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火星

指数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1100 关系: A/Z|aLIEzALDNOAH.ZERO劍魚座加埃塔诺·阿图罗·克罗科劉子華基本小行星物理特征埃伯斯瓦爾德撞擊坑埃德温·泰勒·波洛克埃律西昂埃律西昂山埃律西昂平原埃律西昂区埃俄利斯区原子空間厄俄斯峽谷厄俄斯混沌厄爾·查爾斯·斯里弗厄瑞玻斯撞擊坑假面騎士Build假設的海王星外行星半人馬山半人马小行星占星符號占星相位占星术卡塞谷卡尔·威廉·路德维希·沙利叶卡·赫歇尔环形山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12号发射复合体卡特林那巡天系統卡西尼撞擊坑 (火星)卡西乌斯区卡麥爾卢瑟福陨石坑卫星的命名印度占星術南京大學校友列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极洲南海区 (火星)古希臘天文學古典行星古瑟夫撞擊坑古菌古柏方格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司理星參宿四参考系拖拽合金弹头3...各種飛行器原理吉洪拉沃夫撞擊坑坠女星坦佩槽溝均時差堪德峽谷堅忍撞擊坑塞東尼亞區塔尔西斯区塔图因塔羅牌塔爾西斯夏朝夏普山 (火星)大卫·布朗大三角区大碰撞說大遷徙假說大雄的發條都市冒險記大氣光學大气层大流士火星曆天姚星天平動天体列表天体运行论天喜星天王星天牢三天狼星天蝎宫天體命名天體生物學天體震動天文学大成天文學天文學辭彙天文常數天文之最天文單位天文現象天文符號太空競賽太空航行對人體的影響太空戰神太阳太阳同步轨道太阳光太阳系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太阳系天体列表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太阳系稳定性问题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太陽哨兵太陽系年表太陽系全家福太陽系的假設天體列表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太陽系最大撞擊坑列表太陽湖 (火星)外星生命奥本·勒维耶奧伯斯彗星奧林帕斯山 (火星)奧林比亞沙丘地好奇號妖獸大蛛王姚贝娜威妮夏·伯尼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威廉·华莱士·坎贝尔威廉·弗雷德里克·丹寧威廉·哈金斯威廉·维恩威廉·韦伯·科布伦茨威廉·赫歇爾威廉·沃尔夫·比尔威廉·拉塞尔婚神星子午線高原子韦宮本正太郎守護者 (電影)守護者 (漫畫)宇宙 (紀錄片)宇宙419號宇宙速度宇宙戰士 (OVA)安吉洛·西奇安夸庫谷安德森安德森山安提基特拉机械安東尼亞第撞擊坑 (火星)密宗占星术密特拉教尊神星封神榜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小獵犬2號小獵犬撞擊坑小行星小行星10160小行星10302小行星14558小行星159小行星2012小行星206小行星207小行星208小行星210小行星211小行星214小行星219小行星220小行星2209小行星222小行星223小行星225小行星226小行星228小行星229小行星234小行星23408小行星235小行星237小行星3267小行星35366小行星4179小行星46610小行星5335小行星596小行星8990小行星8991小行星8992小行星90377小行星9081小行星凌尤利西斯山尤瑞尼爾斯小火山尤里卡星尼克尔森陨石坑尼克爾森撞擊坑 (火星)尼羅瑟提斯桌山群尼爾格谷少卫增八Ab射紋系統山丘 (行星地質)峡谷峭壁巨大恆星列表巨神战击队Space Deleter巨行星巴納德撞擊坑巴赫拉姆谷巴斯德撞擊坑 (火星)帝座中壢區中子中國的幽浮目擊中國深空網路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丹寧撞擊坑主小行星帶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希臘平原希臘神祇及神話人物列表七国之乱布鲁诺·马尔斯布朗山七政七政四餘丘处机世界史年表 (20世纪-现在)帕弗尼斯山帕德絲谷帕西瓦尔·罗威尔三原山空難也门占星术九執曆九曜平庸原理幾何反照率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乌托邦平原乔治·福克斯 (生物学家)乔拉山亚马孙区 (火星)庞培星亞利加帝國亞利安M型運載火箭亞特蘭提斯混沌亞洲太空競賽亞拔山亨利·德雷伯亨利撞擊坑 (火星)人工語言列表人类帝国人马宫二十世紀科學演變年表二十八宿库诺夫斯基撞击坑五行五星連珠井宿五廣義相對論什洛尼爾斯小火山仙后星伊卡利亞高原伊奧利亞沼伊烏斯峽谷伊斯墨诺斯湖区伊斯特混沌伏爾泰 (火衛二隕石坑)伽勒撞擊坑 (火星)弗伯斯1號弗伯斯2號弗谢沃洛德·瓦西里耶维奇·沙罗诺夫弗拉姆撞擊坑异种2引力探测器B引力时间延迟效应佩紐斯山佩蒂特陨石坑彗星彗星133P徐有貞微型行星德羅摩爾撞擊坑德文島後期重轟炸期忽女星心宿二忒伊亚 (行星)俄羅斯星俄斐峽谷土星地壳地球地球2160地球外的火山列表地球帝国:征服的艺术地球引力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化地球凌日地球凌日 (火星)地球空洞说地球质量地球防衛軍地球歷史地球殊異假說地磁场匈牙利族小行星化學元素化祿北極盆地北方大平原國際紫外線探測衛星刻布瑞尼亚区分點创神星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喬治·海爾喷气推进实验室咸池星和人战争和谐汇聚傑札撞擊坑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哥伦比亚丘陵哥倫布撞擊坑哥白尼环形山哲学星哈羅德·馬瑟斯基哈馬契斯谷儒教 (宗教)冥王星地质内姆鲁特山内尔伽勒凡尔赛宫凤凰 (消歧义)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凤凰湖区凱撒撞擊坑出生圖凌 (天體)商朝內側行星和外側行星內熱全國天文週八氟丙烷公元系列共軌組態光速克卜勒186f克卜勒22b克卜勒42c克卜勒62f克卜勒撞擊坑 (火星)克莱德·汤博克里斯平原克里普矿物克拉克山勒威耶撞击坑勒内·雅里-德洛热勒皮他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回帶 (網絡用語)回到三國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四式重型轟炸機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五星出东方”护膊倒轉地形噶瑪蘭語語法BFR超级火箭Blend4WebC/2013 A1Captain皮埃爾·布蓋皱岭矮行星石天王凌之乱王鱼王波 (十六国)玛尔斯玛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火 (消歧義)火卫一火卫一独石火卫二火山火部火星火星 (消歧義)火星-500火星1A號火星1B號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火星96火星偵察兵計劃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火星叔叔马丁火星大氣層火星天文學火星學會火星山脉高度列表火星三部曲火星一号火星人火星人造物体列表火星任務 (2000年電影)火星任務 (小說)火星侦察轨道器火星循环轨道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火星快車號火星地球化火星地理火星地質火星区域列表火星凌日 (天王星)火星凌日 (土星)火星凌日 (木星)火星凌日 (海王星)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火星的衛星火星王后火星科学实验室火星符号火星紀事火星猎人火星生命火星異種火星特洛伊火星蚁火星隕石火星衝日火星觀察者號火星计划火星谷地列表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火星軌道探測器火星运河火星链坑列表火星探路者火星探测火星探测任务列表火星探测漫游者火星極地著陸者號火星極冠火星樣本取回任務火星殖民火星氣候火星氣候探測者號火星水文火星日食火星旗火星撞擊坑火星時火星時代灰塵灶神星灼眼的夏娜獅子宮珍珠湾区球面反照率理查德·尼克松砷化鎵碳行星磁层示巴湾区神樂坂明日菜祖尼爾撞擊坑福布斯-土壤秦始皇科勒槽溝科罗廖夫环形山科羅廖夫撞擊坑 (火星)科技預測科普來特斯峽谷科普剌塔斯区穀神星章魚燒小行星立体图立陶宛神话第五行星第五顆行星第勒尼安海区第四顆行星第谷坑第谷·布拉赫撞击坑米尼奧谷米哈伊尔·吉洪拉沃夫米爾德麗德 (小行星)米盧廷·米蘭科維奇米拉斯峽谷类地行星納丁·巴羅納內迪谷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紅巨星紅珊瑚紅鸞星紅龍號太空船紅色覺醒紀元曆綠谷 (火星)維京1號維京2號維京号維爾諾撞擊坑红色红色星球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约翰·马丁·舍贝勒约翰·P·格勒青格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约瑟夫·阿什布鲁克经度经典力学罗伯特·哈格罗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海军天文台羲叔羅塞塔號羅威爾撞擊坑 (火星)羅伯特·因尼斯羅素撞擊坑羅蒙諾索夫撞擊坑 (火星)翟方進猎户座飞船烁神星烏列爾烏斯缽谷烷烃爱德华·修斯爱德华·皮克林絢爛舞踏祭絕地救援疚女星瑞威谷瑞典太陽系模型瑪雅刻本瑪雅曆瓦伊哥谷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生命演化历程生物圈二号生肖生活大爆炸 (第二季)男性無粒隕石熊神星熱物理學熒惑星 (妖怪)異形大進擊異端鋼彈異星爭霸戰:尊卡特傳奇異星智慧特鲁夫洛陨石坑特鲁夫洛撞击坑特洛伊天体特洛伊小行星狄阿克里亚区盧德撞擊坑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白羊宮百年星舰百萬富翁 (香港)DQNEden*蚊子是怎么生活的隱藏的宇宙隱沒帶隕石隕石學辭彙隕硫鐵銀河鐵道999銀河機攻隊 莊嚴皇子ExoMars韓國起源論莫羅撞擊坑適居帶聯邦星艦企業號 (NCC-1701-D)聖瑪利亞撞擊坑聖誕入侵道谷道格·麦克奎斯逊道斯陨石坑遙遠未來的時間線荧惑守心荒漠華特·弗雷德里克·蓋爾菲萊登陸器萊瑟谷萤火一号萤火二号萨麦尔萨格勒布太阳系模型靈神星軌道器蠟筆小新:我和我的宇宙公主順行和逆行衝 (天體位置)衝日浪表岩屑表面重力行星行星 (占星術)行星學會行星定義行星分異行星科学行星組曲行星際航行行星適居性行星體系命名法行星际运输系统行星V行星核心衛星食 (天文現象)风暴风成地貌裝甲核心系列西穆德谷西鄉星西洋占星術西游记角色列表馬丁谷馬丁貝克馬爾提谷馬瑟斯基撞擊坑馬特洪峰馬沃斯谷角直徑视星等計都马大星马德勒撞击坑詹姆士·貝爾三世詹姆士·金斯誉神星諾亞高地高堂芝高解析度立體相機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謝梅金撞擊坑魯爾谷魔女星魔法老師角色列表让·福卡诀女星貝克勒撞擊坑 (火星)貝爾納·費迪南·李奧貓城記質量瘤贞后星贝多芬 (消歧义)贝克勒尔环形山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质子运载火箭质量质量效应 (游戏)质量效应:启示贶神星鴉女星族超空人超级大国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距角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麥克勞克林撞擊坑麥克默多撞擊坑麥明詩麦库尔山軫宿一黃道十二宮黄道載人火星任務轨道 (力学)轨道周期轨道共振轉軸傾角龍少爺达尔文环形山达米恩·赫斯特迪安·班傑明·麥克勞克林迷蹤小行星近地小行星霍姆斯彗星霍尔陨石坑霍頓隕石坑霍頓撞擊坑霍顿陨石坑 (月球)茂米谷胡文 (十六国)都市传说列表背景輻射航天飞机-C船底座RT阿基达利亚海区阿卡迪亚区阿多尼斯 (小行星)阿尔万·克拉克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戈撞击坑阿他加馬沙漠阿克西斯阿克戎槽溝阿爾及爾平原阿爾伯特·馬爾夫阿爾西亞山阿瑞斯阿瑞斯谷阿莫爾 (小行星)阿莫爾型小行星阿萨夫·霍尔阿薩巴斯卡谷阿蒙蒂斯区阿耳古瑞区阿耆尼阿波罗1号阿波羅1號丘陵阿波里那山阿斯特赖俄斯阿拉伯方格区赫卡特斯山赫伯斯峽谷赫馬森彗星赫露斯星赫歇尔撞击坑 (火星)赫淮斯托斯槽溝赫斯珀利亞高原赫拉斯区赖特陨石坑赖特撞击坑赛斯·尼克尔森薩瑞南高地薩根撞擊坑薩比斯谷藍莓石门农区闪电运载火箭董皎蒙德撞擊坑邁亞谷邦納維爾撞擊坑肉眼银河级星舰蓋亞假說蓋爾撞擊坑醫療占星術重力助推自然自轉週期至福樂土臺灣天文觀測里皮克撞擊坑金·羅登貝瑞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金星金星9號金星地質金星凌日金星凌日 (火星)金星特快車長期共振腓特烈·瓦伦提斯失踪事件艾奧利斯桌山群艾女星艾瑞達尼亞湖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艾里撞擊坑 (火星)艾斯克雷爾斯山苻廣苻生雷達天文學雄性雅庇吉亚区适居太阳系外行星目录陶马斯区附庸星虛構作品中的木星Google實驗室Google火星HD 10180HD 37124HD 4208 bHD 99109ICERMarsMAVENMÄR 魔法世界MBA (消歧义)MetNetNASA World WindOGLE-2005-BLG-390Lb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角色列表RobocraftS5.92SETI协会SlashdotSwiftTRAPPIST-1UQ HOLDER!暗淡藍點查爾斯·萊爾柯伊伯撞击坑 (火星)探險活寶 (試播集)探險活寶人物表探測車掩星恐龙恩斯特·奧匹克恒星恆河峽谷 (火星)恆星亮度列表提丢斯-波得定则提爾谷提托努利林峽谷李奥环形山李奧撞擊坑李梵杜丁撞擊坑核冬天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格里斐斯天文台格林撞擊坑 (火星)梅西爾德星梅杜莎槽溝層極地極星榭赫倫實驗標準重力參數機動武鬥傳G GUNDAM機動戰士GUNDAM 00 登場機體列表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世界觀及設定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角色列表機動戰士GUNDAM F90機動戰艦橄輝無球粒隕石橄榄石次地球欧克西亚沼区欧洲空间局欲望之血4歐仁·米歇爾·安東尼亞第歐伯山歐克西亞高原歐克斯火山口歐羅姆混沌歐若拉混沌正多面體歌女星毁灭战士3毁灭战士3:邪恶复苏毁灭战士II比尔撞击坑毀滅戰士 (電影)氣相色譜法-質譜聯用氧气水的性質水星水星凌日 (火星)水星領航員水手3號水手4號水手5號水手6號水手7號水手8號水手9號水手號計劃水手號谷气旋汉斯·劳河流沃尔特·亚当斯沃斯托克撞擊坑沈懷文沙漠波江区泰坦系列運載火箭泰瑞納山法厄同区法厄同星法蘭克·埃爾莫爾·羅斯泛種論洞察號洛希極限洛克希德馬丁核融合反應爐涟神星混沌地形渦旋温室效应測量員3號清除鄰近的小天體滾石家族遊太空潮汐加速潮汐力潮汐鎖定朝鮮民族主義木卫十五木卫一木卫五木卫四挪亚区本初子午線本杰明·西斯科朱塞普·科马斯·索拉机遇号月坛月球月球1号月球的起源月球環形山列表 (G-K)月球隕石月球與行星實驗室月球殖民月球日月沼区月溪戰神一號運載火箭戰神五號運載火箭戰神火箭系列運載火箭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角色列表戴维·吉尔 (天文学家)戈耳貢混沌我的夢幻行星之旅星之聲星座计划星光少女 極光之夢星空夢遊 (探險活寶)星等星盘星際牛仔星雲假說星际奥德赛 (文献纪录片)星际战争星际旅行 (1969年游戏)星际旅行行星等级列表星期星期中的日子星期二流星体海卫一海姆達爾撞擊坑 (火星)海底熱泉海伯利安海德拉奧特斯混沌海盗号环形山海洋斯基亚帕雷利陨石坑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 (火星)斯卡曼德洛斯谷斯威夫特 (火衛二隕石坑)新视野号文多波纳星无畏级星舰日落日行跡日本科幻大會旗幟列表旅居者號旅行者金唱片内容旋輪太空站摩羯宮撞击盆地撞擊事件撒克巨人您的老鼠好友擇日占星術愛德華·沃爾特·蒙德愛德蒙·哈雷愛的再告白 (歌曲)敢死队3数量级 (面积)数量级 (质量)数量级 (长度)敘利亞高原 (火星)托勒密环形山托勒密撞擊坑 (火星)拱點拳皇系列角色列表拉布蘭旗拉維谷拉瑞·克伦普尔拉貝阿提斯槽溝拉貝撞擊坑曼格拉谷曙光號曙神星曙暮光普拉斯基特环形山晴神星智神星時事通識11月14日11月22日12月2日12月3日1829年1907年1965年1971年1972年1976年1997年1月3日1月4日2000 EM262001太空漫遊 (電影)2001年6月21日日食2001火星奧德賽號2004年1月2004年3月2004年4月2004年5月2005年12月2005年5月2005年6月2005年天文学2006年3月2007 WD52007年航天活动列表2008年6月2008年7月2008年航天活動列表2009年航天活動列表2010 TK72010年7月2010年科技2011 SC1912011 SL252011 UN632011年11月2011年11月中國2011年8月2012 FC712012年10月2012年3月中國2012年8月2012年現象2013 ET2013年2013年11月2013年1月2013年3月2013年7月2013年天文學2013年美國2014年2014年茂名市反对PX项目游行2015 TB1452015年9月2016年2016年3月2016年天文學2017年8月21日日食2018年5月2018年6月2024年2026年2030年2042年21723世纪24世纪25世纪26826世纪27世紀28428世纪29世紀49P/阿朗–里戈彗星5月19日5月25日6月2日7月14日7月20日7月4日88月18日8月27日8月6日9月3日 扩展索引 (1050 更多) »

A/Z|aLIEz

《A/Z|aLIEz》是日本作曲家泽野弘之创立的音乐企划“SawanoHiroyuki”发行的第一张单曲,2014年9月10日由DefSTAR Records发售。.

新!!: 火星和A/Z|aLIEz · 查看更多 »

ALDNOAH.ZERO

《ALDNOAH ZERO》(アルドノア・ゼロ)是2014年7月开始播放的日本动画作品,監督為青木英,原案及首三話劇本為虛淵玄,動畫製作則是A-1 Pictures與TROYCA共同負責。 本作分为两季播出。第一季於2014年7月播放,共12話。第二季於2015年1月開始播放。.

新!!: 火星和ALDNOAH.ZERO · 查看更多 »

劍魚座

劍魚座(Dorado,西班牙語的鬼頭刀魚)是一個南天星座。它是荷蘭航海家凱澤和豪特曼於1595至1597年間所命名的12個星座之一,於1603年被收錄於約翰·拜耳的《測天圖》內。象徵海洋生物劍魚。 銀河系的伴星系大麥哲倫雲的大部份位於劍魚座天區內,其餘部份則在山案座天區內。除此以外,南黃極(請參看黃道座標系統)亦是處於劍魚座之內。.

新!!: 火星和劍魚座 · 查看更多 »

加埃塔诺·阿图罗·克罗科

加埃塔诺·阿图罗·克罗科(Gaetano Arturo Crocco,)是一位意大利科学家暨航空先驱,意大利火箭协会创始人,后来成为意大利主要太空科学家。 1877年10月26日,克罗科出生在那不勒斯,但在巴勒莫长大,并在附近学校开始了数学和物理学习,1897年被都灵炮兵工程学院录取。 1900年以中尉工程师学位毕业。1927年开始从事固体燃料火箭研究,并在1929年设计和开发出了意大利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1932年起,他开始研究液化单元燃料(Monopropellant),成为该领域首批研究人员之一。 作为罗马大学航空学院院长,除了火箭推进方面的工作外,他还从事过飞行力学、结构设计和高空飞行的研究。 由于他在航空方面的早期努力,意大利于上世纪60年代初就发射了人造卫星。圣马可计划(San Marco programme)是美国宇航局与意大利空间委员会的合作项目,由美国宇航局提供运载火箭、场地设施以及帮助培训意大利人员。.

新!!: 火星和加埃塔诺·阿图罗·克罗科 · 查看更多 »

劉子華

劉子華(),四川省简州甄子场(今洛带镇)人,客家人,巴黎大學文學博士,中國天文學家、易學家暨偽科學學家,號稱利用易學結合天文學創造「八卦宇宙论」,推測出所謂的太陽系第十大行星「木王星」聞名。.

新!!: 火星和劉子華 · 查看更多 »

基本小行星物理特征

对于大部分已编号的小行星来说,除了少数几个物理参数外,我们对其一无所知。在维基百科上,数百个小行星拥有其独立的条目(参见:Category:小行星),但信息也只限于小行星的名字、发现情况以及一系列往往是估算的轨道参数和物理参数。 该页面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说明小行星普遍适用的物理参数。请注意以下说明可能并不精确适用于所有的小行星条目。.

新!!: 火星和基本小行星物理特征 · 查看更多 »

埃伯斯瓦爾德撞擊坑

埃伯斯瓦爾德撞擊坑(Eberswalde,舊稱Holden NE)是火星珍珠高原上一個被半覆蓋的撞擊坑,位在可能曾經是湖泊的霍頓撞擊坑北方。該撞擊坑直徑 65.3公里,中心位置 24°S, 33°W ,以德國布蘭登堡的城市埃伯斯瓦爾德命名(根據國際天文聯會,火星較小的撞擊坑以地球上人口少於十萬的城市命名。);並曾經是火星科學實驗室的候選登陸地點。 該撞擊坑內的地形是火星表面曾有流動液態水的強力證據。.

新!!: 火星和埃伯斯瓦爾德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埃德温·泰勒·波洛克

埃德温·泰勒·波洛克(Edwin Taylor Pollock,)是美国海军职业军官,曾参与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官拜上校。与其他许多海军官员一样,他的名字也经常以首字母缩写表示为E·T·波洛克(E.)。 青年时期的波洛克曾于美西战争期间在纽约号巡洋舰上担任少尉。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在多艘舰船服役,军衔逐渐提升,并对无线通讯开展重要研究。1917年,美国在加入一战前不久从丹麦买下美属维尔京群岛(当时是丹麦属西印度群岛),波洛克比另一名军官先行抵达群岛,然后主持与丹麦官员的主权交接仪式并担任首任代理总督。一战期间,他又晋升上校,统领乔治·华盛顿号运输舰将约6万美国军人送抵法国,因此获颁海军十字勋章。此后,他成为美属萨摩亚第8任海军总督,然后又当上美国海军天文台台长,再于1927年退休。1943年6月4日,长年卧病在床的埃德温·泰勒·波洛克与世长辞,享年72岁。同月7日,他的遗体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

新!!: 火星和埃德温·泰勒·波洛克 · 查看更多 »

埃律西昂

埃律西昂(Elysium)是火星上的一片亮區,但更廣泛指稱以埃律西昂山為中心的廣大範圍,遍佈火山及洪水遺跡,而南方的埃律西昂平原更是有著火星最近期的火山、洪水活動(於晚亞馬遜紀)。位於北緯24.74度,東經150度,語源為希臘神話中英雄死後靈魂前往的地方,位於西方的盡頭。.

新!!: 火星和埃律西昂 · 查看更多 »

埃律西昂山

埃律西昂山(Elysium Mons)是火星上埃律西昂的盾狀火山,高14,127公尺。位於北緯24.74度,東經146.9度。有個寬14公里的火山口,和火星其他盾狀火山相比算是小且接近完整圓形的,且此山也較接近錐形。外型常和地球撒哈拉沙漠中的庫西山相比較。於1972年由水手9號發現。.

新!!: 火星和埃律西昂山 · 查看更多 »

埃律西昂平原

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位於火星埃律西昂山南方的赤道上,地勢平緩,海拔約-2公里,東西橫跨約三千公里。範圍為南緯4.9度至北緯9.9度,東經130度至180度。 埃律西昂平原是火星最年輕的火山區之一,小火山與地表裂隙噴發出熔岩,堆積出熔岩平原,而熔岩平原在地殼受到壓力下被切開形成槽溝,水繼而釋出造成洪水、刻畫河道,而河道又被新噴發的熔岩流覆蓋。這些事件發生於中、晚亞馬遜紀。 由於此處有一大片暗區:科柏洛斯(Cerberus),埃律西昂平原的中、東部常又稱為科柏洛斯平原(Cerberus Plains)或稱科柏洛斯。.

新!!: 火星和埃律西昂平原 · 查看更多 »

埃律西昂区

埃律西昂区(Elysium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15。 埃律西昂区覆盖了火星西经180°至225°、北纬0°至30°的区域。.

新!!: 火星和埃律西昂区 · 查看更多 »

埃俄利斯区

埃俄利斯区(Aeoli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3。 埃俄利斯区覆盖了火星西经180°至225°、南纬0°至30°的区域。勇气号于2004年1月4日在古瑟夫撞击坑的着陆点(14.5718° S,175.4785° E)以及好奇号于2012年8月6日在盖尔撞击坑的着陆点(4.591817° S,137.440247° E)都位于该区。.

新!!: 火星和埃俄利斯区 · 查看更多 »

原子空間

《原子空間》是倪匡筆下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之一,故事主要講述時空轉移,屬典型的科幻小說題材。.

新!!: 火星和原子空間 · 查看更多 »

厄俄斯峽谷

厄俄斯峽谷(Eos Chasma)是火星水手號谷峽谷系統的南半部其中一個峽谷,長度1413公里。.

新!!: 火星和厄俄斯峽谷 · 查看更多 »

厄俄斯混沌

厄俄斯混沌(Eos Chaos)是一個位於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崎嶇凹陷地形,中心座標16.8°S,46.9°W。它的長度約490公里,名稱來自以古希臘黎明女神厄俄斯命名的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徵。.

新!!: 火星和厄俄斯混沌 · 查看更多 »

厄爾·查爾斯·斯里弗

厄爾·查爾斯·斯里弗(Earl Charles Slipher,)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天文學家維斯托·斯里弗之弟。.

新!!: 火星和厄爾·查爾斯·斯里弗 · 查看更多 »

厄瑞玻斯撞擊坑

厄瑞玻斯撞擊坑(Erebus)是一個機會號火星探測車前往更大撞擊坑維多利亞撞擊坑路圖中探測的火星撞擊坑。該撞擊坑以參加過極地探險的英國皇家海軍厄瑞玻斯號臼砲艦(1826年完成)命名。機會號在到達火星後第550到750火星日(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其間在該撞擊坑邊緣探測。.

新!!: 火星和厄瑞玻斯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假面騎士Build

《假面騎士Build》(日语:仮面ライダービルド),將自2017年9月3日起於朝日電視台每週日早上8:00-8:30,10月1日起改至9:00-9:30 放映播出的日本特攝電視劇。《假面騎士系列》的第19部平成系列作品,同時也是第34位作為主角的假面騎士。口號為「勝利的法則決定了!」。.

新!!: 火星和假面騎士Build · 查看更多 »

假設的海王星外行星

假設的海王星外天體,習稱為海外行星、X行星或Planet X,自從1846年發現第八顆行星海王星之後,就有人不斷的在猜想是不是還有在海王星軌道外側的行星存在著。歷年來,在海王星軌道外側的區域發現了形形色色想像中的天體,並且曾經幾乎被確認為可能是第九顆行星和第十顆行星。.

新!!: 火星和假設的海王星外行星 · 查看更多 »

半人馬山

半人馬山(Centauri Montes)是位於火星希臘區(Hellas quadrangle)的山脈,位於。該山脈延伸 270 公里,以火星的古典反照率特徵 Centauri Lacus 命名。.

新!!: 火星和半人馬山 · 查看更多 »

半人马小行星

半人馬小行星被歸類為軌道不穩定的小行星,並競相以神話中半人馬族的神祇命名。所以選擇這一族的名稱是因為它們的行為一半像小行星,另一半則像彗星。半人馬小行星的軌道會穿越或曾經穿越過一顆或數顆氣體巨星的軌道,並且有數百萬年的動力學生命期。 第一顆類似半人馬小行星的天體是在1920年發現的小行星944(Hidalgo),但是在1977年發現凱龍之前,它們並未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族群。已知最大的半人馬小行星是1997年發現的女凱龍星,它的直徑達到260公里,大小如同主帶中的一顆中等大小的小行星。 沒有半人馬小行星曾經被拍攝過近照,但有證據顯示在2004年被卡西尼號拍下特寫鏡頭的費貝可能是被土星捕獲的半人馬小行星。另一方面,哈伯太空望遠鏡也已經獲得一些飛龍星表面特徵的資訊。 ,三顆半人馬小行星被發現有彗星狀的彗髮活動:凱龍、厄開克洛斯(Echeclus)和,因此凱龍和厄開克洛斯暨歸屬於小行星也歸屬於彗星。其它的半人馬小行星,像是Okyrhoe被懷疑有類似彗星的活動。任何一顆受到攝動而接近太陽至足夠的距離內時,都可已被預期會成為彗星。.

新!!: 火星和半人马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占星符號

占星術是種象徵性的語言之一,祂擁有屬於自己特殊的一套文字符號系統——占星符號——這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符號之一,乃各種占星體系用於表示相關的對象的圖像或字型,主要是代表了太陽系行星的象徵。祂們是最方便的圖標,並且通常也被稱為天上的眾神之符號。這些符號表示靈魂智慧與物理或外顯科學之間的交織。如果想要解釋一張星盤,就必須要學習每一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許多這樣的圖像於下列各節將分別介紹之。.

新!!: 火星和占星符號 · 查看更多 »

占星相位

占星學專業領域中,所謂的相位(aspect)是指星盤中所顯示出行星彼此之間所形成的一個角度(angle),同時也包含四大尖軸:(ascendant / Asc)、(midheaven / Mc)、(descendant / Des)、(lower midheaven or Imum coeli / Ic),以及其他占星學所關注的交點。從地球上來看,相位是星空中的兩個行星之間在黃道的度數與分鐘上經由測量出的角距離。根據占星學的傳統,祂們表示對於地球上人們生活及事務時機的轉變與發展上的變化。 舉例而言,假設一位占星師創製一張星盤這顯示出在一個人出生時辰的天體明顯方位(本命盤),以及火星和金星之間的角距離為是92°的弧形,星盤上道出擁有“金星刑(square)火星”以及(orb)是2°的相位(換言之,從一個精確的四分相之基準上而言有2°的偏移值;四分相或稱刑是表示90°相位)。更確切的說相位在占星學的作用上,祂更強烈或更具主導優勢的觀點被認為是在塑造命主性格與體現命運之變化。.

新!!: 火星和占星相位 · 查看更多 »

占星术

医学占星用的人体解剖-占星关系图. 占星術(Astrology),亦稱占星学、星象學,是用天体的运动和相对位置来占卜人事及地表事件的一种理論。占星术可至少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植根于系统预测季节性变化和将天体周期解释为神圣传意迹象的传统。许多文明都曾有将重要事件附会于天文事件的传统,而像印度、中国和玛雅等古文明甚至还发展出了复杂的系统,通过天文观测来预测地表事件。可追溯至公元前19-17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并由此传播至古希腊、罗马、阿拉伯世界,并最终传至中西欧地区。当代西方占星术通常与天宫图系统相联系,标榜其能基于天体位置来解释不同人格并预测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多数专业的占星家均依赖于这一系统。 纵观其历史,占星术长期被视为学术传统并普遍存在于学术界中,与天文学、炼金术、气象学和医学关系密切。占星术亦曾流行于政治界;从但丁与乔叟到莎士比亚、洛佩·德·维加和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他们的多部文学作品中都曾提到过占星术。 然而,科学革命开始后,占星术已受到广泛质疑;它在理论.

新!!: 火星和占星术 · 查看更多 »

卡塞谷

卡塞谷(Kasei Valles)是位於火星阿基達利亞海區和月沼區的一個巨大的峽谷系統,位於北緯24.34度,東經295度,長達1,780公里。命名源自日文中的火星(かせい,kasei)。卡塞谷是火星上最大的外流浚道之一。.

新!!: 火星和卡塞谷 · 查看更多 »

卡尔·威廉·路德维希·沙利叶

卡尔·威廉·路德维希·沙利叶(Carl Vilhelm Ludwig Charlier)是一位瑞典天文学家,其双亲名叫埃默里赫·伊曼纽尔·沙利耶(Emmerich Emanuel)和奥诺拉·克里斯蒂娜·霍尔施泰因(Aurora Kristina Hollstein)。.

新!!: 火星和卡尔·威廉·路德维希·沙利叶 · 查看更多 »

卡·赫歇尔环形山

卡·赫歇尔环形山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西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以英籍德裔女天文学家卡罗琳·赫歇尔(1750年-184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火星和卡·赫歇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12号发射复合体

12号发射复合体(LC-12)位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用于在1958年至1967年间发射宇宙神系列火箭和导弹的发射场。它是导弹环南端的倒数第二个,在LC-11之南,LC-13之北。它与11,13,14号一同是当时最坚固的发射场。它有一个6米高的混凝土发射台,加强的防护室。火箭经发射台西南方的斜坡送上。 该发射场曾用于宇宙神A,宇宙神C和宇宙神D导弹的测试,以及宇宙神-阿布尔和后来的宇宙神-阿金纳火箭的入轨发射。为阿波罗计划做先期实验的FIRE计划使用宇宙神D火箭在此进行。 1959年9月24日,第一枚宇宙神-阿布尔9C在LC-12发射台上做静态试车实验时爆炸,原因是火箭发动机的一台涡轮泵因故障没有停车,而继续向着火的火箭尾部提供液氧。约一分钟后,火箭结构受损并倾倒爆炸。修复受损的发射台花费了7个月时间。因此下一次发射是在1960年5月。 1961年,LC-12经改造用于发射宇宙神-阿金纳火箭。首枚宇宙神-阿金纳发射于1961年8月。1962年4月23日, 宇宙神-阿金纳B 133D将美国首枚月面着陆卫星游骑兵4号送入太空。 1962年8月27日,宇宙神-阿金纳B 179D发射了水手2号,这是首个飞越其他行星的人造卫星。1964年7月28日, 宇宙神-阿金纳B 250D发射游骑兵7号,是游骑兵计划中首个完全成功的卫星。1964年11月28日,宇宙神-阿金纳D 288D发射了水手4号,拍摄了火星的第一幅照片。 1967年, LC-12位列将被拆除的四座宇宙神发射台之中。随后发射塔,移动服务结构及发射辅助设备都被拆除。整个发射场也不再维持。.

新!!: 火星和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12号发射复合体 · 查看更多 »

卡特林那巡天系統

卡特林那巡天系統(Catalina Sky Survey)是一個發現彗星和小行星,包括搜索近地小行星的計畫。更具體的說,搜索可能對地球構成撞擊威脅,有潛在威脅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PHAs.)的高危險群。.

新!!: 火星和卡特林那巡天系統 · 查看更多 »

卡西尼撞擊坑 (火星)

卡西尼撞擊坑(Cassini)是一個位在火星阿拉伯區的撞擊坑,以法國籍義大利天文學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命名。.

新!!: 火星和卡西尼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卡西乌斯区

卡西乌斯区(Casiu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6。卡西乌斯区位于火星东半球的中北部,覆盖了火星东经60°至120°(西经240°至300°)、北纬30°至65°的区域。该区域使用1:5,000,000比例尺的朗伯等角圆锥投影。 卡西乌斯区的南北边界分别为大约3,065公里与1,500公里宽,南北距离则为约2,050公里。覆盖范围约为490万平方公里,占火星表面积的3%以上。.

新!!: 火星和卡西乌斯区 · 查看更多 »

卡麥爾

卡麥爾(英:Camael,日:カマエル),名字的意思是「仰望神者」,是率領十四萬四千名能天使的指揮官和率領十二萬名「毀滅天使」守護天國之門的大天使,也同時是星期二的守護天使。 與火星有相關,.

新!!: 火星和卡麥爾 · 查看更多 »

卢瑟福陨石坑

卢瑟福陨石坑(Rutherford)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一座年轻的小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年-1937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卢瑟福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卫星的命名

历史上,衛星不总是一发现就命名的。.

新!!: 火星和卫星的命名 · 查看更多 »

印度占星術

印度占星術(Jyotish astrology)又稱之為「吠陀占星術網際網路上亦有人翻譯為韋達占星術,兩種音譯名稱都可以通用。」(Vedic Astrology)或是「古印度占星術」(Ancient Hindu Astrology),發源於古印度的占星術系統,也是一派具有深度知識的高級學科。與西洋占星術不同點在於印度占星術主要在預測命主在哪個時間會發生哪些事件,因此著重點在於命主的一生的命運走勢;這一門占星術不太涉及西洋占星術對命主的個性與心理方面的探討。 此學科擁有三個分支系統:.

新!!: 火星和印度占星術 · 查看更多 »

南京大學校友列表

南京大學校友列表含曾經就讀的畢業校友、肄業校友和曾任教職的教授學者等校友。 含自清末以來各時期之校友,即光緒28年成立之「三江師範學堂」、光緒31年更名之「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民國4年成立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民國10年成立之「國立東南大學」、民國16年後之「國立中央大學」以及其後之「南京大學」各个時期之校友。 按入校或畢業時間序列整理,非畢業校友補充「肄業」等字樣標注,教授等單列(或非就讀校友當說明)。補充畢業或者在校院系、以何著名例如職事、成就、榮譽等有關說明。.

新!!: 火星和南京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籌建於清光緒28年(1902年),曾十易校名,七遷校址,院系調整時(1952年)由南京大學附屬中學改為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南師附中。.

新!!: 火星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查看更多 »

南极洲

南极洲(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極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大洋洲的两倍。除了南极半岛最北端的部分区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的冰层覆盖着。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是唯一橫跨所有經線的洲,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它沿岸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内陆地区更少。到了第三季(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时,南极洲的平均温度低至-63℃,最低温度可達-89.2℃。南極洲的本地物种有各类藻類、细菌、真菌、植物(包括苔藓)、原生生物以及一些可以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例如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蟎等。南极洲沒有永久居民,但每年居住在這裡的科研人员有一千至五千人。 儘管很久之前已經有關於「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的神話故事與臆想,但直至1820年,俄羅斯探險家米哈伊尔·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乘着沃斯托克號和战船来到芬布爾冰架时,人类才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由於南极洲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十九世纪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 南极洲现在是法律意义上的共管领土,由南极条约体系的成员国协商管辖。1959年,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随后有38个国家签署。該條約意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保護南極生物地理分布区,并禁止在南极洲进行的一切军事活动、核爆炸试验以及处理放射物的行为。截至2016年,南极洲已建有135座常设科學考察站,陆续吸引了四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到這裡進行科學實驗。.

新!!: 火星和南极洲 · 查看更多 »

南海区 (火星)

南海区(Mare Australe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30。 南海区覆盖了火星南纬65°以上的区域,包括火星南极冰帽及其周围的地区。.

新!!: 火星和南海区 (火星)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天文學

古希腊天文学是指古典时期用希腊语记录的天文学,涵盖古典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时代晚期等时期的天文学。它不局限于地理上的希腊或种族上的希腊人,因为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南征北战之后,希腊语已经成为希腊化世界学术界的通用语言。这一时期的希腊天文学又被称为希腊化天文学,而希腊化时期之前的希腊天文学则被称为古典希腊天文学。在希腊化和罗马时期,许多追随希腊传统的希腊和非希腊天文学家都曾在托勒密埃及的缪塞昂和亚历山大图书馆进行过研究。 古典希腊和希腊化时期天文学家发展的天文学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天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古希腊天文学从一开始就以寻求天象的理性、物理的解释为特征。北天的多数星座以及很多恒星、行星和小行星的名称都来源于古希腊天文学。古希腊天文学主要受到巴比伦天文学的影响,也部分受到的影响;其本身则影响了、阿拉伯伊斯兰天文学和西欧天文学。.

新!!: 火星和古希臘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古典行星

古典行星,有時也被稱為目視行星、經典行星。古典行星為人類肉眼可見的,在一些古文明中,古典行星為太陽、月球、木星、土星、水星、火星、金星。行星名單的去留,取決於行星定義觀念的改變。自1543年歐洲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所著《天體運行論》一書中的日心說開始,太陽與月球從行星之列被剃除,加入地球。在一些文獻中,天王星與海王星也是古典行星。.

新!!: 火星和古典行星 · 查看更多 »

古瑟夫撞擊坑

古谢夫环形山(Gusev Crater)是火星南半球赤道附近上的一個撞擊坑,直径约170千米,位在175.4°E、14.6°S,以俄國天文學家瑪特威·古瑟夫命名。 2004年1月3日勇氣號火星探測車在此撞擊坑登陸。.

新!!: 火星和古瑟夫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古菌

古菌(Archaea,来自,意为“古代的东西”)又稱古細菌、古生菌或太古生物、古核生物,是单细胞微生物,构成生物分类的一个域,或一个界。这些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它們與细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即它们没有细胞核与任何其他膜结合细胞器,同時另一些特徵相似於真核生物,比如存在重复序列与核小体。 过去曾经将古菌和细菌一同归为原核生物,并将其命名为“古细菌”,但这种分类方式已过时。事实上古菌有其独特的进化历程,并与其它生命形式有显著的生化差异,所以现在将其列为三域系统中的一个域。在这个系统中,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各为一个域,并进一步划分为界与门。到目前为止,古菌已被划分为公认的四个门,随着进一步研究,还可能建立更多的门类。在这些类群中,研究最深入的是泉古菌门与广古菌门。但对古菌进行分类仍然是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古菌都无法在实验室中纯化培养,只能通过环境宏基因组检测来分析。 古菌和细菌的大小和形状非常相似,但少数古菌有不寻常的形状,如嗜鹽古菌拥有平面正方形的细胞。尽管看起来与细菌更相似,但古菌与真核生物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一些代谢途径(如转录和转译)有关酶的相似性上。古菌还有一些性状是独一无二的,比如由依赖醚键构成的细胞膜。与真核生物相比,古菌有更多的能量来源,从熟悉的有机物糖类到氨到金属离子直到氢气。(如)可以以太阳光为能源,其它一些种类的古菌能进行;但不像蓝藻与植物,没有一种古菌能同时做到这两者而进行光合作用。古菌通过分裂、出芽、断裂来进行无性生殖,但没有发现能产生孢子的种类。 一开始,古菌被认为都是一些生活在温泉、盐湖之类极端环境的嗜极生物,但近来发现它们的栖息地其实十分广泛,从土壤、海洋、到河流湿地。它们也被发现在人类的大肠、口腔、与皮肤。尤其是在海洋中古菌特别多,一些浮游生物中的古菌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数量最大的生物群体。现在,古菌被认为是地球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碳循环和氮循环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没有已知的作为病原体或寄生虫的古菌,他们往往是偏利共生或互利共生。一个例子是,生活在人和反刍动物的肠道中帮助消化,还被用于沼气生产和污水处理。嗜极生物古菌中的酶能承受高温和有机溶剂,在被生物技术所利用。.

新!!: 火星和古菌 · 查看更多 »

古柏方格

古柏方格區,位於水星有大量坑穴的地區,包括年輕、直徑55公里的古柏坑(11°S.,31.5°),在紀錄上是這顆行星反照率最高的地區Hapke, Bruce, Danielson, G. E., Jr., Klaasen, Kenneth, and Wilson, Lionel, 1975, Photometric observations of Mercury from Mariner 10: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 80, no.

新!!: 火星和古柏方格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

古斯塔夫·西奥多·霍尔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英國作曲家。原名為Gustav(Theodore)von Holst,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去掉了名字中的von。出生於音樂世家,祖先多為英國人,其餘為瑞典人。19歲時,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師事查尔斯·威利尔斯·斯坦福五年。1906年後邊擔任倫敦聖保羅(St Paul)女子學校音樂系主任,邊同時進行作曲。在音樂寫作上,除大膽地進行和聲的實驗外,也採用多調的作曲手法。代表作為管弦樂組曲《行星組曲》(The Planets)。.

新!!: 火星和古斯塔夫·霍尔斯特 · 查看更多 »

司理星

司理星 (24 Themis)是被發現的第24顆小行星,在主帶小行星中是較大的一顆,它也是司理星族成員中最大的。它於1853年4月5日被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發現,的直径为198千米,质量 为5.75×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2022.524天。之後被命名為特彌斯,這是希臘神話自然法則中擬人化的神,以維持神間的秩序。 在2009年10月7日,使用NASA的紅外線望遠鏡證實這顆小行星的表面有水冰存在,它的表面完全被冰覆蓋住。當這些冰昇華之後,表面下的冰可能就會補充上來。在表面上還檢測到有機化合物,包括多環芳香烴、 CH2和CH3。 對司理星的水採用了另一種與太陽風在月球表面形成水相似的機制來解釋。太陽風中高能量的質不斷的撞擊小行星表面含有氧的礦物,會產生可以察覺出來的水,表面的羥基群(O-H)在質子(H+)和氧原子的撞擊下在表面形成的氧化物(S.

新!!: 火星和司理星 · 查看更多 »

參宿四

参宿四(Betelgeuse),也就是拜耳命名法中著名的獵戶座α(α Orionis或α Ori),是全天第九亮星,也是獵戶座第二亮星,只比鄰近的参宿七(獵戶座β)暗淡一點。它有著明顯紅色的半規則變星,視星等在0.2至1.2等之間變化著,是變光幅度最大的一等星。這顆恆星標示著冬季大三角的頂點和冬季六邊形的中心。 在分類上,参宿四是一顆紅超巨星,並且是已知最大和最亮的恆星之一。如果它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它的表面會超越小行星帶,並可能抵達並超越木星的軌道,完全地席捲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但是,在上個世紀對参宿四的距離估計從180光年至1,300光年不等,因此對其直徑、光度和質量的估計是很難被證實的。目前認為参宿四的距離大約是640光年,平均的絕對星等是-6.05。 而事实上,有关参宿四的质量始终有争议,有的资料显示它的质量不过太阳的14至15倍,但也有的资料认为它的质量达到太阳的18至19倍甚至20倍的,而这种质量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测量距离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在1920年,参宿四是第一顆被測出角直徑的恆星(除太陽之外)。從此以後,研究人員不斷使用不同的技術參數和望遠鏡測量這顆巨星的大小,而且經常產生衝突的結果。目前估計這顆恆星的視直徑在0.043~0.056角秒,作為一個移動的目標,参宿四似乎周期性的改變它的形狀。由於周邊昏暗、光度變化(變星脈動理論)、和角直徑隨著波長改變,這顆恆星仍然充滿了令人費解的謎。参宿四有一些複雜的、不對稱的包層,引起巨大的質量流失,涉及從表面向外排出的龐大冠羽狀氣體,使事情變得更為複雜。甚至有證據指出在它的氣體包層內有伴星環繞著,可能加劇了這顆恆星古怪的行為。 天文學家認為参宿四的年齡只有1,000萬年,但是因為質量大而演化得很快。它被認為是來自獵戶座OB1星協的奔逃星,還包含在獵戶腰帶的参宿一、参宿二、和参宿三等0和B型晚期恆星的集團。以現行恆星演化的晚期階段,預料参宿四在未來的數百萬年將爆炸成為II型超新星,並變成一顆中子星。.

新!!: 火星和參宿四 · 查看更多 »

参考系拖拽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处于转动状态的质量会对其周围的时空产生拖拽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作参考系拖拽(英文:Frame-dragging)或惯性系拖拽(英文:Inertial frame dragging)。因转动而产生的参考系拖拽的相应理论最早由奧地利物理学家與於1918年通过广义相对论推导出,因此参考系拖拽也常常被叫做冷澤-提爾苓效應(Lense-Thirring Effect)。冷澤與提爾苓预言物体的转动会导致其周围时空参考系的改变,从而使周围物体的位置和牛顿力学下的经典结果产生偏差。不过理论预言这种偏差将非常之小,大约只有几万亿分之一。想要在实验中观测到这种现象,需要对大质量的旋转物体(例如行星或恒星)使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进行探测,例如围绕地球公转的人造卫星轨道会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细微的变化。更一般的,这种由加速质量而产生的引力场变化可以归结到引力磁学的研究领域。.

新!!: 火星和参考系拖拽 · 查看更多 »

合金弹头3

是合金弹头系列的第4弹作品,2000年在SNK MVS基板上推出。也是系列中最后一部以SNK名义制作发行的作品。很多爱好者认为这是系列中素质最高的一部。其难度在系列中也是最高的。.

新!!: 火星和合金弹头3 · 查看更多 »

各種飛行器原理

飛行器可分為在地球內飛行與太空中飛行兩種。在地球內的飛行原理主要是靠大氣的流動方式來促成飛行,而外太空的飛行原理除了利用星球間的引力來推進。底下介紹幾種地球內與太空中的飛行器的原理。.

新!!: 火星和各種飛行器原理 · 查看更多 »

吉洪拉沃夫撞擊坑

吉洪拉沃夫撞擊坑(英文:Tikhonravov Crater)是位在火星阿拉伯區的一個受到侵蝕的大型撞擊坑,直徑約386公里,以俄羅斯火箭科學家米哈伊爾·吉洪拉沃夫命名。 吉洪拉沃夫撞擊坑被認為內部曾有一個大湖泊,且湖水注入4500公里長的洛東-斯卡曼德洛斯-馬梅爾湖鍊系統。流入和流出的河道已被確認。.

新!!: 火星和吉洪拉沃夫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坠女星

是第230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坠女星 · 查看更多 »

坦佩槽溝

坦佩槽溝(Tempe Fossae)是位於火星阿卡迪亚区的一系列槽溝,中心位置40.2°N, 71.4°W。該槽溝長度約2000公里,以位於 40°N, 70°W 的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坦佩槽溝 · 查看更多 »

均時差

均時差是在一年之中,來自日晷和鐘錶的時間差異。日晷可以比鐘錶的時間快(超前)16分33秒(大約在11月3日)或慢(落後)14分6秒(大約在2月12日)。這一是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不是正圓,二是因為黃道與赤道之間存在一定的夾角。均時差可以用來解釋日行跡。 因為太陽的運動是每日轉一圈,也就是每24小時轉360°,或是每4分鐘轉1°,而且太陽本身的盤面在天空中就有0.5°的大小,簡單的日晷能達到的最佳準確度是1分鐘,而因為均時差的範圍達到30分鐘,很明顯日晷和鐘錶之間的時間差異是不能忽略的。除均時差之外,也必須更正與地區標準子午線距離的差異,而如果實施夏令時間也需要修正。 由於地球自轉的減速,平太陽日本身也有微量的變化,每世紀的一日長度約減少2微秒,每一年累積的量大約是1秒鐘,這與均時差毫無關係,而且從最精確的日晷中也完全看不出這種改變。 當然,其他行星也有均時差。在火星,因為軌道離心率更大,日晷和鐘錶顯示的時間會差到50分鐘。.

新!!: 火星和均時差 · 查看更多 »

堪德峽谷

堪德峽谷(Candor Chasma)是火星水手號谷中最大的峽谷之一,長度約773公里。.

新!!: 火星和堪德峽谷 · 查看更多 »

堅忍撞擊坑

堅忍撞擊坑(Endurance)是一個機會號火星車曾於2004年5月到12月間探測過的火星撞擊坑。該撞擊坑是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組織的大英帝国穿越南极探险中前往南極洲的帆船堅忍號命名。 機會號於任務中第135個火星日(2004年6月15日)進入該撞擊坑中,並於第315個火星日(2004年12月14日)離開。在這段期間機會號穿過了各種障礙、陡坡,並克服了經過細砂地時車輪打滑的狀態。.

新!!: 火星和堅忍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塞東尼亞區

塞東尼亞區(Cydonia)是火星一個有許多小丘陵的區域。這個區域因為被發現有很像人臉和金字塔的丘陵而引起科學家和一般大眾注意。這名字原本是指火星表面一些早期在地球上以望遠鏡觀測時所發現色調與其他地區不同的反照率特徵區域。今日該區可再細分成三個區域:「塞東尼亞桌山群」(Cydonia Mensae),有許多桌山聚集的區域。「塞東尼亞丘陵群」(Cydonia Colles),許多小丘陵在該區被發現。「塞東尼亞迷宮」(Cydonia Labyrinthus)則有複雜的峽谷群。名字由來是克里特島的一個希臘城邦Kydonia。.

新!!: 火星和塞東尼亞區 · 查看更多 »

塔尔西斯区

塔尔西斯区(Tharsi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9。 塔尔西斯区覆盖了火星西经90°至135°、北纬0°至30°的区域,包括了塔尔西斯高地的大部分。这一高地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相近,面积则相当于整个欧洲。高地上有一些大型火山,其中奥林帕斯山为最高峰。.

新!!: 火星和塔尔西斯区 · 查看更多 »

塔图因

塔图因(又译塔图音,坦圖因;英语:Tatooine),是《星際大戰》的世界观中天行者家族的故乡行星。它被设定为一颗巨大的沙漠行星,属于星系外環(Outer Rim)的阿卡尼斯区域(Arkanis Sector),是一颗围绕着一个双星系统运动的行星。.

新!!: 火星和塔图因 · 查看更多 »

塔羅牌

塔羅牌th Century remake of the card supposed to be missing from the original 15th Century Deck--> 塔羅牌(Tarot)是一套類似於撲克牌的卡牌,通常有78張紙牌,是一種象徵圖像系統。它是源自15世紀中期歐洲各國廣為流傳的集體紙牌遊戲,如法國塔羅牌及意大利塔羅牌。由18世紀到目前,塔羅牌被發現用於神秘主義者和神秘學者占卜上,以至在心理和精神地圖的引路徑,作為反映個人生活的工具,以及幫助人們去沉思考慮的工具。 塔羅牌與撲克牌有相同的規格,它有四個套裝,卻因地區而異,例如法國套裝用於北歐,歐洲中部使用德國套裝,而歐洲南部使用拉丁套裝。每套卡都有四種花色,從一到十,另外各四種花色的卡牌,包括騎士、武士、皇后和皇帝共14張牌。此外,塔羅牌有21張獨立的花色,和一張稱為愚者的卡。根據不同的遊戲,愚者能充當頂級皇牌,或能夠避免跟隨 。 弗朗索瓦·拉伯雷在他的《巨人傳》中由巨人卡岡都亞玩的一種遊戲“tarau”,這很可能是名稱的法國形式的最早認證。在英語國家中,塔羅牌遊戲大多是未盛行的,目前主要是用於占卜的目的 。神秘學者所說的皇牌與愚者是大阿爾克那,而數字及四張宮廷牌被稱為小阿爾克那。那些卡是由一些超自然的作者追蹤至古埃及或卡巴拉,但這裡沒有塔羅牌有18世紀以前用法的文件和證據。.

新!!: 火星和塔羅牌 · 查看更多 »

塔爾西斯

塔爾西斯(Tharsis)坐落於火星赤道、水手號峽谷的西邊,是一個高9公里、寬3000公里的廣大火山高原。她的名稱來自聖經,一個位在已知世界極西處的地名。 (參見Tarshish).

新!!: 火星和塔爾西斯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新!!: 火星和夏朝 · 查看更多 »

夏普山 (火星)

夏普山(Mount Sharp),正式名稱為伊奧利亞山(Aeolis Mons,),是在火星的蓋爾坑中心的一座山。這座山的高度是 。NASA為了尊崇地質學家羅柏特·菲利普·夏普(1911-2004),而在2012年3月28日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座山,他也是NASA早期探測火星任務的行星科學家。NASA的火星車,火星科學實驗室(MSL,現在命名為"好奇號"),預計在2012年8月6日登陸蓋爾坑中的伊奧利亞沼(Aeolis Palus)後,將前往夏普山探測。.

新!!: 火星和夏普山 (火星) · 查看更多 »

大卫·布朗

戴维·布朗(1956年4月16日-2003年2月1日)是一名航天员,美国人,出生於維吉尼亞州。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执行任务时殉职,在火星有一座布朗山即為紀念他而命名。 小行星51825號以其名字命名作為紀念。 Category:國會太空榮譽勳章獲得者 B B B B.

新!!: 火星和大卫·布朗 · 查看更多 »

大三角区

大三角区(Syrtis Major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13。 大三角区覆盖了火星西经270°至315°、北纬0°至30°的区域。 大三角是一座盾状火山,包括尼利(Nili Patera)和梅洛(Meroe Patera)两处火山口。.

新!!: 火星和大三角区 · 查看更多 »

大碰撞說

大碰撞說(Giant impact hypothesis),是一種解釋月球形成原因及過程的假說,也可用於探討金星及火星等类地行星的衛星生成。該假說認為在大約45億年前(或太陽系形成後約2,000萬到1億年前的冥古宙),地球和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發生撞擊,殘留的碎片形成了月球。這顆撞擊地球的天體被稱為忒伊亞(Theia),這名字是希臘泰坦神話裡月神塞勒涅的母親之名。 大碰撞說是目前最受青睞的科學假說,支持的證據包括:地球自轉和月球公轉方向相同、月球曾擁有熔融態的表面、月球擁有較小的鐵核且其密度比地球低、由其他行星系統發生類似碰撞所得到的證據(即導致岩屑盤)、符合主流的太陽系形成理論。最後,月球和地球岩石擁有的穩定同位素比率是相同的,這意味著相同的起源。 儘管為目前最佳的月球形成假說,大碰撞說仍存在一些缺陷。理論上,大碰撞產生的高溫會形成全球性的岩漿海,然而,沒有證據能證明較重的物質因此沈入地幔。目前,沒有模型能對於從發生大碰撞到形成月球的過程作出完美解釋。其他問題包括,月球何時開始失去揮發性物質、以及同樣發生過碰撞的金星為何沒有衛星。.

新!!: 火星和大碰撞說 · 查看更多 »

大遷徙假說

大遷徙假說是行星天文學的議題,認為木星在距離太陽3.5天文單位之處形成以後,曾經遷移到1.5天文單位,並且在逆轉航向之前,因為捕獲土星的軌道共振,最終停止在5.2天文單位之處。木星遷徙的軌道逆轉路徑被比喻為帆船的改變航向()。 微行星盤在1.0天文單位被木星的遷移截斷,限制了可用於形成火星的材料。木星兩次經過小行星帶,將小行星向外散射。因此造成小行星帶的天體軌道有低質量、較大的傾斜角和離心率,以及散布在原始木星軌道的兩側。在木星前方,被掃掠過的星子之間碰撞產生的碎片,可能會驅使早期形成的行星落入太陽。.

新!!: 火星和大遷徙假說 · 查看更多 »

大雄的發條都市冒險記

)是藤子·F·不二雄执笔的《哆啦A梦大长篇作品》,于1996年9月和同年10月以及1996年12月到1997年2月期间连载于月刊《龙漫CORO-CORO》。并于1997年3月8日正式公映,是第17部《哆啦A梦大长篇作品》,也是第18部哆啦A梦电影。导演为芝山努。剧本藤子·F·不二雄,票房收入19億5000万日元,观赏人数390万人。并映作品为《哆啦A梦七小子:怪盗哆啦邦的挑战状》(ザ☆ドラえもんズ 怪盗ドラパン謎の挑戦状!)。.

新!!: 火星和大雄的發條都市冒險記 · 查看更多 »

大氣光學

大氣光學是地球大氣層獨特的光學性質所造成大範圍且壯觀的光學現象。美麗的藍色天空是瑞利散射的直接結果,它重新定向了高頻(藍色光)的陽光,使它們重新回到觀測者的視野。由於藍色光比紅色光容易散射,當日出和日落時的陽光必須穿透濃厚的大氣層時,太陽看起來就呈現偏紅的色調。在天空中額外的顆粒會以不同的角度色散不同的顏色的光,在黎明和黃昏創造出多采多姿的發光天空。冰晶和其它顆粒將在大氣層中的光線散射,造成暈、晚霞餘暉、華 (光象)、雲隙光和幻日。這些種現象的變化是由於粒子大小和不同的幾何形狀。 海市蜃樓是光線受到大氣層的溫度變化而產生偏折彎曲的光學現象,會使遠方的影像流離失所或是嚴重的扭曲。與此相關的其它光學現象包括新地島效應,會使視太陽比預測的提早升起或是延後落下,並且造成形狀的扭曲。一種稱為複雜蜃景的壯觀形式是由溫度反演造成的,會將地平線上,甚至地平線下的物件,像是島嶼、崖、船舶或冰山拉長且升高,就像"童話城堡"。 彩虹是光線在雨滴內部反射和色散光的折色組合造成的結果。因為彩虹總是出現在天空中背向太陽的那一端,而且因為兩者相距遙遠的距離,太陽越接近地平面,彩虹越是突出和壯觀Chapter 34。.

新!!: 火星和大氣光學 · 查看更多 »

大气层

大氣層,均源自及也許是一層受到重力吸引聚攏在擁有巨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氣體,而如果重力夠大且氣體的溫度夠低,就能長期保留住。有些行星擁有許多不同的主要氣體,並且有非常深厚的大氣(參見氣體巨星)。 恆星大氣層這個名詞描述的是恆星外面的區域,典型的範圍是從不透明的光球開始向外的部份。相對來說是低溫的恆星,在它們外面的大氣層也許可以形成複合的分子。地球大氣層,不僅包含有多數有機體呼吸所使用的氧和植物與海藻和藍綠藻行光合作用所使用的二氧化碳,也保護生物的基因免於受到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它目前的組成是古大氣層生活在其中的有機體經過數億年的生物化學修改後的結果。.

新!!: 火星和大气层 · 查看更多 »

大流士火星曆

大流士火星曆是一套為了未來殖民在火星上的拓荒者而設計的曆法。它是由航太工程師及政治學家湯瑪斯·干加利創造,並以他的兒子大流士(Darius)命名。.

新!!: 火星和大流士火星曆 · 查看更多 »

天姚星

天姚星 是紫微斗數中的桃花星,又稱太陰之星、招搖星,屬癸水(陰水),主風流,卯酉戌亥為廟地。丑未為陷地。子辰申寅午巳為平和地。 若有天姚入命,會有相當深度及修養、有機謀、談吐好、虛榮、貪戀花酒。若遇惡煞,易因女性破財或因桃色糾紛而有訴訟。天姚之人、好唱、酒、一生多飄蕩。破軍、太陰、紅鸞、天姚等星,都主飄蕩。.

新!!: 火星和天姚星 · 查看更多 »

天平動

在天文學中,天平--動(Libration)是從衛星環繞的天體上觀察所見到的,真實或視覺上非常緩慢的振盪。儘管這些振盪亦適用於其他行星,甚至太陽,但天文學家們長久以來都只用在月球相對於地球的視運動,並且選擇一個點來平衡與對比晃動的尺度。.

新!!: 火星和天平動 · 查看更多 »

天体列表

天体(Astronomical object),又稱星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廣泛的解釋就是宇宙中的所有的個体。.

新!!: 火星和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拉丁文: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所著的一本讲述他自己的天文学说的著作。.

新!!: 火星和天体运行论 · 查看更多 »

天喜星

天喜星是紫微斗數中的桃花星,此星屬陽水(壬水),主婚姻及喜慶,一喜破三煞,能化凶為吉,遇災消災,遇喜添喜,守於身命,主人容貌俊美,婚姻早發。 若有天喜入命,為人老實耿直,易衝動而守信用,感情豐富,交遊廣,人緣好,隨遇而安,又喜出外漂泊,不愛待在家中。行限逢之,早年得長輩喜愛,中年則人緣佳,晚年則多孤獨。命有天喜,善於助人,自己亦易得他人之助,常得嘉獎。.

新!!: 火星和天喜星 · 查看更多 »

天王星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其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速度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认定为一颗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發現天王星,从而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天文學符號為、♅(♅,Unicode編碼U+2645)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行星」分類來安置她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测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複杂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较而言,天王星的内部则是由冰和岩石所构成。 如同其他的巨行星,天王星也有環系統、磁層和許多衛星。天王星的環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從地球看,天王星的環像是環繞著標靶的圓環,它的衛星則像環繞著鐘的指針(雖然在2007年與2008年該環看來近乎水平)。在1986年,來自太空探测器航海家2號的影像资料顯示天王星實際上是一顆平平無奇的行星,在其可見光的影像中沒有出现像在其他巨行星所擁有的雲彩或風暴。然而,近年內,隨著天王星接近晝夜平分點,地球上的觀測者发现天王星有季節變化的迹象和漸增的天氣活動。天王星上的風速可以達到每秒250公尺。 在西方文化中,天王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以希臘神祇命名的行星,其他行星都依照羅馬神祇命名。.

新!!: 火星和天王星 · 查看更多 »

天牢三

大熊座47(47 Ursae Majoris)中文名天牢三,是位於大熊座的黃矮星,也是一顆太陽相似體,距離太陽大約46光年,直到2008年時,天文學家已經確認大熊座47擁有2顆系外行星。因此大熊座47被NASA類地行星搜尋者(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列為前100個觀測目標的恆星之一。.

新!!: 火星和天牢三 · 查看更多 »

天狼星

天狼星(Bd:α CMa)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其視星等為-1.46,幾乎為第二亮恆星老人星的兩倍。它的英文名稱為Sirius,讀法為/sɪɹiəs/,源自古希臘語的Σείριος。天狼星根據拜耳命名法的名稱為大犬座α星。我們肉眼以爲是一顆恆星的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個聯星系統,其中包括一顆光譜型A1V的白主序星和另一顆光譜型DA2的暗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Bd:α CMa B)。 天狼星如此之亮除了因爲其原本就很高的光度以外,還因爲它距離太陽很近。天狼星距離地球約2.6秒差距(約8.6光年),並是最近的恆星之一。天狼星A的質量為太陽的兩倍,而絕對星等為1.42等。它比太陽亮25倍,但光度明顯比其它亮星較暗,如對比老人星或參宿七。此雙星系統有約二億至三億年歷史,而初期是由兩顆藍色的亮星組成。更高質量的天狼星B耗盡了能源,成爲一顆紅巨星,然後又漸漸削去外層,約在一億二千萬年前坍塌成爲今天的白矮星狀態。 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中,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惡星。屈原在《九歌·東君》中寫到:「舉長矢兮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位於楚國西北的秦國;而蘇軾《江城子》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威脅北宋西北邊境的西夏。.

新!!: 火星和天狼星 · 查看更多 »

天蝎宫

天蝎宮是占星术黃道十二宮之第八宮,指的是出生日期為10月23日-11月22日。天文學原对应的星座是天蝎座,在希臘傳統指蠍子,所以得名,每年10月23日后太阳到这一宫,那时节气是霜降。天蠍宮的為火星及冥王星,代表色為深紅色。另外天蠍宮的附庸星(也門占星學)為土星(1781年以前)及天王星(1781年以後),代表兩者都有幾近相同的星環,但後者的自轉軸幾乎與其圍繞太陽的軌道面平行。而在密宗占星學中,天蠍宮的神秘守護星為火星(在西方占星術中屬於入廟),層次守護星為水星。.

新!!: 火星和天蝎宫 · 查看更多 »

天體命名

天體命名就是為天文觀測所見到或發現的天體取名字。 在古老的時候,只有太陽、月球和數百顆恆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見的行星有名字。但在過去的數百年,天文學上辨認出來的天體數量已經從數百顆增加至數十億顆,而且每年還有更多的新天體不斷的被發現。天文學家需要一套辨識系統,能明確且不含糊的分辨出這些天體,同時對令人感興趣的天體給予特別的名字,而且這些名稱必須是有意義的,能夠呈現這些天體的特質。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是全球天文學家和其他的科學家認可,能為天體命名的唯一機構。為了能給予任何天體一個明確的名稱,該學會已經建立一套命名系統,能系統化的為各種不同的天體命名與排列順序。.

新!!: 火星和天體命名 · 查看更多 »

天體生物學

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舊稱外空生物学(xenobiology),是一門研究在宇宙中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分布和未來發展的交叉学科,並不只限於地外生物,或包括對地球生物的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指研究天体上存在生物的条件及探测天体上是否有生物存在,研究太阳系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其卫星上和其他恒星的行星系上可能存在生命现象的理论,以及探讨探测方法和手段的。 地外生物学(exobiology)是天體生物學的子集,研究範圍較為專門:包括在地球以外尋找生命,以及地外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天體生物學綜合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行星科學、地理學與地質學多個方面,焦點研究在探討生命的起源、散佈和演進,探討在其他世界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幫助辨識與地球生物圈環境不同的其他生物圈。英文中的「astrobiology」來自希臘語的αστρον(astron.

新!!: 火星和天體生物學 · 查看更多 »

天體震動

很多天體都會以地震波的形式釋放大量能量,造成該天體的劇烈震動,是為天體震動。它以震動的主體分類,如地震、月震等。.

新!!: 火星和天體震動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大成

天文学大成(Almagest或翻譯為至大論)是埃及亚历山大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公元140年前后编纂的一部数学、天文学专著。该书英文名称源于阿拉伯语الكتاب المجسطي, al-kitabu-l-mijisti,意为“伟大的书”。天文学大成首先由希腊语写成,名为Μαθηματικἠ Σύνταξις(Mathematikē Sýntaxis, 数学论文,后书名改为Hē Megálē Sýntaxis,伟大论文)提出了恒星和行星的复杂运动路径。 直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该书提出的地心说模型被伊斯兰和欧洲社会接受长达一千多年。天文学大成是古希腊天文学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该书对数学学者也很有价值,因为它记载了古希腊数学家依巴谷已经遗失的著作。依巴谷论述了三角法,但是该著作已经丢失,数学家大体上使用托勒密的书籍来当做依巴谷著作和古希腊三角法的资料。.

新!!: 火星和天文学大成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新!!: 火星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辭彙

天文學辭彙是天文學上的一些術語。這項科學研究與關注的是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天體和現象。天文學的領域有豐富的辭彙和大量的專業術語。.

新!!: 火星和天文學辭彙 · 查看更多 »

天文常數

天文常數是在天文學中使用的物理常數。正式的常數組,以及推薦的數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已經數度定義:在1964年Resolution No.4 of the, Hamburg, 1964.

新!!: 火星和天文常數 · 查看更多 »

天文之最

天文之最紀錄了在宇宙中一些方面最頂尖的事物,包含所有天體及人類在天文方面的科技,這裡列舉了一些天文之最。.

新!!: 火星和天文之最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火星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天文現象

天文現象是天體到了某個特定位置(客觀上的位置)或狀態而造成的特殊現象。有些天文現象是占星術上的熱門話題,事實上觀測天文現象是研究和拍攝天體的好機會,例如小行星掩星的聯合觀測可測定小行星的形狀和大小。 可預測之天象包括:.

新!!: 火星和天文現象 · 查看更多 »

天文符號

天文符号是天文学中用来表示各种天体、理论构造以及观测事件的符号。其中的许多符号也用于占星学中。这里列出的符号是专业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们经常用到的一些,有些也同样用于占星学。不过,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有的符号会有些差异(例如欧洲使用的象形符号就和美国使用的稍有不同)。.

新!!: 火星和天文符號 · 查看更多 »

太空競賽

太空竞赛(Space Race、Космическая гонка)发生于二十世纪(1955年-1972年),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冷战对手为了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而展开的竞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国的太空竞赛就以导弹为主的核軍備競賽拉开了帷幕,技术及人员的俘获使其成为可能。技术优势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先进的象征。太空竞赛展开开拓性的努力,向月球、金星、火星发射人造衛星,无人驾驶空间探测器,以及向近地轨道和月球发射载人飞船。这项竞赛开始于1955年8月2日,在这四天前,美国发表声明,计划在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苏联对此回应,声称在不久的将来苏联也将发射卫星。1957年10月4日,史普尼克1號的轨道运行使苏联此次赢得了胜利,随后,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成员,使苏联再次打败美国。1969年7月20日,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顶峰。1972年4月,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达成合作协议,并在1975年7月,美国航天人员与苏联航天人员在地球轨道相遇,双方局面得到一定时期的缓和。 太空竞赛促进了地球通讯和气象卫星的发展,以及国际空间站的持续太空移民。同时,太空竞赛也增加了在教育科研发展领域的支出,促进了衍生技术的发展。.

新!!: 火星和太空競賽 · 查看更多 »

太空航行對人體的影響

人類在生理學上能夠良好地適應在地球上生存。載人太空航行會對人體產生許多負面影響。最顯著之長期影響是以及。其他明顯的影響包括心血管系統功能減慢、紅血球減少、平衡障礙以及免疫系統衰弱。較少的症狀包括液體流動重置(“fluid redistribution”,讓處於失重狀態的太空人產生「月球臉」似的外觀)、 身體質量的損失、鼻部堵塞、睡眠障礙以及過量腸胃脹氣。大多數的不良影響會在太空人回到地球後迅速恢復。 前往太空的工程問題及發展太空飛行器推進系統已有超過一個世紀,並耗費數百萬小時的研究。近年來對於人類如何在太空中延長生存和工作的時間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這個問題需要從物理和生物科學上來切入,並且已經成為除了資金以外的最大挑戰。要克服這個困難,首先就是要嘗試去了解長途太空旅行對人體的影響。.

