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毛利斯·甘莫林

指数 毛利斯·甘莫林

毛利斯·甘莫林(Maurice Gustave Gamelin,1872年9月20日–1958年4月16日)是一名法國將軍,軍階為一級上將,其最為著名的是1940年德軍進攻法國後的失敗領導,該人對於法國最終戰敗的結果有決定性影響。作為二次大戰爆發後的法軍總司令,甘莫林被認為是一位擁有相當智慧的將軍,即使在德國也備受幾位將軍的尊崇,但在部份具有前瞻性的德軍將官來看,認為甘莫林思想保守而古板,歷史學家威廉·夏伊勒即指出甘莫林以一次大戰的方式來打二戰。.

目录

  1. 15 关系: 将军的荣耀二战期间的法国伊特尔堡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馬克西姆·魏剛薩爾攻勢色當戰役 (1940年)比利時戰役波蘭戰役法國戰役文森城堡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1930年代)9月20日

将军的荣耀

《将军的荣耀》是由遊戲開發商Easy Tech(苏州乐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继欧陆战争系列和世界征服者系列后開發的回合制策略遊戲系列。Easy Tech於2013年發佈将军的荣耀遊戲。系列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作為主線劇情,並以全世界作為戰場的回合制策略遊戲。該遊戲目前主要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线,北非,东线以及南极戰場發生的各場戰役。《将军的荣耀:太平洋战争》(Glory of Generals: Pacific War)中加入太平洋、遠東、朝鲜和中東戰場。.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将军的荣耀

二战期间的法国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国是盟国与轴心国的重要成员国。.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二战期间的法国

伊特尔堡之战

伊特尔堡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于奥地利提洛邦小镇伊特尔爆发的一场战斗。1945年5月4日,被关押于伊特尔堡的法国囚犯为抵御附近的武装党卫军,派人向美军求助。赶来支援的不仅有杰克·李上尉率领的美军第23装甲营先锋队,甚至还有少校指挥的德国国防军士兵。30人及4輛坦克的他们面对约150-200人及一門Flak 41 88mm和2們2cm Flak的武装党卫军部队,在伊特尔堡内顽强抵抗了一昼夜,直到5月5日下午美军大部队赶到,成功解除了武装党卫军的包围,战斗以盟军的胜利告终。伊特尔堡之战是二战期间美军和德军唯一一次并肩战斗,同时法国囚犯下至网球明星,上至前总理全部拿起武器为自由而战,因此许多报道称之为“二战最奇怪的战斗”。.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伊特尔堡之战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本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二战指挥官们大多都是职业军官,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同时担任军队指挥官,如阿道夫·希特勒(德国元首)、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首相)、斯大林(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等。.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

以下是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

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納粹德國稱「帝國保衞戰」,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欧同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英国等国家之间的战事。战事最初爆发于1940年德軍利用闪电战战术,先后快速攻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家。随后对英国展开空袭,但德国空战失利,未能对英国展开攻击。进入1944年盟军展开诺曼底战役,全面转入进攻。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战事以盟军的胜利结束。.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馬克西姆·魏剛

克西姆·魏剛(Maxime Weygand,)是一名法國將軍,軍階為一級上將,其最為著名的是1940年德軍進攻法國後接替毛利斯·甘莫林將軍為法軍總司令。最終仍無可挽回局勢,法國向德軍投降,組成新的維琪政府,而魏剛也與德軍合作,戰後魏剛也因此被起訴。.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馬克西姆·魏剛

