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男中音

指数 男中音

在音乐领域,男中音(baritone)是指音域A-a1共15度的男歌唱家,通常兼备有男高音和男低音的音质,既亮堂、柔润,又庄重、沉着。比才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華格納歌剧《唐懷瑟》中的《晚星之歌》就是由男中音独唱。.

123 关系: 基督的童年厄勒克特拉 (歌剧)卡洛斯·葛戴爾古雷之歌叶甫盖尼·奥涅金 (歌剧)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大韩民国大賀典雄女人皆如此女低音女高音女武神 (歌劇)姬聲雅士室園丈裕寶龜克壽尼克松在中国 (歌剧)尼诺·马查伊泽中央民族樂團中山·逸仙布莱恩·特菲尔布蘭詩歌 (奧爾夫)一位小姑娘或太太二又一成今村卓博仲村秀生建中合唱團伊爾代布蘭多·達爾堪傑羅伊曼紐爾·席卡內德弗雷迪·默丘里弗拉基米尔·斯托亚诺夫弄臣 (歌劇)低音管佐藤節二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德布西)何塞·凡·丹姆德米特里·赫沃羅斯托夫斯基喬許·葛洛班命運之力傑拉德·蘇才唐懷瑟 (歌劇)冬之旅克里斯·馬汀Bucky木場皮耶罗·卡普契里玫瑰騎士理髮師合唱秦始皇 (歌劇)第8號交響曲 (馬勒)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納·京·高爾...維勒·瓦羅罗莎·费奥拉羅伊·奧比森田中信夫男低音男聲合唱男高音特洛伊人音域音乐莎樂美 (歌劇)遊唱詩人 (歌劇)菲利普·班菜克萊茵的黃金静冈国际歌剧比赛蝙蝠 (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风流寡妇馬利奧·蘭沙馬克白 (歌劇)马克思·拉贝魔笛賴廉士賈尼·斯基基费德里奥麥克·哈瑞爾車炎江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露莎卡茶花女 (歌劇)阿弗雷多·克劳斯阿依達蘇珊娜的秘密赫曼·普莱野瀨育二里歐·努奇艾爾頓·約翰雷纳托·布鲁松M. ShadowsMSG A CappellaSuite 光之美少女♪The 7th BluesVOX 玩聲樂團Wishmaster抒情交響曲林恩·哈瑞爾楊洪基橘子新乐园次女高音武虎死者能舞歌伴合唱團歌唱演员歌剧歌手波希米亚人 (歌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尼古拉)漂泊的荷蘭人 (歌劇)戰時音樂我为祖国献石油我正是一個捕鳥人浮士德 (歌劇)悲慘世界 (音樂劇)政宗一成愛德華·阿納托利耶維奇·吉爾愛情靈藥托馬斯·漢普遜拿布果拉美莫爾的露琪亞1983年2012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5月18日9月10日 扩展索引 (73 更多) »

基督的童年

《基督的童年》(L'enfance du Christ),作品號二十五,是法國作曲家埃克托·柏辽兹基於耶穌基督童年時,隨家人走避埃及的經歷寫成的合唱曲,並由作曲家自己負責作詞。該曲主要創作於1853至1854年間。而全曲還包含了此前在1850年開始創作的《入埃及記(La fuite en Egypte)》的合唱曲。全曲於1855年12月10日首演於巴黎海茲音樂廳(Halle Herz),由柏辽兹親自指揮巴黎喜歌劇院(Opéra-Comique)的團員演出。 柏辽兹以「宗教三部曲(Trilogie sacrée)」來歸類該曲:第一樂章講述猶太的黑落德王為保王位,而要下令殺死所有猶太的新生嬰兒;第二樂章則是描述天使為聖家帶來了追殺令的警報,因此聖若瑟和聖母瑪利亞帶著耶穌逃往埃及;而最後一個樂章講述聖家逃到埃及的塞易斯,並獲以實瑪利人的家庭收留。值得留意的是,柏辽兹並非一個忠實教徒,創作此曲僅僅顯示了他對羅馬天主教的宗教音樂的讚許。而這部作品當中,也有不少地方顯示,柏辽兹的創作,受其入門導師让·弗朗索瓦·勒絮尔(Jean-François Lesueur)的聖經故事神劇作品所影響。.

新!!: 男中音和基督的童年 · 查看更多 »

厄勒克特拉 (歌剧)

厄勒克特拉(德文:Elektra)為理查·史特勞斯所作的單幕歌劇,德文劇本由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於1903年所作,而本劇於1909年1月25日在德勒斯登國家劇院首演。.

新!!: 男中音和厄勒克特拉 (歌剧)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葛戴爾

卡洛斯·葛戴爾(Carlos Gardel,),是一位歌手、歌曲作家、演員,也是探戈史上的翹楚。 葛戴爾在音樂事業到達顛峰時不幸在墜機意外中逝世,因而成為拉丁美洲的悲劇英雄。對許多人而言,卡洛斯·葛戴爾就代表探戈。他常被人們暱稱作「小卡羅」(Carlitos)、「歌鶇」(El Zorzal)、「探戈之王」、「魔術師」、「沉默者」。 葛戴爾的標誌性男中音以及戲劇性的歌詞讓他許多小品成為經典。他與作詞家亞法多·勒佩拉共同創作了不少探戈的不朽之作,包括《我親愛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下坡》、《生徒之愛》、《孤寂》、《歸》、《望儂那日》以及《一步之差》。.

新!!: 男中音和卡洛斯·葛戴爾 · 查看更多 »

古雷之歌

《古雷之歌》(Gurre-Lieder)是奧地利作曲家荀伯克的大型清唱劇音樂作品,本作品需要動用5位獨唱家及1位朗誦旁白者,再加上三隊男聲合唱團、一隊混聲合唱團及編制十分龐大的管絃樂團,由1900年起開始構思,斷斷續續的規劃及動筆,直至1911年11月才正式完成。樂曲依據丹麥作家(Jens Peter Jacobsen)於1868年創作,但直至他逝世時亦未完成的詩集《盛開的仙人掌花》(En Cactus springer ud)中的《古雷之歌》而獲得靈感(Gurresange),荀伯克依據由所翻譯的德文譯本,把詩歌內容放進音樂內。.

新!!: 男中音和古雷之歌 · 查看更多 »

叶甫盖尼·奥涅金 (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語:«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拉丁轉寫:Yevgény Onégin,作品號二十四)是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譜曲的三幕歌劇。俄語劇本由作曲家和康斯坦丁·西羅夫斯基(К.)基於俄國著名詩人亚历山大·普希金1830年發表的同名長篇詩體小說改編而成。該劇1879年在尼古萊·魯賓斯坦指揮下首演於莫斯科小劇院(Малый театр, Москва)。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抒情歌劇的典型作品。歌劇劇本的用詞用字十分貼近普希金的原著,保留了不少普希金的原詩,還有柴可夫斯基添加的音樂和戲劇元素。劇情講述一位自私英雄的終生抱憾:當年玩世不恭地拒絕一名少女的求愛;還有草率激怒好友,導致在決鬥中殺死對方。該劇有不少套全劇錄音,也經常在各地上演。.

新!!: 男中音和叶甫盖尼·奥涅金 (歌剧) · 查看更多 »

塞維利亞的理髮師

《塞維利亞的理髮師》是法國作家博馬舍於1775年所寫的劇本,原名《Le Barbier de Séville》。以此劇本為基礎所製作的歌劇,最著名的為羅西尼作曲,史特比尼作詞的二幕歌劇《Il Barbiere di Siviglia》。同樣以上述劇本為基礎所製作的歌劇還有帕伊謝洛作曲,Nicholas Isouard作詞的版本。雖然帕伊謝洛的版本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不過最終羅西尼的版本通過時間的考驗而流傳下來,並且自它在1816年於羅馬首演後就一再演出。 《塞維利亞的理髮師》的為自博馬舍的劇本《費加洛三部曲》中第一部,《塞維利亞的理髮師》(1772年)、《費加洛的婚禮》(1778年)、《有罪的母親》(1792年),而莫札特於1786年作曲的歌劇《費加洛的婚禮》即是基於第二部而寫的。.

新!!: 男中音和塞維利亞的理髮師 · 查看更多 »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新!!: 男中音和大韩民国 · 查看更多 »

大賀典雄

大賀典雄(),生於日本靜岡縣沼津市,前索尼社長,在任內創造了索尼的品牌形象,使得索尼成為世界一流品牌,被譽為索尼中興之祖。他在索尼時,主導了CD的開發,被稱為CD之父。退休後曾擔任指揮家,任東京愛樂樂團理事長。.

新!!: 男中音和大賀典雄 · 查看更多 »

女人皆如此

《女人皆如此,或戀愛學堂》(Così fan tutte, ossia La scuola degli amanti,作品號K.588)為莫札特所作喜歌劇,劇本由洛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撰寫。莫札特有三部歌劇作品的劇本都由彭特所作(女人皆如此、唐·喬望尼與費加洛婚禮)。這齣劇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Emperor Joseph II)的建議下進行創作,原本規劃是由作曲家薩列里(Antonio Salieri)為這劇本譜曲,但不知何故,在他完成第一幕的部分後即中斷創作。這個標題「Così fan tutte」原意為「女人們都這麼做的」,不過通常翻譯為「女人皆如此」,這段文字在劇中第二幕終曲前由三名男士所唱出。.

