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異名

指数 異名

名(英語:synonyms)或稱同物異名,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表示用來指稱同一分類單元(taxon)的不同命名,此用詞在動物學與植物學上的用法不甚相同。.

450 关系: 劍射魚劍線蟲屬劍魚魚龍屬劍龍屬加夫蛤属加賀龍加拉巴哥群島鳥類列表努爾哈赤翼龍劉氏鱷屬埃布拉赫鱷屬埃布拉赫龍屬埃德蒙頓甲龍屬埃德蒙頓龍屬埃迪卡拉生物群生物列表厚甲龍屬厚頭龍屬原始祖鳥屬原盒螺属原角鼻龍屬原角龍屬原鵝龍博世猪笼草卡拉穆魯鱷屬卵形猪笼草南美響尾蛇南美長吻海豚南露脊鯨古巨蜥古冠企鵝屬古鱷屬台灣寬尾鳳蝶史托龍屬同種異名合踝龍屬吉祥鸟坚齿螺科塔蓝山猪笼草多智龍屬夏威夷秧雞大師龍屬大米七香蕉大猪笼草大眼魚龍屬大白菇大頭鱷屬大角雷獸大椎龍屬天鎮龍屬太陽魚屬央齒龍屬...奇異蟲奇異豬籠草始祖馬始祖鳥科始鱷目婆罗洲的猪笼草婆罗洲的猪笼草属植物容洪猪笼草安蒂歐獸屬安那里奧鱷寬胸癩頸龜屬密花猪笼草小巢狀麴菌小猪笼草小盜龍屬小花猪笼草小馳龍屬小貴族龍屬小舌形貝屬小油櫛蟲尖翼石燕山出龍山西獸屬 (Shansitherium)岳齒獸科巨尾魚科巨頦虎屬巨頜鱷屬巴西翼龍屬巴西漁龜丁赫羅龍屬不规逆梯螺两眼猪笼草中喙龍屬中国瘰螈中鱭魚屬中黑格獸科七鎮鳥龍屬布雷氏翠蜂鳥布氏鱷屬帆翼龍屬帆骨盆龍屬帕拉克西龍三分節蟲三角龍屬三角洲奔龍屬三跗節蟲平頭龍屬幻龍屬乔松亞冠龍屬二齒獸屬什雷巴菊石似二齒獸屬弓頭鯨彎葉羅漢松彗星蟲佛氏猪笼草德克薩斯龍屬德林克龍屬後彎齒龍屬地龍 (爬蟲類)地蜥鱷屬地蜥鱷科化石龍屬圆锥钟菌包頭龍屬匙叶猪笼草刺叢龍屬刺殼蟲單足龍屬單脊龍屬喀邁拉鱷科喙嘴翼龍屬傷齒龍屬傷龍屬傾頭龍屬哈特茲哥翼龍屬哈普托獸屬優脛龍屬優腔龍屬冠螺科冕齒獸屬內烏肯盜龍屬兩鑿齒龍屬公婆泉龍公牛多彩海麒麟关于猪笼草属克莱麦迪猪笼草兀龍屬前扁臀龍屬副磨齒獸剛果鱷勞爾哈龍屬倍甲龍屬犬齒鱷屬皮爾格柏皱纹蛤属皺蓋鐘菌皇后杓蘭矩蛺蝶屬短角龍屬短鰭魚龍矛头虫矛頜翼龍屬玩具翼龍屬玫耳火山齒龍科獨角龍屬獸頜獸屬獅頭獸屬球基蘑菇球果假水晶兰碎嘴龍屬碗狀龍屬神河龍祿豐龍屬福井盜龍屬福鱷禽龍屬科堡鱷屬稜齒龍科穿孔貝屬窗格苔蘚蟲窄叶猪笼草端粉蝶屬箭齒龍屬簧龍屬粗米螺科粗毛猪笼草納摩蓋吐龍科紫蜡蘑紅山龍屬紅菇屬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繪龍屬纖龍屬维奇猪笼草维耶亚猪笼草细毛猪笼草罗恩猪笼草美林猪笼草羽龍屬翼狀豬籠草翼椎龍屬翼手龍屬真穗猪笼草真盔菊石真雙型齒翼龍科真枝角鹿猪笼草属 (专著)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猪笼草科 (1873年专著)猪笼草科 (1908年专著)猪笼草科 (2001年专著)眉眼蝶屬烏克提納翼龍屬烏爾禾龍屬热河鸟爪爪龍屬爱德华猪笼草瘦小猪笼草瘦长太阳瓶子草絹蝶屬疑惑猪笼草瑪君龍屬環角石 (直角石目)無窗貝屬無齒翼龍屬無洞貝屬熊面獸屬燕鳥異平齒龍屬異特龍屬異特龍屬的種異鱲異齒鱷屬畸形龍屬畸齒龍科特暴龍屬狹葉薰衣草狼嘴龍屬狄更遜水母盧卡斯鱷屬直角龍屬相手蟹科盾叶茅膏菜盒螺科白剌鳞鹅膏菌白猪笼草白楊山角龍屬花菱草銳頜龍屬韓爾禮莫里尼龍屬莱佛士猪笼草遼西翼龍屬達克龍屬鍬鱗龍屬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鏡眼蟲鐮刀龍科鐮齒龍屬蝶形花亚科頜鋸齒龍屬頂囊蕨頂盾龍屬血红猪笼草血色牛肝菌裝甲龍屬裂頭鱷屬西龍屬西阿翼龍屬馬奇莫鱷馬來王豬籠草馬斯卡林鸚鵡馬普利斯古冠企鵝馳龍科香港兩棲動物列表角頭獸屬角鼻龍屬角龍亞目马达加斯加猪笼草骨齒鳥諾托合齒獸屬諾托鱷龍屬高刺龍屬高貴紅菇高齒羊高棘龍屬髑髏貝屬魚石螈譚氏龍屬鮭脂鯉屬鯊齒龍科诺斯猪笼草鱷龍 (恐龍)豹斑猪笼草鱗翅目豆科鳥嘴翼龍屬鳥面龍 (疑名)鳥掌翼龍屬賴氏龍屬賴氏龍亞科贝卡利猪笼草贝里猪笼草贡布猪笼草趾龍屬超龍屬鶉螺總科鷗龍屬鸚鵡嘴龍屬的種鸭跖草鸭龙鹿角翼龍麝科麝鹿麦克法兰猪笼草黃粉蝶屬黑山龍屬黄脉爵床載域龍屬连接埃德蒙顿龙迷惑龍屬迈克猪笼草近爪牙龍屬近頜龍科近鳥類近蜥龍屬蜥代龍科蜥腳形亞目茼蒿胡瑞尔猪笼草胜山龙阿基里斯龍 (阿根廷)蘇牟龍屬蘇里高豬籠草薩斯特魚龍屬藍色孤挺花钩唇猪笼草邦苏猪笼草肉色黄丽蘑蓝紫红菇野草莓重頭龍屬重骨龍屬重龍屬針球接子臨河爪龍屬臨河盜龍屬自貢龍屬金尾灰蝶屬金山龍屬金黃紅菇長頸龍屬长毛猪笼草腺牧豆樹腔骨龍科腕足動物門屬別列表鉤翅弄蝶族色雷斯龍屬艾伯塔龍屬艾德瑪龍屬艾玛猪笼草艾雷拉龍屬苍鹰原盒螺苏门答腊岛与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苏门答腊猪笼草苦龍雷前龍屬雷留圖龍屬雷東達鱷屬蛇髮女怪龍雕齒甲龍雙孔翼龍屬雙瓣狸藻亞屬雙角龍屬雙腔龍屬速蜥鱷屬耳蛺蝶屬虎克猪笼草虛骨龍屬OpecoeloidesProtogoniomorpha暴龍暗色猪笼草柔毛猪笼草林鴞屬林龍屬恐鱷屬恐鶴恐齒龍獸屬恐暴龙東非龍屬板龍科板龍類格威內德龍栉龙属梁龍屬條紋無鬚魮梨形猪笼草棘唇科棘紅䲗屬棘龍屬楊氏蜥屬極危物種極龍屬槍頜翼龍槽齒龍屬樹息龍屬橙灰蝶欣佳浪山猪笼草正體龍屬歪紅樹蜆沼澤鳥龍屬沃格特鱷龍屬沙礼花-哈萨猪笼草波塞東龍屬波哥猪笼草波斯特鱷屬泰坦角龍屬泳鱷法布爾龍科法萨猪笼草湖翼龍屬溝足獸屬準角龍滴液猪笼草滑齒龍屬滄龍屬潛龍屬激龍屬本斯通猪笼草戟龍屬星弄蝶族明月侧鳃显目猪笼草海因里希·古斯塔夫·赖兴巴赫海怪龍屬斧突球屬斯基瑪薩龍屬斯普鲁斯狸藻新几内亚猪笼草新牙龍屬新海拉無鬚魮早田文藏擬秈弄蝶擅攀鳥龍屬攀梗狸藻愛爾納蟲懦弱龍屬托斯卡那山地獅手盜龍形類拟翼状猪笼草拉米塔龙属曼特爾龍屬曼達鱷曼西毛氈苔普瑞斯比鳥屬智利南洋杉 扩展索引 (400 更多) »

劍射魚

劍射魚(學名Xiphactinus)是一類大型的掠食性硬骨魚,棲息在上白堊紀的西部內陸海道。牠們就像一條巨大及有獠牙的大海鰱。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所描述的Portheus molossus是劍射魚的異名。在美國肯薩斯州、阿拉巴馬州及喬治亞州、歐洲及澳洲都有發現劍射魚的化石遺骸。.

新!!: 異名和劍射魚 · 查看更多 »

劍線蟲屬

劍線蟲屬(學名:Xiphinema),又名匕首線蟲屬,是一種棲息於植物根部的潛移性外寄生線蟲動物。本屬物種會對農作物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能影響葡萄、草莓、酒花及其他經濟作物。主要物種計有:標準劍線蟲(X.

新!!: 異名和劍線蟲屬 · 查看更多 »

劍魚魚龍屬

劍魚魚龍屬(屬名:Excalibosaurus)意為「王者之劍的蜥蜴」,又譯為神劍魚龍,是個單種屬,屬於類似於魚類的海生爬行動物魚龍目,生存於早侏儸紀錫內穆階的英格蘭,接近1億9650萬年前(上下200萬年)到1億8950萬年前(上下150萬年)。劍魚魚龍的特徵是極長的喙部,下頜長度約為上頜長度的3/4,使牠們外表類似劍魚。目前唯一種是Excalibosaurus costini。.

新!!: 異名和劍魚魚龍屬 · 查看更多 »

劍龍屬

劍龍屬(學名:Stegosaurus)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四足動物,是裝甲亞目劍龍下目的一個屬。屬名為Stegosaurus,源自希臘文中的(stegos-;指屋頂)與(-sauros;指蜥蜴)。劍龍是最知名的恐龍之一,因其特殊的骨板與尾刺聞名。劍龍就像暴龍、三角龍以及迷惑龍一樣,經常出現在書籍、漫畫或是電視、電影當中。 劍龍生活在侏儸紀晚期,大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左右,也就是啟莫里階至提通階早期。劍龍與一些巨型蜥腳類恐龍,如梁龍、圓頂龍與迷惑龍(原名雷龍)等優勢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相同時代的相同地區。在美國與加拿大西部的莫里遜組地層中,大約已經挖掘出約80具劍龍屬的身體骨骼,且其中至少可辨識出3個物種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新!!: 異名和劍龍屬 · 查看更多 »

加夫蛤属

加夫蛤屬(学名:Gafrarium),又名縱簾蛤屬或厚壳蛤属,是帘蛤目帘蛤科的一個屬。 本屬的名稱在1798年由彼得·弗里德里希·羅丁(Peter Friedrich Röding)首次發布,他對約阿希姆·弗里德里希·博爾滕(Joachim Friedrich Bolten)遺下的貝殼系列作了編目,並根據林奈系統提供了拉丁名字。.

新!!: 異名和加夫蛤属 · 查看更多 »

加賀龍

加賀龍(學名:"Kaga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日本。加賀龍是在1988年由Hisa首次提及,但是其化石只有兩顆牙齒。由於加賀龍從未被正式研究敘述、命名,目前被認為是無資格名稱。加賀龍與北谷龍("Kitadanisaurus")及胜山龍不同,並非福井盜龍的異名,有可能是屬於馳龍科。.

新!!: 異名和加賀龍 · 查看更多 »

加拉巴哥群島鳥類列表

加拉巴哥群島 (厄瓜多屬) 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區上屬於新熱帶區。約有160種鳥類被記錄,其中約25種為特有種。.

新!!: 異名和加拉巴哥群島鳥類列表 · 查看更多 »

努爾哈赤翼龍

努爾哈赤翼龍(屬名:Nurhachius)的名稱來自於努爾哈赤,牠們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超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義縣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新!!: 異名和努爾哈赤翼龍 · 查看更多 »

劉氏鱷屬

劉氏鱷屬(學名:Lewisuchus)是主龍類爬行動物的一屬,身長約1公尺,生存於三疊紀中期(拉丁尼階)的阿根廷,約2億900萬年前。劉氏鱷屬於恐龍形類的西里龍科,這是一群恐龍的原始近親。 屬名是以美國化石挖掘家Arnold Lewis為名。某些原本的劉氏鱷化石,現已重新歸類到其他屬,而剩餘部份可能屬於偽兔鱷。科學期刊《自然》在2010年的一份文章,指出劉氏鱷、偽兔鱷可能是相同物種,兩者的體型接近、化石被發現相同地層,但是兩者的化石重複部位少,無法做出詳細鑑定、結論。由於劉氏鱷的命名時間,比偽兔鱷早了15年,如果兩者是相同動物,劉氏鱷將具有學術上的優先權,而偽兔鱷是劉氏鱷的次異名Nesbitt, Sterling J., Sidor, Christian A., Irmis, Randall B., Angielczyk, Kenneth D., Smith, Roger M.H. and Tsuji, Linda A. (2010) "Ecologically distinct dinosaurian sister group shows early diversification of Ornithodira." Nature 464(7285):95-8 。.

新!!: 異名和劉氏鱷屬 · 查看更多 »

埃布拉赫鱷屬

埃布拉赫鱷屬(學名:Ebrachosuchus)是種原始植龍目,化石發現於德國的Blasensandstein地層,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屬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埃布拉赫市(Ebrach)為名。 正模標本的口鼻部非常長,成為埃布拉赫鱷的鑑定特徵。但是,埃布拉赫鱷與近親古喙龍有許多相似處,因此有學者認為埃布拉赫鱷是古喙龍的異名。.

新!!: 異名和埃布拉赫鱷屬 · 查看更多 »

埃布拉赫龍屬

埃布拉赫龍屬(學名:Ebrachosaurus)是堅蜥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德國的Blasensandstein地層,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屬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埃布拉赫市(Ebrach)為名。Blasensandstein地層發現的其他動物化石包含:離片錐目(Temnospondyli)的寬額螈(Metoposaurus)、植龍目的Francosuchus。埃布拉赫龍常被歸類於其近親鍬鱗龍的異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埃布拉赫龍的標本遭到轟炸摧毀,所以目前無法確定牠們與其他堅蜥類的分類關係。.

新!!: 異名和埃布拉赫龍屬 · 查看更多 »

埃德蒙頓甲龍屬

埃德蒙頓甲龍屬(學名:Edmontonia)是甲龍類恐龍的一屬,屬於結節龍科,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是以發現化石的埃德蒙頓組(現名為馬蹄鐵峽谷組)來命名的。牠的化石並不是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埃德蒙頓。.

新!!: 異名和埃德蒙頓甲龍屬 · 查看更多 »

埃德蒙頓龍屬

埃德蒙頓龍屬(學名:Edmontosaurus),又譯愛德蒙托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晚期至馬斯垂克階晚期,距今約7300萬到6500萬年前。成年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平均體重約6-8噸,最大体重13.6吨,是最大的鴨嘴龍科之一。牠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來命名的。 埃德蒙頓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艾伯塔省的馬蹄峽谷組。模式種是帝王埃德蒙頓龍(E.

新!!: 異名和埃德蒙頓龍屬 · 查看更多 »

埃迪卡拉生物群生物列表

以下列出埃迪卡拉生物群中的各屬:.

新!!: 異名和埃迪卡拉生物群生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厚甲龍屬

厚甲龍屬(屬名:Struthiosaurus)是結節龍科中最小、最原始的物種之一,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的奧地利、羅馬尼亞 at Dino Russ's Lair。厚甲龍的身長估計數值不一樣,但牠們的身長大概為2到2.5公尺。 厚甲龍的屬名為Struthiosaurus,struthio在拉丁語中意為「鴕鳥」,而sauros在希臘文中意為「蜥蜴」。.

新!!: 異名和厚甲龍屬 · 查看更多 »

厚頭龍屬

厚頭龍屬(屬名:Pachycephalosaurus)又名腫頭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厚頭的蜥蜴”,屬於厚頭龍科,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北美洲。化石已在蒙大拿州、南達科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等地發現。厚頭龍是草食性或雜食性恐龍,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少數顱頂部分。厚頭龍只有一個種,懷俄明厚頭龍(P.

新!!: 異名和厚頭龍屬 · 查看更多 »

原始祖鳥屬

原始祖鳥屬(屬名:Protarchaeopteryx)是偷蛋龍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火雞大小的有羽毛恐龍,發現於中國Ji, Q., and Ji, S. (1997).

新!!: 異名和原始祖鳥屬 · 查看更多 »

原盒螺属

原盒螺屬(学名:''Eocylichna''.)曾屬於三叉螺科及粗米螺科,今仍屬头楯目,但改歸盒螺總科。 WoRMS認為本屬是盒螺屬(Cylichna )的異名,但其條目仍然有物種未被劃歸其他屬。.

新!!: 異名和原盒螺属 · 查看更多 »

原角鼻龍屬

原角鼻龍屬(屬名:Procerat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中侏儸紀巴統階的英格蘭。原角鼻龍是種體型小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略小於3公尺Holtz, Thomas R. Jr.

新!!: 異名和原角鼻龍屬 · 查看更多 »

原角龍屬

原角龍屬(屬名:Protoceratops)在希臘文意為「第一個有角的臉」,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古。原角龍屬於原角龍科,原角龍科是一群早期冠飾角龍類。不像晚期的冠飾角龍類恐龍,原角龍的體型較小,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且擁有一些原始特徵。 原角龍身長1.5到2公尺,體型接近綿羊。牠們有大型頭盾,可能用來保護頸部、使頜部肌肉附著、用來辨認同種類動物,或綜合以上功能。原角龍在1923年由沃特·格蘭傑(Walter Granger)與W.K. Gregory所敘述,當時被認為是北美洲角龍類的祖先。研究人員現在根據體型,分別出原角龍的兩個種:安氏原角龍(P.

新!!: 異名和原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原鵝龍

原鵝龍(學名:"Procheneosaurus")意為「在鵝龍之前」,過去因為其小型頭骨與眼睛前方的低矮顱頂,而被分類於鴨嘴龍科。原鵝龍目前被視為是無效的恐龍,而其化石被認為屬於不同賴氏龍亞科的幼年個體。 在彼得·達德森(Peter Dodson)在1975年研究中,首次將原鵝龍的原有化石歸類於冠龍與賴氏龍;後來的研究,另增加了亞冠龍。原鵝龍過去有5個種,包含:P.

新!!: 異名和原鵝龍 · 查看更多 »

博世猪笼草

(学名:Nepenthes boschiana),又称,是婆罗洲南加里曼丹省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约翰内斯·范登博世的名字。它与法萨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尚未发现博世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博世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卡拉穆魯鱷屬

卡拉穆魯鱷屬(屬名:Karamuru)是勞氏鱷目迅猛鱷科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巴西。卡拉穆魯鱷是種大型肉食性動物,身長估計約7公尺,體重估計約700公斤。 化石發現於著名的Paleorrota地質公園,屬於聖瑪利亞組(Santa Maria Formation)地層。這些化石包含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最初曾被歸類於迅猛鱷。卡拉穆魯鱷的命名研究沒有標明年份,後人考察應該是在2000年公布的。在2007年,一些古生物學家提出卡拉穆魯鱷是迅猛鱷的次異名。 卡拉穆魯鱷的屬名是「Caramuru」的變體。在16世紀,當地圖皮族將帶來火槍的葡萄牙探險家狄雅哥·科列阿(Diogo Álvares Correia)稱為「Caramuru」,意為「火的創造者」。.

新!!: 異名和卡拉穆魯鱷屬 · 查看更多 »

卵形猪笼草

卵形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ovat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ovata”来源于拉丁文,意为“卵形的”,指其下位笼的形状。.

新!!: 異名和卵形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南美響尾蛇

南美響尾蛇(Crotalus durissus)是一種分佈在南美洲的響尾蛇。牠們是屬內分佈最廣的物種,並在其出沒的一些地區引發毒蛇咬傷的救治難題。其下已發現了8個亞種。.

新!!: 異名和南美響尾蛇 · 查看更多 »

南美長吻海豚

南美長吻海豚(学名:Sotalia fluviatilis),又名亞馬遜白海豚、土庫海豚、河喙豚、河棲吻海豚、侏型海豚或河口海豚,是分佈在亞馬遜盆地的一種海豚。雖然牠們分佈在近亞馬遜河豚的地點,但與之並非近親。相反,牠們更是屬於海豚,而非淡水豚。牠們的外觀像寬吻海豚屬,但其分別卻足以成立自的屬。在海岸及海口的生活,以往被稱為土庫海豚的現已被確認為另一物種,稱為圭亞那長吻海豚。.

新!!: 異名和南美長吻海豚 · 查看更多 »

南露脊鯨

南露脊鯨(Eubalaena australis),又名黑露脊鯨,為真露脊鯨屬(已知有3種)的其中一種,目前估計大約有10,000隻南露脊鯨生活在南半球的溫寒帶海域。.

新!!: 異名和南露脊鯨 · 查看更多 »

古巨蜥

古巨蜥(學名:Varanus priscus)又名巨齒蜥,是一種已滅絕的巨型巨蜥。牠們生存於更新世的南澳洲,約於4萬年前消失。最早到達的澳洲原住民可能曾與之一同生活。.

新!!: 異名和古巨蜥 · 查看更多 »

古冠企鵝屬

古冠企鵝屬(學名Palaeeudyptes)是一類已滅絕的大型企鵝,其下已知共有4個物種。牠們差不多比現有的企鵝都要大,最細小的物種也有皇帝企鵝的大小,最大的可以高達1.5米。 古冠企鵝屬下的貢納古冠企鵝及卡氏古冠企鵝都是在南極西摩爾島(Seymour Island)的始新世中或晚期La Meseta組發現;南極古冠企鵝是最先發現的化石企鵝,只在新西蘭卡卡努伊(Kakanui)的漸新世晚期Otekaike灰岩發現一塊不完整的跗蹠骨,後來臨時加入大量其他骨頭。馬普利斯古冠企鵝只有部份的骨骼,主要是腳骨,都是在伯恩赛德(Burnside)的始新世中或晚期的地層發現。馬普利斯古冠企鵝可能演化成較細小的南極古冠企鵝。一些已發現但未確認的標本,很多時是其大小介乎在兩個物種之間。在西摩爾島也有發現一些未確認的物種,但似乎是屬於幼體或是保存度較低。 在近澳洲阿德雷得發現的不完整右脛跗骨及左肱骨都被置入此屬中。 維曼企鵝(學名:Wimanornis)可能是貢納古冠企鵝的異名。.

新!!: 異名和古冠企鵝屬 · 查看更多 »

古鱷屬

古鱷屬(屬名:Proterosuchus),是種已滅絕主龍形類爬行動物,是古鱷科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早期的中國與南非。古鱷是著名的早期主龍形類之一,外形類似現代鱷魚,可能是現代鱷魚的遠祖。古鱷可能以伏擊方式攻擊水邊獵物。牠們的上頜前端往下彎曲,齶骨有牙齒,這是種原始的特徵,較晚的主龍類失去這個原始特徵。.

新!!: 異名和古鱷屬 · 查看更多 »

台灣寬尾鳳蝶

台灣寬尾鳳蝶(學名:Agehana maraho),別名有寬尾鳳蝶、闊尾鳳蝶、八百圓蝶、大燕尾蝶、夢幻之蝶等,為鳳蝶科寬尾鳳蝶屬的一種大型鳳蝶,是台灣特有的珍稀保育類蝴蝶,依行政院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台灣寬尾鳳蝶名列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第39頁,台灣,行政院農委會。,目前主要分布地區是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觀霧與宜蘭縣太平山、明池一帶。.

新!!: 異名和台灣寬尾鳳蝶 · 查看更多 »

史托龍屬

史托龍屬(屬名:Stokesosaurus)是種小型的早期暴龍類恐龍,身長約3到4公尺,生存於晚侏儸紀的美國猶他州。.

新!!: 異名和史托龍屬 · 查看更多 »

同種異名

#重定向 異名.

新!!: 異名和同種異名 · 查看更多 »

合踝龍屬

合踝龍屬(學名:Syntarsus),又名堅足龍或並合踝龍,意為「接合的跗骨」,是腔骨龍科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由於牠的學名已由一種鞘翅目的昆蟲所有,故在2001年被三位昆蟲學家更名為Megapnosaurus(意為「大死亡蜥蜴」)。但是一些古生物學家並不喜歡這個名字,而這兩個名稱亦有使用。某些早期重建圖,將合踝龍畫成有羽毛恐龍,但實際上合踝龍與其近親可能都沒有羽毛。 合踝龍幾乎與腔骨龍完全一樣。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於1993年曾建議將合踝龍與腔骨龍合併。在2005年,亞當·耶茨(Adam Yates)提出合踝龍可能是腔骨龍的異名Yates, A.M. (2005).

新!!: 異名和合踝龍屬 · 查看更多 »

吉祥鸟

吉祥鳥(學名:Jixiangornis)是鳥翼类的一屬,生存于1.245亿年前的下白堊世,是鸟类的远古近亲。.

新!!: 異名和吉祥鸟 · 查看更多 »

坚齿螺科

坚齿螺科(學名:Camaenidae),又名南亚蜗牛科,是旋蜗牛总科(Helicoidea)之下的一個科,全為陸生會呼吸空氣的有肺類腹足綱軟體動物。一般常見的蝸牛大都屬於本科,而本科亦是柄眼類支序中物種多樣性最高的一科。 本科物種的棲息地都在東亞及澳大拉西亞的熱帶地區。舊有文獻認為高腰蝸牛科(Pleurodontidae)是本科的異名,但現時分子系統發生學已認為這兩個科實屬不同物種,而且地域分佈亦不相同。.

新!!: 異名和坚齿螺科 · 查看更多 »

塔蓝山猪笼草

塔蓝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talangensi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500米的高地山地森林中。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塔蓝山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多智龍屬

多智龍屬(屬名:Tarchia)又譯腦龍,是甲龍科恐龍一屬,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亞洲甲龍科恐龍。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標本,包含兩個完整頭顱骨,與一個接近完整的顱後骨骸。多智龍同時也是已知最大型的亞洲甲龍下目恐龍,身長估計為4到6.2公尺,頭顱骨長度為40公分,寬度為45公分,重量可能為3100公斤。.

