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海因里希·希姆莱

指数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德語:,)是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政治头目,曾為內政部長、親衛隊首领,被認為对欧洲600萬名犹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0,000至500,000名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许多武裝親衛隊的战争罪行负有主要责任。二次大戰末期企圖與盟軍單獨談和失敗,被拘留期間服毒自殺。德國《明镜》週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來源:Der Spiegel,刊次:2008年11月3日。章節:Hitlers Vollstrecker – Aus dem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125 关系: 加琳娜·朱加什维利埃尔温·隆美尔埃米爾·莫里斯埃爾哈德·海登卡尔·瓦内特卡尔·邓尼茨卡爾·勃蘭特卡爾·漢克史提芬·格拉漢姆君特·馮·克魯格夏至行動大岛浩大帝国威廉·布格多夫威廉·弗利克宮內幸平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尤利烏斯·施雷克尼德尔克尔新纳大街希特勒只有一个蛋希特勒內閣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布隆迪 (狗)一般親衛隊亨利一世 (德意志)庫爾特·達呂格人民冲锋队库尔特·海因里希·德布斯伊特尔堡之战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佛朗哥时期德国战争罪行德軍總部:黑曜陰謀北風行動呂訥堡石楠草原党卫队党卫队全国领袖党卫队全国领袖个人参谋部党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党卫队国家安全部党卫队经济与管理部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玛利亚·冯·特拉普科爾馬包圍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納粹人體實驗約瑟夫·迪特里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纳粹二战工程...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纽伦堡审判绊脚石 (艺术项目)继续战争维德孔·吉斯林维特金德猿人作戰猛鷹突擊兵團猛鷹突擊兵團 (電影)爱娃·勃劳恩爱德华·希思瓦爾特·馮·賴歇瑙生命之泉特劳德尔·荣格特奥多尔·艾克盖世太保莱茵哈德行动聖誕樹行動華爾基利暗殺行動華沙猶太區起義菲利克斯·施坦因納菲利普·约翰·海因里希·福特萊因哈德·海德里希萬湖會議血旗褐宫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親衛隊第16師親衛隊第2師親衛隊第4師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馬達加斯加計劃香巴拉马丁·鲍曼马丁·路德与反犹主义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魯道夫·斯坦納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阿尔伯特·斯佩尔阿爾貝特·凱塞林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之死赫尔曼·戈林赫爾曼·菲格萊因醫生審判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自由軍團自殺艾爾哈德·米爾希Fw 200偵察機柏忌上校進行曲柏林戰役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恩斯特-羅柏特·格拉維茨武裝親衛隊師列表武装党卫队死亡面具氰化钾河豚计划溫納·哈瑟漢斯-格奧爾格·馮·弗里德堡漢斯·克雷布斯戴笠施勞弗高地戰役日耳曼親衛隊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1930年代)意志的勝利慕尼黑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0月7日1943年1945年7月20日密谋案 扩展索引 (75 更多) »

加琳娜·朱加什维利

加琳娜·朱加什维利(),斯大林长子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的女儿。丈夫霍辛为阿尔及利亚裔人,加琳娜生前和儿子住在离克里姆林宫1公里远的地方。.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加琳娜·朱加什维利 · 查看更多 »

埃尔温·隆美尔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Wüstenfuchs),也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低階軍官,曾因在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獲得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在戰斧作戰又擊退了具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並在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造成敵軍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但到了1942年7月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况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撤離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並可保護家人;也可以選擇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服毒身亡。德國官方偽稱隆美爾因作戰負傷而死,或者是死於心臟病,並為其舉辦國葬。 隆美爾的軍事能力受到多位軍事學家的推崇及批評,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因为英軍不愿承認敵軍士兵的素质,所以才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裔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埃尔温·隆美尔 · 查看更多 »

埃米爾·莫里斯

埃米爾·莫里斯(Emil Maurice,)是一位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的早期黨員與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創始成員,同時也是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個人司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莫里斯是親衛隊中少數的成員(同時擁有猶太人血統與德意志人血統者)。.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埃米爾·莫里斯 · 查看更多 »

埃爾哈德·海登

埃爾哈德·海登(Erhard Heiden,1901年2月23日 – c.1933年)是一位納粹黨的早期成員,同時也是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第三位領導人。他於1927年出任親衛隊全國領袖;當時的親衛隊是一個規模不足1,000人的小型組織,且在其上級單位「衝鋒隊」的干涉下始終無法壯大。海登的全國領袖任期並不成功,親衛隊成員人數在他的領導下急遽下降;他於1929年因「家庭因素」而去職,隨後於1933年後遭到逮捕,並於同年內被處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埃爾哈德·海登 · 查看更多 »

卡尔·瓦内特

卡尔·皮特·瓦内特(Carl Peter Værnet,1893年4月28日-1965年11月25日)是丹麦籍党卫队主要成员之一,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担任外科医生一职。他通过向集中营中的同性恋囚犯的睾丸处注射合成激素来尝试“根治”同性恋他的研究经盖世太保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批准。。.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卡尔·瓦内特 · 查看更多 »

卡尔·邓尼茨

卡爾·鄧尼茲(Karl Dönitz,,)是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潛艇艦隊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德國總統。鄧尼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潛艇艦長,而後在兩場大戰的戰間期中建設與訓練海軍潛艇部隊,更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改良,搭配戰略規劃、通訊與協調攻擊衍生出潛艇戰術《狼群戰術》,在橫亙大戰全期的大西洋海戰中指揮潛艇艦隊,為德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與海軍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的情況相對的是潛艇的活躍,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請辭後,希特勒任命鄧尼茲繼任其職。由於長久共事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戰爭末期納粹領導階層的背叛,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鄧尼茲為其繼承人,身兼總統與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鄧尼茲擔任其職位約20多天,指揮德軍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10年有期徒刑,於1956年釋放。.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卡尔·邓尼茨 · 查看更多 »

卡爾·勃蘭特

卡爾·勃蘭特(Karl Brandt,)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醫生與親衛隊官員。勃蘭特於1932年加入納粹黨,並於1934年8月間成為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隨行醫生。作為一名貝格霍夫的希特勒內層社交圈成員,勃蘭特於1939年獲得元首個人事務辦公廳主任菲力普·鮑赫勒的推薦成為《T-4安樂死行動》的計畫主持人之一,隨後又於1942年獲指派為帝國健康衛生主任委員(Bevollmächtigter für das Sanitäts- und Gesundheitswesen)。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勃蘭特遭指控涉入納粹人體實驗與其他戰爭罪行,並於醫生審判中遭美國軍事法庭判決有罪,隨後於1948年6月2日在遭絞刑處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卡爾·勃蘭特 · 查看更多 »

卡爾·漢克

卡爾·奧古斯特·漢克(Karl August Hanke,)是一位納粹德國官員與最後一任親衛隊全國領袖,並曾於1941年至1945年間擔任。1945年6月8日,漢克遭捷克游擊隊射殺身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卡爾·漢克 · 查看更多 »

史提芬·格拉漢姆

史提芬·格拉漢姆(Stephen Graham,)是一名英國的電影和電視劇演員。他較知名於電影《邊個夠我薑》(2000年)中飾演Tommy、電影《這就是英格蘭》(2006年),還有其電視劇續集《》(2010年)、《》(2011年)和《》(2015年)中飾演Andrew "Combo" Gascoigne角色、《大犯罪家》(2009年)中飾演臭名昭著的銀行搶劫販娃娃臉尼爾森、《加勒比海盜》中飾演Scrum。2010至2014年期間,在HBO電視劇《酒私風雲》中飾演艾爾·卡彭。.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史提芬·格拉漢姆 · 查看更多 »

君特·馮·克魯格

君特·馮·克魯格(Günther Adolf Ferdinand “Hans” von Klug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的高級將領,他出生於波茲南的一個普魯士軍人世家;日後在德意志國防軍中晉升為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參謀部的軍官,曾於1916年參加凡爾登戰役。 1936年,他被晉用為陸軍上將。1937年奉命指揮第6軍團;該軍團後來改編為第4軍團。1939年他指揮該軍團攻入波蘭。儘管他反對進攻西線,但他仍在法國戰役中率領第4軍團進攻阿登。1940年7月被晉升為陸軍元帥後,他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羅薩行動中繼續指揮第4軍團;在這段時間他與古德里安因進攻戰術上的分岐及古德里安經常違反他的命令而雙方關係惡劣。 當馮·博克在1941年12月被解除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權後,克魯格被晉升為集團軍群司令官直至1943年10月受傷為止。克魯格經常乘坐飛機,來巡視麾下師團及有時在空中乘坐飛機以解除厭倦 — 一個非常规的方法。 1943年10月27日,克魯格因其座駕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上發生意外翻車而受重傷,他不能履行指揮職責;直至1944年7月,他受命替代馮·倫德施泰特為德國西歐戰場總司令。 德國抵抗運動領導人特萊斯科夫將軍是中央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克魯格亦間接參與了抵抗運動。他知道特萊斯科夫計劃在希特勒巡視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時,要射殺希特勒,所以事先通知了他的前任下屬馮·波斯拉格,而波斯拉格當時即是特萊斯科夫的下屬。在最後時刻,克魯格最後放棄了特萊斯科夫的刺殺計劃,波斯拉格其後推測這是因為希姆萊將陪同希特勒前往開會;克魯格擔心希姆萊也會被殺,而一旦希姆萊被除去,則將引爆武裝親衛隊及德意志國防軍陆军之間的一場慘烈的內戰。 當施陶芬貝格在7月20日密謀案中企圖行刺希特勒時,克魯格正身任德國西歐戰場司令在其位於拉羅什蓋恩城堡的司令部中。法國佔領軍司令馮·史圖爾普納格上將,及其同事馮·塞奧特少將 — 施陶芬貝格的姪兒 — 前往拜訪克魯格;史圖爾普納格來訪前,甫命令逮捕德軍駐防在巴黎的武裝親衛隊單位。由於克魯格當時已知希特勒仍然健在,所以拒絕提供任何協助,他說“可以,只要那头猪已经死了!”。在施陶芬貝格的計劃失敗後,他被希特勒召回柏林,但是認為希特勒會把他視為背叛者來懲罰,於是在返回德國途中服食氰化物自殺。他遺留一封信給希特勒,信中建議希特勒應該尋求和平及有需要時可以結束為鞏固權力而推展的鬥爭,希特勒將信交給約德爾並說:“這是很有力的證據,說明克魯格應該被處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君特·馮·克魯格 · 查看更多 »

夏至行動

夏至行動 (Unternehmen Sonnenwende),亦被稱為“斯塔加德坦克戰役”Beevor, p.91,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的一場裝甲攻勢行動,是最後一個同類行動。 原計劃作為主要攻勢,但最終只作為比較有限的攻擊,這行動被蘇聯紅軍擊退,但有助於說服蘇聯最高統帥部推遲計劃中對柏林的進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夏至行動 · 查看更多 »

