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涅槃

指数 涅槃

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又譯為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波利暱縛男,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

274 关系: 劉虯十地十八羅漢十六羅漢十界印度哲学南华寺台灣線上遊戲列表取 (佛教)同性戀與佛教增支部多宝佛多聞部多杰雄登夏茸尕布·洛桑隆仁丹贝嘉措大天五事大乘非佛說論諍大善见王经大典尊经大眾部大韓佛教淨土宗大般涅槃经 (大乘)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天坛大佛天人 (佛教)天國央掘魔羅外来语奇幻小說的子類型如來藏學派如来妙法莲华经姚文宇孔雀王宗喀巴安般守意經實際 (佛教)富樓那密那·阿爾法薩小小戒小乘佛教尼柯耶少林保卫团島史巧塔吉臥佛寺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師利·奧羅賓多中國...中国佛教 (百科全书)中国哲学中道 (大乘佛教)中觀中部 (佛經)中有常乐我净希瓦納博士东方三圣布吒婆楼经七財七清淨三學三定聚三平義中三乘三乘菩提三界三藏三法印三有一念無明幻影说幻想鄉乌托邦亚洲艺术史京都御所二叠字二乘二乘解脫道二諦五分法身五净肉五現涅槃五蓋五戒仁武區异域镇魂曲开悟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经佛遺教經佛誕佛滅日佛教佛教历史佛教用语列表佛教藝術佛教戒律佛曆得救信修浮念佛地獄地獄 (佛教)圓寂僧伽蜜多初转法轮初期佛教咂陽净饭王入灭八聖道分六因論勝鬘經四念住四護衛禪四谛犢子部皈依王舍城結集灵光寺 (北京)現實破僧禪那禅宗秀峰無等穢跡金剛究罗檀头经第九世达赖喇嘛第八世班禪額爾德尼篠栗町罪 (宗教)羅清羅教真佛宗眾聖點記結 (佛教)生死學無餘涅槃無餘涅槃 (大乘佛教)無餘涅槃界無量壽經煩惱 (佛教)白蓮教白蛇传百乘王朝隨煩惱韋馱莲山双林禅寺聖地聖哥傳道教達摩血脈論菩萨菩薩道菩薩戒菩提心菩提达摩華嚴經青蓮教順決擇分须婆经馬來西亞喪葬覺 (佛教)見道解脫觀 (佛教)觀世音菩薩變文鲁智深贖罪鹿港龍山寺黑客帝国转法轮经轮回轉世傳承辨法法性論迴向部派佛教舍利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泥盤般泥洹阿含經阿弥陀佛阿罗汉阿难阿那含阿摩羅波胝阿摩羅波胝 (占婆)赤銅鍱部藥王菩薩董伯華释迦牟尼自說經金喬覺長部 (佛經)長阿含經艋舺龍山寺雙修雙身法耶输陀罗林瑯仙根本分裂梁武帝梵網經 (大乘佛教)梵行梵语楞嚴經楞伽經正法念處經歷朝釋氏資鑑死后生命毘舍離沙門波罗密波羅提木叉波梨经泰國曆泗州大聖法 (印度哲學)法句經法主真君法灭尽经法相宗法隆寺法胜大师法藏部法性涅磐涅槃涅槃学涅槃寂靜涅槃乐队涅槃經涅槃變相碑清净清水祖師滅度末田底迦末法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際有 (佛教)有餘涅槃界惠應真異成實論明心明末三案文殊菩萨无为无色界无明日語書寫系統摩訶迦葉摩耶夫人摄大乘论整體瑜伽 (奧羅賓多)扣冰藻光拘尸那羅結集拘尸那揭羅拉瑪那·馬哈希拉瑪那修道院曇無讖曇林性交普庵印肅時論晋朝 扩展索引 (224 更多) »

劉虯

劉虯(),南朝齊荊州隱士。 早年為國子博士,歷官富陽縣令、南郡丞。精研佛法,辟穀卻粒,一朝成道,宣揚“入空必頓”的觀點,撰有《注法華經》、《注無量義經》,教判佛教“頓漸二教五時七階”之說。晚年涅槃。諡文範先生。有子劉之遴、劉之亨、劉之遲。.

新!!: 涅槃和劉虯 · 查看更多 »

十地

十地(daśabhūmi),佛教術語,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出自於《十地經》,後來集入《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puṇya)與智慧(jñāna)資糧,然後進入「十地」中修學。 按法相宗的說法,十信至十迴向皆攝屬「資糧位」,四加行為「加行位」,十地為見道菩薩後的「修習位」,妙覺菩薩為成佛的「究竟位」。藏傳佛教同樣在「修習位」中安立「十地」。 不過在《華嚴經》中,雖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採分別陳述的方式。因此,十住與十地有可能原本是並列而獨立的修行階位系統。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幾乎不會提到十行與十迴向,而以「十住」或「十地」為主。.

新!!: 涅槃和十地 · 查看更多 »

十八羅漢

十六羅漢(或稱十六阿羅漢、十六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佛經只有列出十六羅漢,並無十八羅漢,但中國民間附加了兩位。首十六羅漢的名字早有佛經所載,但附加的兩位「罗汉」仍存不同說法。.

新!!: 涅槃和十八羅漢 · 查看更多 »

十六羅漢

十六羅漢(或稱十六阿羅漢、十六尊者)是釋迦牟尼的得道弟子。十六羅漢的名字早有佛經所載。後來十六羅漢傳入中國後,約於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演变為十八罗汉。.

新!!: 涅槃和十六羅漢 · 查看更多 »

十界

十界(又名十法界或十界为果),佛教術語,將眾生分為十種界。分別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前四者稱為四圣,后六者稱為六凡,合稱為四聖六凡或六凡四聖。.

新!!: 涅槃和十界 · 查看更多 »

印度哲学

印度哲学已具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印度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基本时期:.

新!!: 涅槃和印度哲学 · 查看更多 »

南华寺

南華寺,又稱南华禅寺,曾名“寶林寺”、“中興寺”、“法泉寺”等,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南4公里处的曹溪畔,俗稱曹溪寺,距離韶關市南約22公里。是中國佛教名寺,「广东六大名寺」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禪宗六祖惠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故稱「六祖祖庭」, 俗稱曹溪祖庭。 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西元505年),梁武帝賜名“寶林寺”,宋開寶元年(西元968年),宋太宗賜名“南華禪寺”,沿襲至今。1983年,南華寺是最早一批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寺院」的寺廟之一。2001年6月25日,南華寺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建築面積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六祖殿等建築群組成。建築除靈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後释虛雲募化重修的。.

新!!: 涅槃和南华寺 · 查看更多 »

台灣線上遊戲列表

本條目記錄台灣網路遊戲市場、營運與結束營運的時間、代理商等資訊。.

新!!: 涅槃和台灣線上遊戲列表 · 查看更多 »

取 (佛教)

取(梵文與Upādāna),又譯為所取、可取、近取、取著、執受、攝受、執著,音譯為阿波陀那,佛教與印度教術語。.

新!!: 涅槃和取 (佛教) · 查看更多 »

同性戀與佛教

佛教對性傾向議題沒有一致看法,不同的傳統和僧眾抱持不同的觀點。基於佛教戒律,幾乎所有佛教派别都嚴格禁止出家僧眾涉及任何形式的性活動,但對於五戒中規範在家眾不當性行為的邪婬戒則未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佛教界對同性性欲的態度基本上保持沉默,有幾位願意為同志發聲的佛教法師主張異性和同性之間的情慾,同樣都構成繫縛身心的无明煩惱,應不分差別心平等看待。 與基督宗教或是伊斯蘭教相比,佛教在歷史上比較沒有出現大規模迫害同志的記錄,因而被視為算是立場相對溫和的宗教。.

新!!: 涅槃和同性戀與佛教 · 查看更多 »

塔,又稱八角塔,是一种常见的东方传统建筑。 東亞最早形式的塔是中国的重楼,往後逐步演變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的塔,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在建筑学层面,塔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而在古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也有類似的建筑形式,稱作舍利塔,是佛教僧侶用作埋骨之用,在英語世界很多時也被歸類成塔的一種,但其功能則與東亞傳統的塔截然不同。.

新!!: 涅槃和塔 · 查看更多 »

增支部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又称《增一尼迦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為第一次結集所集結的經典, 但經數在佛滅後有所增減。 增支部收有三千八百一十三篇经文,分为十一集。每一集和数字有关,以数字的递增排定十一集的次序,其目的是便于记诵。 其对应的北传佛教经典为《增一阿含经》。.

新!!: 涅槃和增支部 · 查看更多 »

多宝佛

多宝佛,又稱為多寶如來,為东方宝净世界之佛,入灭后以本愿为全身舍利。若有诸佛说《法华经》,必于其前出现。《智度论七》曰:“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

新!!: 涅槃和多宝佛 · 查看更多 »

多聞部

多聞部,為部派佛教二十部之一。傳說此部律主廣學三藏、深悟佛言,因而其部派稱為多聞部,《異部宗輪論述記》載:「所弘之教,深於大眾過舊所聞者」。此派站在博學多聞的立場,宣說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五種道理是「出世教」,能使人超脫世間生死,達到解脫。.

新!!: 涅槃和多聞部 · 查看更多 »

多杰雄登

多杰雄登(,Dorje Shugden,意為具大力之持金剛神),又譯多傑雄天、雄天護法、雄天大神、俱力護法神、大力金剛護法、嘉慶多吉雄天、兇天,又稱多傑修丹(,意為朵之王者,修丹、修丹護法神、朵傑雄天)。 多杰雄登信仰出現在第五世達賴喇嘛時代,自初起時,在西藏境內就備受爭議。多杰雄登信徒认为多杰雄登是格魯派的护法神,是文殊菩萨在世間显现的忿怒化身,守護宗喀巴大师所转授的龙树菩萨的中观法。不滿此信仰的人,則稱多杰雄登是個嗔心極強、神通廣大的魔神,現被利美運動的反對者利用,作為反抗達賴喇嘛的象徵。甚至認為可能是西藏地區苯教與民間信仰中原有對於精靈、魔神的崇拜,這些信徒被迫皈依藏傳佛教之後,將原先信奉神靈的勇猛武神的形象,投射到這位挑戰佛教權威、含恨往生的上師身上,並大力加以崇拜。 從第五世達賴開始,歷代達賴往往對多傑雄登信仰頒布禁令,但寬嚴不定,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十三世達賴喇嘛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1996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宣布拒絕讓多傑雄登信仰者參加他主持的法會,引起多傑雄登爭議。.

新!!: 涅槃和多杰雄登 · 查看更多 »

夏茸尕布·洛桑隆仁丹贝嘉措

夏茸尕布·洛桑隆仁丹贝嘉措(,)原俗名“桑吉加”,藏族,青海省海晏县人,第八世(不计追认)夏茸尕布活佛才让扎西,拉茂德乾寺历史与现状研究,青海民族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新!!: 涅槃和夏茸尕布·洛桑隆仁丹贝嘉措 · 查看更多 »

大天五事

大天五事,是關於阿羅漢餘習和證道機緣的五種說法,最早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的記載 《發智論》:「諸起此見:有阿羅漢,天魔所嬈,漏失不淨。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無知。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無漏智見,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疑惑。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越度疑惑,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但由他度,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無障無背,現量慧眼,身證自在,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道及道支, 苦言所召。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大毘婆沙論》稱其是大天比丘所提出,因僧眾對五事的意見分歧而導致佛教根本分裂。《大毘婆沙論》稱支持五事者成立為大众部,《異部宗輪論》稱此次根本分裂發生在大約佛陀涅槃百年後,此後百年又有同名“大天”提出同樣“五事”,在印度南部創立制多部。.

新!!: 涅槃和大天五事 · 查看更多 »

大乘非佛說論諍

大乘非佛說論諍,是傳統佛教對新興大乘教派的批判,起源自大約在西元一世紀左右,也就是部派佛教後期,大乘佛教經典開始流行時;傳統的各個佛教部派,不承認這些新興大乘佛教經典的地位,認為這些新興大乘佛教經典皆非釋迦牟尼佛所說,對這些大乘教經的可信性及教義內容所有質疑,於是有「大乘非佛說」這樣的說法出現。為此大乘佛教和傳統佛教部派之間進行了持久的論諍,現代南傳佛教主要繼承「上座部」的教義、戒律和修行方式,北傳佛教中的漢傳佛教主要繼承「大乘」傳統,而藏傳佛教主要修習「金剛乘」,各傳承對此諍論在原則立場上均沒有太大變化。.

新!!: 涅槃和大乘非佛說論諍 · 查看更多 »

大善见王经

大善见王经(巴利文:Mahasudassan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七部经。 佛陀在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林中涅槃时,阿难劝其不要在小城中涅槃。而佛陀劝阻阿难,并告诉阿难此城曾为大善见王的都城,人口众多并繁华。大善见王亲自修行四禅,最后命终升梵界。佛陀最后点名大善见王是自己的前生,并叮嘱阿难要记住四圣谛。 该佛经对应的北传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经》的位置为《長阿含經·遊行經》(第1部第21卷)、《中阿含經·大善見王經》(第1部第515卷)、《般泥洹經》卷下(第1部第176卷)、《大般涅槃經》卷中下(第1部第196卷)。 Category:长部.

新!!: 涅槃和大善见王经 · 查看更多 »

大典尊经

《大典尊经》(巴利文:Mahagovind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九部经。 经中讲述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时候,一位乾达婆青年前往拜见佛陀。其告诉佛陀,帝释天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佛陀的八无等法。然后常童子梵天出现,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佛陀前生曾为婆罗门祭司,名为大典尊。大典尊想要见到梵天,就在雨季静处,修行悲禅定。梵天显身,指示其应低昂出家修行,才能与梵天同住。乾达婆问佛陀是否记得此事,佛陀说记得。但佛陀指出,这只是出于梵界的方法;而若证得涅槃,则要修行八正道。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典尊經》(第1部第30卷)、《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第1部第207卷)。 Category:长部.

新!!: 涅槃和大典尊经 · 查看更多 »

大眾部

大眾部(梵文:),音譯摩訶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聖大眾部,為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眾部與上座部的根本分裂是部派佛教的開端,而大乘佛教《文殊師利問經》稱「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學術界曾普遍認為大乘佛教從大眾部演變而來,現代則傾向認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

新!!: 涅槃和大眾部 · 查看更多 »

大韓佛教淨土宗

大韓佛教淨土宗 (韓語:대한불교 정토종),為申東煥( 신동환)大師在西元1965年11月18日創建於首爾西大門區阿峴洞958。以彌勒‧淨土思想為宗旨,為韓國佛教教派之一, 《글로벌 세계 대백과사전》。 大韓佛教淨土宗以阿彌陀佛為本尊,《無量壽經》為所依經典。其宗旨為僧俗一致,祈願至極樂淨土之修行法。 1966年3月總部遷移至西大門區佛光洞42-1。 尊奉阿彌陀佛,主要活動均以佛教活動為主,其中包括了農曆二月十五日的釋迦牟尼佛涅槃日、四月初八的佛誔日‧釋迦誕辰以及12月8日的成道日等。 其宗教團體的主要執掌為教務統合。掌管中央本部和最高決議機關,除政教委員會外,還有考試院與審查院等。.

新!!: 涅槃和大韓佛教淨土宗 · 查看更多 »

大般涅槃经 (大乘)

《大般涅槃经》(महापरिनिर्वाण सूत्र,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是大乘五大部经(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涅槃部之首。 它與部派佛教的經典有相同的名稱,如現存巴利文經典大般涅槃經,兩者的背景同樣為釋迦牟尼過世前的說法,但內容不同。.

新!!: 涅槃和大般涅槃经 (大乘) · 查看更多 »

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大般涅槃经》(巴利文:Mahaparinibbana Sutta),此经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語《巴利大藏经》中收于长部尼柯耶第十六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中的《遊行经》。该经主要是叙述佛陀(释迦牟尼)入涅槃前三个月的最后游行教化,以及涅槃后八国分得舍利供养的情形。 《大正藏·阿含部》中的同源異本為東晉似法顯譯三卷《大般涅槃經》(原名《方等泥洹經》,唐朝後改為此名)。不明來源異本還有:兩卷《佛般泥洹經》(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錄為西晉白法祖譯),失譯東晉錄兩卷《般泥洹經》。.