新!!: 異名和多智龍屬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秧雞

夏威夷秧雞(Porzana sandwichensis)是夏威夷島一種神秘的秧雞,但現已滅絕。牠們不懂得飛,生活在灌叢帶。在普納地區附近發現了幾個夏威夷秧雞的標本,包括一些較深色及一些較淺色而有斑點的標本。 最先採集的夏威夷秧雞標本是較為淺色的形態,共有五個標本,分別存放在萊頓的荷蘭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及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另外幾個較深色形態的標本則存放在劍橋的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維也納、紐約及檀香山的畢曉普博物館。1778年繪畫的一幅圖畫中是較淺色的夏威夷秧雞,有可能就是萊頓的標本。近年亦有發現牠們的亞化石。.

新!!: 異名和夏威夷秧雞 · 查看更多 »

大師龍屬

大師龍屬(學名:Polyonax)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組,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由於化石的保存狀況很差,所以大師龍被認為是疑名。.

新!!: 異名和大師龍屬 · 查看更多 »

大米七香蕉

大米七香蕉又作大麥克香蕉(Gros Michel,美國內常稱為Big Mike),是小果野蕉的三倍體品種,屬AAA種。由於其沒有果籽、外皮厚、外型誘人的特性,使它為美國的香蕉公司所歡迎,是1950年代前进口美國的主要香蕉栽培品種。 其正式名稱是Musa acuminata (AAA Group) 'Gros Michel'。 另有異名包括:.

新!!: 異名和大米七香蕉 · 查看更多 »

大猪笼草

大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axima)是一种广布于苏拉威西、新几内亚和摩鹿加群岛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也可能存在于沃沃尼島。 Sunarti, S., A. Hidayat & Rugayah 2008.

新!!: 異名和大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大眼魚龍屬

大眼魚龍屬(屬名:Ophthalmosaurus),希臘文意思為“眼睛蜥蜴”,因為牠極大的眼睛而得名,是種生存在侏儸紀中到晚期的魚龍類,約1億65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牠擁有海豚形狀的優美外形,身長6公尺,嘴部幾乎沒有牙齒,是為了捕食魷魚的適應結果。大眼魚龍主要的化石發現於歐洲、北美洲與阿根廷。.

新!!: 異名和大眼魚龍屬 · 查看更多 »

大白菇

大白菇(學名:Russula cyanoxantha),俗稱乳白脆褶(milk-white brittlegill),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俗稱脆褶(Brittlegill)的紅菇屬。這種真菌呈白色,菌蓋有著棕色的斑紋,且菌柄短小穩健。這種真菌可供食用,但味道較差。這種真菌主要在秋季在混合林中生長,且容易與真菌混淆。.

新!!: 異名和大白菇 · 查看更多 »

大頭鱷屬

大頭鱷屬(學名:Pholidosaurus)是鱷形超目新鱷類大頭鱷科的一屬,是大頭鱷科的模式屬。化石發現於德國、英格蘭,生存年代估計約為白堊紀早期的貝里亞階。發現於瑞典斯科訥、丹麥博恩霍姆島的中真鱷類化石,可能也屬於大頭鱷屬。 根據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在1887年的研究,大頭鱷的眼眶略小於顱頂顳上窩(Supratemporal fossa)、前上頜骨接臨鼻骨、犁骨位於齶骨上方。大頭鱷的外表、體型接近現代長吻鱷。大頭鱷具有長口鼻部,而多次與森林鱷科、海鱷亞目被歸類於相同演化支,實際上是個別平行演化的結果.

新!!: 異名和大頭鱷屬 · 查看更多 »

大角雷獸

大角雷獸(學名:Embolotherium),又名錘鼻雷獸或雷犀,是雷獸科下一屬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始新世晚期的蒙古。牠的特徵是那在頭顱骨前端上的突出物。這個骨突就像是一個破城鎚。大角雷獸的化石包括有12個頭顱骨、幾個顎骨及其他骨骼部份,都是在內蒙古的古腦木根地區及外蒙古的Irgilin Dzo發現。.

新!!: 異名和大角雷獸 · 查看更多 »

大椎龍屬

大椎龍屬(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牠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此外,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組、印度、阿根廷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化石,亞利桑那州、阿根廷發現的化石已被歸類於其他屬。 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年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雖然原蜥腳類恐龍被推論可能為雜食性動物,大椎龍卻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大椎龍身長4到6公尺,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大椎龍的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來防衛或協助進食。近年的研究發現大椎龍是以穩定地成長,並具有類似鳥類的氣囊,而且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模式種是刀背大椎龍(M.

新!!: 異名和大椎龍屬 · 查看更多 »

天鎮龍屬

天鎮龍屬(屬名:Tianzhenosaurus)是甲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的趙家溝村,該地屬於灰泉堡組(Huiquanpu Formation),年代為晚白堊紀。 天鎮龍只有一個種,楊氏天鎮龍(T.

新!!: 異名和天鎮龍屬 · 查看更多 »

太陽魚屬

太陽魚屬(Lepomis)是一個淡水魚屬,隸屬於太陽魚科。 S旗下的一些種類最大可長至,不過平均長度只有。廣泛分佈于美國和加拿大的河流中,其中一些種更被運輸到世界各地,甚至成爲了入侵物種,其中一些種的貿易行為就已在德國被明令禁止。常被釣魚者當做一種“panfish”。 該屬有時也被劃分在鯉科下,但這只是因為與該科下欧鳊属(Abramis)的異名混淆了。Lepomis 一詞來自于希臘語 λεπίς (鱗)和πώμα (鰓蓋)。 太陽魚屬是太陽魚科第一個已知的屬,其化石記錄可追溯到136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

新!!: 異名和太陽魚屬 · 查看更多 »

央齒龍屬

央齒龍屬(學名:Cardiodon)意為「心臟牙齒」,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其化石是一顆牙齒,形狀像心臟,發現於英格蘭威爾特郡,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的巴通階。在歷史上,央齒龍的分類很不確定,而且經常被歸類於鯨龍,但近代研究認為牠們是不同的屬,並與圖里亞龍是近親。.

新!!: 異名和央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奇異蟲

奇異蟲(學名:Paradoxides)是生存於寒武紀的一屬三葉蟲,生活在大陸棚的泥中。這類三葉蟲比任何生存在寒武紀的其他屬三葉蟲都還要大——最大的個體可長達一公尺。牠們有寬闊的頭部、小型的尾和呈圓錐狀逐漸變小的長形胸部,並有隨其成長而增加的胸節。牠們的眼睛很發達,眉間的前部裂片呈扁平狀,側面頰部則延長為棘。.

新!!: 異名和奇異蟲 · 查看更多 »

奇異豬籠草

奇異豬籠草(学名:Nepenthes mirabilis)是分布最为广泛猪笼草属植物。其种加词“mirabilis”来源于拉丁文,意为“奇异的,令人惊叹的”。其是豬籠草属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物种,其分布范围覆盖东南亚、马来群岛的主要岛屿(除开小巽他群岛及菲律宾北部地区),并一直北延至中国,南延至澳大利亚。猪笼草属中,奇異豬籠草具有最多的变型和变种,其中最知名的为汶萊以及沙撈越特有的变种——棘口奇异猪笼草,其具有极宽的唇。Clarke, C.M. 1997.

新!!: 異名和奇異豬籠草 · 查看更多 »

始祖馬

始祖馬(學名Hyracotherium),又名始行馬或始馬,曾被認為是馬科中最早的成員。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現時牠被認為是屬於古獸馬科,這是與馬及雷獸有關的科。始祖馬的大小如狗一般,生存於北半球,分佈在始新世早期至中期(距今約6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的亞洲、歐洲及北美洲。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的第一個化石標本是由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於1841年在英格蘭發現,他基於牙齒的緣故而懷疑這是一頭蹄兔目。他並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故將牠命名為「似蹄兔獸」(Hyracotherium),即始祖馬的學名。於1876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美國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骨骼,並命名為曙馬(Eohippus)。後來發現這兩個發現非常接近時,始祖馬因最先被發表,故曙馬則成為了異名。 始祖馬平均只有60厘米長及肩高20厘米。牠的前肢有四趾,而後肢則有三趾。頭顱骨很長,有44顆低冠的牙齒。據信始祖馬是草食性的,主要以樹葉、水果及堅果為食物。 有些科學家相信始祖馬不只是馬的祖先,也有可能是其他奇蹄目,如犀牛及貘的祖先。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被認為是一類古獸馬,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馬(horse proper),但這情形僅見於模式種的H.

新!!: 異名和始祖馬 · 查看更多 »

始祖鳥科

始祖鳥科(學名:Archaeopterygidae)是活於侏羅紀及白堊紀的一科早期鳥類。其下包含了最為知名的始祖鳥。始祖鳥科與其他早期鳥類不同的是其長及骨質的尾巴,一些物種甚至有較長的第二趾。.

新!!: 異名和始祖鳥科 · 查看更多 »

始鱷目

始鱷目(学名:Eosuchia)又名楊氏蜥形目(Younginiformes),是已滅絕雙孔類爬行動物的一目,生存在二疊紀晚期到三疊紀早期。 本目的定義範圍有些困難。在早期的分類歷史中,本目曾經被當作「未歸類物種集中地」,包含許多生存於晚石炭紀到始新世間,但沒被列入鱗龍類或主龍類的原始雙孔類爬行動物。 後來在194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建立楊氏蜥形目,用來取代始鱷目,包括楊氏蜥科與少數類似的科。楊氏蜥形目生存在二疊紀到三疊紀。特點是有方顴骨與顴骨組成的完整最底下顴弓。 無論是始鱷目或楊氏蜥形目,本目中固定沒更動的是楊氏蜥,存活於晚二疊紀的南非,是種小型類似蜥蜴的爬蟲類。楊氏蜥與其它屬組成楊氏蜥科,但這些近親有可能是楊氏蜥的異名。 坦噶蜥科(Tangasauridae)則是明顯可在水中游泳的一科,也經常被包括在本目。 在某些系統發生學中,始鱷目經常被列為鱗龍類之中,有鱗目與喙頭蜥目的姐妹分類單元(可能有誤)。.

新!!: 異名和始鱷目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的猪笼草

《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是安西娅·飞利浦和安东尼·兰姆创作的关于婆罗洲猪笼草的专著。他们与皇家植物园和马来西亚自然协会联合,1996年由自然历史出版社第一次出版。Phillipps, A. & A. Lamb 1996.

新!!: 異名和婆罗洲的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的猪笼草属植物

《婆罗洲的猪笼草属植物》(Nepenthes of Borneo)是查尔斯·克拉克所著的关于婆罗洲的猪笼草属食虫植物的专著。Clarke, C.M. 1997.

新!!: 異名和婆罗洲的猪笼草属植物 · 查看更多 »

容洪猪笼草

容洪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junghuhnii)为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得名于发现者弗里德里希·弗兰茨·威廉·容洪。1840年至1842年,他首次采集到了容洪猪笼草的标本。该物种自被发现以来其分类就较为混乱。其种加词是由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命名,但其却从未被正式发表过(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所命名的容洪猪笼草为欣佳浪山猪笼草的同物异名)。1994年,分类学家简·斯洛尔将容洪猪笼草描述为“基于不足的标本材料,其疑似为独立物种”。Schlauer, J. 1994.

新!!: 異名和容洪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安蒂歐獸屬

安蒂歐獸屬屬(屬名:Anteosaurus)又名前龍,意為“以前的、早期的蜥蜴”,是種大型肉食性似哺乳爬行動物。安蒂歐獸生存於二疊紀中期開匹坦階的南非,約2億6600萬年前到2億6000萬年前。.

新!!: 異名和安蒂歐獸屬 · 查看更多 »

安那里奧鱷

安那--奧鱷(學名:Enaliosuchus)是種已滅絕海鱷類,屬於地蜥鱷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凡藍今階。安那--奧鱷是肉食性動物,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海中。目前還沒有發現安那--奧鱷的蛋,所以對於牠們生活方式的了解非常少。其他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例如蛇頸龍類或魚龍類,都直接在水中產下牠們的幼體。也不清楚安那--奧鱷是在陸地上或海中交配。 安那--奧鱷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海洋鱷魚」。.

新!!: 異名和安那里奧鱷 · 查看更多 »

寬胸癩頸龜屬

寬胸癩頸龜屬(學名:Myuchelys)是蛇頸龜科下的一個屬,該屬的龜主要棲息東部和北部澳大利亞以及新幾內亞的巴布亞省。而又多分佈在所分佈河流的支流和源頭,其學名Myuchelys的來由是土著語Myuna,意即淨水。 該屬的龜有短頸,以及完全分離出咽部的咽盾。.

新!!: 異名和寬胸癩頸龜屬 · 查看更多 »

密花猪笼草

密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densiflor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的热带食虫植物,存在于海拔1700米至3200米处。其种加词“densiflora”来源于拉丁文“densus”和“florus”,意为“密集”和“花序”。 尚未有关于密花猪笼草的变型或变种的描述。.

新!!: 異名和密花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小巢狀麴菌

小巢狀麴菌(學名:Aspergillus nidulans),又稱為構巢曲黴、構巢曲霉或鉤巢曲霉等名稱,有一異名構巢裸胞殼(Emericella nidulans),是屬於子囊菌門的一種絲狀真菌。它已經成為真核生物細胞生物學上一個重要研究生物對象超過50多年,它被研究的學術主題領域相當地廣,這些主題包括了遺傳重組、去氧核糖核酸修復、突變、細胞週期控制、致病原理(pathogenesis)與代謝等等。小巢狀麴菌在它所屬的曲霉属(Aspergillus)之中是少數可以經由在實驗室中菌株交互減數分裂來形成有性孢子的其中一種物種。小巢狀麴菌是一種雌雄同體(homothallic)真菌,這是指小巢狀麴菌可以自花授粉(self-fertilize),並且在沒有其他交配個體的情形下形成子實體(sporocarp,或稱孢子果,fruiting body)。.

新!!: 異名和小巢狀麴菌 · 查看更多 »

小猪笼草

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gracilis)广布于东南亚低地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拉丁文“gracilis”,意为“细长的”。小猪笼草存在于婆罗洲、西马来西亚、新加坡、沙捞越、苏门答腊及泰国。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小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小盜龍屬

小盗龍屬 (屬名:Microraptor,意為「小型盜賊」)是一种在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發現的小型馳龍科恐龙,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約1億200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近10個化石。 如同始祖鳥,小盜龍的發現證實恐龍與鳥類之間有緊密的演化關係。小盜龍的四肢與尾巴擁有長正羽,根據這些特徵,小盜龍的發表者徐星於2003年提出小盜龍可能用四翼在樹林間滑翔。小盜龍屬目前有三個有效物種,分別為趙氏小盜龍(M.

新!!: 異名和小盜龍屬 · 查看更多 »

小花猪笼草

小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graciliflora)是菲律宾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Cheek, M. & M. Jebb 2013.

新!!: 異名和小花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小馳龍屬

小馳龍屬(屬名:Parvicursor)意為「小型奔跑者」,是種迷你阿瓦拉慈龍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小馳龍擁有修長腿部,可快速奔跑。成年體從口鼻部到尾巴末端,全長只有39公分,重量為162公克,是目前體型最小的非鳥類的恐龍之一Mortimer, M. (2004),, viewed September 17, 2007.

新!!: 異名和小馳龍屬 · 查看更多 »

小貴族龍屬

小貴族龍屬(學名:Kritosaurus),又名克里托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300萬年前。小貴族龍身長10公尺,體重2到3公噸,牠的化石並不齊全,但在分類歷史上卻很重要。牠的學名意思是「分離的蜥蜴」,但卻有時因牠的鷹鈎鼻而誤譯為「貴族蜥蜴」,最初標本被發現時,鼻部是關節脫落的碎片,因此原先被重建成扁平的。牠的分類歷史很曲折,涉及了格里芬龍、阿納薩齊龍及納秀畢吐龍,這個分類的混亂狀況需要發現更多小貴族龍的化石才能解決。除了缺乏化石外,牠亦一直被認為是格里芬龍的異名,故牠要到1990年代才出現在書本之上。.

新!!: 異名和小貴族龍屬 · 查看更多 »

小舌形貝屬

小舌形貝屬(學名:Lingulella)是圓貨貝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在寒武紀至泥盆紀的海洋中,屬於較早期的腕足動物,行沙底掘穴或附生於(Eldonia)等浮游生物的方式生活。本屬化石廣見於世界各地寒武紀至中奧陶世的地層中,如加拿大中寒武世伯吉斯頁岩和美國上奧陶統等。Amsden, T.W. Catalogue of Fossils from the Middle and Upper Ordovician of Oklahoma.

新!!: 異名和小舌形貝屬 · 查看更多 »

小油櫛蟲

小油櫛蟲(學名:Olenellus)是生存於寒武紀海洋中的一屬三葉蟲,是目前發現最古老 (Cambrian Series 2 Stage 4) 的三葉蟲品種之一。這類原始的三葉蟲生活在海底,不怎麼活躍。牠們的尾部較小,頭及眼大,並有眾多長有棘刺的胸節,其中一個比其他的更顯眼。胸部呈錐狀往後逐漸變小。頭甲周圍有一圈窄小的晶體,與頰部棘刺連成一體。外骨骼的護膜很薄。牠們缺乏其他三葉蟲擁有的特徵——背部表面的骨縫。.

新!!: 異名和小油櫛蟲 · 查看更多 »

尖翼石燕

尖翼石燕(學名:Mucrospirifer)是尖翼石燕科Mucrospiriferinae亞科下已滅絕的一屬腕足動物,生存在泥盆紀至早石炭紀海底的鬆軟泥質基層上。.

新!!: 異名和尖翼石燕 · 查看更多 »

山出龍

山出龍(學名"Sanchusaurus")是似鳥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亞洲。牠的化石是發現於日本群馬縣的部份尾椎,有可能是似雞龍的異名。山出龍尚未被正式描述,所以是一個無資格名稱。 山出龍是在1985年由Hisa命名。在1990年,董枝明與其他人將山出龍歸類於似雞龍。.

新!!: 異名和山出龍 · 查看更多 »

山西獸屬 (Shansitherium)

山西獸(Shansitherium)是已滅絕的駝鹿或像鹿的長頸鹿,生存於中新世的中國山西。牠們是薩摩獸的近親,一些學者更認為山西獸是薩摩獸的異名。 Category:山西獸屬 Category:古動物.

新!!: 異名和山西獸屬 (Shansitherium) · 查看更多 »

岳齒獸科

岳齒獸科(Merycoidodontidae)是有著羊般大小的草食動物。牠們的面短,身體粗壯,有如象牙般的犬齒及長尾巴,短腳上有四趾的蹄。 岳齒獸科外觀像羊,但其牙齒顯示牠們較為接近駱駝科。牠們很有可能生活在林地及草原,廣泛分佈在漸新世至中新世的北美洲。後來的形態則變化得適合多種不同的環境,例如岳齒獸適合半兩棲的生活。.

新!!: 異名和岳齒獸科 · 查看更多 »

巨尾魚科

巨尾魚科(学名:Giganturidae)俗稱遠視魚或管眼仙魚,英文通稱望遠鏡魚(Telescopefish),是輻鰭魚綱仙女魚目的其中一科,其下只有一屬巨尾魚屬(学名:Gigantura)。其屬名是以 gigant(希臘文:巨大)+ oura(希臘文:尾)構成,即「巨大的尾」之意。 巨尾魚科的魚類主要分布於熱帶至亞熱帶海域,範圍包括太平洋、大西洋與印度洋三座主要的洋。為深海魚的一種,主要生活於深海的中層帶(根據出現紀錄統計,生活的水域深度約 17 至 3000 公尺深,但通常在 500 到 3000 公尺深的深海中較為常見)。.

新!!: 異名和巨尾魚科 · 查看更多 »

巨頦虎屬

巨頦虎(Megantereon),又名巨劍劍齒虎或巨劍齒虎,是古代的劍齒虎,斯劍虎的祖先。.

新!!: 異名和巨頦虎屬 · 查看更多 »

巨頜鱷屬

巨頜鱷屬(学名:Macelognathus)是鱷形超目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後期的至提通階中段。化石最初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當時仍稱為懷俄明領地)的,後來在科羅拉多州西部的化石重鎮弗魯塔也有發現紀錄,這兩個地點發現的巨頜鱷化石均來自莫里遜組地層上部的 Brushy Basin 段(侏羅紀後期至末期)。.

新!!: 異名和巨頜鱷屬 · 查看更多 »

巴西翼龍屬

巴西翼龍屬(屬名:Brasileodactylus)是翼龍目鳥掌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巴西塞阿臘州Chapada do Araripe的下桑塔納組,年代為早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在1984年,翼龍類學家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為阿拉利坡巴西翼龍(B.

新!!: 異名和巴西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巴西漁龜

巴西漁龜(又稱:巴西蛇頸龜,學名:Hydromedusa maximiliani,當地人稱:Cágado da Serra)是一種屬於蛇頸龜科漁龜屬的淡水龜,主要生活在巴西東部及東南部。Souza, F.L. and Martins, F.I. 2009.

新!!: 異名和巴西漁龜 · 查看更多 »

丁赫羅龍屬

丁赫羅龍屬(學名:Dinheirosaurus),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中西部勞爾哈自治市的Camadas de Alcobaça地層,地質年代屬於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丁赫羅龍是在1999年由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與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所敘述、命名。該次挖掘是從1987年開始,並在1992年發現丁赫羅龍的化石。模式種是勞爾哈丁赫羅龍(D.

新!!: 異名和丁赫羅龍屬 · 查看更多 »

不规逆梯螺

不规逆梯螺(学名:Epitonium irregulare)是海蛳螺科的一种。本物種原為逆梯螺屬的模式種,但現時逆梯螺屬被視為海螄螺屬的異名。.

新!!: 異名和不规逆梯螺 · 查看更多 »

两眼猪笼草

两眼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einwardtiana)是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两眼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中喙龍屬

中喙龍屬(學名:Mesorhinosaurus)是已滅絕植龍目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德國。模式種是M.

新!!: 異名和中喙龍屬 · 查看更多 »

中国瘰螈

中国瘰螈(学名:Paramesotriton chinensis)为蝾螈科瘰螈属的两栖动物,俗名水和尚、化骨丹,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常生活于流水较急或较缓的流溪中以及或栖息在溪旁草丛和腐叶遮盖的潮湿地方。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0至12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宁波。.

新!!: 異名和中国瘰螈 · 查看更多 »

中鱭魚屬

中鱭魚屬(屬名:Mesoclupea,有時也被誤稱為中臍魚),是已滅絕的乞丐鱼目魚類,化石大多發現於中國的浙江地區,推測廣泛分布於其生存時期的淡水水域。.

新!!: 異名和中鱭魚屬 · 查看更多 »

中黑格獸科

中黑格獸科(學名Mesotheriidae)是一科已滅絕的南方有蹄目。牠們生存於始新世至更新世的南美洲。中黑格獸科包含了由小至中型的草食性及適合挖掘的哺乳動物。.

新!!: 異名和中黑格獸科 · 查看更多 »

七鎮鳥龍屬

七鎮鳥龍屬(學名:Heptasteornis)是一屬上白堊紀的小型恐龍,目前的狀態為疑名。模式種安德魯七鎮鳥龍(H.

新!!: 異名和七鎮鳥龍屬 · 查看更多 »

布雷氏翠蜂鳥

布氏翠蜂鳥(Chlorostilbon bracei)是巴哈馬新普羅維登斯島特有的一種已滅絕蜂鳥。.

新!!: 異名和布雷氏翠蜂鳥 · 查看更多 »

布氏鱷屬

布氏鱷屬(屬名:Bretesuchus)是鱷形超目西貝鱷科的一科,生存於古新世的阿根廷。.

新!!: 異名和布氏鱷屬 · 查看更多 »

帆翼龍屬

帆翼龍屬(屬名:Istiodactylus)是種中等大小的翼龍類,生存於早白堊紀。.

新!!: 異名和帆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帆骨盆龍屬

帆骨盆龍屬(屬名:Pteropelyx)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個疑名,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年代為晚白堊紀,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89年所命名。模式種是P.

新!!: 異名和帆骨盆龍屬 · 查看更多 »

帕拉克西龍

帕拉克西龍(學名:Paluxysaurus)是種原始巨龍形類恐龍,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胡德郡的雙子山組地層,年代為下白堊紀的晚阿普第階到早阿爾比階,約1億1200萬年前。目前已在當地的屍骨層中,發現至少四個個體的化石。如同其他蜥腳類恐龍,帕拉克西龍是種大型、四足、草食性恐龍,具有小型頭部與長頸部。在2012年的一個重新研究,顯示帕拉克西龍、波塞東龍是相同動物,較晚被命名的帕拉克西龍成為波塞東龍的一個次異名。.

新!!: 異名和帕拉克西龍 · 查看更多 »

三分節蟲

三分節蟲(學名:Triarthrus)是生存於奧陶紀海洋中的一屬三葉蟲,生活在海床上。這類三葉蟲的外骨骼長度是其體寬的兩倍。牠們具有很大的頭甲和很小的尾甲。頰部沒有棘刺,眉間可見兩對很深的溝。.

新!!: 異名和三分節蟲 · 查看更多 »

三角龍屬

三角龍屬(屬名:Triceratops)通稱三角龍、三觭龍,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龍科的一属,是種食植性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馬斯垂克階)地层,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長大約有7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5到3公尺,重達6到12噸。牠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長久以來,關於牠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動物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自從1887年以來,已發現大量的三角龍化石,年齡層涵蓋剛孵化幼體到成年個體,近年更發現一個完整化石標本。在21世紀的最初10年,已在加拿大海爾河組發現47個完整或部分的三角龍頭顱骨。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新!!: 異名和三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三角洲奔龍屬

三角洲奔龍屬(學名:Deltadromeus)意為「三角洲奔跑者」,是坚尾龙类的一屬肉食性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距今9,500萬年前的北非。牠們的後肢強壯但瘦長,可見是一種迅速致命的獵食動物。一個未公佈的研究顯示,牠可能是最長的肉食性恐龍之一,可達13.3米長,幾乎是南方巨獸龍的長度,而體重約3.5公噸,較肉食龍下目為修長。較為完整的正模標本,則估計有8.1公尺長Mortimer, M. (2004),,, viewed September 17, 2007.

新!!: 異名和三角洲奔龍屬 · 查看更多 »

三跗節蟲

三跗節蟲(學名:Trimerocephalus),又名三分蟲,是生存於泥盆紀的一屬三葉蟲,生活在深海的底層。牠們沒有眼睛,也沒有頰部棘刺,寬闊的側板有往下翻轉的末梢。.

