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氧化磷酸化

指数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縮寫作 OXPHOS)是细胞的一种代谢途径,该过程在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内膜或原核生物的细胞膜上发生,使用其中的酶及氧化各类营养素所释放的能量来合成三磷酸腺苷(ATP)。虽然地球上的生物消耗的能源物质范围极广,为合成代谢直接提供能量的分子却几乎都是ATP。几乎所有的好氧性生物都以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作为制造ATP的主要过程。该途径如此普遍的原因可能是:与其他的代谢途径,特别是糖酵解之类的无氧发酵途径相比,它能更高效地释放能量。 氧化磷酸化期间,电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从电子供体转移到电子受体,例如氧。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合成ATP。在真核生物中,这些氧化还原反应在一系列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的参与下完成,而在原核生物中,这些蛋白质存在于细胞膜间隙中。这一串蛋白质称为电子传递链。真核生物包含五种主要的蛋白质复合体,而原核生物中存在许多不同的酶,以便利用各种电子供体和受体。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质子被电子流过电子传递链所释放的能量泵出线粒体内膜。这会以pH梯度和跨膜电势差的形式产生势能。储存的能量通过让质子顺梯度跨膜内流,由称为ATP合酶的大型酶所使用;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渗透。这种酶在磷酸化反应过程中就像一台机械马达,酶的一部分在质子流的驱动下不停旋转,将二磷酸腺苷(ADP)合成为三磷酸腺苷。 虽然氧化磷酸化是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却会产生活性氧如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使自由基扩散开来,破坏细胞及造成病变,还有可能导致老化。该代谢途径中的酶也是许多药物和毒物所抑制的目标。.

41 关系: 吲哚美辛尸僵專性厭氧菌專性需氧微生物三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合酶三羧酸循环丙二酸丙酮酸脱羧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謝途徑嘌呤核苷酸循环單磷酸腺苷嗜二氧化碳菌呼吸作用砷生物化学磷酸化細菌結構線粒體线粒体肌病细胞色素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生命演化历程甘油磷酸穿梭焦磷酸盐DNA修復萤科褐色脂肪組織解偶联蛋白马库斯·赖希勒阿司匹林铁硫蛋白脂類膜间隙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電子傳遞鏈NADH脱氢酶抗氧化剂2,4-二硝基苯酚

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INN名称:Indometacin,USAN和BAN名称:Indomethacin)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可消炎止痛、治疗发热和缓解身体僵硬,作用机理是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炎性反应。吲哚美辛商品名众多,英文商品名包括Indocin、Indocid、Indochron E-R和Indocin-SR,中文商品名为消炎痛。.

新!!: 氧化磷酸化和吲哚美辛 · 查看更多 »

尸僵

尸僵(Rigor mortis)是指动物死亡后,肌肉僵硬挛缩的现象。.

新!!: 氧化磷酸化和尸僵 · 查看更多 »

專性厭氧菌

專性厭氧菌(obligate anaerobes)是一類僅能進行無氧呼吸,且無法在正常大氣(氧含量21%)等富氧環境下存活的微生物。這類生物對氧氣的耐受力不同,部分專性厭氧菌可以在氧含量達8%的環境下存活,但有些專性厭氧菌則僅能在氧含量低於0.5%的環境下存活。值得注意的是,微需氧微生物雖然與專性厭氧菌一樣不能在正常大氣中存活(前者的生存環境中氧含量一般爲2%-10%),但它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而不是專性厭氧菌的無氧呼吸或發酵。.

新!!: 氧化磷酸化和專性厭氧菌 · 查看更多 »

專性需氧微生物

專性需氧微生物(obligate aerobe)是一類在有氧條件下才能存活的微生物。這類生物通過有氧呼吸將糖類或脂肪轉化爲其生活所需的能量,在其呼吸中,氧被用作電子傳輸鏈的末端電子受體。比起無氧呼吸和發酵,有氧呼吸在消耗同樣的葡萄糖的前提下能產生更多的ATP(三磷酸腺苷)。不過,專性需氧微生物常常遭受高水平的氧化應激。 結核分枝桿菌和星狀諾卡氏菌均爲專性需氧微生物。除酵母菌外,大多數的真菌都是是專性需氧微生物。另外,幾乎所有的藻類都是專性需氧微生物。.

新!!: 氧化磷酸化和專性需氧微生物 · 查看更多 »

三磷酸腺苷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也称作腺苷三磷酸、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在生物化學中是一种核苷酸,作为細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它也是RNA序列中的鳥嘌呤二核苷酸,在DNA進行轉錄或複製時可做為替補。.