新!!: 涅槃和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天坛大佛

天壇大佛(The Big Buddha)是一座位於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前木魚峰上的釋迦牟尼佛像,座落於海拔520米的昂坪。天壇大佛由中国航天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咨询公司設計和制作,佛像坐在268級石階上,由202塊銅片組成(佛身160塊、蓮花36塊、雲頭6塊),高26.4米,連蓮花座及基座總高約34米,重250公噸,坐於3層祭壇上,耗資超過6000萬港元,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戶外青銅座佛,僅次於佛光大佛。天壇大佛於1990年動工,1993年12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共用了3年多的時間,佛家阿彌陀誕辰日開光。現在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新!!: 涅槃和天坛大佛 · 查看更多 »

天人 (佛教)

天人(देव,Deva),又稱天眾、天部,音譯為提婆,佛教傳說中,指住於欲界及色界諸天界之有情。最早源自古印度神話中的提婆。 有時「天人」的意思指是是天界與欲界人間的有情,因此也稱作「人天」,因為人間與天界同屬於善處,須無犯重罪戒者方能生於此間。持守五戒能於後世保有人身,不墮惡道之中;若再加行十善業者,死後將生欲界天,成為欲界天人。若再修禪定者,則可往生色界天,成為色界天人。 天人居於天界,為輪迴中的六道之一,眾生因修上品十善,所以離開五道,投生於天趣。其中若是未修禪定,不能離於地者,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因禪定力故,不依於地,居於空中。但因其定力未到,即未能入根本禪定,所以還未能脫離欲界。即如端坐攝身,調和氣息,泯然澄靜,身如雲影,虛豁清淨,而猶見有身心之相,便名為欲界定,是為欲界諸天所修之定。如能修根本禪,離欲界之粗散,便生於色界。.

新!!: 涅槃和天人 (佛教) · 查看更多 »

天國

天国,有時也稱為天堂,字面意思即天上的国度,很多宗教和心灵哲学認為人死后的生命形式将存在的处所。.

新!!: 涅槃和天國 · 查看更多 »

央掘魔羅

央掘魔羅(梵文名Angulimala),又譯為央掘摩羅,央仇魔羅,鴦窶利摩羅、央崛鬘、指鬘,本是古印度門閥公子,相傳他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相國奇角之子,其幼年到婆羅門處學法,但老師懷疑央掘魔羅曾經姦淫自己之妻,一怒之下想要害死央掘魔羅,授予央掘魔羅邪教升天秘法。老師告訴央掘魔羅,殺死一千人,以他們的手指骨來作成項鍊,死後就可以升到天堂,如果能殺死自己的母親或釋迦牟尼佛,就可以升到梵天。其實老師的用意是讓他作惡,被公家處死,但央掘魔羅後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痛改前非,加入僧團出家,終獲阿羅漢果。.

新!!: 涅槃和央掘魔羅 · 查看更多 »

外来语

外來語,又稱爲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是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

新!!: 涅槃和外来语 · 查看更多 »

奇幻小說的子類型

奇幻小說的類型中已多出了許多和神話及童話(這些是傳統奇幻小說的基本)等之間無明顯對照的新子類型,雖然由神話及童話中的靈感使其維持著一定的架構。因為大眾奇幻小說在二十世紀的興盛,作品數量龐大到可以再被細分成數種的類型。 由於早期的現代奇幻作品通常都混在一起談,近期的作品基本上都會被歸類進某個子類型中。這些子類型也多會擴展至包含早期的現代奇幻作品。.

新!!: 涅槃和奇幻小說的子類型 · 查看更多 »

如來藏學派

如來藏學派,佛教術語,大乘佛教派別之一,古稱如來藏緣起宗或法性宗,與中觀派、唯識派,形成大乘佛教的三大主流。此學派主要宣揚如來藏常住的學說,以《勝鬘經》為代表。如來藏學說與唯識學說融合出如來藏唯識學說,以《楞伽經》和《密嚴經》為代表。漢傳大乘佛教以如來藏學派為主流,藏傳密宗也受到它的影響。.

新!!: 涅槃和如來藏學派 · 查看更多 »

如来

如来(梵语:),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tatha意思是“如”,意思為不變。agata意思是“來”,如来,“不來”。 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

新!!: 涅槃和如来 · 查看更多 »

妙法莲华经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簡稱《法華經》,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示所有眾生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天台宗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

新!!: 涅槃和妙法莲华经 · 查看更多 »

姚文宇

姚文宇(1578-1646),字汝盛,號鏡山,法名普善,明末清初浙江省處州府慶元縣人,齋教龍華派首領,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年),被南明將領楊鼎卿勒索金錢,不屈而死。.

新!!: 涅槃和姚文宇 · 查看更多 »

孔雀王

《孔雀王》是荻野真創作的青年漫畫與改編作品,於1985年獲得《第十二屆Jump青年漫畫大賞》。孔雀王本義為佛教二十八部眾的一員金色孔雀王──孔雀明王。.

新!!: 涅槃和孔雀王 · 查看更多 »

宗喀巴

宗喀巴 (,意為「宗喀」人,),法名罗桑札巴,意为 “善慧”,通稱宗喀巴 、宗大師,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中觀應成」,並依此批判當時西藏流行之各種中觀學說,主張「一切法唯名分別安立」,建立他在中觀思想方面的獨特主張。其弟子克主傑开班禪转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達賴转世之初尊,宗喀巴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新!!: 涅槃和宗喀巴 · 查看更多 »

安般守意經

《安般守意經》,東漢安世高所譯之坐禪佛典,收於《大正藏》經集部,論述以觀察呼吸作為修習禪定的方法。此安那般那念與不淨觀合稱二甘露門,為後漢到東晉時期所流行的禪法。康僧會、支愍度、謝敷、支遁、釋道安等人都曾為之作注,但已佚失,現僅存留康僧會、謝敷、道安為該經作注時寫的序文。 現今所見的《大安般守意經》已非原譯本,而是譯文與註釋夾雜的擴充本。1999年在日本大阪府·天野山發現了金剛寺版《安般守意經》似比《大安般守意經》更近原譯本,其內容和《修行道地經·數息品》、《陰持入經》有密切關係。巴利三藏中部收有《入出息念經》(Anapanasati Sutta),與本經同為解說安那般那念的禪經。.

新!!: 涅槃和安般守意經 · 查看更多 »

實際 (佛教)

實際(bhūta-koṭi),又譯本際、本原、真際,大乘佛教術語,指法的實相,與真如、法界等是同義詞。也常被用來當成涅槃的同義詞。.

新!!: 涅槃和實際 (佛教) · 查看更多 »

富樓那

富樓那(梵名 Pūrna,巴利名 Punna),全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梵文Purna Maitrayani-putra),簡稱為邠耨、富娄那、富剌拏、弥多罗尼子,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迦毗罗卫人,为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說法第一。 與佛陀同日出生。.

新!!: 涅槃和富樓那 · 查看更多 »

密那·阿爾法薩

密那·阿爾法薩(Mirra Alfassa,生於 1878/02/21,卒於 1973/11/17),被她的信徒尊稱為「母親」。她是聖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的靈性協作者(spiritual collaborator),本名是Blanche Rachel Mirra Alfassa。 她在 1914/03/29 來到印度本地治里(Pondicherry)的奧羅賓多僻靜所,後又因一次世紀大戰的波及而離開本地治里,並在日本渡過大半人生,她在日本遇到諾貝爾桂冠詩人泰戈爾。直到 1920 年,母親終能返回本地治里並定居在此。而奧羅賓多在 1926/11/24 退隱之後,母親便與大師的其他弟子建立了奧羅賓多修道院。母親也成為該社群的靈性導師。 母親末 30 年的人生經歷都記載在 13 冊的鉅著《》中 。在那幾年,她嘗試對一種據稱已被奧羅賓多找到的新精神力量—謂之「超心智真理意識」—敞開,試圖轉換她的肉身為她感受到的「初代新人種」。奧羅賓多認為她是神聖母親的化身並以此稱呼她。當被問及為何她是母親時,奧羅賓多寫了一本深入淺出的書 --《母親》來介紹母親的傑出人格、她的面向及神聖化身,解釋為何她應被稱為母親。.

新!!: 涅槃和密那·阿爾法薩 · 查看更多 »

小小戒

小小戒,又稱為雜碎戒或微細戒,釋迦牟尼佛陀将涅槃之前,遺命阿难尊者曰「小小戒可捨」 《长阿含經·遊行經》:「阿難。汝謂佛滅度後。無復覆護。失所持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捨小小戒。」 《長部·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告阿難曰:阿難!若於汝等中,有作如是思惟:『大師之教言滅,我等無復有大師。』阿難!勿作如是見,阿難!依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後,當為汝等之大師。……阿難!於我滅度後,僧團若欲者,小小學處可以捨。」 《巴利律藏》:時,具壽阿難言諸長老比丘:「諸大德!世尊般涅槃時,曾對我言:『阿難!我滅度後,僧伽若欲者,小小戒可捨。』」 《十誦律》:「長老阿難。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白大德摩訶迦葉。我面從佛聞受是語。佛言。我般涅槃後。若僧一心和合。籌量放捨微細戒。」 《四分律》:「時阿難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葉言。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自今已去。為諸比丘捨雜碎戒。」 《五分律》:「阿難復白迦葉言。我親從佛聞。吾般泥洹後。若欲除小小戒。聽除。」 《大般涅槃經》:「爾時如來告阿難言。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何以故。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餘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互相伺察。無令眾中有犯大戒。不應求覓他細過。」 。「小小戒可捨」雖然是佛陀的遺命,但是在王舍城的第一次集結,眾人對何謂小小戒各有己見,故未被採納,阿難還因此而受到包括摩訶迦葉等人的諸多責難。.

新!!: 涅槃和小小戒 · 查看更多 »

小乘佛教

小乘(हीनयान,)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低声闻乘、獨覺乘的统称,也被用來貶低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認為大乘經典是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的假佛法,「大乘」「小乘」這些名詞不是佛說。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950年成立大會。.

新!!: 涅槃和小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尼柯耶

尼柯耶(巴利文與Nikāya),原義是收集、集合、分類、群體等。在上座部佛教中,用來稱巴利藏中的經藏部份,相當於漢傳佛教中的阿含經。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所屬的派別,也被稱為尼柯耶派,相當於分別說部中的赤銅鍱部。.

新!!: 涅槃和尼柯耶 · 查看更多 »

少林保卫团

少林保卫团,即少林寺保卫团、少林寺防卫团,是民国元年(1912年),由少林寺武僧组建的一支僧兵武装。时任少林寺方丈恒林担任第一任“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为地方民团性质。恒林涅槃后,其弟子妙兴接任「团总」的职务。 少林寺保卫团在成立之初,曾积极维护当地治安,多次击败当地流竄的土匪。后来妙兴率少林寺保卫团加入了吴佩孚的军队,冯玉祥參與國民黨北伐,少林寺防卫团在與馮的交战中被消灭,最终导致石友三率兵火烧少林寺。.

新!!: 涅槃和少林保卫团 · 查看更多 »

島史

《島史》(巴利文:Dīpavamsa,另有中文譯名《島王統史》、《洲史》),斯里蘭卡最古的編年史詩體歷史文獻,採用巴利文寫成,作者不詳,大約成書於公元4至5世紀。.

新!!: 涅槃和島史 · 查看更多 »

巧塔吉臥佛寺

巧塔吉臥佛寺(ခြောက်ထပ်ကြီးဘုရားကြီး,英語:Chaukhtatgyi Buddha Temple,Chauk Htat Gyi Pagoda)裡供奉的巧塔吉臥佛,也稱為六層高佛像,是緬甸最大的卧佛像。巧塔吉臥佛寺位於緬甸仰光省仰光市的巴漢區瑞貢丹路,是該區最著名的佛寺。.

新!!: 涅槃和巧塔吉臥佛寺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新!!: 涅槃和上座部佛教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Theravāda and the )是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宣言,发表于1967年(WBSC)的第一次会议。由已故的WBSC创办者及秘书长 Pandita Pimbure Sorata 长老,邀请尊者拟定一份联合了所有不同佛教传统的简要条文,此文已由世界佛教僧伽会一致通过。.

新!!: 涅槃和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 查看更多 »

師利·奧羅賓多

斯瑞·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 Ghose,শ্রীঅরবিন্দ;),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北印度地區的政治人物、哲學家、瑜伽士、上師、教育家、民族主義者、詩人。奧羅賓多之名也有音譯為阿羅頻多、奧羅頻多的,直譯是「曉蓮大師」或「旭蓮大師」之意,Aurobindo意指一種晨間開放的蓮花,為「紅蓮」。室利、師利、斯瑞、斯里或斯裡(均為Sri的音譯)原為梵文,意指「神聖的」。他被印度人稱爲「聖哲」,與聖雄甘地,聖詩泰戈爾通稱「三聖」。其生辰8月15日被定為印度獨立日。 奧羅賓多七歲時移居英國,並學於倫敦,於1893年後回到北印度,並於1905年-1912年帶領北印度地區從事爭取殖民自治的運動,任《敬禮祖國》等報刊編輯。以後在印度東南沿海的本地治裡與他的靈性協作人密那·阿爾法薩合創奧羅賓多修道院(1926年),從事著述。之後,轉而研究哲學,神秘主義及瑜伽,他所創建改進的新瑜伽,也成為今瑜伽研習主流之一。1950/12/5,奧羅賓多卒於本地治理。 奧羅賓多力圖把印度的政治運動建立在印度宗教基礎上,宣傳印度教的理想也就是印度民族運動的理想,寫有一百多篇著作,主要有《神聖人生論》、《人類迴圈》、《印度文化的基礎》、《最後的詩篇》等,有徐梵澄中文譯本。.

新!!: 涅槃和師利·奧羅賓多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涅槃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佛教 (百科全书)

《中国佛教》是一套中国佛教协会主持编写的佛教百科全书。1955年,斯里兰卡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两千五百年,发起编纂英文版的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受斯里兰卡总理之托,由中国佛协组织人力编写、翻译。当时汉文条目共写成四百多篇,约二百多万字,但将部分英译稿寄往斯里兰卡後,中文版一直没有出版。直到1980年代初,才得以由東方出版中心(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陆续出版,共有四册,主要内容包括:.

新!!: 涅槃和中国佛教 (百科全书) · 查看更多 »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古稱诸子百家)為華夏文明各學派的哲學思想。華夏思想最早記綠殷周之际成書的《易经》,後來大盛於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發展史可大体分为:东周古典的诸子百家哲学;漢朝獨尊儒術,汉唐的儒佛道冲突而交错的发展时期;宋元明清儒佛道融合而转生的理学;晚清以后的中西会通时期。 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家、佛家和道家影响最深远。西方哲学於近代傳入,也影响甚鉅,中國共產黨執政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取代儒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義上的官方政治理想;儒家失勢後演變成新儒家,其支持者繼續承傳華夏古風。 中國人的宇宙觀方面以易經和老莊為核心,倫理社會觀是以孔孟之說為代表,佛家則以宣揚因果輪迴、眾緣唯心的道理與儒道互相輔助而成。.

新!!: 涅槃和中国哲学 · 查看更多 »

中道 (大乘佛教)

佛教術語,佛教所稱的中道(梵語:)係指有別於常見外道的常邊與斷見外道的斷邊,即法界實相不落於任一邊,非兩邊。故如執著此中道即非中道,因執著有之一邊故。法界實相雖不落空有兩邊,然亦不離空有二邊。佛教的中道有二乘的中道與大乘不共二乘的中道。.

新!!: 涅槃和中道 (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中觀

中觀(मध्यमिका,Madhyamaka),大乘佛教術語,以觀察中道作為修行。其思想起源於《雜阿含經》,即八正道中的正見。龍樹著《中論》以此為理論核心,為中觀派的核心思想與修持方法。.

新!!: 涅槃和中觀 · 查看更多 »

中部 (佛經)

《中部》(巴利文:Majjhima Nikaya)、《中尼迦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其一共有152部佛经,分为三编:《根本五十经编》、《中分五十经编》和《后五十经编》,这些经文涉及佛教的所有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业报、无我、禅定、涅槃等,还有驳斥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等外道思想。 其对应的北传佛教经典为《中阿含经》。.

新!!: 涅槃和中部 (佛經) · 查看更多 »

中有

中有(梵文:antarābhava,藏文:bardo),又稱称作中陰、中蘊、中有身、中陰身,佛教術語,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後,到下一期生命開始之前的中間存在狀態。是生命輪迴的一部份,類似於一般所說的靈魂、鬼魂、魂魄、元神、細微身等,但佛教對它有自己的理論解說。 在佛教中,不同部派對中有的概念有所爭論,說一切有部支持中有學說,但大眾部與分別說部則不支持。上座部佛教否定中有理論,但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則普遍接受中有的想法。.

新!!: 涅槃和中有 · 查看更多 »

常乐我净

#重定向 涅槃.

新!!: 涅槃和常乐我净 · 查看更多 »

希瓦納博士

賽迪斯·博多格·希瓦納博士(Doctor Thaddeus Bodog Sivana)是一名DC漫畫旗下的虛構漫畫超級反派,由和所創作,該角首次登場於《》#2(1940年2月)。他時常作為驚奇隊長(或稱作沙贊)的大反派及出場頻率最高的宿敵之一。 2009年,希瓦納博士被IGN列為史上最偉大的漫畫反派中的第82名。貝克說,帕克透過將印度神濕婆(Siva)的名字與「涅槃(nirvana)」這個詞結合起來,而創造出「希瓦納(Sivana)」這個名字。.