新!!: 男中音和女人皆如此 · 查看更多 »

女低音

在歌唱方面,女低音(Contralto)是女聲中最低的聲部,音域通常是從中央Ç下的˚F音往上爬升二個八度(F3〜F5)音色相比女高音較寬厚深沉,有時候一些音色比較磁性暗啞,而聲音又渾厚的女中音,也會被歸類爲女低音。諸如 Lady gaga ,艾美·懷恩豪斯以及愛黛兒等流行歌手。。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一幕第一场的《奥尔伽的咏叹调》就是由女低音独唱。另外在一些乐器名称里带有“女低音的音域”之含意。.

新!!: 男中音和女低音 · 查看更多 »

女高音

在音乐,女高音(soprano)音域指成年女歌手能达到的声音频率(而非响度)最高的(通常是C4-C6)范围。注意,英文中soprano一词还表示一个系列的乐器中声音频率最高的一种。.

新!!: 男中音和女高音 · 查看更多 »

女武神 (歌劇)

《女武神》 (Die Walküre)是《尼伯龍根的指環》 (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第二部歌劇,由華格納作曲及編劇。《女武神》於1870年6月26日在Munich Court Theatre首演。August Kindermann飾演Wotan,Heinrich Vogl飾演Siegmund,Therese Vogl飾演Sieglinde,Sophie Stehle飾演Brünnhilde。著名歌曲《女武神的騎行》 (Ride of the Valkyries)亦是出自《女武神》歌劇。 故事的創作靈感來自北歐神話及沃爾松格傳說 (Volsunga saga)。.

新!!: 男中音和女武神 (歌劇) · 查看更多 »

姬聲雅士

姬聲雅士(Gay Singers)是香港一支無伴奏合唱組合,正式成立於1994年,是香港最早期成立的無伴奏合唱組合之一,亦被譽為「香港最為人熟悉的無伴奏合唱組合」。.

新!!: 男中音和姬聲雅士 · 查看更多 »

室園丈裕

室園丈裕,日本男性配音員。出身於神奈川縣。身高168cm。血型A型。.

新!!: 男中音和室園丈裕 · 查看更多 »

寶龜克壽

寶龜克壽(宝亀 克寿,),日本的男性及演員。長崎縣出身,舊藝名為箒 克朗。目前隸屬於Kenyu Office事務所。音域為男中音。.

新!!: 男中音和寶龜克壽 · 查看更多 »

尼克松在中国 (歌剧)

《尼克松在中国》(Nixon in China)是一部由约翰·库利奇·亚当斯创作的三幕歌剧,剧本由爱丽丝·古德曼(Alice Goodman)撰写,是亚当斯的第一部歌剧,创作灵感来源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这部作品于1987年10月22日在休斯顿大剧院首演,制作,马克·莫里斯编舞。塞拉斯于1985年向亚当斯提出这部歌剧的构思,后者起初不是很有兴趣,但之后觉得这可以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研究机会,于是接受了项目。古德曼在歌剧剧本的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有关尼克松访华的研究,不过她没有参考多少1972年以后出版的资源。 为了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亚当斯在标准的管弦乐团基础上增加了萨克斯、更多的打击乐器以及电子合成技术。部分评论家认为歌剧的音乐风格有明显的极简主义色彩,但也表现出了多种曲风,受到了包括菲利普·格拉斯以及像理查德·瓦格纳和小约翰·施特劳斯这些19世纪作曲家的影响。亚当斯还将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的20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爵士乐等音乐风格混和,还利用大乐团来让人联想到尼克松年青时生活的1930年代。这多种元素的组合频繁变化,来反映舞台上的相应变化。 歌剧1987年的首演所获评价褒贬不一,一些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尼克松在中国》此后多次在欧洲和北美演出,并录制了两个版本。2011年,本剧在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首演,该版本主要基于原版制作。同年歌剧又经加拿大歌剧公司在多伦多演出,这是一个抽象化的版本。进入2010年代后,评论家的意见逐渐开始认可这部作品,称其为美国歌剧中的一出经久不衰的杰作。但截至2015年6月,这部作品仍然没有在中国大陆演出過。.

新!!: 男中音和尼克松在中国 (歌剧) · 查看更多 »

尼诺·马查伊泽

尼诺·马查伊泽(ნინო მაჩაიძე,拉丁转写:Nino Machaidze,),格鲁吉亚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马查伊泽8岁开始接受声乐训练,先后在和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学院学习声乐。2008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她代替安娜·奈瑞贝科出演古诺歌剧《》中的朱丽叶,由此成名。.

新!!: 男中音和尼诺·马查伊泽 · 查看更多 »

中央民族樂團

中央民族樂團是位在北京的中國國營大型民族管弦樂團,前身是中央樂團民族管弦樂隊,1960年組建。 中央民族樂團第1任團長李煥之,曾到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舉行音樂會,並擁有許多位正高級職稱的創作人員(指揮、作曲)和演員(演奏員):作曲家劉文金;胡琴家周耀錕;管樂家王鐵錘;柳琴家張鑫華;琵琶家楊靜等。而中國國家1級指揮閻惠昌和胡炳旭;台灣高雄市實驗國樂團樂團首席丁魯峰曾在團工作多年。.

新!!: 男中音和中央民族樂團 · 查看更多 »

中山·逸仙

《中山·逸仙》是美國華裔作曲家黃若作曲,以普通話演唱的三幕歌劇。香港歌劇院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委約創作。莊梅岩創作歌劇劇本。歌劇以孫中山和宋慶齡的愛情為主題,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 黃若寫了西方樂團和中樂團兩個版本。西方樂團版原本於北京首演,但被取消,中樂團版於香港首演。他之所以寫了兩個版本,「是感興趣於探索東方和西方的影響怎樣改變作品」。Kelly Chung Dawson,, China Daily, 13 May 2011 on chinadaily.com.cn.

新!!: 男中音和中山·逸仙 · 查看更多 »

布莱恩·特菲尔

布莱恩·特菲尔·瓊斯爵士,CBE(Sir Bryn Terfel Jones,),英国威爾士著名男中音唱家,在主唱歌劇和音樂會方面,皆受好評,尤其是他精采的舞台表演和歌唱技巧。現時一般人都會將特菲尔和莫札特的角色聯繫起來,縱使他已經開始嘗試各類新角色,包括華格納筆下的角色。.

新!!: 男中音和布莱恩·特菲尔 · 查看更多 »

布蘭詩歌 (奧爾夫)

《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亦譯為《博伊伦之歌》或《布朗尼之歌》,是德国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的大型合唱及管絃乐作品。內容取自同名的文學作品,是其中一首較為人所認識的二十世紀古典音樂作品,當中的開場及終曲《哦,命運》更是本曲的代表作。2009年,由英國廣播公司和其他機構所做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哦,命運》是英國近75年來最為人所認識的古典樂曲。在電視、電影及廣告中的配樂中经常出现。奥夫在创作的技法上,运用最简单的旋律素材、强烈吃重的节奏,将没有任何发展与变样的乐句大量的反反复复,在看似单调乏味的手法上,营造出源源不断的能量。.

新!!: 男中音和布蘭詩歌 (奧爾夫) · 查看更多 »

一位小姑娘或太太

一位小姑娘或太太(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是1791年歌劇《魔笛》第二幕內由男中音角色——演唱的詠嘆調,由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作曲,伊曼紐爾·席卡內德作詞。本曲的調性為F大調,由旋律相同的三段構成,各段前為行板(Andante),後為快板(Allegro),反覆三遍。.

新!!: 男中音和一位小姑娘或太太 · 查看更多 »

二又一成

二又一成(二又 一成,),日本資深男性配音員、演員、旁白。出身於青森縣三澤市《週刊電視節目》(東京郵筒)1986年12月26日號,第44頁「Profile」。。身高172cm。血型B型。.

新!!: 男中音和二又一成 · 查看更多 »

今村卓博

今村卓博,日本男性配音員。出身於埼玉縣。身高177cm。.

新!!: 男中音和今村卓博 · 查看更多 »

仲村秀生

仲村秀生()是日本的原男聲優、旁白,以前待過81 Produce,之後又待過Production baobab,而現在已引退為自由職業。東京都出身(一說是:長野縣)出生。本名是中村秀男(なかむら ひでお)。聲音是正統的男中音。 代表作有「明日之丈」的(力石徹)、「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的(島大介)。.

新!!: 男中音和仲村秀生 · 查看更多 »

建中合唱團

建中合唱團 團隊類型 男聲合唱/TTBB 創團時間 1967年 指導老師 賴以恒 學生指揮 黃昱綸(50屆) 團員數量 約30人 組織類型 學生社團 聯絡方式 10066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號 網路論壇 https://www.facebook.com/ckchoir/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合唱團 (簡稱建中合唱團 、建中團、建合、英文:Taipei Municipal Chien-Kuo High School Choir、CK Choir),為台灣合唱音樂界相當活躍的社團,並是全台灣唯一同時擁有專任學生指揮、伴奏的高中合唱團。 宗旨以培養聲樂人才、發揚合唱藝術,並同時兼顧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發展為主。團內所有事務皆由學生幹部自主行政,設有指導老師一名加以輔導,是一個非校隊性質的學生社團。 社團練習室早期位於日治時期的木造建築第二學寮(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改名勾踐樓,又名木樓),這也是建中合唱團校友團木樓合唱團的名稱源由。現已遷至現址格物樓四樓與音樂科共用一間教室。(第42屆之後該教室為合唱團專用) 每年固定行程為參加台北市學生音樂比賽,並時常在市賽中晉級參加全國學生音樂比賽與台灣各地高中合唱團互相觀摩。在每年五、六月之交,都會定期舉辦成果展,並不定期與高中友校舉辦聯合演出。成果展結束後,高二幹部則會藉由交接儀式將團務全部轉移到高一團員身上,以培養新一批學生幹部的獨立行政能力。.