大岛浩

大岛浩(),日本陆军中將,日本外交官,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长期担任日本驻德国大使,是德意日三国同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为甲级战犯。.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大岛浩 · 查看更多 »

大帝国

大帝国是一款地域压制型模拟遊戲的日本成人遊戲,由日本Alice Soft公司开发制作并于2011年4月28日发售。本作虽然和同公司的『大惡司』、『大番長』同属地域压制型模拟游戏并被爱好者合称为“大系列”,但并不是官方的说法,各作品间也没有实际的联系。本作基本上是随着征服不同的地区或达成特定条件、将有不同的原属其他势力的角色加入、最终目的则是征服全部地区的游戏。其中,可以与女性角色发生H事件取得CG和事件回想,但在本作中,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必要性。 本作中有大量的角色姓名与国家名字、船舰名称等是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与实际的历史、存在的人物没有關聯。.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大帝国 · 查看更多 »

威廉·布格多夫

威廉·埃曼努爾·布格多夫(德語:Wilhelm Emanuel Burgdorf,1895年2月15日 – 1945年5月2日)是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軍人,最終軍階為德意志國防軍步兵上將。1944年10月,布格多夫出任部長與阿道夫·希特勒的首席副官;同時由於身兼這兩項職務的原故,布格多夫在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被迫自殺一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945年5月2日,布格多夫於柏林戰役接近尾聲時在元首地堡開槍自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威廉·布格多夫 · 查看更多 »

威廉·弗利克

威廉·弗里克(Wilhelm Frick,),是著名納粹官員,曾任第三帝國的內政部長。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因戰爭罪而被處以絞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威廉·弗利克 · 查看更多 »

宮內幸平

宮內幸平(宮内 幸平,),日本男演員、配音員、旁白。出身於鹿兒島縣。身高168cm。血型A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宮內幸平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俄文: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Власов,拉丁化:Andrej Andrejewitsch Wlassow,),苏联将领,中将。他作为苏军将领曾在苏德战争初期表现优异,却在被俘后选择投降德军并倒戈。这些使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施雷克

尤利烏斯·施雷克(Julius Schreck,)是納粹黨早期的一位資深黨員與黨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的親密盟友。 施雷克出生於慕尼黑,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於戰爭結束後不久加入帶有右派色彩的自由軍團。他於1920年加入納粹黨,隨即與黨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發展出親密的友誼。施雷克是準軍事組織「衝鋒隊」的創始成員之一,隨後亦廣泛參與該組織的各項活動。1925年,他成為第一任親衛隊全國領袖,後來亦短暫擔任希特勒的司機。施雷克於1936年罹患腦膜炎,最終於同年5月16日病逝。希特勒為其舉辦國葬,並有部份納粹高級官員出席。.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尤利烏斯·施雷克 · 查看更多 »

尼德尔克尔新纳大街

尼德尔克尔新纳大街(Niederkirchnerstraße),原名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大街(Prinz-Albrecht-Straße)是德国首都柏林的一条街道。这条大街东西走向,从威廉大街到波茨坦广场附近,构成米特区和克罗伊茨贝格两区的边.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尼德尔克尔新纳大街 · 查看更多 »

希特勒只有一个蛋

《希特勒只有一个蛋》(Hitler Has Only Got One Ball)是英国在二战期间流行的一首丑化纳粹德国领导人希特勒及他的纳粹高层的歌曲。这首歌曲起源已经难考,一说为英国政府的宣传家Toby O'Brien所创作。此歌曲的内容是对几个著名的纳粹领导人进行各种关于睾丸畸形的人身攻击。 此歌曲利用了柏忌上校進行曲的曲调。填词总共四句,其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样的: “希特勒只有一个蛋 / Hitler has got only one ball” “戈林有两个,但都非常小 / Goring has two but very small” “希姆莱情况很相似 / Himmler has something similar” “可怜的戈培尔阁下则一个都没有 / Poor Old Goebbel has no balls at all” 在实际演唱中,后两句由于押韵的原因基本不会变,“希特勒”和“戈林”的名字则可以即兴调换,即也可以是“戈林只有一个蛋,希特勒有两个但很小”。这种版本不如前者有气势和流行,但却有一定事实依据,因为戈林的下体确实在啤酒馆暴动中受过伤,可能造成睾丸损伤,而睾丸尺寸小却是更加普遍的情况。在北非作战的英军,有时会把“戈林”替换成“隆美尔”来泄愤。 这首歌曲作为战时宣传,格调粗俗,内容瞎编乱造但流传甚广。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很多关于希特勒确实只有一个睾丸的生理传言,有说是天生的,有说是来源于一战战伤。由于希特勒早已死亡且是被毁尸灭迹,这些传言根本无法核实,亦没有医疗档案或希特勒有关的人物直接出来能够做证。因此普遍认为,这类都市传说只是受到本歌词启发的杜撰。.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希特勒只有一个蛋 · 查看更多 »

希特勒內閣

希特勒内阁(Kabinett Hitler),是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內閣成員,于1933年1月30日至1945年4月30日在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希特勒內閣 · 查看更多 »

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

《帝国的毁灭》(),2004年德国电影,以描写希特勒被包圍到自殺的最後日子而闻名并引起争议。本片取材自约阿希姆·费斯特2002年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的私人秘书特勞德爾·榮格同年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 - 本片的导演是奥利弗·西斯贝格,并由瑞士演员布鲁诺·冈茨饰演希特勒。本片也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 · 查看更多 »

布隆迪 (狗)

布隆迪(Blondi,1941年 - 1945年4月29日)是阿道夫·希特勒饲养的一只雌性德國牧羊犬。希特勒的个人秘书马丁·鲍曼於1941年把布隆迪送给希特勒。之后这只狗一直陪伴在希特勒身边。直至1945年4月,希特勒在自杀前夕,为检验毒药的效力而在布隆迪身上实验,它也因此中毒身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布隆迪 (狗) · 查看更多 »

一般親衛隊

一般親衛隊(德語:Allgemeine SS)是納粹德國的準軍事組織「親衛隊」旗下規模最為龐大的組成部份,由親衛隊中央行政部指揮統轄。一般親衛隊於1934年秋季正式創立以將其成員與親衛隊特別機動隊(武裝親衛隊的前身)以及骷髏總隊(負責納粹集中營的管理)的成員作出區別。 自1939年起,一般親衛隊也廣泛地在納粹德國佔領下的歐洲境內扶植在地的親衛隊單位。1940年起,納粹德國將這些在地單位合併為日耳曼親衛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始,多數的親衛隊成員均隸屬於一般親衛隊,但這種情況在武裝親衛隊開放外國德意志民族與非德意志族人民加入後有所改變。.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一般親衛隊 · 查看更多 »

亨利一世 (德意志)

亨利一世(捕鸟者)(Heinrich I der Vogler,约876年-936年7月2日),东法兰克国王(919年—936年在位),萨克森王朝创立者。原为萨克森公爵(912年起),传其得知当选公爵时正在捕鸟,故得外号捕鸟者。亨利在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一世做东法兰克国王时经常发动叛乱。915年,亨利曾击败康拉德一世。然而康拉德一世却宽容地推荐亨利为王位继承者。作为妥协,亨利一世在成为国王後允许康拉德的弟弟、法兰克尼亚公爵埃贝哈德完全自治,以换取他不对王位做任何要求。 亨利一世在加冕时拒绝举行涂油礼或诸如此类的任何宗教仪式。因而在宗教意义上,亨利不是一位合法的国王。所以亨利一世的另一个外号叫“无柄之剑”。 亨利一世当政时期的特点是,一些部落公国的势力上升,它们以承认亨利一世为条件获得了种种特权,尤其是巴伐利亚和士瓦本公国。亨利一世主要依靠自己的领地进行统治。为抵御马扎尔人的入侵,亨利在萨克森东部兴建了许多城堡,组建骑兵。但亨利一世与匈牙利人的战斗并非总能取得胜利,就在924年他还不得不向匈牙利人求和并缴纳贡金。925年,亨利把洛林并入东法兰克王国。 亨利一世为最早侵袭斯拉夫人的日耳曼君主。他于928年渡过易北河,攻占了斯拉夫人的要塞勃兰尼贝尔。此地后来发展为勃兰登堡。 933年,亨利一世在图林根的里阿德附近击败了匈牙利人,打破了匈牙利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并暂时阻止了他们对德意志的侵袭。.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亨利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達呂格

庫爾特·達呂格(Kurt Daluege,)是一名納粹德國的高級官員,曾於1936年至1943年間擔任常規警政單位「」總長。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副總督萊茵哈德·海德里希於1942年遇刺身亡後,達呂格繼承其職成為該國副總督,並對疑似協助藏匿刺殺者的利迪策村民展開報復行動,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達呂格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引渡至該國受審,隨後遭判有罪,並於1946年遭絞刑處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庫爾特·達呂格 · 查看更多 »

人民冲锋队

人民冲锋队(Volkssturm)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最后阶段成立的国家民兵部队,其成员为16到60岁尚未被征召服役的健全男性公民。 该部队并非传统上由德意志國防軍负责建立,而是纳粹党根据希特勒在1944年9月25日发布的元首命令建立的。人民冲锋队于1944年10月18日纪念莱比锡战役131周年时组建,并在两天后正式宣布成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人民冲锋队 · 查看更多 »

库尔特·海因里希·德布斯

库尔特·海因里希·德布斯(Kurt Heinrich Debus)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一位V-2火箭专家,后在回形针行动中被带到美国,1962年成为首任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主管。 德布斯主持了位于佛罗里达州邻近梅里特岛和卡纳维拉尔角北端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土星运载火箭发射场的设计、开发、建造和运行。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宇航局发射了150枚军用导弹和太空飞行器,其中包括13枚土星5号运载火箭-阿波罗载人登月的推进器。.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库尔特·海因里希·德布斯 · 查看更多 »