新!!: 異名和三跗節蟲 · 查看更多 »

平頭龍屬

平頭龍屬(屬名:Homalocephale)屬於平頭龍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蒙古,約8000萬年前。平頭龍是種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8公尺。平頭龍由Teresa Maryańska與Halszka Osmólska在1974年命名。模式種是H.

新!!: 異名和平頭龍屬 · 查看更多 »

幻龍屬

幻龍屬(學名:Nothosaurus)又名孽子龍,意為「假冒的蜥蜴」或「私生子蜥蜴」,是已滅絕鰭龍超目的一屬,是幻龍目中最著名的屬,也是幻龍目的名稱來源。幻龍的化石發現於歐洲、中東、中國,地質年代為三疊紀中晚期,接近2億4000萬到2億1000萬年前。.

新!!: 異名和幻龍屬 · 查看更多 »

乔松

乔松 是松科松属的植物。分布于印度、阿富汗、不丹、尼泊尔、缅甸、锡金、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1,600米至3,3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针叶树阔叶树混交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學名中種小名以丹麥籍外科醫師及植物學家瓦立池命名,以資紀念其對印度、孟加拉等地植物學的貢獻。異名:.

新!!: 異名和乔松 · 查看更多 »

亞冠龍屬

亞冠龍屬(學名:Hypacrosaurus)又譯高背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與冠龍的外貌相似。就像冠龍般,亞冠龍有高及圓的中空頭冠,但卻沒有那麼大及筆直。牠的名稱的意思是「接近最高的恐龍」,是因牠幾乎與暴龍一樣大。亞冠龍的兩個物種都是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及美國蒙大拿州,約7500萬至6700萬年前,且是北美洲最晚發現的有頭冠、且化石狀況良好的鴨嘴龍科恐龍。長期以來,亞冠龍是一個沒有太多研究的屬;直到1990年代,才仔細研究了蛋巢、蛋及剛孵出幼體。.

新!!: 異名和亞冠龍屬 · 查看更多 »

二齒獸屬

二齒獸屬(學名:Dicynodon)又譯二犬齒獸,意思是“兩個類似犬的牙齒”,是種繁盛於二疊紀晚期的草食性似哺乳爬行動物,屬於獸孔目二齒獸下目。如同其他二齒獸類,二齒獸是草食性動物,除了突出的兩顆長牙外,嘴部缺乏牙齒,故得名。牠們可能用類似烏龜的角質喙狀嘴嚙食植物,而長牙可能用來挖掘根或塊莖。 二齒獸是二齒獸下目中較先進的物種。體型隨者物種而不同,平均1.2公尺長。化石被發現於南非、坦尚尼亞的二疊紀最晚期沉積層。二齒獸可能是三疊紀肯氏獸的祖先,或者是多數三疊紀二齒獸類的祖先。 模式種是D.

新!!: 異名和二齒獸屬 · 查看更多 »

什雷巴菊石

什雷巴菊石(學名:Schloenbachia),又名施羅恩巴赫菊石、斯羅恩菊石,是生存在晚白堊紀海洋中的一屬菊石,為什雷巴菊石科的模式屬。Arkell et al., Mesozoic Ammonoidea; 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rt L, 1957.

新!!: 異名和什雷巴菊石 · 查看更多 »

似二齒獸屬

似二齒獸屬(學名:Dicynodontoides)是獸孔目二齒獸類的一屬,生存於二疊紀晚期的非洲與印度。目前已有兩個命名種,D.

新!!: 異名和似二齒獸屬 · 查看更多 »

弓頭鯨

弓頭鯨(学名:Balaena mysticetus,旧稱北極鯨,又称格陵蘭露脊鯨、格陵兰鲸、巨极地鲸、北极露脊鲸),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0公尺 (雌性比雄性大)。.

新!!: 異名和弓頭鯨 · 查看更多 »

彎葉羅漢松

彎葉羅漢松(学名:Podocarpus parlatorei)是原產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及秘魯的一種羅漢松。它們是中等至大型的常綠樹。葉子長5-12厘米,頂端較頓。 Podocarpus parlatorei被認為是Podocarpus curvifolius的異名,但此名字也未被確認。.

新!!: 異名和彎葉羅漢松 · 查看更多 »

彗星蟲

彗星蟲(學名:Encrinurus)是生存於中奧陶紀至早泥盆紀的一屬三葉蟲,生活在淺海中。這類三葉蟲以其獨特的草莓狀頭甲而為人所知,頭甲綴有巨大結節。頰部棘刺很短。長尾甲在中軸處有更多的體節。.

新!!: 異名和彗星蟲 · 查看更多 »

佛氏猪笼草

佛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vogelii)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500米的地区。其下位笼的腹面无笼翼,上位笼一般为漏斗形。其与暗色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佛氏猪笼草的种加词来源于莱顿植物园温室经理的植物学家阿特·沃格尔。.

新!!: 異名和佛氏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德克薩斯龍屬

德克薩斯龍屬(屬名:Texasetes)是種甲龍類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北美洲。德克薩斯龍的研究有限,化石發現於德州塔蘭特縣的爪爪組(Paw Paw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阿爾比階晚期,該地也發現了另一種結節龍科恐龍,爪爪龍。德克薩斯龍的身長為2.5到3公尺。.

新!!: 異名和德克薩斯龍屬 · 查看更多 »

德林克龍屬

德林克龍屬(學名:Drinker)是稜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雖然牠的化石保存得較好,但被命名後的科學研究較少。.

新!!: 異名和德林克龍屬 · 查看更多 »

後彎齒龍屬

後彎齒龍屬(學名:Aublysodon)是一屬肉食性恐龍,由約瑟夫·萊迪於1868年所命名。牠的模式標本出土於美國的上白堊紀地層,但只有一些個別的前上頜骨牙齒,所以牠目前的狀態是一個疑名。這些牙齒肯定是屬於暴龍科的幼年個體,卻沒有可以進一步分類的特徵。.

新!!: 異名和後彎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地龍 (爬蟲類)

地龍屬(屬名:Geosaurus)是種體型瘦長的海生海鱷類,屬於地蜥鱷科。地龍是種肉食性鱷類,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海中。目前還沒有發現地龍的蛋,所以對於牠們生活方式的了解非常少。其他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例如蛇頸龍類或魚龍類,都直接在水中產下牠們的幼體。也不清楚地龍是在陸地上或海中交配。.

新!!: 異名和地龍 (爬蟲類) · 查看更多 »

地蜥鱷屬

地蜥鱷屬(學名:Metriorhynchus)意為「中等的口鼻部」,是種肉食性海生鱷類,生活於侏羅紀中期至晚期。地蜥鱷是在1830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Erich Hermann von Meyer)命名,是地蜥鱷科的模式屬。地蜥鱷的蛋或巢穴尚未被發現,所以對牠們的生態了解,比不上魚龍類與蛇頸龍類這些海洋爬蟲類,直到現在,古生物學家甚至對於牠們到底是在海裡還是在陸地上交配也還是無法確定。.

新!!: 異名和地蜥鱷屬 · 查看更多 »

地蜥鱷科

地蜥鱷科(Metriorhynchidae)是群海生鱷類,生存於侏儸紀與白堊紀的海洋。牠們的前肢縮小並成為槳狀,與牠們現存的近親不同,地蜥鱷類失去了牠們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牠們尾巴上有類似魚的鰭,身體形狀最具流體動力學。Fraas E. 1902.

新!!: 異名和地蜥鱷科 · 查看更多 »

化石龍屬

化石龍屬(學名:Laosaurus)是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模式種是快速化石龍(L.

新!!: 異名和化石龍屬 · 查看更多 »

圆锥钟菌

圓錐鐘菌(學名:Verpa conica、bell morel、thimble fungus),是羊肚菌科的一種真菌,有時會與羊肚菌混淆。本種是一種假羊肚菌,特徵為菌蓋為頂針狀且與只與菌柄頂端相連。.

新!!: 異名和圆锥钟菌 · 查看更多 »

包頭龍屬

包頭龍屬(屬名:Euoplocephalus)又名優頭甲龍,是最大型的甲龍科恐龍之一,體型接近於小型的象。在甲龍下目中,包頭龍有最完整的化石紀錄,包括牠的尖刺鱗甲、低矮的身體及巨大的尾槌。包頭龍的異名有:Scolosaurus、Anodontosaurus、倍甲龍。 包頭龍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裝甲完備的頭部」。.

新!!: 異名和包頭龍屬 · 查看更多 »

匙叶猪笼草

匙叶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pathulata)是原产于苏门答腊和爪哇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於海拔1100米至2900米的地区。其种加词“spathulata”来源于拉丁文“spathulatus”,意为“钥匙状的,铲状的”,指其叶片的形状。Clarke, C.M. 2001.

新!!: 異名和匙叶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刺叢龍屬

刺叢龍屬(學名:Rubeosaurus)意為「刺叢的蜥蜴」,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刺叢龍是種中型角龍類恐龍,身長估計約為5公尺,體重估計約2噸。.

新!!: 異名和刺叢龍屬 · 查看更多 »

刺殼蟲

刺殼蟲(學名:Acidaspis)是生存於中奧陶紀至晚志留紀的一屬三葉蟲,生活在開闊的大陸棚海裡和礁石上。這類三葉蟲具有寬闊的外骨骼,並有長的頰部棘刺。眉間槽溝形成鼓脹側裂片的外廓。小眼睛長在眉間後部,頭甲上有細小的結核,邊緣有一圈棘刺。胸部有九節窄小的胸節,管狀棘刺朝後生長。尾部也有一圈長棘。.

新!!: 異名和刺殼蟲 · 查看更多 »

單足龍屬

單足龍屬(學名:Elmisaurus)是獸腳亞目偷蛋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亞洲。化石只有腳掌及手掌。.

新!!: 異名和單足龍屬 · 查看更多 »

單脊龍屬

單脊龍屬(屬名:Monolophosaurus)又稱單嵴龍,是種斑龙超科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單脊龍的屬名意為「有單冠飾的蜥蜴」,意指牠們頭顱骨上的單一冠飾。 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石樹溝組,地質年代約1億68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根據目前的唯一的很完整標本,單脊龍的身長可達6公尺(20呎),高度為2公尺(6呎),重量可達550公斤(1500磅)。單脊龍的唯一化石,有10個神經棘有斷裂的跡象,可能還有第11個神經棘也斷裂。肌腱連接至第11個神經棘Molnar, R. E., 2001, Theropod paleopathology: a literature surve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7-363.

新!!: 異名和單脊龍屬 · 查看更多 »

喀邁拉鱷科

喀邁拉鱷科(Chimaerasuchidae)是由Carvalho等人在2004年所建立。喀邁拉鱷科包含兩屬小型、奇特的鱷類,生存於白堊紀。牠們擁有短口鼻部,以及奇特且多尖頭的牙齒,古生物學家強烈地懷疑喀邁拉鱷科是草食性動物。 然而,Carvalho等人在2004年的系統發生學研究有錯誤,其中最著名的是研究中缺乏任何新鱷類物種。而其他兩個研究將這兩個屬列於新鱷類中,並為姐妹分類。事實上喀邁拉鱷是泥炭鱷的姐妹分類。而泥炭鱷屬於個別的泥炭鱷科,比喀邁拉鱷科還早命名。若依照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優先權規則,喀邁拉鱷科將是泥炭鱷科的一個異名。 在2007年,Marinho與Carvalho重新研究泥炭鱷科,發現喀邁拉鱷與泥炭鱷科沒有共同衍徵。研究人做出結論,僅管喀邁拉鱷科的系統發生學研究有限,牠們仍是獨立的科。.

新!!: 異名和喀邁拉鱷科 · 查看更多 »

喙嘴翼龍屬

喙嘴翼龍(屬名:Rhamphorhynchus)又譯喙嘴龍,意思是“喙狀的口鼻部”,是種生存於侏儸紀的長尾翼龍類。喙嘴翼龍與翼手龍屬生存於相同時代。牠的長尾巴上有韌帶,使尾巴僵硬,尾端呈鑽石形狀。喙嘴翼龍的頜部,佈滿向前傾的尖細牙齒。牠們可能以魚類、昆蟲為食。 目前保存最好的喙嘴翼龍化石來自於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的採石場。索倫霍芬的許多化石被發現時不僅有骨頭,還有翅膀與尾巴等軟組織。另外,英格蘭、坦尚尼亞、西班牙等地也發現許多零碎化石,可能屬於喙嘴翼龍。葡萄牙也出土許多零散化石,可能屬於喙嘴翼龍。"Rhamphorhynchu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Dinosaurs and Other Prehistoric Creatures.

新!!: 異名和喙嘴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傷齒龍屬

傷齒龍屬(屬名:Troodon)又名鋸齒龍,是種體型相當小、類似鳥類的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傷齒龍的化石是在1855年發現,是北美洲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 傷齒龍的屬名Troodon在希臘文意為「具傷害性的牙齒」,指的是牠們的鋸齒狀牙齒;其牙齒邊緣的鋸齒非常尖。從牙齒非常類似草食性爬行動物顯示,傷齒龍可能是雜食性恐龍。 Holtz, Thomas R., Brinkman, Daniel L., Chandler, Chistine L. (1998) Denticle Morphometrics and a Possibly Omnivorous Feeding Habit for the Theropod Dinosaur Troodon.

新!!: 異名和傷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傷龍屬

傷龍屬(學名:Dryptosaurus)是原始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中期)的北美洲東部。雖然傷龍的化石紀錄很少,但因由所繪畫的想像圖,令傷龍成為廣為人知的恐龍。.

新!!: 異名和傷龍屬 · 查看更多 »

傾頭龍屬

傾頭龍屬(屬名:Prenocephale)是種小型厚頭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的蒙古,並與近親平頭龍有許多類似處。成年傾頭龍可能身長2.4公尺,重達130公斤。不像平頭龍的平坦頭顱,傾頭龍的頭顱是圓而傾斜的。顱骨有一排小型骨刺、骨瘤。根據2010年的最新研究,平頭龍可能是傾頭龍的一個次異名。.

新!!: 異名和傾頭龍屬 · 查看更多 »

哈特茲哥翼龍屬

哈特茲哥翼龍屬(屬名:Hatzegopteryx)是種大型神龍翼龍科動物。化石發現於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包含頭顱骨碎片、左肱骨、以及其他部分,這些化石顯示牠們是種大型動物,翼展可達12公尺,甚至更大。 部分研究人員發現,哈特茲哥翼龍、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有許多符合特徵。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還沒有經過完整敘述,如果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經過正式研究後,狀態不是疑名,那哈特茲哥翼龍可能是風神翼龍的次異名Witton, M.P., Martill, D.M. and Loveridge, R.F. (2010).

新!!: 異名和哈特茲哥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哈普托獸屬

哈普托獸屬(屬名:Haptodus)是種小型楔齒龍類,楔齒龍類是包括獸孔目的演化支。哈普托獸的身長至少1.5公尺。牠們生存於石炭紀最後一期到早二疊紀的盤古大陸赤道地區。哈普托獸是中等大小的掠食動物,以昆蟲與其他小型脊椎動物為食。牠們是最原始的楔齒龍類之一,並可能是其他楔齒龍類如異齒龍的祖先。哈普托獸與更特化的楔齒龍科動物擁有許多頭顱骨與骨骸上的共同特徵。但不像異齒龍,哈普托獸缺乏背帆。某些研究提出Palaeohatteria、Pantelosaurus、Cutleria都是哈普托獸的異名,但還有被廣泛接受。.

新!!: 異名和哈普托獸屬 · 查看更多 »

優脛龍屬

優脛龍屬(屬名:Eucnemesaurus)是種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通常被認為是優肢龍的一個異名,但亞當·耶茨(Adam Yates)的2006年研究則顯示牠們與假設的艾雷拉龍科阿里瓦龍(Aliwalia)是同種動物。 優脛龍是在1920年由Egbert Cornelis Nicolaas van Hoepen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強大優脛龍(E.

新!!: 異名和優脛龍屬 · 查看更多 »

優腔龍屬

優腔龍屬(學名:Eucamerot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懷特島的威塞克斯組(Wessex Formation),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貝里亞階。牠的化石是一些脊椎,曾有一個部份骨骼被歸類於優腔龍,但未被學界普遍接納。在歐洲侏羅紀晚期至下白堊紀的蜥腳下目中,優腔龍與鳥面龍及畸形龍,是三個根據破碎化石而建立的分類單元。.

新!!: 異名和優腔龍屬 · 查看更多 »

冠螺科

唐冠螺科(學名:Cassidae),亦作冠螺科,是一個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科,其物種為中型到大型、甚至很大型的海螺。舊屬中腹足目及異腹足目,今屬玉黍螺類支序鶉螺總科。 本科現時有約60個物種,例如:万宝螺(Cypraecassis rufa)。.

新!!: 異名和冠螺科 · 查看更多 »

冕齒獸屬

冕齒獸屬(學名:Diademodon)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的犬齒獸亞目,被估計完整身長約2公尺長,可能是雜食性動物。 化石發現於南非的卡魯盆地,以及阿根廷的門多薩省, 冕齒獸是在1894年由哈利·絲萊(Harry Seeley)敘述、命名,模式種是Diademodon tetragonus,當時化石只發現於南非的卡魯盆地。在1979年,A.

新!!: 異名和冕齒獸屬 · 查看更多 »

內烏肯盜龍屬

內烏肯盜龍屬(學名:Neuquenraptor)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是在2005年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是少數生存於南半球的馳龍科恐龍。身長約2.5公尺,重約30公斤,生存於白堊紀晚期。.

新!!: 異名和內烏肯盜龍屬 · 查看更多 »

兩鑿齒龍屬

兩鑿齒龍屬(學名:Diplotomodon)是種史前爬行動物,生存於上白堊紀的美國新澤西州,可能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目前的狀態是疑名。 兩鑿齒龍的化石只有一根牙齒(編號ANSP 9680),發現於紐澤西州的格洛斯特縣,屬於Navesink組、或是Hornerstown組地層,是個海相沉積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這顆牙齒的長度約三吋,外形寬廣、平坦、具對稱性,沒有彎曲Weishampel, D.B., 2006, "Another look at the dinosaurs of the East Coast of North America", III Jornadas Internacionales sobre Paleontología de Dinosaurios y su Entorno, Salas de los Infantes, Burgos, Spain.

新!!: 異名和兩鑿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公婆泉龍

公婆泉龍屬(屬名:Gongpoquansaurus)是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全長約6公尺,屬中型鴨嘴龍類。公婆泉龍生存於白堊紀中早期,化石發現於中國甘肅北部的酒泉市馬鬃山鎮(位於今肅北公婆泉恐龍地質公園內),該地在地質學上位在公婆泉盆地內,因而得名。.

新!!: 異名和公婆泉龍 · 查看更多 »

公牛多彩海麒麟

公牛多彩海麒麟(學名:Hypselodoris bullocki),俗稱紫海牛、紫海兔或音譯作布拉克多彩海蛞蝓 ,高澤海麒麟屬的小型海蛞蝓,分布範圍廣布於東印度洋與熱帶西太平洋,遠達昆士蘭南方。體長約2至4公分,具有細緻的體色,外套膜緣呈白色環帶狀,裸鰓橘黃色,觸角紫紅色,腹足與體色相同,呈紫紅或乳白色。本種的外觀具有變異性,進行相關的初步調查時,常簡單的以「公牛組」(bullocki group)來稱呼與本種相關的這類品種或變異型。本種與 Hypselodoris apolegma 近似,不過,本種與H.

新!!: 異名和公牛多彩海麒麟 · 查看更多 »

关于猪笼草属

《关于猪笼草属》(Over het geslacht Nepenthes)是由彼得·威廉·科塔尔斯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植物的专著。 Korthals, P.W. 1839.

新!!: 異名和关于猪笼草属 · 查看更多 »

克莱麦迪猪笼草

克莱麦迪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Kalamity')是由安南猪笼草、葫芦猪笼草、莱佛士猪笼草、苹果猪笼草、小猪笼草和印度猪笼草杂交得到的人工杂交种。1988年,该人公杂交种由布鲁斯·李·贝德纳和奥格尔·克莱德·布兰布利特培育而成。因该栽培种名称发表时未包含描述,违反《国际栽培植物命名规则》第24.1条,所以该名称是非正式的。Schlauer, J. N.d..

新!!: 異名和克莱麦迪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兀龍屬

兀龍屬(學名:Gyposaurus)是種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及南非。牠經常被認為是其他原蜥腳下目的幼體,但中國兀龍近期卻被認為是有效的物種。牠的學名的意思是「兀鷲蜥蜴」,是因早期理論認為原蜥腳下目是肉食性恐龍而命名的。.

新!!: 異名和兀龍屬 · 查看更多 »

前扁臀龍屬

前扁臀龍屬(學名:Proplanicoxa)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的英格蘭,約1億2600萬年前。 在1916年,雷金納德·胡利(Reginald Hooley)在威特島發現一個禽龍類的部分身體骨骼,該地屬於威塞克斯組(Wessex Formation)上層。正模標本(編號BMNH R 8649)是目前的唯一化石,包含:13節背椎、一個薦骨與腸骨、部分恥骨與坐骨。在1976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將這個標本編入於威特島龍。在2010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等人將這個標本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高氏前扁臀龍(P.

新!!: 異名和前扁臀龍屬 · 查看更多 »

副磨齒獸

副磨齒獸(學名:Paramylodon)是墨西哥及美國已滅絕的一屬地懶。副磨齒喉的皮膚下有真皮小骨,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

新!!: 異名和副磨齒獸 · 查看更多 »

剛果鱷

剛果鱷(學名:Congosaurus)是種已滅絕鱷類,屬於中真鱷類的森林鱷科,化石發現於安哥拉,年代為古新世。剛果鱷最初被認為是森林鱷的異名。而後被歸類於下伏鱷的異名。直到近年,剛果鱷才被認為是獨立的屬,不屬於森林鱷、下伏鱷。 在2007年,桿頜鱷的一個種被重新歸類於剛果鱷,使剛果鱷的生存範圍擴及於薩哈拉地區。.

新!!: 異名和剛果鱷 · 查看更多 »

勞爾哈龍屬

勞爾哈龍屬(學名:Lourinh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葡萄牙埃什特雷馬杜拉的兩個挖掘地點,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勞爾哈龍的分類歷史十分複雜,這個屬是由P.

新!!: 異名和勞爾哈龍屬 · 查看更多 »

倍甲龍屬

倍甲龍屬(學名:Dyoplosaurus)意為「雙倍裝甲的蜥蜴」,是甲龍下目甲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雷德迪爾河流域,屬於恐龍公園組,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中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倍甲龍是在1924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A. Parks)敘述、命名。 正模標本(編號ROM 784)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包含部分頭顱骨與下頜。 倍甲龍的身長約有6-7公尺長,約1.7公尺寬,而頭顱骨約有35厘米長。如同大部份的其他甲龍類恐龍,倍甲龍的身體覆蓋者裝甲,尾巴末端有鎚狀物。尾鎚是由四根癒合的骨頭組成。 很多學者認為倍甲龍其實就是包頭龍。不過,包頭龍的尾鎚上有長刺,而倍甲龍的卻沒有。雖然有這些的不同,但倍甲龍曾被認為是包頭龍屬的一個種,稱為Euoplocephalus acutosquameus,或者是包頭龍模式種(E.

新!!: 異名和倍甲龍屬 · 查看更多 »

犬齒鱷屬

齒鱷屬(屬名:Cynodontosuchus)是鱷形超目波羅鱷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Bajo de la Carpa地層組,地質年代約為桑托階,以及Pichi Picun Leufu地層組,地質年代約為康尼亞克階與桑托階。在1896年,古生物學家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命名犬齒鱷屬,當時歸類於西貝鱷亞目(Sebecosuchia),是當時第一個發現的非新生代西貝鱷類。 正模標本是一個不完整口鼻部、關節連接的下頜。上頜骨的第二顆牙齒大型、呈鐮刀狀。前上頜骨、上頜骨牙齒之間有齒縫,當犬齒鱷咬合時,下頜的大型牙齒會嵌入上頜的齒縫裡。根據這些特徵,犬齒獸被歸類於波羅鱷科。近年有些研究,提出犬齒獸是波羅鱷的次異名。但犬齒鱷有5顆上頜牙齒、口鼻部較扁,這些特徵與波羅鱷不同。.

新!!: 異名和犬齒鱷屬 · 查看更多 »

皮爾格柏

格柏(学名:Pilgerodendron uviferum),又名智利南部柏,是智利南部及阿根廷西南部特有的一種柏樹。它們生長在火地群島介乎南緯40-55°的地方,是所有柏樹分佈最南的物種。.

新!!: 異名和皮爾格柏 · 查看更多 »

皱纹蛤属

皱纹蛤属(學名:Periglypta)為簾蛤科之下的一個雙殼綱軟體動物的屬。.

新!!: 異名和皱纹蛤属 · 查看更多 »

皺蓋鐘菌

蓋鐘菌(學名:Verpa bohemica)是羊肚菌科的一種真菌,屬於假羊肚菌的一種。這種蕈類的菌蓋為淺黃色至棕色,呈頂針狀,直徑為2-4公分,長2-5公分,表面有如腦狀的皺褶與迴旋。菌柄較為脆弱,為淺色,可長達12公分,厚1-2.5公分。在顯微鏡下,這種蕈類的特徵為大型的孢子,足有60-80微米長、15-18微米寬,且每個子囊只有兩個孢子亦是其特色(一般的子囊菌每個子囊具有八個孢子)。 在野外,本種可以菌蓋和菌柄的連接方式和真羊肚菌區別,皺蓋鐘菌的菌柄上的菌蓋是完全和菌柄游離的。雖然被許多人認為皺蓋真菌可食,但仍不建議食用,有報導指稱它對部分過敏的人是有毒的,中毒症狀包括腸胃不適和肌肉失去協調。皺蓋真菌分布於北美洲、歐洲與亞洲。在早春融雪後,在木頭上產生子實體,比羊肚菌還早出現。歐洲的真菌學家常以異名Ptychoverpa bohemica稱呼本種。.

新!!: 異名和皺蓋鐘菌 · 查看更多 »

皇后杓蘭

皇后杓蘭,又名皇后喜普鞋蘭,是蘭科杓蘭亞科杓蘭屬的一種草本植物。原產於北美洲北部,是一種罕見的溫帶地生兜兰。由於棲息地遭到破壞,這種珍稀植物已經從一些原生地消失無蹤。.

新!!: 異名和皇后杓蘭 · 查看更多 »

矩蛺蝶屬

矩蛺蝶屬(Lilac Beauty,學名:Salamis)是蛺蝶亞科眼蛺蝶族中的一個屬。物種分佈於埃塞俄比亞界。曾被視作此屬異名或下級種團的Protogoniomorpha已成為獨立一屬。.

新!!: 異名和矩蛺蝶屬 · 查看更多 »

短角龍屬

短角龍屬(學名:Brachy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牠們的化石都是幼年個體的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及美國的蒙大拿州。 在過去被編入於短角龍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化石,其中一個目前被改歸類於刺叢龍(Rubeosaurus)Andrew T. McDonald & John R. Horner, (2010).