新!!: 男中音和建中合唱團 · 查看更多 »

伊爾代布蘭多·達爾堪傑羅

伊爾代布蘭多·達爾堪傑羅 (Ildebrando D'Arcangelo,),義大利著名男低音歌劇唱家,偶有演唱男中音角色,現居於巴黎。.

新!!: 男中音和伊爾代布蘭多·達爾堪傑羅 · 查看更多 »

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伊曼紐爾·席卡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18世紀德意志劇作家、戲劇歌唱家、演員,曾任維也納河畔劇院經理,委託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替德語歌劇《魔笛》作曲,其本人則擔任編劇及作詞工作,並在1791年該劇首演時親自扮演劇內的男中音角色——。.

新!!: 男中音和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 查看更多 »

弗雷迪·默丘里

弗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原名法鲁克·布勒萨拉(Farrokh Bulsara,ફરોખ બલ્સારા‌ mr-mercury.co.uk)英国歌手、詞曲作家及唱片監製,以摇滚乐队皇后乐队的主唱和主创身份最为出名。作为一个表演者,他以华丽的风格和跨四个八度的嗓音闻名.

新!!: 男中音和弗雷迪·默丘里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斯托亚诺夫

弗拉基米尔·斯托亚诺夫(Владимир Стоянов,转写:Vladimir Stoyanov,),保加利亚歌剧男中音。 斯托亚诺夫生于佩尔尼克,他的父母并非音乐家,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护士。小时候,斯托亚诺夫在镇上的唱诗班里唱歌,从此开始了歌唱生涯。1989年,斯托亚诺夫从首都索菲亚的音乐高级中学毕业。1993年,斯托亚诺夫在布尔加斯歌剧院完成了自己的歌剧处女秀。1995年,他又在索菲亚的潘乔·弗拉季格罗夫国立音乐学院拿到毕业文凭。随后,他前往米兰,在斯卡拉剧院学院师从。离开米兰之后,他在普罗夫迪夫歌剧院驻唱三年。1999年起,他转为独立歌唱家。 他在意大利的首演是在那不勒斯圣卡洛剧院演出《麦克白》。那时原定的演员因故不能出演,斯托亚诺夫受邀顶替。后来他还登上了米兰斯卡拉剧院的舞台,演出《命运之力》。斯托亚诺夫经常出演《茶花女》中的父亲热尔蒙。他首次扮演热尔蒙是在维罗纳竞技场,当时是竞技场第89乐季的开场演出。他还曾在巴黎、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北京等地演出。.

新!!: 男中音和弗拉基米尔·斯托亚诺夫 · 查看更多 »

弄臣 (歌劇)

《弄臣》(Rigoletto)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著名三幕歌劇,與《茶花女》、《遊唱詩人》並稱為威爾第中期的三大傑作。意大利語劇本由以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所作的法語戲劇《》為基礎改編而成。該劇首演於1851年3月11日的威尼斯鳳凰劇院。 《弄臣》是現在各大歌劇院的標準保留劇目之一。而劇中詠嘆調至今依然流行,幾乎是每位男高音首張個人專輯的必唱的曲目。根據美國歌劇協會數據顯示,現時《弄臣》在北美地區上演的頻率,名列第九。.

新!!: 男中音和弄臣 (歌劇) · 查看更多 »

低音管

--(Bassoon,Fagotto),或稱--,在中國大陸又稱--。其意大利文Fagotto来源于乐器的形狀──一綑木材,是木管樂器中雙簧樂器家族的成員,自19世紀,低音管衍變成現在的樣子。它在管弦樂團和室內樂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色獨特,低音域結實而有力,中音域及高音域如男中音歌聲般的音色。 自巴洛克時代起,巴松管已在樂團中佔有一席,不過常用作與低音弦樂器作齊奏,這情況直至古典樂派前期,如.

新!!: 男中音和低音管 · 查看更多 »

佐藤節二

佐藤節二《日本藝人名鑑 2007》,VIP Time社,2007年,第175頁。(),日本男演員、配音員、旁白。出身於東京都。身高171cm。.

新!!: 男中音和佐藤節二 · 查看更多 »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德布西)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éas and Mélisande)是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一部五幕十二場的歌剧。這歌劇改編自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的話劇,原作的一次演出裏,曾由另一位法國作曲家佛瑞創作場景音樂。德布西看過話劇版本後覺得非常喜歡,認為梅特林克象徵主義的風格很適合自己,在得到梅特林克答應後,德布西自行將劇本改編為歌劇劇本,刪減了部份場次並稍作更改,1902年於巴黎喜歌剧院首演。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主题是禁戀,梅麗桑德是戈洛的妻子,卻愛上其弟佩利亚斯。故事並沒有清晰的時代或傳說背景,裏面的人物都是活在夢中,但人物的對白卻經常流露出微妙而寫實的心理變化,故事中出現的事物常常有更深刻的象徵意義。例如劇本中經常利用法語尊稱的您(vous)和暱稱的你(toi)去梅麗桑德和兩位男主角之間的親疏有別。音樂風格上,這歌劇也帶有德彪西印象派的特徵,著重音色的變化。歌唱部份近似說話,沒有明顯的咏嘆調和宣敍調的區分,樂隊經常以重覆出現的主導動機暗示人物或情感。因此這歌劇被認為是法國樂派對德國作曲家瓦格纳歌劇的回應。 除了德布西和佛瑞,西貝流士也曾以此主題創作組曲,勋伯格亦曾以此主題創作交響詩。.

新!!: 男中音和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德布西) · 查看更多 »

何塞·凡·丹姆

何塞·凡·丹姆男爵(Baron José van Dam,),比利時著名男中音歌劇唱家,當今最著名也是最為炙手可熱的男中音。.

新!!: 男中音和何塞·凡·丹姆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赫沃羅斯托夫斯基

德米特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赫沃羅斯托夫斯基(Дмитр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Хворостовский,),俄羅斯籍男中音歌劇唱家。 赫沃羅斯托夫斯基出生於俄國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早年在當地的藝術學校學習歌唱,並在當地的歌劇院首次登台,飾演《弄臣》中蒙特羅內伯爵一角。1987年,霍式贏得俄國格林卡音樂大賽(the Russian Glinka Competition),次年贏得圖盧茲歌唱大賽(Toulouse Singing Competition)。1989年更打敗有地利優勢的威爾士男中音布莱恩·特菲尔,奪得加的夫BBC全球歌手大賽冠軍,一舉成名,同年便在倫敦,次年在紐約各辦了首次個人音樂會。 赫沃羅斯托夫斯基在西方世界的首次登台,是1989年在法國尼斯上演柴可夫斯基的《黑桃皇后》。在義大利的首演是在威尼斯鳳凰劇院上演同樣是柴可夫斯基筆下的尤金·奧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獲得空前成功,自此聲名遠播。1993年,赫沃羅斯托夫斯基終於在美洲大陸首次出演歌劇,參演當時芝加哥歌劇院舞台上的《茶花女》。 1995年,赫沃羅斯托夫斯基終於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次擔綱演出,自此成為各大歌劇院的委託不斷,包括倫敦皇家歌劇院、柏林國立歌劇院、斯卡拉大劇院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赫沃羅斯托夫斯基被認為是柴可夫斯基筆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佳詮飾者。《紐約時報》曾稱讚到霍氏就是為此角色而生的。 2017年,因腦腫瘤逝世於倫敦。.

新!!: 男中音和德米特里·赫沃羅斯托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喬許·葛洛班

喬許·溫斯洛·葛洛班(英語:Joshua Winslow Groban,)是一個曾被提名葛萊美獎的美國創作歌手,憑藉他成熟,感情豐富和男中音聲線而廣為人知。雖然他的願望是繼續從事歌劇,但近來仍然專注於唱歌及唱片灌錄。 葛洛班目前居住在洛杉磯。.

新!!: 男中音和喬許·葛洛班 · 查看更多 »

命運之力

《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4幕歌劇。意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歌劇劇本乃改編自里瓦斯(Rivas)公爵薩維德拉(Angel de Saavedra)編寫的西班牙戲劇《Don Alvaro o La Fuerza de Sino》(1835年),而其中一幕是改編自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作品《Wallensteins Lager》。 歌劇於1862年11月10日在聖彼得堡首演。 歌劇幾經修訂後,於1863年在羅馬演出(劇名為《Don Alvaro》),不久後於馬德里上演(戲劇原作者薩維德拉亦有出席欣賞)。1865年,歌劇於紐約及維也納演出。1866年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及1867年於倫敦上演。 後來對劇本增加了部份內容,再由威尔第修訂樂曲。經修訂的版本於1869年2月27日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演。此最後修訂的版本亦被是現時的標準版本。 《命運之力》是一部著名歌劇,有多個錄音版本,經常重演。.

新!!: 男中音和命運之力 · 查看更多 »

傑拉德·蘇才

傑拉德·蘇才 (Gérard Souzay,1918年12月8日—2004年8月17日) ,法國著名男中音歌劇唱家,出生於法國的昂熱城,和德國的男中音迪特里希·費雪爾-迪斯考齊名,被視為是當代藝術歌曲(尤其是法國歌曲)最重要的詮釋者之一。 S.