薩爾攻勢

薩爾攻勢是一個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在薩爾地區對德国国防军陆军第1集团军採取的軍事行動,攻勢之目的是援助當時被德軍攻擊的波蘭,然而攻勢後來被中止。 根據法國和波蘭的軍事協定:法國軍隊動員開始後3天籌備大規模攻勢並必須有效地控制法國邊界和德軍防線之間的地區,進而深入德國防線。 法國的進攻於9月7日在萊茵河谷開始,即法國對德國宣戰4天之後。當時德意志國防軍被集中進攻波蘭,法軍相对于駐守邊界的德軍有著決定性的數量優勢。不過法軍的行動對即將陷落的波蘭起不了任何有效幫助。11個法軍師面对德軍微弱的反抗沿著薩爾布呂肯一帶長32公里的地區前進,法軍前進深入了8公里,在德軍撤離、沒有任何抵抗的条件下攻佔了大約20個村莊,然而在法軍奪取了瓦恩特森林大約3平方英里滿佈地雷的德國領土之后,三心兩意的進攻被下令終止。 這次攻勢沒有迫使德軍向西線调兵,法军的全面攻擊由大約40個師實施,其中包括1個裝甲師、3個機械化師、78個砲兵團和40個坦克營。9月12日英法戰爭最高會議首次聚集在法國阿比維爾,會議決定一切進攻行動將被立即停止。 莫里斯·甘末林命令他的部隊在德軍的齊格飛防線前“不少於1公里”的地方停止,而波蘭對此決定一無所知,相反甘未林通知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元帥说他的一半師正與敵人接觸,而法軍的進攻已经迫使德意志國防軍最少6個師從波蘭撤走。翌日駐波蘭法國軍事代表團指揮官路易斯·筱柚將軍通知波蘭參謀長瓦茨瓦·斯塔契维奇將軍,計劃中在西部戰線的主要進攻必須被推遲到9月17日至9月20日。與此同時法軍師團奉命撤退到他們沿馬其諾防線的軍營,德軍也在9月16日至17日從波蘭戰線調回精銳部隊,重新拿回法軍在撤兵後放棄的土地,兩國邊界回復戰前狀態,假戰隨之開始。.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薩爾攻勢

色當戰役 (1940年)

色當戰役,或稱第二次色當戰役是第二次界大戰法國戰役中,一場決定性的戰鬥。這場是戰鬥計畫中進行包圍比利時軍隊以及北部法軍先行的戰役。德國A集團軍在攻占色當之後橫渡馬斯河,並向北推進至英吉利海峽,以使盟軍在繼續遵循戴爾計畫向比利時東部推進行時,陷入困境。儘管有幾度盟軍的反擊,德軍依然在5月15日擊敗法軍,突破了他們的防線,向戰略縱深前進。5天後的5月20日,德軍抵達了英吉利海峽。此次的突破成功達成黃色作戰的目標,並將法國第七軍團、法國第九軍團、法國第一軍團以及比利時軍隊和英國遠征軍給圍困起來。此次戰役對於1940年法國淪陷亦有極大的相關。.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色當戰役 (1940年)

比利時戰役

比利時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軍于1940年5月10日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國的法国战役的一部分,历时18天,至5月28日以比利时军队投降结束。 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國防軍实施黄色方案(Fall Gelb)入侵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盟军采用事先制定的D计划(Dyle Plan),以期在比利时中部迎击德军主力。法国在5月10日至12日之间将最精锐的盟军部队部署在比利时后,德军采用曼施坦因计划,实施黄色方案的第二步:德軍绕过比利时中部的盟军主力,从比利时南部的阿登森林地区向英吉利海峡推进,并在5天后到达;形成对盟军的包围。比利时军队于1940年5月28日投降Shirer 1990, p.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比利時戰役

