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染色体

指数 染色体

-- 染色體(chromosome)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構造,主要由雙股螺旋的脱氧核糖核酸和5种被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构成,是基因的主要載體。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染色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染色体出现于分裂期。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其本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组合(即核蛋白组成的),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 ,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如细胞质内的線粒体)。.

383 关系: ADAMTS13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加里·费尔森菲尔德动力蛋白动粒基因基因家族基因密度基因作图基因组计划基因组进化基因組基因組內部衝突基因预测基因连锁群基因治療原核生物假雌雄同体卟啉卡尔·威廉·冯·内格里卡罗尔·格雷德卵子生成单性结实古菌双鞭毛虫门叉角羚吡啶同源同源多倍体同源重組同源染色體吉姆萨染液墨蘭捕蟲堇多發性骨髓瘤复制子大環內酯大熊猫太空航行對人體的影響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女性姐妹分體交換婆罗洲象家牛家豬家族性澱粉樣物多發性神經病變小巢狀麴菌小隱孢子蟲小腦萎縮症小核尼曼匹克症...山丹山地蝸牛科巯嘌呤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巴爾小體中華淡竹葉常染色体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万年青三色狸藻乳糖不耐乳糖操縱子乳铁蛋白乳腺乌纳塔恩综合征交叉 (遗传算法)产前发育亨丁頓舞蹈症亲子鉴定人兽嵌合体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嵌合体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人類基因組人類孟德爾遺傳學人類人工染色體代谢物组延胡索酸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伊马替尼強化子弗朗西斯·克里克异枝狸藻体细胞徐道觉微管國立陽明大學刪除 (遺傳學)列當分子生物学分子遺傳學嵌合體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哈扎拉人唐氏综合征内蒂·史蒂文斯减数分裂凋亡诱导因子党参属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先兆流产克隆克氏综合征副溶血弧菌勋章菊CCL12CCL9Crossover皮克皂荚属皇帝毛氈苔短吻鱘环形细菌染色体玛尔特·戈蒂耶火葱灰黃黴素灵长目珍妮特·罗利睾酮着絲粒砷生物化学硫嘌呤甲基转移酶碧冬茄属禹長春秋水仙素秀麗隱桿線蟲稻大鼠穆雷·巴爾突變型端粒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米麴菌粮食精子发生精氨基琥珀酸合酶精氨基琥珀酸尿症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粗线期粉色麵包黴菌線粒體红木属纺锤体线粒体拟核绿色草莓组学组织相容性细胞细胞工程细胞分裂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细胞骨架细胞核细胞死亡罗香林美洲鰻鱺真社會性真染色質真核生物猫科烟管蜗牛科爬行动物父親絲葉狸藻組織蛋白疫苗接種瓶尔小草属瓜氨酸血症生物生物学史生物经济產前診斷甲基化DNA免疫沉淀無籽西瓜無絲分裂熒光原位雜交熒光顯微鏡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特氏粉葉草盧煜明盘基网柄菌盘羊癌变癌症D環DNA修復DNA聚合酶DNA超螺旋DNA旋转酶DUX4EIF1A随体染色体銅營養銀河機攻隊 莊嚴皇子聚合酶链式反应遗传学遗传学入门遗传标记非洲大蝸牛科非洲天门冬非洲爪蟾類血友病表觀基因組表觀遺傳學血型西方文化訴諸權威马铃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移植骨桥蛋白骆驼諾貝爾獎女性得主列表高分子髓鞘鹼性蛋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谢尔盖·布林貓哭症质粒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数染色体鹿子百合鹿葱黃皮屬黑尿症黑腹果蝇转录因子轉導龐貝氏症连锁不平衡近亲繁殖近親婚姻近親性交茶菱蜜蜂胚乳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胡萝卜阿道夫·希特勒藻類鑲嵌現象鑽頭螺亞科肝細胞肝豆狀核變性肾叶打碗花肿瘤抑制基因脱氧核糖核酸醫事檢驗師重复独立发现发明列表自體免疫性疾病釀酒酵母艾納螺科鋸脂鯉亞科苔藓植物门雪豹雌核发育蛔形蘭屬雙形花狸藻雙性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連恩·羅素週期素耳廓狐逆转录酶限制酶陈赛娟FOXM1FOXP2G2期G显带Β-内酰胺类抗生素Kidd血型系统RNA测序R显带SOS反应SRY基因U三角WI-38X0性別決定系統XY性别决定系统X染色體X性別暮光之城系列抗体染色单体染色体染色体工程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构象捕获染色体数目染色體三倍體症染色體互換染色體倍性性別決定系統染色质杰弗里·霍尔杰克·绍斯塔克杰斐遜鈍口螈杂交核型核纖層核质核蛋白桂建芳森林凤梨草莓植物学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檢驗醫學次縊痕欧洲百合母親水稻基因組水青树河北农业大学沼螺沃尔夫医学奖淡竹葉淡竹葉屬混種短毛貓演化演化網路木雕龟属有絲分裂有性生殖显性昆栏树科浮囊狸藻海獅科新壁總域施立明日本草莓早前期支序分類學放射線療法放射性废料愛德華氏症候群数量级 (长度)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拟南芥拟南芥属拟核择捉草莓拓撲異構酶拉馬克主義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性別決定系統性別指定性别普氏野马智能障礙10号染色体11號染色體11月21日12号染色体12月1日13号染色体14号染色体15号染色体16號染色體17号染色体18號染色體19號染色體1號染色體2006年5月2009年10月20號染色體 (人類)21號染色體22號染色體2323andMe2號染色體464號染色體5號染色體6號染色體7號染色體8號染色體9號染色體 扩展索引 (333 更多) »

ADAMTS13

ADAMTS13(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a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 member 13),又稱溫韋伯氏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cleaving protease,VWFCP)是一種含锌的。ADAMTS13可以裂解一種稱為(vWf)的大型凝血因子。本酵素存在於血液之中,降解vWf多聚體,以降低它們的活性。.

新!!: 染色体和ADAMTS13 · 查看更多 »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Caltech)是一所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私立大學,創建於1891年。現有1204名研究生和977名本科生,約有300名教授以及超過600名研究學者。另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噴射推進實驗室也是由加州理工學院管理。 雖然加州理工學院的規模不大,但是它卻是全球最頂尖的大學之一。加州理工學院擁有37位校友或教授獲得38次諾貝爾獎,1位校友獲得菲爾茲獎(相当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70位校友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或,112位教授獲選為美國國家學院院士。 英國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在2011-2012學年和2012-2013學年的評鑑中,都評加州理工學院為世界第一的大學。加州理工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全美大學排名中,也名列前十名。而在物理學、行星科學、地球科學領域,更被公認為全美领先。.

新!!: 染色体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 查看更多 »

加里·费尔森菲尔德

加里·费尔森菲尔德(Gary Felsenfeld,),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早期研究过多聚核苷酸的合成,后转向染色体蛋白的研究。他的研究小组以鸡血细胞为素材,考察了调节球蛋白基因表达时染色体结构变异所起的作用,发现CTCF蛋白在Igf2/H19基因的控制中起关键作用。之后又开始了以人体胰腺细胞为素材的研究。 从纽约史蒂文森高中中学毕业后,费尔森菲尔德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生物学,1951年获学士学位。之后入加州理工学院随莱纳斯·鲍林学习物理化学,1955年获博士学位。后在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56年返美。1961年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消化和肾脏疾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97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1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16年获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

新!!: 染色体和加里·费尔森菲尔德 · 查看更多 »

动力蛋白

动力蛋白(Dynein)是一种马达蛋白(或分子马达),可将ATP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动力蛋白依靠在微管上向负端的“行走”运输细胞内的货物。细胞骨架微管的负端指向细胞中心,因此动力蛋白也被称为负端指向的分子马达。,而移动向微管正端的驱动蛋白则被称为是正端指向的分子马达,动力蛋白可以朝微管两极运动.

新!!: 染色体和动力蛋白 · 查看更多 »

动粒

动粒或着丝点(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3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 动粒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前、中、后期等几个阶段,纺锤体的纺锤丝(或星射线)需附着在染色体的动粒上(而非着丝粒上),牵引染色体移动、将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 动粒在真核生物中形成并在着丝粒上组装。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丝点将染色体连接到微管聚合物上。 动粒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功能也不同,但这两种结构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在非正规场合中,有时也用动粒或着丝粒泛指它们所在的染色体主缢痕位置。.

新!!: 染色体和动粒 · 查看更多 »

基因

基因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生”。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通常由DNA序列来承载。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因测序。基因的结构由增强子,启动子及蛋白编码序列组成:即基因产物可以是蛋白质(蛋白质编码基因)及RNA,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差異)表现。在一个个体当中所有的基因总和叫基因组。在一个物种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合叫基因库。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基因分为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也含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叶绿体基因组。人類約有一万九千至兩萬两千個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一个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有两个对列的位点,称为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与母。依所攜帶性状的表現,又可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般来说,同一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體都含有相同的基因(除了已经分化的免疫细胞),但并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所有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都会被表現出来。控制基因表达的因素分为传统的遗传学(增强子,启动子序列相关)因素及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脱乙酰化及RNA干扰相关)因素。職司不同功能的細胞或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活化而表現的基因也不同。在某一细胞类型当中所有被表达的基因叫转录组,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叫蛋白质组。通过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或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可得到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信息。用电脑处理基因序列的学科叫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项目。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的30亿个碱基对形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繪製人类基因组圖譜,並且辨識其载有的基因,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该计划起始于1990年于2000年完成。.

新!!: 染色体和基因 · 查看更多 »

基因家族

基因家族(Gene family),是来源于同一个祖先,由一个基因通过基因重复而产生两个或更多的拷贝而构成的一组基因,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编码相似的蛋白质产物。一个这样的家族是人类血红蛋白亚基的基因,10个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上的两个簇中,称为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基因座。这两个基因簇被认为是由于前体基因在大约5亿年前被复制而产生的。 同一家族基因可以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基因簇,但多数时候,它们是分散在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置,或者存在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的,各自具有不同的表达调控模式。 如果基因家族的基因编码蛋白质,术语蛋白质家族通常以与基因家族类似的方式使用。.

新!!: 染色体和基因家族 · 查看更多 »

基因密度

基因密度(gene density或genomic density)单位长度DNA上基因的数量。例如在基因空间内的基因密度远高于从基因组上的均一分布推算出来的基因密度;而在基因间隙内,基因密度等于或低于随机分布期望的基因密度。基因密度因生物体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1号染色体上,大约每45kb一个基因),也随一个生物体内染色体的不同而不同(例如人类的第4、5、8、13、18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基因密度比第1、11、17、19和第22号染色体上的低很多)。 category:基因.

新!!: 染色体和基因密度 · 查看更多 »

基因作图

基因作圖(英文gene mapping)是一種遺傳學作圖,用來定位染色體中特定的DNA片段。是基因組研究的成果之一,主要分為以重組率為定位依據的遺傳輿圖,以及以DNA片段實際位置為依據的物理輿圖,兩者各有不同用途與優缺點。.

新!!: 染色体和基因作图 · 查看更多 »

基因组计划

基因组计划是科学努力,最终旨在确定生物(无论是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古细菌,原生生物或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并注释蛋白质编码基因等 重要的基因组编码特征。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包括在生物体中每个染色体的集体的DNA序列。 对于含有单个染色体的细菌,基因组计划将瞄准该染色体的序列。 对于其基因组包含22对常染色体和2个性染色体的人类,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将涉及46个单独的染色体序列。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基因组计划,它已经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可能刺激许多医疗和商业发展。.

新!!: 染色体和基因组计划 · 查看更多 »

基因组进化

基因组进化 是 基因组 的结构(序列)或大小随时间变化过程。 基因组进化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基因组的结构分析,基因组寄生虫的研究,基因和古代基因组重复,多倍体和比较基因组学。由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序列是稳定增加的,故基因组进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领域,况且这些基因序列可以从科学界和广大公众中获取。.

新!!: 染色体和基因组进化 · 查看更多 »

基因組

在生物学中,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是指包含在该生物的DNA(部分病毒是RNA)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又稱基因體(genome)。基因组包括基因和非編碼DNA。1920年,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温克勒(Hans Winkler)首次使用基因组这一名词。 更精确地讲,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是指一套染色体中的完整的DNA序列。例如,生物个体体细胞中的二倍体由两套染色体组成,其中一套DNA序列就是一个基因组。基因组一词可以特指整套核DNA(例如,核基因组),也可以用于包含自己DNA序列的细胞器基因组,如粒线体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当人们说一个有性生殖物种的基因组正在测序时,通常是指测定一套常染色体和两种性染色体的序列,这样来代表可能的两种性别。即使在只有一种性别的物种中,“一套基因组序列”可能也综合了来自不同个体的染色体。通常使用中,“遗传组成”一词有时在交流中即指某特定个体或物种的基因组。对相关物种全部基因组性质的研究通常被称为基因组学,该学科与遗传学不同,后者一般研究单个或一组基因的性质。.

新!!: 染色体和基因組 · 查看更多 »

基因組內部衝突

根據自私基因理論,若一基因的表現型能確保其較為成功的複製及傳遞,該基因的頻率即會上升。一般情況下,能提升個體存活率及繁殖成功率(適存度)的基因,較易達成此一目標;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利於各基因(或染色體片段)傳遞的條件有所不同,甚至互相抵觸,或是利於部分基因傳遞的條件會對整個基因組或是個體造成危害(自私DNA),此時所引起的現象稱為基因組內部衝突。.

新!!: 染色体和基因組內部衝突 · 查看更多 »

基因预测

基因识别,是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使用生物学实验或计算机等手段识别DNA序列上的具有生物学特征的片段。基因识别的对象主要是蛋白质编码基因,也包括其他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因子,如RNA基因和调控因子。基因识别是基因组研究的基础。 在早期,基因识别的主要手段是基于活的细胞或生物的实验。通过对若干种不同基因的同源重组的速率的统计分析,我们能够获知它们在染色体上的顺序。若进行大量类似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各个基因的大致位置。现在,由于人类已经获得了巨大数量的基因组信息,依靠较慢的实验分析已不能满足基因识别的需要,而基于计算机算法的基因识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基因识别的主要手段。 识别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片段与判定该片段(或其对应的产品)的功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通常需要通过基因敲除等的实验手段来决定。不过,生物信息学的前沿研究正在使得由基因序列预测基因功能变得愈发可能。.

新!!: 染色体和基因预测 · 查看更多 »

基因连锁群

基因连锁群(linkage group),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因此可知基因连锁群的数目和染色体數目的数目相等。例如果蝇的染色体数目为四,基因连锁群的数目也为四。 基因连锁群在遗传的过程中会作为整体传到下一代,而不实现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例如人类红绿色盲,红色盲和绿色盲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它们会同时传给下一代。而病人会同时患上两种色盲。.

新!!: 染色体和基因连锁群 · 查看更多 »

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或基因療法(gene therapy)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將目的基因導入患者體內,使之達成目的基因產物,從而使疾病得到治療,為現代醫學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而誕生的新技術。基因治療作為疾病治療的新手段,它已有一些成功的應用,並且科學突破將繼續推動基因治療向主流醫療發展。 科學家們由逻辑推理出合理步骤,尝试將基因直接植入人體細胞中,其中,重点關注一些由單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如囊腫性纖維化,血友病,肌肉萎縮症和鐮狀細胞性貧血。不過,由于攜帶大段DNA并將其置入基因組的正確的位置非常困难,这种技术没有得到普及。今天,大多數的基因治療研究的目的都是弥补癌症和遺傳疾病的基因缺陷或丢失。 科学家曾尝试用此方法去治疗一种叫严重免疫缺陷综合征(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的疾病,并得到一定的成果。基本原理是用已经被驯化了的病毒携带健康的基因,植入病人的细胞里,以此去修补本身有缺陷的基因。 应用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对癌症进行靶向治疗,是基因治療领域里重要的研究项目。目前应用较多的是p53抑瘤蛋白基因。.

新!!: 染色体和基因治療 · 查看更多 »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英文:prokaryote)是通常由單一原核细胞形成的生物。相对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一般没有细胞内膜、没有核膜包裹的成型细胞核,细胞内无染色体,DNA链未螺旋化,並以游離的形成存在於細胞質中,细胞质内也无任何有膜的细胞器(如粒線體或葉綠體)。有些分類學者將原核生物歸於原核生物域(Prokaryota),但現行的三域系統不採此說,而是將古菌域和細菌域的生物視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本身不作為生物分類的層級。 大部分原核生物为单细胞生物。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原核生物分为四大类,“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真细菌”,“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真细菌”,“无细胞壁的真细菌”,“古细菌”。环境中常见的原核生物有细菌、放线菌、古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蓝细菌等光合性细菌。 Prokaryota亦拼寫為"procaryotes-ß"Campbell, N. "Biology:Concepts & Connections".

新!!: 染色体和原核生物 · 查看更多 »

假雌雄同体

假雌雄同体(pseudohermaphroditism),假两性畸形(pseudo-hermaphroditism),是一种两性畸形,指患者的性腺,内、外生殖器及第二特征。真两性畸形是指病人体内具有男、女两种性腺。 外生殖器可呈女性、男性或男女混合性,以体内产生的雌、雄激素何种占优势而定。第二性征的表现也随占优势的激素而定。医学可以通过气腹造影,了解内生殖器情况,在诊断上仅有参考价值。此外可以通过通过腹腔镜检查和剖腹探查取性腺组织活检确定,常用冰冻切片快速作出诊断。 染色体核型多数为46,XX。而46, XY者少见;亦可能为46,XX/46,XY嵌合型。女性假两性畸形病人的性腺为卵巢,染色体核型为46,XX,但外生殖器部分男性化。.

新!!: 染色体和假雌雄同体 · 查看更多 »

卟啉

卟啉(Porphyrin)是一类由四个吡咯类亚基的α-碳原子通过次甲基桥(.

新!!: 染色体和卟啉 · 查看更多 »

卡尔·威廉·冯·内格里

卡尔·威廉·冯·内格里(德语:Carl Wilhelm von Nägeli,)是一位瑞士植物学家。他研究细胞分裂和授粉,但主要以劝阻孟德尔继续探索遗传学而知名。.

新!!: 染色体和卡尔·威廉·冯·内格里 · 查看更多 »

卡罗尔·格雷德

卡罗琳·维德尼·卡罗尔·格雷德(Carolyn Widney "Carol" Greider,),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教授。她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染色体和卡罗尔·格雷德 · 查看更多 »

卵子生成

卵子生成(Oogenesis、ovogenesis或oögenesis)是一個從卵原細胞經過有絲分裂、減數分裂、並在受精卵中形成卵細胞的過程。.

新!!: 染色体和卵子生成 · 查看更多 »

单性结实

在植物学和园艺学上,单性结实(Parthenocarpy)是指天然或人工作用下使胚珠不经授粉而结果的現象。在胚珠未經受精的情況下,子房產生發育而形成无籽果实(Seedless fruit)。与种子败育(Stenospermocarpy)不同,单性结实发育出来的果实是真正无籽的;而通过种子败育发育出来的果实,事实上只是由于在种子很小的时候发生了胚胎放弃,而使得种子保持在了很小和败育的状态而已。 单性结实像种子败育一样,偶尔也会在自然界以突变的形式出现。出現單性結實的個體無法經由有性生殖繁殖,但仍可藉由無性生殖的方式產生後代。影響單性結實的主要因素為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長素、吉貝素和離層素等都對單性結實有顯著的影響,且各激素的平衡對單性結實的影響大過單一激素的影響。溫度、光照等環境因子也會透過影響植物激素的合成而間接影響單性結實。.

新!!: 染色体和单性结实 · 查看更多 »

古菌

古菌(Archaea,来自,意为“古代的东西”)又稱古細菌、古生菌或太古生物、古核生物,是单细胞微生物,构成生物分类的一个域,或一个界。这些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它們與细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即它们没有细胞核与任何其他膜结合细胞器,同時另一些特徵相似於真核生物,比如存在重复序列与核小体。 过去曾经将古菌和细菌一同归为原核生物,并将其命名为“古细菌”,但这种分类方式已过时。事实上古菌有其独特的进化历程,并与其它生命形式有显著的生化差异,所以现在将其列为三域系统中的一个域。在这个系统中,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各为一个域,并进一步划分为界与门。到目前为止,古菌已被划分为公认的四个门,随着进一步研究,还可能建立更多的门类。在这些类群中,研究最深入的是泉古菌门与广古菌门。但对古菌进行分类仍然是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古菌都无法在实验室中纯化培养,只能通过环境宏基因组检测来分析。 古菌和细菌的大小和形状非常相似,但少数古菌有不寻常的形状,如嗜鹽古菌拥有平面正方形的细胞。尽管看起来与细菌更相似,但古菌与真核生物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一些代谢途径(如转录和转译)有关酶的相似性上。古菌还有一些性状是独一无二的,比如由依赖醚键构成的细胞膜。与真核生物相比,古菌有更多的能量来源,从熟悉的有机物糖类到氨到金属离子直到氢气。(如)可以以太阳光为能源,其它一些种类的古菌能进行;但不像蓝藻与植物,没有一种古菌能同时做到这两者而进行光合作用。古菌通过分裂、出芽、断裂来进行无性生殖,但没有发现能产生孢子的种类。 一开始,古菌被认为都是一些生活在温泉、盐湖之类极端环境的嗜极生物,但近来发现它们的栖息地其实十分广泛,从土壤、海洋、到河流湿地。它们也被发现在人类的大肠、口腔、与皮肤。尤其是在海洋中古菌特别多,一些浮游生物中的古菌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数量最大的生物群体。现在,古菌被认为是地球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碳循环和氮循环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没有已知的作为病原体或寄生虫的古菌,他们往往是偏利共生或互利共生。一个例子是,生活在人和反刍动物的肠道中帮助消化,还被用于沼气生产和污水处理。嗜极生物古菌中的酶能承受高温和有机溶剂,在被生物技术所利用。.

新!!: 染色体和古菌 · 查看更多 »

双鞭毛虫门

双鞭毛虫门(Dinoflagellata)过去算作藻类植物的一门。目前被分类为囊泡藻界的一个门。约1000种。分布于池塘、湖泊和海洋中。 也有称作“甲藻门”的。但是,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1版,在双鞭毛虫门之下设有甲藻纲。Dinoflagellata是旋(希腊语的 δῖνος dinos)+鞭毛虫(flagellate)之意。 由于该门的种类有一半为自營,另一半为异營。也有很多物种是混合营养。所以长期以来植物学家与动物学家把该门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分别称为“甲藻”与“双鞭毛虫”。植物学家把它们视作一大类的藻类,命名为Pyrrophyta或Pyrrhophyta,意为"fire algae",其中pyrr(h)os是希腊语的“火”之意。 双鞭毛虫(甲藻)具有很高的形态多样性,一般为单细胞、双鞭毛。其染色体未结合组蛋白,首尾相接成环状,具有原核细胞的特征,被称为介核生物(mesokaryto)。由于具有从无囊泡变化为有囊泡的形态,再现其进化历史非常困难。 甲藻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生物链中非常重要角色。 虫黄藻(zooxanthella)内共生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在珊瑚礁生物学中非常重要。其它的双鞭毛虫是无色的原生生物的掠食者,还有一些是寄生生活(例如丝绒病(Oodinium),有害费氏藻(Pfiesteria))。 双鞭毛门Fensome R. A., F. J. R. Taylor, G. Norris, W. A. S. Sarjeant, D. I. Wharton, and G. L. Williams. 1993. A classification of living and fossil dinoflagellates. Micropaleontology Special Publication 7, Sheridan Press, Hanover, Pennsylvania, USA. 目前已知大约有1,555个物种是海洋自由生活。GÓMEZ, F. 2005. A list of free-living dinoflagellate species in the world’s oceans. Acta Botanica Croatica, 64 (1): 129-212. 另外一个估计是总共有2000个物种,其中1700个是海洋物种,其它220是淡水生活。 甲藻是主要赤潮种,其中120多种能形成赤潮,60多种为有毒种类。 双鞭毛虫已经有了一些综述。.

新!!: 染色体和双鞭毛虫门 · 查看更多 »

叉角羚

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又名“美国羚羊”,仅有一科一属一种。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开阔地带,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叉角羚奔跑速度极快(速度接近猎豹,耐久力远胜于猎豹),以高速耐力奔跑而闻名,长时间高速奔跑,一次跳跃可达6米。出生4天的羊羔就能比人跑得快。其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97公里,而且有着惊人的耐力,被誉为地球上最善于耐力奔跑的动物。善游泳。夏季组成小群活动,冬季则集结成上百只的大群。为寻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进行几次迁移。性机警,视觉敏锐,能看到数千米外的物体。遇险时,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种特殊信号。叉角羚科动物曾经是史前北美食肉类动物北美猎豹、短面熊和恐狼、美洲拟狮、獵豹等动物的主要捕食对象。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拉布雷沥青坑(Rancho La Brea)中发现了大量的叉角羚科动物化石。.

新!!: 染色体和叉角羚 · 查看更多 »

吡啶

吡啶(CHN,音同“比定”,,系统名氮杂苯)CAS号110-86-1。分子量79.10。 吡啶由苏格兰化学家于1849年在骨焦油中发现,两年后,安德森通过分馏得到纯品。由于其可燃性,安德森以πῦρ (τὸ)(pyr,意为火)命名。.

新!!: 染色体和吡啶 · 查看更多 »

同源

在生物学种系发生理论中,若两个或多个结构具有相同的祖先,则称它们同源(Homology)。这里相同的祖先既可以指演化意义上的祖先,即两个结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在这个意义上,蝙蝠的翅膀与人类的手臂是同源的),也可以指发育意义上的祖先,即两个结构由胚胎时期的同一组织发育而来(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女性的卵巢与男性的睾丸同源)。 同源这一概念需与相似区分开来。比如说,昆虫的翅膀、蝙蝠的翅膀和鸟类的翅膀是相似的,但却不同源,这种现象被称为非同源相似(或同形质,英文:Homoplasy)。这些相似的结构由不同的渠道演化而来,这种演化过程叫做趋同演化(Convergency)。.

新!!: 染色体和同源 · 查看更多 »

同源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是由某个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分离失败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造成的多倍体。由于同源多倍体个体每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可能为奇数,使它们在减数分裂中无法正确配对和平均分离,因而同源多倍体个体可能不育。 同源多倍体发生了正常染色体数的加倍,但是所有的染色体都来源于同一个物种,并且常常是来自同一个个体。同源多倍体可以源于有丝分裂异常,也可源于因减数第二次分裂失败而造成的二倍体配子。同源多倍体常常不育是因为减数分裂时3条或更多条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二价体(成对),而是形成多价体(3条或更多的联会染色体)。这使得分裂时发生染色体变异,配子便不能包含一套完整的染色体。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的人工同源多倍体往往比他们的二倍体亲本适合度低。.

新!!: 染色体和同源多倍体 · 查看更多 »

同源重組

同源重組(英語: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是遺傳重組的一種類型,指兩股具有相似序列的DNA的重新排列,使遺傳物質發生交換。可發生於自然界中,或應用於人工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真核生物體內的同源重組過程中發生於減數分裂時期,是染色體互換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同源重組也能使遭受損害的染色體,得以利用與自身相似,且未受傷害的另一條染色體,來進行DNA修復作用。細菌的同源重組,則發生於細菌進行接合(conjugation)、转导(transduction)或是转化(transformation)的過程中。 許多技術利用同源重組將基因導入生物個體中,形成重組DNA,方法又稱基因標的(gene targeting)。.

新!!: 染色体和同源重組 · 查看更多 »

同源染色體

同源染色體是在二倍體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體,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参考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若是三倍体及其他奇数倍体生物细胞,联会时会发生勃起,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而在同源染色體中,通常不談x y染色體,X Y染色體主要為部分同源的染色體,通常在談及時,會將此另外談論,因為在嚴格定義下同源染色體主要是在一對的染色體中 ,有同樣的大小,形狀,基因座,所以在此XY染色體則為不同大小,形狀,所以有些書本中,不予認為是同源染色體。 不屬于同一對的染色體稱為非同源染色體。.

新!!: 染色体和同源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吉姆萨染液

吉姆萨染液(Giemsa stain)是一种用于染色体的染色方法。它是罗曼诺夫斯基染色法的改进版本。以它的发明者,德国汉堡科学家古斯塔夫·吉姆沙命名。染色物质Giemsa与DNA上的磷酸机团结合,可以用于产生G显带并制作染色体组型图。通过后者,可以观察到染色体变异,如缺失,易位等。 吉姆薩在A-T丰富的区段结合率高,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该区段呈暗带。.

新!!: 染色体和吉姆萨染液 · 查看更多 »

墨蘭捕蟲堇

墨蘭捕蟲堇(學名:Pinguicula moranensis)是一種多年生的食肉植物,原產於墨西哥與瓜地馬拉。捕蟲堇的一種,植物體在夏季和冬季時㑹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樣貌,夏季時的植株,外形較大,葉片平坦,葉肉質可達10公分長(4英吋),葉面覆蓋著的腺毛用以吸引、捕捉、以及消化淪為獵物的節肢動物。由於植株生長在貧瘠的環境裡,其生長所需的養分,要靠這些捕捉到的獵物來補充。冬季時的植株,外形較矮小,在冬季,當獵物與水分供應減少時,植株會產生不食肉的小型肉質葉以利於節省能量。一年可以開兩次花,花朵單生在直立的花梗上,花梗可達25公分長,花的顏色有粉紅、紫紅或紫蘿蘭色。 該種是在1799年至1804年期間,在亞歷山大·馮·洪堡與埃梅·邦普蘭的拉丁美洲探險中首次採得,位置是帕丘卡山脈的墨蘭礦山近郊(今墨西哥伊達爾戈州)。S.薩穆迪奧(S.Zamudio),1999年。 1817年,洪堡、邦普蘭與卡爾·西吉斯蒙德·孔茨依據這些標本,在《植物新屬新種志》(Nova Genera et Species Plantarum)內聯名發表了該種的描述。到目前為止,這個十分多變的種類已經至少重新定義了兩次,S.J.卡斯珀,1966年。S.J.魯依斯,2001年。 基於多樣的地理或是型態差異,從該種內分離出數個新種,儘管這些新種的部分合理性依舊是有爭議的。 墨蘭捕蟲堇依然是舞花捕蟲堇節最常見與最廣泛分布的成員。 由於這類植物的食肉本能和引人注目的花朵,已被人為長期栽培,而該種也是最常見的栽培捕蟲堇之一。 墨蘭捕蟲堇的屬名「Pinguicula」起源自拉丁語「pinguis」,意為「脂肪」,取自其食肉葉上具油狀組織的特徵。种小名「moranensis」則取自該種的模式產地,墨蘭礦山(Mina de Moran)。.

新!!: 染色体和墨蘭捕蟲堇 · 查看更多 »

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myeloma, plasma cell myeloma, 或Kahler's disease)是一種漿細胞(一種專責製造抗体的白血球)不正常增生,致使侵犯骨髓的一種惡性腫瘤(癌症) 。多發性骨髓瘤一開始多半沒有症狀,若病情加重時,會有、常被感染、贫血的症狀。。多發性骨髓瘤的併發症也包括淀粉样变。 目前致病原因尚不明朗 ,相關風險因子包含酗酒、肥胖、輻射暴露、家族病史,以及某些化學物質 。其機轉乃肇因於漿細胞異常,導致,進而導致腎功能衰竭以及血漿黏滯度提升。漿細胞亦能直接在骨髓和軟組織中形成團塊。當團塊只有一顆時,稱為,若多於一顆則稱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可透過血液檢查及尿液檢查來確認是否有不正常的抗體蛋白,或是尋找癌化的漿細胞,醫學影像也可檢查是否有骨病灶。其他常見特徵包含高血鈣。 目前一般認為多發性骨髓瘤是可以治療的,不過多半無法治癒 。可以透過糖皮质激素、化学疗法、沙利度胺、、骨髓移植來緩解症狀。有時也會用放射線療法及來降低骨損傷的疼痛。 在2015年,全球約有48.8萬人為多發性骨髓瘤所苦,並導致101,100人死亡。在美國,該疾病的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會有6.5人罹病,有0.7%的人在其一生中會有某個時間點曾經罹患此一疾病。本病通常發生於61歲左右,且男性患者較女性為多。若無治療,其預期存活時間約為七個月。若依現行醫學進行治療,則可存活4至5年 。本疾病的五年存活率約49% 。.