新!!: 氧化磷酸化和三磷酸腺苷 · 查看更多 »

三磷酸腺苷合酶

三磷酸腺苷合酶或ATP合酶,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的一种,在这里并特指F类的FoF1ATP合酶(F Type FoF1 ATP Synthase)。它利用呼吸链产生的质子的电化学势能,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来进行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ATP是大多数生物体中细胞最常用的“能量通货”。 它由二磷酸腺苷(ADP)和无机磷酸盐(Pi)形成。 ATP合酶催化的总体反应为:.

新!!: 氧化磷酸化和三磷酸腺苷合酶 · 查看更多 »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亦作檸檬酸循環(citric cycle),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該循環以循環中一個重要中間體檸檬酸命名,又因爲檸檬酸是一種,該反應又稱爲三羧酸循環。該循環亦因由德國生物化學家克雷布斯(Krebs)發現而稱爲克雷布斯循環(Krebs cycle),克雷布斯亦因此項貢獻獲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丙酮酸在經過丙酮酸脫氫酶系氧化,生成乙酰輔酶A(acetyl-CoA)後,與四碳二元羧酸草酰乙酸化合,生成檸檬酸,進入檸檬酸循環。隨後,經過一系列反應,兩個碳原子轉化爲二氧化碳(CO2)分子,檸檬酸中蘊藏的化學能轉化至還原的輔酶中。檸檬酸循環的終產物仍然是草酰乙酸,這使得該循環能源源不斷地氧化輸入循環的乙酰輔酶A。 一般情況下,檸檬酸循環產生的還原輔酶會連同糖酵解過程產生的還原輔酶一同,在氧化磷酸化過程中氧化,生成大量的ATP。一分子的乙酰輔酶A在被檸檬酸循環代謝後,可產生兩分子的CO2分子、三分子NADH、一分子FADH2,以及一分子GTP。 檸檬酸循環可以代謝糖類、脂質,以及大部分氨基酸,因爲這三類物質都能轉換爲乙酰輔酶A或檸檬酸循環的中間體,從而進入檸檬酸循環之中。另外,檸檬酸循環的許多中間體可供生物體利用。當中間產物不足時,可通過添補反應對中間產物進行補充。生物體最重要的填補反應是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以一分子丙酮酸和一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爲原料,合成一分子草酰乙酸的反應。 檸檬酸循環發生於線粒體基質中,但也會部分地在線粒體內膜或嵴膜上發生。.

新!!: 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 · 查看更多 »

丙二酸

丙二酸,也称缩苹果酸,是一个二羧酸,酸酐為二氧化三碳,化学式为CH2(COOH)2,可看作由丙烷的1,3-位两个氢原子被羧基取代形成。丙二酸及丙二酸酯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新!!: 氧化磷酸化和丙二酸 · 查看更多 »

丙酮酸脱羧

丙酮酸脱羧(Pyruvate decarboxylation),亦作丙酮酸氧化(The Oxidation of Pyruvate),是一个将丙酮酸通过氧化脱羧反应而产生乙酰辅酶A并释放还原等效物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与二氧化碳的远离平衡自动催化生化反应。它之所以被称为“链接反应”是因为它架起了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这两个重要代谢途径之间的桥梁。该反应常由作为有氧呼吸一部分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所催化。在真核生物中,丙酮酸脱羧只在线粒体基质中发生;原核生物中的相似反应则是发生在胞浆和质膜上。.

新!!: 氧化磷酸化和丙酮酸脱羧 · 查看更多 »

