劇為無綫電視34週年台慶劇。這套鄉土劇於2001年播出時,由於《茶是故鄉濃》收視理想,所以電視開拍同類劇集《酒是故鄉醇》。此劇於2008年12月18日至2009年4月15日期間於翡翠台17:55重播。 此劇為林家棟在TVB的告別作,其后林家棟轉向電影界發展。.

新!!: 粵劇和酒是故鄉醇 · 查看更多 »

難兄難弟 (1997年電視劇)

《難兄難弟》(Old Time Buddy)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懷舊喜劇電視劇,全劇25集,監製鍾澍佳,此劇為《難兄難弟系列》第一輯。 此劇橫跨及見證了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全劇平均收視34點,約198.9萬人次收看,是該年香港三部最高收視的電視劇之一;結局篇平均收視35點,約205萬人次收看,大結局平均收視更達39點,約228萬人次收看,刷新了當時的收視紀錄。獎項方面,本劇成為萬千星輝賀台慶年度最佳劇集,男主角羅嘉良亦憑此劇首次奪得最佳男主角,女主角張可頤亦憑此劇奪得1999年度萬千星輝賀台慶的我最難忘的女主角。 故事以輕鬆幽默的方式演繹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娛樂圈,此外還惡搞了不少電影和無綫電視劇經典場面;劇情包含不少歌舞場景,歌曲是改編或重唱當年紅極一時的歌曲或改編當時的流行歌曲,如改編自《唐山大兄》的《奇哥》,改編自《榴槤飄香》的《蝶兒雙雙》,另有《望兩望笑一笑》、《姑娘十八似花嬌》、《莫負青春》、《情花開》等,電視台為劇集推出原聲大碟,反應不俗。 由於本劇大受歡迎,其後還開拍了電影版《精裝難兄難弟》。 此劇於1999年1月13日,2006年2月2日,2017年11月9日在翡翠台,2007年7月及2017年1月在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頻道,2008年3月29日、2012年9月15日在TVB星河頻道、2017年6月12日在TVB經典台重播。.

新!!: 粵劇和難兄難弟 (1997年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雪艷梅

雪艷梅(Suet Yim Mui),香港粵劇艷旦、電影女明星,銀幕處女作粵語歌唱片《情竇初開》(1955年2月2日香港首映);息影作粵語武俠片《六指琴魔》(1965年暑假,飾演端木紅),參演廿多齣粵語片。.

新!!: 粵劇和雪艷梅 · 查看更多 »

雲香酒樓

雲香酒樓是一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城東的老牌酒樓,又名雲香樓,創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吉祥堂鄭雲卓牽頭,8人參股投資,5000兩銀為開業資本。初名雲香茶樓,開業時為磚木結構瓦面二層樓,主營茶市和糕餅,以製作龍鳳禮餅、中秋月餅而著名,時有西有蓮香,東有雲香之美譽。民國18年(1929)前鑒街(今東華東路)開馬路,雲香茶樓重新拆建為三層樓房,呈嶺南建築風格。 1956年被公私合營,同年將鄰近的聚英、喜寶茶樓員工拼入雲香茶樓。1958年投資480萬元,對茶樓進行全面裝修改造,更新設備,擴建了四樓和三樓(三樓食街),並更名為雲香酒樓。 雲香樓與西關的榮華樓一樣,曾是粵劇曲藝戲迷的聚腳處,每天下午曲藝團會在雲香樓准點開鑼,不過聚會在2007到2008年間中斷。出品有雲香顯貴雞、片皮鵝與冰花蛋散(曾為廣州名菜美點獲獎美食),深受顧客贊許,還有招牌菜梅子燒鵝。1994年雲香酒樓進入廣州市飲食服務企業十強之列。1998年,酒樓實行股份合作制經營。未結業前的雲香酒樓,原是廣州千禧年後尚存的最老四家茶樓之一(另三:榮華樓、陶陶居、蓮香樓)。2011年廣州市公佈的第三批老字號名單中有雲香酒樓。2015年3月,雲香酒樓相信由於股權分配等問題,對外宣布結業。.

新!!: 粵劇和雲香酒樓 · 查看更多 »

蛇仔利

蛇仔利,,江門日報,原名吳岳鵬,又名祝富貴,廣東省恩平沙湖長安村人,清末民初時期廣東著名粵劇男-丑-生。由於表演出眾,被稱為“笑料大王”、“诙谐大王”。.

新!!: 粵劇和蛇仔利 · 查看更多 »

蛇王蘇

蛇王蘇,原名文垣三,清末民初粵劇編劇家及演員。.

新!!: 粵劇和蛇王蘇 · 查看更多 »

老国音

老國音,中國國語運動中,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定的漢語標準音。后被新國音取代。.

新!!: 粵劇和老国音 · 查看更多 »

虎牢关之战

虎牢关之战是罗贯中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一场虚构战役,交战双方为董卓和关东诸侯联军,是中国历史的三国时期之前190年董卓讨伐战的一部分。陈寿的历史著作《三国志》作为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历史的权威资料,对此战毫无记载。.

新!!: 粵劇和虎牢关之战 · 查看更多 »

陳好逑

陳好逑,香港粵劇演員,被稱為「藝術旦--」。她這個藝名是用了《關睢》的典故.

新!!: 粵劇和陳好逑 · 查看更多 »

陳安瑩

陳安瑩(Chan On Ying,),香港前童星,電視劇實力派演員兼配音員,童年時以丁艷作藝名演出,1979年第八期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藝員,1990年代兼任自由身配音員。2012年陳安瑩轉投香港電視網絡,《怒火街頭2》為其在無綫的告別作,結束33年在無綫電視的賓主關係。.

新!!: 粵劇和陳安瑩 · 查看更多 »

陳寶珠

陳寶珠(Connie Chan Po-chu,),籍貫廣東新會外海,著名粵劇演員及電影演員。有“影迷公主”之稱的陳寶珠是七公主成員之一,並且出身自粵劇世家,為粵劇名伶陳非儂、宮粉紅的養女,師傅任劍輝更是香港粵劇史上最受歡迎的女文武生,亦是「銀壇鐵漢」曹達華的乾女兒。.

新!!: 粵劇和陳寶珠 · 查看更多 »

陳志雲

陳志雲(Stephen Chan Chi Wan,),綽號「志雲大師」,擔任節目旁白時用藝名韋家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雲浮市,現職香港商業電台首席智囊。 早年在香港政府任職政務主任,1992年離職;獲商業電台聘用從事行政工作,兩年後轉任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平步青雲,職位升至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任職電視台期間,雖為電視台幕後,但亦親自主持《志雲飯局》等清談節目,或為某些節目做旁白,亦經常出席公開場合,其曝光率及知名度不比幕前藝員低。2010年3月,他因涉嫌貪污被檢控。2017年3月14日,終審法院推翻所有定罪。.

新!!: 粵劇和陳志雲 · 查看更多 »

陳咏儀

陳咏儀,(英文名 CHAN Wing Yee, Emily)又名陳詠儀, 香港粵劇演員,正印花旦。,曾與衛駿輝、林錦堂、李龍、龍貫天、阮兆輝、梁漢威、丁凡等結台緣,亦與汪阿姐、家英哥、及寶珠姐合作。.

新!!: 粵劇和陳咏儀 · 查看更多 »

陳皮鴨 (演員)

陳皮鴨 ,原名胡淑賢,於1940年代在廣州市與黃侶俠、任劍輝、徐人心、上海妹、宋竹卿、梁小平等所組成的坤班鏡花艷影劇團,在大新公司的天臺演出,她是著名的「女丑生皇」。晚年在「廣州粵劇院」當教師,1976年退休。她亦是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的香港電影女明星。.

新!!: 粵劇和陳皮鴨 (演員) · 查看更多 »

陳皮梅 (粵劇演員)

陳皮梅(),原名麥靜芝(當作胡淑英),著名粵劇女文武生,有「女薛覺先」之稱,後得薛覺先正式收為徒弟,學習文場戲;武場戲則向白筱樓學習。陳皮梅是粵劇坤班「鏡花艷影」的文武生,與胡蝶影、關影憐、倩影儂、譚蘭卿、任劍輝等在廣州市大新公司天臺演出。陳皮梅曾與黃曼梨、黎灼灼、李倩蘋、徐意、甘露、鄭文霞、李月清、馬笑英、容玉意、黎雯、高偉蘭結義金蘭組成「十二金釵」。.

新!!: 粵劇和陳皮梅 (粵劇演員) · 查看更多 »

陳立品

陳立品(1911年-1990年7月18日),原名陳慧芳,廣東省南海縣人,生於泰國曼谷。渾號「品姨」,戰前在全女班粵劇團與潘冰嫦的母親反串當小生,1946年經劉克宣介紹首次接拍電影。 她是天主教徒,丈夫是牙醫,她是香港1950年代至1980年代尾經典電視劇閒角角色人物,她的孫兒黃宗賜先生亦是著名的童星。她頭上頂着的大髻是她的標誌,以至後來有藝人梳理類似的髮型(如:陳慧嫻在《變變變》大碟的形象)都會被冠上「品姨頭」這個稱號。 擅長扮演問米婆、打小人、徙置區老婦、清潔大嬸等,最主要的如獅子山下劇集中,每集都會出現但飾演不同的角色,但普遍都是住在徙置大廈或安置區的老婦,時而慈祥和靄、時而刻薄勢利,演技精湛。1985年曾經營精品店而一度息影。於1990年7月18日病逝,享年79歲,她被譽為是香港人永遠的老朋友。同月28日舉行葬禮,由羅蘭代表無綫電視宣讀悼詞。.

新!!: 粵劇和陳立品 · 查看更多 »

陳笑風

陳笑風 ,廣州日報,2006年12月11日,原名陳嘯風,乳名阿瑛,東莞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他父親為著名編劇家兼電影編導陳天縱。他自創「風腔」,被稱為「天皇小生」。.

新!!: 粵劇和陳笑風 · 查看更多 »

陳翠屏

陳翠屏 (Chan Chui Ping)有「美艷親皇」美譽的粵曲伶人、香港電影及電視明星。.

新!!: 粵劇和陳翠屏 · 查看更多 »

陳非儂

陳非儂(),原名陳景廉,祖籍廣東新會外海,著名粵劇演員。宮粉紅之夫,陳寶珠之養父。他們曾組織「非儂劇團」,陳非儂任正印花旦,副車為宮粉紅,三人曾合演《三娘教子》。.

新!!: 粵劇和陳非儂 · 查看更多 »

陳露薇

陳露薇(Chan Lo Mei),香港電影演員。她亦是擅長唱女腔的粵劇艷旦。.

新!!: 粵劇和陳露薇 · 查看更多 »

陳艷儂

陳艷儂(Chan Yim Nung,),籍貫為廣東省東莞縣,廣州市出生,原名陳淑嫻,她的丈夫是粵劇文武生沖天鳳。陳艷儂是粵劇刀馬旦,擅長打真軍的武劇,有「女武狀元」的美譽,在「新聲劇團」擔任正印花旦,與任劍輝合演。此外她在武場粵劇《女霸王》裡表演「踩砂煲」的武功而令觀眾有深刻印象。 她在加入「耀榮華劇團」時,曾與陳錦棠、黃千歲及歐陽儉等粵劇紅伶在1956年10月於香港島利舞臺演出潘一帆編撰的粵劇《鐵膽鴛鴦未了情》。後來她參加「昇平劇團」時,在1957年12月27日晚上於九龍東樂戲院,陳艷儂反串掛鬚坐車先演《六國大封相》;續演班政家袁一飛與周憲薄編撰的元朝宮闈歷史倫理粵劇《血滴龍鳳杯》,陳艷儂飾演蒙冤落難皇后、鬚生梁少平飾演昏君、金劍鋒飾演落難太子、麥炳榮飾演忠心候爺、譚倩紅飾演奸妃、羅家權飾演奸險國舅、區家聲飾演奸太子。尚演《龍爭虎鬥鳳凰鳴》、《盜御馬》、《楊六郎罪子穆桂英下山》、《蘇武牧羊惺惺追舟》及《真假孟麗君》等劇目。 1958年10月時,陳艷儂在到美國登臺後就歸化美國國籍,最初兩年與黃千歲合演,劇目包括《穆桂英》、《劉金定》、《呂布》、《十三妹大鬧能仁寺》、《無敵女英雄》及《陳宮罵曹》(陳艷儂反串文武生)等,而在黃千歲獨自返回香港後,陳艷儂改為反串作文武生與秦小梨、雪艷梅、黃金愛、張舞柳、伍丹紅、艷群芳等花旦合作,亦與黃超武及鄧偉凡合演,逗留美國五年多後返回香港,途經夏威夷州檀香山並停留了一個星期,還在當地遇見開設「天天餐館」的70高齡粵劇名伶肖麗章。 在1964年7月8日回到香港的她與在加利福尼亞州大學唸化學碩士課程的兒子溫棨霖前往探望因病住進法國醫院的78歲母親及女兒。此時陳艷儂住在九龍何文田。而除了探望親人之外,她在該年7月13日晚上應羅艷卿之邀前往九龍塘秀竹園道的香閨宴請陳艷儂,受邀者還有鄧碧雲、祁筱英及余麗珍。此外在7月24日下午時她和祁筱英一起到香港島中環「戲服大王」關秋的服裝店訂購戲服、到「就記頭笠店」購買頭笠假髮,並採購500個砂煲準備運到舊金山以表演她的絕技「踩砂煲」之用。而隔天下午3時她又應曾向她學習粵劇的鳳凰女(鳳凰女是在她的的開山師傅紫蘭女到美國演出的期間跟隨陳艷儂學習粵劇)之邀前往雍雅山房,隨行有陳錦棠、羅艷卿、祁筱英,三部轎車前往,吃了午膳及晚宴之後在8月14日時她亮相於香港麗的映聲,接受梁紹恆訪問講述她在美國的趣事,後來8月17日晚上 香港八和會館在九龍油麻地彌敦道「平安酒樓」,為陳艷儂擺3檯酒席作洗塵宴,出席粵劇紅伶包括陳錦棠、鳳凰女、梁醒波、黃千歲、白龍珠、祁筱英、關海山、蕭仲坤、華雲峰、梁玉崑、李若呆、王者師等。最後在9月16日晚上,陳艷儂的徒弟吳漢英在九龍油麻地西貢街119號「中英飯店」為陳艷儂設餞行宴,而陳艷儂在席間向編劇家潘一帆徵求粵劇劇本。 陳艷儂在1964年9月21日下午4時20分搭乘日本航空公司JL052號航班離開香港時,香港粵劇紅伶空群到啟德機場送行,計有任劍輝、鳳凰女、羅艷卿、祁筱英、林家聲、魏筱靈(紅荳子)、陳錦棠、白玉棠、吳漢英、蘇少棠等。而在離開香港後,她先是在東京逗留兩天,再轉飛到加拿大溫哥華停留三天,取道西雅圖,才返回舊金山籌備「艷陽天劇團」,並在隔年2月2日(農曆乙巳蛇年大年初一)於舊金山「大明星戲院」演出粵劇。.