新!!: 火星和太空航行對人體的影響 · 查看更多 »

太空戰神

《機甲創世記》(機甲創世記モスピーダ)是自1983年10月2日至1984年3月25日間於日本富士電視台播出的25集機器人動畫。之後於1985年美國的金和聲(HARMONY GOLD)公司買下其版權,被囊括進與龍之子所持的另外兩部科幻作品,重新改編成《-zh-hans:太空堡垒;zh-hk:太空堡壘;zh-tw:ROBOTECH;-》系列中的第三部份。台灣則於1986年(民國75年)間由中視引進,在每週五(1月24日至2月28日)、週三(3月5日至7月9日)下午6:00~6:30首播『原作』版本,並在1996年至1998年間於衛視中文台再度多次播出,近年來更自2007年12月11日開始於中華電信MOD平台上的靖天卡通台再度重播。.

新!!: 火星和太空戰神 · 查看更多 »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新!!: 火星和太阳 · 查看更多 »

太阳同步轨道

太陽同步軌道(Sun-synchronous orbit或简写成SSO,有時被錯誤的稱為另一種 heliosynchronous orbit)是一種結合高度和傾角的近地軌道,使這個物體無論在升交點、降交點或軌道上任何的一點,在地球表面同一個點的上方時都在相同的平太陽時,即表面每次都接近相同的照明角度。這種在可見光或紅外線波長上有著一致光源的地球影像(例如氣象和間諜衛星)和其它的遙測衛星(例如攜帶遙測海洋和大氣,需要陽光的遙測儀器衛星)是有用的衛星特徵。例如,一顆太陽同步衛星一天可以在升交點越過地球赤道12次,而每次都約在地方平時15:00經過。這獲得一個相對於地球在天球上環繞著太陽公轉的平面每天向東約一度的進動(旋轉)密切的軌道。 太陽的角度通過交點退行的調節獲得一致性-軌道自然的進動-每年完整的繞行一圈。因為地球自轉,它稍微有一點扁(相較於一個理想的球體,赤道稍微長一點),同時接近赤道的多餘質量造成太空船傾角軌道的進動:軌道在太空中相對於遙遠的恆星不是固定的,但是慢慢的繞著地軸旋轉,進動的速度取決於軌道的高度和衛星的傾角。通過這兩種效應的平衡,是可能與進動的速率匹配。典型的太陽同步軌道高度大約在600至800公里,週期在96至100分鐘,傾角大約在98度(也就是輕微的逆轉,與地球自轉的方向比較,0度代表是赤道的軌道,90度是極軌道。)。 子/午軌道是一個特殊的太陽同步軌道,大約在地方平時的中午或子夜時分在經線上穿越赤道;晨/昏軌道則是在日出或日落時分穿越赤道經線的軌道,所以衛星都在分割白天和夜晚的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在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對於主動雷達衛星是非常有用的,因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始終被陽光照到,不會進入地球的影子內。對於一些測量的結果會受到陽光影響或限制的被動式儀器,它也很有用處,可以讓儀器始終朝向地球夜晚的方向。晨/昏軌道曾經使用在陽光衛星、TRACE和日出衛星等觀測太陽的科學衛星,使它們幾乎能持續不停的連續觀測太陽。 對其它的行星,例如火星,也可以有太陽同步軌道。.

新!!: 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 · 查看更多 »

太阳光

太陽光,廣義的定義是來自太陽所有頻譜的電磁輻射。在地球,陽光顯而易見是當太陽在地平线之上,經過地球大氣層過濾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則稱為日光。 當太陽輻射沒有被雲遮蔽,直接照射時通常被稱為陽光,是明亮的光線和輻射熱的組合。世界氣象組織定義「日照時間」是指一個地區直接接收到的陽光輻照度在每平方公尺120瓦特以上。 陽光照射的時間可以使用陽光錄影機、全天空輻射計或日射強度計來記錄。陽光需要8.3分鐘才能從太陽抵達地球。 直接照射的陽光亮度效能約有每瓦特93流明的輻射通量,其中包括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線。明亮的陽光對地球表面上提供的照度大約是每平方米100,000流明或 100,000勒克司。陽光是光合作用的關鍵因素,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

新!!: 火星和太阳光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火星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

这是數百年来太阳系内所发现的卫星的时间列表。 為了比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时间都包括在内。最初的六个小行星也都被包括在内,之后,每年都有新的小行星发现,而开始的四个至少在1851年之前都被看作是行星。 历史上,卫星的名字总是在发现之後才有的。.

新!!: 火星和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

这是一张以逆序排列的太阳系天体半径列表。 太阳、木星、土星在这张表里使用平均半径测量容积。大部分的球形天体如大行星,使用赤道半径。对于不规则天体,使用三个方向的轴进行测量。 表格的顺序与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是不同的因为有些天体密度较大。如天王星比海王星大但质量却比海王星小,木卫三和土卫六比起水星要大的多但质量却不及水星的一半。.

新!!: 火星和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天体列表

太陽系天體列表收錄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太陽,及所有的行星和矮行星,還有較具代表性的太陽系小天體和1890年代以前發現的衛星。 依據行星定義,環繞太陽的天體可分為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而環繞它們的天體皆稱作衛星。小行星和彗星是由國際小行星中心認定並給予編號的天體,它們幾乎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只有少部份的小行星同時是矮行星。流星體是太陽系小天體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而質量最小的天體,因為難以觀測,只有在黃道光和對日照,以及成為流星時才容易被發現。.

新!!: 火星和太阳系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

这是一张以逆序排列的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

新!!: 火星和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缩。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並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盤,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被稱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随后的发展與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進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開始至今,太阳系经历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與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並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经常遷移,某些行星间已經彼此易位。这种行星迁移现在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就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它们最终将灭亡。大约50亿年后,太阳会冷却並向外膨胀超过现在的直径很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抛去它的外层成为行星狀星云,並留下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尸骸。在遥远的未来,太阳的环绕行星会逐渐被经过的恒星的重力卷走。它们中的一些会被毁掉,另一些则会被抛向星际间的太空。最终,数万亿年之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天体在太阳系轨道上。.

新!!: 火星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稳定性问题

太阳系稳定性是一个天文学中的热门课题。虽然几乎所有的预测都表明,在未来的数十亿年内没有行星会相互碰撞或脱离太阳系且地球是相对稳定的,但太阳系的确是一个混沌系统。 自从1687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以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关于行星稳定运动的证据,这些探索引领了不少数学的发展,其中几个连续的“证明了”太阳系的稳定性。.

新!!: 火星和太阳系稳定性问题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太阳系的行星和受到正式认可的矮行星已知共计有180颗卫星,另有19颗已经大到足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因此这些天体如果直接围绕太阳运转,则将归类为行星或矮行星。 根据其运行轨道不同,卫星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规则卫星,拥有顺行轨道,其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并与行星的赤道面接近;另一类是不规则卫星,拥有逆行或偏向于逆行的轨道,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并且经常与其围绕行星的赤道形成极限角度。不规则卫星可能是行星从周围的太空中捕获的小行星,其中大部分直径都不到10公里。 伽利略·伽利莱于1610年发现了4颗伽利略卫星,这也是除月球外人类最早发现并公布的卫星Galilei, Galileo, Sidereus Nuncius.

新!!: 火星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

2006年,國際天文聯會对行星做出定义,规定行星即为按轨道围绕恒星运动、尺寸大到足以保持流体静力平衡并且清除邻近的小天体的天体。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在尺寸上足以令其引力克服内部刚性,并因此成为圆形(椭球形)。“清除邻近小天体”的实际意义是指卫星大到其引力足以控制附近的所有物体。根据国际天文联会此一定义,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所有以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并保持流体静力平衡,但未能清除附近小天体的天体称为矮行星。除太阳、行星和矮行星外,太阳系内的所有其它天体则称为太阳系小天体。此外,太阳和另外十余颗卫星尺寸也大到足以达成流体静力平衡。除太阳外,这些天体都属于“行星质量天体”,簡稱“行质天体”(planetary-mass object,縮寫為planemo)。以下列表中列出了太阳和太阳系中所有已知的行星质量天体。太阳的轨道特性列出的是其与银心的距离。其它所有天体按其与太阳的间隔距离排序。.

新!!: 火星和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哨兵

太陽哨兵是在太陽極大期研究太陽的太空任務,在獵戶計畫開始之前的最後計畫。太陽哨兵是NASA與恆星共存計畫的一部分,總共將發射六艘太空船,分成三組進行相關研究。.

新!!: 火星和太陽哨兵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年表

這是太陽系的天文學年表,列出人類對太陽系的主要發現與研究成果。.

新!!: 火星和太陽系年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全家福

太陽系全家福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船旅行者1號於1990年2月14日拍攝的合成照片。拍攝進行於太空船離開太陽系八大行星後,進行其星際任務之前。同時,這些照片亦是著名由遠方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暗淡藍點」的來源所在。曾任旅行者1號攝影團隊的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尔·萨根,從事了多年才能促使這些照片的出現。 這些照片是由旅行者1號在處於64億公--外(40億英里)的外太空,與黃道呈32°時所拍攝的。美國太空總署當時從太空船發射回地球的訊號中,編譯出60張照片,連線6米之長。挑選旅行者1號進行這個任務,是因為她的飛行軌跡被設定飛到太陽系的北極上空,在這個位置向後望太陽對船上的儀器損耗較少。與其姊妹船旅行者2號不同,由於她的飛行位置較為與黃道靠近,結果在拍攝木星時就會过于靠近太陽,增加儀器損毀的機會。從這張由60張單獨照片合成的照片中,可看到(從右至左):海王星(N)、天王星(U)、土星(S)、太陽(SUN)、金星(V)、地球(E)及木星(J)。當中木星的映像大於使用窄角度鏡頭時拍攝的一個像素,所以能夠被清楚剖析。同樣土星的映像也可清晰看見圍繞它的光環。而天王星及海王星的映像則比實際為大,那是因為在拍攝照片的15秒曝光時間之中,太空船自身的動作使照片被擦模糊。金星與地球的映像则是因為太空船與之相距太遠,致使拍攝出來的映像比窄角度鏡頭拍攝出來的一個像素還要小。地球只佔整像照片的0.12像素左右,而金星更只佔0.11個像素而已。無獨有偶,地球的位置亦剛好在其中一道太陽的散亂光線之上。不過這張全家福仍然遺漏了水星、火星和當時仍被列為行星的冥王星。水星因為太過接近太陽而拍攝不到;火星就因為太陽的散亂光線影響了太空船上的鏡頭而拍不到;而冥王星則因為體積太小及離太陽較遠而照射不到足夠光線。 正如上文所說,由於這張全家福是合成照片,並非以一次曝光而拍攝。當中,有為數不少的照片是經過不同的曝光及使用不同的濾光器拍攝而成,以便盡可能提高拍攝對象的具體特徵。拍攝太陽時則使用了最暗的濾光器(一條甲烷吸收帶)及選取了盡可能最短的曝光時間(五千分之一秒),以減低太陽的強烈光線對太空船上鏡頭內的光導攝像管的影响。從照片看來太陽並非很大,只有從地球上看到的直徑大約40分之一左右。然而,其亮度仍然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最光亮恆星天狼星多出8百萬倍。照片能夠拍攝得如此光亮,是因為經過鏡頭內的光學儀器多次反射所致。而在其他圍繞太陽的闊角度照片,亦可看到一些加工以減低光學儀器內散亂光線對照片的影響。這些照片用上了清晰的濾光器作一秒的曝光拍攝而成。大部份的照片都使用了闊角度鏡頭,但在拍攝行星時則採用了焦距為1500毫米的窄角度鏡頭(上圖內在合成照片外另置的行星照片),以突顯各個行星的特徵。.

新!!: 火星和太陽系全家福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的假設天體列表

假設的太陽系天體是在我們太陽系中,已經從觀測的科學中推斷出,但不知道它們是否存在的一顆行星、天然衛星或類似的天體。多年來已經提出一些假設的行星,但很多已經被排除掉。然而,即使在今天,以科學猜測可能存在的行星,依然超出我們目前知識領域的範圍,不知是否真的存在。.

新!!: 火星和太陽系的假設天體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本列表包括任務成功以及試圖到達地球以外的所有探測器,其中的目標任務包括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甚至是太陽系外的探測。其中有一些任務僅飛掠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由於探測地球本身的探測器數量龐雜、利用多次重力拋射的探測器軌道複雜,所以未加觀測地球、飛掠地球的探測器並未列入。另外,本列表目前也未將已取消或是未來可能發射的探測器列入,因為可能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截至2016年4月為止,共有248艘探測器被設定為太陽系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有些攜帶許多小探測器,但大部分為單一的探測器,其中143艘探測器成功;7艘探測器部分成功;98艘探測器失敗。.

新!!: 火星和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最大撞擊坑列表

以下是太陽系多個天體中最大撞擊坑列表:.

新!!: 火星和太陽系最大撞擊坑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湖 (火星)

太陽湖 是火星上的一個暗區,為火星反照率特徵之一。過去曾經被稱為獨眼(Oculus),並且因為它被較亮的陶瑪西亞包圍著,很像眼中的瞳孔,因而通常被稱為火星之眼。它的西北是塔爾西斯,東北是水手號峽谷。太陽湖因其外觀善變而著名,它的大小和外觀會隨著沙塵暴而改變。羅威爾聲稱有數條火星運河在此處交會,並因而認為它是火星人的首都。.

新!!: 火星和太陽湖 (火星) · 查看更多 »

外星生命

外星生命指存在于地球以外的生命体。这个概念囊括了简单的细菌到具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研究和测试关于外星生命猜想的学科被称作地外生物学或天体生物学。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一直使用包括探测地球之外的电波、天文望远镜观测潜在的宜居行星等方法探测外星生命存在的迹象,但迄今为止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外星生命的存在。有人認為發現外星人的機率很小,也有很多人认为外星生命几乎必定存在。 世界各地一直有关于外星人的遐想,在各種史書中也留下不少疑似关于外星人的奇异記載。有人猜测古印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建造的發達古文明受到了外星生物科技的影響,更有人宣称曾目睹外星人或与之接触。伴随大量关于外星人的報導、科幻小說和電影的充斥,使得外星生命的传闻绘声绘色。.

新!!: 火星和外星生命 · 查看更多 »

奥本·勒维耶

奥本·尚·约瑟夫·勒维耶(法語:Urbain Jean Joseph Le Verrier,),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主要贡献是计算出海王星的轨道,根据其计算,柏林天文台的德国天文学家伽勒观测到了海王星。.

新!!: 火星和奥本·勒维耶 · 查看更多 »

奧伯斯彗星

13P/奧伯斯彗星是太陽系內的一顆週期彗星。 奧伯斯在1815年3月6日在德國的不來梅發現這顆彗星。它的軌道最早是由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在3月31日算出的,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 算出它的軌道週期為73.9儒略年,而其它的天文學佳算出的結果則介於72和77儒略年之間。 這顆彗星上次是在1956年回歸,下次的回歸是2024年,但在2094年1月10將是最接近地球的時刻。 有人猜測 13P/奧伯斯彗星會在火星上產生來自大犬座的軍市一(大犬座貝塔星)為輻射點的流星雨。.

新!!: 火星和奧伯斯彗星 · 查看更多 »

奧林帕斯山 (火星)

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是火星上的盾狀火山,亦為太陽系中已知最高的山,高於基準面21,229公尺,將近地球珠穆朗玛峰的兩倍多,但更貼切的比喻是地球冒納羅亞火山從海底算起高度(9公里多)的兩倍多,因為同樣是盾狀火山,且山頂都有破火山口。火山寬約600公里,約等於夏威夷群島的寬度(夏威夷島至可愛島)。位於北緯18.4度,東經226度。 在太空船確認它是一座山之前,地面望遠鏡中的奧林帕斯山是一明亮的亮點,被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命名為「奧林帕斯山之雪」(Nix Olympica)。Patrick Moore (1977), Guide to Mars, London (UK), Cutterworth Press,前者為p.96,後者為p.120.

新!!: 火星和奧林帕斯山 (火星) · 查看更多 »

奧林比亞沙丘地

奧林比亞沙丘地(Olympia Undae)是火星北極區的一個廣大的沙丘地,為一個在火星北極高原外圍、東經120°到240°,北緯78°到83°的廣大沙漠;延伸約1100公里,面積47萬平方公里。奧林比亞沙丘地是火星表面最廣大的連續沙丘地,與阿拉伯半島上的鲁卜哈利沙漠相當。.

新!!: 火星和奧林比亞沙丘地 · 查看更多 »

好奇號

好奇號(Curiosity)是一輛美國太空總署火星科學實驗室轄下的火星探測車,主要任務是探索火星的蓋爾撞擊坑,為美國太空總署火星科學實驗室計劃的一部份。 好奇號在2011年11月26日北美東部標準時間10:02於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進入火星科學實驗室太空船,並成功在2012年8月6日協調世界時05:17於伊奧利亞沼著陸。好奇號經過56,300萬公里的旅程,著陸時離預定著陸點只相差2.4公里。 好奇號的任務包括:探測火星氣候及地質,探測蓋爾撞擊坑內的環境是否曾經能够支持生命,探測火星上的水,及研究日後人類探索的可行性。 好奇號的設計將是計畫中的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設計基礎。2012年12月,好奇號原本執行2年的探測任務被無限期延長。 2014年6月24日,好奇號在發現火星上曾經有適合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之後執行滿一個火星年的探測任務。.

新!!: 火星和好奇號 · 查看更多 »

妖獸大蛛王

《妖獸大蛛王》(英語:Big Ass Spider!)是一部由邁克·孟德茨執導的美國科幻動作喜劇電影,上映於2013年。講述一個滅蟲人員和醫院保安搭檔,對抗一隻在洛杉磯橫行的巨型變異蜘蛛的故事。.

新!!: 火星和妖獸大蛛王 · 查看更多 »

姚贝娜

姚貝娜(),中国大陆女歌手,精通民族、流行、通俗唱腔,亦會金屬搖滾唱腔。2013年7月(31歲)參賽《中国好声音》,憑《也許明天》一炮而紅,有別於該節目其他的歷屆參賽者,姚的歌唱技術獲兩岸作曲和監制老前輩在正式訪談裡認同,台灣監制劉家昌明言「從到頭尾真是沒有半點瑕疵……可以接鄧麗君的位子」。2015年1月因乳腺癌病逝,引起輿論界哄動。 姚貝娜為湖北武漢人,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專攻民族唱腔,中國海軍政治部歌舞團獨唱(2009年退伍)。2007、2010和2014年獲邀上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歌唱。2008年獲第13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流行唱法金獎,期間結識兩岸名位音樂界老前輩。同年參加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演唱。.

新!!: 火星和姚贝娜 · 查看更多 »

威妮夏·伯尼

威妮夏·凯瑟琳·道格拉斯·费尔(Venetia Katharine Douglas Phair),本姓伯尼(Burney)()是冥王星的命名人,也是唯一一位为行星命名的女性。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一颗新行星,威妮夏·伯尼首先提议将其命名为“Pluto”。当时,伯尼是一名11岁少女,住在英国英格兰牛津。.

新!!: 火星和威妮夏·伯尼 · 查看更多 »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簡稱WMAP)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人造衛星,目的是探測宇宙中大爆炸後殘留的輻射熱,2001年6月30日,WMAP搭载德尔塔II型火箭在佛羅里達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由於宇宙間殘存著大霹靂的熱輻射(即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WMAP的目的就是測量這些熱輻射的極小差異。這計畫由查爾斯·本內特教授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領導,與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及普林斯頓大學合作。WMAP太空船在2001六月30日七點46分46秒於佛羅里達升空,是COBE太空任務的繼承者之一,也是中級探索者系列衛星的一員。2003年,為了紀念曾為研究計畫一員的宇宙學家大衛·威爾金森,MAP更名為WMAP。WMAP在圍繞日-地系統的L2點運行,離地球1.5×106公里。2012年十二月20日,研究團隊發佈了WMAP九年數據及相關影像。 WMAP的測量在建立最近的宇宙標準模型(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或稱ΛCDM模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是是一種以宇宙常數型態表示的暗能量為主導的宇宙模型,這模型與WMAP數據及其他宇宙學數據吻合,並且緊密的相互趨近。在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中,宇宙年齡為137.72 ± 0.059億年。由金氏世界記錄鑑定,WMAP的任務使宇宙的年齡精確度優於1%。現在的宇宙膨脹速率(見哈伯常數)為69.32 ± 0.80 (公里/秒)/百萬秒差距。宇宙的組成中有 4.628 ± 0.093%的一般重子物質,有24.02+0.88−0.87%既不吸收也不放射光的的冷暗物質(CDM),有71.35+0.95−0.96% 使宇宙加速膨脹的的暗能量。而微中子在宇宙含量中佔不到1%,但WMAP的測量發現其存在。該團隊於2008年首次發現,證實了宇宙微中子背景輻射的存在,微中子的有效種類為3.26 ± 0.35。尤拉平面幾何的曲率(Ωk)為-0.0027+0.0039−0.0038。WMAP的測量在很多方面也支持宇宙是平坦的,包括平坦測量。 根據「科學」雜誌,WMAP在2003年有重大突破。這任務的成果論文榮登2003年後超熱門科學文章排行榜的第一及第二名。在 INSPIRE-HEP數據庫中,物理與天文學引用最多次的論文只有三篇是在2000年以後發表的,而這三篇皆由WMAP發佈。在2010年三月27日,貝內特、來曼、大衛榮獲2010年的邵逸夫獎,以褒揚他們WMAP對天文界的貢獻。 2010年十月,WMAP太空船經過九年的運作,終於功成身退,安息在日心軌道上。天文學及物理高級審查小組在2010年九月於美國太空總署核准了總共九年的WMAP作業,所有WMAP的數據都會仔細檢查並公諸於世。 有些宇宙標準模型的數據型態不同於一般的統計。例如極大角度的測量中,四極矩的數據可能小於模型所預測的,但此不一致性並不顯著。比較小的角度,如大的冷班點及其他數據特徵等,在統計數據上反而較為明顯,而研究將會繼續往這些方面進行。.

新!!: 火星和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威廉·华莱士·坎贝尔

威廉·华莱士·坎贝尔(William Wallace Campbell),美国天文学家,1901年-1930年利克天文台台长,专长于研究光谱学。.

新!!: 火星和威廉·华莱士·坎贝尔 · 查看更多 »

威廉·弗雷德里克·丹寧

威廉·弗雷德里克·丹寧(William Frederick Denning,),英國天文學家,雖然他沒有受過天文專業教育,卻在天文學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丹寧致力於搜尋彗星,並發現了週期彗星丹寧-藤川彗星和迷蹤彗星D/1894 F1。後者是在喬治·阿爾科克發現新的彗星以前最後一個在英國本土發現的彗星 丹寧對流星體和新星也有研究,並發現了1920年天鵝座新星。.

新!!: 火星和威廉·弗雷德里克·丹寧 · 查看更多 »

威廉·哈金斯

威廉·哈金斯爵士,OM,FRS(Sir William Huggins,),英国天文学家,與他的妻子瑪格麗特·林賽·哈金斯都是光譜學的先驅。 他建造了一座私人的天文台,並進行各種不同天體光譜的發射線和吸收線的觀察。他是第一個區分出星雲和星系之間有差異的人。例如,獵戶座大星雲有單純的發射譜線,是典型的氣體特徵;仙女座星系的譜線特徵如同恆星。 哈金斯在1900至1905年間擔任皇家學會的主席。.

新!!: 火星和威廉·哈金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维恩

威廉·卡尔·维尔纳·奥托·弗里茨·弗兰茨·维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德國物理學家,研究領域為熱輻射與電磁學等。1893年,維恩經由熱力學、光譜學、電磁學和光學等理論支援,發現了維恩位移定律,並應用於黑體等學術理論,揭開量子力學新領域。1911年,他因對於熱輻射等物理法則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火星和威廉·维恩 · 查看更多 »

威廉·韦伯·科布伦茨

威廉·韦伯·科布伦茨(William Weber Coblentz,),美国物理学家,因其在红外线辐射测量和光谱学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新!!: 火星和威廉·韦伯·科布伦茨 · 查看更多 »

威廉·赫歇爾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爵士,FRS,KH(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出生於德國漢諾威,英國天文學家及音樂家,曾作出多項天文發現,包括天王星等。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新!!: 火星和威廉·赫歇爾 · 查看更多 »

威廉·沃尔夫·比尔

威廉·沃尔夫·比尔(Wilhelm Wolff Beer)是一位来自普鲁士柏林的银行家暨天文学家,歌剧作曲家贾科莫·梅耶贝尔的同父异母弟弟。.

新!!: 火星和威廉·沃尔夫·比尔 · 查看更多 »

威廉·拉塞尔

威廉·拉塞尔(,),英国天文学家,出生于博尔顿。拉塞尔早年曾从事啤酒酿造行业,积聚了不少财富,从而可以毫无顾虑的发展其对天文学的爱好。他在利物浦附近建立了一座天文台,配备有一架24英寸(610毫米)反射望远镜——就是在这架望远镜上,拉塞尔开创性的使用了利用赤道仪追踪天体的简易方法。同时他还使用自己设计的仪器亲自磨制、抛光望远镜镜片。.

新!!: 火星和威廉·拉塞尔 · 查看更多 »

婚神星

婚神星(英语:3 Juno)是人类發現的第三顆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小行星之一,是由較重的石質組成的S-型小行星。它在1804年9月1日被德國天文學家卡尔·路德维希·哈丁以一架普通的2英吋口徑望遠鏡發現的,以羅馬神話中位階最高的婚姻之神朱諾來命名。.

新!!: 火星和婚神星 · 查看更多 »

子午線高原

子午線高原(英文:Meridiani Planum)或譯子午高原、子午線平原,是在火星南緯2度的一個高原,中心位於,位於子午線高地(Terra Meridiani)的最西側部分。這個地區有少見的灰色結晶赤鐵礦。在地球上赤鐵礦常見於溫泉或平靜的湖泊;因此許多科學家相信在子午線高原的赤鐵礦代表了火星古代曾存在溫泉或曾經是液態水存在的環境。赤鐵礦是當地厚度200至800公尺厚沉積岩地層的一部份。其他子午線高原上的地表特徵包含了玄武岩和撞擊坑。.

新!!: 火星和子午線高原 · 查看更多 »

子韦

子韦,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思想家,担任星官兼史官,《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划为阴阳家,著有《宋司星子韦》三篇。《晋书·天文志》载“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验”。.

新!!: 火星和子韦 · 查看更多 »

宮本正太郎

宮本正太郎(みやもと しょうたろう,)是一位日本天文學家,廣島縣人。是天文學家荒木俊馬的學生。以行星大氣研究聞名。.

新!!: 火星和宮本正太郎 · 查看更多 »

守護者 (電影)

《守護者》(Watchmen)是一部2009年美國犯罪、動作、劇情和超級英雄電影,由查克·史奈德執導,瑪琳·艾珂曼、比利·庫達普、馬修·古德、傑基·厄爾·哈利、傑佛瑞·狄恩·摩根與派翠克·威爾森作為主演。電影改編自1986年至1987年出版的限期系列《守護者》,作者為艾倫·摩爾與戴夫·吉伯斯。故事設定在架空的1985年,處於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冷戰時期,敘述一群退役的英雄們調查更大邪惡陰謀的故事。 在漫畫宣布將改編成真人電影後,電影的改編計畫卻陷入難產。最先由製片人羅倫斯·戈登、製片人喬·西佛、導演特里·吉列姆、二十世紀福斯和華納兄弟(《守護者》出版商DC漫畫的母公司)接手開發,但導演吉列姆卻認為這項目「無法拍成電影」。2000年,戈登和洛伊德·萊文聯同環球影業和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的腳本、大衛·海特、戴倫·艾洛諾夫斯基與保羅·葛林葛瑞斯的加入全部被取消,基於製作超出預算的爭議。本計畫回到了華納兄弟公司,由查克·史奈德被聘作執導,而派拉蒙仍是作為國際發行商。但福斯卻因戈登未能在1991年將版權買斷而控告華納兄弟,他這使本電影對其他工作室侵了權。最後雙方協定在華納兄弟發行之後將給予福斯部分利潤才解決。電影2007年九月在溫哥華進行拍攝。如同導演前作《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本片同樣仿製原著漫畫的分鏡構圖,但並不全部場景皆用去背合成背景方式呈現。 《守護者》排定2009年3月6日全球於一般影院與IMAX戲院同步上映。在首映周末票房收入為5500萬美元,最後總計收入超過1.85億美元。 2009年11月3日,發布了導演剪輯與24分鐘附加鏡頭的DVD《守護者終極剪輯版》,當中還收入了原作的「Tales of the Black Freighter」這個情節,總時長215分鐘。.

新!!: 火星和守護者 (電影) · 查看更多 »

守護者 (漫畫)

《守護者》(Watchmen)是部十二集的限期系列(limited series)漫畫書,創作者為編劇艾倫·摩爾(Alan Moore),畫家,以及上色畫家約翰·希金斯(John Higgins)。本系列漫畫由DC漫畫公司自1986至1987年單期出版,並在後來數度發行結集成獨冊的單行本。而同名改編的真人電影也於2009年上映,由查克·史奈德執導。 守護者受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認同,成為自1923年以來出版的最佳英文小說之一。.

新!!: 火星和守護者 (漫畫) · 查看更多 »

宇宙 (紀錄片)

《宇宙》(The Universe),是一部美國紀錄片電視系列,其內容主要與太空和天體等主題有關。《宇宙》主要是由透過電腦繪圖製作的天體電腦圖形,以及訪問宇宙学、天文學和天体物理学專家的片段組成。.

新!!: 火星和宇宙 (紀錄片) · 查看更多 »

宇宙419號

宇宙419號(Космос 419)是蘇聯的火星無人探測器,於1971年5月10日由質子K/D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升空後因最後一節火箭無法啟動,導致停留於近地球軌道,任務失敗。.

新!!: 火星和宇宙419號 · 查看更多 »

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cosmic velocity),是指物體從地球出發,要脫離天體重力場的四個較有代表性的初始速度的統稱。計算宇宙速度的基本公式如下: 航天器按其任務的不同,需要達到這四個宇宙速度的其中一個。例如人類第一個發射成功的星際探測器月球1号就需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擺脫地球重力。而旅行者2号則需要達到第三宇宙速度,才能離開太陽系。 宇宙速度的概念也可应用于在其他天体發射航天器的情況。例如计算火星的环绕速度和逃逸速度,只需要把公式中的M,R,g换成火星的质量、半径、表面重力加速度即可。.

新!!: 火星和宇宙速度 · 查看更多 »

宇宙戰士 (OVA)

《宇宙戰士》(宇宙の戦士,英文標題Starship Troopers)是改編自羅伯特·海萊因執筆的科幻小說《星艦戰將》的日本OVA動畫,由日昇動畫與萬代影像所製作,於1988年發行。後來在1991年1至2月間,於東京電視台播出。.

新!!: 火星和宇宙戰士 (OVA) · 查看更多 »

安吉洛·西奇

佩特·安吉洛·西奇(意大利语:Pietro Angelo Secchi,),義大利天文學家。.

新!!: 火星和安吉洛·西奇 · 查看更多 »

安夸庫谷

安夸庫谷(Auqakuh Vallis)是一個位於火星大瑟提斯區的古老河道。中心座標30.4N°, 299.9W°。長度312公里,以奇楚瓦語(印加帝國語言)的火星命名。.

新!!: 火星和安夸庫谷 · 查看更多 »

安德森

安德森,或譯安達臣、安德松(Anderson、Andersson、Andersen或Andrésen)可指:.

新!!: 火星和安德森 · 查看更多 »

安德森山

安德森山(Anderson Hill)是火星古謝夫環形山中哥伦比亚山丘群的一座山峰,它是紀念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意外中喪生的非裔美國太空人迈克尔·安德森的而命名。 A.

新!!: 火星和安德森山 · 查看更多 »

安提基特拉机械

安提基特拉機械(希臘文:O μηχανισμός των Αντικυθήρων, O mēchanismós tōn Antikythērōn,或譯為安提基瑟拉、安提基西拉)是古希腊时期為了計算天體在天空中的位置而設計的青銅機器,屬於模拟计算机 Quote: Imagine tossing a top-notch laptop into the sea, leaving scientists from a foreign culture to scratch their heads over its corroded remains centuries later.

新!!: 火星和安提基特拉机械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亞第撞擊坑 (火星)

安東尼亞第撞擊坑(Antoniadi)是一個位於火星大瑟提斯高原的撞擊坑,中心座標21.5°N,299.2°W。它的直徑394公里,以希臘裔法國天文學家歐仁·米歇爾·安東尼亞第命名。.

新!!: 火星和安東尼亞第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密宗占星术

密宗占星术(Esoteric astrology)是基于的“永恒的智慧”的教义,她说这是她的西藏法师迪瓦尔·库尔(Djwhal Khul)进行传达的一部分。 密宗占星师们遵循贝利的教导,通常是根据他们的工作,她的五卷关于七射线的论述,尤其是第三卷,重点是占星术。她的密宗占星术涉及灵魂意识的进化和进化的障碍。.

新!!: 火星和密宗占星术 · 查看更多 »

密特拉教

羅浮宮博物館) 密特拉教(Mithraism),也被稱為密特拉密教、密特拉秘儀(Mithraic mysteries),是一支以主神密特拉斯(Mithras)為信仰中心的秘密宗教,大約西元一世紀至西元四世紀盛行於羅馬帝國境內。宗教靈感來自波斯人對主神密特拉(,原始印度-伊朗語寫法為Mitra)的敬拜,雖然希臘的密特拉斯(Mithras)是與一個新的和獨特的(宗教)形象聯繫著,並且在波斯與希腊、罗马之間信仰傳播階段的连续性是被(學者)所讨论著。Beck, Roger (2002-07-20).

新!!: 火星和密特拉教 · 查看更多 »

尊神星

是第238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4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尊神星 · 查看更多 »

封神榜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中记录的封神榜所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

新!!: 火星和封神榜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 查看更多 »

小獵犬2號

小猎犬2號(Beagle 2)是一個由英国研發的着陆航天器,其研發目的在於搜索火星表面的生命跡象,是欧洲航天局2003年火星快車號任务的一部分。小猎犬2號的名字来自曾两次跟随达尔文远征的小猎犬号帆船(HMS Beagle),这两次远征促成达尔文日後得以完成並提出他著名的进化论學說。 它从火星特快车上释放出来后的第六天,正准备按计划进入大气层时,失去所有联系。由於完全失聯,因而曾被質疑其根本没登陸火星,而是被弹出大气层,进入环日轨道;或質疑其在降落过程中被大气燃烧殆尽;亦有其已抵達火星表面,卻因與火星地表堅硬物體發生撞擊而撞毀,或因其它错误而无法与地球联系的質疑。但是在2015年1月16日經多國研究人員確認,小獵犬2號其實已於2003年時成功登陸在火星表面,只是因故未能完成部署開始運作。.

新!!: 火星和小獵犬2號 · 查看更多 »

小獵犬撞擊坑

小獵犬撞擊坑(Beagle)是一個位於火星子午線高原,機會號曾經探測過的撞擊坑。機會號在任務的第855火星日(2006年6月20日)在310公尺之外拍下該撞擊坑首張影像。它位於更大的維多利亞撞擊坑周圍被命名為「Victoria Annulus」的噴發物覆蓋層的邊緣。 該撞擊坑以小獵犬號和小獵犬2號命名。.

新!!: 火星和小獵犬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60

小行星10160(Totoro)是一顆圍繞太陽公轉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该小行星在1994年12月31日由日本业余天文学者小林隆男发现,并以宫崎骏1988年导演的动画影片《龙猫》中的角色命名。.

新!!: 火星和小行星1016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302

小行星10302,是一顆近地小行星,其直徑大約為0.6公里,軌道置於地球與火星之間。它於1989年6月29日由帕洛馬山天文台的何林 (Eleanor F. Helin) 和阿魯 (J. Alu) 共同發現。由在分類上,它屬於X-型小行星,代表它蘊藏不少金屬。 它是歐洲航天局的堂吉訶德小行星防衛任務中,兩顆目標小行星之一。 Category:阿莫爾型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1030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4558

,即王淦昌小行星(14558 Wangganchang),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其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行星14558于1997年11月19日在北京兴隆被施密特CCD小行星巡天项目组发现,后以中国核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名字为其命名。.

新!!: 火星和小行星1455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59

是被人類發現的第159顆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帶。 小行星159在小行星帶中體積算大,其自轉很緩慢,顔色深黑,並有著原始的富碳的土壤成分。 它位于健神星族區域内公轉,但是它有可能只是一顆毫無關係的外來闖入物體,因爲它體積太大,不會是從製造出健神星族小行星的那一次撞擊下形成的。 至今,曾錄得兩次小行星159掩星,分別于2001年及2003年。.

新!!: 火星和小行星15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12

,即郭守敬小行星(2012 Guo Shou-Jing),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其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行星2012于1964年10月9日被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后以中国元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敬的名字为其命名。.

新!!: 火星和小行星201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6

是第206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十分原始,被歸為C型小行星;其土壤顔色深黑,含有大量碳。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0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7

是第207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其體積頗大,並被歸為C型小行星,説明它的成分原始,顔色很深。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0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8

是第208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被歸為S-型小行星。 它是鴉女星族小行星體積數一數二的成員,並可能是在撞擊后創造出這個族的原始小行星的碎片之一。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0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0

是第210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的體積較大,而成分則類似于富碳的球粒隕石。 此小行星被列爲罰神星族一員。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1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1

是第21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被歸類為C型小行星,很可能由原始的富碳物質組成。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1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4

是第214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约翰·帕利扎发现的天体.

新!!: 火星和小行星21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9

是第219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1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0

是第220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1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2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09

,即天津小行星(2209 Tianjin),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其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行星2209于1978年10月28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被发现,后北京天文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城市天津为其命名。.

新!!: 火星和小行星220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2

小行星222是司理星族的一顆小行星,是第222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它是由奧地利天文學家約翰·帕利扎於1882年2月9日發現,將其命名為Lucia。.

新!!: 火星和小行星22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3

小行星223是司理星族的一顆小行星,是第223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它是由奧地利天文學家約翰·帕利扎於1882年3月9日發現,將其命名為Rosa,不清楚其命名的依據。.

新!!: 火星和小行星22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5

小行星225是主小行星帶上非常大的小行星,是第225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它是由奧地利天文學家約翰·帕利扎於1882年4月19日發現,將其命名為Henrietta,命名來源是天文學家皮埃尔·让森的妻子。 In 2001, the asteroid was detected by radar from the 阿雷西博天文台 at a distance of 1.58 AU.

新!!: 火星和小行星22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6

是第226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2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8

是第228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2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9

是第229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vec:Lista de asteroidi#229 Adełinda.

新!!: 火星和小行星22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4

是第234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3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3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408

,即北京奥运小行星(23408 Beijingaoyun),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其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行星23408于1977年10月12日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于2001年4月获正式编号为(23408)。2008年8月1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正式批准以“北京奥运”命名小行星23408,以纪念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火星和小行星2340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5

是第235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3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3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7

是第237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4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23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267

小行星3267(3267 Glo)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为火星穿越小行星。该小行星于1981年1月3日发现。.

新!!: 火星和小行星326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5366

小行星35366(Kaifeng),是一颗地球与火星轨道间的小行星。该小行星于1997年10月18日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以中国河南省境内的开封命名。它的公转周期为3.22年。该小行星的绝对星等为15.9等。 Category:1997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以地名命名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3536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179

小行星4179 (4179 Toutatis)是一颗阿波罗型艾琳达族小行星,同时也是一颗火星轨道穿越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417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6610

B612 (46610 Bésixdouze) 是 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軌道中公轉。「Bésixdouze」這個名稱是從B612的法語發音"bé six douze"而來的。.

新!!: 火星和小行星4661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335

達摩克里斯 (5335,dam'-ə-kleez) 達摩克小行星的原型,它們是核心不活躍的長週期彗星哈雷彗星家族的成員。這顆小行星於1991年被發現,並被以希臘神話中的達摩克里斯來命名。 當達摩克里斯在1991年被羅伯特·H.·麥坎納發現時,他發現它的軌道與過去已知的小行星都不一樣。達摩克里斯的近日點在火星的軌道附近,而遠日點在天王星的附近,他似乎是從外太陽系的圓軌道轉換成橢圓軌道進入內太陽系。 鄧肯·史提爾、傑拉爾德·漢恩、馬克·貝利和 David Asher推導出動力學上長期演變的結果,發現一個可能成為越地小行星 (Earth-crosser asteroids)的好方法,並且在這樣的軌道上經度過了四分之一的生命期。達摩克里斯在成為目前的狀態之前,因為它的軌道高度傾斜,使它不會接近木星或土星,因而曾經有數萬年是在穩定的軌道上運轉。 有一些猜測認為在火星上也許可以看見達摩克里斯造成的天龍座流星雨。.

新!!: 火星和小行星533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96

小行星596(596 Scheil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主带小行星和主带彗星。它是由德国天文学家奥古斯特·科普夫于1906年2月21日在德国海德堡发现的,科普夫以他认识的一名英国女学生Scheila命名这颗小行星。.

新!!: 火星和小行星59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990

,即同情小行星(8990 Compassion),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其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新!!: 火星和小行星899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991

,即团结小行星(8991 Solidarity),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其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新!!: 火星和小行星899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992

小行星8992,即宽容小行星(8992 Magnanimity),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其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新!!: 火星和小行星899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377

賽德娜(英文:Sedna)為一顆外海王星天體,小行星編號為90377。它於2003年11月14日由天文學家布朗(加州理工學院)、特魯希略(雙子星天文臺)及拉比諾維茨(耶魯大學)共同發現,它被發現時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遠的天然天體。賽德娜目前距離太陽88天文單位 ,為海王星與太陽之間距離的3倍。在賽德娜大部分的公轉週期中,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比任何已知的矮行星候選都要遙遠。賽德娜是太陽系中颜色最紅的天體之一。它大部分由水、甲烷、氮冰及托林(Tholin)所構成。國際天文聯會目前並未將賽德娜視為矮行星,但是有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它應該是一顆矮行星 。 賽德娜的公轉軌道是一個離心率較大的橢圓,遠日點估計為937天文單位,所以它是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體之一,比大部份的長週期彗星都還要遠。賽德娜的公轉週期約為11,400年,近日點約為76天文單位,天文學家可以藉此推斷它的起源。小行星中心目前將賽德娜視為黃道離散天體,這類天體是因為海王星向外遷徙造成的引力擾動,从柯伊柏帶散射入高傾斜和高離心率的軌道內。但是這種分類已經引起爭議,因為賽德娜不曾接近海王星,所以海王星的引力擾動無法造成它的軌道如此橢圓。一些天文學家認為賽德娜是人類首度發現的首顆歐特雲天體,其他天文學家則認為賽德娜的橢圓軌道是一顆通過太陽系附近的恆星所造成的,它可能位在與诞生太陽的星團(一个疏散星團)之內,甚至有天文學家認為賽德娜是太陽從其他恆星系所捕捉到的天體。認為賽德娜的軌道是海王星外天體存在的證據。共同發現賽德娜和矮行星鬩神星,妊神星,和鸟神星的天文學家米高·E·布朗認為它是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外海王星天體中最重要的一顆,因為瞭解它的特殊公轉軌道可能可以得知太陽系的起源及早期的演化資訊 。.

新!!: 火星和小行星9037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81

,即庵野秀明星(9081 Hideakianno),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其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新!!: 火星和小行星908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凌

小行星凌發生於一顆小行星直接經過觀測者和另一顆天體的中間,使得該天體的盤面有一小部分被遮蔽。從地球上觀測者的角度,小行星凌太陽或月球的事件非常罕見,這是因為在太陽和月球之間的小行星不僅少還非常小。外側行星比較常見凌日的現象。 凌和掩星是有所不同的,掩星是小行星完全遮蔽了萊自另一顆天體的光線。.

新!!: 火星和小行星凌 · 查看更多 »

尤利西斯山

尤利西斯山(Ulysses Tholis)是一個位於火星塔爾西斯區的火山,中心座標2.89°N,121.55°W。.

新!!: 火星和尤利西斯山 · 查看更多 »

尤瑞尼爾斯小火山

尤瑞尼爾斯小火山(Uranius Tholus)是一個位於火星塔爾西斯區的火山,中心座標2.9°N,121.6°W。它的寬度是101.7公里,以火星的古典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尤瑞尼爾斯小火山 · 查看更多 »

尤里卡星

(5261) 尤里卡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火星特洛伊小行星,它是帕洛馬山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大衛·李維與亨利·霍特於1990年6月20日發現的。它尾隨在火星後方的L5點,在每個週期中與火星的距離變化只有0.3天文單位(添加上長期變化,在1850年代的距離變化在1.5-1.8天文單位,在2400年是1.3-1.6天文單位)。與地球、金星和木星的最近距離分別為0.5、0.8和3.5天文單位。 自從(5261) 尤里卡被發現之後,小行星中心已經確認三顆小行星是火星特洛伊:(121514) 1999 UJ7在L4,31在L5點,和2也在L5點。至少還有其它五顆小行星有著接近1:1的共振,但是它們並未顯示出特洛伊的行為。這些小行星是、 、(36017) 1999 ND43、 和(152704) 1998 SD4。 (5261) 尤里卡的紅外線光譜是典型的A-型小行星,但是可見光的光譜包含一些離析的,被稱為鈦輝無粒隕石的無粒隕石。A-型小行星在色調上是紅的色彩,有著中等的反照率。這顆穩定的小行星深陷在火星的拉格朗日帶內,被認為是表示這顆小行星是原始起源的 -意思是在太陽系的歷史中這顆小行星絕大部分都在這樣的軌道中。.

新!!: 火星和尤里卡星 · 查看更多 »

尼克尔森陨石坑

尼克尔森陨石坑(Nicholson)是月球正面西侧边沿一座位于鲁克山脉东南山区中的年轻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赛斯·巴恩斯·尼克尔森(1891年-196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尼克尔森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尼克爾森撞擊坑 (火星)

火星上的尼克爾森撞擊坑(Nicholson)中心座標0.1° N,164.5° W,位於门农区,直徑100公里。因為它位於火星赤道上,是很好的火星赤道位置指標。它以美國天文學家赛斯·尼克尔森命名。 尼克爾森撞擊坑因為它中央的山丘而聞名,該山丘比坑底高3.5公里。這個圓形的山丘明顯受到水流的侵蝕和可能的風蝕。.

新!!: 火星和尼克爾森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尼羅瑟提斯桌山群

尼羅瑟提斯桌山群(Nilosyrtis Mensae)是一個位於火星卡西乌斯区的區域,中心座標36.87°N,67.9°E。該區域的西緣和東緣經度分別是51.1°E和74.4°E。而它的北緣和南緣緯度則分別為36.87°N和29.61°N。尼羅瑟提斯桌山群位於普羅敦尼勒斯桌山群正東方,且兩者都位於火星南北分界線上。這個橫跨705公里的區域於1973年以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尼羅瑟提斯桌山群 · 查看更多 »

尼爾格谷

尼爾格谷(Nirgal Vallis)是一個位於火星科普來特斯區和鳳凰湖區的古河道,中心座標28.4°S, 42°W,長496公里,以阿卡德語的火星命名。.

新!!: 火星和尼爾格谷 · 查看更多 »

少卫增八Ab

少卫增八Ab是一颗位于仙王座系外行星,距离地球45光年,其母星为少卫增八A。科学家于2002年证实它是一颗行星,但是早在1988年,人们即怀疑其是行星家族的成员(这使得少卫增八Ab成为第一颗被发现的系外行星)。.

新!!: 火星和少卫增八Ab · 查看更多 »

射紋系統

射紋系統包括從撞擊坑噴發過程中拋出的纖細纵向條紋,這許多的條紋看起來有點像來自輪子樞紐的輻條。這些輻射狀物經常有較大噴發物造成的二次與後續撞擊伴隨著,向外延伸原始的撞擊坑直徑的數倍。在月球、水星、金星和太陽系內其它的行星的一些天然衛星上,都確認了一些射紋系統。原先我們認為射紋系統只存在沒有大氣層的行星或衛星上,但最近在來自火星軌道上的奧德賽號的熱影像成像的火星紅外線影像上也發現了射紋系統。 當噴發物的材料沉積在表面時會有著不同的反射 (這是指反照率) 或熱性質,射紋可以在可見光以及某些紅外線波長的情況下被看見。通常,可見的射紋有著比周圍其它物質更高的反照率。比較罕見的是撞極挖掘出的物質反照率比較低,例如沉積在月海的玄武岩的熔岩。熱射紋,如同在火星上看見的,在斜坡和陰影不影響到火星表面的紅外線輻射能量時特別容易看見。 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射紋會被因為各種作用而逐漸被消除,因此射紋跨越表面地層層次的特徵可以做為隕石坑相對年齡的指標。在沒有大氣層的天體,像是月球,曝露在宇宙線和隕石下的太空風化,導致噴發物質和下層基礎材料之間的反照率差異穩定的減少。特別是造成風化層中玻璃熔解的微隕石,反照率更低。射紋也可能被熔岩、其它的撞擊、或噴發物覆蓋。.

新!!: 火星和射紋系統 · 查看更多 »

山是地面上被平地所围绕的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而凸起的地貌区。山离地面高度通常在100米以上,包括低山、中山与高山,是否被稱作山取決於當地人。 山一般是因板塊碰撞或是火山作用而產生。山會因河流、氣候作用或是冰河而慢慢侵蝕。有些山會形成單獨的頂峰,不過大部份的山會连在一起形成山脉。 高山上因為高海拔而出現高山气候,氣溫會比海平面低,因此會影響高山的生態系。不同的高度會有,由於其氣候及環境較不適宜居住,高山上的農業較平地少。有些休閒娛樂和高山有關,例如爬山及滑雪。 地球上最高的山是在夏威夷的毛納基火山(水下10203公尺,地面4207公尺),海拔最高的則是亞洲喜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瑪峰,距海平面的高度為8848公尺依1995年及2005年針對山頂的調查,是包括積雪的高度。太陽系中最高的山是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高度是21229公尺。.

新!!: 火星和山 · 查看更多 »

山丘 (行星地質)

山丘 (pl. tholi)是在行星地質學用來描述一個小小的圓頂的山或小山。這個詞是從希臘文θόλος 轉過來的,原本的意思是有著圓錐形或拱形屋頂的建築物,羅馬人翻譯這個字成為拉丁文的tholus,意思是圓頂 (cupola) 或 窟窿 (dome)。 在1970年代早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AU) 將tholus作為官方描述火星和其他行星與衛星地形特徵的術語。使用中性的拉丁文或羅馬字描述的理由是在其地質或地貌被測量或確認之前,就可以為它命名 。例如,許多山丘似乎是源自火山,而這個名詞並未意味著特定的地質成因。目前,IAU確認了54個術語 (參見行星命名)。山丘使用在金星、火星、和木星的衛星艾歐。.

新!!: 火星和山丘 (行星地質) · 查看更多 »

峡谷

峽谷乃指由峭壁所圍住的山谷,一般由河流長時間侵蝕而形成。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是最广为人知的大峡谷之一,其長度為504.9公里,平均深度達1200公尺。太陽系裏最大的峽谷是位於火星赤道上的水手号峡谷(Valles Marineris)。.

新!!: 火星和峡谷 · 查看更多 »

峭壁

峭壁或断崖,在行星地质学上是引用自拉丁文的Rupes,用来指其他星球上的悬崖。同行星体系命名法中的其它术语一样,只描述对象外观的單詞,而不反映它的任何起源。因此,适用于任何来源的对象。涉及这一项目的首个命名,是月球上的直壁和阿尔泰峭壁,1961年被国际天文學联合会批准接受。截至2015年3月,国际天文學联合会已在太阳系中命名了62个此类似地质特征,其中水星上17处、金星上7处、月球上8处、火星上23处、小行星灶神星和司琴星上各2处,天王星的卫星米兰达上2处、泰坦妮亚上一处。 有关峭壁或断崖的形成原因,是2008年的一个热门话题,类地行星的地壳冷却收缩和撞击引起的大范围地壳变动是目前的二种主流理论。 各天体上断崖的命名各不相同:.

新!!: 火星和峭壁 · 查看更多 »

巨大恆星列表

以下為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列表,其排序比較的依據是太陽半徑(696,392公里)。然而已知恆星大小的確實排序尚未消楚,也尚未妥善定義。原因有 雙星有時會分開處理,有時會被視為單一系統; 估計恆星大小,不同的測量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部份恆星的測量結果並不準確; 大部分恆星的距離未能確定,因此其大小亦未能確定; 大部分恆星均有大氣層,而這些大氣層會導致測量結果被高估; 有理論指出銀河系中並沒有半徑大於太陽1500倍的恆星; 一個關於麥哲倫雲的調查發現星雲共有44個半徑大於太陽700倍的紅巨星,這顯示還有很多巨大恆星未被發現。.

新!!: 火星和巨大恆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巨神战击队Space Deleter

《巨神戰擊隊Space Deleter》(又名巨神戰擊隊之空間戰擊隊)是由廣東奧飛動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永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投資攝製的特攝劇,也是《巨神戰擊隊》系列第二作。 本作於2014年12月22日正式在广东嘉佳卡通卫视和視頻網站播出。 造型設定亦再次突破中國風格而用上了太陽系各大行星,而標題和劇中部份台詞亦首次用上英語。在故事上除了和上作有一部份聯繫外,与《鎧甲勇士刑天》的世界觀亦有联系。 在製作方面,本作的拍攝地點繼續在象山县和上海。本作的主題曲和背景音樂作曲則繼續由在《鎧甲勇士拿瓦》擔任作曲,以及飾演馬青山一角的曾祥程負責。 而柴原孝典開設的Wild Stunt公司部份成員繼續擔任本作部份皮套演員,至於動作指導仍然由柴原孝典本人負責。.

新!!: 火星和巨神战击队Space Deleter · 查看更多 »

巨行星

巨行星是任何的大質量行星。它們通常是由低沸點的材料(氣體或冰)組成,而不是岩石或其它固體,但是大質量固體行星也可以存在。太陽系有4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已經檢測到許多恆星都有巨行星在軌道上環繞著。 巨行星有時也被稱為類木行星,這是依據木星命名的。它們有些是氣態巨行星,然而,許多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名詞只適用於木星和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不同的成分,在分類上是冰巨行星 。這兩個名詞都可能造成誤導:所有的巨行星主要的流體臨界點之上,不存在明顯的氣相和液相的組成。在木星和土星,主要的成分是氫和氦;在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的成分是水、氨和甲烷。 天體大到足以點燃氘的核融合反應就稱為棕矮星(以太陽系的成分大約是13倍的木星質量),它們的質量範圍介於最大質量的巨行星和最低值量的恆星之間。.

新!!: 火星和巨行星 · 查看更多 »

巴納德撞擊坑

巴納德撞擊坑(Barnard)是一個位於火星南半球赫拉斯区的撞擊坑,在巨大的希臘平原南方,直徑128公里。以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命名。.

新!!: 火星和巴納德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巴赫拉姆谷

巴赫拉姆谷(Bahram Vallis)是位於火星月沼區的一個古老河谷,中心座標20.7° N, 57.5°。.

新!!: 火星和巴赫拉姆谷 · 查看更多 »

巴斯德撞擊坑 (火星)

巴斯德撞擊坑(Pasteur Crater)是一個位於火星阿拉伯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19.4°N,335.5°W。該撞擊坑直徑113公里,以法國化學家路易·巴斯德命名。.

新!!: 火星和巴斯德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帝座

帝座(Alpha Herculis)也稱為武仙座α星,佛蘭斯蒂德命名法則稱該星為64 Herculis。帝座是由α1與α2這2個系統所組成的,α1是一顆的紅亮巨星或紅超巨星,而α2則是個雙星系統,由一顆黃巨星與一顆黃白矮星所構成。.

新!!: 火星和帝座 · 查看更多 »

中壢區

中壢區(臺灣客家語四縣腔:zungˊ lagˋ kiˊ;饒平腔:zhungˇ lagˋ kiˇ)為桃園市的市轄區。以地形考量,全區大致可以分成區中心、內壢、龍岡、大西區(青埔、大崙、過嶺)四部分。人口組成以客家人、閩南人及外省人混居,又以客家人為多數(約占五成七)。.

新!!: 火星和中壢區 · 查看更多 »

中子

| magnetic_moment.

新!!: 火星和中子 · 查看更多 »

中國的幽浮目擊

这是一个中国的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列表。 中國多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紀錄不明飞行物現象的國家之一,從古代中國以來,就有大量古籍紀錄了當時不明飞行物的目击事件。 依照《飛碟探索》雜誌所刊登的目擊報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省份都有過民眾目擊不明飞行物的紀錄。.

新!!: 火星和中國的幽浮目擊 · 查看更多 »

中國深空網路

中國深空網路是中國支援月球和行星際探測的大天線和通訊網路的設施。第一個需要使用這個網路的是嫦娥1號任務,但是未來將用於支援前往月球和火星的任務。.

新!!: 火星和中國深空網路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

本條目是關於中國大陸通行的網絡用語的列表。.

新!!: 火星和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天文学史

中国天文学史是天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國的古天文学是非常發達的,有記載的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有系統。自秦漢以來,所頒佈的曆法有一百多種。.

新!!: 火星和中国天文学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第一個火星探測計劃,于2016年1月11日立项。2011年發射的螢火一號是该計劃的首顆火星探測器。计划預計在2020年7月、8月擇期以長征五號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發射萤火二号,一步趕超完成繞、著、巡三階段任務。.

新!!: 火星和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 查看更多 »

丹寧撞擊坑

丹寧撞擊坑(Denning Crater)是位於火星示巴湾区的撞擊坑,中心座標17.7°S,326.6°W 。該撞擊坑直徑165公里,以英國天文學家威廉·弗雷德里克·丹寧命名。.

新!!: 火星和丹寧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主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在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中,有98.5%是在这里被發現的這個數值来自2006年2月8日的資料。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組成,圍繞著太陽運動的小天體。因為在比較上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主小行星帶,简称“主带”。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木星巨大的引力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並造成許多星子相互間高能量的碰撞,造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繼續受到木星的攝動,形成了與木星的軌道共振。在這些軌道距離(即柯克伍德空隙)上的小行星會被很快地掃进其它軌道。 主帶內最早发现的三顆小行星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而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则为智神星、健神星和灶神星,它们的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在主帶中只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大約950 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不大,有些甚至只有塵埃那样大。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平安的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色彩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新!!: 火星和主小行星帶 · 查看更多 »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ráter de Chicxulub),又譯奇虛樂隕石坑或契克苏勒伯陨石坑,是一個位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撞擊隕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這個隕石坑的名稱,取自於隕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蘇魯伯;希克蘇魯伯在馬雅語意為「惡魔的尾巴」。根據推測,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擊地形。希克蘇魯伯隕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規模排名第一的,規模相當於100萬億噸黃色炸藥(1014TNT當量)。 在1970年代晚期,地質學家Glen Penfield在猶加敦半島從事石油探勘工作時,發現此隕石坑。目前已在該地區發現衝擊石英、重力異常、玻璃隕石等地質證據,可證明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由撞擊事件造成。從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年代約為6,500萬年前,時當白堊紀與古近紀交接時期。由於該隕石坑的規模與年代,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常被認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成因,並造成恐龍等生物的滅絕;但也有科學家提出當時另有其他的滅絕因素Bakker interview.

新!!: 火星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 查看更多 »

希臘平原

希臘平原(Hellas Planitia,或希臘撞擊盆地、希臘盆地),是一個位於火星南半球高地中的一個巨大的撞擊盆地,中心在。希臘平原直徑2,300公里,約成東西向的橢圓形,是火星上最大的撞擊構造。一般相信是在39億年前的後期重轟炸期一顆小行星撞擊所產生的。 她的邊緣與底部的高度差約為9公里,而最深處則低於基準面8200公尺,位於的一個隕石坑內。氣壓超過10毫巴 MGS radio science measured 11.50 mbar at 34.4° S 59.6° E -7152 meters,比基準面的6.1毫巴高,也比水的三相點──6.12毫巴要高,而假如溫度高於0.01℃的話,液態水便可能穩定存在。.

新!!: 火星和希臘平原 · 查看更多 »

希臘神祇及神話人物列表

希臘神話神祇列表及人物。.

新!!: 火星和希臘神祇及神話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七国之乱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生於中國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 七王為: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新!!: 火星和七国之乱 · 查看更多 »

布鲁诺·马尔斯

彼得·基恩·海爾南德斯(Peter Gene Hernandez,),以其藝名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出名,是美國的創作型歌手、乐器演奏家、音樂製作人和舞者。火星人成長於夏威夷火奴魯魯的一个音樂世家中。他自幼就開始創作音樂,并在家乡的多家音樂場所表演。高中毕业后,他搬到洛杉磯追随自己的音乐梦想。在与摩城唱片解约后,火星人于2009年与大西洋唱片签约。 2009年,火星人参与创建了制作团队。团队為巴比瑞制作了《》,为崔維·麥考伊制作了《》。火星人也献声这两首歌曲的叠句,其作為獨唱藝人的才華开始得到重視。2010年,火星人發布了自己的首張录音室專輯《情歌正傳》。专辑的单曲,《完美情人》和《愛的殊死戰》在《告示牌》百強單曲榜取得了冠軍,《》則最高取得了第4名的排位。第2張錄音室專輯《火星點唱機》在《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奪冠。其首張單曲《深陷天堂》和第2張單曲《》均在百強單曲榜奪冠。2014年,火星人獻聲馬克·朗森歌曲《放克名流》。歌曲在多國奪冠。2016年,他發行了第3張錄音室專輯《24K魔幻》,其同名單曲於同年10月7日發行。2017年,专辑的第二张单曲《就愛這一味》在百強單曲榜夺冠。 迄今為止,火星人的全球專輯銷量已超過900萬,單曲銷量已超過1.15億。他是有史以來取得銷量最高的藝人之一。自2010年出道以來,他已纍計取得了7支百强单曲榜冠軍,在男藝人中僅次於埃爾維斯·皮禮士利。火星人獲得了,包括五項葛萊美獎。他是《時代》2011年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他在2013年《福布斯》排行榜上排行第30名。火星人以其舞臺表演和演唱技巧知名。他的樂團The Hooligans為他的演唱作伴奏和和聲。.

新!!: 火星和布鲁诺·马尔斯 · 查看更多 »

布朗山

布朗山(Brown Hill)是火星上的哥伦比亚山丘群的一座山,它以在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中殉難的美國太空人戴维·布朗的名字命名。其在山脈中位於乔拉山和安德森山之间。 B.

新!!: 火星和布朗山 · 查看更多 »

七政

七政,又稱七--、七緯,是古代中國人將太白星(金星)、歲星(木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鎮星(土星)稱為五星,五星又稱五曜,加上太陽星(日)、太陰星(月),合稱七曜。日月之外的五個天體也能用肉眼觀察到,中國古代以五行之說的「金木水火土」指涉這五個行星。 七曜--在中國古代星占學上均十分重要。《易‧系辭》:「天垂象,見(現)吉凶,聖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變動為占,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 《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傳:「七政,日月五星各異政。」 孔穎達 疏:「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七曜,源於古代中國人民對星辰的自然崇拜,可追溯周朝。自兩漢時期應用甚廣,劉向:「夫天有七曜,地有五行。」;《後漢書志二律歷》:「夫甲寅元天正正月甲子朔旦冬至,七曜之起,始於牛初。」劉洪亦有著作七曜術。《後漢書·劉陶傳》:“宜還本朝,挾輔王室,上齊七燿,下鎮萬國。”《晉書》卷二十二:“煌煌七曜,重明交暢。我有嘉賓,是應是貺。邦政既圖,接以大饗。人之好我,式遵德讓。”東晉范甯的《春秋穀梁傳序》:「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爲之盈縮。」楊士勳疏:「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曜。」五星指火、水、木、金、土。.

新!!: 火星和七政 · 查看更多 »

七政四餘

七政四--,又稱果老星宗,是中國古代占星学系統,傳說是由唐代道士張果老所創。在既有的“七政”之外,新增“四餘”等內容。七政四餘斷命,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觀察七政四餘等星曜,所居十二宮的廟旺,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數,以測知人生日之吉凶。.

新!!: 火星和七政四餘 · 查看更多 »

丘处机

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處機為金世宗、金章宗、金卫绍王、金宣宗和元太祖成吉思汗敬重,並因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屠杀而聞名。在道教史和信仰上,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

新!!: 火星和丘处机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20世纪-现在)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世界史年表 (20世纪-现在) · 查看更多 »

帕弗尼斯山

帕弗尼斯山(Pavonis Mons)是火星的巨大盾狀火山,是塔爾西斯三座火山的中央那座,位於赤道上,高於基準面14,058公尺,山頂氣壓130帕。另外兩座是東北端的艾斯克雷爾斯山和西南端的阿爾西亞山,太陽系最大的火山奧林帕斯山就在它的西北方。帕弗尼斯山的破火山口相較其他火山是最接近完整圓形的。 P Category:火星的火山.

新!!: 火星和帕弗尼斯山 · 查看更多 »

帕德絲谷

帕德絲谷(Padus Vallis)是一個位於火星 Memnonia區的峽谷。該峽谷的方向是進入梅杜莎槽溝層。.

新!!: 火星和帕德絲谷 · 查看更多 »

帕西瓦尔·罗威尔

帕西瓦爾·羅倫斯·羅威爾(Percival Lawrence Lowell,),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商人、作家與數學家。羅威爾曾經將火星上的溝槽描述成運河,並且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建立了羅威爾天文台,最終促使冥王星在他去世14年後被人們發現。.

新!!: 火星和帕西瓦尔·罗威尔 · 查看更多 »

三原山空難

三原山空難(日文:もく星号墜落事故)是發生於1952年4月9日的空難,目前原因不明。 作家松本清張曾提出空難原因是「被美軍擊落」的陰謀論,但無確切根據。 日本航空第一代社長柳田誠二郎在1952年4月9日發生三原山空難事件時,以無比悲痛和懺悔心情,除陪償罹難者百萬日幣慰問金之外,還親自恭書《般若心經》,寄給36位罹難者家屬,以此功德迴向罹難者,並持續好幾年在每年空難日,於日本築地本願寺為罹難者舉行法會。.

新!!: 火星和三原山空難 · 查看更多 »

也门占星术

也門占星術(Yemeni Astrology)即通常所說的星座,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占星術體系之一,也是西洋占星術的原型之一,又名南阿拉伯占星術(South Arabian Astrology)。它主要是將黃道帶人爲劃分為十二個隨中氣點移動(與實際星座位置不一致)的均等區域來充當實際上的黃道星座。心理學家認爲也門占星術提高某些行星在星座的能力,并將十二個黃道星座的邊界線以及這些與實際星座毫無關係的十二中氣的間隔區域說成是星座的起始點。也門占星術使用這些人爲劃分的區域作為天象,按照上行下效原則及塔羅牌反映來支配著人類活動(特別是農牧業生產),因此十二星宮代表了十二個基本人格型態或感情特質。在全世界範圍內,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就以星座来对应。也門占星術就是測試對應人的出生時間和這些均等劃分的區域来解釋人的性格和命運。 出生時間與等分星宮的對應如下,由於中氣春分年與公曆曆法有差異,不同年份會前後相差1-2天,與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各個「中氣」之間的距離吻合,中氣時間的計算準確至分鐘(並非子時開始),亦是等分星宮的界線,每年均有差異。此外,天文學上的十三個IAU黃道星座都有相對于春分點(或太陽)的歲差問題。 公元前8世紀末,示巴王國(即今也門)的一個牧民根據日食設立也門占星術的“附庸星”,比北方的巴比倫人發現日月食循環的沙羅週期早了半個世紀,西洋占星術的守護星和擢升行星就是以也門占星術的附庸星為原型的。.

新!!: 火星和也门占星术 · 查看更多 »

九執曆

《九執曆》,是中国古代曆法。 《九執曆》原为印度历法,唐朝时传入中国。开元六年(718年)由瞿昙悉达翻译成中文。原文在《开元占经》一百零四卷。九執是指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星,再加计都、罗睺二暗曜。《九執曆》岁实365.2469日,朔策29.53058日,以二月春分朔为历元,周天为三百六十度;三十为一相,六十为一交,十二相而周天;以两月为时,六时为岁;从朔到望叫做白博叉,从望到朔叫黑博叉。推算交食的食限是用合朔时月亮离交点及月亮黄纬来表示。规定当日月合朔发生在距交点的黄道度数不超过12度时,即发生交食;交点以6794日退行一周天。《九執曆》还在计算时差对交食的影响、月食全部见食时间,和昼夜长短等方面,有独到方法。.

新!!: 火星和九執曆 · 查看更多 »

九曜

九曜(梵语:नवग्रह,泰米尔语:கோண்மீன்)古印度占星术中的九个天体的统称。九曜的概念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后遍及东亚,对东亚地区的各种占星术产生重大影响。 九曜的名字分别以印度神话中的神灵命名。 Category:印度占星术 Category:眾神 Category:名数9.

新!!: 火星和九曜 · 查看更多 »

平庸原理

平庸原理(mediocrity principle,又稱平庸的原則)是一種科學哲學觀念,指出人類或者地球在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特殊地位或重要性。这是一种哥白尼的理论。不管是由启发法得出的地球所在的位置,还是根据哲学原理阐述人类的地位,都能得出这种结论,此外还有下列论据:.

新!!: 火星和平庸原理 · 查看更多 »

年,或稱地球年、太陽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將之擴展,可以適用於任何一顆行星:例如,一「火星年」是火星自己完整的運行繞太陽軌道一圈的時間。 一般而言,一年之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黄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取之定標點不同,年之定義有:.

新!!: 火星和年 · 查看更多 »

幾何反照率

天體的幾何反照率(geometric albedo)是天體在相位角為0的實際光度(即光源)和相同橫截面在完美平面上的完全漫反射()比例。 漫反射意味著反射的光不會有入射光源的各向同性。零相位角就代表延著光源的方向觀察。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這種狀況將會在天體位於衝或黃道上時發生。 可見光幾何反照率(visual geometric albedo)則只計算在可見光下的天體幾何反照率。.

新!!: 火星和幾何反照率 · 查看更多 »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1915年廣義相對論最初被發表之時,並沒有得到穩固的實驗證據支持,已知道的是它正確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反常進動,並且在哲學層面,它令人滿意地結合了艾薩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1919年,光波在引力場中的軌跡被發現似乎會彎曲,正如廣義相對論所預測;但一直要等到1959年,一系列精確度實驗才開始進行,從而準確地檢驗了許多廣義相對論在弱引力場極限中的預測,並大大降低了理論於現實偏差的可能性。1974年起,拉塞爾·赫爾斯、約瑟夫·泰勒等人研究脈沖雙星的物理行為,其所受到的引力比在太陽系之中要大得多。無論是太陽系中的弱引力場極限,或是脈衝星系統中更強的引力場,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已有相當優良的實驗證據。.

新!!: 火星和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 查看更多 »

乌托邦平原

乌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又译作乌托邦低原,为火星上最大的平原,直徑3200公里,中央為,位于阿爾及爾平原的對蹠點上。為1976年9月3日海盗2号在火星上的着陆与探索区域。 地球南极洲的乌托邦冰川的命名源自该区域。.

新!!: 火星和乌托邦平原 · 查看更多 »

乔治·福克斯 (生物学家)

乔治·爱德华·福克斯(George Edward Fox,)是休斯敦大学的研究员。在1970年代早期,他与卡尔·乌斯是第一批的科学家把古菌归类为生命的三域系统中的一个单独的域 (生物)。他的研究正在积极参与寻找火星上的。 福克斯在1967年获得了学士学位,并在1974年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两个学位都是在雪城大学化学工程。从1973年到1977年,他是卡尔·乌斯在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助理。在1977年,他成为休斯敦大学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科学的助理教授;在1986年,他在那里成为全职教授。.

新!!: 火星和乔治·福克斯 (生物学家) · 查看更多 »

乔拉山

乔娜山(Chawla Hill)是火星古謝夫環形山的哥伦比亚山丘群的一座山峰,它以因太空探險犧牲的美國女性太空人卡尔帕娜·乔娜的名字命名。喬娜山在哥倫比亞山脈的七個山峰中,是僅次於赫斯本德山的第二高峰。位於赫斯本德山的北側。 C.