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是指一类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 除了发生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之中的底物水平磷酸化之外,制造腺苷三磷酸的另一条路径是氧化磷酸化作用,这一作用发生在细胞呼吸的过程之中。在氧化磷酸化期间,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被氧化为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生成2.5分子的腺苷三磷酸,而还原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被氧化时则生成1.5分子的腺苷三磷酸。氧化磷酸化利用跨线粒体膜的电化学或化学渗透质子梯度以生产腺苷三磷酸,这点是与底物水平磷酸化之间最大的不同。 不像氧化磷酸化,氧化与磷酸化这两个过程在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中并未联系在一起,尽管这两种磷酸化都会使得腺苷三磷酸生成并且在分解代谢的氧化过程中常会得到活性中间体。然而通常情况下多数的腺苷三磷酸是在有氧或无氧呼吸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形成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充当腺苷三磷酸的快速来源,而不依赖额外的电子受体以及呼吸作用。这种情况例如人类红细胞,其中没有线粒体,或是缺氧状态下的肌肉细胞。底物水平磷酸化的主要部分发生在细胞质中,为糖酵解的一部分;以及在有氧与无氧环境中的线粒体中,为三羧酸循环的一部分。 在糖酵解的放能阶段,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了四分子的腺苷三磷酸:其中两分子是在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的过程中被磷酸甘油酸激酶将磷酸基转到腺苷二磷酸上的;另外两分子是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中被丙酮酸激酶将磷酸基转到腺苷二磷酸上的。第一步是在3-磷酸甘油醛与一分子的无机磷酸被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转变为1,3-二磷酸甘油酸之后发生的。在接下来独立的步骤(区别于氧化磷酸化的重要步骤)中,通过磷酸甘油酸激酶的作用,将1,3-二磷酸甘油酸分子上的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腺苷二磷酸上,生成3-磷酸甘油酸。因为腺苷三磷酸从无机磷酸基团中生成出来,此步骤导致了糖酵解过程中的能量收获。第二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在之后发生:在丙酮酸激酶的作用下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反应而生成丙酮酸。此反应重新生成了在糖酵解准备阶段用于将葡萄糖活化为葡萄糖-6-磷酸以及将果糖-6-磷酸活化为果糖-1,6-二磷酸而耗去的腺苷三磷酸。 一旦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就被转变为乙酸酯并结合到辅酶A上以生成乙酰辅酶A并进入三羧酸循环。然而三羧酸循环是需氧呼吸,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另一个例子就发生在琥珀酰辅酶A转换为琥珀酸时,鸟苷二磷酸通过被转上一个磷酸基团而生成了鸟苷三磷酸(GTP)。此磷酸基团在另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事件中被转移到腺苷二磷酸上。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 另一种形式的底物水平磷酸化见于工作中的骨骼肌与大脑之中。磷酸肌酸作为一种便利现成的补充物被储存起来,肌酸磷酸激酶将磷酸基团从磷酸肌酸转移到腺苷二磷酸上而生成腺苷三磷酸。接着腺苷三磷酸释放所汇存的化学能。 除此之外,底物水平磷酸化亦在发酵过程中见得到,例如异质乳酸发酵、丁酸发酵与丙酸发酵等。 Category:细胞呼吸.

新!!: 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 · 查看更多 »

代謝途徑

代謝途徑(metabolic pathway)在生物化學中,是一連串在細胞內發生的化學反應,並由酶所催化,形成使用或儲存的代謝物,或引發另一個代謝途徑(稱為「流量控制反應」)。多種途徑都是精細的,並涉及原來物質逐步修飾成所需的化學結構的化合物。在分子生物学中常被称作代谢通路,通常是指某个或某几个基因表达所涉及的全部酶或信号分子。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的细胞内所有表达的基因的集合称为基因表达谱通常用RNA-seq来测定。 細胞內不同代謝途徑組成了代謝網絡。底物是否進入代謝途徑,要視乎細胞的需要,即合成代謝物及分解代謝物濃度的獨特組合(流量控制反應的動力)。代謝途徑包括主要的代學反應(一般都是需要酶的)令生物保持牠的內環境穩態。.

新!!: 氧化磷酸化和代謝途徑 · 查看更多 »

嘌呤核苷酸循环

嘌呤核苷酸循环(Purine Nucleotide Cycle)是一种自天冬氨酸形成延胡索酸的代谢途径以增加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的量,或是作为联合脱氨的方法之一加快氨基酸脱去氨基的效率。这个循环由约翰·洛温斯坦发现并提出,证明了这个循环在加强骨骼肌中氧化磷酸化的速率上的作用。.

新!!: 氧化磷酸化和嘌呤核苷酸循环 · 查看更多 »

單磷酸腺苷

一磷酸腺苷(英文:Adenosine monophosphate,簡稱AMP),又名5'-腺嘌呤核苷酸或腺苷酸,是一種在核糖核酸(RNA)中發現的核苷酸。它是一種磷酸及核苷腺苷的酯,並由磷酸鹽官能團、戊糖核酸糖及鹼基腺嘌呤所組成。.