新!!: 染色体和多發性骨髓瘤 · 查看更多 »

复制子

复制子(Replicon)是指DNA中发生复制的独立单位,即从复制起始点开始到由这个起点起始的复制叉完成的片段。.

新!!: 染色体和复制子 · 查看更多 »

大環內酯

大環內酯(macrolides),或稱巨環內酯,是一組其作用在於結構內的「大環」的藥物(一般都是抗生素),這個大環亦即是一連結一個或多個脫氧糖(多是及)的內酯環。內酯環可以是由14、15或16個單元組成。大環內酯屬於天然產物中的多烯酮類。.

新!!: 染色体和大環內酯 · 查看更多 »

大熊猫

大熊猫(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稱作大--,一般稱為「--」或「--」,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猫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現存大約有2060頭(2016年数据)。2016年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级”降为“易危级”。由於生育率低,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大熊猫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 大熊猫黑白相間的毛色和憨态可掬的外表使其深受人們喜愛,在全世界亦有大量粉丝。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猫為標誌,大熊猫俨然已成為了濒危物種保护最重要的象徵;大熊猫也是中國在外交活動中向对方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美國國際政治學元老級人物約瑟夫·奈爾更直言大熊貓被視為中國拓展軟實力的重要支柱,與英國的皇室家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Jamil Anderlini,The Financial Times,November 2, 2017。.

新!!: 染色体和大熊猫 · 查看更多 »

太空航行對人體的影響

人類在生理學上能夠良好地適應在地球上生存。載人太空航行會對人體產生許多負面影響。最顯著之長期影響是以及。其他明顯的影響包括心血管系統功能減慢、紅血球減少、平衡障礙以及免疫系統衰弱。較少的症狀包括液體流動重置(“fluid redistribution”,讓處於失重狀態的太空人產生「月球臉」似的外觀)、 身體質量的損失、鼻部堵塞、睡眠障礙以及過量腸胃脹氣。大多數的不良影響會在太空人回到地球後迅速恢復。 前往太空的工程問題及發展太空飛行器推進系統已有超過一個世紀,並耗費數百萬小時的研究。近年來對於人類如何在太空中延長生存和工作的時間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這個問題需要從物理和生物科學上來切入,並且已經成為除了資金以外的最大挑戰。要克服這個困難,首先就是要嘗試去了解長途太空旅行對人體的影響。.

新!!: 染色体和太空航行對人體的影響 · 查看更多 »

奥斯瓦尔德·埃弗里

奥斯伍尔德·西奥多·埃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美国医生、最早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免疫化学先驱,曾长期在纽约市洛克菲勒研究院附属医院工作。埃弗里最大成就是1944年与科林·麦克劳德和麦克林恩·麦卡蒂共同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及构成基因的主要材料。.

新!!: 染色体和奥斯瓦尔德·埃弗里 · 查看更多 »

女性

女性,是指雌性的人類,與雄性人類即男性作區別。女性這個名詞是用來表示生物學上的性別劃分,正式只適用於稱呼人類,但有時侯也會用作稱呼其他生物,同時亦可指文化上的性別角色。 和其他大部份的哺乳類一様,女性的基因組中包括一個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以及一個來自父親的X染色體。相較於男性胚胎,女性胚胎會分泌較多雌激素.較少雄激素。而性類固醇量的相對差異是造成女性和男性生理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時,荷爾蒙會刺激身體分泌雌激素,造成第二性徵的發展,因此兩性會有更明顯的差異。 「女人」通常是專指成年的女性,與男人相對;但當「女人」作為一個集合名詞時,則泛指任何年齡的女性。「女孩」是年輕未成年的女性,或者剛成年的年輕女性。.

新!!: 染色体和女性 · 查看更多 »

姐妹分體交換

姐妹分體交換(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縮寫 SCE),是兩個同卵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基因材料交換。.

新!!: 染色体和姐妹分體交換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象

婆罗洲象(学名: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又称加里曼丹象、婆羅洲矮象、婆罗洲侏儒象等,原來被当作外来亞洲象的野化种群。2003年被认为应属于亞洲象的一个独立亚种,但其原生地目前尚无定论。 婆罗洲象个头比其它亚洲象还要小一倍。現在被認為是源自巽他群岛的驯化亚种。目前主要生存于婆罗洲岛北部沙巴。只剩下1500头左右。.

新!!: 染色体和婆罗洲象 · 查看更多 »

家牛

家牛或称黄牛、歐洲牛(学名:Bos taurus)是哺乳類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牛属中一群已經驯化的動物。这种群居动物的祖先为原牛,大约8千年前被人类驯化成家养的牲畜。如今地球上生存着13亿只家牛,遍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块大陆。家牛同人类的生活极为密切,一般将它们用来作为肉、奶或皮革的来源,在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之前家牛也是主要的畜力来源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家牛所提供的资源,人类長期進行配種,按其特征可以分为供食用的肉牛及产奶的奶牛,用于耕作的家牛则日渐减少。在人类的文化中,家牛一般占有很高的地位,台灣早期的農家子弟禁吃牛肉,1949年的《印度宪法》与《尼泊尔宪法》甚至禁止宰牛。人们大多将其同力量、财富等联系起来,许多地区将家牛视作忠诚、勤劳的象征。不过因为其外形和从事的工作,有时也会被当做卑贱、粗暴的象征。.

新!!: 染色体和家牛 · 查看更多 »

家豬

家豬(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a)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較野猪短,是人類的家畜之一,目的是從豬身上取得豬肉、豬腳等食材。人類蓄養家豬的歷史相當悠久,不過至16世紀才被人类带入美洲,中國飼養的豬即是人類最早馴養的豬的直系後代。20世紀後期,家豬發展培育達到成熟。豢養區域,多為生產穀物或玉米的農產產地。 世界各地飼養家豬的方式多為圈養,例如台灣的蓄豬業。20世紀中期以前,此地區家豬多食加熱過的廚餘或蕃薯葉,且為個別小規模蓄養,不過現今以企業化大型經營為主,飼料部分也多改成專用飼料。根據世界糧食組織的統計,在2010年底,全世界家豬約為9.65亿頭。其中,中國境內的家豬為4.76亿頭,佔總數百分之49%,為全世界第一;第二名則為美國,為6.49千万隻。 在台灣部分區域,如客家地區以及新北市三峽區的清水祖師廟仍有神豬競賽,為地方上的傳統文化。.

新!!: 染色体和家豬 · 查看更多 »

家族性澱粉樣物多發性神經病變

家族性澱粉樣物多發性神經病變(英文: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簡稱FAP)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致命且無法根治的神經病變,由葡萄牙神經學家Corino da Costa Andrade於1952年首先發現。患者肝臟缺乏一種分解澱粉樣蛋白的酶,導致澱粉樣蛋白不正常地累積,影響神經系統、心臟及其他器官的功能,通常在40歲前會因心臟衰竭而死亡。.

新!!: 染色体和家族性澱粉樣物多發性神經病變 · 查看更多 »

小巢狀麴菌

小巢狀麴菌(學名:Aspergillus nidulans),又稱為構巢曲黴、構巢曲霉或鉤巢曲霉等名稱,有一異名構巢裸胞殼(Emericella nidulans),是屬於子囊菌門的一種絲狀真菌。它已經成為真核生物細胞生物學上一個重要研究生物對象超過50多年,它被研究的學術主題領域相當地廣,這些主題包括了遺傳重組、去氧核糖核酸修復、突變、細胞週期控制、致病原理(pathogenesis)與代謝等等。小巢狀麴菌在它所屬的曲霉属(Aspergillus)之中是少數可以經由在實驗室中菌株交互減數分裂來形成有性孢子的其中一種物種。小巢狀麴菌是一種雌雄同體(homothallic)真菌,這是指小巢狀麴菌可以自花授粉(self-fertilize),並且在沒有其他交配個體的情形下形成子實體(sporocarp,或稱孢子果,fruiting body)。.

新!!: 染色体和小巢狀麴菌 · 查看更多 »

小隱孢子蟲

小隱孢子蟲(学名:Cryptosporidium parvum)是引起隱孢子蟲病的其中一種病原寄生蟲,主要寄生在哺乳動物的腸道。 感染的主要途徑是飲用了含小隱孢子蟲卵囊(Oocysts)的水所引起。在健康的人类宿主體中,132個卵囊就可引起感染症狀,小隱孢子蟲的生活史和其他隱孢子蟲屬的種相似,在受感染的腸道細胞中,可以發現孢子體(sporozoites)和裂殖子(merozoites)。 在患有愛滋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療程的免疫功能不全的病患,也有感染小隱孢子蟲的風險,嚴重可能會致死。 診斷是否被小隱孢子蟲感染,可用血清測試,或使用acid-fas染色法配合顯微鏡觀察。 小隱孢子蟲是經水傳染的重要寄生蟲,對氯化有耐受性,在含氯濃度1000mg/L的水中,可存活24小時。.

新!!: 染色体和小隱孢子蟲 · 查看更多 »

小腦萎縮症

小腦萎縮症,又稱脊髓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rophy)或脊髓小腦失調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簡寫為SCA),是一類遺傳病,涉及不同基因,目前沒有任何治療方法。.

新!!: 染色体和小腦萎縮症 · 查看更多 »

小核

小核(Micronucleus)是指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细胞中含有的两个核中较小的那个核,具有遗传功能。.

新!!: 染色体和小核 · 查看更多 »

尼曼匹克症

尼曼匹克症(Niemann-Pick disease),是一種脂質代謝異常的遺傳疾病。過量脂類累積於病人的肝臟、腎臟、脾臟、骨髓等,甚至腦部,而造成這些器官的病變。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也就是說患病的男女比例相同,在父母雙方都帶因的狀況下,子女有25%的機會患病。.

新!!: 染色体和尼曼匹克症 · 查看更多 »

山丹

山丹(学名:Lilium pumilum)又名山丹百合、细叶百合、山丹丹、珊瑚百合、野百合、萨日朗花、卷莲花、灯伞花、散莲伞、松叶百合、线叶百合、細葉小鬼百合、紅百合、糸葉百合、糸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中国大陆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以及朝鲜、蒙古、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等地,多生於山坡草地、林缘,生长在海拔400米至2,600米的地区,由於其花朵美丽娇艳,花色火红,是极好的园艺观赏花卉和切花材料,适於布置花坛和花境。.

新!!: 染色体和山丹 · 查看更多 »

山地蝸牛科

山地蝸牛科(學名:Oreohelicidae)是一個小型到中型會呼吸空氣的蝸牛的科級分類單元。原為堅齒螺科之下的山地蝸牛亞科,根據2005年《布歇特和洛克羅伊的腹足類分類》,本科是肺螺類腹足纲软体动物的一種,屬於科;但到了2017年《布歇特等人的腹足類分類》,這個總科成為了旋蝸牛亞目之下的下目地位未定分類。.

新!!: 染色体和山地蝸牛科 · 查看更多 »

巯嘌呤

巯嘌呤(Mercaptopurine,简称6-MP,又名6-巯基嘌呤、巯基嘌呤或巯唑嘌呤)是一种硫嘌呤类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

新!!: 染色体和巯嘌呤 · 查看更多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美國著名女性細胞遺傳學家。1983年獲得诺贝尔生理學或醫學奖,是首位單獨獲得該獎項的女科學家。.

新!!: 染色体和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 查看更多 »

巴爾小體

巴爾小體(Barr body,也譯作巴氏小體或巴爾氏體),得名自其發現者穆雷·巴爾,是具有兩個以上X染色體(或Z染色體)的細胞中,其中一條X或Z染色體去活化而成的緊密結構,如此會使該染色體上的基因不至於過度表現。X染色體去活化機制由「Xist基因」控制,該基因可使被去活化的X染色體受到較高度的DNA甲基化與較低度的(histone acetylation),使其成為一種異染色質,即巴爾氏體。 巴爾氏體上除了偽體染色體區(pseudoautosomal region)的基因仍可表現外,其餘片段的基因都受到抑制,這種現象稱為(gene silencing)。巴爾氏體產生的目的和避免雌性的X染色體(或雄性的Z染色體)劑量過多有關,造成雌性身體由關閉不同X染色體的兩群不同的細胞組成,稱為「」(mosaic),可以產生兩種不同的表現型,這也是花貓有三種毛色的原因。.

新!!: 染色体和巴爾小體 · 查看更多 »

中華淡竹葉

中華淡竹葉(學名:Lophatherum sinense),別稱碎骨子,為禾本科淡竹葉屬植物。本種模式種採自於江西九江。本種染色體數為X.

新!!: 染色体和中華淡竹葉 · 查看更多 »

常染色体

體染色体又稱常染色體,是指染色体组中除性染色体之外的染色体。例如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有22对是常染色体,余下的一对是X染色體和/或Y染色体组成的性染色体。 Category:染色体 Category:细胞遗传学.

新!!: 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L'Oréal-UNESCO Awards for Women in Science)即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一个旨在提高和鼓励女性在科学领域工作和奉献的项目。该奖项由法国化妆品公司萊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建立,奖金是$100,000。参与评选的科学家主要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参与地区则是非洲和中东、亚洲以及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洲。 华人女性科学家一共7人得奖: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3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年)、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年)、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谢毅(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化兰(2016年)、斯坦福大学教授鲍哲南(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2018年)。.

新!!: 染色体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 查看更多 »

万年青

万年青(学名:Rohdea japonica)是万年青属下的一種,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又名蒀、千年蒀、开喉剑、九节莲、冬不凋、冬不凋草、铁扁担、乌木毒、白沙草、斩蛇剑等,原产於中国南方和日本,是很受欢迎的优良观赏植物,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万年青叶翠绿,四季常青,冬季时绿色的叶子配上红色的果实,高雅秀丽,有永葆青春、健康长寿、友谊长存、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这一点从1688年陈淏子的园艺学著作《花镜》中可以得知:“以其盛衰占休咎,造屋移居,行聘治塘,小儿初生,一切喜事无不用之。”春节时,人们喜爱将万年青摆在室内来庆祝节日。 属名Rohdea是以德国不来梅的植物学家迈克尔·罗德(Michael Rohde)的姓氏命名。 有一种食品名叫“万年青菜干”,是由於其翠绿的色泽与万年青相似,但实际上这种食品的制作原料是油菜,而不是植物万年青。.

新!!: 染色体和万年青 · 查看更多 »

三色狸藻

三色狸藻(学名:Utricularia tricolor)为狸藻属多年生中型至大型陆生食虫植物。其种加词“tricolor”来源于拉丁文“tri-”和“color”,意为“三”和“颜色”,指其花朵具紫黄白三色。三色狸藻为南美洲的特有种,存在于阿根廷、巴西、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巴拉圭、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其为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

新!!: 染色体和三色狸藻 · 查看更多 »

乳糖不耐

乳糖是牛奶及其它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糖。乳糖不耐(英文:Lactose Intolerance),又称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是有關乳糖的食物不耐症,是指人体内不能有效消化摄入的乳糖、并产生不良反应的一种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内缺乏水解乳糖所必需的乳糖酶。摄入一定量乳糖后,乳糖不耐的人群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泻等。 婴儿期乳糖不耐比较少见,可导致婴儿无法进食乳品而死亡。绝大多数的乳糖不耐状况是在婴儿期之后发生。成年乳糖不耐很常见,全球约65%的人成年后会出现症状,所以与其将之称作疾病,还不如说是自然状况更合适,但因為後天發育中攝取牛奶能獲得大量營養成分,例如耐受力低的亞洲人就較歐洲人矮小,因此在世界各地仍然當一種病症處理。成年乳糖不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生率在不同族群中区别很大:在东亚地区可高达90%,而在北欧只有10%。乳糖不耐不应与牛奶过敏等食物过敏混淆。.

新!!: 染色体和乳糖不耐 · 查看更多 »

乳糖操縱子

乳糖操縱子是一個在大腸桿菌及其他腸道菌科細菌內負責乳糖的運輸及代謝的操縱子。它包含了三個相連的結構基因,啟動子、終止子及操縱基因。乳糖操縱子受多種因素所調控,包括葡萄糖及乳糖的含量。乳糖操縱子的基因調節是首個被闡明的遺傳學調控機制,且被視作為原核生物基因調節的樣本。.

新!!: 染色体和乳糖操縱子 · 查看更多 »

乳铁蛋白

乳铁蛋白(LF),又称lactotransferrin(LTF), 为运铁蛋白中的一种多功能糖蛋白。乳铁蛋白是一种球状 糖蛋白 ,其分子量为80 kDa,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液中, 如牛奶、唾液、眼泪、和 鼻涕。乳铁蛋白也存在于中期的嗜中性粒细胞中,并由一些腺泡细胞分泌。乳铁蛋白可以从牛奶中提取或利用重組DNA技术获得。人的初乳的乳铁蛋白浓度最高,其次是人类的乳汁,牛奶中浓度最低(150毫克/升)。 乳铁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分之一,它具有抗菌活性(抗细菌剂,抗真菌剂),是先天防御的一部分,主要存在于粘膜中。乳铁蛋白保护婴儿使其免受细菌等病原侵害。 乳铁蛋白还相互DNA和RNA、 多糖和肝素之间相互作用 ,并在这些这些受体-配体复合物中表现出一定的生理功能。.

新!!: 染色体和乳铁蛋白 · 查看更多 »

乳腺

乳腺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拥有的,为了产生乳汁哺育后代的腺体。它是一种皮腺,属于汗腺的变形体Ackerman (2005) ch.1 Moore (2010) ch.1 Thorax, p. 99。亦是哺乳动物中所有雌性的共同特征,且雄性的乳腺一般因退化而无功能,仅有少量痕迹存在。且仅有性成熟的雌性,尤其是需要哺育后代的雌性,这部分的乳腺才会具有真正的功能。乳腺的位置以及数量会因种类相异,但是多处于胸部和腹部。一部分哺乳动物仅有一对乳腺,而其他哺乳动物则有的较多的乳腺。哺乳动物的乳腺皆是由皮肤层的特殊化细胞所形成的,不分雌雄,一般乳腺都是成对出现在躯干的腹部面。雄性的乳腺几乎都保持在未发育状态;而大多数物种的雌性的乳腺都在性成熟期便开始发育了,而少数的要等待至生产前以及哺乳期的血液中某些激素达到一定量时才会立即发育。 乳腺会受到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在分娩之后由于体内的激素变动,使得乳腺出现分泌乳汁的功能。在原始得到单孔类哺乳动物中,例如鸭嘴兽,乳腺分泌出的乳汁会直接从输入导管流到皮毛上,以供幼崽舔吸,而单孔类物种的乳房也是有着独特的结构,没有乳头,并且雄雌两性的乳腺都会有泌乳功能。而有袋类哺乳动物的乳房位于身体的腹部表面,乳头开口在育儿袋内,新生的幼崽吸吮乳头时,乳头就会在有在口中膨胀,这能使幼崽紧紧贴在母体身上。幼崽按照这种姿势长大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任意吸吮乳头。而牛、马和鲸类等乳腺皆位于腹股沟处,灵长目的乳腺处于胸部Stockard, Mary (2005).

新!!: 染色体和乳腺 · 查看更多 »

乌纳塔恩综合征

乌纳塔恩综合征(Unertan Syndrome)是土耳其库库罗瓦大学(Cukurova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乌纳·塔恩(Uner Tan)在土耳其南部的一个偏僻的村落里发现的一种症状。有一户21口人的家庭,其中5兄妹无法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乌纳·塔恩在2005年3月的《国际神经学报》上发表了他的论文,迅速引起众多科学家的关注。英国《泰晤士报》对此进行了报道,这种病症以乌纳·塔恩的名字命名。 这户家庭中父母一共生育了19个子女,其中5个表现出乌纳塔恩综合征,其余子女正常。五兄妹在爬行时手指上翘,手掌着地,因此手掌跟部长有厚茧,如同正常人脚跟部的茧。他们的爬行速度很快,爬行起来十分流畅,四肢协调性与黑猩猩类似。他们也能站立行走很短一段路。 患有乌纳塔恩综合征的五兄妹智力水平十分低下,只能掌握为数不多的单词,无法组织起完整的句子,也无法从一数到十,没有时间概念。乌纳塔恩综合征的发现在科学界当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乌纳·塔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造成的,是一种人类当中的返祖现象,对了解原始人从四肢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反对者认为,单个基因突变不可能造成返祖现象,直立行走是基因发生非常复杂的变化导致的结果。因此这五兄妹并非返祖现象,而是一种行为异常现象。.

新!!: 染色体和乌纳塔恩综合征 · 查看更多 »

交叉 (遗传算法)

交叉(crossover)是遗传算法中由遗传学中染色体交叉互换、生物杂交等现象发展来的一个算法过程。 在自然环境中,基因重组对生物的进化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理,杂交操作也是遗传算法的核心部分。.

新!!: 染色体和交叉 (遗传算法) · 查看更多 »

产前发育

产前(Prenatal)或产前发育(Prenatal development)是人类胚胎或胎儿在孕期的孕育过程,从受精,至诞生。通常,也可使用术语胚胎发育、胎儿发育,或胚胎学来表示。 胚胎發育始于受精。当胚龄10个月时,人类胚胎發育完成,人体所有主要器官的前体已基本具备。因此,胎儿期,一方面可以局部性的描述,例如从器官发育角度;另一方面可按严格的时间顺序列表,注明不同孕周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新!!: 染色体和产前发育 · 查看更多 »

亨丁頓舞蹈症

亨廷頓舞蹈症(HD)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會導致腦細胞死亡。早期症狀往往是情緒或智力方面的輕微問題,接著是不協調和不穩定的。隨著疾病的進展,身體運動的不協調變得更加明顯,能力逐漸惡化直到運動變得困難,無法說話。心智能力則通常會衰退為癡呆症。罹患此症患者的具體症狀會有所不同。症狀通常在出現在30到50歲之間,但可以從任何年齡開始發生 。在帶有與罹患此症相關異常的染色體家族中,其成員可能於較年輕時就發病。大約8%的病例在20歲以前發病,其典型症狀與帕金森病更近似。此症患者經常會低估了自身病狀。 亨廷頓舞蹈症通常是自而來的,惟其中10%的病例則是因新產生的基因突變所導致。此症是因名為一對基因中的任一個染色體發生顯性突變而導致,這意味着擁有這基因的人的孩子有50%的機會遺傳到此症。 Huntingtin基因提供一種名為“亨廷頓”蛋白質的基因編碼,但該基因在編碼亨廷頓蛋白質時,卻重複複製了擴增CAG(胞嘧啶 - 腺嘌呤 - 鸟嘌呤)此3鹼基1組的序列,導致蛋白質生產異常,並通過不明機制逐漸損害脑中的细胞。目前無論症狀是否已發生,隨時都可透過基因檢測以確診是否罹患此症 ,但這會衍生出幾個道德議題:有罹患此症的高風險者要到幾歲才可認為心智足夠成熟而可以選擇接受測試、父母是否有權要求對小孩進行測試,以及測試結果應如何保密和揭露。 亨丁頓舞蹈症目前無法治癒 。在病程進展至末期時,患者需要全時間的照顧。治療可以緩解部份症狀,也可以提昇一些生活品質 ,目前證據顯示,針對身體運動問題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給予藥物。在歐裔人士中,此症的盛行率為每十萬人中4至15人 ,但在日本人中則非常少見,而目前還沒有非洲人口的盛行率數據。此症在男性及女性的發生率相近。此症會引發像肺炎、心臟病等併發症,也會因為跌倒造成身體受傷,這些原因都會降低患者的預期壽命,另外則有9%是自殺身亡。經統計,此症患者在確診後的十五年到二十年之間死亡率最高。 最早對於亨丁頓舞蹈症的描述可能是來自於Charles Oscar Waters在1841年的描述,而因喬治·亨丁頓在1872年時對此症作出了更具體的描述,因此之後即將此症命名為「亨丁頓舞蹈症」。而此症的遺傳學基礎是在1993年由組成的國際合作計劃所發現 。1960年代開始的相關研究及讓社會大眾更瞭解此症、提供病患以及其家屬協助,並促進相關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確認此症確切的發生機制、提昇模式生物來幫助研究、測試可以治療症狀或是減緩疾病惡化的藥物、以及研究像是等療法,目的都是在於試圖修復異常蛋白質對腦細胞所造成的損傷。.

新!!: 染色体和亨丁頓舞蹈症 · 查看更多 »

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又称亲缘鉴定,是利用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亲子鉴定在中国古代就已有傳說,如滴骨验亲,滴血验亲等。.

新!!: 染色体和亲子鉴定 · 查看更多 »

人兽嵌合体

人兽嵌合体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产生的嵌合体。人兽嵌合体研究存在巨大的伦理争议,但科学家认为,这项工作最终有助在动物体内培育出可供移植的人类器官,从而解决移植器官来源严重不足的难题。.

新!!: 染色体和人兽嵌合体 · 查看更多 »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巨型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六十亿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繪製人类基因组圖譜,並且辨識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的奥秘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基本完成(92%)。其中,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由公共基金资助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私人企业塞雷拉基因組公司各自独立完成,并分别公开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大多数政府资助的测序是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和中国的20所大学和研究中心进行。.

新!!: 染色体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 查看更多 »

人类嵌合体

人類嵌合體是人体中出現的嵌合現像,主要分为三类:异卵双生、骨髓移植和胎儿微嵌合体。對於部份特殊例子,嵌合人可能由一男一女組成。嵌合人可能同時會有兩套性器官;另一種情況則是,嵌合人的生殖細胞基因與體器官不同,就血缘关系上而言,他們生出的孩子不是子女,而是外甥及姪兒。根據統計,現時全球總共有100宗特殊的嵌合人個案。.

新!!: 染色体和人类嵌合体 · 查看更多 »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是利用Y染色体遺傳變異特性進行人類學研究的一門科學,主要用于研究人類的“非洲起源論”及以後的種群分布的遺傳學證據。.

新!!: 染色体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 查看更多 »

人類基因組

人類基因組,又称人類基因體,是智人的基因組,由23對染色體组成,其中包括22對體染色體、2或1条X染色體和0或1条Y染色體。人类基因组含有約30億個DNA鹼基對,鹼基對是以氫鍵相結合的兩個含氮鹼基,以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和鳥嘌呤(G)四種鹼基排列成鹼基序列,其中A与T之间由两个氢键连接,G与C之间由三个氢键连接,碱基对的排列在DNA中也只能是A对T,G对C。其中一部分的鹼基對組成了大約20000到25000個基因。 全世界的生物學與醫學界在人類基因組計畫中,調查人類基因組中的真染色質基因序列,發現人類的基因数量比原先預期的少得多,其中的外顯子,也就是能夠製造蛋白質的編碼序列,只佔總長度的1.5% 。.

新!!: 染色体和人類基因組 · 查看更多 »

人類孟德爾遺傳學

人類孟德爾遺傳學(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缩写MIM)是一個數據庫將現時所知的遺傳病分類,並且連接相關的人類基因組中的基因。這個數據庫出版了名為《孟德爾遺傳定律說明》,最新的版本是第12版。它亦有網上版本,稱為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英文: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簡稱OMIM)。 OMIM™及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商標。.

新!!: 染色体和人類孟德爾遺傳學 · 查看更多 »

人類人工染色體

人類人工染色體(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HAC)是一種小型染色體,可作為載體搭載一些基因,並作為人類細胞中額外的染色體(第47個),使這些基因表現於人類體內。此種人工染色體可載有約600到1000萬的鹼基對。HAC最早是發表於1997年。.

新!!: 染色体和人類人工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代谢物组

代谢物组(Metabolome)是指在一个生物样品中发现的完整的一套小分子化学物质。所述生物样品可以是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器,一个器官,一个组织,一个组织提取物,一个生物流体或整个生物体。在给定的代谢物组发现的小分子的化学物质可能既包括内源性代谢物,它们是由生物体天然产生的(如氨基酸,有机酸,核酸,脂肪酸,胺,糖,维生素,辅因子,颜料,抗生素等),又包括外源化学物质(如药物,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毒素和其它生物异源物质),它们不是由生物体天然产生的。换句话说,代谢物组既有内源性代谢物组又有外源性代谢物组。内源性代谢物组可进一步细分为包括“初级”的和“次级”的代谢物组(特别是指植物的或微生物的代谢物组时)。初级代谢产物是直接参与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次级代谢产物并不直接参与这些过程,但通常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次级代谢产物可能包括色素,抗生素或部分生物异源物质代谢废物的衍生产品。一个小分子有资格作为一种代谢物,或者被认为是代谢物组的一部分,必须通常具有分子量这意味着例如糖脂,多糖,短肽(被使用,并且可能是与现有的生物术语相匹配的,指的是完整的基因集合(基因组),完整的蛋白质集合(蛋白质组)和完整的转录物集合(转录物组)。关于代谢物组的第一本书于2003年出版。第一本致力于代谢物组学的杂志(简称《代谢物组学》)于2005年推出,目前由Royston Goodacre博士主编。 关于代谢组学分析的一些更重要的早期论文列在下面的参考文献中。.

新!!: 染色体和代谢物组 · 查看更多 »

延胡索酸酶

延胡索酸酶(或稱延胡索酸水合酶)是一種催化延胡索酸(即反丁烯二酸)以及蘋果酸之間水合/脱水的可逆反應。延胡索酸酶可分為粒線體內以及細胞質中兩種,其中粒線體延胡索酸酶參與克氏循環(或稱檸檬酸循環、三羧酸循環)而細胞質延胡索酸酶則參與了胺基酸和延胡索酸的代謝合成。 延胡索酸酶參與了檸檬酸循環以及還原型檸檬酸循環兩種代謝路徑,同時也與腎細胞癌有密切關聯:在此段基因上的突變經常造成伴隨著子宮和皮膚肌瘤的腎臟病。.

新!!: 染色体和延胡索酸酶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FRS(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而与格雷德和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染色体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 查看更多 »

伊马替尼

伊馬替尼(INN:Imatinib;商品名Glivec,原稱STI571, 諾華公司研發時的編號)是一種由瑞士諾華公司研製銷售,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胃腸道基質腫瘤等癌症的第一代/舊一代標靶藥物,。是在多種癌症治療中使用的一種酪氨酸激酶抑製劑,最顯著的療效是對費城染色體易位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到2011年,该药已被美國FDA批准用于治疗10个不同的癌症。对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位於第 9 和22對染色體各自斷裂一小段互換連接,造成骨髓細胞功能出現異常,大量製造不正常的白血球,轉位的染色體又稱為「費城染色體」異常。而伊马替尼可以有效地抑制費城染色體基因,使得磷酸化反應無法被催化,導致染色體的功能喪失,抑制不正常的白血球增生。伊马替尼可与酪氨酸激酶活性位置结合,并阻止其活动。 格列衛及有類似的行動機制的相關藥物的開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近一倍,從1993年31%,2003年至2009年的59%(格列衛於2001年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相比老藥物伊馬替尼有一個相對良性的副作用,讓很多患者過上正常的生活。伊馬替尼治療患有胃腸道基質腫瘤平均存活為是接近5年。相比於之前的9至20個月。 伊馬替尼使慢性顆粒性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十年生存率從以前的不到50%,增加到了現在的90%左右,並且絕大多數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醫師們常抱怨說,伊馬替尼的成本過高。在美國,該活性成分的專利保護將在2015年1月4日到期,而主要成分的β晶型的專利保護將於2019年5月23日到期。 而在印度的在2013年最高法院的裁決駁回其專利保護,這立即成為當時的國際頭條新聞。印度病患可購買廉價的伊馬替尼,也造成世界各地患者私自向印度網購伊馬替尼。 伊馬替尼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研制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伊馬替尼的開發者布莱恩·德鲁克尔、尼古拉斯·莱登獲得了2009年美國拉斯克獎和2012年日本國際獎。.

新!!: 染色体和伊马替尼 · 查看更多 »

強化子

強化子(enhancer)又可譯為增強子,是DNA上一小段可與蛋白質(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結合的區域,與蛋白質結合之後,基因的轉錄作用將會加強。強化子可能位於基因上游,也可能位於下游。且不一定接近所要作用的基因,甚至不一定與基因位於同一染色體。這是因為染色質的纏繞結構,使序列上相隔很遠的位置也有機會相互接觸。.

新!!: 染色体和強化子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立克,OM,FRS(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二人也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獲獎原因是「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克里克在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於美國加州。他的同事克里斯多福·科赫,曾感叹道:“他临死前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至死仍是一名科学家”。.

新!!: 染色体和弗朗西斯·克里克 · 查看更多 »

异枝狸藻

异枝狸藻(学名:Utricularia intermedia),又称小狸藻,中狸藻,扁叶狸藻,为狸藻屬多年生小型食虫植物。其种加词“intermedia”来源于拉丁文“inter”和“medius”,意为“中型”。异枝狸藻通常附于基质生长,但也可浮水生长。其分布于北美洲、亚洲及欧洲。Taylor, Peter.