新!!: 火星和乔拉山 · 查看更多 »

亚马孙区 (火星)

亚马孙区(Amazoni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8。 亚马孙区覆盖了火星西经135°至180°、北纬0°至30°的区域。由于这一区域的撞击坑密度很低,因而被认为是火星上最年轻的地区之一。火星的亚马孙纪(Amazonia period)便是以该区的名字命名的。.

新!!: 火星和亚马孙区 (火星) · 查看更多 »

庞培星

是第203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體積頗大。 它在1879年9月25日被Christian Heinrich Friedrich Peters发现,并以毁于在79年的火山爆发中毁灭的罗马城镇庞贝命名。.

新!!: 火星和庞培星 · 查看更多 »

亞利加帝國

亞利加帝國(Aerican Empire),簡稱亞利加(Aerica),是一個於1987年5月8日成立的私人国家和網絡國家。Ryan, J: Micronations: The Lonely Planet Guide to Self-Proclaimed Nations, ISBN 1-74104-730-7.

新!!: 火星和亞利加帝國 · 查看更多 »

亞利安M型運載火箭

亞利安M型運載火箭(Ariane M),是一台臆測的運載火箭,也是一台可飛行於低地球軌道及地球同步軌道的運載火箭,由歐洲太空總署研製,為不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

新!!: 火星和亞利安M型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亞特蘭提斯混沌

亞特蘭提斯混沌(Atlantis Chaos)是位於火星Phaethontis區的一個混沌地形。該區域的中心座標大約是34.7°S, 177.6°W。亞特蘭提斯混沌長約162公里,以位於30°S, 173°W的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亞特蘭提斯混沌 · 查看更多 »

亞洲太空競賽

亞洲太空競賽係指數個亞洲國家設有航天機構,並於太空相關科學、科技任務相互競爭,媒體則將之與過去美國及蘇聯間的太空競賽相類比。如同過去的太空競賽,各國將國家安全擴展至太空領域,相繼發射人造衛星、載人太空任務以及更深度太空的探索。亞洲主要發展太空國家仍持續追求超越他國的太空實力。.

新!!: 火星和亞洲太空競賽 · 查看更多 »

亞拔山

亞拔山(Alba Mons)是火星上塔爾西斯北方的一座巨大的盾狀火山,位於北緯40.47度,東經250.4度,海拔6770公尺。破火山口寬136公里,稱作 Alba Patera。山坡一路延伸數百公里至北方低原,不像其他火山有明顯的分界。火山周圍有很多南北向的槽溝,如亞拔槽溝(Alba Fossae)等等。 A Category:火星的火山.

新!!: 火星和亞拔山 · 查看更多 »

亨利·德雷伯

亨利·德雷伯(Henry Draper,),美国医生、天文学家,天体摄影的先驱。 亨利·德雷伯的父亲約翰·威廉·杜雷伯是一位医生、化学家、植物学家,是纽约大学的教授,同时也在1839年到1840年冬天第一个用望远镜拍摄月亮的人O'Dell, C. Robert, 2003, Orion Nebul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57年,20岁的亨利·德雷伯毕业于纽约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1859年成为纽约大学医学院的院长。1867年德雷伯结婚,妻子是一位富有的社会名流。 亨利·德雷伯是天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他年轻时访问了欧洲,回国后在家里建立了美国第一座专门用于天体摄影的天文台,并自制反射望远镜。1863年,他拍摄了很多高质量的月亮照片。1872年8月他拍摄了织女星的光谱,这是人类拍摄的第一张恒星光谱的照片。1874年金星凌日时他组织了一支考察队进行拍摄,获得了美国国会颁发的奖章。1880年9月30日,德雷伯使用克拉克兄弟制造的11英寸折射望远镜曝光了50分钟,拍摄了第一张猎户座大星云的照片。除此之外他还拍摄了木星、火星、金星以及其它很多亮星的光谱。 1882年,德雷伯因肺炎去世,终年45岁。去世后,他的遗孀Anna Mary Palmer设立了亨利·德雷伯獎章,奖励在天文学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她还资助了哈佛大学天文台的爱德华·皮克林、安妮·坎农等人编制收录恒星光谱的亨利·德雷伯星表。月球上的德雷伯环形山也以他的姓氏命名。.

新!!: 火星和亨利·德雷伯 · 查看更多 »

亨利撞擊坑 (火星)

亨利撞擊坑(Henry Crater)是一個位於火星阿拉伯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10.9°N,336.7°W。它的直徑171公里,以法國天文學家保羅·亨利和普羅斯佩·亨利兄弟命名。這對兄弟是法國望遠鏡製造者和天文學家。.

新!!: 火星和亨利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人工語言列表

(List of constructed languages)列出一些著名的人工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工化語言和艺术语言,以及它们进一步的分类。.

新!!: 火星和人工語言列表 · 查看更多 »

人类帝国

人类帝国(Imperium of Man)是由英国“游戏车间”公司(Games Workshop)制作的战棋游戏《战锤40000》里的一个虚构的星际帝国。.

新!!: 火星和人类帝国 · 查看更多 »

人马宫

人马宫(11月23日-12月22日)在占星术上对应黄道带上的第九个星座人马座,源自希臘神話中之半人馬;其對反星座是双子宮。然在一般市售的星象學專書中,是將此星座稱為射手座(Sagittarius),而非人馬座。.

新!!: 火星和人马宫 · 查看更多 »

二十世紀科學演變年表

二十世紀的科學演變年表按年份列出20世紀人類的科學成就。.

新!!: 火星和二十世紀科學演變年表 · 查看更多 »

二十八宿

right 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

新!!: 火星和二十八宿 · 查看更多 »

云是大气层中以水為主,包含其他多种較少量化学物质构成的可见液滴或冰晶集合体,这些悬浮的颗粒物也被称作气溶胶。研究雲的科學稱為云物理学,為氣象學的一支。實務上,雲專指距離地面較遠的液滴冰晶集合體,距離地表較近的則稱為霧,不過兩者在化學構成上其實是相同的。在太阳系的其它一些行星和卫星上也观测到云。由于各星球的温度特性不同,构成云的物质也有多种,比如甲烷,氨,硫酸。雲在中華文化中具有重大價值意義,在古典文學中,由於雲的輕、淡、隨風吹送、高舉脫俗,盈溢等現象,常被寄託為作者的的理想、品質、操守、氣節、感悟等。 科學上,雲的主要結構為水,當大氣中的水氣達到飽和蒸汽壓時,便會成雲。在地球上,水氣能達到飽和通常肇於兩種原因:空气的冷却和水氣的增加。当雲的密度超過空氣浮力時,有些雲會落至地面,形成降水;幡状云則不會形成降水,因為所有液態水在到达地表前就先被蒸发了。云是地球上水循环和能量的最好例子。太阳輻射電磁波至地表,提供熱能使地表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最後,雲再藉由降水的方式釋放潛熱並將水回歸至地表。 雲的顏色與外觀成因於水滴或冰晶散射陽光的行為。此外,因为云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电磁波,所以云的颜色成灰度色,云层比较薄时成白色,但是当它们变得太厚或太浓密而使得阳光不能通过的话,它们可以看起来是灰色或黑色的。 虽然地球上大部分的云都形成于对流层,但有时也会在平流层和中间层观测到云。这三个大气层的主要圈层常並稱為「均质层」,均質層中大氣各物質組成比例大致均勻(水除外),不太因地點、時間、高度改變。均質層常與非均質層作為對比,後者由增溫层和散逸层組成屬於外层空间的过度区。.

新!!: 火星和云 · 查看更多 »

库诺夫斯基撞击坑

库诺夫斯基撞击坑(Kunowsky)是位于火星阿基达利亚海区的一座大型陨石坑,其坐标为北纬57.1°、西经 9.7°,直径67.4公里,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 (1786年–1846年)。由于它坐落在一片辽阔的平坦平原上,因此,无论在地图,还是图片上都很容易被看到。 击坑通常带有一圈环绕着喷出物的坑壁,而火山口则基本上没有坑壁或喷发沉积物。直径越大的撞击坑(10公里以上),坑内一般都有一座中央峰http://www.lpi.usra.edu/publications/slidesets/stones/,中央峰是撞击后坑底反弹所形成。一座撞击高的直径测量值,可能对应有不同比率的原始深度估值,由于存在这种关系,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火星陨石坑含有大量的物质。在不同气候下,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冰沉积物。有时被掩埋在裸露的坑底表层下。被撞击出的地下深层岩石,向我们展示了坑底表层下的结构成分。 Wikikunowsky.jpg|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背景相机(CTX)拍摄的库诺夫斯基撞击坑.

新!!: 火星和库诺夫斯基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五行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來道学的一种系統观,廣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最早見於戰國陰陽家。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從革)、木(代表曲直)、土(代表稼穡)。 如果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的現象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种气的变化所總括,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中国自古至今的時序符号「十個天干」,其意義與五行搭配阴阳有密切相關。而陰陽五行生剋學說之完成最早見於劉向。.

新!!: 火星和五行 · 查看更多 »

五星連珠

五星連珠為一個天文現象,即太陽系的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視覺上「連成一線」稱之。.

新!!: 火星和五星連珠 · 查看更多 »

井宿五

井宿五,即双子座ε(ε Gem, ε Geminoru)是一颗位于双子座的恒星,距离地球约840光年。.

新!!: 火星和井宿五 · 查看更多 »

廣義相對論

广义相对论是現代物理中基于相对性原理利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该理论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自1907年开始发展,最终在1915年基本完成。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與狭义相对论加以推廣。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时空的曲率则通过爱因斯坦场方程和处于其中的物质及辐射的能量與动量联系在一起。 从广义相对论得到的部分预言和经典物理中的对应预言非常不同,尤其是有关时间流易、空间几何、自由落体的运动以及光的传播等问题,例如引力场内的时间膨胀、光的引力红移和引力时间延迟效应。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至今为止已经通过了所有观测和实验的验证——广义相对论虽然并非当今描述引力的唯一理论,但却是能够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最简洁的理论。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最为基础的即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应如何统一以形成完备并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它预言了某些大质量恒星终结后,会形成时空极度扭曲以至于所有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逸出的区域,黑洞。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量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可能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形成的多个像。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已经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在2015年9月直接观测到。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是现代宇宙学中的的理论基础。.

新!!: 火星和廣義相對論 · 查看更多 »

什洛尼爾斯小火山

什洛尼爾斯小火山(Ceraunius Tholus,Tholus是指小、圓頂的山或丘)是一個位於火星塔爾西斯區的火山。.

新!!: 火星和什洛尼爾斯小火山 · 查看更多 »

仙后星

是第160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其體積頗大,較爲原始,並且顔色深黑。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新!!: 火星和仙后星 · 查看更多 »

伊卡利亞高原

伊卡利亞高原(Icaria Planum)是一個位於火星陶马斯区的高原,橫跨566.59公里,中心座標。這個高原名稱來自於火星上的古典反照率特徵,並於1979年證實其存在。該區域以希臘神話人物伊卡洛斯落海身亡後埋葬的島嶼伊卡利亞島。.

新!!: 火星和伊卡利亞高原 · 查看更多 »

伊奧利亞沼

伊奧利亞沼(Aeolis Palus)是位於火星蓋爾撞擊坑西北方坑壁和夏普山西北方山麓之間的平原區域,中心座標。 美國NASA的火星科學實驗室任務於2012年8月將好奇號火星車送到該區域進行行星科學探測任務,並在登陸後不久開始進行。.

新!!: 火星和伊奧利亞沼 · 查看更多 »

伊烏斯峽谷

伊烏斯峽谷(Ius Chasma)是一個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大型峽谷,中心位置在7°S, 85.8°W,長度約938公里,以火星表面的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伊烏斯峽谷 · 查看更多 »

伊斯墨诺斯湖区

伊斯墨诺斯湖区(Ismenius Lacu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5。伊斯墨诺斯湖区位于火星东半球的西北部,覆盖了火星东经0°至60°(西经300°至360°)、北纬30°至65°的区域。该区域使用1:5,000,000比例尺的朗伯等角圆锥投影。 伊斯墨诺斯湖区的南北边界分别为大约3,065公里与1,500公里宽,南北距离则为约2,050公里。覆盖范围约为490万平方公里,占火星表面积的3%以上。 伊斯墨诺斯湖区的都特罗尼勒斯桌山群(Deuteronilus Mensae)、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Protonilus Mensae)都有冰川活动的证据,从而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

新!!: 火星和伊斯墨诺斯湖区 · 查看更多 »

伊斯特混沌

伊斯特混沌(Ister Chaos)是一個位於火星月沼区的地表破裂區域,中心座標13.0° N,56.4° W。該區域寬103.4公里,以位於10N, 56W的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伊斯特混沌 · 查看更多 »

伏爾泰 (火衛二隕石坑)

伏爾泰是火星的天然衛星火衛二上的撞擊坑,它的直徑大約。伏爾泰坑是依據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弗朗索瓦-瑪莉‧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命名的,而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伏爾泰坑是火衛上已命名的兩個地型特徵之一,另一個是斯威夫特坑。在2006年7月10日,火星全球探勘者號從的距離上拍攝了火衛二的影像,可以看見伏爾泰坑和斯威夫特坑。.

新!!: 火星和伏爾泰 (火衛二隕石坑) · 查看更多 »

伽勒撞擊坑 (火星)

伽勒撞擊坑(Galle Crater)是火星上的一個撞擊坑。該撞擊坑位於巨大的撞擊坑-阿爾及爾平原的東緣,51.2°S 30.9°W 處。名字由來是紀念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格弗里恩·伽勒。 伽勒撞擊坑因為“happy face crater”而廣為人所知。這是因為撞擊坑內的兩個小撞擊坑和一個半圓型的山脈造成笑臉的幻覺。該撞擊坑的影像最早是由海盜1號軌道探測器拍攝。.

新!!: 火星和伽勒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弗伯斯1號

弗伯斯1號(俄語:Фобос 1)是俄羅斯太空研究機構(Russian Space Research Institute)的火星探測衛星,屬於弗伯斯計畫的一部份,主要任務是研究火星與2個衛星,於1988年升空。這次計畫除了俄羅斯之外,還與其他14個國家合作,其中包括美國在內。弗伯斯1號在發射後兩個月失聯,任務失敗。.

新!!: 火星和弗伯斯1號 · 查看更多 »

弗伯斯2號

弗伯斯2號(Phobos 2、俄語:Фобос 2)是俄羅斯太空研究機構(Russian Space Research Institute)的火星探測衛星,屬於弗伯斯計畫的一部份,主要任務是研究火星與2個衛星,於1988年升空。這次計畫除了俄羅斯之外,還與其他14個國家合作,其中包括美國在內。.

新!!: 火星和弗伯斯2號 · 查看更多 »

弗谢沃洛德·瓦西里耶维奇·沙罗诺夫

弗谢沃洛德·瓦西里耶维奇·沙罗诺夫(Все́волод Васи́льевич Шаро́нов;),是一位苏联天文学家。.

新!!: 火星和弗谢沃洛德·瓦西里耶维奇·沙罗诺夫 · 查看更多 »

弗拉姆撞擊坑

弗拉姆撞擊坑(Fram)是一個直徑只有8公尺的火星撞擊坑,位於子午線高原。機會號火星車從登陸地點前往堅忍撞擊坑途中曾在該撞擊坑一側暫時停留,並於任務開始第84個火星日,即2004年4月24日對該撞擊坑進行探測。弗拉姆撞擊坑位於鷹撞擊坑東方約450公尺處、堅忍撞擊坑西方約250公尺處。 該撞擊坑以著名的挪威籍極地探測船前進號帆船命名(Fram即挪威語的前進)。.

新!!: 火星和弗拉姆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异种2

《异种2》(Species 2),是美国于1998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电影,是1995年上映的电影《异种》的续集。.

新!!: 火星和异种2 · 查看更多 »

引力探测器B

引力探测器B(Gravity Probe B,简称GP-B)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04年4月20日发射的一颗科学探测卫星。这个任务的计划是测量地球周围的时空曲率,以及相关的能量-动量张量(描述物质的分布及运动的张量),从而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和精确性进行检验。卫星的飞行持续到2005年,其后任务进入到了数据分析阶段(2008年5月),并有可能一直持续分析到2010年。引力探测器B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2004年正式升空长达四十多年,其耗资达七亿五千万美元。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历史上研发时间最长的计划,之所以如此拖延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难题,其中也牵扯进了很多关于科学上与政治上的争论。 引力探测器B的最初结果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测地线效应的精确度达到了误差小于1%,而所期望的参考系拖拽效应的信号强度则和当前的噪声强度处于同一量级(这些噪声主要来自一些尚未建立研究模型的物理效应)。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中,对信号中的噪声进行建模分析,找到誤差來源,从而能够将有用的参考系拖拽信号从中萃取出来。2008年8月,参考系拖拽效应已被確認在期望結果的15%範圍內。 2008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發布報告,测地线效应的精确度达到了误差小于0.5%。 在一篇於2001年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論文裏,作者表示,從分析所有四個陀螺儀給出的數據,得到測地漂移率為 −6,601.8±18.3 mas/yr) ,参考系拖拽漂移率為−37.2±7.2 mas/yr;廣義相對論預測分別為−6,606.1 mas/yr 與−39.2 mas/yr,差異分別為0.07%與5%,不確定性分別為0.28%與19%。 一些初步結果在美國物理學會於2007年4月舉辦的一場特別會議裏被發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原本請求延伸引力探测器B數據分析階段至2007年12月。靠著商人、史丹佛大學、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專款支持,這數據分析階段得以延伸至2008年年中。之後,又從沙特商人募得很多專款。 2011年,終於完成科學報告。.

新!!: 火星和引力探测器B · 查看更多 »

引力时间延迟效应

引力时间延迟效应(Gravitational time delay),或经常称作夏皮罗时间延迟效应(Shapiro time delay)是在太阳系中能够进行的四个经典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之一(另外三个是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偏折)。这种时间延迟效应是指当雷达信号途径一个大质量天体时,在观测者看来这个信号发射到指定目标以及返回的时间都要比没有大质量天体存在时所需的时间略长。与引力红移的区别在于它是引力场造成的纯粹时间延迟效应,并不改变信号的波长。.

新!!: 火星和引力时间延迟效应 · 查看更多 »

佩紐斯山

佩紐斯山(Peneus Patera)是一個位於火星挪亚区的火山,中心座標58.1°S,307.5°W。名稱來自位於48°S,290°W的反照率特徵。.

新!!: 火星和佩紐斯山 · 查看更多 »

佩蒂特陨石坑

佩蒂特陨石坑(Pettit)是月球背面鲁克山脉东南山区中一座年轻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爱迪生·佩蒂特(Edison Pettit,18919年-196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佩蒂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新!!: 火星和彗星 · 查看更多 »

彗星133P

彗星133P(133P/Elst-Pizarro),是一顆週期彗星。 於1979年發現,最初認為是小行星,臨時名稱為1979 OW7,其後編為7968。它的軌道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離心率為0.165。但在1996年,由天文學家艾瑞克·怀特·埃尔斯特和Pizarro拍得的照片顯示,該天體在通過近日點時出現彗尾。 除此彗星外,尚有四顆天體同時列入小行星和彗星的名單中,分別為(2060)開朗.

新!!: 火星和彗星133P · 查看更多 »

徐有貞

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南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宣德年间進士出身。景泰末年,在英宗復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官至內閣首輔。.

新!!: 火星和徐有貞 · 查看更多 »

微型行星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是直接環繞著我們的太陽的天體,但它們暨不是主要的行星,也不是原本所謂的彗星。微型行星可以是矮行星、小行星、特洛伊天體、半人馬小行星、古柏帶天體、和其它的海王星外天體。第一顆微型天體是在1801年發現的穀神星(矮行星,但從發現開始迄1851年,它都被視為一顆行星)。在小行星中心已經存有軌道資料的天體超過570,000顆。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這個名詞從19世紀就被用來描述這些天體。planetoid這個名詞也曾經被使用過,特別是針對較大(像行星)的天體,像是從2006年起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稱為矮行星的天體Planet, asteroid, minor planet: A case study in astronomical nomenclature, David W. Hughes, Brian G. Marsden,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 10, #1 (2007), pp.

新!!: 火星和微型行星 · 查看更多 »

德羅摩爾撞擊坑

德羅摩爾撞擊坑是一個位於火星月沼區的一個撞擊坑,中心座標20.1°N, 49.7°W,直徑约14.8km,以北愛爾蘭的一個鎮命名。.

新!!: 火星和德羅摩爾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德文島

德文島(Devon Island)是加拿大帕里群島的第二大島,屬努那福特。它亦是地球最大的無人島,面積約為55,000平方公里。 島上有在始新世末期形成的霍頓隕石坑(Haughton impact crater)。 德文島位於北緯75度,很接近磁北極,天氣嚴寒。即使在夏天,亦很少超過攝氏10度,冬天可達-50度。 1924年8月政府為打擊非法捕鯨和其他活動,在德文島設立一個哨站—丹達斯港(74°31'N 82°30'W)。1933年哈得遜灣公司租用此哨站。1934年,毛皮業不景氣,救濟金減低,53個巴芬島因纽特家庭搬到德文島居住,然而到了1936年,他們都受不了這裏的氣候而離去。1940年代末,為了巡邏,丹達斯港曾有人居住,直到1951年丹達斯港再次關閉。現在的丹達斯港只有一些荒廢的建築。 德文島的環境和火星相似,近年來有些科學家在當地居住以作研究。.

新!!: 火星和德文島 · 查看更多 »

後期重轟炸期

後期重轟炸期,又名月球災難,又稱晚期重轟炸,是指約於41億年前至38億年前,即於地球地質年代中的冥古宙及太古宙前後,推斷在月球上發生不成比例的大量小行星撞擊的事件,在地球、水星、金星及火星亦同樣發生。這個事件的證據主要是基於在月球取得的樣板的測年結果,大部份隕擊熔岩都是在一段相當短的時間內形成。有很多的假說嘗試解釋進入太陽系內側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的成因,但卻仍未有共識。其中一個著名的理論是指當時類木行星正進入軌道,引力將在小行星帶或古伯帶的物體拋入同心軌跡並撞向類地行星。雖然如此,有些爭議指這些月球樣板的數據並不一定來自這種災難事件,而測年的結果聚集在同一段時間是因在同一的撞擊盆地取樣所致。.

新!!: 火星和後期重轟炸期 · 查看更多 »

忽女星

是第209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的體積非常大,被歸為C-型小行星,並可能是由原始的富碳物質所組成。和同型小行星一樣,它的反照率很低。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忽女星 · 查看更多 »

心宿二

心宿二(天蝎座α,α Sco,Alpha Scorpii),是在銀河系的一顆紅超巨星,也是夜空中第14亮的星(如果五車二的四合星系統中兩顆較亮的星被分別標示時,它通常會被列為第15亮星)。它與畢宿五、角宿一、和軒轅十四是靠近黃道最亮的四顆恆星,也是天蝎座內最亮的恆星,代表著"蠍子的心臟"。它是一个光变明显但緩慢的半规则变星,平均星等是+1.02。并与一个蓝色主序星组成一个目视双星系统。心宿二还是射电源。心宿二是最靠近我們的OB星協的成員中最亮、質量最大、和已演化的恆星,屬於天蝎-半人馬星協上天蝎次集團的成員,其中包括成千上萬顆平均年齡110萬年的恆星,距離約為145秒差距(470光年)。 在中國,它是東方蒼龍七宿中心宿的第二顆星,所以稱為心宿二,又稱為大火。過去用来确定季节。“七月流火”即是大火星西行,天气将寒之意。.

新!!: 火星和心宿二 · 查看更多 »

忒伊亚 (行星)

忒伊亚(Theia,)是一颗假設存在的遠古行星,存在於早期的太阳系,根据大碰撞说,忒伊亚星的直徑約6000公里,差不多跟火星一樣大,位於地陽拉格朗日点,屬於地球特洛伊,45亿3300万年前,忒伊亚與地球相撞而形成月球。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来自阿波罗任务12、15和17号岩石的最新分析研究表明,忒伊亚不是與地球擦撞,而是與地球正面碰撞。该撞击理论认为忒伊亚的碎片围绕地球聚集形成了早期的月球。部分科学家认为,被抛入轨道的撞击物质形成2个月亮"Faceoff! The Moon's oddly different sides", Astronomy, August 2014, 44-49.

新!!: 火星和忒伊亚 (行星)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星

是第232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新!!: 火星和俄羅斯星 · 查看更多 »

俄斐峽谷

俄斐峽谷(Ophir Chasma)是一個位於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峽谷,中心座標4°S, 72.5°W。俄斐峽谷長約317公里,以火星上的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俄斐峽谷 · 查看更多 »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新!!: 火星和土星 · 查看更多 »

地壳

在地理上,地殼(Crust)是指一个星球最外層的實心薄殼,可以用化學方法将它与地幔區别。地球,月球,水星,金星,火星以及其它星球的地殼大部分都是由火成岩形成的,星球的地殼比起它们的地幔有更多的不相容成分。.

新!!: 火星和地壳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火星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地球2160

《地球2160》(Earth 2160)是一款即時戰略遊戲,是公元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在台灣,因為代理商的不同而有譯名差異)。地球2160由 Reality Pump 開發。它的發行經過一段蹣跚的旅程,2005年六月在德國、波蘭和俄羅斯發行,而2005年九月才在歐洲的其餘地區釋出。北美地區最後才在2005年十一月發行。另外在 Valve 的 Steam 系統上於2006年四月發行。本作是《公元2150》的續作,乘續了公元系列反烏托邦的主題,在地球毀滅以後,人類在太陽系的各個角落為了生存繼續戰爭。.

新!!: 火星和地球2160 · 查看更多 »

地球外的火山列表

地球外的火山列表是在地球以外的活火山、休眠和死火山的列表, 但依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的行星命名規則,它們或許會標示為山、火山口或小丘。.

新!!: 火星和地球外的火山列表 · 查看更多 »

地球帝国:征服的艺术

,是地球帝国的资料片,于2002年发行。2009年GOG.com发布了包含游戏本体的黄金版,黄金版支持Windows XP及之后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 本游戏的褒贬不一,在Game Rankings上的评价为66%。.

新!!: 火星和地球帝国:征服的艺术 · 查看更多 »

地球引力

地球引力是因地球本身質量而具有的引力。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表示符号為g,近似地等于每平方秒9.8米或每平方秒32英尺。這表示,當忽略空氣阻力時,物件在地球表面上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為 9.8 m/s2。 換言之,靜止物件下落一秒後的速度為9.8m/s,兩秒後為19.6 m/s,如此類推。地球本身也受到下落物體等值的吸引力加速,也就是說地球會朝著下落物體的方向加速移動,但是地球質量遠大於下落物的質量,所以下落物對地球的加速度非常小。 地球引力又稱地心引--力或地心吸力,但這是不正確的,物理學上沒有此說法。.

新!!: 火星和地球引力 · 查看更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現在初看起來,關於宇宙在任何方向看起來都一樣的所有證據似乎暗示,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有點特殊。特別是,如果我們看到所有其他的星系都遠離我們而去,那似乎我們必須在宇宙的中心。”——節錄自史帝芬·霍金《時間簡史》第三章:膨脹的宇宙 20世紀早期,俄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以廣義相對論著手解釋宇宙,他認為宇宙不是靜態的,並指出:“我們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也不論在任何地方進行觀察,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幾年之後,弗里德曼這個觀念被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所證實。為此,霍金在《時間簡史》第三章中寫道:如果不去管在小尺度下的差異(我們星系中的其他恒星形成了橫貫夜空的銀河系的光帶),而看得更遠的話,則宇宙確實在所有的方向看起來是大致一樣的。及至1965年,兩位美國物理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無意中探測到宇宙微波背景(由亞歷山大·弗里德曼的學生喬治·伽莫夫首先提出),而由於不管我們朝什麽方向進行測量,其所測得的微波輻射都是一樣的(變化總是非常微小),就進一步證明了弗里德曼實際上異常準確地描述了我們的宇宙。此外,霍金指弗里德曼也提出了另外一個沒有任何科學的證據支持或反駁的假設:“從任何其他星系上看宇宙,在任何方向上也都一樣”,不過霍金自言相信另一個假設只是基於謙虛:“因為如果宇宙只在圍繞我們的所有方向顯得相同,而在圍繞宇宙的其他點卻並非如此,則是非常令人驚奇的!” 过去400年的望远镜观测不断地调整着我们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在最近的一个世纪,这一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而当时对宇宙的认识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见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变的恒星。17世纪日心说被广泛接受,其后威廉·赫歇爾和其他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太阳位于一个由恒星构成的盘状星系中。到了20世纪,对螺旋状星云的观测显示我们的银河系只是中的数十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到了21世纪,可观测宇宙的整体结构开始变得明朗——超星系团构成了包含大尺度纤维和空洞的巨大的网状结构。超星系团、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结构。在更大的尺度上(十亿秒差距以上)宇宙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其各个部分平均有着相同的密度、组分和结构。 我们相信宇宙是没有“中心”或者“边界”的,因此我们无法标出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绝对位置。.

新!!: 火星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查看更多 »

地球化

外星环境地球化(Terraforming),简称地球化,是设想中人为改变天体表面环境,使其气候、温度、生态类似地球环境的。有时候该词用来总指行星工程。地球化的观念根植在科幻小说和真实的科学中。创造这个词是科幻作家杰克·威廉森(Jack Williamson),出现在1942年其发表于《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杂志上的一篇小说中。但地球化的具体设想则早于此。奥拉夫·斯蒂伯顿(Olaf Stapledon)1930年的《最后和最先的人》讲述了与反对地球化的金星原始居民展开长期战争的故事。 现在太空探索还处在萌芽阶段,很多地球化的计划还处在设想阶段。从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来看,人为影响改变自然环境是可行的,虽然在另一个行星上建造不受自然控制的类地球生物圈的可行性还有待证明。很多人认为火星是最可行的地球化候选者。现在已有很多关于加热火星表面、改变其大气成分的研究,NASA甚至还主持了一个有关的辩论。然而,从现在到主动地球化火星等其他天体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地球化所需要的长时间、以及其可能性还有待探讨。其他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伦理学、物流管理、经济、政治方面的考虑,以及改变地球外世界环境的具体方法。.

新!!: 火星和地球化 · 查看更多 »

地球凌日

地球凌日可以指:.

新!!: 火星和地球凌日 · 查看更多 »

地球凌日 (火星)

地球與太陽和火星連成一線,在火星上便可看到地球凌日,在太陽的位置可看到地球的黑點通過。 比起水星和金星凌日,地球凌日會較為有趣,因每次凌日大多可同時看到月球的黑點,但有時則會在其中一個天體凌日後,另一個才開始凌日。例如1800年和將於2394年在火星上出現的地球凌日。 人類從未有踏足火星的記錄,因此沒有人看過地球凌日。下一次凌日將於2084年11月10日發生,屆時如果人類能成功登陸火星,他們將有機會親眼目睹此奇觀。上一次地球凌日發生於1984年5月11日。 1971年,作家亞瑟·克拉克曾編著一部短篇科幻小說名為《地球凌日》,講述一名逃出生天的太空人在火星上觀賞到1984年的地球凌日。該故事於1971年1月號的《花花公子》雜誌首登。 在火星上除可觀測地球凌日外,還可觀測到水星凌日、金星凌日和兩顆衛星造成的日食——火衛一日食和火衛二日食。 火星上每284地球年(151火星年)會發生4次地球凌日,其間隔分別為100.5、79、25.5和79地球年,而地球月份則為5月和11月。.

新!!: 火星和地球凌日 (火星) · 查看更多 »

地球空洞说

地球空洞说是一种认为地球是一颗中空的星球的假說,该假說还经常认为地球有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内表面。虽然在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关冒险的文学作品使这一假說变得流行和平常,但现在这一想法只得到了很少的支持,大多数科学家认同地球是一个实心的天体,并认为地心空洞说是伪科学。.

新!!: 火星和地球空洞说 · 查看更多 »

地球质量

地球质量(M⊕)是一个主要用于度量行星质量的单位,1地球质量等于一个地球的质量,即5.9722 × 1024千克。地球质量通常被用于计量类地行星的质量。 太阳系内的四颗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以地球质量为单位,其质量值分别为0.055、0.815、1.000和0.107。 1地球质量还相当于:.

新!!: 火星和地球质量 · 查看更多 »

地球防衛軍

是于1957年公映的日本東寶株式會社拍攝的一部科幻電影,原作為作家丘美丈二郎。類似於前一年公映的《飛碟恐怖襲擊(空飛ぶ円盤恐怖の襲撃)》,此片提及外星人。但與此不同的是片中出現了巨大的機器人,以及世界首創的外星人與地球人結婚的情節。 該片是東寶第一部使用TohoScope和Perspecta立體聲技術拍攝的特攝片。.

新!!: 火星和地球防衛軍 · 查看更多 »

地球歷史

地球歷史,在地球由原始太陽星雲的部份物質構成後計起,科學家估計大約有46億到50億年之間。而因為表述這麼長久的時間有所困難,可將地球的歷史模擬為二十四小時(將地球形成的時間設定為凌晨零時,而此時此刻為翌日的凌晨零時),每秒大約代表5萬3000年,而大爆炸與宇宙形成的時刻,則大約在137億年前,以此模擬時間來說約等於三日前,即地球誕生前兩日。.

新!!: 火星和地球歷史 · 查看更多 »

地球殊異假說

在行星科學和天體生物學中,地球殊異假說(英語:Rare Earth hypothesis)認為地球上多細胞生物的形成需要不同尋常的天體物理及地質事件和環境的結合。「地球殊異」(Rare Earth)這一詞來自於一本由彼得·瓦爾德(Peter Ward )和唐納德·E·布朗尼(Donald E. Brownlee)所著的《地球殊異:為何複雜生命在宇宙中並不普遍?》(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台灣譯名:“地球是孤獨的:從天文物理學、太空生物學、行星科學探索生命誕生之謎”)一書。 地球殊異假說是與卡爾·薩根及法蘭克·德雷克提出的平庸原理恰恰相反的概念。平庸原理認為地球只是位於普通的棒旋星系非異常區域内的一個普通的行星系統中的一顆普通的岩石行星,因此整個宇宙中充斥著複雜生命。瓦爾德等人卻指出像地球、太陽系和我們位於銀河系的區域這樣擁有適宜複雜生命生存的行星、行星系統和星系區域是非常稀少的。.

新!!: 火星和地球殊異假說 · 查看更多 »

地磁场

地磁場是源自於地球內部,並延伸到太空的磁場。磁場在地表上的強度在25-65微特斯拉(即0.25至0.65高斯)之間。粗略地說,地磁場是一個與地球自轉軸呈11°夾角的磁偶極子,相當於在地球中心放置了一個傾斜了的磁棒。目前的地磁北極位於北半球的格陵蘭附近,實際上它是地磁場的南極,而地磁南極則是地磁場的北極。地核向外散發熱量時,引起外核中熔融鐵的對流運動,進而產生電流,地磁場即是此電流所致。這種使天體磁場形成的原理,稱為發電機理論。 南北磁極通常位於地理極附近,但其位置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可以有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極其緩慢,不足以干預指南針的日常使用。不過,平均每幾十萬年會發生一次地磁逆轉,即南北磁極突然(與地質時間尺度相比較)互相換位。每次逆轉都會在岩石中留下印跡,這對古地磁學研究十分重要。以此所得的數據有助科學家了解大陸和海床的板塊運動。 磁層指的是地磁場在電離層以上的影響範圍。它能夠向太空延伸幾萬公里,並且阻止太陽風和宇宙射線中的帶電粒子損毀地球大氣上層,因此使得阻擋紫外線的臭氧層不致消失。.

新!!: 火星和地磁场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族小行星

匈牙利族小行星是與太陽的距離在1.78至2.00天文單位之間的一群主帶小行星,這群小行星有著低離心率(小於0.18),和介於16至34度之間的傾角,軌道週期大約為2.5年.

新!!: 火星和匈牙利族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化學元素

化學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同一種化學元素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也就是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 原子序數大於82的元素(即鉛之後的元素)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放射衰變。另外,第43和第61種元素(即锝和鉕)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衰變。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數大於94,沒有穩定原子核的元素,有些仍可能存在在自然界中,如鈾、釷、钚等天然放射性核素。 所有化學物質都包含元素,即任何物質都包含元素,隨著人工的核反應,會發現更多的新元素。 1923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出决定: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012年,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地球上有94種。.

新!!: 火星和化學元素 · 查看更多 »

化祿

化祿、或稱化祿星,簡稱祿,是中國命理學紫微斗數中的四化之一。別名福德之神,五行屬土,本質為外柔內剛,方位屬中央。 據『紫微斗數全書』(宋·陳摶著)的記載:「化祿為福德之神,守身命官祿之位,科權祿拱,必作柱石之臣。小限逢之,主進財之喜,大限十年吉慶。 惡曜來臨,并陀羊火忌沖照,亦不為害。 婦人吉湊,作命婦。二限逢之,內外威嚴;煞沖平常。.

新!!: 火星和化祿 · 查看更多 »

北極盆地

北極盆地(North Polar Basin或Borealis basin)是位於火星北半球的一個巨大盆地,面積佔了火星表面積40%。海盜1號的登陸地點克里斯平原被認為曾是向北極盆地開口的海灣。.

新!!: 火星和北極盆地 · 查看更多 »

北方大平原

北方大平原(拉丁語:Vastitas Borealis,北方荒地)是火星北半球的廣大平原,範圍為北緯54.68度以北,一般指不包含北極冠的平原地區。Vastitas為廣大的低原,borealis為北方。本文介紹北方大平原和整個北半球低地。.

新!!: 火星和北方大平原 · 查看更多 »

國際紫外線探測衛星

國際紫外線探測衛星(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縮寫:IUE),或翻譯為國際紫外線探測器,是以紫外線為主要觀測波段的太空望遠鏡。該太空望遠鏡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歐洲太空總署和英國自然科學及工程研究委員會(SERC)的合作計畫。該計畫最早在1964年由一群英國科學家提出,並於1978年1月26日以 NASA 的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發射。該任務的預定執行時間為3年,但最後它延續了幾乎滿18年,直到1996年儀器被關機為止。被關機的原因是因為預算因素,而關機時它的望遠鏡運作仍跟最初狀態相去不遠。 IUE 是第一個天文學家在美國和歐洲的地面站進行實時觀測的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使用 IUE 對自太陽系至类星体等不同距離的天體觀測了超過10萬4千次。來自該衛星的重要科學成果包含首次對恆星風的大尺度研究、星際塵埃吸收光量的準確方式,以及對超新星SN 1987A的觀測顯示它和先前所知的恆星演化模型不同。當該任務結束時被認為是比先前的其他天文衛星任務更加成功。.

新!!: 火星和國際紫外線探測衛星 · 查看更多 »

刻布瑞尼亚区

刻布瑞尼亚区(Cebrenia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7。刻布瑞尼亚区位于火星东半球的东北部,覆盖了火星东经120°至180°(西经180°至240°)、北纬30°至65°的区域。该区域使用1:5,000,000比例尺的朗伯等角圆锥投影。 卡西乌斯区的南北边界分别为大约3,065公里与1,500公里宽,南北距离则为约2,050公里。覆盖范围约为490万平方公里,占火星表面积的3%以上。.

新!!: 火星和刻布瑞尼亚区 · 查看更多 »

分點

分點(equinox,或稱二分點)是想像中天球赤道在天球上的位置,是每年太陽穿過天球赤道和黃道在天球上交點的天文事件,這造成地球上各地的白天和夜晚幾乎等長。只有在分點的瞬間,地球上的日夜分界線(白天和夜晚分界之處)才會垂直於赤道。其結果是地球的南北兩半球得到相同的照明。 換言之,分點是日下點正好落在赤道上的唯一時刻,意味著在赤道上會看見太陽位在頭頂正上方。分點每年會出現兩次,大約分別在3月21日(春分)和9月23日(秋分)。在春分,日下點由南向北通過赤道,而秋分則是日下點由北向南通過赤道。 分點和至點直接關係到每年的季節。在北半球,多數的文明在傳統上以三月的春分點(vernal equinox)標示著春季的開始,以九月的秋分點(autumnal equinox)標示著秋季的開始。在南半球,春分點在九月,而秋分點在三月。 追溯equinox這個字的源頭來自拉丁文的aequi nox,意思是日夜等分。實際上只是近似如此,當太陽經過分點時,陽光平均的照射在南北兩半球,地球上各地的日照時間都是一樣的長(不是日夜等長)。 由於歲差的影响,分點每年沿着赤道向西移動七分之一弧秒。.

新!!: 火星和分點 · 查看更多 »

创神星

創神星,正式名称为50000 Quaoar,中文音譯為--欧尔,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两位天文学家布朗和特鲁希略于2002年10月7日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欧尔”(Quaoar)一词,源自美国原住民通格瓦部族(Tongva)神话的创世之神,所以中文的正式译名為創神星。国际天文联会之前给予这颗天体临时编号为,也叫小行星50000。 天文學家对創神星的了解甚少,根据天文學家估計,創神星直径介於800至1300公里之間,約相等于地球的十分之一。根據天文學家初步计算,創神星距离地球约41至45天文单位,公轉一周需时286年。.

新!!: 火星和创神星 · 查看更多 »

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

《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是中国面向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在“《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该路线图。 2007年夏,中国科学院组织了300多名高级别的专家,设计了多个科技领域的发展路线图,并形成了相应的系列战略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后来被集结到了《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的形式相继发表。在《创新2050》,共提出了8大体系的22个战略性问题,涉及到空间科学、能源科学、农业科学、环境保护、人口学、信息科学等多门领域。此外,《创新2050》中还预测说,205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首位,中国的政治、物质、社会、精神、生态五大文明均将高度发达,中国亦将高度开放。.

新!!: 火星和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 · 查看更多 »

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

喬凡尼·維爾吉尼奧·斯基亞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意大利天文學家及科學史家。他以對火星的研究而聞名於世。.

新!!: 火星和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 · 查看更多 »

喬治·海爾

喬治·埃勒里·海爾(George Ellery Hale,),美国天文學家。.

新!!: 火星和喬治·海爾 · 查看更多 »

喷气推进实验室

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常縮寫為JPL)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和管理无人太空探测任务,行政上由加州理工学院管理,始建于1936年。.

新!!: 火星和喷气推进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咸池星

咸池星是紫微斗數中的桃花星,又名敗神、桃花煞,癸水(陰水),主桃花,入命、身、財、福諸宮,多好色、破財。與天姚星的效果極為相像。 若有咸池星入命,處事平和且待人寬厚,感情豐富、依從乖順,體貼人意、柔婉可人,心地善良而異性緣好,而缺乏主見又少原則,易輕信他人而遭欺瞞,幻想過多、不切實際,虛榮心重致使常有貪念。.

新!!: 火星和咸池星 · 查看更多 »

和人战争

和人战争(สงครามปราบฮ่อ),也可叫作回人战争。“和人战争”是泰国人对一场战争的误称。这场战争是在1865年到1890年间反抗入侵了东京(今越南)和暹邏(今泰國)的部分领土的中国“准军队”的一场战争。入侵老挝人领土的军队军纪尤为糟糕并且他们无拘束地抢劫佛寺。由于不知道这些人是基督教異端領袖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造反运动失败后的残部,因此这些入侵者被误认为是来自云南的中国穆斯林。通过缅甸或老挝移居到泰国的中国穆斯林被泰国人和老挝人叫作“和人”(老挝语:ຮໍ່;泰语:ฮ่อ;皇家转写:Ho)。这一称呼来自汉语的“回”。拉玛五世国王派出的军队并没能成功镇压敌人的各个群体。这些群体中的最后一个最终在1890年解散。.

新!!: 火星和和人战争 · 查看更多 »

和谐汇聚

和谐汇聚又称谐波汇聚(英:Harmonic Convergence)是新时代占星学中的术语,代表发生于1987年8月16日至17日的行星对齐。 和谐汇聚的时间点据称与玛雅历有关,也有的称涉及到欧洲和亚洲的占星传统。所选择的日期差距据称也表示着太阳、月亮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八大行星中的六颗形 成部分大三角关系(Part of the grand trine)。 Tony Shearer在他的著作《Lord of the Dawn》(1971)中对其有过预测。和谐汇聚运动的其中一位主要组织者是José Argüelles。依据Argüelles对玛雅宇宙论的解释,所选择的日期代表了每52年为一个周期的22个周期的结束,或者说总计为1144年的 结束。这22个周期又被划分为13个“天堂周期”(heaven),开始于公元843年并结束于1519年,其后9个“地狱周期”(hell)开始,持续468年后结束于1987年。.

新!!: 火星和和谐汇聚 · 查看更多 »

傑札撞擊坑

傑札撞擊坑(Jezža Crater)是位於火星阿耳古瑞区的撞擊坑,中心座標48.8° S,38° W。該撞擊坑直徑9.1公里,於1976年以俄羅斯的一個市鎮命名。.

新!!: 火星和傑札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发生于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当时执行STS-107任务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纳上空再入大气层。该事故造成机上所有7名宇航员遇难。哥伦比亚号的残骸从达拉斯郊外一直散落到泰勒,部分残骸落入路易斯安纳。 航天飞机外储箱上的绝热材料碎片在发射时因空气动力脱落并击中哥伦比亚号左翼前缘,损坏了再入时提供保护的航天飞机热防护系统,哥伦比亚号因此失事。哥伦比亚号在轨道上时,一些NASA工程师怀疑左翼已经受损,但是管理人员限制了进一步调查。 NASA原先的航天飞机设计规范指出,外储箱不应散落泡沫塑料或其它碎片;因此航天飞机遭到碎片撞击是需要于准许发射前解决的安全问题。工程师发现泡沫塑料散落和碎片撞击不可避免且无法解决,根据此类情况不是安全威胁或可接受风险的假定,发射通常获得批准。大多数航天飞机发射都有泡沫碎片撞击和防热瓦伤痕的记录。STS-107前的中,外储箱脚架斜坡上的泡沫塑料脱落并撞击到了左固体助推器底部与外储箱的连接环上,撞击产生了3英寸宽、3英寸深的凹痕。此次任务后,NASA分析了撞击情况并假定外储箱可安全飞行,泡沫塑料不会产生威胁到飞行安全的新问题。哥伦比亚号仍在轨道上时,该理由在任务管理团队主席的要求下重新评估。哈姆和航天飞机计划经理都出席了2002年10月31日决定继续航天飞机发射的会议。 在STS-107再入阶段,高温气体穿透损伤部位并摧毁了内部机翼结构,迅速导致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乘员遗体和若干航天飞机碎片在一次涉及得克萨斯、路易斯安纳、阿肯色的地面搜索中找到。 STS-107任务是第113次航天飞机发射,曾被推迟18次 ,其原定发射日期为2001年1月11日,实际发射日期为2003年1月16日(此为的原定发射日期)。在2002年7月19日前的一个月前,航天飞机因推进剂管线裂推迟发射。事故发生6个月后,认为该推迟与此次灾难无关。 事故调查委员会的建议书指出了若干技术和管理问题。同挑战者号事故一样,航天飞机此后停飞两年。国际空间站建造暂停,在STS-114前29个月内完全依靠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补给,在STS-121前41个月内替换人员也完全依靠俄航天局。在航天飞机复飞后,主要操作变化包括了彻底的在轨热防护系统检查和为在发现不可修复的损害时待命的救援任务。航天飞机此后也只能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在必要时以其作为避难所。稍后NASA为修复位于高海拔低倾角轨道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STS-125开出例外。.

新!!: 火星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丘陵

火星上的哥伦比亚丘陵(Columbia Hills)是古瑟夫撞擊坑中精神號登陸點附近的幾座山丘,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命名。由至少七座山丘组成,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災難中喪生的七位太空人命名作為紀念。.

新!!: 火星和哥伦比亚丘陵 · 查看更多 »

哥倫布撞擊坑

哥倫布撞擊坑(Columbus Crater)是一個位於火星门农区的撞擊坑,中心座標29.8°S,166.1°W,直徑119公里。該撞擊坑以義大利探險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命名。.

新!!: 火星和哥倫布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哥白尼环形山

位于晨昏圈上的哥白尼环形山,月时9.5天。 黎明时分的哥白尼环形山 哥白尼环形山及周边地图 哥白尼环形山,“阿波罗12号”拍摄,朝北。 夜晚的哥白尼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8公里,朝东。 黎明时分哥白尼环形山中的一座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1350米,朝西。 雨海表面,哥白尼射纹带,环形山位于地平线处,射纹中可看到次级坑,“阿波罗17号”(1972年)朝南快照。 雨海南面哥白尼次级坑链的一部分,全长250公里,从雨海暑湾延伸而出,穿过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间的裂口,逐步合并为一条沟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50 ×13 公里,右为北方。 哥白尼次级坑链形状(位于图像左侧),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图,宽度42公里。 哥白尼环形山(Copernicus)是月球风暴洋东部一座陨石坑,属于保存完好、非常突出的月球环形山之一,周围环绕着巨大明亮的射纹系统,直径96.07公里,深度2.846公里。以世界日心说开创者-尼古拉·哥白尼的名字命名。 哥白尼哥白尼环形山大约形成于8亿年前,为月球最年轻的大型陨石坑之一。月球地质史中的哥白尼纪时期就是以该名字命名,是所有形成于该时期带明亮辐射纹陨石坑的典型代表,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的撞击坑。.

新!!: 火星和哥白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哲学星

是第227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哲学星 · 查看更多 »

哈羅德·馬瑟斯基

哈羅德·馬瑟斯基(Harold Masursky,),美國行星地質學家、天文學家。.

新!!: 火星和哈羅德·馬瑟斯基 · 查看更多 »

哈馬契斯谷

哈馬契斯谷(Harmakhis Vallis)是一個位於火星希臘區的峽谷,被認為是外流浚道,是火星古代可能曾經有災難性洪水的證據。該峽谷以古埃及語的火星命名。.

新!!: 火星和哈馬契斯谷 · 查看更多 »

儒教 (宗教)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何光沪对于儒教的定义如下:“所谓儒教,非指儒学或儒家之整体,而是指殷周以来绵延三千年的中国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为核心,包括‘上帝’观念、‘天命’体验、祭祀活动和相应制度,以儒生为社会中坚,以儒学中相关内容为理论表现的那么一种宗教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儒教是宗教。民间也多不认为儒教是宗教,多数人认为敬天、祭祖属于道教而不是儒教。.

新!!: 火星和儒教 (宗教) · 查看更多 »

冥王星地质

冥王星的地質是指對冥王星表面組成、外殼與內部結構的相關研究。因為冥王星距離地球極為遙遠,所以在地球上難以對冥王星進行深入研究。直到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飛掠冥王星系統以前,冥王星地質的細節並不為人所知。.

新!!: 火星和冥王星地质 · 查看更多 »

冷是熱的相反詞,用來形容一種低溫的客觀條件,是一種缺乏熱能及溫暖的狀態。冷也用來表示對於類似狀態的主觀感受。 理論上最冷的溫度是絕對零度,在开尔文温标下是0 K,若以摄氏温标表示則為−273.15 °C,蘭金溫標下是0 °R,而華氏溫標下則為−459.67度。.

新!!: 火星和冷 · 查看更多 »

内姆鲁特山

内姆鲁特山(土耳其语Nemrut Dağ或Nemrut Dağı,库尔德语Çiyayê Nemrûd,亚美尼亚语 նեմրութ),海拔2,134米,位于土耳其东部阿德亚曼省。在山顶是古代科默金王国的国王安梯奥彻斯一世为自己修造的陵墓,陵墓用石头垒成,高49米,直径为152米,东、西、北三面由台阶式的院落围合,东台傍山,有两道矮墙,上面有一尊他自己高8-9米的雕像,两侧各有狮子和鹰的雕像。另外有5尊希腊和波斯的神像,各高达7米,头部是用整个石块雕造,身体是石块垒筑的,现已倒塌散落。神像底座有刻有神的名称,和有关宗教仪式、法律、敕令等铭文。雕像对面有一座金字塔,为祭祀火神的场所。 西台有一个狮子浮雕,前胸有新月和19颗星,是代表公元前62年7月7日时的木星、水星和火星的运行位置,是安梯奥彻斯一世登基的日子。 北台被一道3米高80米长的围墙环绕,入口处有鹰狮雕像,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 1881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塞斯特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发掘,但没有找到墓室的入口。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成为旅游观光地,每年7月到8月期间,附近的阿德亚曼市有直达当地的公车和直升机。.

新!!: 火星和内姆鲁特山 · 查看更多 »

内尔伽勒

內爾伽勒(Nergal),又稱埃拉(Era),蘇美神話中的神祇,祂是恩利勒(Enlil)和寧利勒(Ninlil)的兒子,尼努爾塔 (Ninurta)和尼沙巴(Nisaba,掌管農業、學術和書記的女神)的兄弟,原本是戰神、遠射之神和霍亂之神,相傳與火星和射手座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後世的神話中,祂強娶了埃列什基伽勒為妻,成為冥王。祂的助手為伊什木(Ishum,內爾伽勒的助手)和七神。七神是天神安(An)的七個兒子,象徵著內爾伽勒的七種破壞力。和早期的評述中,祂有時和尼努爾塔 (Ninurta)一樣被描繪成一個太陽神(代表著中午和夏至)。 Category: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Category:苏美尔.

新!!: 火星和内尔伽勒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火星和凡尔赛宫 · 查看更多 »

凤凰 (消歧义)

凤凰可指以下事物:.

新!!: 火星和凤凰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凤凰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3年基于火星侦察兵计划而启动的火星探测项目,凤凰号于2007年8月4日发射,在2008年5月25日成功在火星北极软着陆。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枚着陆器送往火星的北极地区,对火星的极地环境进行探测,搜索适合火星上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并研究那里的水的历史。 凤凰号任务由美国宇航局领导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和亚利桑那大学下属的月球和行星实验室负责。这项任务有包括美国,加拿大,瑞士,丹麦,德国,英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芬兰气象研究所,洛克希德·马丁航天系统公司和MacDonald Dettwiler&Associates(MDA)航天公司等机构参与。凤凰号任务是NASA历史上第一个由公立大学领导的火星任务,它由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直接领导,喷气推进实验室对项目进行管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项目开发。包括发射费用,凤凰号任务总耗资约3.86亿美元。 除了拍摄照片和气象观测等任务,凤凰号还搭载了長約2.3米的机械臂,它可以向下挖掘,並將挖掘所得的土壤樣本送回鳳凰號,使用搭载的科学仪器對土壤中的水冰和其他物质(例如矿物,可能的生命物质等)加以分析。.

新!!: 火星和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凤凰湖区

凤凰湖区(Phoenicis Lacu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17。 凤凰湖区覆盖了火星西经90°至135°、南纬0°至30°的区域。塔尔西斯高地有一部分位于该区,其中的帕弗尼斯山与阿尔西亚山都有冰川活动的迹象。.

新!!: 火星和凤凰湖区 · 查看更多 »

凱撒撞擊坑

凱撒撞擊坑(Kaiser)是一個位於火星諾亞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是46.6° S,340.9° W。該撞擊坑直徑為207公里,以荷蘭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凱撒命名。.

新!!: 火星和凱撒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出生圖

一個範例的出生圖 公元2000年1月1日,北美東部時區凌晨12:01:00,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推算出來的占星命盤(經度:074W00'23" ─ 緯度:40N42'51")。.

新!!: 火星和出生圖 · 查看更多 »

凌 (天體)

凌,或明確的說是天體的凌,在天文學上有三種意義:.

新!!: 火星和凌 (天體)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新!!: 火星和商朝 · 查看更多 »

內側行星和外側行星

在太陽系,.

新!!: 火星和內側行星和外側行星 · 查看更多 »

內熱

內熱是源自天體內部,如行星、卫星、棕矮星和恆星,由引力坍缩、核聚变、潮汐加热、核心凝固(核心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时会释放热能)、放射性物質衰變等原因產生的熱。內熱與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內熱就越多。內熱能使天體溫暖而活躍。.

新!!: 火星和內熱 · 查看更多 »

全國天文週

全國天文週(National Astronomy Week,NAW)是聯合王國每隔幾年舉辦一次的活動,通過著名的天文事件以促進民眾對天文學的關注。.

新!!: 火星和全國天文週 · 查看更多 »

八氟丙烷

八氟丙烷,又稱為全氟丙烷、R218及Flutec PP30,是一種鹵代烴(化學式:)。它是一种不易燃的溫室氣體,可以由烷烃发生电解氟化或用三氟化钴氟化得到。它於一些計劃中作為號召把火星地球化。.

新!!: 火星和八氟丙烷 · 查看更多 »

公元系列

公元系列(Earth series)是一套主要由 TopWare Interactive 和 Reality Pump 公司開發並發行的系列遊戲。.

新!!: 火星和公元系列 · 查看更多 »

共軌組態

共軌組態在天文學中是一種有著與其母體相同 (或常相似) 軌道距離天體的集合 (像是小行星、衛星或是行星)。共軌天體是處於1:1平均軌道共振。 特洛伊天體與大天體共享軌道,但是不會與母天體發生碰撞,因為它們的軌道環繞在兩個穩定的拉格朗日點,L4和L5,位於母天體軌道的前方60°和後方60° (特洛伊點)。 交換軌道是一對天體在相互接近時互換彼此的半長軸或軌道離心率。.

新!!: 火星和共軌組態 · 查看更多 »

光速

光速,指光在真空中的速率,是一個物理常數,一般記作,精確值為(≈ m/s)。這一數值之所以是精確值,是因為米的定義就是基於光速和國際時間標準上的。根據狹義相對論,宇宙中所有物質和訊息的運動和傳播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也是所有無質量粒子及對應的場波動(包括電磁輻射和引力波等)在真空中運行的速度。這一速度獨立於射源運動以及觀測者所身處的慣性參考系。在相對論中,起到把時間和空間聯繫起來的作用,並且出現在廣為人知的質能等價公式中:.

新!!: 火星和光速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186f

克卜勒186f(Kepler-186f)是一顆環繞紅矮星克卜勒186的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492光年。該行星是第一顆在太陽以外恆星旁發現的適居帶內半徑與地球相若的系外行星。NASA 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以凌日法偵測到克卜勒186f和另外4顆距離母恆星更近,且半徑都稍大於地球的系外行星。天文學家耗時3年分析資料找到了克卜勒186f存在的訊號,最初於2014年3月19日在研討會上報告這項發現,並且在當時有部分細節在媒體上報導。相關發現的論文發表於期刊《科學》後不久於同年4月17日向社會大眾全面公開。.

新!!: 火星和克卜勒186f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22b

开普勒22b(Kepler-22b)是NASA开普勒太空望遠鏡所發現第一個位於類太陽恆星適居帶的太陽系外行星。克卜勒22b位於天鵝座內,距離地球600光年,環繞著類太陽恆星克卜勒22公轉。.

新!!: 火星和克卜勒22b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42c

克卜勒-42c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它圍繞著一顆屬於天鵝座的恒星克卜勒42公转,距離太陽系。 這是一個至少擁有三個系外行星的行星系, 其中這三顆行星的大小在火星到金星之間。這個星系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2012年1月11日使用凌日法發現。 克卜勒42c的半徑是為地球的73 %Philip S. Muirhead, John Asher Johnson, Kevin Apps, Joshua A. Carter, Timothy D. Morton, Daniel C. Fabrycky, J. Sebastian Pineda, Michael Bottom, Barbara Rojas-Ayala, Everett Schlawin, Katherine Hamren, Kevin R. Covey, Justin R. Crepp, Keivan G. Stassun, Joshua Pepper, Leslie Hebb, Evan N. Kirby, Andrew W. Howard, Howard T. Isaacson, Geoffrey W. Marcy, David Levitan, Tanio Diaz-Santos, Lee Armus, James P. Lloyd, « » accepté pour publication dan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它與它的主星克卜勒42相距約0.006個天文單位 « Planet: KOI-961c ».,環繞主星一週需要接近11小時。它的平均溫度大約是445 °C (833 °F)。.

新!!: 火星和克卜勒42c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62f

克卜勒62f (Kepler-62f),亦稱KOI-701.04,是一顆環繞天琴座恆星克卜勒62的系外超級地球,是已知距離母恆星最遠的行星,由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以偵測行星通過恆星前方造成亮度下降的凌日法發現。它很可能是一顆位於適居帶中的類地行星。.

新!!: 火星和克卜勒62f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撞擊坑 (火星)

克卜勒撞擊坑(Kepler)是一個位於火星艾瑞達尼亞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46.8° S, 140.9° E。克卜勒撞擊坑的直徑是233公里,1973年以天文學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命名。2006年3月25日火星偵察軌道器的 HiRISE 拍攝了該撞擊坑一系列坑底的影像。.

新!!: 火星和克卜勒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克莱德·汤博

克莱尔·威廉·汤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美国天文学家,1930年獨立发现冥王星。.

新!!: 火星和克莱德·汤博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平原

克里斯平原(或翻譯為克利斯平原,Chryse Planitia,希臘語,意为黃金平原)是位於火星北半球,塔爾西斯高原西側靠近赤道的圓形平原,中心位於,直徑約1600公里,低於火星大地水準面約2.5公里。一般認為該平原是一個撞擊坑,且有類似月海的地質特徵,例如皺脊。克里斯平原坑洞的密度大約是月海的一半。.

新!!: 火星和克里斯平原 · 查看更多 »

克里普矿物

克里普(KREEP)這個字的建構來自字母K( potassium的原子符號)、REE('''R'''are '''E'''arth '''E'''lements)和P(phosphorus),是一些被撞擊的月球角礫岩和玄武岩中的地球化學成分。其最顯著的特徵是絕大多數都有所謂的高濃度不相容元素。那些是集中在液相岩漿結晶和被稱為放射性元素的熱生產元素,即鈾、釷、鉀(由於存在著40K)。.

新!!: 火星和克里普矿物 · 查看更多 »

克拉克山

克拉克山(Clark Hill)是火星古謝夫環形山哥伦比亚山丘群的一座山,它的名字是紀念在哥倫比亞號太空船中失事身亡的美國女性太空人劳雷尔·克拉克的名字命名。該山峰在哥倫比亞山脈的七個主要山峰中位在中間位置,在喬娜山和赫斯本德山之間。 C.

新!!: 火星和克拉克山 · 查看更多 »

勒威耶撞击坑

勒威耶撞击坑(Le Verrier Crater)是火星上一座位于赫拉斯区的撞击坑,其坐标为南纬 38.0°、西经342.9°、直径约140公里,197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WGPSN)以法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奥本·尚·约瑟夫·勒维耶之名命名了它。.

新!!: 火星和勒威耶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勒内·雅里-德洛热

勒内·雅里-德洛热(René Jarry-Desloges,),法国 业余天文学家,曾建立自己的天文台。 他观测了行星,并且声称证实了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给出的的水星旋转周期值。 然而,1965年的雷达观测表明,他们的值都是错误的。.

新!!: 火星和勒内·雅里-德洛热 · 查看更多 »

勒皮他

勒皮他(Laputa,另作飞岛国、拉普达、拉普塔等)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写作于1726年的《格列佛游记》中出现的一个飞行岛。它的直径大约,以金刚石为基底,而居住于其上的居民可以使用磁石推动岛屿前往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在岛屿非常精确的中央位置有一个用来汇集雨水的洞窟。该岛也被國王用来维持、保证他的霸权统治。.

新!!: 火星和勒皮他 · 查看更多 »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Spirit, MER-A),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的第一部火星漫游车。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旨在将勇气号和机遇号两部双胞胎火星车送往火星,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详细考察。.

新!!: 火星和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回帶 (網絡用語)

回帶,台灣稱回鍋或回鍋文,中國大陸稱火星帖,是新聞組和網上討論區常用的名詞。意思是指人將一些已經發佈過一次或多次的舊消息再次發佈,而且是完完全全搬字過紙,跟之前沒有兩樣的。這種回帶的行為,跟轉寄電郵(Forward Email)本質上沒有分別,都是在沒有經過篩選下,將所有收到的「新聞」再次發佈,不論內容為何。.

新!!: 火星和回帶 (網絡用語) · 查看更多 »

回到三國

《回到三國》(Three Kingdoms RPG)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科幻古裝電視劇,2012年TVB Amazing Summer劇集之一, 全劇共25集,由林峯、馬國明及楊怡領銜主演,監製为劉家豪。.

新!!: 火星和回到三國 · 查看更多 »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行星下了定義,太陽系內的天體要成為行星的資格是:.

新!!: 火星和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 查看更多 »

四式重型轟炸機

三菱 Ki-67“飞龙”轰炸机是大日本帝国陆军航空队在二战期间所使用的一种双引擎轰炸机。由于该机从日本皇纪2604年(1944年)开始进入现役,因此也被称为“四式重型轰炸机”,而盟军则称其为“Peggy”。.

新!!: 火星和四式重型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

以下列舉了太陽系中一些值得關注的小行星,此列表也包括木星軌道以外的小行星。如需更完整的列表,請參見依編號排列的小行星列表。 備註:任何小行星要在其軌道數據被準確得知以後才會賦予一個系統化的數字編號。在此之前,小行星只有一個臨時編號(provisional designation),如“1950 DA”。.

新!!: 火星和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五星出东方”护膊

“五星出东方”护膊是1995年10月,在中国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双人合葬墓中,由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所出土的一件蜀锦护膊,上有文字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同时出土的另外一块织锦上有“讨南羌”三字,两块织锦常被一起提及,但是这两件不是一件文物,甚至不能说是一套文物,因为“五星”护膊是作为服饰的一部分,而“讨南羌”是作为某条独立锦带的附属品出土,并当时出土推断此碎片很有可能置于某容器中,即“讨南羌”碎片,可能是一旗子,一个盒垫等等独立个体。护膊现收藏于新疆考古研究所,为国家一级文物,位列2002年公布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

新!!: 火星和“五星出东方”护膊 · 查看更多 »

倒轉地形

倒轉地形(Inverted relief、Inverted topography 或 topographic inversion)是指相對於其他地形之間高程倒轉的地形構造。這種地形常見於低地的地貌被熔岩或沉積物填入,使當地物質強度增加,比周圍的物質更能抵抗侵蝕作用的區域。差異侵蝕會使周圍強度較弱物質被移除,留下強度較高的物質,使原本是峽谷的區域反而在外觀上像是山脊。因此這種地形在過去也被稱為「Inverted valley」或「Inverted channel」Pain, C.F., and C.D. Ollier, 1995, Inversion of relief - a component of landscape evolution. Geomorphology.

新!!: 火星和倒轉地形 · 查看更多 »

噶瑪蘭語語法

噶瑪蘭語語法(Glammal na Kbalan、Kavalan language grammar)為基於噶瑪蘭語之"語法"(waway na sikawman、glammal)。在語法的分類上台灣南島語言並不同於一般的分析語或其它综合语裡的動詞、名詞、形容詞、介詞和副詞等之基本詞類分類。比如台灣南島語裡普遍沒有副詞,而副詞的概念一般以動詞方式呈現、可稱之為"副動詞",類之於俄语裡的副動詞。張永利,"台灣南島語言語法:語言類型與理論的啟示(Kavalan)", 語言學門熱門前瞻研究,2010年12月/12卷1期,pp.112-127.

新!!: 火星和噶瑪蘭語語法 · 查看更多 »

BFR超级火箭

BFR是由私人股权投资的SpaceX公司推出的下一代发射载具和宇宙飞船,该项计划是由于伊隆·马斯克于2017年9月正式宣布;初代样机于2018年3月正式制造。整个航天器计划包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地面基础设施快速发射和重启,以及在近地轨道部署零重力推进输送技术。新的航天器将比现有的SpaceX飞船大得多。作为超重型运载火箭,BFR在地球轨道的最大有效载荷量将达到。 BFR系统预计将代替猎鹰9号、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以及"龙"号飞船,最初只用于地球轨道,但在长时间准备后,已可支持在地月间以及火星飞行并完成任务。SpaceX公司打算用这种方法降低成本,并证明其开发费用的真正价值。 SpaceX最初设想于2016年9月完成BFR的发射,并使它成为行星际运输系统的一部分。行星际运输系统的航天器核心设计大小为12米,而BFR则为9米。因此,BFR一直致力于地月轨道和火星的用途,SpaceX总部于2017年将BFR的用途定义为:地球轨道飞船,月球轨道,行星际探测任务,甚至在地球进行载客运行。 BFR的开发工作始于2012年,依靠猛禽火箭发动机进行改造,共分为两阶段,于2016正式开始测试。新的火箭发动机的设计相比新的运载火箭通常拥有较长的前置时间。航空设施也处于建设队列中:首个太空船于2018年3月开始制造;2019年预计将完成首次亚轨道飞行测试。SpaceX则表示其最初期望是在2022完成首次火星的货运航班,在2024年完成完成载人计划。.

新!!: 火星和BFR超级火箭 · 查看更多 »

Blend4Web

Blend4Web是用于创建和在网页浏览器中显示交互式三维计算机图形的开源框架。.

新!!: 火星和Blend4Web · 查看更多 »

C/2013 A1

C/2013 A1 (Siding Spring),即赛丁泉彗星,是一颗来自奥尔特云的彗星。.

新!!: 火星和C/2013 A1 · 查看更多 »

Captain

Captain是一個起源于拉丁语caput的英語單字,意思是首領或領導者,相同語源的詞彙有Kapitän(德語)、Capitaine(法語)、Kapitein(荷蘭語)、Capitan(西班牙語)等,它可能是指:.

新!!: 火星和Captain · 查看更多 »

皮埃爾·布蓋

埃爾·布蓋(Pierre Bouguer,),法國數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大地測量學家和天文學家。他也以「之父」之名為人所知。.

新!!: 火星和皮埃爾·布蓋 · 查看更多 »

皱岭

皱脊(wrinkle ridge)是一种在月海区经常被发现的地貌类型,其特征是在月海表面可能延伸数百公里的低矮、蜿蜒的山脊。皱脊是玄武质熔岩冷却、收缩时形成的地质构造特征。它们往往显示了月海中所掩埋的环状结构的轮廓。在月海表面呈现出圆形轮廓或交错凸兀的山峰。由于类似皮肤下突出的静脉,有时也将它们称之为静脉。右图中是在陨石坑附近发现的皱脊。 皱脊的拉丁名称格式为“Dorsum”(山脊的复数)。国际天文联合会标准命名法以人名来识别月球上的皱脊。因此,伯内特山脊是以“托马斯·伯内特”(Thomas Burnet)之名命名、欧文山脊是以“亨利斯家族的乔治·欧文”(George Owen of Henllys)之名命名。 在火星克里斯平原以及水星、木星与土星的数颗卫星以及飞船到访过的小行星上都发现了皱脊。虽然对火星皱脊的成因已有几种更为先进的假说,但今天,他们通常仍被认为起源于包括褶皱和断裂在内的地质构造。 Wikiflaugergues.jpg|弗洛热尔格撞击坑已受侵蚀的南侧壁及部分坑底地表,箭头指向皱脊。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 CTX 相机拍摄。.

新!!: 火星和皱岭 · 查看更多 »

矮行星

行星(別稱中行星、準行星、侏儒行星)是具有行星級質量,但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的太陽系天體。也就是說,它是直接環繞著太陽,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通常是球體),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 矮行星這個項目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8月通過環繞太陽天體的三種分類定義的一部分,導致新增加了發現的比海王星離太陽更遠的天體,其大小足以和冥王星匹敵,並且最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例如鬩神星。200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行星定義上決議將矮行星排除在外,對此學界評價兩極。天文學家麥克·布朗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而他是鬩神星和其它新矮行星的發現者。但拒絕接受這樣定義的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卻是在1991年4月創造矮行星這個名詞的天文學家。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冥王星、、和。布朗批評官方的認可:「一個理性的人可能會認為,太陽系裡面只有5顆符合IAU定義的已知矮行星,但這些理性的人將無從修正。」 在另一份有數百顆已知的天體列在其中的清單,被懷疑都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估計在完整的探索過整個古柏帶之後,可能會發現200顆矮行星,而在探索過古柏帶以外的區域後,矮行星的總數可能超過10,000顆。個別的科學家認定的還有一些,麥克-布朗在2011年8月發表的清單中,從幾乎可以肯定到有可能是矮行星,就有390顆候選天體。布朗目前標示的11顆已知天體 -除5顆是已經被IAU認可的之外,還有(225088) 2007 OR10、、、、(307261) 2002 MS4和—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另外還有12顆是極有可能的Mike Brown, Accessed 2013-11-15。斯特恩也指出還有十多顆已知的矮行星Alan Stern,, August 24, 2012。 然而,只有兩顆天體,穀神星和冥王星,有足夠詳細的觀測資料可以確定它們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接受鬩神星是矮行星,是因為它比冥王星更大。他們附帶決議尚未命名的海王星外天體,它們的絕對星等必須大於 +1(這意味著假設幾何反照率 ≤ 1,直徑就必須≥838公里),就會據以假設是矮行星來命名。目前,只有鳥神星和妊神星是依據這個程序被承認是矮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沒有討論其它可能是矮行星天體的相關問題。 在其它行星系統的分類中,並未列出矮行星的特徵。.