伊特尔堡之战

伊特尔堡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于奥地利提洛邦小镇伊特尔爆发的一场战斗。1945年5月4日,被关押于伊特尔堡的法国囚犯为抵御附近的武装党卫军,派人向美军求助。赶来支援的不仅有杰克·李上尉率领的美军第23装甲营先锋队,甚至还有少校指挥的德国国防军士兵。30人及4輛坦克的他们面对约150-200人及一門Flak 41 88mm和2們2cm Flak的武装党卫军部队,在伊特尔堡内顽强抵抗了一昼夜,直到5月5日下午美军大部队赶到,成功解除了武装党卫军的包围,战斗以盟军的胜利告终。伊特尔堡之战是二战期间美军和德军唯一一次并肩战斗,同时法国囚犯下至网球明星,上至前总理全部拿起武器为自由而战,因此许多报道称之为“二战最奇怪的战斗”。.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伊特尔堡之战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前西班牙国家元首、西班牙首相,西班牙长枪党党魁。 佛朗哥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军人世家,青少年时代即在军中。1936年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1月26日成功占领巴塞罗那統一全國,并成立独裁政权,以法西斯主义统治西班牙。在二战中佛朗哥政权实行亲德、義的政策以换取相对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名义上保持中立,并象征性的派出“蓝色师团”协助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被各国孤立,但和美国保持亲密的盟友关系。1947年佛朗哥自任摄政王。在二战之后西班牙迅速成长为工业化的中等发达国家。1975年逝世后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实行民主改革,西班牙结束独裁统治。 佛朗哥统治期间,以灵活的外交方式,赢得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并且在二战之后使国家能够迅速发展,实现经济飞跃。但是他也以其法西斯式的獨裁统治,严酷打击异己特別是親共产主义或社會主義人士,严重阻碍西班牙的民主化而遭到后人诟病。.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 查看更多 »

佛朗哥时期

佛朗哥时期(Era de Franco),指西班牙历史上自1939年至1975年间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实行独裁统治的时期。该时期西班牙的正式国号为西班牙国(Estado Español)。 1931年建立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于1936年陷入西班牙内战。内战一方是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支持的由佛朗哥将军率领的右翼反共和政府武装,另一方是苏联和墨西哥支持的左翼政府军及共产国际纵队。1939年4月1日,佛朗哥一方获得胜利,西班牙内战结束,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正式解体,佛朗哥成立独裁政权。在这段时期,西班牙在名义上恢复君主制但王位悬空,佛朗哥担任“摄政王”,王室仍获得特权及保护。 二战中,佛朗哥政府很少参与军事行动,尽量保持中立。但由于在二战前后和轴心国的种种联系,佛朗哥政府在战后受到了战胜国的排斥。但又因冷战的背景,以及佛朗哥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为了让佛朗哥政权得以延续,西班牙试图向美国一方靠拢。佛朗哥时期禁止成立独立政党和工会。50年代末,关于经济政策的法案的颁布,为西班牙大规模的外国投资开辟了道路。 1969年10月30日,佛朗哥将军政大权交由指定接班人胡安·卡洛斯监督管理,但这个独裁体制大致上维持到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国会公告胡安·卡洛斯王子成为西班牙国王,是为胡安·卡洛斯一世,并于11月27日举行了受膏登基的仪式,成为西班牙国王。在佛朗哥生前,卡洛斯一世曾答应这个政权会持续下去,但他病逝后随即实行民主改革,解除维持36年的党禁,带领西班牙走向民主。西班牙进入民主转型期。1978年12月30日西班牙国会制定新宪法,统治西班牙四十年的独裁政权正式垮台,而胡安·卡洛斯一世直到2014年6月19日退位由其子費利佩六世繼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佛朗哥时期 · 查看更多 »

德国战争罪行

德國政府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组织并下令进行了多项战争犯罪行为。二战当中,纳粹德国政府实行的种族屠杀导致数百万犹太人死亡。大屠杀为其中最为知名的例子,与此同时也有数百万人死于德国在战争中的行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德国战争罪行 · 查看更多 »

德軍總部:黑曜陰謀

是一款已發行的電子遊戲,這個遊戲屬於科幻類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由Raven Software、id Software、以及安德蘭工作室合作研發,遊戲引擎是使用id Tech 4引擎。在2004年期間,經由電視台的報導,身兼id Software合夥人與執行長職務的首次發表這款遊戲的相關消息。北美地區的發行日期是2009年8月18日,澳洲地區的發行日期是2009年8月19日,歐洲地區的發行日期是2009年8月21日;在台灣是由松崗科技代理發行於2009年8月22日上市。.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德軍總部:黑曜陰謀 · 查看更多 »

北風行動

北風行動(Unternehmen Nordwind)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戰場上最後一次主要攻勢,它從1945年1月1日於法國東北部的阿爾薩斯及洛林省開始,直至1月25日結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北風行動 · 查看更多 »

呂訥堡石楠草原

呂訥堡石楠草原(德語:Lüneburger Heide),是德國下薩克森的一個地域。該草原地帶覆蓋了漢堡、漢諾威和不萊梅等幾個德國主要城市,現在下薩克森的北部地區都普遍被視為是「呂訥堡石楠草原」的主要地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呂訥堡石楠草原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

親衛隊(Schutzstaffel,又譯黨衛隊,通稱「SS」,常以代表;)是納粹德國由阿道夫·希特勒與其所屬的納粹黨所領導的一支準軍事組織。親衛隊從納粹黨志願者組成的「會堂警備隊」(Saal-Schutz)開始,初期其負責維持該黨在慕尼黑舉行大會活動時的保安工作。1925年,海因里希·希姆萊加入該組織,同年通過重新整合而獨立出來成為直接隸屬於納粹黨部的組織,並最終將其重新起名為「黨衛隊」,在希姆萊的領導下,黨衛隊從一個小小的衛隊成長成為納粹德國最為龐大而顯赫的權利機構。自1929年至納粹政權瓦解的1945年期間,從1929年希姆萊正式掌控黨衛隊到1945年第三帝國崩潰之間的17年中,黨衛隊的職責從希特勒的私人護衛擴展到整個納粹帝國和其的情報蒐集,監視,保安和恐怖行動。 黨衛隊基本分作「一般親衛隊」、「武裝親衛隊」和「骷髏總隊」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一般黨衛隊」的主要任務為維護實行及一般性警察治安工作,而「武裝黨衛隊」則是由戰鬥部隊所組成的軍事組織。「骷髏總隊」則是負責各地集中營與滅絕營的運行管理並從事特別行動。除上述單位外,黨衛隊還控制着國家秘密警察即「蓋世太保」、「保安處」等下屬機構,其任務主要為監視國內活躍或潛在的政治敵人、並摧毀任何敵對勢力及其反納粹的行動,加強德國人民對納粹意識形態的支持與認同,除此之外提供國內和國外的情報資訊。 作為隸屬於納粹黨的組織之一,黨衛隊對二戰期間造成5百50萬到6百萬猶太人和其他受害者死亡的猶太人大屠殺負有主要責任。同時,黨衛隊下屬的部門和人員在二戰期間犯有戰爭罪及反人類罪行。該組織在統治期間從事商業活動的同時,壓迫和使用集中營囚犯以奴工的形式進行勞作為其牟利。納粹德國崩潰之後,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理下,黨衛隊被判定為犯罪組織。戰後的1948年,黨衛隊僅存的最高級別官員,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在國際法庭中被判反人類罪行成立,執行絞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全国领袖

党卫队全国领袖(德語:Reichsführer-SS)是纳粹德国党卫队的最高领袖,同时是在党卫队级别中的一个独特存在。该头衔创建于1925年。共有5人获得过此头衔。海因里希·希姆莱在位时间比其他四人加起来都要长。.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全国领袖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全国领袖个人参谋部

党卫队全国领袖个人参谋部(Hauptamt Persönlicher Stab Reichsführer-SS)是1933年由納粹德國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建立的部门,职责是协助党卫队全国领袖进行日常活动和处理下级事務。.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全国领袖个人参谋部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

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Hauptamt Volksdeutsche Mittelstelle,缩写为VoMi)组建于1937年,最初是纳粹党的一个部门,但是受党卫队领导,1941年6月并入党卫队门下,它的职责是维护纳粹德国国外德意志人的权益并劝说其回国,1939年二战爆发之后,党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和党卫队强化德意志民族性国家专员部负责将德意志族人殖民到纳粹德国占领的土地上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国家安全部

党卫队国家安全部(SS-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也译为国家保安总部、国家安全本部、国家保安总局、国家安全总局、帝国保安总部、帝国中央安全局、帝国保安总局)组建于1939年,由党卫队保安局与纳粹德国内政部下属的治安警察合并而成,是纳粹德国重要的情报与反情报部门,1945年5月德国投降时被解散。.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国家安全部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经济与管理部

党卫队经济与管理部(SS-Wirtschafts-Verwaltungshauptamt,缩写为SS-WVHA)是納粹德國親衛隊的12個中央指揮部門之一,它负责全親衛隊的經濟和行政運作。.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经济与管理部 · 查看更多 »

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

克勞斯·菲利普·瑪麗亞·查士丁尼·申克·馮·史陶芬柏格(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納粹德國陸軍上校,他在1944年7月20日密謀案的行动中是主要執行人物之一。他与汉斯·奥斯特(Hans Oster)和亨宁·冯·特雷斯寇(Henning von Tresckow),密谋刺杀希特勒并把纳粹党清除出政府。他是国防军内的抵抗组织核心人员。他加入抵抗组织后,立即采取刺杀行动,其中最后一次行动就是華爾奇麗雅行动(Operation Valkyrie).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 · 查看更多 »

玛利亚·冯·特拉普

玛利亚·奥古斯塔·冯·特拉普(Maria Augusta von Trapp,),原名玛利亚·奥古斯塔·库切拉(Maria Augusta Kutschera),奥地利歌唱家。她是格奥尔格·冯·特拉普上校的第二任妻子,为特拉普家族乐团“特拉普室内圣歌队”的一员。她也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位原型人物,她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 玛利亚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她父母来自蒂罗尔州。她7岁时就成为了一个孤儿,18岁时在维也纳接受教育,后来来到萨尔茨堡的侬柏格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1926年,她来到退役的海军上校格奥尔格·冯·特拉普家中,帮他教育遗孀留下的七个子女。玛利亚与格奥尔格坠入爱河,并在第二年结婚,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并为他生下了三名子女。 1935年,特拉普家族破产。为了生计,特拉普家族放弃贵族尊严,玛利亚把家中空置的房屋出租给神学学生。天主教萨尔茨堡总教区的主教Franz Wasner指导特拉普一家兄弟姐妹唱歌和编曲。他们的歌曲引起歌唱家Lotte Lehmann的注意,并建议他们参加公开表演。库尔特·许士尼格在收音机中听到了他们的歌曲,邀请他们来维也纳演出。 在1935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特拉普家族的“特拉普室内圣歌队”取得优胜,因而大为流行。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政策令他们很不满,因此拒绝与纳粹德国合作。1938年夏季,特拉普一家来到慕尼黑,与希特勒在旅馆不期而遇,并发生冲突。9月,特拉普一家被迫离开奥地利来到意大利,经由瑞士、法国、英国等国来到美国。他们原先的住宅则被当作希姆莱的总部使用。 来到美国以后,他们继续在美国和加拿大演出,并得到《纽约时报》的很高评价。1941年,定居佛蒙特州拉莫伊尔县,全家在1948年获得美国的公民权。二战结束以后,奥地利陷入贫困中,特拉普一家成立特拉普家族奥地利救援会以救济奥地利人。 1987年,玛利亚因心脏衰竭在拉莫伊尔县逝世。 Category:奥地利歌手 Category:美国歌手 Category:维也纳人 Category:歸化美國公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玛利亚·冯·特拉普 · 查看更多 »