新!!: 異名和短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短鰭魚龍

短鰭魚龍(學名:Brachypterygius)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扁鰭魚龍亞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在1922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命名這個新屬,模式種是Brachypterygius extremus。正模標本發現於英格蘭巴斯的啟莫里黏土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在1976年,McGowan命名格蘭道魚龍(Grendelius mordax),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諾福克郡的啟莫里階地層。在1997年,McGowan將格蘭道魚龍改歸類為短鰭魚龍的一個種(B.

新!!: 異名和短鰭魚龍 · 查看更多 »

矛头虫

矛頭蟲(學名:Lonchodomas)是一屬已滅絕的三葉蟲,生存於奧陶紀。.

新!!: 異名和矛头虫 · 查看更多 »

矛頜翼龍屬

矛頜翼龍屬(屬名:Dorygnathus)意為「長矛的頜部」,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歐洲,約1億8000萬年前,當時盤古大陸有許多淺海。矛頜翼龍的翼展約為1.69公尺寬。頭顱骨長,眼眶是頭部最大型的洞孔。他們具有小型、三角形胸骨,是飛行相關肌肉的附著處。嘴部前端有彎曲的長牙齒,當牠們咬合時,會突出於嘴部前端;嘴部後段則是筆直的小型牙齒"Dorygnathu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Dinosaurs and Other Prehistoric Creatures. London: Salamander Books, Ltd. Pp. 292-295.。矛頜翼龍具有不同型態的牙齒,是種異型齒動物;許多原始翼龍類是異型齒動物,而現代爬行動物則相當少見異型齒動物。研究人員推測,矛頜翼龍是以魚類為食。矛頜翼龍的後肢第五腳指較大型,朝向側方。較大第五腳指的功能未明,但第五腳指、尾巴之間可能支撐者翼龍膜,如同兩翼與身體之間的翼膜。翼龍類學家大衛·安文(David Unwin)認為矛頜翼龍與晚侏儸紀的喙嘴翼龍有接近親緣關係,並與曲頜形翼龍生存於相同環境。.

新!!: 異名和矛頜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玩具翼龍屬

玩具翼龍屬(學名:Ludodactyl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巴西塞阿臘州的克拉圖組(Crato Formation),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在2003年,埃伯哈德·弗雷伊(Eberhard Frey)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席氏玩具翼龍(L.

新!!: 異名和玩具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玫耳

玫耳,是紅褶傘屬(Rhodotus,又名玫耳屬)的真菌。紅褶傘屬下只有單一的網蓋紅褶傘(又名網蓋粉菇或掌狀玫耳)。它們分佈在環北帶,在北美洲東部、北非、歐洲及亞洲都可以採集得到。它們一般會在樹樁及腐朽的硬木上生長。成熟玫耳的傘狀帽呈粉紅色及膠狀的,表面有紋。生長期間在不同的光度及顏色照射下,會影響它們的大小、形狀及子實體的顏色。 由於玫耳有獨特的特徵,令其分類很難得到共識,故此它有很多異名。根據近期的分子種系發生學分析,發現玫耳最為接近Physalacriaceae下的屬。.

新!!: 異名和玫耳 · 查看更多 »

火山齒龍科

火山齒龍科(屬名:Vulcanodontidae)是一群原始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侏儸紀,包括以下屬:資中龍、巨腳龍、塔鄒達龍、以及火山齒龍。火山齒龍科是在1984年由M.R. Cooper建立。在1995年,A.

新!!: 異名和火山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獨角龍屬

角龍屬(屬名:Monoclonius)是種角龍下目恐龍,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76年所命名,發現於加拿大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年代為晚白堊紀。獨角龍常與尖角龍產生混淆,有些人員認為牠們屬於同一種生物的不同性別或年齡。.

新!!: 異名和獨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獸頜獸屬

没有描述。

新!!: 異名和獸頜獸屬 · 查看更多 »

獅頭獸屬

獅頭獸屬(學名:Leontocephalus)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的麗齒獸亞目,化石發現於南非,地質年代為二疊紀晚期的吳家坪階。 獅頭獸是在1940年由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所敘述、命名。在1980年由羅伯特·卡羅爾(Robert L. Carroll)歸類於麗齒獸類。獅頭獸目前有四個種,包含:L.

新!!: 異名和獅頭獸屬 · 查看更多 »

球基蘑菇

球基蘑菇(學名:Agaricus abruptibulbus),俗稱突然的球根蘑菇(abruptly-bulbous agaricus)或扁球蘑菇(flat-bulb mushroom),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伞菌属。這種真菌可供食用,稍具茴香,且菌肉在遭碰傷或切割後會變成黃色。其菌蓋呈白色,部份染著黃色色調。其菌柄較長,且有一個球狀的底部。.

新!!: 異名和球基蘑菇 · 查看更多 »

球果假水晶兰

球果假水晶兰(学名:Cheilotheca humilis 異名:Monotropastrum humile (D.Don) H. Hara) 为鹿蹄草科假水晶兰属下的一个种,又稱長白假水晶蘭。.

新!!: 異名和球果假水晶兰 · 查看更多 »

碎嘴龍屬

嘴龍屬(學名:Claorhynchus)屬於鳥臀目恐龍,目前是個疑名。碎嘴龍被認為是鴨嘴龍科或角龍科,或者是三角龍的異名,因為這兩種恐龍被發現於同一地層。屬名意為「破碎的喙嘴」,意指牠們的化石只有破碎的部分嘴部。.

新!!: 異名和碎嘴龍屬 · 查看更多 »

碗狀龍屬

碗狀龍屬(屬名:Craterosaurus)是劍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凡藍今階到巴列姆階,約1億40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牠的化石在英格蘭被發現。牠被認為可能是皇家龍的次異名,不過卻只有很少的化石而不能斷定。 模式種是波頓碗狀龍(C.

新!!: 異名和碗狀龍屬 · 查看更多 »

神河龍

河龍(學名:Styxosaurus)是蛇頸龍亞目薄板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桑托階到坎潘階)的北美洲。 神河龍意為「冥河的蜥蜴」,是以希臘神話中的斯堤克斯河(River Styx)為名。斯堤克斯河是環繞冥界的九條冥河之一。.

新!!: 異名和神河龍 · 查看更多 »

祿豐龍屬

祿豐龍屬(學名:Lufeng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中國西南部"Lufeng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新!!: 異名和祿豐龍屬 · 查看更多 »

福井盜龍屬

福井盜龍屬(學名:Fukuiraptor)是種中型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日本的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地層。.

新!!: 異名和福井盜龍屬 · 查看更多 »

福鱷

福鱷(學名:Atractosteus spatula),又名鱷雀鱔、大雀鱔,臺灣命名為錘骨雀鱔或鱷魚火箭,是一種很原始的輻鰭魚。它的名字來自它跟鱷魚一樣的短吻和兩排匕首般鋒利的牙齒。背部呈褐色或橄欖色,腹部則較為淺色。鱗片是菱形硬鱗,美洲印第安人有時會拿來作為寶石。 福鱷是雀鱔目中體型最大的,身長達、體重至少。.

新!!: 異名和福鱷 · 查看更多 »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新!!: 異名和禽龍屬 · 查看更多 »

科堡鱷屬

科堡鱷屬(學名:Coburgosuchus)是種已滅絕植龍目,屬於偽帕拉鱷亞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德國,屬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科堡市為名。由於化石破碎,科堡鱷被認為是個疑名,而且有可能是尼克羅龍或植龍的異名。.

新!!: 異名和科堡鱷屬 · 查看更多 »

稜齒龍科

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或稱稜齒龍類(Hypsilophodont),名稱來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屬,意為“高冠狀的牙齒”。稜齒龍類是群小型鳥腳類恐龍,身長平均1到2公尺,被認為是行動快速的草食性二足恐龍。稜齒龍類發現於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岩層間。稜齒龍類傳統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龍類的二足鳥腳下目恐龍,某些早期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稜齒龍類是自然演化支,但最近的研究發現稜齒龍類是並系群,並有一支系往禽龍類演化。某些研究更認為部分稜齒龍類並不屬鳥腳下目,目前唯一確定的物種是稜齒龍(Hypsilophodon)。稜齒龍科演化樹因為缺乏研究而顯得複雜。.

新!!: 異名和稜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穿孔貝屬

穿孔貝屬(學名:Terebratula)是穿孔貝科Terebratulinae亞科下的一個屬,其化石最早可以追溯至晚泥盆世晚期。牠們分布在世界各地,定居在海床上,以海水中的懸浮物為食。.

新!!: 異名和穿孔貝屬 · 查看更多 »

窗格苔蘚蟲

窗格苔蘚蟲(學名:Fenestella)是一屬已滅絕的苔蘚蟲,生存於中奧陶紀至三疊紀卡尼階,在石炭紀時期達到最大的多樣性。在世界各地的海洋沉積地層都有發現牠們的化石。本屬現今已有數百個物種被描述。.

新!!: 異名和窗格苔蘚蟲 · 查看更多 »

窄叶猪笼草

叶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tenophyll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Clarke, C.M. 1997.

新!!: 異名和窄叶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端粉蝶屬

端粉蝶屬(學名:Euchloe)是粉蝶科粉蝶亞科襟粉蝶族中的一個屬。共有19個物種,廣泛分佈於全北界和非洲熱帶地區Brower, Andrew V. Z. 2009.

新!!: 異名和端粉蝶屬 · 查看更多 »

箭齒龍屬

箭齒龍(學名:Belodon)意為「箭狀牙齒」,是植龍目的一個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化石發現於歐洲。模式種是B.

新!!: 異名和箭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簧龍屬

簧龍屬(學名:Calamosaurus)是虛骨龍類的一個屬小型恐龍,化石發現於英國懷特島郡的威塞克斯組,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牠的化石是兩節頸椎(編號BMNH R901),是由威廉·達爾文·福克斯(William Darwin Fox)所發掘的。.

新!!: 異名和簧龍屬 · 查看更多 »

粗米螺科

粗米螺科(學名:Scaphandridae),又名水夫螺科,是海螺的一個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科。.

新!!: 異名和粗米螺科 · 查看更多 »

粗毛猪笼草

粗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ispid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00米至800米的荒原森林中。Clarke, C.M. 1997.

新!!: 異名和粗毛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納摩蓋吐龍科

納摩蓋吐龍科(Nemegtosauridae)是一群蜥腳下目恐龍,可能屬於泰坦巨龍類,起初包含兩個生存於晚白堊紀蒙古的屬,分別為納摩蓋吐龍、非凡龍。科學家們爭論者這兩個屬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的關係,以及牠們是否構成一個有效的科。最近有其他屬被分類於這個演化支,而親緣分支分類法有助於了解納摩蓋吐龍科的演化關係。.

新!!: 異名和納摩蓋吐龍科 · 查看更多 »

紫蜡蘑

紫蠟蘑(學名:Laccaria amethystina,Amethyst Deceiver)是一種顏色鮮豔的小型可食用菇類,生長於落葉植物或裸子植物林中。其紫色的外表会逐渐風化褪色,因此常難以辨認,而有「欺詐者」(Deceiver)的稱號。该別名也可用來稱呼與它關係接近,也會因風化而褪色的紅蠟蘑。紫蜡蘑通常見於北溫帶,但也有報告指出其存在中南美洲熱帶。.

新!!: 異名和紫蜡蘑 · 查看更多 »

紅山龍屬

紅山龍屬(學名:Hongshanosaurus)是鸚鵡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東亞,約1億2500萬年前。目前只有發現兩個頭顱骨化石,但透過與其近親的比較,可發現紅山龍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上下頜的前端有喙狀嘴。牠是在中國遼寧省熱河組發現的完整化石之一。.

新!!: 異名和紅山龍屬 · 查看更多 »

紅菇屬

紅菇屬(學名:Russula),學名意義為「紅色」,首先在1796年由真菌學家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描述。紅菇屬由750種菌根真菌組成,其下物種多半較大、常見且色彩鮮明,是真菌學家與真菌收集者最容易辨認的屬之一。其特徵包括孢子印的顏色為白至深黃色,脆弱、離生的白色蕈褶,且蕈柄上沒有內菌幕與的痕跡。物種的特徵與本屬相似,但其蕈褶破裂時會釋放乳狀的乳膠。.

新!!: 異名和紅菇屬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

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學名:Aequorea victoria),又名水晶水母、水晶果凍水母,是一種分佈在北美洲西岸能發光的水母。它們曾被認為是下村脩所發現的Aequorea aequorea的異名。下村脩聯同馬丁·查爾菲及錢永健因發現及改造了綠色熒光蛋白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原先維多行亞多管發光水母是用來描述分佈在太平洋的變種,而aequorea則是指分佈在大西洋及地中海的群落。這個起初的分法受到質疑,而下村脩亦確認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處。.

新!!: 異名和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 · 查看更多 »

繪龍屬

繪龍屬(屬名:Pinacosaurus)意為「木板蜥蜴」,是種中等大小的甲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晚桑托階到晚坎潘階,約80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繪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與中國。繪龍的鼻孔附近有2到5個額外的洞,目前沒有理論解釋這些洞的功能。.

新!!: 異名和繪龍屬 · 查看更多 »

纖龍屬

纖龍屬(學名:Rhadinosaurus)是種史前爬行動物,生存於8千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奧地利。在1881年,由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將化石描述、命名,其學名意思是「纖細的蜥蜴」。 纖龍的化石都是碎片。只有發現肱骨、可能的股骨、兩節脊椎、以及其他未確定的碎片。由於纖龍的化石很少,其分類也不太明確。牠曾被歸類於於甲龍下目,是厚甲龍的異名;或是鱷魚。牠的模式種是R.

新!!: 異名和纖龍屬 · 查看更多 »

维奇猪笼草

维奇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veitchii)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广泛分布于婆罗洲西北部。其种加词“veitchii”来源于维奇苗圃的主人,詹姆斯·维奇。 低地地区的树林中维奇猪笼草常附生,其以叶柄环抱树杆向上生长。而在高地地区泥炭沼泽的维奇猪笼草则多陆生。巴里奥地区的维奇猪笼草似乎严格陆生,未在该地区观察到其附生植株。此外,低地地区和高地地区的维奇猪笼草在形态上也有区别,低地变型比高地变型的唇窄。 维奇猪笼草被认为产于菲律宾的罗伯坎特利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Cheek, M. 2011.

新!!: 異名和维奇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维耶亚猪笼草

维耶亚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vieillardii)是新喀里多尼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得名于欧仁·维耶亚,他于1861年至1867年在新喀里多尼亚和塔希提采集植物标本。维耶亚猪笼草是最早描述的猪笼草属物种之一。其自然原生地为亚热带或热带干燥森林。 喀里多尼亚杵蚊栖息于维耶亚猪笼草的捕虫笼中。Iyengar, M.O.T. 1969.

新!!: 異名和维耶亚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细毛猪笼草

细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pilos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特点是具有密集的黄棕色长毛被;笼盖下表面具一个独特的钩状附属物。其种加词“pilosa”来源于拉丁文“pilosus”,意为“毛发”。Phillipps, A., A. Lamb & C.C. Lee 2008.

新!!: 異名和细毛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罗恩猪笼草

(学名:Nepenthes rowanae),又称,是澳大利亚约克角半岛北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艾利斯·罗恩。其与奇异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一度被认为是同一个物种。.

新!!: 異名和罗恩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美林猪笼草

美林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errilliana)是菲律宾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捕虫笼的大小可与马来王猪笼草媲美,是猪笼草属中捕虫笼最大的猪笼草之一。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美林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羽龍屬

羽龍屬(屬名:Cryptovolans)意為「隱藏的飛行者」,屬於獸腳亞目的馳龍科,是種有羽毛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九佛堂組,是一個由三個化石所構成的單一個體,身長為90公分,目前存放於北票市古生物博物館。羽龍的種名pauli,是以古生物學家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Paul)為名。羽龍與著名的伶盜龍共同屬於馳龍科。.

新!!: 異名和羽龍屬 · 查看更多 »

翼狀豬籠草

翼狀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alata),又名紅豬籠草,是菲律賓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alata”來源於拉丁文“alatus”,意為“翼狀的”。 翼状猪笼草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种形态多样性极高且分布范围涵盖整个菲律宾群岛的物种(巴拉望岛例外)。McPherson, S.R. & V.B. Amoroso 2011.

新!!: 異名和翼狀豬籠草 · 查看更多 »

翼椎龍屬

翼椎龍屬(屬名:Pterospondylus)意為「如翼般的脊椎骨」,是獸腳亞目腔骨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狀態為疑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德國,化石發現於特羅辛根組(Trossingen Formation)。模式種是P.

新!!: 異名和翼椎龍屬 · 查看更多 »

翼手龍屬

翼手龍屬(屬名:Pterodactylus)又名翔指翼龍,是翼龍目的代表屬之一,為第一個被命名的翼龍類。生活在侏儸紀晚期,牠們是肉食性動物,可能獵食魚類與其他小型動物。如同所有翼龍類,翼手龍的翼膜由皮與肌肉構成,從牠的最後一根手指延展到牠的身體。翼的內部由膠質纖維支撐,外部由角質脊狀物支撐。化石已在歐洲、非洲等地發現。 翼手龍的學名在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指的是牠的翼由一個巨大手指支撐。.

新!!: 異名和翼手龍屬 · 查看更多 »

真穗猪笼草

真穗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eustachy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存在于海拔1600米处。其种加词“eustachya”来源于希腊语,“eu”意为“真实的”,“stachys”意为“穗”,指其总状花序结构。Clarke, C.M. 2001.

新!!: 異名和真穗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真盔菊石

真盔菊石(學名:Euhoplites),又名真蹄菊石,是生存在早白堊紀海洋中的一屬菊石。其化石被發現於德國、法國、巴西、美國、斯瓦巴和揚馬延。.

新!!: 異名和真盔菊石 · 查看更多 »

真雙型齒翼龍科

真雙型齒翼龍科(Eudimorphodontidae)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的一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諾利階到瑞替階)。 在1978年,彼得·沃爾赫費爾(Peter Wellnhofer)建立這個分類單元,以包含真雙型齒翼龍。一些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真雙型齒翼龍科是曲頜形翼龍科的次異名Kellner, A. W. A., (2003): Pterosaur phylogeny and comments o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group.

新!!: 異名和真雙型齒翼龍科 · 查看更多 »

真枝角鹿

真枝角鹿(Eucladoceros),又名真枝角獸,是已滅絕的鹿,其化石在歐洲、中東及中亞都有發現。 最早的真枝角鹿生存於上新世早期的中國。到了更新世早期,真枝角鹿在歐洲及中國最為豐富。歐洲形態的真枝角鹿分類很混淆,只有達12種簡單定義的物種。大部份真枝角鹿物種都有異名,當中只有2或3種已確認,包括:.

新!!: 異名和真枝角鹿 · 查看更多 »

猪笼草属 (专著)

《猪笼草属:专题素描》(Die Gattung Nepenthes: Eine monographische Skizze)是由金特·贝克·冯·曼那哥塔·翁德·勒驰奈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植物的德文专著。 Beck, G. 1895.

新!!: 異名和猪笼草属 (专著) · 查看更多 »

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

《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是由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食虫植物的专著。其1997年5月发表于《布卢姆-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地理学杂志》中。Jebb, M.H.P. & M.R. Cheek 1997.

新!!: 異名和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 · 查看更多 »

猪笼草科 (1873年专著)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是约瑟夫·道尔顿·胡克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植物的专著。 Hooker, J.D. 1873.

新!!: 異名和猪笼草科 (1873年专著) · 查看更多 »

猪笼草科 (1908年专著)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是由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植物的专著。Macfarlane, J.M. 1908.

新!!: 異名和猪笼草科 (1908年专著) · 查看更多 »

猪笼草科 (2001年专著)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是由马丁·奇克和马修·杰布所著的关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猪笼草属食虫植物的专著。Cheek, M.R. & M.H.P. Jebb 2001.

新!!: 異名和猪笼草科 (2001年专著) · 查看更多 »

眉眼蝶屬

眉眼蝶屬(學名:Mycalesis,Bushbrown)是眼蝶亞科眼蝶族眉眼蝶亞族中的一個屬。物種分佈於印度、東亞至大洋洲一帶。大多品種有季節多表型,即是旱季和濕季的型態有別,因此這屬在生物分類中較為棘手,並有大量同物異名。.

新!!: 異名和眉眼蝶屬 · 查看更多 »

烏克提納翼龍屬

烏克提納翼龍屬(屬名:Uktenadactylus)是翼龍目古魔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化石最初被歸類於科羅拉多斯翼龍的一個種,隨者近年的重新研究,發現這個化石是獨立屬。.

新!!: 異名和烏克提納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烏爾禾龍屬

烏爾禾龍屬(id.

新!!: 異名和烏爾禾龍屬 · 查看更多 »

热河鸟

热河鸟属(學名:Jeholornis)又稱為神州鳥屬,是一屬鳥翼類,其化石於中國河北省下白堊紀的義縣組發現。名稱的分歧來自兩個發表時間相當接近的發現報告:神州鳥的報告較熱河鳥的報告早兩日發表,但有認為神州鳥的報告並非正式的發表。牠的化石包括了幾組算是完整的骨骼遺骸。周忠和與張福成更將較進化的吉祥鳥定為熱河鳥的異名,但這個理論卻不太被接受。.

新!!: 異名和热河鸟 · 查看更多 »

爪爪龍屬

龍屬(屬名:Pawpawsaurus)是甲龍下目結節龍科的一屬,化石是在1992年發現於德州塔蘭特縣,年代為白堊紀的晚阿爾比階。爪爪龍目前只有一個種坎氏爪爪龍(P.

新!!: 異名和爪爪龍屬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猪笼草

爱德华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edwardsiana)是马来西亚东马沙巴州的京那巴鲁山和坦布幼昆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具有巨大的捕虫笼,及高度发达的唇肋。Clarke, C.M. 1997.

新!!: 異名和爱德华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瘦小猪笼草

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gracillima)是西马来西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gracillima”来源于拉丁文“gracilis”,意为“细长的,瘦小的”。Clarke, C.M. 2001.

新!!: 異名和瘦小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瘦长太阳瓶子草

长太阳瓶子草(学名:Heliamphora elongata)是委内瑞拉格兰·萨瓦纳特有的食虫植物,特别是伊卢山和川门山。其种加词“elongata”来源于拉丁文“elongare”,意为“细长的”,指其捕虫瓶的形态。McPherson, S. 2007.

新!!: 異名和瘦长太阳瓶子草 · 查看更多 »

絹蝶屬

絹蝶屬(學名:Parnassius)是絹蝶亞科絹蝶族中的一個屬,是該亞科中演化出最多物種的分類,包含了7個亞屬和66種。廣泛分佈於全北界,在中國紀錄了35種。幼蟲的寄主為景天科、虎耳草科和罌粟科植物Michel F., Rebourg C., Cosson E., Descimon H. 2008.

新!!: 異名和絹蝶屬 · 查看更多 »

疑惑猪笼草

疑惑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dubi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海拔分布范围为1600米至2700米。其种加词“dubia”来源于拉丁文,意为“疑惑的,困惑的”。 疑惑猪笼草的特点在于其笼盖与笼口的夹角几乎都会超过180°,与其他之间存在着密切近缘关系一样,其也会产生黏稠度极高的消化液。.

新!!: 異名和疑惑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瑪君龍屬

君龍屬(屬名:Majungasaurus,意為「馬哈贊加蜥蜴」)又譯瑪宗格龍,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末的馬達加斯加,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目前僅有一個已確認種,凹齒瑪君龍(M.

新!!: 異名和瑪君龍屬 · 查看更多 »

環角石 (直角石目)

角石(學名:Cycloceras)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牠們生活在奧陶紀至二疊紀的海洋中。 本屬在直角石目中的地位尚未確定。.

新!!: 異名和環角石 (直角石目) · 查看更多 »

無窗貝屬

無窗貝屬(學名:Athyris)是無窗貝科無窗貝亞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在早泥盆紀至三疊紀的海洋中,具有近乎相等的雙凸外殼,一般寬度較長度大。 和本屬相關的屬有Alverezites、Bruntonites和Meristospira。.

新!!: 異名和無窗貝屬 · 查看更多 »

無齒翼龍屬

無齒翼龍屬(学名:Pteranodon),在希臘文的意思為“沒有牙的翅膀”,生存於晚白堊紀(康尼亞克階到坎潘階,約8,930萬年前到7,060萬年前)的北美洲(堪薩斯州、阿拉巴馬州、內布拉斯加州、懷俄明州、與南達科他州),是最大的翼龍類之一,翼展長達9公尺長。.

新!!: 異名和無齒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無洞貝屬

無洞貝屬(學名:Atrypa),又名無窗貝屬,是無洞貝科無洞貝亞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於早古生代奧陶紀晚奧陶世(4.44億年前)至晚古生代石炭紀早石炭世(3.18億年前)開始出現,繁盛於志留紀和泥盆紀,存活至泥盆紀晚泥盆世(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廣泛存在於海洋岩石內的化石中。其分佈之廣泛,存在於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牠們生活在淺水軟基質上。.

新!!: 異名和無洞貝屬 · 查看更多 »

熊面獸屬

面獸屬(學名:Arctops)意為「熊的面孔」,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的麗齒獸亞目,化石發現於南非卡魯盆地的小頭獸組合帶(Cistecephalus assemblage zone),地質年代為二疊紀晚期的吳家坪階。熊面獸的頭顱骨長30公分,完整身長估計約2公尺。 模式種是A.

新!!: 異名和熊面獸屬 · 查看更多 »

燕鳥

燕鳥屬(屬名:Yanornis)是一種下白堊紀的鳥類,相信與現今鳥類的祖先是近親。模式種的馬氏燕鳥(Y.

新!!: 異名和燕鳥 · 查看更多 »

異平齒龍屬

平齒龍屬(屬名:Hyperodapedon)又譯超咬吞蜥,是喙頭龍目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卡尼階,約2億1500萬年前。舟爪龍(Scaphonyx)一度被認為是種恐龍,現在被認為是異平齒龍的次同物異名,或本身是個疑名。發現於印度的Paradapedon,目前被認為是異平齒龍的一個種。.

新!!: 異名和異平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屬

特龍(屬名:Allosaurus)又稱異龙或躍龙,是獸腳亞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屬。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至早提通階,約1億5500萬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新!!: 異名和異特龍屬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屬的種

特龍屬(學名:Allosaurus)屬於恐龍的肉食龍下目,自從在1877年被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以來,已有許多的可能種被歸類於異特龍屬,但只有少數被認為是有效種。異特龍的化石最早發現於美國西部的上侏儸紀地層莫里遜組,而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

新!!: 異名和異特龍屬的種 · 查看更多 »

異鱲

鱲(學名:Parazacco spilurus),俗名斑尾赤梢鱼,鯉科魚類,同屬的品種僅有海南異鱲(Parazacco fasciatus Koller, 1927)一種。而海南異鱲(異名Parazacco spilurus fasciatus)一度被認為是異鱲的亞種。.