新!!: 火星和矮行星 · 查看更多 »

石天

石天,本名劉偉成,香港著名演员、電影導演及制作人。1980年曾經與著名電影人黃百鳴及麥嘉合組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其間製作多部經典的港產片。.

新!!: 火星和石天 · 查看更多 »

王凌之乱

王凌之乱,又作寿春一叛,是三国时期251年王凌领导的反对曹魏司马懿一族的讨伐性起事,也是250年代寿春三叛的第一叛。.

新!!: 火星和王凌之乱 · 查看更多 »

王鱼

王鱼,十六国时前秦大臣。京兆(治今西安市)人,苻生时中书令。 350年,苻健自称晋朝的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任命王鱼、安定人程肱、胡文等为军谘祭酒。苻健死后,苻生继承皇位,王鱼为中书令。355年,王鱼与中书监胡文上奏苻生:“天文有变,有彗星划过大角星座,荧惑(火星)进入井宿。大角,是帝王的星座;井宿,是秦国分野。不出三年就会出现国有大丧,大臣戮死,要求生修德避免丧乱。”苻生说:“皇后与朕对临天下,可以应验国有大丧。毛太傅、梁车骑、梁仆射受遗辅政,可以应验大臣戮死。”因此杀害梁皇后及太傅毛贵、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等公卿大臣。.

新!!: 火星和王鱼 · 查看更多 »

王波 (十六国)

王波(),十六国后赵石虎时中书监。 后赵石勒时,王波初任牙门将。326年,转任记室参军,制订九品制度,确立秀才、孝廉试经的制度。王波与裴宪共撰朝仪,石勒的宪章文物,比拟汉晋帝王。石虎僭位,称摄赵天王,以王波为中书令。武乡(今山西榆社北)发现玄玉玺来献,王波为石虎上奏《玄玺颂》以阿谀奉承他。转任中书监。 340年,成汉李闳被东晋俘虏,出逃到后赵。成汉皇帝李寿来信,请求放回成汉将李闳,称石虎为赵王石君,石虎不高兴。王波认为应该放李闳回去,适逢挹娄向后赵进献矢石弩,王波乘势请求转送成汉,石虎听从。李闳回成都,李寿下诏称“羯使来庭,献其楛矢”。石虎大怒,黜王波为白衣平民,守中书监。344年,隆冬季节,太子石宣让人伐木建造宫殿,百姓怨声载道,领军王朗请求石虎制止。石虎听从。适逢火星在房宿,石宣让太史令赵揽进言杀死显贵王姓大臣避难。石虎问:“谁能承当?”赵揽说:“领军王朗最为显贵。”石虎心中怜惜王朗,让赵揽说出其次人选。赵揽只好说:“其次只有中书监王波。”石虎下诏,追究王波送矢给成汉,将他腰斩,和他四个儿子,尸体丢入漳水。后来怜悯王波无罪遭刑,追赠为司空,封王波孙子为侯。.

新!!: 火星和王波 (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玛尔斯

玛尔斯(拉丁語:Mars),羅馬神話中的战神,朱比特與茱諾之子,貝羅納之丈夫,维纳斯的情人,他是羅馬軍團崇拜的戰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重要程度僅次於朱比特。瑪爾斯的節日是在三月和十月。拉丁语的「火星」和英語的「March」正是源自瑪爾斯。但拉丁語「Mars」一詞並非源自原始印歐語,似乎是從伊特拉斯坎神話中的瑪里斯(Maris)拉丁化而成的。起初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繁殖與植物之神,同時亦是牲畜、農田與農夫的守護神。在公元前2世紀,大加圖曾說「好好飼養你的牲畜,每年要向瑪爾斯·西爾瓦諾斯(Mars Silvanus)奉獻。」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瑪爾斯成為了戰爭的象徵,等同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但與阿瑞斯不同,瑪爾斯一般備受敬畏,跟朱庇特一樣是最受尊崇的神祇。 玛尔斯被視為是傳說中建立罗马的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父親,所以罗马人有时自称為“玛尔斯之子”。 在许多欧洲语言,星期二是由玛尔斯而来,意为玛尔斯之日或者火星之日,如意大利语(martedi)、西班牙语(martes)、法语(mardi)。.

新!!: 火星和玛尔斯 · 查看更多 »

玛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

玛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Раско́ва Мари́на Миха́йловна;),苏联著名女飞行员,航空活动组织者。.

新!!: 火星和玛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 · 查看更多 »

火 (消歧義)

火是物質燃燒過程中所進行的強烈氧化反應。 火还可以指:.

新!!: 火星和火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火卫一

火卫一又稱為「福波斯」(英語:Phobos;Φόβος;系統名稱:),是火星的两颗自然卫星中,距离火星较近且较大的一颗,平均半径为11.1km,是另一颗卫星火卫二的7.24倍。火卫一的名字是福波斯(意思是害怕),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在罗马神话中名叫玛尔斯)之子。 火卫一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天体。围绕火星运动,轨道距火星中心约9400km,也就是距离火星表面6000km。火卫一到其母星的距离,比其他已知行星的卫星都要近。火卫一是太阳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体之一。火卫一上有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叫斯蒂克尼撞击坑。由于轨道离火星很近,火卫一的转动快于火星的自转。因此,从火星表面看,火卫一从西边升起,在4小时1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划过天空,在东边落山。由于轨道周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卫一的轨道半径會逐渐变小,最终它将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环。.

新!!: 火星和火卫一 · 查看更多 »

火卫一独石

火卫一独石是環繞火星的衛星火卫一表面的一個特徵,它是一塊巨大的獨立岩石。在地球上也有天然的獨立石柱,但有人認為火卫一上的這塊巨石是撞擊的噴發物。這塊巨石是靠近斯蒂克尼隕石坑的一個明亮物體,被描述為一個建築物大小的卵石,並有著明顯的陰影Optech press release, "," May 3, 2007.

新!!: 火星和火卫一独石 · 查看更多 »

火卫二

火衛二又稱為「得摩斯」(英文名稱:Deimos,1.;2.; Δείμος;或是o DAY-moce or DEE-moce),是火星最小的一顆衛星,平均半徑為,逃逸速度為5.6 m/s (20 km/h)。它是火星較小和較外側的已知衛星,另一顆是火衛一 (福波斯),火衛二與火星的距離是,以30.3小時的週期環繞火星,軌道速度為每秒1.35公里。它的系統名稱是。.

新!!: 火星和火卫二 · 查看更多 »

火山

火山是地表下在岩浆库中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行星的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质结构。 地球上的火山发生是因为地壳被分裂成17个主要的和刚性的地壳板块,它们漂浮在地幔的一个更热和更软的层。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現喷发事件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还有一种泥火山,它在科学上严格来说不属于火山,但是许多社会大众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种类型。 火山爆发可能会造成许多危害,不仅在火山爆发附近。其中一个危险是火山灰可能对飞机构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喷气发动机,其中灰尘颗粒可以在高温下熔化; 熔化的颗粒随后粘附到涡轮机叶片并改变它们的形状,从而中断涡轮发动机的操作。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有地震。大型爆发可能会影响温度,因为火山灰和硫酸液滴遮挡太阳并冷却地球的低层大气(或对流层); 然而,它们也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从而使高层大气(或平流层)变暖。 历史上,火山冬天造成了灾难性的饥荒。 虽然火山喷发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同时它也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可以促进宝石的形成;扩大陆地的面积(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作为观光旅游考察景点,推动旅游业,如日本的富士山。 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学科称为火山学。.

新!!: 火星和火山 · 查看更多 »

火部

火部,為漢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個部首中的第八十六個(四劃的則為第二十六個)。就繁體和簡體中文中,火部歸於四劃部首。火部通常是從上、下、左方均可為部字。當上方為部字時,會以火為部字;下方為部字時,會以火或灬作為部字;左方為部字時,必以火為部字。火部包含通常含義與“火”有關的漢字。.

新!!: 火星和火部 · 查看更多 »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新!!: 火星和火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 (消歧義)

火星是太阳系的第七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第四近。 此外,火星还可以指:.

新!!: 火星和火星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火星-500

火星-500(英语:MARS-500)是一个有多个部分组成的地面模拟实验非特定未来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其实验舱占地550平方米,舱内环境完全模拟火星的生活环境。实验是由俄国,欧洲空间局,和中国参加举行,实验时间是从2007年到2011年。实验设施位于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IBMP)。 合计640天实验已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全部志愿者船员生活和工作仅限于实体模型航天器。不能和外部直接交流,若透过互联网交流会有20分钟延迟。实验人员不能从外界获取消耗品。2011年11月4日,火星-500实验圆满结束,六名志愿者顺利出舱,实验期间无一人退出。该实验有助于规划星际任务,找出可能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该实体模型设备模拟了地球 - 火星穿梭飞船,上升和下降的飞船,和火星表面。在这三个阶段中被使用志愿人员们包含在诸如工程,医学,生物学和人类航天领域经验的专业人士。 軌道導航組合暨實驗設施是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继承者,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深空探测的任务。OPSEK设施正在组装,同时连接到国际空间站。规划的OPSEK组件Rassvet在2010年抵达轨道。火星探险的所有主要组件在离开前往火星之前会先停靠在空间站。.

新!!: 火星和火星-500 · 查看更多 »

火星1A號

火星1A號(Mars 1M)又稱為Marsnik 1、Mars 1960A或Korabl 4,是蘇聯的火星無人探測器,也是蘇聯首次探索火星的計畫,它與火星1B號完全一樣,是火星計劃最早發射的探測器。火星1A號目的是研究火星附近的宇宙射線、磁場、微隕石和大氣環境、有機物構成,但是它在1960年10月10日發射後,第三節火箭故障,任務失敗。.

新!!: 火星和火星1A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1B號

火星1B號(Mars 1M)又稱為Marsnik 2, Korabl 5或Mars 1960B,是蘇聯的火星無人探測器,也是蘇聯首次探索火星的計畫,它與火星1A號完全一樣,是火星計劃最早發射的探測器。火星1B號目的是研究火星附近的宇宙射線、磁場、微隕石和大氣環境、有機物構成,但是它在1960年10月14日發射後,第三節火箭故障,任務失敗。.

新!!: 火星和火星1B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

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Mars 2020 rover mission),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一個正在研議中的火星探測車任務概念,可能的發射時間在2020年。 NASA在2012年12月4日於舊金山舉辦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宣布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探測車的設計將源自於好奇號,不過會搭載不同的科學酬載。 NASA正在評估科學酬載的提案。.

新!!: 火星和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 · 查看更多 »

火星96

火星96(另外稱之為火星8號)是一個俄羅斯在1996年所進行的火星太空探測計畫,與火星計畫中相同名稱的任務並無關聯性。當第二次的第四節火箭點火失敗時,探測器零件重新返回大氣層並在太平洋、智利、玻利維亞一帶解體成一條320公里長的碎片帶 火星96太空探測器是基於1988年弗伯斯1號、弗伯斯2號的架構所建造而成,兩台探測器皆堪稱當代最新設計的探測器但最終均以失敗收場;火星96的設計者也相信已經將弗伯斯太空探測器的缺陷修復,遺憾的是火星96在發射階段就宣告失敗,永遠無法證明錯誤是否已經被修正。 然而在當時火星96號稱是最重的行星際探測器,也是一項野心勃勃的探測任務。火星96包括軌道探測器、表面登陸器、表面穿透器,不僅探測方式眾多,火星96的儀器也由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與美國提供,相似的儀器被用在2003年發射的火星特快車。.

新!!: 火星和火星96 · 查看更多 »

火星偵察兵計劃

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偵察兵計畫是一系列小而低成本的火星計畫,最終的任務是由眾多提案中選出的。.

新!!: 火星和火星偵察兵計劃 · 查看更多 »

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

火星表面有明亮的區域、也有較暗的區域,統稱火星的反照率特徵(albedo feature)。自17世紀,各個天文觀測者將所見到的特徵一一命名,其中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的命名大部分於1958年由國際天文聯合會核准採用,並沿用至今。本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即以此為準。國際天文聯合會公佈之列表。 斯基亞帕雷利的命名大部分是源自古希臘地理、希臘神話等,在此一並列出。其中古希臘語的譯名是根據《羅氏希臘拉丁文譯音表》(參見:維基百科:希臘神話專題)。.

新!!: 火星和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 · 查看更多 »

火星叔叔马丁

《火星叔叔马丁》(My Favorite Martian)是一部摄制于1960年代的美国电视剧。 主要讲述一架来自火星的飞船在洛杉矶坠毁,恰逢洛杉矶太阳报的年轻记者Tim O'Hara经过。Tim救了飞船的飞行员,并把他带回了家,人前则称其为“马丁叔叔”。马丁叔叔有很多特异功能,比如头顶上有两条可以伸缩的金属天线,可以瞬时移动和看透别人的思想,还能跟动物交流。马丁叔叔还制造了时间机器。 Category:美國電視劇 pl:Mój przyjaciel Marsjanin.

新!!: 火星和火星叔叔马丁 · 查看更多 »

火星大氣層

火星,太陽系第四顆行星,有個和地球非常不同的大氣層。自從發現少量甲烷以來Mumma, M. J.; Novak, R. E.; DiSanti, M. A.; Bonev, B. P., (abstract only).

新!!: 火星和火星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火星天文學

火星天文學這篇文章是介紹從火星這顆行星察看天空所看見的資訊和影像。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現象與地球所見的相同或是類似,但是有時會相當的不同,好比觀看地球是晨星或昏星。例如,因為火星的大氣層沒有臭氧層,這使得在火星表面有可能從事紫外線的觀察。 也另請參閱:外星的天空:火星。.

新!!: 火星和火星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火星學會

火星學會是一個提倡人類探險以及定居在火星的非營利組織,由博士等人於1998年創立。此學會的目的在於教育大眾,媒體以及政府,人類在未來探險並定居在火星的重要性。.

新!!: 火星和火星學會 · 查看更多 »

火星山脉高度列表

这是火星的山脉的列表,高度以海平面为标准。火星的海平面的基准是根据火星的平均气压以及半径确定的。高度并不是指相对于周边地区的高度。.

新!!: 火星和火星山脉高度列表 · 查看更多 »

火星三部曲

《火星三部曲》是由三本科幻小說所組成的一個系列,作者是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記錄了人類在火星殖民及將地球化的編年史。這三本小說分別是《紅火星》(Red Mars,1992年),《綠火星》(Green Mars,1993年)以及《藍火星》(Blue Mars,1996年)。另外還出版了一本額外的短篇故事《火星人》(The Martians,1999年)。.

新!!: 火星和火星三部曲 · 查看更多 »

火星一号

火星一号(Mars One)是一個由荷蘭一間私人公司宣称的所主導的火星探索移民計畫,目的是在火星建立永久殖民地。火星一号計畫在2016年發射通訊衛星前往火星,進行幾個階段任務後,于2023年建立永久殖民地,并计划将四名太空人在兩年后前往火星。项目为“单程之旅”,没有回程。荷蘭理論物理學家杰拉德·特·胡夫特支持火星一号計劃 。.

新!!: 火星和火星一号 · 查看更多 »

火星人

火星人(Martian)是人们假想的火星上的智慧生物,在為數不少的科幻作品中皆有登場。但到目前为止的调查尚未发现支持火星人存在的证据。 对火星人的热情部分归因于一些天文学家曾声称观察到“火星运河”。但后来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发回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迹象,更不存在运河或其他智慧生命痕迹。 火星人中最經典的形像為水母型,源自于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8年发表的著名科幻小说《星際戰爭》。.

新!!: 火星和火星人 · 查看更多 »

火星人造物体列表

下面是火星表面部分人造物体的列表,不包括降落伞等小物体。.

新!!: 火星和火星人造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火星任務 (2000年電影)

《火星任务》(Mission to Mars),是一部2000年的美国科幻電影。由布萊恩·狄帕瑪執導,、及編劇。演員有加利·仙尼斯、添·羅賓斯、當·卓度、康妮·尼爾森、傑瑞·奧康內爾和。 影片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来拍摄。影片拍摄的全过程都有美国太空總署(NASA)作为技术顾问,从太空梭的外观与内部陈设,全触摸式的交互界面和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飞船操作系统,直到种种火星探测仪器,都以目前空间科学的研究、模拟做参照,创作出的画面令人十分震撼。为了求得真实感,影片花费了大量资金用于拍摄失重场面,在这些场面中甚至包括一段失重状态下的太空舞蹈。 除了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外,影片着力刻画太空人的生活,他们的风趣幽默、职业的高度风险、严格的纪律要求,以及他们拥有的科学态度和奉献精神。.

新!!: 火星和火星任務 (2000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火星任務 (小說)

《--》(The Martian)是美國作家安迪·威爾所著的科幻小說。最初,威爾2011年以電子書的形式自費出版此書。2014年由購買其版權,才正式出版實體書,出版後小說大受歡迎,二十世紀福斯已經購買電影版權,由德魯·戈達德改編成電影劇本,列尼·史葛執導,麥·迪文主演,2015年10月2日在北美上映,2015年11月26日在大陆上映。.

新!!: 火星和火星任務 (小說) · 查看更多 »

火星侦察轨道器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縮寫MRO)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2005年火星探测计划之一。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枚侦察卫星送往火星,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详细考察,並且為往後的火星地表任務尋找適合的登陸地點,同時為這些任務提供高速的通訊傳遞功能。這項計畫預計將在火星軌道運行至少四年,並且成為火星的第三個正在使用中的人造衛星(前二個為火星快車號、2001火星奧德賽號)與第五個正在使用中的火星探測器(三個衛星加上兩台火星探測漫游者)。.

新!!: 火星和火星侦察轨道器 · 查看更多 »

火星循环轨道

火星循环轨道(Mars Cycler),又称地球-火星循环轨道(Earth-Mars cycler),是一種特殊的太空船運行軌跡,太空船在此軌跡上會定期行經地球及火星。Mars Cycler一詞也可指稱在這軌跡上運行的太空船。Aldrin循环轨道便是一種火星循环轨道。 一般而言,一個循环轨道軌跡會定期行經兩個或多個星體。循环轨道對於運送人員或材料於這些星體間非常有用,而且只需極少燃料(變換軌跡只需要重力助推),更可以搭載厚實的輻射隔離罩,保護太空人免受宇宙射線及磁暴。.

新!!: 火星和火星循环轨道 · 查看更多 »

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

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ExoMars Trace Gas Orbiter)是歐洲航天局(E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合作的專案計畫,在2016年發射微量氣體任務衛星和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登陸火星,是歐洲主導ExoMars計劃的一部分 Author: Jack Mustard, MEPAG Chair.

新!!: 火星和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快車號

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或火星特快車,是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該署首次火星探測計畫。火星快車號包括兩個部份:火星快車號衛星與小獵犬2號登陸器,小獵犬2號登陸後因太陽能板未全部展開無法露出通訊天線,故歐洲太空總署無法和小獵犬2號建立通訊,任務失敗。 因為火星快車號的資料極具科學價值,且任務內容極具有調整彈性,現在已開始進行第四個沿伸任務直到2012年12月31日止。.

新!!: 火星和火星快車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地球化

火星地球化是將火星改造成人類可居住的星球,也就是改造成類似地球的環境。2003年8月在美国召开了「火星移民研究国际会议」,火星地球化提議在未來幾個世紀中將火星改造成一個地球化星球,使之成为未来人类的第二個家園。 這個概念的可行性依靠在火星的環境是否可以通過人為手段改變,以及建立一個人造生物圈的可行性。然而,現時已有不少提出的解決方法,其中一些受到經濟和自然資源的不允許和限制,但一些方法在現時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 从现代科技能力能有效率做到的是可以在火星上面建立太空站之类的,利用土地上富有铁与硅做大型的玻璃罩。保护罩必须有屏障可挡宇宙辐射,也可造成温室效应。加强保护罩的气压,再引水分进罩裏,培养无土植物调节空氣。 罩内所有动能采用电动模式,以太阳能和核能为主要能源。用机械能天梯作地球与火星物质交换。.

新!!: 火星和火星地球化 · 查看更多 »

火星地理

火星地理(Geography of Mars,或Areography)為火星的自然地理。.

新!!: 火星和火星地理 · 查看更多 »

火星地質

火星地質,包含火星的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地質史等等。.

新!!: 火星和火星地質 · 查看更多 »

火星区域列表

美国地质调查局将火星表面划分为30个四边形区域(quadrangle)。每个区域都以当地特征来命名,同时冠以“MC”(Mars Chart的简写,意为“火星图”)的前缀进行编号。 以下为火星的30个区域(此处的经度指西经):.

新!!: 火星和火星区域列表 · 查看更多 »

火星凌日 (天王星)

火星凌日是當火星運行到太陽和天王星之間時發生的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當火星凌日出現,從天王星上可以看到火星像一個黑色圓盤從太陽表面劃過。火星凌日的週期是702.653日,它是運用公式 1/(1/P-1/Q) 運算,其中P(火星)的軌道週期是686.98日,而Q(天王星)的軌道週期是30,799.095日。.

新!!: 火星和火星凌日 (天王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凌日 (土星)

火星凌日是當火星運行到太陽和土星之間時發生的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當火星凌日出現,從土星上可以看到火星像一個黑色圓盤從太陽表面劃過。火星凌日的週期是733.893 日,它是運用公式 1/(1/P-1/Q) 運算,其中P(火星)的軌道週期是686.98日,而Q(土星)的軌道週期是10746.940日。.

新!!: 火星和火星凌日 (土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凌日 (木星)

火星凌日是當火星運行到太陽和木星之間時發生的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當火星凌日出現,從木星上可以看到火星像一個黑色圓盤從太陽表面劃過。火星凌日的週期是816.51日,它是運用公式 1/(1/P-1/Q) 運算,其中P(火星)的軌道週期是686.98日,而Q(木星)的軌道週期是4330.595日。.

新!!: 火星和火星凌日 (木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凌日 (海王星)

火星凌日是當火星運行到太陽和海王星之間時發生的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當火星凌日出現,從海王星上可以看到火星像一個黑色圆点從太陽表面劃過。火星凌日的週期是694.911日,它是運用公式 1/(1/P-1/Q) 運算,其中P(火星)的軌道週期是686.98日,而Q(海王星)的軌道週期是60,190日。.

新!!: 火星和火星凌日 (海王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或翻譯為火星全球測量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 MGS),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開啟新一波的火星探測計畫,於1996年11月7日升空,並在2006年11月2日因為失聯結束任務。.

新!!: 火星和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的衛星

火星目前已知擁有2顆衛星,分別是火衛一與火衛二,都是火星從小行星帶中捕獲的天體。這2顆衛星都是在1877年由美國天文學家阿薩夫·霍爾所發現的,後來分別以希臘神話神祇福波斯及得摩斯,它們都是戰神阿瑞斯之子。除了上述兩顆衛星外,火星可能還有直徑小於50-100米的衛星,以及一個位於火衛一與火衛二之間的行星環。但是,上述天體還沒有被發現。.

新!!: 火星和火星的衛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王后

《火星王后》(Aelita: Queen of Mars),又譯《火星女王》, 是一套前蘇聯時代(1924年)的科幻電影。它從同名小說改編,由保他澤諾夫拍攝。.

新!!: 火星和火星王后 · 查看更多 »

火星科学实验室

火星科學實驗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是美國太空總署火星探索計劃,其主要利用火星探測車。火箭於2011年11月26日15:02(UTC)發射,並在2012年8月6日05:31UTC使好奇號成功登陸火星蓋爾撞擊坑()。這輛探測車比2004年登陸的火星探測車機遇號和勇氣號重五倍,長兩倍。比起之前其它火星任務,它攜帶了更多先進科學儀器。國際社群提供部份的儀器。火星科學實驗室由擎天神五號541型火箭發射。好奇號將會分析數十個樣本,從泥土挖出、從岩石中鑽取粉末,並預計運作至少一個火星年(約2個地球年),比起之前任何火星探測車還要探測更廣大的區域。它將調查火星以前或現在維持生命的可能性。NASA科學家形容此火星探測車為「夢幻探測車」。.

新!!: 火星和火星科学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火星符号

火星符号可以代表:.

新!!: 火星和火星符号 · 查看更多 »

火星紀事

《火星紀事》(The Martian Chronicles),又译作《火星编年史》,是美國作家雷·布萊伯利所著的科幻小說,於1950年出版。書中敘述地球人在21世紀派遣火箭前往探索火星,繼而有許多人離開戰亂紛擾的地球移民前往火星,並與火星原住民(火星人)發生衝突的過程。 本書收錄十五篇布萊伯利於1940年代所發表的短篇故事,依照情節年代順序排列,其間夾雜十一則簡短插曲,前後連貫,共同組成壯闊的火星殖民史記。.

新!!: 火星和火星紀事 · 查看更多 »

火星猎人

火星獵人(Martian Manhunter)是一名登場於DC漫畫的虛構超級英雄,由Joseph Samachson所設計,該人物初次出現在《偵探漫畫》#225,1953年8月至9月從火星離開。火星獵人有著電子遊戲、電視動畫等相關媒體。其盟友包括超人等英雄,為美國正義聯盟知名的核心成員之一。 「火星獵人」是習慣譯名,正確譯法是「火星捕快」,早期坊間也常為「火星捕頭」。「捕快」(Manhunter)是火星的守護者,身兼警察與軍人的角色,尚恩母親就是著名的捕快之一。尚恩長大後也成為捕快,並因為在天啟星入侵事件後,獨身前往天啟星救回同胞而成為捕快之首。之後因為全族滅絕,火星捕快成為尚恩獨有的稱號。 IGN讓他排名在第43位最偉大的漫畫書英雄,並表示火星獵人是DC漫畫中相當有名氣的角色,並在漫畫中也許是最被罪犯低估的的人物之一。.

新!!: 火星和火星猎人 · 查看更多 »

火星生命

火星生命(英語:Life on Mars)是指有關火星的生命。火星生命經常出現在群眾娛樂中,如火星人。由於火星與地球自然环境相似,且火星氣候嚴寒,缺乏板塊構造,無大陆漂移現象,因此地質幾乎沒有改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火星表面擁有35億年歷史,因此很有可能保存生物形成前的狀態。这些均引起了研究生命起源的学者對火星的興趣。 2014年1月24日,NASA宣布正在探測火星的好奇號及机遇号將轉向尋找古代生命存在的證據。包括自營生物、化能生物或微生物、古代水域、湖積平原、在火星上尋找證明火星適居性、古生物化石,以及有機碳的證據是目前NASA的主要目標之一。 2018年6月7日美國太空總署宣布,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的古老湖床的岩石裏,發現有機物質。這可能對尋找生命給出重要線索。.

新!!: 火星和火星生命 · 查看更多 »

火星異種

《火星異種》(テラフォーマーズ TERRA FORMARS),貴家悠原作、橘賢一作畫的日本青年漫畫作品。 在2013年版《這本漫畫真厲害!》男生篇獲得了第一名。2014年宣佈推出電視動畫及OVA第二期。單行本第14卷書腰上宣佈動畫續篇製作決定的消息,《火星異種Revenge》在2016年4月播出。.

新!!: 火星和火星異種 · 查看更多 »

火星特洛伊

火星特洛伊是一群與行星中的火星共享軌道,環繞著太陽運轉的特洛伊天體。它們可以在火星軌道前方和後方各60度的兩個拉格朗日點的附近被發現,但目前還不了解火星特洛伊的起源。一個理論認為火星特洛伊是在太陽系形成時就被捕獲再拉格朗日點的小行星,但是,對火星特洛伊的光譜研究顯示實情並非如此。另一種解釋認為是在在陽系形成之後,有些小行星遊蕩到火星的拉格朗日點。但這也令人質疑,因為考慮到火星的質量實在是太低了。 目前,這個集團中有7顆在長期數值模擬下被證實是穩定的小行星,但小行星中心只認可其中的三顆,另外還有一顆候選者: L4 (前導雲):.

新!!: 火星和火星特洛伊 · 查看更多 »

火星蚁

火星蚁(学名:Martialis heureka)于2000年在巴西马瑙斯附近的亚马逊雨林中被发现。其属名Martialis意为“火星的”,以示其独特性;种加词heureka则是源于希腊语的尤里卡(意为“我发现了”)。 火星蚁体长二到三厘米,是一种盲眼、生活在地下的肉食类蚂蚁。这是一种很古老的蚁类,由于其与现存其他蚂蚁显著的不同特征,它被分为一单独的火星蚁亚科(Martialinae),这也是1923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蚂蚁新亚科。 Category:蚁科 Category:活化石.

新!!: 火星和火星蚁 · 查看更多 »

火星隕石

火星隕石是在行星火星上形成,但因為被小行星或彗星撞擊而從火星拋射出並墬落到地球上的岩石。截至2014年3月3日,在地球上發現的隕石已經超過6萬顆,但被確認是來自火星的僅有132顆。這些隕石被認為來自火星,是因為它們有與太空船在火星上分析的岩石和氣體有著相似的元素和同位素組成。在2013年10月17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提出報告說,基於好奇號對火星大氣層的氬氣所做的分析,在地球上發現的一些火星隕石已被確認確實是來自火星。 這一個條目不是在火星上發現的隕石,例如隔熱罩岩。 在2013年1月3日,NASA報告說,2011年在撒哈拉沙漠發現,被命名為NWA 7034(暱稱為"黑美人")的隕石,被確認是來自火星,並發現含有的水量十倍於在地球上其他地區發現的火星隕石。測量這顆隕石形成的年代是21億年前,相當於火星上的亞馬遜地質時期。.

新!!: 火星和火星隕石 · 查看更多 »

火星衝日

是指火星、地球和太陽幾乎排列成一線,地球位於太陽與火星之間。此時火星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所以明亮而易於觀察。火星相鄰兩次衝日的時間間隔約為779天,最近一次出現在2018年7月27日。下一次火星衝日將出現在2020年10月6日 因為火星在近日點時的表面活躍程度(例如表面沙塵暴)或表面地形均能肉眼可見,火星在人類探索地外文明的重要性之下,而火星衝日相對於其他時候的視直徑會大許多以至能清楚看見表面狀況,因而火星歷次大衝之時,不少天文愛好者(甚至有天文台參與)均以鉛筆目視掃描記錄表面活躍的現象或者是拍攝的主要對象。 19世紀聲稱發現的「火星運河」以至現在以攝像頭接駁望遠鏡清晰紀錄火星短短幾天的塵暴與極冠的變化也多是在火星大衝的這一段日子完成的。.

新!!: 火星和火星衝日 · 查看更多 »

火星觀察者號

火星觀察者號(Mars Observer)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發射的火星探測衛星,任務目標是研究火星的氣候及地質,於1992年9月25日發射升空。火星觀察者號在預計進入火星軌道的3天前失去聯絡,任務失敗。.

新!!: 火星和火星觀察者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计划

火星计划是前苏联政府在1960年至1973年间进行的一个旨在探索火星的太阳系内无人航天计划。在该计划中苏联发射了一系列的飞掠、环绕以及着陆火星的探测器。.

新!!: 火星和火星计划 · 查看更多 »

火星谷地列表

Vallis(複數Valles)指的是谷地(Valley),包括峽谷、河谷等地形。以下列出火星上大於300公里的谷地。註:直徑用公里;並非如計算河川長度,而是指整體所佔最長距離,例如首尾直線距離。 另外有類似地形,稱作Chasma(複數Chasmata),則指深、長、邊緣陡峭的凹地,列於本頁下方。.

新!!: 火星和火星谷地列表 · 查看更多 »

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就是這顆小行星的軌道和火星的軌道相交。以下列出已經編號的地球軌道穿越小行星並且也包括2顆已編號的火星特洛伊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5261(Eureka)和)。.

新!!: 火星和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軌道探測器

火星軌道探測器(Mars Orbiter Mission,縮寫:MOM),或者非正式地稱為Mangalyaan(曼加里安,मङ्गलयान,火星飛船),是印度的火星環繞探測器,於2013年11月5日成功發射。該次任務是一項「技術示範」項目,目標是發展行星際探測任務必須的設計、規劃、管理和操作相關技術。.

新!!: 火星和火星軌道探測器 · 查看更多 »

火星运河

火星运河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人们在观测火星时发现的火星表面许多线条状的东西。 1877年8月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在观测火星大冲时发现了火星表面有许多线条状的东西。他用意大利语称之为“canali”(海峡、沟渠的意思),但是英文报刊在报道这一发现时,把canali错写成了canal(英语运河的意思)。 Category:火星.

新!!: 火星和火星运河 · 查看更多 »

火星链坑列表

本列表列出了火星上的所有链坑。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命名规则,这些链坑是按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称来命名的。.

新!!: 火星和火星链坑列表 · 查看更多 »

火星探路者

火星拓荒者號(英文:MESUR Pathfinder)是一艘在1997年攜帶探測車登陸火星且建立基地的美國太空船。它包括命名為卡爾薩岡紀念站的登陸者和一輛重量很輕(0.6公斤/23磅)、命名為旅居者號的輪型機器人火星車 。 這艘太空船於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發射一個月之後的1996年12月4日由德爾它 II發射,並於1997年7月4日於火星上稱為歐克西亞沼區的克里斯平原阿瑞斯谷著陸。然後登陸者展開,露出裡面的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進行了許多實驗。 這項任務攜帶了一系列的科學儀器來分析大氣層、氣候、地質和岩石與土壤的組成。它是NASA在嶺導人丹尼爾·戈爾丁倡議更快、更好、更便宜的座右銘下,主要是使用低成本的太空船和頻繁發射的發現計畫的第二個專案。這個任務是NASA負責的火星探測,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分部指導,專案經理是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東尼·史佩爾 (Tony Spear)。 這次任務是包括火星車的一系列任務的第一次,並且是自1976年兩次維京號登陸紅色行星之後第一次的成功著陸。蘇聯雖然在1970年代的月球步行者計畫中成功的讓登月車著陸,但是它企圖讓火星車登陸火星的火星計畫卻失敗了。 除了科學目標,火星拓荒者號任務也是各種創新技術的概念証明,像是安全氣囊 - 間接著陸和自動迴避障礙,這兩項在後續的火星車任務都在採用。相對於其它的無人火星探測器任務,火星拓荒者的低成本也是很顯著的。起初,這個任務只是做為第一個火星環境測量 (Mars Environmental Survey,MESUR) 計畫。.

新!!: 火星和火星探路者 · 查看更多 »

火星探测

火星探测是指人类通过向火星发射空间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的科学探测活动。人類從1600年代開始使用望遠鏡對火星進行观测。1971年11月27日,苏联火星2号/Mars 2的登陆器在火星表面坠毁,成为第一个到达火星表面的人造物。 1971年12月2日,苏联火星3号/Mars 3的登陆器成功在火星软着陆,成为第一个抵达火星的探测器,并在火星表面发出14.5秒信号。1976年9月3日,美国維京1号的登陆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成为第一个向地球发回照片的探测器。.

新!!: 火星和火星探测 · 查看更多 »

火星探测任务列表

本表纪录世界各国有史以来的探测火星的各项任务,包含環繞、飛越、登陸任務.

新!!: 火星和火星探测任务列表 · 查看更多 »

火星探测漫游者

火星探测漫游者(Mars Exploration Rover, MER)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2003年火星探测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勇气号(Spirit, MER-A)和机遇号(Opportunity, MER-B)两辆火星车送往火星,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实地考察。火星探测漫游者任务开始于2003年。 任务目标是在岩石和土壤中搜寻水活动的线索。本项目是NASA火星探索项目的一部分,还包括了已经成功的1976年海盗号着陆器和1997年的火星探路者探测器。本项目原预算8.2亿美元 ,由于火星车工作时间远超过原计划的90天火星日,任务再度延伸5次,第五次任务扩展于2007年10月批准,结束于2009年。前4次延伸任务预算1.04亿美元,第五次延伸任务预算2千万美元。2007年7月的第四次扩充任务中,火星尘暴威胁到火星车太阳能电池接受日照的能力,工程师们认为2个火星车可能就此永久失效,但尘暴消散后火星车又恢复了功能。2架火星车获得了大量科学信息,为此,2个小行星被命名为:37452勇气和39382机遇。本任务的航天器由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建造和操作。.

新!!: 火星和火星探测漫游者 · 查看更多 »

火星極地著陸者號

火星極地著陸者號(Mars Polar Land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火星探測98計畫(Mars Surveyor '98 mission)的一部份,於1999年發射。火星極地著陸者號也搭載深太空二號(Deep Space 2)探測器升空,預計登陸火星南極。火星極地著陸者號後來在登陸火星的過程中失去聯絡,任務失敗。失敗原因很可能是程式發生錯誤,所以逆噴射引擎在距離地表40公尺的地方關閉 Youtube - NASA 3: Mission Failures,導致火星極地著陸者號墜毀在火星表面。.

新!!: 火星和火星極地著陸者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極冠

火星有兩個永久性的極冠。在極區的冬天,極冠沉浸在持續的黑暗中,使得表面冷卻,並導致大氣中25-30%的二氧化碳凝華在表面成為板狀的固態二氧化碳(乾冰)。當極區再次曝露在陽光下,冰凍的CO2會昇華 。這種季節性的行動運輸大量的塵埃和水蒸氣,產生類似地球的霜凍和巨大的卷雲。機會號在2004年曾經拍攝到水冰的雲。 兩極的冠主要由水冰組成。北半球的冬季,冰凍的二氧化碳積累為一米厚的薄層(相對於南極);南極冠有厚約八米的永久乾冰蓋。在火星北半球的夏季,北極冠的直徑約為1,000公里,並且包含大約160萬里立方公里的冰,如果均勻的分佈在極冠將有2公里厚(相較之下,地球的格陵蘭冰原體積是285萬立方公里)。南極冠的直徑為350公里,厚度約為3公里。 估計南極冠和相鄰層狀沉積的冰總體積也在160萬立方公里。兩極的冠都顯現螺旋結構,最近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使用的雷達穿透冠的分析顯示,螺旋是由於科氏效應的沉降氣流造成的。 南極冠附近一些地區的季節性結霜導致地面形成1米厚的乾冰板。隨著春天的來臨,陽光溫暖了地下和來自下方的CO2昇華的壓力,抬高乾冰板並最終導致破裂。這導致火星間歇泉的噴發,並造成CO2氣體與暗色的玄武岩沙子或塵埃的混合。這個過程是快速的,在幾天、幾周或數月的觀察,就會發現這不尋常變化率的地質學 -特別是在火星。氣體在衝向間歇泉的地方,會在冰層下雕刻出一種類似蜘蛛狀的徑向通道。.

新!!: 火星和火星極冠 · 查看更多 »

火星樣本取回任務

火星樣本取回任務是美國太空總署及歐洲太空總署的聯合計劃,從火星收集岩石及塵埃樣本並且取回地球分析。這將會是第一個從另一個行星收集岩石樣本的任務。不過,以前就已經有樣本從彗星及月球取回了。它將在2010年代中期或2020年代早期發射。 任務的內容將取決於發射日期與載具火箭的效能。若在2018年之前,只有亞利安5號運載火箭及新一代一次性運載火箭可用;而在2018年之後戰神5號運載火箭應該也可以用了,允許更加簡單的任務內容。 這任務將包括一個軌道船、一個登陸器或探測車。軌道船將被設計成可遞送登陸器/探測車至火星及取回岩石樣本回地球做分析。探測車的主要目標是以多種由NASA及ESA科學家提供的儀器收集各種不同岩石樣本。若探測車被取消,唯一的登陸器可能會有機械手臂和/或機械手收及岩石樣本作為替代。但登陸器也可能用推薦的鑽探機從火星內部取回樣本。 Category:火星探測器.

新!!: 火星和火星樣本取回任務 · 查看更多 »

火星殖民

火星殖民指人类在火星建立永久定居点的设想。 火星是太阳系内,除地球外,最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所以火星是学术研究的焦点和外星殖民的候选地之一。 人类在外星居住是科幻作品最为流行的设定之一。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在地球上面的前景愈发灰暗,外星殖民已经是一个可以实现而且值得实现的设想。.

新!!: 火星和火星殖民 · 查看更多 »

火星氣候

火星氣候是數個世紀的科學家感興趣的課題,因為火星是唯一可從地球觀測其表面細節的類地行星。 雖然火星質量只有地球的11%,距離太陽比地球遠50%,兩顆行星的氣候仍有明顯相似之處,例如極冠、季節變化和可觀測的天氣模式,因此吸引了行星科學家和氣候學家持續的研究。雖然火星的氣候類似地球,包括季節和週期性的冰河期,也有重要的差異,如沒有液態水(雖然存在水冰)和低得多的熱慣性。火星大氣層的大氣標高大約是11公里,比地球高60%。氣候和生命現在或過去是否曾經存在於火星上有很大的關聯性,並且因為 NASA 的量測指出火星南極冰蓋的昇華增加,以致一些新聞媒體推測火星正經歷全球暖化的新聞而受到越來越多人感興趣。 早在17世紀早期人類就已使用地球表面的設備研究火星,但直到1960年代中期火星探測才開始對火星近距離觀測。飛掠和環繞探測器在火星大氣層之上觀測,並有數個登陸艇和火星車直接量測取得資料。先進的地球軌道望遠鏡今日仍持續提供一些有用的廣視野觀測以了解大範圍的氣象現象。 第一個火星飛掠任務是1965年的水手4號。快速的二日飛掠任務(1965年7月14至15日)提供了火星氣候有限而粗略的模式。之後的水手6號和水手7號提供了缺少的氣候基本訊息。之後真正取得火星氣候資料是開始於1975年的海盜號計畫和之後計畫,例如極為成功的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這些觀測工作已經有稱為火星大氣環流模式(Mar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MGCM)的電腦模擬計算輔助。幾個不同的迭代模式增進了火星氣候模式有限度的了解。氣候模式在顯示大氣物理和小於影像解析度的尺度上是受到限制的。它們也可能基於火星大氣機制和受到火星觀測資料品質以及時間和空間密度限制造成的不準確或不切實際假設。.

新!!: 火星和火星氣候 · 查看更多 »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Mars Climate Orbit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火星探測98計畫的一部份(火星極地著陸者號為另一個探測火星的任務),於1999年發射升空。天文學家計畫利用火星氣候探測者號來研究火星大氣層、火星氣候及火星地表,並幫助火星極地著陸者號與地球來通訊。不過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後來在1999年9月23日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失去聯絡,最終任務失敗。.

新!!: 火星和火星氣候探測者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水文

火星水文是研究火星表面水的狀態。相較於地球,液態水在火星表面幾乎不存在。火星的水大多鎖在永久凍土和極冠等冰凍圈(Cryosphere),所以在火星表面沒有足夠的液態水可以形成水圈。只有極少量的水蒸氣存在於火星大氣層。 現在火星表面環境因為大氣壓力和溫度過低,會讓液態水蒸發或凝固而無法存在。因此研究人員研究古代火星的水文遺跡,重建。但仍無法解答液態水消失的原因。 目前已有許多直接和間接證據證明火星表面有液態水間歇性存在於表面或地表下;例如河床Harrison, K and R. Grimm.

新!!: 火星和火星水文 · 查看更多 »

火星日食

火星日食是指在火星上观测太阳被火星的轨道卫星遮拦形成的天文现象。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比地球的卫星月亮小,减少了火星上发生日食的数量。.

新!!: 火星和火星日食 · 查看更多 »

火星旗

火星旗(Flag of Mars)是用來表示火星的三色旗。該旗是被火星學會(Mars Society)和行星學會(The Planetary Society)提出和使用。.

新!!: 火星和火星旗 · 查看更多 »

火星撞擊坑

火星上有數以萬計個大大小小的撞擊坑,但並非都有名字,因為自從1970年代海盜號製作全球地圖時就已開始將撞擊坑命名,往後隨探測器的相機解析度提高而發現的更多小撞擊坑則未全數命名,目前仅只有1000座已被命名。火星撞擊坑是以科學家或科幻作家的姓氏命名,而直徑小於60公里的大部分以地球上的城鎮命名。 已以直徑排列.

新!!: 火星和火星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火星時

火星時,根據火星公轉和自轉而定出來的歷法與時間機制。 火星有著25.19°的轉軸傾角,且自轉一周的時間與地球相似,因此火星亦有四季之分。但是,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且其軌道離心率亦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其四季變化均會比地球的差得多,而使用日晷測量火星時間所得出的數據亦會變得非常不準確。 各種計劃已經建議將火星的時間和曆法從地球的時間和曆法中獨立出去,成為一個實用的曆法,用於火星勘探用。.

新!!: 火星和火星時 · 查看更多 »

火星時代

《火星時代》(英语:Mars),是一部2016年推出的美国劇情式紀錄片,由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製作。故事改編自美國作家2015年的著作《如何在火星上生活》(How We'll Live on Mars),講述在人類積極探索火星的2033年,首次展開載人前往火星的任務,任務成員如何面對在火星上存活的重重阻礙,並且在上面建立永續的人類文明。 該節目結合了電影和紀錄片的元素,以現在與可能的未來做對比。藉由電影等級的電腦特效,建構出火星這個異世界的樣貌,以及在這裡探索的任務成員的生活;在虛構情節發展的同時,《火星時代》也記錄了太空探索的現況,如ExoMars探測器的發射、太空人完成在國際太空站生活一年的壯舉等等,並且透過與當今不少傑出的專家、任務成員與計劃的科學家,如伊隆·馬斯克、尼爾·德葛拉司·泰森、《火星任務》作者安迪·威爾、安·德魯彥、查爾斯·伯爾登等人的訪談,呈現首次火星任務的太空科技。 該系列主要於摩洛哥和布達佩斯拍攝。.

新!!: 火星和火星時代 · 查看更多 »

灰塵

塵是大氣中一種固態懸浮物,常態存在於空氣之中,易伴隨風的吹拂而四散至各處,包括家中的每一個角落。其粒徑大小有所差異,不一定能以肉眼見到。.

新!!: 火星和灰塵 · 查看更多 »

灶神星

星, 小行星序號為4 Vesta,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平均直徑。它是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以羅馬神話中家和壁爐的女神Vesta命名,中文翻譯為灶神星。 灶神星是繼矮行星穀神星之後,質量第二大的主帶小行星 ,佔有主小行星帶總質量的9%。 質量雖然比智神星多一點點,但體積卻比較小,是體積第三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形成岩質行星剩餘的原行星(內部分異)。一、二億年前,灶神星曾經被撞擊,產生了許多碎片,並留下兩個巨大的撞擊坑,而且南半球有著很高的密度。這次事件的一些碎片已經墬落到地球,成為HED隕石,提供了有關灶神星的豐富資訊來源。 灶神星是從地球可以看見的最亮的小行星,它距離太陽最遠時的距離只比穀神星最近的距離遠了一點,不過灶神星的軌道完全都在穀神星的軌道之內。 NASA的''黎明號''太空船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進入環繞灶神星的軌道,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探測,然後前往穀神星。研究人員繼續分析黎明號收集到的資訊,期望能更了解灶神星的形成和歷史。.

新!!: 火星和灶神星 · 查看更多 »

灼眼的夏娜

| | 《灼眼的夏娜》(灼眼のシャナ)是日本作家高橋彌七郎撰寫的系列輕小說,伊東雜音繪製插畫。作者曾自言以娛樂動作小說為該作定位而進行創作。系列共有正傳22卷及短篇集第0卷、S~SIII三卷,共計26卷。截至2013年,日本當地小說銷售量達到860萬冊。 由原作改編的電視動畫第一季於2005年10月推出,共24話;以原作輕小說第一卷為題材的劇場版則於2007年4月21日在日本上映;第二季電視動畫於2007年10月4日在日本MBS開始播放;2009年10月23日起陸續推出四卷OVA,名為《灼眼的夏娜S》;最終季電視動畫則於2011年10月7日在日本TOKYO MX開始播放。台灣於2009年7月10日在Animax動漫台播映第二季。香港於Animax在2007年播放第一季,2009年8月5日播放第二季。 先後兩次被改編為漫畫版,此外尚有4本畫集、廣播劇CD及PS2、NDS遊戲軟體等發行。.

新!!: 火星和灼眼的夏娜 · 查看更多 »

獅子宮

獅子宮是占星术黃道十二宮之第五宮,指的是出生日期為7月23日-8月22日;天文學对应的星座是獅子座。獅子宮的附庸星(也門占星學)為火星(1930年以前)及冥王星(1930年以後),代表火星及冥王星在占星學上有相同的特質,也代表冥王星在獅子宮期間(二次大戰)出現原子能并改變整個世界。而在密宗占星學中,獅子宮的神秘守護星及層次守護星為太陽(在西方占星術中屬於入廟)。.

新!!: 火星和獅子宮 · 查看更多 »

珍珠湾区

珍珠湾区(Margaritifer Sinu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19。 珍珠湾区覆盖了火星西经0°至45°、南纬0°至30°的区域。机遇号2004年1月25日在火星上的着陆点(1.94°S,354.47°E)便位于该区。.

新!!: 火星和珍珠湾区 · 查看更多 »

球面反照率

球面反照率(Bond albedo)是由美國天文學家乔治·邦德提出,並以他的姓氏命名。它的定義是天體反射入太空的所有電磁輻射和入射的電磁輻射功率比例。它考慮到了所有相位角上的所有波長電磁輻射。.

新!!: 火星和球面反照率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新!!: 火星和理查德·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砷化鎵

砷化鎵(化學式:GaAs)是鎵和砷兩種元素所合成的化合物,也是重要的IIIA族、VA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用來製作微波積體電路、紅外線發光二極體、半导体激光器和太陽電池等元件。.

新!!: 火星和砷化鎵 · 查看更多 »

碳行星

碳行星(Carbon planet),又稱為鑽石行星或碳化物行星,是Marc Kuchner在恆星理論中提出來假設的行星類型,它們形成於富含碳但缺乏氧的原行星盤,根據行星科學,它們的發展將不同於地球、火星和金星等這些以矽-氧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這個理論已有廣大的支持者,現在是由研究員Jade Bond 建立合理的想法。具體來說,不同的系統會有不同的碳和氧的比率,而我們太陽系的類地行星是傾向於氧行星。.

新!!: 火星和碳行星 · 查看更多 »

磁层

磁層是一个天体周围、以该天体的磁场为主的地区。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周围均有磁層。火星仅有局部的磁场,因此不能形成一个磁層。除此之外其它拥有磁场的天体如脉冲星也有磁層。.

新!!: 火星和磁层 · 查看更多 »

示巴湾区

巴湾区(Sinus Sabaeu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0。 示巴湾区覆盖了火星西经315°至360°、南纬0°至30°的区域。.

新!!: 火星和示巴湾区 · 查看更多 »

神樂坂明日菜

樂坂明日菜是赤松健的漫畫作品《魔法老師》的女主角,是麻帆良學園中等部2-A及3-A的學生,也是男主角涅吉·史普林菲爾德的第一個夥伴。在《魔法老師》單行本第6集的裡封底,赤松健在封底人物近衛木乃香的介紹文寫木乃香是「女主角←明日菜的好朋友」,確立了明日菜的女主角地位。.

新!!: 火星和神樂坂明日菜 · 查看更多 »

祖尼爾撞擊坑

尼爾撞擊坑(Zunil)是一個位於火星科柏洛斯槽溝附近的撞擊坑,直徑約10.4公里。該撞擊坑名字來自瓜地馬拉的一個小鎮祖尼爾。.

新!!: 火星和祖尼爾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福布斯-土壤

福布斯-土壤又称火卫一-土壤(、转写:、或作)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与俄罗斯拉沃契金科研生产联合体()、俄国科学院太空研究所()、中国国家航天局()、香港理工大學、美国行星學會()、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保加利亚科学院()等部门合作研制的火卫一、火星探测任务。“福布斯-土壤”任务是俄罗斯联邦自苏联解体以后首次从头到尾规划的火星探测任务。协调世界时2011年11月8日20:16:02.871、当地时间次日凌晨02:16:02.871,携带着中国首颗小型火星轨道探测器—萤火一号的福布斯-土壤,由天顶-2SB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第45号工地第一发射台发射升空。预定于2012年9月释放萤火一号并将其注入火星轨道,其后三次变轨进入火卫一低轨道进行勘测,择机在火卫一南纬5°至北纬5°、西经230°至235°的区域内软着陆。对土壤进行检测、采样。预计采取200克的土壤样品,样品将被储藏于返回器中,容量满时脱离主探测器,进入火卫一轨道后返回地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硬着陆。.

新!!: 火星和福布斯-土壤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火星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科勒槽溝

科勒槽溝(Coloe Fossae)是一組位於火星伊斯墨诺斯湖区區的槽溝。它的中心位置在36.5°N,302.9°W,長590公里,以火星上的古典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科勒槽溝 · 查看更多 »

科罗廖夫环形山

科罗廖夫环形山(Korolev)是月球背面一座巨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科学家、火箭技术设计师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1907年-196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火星上也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撞击坑。.

新!!: 火星和科罗廖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科羅廖夫撞擊坑 (火星)

科羅廖夫撞擊坑(Korolev)是一個位於火星 Mare Boreum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73°N,195.5°W。該撞擊坑直徑84.2公里,以前蘇聯太空計畫主持者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命名。.

新!!: 火星和科羅廖夫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科技預測

科技預測是指人類對未來科技發展的估計。這些估計通常都是按當時的科技發展作出推算。然而,由於科技的發展進度難以作出準確的估計,因此很多時候都很難完全準確,有時更會出現偏差。.

新!!: 火星和科技預測 · 查看更多 »

科普來特斯峽谷

科普來特斯峽谷(Coprates Chasma)是一個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大型峽谷,中心位置在13.4°S, 85.8°W,長度約966公里,以火星表面的反照率特徵命名。該峽谷是火星巨大的水手號谷的一部分。.

新!!: 火星和科普來特斯峽谷 · 查看更多 »

科普剌塔斯区

科普剌塔斯区(Coprate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18。 科普剌塔斯区覆盖了火星西经45°至90°、南纬0°至30°的区域。.

新!!: 火星和科普剌塔斯区 · 查看更多 »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新!!: 火星和穀神星 · 查看更多 »

章魚燒小行星

章魚燒小行星 (6562 Takoyaki) 是一顆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天體,於1991年由日本天文學家箭內政之和渡邊和郎共同發現。它的名字頗為有趣,以日本的地道小食「章魚燒」 (Takoyaki) 來命名。該名稱取自大阪舉行的「宇宙全接觸2001」講座中,入場的中小學生以鼓掌方式為天體選出的名稱。至2002年4月獲國際天文聯會接納,正式將之命名為 "Takoyaki"。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新!!: 火星和章魚燒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立体图

立体图(也称为“三维立体图”或“三维立体画”)是一类能够让人从中感觉到立体效果的平面图像。观察这类图像通常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或借助器材。立体图最初用来表示需要通过立体镜观察的一对图像,现在所说的立体图还包括anaglyph和autostereogram等。 立体图最早被Charles Wheatstone于1838年发现,他同时对双目视觉给出了一种解释,这引导他构建了一种由棱镜和鏡子组成的器材,从而使人可以从一对二维图像中观察到三维效果。 随着在计算机上制作autostereogram的技术的发展,立体图得以重新流行。在autostereogram中,三维效果隐藏于一幅单独的二维图像中,观察者只有在正确地将目光聚焦之后才能观察到立体影像。Magic Eye系列就是一个流行的实例。Magic Eye将autostereogram称作立体图,这使得许多人认为立体图就是autostereogram的同义词。.

新!!: 火星和立体图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神话

立陶宛神话(同时也为立陶宛地方宗教),指过去在立陶宛地区所信奉的一种多神教,经历了原始斯拉夫信仰到基督化的阶段。与印度神话、苏美尔神话等相似,立陶宛神话有许多地方都与印欧神话的共性一致。.

新!!: 火星和立陶宛神话 · 查看更多 »

第五行星

在天文學史,少數太陽系的天體,曾是從太陽算起的第五顆行星。在目前的定義,第五顆行星是木星。.

新!!: 火星和第五行星 · 查看更多 »

第五顆行星

五顆行星可能是:.

新!!: 火星和第五顆行星 · 查看更多 »

第勒尼安海区

勒尼安海区(Mare Tyrrhenum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2。 第勒尼安海区覆盖了火星西经225°至270°、南纬0°至30°的区域。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以地球上的第勒尼安海(地中海的一部分)来命名这一地区。大型火山泰瑞纳山就位于第勒尼安海区。该区最大的撞击坑则是赫歇尔撞击坑。.

新!!: 火星和第勒尼安海区 · 查看更多 »

第四顆行星

四顆行星可能是:.

新!!: 火星和第四顆行星 · 查看更多 »

第谷坑

谷环形山(Tycho)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醒目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暨炼金术士第谷·布拉赫(1546年-1601年),它是月球上最有趣的陨石坑之一:环绕着一圈最明亮的射纹系统,特别在满月时清晰可见,即便在仅有地球反射光的背景下也可被分辨出。.

新!!: 火星和第谷坑 · 查看更多 »

第谷·布拉赫撞击坑

谷·布拉赫坑 是火星上一座以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之名命名的撞击坑。它位于火星科柏洛斯半球,其坐标约为南纬49.8°、西径213.9°,坐落在马茨撞击坑东南和希腊平原以东的一个区域中。.

新!!: 火星和第谷·布拉赫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米尼奧谷

米尼奧谷(Minio Vallis)是一個位於火星Memnonia區的古老河道,中心座標4.3°S,151.8°W,長度約88公里,以義大利的一條河流古名命名,也是反照率特徵之一。.

新!!: 火星和米尼奧谷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吉洪拉沃夫

米哈伊尔·克拉夫基耶维奇·吉洪拉沃夫(Михаил Клавдиевич Тихонравов,),苏联宇航科学家,曾經擔任喷气推进研究小组组长、喷气技术研究室主任、国际星际航行研究院通讯院士。早年研制滑翔机,於1930年代开始转入火箭研究,於1950年代成为苏联太空计划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新!!: 火星和米哈伊尔·吉洪拉沃夫 · 查看更多 »

米爾德麗德 (小行星)

(878) 米爾德麗德是一顆在主小行星帶繞行太陽的小行星。它是米爾德麗德族(侍神星族的一个亚族)中序号最小的小行星,因此和它同样性质的小行星都被命名为米爾德麗德族。的子群,米爾德麗德群的小行星。米爾德麗德子群,包括(878) 米爾德麗德本身,被認為是在近期的事件中,從一顆更大的小行星分裂出來的碎片。.

新!!: 火星和米爾德麗德 (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Милутин Миланковић,拉丁化:Milutin Milanković,發音:,)是一位塞爾維亞土木工程師、地球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因為冰河時期的研究而聞名;他提出了地球長期氣候變化和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關係,也就是今日的米蘭科維奇循環。米蘭科維奇提出了地球科學的兩大貢獻。第一個是關於地球日照的學說(Canon of the Earth's Insolation),該學說特別指出了太陽系各行星氣候特徵;第二個貢獻是解釋地球氣候變遷是因為地球和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這解釋了過去地球冰河時期的發生時間,並可預測地球未來氣候變化。.

新!!: 火星和米盧廷·米蘭科維奇 · 查看更多 »

米拉斯峽谷

米拉斯峽谷(Melas Chasma)是一個火星上的峽谷,是水手號谷最寬的一部分。.

新!!: 火星和米拉斯峽谷 · 查看更多 »

类地行星

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又稱地球型行星(telluric planet)或岩石行星(rocky planet)都是指以硅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這個項目的英文字根源自拉丁文的「Terra」,意思就是地球或土地。由於大眾媒體的流行,加上對象是行星,因此在二合一下採用「類地」行星這個譯名。類地行星與氣體巨星有極大的不同,氣體巨星可能沒有固體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氫、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 截至2013年11月4日,根據開普勒太空任務的數據,銀河系估計共有逾400億圍繞著類太陽恆星或紅矮星公轉,位於適居帶內,且接近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存在。其中約110億顆是圍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而最近的一個距離地球12光年。.

新!!: 火星和类地行星 · 查看更多 »

納丁·巴羅

納丁·巴羅(Nadine G. Barlow,),美國女性行星科學家,現任教於北亞利桑那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現職是該系副系主任,並且是該校 NASA 太空輔助計畫主任,以及亞利桑那太空輔助聯盟副主任。.

新!!: 火星和納丁·巴羅 · 查看更多 »

納內迪谷

納內迪谷(Nanedi Valles)是火星上一個位於月沼區的大型狹谷,位於 4.9° N and 49.0° W。長度約 508.0 公里,以非洲國家莱索托的國語塞索托语的「行星」命名。 納內迪谷位於沙爾巴塔納谷和上半部的邁亞谷之間。其寬度在北端約 4 公里。其形狀相當類似相當彎曲且只有少數支流的尼爾格谷 。 這個火星上的峽谷相當不尋常,其個別包含寬底部渠道的結構可在這個系統中偶爾被發現。 Image:Nanedi Valles Close-up.JPG|2001火星奧德賽號 THEMIS 拍攝的納內迪谷近距離影像,點選放大可看到更多細節。.

新!!: 火星和納內迪谷 · 查看更多 »

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OM,FRS(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英國物理學家。他与威廉·拉姆齐合作发现氩元素,并因此获得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发现了瑞利散射,预测了面波的存在。.

新!!: 火星和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 查看更多 »

紅巨星

红巨星是巨星的一种,是恆星的一種衰變狀態,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存在期只有数百万年不等。质量通常约为0.5至8个太阳质量,质量更大的称为红超巨星,質量再大的為紅特超巨星。.

新!!: 火星和紅巨星 · 查看更多 »

紅珊瑚

紅珊瑚又稱貴珊瑚,它們的骨骼呈紅色或粉紅色或白色,能长时间保存,常會用來製作珠寶。紅珊瑚非常珍贵,其中有4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Ⅲ中。目前大陸、台灣、香港間的個人攜帶或貿易皆需申辦CITES證書。 目前台灣珊瑚漁船採捕之珊瑚以寶石珊瑚為限。珊瑚漁船限由宜蘭縣南方澳漁港、澎湖縣馬公第三漁港或高雄市旗津漁港進出。珊瑚漁船採獲珊瑚之交易,應於蘇澳區漁會以拍賣、議價、標價或投標方式公開為之。.

新!!: 火星和紅珊瑚 · 查看更多 »

紅鸞星

紅鸞星為紫微斗數之中的桃花星之一,司掌婚緣及喜慶之事,在民間中,流傳著見此星便能遇其真命的說法。在現今社會上也用紅鸞星動這個成語來代表推算婚姻的卦象,亦意指即將結婚。 紅鸞星屬癸水(陰水)與其相對之星為天喜星,天喜屬壬水(陽水),此二星永遠相對,皆互相影響著,在司掌之事上亦是相互影響著。 受紅鸞星坐命的人,跟他相處便是輕鬆愉快,生活瑣事更是令人愛不釋手,當你需要有個人能陪伴或幫助時,這類人便會義不容辭給予協助,是最好的選擇。.

新!!: 火星和紅鸞星 · 查看更多 »

紅龍號太空船

紅龍號太空船(Red Dragon)是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研發中的低成本火星探測器,將使用獵鷹系列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紅龍號太空船將是以後火星探測及殖民任務的運輸工具,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將在2016年九月公佈更多細節 。 紅龍號太空船將發射至火星表面進行採樣,同時測試人類進入火星大氣層的技術。這個想法在2011年發表,預計在2013年和2015年推動,目標是在2022年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至火星,但是計畫最終沒有通過。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在2016年4月27日宣布,他們將於2020年發射紅龍號太空船至火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提供技術支援。.

新!!: 火星和紅龍號太空船 · 查看更多 »

紅色覺醒

《紅色覺醒》(Red Rising)是2014年由美國作家皮爾斯·布朗所寫的科幻小說,三部曲小說的第一本。小說設定在未來的火星,出身低賤的礦工Darrow潛入金督(Golds)最高階層的故事。2014年2月,環球影業獲得改編電影的版權,由馬克·福斯特執導。.

新!!: 火星和紅色覺醒 · 查看更多 »

紀元曆

《紀元曆》是中国古代曆法,北宋姚舜辅編纂,屬於陰陽曆。施行於北宋末年、南宋初年。 《紀元曆》计算出1太陽年为365.24262139日,1朔望月为29.53058984日。岁差约73年西退一度,近点月为27.5547311日。史称《紀元曆》岁实、朔策为古今历法之冠。散失於靖康之变,建炎南渡後宋高宗重购得,后来推行《统元历》。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施行《紀元曆》,一说启用于崇宁五年(1106年),停用於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或绍兴六年(1136年)。步五星以火星、土星最密。姚舜辅创立观测金星定太阳位置的方法,提高了测算太阳精度。.

新!!: 火星和紀元曆 · 查看更多 »

綠谷 (火星)

位於火星北方大平原的綠谷(Green Valley)是 NASA 選擇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登陸地點。該區域中心座標68.35°N,233°E。綠谷的寬度約50公里,但深度只有約250公尺。這可能是因為沉積物沉積或者是它本身從未是深谷。從綠谷中段起無法看到它和其他區域的明顯邊緣。.

新!!: 火星和綠谷 (火星) · 查看更多 »

維京1號

維京1號(英文:Viking 1)是美國太空總署維京號計劃中兩艘飛往火星中的第一艘。請參閱維京號計劃了解太空船的相關資料。.

新!!: 火星和維京1號 · 查看更多 »

維京2號

維京2號任務為火星維京號計劃的一部份,其軌道衛星及著陸器基本上與維京1號的相同。海盗2号的着陆器在火星表面工作了1281个火星日,最终在电池失效后,于1980年4月11日停止运作。轨道卫星则工作到1978年7月25日,共环绕火星706周,传回了近16000份图像。.

新!!: 火星和維京2號 · 查看更多 »

維京号

海盗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個项目,包括两个无人空间探测任务:海盗1号和海盗2号。每个航天器拥有一个用于从轨道上拍摄火星表面、运载着陆器以及进行与地球通讯中继的人造卫星。海盗计划是火星探测史上最昂贵的计划,也是1990和2000年代前最成功,提供信息最多的火星探测计划。 海盗计划是1970年代继旅行者深空探测器的成功后,NASA又一雄心勃勃的火星勘测计划。海盗一号于1975年8月20日发射,海盗二号于1975年9月9日发射。二者均使用泰坦 III-E运载火箭和半人马上面级发射。每艘航天器包括轨道器和着陆器。轨道器发回的图像用于着陆点的选择。着陆器与轨道器分离,进入火星大气在选定的着陆点软着陆。着陆器部署后,轨道器在轨道上继续成像和其他科学任务。包含推进剂的轨道器-着陆器联合重3527千克,分离并着陆后,着陆器重600千克,轨道器重900千克。.

新!!: 火星和維京号 · 查看更多 »

維爾諾撞擊坑

維爾諾撞擊坑(Vernal Crater)是一個位於火星歐克西亞沼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6°N, 355.5°W。該撞擊坑直徑57公里,以美國猶他州城市維爾諾命名。因為該撞擊坑地質構造類似地球上有溫泉的區域,因此這被認為是尋找可能火星生命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新!!: 火星和維爾諾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红色

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類似於新鲜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而這類射線一般被稱為紅外線。.

新!!: 火星和红色 · 查看更多 »

红色星球

是一部出品于2000年的科幻电影,由华纳兄弟出品,安东尼·霍夫曼(Antony Hoffman)导演,主要演员有凯莉-安·摩丝和方·基默等。其情节是关于火星的地球化。.

新!!: 火星和红色星球 · 查看更多 »

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

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1745年8月30日,埃尔福特-1816年8月29日,下萨克森州利林塔尔),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

新!!: 火星和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 · 查看更多 »

约翰·马丁·舍贝勒

约翰·马丁·舍贝勒(John Martin Schaeberle;),是一名德裔美籍天文学家。.

新!!: 火星和约翰·马丁·舍贝勒 · 查看更多 »

约翰·P·格勒青格

约翰·P·格勒青格(John P. Grotzinger)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名地质学教授。主要教授地理学与行星科学,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命与环境中的化学与物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是一名活跃的火星地理研究学家,并参与了一些NASA探索火星的科研项目。.

新!!: 火星和约翰·P·格勒青格 · 查看更多 »

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

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Johann Heinrich Mädler)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1794年5月29日生于柏林,11874年3月14日在汉诺威去世。.

新!!: 火星和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阿什布鲁克

約瑟夫·阿什布魯克(Joseph Ashbrook;),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美国天文学家。.

新!!: 火星和约瑟夫·阿什布鲁克 · 查看更多 »

经度

经度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上不同点东西位置的地理坐标。经度是一种角度量,通常用度来表示,并被记作希腊字母λ(lande)。子午线穿过南极和北极并把相同经度的点连起来。按照惯例,本初子午线是经过伦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子午线,是0度经线所在地。其他位置的经度是通过测量其从本初子午线向东或向西经过的角度得到的,经度的範圍为从本初子午线0° 向东至180°E 和向西至180° W。具体来说,某位置的经度是一个通过本初子午线的平面和一个通过南极、北极和该位置的平面所组成的二面角。(这就组成了一个右手坐标系,其z轴(右手拇指)从地球中心指向北极方向,其x轴(右手食指)从地球中心指向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 如果地球是一个均质球体,那么一点的经度就等于过该点的南北铅垂面和格林尼治子午面之间夹角的角度。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南北铅垂面都会包含地球的自转轴。但是地球并不是均质的,而是有很多山脉,在山脉的重力影响下,铅垂面就会偏离地球的自转轴。即便如此,南北铅垂面仍然会和格林尼治子午面相交于某个角度,该角度被称为天文经度,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地图和GPS设备上显示的经度是格林尼治子午面与过该点的一个非严格铅垂面之间夹角的角度,该非严格铅垂面垂直于一个近似于大地水准面的椭球体表面,而不是直接垂直于大地水准面本身。 作为起点,过去其它国家或人也使用过其它的子午线做起点,比如罗马、哥本哈根、耶路撒冷、圣彼德堡、比萨、巴黎和费城等。在1884年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上格林维治的子午线被正式定为经度的起点。東經180°即西經180°,約等同於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兩邊,日期相差一日。 经度的每一度被分为60角分,每一分被分为60秒。一个经度因此一般看上去是这样的:东经23° 27′ 30"或西经23° 27′ 30"。更精确的经度位置中秒被表示为分的小数,比如:东经23° 27.500′,但也有使用度和它的小数的:东经23.45833°。有时西经被写做负数:-23.45833°。偶尔也有人把东经写为负数,但这相当不常规。 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一起确定地球上一个地点的精确位置。纬度的每个度的距離大约相当于111km,但经度的每个度的距离从0km到111km不等。它的距离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沿同一緯度約等于111km乘纬度的余弦。不过这个距离还不是相隔一经度的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最短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之间的大圆的弧的距离,它比上面所计算出来的距离要小一些。 一个地点的经度一般与它于协调世界时之间的时差相应:每天有24小时,而一个圆圈有360度,因此地球每小时自转15度。因此假如一个人的地方时比协调世界时早3小时的话,那么他在东经45度左右。不过由于时区的分划也有政治因素在里面,因此一个人所在的时区不一定与上面的计算相符。但通过对地方时的测量一个人可以算得出他所在的地点的经度。为了计算这个数据,他需要一个指示协调世界时的钟和需要观察对太阳经过子午圈的时间。由于地球在一个椭圆轨道上绕太阳旋转,这个计算和观察比上面叙述的还要复杂些。.

新!!: 火星和经度 · 查看更多 »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经典力学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在宏观世界和低速状态下,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学科。在物理學裏,经典力学是最早被接受为力學的一个基本綱領。经典力学又分为静力学(描述静止物体)、运动学(描述物体运动)和动力学(描述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16世纪,伽利略·伽利莱就已采用科学实验和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学。他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许多豁然开朗的启示。艾萨克·牛顿则是最早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力学定律的科学家。.

新!!: 火星和经典力学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哈格

罗伯特·A·哈格(Robert A. Haag,)又译罗伯特·黑格,是全球最权威的私人陨石收藏家。哈格从23岁其收集陨石,并成为第一位获得月球和火星陨石的人。1989年12月23日的《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周刊曾对其事迹进行报道。.