新!!: 粵劇和陳艷儂 · 查看更多 »

陶三姑

陶三姑(To Sam Ku,1895年-1983年3月13日),原名陶群英,從前有用過「陶桃艷」及「陶秀貞」作名字,籍貫:廣東省南海縣,廣州市「超群樂」粵劇戲班班主周錦波(細旺)的夫人,育有一子,自20世紀50年代已守寡。早年在上海及英屬馬來亞當首席粵劇花旦,藝名為「銀老鼠」。1935年,開始電影生涯,主要參演粵語片,經常飾演媒婆、鴇母、包租婆等角色。亦常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地演出粵劇(轉當丑角)、歌劇。1970年代息影。1979年8月30日的報紙報導她會復出,並首次當電視藝員,客串麗的電視的劇集。.

新!!: 粵劇和陶三姑 · 查看更多 »

陶陶居

陶陶居(俗稱孖陶)是廣州的一間老牌茶樓,位於廣州西关第十甫路(上下九步行街),由黃澄波創建於1880年(清光緒六年),陶陶居擁有的高雅格局,跟其源遠流長的歷史,使該茶樓在廣州茶樓中擁有殿堂級的地位,歷年來均是各方的文人雅士樂於聚首的地方。.

新!!: 粵劇和陶陶居 · 查看更多 »

陸小仙

小仙 (Luk Siu Sin,? - 1963年):粵劇一線正印花旦「小瑤仙」;電影藝名:「藍茵」,著名粵劇一線正印花旦,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的電影演員,主演近40齣電影。.

新!!: 粵劇和陸小仙 · 查看更多 »

陸雲飛

雲飛(),原名陸國基,綽號:「陸零六」,廣東省新會縣人,粵劇名伶、丑生王、電影演員,九歲投班學藝,十六歲拜花旦肖麗章爲師,演丑生成名。.

新!!: 粵劇和陸雲飛 · 查看更多 »

虹口区

虹口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中北部的一个市辖区。区名因上海浦的故道虹口港而得名,上海开埠前境内原分属上海与宝山两县。上海开埠后,成为继黄浦区外上海最早发展的地区。淞沪会战以前,虹口一度发展成为上海主要的粤籍居民和日籍居民社区,同时虹口也是上海最早的电影放映地和主要的电影放映中心。 目前,虹口区东部与杨浦区相接,南部与黄浦区、浦东新区相邻,西部连接静安区,北部与宝山区相交。虹口区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区。目前,虹口区共设有四川北路、北外滩、嘉兴路、欧阳路、广中路、曲阳路、凉城新村和江湾镇等八个街道办事处,区域总面积23.49平方公里。街道下设222个居民委员会。.

新!!: 粵劇和虹口区 · 查看更多 »

TVB戲曲台

戲曲台(Chinese Opera Channel)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旗下一條以播放中國戲曲(京劇和粵劇)和台灣歌仔戲為主題的頻道,2017年6月12日啓播。該頻道通過OTT平台myTV SUPER第98頻道播放。.

新!!: 粵劇和TVB戲曲台 · 查看更多 »

把子功

把子功是戲曲表演武功的組成部分,指戲曲演員掌握和運用把子技術的基本功。一作靶子,又稱刀槍把子,為傳統戲曲演出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統稱,有刀、槍、劍、戟、棒、棍、斧、鉞等。一般分作長、短、徒手三種:長把子如大刀、長槍、叉、棍棒等;短把子如刀、劍、斧、錘等;徒手俗稱手把子,即赤手空拳對打。每套把子均有專名。在表演上又分作莊重把子和滑稽把子,前者要求莊嚴威武、雄健肅穆,如《長阪坡》中趙雲和曹營諸將的武打;後者則詼諧逗趣,引人發笑,如《鬧天宮》中孫悟空與巨靈神、龜、蝦二將等的武打。.

新!!: 粵劇和把子功 · 查看更多 »

林坤山

林坤山 (1891年 - 1964年1月21日),少年時喜愛戲劇,常參加義演,善演灰諧劇,甚獲好評。 最初在「灣仔書院」及皇仁書院當英文教師,課餘時參加「琳瑯話劇社」,演「文明劇」(時裝粵劇)。 1926年 放棄教席,全心投身演藝行業,自組「優聲樂劇團」參予商業演出,一舉成名,隨後亦參予「大羅天」、「新景象」及「新中華」等粵劇團,與當時著名的演員馬師曾同臺演出,初演文武生,後因聲帶,改充丑生。 銀幕處女作為默片《難兄裂痕》(1934年3),太平洋戰爭前是香港的一線電影演員,當時的代表作有《毒玫瑰》(30年) 、《正一孤寒種》(1938年) 、《鄉下佬遊埠》(1935年) 及《鄉下佬尋仔》(1936年);戰後淪為配角,一生參演超過120多齣電影 ,遺作是《男男女女》(1964年)。 1950年開始為香港電臺主持粵曲節目至1962年 。.

新!!: 粵劇和林坤山 · 查看更多 »

林家儀

林家儀,籍貫:廣東省東莞縣,與胞弟林家聲從7歲已開始學粵劇,香港粵劇花旦及電影演員。從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共演出約150多齣電影。婚後的林家儀,一直不喜歡在銀幕上露面。在導演劉芳的邀請下,客串《烈女春香》(1957年,飾義婢香丹)。.

新!!: 粵劇和林家儀 · 查看更多 »

林家聲

林家聲,(),原名林曼純,廣東東莞人,生於香港大埔,與其胞姊林家儀均屬著名粵劇演員及電影演員。.

新!!: 粵劇和林家聲 · 查看更多 »

林寶珠

林寶珠,香港粵劇演員,林錦堂的姪女。.

新!!: 粵劇和林寶珠 · 查看更多 »

林翠蓮

林翠蓮(Alice Lam,),前香港東區區議會區議員。自1994年當選區議員開始便一直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曾任自由黨常務委員會委員。 林翠蓮屬於自由黨內的「基層」,是少數的「屋邨」議員,在黨內以敢於反映意見,以致和其政黨管理層對抗為傳媒所知。2006年9月,她為第二梯隊出頭發起聯署信,促使自由黨回應政府要增設副局長和局長助理的建議,當時盛傳自由黨對她存在不滿,2008年代表自由黨參與立法會香港島選區地區直選但落選。2011年,林翠蓮退出自由黨並自組政黨T Party。2017年12月17日,林翠蓮病逝,終年51歲。.

新!!: 粵劇和林翠蓮 · 查看更多 »

林甦

林甦(Lam So,),籍貫廣東省新會縣,畢生從事粵劇及電影工作達50多年的資深演員。林甦最初演出粵劇,1948年開始演出電影至1974年,屬香港八和會館會員。除演出外,曾擔任梁醒波、任劍輝及白雪仙等粵劇伶人之經理人,亦擔任劇務、製片等工作,有「劇務王」的渾號。退休後,常為「老人中心」作義工。林甦在1989年8月6日(星期日)病逝,享年83歲。1989年8月13日(星期日)在九龍紅磡萬國殯儀館設靈吊唁;1989年8月14日(星期一)大殮出殯。.

新!!: 粵劇和林甦 · 查看更多 »

林艷

林艷:原名:潘威娜,虔誠的基督教徒,香港粵劇二幫花旦。.

新!!: 粵劇和林艷 · 查看更多 »

林村

林村(Lam Tsuen),全稱林村鄉,是香港新界大埔區林村谷的一個地方。該處北面為大刀屻,西南為大帽山,中間被通往錦田的林錦公路貫穿,東至圍頭村輋地,西以嘉道理農場爲界,有林村河流經,而大刀屻山體大部分已被納入林村郊野公園範圍。.

新!!: 粵劇和林村 · 查看更多 »

恐怖電影

恐怖電影,又名恐怖片,這一類型的電影透過影像或故事使觀眾感受到恐怖的刺激。最早的恐怖電影深受文學與戲劇的影響。隨著時代與地域的不同,恐怖電影呈現出來的面貌也有差異。.

新!!: 粵劇和恐怖電影 · 查看更多 »

恩宁路

恩宁路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是一条有浓厚西关特色的道路。.

新!!: 粵劇和恩宁路 · 查看更多 »

揚鳴粵劇團

揚鳴粵劇團是香港粵劇劇團之一,由粵劇女文武生劉惠鳴於2000年成立,下辖有揚鳴兒童粵劇團。現任團長為趙綺蓮,總監為劉惠鳴。.

新!!: 粵劇和揚鳴粵劇團 · 查看更多 »

李姓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於中國大陆李姓是第一大姓(根据中国大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氏」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氏之一。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氏为第二大姓氏。 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4%,约9530万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国李氏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唐代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和嘉義市。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裡,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语姓氏“Leigh”也翻译作“李”。.

新!!: 粵劇和李姓 · 查看更多 »

李小龍 (電影)

是一部2010年上映的香港電影,故事主要講述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生平的人物傳記片,由李治廷、梁家輝、鍾麗緹主演,李小龍胞弟李振輝監製。2010年11月25日在香港和中国大陆上映,此電影亦是為李小龍誕生70周年致敬。.

新!!: 粵劇和李小龍 (電影) · 查看更多 »

李小龙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Bruce Jun Fan Lee,),國際著名華人武術家、武打演員、導演。香港粵劇丑生李海泉之子。截拳道創始人。 李小龍生於三藩市唐人街東華醫院,年少時期在香港九龍生活,是詠春拳宗師葉問的門生,並且參與演出多部香港電影。1959年,18歲的李小龍到美國留學、主修哲學,留學期間,他開展武館授徒邊磨煉武術,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國電視劇。他的努力改变了亚洲人在美国影片中的形象。1970年,李小龍獲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邹文怀邀请,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為題的動作電影《唐山大兄》而大获好評,李小龍迅速展開其知名度。此后他主演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此4部半动作电影震撼了整個影坛,而且在国际上迅速声名鹊起。 32歲的李小龍於1973年7月20日參與演出《死亡遊戲》期間,猝死於丁佩在香港九龍西九龍塘的家中,事件引起極大震撼,其死因至今依然充满争议。然而,李小龍去世後其聲威依然不減,他的銀幕形象對全球華人以至世界各地均有影響力,他的名字是武打電影甚至是中國武術的象徵,電影亦帶有中華民族主義色彩。李小龙亦带领了香港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香港电影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技术和观众,使得香港电影在1980年代開始风靡全球、为成为东方荷里活奠定了基础。.

新!!: 粵劇和李小龙 · 查看更多 »

李居明 (玄學家)

李居明(Li Kui Ming,),原名李康華,香港堪輿學家及粵劇編劇。.

新!!: 粵劇和李居明 (玄學家) · 查看更多 »

李後主 (電影)

是一部以粵劇形式製作的粵語歌唱電影,是一套七彩闊銀幕宮闕鉅片,於1968年1月30日公映(農曆正月初一),此電影由1964年開始籌備,1967年完成,,投資額150萬元,動用逾千演員。創下粵語片最大製作,最長映期和最高收入的紀錄。 本片是「仙鳳鳴影片公司」的唯一出品,也是當時粵語歌唱電影有史以來最大型製作的歷史故事。該片於1990年重映,紀念任劍輝逝世,並為「任白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籌集資金。而葉紹德的粵劇《李後主》則據《五代十國志》及本片改編而來。.

新!!: 粵劇和李後主 (電影) · 查看更多 »

李後主之去國歸降

《李後主之去國歸降》是粵劇編劇家葉紹德於1964年編撰的經典粵曲,是粵劇《李後主》的一節,由任劍輝、 白雪仙領導雛鳳鳴劇團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首次演唱。此曲曾於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14次獲得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最廣泛演出金帆獎(戲曲)」獎項。 《李後主之去國歸降》由任白演唱,有兩個版本,第二版本為六一八雨災任白義唱的版本,第一個版本亦較第二版本長。.

新!!: 粵劇和李後主之去國歸降 · 查看更多 »

李凌

李凌(1913年12月6日-2003年11月3日),原名李树连,曾用名李绿永,陆泳等,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台山人。李凌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活动家,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创建时称为中央乐团)的缔造者之一,并作为中国交响乐团的首任团长,为推动中国的音乐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3年在北京逝世.