科爾馬包圍戰

科爾馬包圍戰(法語:Poche de Colmar; 德語:Brückenkopf Elsaß )發生於二戰末期的西方戰線,1945年1月下旬到2月初,德國第19集團軍在法國阿爾薩斯的科爾馬被法國第1集團軍和美國陸軍第21軍所包圍。2月9日,科爾馬口袋內的德軍全被肅清。.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科爾馬包圍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本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二战指挥官们大多都是职业军官,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同时担任军队指挥官,如阿道夫·希特勒(德国元首)、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首相)、斯大林(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等。.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

二次世界大战軸心國领袖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軸心國的一些政府首脑和军事将领。.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 · 查看更多 »

納粹人體實驗

納粹人體實驗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大量囚犯進行的一系列不人道的人體試驗。囚犯主要來自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包括猶太兒童,亦有部份吉卜賽人,蘇聯戰俘和非猶太裔德國的殘疾人士。這些人體試驗在主要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的納粹集中營裏進行。囚犯們被迫參加實驗,而實驗導致大量死亡,毀容或永久的殘疾,被視為醫療折磨的例子。奧斯威辛集中營和其他集中營在親衛隊的首席精神病學家指導下,選定囚犯進行各種危險的實驗,以幫助德國軍人開發新的武器,尋找使受傷的軍事人員復原的方法,並推動第三帝國的種族思想。軍醫艾瑞伯特·海姆在茅特豪森-古森集中營進行了類似的醫學實驗。外科醫生卡尔·瓦内特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嘗試以向睾丸處注射合成激素的方式來治療同性戀囚犯。他的研究经盖世太保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批准。二戰結束後,這些罪行在紐倫堡後續審判中醫生審判被定罪,並以審判的結果訂立紐倫堡守則作為人體試驗的醫療道德守則。.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納粹人體實驗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迪特里希

約瑟夫·迪特里希(Josef Dietrich,)是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一位將軍,綽號「賽普」(Sepp)(被旗下士兵暱稱「賽普老爹」),是阿道夫·希特勒最親近的友人之一,曾獲當時德軍授勛級別第二高的鑽石橡葉佩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約瑟夫·迪特里希 · 查看更多 »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德語: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纳粹德国外交部长。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絞刑,15天后受刑而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 查看更多 »

纳粹二战工程

纳粹二战工程(Nazi Megastructures)是一个国家地理频道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系列。.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纳粹二战工程 · 查看更多 »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同性戀者在德國,特別是在柏林有著比較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自由和更被接受的生活。然而,隨著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禁止同性戀成爲納粹政黨的目標之一,最終被列于大屠殺的名單内。1933年開始,同性戀組織被禁止,關於同性戀及性學的學術作品被禁止,而納粹内部的同性戀者被殺害。据估計,1928年德國有大約120万公開的男同性戀者,在1933年-1945年之間,大約10万男性被警方註冊為同性戀者,而當中的大約5万人被定罪。當中大部分人被囚禁在普通監獄,而估計有5000到15000人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 。目前沒有清晰的數據表明當中究竟有多少人死亡,但是著名學者Ruediger Lautman估計關押在集中營的同性戀者的死亡率高達60%。監獄中的同性戀者受到逮捕者的殘酷對待,也受到其他囚犯的迫害。這是同性戀者比較其他“反社會團體”更高死亡率的因素之一。 戰後,很多國家沒有承認同性戀者在集中營的所遭受的待遇。甚至一些已經逃脫的人被再次逮捕,並根據納粹年間得到的證據再次被判刑。直到1980年代,政府才開始承認這段歷史,並一直到2002年,德國政府才爲此對同性戀社區作出道歉。雖然這段歷史仍具爭議,但是歐洲議會于2005年採納了關於對同性戀屠殺的解決方案。.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审判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又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 ,俗稱纽伦堡大审或紐倫堡審判(Nuremberg Trials,Nürnberger Prozesse),是盟军根据国际法和二战后的战争法举行的一系列军事法庭。 这些审判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纳粹德国政治、军事、司法和经济领导人员的起诉。他们策划、执行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了大屠杀和其他战争罪行。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市举行,故被称为纽伦堡审判。这些判决标志着古典国际法与现代国际法之间的转折。 第一组也是最为人所知的一组审判是国际军事法庭前的主要战犯审判。 这组被英国参与审判的法官之一——诺曼·伯基特描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审判”。审判在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期间举行,法庭的任务是审判第三帝国中最重要的24名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尽管马丁·鲍曼是被缺席审判,而罗伯特·莱伊在审判开始一周内自杀。 阿道夫·希特勒、海因里希·希姆莱、威廉·布格多夫、汉斯·克雷布斯和約瑟夫·戈培尔都在1945年春天自杀,以免被捕,唯独海因里希·希姆莱在自杀前被捕。 克雷布斯和布格多夫在希特勒自杀两天后在同一地点自杀。 1942年,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被捷克游击队刺杀;1945年,在挪威用炸药自杀,所以他们并不包括在内 。阿道夫·艾希曼逃到阿根廷,以避免被盟军俘虏,但被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俘获,并于1962年绞死。赫尔曼·戈林被判处死刑,但在处决前一晚自杀,作为对他被俘虏的一种藐视。霍尔蒂·米克洛什在1948年纽伦堡举行的中出庭作证。 本文主要介绍国际军事法庭开展的第一组审判。主要战犯审判的被告共22名,均為納粹德國的軍政首領。另外,包括德国内阁在內的6个组织也被调查和判决,其中3個判決為犯罪組織,另外3个无罪。除了这22名被告和6个团体外,美国根据盟国管制理事会于1945年12月20日发布的管制委员会法第10条,对其余部分战犯进行第二组审判,即纽伦堡后续审判,其中包括和等共12场审判。 此次审判中,罪行的典型性和法庭的构成都代表着法律上的一种进步,联合国随后将其运用于发展有关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侵略战争问题的具体国际法理和推动国际刑事法院的设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纽伦堡审判 · 查看更多 »

绊脚石 (艺术项目)

绊脚石(Stolpersteine),是由德国艺术家发起的一个艺术项目。所谓“绊脚石”,是棱长10厘米的立方体混凝土块,其中一面贴嵌了一块镌刻着专门纪念文字的黄铜板。有时,以长条形出现的绊脚石也被称作绊脚坎(Stolperschwelle)。这个艺术项目的目的是纪念在,被纳粹政府谋杀、驱逐和逼迫自杀的人。刻有受难者姓名的绊脚石,就是他们的纪念牌。通常,绊脚石铺设在受难者生前住所门前的上,与普通的铺路石平齐。目前,已经有55000块绊脚石被铺设在德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绊脚石 (艺术项目) · 查看更多 »

继续战争

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jatkosota,fortsättningskriget)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为繼續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而德國則認為這場戰爭對於蘇聯與德國的戰爭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對芬蘭提供了大量關鍵物資的補給。 這場戰爭於1941年6月25日開始也就是蘇德戰爭開始後3天,當天蘇軍對芬蘭境內發動空襲,緊接著芬軍開始進攻蘇聯,到了1941年9月芬軍已經占領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和東卡累利阿,在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0公里的戰線上停了下來。他們在這裡駐防長達兩年半。1944年蘇軍開始針對包含赫爾辛基在內,多個芬蘭城市發動空襲,並於同年6月發動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將芬軍在1941年佔領的土地加以收復。7月芬軍成功擋住蘇軍進一步的進攻。9月5日芬軍與蘇軍宣布停火。9月19日蘇芬雙方簽訂,結束了繼續戰爭。 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继续战争 · 查看更多 »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维德孔·吉斯林 · 查看更多 »

维特金德

维特金德·阿道夫·亨利·格奥尔格-威廉(Wittekind Adolf Heinrich Georg-Wilhelm,),瓦尔德克和皮尔蒙特亲王继承人,瓦尔德克和皮尔蒙特亲王家族族长,称:瓦尔德克和皮尔蒙特亲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维特金德 · 查看更多 »

猿人作戰

类人猿行动(Operation Anthropoi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同盟國為了暗殺納粹德國黨衛隊首長賴因哈德·海德里希所制定的作戰計畫。海德里希於1941年至1942年間擔任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之總督。 1942年5月27日海德里希在布拉格郊外遭遇兩名英國派遣的捷克傘兵攻擊而身負重傷,延至6月4日不治。此事件導致希特勒之後在捷克地區展開報復性屠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猿人作戰 · 查看更多 »

猛鷹突擊兵團

《猛鹰突击兵团》(The Eagle Has Landed)是杰克·希金斯在197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它讲述的是一群纳粹德国特种部队成员刺杀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故事。1976年,本小说被拍成了同名电影。.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猛鷹突擊兵團 · 查看更多 »

猛鷹突擊兵團 (電影)

《天降雄鷹》(The Eagle Has Landed)是一部1976年拍摄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英国电影,它是特種作戰电影經典作。它讲述的是1943年时納粹德國以16名傘兵降落到英國境內化妝作自由波蘭軍,準備在英國首相邱吉爾行經附近時予以綁架但最后行动失败的故事。 此片採取罕見德軍角度觀點拍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德意志國防軍空降獵兵有極精緻描述及高度肯定。除勇猛作戰及盡忠愛國孤軍奮戰,更挺身而出由黨衛軍手上保護將被送至集中營的猶太人女子。.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猛鷹突擊兵團 (電影) · 查看更多 »

爱娃·勃劳恩

爱娃·安娜·宝拉·希特勒(Eva Anna Paula Hitler,),婚前姓布劳恩(Braun),阿道夫·希特勒的长期伴侣,并于人生最后近40小时内为希特勒妻子。17岁时于慕尼黑为(希特勒专职摄影师)工作,为霍夫曼助理及模特,由此结识了希特勒,在两年之后与希特勒发展为恋爱关系。两人恋情初期布劳恩曾两次试图自杀,至1936年布劳恩已成为希特勒位于贝格霍夫行馆的家庭成员,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庇护。作为一名摄影师,布劳恩拍摄了诸多希特勒的彩色照片及影像,她是希特勒内部社交圈的核心成员,但在1944年(其妹与党卫队联络官赫尔曼·菲格莱因的婚礼)前从未与希特勒共同出席公众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收尾阶段,布劳恩向希特勒表示忠心并前往柏林总理府之下的元首地堡与其相伴。1945年4月29日苏联红军逼近这一区域,布劳恩经一简短民事婚礼同希特勒成婚(是时布劳恩33岁,希特勒56岁)。不及40小时之后,两人于地堡的房间内共同自杀,布劳恩饮食氰化鉀,希特勒则开枪打中太阳穴,德国民众日后才得知兩人的情感关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爱娃·勃劳恩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希思