新!!: 火星和罗伯特·哈格 · 查看更多 »

罗睺

罗睺是印度神话中的阿修罗之一,是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Vipracitti)与辛悉迦(Simhika,达刹之女)的兒子。罗睺经常吞食日月,造成日蝕和月蝕。法华经序中列有四大阿修罗王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睺之名。 傳說中,善神提婆與惡神阿修罗參與「攪乳海」冀求。仙人战胜阿修罗后独占仙露。但是阿修罗之一的罗睺卻变成天神的模样,混在其中喝了一口甘露,被日神和月神发现了,告诉给毗湿奴。仙露尚未经过罗睺的喉咙,他的头便被毗湿奴的化身砍下。但是罗睺的头因仙露而长生不死。为了报仇,他吞食日神和月神,造成日蝕和月蝕;当日月在他敞开的喉头走出,蚀便完结。.

新!!: 火星和罗睺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火星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天文台

美国海军天文台(英語:United States Naval Observatory,縮寫:USNO),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西北部,主要工作是为美国海军、国防部等部门提供高精度的天文数据,测量地球自转、天体的运动和位置,发布美国的标准时间。.

新!!: 火星和美国海军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羲叔

羲叔,中国上古人物。羲和一族。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尚书·尧典》记载,羲叔是尧的大臣。尧命他居住在南交,观察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日永(太阳直射),观察火星,来确定夏至。以方便夏天的耕作。.

新!!: 火星和羲叔 · 查看更多 »

羅塞塔號

羅塞塔號(Rosetta)是歐洲太空總署組織的機器人空间探测器計劃,研究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2004年3月2日在蓋亞那太空中心發射,10年8個多月後進入彗星軌道,隨後其所攜帶的菲萊登陸器則於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上著陸。在2014年8月6日它接近到彗星約的距離,並降低其相對速度為,從而成為意圖會合彗星而進入其軌道的第一個航天器。經過進一步的機動,計劃是接近到後和大約6週後進入軌道。它是歐洲太空總署基礎任務的一部分,和它是被設計成既軌道環繞彗星又登陸彗星的第一個任務。 羅塞塔號于2004年3月2日格林威治時間07:17由亞利安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在2014年8月6日到達彗星。羅塞塔號由兩個主要部件組成:羅塞塔探測器,其中帶有12個儀器,及菲萊登陸器,其中帶有另外的9個儀器。羅塞塔號的任務將軌道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17個月,並且被設計來完成對於彗星有史以來嘗試的最詳細的一個研究。任務是被從在德國達姆施塔特的歐洲太空運營中心(ESOC)控制。 探測器以羅塞塔石碑為命名,希望此任務能幫助解開行星形成前的太陽系的謎。而登陸器以尼羅河中小島的名字菲萊命名,有一塊方尖碑在那裡被發現且協助解讀羅塞塔石碑。對羅塞塔石碑和方尖碑的象形文字的比較,催化埃及的書寫系統的解密。同樣,人們希望這些飛船將導致更好的理解彗星和早期太陽系。 在它飛向彗星的途中,飛船已經完成2小行星的飛掠任務。在2007年,罗塞塔号还进行了火星重力助推变轨(飞越)。 罗塞塔号的菲莱登陆器于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上登陆,就是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彗星上的成功受控登陆的探测器。天体物理学家伊丽莎白·皮尔逊说,虽然菲莱登陆器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轨道器罗塞塔号是任务的主力,并且它的工作将继续。.

新!!: 火星和羅塞塔號 · 查看更多 »

羅威爾撞擊坑 (火星)

羅威爾撞擊坑(Lowell)是位於火星阿俄尼亞高地(Aonia Terra)的撞擊坑。.

新!!: 火星和羅威爾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因尼斯

羅伯特·托爾布恩·艾頓·因尼斯(Robert Thorburn Ayton Innes,)是一位蘇格蘭天文學家,曾在1915年發現比鄰星,也發現過許多雙星。1910年1月12日,他也是第一位觀測到1910年1月大彗星的天文學家。他曾在約翰內斯堡氣象台擔任主任,後來該氣象台以天文觀測為主,並更名為聯合天文台。英國建築師赫伯特·貝克為他設計住宅以作為天文台,今天該建築則是南非電氣工程研究所。.

新!!: 火星和羅伯特·因尼斯 · 查看更多 »

羅素撞擊坑

羅素撞擊坑(Russell Crater)是一個位於火星挪亚区的撞擊坑,中心座標54.9°S,347.6°W。該撞擊坑直徑139.7公里,以美國天文學家亨利·诺利斯·罗素命名。.

新!!: 火星和羅素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羅蒙諾索夫撞擊坑 (火星)

羅蒙諾索夫撞擊坑(Lomonosov)是一個火星上的中型撞擊坑,直徑大約是150公里。.

新!!: 火星和羅蒙諾索夫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翟方進

翟方進(),字子威,汝南上蔡人。.

新!!: 火星和翟方進 · 查看更多 »

猎户座飞船

户座飞船(Orion)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發的新一代載人太空飛行器,其每一架可以承载4名宇航员。這是原有星座计划中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2020年将人类再次送往月球,并接着征服如火星等太阳系内目标。 美國總統奥巴马在2010年2月1日正式提议取消星座计划,因为这一计划是“超预算、进度落后而且缺乏新意”http://news.bbc.co.uk/1/hi/sci/tech/8489097.stmhttp://www.whitehouse.gov/omb/budget/fy2011/assets/trs.pdf。有關法案於同年10月成為法律,星座计划宣告終結。不過,獵戶座飞船的計劃獲得保留、現稱為Orion Multi-Purpose Crew Vehicle (MPCV)。 獵戶座於2014年12月5日進行第一次飛行。.

新!!: 火星和猎户座飞船 · 查看更多 »

烁神星

是第233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3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烁神星 · 查看更多 »

烏列爾

烏列爾或譯為烏列、烏里耶爾,依據希臘語和俄語發音則譯為鄔里伊爾 (英語:Uriel,希伯來語:,標準希伯來語:Uriʾel,提比里安發音:ʾÛrîʾēl,希臘語:Ουριήλ,俄語:Урии́л;東正教譯名:總領天使鄔里伊爾,天主教譯名:總領天使優禮,基督新教譯名:天使長烏列爾),名字的意思是「神之光」,是猶太教及基督教信仰中一位天使長的名字。但不包括在正典書籍及不被天主教官方認可,但在猶太教神祕文學中祂是一位重要的天使長。在舊約聖經的偽經《衣索比亞語以諾書》()、《》和新約聖經的偽經《》中,名字有被提及。和米迦勒、加百列及拉斐爾同為站在上帝寳座面前的四大天使。烏列爾的意思是「神之光明」和「神之火燄」。據說烏列爾不只是大天使,也是熾天使和智天使。 在啟示錄式著作、卡巴拉著作和神祕主義著作裡,烏列爾通常與烏利亞 (Urial)、沙利葉 (Sariel,意思為「神之令」)、法紐爾 (Phanuel,意思為「神之顏」) 等混同。.

新!!: 火星和烏列爾 · 查看更多 »

烏斯缽谷

烏斯缽谷(Uzboi Vallis)是一個位於火星珍珠灣區的峽谷。該峽谷以土庫曼斯坦的烏斯缽河命名,長度366公里。.

新!!: 火星和烏斯缽谷 · 查看更多 »

烷烃

(alkane),俗稱石蜡烃(paraffin),是碳氫化合物下的一种饱和烃,其整体构造大多僅由碳、氢、碳-碳单键与碳氢单键所构成http://chem188.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

新!!: 火星和烷烃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修斯

爱德华·修斯(Eduard Suess,)旧译徐士,奥地利地质学家。.

新!!: 火星和爱德华·修斯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皮克林

爱德华·查尔斯·皮克林(Edward Charles Pickering,),美国天文学家。 皮克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皮克林1876年到1918年期间担任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台长,对19世纪末期美国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担任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期间,皮克林积极鼓励女性从事天文研究,招募了一些聋哑女性对天文台拍摄的照相底片进行测量和分类工作,被戏称为皮克林的后宫(參見哈佛計算員,Harvard Computers。)。她们当中很多人都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要的发现,其中包括主持恒星光谱分类的安妮·坎农、发现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亨丽爱塔·勒维特等人。他发起并主持编制了亨利·德雷伯星表,提出用色指数的方法对恒星光谱进行分类。皮克林还发现了第一个分光双星。 爱德华·皮克林曾获得1886年和1901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1888年亨利·德雷伯獎章,以及1908年布鲁斯奖。 爱德华·皮克林与美国另一位天文学家威廉·亨利·皮克林是亲兄弟。为纪念他们,月球和火星上各有一座环形山以他们的姓氏“皮克林”命名。第784号小行星也命名为“皮克林”。.

新!!: 火星和爱德华·皮克林 · 查看更多 »

絢爛舞踏祭

《絢爛舞踏祭》(The Mars Daybreak)為日本索尼電腦娛樂所推出之機器人動畫,全部共26集。本劇於2004年4月1日到2004年9月23日於東京電視台播出,DVD由群英社代理、博英社發行,並在2005年12月4日於衛視中文台播出中文版。以本劇為基礎所推出之PS2遊戲軟體於2005年7月7日由索尼電腦娛樂推出。.

新!!: 火星和絢爛舞踏祭 · 查看更多 »

絕地救援

是一部2015年美國科幻片,為雷利·史考特執導,德魯·戈達德編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小說《火星--任務》。由麥特·戴蒙、潔西卡·崔絲坦、麥可·潘納、傑夫·丹尼爾、凱特·瑪拉、克莉絲汀·薇格、西恩·賓、賽巴斯汀·斯坦、艾賽兒·漢寧和奇維托·艾吉佛主演。 監製賽門·金柏格和二十世紀福斯開始於2013年3月開始發展本片,並找來了德魯·戈達德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原本戈達德將會執導電影,但進度遲遲未推進,後來雷利·史考特取代了他作為導演,麥特·戴蒙被選作擔任主角、Genre Films製作。拍攝開始於2014年11月,主要取景地位于中国大陆和布达佩斯,歷時約70天左右。 電影於2015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影展上展出,在美國定於2015年10月2日上映(含3D版)。電影好評如潮,主要稱讚演員的演出和故事的合理性;在美國上映首週以5430萬美元居冠,最終全球票房總計6.19億美元。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7项提名,雷利·史考特赢得土星奖最佳导演奖。.

新!!: 火星和絕地救援 · 查看更多 »

疚女星

是第215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疚女星 · 查看更多 »

瑞威谷

威谷(Rahway Valles)是一個位於火星埃律西昂区的峽谷,中心座標9.4°N ,186.2°W。該峽谷長度500公里,以美國新澤西州瑞威河命名。.

新!!: 火星和瑞威谷 · 查看更多 »

瑞典太陽系模型

典太陽系模型(Sweden Solar System)是世界上最大的永久性太陽系模型。代表太陽的是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球形體育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半球形建築物。代表內行星的物體都位於斯德哥爾摩境內,而外行星都位於斯德哥爾摩以北臨波羅的海的城市。這個模型由尼爾斯·布倫寧(Nils Brenning)和哥斯達·加姆(Gösta Gahm)建立。比例是1:20000000。.

新!!: 火星和瑞典太陽系模型 · 查看更多 »

瑪雅刻本

雅刻本是前哥倫布時期瑪雅文明的文獻,是以瑪雅文字寫在脫毛榕木的內樹皮製成的紙上。這些刻本是由專業抄寫員在神明的任命下寫成的。瑪雅人於5世紀開始製造自己的紙張,羅馬人也是於同時代造紙,但瑪雅人的紙張更為耐用及適合書寫。這些刻本一般都是以最後存放的城市來命名,留存下來的要以德勒斯登刻本最為重要。.

新!!: 火星和瑪雅刻本 · 查看更多 »

瑪雅曆

雅曆是一套以不同曆法與年鑑所組成的系統,為前哥倫布時期中部美洲的瑪雅文明所使用。現仍使用於墨西哥的瓦哈卡州、恰帕斯州、韋拉克魯斯州Miles, Susanna W, "An Analysis of the Modern Middle American Calendars: A Study in Conservation." In Acculturation in the Americas.

新!!: 火星和瑪雅曆 · 查看更多 »

瓦伊哥谷

伊哥谷(Warrego Valles)是位於火星陶馬西亞區的一個古代河谷。中心座標42.2°S, 93°W。該峽谷長度188公里,以澳大利亞瓦伊哥河命名。.

新!!: 火星和瓦伊哥谷 · 查看更多 »

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莲京娜·弗拉基米罗芙娜·捷列什科娃(a,)是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宇航员。1963年6月16日,她单独乘坐“东方六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苏联英雄,苏联空军少将。她还是技术科学副博士,两次獲授列宁勋章;荣获联合国和平金奖,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高级奖章,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还在继续积极地从事社会活动,希望能夠参加火星探险。在2014年冬季奥运会,她是开幕式上奥林匹克旗帜的旗手。.

新!!: 火星和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 查看更多 »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紀錄地球上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時間表,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之間,获得並传递新性状的过程。並解釋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與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物種形成,現在的各物种之間皆由共同祖先互相連結。 以下的列表除非有寫公元或西元,否則是從現在開始算,如6500萬年前是指距離現在已有6500萬年的時間了。.

新!!: 火星和生命演化历程 · 查看更多 »

生物圈二号

生物圈二号(Biosphere 2)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北部的Oracle地区,是艾德·巴斯及其他人员主持建造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占地1.3万平方米,大约有8层楼高,为圆顶形密封钢架结构玻璃建筑物。这是一个的结构,最初被建造成一个人造的封闭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箱。 它仍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封闭系统。 “生物圈二号”最初是为了证明封闭生态系统在外层空间支持和维持人类生命的可行性。它被设计为旨在探索基于各种生物生物群系的具有不同区域结构的生命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网络。除了为人们提供的几个生物群落和生活区之外,还有一个农业区和工作空间,用于研究人类,农业,技术和其他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全球生态学的新型实验室。它的任务是一个有8人机组人员(“生物圈人 (biospherians)”)的为期两年的封闭实验。长期来看,它被认为是获得关于在太空殖民中使用封闭生物圈的知识的先导。 “生物圈二号”建造于1987年到1989年之间,它被用于测试人类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来的太空殖民中封闭生态系统可能的用途。“生物圈二号”使得人们能在不伤害地球的前提下,对生物圈进行研究与控制。“生物圈二号”的名字源于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一号”,即地球。 1994年9月6日任務結束,生物圈二号臨時周轉給Decisions投资公司。2005年1月10日,Decisions投资公司宣布欲出售生物圈二号及其周圍的土地1600英畝(650公頃)的土地。2007年6月,CDO牧場與發展以5000萬美元買下,準備進行建造1500房屋和度假酒店的計劃,生物圈二号的主體結構則提供給亞利桑那大學研究和教育使用。2011年7月,亚利桑那大学承擔生物圈二号的所有權,作為進行科學研究的用途至今。.

新!!: 火星和生物圈二号 · 查看更多 »

生肖

生肖,又稱属相或十二年獸,是中國及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統稱為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它們依次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猪。每個人都以其出生年的象徵動物作為生肖,所以中國民間常以生肖計算年齡。循環一次為一輪。 中國除了用生肖紀年外,還用與之相應的十二支紀月、紀日、紀時(時辰)。十二生肖(獸曆)也廣泛流行於亞洲諸民族及東歐和北非的某些國家之中。 儘管中國古代曆法有建子(冬至所在月份)、建丑(冬至次月)、建寅(冬至後兩月)不同方式作為新年所在月份,而各種曆法都以朔日,也就是看不見月亮的日子(初一)作為月首及歲首,皇帝有「正朔」即定正月初一為年初的權力。 有些人聲稱生肖以干支紀年為基礎,以“立春”為起始點,即陽曆的2月4日或5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屬於陽曆而非陰曆。 然而生肖以立春作为转换节点仍有争议,因为地支首先是用于纪月,且「干支配对生肖纪时纪日纪月」出现的时间也比「干支纪年」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要早,而生肖属相作为纪年的图腾本意是便于民众记忆使用,而非達成精確計算的科學性目的,一般而言大多是以陰曆正月初一為轉換點。古代历法由官方制定并颁布,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历代官颁历书,均有记载干支纪年和生肖,且都是从正月初一转换干支和生肖。 不过从命理学严格定义,应从立春算起。.

新!!: 火星和生肖 · 查看更多 »

生活大爆炸 (第二季)

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旗下的电视连续剧,第二季从2008年9月22日起开始播映,至2009年5月11日完结,共有23集。.

新!!: 火星和生活大爆炸 (第二季) · 查看更多 »

男性

男性,是指雄性的人類,與雌性人類即女性相對。男性這個名詞是用來表示生物學上的性別劃分,正式只適用於稱呼人類,但有時侯也會用作稱呼其他生物,同時亦可指文化上的性別角色。 和其他大部份的哺乳類一様,男性的基因組中包括一個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以及一個來自父親的Y染色體。相較於女性胚胎,男性胚胎會分泌較多雄激素.較少雌激素。而性類固醇量的相對差異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生理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時,荷爾蒙會刺激身體分泌雄激素,造成第二性徵的發展,因此兩性會有更明顯的差異。 「男人」通常是專指成年的男性,與女人相對;但當「男人」作為一個集合名詞時,則泛指任何年齡的男性。「男孩」是年輕未成年的男性,或者剛成年的年輕男性。.

新!!: 火星和男性 · 查看更多 »

無粒隕石

無粒隕石是沒有球粒的一種石隕石 。它包含的成分與地球上的玄武岩或火成岩相似,並且曾在流星體母體內或本身經過不同程度的熔化和再結晶的地質分異作用。因此,無粒隕石有不同的紋理和火成岩過程的礦物學特徵 。但非專業人士很難分辨無粒隕石與地球岩石,使它們被發現的機會大為減少。 無粒隕石佔所有隕石約8%,大部分(佔2/3)相信為源自灶神星的HED隕石,其它種類的無粒隕石包括火星隕石、月球隕石、以及幾種相信源自灶神星之外,其它未被辨認出的小行星隕石。無粒隕石按其鐵/錳比例和17氧/18氧同位素的比例來區分。這兩個比例仿如指紋,每個母天體都是不同的 。.

新!!: 火星和無粒隕石 · 查看更多 »

熊神星

熊神星是第204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是一顆典型的主帶小行星,體積頗大。它被歸類為S型小行星。如其他同型的小行星,其顔色為淡。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约翰·帕利扎发现的天体.

新!!: 火星和熊神星 · 查看更多 »

熱物理學

熱物理學是一門關於物質內熱力的傳送及儲存的研究。.

新!!: 火星和熱物理學 · 查看更多 »

熒惑星 (妖怪)

惑星,傳說在三国时期吴国建国之初出现,预言三国终将归司马家所有的怪童。 「熒惑守心」則是灾难的象征。.

新!!: 火星和熒惑星 (妖怪) · 查看更多 »

異形大進擊

是於1988年推出;由美國遊戲商盧卡斯影業遊戲與新時代作家大衛·史潘格勒(David Spangler)合力開發,以擊退入侵地球外星人為題材的喜劇風格冒險遊戲。.

新!!: 火星和異形大進擊 · 查看更多 »

異端鋼彈

端鋼彈(Gundam Astray)為『機動戰士GUNDAM SEED ASTRAY系列』中所登場的虛構兵器。.

新!!: 火星和異端鋼彈 · 查看更多 »

異星爭霸戰:尊卡特傳奇

《異星爭霸戰:尊卡特傳奇》(John Carter)是一部於2012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由迪士尼公司製作,兩屆奧斯卡金像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執導。電影改編自美国小说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于1917年发表的科幻小說《火星公主》(A Princess of Mars)。美国于2012年3月9日上映 Deadline.

新!!: 火星和異星爭霸戰:尊卡特傳奇 · 查看更多 »

異星智慧

是一部2017年美國與英國合拍的科幻恐怖片,由丹尼爾·伊斯皮諾薩執導,保羅·韋尼克與雷特·瑞斯共同撰寫劇本。電影主演包括傑克·葛倫霍、蕾貝卡·弗格森、萊恩·雷諾斯、、與真田廣之。該片於2017年3月18日在西南偏南上作全球首映,並由發行商哥倫比亞影業定於2017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新!!: 火星和異星智慧 · 查看更多 »

特鲁夫洛陨石坑

特鲁夫洛陨石坑(Trouvelot)是位于月球正面冷海以南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艺术家、天文学家暨业余昆虫学家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1827年-189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撞击坑。.

新!!: 火星和特鲁夫洛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特鲁夫洛撞击坑

特鲁夫洛撞击坑(Trouvelot)是位于火星欧克西亚沼区北纬16.2°、西经13.1°的一座撞击坑,其直径约149公里,197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以法国艺术家、天文学家及业余昆虫学家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之名命名了它。 该陨坑周边较著名的撞击坑有:东北的卢瑟福撞击坑(Rutherford)、东面的拉道撞击坑(Radau)、丹尼尔森撞击坑(Danielson)位于东南稍远处、西南偏西及西北更远处则坐落了舍尔迪撞击坑(Shardi)和奥亚玛撞击坑(Oyama),而它的北面则横亘了向西北延伸至克里斯平原的马沃斯谷。.

新!!: 火星和特鲁夫洛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天体

特洛伊天体是指轨道与某大型行星或卫星轨道交迭的小型行星或卫星。在此情况下,后者现于前者与其环绕的中心天体连线L外的某个稳定的拉格朗日点附近的空域。已知的由拉格朗日推算出的连线外拉格朗日点共有两点:即L4和L5,皆是以连线L为底构造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在其伴随的天体的前后60°轨道位置,特洛伊天体的运行速度与其伴随的天体一致,所以两者之间并不会发生碰撞。 特洛伊天体最初用于指称分布于木星拉格朗日点附近的特洛伊小行星,而分布于其他行星的拉格朗日点附近的小行星则可被称为拉格朗日小行星。 在海王星和火星的拉格朗日点处即发现这类小行星。另外,运行于土星的拉格朗日点上的两颗中型卫星也被称为特洛伊卫星。.

新!!: 火星和特洛伊天体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小行星

特洛伊群小行星是與木星共用軌道,一起繞著太陽運行的一大群小行星。從固定在木星上的座標系統來看,他們是在所謂的拉格朗日點中穩定的兩個點,分別位於木星軌道前方(L4)和後方(L5)60度的位置上。 依照原本的規範,特洛伊小行星的軌道半長軸是介於5.05至5.40天文單位,並且在是在兩個拉格朗日點的一段弧形區域內。這個規範現在也適用在其他天體的相似情況下,而在這些情形下會標示出主要的天體。例如:海王星的特洛伊小行星。 在2006年,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的一個小組宣佈,他們曾經測量到一個小行星(617)普特洛克勒斯(Patroclus)的密度比結冰的水還要低,因而建議這是一對小行星,而且許多特洛伊小行星都可能是雙星。彗星或柯伊伯带天體在大小和組成上(冰與包覆在外圍的塵埃),也是可能的對象。而在未來,他們可能才是主要的小行星帶天體。(reference: 2.Feb issue of Nature).

新!!: 火星和特洛伊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狄阿克里亚区

阿克里亚区(Diacria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狄阿克里亚区位于火星西半球的西北部,覆盖了火星东经180°至240°(西经120°至180°)、北纬30°至65°的区域。该区域使用1:5,000,000比例尺的朗伯等角圆锥投影。 狄阿克里亚区的南北边界分别为大约3,065公里与1,500公里宽,南北距离则为约2,050公里。覆盖范围约为490万平方公里,占火星表面积的3%以上。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着陆点(68.22° N, 234.25° E)位于狄阿克里亚区东北部往北约186公里处。凤凰号拍摄到的景像包括了狄阿克里亚区北部代表性的地形。.

新!!: 火星和狄阿克里亚区 · 查看更多 »

盧德撞擊坑

盧德撞擊坑(Lod Crater)是位於火星欧克西亚沼区的一個撞擊坑,中心座標21.2° N,31.6° W,直徑7.5公里,以以色列的市鎮盧德命名。 盧德撞擊坑因為保留了來自邁亞谷洪水影響的地形而聞名。.

新!!: 火星和盧德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K-T滅絕),又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簡稱K-Pg事件、K-Pg滅絕),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物种滅絕事件,約發生於6600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第三紀之間,並導致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消失,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這個事件因為造成大部份恐龍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聞名,但是綜觀地球歷史,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地球約90%的生物种类,才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生物集體滅絕事件。 由於國際地層委員會不再承認第三紀是正式的地質年代名稱,而由古近紀與新近紀取代,因此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又可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在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銥的黏土層,名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恐龍(不包含鳥類)的化石僅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下層,顯示牠們在這次滅絕事件發生時(或之前)迅速滅絕。有少部份恐龍化石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之上,但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因為侵蝕等作用,而被帶離原本的地點,並沉積在較年輕的沉積層。除了恐龍以外,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也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哺乳動物與鳥類則存活下來,並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 大部分的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等隕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發,與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時間相近,被認為最有可能與這次滅絕事件的主因。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將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中,遮闢了陽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對全球各地的生態系造成影響。但也有少數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的,而滅絕的原因是逐漸改變的海平面與氣候。.

新!!: 火星和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 查看更多 »

白羊宮

白羊宫是占星术黃道十二宫之第一宫,黄经从0°到30°,原对应的星座是白羊座(牡羊座),在希臘傳統指綿羊,但由于岁差,现已移到双鱼座。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这一宫,那时是春分,所以春分又叫“白羊宫第一点”,指的出生日期為3月21日-4月20日。白羊宫的附庸星(也門占星學)為太陽,代表萬物之源。而在密宗占星學中,白羊宫的神秘守護星為水星,層次守護星為天王星。.

新!!: 火星和白羊宮 · 查看更多 »

百年星舰

年星舰(100 Year Starship,简称100YSS)是美国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的一项星际旅行计划。该计划于2012年1月启动,目标是未来一百年内使人类能够进行恒星际旅行。该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火星,或是火星的两个卫星。被认为是1970年代英国代达罗斯计划的延续 。 由首位黑人女航天员(Mae Jemison)担任主席的多萝西·杰米森基金会(Dorothy Jemison Foundation for Excellence)正领导研究这一计划。与其合作的还有非營利组织(Icarus Interstellar)以及企业发展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预计在2030年,美国将把4名宇航员送上火星。飞行约需9个月,最快也需耗时4个月。NASA从2010年11月开始为百年星舰计划招募去火星的志愿宇航员。.

新!!: 火星和百年星舰 · 查看更多 »

百萬富翁 (香港)

《百萬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因贊助關係,稱為《Rejoice特約:百萬富翁》,是一個2001年起香港亞洲電視播放的綜藝節目。亞視向英國獨立電視台(ITV)《百萬富翁》購買版權,是由陳啟泰主持該節目。第一輯於2001年4月30日開始於亞視本港台,在逢星期一、三、五播出,2001年7月2日开始改为逢星期一至五播出,節目合共播放四輯。 2017年12月,亞洲電視數碼媒體以OTT平台繼續廣播,並宣佈將製作新一輯《百萬富翁2018》,是由陳志雲主持。.

新!!: 火星和百萬富翁 (香港) · 查看更多 »

DQN

DQN(ドキュン)是在日本所流行的網路用語與蔑稱之一,通常指玩世不恭的不良人物、頭腦不好或是粗暴使用暴力的人,有时候也指没有常识或缺乏知識的人,也指父母给孩子取一些奇怪名字或自創发音。.

新!!: 火星和DQN · 查看更多 »

Eden*

《eden*》,是日本電子遊戲製作公司minori在2009年9月18日發行的一款美少女遊戲。.

新!!: 火星和Eden* · 查看更多 »

蚊子是怎么生活的

《蚊子是怎么生活的》(How a Mosquito Operates)又名《蚊子的故事》(The Story of a Mosquito),是一部1912年的无声动画短片,由美国漫画家兼动画师温瑟·麦凯创作。短片全长6分钟,讲述一只巨大的蚊子折磨一位熟睡男子的经过,是历史上最早的动画电影之一,并以其动画风格自然、技术品质高闻名,许多评论中认为这部作品远远领先于它的时代。 麦凯在漫画创作上有很高的声誉,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1905年至1911年的儿童漫画《小尼莫梦乡历险记》(Little Nemo in Slumberland)。经过深入研究,他在1911年把这部作品改编成了动画片《小尼莫》,该片获得成功后,他又制作了这部《蚊子是怎么生活的》。麦凯让这部新作拥有真实自然的节奏、动作和重量,与《小尼莫》相比也拥有更连贯的故事和更多的人物发展。 麦凯在自己的粉笔独角戏表演中推出了《蚊子是怎么生活的》,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之后很快便在电影院上映。1914年,他把本作中首次采用的角色动画作进一步发展,推出了他最知名的动画作品《恐龙葛蒂》。.

新!!: 火星和蚊子是怎么生活的 · 查看更多 »

隱藏的宇宙

隱藏的宇宙(Hidden Universe 3D)是一部在澳大利亞製作的天文題材紀錄片,由拉塞爾·斯科特(Russell Scott)編劇和導演,旁白則是曾經獲得金球獎的演員米兰达·理查森。該影片於2013年在 IMAX 3D 電影院上映。.

新!!: 火星和隱藏的宇宙 · 查看更多 »

隱沒帶

隱沒帶(英語:subduction zone),也称“俯冲帶”、“消减带”、“隐没带”,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對流的沉降流(downwelling)所在的地區。 隱沒帶存在於聚合板塊邊緣(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海洋板塊擴張到大陸板塊邊緣,因為海洋板塊較重,會沉入大陸板塊之下,形成聚合板塊邊緣。地球的岩石圈、海洋板塊、沉積層以及被困住的水份就是經由隱沒帶回收到地函深處的。目前地球是唯一已知有隱沒帶的行星,金星與火星都沒有隱沒帶。但是根據1999年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對火星磁場的觀察發現,火星早期可能有板塊活動,但尚未得到確認。沒有隱沒作用(subduction),地球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沒有隱沒帶,地殼不會分化出大陸與海洋,所有的固體地球也都會被一個全球性的大海洋所覆蓋。 岩石圈(地殼加上上部地函的堅硬部份)與軟流圈的密度差造成隱沒作用。岩石圈比地函的軟流圈部份的密度要高的時候,岩石圈容易沉入地函裡,形成隱沒帶;而隱沒作用在岩石圈密度比軟流圈小的地方會遭到抵抗。岩石圈的密度比其下的軟流圈的密度大或是小取決於相關地殼的性質。地殼的密度總是比軟流圈或是地函的岩石圈部份的密度來得小。然而因為大陸地殼總是比海洋地殼厚,密度也總是比海洋地殼小,大陸岩石圈的密度也總是比海洋岩石圈的密度小。海洋岩石圈的密度通常比軟流圈大。例外的情況發生在大片的洪流玄武岩(flood basalt),又稱為“大型火成岩區(large igneous provinces(簡稱LIPs))”。 這類例外的情況會造成海洋地殼極度增厚,浮力太大而無法隱沒。當在下沉板塊之上的岩石圈浮力太大無法隱沒時會產生碰撞,因此有這句常說的話:隱沒作用引起造山運動。.

新!!: 火星和隱沒帶 · 查看更多 »

隕石

隕石是小塊的固體碎片,它的來源是小行星或彗星,起源於外太空,對地球的表面及生物都有影響。在它撞擊到地表之前稱為流星。隕石的大小範圍從小型到極大不等。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由于摩擦、壓力以及大氣中氣體的化學作用,導致其温度升高并发光,因此形成了流星,包括火球,也稱為射星或墬星。火流星既是與地球碰撞的外星天體,也是異常明亮的流星,而像火球這樣的流星無論如何最終都會影響地球的表面。 更通俗的說法,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顆隕石都是來自外太空的一個天然物體。月球和火星上也有發現隕石。 被觀察到穿越大氣層或撞擊地球隕石稱為墬落隕石,其它的隕石都稱為發現隕石。截至2010年2月,只有大約1,086顆的墬落隕石的標本被收藏 ,但卻有38,660顆被確認的發現隕石.

新!!: 火星和隕石 · 查看更多 »

隕石學辭彙

這是隕石學與隕石的科學中用的術語。.

新!!: 火星和隕石學辭彙 · 查看更多 »

隕硫鐵

隕硫鐵是罕見的鐵硫化物與簡單的硫化鐵 (FeS)。它是富含鐵的端元磁黃鐵礦組。磁黃鐵礦的形式為Fe(1-x)S (x.

新!!: 火星和隕硫鐵 · 查看更多 »

銀河鐵道999

日本品川站展示中的C62型蒸汽機車C622號(1999年Dream Train 1999活動拍攝) 《銀河鐵道999》(銀河鉄道999)是日本漫畫家松本零士的漫畫作品,單行本全17集。.

新!!: 火星和銀河鐵道999 · 查看更多 »

銀河機攻隊 莊嚴皇子

,是由動畫工房、Orange制作的原创機器人動畫。電視動畫於2013年4月至9月放映。2016年9月放映特别篇,同年11月4日电影版《银河机攻战队 觉醒的基因》上映。.

新!!: 火星和銀河機攻隊 莊嚴皇子 · 查看更多 »

ExoMars

火星探測計畫 (ExoMars,Exobiology on Mars)是宇宙生物學調查火星過去居住環境的專案計畫,為在本世紀20年代的火星樣本取回任務專案計畫鋪路和展示新技術。 這個计划是由歐洲航天局(E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的專案。這個專案將使用兩艘火箭發射幾個太空船元素去火星,搜尋過去或現在火星生命的生物特徵(biosignature)。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ExoMars Trace Gas Orbiter,TGO)和一個測試用固定在火星表面,不動的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在2016年3月14日發射。TGO將在2018年10月19日引導斯基亞帕雷利登陸火星,然後繼續進行火星上甲烷和其它氣體的來源映射。TGO攜帶著四種特別的儀器,也將作為通訊的中繼衛星。 在2020年,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建造的登陸器(2020火星探測表面平台)將引導由ESA建造的火星探測漫遊車在火星表面著陸;漫遊車也攜帶了一些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的儀器。漫遊車的行動和通訊由設在義大利奧特(Aerospace Logistics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mpany ,ALTEC)的火星車控制中心管制。.

新!!: 火星和ExoMars · 查看更多 »

韓國起源論

韓國起源論是指一種基於韓民族優越主義的觀點,將其他国家文化等的发源地说成是朝鲜半岛的現象。表现包括將中国、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化與技术宣稱為朝鮮半島所创造和發明,宣稱他國名人均分别是韓國人和韓國人的後代,以及宣稱某名人具有韓國血統等。.

新!!: 火星和韓國起源論 · 查看更多 »

莫羅撞擊坑

莫羅撞擊坑(Moreux)是一個位於火星伊斯墨诺斯湖区區的撞擊坑,直徑138公里,中心座標42.1°N,315.6°W。該撞擊坑以法國天文學家、氣象學家泰奧菲勒·莫羅(Theophile Moreux)命名。.

新!!: 火星和莫羅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適居帶

適居帶(circumstellar habitable zone, CHZ,或稱宜居帶),是天文學上給一種空間的名稱,指的是行星系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適居帶中的情況有利於生命的發展,並且可能像地球般出現高等生命。。有兩種區域是有可能的,一個是在行星系內,另一個則存在于星系之中。在適合的區域內的行星和天然衛星是最佳的候選者,這些地球外的生命有能力生活在類似我們的環境下。天文學家相信生命最可能發生在像太陽系這樣的星周盤適居帶(CHZ)和大星系的星系適居帶(GHZ) 內(雖然天文學家對後者的研究才剛開始)。適居帶也許是指「生命帶」、「綠帶」或「古迪洛克帶」(Goldilocks)。在我們的太陽系中,適居帶為距離恆星0.99至1.70天文單位之間的區域。 格利泽581g是人類在紅矮星格利泽 581 (距離地球大約20光年)旁發現的第六颗行星。格利泽581g是至今在天文學家發現系外行星中,軌道理論上位於適居帶中的著名例子。目前天文學家僅發現了十幾顆行星位於適居帶中,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則確認了54顆行星位於適居帶中。天文學家目前估計銀河系至少有500,000,000顆行星位於適居帶中。.

新!!: 火星和適居帶 · 查看更多 »

聯邦星艦企業號 (NCC-1701-D)

虚构的银河级联邦星舰进取号,NCC-1701-D,或进取号-D(USS Enterprise (NCC-1701-D),或Enterprise-D),是科幻电视剧集《星际旅行:下一代》与随后的电影续章《星际旅行VII:日换星移》中的主要设定,它是一艘24世纪的星舰。在《星际旅行》系列中,进取号-D是联邦第五艘以“进取号”命名的星舰。 进取号-D还出现在《星际旅行:深空九号》的首集“”,《星际旅行:进取号》的末集“”,和电影《星际旅行VII:日换星移》里。.

新!!: 火星和聯邦星艦企業號 (NCC-1701-D) · 查看更多 »

聖瑪利亞撞擊坑

聖瑪利亞撞擊坑(Santa Maria)是一個位於火星子午線高原的撞擊坑,中心座標2.172°S,5.445°W。位於更大的奮鬥撞擊坑西北方,直徑約80到90公尺。機會號火星車曾經探測。.

新!!: 火星和聖瑪利亞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聖誕入侵

《聖誕入侵》(The Christmas Invasion)是英國科幻電視劇《異世奇人》首部聖誕特輯,於2005年12月25日在在英國BBC One播出。本集的編劇為拉塞爾·T·戴維斯,擔當導演。演員方面,大衛·田納特飾演博士和比莉·派佩飾演羅斯·泰勒(Rose Tyler)是主角,所扮演的哈莉特·鐘斯也在本集回歸。 本集講述博士和泰勒回到當代的倫敦渡過聖誕節。然而,外星人希克拉庫斯(Sycorax)卻在這時入侵地球。最終,因過後昏倒的博士及時醒來,擊退入侵者。在英國,這集有980萬人收看,並取得正面的評價。.

新!!: 火星和聖誕入侵 · 查看更多 »

道谷

道谷(Dao Vallis)是火星上一個被認為流水侵蝕形成的峽谷,中心座標38.7S°, 272.1W°,長度816公里。以泰語的恆星命名。.

新!!: 火星和道谷 · 查看更多 »

道格·麦克奎斯逊

道格·麦克奎斯逊(Doug McCuistion)是NASA行星科学部门中火星探测项目的主管。他负责了大多数火星科研项目,诸如: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描绘火星上的气候与地理,以及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等。.

新!!: 火星和道格·麦克奎斯逊 · 查看更多 »

道斯陨石坑

道斯陨石坑(Dawes)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东南的一座年轻小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威廉·鲁特·道斯"(William Rutter Dawes,1799年-186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道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遙遠未來的時間線

雖然未來的預測永遠不可能完全準確,但如果僅限於廣泛的輪廓,則可以由現今各種知識領域的理解,預測遙遠未來的事件。這些領域包含了揭示行星與恆星形成、相互作用與死亡的天體物理學;揭示物質在最小尺度之性質的粒子物理學;預測生命如何隨時間演化的演化生物學;以及顯示千年以來地球大陸變化的板塊構造論。 所有地球、太陽系和宇宙未來的投射,都必須考慮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做功時所損失的能量)會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恆星最終會耗盡氫氣的供應並燃燒殆盡。行星與恆星之間的緊密接觸,將會使行星受到引力的影響而拋離恆星系統之外;而恆星與銀河系之間的緊密接觸,也會使恆星拋離星系之外。 最終,物質自身預計會受到放射性衰變的影響,即使是最穩定的物質也會分解成次原子粒子。目前的資料暗示著宇宙有一個扁平的幾何構造(或非常接近扁平構造),因此在有限的時間過後,不會出現自身塌陷的情形,而且在無限的未來可能會發生難以置信的大規模事件,如波茲曼大腦的形成。 本條目所列出的時間線,涵括了直到所能觸及的未來時間中,所發生的事件。其中本條目列出諸多可替換的未來事件,以用來說明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人類是否會滅絕,質子是否會衰變,或是當太陽膨脹成紅巨星時地球是否會存活下來等。.

新!!: 火星和遙遠未來的時間線 · 查看更多 »

荧惑守心

荧惑守心是一種天文現象。是指火星在心宿内发生“留”的现象。是古代中国被认为大凶的天象。 最近一次的荧惑守心发生于2016年,下一次荧惑守心将发生于2048年。.

新!!: 火星和荧惑守心 · 查看更多 »

荒漠

荒漠(Desert)是降水量非常少、地球表面生物存在和活动稀少的地區或自然景觀。大部分荒漠的年平均降水量少于。通常的定义将真正的荒漠定义为年平均降水量少于的地区,半干旱气候或称草原气候定义为年平均降水量介于到的地区。 荒漠还可以被定义为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域。柯本氣候分類系統中,沙漠被歸類於熱帶沙漠(BWh)或溫帶沙漠(BWk)型氣候。在桑思韦特气候分类系统中,荒漠则被归为干旱高温气候。.

新!!: 火星和荒漠 · 查看更多 »

華特·弗雷德里克·蓋爾

華特·弗雷德里克·蓋爾(Walter Frederick Gale,) ,澳大利亚银行家和业余天文学家。他生于新南威尔士州悉尼的Paddington。他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1884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第一个望远镜。 他发现了许多彗星,包括周期彗星34D/Gale。他也发现了一些雙星。1892年他描述了火星上存在着的綠洲与运河。由于对彗星的发现与天文学做出的贡献,1935年他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授予杰克逊-格威尔特奖章。 为了纪念他,火星上的一个撞击坑以他的姓名来命名——蓋爾撞擊坑。该坑是2012年8月6日,火星科学实验室的着陆地点。.

新!!: 火星和華特·弗雷德里克·蓋爾 · 查看更多 »

菲萊登陸器

菲萊登陸器(Philae)是歐洲太空總署組織的太空探測器計劃羅塞塔號所攜帶的一個機器人,随羅塞塔號一同前往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并于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上着陆,成为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彗星上的成功登陸的探測器。登陸器上的儀器將獲得彗星第一手資訊,並率先分析其結構。菲萊登陸器是由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太空控制中心(ESOC)追踪和控制。 菲萊登陸器是根據尼羅河上的菲萊來命名,羅塞塔石碑在此出土。羅塞塔石碑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

新!!: 火星和菲萊登陸器 · 查看更多 »

萊瑟谷

萊瑟谷(Lethe Vallis)是位於火星埃律西昂区的一處谷地,中心座標4° North, 206.5° W。該谷地長225公里,以美國阿拉斯加州卡特邁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萬煙谷內的命名。.

新!!: 火星和萊瑟谷 · 查看更多 »

萤火一号

萤火一号是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2011年11月成功发射,但俄方探测器未能成功变轨,2012年1月坠毁于太平洋。.

新!!: 火星和萤火一号 · 查看更多 »

萤火二号

萤火二号是中国正在初期论证的一项火星探测任务,隶属于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预定于2020年7月至8月间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6年1月11日中国火星探测项目正式立项。.

新!!: 火星和萤火二号 · 查看更多 »

萨麦尔

萨麦尔(希伯来文:שְׁמוּאֵל,转写:Samael,也作Samuel、Sammael或者Samil)。希伯来文含义为「被神垂听」,。萨麦尔为撒旦原名的理论乃伪经杜撰产物。在《旧约圣经》中,萨麦尔是一位先知的名字,和合本译为撒母耳。犹太法典《塔木德》及其后来的传说中,萨麦尔是一位重要的天使长。据说他是以扫的守护天使,也是罗马帝国的庇护人。在伪典《以赛亚升天记》中,萨麦尔又名彼列(Belial,所羅門七十二柱魔神中的第68柱)。 传说中,萨麦尔被视为天军之一(经常执行冷酷而具有毁灭性的任务),在犹太传说中,萨麦尔的最为重要的角色则是死亡天使。即使他似乎想教人作恶,但他仍然是主的奴仆之一。而萨麦尔作为天使,其好的一面则体现于:虽然萨麦尔被称为第五重天的天使首领,但据信他实际处于中。.

新!!: 火星和萨麦尔 · 查看更多 »

萨格勒布太阳系模型

萨格勒布太阳系模型 (Devet pogleda)是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的装置艺术,连同太阳雕塑,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青铜太阳雕塑完成于1971年,直径2米,最初在克罗地亚国家剧院大楼,此后更换了几次地点,1994年以后放置在 Bogovićeva街。 2004年,艺术家 Davor Preis 举行了展览,随后将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模型放置在萨格勒布的不同地点,完成完整的太阳系模型。模型的尺寸以及与太阳模型的距离完全按照太阳雕塑的比例。这个太阳系模型的比例是1:680 000 000。其中地球模型尺寸为1.9 cm,距离太阳模型225米,而冥王星模型则远在7.7公里以外。 最初这个装置并不为萨格勒布人所普遍了解。后来被一些物理学生“发现”,在克罗地亚物理学会网络论坛上发起寻找活动。 九大行星的位置如下:.

新!!: 火星和萨格勒布太阳系模型 · 查看更多 »

靈神星軌道器

星軌道器(Psyche)是美國用以探測金屬小行星靈神星的探測器。此任務於2017年1月4日獲得批准,並計劃在2023年10月發射升空。為了飛抵靈神星,探測器將在2024年飛越地球,2025年飛越火星,最終在2030年到達靈神星,開始為期2年的主要任務。.

新!!: 火星和靈神星軌道器 · 查看更多 »

蠟筆小新:我和我的宇宙公主

蠟筆小新:我和我的宇宙公主(常見翻譯為蠟筆小新:風起雲湧!我的宇宙公主,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 嵐を呼ぶ!オラと宇宙のプリンセス)是於2012年4月14日在日本上映的《蜡笔小新》第20部电影版,也是為蠟筆小新电影版20周年紀念作品。.

新!!: 火星和蠟筆小新:我和我的宇宙公主 · 查看更多 »

順行和逆行

順行是行星這種天體與系統內其他相似的天體共同一致運動的方向;逆行是在相反方向上的運行。在天體的狀況下,這些運動都是真實的,由固有的自轉或軌道來定義;或是視覺上的,好比從地球上來觀看天空。 在英文中「direct」和「prograde」是同義詞,前者是在天文學上傳統的名詞,後者在1963年才在一篇與天文相關的專業文章(J.

新!!: 火星和順行和逆行 · 查看更多 »

衝 (天體位置)

衝(英文:opposition,亦稱衝日)是位置天文學的一個名詞,是从一個選定的特定天體上(通常是地球)為基準,觀察另一個天體與參考天體(通常是太陽)的相對位置時。當三者在一條直線上,但特定天體位於參考天體及另一個天體的中間;參考天體相對於另一個天體的位置,謂之衝。明確的說,當一顆行星在衝的位置時(以地球為基準的特定天體),它與太陽的的黃經相差180°,即天體與太陽各在地球的兩側的天文現象。相對於衝日的現象為合日。 理論上除太陽、地球與地球軌道內天體(如內行星等)之外,其餘所有天體皆可有衝日現象發生,現多用在太陽系內運行之天體(如外行星、小行星、彗星等)。根據地球與該天體的會合周期,該天體相對於地球在每年有一至兩次衝日(絕大部份時間只有一次),一般天文年曆皆有列出各太陽系天體衝日時刻。 衝只發生在外側行星。 月球,說它環繞地球不如環繞太陽真切,在衝時是滿月的月相,而在嚴謹定義下的衝,會發生月食。.

新!!: 火星和衝 (天體位置) · 查看更多 »

衝日浪

衝日浪(opposition surge,有時稱為衝日效應、衝日尖峰或西利格效應)是當照明直接來自觀測者的後方,而在粗糙的表面,或有許多顆粒物體產生的亮光。這個名詞廣泛的應用在天文學,一般是指天體,如行星、月球或彗星,在觀測時的相位角接近零時,亮度突然明顯增加的現象。它會如此命名是因為在衝時月球和火星反射的光,比簡單的朗伯反射率所預測的亮度出現顯著的增加。對這種觀測的現象提出了兩種物理機制:陰影的隱匿性和相干的反向散射。.

新!!: 火星和衝日浪 · 查看更多 »

表岩屑

表岩屑(希臘:Ρηγόλιθος)是覆蓋在固體岩石上的數層寬鬆的異種物質。在英文,這個名詞是由兩個希臘字:Rhegos(希臘:Ρήγος),意思是層或毛氈狀物,和Lithos(希臘:Λίθος),意思是岩石。它包括塵埃、土壤、破碎的岩石,和存在於地球、月球、一些小行星和其他行星相關的物質。這個名詞是喬治·珀金斯·美林在1897年最早定義的,他的說明是:這層覆蓋物的來源是通過岩石風化或由植物生長的材料在原地製成。在其他的事例中,風、水、冰或其他來源的遷徙是不完全的,並且或多或少有分解上的問題,無論其本質或來源為何,在整個地函上是不堅結的物質,因此建議稱為表岩屑(風化層)。.

新!!: 火星和表岩屑 · 查看更多 »

表面重力

天體或其他物體的表面重力(代表符號 g)是物體在其表面所受到的重力加速度。表面重力可以被認為是由假設性的非常接近天體表面,且不擾動系統和質量可忽略的試驗粒子受到重力影響時產生的加速度。 表面重力是以加速度的單位進行量測,国际单位制下表面重力單位是米每二次方秒。它也可使用地球表面標準重力 g.

新!!: 火星和表面重力 · 查看更多 »

行星

行星(planet;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由西向東)。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空间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2040攝氏度)。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内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類為类冥天体,属于矮行星的一种)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類已發現2000多顆太陽系外的行星。.

新!!: 火星和行星 · 查看更多 »

行星 (占星術)

占星術中的行星有著別於現代天文對於甚麼是行星解釋之含意。在望遠鏡問世的時代以前,夜空被認為由兩個相似的構成要素組成著:恆星,相對於其他星體祂是一動也不動得,加上“游星”(ἀστέρες πλανῆται,asteres planetai),祂相對於恆星而言在一年的過程中不斷在移動著。 對於希臘人與早期的天文學家而言,這組星群由肉眼可見的五個行星所構成,不包含我們所在的地球。以現代天文學知識來說,“行星”一詞只適用於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個太陽系天體,這個詞彙的原始含意是擴大的,在中世紀,觀察星空中會行動的星體都是行星,所以包括太陽、月亮(有時也被稱為“曜星”,英文為Lights),合起來一共是占星術的七大主星。部分占星術家仍保留著這個行星定義到今天。現代占星術師也會使用後來發現的天王星、海王星與冥王星,並且在實際驗證下發現他們的特質與功用。 對於古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眾神的意志以及對人類事務的直接影響。對於現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在無意識中的基本精力或衝動,或能量流動的調節者代表感受度。祂們在黃道帶十二星座之中和在十二之中表現祂們自己不同的素質。行星間在相位中也涉及到彼此所產生的形態。 現代占星術家對行星的影響力來源持不同之意見。霍恩(Hone)寫道行星發揮作用是直接通過引力或他者,即未知的影響力。認為行星們自己本身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力,可是卻為宇宙中基本的組織原則之反映。換句話說,宇宙無所不在得重複祂們自己的基本模式,在類似-分形(fractal-like )塑造之中,並且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above so below);而前述這段話是出自煉金術的整體宇宙觀原則,全文為──“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如其在內,如其在外。(As above, so below.

新!!: 火星和行星 (占星術) · 查看更多 »

行星學會

行星學會(The Planetary Society)是一個受到廣泛支持的非政府、非營利大規模機構,主要是進行與天文學相關的研究。成立於1980年,成立者是布鲁斯·穆雷、路易斯·弗里德曼、卡尔·萨根,並有來自125國的成員。學會任務是「透過宣傳、研究和教育鼓勵並投入全世界的公開太空探索」(To inspire and involve the world's public in space exploration through advocacy, projects, and education.)。 行星學會致力於探測火星和太陽系其他天體、尋找近地天體和外星生命。 2005年6月行星學會發射了宇宙1號太空飛行器以測試太陽帆的可行性,但宇宙1號在發射後不久墜毀。該學會正籌措資金研發下一個太陽帆太空飛行器。.

新!!: 火星和行星學會 · 查看更多 »

行星定義

行星定義直到2006年8月24日才有了一個比較明確且可以被接受的文字敘述。在這之前,尽管行星一詞已經被使用了數千年,但令人驚訝的是,科學界始終沒有給過行星明確的定義。進入21世紀後,行星的認定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主題,這才迫使天文學界不得不為行星做出定義。 數千年來,「行星」一詞只被用在太陽系內。當時天文學家尚未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任何行星。但從1992年起,人類陸續發現了許多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小天體,而且其中也不乏與冥王星大小相當者,這使得有資格成為行星的天體由原有的9顆增加至數打之多。1995年,科學家发现了第一个太阳系外行星飛馬座51b。之後,陸續發現的太阳系外行星已經有數百顆之多。這些新發現不僅增加了潛在行星的數量,且由於這些行星具有迥異的性質──有些大小足以成為恒星,有些又比我們的月球還小──使得長久以來模糊不清的行星概念,越来越有明確定義的必要性。 2005年,一顆外海王星天體,阋神星(當時編號為2003 UB313)的發現,使得對行星做明確定義的必要性升至頂點,因為它的質量比冥王星(在當時是已被定義為行星的天體中最小者)還要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由各國的天文學家組成負責為天體命名與分類的組織,在2006年對此問題做出了回應,發佈了行星的定義。依據這最新的定義,行星是環繞太陽(恆星)運行的天體,它們有足夠大的質量使自身因為重力而成為圓球體,並且能清除鄰近的小天體。未能清除軌道內小天體的則被納入一個新創的分類,稱做矮行星。除了以上兩類,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則被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按照以上定義,太陽系有八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冥王星被排除在外。至2007年7月為止,已獲承認的矮行星則有冥王星、穀神星和鬩神星,2008年7月才增加了第四顆鳥神星,又於同年9月增加了第五顆妊神星。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這項決議並無法弭平所有爭議,部分天文學家拒絕承認此一決議。.

新!!: 火星和行星定義 · 查看更多 »

行星分異

行星分異是行星科學中,行星密度較高的成分向中心下沉,較輕的物質上升至表面,使中心密度愈行增高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傾向於創造核心、地殼和地函。.

新!!: 火星和行星分異 · 查看更多 »

行星科学

行星科學(Planetary science,很少用planetology)是研究行星(包括地球)、衛星,和行星系(特別是太陽系),以及它們形成過程的科學。它研究對象的尺度從小至微流星體到大至氣態巨行星,目的在確定其組成、動力學、形成、相互的關係和歷史。它是高度科技整合的學科,最初成長於天文學和地球科學,但現在包含許多學科,包括行星地質學(結合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學、水文學、理論行星科學、冰川學、和系外行星 。類似的學科包括關心太陽對太陽系內天體影響的太空物理學和天文生物學。 還有相關於行星科學的觀測和理論分支與關聯性。觀測的研究涉及與太空探索的結合,主要是與使用遙測技術的機器人的太空船任務,和在地面實驗室所做的工作比較。理論部分涉及大量的電腦模擬和數學建模。 雖然全世界有好幾個純粹的行星科學研究所,但行星學家一般都在大學或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和物理學或地球科學部門。他們每年都有幾個重要的會議,和範圍廣泛的等同綜述論的期刊。.

新!!: 火星和行星科学 · 查看更多 »

行星組曲

《行星组曲》(The Planets suite Op.

新!!: 火星和行星組曲 · 查看更多 »

行星際航行

行星際航行或行星際旅行指在行星系內的行星之間旅行。實務上,此類的太空航行局限於太陽系內的行星之間。載人飛行的行星際航行必須維持生命保障系統,成本非常高昂;而重量較輕的太空探測器則是太陽系內行星際航行的主力。.

新!!: 火星和行星際航行 · 查看更多 »

行星適居性

行星適居性是天文學裡對星體上生命的出現與繁衍潛力的評估指標,其可以適用於行星及行星的天然衛星。 生命的必要條件是能量來源(通常是太陽能但並不全然)。但通常是當其他眾多條件,如該行星的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與天體物理學的條件成熟後,方會稱該行星為適合生命居住的。外星生命的存在仍是未知之數,行星適居性是以太陽系及地球的環境推測其他星體是否會適合生命居住。行星適居性較高的星體通常是那些擁有持續與複雜的多細胞生物與單細胞生命系統的星體。對行星適居性的研究和理论是天體科學的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太空生物學。 對地球以外的星體進行生命探索是極古老的話題,最初是屬於哲學及物理學的研究領域。而在20世紀後期科學界對此有兩個重大突破。其一是使用先進機器對太陽系裡其他行星與衛星進行觀察,獲得這些星體的適居性資料,並將其與地球的相關資料作比較。其二是外太陽系行星的發現,它們是在1995年首度發現的,其後進度不斷加快。這個發現證明了太陽並不是惟一的擁有行星的星體,而且亦擴闊了探索適合生命居住的行星的範圍,使外太陽系星體亦被納入研究之中。.

新!!: 火星和行星適居性 · 查看更多 »

行星體系命名法

行星體系命名法,就像為地面命名一樣,是標示行星和衛星表面特徵的唯一系統,使其能輕鬆介紹、描述和討論。特徵的名稱和分配是1919年成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任務。.

新!!: 火星和行星體系命名法 · 查看更多 »

行星际运输系统

行星际运输系统 (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ystem;ITS),之前被称作火星殖民运输器 (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MCT),是SpaceX的私人出资研发计划,以设计和建造一个用于火星殖民的太空飞行系统为目的。项目包括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和太空飞船、地球上用于快速火箭发射与重新发射的基础设施、近地轨道推进剂加注系统、地外科技,最终用来实现火星殖民。这项技术也被设计成有能力支持以太阳系中其他地方为目的地的太空探索任务,包括木星和土星的卫星。 SpaceX在2014年之前就开始了他们猛禽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到了2016年9月,SpaceX发布的遠程计划中,将先使用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发射两艘基于龙飞船的火星探测器,为今后星際探索任务作准备 ;按照計畫,首次前往火星的ITS货运飞行不早于2022年,2024年將进行第一次载人ITS飞行 。.

新!!: 火星和行星际运输系统 · 查看更多 »

行星V

行星V 是一颗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和假设存在于火星和小行星带之间的行星。他们在2002年3月11日至15日之间举办的第33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提出了这个假说。 他们认为,40亿年前,有一颗类地行星沿着一个离心率较高且不稳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他们把这颗行星命名为行星V,并且认为这颗行星的消失和冥古宙的后期重轰炸期有关。 “这颗额外的行星形成一个低离心率的轨道,寿命长但是不稳定,”钱伯斯说。大约39亿年前,行星V收到其他行星的引力影响,它的轨道的离心率变得非常高,穿过了今天的小行星带。当时的小行星带比现在的小行星带规模更大。 据钱伯斯说,行星V撞击太阳之后消失了。.

新!!: 火星和行星V · 查看更多 »

行星核心

行星核心是行星最內部的幾個層次。 類地行星的核心組成傾向於以鐵為主要的成分,並且可能包含幾層固體和/或液體。地球的核心有部分是液態的,火星和金星的核心被認為完全是固體的,因為它們缺乏由內部引起的磁場。 在我們的太陽系,核心的尺度可以從月球的大約是直徑的20%到水星的約是直徑的75%。 類木行星也有富含鐵的核心,雖然這些核心在比例上的尺度遠小於類地行星,但這些熱木行星的核心實際上可能大於地球。木星的核心推測大約是地球質量的12倍(佔木星質量的3%),而系外行星 HD 149026 b的質量估計是地球的70倍。 一些軌道非常靠近主星的類木行星,也許在大氣層被剝離後,只留下了它們的核心。這些假設的行星分類被稱為" 冥府行星 "。 一些衛星、小天體和其他的小行星也許會因為大小和歷史而會有不同大小的核心。木星的衛星,埃歐和歐羅巴在許多方面與類地行星有如姐妹,它們非常確實的核心大約是直徑的三分之一。最大的小行星之一,灶神星也同樣被相信有一個分化過的獨特的核心。.

新!!: 火星和行星核心 · 查看更多 »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地球的衛星是月球。不過,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体的质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使問題複雜起來了。.

新!!: 火星和衛星 · 查看更多 »

食 (天文現象)

食或蝕,是一種天文事件,可以是一個天體進入另一個天體的影子,或是從觀測者和另一個天體之間穿越,而造成暫時的遮蔽現象。食是一種朔望的型態。 “食”這個字最常用在日食-月球的影子掠過地球的表面,或月食-月球進入地球的陰影內。然而,這個字眼也可以用在地月系統之外的事件:例如,某行星進入它的一顆衛星所造成的影子內,或是衛星進入它的母行星的陰影內,或是一顆衛星進入另一顆衛星的影子內。在聯星系統,當它的軌道平面和觀察者橫切時,也可能發生食的現象。.

新!!: 火星和食 (天文現象) · 查看更多 »

风暴

暴(Storm)指影響環境或天體表面的任何大氣擾動,通常會帶來。風暴可能伴隨著強風(例如熱帶氣旋);雷電(例如雷暴);強降水(例如雪暴)或隨風在大氣中移動的物質(例如沙塵暴)等。風暴所導致的暴潮、洪水、積雪、閃電、野火和垂直風切時常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然而,一個顯著、持續的降雨的系統有助於減輕地區的干旱。 對陸地風暴的嚴格氣象定義是蒲福氏風級中10級以上的風,意味著風速為24.5米/秒(89公里/小時)以上的「暴風」,不過一般的用法不受這個定義限制。.

新!!: 火星和风暴 · 查看更多 »

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是指风对地球表面的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如风蚀洼地等)和风积地貌(如沙丘等)。主要分布于气候干燥的地区。风成地貌并非地球上独有的,在其他行星(如火星)上也观察到了着这种地貌形态。.

新!!: 火星和风成地貌 · 查看更多 »

裝甲核心系列

是From Software公司於1997年7月10日在索尼PlayStation平台上推出,使用全3D展現的機械人戰鬥的第三人稱視點之射擊遊戲。其著名於可以讓玩家自行組裝機械人極多的設定,而單以零件配合及組裝千變萬化外觀及性能,與及加上色彩、徽章等塗裝的個性化元素,讓得玩家的自訂機體機乎是獨一無二的極強自訂性質。而從只有PlayStation平台開始到現在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Portable、Xbox及移動電話(暫只限日本)等等平台上的作品超過10多部,均深受日韓、中台港澳以及世界各地玩家著迷。而能長久保持著世界各地玩家組織同好會繼續討論與交換情報的一套經典遊戲系列。.

新!!: 火星和裝甲核心系列 · 查看更多 »

西穆德谷

西穆德谷(Simud Valles)是火星 Oxia Palus區的一個外流河道,中心座標19.8° N, 37.8° W。長度945.0公里,以蘇美爾語的火星命名。 注意:該峽谷名稱以複數形(Valles)表示,座標於2008年3月31日重新確定.

新!!: 火星和西穆德谷 · 查看更多 »

西鄉星

西鄉星(さいごうぼし)是明治10年(1877年)期間,西南戰爭亂世中,悼念西鄉隆盛的人中間流傳的傳說。 那段時間火星極度接近地球,9月3日最接近的時候視星等達到-2.5級。這個時候開始流傳「火星的紅光中見到西鄉隆盛的身影」,西鄉星的傳說一時流行。 結果因此當時出版了好幾款以西鄉星為題材的錦繪,也受到民眾歡迎,愛德華·西維斯特·莫爾斯的日記內亦有記載其事。 同時期接近火星的土星亦與桐野利秋扯上關係,稱為桐野星(きりのぼし)。 Category:西南戰爭 Category:日本都市傳說 Category:西鄉隆盛.

新!!: 火星和西鄉星 · 查看更多 »

西洋占星術

西洋占星術(Western Astrology),在西方世界發展的占星術體系,一般所說的「星座」,通常都是指這種占星術。西洋占星術主要源自公元2世紀的克劳狄乌斯·托勒密的《占星四書》,繼承了巴比倫與希臘化世界傳統。因為難以證明星座與人類性格及遭遇有關,西洋占星術常被當成是一種偽科學。 主要是將黃道帶人爲劃分為十二個隨中氣點移動(與實際星座位置不一致)的均等的區域以分別充當實際的黃道星座。西洋占星術使用這些人爲劃分的區域充當天象,依「上行、下效」原則反映、支配著人類活動,因此十二星宮代表了十二個基本人格型態或感情特質。如同在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根據出生年份所代表的动物来定义一个人的生肖,在很多国家,一个人的出生月份就以星座来对应。西洋占星術就是試圖對應人的出生時間和這些均等劃分的區域来解釋人的性格和命運。西洋占星術通常分为两支,但僞恆星年派只不過是基於中氣年派的每個等分時間點再加上25.5日,與真正的恆星年或恆星時毫無關係。 出生時間與等分星宮的對應如下,由於中氣春分年與公曆曆法有差異,不同年份會前後相差1-2天,與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各個「中氣」之間的距離吻合,中氣時間的計算準確至分鐘(並非子時開始),亦是等分星宮的界線,每年均有差異。此外,雖然天文學上的十三個IAU黃道星座有相對于春分點(或太陽)的歲差問題,現在的天文學星座与西洋占星術起源時期(新巴比伦王朝的創建,626 B.C.)相比已經有約36.85°的歲差,但是西洋占星術所使用的等分星宮沒有歲差問題,因爲白羊宫的起點就設在春分點上。.

新!!: 火星和西洋占星術 · 查看更多 »

西游记角色列表

本列表記載由吳承恩撰寫的中國古典神怪小說《西遊記》中登場的角色。《西遊記》描述唐代高僧唐三藏和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及白龍馬跋山涉水、遠赴天竺取得佛經的歷險故事。他們在旅程中經常與妖魔鬼怪對戰,亦經常受到仙、佛、菩薩的協助,而此列表中的各路神仙是依據祂們在《西遊記》的歸屬來劃分的,和實際上的宗教情況不見得一致。此外,包括唐三藏在內,《西遊記》中亦出現許多基於史實的人物,但書中對這些角色的描述與史實不盡相符。 關於《西遊記》中的地名、法術、事件或其他專有名詞,請參閱西遊記名詞列表。.

新!!: 火星和西游记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馬丁谷

丁谷(Ma'adim Vallis)是火星上最大的外流浚道(Outflow channels)之一,名字來自希伯來語的火星(希伯來語:מאדים)。.

新!!: 火星和馬丁谷 · 查看更多 »

馬丁貝克

丁貝克飛機公司(Martin-Baker Aircraft Co.

新!!: 火星和馬丁貝克 · 查看更多 »

馬爾提谷

提谷(Marte Vallis)是一個位於火星亞馬遜區的峽谷,中心座標是15°N, 176.5°W。長度是185公里,以西班牙語的火星命名。.

新!!: 火星和馬爾提谷 · 查看更多 »

馬瑟斯基撞擊坑

瑟斯基撞擊坑(Masursky)是一個位於火星阿拉伯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12.1°N,32.4°W,直徑117.9公里。該撞擊坑以美國行星地質學家哈羅德·馬瑟斯基命名。.

新!!: 火星和馬瑟斯基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馬特洪峰

--(德語:Matterhorn,意大利語:Monte Cervino,法語:Mont Cervin)也称切尔维诺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著名的山峰。馬特洪峰的位置在瑞士、意大利邊境,附近是瑞士瓦萊州小鎮采尔马特和意大利亞奧斯他谷的小鎮(Breuil-Cervinia)。馬特洪峰的名稱是由德語“Matt”(意为山谷、草地)和“horn”(意为山峰呈錐狀像一隻角)。 馬特洪峰是一個有四個面的錐體,分別面向東南西北。每一個面都非常陡峭,因此只有少量的雪黏在表面,間中發生的雪崩把過多積雪推到峰下的冰川裡。登峰者慣常從東北角的Hörnli山脊上山。.

新!!: 火星和馬特洪峰 · 查看更多 »

馬沃斯谷

沃斯谷(Mawrth Vallis)位於火星克里斯平原東方,位於22.36°N, 343.5°E,全長約636公里 。約低於火星大地水準面約2公里。這是一個古代的外流河道,並且發現大量含有淺色黏土礦物的岩石。名字由來於威爾斯語的火星。.

新!!: 火星和馬沃斯谷 · 查看更多 »

角直徑

角直徑是以角度做測量單位時,從一個特定的位置上觀察一個物體所得到的「視直徑」。視直徑只是被觀測的物體在垂直觀測者視線方向中心的平面上產生的透視投影的直徑。由於它是在觀測者的角度下按比例的縮影,因此與物體真實的直徑會有所不同。但對一個在遙遠距離上的盤狀天體,視直徑和實直徑是相同的。.

新!!: 火星和角直徑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火星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計都

計都(Ketu)是古代印度占星學上的名詞,指月球軌道與黃道的降交点(月球自北向南穿越黄道时,見黃白交點/月球交點)。計都與罗睺、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合称九曜;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占星学中七政四餘的四餘(四夥虛星)之一。.

新!!: 火星和計都 · 查看更多 »

马大星

是第205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屬於C型小行星,顔色深黑,較爲原始,並且組成成分富含碳。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约翰·帕利扎发现的天体.

新!!: 火星和马大星 · 查看更多 »

马德勒撞击坑

德勒撞击坑(Mädler)是火星上一座位于东经2.7°、南纬10.7°处,以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命名的陨石坑,该名称于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马德勒和合作者威廉·比尔在19世纪30年代早期绘制了第一幅相当好的火星地图。绘制时他们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特征为作为火星图的本初子午线。他们的选择是加强时,当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在他更著名1877年火星图中也使用了这一位置时。该特征后来被称为子午线湾(中央湾),但随着2004年美国宇航局机遇号探测器的火星登陆,也许子午线高原更为人所知。 马德勒撞击坑位于子午线高原南部,靠近本初子午线,往东10°为比尔撞击坑,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也位于该区域。 Image:Eroded rim of Madler Crater.JPG|马德勒撞击坑已侵蚀的坑壁边缘,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新!!: 火星和马德勒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詹姆士·貝爾三世

詹姆士·“吉姆”F·貝爾三世(James "Jim" F. Bell III,),美国天文学家,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主要研究是以望遠鏡和多個太空探測器資料研究太空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貝爾在NASA的火星探路者、會合-舒梅克號、彗核探測計畫、2001火星奧德賽號、火星侦察轨道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火星科学实验室等任務中相當活躍。他的書《Postcards from Mars》中有許多由火星車拍攝的照片。近年貝爾擔任行星科學期刊《伊卡洛斯》的編輯和行星學會的會長。他並且在精神號和機會號火星車的全景攝影機彩色攝影系統擔任領導人員。.

新!!: 火星和詹姆士·貝爾三世 · 查看更多 »

詹姆士·金斯

詹姆士·霍普伍德·金斯爵士, OM FRS MA DSc ScD LLDSir James Jeans 1938 (reprint of 1931's edition of 1930 book): The Mysterious Universe.

新!!: 火星和詹姆士·金斯 · 查看更多 »

誉神星

是第236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4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誉神星 · 查看更多 »

諾亞高地

諾亞高地(拉丁語:Noachis Terra,諾亞的土地)或譯為諾亞地,是火星南半球一個廣大的陸塊(terra在拉丁語中是指廣大的地塊)。諾亞高原位在巨大的希臘平原西方,大約橫跨了南緯20°至南緯80°度和西經30°度到東經30°,中心在。 火星地質年代中的諾亞紀(Noachian epoch)就以此區域命名。.

新!!: 火星和諾亞高地 · 查看更多 »

高堂芝

堂芝,东汉官员,官至尚书令。 高堂芝在汉顺帝时担任尚书令。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二月癸未,白天看见太白星三十九日。闰二月乙酉,白天看见太白星东南维四十一日。八月乙巳,荧惑(火星)入舆鬼。白天看见太白星,为强臣。荧惑为凶,舆鬼为死丧。质星为诛戮。当时,權貴一起誣陷中常侍高梵、张防、将作大匠翟酺、尚书令高堂芝、仆射张敦、尚书尹就、郎姜述、杨凤等,和兖州刺史鲍就、使匈奴中郎将张国、金城郡太守张笃、敦煌郡太守张郎互相勾结,事情泄漏,尹就、姜述弃市,高梵、张防、翟酺、高堂芝、张敦、杨凤、鲍就、张国都抵罪,減死歸家。.

新!!: 火星和高堂芝 · 查看更多 »

高解析度立體相機

解析度立體相機(High Resolution Stereo Camera,縮寫:HRSC)是搭載於歐洲太空總署火星探測器火星快車號上的照相機 。該攝影機拍攝影像可製成解析度10 m/pixel的火星表面全彩3D影像,特定區域更可拍攝解析度高達2 m/pixel影像。.

新!!: 火星和高解析度立體相機 · 查看更多 »

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

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缩写为HiRISE)是火星探測衛星火星偵察軌道器的攝影機。該攝影機重量65kg,造價4000萬美元,在亞利桑那大學的月球與行星實驗室主導下由波爾航太科技公司(Ball Aerospace and Technologies Corp.)製造。該儀器包含一台口徑0.5m的反射望遠鏡,是深太空任務中使用過最大的望遠鏡。該望遠鏡可拍攝解析度达0.3m/px的火星表面影像。 直到2010年,HiRISE拍攝的影像已覆盖火星表面的1%。.