新!!: 異名和異鱲 · 查看更多 »

異齒鱷屬

齒鱷屬(學名:Heterodontosuchus)是已滅絕植龍目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北美洲。第一個化石發現於猶他州東南部的亨利山脈,是一個部分下頜。之後在亞利桑那州發現了更多化石。屬名意為「有不同牙齒的鱷魚」,意指下頜的前後段牙齒大小不同。牙齒的前後向扁平,而且排列緊密。由於異齒鱷的化石破碎,目前的狀態是個疑名;而且有可能是尼克羅龍的異名。.

新!!: 異名和異齒鱷屬 · 查看更多 »

畸形龍屬

形龍屬(屬名:Pelorosaurus)意為「怪異的蜥蜴」,是種巨型草食性恐龍。畸形龍是最早發現的蜥腳下目恐龍之一。畸形龍的身長約24公尺。牠們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3800萬年前到1億1200萬年前。牠們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葡萄牙。化石包含一個肱骨、脊椎、一個薦骨、骨盆、四肢碎片、以及皮膚痕跡;牠們覆蓋者六角形鱗片。.

新!!: 異名和畸形龍屬 · 查看更多 »

畸齒龍科

齒龍科(Heterodontosauridae),又名異齒龍科,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科,經常被認為是群基礎鳥腳類恐龍,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關係密切。雖然畸齒龍科的化石很罕見,牠們從侏羅紀早期存活在全球各地,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早期。 畸齒龍科的體型如狐狸般大小,身長少於2公尺。畸齒龍科因牠們的獨特牙齒而著名,包括類似犬齒的長牙、以及適合咀嚼的頰齒,頰齒與白堊紀鴨嘴龍科的牙齒類似。畸齒龍科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

新!!: 異名和畸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特暴龍屬

特暴龍屬(学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科。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地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特暴龍的化石是在蒙古發現,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新!!: 異名和特暴龍屬 · 查看更多 »

狹葉薰衣草

狹叶薰衣草(学名:Lavandula angustifolia),又名薰衣草、真薰衣草、英國薰衣草,是唇形科,薰衣草屬的一種灌木。原產於地中海地區的西部,目前世界上主要種植地有歐洲的西班牙北部的山脈與庇里牛斯山脈,保加利亞高山地區和亞洲的中國大陸甘肅的清水縣。在澳門亦有隨葡萄牙傳入,並以之製作藥油。狹葉薰衣草對氣候,海拔都要求較高,所以種植面積不及雜交品種的薰衣草種植面積。歐洲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和中國大陸的新疆伊犁地區都是以種植雜交薰衣草為為世人熟知。 狹葉薰衣草具有強烈的香味,植株高度約一至二公尺高;茎弯曲多分枝;披针状线形的叶子对生,叶子長2-6厘米、寬0.4-0.6厘米,全缘或反卷;夏季开蓝紫色花(薰衣草色),每6-10朵轮生,在在枝條頂端密集成穗狀花序,花序長2-8公分,花序下有一枝細長且無葉的莖,莖長10-30公分。 狹葉薰衣草雖然被稱為英國薰衣草,不過並不是英國原產的植物。以前認為薰衣草(Lavandula officinalis)與狹葉薰衣草是兩種不同植物,新的研究認為兩者是同一種植物,而將薰衣草的學名Lavandula officinalis處理為狹葉薰衣草的同種異名。 其種小名angustifolia的中文意思是“狹葉”。.

新!!: 異名和狹葉薰衣草 · 查看更多 »

狼嘴龍屬

嘴龍屬(學名:Lycorhinus)又名狼鼻龍或萊克龍,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非開普省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上層,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 正模標本(編號SAM 3606)是由M.

新!!: 異名和狼嘴龍屬 · 查看更多 »

狄更遜水母

更遜水母(學名:Dickinsonia)又名狄更遜蠕蟲、迪金索尼亞蟲,是前寒武紀時代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一種生物,其形狀大致呈兩側對稱、有橫紋的卵形,其分類地位還不是很明朗,多數研究者認為它是動物,但也有人認為它屬於真菌,甚至屬於已滅絕的一界。.

新!!: 異名和狄更遜水母 · 查看更多 »

盧卡斯鱷屬

盧卡斯鱷屬(學名:Lucasuchus)是堅蜥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奎伊郡的牛峽谷組(Bull Canyon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盧卡斯鱷是在1995年被敘述、命名,屬名是以美國古動物學家史賓賽·盧卡斯(Spencer G. Lucas)為名。在1999年,盧卡斯鱷被歸類為隆鱷的一個次異名。之後有其他研究認為盧卡斯鱷是個無效屬。但也有研究認為盧卡斯鱷是個獨立屬,是鏈鱷、Acaenasuchus的近親,而離隆鱷較遠。盧卡斯鱷的肩膀處有長尖刺,往側向延伸,鏈鱷亞科都有這些特徵。.

新!!: 異名和盧卡斯鱷屬 · 查看更多 »

直角龍屬

角龍屬(學名:Orthogoni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印度賈巴爾普爾的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牠的化石只是一顆小型的牙齒碎片,保存下來的部份長2.7公分。由於牙齒的後緣筆直,故命名直角龍。 在拉米塔組中,直角龍是最早被命名的獸腳亞目,所以有時被歸類為其他同時期獸腳亞目的異名,如印度龍及印度鱷龍。直角龍是根據牙齒而建立的分類單元,這樣的用法並不得到鼓勵。在1990年,拉弗·莫那兒(Ralph Molnar)根據這顆牙齒的形狀,判斷最有可能是獸腳亞目的頜部後段牙齒,而獨特處是沒有鋸齒邊緣。直角龍目前被認為是角鼻龍下目的一個疑名。 從三疊紀晚期的地層發現的拉氏大椎龍(Massospondylus rawesi)也是只有牙齒,有時會被歸類為直角龍的第二物種,但牠可能不是屬於恐龍,或是來自更老的地層。.

新!!: 異名和直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相手蟹科

手蟹科(Sesarmidae)是短尾下目方蟹總科以下的一個科,在之前有多個作者都把本科的物種劃歸方蟹科。當中的吸血鬼蟹屬(Geosesarma)、Metopaulias、相手蟹屬(Sesarma)是真正的陸生蟹,也就是說這些物種繁殖時無需返回海裡。.

新!!: 異名和相手蟹科 · 查看更多 »

盾叶茅膏菜

叶茅膏菜(学名:Drosera peltata),又名--、盾葉毛氈苔、石龙牙草、石持草,是多年生草本-茅膏菜-属食虫植物。具有明显的茎,株高10-30厘米,叶为半月形,上面生满能分泌粘液的腺毛。当小虫落上被粘液粘上,叶子卷缩,分泌消化液将虫子消化,是干旱少养分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为自己补充营养的一种方式。花白色或淡红色,螺状聚伞花序。 盾叶茅膏菜為攀附性的球根毛氈苔,是分布最廣的種類。種加詞「peltata」來源於拉丁文「盾形」之意,描述莖上長出的葉片形狀。此品種雖然特色鮮明,但又和其他幾個相近的種類混在一起,例如在澳洲就有至少4個茅膏菜的型:--()(自動名)、--()、多叶--(),又稱為盾叶茅膏菜多叶变种()、小型--(),又稱為盾叶茅膏菜小型变种()。 球根毛氈苔發展出夏休機制,利用地下的球根度過度乾旱的夏季。地上部的型態可以分為蓮座及直立,茅膏菜為直立型,花朵單枝或分枝。.

新!!: 異名和盾叶茅膏菜 · 查看更多 »

盒螺科

螺科(學名:Cylichnidae)是盒螺總科的一個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分類。.

新!!: 異名和盒螺科 · 查看更多 »

白剌鳞鹅膏菌

白剌鳞鹅膏菌(學名:Amanita echinocephala)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鵝膏菌屬。這種真菌是一種體形較大,顏色為白色或象牙色的蘑菇,其特徵為刺狀或疣狀的菌蓋。這種真菌主要在白堊質土壤上的山毛櫸下生長,並且早於大多數南英格蘭蘑菇出現。這種真菌經常以單獨或一小群的形式出現,因此獲得「孤獨的鵝膏菌」(The Solitary Amanita)或「孤獨的歐洲鵝膏菌」(European Solitary Lepidella)。這種真菌非常耐旱。孤立鵝膏菌(Amanita solitaria)是這種真菌的異名。.

新!!: 異名和白剌鳞鹅膏菌 · 查看更多 »

白猪笼草

白猪笼草(学名:)是西马来西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拉丁文“albus”,意为“白色的”,指其上位笼的颜色。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白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白楊山角龍屬

白楊山角龍屬(學名:Ojoceratops)又譯奧喬角龍,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屬於白楊山組(Ojo Alamo Formation)的Naashoibito段,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馬斯垂克階早期,距今約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福氏白楊山角龍(O.

新!!: 異名和白楊山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花菱草

花菱草(学名:Eschscholzia californica),又名加州罌粟、金英花,是罌粟科花菱草屬的一種草本植物。原產於美國西部及墨西哥,分佈在美國的加州,向外延伸至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南部、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及新墨西哥州等地,在墨西哥則分佈在索諾拉州及下加利福尼亞州西北部。生長在海拔零至二千公尺的草地及開闊地區。 花菱草是美國加州的州花,加州指定每年的四月六日為花菱草日。在加州的州界牌上有花菱草的圖像。.

新!!: 異名和花菱草 · 查看更多 »

銳頜龍屬

銳頜龍屬(學名:Genyodectes)是角鼻龍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南美洲。正模標本(編號MLP 26-39)是一個完整的鼻端,包括前上頜骨、部份上頜骨、右及左齒骨、一些牙齒、左夾板骨碎片及部份冠突骨。這些都是在阿根廷丘布特省發現的。這些化石都保存得較差,而有一些仍保持連接的關節。銳頜龍的前上頜骨有相對較大及向前傾的牙齒,牠的學名亦是因這些牙齒而得來。.

新!!: 異名和銳頜龍屬 · 查看更多 »

韓爾禮

韓爾禮(或作亨利·奧古斯丁,吳永華,1999,第224、225頁。亨利·奧古斯丁為吳永華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所編纂《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姓前置。、奧古斯汀·亨利,Augustine Henry,, F.L.S.,F.

新!!: 異名和韓爾禮 · 查看更多 »

莫里尼龍屬

莫里尼龍屬(學名:Morino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法國,化石發現於加來海峽省濱海布洛涅市附近的一個未命名地層,年代為啟莫里階。莫里尼龍的化石只有牙齒,有時被歸類於畸形龍,畸形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英格蘭,是個「未分類物種集中地」。 莫里尼龍是以法國北部的古老民族莫里尼人為名。.

新!!: 異名和莫里尼龍屬 · 查看更多 »

莱佛士猪笼草

莱佛士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afflesiana)得名于斯坦福·莱佛士。其分布极为广泛,包括婆罗洲、苏门答腊、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已描述的莱佛士猪笼草的变型和变种是猪笼草属中最多的。仅在婆罗洲就至少有3种不同的变种。莱佛士猪笼草的巨型变型的捕虫笼大小可与马来王猪笼草相媲美。.

新!!: 異名和莱佛士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遼西翼龍屬

遼西翼龍屬(屬名:Liaoxi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梳頜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在2005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董枝明、呂君昌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短頜遼西翼龍(L.

新!!: 異名和遼西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達克龍屬

達克龍屬(學名︰Dakosaurus),是地蜥鱷科下的一個屬,體型大,牙齒有鋸齒,側向扁平。達克龍是肉食性動物,大部份時間都生活於海洋中。從牠們那適應海中生活的特徵,可見牠們很可能是在海中交配。不過由於仍未有達克龍的蛋或巢被發現,究竟牠們是否如海豚及魚龍類般在海中出生,或是像龜在岸上出生,仍是未知。 達克龍是在1956年命名,由Friedrich August von Quenstedt根據數顆Th.

新!!: 異名和達克龍屬 · 查看更多 »

鍬鱗龍屬

鍬鱗龍屬(屬名:Stagonolepis)是種已滅絕主龍類爬行動物,屬於堅蜥目,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鍬鱗龍的化石已在蘇格蘭與波蘭發現。 鍬鱗龍是種四足、草食性動物,身體覆蓋者厚重鱗甲。鍬鱗龍行動緩慢,牠們使用厚重骨板來抵抗同時代鑲嵌踝類主龍掠食動物的攻擊。鍬鱗龍身長3公尺,頭部長達25公分;與身體相比,鍬鱗龍的頭部非常小頭部少於身體長度的10%。牠們的嘴部前段沒有牙齒,嘴部後段有適合咀嚼的釘狀牙齒,但喙狀嘴的前端往上拱起,可讓鍬鱗龍拔起植物(類似現在的豬),包括木賊、蕨類植物、以及剛演化出現的蘇鐵。.

新!!: 異名和鍬鱗龍屬 · 查看更多 »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是一本由B·H·丹瑟所著的关于荷属东印度群岛极其附近地区热带食虫植物的开创性专著。Danser, B.H. 1928.

新!!: 異名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 · 查看更多 »

鏡眼蟲

鏡眼蟲(學名:Phacops)是生存於晚奧陶紀至晚泥盆紀的一屬三葉蟲,生活在溫暖的淺海中。這類三葉蟲有著向前擴展延長的凸狀眉間。巨大的眼睛使其視力較佳。胸部分為12節,每節都有許多面,讓牠們能更容易地捲曲身體以躲避危險。尾甲比頭部小得多,其上有深溝,結核上的刻紋成了表皮上的裝飾。.

新!!: 異名和鏡眼蟲 · 查看更多 »

鐮刀龍科

鐮刀龍科(Therizinosauridae)意為「鐮刀蜥蜴」是獸腳亞目鐮刀龍超科的一科。鐮刀龍科是群草食性或肉食性的動物,生存於白堊紀中到晚期,化石已在中國、蒙古、美國等地發現。.

新!!: 異名和鐮刀龍科 · 查看更多 »

鐮齒龍屬

鐮齒龍屬(屬名:Zanclodon)意為「鐮刀牙齒」,化石其實來自於至少兩屬恐龍,年代為三疊紀中晚期,約2億4500萬1億9960萬年前 。Parrish在1993年,Nesbitt在2005年,以及Nesbitt與Norell在2006年,提出鐮齒龍屬於恐龍,並分類於Suchia的分類未定屬。鐮齒龍原先被分類於獸腳亞目的巨齒龍科。但巨齒龍科現在被歸類於勞氏鱷目 模式種是Zanclodon laevis,化石是一塊左上頜骨,目前只能確定屬於主龍類,但無法確定詳細的分類位置。 鐮齒龍是在1846年被敘述、命名,最初被命名為Smilodon,但哺乳類斯劍虎已使用這個學名,因此被重新命名為Zanclodon。鐮齒龍一度有接近10個種,目前多半被歸類於板龍、牛頓龍或蜥腳形亞目的分類未定位屬。鐮齒龍有非常複雜的分類歷史,曾經被歸類為板龍、巨齒龍的次異名,或是疑名、不確學名(Nomen vanum)。鐮齒龍的分類也有爭議,曾經先後被歸類於蜥蜴亞目、斑龍科、板龍科、鐮齒龍科(Zanclodontidae)、以及近蜥龍類。.

新!!: 異名和鐮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蝶形花亚科

蝶形花亞科 (学名:Faboideae) 是豆科植物三個亞科之一,476属,13,855种,广泛分布在全世界 ,Stevens, P. F. (2001 onwards).

新!!: 異名和蝶形花亚科 · 查看更多 »

頜鋸齒龍屬

鋸齒龍屬(學名:Priodontognathus)意為「有鋸齒的頜」,是甲龍下目的一屬恐龍,化石可能是來自英格蘭約克郡的下鈣質粗砂岩,年代為上侏羅紀牛津階。化石只有一個上頜骨,曾被誤會是屬於禽龍類及劍龍下目,目前的狀態是疑名。.

新!!: 異名和頜鋸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頂囊蕨

頂囊蕨(學名:Cooksonia),又名庫氏裸蕨、庫克遜蕨、光蕨,是一屬已滅絕的原始陸生有胚植物,也是最早期的有胚植物之一,最早出現在古生代志留紀。其殘體的化石常被發現於淺海或河流三角洲的沉積岩中。.

新!!: 異名和頂囊蕨 · 查看更多 »

頂盾龍屬

頂盾龍屬(屬名:Stegopelta)意為「如屋頂般的盾」,是甲龍下目是一屬。化石包含一個部份骨骸,發現於懷俄明州弗里蒙特郡的Frontier組,年代為白堊紀的晚阿爾比階到早森諾曼階。.

新!!: 異名和頂盾龍屬 · 查看更多 »

血红猪笼草

血红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anguinea)是原产于马来半岛及泰国南部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300米至1800米的地区。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血红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血色牛肝菌

血色牛肝菌(學名:Boletus rubellus),俗稱紅寶石牛肝菌(Ruby Bolete),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牛肝菌屬。這種真菌體形細小,顏色鮮豔,有著一個紅色的菌蓋和菌柄,以及黃色的氣孔。和許多牛肝菌一樣,這種真菌的菌肉在被切割或碰傷後是會變成藍色的。這種真菌通常於秋季在落葉林出現。雖然整體上這種真菌是可供食用的,但是其差劣的質量和像肥皂的味道令到可食性成疑。.

新!!: 異名和血色牛肝菌 · 查看更多 »

裝甲龍屬

裝甲龍屬(學名:Hoplitosaurus)是甲龍類恐龍的一屬,是多刺甲龍的近親。化石是一個部份骨骼,發現於美國南達科他州卡斯特縣的拉科塔組,可能屬於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由於過去對化石的錯誤鑑定,裝甲龍目前的資料不多。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有學者將牠歸類為多刺甲龍的異名,但最近的研究則接受牠為一個資料不足的有效屬。牠是以羅馬帝國的方陣步兵(Hoplite)為名。.

新!!: 異名和裝甲龍屬 · 查看更多 »

裂頭鱷屬

裂頭鱷屬(學名:Dibothrosuchus)是種原始鱷形類,屬於喙頭鱷亞目。目前已經發現數個顱骨與骨骼,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裂頭鱷是種陸生鱷類,可能具有靈敏的聽力,類似現代鱷魚。.

新!!: 異名和裂頭鱷屬 · 查看更多 »

西龍屬

西龍屬(學名Hesperosaurus)是一屬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侏羅紀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約1億50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由於牠是從莫里遜組較老的地層部份發現,所以生存年代是略早於其他莫里遜組劍龍下目恐龍。 西龍是種典型的劍龍科,牠的背部有交互的裝甲,及尾巴上有四條尖刺。牠的背部裝甲不比劍龍的高,但較長。頭顱骨較劍龍的短、寬,與銳龍最為相似。.

新!!: 異名和西龍屬 · 查看更多 »

西阿翼龍屬

西阿翼龍屬(屬名:Cearadactylus)又名希拉指翼龍,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爾比階)的南美洲。西阿翼龍是種大型翼龍類,擁有長尾巴與短頸部,翼展約4到5.5公尺。牠們的重量可能為15公斤。不像其他大型翼龍類(例如無齒翼龍),西阿翼龍可能揮動牠們的翼以主動飛行,類似現代鳥類的行為,而非單靠滑翔。西阿翼龍的上頜形狀、互相交錯的牙齒顯示牠們以海生動物為食,可些特徵可協助牠們咬住光滑的魚類。.

新!!: 異名和西阿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馬奇莫鱷

奇莫鱷(學名:Machimosaurus)是種已滅絕海鱷類,屬於真蜥鱷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與提通階)到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與凡藍今階)。化石發現於法國、英格蘭、葡萄牙、德國、瑞士、奧地利。Steel R. 1973.

新!!: 異名和馬奇莫鱷 · 查看更多 »

馬來王豬籠草

来王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ajah),又名王侯豬籠草、拉賈豬籠草及豬王豬籠草,是婆罗洲马来西亚沙巴坦布幼昆山附近及基纳巴卢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Clarke, C. M. 1997.

新!!: 異名和馬來王豬籠草 · 查看更多 »

馬斯卡林鸚鵡

斯卡林鸚鵡(学名:Mascarinus mascarinus)是留尼旺馬斯克林群島或毛里裘斯一種已滅絕的鸚鵡。牠們最初是於1674年被描述。於18世紀後半葉,留尼旺的一些鳥類被送往法國飼養,而馬斯卡林鸚鵡於此時被發現。當時存留的有三個標本,現存則只有兩個標本及一些後來發現的骨頭。這兩個標本現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及維也納的自然史博物館。 馬斯卡林鸚鵡呈中等大小,體型及形狀如折衷鸚鵡,但尾巴較長。牠們的上身呈深褐灰色,下身較淺色。尾羽呈白色,頭部呈薰耳草灰色。紅色的喙邊有一環黑色羽毛。腳部呈紅褐色。 於1638年,彼得·文迪(Peter Mundy)在其著作中指曾指過「紅色的鸚鵡」;在1670年代初,Johann Christian Hoffmann描述了一種「喙彎曲及頭呈藍色的紅色烏鴉」為Indiaensche ravens。范·涅克(Jacob Corneliszoon van Neck)1958年的報告描繪了這種鳥類,指牠們的體型較迴聲鸚鵡大兩倍,且是呈兩種或三種顏色的,不過圖像本身卻與真正的馬斯卡林鸚鵡有所出入。以上的描述多被用於指毛里裘斯鸚鵡是多色的,且是獨立的物種。不過毛里裘斯鸚鵡卻很有可能不會飛,故此以上的報告應該是指馬斯卡林鸚鵡,但仍有待更完整的化石紀錄才能確定。.

新!!: 異名和馬斯卡林鸚鵡 · 查看更多 »

馬普利斯古冠企鵝

普利斯古冠企鵝(學名Palaeeudyptes marplesi)是一種已滅絕的古冠企鵝屬。牠們高1.05-1.45米,有約皇帝企鵝的大小。牠們與南極古冠企鵝的關係未明,有可能是其異名或亞種。 馬普利斯古冠企鵝的遺骸是一個骨骼部份,主要是肢骨,是在伯恩賽德(Burnside)的始新世中或晚期地層發現。也有其他骨頭被置於此物種中,但這些骨頭的起源不明,或其大小介乎於馬普利斯古冠企鵝及南極古冠企鵝之間,所以須待詳細的審查才能確定。 馬普利斯古冠企鵝的種小名是為紀念20世紀著名的企鵝化石學者Brian J. Marples。.

新!!: 異名和馬普利斯古冠企鵝 · 查看更多 »

馳龍科

馳龍科(学名:Dromaeosauridae)又名奔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牠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裡,牠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這個名稱因為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出現的伶盜龍而開始盛行。馳龍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奔跑的蜥蜴」,dromeus / δρομευς 意為「奔跑」,而sauros / σαυρος 意為「蜥蜴」。 馳龍科的恐龍分布範圍可能極廣,化石在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以及南極洲等地Case, J.A., Martin, J.E., and Reguero, M. (2007).

新!!: 異名和馳龍科 · 查看更多 »

香港兩棲動物列表

香港約有24種兩棲動物:.

新!!: 異名和香港兩棲動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角頭獸屬

角頭獸屬(學名:Keratocephalus)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恐頭獸亞目的貘頭獸下目,化石發現於南非卡魯盆地的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地層,來自於其中的貘頭獸組合帶(Tapinocephalus Assemblage Zone)中層與下層,地質年代為二疊紀中期。 角頭獸的身長約2.5到3公尺,體重約700到1000公斤。目前已經發現許多頭顱骨、頭蓋骨。角頭獸的屬名意為「有角的頭」,因為角頭獸的鼻骨、額骨形成一個額角。角頭獸的口鼻部長短、骨頭厚度,因不同個體而有差異。角頭獸可能比貘頭獸原始。只有發現頭蓋骨的Pelosuchus,是角頭獸的一個異名。.

新!!: 異名和角頭獸屬 · 查看更多 »

角鼻龍屬

角鼻龍屬(學名:Ceratosaurus)又名刺龍或角冠龍,是晚侏羅紀的中大型掠食性恐龍,化石在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坦桑尼亞、葡萄牙的勞爾哈組(Lourinhã Formation)被發現。牠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牠的前肢短而強壯,前肢有4指。薦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現今鳥類的綜薦骨。在牠的背部中間有一列小型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

新!!: 異名和角鼻龍屬 · 查看更多 »

角龍亞目

角龍亚目(学名:Ceratopsia;意為“有角的面孔”)是群草食性、喙狀嘴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牠們的祖先出現於侏儸紀晚期。已知最早的角龍類是隱龍,生存於1億6120萬到1億557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新!!: 異名和角龍亞目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猪笼草

达加斯加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adagascariensis)是马达加斯加东部海岸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为马达加斯加特有的两种猪笼草之一,另一种为马索亚拉半岛猪笼草。.

新!!: 異名和马达加斯加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骨齒鳥

齒鳥(學名:Osteodontornis)是一屬已滅絕的海鳥。其下只有一個物種,為Osteodontornis orri,其名字是為紀念自然學家Ellison Orr。 骨齒鳥最初被認為是與鸌形目的信天翁有關,但牠們似乎是鵜鶘、鸛科或水禽的近親。由於這些不明朗,牠們被分類到齒鳥目中。牠們在齒鳥目中的分類並未完全解決。在加拿大溫哥華島發現的Cyphornis magnus最初相信是屬於始新世的,但現已認為是屬於較骨齒鳥早些許的中新世早期。故此有指骨齒鳥可能是Cyphornis的異名。.

新!!: 異名和骨齒鳥 · 查看更多 »

諾托合齒獸屬

諾托合齒獸屬(學名:Notosyodon)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恐頭獸亞目的合齒獸科。化石是一些破碎的頭顱骨,發現於二疊紀中期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可能是合齒獸的異名。.

新!!: 異名和諾托合齒獸屬 · 查看更多 »

諾托鱷龍屬

諾托鱷龍屬(學名:Notochampsa)是種已滅絕鱷形超目,是原鱷亞目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南非的卡魯超群的艾略特組上層、以及克萊倫斯組(Clarens Formation)下層,地質年代相當於侏羅紀早期。 在1904年,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敘述、命名這些化石,模式種是伊氏諾托鱷龍(N.

新!!: 異名和諾托鱷龍屬 · 查看更多 »

高刺龍屬

刺龍屬(學名:Hypselospinus)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屬於禽龍類內部的硬棘龍類(Styracosterna)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新!!: 異名和高刺龍屬 · 查看更多 »

高貴紅菇

貴紅菇(學名:Russula nobilis),俗稱山毛櫸病患(beechwood sickener),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俗稱脆褶(Brittlegill)的紅菇屬。這種真菌體形適中,顏色為紅色或玫瑰色,且是不可供食用的。.