新!!: 氧化磷酸化和單磷酸腺苷 · 查看更多 »

嗜二氧化碳菌

嗜二氧化碳菌(Capnophiles)是一類適合在高濃度二氧化碳下生存的微生物。「嗜二氧化碳菌」只是一個對這類生物進行大致描述的術語,對其所描述生物的分類和進化關係的建立贡献并不明显。 對于一部分嗜二氧化碳菌而言,二氧化碳是其代謝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質,但高二氧化碳濃度的環境对于其它嗜二氧化碳菌而言仅有助于其爭奪資源而已。 不同的嗜二氧化碳對氧氣的耐受力(或利用能力)不同,而這一能力對它們能否在相關環境下存活至關重要。如屬於嗜二氧化碳菌的(Campylobacter)因其也屬於能在低氧氣濃度下存活(氧含量非常低的環境除外)的微需氧微生物,故適合在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濃度環境中生存,所以容易被识别。嗜二氧化碳菌在正常大氣中無法存活(在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為0.04%,而氧氣的含量為21%,大約是二氧化碳的500倍),它們常常通過無氧呼吸或發酵產生能量。 2004年,科學家發現一种名为「曼氏產琥珀酸菌」(Mannheimia succiniciproducens)的嗜二氧化碳菌有一套涉及的特別代謝系統 (Nature magazine).

新!!: 氧化磷酸化和嗜二氧化碳菌 · 查看更多 »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又称為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是生物体细胞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並转化能量的化學过程,也稱為釋放作用。无论是否自养,细胞内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呼吸作用。真核細胞中,粒線體是與呼吸作用最有關聯的胞器,呼吸作用的幾個關鍵性步驟都在其中進行。 呼吸作用是一種酶促氧化反应。雖名為氧化反應,不論有否氧气参与,都可称作呼吸作用(這是因為在化學上,有電子轉移的反應過程,皆可稱為氧化)。有氧气参与時的呼吸作用,稱之為有氧呼吸;没氧气参与的反應,則称为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目的,是透過釋放食物裡之能量,以製造三磷酸腺苷,即細胞最主要的直接能量供應者。呼吸作用的氢與氧的燃燒,但兩者間最大分別是:呼吸作用透過一連串的反應步驟,一般的一次性釋放。在呼吸作用中,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質的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透過數個步驟,将能量转移到还原性氢(化合价为0的氢)中。最後經過一連串的電子傳遞鏈,氢被氧化生成水;原本貯存在其中的能量,則转移到ATP分子上,供生命活动使用。.

新!!: 氧化磷酸化和呼吸作用 · 查看更多 »

砷生物化学

砷生物化学是指利用砷及其化合物(如砷酸盐)的生物化学过程。砷在地壳中丰度属中等。尽管砷的化合物毒性很强,许多生物都能产生、代谢各种无机和有机砷化物。砷和其他元素(例如硒)一样有利有弊。有些含有有毒砷化物, 可能经由生化过程影响数百万人,Elke Dopp, Andrew D. Kligerman and Roland A. Diaz-Bone Organoarsenicals.

新!!: 氧化磷酸化和砷生物化学 · 查看更多 »

磷酸化

磷酸化(英語:Phosphorylation)或稱磷酸化作用,是指在蛋白質或其他類型分子上,加入一個磷酸(PO32-)基團,也可定義成「將一個磷酸基團導入一個有機分子」。此作用在生物化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蛋白質磷酸化可發生在許多種類的氨基酸(蛋白質的主要單位)上,其中以絲氨酸為多,接著是蘇氨酸。而酪氨酸則相對較少磷酸化的發生,不過由於經過磷酸化之後的酪氨酸較容易利用抗體來純化,因此酪氨酸的磷酸化作用位置也較廣為了解。 除了蛋白質以外,部分核苷酸,如三磷酸腺苷(ATP)或三磷酸鳥苷(GTP)的形成,也是經由二磷酸腺苷和二磷酸鳥苷的磷酸化而來,此過程稱為氧化磷酸化。另外在許多醣類的生化反應中(如糖解作用),也有一些步驟存在氧化磷酸化作用。.

新!!: 氧化磷酸化和磷酸化 · 查看更多 »

細菌結構

細菌(真細菌)的細胞結構獨特,與古菌和真核生物細胞結構有很大不同。 細菌的細胞結構相比真核生物,要簡單很多。細菌最外層的結構爲細胞壁。往內,則依次爲細胞膜、細胞質及擬核。部分細菌還具有莢膜、芽孢、鞭毛等特殊結構。另外,細菌還有膜內摺形成的間體結構。與真核細胞不同,細菌一般來說沒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複雜的內膜系統。其唯一的細胞器爲核糖體。通過革蘭氏染色,可以將細菌分爲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鞭毛等在結構上均存在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只有大約1%的細菌得到了充分闡釋,人們對細菌結構的認知也僅僅是以這些細菌爲基礎,對其共性進行歸納,不能保證能完全代表所有細菌。例如,已經發現並不完全符合典型革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特徵的細菌;浮黴菌門的細菌的核有膜包被,等 。.