新!!: 火星和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 · 查看更多 »

謝梅金撞擊坑

謝梅金撞擊坑(Semeykin)是一個位於火星伊斯美紐斯湖區(Ismenius Lacus)的撞擊坑。該撞擊坑中心座標是41.8 N°,351.4 W°。該撞擊坑直徑76公里,以蘇聯天文學家鮑里斯·謝梅金(1900年-1937年)命名 。.

新!!: 火星和謝梅金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魯爾谷

魯爾谷(Reull Vallis)是一個位於火星希臘區的峽谷,該峽谷從外觀上看是因為流水切割火星表面而形成,長度945公里。其他向西流的峽谷匯入魯爾谷後轉向北方進入希臘平原。該峽谷命名來自蓋爾語的行星。.

新!!: 火星和魯爾谷 · 查看更多 »

魔女星

是第212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體積非常大,顔色較黑。 羚羊丘天文台的觀測者曾測得其光變曲綫數據。羚羊丘天文台是小行星中心指定的官方天文台。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魔女星 · 查看更多 »

魔法老師角色列表

法老師角色列表,列舉日本漫畫家赤松健的漫畫作品《魔法老師》(又名《魔法先生》)的主要角色。譯名及人物介紹以東立出版社之中文漫畫版與木棉花國際之中文字幕動畫版為準,括號內為日文原名。聲優資料則以動畫版及遊戲版為準。.

新!!: 火星和魔法老師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让·福卡

让-亨利·福卡(1909年7月20日-1969年1月3日)是一名希腊裔法国天文学家,在希腊他也被称作伊奥尼斯·福卡(Ιωάννης Φωκάς)。他曾在日中峰(Pic du Midi)天文台使用视觉和摄影技术研究火星表面特征。月球和火星上各有一座撞击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Category:1909年出生 Category:1969年逝世 Category:希腊天文学家 Category:法国天文学家 Category:20世纪天文学家 Category:希腊裔法国人.

新!!: 火星和让·福卡 · 查看更多 »

诀女星

是第18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8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诀女星 · 查看更多 »

貝克勒撞擊坑 (火星)

貝克勒撞擊坑(Becquerel)是一個位於火星阿拉伯高地直徑167公里的撞擊坑,以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贝可勒尔命名。.

新!!: 火星和貝克勒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貝爾納·費迪南·李奧

貝爾納·費迪南·李奧(Bernard Ferdinand Lyot,),法國天文學家,日冕儀的發明者。.

新!!: 火星和貝爾納·費迪南·李奧 · 查看更多 »

貓城記

《貓城記》,這本書是一本由作家老舍於1932年創作的一部諷剌性長篇小說,是一个直露的寓言。內容是講述「我」到火星探險,飛機卻不幸墜毀,流落到在故事中的一個地方——貓人國,這裡住著一些半貓半人的生物。小说中科幻是虚,暗喻是实。在這裡,可以看到政治、軍事、外交、文化和教育各方面的暗喻,並可以目睹這個國家的愚昧、落後、麻木和苟且。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種外文版本,其知名度僅次於名作《駱駝祥子》(另一老舍著作)。 此書初在1932年8月起在一本名叫《現代》的雜誌連載,1933年4月刊載完畢,同年8月出版單行本。.

新!!: 火星和貓城記 · 查看更多 »

質量瘤

質量瘤是指一顆行星或衛星的地殼上一處具有比周邊地方有更強引力的地域。一般來說,通常提及「質量瘤」這名詞,都是與月球有關。但事實上,在地球及火星,甚或在其他行星或衛星,都可能出現質量瘤。質量瘤的出現,與行星或衛星的構成部份的密度有關。.

新!!: 火星和質量瘤 · 查看更多 »

贞后星

是第20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並被歸為M型小行星。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约翰·帕利扎发现的天体.

新!!: 火星和贞后星 · 查看更多 »

贝多芬 (消歧义)

贝多芬可以指:.

新!!: 火星和贝多芬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贝克勒尔环形山

贝克勒尔环形山(Becquerel)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暨放射性现象发现者之一—"安托万·亨利·贝克勒尔"(1852年-190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贝克勒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

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俄语:Прото́н-К/РБ Д)苏联质子号运载火箭家族中的第一种四级型号。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12”,美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D-1-e”。这种火箭及其改型是苏联发射大型深空探测器的主要运载工具。 质子-K/D组级的设计工作始于美苏登月竞赛时期,其最初目的就是向月球发射探测器和载人宇宙飞船。火箭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在三级型质子号(质子-K)基础上加入一个上面级。该上面级称为“D组级”,是质子号火箭使用的第一种上面级;但它本来是给与科罗廖夫的N-1火箭配套的登月飞船设计的。D组级的特点是没有导航设备,其导航功能必须由载荷舱内的航天器自己提供。 将质子号(UR500)发展为三级火箭的工作在1964年就开始了,主要由于赫鲁晓夫(质子号总设计师切洛勉的政治保护人)下台,进展有些缓慢。1965年,由切洛勉主导的使用LK-1飞船的登月计划被科罗廖夫的N-1/L-1淘汰了。1967年第一种拥有第三级的质子号发射时,使用了D组级上面级,因此实际是四级火箭;纯粹的三级火箭在1968年才第一次发射。 基础型质子-K/D组级在1975年停止使用,其间共发射39次,失败15次,发射成功率只有61.5%。由质子-K/D组级发射成功的航天器有探测器4号~探测器8号无人飞船,月球15号~月球23号月球探测器,火星2号~火星7号火星探测器,金星9号~金星10号金星探测器。 对D组级加以改进获得了两种衍生的上面级,D-1组级和D-2组级,所对应的火箭称为质子-K/D-1组级(8K82K/11S824M)和质子-K/D-2组级(8K82K/11S824F)。D-1组级和D-2组级使用RD-58M发动机,拥有更大的推力。但是,这两种上面级仍然没有导航能力。 质子-K/D-1组级于1976年8月9日首飞,发射了月球24号探测器。此后又发射了金星11号~金星16号、织女星1号和织女星2号(用于探测金星和哈雷彗星),1989年发射石榴石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卫星后退役。 质子-K/D-2组级只发射了三次,其中失败一次。它成功地将福波斯1号和福波斯2号火星-火卫一探测器送入太空。失败的那次则是在1996年发射火星-96探测器,结果载荷在太平洋上空坠落。.

新!!: 火星和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质子运载火箭

质子运载火箭(Прото́н)苏联研制的一个大型运载火箭系列,包含多种衍伸型号。质子号从196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苏联、俄罗斯发射大型航天器的主要运载火箭。在冷战结束后,由于能源号火箭被弃而不用,質子運載火箭实际上成为俄羅斯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但质子号使用剧毒的四氧化二氮與聯氨作为燃料,一旦发射失败可能对发射场周边地区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俄罗斯已决定用新研制的安加拉号运载火箭来取代它,此種新型火箭採用液氧與煤油作为推进剂。.

新!!: 火星和质子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的“重量”常常被用來表示“質量”,但是在科学上,这两个词表示物质不同的属性(参见质量对重量)。 在物理上,质量通常指物质在以下的三个实验上证明等价的属性之一:.

新!!: 火星和质量 · 查看更多 »

质量效应 (游戏)

《质量效应》(Mass Effect)是由Bioware公司制作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是质量效应系列的第一作。 Xbox 360版本发布于2007年11月,Windows版本发布于2008年5月28日。續集《質量效應2》於2010年發售。.

新!!: 火星和质量效应 (游戏) · 查看更多 »

质量效应:启示

《质量效应:启示》(Mass Effect: Revelation)是由Drew Karpyshyn撰写的科幻小说,于2007年出版。该小说是质量效应系列的前传,Drew Karpyshyn亦是游戏《质量效应》的主要编剧之一。 此书主旨在填补游戏的背景细节,如星区划分、议会政治和外星种族等等,从人物和文明两方面补充了游戏中未介绍的历史。针对游戏里人机对抗的情节,小说大篇幅的描写了不同银河种族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新!!: 火星和质量效应:启示 · 查看更多 »

贶神星

是第217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贶神星 · 查看更多 »

鴉女星族

鴉女星族(英語:Koronis family)是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主帶內的一個家族。它們是在大約20億年前的一次災難性撞擊下形成的,已知的最大成員直徑約為41公里(25英里)。鴉女星族的群集沿著相似的軌道在空間中運行,大約已經發現了300顆的成員,但只有約20顆的直徑超過20公里。 在1993年8月28日,伽利略號拜訪了其中的一顆成員243 艾女星。.

新!!: 火星和鴉女星族 · 查看更多 »

超空人

《超空人》(原題:Captain Scarlet and the Mysterons)為傑瑞‧安德森(Gerry Anderson)的Century 21 Productions製作,ITC發行,1967年9月29日~1968年5月14日於英國ITV電視台所播出的科幻人偶影集,共32集。台灣最早於1968年(民國57年)10月27日至1969年(民國58年)6月8日間,於每週日在台視播出。後來中視在1973年(民國62年)3月5日,於每週一~五、日再放映時,易名為《雷霆機》,並於同年12月15日至1974年(民國63年)1月4日間,於每週一~五、日間配上國語配音重播;2004年在台發行DVD譯名仍延用前者。2005年由原製作人傑瑞‧安德森全新製作CG動畫版本《新超空人》(Gerry Anderson's New Captain Scarlet)於英國播出兩季結束。.

新!!: 火星和超空人 · 查看更多 »

超级大国

超級大國(英语:superpower),又稱超級強權、超級強國,是國際社會體系中,國力處於第一級水準的國家。超級大國擁有較大的影響國際事件的能力,並能夠向全世界投射军事力量。「超級大國」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普及於冷戰時代,最早指英国、蘇聯和美國三个大国;冷戰时期随着大英帝国的瓦解、殖民地紛紛脫離及衰弱,改为即指美国與苏联两大国。.

新!!: 火星和超级大国 · 查看更多 »

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

以下皆為Macross系列作品的虛構歷史,主要以日本與河森正治承認及公開的年表為主。近年《Macross Ace》的「超時空歷史年表」,以及「30週年Macross超時空展覽會」的「Macross History」已將《超時空要塞II:再愛一次》相關歷史整合納入。.

新!!: 火星和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 · 查看更多 »

距角

距角是一個天文名詞,表示從地球上觀察時,行星和太陽之間分離的角度。 當一顆內側行星在日落後能看見時,它通常是接近東大距,而在日出之前能看見時,則是接近西大距的時候。大距(東大距或西大距)的數值,對水星是在18° 和28°之間;對金星則是在45° 和47°之間。這個數值的變化是因為行星的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完美的圓型的緣故。 參考天文曆表和網站,像是,可以查到行星下一次達到大距的時刻。 在2008年,金星沒有大距 - 無論是東大距還是西大距,金星上次是在2007年10月26日西大距,要到2009年1月17日才會抵達東大距的位置。 在2008年,水星在1月22日、5月14日和9月11日東大距(然後是2009年1月4日);西大距則在3月3日、7月2日和10月22日。.

新!!: 火星和距角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新!!: 火星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查看更多 »

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

麥哲倫太空船,也稱為金星雷達製圖者,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1989年5月4日發射,使用合成孔徑雷達繪製金星表面地圖和測量行星引力場的機器人太空探測器。 麥哲倫探測器是第一艘從太空梭發射以進行星際飛行任務,第一個使用,以及第一個測試大氣制動做為進入圓形軌道方法的太空探測器。"麥哲倫"是NASA第五次成功的金星任務,它填補了美國11年未發射行星際探測器的缺口。.

新!!: 火星和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 · 查看更多 »

麥克勞克林撞擊坑

麥克勞克林撞擊坑(McLaughlin Crater)是位於火星欧克西亚沼区的一個古老撞擊坑,中心座標。它的直徑90.92公里,深度2.2公里。該撞擊坑以美國天文學家迪安·班傑明·麥克勞克林命名。NASA 的火星偵察軌道器已經在該撞擊坑內發現到了大約37到40億年前液態水流入該撞擊坑內的證據,並且發現了和碳酸鹽有關的黏土礦物。.

新!!: 火星和麥克勞克林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麥克默多撞擊坑

麥克默多撞擊坑(McMurdo)是一個位於火星南海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84.4°S,359.1°W。該撞擊坑直徑30.3公里,以位於南極洲的美國科學中心麥克默多站命名。.

新!!: 火星和麥克默多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麥明詩

麥明詩(Mak Louisa Ming Sze,),2015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冠軍、劍橋大學法律系畢業。無綫電視旗下經理人合約女藝員。.

新!!: 火星和麥明詩 · 查看更多 »

麦库尔山

麦库尔山(McCool Hill)是火星哥伦比亚山脉的一座山,它以威廉·麦库尔 (William C. McCool) 的名字命名。 麦库尔山位于距离勇气号火星车着陆地点以东4.4千米处,是哥伦比亚山脉最高的山峰,此前曾经认为赫斯本德山最高,但后来研究发现,麦库尔山可能比赫斯本德山还高出几十米。勇气号火星车将于2006年4月中旬抵达麦库尔山,在山上借助山的坡度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射充电,以度过她在火星上的第二个冬天。 M.

新!!: 火星和麦库尔山 · 查看更多 »

軫宿一

軫宿一(γ Crv、烏鴉座γ)是烏鴉座之中最亮的恆星。 烏鴉座γ的英語傳統命名為“Gienah”來自于阿拉伯語(al-janāħ al-ghirāb al-yaman),意為“烏鴉的右翼”,但是現代的星圖卻把它當作烏鴉的左翼。其英文名Gienah与天鹅座ε完全相同。Gienah Corvi(或Gienah Ghurab)可以用来区分天鹅座的Gienah(天津九)。.

新!!: 火星和軫宿一 · 查看更多 »

黃道十二宮

在西洋占星術之中,黃道十二宮是描述黃道帶上人為劃分的十二個隨中氣點移動(與實際星座位置不一致)的均等區域,以數學方式的劃分為十二個30°的扇區,並且在占星術領域上則使用這些區域分別充當實際天文學上的黃道星座。從(vernal equinox)開始的(黃道與赤道的交叉點之一),也稱為白羊宮的第一點。 黃道十二宮的順序依次為: 01.

新!!: 火星和黃道十二宮 · 查看更多 »

黄道

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准。另外,黄道也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共面(看起来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并不能经常被观测到,地球自转产生了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这掩盖了太阳相对其他星星运动的轨迹。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蚀(eclipse)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新!!: 火星和黄道 · 查看更多 »

載人火星任務

載人火星任務是20至21世紀的太空科學及工程學研究目標,也是科幻小說的主題之一。最終目標不僅是讓人類登陸火星,而是包括火星殖民(包括火衛一及火衛二在內)及火星地球化。 人類最初從1950年代開始研究載人火星任務的可行性,並預計在10至30年內實現此一目標。各國許多太空研究機構都計劃完成此一目標,包括美國太空總署、歐洲太空總署在內。美國在2010年取消2020年預計執行的載人月球任務,轉而支持2025年預計執行的載人小行星任務與2030年預計執行的載人火星任務。.

新!!: 火星和載人火星任務 · 查看更多 »

轨道 (力学)

在物理学中,轨道是一个物体在引力作用下绕空间中一点运行的路径,比如行星绕一颗恒星的轨迹,或天然卫星绕一颗行星的轨迹。行星的轨道一般都是椭圆,而且其绕行的质量中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当前人们对轨道运动原理的认识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由时空弯曲造成的,而轨道则是时空场的几何测地线。为了简化计算,通常用基于开普勒定律的万有引力理论来作为相对论的近似。.

新!!: 火星和轨道 (力学) · 查看更多 »

轨道周期

轨道周期指一颗行星(或其他天体)环绕轨道一周需要的时间。 环绕太阳运行的星体有几种不同的轨道周期:.

新!!: 火星和轨道周期 · 查看更多 »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新!!: 火星和轨道共振 · 查看更多 »

轉軸傾角

轉軸傾角是行星的自轉軸相對於軌道平面的傾斜角度,也稱為傾角(obliquity)或軸交角(axial inclination),在天文學,是以自轉軸與穿過行星的中心點並垂直於軌道平面的直線之間所夾的角度來表示與度量。.

新!!: 火星和轉軸傾角 · 查看更多 »

龍少爺

1982年1月21日上映于英属香港的动作片。此電影是成龍首次進軍-zh-hk:荷里活;zh-cn:好莱坞;zh-tw:好萊塢-失利後,重返香港影壇的首部作品。.

新!!: 火星和龍少爺 · 查看更多 »

达尔文环形山

达尔文环形山(Darwin)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南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暨生物学家及旅行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188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撞击坑,另外,地球上有一座疑似陨石坑也是以他的名字所命名。.

新!!: 火星和达尔文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达米恩·赫斯特

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又译“达明·赫斯特”、“达米安·赫斯特”,)生于布里斯托,是新一代英國藝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导了90年代的英国艺术发展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赫斯特在1986年9月就读于倫敦大學金匠學院。1995年获得英国当代艺术大奖特纳奖。 赫斯特对于生物有机体的有限性十分感兴趣。他把动物的尸体浸泡在甲醛溶液里的系列作品《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他的标志性作品就是《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一条用甲醛保存在玻璃柜里面的18英尺长的虎鲨。这件作品在2004年进行销售,其价格之高让赫斯特在作品价格最高的在世艺术家中排名第二。 赫斯特在作品里还频繁地使用日常素材,这可以在作品《对逃亡的后天无能》(The Acquired Inability to Escape)里看出来。一个人造环境里,光滑的具有设计感的现代玻璃窗认真地提醒我们这是一个玻璃缸,或者动物圈养场。赫斯特所展示的是,尽管在对逃避现实进行彻底尝试,但试图想要摆脱这种白领阶层的存在圈套是不可能的。典型的办公风格元素作为人类出席过的痕迹,同样也暗示着,在一个贫瘠和人造的环境里,生命不能被减少至仅仅具有功能性。.

新!!: 火星和达米恩·赫斯特 · 查看更多 »

迪安·班傑明·麥克勞克林

迪安·班傑明·麥克勞克林(Dean Benjamin McLaughlin,),美國天文學家。.

新!!: 火星和迪安·班傑明·麥克勞克林 · 查看更多 »

迷蹤小行星

迷蹤小行星或迷蹤行星是曾經觀測過但已失去它們蹤影的小行星。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曾經找回許多失蹤的小行星,但是仍有許多的小行星和其它類型的太陽系小天體仍然繼續留在失蹤的名單上lost asteroid.

新!!: 火星和迷蹤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NEAs)指的是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这类小行星可能会带来撞击地球的危险。同时,它们也是相对容易使用探测器进行探测的天体。事实上,访问一些近地小行星所需的推进剂比访问月球还少。NASA的會合-舒梅克號已经访问过爱神星,日本的隼鳥號也成功的登陸糸川,現已返航并帶回物質樣本。 目前已知的大小4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已有数百个。可能还存在成千上万个直径大于1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估计超过2000个。 天文学家相信它们只能在轨道上存在一千万至一亿年。它们要么最终与内行星碰撞要么就是在接近行星时被弹出太阳系。该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小行星,但似乎小行星来源仍然在不断补给。.

新!!: 火星和近地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霍姆斯彗星

17P/霍姆斯是我們太陽系的一顆周期彗星,於1892年11月6日首度被英國天文學家埃德溫·霍姆斯發現。在2007年10月,它的星等在42小時內由17等爆增至約2.8等。這個變化相當於增加了50萬倍的光度,並且成為最有名的爆發彗星。 在2007年11月9日,這顆彗星的彗髮 - 包圍在彗核外面的稀薄灰塵 -直徑超過了太陽,成為太陽系內最巨大的天體(雖然,以太陽系的標準,彗星的質量是微不足道的。)。.

新!!: 火星和霍姆斯彗星 · 查看更多 »

霍尔陨石坑

霍尔陨石坑(Hall)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梦湖东南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二颗火星卫星的发现者阿萨夫·霍尔(1829年-190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霍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霍頓隕石坑

霍頓隕石坑(Haughton Impact Crater)位於加拿大努納武特德文島,直徑約23公里,形成於三千九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撞擊物體直徑約2公里。德文島是由古生代的頁岩及粉砂岩以及其下的片麻岩基岩組成,當隕石坑產生時,上層的頁岩及粉砂岩被撞離而露出其下基岩,有些撞出物質來自地下1700公尺深。 此隕石坑在北緯75°的高緯度地區,長年的低溫降低了植物生長速度以及風化速度,因此相較於低緯度已高度侵蝕的隕石坑,霍頓隕石坑保留了更多原始的隕石坑地質特徵。 由於霍頓隕石坑以及德文島的地質和氣候環境與火星相似,在相關研究者之間常暱稱為「地球上的火星」(Mars on Earth)。例如隕石坑中央的撞擊角礫岩(受撞擊而噴出的岩石、掉落於撞擊區域後再度固結而形成)由於寒凍而含有永凍土,可比擬做寒冷、潮濕火星的隕石坑環境。由於環境與火星相似,不少與火星相關的研究在此進行,例如模擬火星上的工作與生活。相關單位有火星學院(Mars Institute)與SETI共同領導的霍頓-火星計劃(Haughton-Mars Project),以及火星學會(Mars Society)的閃光火星北極研究站(Flashline Mars Arctic Research Station,FMARS)。.

新!!: 火星和霍頓隕石坑 · 查看更多 »

霍頓撞擊坑

霍頓撞擊坑(英文:Holden Crater)位於火星水手號谷東南方、阿爾及爾平原北方的高地上,直徑152.66公里,是預計於2011年發射的火星科學實驗室四個登陸候選地點之一。名稱來自美國天文學家、太平洋天文學會創辦人愛德華·辛格登·霍頓(Edward Singleton Holden)。 此撞擊坑有古代水流活動的遺跡,如從西南方流入的烏斯缽谷的洪水、撞擊坑壁沖蝕溝末端的沖積扇,而最特別的是裸露出的湖底沉積物,其中含有黏土。這些特徵使得霍頓撞擊坑被選為預計2011年發射的火星科學實驗室的登陸候選地點,以研究古代的水文及氣候。.

新!!: 火星和霍頓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霍顿陨石坑 (月球)

霍顿陨石坑(Holden)是月球正面位于丰富海东侧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1846年-191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霍顿陨石坑 (月球) · 查看更多 »

茂米谷

--是位於火星月沼區的一個古老谷地,中心座標19.7°N, 53.2°W。該谷地長度350公里,以美國印第安納州和俄亥俄州的--命名。.

新!!: 火星和茂米谷 · 查看更多 »

胡文 (十六国)

胡文,安定郡(今宁夏固原)人。十六国时前秦大臣。 胡文为人博闻强识,350年,苻健自称晋朝的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任命武威人贾玄硕为左长史,洛阳人梁安为右长史,段纯为左司马,辛牢为右司马,京兆人王鱼、安定人程肱、胡文等为军谘祭酒。苻健死后,苻生继承皇位,胡文为中书监。355年,胡文与中书令王鱼上奏苻生:“天文有变,异星划过大角星座,火星进入井宿。不出三年国家就会出现帝王、皇后死亡,要求生修德避免丧乱。”苻生因此杀害梁皇后及太傅毛贵、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等公卿大臣。.

新!!: 火星和胡文 (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都市传说列表

本列表介绍都市传说。.

新!!: 火星和都市传说列表 · 查看更多 »

背景輻射

背景--輻射(),又稱本底--輻射,是在環境中持續存在,可以是源自人為排放或自然存在的輻射,主要的來源有:.

新!!: 火星和背景輻射 · 查看更多 »

航天飞机-C

航天飞机-C是NASA计划将航天飞机改造为无人货运运载器。将把航天飞机外储箱和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连接上货运船。(双脚架连接)货运船使用航天飞机主发动机。1984年至1995年间,一共涉及了多种型号的航天飞机-C。 航天飞机-C在理论上是使用现有航天飞机技术节省了重研发新的重型运载火箭的成本,计划使用那些达到维护寿命的主发动机。甚至在挑战者号失事前,有计划将哥伦比亚号和企业号改作单一的货运飞船。挑战者号事故前,NASA计划一年进行14次航天飞机发射,而在那之后,多种迹象表明这样高的发射频率不可靠。 而航天飞机-C安全性和维护要求低,发射频率可以提高。航天飞机-C有诸多版本,一个版本使用三台主发动机,其他版本都只用两台。航天飞机-C只有一架模型机,由波音公司在1989年制作用来工程测试。 开发阶段共有两套计划,第一个计划是决定货运船的形状和尺寸。NASA研究认为小型且多功能货运船效率最高。 20世纪90年代早期,NASA工程师计划进行载人火星飞行。其中包括发射六艘航天飞机-C将80吨物资送入地球轨道连接成两艘火星飞船。其替换方案是发射四枚土星五号。而当小布什总统宣布航天飞机2010年退役后,这项计划也搁置了。 NASA在航天飞机衍生运载器计划(SDLV)中复兴了航天飞机-C计划。2005年6月,该计划被新的120吨载荷运载火箭代替,即战神五号。其设计已完全异于航天飞机-C。.

新!!: 火星和航天飞机-C · 查看更多 »

船底座RT

船底座RT(RT Carinae),亦稱HD 303310、HIP 52562和SAO 238424,是一顆位於船底座中的變星。這顆恆星是至今人類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之一,其半徑約為太陽半徑的1,090倍。Table 4 in.

新!!: 火星和船底座RT · 查看更多 »

阿基达利亚海区

阿基达利亚海区 阿基达利亚海区(Mare Acidalium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3。阿基达利亚海区位于火星西半球的东北部,覆盖了火星东经300°至360°(西经0°至60°)、北纬30°至65°的区域。该区域使用1:5,000,000比例尺的朗伯等角圆锥投影。 阿基达利亚海区的南北边界分别为大约3,065公里与1,500公里宽,南北距离则为约2,050公里。覆盖范围约为490万平方公里,占火星表面积的3%以上。.

新!!: 火星和阿基达利亚海区 · 查看更多 »

阿卡迪亚区

阿卡迪亚区(Arcadia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3。阿卡迪亚区位于火星西半球的中北部,覆盖了火星东经240°至300°(西经60°至120°)、北纬30°至65°的区域。该区域使用1:5,000,000比例尺的朗伯等角圆锥投影。 阿卡迪亚区的南北边界分别为大约3,065公里与1,500公里宽,南北距离则为约2,050公里。覆盖范围约为490万平方公里,占火星表面积的3%以上。.

新!!: 火星和阿卡迪亚区 · 查看更多 »

阿多尼斯 (小行星)

(2101) 阿多尼斯是第一顆被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它在1936年被尤金·德爾波特發現並命名為阿多尼斯,他是與維納斯墬入愛河的美麗青年。(2101) 阿多尼斯的直徑經過測量據信是1公里。 在發現的初期因為太過於接近,以致沒有足夠的觀測資料可以計算軌道,因此一度成為迷蹤小行星,直到1977年才被查爾斯·科瓦爾重新發現。 (2101) 阿多尼斯是繼(1862) 阿波羅之後發現的第二顆阿波羅型小行星,但它可能是一顆熄火彗星,並可能是一些流星雨的來源。 (2101) 阿多尼斯會接近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在 21世紀會六度接近地球至30 Gm,最接近的一次是在2036年的5.3Gm。.

新!!: 火星和阿多尼斯 (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阿尔万·克拉克

阿尔万·克拉克(Alvan Clark)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和望远镜制造商。1804年3月8日,他出生在马萨诸塞州阿什菲尔德(Ashfield),是科德角一个英国捕鲸家族的后裔。他曾是一位肖像画家暨雕刻家,40岁时涉猎望远镜制造,1846年与他的二位共同儿子创建了阿尔万·克拉克父子公司。该公司使用伯明翰保斯公司(Chance Brothers)和巴黎费尔-曼托斯公司(Feil-Mantois)的平板玻璃磨制折射望远镜透镜,先后制作了包括老芝加哥大学迪尔伯恩天文台(Dearborn Observatory)当时世界上最大的18.5英寸(47厘米)透镜(原为密西西比大学所订)、美国海军天文台和麦考密克天文台( McCormick Observatory)二架26英寸(66厘米)望远镜、普尔科沃天文台(在列宁格勒围城战时遭破坏,现仅剩透镜)30英寸(76厘米)透镜、利克天文台36英寸(91厘米,现仍为世界第三大)及耶基斯天文台40英寸(100厘米)望远镜-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折射望远镜。克拉克的其中一位儿子—阿尔万·格雷厄姆·克拉克发现了天狼星暗淡的伴星,他的另一位儿子是乔治·巴塞特·克拉克(George Bassett Clark),两个儿子都是公司合伙人。1887年8月19日他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去世,享年83岁。 月球上的克拉克陨石坑就是以他及他儿子阿尔万·格雷厄姆·克拉克的名字命名的,而火星上的同名撞击坑主要是纪念他的。.

新!!: 火星和阿尔万·克拉克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天文學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创立者,該學說認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古陸」或稱盤古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大洋」的水域包圍,該大陸後來開始破裂,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魯夫雷多·魏格納”、“艾尔弗雷德·韋格納”,简称“魏格纳”。 魏格纳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並曾經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參軍並兩度負傷。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1912年1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地質研討會首次提出大陸漂移的觀點,1915年正式出版《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他后在1920年、1922年和1929年改进并拓展了大陆漂移学说,但始终没有引起业界注意,因此颇为沮丧。为寻找更多证据支持,他曾4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河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曾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渡過2個冬天。1930年11月,他在第4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遇难,享年50歲。科学家在找到巨大陆块移动的原因之后才接受了他的理论。魏格納的岳父是提出柯本氣候分類法的氣象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新!!: 火星和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 查看更多 »

阿尔戈撞击坑

阿尔戈撞擊坑(Argo Crater)位于火星子午线高原,火星车机遇号在任務開始第360个火星日时經過这座撞擊坑,位于机遇号降落時分離的隔热板及一旁的隔热板岩石以南大约300公尺处。.

新!!: 火星和阿尔戈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阿他加馬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又譯亞他加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地斯山脉和南太平洋岸之间南北绵延约600英里(近1000公里),总面积约为70,000平方英里(181,300平方公里),主体位于智利北部境内,也有一些部分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

新!!: 火星和阿他加馬沙漠 · 查看更多 »

阿克西斯

阿古捷斯(アクシズ,Axis)是機動戰士GUNDAM系列當中登場的小行星基地,另外也是以此為根據地的吉翁殘黨勢力的名稱。.

新!!: 火星和阿克西斯 · 查看更多 »

阿克戎槽溝

阿克戎槽溝(Acheron Fossae)是一個位於火星狄阿克里亚区的槽溝,中心座標37.67°N,135.87°W。該槽溝長度718公里,以位於35°N,140°W 的古典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阿克戎槽溝 · 查看更多 »

阿爾及爾平原

阿爾及爾平原(Argyre Planitia)坐落於火星南半球的阿爾及爾撞擊盆地中,約800公里寬。介於南緯42.7度-56.7度、東經306度-327度,中心在。名稱來自於1877年喬范尼·斯基亞帕雷利所繪的火星地圖,是希臘神話中東方的一座銀島(Argyre)。 整個阿爾及爾撞擊構造有約1400公里寬,比周圍深約4公里,是火星上僅次於希臘平原的第二大撞擊盆地。形成於39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一顆小行星撞擊。沒有一般撞擊坑完整的環形山邊緣,而是成同心圓狀、放射狀的破碎山體,如南半邊的Charitum Montes和北半邊的Nereidum Montes。 有三條峽谷(Surius Valles、Dzígai Valles和Palacopas Valles)從南側和東側穿過破碎山體流入盆地,這些可能是在溫暖的諾亞代時,南極冰冠底部水受壓融化而流出(就像現在的地球南極洲),往北方撞擊坑等低處流入,包含阿爾及爾平原,形成湖泊。現今阿爾及爾平原底部覆蓋著易碎的物質,可能就是湖泊沉積物。之後這些水則自盆地北方流出,經過Hale、Bond撞擊坑、烏斯缽谷、霍頓撞擊坑、拉頓谷,和一些現今所見的混沌地形,最後經由阿瑞斯谷流入克里斯平原。有另一條較小較新的流出峽谷尼亞峽谷(Nia Valles),似乎是形成於亞馬遜代,也就是充滿水的時代結束之後。 阿爾及爾平原東側有一個直徑230公里的伽勒撞擊坑,位在,非常像一個笑臉。.

新!!: 火星和阿爾及爾平原 · 查看更多 »

阿爾伯特·馬爾夫

阿爾伯特·馬爾夫,在英格蘭及愛爾蘭工作的德國天文學家。 1853年,他到了英格蘭為喬治主教工作。當時他是一名高價酒商人也是天文學的愛好者。那時,一份受薪的天文學工作是很罕有的。 後來,到了馬爾他擔任英國天文學家威廉·拉塞爾的助手,並且發現了600個星雲和其中一顆早期的小行星-安菲特裡忒。 及後,他在愛爾蘭的馬可里天文台(Markree Observatory)擔任第二任台長。他並為太陽系製作非常詳細的星曆表,為每個行星計算子午儀。 在月球及火星上的撞擊坑都為他而命名。 Category:19世紀天文學家 Category:德国天文学家 Category:小行星發現者 Category:在英國的德國人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校友 Category:波美拉尼亞人.

新!!: 火星和阿爾伯特·馬爾夫 · 查看更多 »

阿爾西亞山

阿爾西亞山(Arsia Mons)是火星上的巨大盾狀火山,塔爾西斯三座火山之一,東北邊是帕弗尼斯山和艾斯克雷爾斯山, 而全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就在西北邊。命名取用自喬范尼·斯基亞帕雷利的火星地圖,源自傳說中的羅馬森林阿爾西亞森林(Arsia Silva)。.

新!!: 火星和阿爾西亞山 · 查看更多 »

阿瑞斯

阿瑞斯(Ἀρης、Ares)一譯阿雷斯,或譯艾瑞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戰神,希臘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宙斯與赫拉的兒子,另一说它是茱諾(赫拉的罗马名)吞下一条暴眼大蛇之后生下来的。他是力量與權力的象徵,嗜殺、血腥,人類禍災的化身。 在羅馬神話中稱為馬爾斯(Mars)。拉丁文的火星源於他的羅馬名字;“星期二”(英文 Tuesday)之名則來自其在北歐神話的對應神祇提爾。.

新!!: 火星和阿瑞斯 · 查看更多 »

阿瑞斯谷

阿瑞斯谷(Ares Vallis),或戰神谷,位於火星克里斯平原東南方。名字由來於古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該峽谷有被水流侵蝕的特徵,代表水可能曾經存在於火星(見火星水文)。.

新!!: 火星和阿瑞斯谷 · 查看更多 »

阿莫爾 (小行星)

(1221) 阿莫爾是阿莫爾型小行星的代表,是軌道範圍介於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近地小行星之一。(1221) 阿莫爾型通常是穿越火星軌道的小行星,但是不會穿越地球軌道。 尤金·德爾波特在距離地球1,600萬公里 (大約是地月距離的40被) 處拍攝到(1221) 阿莫爾;這也是第一次在如此接近地球的距離上觀測到小行星。一個月之後,發現(1862) 阿波羅穿越過地球的軌道,使科學界突然意識到這些飛行中的小行星對地球有著潛在的威脅。 阿莫爾視依據羅馬神話的愛神命名的,但大家熟知的愛神是丘比特。可以參考(763) 丘比特和(433) 愛神星,它們是依據相似的希臘神話命名的。巧合的是(433) 愛神星像(1221) 阿莫爾一樣,都曾經接近地球,而且它也是越過火星軌道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阿莫爾 (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阿莫爾型小行星

阿莫爾型小行星,是近地小行星的子類之一,該分類以小行星1221的名字「阿莫爾」 (Amor) 來命名。這些小行星的近日點均在地球軌道以外,介乎 1.017 至 1.3 AU 之間,不會威脅到地球。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及火衛二,有可能原是屬於阿莫爾型小行星,後來被火星的引力擄獲,成為它的衛星。 在眾多阿莫爾型小行星中,最著名的是(433) 愛神星,他是第一個有太空船環繞的小行星,最後探測器會合-舒梅克號還成功的降落在這顆天體上。.

新!!: 火星和阿莫爾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阿萨夫·霍尔

阿萨夫·霍尔(Asaph Hall,),美国天文学家,火星的两颗卫星的发现者。 阿萨夫·霍尔1829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Goshen,年轻时曾是一名木匠。1854年进入密歇根大学新设立的底特律天文台学习天文。1857年进入哈佛大学天文台从事轨道计算工作。1862年,霍尔进入华盛顿的美国海军天文台,1875年开始使用天文台中新建成不久的66厘米口径折射望远镜进行工作,这台望远镜当时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望远镜。1877年,霍尔用它发现了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分别命名为“福波斯”(Phobos)和“德莫斯”(Deimos),在希腊神话中是战神的两个儿子的名字。此外,他还测定了土星的自转周期。 霍尔在1879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为纪念他,月球表面和火卫一南极附近各有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霍尔”。.

新!!: 火星和阿萨夫·霍尔 · 查看更多 »

阿薩巴斯卡谷

阿薩巴斯卡谷(Athabasca Valles)是一個火星上埃律西昂區的外流浚道,是災難性洪水切穿火星表面形成的。該峽谷長度約285公里,以加拿大阿萨巴斯卡河命名。.

新!!: 火星和阿薩巴斯卡谷 · 查看更多 »

阿蒙蒂斯区

阿蒙蒂斯区(Amenthe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14。伊希地平原位于这一区域,火星侦察轨道器在此发现了碳酸镁,表明非酸性水曾存在于此。 阿蒙蒂斯区覆盖了火星西经225°至270°、北纬0°至30°的区域。.

新!!: 火星和阿蒙蒂斯区 · 查看更多 »

阿耳古瑞区

阿耳古瑞区(Argyre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6。 阿耳古瑞区覆盖了火星西经0°至60°、南纬30°至65°的区域。形似笑脸的伽勒撞击坑便位于该区。.

新!!: 火星和阿耳古瑞区 · 查看更多 »

阿耆尼

阿耆尼(अग्नि,Agni),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詞,與拉丁語的火焰—-「ignis」是同源詞(及與英文動詞著火「ignite」同根)。阿耆尼作為火的神格化象徵了火焰永恆不朽的奇蹟,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給阿耆尼(火)的祭品會被淨化及傳達到其他神祇,亦令阿耆尼帶有淨化和送信者的角色。阿耆尼是典型經歷了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及濕婆)信仰的興起,但對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祇。現今印度教還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i」,其職責是負責監察其崇拜者。 A A A.

新!!: 火星和阿耆尼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1号

阿波罗1號是追溯给阿波罗-土星204 (AS-204) 的正式名称,於1967年1月27日的一次例行測試中指令舱發生大火,三名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高级驾驶员爱德华·怀特及驾驶员罗杰·查菲丧生。 当时他们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34号发射台的土星1B號运载火箭顶部的阿波罗指令舱中,突然发生的大火使三名宇航员在17秒中丧生。.

新!!: 火星和阿波罗1号 · 查看更多 »

阿波羅1號丘陵

阿波羅1號丘陵(Apollo 1 Hills)是三座在火星古瑟夫撞擊坑中的山丘的總稱。這三座山丘分別用阿波羅1號任務中三位殉職太空人的名字來命名以作紀念。但目前國際天文聯會尚未正式將這三座山丘以太空人名字命名。 1967年1月27日,3位太空人在阿波羅1號太空艙內進行地面測試,艙內某處的電線產生火花而引發火災;因此時艙內充滿純氧,火災不受控制,太空人們吸入大量濃煙致死。.

新!!: 火星和阿波羅1號丘陵 · 查看更多 »

阿波里那山

阿波里那山(Apollinaris Mons)是火星上一座盾狀火山,位於火星南半球,接近赤道處,在埃律西昂平原的埃律西昂山東南方、古瑟夫撞擊坑北方。其火山口稱為阿波里那山托邊火山結構,而在過去這是用於整座火山的名稱。 阿波里那山的高度大約是5公哩,基部直徑大約296公里。這座火山頂部有著邊緣不規則的小火山口,很可能是爆炸,或是火山屑的噴發造成的。這座火山大約已有30億年或35億年的歷史。 它是依據在義大利羅馬附近的一座有山泉的山,於1973年命名的。 和山體相比,此山的破火山口相當大,有85公里寬。山坡上有很多自火山口延伸的溝壑,因此推測山坡是由易受侵蝕的火山灰火堆積而成,受古時水流侵蝕,而不規則的山形則因不同成分的熔岩或噴發時滲入水冰所致。 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 。.

新!!: 火星和阿波里那山 · 查看更多 »

阿斯特赖俄斯

阿斯特莱欧斯(古希腊语:στράιος,字面意思为“星辰升起”)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提坦。 根据赫西俄德的《神谱》,阿斯特莱欧斯是提坦神克利俄斯与欧律比亚的儿子,帕拉斯和珀耳塞斯的兄弟。伪阿波罗多洛斯的说法与赫西俄德一致。但是,许癸努斯提供了另外一种谱系;他说阿斯特莱欧斯并非提坦,而是一个癸干忒斯,係由该亚与塔耳塔罗斯所生。 阿斯特莱欧斯的名字表明他是一个与天体有关的神。他曾经参加过提坦神族反对宙斯的战争(所谓神祇-提坦战争)。 阿斯特莱欧斯的配偶是黎明女神艾奥斯。他们生育了许多黑夜中的行星,包括:法厄农(土星),皮罗厄斯(火星),福斯福耳与赫斯珀洛斯(金星),以及斯堤耳班(水星)。希腊神话中的四位风神(艾乌洛斯、波雷阿斯、兹德弗洛斯和诺托斯)也是阿斯特赖俄斯与艾奥斯所生。.

新!!: 火星和阿斯特赖俄斯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方格区

阿拉伯方格區(Arabia quadrangle)是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在太空地質研究計畫(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對火星表面畫分的30個火星地圖方格之一,編號為MC-12。 這個方格包含大部分火星傳統的阿拉伯土,它也包含一部分的Terra Sabaea和小部分的子午線高原。它位於年輕的北方平原邊界和古老的南方高地之間。方格涵蓋的區域從西經315°至360°,和北緯0°至30°。.

新!!: 火星和阿拉伯方格区 · 查看更多 »

赫卡特斯山

赫卡特斯山(Hecates Tholus)是火星上的火山,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快車號觀察的結果,三億五千萬年前赫卡特斯山曾經有巨大的火山爆發。這次的噴發創造了直徑10公里的破火山口,並且冰川的沉積物稍後充填了部分的破火山口和相鄰的窪地。火山口的計數顯示這是發生在500萬至2000萬年前的事,但是氣候模是顯示目前在赫卡特斯山的冰並不穩定,因為氣候變化指出冰川仍在活動中。這也顯示出冰川的年齡對應於火星自轉軸傾角增加的時期。 這座火山在埃律西昂平原上,位於火星北緯32.1度,東經150.2度,直徑183公里。它是埃律西昂火山群中最北邊的,其它的是埃律西昂山和歐伯山。 在行星命名中,"tholus"是用來描述一個小小的圓頂的山或小山。 Image:MOLA hecates tholus.jpg|赫卡特斯山的地勢圖。 Image:Hecates Tholus Ridges.JPG|HiRISE所見的赫卡特斯山脈,山脊是西北的走向。.

新!!: 火星和赫卡特斯山 · 查看更多 »

赫伯斯峽谷

赫伯斯峽谷(Hebes Chasma)是位於火星水手號谷正北方的一個峽谷,中心座標1.1°S,在火星赤道和水手號谷系統之間,塔爾西斯區的正東方。 Hebes Chasma.

新!!: 火星和赫伯斯峽谷 · 查看更多 »

赫馬森彗星

---- 赫馬森彗星,正式指定名稱是C/1961 R1(a.k.a. 1962 VIII和1961e),是米爾頓·赫馬森在1961年9月1日發現的一顆非週期彗星。它的近日點遠在火星軌道之外,是2.133天文單位。它的週期是2,940年,估計核的直徑約14公里。 它是一顆比普通彗星活躍的'大彗星',絕對星等H是 +1.5,比新彗星的平均亮度高約100倍。它曾經有異常分裂和湍流出現Brandt & Chapman, Introduction to Come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56;它的尾巴也不尋常,光譜出現強烈的CO+譜線。之前只在摩豪斯彗星(C/1908 R1)明確地觀察到Huebner, W.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omets, Springer-Verlag, 1990, p.246。.

新!!: 火星和赫馬森彗星 · 查看更多 »

赫露斯星

是第202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很可能是由富矽酸鹽的岩石組成。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赫露斯星 · 查看更多 »

赫歇尔撞击坑 (火星)

火星上的赫歇爾撞擊坑(Herschel)是一個巨大的撞擊坑,以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命名。.

新!!: 火星和赫歇尔撞击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赫淮斯托斯槽溝

赫淮斯托斯槽溝(Hephaestus Fossae)是位於火星阿蒙蒂斯区的槽和河道系統,中心座標21.1 °N,237.5 °W。它的長度604公里,以火星上的古典反照率特徵命名。 赫淮斯托斯槽溝已被初步判定是,但它的形成和演化仍舊不明。目前已有人提出流星體撞擊事件造成火星表面下的冰融化,造成災難性的大量洪水流入槽溝的說法。.

新!!: 火星和赫淮斯托斯槽溝 · 查看更多 »

赫斯珀利亞高原

赫斯珀利亞高原(Hesperia Planum)是位在火星南半球廣大的熔岩平原。該高原以數量較周圍地區少的撞擊坑和大量的皺脊為醒目特徵,該地區也是古老火山泰瑞納山所在地。火星地質年代中的赫斯珀利亞紀名稱即由來自此高原 Scott, D.H.; Carr, M.H. (1978).

新!!: 火星和赫斯珀利亞高原 · 查看更多 »

赫拉斯区

赫拉斯区(Hella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8。 赫拉斯区覆盖了火星西经240°至300°、南纬30°至65°的区域。赫拉斯平原与普罗米修斯平原便位于该区。.

新!!: 火星和赫拉斯区 · 查看更多 »

赖特陨石坑

赖特陨石坑(Wright)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年轻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光学家及地球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尤金·赖特"(Frederick Eugene Wright,1877年-1953年)、英国天文学家暨数学家"汤姆斯·赖特"(1711年-1786年)以及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哈蒙德·赖特"(William Hammond Wright,1871年-1959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赖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赖特撞击坑

赖特撞击坑是火星上位于法厄同区的一座撞击坑,其坐标为南纬58.9°S、西经151.0°W,测量的直径约有115公里,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哈蒙德·赖特"(William Hammond Wright,1871年-1959年)之名命名。下面的首幅图像显示了相互靠近的三座撞击坑之间的关系。 Wikikeelertrumplerwright.png|图像显示了赖特、基勒和特朗普勒三座撞击坑之间的关系,颜色代表高度。 Wikiwright.jpg|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 CTX 相机拍摄到的赖特撞击坑。 Wikiwrightdevils.jpg|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 CTX 相机拍摄的赖特撞击坑坑底,显示了尘暴遗迹。注意:这是前一赖特撞击坑图像的放大图。.

新!!: 火星和赖特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赛斯·尼克尔森

赛斯·巴恩斯·尼克尔森(Seth Barnes Nicholson,)美国天文学家。 尼克尔森出生并成长在伊利诺州的斯普林菲尔德的一个小村庄。在德莱克大学学习期间培养起了天文兴趣。 191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立克天文台,在观测刚刚发现不久的帕西法尔时,他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卫星希诺佩,1915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正是计算这颗卫星的轨道。 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威尔逊山天文台中度过的,在那里他还发现了三颗木卫:1938年发现丽西提亚,加尔尼;1951年发现安纳金,以及特洛伊小行星1647曼尼雷斯,并且计算出几个彗星以及冥王星的轨道。 希诺佩、丽西提亚、加尔尼和安纳金一直都简单地以木卫九,木卫十,木卫十一以及木卫十二命名,因為尼克爾森本人拒绝為這些衛星建議名字,直到1975年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在威尔逊山,他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太阳的活动,一直持續幾十年,而且每年都有关于太阳黑子活动的报告。他还观测了一些日食现象,从而测量出日冕的亮度和温度。 1920年代早期,他和爱迪生·佩迪特共同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红外线天体观测站。他们用一个真空电偶来测量红外线源,得出月亮的温度,从而导出这样结论:月亮表面覆盖着一层薄的起到绝缘作用的气体层,对行星,黑子,星星也是这样。他们对离我们较近的红巨星的温度测量引导出了星星直径第一次的测定。 从1943年到1955年,他任太平洋天文学会的出版物编辑,并两次担当学会主席。1963年被授予布鲁斯奖。 尼克尔森逝世于洛杉矶。 小行星(1831) 尼克尔森,以及地球上加拿大西北地區、月球和火星上各有一环形山,以及木衛三上的尼克爾森區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N N N N.

新!!: 火星和赛斯·尼克尔森 · 查看更多 »

薩瑞南高地

薩瑞南高地,或翻譯為西雷努梅台地(Terra Sirenum)是一個位於火星南半球的大範圍高地。.

新!!: 火星和薩瑞南高地 · 查看更多 »

薩根撞擊坑

薩根撞擊坑(Sagan)是一個位於火星欧克西亚沼区的撞擊坑,中心座標10.8°N,30.7°W。該撞擊坑以美國天文學家,行星學會的其中一位建立者卡尔·萨根命名。.

新!!: 火星和薩根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薩比斯谷

薩比斯谷(Sabis Vallis)是一個位於火星 Memnonia區的峽谷,中心位置在5.3°S,152.5°W。該峽谷長度206公里,以流經法國和比利時的桑布尔河古名命名。.

新!!: 火星和薩比斯谷 · 查看更多 »

藍莓石

藍莓石是一種在火星發現的球狀小石,在某種赤鐵礦地形附近四散。藍莓石的形成是火星含有水分的一個證明。.

新!!: 火星和藍莓石 · 查看更多 »

门农区

农区(Memnonia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16。 门农区覆盖了火星西经135°至180°、南纬0°至30°的区域。.

新!!: 火星和门农区 · 查看更多 »

闪电运载火箭

闪电号运载火箭(Молния)苏联在R-7洲际弹道导弹(8K71)基础上研制的一种重要的运载火箭型号。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6”,美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A-2-e”。整个闪电号火箭家族包括5种型号:8K78、8K78-MV、8K78-2MV、8K78-E6和8K78-M。 闪电号是苏联的第一种3级火箭(不算第一级捆绑的4枚液体助推器)。研制闪电号的命令在1960年由苏联航天工业的创始人科罗廖夫亲自签发。研究进行得很顺利,因为他们只是要开发一种R-7的3级型号。闪电号的第一级和捆绑助推器都沿用了R-7的原设计;第二级是加粗了的东方号运载火箭(R-7家族的另一个主要成员)的第二级。只有第三级是在东方号第二级基础上新设计的。全部设计大纲于1960年5月10日完成。 闪电号在1960年的头两次发射都失败了。一次是在10月10日,另一次是在10月14日。这两次失败的发射所携带的载荷都没有被赋予名字,实际它们都是原计划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行星探测器。 在前两次发射失败后(也有报道认为在1960年还有一次失败的发射),闪电号在1961年2月4日将卫星7号重型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这是该火箭的第一次成功发射。卫星7号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全重6483千克,比东方号宇宙飞船还重,是当时人类发射的最大的航天器。 闪电号火箭被用于发射苏联的一些最早的星际探测器。它在1961年2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金星探测器金星1号。1962年11月1日,闪电号火箭又发射了世界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火星1号。 1965年8月23日,闪电号成功地发射了闪电1-01通信卫星,该火箭因此而得名。 闪电号运载火箭主要用来发射军用卫星。它从未被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载荷。闪电号的主要发射场是俄罗斯境内的普列谢茨克。 现在闪电号系列中用于执行任务的主要是闪电-M。.

新!!: 火星和闪电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董皎

董皎,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成汉皇帝李寿的相国。 大成开国皇帝李雄的堂弟李寿废李雄的儿子皇帝李期,自己称皇帝,改国号为汉。李寿继立,任命董皎为相国,总管政务。343年,李寿去世,其子李势即位。344年,太史令韩皓上书说:“荧惑守心(火星在心宿),是上天对不修缮宗庙的谴责。”李势令群臣议论。董皎和侍中王嘏认为:“景皇帝李特、武皇帝李雄创定国家,献皇帝李骧、文皇帝李寿禀承基业,至亲的关系并不疏远,不应疏远绝祀。”于是李势重新下令祭祀成始祖李特和太宗李雄,都用汉的称谓。李势无子,李廣求为皇太弟,李势不许。大臣马当、解思明劝李势答应,李势怀疑他们有阴谋,命董皎收斩两人,夷三族。李势无道,董皎助纣为虐。.

新!!: 火星和董皎 · 查看更多 »

蒙德撞擊坑

蒙德撞擊坑(Maunder)是火星諾亞區一個受到侵蝕的古老撞擊坑,中心座標50°S,358.5°。直徑107.5公里,以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命名。.

新!!: 火星和蒙德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邁亞谷

邁亞谷(Maja Valles)是位於火星月沼區的一個古老而大型的外流浚道。中心位置位於12.6°N, 58.3°W。名字由來於尼泊爾語的火星。.

新!!: 火星和邁亞谷 · 查看更多 »

邦納維爾撞擊坑

邦納維爾撞擊坑(Bonneville)是一個位於火星上的撞擊坑,該撞擊坑位於更大的古瑟夫撞擊坑中。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在古瑟夫撞擊坑底探測時曾於2004年探測該撞擊坑。該撞擊坑也是精神號探測車在降落途中防熱盾的落下地點。精神號拍攝該撞擊坑時可在對面坑壁上看到發亮的防熱盾。邦納維爾撞擊坑直徑210公尺,深度14公尺,撞擊坑環比周圍地表高出6.4公尺。 邦納維爾撞擊坑以美國探險家班傑明·邦納維爾和美國猶他州遠古湖泊邦納維爾湖命名。.

新!!: 火星和邦納維爾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肉眼

在量測或觀察上,肉眼是指在沒有配合光學儀器(如望遠鏡或顯微鏡)的情形下進行的視覺觀察或檢測。在天文學上,肉眼可以觀察一些較顯著的,不需配合天文儀器的現象,例如彗星經過或是流星雨。.

新!!: 火星和肉眼 · 查看更多 »

银河级星舰

银河级星舰(Galaxy Class )是《星际迷航》中,隶属于星际联邦星际舰队的一个星舰级别。在《星际迷航》的世界中,它是星际舰队最庞大的星舰。于2357年在火星乌托邦造船厂组装完成。其中最著名的是星际迷航:下一代主角舰联邦星舰进取号(NCC-1701-D)。.

新!!: 火星和银河级星舰 · 查看更多 »

蓋亞假說

亚假说(Gaia hypothesis)是由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假说。 “地球整个表面,包括所有生命(生物圈),构成一个自我调节的整体,这就是我所说的盖亚。”,by James Lovelock簡單地說,蓋亞假說是指在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適合生命持續的生存與發展。 約公元前400年,柏拉圖就曾提出地球是巨大的活生物體的類似觀點。詹姆斯·洛夫洛克是英國科學家,20世紀60年代受聘於美國太空總署探索火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通過分析大氣情況在探尋遙遠行星上的生命的同時也在研究地球上的生命。他指出,我們的行星上的大氣由生命無法存活的混合氣體組成,通過地球化學過程(如岩石侵蝕)和大氣支持的有機物活動(如用光和植物去除二氧化碳並產生氧氣),這些氣體得以維持平衡比例。他以古希臘大地母親女神盖亚命名了该假说,提出陸生生物過程和自然過程共同作用產生並調節有益於生命繼續生存的環境。 該觀點於1972年首次提出,主流科學家主要以其不夠嚴密為由堅決拒絕接受。1981年,這一觀點首次得到支持。當時,洛夫洛克創造出計算機模擬的反射或吸收太陽輻射的白色或黑色雛菊世界。由於雛菊的數量隨著普遍的表面溫度變化而相對改變,因此雛菊群維持全球氣溫均衡。此後,更多生物多樣性的複合模型提高了該系統的穩定性。 如今,洛夫洛克的蓋亞假說與人類引致的威脅我們氣候、生態系統、食物生產和健康穩定的地球大氣變化關係尤為密切。如果沒有溫室氣體,地球表面溫度將是-19℃,但如果這些氣體在現有水平上不加任何控制地增長,地球的氣候就會類似金星。確保蓋亞的溫室氣體成份保持穩定已經成為21世紀最大的科學和政治挑戰之一。 盖亚假说起初认为,正是由于生命的出现,从过去到现在,地球表面、大气和海洋的理化环境才变得舒适宜人。这一假说和传统观点完全对立,传统观点认为生命在不断适应地球环境,同时生命和地球的演变是独立进行的。现在科学认识到:“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才让地球变得宜居。”这种调节“让地球更适合生存,是包括生命、空气、海洋和岩石在内的整个进化系统的特点”。这就是盖亚,也就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机体”。.

新!!: 火星和蓋亞假說 · 查看更多 »

蓋爾撞擊坑

蓋爾撞擊坑(Gale)是火星上鄰近埃律西昂平原的低地邊緣,座標的大撞擊坑。它的直徑154公里,並且已經存在了約35至38億年之久。這個坑的名字來自澳洲天文學家華特·弗雷德里克·蓋爾(Walter Frederick Gale),他於19世紀後期觀測火星,並且描述火星存在著溝紋。蓋爾坑曾是勇氣號火星探測器的登陸候選地點,現在是2011年11月26日發射,並于2012年8月6日登陸的火星科學實驗室的登陸地點。.

新!!: 火星和蓋爾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鋦(Curium)是一種放射性超鈾元素,符號為Cm,原子序為96,屬於錒系元素,以研究放射性的科學家瑪莉·居禮(Marie Curie)和其丈夫皮埃爾·居禮命名。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格倫·西奧多·西博格等人在1944年7月首次專門合成鋦元素。發現起初被列為機密,到1945年11月才公佈於世。大部分的鋦是在核反應爐中通過對鈾或鈈進行中子撞擊產生的。每噸用盡的核燃料中含有大約20克鋦。 鋦是一種銀白色的堅硬高密度金屬,熔點和沸點是錒系元素中較高的。鋦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具順磁性,並在冷卻後變為反鐵磁性;許多鋦化合物也具有磁性的轉變。鋦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態通常為+3和+4,而在溶液中主要呈+3態。鋦很容易被氧化,而形成的氧化物是鋦最常見的形態。鋦可以和各種有機化合物形成螢光配合物,但不出現在任何細菌或古菌中。當攝入人體之後,鋦會累積在骨骼、肺部和肝臟中,並可致癌。 鋦的所有已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並具有較小的臨界質量(維持核連鎖反應所需的最低質量)。這些同位素主要放射α粒子,輻射釋放的熱量可以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中用來產生電力。然而由於量的稀少,以及製造費用的昂貴,鋦難以用來發電。鋦被用於製造更重的錒系元素,及在心律調節器中作為能源的238Pu放射性同位素。它也作為α粒子射源,被用在α粒子X射線光譜儀中。許多火星探測任務都使用該光譜儀來分析火星表面岩石的結構和成份,羅塞塔號的菲萊登陸器(Philae Lander)也用它來探測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表面。.

新!!: 火星和锔 · 查看更多 »

醫療占星術

醫療占星術(Medical astrology,西方傳統上被稱為Iatromathematics或是Iatromathematica、Iatromathematici,另外也有稱為“Doctorly Calculations”)是占星術的分支學科,作為一門古老的醫療體系,這門占星術派是探討有關人的身體各部位、病症與醫藥聯結著太陽、月亮與各行星連同十二星座的作用下的醫療學派。因為每一個占星術的星座(signs,連同太陽、月亮和各行星)與人體不同的部位都有關連,所以醫療占星術便是從一個人的本命盤來斷定該人身、心、靈的健康狀態,這個觀點已反映出在醫學各領域當前的趨勢,確認最佳的健康狀態是取決於這三者之間的和諧平衡得,祂涵蓋占星術於健康與治療的所有用途。無論是使用本命盤(natal chart)或天宮圖(horoscope),亦或疾運盤(The Decumbiture Chart),必須在患者最初患病倒的地方和時刻起盤並且加以醫療上的運用。 將占星術應用於醫療領域上其實已經具有非常古老的根源,祂在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之傳統醫療系統中始終發揮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印度、中國與埃及,而希臘-阿拉伯醫學(Graeco-Arabic Medicine)是醫療占星術最具代表的一門醫療系統;然而在歐洲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大約1450年~1700年),醫療占星術也到達了充分的開花結果的階段;基本上,毫無誇大的說:占星術在這段期間是主導一切事物的理論根源,許多知識體系是仰賴於祂並與之共生,或者以占星術的世界觀做參考。在醫學上的情況下,占星術賦予黃道管理身體各個部位、行星管理器官與系統,以及行星還管理疾病與醫藥。十二星座這門學科其實有許多獨特的用途和優點,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個徵兆,這裡還必須涉及其他領域的專業,像是體液學說、草藥。.

新!!: 火星和醫療占星術 · 查看更多 »

重力助推

利用行星引力進行減速 利用行星引力進行加速的示意圖,當前的太陽系內航行非常依賴這種方法進行加速 在航天动力学和宇宙空间动力学中,所谓的重力助推(也被称为重力弹弓效应或绕行星变轨)是利用行星或其他天体的相对运动和引力改变飞行器的轨道和速度,以此来节省燃料、时间和计划成本。重力助推既可用于加速飞行器,也能用于降低飞行器速度。.

新!!: 火星和重力助推 · 查看更多 »

自然

自然(英文:Nature),是指不断运行演化的宇宙萬物,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 人类所能理解地自然现象有:生物界的基因模因、共识主动、意识行为、社会活动和生态系统等;宇宙间的天使粒子、次原子粒子、星系星云和黑洞白洞等。 人类不能理解地宗教信仰、灵魂观念和神明信念等现象,被称为超自然现象。 从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索,到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是人类逐渐理解自己、适应生存环境和丰富社会活动的过程。例如,古时,火是神明,日月星辰是超自然现象;如今,卫星、电视、电脑和手机成为了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区块链成了全球共识共享的无字天书。.

新!!: 火星和自然 · 查看更多 »

自轉週期

自轉週期是一個天文學的物體繞著自己的轉軸,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完成一次完整轉動的時間。它不同於行星的太陽日,後者包括了行星公轉太陽所需要的額外旋轉量。.

新!!: 火星和自轉週期 · 查看更多 »

至福樂土

Franz Nadorp作。 至福樂土(Ἠλύσιον πεδίον,Ēlýsion pedíon;英語:Elysium 或 Elysian Fields,音譯:伊利西恩、伊利西昂。中文翻譯上亦可名為歸靜樂土或是歸淨樂土,意為回歸安靜或回歸純淨的樂土。)是一個的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並由一些希臘的宗教教派的儀式與哲學流派所延續發展。最初是從冥府範圍分離出來,能夠獲准進入之資格為死後即將加入諸神行列的凡人和英雄等等。後來,祂也擴展到包含了由眾神所挑選的人,如正直有道德的人,還有偉人,在那裡死後的他們依然可以保有幸福,如生前所受到的庇佑以及快樂的生活,並且可以熱中於采取任何他們可以享福的生活方式。Peck, Harry Thurston (1897).

新!!: 火星和至福樂土 · 查看更多 »

臺灣天文觀測

台灣天文觀測的研究發展,官方現以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和中華民國天文學會為主,另外部份大學均有天文研究單位或觀測所。例如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及鹿林天文台、台灣大學的天文物理研究所及鳳凰山天文台等、清華大學的天文研究所及天文台,台北市亦有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台南縣的南瀛天文教育園區。私人亦有文山天文台與墾丁水星天文台。在實務上也已經發現多顆超新星與百餘顆小行星,在2006年則陸續命名小行星鹿林星、嘉義星(鹿林天文台發現)等。另外台灣學者亦有派代表參加世界性天文界的會議如國際天文聯會。.

新!!: 火星和臺灣天文觀測 · 查看更多 »

里皮克撞擊坑

里皮克撞擊坑(Lipik Crater)是一個位於火星希臘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位於38.42°S,248.43°W。該撞擊坑直徑約56公里,以克羅埃西亞的一個小鎮命名。.

新!!: 火星和里皮克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金·羅登貝瑞

尤金·衛斯理·羅登貝瑞(Eugene Wesley Roddenberry,暱稱Gene Roddenberry,金·羅登貝瑞,),“Roddenberry”的译名有:“羅登--貝瑞”、“羅丹--貝利”以及“羅登--伯里”。美國德克薩斯州艾爾帕索(El Paso)人,少年時期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度過。他最廣為人知的身分是科幻電視影集《星艦奇航記》的創造人,也是最早葬於太空的人之一。.

新!!: 火星和金·羅登貝瑞 · 查看更多 »

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

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每年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頒發。.

新!!: 火星和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 · 查看更多 »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Jakosky, "Atmospheres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in Beatty, Petersen and Chaikin (eds), The New Solar System, 4th edition 1999, Sky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新!!: 火星和金星 · 查看更多 »

金星9號

金星9號是蘇聯所發射的金星探測器(製造代號又稱為:4V-1 No.660)。包含一臺軌道環繞器與一臺著陸器,於1975年6月8日02:38:00協調世界時發射,重量約。是第一臺成功環繞金星、第一臺成功從金星表面傳回科學數據的探測器。.

新!!: 火星和金星9號 · 查看更多 »

金星地質

金星的表面有許多讓人驚訝的地表特徵。今日對金星表面所知道的知識大多來自於1990年8月16日至1994年9月完成6次環繞金星的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該探測器總共測繪了98%的金星表面,且有22%是可使用3D眼鏡觀看的立體影像。 金星表面被濃密的大氣層覆蓋,並且有火山曾經激烈活動的證據。金星上的盾狀火山和複式火山和地球相似。 相對於月球、火星和水星,金星表面甚少小型撞擊坑。這很可能是因為金星的濃密大氣層將較小的流星燒光。金星的中型到大型撞擊坑比小型撞擊坑多,但數量仍不如月球和水星。 在金星上還有一些特殊的地表特徵,其中包含冕狀物(Corona,因為外表像帽子)、鑲嵌地塊(Tesserae,指高度變形的大範圍區域,可見到二維或三維地形摺曲和破碎地形,一般認為只在金星發現)、蛛網膜地形(Arachnoid,類似蜘蛛網)。並有發現長熔岩河,以及風蝕作用和板塊運動造成金星表面現在複雜地形的證據。 雖然金星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和地球下合時距離僅約4000萬公里左右),而且和地球體積相近;但至今沒有一個探測器可在金星表面工作數小時以上,這是因為金星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 90 倍。而金星表面的溫度大約是 450°C。最可能原因是金星大氣層大量二氧化碳 (96.5%)造成的溫室效應。 以紫外線探測金星可看到在赤道附近有 Y 形的雲系統形成,代表赤道上空的大氣環流每四天就可環繞金星一週,所以風速可高達 500 km/h 。這種高速風存在於高空,但在金星表面附近的大氣層則相當平靜,且多數金星影像中甚少風蝕的證據。.

新!!: 火星和金星地質 · 查看更多 »

金星凌日

金星凌日是指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行星金星像暗斑一样掠過太陽盘面,並且遮蔽一小部分太阳对地辐射的天文现象。這類天文现象可能会持续数小時。金星凌日的原理与月球造成的日食一樣。雖然金星的直徑幾乎是月球的4倍,但由于它离地球更遠,在下合時的視直徑還不到一弧分角,因此它遮蔽的太陽面積就非常小。科學家可以通过觀察金星凌日估算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在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等地外行星同樣可以觀察到凌日这一天文現象。 金星凌日是种罕見的天文現象。在最近的近两千年时间里,它会以243年的週期循环往复:一个周期内会出现間隔8年的两次金星凌日;这对金星凌日与前后两次金星凌日的相隔时间分别为121.5年或105.5年。之所以会存在這種週期性规律,是因为地球和金星恒星轨道周期比约为8:13或243:395。最近兩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6月8日和2012年6月5日至6日。之前一次金星凌日要追溯到1882年12月,下一次则要等到2117年12月才会到来。 金星凌日观测在歷史上曾經有極为重要的科學意義。天文學家曾经利用金星凌日的觀測结果,結合恆星視差原理,獲得了比之前更為精確的天文单位的数值。2004年和2012年的金星凌日探测对於寻找太陽系外行星以及探测系内行星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助益。 金星凌日虽然用肉眼可以观测到,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采用观测日食时使用的蒸镀有铝、铬或是银涂层的减光滤片观测。不过滤片也不能将有害光完全滤去,因而最好在观测过程中时常休息。使用望远镜观测时,为了降低失明风险,務必采用减光滤镜或是通过投影间接观测。.

新!!: 火星和金星凌日 · 查看更多 »

金星凌日 (火星)

金星凌日是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和火星之间是发生的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当金星凌日出现,从火星上可以看到金星像一个黑色圆盘从太阳表面划过。 上次火星上的金星凌日发生在1998年8月21日。金火凌日的周期是333.92日,它是运用公式1/(1/P-1/Q)运算,其中P(金星)的轨道周期是224.701日,而Q(火星)的轨道周期是686.98日。.

新!!: 火星和金星凌日 (火星) · 查看更多 »

金星特快車

金星快车(Venus Express,VEX),是欧洲方面的首次对金星探勘任务,名称来源于定义、准备和发射该任务僅用了很短时间。主要承包商是法国图卢兹市的伊兹·阿斯特瑞姆公司。发射日期是2005年11月9日。发射器是欧洲/俄罗斯联合公司斯塔瑞森(Starsem)制造的联盟号飞船。发射质量1270千克,包括93千克轨道器有效载荷和570千克燃料。轨道器设备包括:金星监视照相机、空间等离子体和活性原子分析器等。宇宙飞船由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市的欧洲太空控制中心操纵。 2006年4月11日,欧洲空间局宣布,格林尼治时间8时07分,金星快车完成减速过程,顺利首次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 4月14日,欧洲空间局公布了金星快车传回的首批金星图像。这些金星南极地区的图片是探测器4月12日在距离金星20万公里的环金星椭圆形轨道上由“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线成像分光计”和“金星监测照相机”拍摄的。 6月27日,欧洲空间局宣布,科学家对金星快车发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确认,金星南极上空大气中存在着奇怪的双漩涡。 2014年11月可能沒有燃料而墜至金星,雖然曾11月23日和11月30日試想讓它飛高點但都失敗了,2014年12月16日宣布任務結束。 金星特快車(Venus Express,VEX)是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的第一個金星探測任務。在2005年11月發射,在2006年4月就抵達金星,開始不斷地從其環繞金星的繞極軌道發送回科學的資料。這艘太空船帶有七種儀器,主要目的是長期觀察金星的大氣層。過去前往金星的派遣任務從來沒有做過這種長時期的觀察,而這是更好的理解大氣動力學的關鍵。它被寄望這種研究可以有助於了解大氣動力學的一般狀況,同時也有助於理解地球上的氣候變遷。ESA在2014年12月結束了任務。.

新!!: 火星和金星特快車 · 查看更多 »

臉(「臉」通「面」、臉又稱臉孔、臉龐、顏臉)是人類和動物的多種感覺器官的集合。臉通常位於頭部的正面,而且通常只有一個。臉的範圍約為額至頷。包括額、眉、睫毛、眼、鼻、耳、口、唇、皮肤、臉頰、人中、齒、頷等器官或部分頭髮。臉具有表情表達、外觀展現、提供他人辨識...等不同的功能。也有許多不同的感覺器官,具有嗅覺、味覺、聽覺、視覺。 其中眼、耳、口、鼻、喉称为五官,主要就是指顏面器官。在中医学裡,脸还反映出人的健康状况。.

新!!: 火星和臉 · 查看更多 »

長期共振

長期共振是軌道共振的一種型態。 長期共振發生於兩個軌道之間的同步(近日點的進動,頻率g,或升交點,頻率 s,或兩者都有)引發的進動。小天體與相較之下很大天體(例如行星)的長期共振,與大天體所消耗的速度是一樣的。在相對較短的時段(100萬年,或這樣)的長期共振會改變小天體的離心率和軌道傾角。 長期共振的影響是對小行星帶內小行星軌道長期演進 (百萬年或更長) 的最主要研究範圍。 可以區分為兩者中之一.