新!!: 涅槃和希瓦納博士 · 查看更多 »

东方三圣

东方三圣,又稱藥師三尊,相對於西方三聖而言,是東方淨土琉璃世界的三位佛菩薩。一般說法是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萨。在電光如來時代,一位居士與他的兩個兒子,共同立志,拯救世間一切病苦眾生,電光如來命這位居士改名為「醫王」,這位「醫王」後來經過長時間的苦修之後得道成佛,就是藥師佛。他的兩個兒子,也就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萨。 藥師三尊化导救济有情众生,尤其拯救傷病痛苦眾生,使之得到究竟安乐利益。东方净琉璃光世界的众多菩萨由此日光菩薩、月光菩萨领导,兩菩薩将于药师佛涅槃后,依次递补佛的位置。 亦有寺廟以藥王、藥上兩菩薩为药师如來的左右胁侍,以示施藥度盡苦難眾生之意。 亦有寺廟以觀音、勢至二菩薩為药师如來脅侍,表示東方與西方淨土無二無別。.

新!!: 涅槃和东方三圣 · 查看更多 »

布吒婆楼经

《布吒婆楼经》(巴利文:Potthapada Suttam),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九部经。.

新!!: 涅槃和布吒婆楼经 · 查看更多 »

七財

七財,佛教概念,又称七法财、七圣财,意指七种由修行而生的无形财富。.

新!!: 涅槃和七財 · 查看更多 »

七清淨

七清淨(Saptha Visuddhi),佛教术语,源自覺音《清淨道論》,由戒、定、慧三學中細分出來,為修習解脫道至涅槃的七個階段。在南傳上座部中有很重要地位。.

新!!: 涅槃和七清淨 · 查看更多 »

三學

三學(梵语:,巴利語:)或三無漏學,佛教術語,分別指增上戒學()、增上意學或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戒、定、慧,即三無漏學,是達到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修行之道。三無漏學是八正道的總結: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新!!: 涅槃和三學 · 查看更多 »

三定聚

三定聚,或作三聚(梵語:Trayo rāśayah),佛教術語,指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新!!: 涅槃和三定聚 · 查看更多 »

三平義中

三平義中禪師(),唐朝佛教禪宗高僧,俗姓楊,咸陽高陵(今陝西西安高陵)人,修道於閩南漳州三平山,人稱三平祖師,或作三坪祖師,封號廣濟大師。.

新!!: 涅槃和三平義中 · 查看更多 »

三乘

三乘,大乘佛教術語。“乘”即是交通工具,“三乘”是指佛教的三种交通工具,象征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其根据众生的根机而对应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教法。.

新!!: 涅槃和三乘 · 查看更多 »

三乘菩提

三乘菩提,佛教術語,菩提(梵文:बोधि bodhi),是指「覺悟」的意思」,三乘是將佛教修行的法道的總體大綱分成三種:大乘佛菩提道、中乘緣覺菩提、小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聲聞菩提合稱二乘菩提,是所謂的解脫道)。透過這三種修行的法道,可以開悟佛法的智慧。.

新!!: 涅槃和三乘菩提 · 查看更多 »

三界

三界(त्रैलोक्य,),佛教用语,指有情眾生存在的三個領域: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構成世間,相當於三有。.

新!!: 涅槃和三界 · 查看更多 »

三藏

三藏(梵语:त्रिपिटक,,Tipiṭaka),佛教術語,佛教經典的一種分類法,即經、律、論三種類別的佛典,包含:.

新!!: 涅槃和三藏 · 查看更多 »

三法印

三法印(),佛教術語,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提出了三相(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作為一切萬法存在之特徵。.

新!!: 涅槃和三法印 · 查看更多 »

三有

三有,佛教術語,對於有的三種分類,即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新!!: 涅槃和三有 · 查看更多 »

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佛教術語,無明可分兩種: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

新!!: 涅槃和一念無明 · 查看更多 »

幻影说

幻影說(Docetism),又稱看似人主義,或稱唯神主義,是早期基督教對基督的表述之一。此派認為,耶穌是個完全的神,不可能成為肉身。耶穌的本體就是上帝,耶穌在人間的一切活動,包括十字架上受苦,以及而後的復活、升天,都只是化身及假象,只是上帝投射在人間的一個影子、幻象或幻影形體。因此他們反對道成肉身理論。 傳統上認為,此派與諾斯底主義及希臘哲學關係密切,在基督教會中,馬吉安是第一個提出這個學說的人。325年尼西亞會議宣布幻影說為異端,此派因而衰微。.

新!!: 涅槃和幻影说 · 查看更多 »

幻想鄉

幻想鄉()是同人社團上海愛丽絲幻樂團製作的彈幕射擊遊戲東方Project中的架空世界。東方Project的故事就是以在幻想鄉發生的各種事件為主題。.

新!!: 涅槃和幻想鄉 · 查看更多 »

乌托邦

烏托邦(utopia,国际音标:/juˈtoʊpiə/)也稱「理想鄉」(和製漢語,曾為魯迅《華蓋集》中使用),「無何有鄉」(無何有之鄉、此句出自《莊子》逍遙遊篇),是一个理想的群体和社会的构想,名字由托马斯·摩尔的《烏托邦》一书中所写的完全理想的共和国“乌托邦”而来。意指理想完美的境界,特別是用於表示法律、政府及社會情況。托马斯·摩尔在书中虚构了一个大西洋上的小岛,小岛上的国家拥有完美的社会、政治和法制体系。这个词用来描述一种被称为“意向社群”的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这个概念也引申出了其他的概念,最突出的概念就是反乌托邦。.

新!!: 涅槃和乌托邦 · 查看更多 »

亚洲艺术史

亚洲艺术史或东方艺术史,包含了各类文化和宗教的广泛影响。 亚洲艺术史与西方美术史在时间上为平行发展,但大体上早上几世纪开始出现。 中国美术史、、 、日本藝術 都对西方艺术史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相应的,西方美术对东方美术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近東艺术同样对西方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开原始藝術外, (现伊拉克,西南亚,约公元前7600年)代表了最古老的亚洲艺术形式。Bellwood, Peter.

新!!: 涅槃和亚洲艺术史 · 查看更多 »

京都御所

京都御所(),又名京都皇宮(),是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上京區的宮殿建築,也曾是日本天皇的居所(皇居),自北朝存在期間、到1869年遷都東京前的歷代天皇皆居住於此。名稱中的「御所」在日語是指天皇或皇室主要成員之住所,現亦被京都市民做為該宮殿的簡稱。.

新!!: 涅槃和京都御所 · 查看更多 »

二叠字

二叠字,也稱爲雙叠字,指汉字中一类由二个完全相同的字組成的叠字。.

新!!: 涅槃和二叠字 · 查看更多 »

二乘

二乘,大乘佛教術語,對獨覺與聲聞的合稱,主要修證內涵即是解脫道,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大乘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主要是透過佛法中修行斷我見、我執的方法,滅除眾生的分段生死等無明,而得證解脫的智慧。二乘菩提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三界世間。.

新!!: 涅槃和二乘 · 查看更多 »

二乘解脫道

解脫道,佛教術語,在大乘佛教理論中,指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解脫道的內容即是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不再受業力與無明的牽制,滅除眾生所有能障礙生死的煩惱(即煩惱障),而得解脫的智慧,能證涅槃果,不受後有,出離三界六道生死的輪迴。 解脫道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世間。二乘的解脫道只能使人成為阿羅漢而不能使人成佛。.

新!!: 涅槃和二乘解脫道 · 查看更多 »

二諦

二諦,佛教與印度教術語,二種不同的諦,為世俗諦與勝義諦二者的合稱,是對於真理的一種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時代的奧義書思想,將世間的道理稱為世俗諦,超越世間的道理為勝義諦。佛教接受這個說法,部派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經量部,與大乘佛教都使用這個術語。.

新!!: 涅槃和二諦 · 查看更多 »

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梵語:pañca-dharma-skandhāḥ;巴利語:pañca-dhamma-kkhandhā),佛教術語,以五種功德法(-dharma)而成就解脫身、佛身也,即:.

新!!: 涅槃和五分法身 · 查看更多 »

五净肉

五淨肉,是大乘佛教術語,於三淨肉外,再加上自死和鳥殘,即自然死亡的動物,以及被其他鸟兽杀死而剩餘的肉。.

新!!: 涅槃和五净肉 · 查看更多 »

五現涅槃

三界凡夫將所修證的欲界、色界總共五種非解脫境界,誤計為 涅槃境界。 首楞嚴經卷十:「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Category:大乘佛教術語 Category:佛教名數5.

新!!: 涅槃和五現涅槃 · 查看更多 »

五蓋

蓋(nīvaraṇāni,nivāraṇa),佛教術語,是煩惱的異名之一。主要分為五類,即五蓋(pañca nīvaraṇāni,pañca nivāraṇa),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障、五退法。.

新!!: 涅槃和五蓋 · 查看更多 »

五戒

五戒(पञ्चशीलानि,),佛教術語,為五種基本尸羅,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印度沙門傳統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佛陀以此教導弟子,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居士、女居士應該盡量遵守,出家眾則更應獨身,不能發生性行為。.

新!!: 涅槃和五戒 · 查看更多 »

仁武區

仁武區位於台灣高雄市,北臨大社區,西鄰三民區、左營區、楠梓區,東鄰大樹區,南接鳥松區。 本區西部地勢平坦,為主要農耕地帶,東部地勢較高,多丘陵地,耕作較為困難,氣候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3~25℃。近年來因仁武工業區的設置,各種工廠林立,使本區的產業型態逐漸轉型為工商業,且交通十分便利,為高雄市人口快速成長區之一。.

新!!: 涅槃和仁武區 · 查看更多 »

异域镇魂曲

是由美国Interplay公司旗下的黑岛工作室(Black Isle Studio)制作并于1999年发行的一个基于高级龙与地下城规则的电脑角色扮演游戏。中国大陆由北京新天地互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代理汉化。 本遊戲的故事背景為龍與地下城中的一個較為冷門的戰役模組異度風景,而由於該模組本身即較偏向哲學層面的探討,使得人物的对白充满了艰深晦涩的哲学思考,剧情和设定庞大繁杂,加上画风阴暗怪诞,操作困难,因此这款游戏并不十分畅销,但仍被一些玩家视为欧美角色扮演游戏史上的巅峰之作。.

新!!: 涅槃和异域镇魂曲 · 查看更多 »

开悟

开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就是相對於一般人對世間本質及生命實相的無所知道。.

新!!: 涅槃和开悟 · 查看更多 »

佛(बुद्ध;IAST:Buddha;Buddho),又稱佛陀,佛教術语,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有十個稱號,亦有三身。狹義而言,現在佛教的「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佛教分裂後菩薩成佛之道理論分裂成兩大不同菩薩道,傳統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和大乘菩薩道,其中大乘菩薩道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不合。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先發願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成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註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佈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兩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捨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道、果、涅槃。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中阿含經》: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者﹞,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十號具足。.

新!!: 涅槃和佛 · 查看更多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位於台灣高雄市大樹區,占地五十公頃,2011年落成。1998年釋星雲法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感念佛光山寺長期為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並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30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臺灣建館供奉,讓正法永存,舍利重光。釋星雲為此珍貴的宗教遺產而建館至今,秉持「以人為本」推動社會終身教育,是綜合性最強並極具特色的博物館。 佛陀紀念館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五年合作計畫,共同舉辦過「千年重光」、「光照大千」、「七寶瑞光」、「紫禁佛光」、「絕壁重光」等大型展覽。與山東省文物局、安徽博物院、蘇州博物館、湖北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等九個簽署成為友好博物館,每年在兩岸博物館館際交流及春節都有舉辦文化藝術展演活動。 佛陀紀念館實踐三好、四給的核心價值,以「文藝化、電影化、人間化、國際化」四化為發展目標,朝著典藏、研究、教育、探索及公共服務、休閒和觀光於一體,一年入館近千萬人次。2014年晉身ICOM國際博物館、首家通過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國際認證的博物館至今,2015年獲第五屆中國旅遊投資艾帝亞獎,榮登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2015年報(UNWTO)。2014、2016及2017年獲全球最大TripAdvisor大獎、卓越獎,榮獲台灣高雄景點第一。 佛陀紀念館設有四個常設展,四處展覽廳,重點展示引進海内外專題展覽和館藏珍品主題展。並設有一千五百人專業表演劇場「大覺堂」,民眾可公益欣賞藝術表演。以興建48座地宮的因緣,特地規劃「佛教地宮還原」常設展區,模擬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展出地宮珍寶文物,設計了「開啟地宮門倒數」,以數字讓參觀民眾參與時空的進行。 佛陀紀念館歷來重要出版有:《博物館的奇蹟-佛陀紀念館的故事》、《兩岸博物館論壇論文集》、《與大師面對面-張大千書畫展‧星雲大師書法展》、《金身合璧 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紀實暨佛塔寶藏藝術展》、弘一大師•豐子愷《護生圖書畫集》、《畫說紅樓─清‧孫溫 孫允謨繪紅樓夢》、《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等明清水陸畫精選作品》、《紫禁佛光-明清宮廷佛教藝術展》等近30冊。 每年配合舉辦指標性、國際性大型活動:佛光山2018春節平安燈法會、佛誕節、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星雲人文世界論壇、世界神明聯誼會,均為大活動,世界各地中外人士都歡喜參與。佛陀紀念館和海內外博物館及各大學交流,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國際交流活動,實為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

新!!: 涅槃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新!!: 涅槃和佛经 · 查看更多 »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也稱為《遺教經》),共一卷,由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是佛陀在涅槃前對弟子的最後教誡,闡述作為佛教根本的戒定慧。 歷代對本經的注疏有:.

新!!: 涅槃和佛遺教經 · 查看更多 »

佛誕

佛誕,通常是慶祝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 紀念的日期,在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一般訂為農曆四月初八。 而在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的一些地區,將佛陀誕生、出家、成道、湼槃於同一日紀念,稱卫塞节,日期訂為陽曆5月份的一個月圓之日(望日),常常是農曆的四月十五日。例如2014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衛塞節皆定於在5月13日(農曆四月十五)。北傳佛教則稱四月十五日為「佛吉祥日」或「佛顯日」,認為佛在出生七日時顯示祥瑞,而天龍八部皆奔來供養佛祖,屬於佛誕的餘緒,通常與佛誕合併慶祝,而不獨立慶祝。.

新!!: 涅槃和佛誕 · 查看更多 »

佛滅日

佛滅日,即釋迦牟尼佛滅度之日,詳細日期眾說紛紜。後被引伸為日本系統時曆中,六曜(先勝・友引・先負・仏滅・大安・赤口)之一的諸事不宜的大凶之日。 北傳佛教中的釋迦牟尼佛滅度之日,即陰曆的二月十五日。一些宗派的釋迦牟尼佛滅度日,是陰曆的二月初八日。也有一些宗派說法是四月八日。 南傳佛教中有衛塞節,是佛生日,也是佛滅日。選在新曆五月的第一個月圓日,通常即舊曆的四月十五日,南洋相傳,釋迦佛於五月月圓之日在菩提樹下悟道;後來他湼槃那天,巧的也是五月的月圓之日。三者雖不一定是同一天,卻全都在五月份,且都是月圓之日。.

新!!: 涅槃和佛滅日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涅槃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历史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創建,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是佛陀的簡稱,其意思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靈的清淨和覺悟,佛教認為世界是遵循因果循環,只有達到覺悟,才能超越生死輪迴。釋迦牟尼涅槃後,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 自從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流傳到中國东北,再傳播到韓國、日本及越南;唐朝時期傳入西藏,于是北傳佛教被后人分称汉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則以上座部佛教為主,則通過斯里蘭卡,傳播到緬甸、泰國、印尼、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到了現代,佛教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新!!: 涅槃和佛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佛教用语列表

下面為佛教相關的術語和條目: 下面列出佛教的非通俗用语的用词。.

新!!: 涅槃和佛教用语列表 · 查看更多 »

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泛指與佛教相關的藝術,特別是雕塑、建築、繪畫等有較多歷史遺存,而文學與音樂方面作品相對較少。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徵意義還未發展成複雜與多樣化的體系時,佛教藝術已經開始發展。佛教藝術发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左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次大陆。之后,随着向亚洲其它地區和世界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佛教艺术也隨之不断演变。 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質上是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後,将佛陀以人像呈現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变,以適應各國的需要。往北,它通过中亚,渗入东亚形成了佛教艺术北部的分支;往东,它一直扩张到东南亚而形成了佛教艺术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荣的佛教艺术对印度教艺术发展的影响持续到公元10世纪,但随着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迅猛扩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声匿迹。.