愛德華·理查·喬治·「泰德」·希思爵士,KG,MBE(Sir Edward Richard George 'Ted' Heath,又譯奚斯,),英國軍人和政治家,1965年至1975年出任保守黨黨魁,1970年至1974年間出任英國首相。作為平民出身的保守黨黨魁,希思的前任大多都是地主和貴族出身(如麥美倫),而後繼者卻來自精英管理階層(如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因此他扮演了兩個時期之間的過渡角色。不過,希思親歐共體的立場及政策也使保守黨陷入數十年對歐盟態度的分歧及政治鬥爭。.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爱德华·希思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馮·賴歇瑙

特·卡爾·恩斯特·奧古斯都·馮·賴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又譯萊謝勞,)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幾乎參加了所有重大戰役,擔任指揮要職。 賴歇瑙出身貴族家庭,但未如傳統的普魯士軍人持有階級偏見,被認為是非典型的軍人。1932年經由叔叔介紹,賴歇瑙與希特勒結識,還違反軍規加入了納粹黨,在希特勒整肅衝鋒隊與軍隊的納粹化給予相當的幫助,後者兩度想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但皆因其他陸軍高級將領反對而作罷。 戰爭爆發後,賴歇瑙成了高級指揮員,擔任了軍長、軍團司令、集團軍司令等職務。由於賴歇瑙時常對希特勒的戰爭計畫提出批評,兩人關係因而逐漸疏遠,在第三次陸軍總司令出現職缺時,反而是希特勒拒絕任用賴歇瑙。蘇德戰爭期間,賴歇瑙曾發布了著名的「賴歇瑙命令」(Reichenau-Befehl),要求在其官兵屠殺蘇聯政委人員和猶太人,也曾推動聯合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對抗蘇軍,但也因被希特勒否決而未果。1941年底,賴歇瑙繼任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南方集團軍總司令職務,但於1942年1月17日因心臟病逝世。.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瓦爾特·馮·賴歇瑙 · 查看更多 »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Lebensborn )是纳粹德国的一个党卫队和政府背景的,成立于1935年,其目标是按照纳粹種族優生理论进行试验,以提高“雅利安人”子女的出生率。该组织在1935年以前是党卫队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的一个机构,后由党卫队全国领袖个人参谋部直接管理。 生命之泉安排未婚妇女匿名生育,并将这些孩子由“种族纯洁健康”的父母领养,这些孩子大多被送至党卫队成员的家庭中。生命之泉亦会对部分成员家庭提供福利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命之泉在欧洲占领区的德国族裔中筛选“种族合格”的孤儿并安排他们由雅利安家庭领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生命之泉 · 查看更多 »

特劳德尔·荣格

特劳德尔·荣格(Traudl Junge,),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43到1945年间,担任希特勒私人秘书之一。希特勒自杀后,特劳德尔逃出元首地堡,2002年去世,著有回忆录《》,后改编为电影。.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特劳德尔·荣格 · 查看更多 »

特奥多尔·艾克

特奥多尔·艾克(德語:Theodor Eicke,1892年10月17日—1943年2月26日)是一位納粹德國黨衛隊上將(Obergruppenführer),為著名的骷髏師指揮官,同時也是納粹德國創設集中營的重要人物。他的納粹黨編號為114901,而黨衛隊編號則為2921。艾克於長刀之夜中,連同黨衛隊中校米歇爾·里貝特(Michael Lippert)一起處決了衝鋒隊領導人「恩斯特·羅姆」。.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特奥多尔·艾克 · 查看更多 »

盖世太保

密国家警察(Geheime Staatspolizei,缩写:GESTAPO,,汉语音译盖世太保,又译盖斯塔波),是纳粹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秘密国家警察由党卫队控制。它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秘密警察组织,后加入大量党卫队人员,一起实施“最终解决方案”。 1933年春希特勒出任威玛共和国总理,而赫尔曼·戈林接管普鲁士警察局。戈林於1933年4月26日成立政治警察組織蓋世太保,核心成員為普魯士警察。1934年在希特勒的調停下希姆萊的黨衛隊接管了蓋世太保。 二战爆发之后大量的盖世太保跟随德国国防军一同进入占领区,在那建立了众多辅警部队,这些辅警部队全部听命于盖世太保,成为其机构的一部分。蓋世太保秘密警察有“預防性逮捕權”。在納粹德國時期,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左派人士、異議人士、反抗軍及猶太人等都未經法律程序被蓋世太保投入集中營,其中大多數遭到拷問、虐待,以至於處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盖世太保 · 查看更多 »

莱茵哈德行动

莱茵哈德行动(Aktion Reinhard或Einsatz Reinhard)是纳粹德国波兰总督府屠杀波兰犹太人计划的代号。这个行动是整个犹太人大屠杀中最为致命的阶段,即使用灭绝营。最后,几乎多达200万的犹太人被送入贝尔赛克、索比布尔、特雷布林卡。 Category:犹太人大屠杀 Category:德国历史 Category:纳粹德国战争罪行.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莱茵哈德行动 · 查看更多 »

聖誕樹行動

聖誕樹行動(德語:Unternehmen Tannenbaum,或譯為冷杉行動),早先稱為綠色行動(德語:Unternehmen Grün),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制定入侵瑞士的計畫。計畫後來取消,從未實施。.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聖誕樹行動 · 查看更多 »

華爾基利暗殺行動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是一部2008年美國與德國合拍的歷史驚悚電影,背景設置在二戰期間時的納粹德國。電影描述1944年7月20日德國軍官暗殺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和啟動華爾奇麗雅計畫以控制國家等情節。由布萊恩·辛格執導,湯姆·克魯斯飾演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而其他演員包含肯尼斯·布萊納、比·乃爾、埃迪·伊扎德、及等人。 電影在美國於2008年12月25日上映,並在全球獲得超過2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華爾基利暗殺行動 · 查看更多 »

華沙猶太區起義

華沙猶太人起義(波蘭語: Powstanie w getcie warszawskim 英文:Warsaw Ghetto Uprising)。希特勒為了要滅絕所有猶太人,在華沙地區也建立了猶太人居住區。1943年4月19日,猶太人群起反抗,結果是換來更快更狠的殺戮。短短3個星期之內殺了超過13,000人;另外,300,000人送到死亡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華沙猶太區起義 · 查看更多 »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

菲利克斯·馬丁·尤利烏斯·施坦因納(Felix Martin Julius Steiner,),德國軍官,同時亦是納粹德國的一名納粹黨員,曾任親衛隊及武裝親衛隊上將。他曾參與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獲授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武裝親衛隊原本只是納粹黨親衛隊的武裝分支,在他與保羅·豪塞爾的發展及改編下,成為了納粹德國的一支多種族多國籍的軍事單位,對此他功勞不少。 海因里希·希姆萊選擇了施坦因納去創建並指揮一個新的精英裝甲師團,(又名“維京師”)。他在1943年升任的司令。施坦因納於1945年1月28日被任命為的司令,是新建的的一部份,負責阻止蘇聯軍隊橫越維斯杜拉河。 施坦因納在柏林戰役期間的4月21日被任命為的司令,而阿道夫·希特拉則命令施坦因納從城北進攻,用鉗形攻勢包圍。然而,他部隊的人數是敵軍的十分之一,而且疲憊不堪,因此施坦因納明確地聲明他沒有反攻的能力。這項決定使得希特拉在元首地堡於4月22日的每日軍情會議中含着淚大發雷霆Ziemke p. 89。 施坦因納在德國投降後被囚禁,並被紐倫堡審判指控。但法庭撤銷了對他戰爭罪的所有起訴,並於1948年釋放了他。他之後繼續住在德國,寫了幾本書,並參與組織對前武裝親衛隊成員的支援工作。他於1966年5月12日逝世。他一輩子都沒有結婚。.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菲利克斯·施坦因納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约翰·海因里希·福特

菲利普·约翰·海因里希·福特 (Philipp Johann Heinrich Fauth,),生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巴特迪克海姆镇,是一位德国月面学家。 他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在他父亲指给他看过科吉亚彗星后,从此激发了他对天文学的兴趣。作为一名业余天文学家,他以强烈而谨慎的态度研究了月球的构造,在1884年至1940年间编制了一部大范围的月球图集(直到1964年才出版,今天已被视为珍藏品)。1936年他撰写的《我们的月球》在不莱梅出版。 在兰茨图尔天文台工作时,福特将月球划分为24个区域,并承担起这项艰巨的测绘工作,当时摄影技术进步已使得对月球表面的测绘更加可靠。 1913年,他与奥地利宇宙学家"汉斯·霍伯比格"(Hans Hoerbiger)合作发表了现已被否定的"宇宙冰理论",后来奥地利研究者暨作家"汉斯·辛德勒·贝拉米"对该理论进行了探究调查。 1939年,纳粹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授予他教授头衔,虽然福特从未在任何一所大学教过书,也从未获得过任何博士学位。 1941年1月4日他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格林瓦尔德镇去世。 月球上的福特陨石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菲利普·约翰·海因里希·福特 · 查看更多 »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高官,也是纳粹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曾任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及警察上將、国家安全部部長(管辖盖世太保、刑事警察及保安局)及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副总督/执行总督,亦曾担任国际刑警委员会(后改称国际刑警组织)主席,并召开了1942年的万湖会议,制订了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推动了德占欧洲地区内对犹太人的驱逐和种族灭绝。 许多史学家认为海德里希是纳粹高层中最为黑暗的角色,甚至阿道夫·希特勒亦称其为“铁石心肠之人”。海德里希为党卫队保安局创始人,负责通过逮捕、驱逐和谋杀以挫败反纳粹党活动。他参与筹划了“水晶之夜”,于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组织冲锋队及其他平民在纳粹德国全境及奥地利部分地区对犹太人展开袭击,亦为大屠杀的起始事件之一。在抵达布拉格之后,海德里希试图巩固纳粹统治,压迫捷克文化,并大量驱逐和屠杀成员。他亦为别动队的直接负责人——該组织跟随德国军队活动,透過射击及毒气杀害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的犹太人。 1942年5月27日一支由英国培训、捷克和斯洛伐克军人组成、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组织的小队在布拉格对海德里希发动了刺杀行动(代号猿人作战),1周后海德里希伤重不治身亡。德国情报部门誤認刺客同利迪策及两个村落有关联,并展开报复行动,徹底摧毀了利迪策,當地16岁以上男性均遭射殺,几乎所有女性及儿童均由當局送往纳粹集中营并進一步殺害。.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 查看更多 »