新!!: 氧化磷酸化和細菌結構 · 查看更多 »

線粒體

--(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篮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多或少都拥有线粒体,但它们各自拥有的线粒体在大小、数量及外观等方面上都有所不同。这种细胞器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因其基因组大小有限,所以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化学能量,所以有“細胞的發電站”(the powerhouse of the cell)之称。除了为细胞供能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英文中的“线粒体”(mitochondrion,复数形式为“mitochondria”)一词是由希腊语中的“线”(“μίτος”或“mitos”)和“颗粒”(“χονδρίον”或“chondrion”)组合而成的。在“线粒体”这一名称出现前后,“粒体”“球状体”等众多名字曾先后或同时被使用。这些现在已不再继续使用的名称包括:blepharoblast、condriokont、chondriomite、chondrioplast、chondriosome、chondrioshere、filum、fuchsinophilic granule、interstitial body、körner、fädenkörner、mitogel、parabasal body、plasmasome、plastochondria、plastome、sphereoplast和vermicle等(按首字母在英文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其中“chondriosome”(可译为“颗粒体”)直至1982年仍见诸欧洲各国的科学文献。.

新!!: 氧化磷酸化和線粒體 · 查看更多 »

线粒体肌病

线粒体肌病是一种由线粒体的代谢缺陷脱引起的肌病,属于线粒体病。这种疾病也是一种母系遗传病,可根据临床不同症候群再细分为几种疾病。1962年,Luft首次采用改良戈莫理氏染色法(Gömöri trichrome stain,MGT)发现。在活体检查中,线粒体肌病患者的肌肉组织中常带有“破碎红纤维”(ragged red fibers),这些肌纤维内含有轻度累积的糖原和中性脂。此外,破红肌纤维中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而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则会减弱。.

新!!: 氧化磷酸化和线粒体肌病 · 查看更多 »

细胞色素

细胞色素(英文:cytochrome)一般是指一类膜结合的血红素蛋白,以血基質为辅基,参与电子传递。它可以以单体的形式(如细胞色素c)或作为复合物酶中的一个亚基来发挥氧化还原作用。细胞色素是各种生物体中都很常见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内膜和内质网中,植物的叶绿体中,以及光合成微生物和细菌中。.

新!!: 氧化磷酸化和细胞色素 · 查看更多 »

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

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是一种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它是一种。一般来说,CCCP导致细胞的逐渐损害以及生命体的死亡。 它主要影响线粒体中的蛋白质合成。 CCCP的作用机理是使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链的正常活动下形成的质子浓度梯度解偶联化。这种化学物质实质上以离子载体形式减少了ATP合酶以最佳方式运行的能力。.

新!!: 氧化磷酸化和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 · 查看更多 »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紀錄地球上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時間表,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之間,获得並传递新性状的过程。並解釋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與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物種形成,現在的各物种之間皆由共同祖先互相連結。 以下的列表除非有寫公元或西元,否則是從現在開始算,如6500萬年前是指距離現在已有6500萬年的時間了。.

新!!: 氧化磷酸化和生命演化历程 · 查看更多 »

甘油磷酸穿梭

油磷酸穿梭(Glycerol phosphate shuttle,又称为甘油3-磷酸穿梭)是一种让糖酵解副产物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重新生成为其氧化型的一种机制。它在传递还原性等效物的重要性上仅次于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新!!: 氧化磷酸化和甘油磷酸穿梭 · 查看更多 »

焦磷酸盐

磷酸盐(英文:Pyrophosphate)是焦磷酸的盐。焦磷酸盐又称二磷酸盐或双磷酸盐。在食品添加剂中,焦磷酸盐的代号是E450。除了正盐以外,也有一些焦磷酸的酸式盐存在,比如Na2H2P2O7。.