新!!: 男中音和傑拉德·蘇才 · 查看更多 »

唐懷瑟 (歌劇)

《唐懷瑟》(德文:Tannhäuser),又译《唐豪瑟》,全名为:《唐怀瑟与瓦特堡歌唱大赛》(Tannhäuser und der Sängerkrieg auf Wartburg),是德国作曲家理查·瓦格纳的一部歌剧,属于拜鲁依特音乐节上演剧目。本剧经瓦格纳本人多次修改,有三个版本曾于德累斯顿(1845年)、巴黎(1861年)和维也纳(1875年)首演。.

新!!: 男中音和唐懷瑟 (歌劇) · 查看更多 »

冬之旅

《冬之旅》(Winterreise,D. 911, 89)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依据威廉·米勒的诗改编的声乐套曲,创作于1827年至1828年间。在这部套曲之前,舒伯特曾在1823年为米勒的《美丽的磨坊女》配过曲。它是在舒伯特日益病入膏肓时创作的,因而多少能反应出他当时的身心状态。 《冬之旅》讲述了失恋的主人公在冬季漫行时的所见所感。由于其较大的体量,并且其中歌曲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它对于表演者的诠释有较高的要求。尽管此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曾在1816年写过套曲《》(An die ferne Geliebte),但舒伯特所写的《美丽的磨坊女》及《冬之旅》仍可称开创这种体裁先河之作。 这部套曲原本为男高音和钢琴而作,但经后人改写,其他音域的歌唱家也可演唱。在舒伯特身后,弗朗茨·李斯特等作曲家对于这部套曲进行了改编。并且,它还影响到了后世的一些作品,比如古斯塔夫·马勒的《青年流浪之歌》。后人也试图从这部套曲中读出舒伯特在政治方面的一些诉求。.

新!!: 男中音和冬之旅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馬汀

克里斯托弗·安東尼·約翰·“克里斯”·馬汀(Christopher Anthony John "Chris" Martin,)出生于英格蘭德文郡,是酷玩樂團(Coldplay)的主唱、吉他手與鋼琴手。他的音域介於中音和高音之間,並且經常使用假聲(falsetto)。他在英格蘭多塞特郡的 Sherborne School 接受教育,那是一所知名的男子私立學校。之後他在倫敦大學學院(UCL)取得希臘文與拉丁文雙主修研究的一級榮譽學位。.

新!!: 男中音和克里斯·馬汀 · 查看更多 »

Bucky木場

Bucky木場(バッキー 木場,),日本資深男旁白、DJ、配音員。出身於鹿兒島縣。.

新!!: 男中音和Bucky木場 · 查看更多 »

皮耶罗·卡普契里

耶罗·卡普契里 (Piero Cappuccilli,),義大利男中音歌唱家,擅長演繹威爾第筆下的角色。他優秀的呼吸控制和順暢的樂句表现,令他成為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義大利男中音演唱家之一。.

新!!: 男中音和皮耶罗·卡普契里 · 查看更多 »

玫瑰騎士

《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是理查·史特勞斯所著的歌劇,共分三幕,时长将近4小时,於1911年1月26日在德國德累斯頓市首演。故事敘述一位19歲的單身伯爵與32歲的元帥夫人發生外遇,伯爵又陰錯陽差地擔任了夫人表親的「玫瑰騎士」,向一位富家女提親,卻愛上她的故事。.

新!!: 男中音和玫瑰騎士 · 查看更多 »

理髮師合唱

髮師合唱(barbershop music)指一种無伴奏的合唱方式團體,也泛指理髮師合唱這種類型的歌曲。.

新!!: 男中音和理髮師合唱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歌劇)

《秦始皇》(英語:The First Emperor)是一部以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為原型的英語悲歌劇。該劇由旅美華裔作曲家譚盾譜曲,並由作曲家自己和作家哈金一起填詞。該劇於2006年12月21日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進行了全球首演。.

新!!: 男中音和秦始皇 (歌劇) · 查看更多 »

第8號交響曲 (馬勒)

《降E大調第八號交響曲》是由古斯塔夫·馬勒創作,於1906年定初稿,並於1907年全面完成的交響曲。馬勒在本交響曲棄用傳統以「樂章」作為分段,但卻沿用在第二,第三交響曲中以「部份」(Part)來區分不同的主題,將樂曲分成兩個部份。另外合唱部份貫穿整首交響曲,全首交響曲的演奏時間為80分鐘。由於演出人數眾多,除了超大編制的管弦樂團、管風琴外,連同男聲、女聲、童聲合唱團,總人數超過一千人,規模空前,因此本曲也有《「千人」交響曲》之別名。.

新!!: 男中音和第8號交響曲 (馬勒) · 查看更多 »

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是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該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約一小時。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而成。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該曲第四樂章部分樂段經指揮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後,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的官方盟歌。於2003年,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印證了其價值。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新!!: 男中音和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納·京·高爾

纳·京·科尔(Nat King Cole,或譯納京高,)是一位美國的音樂家,以出色的爵士鋼琴演奏而聞名。他除了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亦以柔和的男中音聞名於世。.

新!!: 男中音和納·京·高爾 · 查看更多 »

維勒·瓦羅

維勒·瓦羅(Ville Valo)是芬蘭著名搖滾樂隊HIM的主唱、歌曲創作者和領導人物。HIM一共推出了8張录音室專輯,3張特別大碟及1張EP。他們在2006年发行的专辑《》得到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金唱片認證,成為第一隊,也是唯一一隊奪得這個殊榮的芬蘭樂隊。在芬兰,HIM的5张专辑获得了白金唱片认证,并且第2张专辑《》获得了双白金唱片认证与德国的白金唱片认证。 瓦羅擁有男中音的音域。.

新!!: 男中音和維勒·瓦羅 · 查看更多 »

罗莎·费奥拉

罗莎·费奥拉(Rosa Feola, )是一名意大利歌剧女高音。.

新!!: 男中音和罗莎·费奥拉 · 查看更多 »

羅伊·奧比森

羅伊·奧比森(Roy Orbison,),也被稱為「The Big O」,是一位美國創作歌手,最出名是他標誌的墨鏡,及個性鮮明強而有力的嗓音,所作歌曲曲式較複雜,富幽鬱的情感。.

新!!: 男中音和羅伊·奧比森 · 查看更多 »

田中信夫

中信夫,日本資深男性配音員、演員、旁白。出身於東京都。血型O型。.

新!!: 男中音和田中信夫 · 查看更多 »

男低音

在音乐,男低音(bass)是一名唱音域F-f1共15度(按谱所示低8度)的歌唱家,音色低沉、浑厚、老成、持重。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格列敏咏叹调“爱情能征服所有的人们”就是一首男低音独唱曲。.

新!!: 男中音和男低音 · 查看更多 »

男聲合唱

男聲合唱是指一种只有男聲的合唱,屬於同聲合唱。 男聲合唱的聲部分配一般來說是由第一男高音(Tenor 1)、第二男高音(Tenor 2)、男中音及男低音所構成,常簡寫為“TTBB”。如果是「理髮店式」合唱音樂()中的第一男高音,由於常使用假聲男高音(Falsetto Tenor)的技巧唱歌,跟女中音的音域重疊,故也有可能簡寫為“FTBB”及“ATBB”。 男聲合唱的曲子是十分多元化的:包括艾爾噶的《五首無伴奏男聲合唱曲——選自希臘詩集》(Five unaccompanied part-songs from the Greek Anthology, Opus 45)、沃爾夫的《三首無伴奏男聲合唱曲》(Drei Lieder für Männerchor A Cappella, Op.13)、孟德爾頌的《兩首宗教男聲合唱曲》(Zwei geistliche Männerchor, Op.

新!!: 男中音和男聲合唱 · 查看更多 »

男高音

在音乐,男高音(tenor)是一名音域佔c-c2共15度的歌唱家。他们按音質、音色、音区等不同特点分为:抒情花腔男高音(lirico-Leggero tenor)、抒情男高音(lyric tenor)、英雄男高音(heldentenor)和戏剧男高音(dramatic tenor)。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男主人公格尔曼,就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

新!!: 男中音和男高音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人

《特洛伊人》為白遼士所作的法文五幕歌劇,劇本由白遼士本人在1856年到1858年間親自完成,主要是根據維吉爾(Virgil)的敘事史詩《埃涅阿斯紀》寫成。特洛伊人是白遼士最龐大也是最具有雄心的作品,也可以視為是他創作生涯的一個總結,但是在他有生之年卻從未見到這齣歌劇完整上演過。這齣作品的最後三幕曾以《在迦太基的特洛伊人》為名,在1863年11月4日於巴黎首演。.

新!!: 男中音和特洛伊人 · 查看更多 »

音域

音域是指某一乐器或人声歌唱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

新!!: 男中音和音域 · 查看更多 »

音乐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樂里,每個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區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的身份。 至於何謂聲音、噪音和音樂的區別,沒有公認的標準。因為音樂和數學、物理相關,歐洲自古希臘時代開始,有人論述樂理。在西方樂理中,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或聲音的頻率)、節奏和音色。不同的音高重疊形成和聲,音高依據節奏進行成為旋律,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類型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记录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現在人們可以在家中聆聽唱片和音樂錄像,透過無線電以收音機和電視接收聲音的訊號,也可以携帶隨身聽在任何一個地方聆聽音樂。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MIDI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种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乐学是一個歷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

新!!: 男中音和音乐 · 查看更多 »

莎樂美 (歌劇)

《莎樂美》(德語:»Salome«,作品號五十四)是理查德·施特劳斯作曲並作詞一套單幕德語歌劇。該劇腳本是基於奥斯卡·王尔德同名法語戲劇的赫德維希·拉赫曼(Hedwig Lachmann)德語譯本改編而成的。1905年12月9日首演於德累斯頓的宮廷歌劇院。 該劇最為世人熟悉的段落,也是上演初年最為臭名昭著的,便是女主角莎樂美的「七層紗之舞(Tanz der sieben Schleier)」。而當今更著名便是更為驚人的最後一幕,呈現莎樂美熱情地親吻起施洗者約翰斷頭上的嘴唇。這一段今日已成為戲劇女高音的音樂會常用曲目,而全劇也是各大歌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市面也有不同錄音的版本售賣。.