新!!: 粵劇和李凌 · 查看更多 »

李秋元

李秋元,肇慶市粵劇團青年文武生,生於粵劇世家,他的父親是湛江市郊區粵劇團的樂師。12歲進入湛江市小孔雀藝術培訓班。1999年,他加入了肇慶市粵劇團。他曾改編並搬演傳統劇目《排滑車》及《林冲夜奔》,贏得了好評。他曾與彭熾權、林家寶合作。也曾主演大型古典粵劇《包青天》、《李世民登基》、《楊繼業與佘賽花》、《帝女花》、《獅吼記》,折子戲《楊業碰碑》、《挑滑車》、《蜈蚣嶺》及《林冲夜奔》等。後來獲得湛江首屆演藝大賽銀獎第一名、廣東省第三屆及第四屆戲劇演藝大賽金獎及中國首屆紅梅大獎賽紅梅大獎等。現在為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新!!: 粵劇和李秋元 · 查看更多 »

李爾王

《李爾王》(King Lear)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之一。由于两位女儿阿谀奉承,李尔王将自己的产业分给了她们,造成了悲惨的后果。 戏剧可能于1605年写成,故事讲述了一位传说中罗马人时代之前,不列颠国王李尔的故事,关于这位国王的史记、诗歌和剧作在莎士比亚时代前便已存在。莎士比亚的早期版本《李尔王生平的真实历史和他的三位女儿》于1608年以四开本的形式出版。另一更加适合演出的版本则在1623年出现在《第一对开本》上。今天,编辑们常常就两者进行对比,有人则认为每一版本都有自己独特的完整性,应当得到保护。 清教徒革命后剧院往往不喜欢这部作品中虚无主义的味道,因此一般在上演时对它改编。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部作品被普遍公认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创作。许多有名的演员扮演过李尔王,但一般认为只有上了年纪的演员才能真正体现这个角色。悲剧的特色在于探究人类的不幸和亲属之间的关系。萧伯纳曾写道:“没有人可以写出比‘李尔’更加悲惨的戏剧了。”.

新!!: 粵劇和李爾王 · 查看更多 »

李燕萍

李燕萍(Lee Yin Ping,),香港歌壇粵曲伶人,演唱子喉,歌喉嘹亮,有「金嗓子」的美譽;粵劇伶人;香港電影女明星,銀幕處女作粵語歌唱喜劇《百鳥朝凰》(1947年,飾演風騷蕩婦)至遺作《完全失控》(1997年),從影半世紀,參演卅多齣電影;亦先後在香港無線電視臺及麗的映聲當電視藝員。李燕萍在17歲開始學唱粵曲。 李燕萍在1980年10月15日(星期五)與臺灣省女作家的潘柳黛的幼子蔣金,在高亮 主持下,簽下兩年電視藝員合約為香港麗的電視服務,演出電視劇《驟雨中的陽光》。 李燕萍在1974年4月12日(星期五)晚上,與歌伶徐柳仙為「天后寶誕」在啟德遊樂場演唱粵曲。 李燕萍在1977年開始在九龍油麻地廟街經營「燕萍唱片公司」,售賣唱片。 。.

新!!: 粵劇和李燕萍 · 查看更多 »

李香琴

李香琴(Lee Heung Kam,),原名李瑞琴,廣東順德人,粵劇界出身,是香港著名電影及電視劇女演員,前無綫電視女藝員。早年居於澳門,入讀勵群小學;從小愛好粵劇,16歲正式踏足舞台,曾有「二幫王」(「二幫」即粵劇中的第一女配角)之稱,與當時九位著名「二幫花旦」合稱九大姐。 李香琴,人称“琴姐”,其人和蔼可亲、努力提携后辈,也是香港和华语影视界著名的甘草,是“巨星的母亲(祖母)”,从艺70多年,曾饰演过多位华语影坛巨星的母亲、岳母、婆婆、祖母的角色,且所饰演的每位母亲,性格各异,情感不一,灵活多变,足见琴姐演技精湛的魄力。无数香港和华语影坛的影帝影后、天皇天后均曾饰演过琴姐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现实中,无数天皇巨星均是琴姐的干儿子、干女儿、干孙儿,如万梓良、吕良伟、周润发、关菊英、郑裕玲、翁美玲、钟楚红、刘德华、张曼玉等等,新生代的如林峰、黄宗泽、陈法拉、李治廷等等。可以说,戏内戏外,琴姐都是华语影坛的“巨星母亲(祖母)”。.

新!!: 粵劇和李香琴 · 查看更多 »

李鳳

李鳳,可以是指:.

新!!: 粵劇和李鳳 · 查看更多 »

李鳳 (粵劇演員)

李鳳,原名李德貞,是一名粵劇表演家。她與與她的哥哥李龍自幼愛好粵劇,十歲便開始一起在陳非儂主持的香江粵劇學院學藝,後來拜吳公俠為師。1962年,開始與她的哥哥李龍首次演出--子戲《打金枝》及《演楊門女將之探谷》。1971年,跟隨林家聲劇團赴美國演出,擔任二幫花旦。1974年,與南紅、文千歲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演出,此後多年均有參與頌新聲劇團等劇團、電視及電影的演出。1975年,伙拍麗新聲劇團。1976年,參與覺新聲和頌新聲劇團的演出。1977年,則參與新家寶、藝新聲和頌新聲劇團。1980年,與溤麗所灌錄的粵曲唱片《玉簪記》。1988年,加盟精英粵劇團,成為台柱之一。 李鳳更自組豐華粵劇團,並與林錦堂、龍貫天及文千歲等文武生拍擋演出,更在東昇劇團和雙喜粵劇團出任二幫花旦之職。她也曾參與佛山粵劇團的演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她多與阮兆輝合作,例如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一日至七日在新光戲院演出白《蛇新傳》、《十奏嚴嵩》、《危城鶼鰈》、《洛神》、《紥腳十三妹》、《李仙傳》。 李鳳也參與過電視劇演出,有《真功夫一棒走天涯》、《天龍訣》和《七武器之霸王槍》。她曾參與演出的劇目包括《林沖雪夜上梁山》、《紅樓寶黛》、《連溪河㫠血》、《綵樓配》、《青衫客》、《梁祝恨》、《張秦殺妾响三軍》、《連城𤩹》、《敲牙記》、《六國大封相》、《雷鳴金鼓戰茄聲》、《幻覺離恨天》、《趙氏孤兒》、《十五貫》等等。.

新!!: 粵劇和李鳳 (粵劇演員) · 查看更多 »

李鳳聲

李鳳聲(李香凝,),香港粵劇及粵語電影演員,出生於廣東省鶴山市。1966年息影遠嫁大馬;1991年移民澳洲,後創辦梨園雅集曲藝社,推廣粵劇文化。.

新!!: 粵劇和李鳳聲 · 查看更多 »

李龍

李龍,原名李德光,祖籍台山,於廣州出生,是一名粵劇表演家。 李龍與妹妹李鳳自幼愛好粵劇,7歲隨母親到香港,9歲便開始在陳非儂主持的香江粵劇學院門下學藝。1960年代末開始參與粵劇演出,除登台外,更參與電影拍攝,以童星身份表演。1976年與李鳳分任小生及二幫花旦參加頌新聲劇團拍攝粵劇舞台紀錄片在電視播出。1978p年自組祝華年劇團,夥拍的花旦計有謝雪心及南紅等,亦開始灌錄粵曲錄音帶。至80年代李龍更將其粵劇藝術帶至星馬一帶。1990年代將演出基地搬回香港,於1997年自組龍嘉鳳劇團,先夥拍南鳳,及後有尹飛燕、王超群、陳詠儀及陳好逑。至2000年與尹飛燕成立龍騰燕劇團,與王超群成立永光明劇團。 李龍於1997年成立戲迷會「李龍之友會」。李龍為第廿八屆香港八和會館副主席。.

新!!: 粵劇和李龍 · 查看更多 »

李錦帆

李錦帆,初期在全男班粵劇團反串擔任男花旦時代的藝名「倩影紅」,後期為香港粵劇反串擔任女丑角色的男演員;香港國語及粵語片的男演員,擅長演出娘娘腔的男子及男同性戀者等恢諧角色。1966年開始擔任香港八和會館徵收員為主業;然而仍有演出粵劇作為副業,1967年6月參加「順利年劇團」到九龍鯉魚門演出5晚天后誕酬神戲後,起重機把演員的「衣箱」運上貨船期間,發生意外,把李錦帆的衣箱掉進海裡,他的戲服全數報銷。1973年12月5日仍為「頌新聲劇團」在九龍普慶戲院演出李少芸先生編撰的粵劇《書劍青衫客》(青衫客),反串擔任女丑。.

新!!: 粵劇和李錦帆 · 查看更多 »

李淑勤

李淑勤,中國著名粵劇花旦,是佛山市青年粤剧团的副团长,亦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得主。.

新!!: 粵劇和李淑勤 · 查看更多 »

李振輝

李振輝(Robert Lee Jun Fai,),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著名香港粵劇丑生李海泉之幼子,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的弟弟。他是一位民謠歌手,亦是TVB歌影視明星森森的前丈夫,育有一子李家豪。.

新!!: 粵劇和李振輝 · 查看更多 »

李海泉

李海泉(Lee Hoi Chuen,),本名李滿船,原籍廣東省順德縣(今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上村鄉,著名香港粵劇丑生,學過太極拳。蜚聲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是他兒子。 李海泉拜師小生奕門下,與半日安、廖俠懷、葉弗弱合稱「粵劇四大名丑」。何東爵士同母異父之弟何甘棠之女何愛瑜就是他的妻子。.

新!!: 粵劇和李海泉 · 查看更多 »

李文茂

李文茂(),廣東鶴山祿洞旺田村人,生於清未道光咸豐時期。初年為粵劇名伶,以打武生為著名。平日仗義疏財,深得當地人民愛戴。 咸豐四年(1854年),在太平軍的號召下,紅船粵劇班領袖李文茂和佛山三合會領袖陳開在佛山大帽山上豎起義旗,陳開為元帥,李文茂為副帥。李以戲班健兒為骨幹,編建文虎、猛虎、飛虎三軍,自己則穿上戲班中的蟒衫甲冑,以「拿龍、捉虎、劏羊、拜佛、上西天」為口號,喻以攻打石龍,虎門,廣州,佛山和廣西等地。咸豐五年(1855年)八月攻入潯州城,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改潯州為秀京,以潯州衙門為王府,並蓄髮易服,頒發制度,分官設守,開爐鑄錢,李文茂被封為「平靖王」。 咸豐六年(1856年)十一月,李文茂北上攻打柳州。當時柳州僅有3000守軍,終於在七年(1857年)三月失守。李文茂改柳州為龍城府,建平靖王府,設丞相將軍等職,並自鑄“平靖勝寶”錢幣,自成一統。李文茂,勤政愛民,驍勇善戰,深得民心,可是咸豐八年(1858年)於桂林一役中重傷,不久在慶遠的深山中逝世。大成國也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被清政府所滅。.

新!!: 粵劇和李文茂 · 查看更多 »

東九文化中心

東九文化中心(East Kowloon Cultural Centre)為香港一座擬建中的文化中心,位於九龍觀塘區牛頭角福淘街,佔地約2.16公頃,於2016年12月8日奠基動工,最快於2020年第三季或第四季竣工。文化中心由許李嚴建築師有限公司(嚴迅奇)作整體設計,其造型源自同公司設計之台北藝術中心競賽方案。文化中心原址為牛頭角下邨前第11至14座。.

新!!: 粵劇和東九文化中心 · 查看更多 »

東華三院

東華三院(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T.W.G.Hs. / TWGHs)起源於1870年,是香港歷史最久遠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從一個在廟宇內的小小的中醫診療亭開始,東華三院一直致力為大眾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及社區服務。至2017年,東華三院在全香港設有超過300個服務單位,僱員人數逾一萬名,為全港市民提供服務。.

新!!: 粵劇和東華三院 · 查看更多 »

桂名揚

桂名揚(),生於廣東省南海縣,祖籍浙江寧波,原名桂銘揚,著名粵劇老倌。父親桂東原,叔父桂南屏,都是清末的所謂「經學家」。 桂名揚在11歲開始學戲,他的師傅姓潘,是「優天影」班的管事,雖不出名,但舞臺藝術知識很豐富,所以桂名揚的基本功學得極好。他擅長飾演小武戲,馬師曾在組成“大羅天”班後,看到桂名揚造詣不差,便以他充三幫小武。他能把馬師曾、薛覺先的表演藝術融會貫通並自成一家,人稱“馬形薛腔”。他所演的趙子龍,其威勢及風度大大超過馬師曾。他的表演頓挫鮮明,氣勢威猛,節奏緊湊,創造了一種名為“鑼邊滾花”,用高亢急驟的鑼鼓音樂配合上場身段的程式,讓人耳目一新,現已成為粵劇常用的出場程式。 1931年桂名揚率“大中華男女劇團”在美公演,大受歡迎,紐約安良堂贈他一面十四両重的金牌,上鎸“四海名揚”四字,開粵劇界男伶在美國獲贈金牌先河。 ”1932年桂名揚從美洲回來,便和廖俠懷、曾三多、陳錦棠組成「日月星」班,一登臺便得到廣大觀眾讚賞。演出《火燒阿房宮》等劇,更獲得很高的聲譽。一些文武生如任劍輝、麥炳榮、呂玉郎、羅家寶,桂名揚的徒弟有盧海天、梁蔭堂、祁筱英等,都對桂名揚的表演藝術均有借鑒或學藝。桂名揚對徒弟要求十分嚴格,梁蔭棠也勤學苦練。 桂名揚於1957年10月26日(星期六)早上,與么子桂仲川、徒弟鍾惠芳(12歲),從香港移居廣州市。當晚已立刻去看馬師曾演出的《鬥氣姑爺》。廣東粵劇團在1957年10月28日(星期一)開會歡迎剛從香港移居廣州的「金牌武生」桂名揚,由馬師曾、紅線女等都在會上致詞表示歡迎。桂名揚移居廣州後即在廣東粵劇團任職藝術指導,指導該劇團每齣劇的排演,並將整理他過去30多年來演出的首本戲,例如:《冷--皇夫》、《狄青三取珍珠旗》、《情放莽將軍》等,準備將來給該團演出。桂名揚住在他的養女粵劇花旦劉美卿(原名:桂美寶)在西關的家。廣東粵劇團以桂名揚旅途勞頓,特地給假讓他休息一個時期。在休假期間,桂名揚白天多是在家裡休息,中午到廣州酒家暍茶,晚上去看粵劇。 桂名揚長期患肺結核、心臟病、胃病等,1957年10月26日移居廣州後,廣東粵劇團為照顧他的健康,送他入醫院療養,經數月醫治,於1958年6月15日晚上9時45分因患肺結核在廣東省幹部療養院病逝,享年49歲。桂名揚病逝後,廣州市文化局、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廣東粵劇團以及廣州市粵劇人士及桂名揚生前友好已組成治喪委員會,為他料理後事,定1958年6月17日(星期二)上午11時出殯。治喪委員會委員名單:丁波、衛少芳、文覺非、白駒榮、白超鴻、關子光、李門、李翠芳、呂王郎、陳小茶、林榆、林韻、羅品超、鄭達、郎筠玉、馬師曾、紅線女、陸雲飛、梁國風、梅重清、黃不滅、黃寧嬰、崔子超、曾三多、新珠、靚少英、靚少佳、譚玉真。.