新!!: 異名和高貴紅菇 · 查看更多 »

高齒羊

齒羊(Merycoidodon)是一屬史前的偶蹄目哺乳動物。高齒羊原先的學名為Oreodon,但是這個名稱是一類稱為Orodus的史前鯊魚的異名,故此這個名稱並非有效的科學命名。 高齒羊屬於岳齒獸科,與駱駝有關,且是北美洲的原住民。高齒羊的祖先於始新世出現,而其後裔則出現於上新世,故此一般來說,高齒羊生存了整個第三紀。 高齒羊的身體很長,大小如羊,而四肢很短。牠們的前肢有五趾,但第一趾已退化,後肢則有四趾。牠們的齒列在結構上像鹿的,但卻有顯著的犬齒。.

新!!: 異名和高齒羊 · 查看更多 »

高棘龍屬

棘龍屬(屬名:Acrocanthosaurus,意為「有高棘的蜥蜴」)又名高脊龍、多脊龍或阿克羅肯龍,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屬,生活在白堊紀中期(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的北美洲,接近1億2500萬年前到1億年前。如同大部分恐龍的屬,高棘龍只有單一種,阿托卡高棘龍(A.

新!!: 異名和高棘龍屬 · 查看更多 »

髑髏貝屬

髑髏貝屬(學名:Crania),又名骷髏貝屬、顱形貝屬、頭殼屬,是髑髏貝科下的一個屬,為生存在海洋中的一類腕足動物。牠們具有較小的圓形外殼。背側的瓣膜光滑或有輕微的皰狀突起。腹側閥僅附著在後部,並具有加厚的平坦粒狀邊緣。殼上的人臉狀構造是本屬名稱的由來。.

新!!: 異名和髑髏貝屬 · 查看更多 »

魚石螈

魚石螈(學名Ichthyostega)是一屬早期的四足總綱,生存於3億6千7百萬至3億6千2百5十萬年前的上泥盆紀,是魚類及兩棲類的中間生物,从尾部等体型看类似现代的鲶鱼长了脚。魚石螈有腳,但卻可能不是用作行走,而是用來穿越沼澤。虽然具备了两栖类的结构与习性,但并不被认为是狭义上两栖动物的真正成员,后者要到石炭紀才出現。.

新!!: 異名和魚石螈 · 查看更多 »

譚氏龍屬

譚氏龍屬(屬名:Tanius)是種鴨嘴龍超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中國。模式種是中國譚氏龍(T.

新!!: 異名和譚氏龍屬 · 查看更多 »

鮭脂鯉屬

鮭脂鯉屬(學名Alestes)是鮭脂鯉科下的一屬,只分佈在非洲。鮭脂鯉屬是臼脂鯉屬(Myletes)的異名,但臼脂鯉屬此學名已不再使用。在乍得湖內,鮭脂鯉屬及狗脂鯉屬會被煙燻成一種食物。.

新!!: 異名和鮭脂鯉屬 · 查看更多 »

鯊齒龍科

鯊齒龍科(Carcharodontosauridae)是群大型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31年建立鯊齒龍科,在現代古生物學中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演化支。鯊齒龍科包含某些曾出現過的最大型陸地掠食動物:南方巨獸龍、馬普龍、鯊齒龍、以及魁紂龍,上述屬在體型上與暴龍相等或者超越。.

新!!: 異名和鯊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诺斯猪笼草

诺斯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northian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分布于海拔0至500米的地区。诺斯猪笼草得名于它的发现者——玛丽安娜·诺斯。诺斯猪笼草是猪笼草属最为著名的物种之一,在19世纪后半叶它被当作沙捞越特有植物的一个代表。Clarke, C.M. & C.C. Lee 2004.

新!!: 異名和诺斯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鱷龍 (恐龍)

鱷龍(學名:Suchosaurus)意為「鱷魚蜥蜴」,最初被認為是鱷魚,後來被改歸類於獸腳亞目棘龍科。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的白堊紀地層。模式標本包含兩個牙齒。目前有兩個已命名種:刀齒鱷龍(S.

新!!: 異名和鱷龍 (恐龍) · 查看更多 »

豹斑猪笼草

豹斑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urbidgeae)呈片状的分布于婆罗洲沙巴的基纳巴卢山及坦布幼昆山附近。Clarke, C.M. 1997.

新!!: 異名和豹斑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鱗翅目

L * Category:卡尔·林奈命名的生物分类 鱗翅目(學名:Lepidoptera),又名蝶蛾目、螟蛉目,是昆蟲綱中第二大的目,包括各種蝴蝶和蛾類(并系群)。鱗翅目昆蟲是完全變態生物(卵、幼蟲、蛹、成蟲)。成蟲有兩對翅膀,上面覆滿鱗粉,口器則呈吸管狀。中國古統稱鱗翅目昆蟲為螟蛉。鱗翅目有46個總科、126個科及超過18萬个已被描述的物种,是昆虫纲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二大目,占到了全部已描述物种中的10%以上 。鳞翅目是世界上最广泛分布和最广为人知的昆虫目之一。鳞翅目昆虫的身体结构展现出了许多变化,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播。最新的研究表明,鳞翅目的实际物种数量可能比先前预计的要更多,与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并为物种数量最丰富的目。 鳞翅目主要有三大衍征,最明显的是覆盖在身上和翅上的鳞片以及长长的喙。它们鳞片实际上是一种变态的、扁平的「毛发」,这些鳞片赋予了鳞翅目昆虫在颜色和图案方面显著的多样性。绝大部分物种具有膜状的翅,少数物种有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完全消失。鳞翅目是完全变态的,成虫进行交配和产卵的过程一般在幼虫的寄主植物附近或寄主上进行。鳞翅目的幼虫俗称毛毛虫,在外观上与成虫完全不同,具有圆柱形身体,完全发育的头部和口器,三对前足以及从无到最多五对伪足。随着它们的成长,这些幼虫会在外观上发生变化,并经历一系列称为「龄期」的阶段。一旦完全成熟,幼虫就会化蛹。一部分物种会吐丝结茧,而另一些则不会。蝶蛹具有坚硬的外壳,通常没有茧。一旦蛹完成了变态,性成熟的成虫就会羽化形成。 鳞翅目拥有数百万年的历史,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翅膀图案和颜色。 因此,鳞翅目是昆虫中最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类群,许多人参与了这些昆虫的观察,研究,收集,饲养和买卖。 鳞翅目在生物圈中作为传粉者和食物链中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们的幼虫在农业中是危害作物的一大害虫,因为幼虫的主要食物来源往往是活的植物。许多鳞翅目的雌性可一产下 200 至 600 个蛋,更有甚者,这个数字可能会接近 30000 个。 从这些蛋孵化的毛毛虫可能会对大量农作物造成损害。 许多蛾类和蝴蝶物种因其作为传粉媒介、丝绸的生产者或作为害虫而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新!!: 異名和鱗翅目 · 查看更多 »

豆科

豆科(学名:Fabaceae,:Leguminosae Article 18.5 states: "The following names, of long usage, are treated as validly published:....Leguminosae (nom. alt.: Fabaceae; type: Faba Mill.);...

新!!: 異名和豆科 · 查看更多 »

鳥嘴翼龍屬

鳥嘴翼龍屬(屬名:Ornithostoma)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鳥嘴翼龍有曲折的命名、分類歷史,曾被多次建立模式種,並被認為與無齒翼龍是相同動物。由於化石材料破碎,鳥嘴翼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新!!: 異名和鳥嘴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鳥面龍 (疑名)

鳥面龍屬(學名:Ornithopsi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中型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英格蘭。鳥面龍曾被認為是畸形龍的異名,而畸形龍本身是個「未歸類物種集中地」,但有研究認為這兩者並不是相同動物。雖然鳥面龍的一些物種被認為是其他屬的異名,但是鳥面龍的模式種卻有可能是有效種。.

新!!: 異名和鳥面龍 (疑名) · 查看更多 »

鳥掌翼龍屬

鳥掌翼龍屬(屬名:Ornithocheirus)意為“鳥類的手掌”,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歐洲、南美洲。鳥掌翼龍翼展約6公尺,是種大型翼龍類。由於化石過於零碎,早期建立過多種,造成研究、命名歷史上的困難。 鳥掌翼龍主要發現於英格蘭的劍橋海綠石沙(Cambridge Greensand)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10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阿爾比階Vullo, R. and Neraudeau, D. (2009).

新!!: 異名和鳥掌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賴氏龍屬

賴氏龍屬(屬名:Lambeosaurus)又名蘭伯龍,意為「蘭伯的蜥蜴」,是鳥腳下目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採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頭冠而著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但只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賴氏龍是中等大小鳥臀目恐龍。在墨西哥發現的寬尾賴氏龍(L.

新!!: 異名和賴氏龍屬 · 查看更多 »

賴氏龍亞科

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是鴨嘴龍科的一個亞科,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

新!!: 異名和賴氏龍亞科 · 查看更多 »

贝卡利猪笼草

贝卡利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eccariana)为热带食虫植物。1908年,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基于采集自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尼亚斯岛的标本,对其进行了描述。其与长叶猪笼草和苏门答腊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前者可能就是贝卡利猪笼草的一个同物异名。Clarke, C.M. 2001.

新!!: 異名和贝卡利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贝里猪笼草

贝里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ellii)是棉兰老岛和迪纳加特岛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0至800米地区。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贝里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贡布猪笼草

贡布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kampotiana)是柬埔寨南部、泰国东部及越南西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贡布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趾龍屬

趾龍屬(學名:Dactylosaurus)是種海生爬行動物,屬於幻龍目的腫肋龍科。趾龍與阿納爾龍(Anarosaurus)是已知最早的歐洲腫肋龍類之一 Palaeos.com.

新!!: 異名和趾龍屬 · 查看更多 »

超龍屬

超龍屬(屬名:Supersaurus)又譯超級龍,意為「超級蜥蜴」,是種梁龍科恐龍。超龍的化石是在1972年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岩層的Brushy盆地段,地質年代約1億5300萬年前,相當於侏羅紀晚期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新!!: 異名和超龍屬 · 查看更多 »

鶉螺總科

鶉螺總科(學名:Tonnoidea)是一個海螺的總科,是玉黍螺類支序的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舊屬中腹足目及吸螺目,本總科包括多個體型很大的物種,最長可達40 cm。生活於熱帶海域及亞熱帶的淺海。.

新!!: 異名和鶉螺總科 · 查看更多 »

鷗龍屬

鷗龍屬(屬名:Lariosaurus; Mostro di Lierna)又名豆象龍或拉瑞歐龍,是已滅絕鰭龍超目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的西班牙、義大利北部、法國、瑞士、中國,屬於幻龍目。身長約60公分,是最小的幻龍類之一。學名是在1847年命名。最早于1830年发现于科莫湖畔的佩尔莱多,其学名Lariosaurus即意为“Larius湖的蜥蜴”(Larius是科莫湖的古称)。 與牠們的幻龍類近親相比,鷗龍較為原始,擁有短的頸部與小的鰭狀肢。牠們被推測游泳能力較差,有大部分時間在乾燥陸地上,或在淺水中獵食。幻龍類的Eupodosaurus,起初被分類於劍龍類,現在被認為是鷗龍的異名。 在幻龍類中,鷗龍相當獨特,其前肢已演化成鰭狀肢,而後肢仍保有五根腳趾。曾在成年的鷗龍化石中,發現未成年鷗龍的化石,因此牠們被認為是胎生動物,直接生產幼年體。在另一個鷗龍化石的胃部區域中,發現兩個楯齒龍類豆齒龍的幼年化石,由此可知這種小型幻龍類的食性。.

新!!: 異名和鷗龍屬 · 查看更多 »

鸚鵡嘴龍屬的種

鸚鵡嘴龍屬(Psittacosaurus)屬於鳥臀目的角龍下目,自從在1923年由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命名以來,已有18個已命名種被歸類於鸚鵡嘴龍,但其中只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Xu Xing & Zhao Xijin.

新!!: 異名和鸚鵡嘴龍屬的種 · 查看更多 »

鸭跖草

鸭跖草(学名:Commelina communis),古名鼻斫草,又名鸡舌草、淡竹叶、竹叶菜、碧蝉花,为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生于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甘肃以东的地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越南,也引入到了欧洲中部和东南部以及北美东部的部分地区,成为一种有害的杂草,模式标本采自北美。常见于路边阴凉处,花由两个较大的蓝色花瓣和一个较小的白色花瓣组成。 鸭跖草最早记录于公元四世纪至八世纪成书的和歌集《萬葉集》,在中文文献中则最早见于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在中国古代本草著作中常与本科其他植物混淆。卡尔·林奈于1753年在《植物种志》中对鸭跖草进行了现代植物学上的描述,并给出了二名法命名。 鸭跖草的药用历史至晚不晚于唐代,传统中医学认为,鸭跖草具有行水、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鸭跖草中分离出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高血糖、抗肥胖等作用和对流感的治疗作用,对一些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等。鸭跖草在艺术创作、纺织印染、植物學研究、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新!!: 異名和鸭跖草 · 查看更多 »

鸭龙

龍(學名:"Anatosaurus")原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由於其下的已知種都已經被分到埃德蒙頓龍與大鴨龍中,而被認為是埃德蒙頓龍的次異名,或是個無效名稱。 鴨龍是在1942年由理查·史旺·魯爾( Richard Swann Lull)與尼爾達·萊特(Nelda Wright)命名,屬名是由拉丁文的「鴨」與希臘文的「蜥蜴」而來,由於牠有著像鴨嘴的嘴而被命名,所以其中文名也可稱鴨嘴龍或鴨形龍,但與另一屬的鴨嘴龍(Hardosaurus)有所分別。.

新!!: 異名和鸭龙 · 查看更多 »

鹿角翼龍

鹿角翼龍(屬名:Puntani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可能屬於準噶爾翼龍科,化石是在1972年發現於阿根廷聖路易省的La Cruz組地層,地質年代為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 鹿角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PVL 3869)包含一個脛跗骨與腓骨。脛跗骨的長度為10.5公分,腓骨的長度為7公分。除此之外,還發現一節背椎、一個翼部骨頭、與腳部趾骨。 鹿角翼龍的腳部骨頭被敘述成類似南翼龍(發現於稍年輕的岩層),但鹿角翼龍的踝部擁有球形關節,脛骨末端的前後側都有刺狀突Bonaparte, J.F., and Sanchez, T.M. (1975).

新!!: 異名和鹿角翼龍 · 查看更多 »

麝科

麝,俗稱香獐,在有角下目是现存最原始的科,种类少,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下设一属麝屬,有七個種,包括原麝、林麝、黑麝、喜马拉雅麝、安徽麝(原被认为是林麝的亚种)、白腹麝(也常被称为喜玛拉雅麝)和克什米尔麝。;另外马麝是喜马拉雅麝的亞種或同物異名。.

新!!: 異名和麝科 · 查看更多 »

麝鹿

麝,俗稱香獐,在有角下目是现存最原始的科,种类少,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麝屬中有七個種,包括原麝、林麝、黑麝、喜马拉雅麝、安徽麝(原被认为是林麝的亚种)。、白腹麝(也常被称为喜玛拉雅麝)和克什米尔麝。;另外马麝是喜马拉雅麝的亞種或同物異名。.

新!!: 異名和麝鹿 · 查看更多 »

麦克法兰猪笼草

麦克法兰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acfarlanei)是西马来西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得名于植物学家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麦克法兰猪笼草的捕虫笼具红色斑点。下位笼为卵形至圆柱形,可高达20厘米。笼盖的下表面密布白色短毛。其为麦克法兰猪笼草的特征之一,但尚未清楚其功能。.

新!!: 異名和麦克法兰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黃粉蝶屬

黃粉蝶屬(學名:Eurema)是粉蝶科黃粉蝶亞科裡的一個屬。共有48個物種,分佈於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一些分佈於東洋界的物種曾歸入另一屬Terias,該屬現今視作此屬異名之一Wahlberg, N., Rota, J., Braby, M. F., Pierce, N. P. & Wheat, C. W. 2014: Revised systematics and higher classification of pierid butterflies (Lepidoptera: Pieridae) based on molecular data.

新!!: 異名和黃粉蝶屬 · 查看更多 »

黑山龍屬

黑山龍屬(學名:Heishansaurus)是厚頭龍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中國的黑山地區。黑山龍最初在1953年被描述、命蒙時,被認為是屬於厚頭龍下目,但牠可能屬於甲龍科。牠的化石可以追溯至上白堊紀坎帕階至麥斯特裡希特階,但都是一些碎片,故被認為是疑名。模式種是腫頭黑山龍(H.

新!!: 異名和黑山龍屬 · 查看更多 »

黄脉爵床

脉爵床(学名:Sanchezia nobilis)为爵床科黄脉爵床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海南、广东、云南、香港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原生於厄瓜多尔,。.

新!!: 異名和黄脉爵床 · 查看更多 »

載域龍屬

載域龍屬(學名:Atlantosaurus)意為「地圖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梁龍科恐龍,目前的狀態為疑名。模式標本是由Arthur Lakes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發現,之後由耶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877年所命名,當時被歸類於泰坦巨龍的一個種,山泰坦巨龍(Titanosaurus montanus)。馬什隨後發現這些新種恐龍,年代早於泰坦巨龍,因此個別建立為新屬,載域龍(A.

新!!: 異名和載域龍屬 · 查看更多 »

连接埃德蒙顿龙

连接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 annectens),为埃德蒙顿龙属的一种,属于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中的栉龙亚科(Saurolophinae),生活在白垩纪最末期的北美洲。它的遗骸被发现于海尔河组与兰斯组。这些组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马斯垂可阶晚期,距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还有300万年(距今6,800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连接埃德蒙顿龙目前已发现了数个标本,包括至少20个部分到完整的头颅骨,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南达科他州和怀俄明州,还有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它是一种巨大的动物,大约12米(39英尺)长,还有非常长而矮的头骨。连接埃德蒙顿龙有很漫长的分类历史,先后分类为鸭龙属、大鸭龙属、破碎龙属、双芽龙属、强龙属、糙齿龙属。.

新!!: 異名和连接埃德蒙顿龙 · 查看更多 »

迷惑龍屬

迷惑龍屬(学名: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的啟莫里階到提通階之間,約1億5000萬年前。牠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身長約26公尺,體重介於24到32公噸Holtz, Thomas R. Jr.

新!!: 異名和迷惑龍屬 · 查看更多 »

迈克猪笼草

迈克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ikei)是苏门答腊岛的潘丘卢保山和本达哈拉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上位笼和下位笼具有特征性的黑色斑点。下位笼的基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为卵形,上部近似圆柱形;上位笼类似于下位笼。该物种与昂嘎桑猪笼草和多巴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Clarke, C.M. 2001.

新!!: 異名和迈克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近爪牙龍屬

近爪牙龍屬(學名:Paronychodon)是獸腳亞目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美國蒙大拿州。牠的化石只有牙齒。由於只有化石的碎片,故被認為是疑名。 模式種是湖畔近爪牙龍(P.

新!!: 異名和近爪牙龍屬 · 查看更多 »

近頜龍科

近頜龍科(Caenagnathidae)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屬於偷蛋龍下目,最初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在1940年所建立,在當時為包含一群先進、無法飛行鳥類的一個目Sternberg, R.M. (1940).

新!!: 異名和近頜龍科 · 查看更多 »

近鳥類

近鳥類(学名:Paraves)或直接稱為近鳥型,是個演化支,包含恐龍之中親緣關係接近於鳥類而離偷蛋龍下目較遠的所有物種,例如鳥翼類(始祖鳥、熱河鳥和現代的鳥類)以及恐爪龍下目的馳龍科與傷齒龍科。.

新!!: 異名和近鳥類 · 查看更多 »

近蜥龍屬

近蜥龍屬(屬名Anchisaurus)又譯安琪龍,是蜥腳下目近蜥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普林斯巴階到托阿爾階,約2億到1億8800萬年前。近蜥龍過去曾被歸類於原蜥腳下目。近蜥龍的名稱是代替原先所定的名稱「Amphisaurus」及「Megadactylus」,這兩個名稱都已被其他動物所使用。屬名是由希臘文的「接近」及「蜥蜴」結合而成,是根據馬什的說法,他認為近蜥龍是一種較原始的恐龍(Palaeosaurus,目前是個無效名稱)與進階型恐龍的過渡型動物。.

新!!: 異名和近蜥龍屬 · 查看更多 »

蜥代龍科

蜥代龍科(Varanopidae)是合弓綱盤龍目的一科,外表類似現代巨蜥,被推測可能有類似巨蜥的生活習性。蜥代龍類沒有發展出類似異齒龍的高大背帆。大多數蜥代龍類的體型小,如老鼠至狗的大小,少數蜥代龍類的伸長可達1到2公尺。蜥代龍類已經發展出真盤龍亞目的先進特徵,例如延長、深、狹窄的頭骨。牠們的頜部很長,而牙齒銳利。但蜥代龍科仍然較為原始。就像盤龍目的其他科,蜥代龍科是從晚石炭紀的小型原始合弓動物進化而來,例如始祖單弓獸。牠們擁有長尾巴、類似蜥蜴的身體、細腿。蜥代龍類大多數為肉食性,但隨者牠們越長越小,牠們逐漸變成食蟲性。與早二疊紀的其他動物相比,蜥代龍類的行動算是敏捷的。但蜥代龍類最後逃不過競爭,牠們被更進化的雙孔動物取代。到了二疊紀中期,蜥代龍類絕種。在南非鋸頜獸集合帶(Pristerognathus Assemblage Zone)發現的一個蜥代龍科化石,年代為中二疊紀最末期,是目前已知最晚期的蜥代龍科化石紀錄。.

新!!: 異名和蜥代龍科 · 查看更多 »

蜥腳形亞目

蜥腳形亞目(学名:Sauropodomorpha,或譯作蜥腳亞目)意為「蜥蜴般的腳」與「形態」,是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蜥腳下目、與其祖先近親(原蜥腳下目,可能是並系群)。蜥腳下目是一群長頸部、長尾巴、大體型的草食性恐龍,最後演化成完全四足行走,並且為出現過的最大陸地動物。原蜥腳下目的生存年較早,體型較小,在生理上能夠以二足方式行走。蜥腳形亞目是三疊紀中期到白堊紀末期的優勢草食性動物。.

新!!: 異名和蜥腳形亞目 · 查看更多 »

茼蒿

茼蒿(学名:Glebionis coronaria),別名春菊、打某菜、春菊、茼蒿菜、皇帝菜,是一種菊屬植物,原產於地中海南岸。茼蒿在歐洲原本是庭園中美麗的觀葉植物,但在宋朝引進中國後,卻成為餐桌上美味的佳餚。.

新!!: 異名和茼蒿 · 查看更多 »

胡瑞尔猪笼草

胡瑞尔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urrellian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分布于沙巴西南部、沙捞越北部和文莱。其被假定为起源于杂交种;原亲本被认为是暗色猪笼草和维奇猪笼草。胡瑞尔猪笼草全株披被着锈棕色的厚重毛被,其可能继承于后者。.

新!!: 異名和胡瑞尔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胜山龙

勝山龍(學名:"Katsuyamasaurus")是種未敘述的獸腳亞目恐龍,是個非正式名稱,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日本。化石發現於福井縣勝山市,包含尺骨與一節脊椎。 勝山龍是種肉食龍下目,是由大衛·蘭伯特(David Lambert)在1990年提及,但並未正式敘述,目前的狀態是無資格名稱。在福井盜龍發現後,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提出勝山龍可能是福井盜龍的異名,但目前沒有定論。.

新!!: 異名和胜山龙 · 查看更多 »

阿基里斯龍 (阿根廷)

阿基里斯龍屬(學名:Achillesaurus)屬於獸腳亞目的阿瓦拉慈龍科,化石發現於阿根廷里奥内格罗省的Bajo de la Carpa地層,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桑托階。 學名意為「阿基里斯蜥蜴」,意指化石的鑑定特徵所在處。阿基里斯龍是種大型、原始阿瓦拉慈龍類恐龍,與阿瓦拉慈龍生存於同一時代。模式標本(編號MACN-PV-RN 1116)是一個部份骨骸,包含一節薦椎、四節尾椎、部份左股骨、脛骨、足部、左腸骨。在2007年,Agustín Martinelli與Ezequiel Vera敘述、命名這些化石,並提出種系發生學研究,將阿基里斯龍歸類於阿瓦拉慈龍科,與阿瓦拉慈龍的關係不明確。阿基里斯龍有者獨特足部鑑定特徵,所以用希臘神話中,具有脆弱踝部的英雄人物阿基里斯為名。在2012年,一些研究人員指出阿基里斯龍可能是阿瓦拉慈龍的異名,兩者化石發現於相同地層,化石的差異小Makovicky, P. J.; Apesteguía, S. N.; Gianechini, F. A. (2012).

新!!: 異名和阿基里斯龍 (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蘇牟龍屬

蘇牟龍屬(學名:Shuvosaurus)意思為「蘇牟的蜥蜴」,牠們是一群有喙狀嘴的已滅絕爬行動物,生存於三疊紀的德州。化石是由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的兒子蘇牟發現,而在1993年由薩克·查特吉提出描述、命名Chatterjee, S. (1991) An unusual toothless archosaur from the Triassic of Texas: the world's oldest ostrich dinosaur? Abstract,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8(3): 11A.

新!!: 異名和蘇牟龍屬 · 查看更多 »

蘇里高豬籠草

蘇里高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surigaoensis)是菲律宾棉兰老岛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800米至1200米处。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蘇里高豬籠草 · 查看更多 »

薩斯特魚龍屬

薩斯特魚龍屬(屬名:Shastasaurus)又譯沙士塔魚龍,是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的一屬,是最大型的魚龍類Hilton, Richard P., Dinosaurs and Other Mesozoic Animals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2003 ISBN 0-520-23315-8, at pages 90-91.

新!!: 異名和薩斯特魚龍屬 · 查看更多 »

藍色孤挺花

藍色孤挺花,是石蒜科藍色孤挺花屬的一種球根植物,依據IUCN3.1歸類為CR。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東部,是巴西特有的植物,地底的鱗莖很大,地上莖可以長到1.5公尺高,花朶很大,開花時非常美麗壯觀,俗名為巴西女王(empress of Brazil)。花瓣顏色為淡紫色至藍色,花序及花形與孤挺花類似,因此被稱為藍色孤挺花(blue amaryllis)。.

新!!: 異名和藍色孤挺花 · 查看更多 »

钩唇猪笼草

钩唇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amata)为苏拉威西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400米至2500米处。 其种加词“hamata”来源于拉丁文“hamatus”,意为“钩状的”,指其唇内缘高度发达的唇齿。.

新!!: 異名和钩唇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邦苏猪笼草

邦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ongso)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存在于海拔1000米至2700米处。Clarke, C.M. 2001.

新!!: 異名和邦苏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肉色黄丽蘑

肉色黄丽蘑(學名:Calocybe carnea),俗稱粉紅色方安蘭(pink fairhead)或粉紅色圓頂蓋(pink domecap),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麗蘑屬。這種真菌體形細小,顏色為粉紅色,並且常於春天到秋天期間在草地、田野和草坪上出現。這種真菌廣泛地分佈於歐洲和北美洲。.