新!!: 火星和長期共振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瓦伦提斯失踪事件

腓特烈·瓦伦提斯失踪事件發生於1978年10月21日,20歲青年腓特烈·瓦伦提斯(Frederick Valentich)駕駛一架塞西納182型飛機從澳大利亞墨爾本飛往金岛期間,在巴斯海峡上空失蹤。瓦伦提斯失蹤前向墨爾本航空管制中心報告有一架飛機在他1,000尺上方盤旋,引擎斷斷續續地運作,最後一句話是「那不是飛機!」。 後來當地收到一些不明飞行物目擊報告,但美联社指交通部懷疑不明飛行物體的說法,一些官方報告認為瓦伦提斯當時正在顛倒飛行,迷失方向並看到水面反射飛機的光,或來自其它島嶼的光源,最後墜毀。.

新!!: 火星和腓特烈·瓦伦提斯失踪事件 · 查看更多 »

艾奧利斯桌山群

艾奧利斯桌山群 艾奧利斯桌山群(Aeolis Mensae)是位於火星埃俄利斯区區的桌山區,中心座標2.9°S,219.6°W。它的寬度820公里,以其中一個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艾奧利斯桌山群 · 查看更多 »

艾女星

艾女星(小行星243)是一顆位于主小行星帶的鴉女星族小行星,由约翰·帕利扎于1884年9月29日發現。其名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寧芙。通過天文望遠鏡的觀測,艾达星被歸類于S-型小行星,内小行星帶中成員最多的一類。1993年8月28日,前往觀測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接近艾达星。它是第二顆有太空探測器接近的小行星,也是第一顆人们发现擁有衛星的小行星。 就如其他主帶小行星,艾达星的軌道位于火星及木星的軌道之間。其公轉周期為4.84年,自轉周期為4.63小時。艾达星的平均直徑為。它不規則、橢長形的形狀,明顯由兩個大物體連接而成,形如牛角麵包。它是太陽系中表面隕石坑最多的星體之一,擁有不同大小及年齡的隕石坑。 艾达星的衛星「艾卫」,是由任務成員從伽利略號發回的圖片中發現的,其名取自希臘神話中居住在伊達山上的達克堤利。艾卫的直徑只有,是艾女星的20分之一。人们不能準確定出它圍繞艾女星的軌道數據。不過,我們可以根据幾條軌道粗略計算出艾女星的密度,其結果表明艾女星沒有金屬礦物。艾女星和其衛星有許多共同點,这意味它們有着共同的來源。 根据伽利略號發回的照片,加上之後對艾女星質量的測量,人們對S-型小行星的地質有了更深的認識。在伽利略號掠過艾女星之前,有着許多不同的理論來解釋這些小行星的礦物成分。知道了它們的成分,我們就能找出掉落地球的隕石與小行星帶天體的關係。傳回的數據顯示,S-型小行星是普通球粒隕石的源頭。普通球粒隕石是地球表面最常見的一種隕石。.

新!!: 火星和艾女星 · 查看更多 »

艾瑞達尼亞湖

艾瑞達尼亞湖(Eridania Lake)是一個理論中曾經存在於火星表面的古代湖泊,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該湖泊被認為是外流浚道馬丁谷的水源。一般認為艾瑞達尼亞湖在諾亞紀晚期逐漸乾涸並分離成數個較小個湖泊。.

新!!: 火星和艾瑞達尼亞湖 · 查看更多 »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Étienne Léopold Trouvelot)是一位法国艺术家、天文学家暨业余昆虫学家 。他最知名的是将外来物种-舞毒蛾引入到北美,导致美国东部数百万棵阔叶树惨遭损毁。.

新!!: 火星和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 · 查看更多 »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Étienne Léopold Trouvelot)是一位法国艺术家、天文学家暨业余昆虫学家 。他最知名的是将外来物种-吉普赛蛾引入北美,导致美国东部数百万棵阔叶树惨遭损毁。.

新!!: 火星和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 · 查看更多 »

艾里撞擊坑 (火星)

艾里撞擊坑(Airy)是火星表面一個撞擊坑,以知名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喬治·比德爾·艾里(1801年-1892年)命名。該撞擊坑直徑約 40 公里,座標 0.1°E 5.1°S,位在子午線高原內。該撞擊坑內一個更小的撞擊坑艾里-0被指定為是火星本初子午線的定義點。.

新!!: 火星和艾里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艾斯克雷爾斯山

艾斯克雷爾斯山(Ascraeus Mons)是火星上巨大的盾狀火山,是塔爾西斯三座火山的最北座,另外兩座為西南端的帕弗尼斯山和阿爾西亞山,奧林帕斯山則在西北。艾斯克雷爾斯山高於基準面18,225公尺,寬460公里 火星全球勘測者 2004-12-24,山頂氣壓80帕。曾經被誤認為是火星最高的山。.

新!!: 火星和艾斯克雷爾斯山 · 查看更多 »

苻廣

苻广,五胡十六国前秦太宗苻登的弟弟。 387年,苻登任命他哥哥苻同成为司徒、守尚书令,封颍川王,任命他弟弟苻广为中书监,封为安成王。389年,安成王苻广为司徒。394年春正月,苻登听说后秦姚苌已死,率领大军队东进,留下苻广镇守雍城,太子苻崇留守胡空堡。苻登大败于姚兴,太子苻崇以及安成王苻广弃城逃走,苻登只好逃奔平凉,进入马毛山。苻广率郡三千人投降了南燕王慕容德,慕容德命他为冠军将军,在乞活堡安置。399年,火星侵入井宿,有人说这表示前秦应当复兴,苻广于是自称秦王,击败南燕北地王慕容钟。南燕慕容德驻滑台,所辖不到十城,军队不满一万人,慕容钟失败后,很多人离开了慕容德而依附苻广。慕容德留鲁阳王慕容和驻守滑台,亲帅大军去讨伐苻广,胜利斩杀苻广。.

新!!: 火星和苻廣 · 查看更多 »

苻生

苻生(),字長生,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十六國時期前秦開國君主苻健的第三子。史載苻生「荒耽淫虐,殺戮無道,常彎弓露刃以見朝臣,錘鉗鋸鑿備置左右」在位三年期間殺害了多位大臣,以及做了多項殘忍變態的事。最終苻生被苻堅發動政變推翻,降封越王,不久被殺。不過後世亦有人認為苻生的暴政其實是史家誣捏渲染的結果。.

新!!: 火星和苻生 · 查看更多 »

雪是降水形式的一种,是从云中降落的结晶状固体冰,常以雪花的形式存在。雪是由小的冰颗粒物构成,是一种,它的结构开放,因此显得柔软。因为气温和湿度不同,形成的雪花有多种的形状和大小。如果在降落过程中,雪融化后又重新冻结會形成球状降雪,此类降雪有霙、霰、冰雹。.

新!!: 火星和雪 · 查看更多 »

雷達天文學

雷達天文學是利用目標物體反射微波,藉由分析反射波以觀察近地天體的技術,這項研究已經進行了60年。雷達天文學與電波天文學的區別在於,後者是被動的觀察,而前者是主動的。雷達的傳輸可以是連續的或脈衝的,該系統已經廣泛的用於研究太陽系。 雷達回波信號的強度與距離的四次方成反比。設備的升級、增加收發器的功率改進了儀器,增加了更多觀測的機會。 雷達技術提供了其它手段無法取代的資訊,例如過雷達觀測驗證了一般相對論對水星軌道的論述,和為天文單位提供精確的數值。雷達影像提供被觀測物體有關形狀和固體表面的性質,這是其它地面技術無法取得的資訊。 地面的雷達依靠高能量(達到百萬瓦),但雷達天文學可以提供非常準確的關於結構、組成和太陽系物體運動的天文測量資訊。這有助於小行星-地球撞擊的長期預測,例如圖示的小行星(99942) Apophis。尤其是,光學可以觀測出現在天空的物體,但卻不能很準確地測量距離(當物體很小或是亮度不足時,依靠視差會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雷達可以直接測量物體的距離(無論其速度變化有多快)。結合雷達和光學的觀測,通常可以預測未來數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軌道。 現在有兩套天文雷達系統設施可以正常的使用:阿雷西博行星雷達和金石太陽系雷達。.

新!!: 火星和雷達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雄性

在雙性繁殖的生物中,雄性是指其中負責製造精子的個體(或個體的其中一部份)的性別,而負責製造卵子的則稱為雌性。在缺乏雌性的情況下,雄性的個體並不能自我繁殖。 雖然是依賴雌性而存在,良好的雄性个体在受精过程中对增加、改變族群遗传多样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對於有育幼行為的物種而言,兩性別的合作對於族群的繁衍也是很關鍵的。 表示雄性的性别符号為“♂”(Unicode號碼:U+2642。亦是火星的天文符號)。它的形狀為一個圓圈,並有一個向北或東北指--的箭頭。這代表羅馬神話战神玛尔斯的盾牌和长矛。.

新!!: 火星和雄性 · 查看更多 »

雅庇吉亚区

雅庇吉亚区(Iapygia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1。 雅庇吉亚区覆盖了火星西经270°至315°、南纬0°至30°的区域。该区最大的撞击坑是惠更斯撞击坑(Huygens)。.

新!!: 火星和雅庇吉亚区 · 查看更多 »

适居太阳系外行星目录

適居太陽系外行星目錄是波多黎各大學的行星適居性實驗室編製,這個列表是根據其方法及估算而使用地球相似指數(Earth Similarity Index)去為可能適居的太陽系外行星評定等級。.

新!!: 火星和适居太阳系外行星目录 · 查看更多 »

陶马斯区

陶马斯区(Thaumasia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5。 陶马斯区覆盖了火星西经60°至120°、南纬30°至65°的区域。.

新!!: 火星和陶马斯区 · 查看更多 »

附庸星

庸星(Vassal Planets),又名藩屬行星或附属行星(Affiliated Planets),是也門占星術(Yemeni Astrology)所使用的行星,它提高了行星在某個星座的能力。.

新!!: 火星和附庸星 · 查看更多 »

虛構作品中的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經常是科幻小說和電影所設定的背景。早期虛構作品將木星作為故事的背景,但是現代科學研究顯示這個星球已經沒有固體表面,人類無法登陸,它的空氣、溫度、高度重力和強烈輻射對人類的生活極為不利。於是木星、周圍空間、非常廣闊的衛星系統是更常是虛構作品背景。.

新!!: 火星和虛構作品中的木星 · 查看更多 »

Google實驗室

Google實驗室(Google Labs)是一個用來演示Google還在測試階段的新項目產品的網站。它也作為一個正開發中新服務的試驗場。另外,也是Google在發出產品最後版本前收集用戶意見的途徑。但不是所有Google服務都會透過這實驗室來測試,有些測試版是透過邀請用家來測試的,例如Gmail與Google日曆。 2006年起,所有Google實驗室產品都有一個一致的標誌,就是標誌裡附有一個燒瓶,和使用灰色標題,這也正相反於其他有顏色的Google產品,例如Google新聞和Google地圖。這也用來提醒用戶這些產品可能還有問題,或可能不適合一般使用。 2011年7月,Google宣布中止Google实验室,大部分实验项目被中止,少数项目移动到了搜索主页。.

新!!: 火星和Google實驗室 · 查看更多 »

Google火星

Google火星(Google Mars),是通过三维图像来观察火星的功能,这也是谷歌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的成果。在谷歌地球工具栏中选择“Mars(火星)”后,用户就可以通过最新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来实现火星之旅,寻找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在这颗红色星球上的着陆地点等。.

新!!: 火星和Google火星 · 查看更多 »

HD 10180

HD 10180是一颗太阳型恒星。它距离地球127光年,位于水蛇座南部。該恆星因為其規模龐大的行星系而聞名。科学家认为其拥有至少7颗、可能多达9颗行星。因此它被認為是擁有最多太陽系外行星的恆星,超越了克卜勒11、轩辕增十九,甚至是太陽系。.

新!!: 火星和HD 10180 · 查看更多 »

HD 37124

HD 37124是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10光年的黄矮星,位于金牛座。截止2005年,已确认有三颗太阳系外行星围绕其运转。这个行星系是仅有的几个含有多颗非热木星行星的行星系之一,而且行星都处于或靠近适居带。此恒星的名称来自于它在亨利·德雷伯星表中的编号。.

新!!: 火星和HD 37124 · 查看更多 »

HD 4208 b

HD 4208 b是由加利福尼亚和卡内基行星研究团队使用凯克天文台的望远镜发现。这个行星质量可能比木星略小,尽管目前只知道它的最低质量。它的轨道距离恒星大约1.67天文单位,比火星到太阳的距离略远。它的轨道离心率很低,表明轨道很接近圆形。.

新!!: 火星和HD 4208 b · 查看更多 »

HD 99109

HD 99109是狮子座中的一颗橙矮星,距离地球大约197光年。这颗恒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93%,也可能更小,而光度则是太阳的72.4%。其中铁相对于氢的风度超过太阳的两倍。它位于天赤道以南1.5°的地方。截止2006年,已确认有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围绕其公转。.

新!!: 火星和HD 99109 · 查看更多 »

ICER

ICER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车上使用的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图像压缩文件格式,兼备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模式。 火星探测器勇气号(MER-A)和机遇号(MER-B)都使用了ICER。探测器上的图像压缩利用了此算法以充分利用下行链路资源。火星科学实验室支持将ICER用于其,不过其他相机都使用了其他文件格式。 美国许多火星探测器都使用ICER进行图像压缩。也有些火星探测器使用修改过的低复杂度无损压缩(Low Complexity Lossless Compression,缩写LOCO)软件,它是ICER的一个无损子模式。 ICER是一种基于小波的图像压缩器,允许在压缩量(像素所占位元)与图像质量降低(失真率)之间进行适当折衷。就选择小波运算而言,ICER与JPEG 2000有一些相似之处。 ICER的发展受到了实现高压缩表现的愿望推动,同时要满足深空应用的特殊需求。.

新!!: 火星和ICER · 查看更多 »

Mars

Mars」的英文意思為火星。「Mars」或「MARS」也可以指:.

新!!: 火星和Mars · 查看更多 »

MAVEN

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 Mission)簡稱MAVEN,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器,於2014年9月22日進入火星軌道。MAVEN的目的是研究火星大氣,以及是什麼原因讓火星大氣變得如此稀薄與乾燥。.

新!!: 火星和MAVEN · 查看更多 »

MÄR 魔法世界

《MÄR 魔兵傳奇》(MÄR - Märchen Awakens Romance)是日本漫畫家安西信行的少年漫畫作品及根據原作改編的電視動畫。.

新!!: 火星和MÄR 魔法世界 · 查看更多 »

MBA (消歧义)

MBA 可以指以下事物:.

新!!: 火星和MBA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MetNet

MetNet是一個由芬蘭氣象研究所規劃的火星大氣層探測計畫。該任務計畫中將發射數十個登陸艇到火星表面,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火星表面大範圍的觀測站網路以進行火星大氣層結構、物理性質和氣象學的研究。該任務的計畫起始將是在2014年對火星的發射窗口期間發射第一個登陸艇。.

新!!: 火星和MetNet · 查看更多 »

NASA World Wind

NASA World Wind(有直譯為世界风者),是NASA发布的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地理科普软件,由NASA Research开发,NASA Learning Technologies來發展,它是一个可视化地球仪,将NASA、USGS以及其它WMS服务商提供的图像通过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展现,近期还包含了火星和月球的展现。 用户可在所观察的行星上随意地旋转、放大、缩小,同时可以看到地名和行政区划。软件还包含了一个软件包,能够浏览地图及其它由因特网上的OpenGIS Web Mapping Service提供的图像。 World Wind(version 1.2e)现在已经包含了到维基百科的超链接。.

新!!: 火星和NASA World Wind · 查看更多 »

OGLE-2005-BLG-390Lb

OGLE-2005-BLG-390Lb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繞著恆星OGLE-2005-BLG-390L公轉。它位於天蠍座,距離地球21,500 ± 3,300光年,其位置接近銀河系的中心。截至2006年1月,這顆行星是眾多系外行星當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一個。 這顆行星是由三個小組共同發現的,分別為PLANET/RoboNet、OGLE和MOA,該發現於2006年1月25日公佈。科學家發現OGLE-2005-BLG-390Lb並未擁有行星適居性。.

新!!: 火星和OGLE-2005-BLG-390Lb · 查看更多 »

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角色列表

此列表是《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內的登場人物的介紹。列表中所提及的年齡資料皆為登場時年齡,不隨劇情時間推進而異動。內容敘述以文庫版劇情為主,文庫版尚未刊載者才以Web版為主。中文譯名以青文出版社之繁體中文版為準。.

新!!: 火星和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Robocraft

《Robocraft》是一款由Freejam所開發的線上第三人稱射擊遊戲,玩家在此遊戲中要在機庫中以各種零件製作成屬於玩家自己的戰鬥機器,再去參與兩隊相戰鬥佔點的戰役。2013年3月7日開始公開測試,採免費付費並行的模式。 本遊戲在機體的設計上有極大的自由度,用各種功能的零件如組裝樂高積木般的堆砌機體外型與調整機體功能,需要注意機體的質量、質心位置、推力等等的物理性質。2015年2月18日加入鏡像編輯工具,理論上可使建造時間減半。2015年12月17日增加塗裝系統,並整併了舊有的結構體,移除駕駛座功能與將機體數量免費提升至25架等重要變更。 2015年1月5日發布訊息表示贏得2014年度最佳獨立製作遊戲(Indie Game of the Year)獎。2015年11月13日贏得(TIGA)的最佳出道獎。.

新!!: 火星和Robocraft · 查看更多 »

S5.92

S5.92是一种俄罗斯制造的火箭引擎,目前用于Fregat上面级。.

新!!: 火星和S5.92 · 查看更多 »

SETI协会

SETI协会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探索、理解并解释宇宙中生命的起源、特性和传播”。SETI即“地外智慧生物搜寻”。其中一个计划是利用无线电和光学望远镜搜索外星智能生命有意发出的信号。其他卡尔萨根中心从事的宇宙生命研究包括地外行星的搜索、火星和太阳系其他天体上的潜在生命、星系的适居性等。 新华社称本协会为搜寻外星文明研究所。.

新!!: 火星和SETI协会 · 查看更多 »

Slashdot

Slashdot是一個資訊科技網站,每天以網誌的形式在主頁发表科技资讯,所有的新聞都源于网友投稿,经編輯筛选后發表,文中会附上源新闻的链接。该网站2014年alexa全球排名1631位,主要访问量前五名为印度(23.5%)、美国(27.8%)、英国、加拿大和巴基斯坦。网友可在每条新闻下评论,通常頭版的新聞會有几十個评论,較受歡迎的新聞會有上千的评论。而該站的新聞主題也包括電影和書籍的評論、訪問和Ask Slashdot。 該站的口號是"News for nerds.

新!!: 火星和Slashdot · 查看更多 »

Swift

Swift在英文中指雨燕,另外也可能指下列事物:.

新!!: 火星和Swift · 查看更多 »

TRAPPIST-1

TRAPPIST-1,即 2MASS J23062928-0502285,是一顆表面溫度極低的超冷紅矮星,距離地球約,天球上位於寶瓶座。2017年2月,天文學家在該恆星周圍發現7顆類地行星,是已知行星系統中擁有次多類地行星者,僅次於太陽和克卜勒90。.

新!!: 火星和TRAPPIST-1 · 查看更多 »

UQ HOLDER!

《UQ HOLDER! 悠久持有者!》(UQ Holder!)是日本漫畫家赤松健的漫畫作品,也是《魔法老师》的衍生作品。故事時空背景以《魔法老師》完結80年後的近未來為主。.

新!!: 火星和UQ HOLDER! · 查看更多 »

暗淡藍點

《暗淡藍點》、《蒼藍小點》或是譯為《淡藍小點》(Pale Blue Dot),是一張由航海家1號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之一,顯示了地球懸浮在太陽系漆黑的背景中。亦由這張照片使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博士因而得到靈感,寫成了《Pale Blue Dot》。.

新!!: 火星和暗淡藍點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萊爾

查爾斯·萊爾爵士,第一代從男爵(Sir Charles Lyell, 1st Baronet,FRS,),英國地質學家、律師,是均變說的重要論述者。.

新!!: 火星和查爾斯·萊爾 · 查看更多 »

柯伊伯撞击坑 (火星)

柯伊伯撞击坑是位于火星法厄同区的一座陨石坑,坐标为南纬57.4°、西经157.3°。直径87公里,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以荷裔美籍天文学家"杰拉德·彼得·柯伊伯"之名(1905年-1973年)命名了它。.

新!!: 火星和柯伊伯撞击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探險活寶 (試播集)

《探险时光》(Adventure Time)是美国动画师、编剧潘得顿·沃德创作的一部动画短片,同时也是卡通频道同名动画剧集的试播集。故事主角是一个人类男孩潘(配音)和一只能够自由伸缩变形的魔法狗杰克(約翰·迪·馬吉歐配音),剧情讲述的是两人从冰霸王(配音)手中解救出被他绑架的泡泡糖公主(配音)。 《探险时光》于2006年完成制作,2007年1月11日在作为独立短片首播。播出后在网络上爆红,一年之内即获得300万次点击。之后尼克卡通频道的《》节目于2008年12月7日再次播出。这部作品在动画界奖项第34届安妮奖中获得“最佳动画短片”提名,但未能获奖。短片播出后,制片方希望与尼克卡通频道合作将其制作成动画剧集,遭到拒绝后转投卡通频道。2008年,卡通频道正式接手,在这一试播集的基础上制作动画剧集《探险时光》。.

新!!: 火星和探險活寶 (試播集) · 查看更多 »

探險活寶人物表

探險活寶角色表(Adventure Time )是收錄美國電視系列動畫探險活寶中登場次數多數人物之列表,原創潘得頓·沃德,卡通頻道委託製播。 臺灣播映配音版本聲音導演為夏治世,片頭曲及片尾曲的填詞則由配音總監張玉華負責。 (本條目中人物和每集名稱以英文原名和中文直接音譯為主,臺灣版本以括號附註 ).

新!!: 火星和探險活寶人物表 · 查看更多 »

探測車

探測車或称巡视器(rover 或 planetary rover)是一种太空探索中,用于在行星或其他天体的表面移动的车辆。目前人类发射的月球车、火星车都成功登陆过月球和火星。.

新!!: 火星和探測車 · 查看更多 »

掩星

掩星是一種天文現象,指一個天體在另一個天體與觀測者之間通過而產生的遮蔽現象。一般而言,掩蔽者較被掩者的視面積要大。(若相反者則稱為“凌”,如金星凌日,“凌”有以小欺大的意思。)有天文愛好者認為日食也是月掩星的一種。.

新!!: 火星和掩星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火星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奧匹克

恩斯特·尤利烏斯·奧匹克(或翻譯為奧皮克,Ernst Julius Öpik,)是知名的愛沙尼亞天文學家,其職業生涯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北愛爾蘭的(Armagh Observatory)。.

新!!: 火星和恩斯特·奧匹克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火星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恆河峽谷 (火星)

恆河峽谷(Ganges Chasma)是火星水手號谷最東端的部分,屬於厄俄斯峽谷的分支,總長度584公里。名字由來於南亞的恆河。該峽谷被認為是外流浚道。.

新!!: 火星和恆河峽谷 (火星) · 查看更多 »

恆星亮度列表

亮星之所以亮是因为它们的光度较高且/或离地球距离较近。以下是在可见光波段从地球看起来视星等亮于+2.5的恒星列表。由于随着视星等的增加,可观测恒星的数目将大大增加,因此此处只列出前100颗。实际上,整个天空亮过视星等+11的恒星几乎都记录在案了,对更暗天体的探索也在持续之中。 相較之下,太陽系中非恆星的天體最亮光度在視星等+2.50等以下有月球(-12.7)、金星(-4.6)、木星(-2.9)、火星(-2.9)、水星(-1.9)、土星(-0.2)。 以下列表中的恆星視星等無法準確判定有如下原因:.

新!!: 火星和恆星亮度列表 · 查看更多 »

提丢斯-波得定则

提丢斯-波得定则(Titius-Bode law)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半徑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 它是在1766年時,由德国的一位大学教授所提出,后来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约翰·波得(Johann Elert Bode)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 这个公式可以表述为: 其中.

新!!: 火星和提丢斯-波得定则 · 查看更多 »

提爾谷

提爾谷(Tiu Valles)是火星歐克西亞沼區(Oxia Palus)的一個外流河道,中心座標15.9°N, 35.7°W。 提爾谷長度1720公里,以古英語的火星命名。.

新!!: 火星和提爾谷 · 查看更多 »

提托努利林峽谷

提托努利林峽谷(Tithonium Chasma)是一個火星峽谷,位於科普剌塔斯區。提托努利林峽谷約8.1公里長,是火星反照率著名特徵。.

新!!: 火星和提托努利林峽谷 · 查看更多 »

李奥环形山

李奥环形山(Lyot)是位于月球正面南半球陆地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贝尔纳·费迪南·李奥(1897年-1952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李奥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李奧撞擊坑

李奧撞擊坑(Lyot)是一個位於火星伊斯墨诺斯湖区(Ismenius Lacus quadrangle)的大撞擊坑。中心座標位於50.8°N,330.7°W。.

新!!: 火星和李奧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李梵

李梵(生卒年不详),今山东临清人,东汉天文学家,编纂过四分历,发现月亮视运动是不均匀的。火星上一座环形山以李梵命名。.

新!!: 火星和李梵 · 查看更多 »

杜丁撞擊坑

杜丁撞擊坑(Tooting)是一個位於火星亞馬遜平原(亞馬遜區)的一個壁壘型撞擊坑(Rampart crater),中心座標23.1°N, 207.1°E,位在火山奧林帕斯山西方。.

新!!: 火星和杜丁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核冬天

核冬天假说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像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必须指出的是,核冬天是基于数据化模型的假设,对于该假设的准确性并没有决定性的论证,在最新研究中(2006),科学家认为原版的核冬天理论的模型有误,而实际上的14-20度降温只会持续几小时,并在3-4个月内恢复正常。.

新!!: 火星和核冬天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

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 (Georg Karl Friedrich Kunowsky),1786年3月3日出生于波兰奥得河畔的比托姆,1846年12月23日在波兰文格利涅茨去世,是一位德国律师,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业余天文学家。 他曾使用一架由约瑟夫·夫琅和费制作的11厘米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对火星进行了观察,这是消色差折射文望远镜首次被用于对行星的观察,这对早期使用折射望远镜的观察者们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如同他前面的威廉·赫歇尔,库诺夫斯基也认为火星上所看到的斑块是它的表面特征而不是云朵或其他瞬态特征,这与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等观察者得出的结论正相反。 他还对月球进行过观测,是独立发现1835年哈雷彗星回归的数名天文学家之一。 月球上的库诺夫斯基陨石坑(1935年)和火星上的库诺夫斯基撞击坑(1973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新!!: 火星和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格里斐斯天文台

格里斐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是位於美國洛杉磯的一座天文台,位於格里斐斯公园中,為洛杉磯的地標之一,於1935年開放。格里斐斯天文台位於高處,可一覽洛杉磯市的全景,已為當地著名觀光景點。.

新!!: 火星和格里斐斯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格林撞擊坑 (火星)

格林撞擊坑(Green)是一個位於火星阿爾及爾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52.7°S,8.4°W。直徑184公里,以英國天文學家納撒尼爾·埃弗里特·格林命名。.

新!!: 火星和格林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梅西爾德星

梅西爾德星(253 Mathilde)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直徑大約50公里,由約翰·帕利扎於1885年所發現。梅西爾德星擁有一個橢圓形的軌道,公轉週期則超過4年。 這顆小行星以一個不尋常的速度緩慢自轉,需要17.4天才繞著它的軸心旋轉一圈。梅西爾德星是一顆原始C-型小行星,這意味小行星的表面具有較高比例的碳,導致它的表面相當黑暗,只有4%的光線被反射出去。 會合-舒梅克號在1997年6月近距離通過梅西爾德星,當時太空船正在前往愛神星。在飛越梅西爾德星時,太空船針對小行星的一個半球進行拍攝,顯示梅西爾德星表面佈滿許多大型的隕石坑。直到羅塞塔號在2010年飛越魯特西亞為止,梅西爾德星是太空船近距離探測過最大的一顆小行星,也是第一顆被太空船近距離探測過的C-型小行星。.

新!!: 火星和梅西爾德星 · 查看更多 »

梅杜莎槽溝層

梅杜莎槽溝層(Medusae Fossae Formation,MFF)是火星赤道上綿延約5500公里的獨特沉積構造,成因至今仍未明瞭。位於埃律西昂平原和亞馬遜平原南方,火星南北地形差異的分界線上。層(Formation)是岩層學(Lithostratigraphy)中岩層的基本單位。此地層以位於其中、的梅杜莎槽溝(Medusae Fossae)命名。.

新!!: 火星和梅杜莎槽溝層 · 查看更多 »

極地

地球的極地為於地球兩極附近的地區(緯度66.5°以上)。北極和南極為其中心地;北極的北冰洋和南極的南極大陸皆被大量的冰層包圍。現時位於兩極的海冰正因人為全球暖化而在溶化。.

新!!: 火星和極地 · 查看更多 »

極星

極星大約位於地球的自轉軸指向且肉眼可見的恆星,特別是明亮的恆星;也就是說,極星是最靠近天極且明顯可見的恆星,並且當從地球的南極或北極觀看時,這些星幾乎就在頭頂的正上方(相似的觀念也適用於其它的行星)。 極星這個名詞通常指的就是北極星,也就是目前最靠近北極的亮星,也就是所知的勾陳一。南天極目前缺乏像北極星這樣的亮星來標示其位置,目前,最靠近天球南極且肉眼可見的恆星是暗淡的南極座σ,它有時也被稱為 南極星。 當其它的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明顯的改變時,它們看來都是繞著天球極點在旋轉,極星的視位置在理想中應該是固定不變的。這使他們在天文航海上特別有用:它們各自獨立的指示出地極的方向,而且它們的高度也可以測定地理的緯度。 因為天極的位置會緩慢但持續的在群星中漂移,極星的身分也會隨之改變,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轉軸的進動,這導致地軸的址相隨著時間而改變。如果恆星在太空中是固定的,進動將造成天極以大約26,000年的周期繞著天球上一個假想的圓,而在不同的時間會接近不同的恆星。但是,恆星彼此之間也有相對的運動,也就是所謂的自行,則是造成極星漂移的另一個原因。.

新!!: 火星和極星 · 查看更多 »

榭赫倫實驗

榭赫倫實驗(Schiehallion Experiment)是十八世紀中,一次測量地球平均密度的實驗。这次實驗的資金由皇家學會提供,而主實驗是在1774年夏季,於蘇格蘭珀斯郡(今珀斯-金羅斯)的榭赫倫山附近進行。這項實驗的主要用具是擺,藉由附近的山會對擺產生重力吸引的現象,於是當擺運動時,靠近山的一邊會有微小的偏角,也正為實驗所求。實驗中擺角偏移的大小,取決於地球與山的相對密度和體積;因此,若可以確定榭赫倫山的密度,那麼,其結果便能確定地球的密度。由於當時已經確定太陽系中各天體(行星、它們的衛星和太陽)的密度相對比值,所以只要知道地球的密度,科學家們就能估計出太陽系內各天體的密度近似值。於是,這項實驗產生了第一組天體密度數值。 雖然艾薩克·牛頓在以前曾考慮過同樣的實驗,以展示他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最終由於測量困難的原因而決定放棄。然而,以當時的皇家天文學家內維爾·馬斯基林為首的一隊科學家,卻認為這樣的效應是可以測量的,並計劃進行這一個實驗。而促成這次實驗的一個原因是,在勘測梅森-狄克森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馬利蘭州、特拉華州與西維吉尼亞州間的一段邊界)時所注意到的單向偏倚。經過對候選山頭的初步調查,調查顯示榭赫倫山是進行實驗的理想地點,因為它擁有偏遠的位置與近乎對稱的山形。此外這個實驗還有另一項貢獻,就是實驗者首度使用了等高線來簡化勘測山的過程,即使現在製作地圖還是會用到這種表示方式。.

新!!: 火星和榭赫倫實驗 · 查看更多 »

標準重力參數

在太空動力學上,一個天體的標準重力參數 \mu \ 是萬有引力常數 G 和它質量: 標準重力參數的單位是 km3s-2.

新!!: 火星和標準重力參數 · 查看更多 »

機動武鬥傳G GUNDAM

《機動武鬥傳G鋼彈》是日昇動畫在1994年製作的GUNDAM系列電視動畫,放映時間從西元1994年(平成6年)4月1日到1995年(平成7年)3月31日止,共49話。日本朝日電視台每週五播映。 與後來的《新機動戰記GUNDAM W》、《機動新世紀GUNDAM X》常被並稱為「平成三部曲」。.

新!!: 火星和機動武鬥傳G GUNDAM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00 登場機體列表

本列表為日本動畫《機動戰士GUNDAM 00》及其所有外傳的登場機體。.

新!!: 火星和機動戰士GUNDAM 00 登場機體列表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世界觀及設定

本條目介紹動畫《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及其外傳中出現的名詞。.

新!!: 火星和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世界觀及設定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角色列表

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角色列表為日本動畫《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登場的角色。.

新!!: 火星和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F90

《機動戰士GUNDAM F90》(機動戦士ガンダムF90)是山口宏的GUNDAM漫畫系列作品 ,在1990年萬代發售連串的鋼普拉模型的計劃,為計劃基礎發表的漫畫等作品。當中故事續作是機動戰士GUNDAMF91 Formula戰記 0122。.

新!!: 火星和機動戰士GUNDAM F90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艦

《機動戰艦》(機動戦艦ナデシコ)是一部科幻喜劇類的日本動畫作品。1996年10月1日至1997年3月25日於東京電視台系列(TXN)首次播出。1998年8月1日劇場版動畫《機動戰艦 -The prince of darkness-》上映。另有故事情節有所差別的漫畫版《遊擊宇宙戰艦》(遊撃宇宙戦艦ナデシコ)。 作品的名稱取材自《机动战士GUNDAM》和《宇宙戰艦大和號》。此外,艦上的工作人員多為女性、「戀愛」與「和平」的故事主題、「為古代文明遺產開戰」的故事主線等的設定,被認為是對科幻動畫名作《超时空要塞》的致敬。 1998年作为延续篇的剧场版动画《机动战舰 The Prince of Darkness(黑暗王子)》在日本各地上映并成为当年最人气的作品。.

新!!: 火星和機動戰艦 · 查看更多 »

橄輝無球粒隕石

橄輝無球粒隕石(Ureilite)是一種罕見的石隕石,具有非常不同於其它石隕石的獨特礦物成分。這種暗灰色或褐色的隕石類型以發現的俄羅斯莫爾多維亞共和國的村莊Novy Urey(西瑞爾文:Новый Урей)命名,隕石於1886年9月4日墬落在當地。ureilites值得注意的是Novo Urei和Goalpara(戈瓦爾巴拉)也是城鎮的名稱(座落在印度阿薩姆邦)。渺小的小行星2008 TC3在2008年10月7日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在蘇丹的努比亞沙漠上空約處爆炸的。這顆小行星的碎片在12月被尋獲後,發現它也是橄輝無球粒隕石。科學家發現在2008 TC3存在著生命基礎的胺基酸,歷經了沒有預期和考慮到爆炸時大約1000 °C的高溫。.

新!!: 火星和橄輝無球粒隕石 · 查看更多 »

橄榄石

橄榄石是一种镁与铁的硅酸盐,其化学式为(Mg,Fe)2SiO4.

新!!: 火星和橄榄石 · 查看更多 »

次地球

次地球是規模(質量)遠小於地球和金星的行星,目錄中包括太陽系的水星和火星。因為它們的小尺寸和低質量,只能產生微弱的信號,是最難檢測出的太陽系外行星。儘管如此的困難,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是繞著毫秒脈衝星 PSR B1257+12的次行星。 太空望遠鏡克卜勒打開發現次地球的契機。在2012年1月10日,克布勒發現三顆環繞著克卜勒42的次地球。迄2014年6月,克卜勒已經確認45顆比地球小的系外行星,其中17顆的半徑是0.8 Rⴲ。此外,還有310顆行星候選者的半徑估計是1 Rⴲ,以及135顆是小於0.8 Rⴲ。 由於低重力和磁場微弱,使得母恆星的輻射可以消蝕它們的大氣層,因此次地球通常缺乏大氣層。由於尺寸小,除非在其軌道接近母恆星時有強大的潮汐力,次地球才會有短時間的地質活動。.

新!!: 火星和次地球 · 查看更多 »

欧克西亚沼区

欧克西亚沼区(Oxia Palu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11。 欧克西亚沼区覆盖了火星西经0°至45°、北纬0°至30°的区域。火星拓荒者号1997年7月4日在火星上的着陆点(19.13°N,33.22°W)便位于该区。.

新!!: 火星和欧克西亚沼区 · 查看更多 »

欧洲空间局

欧洲空间局(Agence spatiale européenne,缩写:ASE; European Space Agency,缩写:ESA)是由欧洲数国政府組成的的國際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欧洲空间局负责亞利安4号和亞利安5号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开发。 欧洲空间局的前身,--(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ESA的一部分,称为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位于荷兰诺德韦克。 ESA目前共有19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羅馬尼亞以及英国;另外,加拿大是ESA的準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参见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目前,ESA与欧盟没有关系。歐盟轄下另有歐盟衛星中心(European Union Satellite Centre)。 ESA共有约2200名工作人员。其2011年的预算约为40亿欧元。 ESA的发射中心(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海岸的法属圭亚那,占地约90600平方公里,属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领导,主要负责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探空火箭的发射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发射。由于此地靠近赤道,对火箭发射具有很大益处:纬度低,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航程大大缩短,三子级不必二次启动;相同发射方位角的轨道倾角小,远地点变轨所需要的能量小,增加了同步轨道的有效载荷;向北和向东的海面上有一个很宽的发射弧度;人口、交通、气象条件理想等。目前,航天中心有阿里安第一、第二、第三发射场,是欧洲航天活动的主要基地。控制中心則位於德國的達姆施塔特。.

新!!: 火星和欧洲空间局 · 查看更多 »

欲望之血4

是日本ILLUSION公司于2002年9月13日制作发行的一款十八禁3D动作冒险游戏。.

新!!: 火星和欲望之血4 · 查看更多 »

歐仁·米歇爾·安東尼亞第

歐仁·米歇爾·安東尼亞第(Eugène Michel Antoniadi、Ευγένιος Μιχαήλ Αντωνιάδης,)是一位希臘天文學家,出生在伊斯坦堡,但一生中大部分時間住在法國。他有時也被稱為“Eugenios Antoniadis”或者“Eugène Michael Antoniadi”,甚至是錯誤的“Eugène Marie Antoniadi”。.

新!!: 火星和歐仁·米歇爾·安東尼亞第 · 查看更多 »

歐伯山

歐伯山(Albor Tholus)一座在火星上的埃律西昂的死火山,就在赫卡特斯山和埃律西昂山附近,高4.5公里而寬170公里,它的破火山口有30公里寬、3公里深,這跟地球的火山比起來算是不尋常的深,根據火星快車號探測的結果顯示埃律西昂的火山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屬於活躍狀態。 A Category:火星的火山.

新!!: 火星和歐伯山 · 查看更多 »

歐克西亞高原

歐克西亞高原(Oxia Planum)是一個位於火星的高原。該高原被選定為歐洲太空總署ExoMars計畫的登陸地點,該地點低於火星大地水準面超過3000公尺。.

新!!: 火星和歐克西亞高原 · 查看更多 »

歐克斯火山口

歐克斯火山口是在火星表面上長約380公里,寬約140公里,深約0.5公里 (500公尺),但相對很平坦的一個地區,它有高達1.8公里的邊緣。歐克斯火山口位於奧林帕斯山的西邊和埃律西昂山的東邊。它大約就在這兩座火山的半途中,和蓋爾撞擊坑的東北方。 它經過風沙的侵蝕,並有一些小坑和塹結構,但是不知道這個地形當初是如何形成的。理論包括火山、構造或巨坑的事件。 火星快車號在2005年觀測過這個地區,產生一個數位地形模型和彩色的圖 。.

新!!: 火星和歐克斯火山口 · 查看更多 »

歐羅姆混沌

歐羅姆混沌(Aureum Chaos)是火星珍珠灣區一個崎嶇的陷落區域,中心座標4.4S°, 27W°。.

新!!: 火星和歐羅姆混沌 · 查看更多 »

歐若拉混沌

歐若拉混沌(Aurorae Chaos)是一個火星破裂區域,位於水手峽谷進入克里斯平原東端,大約324°E, 9°S。.

新!!: 火星和歐若拉混沌 · 查看更多 »

正多面體

正多面體,或稱柏拉圖立體, 指各面都是全等的正多邊形且每一個頂點所接的面數都是一樣的凸多面體。 正多面體的別稱柏拉圖立體是因柏拉圖而命名的。柏拉圖的朋友泰阿泰德告訴柏拉圖這些立體,柏拉圖便將這些立體寫在《蒂邁歐篇》(Timaeus) 內。正多面體的作法收錄《几何原本》的第13卷。在命題13描述正四面體的作法;命題14為正八面體作法;命題15為立方體作法;命題16則是正二十面體作法;命題17則是正十二面體作法。.

新!!: 火星和正多面體 · 查看更多 »

歌女星

是第218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歌女星 · 查看更多 »

毁灭战士3

是一款雜驚悚與科幻於一身的第一人称射击遊戲,遊戲由id Software开发,PC版於2004年8月3日由Activision发行。遊戲故事除了英文名稱外,並未有完全跟隨《Doom》的發展,並采用了全新的id Tech 4引擎。 遊戲目前已发布了Windows、Linux、Mac和Xbox版,虽然Xbox版画面精细程度略于PC版,但其卖点在于支持两位玩家协同作战。故事主要发生在2145年的火星联合宇宙航空公司(UAC)研究中心。.

新!!: 火星和毁灭战士3 · 查看更多 »

毁灭战士3:邪恶复苏

毁灭战士III:邪恶复苏(Doom 3: Resrrection of Evil)是一款基于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毁灭战士3》的游戏扩展包,发布于2005年4月4日。在未发布前,id Software宣布游戏的Xbox版本将会在2005年10月11日发布。游戏的特性之一就是重新加入了双管猎枪,并且支持最多8人对战。邪恶复苏还增加了新的单人游戏关卡、3种怪物和4张新的多人游戏地图。.

新!!: 火星和毁灭战士3:邪恶复苏 · 查看更多 »

毁灭战士II

毁灭战士II,全名为毁灭战士II: 人间地狱(Doom II: Hell on Earth),是由id Software开发的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1994年发布的最初版本是针对IBM生产的PC的。而它的前作,毁灭战士,于1993年发行后便成为一款广受好评的游戏。1995年,毁灭战士II获得了Origins Awards颁发的1994年最佳幻想或科幻游戏奖。但是和前作只接受邮购或者共享方式购买不同的是,毁灭战士II的完全版作为商业品在软件店内销售。.

新!!: 火星和毁灭战士II · 查看更多 »

比尔撞击坑

比尔撞击坑(Beer)是一座位于火星珍珠湾区(MC-19)以德国天文学家威廉·沃尔夫·比尔之名命名的的陨石坑,其坐标为南纬14.4°、东经351.8°。 比尔与合作者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在19世纪30年代早期绘制了第一幅相当好的火星地图。当时他们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特征为作为火星图的本初子午线,1877年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在他更著名火星图中也使用了这一位置,该特征后来被称为子午线湾(中央湾),但随着2004年美国宇航局机遇号探测器的火星登陆,可能子午线高原更为人所知,现在火星的本初子午线是则被定于艾里-0撞击坑中。 比尔撞击坑坐落在子午线高原西南部,距本初子午线8°,往西10°为马德勒撞击坑,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也位于该区域。 Mapbeer.jpg|显示了比尔撞击坑位置及其它周边特征的地图.

新!!: 火星和比尔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毀滅戰士 (電影)

《毀滅戰士》(Doom)是一部2005年美國、英國、捷克和德國合拍的科幻動作恐怖片,由安德瑞·巴寇亞克執導,和撰寫劇本。改編自id Software開發的同名電子遊戲。該片由卡爾·厄本、巨石強森及羅莎蒙·派克主演,其劇情描述一支海軍陸戰隊在接受到任務指令後,前往火星進行搜索,但他們發現與自己交火的敵人並非普通人類,而是受到基因改造的怪物。 在與環球影業和哥倫比亞影業合作的過期後,id Software與華納兄弟簽署了一份協議,並規定對方需在一年內批准製作。華納兄弟公司失去該版權後,其版權又回到了從2004年就開始爭取的環球手上。 《毀滅戰士》於2005年10月21日在美國上映,2005年10月27日在德國上映,2005年11月3日在捷克上映,而英國則於2005年12月2日上映。在一次採訪中,執行製片人表示,如果該片的票房取得成功,那就有望推出續集。但該片在全球僅獲得5600萬美元的票房,未收回6000萬美元的預算,而被視為票房炸彈。.

新!!: 火星和毀滅戰士 (電影) · 查看更多 »

氣相色譜法-質譜聯用

氣相色譜法–質譜法聯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簡稱气质联用,英文缩写GC-MS)是一種結合氣相色譜法和質譜法的特性,在試樣中鑒別不同物質的分析的方法。GC-MS的使用包括藥物檢測(主要用于監督藥物的濫用)、火災調查、環境分析、爆炸調查和未知樣品的測定。GC-MS 也用于為保障機場安全測定行李和人體中的物質。另外,GC-MS還可以用于識別物質中以前認為在未被識別前就已經蛻變了的痕量元素。 GC-MS已經被廣泛地譽為司法學物質鑒定的金標方法,因為它被用于進行“專一性測試”。所謂“專一性測試”就是能十分肯定地在一個給定的試樣中識別出某個物質的實際存在。而非專一性測試則只能指出試樣中有哪類物質存在。儘管非專一性測試能夠用統計的方法提示該物質具體是那種物質,但存在識別上的正偏差。.

新!!: 火星和氣相色譜法-質譜聯用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火星和氧 · 查看更多 »

氧气

氧气(Oxygen, Dioxygen,分子式O2)是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在空气中按体积分数算大约占21%,在标准状况下是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的密度是1.429g/L 。不可燃,可助燃。.

新!!: 火星和氧气 · 查看更多 »

氩(Argon)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希臘語有「不活潑」的意思,由它的特性而來。Hiebert, E. N. Historical Remarks on the Discovery of Argon: The First Noble Gas.

新!!: 火星和氩 · 查看更多 »

水的性質

水分子(化学式:H2O)是地球表面上最多的分子,除了以气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其液体和固体形式占据了地面70-75%的组成部分。标准状况下,水分子在液体和气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室温下,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作为通用溶剂之一,水可以溶解许多物质。因此,自然界极少有水的纯净物。.

新!!: 火星和水的性質 · 查看更多 »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新!!: 火星和水星 · 查看更多 »

水星凌日 (火星)

水星凌日是水星運行到太陽和火星之間時,看見水星橫越過太陽前方的一種罕見天文現象。當水星從火星和太陽之間穿越時,從火星上可以看到一個黑色的小圓盤從太陽表面劃過。 火星上的水星凌日比地球上的水星凌日更為罕見,要數十年才發生一次。 迄今尚無人從火星上看見水星凌日,但未來殖民火星的人類可以觀測到。 火星漫遊車精神號和机遇號在2005年1月12日 (從14:45 UTC至23:05 UTC) 可能已經觀測到水星凌日的現象,但是提供的影像解析力不足。它們可能也從火星上觀測到視直徑有2'的火衛二凌日,火衛二2'的視直徑比視直徑只有6.1"的水星大了20倍。噴射推進實驗室推算的天體曆 指出,机遇號可以從凌的開始一直觀測到所在地的日落,大約是19:23 UTC;而精神號可以從所在地的日出,大約是19:38 UTC,一直觀測到凌的結束。 運用公式 1/(1/P-1/Q) ,可以算出火星與水星的會合週期是100.888天,式中水星的軌道週期 (P) 是87.969日,火星的軌道週期 (Q) 是686.98日。 水星的軌道面相對於火星的軌道面傾斜5.16°,比相對於地球軌道面 (黃道)的傾角7.00°還要小。.

新!!: 火星和水星凌日 (火星) · 查看更多 »

水星領航員

《水星領航員》(日文原名:ARIA)是日本漫畫家天野梢所創作的漫畫,以及依此改編的電視動畫、小說、PS2遊戲等。 本書原先以《AQUA》的名稱在月刊Stencil上連載。雜誌休刊後,又自2002年4月起以《ARIA》為名於月刊Comic Blade上開始連載,而第一季的電視動畫自2005年10月5日起至12月28日以ARIA The ANIMATION之名播映,共十三集。第二季的電視動畫自2006年4月2日至9月26日以ARIA The NATURAL之名每週播映,共二十六集。第三季的電視動畫ARIA The ORIGINATION自2008年1月7日至3月31日播映,共十三集。 2015年2月5日,在原作者天野梢的另一部作品《藍海少女!》中宣布進行第一季動畫播放10周年紀念企劃《「ARIA」蒼のカーテンコール》,計畫推出藍光光碟BOX,以及製作新作ARIA The AVVENIRE ,計劃於2015年9月26日於全日本11家劇場上映(後在7月擴大上映規模到23家),並預定於每月5日(即《藍海少女!》被刊載之雜誌《Comic Blade》出刊日)發表紀念企劃的新情報。另外在同日,紀念企劃及新作動畫的官方網頁,網站,推特帳戶及Facebook專頁開設。其中日本時間2月5日晚上11點開設,Mag-Garden內的紀念企劃網頁由於瀏覽量過大,在翌日暫時封閉。截至2月11日,紀念企劃網頁已經恢復。 2015年4月4日,新作之特報影像在相同製作公司製作的《幸福光暈 ~畢業寫真~ 第1部 芽~GIZASHI~》首次放映時首次公開,並於4月6日在網上公開。另外官方推特及網頁在同日公布聲優名單,將保持所有在以前電視版出演的聲優不變。對於擔當雅典娜・葛絡俐的聲優,在2011年去世的川上倫子的問題,經過各方同意,她的名字將會作為製作委員會一員在職員表列出,而角色介紹上仍會列出她的名字。由於《藍海少女!》在5月號《Comic Blade》沒有出刊,5月並無本作的情報公開。 2015年6月5日,官方公布有關於新作之構成,新登場角色的設定圖等。本作將由3集故事構成,並且在本作使用3D技術,協助描繪鳳尾舟等有難度的場景。另外,過往播放之三季動畫的藍光光碟BOX將由原作者繪畫封面圖片,並附送映像特典,音聲特典,以及動畫新作等特典;劇場上映方面將於日本全國11所影院上映,並在6月20日開始發售前售券。9月7日公布將發行入場者特典,為本作內三家不同公司內角色色紙,並進行每周輪替。 2015年6月18日,官方公布新登場角色的資料,姬屋所屬的梓・B・麥拉倫將由中原麻衣飾演,橙色行星所屬的阿尼亞將由茅野愛衣飾演。官方並在其後的6月25日宣布在一個月後的7月25日進行動畫第一季的一舉放送(一次播放第一季所有話數)。另外官方也在分別在8月2日,8月9日及9月6日進行第二及第三季的一舉放送。 作者在連載初期曾表示這是一部「水與貓的故事」;漫畫上的介紹則為「未來式的治癒系漫畫」。 另,幾乎所有出場人物的名字都統一以「A(あ)」為開頭,而作品中還有作者以前作品的登場人物、作者身邊的貓們會出現。 「ARIA」名稱的由來,為作者過去飼養的一隻貓名。.

新!!: 火星和水星領航員 · 查看更多 »

水手3號

水手3号是美国水手计划的一部分。该探测器原计划飞越火星以获取火星表面的照片,但由于太阳能电池板不能展开而无法正常工作。.

新!!: 火星和水手3號 · 查看更多 »

水手4號

水手4號 (Mariner 4) 是一系列以飛越方式進行的行星際探險中的第四個,並且是第一個成功飛越火星的太空船。它回傳了第一張火星表面的照片,並且是第一張從地球以外另外一個行星上拍的照片。同時,這張充滿了隕石坑、死寂世界的照片,震驚了科學界。 水手4號的設計,為執行近距離火星科學觀測,並將結果傳回地球。其它的任務目標,包括在火星附近執行行星際的地表及粒子測量,並提供進行長途星際飛行的工程技術的經驗及知識。.

新!!: 火星和水手4號 · 查看更多 »

水手5號

水手5号原本是水手4号的备份探测器,其原任务目标同样为火星。因为水手4号成功得完成了任务,水手5号的目标被更改为了金星。在1967年10月17日达到距离金星最近处,此时它与金星的距离为4000公里。由于安装了比水手2号更先进的探测器,它传回的数据更加丰富和详细。.

新!!: 火星和水手5號 · 查看更多 »

水手6號

水手6号探测器同水手7号一同前往探测火星,它们总共拍摄了143张照片,这些照片显示出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地方。.

新!!: 火星和水手6號 · 查看更多 »

水手7號

水手7号探测器是美国发射的一枚火星探测器,它和水手6号有着完全相同的结构,并在其之后4天接近火星。主要执行了拍照和研究火星大气及其化学成分的任务。.

新!!: 火星和水手7號 · 查看更多 »

水手8號

水手8号探测器原计划与水手9号探测器一同前往火星探测。但由于发动机故障而重新坠入大气层,最终坠落在大西洋内。.

新!!: 火星和水手8號 · 查看更多 »

水手9號

水手9號 是NASA的太空探測衛星,用於探索火星,也是水手號計劃的一部份。水手9號於1971年5月30日發射飛向火星,並於同一年11月14日抵達,成為第一個環繞除了地球以外第一顆行星的太空船——僅僅小幅度領先蘇聯的火星2號及火星3號,它們都在一個月之內抵達。經過好幾個月的沙塵暴後它終於傳回令人驚訝的地表清晰照片。.

新!!: 火星和水手9號 · 查看更多 »

水手號計劃

水手號計劃(Mariner program)是由美國太空總署所主導的太空探索計劃。在此計劃中發射了一系列為探索水星、金星和火星而設計的無人太空船。這個計劃奪得多項第一,包括第一次星際飛越(flyby)、第一個行星探測器以及第一個以重力加速航行的太空船。 在水手號計劃系列中十個飛行器中,七個成功三個失敗。原本計劃的水手11號及水手12號演變成航海家計畫中的航海家1號及航海家二號,而維京1號及維京2號火星軌道太空船則是放大版的水手9號太空船。從航海家系列之後基於水手號設計的太空船還包括前往金星的麥哲倫號、前往木星的伽利略號。被稱為Mariner Mark II的第二代水手號太空船最終演變成為曾環繞土星的卡西尼-惠更斯号。最近發射前往冥王星的新視野號,雖然大致基於簡化的先鋒10號、先鋒11號,但也有部份特徵源自水手號系列,包括三軸穩定器(3-axis stabilization)及一個航海家、卡西尼號式的通訊碟型天線。.

新!!: 火星和水手號計劃 · 查看更多 »

水手號谷

水手號谷(Valles Marineris),或稱為水手號峽谷、水手峡谷或水手谷,命名來自水手9號,是火星最大的峡谷,也是太阳系最大最长的峡谷。位在塔爾西斯火山高原的東側,長3769公里、最深處7公里,成一個複雜的峡谷系統,是地殼拉張陷落而形成,可與地球的東非大裂谷相比較。水手號谷東西範圍為東經267.3度至東經331.1度,即西臨諾克提斯迷宮、往東進入大片混沌地形;南北範圍則是南緯2.96度至南緯19.09度。.

新!!: 火星和水手號谷 · 查看更多 »

气旋

气旋是三维空间上的大尺度涡旋,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是一种近地面气流向内辐合,中心气流上升的天气系统。由于地球自转与科氏力(Coriolis effect)作用,使得气旋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做顺时针旋转。气旋与低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气旋针对气流状况,而低压指气压分布状况.

新!!: 火星和气旋 · 查看更多 »

汉斯·劳

汉斯-艾米尔·劳(Hans-Emil Lau,),丹麦天文学家。 劳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期间就开始了天文观测。1906年毕业后,他在柏林的特雷普陀观测台工作,后又到哥本哈根的赫斯霍尔姆天文台。 劳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他对火星和木星的研究。另外,他的研究范围还包括星团、变星的测量、星球的颜色、彗星、太陽黑子以及土星的卫星的观测。 他于1900年发表了从未被发现的超海王星天体的轨道预测报告。在火星上的一个陨石坑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18年因西班牙流感而身故。 L Category:死於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人.

新!!: 火星和汉斯·劳 · 查看更多 »

河流

河流(江、河、川、江河、河川、河道)是自然汇入海洋、湖泊的流水,通常为淡水。在少数情况下,河流流入地下或者在汇入另一水体之前便干涸。河流有時會匯入另一條河流。较小的河流可能会被称作溪、支流等。 河流是水循环的一环。河流中的水主要来自其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其他诸如地下水补给、泉以及自然积雪(比如冰川)存水融化。河川学是研究河流的科学,湖沼学则是研究内陆水体的科学。 地球外星球上尚未发现河流,尽管在土卫六上有大量烃形成的类河流。其他行星上的峡谷可能是曾经有过河流的证据,特别是火星,理论上推理认为在適居帶的行星或卫星上也可能存在。.

新!!: 火星和河流 · 查看更多 »

沃尔特·亚当斯

沃尔特·西德尼·亚当斯(Walter Sydney Adams,),美国天文学家。.

新!!: 火星和沃尔特·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沃斯托克撞擊坑

沃斯托克撞擊坑(Vostok)是一個機會號火星車在登陸後第399火星日(2005年3月8日)探測的火星撞擊坑。該撞擊坑位於子午線高原,堅忍撞擊坑南方約1200公尺處。沃斯托克撞擊坑大部分區域已經被埋在風搬運的沙塵之下。該撞擊坑以前蘇聯的東方計劃命名。.

新!!: 火星和沃斯托克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沈懷文

沈懷文(),字思明,吳興武康人。南朝宋官員。沈懷文在孝武帝一朝曾獲寵待,但他屢次進不合孝武帝心意的諫言,終招來孝武帝不滿,並賜死。.

新!!: 火星和沈懷文 · 查看更多 »

沙漠

沙漠,亦作砂漠,全称沙质荒漠(Erg),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和别的区域相比,沙漠中生命并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藏着很多动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来的动物。沙漠的地勢凹凹凸凸,氣侯較炎熱,雨量稀少。.

新!!: 火星和沙漠 · 查看更多 »

波江区

波江区(Eridania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9。 赫拉斯区覆盖了火星西经180°至240°、南纬30°至65°的区域。辛梅利亚高地(Terra Cimmeria)的大部分就位于该区。.

新!!: 火星和波江区 · 查看更多 »

泰坦系列運載火箭

泰坦火箭是美國研制的一次性使用運載火箭,共發射368次(1959年至2005年),包含於1960年代中期的雙子星載人計畫。泰坦火箭至1980年代晚期持續使用美國洲際彈道飛彈部分組件,並載運美軍及民間之情報收集衛星。泰坦也用於發送至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星際科學探測器。.

新!!: 火星和泰坦系列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泰瑞納山

泰瑞納山(Tyrrhena Patera)是一個位在火星提雷尼亞海區的一個中心火山口陷落的大型火山。該火山位於南緯21.36°、西經253.47°。.

新!!: 火星和泰瑞納山 · 查看更多 »

法厄同区

法厄同区(Phaethonti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4。 法厄同区覆盖了火星西经120°至180°、南纬30°至65°的区域。苏联火星3号于1971年12月在火星上的着陆点(44.9° S,160.1° W)就位于该区,不过它在着陆后仅传回20秒的信号便停止了工作。.

新!!: 火星和法厄同区 · 查看更多 »

法厄同星

法厄同星(Phaeton 或 Phaëton,有时也拼写为 Phaethon)是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间的一颗假想的行星,它的毁灭被认为是导致小行星带形成的原因。这颗行星是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儿子法厄同的名字命名的,他曾试图驾驶其父亲的太阳车,最终因失控而被宙斯击毙。 小行星3200Phaethon有时也会被错误地拼写为Phaeton。.

新!!: 火星和法厄同星 · 查看更多 »

法蘭克·埃爾莫爾·羅斯

法蘭克·埃爾莫爾·羅斯(Frank Elmore Ross,)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新!!: 火星和法蘭克·埃爾莫爾·羅斯 · 查看更多 »

泛種論

泛種論,或稱胚種論、宇宙撒種說(Panspermia,πανσπερμία ),是一種假說,猜想各種形態的微生物存在於全宇宙,並藉著流星、小行星與彗星散播、繁衍。 在泛種論相關的假說裡,生命可以在宇宙中移動、存活,是一些行星遭到撞擊後,彈射到宇宙中,夾帶類似嗜極生物的细菌之類生命體的殘骸。這些生命隨著殘骸移動到其他行星或原行星盤前可能會進入類似休眠的状态,完全靜止活動。當這些生命進入適合生存的行星,牠們便會開始活動並啟動進化這是一種泛種論的變體,稱為「死亡胚種論」(necropanspermia),出自於天文學家保羅·威森(Paul Wesson)的論述:「有機體在到達銀河系的新家前技術性進入死去、復活,無論如何,這是可能的。」 。泛種論並未解釋生命的起源,它只是說明了維持生命存續的可能。.

新!!: 火星和泛種論 · 查看更多 »

洞察號

洞察號(InSight)是NASA於2018年5月發射的無人火星登陸載具。, Washington Post, By Brian Vastag, Monday, August 20洞察號原名InSight,是「運用地震調查、測地學與熱量傳送之內部探索」(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英文縮寫。這項任務的目標是將一個裝載有地震儀及熱流偵測器的固定式登陸載具發射到火星表面,研究火星早期的地質演變。這項研究將可對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及月球帶來更多了解。藉由使用開發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時的技術,將可降低任務風險及成本。 该项目一開始被稱為火星物理監測站(GEMS, Geophysical Monitoring Station),但應NASA要求在2012年更改為現名。在2010年的28個提案當中,它是2011年5月被Discovery Program選中的3個提案之一,每個被選中的提案都獲得3百萬美元經費進行詳細的概念研究。 2012年8月,InSight脫穎而出成為最終被選中的提案進行開發。此任務由JPL管理,有多國科學家參與,而不包括發射火箭載具在內的經費限制在4.25億美元以內。 2014年5月19日NASA宣布將開始建造登陸載具。.

新!!: 火星和洞察號 · 查看更多 »

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一個天體自身的重力与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的距離。當两个天體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天體就會傾向碎散,繼而成為第二個天體的環。它以首位計算這個極限的人愛德華·洛希命名。 洛希極限常用于行星和环绕它的衛星。有些天然和人工的衛星,儘管它們在它們所環繞的星體的洛希極限內,卻不至成碎片,因為它們除了引力外,還受到其他的力。木衛十六和土衛十八是其中的例子,它們和所環繞的星體的距離少於流體洛希極限。它們仍未成為碎片是因為有彈性,加上它們並非完全流體。在這個情況,在衛星表面的物件有可能被潮汐力扯離衛星,要視乎物件在衛星表面哪部分——潮汐力在兩個天體中心之間的直線最強。 一些內部引力較弱的物體,例如彗星,可能在經過洛希極限內時化成碎片。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就是好例子。它在1992年經過木星時分成碎片,1994年落在木星上。 現時所知的行星環都在洛希極限之內。.

新!!: 火星和洛希極限 · 查看更多 »

洛克希德馬丁核融合反應爐

洛克希德馬丁核融合反應爐(Lockheed Martin Compact Fusion Reactor)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臭鼬工廠查爾斯·查斯(Chase Chase)領導的團隊開發的核融合計畫。這個計畫於2013年2月7日首次在Google Solve for X論壇上發布 。 這個計畫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建造和測試小型核融合反應爐,在五年內完成原型。原型將產生100百萬瓦電力,尺寸為7×10英尺(2.1×3.0米),可以安裝在大型卡車上,約為當前反應爐原型尺寸的十分之一。.

新!!: 火星和洛克希德馬丁核融合反應爐 · 查看更多 »

涟神星

是第213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被歸為F-型小行星,相似于C-型小行星,其成分為原始的富碳物質。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涟神星 · 查看更多 »

混沌地形

混沌地形用來描述一些行星地表上,山脊、裂縫、平坦的小平原等互相混在一起的地形,在火星和木星的衛星歐羅巴上很常見,而歐羅巴上的混沌地形,是冰層碎裂、冰塊旋轉傾斜後再度互相凝固而成,因此可看見相鄰的塊體上有連續的特徵,中間卻被切斷,如右圖般的地形。在命名法上,Chaos(混沌)是地形特徵的術語,如歐羅姆混沌。.

新!!: 火星和混沌地形 · 查看更多 »

渦旋

流體動力學中,渦旋(Vortex,複數形Vortices或Vortexes)是指流體順著某個方向環繞直線或曲線軸的區域。這樣的運動模式即為渦流(Vortical flow)。 渦旋是由被擾動的流體,例如液體、氣體和電漿形成。渦旋的例子包含,船舶和尾流中的渦流,以及熱帶氣旋、龍捲風和塵捲風周圍的風。飛機的尾流中會形成渦旋,並且渦旋是木星大氣層中相當明顯的特徵。 渦旋是湍流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不存在外力和任何大尺度旋轉中,流體的黏性摩擦會將流動趨向非旋渦旋。這樣的渦旋中,流體速度最快的地方是緊鄰渦旋軸心的區域,並且速度隨距離成反比。流體速度場的旋度,即涡量,在接近渦旋軸的部分極高,但在渦旋的其他區域趨近於0,並且壓力在接近軸時明顯下降。 渦旋形成後可以移動、沿伸、扭曲,並且和其他的渦旋以複雜的方式交互作用。移動的渦旋會帶有角動量和線動量、能量和質量。在穩定流渦旋中,流線和跡線是封閉的。移動或變化中渦旋的流線和跡線經常形成螺线。.

新!!: 火星和渦旋 · 查看更多 »

温室效应

溫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是指行星的大氣層因為吸收辐射能量,使得行星表面升溫的效应。由於溫室效应,行星表面溫度會比沒有大氣層時的溫度要高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given 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What i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hapter 1, page 115: "To balance the absorbed incoming energy, the Earth must, on average, radiate the same amount of energy back to space.

新!!: 火星和温室效应 · 查看更多 »

測量員3號

測量員3號是測量員計畫的第三艘登月太空船,於1967年4月17日發射,在1967年4月20日登陸於月球風暴洋內的知海,並總共傳送6,315照片回地球。 當它登陸時,高反射的岩石迷惑了測量員3號的下降雷達,引擎未能按飛行計畫設定的在14尺 (4.3公尺) 的高度上關閉,導致太空船在表面彈跳了兩次。第一次彈跳的高度達到35尺 (10公尺),第二次達到11尺 (3公尺),第三次的碰撞-從11尺的高度但速度為0,比當初計畫的14尺為低且慢的速度-在設計上企圖讓每一艘太空船安全軟著陸的高度。 這個任務是第一次攜帶土壤樣品挖斗,並且可以從安裝在延伸臂上的電視機看見實物的影像。這個挖斗安裝在一個電機驅動的機械臂上,總共挖了4道溝,溝的深度達到7吋 (180毫米),並且利用太空船的攝影機將溝槽和挖出的樣本影像傳送回地球。當1967年5月3日進入月球的黑夜時,太空船關閉以保持電池的電力,但是在月球的黎明來臨時 (14個地球日,或是336小時),太空船卻未能重新啟動繼續工作。 之後的阿波羅12號載人登月任務也選在此一位置,並且將測量員3號的一些零件帶回地球,以研究人造物體長期暴露在荒蕪的月球環境下所受到的影響。 根據廣泛的謠傳,一種常見的細菌,草綠色鏈球菌,意外的在太空船發射之前汙染了照相機的環境,並且在嚴苛的月球環境中休眠了兩年半後,在1969年從被阿波羅12號帶回地球的相機被檢測到 。這種論述已經被引用作為行星際胚種論的證據憑證,但更重要的是,導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採取更嚴謹的非生物程序,以防止太空探測對火星和其他被懷疑可能適合生物存在的天體可能造成的汙染;最顯著的就是為了避免撞擊歐羅巴可能造成的汙染,讓伽利略號太空船在木星的大氣層內燒毀。然而,獨立的研究人員挑戰此種論述 (參見在月球上的草綠色鏈球菌報告)。.

新!!: 火星和測量員3號 · 查看更多 »

清除鄰近的小天體

清除鄰近的小天體也可以以另外一種方法來説,也就是這顆星體是它的軌道裏最大的那顆星體。這顆天體要有足夠的質量才能把它軌道裏的其他星體清除,這就好像在一片鋪平的鐵屑之中,用一塊磁鐵以一條綫掃過這片地帶,使這塊磁鐵越來越大,從而吸取更多的鐵屑,如此類推。我們太陽系中的巨大气态巨行星就是這樣形成的:巨大的引力使它周圍的星體都紛紛撞到它的表面上。.

新!!: 火星和清除鄰近的小天體 · 查看更多 »

滾石家族遊太空

《滾石家族遊太空》是科幻作家羅伯特·海萊因於1952年所寫的一本科幻小說,同時屬一本輕鬆幽默小品。.

新!!: 火星和滾石家族遊太空 · 查看更多 »

潮汐加速

潮汐加速是行星與其衛星之間潮汐力的效應。這種“加速”通常都是負面的效應,如果衛星是在順行軌道上運行,會逐漸退行和遠離行星(衛星的角動量增加),相對的,行星的自轉也會減緩(角動量守恆)。這個過程最終會導致質量小的先潮汐鎖定,然後大的也會如此。地月系統是研究這種情況的最佳事件。 衛星軌道週期短於主星(行星)的自轉周期,或是逆行軌道的狀況,稱為潮汐減速,是一種類似的程序(衛星的角動量減少)。.

新!!: 火星和潮汐加速 · 查看更多 »

潮汐力

潮汐力或引潮力是萬有引力的效果,它使得潮汐發生。它源於在一個星體的直徑上各點的引力場不相等。 當一個天體甲受到天體乙的引力的影響,力場在甲面對乙跟背向乙的表面的作用,有很大差異。這使得甲出現很大應變,甚至會化成碎片(參見洛希極限)。除非引力場完全相等,否則這些應變還是會出現。 潮汐力會改變天體的形狀而不改變其體積。地球的每部分都受到月球的引力影響而加速,在地球的觀察者因此看到海洋內的水不斷重新分布。 當天體受潮汐力而自轉,內部摩擦力會令其旋轉動能化為內能,內能繼而轉成熱。若天體相當接近系統內質量最大的天體,自轉的天體便會以同一面朝質量最大的天體公轉,即潮汐鎖定,例如月球和地球。.

新!!: 火星和潮汐力 · 查看更多 »

潮汐鎖定

潮汐鎖定(或同步自轉、受俘自轉)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例如,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潮汐鎖定的天體繞自身的軸旋轉一圈要花上繞著同伴公轉一圈相同的時間。這種同步自轉導致一個半球固定不變的朝向夥伴。通常,在給定的任何時間裡,只有衛星會被所環繞的更大天體潮汐鎖定,但是如果兩個天體的物理性質和質量的差異都不大時,各自都會被對方潮汐鎖定,這種情況就像冥王星與凱倫。 這種效應被使用在一些人造衛星的穩定上。.

新!!: 火星和潮汐鎖定 · 查看更多 »

朝鮮民族主義

朝鮮民族主義是朝鮮半島盛行的民族主義,建構在外侮、殖民歷史的背景之上,期昐推動民族族一,抵抗外敵。這種意識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新史觀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朝鮮的民族意識早年受日本的民族觀啟發,藉著重建朝鮮歷史、強調朝鮮純血主義的落實。自1945年兩韓分裂後,雙方仍透過強烈的同一民族觀念,追求終極統一,並以民族觀展現強烈的共榮共恥感覺,但由民族主義引伸的新歷史觀、領土主張、排外情緒、歧視國內混血公民等問題上,卻長期成為韓國外交和社會焦點。.

新!!: 火星和朝鮮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木卫十五

木衛十五又稱為「阿德剌斯忒亞」(Adrastea),是木星的內圈衛星群當中離木星第二近及最小的衛星。木衛十五從探測器旅行者2号於1979年所拍攝的照片中被發現,成為首顆透過星際探測器而不是透過望遠鏡觀察所發現的衛星。木衛十五的官方名稱以希臘神話人物宙斯(相當於罗马神话的朱庇特)的養母阿德剌斯忒亚命名。 木衛十五是目前所知太阳系少數在軌道上運行的時間比母星自轉的時間還要來得短的衛星。木衛十五在木星環主環的邊緣上運行,且被認為是導致木星環組成最主要的根源。儘管在1990年代已派出伽利略号探测器來探測木衛十五,但科學家除了知道木衛十五的大小以及它與木星同步自轉,對其他方面的瞭解卻少之又少。.