新!!: 染色体和异枝狸藻 · 查看更多 »

体细胞

体细胞(英文:somatic cell)是相对于生殖细胞的概念。這類細胞的遗传信息不会像生殖细胞那样遗传给下一代。高等生物的细胞大部分都是体细胞,除了精子和卵细胞以及它们的母细胞之外。体细胞產生的突變不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经减数分裂得出的生殖细胞的两倍。例如在人类,体细胞是双倍体(具有两套完整的染色体组),而精子卵子则是单倍体(具有一套完整的染色体组)。 在基因治疗中区分體細胞和生殖细胞尤为重要。 Category:克隆 Category:細胞 Category:發育生物學 Category:遗传学.

新!!: 染色体和体细胞 · 查看更多 »

徐道觉

徐道觉(英文:Tao-Chiuh Hsu;),著名美籍华人细胞生物学家。徐道觉曾担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是该学会首位华人主席。徐道觉并有“哺乳动物细胞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ammalian Cytogenetics”)之称。.

新!!: 染色体和徐道觉 · 查看更多 »

微管

微管(Microtubule)是细胞骨架的一个组成部分,遍布於细胞质中。微管蛋白的这些管状聚合物可以增长长达50微米,具有25微米的平均长度,并且是高度动态的。微管的外径约为24纳米,而内直径为约12纳米。它们在真核生物细胞中被发现,以及它们被两个球状蛋白,α和β微管蛋白的二聚体聚合而形成。 微管是在许多细胞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它们是参与维持细胞的结构,并与微丝和中间纤维它们形成细胞骨架。它们也组成纤毛和鞭毛的内部结构。它们提供了用于胞内运输平台和参与了多种细胞过程,包括分泌囊泡,细胞器和细胞内的物质的运动。它们还参与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包括形成纺锤体,其用于拉开真核染色体。.

新!!: 染色体和微管 · 查看更多 »

國立陽明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簡稱陽明、陽大,前身為「國立陽明醫學院」,是台灣第一所,也是唯一以醫學教育為主之國立大學,校總部位於臺北市北投區,以醫學、生物科技、生命科學研究為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前二的醫學院校。 陽明大學設有醫學院、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生命科學院、護理學院、牙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及藥物科學院,共計有7個學院、11個學士班(含1個學士學位學程及1個不分系)、33個碩士班(含3個碩士學位學程)、4個碩士在職專班(含1個碩士在職學位學程),以及31個博士班(含8個博士學位學程),並有5間大型教學醫院(臺北榮總、臺中榮總、高雄榮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亞東醫院)及1間附設醫院(陽明附醫)。 2000年,陽明大學成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創始成員之一。2002年,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締結學術結盟,成立「聯盟醫療系統」,並組成「政陽團隊」開設臺灣心智科學腦造影中心。陽明大學在各項學術指標排名中,皆榜上有名,在生醫領域內更有著深厚的學術基礎。.

新!!: 染色体和國立陽明大學 · 查看更多 »

刪除 (遺傳學)

刪除(Deletion)在遺傳學中有時也稱為刪除突變或微刪除,指染色體或DNA序列的一部分發生缺失,進而失去這些遺傳物質。刪除的程度不一,可能是單一鹼基對,也可能是整個染色體Lewis R. 2005.

新!!: 染色体和刪除 (遺傳學) · 查看更多 »

列當

列当(學名:Orobanche coerulescens),又名花蓯蓉、栗當高明乾等編,2006。,是列當科列當屬的一種草本寄生植物。.

新!!: 染色体和列當 · 查看更多 »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对生物在分子層次上的研究。这是一门生物学和化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分子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对细胞中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调控的。.

新!!: 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分子遺傳學

分子遺傳學(Molecular genetics)是生物學中的一個領域,專門在分子層次下研究遺傳學,這一學門使用許多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的研究方法 。對生物體染色體和基因表達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遺傳,遺傳變異和突變。 這在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和理解和治療遺傳疾病中很有用。.

新!!: 染色体和分子遺傳學 · 查看更多 »

嵌合體

嵌合體(chimera、genetic chimerism、chimaera),又名喀邁拉现象,是動物學的一種特殊現象,指動物的兩顆受精卵融合在一起身為一個個體並成長。.

新!!: 染色体和嵌合體 · 查看更多 »

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每年頒發一次,分別授予在化學、物理學、文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和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每個獎都是由獨立的委員會頒發,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獎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獎,瑞典學院頒獎文學獎,卡羅琳學院頒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獎和平獎。 截至2017年,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共有83位諾貝爾獎得主與該校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根據該校的官方定義,這些人包括該校的畢業生、教師(包括兼職教師)、研究人員和行政人員。19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時任美國總統狄奧多·羅斯福曾在哥倫比亞法學院就讀,也是與該校相關的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有13位哥倫比亞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分享了六座獎項,他們分別是:波利卡普·庫施與威利斯·蘭姆共同獲得195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茲與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共同獲得195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奧格·波耳與利奧·雷恩沃特共同獲得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利昂·萊德曼、梅爾文·施瓦茨與傑克·施泰因貝格爾共同獲得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理察·阿克塞爾與琳達·巴克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27位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數量上超過任何其他獎項;1976年,該校有四人獲得了三項不同的諾貝爾獎,為歷年最多。.

新!!: 染色体和哥倫比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哈扎拉人

哈扎拉人(هزاره,)是一個使用波斯语族哈扎拉吉語為母語的民族,拥有突厥-蒙古人血统。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是阿富汗中部、伊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主要是在奎達)。哈扎拉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是阿富汗的人口第三多的民族,人口占全阿人口的9%。还有许多哈扎拉人以难民身份居住在伊朗以及世界各地。.

新!!: 染色体和哈扎拉人 · 查看更多 »

唐氏综合征

唐氏綜合症(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英文:Down syndrome或Down's syndrome)又在部分地区被俗称为“国际脸”或“國際人”是因為21號染色體的三體現象造成的,常見症狀有發育遲緩、不同的面部以及輕度到中度的智能障礙。唐氏症青年人的智商大約接近八歲到九歲兒童的心智年齡,但也有些差異較大。 通常在遺傳學上,唐氏症候群患者父母基因正常,多餘染色體往往是偶然出現的。其出現概率隨生物學母親的年齡而增加,從20歲母親的小於0.1%至45歲母親的3%。至今為止仍不知道是否有會影響多餘染色體出現概率的行為或者環境因素。唐氏症候群可在孕期通過產前診斷,或在生產後通過觀察體徵與基因檢測被診斷出來。自從產前篩檢被應用於臨床後,被檢測出胎兒患有唐氏症候群的孕母往往選擇墮胎。一般推薦唐氏症候群患者終生定期檢查是否存在唐氏症候群的相關症狀。 目前唐氏症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僅能透過生活照護及教育來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有些患者於一般班級內接受教育,有些則接受特殊教育。有些患者甚至進而接受高等教育。唐氏症患者常需要財政及法務協助。在已開發國家中,若有接受妥當照護,唐氏症患者的預期壽命大約在50至60歲之間。 唐氏症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約每年每一千名新生兒就有一名。在2015年,有四百萬人罹患唐氏症,造成27000人死亡,較1990年因唐氏症而死亡的43000人要低。唐氏症得名自在1866年描述此病症症狀的英國醫師約翰·朗頓·唐,而吉恩·埃斯基羅爾(Jean-Étienne Dominique Esquirol及爱德华·塞金(Édouard Séguin)分別也在較早的1838年及1844年描述過唐氏症一些方面的特點。在1957年時發現了唐氏症在基因上的原因,也就是第21號染色體的三體現象。.

新!!: 染色体和唐氏综合征 · 查看更多 »

内蒂·史蒂文斯

内蒂·玛丽亚·史蒂文斯(Nettie Maria Stevens,)是早期的美国遗传学家。1905年,她与(1856-1939)首先(独立)正确提出了染色体与具体性状的关系。.

新!!: 染色体和内蒂·史蒂文斯 · 查看更多 »

减数分裂

減數分裂(meiosis)是一種特殊的細胞分裂方式,會使得染色體的數目減半,製造出單倍體細胞,每條染色體源自於其親代細胞 。這個過程會發生在所有以有性生殖進行繁殖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真核生物體內,包括動物、植物、以及真菌Bernstein H, Bernstein C, Michod RE (2011).

新!!: 染色体和减数分裂 · 查看更多 »

凋亡诱导因子

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简称为AIF)是一类进化保守的黄素蛋白。凋亡诱导因子涉及到非胱天蛋白酶依赖型细胞凋亡途径的引发,可以使得细胞的染色体凝聚及DNA的片段化。同时它又扮演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的角色。凋亡诱导因子的另一个功能是在细胞凋亡时调节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它通常位于线粒体外膜从而与细胞核隔绝开来。然而,当线粒体受损时,凋亡诱导因子就会移动到胞质溶胶与细胞核中。.

新!!: 染色体和凋亡诱导因子 · 查看更多 »

党参属

党参属(学名:Codonopsis)是桔梗科中的一个属。这个属有67个种,它们出现在东亚,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和中国西南。.

新!!: 染色体和党参属 · 查看更多 »

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

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又称为种型转换,种型交换,或者类型转换重组(英文简写CSR))是一种可以使得B细胞所生产的抗体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从IgM转换成IgG)的生物学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抗体重链中的恒定区会被改变,但重链的可变区则保持不变。所谓可变区与恒定区,是指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特异的抗体之间的变化与不变的部分。由于可变区不变,类型转换并不会影响抗体的抗原特异性。与此相反,抗体对相同的抗原保持亲和力,却得以和不同的效应器分子互相作用。.

新!!: 染色体和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 · 查看更多 »

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指发生于妊娠20周内的阴道出血。先兆流产意味着孕妇流产的风险加大,但经保胎治疗后部分孕妇可继续正常妊娠。 大约30%的孕妇曾经历阴道出血的现象。发生先兆流产的孕妇中有30%-50%会最终流产。双胞胎或多胞胎出现先兆流产的概率更高。.

新!!: 染色体和先兆流产 · 查看更多 »

克隆

克隆(Clone)在廣義上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在园艺学上,克隆是指通过营养繁殖产生的单一植株的后代,很多植物都是通过克隆这样的无性生殖方式从单一植株获得大量的子代个体。在生物學上,是指選擇性地複製出一段DNA序列(分子克隆)、細胞(細胞克隆)或是個體(個體克隆)。 克隆一个生物体意味着创造一个与原先的生物体具有完全一样的遗传信息的新生物体。目前,现代生物学背景下,这通常包括了体细胞核移植。在体细胞核移植中,卵母细胞核被除去,取而代之的是从被克隆生物体细胞中取出的细胞核,通常卵母细胞和它移入的细胞核均应来自同一物种。由于,细胞核几乎含有生命的全部遗传信息,宿主卵母细胞将发育成为在遗传上与核供体相同的生物体。粒线体DNA这里虽然没有被移植,但相对来讲粒线体DNA还是很少的,通常可以忽略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新!!: 染色体和克隆 · 查看更多 »

克氏综合征

克氏症候群(Klinefelter's syndrome)或稱XXY、47XXY症候群,是一系列由於男性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X染色體所導致的疾病。該疾病的主要特徵是不孕。通常症狀都很輕微,甚至許多患者根本不知道他們患有該病 -->。 有些時候症狀會非常顯著,可能會出現肌肉虛弱、身高較高、運動協調差、體毛稀少、外生殖器偏小、男性女乳症與缺乏性慾。通常在青春期時發現克氏症候群的徵狀。智力發展通常與一般人無異,但常見有閱讀障礙或是在說話上有困難 -->。若有超過三條X染色體,則患者的症狀會比較嚴重。 克氏症候群的發病是隨機的 -->。随着孕婦年紀增大,懷有罹患此疾病的胎兒機會也逐渐提高 -->。這個疾病沒有遺傳性,所以不會由患病的父親遺傳給下一代。這個疾病的原發機制是在原先就有Y染色體的前提下有一條以上的多餘的X染色體,患者體內的總染色體數目至少為47條甚至更多,無論如何,都較一般46條染色體為多。克氏症候群能夠藉著檢測染色體核型的基因檢測來獲得確診。 雖然目前尚沒有辦法可以完全治癒克氏症候群,但有一些醫學治療對改善疾病有不小的幫助。物理治療、言語治療、輔導,以及調整教學方法等可能有效 --> 。舉例來說,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心理輔導以及適當調整教學方法等等都能協助患者。對於賀爾蒙嚴重不足或是低下的患者或有助益 -->。已經發育生成的乳房組織也可以藉由手術的方法移除 -->。約有一半的男性患者,藉由的幫助能有機會擁有自己的小孩,但是,這個是有相當的風險以及所費不貲 。患者得乳癌的機率偏高,但仍低於女性得乳癌的機率。此外,克氏症候群病患本身的平均壽命無異於一般人。 克氏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在新生男童中的發生率介於1/500到1/1000之間。該疾病是以它的發現者來命名,亨利在1940年代時確立此疾病特徵,並接著在1956找到造成此疾病的多餘X染色體 。由於小老鼠也同樣有可能罹患XXY症候群的可能,這個特點讓它們成為極佳的研究樣本。.

新!!: 染色体和克氏综合征 · 查看更多 »

副溶血弧菌

腸炎弧菌(學名: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又稱為副溶血弧菌,屬於弧菌屬,是一種常見的病原菌。腸炎弧菌是一種嗜鹽性的革蘭氏陰性菌,主要的棲息地在海水中。如果食用了遭此菌污染的海鮮,會引發食物中毒。 1950年,日本大阪發生了一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原因是食用遭腸炎弧菌污染的青魚乾。這次中毒造成272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此事件成為日本科學家藤野恒三郎發現腸炎弧菌的契機。在台灣、日本及東南亞,每年都有相當多的病患因食用被腸炎弧菌污染的海鮮而發生食物中毒,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新!!: 染色体和副溶血弧菌 · 查看更多 »

勋章菊

勋章菊(学名:Gazania rigens),也称作勋章花,是菊科勋章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於南非和莫桑比克,性喜温暖向阳,是很好的园林花卉,适宜布置花坛和花境,也是很好的插花材料。因其整个花序如勋章,故名勋章菊。勋章菊花朵绚丽多彩,花瓣亮泽,早晨开放,晚上闭合,持续10餘天;花期大概为春末至初夏,喜阳光,喜生长於较凉爽的地方,耐旱,耐贫瘠土壤;半耐寒,因此在冬季较温和的地区可顺利越冬。.

新!!: 染色体和勋章菊 · 查看更多 »

CCL12

CCL1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12)是一个小型的细胞因子,属于CC趋化因子家族,最早在鼠类中发现。它还被叫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5(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5,MCP-5),又由于其和人类趋化因子MCP-1的相似性,有时候也被称为MCP-1相关趋化因子(MCP-1-related chemokine)。CCL12特异性影响嗜酸性粒細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个趋化因子正常情况下存在于淋巴结和胸腺中,其表达能显著诱导巨噬细胞。编码CCL12的基因发现于小鼠染色体11上。.

新!!: 染色体和CCL12 · 查看更多 »

CCL9

CCL9(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9)是一个小型的细胞因子,属于CC趋化因子家族。它的别名有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γ(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 gamma,MIP-1γ),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相关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related protein-2,MRP-2)以及在啮齿类中使用的CCF18。CCL9还曾经被定名为CCL10,但这个名称已不再使用。 它由淋巴结相关上皮组织(FAE)分泌(如周围),并影响拥有细胞表面分子CD11b与趋化因子受体CCR1的树突状细胞。 CCL9 通过其受体CCR1(破骨细胞中最丰富的趋化因子受体)激活破骨细胞,表明了CCL9可能在中的重要作用。CCL9巨噬细胞和骨髓细胞里也持续表达。编码CCL9的基因位于小鼠的11号染色体上。.

新!!: 染色体和CCL9 · 查看更多 »

Crossover

Crossover可能指以下事物:.

新!!: 染色体和Crossover · 查看更多 »

皮克

克,质量单位,符号pg(英语:picogram)。 皮克是一個極微少的質量單位。1皮克等於一萬億分之一克(10-12克),當用於藥物(如:興奮劑)的檢測。.

新!!: 染色体和皮克 · 查看更多 »

皂荚属

莢屬(学名:Gleditsia),是蘇木亞科下的一個屬,全球約有12-16種物種。分佈於亞洲東南部及中部、非洲及南北美洲。中國大陆有6種2變種,分佈在各省區,台灣有1種。皂莢屬的模式種為美國皂莢。本屬染色體數2n.

新!!: 染色体和皂荚属 · 查看更多 »

皇帝毛氈苔

皇帝毛氈苔(學名:Drosera regia)是茅膏菜屬的一種食肉植物,僅存於南非山谷中的特有種。其屬名「Drosera」源於希臘文的「droseros」,意思是「披覆著露珠」。種小名「regia」源自於拉丁文,意思是「王室的」,取自於它「顯眼的外形」。一片葉子最長可達。它有許多在其他茅膏菜屬找不到的特徵,包括木質根、花粉、生長時缺乏。根據這些型態特徵以及,利用親緣分析這些因子,得到皇帝毛氈苔擁有一些茅膏菜屬中較古老的特徵的證據。其中的一些因子與捕蠅草 (Dionaea muscipula)有共享性的關聯,顯示兩物種在演化上的關聯密切。 覆蓋著觸手的葉子可以捕獲大型獵物,如甲蟲,飛蛾,蝴蝶。所有茅膏菜屬在葉子表面上的觸手都有特化的腺體,可以產生黏稠的黏液。因為它的葉子會彎曲環繞以捕獲獵物,所以是積極的捕蠅陷阱。在它的原棲地凡波斯,它必須與沼澤草和矮小的常綠灌木競爭棲息空間。目前已知皇帝毛氈苔在高海拔地區幾乎已雜草叢生,基本上已經滅絕。在低海拔地區估計約有50株成株,在野外已受到滅絕的威脅,因此它已是茅膏菜屬中最瀕危的物種。皇帝毛氈苔通常被食肉植物愛好者栽植,其栽培品種也己被登記。.

新!!: 染色体和皇帝毛氈苔 · 查看更多 »

短吻鱘

短吻鱘(学名:Acipenser brevirostrum)是北美洲細小的鱘,分佈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至美國科羅拉多州的16-19條大型河流之中。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新!!: 染色体和短吻鱘 · 查看更多 »

环形细菌染色体

环形细菌染色体是指呈环形DNA分子的细菌染色体。和大多数真核生物的线性DNA不同,典型的细菌染色体是环形的。 大多数细菌的染色体组由环形的DNA分子构成,这种DNA是没有自由端的。自由端将会给DNA的复制及其稳定性带来巨大困难。含有带DNA端或端粒(大多数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的细胞,进化演变出了复杂的机制来克服这些困难。 然而,环形的染色体也给细胞带来了其他的挑战。复制后,两个子代环形染色体有时可能会依然相互连接着或纠缠在一起,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得在细胞分裂时两个子代细胞均能获得完整的染色体副本。.

新!!: 染色体和环形细菌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玛尔特·戈蒂耶

玛尔特·戈蒂耶(Marthe Gautier,)是一位法国医生,同时也是一位研究人员,正是她发现了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的病因。这个发现长期被归功于Jerome Lejeune,但现在科学界公认戈蒂耶才是这个发现的真正主人。.

新!!: 染色体和玛尔特·戈蒂耶 · 查看更多 »

火葱

火葱或分蔥(学名:Allium ascalonicum)为石蒜科葱属的多年生草本鱗莖植物。鱗莖表面有紫紅色薄膜,肉淺紫白色。别名紅蔥頭、細香蔥、香蔥、四季蔥、大頭蔥、珠蔥、油蔥,、朱蔥、綿蔥。分布在亚洲中西部以及中国南方等地,多生于村边,目前已由人工引种廣泛栽培,在亚洲各地广泛作為調味料用蔬菜。 染色體數目16 (2n.

新!!: 染色体和火葱 · 查看更多 »

灰黃黴素

黃黴素(英语:Griseofulvin),是一種抗真菌的口服藥物。在動物和人類中,它是用來治療真菌感染的皮膚(癬的俗稱)和指甲。它是在1939年由灰黄青霉被分離的部分菌株所培養而成。.

新!!: 染色体和灰黃黴素 · 查看更多 »

灵长目

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細分原猴及簡鼻亞目(包括人)。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許多灵长目的特徵表現了其適應三維立體環境的能力,大部份的灵长目至少有部份的能力。 大部份人以外的灵长目住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的熱帶或是亞熱帶區域,只有人類可以住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地區。灵长目的體型變化很大,像體重只有30克,而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公斤。依照化石的證據,最早已知的灵长目是德氏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5580萬年以前。-->認為灵长目的分支可能起源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約六七千萬年前。 灵长目过去一般會分為二類:原猴及類人猿。原猴的特徵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馬達加斯加的狐猴、及跗猴。類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類學會將灵长目分為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及簡鼻亞目(Haplorhini)。原猴亞目是指鼻部濕潤的灵长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簡鼻亞目是指鼻部乾燥的灵长目,包括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及類人猿下目(Simiiformes)。 類人猿下目也可以分為狹鼻小目(非洲及東南亞的猿及猴)及闊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狹鼻小目包括舊世界猴(像狒狒屬及獼猴)、长臂猿及人科。新世界猴包括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屬。人類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亞及東亞以外地區繁衍的狹鼻小目動物,不過有化石證據指出其他狹鼻小目動物也曾出現在歐洲。現在仍有發現新的灵长目物種,在2000年代找到了超過25個物種,在2010年代也已找到了11個物種。 灵长目是適應性良好的哺乳類動物,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有些灵长目(包括一些大猿和狒狒)主要是陆栖動物,不是树栖動物。但其他的灵长目都可以爬樹。行動方式包括從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用二隻或四隻腳行走,或是在樹枝上擺盪(.

新!!: 染色体和灵长目 · 查看更多 »

珍妮特·罗利

珍妮特·戴維森·羅利(Janet Davison Rowley,),美国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血液学家和教授。她于194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2年后获硕士学位,1961年至牛津大学擔任博士,並於1978年成为全职教授。1972年,罗利发现费城染色体易位的机制,這是一种与某些白血病相关的遗传异常,即9号染色体长臂与22号染色体断臂进行相互易位,此發現使她成为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先驱。罗利于1996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1998年获国家科学奖章、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等。.

新!!: 染色体和珍妮特·罗利 · 查看更多 »

睾酮

酮(testosterone)(又稱睪固酮、睪丸素、睪丸酮或睪甾酮、睪脂酮)是一種類固醇激素,由男性的睪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腎上腺亦分泌少量睪酮。它是主要的雄激素及蛋白同化甾类。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它對健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包括增強性慾、力量、免疫功能、對抗骨質疏鬆症等功效。據統計,成年男性分泌睪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的分泌量的約20倍,體內含量是成年女性的7~8倍。.

新!!: 染色体和睾酮 · 查看更多 »

着絲粒

染色体着丝粒(centromere),又稱中節,主要作用是使复制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可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在很多高等真核生物中,着丝粒看起来像是在染色体一个点上的浓缩区域,这个区域包含着丝点(希腊语kínesis 運動;chóros 部位),又称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着丝粒(染色体的主缢痕)为染色质的结构,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由蛋白质构成的3层盘状特化结构,为非染色体性质物质的附加物,称为着丝点。 在大部分真核生物中每个纺锤丝附着在不同的着丝粒上。如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附着在每个着丝粒上仅一条纺锤丝。广义上說着丝粒也常指着丝点,然而狭义上的着丝点是將染色体和纺锤丝微管相結合的蛋白质复合体。 若着丝粒丢失了,那么染色体就失去了附着到纺锤丝上的能力,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就会随机地进入子细胞。然而有着丝粒的染色体也会出现这种异常分配,那就是复制后的两个染色体拷贝并不总是正确地分离进入子细胞。在此过程中发生错误的概率通常是很低的。如在酵母中分配发生错误的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若发生错误会引起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新!!: 染色体和着絲粒 · 查看更多 »

砷生物化学

砷生物化学是指利用砷及其化合物(如砷酸盐)的生物化学过程。砷在地壳中丰度属中等。尽管砷的化合物毒性很强,许多生物都能产生、代谢各种无机和有机砷化物。砷和其他元素(例如硒)一样有利有弊。有些含有有毒砷化物, 可能经由生化过程影响数百万人,Elke Dopp, Andrew D. Kligerman and Roland A. Diaz-Bone Organoarsenicals.

新!!: 染色体和砷生物化学 · 查看更多 »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ltransferase或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又称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或巯嘌呤甲基转移酶,简称TPMT,是一种催化硫嘌呤类化合物甲基化的酶。硫嘌呤类药物常用于癌症化学疗法及免疫抑制疗法,因而TPMT的活性会影响使用这类药物时不同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毒性反应。 TPMT在18q染色体上有一个伪基因。.

新!!: 染色体和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 查看更多 »

碧冬茄属

碧冬茄属是一类原产于南美洲的草本植物,有喇叭形花,类似牵牛花,又稱矮牽牛屬,目前广泛被世界各地引种,作为园艺花卉,存在各色品種及雜交形成的碧冬茄。 作为园艺品种的矮牵牛,是由野生的直立性腋生矮牵牛(P.

新!!: 染色体和碧冬茄属 · 查看更多 »

禹長春

禹長春,日本名須永長春,韓國農學家、植物學家。他生於日本東京,後來回到韓國。釜山有其紀念館。 禹長春父親是韓國人,母親是日本人。1916年進入東京大學農學系。1919年畢業,進入日本政府農務省工作。1936年,因一篇關於芸苔屬植物的染色體分析的論文獲重視,提出了著名的“U三角”。1950年回到韓國。他使韓國不用再從日本進口種子,又研製無核西瓜。 禹長春的四女朝子,為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妻子。.

新!!: 染色体和禹長春 · 查看更多 »

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是最初萃取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种子和球茎的一种植物碱。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或针状晶体,有剧毒。最先用于治癒风湿病和痛風,但其具瀉藥及促進嘔吐的功能也成為醫師開處方的原因之一。現今主要用於治療痛風上。.

新!!: 染色体和秋水仙素 · 查看更多 »

秀麗隱桿線蟲

麗隱桿線蟲(学名: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種非寄生性線蟲,身体透明,長度約1毫米,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土壤中。其寿命约两至三周,其中发育时间在三天左右,分为胚胎期、幼虫期和成虫期。 秀丽隐杆线虫有雄性和雌雄同体两种性别。自然条件下,雌雄同体虫占大多数,可自体受精,也可接受雄虫的精子产生后代。 自20世纪60年代,悉尼·布伦纳利用線蟲研究細胞凋亡遺傳調控的機制之後,秀丽隐杆线虫逐渐成為分子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中最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秀丽隐杆线虫具有固定且已知的細胞数量和发育过程,亦為第一种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多細胞真核生物,截至2012年,它是唯一完成(connectome,神经元连接)测定的生物体。.

新!!: 染色体和秀麗隱桿線蟲 · 查看更多 »

稻或米或飯(已煮熟米),俗称大米,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及食用的歷史相當悠久,分為水稻和光稃稻。稻的栽培起源于約西元前8200年南中國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帶Huang, Xuehui; Kurata, Nori; Wei, Xinghua; Wang, Zi-Xuan; Wang, Ahong; Zhao, Qiang; Zhao, Yan; Liu, Kunyan et al.

新!!: 染色体和稻 · 查看更多 »

稻大鼠

稻大鼠(學名:Oryzomys palustris)是北美洲一種半水生的齧齒類。牠們主要分佈在美國東部及南部,由新澤西州及肯薩斯州南部至科羅拉多州及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最東北端。;其分佈地以往擴展至更西及更北的地方,與當地的玉米種植片利共生。牠們一般出沒於潮濕的環境,如沼澤及鹽沼。牠們重40-80克,屬於中等身型,外觀像黑鼠及褐鼠。牠們的上身一般呈灰褐色,但科羅拉多州群落的上身是赤色的。牠們的後腳擁有適合水中生活的特徵。頭顱骨很大及扁平,前部很短。 約翰·巴克曼(John Bachman)牧師於1816年發現稻大鼠,於1937年才有正式的描述。稻大鼠有幾個亞種,主要都是來自科羅拉多州,但其有效性受到質疑。在佛羅里達礁島群的群落有時會被看為另一物種:銀色稻鼠(Oryzomys argentatus)。另外,庫氏稻鼠與稻大鼠一同在塔毛利帕斯州及德克薩斯州南部出現。 稻大鼠是夜間活動的,以莎草及草來築巢,有時巢會有通道。牠們的食性很多樣化,會吃植物、真菌及多種動物。群落的密度一般在每公頃10隻以下,地盤大小為0.23至0.37公頃不等。妊娠期為25天,每次可以生3至5隻幼鼠,主要都是在夏天出生。幼鼠出生時依赖性很强,要到幾星期后才斷奶。倉鴞等都會掠食稻大鼠,在野外的稻大鼠一般都不能活过一年。多種的寄生蟲會寄生在稻大鼠之中,而牠們也帶有一種可以感染人類的漢他病毒。牠們並非保育的對象,但仍有一些群落受到威脅。.

新!!: 染色体和稻大鼠 · 查看更多 »

穆雷·巴爾

雷.盧埃林·巴爾(Murray Llewellyn Barr,),加拿大籍醫生及醫學研究者,於1948年和研究生尤爾特.伯特倫(Ewart George Bertram)發現了重要的染色體結構巴爾氏體。.

新!!: 染色体和穆雷·巴爾 · 查看更多 »

突變型

突變型是指因為突變而產生的生物體,或是新的遺傳特徵。突變是指基因或是染色體上的DNA發生短暫的結構性變化;而新的遺傳特徵或性狀,則可能是一個在原型(野生型)中不存在的表現。.

新!!: 染色体和突變型 · 查看更多 »

端粒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 由於DNA複製的機制,每次染色體複製後,上的染色體末端必無法被複製。因此,真核生物在染色體末端演化出端粒以作為可被重複遺棄的片段。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啟動凋亡機制。因此,端粒被推測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人體的部分細胞,例如精原母細胞、癌症細胞等,含有端粒酶,能在DNA末端接上新的端粒片段,其端粒不會隨著分裂次數增加而縮短,因此能無限複製。.

新!!: 染色体和端粒 · 查看更多 »

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英语:allele),是染色体内的基因座的可以复制的DNA序列,其在细胞有丝分裂时的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座是对应排列的,故在早期细胞遗传学里称其为等位。 在一個生物體裡,某個基因的基因型是由該基因所擁有的一对等位基因所決定。例如在人和其他二倍體生物,也就是每條染色體都有兩套的生物,其等位基因的两个位点決定了該基因的基因型。等位基因两个位点来自父辈和母辈的遗传,其基因型决定了生物的表现型。 生物的表现型由一对等位基因的一个位点决定的,称显性基因;而由两个位点决定的,则称为隐性基因。例如等位基因一个位点的突变,可产生癌基因,而两个位点的突变或丢失,则可导致肿瘤抑制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这些基因的改变是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新!!: 染色体和等位基因 · 查看更多 »

等位基因频率

等位基因频率是群体遗传学的术语,用来显示一个种群中特定基因座上各個等位基因所佔的頻率,或者说是等位基因在基因库中的丰富程度。.

新!!: 染色体和等位基因频率 · 查看更多 »

米麴菌

米麴菌(學名:Aspergillus oryzae),又名米麯黴菌、米麴霉、麴霉菌或麯霉菌。日文名「麹菌」。米麴菌是一種帶有菌絲(hypha)的真菌與黴菌,在中国與日本料理中經常被用來發酵大豆來製作醬油、味噌與甜麵醬。而這種真菌在上述兩個文化中也被用於糖化(saccharify)稻米、馬鈴薯、麥等糧食來發酵製作酒類,像是黃酒、清酒、泡盛與燒酎等等。除此之外,米麴菌這種真菌也被用在米醋(rice vinegars)的製作上,如日本的「合わせ酢」(awasezu)等。而由此種真菌產生出來的蛋白酶被諾維信(Novozymes)以「風味蛋白酶」(Flavourzyme)的名稱於市場上銷售。日本也將米麴菌認定為日本的「國菌」 。.