新!!: 氧化磷酸化和焦磷酸盐 · 查看更多 »

DNA修復

DNA修复是细胞中经常运行的一种进程。它使基因组免受损伤和突变,因此对细胞的生存是很重要的。在人的细胞中,一般的代谢活动和环境因素(如紫外线和放射線)都能造成DNA损伤,导致每个细胞每天多达1,000,000处的分子损害。这些损害给DNA分子造成结构上的破坏,由此可大大的改变细胞阅读信息和基因编码的方式,其餘的損害引發在細胞基因體中的潛在有害突變,進而影響子細胞在進行有絲分裂後的存活。因此,DNA修复必须经常运作,以快速地改正DNA结构上的任何错误之处。當正常修復程序失效與細胞凋亡沒有發生,則不可回復的DNA損傷可能會發生,包含了雙股斷裂與DNA與DNA交互連結。 DNA修復的速度與許多因素有關,如細胞類型、細胞老化以及外在環境等。然而當細胞累積大量的DNA損傷老化時,DNA修复的速度下降,直至赶不上正在进行的DNA损伤的速度。这时,细胞可能遭受以下三种命运之一:.

新!!: 氧化磷酸化和DNA修復 · 查看更多 »

萤科

萤科(學名:Lampyridae)是鞘翅目(甲虫)里面的一个科,该科在全世界有2000多种。俗稱螢火蟲。 该科裡很多种虫能发光,但并不是全部都可以。通常,只要有发光器官的甲虫,就会被称为萤火虫。所以,狭义的萤火虫单指萤科,而广义的萤火虫则包括光萤科(Phengodidae)和其他科的一些种。 螢火蟲幼蟲是屬於肉食性,最常吃到的是蝸牛。.

新!!: 氧化磷酸化和萤科 · 查看更多 »

褐色脂肪組織

棕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缩写为BAT),是動物體內一種主要儲存中、小型脂肪滴的脂肪細胞,可以產生身體的熱能。 棕色脂肪細胞具有大量粒線體,粒線體內膜上含有豐富的解偶联蛋白1(UCP1),又稱。這種蛋白質可以讓質子穿過,消耗一部份氧化磷酸化過程中產生的質子濃度梯度,使得三磷酸腺苷的製造量下降,能量轉而以熱的形式釋出。所以棕色脂肪細胞可以大量產熱,同時氧氣消耗量也很高。.

新!!: 氧化磷酸化和褐色脂肪組織 · 查看更多 »

解偶联蛋白

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缩写为UCP)是一种线粒体内膜蛋白。这种蛋白质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跨膜质子浓度差,令利用质子浓度差驱动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减慢,阻碍了三磷酸腺苷(ATP)的正常产生。解偶联蛋白发挥作用的本质是通过解除了部分正常呼吸链中应有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两者之间偶联关系,使氧化磷酸化过程进入空转状态。 哺乳动物中有五种已知的解偶联蛋白:.

新!!: 氧化磷酸化和解偶联蛋白 · 查看更多 »

马库斯·赖希勒

库斯·赖希勒(英语:Marcus Raichle,1937年3月15日 - ),美国神经学家,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

新!!: 氧化磷酸化和马库斯·赖希勒 · 查看更多 »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或译作--、--、--(Aspirin),也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是水杨酸类药物,通常用作止痛剂、和消炎药,亦能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的發炎性疾病,例如川崎氏病、心包炎,以及風溼熱等等。心肌梗塞後馬上給藥能降低死亡的風險。本品也能防止血小板在血管破损处凝集,有抗凝作用。高心血管風險患者长期低剂量服用可预防心脏病、中风与血栓。该药还可有效预防特定幾种癌症,特别是直肠癌。。對於止痛及發燒而言,藥效一般會於30分鐘內發揮。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在抗發炎的角色上與其他NSAID類似,但阿斯匹靈還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其中一個常見的副作用是會引起胃部不適。更嚴重的副作用則包含胃潰瘍、等等,也可能會使氣喘惡化。其中年長者、酗酒者,以及還有服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凝剂者,出血風險更高,妊娠後期也不建議用藥。有感染的孩童不建議用藥,因为这会增加患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高劑量者可能會引起耳鸣。 虽然它们都有名为水杨酸的类似结构,作用相似(解热、消炎、镇痛),抑制的环氧化酶(COX)也相同,但阿司匹林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抑制作用不可逆,而且对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作用比对环氧化酶-2的(COX-2)更强。 阿司匹林衍生自柳树皮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早在2400年前柳树皮就用来治病,希波克拉底就用它来治头痛。1763年,在牛津大学的沃德姆学院,首次从柳树皮中发现了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水杨酸。1853年,化學家將水杨酸钠以乙酰氯處理,首次合成出乙醯水楊酸。此後五十年,化學家們逐步提升生產的效率。1897年,德国拜耳開始研究乙醯水楊酸的醫療用途,以代替高刺激性的水楊酸類藥物。到1899年,拜耳以阿司匹林(Aspirin)為商標,將本品銷售至全球。此後五十年,阿斯匹靈躍升成為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目前,拜耳公司在很多國家對於「阿司匹靈」一名的專利權已經過期,或是已經賣給其他公司。 本品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每年的消费量约40,000公噸(約500至1200億錠)。本品列名於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為基礎公衛體系必備藥物之一。,每劑在发展中国家的批發價約介於0.002至0.025美元之間。,每月劑量在美國的價格低於25.00美金。本品目前屬於通用名药物。.