萬湖會議

萬湖會議(Wannseekonferenz)是一個納粹德國官員討論「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的會議。這個會議是在1942年1月20日舉行,地點是柏林西南部的萬湖的一個別墅。這個會議落實了有系統的猶太人大屠殺。 這個會議圍繞於將所有階層的猶太人從德國和德國人住的地方逐出。這個會議也提出將猶太人「移送」到東歐。參與的官員也點數歐洲的猶太人人口(大約1100萬),以猶太人的年齡和國籍來考慮移送的方法和怎樣處理「混血兒」。 德佔波蘭的官員催促海德里希儘早在德佔波蘭實行「猶太人問題的最後解決辦法」。他們覺得德佔波蘭的問題是黑市貿易。他們覺得「解決」當地的猶太人可以解決黑市的問題。在波蘭的猶太人不需要被運送到其他地方,所以他們可以很容易地「解決」波蘭的猶太人。 大多數學者一度認同萬湖會議是第一個有關猶太人大屠殺的會議。原因是因為會議所有的紀錄都被盟軍發現和在紐倫堡法庭用來作為證據。 這個會議是由艾希曼和海德里希準備的。這個會議沒有明確地提及「大規模謀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萬湖會議 · 查看更多 »

血旗

血旗(Blutfahne,)是一面纳粹德国的卐字旗,该旗在1923年11月9日使用于慕尼黑啤酒館政變中,随后成为了纳粹党最为神圣的物品之一。此旗来自于第五冲锋队,在政变中旗手Heinrich Trambauer 中枪倒地后,另一位跟随旗帜前进的SA成员Andreas Bauriedl亦中枪並倒在旗帜上,鲜血染红了这面旗帜。Hilmar Hoffmann, The Triumph of Propaganda: Film and National Socialism, 1933-1945, Volume 1, pp.20-22.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血旗 · 查看更多 »

褐宫

褐宫(Braunes Haus)是纳粹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全国总部,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布林纳街45号。其名称来自于党员制服的颜色。建筑为石制,始建于1828年。.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褐宫 · 查看更多 »

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納粹德國稱「帝國保衞戰」,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欧同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英国等国家之间的战事。战事最初爆发于1940年德軍利用闪电战战术,先后快速攻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家。随后对英国展开空袭,但德国空战失利,未能对英国展开攻击。进入1944年盟军展开诺曼底战役,全面转入进攻。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战事以盟军的胜利结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

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Obergruppen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於1932年由同為納粹黨準軍事組織的衝鋒隊首創,並於翌年被親衛隊正式採用。1942年4月以前,本階級是親衛隊中除全國領袖外的最高階級;其下位階級為親衛隊集團領袖。1942年4月間,親衛隊在本階級與全國領袖之間新設了「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這一階級。.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16師

親衛隊第16師「全國領袖」(16th 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Reichsführer-SS)是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一個裝甲擲彈兵師,由其總司令海因里希·希姆萊的警衛營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支部隊,希姆萊本人也希望其成為自己的“私人部隊”所以处处得到希姆莱的照顾和后门,結果是該師的兵員補充和裝備都比其他的親衛隊優勝。但是它的军官和军士数量始终达不到定额、素质也极差,战斗能力低下、风气恶劣。除了历任的旅长和师长外没有一人获得骑士勋章,通常执行二、三缐任务。該師的標志是“親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制服的領章。 1.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親衛隊第16師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2師

親衛隊第2師「國家」(2.,或又譯為「帝國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一個裝甲師,國家師在武裝親衛隊38個師中被認為屬精英單位,其代表符號為「狼之鉤」(Wolfsangel)。 國家師參與了入侵法國的行動,也投入過東線幾場主要戰鬥中,包括在庫斯克會戰的普羅霍夫卡戰役裡與蘇軍的第5近衛戰車軍團戰鬥。之後,國家師被送往西線,投入諾曼第的戰鬥,並參與了突出部戰役,最終於匈牙利和奧地利戰鬥至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後,紐倫堡法庭視親衛隊為犯罪組織,而國家師也因其於法國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犯下的屠殺行動被起訴。.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親衛隊第2師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4師

親衛隊第4師「警察」(德語:4.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親衛隊第4師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

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德語:SS-Verfügungstruppe, SS-VT)是納粹黨於1934年所組建的戰鬥部隊,為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下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武裝親衛隊的前身。該部隊於1939年參與了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的行動;隔年改組為武裝親衛隊。 1938年8月17日,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下令表示特別機動部隊既非的一部份,也不是德意志國防軍的下級單位,而是可供元首本人調遣的軍事組織;但遇戰事爆發時,特別機動部隊將劃由陸軍指揮管轄。.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

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SS-Oberst-Gruppen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存在於1942年至1945年間,是該組織中除「親衛隊全國領袖」外的最高階級;其職等相當於德意志國防軍一級上將。該階級在德語原文中的正式拼法為「Oberst-Gruppenführer」,以避免與其下位階級上級集團領袖的拼法「Obergruppenführer」混淆。.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計劃

达加斯加计划(Madagaskarplan)为纳粹德国政府制订的计划,意在将欧洲的犹太人移送至马达加斯加岛。1940年法国战败前夕,纳粹德国外交部犹太局局长正式提出了这一计划,法国将根据投降协议将其殖民地马达加斯加移交予德国,供该计划使用。 早在1937年波兰政府即有将波兰犹太人遣送至马达加斯加岛的意图,但特遣小组调查表明该岛可能仅能承载5,000至7,000个家庭,一些调查甚至称只能承载500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政府试图鼓励犹太人主动遷移,但成效有限,于是政府于1940年再次提出了将犹太人遣送至马达加斯加的计划。 1940年6月3日拉德马赫提出马达加斯加应当成为欧洲犹太人的遣送地,在获阿道夫·希特勒许可后,阿道夫·艾希曼于1940年8月15日发表备忘录,呼吁每年当遣送100万名犹太人,计划持续4年,马达加斯加则当为党卫队管制的警察国家。倡议者认为倘若计划得以施行,诸多犹太人将死于马达加斯加的恶劣条件之下。由于英国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这一计划迟迟无法得到实施。1940年9月轴心国在不列颠战役中失利,计划进一步推迟。1942年最终解决方案开始施行,马达加斯加计划正式取消,但仍旧为纳粹德国迈向大屠杀的重要一步。.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馬達加斯加計劃 · 查看更多 »

香巴拉

香巴拉(शम्भल,,)是梵语(Sham-bha-la)的音译。香巴拉是藏傳佛教中所说的理想圣土。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天堂。詹姆斯·希爾頓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的香格里拉,可能源自這個傳說。 藏传佛教的各派高僧大德均认为:“在西藏西部冈底斯山脉主峰附近的某个地方,有处神秘所在地叫“香巴拉”。那里的首领是金刚手恰那多吉化身——绕登·芒果巴,教主为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相传香巴拉曾经先后由32位国王统治。時輪怛特羅中說,在香巴拉王國將會出現一個偉大的軍隊,在未來擊敗黑暗统治地球,帶來黃金時代。這個願景可以從譬喻或是字面去解釋。從字面來說,香巴拉是一個地理的地方,一個常見的說法是香巴拉位於西藏北方或西方的中亞。象雄文化認為香巴拉在喜馬偕爾邦的薩特萊傑河谷。蒙古人認為香巴拉在西伯利亞南部某個山谷。 纳粹德国内政部长希姆莱认为此地有纯正雅利安人,并曾秘密派遣专人前往西藏搜寻证据。.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香巴拉 · 查看更多 »

马丁·鲍曼

丁·鲍曼(Martin Bormann,)是纳粹德国时期纳粹党党务中心的领导人,他的级别相当于当时德国的一个部长。他的弟弟阿尔伯特·鲍曼也是纳粹党的高级领导人,他的夫人盖尔达是一名纳粹党党务法官的女儿。.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马丁·鲍曼 · 查看更多 »

马丁·路德与反犹主义

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他强烈的反犹言论和作品对德国的反犹主义有重要的影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马丁·路德与反犹主义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克西米利安·馬里亞·約瑟夫·卡爾·加布里爾·拉莫拉爾·帝國男爵·馮·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1954年6月2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名德国元帅,也是資歷十分老的德國軍官之一。貴族出身,擁有「」一頭銜。二戰期間魏克斯率兵先後進攻波蘭、法國、巴爾幹和蘇聯,直到1945年3月被阿道夫·希特勒免職。戰爭結束後魏克斯於盟軍軍事法庭以不起訴判決而釋放,死於1954年。.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斯坦納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是一位奧地利的哲學家、改革家、建築師和教育家,也是華德福教育的始創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魯道夫·斯坦納 · 查看更多 »

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

党卫队人种与移居部(SS-Rasse- und Siedlungshauptamt,缩写为RuSHA)是党卫队的核心部门之一,它的职责是维护党卫队的“种族纯洁性”。.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斯佩尔

貝托爾德·康拉德·赫爾曼·阿尔伯特·斯佩尔(Berthold Konrad Hermann Albert Speer,)是一位德国建筑师,在纳粹德国时期成为装备部长以及帝国经济领导人,在后来的纽伦堡审判中成为为主要战犯。.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阿尔伯特·斯佩尔 · 查看更多 »

阿爾貝特·凱塞林

阿爾貝特·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跻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获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凱塞林於1904年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加入了,服役於砲兵部門。1912年,他完成了作為氣球觀測員的訓練。在不久后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在東西兩線服役過。之後,儘管未曾進入研修,凱塞林還是分派至總參謀部服勤。凱塞林在戰後留於德國陸軍中,但於1933年離職,并赴任帝國航空部行政首長。在此職位上,凱塞林參與重建德國航空工業,奠定了未來德國空軍的基礎,並在1936至1938年期間擔任空軍參謀長。二戰期間,凱塞林指揮空軍參與了波蘭與法國的入侵行動、不列顛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他亦曾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地中海和北非戰場全部的德軍部隊;在盟軍登陸義大利後,凱塞林也組織部隊進行極為頑強的抵抗,一直到1944年10月意外受傷;在二戰最後幾天裡,凱塞林還擔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凱塞林的軍事才能與成就甚至贏得了盟軍的尊敬,但其名聲也因為屬下部隊在義大利的屠殺行徑而受損。 戰後,凱塞林遭判戰爭罪,並判處死刑,但隨後赦免為無期徒刑。由於媒體宣傳與政治因素,官方對外聲稱因「健康理由」而將凱塞林於1952年釋放。凱塞林也是僅有的三位出版個人回憶錄的納粹德國陸空軍元帥之一,其書名為《最後一日的士兵》(Soldat bis zum letzten Tag)。.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阿爾貝特·凱塞林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之死

1945年4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的元首地堡内用手枪击中右侧太阳穴自杀身亡。: "...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阿道夫·希特勒之死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戈林