新!!: 男中音和莎樂美 (歌劇) · 查看更多 »

遊唱詩人 (歌劇)

《遊唱詩人》(Il trovatore)是一部四幕的著名歌劇,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意大利文劇本是由巴達爾(Leone Emanuele Bardare)及卡瑪拉諾(Salvatore Cammarano)編寫,改編自Antonio García Gutiérrez的話劇《El Trobador》。 《遊唱詩人》於1853年1月19日在羅馬阿波羅歌劇院(Teatro Apollo)首次演出。.

新!!: 男中音和遊唱詩人 (歌劇)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班菜克

菲利普·班菜克(Filip Bandžak,),捷克歌劇演唱家, 男中。.

新!!: 男中音和菲利普·班菜克 · 查看更多 »

萊茵的黃金

《萊茵的黃金》 (Das Rheingold)是《尼伯龍根的指環》 (Der Ring des Nibelungen)系列中四部歌劇的第一部,由華格納作曲及編劇。《萊茵的黃金》於1869年9月22日於Munich Court Theatre首演,由August Kindermann 飾演Wotan,Heinrich Vogl飾演Loge,Wilhelm Fischer 飾演Alberich。.

新!!: 男中音和萊茵的黃金 · 查看更多 »

静冈国际歌剧比赛

静冈国际歌剧比赛(Shizuoka International Opera Competition)是在日本静冈县滨松市举办的歌剧比赛。.

新!!: 男中音和静冈国际歌剧比赛 · 查看更多 »

蝙蝠 (歌剧)

《蝙蝠》(Die Fledermaus)為奥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所譜曲的輕歌劇。其德文腳本由卡爾·哈夫納(Carl Haffner)與理查德·热内(Richard Genée)所作。.

新!!: 男中音和蝙蝠 (歌剧) · 查看更多 »

被出卖的新嫁娘

被出賣的新嫁娘(Prodaná nevěsta)為史麥塔納的第二齣歌劇,三幕喜歌劇。捷克文劇本由薩比納(Karel Sabina)所作,而由史麥塔納於1863年到1870年間譜曲。原本這部作品規劃為輕歌劇,以一些對話取代詠嘆調,並且在1866年在布拉格首演。而目前確定的演出為喜歌劇版本,於1870年完成並於同年進行首演。其序曲跟三首舞曲通常會作為管絃樂團的演出曲目。.

新!!: 男中音和被出卖的新嫁娘 · 查看更多 »

风流寡妇

风流寡妇(Die lustige Witwe)是弗朗兹·莱哈尔一部三幕的轻歌剧。剧本由维克多·里昂和莱奥·斯坦根据Henry Meilhac的轻松喜剧L'attaché d'ambassade改编而成的。首演于1905年12月30日在维也纳的维也纳剧院。歌剧长约80分钟。 风流寡妇是莱哈尔最成功的轻歌剧。.

新!!: 男中音和风流寡妇 · 查看更多 »

馬利奧·蘭沙

利奧·蘭沙 (Mario Lanza,),著名美籍男高音歌唱家、演員,義大利人,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的當紅荷里活影星。馬利奧在16歲時,立志成為一名職業歌手。他的本名叫阿爾弗雷德·阿諾德·科克薩(Alfred Arnold Cocozza)。1942年7月到8月間,他於麻薩諸塞州坦格活德城市中的伯克希爾音樂節時,改名為馬利奧·蘭沙 ,其中蘭沙來自於他的母親瑪麗亞·蘭沙的姓氏。 1947年,馬利奧正式進入好萊塢露天劇場,並且與米高梅的老闆路易·B·梅耶簽訂一份為期七年的合同,當時路易·B·梅耶看見馬利奧的表現,對他的歌聲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前,馬利奧僅公開演唱過兩場歌劇的演出。1948年,他在紐奧良演出歌劇《蝴蝶夫人》,劇中他飾演男主角平克頓的角色。 1949年,馬利奧演出了他的電影處女座《熱吻傾城》(That Midnight Kiss),與凯瑟琳·格雷森分別擔任此片的男女主角。1950年,馬利奧馬上又擔任電影《彩鳳朝陽》(The Toast of New Orleans)的男主角。其中他在片中演唱的主打歌「Be My Love」,變成了他的成名曲,這首金曲,讓他的唱片首次得到銷售量破百萬的紀錄。1951年,馬利奧扮演了他的偶像─男高音恩里科·卡羅素(Enrico Caruso),出演了傳記電影《一代歌王卡羅素》,片中那首「The Loveliest Night of the Year」(這首歌曲使用了「Sobre las Olas」的旋律),又幫他的唱片創下第二次銷售百萬的紀錄,而《一代歌王卡羅素》也是同年最賣座的電影。 馬利奧演出的下一部電影,《金縷情歌》(Because You're Mine),其中與電影同名的主打歌「Because You're Mine」,更讓馬利奧的唱片創下第三次百萬銷售的紀錄,但這也是最後一次,這首歌於1952年被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為最佳原創音樂獎。當他錄製好電影《學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的幕後配音時,在片廠中,馬利奧與片廠負責人多爾·沙里(Dore Schary)起了激烈的爭執,只因馬利奧與該片導演柯蒂斯·伯恩哈特(Curtis Bernhardt)在藝術觀點上產生了意見分歧,最終的結果是馬利奧被米高梅解雇。 馬利奧的個性是出了名的「桀驁不馴、不屈不撓與雄心勃勃」的。在他的電影生涯中,大部分的時間他暴飲暴食以及酗酒,深深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更影響他與導演、製片的人際關係,甚至是其他劇組的演員。好萊塢的女專欄作家赫達·霍珀(Hedda Hopper)曾寫道:「他(馬利奧·蘭沙)的笑容,和他的聲音一樣大,那是和虎獸相匹配的,是不可能靠後天訓練出來的。」她又補充道:「他是『最後一個偉大的浪漫表演者』。」在《學生王子》之後,他又接連拍了三部電影。1959年,馬利奧因為患有肺栓塞而逝世,年僅38歲,儘管馬利奧已逝世,但他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男高音」。作家愛蓮·基梅爾(Eleonora Kimmel)形容蘭沙如同「流星瞬間閃爍的光芒」。.

新!!: 男中音和馬利奧·蘭沙 · 查看更多 »

馬克白 (歌劇)

《麦克白》是一部歌劇,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意大利文劇本乃根據威廉·莎士比亚的同名著作,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由馬菲(Andrea Maffei)再作潤飾。 朱塞佩·威爾第於1846年至1847年開始撰寫《馬克白》。皮亞威的劇本是以Carlo Rusconi在1838年在都靈出版的《馬克白》譯本為藍本編寫。歌劇於1847年3月14日於佛羅倫斯的佩哥拉劇院(Teatro della Pergola)首演,之前威爾第從來沒有讀過莎士比亞的故事原文。 差不多20年後,為讓歌劇於巴黎抒情歌劇院(Théâtre Lyrique)上演,威爾第被要求加插一些芭蕾樂曲,以迎合巴黎觀眾的口味和習慣。藉此機會,威爾第重新對全劇的音樂作了仔細的修改。這個修改版本於1865年4月21日首次搬上舞台,這個版本是現代較為採用的版本。 威爾第的《馬克白》頗為緊貼莎士比亞的原著,但他稍作了一些有趣的改動。他沒有依照原著以三個女巫入劇,而是以三組女合唱團扮演三個女巫作三部合唱。最後一幕以英國難民合唱為啟首,並以一群吟遊詩人慶祝戰勝暴君的合唱作結尾,這些改動無疑是向莎士比亞致敬。 《馬克白》是一部著名歌劇。有幾個錄音版本,經常演出。.

新!!: 男中音和馬克白 (歌劇)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拉贝

克思·拉贝(Max Raabe),本名“马蒂亚斯·奥托”(Matthias Otto),德国音乐家,生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吕嫩。是宫殿乐队(Palast Orchester)的声乐领唱和发起人。得益于电视上播放的老电影和父母收藏的唱片,拉贝对1920和1930年代的德国舞曲和电影配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柏林艺术大学进修时的拉贝本意成为一位男中音歌剧演员。在1985年,他与11名同学组成了“宫殿乐队”。合奏曲目原为拉贝在跳蚤市场购物时留意到的背景音乐。乐团努力了一年学习到了音乐的编曲,在这期间没有进行任何演奏 。首场公演为1987年的柏林剧院舞会。1992年,宫殿乐队的一首1920年代风格的原创喜剧音乐(Schlager):“没有死猪给我打电话”(Kein Schwein ruft mich an)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了对复古音乐进行翻演外,拉贝创作的原创音乐也包括电影配乐。他和乐团也将一些现代流行音乐改变为1920-30年代的乐团风格。被翻唱过的歌手包括布兰妮·斯皮尔斯和汤姆·琼斯等。.