新!!: 染色体和米麴菌 · 查看更多 »

粮食

糧食指植物可供人类食用的部分。狹義的糧食單指谷物(cereal),即禾本科作物的种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荞麦种子)。广义的粮食还要包括豆科植物的种子,以及马铃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莖部。粮食所含營養物質主要為醣類(澱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對糧食的定義包括三大类穀物,包括麦类、稻谷、粗粮(又稱雜粮,即經常被用作動物飼料的粮食,包括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中国在先秦即有五谷之说,指稻、黍、稷、麦、菽物种作物,其种子称作稻米、黍米、粟米、麦粒、菽豆。.

新!!: 染色体和粮食 · 查看更多 »

精子发生

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是有性生殖的雄性动物的睪丸中,生殖细胞从精原细胞一直发育到成熟的精子的过程。.

新!!: 染色体和精子发生 · 查看更多 »

精氨基琥珀酸合酶

精氨基琥珀酸合酶(Argininosuccinate synthase)或稱精氨琥珀酸合酶是一種從瓜氨酸及天冬氨酸催化合成精氨基琥珀酸的酶(EC6.3.4.5)。它是負責尿素循環中的第3個步驟,及瓜氨酸與一氧化氮循環其中的一個反應。.

新!!: 染色体和精氨基琥珀酸合酶 · 查看更多 »

精氨基琥珀酸尿症

精氨基琥珀酸尿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使氨積聚在血液內。由於氨是有毒的,尤其對神經系統造成破壞,精氨基琥珀酸尿症在出生數天便會發現。 患有精氨基琥珀酸尿症的初生嬰兒會昏昏欲睡及食慾不振,呼吸頻率及溫度調節會較差,且會癲癇或不正常的身體活動,甚至會昏迷。較嚴重的會有發育不良及智能障礙,逐步對肝臟的損害、皮膚損害、頭髮變得易斷亦會出現。即時的治療及正衡的生活(嚴謹的飲食及藥物控制)可以阻止上述的問題。 間中地,因疾病或壓力可以同樣導致氨積聚在血液內,出現較輕的病徵。.

新!!: 染色体和精氨基琥珀酸尿症 · 查看更多 »

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

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Argininosuccinate lyase,簡稱ASL),或稱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是一種將精氨基琥珀酸分裂成精氨酸及延胡索酸的酶(EC4.3.2.1)。它負責尿素循環中的第4個步驟。.

新!!: 染色体和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 · 查看更多 »

粗线期

粗线期是细胞减数分裂I前期的第三期。在这一阶段,配对的染色体变粗并分裂成染色单体,联会现象完成,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基因的交叉互换。 Category:细胞生物学 Category:遗传学.

新!!: 染色体和粗线期 · 查看更多 »

粉色麵包黴菌

粉色麵包黴菌(Neurospora crassa,又譯紅麵包黴菌等)是一種屬於子囊菌門(Ascomycota)的黴菌。由於生長容易,且擁有單倍體世代,使隱性遺傳可直接展現,進而使遺傳學分析較為簡易,因此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模式生物。本屬名字意為“神經孢子”,指的是孢子 中的特徵條紋。這種真菌的第一次發布是於1843年從法國麵包店的侵染。 N. crassa的早期研究者喬治·比德爾(George Wells Beadle)與愛德華·塔特姆(Edward Tatum),在實驗中利用X射線照射使N.

新!!: 染色体和粉色麵包黴菌 · 查看更多 »

線粒體

--(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篮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多或少都拥有线粒体,但它们各自拥有的线粒体在大小、数量及外观等方面上都有所不同。这种细胞器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因其基因组大小有限,所以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化学能量,所以有“細胞的發電站”(the powerhouse of the cell)之称。除了为细胞供能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英文中的“线粒体”(mitochondrion,复数形式为“mitochondria”)一词是由希腊语中的“线”(“μίτος”或“mitos”)和“颗粒”(“χονδρίον”或“chondrion”)组合而成的。在“线粒体”这一名称出现前后,“粒体”“球状体”等众多名字曾先后或同时被使用。这些现在已不再继续使用的名称包括:blepharoblast、condriokont、chondriomite、chondrioplast、chondriosome、chondrioshere、filum、fuchsinophilic granule、interstitial body、körner、fädenkörner、mitogel、parabasal body、plasmasome、plastochondria、plastome、sphereoplast和vermicle等(按首字母在英文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其中“chondriosome”(可译为“颗粒体”)直至1982年仍见诸欧洲各国的科学文献。.

新!!: 染色体和線粒體 · 查看更多 »

红木属

红木属(学名:Bixa)是锦葵目红木科中的一个属,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红木科中仅有的一个属。它有五个种,其中最著名的是红木。.

新!!: 染色体和红木属 · 查看更多 »

纺锤体

纺锤体是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中间宽两端窄的状细胞结构,主要由大量纵向排列的微管构成。纺锤体一般产生于早前期(PreProphase),并在分裂末期(Telophase)消失。纺锤体主要元件包括极间丝、着丝点丝、星体丝及区间丝四种微管和附着在微管上的动力分子分子马达以及一系列复杂的超分子结构组成。 动物细胞内的纺锤体两端具有由中心粒构成的“星体”,所以动物细胞的纺锤体也称为“星纺锤体”。高等植物的细胞的纺锤体则不含中心体,称为“无星纺锤体”。而真菌细胞的纺锤体含纺锤极体(Spindle Pole Body),一般被视为中心体的同源细胞结构。.

新!!: 染色体和纺锤体 · 查看更多 »

线粒体拟核

线粒体拟核(mitochondrial nucleoid)是一种存在于线粒体内类似原核细胞的拟核的结构,是由线粒体DNA(mtDNA)和多种蛋白质组成的核蛋白复合物。线粒体拟核一般呈颗粒状分布于线粒体基质的特定位置,并经某些蛋白质锚定在线粒体内膜内侧表面上。线粒体拟核能直接或间接地与驱动蛋白进行相互作用,在线粒体分裂中作为mtDNA分离的基本单位。 目前已在多种真菌、植物和哺乳动物的线粒体中发现了拟核,说明该结构可能是真核细胞内mtDNA的普遍存在形式。 线粒体拟核的密度远高于间期的细胞核,甚至高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这说明mtDNA必须进行压缩折叠才能装配成紧凑的拟核。以酵母菌为例,根据生理状态的不同,单个酵母菌中可含有10-40个线粒体拟核,平均每个拟核中则可含有1-2个mtDNA分子。酿酒酵母线粒体拟核的直径约为400nm,远小于松弛状态下长约25μm(80kb)的mtDNA。酿酒酵母中执行装配拟核功能的是线粒体DNA结合蛋白Abf2(ARS-binding factor 2),该蛋白能将mtDNA进行压缩而不影响mtDNA基因的转录。哺乳动物线粒体拟核的形态和分布与酿酒酵母中的相似:在人的ECV304细胞中,mtDNA组成约475个拟核,不连续地分布于线粒体中, 每个拟核含6-10个mtDNA。.

新!!: 染色体和线粒体拟核 · 查看更多 »

绿色草莓

绿色草莓(學名:Fragaria viridis)是草莓属中原生于欧洲与中亚的一个种,有着极小而富有风味的果实。 这种草莓几乎没有普通草莓的风味,而富清爽的酸味。它以有时不变红就成熟而得名。采摘时,花萼常随着明显的喀啦声与草莓一同被剥落。 所有的草莓基因組都基於一個7個染色體組。綠色草莓 是二倍體,它具有兩個這樣的染色體組,故含14條染色體。 這是一個包含著不錯的綠色草莓的照片的瑞典網站.

新!!: 染色体和绿色草莓 · 查看更多 »

组学

组学(omics)通常指生物学中对各类研究对象(一般为生物分子)的集合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例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物组学等,而这些研究对象的集合被称为组。在英文中,“组”以-ome作为后缀,而“组学”以-omics作为后缀。例如,基因组学(genomics)是系统性研究生物体基因组(genome)中各种基因(gene)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新!!: 染色体和组学 · 查看更多 »

组织相容性

組織相容性 (Histocompatibility) 指將一個體的組織移植至另一個體時,其免疫系統的反應程度。相容性越高,免疫(或稱排斥)反應程度越低,甚至沒有免疫/排斥反應發生。二個不同的個體有多「相容」由其細胞的MHC序列(sequence)決定,而MHC序列源自父母的染色體, Category:免疫学.

新!!: 染色体和组织相容性 · 查看更多 »

细胞

细胞(Cell)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是除了病毒之外所有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单位,也经常被称为生命的积木(病毒仅由DNA/RNA组成,并由蛋白质和脂肪包裹其外)。 in Chapter 21 of fourth edition, edited by Bruce Alberts (2002) published by Garland Science.

新!!: 染色体和细胞 · 查看更多 »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英文:cell engineering)是指在细胞水平上,基于现代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所进行的的遗传操作。这些操作用于重组细胞的结构和内含物,以改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或基因移植以及组织和细胞培养等方法,快速繁殖和培养出人们所需要的新物种的生物工程技术。.

新!!: 染色体和细胞工程 · 查看更多 »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通常由一个母细胞产生两个或若干子细胞,是細胞週期的一部分。产生两个不同子细胞的分裂被称为不对称细胞分裂,也称为异裂。 根据类型常可区分为有丝分裂(mitosis)和无丝分裂,在真核生物中以有丝分裂尤为重要,它不改变染色体的倍数。 细胞分裂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减数分裂(meiosis)。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倍数减半的生殖细胞,即配子,这是有性生殖的必要条件。 如果细胞分裂失去控制,常常导致特定细胞团的增生,异生或肿瘤。严重的情况下发生恶性肿瘤,其中上皮组织来源的被称为癌症。.

新!!: 染色体和细胞分裂 · 查看更多 »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舊稱细胞学(cytology),是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機能、細胞週期,细胞分裂, 细胞凋亡, 以及各種胞器及訊息傳遞路徑的学科。研究範圍專注在生物學的微觀下與分子層次。細胞生物學研究包括極大的多樣性的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和原生動物,以及在多細胞生物如人類,植物,和海綿的許多專門的細胞。 细胞生物学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进行研究,并不断向探究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界相互作用等领域拓展,向探究细胞增殖、分裂、死亡等生命活动内在规律纵深。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特殊性決定了個體的特殊性,因此,對細胞的深入研究是揭開生命奧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關鍵。細胞生物學已經成為當代生物科學中發展最快的一門尖端學科,是生物、農學、醫學、畜牧、水產和許多生物相關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 50年代以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大都授予了從事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 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結構、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門科學。細胞生物學由细胞学(cytology)發展而來,细胞学是關於細胞結構與功能(特別是染色體)的研究。現代細胞生物學從顯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層次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及生命活動。 對於所有的生物科學,了解細胞的成分和細胞是如何工作是至關重要的。賞析細胞類型之間的異同,對於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領域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如和發育生物學尤為重要。這些基本的相似性和差異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主題,有時允許從研究一種細胞類型學到的原則進行外推並推廣到其他類型的細胞。因此,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和以下學科密切相關: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和發育生物學。.

新!!: 染色体和细胞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细胞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是遗传学下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染色体与细胞表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有絲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与之相关的技术包括核型、G显带染色体分析、其他遗传显带技术,以及诸如熒光原位雜交(FISH)和 (CGH)等分子遗传学技术。.

新!!: 染色体和细胞遗传学 · 查看更多 »

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一般是指细胞内細胞質中的由蛋白质构成的纤维的网络结构。它是一个动态结构,其中有一部分是不断的被破坏,更新或新建的。 在生命的所有生物领域(古菌,细菌,真核生物)的细胞里都有细胞骨架被发现(特别是在所有真核细胞,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细胞,甚至於噬菌體中都有細胞骨架被發現)。不同生物体的细胞骨架系统是由相似的蛋白质组成。但是,细胞骨架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可以是非常不同的,这取决于生物体和细胞类型。类似地,在同一细胞类型内细胞骨架的结构,动态行为和功能可以通过与其他蛋白质和网络的以前的历史关联发生变化。 细胞骨架的发现较晚,主要是因为一般電子顯微鏡制样采用低温(0-4℃)固定,而细胞骨架会在低温下解聚。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采用戊二醛常温固定,才逐渐认识到细胞骨架的客观存在。真核细胞借以维持其基本形态的重要结构,被形象地称为细胞骨架,它通常也被认为是广义上细胞器的一种。 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在细胞分裂中细胞骨架牵引染色体分离,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在白细胞(白血球)的迁移、精子的游动、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方面都与细胞骨架有关。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 通过细胞骨架运行的一个大规模的例子是肌肉收缩。在肌肉收缩期间,肌肉的每一个细胞内肌球蛋白分子马达在并行肌动蛋白微丝上集体产生力量。这个行动收缩肌肉细胞,并通过在许多肌肉细胞的同步过程,收缩整个肌肉。.

新!!: 染色体和细胞骨架 · 查看更多 »

细胞核

细胞核(nucleus)是存在於真核細胞中的封閉式膜狀细胞器,內部含有細胞中大多數的遺傳物質,也就是DNA。這些DNA與多種蛋白質,如組織蛋白複合形成染色質。而染色質在細胞分裂時,會濃縮形成染色體,其中所含的所有基因合稱為核基因組。細胞核的作用,是維持基因的完整性,並藉由調節基因表現來影響細胞活動。 細胞核的主要構造為核膜,是一種將細胞核完全包覆的雙層膜,可使膜內物質與細胞質、以及具有細胞骨架功能的網狀結構核纖層分隔開來。由於多數分子無法直接穿透核膜,因此需要核孔作為物質的進出通道。這些孔洞可讓小分子與離子自由通透;而如蛋白質般較大的分子,則需要攜帶蛋白的幫助才能通過。核運輸是細胞中最重要的功能;基因表現與染色體的保存,皆有賴於核孔上所進行的輸送作用。 細胞核內不含有任何其他膜狀的結構,但也並非完全均勻,其中存在許多由特殊蛋白質、RNA以及DNA所複合而成的次核體。而其中受理解最透徹的是核仁,此結構主要參與核糖體的組成。核糖體在核仁中產出之後,會進入細胞質進行mRNA的轉譯。.

新!!: 染色体和细胞核 · 查看更多 »

细胞死亡

細胞死亡(Cell death)是描述生物細胞永久中止運作生理功能的狀態。細胞死亡可能起因於個體計畫性的細胞死亡,或是因疾病或創傷導致細胞不可逆的損傷而死亡。 Necrosis is cell death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rauma or infection, and occurs in several different forms.

新!!: 染色体和细胞死亡 · 查看更多 »

罗香林

罗香林(),香港著名歷史學家、中國族譜學肇基人、「客家學」倡導人。香港大學永遠名譽教授。.

新!!: 染色体和罗香林 · 查看更多 »

美洲鰻鱺

美洲鰻鱺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鰻鱺亞目鰻鱺科的其中一種。.

新!!: 染色体和美洲鰻鱺 · 查看更多 »

真社會性

真社會性(英語:Eusociality)是最高度組織化的動物社會性。「Eusocial」一詞是1966年由蘇珊·巴特拉(Suzanne Batra)所提出,而愛德華·威爾森則對此用語作了進一步的定義。在一般常見定義,真社會性動物具有三項共同特徵:.

新!!: 染色体和真社會性 · 查看更多 »

真染色質

真染色質(英文:Euchromatin,又譯同染色質或常染色质)是基因密度較低的染色質,多在细胞周期的S期进行复制,且通常具有轉錄活性,能夠生產蛋白質。真染色質在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細胞中皆存在。與其相對而言,另一類通常無法轉錄成為蛋白質的染色質,則稱為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在細胞中,92%的人類基因體是真染色質,剩餘部分是異染色質。.

新!!: 染色体和真染色質 · 查看更多 »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学名:Eukaryota)是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着的复杂亚细胞结构的生物。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区别是前者的细胞内含有细胞核,因此以真核来命名这一类细胞。许多真核细胞中还含有其它细胞器,如粒線體、叶绿体、高尔基体等。 由于具有细胞核,因此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与没有细胞核的原核生物也大不相同。 真核生物在进化上是单源性的,都属于三域系统中的真核生物域,另外两个域为同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和古菌。但由于真核生物与古菌在一些生化性质和基因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时也将这两者共同归于新壁總域演化支。 科學家相信,從基因證據來看,真核生物是細菌與古菌的基因融合體,它是某種古菌與細菌共生,異種結合的產物。.

新!!: 染色体和真核生物 · 查看更多 »

猫科

貓科包括獅子、老虎和豹等動物,是食肉目的9個科中最為肉食性的哺乳動物。第一種的貓科動物出現於漸新世,人們更熟悉的家貓和人類在一万年前開始有關連。家貓的野生種親戚野貓,仍然生存在歐洲、非洲和亞洲東部等地,雖然棲地破壞限制了其居住範圍。 其他貓科動物中知名的成員有包括如獅子、老虎、豹和美洲豹等大貓,以及其他如美洲獅、獵豹、猞猁、獰貓和短尾貓等貓亚科动物。已滅絕的劍齒虎亞科為真的貓科動物,而其他如袋劍齒虎和獵貓等相似的動物則不是。.

新!!: 染色体和猫科 · 查看更多 »

烟管蜗牛科

烟管蜗牛科(學名:Clausiliidae),亦作烟管螺科或密封蝸科,是烟管蜗牛总科之下的一種小型和非常長的科級分類。本科物種主要都是左旋物種的陸生蝸牛、會呼吸空氣的有肺類腹足綱軟體動物。 本科舊屬柄眼目中尿道亞目(Mesurethra)及泛有肺類真有肺類柄眼類非正式群組弯尿道類。 ,本科連同現生種及化石種合共有1300個物種,是陸生蝸牛當中其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分類單元(參照Orthalicidae,在整個腹足綱來說也只是僅次於海生的小塔螺科)。 本科物種在台灣的名稱叫作「烟管--蝸牛科」,這是得名於其殻口的獨特「烟管」解剖結構,叫作「腔襞」,讓牠們可以將牠們的變得可以像一扇趟門那樣把殻口關閉起來。.

新!!: 染色体和烟管蜗牛科 · 查看更多 »

爬行动物

行綱(学名:Reptilia)动物通稱爬行動物、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包括了龟、蛇、蜥蜴、鳄、鸟类及史前恐龙等物种的通称。 本分类过去傳統上包含了史前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却没有包含恐龙及似哺乳爬行动物的现存后代——鸟类及哺乳类,而使其成为并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鳄鱼与鸟类的关系更亲近,因此,现代爬行動物必须包含鸟类才能组合成单系群,再与合弓纲组成单系群羊膜动物,因此有学者一度提出以蜥形綱取代传统的爬行纲,无论如何,也有分类学者选择重新定义爬行纲,即将鸟类包含进来,而原本归类于此的古合弓类则剔除出去,使本分类成为有效的单系群分类。 除了鸟类归类于鸟纲,其他現存的爬行動物都包含在以下4個目:.

新!!: 染色体和爬行动物 · 查看更多 »

父親

親簡稱父,或稱爸爸,爹地,是一種親屬關係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的男性的稱呼。父親和子女是重要的直系親屬關係之一,通常具有親密關係。 一般指參與生育小孩過程的男人(即生父);但在有些狀況下,僅養育小孩,或再婚配偶、結誼長輩,或是僅提供精子讓卵子與之結合(例如捐精等),但並未親自進行生育小孩過程的男人也可如此稱呼。.

新!!: 染色体和父親 · 查看更多 »

絲葉狸藻

絲葉狸藻(学名:Utricularia gibba)為狸藻屬多年生小型浮水食虫植物。其种加词“gibba”来源于“gibbus”,意为“峰,隆起”,指其膨大的花冠下唇。丝叶狸藻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存在于美洲及亚洲等地。Bruce Salmon (2001) "Carnivorous Plants of New Zealand" Ecosphere Publications 丝叶狸藻已被列入新西兰《国家危害性植物协议》防止其銷售和散布。丝叶狸藻的基因组相对于其他植物而言非常小,但其仍具有正常的基因数量。根据DNA序列分析显示,其非编码DNA仅占基因组的3%。.

新!!: 染色体和絲葉狸藻 · 查看更多 »

組織蛋白

組織蛋白(histone )是真核生物体细胞染色质中的碱性蛋白质,其将DNA包装和组织成被命名为核小体的结构单元。它们是染色质的主要蛋白质组分,作为DNA缠绕的线轴,并在中发挥作用。没有组织蛋白,染色体中未缠绕的DNA将非常长(人类DNA中的长宽比超过1000万比1)。例如,每个人类二倍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具有约1.8米长的DNA,但是在组織蛋白上缠绕它具有大约90微米(0.09毫米)的染色质,当在有丝分裂期间复制和浓缩时,其导致约120微米的染色体。.

新!!: 染色体和組織蛋白 · 查看更多 »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製劑接种到人或動物体内的技術,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藉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注射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今日醫學上常见的接種方式为注射,而“接種”一词乃是由種痘技術而來,其本意與今日用法有所区别,在現代免疫學研究的運用範疇也有些微差距。.

新!!: 染色体和疫苗接種 · 查看更多 »

瓶尔小草属

尔小草属(学名:Ophioglossum)是一种陆生小型植物。它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 其直立,根壮茎短,有1-2片营养叶。有柄,通常为单叶,全缘,为披针形或卵形,叶脉网状,网眼内没有内藏小脉,而中脉并不明显。孢子囊穗从营养叶的基部生出,有长柄。本属有28种,变异性较大。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中国目前分布有6种,可做药用。 瓶尔小草属是已知生物中染色体最多的,有高达1,260条染色体。.

新!!: 染色体和瓶尔小草属 · 查看更多 »

瓜氨酸血症

氨酸血症(Citrullinemia)是一種遺傳的障礙,使得血液內積聚氨及其他有毒物質。瓜氨酸血症屬於一類遺傳病,稱為尿素循環代謝障礙。尿素循環是一連串的在肝臟內的化學反應,包括處理因身體使用蛋白質而產生過多的氮,製造尿素,並由腎臟排出體外。 瓜氨酸血症有兩種不同的種類,各自有著不同的徵狀,且由不同的基因突變所引起。兩個種類都是由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由於基因的突變,使得在尿素循環中的一些酶出現缺乏,而令血液內的瓜氨酸水平上升,所以此症被稱為瓜氨酸血症。.

新!!: 染色体和瓜氨酸血症 · 查看更多 »

生物

生物(拉丁语,德语: Organismus, ,又称有機體)是指稱類生命的个体。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 地球上约有870萬種物種(±130萬),其中650萬種物種在陆地上,220万种生活在水中。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兩點,前者說明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兩個是完全相反的兩個生理反應過程),並且可以將遺傳物質複製,透過自我分裂生殖(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滅絕,这是類生命现象的基础。 生命的起源和生命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古早的生命分類已經過時,近代古典生物學的分類又受到分子生物學的挑戰。一般而言,我們將生物分為兩大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分为兩大域: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这两个域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比他们和真核生物的关系更为接近。在演化史的研究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一直缺乏联系。類似麻煩的還有病毒與內共生細菌等的分類,隨著現代生物化學的研究逐漸深入,出現了有如物理學中存在量子現象一般,在特定微觀世界下許多傳統認知出現錯誤,導致以往常理被顛覆的情況。 真核生物的特徵是有細胞核以及其他膜狀細胞器(例如動物和植物體內的粒線體粒線體也可以說是植物動物體的發電廠因為他可以製造很多的能量,以及植物及藻類中的葉綠素),一種假說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由内共生细菌(endosymbiotic bacteria)演化而来T.Cavalier-Smith (1987) The origin of eukaryote and archaebacterial cell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503, 17–54 。多细胞生物(又稱至於生物實在30班一年且出來則指包含多于一个细胞的生物,在地質學上直到五億年前才出現大爆發。.

新!!: 染色体和生物 · 查看更多 »

生物学史

生物学史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生命研究的过程。虽然生物学的概念作为单一领域出现於19世纪,但生物学从传统医学起就已经出现,并可以根据自然史追溯到古埃及医学及时代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工作。中世纪时,及学者贾希兹(al-Jahiz)、阿维森纳、伊本·苏尔(Ibn Zuhr或Avenzoar)、伊本·贝塔尔(Ibn al-Baitar)及伊本·纳菲斯(Ibn al-Nafis)进一步发展。欧洲文艺复兴及近代时期,生物学思想被新的经验主义思想彻底变革并发现了一些新的生物。这次活动中比较突出的是对生理机能进行了实验和认真观察的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和威廉·哈维以及开始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化石记录的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和蒲豐,同时还对有机体的发展和行为进行研究,显微镜展示了之前从未看到的世界并为细胞学说打下基础。自然神学的重要性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机械论学说的兴起,鼓励了博物学的发展(虽然它也巩固了)。 从18世纪到19世纪,植物学及动物学等生物科学逐渐形成专门的学科。拉瓦锡和其它物理学家开始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有生物的世界和无生命的世界连接起来。探索博物学家如亚历山大·冯·洪堡调查了生物和他们所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取决於地理,并建立了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及动物行为学。博物学家开始否认本质主义并考虑灭绝及物种突变的重要性。细胞学说为生命的基础提供了新的角度。这些发展以及胚胎学和古生物学,被查尔斯·达尔文综合到自然选择的演化论中。19世纪末,自然发生说开始没落,同时兴起,而遗传的机制仍处於神秘状态。 20世纪初,对孟德尔的作品的重新发现带来了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的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到了1930年代,群体遗传学和自然选择相结合形成「新达尔文主义」。新的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结构之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的建立和遗传密码的破译,生物学被明显地分为有机体生物学(organismal biology)——主要研究生物体及所在的群体—和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所在领域。到20世纪末,一些新学科如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则打破了这一趋势,有机体生物学家使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而分子生物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也调查了基因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然生物体的遗传。.

新!!: 染色体和生物学史 · 查看更多 »

生物经济

人类利用生物技术有着久远历史,因而与生物经济相关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发展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在全球仍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从全球范围来讲,对“生物经济”的理解因角度不同而略有差异。经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分析后发现,较早出现的正式定义主要有: 1.生物经济 (Bioeconomy,或Biobased economy) 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来源: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2(2):16-20) 2.生物经济是一个浓缩性的术语,它能够描述在能源和工业原料方面不再完全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未来社会。(The bio-based economy is a term which encapsulates our vision of a future society no longer wholly dependent on fossil fuels for energy and industrial raw materials.)(来源:根据欧盟生物经济会议文件和欧盟生物经济网站(EuropaBio)整理) 3.生物经济是经济运行的聚合体,用以描述在这样一个社会,通过生物产品和生物过程制造的潜在价值使命来为公民和国家赢得新的增长和福利效益。(The OECD project supposes the bioeconomy to be the aggregate set of economic operations in a society that use the latent value incumbent in biological products and processes to capture new growth and welfare benefits for citizens and nations.)(来源:OECD INTERNATIONAL FUTURES PROGRAMME, THE BIOECONOMY TO 2030:DESIGNING A POLICY AGENDA. Paris OECD Headquarters, 6 March 2006).

新!!: 染色体和生物经济 · 查看更多 »

產前診斷

前診斷产前诊断(prenatal diagnosis)的别称有:产前筛查(prenatal screening)、宫内诊断(intrauterine diagnosis)、出生前诊断(antenatal diagnosis)、產前檢查(prenatal checkup)。是針對懷孕之中,出生之前的胎兒所作的檢查。目的是偵測生育缺陷,例如神經管缺陷、染色體異常、遺傳疾病等等症狀朱丽萍,施东华.

新!!: 染色体和產前診斷 · 查看更多 »

甲基化DNA免疫沉淀

基化DNA免疫沉淀(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简称为MeDIP或mDIP)在分子生物学中是一种大规模(全染色体或全基因组)纯化技术,被用于富集甲基化的DNA序列。该技术包括了通过抗5-甲基胞嘧啶(5mC)的抗体分离出甲基化的DNA片段。该技术由迈克尔·韦伯及其同事所阐述并为切实可行的甲基组水平鉴定工作铺平了道路,这是因为经纯化的甲基化DNA片段可输入到各种高通量DNA检测方法之中,这些方法包括高分辨率DNA微阵列(MeDIP-芯片)或下一代测序(MeDIP-seq)。虽然如此,人们对于甲基组的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进行这项研究的复杂之处在于DNA甲基化有着细胞/组织特异性,这与其它表观遗传学属性(如染色质状态、组蛋白修饰等)类似。.

新!!: 染色体和甲基化DNA免疫沉淀 · 查看更多 »

無籽西瓜

無籽西瓜,又稱無核西瓜,通常指經過人工處理後生產的三倍體西瓜。.

新!!: 染色体和無籽西瓜 · 查看更多 »

無絲分裂

無絲分裂(amitosis)是指細胞核和細胞質直接分裂成兩個大小大致相等的子細胞。因為在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綞絲和染色體的變化,故被稱為無絲分裂,與有絲分裂相對。.

新!!: 染色体和無絲分裂 · 查看更多 »

熒光原位雜交

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是一種細胞遺傳學技術,可以用來對核酸進行檢測和定位。熒光標記的核酸探針只和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核酸雜交,可用于染色體上基因的定位,或在分子生態學中用來標記不同分類細菌或古菌中的核糖體RNA。 在醫院的婦產科或相關檢驗所中,會利用熒光原位雜交技術來判別胎兒的染色體是否正常。 對於利用rRNA的熒光原位雜交來說,如下原因可導致較低的熒光信號強度:.

新!!: 染色体和熒光原位雜交 · 查看更多 »

熒光顯微鏡

荧光顯微鏡是一種使用荧光或磷光物質的光學顯微鏡,或除此之外使用反射和吸收用於研究的有機或無機物質的特性。“熒光顯微鏡”是指使用熒光來產生一個圖像的任何顯微鏡,無論是更簡單的設置像落射熒光顯微鏡,或更複雜的設計如共聚焦顯微鏡,其使用,以獲得更好的分辨率的熒光圖像。 2014年10月8日,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艾力克·貝齊格 (Eric Betzig),W·E·莫尔纳尔 (William Moerner)和斯特凡·W·赫尔 (Stefan Hell),獎勵其發展超分辨熒光顯微鏡 (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帶领光學顯微鏡由微米µm(1米的10的負6次方,百萬分之一米)進入納米nm(1米的10的負9次方,十億分之一米)級尺度中。.

新!!: 染色体和熒光顯微鏡 · 查看更多 »

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

染性腦白質退化症(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亦稱: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症、芳基硫酸酯酶A缺乏症、Greenfield's disease)為一種溶酶體貯積症(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將MLD的神經纖維切片以結晶紫染色結果不呈紫色而呈黃褐色、故名之"異染性"(meta-chromatic),一般歸於腦白質營養不良(leukodystrophies)的類別、同於鞘脂質代謝障礙(sphingolipidoses),因其影響神經鞘脂質(sphingolipids)的代謝。而腦白質營養不良影響髓磷脂的"生長"和/或"發展",而"脂質"的被覆是作為周圍神經纖維的"阻隔體"(insulator)貫穿整個中樞和外週的神经系统。MLD亦涉及脑苷脂的積累。 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如同大多數的"酶缺陷"(enzyme deficiency)一樣,存有「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

新!!: 染色体和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 · 查看更多 »

特氏粉葉草

特氏粉葉草(学名:Dudleya traskiae),又名特雷達德利蓮或特氏仙女杯,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們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峽群島的聖塔芭芭拉島上的特有種,生長在岩石崖上。它們生長在一個扁平的基座,葉子多肉,呈葵扇形及淡綠色至黃色,長15厘米。花序密集在莖上,花朵呈鮮黃色。.

新!!: 染色体和特氏粉葉草 · 查看更多 »

盧煜明

盧煜明 (Lo Yuk Ming Dennis)是分子生物學的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尤其致力於研究人體內血浆的DNA和RNA。2011年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盧煜明最重大的研究成果為1997年 發表的《母親血漿中胎兒核酸的探索與應用》。他發現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的胎兒會釋放DNA和RNA至母親的血漿之中,而且佔母親血漿中的DNA達5%之高。這項發現令他的研究隊伍在非創傷性產前診斷領域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技術被世界多間實驗室(如英國國家血液服務)用作常規檢測之用。這項發現亦為醫學界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方向,首先是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測試方法檢驗孕婦及胎兒的多項疾病,有別於過往高危的測試方法如羊膜穿刺檢查。同時,盧煜明亦將有關技術引申至其他不同的範疇,例如癌症、心臟病等。.

新!!: 染色体和盧煜明 · 查看更多 »

盘基网柄菌

基網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是一種原生生物,屬於黏菌的一種。經常用來作為科學研究所用的模式生物。這種生物帶有6個染色體,基因組大小約34Mb,其中約有8000到10000個基因。.