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是納粹德國的一位政軍領袖,與「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關係極為親密,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經濟部長、普魯士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著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并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功績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為「紅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戰後戈林加入了納粹黨,為該黨最早的一批成員,並參與了1923年失敗的「啤酒館政變」,期间身中槍傷。为此,後來他一直靠注射嗎啡來減緩痛苦,结果終生麻藥成癮,體型也從健壯轉為肥胖。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1935年,戈林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並憑藉他個人的政治影響力為空軍取得大量預算與獨立地位,令其快速建軍。 戈林以德國空軍最高領袖的身份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他本人並不直接干預作戰細節,對現代化空軍技術也缺乏了解,但還是對德軍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敦克爾克戰役、不列顛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三場決定性戰鬥的發展、德國海軍航空兵、空降部隊和空軍地面部隊的建立、指揮反盟軍轟炸作戰等等。1940年德國打敗法國後,戈林的權力與聲望達到最高峰:希特勒將其晉升為「國家元帥」(或譯作「帝國大元帥」),高過傳統意義上的德國元帥,隔年還指名戈林為其政治接班人。1942年後,隨著德國軍事情勢惡化,戈林的聲望和希特勒對其的信任逐漸降低,于是前者从此不管政治與軍事事務,專注於掠奪各佔領地的藝術品與财富,并過著奢華的生活度日。 1945年4月22日,戈林得知希特勒將自殺,遂拍發電報告知後者他將接掌德國的所有權力。希特勒見狀,認為此為不忠的表現,便下令撤銷戈林全部職務,同时開除黨籍并將其逮捕。二戰結束後,戈林在審判德國黨政軍領袖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犯「」、「」、「戰爭罪」和「反人道罪」,并處以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殺身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赫尔曼·戈林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菲格萊因

汉斯·乔治·奥托·赫尔曼·菲格莱因(德语:Hans Georg Otto Hermann Fegelein)()是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的党卫队集团领袖。他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其中一名随行人员以及希特勒之妻伊娃·布朗的妹夫。 1926年,菲格莱因加入第17骑兵团(Reiter-Regiment 17)并于1933年4月10日转入党卫队,他成为里面其中一个马术组的组长,并负责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竞赛的培训以及相关设备的准备工作。他曾尝试为国家出战马术竞赛,但在资格赛中被淘汰。 1939年9月在成功入侵波兰后,菲格莱因率领党卫队骷髅骑马团(SS Reiterstandarte)进驻华沙直至12月。1940年5月及6月,他以党卫队特务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则后来的武装党卫队)的身份参与比利时及法国战役,并因此于1940年12月15日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他领导的部队在东线战役白俄罗斯的中导致超过17,000名平民死亡。在1943年作为党卫队第8骑兵师弗洛里安·赫耶尔的司令,他因参与对游击队以致苏联红军的作战并立下战功,他获颁青铜白兵战章(Nahkampfspange)。 由于菲格莱因于1943年身受重伤,他被海因里希·希姆莱带到希特勒的总部并转职为他的联络人员及党卫队代表。1944年7月20日,行刺希特勒的密谋案他在场并被炸伤。到欧洲战场末期,菲格莱因在希特勒的地下碉堡里工作,但在希特勒自杀两天前因涉嫌逃走而遭到枪毙。历史学家威廉·劳伦斯·夏伊勒和形容菲格莱因为愤世习俗及声名狼藉的人,而阿尔伯特·斯佩尔则说是「其中一个在希特勒圈子里最令人作呕的人」。菲格拉因是总会讨好希姆莱的机会主义者,而后者则授予他最好的物质分配及优惠。 Category:猶太人大屠殺參與者 Category:纳粹德国官员 Category:纳粹党党员 Category:被槍決的德國人 Category:武裝黨衛軍軍官 Category:纳粹党卫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赫爾曼·菲格萊因 · 查看更多 »

醫生審判

醫生審判(Doctors' trial;Nürnberger Ärzteprozess),正式案號為美利堅合眾國訴卡爾·勃蘭特等人案(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Karl Brandt, et a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德國紐倫堡舉行的12場戰爭罪行審判中的第一場,由美國當局主導,被訴人為23位前納粹德國醫療從業人員。該場審判在紐倫堡審判後舉行,因此與其他審判合稱為「紐倫堡後續審判」,正式名稱為「紐倫堡軍事法庭戰爭罪行審判」(Trials of War Criminals before the Nuremberg Military Tribunals, NMT)。 23位被告中的22位為醫師,且遭指控涉入納粹人體實驗與T-4行動等非人道活動。不過,納粹醫生主要領導者之一的約瑟夫·門格勒卻在戰後成功逃出德國,因而缺席審判。 本次審判的法官均為美國籍;首席法官為來自華盛頓州的法官,並由來自佛羅里達州的法官與來自奧克拉荷馬州的法官共同審理,候補法官則由前美國司法部長特別助理維克特·斯瓦林根(Victor C. Swearingen)擔任。檢方的首席法律顧問為美國律師,首席檢察官則為詹姆斯·麥克哈尼(James M. McHaney)。檢方於1946年10月25日正式提起公訴;審判程序則自同年12月9日開始持續至翌年8月20日止。23位被告中,7人獲判無罪,另宣判7人死刑;餘下9人則處以10年至終生監禁不等的刑罰。.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醫生審判 · 查看更多 »

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

《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Tag der Freiheit: Unsere Wehrmacht)是由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于1935年执导的一部黑白紀錄片影片。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它拍攝1935年於紐倫堡的第七届納粹全國黨大會之紀錄片,侧重于德意志國防軍的拍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之日》曾被丢失过。但在1970年代部分影像被发现,随后完整的28分钟全片被修复好。.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自由軍團

自由军团(德语:Freikorps,亦即民兵)原指志愿军。首批自由军团是在七年战争中由腓特烈二世招募。其他後起之例包括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将领路德维希·阿道夫·威廉·冯·吕佐夫对抗法军的吕佐夫志愿军。自由军一般被正规军认为不太可靠,因此通常只作为哨兵及执行小型任务。 然而該德语词语之義随後有所变化。1918年後,自由军团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德国军队退出战场後组成之準軍事组织。它是威玛时代半军事组织之一。很多德国战场老手有感与文官政府脱节,故此加入军团以求在该军事单位寻找安稳生活。也有其他军人不满战败,故想一起打倒共产党的起义或报复(详见刀刺在背传说)。在獲得国防部长古斯塔夫·诺斯克大力支持下,军团残酷镇压共产党起义,包括於1919年1月15日谋杀卡尔·李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军团也在同年推翻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某些军团成员於波罗的海、西里西亚与蘇聯作战,有时候甚至能战胜正规军。军团在1920年被正式解散。某些军团成员其後於该年3月发动卡普政变,但以失败收場。 部分军团成员為後起之纳粹党要员,包括衝鋒隊首领恩斯特·罗姆和纳粹党副元首鲁道夫·赫斯。 1920年,阿道夫·希特勒方才开始其政治事业,僅是加入名不经传之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後之纳粹党)。多數自由军团成员於纳粹时代期间僅為局外人。因此军团老手一直有争议之话题即為:「我们与共产党战斗时,当时希特勒究竟在哪儿?」。.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自由軍團 · 查看更多 »

自殺

自殺是指當事者蓄意使自己死亡的行為。試圖自殺或非致命的自殺行為一般視為自殘,有自殺的意圖,但後來沒有死亡。协助自杀是指一個人藉由提供建議或是其他方式,協助有死亡意願者達成目的,但沒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這和安樂死不同,在安樂死中他人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是有自殺的想法,有可能會演變成。 自殺的風險因素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人格障礙或是物質濫用在內的心理疾病,其他因素還有因為經濟問題、人際問題或是霸凌而有的壓力而產生的衝動行為。以往曾試圖自殺的人,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也較高。自殺防制的方式包括管制可能用來自殺的物品(如槍枝及毒藥),提高取得的難度,治療心理疾病及物質濫用,改善媒體報導自殺的方式,及提升經濟條件等。生命線之類的協談電話雖常見,但到2007年時,有關其成效的研究還不太充份。 常用的自殺方法會隨著地區而不同,也會和自殺工具是否容易取得有些關係。常用的方式包括上吊、及枪械。自殺造成2013年842000人死亡,較1990的712000人增加,使之成為全球第十大死因。通常男性自殺完成的比率高於女性,而男性想要自殺的比率也是女性的四至五倍。估計每年有一千萬至二千萬人試圖自殺,試圖自殺可能會造成受傷甚至長期的失能 -->。在西方國家中,年輕人較容易有試圖自殺的情形,女性發生比率是男性的五倍。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自殺的看法受到宗教、榮譽感和人生意義這類普遍存在的議題所影響。亞伯拉罕諸教認為,所以自殺有違上帝旨意。在日本武士時代,切腹自殺象徵對失敗負責或表達抗議。印度習俗「薩提」,即丈夫過世後,寡婦因為自願或迫於家庭和社會壓力,在丈夫的中跟著自焚殉葬,後來在英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止。現在大部分西方國家已不再將自殺和自殺未遂視為非法,但自殺在許多國家仍屬於犯罪行為在20和21世紀,自殺已成為特殊情況下的抗議形式, 敢死隊和 自殺炸彈則用來作為軍事戰略或恐怖攻擊。自殺一詞源於拉丁語suicidium,意為「將自己殺死」。 2011年發表在上,追蹤台灣1080位社區自殺嘗試(自我傷害)者5年的研究,去探討這些被認為自殺最高危險群的人最後真的死於自殺原因的人有多少。在嘗試自殺後5年內,死於自殺的比例有3.8%。.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自殺 · 查看更多 »

艾爾哈德·米爾希

艾爾哈德·阿爾弗雷德·理查·奧斯卡·米爾希(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是納粹德國的一位空軍元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重新建立空軍擁有極大的功勞,他的元帥軍銜主要也是因此而得,還曾被刊登於1940年8月26日當期的《時代》雜誌封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米爾希繼續擔任戰時管理德國空軍飛機生產的核心人物,但在研發主力戰機的後續機種上有重大疏失,使得德國軍機舊化、服役時間太長而被盟軍超越;另外還長期於空軍中持以攬權作風,對參謀部與各大小機關事務加以干涉,造成內部權力鬥爭的局面。米爾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紐倫堡後續審判起訴涉及將戰俘、平民用於人體實驗與強迫勞動,並判處終身監禁,但在1954年1月即獲釋,於1972年逝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米爾希具有猶太人血統,也是德軍為數不多的猶太裔軍人裡最高軍階者。.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艾爾哈德·米爾希 · 查看更多 »

Fw 200偵察機

福克-沃爾夫Fw 200兀鷹式(德語:Focke-Wulf Fw 200 Condor)是納粹德國的一種全金屬4引擎單翼機,由福克-沃爾夫所研製。原先作為客機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空軍用做远程偵察機、海軍轟炸機與運輸機。由於該機在德國對英國的大西洋海戰中表現出色,重创英国运输船,导致英军资源匮乏,无法与德军作战,溫斯頓·邱吉爾稱其為「大西洋的禍害」(Scourge of the Atlantic)。.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Fw 200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柏忌上校進行曲

