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理查·萊亞德

指数 理查·萊亞德

理查·萊亞德(Richard Layard)是英國頂尖的經濟學家,在九十年代末曾擔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的顧問。他相信一個社會的快樂不必然與其收入相等,而他所研究的「快樂經濟學」(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旨在幫助人們了解影響快樂的7大因素。他在「快樂」這個主題上的研究融合了心理學、神經科學、經濟學、社會學及哲學等眾多領域的最新發現,不僅為經濟學研究開了一扇窗,亦帶領人們走出一個更好及更快樂的人生。 L L.

目录

  1. 3 关系: 世界快樂報告快樂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快樂報告

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是聯合國為衡量快樂之可持續發展方案,於網路上出版的國際調查報告。該報告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翰·F·哈利維爾(John F. Helliwell);開創「快樂經濟學」為名的理查·萊亞德;哥倫比亞大學所長及教授、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特別顧問傑佛瑞·薩克斯等人所編。 2011年7月,聯合國大會邀請会员国以此協助並引導其公共政策來衡定國家人民幸福,之後通過決議。2012年4月2日,在聯合國第一次高峰會議中,由不丹總理吉莫·廷禮主持的“快樂和幸福感:定義新經濟範式”將不丹正式採以國民幸福總值作為其主要發展指標,之後不丹成為第一個且是唯一非以國內生產毛額(GDP)作為主要發展指標的國家。 2012年4月1日,第一份世界快樂報告正式發行,成為世界首份以快樂為基礎的國際調查報告,引起國際社會之間的關注。報告中介紹了世界各國快樂和痛苦的成因以及國家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其中包含來自不丹等國家的實例研究。2013年9月,第二份世界快樂報告接續了第一年的數據。報告中的數據來自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第一份世界快樂報告使用2005年至2011年的可靠數據。第二份世界快樂報告使用2005年至2012年的可靠數據,其中著重於2010年至2012年的數據。 多名經濟學、心理學、調查研究和國家統計等相關領域的頂尖學者,在報告中說明了如何測定幸福,並且有效地利用在國家發展上。第二份世界快樂報告則細分有關幸福的問題,其中包含了精神疾病、幸福外在好處、道德重要性、政策影響,以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連接途徑等來測定主觀幸福感和人類發展指數。.

查看 理查·萊亞德和世界快樂報告

快樂經濟學

快樂經濟學(Happiness economics),是一門探討快樂與經濟關係的新興研究領域,由理查·萊亞德所開創,綜合了心理學、經濟學、哲學、社會學、神經科學與社會政策,認為影響快樂的七種重要因素分別.

查看 理查·萊亞德和快樂經濟學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理查·萊亞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