新!!: 氧化磷酸化和阿司匹林 · 查看更多 »

铁硫蛋白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或称为铁硫蛋白质)是一类蛋白质,其特征是其中存在着铁-硫簇,铁-硫簇中含有与硫连接着的二、三或四个铁中心,并可处于各种变化的氧化态上。铁-硫簇存在于多种金属蛋白之中,例如铁氧还蛋白、氢化酶、辅酶Q-细胞色素c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和固氮酶等。铁硫蛋白是粒線體中执行氧化磷酸化過程的重要成员,像電子傳遞鏈中的第一蛋白複合體(Complex I)及第二蛋白複合體(Complex II)都含有鐵硫簇。此外,像是順烏頭酸酶和SAM依賴蛋白中也有鐵硫簇,另外硫辛酸及生物素的合成也牽涉到鐵硫簇。可見鐵硫簇的作用範圍包括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羟化作用以及细菌的氢和氮的固定。 鐵硫蛋白可用基因表現來調控,且容易被一氧化氮破壞。 由于这些蛋白质在大多数生物体的代谢途径上的普遍性,导致一些科学家理论化铁-硫化合物在铁-硫世界理论中的生命起源的探讨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 氧化磷酸化和铁硫蛋白 · 查看更多 »

脂類

脂類(英語:Lipid),又稱脂質,这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溶剂(醇、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由脂肪酸与醇作用脱水缩合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类,其中包括脂肪、蠟、类固醇、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和K)、、、磷脂等。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儲存能量、構成細胞膜以及膜的訊息傳導等。如今,脂类已经被用于美容和食品工业,以及纳米技术。 脂質可以廣義定義為疏水性或雙親性小分子;某些脂質因為其雙親性的特質(兼具親水性與疏水性),能在水溶液環境中形成囊泡、脂質體或膜等構造。生物體內的脂質完全或部分源自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次單元:酮酸基與異戊二烯。由此,脂質可以概分為八類:脂肪酸、甘油酯、甘油磷脂、鞘脂(神經脂質)、、聚酮类(由酮乙基次單元聚合而成)、固醇脂类,以及孕烯醇酮脂类(由異戊二烯次單元縮合聚合而成)。 脂類常被視為是脂肪的同義詞,但脂肪只是一種稱為三酸甘油脂的脂類。脂類也包括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包括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磷脂等,也包括其他含有固醇的代謝產物,像是膽固醇。雖然人類和其他動物有許多不同的代謝方式,可以切斷脂肪鏈及合成脂質,不過仍有一些必需脂質無法自行合成,需要在食物中攝取。 有生物以前脂質的化學反應,以及原始生命體的形成,現已認為是生命起源模型中的關鍵。.

新!!: 氧化磷酸化和脂類 · 查看更多 »

膜间隙

膜间隙、膜間腔(intermembrane space,简称IMS)是指线粒体或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之间的区域。膜间隙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 位于外膜的叫做孔蛋白的一类通道蛋白允许离子与小分子自由移动进入膜间隙。这对于与这些细胞器功能相关的溶质来说,并不意味着他们与胞质溶胶之间在本质上是连续的。驶往线粒体基质或组织基质的酶可以以运输的方式穿过线粒体膜间隙。线粒体中的移位酶有的在线粒体外膜上(TOM)有的在线粒体内膜上(TIM,叶绿体中的移位酶有的在外膜上(TOC)有的在内膜上(TIC)。在电子传递期间,因为质子梯度的缘故,膜间隙倾向于低pH,当质子从线粒体基质被泵入膜间隙时就会产生质子梯度。负责形成质子梯度的相应细胞结构包括了:辅酶Q、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复合体I)、琥珀酸盐-辅酶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复合体II)与辅酶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复合体(复合体III)。.