新!!: 涅槃和佛教藝術 · 查看更多 »

佛教戒律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vinaya),毗奈耶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廣義上尚指最初的尸羅、出家眾的學處、波羅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團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对于修習佛法,嚴謹遵守戒律有着绝對的重要性;对研究佛教思想,亦有着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语:-),与“经”和“论”合称“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

新!!: 涅槃和佛教戒律 · 查看更多 »

佛曆

佛曆(Sāsanā Sakaraj),一種傳統曆法,為陰陽曆,這種曆法盛行於南亞和东南亚的佛教國家,如柬埔寨、泰國。其紀年法,稱佛滅紀元,以釋迦牟尼佛滅度(涅槃)當年度為計算基準。 在中國漢傳佛教有以佛陀出生年為紀元,於《魏書》沙門曇謨最說:佛陀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示現降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示現入滅的說法,因此西曆2017年為中國佛曆3044年(若不建立西元0年,則西元前1027年是甲寅年)或3045年(南宋天臺宗的說法 佛陀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生 西元前1028年是甲寅年)、3043年(中國歷朝一貫沿用的說法 佛陀於周昭王二十四年生 建立西元0年 西元前1026年是甲寅年)、2994年(若以魯紀年推算,周昭王二十四年就約為西元前977年是甲寅年)等。.

新!!: 涅槃和佛曆 · 查看更多 »

得救

得救或得救贖就是離開苦難。在宗教,得救就是靈魂得以脫離罪。 研究有關如何「得救」的學問稱為救贖論。.

新!!: 涅槃和得救 · 查看更多 »

信修浮

信修浮(ရှင်စောပု;孟语:;英语: Shin Sawbu,),勃固王朝女王,1453至1472年在位。自信修浮的统治开始,上缅甸与下缅甸保持了长达50年的和平。.

新!!: 涅槃和信修浮 · 查看更多 »

念佛

念佛,本指念佛的十個名號,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有时作无上士调御丈夫,或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後來逐漸演變成專念佛的名號,祈求死時升入佛國淨土。念佛的功德,除了滅罪增福,往生淨土,還包括超渡亡者、獲得善緣、趨向涅槃,乃至證念佛三昧、得無生法忍。 大乘佛教淨土宗的念佛特指修行人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求在死時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又稱“極樂淨土”、“彌陀淨土”等)。也有發願往生東方琉璃世界而誦唸藥師佛名號,或者妙喜世界而誦念無動佛名號者,或者發願往生蓮華藏世界而誦念毘盧遮那佛(釋迦文佛)名號者,又或者當來下生彌勒佛,求生兜率內院者,《華嚴經》言:「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且諸佛互相護持,故念一佛即念萬佛,專一即可。 淨土宗行者稱念的佛號主要為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只四字洪名“阿彌陀佛”。佛教徒相信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等,都是過去佛或者未來佛,可以透過念誦其名號與之相應,一樣可以往生淨土。就算是不是過去佛的菩薩,甚至阿羅漢的聖號,亦有無量功德。.

新!!: 涅槃和念佛 · 查看更多 »

地獄

地獄,被一些人認為是人死亡後靈魂會到的地方。在汉族传统宗教观念中,地獄是陰間地府的一部分。地獄的觀念广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观念中,如道教、佛教、印度教、現今的猶太教和基督宗教中的一些派别、伊斯兰教等。其實陰間和地獄的性質不盡相同,陰間也稱冥界,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而地獄特指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說是陰間的監獄和刑場。 地狱的观念同时出现在古代东方的印度和西方的西亚,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其最初来源可能是位于两者之间的伊朗高原。早在公元前1800年古波斯的拜火教就有这样的描述:末日审判是有一个大火坑,好人在那里被牛奶和蜂蜜浇灌,而坏人则被融化的金属溶液浇灌。有人認為這是东西方所有地狱观念的共同起源,研究古波斯宗教的学者也持此观点。一種觀點認為佛教傳入前中國沒有地獄觀念。以著有《東漢生死觀》的余英時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中國道教原本已有地獄觀念,佛教傳入後又影響後來道教的地獄概念。 不同的信仰對地獄的理解會有所不同,但一般與人死後的靈魂會到地獄受審、等待輪迴、轉世或受刑罰等事有關。地獄與痛苦的負面情緒有不可分割的聯想,佛教認為地獄道是沒有喜悅意和喜樂的地方,在六道之中最苦的境界;地獄道的是囚犯即“罪鬼”,這與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新!!: 涅槃和地獄 · 查看更多 »

地獄 (佛教)

地獄(Naraka,निरय Niraya),音譯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泥犁等。佛教宇宙論以此界爲輪迴流轉中最痛苦、最低劣的生存界。眾生命終後,因其所作惡業,將投生(梵語:upapatti)此界或他惡趣受苦,至業報結束方投生他界。與餓鬼、畜生並列為三惡趣之一,代表著三不善根中的瞋恚。 佛教地獄之說極為分歧,不管在地獄的名稱、數目以及地獄所在處,都存有種種異說,反映了當時印度對此觀念的紛雜不一。到了後期,佛教諸論師漸漸融匯異說,加以綜合,才有較為一致性的說法。.

新!!: 涅槃和地獄 (佛教) · 查看更多 »

圓寂

圓寂,佛教用語,涅槃的另一個漢語譯名。這個譯名由玄奘創造,採用諸德圓滿、諸惡寂滅之意。現今佛教出家僧侶過世,多稱為圓寂,因此它也被當成死亡的同義語。.

新!!: 涅槃和圓寂 · 查看更多 »

僧伽蜜多

僧伽蜜多 (梵文:Sanghamitra 巴利文: Sanghamitta),意譯為慈僧,为阿育王的女儿,佛教高僧。 僧伽蜜多和其孪生兄弟摩哂陀一同加入佛教僧众。此后,摩哂陀被阿育王派往斯里兰卡宣传佛法教义,建立僧團。後來因為錫蘭國王天愛帝須王的王妃阿耨羅(Anual)想出家,摩哂陀根據戒律,不能直接渡她,於是國王派遣一個代表團,到印度請阿育王派比丘尼僧團到錫蘭受比丘尼戒。使臣團傳達這訊息時,阿育王最初并不同意僧伽蜜多到海外,但僧伽蜜多向父親解釋兄長的呼換是難得的機緣,她可以在錫蘭建立比丘尼僧團,能將佛法傳給錫蘭人民,尤其婦女。阿育王最终同意。大長老Mahinda建議僧伽蜜多拿釋迦佛證果的菩提樹的樹苗一起去錫蘭,阿育王安排僧伽蜜多拿南面的樹苗及與十一位阿羅漢比丘尼去錫蘭,另外剎帝利族家庭,婆羅門,大臣及貴族等也陪伴菩提樹。僧迦蜜多從港口Tamluk離開國家,阿育王滿懷傷感的站在港口望到船隻離開視線。其他几位比丘尼一道来到斯里兰卡,并在錫蘭建立了比丘尼僧團。錫蘭是印度以外第一個國家擁有完整的佛陀的四眾弟子。 僧伽蜜多建立女居士精舍,她住的尼寺在城市裡。當菩提樹苗與儀式相連時,王妃阿耨羅及其他女眾出家剃度,在阿羅漢比丘尼僧團的指導下,成立了比丘尼僧團,歷史亦告知我們僧迦羅的比丘尼亦曾到過中國,並在中國成立比丘尼僧團。 大長老尼僧伽蜜多79歲時,在她住的Hatthalhaka尼寺中般涅槃,她的葬禮由Uttiya以崇敬及適當的儀式進行,在菩提樹不遠處。.

新!!: 涅槃和僧伽蜜多 · 查看更多 »

初转法轮

初轉法輪,佛教術語,一般來說,指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在鹿野苑為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第一次宣說佛法。。在此次說法中,釋迦牟尼三次宣說四聖諦,被稱為轉法輪、三轉法輪,或三轉十二行相;根據如來藏學派的說法,此次稱為初轉法輪,宣說小乘。 因此,初轉法輪可以指:.

新!!: 涅槃和初转法轮 · 查看更多 »

初期佛教

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佛教史的最初階段,一般指從佛陀證道傳教或佛滅後開始,到根本分裂後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歷史階段,此時的教義與釋迦牟尼原始的教義相去不遠,被認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義。現存所有佛教典籍都是第三次結集之後記載下來的,因而初期佛教主要研究對象仍是部派佛教三藏。 現代佛教研究學者,又將此時期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這幾個術語經常被混用,學者經常賦與它們不同的定義。但亦有將根本佛教一詞用作佛陀傳道時期,而原始佛教一詞用作佛滅後100年左右的使用方法。.

新!!: 涅槃和初期佛教 · 查看更多 »

咂陽

咂陽(英語:Fellatio或fellation、俗稱:blowjob、giving head、sucking off),或稱“吮陽”,俗称吹簫,是口交的其中一種形式,當中從事者的口部或喉嚨會跟一名男性或自己的陰莖接觸,並以此進行刺激。以口腔刺激阴囊的行为也可稱为咂陽,但其擁有一个專門俚語——吊茶包。 咂陽能助从事者進入興奮狀態,並可使接受方性高潮。一名伴侶可能會在進行像性交和肛交般的性行為之前,為其男性伴侶咂陽,並以其作為前戲的一部分;或視其本身就是一種加強身體親密和激起性慾的行為。正如大多數性行為一樣,口交可能會傳播性感染疾病,但相關風險顯著低於陰道交及肛交。 口交在一些地區被視為禁忌,但大多數國家並沒有設立禁止人們進行口交的法律。此外亦有一些人對「為伴侶口交」或「伴侶為自己口交」持負面觀感,並可能因此拒絕從事之。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口交跟失貞與否沒有關係,但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See and for male virginity, how gay and lesbian individuals define virginity loss, and for how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ers and heterosexuals define virginity loss/"technical virginity" by whether or not a person has engaged in vaginal sex.

新!!: 涅槃和咂陽 · 查看更多 »

净饭王

舒投德那·喬達摩(梵語及巴利語:Śuddhodana Gautama),意思是純凈的稻米,所以稱為凈飯王。是前6世紀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釋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國王,为悉達多之父。.

新!!: 涅槃和净饭王 · 查看更多 »

入灭

#重定向 涅槃.

新!!: 涅槃和入灭 · 查看更多 »

八聖道分

八聖道分(巴利語:,梵語:),又譯為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聖支道,佛教术语,也叫或者,是指佛教徒修行达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故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梵语“正”也有“圆、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新!!: 涅槃和八聖道分 · 查看更多 »

六因論

六因論,佛教理論,對於因果論的一種解說,最早源自迦多衍尼子《發智論》,屬於說一切有部。六因論把一切事物之因,分為六種:即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與異熟因。六因能產生的結果,分為五果,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離繫果。兩者合稱六因五果。.

新!!: 涅槃和六因論 · 查看更多 »

勝鬘經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梵语:Śrīmālādevī Siṃhanāda Sūtra;英語:Lion's Roar of Queen Śrīmālā),简称《胜鬘经》,佛教典籍,主要阐述寶積部如來藏佛理。.

新!!: 涅槃和勝鬘經 · 查看更多 »

四念住

四念住(satipaṭṭhāna,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為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新!!: 涅槃和四念住 · 查看更多 »

四護衛禪

四護衛禪(巴利文:caturarakkha-bhavana),佛教術語,為四種禪修方法的合稱:佛隨念、慈心觀、不淨觀、死隨念。四護衛禪在上座部佛教中極為盛行,被認為可以幫助修行者克服修行中的各種障礙,以達到涅槃解脫。.

新!!: 涅槃和四護衛禪 · 查看更多 »

四谛

四圣谛 (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 ;cattāri ariyasaccāni,藏文 བདེན་པ་བཞི། 又称四真谛、四谛),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

新!!: 涅槃和四谛 · 查看更多 »

犢子部

子部(梵文:),亦稱可住子部,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自先上座部分支,《大毘婆沙論》稱《發智論》評破了犢子部的根本宗義 迦多衍尼子《阿毘達磨發智論》:「云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有作是說:若五根,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大毘婆沙論》:「有作是說:『若五根,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問:誰作此說?答:是舊阿毘達磨者說。……有說:此是犢子部宗,彼部師執:世第一法,信等五根,以為自性。」 ,故此部起源比說一切有部更早,它同大眾部、分別說部和說一切有部一起並列為早期四大部派。.

新!!: 涅槃和犢子部 · 查看更多 »

皈依

依(saranam gacchami),又作歸依、歸信,佛教術語,是成為佛教徒之前的宣誓儀式。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儀式後,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別可以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在上座部佛教及大乘佛教的多數派別,都主張三皈依(Tisarana),即皈依佛、法、僧等三寶,又稱歸依三宝,誓願終生信從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藏傳佛教則加上皈依上師,成為四皈依。 有時把信奉一種宗教,統稱為皈依,比如「伊凡卡·川普原為基督教長老宗信徒,2009年皈依猶太教,與夫婿成婚。」、「历史上对君士坦丁大帝为何皈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测从未停止过。.

新!!: 涅槃和皈依 · 查看更多 »

王舍城結集

五百结集,也通稱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佛陀釋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後,大迦葉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闍世王在王舍城毘婆羅山側七叶窟前興建的講堂,僧團舉行了第一次結集活動,為佛教經律的起源。 佛教各部派經典都記載了此次結集活動,但是其敍述多少有出入,也沒有考古或佛教之外的文獻加以佐證。.

新!!: 涅槃和王舍城結集 · 查看更多 »

灵光寺 (北京)

灵光寺是位于北京石景山区觉山(俗称“虎头山”)东麓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是八大处的第二处,现位于八大处公园内。 寺内原有“招仙塔”,后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僧人从该塔遗址发现了佛牙舍利一枚。后为收藏佛牙舍利,又于1964年建成了“佛牙舍利塔”。.

新!!: 涅槃和灵光寺 (北京) · 查看更多 »

現實

实(Reality)在日常应用时意味着“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合于客观情况的条件”。广义的讲,“现实”包括所有可以观察到或能理解的事物,所以既包括存在、也包括虚无。 狭义的“现实”在哲学上有不同的概念层次,包括现象、事实、真实及公理等。 现实也締造順利,順利亦締造完整。.

新!!: 涅槃和現實 · 查看更多 »

破僧

僧(Saghabheda)是指佛教出家僧團分化。在佛教歷史上,首次僧團分裂,是在釋迦牟尼在世時,提婆達多提出天授五法,以佛陀年邁為由,希望佛陀交出僧團的領導權,但未獲同意,提婆達多自立僧團,形成提婆達多派僧團與佛教僧團兩大系統。.

新!!: 涅槃和破僧 · 查看更多 »

禪那

禅那(ध्यान,,झान,),又譯為馱那演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惟修或静慮,在佛教經論中,專指四種色界定。修行進入四種禪那的方法,為奢摩他與毘鉢舍那即止觀。.

新!!: 涅槃和禪那 · 查看更多 »

,漢傳佛教術語,原為禪那(jhāna,梵語:dhyāna)的簡稱,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隨著禪宗的發展,逐漸成為漢傳佛教中一個重要而且具備獨特理論意涵的用語。.

新!!: 涅槃和禅 · 查看更多 »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新!!: 涅槃和禅宗 · 查看更多 »

秀峰無等

峰無等(Su Bong Mu Deung,),原名廖四海,佛教禪宗僧人,崇山行願的傳法弟子,國際觀音禪院的指導師,美國普洛威頓斯禪中心和Cambridge禪中心的創辦者之一。此外,他曾多次在韓國及美國主持冬安居。 至於原籍新田东山岭,原名郑尚显,谱谍排行为郑氏第二十五代孙的秀峰禪師,則並非本條目所介紹的人物。.

新!!: 涅槃和秀峰無等 · 查看更多 »

穢跡金剛

跡金剛,又稱大權力士神王佛,為釋迦牟尼佛化現之金剛明王,本體為化佛。在佛法修持上,為密教本尊或護法,依漢傳唐密、藏傳不同傳承有多種身形:二臂、六臂、八臂及靛藍、紅色、藍色、綠色等。唐密穢跡金剛像上頂有釋迦牟尼佛。.

新!!: 涅槃和穢跡金剛 · 查看更多 »

究罗檀头经

《种德经》(巴利文:Kutadanta Suttam),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五部经。佛陀在该经中批判了婆罗门的杀生祭祀。.

新!!: 涅槃和究罗檀头经 · 查看更多 »

第九世达赖喇嘛

隆朵嘉措(,),第九世达赖喇嘛。 生于康区邓柯地方,春科土司丹增曲结公爵的儿子。1807年,三岁时被认定为第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转世灵童,迎到拉萨,应七世班禅、摄政和三大寺代表所请,嘉庆帝准许免于金瓶掣签。1808年九月廿二在布达拉宫坐床,拜七世班禅为师,剃发受戒,法名隆朵嘉措。1815年,到大昭寺参加新年大法会,二月廿一在布达拉宫「突然涅槃」。生前一直由摄政(八世济咙活佛益西落桑丹白贡布、七世第穆活佛罗桑土登晋美嘉措)操办西藏事务。 09.