新!!: 粵劇和桂名揚 · 查看更多 »

桂平市

桂平市(邮政式拼音:Kweiping)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是贵港市下辖的县级市;桂平西与贵港市区,东与贵港市平南相邻,南北分别于玉林市和来宾市相连。太平天国不少主要將領均來自桂平。.

新!!: 粵劇和桂平市 · 查看更多 »

桂飄香

桂飄香 (Kwai Piu Heung)是粵劇「金牌小武」桂名揚的妹妹,祖籍浙江慈溪;劉美卿(原名:桂美寶)是廣州市的粵劇花旦;幼弟桂仲川在1957年10月26日(星期六)隨父親桂名揚移居廣州市,在那裡學習粵劇。桂飄香擅長唱「紅線女腔」。.

新!!: 粵劇和桂飄香 · 查看更多 »

梁寶珠

梁寶珠是香港已故粵劇名伶梁醒波的么女,其兩名姊姊乃無綫電視女藝員梁葆貞及電影演員文蘭,她亦有一兄長為醫生。1957年梁寶珠與陳寶珠、陳好逑、父親梁醒波和陳非儂組成「孖寶劇團」,演出粵劇。 Category:香港南海人 Category:粵劇演員 B.

新!!: 粵劇和梁寶珠 · 查看更多 »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四大民间傳說之一,是一個口頭傳承的傳說故事,故事敘述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性的愛情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2003年將梁祝傳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 粵劇和梁山伯與祝英台 · 查看更多 »

梁儼然

梁儼然,原名梁松生,常被尊稱為“白雲山詩翁” | || |,“西關活掌故”,“西關才子”。廣東鶴山人,原為廣東楹聯學會副會長,廣東粵劇八和聯誼會藝術顧問、廣州新聞學會會員,作家協會會員,廣州越秀區文聯特約顧問、廣州荔灣區政協特約委員、《越秀文藝》主編。戰前任港報記者,十月詩社發起人之一,主編《詩與木刻周刊》、《電影與戲劇月刊》;抗戰勝利後在中國《廣州日報》、《中國日報》工作。解放後任市總工會職校行政及教育工作。一九七九年退休,後從事文史研究工作。 曾任多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州市荔灣區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

新!!: 粵劇和梁儼然 · 查看更多 »

梁素琴

梁素琴,粵劇二幫花旦及香港電影女明星,有「藝壇才女」的美譽,她除了中國文學,琴、棋、書、畫都有一定技巧。 1938年「武狀元」陳錦棠自資組成「錦添花劇團」時代,梁素琴已拜他為師傅,學習花旦臺步及武打技能。從銀幕處女作《孟麗君》(1949年)至息影作《四鳳求凰》(1969年),參演約60齣電影。.

新!!: 粵劇和梁素琴 · 查看更多 »

梁素梅

梁素梅(Leung So Mui,1932年 – 1964年1月25日),原名梁綺梅,籍貫廣東省順德縣,粵劇及香港電影 演員。.

新!!: 粵劇和梁素梅 · 查看更多 »

梁瑞冰

梁瑞冰(Leung Sui Bing),粵劇花旦及香港電影演員,從銀幕處女作粵語時裝喜劇《卿本佳人》(1947年,飾演梁冰兒)至粵劇《光緒皇夜祭珍妃》(1952年,飾裕隆皇后),參演14齣香港粵語電影。梁瑞冰在1946年開始學戲,由「梅香」而「角色」至「臺柱」,曾在南洋巡迴演出數載。梁瑞冰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珠江劇團」邀請,在1953年底從新加坡移居廣州,與丈夫名伶陳笑風住在西關寶華南街的洋房,並在1954年春節後演出時裝粵劇《小二黑結婚》,飾演反派角色拜神婆三仙姑。1986年與丈夫陳笑風移居美國舊金山,同年11月參予「新橋服務中心」的粵劇義演,與區家聲、黃金愛、曹蘊妍、謝榮華、陳銘佳、何驚凡、李學優等旅美粵劇紅伶連演3晚,劇目為《一把存忠劍》、《臥薪嘗膽》及《白蛇傳》。.

新!!: 粵劇和梁瑞冰 · 查看更多 »

梁無相

梁無相(),原名梁慕荷,廣東省新會縣人,別號「茄皇」(『茄』讀平音),7歲時已與胞姊梁無色出身於歌壇之女伶,以擅唱「新馬腔」見稱。受班政家李少芸先生賞識,聘用為「大金聲劇團」的粵劇《薛丁山夜祭樊梨花》之文武生,使她一雷天下響,後伶影雙棲,從銀幕處女作《含笑飲砒霜》(1947年)至息影《紅梅仙借屍還魂記》(1962年,飾葉茂青)共拍約30齣電影。她除了在舞臺上以「男裝」示人外,私人生活裡亦長期穿著「男裝」。香港政府輔政司署在1960年12月23日刊登憲報,公布核准粵劇紅伶梁無相(梁慕荷)及黃千歲(黃芬)歸化英國國籍。.

新!!: 粵劇和梁無相 · 查看更多 »

梁麗雲

梁麗雲(Leung Lai Wan),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粵劇正印花旦。廣東省東莞縣漳彭鄉音樂家吳星仿在20世紀20年代於廣州市大塘街設立「移風劇社」教授女子粵劇,該社吳熾森師傅教導梁麗雲與胡蝶影。 梁麗雲參加周少保領導的「周少保男女劇團」在1935年7月25日(星期四)於九龍旺角東樂戲院日場演出《山東響馬》;夜場演出《武松殺嫂》,其他演員包括:蛇王坤、黃寶琴、曾鵬飛、蘇定華、方通靈、葉瑞蘭、少新華。 梁麗雲在南洋登臺演出後,參加「新蝶魂男女劇團」在1936年4月30日(星期四)晚上與關德興、胡蝶影、伊秋水、羅鑑波、鄧桂枝、銀劍影、王少伯在香港島上環高陞戲院演出粵劇。1936年4月30日(星期四)晚上演梁麗雲的首本戲《楊貴妃》,梁麗雲與胡蝶影分別飾演楊貴妃在御苑與唐明皇(關德興飾演)耍樂及醉酒與沐浴;1936年4月30日(星期四)日場演《桃花運》;夜場演《白骨美人》。.

新!!: 粵劇和梁麗雲 · 查看更多 »

梁醒波

梁醒波(),原名梁侍海,廣東南海人,於新加坡出生,是華人界粵劇(文武生和「--」)電影及電視的一代始祖。.

新!!: 粵劇和梁醒波 · 查看更多 »

梁雪霏

梁雪霏(Leong Suet Fei),籍貫:廣東省番禺縣,粵劇花旦,香港電影明星。.

新!!: 粵劇和梁雪霏 · 查看更多 »

梁淑卿

梁淑卿(Leung Suk Hing,),香港已故粵劇演員及影視演員,,歌喉嬌滴滴;香港電影明星,從銀幕處女作《鄉下佬遊埠第三集》(1935年),至電影遺作《瘋劫》(1979年),一生參演約300齣電影。晚年亦曾在演出香港無線電視的肥皂劇。梁淑卿於1980年因病逝世。.

新!!: 粵劇和梁淑卿 · 查看更多 »

梁漢威

梁漢威MH(),香港粵劇演員及曲藝導師。他曾任職八和會館第一副主席、前市政局傳統戲曲顧問、香港藝術發展局傳統演藝委員、漢風粵劇研究院院長、漢風粵劇團團長及粵曲導師。 梁漢威十五歲開始學藝,曾經先後與陳好逑、尹飛燕、吳美英等組班演出。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經常與梁醒波、新馬師曾、陳錦棠、麥炳榮、鄧碧雲、鳳凰女、羅艷卿、吳君麗等大老倌同台演出。他精通粵劇鑼鼓及音樂,除演出外,更致力研究粵曲唱腔及音樂發展。在《熙寧變法》、《楚漢爭》、《烽火楊州》等劇目全都應用了劇場手法以豐富演出。近年經常參與舞台劇演出,如《南海十三郎》、《始皇最後的日子》、《新啼笑姻緣》、《尋春問柳》、《四大發明》及《劍雪浮生》等。梁氏更憑《始皇最後的日子》獲得舞台劇最佳原創音樂獎,《劍雪浮生》獲最佳男配角獎,2000年則榮獲藝術發展局頒授「戲曲藝術成就獎」。 除此以外,梁漢威曾于1970年代末至2000年后,在麗的電視及后來的亞洲電視劇集中參與演出。代表作有《八仙過海》、《天龍訣》、《伴我同行》 於2011年8月22日因胰臟癌逝世,享年六十七歲。.

新!!: 粵劇和梁漢威 · 查看更多 »

梁挺

梁挺()是著名的武術人物,國際詠春總會倡辦人、詠春梁挺拳術館館長,曾經歷任詠春體育會早期之執行董事。梁挺師從梁相,為葉問徒孫。於1967年開始全職教授詠春拳術。1968年對師公行過拜見大禮後,獲得問公親自教導和指正。梁挺於1970-1980年代間,將詠春拳發展至歐洲及美國各國,成為世界知名拳術。.

新!!: 粵劇和梁挺 · 查看更多 »

梁懷玉

梁懷玉 (1910年 - 1964年8月11日),籍貫:廣東省,開平縣,模仿薛覺先的粵劇文武生。1950年由海南島遷居臺灣省。領導「精忠粵劇團」、「中興劇團」巡迴臺灣省各地演出,並兼任「臺灣省粵劇研究社」副總幹事、「凱旋音樂社」社長。梁懷玉在1964年8月11日(星期二)因肝病在臺北市石牌榮民醫院病逝,享齡54歲,1964年8月18日(星期二)在臺北市極樂殯儀館大殮,遺下三子四女,除長女香港粵劇艷旦梁翠芬(服務「寶鼎」及「聲寶」等粵劇團)及其妻子芬姨外,全部居住在臺灣省 。香港八和會館在「新金山茶樓」臨時開會,通過在1964年8月16日(星期日) 下午4時在九龍殯儀館舉行聯合「頭七」追悼梁懷玉,由當時的主席「武狀元」陳錦棠上第一枝香。.

新!!: 粵劇和梁懷玉 · 查看更多 »

梨園十大要聞選舉

梨園十大要聞選舉由2007年起舉辦,每年一次選出香港粵劇界之十大要聞,由香港電台第五台與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合辦。.

新!!: 粵劇和梨園十大要聞選舉 · 查看更多 »

梅姓

梅姓是一个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45位,按不同统计结果。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或一百五十七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九。根据不同统计方式,人口约80-105万。梅姓在湖北为相当常见的姓氏,并以华中、华东为中心,向南北递减。在华北和华南,梅姓为较不常见的姓氏,约占比例百分之零点零三左右。参见袁义达,邱家儒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上中下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袁义达,邱家儒 .中国四百大姓(上中下册)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新!!: 粵劇和梅姓 · 查看更多 »

梅開二度 (1957年電影)

是香港東方影業公司在1957年10月發表的一部名粵劇電影,由當時名導演馮志剛執導,何非凡、吳君麗、羅劍郎、陳好逑主演。.

新!!: 粵劇和梅開二度 (1957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梅雪詩

梅雪詩,原名馮麗雯,英文名Mandy,1941年7月20日出生,祖籍廣東恩平,香港 著名粵劇演員,花名『阿嗲』。出道於1960年,當時往「仙鳳鳴」投考青年女演員。首次演出就是「仙鳳鳴」的新作《白蛇新傳》。因此是任劍輝及白雪仙的徒弟。梅雪詩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聲音嘹亮,悅耳動人,加上苦心鑽研,故此深得白雪仙的韻味。後來曾與林錦棠合組“慶鳳鳴劇團”。在2005年11月,與龍劍笙合演《西樓錯夢》,2007年再演帝女花。中途曾因病失聲。 category:香港電影演員 category:香港粵劇演員.

新!!: 粵劇和梅雪詩 · 查看更多 »

梅欣

梅欣(Mui Yan,),已故前香港無綫電視男藝員、配音員。.