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又稱「德波戰爭」,而波蘭稱其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Kampania wrześniowa,德國則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德國軍隊分作北、南、西三個方向發動攻擊,並以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波軍損失慘重、欲撤出佈署於德波邊境的部隊,將其用於首都華沙以西的位置建立一條防線,等待軍事同盟國的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西方戰線發動攻擊,但擁有兵力絕對優勢的盟軍卻按兵不動。9月中旬,德軍兵臨華沙,波軍將大部分僅存的主力集結,於布楚拉河一線反擊德軍,一度逼迫後者抽調兵力應付,最終,德軍將波軍主力包圍殲滅,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9月17日,東方的蘇聯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議而入侵波蘭,開闢了第二戰場。波蘭政府認定原先守於東方「」進行固守的計劃已不可行,遂下令撤離所有部隊至中立的鄰國—羅馬尼亞。10月6日,最後一批波蘭軍隊於科克戰役被擊潰,德蘇兩軍佔領波蘭全國。儘管波蘭從未有代表全國的政府或組織出面宣佈投降過,但也已象徵了波蘭境內戰事的結束。 10月8日,經過短暫的軍政府管理後,德國直接將波蘭西部,包括西里西亞、大波蘭、波莫查、羅茲等曾為德意志帝國領土或有大量德裔人居住的地區併吞為國土,而前但澤自由市與其餘區域則由親衛隊上將的漢斯·法郎克所領導的波蘭總督府進行管理,對內施行「德國化」政策,在德國佔領期間,納粹親衛隊於波蘭境內建立了大量的集中營,關押猶太人、醫生、公務員、教會人員與地主等群眾,最後將其有系統地大量處決。在蘇聯1939年後的佔領區中,史達林則對波蘭人實行「俄羅斯化」,同樣殺害了波蘭社會精英與政治反對者,其中尤以屠殺兩萬名波蘭軍官的「卡廷森林屠殺案」最為出名。在德國佔領波蘭全國後,後者組織起地下抵抗勢力—「波蘭家鄉軍」於二戰期間進行游擊戰。逃到西方國家的數十萬波軍則另外組成一流亡政府,並加入了盟軍,於其他戰場繼續與軸心國戰鬥。二戰結束後,波蘭本土由波蘭統一工人黨所執政,與西方意識形態接近的流亡政府則無法回到波蘭,一直到東歐革命後才重回故土。 波蘭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軍的首次大規模陸上作戰,世界各國對於德軍迅速達成的勝利感到驚訝,進而產生許多誤解或有很大爭議的觀點,部份錯誤資訊仍在今日的出版品中可以見得,例如最有名的「波蘭騎兵向德國戰車衝鋒」、「德國空軍於一天內消滅波蘭空軍」等,實際上是眾多以訛傳訛的資訊加上的刻意宣传所造成的不正確印象。另外,有軍事歷史學家將本戰役視為德軍新型態作戰模式—「閃擊戰」首次使用的作戰,並視其為德軍吸收西方軍事家(B·H·李德哈特、J·C·富勒和夏爾·戴高樂等人)的戰車理論而發展的結果,同樣地,這個論點也受到了相當的批評。.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波蘭戰役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進攻法國和低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從而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作戰分為2個階段:將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將其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的「黃色行動」,該行動中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 德軍第2階段的作戰是6月5日開始的「紅色行動」,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在戰爭呈一面倒之勢時,義大利於6月10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法國新任總理菲利普·贝当於6月17日發表--停戰宣言,並與德國簽署了停戰協定。對於軸心國來說,這場戰役是一個輝煌的勝利。法國被分為北部與西部的德國佔領區、東南部小區域的義大利佔領區和南方的附庸國「維希法國」,後者還在1942年11月10日被全面佔領,直到1944年盟軍登陸後才脫離德軍的控制,而低地三国則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才相繼被解放。.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法國戰役

文森城堡

文森城堡(Château de Vincennes)坐落于法国法兰西岛文森市(巴黎东边),位于巴黎地铁1号线终点站。文森城堡曾是法国非常重要的皇家军事堡垒。该城堡建于1337年至1373年,它是法国现存的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家城堡。因其城堡主塔52米的高度,它是欧洲最高的军事堡垒。.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文森城堡

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1930年代)

下列为1930年代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时代》杂志在1923年首次发行,作为美国领先的新闻杂志,其封面人物是同时期的各方面的风云人物。.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时代封面人物列表 (1930年代)

9月20日

9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63天(闰年是26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2天。.

查看 毛利斯·甘莫林和9月20日

亦称为 甘末林,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