《布基上校進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為有「英國進行曲之王」(The British March King)之稱的軍官作曲家(Kenneth Joseph Alford)此名其實為弗雷德里克·約瑟夫·里基茨(Fredrick Joseph Ricketts)的筆名。創作於1914年,後來於1957年被電影《桂河大橋》採用並改編為電影主題曲《》(The River Kwai March),此曲也隨著該部電影的成功而廣為世人所熟悉。 曲名中的「布基上校」並非真有其人,事實上「布基」(Bogey)是一個高爾夫球術語。作者為何如此命名並沒有答案,有些臆測認為作者創作此曲的靈感可能與高爾夫球有所關連。.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柏忌上校進行曲 · 查看更多 »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大量蘇聯紅軍在東方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宣示第三帝國正式覆亡,象徵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柏林戰役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Ernst Kaltenbrunner,)奧地利裔黨衛隊上级集團領袖。在1943年,接掌國家安全總局與國際刑警組織。在紐倫堡大審中,他以親衛隊最高負責人面對審判,最後被判戰爭罪、違反人道罪而處以絞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羅柏特·格拉維茨

恩斯特-羅柏特·格拉維茨(Ernst-Robert Grawitz,)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內科醫生與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高級官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恩斯特-羅柏特·格拉維茨 · 查看更多 »

武裝親衛隊師列表

本條目羅列武裝親衛隊的師級部隊。武裝親衛隊是納粹德國的一支軍事組織,源自於親衛隊中挑選組成的「親衛隊特別機動隊」。隨後依戰事演進與「親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擴大影響力的需求,親衛隊在德國與各佔領區招募德意志裔平民加入,之後又改採強徵的方式補充兵員,武裝親衛隊於1944年時共有約91萬兵力,而中後期組成的許多師級部隊多未達到應有的編制兵力,有20個師僅具備團級的戰力。 戰爭初期的武裝親衛隊的招募要求嚴格,僅開放身為其意識形態規定的「優等民族」——亞利安人加入,身高、近視、犯罪紀錄亦在評選範圍內,但到了大戰後期因為兵員缺乏,不得不放寬標準,包括俄羅斯人、義大利人、烏克蘭人、法蘭西人和荷蘭人等等,成了德國一支大量混雜外籍人員的軍事組織,數量約有50萬人。戰爭期間,武裝親衛隊初期成立的幾個師享有精良的裝備,常被視作德軍中的精銳,並參與許多重大戰役或是充當戰線上的救火隊,但隨著組成人員複雜化,其戰力亦大幅下降,且該組織亦於戰爭中犯下多起屠殺戰俘、平民的戰爭罪行。戰後,武裝親衛隊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佈為非法組織,多位領導人亦因不同的理由而被起訴。 武裝親衛隊的師級部隊有的冠有「榮譽稱號」,其名稱包含民族、組織、歷史名人、地名、民族飾物等多種,但其有無與戰鬥能力沒有直接關係,如戰力低下的和擁有「聖刀」與「斯坎德培」的稱號,還有特製的繡名袖帶,但戰力強的第19師卻無此裝飾,連個稱號也沒有。.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武裝親衛隊師列表 · 查看更多 »

武装党卫队

武裝黨衛隊(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简称Waffen-SS)是納粹德國親衛隊领导下的一支准军事部队,由親衛隊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发展而来,于1939年及1940年冬天开始使用“武裝親衛隊”这一名称。战争中武裝親衛隊在各级武装部隊中定位为“親衛隊全國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精锐部队,因此它在二战初期是德军装备最先进的部队,俗稱黑衫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武装党卫队 · 查看更多 »

死亡面具

死亡面具(Death Mask)是以石膏或蠟將死者的容貌保存下來的塑像。.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死亡面具 · 查看更多 »

氰化钾

氰化钾(化学式:KCN),俗稱山埃钾,是氰化氢的钾盐。在一般環境下氰化鉀是一種呈无色或白色、有杏仁味、外观与糖相似并且易溶于水的固体。尽管有剧毒,由於是能与元素金组成可溶化合物的极少数物质之一,因而常被用于珠宝的镀金和抛光。它有时也用于采取化学萃取法淘金的金矿开采(尽管氰化钠的应用更为普遍),且直到1970年代仍不时被用作。.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氰化钾 · 查看更多 »

河豚计划

河豚计划,亦称豚鱼计划(Fugu Plan)。是指大日本帝国在1930年代制定的一份计划,准备为了日本的利益,将逃避纳粹的欧洲犹太难民安置在日本控制的亚洲大陆。1934年,该计划首次提出,在1938年的五相会议上得到确认,但是到了1941年日本加入三国轴心以后,以及其他许多状况的影响,这一计划未能得到充分实施。.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河豚计划 · 查看更多 »

溫納·哈瑟

溫納·哈瑟(Werner Haase,)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親衛隊官員與醫學教授,同時也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醫生之一。.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溫納·哈瑟 · 查看更多 »

漢斯-格奧爾格·馮·弗里德堡

漢斯-格奧爾格·馮·弗里德堡(德語:Hans-Georg von Friedeburg,)是納粹德國的一位海軍上將,曾擔任海軍潛艇副總司令,也是最後一任的海軍總司令。儘管弗里德堡有個猶太人祖母,他仍是納粹政權的熱烈支持者,並受到海因里希·希姆萊黨衛隊反猶勢力的保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弗里德堡擔任了台下隱藏的潛艇部隊指揮官,後來又於1941年9月成為德國潛艇部隊副總司令,負責管理德國潛艇部隊的訓練和基地的運作,後來還在法國沿海佈署潛艇警戒線以搜尋和攻擊盟軍船團。1942年,弗里德堡晉升為海軍少將,隔年2月又晉升為德國潛艇總司令。1945年1月17日被授予寶劍騎士戰功十字勳章,接著在5月1日晉升為上將,卡爾·鄧尼茲於阿道夫·希特勒自殺後接替成為國家元首後,弗里德堡也成了德國海軍總司令。 1945年5月上旬,鄧尼茲命令弗里德堡與西方盟軍部隊進行停戰談判,並前往於吕讷堡的伯纳德·蒙哥马利元帥的總部,他被告知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沒有協商的空間。他於1945年5月4日簽署了德國於荷蘭、德國西北部和丹麥軍隊的投降書。弗里德堡代表德國海軍,簽署於北歐的德軍投降書,同最高統帥部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一級上將在法國兰斯簽訂,並於1945年5月8日至9日間午夜生效。之後,他又與威廉·凱特爾和漢斯-尤根·史托普於5月8日簽署蘇聯紅軍主持的投降儀式,之後在弗倫斯堡政府被逮捕後,於23日自殺。 弗里德堡的兒子路德維格·馮·弗里德堡(Ludwig von Friedeburg)是一位知名的社會學家,並曾在1969年至1974年間擔任黑森的文化部長。.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漢斯-格奧爾格·馮·弗里德堡 · 查看更多 »

漢斯·克雷布斯

漢斯·克雷布斯(德語:Hans Krebs,1898年3月4日 – 1945年5月2日)是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陸軍步兵上將。 克雷布斯是一名職業軍人,曾先後服役於德意志帝國陸軍、威瑪國家防衛軍與德意志國防軍中,並於1945年4月1日出任德意志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的末任參謀總長。在柏林戰役的最後階段中,克雷布斯曾試圖與進逼的蘇聯紅軍接觸,期望交涉投降條件,但未成功;他最終於1945年5月2日凌晨時分在元首地堡內自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漢斯·克雷布斯 · 查看更多 »

戴笠

戴笠(),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浙江省江山縣保安鄉人,原名春風,字雨農,後改雨濃(因五行缺水),主要情報化名金水,臺灣蘋果日報,2016年4月3日,身兼中华民国特工头领、中华民国秘密警察头目、抗日民族英雄等多重身份。母校为浙江第一師範,后于黃埔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曾负责国民政府情治機關,创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并担任副局長(但為實際領導人)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其所领导的軍統局行动,殺死、迫害許多異議分子、中共黨員及民主黨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甚至是国民党内蔣中正的政敌。 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軍統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1946年3月17日,戴笠因從北平起飛的专用飞机失事身亡,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戴笠 · 查看更多 »

施勞弗高地戰役

施勞弗高地戰役,是施勞弗-柏林攻勢行動的一部分(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後的一場塹壕戰。 戰鬥持續超過3天,從1945年4月16日至19日,大約有1,000,000隸屬於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78,556人屬於波蘭第一軍團)的蘇軍,由格奧爾吉·朱可夫指揮下,攻擊這個“柏林之鎖”,這裡由隸屬於德國第9軍團的110,000人據守, Page 273.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施勞弗高地戰役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親衛隊

日耳曼親衛隊()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於1939年至1945年間在被佔領的歐洲地區各地以一般親衛隊為樣板所扶植建立的在地親衛隊單位的總括性稱呼。雖然日耳曼親衛隊不像武裝親衛隊般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但其中許多成員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願加入親衛隊的。.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日耳曼親衛隊 · 查看更多 »

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1930年代)

下列为1930年代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时代》杂志在1923年首次发行,作为美国领先的新闻杂志,其封面人物是同时期的各方面的风云人物。.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1930年代) · 查看更多 »

意志的勝利

《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是1935年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摄的影片。影片记述了1934年纳粹党在纽伦堡召开的全国党代会,此次党代会共有逾700,000名纳粹支持者出席。希特勒委托萊尼·里芬斯塔爾制作了这部影片,他的名字亦在片头出现,其在制作过程中起到了执行制片人的角色。本片的主题意在顯示德国已重返世界大国行列,希特勒成为了国家的真正领袖并将为德国带来荣耀。该片拍摄于1934年长刀之夜后,故许多重要的冲锋队人物没有在片中出现。 《意志的胜利》发布于1935年,并迅速成为宣传影片的代表作之一。里芬斯塔尔因本片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获奖。她在影片中使用的一些技法,例如移动摄影、使用长焦镜头制造扭曲视角、航拍以及音乐和影片的结合技巧使这部影片在电影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对之后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表现出对纳粹主义的拥护以及大量展示纳粹标志,该片在二战后的德国被禁止公映。.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意志的勝利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慕尼黑 · 查看更多 »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格鲁吉亚人,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7月9日成為軍事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國總統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發動紅色恐怖的犯人與幹部之一,斯大林逝世之后馬上在斗争中失败,被撤职并秘密处决。與斯大林同為蘇聯領導層裡罕見的格魯吉亞裔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 查看更多 »

10月7日

10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280天(闰年是28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85天。.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10月7日 · 查看更多 »

1943年

没有描述。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1943年 · 查看更多 »

1945年

没有描述。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1945年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7月20日密谋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Heinrich Himmler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希姆莱海因里希·希姆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