新!!: 染色体和盘基网柄菌 · 查看更多 »

盘羊

羊(学名Ovis ammon),又叫大头羊、大角羊,是一种生活在中亚高原上的野生羊,也是体型最大的一种绵羊。根据分布地区的不同,可分为9个亚种。.

新!!: 染色体和盘羊 · 查看更多 »

癌变

变(carcinogenesis)通常用來形容正常细胞转变成癌细胞的致癌过程,是细胞DNA受损突变后发生在细胞及基因级别上的、从而导致细胞不受机体控制恶性增殖的一系列改变,最终引起恶性肿瘤的形成。癌变是个复杂、受到多种因素控制的多阶段演变过程,它也是个可逆转的细胞转化过程。细胞内基因的突变和肿瘤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新!!: 染色体和癌变 · 查看更多 »

癌症

症(英語:Cancer)又名為腫瘤(英語:Malignant tumor),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且這些增生的細胞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中医学中称岩,為由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体内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转移到身體其他部分。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會癌化,有些細胞增生不會侵犯身體其他部分,稱為良性腫瘤。癌症常見的徵象與症狀包括新發生的腫塊、異常的出血、慢性咳嗽、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以及腸胃蠕動的改變等等,但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因此發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表示得了癌症。在人類身上,目前已知的癌症超過一百種。 癌症有許多類型,因吸菸而罹癌者佔了癌症死者中的22%,肥胖、飲食不佳、運動不足、飲酒則共佔了10%。其他可能造成癌症的因素還包括某些感染、暴露於游離輻射、以及環境汙染因子。在發展中國家約有20%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如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等)造成。致癌因子通常是透過改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運作,通常許多這類遺傳物質的變化是癌症產生所必要的。約5-10%的癌症是由於遺傳自雙親的基因異常。癌症可以由症狀和徵候或透過的方式發現,然後再以影像檢查和切片檢查來確診。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細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異常,如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轉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將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一個惡性腫瘤細胞通常需要許多次突變,或是基因轉譯為蛋白質的过程受到干扰。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质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激活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許多癌症都可以預防,預防的方式包括戒烟、不要攝取太多酒精、多吃蔬菜水果及類食品、減少紅肉與速食(包含)的攝取、維持健康體重、多運動、減少陽光曝曬、以及施打疫苗預防某些感染症等等。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對於部分的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和子宮頸癌等)有用,但乳癌篩檢的價值則有爭議性。對癌症的治療方式通常結合化學療法、放射療法、手術以及標靶治療等。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是癌症治療中重要的一環,而安寧緩和醫療對於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相當重要。癌症病人的存活率端看癌症的種類與開始治療時的疾病狀況。在已開發國家兒童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高達80%,在美國的成年癌症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則有66%。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經治療,通常最終結果將導致死亡,也有出現因癌症未及時治療或是改用另類療法而延誤正規治療,因此影響病情的情形。 在2012年,大約有1,410萬人得到癌症,並且造成820萬人身亡(相當於全年總死亡人數的14.6%)。男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包括肺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以及胃癌;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則是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和子宮頸癌。兒童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腦瘤最常見,不過非洲除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那裡更常見。2012年,大約16.5萬個15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DNA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罹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同時有數種癌症在已開發國家較常見。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100-350/100000。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台灣則是長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隨著人類越來越長壽及開發中國家生活習慣的改變,全球的罹癌率整體而言在上升中。.

新!!: 染色体和癌症 · 查看更多 »

D環

D環(D-loop),或稱置換環(displacement loop)在分子生物學中是指一個雙鏈DNA的兩條單鏈互相分離,並被另外一條(第三條)核酸鏈隔開的結構。第三條核酸鏈與與之配對的核酸鏈具有互補的鹼基序列。D環區域形成了結構。正如插圖所示,因爲這種結構類似於大寫的「D」(被置換的那條DNA鏈像「)」而新形成的雙鏈像「|」)而得名「D環」。 在不少過程中,D環均會出現,比如DNA修復。另外,在線粒體DNA中(作爲一種半穩定的結構)以及端粒中,亦存在D環結構。.

新!!: 染色体和D環 · 查看更多 »

DNA修復

DNA修复是细胞中经常运行的一种进程。它使基因组免受损伤和突变,因此对细胞的生存是很重要的。在人的细胞中,一般的代谢活动和环境因素(如紫外线和放射線)都能造成DNA损伤,导致每个细胞每天多达1,000,000处的分子损害。这些损害给DNA分子造成结构上的破坏,由此可大大的改变细胞阅读信息和基因编码的方式,其餘的損害引發在細胞基因體中的潛在有害突變,進而影響子細胞在進行有絲分裂後的存活。因此,DNA修复必须经常运作,以快速地改正DNA结构上的任何错误之处。當正常修復程序失效與細胞凋亡沒有發生,則不可回復的DNA損傷可能會發生,包含了雙股斷裂與DNA與DNA交互連結。 DNA修復的速度與許多因素有關,如細胞類型、細胞老化以及外在環境等。然而當細胞累積大量的DNA損傷老化時,DNA修复的速度下降,直至赶不上正在进行的DNA损伤的速度。这时,细胞可能遭受以下三种命运之一:.

新!!: 染色体和DNA修復 · 查看更多 »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EC編號2.7.7.7)是一種參與DNA複製的酶。它主要是以模板的形式,催化去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聚合後的分子將會組成模板鏈並再進一步參與配對。 DNA聚合酶以去氧核苷酸三磷酸(dATP、dCTP、dGTP、或dTTP,四者統稱dNTPs)為底物,沿模板的3'→5'方向,將對應的去氧核苷酸連接到新生DNA鏈的3'端,使新生鏈沿5'→3'方向延長。新鏈與原有的模板鏈序列互補,亦與模板鏈的原配對鏈序列一致。 已知的所有DNA聚合酶均以5'→3'方向合成DNA,且均不能「重新」(de novo)合成DNA,而只能將去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RNA或DNA的3'端羥基上。因此,DNA聚合酶除了需要模板做為序列指導,也必需-zh-hans:引物; zh-hant:引子;-來起始合成。合成引物的酶叫做引發酶。 反應式:.

新!!: 染色体和DNA聚合酶 · 查看更多 »

DNA超螺旋

DNA超螺旋(英語:DNA supercoil)指雙螺旋環狀DNA扭轉後再進一步地扭轉,產生的結構類似電話線被扭轉之後的樣子。 所谓的超螺旋就是:原本已经是螺旋形态的结构进一步再次螺旋缠绕。对DNA而言,原本已经是双股螺旋的结构,如果进一步再次缠绕成为螺旋形,就叫超螺旋。就正常的DNA而言都会维持在超螺旋的状态,乃至将DNA从细胞中萃取出来时也是维持在超螺旋结构。 而DNA维持在超螺旋状态的方法是通过减低回转turn数目来达成。通过减低回转数,引入结构性张力而使得DNA发生超螺旋以缓解张力。 超螺旋的发生是因为有结构性张力被引入DNA而导致:为了疏解张力,所以进一步缠绕成为双螺旋。(此处引入张力的前提是:在连续性变形中,如果DNA 扭转的数目减少,但是碱基数仍然不变,则代表每一回转中碱基数目会增加,不同于一般 B DNA 的10.5碱基/回转,则代表有张力被引入结构。注意此处的前提不包括非连续性变形,因为非连续性变形讲的是双股发生断裂而使得碱基数减少,此处讨论的前提是碱基数不变情况下,回转数减少而使的张力增加。) 至于结构性张力被引入的原因,是因为有拓扑異構酶的存在。拓扑酶的作用原理是:对于放松状态的DNA进行切割后,移位,再粘回去,从而将张力引入螺旋之中,导致超螺旋的形成。 拓扑酶引入张力有两种方式:减少连环数(linking number)或增加连环数,都会使张力被引入。而拓扑酶有两种:第一型主要是增加 1个连环数,而第二型主要是减少两个连环数。 举个例子:如果放松状态的DNA透过某方法增加2个 连环数,导入张力,进而形成双螺旋结构,则打开双螺旋结构时就会由第二型拓扑酶减少两个连环数使得每一回转中碱基数目回复放松时的碱基数目,进而导致回复放松状态。 在机制方面,是由于拓扑酶经由在原本右手螺旋的DNA导入右手螺旋或左手螺旋的回转而使得连环数发生对应的增或减。 对细胞的DNA而言,会随时在两种拓扑酶的调控下在放松状态以及超螺旋状态之间变化。然而当DNA 要自我复制或转译时,非得放松的状态不可,因此拓扑酶的调控便对DNA的功能行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與DNA雙螺旋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扭轉稱為正超螺旋;反之稱為負超螺旋。是一種三級構造。 DNA超螺旋有两种存在形式:具绞旋线超螺旋以及螺管式超螺旋。具绞旋线是发生在当DNA从细胞中独立出来后形成的超螺旋状态,而螺管式则是当DNA处于染色质中维持的超螺旋状态。其中以螺管式缠绕的更加紧密,且需要蛋白质的辅助方能形成——染色质中组蛋白。 由于拓扑酶对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形成以及放松起关键性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对DNA的表达以及自我复制有调控作用。 因此许多药物被开发来作为拓扑酶的抑制剂,就可以将该药物作为抗生素或抗癌药应用。 扭轉数(T;twisting number)纏繞数(W;writhing number)與连环数(L;Linking number)之間的關係可寫成: 其中,L(连环数)定义为当一个环状双螺旋DNA分子平铺在平面时,一条链跨越另一条链的次数,T(扭转数),指一条链绕双螺旋假想轴缠绕的圈数,W(缠绕数)亦称为超螺旋数(Number Of Turns Of Superhelix)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生物体的DNA是负超螺旋。.

新!!: 染色体和DNA超螺旋 · 查看更多 »

DNA旋转酶

DNA旋转酶(DNA Gyrase),经常简称为旋转酶,是一种II类的拓扑异构酶(Type II Topoisomerase)(EC编号5.99.1.3),它的酶作用底物为ccc型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作用是加入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或松弛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旋转酶可以让DNA形成一个环状的结构(拓扑学上来说是一个正超螺旋的环环状的结构),通过切开一段DNA并让另一段DNA通过形成一个负超螺旋的环状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环绕数(Linking Number)减少了2(从正超螺旋Lk.

新!!: 染色体和DNA旋转酶 · 查看更多 »

DUX4

双同源异型框4(Double homeobox, 4,简称DUX4)基因位于染色体4q35亚端粒区域的D4Z4重复序列。D4Z4重复序列的长度具多态性,在第10号染色体也发现类似D4Z4重复序列。.

新!!: 染色体和DUX4 · 查看更多 »

EIF1A

eIF1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1A,真核起始因子1A)是一种在真核翻译起始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也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其主要的功能是稳定Met-tRNAi与40S核糖体亚基间的结合,参与激活mRNA的结合,还可以通过结合到40S亚基上以阻止其与60S亚基结合形成无活性的核糖体。此外,43S前起始复合物在mRNA上寻找AUG起始密码子的移动过程可能需要eIF1A的参与。在酵母中,eIF1A是维持其生存不可或缺的蛋白。 eIF1A被认为是最保守的起始因子:小麦和兔子的eIF1A在体外实验中是可互换的;而且在体内实验中,人eIF1A可以取代酵母eIF1A。eIF1A与原核生物中的IF1同源。eIF1A与IF1结合核糖体相似的是,在没有其他真核起始因子的协助下,eIF1A依然能够结合到40S亚基上。 eIF1A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基因名:EIF1AX)和Y染色体(基因名:EIF1AY)中。.

新!!: 染色体和EIF1A · 查看更多 »

随体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中期,除了着丝粒,一些染色体中还可以观察到一或多个次缢痕。次缢痕总是保持位置不变,因此可以用来识别特定染色体的标志物。一个随体染色体或卫星染色体通过次缢痕具备了跟染色体主体分离的一个染色体节。该术语是谢尔盖纳瓦申在1912年提出的。 在细胞分裂中期随体出现,并通过一个染色质丝附着在染色体其余部分上。 每个二倍体细胞核都至少有2个随体染色体,而缢痕对应于一个核仁组织区 (NOR)。 NOR处出现次缢痕被认为是由于rRNA 转录或核仁结构特征阻碍了染色体凝缩造成的。在人类中,随体染色体的例子有染色体13、14、15、21和22。.

新!!: 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銅營養

銅是大多數動物的組成成分和必須的營養素,銅缺乏可導致生長和代謝的紊亂。一個多世紀以來,已知銅是呼吸色素的必須成分,並在越來越多的蛋白質和酶中檢測到。1847年Harless就指出軟體動物內的銅具有重要作用;1878年Frederig首先從章魚血內蛋白質複合物中將銅分離出來,並將這種含銅蛋白質命名為銅藍蛋白;1928年Hart報告銅為哺乳動物的必須元素,大約與此同時,在家養的動物中確認出現銅缺乏病-背部凹陷和腹瀉;1984年報告了營養不良嬰兒的銅缺乏症。以後,一些研究工作者又敘述了各種情況的銅缺乏症,於是銅對健康的意義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新!!: 染色体和銅營養 · 查看更多 »

銀河機攻隊 莊嚴皇子

,是由動畫工房、Orange制作的原创機器人動畫。電視動畫於2013年4月至9月放映。2016年9月放映特别篇,同年11月4日电影版《银河机攻战队 觉醒的基因》上映。.

新!!: 染色体和銀河機攻隊 莊嚴皇子 · 查看更多 »

聚合酶链式反应

聚合酶連鎖反應(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縮寫:PCR),是一種分子生物学技術,用於扩增特定的DNA片段,這種方法可在生物體外進行,不必依賴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等生物體。這種方法由凱利·穆利斯(Kary Mullis)Mullis, Kary B. et al.

新!!: 染色体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 查看更多 »

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Hartl D, Jones E (2005)。史前时期,人们就已经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特性通过选择育种来提高谷物和牲畜的产量。而现代遗传学,其目的是寻求了解遗传的整个过程的机制,则是开始于19世纪中期孟德尔的研究工作。虽然孟德尔并不知道遗传的物理基础,但他观察到了生物体的遗传特性,某些遗传单位遵守简单的统计学规律,这些遗传单位现在被称为基因。 基因位于DNA上,而DNA是由四类不同的核苷酸组成的链状分子,DNA上的核苷酸序列就是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天然DNA以双链形式存在,两条链上的核苷酸互补,而每一条链都能够作为模板来合成新的互补链。这就是生成可以被遗传的基因的复制方式。 基因上的核苷酸序列可以被细胞翻译以合成蛋白质,蛋白质上的氨基酸序列就对应着基因上的核苷酸序列。这种对应性被称为遗传密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它如何折叠成为一个三维结构,而蛋白质结构则与它所发挥的功能密不可分。蛋白质执行细胞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进程来维持细胞的生存。DNA上的一个基因的改变可以改变其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并可能改变此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对细胞甚至整个生物体造成巨大的影响。 虽然遗传学在决定生物体外形和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此过程是遗传学和生物体所经历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虽然基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体重,人在孩童时期的所经历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也对他的体重有重大影响。.

新!!: 染色体和遗传学 · 查看更多 »

遗传学入门

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的学科,其目的是尝试解释什么是基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基因的作用,可以认为是现存生物从其远祖所继承下来的特质。而基因学所探索的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确定哪些特征是可以被遗传的,以及解释这些特征是如何被世代相传的。 在基因学里面,生物的特征通常被称为性状。我们最容易理解的性状,即生物的体征——如人眼的颜色、高矮胖瘦等。然而,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性状,包括生长繁殖方式、抗病能力等,均是生物的一些性狀。这些性状通常都是会遗传的,如中国俗语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有一些性状会因为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比如说高个子的儿子也可能因为生长期营养不良而长得较为矮小,尽管很可能他实际上遗传了能长很高的基因。在基因与环境的共同影响之下,要想说清楚某各个个体的性状,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例如,想要某个人得癌症或者心脏病的几率有多高的話,除了要看其家族史之外,还要看他的生活品质。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就算不吸烟也会得肺癌,而另一些人吸了一辈子烟却很长寿。 遗传信息主要是由一条很长的分子链承载的,这条分子链叫做DNA。上一代生物通过复制这条DNA链,就能把其性状传递给下一代。我们可以把DNA理解为计算机中的所安装的所有程序,而生物则是一个很特殊的计算机,可以根据这套程序来生长及运作;而基因则是指DNA中的具备某一种功能的片段,就好比一个程序,例如TRPV1这段基因则是用来制造可以让人感受辣味的感觉部件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某个具体基因,其实际内容形式可能并不一样。比如说,某一个基因是用来描述头发颜色的:在头发生长的时候,这段基因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颜料,并附着于头发中;拿汉族人来说,他们的基因通常会产生黑色的头发;但个别人的同一个基因中的内容和大多数人有所差异,结果他们的头发就不是黑色的了。基因中的内容,是由成百上千甚至到几十万的,称为碱基对的东西构成的。而这些碱基对中的一部分可能会发生突变,假如突變位置發生在「非」(有意義的基因表達)的位置上,就會导致生物间同一个基因的内容差异。这种突变通常是随机事件,不僅有機會产生新的性状,甚至是导致生物进化的重要一环。.

新!!: 染色体和遗传学入门 · 查看更多 »

遗传标记

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是已知在染色体上位置的一种基因或DNA序列,可被用于鉴定生物个体或物种。其可被描述为可观测变异(可因位于基因组基因座中的突变或改变而产生)。遗传标记可能是一段短的DNA序列,例如单个碱基对改变的周围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或一段长序列,例如小卫星序列。.

新!!: 染色体和遗传标记 · 查看更多 »

非洲大蝸牛科

非洲大蝸牛科(學名:Achatinidae)包括13个属,都是原生于非洲的大型和中型陆生蜗牛,成蝸每年可以產3-6次卵,每次產卵因體形不同,每次產卵約50-500顆。.

新!!: 染色体和非洲大蝸牛科 · 查看更多 »

非洲天门冬

非洲天门冬(学名:),又名非洲武竹。天門冬科 (或傳統上屬百合科) 天門冬属植物。原產于非洲南部。中国大陆的上海市、浙江省、湖北省、江苏省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偶見逸出。是一种优良的观叶植物,夏季开白色或淡红色小花。.

新!!: 染色体和非洲天门冬 · 查看更多 »

非洲爪蟾

非洲爪蟾(学名:Xenopus laevis),又名光滑爪蟾、非洲爪蛙,是南非的一種水生青蛙,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牠們可以長達12厘米,頭部及身體扁平,沒有外耳或舌頭。其後腳上有3趾短爪,可能是用來挖泥來躲避掠食者。 非洲爪蟾廣泛分佈在非洲大部份地區,另有一些被引入到北美洲、南美洲及歐洲。.

新!!: 染色体和非洲爪蟾 · 查看更多 »

類血友病

類血友病,溫韋伯氏疾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簡稱vWD)、血管性血友病,是人類最常見的遺傳性凝血異常疾病,但是也可會在某些情況下得病。致病的原因是缺乏一種血小板凝聚所需要的蛋白質複合體。此病常出現在人類及狗(尤其是杜賓犬)身上,較少出現在豬、牛、馬和貓身上。類血友病總共可分為四種。.

新!!: 染色体和類血友病 · 查看更多 »

表觀基因組

表观基因组(Epigenome)记录着一生物体的DNA和组蛋白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传递给该生物体的子代。 改变表观基因会导致染色体结构以及基因作用发生变化。 表观基因参与基因表达、个体发展、组织分化和转座子的抑制过程。不同于其底层的基因,表观基因对于个体而言并不是基本静态不变的,而是可以被环境因素动态更改的。表观基因现在是癌症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人类肿瘤由 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改模式的破坏造成。癌细胞表观基因异常状态的特点是:普遍基因的甲基化比例較低、而肿瘤抑制基因的CpG岛启动子甲基化比例過高、关键基因的组蛋白--发生改变、总体上体现出单乙酰和三甲基组蛋白 H4 缺失。 关于表观基因的很多问题现在都还未被弄清。一些人已经提议启动人类表观基因组计划。人类表观基因组先驱计划,作为全面人类表观基因组计划的先导,旨在识别并分类人类基因中的甲基化异位点(MVP, Methylation Variable Positions)。列序技术方面的进步使得人们现在得以通过一系列分子方法对表观基因状态进行基因级别的测序。 的目标之一是从正常、健康的人类个体的各种细胞系、原代细胞、和主要分化中广泛选取的表观基因组中生成人类参考表观基因组。路线图表观基因组计划研究所得的数据可从下载、浏览,这些数据可分为五类,分别是对表观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各状态的影响的不同的方面进行测序的结果:.

新!!: 染色体和表觀基因組 · 查看更多 »

表觀遺傳學

表觀遺傳學(英语:epigenetics)又譯為表徵遺傳學、擬遺傳學、表遺傳學、外遗传学以及後遺傳學,在生物学和特定的遗传学领域,其研究的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通过某些机制引起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或细胞表现型的变化。 表徵遗传学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与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学遗传法则不相符的许多生命现象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表徵遗传现象包括DNA、RNA干扰、组蛋白修饰等。与经典遗传学以研究基因序列影响生物学功能为核心相比,表徵遗传学主要研究这些“表徵遗传现象”建立和维持的机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基因选择性转录表达的调控,有DNA甲基化、基因印记、组蛋白共价修饰和染色质重塑;另一类为基因转录后的调控,包括基因组中非编码RNA、微小RNA、反义RNA、内含子及核糖开关等。 表徵遗传学指基因组相关功能改变而不涉及核苷酸序列变化。例如DNA和组蛋白修饰,两者均能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调节基因的表达;阻遏蛋白通过结合沉默基因从而控制基因的表达。这些变化可能可以通过细胞分裂而得以保留,并且可能持续几代。这些变化都仅是非基因因素导致的生物体基因表现(或“自我表达”)的不同,由于目前尚不清楚组蛋白的化学修饰是否可遗传,有人对于用此术语描述组蛋白化学修饰提出了异议。 表徵遗传学在真核生物中主要表现在细胞分化过程。在胚胎形态形成过程中,全能干细胞将分化成完全不同的细胞,也就是说,一个受精卵细胞分化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肉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并通过抑制其他细胞和激活相关基因而进行持续的细胞分裂。 2011年的相关研究已证实,mRNA甲基化对人体内能量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RNA上的N6-甲基腺苷进行脱甲基治疗可控制FTO基因相关肥胖症,并因此而开创了RNA表徵遗传学的相关领域。.

新!!: 染色体和表觀遺傳學 · 查看更多 »

血型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抗原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糖类、糖蛋白或者糖脂。通常一些抗原来自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或密切连锁的几个基因的编码产物,这些抗原就组成一个血型系统。在人类,目前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種,其中又以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恒河猴因子)最為重要。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輸血可能导致溶血反應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貧血、腎衰竭、休克以致死亡。新生儿溶血症也和血型密切相关。.

新!!: 染色体和血型 · 查看更多 »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於南欧、北歐;盛行於西歐、北歐、北美,澳洲,纽西蘭等國家的文化,包括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在欧美,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伊斯兰、亚洲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新!!: 染色体和西方文化 · 查看更多 »

訴諸權威

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或称偽托權威、援假權威,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歸納論證謬誤,通常以的形式來表達。雖然有時某些類別的訴諸權威能够成为有力的歸納論證,但是这种论证通常都存在被誤用的情况。.

新!!: 染色体和訴諸權威 · 查看更多 »

马铃薯

鈴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稻米、玉米和小麦。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王瑞章等人.馬鈴薯栽培管理技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臺南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st Crops of the Incas: Little-Known Plants of the Andes with Promise for Worldwide Cultivation (1989) 馬鈴薯是歐美地區許多國家的主食,為世界第四大主食作物。.

新!!: 染色体和马铃薯 · 查看更多 »

骡子(学名:)是马和驴的杂交种。严格地说,在中文裡母马和公驴的後代称为马骡;母驴和公马的後代称为驴骡。母马和公驴的基因更容易结合,所以大部分骡都是这样杂交的。不过基因结合的机率还是很小:有的马用了6年时间才成功的交配。骡子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没有生殖能力是因为染色体不成对(63个),生殖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分裂(即减数分裂)。.

新!!: 染色体和骡 · 查看更多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簡稱MDS)又譯為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為一種因骨髓中未成熟血球不正常增生導致的癌症,且這些腫瘤細胞並不會轉為成熟血球細胞。患病初期一般沒有症狀。疾病晚期症狀包含疲勞、呼吸困难、易出血,並會增加感染風險。有些型別甚至會進展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風險因子包含過去曾接受過化療或放療、曾經接觸過某些特定的化學物質,如、農藥、苯、汞或鉛等。血球組成的改變可能會引起紅血球、,或白血球減少。有些型會導致骨髓或周邊血的不成熟增加。MDS的分型可透過周邊血檢和骨髓血球檢查的特定變化而定。 治療方法包含支持療法、藥物療法,以及骨髓移植。支持療法包含輸血、,和使用抗细菌药。治療藥物包含、,以及等等。有些病患可透過化学疗法後的骨髓移植治癒。 約100,000有7人罹患MDS,新發病例則約每年每100,000人4例。發病年齡大約再70歲上下。症狀需視受影響細胞種類、血中芽細胞數量,以及染色體變化程度而定。該病診斷後的平均存活年份約為2.5年。該病最早於1900年代首次發現,而今名則於1976年開始使用。.

新!!: 染色体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查看更多 »

骨髓移植

髓移植(學名:,缩写:HSCT)是透過靜脈注射正常骨髓細胞至白血病或再生不良性貧血等血液難病患者的治療。骨髓移植所使用的造血幹細胞,除了骨髓之外,還可以透過從回收PBSCT或胎兒臍帶血等方式獲取,總稱造血幹細胞移植。 也有對免疫不全疾患,遺傳基因異常等導致的代謝異常疾病的患者嘗試使用過。.

新!!: 染色体和骨髓移植 · 查看更多 »

骨桥蛋白

桥蛋白(Osteopontin,缩写OPN)也被称为骨涎蛋白I(BSP-1或BNSP),早期T淋巴细胞活化因子(ETA-1),分泌磷蛋白1(SPP1)和抗立克次体(Ric),是在人类中由SPP1基因(分泌磷蛋白1)编码的蛋白质。 骨桥蛋白属于SIBLING蛋白,于1986年首次在成骨细胞中被发现。 Osteopontin的前缀“osteo-”表示蛋白质在骨中表达,尽管其也在其他组织中表达。后缀“-pontin”来自“pons”,为“桥”的拉丁文,表示骨桥蛋白是一种连接蛋白。骨桥蛋白是细胞外基质蛋白,因此是骨的有机组分。这种蛋白质的同义词包括唾液蛋白I和BPP(骨磷蛋白)。 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具有7个外显子,跨度长度为5千碱基对,在人类中,其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22区(4q1322.1)。 该蛋白质由近3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并且连接约30个糖基(包括10个唾液酸残基,其在高尔基体中的修饰期间连接到蛋白质), 该蛋白质富含酸性残基:30-36%是天冬氨酸或谷氨酸。.

新!!: 染色体和骨桥蛋白 · 查看更多 »

骆驼

駱駝属(学名:)通称駱駝,是偶蹄目骆驼科的动物,主要有两种。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开始驯养駱駝,作为役畜,以供驮运和骑乘,有许多国家有倚赖骆驼为生的骆驼牧民,甚至有骆驼骑兵,所以稱為[沙漠之舟]。.

新!!: 染色体和骆驼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獎女性得主列表

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济学奖外,其他五个奖项都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这五个奖项也就都是由诺贝尔基金会进行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銀行于1968年设立,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奖都是由独立的委员会颁发,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瑞典学院颁奖文学奖,卡罗琳学院颁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奖和平奖。每位获奖者都将获得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首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拿到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2008年,获奖者的奖金数额为一千万瑞典克朗。除和平奖是在奥斯陆颁发外,另外五个奖都是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仪式上颁发,颁奖日期为每年的12月10日,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 截至2017年,诺贝尔奖有844次授予男性,48次授予女性,此外还有27次授予组织。首位赢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玛丽·居里,她和亨利·贝可勒尔以及自己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赢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瑪麗·居禮也是唯一一位多次获奖的女性,她还在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所以诺贝尔奖女性得主一共是47位。瑪麗·居禮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于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两人也是唯一一对获诺贝尔奖的母女。共有16位女性曾获诺贝尔和平奖,14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12位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位曾获诺贝尔化学奖,两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2009年获奖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则成为唯一一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这年共有5位女性获得诺贝尔奖,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新!!: 染色体和諾貝爾獎女性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高分子

分子(Macromolecule)化合物是一個非常大的分子,如蛋白質,通常由較小的亞基(單體)的聚合產生。它們一般由數千或更多的原子組成。通过一定形式的聚合反应生成具有非常高的分子量的大分子,一般指聚合物和结构上包括聚合物的分子。在生物化学中,这个术语被应用于三个传统的生物聚合物(核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具有大分子量的非聚合分子,例如脂类和。这些分子有时也被称为生物大分子。 聚合物高分子的各个构成分子被称为单体。 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包括塑料。金属和晶体虽然也是由许多原子组成的,其内部通过类似分子的键联合在一起,但是它们一般不被认为是高分子。有时不同的高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力(但不是通过化学键)组合到一起,尤其是假如这样的组合是自然发生的,而且其组成部分一般不单独出现的话,那么这样的混合物也会被称为高分子。实际上这样的混合物更应该被称为高分子复合物。在这种情况下组成这个复合物的单个高分子往往被称为下单位。由高分子组成的物质往往有不寻常的物理特性。液晶和橡胶就是很好的例子。许多高分子在水中需要特殊的小分子帮助才能溶解。许多需要盐或者特殊的离子来溶解。.

新!!: 染色体和高分子 · 查看更多 »

髓鞘鹼性蛋白

人腦髓鞘鹼性蛋白(英文:Myelin basic protein,簡稱MBP)是一種相信對在中央神經系統的神經髓鞘化過程非常重要的蛋白質。 MBP在與髓鞘膜隔離後,首先於1979年進行測序。從基因上為實驗老鼠剔除MBP後,發現牠們減少了中央神經系統的髓鞘化及漸進的失調,如顫抖、癲癇及過早死亡。MBP的基因是位於染色體18,主要在中央神經系統及造血系統的不同細胞中出現。 在中央神經系統的MBP十分散落,有著部份拼接變異體及大量後翻譯修飾的蛋白質,高包括有磷酸化、甲基化、脫酰胺基化及瓜氨化。.

新!!: 染色体和髓鞘鹼性蛋白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它是五项诺贝尔奖中的一项,诺贝尔奖是根据硝酸甘油炸药的发明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于1895年设立的。诺贝尔本人对实验生理学很感兴趣,并想为那些通过在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而取得的新进展设立奖项。诺贝尔奖于每年12月10日的颁奖典礼上授予获奖者,这一天是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获奖者将被授予获奖证书及奖金证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的正面与物理学、化学及文学奖奖章相同,都镌刻着诺贝尔的浮雕像;但奖章的背面是独特的。 截至2015年,106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208名男性以及12名女性。第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授予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用于表彰他在血清疗法及白喉疫苗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格蒂·科里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她于1947年获得该奖,因其阐释了葡萄糖的代谢作用,这对治疗糖尿病以及解决众多医学问题有重要作用。 一些奖项至今仍有争议。包括1949年因提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而授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的奖章,尽管这一做法受到了医疗机构的抗议。其他争议是由于对获奖人员的分歧而引起的。1952年,获奖者赛尔曼·瓦克斯曼被起诉至法庭,最终一半的专利权被赋予了其共同发现者之一但并未获得诺奖认同的艾伯特·沙茨。1962年这一奖项被授予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表彰其在DNA的结构与性质方面所做的工作,但并未承认其他人的贡献,如在提名时已经逝世的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和罗莎琳·富兰克林。因为诺贝尔奖的规则禁止提名死者,长寿也成为获奖的资产,有一项研究在长达50年之后才获得此奖。同时诺贝尔奖也禁止同一奖项的获奖者超过3人,鉴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团队合作,这一制度也导致了一些争议。.