新!!: 火星和木卫十五 · 查看更多 »

木卫一

木衛一也稱為「埃歐」或「伊俄」(, 或是希臘 Ἰώ),是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顆衛星,直徑為3,642公里,是太陽系第四大衛星。名字來自眾神之王宙斯的戀人之一:埃歐,祂是希拉的女祭司。 埃歐有400座的活火山,是太陽系中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天體。極端的地質活動是因為埃歐內部受到木星的牽引,造成潮汐摩擦產生的潮汐熱化所導致的結果。有些火山造成的硫磺和二氧化硫可以攀升到500公里(310英里)的高度。埃歐表面也有超過100座的山峰,是在矽酸鹽的地基上廣泛的壓縮和抬升,產生許多斑點,其中有些山峰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還要高。不同於大多數外太陽系的衛星(它們都有厚實的冰層包覆著),埃歐有著鐵或硫化鐵的熔融核心和以矽酸鹽為主的岩石層。埃歐表面大部分的平原都被硫磺和二氧化硫的霜覆蓋著。 埃歐的火山活動建構了其許多表面的特徵。其火山和熔岩流使廣大的表面產生各種變化並且造成各種不同的顏色採繪,有紅、黃、白、黑、和綠色,主要肇因於硫化物。為數眾多的廣闊熔岩流,有些長度達到500公里,也是表面的特徵。這些火山活動的過程提升了視覺對比,讓埃歐的表面好像是一個披薩。這些火山作用為埃歐稀薄的大氣提供了補湊的材料,也為木星巨大的磁層供應了材料。 埃歐在17和18世紀的天文學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在1610年與其他的伽利略衛星一起被伽利略發現。這個發現促成了太陽系的哥白尼模型被接受,約翰·克卜勒發展出了行星運動定律,和奧勒·羅默首先測定光速。從地球來看,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埃歐只是一個光點,直到我們有能力解釋它表面大規模的特徵,例如暗紅色的極區和明亮的赤道地區。在1979年,兩艘航海家太空船揭露埃歐是一個地質活躍的世界,有許多火山活動的特徵,大山和年輕的表面,沒有明顯的撞擊坑。伽利略號在1990年和2000年的早期多次執行接近和飛掠過埃歐的任務,得到了埃歐內部結構和表面組成的數據資料。這些太空船也揭露了衛星和木星的磁層之間的關係,和在埃歐圍繞的軌道上存在著輻射傳送帶,即伊俄环。在2007年的前幾個月,新視野號在前往冥王星的旅程中,於飛掠過埃歐時繼續進行探測。.

新!!: 火星和木卫一 · 查看更多 »

木卫五

木卫五又稱為「阿馬爾塞」(Amalthea),是木星的衛星之一,按离木星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颗。.

新!!: 火星和木卫五 · 查看更多 »

木卫四

木卫四又稱為「卡利斯托」(Callisto、、希腊文:),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发现。木卫四是太阳系第三大卫星,也是木星第二大卫星,僅次於木卫三。木卫四的直径为水星直径的99%,但是质量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該衛星的轨道在四颗伽利略卫星中距离木星最远,约为188万公里。木卫四并不像内层的三颗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那般处于轨道共振状态,所以并不存在明显的潮汐热效应。木卫四属於同步自转卫星,永远以同一個面朝向木星。木卫四由于公轉轨道较远,表面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小於内层的卫星。 木卫四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所构成,平均密度约为1.83公克/公分3。天文學家通过光谱测定得知木卫四表面物质包括冰、二氧化碳、硅酸盐和各种有机物。伽利略号的探测结果顯示木卫四内部可能存在一个较小的硅酸盐内核,同时在其表面下100公里处可能有一个液态水構成的地下海洋存在。 木卫四表面曾经遭受过猛烈撞击,其地质年龄十分古老。由于木卫四上没有任何板块运动、地震或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存在的证据,故天文學家認為其地质特征主要是陨石撞击所造成的。木卫四主要的地质特征包括多环结构、各种形态的撞击坑、撞击坑链、悬崖、山脊與沉积地形。在天文學家仔细考察後,發現该卫星表面地形多变,包括位于抬升地形顶部、面积较小且明亮的冰体沉积物及环绕其四周、边缘较平缓的地区(由较黑暗的物质來构成)。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地形是小型地質構造昇華所導致的,小型撞擊坑普遍消失,許多疙瘩地形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该地形的确切年龄还未确定。 木卫四上存在一层非常稀薄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成分可能还包括氧气,此外木卫四还有一个活动剧烈的电离层。科学家们认为木卫四是因木星四周气体和尘埃圆盘的吸积作用而缓慢形成的。由于木卫四形成过程缓慢且缺乏潮汐热效应,所以内部结构并未经历快速的分化。木卫四内部的热对流在形成后不久就已经開始,这种对流导致内部结构的部分分化,位于地表100至150公里深处的地下海洋與一个個比较小的岩质内核可能因此形成。 由于木卫四上可能有海洋存在,所以该卫星上也可能有生物生存,不过概率要小于邻近的另一顆卫星木卫二。多艘空间探测器都曾对该卫星进行过探测,包括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伽利略号和卡西尼号。长久以来,人們都认为木卫四是设置进一步探索木星系统基地的最佳地点。.

新!!: 火星和木卫四 · 查看更多 »

挪亚区

挪亚区(Noachi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27。 挪亚区覆盖了火星西经300°至360°、南纬30°至65°的区域。该区的撞击坑密度很高,是火星上最古老的地区之一。火星的挪亚纪(Noachian)便以此得名。.

新!!: 火星和挪亚区 · 查看更多 »

本初子午線

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即0度經線,亦稱格林威治子午線、格林尼治子午線或本初經線,是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條經線(亦稱子午線)。本初子午線的東西兩邊分別定為東經和西經,於180度相遇。 不像緯度起點(即赤道)可由地球自轉軸決定,理論上任何一條經線均可定為本初子午線,故此在歷史上曾對此線有不同定位。1851年御用天文學家艾里(Sir George Airy)在格林威治天文台設置中星儀,並以此確定格林威治子午線。因為當時超過三分之二的船隻已使用該線為參考子午線,在1884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上正式定之為經度的起點。來自25個國家共41位代表參與了會議,但法國代表在投票時棄權,在1911年之前法國仍以巴黎子午線做為經度起點。 從北極開始,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利、布吉納法索、多哥和迦納共8個國家,然後直至南極。 除了定義經度,格林尼治子午線亦曾作為世界時間標準使用。理論上來說,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正午是指當太陽橫穿格林尼治子午線時的時間。然而因為地球自轉速度並不規則,現在的世界標準時間基準已由協調世界時取代。.

新!!: 火星和本初子午線 · 查看更多 »

本杰明·西斯科

本杰明·西斯科(Benjamin Sisko)是科幻剧集《星际迷航:深空九号》中的一名主要角色,由艾弗里·布鲁克斯(Avery Brooks)饰演。.

新!!: 火星和本杰明·西斯科 · 查看更多 »

朱塞普·科马斯·索拉

朱塞普·科马斯·索拉(Josep Comas i Solà,,),加泰隆尼亞天文學家,生於巴塞隆納。.

新!!: 火星和朱塞普·科马斯·索拉 · 查看更多 »

机遇号

机遇号(Opportunity),亦稱為--或火星探测漫游者-B(MER-B),是一個於2004年進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地表漫遊車;它是NASA目前火星探測漫遊車任務的兩輛中的其中一輛。它在2003年從地球發射,並於2004年1月25日地表UTC時間05:05(大約當地時間13:15)降落在子午線高原 ,差不多也是在姐妹號精神號降落在另一個地方的三周後。 機會號已經連續有效運作了超過原本設計(90個日子)30倍的任務時間;由於太陽能發電板被清潔乾淨,它因此能夠繼續執行大量對火星岩石的地質分析和地表描繪。 任務的重點包括了完成90個火星日的任務,發現了火星上的第一個隕石隔熱罩岩(在子午線高原),以及超過兩年的時間研究維多利亞撞擊坑。機會號驚險的在2007年的沙塵暴中存活了下來,現在正朝向奋斗撞击坑前進。 位于帕萨迪纳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下属部门,现负责管理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

新!!: 火星和机遇号 · 查看更多 »

月坛

月坛是中国古代祭月的场所,又称“夕月坛”。早在周代,即已有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制。目前仅存的月坛地处北京城西,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是北京九坛八庙之一,到民国初年废弃。一般称“月坛”即指此地。 明清北京月坛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以西,月坛北街以南,与其南部的仿古园林组成月坛公园。在明清文献中提及的坛内主要建筑,除祭坛坛台和内坛坛墙被拆毁外,其余如钟楼、天门、具服殿、神库等古建筑尚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火星和月坛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月球1号

月球1号(俄语:Луна-1),亦稱夢(Мечта)、E-1 4號和第一宇宙船,是苏联、也是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号”命名的探测器中的第一个成员。它是第一个接近月球的航天器,也是第一个围绕太阳公转的航天器。但是,月球1号原本卻是一個月球撞擊器,即其任務為撞向月球,但最終在6000多公里的上空掠過月球,並成為第一個脫離地球引力的航天器。.

新!!: 火星和月球1号 · 查看更多 »

月球的起源

月球的起源泛指任何解釋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起源的理論,目前居於主導地位的是巨大撞擊假說(GIH)。然而,月球起源研究仍在持續進行,並且仍有大量的變化。其它起源方案亦包括了捕獲、分裂、孿生(凝結理論)、星子(類似小行星的小天體)碰撞、和碰撞理論。 標準的GIH提出一個火星大小、稱為忒伊亞的天體撞擊地球,創造了大量碎片環繞地球,然後形成地月系統。然而,月球的氧同位素比率基本上與地球相同。氧同位素的比率,可以非常精確的測量,是太陽系每個天體獨特且鮮明。如果忒伊亞曾經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天體,作為噴出的混合材料,它可能會有與地球不同的氧同位素。此外,月球的鈦同位素比率(50Ti /47Ti)也與地球非常接近(在4ppm內),這點顯示碰撞物體的質量可能只是月球的一小部分。.

新!!: 火星和月球的起源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G-K)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G,H,I,J 及 K 开头的环形山。.

新!!: 火星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G-K) · 查看更多 »

月球隕石

月球隕石指源自月球,後來掉落地球表面的隕石。.

新!!: 火星和月球隕石 · 查看更多 »

月球與行星實驗室

月球與行星實驗室(Lunar and Planetary Laboratory, LPL)是行星科學研究中心,位於亞利桑那州圖森亞利桑那大學。本實驗室同時也是一個研究所,並以此為基礎成立亞利桑那大學行星科學系。月球與行星實驗室是世界上最大的專門致力於行星科學研究的單位,在行星科學領域有很高的聲譽。該實驗室的科學家幾乎在每一個行星探測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任務包括由NASA,ESA,甚至部分RSA進行的任務。.

新!!: 火星和月球與行星實驗室 · 查看更多 »

月球殖民

月球殖民是一種人類永久居住在月球的構想。科幻小說作家與太空探測的支持者經常將月球視為人類從地球進行太空探索後,所必然產生的殖民地區。 人類在地球以外的天體殖民常是科幻小說的主題之一。隨著地球人口增加與科技進步,太空殖民的提議也被廣泛的討論與爭辯。因為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所以也被視為是首要的候選地區。.

新!!: 火星和月球殖民 · 查看更多 »

月球日

在太空探索,月球日是地球的衛星相對於太陽繞著自身的轉軸完成一個完整的旋轉所經歷的時間。等同於月球在軌道上完整的繞著地球回到相同相位的時間。它通常被標示為從朔到下一次朔的時間。 相對於恆星,月球只需要27天7小時又43.2分 (大約27.32天) 就在軌道上繞行一圈;但是因為在這個期間地-月系統進一步繞著太陽運轉,月球必須繼續走一段時間才能回到相同的地日月相對位置。平均而言,此一會合週期為29天12小時44分又3秒 (大約29.53天)。這是一個軌道平均值,因為地-月系統環繞太陽的速度因為軌道的離心率在一年之中會稍有變化;月球自己的軌道週期也會因為太陽引力的攝動而會在平均值的上下有所異動與變化。.

新!!: 火星和月球日 · 查看更多 »

月沼区

月沼区(Lunae Palus quadrangle)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对火星表面划分的30个区域之一,编号为MC-10。 月沼区覆盖了火星西经45°至90°、北纬0°至30°的区域。海盗1号1976年7月20日在火星上的着陆点(22.4°N,47.5°W)便位于该区。.

新!!: 火星和月沼区 · 查看更多 »

月溪

月溪或溝紋 (德文為 'groove') 通常用來描述月球表面上任何狹長、類似河床的凹槽。典型的月溪可能有數公里寬,數百公里長。但是,这一术语的使用並不严謹,也可以用在太阳系的其它天體,包括火星、金星和一些卫星上的所有類似地形構造。.

新!!: 火星和月溪 · 查看更多 »

戰神一號運載火箭

战神一号运载火箭(Ares I)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星座计划(Project Constellation)中所所研制的载人运载火箭(CLV),其名字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按原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將使用战神一号运载火箭發射接替航天飞机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猎户座太空船,并作为战神五号运载火箭的补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选择战神一号运载火箭以达到其预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成本效率。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2010年10月通过授权法案取消了包括战神一号运载火箭在内的星座计划,但相关技术很可能用于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

新!!: 火星和戰神一號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戰神五號運載火箭

戰神五號運載火箭(原稱為貨物運載火箭或稱CaLV),是星座計畫中的貨物運載火箭,戰神五號運載火箭將在NASA計畫的重返月球運載牵牛星号登月舱和地球出发级。重返月球計畫由戰神一號運載火箭運載獵戶座太空船與戰神五號運載其它艙組結合在一起飛向月球。戰神五號運載火箭的酬載能力是287,000磅(130.18公噸)到低地球軌道,或者143,300磅(65公噸)到月球軌道。戰神系列運載火箭的戰神是由希臘神話命名而來。 2010年10月美國總統簽署法案,包括戰神五號火箭在內的星座计划宣告終結,但相關技術很可能用於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

新!!: 火星和戰神五號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戰神火箭系列運載火箭

戰神系列運載火箭包含戰神一號、戰神四號和戰神五號運載火箭,為美國於2010年太空梭除役後接替發射任務的火箭,戰神一號運載火箭屬載人性質,計劃酬載獵戶座太空船運送太空人;其他兩者為載物火箭計劃酬載月球载人登陆器等設備。 整個計畫最終因為2010年6月由歐巴馬提出的太空政策而遭到廢止。.

新!!: 火星和戰神火箭系列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角色列表

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角色列表是對於足立充史原作漫畫作品「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及動畫版登場人物之敘述。部分中文譯名只是暫定。 ※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整個系列除了湯宮健太外,並無真正設定角色年紀和生日。 斜線左邊為香港翻譯,右邊為台灣翻譯。.

新!!: 火星和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戴维·吉尔 (天文学家)

戴维·吉尔爵士,KCB FRS FRSE LLD(英语:--)(Sir David Gill,),苏格兰天文学家,知名于天文距离测量、天体照相学和大地测量学。他的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南非度过。.

新!!: 火星和戴维·吉尔 (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戈耳貢混沌

戈耳貢混沌(Gorgonum Chaos)是位在火星Phaethontis區的峽谷群,中心座標37.5°S,170.9°W。名字來自位於24S,154W的反照率特徵.

新!!: 火星和戈耳貢混沌 · 查看更多 »

我的夢幻行星之旅

《我的夢幻行星之旅》(英語: My Fantastic Field Trip to the Planets),是一部2005年科普類兒童動畫電影,採錄影帶首映發行。片中採真人演出搭配3D動畫演出,描述小男孩Jake(Cayman Mitchell飾)在睡夢中乘著他的玩具火箭,在太陽系中展開冒險之旅,並認識了會說話與唱歌的九大行星,同時片中也介紹了太陽系各行星的知識。.

新!!: 火星和我的夢幻行星之旅 · 查看更多 »

星之聲

,是日本導演新海誠於2002年個人製作的動畫,該動畫亦改編成小說和漫畫作品。.

新!!: 火星和星之聲 · 查看更多 »

星座计划

星座计划(Project Constellation)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的一项已中止的载人航天太空探索计划。2010年1月28日,美聯社報導,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实际上搁置了重返月球计划。 同年1月29日,一名白宫太空问题顾问表示,重返月球计划“已死”。有關法案於同年10月成為法律,本计划宣告終結,但相關技術很可能會用於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 整个计划将包括一系列新的航天器、运载火箭以及相关硬件,将在包括国际空间站补给运输以及登月等各种太空任务中使用。大多数星座计划使用的硬件都会基于航天飞机的模式,尽管核心部件猎户座航天器(曾称为载人探索飞行器,Crew Exploration Vehicle,CLV)很大程度上受了阿波罗飛船的影响,使用乘员/服务舱系统。 星座计划的运载系统将前所未有地同时使用地球轨道交会(Earth Orbit Rendezvous)和月球轨道交会(Lunar Orbit Rendezvous)。整个系统包括三部分:猎户座乘员/服务舱(The Orion Crew & Service Modules,CSM)、月球着陆舱(Lunar Surface Access Module,LSAM)以及地球出发级(Earth Departure Stage,EDS)。运载系统中使用的火箭包括发射无人设施的战神5号(Ares V,将发射地球出发站外加月球着陆舱和其他货物中的一项)以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战神1号(Ares I)。.

新!!: 火星和星座计划 · 查看更多 »

星光少女 極光之夢

《星光少女 極光之夢》為日本玩具廠商Takara Tomy、Syn Sophia與南韓孫悟空玩具公司聯合製作的女性向跨媒體製作專案中的其中一套動畫。在日本本作於2011年4月9日開始播映。而海外方面,香港於2012年1月10日開始在翡翠台播映。台灣以「星光少女」的名義於東森幼幼台播出。中國就由得到東京電視台正式授權的土豆網於2011年12月起進行播放。.

新!!: 火星和星光少女 極光之夢 · 查看更多 »

星空夢遊 (探險活寶)

《星空夢遊》(英文:Astral Plane)是《探險活寶》第六季第二十五集的名稱。在卡通頻道2015年1月22日播出。本集以小男孩阿寶和魔法狗老皮為主角。在這一集裡,因彗星阿寶導致魂靈投射之後,他看到了幾位人物,最終漂流到火星,看到同顆彗星將要撞擊地球。 Category:探險活寶 Category:2015年電視劇集 Category:火星背景作品.

新!!: 火星和星空夢遊 (探險活寶) · 查看更多 »

星等

星等(magnitude),為天文学术语,是指星体在天空中的相对亮度。一般而言,这也指“视星等”,即为从地球上所见星体的亮度。在地球上看起来越明亮的星体,其视星等数值就越低。常见情况下人们使用可见光来衡量视星等,但在科学探测中,红外线等其它波段也有用到。不同波段探测到的星等数据会有所不同。一颗星星的星等,取决于它离地球的距离、它本身的光度(即为绝对星等)、星际尘埃遮蔽等多重因素。一般人的肉眼能够分辨的极限大约是6.5等。.

新!!: 火星和星等 · 查看更多 »

星盘

星盘(Astrolabe,ἁστρολάβον astrolabon 'star-taker') 是古代天文学家,占星师和航海家用来进行天文测量的一项重要的天文仪器,用途非常广泛,包括定位和预测太阳、月亮、金星、火星相关天体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本地时间和经纬度,三角测距等。.

新!!: 火星和星盘 · 查看更多 »

星際牛仔

是由日升动画和萬代影視制作的原創電視動畫。它最初於東京電視臺從1998年4月到6月首播,但因電檢尺度問題並未完整播畢,後由WOWOW在同年10月至第二年4月播出了完整的26集,台灣則曾由超視播出中文配音版本。2001年推出一部劇場版作品)。相關漫畫版作品則由久雅カイン作畫,在1998年到2000年之間由角川書店發行。 Bebop這個詞,源于爵士樂中的一個分類比波普,從標題上就已經表明了整部動畫所采用的的爵士樂風格。而整部作品被认为是日本动画向西方文化学习融合的先驱,从画面、配乐到剧情都洋溢着的西洋音樂情结,加上深邃内敛的主题,给人不同以往日式动画的独特风格,在日本本土和欧美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藝術和商業上的成功。 該作品於1998年11月召開的第3屆動畫神戶獲得“作品賞”,并于2000年獲得日本科幻大会星雲獎。.

新!!: 火星和星際牛仔 · 查看更多 »

星雲假說

星雲假說是在天體演化學的場合要解釋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最被廣泛接受的模型。它建議太陽系是在星雲物質中形成的,這個理論最早是伊曼努爾·康德於1755年發表在自然史和天空理論。起初使用在太陽系的行星系統形成過程,現在更應用在宇宙的工作中。被廣泛接受的變體現代星雲假說是太陽星雲盤假說(solar nebular disk model,SNDM)或簡單的太陽星雲模型。這個星雲假說提供太陽系各種性質的解釋,包括行星軌道接近圓形和共軌道面,和它們的運動方向與太陽自轉方向的一致性。一些星雲假說的元素反映在現代的行星形成,但大多數的元素已經被取代。 依據星雲假說,形成恆星的雲是大質量和濃稠的分子氫-巨分子雲(giant molecular cloud,GMC)。這些雲是引力不穩定,並且物質在內部密集叢生的合併,然後旋轉、坍縮形成恆星。恆星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總是先在年輕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的原行星盤。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孕育行星,但尚不清楚。因此,行星系統的形成被認為是恆星形成的自然結果。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通常需要100萬年的十來形成,從原行星盤發展出行星系統還需要再1000萬年。 - 原行星盤是餵養中心恆星的吸積盤。起初很熱,稍後盤面逐漸變冷,成為所謂的金牛T星階段;此時,可能是岩石和冰的小塵埃顆粒形成。顆粒最終可能凝聚成公里尺度的微行星。如果盤有足夠的質量,增長會開始失控,導致迅速 -100,000年到300,000年- 形成月球到火星大小的原行星。臨近恆星,原行星會經過暴力的合併,生成幾顆類地行星。這個階段可能要經歷1億年至10億年。 巨行星的形成是一個更複雜的過程。它被認為要越過凍結線才會發生,在哪裡元行星主要由各種類型的冰組成。其結果是,它們會比原行星盤內側的巨大許多倍。原行星形成後的演化並不完全清楚,有些原行星會繼續成長,最終達到5-10地球質量-臨界值,必須開始從盤中吸積氫和氦。由核心積累氣體在開始時是很緩慢的,需要持續數百萬年,但是在原行星的質量達到30地球質量(),它就會以失控的速率加速吸收。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行星,被認為只要一萬年就能累積如此大量的質量。當氣體耗盡時,吸積就停止了。在形成的期間或形成之後,行星都可以長距離的遷移。冰巨星像是天王星和海王星,被認為是失敗的核心,形成得太晚而盤面幾乎已經消失了。.

新!!: 火星和星雲假說 · 查看更多 »

星际奥德赛 (文献纪录片)

星际奥德赛:行星旅行(原名:Voyage To The Planets And Beyond ,简体中文无正式译版,繁體譯本有粵語配音譯作「星際漫游」,在亞洲電視播放,正版VCD與DVD碟由得利影視發行,网路上流传版本照译为“BBC.星际漫游”)是一部虚构的关于太阳系内行星间旅行的电视紀錄片。由BBC制作并于2004年首映。由:en:Joe Ahearne编剧并导演,:en:Christopher Riley为制片人。该片设定在一个不明确的未来,该任务的首席科学家回想起了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2010太空漫遊(1982出版)所描绘的一幕幕。.

新!!: 火星和星际奥德赛 (文献纪录片) · 查看更多 »

星际战争

《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是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8年发表的一部科幻小说。又翻译作《宇宙戰爭》、《星际战争》、《大战火星人》、《世界之战》或《地球争霸战》。.

新!!: 火星和星际战争 · 查看更多 »

星际旅行 (1969年游戏)

,是UNIX开发者肯·汤普逊于1969年编写的电子游戏。玩家可以模拟操作太空船在代表太阳系的二维画面内进行飞行,或者在不同的行星或卫星表面着陆。太空船会受到万有引力影响。 游戏在贝尔实验室开发。肯·汤普逊把游戏从Multics操作系统移植到了GE 635大型机的操作系统上面,后来又移植到了PDP-7小型机上面。在移植过程中,肯·汤普逊逐步开发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后来被称为UNIX。《星际旅行》从未离开贝尔实验室,因此未对未来的电子游戏产业造成影响,只成为UNIX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星际旅行》常被视为第一个UNIX应用程序。.

新!!: 火星和星际旅行 (1969年游戏) · 查看更多 »

星际旅行行星等级列表

本条目介绍的是《星际迷航》系列科幻作品中虚构的星际舰队及一些其他文明所使用的行星分类标准。 《星际迷航》系列电影和电视剧中,共出现过D、H、J、K、L、M、N、T、Y,9个等级的行星。在《星际旅行:星图》(Star Trek: Star Charts,下面简称《星图》)一书中,还给出了更多类别的行星,比如P级或A级,在此同样列出。 现实宇宙中的热木星、冥府行星等行星类别,由于发现较晚,未能收录进《星际迷航》的宇宙中。.

新!!: 火星和星际旅行行星等级列表 · 查看更多 »

星期

星期又作週或者礼拜,是一个时间单位,每星期有7日。 中國古代七曜一詞,起源於先秦時代的天文占星學,又稱七政;漢朝的數學家劉洪著作七曜術講述天文算學,《後漢書志二律历》:「正月甲子朔旦冬至,七曜之起,始於牛初。」;東晉范甯的《春秋穀梁傳序》:“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爲之盈縮。”楊士勳疏:“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曜。”五星指火、水、木、金、土。在唐代以前還未有使用七星指代輪回的7日或一週;古巴比伦人首先使用7日為一週的时间单位,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唐朝时期在西域和中国的交流中传入了中土獲得發展,再传入朝鮮半島,日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袁嘉穀所定用「星期」代替「曜日」,到了民国以後星期被廣泛使用。.

新!!: 火星和星期 · 查看更多 »

星期中的日子

星期中的日子(日历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408-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4.3.2.2日历星期)的名稱在全世界語言中可分為「數字制」和「星象制」兩種。數字制中,阿拉伯語、希伯來語、越南語和葡萄牙語以週日作為一周中的第一天,而俄語和其他斯拉夫語系則以週一作為一周中的首天。星象制以日(太陽)、月(月亮)、火(火星)、水(水星)、木(木星)、金(金星)、土(土星)等與羅馬神祇有關的星體名稱來命名日子;英文在內的日耳曼语族則使用北歐神話中神祇的名字。 英文的日子名稱取自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神話,其中週四(Thursday)和週五(Friday)的名稱來自斯堪地納維亞的神祇索爾(Thor)和弗蕾亞(Freyja)。週六(Saturday)是一個例外,其名字取自羅馬神祇薩圖爾努斯(Saturn)。與英語相似,大部分主要使用日耳曼語的地區也以本身神話中的神祇名稱命名日子。 中文的名稱使用數字制,以一到六的數字以及「日」來作為命名的基礎,在數字前加上「週」、「星期」或「禮拜」。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的法定名称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除了星期日有別名──「星期天」,其他日子的名稱相當單純,沒有變化(詳細名稱請見下面段落)。「禮拜」這個名稱源於中國回教徒和基督教徒,這些宗教都在週日做崇拜,因此將週日稱做「禮拜日」或「禮拜天」,其後漸漸延伸到整個星期的名稱。 以七日為一個工作周的地區,基本上由五個工作日和兩個非工作日(週末)組成。不過,哪一天是一周中的「第一天」,各地有各地的習慣,就算有相同週末的國家也會有這種差異。在許多英語國家、以色列、日本、香港和澳門,一般认为一个星期开始于星期日。埃及人的一星期是从星期六开始的。多數歐洲國家都以星期日為一星期的第一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8601)规定星期一为每星期的第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等效采用ISO 8601。.

新!!: 火星和星期中的日子 · 查看更多 »

星期二

星期二,又稱為禮拜二或週二。是指在星期一和星期三之间的一天。拉丁语名字为dies Martis来源于古罗马神话战神玛尔斯或火星;法语为mardi,来源于拉丁语;英文名字(Tuesday)来源于北歐神話中的戰神提爾。俄语为вторник,意思是“第二天”。 在古代中國、台灣日治時期和現在的日本、韓國、朝鮮,一星期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星期二叫火--日。在中国民间口語稱禮拜二,在臺灣話也簡稱拜二。 星期二是中国电台、电视台以前的设备检修日,从13:00到17:30停播信号,因为中国以前的电台、电视台只有一条播出信号,为了保障播出信号正常,每周二下午停机维修。据说选在星期二下午是因为星期二收视率很低。但是现在中国电台、电视台是多条信号轮换,所以基本上看不到停播收台的情况。 星期二在美国通常是选举日。联邦选举通常在十一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举行。很多美国的州在“超级星期二”举行他们的总统初选。 星期二是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失守的日子,被希臘人視為一週中最不祥的日子。 在泰国,星期二的代表色是粉红色。 *2.

新!!: 火星和星期二 · 查看更多 »

流星体

流星體是太陽系內,小至沙塵(sand),大至巨礫(boulder),成為顆粒狀的碎片。流星體進入地球(或其它行星)的大氣層之後,在路徑上發光並被看見的階段則被稱為流星。許多流星來自相同的方向,並在一段時間內相繼出現,則稱為流星雨。.

新!!: 火星和流星体 · 查看更多 »

海,是指佔地球表面积70.8%的咸水区域。海洋调节着地球的气候并在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人类从史前时期就开始在大海中旅行并探索未知的海域,但现代真正的海洋学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挑战者号远征。海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或五个大的部分和其余的小的部分,其中大洋的主流分划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而较小的分划---"海"则数量众多,如地中海。 由于大陆漂移,现今北半球几乎被陆地和海洋平分(约2:3的比例),而南半球多是海洋 (约1:4.7的比例)。Reddy, M.P.M..

新!!: 火星和海 · 查看更多 »

海卫一

海卫一是环绕海王星运行的衛星中最大的一颗,它也是太阳系中最冷的天体之一,具有复杂的地质历史和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年轻的表面。1846年10月10日威廉·拉塞尔(William Lassell)发现了海卫一(这是海王星被发现后第17天)。拉塞尔以为他还发现了海王星的一个环。虽然后来发现海王星的确有一个环,但是拉塞尔的发现还是值得怀疑,因为实际上海王星的环太暗了,不可能被拉塞尔用他的仪器发现。.

新!!: 火星和海卫一 · 查看更多 »

海姆達爾撞擊坑 (火星)

海姆達爾撞擊坑(Heimdal)是火星上一個相對年輕的撞擊坑,位於火星北極附近的北方大平原。以挪威海德馬克郡的小鎮海姆達爾命名。 該撞擊坑距離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降落地點約 20 公里。鳳凰號的降落區域相信被海姆達爾撞擊坑的噴發物覆蓋。鳳凰號在降落時和其降落傘一起被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攝到,背景即為該撞擊坑。.

新!!: 火星和海姆達爾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海底熱泉

海底熱泉(hydrothermal vent)亦作海底熱液系統(Submarine Hydrothermal System),是從海底噴出經由地熱加熱過的水及其裂縫噴發口。通常發現於火山活動頻發、大陸板塊移動的地區及海盆、熱點附近。常見陸地類型為溫泉、火山噴氣孔和間歇泉。在海底常會形成海底煙柱,相對於同樣深度的其他海底地區,海底熱泉附近通常生物更為繁盛,它們倚靠分解熱泉中流出的礦物質為食。化能合成細菌和古生菌形成了此處食物鏈的最底層,支持着多樣化生物,包括巨型管蟲、一些蛤蜊和節肢動物的生存。活躍的海底熱泉还被認為存在於木星的衛星木衛二上,火星上可能还有古代的深海热泉。.

新!!: 火星和海底熱泉 · 查看更多 »

海伯利安

《海伯利安》(Hyperion)是美国作家丹·西蒙斯的1989年科幻小說《海伯利安詩篇》的第一部。这本小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同名长篇诗歌《海伯利安》。海伯利安是神话中提坦神系的太阳神,济慈的诗歌描述了提坦神和奥林帕斯神之间的战争。而在西蒙斯的这本小说中,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

新!!: 火星和海伯利安 · 查看更多 »

海德拉奧特斯混沌

海德拉奧特斯混沌(Hydraotes Chaos)是火星上欧克西亚沼区的一個破裂區域,中心座標0.8° N,35.4° W,寬417.5公里,以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海德拉奧特斯混沌 · 查看更多 »

海盗号环形山

海盗号环形山是火星上的一座环形山。火星車機會號曾經在2005年3月探測過這個撞擊坑。位於子午線高原,埃里伯斯撞擊坑以北,沃斯托克撞擊坑以南。.

新!!: 火星和海盗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海洋

海洋即“海”和“洋”的总称。一般人们将大陆边缘的水域被称为“海”,把远离陆地的水域称为“洋”。少数地球以外的星体曾经也有海洋,一些尚有海洋或冰洋,如卫星土卫六的甲烷海洋、木卫二表面的冰等,一些行星如火星、金星曾经可能有过海洋或火浆洋。.

新!!: 火星和海洋 · 查看更多 »

斯基亚帕雷利陨石坑

斯基亚帕雷利陨石坑(Schiaparelli)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东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维尔吉尼奥·斯基亚帕雷利"(1835年-191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斯基亚帕雷利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

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Schiaparelli EDM lander)是歐洲太空總署(ESA)和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合作的專案計畫,2016年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搭載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登陸火星,是歐洲主導ExoMars計劃的一部分 Author: Jack Mustard, MEPAG Chair.

新!!: 火星和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 · 查看更多 »

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 (火星)

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Schiaparelli)是一個位於火星赤道附近的撞擊坑,以義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命名。該撞擊坑直徑461公里,中心座標3°S,344°W。坑內有許多可能是因為風、火山或水中沉積形成的地層。.

新!!: 火星和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斯卡曼德洛斯谷

斯卡曼德洛斯谷(Scamander Vallis)是位在火星阿門塞斯區的一個古老河谷,位於北緯16,西經331.5。長度約204公里。名自由來於特洛伊一條河流的古名。.

新!!: 火星和斯卡曼德洛斯谷 · 查看更多 »

斯威夫特 (火衛二隕石坑)

斯威夫特坑是火星的天然衛星火衛二上的撞擊坑,它的直徑大約。斯威夫特坑是以喬納森·斯威夫特之名命名的,他預測到火星有衛星的存在。斯威夫特坑是火衛上已命名的兩個地型特徵之一,另一個是伏爾泰坑。在2006年7月10日,火星全球探勘者號從的距離上拍攝了火衛二的影像,可以看見斯威夫特坑。.

新!!: 火星和斯威夫特 (火衛二隕石坑) · 查看更多 »

新视野号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又譯新地平線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旨在探索矮行星冥王星(在發射時間仍然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和柯伊伯带的行星際機器人太空船任務,它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凱倫、尼克斯和許德拉的太空探測器。NASA可能還會批准它飛越一個或两個古柏帶天體。任務概要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所領導的一個團隊提出。 經過在發射地點的幾個延誤後,新視野號于2006年1月19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發射,直接進入地球和太陽逃逸軌道,在最後關閉引擎時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是16.26公里/秒,或58,536公里/小時(10.10英里/秒或36,373英里/小時)。因此,它是有史以來以最快的發射速度離開地球的人造物體。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飛越冥王星系统。随后,新視野號将繼續進入古柏帶。 經過與小行星132524 APL一個短暫的相遇後,新視野號飛往木星,在2007年2月28日使得其最接近木星的距離为。木星飛掠提供重力助推给新視野號的速度增加了。木星相遇也被用來作為新視野號科技性能的全面測試,傳回關於行星的大氣層,衛星和磁層的數據。在飛掠木星後,探測器繼續前往冥王星。在木星後的大部分旅行中,太空船是处于休眠模式度過,以保護太空船上的系統。在2006年9月,新視野號第一次拍攝了冥王星,其次是在2013年7月拍攝了區分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冥卫一作為兩個單獨的對象的圖像。無線電信號从新視野號太空船旅行到地球需要用4個多小時。 格林威治時間2015年7月14日上午11時49分,新視野號接近冥王星12,500公里,為旅程中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 它成為了第一艘探索冥王星的航天器。 協調世界時7月15日00時52分37秒(美國東部時間7月14日20時52分37秒),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收到了新視野號傳來的訊息,證實了探測器在預定的時間成功地飛越了冥王星,探測器各方面的運作一切正常,和先前預料的一樣。.

新!!: 火星和新视野号 · 查看更多 »

文多波纳星

是第23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文多波纳星 · 查看更多 »

无畏级星舰

无畏级(Intrepid Class),是科幻系列《星际迷航》(Star Trek)中,隶属于星际联邦星际舰队的一个星舰级别。在《星际迷航》第四部正典电视剧《星际迷航:航海家号》的主角舰联邦星舰航海家号 (NCC-74656)。.

新!!: 火星和无畏级星舰 · 查看更多 »

日落

日落、夕陽是每日太陽因為地球自轉的結果而消失在地平線下的現象。因為日沒而創造出的大氣層狀況,包括發生在太陽消失在地平線之前和之後的事件,通常也都與日沒有關。 日落時間在天文學上的定義是太陽盤面的邊緣完全消逝在西方地平線下的時間。由於光線在大氣層內的折射,下沉的陽光路線在接近地平線的附近已經被高度的偏折,使得視太陽日沒時,真實的太陽已經在地平線下約一個太陽的直徑(約0.5°)。日沒不能與薄暮(dusk)混淆,這是黑暗降臨的時刻,此刻太陽位於地平線下18°。從日沒到薄暮的期間稱為暮光。.

新!!: 火星和日落 · 查看更多 »

日行跡

在天文學上,日行跡(Analemma,,希臘語意為日晷的底座)是在天球上的一條曲線,用來表示觀測者在某一天體上觀測另一個天體(通常是太陽)在觀測者所在天體的天球赤道上平均位置與實際位置之間的角偏差。例如我們知道地球的朔望日(Synodic day)接近二十四小時,可藉著在一整年中每天相同的時間標定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繪出日行跡。最後繪出的日行跡曲線是阿拉伯數字8的形狀。這條曲線通常可以畫在地球儀上,通常是在唯一熱帶地區很少陸地的東太平洋地區最有可能繪出。雖然拍攝下日行跡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但只要藉著將相機放在固定位置一整年並以24小時(或其倍數)的間隔拍攝一次,仍然可能拍攝成功。.

新!!: 火星和日行跡 · 查看更多 »

日本科幻大會

日本科幻大會(日語:--,にほんえすえふたいかい)是日本的科幻愛好者一年一度的大會。第一屆是於1962年在東京的目黑舉行,這屆大會又稱為MEG-CON。.

新!!: 火星和日本科幻大會 · 查看更多 »

旗幟列表

本表以國家與地區的旗幟為主的旗幟列表。.

新!!: 火星和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旅居者號

旅居者號(英文:Sojourner)是於1997年與火星探路者又稱:火星拓荒者號(MESUR Pathfinder)共同登陸火星的機器火星車,探索火星約3個月。它具有前部和後部攝像機以及幾個科學實驗器材。任務設計期間為7個火星日,可能延長到30個火星日,實際上長達83個火星日。1997年9月27日上午3點23分,火星拓荒者號與地球進行最後一次通信,2015年3月7日查閱。旅居者號需要火星拓荒者號與地球聯繫,儘管任務結束時,旅居者號仍然在運行中。 旅居者號行駛距離僅有100多米(330英尺)。旅居者號直到1997年10月5日前都是停止狀態,然後在火星拓荒者號附近繞圈。.

新!!: 火星和旅居者號 · 查看更多 »

旅行者金唱片内容

旅行者金唱片上刻录了116幅图片和各种自然界的声音,例如海浪、风、雷及动物所發出的声音,包括鸟类和鲸鱼。此外,还有来自不同文化的歌曲,用59种不同的语言講的问候语,以及来自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及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的讯息。唱片的内容由以康乃尔大学的卡尔·萨根为首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委员会筛选决定。 在美國太空總署接收到大眾對於在先驅者鍍金鋁板上以線條繪出一對裸體男性及女性圖像的批評後,總署不再批准薩根和他的同事收錄一名裸體男性及一名裸體孕婦的照片於唱片內,改以一對男女的輪廓代替。 以下是卡特總統於1977年6月16日置於旅行者探測器上的訊息節錄:.

新!!: 火星和旅行者金唱片内容 · 查看更多 »

旋輪太空站

旋輪太空站(Rotating wheel space station)是一種假想的輪狀太空站,可藉由旋轉産生人工重力。當它旋轉時慣性及離心力會把物體壓在輪內部的外緣,中的太空站離心力會給予類似重力的加速度。.

新!!: 火星和旋輪太空站 · 查看更多 »

摩羯宮

--,民間多寫為--,是占星术黃道十二宮之第十宮,源于魔羯座的星座图。它跨越黄道带天体的经度之间的270°和299°,指的是出生日期為12月22日-1月20日;天文學对应的星座是摩羯座。摩羯座被認為是性格內向的象徵,屬於四大星象中的土象星座,摩羯座的守護星是土星。此外,摩羯座的附庸星(也門占星學)為火星,代表火星是離地球第二近的行星。 在熱帶星座中,屬於從每年12月22日到1月20日的太陽過渡區。在恆星占星術中,太陽大約在1月15日到2月14日在魔羯座過渡。而在密宗占星學中,摩羯座的神秘守護星為土星(在西方占星術中屬於入廟),層次守護星為金星。.

新!!: 火星和摩羯宮 · 查看更多 »

撞击盆地

东方海盆地(月海自身是中间暗黑区),它是一座最典型的多环撞击盆地,也是月球上最年轻,保存最好的盆地。图像宽度1300公里。 同一区域高程图(红色-山丘,蓝色-低地) 撞击盆地(Impact basin)或撞击池(Impact pool)是一种大型撞击坑,通常被称作复杂结构陨石坑(拥有双重或多重环形山脊或壁架),其特征是直径一般都在150-200公里以上。该术词在不同文章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特别用来指圈数不详且已严重损毁的大撞击坑,有时将所有直径超过300公里的撞击坑都称为盆地。 所有已知的盆地都很古老:它们一般出现在所在天体形成后的最初8亿年中(绝大部分形成于大约40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期中),因此,许多盆地都已严重损毁。它们几乎都没有特定的地貌外观,在照片中也无法看到,只有通过精确的测高数据才能检测到它们的存在,有时,甚至要涉及到引力数据。不管,目前许多盆地仍为假想。 “盆地”一词是在1962年由冯·哈特曼(V.Hartmann)和杰拉德·柯伊伯提出的。针对月球上,其内部坐落了环绕着同心环和径向断层月海的大型撞击结构(相对于只有一圈环和没有辐射状地貌的狭义撞击坑)。 虽然通过小型望远镜可看到月球上多座多环结构盆地,但在20世纪中叶,它们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对撞击盆地的研究不仅通过观察,而且还通过建模来进行探究。但尽管如此,有关盆地的构造仍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新!!: 火星和撞击盆地 · 查看更多 »

撞擊事件

天文學上的撞擊事件(Impact event)是指地球或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其他天體互相碰撞的事件。根據歷史記載,有數百個在特定地區造成死傷以及財物損失的小型撞擊事件(包含火流星爆炸)被記錄下來。在海洋發生的撞擊事件可能造成海嘯對海洋和海岸造成損害。 最近的一次重大撞擊事件發生在700 BC爱沙尼亚的卡里,形成卡里隕石坑。 自從撞擊事件研究成為現在科學界的顯學後,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撞擊事件是重要的情節和背景知識。.

新!!: 火星和撞擊事件 · 查看更多 »

撒克巨人

撒克巨人(Scorponok,又譯魔蠍)是《變形金剛》的角色。狂派成員,擁有三段變形,可以變形成基地跟巨蠍。表情凶惡深沈,略帶威嚴,乃是陰險深沈的軍略家,個性野心勃勃,不甘人下。 是塞博坦星大战時避往馬斯塔星的變形金剛之一,在當地訓練成頭領戰士,本身可變形成頭部再配合機身,可發揮出極強的力量,率領狂派的頭領戰士人狼、蝙蝠魔、鄂龍及兩名近衛飛輪跟圈套前來支援甲威龍對付博派,但他一開始讓部下出手幫忙,自己仍藏在陰影之中。 為殺死博派不惜炸毀塞博坦星跟火星,但敗在新任博派領袖福特的瑪斯塔劍之下,後來甲威龍於地球北極戰鬥中被深埋在冰川後,撒克巨人登上狂派首领的宝座,秘密製造巨型身軀跟撒克盾。為實行地球爆破計畫,撒克巨人不惜犧牲始終效忠甲威龍的狂派幹將六面獸,導致狂派實力大減,甚至樹立一名強敵,只因六面獸懷疑甲威龍的死亡乃是撒克巨人暗中策劃。六面獸的叛離,使撒克巨人在南極與博派的大戰中落入下風,終告戰敗甚至巨型身軀也被摧毀,狼狽率領殘餘的狂派逃往宇宙。.

新!!: 火星和撒克巨人 · 查看更多 »

您的老鼠好友

《您的老鼠好友》(Your Friend the Rat)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首部以傳統繪圖呈現的動畫短片,畫面手繪以外,還有單格拍攝搭配電腦動畫與真人貼圖結合而成。 以長片電影《料理鼠王》為基礎,該短片同樣搭配歌曲呈現,與《-zh-hans:Lifted;zh-hk:Lifted;zh-tw:飄浮;-》一併收錄在《料理鼠王》DVD,全長約11分鐘,是目前片長最長的皮克斯動畫短片,獲得35屆安妮獎的最佳動畫短片獎。.

新!!: 火星和您的老鼠好友 · 查看更多 »

擇日占星術

擇日占星術(Electional Astrology)是卜卦占星術的一部分,它試圖找出開始進行某事的最好的時間點,例如買房子、開公司、結婚、買車子、旅行,或其他任何人生中的重大時刻。利用一張和問卜事件相關的特定星圖,占星術家就可以判斷這個日期、時間或地點是否合適從事此事,也可以從占星術的角度給你一些有幫助的建議。 視事件種類的不同,行星在星圖上的地位也會不同,某些行星會被認為較強或較尊貴,而其他的行星就是較弱的。例如,一個較強或是有好相位的金星,被認為對愛情或是婚姻有正面的影響,但絕不會對軍事行動像是侵略,有正面的影響;軍事通常和火星有關。 擇日占星術所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判斷事件發生的精確時間。舉例來說,一件生意該怎麼判斷它何時開始呢?是看它文件簽署的時間?還是看它開始交易的時間?這或許是看事件星圖時也必須考慮進去的。 E Category:占星術種類.

新!!: 火星和擇日占星術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沃爾特·蒙德

愛德華·沃爾特·蒙德(英文:Edward Walter Maunder,),英格蘭天文學家,最著名的學術貢獻即是他在太陽黑子與太陽磁力週期上的研究中,標示出1645-1715年間的特殊性,而這個期間即是後來以他命名的蒙德極小期。.

新!!: 火星和愛德華·沃爾特·蒙德 · 查看更多 »

愛德蒙·哈雷

愛德蒙·哈雷(,)是一位英国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曾計算出哈雷彗星的公轉軌道,並預測該天體將再度回歸。他也是第二任英国皇家天文學家,繼承天文學家约翰·弗兰斯蒂德。.

新!!: 火星和愛德蒙·哈雷 · 查看更多 »

愛的再告白 (歌曲)

《愛的再告白》(Oops!...)是美國歌手布蘭妮·斯皮爾斯的歌曲,來自斯皮爾斯與歌曲同名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歌曲於2000年3月27日透過Jive唱片公司發行,成為專輯的。歌曲由馬克斯·馬丁與拉米·雅各布創作及製作。在歌詞上,《愛的再告白》描述了一名視愛如遊戲的女性,以玩弄愛人的感情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歌曲的對話影射了大片《鐵達尼號》。 歌曲於發行前後獲整體正面的評價,並獲指出與斯皮爾斯出道單曲《愛的初告白》之間的相似性。《愛的再告白》於2001年獲「」提名「」獎項。在商業成績上,歌曲最高登上美國《告示牌》百強單曲榜第9位,並打進至少15個國家排行榜前10位。 歌曲的音樂錄像帶由執導。錄像帶背景設定為火星,並展現了斯皮爾斯穿著紅色緊身連衣褲的模樣。錄像帶講述斯皮爾斯與對她一見鍾情的太空人調情的故事。錄像帶其後獲「」三項獎項提名。斯皮爾斯於「」、「夢中夢巡迴演唱會」、「黑瑪瑙巡迴演唱會」與駐唱表演「布蘭妮:破碎的我」上演唱了歌曲。.

新!!: 火星和愛的再告白 (歌曲) · 查看更多 »

敢死队3

《浴血任務3》(The Expendables 3)是一部2014年美国戰爭动作片,由澳洲导演派屈克·休斯執導,Creighton Rothenberger、Katrin Benedikt和席維斯·史特龍联合编剧。本片为2012年的電影《浴血任務2》的续集、「浴血任務系列電影」的第三部。席維斯·史特龍、傑森·史塔森、李连杰、杜夫·朗格林、蘭迪·寇楚、泰瑞·克魯斯和阿諾·史瓦辛格等前作演员继续担任主演,新加盟演员包括梅爾·吉勃遜、哈里遜·福特、衛斯理·史奈普、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凱西·葛雷莫、凱蘭·魯茲、維克多·歐提茲、格倫·鮑威爾和勞勃·戴維。美國于2014年8月15日上映。.

新!!: 火星和敢死队3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面积)

本页按面积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面积大小的概念,比较面积单位的数量级区别。.

新!!: 火星和数量级 (面积)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质量)

为了帮助比较理解不同的质量数量级,在下面列出了列出了质量从10−36 kg 到1053 kg的事物。.

新!!: 火星和数量级 (质量)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长度)

本頁公尺為單位,按長度大小列出一些例子,以幫助理解不同長度的概念。.

新!!: 火星和数量级 (长度)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高原 (火星)

敘利亞高原是火星表面的一個寬廣高原,是塔爾西斯地區的一部分。它位於塔爾西斯隆起的頂峰,並且是火星歷史中火山和地殼構造活動中心。科學家已經證實該區域存在低盾狀火山。.

新!!: 火星和敘利亞高原 (火星)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环形山

托勒密环形山("Ptolemy",非火星上的托勒密撞击坑)是一座位于云海东北侧,接近月球正面中央的大型古陨石坑,以希腊-罗马作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占星家克劳狄乌斯·托勒密(公元87年-165年)的名字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认定。该陨石坑形成于酒海纪期,是该时期陨石坑的典型代表,这就是为何该时期有时被称为托勒密期的原因。.

新!!: 火星和托勒密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撞擊坑 (火星)

托勒密撞擊坑(Ptolemaeus Crater)是位於火星Phaethontis區的一個撞擊坑,中心座標46.21°S,157.6°W。該撞擊坑直徑165.18公里,以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命名.

新!!: 火星和托勒密撞擊坑 (火星) · 查看更多 »

拱點

拱點(apsis,複數為apsides)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轨道的极端点;在天文學中,这个词是指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天體最接近或最遠離它的引力中心(通常也就是系統的質量中心)的點。 最靠近引力中心的點稱為近拱點(periapsis)或近心點(pericentre),而距離最遠的點就稱為遠拱點(apoapsis)或遠心點(apocentre)。連接近拱點和遠拱點的直線稱為拱點線,是橢圓的長軸,也是橢圓內最長的直線段。 連接近拱點與遠拱點的直線稱為拱點線。橢圓的長軸與拱點線同線。 以下是用於辨識橢圓軌道的項目:.

新!!: 火星和拱點 · 查看更多 »

拳皇系列角色列表

格斗游戏《拳皇》系列至今,出场人物相当多。.

新!!: 火星和拳皇系列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布蘭旗

拉布蘭旗(Labarum)是指有「凱樂符號」(☧)的軍旗,該符號由基督的希臘語首兩個字母組成(ΧΡΙΣΤΟΣ或Χριστός)-即χ和ρ;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首次使用。 Labarum一詞來源不詳,有指是由拉丁語labāre而來,意指「搖晃、搖曳」,表示旗幟飄揚;亦有指是來自凯尔特语族的llafar(意為「雄辯的」或「富於表現的」),或拉丁語laureum (即「月桂/桂冠 」)。.

新!!: 火星和拉布蘭旗 · 查看更多 »

拉維谷

拉維谷(Ravi Vallis)是火星珍珠灣區的一個古老外流浚道,位於0.2° S,40.7 W°。該峽谷長度205.5公里,以巴基斯坦的拉維河命名。.

新!!: 火星和拉維谷 · 查看更多 »

拉瑞·克伦普尔

拉瑞·克伦普尔是一名美國地质学家和火山學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3年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成员,火星古谢夫环形山哥伦比亚山上的一处高地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火星和拉瑞·克伦普尔 · 查看更多 »

拉貝阿提斯槽溝

拉貝阿提斯槽溝(Labeatis Fossae)是一個位於火星月沼区的槽,中心座標25.5° N, 84.1° W。該槽溝長度1560公里,以位於30N, 75W的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火星和拉貝阿提斯槽溝 · 查看更多 »

拉貝撞擊坑

拉貝撞擊坑(Rabe Crater)是位於火星挪亚区的撞擊坑,中心座標43.9°S,325.1°W。該撞擊坑的直徑108公里,以德國天文學家威廉·拉貝命名。在該撞擊坑底有大面積的沙丘地。.

新!!: 火星和拉貝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曼格拉谷

曼格拉谷(Mangala Valles)是火星上一個複雜的十字交叉河道區域,位於塔爾西斯區,長度828公里,生成於亞馬遜紀。名稱來自於梵語的火星。.

新!!: 火星和曼格拉谷 · 查看更多 »

曙光號

--(Dawn),也稱為--,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探測船,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升空,目的是探索小行星帶最大的兩顆原行星:灶神星與矮行星穀神星,是第一架環繞矮行星的探測器,也是首架在任務期間成功進入兩顆太陽系天體軌道(不含地球)的探測器。 曙光號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抵達灶神星,2012年9月5日結束灶神星的探測任務後前往穀神星。2014年12月1日曙光號开始持續傳回穀神星的高解析度影像,而後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軌道並繞行至今。根據統計,曙光號任務自2007年執行至今已傳回6萬9000多幅影像,以及超過132GB的數據。.

新!!: 火星和曙光號 · 查看更多 »

曙神星

是第22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曙神星 · 查看更多 »

曙暮光

曙暮光是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後散射在地球大氣層的上層,照亮了低層的大氣與地球表面的陽光。.

新!!: 火星和曙暮光 · 查看更多 »

普拉斯基特环形山

普拉斯基特环形山(Plaskett)是位于月球背面北极区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加拿大天文学家约翰·史丹利·普拉斯基特(John Stanley Plaskett,1865年-1941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火星和普拉斯基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晴神星

晴神星(132 Aethra)是編號132的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帶。其軌道橢圓,有時甚至進入火星軌道以內。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其亮度的變化提示該星具有狹長和不規則的形狀。 詹姆斯·克雷格·沃森於由希臘神話中的忒修斯之母Aethra命名。.

新!!: 火星和晴神星 · 查看更多 »

智神星

智神星(英語、拉丁語:Pallas),小行星序號是2 智神星(2 Pallas),是人類繼谷神星(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後所發現的第二顆小行星。估計它的質量是小行星帶的7%。智神星直徑為,比灶神星稍大一些,但是其質量卻比灶神星輕10–30% ,所以智神星是小行星帶中第三重的小行星。智神星可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不規則天體(也就是本身的重力不能使外貌呈現圓滑),也可能是殘餘的原行星。 天文學家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2年3月28日發現智神星,那時被歸類為行星。事實上,19世紀初期發現的小行星都曾經被歸類為行星,直到1845年有更多的小行星被發現之後,才重新分類。 智神星的表面似乎由矽酸鹽組成;表面光譜和密度類似於碳質球粒隕石。智神星有異常高的軌道傾角(高達34.8°)、高離心率,類似冥王星,所以太空船很難前往智神星拜訪。.

新!!: 火星和智神星 · 查看更多 »

時事通識

《時事通識》(Behind The Headlines)是由無綫新聞部製作的時事資訊節目,常規於無綫新聞台、TVB新聞台及翡翠台播放及間場於無綫財經·資訊台播放。 此節目及其前身《時事百科》於2013年及之前由新鴻基財務特約。.

新!!: 火星和時事通識 · 查看更多 »

11月14日

11月1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8天(闰年第31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7天。.

新!!: 火星和11月14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2日

11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6天(闰年第32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9天,這天在世界歷史上發生許多重大事件。.

新!!: 火星和11月22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日

12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6天(闰年第33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9天。.

新!!: 火星和12月2日 · 查看更多 »

12月3日

12月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7天(闰年第33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8天。.

新!!: 火星和12月3日 · 查看更多 »

1829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1829年 · 查看更多 »

1907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1907年 · 查看更多 »

1965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1965年 · 查看更多 »

1971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1971年 · 查看更多 »

1972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1972年 · 查看更多 »

1976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1976年 · 查看更多 »

1997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1997年 · 查看更多 »

1月3日

1月3日是公历年的第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2天(闰年是363天)。.

新!!: 火星和1月3日 · 查看更多 »

1月4日

1月4日是公历年的第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1天(闰年是362天)。.

新!!: 火星和1月4日 · 查看更多 »

2000 EM26

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属于潛在威脅天體,于2000年3月5日发现, 在2014年2月17日-18日曾近距离安全掠过地球。 的半长轴小于1天文单位,位于地球轨道以内,属于阿登型小行星,绝对星等为21.7等, 直径估计为120-270米,准确的数值取决于小行星的反照率。 它在2000年3月5日被发现后,只被观测研究了9天,于2000年3月14日而太过昏暗而消失,再也未被观测到,因此它的不確定參數 U等于7,轨道未被精确测定。 2014年2月17日,小行星接近地球,和太阳的距角超过90°,使得它变得在黑夜中容易被发现。 使用曲线拟合原理计算小行星的轨道,估算出它将在世界标准时间2014年2月18日00:15(±13个小时)近距离掠过地球,接近地球时的视星等为16等。 利用之前9天的观测数据,最近时距离地球0.13 AU (19,000,000千米/12,000,000英里),由于存在轨道不确定性,最近距离也有可能为0.018 AU (2,700,000千米/1,700,000英里)。 不过实际上,地球上的观测者在这几天并未发现小行星的踪影。并未被列入哨兵风险名单(Sentry Risk Table)中,因为它的任何一条潜在轨道都不会在未来100年内有撞击地球的风险。.

新!!: 火星和2000 EM26 · 查看更多 »

2001太空漫遊 (電影)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一部上映于1968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美国科幻电影。故事剧本的创作受到了亞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的启发,并由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合作完成。影片上映后不久,克拉克出版了同名小说。 尽管影片上映时各界褒贬不一,该片依然获得了1968年的北美最高票房。当年获得4项奥斯卡奖提名,并获最佳视觉效果奖。1991年,影片因“文化上,历史上和审美上的重要价值”而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

新!!: 火星和2001太空漫遊 (電影) · 查看更多 »

2001年6月21日日食

2001年6月2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01年6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安哥拉、赞比亚、辛巴威、莫桑比克、马拉维、马达加斯加,日偏食則覆蓋了北至撒哈拉沙漠、南至大西洋最南端、西至南美洲中西部、東至印度洋中部的區域。.

新!!: 火星和2001年6月2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1火星奧德賽號

2001火星奧德賽號(2001 Mars Odyssey)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由洛克希德·馬丁製造衛星,花費約2.97億美金。主要任務是尋找水與火山活動的跡象,同時也是火星探測漫遊者和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和地球通訊的中繼衛星。於2001年升空。這次任務的名稱是根據電影《2001太空漫遊》來命名的。 2001火星奧德賽號在2001年4月7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由三角洲二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2001年10月24日2:30 a.m. UTC到達火星軌道,進行氣阻減速以進入環繞火星軌道。2002年1月氣阻減速完成,同年2月19日開始科學任務。.

新!!: 火星和2001火星奧德賽號 · 查看更多 »

2004年1月

2004年1月的新闻事件: 请参看:.

新!!: 火星和2004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04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4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04年4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4年4月 · 查看更多 »

2004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4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05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5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05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5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05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5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05年天文学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5年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2006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6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07 WD5

是一顆直徑50米的近地天體,於2007年11月20日由Catalina巡天計畫發現。美國太空總署近地天體計劃(NEOP)最初估計,這顆小行星有機會於2008年1月30日撞擊火星,機會率曾高達25分之一。但經過之後的觀測,基本上已可排除碰撞的可能性。2008年1月9日,其預計撞火星的機會率降為10,000分之一。至1月30日,這顆天體與火星近距擦肩而過,沒有碰撞。 這顆天體的體積與1908年引發通古斯加大爆炸的彗星天體相近。但不同的是,通古斯事件的天體是在空中爆炸,而火星大氣較薄,如果撞擊則會直接撞擊地表,在機遇號北方形成一個寬約800公尺的隕石坑。據估計,火星上大約每數千年會發生一次類似撞擊。在地球,類似事件平均每隔大約100多年會發生一次,但在火星由於引力較小,類似撞擊平均每隔1,000多年才發生一次。.

新!!: 火星和2007 WD5 · 查看更多 »

2007年航天活动列表

本表列出2007年世界各国及组织进行的航天发射活动。.

新!!: 火星和2007年航天活动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8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8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08年7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08年7月 · 查看更多 »

2008年航天活動列表

"去除。当更新信息是请补充信息来源! --> ||1月11日,05:32 GMT ||黑雁-9 ||白沙,LC-36 ||NASA ||LIDOS ||NASA/JHU ||亚轨道 ||紫外天文学 ||1月11日,05:42 GMT ||成功 ||Apogee: |- ||1月15日,11:49 GMT ||天顶-3SL ||Ocean Odyssey ||Sea Launch ||Thuraya 3 ||Thuraya ||GEO ||通信卫星 ||在轨 ||正常 || |- ||1月17日 ||Jericho-3 ||Palmachim ||IAF || ||IAF ||亚轨道 ||导弹测试 ||1月17日 ||成功 || |- ||1月18日,07:30 GMT ||黑雁-12 ||Andøya ||NASA ||SCIFER-2 ||NASA/Cornell/Dartmouth ||亚轨道 ||电离层研究 ||1月18日 ||成功 ||Apogee: |- ||1月21日,03:45 GMT ||极轨-CA ||FLP, Sriharikota ||ISRO ||Polaris(TechSAR) ||IAI ||近轨 ||Radar imaging ||在轨 ||正常 || |- ||1月25日 ||Shaheen-1 ||Sonmiani ||PAF || ||PAF ||亚轨道 ||导弹测试 ||1月25日 ||成功 || |- ||1月28日,00:18 GMT ||质子-M ||LC-200/39, Baikonur ||RKA ||Ekspress AM-33 ||RSCC ||GSO ||通信卫星 ||在轨 ||正常 || |- ||1月31日,19:14 GMT || ||Andøya || ||HotPay-2 ||University of Leeds ||亚轨道 ||电离层研究 ||1月31日 ||成功 ||Apogee: |- ||1月 ||RIM-161导弹 ||白沙 ||US Navy/MDA ||ABM ||US Navy/MDA ||亚轨道 ||反导测试 ||Within 15 minutes of launch ||成功 || |- ||2月4日 || ||Semnan ||IARI || ||INSA ||亚轨道 || ||2月4日 ||成功 || |- ||2月5日,13:02:54 GMT ||联盟号-U ||LC-1/5,Baikonur ||RKA ||Progress M-63 ||RKA ||近轨,docked to ISS ||国际空间站供给 ||4月7日,11:50 GMT ||成功 || |- ||2月6日,09:14:40 GMT ||S-310 ||Uchinoura ||JAXA || ||JAXA ||亚轨道 ||电离层研究 ||2月6日 ||成功 || |- ||2月7日,11:30 GMT || ||Esrange ||/DLR/ESA ||/TEXUS-44 ||DLR/ESA ||亚轨道 ||微重力研究研究 ||2月7日 ||成功 ||Apogee: |- |rowspan.

新!!: 火星和2008年航天活動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9年航天活動列表

||2月10日 ||Soyuz-2 ||LC-31/6,Baikonur ||RKA ||Progress M-2M ||RKA ||计划:近地轨道,停靠国际空间站 ||Resupply 国际空间站 || || || |- |rowspan.

新!!: 火星和2009年航天活動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0 TK7

2010 TK7是由NASA的红外线空间望远镜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于2010年10月发现的小行星。2011年7月27日《自然》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证明2010 TK7是地球的特洛伊小行星,它也成为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颗地球特洛伊小行星。.

新!!: 火星和2010 TK7 · 查看更多 »

2010年7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0年7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科技

2010年在科学技术领域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发生。.

新!!: 火星和2010年科技 · 查看更多 »

2011 SC191

,也可以寫成2011 SC191,是一顆小的小行星,它的軌道位置接近火星L5(在火星軌道上,位於火星後方60度)處。.

新!!: 火星和2011 SC191 · 查看更多 »

2011 SL25

,也可以寫為2011 SL25,是顆小的小行星,它在火星軌道後方60度的L5點,是火星 特洛伊候選者。.

新!!: 火星和2011 SL25 · 查看更多 »

2011 UN63

,也可以寫成2011 UN63,是一顆小的小行星,它的軌道位置接近火星L5(在火星軌道上,位於火星後方60度)處 。.

新!!: 火星和2011 UN63 · 查看更多 »

2011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1年11月 · 查看更多 »

2011年11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1年11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1年8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1年8月 · 查看更多 »

2012 FC71

,也可以寫為2012 FC71,是一顆受限在古在機制而與地球有著古在諧振的小行星。.

新!!: 火星和2012 FC71 · 查看更多 »

2012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2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2年3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2年3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2年8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2年8月 · 查看更多 »

2012年現象

2012年預言或2012年現象(2012 phenomenon)是一個關於末世論的預言、信仰或傳說、謠言,宣稱美洲的玛雅文明中的玛雅曆長達5,126年週期的結束,預言了地球、世界和人類社會在公元2012年12月21日之時前後數天之內將會發生全球性的災難性變化。此說法與太阳風暴、尼比魯碰撞、地球磁极反转、時間波歸零理論、网路机器人工程的预言等謠言結合,而成為2012年「世界末日說/人類滅亡說/人類重生說」。.

新!!: 火星和2012年現象 · 查看更多 »

2013 ET

2013 ET是一颗於2013年3月3日发现的近地小行星 (K13E00T),宽约100米。 2013 ET在世界時2013年3月9日12時09分离地球最近,距離为0.006520天文單位(975,400公里,606,100英里)。它亦曾接近火星及金星。.

新!!: 火星和2013 ET · 查看更多 »

2013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3年 · 查看更多 »

2013年11月

; 武裝衝突.

新!!: 火星和2013年11月 · 查看更多 »

2013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3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13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3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13年7月

; 武裝衝突.

新!!: 火星和2013年7月 · 查看更多 »

2013年天文學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3年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2013年美國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3年美國 · 查看更多 »

2014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4年 · 查看更多 »

2014年茂名市反对PX项目游行

2014年茂名市反對PX项目游行是2014年3月30日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茂名市市委大樓前发生的大批民众针对对二甲苯(PX)化工项目发起連續數天的抗议与示威活动,参与人数从几千至上万不等。其间当地政府出动上千武警与特警,一些参与游行的民众被打伤。事件最后演变成流血冲突,一直持续到3月31日凌晨3点。有传言称死亡人数从2人至15人不等。官方媒体起先否认有剧烈冲突,但在3月31日發布新聞稿称事件造成多人受伤,但无人死亡。4月1日,抗议活动扩展至省会,约300人在广州中山紀念堂附近舉行聲援茂名反PX的游行。4月3日,又有20余人在深圳举行游行示威。.

新!!: 火星和2014年茂名市反对PX项目游行 · 查看更多 »

2015 TB145

(也可以寫成2015 TB145)是一顆直徑大約的阿波羅型小行星。它於2015年10月31日17:01UTC以與地球相距1.27月球距離安全通過。 這顆小行星在2015年10月10日首度被泛星計畫的 里奇-克萊琴望遠鏡發現,當時的視星等是20等。這顆小行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火星軌道之外,不僅有很大的傾角,而且大部分時間還在黃道平面的下方,因此未能很快地被發現。這顆小行星曾在1923年10月29日以略過地球,但在2088年之前才會再度接近。2015年的接近是在未來的500年中最接近的一次。 在萬聖節的電視特別節目:""的動畫之後,"不可思議"的,媒體戲稱這顆小行星是"大南瓜"。由於阿雷西博天文臺的雷達頻率影像像是人類頭骨,又在萬聖節釋出,所以也稱為“萬聖節小行星”和“骷髏小行星”。.

新!!: 火星和2015 TB145 · 查看更多 »

2015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5年9月 · 查看更多 »

2016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6年 · 查看更多 »

2016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6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16年天文學

2016年天文學.

新!!: 火星和2016年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2017年8月21日日食

2017年8月21日日食,美國又稱為美國大日食,是一次日全食,於2017年8月21日發生(俄羅斯亞洲部分的日偏食區域爲8月22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在横穿美国大陆的一条带状地区内可见,日偏食則覆蓋了整個北美洲、南美洲中北部、歐洲西岸、非洲西岸、俄羅斯東北部。美国是唯一一个能观测到此次日全食的国家。這也是自1918年6月8日以來首次從美国西海岸横贯到東海岸的日全食。.

新!!: 火星和2017年8月2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18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8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18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18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24年

2024年是一個閏年,它的第一天從星期一開始。2024年又是:.

新!!: 火星和2024年 · 查看更多 »

2026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26年 · 查看更多 »

2030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30年 · 查看更多 »

2042年

没有描述。

新!!: 火星和2042年 · 查看更多 »

217

217是於216和218的一個自然數。.

新!!: 火星和217 · 查看更多 »

23世纪

2201年1月1日至23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3世纪。.

新!!: 火星和23世纪 · 查看更多 »

24世纪

2301年1月1日至2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4世纪。.

新!!: 火星和24世纪 · 查看更多 »

25世纪

2401年1月1日至25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5世纪。.

新!!: 火星和25世纪 · 查看更多 »

268

268是267與269之間的自然數。.

新!!: 火星和268 · 查看更多 »

26世纪

2501年1月1日至2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6世纪。.

新!!: 火星和26世纪 · 查看更多 »

27世紀

2601年1月1日至27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27世紀。.

新!!: 火星和27世紀 · 查看更多 »

284

284是283與285之間的自然數。.

新!!: 火星和284 · 查看更多 »

28世纪

2701年1月1日至28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28世紀。.

新!!: 火星和28世纪 · 查看更多 »

29世紀

2801年1月1日至29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29世紀。.

新!!: 火星和29世紀 · 查看更多 »

49P/阿朗–里戈彗星

49P/阿朗–里戈是太陽系的一顆週期彗星。 估計它的彗核直徑大約是8.48公里,並且反照率只有0.028 在2058年12月20日,這顆彗星將會以的距離掠過火星f。.

新!!: 火星和49P/阿朗–里戈彗星 · 查看更多 »

5月19日

5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9天(闰年第14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6天。.

新!!: 火星和5月19日 · 查看更多 »

5月25日

5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5天(闰年第14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0天。.

新!!: 火星和5月25日 · 查看更多 »

6月2日

6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3天(闰年第15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2天。.

新!!: 火星和6月2日 · 查看更多 »

7月14日

7月14日是阳历年的第195天(闰年是19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0天。.

新!!: 火星和7月14日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

7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01天(闰年是20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4天。.

新!!: 火星和7月20日 · 查看更多 »

7月4日

7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185天(闰年是18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0天。.

新!!: 火星和7月4日 · 查看更多 »

8

8(八)是7与9之间的自然数。.

新!!: 火星和8 · 查看更多 »

8月18日

8月18日是阳历年的第230天(闰年是23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5天。.

新!!: 火星和8月18日 · 查看更多 »

8月27日

8月27日是阳历年的第239天(闰年是24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6天。.

新!!: 火星和8月27日 · 查看更多 »

8月6日

8月6日是阳历年的第218天(闰年是21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7天。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诞辰纪念日。.

新!!: 火星和8月6日 · 查看更多 »

9月3日

9月3日是阳历年的第246天(闰年是24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9天。 在英國與其屬地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3日。.

新!!: 火星和9月3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火星年火星觀測史熒惑星荧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