新!!: 氧化磷酸化和膜间隙 · 查看更多 »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malate-aspartate shuttle,也称为苹果酸穿梭)是真核细胞中一个转运在糖酵解过程中传出的电子跨越半通透性的线粒体内膜以进行氧化磷酸化的生物化学体系。这些电子以还原性等效物的形式进入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中以生成ATP。正因为线粒体内膜对于电子传递链的第一还原还原性等效物即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是不通透的,穿梭体系才有存在的必要。电子为了绕行,苹果酸携带着还原性等效物跨越线粒体膜。.

新!!: 氧化磷酸化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 查看更多 »

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

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簡稱LHON)是一種疾病,患者视网膜和其轴突退化,造成急性或亞急性失明。此疾病常發生在年輕男性。突變的基因位於粒線體基因組,而胚胎的粒線體都來自卵子,因此該突變僅由母系遺傳,男性並不會把致病基因傳給子代。LHON通常是由以下三種粒線體DNA點突變的其中一種造成:第11778號核苷酸由G突變為A、第3460號由G突變為A、或第14484號由T轉變為C,這幾個突變分別位於電子傳遞鏈複合體I的ND4、ND1和ND6蛋白質次單元的基因中,負責粒線體內氧化磷酸化的進行。.

新!!: 氧化磷酸化和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 · 查看更多 »

電子傳遞鏈

電子傳遞鏈又稱呼吸鏈,是氧化磷酸化的一部分,位于原核生物細胞膜或者真核生物的粒線體内膜上,葉綠體在類囊體膜上所進行的進行光合磷酸化過程,高能電子在膜上一系列蛋白傳送的過程,藉由膜蛋白的氧化與還原將其能量逐漸釋放出來,造成膜外與膜內質子濃度的差異(proton-gradient),而這些質子再由高濃度往低濃度運送,及一對質子(H+離子)的轉移這電子轉移穿膜,這產生的電化學質子濃度的差異驅動ATP合成,或形成化學能三磷酸腺苷(ATP)的產生。電子在電子傳遞鏈中的最終受體是氧分子。 電子傳遞鏈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從陽光在光合作用中,或者如在醣類,細胞呼吸氧化的情況下獲取能量。在真核生物中,一個重要的電子傳遞鏈在線粒體內膜發現,通過使用ATP合成酶作氧化磷酸化反應。還發現在有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葉綠體的類囊體膜上。在細菌中電子傳輸鏈位於其細胞膜上。 在葉綠體中,光驅動水轉化為氧,並藉由傳遞H+離子跨越葉綠體膜轉化NADP+成NADPH。在粒線體中,則是將氧轉化成水,NADH至NAD+和琥珀酸鹽至富馬酸鹽建立質子梯度。 包括了四個膜蛋白複合物和脂溶性電子載體,用於將還原電勢轉化爲跨膜的質子梯度。.

新!!: 氧化磷酸化和電子傳遞鏈 · 查看更多 »

NADH脱氢酶

NADH脱氢酶(NADH dehydrogenase,又称为NADH脱氢酶复合物、NADH:辅酶Q还原酶或复合体Ⅰ,)是一种位于线粒体内膜催化电子从NADH传递给辅酶Q的酶。此酶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的“入口酶”。.

新!!: 氧化磷酸化和NADH脱氢酶 · 查看更多 »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是指能减缓或防止氧化作用的分子(常专指生物体中)。氧化是一种使电子自物质转移至氧化剂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可生成自由基,进而启动链反应。当链反应发生在细胞中,细胞受到破坏或凋亡。抗氧化剂则能去除自由基,终止连锁反应并且抑制其它氧化反应,同时其本身被氧化。抗氧化剂通常是还原剂,例如硫醇、抗坏血酸、多酚类。 抗氧化剂也是一种汽油中重要的添加剂。它可以防止油料在储存过程中氧化变质形成胶质沉淀从而妨碍内燃机的正常运转。Werner Dabelstein, Arno Reglitzky, Andrea Schütze and Klaus Reders "Automotive Fuels" in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2007, Wiley-VCH, Weinheim.

新!!: 氧化磷酸化和抗氧化剂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氧化磷酸化和氧 · 查看更多 »

2,4-二硝基苯酚

2,4-二硝基苯酚(2,4-Dinitrophenol,简称DNP),分子式C6H4N2O5,是一种细胞代谢毒素。DNP能够通过运送质子通过线粒体膜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化,使得能量被大量消耗却不被用来制造ATP。 二硝基苯酚包扩了六种人工合成的非天然有机化合物,2,4-二硝基苯酚是这六种同分异构体之一。.

新!!: 氧化磷酸化和2,4-二硝基苯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氧化磷酸化作用氧化磷酸化过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