新!!: 染色体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列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得主是德国科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例如,1901年,冯·贝林得到的奖金为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8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而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分享了总数为一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100万欧元,或140万美元)。该奖于每年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颁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研究领域分布相当广。截至2000年,有13名获奖者来自神经生物学领域,而有13名则在中间代谢研究中做出贡献。1939年的获奖者,德国人格哈德·多馬克,被其政府禁止领奖。虽然后来他得到了奖牌和获奖证书,却没有得到奖金。截至2014年,共有12位女性获得该奖项,人數僅次於16名的和平獎和13名的文學獎,是女性得主第三多的諾貝爾獎項,她们是格蒂·科里(1947年)、罗莎琳·萨斯曼·耶洛(1977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1983年)、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1986年)、格特魯德·B·埃利恩(1988年)、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1995年)、琳达·巴克(2004年)、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2008年)、伊麗莎白·布萊克本(2009年)、卡羅爾·格雷德(2009年)、邁-布里特·莫澤(2014年)和屠呦呦(2015年)。截至2015年,共有210人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有9年因故停发(1915-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1942年)。.

新!!: 染色体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布林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布林(Sergey Mikhaylovich Brin;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рин;),又譯為謝吉·布林,是一位苏联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電腦科學家與企业家,並与拉里·佩奇合作建立以搜索引擎和線上廣告技術聞名、世界最大的網路公司Google。 布林出生在苏联,大約在6歲時與父母移居至美國,之後於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上學,並沿著其祖父與父親的腳步學習数学,同時雙修了计算机科学。畢業後,謝爾蓋進入史丹佛大學。不过,布林在史丹佛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休学,與在史丹佛結識了拉里·佩奇。兩人開始使用宿舍裡廉價的主機,應用布林所設計的資料探勘系統為基礎,試圖編寫出一個卓越的搜尋引擎。隨著這項計劃越來越有成功的可能性,兩人遂先暫停其在史丹佛的大學學業,在从苏珊·沃西基(后成为Google高级副总裁)借來的車庫裡持續發展Google。.

新!!: 染色体和谢尔盖·布林 · 查看更多 »

貓哭症

猫叫综合症(,也称貓哭症、貓啼症)——又稱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症候群(chromosome 5p deletion syndrome)——是一種由於第五號染色體短臂缺損而引起的罕見基因異常病症。患病婴儿的哭聲特別,似貓啼,因而得名;其英文名稱係借自法語,意即「貓哭」或「貓叫」。1963年Jérôme Lejeune首次在文獻中報告该病,該疾病因而又稱Lejeune症候群。每年出生的活產嬰兒中,約每兩萬至五萬名新生兒之中有一人患有此症。此症可發生於任何族裔,男女比例約為3:4。.

新!!: 染色体和貓哭症 · 查看更多 »

质粒

質體(英語:Plasmid)是附加到細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較小DNA分子(即細胞附殖粒、又胞附殖粒;辭源:plasm為生殖質,-id表示粒)。大部分的質粒雖然都是環狀構形,然而目前也發現有少數的質粒屬於線性構形,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乃至於植物的粒線體等胞器中。天然質粒的DNA長度從數千鹼基對至數十萬鹼基對都有。質粒天然存在於這些生物裡面,有時候一個細胞裡面可以同時有一種乃至於數種的質粒同時存在。質粒的在細胞裡從單一到數千都有可能。有時有些质粒含有某种抗药基因(如大肠杆菌中就有含有抗四环素基因的质粒)。有一些質粒攜帶的基因則可以賦予細胞額外的生理代謝能力,乃至於在一些細菌中提高它的致病力。一般来说,质粒的存在与否对宿主细胞在良好環境下的生存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基因工程最常见的运载体。.

新!!: 染色体和质粒 · 查看更多 »

超氧化物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缩写SOD)是一种能够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酶。它广泛存在于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保护暴露于氧气中的细胞。.

新!!: 染色体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 查看更多 »

超数染色体

超数染色体(supernumerary chromosome),又称为B染色体(B-chromosome)、多余染色体、额外染色体或附属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A染色体)对应,超数染色体染色体是种群中某些个体的附加染色体。少数染色体在植物细胞中较为常见,真菌、动物(如昆虫)等的细胞中也有发现。超数染色体是正常染色体的片段形式,由细胞核分裂时的异常造成。超数染色体中一些含有基因,通常为核糖体RNA的基因(rDNA),但不清楚这些基因是否具有活性。B染色体的存在可以影响生物的表型,尤其对植物的生存能力降低有关。B染色体遗传方式的不规则性可能使其在传代中逐渐丢失。.

新!!: 染色体和超数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鹿子百合

艷紅鹿子百合(学名:Lilium speciosum),又名美丽百合、药百合、艳红百合、洋红百合、七夕百合、土用百合、鹿子百合、鬼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的植物,种加词speciosum意为“美丽的”,分布于日本的九州和四國、台湾和中国大陆南部,由於其花朵布满艳丽的斑点,犹如鹿纹而得名。台湾分布有布满红艳斑点的变种艳红鹿子百合(Lilium speciousm var.),是台湾的特有种,也是台湾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馆花,被誉为“东亚最美丽的百合花”。 鳞茎有滋养、强壮身体、利尿、止咳、解热、消炎的功能。鹿子百合在日本的花语是庄严、慈悲深情。.

新!!: 染色体和鹿子百合 · 查看更多 »

鹿葱

鹿葱(学名:Lycoris squamigera),又名夏水仙(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紫花石蒜,为石蒜科石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河南、浙江、河北、山东等地,多生于山沟以及溪边的阴湿处,在盛夏时能开出淡紫红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气的花朵。《群芳谱》记载“鹿喜食之,故以命名”,这就是“鹿葱”一名的由来。.

新!!: 染色体和鹿葱 · 查看更多 »

黃皮屬

黃皮屬(学名:Clausena),是芸香科下的一個屬,全球約有30種 ,分佈於東半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國內約有10種及2變種,其中一種為引種栽培,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當中以廣東、廣西及雲南種類最多;台灣有2種。本屬能供藥用者約有5種及1變種;部份品種果實能供作水果食用,其果肉偏酸或味甜,因含芳香族化合物服食過多能引致麻舌感。本屬的模式種為假黄皮(Clausena excavata)。本屬染色體基數為X.

新!!: 染色体和黃皮屬 · 查看更多 »

黑尿症

黑尿症(Alkaptonuria,AKU)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和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代謝障礙有關,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具有無法合成尿黑酸氧化酶的缺陷,這種酵素可降解有毒性的尿黑酸,這種酪氨酸副產物,會使軟骨區變成黑色,例如耳朵、眼睛。 category:氨基酸代谢紊乱 Category: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ategory:由代谢异常所致的皮肤病.

新!!: 染色体和黑尿症 · 查看更多 »

黑腹果蝇

黑腹果蝇也称黑尾果蝇(学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被人类研究得最彻底的生物之一,为模式生物。从(Charles W. Woodworth)关于利用该物种作为模式生物的建议开始,黑腹果蝇继续被广泛用于遗传学,生理学,微生物发病机理和的生物学研究。 截至2017年,已有8个诺贝尔奖颁发给使用果蝇的研究。 黑腹果蝇通常被用于研究,因为它可以很容易地在实验室饲养,只有四对染色体,迅速繁殖,并且产很多卵。 其地理范围包括各大洲,包括岛屿。黑腹果蝇是家庭,餐馆和其他有食物的地方常见的害虫。.

新!!: 染色体和黑腹果蝇 · 查看更多 »

转录因子

在分子生物学中,转录因子(英語:Transcription factor)是指能够结合在某基因上游特异核苷酸序列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调控其基因的转录。转录因子可以调控核糖核酸聚合酶(RNA聚合酶,或叫RNA合成酶)与DNA模板的结合。转录因子一般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如DNA结合结构域与效应结构域。转录因子不单与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区域结合,也可以和其它转录因子形成转录因子复合体来影响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是与DNA特异性结合的一系列蛋白质。结合在DNA上的启动子以及增强子之类控制转录的区域上,促进或者抑制DNA上的遗传信息向RNA转录的过程。转录因子的这一机能可以单独,或者通过与其它蛋白质形成复合体来完成。人类的基因组上已经推定出大约1800个基因控制转录因子的编码。.

新!!: 染色体和转录因子 · 查看更多 »

轉導

轉導(Transduction)是指因病毒(即噬菌體)入侵而將一個細菌的DNA片斷轉置到另一細菌中的過程,亦可指透過病毒載體把外來DNA帶入到細菌中的過程。「轉導作用」與攝取外源遺傳物質改變染色體的「轉化作用」、以及兩個細菌碰觸後交換遺傳物質的「接合作用」,是目前已知3種細菌交換基因的方式。.

新!!: 染色体和轉導 · 查看更多 »

龐貝氏症

貝氏症(Pompe disease),又稱為酸性麥芽糖酵素缺乏症(acid maltase deficiency, AMD)或肝糖儲積症第二型(glycogen storage disorder, GSD; glycogenosis II),是一種罕見疾病,成因為第17對染色體出現病變,導致體內缺乏酸性α-葡萄糖苷酶這種酵素,而無法分解肝糖,無法分解的肝糖會累積在溶體內,導致肌肉無力,心臟擴大等病因。龐貝氏症可分成嬰兒型及晚發型兩種,剛出生的嬰兒若得此病症,通常活不過1~2歲。龐貝氏症是經由雙親遺傳給小孩的,而且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龐貝氏症為既是一種代謝性肌肉疾病(metabolic muscle disease)也屬於溶小體儲積症(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 LSD)。.

新!!: 染色体和龐貝氏症 · 查看更多 »

连锁不平衡

如果在研究过的群体中,A和B两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关联的,我们就说这两个位点是连锁不平衡的。 在群体遗传学中, 连锁不平衡是非随机组合的等位基因在两个或多个位点 ,而不一定要在同一染色体上。 在群体遗传学中, 连锁不平衡性是指在两个或者多个位点上的非随机关联性,这些位点既可能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也可以在不同的染色体上。连锁不平衡性也被称作配子水平的不平衡性或配子不平衡性。从另一个角度讲,连锁不平衡是等位基因或者遗传标记在一个人群中表现出高于或低于由等位基因的随机频率而预测的单模标本的频率。连锁是指染色体上的两个或者多个位点进行有限的组合,而连锁不平衡性不等同于连锁。连锁不平衡的数量取决于观察和预期的位点频率的差异。对于那些重组后位点或者基因型的频率等于预期的群体我们称其为连锁平衡。 连锁不平衡的程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连锁,选择,和重组的概率,遗传漂变,选型交配以及群体结构。.

新!!: 染色体和连锁不平衡 · 查看更多 »

近亲繁殖

近亲繁殖或称近亲交配,简称近交,是指在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近亲之间进行的繁殖行为。对动物而言,一般指交配双方在3代内有共同祖先,即亲缘系数在6.25%-25%之间。近交可用以获得主要性状高度一致的个体,常用于纯种的选育。 长期重复进行近交会降低遺傳多样性,增加不良隱性性狀的基因表現,导致近交衰退。 近亲繁殖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植物界,许多植物会自花授粉,其亲缘系数为1。.

新!!: 染色体和近亲繁殖 · 查看更多 »

近親婚姻

近親婚姻泛指所有近親間的婚姻關係。這種行為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是被允許的,而在一部分地區則被視為是。近親婚姻並非近親性交,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新!!: 染色体和近親婚姻 · 查看更多 »

近親性交

近親性交,是指在近親之间所发生的性行为。但這種行為通常與近親婚姻一起被混為一談,被視為是。 性交的發生可分為合意性交與非合意性交(如強制性交、乘機性交等準強制性交犯罪行為)。如非合意性交,必屬非法。在合意性交部分,在多數現代文化的道德觀無法接受,於重視人倫的中華文化圈,近親性交属于亂倫的範圍。在法律面上,各地区採取的立場不同,有的採取放任的態度(如西班牙、法國刑事法),有的採取制裁的態度(如香港、德國刑事法),有的採取非刑事化的態度而認為是需要治療的心理疾患(如羅馬尼亞刑事法)。但因為各文化對性行為和近親定義不同,所以對近親性交的定義也有很大差異。 參照東西方的文明史,可知近親性交,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卻又甚少提及的(直至今日)。在有些社会如古埃及,兄妹、姊弟、父女、母子乱伦很常见,目的是为了保持皇家血统的纯净。近年來性科學的知識與尺度較為進步開放,以及男女平權觀念的普及,各國陸續對於近親性交開始有著手進行小規模的統計調查。在基督宗教和佛教影響力較大的國家中,近親性交的比率大約從3%到10%間,西亞(中東)、非洲、南亞等則可攀升到44%甚至大於50%,如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等。 另有非因為文化或法律限制造成的近親性交,即近親性侵。如2010年索馬利亞發生飢荒,大批難民逃往肯亞,難民營發生了性侵婦女,並逼迫兄妹在大庭廣眾下性交的慘事;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十五歲以上的女性超過半數有被強迫性交、性虐待、近親性侵的經驗。在巴勒斯坦的-zh-hans:纳布卢斯;zh-tw:納卜勒斯;-省,由於以色列軍隊對居民的自由、財產、就業等作了很大限制,當地有著長期的文盲、貧窮、就業問題,近親性交與通婚也相當普遍。.

新!!: 染色体和近親性交 · 查看更多 »

茶菱

茶菱是胡麻科的水生草本植物,具二型葉。最早由韓爾禮採集,送至邱園由丹尼爾·奧利弗發表新種暨新屬茶菱屬 (Trapella)。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地。.

新!!: 染色体和茶菱 · 查看更多 »

蜜蜂

蜂科(学名:Apidae)是蜜蜂总科中最大的一个科(family),涵盖了至少5700种蜂。这个科包括了一些最常见的蜂,比如熊蜂(bumblebee)和蜜蜂,还包括无蛰蜂(stingless bees)、木蜂(carpenter bees)、orchid bees、cuckoo bees以及其他一些不常见的蜂种。.

新!!: 染色体和蜜蜂 · 查看更多 »

胚乳

胚乳(Endosperm)是被子植物種子的一部分,是種子主要的養分儲存處,是由精核和極核結合而成,具有3N(三套)的染色體。我們一般講的胚乳都是內胚乳,但部分植物也有外胚乳的存在,它是由珠心發育而成的。 胚乳通常以醣類的形式儲存養分,但有時也會以脂肪或蛋白質的形式儲存。 人類各主要文化的主食稻米、玉米、小麥等禾本科的植物,其果皮和種皮完全癒合,以致果實和種子難以區分,其種子也就是果實,此類果實稱為穎果,但它們這些果實儲存養分提供胚發育的部位,或說是對初級消費者的營養價值最高、主要食用部位皆是胚乳。.

新!!: 染色体和胚乳 · 查看更多 »

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

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简称PGS)是指接受體外人工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的過程中,在植入胚胎前對於受精胚胎的染色體數目正常與否進行基因序列分析,可避免植入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可降低因胚胎染色體異常而無法正常受孕的比例,避免因染色體異常所導致的流產與反覆流產。根據研究,一般傳統僅透過受精卵型態觀察篩選植入胚胎的懷孕率是41.7%。然而,在胚胎植入前先經過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简称PGS)的篩選,則能夠將體外人工授精的懷孕率提升至69.1%,有助於提升人工受孕的成功率。.

新!!: 染色体和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 · 查看更多 »

胡萝卜

胡蘿蔔(學名:),又称紅蘿蔔、番蘿蔔、丁香蘿蔔、胡芦菔金、赤珊瑚、黄根、甘筍、金筍、紅菜頭(臺語、閩南語、潮汕话、客家語)等,是繖形科胡蘿蔔属二年生植物,以呈肉质的根作蔬菜食用。.

新!!: 染色体和胡萝卜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染色体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藻類

藻類,又稱作懸浮植物,包括數種不同類以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生物,其中有屬於真核細胞的藻類,也有屬於原核細胞的藻類。它們一般被認為是簡單的植物,並且一些藻類與比較高等的植物有關。雖然其他藻類看似從藍綠藻得到光合作用的能力,但是在演化上有獨立的分支。所有藻類缺乏真的根、莖、葉和其他可在高等植物上發現的組織構造。藻類與細菌和原生動物不同之處,是藻類產生能量的方式為光合自營。 藻類涵蓋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中的藻類有生活在無機動物中的原核綠藻。屬於原生生物界中的藻類有裸藻門、甲藻門(或稱渦鞭毛藻)、隱藻門、金黃藻門(包括矽藻等浮游藻)、紅藻門、綠藻門和褐藻門。而生殖構造複雜的輪藻門則屬於植物界。屬於大型藻者一般僅有紅藻門、綠藻門和褐藻門等為大型肉眼可顯而易見之固著性藻類。此類大型藻幾乎99%以上之種類棲息於海水環境中,故大型藻多以海藻稱之。另外,有些肉眼可見的固著性藍綠藻和少數之矽藻嚴格而言應該亦屬於大型藻的範圍。.

新!!: 染色体和藻類 · 查看更多 »

鑲嵌現象

鑲嵌現象是指从单一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同一个体的细胞有不同的遗传组成、染色体结构或染色体数目的现象。镶嵌现象可以和嵌合體相对比,在嵌合体的胚胎发育早期,多个受精卵相融合而导致同一个体中不同基因型的出现。 Category:遗传学.

新!!: 染色体和鑲嵌現象 · 查看更多 »

鑽頭螺亞科

鑽頭螺科(學名:Subulinidae),又名錐蝸牛科,原是柄眼目瑪瑙螺亞目非洲大蝸牛總科之下的一個小型熱帶會呼吸空氣的蝸牛的科級生物分類單元,是一類肺螺類腹足綱軟體動物。 2017年12月,本科被降為非洲大蝸牛科(瑪瑙螺科)之下的亞科,是為鑽頭螺亞科(學名:Subulininae)。.

新!!: 染色体和鑽頭螺亞科 · 查看更多 »

肝細胞

肝細胞(hepatocyte(hepato-意爲肝,-cyte意爲細胞))是肝臟實質中的一類多邊形的腺上皮細胞。肝臟細胞直徑在20-30um之間,使用H&E染色於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其細胞質整體嗜酸性並含有嗜鹼性顆粒、細胞核大而圓、核仁大且染色體着色淺。肝細胞的再生能力較強,常可見到含2個核的細胞,甚至有細胞是8倍體乃至16倍體。.

新!!: 染色体和肝細胞 · 查看更多 »

肝豆狀核變性

肝豆状核变性(英语: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亦称為威爾森氏症(英语:Wilson's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进行性遺傳疾病,大多為隱性遺傳,患者會從父母身上各遺傳到一條帶有缺陷基因的染色體,也有些患者是自己的基因突變,導致無法正常代謝體內的銅元素,進而堆積在肝臟和其他器官,產生毒性。以肝脏和大脑基底节受病影响最为严重,但若能及早治療,使用排銅藥物,即可減少損害,可惜這種病常被忽略而延誤診斷、治療。由於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種遺傳疾病,目前並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此症。其發生率為三萬分之一,多在青春期过后18至21岁间的青少年中起病,其中男性病患者略多于女性,最常患此症的種族為拉丁美洲人。.

新!!: 染色体和肝豆狀核變性 · 查看更多 »

肾叶打碗花

肾叶打碗花(学名:Calystegia soldanella),又名肾叶天剑、扶子苗(山东)、滨旋花(江苏、浙江)、砂附、海地瓜,是旋花科打碗花属的植物。分布于亚洲温带、欧洲、大洋洲海滨、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江苏、山东、浙江、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海滨沙地和海岸岩石缝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染色体数2n.

新!!: 染色体和肾叶打碗花 · 查看更多 »

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也称为“抑瘤基因”“抗癌基因”或“隐性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抑癌基因是从1980年代发现的一组基因,它们的发现是癌症和细胞生命研究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正常细胞的癌变是个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控制的多阶段演变过程。肿瘤抑制基因能够在多个环节上保护正常细胞,使其免于最终癌变。受到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产生损伤,使得此基因发生突变或丢失时,细胞分裂等过程的正常抑制就被解除,若细胞DNA修复和备用机制未能发挥作用,就可能导致正常的细胞转变成为癌细胞。此外,遗传变异和非遗传性的改变(如DNA甲基化),导致基因的正常表达和功能丢失,并产生生理信号转导系统异常。 严格地说,癌通常仅指来源于表皮和内皮的肿瘤,但肿瘤抑制基因(或抑瘤基因)则包括了抑癌基因在内的所有与肿瘤抑制相关的基因。在发现的初期,肿瘤抑制基因也被称为“抗癌基因”(anti-oncogene),意即对抗癌基因的基因。后来发现这类基因的抑制作用可独立于癌基因之外,且不属于显性基因,“抗癌基因”这一名词已渐少用。.

新!!: 染色体和肿瘤抑制基因 · 查看更多 »

脱氧核糖核酸

--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DNA)又稱--氧核醣核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配方」。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核醣核酸所需。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稱為核苷酸,而糖類與磷酸藉由酯鍵相連,組成其長鏈骨架。每個糖單位都與四種鹼基裡的其中一種相接,這些鹼基沿著DNA長鏈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組成遺傳密碼,是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讀取密碼的過程稱為轉錄,是根據DNA序列複製出一段稱為RNA的核酸分子。多數RNA帶有合成蛋白質的訊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擁有特殊功能,例如核糖體RNA、小核RNA與小干擾RNA。 在細胞內,DNA能組織成染色體結構,整組染色體則統稱為基因組。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之前會先行複製,此過程稱為DNA複製。對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體是存放於細胞核內;對於原核生物而言,如細菌,則是存放在細胞質中的拟核裡。染色體上的染色質蛋白,如組織蛋白,能夠將DNA組織並壓縮,以幫助DNA與其他蛋白質進行交互作用,進而調節基因的轉錄。.

新!!: 染色体和脱氧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醫事檢驗師

醫事檢驗師(// ,舊稱為 ,又稱臨床醫學檢驗技術師,簡稱醫檢師),是指專門負責檢驗醫學的專業醫事人員。 60%~70%的醫療重要決策來取決於檢驗醫學的結果,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的地位可見一斑。 醫檢師工作範圍十分廣泛,檢驗包含血液、尿液、糞便、傷口膿液、痰液、腦脊髓液、胸水、腹水等各種體液或分泌物,以進行、臨床血液學、、臨床血清免疫學、臨床病毒學、臨床鏡檢學、臨床微生物學、、等各式醫學檢驗分析或檢查。 在人類基因組計畫後的時代,個人化醫療將逐漸成為趨勢,而即為個人化醫療的關鍵,醫檢師可針對個人進行DNA分析,幫助醫師評估藥物的適用性,便於調整治療方式,癌症基因檢測可以評估癌症的發生可能性和治療預後預測,遺傳疾病的發生機率等。 親子鑑定亦為醫檢師的工作內容之一。利用血液中萃取DNA,可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式針對各個簡單重複序列(STR)分析,經過計算後可以做為判斷親緣關係的依據,並提供醫師或法院參考。 在DNA測序技術成熟後,醫檢師利用PCR方式針對不易培養或不易觀察的微生物,或是針對抗藥性基因設計引子,更可以加快醫師診斷和治療。 在世界各國中,醫檢師通常需要通過特定團體或國家所舉行的考試才可擔任醫檢師,並使用醫檢師此一職業稱呼。若未通過考試而使用醫檢師名稱或執行醫檢師業務通常被視為違法行為。 在台灣,醫檢師為國家所定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必須依法經國家考試通過取得醫事檢驗師證書才可執業。.

新!!: 染色体和醫事檢驗師 · 查看更多 »

重复独立发现发明列表

历史学及社会学上对于科学界「重复独立发现发明」的现象各有评论。罗伯特·金·莫顿将「重复发现」定义为各自独立开展研究的科学家得出相似的发现的情况。「有些发现是同时的,或者几乎同时的;而有些科学家得出的新发现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捷足先登。」 重复独立发现发明最常见的例子是微积分、氧气和进化论的发现及发明。微积分于17世纪由牛顿、莱布尼茨等人各自独立发明;氧气于18世纪由舍勒、普里斯特里、拉瓦锡各自独立发现;进化论则是于19世纪,由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独立提出。 然而,重复独立发现发明并非只限于科学研究的巨头之间。莫顿认为科学发现的常态应该是由多人独立发现,而不是由一个个人或团体独一无二地发现。 莫顿还对比了「重复发现」与「独特发现」,「独特发现」是指单一的一位科学家或一组合作的科学家得出的发现。.

新!!: 染色体和重复独立发现发明列表 · 查看更多 »

自體免疫性疾病

自體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亦作自體免疫問題,是人體內的異常的免疫反應攻擊了正常細胞。至少有80種自體免疫性疾病。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常見症狀包括輕度發燒,感覺疲倦。症狀常常快速出現與消退。 所謂異常的免疫能力,就是認友為敵,把自己身體裡本來不是病毒或細菌的東西,當成病毒或細菌來攻擊,希望將之驅出體外。人體內免疫系統的抗體原本是針對外來的抗原或體內不正常的細胞(如腫瘤細胞)進行攻擊與清除,是保護身體的一種生理機制。但在一些情形下,免疫系統可能會產生出對抗自己身體內正常細胞(甚至細胞內的各種正常組成部份)的抗體,造成不正常的過度發炎反應或是組織傷害,進而影響身體健康造成疾病。這些認友為敵、攻擊不該攻擊對象的抗體,便稱為自體免疫抗體(Autoantibody,亦作自體抗體)。 目前發生原因仍不明確。某些自體性免疫疾病如家族性紅斑性狼瘡以及某些案例中是由感染或其他環境因子誘發。一般認為是自體免疫造成的常見疾病包括乳糜瀉,第1型糖尿病,格雷夫斯病,炎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上難以鑑定。 治療方式取決於病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常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和免疫抑製劑,也可使用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會改善症狀,但通常不能治癒這些疾病。 美國約有2400萬(7%)人受到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影響。女性發生比例較男性高。通常在成年期間開始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在20世紀初第一次被描述。.

新!!: 染色体和自體免疫性疾病 · 查看更多 »

釀酒酵母

釀酒酵母(学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又稱麵包酵母或者啤酒酵母,出芽酵母。釀酒酵母是與人類關係最廣泛的一種酵母,不僅因爲傳統上它用於製作麵包和饅頭等食品及釀酒,在現代分子和細胞生物學中用作真核模式生物,其作用相當於原核的模式生物大腸桿菌。釀酒酵母是發酵中最常用的生物種類。釀酒酵母的細胞爲球形或者卵形,直徑5–10 μm。其繁殖的方法爲出芽生殖。 許多在人類生物學中重要的蛋白質被發現是首先通過在酵母中研究它們的同源蛋白質; 這些蛋白質包括細胞週期蛋白,信號蛋白和蛋白質加工酶等。.

新!!: 染色体和釀酒酵母 · 查看更多 »

艾納螺科

艾納螺科(学名:Enidae),亦作擬煙管蝸牛科或似烟管蜗牛科,是柄眼目的一個腹足纲软体动物的科,皆為能呼吸空氣的陸地生活蝸牛。.

新!!: 染色体和艾納螺科 · 查看更多 »

4.92MPa |- | bgcolor.

新!!: 染色体和苯 · 查看更多 »

鋸脂鯉亞科

鋸脂鯉亞科(Serrasalminae)是脂鯉科下的一個亞科。它們的腹部上有鋸齒紱的龍骨,故得此名。.

新!!: 染色体和鋸脂鯉亞科 · 查看更多 »

苔藓植物门

苔蘚植物門是一種一般在1到10公分高左右的微小且柔軟的植物,但也有些物種會比較高大。只要有潮濕的環境與陽光照射就能輕易生長,沒有花朵或種子,有附蓋住細韌莖部的葉子。在一些時間裡,苔蘚會產生孢子囊,長在莖部的上端,如鳥喙一般。 苔蘚植物門約有1萬個物種。之前,地錢和角苔也被歸類於苔蘚植物門之中,但現在這兩個類群則被放在屬於它們自己的門裡面。.

新!!: 染色体和苔藓植物门 · 查看更多 »

雪豹

雪豹(學名:Panthera uncia ),在中國也被称为艾葉豹、荷葉豹、草豹、伊尔毕斯(西部少数民族),有“雪山之王”之称,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雪豹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 雪豹敏感、机警、喜欢独行、夜间活动、远离人迹和高海拔的生活特性使其行为特征难以为人所知。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雪豹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因其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雪豹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而由于非法捕猎等多种人为因素,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只见雪豹皮,不见雪豹”是1990年代,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的痛心呐喊。 与此同时,对雪豹的一系列研究和保护工作也正在進行。2012年6月,青海三江源地区首次拍摄到雪豹影像,引发了较大关注。.

新!!: 染色体和雪豹 · 查看更多 »

雌核发育

核发育(gynogenesis),或称假受精,是一种发育方式,在这种发育方式中,精子虽正常进入激活卵子,但其细胞核在染色体中很快消失,并不参与卵球的发育,胚胎的发育仅受母体遗传控制。在自然界中主要出现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繁殖中。雌核发育也可以用人工诱导产生,目前在两栖类、鱼类甚至哺乳类都有雌核发育的研究。 天然的雌核发育的卵母细胞,在进一步分裂中通常会受到限制而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阻,从而使通过雌核发育的个体由单倍体成为多倍体而发育为正常个体。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通常使用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精子,使其失活后再“受精”,然后用人为阻止卵母细胞的第二极体外排,或限制第一次有丝分裂等方法获得雌核二倍体。使用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的个体目前为止的成活率不高,多数在幼体时期即死。.

新!!: 染色体和雌核发育 · 查看更多 »

蛔形蘭屬

蛔形蘭是金粟蘭科中包括略少於20個物種的小型樹。蛔形蘭通常生長在熱帶雨林中,需要高度的濕度和規律的降雨。蛔形蘭此一名稱是因為其花藥看起來和蛔蟲相似。之中的許多物種是雌雄異株的,各株植物上都只有雄性或雌性單一個性別而已。但 Ascarina lucida 除外,是本屬中唯一雌雄同株的物種。 此屬基本的染色體數為13,不過有些物種的為14。其染色體的形態和金粟蘭屬的相似。.

新!!: 染色体和蛔形蘭屬 · 查看更多 »

雙形花狸藻

雙形花狸藻(學名:Utricularia dimorphantha)為狸藻屬多年生中型浮生食虫植物。其种加词“dimorphantha”来源于希腊文“di-”、“morpha”和“anthos”,为“两种类型的花”,指其具有闭花受精和开花受精两种类型的花朵。雙形花狸藻为日本特有種,分布于日本東北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以及中國地方。雙形花狸藻瀕危。NPO法人 野生生物調査協会 & NPO法人 Envision環境保全事務所, 1906年,牧野富太郎最先描述了双形花狸藻。Taylor, Peter.

新!!: 染色体和雙形花狸藻 · 查看更多 »

雙性人

雙性人(Intersex),又称间性人,俗稱「陰陽人」,根据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报告,性別特徵包括染色體、性腺、性激素或生殖器的變異導致「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二元概念」。这种变异可能涉及生殖器的模凌兩可,以及除XY男性和XX女性以外的染色体基因型和性表型特徵的组合。 双性人以前被称为雌雄間性,“先天性太监”。Mason, H.J., Favorinus' Disorder: Reifenstein's Syndrome in Antiquity?, in Janus 66 (1978) 1–13.

新!!: 染色体和雙性人 · 查看更多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或多重抗藥金黄色葡萄球菌(Multiple-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一獨特菌株,對幾乎所有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藥性,包括甲氧苯青黴素(Methicillin)及其他抗β內醯胺酶的青黴素。 MRSA首次發現於1961年的英國,現時已廣泛散播,在醫院中牠更被稱為「超級細菌」。.

新!!: 染色体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查看更多 »

連恩·羅素

連恩·布勞赫·羅素(Liane Brauch Russell,),奧地利籍美国動物學家及專攻哺乳類基因的遗传学家。她的研究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研究輻射、藥物對哺乳類染色体中性别决定系统的影響。她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哺乳類致突變和的過程,也知道如何預防或避免上述的過程。 連恩·羅素的丈夫威廉·羅素也是專攻哺乳類基因的遗传学家。.

新!!: 染色体和連恩·羅素 · 查看更多 »

週期素

週期素(Cyclin)是一個藉由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調節細胞週期的蛋白質家族。.

新!!: 染色体和週期素 · 查看更多 »

耳廓狐

耳廓狐(学名:Vulpes zerda)也称耳郭狐、狐、大耳小狐、大耳狐与沙漠小狐,是一种分布于北非撒哈拉的小型夜行狐,以其不同寻常的大耳朵而闻名。其英文名Fennec来自于阿拉伯语狐狸一词;其种名zerda出自希腊语单词ξηρός(xērós),意为“干燥”,是对其栖息地的描述。耳廓狐是最小的犬科动物,其皮毛、耳和肾功能都适应了高温缺水的沙漠环境。另外其听力十分敏锐,足以感觉到地下猎物活动。 耳廓狐在野外可以存活大概10年,其主要天敌包括狞猫和非洲种的雕鸮。耳廓狐群会在沙中挖掘大约120平方米的洞穴以防护与居住,这些洞穴甚至会与其他耳廓狐群洞穴相连。目前无法精确测出耳廓狐种群数目,但由目击估计该物种尚未面临灭绝威胁。虽然常被分类为狐属,耳廓狐的分类尚有争议。北非原住民认为耳廓狐的皮毛是珍贵的,世界其他地方则认为耳廓狐是一种有异国情调的宠物。.