新!!: 涅槃和第九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八世班禪額爾德尼

敦丹汪曲(;),第八世班禅喇嘛。後藏托甲竹仓人,1854年出生,1856年坐床,1882年逝世,年29岁。 父亲月增旺嘉,1856年在拉萨大昭寺佛前金瓶掣签,认定为第七世班禪額爾德尼的转世灵童,被迎入样领格桑颇章宫,承热振多吉匡呼图克图剃度,赐法名。次年,回到扎什伦布寺执掌法台。1860年,阿其呼图克图阿旺益西楚臣授沙弥戒,学经听法。1867年,专攻闻思修三途,深解显密,通晓医学。1875年受具足戒。1876年,为三千余僧众摩顶求福。1878年,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剃度,赐名。1882年,涅槃后灵骨供奉于扎什伦布寺。著有《诗镜三章例喻》、《扎什伦布章程》。 08.

新!!: 涅槃和第八世班禪額爾德尼 · 查看更多 »

篠栗町

栗町()是位于福岡市東側的一個城鎮,是福岡都市圈的一部分。 主要市區位於篠栗車站周邊。.

新!!: 涅槃和篠栗町 · 查看更多 »

罪 (宗教)

宗教上的罪是指一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者实施了这种行为的状态。通常这种行为准则由一个神(如亚伯拉罕诸教中的天主;上帝、神;真主)来裁定。 罪经常用于指称一种被禁止或不被认可的行为;在某些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某些教派)中,罪可以指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特指一种行为。口头上任何被认为不道德的、可耻的、有害的或者不友好的思想、言论或行为都可以称为“有罪的”(sinful)。 在各种宗教中对于罪的常见概念有:.

新!!: 涅槃和罪 (宗教) · 查看更多 »

羅清

羅清(),諱清,字夢鴻,號思孚,其餘化名甚多。明代山東省即墨縣人,為軍人兼羅教(無為教)創始者,出身軍戶,是漕運運糧軍人,曾在北京古北口服兵役,並皈依佛教,退役後學佛十三年,四十一歲時自認悟道,年六十八時著書闡釋佛法,得到宦官的援助,在漕運船民中傳教,也得到大寧和蘭風等僧人支持,相傳他一度在浙江傳教,共佈道十八年。.

新!!: 涅槃和羅清 · 查看更多 »

羅教

羅教,又稱無為教、大乘教,是中國明清兩代最流行的民間宗教教派之一,明代中期由軍人羅清創立,以《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六冊」為主要經書,主張尋求人心本性的覺悟,反對外在的宗教儀式或造像,適合在家修行,信眾以運河水手為主要基礎,會堂遍佈大江南北,各自為政,信徒素食、念經,作風平和。在民間,羅清被稱為「羅祖」,地位崇高,羅教也常被民眾視為佛教的一支,信徒眾多,分成多個派系,往往與白蓮教並稱,在山東一度威脅正統佛教的地位,在清代多次受官府取締,被指斥為邪教,支派流衍成長生教、青蓮教、真空教等多個教派。.

新!!: 涅槃和羅教 · 查看更多 »

真佛宗

真佛宗是由盧勝彥(被稱為「蓮生活佛」)創立的新興宗教,在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印尼、美國、加拿大等地均有活動,。.

新!!: 涅槃和真佛宗 · 查看更多 »

眾聖點記

聖點記是對佛陀釋迦牟尼入滅時間的一項歷史記載,從南齊永明7年(公元489年)上推975年,推定佛陀入滅於公元前486年。.

新!!: 涅槃和眾聖點記 · 查看更多 »

結 (佛教)

結(saṃyojana,saṃyojana,saññojana),又譯為結使、結纏,佛教術語,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它會產生障礙,將人綑綁在輪迴中,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帶來痛苦。斬斷結縛,就可以進入涅槃。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被稱為五蓋。 在佛經中,結縛有數種不同的分類說法,有二結、三結、四結、五結、九結、十結等。.

新!!: 涅槃和結 (佛教) · 查看更多 »

生死學

生死學是一門學科,牽涉到社會學、科學、醫學、法律等層面,企圖從理論或實務層面提供生命或死亡的相關見解。這些見解是與人類的社會文化脈絡形成的知識系統密切相關的,而在生死學的視野來看,人類的知識系統可粗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宗教、哲學、與科學,宗教解釋人的生前死後,科學研究出生到死亡,哲學則在思想上貫串整個時空,其間的關係正是生死學涵蓋的部分。由於大部分的學科都已經將生命的部分做出相當的研究,因此生死學探討的議題,便有大部分的內容在探討死亡,有時候狹義的說法會將生死學與死亡學畫上等號。.

新!!: 涅槃和生死學 · 查看更多 »

無餘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和終極目標,對於不同宗派有不同分類定義,無餘涅槃:.

新!!: 涅槃和無餘涅槃 · 查看更多 »

無餘涅槃 (大乘佛教)

無餘涅槃,佛教術語,是指阿羅漢、辟支佛滅盡五陰十八界後,不再受後有,亦即不再受三界生死輪迴,本期之壽命結束後,滅盡五陰十八界只剩本際獨處之狀態,因滅盡無餘又稱「無餘涅槃界」。.

新!!: 涅槃和無餘涅槃 (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無餘涅槃界

無餘涅槃界(巴利語:)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不再後有。在《巴利三藏》之注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

新!!: 涅槃和無餘涅槃界 · 查看更多 »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梵語:Sukhāvatī-vyūhaḥ-sūtra,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淨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 經中介紹法藏比丘(無量壽佛)所發諸大願(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有二十四願、三十六願,最多為四十八願,詳見漢譯版本),以及彌陀淨土的樣貌。 對於末法時代的凡俗眾生而言,此經最要緊的目的是促請眾生發往生大願,意即聞阿彌陀佛名號,至心信樂願生極樂世界,就算只有十念也能往生。十念只是比喻,意即容易之意,若時間不准許,就算只有一念也可,但若時間准許(離死期尚久),則多多益善。於《佛說阿彌陀經》有言,若有眾生能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於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不亂直至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必率眾菩薩現前,使該眾生能心不顛倒,而得受接引至極樂世界。 彭際清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以《華嚴經》末後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文,將本經與其他二經串聯在一起。 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說:「《無量壽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華嚴經》被大乘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古德判教,一切經判一乘圓教只有三部,一乘圓教在大乘之上,第一是《華嚴經》,第二是《法華經》,第三是《梵網經》,這稱為一乘圓教的大經。說《華嚴》,當然《法華》、《梵網》都包括。.

新!!: 涅槃和無量壽經 · 查看更多 »

煩惱 (佛教)

煩惱(क्लेश,,,kilesa,藏文:nyon mongs),佛教術語,除了一般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其中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 「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蔽,意謂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而因為煩惱而導致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會眾生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就稱作煩惱障(梵語:kleśāvarana),為二障或三障之一。 煩惱的種子眠藏在藏識之中,未現行顯發出來,故稱為煩惱隨眠。.

新!!: 涅槃和煩惱 (佛教) · 查看更多 »

白蓮教

白蓮教,是跨越多个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内容,但一般认为主源是源于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的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莲宗。因其教徒禁食葱乳,受持五戒,不杀生不饮酒,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白蓮教作为一個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在历史上发动多次民变,屡次受到镇压。 在元朝時,白莲教与明教、红巾军、彌勒信仰有關。元末白蓮教和明朝建國的關係亦有專書介紹。在明朝以後,接受了羅思孚的「無生父母」思想,成為了羅教系統的秘密宗教。.

新!!: 涅槃和白蓮教 · 查看更多 »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著名民间传说。与《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又名《许仙与白娘子》。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修炼成人形的蛇妖与凡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但故事基本包括借伞、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祭塔等情节。《白蛇傳》角色法海的原型來自唐朝的金山法海禪師。.

新!!: 涅槃和白蛇传 · 查看更多 »

百乘王朝

乘王朝(, 摩揭陀俗語: सालवाहण, ,Śātavāhana Empire),又譯為等乘王朝、娑多婆訶王朝、案達羅王朝,是南印度德干高原的一個王國。一般認為百乘王朝存在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另有說法認為王朝始於前3世紀。範圍包括今日的安得拉邦、泰倫加納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在不同時期,百乘王朝有不同的首都,包括阿馬拉瓦蒂和普拉提須薩納(今派坦)。此外,勢力範圍也曾到部分的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在孔雀王朝滅亡後的時期,百乘王朝維護了德干地區的和平,並長期的抵抗來自塞種西薩特拉普王朝的入侵。.

新!!: 涅槃和百乘王朝 · 查看更多 »

隨煩惱

煩惱(upakleśa),佛教術語,共有二十種,所以也常稱二十隨煩惱(vimśati upakleśa),指的是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散亂、二十歪知。這是相對於六個主要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邪見)的根本煩惱來說,因根本煩惱而引起的二十種伴隨而生的煩惱。所以也稱作隨惑、枝末惑。 但由於隨煩惱與根本煩惱同是煩惱的現行,有別於煩惱隨眠的沒有現行、屬於不粗重的、不猛利的、行相細微的性質。.

新!!: 涅槃和隨煩惱 · 查看更多 »

韋馱

韋馱(梵語:Skanda),原譯作塞建陀、私建陀,簡稱建陀,後“建”被誤寫為“違”,再簡化為“韋”,變成韋陀。是佛教的知名護法神,為執金剛神之一。韋馱天的形象,原本是夜叉相,但現今一般是作身穿盔甲、手持寶杵的天將軍身相。世傳他統領東、西、南三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寺院都會供奉祂。也有人將韋馱菩薩的形象印在佛經與佛教典籍的末页,以此表示護持正法之意。.

新!!: 涅槃和韋馱 · 查看更多 »

莲山双林禅寺

莲山双林禅寺又称双林寺,创建于1898年,是新加坡的古迹之一。.

新!!: 涅槃和莲山双林禅寺 · 查看更多 »

聖地

聖地,指被視為「神聖之地」,往往是有重大作用和歷史意義之地。儒家士人中,專指和孔子等儒家聖賢有特別關係的地方,如出生地、活動地。 聖地一詞後來被各種文化、宗教、信仰等所借用,指稱與諸神仙、聖人有密切關係的所在。在中國歷史,人們也把祭祖的神龕、宗廟等視為神聖的地方,有人也稱這種地方為聖地。;古代文獻:.

新!!: 涅槃和聖地 · 查看更多 »

聖哥傳

| 《聖☆哥傳》(聖☆おにいさん),是日本漫畫家中村光的作品,在日本講談社的漫畫雜誌《Morning Two》連載中,台灣的中文版由東立出版社代理。 本作品在2009年時獲得手塚治虫文化獎短篇賞榮譽。在讀賣新聞社主辦的SUGOI JAPAN Award 2015「最想向海外介紹的日本流行文化」評選中獲得漫畫部門第9名。.

新!!: 涅槃和聖哥傳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涅槃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達摩血脈論

《達摩血脈論》,又稱《達摩大師血脈論》,《少室六门集》中的《少室四論》之一,相傳由中國佛教禪宗初代祖師菩提達摩口述,並由其弟子曇琳記錄,也有人說禪宗不立文字,這可能是後代的禪師,彙整達摩祖師的說教而成。 本論主要講述佛性存在於心中,只要能夠了悟自心,自然而然與佛相應,心外覓佛,就是不識佛法。當心中不存虛妄,放棄執著,就能見性成佛。 《達摩血脈論》:“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似預言了禪宗六祖惠能在涅槃以後,門下成道的的弟子(43人),會創立五個宗派。后世佛教徒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 《達摩心經頌》、《達摩破相論》(一名《觀心論》)《達摩四行論》、《達摩血脈論》、《達摩悟性論》、《達摩安心法門》六文,合稱《少室六门集》,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八卷。《卍字版續藏經》中《禪宗著述部》內收有《達摩四行觀》、《達摩血脈論》、《達摩悟性論》等四種。.

新!!: 涅槃和達摩血脈論 · 查看更多 »

菩萨

菩薩,即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 ;बोधिसत्त्व )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外,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薩。.

新!!: 涅槃和菩萨 · 查看更多 »

菩薩道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發願成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成佛才能稱為菩薩,菩薩必須在十波羅蜜中累積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才能成佛。菩薩必須修四念處才有成佛的機會,不修四念處就無法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四道、四果、涅槃,所以菩薩在最後一世成佛前是沒覺悟證果的「凡夫」。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 大乘佛教菩薩道是指為了度化眾生、趣向佛道,促使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為法眷屬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廣行六度萬行,入地後行十度波羅蜜。行菩薩道是以利樂眾生為首要之務,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永不捨棄任何一位眾生,以求眾生皆能圓成佛道。.

新!!: 涅槃和菩薩道 · 查看更多 »

菩薩戒

菩薩戒,菩薩修菩薩道時遵守的戒律,為尸羅的一種,漢傳佛教總名三聚淨戒。.

新!!: 涅槃和菩薩戒 · 查看更多 »

菩提心

菩提心(बोधिचित्त,)即是成佛的心。菩提,梵文為 बोध(bodhi),意譯為覺。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槃。「四無量心」是發菩提心的前行。 寂天菩萨所造《入菩萨行论》中解释菩提心需要两个条件,一者缘众生,即利益的对象为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二者缘佛果,即不仅要令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的快乐,最终要令众生成就佛果而获得究竟的安乐。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愿利益众生令众生成佛为愿菩提心,发心者即称之为菩萨,发心后用实际行动,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恒常利益众生即为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新!!: 涅槃和菩提心 · 查看更多 »

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又作菩提達摩,簡稱達摩,在中土的印度人,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師,其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武神」。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菩提达摩”意譯為覺法,菩提本意为“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Dharma)。 在中國佛教裡,被視作中國禪宗初祖、東土第一代祖師。 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但因與梁武帝話不投機,而轉投北魏少室山的少林寺面壁閉關。相传达摩是少林武術瑰寶《易筋经》、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佈道者,相傳口述《少室四論》,由弟子曇林筆受。達摩的事蹟繁多,是一位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

新!!: 涅槃和菩提达摩 · 查看更多 »

華嚴經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mahā-vaipulya-buddhâvataṃsaka-sūtra),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據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禪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新!!: 涅槃和華嚴經 · 查看更多 »

青蓮教

青蓮教,又名無為金丹道,清代中後期的民間宗教教派,由羅教衍生而來,流行於四川、雲貴和湖北地區,分支眾多,多次發動起義,受清朝官兵嚴厲鎮壓,清末演變為先天道、同善社等多個教派。青蓮教提倡打坐內丹,素食禁欲,主張反清復明,相信末劫降臨,信眾將獲無生老母與彌勒佛拯救,教義有顛覆意味。.

新!!: 涅槃和青蓮教 · 查看更多 »

順決擇分

決擇分(梵語:),玄奘譯為順決擇分,又稱達分善根、四殊勝善根、四善根、四加行,佛教術語,是說一切有部修行次第理論中的位階之一,位於順解脫分之後,見道之前。由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個善根組成。.

新!!: 涅槃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须婆经

须婆经(巴利文:Subh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二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涅槃后,阿难应婆罗门须婆邀请说法。阿难讲述如何修行戒定慧,并认识四谛,最终得到解脱。须婆听闻后,决定皈依三宝,成为优婆塞。该经没有相应的汉译经典。.

新!!: 涅槃和须婆经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喪葬

來西亞是個多元文化國家,主要族裔有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還有卡達山族、巴瑤族、、伊班族、比達友族和等逾214個族群和次族群,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錫克教、巴哈伊教和其他新興宗教。 各個民族和宗教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宗教思想和信仰價值觀,使馬來西亞的喪葬文化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面貌。 馬來西亞喪葬文化趨向於「速葬」、「薄葬」和「簡葬」,以穆斯林葬禮來說,遵照先知穆罕默德的教誨:「早晨死了,不可停放過午;黃昏死了,不可過夜」,遺體均在24小時之內下葬;禮俗相對較爲繁瑣的華人葬禮,如非有特殊緣故,停柩也不超過3-5天,許多傳統習俗均已簡化,或隨著時代而消失。 儘管馬來西亞人口的族群、文化和宗教組成各異,但在喪葬實務上都有相同的特性:.

新!!: 涅槃和馬來西亞喪葬 · 查看更多 »

覺 (佛教)

覺(巴利文與बोधि,),又譯為悟或道,音譯為菩提,合文作或,佛教术语,字面意思是「覺悟」,了解事物的本質,是指不昧生死輪迴,从而导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稱佛陀。遵从佛陀的經教可修成菩提,按部派佛教的说法即成为阿罗汉,按大乘佛教的说法即成为佛,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

新!!: 涅槃和覺 (佛教) · 查看更多 »

見道

見道(darśana-mārga),又稱見諦道、見諦,佛教術語,為修行位階之一,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以無漏智來觀察四聖諦之後得到的成果,經由修行順決擇分而成。見道,修道與無學道,為進入涅槃的三個位階,見道之後,就脫離凡夫,相當於四向四果中的須陀洹向、斯陀含向或阿那含向之一。瑜伽行派則以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與無學道合稱。.