新!!: 粵劇和梅欣 · 查看更多 »

椰胡

椰胡是廣東、福建、台灣等地流行的弓弦樂器,粵語、客語、潮語、台語等語種的口語和書面語稱為「冇弦」,「冇」潮語、台語讀pah(帶鼻音);粵語、客語讀mou。 椰胡以椰子殼為琴筒,面板為桐木,琴馬為貝殼製。音色低沉、渾厚。廣東音樂、粵謳、粵劇、地水南音等重要的伴奏樂器。在潮乐中作为主音樂器,亦用於潮州箏曲的伴奏;而在粵劇、粵曲、潮樂裡是胡琴的第2把手。 客家音樂,尤其是客家山歌和客家八音以及延伸發展出來的客家戲曲,椰胡是非常重要的特性伴奏樂器,搭配客語稱為「二弦」的殼子弦演奏。 北管、歌仔音樂和戲曲,有時以冇弦代替大管弦,做胡琴的第2把手。 在传统的潮乐独奏、潮州弦詩或潮州箏曲伴奏中,只可以一弓奏一音,連音是被禁止的。 Category:胡琴 Category:南音.

新!!: 粵劇和椰胡 · 查看更多 »

楊秀鳳

楊秀鳳(1907年-1969年8月15日),粵劇花旦及電影演員,自銀幕處女作《少婦的瘋狂》(1937年5月)至《天賜橫財》(1969年5月),一生演出約80齣電影。楊秀鳳的徒弟是新加坡粵劇艷旦倩影儂。楊秀鳳的丈夫張生,亦是香港電影演員及麗的映聲配音藝員,兩人育有一子兩女。20世紀60年代,楊秀鳳患上慢性瘤癌,留院醫治經年,終告藥石無靈,1969年8月15日(星期五)下午5時在九龍伊利沙伯醫院病逝,享年62歲。由「演員公司」為她辦理喪禮,1969年8月18日(星期一)下午2時在九龍殯儀館舉殯,卜葬和合石墳場。.

新!!: 粵劇和楊秀鳳 · 查看更多 »

楊羚

楊羚(Carol Yeung,),香港女演員,出身於無綫電視。現在是全職家庭主婦,並育有一子一女。.

新!!: 粵劇和楊羚 · 查看更多 »

楚留香酒樓

楚留香酒樓是香港的一間著名酒樓,位於香港島筲箕灣筲箕灣中心,由香港已故粵劇名伶新馬師曾(鄧永祥)開辦。酒樓名稱以著名小說角色楚留香命名。 新馬師曾於1997年死後,酒樓交由其子鄧兆尊打理,惟於2003年因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打擊,最後宣告清盤,現址為東城海鮮酒家。 這間酒樓的業權亦是鄧家爭產事件中的主角之一。 楚留香酒樓在2004年4月因欠租結業,9月法庭頒令清盤。 2017年七月,鄧兆尊為首的兄妹成功出售新馬師曾開辦的楚留香酒樓物業。 Category:香港酒樓 Category:香港已結業食肆 Category:2004年結業公司 Category:筲箕灣.

新!!: 粵劇和楚留香酒樓 · 查看更多 »

楚賓

楚賓(Cho Ban),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及40年代的香港粵劇與電影演員及導演。後期移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發展。 楚賓(文武生)、林小梅(正印花旦)及廖夢覺(丑生)演出由梁金棠編撰的粵劇《帝女花》由廣東省廣州市的「散天花劇團」在1934年10月25日(星期四)首次公演。 楚賓參演「大觀公司」的粵語喜劇《金屋十二釵》(1937年1月14日香港公映,飾演十二娘傾心),因拍戲中戲《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與演員朱劍琴(朱佩瑞)拍拖後結婚 楚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右運動裡,被指是粵劇界的右派分子,在三次大規模的群眾集會裡被批鬥。.

新!!: 粵劇和楚賓 · 查看更多 »

楊業宏

楊業宏(Yeung Yip Wang,1900年-1972年7月3日)是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的香港粵劇、電影、電視及播音從業員,擅長扮演教師及武林前輩等正派角式。楊業宏在太平洋戰爭前開辦莊,批發菲律賓出產的芒果,後來獲電影公司羅致,曾成為一線小生,戰後才為配角,麗的呼聲及麗的電視演員。1972年7月2日(星期日)晚上搭乘凌晨開行的「華山號」輪船至澳門途中,跳海自殺,在其艙位床上,遺下睡衣、證件及一本單行簿遺書:「七十多年矣,時間太長,我已感到毫無興趣,因此決定提早收工,實行海葬,但無需一切出殯儀式,亦無需舉行葬禮。」,下款:「自殺」,享年72歲。 創作人甘國亮1972年7月2日回澳門探親時與楊業宏同船,但沒有見到他投海的剎那。.

新!!: 粵劇和楊業宏 · 查看更多 »

樊梨花

樊梨花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是唐朝初年的一名女將。薛丁山之妻、薛剛之母。.

新!!: 粵劇和樊梨花 · 查看更多 »

樟樹灘村

樟樹灘村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白石角大埔尾,是一條客家原居民鄉村,與毗連的大埔尾村同屬大埔七約中「樟樹灘約」的「樟樹灘鄉」。樟樹灘村由於四周樹林以樟樹居多而得名,但於日治時期遭大量砍伐,至今僅存數棵,樟樹灘村村公所內的碑刻有提及:「本村原名樟溪」,另有土名稱額珠頭、白石角、檸檬窩、蕉坑、排門、橫巷、店巷、官坑、黃坭塊、新屋家、螺殼峴等。.

新!!: 粵劇和樟樹灘村 · 查看更多 »

樟樹灘村協天宮

協天宮古廟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白石角客家原居民鄉村樟樹灘村,由溫姓始祖建立,建造日期不詳,協天宮作為樟樹灘村各個姓氏的共同建築物,在村公所出現之前,是全村包括已分拆獨立的大埔尾村的最高權力組織。現時是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物。.

新!!: 粵劇和樟樹灘村協天宮 · 查看更多 »

歐陽儉

歐陽儉(),廣東省番禺縣鹽步鎮人,在廣州市出生,幼年時移居香港,在英文學校受教育,父親歐陽若湖亦是演戲劇,歐陽儉17歲跟新細倫學藝,滿師後先做鄉班,後迅速擔任一線文武生;後期改演丑生;粵劇四大名丑之一,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香港電影演員,10年間參演近180齣電影。 他喜歡購買新款的產品及收藏精品,尖沙嘴漆咸道是前鋪(經營「士多」)後居的家,購物的金額佔收入75%。 1961年10月9日(星期一)早上7時因胃癌在九龍聖德肋撒醫院病逝,享年47歲,遺下妻子梁寶蓮(歐陽儉赴美國演出時認識的當地粵劇花旦)、8歲女兒歐陽寶寶及6歲兒子歐陽貝貝。遺體當天被送到九龍殯儀館,1961年10月11日安葬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當時他的片酬為港幣3,500元。.

新!!: 粵劇和歐陽儉 · 查看更多 »

歐漢姬

歐漢姬,原名:歐陽植宜,活躍於20世紀40年代的粵劇二幫花旦,她曾當「花旦皇」芳艷芬的私人秘書。1960年9月7日上午10時45分與服務香港政府的翻譯官麥景潤先生在九龍婚姻註冊處登記結婚;當天下午5時25分乘搭英國海外航空公司(英航的前身)往日本首都東京渡蜜月兩星期。歐漢姬亦是香港電影女明星及監制,銀幕處女作《花月又重圓》(1952年,飾演三姑娘)至《麗鬼冤仇》(1959年,監制),參予約50齣電影。.

新!!: 粵劇和歐漢姬 · 查看更多 »

歡樂滿東華

《歡樂滿東華》(Tung Wah Charity Gala)是香港東華三院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一個大型慈善籌款活動,是無綫電視慈善節目之一。而活動中最重要之電視節目《歡樂滿東華》則在每年12月的其中一個星期六晚上舉行(早年於星期五晚舉行),目的是為東華三院籌募經費,節目前身為1974年創辦的《歡樂今宵之東華籌款晚會》,1979年改為現名。1986年12月,由於港督尤德爵士逝世,為表哀悼,當年的節目名稱被改為《愛心滿東華》,逐步發展至今日的《歡樂滿東華》。 《歡樂滿東華》於每年12月第一或第二個星期六晚上,在無綫電視翡翠台作現場直播。跟其他慈善機構的電視籌款節目不同,節目會在播放晚間新聞後,繼續直播至深夜2至3時,節目總時間長達至少6小時。 有「慈善伶王」之稱的已故名伶新馬師曾,生前是《歡樂滿東華》的常客,曾多次演唱其首本名曲《萬惡淫為首》,此外他亦曾獻唱《胡不歸》及《客途秋恨》等名曲。.

新!!: 粵劇和歡樂滿東華 · 查看更多 »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華人界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體現於武俠類作品的盛行,乃至影響到小說、漫畫、影視、電子遊戲和音樂等各種娛樂媒介。武俠文化多以各式俠客為主角,神乎其神的武術技巧為特點,刻畫宣揚俠客精神。.

新!!: 粵劇和武侠文化 · 查看更多 »

武俠片

武侠片,又称武侠电影、武侠剧、功夫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电影、电视剧类型。.

新!!: 粵劇和武俠片 · 查看更多 »

武打

武打,於戲曲中表演的武術搏鬥。於粵劇中被稱呼為武場。 由於武術家雲集在嶺南一帶,流派眾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教等,其中以詠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較著名,所以在武場中使用的傳統嶺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術、器械對打、高臺功夫、絕技,以近距離對打為主,強調力量。自從薛覺先從京劇引入北派功夫,強調大開大合,以遠距離對打為主,加強了舞臺上的觀賞美感。.

新!!: 粵劇和武打 · 查看更多 »

歌仔戲

歌仔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宜蘭,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是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闽南語(臺灣腔、廈門腔、漳州腔、泉州腔)為主的戲劇。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2009年頒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

新!!: 粵劇和歌仔戲 · 查看更多 »

毯子功

毯子功為傳統戲曲訓練之中對手、腰、腿動作的課程,也是戲曲表演武功的組成部分。由於訓練都在毯子上進行以防受傷,故有此名。 毯子功主要為翻騰踢腿;至於運用刀槍劍戟等兵器的功架訓練稱為把子功。 訓練方式包括「拿頂」、「下腰」、「腿功」等,不僅要求力量,也著重靈活度和柔軟度。「拿頂」是頭下腳上的倒立訓練;「下腰」是上身向後仰彎,雙手倒撐的『拱橋』;「腿功」分為壓腿、撕腿、踢腿和練腳步(碎步、蓮花步、跑圓場)等。.

新!!: 粵劇和毯子功 · 查看更多 »

水袖

水袖是中國、朝鮮半島、越南傳統戲劇與舞蹈服裝以及部份道教服裝綴在袖口以的延長部份,有裝飾作用。中國的水袖是縫在袖口,朝鮮的水袖稱為汗衫(한삼),傳統上水袖以針線固定在袖口,可以拆洗,近代起也有使用前另外套上而不縫合的。表演者可以利用水袖做出各種動作,除表達人物思想感情外,還可以增加美感,這種以水袖做動作的技巧稱為水袖功。中國、越南的水袖多為純白色,朝鮮的水袖常以彩色布拼合而成,有些下端是白色,也有純白的。 |道士服裝的水袖。 File:Y phục dùng trong hát tuồng.jpg|越南傳統戲曲㗰劇戲服綴有白色水袖。 File:Cheoyongmu-2.jpg|朝鮮處容舞的白色水袖。 File:Korean dance-Jinju pogurakmu-18.jpg|朝鮮宮廷舞蹈服的彩色水袖。 File:Teochewopera injy.jpg| 潮劇戲服的水袖。 File:Yuju biaoyan.jpg|豫劇戲服的水袖。 File:HK YamPak SinFungMing Opera costume Floral Princess 60326.jpg|粵劇戲服的水袖。 File:Korean dance-Jeju-Obbanggaksi chum-02.jpg|韓國濟州島面具舞的白色水袖。.

新!!: 粵劇和水袖 · 查看更多 »

水蛇容

水蛇容,清朝光緒中葉紅船班「慶豐年」的名--,是能夠「四門齊」的粵劇表演家。「四門齊」是指伶人能夠演活「里袍戲」、「海青戲」、「藍布長衫戲」與「爛衫戲」。他還有吊辮絶藝。 他曾經演出《瓦鬼还魂》的時候加插了有趣的曲。 後來收了新水蛇容為徒弟。.

新!!: 粵劇和水蛇容 · 查看更多 »

永祥

永祥可以指:.

新!!: 粵劇和永祥 · 查看更多 »

永祥大廈

永祥大廈(Wing Cheung Mansion)位於香港灣仔摩理臣山道78號,與灣仔祥德里交界。北近天樂里,南近皇后大道東端,西近愛群道,東見灣仔堅拿道行車天橋。 永祥大廈在1963年10月入伙,共12層高,每層4伙,總共42個單位。.

新!!: 粵劇和永祥大廈 · 查看更多 »

永樂戲院

永樂戲院(Cinema Alegria)是澳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位於鏡湖馬路蓮溪廟前。分為三院,共有1,160座位。.

新!!: 粵劇和永樂戲院 · 查看更多 »

江端儀

江端儀(),1940年代-1950年代香港電影明星(藝名梅綺),新約教會的創始人。.

新!!: 粵劇和江端儀 · 查看更多 »

江门市

江门市(官方音譯:Jiangmen,传统外文:Kongmoon、Kongmun、Kiangmoo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江门地区又称四邑、五邑。面积9,504平方公里,人口412.64万,其中非農村人口200.9萬,市區人口133萬。江门是著名侨乡,旅外侨胞达280多万人,分佈在世界107國家和地區,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狭义的江门仅指竹排头以西,羊桥市以东,江门河以北,高第里以南的范围,面积两平方公里。 江门市区为蓬江区和江海区。县级新会市于2002年6月22日并入江门市成为第三个区。.