新!!: 男中音和马克思·拉贝 · 查看更多 »

魔笛

《魔笛》(Die Zauberflöte),编号K.620。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于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維登劇院首演,作者于同年去世。 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C.

新!!: 男中音和魔笛 · 查看更多 »

賴廉士

賴廉士爵士,CBE,ED,JP(Sir Lindsay Tasman Ride,),來自澳洲的香港生理學家、軍人和大學行政人員。他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指揮英軍服務團,戰後在1949年至1964年出任第五任香港大學校長。 賴廉士早年曾經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後於1919年入讀墨爾本大學,主修醫學。他在1922年以羅德學人身份前往牛津大學深造。自1928年起,賴廉士歷任香港大學生理學系主任、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和香港政府醫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他一度淪為戰俘,但旋於翌年1月成功逃脫,並在同年7月於廣東曲江(今韶關市一帶)創立英軍服務團,主要負責在華南地區蒐集情報、營救身處香港的人士、以及把藥物和其他必要物資偷運到香港的集中營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賴廉士返回香港大學任教,並在1949年至1964年間出任校長一職,是港大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校長。在任內,他協助把港大從戰後百廢待舉的局面恢復過來,使大學的規模得以急速擴展。到1961年的時候,港大學生人數增至2,000人,是1941年香港淪陷前夕的四倍。在工作以外,賴廉士興趣廣泛,且熱衷體育活動和音樂,他生前也十分關注澳門的基督教墳場,曾對場內的先人資料加以整理,他身後的骨灰也是灑落於墳場之內。 賴廉士生前曾在1942年、1944年和1962年先後獲英廷頒授OBE勳銜、CBE勳銜和爵士勳銜。在1965年,他又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和委任為終身校董,以表揚他在二戰期間和在港大校長任內的工作。.

新!!: 男中音和賴廉士 · 查看更多 »

賈尼·斯基基

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為普契尼所作的單幕義大利語歌劇,劇本由佛昌諾(Giovacchino Forzano)所寫,其故事是根據但丁的神曲改編。此為普契尼所作的三合一歌劇(Il trittico)的最後一齣,於1918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歌劇中最著名的片段為女高音的詠嘆調「喔,我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在電影中與其他作品曾多次出現。.

新!!: 男中音和賈尼·斯基基 · 查看更多 »

费德里奥

费德里奥(也译为菲岱里奥)是乐圣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歌剧的最终版本是两幕剧,但首演的时候是三幕。.

新!!: 男中音和费德里奥 · 查看更多 »

麥克·哈瑞爾

小麥克·哈瑞爾(Mack Kendree Harrell, Jr.,),美國歌劇和古典樂男中音,被認為是他這一代最出色的美國民謠歌手之一。麥克·哈瑞爾出生於德克薩斯州。 哈瑞爾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市大學學習了小提琴。後來,他被授予獎學金,進入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

新!!: 男中音和麥克·哈瑞爾 · 查看更多 »

車炎江

車炎江(),臺灣新北市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臺灣男中音與音樂學者,現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新!!: 男中音和車炎江 · 查看更多 »

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

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原名Dietrich Fischer von Dieskau),德国男中音,同时他也是指挥家、画家、音乐作家和评论家。他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男中音之一,灌录过大量唱片(超过400张)。.

新!!: 男中音和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 · 查看更多 »

露莎卡

露莎卡 (Rusalka)為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所作之歌劇,劇本由詩人克瓦皮爾(Jaroslav Kvapil)創作。而斯拉夫神話中,露莎卡為水妖,通常居住在湖河中。 克瓦皮爾的劇本主要根據艾爾班(Karel Jaromír Erben)與涅姆佐娃(Božena Němcová)的童話,他在與作曲家有任何接觸之前即完成這部作品。劇情類似小美人魚。這部作品於1899年完成,而當時克瓦皮爾才開始找尋對這部作品有興趣的作曲家。克瓦皮爾的作曲家朋友當時正投入在另一項計畫中,於是向他提及德弗札克正在找尋題材寫歌劇。德弗札克通常對於艾爾班的故事特別感興趣,而在讀過這個劇本後,他很快的就完成這齣歌劇。1900年4月22日開始,而當年的11月底即完成這部作品。.

新!!: 男中音和露莎卡 · 查看更多 »

茶花女 (歌劇)

《茶花女》(La traviata)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劇。 意大利文劇本由(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改編自小仲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迷途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新!!: 男中音和茶花女 (歌劇) · 查看更多 »

阿弗雷多·克劳斯

阿弗雷多·克劳斯·特鲁希略(Alfredo Kraus Trujillo,),西班牙籍奧地利裔男高音歌唱家。克劳斯是20世紀一大傳奇的男高音歌唱家,並以作為马斯内維特的最佳詮釋者而著名於世。.

新!!: 男中音和阿弗雷多·克劳斯 · 查看更多 »

阿依達

《阿依達》(Aida)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4幕歌劇。意大利文劇本由編寫,改編自所寫的故事。歌劇於1871年12月24日在埃及開羅的首演。 對於該部歌劇的創作目的,坊間有很多誤傳。實際上《阿依達》並非為慶祝1869年通航的蘇伊士運河,或開羅總督歌劇院的啟用所作的。現在可確定的是該劇是由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帕夏以150,000法郎邀請威爾第作曲,定於1871年1月上演,但因普法戰爭爆發而延遲上演。 《阿依達》是一部著名歌劇,當年一上演已獲高度讚賞。《阿依達》經常被演出,並有多個錄音版本。其中一首樂曲《榮耀歸於埃及》(Gloria all´Egitto)更成為歐洲的足球比賽時球迷經常詠唱的歌曲。.

新!!: 男中音和阿依達 · 查看更多 »

蘇珊娜的秘密

蘇珊娜的秘密(義大利語:Il segreto di Susanna,德語:Susannens Geheimnis)是作曲家艾曼諾·沃夫-費拉里所創作的獨幕喜歌劇,樂譜上標示為「幕間劇」(intermezzo),根據義大利劇作家恩立可·戈里夏尼的義大利語劇本作曲,但本劇在1909年12月4日於慕尼黑的慕尼黑國王宮廷與國家劇院(今慕尼黑國家劇院)首演時,由於該地為德語區,所以作品交由德籍作家兼樂評馬克斯·卡爾貝克翻譯,以德語首演。.

新!!: 男中音和蘇珊娜的秘密 · 查看更多 »

赫曼·普莱

赫曼·普莱(Hermann Prey,),德國著名男中音歌劇唱家,因常出演輕歌劇和上電視表演,而成為德國家喻戶曉,廣受歡迎的歌劇唱家之一。.

新!!: 男中音和赫曼·普莱 · 查看更多 »

野瀨育二

野瀨育二(野瀬 育二,),日本男性配音員、演員。出身於滋賀縣。.

新!!: 男中音和野瀨育二 · 查看更多 »

里歐·努奇

里歐·努奇(Leo Nucci,),義大利著名男中音歌劇唱家,被譽為在世的唱家中,威爾第和寫實主義歌劇中最權威的男中音演繹者。.

新!!: 男中音和里歐·努奇 · 查看更多 »

艾爾頓·約翰

艾爾頓·赫拉克勒斯·約翰爵士,CBE(Sir Elton Hercules John,),英國籍搖滾樂唱作人、作曲家、鋼琴家和演員。自1967年以來,艾爾頓·約翰爵士與作詞人伯尼·陶平(Bernie Taupin)成為創作夥伴,迄今二人已經合作完成三十餘張專輯。 在艾爾頓·約翰四十年的音樂生涯中,他共計售出超過二億五千萬張唱片,使得他成為“史上最成功的藝人”之一。 他的單曲《風中之燭(1997)》在全球已成功售出3300萬張,成為“告示牌百强单曲榜”歷史上最暢銷的單曲。 在艾爾頓·約翰爵士的音樂歷史中,共計有超過50首歌曲進入各大主流電臺的TOP40單曲,其中還有一張在美國連續七年蟬聯榜首的專輯。而在“告示牌百强单曲榜”的歷史中,艾爾頓·約翰爵士共有五十六首歌曲進入前四十;十六首進入前十;四首亞軍單曲和九首冠軍單曲。並且他還贏得了六座格萊美獎盃、四座全英音樂獎獎盃、一座奧斯卡獎盃、一座金球獎獎盃和一座托尼獎獎盃。在2004年,《滾石》將艾爾頓·約翰爵士列為“史上最偉大的百位藝人”中的第49位。 艾爾頓·約翰爵士在1994年進入摇滚名人堂, 在1996年獲得大英帝國司令勳章,而在1998年又因“對音樂和慈善的突出貢獻”獲得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發的皇家嘉許。 艾爾頓·約翰爵士還曾參與過一些英國王室演出,例如:1997年在西敏寺的戴安娜王妃葬禮和2012年在白金漢宮的伊莉莎白二世“鑽禧慶典音樂會”。 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艾爾頓·約翰爵士致力於抗擊艾滋病的公益活動, 并在1992年成立了“艾爾頓·約翰艾滋病基金會”。從1993年開始,該基金會會舉辦年度“奧斯卡獎派對”,這已經成為好萊塢上極為矚目的活動。自成立以來,“艾爾頓·約翰艾滋病基金會”迄今已經募集了兩億美元的善款。 2005年12月21日,艾爾頓·約翰爵士與電影製片人大衛·弗尼西(David Furnish)結成民事伴侶, 這被視為LGBT社會運動的一個標誌。 2008年,《告示牌》將艾爾頓·約翰爵士評為“最成功的獨唱男歌手”而列入“告示牌百強單曲榜之史上最成功藝人榜”。 在約翰爵士之前,只有披頭四樂隊和麥當娜入選。 2018年,艾爾頓·約翰爵士宣布為了多陪家人,將於年底舉辦為期三年,至2021年,共300場的世界告別巡迴演唱。未來將不再巡迴表演,但仍會繼續從事音樂創作。.