新!!: 涅槃和見道 · 查看更多 »

解脫

在印度宗教中,解脫(梵文: मोक्ष ,, 或 मुक्ति,),意即「解放」,來自同一語根 意即「解開」、「放開」),就是生命個體能脫出離開在世界之間之中的生死輪迴及其隨之而來的各種苦。解脫的方法有許多種,如持誦陀羅尼、念誦佛號、修禪定、做瑜伽,依各教派傳承而定。這是印度宗教的重要宗教與哲學概念,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皆繼承了這個觀念,但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見解。.

新!!: 涅槃和解脫 · 查看更多 »

觀 (佛教)

觀(विपश्यना,,Vipassanā),又譯為內觀,音譯為毗缽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術語,意為以智慧來觀察,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

新!!: 涅槃和觀 (佛教) · 查看更多 »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अवलोकितेश्वर,),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白衣大士。為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新!!: 涅槃和觀世音菩薩 · 查看更多 »

變文

變文,是中国唐朝受佛教影響而興起的一種文學体裁,是一種佛教通俗化、佛經再翻譯的運動。由於佛經經文過於晦澀,僧侶為了傳講佛經,將佛經中的道理和佛經中的故事用講唱的方式表現,這些故事內容通俗易懂,寫成稿本後即是變文。 變文多取材於佛經或中國民間故事,加以舖述改寫。變文的取材,大體有三種:一是帶有佛教故事的變文,如《降魔變文》、《破魔變文》、《維摩詰經變文》、《金剛經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等;二是史料性質的變文,如《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韓擒虎話本》、《唐太宗入冥記》等;第三是民間傳說題材的變文,如《舜子至孝變文》、《劉家太子變文》、《董永變文》等。變文中多使用佛教語,如“多生”、“羅剎”、“涅槃”、“轉世”、“知識”、“天女”、“天堂”、“帝釋”、“佛國”、“淨土”、“發善願”、“阿耨池”、“五濁惡世”等。.

新!!: 涅槃和變文 · 查看更多 »

鲁智深

鲁智深,小说《水浒传》中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性烈如火、力大無窮,正義感強又重義氣。姓鲁,名达,原為軍官,後仗義殺人被通緝,棄官出家,逃到五台山文殊院,法名智深,因身上有刺花,人称花和尚。.

新!!: 涅槃和鲁智深 · 查看更多 »

贖罪

救贖指的是個人或社會从痛苦和己所不欲的状况下解脱,是所有宗教以及部分哲学都要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一般來說,在眾多宗教中,只有猶太教和基督教盼望來自神的救贖,佛教和印度教則認為要藉著自己才能得到救贖。.

新!!: 涅槃和贖罪 · 查看更多 »

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為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的廟宇,主祀觀世音菩薩,本廟與臺灣另外幾座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廟──淡水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等,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本廟也是臺灣所有龍山寺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築,目前為國定古蹟。.

新!!: 涅槃和鹿港龍山寺 · 查看更多 »

黑客帝国

《--》(The Matrix)是一部1999年的好萊塢科幻电影,由沃卓斯基姐妹执导,基努·李維、勞倫斯·菲什伯恩、凱莉·安摩絲及雨果·威明等人主演,並由香港电影界的袁和平擔任武術指導。此片以其獨到的哲學和子彈時間的特殊慢鏡頭及各式電腦特效著名,在全球獲取亮眼票房,並在2003年,推出續集《駭客任務:重裝上陣》及第三集《駭客任務完結篇:最後戰役》。.

新!!: 涅槃和黑客帝国 · 查看更多 »

转法轮经

轉法輪經(梵文:Dharmacakra Pravartana Sūtra;巴利文: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是釋迦牟尼在覺悟後說的第一篇經,內容是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對五比丘宣說中道及四聖諦。 漢傳佛教有大正藏第2冊《雜阿含經第15卷第379經》等譯本;南傳佛教巴利聖典收錄在《相應部·56.諦相應·第11經》(簡寫 SN 56.11)。在南傳佛教,僧眾會在節日裡念誦巴利經,以憶念佛陀及聖者的證悟,亦提醒眾生精進修行,以期解脫。.

新!!: 涅槃和转法轮经 · 查看更多 »

轮回

轮回(梵语:संसार ),作为一种思想理論,佛教被認為發展和引申了其定義,認為生命會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斷在六道出生、死亡。一般认为这些思想来自东方,但在歐洲亦有轮回观念,即希臘的輪迴哲學,例如畢達哥拉斯及柏拉圖等,和德魯伊教;作为一种宗教体验,则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感官所认识世界的延伸)。.

新!!: 涅槃和轮回 · 查看更多 »

轉世傳承

轉世傳承,又稱祖古傳承,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種傳統的繼承制度,最早起源於噶舉派,後來擴及藏傳佛教的所有宗派中。在原有的修行者過世後,經過某些宗教儀式,找出新任的繼承者。這位繼承者,被認為是原任修行的轉世,享受有他的頭銜,與一切宗教及政治上的權利義務。 轉世傳承者被通稱為祖古、靈童、活佛,但他們通常也會被冠上其他的宗教頭銜,如仁波切、堪布。.

新!!: 涅槃和轉世傳承 · 查看更多 »

辨法法性論

辨法法性論(梵文:Dharma-dharmata-vibhanga),瑜伽行派論書,為藏傳彌勒五論之一,在藏傳佛教當中深受重視,為分別有漏的生死法如何流轉,和無漏的涅槃法如何證得的論典。民國25年(1936年)由法尊法師首次漢譯出偈頌,該論另有作者標為世親的釋論。 按照西藏傳說的記載,該論由印度大手印法系傳人(Maitripa,1007-1085)傳入西藏。在傳說中,慈護見到佛塔放光,並從塔中取出了《辨法法性論》和《大乘寶性論》,此後經他祈求,彌勒現身為他講授兩論。.

新!!: 涅槃和辨法法性論 · 查看更多 »

迴向

迴向,或作回向、轉向、施向(梵语:Parīnāma),大乘佛教術語,通常指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於眾生或到法界中。.

新!!: 涅槃和迴向 · 查看更多 »

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新!!: 涅槃和部派佛教 · 查看更多 »

舍利弗

舍利弗(梵語:शारिपुत्र ,巴利語:),又譯為舍利弗多、舍利弗羅、奢利富多羅、舍利弗多羅、舍利補怛羅,玄奘譯為舍利子,意譯鶖鷺子,其父取其名為優婆低沙(),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心經中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舍利弗比釋迦牟尼佛年長,並先於佛涅槃。在藏傳佛教,目犍連與舍利弗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佛身邊,隨侍釋迦佛,並與佛祖一同接受供養、膜拜,往往騎乘或腳踏獅子,象徵佛教智慧的「獅子吼」。而漢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阿難陀與大迦葉較多。南傳上座部的論書中,經常以法將(Dhamma-senapati)來稱呼舍利弗。.

新!!: 涅槃和舍利弗 · 查看更多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相和般若思想的經典,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為一切法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常被認為是可以與般若經類的《金剛經》相互詮釋。.

新!!: 涅槃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查看更多 »

般泥盤

#重定向 涅槃.

新!!: 涅槃和般泥盤 · 查看更多 »

般泥洹

#重定向 涅槃.

新!!: 涅槃和般泥洹 · 查看更多 »

阿含經

阿含(梵文和巴利文:),又譯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經典,構成了部派佛教時期的經藏,在巴利三藏中稱為《尼柯耶》()。 漢譯四部《阿含經》是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時由天竺或西域來華的僧人誦出翻譯而來,和皆出自於銅鍱部的巴利經藏有所不同,而是來自於說一切有部、法藏部、大眾部等各種不同的佛教部派。此外,還有部份的阿含經保存在藏文大藏經以及殘留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當中。 漢譯阿含經與南傳巴利語記載的《尼柯耶》有對應關係。現代原始佛教研究者重建佛陀本初教義亦以阿含經為基礎之一。其內容多為當時佛與弟子、王公及外教人士等的言談,為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

新!!: 涅槃和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阿弥陀佛

阿彌陀佛(अमिताभ,),意為無量光佛,另名無量壽佛(अमितायूस्,),又稱為甘露王如来,在華人地區習慣作彌陀佛、彌陀等簡稱;在大乘佛教信仰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國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在唐朝,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之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

新!!: 涅槃和阿弥陀佛 · 查看更多 »

阿罗汉

阿羅漢(Arhat,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新!!: 涅槃和阿罗汉 · 查看更多 »

阿难

阿難(IAST:,天城文:आनन्द,注音:ㄚ ㄋㄢˊ),又稱阿難陀,迦毘羅衛人,梵語「阿難」,譯曰「喜慶」和「歡喜」又--「無染」。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於是說:「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而命名為「阿難」。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解》曰:「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曾經帶他到天宮去看過,欲界天,也到龍宮去看過,大龍菩薩的住處,無論是在龍宮、是在天宮,他都沒有染污,心地清淨,所以這個名號也有無染的意思。 阿難是白飯王的兒子、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稱「多聞第一」。 阿難在佛入滅後証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阿難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在法華經中,阿難被授記再供養62億諸佛之後將會成佛,佛號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國名常立勝幡,劫名妙音徧滿。 《涅槃經》稱:「阿難多聞士。」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新!!: 涅槃和阿难 · 查看更多 »

阿那含

阿那含(Anāgāmi),是一個佛教用語,由後秦鳩摩羅什由梵語譯為阿那含,「不來」或「不還」之義,聲聞第三果。謂不再來,又稱不还果,是佛教修行者進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部派佛教之中沙門四果的第三向,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迴還欲界,而證涅槃。.

新!!: 涅槃和阿那含 · 查看更多 »

阿摩羅波胝

阿摩羅波胝可以指:.

新!!: 涅槃和阿摩羅波胝 · 查看更多 »

阿摩羅波胝 (占婆)

阿摩羅波胝(अमरावती )是占婆聯邦中的一個組成國,其轄境約為今日越南廣南省和峴港市一帶。該地名來源於巴利語,意為「涅槃之地」。 阿摩羅波胝的首府是因陀羅補羅,是占婆早期的首都,中國古代史料中被稱為「舊州」。在唐朝衰落的時候,阿摩羅波胝的轄境曾向北擴張至廣平、廣治、承天順化省一帶。 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後,占婆屢次受到越南侵略。約在1000年左右,因陀羅補羅城被廢棄,首都南遷至毘闍耶。1471年,大越皇帝黎聖宗率軍攻破毘闍耶。阿摩羅波胝之地同毘闍耶一起被越南佔領。 阿摩羅波胝境內有美山遺址和。.

新!!: 涅槃和阿摩羅波胝 (占婆) · 查看更多 »

赤銅鍱部

赤銅鍱部或銅鍱部(梵語:,巴利語:),也叫做紅衣部(梵語:),是傳至僧伽羅國的分別說部佛教支派。因斯里蘭卡古稱「銅鍱洲」或「赤銅鍱」故得名。.

新!!: 涅槃和赤銅鍱部 · 查看更多 »

藥王菩薩

药王菩萨(भैषज्यराज ),後号净眼如来,与人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菩萨,乃二十五大菩萨之一。药上菩萨,号净藏如来,原为药王菩萨之弟。 药王、药上兩菩萨,常作為藥師如來的兩脅侍一併供奉,另說為「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有時兩菩萨會作為釋迦文佛或無量壽佛的脅侍,以示諸佛本同一體之德。 另外亦有把华佗、孙思邈、神农等中国历史人物视为药王菩萨。.

新!!: 涅槃和藥王菩薩 · 查看更多 »

董伯華

董伯華,又稱董公、董真人、董公祖師、董公真人、董公真仙,中國福建泉州信奉的鄉土神祇,尤其以晉江、安溪奉祀最誠。在福建安溪縣龍門鎮榜寨村、美內村、美頂村、南安市翔雲鎮有廟宇,多為翁姓人士供奉,隨著翁姓的遷徙,在南洋、臺灣各地均有廟宇崇祀。臺灣嘉義縣義竹鄉翁姓人士視董真人為保護神,臺灣清領時期的安溪翁姓移民視為防番之神,時常在山區奉祀清水祖師與董真人,防備生番出草獵首。.

新!!: 涅槃和董伯華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涅槃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自說經

《自說经》(巴利文:Udana),為佛教典籍,收入《巴利大藏经》小部十五尼柯耶第三部。该经主要是叙述释迦牟尼從證得緣起法至入涅槃的一生游行教化。著名的盲人摸象就出於自說經。.

新!!: 涅槃和自說經 · 查看更多 »

金喬覺

金乔觉(),新罗(今韓國)僧人,王族,为求正法携神犬諦聽航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七十五载,九十九岁涅槃,肉身得道,保留全身舍利,世人認為其为地藏菩萨化身,故而又名金地藏。 佛教史中往往包含着很多神话因素,因而使得还原真正的历史增加了困难,关于金乔觉的生平也是如此。如金乔觉的降生、示寂后为何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等等,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然而将其视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普通僧人,他的一生其实并未轰轰烈烈,包括了落发出家、航海来华、卓锡九华;到九华山后,闵公舍山、诸葛节等人构造禅宇以供修行;直到九十九岁示寂等。.

新!!: 涅槃和金喬覺 · 查看更多 »

長部 (佛經)

《长部》(巴利文:),又称《长尼伽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其分为三品:《戒蕴品》、《大品》和《波梨品》,共有34部佛经。 与其对应的北传佛教典籍内容为《长阿含经》。.

新!!: 涅槃和長部 (佛經) · 查看更多 »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說久遠事,故稱“長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長阿含》破諸外道,側重在迴轉外道改宗佛教。 漢譯《長阿含經》四分四誦三十經,共二十二卷,在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年)於長安由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口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漢文,秦國道士道含筆錄,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現代學者認為漢譯《長阿含經》收有《世記經》,可能為法藏部的誦本。.

新!!: 涅槃和長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臺北龍山寺,簡稱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廣州街211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也是旅遊宗教勝地。本廟與艋舺清水巖和艋舺青山宮並稱「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青山宮與艋舺新興宮(今西門町天后宮),直接合稱「艋舺四大廟」。本廟與臺灣另外幾座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廟──淡水龍山寺、鹿港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本廟亦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可見知名度。.

新!!: 涅槃和艋舺龍山寺 · 查看更多 »

雙修

雙修可以指:.

新!!: 涅槃和雙修 · 查看更多 »

雙身法

雙身法,又稱歡喜佛法(簡稱歡喜法)、演揲兒法、本尊雙運法(簡稱雙運法)、男女雙修法(簡稱雙修法)、男女和合大定、陰陽和合禪定、秘密大喜樂禪定,藏傳佛教密宗術語,是無上瑜伽部特有的修行方法,屬於圓滿次第的一部份。通過學習歡喜佛,以男女間的性行為來達到解脫涅槃的修行法門。主要傳播於西藏,可能源自於印度性力派的修行方式,與中國道教的房中術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 在藏傳佛教中,包括噶舉派與格魯派所傳承的那洛六法、薩迦派傳承的道果、薩迦派與格魯派傳承的時輪金剛乘以及寧瑪派傳承的阿努瑜伽中,都有雙身法的傳統。無上瑜伽部認為這是極秘密且危險的教法,只能傳授給極少數具備高度智慧與證果的人,因為只要生起了一點點欲心,就相當於犯了邪淫戒,一般僧侶不許修習,否則可能要墮入金剛地獄。 自從宗喀巴大師定戒以來,今日以格魯派為首的藏傳佛教各派別,認為這違反了佛教戒律離慾修行的宗旨,不允許進行這種修法。.

新!!: 涅槃和雙身法 · 查看更多 »

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Yashodhara),释迦牟尼之妻,羅睺羅之母。为天臂城主·善觉王的公主,释迦牟尼舅舅的女儿,两人于他16岁(一说17或18岁)的时候结婚。 根據巴利聖典, 耶输陀罗生下小孩時, 悉達多太子聽見這消息後, 大喊道: "束縳(Rahu)生起了, 枷鎖生起了。" 佛陀在當晚立即出走皇宮。因此小孩被命名為羅睺羅, 意思就是枷鎖或束縛。 大乘佛教的傳說, 太子悉達多出家当晚开始怀孕,6年未分娩,期间宫中议论纷纷。在佛陀悟道的时候,她分娩生下了罗睺罗,大家方信她贞节无失。 据巴利聖典記載, 當耶輸陀羅知道太子離開皇宮後, 驚呆了。在太子出走後, 按印度習俗, 可以再婚, 而有幾位王子曾向她求婚, 都被她拒絕。當她聽見丈夫以苦行為生時, 她卸下身上所有珠寶, 穿上簡單的黃色衣服, 也學丈夫一日食一餐。 當佛陀覺悟回國時, 王宮裡所有人都出去禮拜佛陀, 只有耶輸陀羅沒去, 她心裡想若她有福, 佛陀一定會親自去見她。 佛陀果然去看望她, 當佛陀剛坐下, 她就恭敬地頂禮佛陀。佛陀說了法, 安慰她後, 就離開了。 後來, 淨飯王去世, 佛陀的繼母摩訶波闍波提以及五百名宫女随佛陀出家, 耶輸陀羅也加入了僧團, 並證得阿羅漢果。 耶輸陀羅具大神通, 在78歲那年入般涅槃。她的詩被記載在《譬喻》。 漢譯《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记载,佛陀要目犍連将罗睺罗从宫中带出来修行,耶输陀罗因为骨肉之情,坚决不肯,后来经佛陀化身点化,终于消歇爱子之情,同意罗睺罗出家。.