新!!: 粵劇和江门市 · 查看更多 »

江毅

江毅(Kong Ngai,),原名鄧兆移,曾使用藝名光毅,前無綫電視演員。於1960年代加入娛樂圈,為實力派甘草演員。.

新!!: 粵劇和江毅 · 查看更多 »

江湖十八本

江湖十八本是中國諸多戲劇通行的一種說法,是對自家看門戲的總結。.

新!!: 粵劇和江湖十八本 · 查看更多 »

江湖十八本 (贛劇)

江湖十八本,是贛劇对自家「看家戲」的一個總結。中國南方以高腔為主的戲種也多有「十八本」的說法,如婺劇、粵劇、川劇、湘劇等。 贛劇十八本:.

新!!: 粵劇和江湖十八本 (贛劇) · 查看更多 »

汪明荃

汪明荃博士(Dr.Liza Wang;),生於江苏崇明县(于1958年划归上海),资深实力派影視女艺人,無綫電視(TVB)四大「鎮台之寶」之首,因地位崇高而被號阿姐、汪阿姐、Liza姐,是華人世界裡知名度高和受歡迎的影視及粵劇演員和節目主持人之一。 1967年加入麗的映聲(亞洲電視前身),1971年轉投無綫電視(TVB),是70年代無綫首席女演員及當家花旦,在70–80年代演出多部著名劇作;政治方面,她曾任第七、八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广东地区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國政協委员,現任香港電視專業人員協會榮譽主席和八和會館主席,亦是無綫電視代理人合約女藝員,主要擔任大型節目的司儀,在無綫電視具有崇高地位。.

新!!: 粵劇和汪明荃 · 查看更多 »

油麻地戲院

油麻地戲院(Yau Ma Tei Theatre)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和新填地街交界,是香港現存唯一一座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成的電影院、戲院,有「五大戲院」之一的稱號。戲院於2007年被列作第二級歷史建築物,獲得建築署修復和活化為戲曲活動中心,於2012年7月月中重開。.

新!!: 粵劇和油麻地戲院 · 查看更多 »

沖天鳳

沖天鳳(),原名溫盛軒,香港粵劇文武生,籍貫廣東省順德縣,妻子是著名粵劇艷旦陳艷儂 ,兩人育有一子(溫棨霖)一女。 沖天鳳不幸在1954年10月5日中午12時於九龍旺角西洋菜街的住宅午膳時,因醉酒導致爆血管英年早逝,享齡38歲。.

新!!: 粵劇和沖天鳳 · 查看更多 »

沙家浜

沙家浜是中国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齣京剧,被列为样板戏、红色经典之一。.

新!!: 粵劇和沙家浜 · 查看更多 »

洪紅

洪紅(),原名許玉裘,小名阿表,廣東省中山縣人,6歲開始在廣州市大新公司天臺演出,演花旦,多與蘇少棠合作;1956年開始跟吳公俠學戲;1959年 跟文榮勳學曲,1958年及1959年曾經以藝名「許翹楚」在高陞歌壇客串演唱《郎歸晚》、《昭君出塞》、《一代天嬌》;最初為電懋公司的基本演員,1964年8月7日開始曾一度改用藝名『凌仙』,以避免跟洪虹及紅紅混淆,1964年約滿後,先後為長城公司、港僑公司、國邦公司及嶺光公司等演出多齣國語或粵語電影;由於她能操流利英語及法語,曾演出意大利電影、美國電影及德國電影《由香港運出的一副棺材》;1964年5月初曾為美國電視臺到澳門拍攝電視劇;並在1966年的暑期,為香港麗的映聲演出話劇及舞臺粵劇等電視節目。.

新!!: 粵劇和洪紅 · 查看更多 »

洪金梅

洪金梅(),人稱「祥嫂」,是香港已故粵劇名伶鄧永祥第四任妻子。.

新!!: 粵劇和洪金梅 · 查看更多 »

洛神 (消歧义)

洛神可以指:.

新!!: 粵劇和洛神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深圳粵劇團

深圳粤剧团成立于一九七九年三月,是深圳市政府拨款支持的粤剧演出团体。主要演员有冯刚毅(国家一级演员)、郑秋怡、黎小玉、卓佩丽、李伟昌、苏春梅。.

新!!: 粵劇和深圳粵劇團 · 查看更多 »

游龍戲鳳 (消歧義)

游龍戲鳳,可以指:.

新!!: 粵劇和游龍戲鳳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清平巷

清平巷(又稱清平新街、清平直街,葡萄牙文:Travessa do Auto Novo)位於澳門半島西部,東北端接福隆新街、白眼塘橫街與清平街交界,橫跨新市巷,西南端至道德巷。.

新!!: 粵劇和清平巷 · 查看更多 »

清平戲院

清平戲院是澳門一所已結業的戲院,位於澳門內港清平直街23號,為粵港澳地區最早開辦的戲院。“清平”之名寓意娛樂升平,落成於1875年(清同治十四年),清平直街和清平街亦因戲院而起名,澳門-城市心臟,香港電台。該戲院曾經是粵劇表演的一個重要場地,後來則兼放電影,但隨着1990年代澳門戲院業的市道不佳,清平戲院在1992年歇業。.

新!!: 粵劇和清平戲院 · 查看更多 »

湛江市

湛江市(邮政式拼音:Tsankiang、Chankiang、Tsamkong),简称湛,别称港城,旧称广州湾(Kwangchouwan),法占时期称白雅特城(Fort-Bayard),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广东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另外两个是茂名和汕头),是中国大陆除海南島外,最南端的城市。位于雷州半島,广东省西南部,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地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交汇地带。 湛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徐闻三墩古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雷州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20世纪广州湾亦曾被法国租借纳入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 湛江历来以环境优美而著称。1959年湛江就获得了花园城市的称号。后来又获得了许多赞誉,例如邓小平说湛江是“北有青岛,南有湛江”。因而得名“南方的青岛”。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来称赞湛江“房子建在树林中,既幽静,又雅致”,像个“小巴黎”。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陈毅赞美湛江“冬犹暖,秋如夏,凉风动,炎氛化”,是“东方日内瓦”。湛江(广州湾)是爱国诗人闻一多笔下的“七子”之一。作家冰心、艾青在湛江分别留下《湛江十日》、《湛江,夹竹桃》等散文佳作。世界第三大联盟邮轮公司——丽星邮轮曾多次抵达湛江。湛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湛江是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中东、欧洲、非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是大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是1984年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区,在亚太经济圈中处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重点建设的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湛江还是正大军区级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2014年,湛江承办首届中国国际海洋经济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2015年,湛江承办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湛江的体育事业以跳水著名。.

新!!: 粵劇和湛江市 · 查看更多 »

潮州音樂

潮州音樂是潮州人的傳統民間器樂,盛行於中國廣東省潮州、汕頭、揭陽,分布到周圍的閩南、惠州、梅州和香港、澳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潮人聚居地。它的樂器大約可分絃類:有白字頭絃、外江頭絃、二絃、二胡、三絃、琵琶、月琴、秦琴、箏、洋琴等;管類:吹、橫笛。鼓板:鼓、板、梆子。銅器:蘇鑼、斗鑼、月鑼、鈸。.

新!!: 粵劇和潮州音樂 · 查看更多 »

潘有聲

潘有聲(Poon Yau Sing,),香港粵劇文武生,也是活躍於194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的香港電影演員。潘有聲的銀幕處男作是《馬騮精大鬧天宮》(1949年,擔任男主角,飾演孫悟空),息影作為《天皇巨星》(1983年,飾演大衞的父親),迄今共參演約13齣電影。 1956年,潘有聲與小生許君漢、花旦芙蓉麗領導金龍劇團到新加坡及馬來亞演出粵劇兩年,搭乘渣華輪船公司的「芝萬宜號」在1958年7月22日下午返抵香港。 1964年5月15日(農曆四月初四、譚公誕)開始,潘有聲以文武生身份參與由譚南主理的雙聲劇團,與小生歐家聲、花旦艷桃紅、二幫花旦李艷筠、丑生少新權、武生賽麒麟在澳門首先演出《六國大封相》,再續演《名枝玉葉》,共演五天。.

新!!: 粵劇和潘有聲 · 查看更多 »

朱影梅

朱影梅(Chu Ying Mui),又名:朱影霞,活躍於1936年至1941的香港電影女明星及舞女。粵劇名伶譚玉蘭的徒弟,銀幕處女作是「天一公司」的粵語時裝文藝片《黎夫人》(1936年6月13日香港公映)及粵語時裝文藝片《博愛》(1936年8月7日香港公映);息影作粵語時裝文藝片《彩鳳隨鴉》(1941年4月12日香港公映),短短6年間參演卅多齣粵語片。朱影梅(朱影霞)住在香港島黃泥涌道某號二樓。.

新!!: 粵劇和朱影梅 · 查看更多 »

朱頂鶴

朱頂鶴(),原名衛鶴頤,二次世界大戰前是粵劇、電影、歌唱明星,擅演諧角丑生,朱頂鶴的首本名曲有《盲公問米》及《客途秋恨》;電影處男作粵語文藝片《殘歌》(1935年);息影作粵語武俠片《神鵰女俠》(1965年),一生演出40齣電影。晚年退休前仍教授粵劇音樂及曲詞。1969年8月24日上午9時10分病逝於廣華醫院,享齡70歲;遺體在1969年8月26日下午2時在九龍殯儀館出殯。.

新!!: 粵劇和朱頂鶴 · 查看更多 »

朱慶祥

朱慶祥(1927年-),粵劇樂師。 父朱家樂、叔朱洪、兄朱致祥、弟朱兆祥 (粵劇)亦為粵劇音樂員。 他在馬來西亞出生,姊朱秀英係粵劇演員。 從小在兄朱致祥教導下學習粵劇拍和(伴奏)音樂藝術,棚面(樂隊)各種漢西樂器:鑼、鼓、高胡(粵胡)、廣東二弦(形制類似京胡的廣東特性樂器)、椰胡、二胡、三弦、秦琴、琵琶、箏、揚琴(蝴蝶琴;洋琴)、木琴、結他(吉他)、小提琴、中提琴、竹提琴、鋼琴、小號(小喇叭)、色士風、喉管等吹、拉、彈、打都能上手,尤善小提琴。 他做頭架(旋律部領奏樂師)很多年,參加錄製許多粵劇電影音樂和粵劇、粵曲、粵樂唱片。 Category:粵劇 Category:香港音樂家 Category:香港作曲家 Category:1927年出生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朱姓.

新!!: 粵劇和朱慶祥 · 查看更多 »

月亮姐姐睡何鄉

香港第一個兒童粵劇《月亮姐姐睡何鄉》已被著名香港電影資料館顧問兼歷史研究者余慕雲先生確認為香港第一個全本兒童粵劇,在香港兒童粵劇史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劇本內容以小朋友日常生活為題材,特顯小朋友天真瀾漫,躲懶貪玩的本性。雖說是兒童粵劇,但全劇所選配的曲段均是傳統粵曲唱段,沒有偏離粵曲基本程式。以下是各專家學者的推介: 「…《月亮姐姐睡何鄉》是香港第一部全本兒童粵劇,它是改良粵劇,值得指出的是它各方面看來都有粵劇味,它對增進兒童粵劇認識、愛好,對培養粵劇接班人,培養粵劇新觀眾,都有一定的貢獻…」 余慕雲 (已故「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博物館」榮譽顧問) 「…手法新奇,場面互動,小朋友是粵劇的主角,一改讓孩子扮大人的尷尬,讓孩子在粵劇的台上台下,用真性情演活了自己… 《月亮姐姐睡何鄉》改轅換轍,從培養兒童的興趣著手,以大膽的探索,點亮了又一盞振興粵劇的啟航燈…」 梁國澄 (「佛山粵劇博物館」籌辦負責人,原「佛山市博物館」館長) “It was precise, thoughtful, narratively strong, and rich in character detail.

新!!: 粵劇和月亮姐姐睡何鄉 · 查看更多 »

月園

月園(英文:Luna Park,1949年12月22日至1954年7月27日),又名「大世界遊樂場」,是香港一個已拆卸的主題公園、戲院及夜總會的娛樂綜合體,位於香港島的北角之英皇道,當年自稱:「本園為遠東空前偉大之遊戲園夜總會」,佔地187,000方呎,耗資港幣600多萬港元建造,單是磚石及混凝土已耗費80萬港元,建築期6個月,最初三個月每天1,000名建築工人;最後三個月每天2,000名建築工人。營運時需要350至400位職員。在1949年12月22日(星期四)的下午3時,由前中華民國總理:許世英先生(1873年至1964年10月13日)主持開幕典禮,廣告的對聯:「月子正嬋娟至宜聽簾內吳歈看帳中楚舞;園林極優勝且其揮酒邊玉塵賞檻外琪花。」,它的經理為 Alex Richardson 先生。.

新!!: 粵劇和月園 · 查看更多 »

惠天賜

惠天賜(),香港男演員,生於中國山東,据称为滿洲正黃旗葉赫那拉氏後裔,祖上曾是富家子弟,至今山東老家還有個惠家莊園。他在家中排行老四,女演員及香港金像影后惠英紅之胞兄。.

新!!: 粵劇和惠天賜 · 查看更多 »

戏剧

戏剧是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所表演出來的藝術。戏剧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場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他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透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戏剧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在上古汉语中,“巫”、“舞”、“武”三字可能同源(上古汉语拟音分别为:/*ma/,/*maʔ/,/*maʔ/)。其有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綜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妆,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台上演出與台下互動的關係(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稱之為剧本。.