新!!: 男中音和艾爾頓·約翰 · 查看更多 »

雷纳托·布鲁松

雷纳托·布鲁松 (Renato Bruson,) ,生於義大利帕多瓦省,是當地著名男中音歌劇唱家,被視為是20世紀晚期及21世紀初期最重要的威爾第男中音之一。.

新!!: 男中音和雷纳托·布鲁松 · 查看更多 »

M. Shadows

修·查爾斯·桑德斯(英語:Matthew Charles Sanders,),藝名Matt Shadows,通常被稱為M.

新!!: 男中音和M. Shadows · 查看更多 »

MSG A Cappella

MSG A Cappella是台灣的純人聲演唱團體,成軍於2009年,目前編制由七名團員組成。.

新!!: 男中音和MSG A Cappella · 查看更多 »

Suite 光之美少女♪

| 《Suite 光之美少女♪》(スイートプリキュア♪)是由東堂泉所製作的魔法少女動畫作品,「光之美少女系列」的第八輯,屬第六代光之美少女。於2011年2月6日開始於朝日電視系播出。台灣在2013年9月20日以「光之美少女 美樂天使」的名稱播出。香港則在2014年7月9日以「光之美少女:美樂天使」的名稱於無線電視翡翠台播出。.

新!!: 男中音和Suite 光之美少女♪ · 查看更多 »

The 7th Blues

《The 7th Blues》是日本摇滚组合B'z的的第七张录音室专辑。1994年3月2日由BMG ROOMS于日本发行。是B'z唯一一張亦是日本音樂史上最高銷量的雙CD錄音室專輯。 此張專輯為1994年日本當年唯一一張初動量突破百萬的專輯。 最終銷量約163萬張,為日本最暢銷專輯第120名。.

新!!: 男中音和The 7th Blues · 查看更多 »

VOX 玩聲樂團

VOX玩聲樂團,是「A Cappella」(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人聲樂團,也是流行音樂團體,成軍於2012年,是由五位男性組成的純人聲演唱團體,擅長演唱現代A Cappella,曲風為流行音樂及搖滾風格。經常將流行音樂改編為A Cappella版本,並在YouTube上播送,也是台灣第一支以阿卡貝拉為職業演出的團體。根據純人聲音樂跨國性整合平台--中華暢聲亞洲音樂協會(Vocal Asia)紀載,VOX玩聲樂團是目前台灣最活躍、也是最受矚目的A Cappella 團隊之一。2013年在音樂製作人李壽全老師的協助及指導下發行首張專輯《朱古力》,並於2016年11月發表第二張專輯《VOX 2》。.

新!!: 男中音和VOX 玩聲樂團 · 查看更多 »

Wishmaster

《Wishmaster》是芬兰交响金属乐团夜愿的第三张专辑,由Spinefarm唱片发行于2000年5月19日。 《Wishmaster》延续了前张专辑《Oceanborn》 强大交响力量金属的的特色,但也更重视强有力的旋律速度与沉重的氛围。《Wishmaster》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幻想主题,这或许超越了其上张专辑。虽然 人们通常认为专辑接近传统力量金属,但其也有种类繁多的慢歌,如《Come Cover Me》和《Two for Tragedy》,以及更多的史诗类作品,如《Dead Boy's Poem》和《FantasMic》。《Kinslayer》则写了科伦拜恩高中屠杀的受害者。《Wishmaster》的灵感来自于幻想小说《指环王》和《龙枪》,里面提到了瓦爾妲、羅斯洛立安和从前的林頓;此外还有达拉马、雷斯林·马哲里以及后来的最终归宿旅店。歌曲《FantasMic》和迪斯尼动画电影相关,尤以其中的幻想和寓言的元素,而歌曲标题则是来自迪士尼乐园节目《Fantasmic!》。 专辑同名歌曲《Wishmaster》一直夜愿的精选作品之一,其在几个精选辑中 都有收录。其自发布以来经常在现场演奏中出现,歌曲还是2005年录制的现场DVD《End of an Era》的特色作品。截至2010年,虽然乐队成员发生了变化,但它还仍然经常现场演出中演唱。而在录制管弦乐曲目《Dark Passion Play》时,还为《Wishmaster》录了一个新的管弦乐前奏。由于金属清唱乐团van Canto 2008年的翻唱视频,首歌通而受到了金属社团的的注意。其它经常在现场演唱的音乐包括《She Is My Sin》、《Dead Boy's Poem》和《Come Cover Me》。 《Wishmaster》排到了芬兰官方榜单的第一名;这张专辑也首次亮相于欧洲榜单,并排在法国榜的第21位和德国榜的66位。专辑在芬兰已经售出超过7.7万张。.

新!!: 男中音和Wishmaster · 查看更多 »

抒情交響曲

抒情交響曲,作品18,(德語:Lyrische Symphonie,英語:Lyric Symphony )是奧地利作曲家哲林斯基的音樂作品。完成於1922-23年,首演則於1924年6月4日假捷克布拉格舉行,由作曲家親自指揮。 普遍認為本曲是受了馬勒的《大地之歌》影響。《大地之歌》的歌詞取自經翻譯後的中國唐詩,至於《抒情交響曲》,則採用首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所寫,再經過德語翻譯的詩篇。.

新!!: 男中音和抒情交響曲 · 查看更多 »

林恩·哈瑞爾

林恩·哈瑞爾(Lynn Harrell,),美國古典大提琴家。 林恩·哈瑞爾出生在紐約市,父母都是音樂家:他的父親是男中音麥克·哈瑞爾,他的母親瑪喬里·麥卡利斯特·富爾頓(1909至1962年)是一個小提琴家。.

新!!: 男中音和林恩·哈瑞爾 · 查看更多 »

楊洪基

楊洪基(),遼寧大連人,祖籍山東榮成俚島鎮,總政歌劇團男中音歌唱家,一級演員,专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演唱过《滾滾長江東逝水》等經典曲目。.

新!!: 男中音和楊洪基 · 查看更多 »

橘子新乐园

ORANGE RANGE(中文譯名:橘子新樂園、日語譯名:オレンジレンジ),是一隊來自日本沖繩縣的五人男子組合樂團。2003年憑一曲「上海HONEY」知名度大升,2004年憑多首優秀作品迅速走紅。.

新!!: 男中音和橘子新乐园 · 查看更多 »

次女高音

在音樂领域,次女高音(Mezzo-soprano,或稱為女中音)是指音域佔A3—A5的女歌唱家。次女高音的音色界乎女高音及女低音之間,聲帶通常比女高音略長和寬,高音厚實、有力,中聲區聲音特別豐滿圓潤。.

新!!: 男中音和次女高音 · 查看更多 »

武虎

武虎(,),日本男性配音員、演員、旁白。東京俳優生活協同組合(簡稱俳協)所屬。出身於兵庫縣。身高170cm。血型O型。.

新!!: 男中音和武虎 · 查看更多 »

死者能舞

Dead Can Dance是英国独立唱片公司4AD旗下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其核心成员是 男中音, Brendan Perry(男主音,吉他手,多样器乐演奏家)女低音莉薩·杰勒德(女主音,扬琴手,多样器乐演奏家)。 该乐队于1981年在澳洲成立,并于1983年与4AD签下合约,翌年推出乐队的处女作——同名专辑“Dead Can Dance”。这张专辑收录了乐队在成立后的3年间创作的歌曲,带有明显的朋克影响。同年年底,乐队又发表了名为“Garden of the Arcane Delights”的迷你专辑(EP)。乐队的第二张专辑,“Spleen and Ideal”于1985年推出,这张专辑标志着乐队初步探索出其日后的主要风格,即将欧洲民俗音乐——特别是带有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色彩的——与氛围流行乐(Ambient Pop)结合,营造出一种迷离的宗教气氛与富于异国情调的旋律。“Within the Realm of a Dying Sun”,乐队的第三张专辑,于1986年出版。而第四张专辑,“The Serpent's Egg”,则于1988年面世,与上一张作品的肃穆的哥特风格相比,这张专辑受拜占庭宗教音乐的影响,旋律庄严而缓慢。同年,乐队还为电影“El Niño de La Luna”(由Agustin Villarongas导演)配乐,而且这部电影令Lisa Gerrard初登大荧幕。 “Aion”,第五张专辑,于1990年出版,这张专辑显示出乐队对中近东音乐元素的注意与兴趣。同年,乐队进行了一次美国巡回演出,获得好评。为了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乐队于1991年发表精选专辑“A Passage in Time”,这是乐队第一张进入美国市场的作品。 1993年初,乐队为纪录片“Baraka (纪录片)”配乐,并在同年秋天发表新专辑“Into the Labyrinth”,这张专辑在欧美两地都获得巨大的成功。紧接着,乐队在欧美举行了另一次巡回演出,并在翌年推出记录了这次巡回演出的现场唱片“Toward the Within”.