新!!: 染色体和耳廓狐 · 查看更多 »

逆转录酶

逆转录酶是一类存在于部分RNA病毒中具有逆转录活性、能以单链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酶。由逆转录酶催化逆转录合成的DNA称为互補DNA(cDNA)。 通常情况下,细胞内的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所得RNA为信使RNA(mRNA)供蛋白质合成作模板用。而在部分RNA病毒中,要实现自身的扩增,必须具有DNA,因此先由RNA逆转录合成cDNA再由cDNA转录出RNA。 逆轉錄酶可用於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將RNA轉變爲DNA後擴增,以獲得某生物體表現RNA的序列。 這些活化因子會將反轉錄病毒裡的單股RNA轉化成雙股cDNA並且將之插入宿主細胞的基因裡,在一段時間內繁殖。相同的反應被廣泛的應用在實驗室中將RNA轉換成DNA如分子克隆,RNA測序,聚合酶鏈反應(PCR),或是DNA微陣列。 良好的反轉錄酶研究物質包含.

新!!: 染色体和逆转录酶 · 查看更多 »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俗称老虎、大虫,是現存体型最大的两种猫科动物之一,被人称为百兽之王。野外個體可長達、重(此为狩猎数据,实测数据的最大值为261kg)。虎是掠食性肉食動物,有敏锐的听力、夜视力,可自由伸缩的尖爪和粗壮的犬齿。同时,它们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庞大的体型与有力的肌肉之外 牠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黃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这有助于其在捕猎时隐蔽自身。 虎為亚洲特有种类。其分布的范围极广,从外兴安岭针叶林到开阔的草地到热带沼泽都有。它们的领地观念十分强烈,会划分属于自己的地域范围,而且是獨居的。它们通常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伴随这一事实而来的是,其对栖息地的偏好与地球上部份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重叠,从而导致了与人类利益的严重冲突。现代虎的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的六种都被列为濒危,部份处于极危。20世纪初虎的数量约有10万只,而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仅存3890只虎。残存的虎虽多受到政府保护,但非法捕猎仍屡禁不止。栖息地丧失和遗传多样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胁。 虎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动物之一,它们出现在许多古代的神话和民俗传说,现代的电影和各类媒体中。在许多的旗帜、纹章、甚至运动会的吉祥物中都可以见到牠们的图案。孟加拉虎是孟加拉和印度的国家动物。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国家动物也是虎。.

新!!: 染色体和虎 · 查看更多 »

限制酶

制酶(restriction enzyme)又稱限制內切酶或限制性內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全稱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是一種能將雙股DNA切開的酶。切割方法是將醣類分子與磷酸之間的鍵結切斷,進而於兩條DNA鏈上各產生一個切口,且不破壞核苷酸與鹼基。切割形式有兩種,分別是可產生具有突出單股DNA的黏狀末端,以及末端平整無凸起的平滑末端。。由於斷開的DNA片段可由另一種稱為DNA連接酶的酵素黏合,因此染色體或DNA上不同的限--片段,得以經由剪接作用而結合在一起。 限制酶在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工程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此類酵素最早發現於某些品系的大腸桿菌體內,這些品系能夠「限制」噬菌體對其感染,因此得名。科學家認為限制酶是細菌所演化出來對抗病毒感染,並幫助將已殖入的病毒序列移除的機制。是限制修飾系統(restriction modification system)的一部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丹尼爾·那森斯、漢彌爾頓·史密斯與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沃納·亞伯因為限制酶的發現及研究,而共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酵素最早的應用之一,是用來將胰島素基因轉殖到大腸桿菌,使其具備生產人類胰島素的能力。.

新!!: 染色体和限制酶 · 查看更多 »

陈赛娟

赛娟(),女,浙江鄞县人,中国血液病学家和分子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丈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卫生部部长陈竺。.

新!!: 染色体和陈赛娟 · 查看更多 »

FOXM1

FOX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是一种转录因子蛋白质,有关调节细胞周期的重要作用。当FOXM1从小鼠中去除后,幼鼠在出生后不久因心臟衰竭而死亡,由于心肌细胞和肝细胞多倍体的发展。研究显示了FOXM1对染色体偏析和基因组稳定性有重大作用。FOXM1因子失调表达了会造成异常的细胞增殖,导致引发癌症。.

新!!: 染色体和FOXM1 · 查看更多 »

FOXP2

FOXP2基因,即叉头框P2基因,是一个与言语功能的发育有关的基因。在人类,FOXP2基因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FOXP2基因在许多其它具有复杂发声、及发声学习能力的动物,例如鸣禽中,也有发现。该基因的异常在人类导致特定的先天性言语障碍。.

新!!: 染色体和FOXP2 · 查看更多 »

G2期

G2 期是间期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细胞在S期完成了DNA复制后进入G2期,G2期结束后,前期随即开始,染色质凝聚为染色体,核膜也开始解体。.

新!!: 染色体和G2期 · 查看更多 »

G显带

G显带是一种染色体着色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染色体的情况。可以从中得到胎儿或者是癌细胞的染色体组型。科学家可以利用这种技术了解到诱变剂的作用,不但在试管里,还可以在活体里得到需要的数据。.

新!!: 染色体和G显带 · 查看更多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內醯胺類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是一种种类很广的抗生素,其中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頭孢菌素、、碳青霉烯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基本上所有在其分子结构中包括β-内酰胺核的抗生素均属于β內醯胺類抗生素。它是现有的抗生素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

新!!: 染色体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查看更多 »

Kidd血型系统

Kidd血型系统是人类血型系统之一。决定该系统血型分型的抗原称为Kidd抗原(Kidd antigens)或Jk抗原(Jk antigens)。.

新!!: 染色体和Kidd血型系统 · 查看更多 »

RNA测序

RNA测序(RNA Sequencing,简称RNA-Seq,也被称为全转录物组鸟枪法测序 Whole Transcriptome Shotgun Sequencing,简称WTSS)是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转录组学研究方法。RNA测序是使用第二代测序的能力,在给定时刻从一个基因组中,揭示RNA的存在和数量的一个快照的技术。 首先提取生物样品的全部转录的RNA,然后反转录为c-DNA后进行的二代高通量测序,在此基础上进行片段的重叠组装,从而可得到一个个的转录本。进而可以形成对该生物样品当前发育状态的基因表达状况的全局了解(global)。进一步说,若和下一阶段的生物样品的RNA-Seq转录组进行比较,则可以得到全部的(在转录层面)基因表达的上调及下调--这就形成了表达谱,针对关键基因则可以形成你要想要的通路(pathway)的构建。.

新!!: 染色体和RNA测序 · 查看更多 »

R显带

中期染色体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经高温处理,然后用吖啶橙显带(吖啶橙荧光R带,RFA)或吉姆萨显带(即热处理吉姆萨R带,RHG)。其显示的人类染色体带型与Q带或G带相反,异染色质区如染色体的,一般在Q带或G显带中深染,常染色质区浅染,而R带则异染色质区一般浅染,常染色质区深染。其他R显带的方法包括用chromomycin A3或olivomycin等荧光素染色,或在细胞周期的合成期(S期)将胸腺嘧啶类似物溴尿嘧啶 (Bromouracil)渗入新复制的DNA,然后经吉姆萨或荧光素染色也可显示R带。 Category:细胞遗传学.

新!!: 染色体和R显带 · 查看更多 »

SOS反应

SOS反应(SOS response)也称应急反应,由克罗地亚人 Miroslav Radman 在1975年发现和命名,是指染色体DNA受到严重损伤时细胞做出的应激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多种基因被诱导表达,其中1个拷贝的UmuC和2个拷贝的被截短的UmuD主要组成DNA聚合酶Ⅴ,后者可在DNA模板有切口的区域催化DNA复制。.

新!!: 染色体和SOS反应 · 查看更多 »

SRY基因

SRY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全称: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是人体Y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片段,该基因是决定男性睾丸发育的主要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上。 该基因由Sinclair在1990年发现,目前认为,SRY基因就是唯一一个性别决定基因。因此在血液,精液样本中可以通过寻找该基因片断,达到判断测试者的性别的目的。具体的步骤是,先使用PCR技术扩增该基因上某个片断,再利用凝胶电泳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该基因。若测试者是男性,样本中存在该基因,测试为阳性。女性测试者将会相应得到阴性结果。.

新!!: 染色体和SRY基因 · 查看更多 »

U三角

U三角(triangle of U)是一个关于蕓薹属植物的几个品种的进化及其相互亲缘关系的理论。此理论指出三种古蕓薹属植物品种的基因曾组合形成了三种现代蔬菜及油菜籽农作物品种。这已经得到DNA和蛋白质研究的证实。 此理论于1935年由一名在日本工作的韩日裔植物学家禹長春(罗马音为“Nagaharu U”)发表。禹長春在双倍体和三倍体的品种间进行了综合杂交并检验了染色体如何在杂交产生的三倍体上配对。 芸苔属的六个U三角代表种两两聚在一起:.

新!!: 染色体和U三角 · 查看更多 »

WI-38

WI-38是一種生物醫學領域常用的,其本質爲體外(in vitro)培養的人胚肺成纖維細胞。該細胞系由美國生物學家於1960年建立。 WI-38細胞爲有限細胞系,一般在培養50代左右後會衰老死亡,理論上,WI-38細胞最終會徹底耗盡。但因爲海弗里克在1960年代建系時凍存了數百管傳代8次的原代培養人胚肺成纖維細胞(即後來的WI-38細胞),因此,WI-38細胞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滿足研究者的需求。根據一篇發表於1976年的文章,即使只討論一半由海弗里克凍存的WI-38細胞,也需要自那時起66年後WI-38細胞才會徹底用盡。 與通常爲非整倍體的永生化細胞系(如腫瘤細胞、轉化處理後的細胞)不同,WI-38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基因組能維持二倍體狀態,各方面的性狀均與正常細胞接近。加上WI-38細胞的差異較不同的原代培養細胞株之間的差異小,因而WI-38在生命科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WI-38尤其常用於疫苗研製或腫瘤發生機理的研究。但因爲WI-38細胞系來自人工流產的,且沒有經過胎兒母親的知情同意,WI-38細胞引起了一定的倫理學爭議。.

新!!: 染色体和WI-38 · 查看更多 »

X0性別決定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只有一種染色體,稱為男性的只有一個X染色體(X0),而女性有兩個(XX)。有時字母0表示缺少第二個X.母性配子總是包含X染色體,因此動物後代的性別取決於雄性配子中是否存在性染色體。精子包含一個X染色體或根本沒有性染色體。.

新!!: 染色体和X0性別決定系統 · 查看更多 »

XY性别决定系统

XY性別決定系統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性別決定系統。人類,多數哺乳類,部分昆蟲 (果蠅屬),部分的蛇,部分植物 (銀杏)都是使用此系統。 在此系統中,一個個體的性別是由一對性染色體決定的。 雌性生物擁有兩個相同的性染色體 (XX),被稱為"同染色體性別"。雄性生物擁有兩個不同的性染色體(XY),被稱為"異染色體性別"。它們當中的例外有與。 Category:有性生殖.

新!!: 染色体和XY性别决定系统 · 查看更多 »

X染色體

X染色體是部分動物決定性別的染色體之一。它出現在X0和XY性別決定系統中。對一般人類來說,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X、Y染色體各有一條。.

新!!: 染色体和X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X性別

X性別(日語:Xジェンダー),或稱為第三性別(Third gender)。描述一類性別認同或被社會認為性別非二元的人。以兩性社會的認知為基礎,在提及一些承認第三種甚至更多性別的社會時,本用詞亦用於指出那些屬於第一及第二性別以外的社會群體。「第三」一詞通常意指為「其他」;有些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亦曾用到第四 、第五Graham, Sharyn (2001),, Inside Indonesia, April–June 2001.

新!!: 染色体和X性別 · 查看更多 »

暮光之城系列

《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小說為史蒂芬妮·梅爾的作品,本系列共有4集,依照順序分別是《暮光之城:暮色》(Twilight)、《暮光之城:新月》(New Moon)、《暮光之城:蝕》(Eclipse)及《暮光之城:破曉》(Breaking Dawn)。 小說系列中場景包含許多地點,大部分均設定在美國西北方的著名景點,版權轉售至30多國,並擁有超過20種語言譯本。.

新!!: 染色体和暮光之城系列 · 查看更多 »

抗体

抗體,又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簡稱Ig),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抗体能通过其可变区唯一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蛋白上Y形的其中两个分叉顶端都有一被称为互补位(抗原結合位)的锁状结构,该结构仅针对一种特定的抗原表位。这就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般,使得一种抗体仅能和其中一种抗原相结合。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完全依靠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这些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电荷作用和疏水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侧链或者多肽主干之间。正因这种特异性的结合机制,抗体可以“标记”外来微生物以及受感染的细胞,以诱导其他免疫机制对其进行攻击,又或直接中和其目标,例如通过与入侵和生存至关重要的部分相结合而阻断微生物的感染能力等,就像通緝犯上了手銬和腳鐐一樣。针对不同的抗原,抗体的结合可能阻断致病的生化过程,或者召唤巨噬细胞消灭外来物质。而抗体能够与免疫系统的其它部分交互的能力,是通过其Fc区底部所保留的一个糖基化座实现的 。体液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便是制造抗体。抗体也可以与血清中的补体一起直接破壞外来目标。 抗體主要由一種B细胞所分化出来的叫做漿細胞的淋巴細胞所製造。抗体有两种物理形态,一种是从细胞分泌到血浆中的可溶解物形态,另一种是依附于B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形态。抗体与细胞膜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体又被称为B细胞感受器(B Cell Receptor,BCR),这种复合体只存在于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是激活B细胞以及后续分化的重要结构。B细胞分化后成为生产抗体的工厂的浆细胞,或者长期存活于体内以便未来能迅速抵抗相同入侵物的记忆B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与B细胞进行互动的辅助型T细胞对于B细胞的完全活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辅助型T细胞负责识别抗原,并促使B细胞能分化出能与该抗原相结合的抗体的浆细胞和记忆型B细胞。而可溶性抗体则被释放到血液等体液当中(包括各种分泌物),持续抵抗正在入侵的外来微生物。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种醣蛋白 。它们是血浆中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构成成分。抗体通常由一些基础单元组成,每一个抗体包括:两个長(大)的重链,以及两个短(小)的轻链。而輕鏈和重鏈之間以雙硫鍵連接。輕鏈和重鏈又分為可變區和恆定區,而不同类型的重链恆定區,将会导致抗体种型的不同。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已知的不同种型的抗体有五种,它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引导免疫系统对所遇到的不同类型外来入侵物产生正确的免疫反應。 尽管所有的抗体大体上都很相似,然而在蛋白质Y形分叉的两个顶端有一小部分可以发生非常丰富的变化。这一高变区上的细微变化可达百万种以上,该位置就是抗原结合位。每一种特定的变化,可以使该抗体和某一个特定的抗原结合。这种极丰富的变化能力,使得免疫系统可以应对同样非常多变的各种抗原。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抗体,是因为编码抗体基因中,编码抗原结合位(即互补位)的部分可以随机组合及突变。此外,在免疫种型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修改重链的类型,从而制造出对相同抗原專一性的不同种型的抗体,使得同种抗体可以用于不同的免疫系统过程中。.

新!!: 染色体和抗体 · 查看更多 »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英语:Chromatid)又稱染色分體,是染色体的一部分。两个染色单体叫作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复制了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每个染色单体是由一条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经过紧密盘旋折叠而成。中期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两者在着丝粒(著絲點)(centromere)部位相互结合。.

新!!: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 查看更多 »

染色体

-- 染色體(chromosome)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構造,主要由雙股螺旋的脱氧核糖核酸和5种被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构成,是基因的主要載體。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染色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染色体出现于分裂期。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其本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组合(即核蛋白组成的),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 ,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如细胞质内的線粒体)。.

新!!: 染色体和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染色体工程

染色体工程(chromosome engineering)指的是按照人为的设计,有计划的消去、增添或替换同种或异种的染色体,从而使遗传性状发生定向改变、选育新品种的一种技术。主要技术包括: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染色体显微操作、染色体微克隆以及染色体转移等技术。.

新!!: 染色体和染色体工程 · 查看更多 »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是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减和结构的改变。畸变为可自然发生的。也有人工诱发。 一些物理因子(如电离辐射)和化学诱变剂能大大提高畸变频率。根据畸变的特殊遗传学效应,有用于动植物育种的,如利用三倍体可造成不育的无籽西瓜。.

新!!: 染色体和染色体畸变 · 查看更多 »

染色体构象捕获

染色体构象捕获(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简称为3C)是一种用于分析细胞自然状态下染色体组织形式的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理解并评价基因调控、DNA复制和修复来说,研究染色体的结构性质和空间组织是尤为重要的。 影响基因表达的染色质相互作用的例子之一是:染色体区域折叠可以将增强子及相关转录因子带到基因附近,这一点首次在结构域中获得证实。染色体构象捕获使得研究者们可以根据上述的细胞机制来研究对染色质活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一技术对研究模式生物和人体中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很有帮助。 基于原始的3C技术,现已发展出多项新的技术,这些技术可增加一条染色体与其它染色体及其它蛋白之间进行定量的通量。这些所有的3C相关的技术大致可被分为四类:(1)3C和ChIP版本的3C(ChIP-loop assay)、(2)4C和ChIP版本的4C(增强型4C)、(3)5C和3D检测以及(4)基因组构象捕获(GCC)相关技术(Hi-C)和ChIP版本的GCC(也被称为6C)。在4C、5C和Hi-C中通过微阵列和高通量测序手段对DNA片段进行分析的应用使得对染色体交互作用的分析进入全基因组规模。.

新!!: 染色体和染色体构象捕获 · 查看更多 »

染色体数目

本条目罗列若干植物,动物,寄生生物及其他生物的二倍体(2n)的染色体数目。.

新!!: 染色体和染色体数目 · 查看更多 »

染色體三倍體症

染色體三倍體症,又名三體综合征,是一種因為遺傳基因失調而引起的染色體倍性現象,以致身體細胞分裂時,某一對染色體得到了三條,而不是正常的兩條。.

新!!: 染色体和染色體三倍體症 · 查看更多 »

染色體互換

染色體互換(Chromosomal crossover)也稱互換,又譯染色體交換。是指兩條染色體在減數分裂第一前期進行配對時,部分的DNA發生交換。互換通常是某一染色體的一部分斷裂,並接到另一條染色體上。此過程所造成的結果,稱為遺傳重組。 最早描述並提出互換理論的科學家是托马斯·亨特·摩根,而最早確認互換物理基礎的人,則是巴巴拉·麥克林托克等人。.

新!!: 染色体和染色體互換 · 查看更多 »

染色體倍性性別決定系統

套數性別決定系統是一種特殊的性別決定系統。當中未受精的卵成為單套染色體的雄性,而受精卵則是成為雙套染色體的雌性。 採用此性別決定系統的昆蟲有膜翅目(螞蟻,蜜蜂,黃蜂)與纓翅目的昆蟲。部分的葉蟎科,半翅目,鞘翅目,輪形動物門也採用此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性別由染色體的套數而決定。精卵結合的受精卵發育為雌性生物,未受精卵發育為雄性生物。這表示雄性生物只有雌性生物一半數量的染色體,而且為單倍體。.

新!!: 染色体和染色體倍性性別決定系統 · 查看更多 »

染色质

染色質(Chromatin,或称核染質)是在細胞中發現的大分子復合物,由DNA,蛋白質和RNA組成。它也是構成染色體的結構。染色質的主要功能是1)將DNA包裝成更緊湊,更緻密的形狀; 2)增強DNA大分子以允許有絲分裂; 3)防止DNA損傷; 4)控制基因表達和DNA複製。 染色質的主要蛋白質組件是緻密DNA的組織蛋白。 染色質僅在真核細胞(具有確定的細胞核的細胞)中發現。 原核細胞具有不同的DNA組織(原核染色體等同物稱為拟核,並且位於類核區內)。真核細胞的核染質位在細胞核內;原核生物的則位於類核(nucleoid)當中。 儘管經過深入調查,但目前對染色質的結構了解甚少。 其結構取決於幾個因素。 整體結構取決於細胞週期的階段。 在間期,染色質在結構上是鬆散的,以允許獲得轉錄和復制DNA的RNA和DNA聚合酶。 間期染色質的局部結構取決於DNA上存在的基因。.

新!!: 染色体和染色质 · 查看更多 »

杰弗里·霍尔

杰弗里·康納·霍尔(Jeffrey Connor Hall,),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美国遗传学家。於1971年获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於1974年成为布兰戴斯大学教员。於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後再於2017年與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4年他和迈克尔·罗斯巴什的研究小组克隆了果蝇的周期基因,这个基因能够调节果蝇的生物钟。他们还揭示出该基因所编码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含量随昼夜节律而变化。.

新!!: 染色体和杰弗里·霍尔 · 查看更多 »

杰克·绍斯塔克

杰克·威廉·绍斯塔克(Jack William Szostak,),美国生物学家、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麻省总医院亚历山大·里奇杰出研究员。他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卡罗尔·格雷德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染色体和杰克·绍斯塔克 · 查看更多 »

杰斐遜鈍口螈

杰斐遜鈍口螈(学名:Ambystoma jeffersonianum)是美國東北部、安大略省中部及南部和魁北克西南部特有的一種鈍口螈科。其名字是為紀念賓夕法尼亞州的華盛頓與杰斐遜學院(Washington and Jefferson College)。 杰斐遜鈍口螈的背部一般呈深灰色、褐色或黑色,腹部顏色較淺。一些的兩側會有銀色或藍色的斑點。牠們幼長,鼻子闊,腳趾很長,約有11-18厘米長。 杰斐遜鈍口螈是會築巢的,所以有發育良好的肺部。牠們是夜間活動的,但在交配季節時,在日間也可以見到牠們。牠們會於剛溶雪後的初春開始交配。.

新!!: 染色体和杰斐遜鈍口螈 · 查看更多 »

杂交

杂交(英語:hybrid)是一个涉及有性繁殖过程,是指二倍体或多倍体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后,与另一组分裂后的同源染色体重新配对,形成新的染色体称为杂交种,一般可以含有以下含义::.

新!!: 染色体和杂交 · 查看更多 »

核型

核型(Karyotype)是一种生物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用于核型分析。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排列在细胞赤道板,是观察它们的最好时机。对这些细胞染色,通过显微镜拍照获得它们的影像,根据它们的大小,条纹以及着丝点所在的位置进行排列整合,就可以得到该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图。.

新!!: 染色体和核型 · 查看更多 »

核纖層

核纖層旧称“核周层”、“核衬层”或“核层”,是位于细胞核内染色质与核膜之间的高电子密度网络片层结构,由中间丝与膜相关蛋白(membrane associated proteins)交织形成,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核纤层处于核基质中,在核内与核内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INM)相连,在核外则与内质网相连。核纤层是支撑细胞核的一种结构,对调节DNA自我复制、DNA转录、细胞凋亡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膜的破裂及重建也起到一定作用。此外,核纤层还可以辅助组织染色质并锚定核孔复合物(nuclear pore complexes,NPCs)、核膜蛋白及转录因子。.

新!!: 染色体和核纖層 · 查看更多 »

核质

核质(Nucleoplasm)是真核细胞中细胞核内除核仁外,所含的其他部分物质。核质是原生质的一种类型,它被核膜包裹。 核质包括染色体和核仁。 许多物质例如核苷酸(对于DNA复制等目的是必需的)和酶(其指导发生在细胞核中的活动)溶解在核质中。 核质的可溶性液体部分被称为核溶质(nucleosol)或核质透明质体(nuclear hyaloplasm)。.

新!!: 染色体和核质 · 查看更多 »

核蛋白

核蛋白是指與核酸(脱氧核醣核酸,DNA或者核糖核酸,RNA)有關的任何蛋白质。譬如,組織蛋白類型的蛋白-染色質。端粒酶,核糖核蛋白和精蛋白都是核蛋白。典型的核蛋白包括核醣體,核小體和病毒核衣殼蛋白。.

新!!: 染色体和核蛋白 · 查看更多 »

桂建芳

桂建芳(),中国遗传学家、发育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以鱼类遗传育种方面的工作知名,包括对多倍体银鲫遗传机制、以及银鲫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研究。他在《自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上发表多篇文章,曾获国家自然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新!!: 染色体和桂建芳 · 查看更多 »

森林凤梨草莓

森林凤梨草莓(学名:Fragaria × vescana),是一种为将凤梨草莓和森林草莓(也称野草莓)的优秀品质结合而创造的杂交草莓品种。它既有凤梨草莓果实较大的特点,又富有森林草莓独特而浓郁的芳香。 这种杂交在自然情况下不会发生,因为凤梨草莓拥有八组染色体而森林草莓只有两组,反复雜交會出現不可育的後代。 研究人员将森林草莓的组织用秋水仙素处理以使染色体加倍,并将其与凤梨草莓杂交,造出了挺拔而多产的子代。研究证实,这种子代是十倍体(含有十组染色体) 森林凤梨草莓在商业上尚不重要,但前景广阔。虽然其植株如凤梨草莓般挺括,果实也如森林草莓般风味独特,但果实本身仍显得太小。.

新!!: 染色体和森林凤梨草莓 · 查看更多 »

植物学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新!!: 染色体和植物学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

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主要內容為日本動畫作品《機動戰士GUNDAM SEED》與第二季《機動戰士GUNDAM SEED DESTINY》所登場的人物。.

新!!: 染色体和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檢驗醫學

检验医学,又称为实验室医学、化验、医学检验,主要是利用實驗室的各項工具,協助預防醫學中對健康狀態及生理功能的評估,臨床醫學中疾病的診斷、評估、治療及追蹤等。檢驗醫學也是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其本身的發展與應用,均為醫學的進步帶來極大的貢獻與實證。 檢驗醫學所涵盖的範圍極為廣泛,如血液檢查、血清學檢查、各種體液的顯微鏡檢查、生化檢查、免疫學檢查、微生物學檢查(含致病性的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細菌、寄生蟲等)、細胞學檢查、各種組織及器官的病理學檢查,甚至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包括各種生理功能的檢查(如腦波檢查、各種神經功能檢查、肌電圖、心電圖、聽力檢查等等),且其內容與應用的發展極其迅速。 因在診斷上所需的各種檢驗越來越多且又複雜,致使檢驗醫學逐漸成為一門專業,現今主要負責檢驗醫學的專業醫事人員為醫檢師,台灣大專院校的醫學院中則設有醫技系,以培育醫檢專業人才。.

新!!: 染色体和檢驗醫學 · 查看更多 »

次縊痕

次缢痕,可见于染色体中,是指除了主缢痕即丝以外的缢痕。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只能在主缢痕位点弯曲。 次缢痕对于鉴定细胞核内单个染色体很有用。在细胞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有0-4个次缢痕位点。这些缢痕的某些部分意味着核仁形成位点,称为核仁组织区。" 核仁的形成发生在NOR区域。次缢痕也包含合成18S,5.8S,28S等rRNA的基因。 核仁组织区出现在随体染色体(或称为卫星染色体)上。在人的细胞核中,随体染色体有:13,14,15,21,22。.

新!!: 染色体和次縊痕 · 查看更多 »

欧洲百合

欧洲百合(学名:Lilium martagon)又名頭巾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欧洲、蒙古、朝鲜,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归化)等地也有分布,是常用庭园花卉之一。欧洲百合的花朵有红、深紫、橙、白色,花瓣上分布有很多斑点,有芳香气味,每株生有数朵。.

新!!: 染色体和欧洲百合 · 查看更多 »

母親

母親簡稱母,或稱媽媽,是一種親屬關係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的女性的稱呼。母親和子女是重要的直系親屬關係之一,通常具有親密關係。 一般指生育小孩的女人(即生母);但在有些狀況下,僅養育小孩,或再婚配偶、結誼長輩,或是僅提供卵子讓精子與之結合(例如捐卵等),但並未親自生育小孩的女人也可如此稱呼。.

新!!: 染色体和母親 · 查看更多 »

水稻基因組

水稻基因組(英語:Rice genome)是水稻(Oryza sativa)的基因組。共組成12個染色體。大約含有4億3千萬個DNA鹼基對(以氫鍵相結合的兩個含氮鹼基),其中的一些鹼基對,組成了約38000個基因,這個數字約是人類基因--數目的1.7倍。 來自11個國家的團隊,在國際水稻基因組定序計劃中調查水稻與一些栽培亞種的基因組DNA序列,在2005年8月發表了初步的結果。.

新!!: 染色体和水稻基因組 · 查看更多 »

水青树

水青树(学名:Tetracentron sinense)属于昆栏树目昆栏树科,是水青树属的唯一物种。.

新!!: 染色体和水青树 · 查看更多 »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英语: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BAU / AUH),简称:河北农大,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保定市的一所省部共建的以农林业及其工程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公立综合性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公元1902年(大清光绪二十八年),是中国建校最早并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农业高等院校,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河北省重点大学。学校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建制(省部共建制)高校,并逐步计划备案申报“华北农业大学”。学校现为双一流建设工程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该院校前身是近代中国历史建立最早的农业高等院校直隶农务学堂,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近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是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院校之一,也是中国大学自近代以来建校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清朝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史称“清末新政”。其中,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并于同年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在此背景下,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深感中国农业人才之缺失,即上书《奏为拣员调补同知要缺恭折》(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于慈禧太后,于1902年创建直隶农务学堂,后曾更名为直隶高等农务学堂、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中华民国时期称为河北省立农学院,1975年至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之际,该校名称曾短暂称为“华北农业大学”。.

新!!: 染色体和河北农业大学 · 查看更多 »

沼螺

沼螺(学名:Parafossarulus manchourica),又名小田螺,是一個細小的淡水螺物種,是腹足綱軟體動物的一種。舊屬前鰓亞綱中腹足目沼螺科沼螺属,今屬玉黍螺類支序截螺總科的沼螺科。 本物種在醫學界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牠們在東亞是中華肝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

新!!: 染色体和沼螺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医学奖

沃尔夫医学奖(英语:Wolf Prize in Medicine),即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英语:Wolf Foundation)颁授沃尔夫奖之一,奖励那些在医学,特别是基础医学方面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目前华人得主仅有钱永健(2004年),許多得主也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新!!: 染色体和沃尔夫医学奖 · 查看更多 »

淡竹葉

淡竹葉(學名:Lophatherum gracile,英文名稱:publisher),別稱淡竹米、長竹葉、金竹葉、地竹、迷身草、粘身草、山雞米、山冬、金雞米、碎骨子、野麥冬、草子山麥冬、竹葉麥冬、竹葉門冬青等,為禾本科淡竹葉屬植物。本種模式種採自於印尼。本種染色體數為X.

新!!: 染色体和淡竹葉 · 查看更多 »

淡竹葉屬

淡竹葉屬(学名:Lophantherum),是禾本科蘆竹亞科下的一個屬,全球約有2種物種,圴可作藥用。分佈於東亞及東南亞,中國國內有2種,分佈在各省區。淡竹葉屬的模式種為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本屬染色體數為小型x-12。.

新!!: 染色体和淡竹葉屬 · 查看更多 »

混種短毛貓

混種短毛貓是來自不同地方混種的貓,每個品種的貓會有不同的外貌特徵和性格,這也是經由各種不同品系雜交後的結果。臺灣將混種貓俗稱為米克斯貓(音譯自英語的「mix」)、港澳地區俗稱為唐貓或街貓、中國大陸俗稱為中華田園貓或土貓,因此總類有很多的變化,三色貓、橘子貓、虎斑貓都極為常見。美國人道協會將牠稱爲短毛家貓(Domestic Shorthair, Gives a figure of 95% short-haired.