新!!: 粵劇和戏剧 · 查看更多 »

戲神

戲神為戲團中所奉祀之神祇,漢人傳統戲曲戲團的信仰核心,維繫舊時戲團規矩、運作,傳承戲團特有的倫理、精神,為多數藝人的心靈寄託。戲神奉祀,與戲團與行會組織發展緊密結合,崇奉行會共同始祖,藉以建立組織共同規範。各類戲曲依其劇種、師承、地區,奉祀戲神各有不同。以田都元帥、西秦王爺為其代表。 在廣東,粵劇各戲班本來各有其戲神,有田竇二師等,而後統一奉祀華光大帝,將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視為華光天王的輔佐神。這是因為一個廣東的傳說,戲班演戲時不避禁忌,冒犯上天,上天欲加以天譴,命火神華光大帝放火燒掉所有的戲臺,華光不忍心,於是違背天命,還託夢教導各個戲班如何悔過,並向上天祈禱,赦免演戲時不敬的罪過,終於保全了所有戲班,於是眾人皆改奉華光,以原本的戲神作為其佐神。.

新!!: 粵劇和戲神 · 查看更多 »

戲曲中心

戲曲中心(英文:Xiqu Centre),別稱「西九東大門」,是香港一所戲曲表演場地,位於九龍西九文化區廣東道與柯士甸道西交界。戲曲中心將會是西九文化區首座落成的項目,佔地13,800平方米,於2013年9月24日動工,預計於2018年竣工,第四季開幕。.

新!!: 粵劇和戲曲中心 · 查看更多 »

我们来了 (第二季)

,又名《偶像来了》第三季,是中国大陆湖南卫视于2017年第三季度推出的一档週五黄金档女神生活体验类真人秀节目,也是2017湖南卫视节目巡礼重点推介的一档节目。节目由原《偶像来了》及《我们来了》系列节目执行制作人刘昕领衔原陈汝涵团队打造,2017年7月13日启动录制,2017年8月4日起每週五20:20接档《七十二层奇楼》播出。.

新!!: 粵劇和我们来了 (第二季) · 查看更多 »

春香傳

《春香傳》(춘향전)是朝鮮半島著名的愛情故事,數百年來一直都在當地乃至东亚地区流傳。春香歌是朝鲜半岛传统说唱艺术盘索里的代表节目之一,也曾多次改編成電影。中國亦曾把此劇改寫成為京劇及越劇等诸多艺术形式。.

新!!: 粵劇和春香傳 · 查看更多 »

昂坪360

昂坪360(英文:Ngong Ping 360),是香港一個連接大嶼山東涌及昂坪的索道系統──昂坪纜車(英文:Ngong Ping Cable Car,前稱Ngong Ping Skyrail)及其相關的旅遊設施昂坪市集等。昂坪纜車是亞洲最長的雙纜索纜車系統。系統由附屬於港鐵公司的昂坪360有限公司管理。纜車服務於2017年1月9日起至6月4日暫停約5個月,以進行纜索更換工程,期間昂坪市集照常開放。纜車服務已於6月5日重開,昂坪棧道亦在修葺後獲評估確定安全並在同月30日開放。香港電影大追捕曾與昂坪360合作,進行多日之實景拍攝,電影中更利用水晶車廂作拍攝。.

新!!: 粵劇和昂坪360 · 查看更多 »

昂坪市集

昂坪市集(英文:Ngong Ping Village,前稱昂坪旅遊走廊、昂坪主題村或昂坪旅遊村)是位於香港大嶼山的一個旅遊景點,位於大嶼山昂坪,鄰近昂坪360昂坪站及天壇大佛,佔地1.34公頃,總樓面面積為5000平方米,於2006年6月開幕。昂坪市集的建築及園林設計,展示出昂坪獨特的地貌及文化氣息,並且設有3個旅遊景點及25間食肆、購物及娛樂設施。市集內亦有功夫、雜耍及粵劇等街頭表演項目。近年更新增「360 大舞臺」「360 動感影院」 等特色旅遊景點。.

新!!: 粵劇和昂坪市集 · 查看更多 »

浴德池

浴德池(1949年12月—2006年10月3日)是香港第一間上海澡堂,全名為上海同記浴德池浴室,位於旺角太子道西123號地下及2樓,與九巴創辦人之一雷亮興建的雷生春為鄰,於1949年12月由李振威創辦。設施包括冷熱水浴池、蒸氣房、擦背房、按摩房及休息廳。 1970年代香港貪污嚴重,亦是浴德池的黃金時代,因黑白兩道人士都經常光顧。後來廉政公署於1974年2月15日成立,生意便開始走下坡。到了1980年代經濟起飛,商家顧客也就多起來。但隨著近年芬蘭式浴池在本港興起,使浴客的品味轉變了,而沙士事件令生意進一步下降;另外因為浴德池所在的樓宇已經相當殘破,加上發展商裕泰興已宣佈收購該處一帶的樓宇作重建,浴德池的業主終將現址以1.4億元售予裕泰興,作為香港僅餘的一個上海澡堂浴德池已經於2006年10月3日凌晨結業。 曾光顧的知名人士包括有「五億探長」之稱的總華探長呂樂、粵劇名伶梁醒波、導演李翰祥、商人林百欣、藝人張國榮、黃霑、曾志偉及其父親曾啟榮警長等。 浴德池從不招待女性,多年來不少女士誤闖,亦有發生妻子要求入內尋找丈夫的事,但一律被拒。其充滿二十世紀中期特色的設計亦成為拍攝取景之地,例如謝霆鋒主演的電影《半支煙》,蕭正楠主唱的西門子手機廣告歌《最短的情信》MV,以及由何韻詩主唱的《禁色》MV也在浴德池拍攝,何韻詩更因此成為唯一在該浴池浸浴的女性。.

新!!: 粵劇和浴德池 · 查看更多 »

新少華

新少華,民國初期粵劇演員。曾拜師靚少華。早年主攻小武,唱功提升後轉演文武生。他的首本戲為《風流天子》。及後,靚次伯以他為學習對象。後來他與薛覺先的三姐結婚,薛覺先更曾拜他為師。可是當新少華成名不久便去世。.

新!!: 粵劇和新少華 · 查看更多 »

新不了情 (1993年電影)

《新不了情》(C'est la vie, mon chéri)是一部於1993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由爾冬陞擔任執導,以及由劉青雲、袁詠儀等擔任演出。 故事本身雖不脫俗套,但角色塑造鮮明和對白風趣自然卻讓影片注入了新的活力。本片是爾冬陞編導的文藝小品,出人意料地在香港大受歡迎,成為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港產片之一。袁詠儀當時還是新人,但是因為這部小成本的文藝片得到了她的第一個--稱號。.

新!!: 粵劇和新不了情 (1993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大劇場(英文:Sunbeam Theatre)前身是新光戲院,是香港一間著名的戲院,位於香港島北角英皇道423號僑輝大廈,於1972年開幕,為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

新!!: 粵劇和新光戲院 · 查看更多 »

新界鄉議局大樓

新界鄉議局大樓(Heung Yee Kuk New Territories Building)是新界鄉議局管理的綜合大樓,位於新界沙田石門安睦街30號,佔地4萬平方呎,樓高3層,由新界鄉議局管理,於2011年4月2日入伙,6月29日開幕。.

新!!: 粵劇和新界鄉議局大樓 · 查看更多 »

新馬師曾

新馬師曾(),本名鄧永祥,暱稱新馬仔、祥哥,廣東順德人,是香港的出色粵劇及喜劇演員。曾拜何世杞為師。.

新!!: 粵劇和新馬師曾 · 查看更多 »

新江湖十八本

新江湖十八本是粵劇的傳統開山戲,始自同治七年,按郭秉箴《粵劇藝術論》,包括了:《再重光》、《雙國緣》、《動天庭》、《青石嶺》、《贈帕緣》、《困幽州》、《七國齊》、《俠雙花》、《九龍山》、《逆天倫》、《和為貴》、《鬧揚州》、《雙結緣》、《雪重冤》、《龍虎鬥》、《西河會》、《金葉菊》、《黃花山》。 Category:粵劇 Category:戏曲并称 Category:中国名数18.

新!!: 粵劇和新江湖十八本 · 查看更多 »

文千歲

文千歲(原名黃富華,),人稱華哥,出身於戲劇世家,是一名粵劇表演家。文千歲的妻子梁少芯是著名粵劇正印花旦,育有兩子;二叔黃千歲是粵劇耆宿。歷年來曾獲「雲雀獎」、「粵劇藝術家貢獻獎狀」、「瀟灑腔曲王」榮譽獎等。.

新!!: 粵劇和文千歲 · 查看更多 »

文化資訊頻道

亞洲電視文化資訊頻道(簡稱aTV5,英語:Plus TV)是香港亞洲電視的一條以標清格式播放的頻道,頻道編號為15,並以16:9闊屏幕畫面播放。這頻道於2007年12月31日起正式播放。該台主要播放紀錄片和文化有關的節目,包括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 Channel(探索頻道)、英國廣播公司、日本放送協會(NHK)、香港電台電視部等有關的外購節目。。由於亞視於2009年4月1日早上6時正重組其數碼頻道,該頻道停播。部分原在文化資訊頻道播出的節目轉至亞洲高清台繼續播放。而原本使用17台號的中國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改為使用文化資訊頻道的15台號。 2008北京奧運舉行期間,文化資訊頻道改名為奧運15台,聯同本港台、奧運13台、奧運14台及高清奧運19台全天候多角度地直播奧運賽事。.

新!!: 粵劇和文化資訊頻道 · 查看更多 »

文言文

文言文,也稱漢文,是漢語族諸語言的一種書面語言,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口语。据学者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至中國唐宋時期,漢語族諸語言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時,有三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另一种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漢文,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文的源頭,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以及马来西亚,是士大夫都能通曉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因而能以筆談的方式跨越語言之間的屏障,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清朝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國新文化運動导致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地位。.

新!!: 粵劇和文言文 · 查看更多 »

文武生

文武生是粵劇中的獨有行當,是生角的一種,把小武小生合併而成,負責表演文戲及參加武打場面。 由於要能文能武,對演員要求很高。現代粵劇有很多「女文武生」演出,為了讓身材變得魁梧,常常在戲服內加穿棉衣。高高的文武鞋也協助製造昂床七尺的將帥形象。.

新!!: 粵劇和文武生 · 查看更多 »

文昭甄皇后

文昭甄皇后(),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正史並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 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新!!: 粵劇和文昭甄皇后 · 查看更多 »

旦角

旦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女性角色,各个剧种有所不同,但比较一致的大概分为如下几种:.

新!!: 粵劇和旦角 · 查看更多 »

撳錢

《撳錢》(Action to Money;英文簡稱ATM)是now寬頻電視101台及香港台的一個互動遊戲節目(也是香港首個互動遊戲節目),有馬啟仁、農夫、黃婉曼等共10位官方主持人(另設後備/嘉賓主持),由2011年2月9日起,逢星期二至日晚上10時35分至11時35分播出。2011年8月21日起改為逢星期日至四同樣時間播出至2011年12月29日暫停。 2012年1月30日(大年初八),本節目恢復播放,並更名為《撳快錢》,每集長度由1小時改為半小時,逢星期一至三晚上10時30分至11時00分播出;6位主持人及1位旁白均為原有的《撳錢》主持。節目於2012年10月17日後暫停播映,並在2012年10月28日舉行特別版。2012年12月6日起,該節目由互動購物節目《撚價》取代。 「撳錢」的名稱在粵語中有「提款」的意思,寓意觀眾可以像操作自動櫃員機般提取獎金,或「撳制攞錢」之意。而「撳快錢」的意思是指觀眾可在更短時間獲分獎金。節目於2011年2月9日至2月20日期間向所有now客戶免費開放。2011年3月亦有部分客戶可免費試玩。 為了提醒觀眾可以於節目當晚之「撳錢時段」登入遊戲,於該時段播放之now 101台節目會冠上「ATM」字眼,如平日播放之劇集會命名為「ATM劇場」,而周六、日之節目則名為「周六/周日ATM」。 《撳錢》主題音樂以及音響設計,由著名音樂創作人金培達一手包辦。 now香港台的觀眾最初不能參與《撳錢》,但由2011年4月12日至12月29日原本由2011年12月起,普通版《撳錢》僅限101台撳友參與,但該安排後來沒有執行。,香港台的觀眾可參與遊戲一小部分或全部,請見撳錢日日獎及。至於《撳快錢》則只限now101台觀眾參與。.

新!!: 粵劇和撳錢 · 查看更多 »

擺花街

擺花街(Lyndhurst Terrace)是香港島中西區中環的一條道路。它建於中環南部一段斜坡上,連接--及威靈頓街與砵典乍街交界處,並在結志街、閣麟街與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十字交界。.

新!!: 粵劇和擺花街 · 查看更多 »

敖龍

敖龍,香港粵劇老倌,原海南省海口市粵劇文武生,到香港後改演武生行當,在香港各大粵劇團演出。除粵劇演出外,還參與電視演出。1980年代曾在亞洲電視劇集中演出劇集,如《 成吉思汗》、《滿清十三皇朝》、《賽金花》等劇。.

新!!: 粵劇和敖龍 · 查看更多 »

打神

打神為紅線女著名曲目之一,改編自著名民間故事「王魁負桂英」,為《焚香記》中之一折,粵劇作曲家楊子靜之作品。.

新!!: 粵劇和打神 · 查看更多 »

打金枝

打金枝,又稱《汾陽富貴》、《福壽山》、《百壽圖》、《醉打金枝》,該劇全名為《滿床笏》,是晉劇著名傳統作品,後來更成了徽劇、漢劇、川劇、湘劇、婺劇、滇劇、桂劇、粵劇、同州梆子、秦腔、豫劇、河北梆子、越劇、評劇、京劇的劇目。。.