新!!: 涅槃和耶输陀罗 · 查看更多 »

林瑯仙

林--,亦作林琅,傳說中清代嘉慶年間北臺灣知名的堪輿師,尊稱為林--仙或林琅仙,與中臺灣的蝨母仙、南臺灣的林鎮仙齊名。但其事蹟多為傳奇故事,不甚可考。.

新!!: 涅槃和林瑯仙 · 查看更多 »

根本分裂

在佛教史中,根本分裂是指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在佛教研究中,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 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一般相信,時間應在於七百集結之後,但在阿育王即位之前。.

新!!: 涅槃和根本分裂 · 查看更多 »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新!!: 涅槃和梁武帝 · 查看更多 »

梵(ब्रह्मन्,),印度宗教概念,源於自祭祀儀式所得的神秘力量,指宇宙的超越本體和終極實在,現世相對來說則只是不真的現象。又如: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梵门(清净的法门)、梵事(清净的法事)。.

新!!: 涅槃和梵 · 查看更多 »

梵網經 (大乘佛教)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大乘佛教傳出的《梵網經》,收於大正藏律部,從古漢語轉譯至西藏而有藏譯本。其下卷又稱之為《梵網菩薩戒經》(梵語:Brahmajāla Bodhisattva śīla Sūtra)、《菩薩波羅提木叉經》、《菩薩心地戒本》,為漢傳佛教菩薩戒所據法本之一。本經雖與《巴利三藏·長部·梵網經》同名,但為不同經本,內容亦不相近。 經序說《梵網經》為鳩摩羅什所譯,然《梵網經》流傳史實不詳。許多佛教學者認為此經可能為為5世紀中於漢地所造。.

新!!: 涅槃和梵網經 (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梵行

梵行(Brahmacaryā,brahmacariya),又譯為淨行,本義是清淨的行為、值得稱讚的行為,最早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梵天信仰。古印度人認為這些清淨的行為受梵天(Brahmā)讚賞,而施行這些行為者將能夠投生梵天。這個信仰被佛教接受後,佛教認為,遵守佛教戒律而能夠導至涅槃的良好行為,特別是「不飲酒」與「不近女色」,可稱為梵行。佛教也稱呼出家的沙門為梵行者。.

新!!: 涅槃和梵行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涅槃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楞嚴經

《楞嚴經》(Śūraṃgama-sūtra),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简称《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據傳說,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至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的作品。 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楞嚴經》梵文原本未傳世,從面世開始,因未被列入正式譯經目錄,對於它的真偽,就有了經久不息的爭議,佛教學者認為它是在唐代的中國所寫作,再偽託為印度傳入的作品。.

新!!: 涅槃和楞嚴經 · 查看更多 »

楞伽經

楞伽經(Lankāvatāra-sūtra),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屬於如來藏學派,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 《楞伽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也是法相宗(唯识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经的主要内容,是佛开示的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种无我。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是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二种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就是楞伽法门的主要内容。.

新!!: 涅槃和楞伽經 · 查看更多 »

業(,),印度宗教一個普遍的觀念。印度傳統宗教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業力的觀念,業力是組成有情因果關係、因果報應的原素。業力是指有情個人過去、現在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與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必要以及責任。而業力也是主導有情眾生輪迴六趣的因,所以業力不單是影響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

新!!: 涅槃和業 · 查看更多 »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梵文:Saddharmasmṛty-upasthāna sūtra)為說一切有部或正量部中,所敷衍集成之佛典,收入大正藏〈經集部〉。元魏時由瞿曇般若流支翻譯為漢文,共70卷,藏文大藏經有較為完整的譯本,其內容解說各種善惡業報,並含有相當多的阿毘達磨式之教相,與說一切有部有十分類似之處,也有不同處,可能是屬於接近有部的某部派。本經有《妙法聖念處經》和《諸法集要經》兩種晚出、受到大乘佛教教義潤飾的略集本。.

新!!: 涅槃和正法念處經 · 查看更多 »

歷朝釋氏資鑑

《歷朝釋氏資鑑》,熙仲著,成書於元代至元三年,共12卷,為一部佛教編年史。 《歷朝釋氏資鑑》記載上自釋迦如來入涅槃,下至至元二年,共計2285年。卷首--:「三界之中,惟佛至尊。法演西乾,教流東震。玉軸金文(指佛經),人人諷誦,廣利眾生。聊纂斯文,明佛祖之垂慈,彰王臣之皈仰。結為歷朝釋氏資鑑」。.

新!!: 涅槃和歷朝釋氏資鑑 · 查看更多 »

死后生命

死后生命(afterlife)是一种说法,相信人们的身份、的本质在身体死亡后仍然在继续的说法。依照不同的死后生命的说法,人们在死后其灵魂、精神仍有些许残存。构成一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仍然会残留在这些剩下的部分,或者像涅槃变成一个全新的人格。死后生命可能是某种自然或超自然现象。对死后生命的信仰,和对的信仰正好相反。 Category:宗教信仰及教義 Category:宗教哲學.

新!!: 涅槃和死后生命 · 查看更多 »

毘舍離

毘舍離(梵文:वैशाली,,巴利文:),又譯為毗舍離、吠舍離、吠舍釐國、又以義譯稱廣嚴城,為釋迦文佛住世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北邊。曾經是跋耆國首都。.

新!!: 涅槃和毘舍離 · 查看更多 »

沙門

沙門(梵文:श्रमण ;巴利語:शमण ),又譯為桑門、喪門、娑門、沙門那、沙迦懣曩、室摩那弩、舍羅摩弩,意譯為道士、道人、贫道等,意為「勤息」、「止息」等意,原為古印度宗教名詞,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後為佛教所沿用,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在漢傳佛教中,意義略同於和尚。.

新!!: 涅槃和沙門 · 查看更多 »

波罗密

波羅蜜(पारमि,),即波羅蜜多(पारमिता ),佛教術語,是所有菩薩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新!!: 涅槃和波罗密 · 查看更多 »

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Pratimokṣa;巴利語: ),佛教術語,又作波羅底木叉、般喇底木叉等。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為佛教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是學處中最重要的核心規定,所有僧團成員都應遵守。後世僧團將波羅提木叉的內容收集一處,就形成《波羅提木叉經》,又稱《戒經》,是律藏的核心。.

新!!: 涅槃和波羅提木叉 · 查看更多 »

波梨经

《波梨经》(巴利文:Pathik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四部经。 該經講述,佛陀在末罗国时,离车族比丘善宿脱离僧团,原因为佛陀不显示超人的神通、不解释世界的起源。游方僧薄伽婆向佛陀问起此事,佛陀回答道,其曾经向善宿语言三位裸体苦行者的结局,都得到应验。佛陀也向解释四种世界起源说,梵天说、戏嬉说、意乱说和无因说。但佛陀认为显示神通与解释世界起源并非其说法目的,因为这些不能达到灭苦和解脱。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阿㝹夷經》(第1部第66卷)。 Category:長部.

新!!: 涅槃和波梨经 · 查看更多 »

泰國曆

泰国历是泰国目前使用的历法,泰国原来使用的历法和傣曆(中国傣族的历法)相同,1888年泰国国王拉玛五世改革历法,采用格里历,但以曼谷建城,即公元1782年为纪元,以建城日4月6日为每年开始,1912年国王拉玛六世将纪元改佛滅(釋迦文佛涅槃),即公元前543年,1941年正式采纳格里历,以公元1月1日为开始,但纪元仍延续,所以CURRENTYEAR年为泰國佛曆年。 现在虽然采用公历,以公历新年为节日,但仍将泼水节(清明后9日)作为全国的节日。 Tai Category:泰國文化.

新!!: 涅槃和泰國曆 · 查看更多 »

泗州大聖

泗州大聖,唐代高僧,又稱泗州祖師、泗州大士、泗洲大師。法號僧伽,唐代諡號大聖明覺普照國師,宋代諡號泗州大聖等慈普照明覺國師菩薩。民間尊稱為泗州佛。.

新!!: 涅槃和泗州大聖 · 查看更多 »

法 (印度哲學)

法,直译为世间万法、音译为达摩(धर्म,,धम्म,)是在印度的哲學和宗教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含義多變的術語。 在傳統印度社會中,法在歷史上已經指稱了各種思想,比如吠陀儀式,道德指導、種姓制度和民法與刑法。它的最常用含義附屬著兩個基本思想: 社會生活應當通過良好定義或良好調控的等級(varna)來組織,而在某等級內的個人的生活應當組織成確定的階段(ashrama,參見 dharmasastra)。 依據各種印度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如法生活的人更快趨向解脫(dharma yukam, moksha 或 nirvana)。而不如法(adharma)意味著違背人性或不道德的。 佛教創始人佛陀及耆那教創始人大雄的教導和學說,也使用法這個術語。在佛教哲學中,法還是含義為現象的術語。.

新!!: 涅槃和法 (印度哲學) · 查看更多 »

法句經

法句經(Dharmapada;印度俗語、-pi धम्मपद ),又譯為曇鉢經、曇鉢偈,為佛教重要典籍;是佛陀所說偈頌的合集,也是傳播廣泛,相當知名的佛教經典。根據傳統說法,這些是佛陀在不同場合中所說的偈頌,其內容涉及有關佛教戒律和修行的清淨生活,為教導佛法戒、定、慧的言說,後來再經由佛教僧侶編定而成。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的《小部》保有 Dhammapada 的早期版本,計有26品423頌,由了參法師在1953年時譯成中文。漢文大藏經則收有從說一切有部譬喻師所編輯的33品梵語 Dharmapada 譯出的《法集要頌經》,以及支謙等人所譯,混編巴利語系和梵語系等不同版本的《法句經》,計有39品758頌。另外,還有穿插故事的《法句譬喻經》以及《出曜經》。.

新!!: 涅槃和法句經 · 查看更多 »

法主真君

法主真君,全稱為都天蕩魔監雷御史張聖法主真君,封嘉惠大化普濟真人,簡稱為法主聖君、都天聖君等,俗稱法主公,客家人稱法師公、張法主、張聖君、張聖者。佛教化的道教閭山派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將祂歸類於道教正一派,有雷神、監察神的性格。法主公信仰,流行於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廣東潮州、梅州等地,此信仰尤其流行於泉州安溪族群聚集處。17世紀後,渡臺的安溪茶商,將法主真君香火帶入臺北,法主真君信仰,遂成為流行的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由於臺北地區安溪人甚眾,全臺以大臺北地區最為盛行,其中以臺北法主公廟最為著名,高雄市美濃區則是客家族群信奉法主真君的主要地域。馬來西亞泉州永春裔華人也奉爲鄉土神,其移民聚會所永春會館也作祭祀場所。.

新!!: 涅槃和法主真君 · 查看更多 »

法灭尽经

《法灭尽经》,全称《佛说法灭尽经》,佛教典籍,讲述佛陀对佛法逐渐消亡的预见。.

新!!: 涅槃和法灭尽经 · 查看更多 »

法相宗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或),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承传弥勒菩萨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為興福寺和藥師寺。 古印度有法性宗與法相宗,這裡的“相”為“行相”(),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万象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法性宗為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之宗派;同時還有與法相宗進行“勝義有與畢竟空”諍論的中觀學派 圓測《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親光釋曰:千年已前,佛法一味,過千年後,空有乖諍。佛滅沒已,一千年後,南印度界健至國中,有二菩薩,一時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為令有情悟入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薩,執空撥有,令除有執,護法菩薩,立有撥空,令除空執。……故今略述二種觀門:一者、清辨依諸《般若》,及龍猛宗,立一觀門,謂歷法遣相觀空門,立一切法,皆悉是空,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二者、護法依《深密》等,及彌勒宗,立一觀門,謂在識遮境辨空觀門,立一切法,通有及無,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因緣故有,圓成實性理有非無。.

新!!: 涅槃和法相宗 · 查看更多 »

法隆寺

法隆寺,又称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縣生驹郡斑鸠町,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院,据传始建于607年,但精確年代无从考证。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8万7千平方米,寺内保存有大量自飛鳥時代以来陸續累積,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重要文化財产的建筑及文物珍宝。 法隆寺分为东西兩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东院建有夢殿等,西院伽藍是現存最古的木构建筑群。法隆寺建築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築物」之名义列为世界遗产。1950年時法隆寺从法相宗独立,现在是圣德宗的本山。.

新!!: 涅槃和法隆寺 · 查看更多 »

法胜大师

法胜 (Dhammajayo)(ธมฺมชโย,; 出生于1944年4月22日), 俗家名字是: 差雅朴·苏惕婆 (Chaiyabun Suddhipol) (ไชยบูลย์ สุทธิผล, )而他曾获颁泰国佛教僧团授予僧衔:帕帖雅玛哈幕尼 (พระเทพญาณมหามุนี, ), 他是位泰国南传佛教比丘。 他曾担任泰国佛教寺院法身寺的住持,在位至1999年,后续从2006年至2011年12月。2016年12月,他被委任为该寺院的荣誉住持。 他也是的主席。法身寺与法身基金会都是的一部分。他是詹∙孔诺雍八戒女的学生之一,且是教导最著名的导师。.

新!!: 涅槃和法胜大师 · 查看更多 »

法藏部

法藏部(梵語:),又稱曇無德部、法護部、法密部,是早期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公元前1世紀時十分興盛。法藏部的戒律四分律對漢傳佛教有重要影響。.

新!!: 涅槃和法藏部 · 查看更多 »

法性

法性(dharmatā),又譯法自然,佛教術語,指法(dhárma)本身內在具有的性質,也就是指法的本性(prakṛti)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37:「法性者,諸法實相。除心中無明諸結使,以清淨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為法性。性名真實,以眾生邪觀故縛,正觀故解。」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65:「此中說因緣:有佛無佛,諸法性常住世間。諸法性者,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以常、無常等求諸法實相,是皆為錯。若人入法性中,則無有錯謬,法性常故不失。」,為諸法二種自性(svabhāva)之一。.

新!!: 涅槃和法性 · 查看更多 »

涅磐

#重定向 涅槃.

新!!: 涅槃和涅磐 · 查看更多 »

涅槃

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又譯為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波利暱縛男,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

新!!: 涅槃和涅槃 · 查看更多 »

涅槃学

#重定向 涅槃.

新!!: 涅槃和涅槃学 · 查看更多 »

涅槃寂靜

涅槃寂静:是三法印之一。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三法印的真谛必须要通过正法实修来证得。.

新!!: 涅槃和涅槃寂靜 · 查看更多 »

涅槃乐队

涅槃乐队(Nirvana;超脱乐团)是一支美国的油渍搖滾乐队,于1987年在华盛顿州的亞伯丁组建,通过他们专辑《Nevermind》裡的Lithium和Smells Like Teen Spirit两首作品打入美国主流音乐。儘管在他們七年的職業生涯中只發行了三張錄音室專輯,超脫樂團已經被視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重要的另類搖滾樂團之一。雖然樂團於1994年主唱科特·柯本去世後解散,但他們的音樂仍然受到追捧,並繼續影響著現代搖滾樂的文化。柯本還在媒體上被稱為“這一代的代言人”,和X世代的“旗艦樂團”。 超脫樂團活躍的職業生涯雖然在1994年Cobain死後結束,但是在克里斯特‧諾弗賽立克、戴夫·格羅爾和Cobain的遺孀寇特妮·洛芙監督下,發行了各種遺作。從首次亮相以來,樂團僅在美國就銷售了超過2500萬張唱片,全球銷量超過7500萬張,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樂團之一。.

新!!: 涅槃和涅槃乐队 · 查看更多 »

涅槃經

佛教的涅槃經 可指:.

新!!: 涅槃和涅槃經 · 查看更多 »

涅槃變相碑

涅槃變相碑是唐代武周时期碑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原為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廟宇早毁,石碑于1957年移至山西省博物馆(太原重阳宫碑廊,今属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收藏。此碑意在表现佛祖涅槃变相前后的情景与佛陀讲法度人故事,构图紧凑,雕工细致,颇具隋唐时期雕刻的圆润华丽之风。.