新!!: 染色体和混種短毛貓 · 查看更多 »

演化

--(evolution),指的是生物的可遺傳性狀在世代間的改變,操作定義是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在繁殖過程中,會經複製並傳遞到子代。而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新性狀又會因為物種迁徙或是物種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而隨著基因在族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选择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而在族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稀有時,就是演化。演化會引起生物各個層次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生物個體和分子 。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起源,約35-38億年前出現,其被稱為最後共同祖先,但是2015年一項在西澳的古老岩石進行的研究中發現41億年前「的行跡」。 新物種(物種形成)、種內的變化()和物種的消失(絕種)在整個地球的不斷發生,這被形態學和生化性狀證實,其中包括共同的DNA序列,這些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因為它源於最近的共同祖先,並且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生命之樹(系统发生学),其利用現有的物種和化石建立,化石記錄的事物包括由的石墨 、,以至多細胞生物的化石。生物多樣性的現有模式被物種形成和滅絕塑造。據估計,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99%以上已經滅絕。地球目前的物種估計有1000萬至1400萬。其中約120萬已被記錄。 物種是指一群可以互相進行繁殖行為的個體。當一個物種分離成各個交配行為受到阻礙的不同族群時,再加上突變、遺傳漂變,與不同環境對於不同性狀的青睞,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產生新的物種。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顯示所有已知物種皆是從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漸分化產生。 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演化理論,最早是由查爾斯·達爾文與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所提出,詳細闡述出現在達爾文出版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

新!!: 染色体和演化 · 查看更多 »

演化網路

演化網路(Phylogenetic network)是以圖來表示生物的核酸序列、基因、染色體、基因組、和物種D.

新!!: 染色体和演化網路 · 查看更多 »

木雕龟属

木雕龜屬 Glyptemys,澤龜科下的一個屬,包含兩個物種,是牟氏水龜和木雕水龜,兩者都是北美洲的特有種。到2001年為止,這兩種龜都是列入水龜屬Clemmys中,目前水龜屬下僅有一個物種:斑點水龜。 發育成熟後,木雕龜屬的龜會長至和之間。儘管各自的棲息地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但其都為半水生的龜,因此,在形態學上,各自都有異於其他物種的特徵。 木雕龜屬Glyptemys的龜更喜歡在水流緩慢的溪澗和湖泊附近生活,以昆蟲、植物、小型無脊椎動物還有腐肉為食。另外,木雕龜屬 Glyptemys下的龜都被列入受威脅物種中。.

新!!: 染色体和木雕龟属 · 查看更多 »

有絲分裂

-- 有丝分裂(mitosis)是真核细胞将其细胞核中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核之中的过程。细胞核分裂后通常伴随着,将细胞质、细胞器与细胞膜等细胞结构均等分配至子细胞中。有丝分裂与细胞质分裂被定义为细胞周期的分裂期,或M期;该过程产生两个与母细胞基因相同的子细胞。这个过程一般约占整个细胞周期的10%。 仅真核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其过程在物种之间有所不同。例如,动物细胞进行“开放式”有丝分裂,核膜在染色体分裂前破裂。真菌则进行“封闭”式有丝分裂,在完整核膜中染色体即完成了向两个子核的分裂。原核细胞由于没有细胞核,只进行二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中间的事件被分为几个互相前后联系的时期。这些阶段分别为间期、前期、、、、。在有丝分裂期间,染色质形成染色体对,并被一种叫做纺锤丝的微管牵引,将姊妹染色单体拖至细胞两极。之后细胞进入细胞质分裂,产生两个基因组成相同的细胞。 因为细胞质分裂通常发生于有丝分裂之后,因此“有丝分裂”常常与“有丝分裂期”交替使用。但是,有细胞分开进行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裂,形成具有多核的细胞。通常真菌和黏菌有此特征,但动物也可分开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质分裂,比如果蝇胚胎發育。 有丝分裂中的错误会因细胞凋亡杀死该细胞,或导致突变而致癌。.

新!!: 染色体和有絲分裂 · 查看更多 »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生殖的一种类型,它导致了后代加强基因多样化。它可以用两个进程刻画。第一个是减数分裂,涉及将染色体个数减半。第二个是受精,它使得两个配偶子融合,并恢复原来的染色体个数。在减数分裂时,每对染色体通常交叉以达到基因重组。 性的演变是现代演化生物学的重大谜团。最早的有性繁殖的生物的化石证据是来自狭带纪的真核细胞,距今约12到10亿年。有性生殖是绝大多数可见生命体的繁殖形式,包括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细菌接合(bacterial conjugation),也就是两个细菌之间的DNA转移,有时被错误地视为有性生殖,因为机理其实很相似。 当代进化论观点提出了为何虽然单性生殖在有些方面是更强的生殖形式,但有性生殖依然持续存在的一些理由。有性生殖可能是因为在进化树本身上的压力而保持下来 - 因为通过有性重组比单性繁殖更能产生适应变化的环境的分支,並有效處理突變與寄生蟲而将物种散布出去。或者,有性生殖可能像'棘轮'那样控制了进化发展的速度,因为一个进化枝会和另一个竞争有限的资源。.

新!!: 染色体和有性生殖 · 查看更多 »

显性

在基因學中,顯性(dominance)是一個基因中一對等位基因之間的關係,其中一個等位基因的表型會表現出來,掩蓋了同一基因座中另一個等位基因的表現。前面的等位基因稱為顯性基因,後者則稱為隱性(recessive)基因。對於體染色體(除性染色體外的任何染色體)上的基因來說,其等位基因與所聯繫的性狀可分為體染色體顯性(autosomal dominant)與體染色體隱性(autosomal recessive)。顯性是孟德爾遺傳與的關鍵概念。通常顯性等位基因可以轉譯成一個有功能的蛋白質,而隱性等位基因無法轉譯。 顯性的一個經典案例是豌豆種子形狀的遺傳。豌豆的外觀可能是圓滑的或有縐折的,對應於等位基因為R或r。在這個例子當中,會出現3種可能的等位基因組合(基因型),分別是RR、Rr與rr。RR的個體會呈現圓滑的豌豆種子,rr的個體則會呈現有縐折的豌豆種子。在Rr的個體當中,等位基因R會掩蓋等位基因r的存在,因此這些個體也會呈現圓滑的豌豆種子。因此,等位基因R對於等位基因r而言為顯性,r對於R則為隱性。通常顯性會用大寫字母表示,隱性則以小寫字母表示,這種表示方式成為廣泛遵循的慣例。 一般來說,當一個基因存在了兩種等位基因版本時(假設為A與a),會有可能出現3種等位基因組合:AA、Aa與aa。如果AA與aa的個體()在部分性狀出現不同型態(表型),而Aa的個體(異型合子)則呈現出與AA個體相同的性狀,則等位基因A對於等位基因a而言可稱為顯性,反之則可稱為隱性。 顯性不是單一等位基因的遺傳,而是各個等位基因之間的關連性;其中一個等位基因可能對第二個等位基因產生顯性關連,對第三個等位基因產生隱性關連,對第四個等位基因產生共顯性關連。而且,一個等位基因可能會對一個性狀的特定部分產生顯性,但不會影響此性狀有關的其他基因。顯性與不同,上位作用是指一個基因中等位基因的表現,會影響另一個不同基因中等位基因的表現。.

新!!: 染色体和显性 · 查看更多 »

昆栏树科

昆栏树科仅有1属1种—昆栏树,其下另一属水青树属也只有一种,这两种树的木质部都仅具有管胞,和其他被子植物不同,染色体基数和木兰科一样但雄蕊已经从螺旋排列过渡到成轮排列,比木兰目有所进化。昆栏树原生于台湾、日本和朝鲜半岛。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本科与水青树科列入昆栏树目,2003年的APG II 分类法认为这两科也可以合并也可以分立,但不属于任何一目,是真双子叶植物分支下独立的科。2009年的APG III 分类法起将水青树科并入本科,于是本科成为昆栏树目下唯一科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新!!: 染色体和昆栏树科 · 查看更多 »

浮囊狸藻

浮囊狸藻(学名:Utricularia inflata)為狸藻屬多年生大型浮水食虫植物。其种加词“inflata”来源于拉丁文“inflatus”,意为“膨胀,膨大”。其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沿海平原。其与辐射狸藻非常相似,但辐射狸藻体型较小。自1980年以来,就一直有报道称浮囊狸藻出现于其原有分布地之外的地区,如纽约的阿第倫達克山脈,马萨诸塞州东南部及华盛顿州。对阿第倫達克山脈的种群研究显示,浮囊狸藻的引入会降低本地物种的净初级生产力,导致沉积物化学组成的改变。华盛顿州也因其会形成茂密的漂浮垫而将其列为存在问题的物种。浮囊狸藻是少数具有入侵性的食虫植物。.

新!!: 染色体和浮囊狸藻 · 查看更多 »

海獅科

海狮科(拉丁语学名:Otariidae)是食肉目动物中的一个科,是长有外耳的鳍足动物,总共有14种。而那些长有内耳的鳍足动物则被称为真海豹,即海豹科(Phocidae)。 海狮科包括体形比较大的鳍足动物,如在世界各大洋多岩礁的海岸组成很大群的海狗和海狮。与海豹科的动物相比海狮科的动物还保留着比较好的、适应陆上生活的特征。 在生物分类学中这个科是1825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建立的,其拉丁语学名来自于原型标本南美海獅。.

新!!: 染色体和海獅科 · 查看更多 »

新壁總域

新壁總域()是一個演化支,由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兩域生物所組成。這個概念是由2002年被湯瑪斯·卡弗利爾-史密斯所提出。他假設新壁總域成員演化自真细菌,其中一個主要的改變是細胞壁的成分以醣蛋白取代肽聚糖。.

新!!: 染色体和新壁總域 · 查看更多 »

施立明

施立明(),温州乐清人。遗传学家,中国分子进化生物学先驱,长期致力于染色体结构、细胞分类学、细胞遗传学、遗传毒理学、辐射细胞遗传学等研究。并主持建立了具有中国资源特色的野生动物细胞库。.

新!!: 染色体和施立明 · 查看更多 »

日本草莓

日本草莓(学名:Fragaria nipponica)是草莓属中,原生于日本本州岛东部的一种,变种有屋久岛町的日本草莓屋久变种(学名:Fragaria nipponica var.

新!!: 染色体和日本草莓 · 查看更多 »

早前期

早前期是有丝分裂中植物细胞所特有的一段分期。动物细胞或真菌等真核生物无此阶段。植物在此期间通致密微管形成将质膜一分为二并开始在核膜外。.

新!!: 染色体和早前期 · 查看更多 »

支序分類學

支序分類學(英語:Cladistics)又稱親緣分支分類學,是一種生物分類的哲學,其指只依據演化樹分支的順序,而不參考形態上的相似性來排列物種。此一學派的主要貢獻者一般認為是德國昆蟲學家威利·漢寧根,他稱此為種系發生系統學。 分支研究的最終結果是由被稱之為「分支圖」的樹狀關係圖來描繪出其假定的關係。 現代的系統學研究會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包括DNA序列、生化數據和形態學上的數據等。 在一個「分支圖」中,所有的生物體都如同一片樹葉,且每個內節點理想上都是二元(有兩條分歧)的,在此一分歧點兩端的分類群即稱為「旁系分類群」或「旁系群」。每一枝幹,不論其包含了上萬種類別或只有一種類別,都被稱做是一個分支。一個自然的類群應該會有包含在任一分支裡的所有生物體,這個分支會有著屬於此一分支的唯一祖先(一個不會是此一分支外的其他生命體的祖先)。每一分支都會有一些只共同出現在分支內每一個成員上,而不會出現在其他生命體上的特徵。這些特徵稱之為衍徵。例如,堅硬的前翅(鞘翅)是鞘翅目的衍徵,而幼葉卷疊式-由卷曲的幼芽舒展成叶子則是蕨類植物的衍徵。.

新!!: 染色体和支序分類學 · 查看更多 »

放射線療法

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简称放疗,香港称為电疗,与物理治疗中的相異)是使用輻射作為治療疾病的方式。其原理是大量的輻射所產生的能量可破壞細胞的染色體,使細胞停止生長,從而消滅可快速分裂和生長的癌細胞。放射治療最常作為直接或輔助治療癌症的方式。此外在骨髓移植前,也必須用輻射照射全身,以消除所有惡性癌或HIV細胞。其他疾病如三叉神經痛也可利用輻射來治療。治療輕微疾病較少使用電療,主要擔心輻射影響人體健康。所以除非是大病例如癌症,否則一般不會使用。在治療惡性腫瘤通常會結合手術、化療和電療一起進行。但確切的配合模式需要由醫生進行評估判斷。 Category:癌症治療 Category:放射性 Category:放射腫瘤學.

新!!: 染色体和放射線療法 · 查看更多 »

放射性废料

放射性废料是一种包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料,一般在如核裂变一类的核反应中产生。事实上,一些不与核工业直接关联的的产业在各自的生产活动中也会排放出一定量的放射性废料。放射性废料按其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放射性强弱,共分为高、中、低三级,其中低放射性廢物占据主要部分,中级与高放射性廢物较少。 一般来说,物质的放射性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所以原则上所有放射性废料都可以与外界隔绝一段时间,达到使其组分不再能引起危害的目的。医用放射性物质或工业放射性物质的封存时间一般为几小时至几年,而高级废料则需要封藏上千年。如今,处置这几类放射性废料的主要途径有:.

新!!: 染色体和放射性废料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氏症候群

愛德華氏--(亦稱18-三體症候群)是於1960年首次被約翰·赫頓·愛德華茲(John Hilton Edwards)描述而得名的遺傳基因失調病,在眾染色體三倍體症當中,其廣泛性僅次於唐氏症候群(亦稱21-三體症候群)。愛德華氏綜合症引起的原因是在胎兒或嬰兒的細胞內第十八組染色體之中出現第三個染色體。.

新!!: 染色体和愛德華氏症候群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长度)

本頁公尺為單位,按長度大小列出一些例子,以幫助理解不同長度的概念。.

新!!: 染色体和数量级 (长度)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美国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他在对黑腹果蝇遗传突变的研究中,首次确认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还找出了多个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因此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此外,他还发现了遗传连锁定律。.

新!!: 染色体和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 查看更多 »

拟南芥

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又名--、鼠耳芥、阿拉伯草,是一种原生于欧亚大陆的小型开花植物。拟南芥被认为是一种杂草;它是在路边和被扰动土地上被找到的。 拟南芥是一个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冬季一年生植物,它是植物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流行的模式生物。对于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拟南芥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大约135兆碱基对(Mbp)。拟南芥是第一个基因组被完整测序的植物。它是理解许多植物性状的一种流行的分子生物学工具,包括花的发育和向光性。.

新!!: 染色体和拟南芥 · 查看更多 »

拟南芥属

拟南芥属(学名:Arabidopsis)是十字花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15种,主要产自亚洲、欧洲。.

新!!: 染色体和拟南芥属 · 查看更多 »

拟核

擬核(英語:nucleoid;意指「與核相似」,又譯類核),也稱核區(nuclear region)、核體(nuclear body)或染色質體(chromatin body)。 存在於原核生物,是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只有一个位于形狀不規則且边界不明显区域的环形DNA分子。內含遺傳物質。裡面的核酸為雙股螺旋形式的環狀DNA,且同時具有多個相同的複製品。 实验显示,拟核的主要成分是占60%的DNA和少量RNA以及蛋白质。后两种成分主要是信使RNA和转录因子蛋白质。拟核蛋白质使核酸保持超螺旋结构,尽管在功能上与真核中的组蛋白类似,但实际上并不相同。 類核可於高倍數電子顯微鏡下觀測,外表並不一定,但可明顯與細胞質基質區分,有時還可見其中的DNA。若DNA經過福爾根染色(Feulgen stain)處理,那麼將使類核可見於光學顯微鏡中。.

新!!: 染色体和拟核 · 查看更多 »

择捉草莓

择捉草莓,是草莓属中原产自择捉岛(俄羅斯南千島群島之一)的一个品种。在野生草莓品种中,它的果实相对较大,形似弗州草莓。.

新!!: 染色体和择捉草莓 · 查看更多 »

拓撲異構酶

拓樸異構酶(Topoisomerase;type I:,type II:)是一種異構酶,能使DNA長鏈斷裂與接合。專門參與DNA拓撲構形(DNA topology)改變的過程,最早的發現者是出身台灣的生化學家王倬。.

新!!: 染色体和拓撲異構酶 · 查看更多 »

拉馬克主義

拉馬克主義(英語:Lamarckism)也稱做拉馬克學說,或是拉馬克式演化。這個理論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於1809年發表的《動物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亦譯作《動物學哲學》)首先提出,其理論的基礎是「獲得性遺傳」(Inheritance of acquired traits)和「用进废退说」(use and disuse),拉馬克認為這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

新!!: 染色体和拉馬克主義 · 查看更多 »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因為體內淋巴细胞不正常增生造成的血液疾病。淋巴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環節,由骨髓與淋巴結所製造。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成因即為淋巴母細胞因不明原因的成熟障礙,導致過度增生,進而壓制正常骨髓造血組織,並造成周邊血管、骨髓、全身淋巴結、脾臟與肝臟的浸潤。臨床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症狀包括因白血球減少而引起感染、發熱,通常還會伴有淋巴結與肝臟、脾臟的腫大,這些症狀在兒童身上最為明顯。此外急性淋巴球白血病容易侵犯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檢查時需做腦脊髓液檢測。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高發年齡為幼童與高齡老人,但治癒率各有不同。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1歲至5歲的幼童為治癒率約為80%,但1歲以下的嬰兒與10歲以上的兒童治癒率則大幅降低,這是由於染色體的不同所致。若第12及21對染色體轉位或染色體大於50對屬於急性淋白巴性白血病的低危險型,此一型態又以幼童居多,成人最少。相對來說,若第4及11對、第9及22對、第1及19對、第8及14對染色體發生轉位,則屬於高危險型,治癒率也大幅降低。.

新!!: 染色体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 查看更多 »

性別決定系統

性別決定系統(Sex-determination system)是一個生物系統,決定了生物性特徵的發展。大部分生物都有兩個性別(像木瓜有雄株雌株和雌雄同株三種性別),一些比較原始的生物可以有多於兩種不同的「性別」。舉例說:四膜蟲的「」(Mating type)就有七種類型。在許多情況下,性别由遗传物质决定:雄性和雌性有不同的等位基因甚至不同的基因,說明他們的性形態。在動物及雌雄異株的植物中,這往往伴隨著染色體的差異。在其他情況下,性別是由環境因素(如溫度)或社會因素。決定系統的一些細節目前還沒有完全理解。.

新!!: 染色体和性別決定系統 · 查看更多 »

性別指定

性别指定(Sex assignment),有时称为出生性別指定, 是根據出生時檢查性別特徵以確定嬰兒的法定性别。 在大多数分娩中,亲属、助产士、护士或医生在婴儿分娩时检查生殖器,并指定出生性别,而排除含糊不清的雙性人。出生性别也可以在分娩前通过产前性别鉴别完成。 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生時的性别指定與孩子的生物性別相符。嬰兒並非未真正符合女性和男性嚴格定義的出生人數可能高達1.7%,其中0.5%是有着明顯含糊的生殖器。 其他原因包括非典型染色體,性腺或激素。這些情況被統稱為雙性人或性別分化障礙,並可能使性別指定任務複雜化。更改出生性別登記規定必須通過性別重置手術或性別轉換療法來更改性別特徵可能会侵犯个人的权利。, Australian Senate Community Affairs Committee, October 2013.

新!!: 染色体和性別指定 · 查看更多 »

性别

生物性別(sex)又稱生殖性別或生理性別、生物中有許多物種可以劃分成雄性及雌性 ,不過也有些會是間性。有性生殖是指雄性和雌性生物將其基因特質混合重組,繁衍後代的過程。配子是一種特殊的細胞,其中有生物的部份基因,雄性和雌性的配子結合後會產生後代。有些生物兩性的配子在外形及功能上都相同,但大部份的生物的兩性配子會有明顯不同的外形()。 對於人類和其他的哺乳類動物,雄性會有XY染色體,而雌性會有XX染色體,這屬於XY性別決定系統,其他動物也有其性別決定系統,例如鳥類的ZW性別決定系統及昆蟲的X0性別決定系統。 生物體產生的配子由其性別決定,雄性產生雄配子(動物的精子或是植物的花粉),雌性產生雌配子(卵母細胞或是卵細胞),若一生物可以產生雄配子,也可以產生雌配子,稱為雌雄同體。常常同一種生物的外形會因為其性別而有明顯的不同,這稱為两性异形,而性選擇及生物也會加速兩性外形上的差異化。.

新!!: 染色体和性别 · 查看更多 »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学名:Equus ferus przewalskii)是马的亚种,原产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因此也被称作蒙古野马或准噶尔野马),是世界上仅存的野马(某些不至混淆的情况下也被直接称作亚洲野马或野马)。蒙古野马于1879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жева́льский)首次发现,其后其野外数量不断下减,至1969年人类最后一次发现其野生个体,前后仅经历90年的时间,其保护状态也由濒危变为野外灭绝。 此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对该野马的保护措施,对部分人工饲养保留下来的马匹加以重点保护,使该物种得以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一些针对该物种野外放养计划正式启动,并很快成功实现了野外繁殖。2005年,蒙古野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状态已经正式被提议为由野外灭绝更改回为极危。2008年,IUCN红色名录将蒙古野马的保护级别调整为极危,2011年进一步改善为濒危。蒙古野馬是野外灭绝动物在动物园及保护区中繁殖最典型成功的例子,其保护状态的成功变更成为动物保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新!!: 染色体和普氏野马 · 查看更多 »

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y,縮寫為 ID,或 general learning disability),又稱智障、弱智,是指在一般的金錢管理、閱讀識字、計算、日常生活等需要使用腦袋思考的行為,是指資質、能力遲緩的表現,大多都為印象或比較下才可得到的結果。 智能障礙的成因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先天的智能障礙可能是由於染色體異常;而後天的成因則可能是腦部受到損傷(例如:車禍),或是受到外在事物的刺激(例如:不客观的评价也可能导致智力障碍)。但是有些人會把他簡寫來罵人:(智障).

新!!: 染色体和智能障礙 · 查看更多 »

10号染色体

10号染色体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中的一对,正常情况下每个体细胞拥有两条该染色体。此染色体含有大约1.35亿个碱基对(DNA的基本单位),占细胞内所有DNA的4%到4.5%。 由于测序方式不同,一条染色体上包含的基因的数目也不相同。人类的10号染色体大约包含800至1,200个基因。 近年来,在神经系统肿瘤与普通外科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等多种肿瘤中发现10号染色体长臂(10q)存在等位基因的杂合缺失。通过对这些病例中,基因缺失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的研究,人们可以在正常人的体内发现新的肿瘤抑制基因。从而找到更好的医治肿瘤的方法。 此外,10号染色体可能与流产以及婴儿畸形有关。.

新!!: 染色体和10号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11號染色體

11號染色體是人類23對染色體中的一對,正常人擁有2條11號染色體。11號染色體纏繞了約1.345億鹼基對(構築DNA的材料),並包含了人類細胞中4~4.5%的DNA。這是人類基因組中包含最多控制疾病基因的一對染色體。 辨識染色體上的基因是遺傳學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運用不同方法預測每對染色體中基因的數量,並估計基因的變化。11號染色體約有1300~1700個基因。 最近研究指出,11號染色體中,平均每100萬個鹼基對有11.6個基因,另外還包含1524個蛋白編碼基因及765個假基因。 856個嗅覺受器基因中約有40%是在11號染色體上。.

新!!: 染色体和11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11月21日

11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5天(闰年第32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0天。.

新!!: 染色体和11月21日 · 查看更多 »

12号染色体

12號染色體是人類23對染色體中的一對,正常人擁有2條12號染色體。12號染色體纏繞了約1億3300萬鹼基對(構築DNA的材料),並包含了人類細胞中約4%至4.5%的DNA。每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識別是遺傳研究活躍的領域。因為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對於每一條染色體基因數目的預測,而基因數目的估計會有所變化。12號染色體的基因數目有可能介於1000個至1300個。.

新!!: 染色体和12号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12月1日

12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5天(闰年第33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天。.

新!!: 染色体和12月1日 · 查看更多 »

13号染色体

13號染色體是人類23對染色體中的一對,正常人擁有2條13號染色體。13號染色體纏繞了約1億1400萬鹼基對(構築DNA的材料),並包含了人類細胞中約3.5%至4%的DNA。每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識別是遺傳研究活躍的領域。因為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對於每一條染色體基因數目的預測,而基因數目的估計會有所變化。13號染色體的基因數目有可能介於300個至700個。.

新!!: 染色体和13号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14号染色体

14號染色體是人類23對染色體中的一對,正常人擁有2條14號染色體。14號染色體纏繞了約1億700萬鹼基對(構築DNA的材料),並包含了人類細胞中約3%至3.5%的DNA。每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識別是遺傳研究活躍的領域。因為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對於每一條染色體基因數目的預測,而基因數目的估計會有所變化。14號染色體的基因數目有可能介於700個至1300個。.

新!!: 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15号染色体

15號染色體是人類23對染色體中的一對,正常人擁有2條15號染色體。15號染色體纏繞了約1億100萬鹼基對(構築DNA的材料),並包含了人類細胞中約3%至3.5%的DNA。每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識別是遺傳研究活躍的領域。因為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對於每一條染色體基因數目的預測,而基因數目的估計會有所變化。15號染色體的基因數目有可能介於700個至900個。.

新!!: 染色体和15号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16號染色體

16號染色體是人類23對染色體中的一對,正常人擁有2條16號染色體。16號染色體纏繞了約9000萬鹼基對(構築DNA的材料),並包含了人類細胞中約3%的DNA。 辨識染色體上的基因是遺傳學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運用不同方法預測每對染色體中基因的數量,並估計基因的變化。16號染色體約有850~1200個基因。 2010年2月發表了一項關於新的肥胖成因之研究—16號染色體中的微小染色體缺失,這也許可以解釋約1%的肥胖成因。這項研究是由位於里爾CNRS研究中心的佛格爾(Froguel)教授,及其他來自倫敦帝國學院和沃杜大學的研究學者共同於2010年2月4日的自然期刊上發表。 這項缺陷是由DNA為陣列所辨識,並藉此抑制16號染色體一段中約30個基因。研究指出微小缺失在胖子中很常見,但在大多數的正常人中則很少發生。.

新!!: 染色体和16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17号染色体

17號染色體是人類23對染色體中的一對,正常人擁有2條17號染色體。17號染色體纏繞了約8300萬鹼基對(構築DNA的材料),並包含了人類細胞中約2.5%至3%的DNA。每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識別是遺傳研究活躍的領域。因為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對於每一條染色體基因數目的預測,而基因數目的估計會有所變化。17號染色體的基因數目有可能介於1200個至1500個。.

新!!: 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18號染色體

18號染色體是人類23對染色體中的一對,正常人擁有2條18號染色體。18號染色體纏繞了約8500萬鹼基對(構築DNA的材料),並包含了人類細胞中約2.5%的DNA。 辨識染色體上的基因是遺傳學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運用不同方法預測每對染色體中基因的數量,並估計基因的變化。11號染色體約有300~400個基因。.

新!!: 染色体和18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19號染色體

人類的19號染色體是23對染色體的其中之一,正常狀況下每個細胞擁有兩條。此染色體含有大約6300萬個鹼基對,佔細胞內所有DNA的2%到2.5%。其中有1300到1700個基因,依預測方式而有所不同。.

新!!: 染色体和19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1號染色體

1號染色體是人類染色體中最大的一條。如同其他的體染色體,一般人類身體內的細胞中,會有兩條1號染色體。在1号染色体,纏繞了大約245,522,847個核苷酸鹼基對(DNA的基本訊息單位),大概包含了人類細胞中8%的DNA。 辨識染色體上的基因是遺傳學研究的一部分。在2000年時,辨識出來的基因是897個;根據2007年NCBI的資料,1號染色體中一共包含2782個基因;2010年,1号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数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至4228个,共能编码1985种不同的蛋白质。http://vega.sanger.ac.uk/Homo_sapiens/mapview?chr.

新!!: 染色体和1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2006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染色体和2006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染色体和2009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號染色體 (人類)

人類的20號染色體是23對染色體的其中之一,正常狀況下每個細胞擁有兩條。此染色體含有大約6300萬個鹼基對,佔細胞內所有DNA的2%到2.5%。其中有超過900個基因,依預測方式而有所不同。.

新!!: 染色体和20號染色體 (人類) · 查看更多 »

21號染色體

人類的21號染色體是23對染色體的其中之一,正常狀況下每個細胞擁有兩條。此染色體是所有人類染色體中最小的一個,含有大約4700萬個鹼基對,佔細胞內所有DNA的1.5%。 21號染色體的定序是在2000年宣布完成,是人類基因組計畫中第二條定序完成的人類染色體。此染色體內大約含有300到400個基因,依預測方式而有所不同。.

新!!: 染色体和21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22號染色體

人類的22號染色體是23對染色體的其中之一,人體細胞在正常狀況下擁有一對。此染色體是第二小的人類染色體,擁有大約4900萬個鹼基對,佔細胞中DNA數量的1.5%到2%。 22號染色體是在1999年宣布定序完成,為人類基因組計畫中第一條完全定序的染色體。根據估計,此染色體大約含有500到800個基因。.

新!!: 染色体和22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23

23是22与24之间的自然数。.

新!!: 染色体和23 · 查看更多 »

23andMe

23andMe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一家基因技术公司,其名称源于人类的23对染色体。23andMe推出的基于唾液的个人基因组检测曾被《时代》杂志评为2008年的年度发明。 2013年,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要求下,23andMe曾暂停提供健康相关的检测报告,而只提供溯源基因检测报告。2015年10月,在获得FDA认可后,23andMe开始重新提供健康报告。 自2014年起,23andMe在加拿大与英国销售个人基因检测服务。.

新!!: 染色体和23andMe · 查看更多 »

2號染色體

2號染色體是人類的23對染色體之一。在正常的人類體細胞中,會有1對2號染色體。這條染色體是人類所擁有的第二大染色體,擁有2.37億個鹼基對,其佔有的DNA大小,大約是細胞中DNA總數的8%。 2號染色體所擁有的基因--數目並不確定,目前遺傳學研究估計大約有1888個基因。重要的發育調控基因之一HOXD homeobox基因叢集(gene cluster)位在這條染色體上。.

新!!: 染色体和2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46

46是45与47之间的自然数。.

新!!: 染色体和46 · 查看更多 »

4號染色體

4號染色體是人類細胞中24種(組成23對)染色體中的其中一種,是人體內第四大的染色體,擁有大約1.90億個DNA鹼基對,約佔所有人类基因组中鹼基總數的6%到6.5%。.

新!!: 染色体和4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5號染色體

人類的5號染色體是23對染色體的其中之一,正常狀況下每個細胞擁有兩條。此染色體含有大約181百萬個鹼基對,佔細胞內所有DNA將近6%。其中有900到1300個基因,依預測方式而有所不同。.

新!!: 染色体和5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6號染色體

人類的6號染色體是23對染色體的其中之一,正常狀況下每個細胞擁有兩條。此染色體含有大約170百萬個鹼基對,佔細胞內所有DNA的5.5%到6%。其中約有2000到2057個基因 ,依預測方式而有所不同。.

新!!: 染色体和6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7號染色體

人類的7號染色體是23對染色體的其中之一,正常狀況下每個細胞擁有兩條。此染色體含有大約1億5900萬個鹼基對,佔細胞內所有DNA的5%到5.5%。其中約有1000到1400個基因,依預測方式而有所不同。其中包含Homeobox A基因叢集。.

新!!: 染色体和7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8號染色體

人類的8號染色體是23對染色體的其中之一,正常狀況下每個細胞擁有兩條。此染色體含有大約155百萬個鹼基對,佔細胞內所有DNA的4.5%到5%。 该染色体有两条臂,分别命名为8p和8q。其中较短的8p臂有大约4,500万个碱基对,有基因484个,假基因110个,约占总基因组数量的1.5%。这其中8%的基因和神经发育及功能有关,16%的基因和癌症有关。8p臂有一个很独特的特点,即存在一个约1,500万个碱基对的巨大区域,该区域的突变几率非常高。而在这一片区域,人类基因和黑猩猩的基因存在巨大的差异。很可能正是因为该区域的高突变率,对人类脑部的进化做出了贡献。 其中約有700到1000個基因,依預測方式而有所不同。.

新!!: 染色体和8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9號染色體

人類的9號染色體是23對染色體中的一对,正常情况下每个体细胞拥有两条该染色体。此染色體含有大約145百萬個鹼基對,佔細胞內所有DNA的4%到4.5%。其中約有800到1200個基因,依預測方式而有所不同。.

新!!: 染色体和9號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主缢痕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體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