新!!: 粵劇和打金枝 · 查看更多 »

招石文

招石文(英文:Chiu Shek Man,),香港已故資深甘草演員。在1972年加入演藝圈,首次涉足的是粵劇,曾參加粵劇團到美國、加拿大、新馬等地演出。後來在1984年間更參與電影及電視演出,並且曾為地鐵(現今港鐵)拍攝廣告。1996年加入無綫電視。 2015年2月9日,招石文於醫院離世,享年69歲;其妻表示死因為腦幹爆裂。.

新!!: 粵劇和招石文 · 查看更多 »

曹操与张绣的战争

曹操与张绣的战争是中国东汉末年197年—199年间军阀曹操与张绣之间的一场战争。结果是张绣投降曹操。.

新!!: 粵劇和曹操与张绣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曾三多

曾三多(),原名李壽生,廣東惠陽人,著名粵劇演員及編劇家。出身自粵劇世家,父親李蓉,戲班男花旦,藝名“勾魂蓉”。母親岑氏。自小跟從父親到馬來西亞等地演出。後來由其父親同班藝人曾來撫養。曾來是一個武藝超群的藝人,藝名“飛天來”。曾三多九歲便登臺飾演《武松殺嫂》西門慶一角。由於曾來全面教授曾三多曲藝,他能夠把鑼鼓點和曲牌、眼法、腰腿功、水袖、須功、身段等發揮得洽到好處。 18歲組建「國壽年班」。19歲赴上海演出,與粵劇編劇家合作改編上演了《姜太公釣魚》、《流沙井》等劇。40年代,曾三多跟隨師父先後在樂同春、環球樂、慶華年、大羅天、勝壽年、興中華、勝中華與肖麗章、靚少鳳、蛇仔利、馬師曾、陳非儂、新靚就、桂名揚、陳錦堂、廖俠懷等名家合作。編演了《蛇頭苗》、《雙象隱龍山》、《艷女戲頑郎》、《文太后》、《玉蟾蜍》、《血灑金錢》、《危城鶼鰈》等劇。他的代表作有《火燒阿房宮》、《岳母刺背》、《冰山火線》、《三十六迷宮》、《表忠》、《煞星降地球》、《教子逆君王》等等。 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初,曾三多分別被選為戲曲改革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理事。他更擔任“佛山專區青年粵劇團”名譽團長並在廣東粵劇院擔任藝術指導兼青年訓練班主任。.

新!!: 粵劇和曾三多 · 查看更多 »

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

下表列出曾獲大英帝國勳章的部份知名人士。內閣辦公室每年都會公佈一份「新年授勳名單」和「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內裡列出新獲勳人士所得的勳銜。獲勳者並非在名單公佈時獲勳,而是在事後才獲勳的。「新年授勳名單」一般在每年元旦前後公佈,而「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則在每年6月初公佈。.

新!!: 粵劇和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 · 查看更多 »

怕老婆 (電影)

《怕老婆》,又名:《婦唱夫隨》,乃一部中國黑白歌唱、滑稽幽默、諷世、倫理粵語片,上映於1936年,由李化導演,粵劇丑生蛇仔利、粵劇坤班花旦牡丹蘇及粵劇作家黎鳳緣主演。故事取材自《聊齋誌異》卷六之《馬介甫》,早被黎鳳緣編撰成粵劇,首先由丑生新水蛇容首先表演於香港的舞臺上,可惜並不受歡迎。後來,黎鳳緣把它改編,成為蛇仔利的成名作,通常被戲院商人以《蛇仔利怕老婆》作劇名來宣傳。位於中華民國廣東省的廣州聲片公司在1936年1月以時裝開拍此片,並在廣東省從化拍攝外景,把當地名勝「百丈飛泉」的瀑布亦拍入鏡頭裡。.

新!!: 粵劇和怕老婆 (電影) · 查看更多 »

普慶戲院

普慶戲院(英文:Astor Theatre)是香港九龍區一間曾經存在過的戲院,位於油麻地甘肅街和彌敦道的交界(門牌地址是彌敦道380號)。 普慶戲院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1930年代就開始服務九龍區的市民。普慶戲院也曾是一個多元化的娛樂表演場地,在北角英皇道的新光戲院尚未落成時(1970年代之前),普慶戲院是當年港九僅有數間兼做粵劇表演的戲院之一(其餘包括香港銅鑼灣利舞臺、西環太平戲院及荔枝角的百麗殿舞台等)。 普慶戲院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廿一世紀初結業為止,曾多次重建,1987年10月普慶戲院拆卸改建成逸東酒店及普慶廣場,普慶戲院在改建後普慶廣場內以迷你戲院繼續營運,至2000年代初香港電影市道式微時黯然結業。但不少人以普慶戲院拆卸改建的1987年為普慶戲院正式結業的年份。。.

新!!: 粵劇和普慶戲院 · 查看更多 »

1904年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04年 · 查看更多 »

1944年香港

香港1944年,為日佔時期第3年,香港人口不斷減少;燃料供應陷於低谷,於8月月底至9月月底暫停全香港電力供應達一個月,香港頓成黑暗世界,香港市民僅能夠以木油燈和松香燭照明。大日本帝國加強輿論控制,逼使香港報章停刊或者合併,最後只剩5份中文報紙。盟軍及美軍開始加強轟炸香港,其中以10月中及12月底兩次傷亡最慘重,分別有300餘人罹難。日軍方面,則在本年繼續殘害無辜市民,7月放逐約400人到螺洲,任由市民在荒島上自生自滅,結果釀成全部人罹難的慘劇;12月將大量市民用船載到惠州市平海鎮海面進行大屠殺,死難者約70名;6月用船將逾千名市民載至深圳南澳鎮期間,船隻駛至珠海擔桿列島遇風浪入水,當駛回蒲台島時終溺斃50多人。.

新!!: 粵劇和1944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45年香港

1945年香港,隨着大日本帝國在二戰中的實力不斷下降,盟軍對香港的反攻於本年進入關鍵階段,除二月外的首七個月內均被有盟軍或美軍轟炸的痕跡,船塢、油庫、機場、發電廠、兵營、墳場、廟宇、集中營、船舶、醫院、學校等皆成襲擊對象,甚至誤炸人口密集樓房,釀成重大傷亡。惟香港市民因渴望日本盡快戰敗,結束香港淪陷,故一般不反對盟軍的轟炸。經過3年零8個月艱苦日子,黑暗歲月終露曙光,隨着美軍於8月初對日本先後投下2枚原子彈,及後日皇在電台裡的終戰廣播,使香港再次面臨政權移交,日軍在盟軍接管前則在梅窩犯下最後一宗殺害無辜港人案件。中英雙方就香港主權歸誰各執一詞,中方更率先派軍隊佔領九龍,最後在美國壓力下,中國領導人蔣介石終同意香港回歸英國並撤軍,英方隨即在香港成立臨時軍政府。香港重光雖然值得欣喜,但二戰後,香港滿目瘡痍,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百廢待興,人口由戰前160萬急降至60萬的低位,甚至出現「人吃人」慘劇。由於物價騰飛,物資嚴重不足,餓死人現象不斷發生,到1945年,饑荒更為嚴重,人食人事件在8月更發生多宗。狂歡過後的香港人亦要同時面對一大批問題:包括8成人口營養不足、醫療衛生條件極差、傳染病猖獗、大部份的適齡學童失學、不少房屋受到破壞又或日久失修等,此外香港原來居民及難民在日本投降後大量湧入,1945年底,人口已回升到100萬,使情況進一步惡化。軍政府成立後,香港的人口即以每月100,000人的速度急升。軍政府首要解決的是港人的温飽問題,由於貿易尚未恢復,所以能源和糧食均十分缺乏。有見及此,軍政府首長夏愨派員到廣東、文萊、印度和日本等地搜購能源與糧食。至於住房方面,戰後有72%外籍人士失去居所,而全港約600,000名居民當中,則共計有160,000人無家可歸,其中大部份私人房產是在日佔時期遭日軍強佔的。戰後建材十分短缺,夏愨又不願動用公共資金修復私人樓房,所以軍政府只能儘量將空置的建築物安置居民,以及徵用旅館作收容難民,因此港人對軍政府的住房政策感到相當不滿。交通方面,軍政府曾以貨車權充巴士,以解決戰後交通工具荒缺的局面。此外,港英軍政府宣佈日本軍票作廢,部份市民一夜間傾家蕩產。二戰結束至年底發生多宗由水雷引致的嚴重海難,使掃雷成為戰後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新!!: 粵劇和1945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50年代香港

香港的1950年代在中華民國二戰勝利及國共內戰的背景下展開。中華民國政府一度在聯合國上要求收回香港,但礙於國共內戰已經開始,中國國民政府又沒取得美國支持,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香港。1949年後,国民党政府退守台灣,數以萬計的人為了逃避新成立的共產黨政府而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香港人口於是由1947年的175至180萬,增加至1951年的201萬。逃港潮新移民提供了廉價勞動力,更重要的是把技術和資金帶來香港。因共產黨推行公私合营政策(公私合营),进而实行完全的國有化政策,不少公司把辦事處從中國各大城市搬到香港。這些都為香港經濟迅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朝鲜战争期間,聯合國宣佈向大陸實施禁運,本來依賴轉口業的香港搖身一變成為製造業中心。.

新!!: 粵劇和1950年代香港 · 查看更多 »

1953年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53年 · 查看更多 »

1953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53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56年

请参看:.

新!!: 粵劇和1956年 · 查看更多 »

1959年

请参看:.

新!!: 粵劇和1959年 · 查看更多 »

1964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64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65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65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80年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80年 · 查看更多 »

1981年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81年 · 查看更多 »

1984年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84年 · 查看更多 »

1985年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85年 · 查看更多 »

1985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85年8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8月31日.

新!!: 粵劇和1985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98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8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1985年央视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85年2月19日(農曆除夕)為慶祝牛年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由黄一鹤担任导演,马季、姜昆、张喻、朱苑宜、斑斑担任主持。 因经费问题,央视主动提出,本届春晚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办。另外,为追求创新,本届春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不过此举因直播中的各种问题遭到了媒体的批评。.

新!!: 粵劇和198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 查看更多 »

1989年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89年 · 查看更多 »

1991年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91年 · 查看更多 »

1991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91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91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91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新!!: 粵劇和1991年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992年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1992年 · 查看更多 »

1992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92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新!!: 粵劇和1992年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996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96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新!!: 粵劇和1996年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997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97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新!!: 粵劇和1997年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月18日

1月18日是公历年的第1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7天(闰年是348天)。.

新!!: 粵劇和1月18日 · 查看更多 »

1月20日

1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5天(闰年是346天)。.

新!!: 粵劇和1月20日 · 查看更多 »

2002年香港通用郵票

2002年香港通用郵票(2002 Hong Kong Definitive Stamps)是香港郵政於主權移交後後發行的第二套通用郵票,於2002年10月14日發行。 這套郵票以「中西合璧」為主題,共有16種不同的面額,每種面額以不同組合的中西事物代表。.

新!!: 粵劇和2002年香港通用郵票 · 查看更多 »

2003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3年1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月23日.

新!!: 粵劇和2003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6年4月广东新闻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2006年4月广东新闻 · 查看更多 »

2006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6年5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5月30日.

新!!: 粵劇和2006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6年音乐

2006年的第一天從星期日開始。2006年又是莫扎特年,紀念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誕生250周年。.

新!!: 粵劇和2006年音乐 · 查看更多 »

2006年香港

2006年是香港重新旺盛的一年。經過多年經濟衰退後,香港經濟於2006年終於有可觀的發展,股市屢創新高。而在政治方面,亦較過往數年穩定。.

新!!: 粵劇和2006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2007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7年3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3月29日.

新!!: 粵劇和2007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7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7年5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5月31日.

新!!: 粵劇和2007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7年香港

2007年,政府將禁煙條例推行至包括私人地方。香港步入數碼廣播時代,無線及亞視兩大電視台2007年12月31日數碼啟播。曾特首推政改報告,承認香港人支持2012普選。.

新!!: 粵劇和2007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2010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0年2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2月28日.

新!!: 粵劇和2010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0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0年5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5月31日.

新!!: 粵劇和2010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0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0年7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7月30日.

新!!: 粵劇和2010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0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0年8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8月31日.

新!!: 粵劇和2010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1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8月31日.

新!!: 粵劇和2011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2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2年1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月30日.

新!!: 粵劇和2012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3年12月

; 科學技術.

新!!: 粵劇和2013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15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粵劇和2015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2月24日

2月24日是阳历年中的第55天,距一年的结束还有310天(闰年则还有311天)。.

新!!: 粵劇和2月24日 · 查看更多 »

2月4日

2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3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0天(闰年是331天)。 亦南北半球春秋季開始.

新!!: 粵劇和2月4日 · 查看更多 »

4月21日

4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1天(闰年第11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4天。.

新!!: 粵劇和4月21日 · 查看更多 »

4月22日

4月22日在一年当中是第112天(闰年则是113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3天。.

新!!: 粵劇和4月22日 · 查看更多 »

5月5日

5月5日是阳历年的第125天(闰年是12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40天。 此日為24氣節的立夏。.

新!!: 粵劇和5月5日 · 查看更多 »

6月18日

6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9天(闰年第17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6天。.

新!!: 粵劇和6月18日 · 查看更多 »

6月20日

6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1天(闰年第17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4天。.

新!!: 粵劇和6月20日 · 查看更多 »

8月4日

8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216天(闰年是21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9天。.

新!!: 粵劇和8月4日 · 查看更多 »

9月11日

9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254天(闰年是25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1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11日。.

新!!: 粵劇和9月11日 · 查看更多 »

9月15日

9月15日是阳历年的第258天(闰年是25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7天。.

新!!: 粵劇和9月15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大戲廣東大戲粤剧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