新!!: 男中音和死者能舞 · 查看更多 »

歌伴合唱團

歌伴合唱團(Les Compagnons de la chanson)是一個在二戰期間成立的、源自法國里昂的法國合唱團。在1946年前,此團是「樂伴合唱團」(Compagnons de la musique)的一部份。 歌伴合唱團的成員在1952年時在巴黎遇見了艾迪特·皮雅芙,並錄製了《Les trois cloches》這首在1945年時由讓‧維拉‧吉爾(Jean Villard Gilles)與馬克‧赫蘭(Marc Herrand)所作的法語歌曲。 歌伴合唱團唱的一些歌曲如《Tom Dooley》、《Kalinka》和前述的《Les trois cloches》的重命名版本等曾創下很好的銷售紀錄,後者曾在1959年時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上排行第二十一。 歌伴合唱團錄製了350張的黑膠唱片且每年進行約300場的音樂會。他們最後一次的音樂會是在1985年的時候舉辦的。.

新!!: 男中音和歌伴合唱團 · 查看更多 »

歌唱演员

歌唱演员,是「歌手」的正式名称,即演唱歌曲和其他声乐作品的职业和工作人员。是演员的一个分野。 较有关注度者被称作「歌唱明星」(歌星),具有一定艺术造诣和成就者被尊称为「歌唱家」(歌唱艺术家)或「声乐艺术家」(声乐家)。 根据唱法又分为三大派系。.

新!!: 男中音和歌唱演员 · 查看更多 »

歌剧

歌剧(opera,opere為複數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樣,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新!!: 男中音和歌剧 · 查看更多 »

歌手

歌手是對於歌曲和其他声乐作品演唱者的稱呼,也作為職業名使用。在中國大陸則被定義為演員類的歌唱演員。那些符合關注度和知名度的歌手又被称作「歌星」。達到一定艺术造诣和成就者則尊称為「歌唱家(歌唱藝術家)」或樂隊的「聲樂家(聲樂藝術家)」。根據唱法,歌手又分為美聲、民族、流行等四大演唱派系。.

新!!: 男中音和歌手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人 (歌剧)

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又译作艺术家的生涯)由普契尼作曲,朱赛培·贾克撒、鲁伊吉·佚里卡根据法国剧作家亨利·繆杰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改编脚本。全剧共四幕,约1小时40分钟,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指挥托斯卡尼尼。.

新!!: 男中音和波希米亚人 (歌剧) · 查看更多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尼古拉)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一部三幕的幻想喜歌剧。 作曲家: 奥托·尼古拉 脚本: Salomon Hermann Mosenthal,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 首演: 1849年3月9日柏林皇家歌剧院,由作曲家本人指挥 剧长: 大约2.5小时 情节的时间和地点: 温莎, 17世纪初.

新!!: 男中音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尼古拉) · 查看更多 »

漂泊的荷蘭人 (歌劇)

漂泊的荷蘭人(德語:Der Fliegende Holländer;英語:The Flying Dutchman),又譯作徬徨的荷蘭人或飛行的荷蘭人,是一部由德國作曲家理察·華格納所譜寫的歌劇作品,1843年於德國德勒斯登的森柏歌劇院首演,由華格納本人擔任指揮。劇情描述一個因觸怒天神而受到詛咒,在海上漂流多年的幽靈船長尋得真愛而獲得救贖的經歷。.

新!!: 男中音和漂泊的荷蘭人 (歌劇) · 查看更多 »

戰時音樂

戰時音樂 是2011由奧勒岡交響樂團進行的音樂會演出和後續發行專輯,由藝術指導卡洛斯.卡爾馬指揮。這場演出由四支因戰爭而啟發的音樂創作組成:查理斯·艾伍士的 The Unanswered Question (1906)、约翰·库利奇·亚当斯‍的The Wound-Dresser (1989)、本杰明·布里顿的Sinfonia da Requiem (1940) and 雷夫·佛漢·威廉斯‍的Symphony No.

新!!: 男中音和戰時音樂 · 查看更多 »

我为祖国献石油

我为祖国献石油是一首由中国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首先演唱,秦咏诚作曲,薛柱国作词,表现中国石油工人的歌曲。.

新!!: 男中音和我为祖国献石油 · 查看更多 »

我正是一個捕鳥人

我正是一個捕鳥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是1791年歌劇《魔笛》第一幕內由男中音角色——演唱的詠嘆調,由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作曲,伊曼紐爾·席卡內德作詞,屬行板(Andante),調性為G大調,採民謠曲風,由旋律相同的三段構成。.

新!!: 男中音和我正是一個捕鳥人 · 查看更多 »

浮士德 (歌劇)

浮士德(Faust)為法國作曲家古諾所創作的五幕。劇情根據德國大文豪哥德的悲劇《浮士德》第一部(Faust.

新!!: 男中音和浮士德 (歌劇) · 查看更多 »

悲慘世界 (音樂劇)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又譯孤星淚)是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和阿蘭·鲍伯利共同創作的一部音樂劇,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尚萬強在多年前因為了家人沒有食物而去偷麵包遭判重刑,假釋後計劃重新做人、改變社會,但卻遇上種種困難的艰辛历程。該劇于1980年在法國巴黎的體育宮首次公演,原本預計上演八週,結果延長加演,共演出了16週,因之後的場地時程已被預訂才不得不下檔。 悲慘世界曾被英國BBC電台第二台的聽眾選為“全國第一不可或缺的音樂劇”。2005年10月8日,該劇在倫敦皇后劇場慶祝20週年,而且在上映前便已經預訂演出至2007年1月6日,取代了安德魯·洛伊·韋伯的《貓》,成為倫敦西區上演年期最長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与《猫》、《歌剧魅影》和《西贡小姐》一同被认为是1980年代以来,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之一。.

新!!: 男中音和悲慘世界 (音樂劇) · 查看更多 »

政宗一成

政宗一成,日本資深男性配音員、旁白。出身於廣島縣吳市。身高178cm。體重78kg。血型O型。.

新!!: 男中音和政宗一成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阿納托利耶維奇·吉爾

愛德華·阿納托利耶維奇·吉爾(Eduard Anatolyevich Khil,)是一名俄羅斯男中音,因主唱「I am very glad, because I'm finally returning back home」(Я очень рад, ведь я, наконец, возвращаюсь домой;此歌曲通常被稱為Trololo或俄羅斯版的瑞克搖擺)而成為網絡迷因。.

新!!: 男中音和愛德華·阿納托利耶維奇·吉爾 · 查看更多 »

愛情靈藥

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是意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葛塔諾·多尼采蒂成名以前的作品,在1832年5月12日於米蘭演出。又译《爱的甘醇》。.

新!!: 男中音和愛情靈藥 · 查看更多 »

托馬斯·漢普遜

托馬斯·沃爾特·漢普遜 (Thomas Walter Hampson,),有美國首席男中音歌劇唱家之譽,也是著名的德語藝術歌曲演繹者。.

新!!: 男中音和托馬斯·漢普遜 · 查看更多 »

拿布果

拿布果(Nabucco)是由朱塞佩·威爾第作曲的4幕歌劇,義大利文劇本由改編自聖經故事及Anicet-Bourgeois與Francis Cornu的話劇。 拿布果於1842年3月9日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威爾第在拿布果譜寫出著名的合唱曲"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也稱為“奴隸大合唱”),是這齣歌劇最經典的片段。.

新!!: 男中音和拿布果 · 查看更多 »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是葛塔諾·董尼采悌(Gaetano Donizetti)以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史實小說《拉美莫爾的新娘》(The Bride of Lammermoor)為劇本所譜寫的一部三幕歌劇。該劇故事內容為英國蘇格蘭安妮女王(於十七世紀晚期繼任威廉三世之王位)時代,互為世仇的兩大家族阿斯顿家族(Ashtons)和雷文斯伍德家族(Ravenswoods)間所發生的愛情悲劇。 故事開始時阿斯顿家族已握有強大勢力,同時還佔有原為雷文斯伍德家族的城堡,雷文斯伍德家族的唯一繼承人埃德加(Sir Edgardo di Ravenswood)亦被迫遷居至遠方海邊的一座殘破塔樓(Wolf's Crag)。雖然阿斯顿家族已是勝利者,但仍受到當時宗教信仰及政治環境的威脅,其家族首領恩里科勋爵(Lord Enrico Ashton)希望能透過其妹露琪亚(Lucia Ashton)與其政治救星阿图罗勋爵(Lord Arturo Bucklaw)的婚姻來維護阿斯顿家族的既有政治勢力,但卻因露琪亚與埃德加早已相愛且私定終身,因而引發連串的衝突、誤會以及最後的悲劇收場。 該劇於1835年9月26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聖卡洛劇院(Teatro San Carlo)首演,董尼采悌於1839年將該劇改編為法文版,同年於巴黎文藝復興劇院(Théâtre de la Renaissance)演出,該劇原僅被視為專供花腔女高音展示技巧之曲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少數擁有高度技巧之女高音如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及瓊·蘇莎蘭(Dame Joan Sutherland)以其傑出表現賦予了該劇在眾多悲劇中之榮耀地位,從此《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成為世界各大歌劇院的常備曲目之一,同時在北美地區之二十齣演出次數最多的曲目中名列十三,時至今日仍為義大利美聲歌劇之代表作之一。.

新!!: 男中音和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 查看更多 »

1983年

没有描述。

新!!: 男中音和1983年 · 查看更多 »

2012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2年5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5月31日.

新!!: 男中音和2012年5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5月18日

5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8天(闰年第13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7天。.

新!!: 男中音和5月18日 · 查看更多 »

9月10日

9月10日是阳历年的第253天(闰年是25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2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10日。.

新!!: 男中音和9月10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