新!!: 異名和肉色黄丽蘑 · 查看更多 »

蓝紫红菇

蓝紫红菇(學名:Russula caerulea),俗稱駝背脆褶(humpback brittlegill),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俗稱脆褶(Brittlegill)的紅菇屬。這種真菌的顏色為暗紅色或紫色,可供食用,並且會於夏末和秋季期間在針葉林中出現。這種真菌廣泛分佈於歐洲和北美。.

新!!: 異名和蓝紫红菇 · 查看更多 »

野草莓

野草莓(學名:Fragaria vesca),又名森林草莓,是一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在退化森林或曾受干擾的地區內茁壯生長。在夏威夷、留尼旺及紐西蘭等地被視為入侵物種,形成相當高密度的匍匐林區。.

新!!: 異名和野草莓 · 查看更多 »

重頭龍屬

重頭龍屬(學名Gravitholus)是厚頭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距今約7500萬年前。牠們是屬於頭顱骨較厚及堅硬的厚頭龍科。 模式種是G.

新!!: 異名和重頭龍屬 · 查看更多 »

重骨龍屬

重骨龍屬(學名:Barilium)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屬於禽龍類內部的硬棘龍類(Styracosterna)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新!!: 異名和重骨龍屬 · 查看更多 »

重龍屬

重龍屬(屬名:Barosaurus)又名重型龍或巴洛龍,是蜥腳下目梁龍科的一屬,是種有長頸、 長尾巴的巨大草食性恐龍,與較著名的梁龍為近親。化石發現於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莫里遜組(Morrison Formation),同地區發現的還有梁龍、迷惑龍、圓頂龍、腕龍及簡棘龍,以及獵食性的異特龍、裝甲恐龍的劍龍。莫里遜組的重龍化石,發現於第2到第5地層帶Foster, J. (2007).

新!!: 異名和重龍屬 · 查看更多 »

針球接子

針球接子(學名:Acadagnostus),又名古球接子,是生存於中寒武紀的一屬球接子目三葉蟲,生活在深海中。牠們是一類體型很小的盲目三葉蟲,僅有兩個胸節,捲曲的很緊。頭和尾大小相當。眉間前面有條溝槽將該部分分為兩半。在尾甲中軸後面也有一條相似的溝槽。.

新!!: 異名和針球接子 · 查看更多 »

臨河爪龍屬

臨河爪龍屬(學名:Linhenykus)是獸腳亞目阿瓦拉慈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內蒙古。臨河爪龍是目前已知最基礎的單爪龍亞科物種。模式種是單指臨河爪龍(L.

新!!: 異名和臨河爪龍屬 · 查看更多 »

臨河盜龍屬

臨河盜龍屬(學名:Linheraptor)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中國。牠是小型二足肉食性動物,身長小於3公尺,约2.5米长。目前僅發現一具標本,但相當完整。模式種精美臨河盜龍(L.

新!!: 異名和臨河盜龍屬 · 查看更多 »

自貢龍屬

自貢龍屬(學名:Zigong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的沙溪廟地層,年代為侏羅紀中至晚期。由於對中國的侏羅紀蜥腳下目所知有限,對自貢龍的分析也有困難,有些學者提出自貢龍應屬於峨嵋龍或馬門溪龍,有些則認為牠們是獨立的屬。.

新!!: 異名和自貢龍屬 · 查看更多 »

金尾灰蝶屬

金尾灰蝶屬(學名:Bindahara)是線灰蝶亞科玳灰蝶族裡的一個屬,分佈於東洋界。.

新!!: 異名和金尾灰蝶屬 · 查看更多 »

金山龍屬

金山龍屬(學名:Jingshan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牠的化石是一組接近完整包括有頭顱骨的骨骼,是在中國雲南祿豐縣的金山鎮發現的。 模式種是新窪金山龍(J.

新!!: 異名和金山龍屬 · 查看更多 »

金黃紅菇

金黃紅菇(學名:Russula aurea),俗稱鍍金脆褶(gilded brittlegill),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俗稱脆褶(Brittlegill)的紅菇屬。這種真菌並不常見,並且主要在夏季至初秋期間歐洲的落葉林中出現。與其他紅菇屬真菌不同,這種真菌是可供食用的,並且有著淡淡的味道。.

新!!: 異名和金黃紅菇 · 查看更多 »

長頸龍屬

長頸龍屬(屬名:Tanystropheus)是種生存於中三疊紀的爬行動物,身長約6公尺(20呎)。主要的特徵是極長的頸部,頸部長3公尺(10呎),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儘管頸部如此長,但頸部只有12個脊椎骨,每個脊椎骨都相當長。長頸龍的化石發現於歐洲與中東。 在義大利的Besano地層,發現許多長頸龍的完整幼年標本,地質年代為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約2億3200萬年前Dal Sasso, C. and Brillante, G. (2005).

新!!: 異名和長頸龍屬 · 查看更多 »

长毛猪笼草

长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villosa)是婆罗洲东北部的基纳巴卢山和坦布幼昆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原生地海拔可超过3200米,高于大部分婆罗洲猪笼草属植物。长毛猪笼草的唇高度发达且复杂,可使之区别于与近缘的爱德华猪笼草和大叶猪笼草。Clarke, C.M. 1997.

新!!: 異名和长毛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腺牧豆樹

腺牧豆樹(學名:Prosopis glandulosa)是牧豆樹屬下的一種植物。原産於美國西南部到墨西哥的地區內,而美國境內的腺牧豆樹主要分佈在堪薩斯州南部到德克薩斯州東部的年降水量超過的地區內。 20世紀末作為引入種進入許多非原產地國家,但是後來卻變成了入侵物種,並且是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 不過雖然是入侵種,腺牧豆樹作為薪柴及動物食物來源來說還是有一定價值的;特別的是,在其故鄉祕魯,因經濟政策調整,數量已大幅減少,居民砍伐以用為烤雞BBQ的原料.

新!!: 異名和腺牧豆樹 · 查看更多 »

腔骨龍科

腔骨龍科(學名:Coelophysidae)是一群原始的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大部分的腔骨龍科恐龍體型相當小。牠們繁盛於晚三疊紀到早侏儸紀。 在1998年,利用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將腔骨龍科定義為:包含鮑氏腔骨龍(Coelophysis bauri)與三疊原美頜龍(Procompsognathus triassicus),與牠們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兩者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 腔骨龍科屬於腔骨龍超科。快足龍科(Podokesauridae )雖然早於腔骨龍科14年成立,應該擁有優先權,但因為快足龍科的模式標本在火災中遭到破壞,以致於無法與其它新發現化石做比對,所以快足龍科現在已廢棄不用,並被認為是腔骨龍科的異名。.

新!!: 異名和腔骨龍科 · 查看更多 »

腕足動物門屬別列表

本列表列出了腕足动物门的各屬,包含滅絕和的分類元。本列表依學名的字首字母做為排序依據,現生的屬別會以粗體標示。本列表依據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命名。.

新!!: 異名和腕足動物門屬別列表 · 查看更多 »

鉤翅弄蝶族

鉤翅弄蝶族(学名:Achlyodidini)是弄蝶科花弄蝶亞科裡的一個族。物種繁多,許多品種都擁有艷麗,形狀奇異的翅膀。.

新!!: 異名和鉤翅弄蝶族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龍屬

色雷斯龍屬(屬名:Ceresiosaurus)意為「賽爾斯的蜥蜴」,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屬於鰭龍超目的幻龍目。色雷斯龍的化石在歐洲發現,並由Bernhard Peyer在1931年所命名。.

新!!: 異名和色雷斯龍屬 · 查看更多 »

艾伯塔龍屬

艾伯塔龍屬(学名:Albertosaurus),又名亞伯達龍、阿爾伯拖龍、阿爾伯它龍、亞伯拖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龍(A.

新!!: 異名和艾伯塔龍屬 · 查看更多 »

艾德瑪龍屬

艾德瑪龍屬(學名:Edmarka)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艾德瑪龍是蠻龍的近親,甚至有可能是蠻龍的次異名。化石是一個部份身體骨骼,是在美國懷俄明州的科摩崖發現的。 模式種是雷克斯艾德瑪龍(E.

新!!: 異名和艾德瑪龍屬 · 查看更多 »

艾玛猪笼草

艾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eymae),又名漏斗猪笼草,是苏拉威西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000米处。其与大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区别在于其具有红酒杯状的上位笼。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艾玛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艾雷拉龍屬

艾雷拉龍屬(學名:Herrerasaurus),又稱黑瑞拉龍、埃雷拉龙、黑瑞龍或赫勒拉龍,是最早的肉食性恐龍之一。所有已知的標本都是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西北部的三疊紀中期地層,屬於拉丁尼階晚期,約2億3140萬年前。模式種是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龍(H.

新!!: 異名和艾雷拉龍屬 · 查看更多 »

苍鹰原盒螺

苍鹰原盒螺(学名:Eocylichna soyoae)舊屬三叉螺科原盒螺属,今屬盒螺總科盒螺科。 WoRMS認為本物種是Relichna venustula 的異名。.

新!!: 異名和苍鹰原盒螺 · 查看更多 »

苏门答腊岛与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

《苏门答腊岛与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是由查尔斯·克拉克所著的关于苏门答腊、西马来西亚及周围岛屿上的猪笼草属食虫植物的专著。2001年,该书由自然历史出版社出版。查尔斯·克拉克将其描述为“生态学和分类学相统一的”著作。Clarke, C.M. 2001.

新!!: 異名和苏门答腊岛与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苏门答腊猪笼草

苏门答腊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umatran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新!!: 異名和苏门答腊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苦龍

苦龍(學名:"Gadolosaurus")是個蒙古上白堊紀的鳥腳下目恐龍,目前是個非正式名稱。雖然這個名稱是在1979年出現,但因沒有正式的描述,所以目前的狀態是無資格名稱。苦龍首先出現於一位日本古生物學家的書本中,用作為一幅幼年恐龍骨骼相片的標題。這個小型的幼年個體只有約1公尺長。這副身體骨骼是由蘇聯放在日本展覽的。表面上這個名稱是來自鴨嘴龍科的西里爾字母的日文翻譯,而非有意成立一個新的屬。 由於這是一個非正式的名稱,所以沒有吸引很多專業的研究。但是,苦龍這個名稱仍出現在很多的書本中。在1982年,唐諾·葛勒特(Donald F. Glut)指出苦龍是屬於禽龍類或鴨嘴龍科,坐骨沒有隆起(一種賴氏龍亞科的特徵),而認為牠們是譚氏龍或山東龍的幼年個體。在1983年,大衛·蘭伯特(David Lambert)將牠分類為禽龍類,但卻在1990年改為提出牠們是阿斯坦龍的異名。在2000年,大衛·諾曼(David B. Norman)及漢斯·戴爾特·蘇伊士(Hans-Dieter Sues)描述了可能是苦龍的同一動物,但沒有命名。這副體骨骸是在1970年代由蘇聯及蒙古的考察隊發現,被列為阿斯坦龍的一部份,但是仍正在進行研究,而近年更發現更多的相關骨頭。這些骨頭是在蒙古的Baishin Tsav發現,並臨時認為是屬於森諾曼階。.

新!!: 異名和苦龍 · 查看更多 »

雷前龍屬

雷前龍屬(學名:Antetonitrus)是已知最古老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非洲南部。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與其他蜥腳下目的近親相比,體型較小型。但是,雷前龍在其生活的環境仍是最大型的生物,約有10米長及體重2公噸,仍然有一些原始的適應演化特徵,可用前肢來抓東西,而非單純支撐身體。.

新!!: 異名和雷前龍屬 · 查看更多 »

雷留圖龍屬

雷留圖龍屬(屬名:Revueltosaurus)又譯瑞維托龍,是鑲嵌踝類主龍爬行動物的一屬,化石已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與北卡羅萊納州,生存年代相當於晚三疊紀(晚卡尼階到中諾利階)。 過去曾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雷留圖龍,大部分只有牙齒化石。雷留圖龍目前共有三個種,過去都曾被歸類成原始鳥臀目恐龍。近年發現雷留圖龍的較完整身體骨骼後,才發現雷留圖龍其實是鑲嵌踝類主龍。.

新!!: 異名和雷留圖龍屬 · 查看更多 »

雷東達鱷屬

雷東達鱷(屬名:Redondasuchus)是已滅絕堅蜥目的一屬,屬於堅蜥亞科的正體龍族演化支。雷東達鱷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北美洲。雷東達鱷、正體龍有錯雜的分類歷史,雷東達鱷曾被認為是正體龍的次異名。.

新!!: 異名和雷東達鱷屬 · 查看更多 »

蛇髮女怪龍

蛇髮女怪龍屬(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650萬至75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蛇髮女怪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牠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蛇髮女怪龍的最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蛇髮女怪龍與艾伯塔龍非常類似,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牙齒與顱骨的細微特徵。因此部分科學家主張蛇髮女怪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如果屬實,蛇髮女怪龍將成為艾伯塔龍的一個次異名。 蛇髮女怪龍生存於西部內陸海道西岸的氾濫平原。蛇髮女怪龍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可能獵食大型的角龍科及鴨嘴龍科。在一些地區,牠與其他暴龍科共同生存,例如懼龍。雖然這些動物的體型相近,但證據顯示牠們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 蛇髮女怪龍是在1914年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描述、命名。模式種是平衡蛇髮女怪龍(G.

新!!: 異名和蛇髮女怪龍 · 查看更多 »

雕齒甲龍

雕齒甲龍(學名Glyptodontopelta)是甲龍下目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的化石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現。牠的學名的意思是「雕齒獸的裝甲」。 正模標本(編號USNM 8610)只有數塊平坦鱗甲(皮內成骨),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白楊山組(Ojo Alamo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模式種是模仿雕齒甲龍(G.

新!!: 異名和雕齒甲龍 · 查看更多 »

雙孔翼龍屬

雙孔翼龍屬(屬名:Parapsicephal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約克夏惠特比的明礬頁岩層,年代為下侏儸紀的早托阿爾階。雙孔翼龍的化石包含一個部份頭顱骨,雖然缺少口鼻部,但有詳細的腦殼部分。儘管如此,雙孔翼龍仍為一所知有限的屬。 雙孔翼龍是的化石在1880年代,由Reverend D.W. Purdon所挖掘;並由E.T. Newton首次敘述,並歸類於掘頜龍的一個種,種名以化石挖掘者為名Newton, E.T. (1888).

新!!: 異名和雙孔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雙瓣狸藻亞屬

雙瓣狸藻亞屬(学名:Utricularia subg.)是狸藻屬中的一個亞屬。 本亚屬的最初描述是在1874年由所發表。在彼得·泰勒的1989年本屬的專題論文上,他將本亞屬降低成異名,置於蚌實狸藻節中。由於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的見解,這項判定後來被撤銷,並連帶的恢復了本亞屬。Taylor, Peter.

新!!: 異名和雙瓣狸藻亞屬 · 查看更多 »

雙角龍屬

雙角龍屬(學名:Nedoceratops)是角龍亞科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的化石是一具保存較差的頭顱骨,是在1905年發現於懷俄明州的蘭斯組。許多年來,雙角龍曾被認為是三角龍的一種,但一個1996年的研究認為雙角龍是一個獨立的屬。雙角龍的學名曾先後為Diceratops、Diceratus,但都被發現被其他動物所使用。在2007年,雙角龍被改名為NedoceratopsUkrainsky, A.S. (2009).

新!!: 異名和雙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雙腔龍屬

雙腔龍屬(學名:Amphicoelia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包括了已知體型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A.

新!!: 異名和雙腔龍屬 · 查看更多 »

速蜥鱷屬

速蜥鱷屬(學名:Cricosaurus)是種肉食性海生鱷類,屬於地蜥鱷科。速蜥鱷是在1858年由Johann Andreas Wagner命名,根據三個發現於德國的頭骨命名,年代為侏儸紀晚期的提通階。屬名在希臘文意為「環鱷魚」。 這三個頭骨分別歸類到不同種。速蜥鱷的相關資訊很少,先後有科學家認為速蜥鱷是地蜥鱷、地龍、達克龍的次異名。Steel R. 1973.

新!!: 異名和速蜥鱷屬 · 查看更多 »

耳蛺蝶屬

耳蛺蝶屬(學名:Eulaceura)是閃蛺蝶亞科裡的一個屬。物種分佈於東洋界。有研究指耳蛺蝶屬模式種耳蛺蝶與爻蛺蝶屬模式種爻蛺蝶的外生殖器特徵及地理分佈近,互為姊妹群關係,被建議歸入爻蛺蝶屬,並把耳蛺蝶屬視作異名。.

新!!: 異名和耳蛺蝶屬 · 查看更多 »

虎克猪笼草

虎克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 hookeriana)是由苹果猪笼草与莱佛士猪笼草杂交得到的常见的自然杂交种。其是以约瑟夫·道尔顿·胡克的名字命名的。其普遍存在于西马来西亚、婆罗洲、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低地等,莱佛士猪笼草和苹果猪笼草共同存在的地区。虎克猪笼草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等级为无危。.

新!!: 異名和虎克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虛骨龍屬

虛骨龍屬(學名:Coelurus)又譯空尾龍、空骨龍,是虛骨龍科下的一屬,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至提通階,距今約1億53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虛骨龍是種小型、二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為2.4公尺,體重最大可達20公斤。 如同許多早期命名的恐龍,虛骨龍有複雜的分類歷史,有數個種被建立,而後被建立個別的屬,或是被廢除。模式種是脆弱虛骨龍(C.

新!!: 異名和虛骨龍屬 · 查看更多 »

Opecoeloides

Opecoeloides是斜睪目孔腸科之下的一個吸蟲綱複殖亞綱的吸蟲。 該屬有兩個異名:Cymbephallus Linton, 1934Linton, E. (1934).

新!!: 異名和Opecoeloides · 查看更多 »

Protogoniomorpha

Protogoniomorpha是蛺蝶亞科眼蛺蝶族中的一個屬,尚無正式中文學名命名。物種分佈於埃塞俄比亞界。此屬在Ackery et al.

新!!: 異名和Protogoniomorpha · 查看更多 »

暴龍

暴龙属(学名:Tyrannosaurus)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Hicks, J.F., Johnson, K.R., Obradovich, J.D., Tauxe, L. and Clark, D. (2002).

新!!: 異名和暴龍 · 查看更多 »

暗色猪笼草

暗色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fusc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海拔分布范围广,多附生于苔藓森林中。暗色猪笼草的种加词“fusca”来源于拉丁文“fuscus”,意为“深棕色的”或“深色的”,指其捕虫笼的颜色。Phillipps, A. & A. Lamb 1996.

新!!: 異名和暗色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柔毛猪笼草

柔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ollis)是婆罗洲加里曼丹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mollis”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柔软的”,指其毛被。Phillipps, A. & A. Lamb 1996.

新!!: 異名和柔毛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林鴞屬

林鴞屬(學名:Strix)是一屬貓頭鷹。它們屬於鴟鴞科。 林鴞屬的體型中等至大型,身體較為粗壯。它們沒有耳羽,大部份都是夜間活動及棲息在林地。它們主要吃細小的哺乳動物、鳥類及爬行類。 雖然卡爾·林奈於1758年將所有沒有耳羽的貓頭鷹分類到林鴞屬中,但有很多學者在19世紀前都誤將草鴞屬分類到林鴞屬中。.

新!!: 異名和林鴞屬 · 查看更多 »

林龍屬

林龍屬(學名:Hylaeosaurus)又名森林龍、叢林龍或海拉爾龍,是種原始甲龍下目恐龍,是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恐龍總目的第一次定義時,所參考的三類動物之一,而且是當中最不清楚的。在1832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在英格蘭南部的蒂爾蓋特森林發現林龍的標本。因此林龍的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υλη」(即森林)加上「σαυρος」(蜥蜴)而來。標本目前存放在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並保存在被發現時的石灰岩內。這個標本是這個林龍的最完整標本。.

新!!: 異名和林龍屬 · 查看更多 »

恐鱷屬

恐鱷屬(學名:Deinosuchus),是種已滅絕大型鱷魚,屬於短吻鱷超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東部海岸地區,約8,000萬到7,300萬年前。恐鱷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恐怖的鱷魚」,δεινός/deinos意為「恐怖」,σουχος/suchos意為「鱷魚」。 恐鱷是史上出現過最大型的鱷魚之一,体长达10米,可能會以大型恐龍為食。目前發現的恐鱷化石主要以頭骨為主。根據近年研究,古生物學家對於恐鱷的身長估計值,較之前的估計值短。.

新!!: 異名和恐鱷屬 · 查看更多 »

恐鶴

恐鶴(學名Phorusrhacos)是一屬巨大及不懂飛行的獵食鳥類,生存於巴塔哥尼亞,其下只有長腿恐鶴(P.

新!!: 異名和恐鶴 · 查看更多 »

恐齒龍獸屬

恐齒龍獸屬(學名:Dinodontosaurus)是獸孔目二齒獸類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中期,是該時期的最大型草食性動物之一,身長約2.4公尺,可能具有角質喙狀嘴。 恐齒龍獸是三疊紀中期的最常見二齒獸類之一,化石發現於巴西的南里奥格兰德州、以及阿根廷。一個挖掘地點曾發現10個集體的恐齒龍獸化石,顯示牠們可能是群居動物。 屬名意為「有恐怖牙齒的蜥蜴」,是在1936年由Tupi Caldas敘述、命名。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在1943年命名的D.

新!!: 異名和恐齒龍獸屬 · 查看更多 »

恐暴龙

恐暴龙(學名:"Dinotyrannus"),是暴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 恐暴龍的身體骨骼化石是從美國蒙大拿州海爾河組發現的,最初被認為是屬於艾伯塔龍的一個物種,並被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命名為Albertosaurus megagracilis。其後在1995年的研究,提出這副身體骨骼應建立為新屬,並命名為恐暴龍,模式種是大纖細恐暴龍("D.

新!!: 異名和恐暴龙 · 查看更多 »

東非龍屬

東非龍屬(學名:Ostafrikasaurus)是獸腳亞目棘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東非,目前只有唯一種,厚鋸齒東非龍(O.

新!!: 異名和東非龍屬 · 查看更多 »

板龍科

板龍科(Plateosauridae)是蜥腳形亞目板龙类的一科。。板龍科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亞洲、歐洲、南美洲。過去有許多物種被歸類於板龍科,但亞當·耶茨(Adam Yates)在2007年提出板龍科只有包含板龍與黑水龍。早在2003年,亞當·耶茨就提出鞍龍與纖細板龍(P.

新!!: 異名和板龍科 · 查看更多 »

板龍類

板龍類(学名:Plateosauri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晚白堊紀。板龍類是由Gustav Tornie在1913年提出 。在80年代以前,板龍類這名詞很少使用,直到新一代的古生物學家開始重新使用它。 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將板龍類定義為:恩氏板龍、刀背大椎龍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在2004年,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使用不同定義:恩氏板龍、新窪金山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根據這個分類法,板龍類包含板龍科以及著名的板龍,並屬於原蜥腳下目。加爾東與阿普徹奇另外列入了科羅拉多斯龍、優肢龍、祿豐龍、金山龍、大椎龍、鼠龍、鞍龍、以及雲南龍。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大椎龍與其近親屬於另一獨立的科,大椎龍科。 基礎蜥腳形亞目的親緣紛之分類法仍在持續研究中,並有多種不同分類法。有些研究認為原蜥腳類、板龍類是異名,兩者有同樣範圍。近年研究多認為原蜥腳下目是個並系群,而蜥腳下目演化自原蜥腳類恐龍。如果按照這個定義,板龍類也將包含蜥腳類恐龍。 以下演化树由Apaldetti与其同事在分析后于2011年提出: 以下演化树由Blair McPhee与其同事分析后于2014年提出:.

新!!: 異名和板龍類 · 查看更多 »

格威內德龍

格威內德龍(學名:Gwyneddosaurus)屬於原蜥形目長頸龍科,是種水生爬行動物。化石發現於美國賓州東部蒙哥馬利縣的一個頁岩層,屬於Lockatong組,年代為三疊紀晚期。 化石包含顱骨碎片、數節脊椎、肋骨、腹肋、部分肩帶與骨盆、以及數個四肢骨頭。正模標本(編號15072),是由Wilhelm Bock的四歲兒子所發現。股骨的長度只有2.3公分,Wilhelm Bock估計該標本的生前身長為23公分。 格威內德龍是在1945年由Wilhelm Bock命名,當時屬於虛骨龍類恐龍,是快足龍的近親。休尼在1948年將牠們歸類到原龍類(Protorosauria),成為最小的原龍類,並是巨踝足龍的近親。在1970年,R.

新!!: 異名和格威內德龍 · 查看更多 »

栉龙属

櫛龍屬(屬名:Saurolophus,意為“蜥蜴冠飾”),又名龍櫛龍、蜥脊龍、蜥嵴龍、或蜥冠鱷,是種大型櫛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亞洲,地質年代約6950萬到6850萬年前 ;櫛龍是已知少數分佈於多數大陸的恐龍之一。櫛龍的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公分。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 模式種是奧氏櫛龍(S.

新!!: 異名和栉龙属 · 查看更多 »

梁龍屬

梁龍屬(学名:Diplodoc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龙,牠的第一副化石是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發現。牠的屬名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於1877年所命名,是從古希臘文的「διπλόος」(意即「一雙」)及「δοκός」(意即「橫樑」)衍生的新拉丁語而來。這是因牠在尾巴下側有雙叉形的人字骨。這些骨頭最初被認為是梁龍獨有的特徵,但是之後在其他梁龍科及非梁龍科(如馬門溪龍)恐龍也有發現這個特徵。 梁龍生活於侏羅紀末期的北美洲西部。梁龍是在莫里遜組上層的最為常見化石之一,莫里遜組上層的地質時代可追溯至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約1億5500萬至1億4800萬年前;梁龍的生存年代,可縮小至1億54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新!!: 異名和梁龍屬 · 查看更多 »

條紋無鬚魮

條紋無鬚魮(学名:Puntius fasciatus)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的其中一個種。有一同種異名新海拉無鬚魮(Puntius melanampyx)。.

新!!: 異名和條紋無鬚魮 · 查看更多 »

梨形猪笼草

梨形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 pyriformis)是由无刺猪笼草和塔蓝山猪笼草杂交得到的自然杂交种。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新!!: 異名和梨形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棘唇科

棘唇科(Acanthocheilidae)是蛔蟲總科之下五個科之一。本科在2017年中之前被認為是海獸胃線蟲科的異名。.

新!!: 異名和棘唇科 · 查看更多 »

棘紅䲗屬

棘紅䲗屬(學名:Foetorepus)為䲗科下的一屬,此屬的有效性受到一些專家的質疑,認為是䲗屬的異名。本文以世界魚類資料庫公佈的為準。.