新!!: 涅槃和涅槃變相碑 · 查看更多 »

清净

清净(巴利文與Suddhi),佛教術語,字面意思為乾淨、純淨,是佛教中所教导的一种内心状态,為無欲無求,專心專一的内心狀態。常被當成涅槃的同義詞。.

新!!: 涅槃和清净 · 查看更多 »

清水祖師

清水祖師,法號普足,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陳昭或陳應,),本籍福建永春,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由於在蓬萊山(今屬安溪縣蓬萊鎮)清水巖修道,鋪橋造路,廣施醫藥,被尊稱為清水祖師,又稱蓬萊祖師、麻章上人,俗稱「祖師公」,圓寂後,求雨驅蟲,屢禱屢靈,南宋宋孝宗時成為朝廷封賜的神靈,直到宋寧宗追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原屬於佛教禪宗的清水祖師,逐漸民間化、道教化(道教信徒稱之為「黑帝化身清水真人」),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守護神,是安溪諸聖之首。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的保護神。另外,許多安溪人信奉的神祇,如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法主真君都被視為有保護茶葉種植的職能。在閩南,清水祖師是重要的鄉土神靈,是應惠靈天之一。隨著安溪移民來臺,清水祖師的信仰在臺灣也蓬勃發展,在臺灣,1994年時有清水祖師為主神的廟宇有98座,大臺北就有63座,尤其是大文山地區。大臺北地區可說是清水祖師信仰最盛之地,三峽長福巖祖師廟、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瑞芳祖師廟,號稱「大臺北四大祖師廟」。.

新!!: 涅槃和清水祖師 · 查看更多 »

滅度

#重定向 涅槃.

新!!: 涅槃和滅度 · 查看更多 »

末田底迦

末田底迦(梵文:Madhyantika),又譯為摩闡提、末闡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末彈地、末田提、摩田提,印度佛教僧侶,證阿羅漢果,是先上座部和大眾部共尊的早期大師,為罽賓佛教的開創者。 按南傳佛教記載約於西元前260年前後,阿育王派他至罽賓傳教。漢傳佛教尊其為西方第三祖,列為異世五師之一。.

新!!: 涅槃和末田底迦 · 查看更多 »

末法

末法(梵語:saddharma-vipralopa),佛教术语,正法絕滅之意,指佛法衰頹之時代,為一種佛教末世論。末法說影響了的演變,尤其是淨土宗深受影響。.

新!!: 涅槃和末法 · 查看更多 »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佛教術語,為大乘佛教四種涅槃之第一種,根據玄奘三藏《成唯識論》卷第十中的解釋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新!!: 涅槃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 查看更多 »

本際

本際(koṭi,或purimā koṭi,purimā koti),又譯為本原,佛教術語,指時間的最初起點,事物的最初原因,相當於第一因。在大乘佛教中,又有將它等同於實相、阿賴耶識、如來藏等的說法。.

新!!: 涅槃和本際 · 查看更多 »

有 (佛教)

有(भाव,,bhava),佛教術語,為十二因緣之一,意指有情存在於三界當中之狀態。說一切有部將其分成四個相續階段,稱為四有。 在古印度哲學中,也被用來指法存在的狀態,又譯為有性、有法、法相。.

新!!: 涅槃和有 (佛教) · 查看更多 »

有餘涅槃界

有餘涅槃界(巴利語:)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巴利三藏》注疏裏也被稱為“煩惱之滅盡”()。.

新!!: 涅槃和有餘涅槃界 · 查看更多 »

惠應真異

惠應真異,是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法名道源,號真異,追封惠應祖師,俗姓孫(一說為張),本籍福建泉州同安縣仁德里(今廈門集美),由於在安溪的泰湖巖修道,被尊稱為泰湖祖師。 《安溪縣志》說,真異大師修道時,曾在德化九竇溪遇一老者,於是背負老者過河,渡河之後,老者卻說:「我是泰山佛,要來傳授你禪宗印心的佛法。」而後得道。真異大師選定了泰湖巖認為是吉地,下山化緣,一名檀越不以為意,就說:「你到我的樹林看看,只要被風吹倒的樹木,都歸你。」誰知語音一落,一陣狂風,樹木皆倒。 真異大師得到大量木材,卻無法搬運到山勢高峻的泰湖巖上,他居然把木頭往水裏丟,竟然一一在泰湖巖的池子中浮現。 《閩書》上說:清水祖師建造清水巖,白米自動出現;顯應祖師建造泰山巖,磚瓦自動出現;真異大師建造泰湖巖,木材自動出現。被視為三大神蹟。 人稱泰湖「昭應(清水祖師)轉生,顯應(顯應祖師)再世。」對曰:「此皆佛,我不如。」人曰:「師何謙?」對曰:「都作佛去了,誰作凡夫?又何羨乎。」人稱其灑落。 真異大師有許多降妖伏魔,克服蝗災的事蹟,年九十七時,在泰湖巖圓寂。涅槃後被安溪與廈門等地的善信視為神明供奉,至今在廈門的香火頗盛。而安溪的殿宇在文革時被紅衛兵大肆破壞,後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 涅槃和惠應真異 · 查看更多 »

成實論

《成實論》(Satyasiddhi-sastra),共十六卷,印度訶梨跋摩(Harivarman)所著,成實宗的主要經典。由姚秦鳩摩羅什大師由梵譯漢。《成實論》旨在闡述一代如來教法,經、律、論三藏中的「真實義」,故名《成實論》。.

新!!: 涅槃和成實論 · 查看更多 »

明心

明心,佛教術語,明證本心之意。 明心係指佛道行者能親證妄心與真實心之區別。也就是大乘修學,需先見道-明自本有的真實心也。五祖告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五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新!!: 涅槃和明心 · 查看更多 »

明末三案

明末三案,是中国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引發了滿朝士大夫互相侵軋,故有“三大案”之称。事實上早在三大案之前,明神宗萬曆年間還有二書二楚四案,即兩次妖書案,兩次楚藩案,這些案件表面上的問題都是所謂的「國本之爭」,但實際上是激烈的東林黨爭,直到南明滅亡為止。.

新!!: 涅槃和明末三案 · 查看更多 »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मञ्जुश्री ),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室利菩萨,亦称妙吉祥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师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燃燈佛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如今化現為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故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古佛,文殊師利菩萨是教化漢地的覺者,道場位了於中國五台山。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在往昔時,曾為七佛之師,《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為助佛揚化,故乘願再來。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誕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稱為妙吉祥。駕青獅,表威猛;持寶劍,表智慧。注重一切般若,智慧第一。侍佛之左,為華嚴三聖。啟發善財童子南參善知識,教化龍女八歲成佛,領導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漢明帝時,攝摩騰及竺法蘭二聖僧來震旦,帝問:「此土豈有聖人居化耶?」曰:「清涼山為文殊大士所居。」故建伽藍,度僧居之。於中台有智慧燈,虔誠拜之,即現奇蹟。.

新!!: 涅槃和文殊菩萨 · 查看更多 »

无为

无为可以指:.

新!!: 涅槃和无为 · 查看更多 »

无色界

无色界(arūpya-dhātu,arūpa-dhātu),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佛教術語,為天界之一,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超越物质(色)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禪定者死后所生,又分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佛教經典中所謂‘地’是指‘境界’的意思,例如《瑜伽師地論》《十地經》等,皆屬此意)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初禪到四禪是屬於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於無色界。要離開欲界才能進入色界,離開色界才能進入無色界。能離開三界,又能入三界,這是解脫者於三界出入自在。住居於禪定、而只存識心,謂之無色界。但即使四禪八定(世間定)具足者,其修禪仍依緣而有迎、拒之心,未能如修出世間定者一般涅槃從而解脫一切諸苦煩惱。.

新!!: 涅槃和无色界 · 查看更多 »

无明

無明(梵語:,巴利語:),又作无明支,佛教術語,是烦恼的别称,為明的相反詞;为十二因缘之首,一切苦之根源。因對法界不如实知见,所以造作顛倒之行;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癡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語:)。 說一切有部將其列入大煩惱地法。.

新!!: 涅槃和无明 · 查看更多 »

日語書寫系統

日語書寫系統是指為了用文字來記載日語文章等的系統方法。現代日語書寫系統由幾種文字構成:起源於中國形意文字的漢字,多用在文字的語幹上;表音文字(音節文字)的平假名(文法型式上也常用)和片假名(主要是用於外來語)以及稱做羅馬字的拉丁字母。這些文字體系各自有特定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交互使用著。 跟世界其他語言相比,日語的書寫系統對於外國人來說要複雜許多,也使得日語在世界語言的難度中僅次於中文和韓國語。 以下舉出幾個用日語寫成的單字範例: 日文單字的配列法不以漢字,而以記載單字發音的「假名」為基礎。通常用於「假名」的排序法有「五十音順」和「伊呂波順」兩種。後者為舊式。漢字會另外以部首來排序。.

新!!: 涅槃和日語書寫系統 · 查看更多 »

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Mahākāśyapa;巴利語:),又被稱為大迦葉、摩訶迦葉波、迦葉波、迦葉(音「迦攝」),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頭陀第一。在釋迦牟尼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禪宗尊他為第一代祖師。.

新!!: 涅槃和摩訶迦葉 · 查看更多 »

摩耶夫人

摩耶夫人(梵文:Mahāmāyā)(),又称摩耶王后,被尊稱為Śrī Māyā(巴利语 Sirī Māyā),即是“吉祥伟大的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妻子和释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在梵语和巴利语中意为幻化,在尼泊尔語則是指為「愛」,在佛經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महा माया ,伟大的摩耶)。 摩耶夫人是净饭王的邻邦天臂城善觉王的妹妹。.

新!!: 涅槃和摩耶夫人 · 查看更多 »

摄大乘论

《攝大乘論》(梵語:),簡稱《攝論》。印度無著菩薩所造,是對《阿毘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的詮釋。此論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最為重要的論典之一。印度无著撰。梵文原本已佚。.

新!!: 涅槃和摄大乘论 · 查看更多 »

整體瑜伽 (奧羅賓多)

整體瑜伽也稱作超心智瑜伽,係由斯瑞·奧羅賓多(簡稱奧氏)和密那·阿爾法薩(又被稱為母親,和奧氏合稱雙聖)所創。其哲學概念及實修多載於奧氏所寫的《綜合瑜伽》和《神聖人生論》中,雙聖其他著作中也提出了整體瑜伽的概念。 整體瑜伽發現進化論是推動物質宇宙的主因,而人類是處於過渡階段的存有(being),尚未達到進化的巔峰。意識持續從物質進化而出,且仍繼續從身為宇宙存有的人類進化而出。具有分裂本質的人類心智正處於進化的頂峰,雖然這是目前各行各業所需的心智能力。舉例來說,當一個人專注完成某項工作,他的覺知窄化到工作本身、不超出其外,通常,這會導向那個人對整體的片段了解及錯誤認知。奧氏建議可透過內省穿透表層覺知,這對身為宇宙存有的我們來說是可行的,縱然外界紛擾,意識在內觀中仍會認出它自己,繼而發現它和宇宙的關聯性。 不像一般的瑜伽修練,整體瑜伽未提出任何的體位法、呼吸技巧或外在動作(movement),整體瑜伽在本質上更貼近心理學的一派。奧氏在他的瑜伽書(源於每日筆記的合輯)中提到一種名為sapta chatushtaya(七次方,seven quadrates)的概念,能將一個人的意識平行抬升到更高層面。.

新!!: 涅槃和整體瑜伽 (奧羅賓多) · 查看更多 »

扣冰藻光

扣冰藻光禪師(844年- 928年),唐朝佛教禪宗大師,福建建寧新豐人,生於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二月八日,俗姓翁,名乾度,法號藻光,一作藻先。精於佛法,善教人民。被民眾尊稱為扣冰古佛、扣冰祖師、武夷扣冰祖師,在福州、武夷山等地視為鄉土保護神。.

新!!: 涅槃和扣冰藻光 · 查看更多 »

拘尸那羅結集

拘--那羅結集是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錄為西晉白法祖譯兩卷《佛般泥洹經》和唐朝錄為東晉失譯兩卷《般泥洹經》記載的極少被人提及的一則傳說,佛陀涅槃荼毘後八王分舍利,九十天後由拘-尸-那羅國王護持,於拘-尸-那羅城外修建的窣堵波旁邊的精舍,舉行了首次四阿含經結集。《佛般泥洹經》: 這則傳說沒有提及王舍城、五百阿羅漢雨安居、阿難證阿羅漢果、優波離誦戒,最獨特之處是記載當時就在佛荼毘處將四阿含寫為文字。《般泥洹經》:.

新!!: 涅槃和拘尸那羅結集 · 查看更多 »

拘尸那揭羅

拘--那揭罗(梵語:कुशिनगर,Kuśi-nagara,巴利語:Kusi-nārā,拘--那罗),又稱拘--那竭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卡西亞(Kasia)村,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末罗国的都城。因释迦牟尼在此间涅槃,也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新!!: 涅槃和拘尸那揭羅 · 查看更多 »

拉瑪那·馬哈希

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是一位印度教上師。他誕生於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本名是Venkataraman Iyer。1907年,他的一位初代信徒- 始以 Bhagavan Sri Ramana Maharshi 之名稱呼上師,Bhagavan(音譯「薄伽梵」)意指世尊、神;Sri(音譯室利)是對聖人的尊稱,梵文意思是「神聖的」;Ramana 為其本名 Venkataraman(讀作:溫克塔拉曼)的縮寫;而Maharshi的梵文意思則是「偉大的見道者、仙人」。這也是尊者較廣為世人所知的名號。 據聞,拉瑪那在16歲那年(1896年)就已永久消解掉他的了,日後他稱這個事件為開悟。六周之後,拉瑪那離開他在馬杜賴的家,並前往蒂魯瓦納馬萊的聖炬山,終其一生未曾離開Tiruvannamalai.

新!!: 涅槃和拉瑪那·馬哈希 · 查看更多 »

拉瑪那修道院

拉瑪那修道院又名拉馬那、拉瑪納、拉馬納修道院或道場(原題 Sri Ramana 或 Sri Ramanasramam),為印度近代聖哲拉瑪那·馬哈希自1922年至1950年入涅槃前的居所,位處聖炬山的山腳下,泰米爾納德邦蒂魯瓦納馬萊以西,每年,數以千計的求道者群聚在此感受馬哈希的臨在。他的三摩地聖陵持續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信眾前來朝聖。 官方網站http://www.sriramanamaharshi.org/ashram/.

新!!: 涅槃和拉瑪那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曇無讖

曇無讖(梵文:Dharmakṣema,385年—433年/439年?),又音譯為曇摩懺、曇無懺,意譯竺法豐,中天竺人(《魏書》說他是罽賓人),南北朝佛教高僧,為著名譯經家,是涅槃宗的始祖。《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沮渠蒙逊有凉州,亦好佛法,有厨宾沙门昙无谶,习诸经论于姑臧,与沙门智嵩等,译《涅槃》诸经十余部。又晓术数、禁咒,历言他国安危,多听中验。蒙逊每以国事咨之。”;《梁高僧传》卷二《昙无谶传》.

新!!: 涅槃和曇無讖 · 查看更多 »

曇林

曇林禪師,又作曇琳,號法林,是中國禪僧,禪宗達摩祖師弟子,慧可大師的同修,約為南北朝末年至隋代時人。相傳達摩曾口述《少室四論》,由曇林筆受。.

新!!: 涅槃和曇林 · 查看更多 »

性交

性交(Sexual intercourse),或稱性交媾,也被人們稱為陰道交(vaginal sex)或阴道性交(vaginal intercourse),指的是將一般為勃起狀態的陰莖跟陰道互相接合及在內磨擦的過程,主要目的是为了令自身獲得性快感、繁殖下一代Sexual intercourse most commonly means penile–vaginal penetration for sexual pleasure and/or sexual reproduction; dictionary sources state that it especially means this, and scholarly sources over the years agree.

新!!: 涅槃和性交 · 查看更多 »

普庵印肅

普庵印肅(),諱印肅,號普庵,禪門臨濟宗高僧,又稱普庵禪師、普庵祖師等,民間也寫作「普唵」,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袁州宜春人(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俗姓余。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出家。一日讀《華嚴經》至「達本情忘,知心體合」,頓時悟道。乾道二年(1166年)於袁州南泉山建造慈化寺,故又稱南泉寺。乾道五年(1169年)圓寂。由於在世時靈驗事蹟不斷,涅槃後逐漸受到人民信仰,成為一位專門消災解厄的佛教神祇。.

新!!: 涅槃和普庵印肅 · 查看更多 »

時論

時論(Kālavādin),古印度學派之一,被佛教視為外道,稱為時論外道、時計外道、時敬外道、時散外道。這個學派認為時間是個實體,常住不變,為一切事物之因,也是涅槃解脫之因。.

新!!: 涅槃和時論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涅槃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涅盘般涅槃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