新!!: 異名和棘紅䲗屬 · 查看更多 »

棘龍屬

棘龍屬(屬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6500萬年前。棘龍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但最近幾年發現了其他的頭顱骨、爪子、胳膊、尾锥、头冠等身体部分的化石。目前仍不完全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新!!: 異名和棘龍屬 · 查看更多 »

楊氏蜥屬

楊氏蜥屬(學名:Youngina)是已滅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在晚二疊紀的南非,化石發現於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的Tropidostoma集合帶到二齒獸集合帶(Dicynodon Assemblage Zone)。 楊氏蜥與其它近親組成楊氏蜥科(Younginidae),是始鱷目的主要演化支。始鱷目是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在1924年所提出。但是,始鱷目已經成為「未歸類物種集中地」,包含許多生存於晚石炭紀到始新世間的原始雙孔類爬行動物,彼此的親緣關係相當遠。在194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建立楊氏蜥形目,包含楊氏蜥科與其少數的近親,用來取代始鱷目。楊氏蜥形目生存在二疊紀到三疊紀。 目前已經發現數個楊氏蜥的標本,其中數個標本原本被建立為其他屬,例如Youngoides、Youngopsis,但目前都被發現與楊氏蜥是相同動物。在20世紀初期,楊氏蜥的正模標本曾經過簡略的研究。Youngoides romeri最初是楊氏蜥的一個新種,之後被建立為新屬,Acanthotoposaurus。目前也是楊氏蜥的一個次異名。 在過去研究歷史中,楊氏蜥被認為最近親是盔齒龍,坦噶蜥科(霍瓦蜥、坦噶蜥、沙地歐龍、肯亞蜥)則是親緣關係較遠的近親,都被歸類於楊氏蜥形目。但是,目前還沒有楊氏蜥形目的種系發生學研究,牠們可能不是一個單系群,可能是並系群。盔齒龍可能與其他楊氏蜥形目物種是近親,而離楊氏蜥的關係較遠。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obert R. Reisz等人在2011年的雙孔亞綱研究: 在早期爬行動物之中,楊氏蜥算是中型物種,頭顱骨略小於7公分,完整身長大約接近現代的砂巨蜥。某些早期研究認為楊氏蜥等早期雙孔類爬行動物的頭顱骨具有高度可活動性;近年研究顯示,楊氏蜥的腦殼、顎骨之間可能沒有可活動關節,類似現代喙頭蜥的頭顱骨。.

新!!: 異名和楊氏蜥屬 · 查看更多 »

極危物種

極危物種指其在保護現狀中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生物,牠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實際的列表除物種外,也包含亞種、植物品種(variety)、生物群(stock)或次族群(subpopulation)。 对于極危物種常常采用人工圈养的方式进行保护,但也有观点认为在自然条件下能否重建种群更加重要。.

新!!: 異名和極危物種 · 查看更多 »

極龍屬

極龍屬(學名:Ultrasaurus),又名特級超龍,是一屬在南韓發現的蜥腳下目恐龍,由金港墨命名。在1979年,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曾非正式地以Ultrasaurus命名一組在美國發現的巨大恐龍骨頭,而被認為是無資格名稱。由於金港墨先行正式地使用了這個學名,故詹姆斯·詹森將美國的標本更名為巨超龍(Ultrasauros)。巨超龍後來被發現其實是一組嵌合體,其模式標本已分類在超龍屬中。.

新!!: 異名和極龍屬 · 查看更多 »

槍頜翼龍

槍頜翼龍(學名:Lonchognathosaurus)意為「長矛頜部的蜥蜴」,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Lianmuxin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爾比階。 在2004年,Michael Maisch、Andreas Matzke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尖喙槍頜翼龍(L.

新!!: 異名和槍頜翼龍 · 查看更多 »

槽齒龍屬

槽齒龍屬(屬名:Thecodontosaurus)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與瑞提階。槽齒龍的化石大部分發現於南英格蘭與威爾斯的三疊紀地層。這個時期的地球氣候較為溫暖、乾燥。晚三疊紀的優勢肉食性動物仍為勞氏鱷目等鑲嵌踝類主龍,而非剛出現的小型肉食性恐龍;而蜥腳形亞目恐龍已取代二齒獸類,成為優勢草食性動物。.

新!!: 異名和槽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樹息龍屬

樹息龍屬(學名:Epidendrosaurus)是中生代中期的恐龍,屬於手盜龍類擅攀鳥龍科。牠是非鳥類恐龍中,第一類明顯是完全或半棲息於樹上的恐龍。.

新!!: 異名和樹息龍屬 · 查看更多 »

橙灰蝶

橙灰蝶(學名:Lycaena dispar,英文俗名:Large Copper),是屬於灰蝶科灰蝶亞科的一種蝴蝶,是灰蝶屬的一種。廣泛分佈於歐洲,北至芬蘭南部,並橫越至亞洲一帶,模式產地為英格蘭。生境為潮濕的地區。.

新!!: 異名和橙灰蝶 · 查看更多 »

欣佳浪山猪笼草

欣佳浪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ingalan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海拔分布范围为2000米至2900米。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新!!: 異名和欣佳浪山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正體龍屬

正體龍屬(學名:Typothorax)是堅蜥目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已發現於亞歷桑納州的欽爾組(Chinle Formation)、新墨西哥州與德州的牛峽谷組(Bull Canyon Formation)地層。目前已發現兩個種︰T.

新!!: 異名和正體龍屬 · 查看更多 »

歪紅樹蜆

歪紅樹蜆(学名:Geloina expansa)为蜆科紅樹蜆屬下的一个种。 WoRMS認為紅樹蜆是本物種的異名。.

新!!: 異名和歪紅樹蜆 · 查看更多 »

沼澤鳥龍屬

沼澤鳥龍屬(學名: Elopteryx)是手盜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的狀態破碎,發現於羅馬尼亞,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早到中期,約7100萬年前到6800萬年前。 模式種是諾普喬氏沼澤鳥龍(E.

新!!: 異名和沼澤鳥龍屬 · 查看更多 »

沃格特鱷龍屬

沃格特鱷龍屬(學名:Walgettosuch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目前狀態是疑名。 在1905年,澳洲南威爾士的沃格特鎮(Walgett)附近的閃電山脊,發現一些成為蛋白石的獸腳類脊椎化石。化石被送到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由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進行研究 在1932年,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這些不完整的尾巴脊椎(編號BMNH R3717)命名為沃格特鱷龍,其屬名的意思是「沃格特的鱷魚」,種名則是以伍德沃德為名。在當時,休尼命名恐龍時常使用suchus字尾,而非saurus字尾,因為休尼認為恐龍是鱷魚的近親,而離蜥蜴是遠親。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3717)發現於的Griman Creek組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的阿爾布階。這些尾椎椎體長6.3公分,椎體前後端有凹處。不知為何,休尼認為牠有前關節突。休尼亦建議若發現更多的遺骸,他有把握證實沃格特鱷龍是盜龍的異名,另一種發現於閃電山脊的虛骨龍類。 在1990年,Ralph Molnar指沃格特鱷龍正模標本尾椎,與似鳥龍科或異特龍科的尾椎沒有分別,因此認為牠是獸腳亞目的分類未定屬,狀態是個疑名。.

新!!: 異名和沃格特鱷龍屬 · 查看更多 »

沙礼花-哈萨猪笼草

沙礼花-哈萨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 sharifah-hapsahii)是由小猪笼草与奇异猪笼草杂交得到的自然杂交种。McPherson, S.R. 2009.

新!!: 異名和沙礼花-哈萨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波塞東龍屬

波塞東龍屬(屬名:Sauroposeidon)又名蜥海神龍,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波塞東龍是種大型四足草食性恐龍,前肢長於後肢,身體形態類似現代長頸鹿。白堊紀的北美洲蜥腳類恐龍已出現數量衰退、體型縮小的跡象,而波塞東龍是北美洲最晚出現的大型蜥腳類恐龍。波塞東龍是目前已知最高的恐龍,經估計有17公尺高;而身長接近30到34公尺,體重被估計為50到60公噸之間。 目前已發現數個標本,正模標本由4個頸椎構成,在1994年發現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之後在懷俄明州、德州也發現化石與足跡化石,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該地區過去是史前墨西哥灣的三角洲。由於之前很少發現該時代的北美洲巨型蜥腳類化石,這些化石曾一度被認為是矽化木。.

新!!: 異名和波塞東龍屬 · 查看更多 »

波哥猪笼草

波哥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okorensis)是柬埔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存在于柬埔寨南部的波哥山,也可能存在于贡布省象山山脉的部分地区。波哥猪笼草的种加词“bokorensis”即来源于波哥山及波哥国家公园。.

新!!: 異名和波哥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波斯特鱷屬

波斯特鱷屬(屬名:Postosuchus)又譯後鱷龍,是種基礎主龍類爬行動物,屬於鑲嵌踝類主龍的勞氏鱷目,是現代鱷魚的早期遠親。牠們生存於三疊紀中到晚期的北美洲,約2億2800萬年前到2億200萬年前。波斯特鱷是該地區三疊紀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體型比當時的小型肉食性恐龍還大(例如腔骨龍)。波斯特鱷可能獵食其他較小型的爬行動物。 波斯特鱷是種四足爬行動物,擁有寬廣的頭顱骨與長尾巴,以及大型彎曲指爪。牠們身長可達約4公尺,身體由圓柱狀四肢支撐者,圓柱狀四肢在爬行動物中相當獨特。口鼻部類似鱷魚,充滿大型匕首狀牙齒,用來殺死牠的獵物。波斯特鱷背部覆蓋者多排骨板,形成保護。.

新!!: 異名和波斯特鱷屬 · 查看更多 »

泰坦角龍屬

泰坦角龍屬(學名:Titano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大型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目前僅發現一個化石,正模標本(編號OMNH 10165)包含:部分身體骨骼、以及部分頭顱骨與下頜,原本被編入於五角龍的一個標本。.

新!!: 異名和泰坦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泳鱷

泳鱷(學名:Neustosaurus)是種海鱷類,生存於白堊紀早期。泳鱷是種肉食性鱷類,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海中。目前還沒有發現泳鱷的蛋,所以對於牠們生活方式的了解非常少。其他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例如蛇頸龍類或魚龍類,都直接在水中產下牠們的幼體。目前也不清楚泳鱷是在陸地上或海中交配。 泳鱷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游泳的鱷魚」。.

新!!: 異名和泳鱷 · 查看更多 »

法布爾龍科

法布爾龍科(Fabrosauridae)是群原始鳥臀目恐龍,牠們生存於侏儸紀早到中期。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法布爾龍科並非天然的演化支,包含者彼此沒有親緣關係的屬。.

新!!: 異名和法布爾龍科 · 查看更多 »

法萨猪笼草

法萨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faizaliana)是婆罗洲沙捞越姆鲁山国家公园内的石灰岩壁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描述者的儿子M·Kh·法萨。法萨猪笼草与博世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Clarke, C.M. 1997.

新!!: 異名和法萨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湖翼龍屬

湖翼龍屬(學名:Nori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的連木沁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湖翼龍是準噶爾翼龍的近親,兩者生存於相同時代與地區,而體型與牙齒的差異可能導致兩者佔據者不同生態位。.

新!!: 異名和湖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溝足獸屬

溝足獸屬(學名:Brithopus)又譯巨形獸,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的恐頭獸亞目。化石發現於俄羅斯的彼爾姆州與巴什科爾托斯坦,地質年代為二疊紀中期。 溝足獸是在1938年被命名,通常被歸類於安蒂歐獸類,這是一群大型肉食性恐頭獸類動物。溝足獸本身是溝足獸科的模式屬,而溝足獸科曾包含許多安蒂歐獸類。由於溝足獸的化石破碎,缺乏足以鑑定的特徵,因此溝足獸目前常被認為是疑名,或是溝足獸科的唯一屬。溝足獸可能是貘頭獸科的近親,而離安蒂歐獸類較遠;貘頭獸科是一群草食性恐頭獸類。溝足獸是種大型動物,身長可達2.5到3公尺。.

新!!: 異名和溝足獸屬 · 查看更多 »

準角龍

準角龍屬(拉丁屬名:Anchiceratops)又譯安琪角龍,是角龍亞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臉部有三隻角、鸚鵡般的喙狀嘴,頭後有長的頭盾。在眼睛上方的兩隻額角較鼻角為長。準角龍約有6公尺長"Anchiceratop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新!!: 異名和準角龍 · 查看更多 »

滴液猪笼草

滴液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distillatoria)是斯里兰卡特有的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为第二个被描述的猪笼草属物种,并且是首个正式命名于林奈分类法下的猪笼草属物种。其还为猪笼草属的模式种。其种加词“distillatoria”来源于拉丁文“destillo”和形容词词尾“-oria”,意为“提取的、蒸馏的”。.

新!!: 異名和滴液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滑齒龍屬

滑齒龍屬(屬名:Liopleurodon),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大型、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裡的短頸部上龍亞目。滑齒龍的兩個種生存於中侏儸紀的卡洛夫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俄羅斯滑齒龍則生存於侏儸紀晚期。滑齒龍是侏羅紀中到晚期的歐洲海洋的頂級掠食動物。.

新!!: 異名和滑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滄龍屬

滄龍屬(學名:Mosasaurus)是滄龍科的一個屬。牠們是群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這代表滄龍是可以上岸的,但速度應該和海豹沒兩樣。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滄龍生活於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西歐海域。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被發現。.

新!!: 異名和滄龍屬 · 查看更多 »

潛龍屬

潛龍屬(學名:Hyphalosaurus)是離龍目的一屬,離龍目是一群多樣化且原始的水生爬行動物。潛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早白堊紀的熱河群,約1億3000萬到1億2000萬年前。潛龍包含兩種,凌源潛龍(C.

新!!: 異名和潛龍屬 · 查看更多 »

激龍屬

龍屬(屬名:Irritator)是獸腳亞目棘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巴西,約1億1千萬年前。激龍是種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估計約有8公尺,背部高度為3公尺,體重估計約2到3公噸。激龍的頜部與牙齒型態類似現代鱷魚,頭頂則有個形狀獨特的頭冠。激龍是棘龍、似鱷龍的近親,這群動物可能以魚類為食。 激龍的唯一化石是一個長80公分的頭顱骨,發現於巴西桑塔那組,只缺少上下頜前段。在桑塔那組還發現另一種棘龍科的化石,被命名為崇高龍,化石只有上下頜前段。由於激龍與崇高龍的化石發現於相同年代的同一地層,目前有許多科學家認為崇高龍是激龍的異名;甚至有科學家提出,這兩個物種的化石,其實來自於同一個體。.

新!!: 異名和激龍屬 · 查看更多 »

本斯通猪笼草

本斯通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enstonei)是西马来西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50米至1350米的地区。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新!!: 異名和本斯通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戟龍屬

戟龍屬(學名:Styracosaurus),又名刺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刺的蜥蜴」,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戟龍的頭盾延伸出四或六個長角,兩頰各有一個較小的角,以及一個從鼻部延伸出的角,這個單獨的角約60公分長、15公分寬。這些角狀物與頭盾的功能已經爭論很多年。 戟龍是種大型恐龍,身長5.5公尺,高度約1.8公尺,重量約3噸。戟龍擁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體。戟龍的尾巴相當短。牠們有喙狀嘴,以及平坦的頰齒,顯示牠們是草食性恐龍。如同其他角龍類,戟龍可能是群居動物,以大群體方式遷徙,這理論從屍骨層可以透露出來。 戟龍是由勞倫斯·賴博在1913年命名,是尖角龍亞科的物種。戟龍目前只有一個種:亞伯達戟龍(S.

新!!: 異名和戟龍屬 · 查看更多 »

星弄蝶族

星弄蝶族(学名:Celaenorrhinini)是弄蝶科花弄蝶亞科裡的一個族。物種分佈於非洲及亞洲的泛熱帶地區。.

新!!: 異名和星弄蝶族 · 查看更多 »

明月侧鳃

明月侧鳃(学名:Euselenops luniceps)是一個海蛞蝓的物種,側鰓目無殼側鰓科Euselenops的一种腹足綱軟體動物。 Euselenops luniceps is the type species of the genus Euselenops and Euselenops luniceps is the only species in the genus Euselenops.

新!!: 異名和明月侧鳃 · 查看更多 »

显目猪笼草

显目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pectabili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於海拔1400至2200米的地区。其种加词“spectabilis”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显著的,引人注目的”。Clarke, C.M. 2001.

新!!: 異名和显目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古斯塔夫·赖兴巴赫

海因里希·古斯塔夫·赖兴巴赫(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为分类学家、植物学家及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兰花学家。.

新!!: 異名和海因里希·古斯塔夫·赖兴巴赫 · 查看更多 »

海怪龍屬

海怪龍屬(學名:Taniwhasaurus)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滄龍科,生存於紐西蘭、日本、南極洲Caldwell MW, Konishi T, Obata I, Muramoto K. 2008.

新!!: 異名和海怪龍屬 · 查看更多 »

斧突球屬

斧突球屬(学名:Pelecyphora),又名有斧屬或斧足球屬,是源自墨西哥的一屬仙人掌。 斧突球屬具有醫藥療效,可以像烏羽玉般有迷幻成份。.

新!!: 異名和斧突球屬 · 查看更多 »

斯基瑪薩龍屬

斯基瑪薩龍屬(學名:Sigilmassasaurus)是堅尾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北非。目前的資料所知甚少,但可以確定的牠像其他獸腳亞目,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 斯基瑪薩龍的化石是發現於摩洛哥的塔菲拉勒特綠洲,接近斯基瑪薩古城的位置,屬名是以發現地為名。在1996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Dale Russell)命名了斯基瑪薩龍。唯一的物種被命名為短頸斯基瑪薩龍(S.

新!!: 異名和斯基瑪薩龍屬 · 查看更多 »

斯普鲁斯狸藻

斯普鲁斯狸藻(学名:Utricularia spruceana)为狸藻属小型贴水生或陆生食虫植物。其种加词“spruceana”来源于英国植物采集者斯普鲁斯。斯普鲁斯狸藻为南美洲的特有种,存在于巴西及委内瑞拉。1967年,因彼得·泰勒在检查斯普鲁斯狸藻及颠倒狸藻的标本时观察的唯一区别仅为斯普鲁斯狸藻较为小型,所以他将斯普鲁斯狸藻列为了颠倒狸藻的同物异名。而两者的其他标本相继发表后,彼得·泰勒基于这些标本形态特征的差异,再次将斯普鲁斯狸藻独立出来。Taylor, Peter.

新!!: 異名和斯普鲁斯狸藻 · 查看更多 »

新几内亚猪笼草

新几内亚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neoguineensis)原产于新几内亚,其亦得名于此。.

新!!: 異名和新几内亚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新牙龍屬

新牙龍屬(學名:Neosodon)是蜥腳下目圖里亞龍類的一屬恐龍,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末期的法國加來海峽省。新牙龍沒有被正式命名種小名,但模式種的先驅新牙龍(N.

新!!: 異名和新牙龍屬 · 查看更多 »

新海拉無鬚魮

新海拉無鬚魮(学名:Puntius melanampyx)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的其中一個種。有一同種異名條紋無鬚魮(Puntius fasciatus)。.

新!!: 異名和新海拉無鬚魮 · 查看更多 »

早田文藏

早田文藏(),日本植物學家,為「台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Ohashi, 2009.原文為「Bunzo Hayata w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study of the flora of Taiwan」;flora指的是台灣植物相。。 早田文藏出生於新潟縣加茂市,1903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負責台灣植物研究工作,「從1900至1921年,台灣植物相是他的研究焦點。」,其間曾赴中南半島從事調查。1911年出版《臺灣植物圖譜》第1卷,其後陸續出版至第10卷,此間,「他為大約1600種的台灣新發現的植物(分類群)命名」。因研究臺灣植物成果卓著,獲選為帝國學士院會員。1922年擔任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教授,並兼任東大附屬植物園園長。他提倡植物的「動的分類系」說,注重以植物內部形態和構造之不同,尤其是以莖的中心柱構造作為分類的基準。.

新!!: 異名和早田文藏 · 查看更多 »

擬秈弄蝶

擬秈弄蝶(學名:Pseudoborbo bevani,英文俗名:Bevan's Swift)又名假禾弄蝶、小紋褐弄蝶、假秈挵蝶、擬秈弄蝶、偽禾弄蝶,是屬於弄蝶亞科刺脛弄蝶族的一種蝴蝶。是擬秈弄蝶屬(學名:Pseudoborbo)的唯一一種,是一個單型分類Fan, X., Chiba, H., Huang, Z., Fei, W., Wang, M., & Sáfián, S. (2016).

新!!: 異名和擬秈弄蝶 · 查看更多 »

擅攀鳥龍屬

擅攀鳥龍屬(学名:Scansoriopteryx;意為「攀爬的翼」)是種手盜龍類恐龍,牠們擁有獨特的適應演化特徵,並過者樹棲生活。目前僅在中國遼寧省發現發現一個未成年個體化石。擅攀鳥龍擁有獨特的、延長的第三手指,在恐龍之中只有擅攀鳥龍的近親樹息龍擁有相同的特徵。擅攀鳥龍的模式標本也包含了羽毛壓痕Czerkas, S.A., and Yuan, C. (2002).

新!!: 異名和擅攀鳥龍屬 · 查看更多 »

攀梗狸藻

攀梗狸藻(學名:Utricularia scandens)為狸藻屬似一年生小型陸生食虫植物。其种加词“scandens”来源于拉丁文“scando”,意为“攀爬,攀登”,指其植株具有匍匐攀爬的习性。攀梗狸藻分布于非洲(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几内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南非、苏丹、坦桑尼亚、赞比亚及津巴布韦)、亚洲(孟加拉、缅甸、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及越南)及澳大利亚。攀梗狸藻陆生于潮湿草地及沼泽中,海拔分布范围为0至2300米。1847年,路德维希·本杰明最先发表了攀梗狸藻的描述。因其分布广泛且形体多变,攀梗狸藻存在大量的同物异名。Taylor, Peter.

新!!: 異名和攀梗狸藻 · 查看更多 »

愛爾納蟲

愛爾納蟲(學名:Elrathia),又名艾雷斯蟲、厄拉夏蟲,是生存於寒武紀海洋中的一屬三葉蟲,生活在大陸棚海底。這類三葉蟲的頭比胸要小。眉間很小呈花盆狀,小眼睛和短小的三角形頰部棘刺長在中心部位。胸部分為13節,有條窄小的中軸和寬闊的側板,最後是短小多刺的末梢。尾部大小中等,寬是長的兩倍,中軸延伸到尾部。 截至目前為止,該屬與愛雷辛那蟲屬(Elrathina)的科級分類仍有爭議,目前相信應同屬褶頰蟲超科。.

新!!: 異名和愛爾納蟲 · 查看更多 »

懦弱龍屬

懦弱龍屬(學名:Ignavusaurus)是基礎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賴索托。化石發現於上艾略特組(Upper Elliot Formation),地質年代可能屬於赫唐階。 正模標本(編號BM HR 20)是一個關節仍連階的部分身體骨骼。根據這個標本,懦弱龍的身長估計約為1.5公尺,體重約為25.5公斤。根據股骨與肱骨的組織學,顯示懦弱龍是個成長快速的個體,研究人員推測,正模標本個體的年齡可能少於一歲。 在2010年,這些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拉氏懦弱龍(I.

新!!: 異名和懦弱龍屬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那山地獅

托斯卡那山地獅(Panthera toscana)是維拉弗朗階義大利的史前貓科動物。不過一般認為托斯卡那山地獅是歐美洲豹的早期形態或只是其異名而已。.

新!!: 異名和托斯卡那山地獅 · 查看更多 »

手盜龍形類

手盜龍形類(学名:Maniraptoriformes)是個虛骨龍類演化支,包含似鳥龍下目與手盜龍類。這個演化支是由托馬斯·霍爾特(Thomas R. Holtz Jr.)所提出,他將手盜龍形類定義為:似鳥龍與鳥類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兩者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大部分物種的前肢可能覆蓋者正羽。.

新!!: 異名和手盜龍形類 · 查看更多 »

拟翼状猪笼草

拟翼状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abalata)是菲律宾西部库利昂岛、库约岛及马拉里森岛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0至20米的沿海草原及灌木丛中。其种加词“abalata”可能源于翼状猪笼草,指拟翼状猪笼草在其历史上与高度易变的翼状猪笼草混为一谈。.

新!!: 異名和拟翼状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拉米塔龙属

拉米塔龍(屬名:"Lametasaurus")意為「拉米塔的蜥蜴」,化石包含:一個腸骨、至少五節薦椎、一個脛骨、以及一些牙齒與鱗甲,發現於印度查謨-克什米爾邦的賈巴爾普爾附近,屬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馬斯垂克階。拉米塔龍一度被認為是個嵌合體,目前被認為是種四足肉食性動物。 在1917年到1919年,印度古生物學家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在賈巴爾普爾附近挖掘化石Carrano, M.T., J.A. Wilson, P.M. Barrett, 2010, "The history of dinosaur collecting in central India since 1828", In: Moody, R.T.J., E. Buffetaut, D. Naish, and D.M. Martill (eds.), Dinosaurs and Other Extinct Saurian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新!!: 異名和拉米塔龙属 · 查看更多 »

曼特爾龍屬

曼特爾龍屬(學名:Mantellisaurus)是種最近被重新命名的一屬恐龍,原本被命名為阿瑟菲爾德禽龍(I.

新!!: 異名和曼特爾龍屬 · 查看更多 »

曼達鱷

曼達鱷(學名:Mandasuchus)是勞氏鱷目迅猛鱷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曼達組(Manda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到安尼西階。Charig, A. J. (1957).

新!!: 異名和曼達鱷 · 查看更多 »

曼西毛氈苔

曼西毛氈苔(學名:Drosera menziesii),又稱粉紅彩虹(pink rainbow),是多年生直立或蔓性的球根毛氈苔。原生西澳,棲地包括冬雨形成的窪地、沼澤,以及覆蓋黏土或泥炭砂或壤土的花崗岩層露頭。曼西毛氈苔的捕蟲葉小小圓圓的,互生於波浪狀的莖上,高度差異很大,從5-110公分都有,七到九月開粉紅花。D'Amato, Peter.

新!!: 異名和曼西毛氈苔 · 查看更多 »

普瑞斯比鳥屬

普瑞斯比鳥屬(學名Presbyornis)是一屬已滅絕的雁形目。其下有兩個已確定的物種:P.

新!!: 異名和普瑞斯比鳥屬 · 查看更多 »

智利南洋杉

智利南洋杉(学名:Araucaria araucana)是最耐寒的南洋杉,原產於智利中部及阿根廷中西部,是常綠樹,高40米,樹幹直徑可達2米。它們的樹齡非常高,可達1300年以上。智利南洋杉是南洋杉科少數分佈於大洋洲以外的物種,其演化歷史相當悠久,故被稱為活化石。智利南洋杉是智利的國樹。.

新!!: 異名和智利南洋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同物异名同物異名异物同名次同物異名次客觀同物異名次異名首同物異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